文秘帮工作报告内容页

有关报社实习报告(推荐4篇)

2023-08-25 08:22:01工作报告

有关报社实习报告 (篇1)

经过高三的努力,终于考上了大学,现在回忆一下,仍感到幸福。选择中文这个专业,是因为我对写作的爱好和对文学的爱好。随着时间的流逝,这宝贵的大学生活就要走到尽头了。因为种种原因我没有选择继续求学,但这并不代表我的学习之路就走到尽头了。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吗,在自己的身边,总会有一些东西自己从未接触过,总有一些东西需要自己从头学起。

像编辑这一职位,对于一个文科出身的学生而言,是很诱人的。编辑的工作也总是透露了那么一丝神秘。既然不再读书,当然要面临工作。对工作,处出茅庐的我还真是不知怎样选择。只是觉得,自己毕竟是学文的,在自己手中已经掌握了一些文学知识语言知识。所以,将来的工作最好还是能与自己所学的专业有关,能进一步发展自己对自己所学专业的掌握。 所以自然而然,编辑工作就成了我的首选工作。

在徐老师的帮助之下,我顺利地进入了《少年发明与创造》杂志社实习。这是一家报道中小学生动手动脑、开发智力,积极开展小发明、小创造、小实验、小制作活动的刊物。单位很小,但从社长到社员都很友善。能走进这家杂志社实习,能有机会让我近距离接触文化传媒工作,让我很兴奋,也很珍惜。

这次实习的主要目的,就是充分了解一套刊物,从约稿到出版发行的全过程。充分了解杂志社各项工作的操作,学习相应的理论知识,实际操作知识,以期达到或是说基本具有编辑的能力。

二、实习过程

第一次走出校门,来到工作岗位,这对于我来说什么都是全新的,都是让人兴奋的。整个实习过程大体可以分为三个环节:

(一)学习过程

最初的一段时间,我都处于学习阶段。这种学习,包括对刊物的了解,对刊物运行的了解,对本杂志社的了解和对编辑的一些基本知识的了解。

我用了三天的时间,阅读本杂志社的刊物。它包括中学版与小学版。在充分了解杂志的内部结构后,杨社长又为我讲解了杂志从约稿到出版发行的所经程序。并为我请来了本杂志社的主编翁永良翁老师,为我讲解什么是编辑、什么是编辑应具备的基本能力,编辑的具体工作等问题。

(二)约稿过程

在进行完初步的学习阶段后,就要进行实际的操作训练了。我的主要工作即实习内容便是约稿。

在了解刊物的主要方向后,根据自己所负责的“中学版·发明展示台”和“中学版·探索”版块的特点,进行有选择的约稿。

(三)编辑阶段

在约来一定数量的稿件后,在翁老师的指导与鼓励下,我开始进入编辑阶段。因为约稿得来的稿件,大部分是学生参加科技竞赛时的参赛稿件,在内容、长度、趣味性等方面都不太适合直接刊登,都要经过编辑、更改后才可以使用。

在经过几次尝试后,我所编辑的几篇稿件,都顺利通过了审核,被刊登了出来。

三、实习内容

杂志的发行,第一步当然是约稿。没有一定量的供稿,一本杂志是没办法发行的,一个杂志社也是办不起来的。之后才能对约来的稿件进行分类处理,进行编辑。再经过排版、绘图、彩编等才被最终发行。因此,我的第一项工作,即第一个实习项目便是约稿。

(一)约稿

约稿的工作并不难,或可说很简单。但在实际操作上却很繁琐,需要相当的耐心与细心,具体工作内容如下:

有关报社实习报告 (篇2)

实习情况简介

实习时间:2月27日—6月4日

实习单位:x报社

x报指导老师:x

发稿情况:共130多篇;其中,独立写稿100篇,

独立策划专题6篇。

实习报告共分为两个篇章(经历篇和感悟篇)和一个小总结

经历篇

第一天

大三上半学期,因为已和x老师有过几次交往,并参与了几次采访活动,所以第一天跟着王老师实习,我们配合的还算不错。

2月26日下午,王老师联系我让第二天跟他去采访,这意味着我第二天要直接“上岗”。在电话里,王老师还交代让带50元和照片,这是办“实习证”的东西。第二天,我直接去采访,当时由于路不熟,王老师比我早到。他把办证材料拿走就直接回报社了。我中午回到报社,证已办好,他害怕门岗不让我进,特地打电话说已给门岗交代过,并把证放在了门岗上。

第三天

我实习的时间很不巧,正赶上全国两会。王老师作为创造了x报最高发稿记录的首席记者,当然要参与这种盛会。走之前,他特地交代关注教育网站,有新闻及时通知他。

全国两会

王老师离开第一天,也是我实习第四天。由于刚接触,感觉“诚惶诚恐”。因为老师不在,似乎失去了“靠山”,但也轻松自由了很多。

就这样,一有新闻(教育部网站或省教育厅网站发布消息),我就先给王老师发短信,然后由他来判断有无新闻价值。写好后有哪个老师把关,署上哪个老师的名字,他都交代的清清楚楚。有时他qq在线,我就把写好的稿子传给他,没问题直接让我用“文涛”软件传。

但有时我也自作过主张,直接传。那次已是晚上10点,王老师从北京来电,说是编辑给他说我传了一篇稿,但他在网上没找到,问我在哪里得到的消息,怕出错,他再看一遍。还又三令五申一定要找个记者老师把下关,要是出错了,担不起责任。我被他这种认真精神震撼。

他在北京期间,外出采访都是短信通知我或qq留言。在此期间,都是自己独立采访。我给王老师说怕写不好,出错,王老师常说他相信我的实力。

世博会

至今,王老师给我的印象,总是每天步履匆匆,每天总是很忙很忙……

在家呆了不到两周时间,又赶上了世博会,他又整装待发。前一天,我给他买了票。这次,他不像两会前那般殷勤叮嘱,也许对我也放心了。(他的言外之意是按老规矩行事)

小插曲

在两会结束的短短十几天里,适值报社改革,报社主编工作调整,王老师成功当选科教文卫部主编,上任第二天,就为本部策划一大稿,当时获“a-”。当时,3月份x报社内部刊物《x报人》显示这样一系列数据:“ 1月份稿件共4783.41篇,其中a稿无;a-稿20.04篇,占总篇数比例0.42%;b+稿344.5篇,占总篇数比例7.20%;b稿2591.2篇,占总篇数比例54.17%;b-稿1466.3篇,占总篇数比例30.65%。2月份稿件质量统计中,a稿无;a-稿4篇,占总篇数比例0.16%。

世博会,王老师策划的月光宝盒号系列报道,得到了上海媒体的赞扬和学习,也获得当月x报总编辑奖。这些虽与我无关,但让我从他身上学到了什么是新闻人,怎样做好新闻。

有关报社实习报告 (篇3)

在大河报实习的30个日日夜夜离我渐行渐远,我对其间经历的点点滴滴却愈发清晰可见。怀着对大河报秉持正义的操守,对实习老师的敬佩与感恩之情,亦是对自己初入媒体一线的经验总结,感慨良久,怀着万分思绪,记录下在大一这个不甘平凡的暑假实习的收获和教训。

在大河报为期一个月的实习期间,共发稿50余篇,大到一整版的通讯,小到豆腐块似的消息,可是对于自己这个初入大学的学生来说,发稿量对自己是可有可无的一件事,因为自己明白,最重要的是如何去学习,学习“铁肩担道义”的信念,学习“妙笔著文章”的思路,这,才是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事。

新闻理论的实践和新闻业务能力的提升

带我的是李晓敏老师,跑卫生线,也就是整天和病人、医院、卫生局、卫生厅打交道的,同时也是和老百姓切身利益密切相连的线。

新闻价值的判断是在平时看报、写稿过程中自然而然形成的。记得老师曾说过:咱们写的是给老百姓看的,很多专业性很强的东西,不爱看,也看不懂,所以就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把稿子写出来,服务老百姓。在这里,判断新闻价值的重要性、趣味性等就已经包含在其中了,很多东西不明摆着说出来,并不代表忽视它的存在。

记得去采访医院“恶性疟疾救治中心”挂牌仪式,事件本身就是最多就是一篇消息,没多少实质性的内容,于是,自己写了500来就完事了,第二天见报时,却是一篇左右的大稿子。老师从采访资料中,发现今年上半年我省共发现40多例输入性恶性疟疾,对于不了解这种疾病的老百姓和医院来说,是一个值得警惕的漏洞,详细介绍这种疾病以及其治疗、预防措施才是最有新闻价值的东西,而不是挂牌仪式本身。

以前曾很鄙视会议新闻,感觉无非就是领导空泛的讲话,底下是冷冰冰的鼓掌,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写,可是真正实地参加并用心发现之后,才发现其有趣亦有点的新闻。

省卫生厅召开系统行风评议测评工作动员会,说白了,就是他们系统内部的一个自我检查制度,到现场,发了厚厚一叠相关资料,会议没开完,就回报社写稿了。很纠结的成稿之后,老师说,不行,没有内容。她仔细把资料看完了之后,提出了一些很细微的点,就是和百姓、社会关系密切的现实问题,奶粉检测、职业病防治等等问题。事后,老师说,其实会议新闻是不好写的,比现场稿要难写,但同时也是重要的。会议呢,只是给了记者一个找新闻的机会。

因为促进社会发展进程的政策、措施都是在一个个会议上提出的,作为记者,我们需要把好的政策给老百姓说明白,这样才能得到很好的落实。所以,如何在看似枯燥乏味的会议上发现有价值的点,是需要记者有很强的新闻敏感。

落地稿,就是国家出台一项政策或是别的媒体做了具有普遍意义的稿子,作为地方媒体,针对自己本地实际情况,把落点放在本地,而写出的稿子。其价值点,就是第二落点的选择角度。

前几日,国家卫生部门要出台关于规范现榨饮料的文件,那么到了郑州这点,就需要调查郑州市场的现榨饮料的相关情况,看看文件规定的措施,在本地各商家有没有得到落实。必须提出的是,不可否认,几乎每个人都有喝过所谓现榨饮料的经历,所以这个稿子,新闻价值的重要性,就不必多说。

面对形形色色的采访对象和种种各异的新闻现场,作为记者,就需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仔细认真的态度,否则,搞混了新闻稿中最基本的信息,是一件很不应该的事。这一点,自己深有体会。

因为缺乏关于医学方面的基本知识,把一个主任医生的职位错写成了主治医生,搞的医院打电话来质询。粗心的我才发现自己犯下的错误,也是给自己提了个醒。老师安慰我,错误之后必会进步,出现一个错,下次必定很当心,有时你觉得很细微的东西,无所谓的,可有较真的就会揪着不放。老师还举了她曾犯的一个用的错误,可能就少了一个,就会产生别的意思。如此看来,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习惯必须学着养成。

新闻“七分采三分写”这句话确实是亘古不变的道理。虽说在部分新闻现场,有提供新闻通稿,详细介绍事件的五要素以及一些其他的情况,但是大多数情况下,这些资料是靠自己去搜集整理的,因次采访前列好提纲以及采访的艺术和技巧是有为重要的。实习期间,自己独立去现场采访过多次,也通常会遇到省内多家媒体,这时,一些基本的资料大家都会问到,那么如何在你的稿子里出现新的、吸引读者的要素,这就需要你能够问出有水平的问题,而问题则来自你提前列在采访提纲上。

8月11清早,淅沥小雨,去医院采访好心人给一的哥捐款的事,无意中遇到了坐在楼梯上低头不语的妻子,出于敏感,我简单介绍之后,就坐在了她身边和她闲聊了起来,不出意料,获取了很多媒体不知道的资料。采访中,你需要了解采访对象的心理,让他从心里信任你,什么话都敢对你说,而不是把刚刚出现在他眼前的你当作“陌生人”,而这时,说话,采访的艺术就变得至关重要。

一名真正专业的记者,是需要触类旁通的,大杂烩型的,拼知识面的。这,才是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基础的基础。记得,赵智敏老师告诉我们说,“除了专业知识的学习之外,还应该多钻研其他专业知识,比如法学、经济学”。

而在卫生线上,对医学方面知识的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比如采访医生某一复杂病例,如果需要向读者清楚的介绍,就需要用最通俗的语言来转述,如果你自己就不明白,那么又怎么能向读者说得清楚呢?因此深厚的知识积淀是记者们必须掌握的,而我们,则应该趁年轻,在大学良好的氛围里不断的学习、完善自己。

新闻采写过程中的感悟

记者不仅仅是简单的记录者,而且也是推进社会这艘航船沿着正确方向航行的助推器。

最能使我感受到这句话含义的,是源自对患白血病的小培艺的采访。最初见到她时,孱弱的身体,枯黄的脸蛋,脖子上还有化疗留下的疤痕,插着输液管,让人感觉好可怜。可是她很幸运,经过媒体报道,有家企业捐款帮助她治好了病。那一刻,才真正发现自己身上担负的沉甸甸的责任。可是医院大厅里尽是光着头,穿着住院服的病人,上天眷顾了她,所以她得到了救助,可是在这看似成功的背后,却隐藏着多少心酸、悲楚的故事。那一刻,又感到自己作为记者的渺小,其实我们能做的很少很少。或许读者把我们当作无冕之王来看待,可是我们有的,仅仅是一张纸、一支笔,我们会尽到最大的努力去真实记录,力所能及的去帮助视记者为救命稻草的人们。更多的时候,社会的进步是需要社会的掌权者们去推动。

奋斗在新闻战线的第一线,我们没有理由停止前进的脚步。

在实习期间,无时无刻不被老师们的职业操守和负责精神所感染,每天奔波于新闻现场,回到报社,无论多晚,抓紧写稿,这时,噼里啪啦的敲键盘的声音成了报社最美妙的音符。

一次去超市做关于奶粉的调查,行至半路,突降暴雨,转瞬之间,全身湿透,路人纷纷避雨,而自己却因为老师赶稿需要自己调查的资料,仍冒雨前行,因为只有一个信念,交代的任务必须完成,没有任何借口。待到完成调查,拧出的雨水摊了一地。

采访遭人冷遇、白眼,行路热得几乎中暑,写稿子熬到深夜,吃饭、休息毫无规律可言,这些都是记者们经常遇到的困难,可是怕吃苦就做不了新闻,不管客观条件如何艰苦,都应按时完成任务,这是真正的新闻人所应具备的素质。

4.实习结束,可是干记者的新闻理想却刚刚萌芽

一个月短暂的实习之于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它让我对新闻、记者、媒体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极大满足了自己对新闻最初的追求,像个初生的孩子,放肆而兴奋的哭喊。同时,也更加坚定了自己从事新闻行当的信念,时灭时燃的新闻理想火种重新迸发出无比耀眼的光芒。

自身的不足也在真正的新闻一线显露无遗,理性思维能力欠缺,写大稿能力不足,知识结构不完善等等这些都制约着自己的发展,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记者,对于自身的要求必须不断提高,需要自己不断的学习、实践,一步一步实现自己的梦想。

感谢自己,能够合格的完成自己的任务,在汗水、寂寞、困难面前挺了过来,可是最应该感谢的是带我的李晓敏老师,和王曦辉、王灿老师,感谢她们对我如此的信任,放手让我去独自完成采访任务,感受到了作为优秀的记者所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和业务素质,为自己树立了榜样的标杆。借此,由衷地说一句:谢谢老师!

美好的过去的都已经成为过去,未知的未来的还等待着自己去书写,而我,还前行在新闻的路上。

有关报社实习报告 (篇4)

为了让我们把所学的专业课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深入了解自己的专业,体验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的实际生活以及媒体的业务运作,在实践中领悟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院里安排我们进行了为期四个月的认识实习。

20x年2月至6月这四个月期间,我在《河南日报》(农村版)实习。这是我第一次正式与社会接轨踏上工作岗位,全面接触新闻编辑业务,从处理地方记者稿件,参与选稿排版,到最后找总编签版,开始与在学校时完全不一样的生活。实习结束回到学校,回想起在报社实习的那段日子,心里还是有诸多感触。

一, 初到报社——半是懵懂半是新鲜

第一次到报社去是2月12日,我跟其他三个同学一起到河南日报社去报到,人事部的周主任很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因为是第一次到报社去,里面的人又一个都不认识,我们几个都不敢多说话,虽然有心理准备还是无可避免的紧张起来,几个人站成一排规规矩矩的一声不吭,像接受检阅的士兵。周主任阅人无数,很快就看出了我们的拘谨和不自在,他跟我们开玩笑说:“你们是自愿过来实习的,可不是我们强迫的哟,看你们的样子,好像我们抓的壮丁啊。”听了他的话,我们都笑了,气氛一下子变得轻松起来。

实习手续办得很顺利,我听从报社地安排,跟着王志昭编辑做新闻编辑工作,主管周三和周六的两个版面。令我高兴的是,我和我的同学林玲分到了同一个办公室,我们可以相互有个照应,心里感觉踏实多了。当我第一次跟王老师到她的办公室去的时候,我在心里告诉自:你的实习生活开始了,你要好好努力,因为你的一言一行都关乎郑大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声誉。

二,实习生活初期——与实习老师良好的交流沟通最重要

办完实习手续我们当天就回到了学校,实习老师交代我们第二天早上要按时到报社上班。第二天一大早,冬日的早晨六点钟还是漆黑一片,我们就到校门口去赶首班车了,由于时间尚早,面包店没有开门,我们只好饿着肚子往报社赶,下了公交车,走在街上吹着冷风,我直在心里叫苦,真是饥寒交迫啊。到了办公室,打开门看到实习老师还没有到,心里总算舒了一口气,看了看时间,离上班时间还有十分钟。利用剩下的十分钟时间,我和林玲打扫了办公室的卫生。从那天起,提前到办公室打扫卫生成了我和她每天必做的一门功课。

刚开始,我总觉得跟实习老师很陌生,仿佛我们中间隔着什么,正因如此,我那拘谨不争气的性格出来捣乱了,只要老师不主动跟我说话,我也不吭声,一个人坐在她旁边看报纸。老师看我那样,本来有工作要交给我做,也就做罢了。就这样过了两三天,同办公室的白老师实在看不下去了,他私下告诉我要主动跟老师沟通交流,不要总等着老师主动开口。我这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以后自然改了很多,老师看到我的变化非常高兴,我们之间的交流顺畅多了。很快,她跟我讲了编辑工作所要注意的要点,以及编辑工作的一系列流程,而且还把她电脑的密码告诉了我,这一切充分说明,她已经不再把我当旁观者了,开始引领我参与到她所负责的编辑工作中。

从以上两件事上我认识到,有些工作不要等老师安排,我们作为实习生,为老师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是理所应当的,比如说每天打扫办公室的卫生。还有,我们应该主动跟实习老师交流沟通,不要自视清高,应该时时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真正地去尊重自己的老师,多向在新闻一线工作多年的实习老师请教。

本文导航 1、首页2、热线电话

三,热线电话——与读者交流的畅通渠道

办公室有一部热线电话,在实习期间,接听读者的热线电话也是我们日常工作的一部分。正是这一部不起眼的电话,让我明白了作为热线电话接听员的不易,它同直接的新闻采访、新闻写作同样重要,是与读者交流沟通的渠道,而热线接听员的任务,就是要时时刻刻保持这条渠道的畅通,以便与读者更好地交流。

(一)热线接听员,小工作中有大学问

因为《河南日报》(农村版)的读者大都是农民,学历相对比较低,再加上河南省不同地区那些形形色色的方言,读者在电话中不论是提供新闻线索还是反映他们所遇到的问题,经常会语无伦次,说老半天也讲不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刚开始接电话的时候还觉得很新鲜,但是时间一久就没耐心了,开始讨厌电话铃声的响起,即使拿起电话也是敷衍了事再匆匆挂掉。

有一次王老师看我接电话时的样子,专门跟我谈了一次话,她告诉我,即使读者的表达能力有限,作为热线电话的接听者,也应该耐心地听他们把话说完,并作详细的记录。如果是提供新闻线索的热心读者,即使他们提供的线索新闻价值不大,但是既然他们选择给报社打电话,这种热情还是值得鼓励的。再者说,农村版报纸的目标受众就是农民,新闻线索的主要来源也在农村,如果因为我们的没有耐心而错过了好的新闻线索,那么报纸的影响力就会大打折扣。如果是向报社反映问题,向媒体寻求帮助的读者,就更要有耐心了。农村基层情况复杂,如果不是受了较大的委屈,一般群众是不会给报社打电话的。已经遇到了不平事,心里已经够不舒服了,如果打电话到报社再碰钉子,则有可能激化矛盾。所以,即使遇到媒体解决不了的问题,也要作一个良好的倾听者,并好言安慰,让群众满意。

听了她的话,我心里惭愧了很久,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人,竟然如此不理解农民。从那以后,我变得细心了,也热心了,再接听热线电话的时候也学会了引导,碰到听不懂的方言就多询问几遍,直到弄清楚为止。

有一次,一位济源市的农民读者打电话到热线部反映自己的问题。他在村里盖了一处养鸡场,因为占用耕地,村委会勒令他限期拆除,他很气愤,那个养鸡场是他所有的财产,如果拆除他的损失会很大,所以他想通过媒体来解决这个事情。我在电话中告诉他,占用耕地是违反政策的,村委会勒令他限期拆除是合法的,恐怕他只能把养鸡场拆除另建了。可是他还是不理解,委屈地说他们村里占用耕地的不止他一人,为什么不拆别人的房子偏偏只拆他的。我一时语塞,不知该如何回答了,就让他留下了联系方式,允诺说等我请教了领导再给他答复。所谓领导,就是电脑,我飞快地登陆河南农业厅的网站,在上面找到了相关政策及解决办法,当我胸有成竹地把政府政策一条一条的念给他听并作详细解释时,他总算理解了,说既然省里有规定,那就拆吧。我终于松了一口气。

正是通过处理类似的事件,我明白了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只懂得采访技巧和写作技巧是不够的,只有熟悉政府的相关政策,才能真正地帮助读者,更好地为读者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二)摒弃主观感情色彩,认清事实,明辨是非

某些居心不良、有所图谋的人,有可能会借用热线电话传达错误信息,这就需要热线接听员具有清醒的头脑以及明辨是非的智慧。在实习期间,我就犯过头脑发晕的错误,回想起来真是惭愧。

二月末的一天,我接到一个热线电话,一个女的在电话里泣不成声,哭哭啼啼地说林州市某派出所包庇当地一铁矿的矿主,任由他们非法采矿,接到群众举报后也迟迟不做处理。现在非法采矿者已经把矿井挖到了当地居民的房子底下,他们的人身安全受到威胁,饮用水也遭严重污染。由于怕当地居民向林州市政府反映,当地派出所已经限制了他们的人身自由。我听了她的话后对她很是同情,同情弱者战胜邪恶的正义感油然而生,再加上事情发生在红旗渠精神的发源地林州,我天真地认为自己有责任有义务帮助勤劳勇敢的林州人民解决困难。接下来的两个小时内,又有两个人打来热线电话,反映的也是同样的情况。

我满腔义愤,马上向我的实习老师反映了这一情况,并强烈要求她派地方记者站的记者前去调查。老师听了我的描述后告诉我,三个人接连打来电话本身就值得怀疑,更何况是口径一致,这绝对不是巧合,有可能是事先安排好的。我当时死活不听,一直在她耳边念叨,还向她描述电话里的哭声有多凄惨。老师无奈,只能答应我派记者前去调查:“就当让你长长见识”。我飞快地写了一篇新闻线索提要通过电子邮件发给了安阳记者站站长,希望他能够为“受害者”提供帮助。

第二天下午,安阳记者站的秦站长把调查结果告诉了我:当地为发展经济开采铁矿,铁矿手续齐全而且合法,至于给当地居民造成的影响,矿上早就进行了赔偿,只是有几户村民对矿主不满,不断到矿上闹事。至于往报社打电话所谓的“反映情况”,纯属无事生非,颠倒黑白。我那时口瞪口呆,才彻底明白了自己的幼稚。

所以,在新闻实践中,事实才是第一位的,在新闻事实面前,个人的主观感情只会降低你评判是非的能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