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教案的繁简,一般是有经验的教师写得简略些,而新教师写得详细些。原定教案,在上课进程中可根据具体情况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课后随时记录教学效果,进行简要的自我分析,下面文秘帮小编带来历史个人八年级教案,希望大家喜欢。
历史八年级个人教案 篇1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一、说教材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腐朽的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进一步加深。本课的内容为综合考察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提供了思维素材,,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而且能够促进学生整体把握知识的结构和内在联系。从而贯彻“以学生发展为主”的新课标理念。
教学目标
1、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性质和影响;《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火烧圆明园;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2、分析《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危害,使学生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3、在落实目标1、2、的过程中,通过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本课重点:《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危害
本课难点: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
二、说教法
探究性学习: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注意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凋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弊病,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通过让学生静下心来自主学习,对教材内容进行仔细梳理,找出自己的不足,作为教师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提供依据。教师通过给学生进行方法指导,教他们学会挖掘教材的潜在因素,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对教材进行反复整合,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避免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上“滑行”,达到查缺补漏、深化提高的学习目标。
三、说学法
学情分析:我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学生,刚开始高中学习不久,初高中的过渡尚在进行,学习习惯、思维方式还有待养成。
主要环节:
教师引导——学生自学——当堂反馈。
简述历史思维的三时态特征,并将学生分为三组
让学生分组在课本中找出与各时态相对应的观点
提出本课的总问题:为什么同一事件不同的时间人们的看法会有如此差异?
分别以“鸦片战争后的中国”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签订”为例通过具体问题引导学生由共时态思维向即时态思维转化,完成教学目标
板书设计:
第三节第二次鸦片战争
一、英法发动侵略战争
1.英法美提出"修约"要求及实质2.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
二、《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1.攻占大沽、天津和《天津条约》的签订2.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和《北京条约》的签订
三、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四、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各位评委老师,以上就是我对本课的一些基本构想,上述构想基于新课程标准中“以学生发展为主”这一理念,力图在课堂上体会到历史学习的乐趣,培养发散性四维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学习历史的乐趣不仅仅建立在轶闻野史之上,关注社会演进中人们的观念之变,体味社会文明的进步,才能真正从理性层面体会历史之美。
历史八年级个人教案 篇2
英法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初中《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川教版世界近代史部分的一节复习课,说课的题目是:英法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
“英法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这一复习主题,包括世界近代史(上)第一学习主题的三课内容:英国的新生、美国的独立、法国大革命。
2、课程标准的要求
①简述《权利法案》《独立宣言》《人权宣言》的基本内容,初步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影响。
②讲述华盛顿、拿破仑的主要活动,评价资产阶级政治家的历史作用。
3、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从世界近代史的整体来看:
世界近代史是一部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确立的历史。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导致了欧美国家资产阶级革命,实现了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跨越,这是人类历史的一次巨大变革。
这一复习主题主要在讲述“资本主义的确立”部分,属于资本主义确立的“开局之篇”,是世界近代史部分的重点内容之一。
从教材的第一学习主题来看:
该主题是讲述“欧美国家的巨变与殖民扩张”。共5课,由三部分构成。一是“文艺复兴与新航路的开辟”,讲述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舆论准备和资本主义发展条件环境的开拓;二是“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讲述欧美主要国家反对封建统治和殖民统治的资产阶级革命斗争及资产阶级政权的建立;三是“欧洲的殖民扩张”,讲述西欧殖民者在亚洲、非洲和美洲等地区的野蛮掠夺和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这一复习主题属于第一学习主题的第二部分内容,属于第一学习主题的“核心内容”,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通过本主题的复习,一方面能使学生建立“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知识框架,区分易混点;另一方面能使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4、教学目标
今年的这届学生,是我县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的第一届。我省从今年已开始实行开卷考试,新形势下,“教”重在教方法、能力、思路、规律。“学”重在学方法、能力、思路、规律。在接受素质教育的同时,九年级学生还面临升学的压力,“教”与“学”还要适应“开卷”考试的要求。复习课作为新授课的后继教学,要巩固基础知识,建立知识网络,提高运用能力。
综合上述情况及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内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识记与理解
①比较英法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基本内容
②比较英法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中颁布的三个文件
③客观评价华盛顿、拿破仑
(2)能力与方法
通过复习,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综合历史问题的能力和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复习,认识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社会是历史的进步;认识一个民族不畏强权、敢于反抗的斗争精神和以弱胜强的坚强意志。
5、教学重点、难点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内容及学生的情况,我确定本节复习的重点和难点如下:
(1)重点:三个文件
(2)难点:评价人物
历史八年级个人教案 篇3
《收复新疆》
各位评委、各位专家:
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课《收复新疆》,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和教学程序三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包括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四个方面)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中国近代史呈现出两条鲜明的主线,其中之一就是外国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收复新疆》则是这条主线的一个重要体现,在中国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根据课标和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2、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
①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阿古柏侵占新疆的罪行和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史实,掌握新疆行省的设置。
②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对“海防”“塞防”之争的讨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通过看《收复新疆示意图》,讲述左宗棠收复新疆的过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以及利用历史图表陈述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评价左宗棠,培养学生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左宗棠“身无半文,心忧天下”的爱国情怀,使学生自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3、重点:左宗棠收复新疆。因为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是我国的西北大门,它的得失不仅关系到我国的主权,更维系着国家的安全,在收复新疆的过程中,以左宗棠为首的爱国官兵为了维护国家统一,捍卫国家主权,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爱国情怀和爱国之举,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
4、难点:
①“海防”“塞防”之争。因为初中学生看问题往往比较片面,不能站在全局的角度把握问题。
②收复伊犁的重要性和付出代价的必要性。因为中国用一大块土地和大量的赔款去换取一座山城,对于初二的学生来说是难以接受和理解的。
二、教学方法:
本课面对的是初中二年级的学生,他们经过一年的学习,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学习历史的能力和方法,这个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乐于表现,对事物充满了好奇,有主动学习的愿望,同时又存在着看问题欠周到和重表象等特点。我根据对本课的教材分析和初二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心理特点,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下的问题情境教学法、史料分析法、分组讨论法和归纳总结法。
三、教学程序(包括创设情境、新知探索、知识提炼、练习巩固四个环节)
1、创设情境:
让学生伴着熟悉的新疆民歌《我们新疆好地方》那欢快、优美的旋律,欣赏一段表现新疆美丽风光的纪录片;然后让学生介绍新疆的地理位置和风土民情;教师进行简单的总结后,导入本课。
用歌曲和视频创设情景,直观生动,有强烈的吸引力,可以一下子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从课间的松散状态直接进入学习状态,为下一个环节的学习做好心理准备。
2、新知探索:(包括新疆危机、收复新疆和治理新疆三个方面)
(1)新疆危机:教师引导学生看书阅读课本并归纳:19世纪六、七十年代新疆危机的表现。
这一目的内容条理、清晰,学生通过阅读及思考,可以独立完成。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归纳问题的能力。
(2)收复新疆:包括两个问题:海防、塞防之争和收复新疆的过程。这两个问题,前者是本课的难点,后者是本课的重点。我对难点的处理方式如下:
第一步:屏幕显示中国地图,闪烁新疆和台湾,教师指出在新疆遭受侵略的同时,我国的台湾也受到美、日的侵略,东南西北都处在多事之秋,哪头为重呢?提出问题,设置悬念。
第二步:屏幕出示两段史料,分别代表海防论者的观点和塞防论者的观点。然后指导学生阅读,提高学生阅读史料的能力。
“新疆不复,于肢体元气无伤;海疆不防,则心腹之患愈棘。”——李鸿章
“海疆之患不能无因而至,其所视成败以为动静者,则西陲军务也。”——王之韶
第三步: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这两种观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设想、敢于质疑和发表自己的见解,让不同的思维火花进行碰撞。既活跃课堂气氛,又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第四步:屏幕出示史料:“海防”与“塞防”并重论者左宗棠的观点。并指导学生阅读,通过阅读这段材料,可以让那些在讨论中走进死胡同的学生,产生一种“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之感。使学生认识左宗棠高瞻远瞩,誓死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的观点,才真正符合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加深学生对左宗棠主张收复新疆正确性的理解。
“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左宗棠
通过让学生阅读史料展开讨论,然后再通过史料让学生深切体会“手心手背都是肉,东南西北都得要”的道理,达成共识。既培养学生运用历史文献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攻克了难点。
对于左宗棠收复新疆的的过程,这是本课的重点,我是这样来解决的:
第一步:屏幕出示左宗棠的画像及其“身无半文,心忧天下”的词句。使学生感受左宗棠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感,并形成感性认识。
第二步:屏幕上出示五个问题,教师指导学生看书、思考、讨论,并依次回答
其中①左宗棠分几步把新疆收复回来的?②在驱逐阿古柏的过程中,左宗棠采取了怎样的斗争策略和斗争方法?结果如何?和③左宗棠是怎样收复伊犁的?着重考察学生阅读能力、搜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④在收复伊犁的过程中,左宗棠为什么没有采取军事打击的方式而采取了外交途径?着重考察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会要根据不同的形势、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斗争策略。
⑤中国政府通过《改订条约》收复了伊犁,但同时付出了大块土地和900万卢布的赔款,是否值得?是本课的难点之一,攻克方法:
屏幕出示《收复新疆示意图》,教师在图上点明伊犁这座山城位置的重要性,就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这一难点。培养学生用全局的眼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步:引导学生结合屏幕上的《收复新疆示意图》,复述左宗棠收复新疆的过程。培养学生利用历史图表陈述历史事件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
这部分内容是把重点知识分解,设置为若干个小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每个问题之间环环相扣,步步为营、层层深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从而突破教学重点。
(3)治理新疆:
由于本目知识简单明了,我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中的相关内容,让学生明白两个问题:左宗棠建设新疆和清政府设立行省。使学生认识这些措施为巩固西北边防、防御沙俄侵略起了积极作用。
然后,教师再适当补充西部大开发策略和新疆的发展,将课堂知识延伸到课外。
在新知探索之后,引导学生评价左宗棠。同时教师要指出,这节课我们仅仅了解了收复新疆的左宗棠,还不是完整的左宗棠,在学完第六课《洋务运动》之后,可以结合前后所学,对左宗棠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培养学生全面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知识提炼:
通过板书进行知识提炼。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能全面体现教材的知识结构,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加深学生的整体印象。
4、练习巩固:
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夯实基础,巩固重难点,拓展思维能力,并检查学生的听课效果。
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是: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引出问题,通过学生讨论、师生共研,达成共识,体现一种多媒体辅助下的问题情境教学特色。
历史八年级个人教案 篇4
知识与能力
1.了解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的背景、出现转机的原因。
2.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中美关系改善过程中的三件大事。
3.掌握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和中日建交的时间。
4.掌握上海APEC会议的时间、届次、主题及意义。能列举上海APEC会议的内容。
5.通过学习新中国外交事业的成就,使学生认识到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及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作用。
过程与方法
1.大量运用历史图片,注意体验式学习,让学生通过直观、感性的材料近距离地触摸历史。
2.让学生查阅资料,利用补充材料,设计开放性试题,引入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由上海APEC会议的主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理解合作的重要性,树立乐于合作、团结互助的人生态度。
2.认识到外交事业的成就来源于祖国的强大,生发热爱祖国、立志学习、使祖国的明天更美好的使命感。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中美关系正常化。
2.难点:中国外交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通过比较旧中国与新中国的外交地位的不同,认识原因。利用课堂小结的讨论,多方位理解原因。
教学工具
电子白板
教学过程
复习
我们已学习了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谁能做今天的复习小导师,带领大家复习一下?
导入新课
刚才同学们一起回顾了新中国建国初期的外交成就,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哪位同学愿意为大家开启新课的大门?
教授新课
在中国外交事业发展的历程中,20世纪70年代可谓好戏连台,其中,对中国乃至世界影响深远的事件是“中美关系正常化”。哪位同学能说说新中国成立初期20年的中美关系?
1.由课前提示“1971年7月15日,北京、华盛顿同时发表公告”导入。
2.由上一节课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导入。
3.由本世纪“唐装盛行”导入。
学生依据旧知识,回忆、总结或自学课本76页第一段。
学生发言:“敌对”“敌视”。
运用多媒体:
1.图片《美国总统尼克松》《中国乒乓球队员与美国乒乓球队员在一起》。
2.与图片相配的影音资料:美国总统尼克松在一份对外报告中说:“如果没有(中国)这个拥有七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要建立稳定和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此时,美国再也不能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发展和在国际事务中
的作用了。中国对美国改善中美关系的表示,做出积极的反应。1971年4月,毛泽东亲自批准中国乒乓球队邀请美国乒乓球队正式访问中国。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美国代表团访问中国。“以小球影响大球”的“乒乓外交”轰动了世界。
同学们,听了上面的资料,你对中美关系的前景有何看法?说出你的理由。
有谁能说说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是什么呢?
在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历程中,经历了哪些不平凡的事件?哪位同学能分阶段来说说?
学生发言:
中美关系将不断走向改善。因为双方都在为此而积极努力。
学生思考、回答:
1.新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2.国际形势的变化
学生发言:
1.1971年7月,基辛格访华
2.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
3.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学生看大屏幕。
学生们互相交流,每组推荐一人发言,同组或异组补充。
请同学们来看一段影音资料:“尼克松走下舷梯”,这是1972年2月的一个历史瞬间,请同学们想一想,从杜勒斯拒绝与周恩来握手,到尼克松主动与周恩来握手,这仅仅是礼貌问题吗?c.①1979年4月,美国总统签署由美众、参两院通过的《与台湾关系法》。
②1992年9月,美总统以国内因素为由,不顾历届政府做出的,宣布售予台湾150架F?16战斗机的决定。
③2001年3月,美国在日内瓦联合国人权委员会上提出反华人权议案。
讨论如下问题:
①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材料a发表于哪一年?
②中美关系中的关键问题是什么?
③结合以上三组材料,谈谈你对中美关系的认识和展望。
学生发言要点如下:
①1979年。
②台湾问题。
③观点一:认为中美关系的前景是美好的,现在的确存在一些摩擦,但随着时代的进一步发展,中国的进一步强大,这些摩擦必然会越来越少。
观点二:认为中美之间存在着根本上的差异,如美国希望谋求世界霸权,而中国反对任何国家称霸,现阶段双方的合作是建立在共同利益之上的,但不同的目标将使双方分道扬镳。
对于中美关系发展的前景,还需要时间来检验,今天的讨论就到这儿。下面就让我们继续学习本课内容。
在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外交,还有两件举足轻重的大事。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显示图片:
①《五星红旗在联合国大厦前飘扬》
②《中日建交》
谁能用自己的语言向同学们介绍这两幅图片所展现的历史事件?
让我们一起再来欣赏一场由20位政府首脑表演的“时装秀”。大屏幕显示图片:《身着中国民族服装的各经济体领导人在上海科技馆前》
学生发言要点:
①1971年,第2_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②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
学生竞相发言:
①2001年上海APEC会议。
②图中人物是亚太经合组织的各经济体领导人。
③此照片拍摄于2001年10月。APEC第9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及相关会议在上海召开。
同学们,这幅图使你想到了什么?
大屏幕显示《世界政区图》。
教师对照地图指出APEC成员的区域位置。
并说明:APEC是亚太经合组织的简称,它是亚洲太平洋地区最重要的政府间经济合作组织。
APEC会议每年举行一次,有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本次APEC会议的主题吗?
本次会议的主题告诉我们:面对新的挑战,APEC成员国将采取什么样的对策?这对你有什么启发?
上海APEC会议的内容有哪些?意义如何?有谁能来介绍一下?
学生发言:
主题:“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
学生讨论,强调:“参与”“合作”“共同繁荣”
启发:在生活与学习中,也要多一些合作,团结互助,共同进步。
学生依据自学介绍会议内容:
上海APEC会议是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规格的多边外交活动。
课前曾布置同学们查阅有关亚太经合组织的资料,有谁能将你从报刊、互联网上了解的知识讲给大家听听吗?
至此,我们已经学完了本课内容,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本课所学知识,准备练习。
课后小结
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根源是国家的贫穷落后。而新中国外交事业的辉煌成就也折射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新中国外交事业的成就和国家领导人的正确决策密不可分。遵循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一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历史八年级个人教案 篇5
【课程标准内容】
了解中国共产党_届_全会
【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第一课时,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上承“文 革”,下启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在内容上,本科包括两个子目——_届_全会和拨乱反正,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问题阐述:以“真题标准问题的讨论”介绍_届_全会的背景,重点讲述_届_全会的召开、内容和历史意义;_届_全会推动全面平反冤假错案和中共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_届_全会的背景,知道它的召开的时间和主要内容,理解其历史意义。了解拨乱反正加强了民主与法制建设,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过程与方法:通过了解并对比“两个凡是”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认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与_届_全会召开的内在联系;从对_届_全会召开的背景、内容和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了解、分析,认识_届_全会是“伟大转折”的历史意义,由此学会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地位和作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同中国共产党完全有能力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功;认识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强国之路;认识“实践”与“真理”的关系。
【教学要点】
教学重点:_届_全会的内容
教学难点:_届_全会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一)_届_全会
目标导学1:_届_全会的背景
材料一:1978年人均GDP水平按当时官方高估的汇率计算,也只有224.9美元,仅是印度人均GDP的2/3……整个国家和人民的发展和生活水平,大多数发展和生活指标排在世界国家和地区170位以外,处于联合国有关部门和世界银行等组织划定的贫困线之下。——周天勇《三十年前我们为什么会选择改革开放》载《学习日报》2008.8.25?
设问: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你认为人们对于未来的美好期许在实现吗?
学生阅读文字材料,思考讨论并回答问题:
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国民经济困难)
材料三:图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学生阅读课本,思考并回答:
面对“两个凡是”将“文 革”的左倾错误进行到底的趋势,中共和人民是怎样突破思想上的藩篱的呢?(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篇文章为开端,掀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总结: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使人们的思想从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的禁锢下解放出来,为_届_全会的召开作了思想和理论上的准备
目标导学2:_届_全会的内容
(1)_届_全会的召开
阅读课本找一找_届_全会时间地点
(2)_届_全会的内容
结合刚刚找出的“问题”,指出会议是如何解决所面临的问题的。
找一找_届_全会时间地点并指出会议是如何解决所面临的问题的。
①针对“两个凡是”——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
②针对“以阶级斗争为纲”“国民经济困难”——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③针对“盲目个人崇拜”——政治上——决定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和党法党规,反对个人崇拜,加强集体领导
教师补充: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这是对以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思想解放运动的肯定和总结,也是对中共的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标志着中共从根本上冲破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
(1)拨乱反正
设问:_届_全会后,在思想、政治、组织方面进行全面拨乱反正,阅读本课课本,你能列举中共在全面拨乱反正的措施吗?这些措施有何意义?
阅读本课课本,列举中共在全面拨乱反正的措施吗?
刘少奇冤案的平反;《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完成。
教师补充:平反冤假错案和思想上全面拨乱反正有利于调动社会各阶层的积极性,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2)_届_全会的历史意义
“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_届_全会后,社会主义建设又怎样的变化呢?我们来看一段视频(播放视频)
三、拓展延伸
历史学家胡绳为什么说“中共_届_全会是新时期的遵义会议”?引导学生从思想、领导核心、历史地位三个方面比较遵义会议和_届_全会。
四、课堂总结
以示意图总结本课内容(见板书设计)。
五、课堂练习
1.1978年《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这次讨论( )
①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
②打破了长期以来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
③为中共_届_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④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下列是_届_全会内容的是( )
①重新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②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③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④实行改革开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3.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标志是( )
A.新中国的建立 B.“文化 _”的结束
C.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 D._届_全会的召开
4.以下关于新中国成立与_届_全会的评述,正确的是( )
①前者结束了旧时代,后者结束了错误方针 ②彻前者开启了新纪元,后者开创了新时期 ③前者开创的事业为后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④后者是对前者事业的继承与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学生完成课堂练习题,并由回答正确的同学讲解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