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级语文《口技》精选教案模板(推荐9篇)
初中七年级语文《口技》精选教案模板 篇1
教学目标:
一 使学生了解我国口技艺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
二 学生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 学习准确地运用表示时间的词语.
四 背诵课文
教学设想:
一 教学重点是教学目的一、二。
二 先帮助学生扫除语言障碍,然后抓住口技人的艺术构思,启发学生的想象,来复述课文,以了解本文层次清楚的记叙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指导预习、解题、介绍作者、扫除语言障碍、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复述课文。讲读第一部分。
教学步骤:
一 导入新课
我国古代有很多名人,今天我们学习的《口技》就是反映我国古代口技人高超的艺术才能。
板书课题后,解题、简介作者:
口技,属杂技的一种,是我国很早就在民间流行的一种由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来摹拟各种声响的技艺。由于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这篇课文记叙的就是一场在围幕中表演的绝妙口技。
作者林嗣环,明末清初福建晋江人。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中进士。著作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海渔篇》等。《口技》是他的《〈秋声诗〉自序》的一部分。
二 指导预习
1.查字典,给下面的字注音,并写出它们在课文中的意思。
吠(狗叫) 叱(大声责骂)
倾(斜) 顷(短时间)
2.认真阅读课文注释,口译课文。
3.思考“思考一、二题”。
三 研习新课。
1.教师范读课文。
(提示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停顿、节奏、表情)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理解字和词的含义。
3.齐读课文。
4.理解课文中的疑难词语。
可让学生先找出文中的疑难词语,然后分组讨论。
应重点理解的词语是:“厅事”、“欠伸”、“呓语”、“屏障”、“侧目”、“作作索索”、“力拉崩倒”、“齁”、“战战”、“施”、“毕”、“绝”、“意”、“曳”、“指”、“名”。
5.掌握活用的词
活用的词是指有些词本只属某一词类,但有时在一定的语言结构中,可灵活用为另一类的词,随着词性功能的临时转化,它们的意义也就相应地发生某种变化。活用词概念不必从理论上给学生讲,只要学生理解这些词在文中的含义即可。
“妇抚儿乳”中的“乳”是动词,作“喂奶”讲。
“善口技者”中的“善”是动词(原为名词),作“擅长”讲。
“不能名其一处”中的“名”是动词(原为名词),作“说出”讲。
“会宾客大宴”中的“宴”是动词(原为名词),作“举行宴会”讲。
6.先让学生找出表时间性的词语,并引导学生们掌握它们的不同用法(结合完成“练习三”)
“一时”,同时。“忽”,“忽然”突然发生。“既而”两事相继发生。“是时”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内发生。“少顷”、“俄而”、“未几”,在很短时间内发生。
7.出示本文古今异义词,由学生比较古今不同含义。
“会”(适逢) “厅事”(大厅、厅堂) “施”(放置)“闻”(听见) “奋”(卷起) “但”(只) “虽”(即使)“走”(跑)
8.学生找出本文表示事物的数量的词,比较古今的不同用法,并填上适当的量词。
一(个)人 一(张)桌 一(把)椅
一(把)扇 一(块)抚尺 两(个)儿
百千(个)人 百千(条)犬 百(只)手
百(条)舌 百(张)口
9.讲读课文第一部分(第一段)。
(1)先请学生朗读并翻译,然后师生共同补充订正。
“京中有善口技者”京城里有一个擅长口技的人。善:善于,擅长。者:代词,代艺人。
“会宾客大宴”正赶上(有一家)大摆酒席,宴请宾客。会:副词,恰值,正好。
“于厅事之东北角……口技人坐障中”在客厅的东北角,设置八尺宽的围幕,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围幕里。于:介词,在。厅事:厅堂、大厅。
“一桌……一抚尺而已”。里面仅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和一块醒木。“而已”表示“仅有”的语气助词。
“众宾客团坐……无敢哗者”。众多宾客团团围坐在围幕周围,过了一会儿,只听见围幕里醒木一拍,全场都静悄悄的,没有一个人敢大声说话。但:副词,只,仅。寂然:寂、寂静。然,形容词词尾。表示“……的样子”。哗:喧闹,声大而杂乱。
(2)提问:这一段写什么内容?
此段写表演前的准备和会场情况。
“善”字贯通全篇,是概括全文题旨的关键性字眼。“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交代了口技者表演的场地“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交代了口技者表演所用的道具,作者连用了四个“一”字,极力渲染道具简单,以衬托后面艺人技艺的高超。“满座寂然”、“无敢哗者”,写出表演者表演前听众的反映。
10.学生熟读,背诵第一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继续研习课文二、三部分。
教学步骤:
一 讲读第二部分(2—4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2段
2.学生翻译第2段,然后师生订正。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远远地听见深巷胡同里狗在叫,接着有一妇人被惊醒,打呵欠,伸懒腰。她丈夫说着梦话。遥:远。巷:胡同、里弄。吠:狗叫。惊觉:惊吓而醒过来。
“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过了一会儿,小儿子醒了,大声啼哭。丈夫也醒了。妇人拍着小儿子,给他喂奶,孩子含着奶头还在哭,妇人一边拍着,一边哼着哄他睡觉。另一个大儿子也醒了,唠唠叨叨地说个不停。既而:时间副词,表示一事过去不久又有一事,即不久,过了一会的意思。啼:放声哭。亦:副词,也。前一个“乳”是动词,作“喂奶”讲。后一个“乳”是名词,奶头。絮絮:连续不断地谈话。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这时候,妇人用手拍小儿子的声音,哼着哄他睡觉的声音,小儿子含着奶头的啼哭声,大儿子刚刚醒来的声音,丈夫叱骂大儿子的声音,一齐发出,各种维妙维肖的声响全都有了。当:值,在。是:此,这。叱:大声呵斥。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绝妙”。全场的宾客没有一个不伸着颈子,偏着头看,微笑着,默默地赞叹,认为好极了。以为,认为是。妙绝:“绝”,极,副词,引伸为少有的,没有人能赶得上。
3.提问:在这一段中,作者描写“善口技者”表演了一个什么样的声响场景?
学生口述后,教师归纳:“善口技者”表演了一家人从睡梦中惊醒的场景。先写院外远处深夜犬吠声,这是引起本段后文所写一系列声音的缘由。“便有妇人惊觉欠伸”,“便”是时间副词,写出由于“犬吠”引起的“惊觉欠伸”,以“犬吠”到“其夫呓语”表示出声音由远转近,由院外深巷转室内,由大转小。“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写一会儿后,紧接着发出了儿子醒来的声音,大哭声音和丈夫被儿子的哭声惊醒的声音。接着因为儿啼而发出的“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以及“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的声音。至此,表演出了一家大小相继醒来,各自发出不同的声音,表现出声音由小转大,由简到繁。“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五种声音一时齐发,出现了口技表演的第一个高潮。而且各种声音有因果关系。因“犬吠”而引起妇人“惊觉欠伸”。不久“儿醒,大啼”,而儿大啼引起“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儿呜之”,又引起“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
4.指名学生朗读第3段。
5.学生翻译第3段,然后师生订正。
“未几,夫齁有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倒,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没有多久,丈夫的打呼声响起来了,妇人哄拍小孩的声音也逐渐停止了。隐约听到有老鼠(出来活动),悉悉索索作响。有盆碗一类东西被打翻,妇人在睡梦中咳嗽。客人们的心情稍微放松一些,慢慢地坐端正了。未几,时间副词,没有多久。倾侧:倾斜歪倒。
6.提问:这一段,作者描写“善口技者”表演了一个什么样的声响场景?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善口技者”表演一家人又渐渐进入梦乡的场景。“未几”这一时间副词,承接上段描写表演的声音高潮,表现出这高潮持续了短暂时间,“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表演的响声由繁转简,由大转小,由高潮转入低潮,室内由闹转静。“微闻有鼠作作索索”,进一步表现出室内的静。全家都已入睡,老鼠才敢出穴活动;室内非常安静,才能听到老鼠动作的声音。(这是以动衬静)。
7.指名学生朗读第4段。
8.学生翻译第4段,然后师生订正。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忽然有人大喊“起火啦”,丈夫起来大声地呼喊,妇人也起来大声地呼喊,两个孩子一齐哭了起来。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一会,有成百上千的孩子在啼哭,成百上千的狗在狂叫。中间还夹杂着劈里啪啦的房屋倒塌声,燃烧中的爆炸声,还有呼呼的风声,成百上千种声音一齐响起来;又夹杂着成百上千人的求救的声音,拉倒房屋时,人们一齐用力发出的许许的声音,往外抢夺东西的声音,泼水的声音:一切应该有的声音,没有听不到的。即使一个人长有一百只手,每一只手长有一百个指头,也不能指出其中某一方面的情况;即使一个人长着一百张嘴,一张嘴长有一百条舌头,也说不清其中的一个地方。百千:是虚词,极言其多。作:起,这里是响起来的意思。凡所应有,无所不有:“无”、“不”两个否定词连用,表肯定。
“于是众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这时候,客人们没有一个不惊惶变色,离开座位,个个捋起袖子,露出手臂,两条腿直发抖,几乎都想抢先逃走。“奋”:本义尽全力举起的意思。这里可译成“捋、挽”。“走”:逃跑。
9.讲析第4段。
在这一自然段,作者描绘了“善口技者”摹拟一场突然性的特大火灾的惊险场景。
这一场景可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表演用火警而引起的人们的惶急纷杂声音(“忽一人大呼……百千犬吠”)。
“忽”这一副词表现出大呼“火起”的声音来得突然,出人意料,陡地掀起骇浪险峰,构成了表演的又一巨大波澜。
“夫起大呼……两儿齐哭”,表现出声音由外到内,由少转多,由街坊大呼“火起”到室内一家人强烈反响。“俄而”表时间短暂,继室内一家大小呼喊啼哭,远近街邻被惊起,大人骇呼,小儿哭叫,狗也惊吠。三个“百千”表现出声音繁多杂乱。
第三:火势猛烈的声音(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百千齐作)。
房屋倒塌,火声爆响,风助火势,表音表现出火势的蔓廷、猛烈。
第三层:紧张救火的声响。(又百千求救声……泼水声)。
“中间”、“又夹”等词语的运用,表现出上述许多声音同时发出,突出了失火、救火的紧急情景,达到了口技表演的又一高潮。接着用“凡所应有……不能名其一处也”,这一夸张赞叹语句,以失火、救火作结,衬托出“善口技者”技艺的高超。
10.指名学生朗读第5段。
11.学生翻译第5段,然后师生共同订正。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忽然,(幕中)醒木啪的一响,各种声响完全没有了。撤掉围幕一看,(里边)只有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毕:完全。绝:断,停止。之:代指围幕里边。
12.提问:为什么作者在本文结束再次交代表演者及所用道具?(结合完成课后“练习二”)。
这样既与第一段呼应,写出表演者凭借进行表演的道具极为简单,突出“善口技者”的真正本领是全靠一张嘴,衬托了“善口技者”技艺高超。
提问:课文中有哪几处描写了听众的精神和动作?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结合完成课后“练习二”)。
有以下几处描写了听众的神情和动作:(1)写口技者表演一家大小从睡梦中惊醒的场景后,写听众反应的有:“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表现出听众专注倾听的神态,深被口技表演所吸引。(2)写口技者表演了一家大小又进入梦乡的场景后,写听众反应的有:“意少舒,稍稍正坐”,衬托出了口技表演完全控制了听众的情绪。(3)写口技表演失火、救火紧张场景后,写听众反应的有:“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表现出听众已完全被带进表演的意外火警的紧张场面中去,忘却了自己在听口技表演,好像身在火场,惊骇恐惧。这是随着口技者卓越表演内容的变化而变化,表现出口技表演者卓越表演所引起的反应,作者紧密结合口技表演,写出听众的反应随着表演内容的变化而变化,表现出口技表演深深吸引和感染了听众,衬托出口技者再现生活的高超能力。另外写听众的反应也使文章内容变得丰富多采。
四 练习
初中七年级语文《口技》精选教案模板 篇2
学目标 :
1、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翻译全文。
2、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感受我国古代多姿多彩的表演艺术。
3、背诵全文 。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语。
2、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带领学生通读课文,找准课文节奏,并让学生翻译文章内容
一、导入:
播放《洛桑学艺》模仿乐器演奏一段,引导学生:一张普通的嘴竟能将这些乐器模拟的惟妙惟肖,令人神往。这种靠嘴模拟各种声音的艺术就是我国艺术园地的一朵奇葩——口技艺术,洛桑能做的还只是简单的模仿,现在我们就一起去欣赏林嗣环给我们带来的那位艺人的表演,看看他给我们营造了怎样的声音世界。
二、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清人张潮的《虞初新志》,这是一本笔记体小说集,本文作者林嗣环,清代文学家,字铁崖,著有《铁崖文集》,《口技》是他《自序》的一部分。
三、疏通字词,朗读文章
1、 教师范读,学生解决字词读音
顷(qǐng) 呓(yì) 絮(xù) 叱(chì) 齁(hōu) 间(jiàn) 许(hǔ) 曳(yè) 几(jī)
2、 学生齐读,教师在读完后指点节奏
3、 点一到两人来朗读,要求注意节奏,语气。
四、翻译文段
1、齐读第一段,教师带领翻译疏通第一自然段。
善:擅长,善于。 会:恰逢,正赶上。 宴:摆宴席。 于:在。 施:摆。 但:只。
闻:听见。 坐:通“座”。 寂然:安静无声。
2、请学生再读第一、第二自然段,让学生自己梳理第二自然段,教师从旁指点字词。 欠:打呵欠。 伸:伸懒腰。 既而:不久。 乳:喂奶。 毕:全。 绝:极点,最。
4全班齐读,让学生小组讨论并尝试翻译第三、第四、第五自然段,教师请学生汇报情况。
意:心情。 舒:伸展,放松。
中间:中间夹杂。 曳:拉。
虽:即使。 名:说出。
奋:卷起。 股:大腿。
几:几乎,差点儿。 走:跑。
五、让学生复习,自读,尝试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找到文章题眼:“善”
一、复习字词,引出新课
二、整体把握
1、 学生齐读文章后讨论口技人表演了一个怎样的故事?通过哪些词语来判断故事情
节的发展?
明确:时间副词:少顷、既而、是时、未几、忽、俄而、忽然
故事情节:梦中惊醒——渐入梦乡——失火救火
2、 让学生从描写中找出每一个场景写了哪些声音,声音的变化,及宾客的反应。 明确:声音由少到多而杂,越来越大,三个场景声音的变化是:小——大——小——大 (具体声响、宾客反应略)
4、 问题探讨
1、 通读全文,找出文中统领全文的一个词,并说说从哪些方面来阐释这个词的。(讨
论再回答)
明确:善 道具简单、正面描写场景的精彩、宾客反应侧面烘托
5、 复习字词,尝试背诵全文。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课文细究,讨论文章各部分的描写手法。
一、复习词句
二、问题研讨
1、第二段口技人摹仿四口之家深夜被犬声惊醒的过程, 是按怎样的声音变化顺序来写的?这段中描写宾客的神态有什么作用?
由远及近,由外到内,由小到大,由分到合的顺序表演一家人深夜被犬惊醒的过程的。
段末描写听众的神态是对口技表演的侧面烘托。“伸颈”“侧目”,是写宾客听得入了神,唯恐有所遗漏;“微笑”,表示宾客对表演心领神会,感到满意;“默叹”,写宾客为表演者的技艺所折服,但又不便拍案叫好的神态。这些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把口技表演和它的效果有机的联系起来,突出口技者表演之“善”。
2、第三段所写的内容在表演中起什么作用?
这一段写的是一家人渐渐由醒而睡,又用鼠声衬托这种宁静。既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又有情节上突兀变化,由起先的喧闹陡然落为平静,也为下一个情节积势蓄力,暗示必将有更猛烈的情形出现。这样处理,使课文情节显得起伏跌宕,生动曲折。
这一段既是四口人吵醒之后的余波,又是深夜失火、救火的前奏。
3、第四段从哪些方面直接描述了口技人表演的声音?这段中写宾客的表现有什么作用?
这一段开头用一个“忽”字,连用三个“大呼”,表现了火着得突然,而且很大。紧接着连用三个“百千”,极写声音之复杂。又用“中间……百千齐作”写火势凶狠,用“又夹…… 泼水声”写大火中人们的行动。“凡所应有,无所不有”,总写失火时声音之逼真。
接着作者用夸张的手法盛赞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段末写宾客的表现,突出了口技者表演逼真的程度。
4、文章前后两次列出口技人所用的道具,可否删除,有什么作用?
不可,两次列出的道具虽然是一样的,第一次列出时只是简单的一个交代,为下文做铺垫,在最后再次列出时精彩演出已结束,含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这样从侧面烘托出口技人的技艺高超。同时两次的工具陈列形成前后照应,让全文结构更完整。
三、小结:
本文通过简单地文字,运用正面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把我们欣赏到一场精彩美妙的口技表演,让我们身临其境的感受到火灾发生在我们眼前的景象,我们也应该多多的学习这样的写法,让自己的写作更上一层楼。
四、作业
初中七年级语文《口技》精选教案模板 篇3
一、教学目标
知识数学1、理解文言实词的意义及用法,积累文学知识
2、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
能力训练1、提高文言阅读理解能力
2、条理清晰地复述三个场景
二、教学重点:1、生动形象,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的描摹
2、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1、坚持以“读”为本,加强阅读指导,
2、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3、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
四、教学时间: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嗣(sì)顷(qǐng)倾(qīng)呓(yì)絮(xù)
叱(chì)鼻句(hòu)间(jiàn)许许(hǔ)曳(yè)
几(jī)
2、阅读课文,根据注解翻译全文
(二)导入
1、让学生听一段口技录音
讨论:这段声音像什么?中间表现了什么情节?能否用自己的语言叙述一下刚才所听到的声音,有没有人能学一下。
学生发言,明白这是一段“口技”。
如有能力,可让学生表演一下,创造一下气氛
2、什么是口技:口技是杂技的一种,是运用口部发音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的技艺,是艺人在长期的生活中观察、揣摩、勤学、苦练而获得的,今天,让我们看看古人是如何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欣赏的。
3、作家作品介绍
本文选自《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虞初新志》是清朝张潮编选的笔记小说。林嗣环,字铁崖,福建晋江人,清代顺治年间(1649年)进士,著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
(三)正课
1、听读课文,注意节奏,语音、语气,领会作者感情
2、学生翻译课文,教师纠错,注意下列词语的翻译。
善:擅长厅事:大厅、客厅
施:设置安放少顷:一会儿
但:只闻:听见
坐:通假字,同“座”,座位
欠:打呵欠伸:伸懒腰
既而:不久乳:喂奶
毕:全绝:极点,最
意:心情舒:伸展,放松
中间:中间夹杂曳:拉
虽:即使名:说出奋:卷起
股:大腿几:几乎,差点儿走:逃跑
3、再次朗读课文
4、小结:本堂课我们了解了口技这种民间艺术,并且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5、布置作业:
1、思考:课文真正写口技表演的是哪几段?写了几个场景?第一、五段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2、辨析下列表示时间的词语,将它们分别填在横线上
少顷、既而、是时、一时、未几、忽、俄而、忽然
表示突然发生:
表示同时发生:
表示相继发生:
表示在特定的时间内发生:
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疏通了全文,今天我们来研究一下口技过程中的几个场景。
(二)正课
1、提问:课文最能概括口技水平高超是哪个字?
讨论并归纳:“善”
2、课文真正写口技表演是哪几个段?写了几个场景?
讨论并归纳:是第二、三、四段,写了3个场景
3、请三位同学分别复述这三个场景。
4、分析三个场景
提示:学生可以注意表现时间的词语
①第一个场景:夜深人静,一家人惊醒的场景
学生讨论:作者是如何写这段“声音”的?
讨论并归纳:
遥闻远→近
便有外→内
梦中惊醒既而小→大
当是时分→合
一时齐发
②第二个场景,一家人再次入睡的情景
学生讨论:作者是如何写这段“声音”的?
讨论并归纳:
未几大→小
再次入睡:
微闻密→疏以动衬静
③第三个场景:深夜失火、救火的情景
学生讨论:作者是如何写这段“声音”的?
讨论并归纳:
忽小→大
俄而响声齐作
火起群乱中间百千齐作
又夹无所不有
5、这三个场景描写中,除了描写口技艺人的表演,还有其它方面的描写吗?如果有,请找出来!
讨论并归纳:有,写了听众的反应
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意少舒稍稍正坐
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6、这些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侧面描写,作用是烘托口技艺人技艺高超
7、以上三个场景,既从正面突出描写了“善”,又从侧面反衬与赞美了艺人口技的“善”。都是先描摹表演的情节内容,再写听众的情绪变化,这种正面描摹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是本文的一个显著特点。
8、提问:在这三个场景中,作者除了描写口技者高超技艺和听众的反应外,作者有没有直接进行评论?
讨论并归纳:有,中在第二段中说“众妙毕备”;
第四段中有“不能指其一端,不能名其一处”。
9、提问第一、五段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两段相互呼应,既突出了舞台道具简单,也反衬了口技表演的热闹,表明表演者依靠的是高超的技艺,而不是借助于外物,突出“善”。
10、总结
口技表演者技艺“善”,作者对口技表演的描摹也绘声绘色,亦善,这种描写方法,给人生动形象,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之感。
11、知识拓展:课外阅读《老残游记》选段《绝唱》,小说中有些精彩的音响描写,揣摩两文中有关语句。
初中七年级语文《口技》精选教案模板 篇4
学目标 :
1、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翻译全文。
2、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感受我国古代多姿多彩的表演艺术。
3、背诵全文 。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语。
2、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带领学生通读课文,找准课文节奏,并让学生翻译文章内容
一、导入:
播放《洛桑学艺》模仿乐器演奏一段,引导学生:一张普通的嘴竟能将这些乐器模拟的惟妙惟肖,令人神往。这种靠嘴模拟各种声音的艺术就是我国艺术园地的一朵奇葩——口技艺术,洛桑能做的还只是简单的模仿,现在我们就一起去欣赏林嗣环给我们带来的那位艺人的表演,看看他给我们营造了怎样的声音世界。
二、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清人张潮的《虞初新志》,这是一本笔记体小说集,本文作者林嗣环,清代文学家,字铁崖,著有《铁崖文集》,《口技》是他《自序》的一部分。
三、疏通字词,朗读文章
1、 教师范读,学生解决字词读音
顷(qǐng) 呓(yì) 絮(xù) 叱(chì) 齁(hōu) 间(jiàn) 许(hǔ) 曳(yè) 几(jī)
2、 学生齐读,教师在读完后指点节奏
3、 点一到两人来朗读,要求注意节奏,语气。
四、翻译文段
1、齐读第一段,教师带领翻译疏通第一自然段。
善:擅长,善于。 会:恰逢,正赶上。 宴:摆宴席。 于:在。 施:摆。 但:只。
闻:听见。 坐:通“座”。 寂然:安静无声。
2、请学生再读第一、第二自然段,让学生自己梳理第二自然段,教师从旁指点字词。 欠:打呵欠。 伸:伸懒腰。 既而:不久。 乳:喂奶。 毕:全。 绝:极点,最。
4全班齐读,让学生小组讨论并尝试翻译第三、第四、第五自然段,教师请学生汇报情况。
意:心情。 舒:伸展,放松。
中间:中间夹杂。 曳:拉。
虽:即使。 名:说出。
奋:卷起。 股:大腿。
几:几乎,差点儿。 走:跑。
五、让学生复习,自读,尝试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找到文章题眼:“善”
一、复习字词,引出新课
二、整体把握
1、 学生齐读文章后讨论口技人表演了一个怎样的故事?通过哪些词语来判断故事情
节的发展?
明确:时间副词:少顷、既而、是时、未几、忽、俄而、忽然
故事情节:梦中惊醒——渐入梦乡——失火救火
2、 让学生从描写中找出每一个场景写了哪些声音,声音的变化,及宾客的反应。 明确:声音由少到多而杂,越来越大,三个场景声音的变化是:小——大——小——大 (具体声响、宾客反应略)
4、 问题探讨
1、 通读全文,找出文中统领全文的一个词,并说说从哪些方面来阐释这个词的。(讨
论再回答)
明确:善 道具简单、正面描写场景的精彩、宾客反应侧面烘托
5、 复习字词,尝试背诵全文。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课文细究,讨论文章各部分的描写手法。
一、复习词句
二、问题研讨
1、第二段口技人摹仿四口之家深夜被犬声惊醒的过程, 是按怎样的声音变化顺序来写的?这段中描写宾客的神态有什么作用?
由远及近,由外到内,由小到大,由分到合的顺序表演一家人深夜被犬惊醒的过程的。
段末描写听众的神态是对口技表演的侧面烘托。“伸颈”“侧目”,是写宾客听得入了神,唯恐有所遗漏;“微笑”,表示宾客对表演心领神会,感到满意;“默叹”,写宾客为表演者的技艺所折服,但又不便拍案叫好的神态。这些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把口技表演和它的效果有机的联系起来,突出口技者表演之“善”。
2、第三段所写的内容在表演中起什么作用?
这一段写的是一家人渐渐由醒而睡,又用鼠声衬托这种宁静。既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又有情节上突兀变化,由起先的喧闹陡然落为平静,也为下一个情节积势蓄力,暗示必将有更猛烈的情形出现。这样处理,使课文情节显得起伏跌宕,生动曲折。
这一段既是四口人吵醒之后的余波,又是深夜失火、救火的前奏。
3、第四段从哪些方面直接描述了口技人表演的声音?这段中写宾客的表现有什么作用?
这一段开头用一个“忽”字,连用三个“大呼”,表现了火着得突然,而且很大。紧接着连用三个“百千”,极写声音之复杂。又用“中间……百千齐作”写火势凶狠,用“又夹…… 泼水声”写大火中人们的行动。“凡所应有,无所不有”,总写失火时声音之逼真。
接着作者用夸张的手法盛赞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段末写宾客的表现,突出了口技者表演逼真的程度。
4、文章前后两次列出口技人所用的道具,可否删除,有什么作用?
不可,两次列出的道具虽然是一样的,第一次列出时只是简单的一个交代,为下文做铺垫,在最后再次列出时精彩演出已结束,含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这样从侧面烘托出口技人的技艺高超。同时两次的工具陈列形成前后照应,让全文结构更完整。
三、小结:
本文通过简单地文字,运用正面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把我们欣赏到一场精彩美妙的口技表演,让我们身临其境的感受到火灾发生在我们眼前的景象,我们也应该多多的学习这样的写法,让自己的写作更上一层楼。
四、作业
初中七年级语文《口技》精选教案模板 篇5
教学目标:
一 使学生了解我国口技艺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
二 学生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 学习准确地运用表示时间的词语.
四 背诵课文
教学设想:
一 教学重点是教学目的一、二。
二 先帮助学生扫除语言障碍,然后抓住口技人的艺术构思,启发学生的想象,来复述课文,以了解本文层次清楚的记叙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指导预习、解题、介绍作者、扫除语言障碍、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复述课文。讲读第一部分。
教学步骤:
一 导入新课
我国古代有很多名人,今天我们学习的《口技》就是反映我国古代口技人高超的艺术才能。
板书课题后,解题、简介作者:
口技,属杂技的一种,是我国很早就在民间流行的一种由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来摹拟各种声响的技艺。由于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这篇课文记叙的就是一场在围幕中表演的绝妙口技。
作者林嗣环,明末清初福建晋江人。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中进士。著作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海渔篇》等。《口技》是他的《〈秋声诗〉自序》的一部分。
二 指导预习
1.查字典,给下面的字注音,并写出它们在课文中的意思。
吠(狗叫) 叱(大声责骂)
倾(斜) 顷(短时间)
2.认真阅读课文注释,口译课文。
3.思考“思考一、二题”。
三 研习新课。
1.教师范读课文。
(提示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停顿、节奏、表情)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理解字和词的含义。
3.齐读课文。
4.理解课文中的疑难词语。
可让学生先找出文中的疑难词语,然后分组讨论。
应重点理解的词语是:“厅事”、“欠伸”、“呓语”、“屏障”、“侧目”、“作作索索”、“力拉崩倒”、“齁”、“战战”、“施”、“毕”、“绝”、“意”、“曳”、“指”、“名”。
5.掌握活用的词
活用的词是指有些词本只属某一词类,但有时在一定的语言结构中,可灵活用为另一类的词,随着词性功能的临时转化,它们的意义也就相应地发生某种变化。活用词概念不必从理论上给学生讲,只要学生理解这些词在文中的含义即可。
“妇抚儿乳”中的“乳”是动词,作“喂奶”讲。
“善口技者”中的“善”是动词(原为名词),作“擅长”讲。
“不能名其一处”中的“名”是动词(原为名词),作“说出”讲。
“会宾客大宴”中的“宴”是动词(原为名词),作“举行宴会”讲。
6.先让学生找出表时间性的词语,并引导学生们掌握它们的不同用法(结合完成“练习三”)
“一时”,同时。“忽”,“忽然”突然发生。“既而”两事相继发生。“是时”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内发生。“少顷”、“俄而”、“未几”,在很短时间内发生。
7.出示本文古今异义词,由学生比较古今不同含义。
“会”(适逢) “厅事”(大厅、厅堂) “施”(放置)“闻”(听见) “奋”(卷起) “但”(只) “虽”(即使)“走”(跑)
8.学生找出本文表示事物的数量的词,比较古今的不同用法,并填上适当的量词。
一(个)人 一(张)桌 一(把)椅
一(把)扇 一(块)抚尺 两(个)儿
百千(个)人 百千(条)犬 百(只)手
百(条)舌 百(张)口
9.讲读课文第一部分(第一段)。
(1)先请学生朗读并翻译,然后师生共同补充订正。
“京中有善口技者”京城里有一个擅长口技的人。善:善于,擅长。者:代词,代艺人。
“会宾客大宴”正赶上(有一家)大摆酒席,宴请宾客。会:副词,恰值,正好。
“于厅事之东北角……口技人坐障中”在客厅的东北角,设置八尺宽的围幕,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围幕里。于:介词,在。厅事:厅堂、大厅。
“一桌……一抚尺而已”。里面仅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和一块醒木。“而已”表示“仅有”的语气助词。
“众宾客团坐……无敢哗者”。众多宾客团团围坐在围幕周围,过了一会儿,只听见围幕里醒木一拍,全场都静悄悄的,没有一个人敢大声说话。但:副词,只,仅。寂然:寂、寂静。然,形容词词尾。表示“……的样子”。哗:喧闹,声大而杂乱。
(2)提问:这一段写什么内容?
此段写表演前的准备和会场情况。
“善”字贯通全篇,是概括全文题旨的关键性字眼。“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交代了口技者表演的场地“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交代了口技者表演所用的道具,作者连用了四个“一”字,极力渲染道具简单,以衬托后面艺人技艺的高超。“满座寂然”、“无敢哗者”,写出表演者表演前听众的反映。
10.学生熟读,背诵第一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继续研习课文二、三部分。
教学步骤:
一 讲读第二部分(2—4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2段
2.学生翻译第2段,然后师生订正。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远远地听见深巷胡同里狗在叫,接着有一妇人被惊醒,打呵欠,伸懒腰。她丈夫说着梦话。遥:远。巷:胡同、里弄。吠:狗叫。惊觉:惊吓而醒过来。
“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过了一会儿,小儿子醒了,大声啼哭。丈夫也醒了。妇人拍着小儿子,给他喂奶,孩子含着奶头还在哭,妇人一边拍着,一边哼着哄他睡觉。另一个大儿子也醒了,唠唠叨叨地说个不停。既而:时间副词,表示一事过去不久又有一事,即不久,过了一会的意思。啼:放声哭。亦:副词,也。前一个“乳”是动词,作“喂奶”讲。后一个“乳”是名词,奶头。絮絮:连续不断地谈话。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这时候,妇人用手拍小儿子的声音,哼着哄他睡觉的声音,小儿子含着奶头的啼哭声,大儿子刚刚醒来的声音,丈夫叱骂大儿子的声音,一齐发出,各种维妙维肖的声响全都有了。当:值,在。是:此,这。叱:大声呵斥。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绝妙”。全场的宾客没有一个不伸着颈子,偏着头看,微笑着,默默地赞叹,认为好极了。以为,认为是。妙绝:“绝”,极,副词,引伸为少有的,没有人能赶得上。
3.提问:在这一段中,作者描写“善口技者”表演了一个什么样的声响场景?
学生口述后,教师归纳:“善口技者”表演了一家人从睡梦中惊醒的场景。先写院外远处深夜犬吠声,这是引起本段后文所写一系列声音的缘由。“便有妇人惊觉欠伸”,“便”是时间副词,写出由于“犬吠”引起的“惊觉欠伸”,以“犬吠”到“其夫呓语”表示出声音由远转近,由院外深巷转室内,由大转小。“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写一会儿后,紧接着发出了儿子醒来的声音,大哭声音和丈夫被儿子的哭声惊醒的声音。接着因为儿啼而发出的“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以及“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的声音。至此,表演出了一家大小相继醒来,各自发出不同的声音,表现出声音由小转大,由简到繁。“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五种声音一时齐发,出现了口技表演的第一个高潮。而且各种声音有因果关系。因“犬吠”而引起妇人“惊觉欠伸”。不久“儿醒,大啼”,而儿大啼引起“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儿呜之”,又引起“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
4.指名学生朗读第3段。
5.学生翻译第3段,然后师生订正。
“未几,夫齁有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倒,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没有多久,丈夫的打呼声响起来了,妇人哄拍小孩的声音也逐渐停止了。隐约听到有老鼠(出来活动),悉悉索索作响。有盆碗一类东西被打翻,妇人在睡梦中咳嗽。客人们的心情稍微放松一些,慢慢地坐端正了。未几,时间副词,没有多久。倾侧:倾斜歪倒。
6.提问:这一段,作者描写“善口技者”表演了一个什么样的声响场景?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善口技者”表演一家人又渐渐进入梦乡的场景。“未几”这一时间副词,承接上段描写表演的声音高潮,表现出这高潮持续了短暂时间,“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表演的响声由繁转简,由大转小,由高潮转入低潮,室内由闹转静。“微闻有鼠作作索索”,进一步表现出室内的静。全家都已入睡,老鼠才敢出穴活动;室内非常安静,才能听到老鼠动作的声音。(这是以动衬静)。
7.指名学生朗读第4段。
8.学生翻译第4段,然后师生订正。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忽然有人大喊“起火啦”,丈夫起来大声地呼喊,妇人也起来大声地呼喊,两个孩子一齐哭了起来。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一会,有成百上千的孩子在啼哭,成百上千的狗在狂叫。中间还夹杂着劈里啪啦的房屋倒塌声,燃烧中的爆炸声,还有呼呼的风声,成百上千种声音一齐响起来;又夹杂着成百上千人的求救的声音,拉倒房屋时,人们一齐用力发出的许许的声音,往外抢夺东西的声音,泼水的声音:一切应该有的声音,没有听不到的。即使一个人长有一百只手,每一只手长有一百个指头,也不能指出其中某一方面的情况;即使一个人长着一百张嘴,一张嘴长有一百条舌头,也说不清其中的一个地方。百千:是虚词,极言其多。作:起,这里是响起来的意思。凡所应有,无所不有:“无”、“不”两个否定词连用,表肯定。
“于是众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这时候,客人们没有一个不惊惶变色,离开座位,个个捋起袖子,露出手臂,两条腿直发抖,几乎都想抢先逃走。“奋”:本义尽全力举起的意思。这里可译成“捋、挽”。“走”:逃跑。
9.讲析第4段。
在这一自然段,作者描绘了“善口技者”摹拟一场突然性的特大火灾的惊险场景。
这一场景可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表演用火警而引起的人们的惶急纷杂声音(“忽一人大呼……百千犬吠”)。
“忽”这一副词表现出大呼“火起”的声音来得突然,出人意料,陡地掀起骇浪险峰,构成了表演的又一巨大波澜。
“夫起大呼……两儿齐哭”,表现出声音由外到内,由少转多,由街坊大呼“火起”到室内一家人强烈反响。“俄而”表时间短暂,继室内一家大小呼喊啼哭,远近街邻被惊起,大人骇呼,小儿哭叫,狗也惊吠。三个“百千”表现出声音繁多杂乱。
第三:火势猛烈的声音(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百千齐作)。
房屋倒塌,火声爆响,风助火势,表音表现出火势的蔓廷、猛烈。
第三层:紧张救火的声响。(又百千求救声……泼水声)。
“中间”、“又夹”等词语的运用,表现出上述许多声音同时发出,突出了失火、救火的紧急情景,达到了口技表演的又一高潮。接着用“凡所应有……不能名其一处也”,这一夸张赞叹语句,以失火、救火作结,衬托出“善口技者”技艺的高超。
10.指名学生朗读第5段。
11.学生翻译第5段,然后师生共同订正。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忽然,(幕中)醒木啪的一响,各种声响完全没有了。撤掉围幕一看,(里边)只有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毕:完全。绝:断,停止。之:代指围幕里边。
12.提问:为什么作者在本文结束再次交代表演者及所用道具?(结合完成课后“练习二”)。
这样既与第一段呼应,写出表演者凭借进行表演的道具极为简单,突出“善口技者”的真正本领是全靠一张嘴,衬托了“善口技者”技艺高超。
提问:课文中有哪几处描写了听众的精神和动作?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结合完成课后“练习二”)。
有以下几处描写了听众的神情和动作:(1)写口技者表演一家大小从睡梦中惊醒的场景后,写听众反应的有:“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表现出听众专注倾听的神态,深被口技表演所吸引。(2)写口技者表演了一家大小又进入梦乡的场景后,写听众反应的有:“意少舒,稍稍正坐”,衬托出了口技表演完全控制了听众的情绪。(3)写口技表演失火、救火紧张场景后,写听众反应的有:“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表现出听众已完全被带进表演的意外火警的紧张场面中去,忘却了自己在听口技表演,好像身在火场,惊骇恐惧。这是随着口技者卓越表演内容的变化而变化,表现出口技表演者卓越表演所引起的反应,作者紧密结合口技表演,写出听众的反应随着表演内容的变化而变化,表现出口技表演深深吸引和感染了听众,衬托出口技者再现生活的高超能力。另外写听众的反应也使文章内容变得丰富多采。
四 练习
初中七年级语文《口技》精选教案模板 篇6
一、教学目标
知识数学1、理解文言实词的意义及用法,积累文学知识
2、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
能力训练1、提高文言阅读理解能力
2、条理清晰地复述三个场景
二、教学重点:1、生动形象,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的描摹
2、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1、坚持以“读”为本,加强阅读指导,
2、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3、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
四、教学时间: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嗣(sì)顷(qǐng)倾(qīng)呓(yì)絮(xù)
叱(chì)鼻句(hòu)间(jiàn)许许(hǔ)曳(yè)
几(jī)
2、阅读课文,根据注解翻译全文
(二)导入
1、让学生听一段口技录音
讨论:这段声音像什么?中间表现了什么情节?能否用自己的语言叙述一下刚才所听到的声音,有没有人能学一下。
学生发言,明白这是一段“口技”。
如有能力,可让学生表演一下,创造一下气氛
2、什么是口技:口技是杂技的一种,是运用口部发音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的技艺,是艺人在长期的生活中观察、揣摩、勤学、苦练而获得的,今天,让我们看看古人是如何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欣赏的。
3、作家作品介绍
本文选自《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虞初新志》是清朝张潮编选的笔记小说。林嗣环,字铁崖,福建晋江人,清代顺治年间(1649年)进士,著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
(三)正课
1、听读课文,注意节奏,语音、语气,领会作者感情
2、学生翻译课文,教师纠错,注意下列词语的翻译。
善:擅长厅事:大厅、客厅
施:设置安放少顷:一会儿
但:只闻:听见
坐:通假字,同“座”,座位
欠:打呵欠伸:伸懒腰
既而:不久乳:喂奶
毕:全绝:极点,最
意:心情舒:伸展,放松
中间:中间夹杂曳:拉
虽:即使名:说出奋:卷起
股:大腿几:几乎,差点儿走:逃跑
3、再次朗读课文
4、小结:本堂课我们了解了口技这种民间艺术,并且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5、布置作业:
1、思考:课文真正写口技表演的是哪几段?写了几个场景?第一、五段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2、辨析下列表示时间的词语,将它们分别填在横线上
少顷、既而、是时、一时、未几、忽、俄而、忽然
表示突然发生:
表示同时发生:
表示相继发生:
表示在特定的时间内发生:
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疏通了全文,今天我们来研究一下口技过程中的几个场景。
(二)正课
1、提问:课文最能概括口技水平高超是哪个字?
讨论并归纳:“善”
2、课文真正写口技表演是哪几个段?写了几个场景?
讨论并归纳:是第二、三、四段,写了3个场景
3、请三位同学分别复述这三个场景。
4、分析三个场景
提示:学生可以注意表现时间的词语
①第一个场景:夜深人静,一家人惊醒的场景
学生讨论:作者是如何写这段“声音”的?
讨论并归纳:
遥闻远→近
便有外→内
梦中惊醒既而小→大
当是时分→合
一时齐发
②第二个场景,一家人再次入睡的情景
学生讨论:作者是如何写这段“声音”的?
讨论并归纳:
未几大→小
再次入睡:
微闻密→疏以动衬静
③第三个场景:深夜失火、救火的情景
学生讨论:作者是如何写这段“声音”的?
讨论并归纳:
忽小→大
俄而响声齐作
火起群乱中间百千齐作
又夹无所不有
5、这三个场景描写中,除了描写口技艺人的表演,还有其它方面的描写吗?如果有,请找出来!
讨论并归纳:有,写了听众的反应
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意少舒稍稍正坐
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6、这些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侧面描写,作用是烘托口技艺人技艺高超
7、以上三个场景,既从正面突出描写了“善”,又从侧面反衬与赞美了艺人口技的“善”。都是先描摹表演的情节内容,再写听众的情绪变化,这种正面描摹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是本文的一个显著特点。
8、提问:在这三个场景中,作者除了描写口技者高超技艺和听众的反应外,作者有没有直接进行评论?
讨论并归纳:有,中在第二段中说“众妙毕备”;
第四段中有“不能指其一端,不能名其一处”。
9、提问第一、五段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两段相互呼应,既突出了舞台道具简单,也反衬了口技表演的热闹,表明表演者依靠的是高超的技艺,而不是借助于外物,突出“善”。
10、总结
口技表演者技艺“善”,作者对口技表演的描摹也绘声绘色,亦善,这种描写方法,给人生动形象,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之感。
11、知识拓展:课外阅读《老残游记》选段《绝唱》,小说中有些精彩的音响描写,揣摩两文中有关语句。
初中七年级语文《口技》精选教案模板 篇7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按常规教学的方式释词解句,必定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难以达到教学的目的和要求。据此,我在教学过程中设计模仿情景,把口技表演者表演的三个阶段:“一家四口深夜由睡到醒”“由醒到睡”“失火救火”,让同窗们以小品的情势再现。这样一来,从学生的即席表演中,我了解到他们的兴趣和表演天分。同时由于学生自身的参与,不仅使学生听起课来不感到味同嚼蜡,索然无味,而且在比较活泼的课堂气氛中,使学生明确了课文的目的,并解决难点和重点。另外,我围绕课文内容设计相关标题,引导学生阅读、思考、学习这篇课文。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表演者利用简略的道具却能摹状出这么多不同的声音,从而看出表演者高明的技艺。
文言文的学习,朗读是必不可少的。对学生而言,这是语文课上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教学中,总是倡导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和体会。对教师而言,这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腕。课堂上,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不仅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绪有巨大的作用,而且对学生朗读程度的提高,阅读能力和良好习惯的形成也有着直接的巨大的影响。作为教师,教学每一篇课文之前,自己首先得下工夫把课文读好。而《口技》一文的朗读也是很重要的,我必需把每个阶段的状情景唯妙唯俏的读出来,该紧张的地方就紧张,该迟缓的地方就迟缓,否则学生就感受不到当时听众那种身临其景的感觉。
我个人以为《口技》一文上得还算成功的方面除了师生共同参与之外,还表现在学生课堂课后的提问。虽然面对同窗们的踊跃发言和精辟论述时,会感到一种尝试成功后的糊涂和迷惑,然而更令我感到惊喜不已的是他们都开动头脑去思考问题了,所以当被学生问倒的时候,我毫不感到难为情。在上课之初,有同窗问“什么是口技?中国杂技可分为几种呀?”说真的,前一个问我做了充分的筹备,答复它不难,可是关于中国杂技我确实了解不多。还有在学生表演完之后,有同窗问“为什么表演者一个人能表演这么多声音,为什么他要表演一家人睡觉的事情,表演失火救火而不表演其他?”像这样的问题难免让我遇上尴尬的场面。我是老师,可我不是百科全书,被学生问倒的情况在所难免,问题在于我必需具有虚怀若谷的精力坦然的面对。
俗话说“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学也是一样。我应当多多的总结自己的课堂教学,从学生的提问中看到自己知识程度上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如果不加以矫正,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必然会降落。作为老师,课前课后都应有充分的思想筹备,给自己和学生多一分思考的空间,为成为一名称职的教师,学习和思考是不可以停滞的。
初中七年级语文《口技》精选教案模板 篇8
《口技》一课,我尝试运用辨读式教学方法,它是以引导学生朗读为主要手段,通过从不同角度反复朗读,以达到辨析字词、积累知识的目的。其主要方式是在朗读中辨析,在辨析中朗读;在领会中积累,在积累中记忆。这种教学方法运用得好,能使课堂模式富于变化,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从而达到课堂教学最优化。然而,我在本节课教学中收获的却是失败,下面以部分教学片段为例加以诠释:
师:速读全文,进行信息搜索,找出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
生1:“以为妙绝”和“群响毕绝”中的“绝”意思一样。
师:这一组词中的“绝”是属于一词多义,而不是同义词。
生2:“宾客意少舒”的“少”字和“稍稍正坐”的“稍”字,是一对同义词。
师:有哪位同学懂得这两个词的意思吗?
生3:“少”字是“稍微”的意思,而“稍”字是“渐渐”的意思。
师:可见,这两个词不是同义词,请同学们继续找……
时间就这样一分一秒的过去,直到下课的钟声敲响,全班居然没有一位同学能找出一组同义词,课堂气氛煞是沉闷,因为没有师生互动,更谈不上生生互动,有的只是老师临下课时的草草收场,有的只是学生呆坐那儿被动的听。
课后,我反思这堂课的教学行为,首先是读得不够,因为没有充分的朗读,对课文很不熟悉,学生自然找不到同义词,更谈不上辨。第二,采用辨读式教学,老师要对学生的预习进行必要的指导,比如要对不同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做好读书卡片,上课时才能收放自如,资源共享,既不费时又能环环相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三,学生要懂得理解整篇文章的内容,要进行辨读时,才有章可循,才不会欲速则不达。
更深层次的思考,辨读式教学在系统复习中,也许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手段,因为它可以进行分点式或拉网式训练,如让学生进行同义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特殊句式等方面的归纳、辨析。这样,每一个知识点,形成一个积累板块,思路清晰,步骤鲜明,学生学起来有条理性、系统性,记得牢又记得全面。而在平时的新课教学,很难做到由朗读带辨析,更谈不上由浅入深的知识积累。本节课辨析同义词教学环节,学生连一组同义词都找不到,表面上看很不可思议,其实是很正常的事,因为教师没有读懂这种教学方法的要领,是教师本身的教学思路有问题。
初中七年级语文《口技》精选教案模板 篇9
4月30日,按照学校安排,我得上一节校内公开课。我计算了自己的教学进度,这一天,我该讲《口技》。
今年,学校要求所有的公开课都得采用“主体参与 分组合作”的新模式上课。这种模式兼顾了东庐中学和杜郎口中学的特点。本学期以来,我也已在班上做过一些尝试。这节课,我也采用了这种形式。课上完后颇有些感触。
1.教师应给学生充分的信任。
实行新课程改革以来,一直在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在学习上要给学生主动权。新推出的各种教学模式也都在强调这一点。我从2019年秋学期参与新课程改革以来,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应该说,这个问题是新课改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理念。真正做到这一点,学生才能才被动接受中解放出来,才会拥有自己的思想,创新才有基础。结合自己几年来的思考,联系《口技》这节课,我认为,这个问题中最关键的是教师应给学生以充分的信任。
学生受知识、经验等各种因素的限制,在很多方面会存在着不足,对很多问题的思考不会全面。因此,我们在很多时候,不会也不敢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独立的探究、解决问题。经常会不放心地在课堂上喋喋不休;即使是让学生去分组讨论了,学生得到自己的答案了,我们依然要再强调一番,或将自己的“标准答案”再传达一次。长此以往,学生慢慢就会养成习惯:反正我思考了,老师也不会采用我的,而且老师反正会给我答案,何必思考呢?
我的这节课,上课前给他们布置了预习任务,强调了上课的注意点,把教参中的课文翻译印发给了他们,对其它内容未做任何讲解和提示。上课了,学生按分组在黑板上展示了自己的预习成果,除出现了个别错误外,基本没有问题。然后就是让我非常担心的环节——学生分组讨论探究后,分别上讲台讲解本组认领的任务,并接受其他同学的质疑。令我惊喜的是,各组推选的代表一个个上台了,对认领任务的讲解基本清晰、流畅,问题的回答基本能让质疑的同学满意,出现了个别未能解答的,本组的学生立即发挥了后援团的作用,予以解答,没有怯场,也没有任何不和谐的音符。尤其让我惊喜的是,第六组推选的代表是一个品行有些后进的学生,他上台后除了对规定任务进行了讲解外,还与本组同学进行了互动,让同学们对他所讲的内容能更好地掌握,可以说是上台的几个学生中表现最好的。因此,我们应该给学生充分的信任。给他们信任,他们参与的积极性才会被激发出来,他们的主体性才能被体现出来,他们会给你惊喜。
2.教师不能迷失了自我。
上课前,有老师看到我的讲学稿,跟我说:“这节课基本没你什么事儿哦。”这节课真的没我什么事儿吗?不!应该说在这堂课中,我没有迷失自我,我的主导地位并没有丧失。而我也认为这是在教学过程中非常值得注意的问题。
给学生充分的信任,不等于自己当“丢手掌柜”。如果学生完全能自学,一点问题没有,那要我们这些老师干什么?学生的知识、经验等毕竟有限,很多时候非常需要教师的提示和点拨。教师还应该是课堂的主导。
在之前尝试这种新模式的过程中,我曾经完全让学生自己组织过一堂课。学生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很是热烈。但到下课时我交代给他们的任务也没能完成,已完成的部分中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而我自己,整堂课无所适从。这样的课,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是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但课堂的效度不高。长期这样,估计学生也会无所适从。
因此,在《口技》这堂课中,在不影响学生主体性地位发挥的前提下,我也积极参与,成为课堂的主导。一是学习过程的设计。为达到课堂学习的有效性,我在课前精心设计了“讲学稿”,任务分解清晰,完成任务的步骤明确。二是在课堂上适时点拨。主讲的学生讲解有错误,我适时插话更正;他们讲解过程中遇到问题,本组同学又无法给出援助,我适时加以点拨;讲解的重点不明确、不突出,我适时归纳、小结。三是不时“捣蛋”。课堂上,对于已经明确的任务,主讲小组又未能讲解清楚或知识点有遗漏时,我提示旁边的同学提问,或者自己直接提问。
总之,经过《口技》这堂课的教学,我认为,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对已有的模式灵活运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又不迷失自我,才能充分发挥课堂45分钟的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