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了,亲人》课堂教学实录(推荐15篇)
《再见了,亲人》课堂教学实录 篇1
师:上课前,有个词语,我们讨论一下,大家看。(板书:亲人)
师:同学们读一下。
生:齐读“亲人”
师:谁能告诉我,在你的身边谁是你的亲人?
生:我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是我的亲人。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们和我有血缘关系。
师:很好。请坐,还有吗?
生:我的外婆、外公也是我的亲人。
师:对!外婆、外公也和你有血缘关系。
生:我的兄弟姐妹们都是我的亲人。
师:一点不错,你爱你的亲人吗?
生:我爱我的亲人,亲人了爱我们。
师:对,同学们,亲人为我们的成长付出了很多,为我们倾注了全部的爱心,我们和亲人之间的爱是无私的。
生:一齐点头
师:无私的爱、真挚的爱为不具备血缘关系的人中间会不会出现呢?
生:我认为不是,现在社会上有很多有困难的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我们都不得献出了自己的爱心。
师:说得真好,同学们,今天我们了解没有血缘关系的亲情。(板书:再见了亲人)
生:齐读“再见了亲人”
师:请同学们把课本打开,思考:课文中写的人都是谁?而且上哪个国家的人?迅速浏览课文。
生:这些人中有的人中国人,有些是朝鲜人。
师:这里主要写了哪些人?
生:主要写了朝鲜人。课文里有大娘、小金花、大嫂。
(师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
师:这三人代表的是整个朝鲜人民,那么朝鲜人和中国人没有血缘关系,为什么会成为亲人呢?
生:这是因为他们经过生死的考验,与朝鲜人民有很深的友谊,所以会成为亲人。
师:对呀!1950年,美帝国主义发动了侵朝战争,悍然越过了“三八线”,把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威胁到了我们国家的安全。在这种情况下,毛主席决定出兵增援朝鲜,130万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了鸭绿江,去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师:自由读书,看一看书中的哪一个人,你对他的作法特别感动,好好读一读。
生:第一节中大娘把自己的小孙孙留在了那里,却把伤员救进了防空洞,为此失去了唯一的亲人,我对这一部分特别感动。
师:“唯一的亲人”认真体会一下,什么叫“唯一”?
生:只有一个。
师:同学们,唯一的小孙孙失去了,大娘心里会怎样?
生:她非常难过。
师:我们想一想,“唯一的”和“怎么能忘怀呢?”强调怎样读?
师:我们带着感情一起读。
生:一齐读起来
师:这种感情比山还高,比海还深,让我们把最后一句再读一遍?
生:齐读。
师:这位大娘让我们难忘,因为她把志愿军当成了自己的亲人,志愿军也把她当成了自己的亲人,这是让你感动的地方,还有哪些地方让你感动?
生:我认为这位大嫂也让我感动。
师:请你讲一讲
生:她为志愿军失去了双腿。
师:同学们想一想,前沿阵地的野菜好挖吗?为什么?
生:不好挖,因为前沿阵地都是敌人,太危险了。
师:为什么她要这样做呢?
生:因为她把志愿军当成了亲人,她怎么能让亲人饿肚子呢?
师:大娘是亲人、大嫂是亲人,小金花呢?她做了什么?我们怎么看待?
生:侦察员老王被抓,妈妈知道了,带着小金花去救老王,结果老王被救出来了,小金花的妈妈却与敌人同归于尽。
师:这就是小金花的妈妈给我们留下的一个故事,你们想想救老王是以什么为代价?
生:以生命为代价。
师:就是这样,救荒作物要付出生命代价,不救老王就会死,带着这样的体会请你们再读一遍课文。
生:学生自由读
师:“同归于尽”了,生命不存在了,再来一遍。
师:为了一个中国战士,她把自己的生命奉献了出来,这样的人,我们称她——亲人。
师:大家想一想,一般血缘关系的亲人,能为别人牺牲自己的双腿,牺牲自己的亲人吗?能吗?我们把这叫做“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师:同学们,火车开动了,志愿军战士说:再见了“,这时,你们有什么感觉?
生:再见了,亲人!
师:火车继续开动,你们怎么说?
生:再见了,亲人!
师:再说——
生:再见了,亲人!
师:同学们,中朝人民之间的友谊是深厚的,他们在战争年代体现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亲人情怀,让我们再读课文,体会其间那挚热的真情吧!
评课意见: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态大方自然,普通话流利,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师生互动明显,课堂气氛活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寓思想品德教育于教育教学活动之中,教学效果良好。
《再见了,亲人》课堂教学实录 篇2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
2.通过读课文,初步感悟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能说出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志愿军为朝鲜人民做了哪些事。
教学重点:读懂全文,理清文章的结构。
教学难点:感受文章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
齐读课题,说说课文中谁称谁为“亲人”?
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
为什么称他们为亲人呢?带着问题听老师范读课文,读后让学生说说初步感知的情况。
(二)检查预习
1.介绍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
2.读本课的生字词: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自读、指名读、齐读、两人赛读)
3.学生互相提示易读错、易写错的字
暂时:zàn
友谊:yì
血泊:pō
“捣”和“谣”的字形
4.解释不懂的词
打糕:朝鲜人民喜欢吃的一种食物,用糯米做成,与我国的年糕相似。
噩耗:指亲人或敬爱的人死亡的消息。
捣米谣:朝鲜人民捣米时唱的一种歌谣。
雪中送炭:比喻在别人急需的时候给以帮助。
(三)通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默读课文,给文章分段。
2.提问:为什么朝鲜人民和志愿军互称“亲人”?说说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志愿军为朝鲜人民做了哪些事?
3.提出不懂的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2.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
教学过程:
课前两分钟,用多媒体播放配有当年抗美援朝画面的《志愿军战歌》
(一)创设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1950年10月25日,志愿军就是唱着同学们刚听到的雄壮的《志愿军战歌》出国参战的,今年刚好是志愿军赴朝参战52周年。他们回国时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感人情景仿佛历历在目。这节课,就让我们与志愿军老战士一起追忆那动人的告别场面,去听一听离别时他们对朝鲜亲人都说了些什么?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读书思考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几位亲人?志愿军回忆了哪些往事?
板书:大娘缝补衣服送打糕救伤员
小金花救老王
大嫂挖野菜
(三)重点学习第一自然段,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自学后两自然段。
1.默读思考: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说明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学生边读边思考边画批)
2.然后交流,教师点拨。
板书:几夜不眠昏倒路旁失去孙孙
牺牲妈妈
失去双腿
3.这些事情为什么让志愿军难以忘怀呢?从这些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默读3分钟后,学生在小组里讨论。抓住“几夜没合眼、冒着炮火、唯一、同归于尽、噩耗、代价”等词语体会。
点拨:“雪中送炭”是谁在什么情况下送去什么?
小结:是在别人最困难、最需要帮助时给与帮助。体会大娘确实像慈母一样,关心帮助志愿军,想志愿军所想,急志愿军所急,这真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4.用相同的方法理解体会2、3自然段。同时加强感情朗读的指导。
5.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注意指导。体会这三个自然段的开头和结尾在表达上的特点。(个人读、师生对读等形式)
(1)朗读时要注意把握感情基调:对大娘如对长辈慈母,应怀着敬重的情感朗读;对金花,如对下辈女儿,应怀着亲切的情感朗读;对大嫂,如对同辈亲属,应怀着关切的情感朗读。
(2)学生自己选读喜欢的段落,并试着背一背。
(四)饱含激情学习第二部分(以读代讲)
列车将要载着志愿军回到祖国,此时此刻,志愿军会说些什么?(齐读第二部分)
再读课题,齐读,指名读。
附:板书设计◆
《再见了,亲人》课堂教学实录 篇3
张惠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即自学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任务之一。自学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认识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转化过程。尤其是小学生自学,更需要教师的指导。那么,怎样在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下面结合《再见了,亲人》一课的教学,谈谈培养自学能力的方法。
一、激发兴趣
教《再见了,亲人》一课,采用配乐朗读的形式,首先通过优美的音乐和富有感情的朗读,吸引学生进入课文情境中,学生仿佛进入了那依依惜别的感人场面里,从而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作者在第一段中写了三件事,但最感人的是大娘为救伤员失去了唯一的亲人小孙孙这件事。作者在这件事的描写中,只用了简短的两句话,单从字面的意思上去理解这两句话的深刻含义,学生很难进入到课文所描写的情境当中去。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采用了教师有感情的范读和学生反复朗读的方法,并且把书中的内容,绘制成生动形象的画面,用幻灯显示出来。同时,启发学生思考:当你看到画面上的情景时,你都想到了些什么?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想象,从而使学生了解了中朝人民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和作者写这件事就是为了歌颂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友谊这一目的。
二、启发思维
教师的职责不但在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思维,激励学生自学。教师要设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例如:教《再见了,亲人》一课时,先让学生审题,问学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再问:这句话是谁讲的?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亲人?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题目中“亲人”一词的内涵,我又进行了启发性的诱导,让学生打开书边读边想:大娘、小金花、大嫂对志愿军是什么样的友谊?我先让学生说朝鲜人民是怎样救援志愿军、不怕流血牺牲的英雄事迹的,然后追问学生:“这是什么样的友谊呀?”学生说:“这是鲜血凝成的友谊。”接着让学生讲志愿军在朝鲜的国土上为了打败美帝国主义,帮助朝鲜人民重建家园而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事。让学生明白:亲人是指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双方而言的,因为他们都为对方做出了巨大的牺牲。所以说他们的友谊是鲜血凝成的,“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通过这样富有启发性的提问,把学生的思路一步一步引导到文章作者的思路上来,从而诱导他们的自学意识,培养其自学能力。
三、指导学法
自学能力的提高建立在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的基础上,教师备课既要备教法,又要备学法,要善于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有机地统一起来。
例如:教《再见了,亲人》一课,在讲读第一段的时候,我采用精讲的方法,抓住课文的重难点设疑问难,目的是让学生明白怎样抓住重点理解文章内容。我着重设计了下面几个问题:(1)默读课文,看看这一段中,最动人的是哪一件事?(2)细读课文,想想在这件事中哪些词、句读重音,能够体现文章的思想感情?要讲出为什么。(3)精读课文,通过读这件事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把上面几个问题弄懂了,第一段也就掌握了。然后我和学生一起总结这段的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
1.默读课文,找出事件。
2.细读课文,扣住词句,理解内容。
3.精读课文,体会感情。
最后,教师小结:这篇课文的后两段在写法和结构上跟第一段基本相似,请同学们试着用第一段的学习方法来自学第二、三段。
在后两段的学习过程中,第二段我采用半扶半放的形式,让学生运用上述方法进行阅读学习。第三段我完全放开手让学生独立阅读,并指名让学生按照前两段板书的格式,在黑板上写出第三段的板书。
《再见了,亲人》课堂教学实录 篇4
福建省宁华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邱衍霖
《再见了,亲人》是一篇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抒情散文。教学时要披文入境,以情动人,使语文基本功训练和情感教育融为一体。
一、理清课文思路。
揭示课题后,教师可提出两个问题:(1)“亲人”指哪些人?为什么称她们为“亲人”?(2)志愿军战士怀着怎么的感情跟她们道“再见”?让学生带着上述问题通读全文。然后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审题,理出课文的两桥头线索:一是由“再见了,”三字提示的志愿军战士与大娘、小金花、大嫂即将离别时依依惜别的感情线索;二是由“亲人”二字提示的大娘、小金花、大嫂救助志愿军胜如“亲人”的叙事线索。
二、认识“亲人”救助的感人事例。
首先从“为什么称她们为亲人”的问题导入,启发学生从总体上领悟“亲人”的共同特点:她们都曾为了救助志愿军而不惜作出重大的牺牲。
进而引导学生按“为了救助志愿军而不惜作出重大牺牲”这一思路具体认识各位“亲人”,并结合课后“思考·练习”第二题的句子品读,理解重点词语。
对第1自然段(大娘的故事),引导学生弄清志愿军战士和大娘话别时主要追述了哪两件事。大娘在“我们空着肚子”战斗,正需要食物时及时送来打糕(理解“雪中送炭”),而自己累得昏倒在路旁;大娘为救护伤员,丢下自己仅有的一个亲人小孙孙,而孩子被炸弹炸死了(理解“唯一”)。这样就能体会大娘对志愿军战士那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同样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第2、第3自然段(小金花和大嫂的故事)。在第2自然段中,小金花与她的妈妈救出了老王,而小金花却等来了妈妈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噩耗(理解“同归于尽”、“噩耗”)。在第3自然段中,大嫂为给我们挖野菜而被炮弹炸断双腿(理解“这样高的代价”)。
教师小结:大娘、小金花的妈妈、大嫂他们都把志愿军战士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自己亲人的生命还重,她们都是志愿军战士最亲的“亲人”。
三、领会告别“亲人”的惜别感情。
在上述对具体事例的品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亲如骨肉的亲人,今天就要分别了。
教师指导学生依次朗读前面3个自然段中道别的抒情语句。然后教师用“情感引读”的方法引读课文后面3个自然段,即教师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作为“引语”,诱发学生的感情,并让学生怀着这样的感情接读课文。后面3个自然段,可按火车“启动”、“徐徐开出”、“飞驰而去”三个过程设计如下“引语”:
(1)在火车站台上,志愿军和朝鲜人民真有道不完的离别话,诉不完的离别情。然而就在志愿军和大娘她们挥泪惜别之际,火车“呜——”地启动了。千言万语涌上心头,千句万句都并作一声呼唤,——(学生接读课文)
(2)火车徐徐开出,那隆隆的车行声牵动着志愿军的心。今朝分别不知何时再相见,此时,他们心中唯有希望什么?——(学生接读课文)
(3)战士们深深依恋朝鲜的山,朝鲜的水,更依恋朝鲜的亲人们!然而,无情的火车却风驰电掣般向前驶去。战士们把头探出窗外,只见大娘、小金花、大嫂依然伫立车站,不停地挥手告别。此时此刻,泪水模糊了战士们的双眼,要想对朝鲜亲人再说几句惜别的话,然而相距已远,只能默默地在心头一次又一次地呼喊着,——(学生接读课文)
饱含感情的“引语”,感染了学生,引导他们把领悟到的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之间的亲情,通过朗读心情抒发。
四、把握课文中心思想。
引导学生再次审题,并思考:朝鲜人民为什么对待中国人民志愿军胜过亲人呢?从而启发他们从另一个角度注意文中写到的志愿军为朝鲜人民的解放事业浴血奋战的内容,使课文的“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聚成伟大友谊”的中心得以显现。在此基础上,完成课后“思考·练习”第三题“选择中心思想”的练习;结合课后“思考·练习”第五题,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次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最后,让学生从课文前3个自然段中选择一段背诵。
《再见了,亲人》课堂教学实录 篇5
解放小学 田春波
课文节选自著名作家魏巍的纪实文学《依依惜别的深情》。文章以道别语“再见了,亲人”做为题目,可见全文是以写离情别意为主,表达了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情谊。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感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教师的尊重和期待中积极地学、主动地探索。
在开始时,通过图片把学生带到抗美援朝、志愿军回国的场面,使学生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并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初读课文后,让学生在课文中找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内容体会,尊重学生的选择,培养学生自主选择能力。遗憾的是,对于自主选择的内容,学生的交流比较的散,教师要创设一个整体把握的过程,否则有些学生的感受很深刻,而有些学生则似乎有些脱离文本,不利于学生整体的感受。
二.发掘教材的情感因素,调动学生的情感。
教师给学生比较开放的提问,如:“读文章后,你的心情怎样?”“读文字,哪些地方让你感动?”在这样的前提下,结合当时志愿军离别时的情感变化,对往事的回忆,抓住亲人间的情感流露,教师能适时地引导。如大娘与志愿军之间血浓于水的亲情等,让学生明白,虽然从血缘关系来看志愿军战士和大娘、小金花、大嫂她们不是亲人,可是她们做到了亲人也未必能做到的事情,这才是真正的深情。如“雪中送炭”,“为什么昏倒?”学生谈了很多,有些扯的比较远,教师要给予引导,联系上下文,结合当时志愿军所处困难,紧紧扣住“亲人”这一主题来引导,可能更有实效,理解能更深。
三.抓住关键词,读懂、读好句子,教师的适当引导,领会文章蕴含的意思。
在教学中,采用个别读、齐读、自由读等方式朗读,但是效果不佳,整体朗读没有得到逐层提高。教师语言较简洁,过渡较自然。如:“老师觉得读好忆,要结合一定的语言环境,要抑扬顿挫,语速上要有快有慢,你自己先试试,读好这句话!”“是啊,大娘这么大年纪了,还冒着炮火为志愿军战士送打糕,这种爱,怎能让人不感动?”
四.拓展思维
在课堂的结束部分,以通过朗读或说几句心里话来表达对朝鲜亲人的敬意和感谢,让学生抒发自己内心体会。并给学生一个关于抗美援朝的网址,以拓宽课外学习的面,给学生课后研究的一个方向。
《再见了,亲人》课堂教学实录 篇6
《再见了,亲人》一课,选自魏巍的著名散文《依依惜别的深情》,作者以饱蘸深情的笔墨,描述了中朝两国人民经过八年的浴血奋战,取得胜利后依依惜别的动人场面。全文字字表情,句句含爱,情真意切,令人回味无穷。针对这一特点,我在教学时,从“情”字入手,导情、诵读、激发想像,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以达到渗透国际主义教育的目的。
一、创设情境,诱发感情
课文所写的是否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战士撤离朝鲜回国时的事情,离现在已达四十年了,距学生生活的时代相对久远。孩子们也很难从日常生活中获得这方面的知识,学习起来很难投入。为此,我在开篇教学时,运用设疑导入的方式,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看见过亲人别离的场面吗?那种挥泪道别、难舍难分的动人情景,会带给你如何感受呢?”诱发学生情趣。接着通过简明扼要的时代背景的介绍,进一步拉近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使学生初步进入情境为学习课文作了充分的情感准备。
二、品赏重点词句,体会感情
课文语句饱蘸了中朝两国人民的深情厚谊。在理解课文时,我在品赏词句上下了一定功夫。具体步骤是:
1、理解本义。
2、理解具体语言环境。
3、推敲比较。
4、反复吟诵。
5、摹仿运用。
这篇课文中有许多词句都是值得品赏的。在词语方面,我重点突出“雪中送炭”、“唯一”、和“代价”。目的是加深理解,增强对大娘(大嫂)的崇敬之情。如在品赏“雪中送炭”一词时,我是这样引导的:“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在文中比喻什么?为什么说大娘送打糕是“雪中送炭”?最后通过摹仿运用,学生就能很自然地体会到:大娘冒着生命危险,在志愿军战士空着肚子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的情况下送来打糕,真可谓“雪中送炭”。大娘送来的不单单是打糕,而是朝鲜妈妈慈母般的温暖,送来了战胜敌人的精神子弹,送来了朝鲜人民伟大的爱……。在品赏句子时,着重理解表现文章中心的关键句,语意含蓄的佳句,结构复杂的长句……如课文的结尾都用了反问句,我要求学生先把它们变换这陈述句,弄懂意思,再比较语气,体会感情色彩。
三、读讲结合,丰富感情
多朗读,特别是有感情的朗读,是加深感受的有效途径。课文作者用倾吐心声的叙述方式,用赞美、感激的语句勾画了几位朝鲜妇女的高大形像。教学时,我一方面采取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让学生逐步感知课文,体味课文中包含的深情,在头脑中再现朝鲜人民高大鲜明的形像。另一方面,我也试图运用声情并茂的讲解适时点拨,使学生有所悟而产生共鸣。例如,在学生了解了大娘的事迹后,我追问到:“大娘为志愿军是不是只做了这几件事?”(不是)“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齐读──“八年来,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一句后,我进一步引导:“正因为这样,所以志愿军说大娘的情谊──(学生接下去) “比山还高,比海还深。”“让我们通过朗读来体会这种感情。”通过巧言利导,读讲结合,学生对“大娘”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再加上朗读体会,这种感情变得更加丰富深刻。又如,在学完志愿军跟“大嫂”告别的一段后,我作了概括性的解说:“大嫂为了使志愿军多吃蔬菜跑到前沿阵地最危险的地方,结果被敌人的炮弹炸断双腿,付出了血的代价。今天,又架着双拐,在崎岖的山路上艰难地送了程又一程,志愿军十分感激,深表敬意,请同学们听老师朗读这一段……”。再如,课文最后一段集中抒发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深情。教学时,我先要求小组诵读,讨论理解意思后继续动情地说:“列车开动了,想到也许再也见不到这里的亲人了,再也见不到这片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了,志愿军心情十分沉重。跟亲人的难舍难分之情,对土地的无比眷念之情达到了最高峰,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这样稍加点拨,既有助于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又能把学生的感情自然推向高潮。
四、激发想像,升华感情
课文是以志愿军的口气写的,通篇都是志愿军的话。这给学生理解课文中心带来一定了难度。于是在学完课文后,我再次引导想像:在依依惜别的时候,朝鲜人民心里又是怎么想的,他们会说些什么?通过回顾课文有关情节,学生不难想象:在挥泪道别时,朝鲜人民也一定回忆起了许多志愿军可歌可泣的事例,讲述着志愿军对朝鲜人民那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在朝鲜战场上,不仅洒下了朝鲜人民的鲜血,而且也洒下了无数志愿军的鲜血。进而认识到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领悟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受到了强烈的情绪熏染,受到了深刻的国际主义教育。在此基础上全班诵读,在诵读中倾吐对朝鲜人民崇敬感激之情。以便让这种浓烈的感情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得到升华。
《再见了,亲人》课堂教学实录 篇7
教学内容分析:
《再见了,亲人》是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讲读课文。本篇课文为叙事抒情散文,描写了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官兵离朝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表现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真挚情谊,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课文将抒情叙事相互交织,语言亲切感人,感情真挚强烈。
教学目标阐明:
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学习文章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
3、会认8个字,会写12个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噩耗、战役、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的意思及课文重点句子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在感情地朗读体会文中真情。
2、举一反三,迁移学法。
3、小组合作学习与全班讨论相结合。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那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感情。
学习重点、难点:学习课文用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友谊。
教学对象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对抗美援朝的历史背景已有一定的认识,易和课文情感产生共鸣,并且学生理解课文的方法已掌握很多种,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特别喜欢朗读表现情感。
教学设计理念:
1、精读课文的教学很重要,虽然语文教学倡导自学、自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在精读课文的教学中,我们必须注意引导和培养学生阅读能力,通过读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体会思想情感。
2、重视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第一自然段,举一反三学生自主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3、通过感情朗读使学生在读中感悟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教学策略:以读为本,重视读的实践过程。采用情感教学,启发学生想象,在头脑中再现文章所描述的情景和形象,使他们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激qing导课
师: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回国之际,不忍心离开朝鲜亲人,火车即将开动了,他们拼命挥手,深情地呼唤――再见了,亲人。
生:全班齐背4~6自然段。
师: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牵动着志愿军战士们的心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品味课文1~3自然段,好吗?
生:好。
二、精读品味,体现真情
(一)教学第一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放声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最让你感动的句子,圈出你认为最重要的词语,并细细体会。
师:请读出你认为重要的句子。
生: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师:齐读,读了这一句话,你有什么要问的吗?引导学生提出“什么事能比山还高比海还深”。
师:再读课文,划出能表现出志愿军展示与朝鲜人民之间比山高比海深的事例。
生:枪林弹雨送打糕;
生:为救亲人失孙儿;
生:为救亲人勇献身;
生:为了亲人失双腿。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
生:我认为这句话写的好:您带着全村妇女,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顶着打糕,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生:我认为“冒”、“穿”、“顶”、“送”等动词写出了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的热爱。
生:我也认为这句话写得好,我还有个问题:谁能帮我说出“雪中送炭”这个词的意思。
生:“雪中送炭”是指下雪时送炭给别人取暖,比喻在别人最困难、最需要帮助时给予帮助。文中是指朝鲜老妈妈带着全村妇女冒着生命危险为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的志愿军送打糕。
师:回答的真好,谁能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生:我知道,这句话表达了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的热爱和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的感激之情。
师:请大家感情朗读,体会感情。
(二)迁移学法,合作学习第二、三段。
师:总结学法:①放声读,划句子。②读重点句,抓重点词,展开想象,体会真情。③有感情朗读,读中悟情。(幻灯片展示)
生:合作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师:请把你们讨论的重点句子说出来大家一起体会。
生:“你回到村里,焦急地等待着妈妈。第二天传来噩耗,你妈妈拉响手榴弹跟敌人同归于尽。”
师:你为什么要读这一句话。
生:我们从“同归于尽”这个词体会到小金花的妈妈为了志愿军甘愿付出自己的生命。“噩耗”指亲人或敬爱的人死亡的消息。
生:“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师:说说你的想法。
生:我知道了,朝鲜大嫂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被敌人的炮弹炸断了腿。
师:谁能把这句话换个说法,但意思不能变。
生: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师:虽然这两句话意思是一样的,但反问句感情更强烈一些,表达效果胜过了陈述句。以后的作文中同学们也可以尝试反问句的好处。
师:前三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生:讨论交流。
生:都用第二人称,这样写好像面向对方说话,更便于表达感情。
师:你说得真好,老师还要补充一下,前三个自然段都是通过具体事例直接抒发作者的感情。请大家记住这些特点吧!
三、回归整体,感受“亲人”
师:大娘、小金花、大嫂的事例真是感人肺腑,志愿军怎能忘怀呢?让我们走进志愿军叔叔,跟他们一起和朝鲜人民话别,愿意读的同学可以站起来读。
生:相继读1~3自然段。
师: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板书:用鲜血凝成的深情厚谊),是经受过战火洗礼的。当年,志愿军战士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在两年零九个月的战争中,有200万优秀的中华儿女奔赴朝鲜战场,其中36万余人将热血洒在了朝鲜的三千里江山。同学们可以结合学过的课文,展开想象,说一说志愿军战士为朝鲜人民做了什么?可以采用第二人称来讲。
师:出示媒体图片。
生:(讲志愿军战士的感人事迹。)
师:请你先填空、交流,然后全班齐读。
生:在朝鲜战场上,__________(谁)为了__________(谁)浴血奋战,__________(谁)为了__________(谁)也付出了很高的代价。两国人民用__________凝成了__________的情谊,因此两国人民不是__________胜似__________。
师:列车越开越远再也看不到亲人熟悉的身影,再也听不到亲人亲切的叮咛,战士们在心里深情地呼唤,朝鲜人民也在心里深情地呼喊,请男生担任战士们深情背诵4-6段,女生充当朝鲜人民可模仿课文语言向志愿军战士深情话别。
生:(男生)背诵4-6段。(女生)模仿课文语言向志愿军战士深情话别。
四、教师总结,并布置作业
师: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课外收集有关抗美援朝中出现的感人小故事,开个英雄故事会。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五、板书设计:
《再见了,亲人》课堂教学实录 篇8
教学要求:
1.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2.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固而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精神的教育。
重难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比较准确的表达课文思想特点。
教学过程 :
(一)简介背景,揭题释题。
1、(1950年10月25日,我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共同抗击美国侵略者,在战斗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958年3月15日那天,朝鲜人民去车站含泪送志愿军踏上回国的列车,志愿军也含泪告别,彼此的嘴里深情地说着:再见了,亲人(板书课题)。
2、有感情地朗读课题,读出依依不舍的感情。
3、“亲人”在生活中一般指哪些人?通过预习你知道文中的亲人指谁?课文具体写了哪几位朝鲜亲人?
板书:大娘 小金花 大嫂
4、小结:她们和志愿军没有血缘关系,为什么彼此称为亲人?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课文。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课文中的哪句话最能看出志愿军与大娘的深情厚谊?用“――”划出来。(板书:深情厚谊)
2、出示: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忘记?
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说明了什么?
⑵这是什么句?把它改成陈述句。(出示)
⑶两句话比较,那一个句子好,好在哪里?
⑷指导有感情朗读。(指名读、齐读)
3、为什么这么说,课文回忆了大娘的哪几件事?
板书:送打糕昏倒 救伤员失孙
4、课文中把大娘的“送打糕”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喻?结合理解“雪中送炭”。
5、(出示投影)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给我们吃,真是雪中送炭呀!
(1)齐读这句话,读懂了什么?从哪些词中读懂的?
(大娘冒着生命危险送打糕,可见她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从“冒、穿”等词看出。)
(2)“雪中送炭”用得好,谁能用“雪中送炭”说一句话?
(3)指导有感情朗读。
6、自由读“救伤员失孙”这一部分,读懂了什么?从哪些关键词中体会出来的?
(丢――丢掉的是自己的小孙孙的生命)(结合理解:)
(背――背回的是志愿军伤员,一背一丢反映了大娘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
7、这两件事都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紧紧抓住这句话中的哪个关键词写的?
现在你明白了为什么称大娘为亲人了吧。是啊,大娘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8、看课文插图我们的战士握着大娘的手会说些什么?(想象说话)
带着尊敬、感激、劝慰的感情朗读书上的有关句子
9、小结学法。
刚才,我们用什么方法学懂第一自然段的?(投影出示)
⑴读课文,找出最能反映志愿军深情厚谊的句子……改陈述句
⑵寻找事例,抓住重点词……体会思想感情
⑶感情朗读,加深理解……分层
(三)按第一自然段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二三自然段。
1、按要求自学。
2、分四人小组讨论。
3、全班反馈讨论。
㈠检查第二自然段
⑴(出示投影)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
A、改陈述句
B、比较体会反问句的作用
⑵从哪件事可看出这件事是围绕这句话写的?
板书:救老王失母
⑶哪些词语最能表现小金花的刚强?(结合理解“噩耗、同归于尽”的意思)
⑷感情朗读,体会小金花落泪的原因是她对志愿军的那份依依惜别的深情。
㈡检查第三自然段
⑴(投影出示)您为我们付出这么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A、改陈述句。
B、体会反问句的作用。
⑵大嫂付出的代价是什么?
板书:挖野菜致残
⑶分层引读。
(四)小结。
1、有感情朗读1、2、3自然段
2、志愿军与大娘、小金花、大嫂道别,来送行的人成千上万,志愿军战士多么想一一道别呀,可列车已启动,千言万语只能汇成一句话――再见了,亲人(齐读课题)
(五)读中诵情,想象创造。
1、引导学生变换角色,入境体验列车启动时,志愿军战士的内心情感,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最后三个自然段”,再次感受中朝人民之间似鸭绿江水一样源远流长的浓浓真情。
2、立足于学生的发展,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想与想,分别后的志愿军与小金花、大娘、大嫂是如何传递这种伟大的友谊的?五十年后的今天,面对感人至深的告别场面,你又有何感受?引导学生通过说一说,写一写,画一画、唱一唱等多种形式,再次感受中朝人民之间“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
(六)、拓展延伸
(1)推荐大家阅读《谁是最可爱的人》.
(2)小练笔。
写你周围的同学是怎样讲礼貌的。要求:选取典型事例,内容具体,语句通顺。
(七)板书
再见了,亲人
大娘 送打糕昏倒 救伤员失孙
小金花 救老王失母 深情厚意
大嫂 挖野菜致残
《再见了,亲人》课堂教学实录 篇9
佚名
教学要求:
1. 了解课文写了有代表性的人和事,抒发了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深厚情谊,能有层次地读出课文中的感情变化,正确地表达志愿军与朝鲜人民惜别的依依深情。
2. 学会“役、暂、糕”14个生字,掌握“难、累、尽强”等多音字,会读写“硝烟、噩耗,崎岖”等词语,理解它们的意思,能联系上下文说说“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的意思。
3. 能通过朗读体会反问句的作用,并能把反问句改写为陈述句。
教学重点难点:
1.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情谊。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达志愿军与朝鲜人民的依依深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范读课文,导入新课
⒈板书:【*5再见了,亲人】齐读课题。
⒉简介课文特定的时代背景及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国的情景。
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950年10月组成,由彭德怀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同年10月乃日开赴朝鲜,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打败了美国侵略军及其帮凶,迫使美国于1953年7月刀日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了字。停战以后,中国人民志愿军参加了朝鲜的战后恢复和建设工作。在完成了祖国人民赋予的光荣任务后,于1958年10月全部撤离朝鲜。
范读课文,并请同学们思考问题。文中是谁对谁说“再见了,亲人”?
(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时朝鲜人民说“再见了,亲人”。)
二、自学课文
⒈出示自学要求:
⑴读通课文。
⑵完成课后练习3,然后同桌交流。
⑶课题中的“亲人”是指谁?
⒉自读课文(10分钟)
⒊交流自学:
回答问题:课题中的“亲人”是指朝鲜人民,大娘、金花、大嫂是其中的代表。
三、导学
⒈指名读1-3节,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大娘、金花、大嫂为志愿军战士作出的牺牲,付出的代价。
出示填空:
大娘:为送打糕昏倒在路旁
金花:__________________
大嫂:__________________
⒉学习第一节,按“劝慰——回忆——抒情”把第一节分为三层,并指导朗读,体会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的深情。
⒊用学习第一节的方法,学习第二、三节:
学习方法:⑴默读分层;
⑵朗读体会;
⑶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
⒋分小组自学4-6节,讨论该怎样朗读。
四、总结
⒈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⒉课文抒发了怎样一种感情?
板书出示: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抒发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 用比山还高比海还深 深厚情谊
鲜血凝成的
五、完成课后习题
六、布置作业
⒈抄写词语;
⒉熟读课文。
《再见了,亲人》课堂教学实录 篇10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
2.通过读课文,初步感悟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能说出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志愿军为朝鲜人民做了哪些事。
教学重点:读懂全文,理清文章的结构。
教学难点:感受文章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
齐读课题,说说课文中谁称谁为“亲人”?
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
为什么称他们为亲人呢?带着问题听老师范读课文,读后让学生说说初步感知的情况。
(二)检查预习
1.介绍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
2.读本课的生字词: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自读、指名读、齐读、两人赛读)
3.学生互相提示易读错、易写错的字
暂时:zàn
友谊:yì
血泊:pō
“捣”和“谣”的字形
4.解释不懂的词
打糕:朝鲜人民喜欢吃的一种食物,用糯米做成,与我国的年糕相似。
噩耗:指亲人或敬爱的人死亡的消息。
捣米谣:朝鲜人民捣米时唱的一种歌谣。
雪中送炭:比喻在别人急需的时候给以帮助。
(三)通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默读课文,给文章分段。
2.提问:为什么朝鲜人民和志愿军互称“亲人”?说说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志愿军为朝鲜人民做了哪些事?
3.提出不懂的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2.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
教学过程:
课前两分钟,用多媒体播放配有当年抗美援朝画面的《志愿军战歌》
(一)创设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1950年10月25日,志愿军就是唱着同学们刚听到的雄壮的《志愿军战歌》出国参战的,今年刚好是志愿军赴朝参战52周年。他们回国时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感人情景仿佛历历在目。这节课,就让我们与志愿军老战士一起追忆那动人的告别场面,去听一听离别时他们对朝鲜亲人都说了些什么?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读书思考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几位亲人?志愿军回忆了哪些往事?
板书:大娘缝补衣服送打糕救伤员
小金花救老王
大嫂挖野菜
(三)重点学习第一自然段,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自学后两自然段。
1.默读思考: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说明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学生边读边思考边画批)
2.然后交流,教师点拨。
板书:几夜不眠昏倒路旁失去孙孙
牺牲妈妈
失去双腿
3.这些事情为什么让志愿军难以忘怀呢?从这些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默读3分钟后,学生在小组里讨论。抓住“几夜没合眼、冒着炮火、唯一、同归于尽、噩耗、代价”等词语体会。
点拨:“雪中送炭”是谁在什么情况下送去什么?
小结:是在别人最困难、最需要帮助时给与帮助。体会大娘确实像慈母一样,关心帮助志愿军,想志愿军所想,急志愿军所急,这真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4.用相同的方法理解体会2、3自然段。同时加强感情朗读的指导。
5.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注意指导。体会这三个自然段的开头和结尾在表达上的特点。(个人读、师生对读等形式)
(1)朗读时要注意把握感情基调:对大娘如对长辈慈母,应怀着敬重的情感朗读;对金花,如对下辈女儿,应怀着亲切的情感朗读;对大嫂,如对同辈亲属,应怀着关切的情感朗读。
(2)学生自己选读喜欢的段落,并试着背一背。
(四)饱含激情学习第二部分(以读代讲)
列车将要载着志愿军回到祖国,此时此刻,志愿军会说些什么?(齐读第二部分)
《再见了,亲人》课堂教学实录 篇11
一、我会感受。
读了课文,我感动于();感动于();感动于()。
二、辨别近义词,反义词。
近义词:担心()阻击()焦急()供应()
故意()支持()侦察()崎岖()
反义词:唯一()温暖()困难()支持()
慌张()伤心()清楚()暂时()
三、辨别句式,再照样子写一句。
(陈述句感叹句疑惑句)
(1)小金花,你是多么刚强呀!()()
(2)“小敏,你怎么还不回家呢?”()()
(3)您知道我们缺少素菜,就挎着篮子上山去挖野菜。()()
(4)你说,我们会不会忘记你的恩情呢?()()
四、语文营养菜(填上不同的“yi”字)。
气候()人心旷神()化险为()自信不()
转()阵地()惑不解()然自得礼()之帮
《再见了,亲人》课堂教学实录 篇12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讨论,理解课内容,体会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2、能抓住重点句子进行有感情朗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
3、深刻领会并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进行表达的方法。
4、结合句子理解“唯一、雪中送炭”的含义,能用“雪中送炭”造句。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进行表达的方法。
教学准备:
投影片(分别场面图)、磁带(二胡曲《还乡行》)、火车汽笛声录音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提示训练点。
1、学生读书思考: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板书:中朝友谊鲜血凝成)
2、快读全文思考:作者围绕这个中心选择了哪些材料?
(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
3、学生讨论,作者为什么只选择了这几个材料来写?
(板书:围绕选择典型材料)
二、研读课文,体会训练点。
1、引导学第一段,体会学习方法。
指读课文,出示思考题(投影)
听读要求:
A、用简洁的话,说这段写了几件事?
B、认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几件事来写?
C、边听边划,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标出来。
学生听读后讨论,教师启发生回答问题。
(板书:洗补衣服送打糕救伤员)
(结合思考题引导学生认识到大娘与志愿军战士之间结下的深厚情谊,进而领会作者选择材料的用意)
齐读本段的最后一句(这比山还高比海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怀?)进行句式的变换(变成陈述句)体会反问句的表达作用。
结合句子让学生理解“唯一、雪中送炭”的意思,练习用“雪中送炭”造句。
置疑问难。
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配乐范读----学生练读----个别读文)
2、结合学第一段的思考题,遵循学习第一段的思路,分组自学第二、第三段。
让学生通过自学讨论,体会出小金花和大嫂与志愿军之间结下的深厚情谊进而领会作者选材上的特点。
(板书:救老王挖野菜)
抓住表现人物性格和品质的语句,体会人物当时的心情,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教师在前三段学习的基础上,运用激情语言,放录音,投影,创设情境,和学生一起齐读第四段。通过感情诵读,把文章的感情推向高潮,加深学生对文章的深入理解。
4、针对全文进行置疑问难。
三、概括学习过程,深悟训练点。
让学生从理性上认识作者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进行表达的方法,认识这一写作方法的好处。(板书:突出中心)
四、课外延伸,指导背诵。片段练习,运用训练点。
1、向学生介绍《谁是最可爱的人》一书,选读精彩段落,激发学生的背诵兴趣,让学生自由选择背诵。
2、结合课后的练笔内容,让学生进行构思。
《再见了,亲人》课堂教学实录 篇13
作者:佚名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15
于永正评《再见了,亲人》
吴琳整理
来源:吴老师工作室
老师们,评课,特别是当场评课是很难的一件事。《小学语文教师》编辑部给我出了一个大难题,我宁愿上课也不愿评课。但是,既然给我这样一个任务,我就要努力将它做好。在今天评课的过程中,也讲一讲我对当前语文教学的一些看法,不当之处,请老师们指正。
我首先要说的是,听了张伟的课,特别是听了学生的朗读,内心里面为上海小学生的朗读感到由衷地感叹,由衷地高兴。所以,我想起一句话,什么样的课堂是精彩的课堂。我说,课堂因为学生精彩而精彩。学生的精彩哪来?是因为老师的精彩,有了老师的精彩,才有学生的精彩,有了学生的精彩,老师就会更精彩,所以古人说教学相长。
具体地说,张老师的这节课,我有下面一些体会:
一、一个老师要上好课,首先要把握好教材,把握好与教材有关的知识。
我所说的教师的精彩,就是要以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对教材处理得精彩而精彩。张伟老师在执教《再见了,亲人》这节课时,有三点独道之处:
(1)他善于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
张老师善于发现哪些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呢?
第一,
他开始就问了个问题,从大娘、小金花、大嫂这三个代表人物身上发现什么共同的性别特点吗?当时,我的眼前为之一亮。是啊,她们都是女的,但是为什么送别的人群中女的多呢?没有青壮年男子呢?哦,我恍然大悟。这时,张老师非常自然地水到渠成地介绍了时代背景,这是我没有发现的,没有想到的。多么自然,水到渠成。这个背景从这里入手,真是太巧妙了。
第二,
当讲到朝鲜人民是我们志愿军的亲人的时候,课文总体任务完成了。张老师问了个问题,难道仅仅是朝鲜人民是我们志愿军的亲人吗?那么,我们志愿军是不是朝鲜人民的亲人?而且紧接着让学生从课文当中找一找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志愿军为朝鲜人民做了哪些事。这里真是太妙了,这一招比刚才那一招还妙。我在教这课时,从来没有想到这一点。歌德说过:经验丰富的人读书时用两只眼睛去看,一只眼睛看到书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面。那么,要通过字面读出文字里包含的东西,这是高层次的读书。那么,通过字里行间看一看志愿军为朝鲜人民做了哪些事,再细看拚了三天三夜的拚,想像当时战争的惨烈场面,更想像出志愿军战士付出的血与生命的代价,那惨烈的战争场面浮现在学生的脑海中。张老师是个善于发现的人。
第三,
课的最后突然提出了一个问题,你说亲人仅仅是战争年代有吗?那和平时期呢?所以,听张老师的课我最想说的第一点感受,就是张老师是个非常善于发现的人。我们经常说,把发现留给学生,要想让学生发现,老师必须首先发现。老师发现了,才能胸有成竹地引导学生去发现。如果老师都没有发现,又怎么能引导、启发学生去发现呢?
(2)学生朗读得精彩。
这使我想起了9月2日有一位谈永康老师在中国教育报发表的一篇文章,标题是《语文老师要读占鳌头》。我很感谢这个专题。老师要多读书,读占鳌头,在语文课上,学生也应该读占鳌头,以读为主,以读为本。张老师的课就告诉我们,读好了,什么都在其中。我们学语文,首先要把握好语言的工具性,工具性永远是第一位的。前不久,我们学习新课标以后,我们确实又走了些弯路。现在,专家又呼吁了,资深的专家,真正的专家说:传授知识,仍然是学校的基本功能。当然,我们研究怎么传授,知识是不可可缺的,只是传授的方法可以研究。有的需要讲,张老师不讲130万志愿军战士出国作战,不讲有14万志战士牺牲在了朝鲜国土上,学生怎么会知道呢?老师要备课,备课时要查有关的资料,当讲之处一定要讲,不讲学生不知道。老师们,我们一定要把握住,学语文,首先是要掌握祖国的语言文字,掌握它的工具性,工具性怎么才叫掌握?一个是读,一个是背。上海吴忠豪教授,著名的专家,我非常同意他的观点,他说:多读、多背,是古今中外一致公认的学习语言的基本规律。语文就是这样,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大量地读,大量地背,还要写,还要用,读写结合,就能够学好语文。其实学习语文八个字就可以概括了:大量读写,读写结合。这是被山东龙口的经验证明了的,被各地优秀教师的经验证明了的。
所以,语文教学要读占鳌头!我带过两轮学生,第二轮带的学生就很有经验了。去年暑假师生聚会,我们师生太有感情了。他们告诉我,当时小学48人,有41人考上大学,其只有五人大专,其它都是本科。学生优秀的成绩哪来的?小学六年、中学六年,XX年老师功不可没,但小学六年是打基础的。一学生对我说,回想教过的老师,于老师是最好的老师,中学老师很厉害。一位学生能与别人对背《三字经》,问道是谁教他的,他说是我上小学三年级时于老师教我的。
我教这些孩子的时候,教他们背诵了大量的古诗文。我教他们背《三字经》、《百家姓》等,记忆是要锻炼的。我班小学升初中参加统考,很多孩子写的作文引用的古文的名言,很多改作文的老师看不懂。我说,这就是文化。我带孩子们玩都要玩出品味来,我带他们去春游,看到的那些盈联都让他们抄下来,背下来,不懂的我就去请教专家。所以,处处是教育的资源,要让孩子们成为文化人,有品味的人。
通过今天张老师的课我进一步体会到,我也坚信读占鳌头。书读好了,语言内化了,就能变成自己的语言。读是培养语感的需要,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需要,要读字当头,一切都在其中。一位刚刚考上北大的学生写信给在校的校友,告诉他们,要想学好语文,上课不要听老师讲。上课不要听老师讲,我们不是白忙活了吗?我在想,如果这封信寄到我们《小学语文教师》,不知道我们的编辑会不会看中,对这句话,我不是完全赞同,但他是有一定的道理的。第一,千万不要过高地估计老师的讲,老师的讲的作用是要根据课文的需要,但不要过高地估计讲的作用,因为语文能力说到底不是讲出来的,而是读出来的,写出来的。第二,不要过高地估计文秘帮的作用,因为吕书湘、张志公先生都说过,他们的语文能力百分之三十得益于课内,百分之七十得益于课外。真的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功夫在课外,在大量的课外阅读。请我们记住课标的话,老师在课上是组织者、引导者,这是我们在课堂中的定位。我们要在课堂上引导孩子去读,培养他们的兴趣,让每一个孩子爱读书,爱他们的课本,要读字当头,不仅读好课本,还要读好课外书。老师们要记住课标中的话: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能力,要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我们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本书。课标这句话,道出了学习语文的真谛。斯霞老师经常对我说,她教学的时候,第一是要多认字,这是终身受益的,第二就是多读书,多读课外书,第三就是要把课文讲好。越是大家,越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越是平庸的学者,才越是喜欢把简单的问题复杂话,读他的文章,看了半天不知所云,越读越糊涂。
看了张伟老师的课,给我一个启发,一定要让学生把书读好,得法于课内,激趣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堂要激趣,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真正得益要靠课外。
读好了,一切都在其中了,我给大家范读一段。我觉得课堂是师生之间、文本之间的三者对话,适当时候,老师也可以范读。
(于老师范读课文写大娘一段。大娘,停住你送别的脚步吧......房子,已经炸平了。)
在房子后面,书上没有逗号,而我在朗读时,在处理这句时,在房子后面加了逗号停顿。这就需要研究,备课备什么。在如《只捡儿童多处行》中的一段,一个小姑娘害羞地摆弄着扭扣忸妮地说:好看,应该这样读。(范读,我们正在花下,......‘好看',......笑着、推着跑开了。)老师们,真正地把课文读好,不要写教案(全场笑声、掌声),但我不知你们的校长会不会同意。这是最好的备课。语文老师的备课很多是隐性的,看不见的。有的老师备课在黑板上练习写生字,校长看得见吗?有的老师一遍一遍地练习把课文读出感情来,在家里做饭时还一遍一遍地读,校长看得见吗?聪明的校长,高明的校长,应该提倡隐性的、看不见的备课,不要单看教案,教案是会唬人的。我当初写教案就是为了应付检查,上课时连看都不看。劳民伤财的事,少做。
(3)张老师的课非常简洁。
郑板桥有句话: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
我们要把语文课上得简单,就是识字、读书,就是朗读、背诵,就是教他们写好作文。当然,读书是有学问的,不能傻读。过去,有人把读书叫煮书,意思是第一要把课文读熟。老师们,没人听课的时候,你关起门来,一个一个地过,每个人都要把书读熟,好的表扬,不好的批评,为什么不行?现在提倡人文精神,好多老师连话都不敢说了,有人听课专门把老师表扬孩子的话给记下来,反而把老师们束缚住了,老师也不敢批评了,也不敢惩罚了。老师们,有些专家的话,不要听的(众人鼓掌)。有的人,说我们又没有宽容,又没有同情心,又没有人文的精神,说了我们一大堆的不是,我说,你来,你到小学来。我不要你长期这样,就来一个礼拜,五天下来,你要不体罚学生才怪(众笑、鼓掌)。他们不知道我们小学老师的甘苦啊!在他们的想像中,小孩子那么可爱,都是天使啊!是吗?不见得。孩子是很关键的。为什么老在一线的,当初的老式的教育家写的文章我们感觉那么亲切?比如玛卡连柯,比如苏霍姆林斯基。为什么学院派理论家们那么尖刻,因为他们没有当过小学老师。老师们,真正当过小学老师和中学老师的教育家都体罚过学生。我在广西做报告时,一位老师递条子上来,问:于老师,你讲得那么好,请问你体罚过学生吗?我说,我体罚过,而且不只一次(众笑,鼓掌)。马卡连柯那么大的教育家都体罚过学生,而且把它写出书来。我也曾把我体罚学生的事写了出来。所以,老师们,只要你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到底怎么办,怎么办效果好,就是好办法。当然,我不主张体罚孩子,我40岁以后觉悟了,修炼成佛了(众笑)。我非常爱孩子,现在对体罚孩子的事看不惯。我们要不断反思,不断从自己的经历中反思自己哪些是对的、错的。一个善于反思的人才能不断进步,才能逐渐地一步一步走向成功。
老师们,听了张伟的课,我再补充一点,就是我们要不断思考,走自己的路多学习、多读书,多看报,多实践,多思考,思考出智慧。今天,广西《小学教学参考》有一篇文章,大标题就是《崇拜思考》。
有一个物理学家,一天深夜看到实验室的灯还亮着,走进去一看,是他的学生。科学家问:你晚上干什么?学生答:老师,我在做实验。问:白天你在干什么?答:我白天也在做实验。科学家大怒:我问你,一天到晚做实验,你什么时候用来思考?我还看到一个英国作家写的一篇很有趣的文章,他说:我看到水壶开了,高兴得手舞足蹈,瓦特看到水壶开了,静静地坐在那里思考,造出了一台蒸气机。老师们,平凡的人和不平凡的人就有一点差别,不平凡的人善于思考,平凡的人光忙碌了,最终一事无成。
老师们,看了张伟的课,我想大家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我就谈以上三点,供大家参考,谢谢大家。
《再见了,亲人》课堂教学实录 篇14
【既定目标】
1、通读课文,扫清读文障碍,建立整体印象。
2、依托矛盾反诘,有根有据体悟朝鲜人民与志愿军战士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情感流露。
【预设流程】
一、揭示课题,读题入情
引导读题策略:
现在亲人就在眼前,一边握手,一边说──
现在亲人已经上车了,站在车窗里往外看,朝鲜人民站在站台上,望着车上的战士──
列车已经开远了,朝鲜人民望着远去的列车,最后一次深情的呼唤──
二、范读引领,整体感知
引领策略一:
课前读了课文没有?读了几遍?还想读吗?老师也想给大家读一读,大家在听我读课文的时候,我没有其他的要求,只有一点,就是希望我读完课文之后,你们能够想办法说点什么?什么都可以说,听懂的,听不懂的,好吗?
引领策略二:
各位同学,除了收获和问题以外,你们想一想: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分别时,他们之间最主要的情感是什么?你们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吗?
为什么他们在分别的时候,会依依不舍呢?
三、矛盾反诘,深入感悟
引领策略一:
大家说他们是亲人,我也同意,但似乎你们说得还不对,我为什么说你们说的还不对呢?因为我想,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其实不是亲人,谁能举个例子,说说什么人是你的亲人?
引领策略二:
有血缘关系的,是一个家属的,是亲属,是亲人;那志愿军是中国人,朝鲜人民是朝鲜人,他们是亲属吗?有血缘关系吗?那么也就是从这一点说,他们是亲人吗?
引领策略三:
既然不是亲人,哪儿来的“再见了,亲人”?我看出来了,有些同学想和我辩论,但我现在还不希望和你们辩论,我想请你们再好好的读读课文,怎么读,这回要求可高了,一边读,一步抓住依据,并想些理由来说服我;第二,边读边思考作者是用什么情感来写的,并把自己体会到的情感用朗读体现出来,以此来感动我。
板书:
抓住依据──说服体会情感──感动
引领策略四:
看样子你们是准备的差不得了,你们要知道,我可是一个顽固不化的人,不是那么容易说服的,不那么容易被感动,你们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行了吗?那好,我先试试你们的火候!
你们说朝鲜人民和志愿军是亲人,可是,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一道并肩作战,从1950年一直到1958年,整整8年的时间,为什么到最后一批志愿军要回国了,前来送行的只有大娘、小金花、大嫂三个人呢?
引领策略五:
既然你们说只写他们三人,是因为文章的篇幅,写作的典型代表的需要,我都同意,那这三个人到底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如此值得大家铭记?请大家用上“为……而……”的句型来说一说他们的事迹。
四、研读故事,品读感怀
各位同学,课文中的依据你们已经找出来了,但你们还没有真正的说服我,你们能从这三个故事中挑选最能感动你自己的一个,用心读读,来感动感动我,并真正来说服我吗?
引领策略一:大娘为送打糕而昏倒在路旁(重点预设)
1、读好,试问:明明是送打糕,为什么说是送炭?
2、读好,引领发现大娘的一对安全相反的举动词?进而挖掘:丢下的是谁?背进的是谁?
3、引导学生入情朗读。
引领策略二:小金花为救侦察员而失去了妈妈。
引领策略三:大嫂为挖野菜而失去了走路的能力。
五、重回争论,深情读题
《再见了,亲人》课堂教学实录 篇15
课时目标:
1.细读1、2、3自然段,了解大娘,小金花,大嫂为志愿军所做的事。体会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录音,灯片
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2.到车站为志愿军送行,与志愿军话别的朝鲜人民有许许多多,作者选择了哪几个代表?(出示插图,认一认)
3.他们分别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
4.从这些事中感受到什么?为什么称朝鲜人民是亲人呢?读课文
二.学习第一节。
(一)先看第二件事——送打糕
1.导语:这是发生在朝鲜战场上的一个感人故事!边听边想,仿佛看到了怎么的情景。
2.音响,朗诵带领学生进入情境。
3.你仿佛看到了怎么的情景?
4.读文字,看了哪些地方让你感动?划圈有关词句,并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5.交流:①动词:“带者,顶着,冒着,穿着,送到
——冒着生命危险很勇敢
②雪中送炭——像母亲一样,深情厚谊,慈母般的爱。
③你从中感受到些什么?
6.指导感情朗读。
(导语:老师觉得读好书,要结合一定的语言环境,要抑扬顿挫,语速上要有快有慢)——(自己试读—指名读)
(二)看第三件事情
1.过渡:是啊,大娘这么大年纪了,还冒着炮火为志愿军战士送打糕,这种爱,怎能让人不感动?但更使人感动的是,边听边想,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情景?
创设情景(音乐,朗诵)
2.仿佛看到了什么?
3.读文字,看哪些地方你最感动?找出有关词句,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些什么?(出示灯片)
4.交流:“丢下,背进,唯一”—等感受大娘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
5.怎样读呢?(自由练—指名读)
(三)看一件事。(看了大娘为志愿军洗补衣服又怎么让人感动!)
1.出示:“为了帮我们洗补衣服,你已经几夜没合眼了。”
a.哪些地方使你感动?为什么?B.怎么读?
2.你感受到了些什么?
三.写其他部分。
1.大娘是不是就给志愿军做了这几件事情?哪句话看出?(出示:八年来------!)
2.是啊,大娘像慈母一样关心,爱护志愿军,真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啊!
3.引读其他部分。
4.过渡。
四.学习第2、3节
1.分组学习第2、3节。
1、2大组读读第二节,3、4组读第三节。思考:小金花、大嫂为志愿军所做的事中,哪些地方你最感动?找出语句,想想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2、同桌讨论:
3、大堂交流
△、第二节。
从小金花的妈妈牺牲了没哭,而与志愿军叔叔分别的日子却哭了,从中感受小金花与志愿军之间有亲密的情感。
△、第三节。
从大嫂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而失去双腿,感受大嫂对志愿军的一片深情。
4.读好第2、3节
6.小结:
现在谁来说说,为什么志愿军称朝鲜人民是亲人?
五.引读第4-6节
1、创设情景火车鸣笛声响。
2、引读:听,列车的汽笛声已响起,此时,有太多太多的话要说,有太多太多的言要表,道不尽的话,流不完的泪,此时,志愿军发出内心的呼唤——“再见了,亲人……”
附:板书:
23、再见了,亲人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洗衣服
大娘送打糕
救伤员
小金花救走了牺牲了妈妈
大嫂挖野菜失去了双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