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秘帮教案设计内容页

寓言两则(推荐13篇)

2023-03-04 15:58:01教案设计

寓言两则(推荐13篇)

寓言两则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及新词。认读4个字。

2.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懂得其中的道理,并能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讲讲《掩耳盗铃》的故事,自编自演课本剧《自相矛盾》。

教学重点:了解两则寓言故事的内容。

教学难点: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这两则寓言所要说明的道理。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寓言《自相矛盾》。

2.有感情地朗读并自编自演课本剧《自相矛盾》。

教学准备:准备矛和盾的道具、预习生字。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7课,齐读课题

二、理解题意。寓:寄托,包含。寓言即用一个小故事说明一个道理。

三、理解寓言内容。分小组自学,要求:

1、利用字典学习生字、词。

2、读课文,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3、提出不懂的问题。(困)

四、检查汇报。

1、字形:矛 盗

2、字义:矛→(进攻) 盾→(防守)(书上) 锐利→刀锋尖而快 俺→我

3、寓言内容

形式:3分钟准备,可以通过读(分角色)或讲故事或演课本剧的形式把内容介绍给大家。(大家可以对他们的表演提建议或意见)

五、我们了解了寓言内容,请你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1、我的矛锐利得很,不论什么盾都戳的穿。

2、我的盾坚固得很,不论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六、卖矛和盾的人为什么哑口无言,回答不出别人的问题?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

七、生活中你是否遇到过自相矛盾的事,怎样避免?

八、读课文,自愿结组表演课本剧《自相矛盾》。

板书: 自相 矛→不论什么盾都戳的穿

盾→不论什么矛都戳的穿

课后反思: 寓言故事学生很感兴趣,内容也很容易理解。但其所隐含的深刻寓意学生理解起来却不太容易,老师的引导还不到位,还需深究怎样引导学生理解。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第二则寓言,了解故事内容,懂得其中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预习课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继续学习寓言《掩耳盗铃》。

二、以小组为单位检查预习

三、检查预习

1、投影:形近字组词

哑( ) 掩( ) 盗( ) 偷( ) 雾( ) 当( )

亚( ) 淹( ) 盒( ) 愉( ) 零( ) 铛( )

2、字义:

掩耳盗铃:捂住耳朵去偷铃,比喻自己欺骗自己。

3、小组汇报寓言内容有语气的读或者讲故事。

四、自己轻声读,理解寓言内容

五、请同学读。思考讨论:掩耳盗铃的人为什么会被人发觉?(困)

1、盗铃人想到的是:手一碰铃当,就会发出响声;捂住耳朵就听不到这响声了。

2、盗铃人没 想到的是:捂住自己的耳朵,不等于捂住别人的耳朵,因此被别人发现了。

六、谈谈学习这则寓言的感受;自己做了坏事想要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

七、再读寓言,体会寓义。

作业:读寓言,写语训

板书设计: 26、寓言二则

掩耳→盗铃→响铃→被发现

反思:寓言故事学生很感兴趣,内容也很容易理解。但其所隐含的深刻寓意学生理解起来却不太容易,老师的引导还不到位,还需深究怎样引导学生理解。

寓言两则 篇2

教材说明:

这篇精度课文包括两则寓言故事,一个是《亡羊补牢》,一个是《南辕北辙》。这两则寓言都出自《战国策》。《亡羊补牢》讲的是一位养羊人丢了羊,第一次没听别人的劝告又丢了第二次,后来很后悔把羊圈修好后再没丢过羊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做错了事情,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的道理。《南辕北辙》讲的是一个人想到南方去,而他所走的路却是朝向北方。来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也就是“背道而驰”的意思,含有讽刺批评的意味。

安排这篇课文的意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寓言表达上的特点,把握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同时,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积累,引导他们喜欢寓言,学习读懂寓言的方法。

这两则寓言内容通俗易懂,故事情节简明有趣,但寓意深刻。教学中要在学生感受寓言揭示的形象,了解寓言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这是学习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理解词语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两则寓言,了解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2、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理解课文的能力。

3、懂得做错了事情要及时改正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寓言,了解故事的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教学用具:生字卡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启情导入

1、寓言故事我们已经学过不少,你还记得哪些?(生回答)

2、寓言故事往往通过一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九课(板书并齐读课题),随机认识生字“寓、则”。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其中的第一则---亡羊补牢(板书)

【了解寓言故事的结构特点,有助于学生对故事的理解。】

3、理解课题:经过预习,“亡”是什么意思,“牢”呢,那么“亡羊补牢”又是什么意思?由此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质疑)下面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

【训练学生养成课前查字典的好习惯,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 初读识字

1、自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课前你们都做过哪些预习,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的方法)

【借助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既检查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同时也相互学习了预习的方式方法,一举两得】

3、学生汇报:读字组词、区分形近字和同音字、说出反义词或近义词、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等

4、生字、词大家预习得不错,课文读得怎么样,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读文后汇报)

过渡:那么养羊人为什么丢羊,又为什么补羊圈呢,下面让我们来细细地品读课文

三、 再读感悟

1、快速读课文,看看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写了丢羊。

2、指名读课文1-4自然段,想想养羊人为什么丢羊?

生汇报:因为羊圈破了一个窟窿(指导读窟窿)邻居劝他,他不听(追问邻居怎么样劝的,读出劝告的语气;养羊人是怎样说的,心里会怎样想)分角色朗读这一部分。

3、第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又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呢?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学生回答:养羊人是怎样做的,去掉“赶快”好不好,体会养羊人此时的心情。结果怎样?用“从此”造句。想象如果此时邻居经过这里,他们之间会有怎样的对话。(表演)

【引导学生反复读文,体会养羊人的内心世界,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和能力,积累语言。】

4、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犯了错误,只要,就。

5、在生活中也有很多类似的事情,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们的看法(近视眼,环境污染……)

这些事情都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亡羊补牢。【联系生活实际来深化学生对寓言含义的理解】

四、 练习总结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试着讲讲这个故事。

2、学写生字 “窟、窿”

3、回家后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9 、 寓言二则

想法 已经丢后悔

亡羊补牢 做法不补 赶快补(未为迟也)

结果又丢 再没丢

第二课时

一、启情导入

1、请一名学生向相反方向取一物品,学生们会立即发现老所指方向有误,追问为什么取不到,由此引出本文,在古时候也有这样的一个人,他要去的地方在南方,偏要往北走,现在我们就一起看看他,出示课题。

【以游戏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2、理解“南辕北辙”的意思

二、初读识字

1、自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认识生字“盘、缠、硬”,理解“盘缠”的意思

3、指名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学生听后回答问题:一个人要到南方的楚国去,而他却往北走的事。)由此你有什么疑问呢?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过渡:那个人为什么要向北走呢,让我们读读课文,看看他是怎么说的。

三、再读感悟

1、快速读课文,看看文中的那个人与朋友之间有几次对话(4次)

2、指名读他们的第一次对话,你知道了什么

3、同桌对读第二次对话,展示,其他同学评评读得怎么样(在评价中体会那个人的愚蠢,朋友的奇怪)

4、同样的方法学习他们之间的第三四次对话。(评价中再次体会那个人的固执和执迷不悟)

【以读促讲,在读中让学生体会那个人的内心想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5、在小组内再现这部分内容,方法自己定,然后展示

【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再现课文内容,在朗读、表演的过程中变书本语言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6、课文学到这里,你想对那个人说点什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

7、你们的想法跟作者的一样,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你能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吗?

8、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人或事情。

【生联系生活实际来强化对寓意的理解】

四、练习总结

1、试着讲讲这则寓言

2、你还知道哪些寓言故事,讲给大家听听

3、指导书写“缠”

4、教师小节:在《战国策》中,像这样有趣的故事还有很多,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后看看,读读。

板书设计

南辕北辙

马跑得快

(往北走)

到楚国去 车夫好把式 行动与目的相反

(南方)

盘缠多

寓言两则 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自己的想法,做法必须符合事物客观规律,不要急于求成,否则事与愿违,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揠苗助长”、“巴望”、“焦急”、“自言自语”、“筋疲力尽”等词语的意思。

3.继续训练抓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体会文中描写人物言行、心理活动的语言。

2.教学难点──如何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总结出寓意。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薄型卡片。

3.文字投影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听到一些短小而生动的故事,一个故事寄托着一个深刻的道理,这样的故事呢,我们叫它──(出示词卡:寓言)

1.学习“寓言”

(出示词卡:寓言)

正音。

写“寓”字时注意最后三笔。

(多媒体演示)

理解:“寓”是什么意思?

2.学习“则”

有两个寓言故事,我们就叫它──(出示词卡:寓言两则)

正音。

理解:“则”在这里作量词,相当于……?

二.范背,初步了解故事内容。

1.我们先学习其中的一则寓言故事,题目是──(出示词卡:揠苗助长)

正音。

2.范背。

边听边想:故事说了一件什么事?

3.交流。

三.解题,揭示本课目标。

1.解题。

2.质疑。

⑴你认为题目中哪个字是关键?

⑵围绕“助”字可以提出哪些问题来研究?

⑶交流板书:原因做法结果

道理

3.揭示本堂课目标。

四.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1.学习第1自然段。

⑴轻读,想想:那个人为什么要帮助禾苗长高。

⑵交流板书:巴望

理解:“巴望”什么意思?

⑶默读,圈词。

为什么不用“希望”而用“巴望”,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那个人巴望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些?

⑷交流。

※动作:“天天……看”“转来转去”

※神态:“焦急”

(出示词卡:焦急)正音、理解。

※语言:“自言自语地说……”

(出示词卡:自言自语)理解、积累。

(出示词卡:自( )自( )语)

※感觉:“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映示投影片: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比较理解:两句话意思相同吗?从哪儿看出来的?

指导朗读。

⑸小结,齐读。

2.学习第2自然段。

⑴师生接读第2自然段前半句。

理解:“终于”这个词儿说明什么?

⑵指名读。

思考:他想出什么办法帮助禾苗生长?

交流板书:拔高

弄得他──(出示词卡:筋疲力尽)

⑶学习“筋疲力尽”

正音:“筋”读准什么音?

理解:“筋”这里指身体。“疲”什么意思?“力”呢?

“尽”这儿有四种解释,选哪一种?

(映示投影片:“尽”四种解释)

⑷比较理解。

第2自然段如果这样写可以吗?

(映示投影片: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就急忙跑到田里,把禾苗往高里拔,弄得筋疲力尽。)

与书上的相比,哪句更好?为什么?

(映示投影片:第2自然段)

⑸指导朗读。

3.学习第3自然段。

⑴男同学读。

他有没有为自己花费的力气后悔呢?

⑵交流,学词。

※白费

(出示词卡:白费)理解

※一大截

(出示词卡:一大截)正音、析形、理解。

(多媒体演示:“截”的笔面顺)

⑶练习朗读。

(出示词卡:喘气)

4.学习第4自然段。

帮助的结果呢?

交流板书:枯死

五.分析因果,揭示寓意。

1.那个人原来巴望禾苗长得快些,结果禾苗全都枯死了。

板书:→→

他错在中哪里呢?

板书:错

交流板书:急于求成事与愿违

2.揭示寓意。

小朋友,从这个人的错误中你们懂得了什么道理?

板书:↓

交流板书:按事物规律办事

3.深化寓意。

(映示投影片:判断下列想法、做法是否违背事物的规律)

六.背诵。

1.读读课文,看看板书,轻声背背。

2.引背。

七.巩固字词,布置作业。

1.认读词卡。

2.抄写生字。

附板书:

揠苗助长

原 因 做 法 结 果

巴 望──── 拔 高──── 枯 死

(板画) (板画) (板画)

│ /

│ /

错 /

│ /

│ /

急于求成,事与愿违

道理:

按事物规律办事

寓言两则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掌握“掩耳盗钟”这则寓言中的生字、新词。

2.结合插图、动画理解本文意思,懂得这则寓言的寓意。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成语“掩耳盗铃”的意思并用这个词造一个句子。

4.诵读这则寓言。

教学重点

理解这则寓言的内容和寓意。

教学难点

能用“掩耳盗铃”造句。

教学准备

图片、小黑板、投影仪、动画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略)

二、揭示课题、解题

1.放动画,听故事

猜猜故事的结尾,来给这个故事取个名字:掩耳盗钟(板书),读题。说说“掩”“盗”的意思,做做“掩”的动作——捂。连起来说一下这个词的意思。

2.过渡:我们的课本把这个有趣的故事完整讲述出来了,我们来走进这个故事。

三、明确学习目标

投影出示学习目标。

四、课堂自学,整体感知课文

1.投影出示自学要求:

(1)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2)把本课的生字、新词在课文中画出来读几遍。

(3)再读课文,画出不明白的词语、句子。

(4)熟练地诵读课文。

2.学生自学。

3.检查自学情况。

(1)读带生字的词语卡片,纠正读音。

(2)指名试读课文。

4.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五、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

2.分小组讨论:故事的起因是什么?经过和结果怎样?指名说一说,讨论结果。

3.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和寓意。

(1)理解字的含义:掩——捂,盗——偷、窃,亡——逃亡,欲——想、要,走——跑,椎——槌儿,闻——听。

(2)在书上画出“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怳然有音”,齐读。

(3)那个人明明知道用槌儿打钟的后果,没有就此打消念头,而是想出了一个办法。

①投影出示思考题:掩住自己的耳朵,用槌儿砸钟的人是怎么想的?他的想法对吗?为什么?

②那个人用手捂住自己的耳朵,他就听不见声音了。但是他能捂住别人的耳朵吗?

(4)他认为自己的想法很好,自己很聪明,于是就按这个想法去做了,结果怎样?

(5)那个人一开始就“明明知道”砸钟的后果,为了达到目的,他想出了一个自认为很好的办法。可事实证明,他只是“自作聪明”,他的做法在别人看来是“十分愚蠢”的。(板书:自作聪明,十分愚蠢)(他捂住了自己的耳朵,而无法把别人的耳朵也捂住)

(6)谁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则小故事。

(7)指导朗读。

①指名读课文,注意读出自作聪明的语气。

②齐读全文,注意诵读时要把盗钟人自作聪明的愚蠢表现出来。

六、揭示寓意,总结扩展

1.投影出示思考题:

(1)掩耳盗钟的人愚蠢可笑在什么地方?

(2)你应该从他身上吸取什么教训?

(3)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学生分组讨论后,指名回答。

2.提示寓言《掩耳盗钟》与成语“掩耳盗铃”的关系。同桌总结,用自己的话说说成语“掩耳盗铃”的意思。

3.组织学生表演课本剧《掩耳盗钟》。

4.总结扩展。

同学们想象一下后来会怎样呢?我们把大家想的演出来好不好?

(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真正自主学习,充分体现阅读中阅读主体情感的投入。不直接给盗钟人的想法下判断,而把所设计的问题留给学生,给他们较大的思考、感悟空间。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阅读,学生在回答“偷钟人的想法对不对”这一问题时,能从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插图、生活经验多方参与课堂活动)

想一想,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掩耳盗钟”的事?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感想,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

七、拓展延伸

1.小黑板:选择成语填空

掩耳盗铃亡羊补牢揠苗助长

现在许多家长望子成龙,不顾孩子实际,让孩子学这学那,这真是!

我发现了自己的错误,赶紧改正,还算吧!

有的同学做练习册上的题目,照抄后面的答案,这不是、自欺欺人吗?

(学生的认知必须与实践结合,才会有体验与感悟,才能回归生活)

2.你喜欢读寓言吗?还知道哪些寓言故事?从哪儿知道的?

3.选择作业:①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②找几个小伙伴,把这个故事演给别人看;③把你课外看到的其他寓言故事讲给同学们听;④用“掩耳盗铃”说一句话并背诵这则寓言。

【《画蛇添足》教学设计举例】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的生字,会写本课的生字。

2.懂得生字、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本文的寓意。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成语“画蛇添足”的意思。并用这个词说一句话。

4.诵读这则寓言。

教学重点

理解这则寓言的内容和寓意。

教学难点

能用“画蛇添足”说一句话。

教学准备

幻灯片、课本剧、小黑板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掩耳盗钟》,它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我国古代有不少流传很广的寓言故事,它们往往借助浅显易懂的故事来说明深刻的道理。这些寓言故事见于各类文献之中,如《战国策》《淮南子》《韩非子》等,后来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一则寓言。

二、学习目标

1.会认本课的2个生字,会写本课的3个生字。

2.懂得字、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本文的寓意。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成语“画蛇添足”的意思。并用这个词说一句话。

4.有感情地诵读这则寓言。

三、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2.幻灯显示:

(1)读准

祠赐谓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引酒且饮之②丁壮者引弦而战

(3)说说句子大意: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3.活动安排:复述故事比赛,以小组为单位,任选一则寓言故事派代表参赛。

最后师生评议,评出优胜者,颁发小奖品。

四、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指名诵读“画蛇添足”。

2.串讲课文:同学串讲,老师适时指点。

3.学生分小组讨论问题: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然后交流。

明确:“画蛇添足”比喻做了多余的事情反而不恰当。

4.能力训练:这则寓言已成为常见的成语,请造一个句子。教师可先示范造句。学生造句后,组织大家评价是否恰当。

5.全班齐读“画蛇添足”一文。

6.请举出生活中与之同类的事例,并谈谈你从文中所获得的启示。

五、总结

画蛇添足:事情已经完成了,再做多余的事,不仅无益,而且有害。

《画蛇添足》是讽刺寓言,有生动的喜剧情节,活泼风趣,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忍俊不禁,并从中体会其蕴含的道理。

六、布置作业

1.复习字词,熟读课文。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并写出句子的大意。

未成,一人之蛇先成,夺卮酒,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寓言两则 篇5

教材简说

“拔苗助长”、“守株待兔”都是古人做的蠢事,但这样的事今天仍然存在。违反规律,急于求成,这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不是普遍存在着吗?不努力做事,心存侥幸,这样的人在我们的生活中不也普遍存在着吗?因此本文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我们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不妨结合现实生活进行感悟。

学习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做事不可急于求成;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有侥幸心理。

3.能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小朋友,大家以前都听过很多成语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再看两个有趣的成语故事。

二、识字写字

1.识字指导。

(1)带词识字。在默读时画出生字和生字所带的词语,反复读几遍,然后可多组几个新的词语巩固对字音与字义的认识。要提醒学生注意,本课要认的生字中,“喘、守、撞、桩、锄”都是翘舌音,“窜、此”是平舌音。

(2)动作模拟识字。如,“喘”,作“喘气”状。

(3)结合生活经验识字。如,“撞”,下课了猛跑就容易“撞伤”人。

(4)熟字加偏旁识字。如,“桩、窜、锄”。但要注意“窜( )”跟“串( )”、“锄( )”跟“助( )”读音的区别。

2.写字指导。

(1)写正确

“丢”字是上下结构的字,中间的竖不能与下边的撇折合写成一笔。“焦”上的“隹( )”字是四横,不能少写一横。“算”字中间是“目”,不是“日”,可以这样提醒学生,计算要用眼睛。“费”字上面的“弗”要先写“弓”字,再写撇、竖。“望”字上面的“ ”是“亡”字的变形写法,竖折改为竖提,右边没有点。

(2)写美观

“守”字的宝盖应大一点,下面“寸”字的横不宜超出宝盖的两边。而“丢、算”二字下面的横却要写长,以突出主笔。“费”字上边的“弗”应尽量写扁,给下边的“贝”字留下空当。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二、朗读感悟

1.要继续练习默读课文,在默读中感知课文内容,并感悟一些词句的意思。两则寓言的教学都可以先让学生默读,然后引导学生按顺序说说课文大意,以检查默读的效果。

2.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词句和寓意。

(1)学习《拔苗助长》。第一自然段要把那个人巴望禾苗长高的焦急心理读出来。在读中可通过换词比较法感悟“巴望”一词,表现那个人非常盼望,非常急切的心情。对“焦急、转来转去、自言自语”等词语,可联系“巴望”一词,在一边读一边做动作中感悟。

第二自然段里的“终于”一词,说明那个人想办法想了很长时间。“一棵一棵往高里拔,从中午一直到太阳落山,弄得筋疲力尽。”说明那个人拔苗花了不少时间,人累得一点力气也没有了。朗读这一段时要重点读出“终于”与“筋疲力尽”的感觉。

读第三自然段时,要把那个人又累又高兴的样子读出来。

读第四自然段,要读出结果的意外,也可适当带有嘲讽的语气。

之后,教师要启发学生思考讨论:那个人为什么费了那么多力气,但结果禾苗全都枯死了呢?(因为他不懂得禾苗生长靠自己力量的规律。他做事太急于求成了。)教师可在归纳学生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悟出寓意。

(2)学习《守株待兔》。读第一自然段,感知兔子撞死在树桩上是一件极偶然的事情。要重点理解“窜”的意思。可通过“忽然”一词表现出事情的意外。有条件的可通过演示兔子“窜”出来的动画课件帮助学生理解。

读第二自然段要揣摩那个种田人“白捡”到野兔后“乐滋滋”的心情和盼望天天能捡到野兔的心理,悟出他“不劳而获,心存侥幸”的错误。

读第三自然段可带点嘲笑的口吻。对课后“泡泡”里的问题:“我想对种田的人说……”可用角色表演法落实。让学生在表演中劝说种田人,在表演中自悟寓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积累运用

1.建议在感悟的基础上,积累寓言、拔苗助长、巴望、焦急、自言自语、筋疲力尽、喘气、一大截、白费、守株待兔、乐滋滋、锄头、撞死、树桩、从此等词语。

2.课后“读读想想”的练习,是让学生感悟句子表达的具体性与准确性。

三个句子去掉带点的词语后,意思和原来的句子不大一样了。第一个句子去掉“好像”一词后,就是肯定禾苗没有长高的意思了,而原句表达的意思是说禾苗实际是在长的,只是由于长得慢,那个人感觉不到禾苗在长。第二个句子去掉“焦急地”以后,那个人在田边怎样地转来转去就不具体了。就不能表达出他非常急切的心情。第三个句子里的“整天”是说种田人一天到晚地等着,可见他十分愚蠢。去掉这个词后,种田人什么时间从在树桩旁等着就不清楚了。

3.让学生说说在学习上和生活中是否见到过类似“拔苗助长、守株待兔”这样的事。

四、实践活动

1.课前课后,学生可以阅读一些中国古代寓言,如,《自相矛盾》《郑人买履》《南郭吹竽》。可以召天一次寓言故事会。

2.课后把这两则寓言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寓言两则 篇6

教学重点:

理解词语,了解内容和寓意。

教学难点:

使用成语造句。

教学过程:

一、导 入

今天学习,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指带有劝喻或讽刺的短小故事。我国在春秋战国时代,寓言就已经盛行,先秦诸子百家著作中,就有不少优美的寓言。例如《守株待兔》、《叶公好龙》、《狐假虎威》、《愚公移山》等。

课文《画蛇添足》出自《战国策》。《买椟还珠》和《滥竽充数》选自《韩非子》,这两个故事都是战国时期的。《塞翁失马》选自《淮南子》,《淮南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组织他的宾客编写的。书中涉及祸福的文字很多,这与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

寓言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寓较深的道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具有鲜明的训诫性、讽刺性和哲理性。寓言一般结构简短,情节集中,故事风趣幽默,人物性格突出,常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寓言的语言生动形象,常用简约的语言勾画人物的动作和心理。

二、诵读

老师泛读课文。

三、学习字词

借助工具书、课下注释,学习生字读音,解释重点实词、虚词和短语。

四、朗读课文

采用不同方式,请同学朗读课文四遍,熟悉课文内容。

五、串讲课文

同学串讲,老师适时指点。

六、概括寓意

学生分小组讨论,概括寓意,然后交流。

七、总结

《画蛇添足》:事情已经到了完美无缺的地步,再做多余的事,不仅无益,而且有害。过和不及也许仅仅相差一点点,但是要掌握分寸必须明智。过分聪明,思想方法不对,有时反倒被聪明贻误。

《买椟还珠》:没有眼力,只重外表,取舍不当,就会舍本逐末。

《画蛇添足》、《买椟还珠》都是讽刺寓言,有生动的喜剧情节,活泼风趣,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忍俊不禁,并从中体会其蕴含的道理。

《滥竽充数》:成就一番事业关键是有真本领。没有真本领,一味地投机取巧,只能得逞于一时,终归要碰壁的。这则寓言叙事平实,情节简括,由于前后对比,并不显得平板。突出了人物于变化的环境的应对,一个“逃”字活画出南郭处士的狼狈。

《塞翁失马》:这个故事说明了“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生活哲理和事物之间的辩证关系。这是一篇哲理寓言,叙事多用对话,情节曲折,用白描的手法,生动地刻划了一个深谋远虑的老者的形象,通过语言描写表明了他对突发事件的冷静的思考与平和的心态。读者从中可以感悟到“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生活哲理和事物之间的辩证关系。

八、布置作业

1.复习字词,熟读课文。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并翻译句子。

(1)未成,一人之蛇先成,夺卮酒,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2)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3)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入胡。

九、板书设计

画蛇添足 —— 多此一举 弄巧成拙

买椟还珠 —— 取舍不当 舍本逐末

滥竽充数 —— 鱼目混珠 投机取巧

塞翁失马 一一 安知非福 祸福无定

寓言两则 篇7

【教学要求】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纪昌学射、妻子、拜见、理睬、肠胃、汤药、医治、百发百中、扁鹊治病、无能为力”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学习要练好基本功和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和道理。

3、练习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学重点】

1、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

2、体会人物的心理,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的心理,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策略】

1、教法:目标教学法

2、学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黑板、生字词卡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纪昌学射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学习要练好基本功。

3、练习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学重难点】

1、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学习要练好基本功。

2、练习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学策略】

1、教法:目标教学法

2、学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读书兴趣

我们读过《惊弓之鸟》的故事,还记得故事中的更赢吗?他不仅是射箭能手,更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今天,我们再去认识两位古代著名的射箭能手。他是谁呢?箭法又如何呢?

要想解开心中疑问,我们就来读寓言故事《纪昌学射》,我想,同学们不仅会从故事中找到答案,还会得到有益的启示。

二、展示目标

三、导学达标

(一)自读自悟,完成以下要求

1、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

2、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为心中的疑问找到答案。

3、思考:你有什么问题想跟大家探讨?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二)交流讨论,朗读课文

1、指名课文,注意随机指导读正确词句。

2、汇报纪昌怎样学射的,指导学生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3、讨论疑问和交流启示。

学生可能提出以下疑问:飞卫为什么先让纪昌练眼力,而不先教他开弓放箭?

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可相机引导,让学生从多角度体会故事的寓意。

(1)假如纪昌不先练眼力,他会百发百中吗?

小结:纪昌学射的故事,告诉我们学任何一项本领,都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要想掌握射箭本领,就要先练眼力。要想掌握骑车本领,就要……;要想掌握滑冰本领,就要……;要想掌握操作电脑本领,就要……;要想掌握……,就要……。你能举例说一说吗?

(2)假如纪昌没跟飞卫学射,而跟一个普通箭手学射,会成为射箭能手吗?

小结:看来,学习本领和好老师的指导与自己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四、达标测评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识字、写字、写词

五、总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扁鹊治病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和道理。

3、练习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学重难点】

1、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和道理。

2、练习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学策略】

1、教法:目标教学法

2、学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认识了射箭能手纪昌,这节课再来认识一位古代名医,他是谁呢?

二、展示目标

三、导学达标

(一)自读自悟,完成以下自学要求

1、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

2、边读边思考:扁鹊几次见蔡桓公?都说了什么?结果怎么样?练习简要地讲述课文内容。

3、把自己的疑问或写下自己受到的启示,准备与大家交流。

(二)交流讨论,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

2、指名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3、交流讨论。

(1)交流学生的疑问。

结合学生的疑问,结合讨论,体会蔡桓公根本没有觉察到自己有病,所以不相信扁鹊的话;而扁鹊出于医生的医德才一次又一次去提醒蔡桓公治病,当他觉得自己无法治疗时,跑到秦国,是出于自己安全的考虑。相机指导读好扁鹊的话和蔡桓公的态度。扁鹊的话和蔡桓公的态度要结合揣摩他们的心理读好。扁鹊的话要诚恳耐心。

(2)交流受到的启示。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可相机点拨:蔡桓公本为患的是皮肤上的小病,怎么会要人命呢?使学生体会到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不能讳疾忌医,固执已见等道理。

(3)如果能够跨越时空,你想对蔡桓公说什么?用几句话写下来,想想蔡桓公听了你的话会说什么?也用一两句话写出来。题目可用《跨越时空的对话》。

(三)认读生字,抄写字词

四、总结

五、布置作业

1、完成本课配套练习。

2、预习《文成公主进藏》。

【板书设计】

29、寓言两则

纪昌学射 扁鹊治病

躺、睁、注视 皮肤 没病

绑、吊、站、盯 皮肉之苦 不理睬

肠胃里 非常不高兴

百发百中 骨髓 请他治病

寓言两则 篇8

教 案 首 页

教材版本人教版学段七年级学科语文

章节第六

单元课题名寓言四则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

目标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理解“智、亦云、亡、吊、何遽、居、将、十九”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韩非子》《淮南子》的有关文学常识。

3.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领悟所蕴含的道理。

能力目标

1.学习阅读寓言的方法。

2.从不同角度灵活理解寓意,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思想教育目标

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寓意,培养健全人格

教学重点诵读;灵活运用 “通过 品味关键词语理解寓言含义”的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经验,选定角度灵活理解 寓意。

教具课件

时间安排指导自读《智子疑邻》——研读《塞翁失马》——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课后

小结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以读带动其他环节。通过自读、译读、熟读、无标点

朗读等形式,为学生理解课文铺平了道路。

备注

教 案 内 容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指导自读《智子疑邻》

1.资料助读

投影:

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末期韩国人,著名思想家。他出身贵族,屡次上书向韩王进谏,改革政治,实行富国强兵的政策,均未被采纳。后来,得到秦始皇的赏识,在秦国任客卿。不久便被他的同学李斯等人谗言所陷,下狱后被逼自杀,死时47岁。他著有《韩非子》一书,共20卷,55篇。笔锋犀利,说理透辟,常用寓言故事阐明道理,富有说服力。其中许多寓言故事一直流传于世,像《自相矛盾》、《守株待兔》、《滥竽充数》等,《智子疑邻》也是其中的一篇。

2.自由诵读,疏通文意,教师提示理解词义的方法。

理解词义有三种方法:

(1)借助文章下面的注释;

(2)查工具书;

( 3)举手询问。

3.请学生抓住主要情节、关键词语理解寓意。

4.生联系自身体会谈启发。

三、师生共同研读《塞翁失马》

1.资料助读

投影: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苏非、李尚、伍被等著。《淮南子》思想上接近道家,同时又吸取了儒家法家、阴阳家的思想,成为一部杂家著作。这部书在阐明哲理时,涉及很多奇物异类、鬼神灵怪,所以保存了很多神话材料,曲 折地反映了远古人民的生活和思想。如女娲炼石补 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等,都通过这部书的保存而流传至今。

2.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理解文意。

教师提 示:

(1)马无故亡而入胡:逃跑。

( 2)何遽(jù):就,竟。怎么就,表示反问。

(3)其马将(jiānɡ)胡骏马而归:带领。

(4)堕(duò)而折其髀(bì):从马上摔下来,摔断了大腿。

(5)人皆吊之:对其不幸表示安慰。

(6)引弦而战:拿起弓箭去打仗。引弦,拉开弓弦。

(7)死者十九:十分之九,意思是绝大部分。

(8)此独以跛(bǒ)之故,父子相保:保全 。

3.生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4.生根据图片提示,用文言文说说故事。

5.无标点朗读课文。

6.生理解寓意。

思考:

(1)好事坏事能转化吗?

(2)好事坏事必然转化吗?

(3)举例说说好事、坏事在什么条件下转化?

7.这则寓言故事说明祸福相依 的道理,那么这对我们的思想方法和生活态度有什么积极的 启示呢?请同学们联系生活、学习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

教师点拨:

启示:(1)祸福可以转化,不要静止地看待;学会在祸中看到福,从祸中考虑到怎样求得转化,不要消极悲观,或者在福中看到祸,加以戒备。(2)祸福之来,确实有许多偶然性,生死、 利害、得失,并不都是可以预料的。考虑力求周全,处事力求慎重,多一些应付不测之变的准备,少一些不着边际的幻想;一旦面临祸患,可以处变不惊,可以减少后悔。这也是一种成熟生活态度的养成。

8.你能不能用成语、俗语或者警句之类来解释这则寓言呢?

三、拓展延伸

寓言故事一般比较短小而含义深刻,有许多成语就出自寓言,你知道吗?你能不能给大家讲一个出自寓言的成语故事?

四、作业布置

自编寓言故事

提示:情节要合理具体,情节与寓意 要一致,寓意能揭示一种生活道理。

如树和斧子、蜜蜂与花朵、画笔和颜料

五、板书设计

智子疑邻塞翁失马

智其子转化

富人 “不筑,必将有盗”祸(一定条件)福

疑邻人之父化转

寓言两则 篇9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纪昌学射、妻子、拜见、理睬、肠胃、汤药、医治、百发百中、扁鹊治病、无能为力”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学习要练好基本功和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和道理。

3、练习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

2、体会人物的心理,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读书兴趣

我们读过《惊弓之鸟》的故事,还记得故事中的更赢吗?他不仅是射箭能手,更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今天,我们再去认识两位古代著名的射箭能手。他是谁呢?箭法又如何呢?

多媒体出示句子:飞卫是一名射箭能手。有个叫纪昌的人,相学习射箭;就去向飞卫请教。

读句子:说说从句子中,你了解到了什么?还想了解什么?(学生可能说:知道飞卫和纪昌都是射箭能手,知道纪昌是飞卫的徒弟,并且他能百发百中。可能提出这样的疑问:飞卫是怎样教纪昌的,使他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要想解开心中疑问,我们就来读寓言故事《纪昌学射》,我想,同学们不仅会从故事中找到答案,还会得到有益的启示。

二、个别朗读,感知课文内容

1、谁愿意把这个故事读给大家听听?(请5名同学)读的同学要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听的同学更要边听边想。(读的过程中,随机指导字、词、句读错的地方)

2.从你们的朗读中,老师感觉,你们在用心感受着纪昌,听完了故事,大家一定有很多话,谁先告诉我们?

(请4-5名学生说自己对故事及故事中人物的理解,老师根据学生说的相机评价、激励)

三、交流讨论,朗读课文

1、指名课文,注意随机指导读正确词句。

2、汇报纪昌怎样学射的,指导学生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纪昌想学习射箭,向飞卫请教。飞卫让他练眼力,先练眼睛盯着一个目标,一眨不眨,后练把极小的东西,看成一件很大的东西,纪昌都照做之后,飞卫才开始教他开弓、放箭。后来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3、讨论疑问和交流启示。

学生可能提出以下疑问:飞卫为什么先让纪昌练眼力,而不先教他开弓放箭?

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可相机引导,让学生从多角度体会故事的寓意。

(1)假如纪昌不先练眼力,他会百发百中吗?

小结:纪昌学射的故事,告诉我们学任何一项本领,都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要想掌握射箭本领,就要先练眼力。要想掌握骑车本领,就要……;要想掌握滑冰本领,就要……;要想掌握操作电脑本领,就要……;要想掌握……,就要……。你能举例说一说吗?

(2)假如纪昌没跟飞卫学射,而跟一个普通箭手学射,会成为射箭能手吗?

小结:看来,学习本领和好老师的指导与自己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四、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指导读课文的2、3自然段。一是读好老师飞卫的话,要读得清楚明白。二是要读好纪昌的做法,通过“躺”“睁大”“注视”“每天”“聚精会神”“盯”等词语,读出他的认真和虚心。三是要读出纪昌练习眼力取得的非凡成绩——就是有人用针刺他的眼皮,他的眼睛也不会眨一下;那只小虱子,在纪昌的眼里一天天大起来,练到后来,大得竟然像车轮一样。要读出夸张的描写。

五、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纪昌、飞卫,他们生活在春秋战国时代,距今两千多年。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着许许多多的“纪昌”、“飞卫”。(三张幻灯片依次出示:刘翔与孙海平图片;邰丽华与十九名聋哑人舞蹈演员图片;“纪昌”、“飞卫”就在我们身边)

咱们班就有,谁来说说?(学生说。)

只要我们打好基础,持之以恒,相信不久的将来,在我们中间,就会出现很多个“纪昌”、“飞卫”。

六、识字、写字、写词

1、识字:事、虱。

2、写字、写词。

指导重点:“昌”不能写成“冒”。“妻”把上半部分与“女”连起来。“刺”左半部分是“”不是“束”。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出示:起死人,肉白骨

今天先给大家带来一个多字成语,你们来猜读一下,它讲的是什么意思呢?

2、它指把死人给救活,让白骨上生出肉来。这里面有称赞医生医术高明的意思。老师今天就向大家介绍能这样的医生.他叫----扁鹊(板书)

3、出示扁鹊头像。

这就是扁鹊,真名秦越人,战国时期医学家。他精通各科目医学内科,创造了中医上的望、问、闻、切四大诊法。

有一次,扁鹊路过虢国,听说那里的太子死了已有半天了。扁鹊就向宫里人问了一些情况,认为太子患的只是一种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的“尸厥”症,只是昏死而已,便让人前去通报进去说可以把太子救活。当扁鹊来到太子跟前时,用针刺了一会,再喂了点药,太子竟然坐了起来,和常人无异。从此,天下人都传言扁鹊能“起死回生”.

4、扁鹊真是太神了!如果你们有些不舒服会不会让他治治?如果扁鹊说你有病你信他吗?

5、可是,有人就不信扁鹊,小病不治成大病,结果一命呜呼。今天我们就来学习29课《寓言两则》里的《扁鹊治病》。(板书补充课题)读题。

二、自读自悟,完成以下自学要求

1、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

2、边读边思考:扁鹊几次见蔡桓公?都说了什么?结果怎么样?练习简要地讲述课文内容。

3、把自己的疑问或写下自己受到的启示,准备与大家交流。

三、交流讨论,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注意指导读好“蔡桓公、敷烫、骨髓”等词语和第6自然段中扁鹊说的话:“皮肤病用热水敷……”

2、指名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3、交流讨论。

(1)交流学生的疑问。

学生可能产生这样的疑问:

①扁鹊是有名神医,蔡桓公怎么会不相信他?

②明知蔡桓公不相信,扁鹊为什么还一而再再而三地去说?

③扁鹊为什么几天前就跑到秦国去了?

结合学生的疑问,结合讨论,体会蔡桓公根本没有觉察到自己有病,所以不相信扁鹊的话;而扁鹊出于医生的医德才一次又一次去提醒蔡桓公治病,当他觉得自己无法治疗时,跑到秦国,是出于自己安全的考虑。

相机指导读好扁鹊的话和蔡桓公的态度。扁鹊的话和蔡桓公的态度要结合揣摩他们的心理读好。扁鹊的话要诚恳耐心。

如:扁鹊第二次来看蔡桓公之前是怎么想的?第三次呢?第四次呢?

“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没有理睬他。”他心里会怎么想?

“蔡桓公听了非常不高兴。”他心里会想什么?

“蔡桓公觉得奇怪,派人去问他。”蔡恒公会怎么想,怎么说?

“蔡桓公浑身疼痛,派人去请扁鹊给他治病。”此时浑身疼痛的他,又会怎么想

(2)交流受到的启示。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可相机点拨:蔡桓公本为患的是皮肤上的小病,怎么会要人命呢?使学生体会到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不能讳疾忌医,固执已见等道理。

(3)如果能够跨越时空,你想对蔡桓公说什么?用几句话写下来,想想蔡桓公听了你的话会说什么?也用一两句话写出来。题目可用《跨越时空的对话》。

四、明理

1、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蔡桓公就因为不信,以致于病入盲肓,无药可救而病死了。你想

临死前,蔡桓公会自言自语地说些什么?

2、学了这个故事,你想对蔡桓公说些什么呢?

4、春秋战国时期,好多辩士都喜欢讲些故事或引用熟语来劝说,你能在刚才的发言中用上一句这样的熟语对他说说吗?(投影)

讳疾忌医

不见棺材不落泪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有形之类,大必起于小;行久之物,族必起于少

小洞不补,大洞吃苦

船到江心补漏迟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亡羊补牢,犹未晚矣

未雨绸缪

防患于未然

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5、会劝说别人了,我想你们也已经从这故事中明白了一些道理.这些道理可用一个成语来概括,那就是防微杜渐.(板书并齐读成语)

寓言两则 篇10

教学目的:

1.领会三则寓言的含义。

2.学习寓言语言简炼的特点和运用生动的故事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教学方法:

1.提前安排预习,熟读课文,借助字典词典弄懂含义

2.课堂采用导读式,启发学生思维

3.介绍伊索及其寓言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语:寓言,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17世纪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说过:“一个寓言可分为身体与灵魂两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是灵魂。”寓意无论是明白点出还是含而不露,只有处理好“灵魂”和“身体”的关系,才是好的寓言,德国著名文艺理论家莱辛说:“倘若从一般教训出发,仅仅把寓言写成寓意的,那么可以保险,写出来的准是一个恶劣的寓言。“所谓”把寓言写成寓意的“就是简单发议论,没有生动活泼的故事,就是光有“灵魂”没有“身体”,莱辛又说“要是我们把一句普通的道德格言引回到一件特殊的事件上,把真实性赋予这个特殊事件,用这个事件写一个故事,在这个故事里大家可能形象地认识出这个普通的道德格言,那么,这个虚构的故事便是一则寓言。”

读课文,正音解词

庇护(bì)自吹自擂(léi) 烟囱(cōng)妒忌(jì)怯懦( )( )奚落( )

轻蔑( )呆板(dai)

庇护:包庇、袒护。

自吹自擂:自己吹喇叭,自己打鼓,比喻自我吹嘘。

奚落:

光洁可鉴(jiàn)

洋洋自得:得意的样子

不可一世:

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相提并论:

怯懦:

轻蔑:

△寓言,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带有讽喻或讽刺的故事。其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寓言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诸子百家著作中都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外国寓言作品,著名的有古代希腊的《伊索寓言》、法国的《拉· 封丹寓言》和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

作者介绍

伊索,BC6的希腊寓言家,相传原为奴隶,后来获得自由,他善于讲寓言,讽刺权贵,终于遭到杀害。

《伊索寓言》大多是动物故事。它形式短小精悍,比喻恰当,形象生动,对法国的拉·封丹、德国的莱辛、俄国的克雷洛夫都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严文井,现代作家,儿童文学家,他的童话,寓言创作,故事生动,构思巧妙,具有很浓的哲理与诗意,被誉为“一种献给儿童的特殊的诗体”。

课文分析 《赫尔墨斯和雕像者》

①故事主要是通过什么叙述的?(赫尔墨斯和雕像者的对话)

②在他们的问答中,三次问话和三次答话各有什么异同?

(先后谈了宙斯、赫拉和赫尔墨斯雕像的价格,都是一问一答,基本格式大体一致。

三个句子词中有变,“值多少钱”,“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这个值多少钱”,其中“值多少钱”四个字反复用,而且主语有的省略,有的写明,有的用代词。雕像者的回答也略有区别:“一个银元”“还要贵一些”“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添头,白送”,第一答用确数,第二答是比较而言,只谈概数,第三答不用数词,贬低得一钱不值。)但是不写赫尔墨斯的反应,更耐人寻味。

②赫尔墨斯每一次发问的提示语都有什么变化?(见书)

③你有从中体会到他第二次发问时是什么样的心理活动吗?

(第二次发问时,着意写他的表情“笑着”,因为他听到宙斯的雕像才值一个银元,那赫拉雕像一定是等而下之了,自己肯定能超过这个价格,似乎满有把握,所以露出了骄矜的表情—笑了)而第三次发问,直接刻画他们心理活动。

④赫尔墨斯和雕像者的三次答的内容能不能调换一下顺序?为什么?

(不能,前两次问答是第三次问答的铺垫,正是有了这两次铺垫,第三次问答才构成了鲜明的对比,才会水到渠成地揭示出寓意。)

⑤赫尔墨斯的爱摹虚容从课文中什么地方反映出来?

(他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

想象一下当他听到自己的雕像只配作添头,白送时,该是怎样的表情?(老羞成怒、惊呆、满脸尴尬)雕像者呢?(鄙视、嘲弄)

⑥本文结构上的特点是什么?

(先叙述故事,后点明寓意。)

⑦本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一个人如果爱慕虚荣,自高自大,结果只会适得其反,不被人尊重)

本文以叙为主,间用描写,增强了寓言的形象性和文学性,且文章短小精悍,构思精巧。

作业:书后练习一二

第二课时

《蚊子和狮子》

①请同学用一个成语概括概括这则寓言的思想内容。

(骄兵必败)

②这个寓言故事把蚊子和狮子都当人来写,可以读起来它们的语言、动作仍像蚊子和狮子,为什么呢?

(抓住动物特征拟人,蚊子嗡嗡叫——吹羞喇叭,唱着凯歌;狮子的武器是爪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

③蚊子为什么能战胜狮子?能想出一个语句概括吗?

(扬长避短,以己之长,攻人之短,利用对方劣势,发挥自己优势)

④蚊子向狮子说的一番话是不是吹牛?为什么?

(形似大话,实质不无道理。蚊子了解自己的优势和狮子的劣势,有把握取胜。)

⑤哪些话反映了蚊子越说口气越大?

(从“并不比我强”(否定句)到“比你强得多”(肯定句)接着又用事实证明蚊子的话有道理。

⑥蚊子在蛛网上叹息时,是否已明白了自己失败的原因?(不是)

从哪看出来的?(“不料”)写出它把失败归于不小心落入蛛网内。用叹息点明寓意。

⑦课文中的哪些词显出了强烈的反差?

(“最中大”与“小小”,“较量过”与“消灭了”)

⑧用成语概括这则寓言的道理。(人贵有自知这明)

本文用拟人手法,赋予动物人的感情和性格,而且本文构思尤其精巧,短短的篇幅中,情节却大起大落,写出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的转化。

《浓烟和烟囱》

①这篇寓言怎样抓住浓烟和烟囱的特点想象和夸张的?

(浓烟轻飘,随风扩散;烟囱静止、笔直)

②编寓言故事常常用对比的方法,这篇寓言是怎样对比的?

(两种性格的对比,烟囱勤劳谦虚与浓烟的狂妄自大对比;两种结局对比)

③这段寓言从结构上看,和前两则有何不同?

(没有一段话明确地点明寓意)

这则寓言主要用了拟人和对比的手法,运用拟人手法,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写。

寓言上除了结构上相似,还能看出寓言在写作方面的一些共同特点吗?

(1)都用丰富的想象

(2)故事比较简短

(3)都以比喻性的故事寄意味深长的道理

寓言两则 篇11

一、教材简说

这篇精读课文包括两则寓言故事,一个是《亡羊补牢》,一个是《南辕北辙》。这两则寓言都出自《战国策》。《亡羊补牢》讲的是一位养羊人第一次丢了羊,街坊劝他修羊圈、堵窟窿,养羊人没有听从劝告;第二天他又丢了羊,才后悔没有听街坊的劝告,于是赶快动手把窟窿堵上,把羊圈修好。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南辕北辙》讲的是一个人想到南方去,而他所走的路却是朝向北方。别人提醒他走错了,他却满不在乎。“辕”是古代车马前面的两根车杠;“辙”是车轮走过之后,路面压成的痕迹。人们用“南辕北辙”这句成语,来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也就是“背道而驰”的意思,含有讽刺、批评的意味。

安排这篇课文的意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寓言表达上的特点,把握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同时,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积累,引导他们喜欢寓言,学习读懂寓言的方法。这两则寓言,内容通俗易懂,故事情节简明有趣,但寓意深刻。教学中要在学生感受寓言揭示的形象、了解寓言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这是学习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二、学习目标

1?会认5个生字,学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寓言、亡羊补牢、羊圈、窟窿、叼走、街坊、后悔、劝告、盘缠、硬要”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两则寓言故事。

3?了解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可以布置学生回忆学过哪些寓言,是如何学会的,并与同学交流。预习课文时,自学生字词,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字词。教材在“亡羊补牢”课题的旁边,编排了学习伙伴的一句话:“通过查字典和联系课文,我知道 ‘亡’和‘牢’的意思。”这既是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同时也是落实中年级阅读教学的目标。老师要引导学生平时读书能运用这样的方法,弄懂课文中其他这样的词语。如,“南辕北辙”中的“辕”和“辙”。有些词语,学生可能比较陌生,如,“辕”“辙”“把式”“盘缠”,老师可在课堂上稍加解释。鼓励学生把课文多读几遍,把不理解的地方画下来。

2?寓言常常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的。教学时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这两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弄清故事的情节,也就是要弄清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果。要在掌握故事情节的同时,引导学生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进行想象、深入思考,一步步加深对寓言里形象的认识,体会蕴含的道理。可按以下两个步骤教学:(1)先让学生弄懂寓言故事的内容。(2)启发学生根据故事内容,简要地说说寓意。在学生弄懂了寓意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想。

3?抓住重点词句,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方法,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互相讨论、解答。学习《亡羊补牢》,可以抓住“后悔、接受”这两个词,引导学生读书讨论,想想从“后悔”一词了解到什么?从“接受”一词明白了什么?从而悟出这则寓言要告诉人们的道理。“再也”强调了养羊人修补羊圈后的结果,说明了有错就改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再也”,就不能起到强调作用。学习《南辕北辙》,要重点抓住课文最后一段话,让学生进行理解,“硬要”体现了这个人的固执和执迷不悟,“越……越……越……”“越……越……”的句式,强调了这个人最后的结局。教学时,要让学生多读,在读中进行比较和体会。教材在课后编排了学习伙伴的话语:“我想对那个楚国人说……”,目的是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以楚国人的朋友身份对他进行劝说。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这也是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一种训练。

4?寓言的道理是蕴含在故事的字里行间的,因此,要紧扣故事内容、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寓意。教学时要注重朗读指导,启发学生把故事中表达的不同意思读出来。如,学习《亡羊补牢》,可以通过分角色表演朗读对话部分,体会邻居对养羊人的关心和养羊人对丢羊这件事的态度,最后一段要读出养羊人后悔的心情。又如,学习《南辕北辙》,可以让学生自由读,一边读,一边琢磨,看看短文中的人物是怎么问话又怎么答话的。同学间可以相互试讲这个故事,也可以两、三个人一组分角色读。在学生读中悟出寓意的基础上,可以结合课后思考练习第二题,让学生联系实际,说说生活中与这两个寓言故事相类似的事,以及自己的感受。

5?本课要求认识的5个生字也同时要求会写。因此,教师在让学生记住这些字音的同时,注意引导学生识记字形,要根据认写中的难点给予重点指导。“羊圈”的“圈”是多音字,在本文中读“juàn”,它的另外一个读音是 “quān”。“窟窿”的“窿”本音是lóng,在“窟窿”这个词里读轻声,这两个字的字形比较复杂,教学中可以采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如,“屈”— “窟”、“隆”—“窿”,“窿”的右下部分,要提醒学生不要少写一笔;“缠”是翘舌音,右边容易写成“厘”,要提醒学生注意。“叼”字右旁的笔顺是先写横折竖钩,后写一提,不要写成“撇”。“悔”的左边是“忄”,不要写成“十”,它的右下方是“母”字,不要把两点写成竖。

6?课后思考练习第一题,可引导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两个寓言故事,注意这里不是要求学生背诵课文,可以用自己的话并加上动作、表情,边演边说。课后练习第二题,教师要尽量拓宽学生的思路,结合实际谈,讲的例子要多一些,广一些。思考练习题的最后,有三个学习伙伴在一起交流的情景,目的是引导鼓励学生课后多读寓言故事,并组织召开寓言故事会,把自己阅读的寓言故事和同学互相交流。也可以在学习本篇课文前布置学生收集寓言故事,课文学习结束后,引导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寓言故事。

四、参考资料

寓言“寓”,寄托;“言”,讲道理。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告诉人们一个深刻道理的文学体裁,常带有讽刺和劝戒的性质。中国古代寓言大量见于诸子和史书里,最早载有完整寓言故事的书是《墨子》。诸子散文中,《庄子》寓言最多,全书共三十三篇,寓言占了很大部分。在史传文学中,《战国策》寓言最多,完整的寓言有三四十篇。除这两部书外,《韩非子》《孟子》《吕氏春秋》等书,也有不少流传久远的著名寓言。

《战国策》是战国时代历史资料的整理。它先按国家来分类,在一国之中,再按着事件的先后加以编排。其中所记的事情,都没有具体年代,各篇之间也互不连贯。书中所记载的时代,上自战国初期,下至秦朝统一六国,反映了当时政治、社会各个层面的生活面貌。

童话和寓言的区别 寓言和童话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区别。相似之处是它们的故事是虚构的,故事中的主人公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人格化的动物、植物或自然界的其他东西和现象,都具有教育意义。不同的是,寓言比较短小,语言简练、朴素,重在教训和讽刺,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童话是一种富有幻想色彩的故事。有幻想,才有童话,它以少年儿童认识、理解的人或物为描写对象,通过丰富的想象、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童话有诗一般优美的意境和语言,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寓言两则 亡羊补牢 南辕北辙》教学设计

设计动因:该拿出一节怎样的语文课?这是每一位公开课执教者必须面对的第一问题。深邃的还是煽情的?展示自我的还是带给他人思考的?思来想去,答案只有两个字:真实。我以为:只有那种就连暴露出的问题也是真实的问题的课堂,才是真实的课堂;只有那种彻头彻尾一览无余的教学设计,才是真实的教学设计;只有那种一步一个脚印努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语文课,才是真实的语文课。语文教育、语文课堂、语文训练……正走在返朴归真的路上。

课文选择:为何选择本课?不得不承认,选题对公开课尤为重要。通常名师们也深谙其道,常用“临时选定某课……”这类说法来唬人。我如果这样回答:想尝试未曾执教过的三年级、教学进度就该这儿、想挑战新的教学风格……那绝对是掩人耳目。真实的原因是:简单。与同为第3单元首课的《自然之道》(四下)《杨氏之子》(五下)《古诗三首》(12册)相比,本课实在是简单多了:从篇幅上讲,仅有167个字;从语言上讲,明白晓畅;从内容上讲,童叟皆知。

文本解读:教师自身对文本能做出怎样的解读?寓言毕竟是故事,故事属于口头表达的范畴,所以寓言故事本身就浅显易懂,不必为了解读而解读,更不能随意“创新”甚至“恶搞”;但对寓言这种特殊的叙事方式或者说这种文本,教师有必要积累相关的本体性知识。

《教师教学用书》提供了这样的参考:“寓”,寄托; “言”,讲道理。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告诉人们一个深刻道理的文学体裁,常带有讽刺和劝诫的性质。

陈伯吹在《漫谈寓言》中是这样写的:“寓是寄托的意思;顾名思义,就是寓意于言,也就是把讽喻的意义蕴藏在故事之中,让人们在故事的情节里记取它的涵义(主题思想)。”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寓言=故事+道理;或者:寓言=故事+寓意。西方的寓言,比如《伊索寓言》,就完全是按这样的格式写成的;而我国的寓言大都不直接把寓意写在故事后面,但有确定的文化背景,比如《亡羊补牢》的背景,就是《战国策· 楚策四》一文;《南辕北辙》的背景,就是《战国策·魏策四》一文。

当然,寓意也有创新的时候,最有代表的是钱钟书的散文《读伊索寓言》,选录一个片段:

……

例如蝙蝠的故事:蝙蝠碰见鸟就充作鸟,碰见兽就充作兽。(注:这是《伊索寓言》的原意)人比蝙蝠就聪明多了。他会把蝙蝠的方法反过来施用:在鸟类里偏要充兽,表示脚踏实地;在兽类里偏要充鸟,表示高超出世。向武人卖弄风雅,向文人装作英雄;在上流社会里他是又穷又硬的平民,到了平民中间,他又是屈尊下顾的文化份子:这当然不是蝙蝠,这只是——人。(注:这是钱老爷子的创新)

……

小学阶段明确标示为“寓言”的课文,还有“二下”中的《揠苗助长》《守株待兔》,“四下”中的《纪昌学射》《扁鹊治病》,学习中会遇到或者用到的寓言成语有:刻舟求剑、揠苗助长、滥竽充数、郑人买履、画蛇添足、狐假虎威、井底之蛙、自相矛盾、守株待兔、庖丁解牛、东施效颦。初中阶段还会学到《伊索寓言》中的《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用文言文的形成出现的《智子疑邻》《塞翁失马》。

目标设定:面对课文我们究竟应该教什么?语文教育的最大困扰,就在于我们很多时候并不知道教什么。教材上提供的仅仅是一篇又一篇的选文,一本《语文》书与一本《读者》的区别在哪里呢?同一个文本有时既可以编进语文课本,也可以编进历史、地理……当它作为语文的教学内容时,我们又该做怎样的价值取向呢?同一篇课文,你可以那样上,我可以这样讲,但除了教学方法策略因人而异,是不是都应该朝着同一个目标,以期殊途同归呢?目标不明,往往会乱耕别人田,荒了自家地;目标不明的情况下确立的目标,往往是“伪目标”,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伪目标指导下的教学过程,无非是在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没准还真成了“花的功夫越多,离真正的目标越远。”需要说明的是,造成语文教育这一严重问题的根源,不在教师个人,而在课程本身。数学老师从来就不会因为“教什么”而感到困惑。

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希望所有的课文都能像本文这样,单从课题中“寓言” 二字就能把教学目标把握得八九不离十。所有关于“寓言”的课文教学,大都可以确立这样的核心教学目标:

1.复述故事; 2.辨析寓意。

复述,基本属于技能训练,关键是要训练得充分,时间给足、量要加够,熟能生巧;寓意,通常又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加以辨析:1.故事本身;2.故事背景;3.联系生活。所以,教学目标一旦确定,教学策略也就应运而生。

考虑到《亡羊补牢》文本本身的浅显,我想有意淡化对故事本身的教学,侧重对寓言文体的感悟。所以,特增加目标 3.认识“寓言”。

过程设计:如何达成教学目标?

一、检查生字词。

因为不听(jiē)坊的(quàn)告,养羊人的羊被(láng)(diāo)走了一只又一只。好在他终于后(huǐ)了,修好了羊圈,堵上了(kū long)。从此,他的羊再也没有丢过。这,就是我国一(zé)有名的(yù)言故事——亡羊补牢。

了解全班的达成情况,有针对性的辨析易错的生字词。

二、认识寓言。

1.什么是寓言?

(借助工具书了解“寓”“言”“寓言”的意思。)

2.单单一则“故事”,能不能称其为寓言?不能缺少故事所寄托的“道理”!

(熟读课文;复述故事;抛出上面这个问题,过渡到下一环节。)

3.能让养羊人懂得了一个道理的故事,算不算得上是寓言?道理未必够得着“寓意”!

(“亡”“亡羊” “牢”“补牢”各是什么意思?“亡羊”后,“补”还是不“补”,为什么?要“补”最好是什么时候?完整的讲一讲“亡羊补牢”的字面意思。抛出上面这个问题,过渡到下一环节。)

4.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有了的寓言,能带给今天的我们什么启示?

战国时期,楚襄王老是跟一帮*臣混在一起,整日寻欢作乐,不理国家政事。大臣庄辛跟他讲,再这样下去国家就就危险了。楚襄王不但不听劝告,反倒把庄辛骂了一通。无奈之下,庄辛离开楚国到了赵国。

庄辛才走了5个月,秦国就发兵攻占了楚国北部很多地方,楚襄王也流亡到了南方。这时候,楚襄王赶紧派人到赵国请回庄辛。楚襄王对他说:“都怪我当初不听先生的话啊!可如今楚国大势已去,我又能怎样呢?”

庄辛回答说:“臣听说从前有个人,养了几只羊……” (根据原文改编)

(请把这个故事接着讲下去;此时的楚襄王恐怕已经没有了听故事的闲情逸趣,可庄辛为何还要讲故事呢?委婉的讲故事和直接讲道理,听后的效果有什么区别呢?抛出上面这个问题,过渡到下一环节)

5.你对寓言有了怎样的认识?作家严文井眼里的寓言是怎样的?

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的东西来;

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来的时候,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要走开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

寓言是一座奇特的桥梁,通过它,可以从复杂走向简单,又可以从单纯走向丰富。在这座桥上来回走几遍,我们既看见了五光十色的生活现象,又发现了生活的内在意义;

寓言是一把钥匙,用巧妙的比喻做成。这把钥匙可以打开心灵之门,启发智慧让思想活跃。

三、巩固拓展

没有掌握生字词的,亡羊补牢,及时弥补;掌握了的,抄写严文井的话,送给真正亡羊补牢的同学或者自己。(或者补充一则现代寓言,让其讲给同学听。)

附课文:

亡羊补牢

从前有个人,养了几只羊。一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少了一只。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钻进去,把那只羊叼走了。

街坊劝他说:“赶紧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

他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

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羊又少了一只。原来狼又从窟窿钻进去,把羊叼走了。

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街坊的劝告,心想,现在修还不晚。他赶紧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从此,他的羊再也没有丢过。

寓言两则 篇12

教学重点:

理解词语,了解内容和寓意。

教学难点:

使用成语造句。

教学过程:

一、导 入

今天学习,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指带有劝喻或讽刺的短小故事。我国在春秋战国时代,寓言就已经盛行,先秦诸子百家著作中,就有不少优美的寓言。例如《守株待兔》、《叶公好龙》、《狐假虎威》、《愚公移山》等。

课文《画蛇添足》出自《战国策》。《买椟还珠》和《滥竽充数》选自《韩非子》,这两个故事都是战国时期的。《塞翁失马》选自《淮南子》,《淮南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组织他的宾客编写的。书中涉及祸福的文字很多,这与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

寓言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寓较深的道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具有鲜明的训诫性、讽刺性和哲理性。寓言一般结构简短,情节集中,故事风趣幽默,人物性格突出,常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寓言的语言生动形象,常用简约的语言勾画人物的动作和心理。

二、诵读

老师泛读课文。

三、学习字词

借助工具书、课下注释,学习生字读音,解释重点实词、虚词和短语。

四、朗读课文

采用不同方式,请同学朗读课文四遍,熟悉课文内容。

五、串讲课文

同学串讲,老师适时指点。

六、概括寓意

学生分小组讨论,概括寓意,然后交流。

七、总结

《画蛇添足》:事情已经到了完美无缺的地步,再做多余的事,不仅无益,而且有害。过和不及也许仅仅相差一点点,但是要掌握分寸必须明智。过分聪明,思想方法不对,有时反倒被聪明贻误。

《买椟还珠》:没有眼力,只重外表,取舍不当,就会舍本逐末。

《画蛇添足》、《买椟还珠》都是讽刺寓言,有生动的喜剧情节,活泼风趣,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忍俊不禁,并从中体会其蕴含的道理。

《滥竽充数》:成就一番事业关键是有真本领。没有真本领,一味地投机取巧,只能得逞于一时,终归要碰壁的。这则寓言叙事平实,情节简括,由于前后对比,并不显得平板。突出了人物于变化的环境的应对,一个“逃”字活画出南郭处士的狼狈。

《塞翁失马》:这个故事说明了“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生活哲理和事物之间的辩证关系。这是一篇哲理寓言,叙事多用对话,情节曲折,用白描的手法,生动地刻划了一个深谋远虑的老者的形象,通过语言描写表明了他对突发事件的冷静的思考与平和的心态。读者从中可以感悟到“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生活哲理和事物之间的辩证关系。

八、布置作业

1.复习字词,熟读课文。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并翻译句子。

(1)未成,一人之蛇先成,夺卮酒,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2)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3)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入胡。

九、板书设计

画蛇添足 —— 多此一举 弄巧成拙

买椟还珠 —— 取舍不当 舍本逐末

滥竽充数 —— 鱼目混珠 投机取巧

塞翁失马 一一 安知非福 祸福无定

寓言两则 篇13

学情分析:

“揠苗助长”、“守株待兔”都是古人做的蠢事,但这样的事今天仍然存在。违反规律,急于求成,这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不是普遍存在着吗?不努力做事,心存侥幸,这样的人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普遍存在。因此本文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揠苗助长

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本课的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做事不可急于求成。

3、能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具学具准备: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我们要学讲一则寓言故事,我们不仅要学会,还要会讲。什么是寓言呢?学习完这篇课文大家就会知道了。(不急于给学生答案,让学生体会总结)

2、注意寓言的“寓”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你们是如何预习的?

通过预习你读懂了什么?

不要轻易给学生评价,通过后面的学习,针对性的指导。

相机板书:巴望

焦急

激动

伤心

二、读课文,讲故事

1、课堂上最美妙的声音便是同学们的朗朗读书声,请同学们用自己最动听的声音把课文读一遍,要做到正确、流利。一会儿站到前边来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

2、为了展示最佳的读书效果,我们再将课文听一遍。善于聆听也是一种好的读书方法。

3、同桌互相讲故事。

4、再以第一人称小组中改编故事

四、讲故事

1、选出农夫、农妇和他们的孩子的扮演者

2、自我介绍

3、讲故事

4、小结。

问农夫:当时你为什么会想到拔苗的办法?现在后悔吗?说说你的想法。现在你最想对观众们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问农妇:你的丈夫做了一件蠢事,你该如何处理这件事?你的丈夫有勇气当着这么多人的面讲他的这件蠢事。他真是一个勇敢的人。你看他懊悔的样子,你该怎么开导他?

问孩子:小朋友,你的爸爸干了一件蠢事,你一开始不明白是怎么回事,现在你知道了吗?你还爱你的爸爸吗?你知道你爸爸为什么会犯错误吗?

五、总结

1、同学们,你们从这位农夫身上应该吸取什么教训呢?

2、我们以后做任何事都不能违背了事物的自身规律,让我们都做一个聪明的人,做一个善于观察、不急于求成的人。

六、作业

《揠苗助长》新编(说说自己做过的一件蠢事)

(二)守株待兔

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本课的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有侥幸心理。

3、能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学重点:正确认读生字,流利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从读书中悟出故事的寓意。

教具学具准备: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一)什么叫寓言?

教师总结:蕴涵着深刻含义的短小的故事叫作寓言。

(二)《揠苗助长》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你读了这则寓言懂得了什么道理?

(三)分层教学

部分学生背诵《揠苗助长》。

二、导入新课

(一)今天我们学习另一则寓言《守株待兔》。

(二)自学解题。

1.查字典解释:

守——守候。

根据图画理解:

株——露在地面上的树木的根和茎。(也叫树桩子。)

讨论理解

待——等待。守株待兔——守候在树桩旁边等待野兔。

提问:等待什么样的野兔呢?

2.自读课文,再讲“守株待兔”。

守株待兔——守候在树桩旁边,等待撞死在树桩上的野兔。

三、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一)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指名学生读生字词。

shǒu zhū cuàn zhuāng

守 株待兔 窜出 树桩

zī chú

乐滋滋 锄头

(二)指名朗读《守株待兔》。

(三)理解课文内容。

1.《守株待兔》里的那个种田人是怎样得到一只野兔的?以后他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1)齐读课文。

(2)讨论回答。

讨论第一个问题:

一只野兔从树林里窜出来,一头撞在田边的树桩上死了。种田人急忙跑过去,没花一点力气,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

——谁能回答得简单一点?

一只野兔撞在树桩上,死了。种田人白捡了一只野兔。

——按问题回答:那个种田人是怎样得到一只野兔的?(先说“谁”,再说“怎样得到”,最后说“一只什么样的野兔”。)

那个种田人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

那个种田人白捡了一只撞死在树桩上的野兔子。

比较两个句子。思考:他为什么能捡到?第二个句子说得更明白。

第二个问题。

种田人白捡了一只野兔以后:

想:要是每天能捡到一只野兔,那该多好啊。

做:从此他丢下锄头,整天坐在树桩旁边等着,看有没有野兔再跑来撞死在树桩上。

——他的想法能实现吗?为什么?

种田人的想法不能实现。因为野兔由于跑得快而撞死在树桩上,是一件极偶然的事情,不可能天天有野兔撞死在树桩上。

——你从哪里知道野兔是由于跑得快而撞死在树桩上的?

“一只野兔从树林里窜出来”,“窜”是乱跑、乱逃的意思。所以说野兔跑得很快。

“丢下锄头”是什么意思。

“丢下锄头”就是不种田了,一心只想等到野兔。

讨论第三个问题:

结果:兔子没等到,庄稼全完了。

(3)指名学生按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简要复述《守株待兔》这个故事。

四、揭示寓意

(一)树立形象靠感受。

1.朗读《守株待兔》,想想那个种田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讨论:那个种田人太傻了,野兔不可能总撞死在树桩上。

(二)分析错因要思考。

1.提问:那个种田人错在哪里?

2.讨论。

(1)那个种田人白捡了一只撞死在树桩上的兔子,就想每天能捡一只,那是不可能的。

(2)那个种田人把偶然性当成必然性,不懂得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存在侥幸心理,希望还能不劳而获。

(3)那个种田人丢下锄头,守株待兔,兔子没等到,庄稼也完了。

(4)那个种田人错就错在存有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结果把事情办糟了。

(三)揭示寓意需提炼。

1.读了《守株待兔》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守株待兔》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不能存有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寓意)

2.“守株待兔”这个成语就来源于这个故事。成语“守株待兔”是用来比喻不主动努力,而存有万一侥幸的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

五、朗读课文

(一)课文中的那个种田人,因思想方法上的错误而办了蠢事,导致了不良后果。因此在描写这两个人的心理,言行时都带有讽刺意味。这一点在朗读时要加以注意。

(二)延伸课文。

你有什么想对这个种田人说的吗?

板书设计

守 株 待 兔

守侯 树桩 等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