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秘帮教案设计内容页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堂教学实录(推荐13篇)

2023-03-11 22:03:01教案设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堂教学实录(推荐13篇)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堂教学实录 篇1

师:同学们,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已经来临,知道它的来历吗?

生:不知道。

师: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病愈之后,决心出去访仙学艺。恒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在仙鹤指引下,终于找到了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恒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仙长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去……(师讲故事,生静听)

生:哦,九月初九就是重阳节。

师:关于这个节日,你知道什么?

生:我知道要观赏菊花。

生:我知道要吃重阳糕、

生:我知道要饮菊花酒。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看电视知道的。

师:留心生活,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今天咱们一起去了解古人是怎样过重阳节的?(板书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看老师板书古诗,你们解决不认识的字。

生:(拿出字典,解决字音)

师:试着朗读,要求正确。(抽读)

师:谁来评评?

生:“茱萸”没有读准确。请大家跟我读。(学生跟读)

师:谁再来试试?(一学生自告奋勇来读)

师:怎样才能读出古诗的味道?

生:把声音放轻,速度减慢。

师:那咱们试试。(生自由练读)

师:如果你能读好这首诗,就请你举手。(一生读)谁来评评?

生:他读得慢,有一点诗的味道了。

师:在读诗时,你感受到什么?

生:我感受到王维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

师:是啊,“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是表达思念的千古名句。(齐读这两句)

师:诗人一个人冷冷清清地过着节日,心里更加地思念亲人。速度再慢一点,声音再低沉一点,把诗人的心情读出来。(生读)

师:王维思念亲人的同时,他发现故乡的兄弟在干什么?

生:兄弟在登高远望,还分插茱萸。

生:插茱萸时兄弟们发现少了一人。

师:那是谁?

生:是王维。

师:通过古诗我们了解了古人是怎样过重阳节的?

生:遍插茱萸。

师:让我们在音乐声中深情朗诵吧!让我们以诗传情吧!(生和着音乐能背则背,不能背则读)

师: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例如唐朝李白的《九月十日即事》、唐朝王勃的《蜀中九日》等。

生:那为什么退休老人特别重视这个节日?

师:双九还是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所以后来重阳节被确立为老人节。

此时,让我们走进王维的思念,把这首千古绝唱送给家里的老人吧(生齐声朗诵)。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堂教学实录 篇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品重点字词,美读诗句,体会诗歌的情感。

3、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了解作者,阐释题意。

同学们,从古至今,多少文人墨客曾留下许多思乡思亲的千古绝唱。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就学过一首诗《静夜思》。今天让我们再来品味一首王维的思亲佳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板书齐读课题。

1、 了解王维吗?谁来说说?指名说。( 师根据实际情况补充王维的资料,顺出示幻灯片简介王维。)

2、了解重阳节的风俗。

九月九日:是个什么日子?古时候,人们喜欢在重阳节做什么?师介绍重阳节(重阳节的意思、在那天人们所进行的活动以及所代表的意义)

3、“忆”是什么意思?兄弟呢?谁能说说课题的意思,一句话能说出来吗?(重阳节那天作者思念家乡的亲。)

二、初读古诗。

1、自己练读古诗,读正确。

2、抽读,读出古诗的节奏、韵味。

3、再读古诗。

说说你知道了什么?你感受到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一种什么样的情感?从哪里看出来?是啊,整首诗里,都含着诗人对故乡对亲人深深的思念啊!

[设计意图:熟读古诗,体现读的层次性;在整体把握后经历一次潜心会文的过程,为后面的品味感悟奠定基础。]

三、感悟诗意,体会意境

(一)感悟:独在异乡为异客。

1、从哪里看出诗人的孤独?出示第一句诗:独在异乡为异客。

2、抽读。

3、重点体会:异乡异客。

①同学们,你能从这两个“异”读懂些什么,体会到一些什么?(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到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远离家乡、无依无靠、举目无亲)

②是啊,异乡异地,会是多么的不适应、不习惯啊!把这份感受带到这诗句中。

③出示背景材料:

作者王维,十几岁就离开了故乡到长安去参加科举考试,到二十岁考中进士。在这段时间内,他一直漂泊在外,孤零零地在异地生活,自然会产生思乡念亲之情。尤其是佳节到来之际,这种情感更加强烈。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的。

④当时的长安是热闹的、繁华的,可为什么在这样繁华热闹的地方,诗人却感到孤独寂寞呢?又从哪个字看出来?

4.重点体会“独”。

①你对这个“独”有什么体会?

②口头填空:读到这个“独”字,我就想到: 当诗人身边的人成群结队出去看热闹的时候,而他却____; 当诗人看到有人约了亲朋好友聚在一起的时候,而他却____。

③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感受诗人异乡做客的生疏不适的孤独感,深刻体会“独”字写出了那种独自在外、人地生疏的情形,表达了寂寞的心情。]

(二)感悟:每逢佳节倍思亲。

过渡语:诗人是如此的孤独无助,怎能不叫他——(思念),这种思念是那么的——(深刻),以致他写出了这样的一句千古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

1、出示诗句自由朗读:每逢佳节倍思亲。思考:从“倍”字你能读懂些什么?

2、口头填空:

诗人居无定所,漂泊他乡,平日里常常____,如今面对良辰佳节,____ 诗人举目无亲,无依无靠,平日里常常____,面对今天的良辰佳节,____

3、这是一种多么真切的感情啊。“每逢佳节倍思亲”,它已成为千百年来广为传诵的名句──让我们再次朗读一二行。

4、想象画面:请同学们轻轻地读这两句诗,边读边想象,你的眼前将浮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5、指导诵读。

[设计意图:领悟“倍”字真切地表达了诗人在重阳佳节极度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

(三)感受兄弟情深。

1.诗人王维在重阳佳节深深思念着家人,想到兄弟们干什么?(生齐读三四行)有什么不理解的字词?(标出字:遥、遍,说字义)再说句意。(板书:登高)

2、那家里的亲人是否也在思念着他呢? 现在,就请你们做诗人的弟弟妹妹,说说家乡的兄弟们会怎么想,怎么说?

3、想象画面:再读这两句诗,你的脑中出现了什么画面。

4、角色吟诵:千言万语道不尽双方心中深深地思念,还是让我们用诗句来表达吧!(王维一组读一二三句,兄弟一组读第四句)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的创设,教师生动语言的描述,拓展想象空间;角色体验,感情诵读,带领学生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

四、感情诵读,积累背诵

让我们再有感情地读这首诗,想象诗中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1、配乐读:范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2、练习背诵。(师生接龙背→指名背)[设计意图:使学生通过激情吟诵诗文,感受到汉语言音律的美。]

五、拓展诵读

学了这首诗,让我们再来看看几首思乡情的诗吧。(出示这几首诗)

1、王维《杂诗》。

2、张九龄《望月怀远》。

3、杜甫《月夜忆舍弟》。

4、王安石《泊船瓜洲》。

要求:诵读诗歌,体会作者思乡爱亲的情感。有困难的学生, 教师相机指导。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将课内和课外链接起来,拓展诵读面,寻找他们觉得类似的诗歌阅读、背诵,从而拓展了学生的积累。]

六、课外作业。

请同学们用自己最喜爱的方式(如:画画、写一段话、打电话等)给远方的亲人寄去一份问候,以表达你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教学反思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首抒写乡情的千古绝唱,著名诗人王维直抒胸臆卸出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样传诵千古的名句。

如何让学生感受优美的音韵,体悟完整的意境,从而理解诗人情感呢?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

第一步:初读古诗,首先问学生:“九月九日:是个什么日子?古时候,人们喜欢在重阳节做什么?”学生兴趣高涨,在学生情绪被调动起来的时候我乘机追问:但是在这样一个喜庆的节日里诗人王维是怎样呢?接着让学生自读课文感知,并了解王维。然后我出示这首古诗,再齐读、指名读,读后让学生说说体会。

第二步:感悟古诗,指导学生抓重点字词体会诗意和作者的情感。比如重点抓住课文第二句反复朗读体会,尤其是“每逢”、“倍思亲”……等重点词语进行感悟,并指名读、评议、练读、精读加以感悟,体会王维的思乡之情。

第三步:配乐诵读。旋律优美的音乐,韵律悦耳的教师范读,使学生纷纷随乐而诵。学生通过激情吟诵诗文,感受到汉语言音律的美,从而获得独特的心理体验。

第四步:拓展诵读。古诗“海洋”辽阔无边。要在这海洋中汲取更多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需要引导学生将课内和课外链接起来,拓展诵读面,寻找他们觉得类似的诗歌阅读、背诵,那么学习的空间更是会无限地扩大。在学完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后,我又为学生拓展了几首思乡诗,分别是《杂诗》、《望月怀远》、《月夜忆舍弟》和、《泊船瓜洲》。我组合这四首诗指导学生一起诵读,就是让学生较充分的体验思乡爱亲的情感,积累、感悟诗文的语句,欣赏诗文的整体形象,从而激发学生好读、读好古诗的兴趣和情愫,并拓展了学生的积累。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堂教学实录 篇3

教材分析:

古诗的学习到了三年级,开始引入了注释。因此,在教学古诗两首时,应当恰当地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注释进行学习理解。《夜书所见》描绘了一个秋天的夜晚,农家院落里宁静悠闲,秋风中的梧桐传达着秋的寒意,勾起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也表达了作者重阳节那天倍加思念亲人,惆怅孤独的思想感情。学习这两首古诗,不仅要让学生自己学懂诗意,更要让学生体味诗中的意境。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朗读课文,认识“促 忆”等7个认读字,

2、学习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并能够正确地朗读、理解古诗,并体会古诗的意境。

3、通过自主探究,会写“忆 异 逢 佳 倍 遥 遍 插”等10个生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激情:许多作家诗人都用他们的笔描绘秋天。秋天不仅是个丰收的季节,美丽的季节,秋天也常常勾起人的离别意,相思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首寄托着离情别绪的古诗。

2、揭题,读题。

二、自学古诗,相机学习认读字。

1、自学课文

建议:⑴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⑵难读好的字,读不顺的句子多读几次。

2、自学(巡视指导)

3、大组交流

⑴分节读课文,相机学习。

促:读准平舌音,对照注释理解“促织”

忆:扩词,理解九月九日忆上东兄弟中“忆”的意思,说说课题的意思。

遥、遍、逢:换偏旁,写一写

三、学习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课件出示:在高高的山上,诗人对着远方,若有所思,吟颂着……

2、自学:对照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不理解的字或词打上问号。

3、交流:

重点:异 独 倍 遥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4、品读古诗

⑴再次出现课件,体味意境(重阳本应该是团聚的日子,诗人却遥在他乡。他登上高山,眺望远方,非常思念家中的亲人。)

⑵想象当时作者的所思所感。

⑶小结:在这重阳佳节,作者更加思念远方的亲人,所以写下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千古名句。

⑷品读,朗诵

四、写字:

你觉得在这首古诗里还有哪个生字写起来还觉得有困难

重点指导:插

说说你怎么记,观察田字格,找出结构特点,主要笔画。范写,练写。

五、总结:

学懂一首古诗常常需要借助注释,另外要展开想象,才能体会其中包含的思想感情。这种方法就叫做画面想象法。希望同学们能运用这两种方法,学懂更多的古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堂教学实录 篇4

一、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静夜思》吗?我们一起来背诵一首古诗──李白的《静夜思》。(背诵《静夜思》)你能用说说《静夜思》这首诗表达的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吗?(“思”在这里是“思念故乡”的意思)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也是表达思念家乡感情的。

二、 学习新课

1、介绍诗人的背景和诗的创作背景:

师:我们看看本诗作者王维,谁来说说你对王维了解多少?找生说,然后师补充(老师这里也有些大诗人王维的资料,同学们来轻声读读,找一人读)

王维:唐朝诗人,15岁时离开了故乡到长安去参加科举考试,20岁时考上进士。在这段时间里,他一直漂泊在外,自然会想家,尤其是过节的时候,这种情感更加强烈。王维很有才华,他的诗被人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是诗人十七岁时离开家乡,远在京城长安写的。

师:远在异乡的王维通过这首诗是怎样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呢?

2、出示古诗(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了这首古诗,谁来读读这首诗1人,生评价,再找1人读,师:本诗有两个特殊的这,出示茱萸,茱是形声字,萸注意它的写法,观察这俩个字,它们都有什么特点?都是草字头,和植物有关,一会儿我们再进一步了解它们。再齐读古诗

师:我们知道学习任何一首古诗要想悟诗情,首先要怎么样?(生明诗意)

3解诗题:师:我们来齐读诗题,哪位同学能说说你对诗题的理解?生解释。九月九日重阳节王维思念家乡的亲人。师:对重阳节了解多少?生:是重阳节,是亲人团聚的日子,还有补充的吗?

(生先汇报师再补充)(九月九日——指的是农历九月初九,这一天,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在我国古代,重阳节是一个重要的节日,这一天要举行各种活动,如:登高、插茱萸、赏菊、吃重阳糕、喝菊花酒等。如今,这个古老的节日又增加了新的内容,成为一年一度的“老人节”。因为两个九意味着生命长久、健康长寿。)(出示图片:菊花、茱萸。先了解一下)师:还有些关键字需要我们理解?

生:忆——思念、想念

师:“山东”是山东省吗?(不是,陕西有座名山叫华山,华山以东有个地方叫蒲州,是诗人王维的老家;作者的家乡。)

兄弟——此处的“兄弟”可以是王维的同胞兄弟,也可以是王维的亲人,朋友;

师:当过节的时候我们一定会想念外出的亲人,同样外出的亲人也会想念你们,就像我也是,我的家在松原我也时时想念在家乡的亲人们,尤其是到过节的时候就会更加思念他们。大诗人王维和我一样在过节的时候独在异乡思念家乡的亲人,他又是怎样通过诗句表达情感的?

3、师:下面我们来自学这首诗:(大屏幕出示:自学提示)

一、自由读诗文,给合注释和工具书来理解诗意。

二、小组合作:画出你认为哪行诗最能直接表达诗人此刻的思念之情的情感?细细体会并适着通过朗读来表达诗人的情感。组员认真做出朗读评价。

师:哪行最直接表达了诗人思乡的情感?每逢佳节倍思亲。谁来解释一下这行诗。师:哪个字最能表达作者更加非常的想家。生说倍字的解释,倍,加倍,更加的意思。说明(特别、格外、非常)想家。

师:一个“倍”字突出了诗人十分想念家乡的亲人,每到佳节良辰,思乡之情就更为浓烈,让我们一起读读这行诗来体会诗人内心的真实的情感。齐读,再读注意“倍”字加强语气。

4 师:作者为什么那么想家,作者想家的原因是什么?哪行诗告诉了我们原因?

生: “独在异乡为异客”师:谁来解释这句诗,也可以解释一下字词的意思。(了解本句诗意:独——独自一人;异乡——他乡;异客——陌生的客人;我独自一个人居住在他乡。)师: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

师: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所看见的人也是陌生的,没有一个人可以跟他说说心里话,这句表达了作者(生:孤独寂寞)的心情。因为孤独寂寞所以思念家乡的亲人,尤其是在重阳佳节,万家团圆的节日里,就他一个人不能回家跟家人,看到别人团聚,心里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这也就是他思乡的重要原因。

师:同学们,大诗人王维只有在重阳佳节,万家团圆的节日里想家吗?我们中国还有很多像这样的传统佳节,例如:中秋节、端午节、春节。迁移想像说话:1、是啊,春节到了,家家户户放鞭炮,吃年夜饭,只有王维孤身一人,他此时只能念着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2、中秋佳节,全家都围坐在一起赏月、吃月饼的时候,王维只有一个人形影孤单,此时口中念着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3、端午节一家人热热闹闹地在一起吃着粽子,观看赛龙舟,挂艾叶,处处洋溢着人们欢歌笑语,欢度着节日的时候,王维身在异乡,只能念着: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是啊,看着别人的家庭团团圆圆,王维内心倍感孤独,所以就更加思念家乡,当王维思念家乡的时候他在思念家乡里的谁?他们又在做什么呢?后两行诗告诉我们诗人思念的内容。出示后两行: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谁能说说你对这两行诗句的理解,包括字词的意思。或者是(这两行诗中哪些关键的字词需要我们理解。)

遥——遥远;知:想到;登高处:登山;遍——都;少:缺少;一人:指王维。 茱萸:出示图片(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古人在重阳节登高时,把茱萸插在头上,或装在小布袋里带在身上,认为可以避灾。)生:我从“少一人”看出王维很孤单。因为以前每逢重阳节王维也会和家人一起共享天伦之乐。但这里的“少一人”就是今年的重阳节少了王维一个人,他在陌生的地方,见不到亲人,所以也享受不到这份天伦之乐,所以他很孤单。

(翻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兄弟们都登上高处,一个个都插上茱萸,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师:思念是一条线,线的这头牵着王维,线的那头牵着是他的亲人,思念是彼此的,他的亲人肯定也会非常想念。他们登高时会对异乡的王维说些什么呢?生:就差王维一个人,他在长安还好吗?我们很想念他啊!多么深的情意,重阳佳节,家乡的亲人也在惦念着他。异乡的的王维将无限的思念,凝聚笔端不禁写到: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找一生读,再齐读来感受他的思念之情。

现在同桌快速地在下面练习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指名2人)

我独自一个人居住在他乡,每到过节的时候我就更加思念自己家乡的亲人。在遥远的地方,想到兄弟们都登上高处,一个个都插上茱萸,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师: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无限思念之情,下面同学们就通过朗读来感受王维的内心情感。

1、齐读(师:古诗要想读出韵味,得讲究技巧。)

2、出示分隔号和重点号。(停顿、重读)

3、配乐读试着背一背。

三 课堂小结

师:听着你们读得那么有感情,我内心有一种深刻的感慨:我们能生活在自己的亲人身边,是多么幸福!我们能认识这么多朋友,大家就像一家人似的愉快相处,是多么幸福!幸福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在感受亲情的同时,更应该珍惜亲情。时刻记得关心我们身边的人,也让他们感受到幸福。

六课后作业 (选择性作业)

(一) 1、试着读熟并背诵课后积累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并整理到积累本上,可以搜集其王维其它的古诗。

2、回家采访一下你身边的老人们,了解他们过节时的情景和感受。

(二)试着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古诗编成一个小故事。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堂教学实录 篇5

一、教学目的:

1.阅读课文,了解李时珍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学习李时珍为了能够解除病人痛苦,不畏艰险,坚持实践,行医著书的高尚精神。

2、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诊费”“记载”“解除”“拜访”“流传”“救死扶伤”“疑难病症”“严寒酷暑”等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回答书后问题。

4、给课文第4自然段分层次。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的过程为重点,培养学生分层和概括层意为难点。

三、教学思路:

教学生字词——初步理解——提出问题——讨论问题——深刻理解——指导朗读

四、教学资料:

李时珍(1515—1593):我国明朝杰出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22岁随父学医。为了编写《本草纲目》,他研读过800多种医药书籍和有关资料,先后到湖北、河南、河北、安徽、江苏、江西等省考察,行程达1万余里。

《本草纲目》:世界医药科学宝库中的一部经典著作。全书共分52卷,包括药物1892种,药方11096张,药物形态图1160幅。先后被译成拉丁、法、日、朝、德、英、俄等10余种文字,流传全世界。

五、教学用具:投影仪和幻灯片。

六、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板书课题:李时珍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李时珍,一起来了解这位伟大的医学家编写这一伟大的著作的历程。出示幻灯片:看看我国古代十大名医之一:李时珍的照片

二、初读,理线索

请同学们翻开课文,自由读一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1.自由轻声读课文,想想李时珍是怎样一个人?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的?板书:立志、学医、编书。

2.找出与上面三方面对应的自然段。

3、请大家再来读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李时珍是一个怎样的人?课文中哪些内容让你感受到了这一点。把相关的句子或段落划下来。

多读几遍,好好体会,等会儿和全班同学交流。

4、全班交流

老师问:李时珍是一个怎样的人?课文当中哪一段或者哪一句话让你感受到了这一点。

三、引读,明大概

课文第1、2自然段是非重点内容,所以采用引读的方式,使学生明确李时珍是何时、何地、怎样的人,他立志学医的原因是什么?

四、细读,识“经过”

(1)指导学生围绕“编书”质疑。

(2)梳理学生提问,并有针对性地释疑。

A.导读第3自然段,了解李时珍为什么要编写完善的药物书,并进行分层训练。

出示幻灯片:学习第3自然段,说说旧的药物书有什么缺点?1、许多有用的药物没有记载——不全面。

2、有药物没有说明形状和生长情况——不详细

3、还有一些药物记错了药性——不正确。

然后老师指着板书,边说边划去了三个“不”,所以,内容全面、详细、正确的药物书就是一部完善的药物书。

(板书:全面详细正确;结合第二句话进一步理解“完善”的意思)

①引读第1、2句。

②旧的药物书有哪些缺点?在书上标序号。引读旧的药物书有三个缺点,并指导概括:不全、不详、不准。

③理解句与句的联系:“他发现旧的药物书有不少缺点”与后面几句是什么关系?(总分)指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叙述总分关系。

④旧的药物书有这么多缺点,李时珍有什么想法?(读第3句)有什么决定?(读第4句)

师小结:从李时珍下决心重编药物书,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态度严谨的人。

板书:态度严谨

⑤比较句子:

他决心编写一部药物书

他决心重新编写一部药物书

他决心重新编写一部完善的药物书

a.默读三句话,比较句子异同;

b.引导学生理解“决心”、“重新”、“完善”的意思,重点理解“完善”:完善是什么意思?什么样的药物书才是完善的药物书?请联系第2句理解。

⑥第2句和第3、4句是什么关系?(因果)指导用“因为......所以......”说话。

B、讲读第4自然段时,提问:“为了编写这部药物书,李时珍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出示文字课件:“李时珍为了写这部书,不但在治病的时候注意积累经验,而且还亲自到各地去采药。他不怕山高路远,不怕严寒酷暑,走遍了产药的名山。他有时几天不下山,饿了吃些干粮,天黑了,就在山上过夜。许多药材他都亲口品尝,判断药性和药效。他走了上万里路,访问了上千个医生、老农、渔民和猎人,向他们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从句子中体会到天气的恶劣,路途的艰辛,“走遍了”说明了地方的广。)学生能说到,不能说到老师不要拼命分析,可以通过重点词语的理解或老师口头的叙述,是呀,山那么高,路途那么遥远,有时是雪花纷飞,有时酷暑难耐,只要是出产药材的名山,李时珍都------走遍。真是不辞辛苦呀。同学们,就让我们读出李时珍的不怕坚辛吧)

“他有时----------山上过夜”(不怕苦,不怕累)

“他走了上万里路-----------学到了----------没有的知识”(虚心请教。师述:向这些不同身份的人请教,实际上是为了让医学的内容更正确,更详细,更全面。)

“他还亲口品尝”-------(有献身科学的精神)

①读第1句,可以看出这一段主要写李时珍哪方面工作?(亲自上山采药)

②朗读写他亲自上山采药的句子。

③结合课文插图,指导理解“走遍了”,“不怕......不怕”,“拜访”等词意思,学习李时珍严谨科学态度和献身医学的崇高品质。

④出示句子:

他还品尝了药材,判断药性和药效。

他还品尝了许多药材,判断药性和药效。

他还亲口品尝了许多药材,判断药性和药效。

a.品尝是什么意思?

b.品尝药材会有什么危险?

c.品尝越多,遇到的危险就越大,他明知道这一切,他为什么还亲口品尝许多药材?

d.三句话相比,哪一句更体现了李时珍献身医学的崇高品质?再读体会。

⑤后面4句和第1句是什么关系?(总分)用“--”画出总起句。

⑥教给学生“抓总起句概括自然段意思”的方法。

小结:李时珍为了编写这部药物书,不但“积累经验”还亲自到各地采药”,从这件事中我们感受到他是一个不怕辛劳,献身科学的人)

师导:那么,他这样不辞辛苦的到各地去采药,都是为了要编写一部怎样的药书呢?(完善)请大家联系上下文说一说。

老师引背第4自然段,出示幻灯:同学们,李时珍正是为了编写一部“全面、详细、准确”的药物书,不但在治病的时候注意( ),还亲自到( )。他不怕( ),不怕( ),走遍了( )。他有时( ),饿了( ),天黑了就在( )。许多药材他都要,判断药性和药效。他走了( ),拜访千百个( ),向他们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 )。

C、自由读第5自然段,了解李时珍编的《本草纲目》是否已达到完善的要求。

①《本草纲目》达到了完善的要求吗?自由读第5自然段,看看从哪些词句可以体会到。

②指导朗读,注意突出“伟大”一词。

③指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完善”的意思。

4.再读第5自然段,进一步体会编书的不容易。

①编写这部书容易吗?从哪些词体会到?用“…”标出来。

②自读体会编书的不容易。

出示“花了整整27年,他终于编写成了一部分新的药物书,就是的《本草纲目》。”

想想带点词语的意思,去掉这些词语,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不同。(让学生体会这些词语“整整”说明时间长,“终于”说明历尽艰辛,说明这本书的价值。)

板书:有毅力,有恒心

四、品读,悟精神

边读边想象,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的情景。比方说,在无数个晚上,在炎热的夏天,李时珍怎样做的等等)

五、指板书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都为我们祖国有这样伟大的医学和药物学家(板书)感到自豪,为有这样一部伟大的著作感到骄傲。课后,请同学们收集有关李时珍和《本草纲目》的有关资料。下节课我们继续探索。

板书 :

救死护伤,立志学医

立志

处处留心,暗记药方

李时珍

伟大的医学家

和药物学家 不详细

学医: 一面行医,一面研究不全面 态度严谨

不具体

不怕……不怕…… 不辞辛劳

编书 亲自采药,亲口品尝 献身医学

积累经验,拜访别人 虚心请教

整整27年,终于编成 持之以恒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堂教学实录 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文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3. 能熟练地,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全诗。

教学重难点:

深入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感受课题,课前铺垫

在遥远的古代,当深深的思念、浓浓的乡愁涌上心头,许多诗人就用手中的笔来表达内心的无尽思念。今天让我们来细细地品味一首王维的思亲佳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二、揭示课题,初读古诗

齐读课题

1、从题目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忆,兄弟,感觉到一种思念亲人的感情;九月九日是重阳节;山东是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

2、带着这种感受再读一遍。

3、重阳佳节本是家人团聚的好日子,可是有一个人在这一天却是闷闷不乐的,这是为什么呢?那么学了这首诗我们就知道答案了。

4、下面我们就来初步感受一下这首诗,学生自读,并画出生字

5、指名读,纠正读音,节奏

了解诗人。

你们说得真棒,看到大家掌握的这样好,我们就来仔细的品读这首诗吧。

三、抓诗眼感悟诗意。体会意境

感悟:独在异乡为异客。

1.谁来汇报你读后的感受?(诗人很孤独)从哪里看出诗人的孤独?出示第一句诗:独在异乡为异客。

2.重点体会:异乡异客。

①同学们,哪个字给你感受最深?(异)你能从这两个“异”读懂些什么,体会到一些什么?(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到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远离家乡、无依无靠、举目无亲)

3.重点体会“独”。

①你对这个“独”有什么体会? 在你平时的生活中是否也有过这样的感受?(生畅所欲言)请你结合自己的体会想象:先自己说一说

② 当诗人身边的人成群结队出去看热闹的时候,而他却____,____; 当诗人看到有人约了亲朋好友聚在一起的时候,而他却____,____。

③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那么怎么能读出作者那种独自在外、人地生疏的寂寞心情呢?指导朗读。(生读后总结)有孤独的感觉,很孤独,特别孤独„„

感悟:每逢佳节倍思亲。

过渡语:诗人是如此的孤独无助,怎能不叫他——(思念),这种思念是那么的——(深刻),以致他写出了这样的一句千古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

1.出示诗句自由朗读:你觉得这句诗哪个字写得好?(倍)从“倍”字你能读懂些什么? 是啊,平日里的思念尚可忍受,然而面对重阳佳节,往事历历在目,此时此刻王维的内心该是多么的痛苦啊! 诗人居无定所,漂泊他乡,平日里常常____,如今面对良辰佳节,____ 诗人举目无亲,无依无靠,平日里常常____,面对今天的良辰佳节,____

2.引诵:的确,这诗句道出了多少漂泊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深深思念,勾起了多少天涯游子对家乡往事的点点回忆!同学们,“每逢佳节倍思亲”流传至今仅仅是指重阳节思念亲人吗? 当(中秋来临),(远在外地求职谋生)的人们,(对着空中高挂的明月),只能用这样的诗句遥寄对家乡亲人的思念:“____” 当(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欢聚一堂,远在异国的海外游子,抱着对家人的无尽思念,用诗句来道出他心底的肺腑之言:“____” 小结语:千百年来,这诗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当深深的思念,浓浓的乡愁涌上心头,王维用诗这一最美的语言,让生活在一千三百多年后的我们,同他一起感怀,一起哀伤,也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两句诗。

感受兄弟情深。

1.诗人王维在重阳佳节深深思念着家人,那家里的亲人是否也在思念着他呢?从哪里看出来?

2.朗读: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理解诗句“遥”字你体会到什么?为什么说“少一人”?

4.出示重阳节的风俗,触景生情的王维心中该是多么难过啊! 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 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 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 是多么让人高兴啊!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 不能相会„„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思念着我呢。 而如今,这一切都只能出现在回忆之中,重阳是别人的,团聚是别人的,属于自己的那支茱萸,又在哪里呢? 同学们,愿意和王维一起追忆一下那久违的画面吗?让我们闭上眼边读边想。读这两句诗。

四、感情诵读。积累背诵

1.又一个离家的重阳节,我独自站在异乡的窗前,面向家的方向,深情地吟诵着——

2、又一个离家的重阳节,我独自登上异乡的高山,回想遍插茱萸的团圆场面,大声地吟诵着—— 就让我们都来做一回王维。再次深深地想念山东的兄弟吧!

五、总结全文,感情升华

结束语: 同学们,短短的28个字,将道不尽的离愁,诉不完的思乡,曲折有致的铺展在我们的面前,历经1200多年,当我们今天再次读起它的时候,涌向心头的又岂止是感动?在不知不觉间我们也走进了这浓浓的乡愁中,今后无论走到哪里,同学们都不要忘记亲人,不要忘记故乡。月是故乡明,回家的感觉真好!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株儒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注释:

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民间很器重这个节日,在这一天有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等习俗,传说能以此避灾。

忆:想念。

山东:指华山以东(今山西),王维的家乡就在这一带。

异乡:他乡,远离家乡。

佳节:美好的节日。

倍:加倍,更加。

遥知:远远的想到。

登高:指民间在重阳节登高避邪的习俗。

茱萸:又名越椒,一种香气浓烈的植物,重阳节时有佩戴茱萸的习俗。

译文:独自在他乡做他乡的客人,每到欢庆佳节时,就更加思念家中的亲人。我在遥远的异乡想象着,今天兄弟们登高的时候,大家插戴茱萸,就少了我一个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

我独自一人在异乡做客人的时候,每遇到佳节良辰时总会更加思念起家乡的亲人。虽然我人在他乡,但早就想到今天是重阳节,故乡的兄弟们要登高望远,我想当他们在佩戴茱萸时,会发现只少了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赏析 这首诗中,“独在异乡”,暗写了孤独寂寞的环境,对于初次离家的少年来说,对这种环境特别敏感。“异客”则更强调了游子在异乡举目无亲的生疏清冷的感受。用“独”和两个“异”字组在一句诗里,大大加深了主观感受的程度。

第二句“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前面情绪的合理发展,说明平常已有思亲之苦,而到节日,这思念就愈加转深和增强了。“倍”字用得极妙,是联系上下两句情绪之间的关键。这两句构成全诗的一个层次,是从抒情主人公自我的主观感受来表现思亲之情的。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堂教学实录 篇7

教学目标:

1. 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

2.展开丰富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诗句意思。

3.品重点字词,美读诗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重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

2、简介王维。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今天的山西省永济县),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正在长安谋取功名。他多才多艺,擅长绘画、书法,精通音乐,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诗人为什么要思念家乡的亲人?他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的?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首诗。

二、初读

1.学生自由读,把诗读准读顺。

2.指名读。正音,“茱萸”。

3、画出诗的节奏。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三、解诗

1、下面请同学们再次读读这首诗,一边读,一边想想诗的意思。不懂的地方可以查字典,或者用铅笔打上问号。

2、说说你学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3、连起来说一说诗意。

(1)每个人自己说一遍。

(2)指名说诗意。

4、以叙述的口气,把这首诗编成故事,讲给同学听。

5. 你能想到诗人当时在写这首诗的时候内心是什么感受?哪两句诗最能体现诗人的孤独?

四、品诗

1.“异乡异客”

背景介绍:作者王维十五岁便离开了自己的故乡永济,远赴长安参加科举考试。这首诗相传是少年离家后第二年所做,当时的“异乡”指的是国都长安,那时的长安是繁盛的。

2.“独”

在这么好的城市,诗人又怎么会感到孤单呢?从哪个词能看出来?(想象)假如你就是少年王维,当身边的人亲人团聚时,你这个异乡异客只能干什么?当别人三五好友,呼朋引伴时,你这个异乡异客只能干什么?

3.“倍”

转眼离家已两年有余,彻骨的孤独让思念越发深刻,也让诗人写下了这样一个千古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那个字最能打动你?从“倍”字你能读懂什么?“每逢佳节”单指重阳节吗?

好一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千多年来道出了多少天涯游子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

a.每当国庆佳节,还在他乡的莘莘学子,会用诗句对家人说:——

b.中秋来临,异地求职谋生的人们,会对着明月诉说:——

c.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欢聚一堂,异国的海外游子,会面向祖国的方向,深情地说:——

五、读诗

1、教师引读:又一个离家的重阳节,王维独自站在异乡的窗前,面向家的方向,深情地吟诵着——(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又一个离家的重阳节,王维独自登上异乡的高山,回想遍插茱萸的团圆场面,大声地吟诵着——(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全班一起读

六、小结

同学们,诗人用了短短的28个字,将自己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情感曲折有致的展在我们的面前,虽然间隔了1200多年,当我们今天再次读起它的时候,依然是那么感动,这就是经典,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七、拓展

1、欣赏《秋思》。

(1)自由读这首诗。

(2)结合注释说说诗的意思。

(3)指导朗读这首诗。

2、诵读课前搜集的有关思念的古诗或现代诗歌。

3、你如果有亲人在外地打工,你能用一段话说说你对他的思念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堂教学实录 篇8

【教材分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朝诗人王维在重阳节因思念家乡亲人而作。游子在外,举目无亲,正逢佳节,百感交集。全诗写得非常朴素,感情十分自然。“独在异乡为异客”,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就把那种独自在外、人地两疏的情形表达出来,同时传给人们一种寂寞的心情,很自然地为下面思念的内容奠定了基础。“每逢佳节倍思亲”,一个“倍”字,真切地表达了诗人在重阳节极度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此句也已成千古传诵的佳句,表达了亿万炎黄子孙共同的生活感受。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我班学生思维活跃,想法新颖,对新鲜事物兴趣浓厚,勤于思考,善于发现,敢于质疑,勇于否定,加上有一定的自学能力,所以,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针对学生情况,我追求了这三个字:“新、活、放。”

【教学设计】一初读,二浅思,三深悟,四背诵,五表演。

【课堂实录采撷】

一、在解题中不经意地出现的小高潮

师: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本课的前两首古诗,大家还记得吗?大家一起来背诵一遍,好吗?

生:(齐答)记得!学生齐背《望庐山瀑布》和《山行》。

(开课前复习旧知识,既可以温故,集中学生注意力,又可以引起学生兴趣,壮大气势,烘托一个热闹的气氛。)

师:《望庐山瀑布》描写了庐山瀑布壮丽的景色,抒发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山行》描写了深秋山间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深秋美景的喜爱之情。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又表达了怎样的一种感情呢?

板书: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老师赞美的语气回顾已学古诗,再一次让学生体会到了古诗的美,也自然地进入了新诗的学习、品味中。

师:(简介诗人王维)请同学们齐读题目。(生读题目)

师:看到这个题目,能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这个题目的吗?

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九月九日”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古人有在重阳节登高,佩带茱萸,饮菊花酒的习俗。

生:我不明白茱萸是什么意思?

师:有谁知道,谁能帮助他?请高高地举起你的手。

生:我是从书上的注释里面知道的,茱萸是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据说可以辟邪、消灾。

师:很好,你读书的时候很仔细,大家都要向他学习。课题中还有不能理解的地方吗?请继续!

(孩子们长在城市里,都没有见过茱萸,虽然书本上也解释得很清楚,但如果能亲眼看一看这种植物,就可以使得抽象模糊的东西变得直观清晰。所以,应该在学生介绍茱萸这种植物的同时,老师即可出示有茱萸的画面。)

生:山东,就是今天的山东省,说明作者的家乡在那里。

生:不,你的说法是错误的。山东是指华山以东,今山西一带,因此王维的家乡应该是在山西。

师:对,这里的山是指华山。那么"兄弟"你们是怎样理解的呢?

生:兄弟就是弟弟的意思。

生:不对,应该是哥哥和弟弟的意思。

师:大家想一想,既然作者的家乡在山西,那他的家里仅仅只有哥哥和弟弟吗?他就没有别的亲人了吗?

生:老师,我明白了,兄弟除了指他的哥哥、弟弟,还包括他家乡所有的亲人。

生:老师,我补充,兄弟还可以包括他在家乡的朋友。

师:这样理解就更加全面了,有谁能完整地说一说"兄弟"这个词的意思?

生:“兄弟”指作者的亲人和朋友。

生:老师,我发现还有一个字被我们漏掉了,就是“忆”字。

生:我知道“忆”就是回忆的意思。

师:没错,但谁能把这个“忆”字的意思说得更贴切一些呢?

生:我觉得“忆”字在这里解释为“思念、想念”更好,因为从“忆山东兄弟”可以看出作者是身在他乡,重阳节到了,他不能和家乡的亲人朋友在一起登高,畅饮菊花酒。而往年他在家的时候,却可以和亲人们一起欢度重阳节,所以回想起以前那些美好的日子,此时的他是多么想念家乡的亲朋好友啊!(热烈的掌声)

(仅仅是解释诗的题目,孩子就能通过一个“忆”字领悟出整首诗的深刻意义,确实是我没有想到的。孩子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快速地捕捉出诗的内涵,其一在于之前逐词逐词理解的铺垫做得很好。其二在于一个“忆”字用得好,用得妙,用得神。重阳节时忆亲人,不就已经明明白白地诉了读者,此时的作者正是背井离乡,孤单寂寥,落寞惆怅,正是在这样举目无亲的时候,才会更加真切地思念家乡亲朋。因为有了解题时的深切领悟,所以进入古诗学习环节时,不管是小组讨论,还是课堂汇报,学生能把握住重点,水到渠成,异常轻松地学习。)

二、在表演中捕捉学生灵魂,强化训练目标

师:诗人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一天,满怀心事的他独自出来散步,一不小心误入了时空隧道,来到了科技发达的今天。而你就是王维,今年又正好是我国一年一度的传统佳节,你的面前就放着一部电话,诗人王维,你能紧扣住自己所写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中所表达的感情,发挥你大胆的想象,向你远在家乡的亲人倾诉你的思念之情吗?

众生:(笑)好啊,好啊,我可以!

生:老师,我有个问题,王维在现代社会,那他的亲人不是在唐朝吗?唐朝那时侯有电话吗?

师:你的这个问题问得很好,这就是想象,大胆的想象,这不正是“超级变变变”吗?(齐笑,掌声)

注:“超级变变变”是日本的一个娱乐节目,该节目要求参赛者发挥出大胆的想象,运用一切可以运用的道具表演出生活中的事物或者现象。该节目不仅在日本创下了很高的收视纪录,在全球发行也取得了不斐的成绩,我班就有很多这个节目的超级fans。老师急中生智,用上这个孩子喜欢的节目的名字,在无意当中为这个环节激了趣,造了势,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下面是两个学生的表演:

生1(扮演王维);生2(扮演姑姑)

生1:喂,您好,请问是姑姑吗?我是您的侄子王维。

生2:喂,你好,我是姑姑,你是王维啊!你现在在哪里呀?

(在口语交际中随时注意使用礼貌用语,表示对别人的尊重,这样的训练将会使孩子受益终生。)

生1:姑姑,今天是中秋节,我是在两千多年后的现代给您打电话,姑姑,我可真想家里人啊!大家都还好吗?

生2:大家都很好,刚才在赏月的时候,我们人人可都记挂着你呢!

生1:姑姑,中秋佳节,正是人月两团圆的时候,你们吃着香香的月饼,可千万别忘记了我,一定要记得给我留一份啊,我已经好久没能吃到家里的月饼了。

生2:好的,一定不会少了你的那一份。你什么时候能回家来看一看啊?

生1:姑姑,窗外是万家灯火闪烁,窗内是家家户户共享天伦,而我就只能一个人孤单的在这里,我真的是很想念你们!虽然我不能和你们在一起,但是我的心永远和你们在一起。我现在还有很多事情要做,等我做完了手头上的事,我一定尽快和家人团圆!姑姑,祝大家中秋节愉快!再见!

生2:别难过,我们会想着你。保重身体,早点回来,再见!

(这段学生的表演不可否认是经过了老师的加工,但学生能基本上扣住本诗的主题来进行即兴的表演,优点是应该值得鼓励的。但我也不得不看到其中的不足:学生的语言功底太过浅薄,语言随意且不够严密。诚然在表演的时候可以生活一些,但任何说出来的话都应该紧扣住整首诗的基调和感情,而学生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还有就是学生的台风太过拘谨,紧张,学生不是完全的在一种放松的状态下来进行拓展想象表演的。学生所表现出的不足与老师平时是否严格训练大有相关。和谐的课堂氛围能使人的精神松弛,心境坦然,能提高生命的张力,倡导人性的释放,因此要让我们的课堂真正做到童言无忌、童真无损、童趣无限、童心无畏、童爱无拘将是摆在我面前的一个重要的问题、重大的责任!)

【自我思索】

听听学生在汇报时的精彩发言,品品学生在朗诵时的入情陶醉,读读学生在黑板上所写的板书:“思念亲人”,“想念朋友”,“孤单寂寞”,看看学生精彩的即兴想象表演,不仅听课的家长为之动容,为之喝彩,就连我自己的心里也在激越着,澎湃着。一位家长在参加完开放日的活动之后,激动地在“学生成长记录手册” 上写道:“听了两节课,感受非常深,我深深地体会到,现在的孩子是多么幸福啊!这是一个尊重的课堂,这是一个开放的课堂,这是一个生命的课堂!老师不仅注重了对知识的传授,还注重了对孩子品格的教育,引导……”另一位家长听完课以后,就急忙拉着我的手,激动地说:“老师啊,我从来没有上过这样的课,真的。以前都是由我们的老师讲授,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现在的孩子们脑海里可充满了无数的小问题,做老师没有两把刷子可真是不好做啊!”家长的赞誉固然可喜,但无形中也是对自己的一种鞭策,一种责任!

古代诗歌言简意丰,意境深远,耐人寻味,是不朽的文化财富。教科书中节选的诗歌,以及老师的排疑解难,悉心诱导都只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我们教学古诗的最终目的,是要激发孩子对古诗的兴趣,要孩子做到发自内心喜欢它,爱上它,不舍它。不用太多的表白,只是那寥寥几字,就足以令人振奋、伤怀,这正是古代诗歌的魅力所在。学习诗歌也好,散文也好,让学生在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相互切磋,相互鼓励,相互竞争,相互帮助中思维得到启迪,精神得到唤醒,潜能得到显发,心灵得到震撼,情感得到共鸣,身心得到愉悦正是新课标中要求的人文精神的教育,生命发展的教育,而这,正是需要我们老师怀着对教育事业的真心,饱含对孩子的真诚,倾尽我们的真爱去努力实践,热忱奉献!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堂教学实录 篇9

教学目的:

1. 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学习《夜书所见》

(一)导入新课:

1、简介作者

2、解题:从古诗的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如:可以知道是写作者在晚上的所见所闻。

(二)初知诗意

1、自主学习,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古诗读通、读准确。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着听,互相评议,相互指正。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合作学习

1、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结合图意,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划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2、全班交流,理解诗意

(1)小组汇报读懂的地方。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互相补充诗意,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2)交流不懂的地方。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

3. 诵读全诗

自由读——赛读——评读——齐读

4、练习背诵

(四)指导写字“促、深”。

第2课时: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过程:

一、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王维很有才华,他的诗被人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是诗人十七岁时离开家乡,远在京城长安写的。

二、初读

1、我们先把诗读正确、连贯。

2、教师范读自由读指名读。

3、请再读题目,想一想,哪个字写出了诗人离开亲人的心境?(忆)

围绕“忆”字,你能提问,启发大家思考吗?(根据学生质疑,板书)

(简单的疑问根据诗题释疑,重点为:“九月九日”:重阳节,古人有在重阳节这天插着茱萸,登高饮酒风俗;“山东”: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与今天常说的山东不同。)

三、精读理解

1、四人一组思考、讨论黑板上的问题。

2、全班交流。

教师相机引导。

如:第一句诗。

①“忆”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看看一二两行,找找哪个字就是忆的意思?

②诗人会怎样思念亲人呢?(“倍思亲”。“倍”:加倍)什么时候“倍思亲”?(“每逢佳节”,“逢”:遇到。)可见诗人平时怎样?

③诗人为什么会平时思亲,“每逢佳节倍思亲”呢?

从而理解“独在异乡为异客”

④朗读指导:“是啊,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见的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怎能不感到孤独、寂寞呢?让我们读出诗人寂寞的,极度思念亲人的感受。(指名读→评:突出独、异、倍→范读→指名读、评议)

如:第二句诗

①诗人极度思念亲人,想到兄弟们干什么?(生齐读三四行)有什么不理解的字词?(标出字:遥、遍,说字义)再说句意。(板书:登高)

②诗人在家时,总和兄弟们一起登高,可见独自在外,多么遗憾啊。他知道家乡的兄弟们此时此刻也一定在思念着诗人呢。现在,就请你们做诗人的弟弟妹妹,说说家乡的兄弟们会怎么想,怎么说?

3、朗读指导,并背诵。

①自由练读

②配乐范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③练习背诵。(师生接龙背→指名背)

四、拓展

1.今天就是中秋节,我们寄宿在学校,不能回家,就让我们说一说对他们的思念吧!

学生畅所欲言。

2、写字指导

重点写“异、遥、插”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堂教学实录 篇10

【教学目标】

1、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

2、展开丰富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诗句意思。

3、品重点字词,美读诗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重点】

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教学准备】

小黑板、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交流课前查找资料、板题解题

1、学生交流。

(学生有的介绍上网查找的资料;有的介绍从课外书知道的内容。)

2、谁会背王维的诗。

师:同学们懂得真多,今天我们再王维的一首诗。板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解题:从诗歌的题目中你了解到什么?

(“九月九日”是农历重阳节,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的风俗习惯。“山东”指华山以东作者的家乡蒲州。题目的意思是,在重阳佳节里怀念家乡的兄弟。)

师小结:王维少年时期就很有文才,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他善于描写自然景色。有人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放录音配乐朗读。

2、学生自读。

通过查字典读准字音。看看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3、指读全诗。思考。诗中写了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什么人的什么事?谁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说出来。

(诗中写在九月九日重阳节。诗人独自在异地他乡思念家乡兄弟的事。)

三、品读诗句、了解诗意

1、这首诗中你认为哪些字用得好?哪些句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1:我认为“独”字用得好,“独”字表现诗人一个人离开家乡、亲人的孤独心情。

生2:我认为“异”字用得好,说出诗人在外地想念家乡、亲人的感情。

……

2、你认为这首诗写得最好是哪一句?你体会到什么?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为什么每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亲?

(自己孤身在外,每逢过节时,看到别人全家欢聚一堂皇,就感到孤单寂寞,因此,比平时更加思念亲人。)

3、展开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诗意。

(独自一人身在他乡,成为他乡之客。每遇到美好的节日,我就加倍地思念故乡的亲人。在遥远的地方,想到兄弟们都登上高处,一个个都插上茱萸,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四、再读悟情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说一说,诗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中表达了作者身居外地,逢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读时速度稍慢,声音稍低缓。)

2、配乐朗读。

五、想象训练口语

1、这是一首思乡的诗,假如你是诗人你会怎样说?用什么方法向亲人述说思乡的感情?

(学生说了很多方法。)

2、既然同学们想到用电话,就请你们当诗人,老师当诗人的亲人,述说思念之情。

(口语训练,产生情感共鸣。)

【板书设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倍思亲

独兄弟

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堂教学实录 篇11

【教学目标】

1、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

2、展开丰富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诗句意思。

3、品重点字词,美读诗句,体会作者流露的感情。

4、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重点】

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教学准备】

小黑板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学法,导入新课

1、小黑板出示:了解诗人解诗题目明白诗意体悟诗情吟诵诗文。

2、用自己话说说每一步具体做法及要求。

3、今天,我们就按同样的方法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4、板: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二、了解诗人,解诗题目

1、这首诗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写的?你了解他吗?

(学生读课外搜集资料中的有关内容)

2、题目中的“忆”是什么意思?“山东”指山东省吗?

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在重阳节这天,王维思念家乡的兄弟。)

三、理解字词,明白诗意

1、学生自由读,指名读,直到正确流利。

(“为”这里应读“wéi”)

2、再读,你有哪些地方读不懂?并在书上作记号。

3、小黑板出示学生不理解的字词:

异客逢倍遍

4、动动脑子,你如何理解这些字词?

5、你能从字面上说说诗句意思吗?

6、学生展开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诗意。

四、体悟诗情,吟诵诗文

1、这首诗中你认为哪些字用得好?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学生小小组讨论。

3、交流。

我认为()字用得好,从中我体会到了()。你能把体会到的感情读出来吗?有没有同学比他读得更好?(注意节奏与感情).

4、配乐吟诵。

五、课外延伸

1、这首诗中你最喜欢哪一句诗?能谈谈看法吗?能有感情地吟出这句诗吗?

2、“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你在哪儿看到过或听到过?你知道它这时的具体含义吗?

3、播放歌曲《七子之歌》

六、作业

1、搜集“思念”主题的诗,歌曲等。

2、小练笔:改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七、板书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代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堂教学实录 篇12

一、解诗题。知诗人。

1、一年级的时候学过一首诗《静夜思》,还记得吗?谁写的?会背吗?指导古诗要读出节奏和韵味。

2、你们知道吗,刚才背诵的《静夜思》被称做中国第一思乡诗。这是香港的老百姓评选的,今天我们学习王维的一首思亲佳作,它排在第五,诗题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板书诗题。

(1)了解重阳节的风俗,区别课题中的山东和现在的山东省。

九月九日:是个什么日子?古时候,人们喜欢在重阳节做什么?

忆:想念,思念、回忆。

山东兄弟是指哪里的兄弟?

(2)读题。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

3、介绍诗人王维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他十五岁离开家乡,写这首诗时只有十七岁,他正在长安谋取功名。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写。

今天就让我们细细地来品味王维的这首诗,读好这首诗。

二、解诗词,悟诗意。(36页)

(1)自己练读古诗,读正确,读出古诗的节奏。

(2)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相机理解:“异乡、异客、独、倍”等词。

你感受到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三、创情境,想意境。

是啊,整首诗里,都含着诗人对故乡对亲人深深的思念啊!

1、读前面两行诗,想想你看见诗人在干什么?

2、想象画面:我们仿佛看到,重阳节这天,王维孤孤单单,一个人坐在旅店的窗前……

假如你就是诗人王维,你坐在窗前,我想问你:

1、小王维,你在想什么呢?

2、小王维,为什么今天想得这么厉害呢?

追问:重阳佳节,长安街的人都在干什么呢?看见他们团团圆圆热热闹闹过节,你的心情怎样?

今年的重阳佳节,加倍地思念,去年的重阳佳节,是不是也这样?

指导朗读。

3、小王维,如果你在家乡,重阳佳节,你最想和兄弟们做什么?

指导朗读。

长安距家乡太远太远,现在可以坐汽车,乘火车,可以打电话,可那是一千三百多年前啊,最快的交通工具就是马车啊,你回不去呀!只能思念,只能想象。

生读——

4、朗读全诗。(配乐)

重阳佳节,诗人小王维,独处异乡,遥望蓝天,不由自主地高声吟诵起来:读全诗。

夜晚,明月高挂,诗人小王维又一次低声吟诵:读全诗。

四、拓展阅读,升华情感

1、小王维,别伤心了,我要告诉你一个好消息:你的好朋友从家乡看你来了,你高不高兴啊?看到好朋友,你想问他故乡的什么

2、是啊,好友相见,有千言万语要说,有无数问题要问,可小王维最终问的是什么?听录音

君自故乡来,

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

寒梅着花未?

诗人问的是什么,你听懂了吗?

指导读。

3、出示书法作品。

是呀,这短短的四句诗,虽然只有28个字,但是它却能将人们的思乡之苦、思乡之痛准确而清晰地表达出来,所以深受人们喜爱。

看,著明书法家王砚辉老先生来自农村,为了表达对家乡的无尽思念,挥毫写下一幅书法作品。读。

中国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把对大陆的无比思念之情寄托在他那苍劲有力的书法作品之中。(出示一幅书法作品)读。

许多漂泊在外的华裔侨胞也都喜欢用这首诗来表达出对祖国母亲的无比眷恋:。(又出示一幅书法作品)读。

老师相信,当你们长大以后,当你远离家乡,甚至远离祖国母亲的时候,你们也会不由自主地吟诵这首千古绝唱:读——

老师更相信,将来你们也会写下更加精彩的诗来表达你们的思乡之情。

四、作业超市:

请同学们用自己最喜爱的方式(如:画画、写诗、写文章、打电话等)给远方的亲人寄去一份问候,以表达你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堂教学实录 篇13

一、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1个字

2.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理解词句,想像诗歌内容。

三、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所描绘的河上夜晚的迷人情景,陶冶爱美情趣,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问话导入

同学们,秋天到了,你们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学生自主回答。

秋天是美丽的季节,不过,在古人看来,秋天也是容易引起人们愁思的季节,所以不少古代的诗人发出了类似的感慨!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夜书所见》。(教师板书课题)请同学们齐读题目。

(二)解读诗题

1.“夜”是指晚上。

2.“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写)

3.“所见”是什么意思呢?(所看到的)。

4.题目“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呢?谁来说一下?

(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三)初读古诗,学习生字词

1.根据拼音、注释学生自己读诗文,要求读通、读顺。

2.老师示范读并且正音,师生讨论生字的认法。

萧篱上下结构

促织深左右结构

看注释解决萧萧、挑、促织、篱落的意思。

3.同学互读诗文,纠正发音。

(四)再读古诗,整体感知

1.默读古诗,思考:诗人在秋天的一个夜晚把自己所看到的东西写下来,那么他在夜晚看见了什么?听到什么呢?

边读边把诗人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分别用横线和波浪线画下来。

2师:谁来说说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学生汇报。

(师随机板书:见:梧叶促织一灯明听:寒声)

如果学生回答不上来,就暂时不作解答,进入下一环节。

(五)品读赏析,感悟诗意

1.赏析第一、二行诗

(1)下面我们更深入地学习这首古诗,先来看看前两行诗。

(2)请男同学读一读这两行诗。

(3)梧桐树的叶子在秋风的吹动下,发出了什么声音呢?(萧萧指风声。

(4)第二行诗句这里的“客”是指谁呢?为什么说诗人是“客”?(因为他身在异乡)

(5)请大家想想,(播放音乐渲染气氛)萧萧秋风吹下梧桐叶,送来阵阵寒冷,江面上也吹来了秋风,在这样的一个夜晚,假如你就是这个独自在外地作客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有了这样孤单寂寞的心情就会很容易想起了什么呢?

学生回答:想家。

(6)看到这样的秋景,很容易触动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这就叫做什么呀?(板书:动客情)

(7)小组赛读这两行诗,看看哪组最能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再指名读,齐读。

(9)你们真是诗人的知音人,读出了他的寂寞,读出了他的思乡之情。谁可以结合词语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说得好的给予表扬。)

诗文大意:萧萧的秋风吹动着梧桐树叶,送来了阵阵寒意,在外地做客的诗人不禁想念自己的家乡。

2.赏析第三、四行诗

(1)师:正当诗人孤独的时候,他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现在我们来学习后面两行诗。请同学们默读,边读边结合插图、注释来想一想。

(2)找同学来说一下课本上的插图画的是什么。

(3)读到这一句,你们有不懂的地方吗?

①生提出疑问,师生一起解决。

②师也可提出疑问:在这里想问一问:“知”字是什么意思呢?

引导:你想一想,诗人是在深夜从远处看见篱笆底下有灯火,他真的能看见那么小的蟋蟀吗?(不能)

那是作者的什么呢?(是作者想到的,猜到的,料想的)

所以这个“知”字是料想的意思。(指名说)

(4)师:是的,诗人看见儿童玩得那么高兴,那么投入的时候,就越会想到了什么呢?(想起他的家乡和自己的童年)

(板书:思乡之情)

(5)诗人看到孩子们高兴的情景,想起了自己的童年,他那孤独的心,顿时变得亲切了。下面,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吗?

①指名说:生可能会直译诗句,这时师可引导:

你是按照每个字的意思说的,可是觉得通顺吗?怎样才能说得通顺呢?有时候在把古诗变成我们的语言的时候,可以根据情况调换词语、诗句的顺序。所以可以将第三行和第四行的顺序调换一下。

②谁来根据老师刚才的提示说一说诗句的意思?(指名说)

诗文大意: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6)指名读诗,全班齐读,读出诗人当时的心情。

(六)深入朗读,感悟诗情

1.全诗从头到尾都融进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出感情,读出诗的韵味,现在请同学们听老师读一遍,你们认真地听一听。师配乐范读。

2.你能不能读出这种“想家”“乡愁”的味道来?(学生自由读)

3.谁能大胆地读给大家听呢?(配乐,指名读)

4.全班齐读。

(七)拓展延伸,质疑问难

1.在秋天的夜晚,周围的景色触动了诗人的心,于是就写下《夜书所见》这首思念家乡、亲人的诗篇。你们还读过哪些关于思乡的古诗呢?(指名读或背)《静夜思》

2.小结:秋天到了,当我们离别家乡,离别亲人的时候,我们是多么容易思念,有时一草一木都会引起我们浓浓的思乡之情。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夜书所见》

2.收集一些关于思乡的古诗,把自己喜欢的背下来,还可以与大家一起交流。

(十)板书设计,突出主题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见:梧叶促织一灯明

听:寒声思乡之情

感:动客情

第二课时

(一)感受课题,课前铺垫

在遥远的古代,当深深的思念、浓浓的乡愁涌上心头,许多诗人就用手中的笔来表达内心的无尽思念。今天让我们细细地来品味一首王维的思亲佳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提前板书)齐读课题。

(二)解读诗题

1.九月九日是重阳节。

2.“忆”是什么意思?(思念)

3.山东是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就在这一带。

4.诗题是什么意思呢?找同学来说一下。

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王维思念远在家乡的兄弟。

或者说,在重阳佳节怀念家乡的兄弟。

(三)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根据拼音、注释学生自己读诗文,要求读通、读顺。

思考:诗中写了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什么人的什么事?谁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说出来。

2.学生回答问题。也可以根据诗题回答。

诗中写在九月九日重阳节诗人独自在异地他乡思念家乡兄弟的事。

3.同桌互读诗文,纠正发音。

(四)抓住诗眼,感悟诗意,体会意境

诗眼是指诗中最精炼最传神的一个字,也可以是体现全诗主旨的精彩语句。

首先,感悟“独在异乡为异客”。

1.说说你读完全诗后的感受?(诗人很孤独)

从哪里看出诗人的孤独?出示第一句诗:独在异乡为异客。

2.重点体会:异乡异客。

①同学们,本句中哪个字给你感受最深?(异)

你能从这两个“异”读懂些什么,体会到一些什么?

(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到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远离家乡、无依无靠、举目无亲)

②不过老师有个疑问:当时的诗人所在的城市长安是热闹的、繁华的,可为什么在这样繁华热闹的地方,诗人却感到孤独寂寞呢?还从哪个字看出来?(独)

3.重点体会“独”。

①你对这个“独”有什么体会?在你平时的生活中是否也有过这样的感受?(生畅所欲言)

有孤独的感觉,很孤独,特别孤独……

其次,感悟“每逢佳节倍思亲”。

过渡语:诗人是如此的孤独无助,怎能不叫他——(思念),这种思念是那么的——(深刻),以致他写出了这样的一句千古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

1.出示诗句自由朗读:你觉得这句诗哪个字写得好?(倍)

从“倍”字你能读懂些什么?是啊,平日里的思念尚可忍受,然而面对重阳佳节,往事历历在目,此时此刻王维的内心该是多么的痛苦啊!

1.想象画面:请同学们轻轻地读这两句诗,边读边想象,你的眼前将浮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在这众人团聚欢笑的重阳佳节,远在异乡的王维可能在哪里?他看到的什么情景?他耳边传来的是什么?他的心里是一种怎样的感受?

3.指导诵读:指名读,小组读,男女读,听出了寂寞,听出了孤独,听出了思念。当深深的思念,浓浓的乡愁涌上心头,王维用诗这一最美的语言,让生活在一千三百多年后的我们,同他一起感怀,一起哀伤,也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两句诗。

再次,感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一句写了兄弟情深。

1.诗人王维在重阳佳节深深思念着家人,那家里的亲人是否也在思念着他呢?从哪里看出来?

2.朗读: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理解诗句“遥”字你体会到什么?为什么说“少一人”?

“遥”指远。“少一人”指少了诗人自己。

4.由于重阳节有这样的风俗,触景生情的王维心中该是多么难过啊!

展开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诗意。

(独自一人身在他乡,成为他乡之客。每遇到美好的节日,我就加倍地思念故乡的亲人。在遥远的地方,想到兄弟们都登上高处,一个个都插上茱萸,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5.角色体验:

①如果你就是王维日思夜想的兄弟,你在登高时会怎样思念自己的兄弟,在心里会对兄弟说些什么?

②哪一位愿做诗人王维,你想对你思念的、同时也在思念你的兄弟说些什么呢?

(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

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

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

是多么让人高兴啊!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

不能相会……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而如今,这一切都只能出现在回忆之中,重阳是别人的,团聚是别人的,属于自己的那支茱萸,又在哪里呢?)

同学们,愿意和王维一起追忆一下那久违的画面吗?

让我们闭上眼边读边想。

5.角色吟诵:千言万语道不尽双方心中深深地思念,还是让我们用诗句来表达吧!(王维一组读一二三句,兄弟一组读第四句)

(五)总结全诗,感情升华

同学们,短短的28个字,将道不尽的离愁,诉不完的思乡,曲折有致的铺展在我们的面前,历经1200多年,当我们今天再次读起它的时候,涌向心头的又岂止是感动?在不知不觉间我们也走进了这浓浓的乡愁中,今后无论走到哪里,同学们都不要忘记亲人,不要忘记故乡。月是故乡明,回家的感觉真好!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夜书所见》

2.完成本课的基础训练

(七)板书设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倍思亲

独兄弟

少一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