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秘帮教案设计内容页

《每逢佳节倍思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推荐17篇)

2023-03-12 12:54:02教案设计

《每逢佳节倍思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推荐17篇)

《每逢佳节倍思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默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理解"兴高采烈"、"思绪万千"等核心词语的含义;

3.能积极主动地投入课堂学习,敢于提问,自主读书,合作讨论,直至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默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家人,思念亲朋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读了课文你就会知道老师为什么把这个"思"写成红色

读课题:

师:看一看,"思"下面是什么?上面是什么?对,心田。从心田里发出的声音才是最真、最美的声音,让我们用心里的声音来读课题。

师:看到这个课题,小朋友,你想知道些什么?[标]

师:这些问题,你打算怎么解决?

师:那就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寻找问题的答案。

二.自主读书,讨论交流。

[1]师:小朋友们读得很认真,现在谁能告诉我们,是谁每逢佳节倍思亲?

板书:王维

师:王维是谁?谁来告诉我们?

板书:长安

师:读得真好,但老师还想见一见王维,谁来扮演王维作一个自我介绍?

[2]师:佳节指什么节日?什么时间?又有哪些风俗呢?

板书:九月九日

师:书上有一个词语准确地写出了重阳节的长安人们的心情,老师相信你只要仔细的读书,一定能找到?

板书:兴高采烈

师:请你接着老师的话说下去,用上"兴高采烈"。

师:"六一"儿童节到了………………

师:谁还能用"兴高采烈"说一句话?

师:谁能用你的声音让我们感觉到长安人们的"兴高采烈"?

[3]师:王维"兴高采烈"吗?那他怎么样?他想到了哪些人?还想到了哪些事?

板书:山东兄弟

师:这就叫"思绪万千"。

板书:思绪万千

师:你有过思念的感觉吗?你会用什么方法表达你的思念?

[4]师:今天是传统佳节重阳节,现在我--王维的兄弟,已经头插茱萸,登上高处。此时此刻,不知远在他乡的王维怎么样。哎,不如打个电话给他。谁愿意做我的兄弟王维?

师:可是当时还没有如此先进的通讯设备,就连写一封信,也要很长时间才有可能寄到家乡。作为诗人的王维表达思念的最好方式是写诗。

三.感悟诗歌

1.朗诵:

师:下面我们掌声有请唐朝大诗人王维为我们朗诵他的诗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学生读诗

师:诗写得棒,读得也棒!连我都想读了。谁敢和我比一比?

师:我读诗的水平可不简单,要想和我比,你可得多读几遍。

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配乐

3.小比赛

4.谁能背诵这首诗?

四.小结课文

师:现在谁明白了老师为什么把这个"思"写成红色?

五.默写古诗

师:谁来帮帮老师,把黑板上的这首诗写完整。其余的同学请在底下默写。

(提醒书写和握笔姿势)

评价:

师:连粉笔字都写得这么好看,你的钢笔字一定更好看!

"茱萸"这个词书本不要求会写,你都能写出来,真不简单。

六.延伸

师:你回家还想做什么?

师:课后小朋友就做自己想做的事吧。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

板书:

兴高采烈长安九月九日山东

思绪万千(王维)每逢佳节倍思亲(兄弟)

《每逢佳节倍思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2

之一

武进区南宅小学 朱小燕

教学目标:

1、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通过语言文字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读题质疑

1、师: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王维是唐代一位大诗人,他写过一首有名的诗叫《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文用人们最熟悉的一句作为课题。

2、生读课题。师:课文是紧紧围绕哪个词来写的?(思亲)

3、过渡:诗人为什么会思念亲人?又是怎样思念亲人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读中解疑

(一)讲读第一、二自然段

1、师:诗人为什么会思念家乡的亲人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从中找出四个原因。

2、学生讨论交流:(投影逐条出示)

(1)15岁那年,他就离开了家乡,来到京城长安。

(2)时光过得真快,不知不觉已经两年了。

(3)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

(4)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3、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4、师:王维15岁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离家已有两年了,恰逢重阳节到了,家家户户欢度节日,可王维独自一人,感到孤单、寂寞,思乡之情便油然而生。请同学们齐读第一、二自然段,把这种感情读出来。

(二)读第三、四自然段

过渡:王维主要思念了哪些亲人?又想起了哪些事?请听录音朗读。

1、讨论交流。

2、教师讲述茱萸:一种有浓烈香味的植物,古人在重阳节登高时,将茱萸插在头上,据说可以消灾避邪。

3、师:其实王维还想了很多很多,但书上没有全部写出来,而是用了一个标点符号——省略号来表示的。(投影出示带有省略号的两句句子)

4、读句子,小组讨论:王维还会想些什么?兄弟们还会说些什么?各小组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句来说说。

5、师:诗人王维既想到了过去,又想到了现在;既想到了自己对兄弟们的思念,也想到了兄弟们对自己的思念,王维此时的心情可以用书上哪句话来表达呢?请读第四自然段。

6、读第四自然段,找出“王维思绪万千,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指导感情朗读。

7、师:于是他提笔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教师范读引出全诗。

8、配上插图,指导看图,朗读古诗。

9、结合前面的课文内容请同学说说全诗的意思。先同桌练说,再交流。

10、感情朗读第三、四自然段,读到让自己感动的地方可以站起来读。

三、总结课文

1、这篇课文写了唐代大诗人王维年轻时客居京城长安,在重阳节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亲人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朗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课后搜集王维的其他古诗,准备下节课参加“古诗朗诵大赛”。

《每逢佳节倍思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认识多音字"重",并能把它写正确、美观;学习新偏旁,"幺"字旁。并能正确、流利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运用透过文本,展开想象,浮现画面的方法,深入理解关键词语"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天各一方"以及相关句子、段落的意思,从而体会诗人身居异乡在重阳佳节时更加思念家乡亲人的思想感情。

3、通过重点词句,诗文结合,理解课文的内涵、品读古诗的意境,初步感受写周围环境反衬心情的表达方法。

4、借助古诗卡,网络资源,学生精心搜集资料,了解诗人王维,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与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我国有许多传统佳节,今天我想请你们猜猜看,所出示的图片和哪个节日有关?(中秋节)中秋节时,有什么习俗?

出示句子填空:每逢中秋节,人们总要( )。

2、学生填空。

3、出示龙舟、粽子图片,猜猜看,句子练习(同上)。

4、出示茱萸图片,介绍茱萸:茱萸又叫越椒或艾子,是一种有着浓烈香味的植物,据说可以驱邪避灾。指名领读。

5、引导:提起茱萸,自然也会让人想起一个节日——(重阳节)。正音领读。句子联系:每逢重阳节,人们总要( )。

6、出示“重”。我们一起来看“重”这个字,还可以怎么组词?(它还有另外一个读音),这可是一个常用字,怎样把它些好看呢?

7、请同学看我来写(边写边说儿歌):一撇一横长,扁日在中央,一竖贯到底,两横要添上。

8、学生描红、练写

9、谁知道重阳节是哪一天。(农历九月初九)

10.介绍重阳节的资料: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老人节”。九月九日,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重阳又称“踏秋”与三月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插茱萸、赏菊花。这是历代文人墨客吟咏最多的几个传统节日之一。

11、出示幻灯片:我国唐代有位著名的诗人,叫王维,就在九月初九重阳节这一天写下一首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指名朗读。

12、你认为这是一首写什么的诗?(思念家乡、亲人)

13、过渡:特别是“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一句更成为表达“思亲”之情的千古佳句。

出示课题,齐读。

二、初读感悟。

1、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诗人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出这首诗的呢?

出示初读提示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词句时,多读几遍。

(2)想一想:诗人在什么时候,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写出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

2、出示词语,指名领读。

一年一度 兴高采烈 扶老携幼(出示:幼,怎么记住这个字,认识新偏旁)

兄弟们 登高远眺 欢聚

(放到句子当中读一读:每逢重阳节,王维总要和兄弟们欢聚在一起,登高远眺。 )

天各一方 思绪万千 思念 异乡

(出示字典中“异”的义项,选择正确的解释)

解释:离开家乡到别的地方学习生活,那地方就被称为“异乡”。课文中的异乡指?

3、我们交流一下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谁来说说诗人在什么时间?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写出了这首诗的。可以使用课文中的语句。

节选文中的关键语句,用自己的话组合起来就可以概括课文大意了。

指名连起来说一说。

4、是的, “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千古佳句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出的。

三、精读品析

通过预习,我们知道,唐代的大诗人王维,15岁那年离开家乡,独自来到异乡京城长安求学,在长安他是一位异乡人。 所以,他称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谁能选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解释这句诗的意思?

2、“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3、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你想知道些什么?有什么疑问?

为什么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王维会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4、明明是写王维思念家乡,为什么却写别人欢度节日的情景呢,那我们就一起去看看书中是怎么描写人们如何欢度节日的?默读第二自然段,画出相关句子。

“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指名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其中的哪个词深深吸引了你,看到它时你的

眼前浮现了怎样的画面?你仿佛看到人们在干什么?又仿佛能听到些什么?

例:扶老携幼——我印象深刻的词是“扶……”我仿佛看到人们搀扶着老人,领着自己的小孩,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老人笑得怎样?小孩笑得怎样?

还有谁印象深刻的也是“扶……”

其他同学对哪个词印象深刻呢?

同学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把人们欢度节日的情景生动地描述了出来,惟妙惟肖,此时,你的心情如何?谁能带着这种心情把这个句子再来读一读。

“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指名读。

其实,节日不同,人们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也不尽相同,课前查过资料的同学,谁来说说重阳节有哪些习俗?(插茱萸、吃重阳糕、登高游玩、秋游赏菊、喝菊花酒……)

5、过渡:多么幸福的画面,多么欢乐的场景呀,谁能用朗读把我们带到那热闹的大街上去?

“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指名读、齐读。

7、大家的朗读声情并茂,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我相信同学们一定沉浸在热闹欢乐的气氛中。我猜,王维看到这种情景一定也很开心,也是兴高采烈的,你们同意吗?他的心情究竟是怎样的呢?

8、说得好,王维15岁就离开家乡在长安生活,已经两年了,这700多个日日夜夜都是孤独一人。此时恰逢重阳佳节,他都不能与家人相聚,他的心情怎能高兴得起来,他怎能不更加想念家乡的亲人。

出示:“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指名读。齐读。

9、看着别人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登高游玩,王维最想做什么?……他能实现吗?

看着别人一家团圆,围在一起吃重阳糕喝菊花酒,王维最想做什么?……他能实现吗?

看着别人秋游赏菊,与同窗好友吟诗作画,王维最想做什么?……他能实现吗?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是的,所有的想法都是奢求,身在异乡的王维只能独自沉浸在过去美好的回忆中。他想到了什么啊?能实现吗?

因为他的家远在蒲州,与长安相距数千里,中间还隔着一座高耸入云、难以翻越的华山。家乡在山的东面,而自己却在——山的西面,真是“天各一方”。

2、配乐范读: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3、你听出了什么?是的,重阳佳节,热闹的大街上,王维只身一人在长安,是那么孤独,与他天各一方的是谁?仅仅指兄弟们吗?还有谁?

4、如果你是王维的兄弟,你想说:“

如果你是王维的父母,你想说:“

如果你是王维的朋友,你想说:“

师:多好的兄弟呀,多深的情谊呀,多深的思念,多朴实的恩情,有你这样的知己一生无憾……

5、可是

这里有兄弟的相伴吗,“如今……”

这里有父母的关怀吗,“如今……”

这里有朋友的问候吗,“如今……”

6、王维目睹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热闹场面,他想起了过去的欢乐,也想起了独在异乡的孤独,想到家乡,想到亲人,想到的太多太多……(出示课件)真是——思绪万千。于是他提起笔,将浓浓的思念寄予四句诗中写下这传诵千古的名篇。

(三)再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情感升华。

1、此时此刻,我们再来读这首诗,相信一定能够读出别样的韵味来。

2、此时此刻,你就是王维,当你站在山坡上,眺望着遥远的家乡,你无限深情地吟诵着:

此时此刻,你就是王维,当你站在窗户前,仰望着皎洁的圆月,你孤寂无比地吟诵着:

此时此刻,你们就是王维,当你们想起家乡的父母,兄弟,朋友时,你情不自禁地吟诵着:

多么深切地思念,多么美好的诗篇,这是发自内心的思念之作呀。(齐背)

3、小结:越是看到别人一家团聚,欢度节日的情景,就越显孤独,越使人想念远在他乡的亲人。尤其是到佳节之时,思念家乡的情感就更加强烈。

同学们,现在你们明白了吧,为什么写王维思念家乡的亲人,却要提到别人欢度的节日的情景。因为——“每逢佳节倍思亲”(引读)。

四、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1、(再次出示课题)师:“每逢佳节倍思亲”, 有这样感叹的又何止王维一人啊!身在海外的游子,思念故乡时,会说——“每逢佳节倍思亲”(引说)。

2、还在什么情况下,会让人想起这句诗?

3、包括经历汶川地震的四川同胞们,在逢年过节想起被地震夺去生命的亲人时,也会说:——“每逢佳节倍思亲”。

2、能写出这么感人肺腑的诗句,王维真不愧是唐朝诗人中的大家!

王维(701-761),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王维不但精于诗文,而且擅长音律、书画。人们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尤其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独到的造诣。无论是名山大川,边疆关塞,或是小桥流水,都能写得鲜活无比,是山水田园派的代表。

五、布置作业

1、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并把古诗背后的故事讲给父母听。

2、请同学们搜集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自己来读读。

六、板书设计

23、每逢佳节倍思亲

西 東

长安 蒲州

华山

《每逢佳节倍思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4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苏教版小语国标本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它采用“文包诗”的形式,以叙述故事来再现《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千古名诗的创作情景。“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的一个创举,诗中有文,文中藏诗,诗文浑然一体,别具一格,是一种古诗教学的新课型。吕老师在教学中从文与诗的融合上着眼,学文,以诗为线索,学诗,以文为参照;引导学生层层剥茧般地展开了与文本的对话,将思维的触角深入文本,融情感悟,了解诗歌写作的背景和缘由,理解诗意,想象诗境,体悟诗情。

本课作为“发展性课堂教学”的研讨课,也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研究的核心理念,即“教学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我们发现,刚开始上课时,学生是有些拘谨的,但随后我们能却分明地感受到学生的状态越来越积极主动了,学生的情感越来越真挚细腻的,学生的思维越发活跃开放了,学生的发言更为精彩个性了,这和吕老师合理的教学设计、巧妙的点拨引导是分不开的。本课主要有以下亮点:

一、以题入手,分层研读,诗文相融,感受诗境

“每逢佳节倍思亲”可以说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灵魂,吕老师先引导学生初悟课题,从字面上去理解这行诗,接着引导学生再悟课题,感受文意。她以课题为线索,抓住了课题中的关键词,来分层引导学生研读故事。首先抓“佳节”,引导学生通过品读文中的有关词句,抓住“一大早”“扶老携幼”“兴高采烈”等关键词语,感受人们欢度重阳佳节时的热闹快乐。再抓“思亲”,引导学生抓住“15岁”和“已经两年了”感受王维年幼离家身为异乡客的那种孤独,探究他“思亲”的原因,明白他是触景伤情,所以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接着引导学生感受王维是如何“思亲”的,抓住“思绪万千”,引导学生披文入境,自读自悟,通过“登高远眺、头插茱萸、总要、手挽着手”感悟王维的兄弟情深和往日相聚的快乐,又抓住“如今天各一方,不能相会”和文中那个省略号,去感受王维无法和家人团聚的遗憾以及对亲人深深的思念,将“文意”与“诗境”对应起来。这样的教学思路清晰,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使学生不知不觉中“入境”“妙悟”,升华着内心的情感,为学生理解诗意作好了充分的铺垫。值得一提的是,吕老师在教学的不同阶段,共设计了四次让学生朗读课题,我们可以感受到,学生对课题的朗读一次比一次动情,说明他们的理解感受在不断深化,思想情感在不断升华。吕老师还能有意识地巧妙地引导学生读出课文语言中蕴含的丰富的形象,她常常在问学生:“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这样看似简单的提问,却蕴藏着一个老师的教育智慧,因为她真正尊重了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给了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空间,可以让原本凝炼的语言文字在学生精彩的交流感悟中变得有血有肉,丰满形象,体现了“发展性课堂教学”的“建构性”。……[[小精灵儿童网站]

二、联系生活,激活情感,展开想象,体验诗情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重在抒情,所以引领学生真正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和诗人的情感息息相通,是学生能动情诵读诗文,理解诗句含义的前提。吕老师在教学中一方面用自己充沛的情感感染着学生,另一方面采用了联系生活的方式,来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为了引导学生入境地体会人们登高游玩时的兴高采烈,吕老师就问学生:“你有没有和家人一起登高的经历,你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通过这样的提问一下子唤醒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自然而然地移情入境,读出了人们欢度重阳的快乐。帮助学生体验诗情、走入诗人内心的另一个好方法就是引导他们展开想象,让学生想得更远,悟得更深。为了使学生体会王维的“思亲”之情,吕老师创设了几种特定的情境,她用低沉深情的语调说:“王维15岁那年,离开家乡,独自去京城长安考状元,直到21岁才考取功名,这么多年,每当吃饭时,餐桌前只有一个人,王维心里怎么样?天凉了,抚摸着身上的衣服,看着那又细有密的针脚,心里在想谁?生病了,如果在家里,有父母兄弟无微不至的照顾,可是现在怎么样?”通过这样的想象,学生对王维的思亲之情便有了更鲜活形象的感受。

三、创设情境,动情诵诗,理解诗意,品味诗韵

在学生了解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创作的完整情景后,吕老师出示了全诗,告诉学生:“我们读书要把自己放进课文,现在,你就是小王维,来吟诵自己刚刚创作的诗歌吧。”孩子总喜欢把自己假想成某一兴趣的角色,他们有着很强的角色表演热情,听说老师让他当诗人王维,马上就来劲儿了,加上有了学文时丰富的情感积淀,学生的动情诵读其实是水到渠成的,他们一个个抑扬顿挫地朗读着“自己创作的诗”,俨然把自己当成了小王维,我注意到最后一个穿黄棉衣的女孩更是读得摇头晃脑,朗读成了他们表达情感的内心需要。在学生朗读全诗后,吕老师又以角色采访地形式追问:“小王维,你有什么感受?”在学生交流过程中相机巧妙地指点关键词的含义,为下一环节讲述诗意作准备。在指导学生理解诗意时,吕老师又创设了一个非常精彩而富有趣味的情境:王维写完了这首诗,把诗给了客栈的客人看。一位客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句写得真好,你能给我解释解释意思吗?”另一位客人也说:“‘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写的是什么意思呢?”这样在情境活动中指导学生理解诗意的方式,真是妙趣横生,学生学得兴致勃勃,他们一步步品出了诗韵,这就体现了“发展性课堂”的“开放性”,让学生“活学知识”。[[小精灵

四、拓展内涵,指导运用,以点带面,丰富积累

“每逢佳节倍思亲”如今已成了广为传诵的经典诗句了,而“佳节”的内涵也不再局限于文中的“重阳节”了,吕老师能关注这一点,拓展诗句的内涵,并创设了多种情境,指导学生活学活用。中秋节,爸爸妈妈出差在外地,他们会吟诵……春节,边防战士守卫边疆,不能回家,他们会吟诵……元宵节,哥哥在外国读书,不能回家,他会深情地吟道……(我想这里是否再开放些,老师创设了一两种情境后,干脆让学生来创设合理的情境,用上这句名诗表达情感。)这样的拓展内涵,指导运用,我想就体现了“发展性课堂教学”的“延展性”。这一“延展性”还体现在吕老师能以点带面,丰富学生的积累。当指导学生感受重阳节时大街上的热闹后,吕老师请学生说说脑海中还想到了哪些词语可以形容这样的画面?在通过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感受到王维的浓浓乡愁之后,吕老师又引导学生背诵了三句曾经学过的同样表达诗人乡愁的诗句,并告诉学生在我国古代有不少诗人借诗来抒发自己心中思乡情,要求学生课后搜集一下,开一个“思乡诵诗会”。

其实,吕老师这堂课上的亮点还不止这些,比如出示一幅图,标上东南西北,标上“长安”“蒲州”让学生形象地理解“天各一方”的含义,课前利用读诗句猜季节,读诗句猜节日的游戏把学生引入学诗读文的情境。

还有最后的总结全文部分,吕老师巧妙地利用了学生身边的活资源,一个和他们朝夕相处了两年多的同学即将出国去加拿大学习了,老师把这首诗作为礼物,送给要远离家乡和祖国的那个孩子,让她动情地来诵读,又鼓励其他学生用心朗读,把这首诗作为临别的礼物送给朋友。当时听到这里,非常感动,我想,所有的孩子,特别是那位将要远行的孩子,今天的这堂课必将成为她一生中美好的记忆。这也体现了“发展性课堂教学”的“生成性”。[

商榷之处:

1、展开想象也要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经验,一些超越学生经验的想象有时会浪费时间,弄巧成拙。

2、拓展要适度,阅读教学的根本还在引导学生潜心会文,感悟研读上,只有很好的立足文本,才能更好的超越文本。

3、教师的提问还可以相对减少些,问题的开放性还可以稍大些,比如:学生读了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句子后,吕老师问的是:“你感受到了节日怎么样?”我觉得似乎问:“你感受到了什么?”更好,这样学生可以感受到节日的热闹,也可以感受到人们的快乐,感受到人们迫不及待地欢度节日的激动心情,学生的感受将更有个性化,更加多元化。

《每逢佳节倍思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5

作者:佚名转贴自:转载点击数:165

课程改革给课堂带来了新的生机,现在的课堂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有效对话的过程,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享受着语文学习的乐趣。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一篇“文包诗”课文,描述了王维创作诗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动人故事。执教时,我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学生兴趣盎然:“逢”“倍”是什么意思?谁“每逢佳节倍思亲”?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通过自主阅读,讨论交流,学生从课文中寻找答案,解决了问题。教师借以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体会大诗人王维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说得感人,读得动情。精妙的设计得到了顺利实施,我心中沾沾自喜。

这时,一位学生猛地举起手,嘴里轻声说声:“老师,我有个问题。”我心中顿时闪过一个念头:“课要结束了,不要给我添什么乱子。”但看到学生求知而急切的眼神,最终我还是忐忑不安地请他说说自己心中的疑问。“老师,为什么重阳节的时候人们要头插茱萸,登高远眺?”我心中一喜,这个问题正中我怀,我早已作了充分的准备:“茱萸是一种具有浓烈香味的植物,重阳节头插茱萸登高游玩传说可以驱灾避邪。”我刚想滔滔不绝地把答案告诉学生,这时,旁边一位学生抢着说:“老师,我来说。”看着他一脸的自信,我点点头。他绘声绘色地讲起来:“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每年九月初九一出现,就有很多人病死。有个人叫恒景,他父母在瘟疫中死掉了,自己也差点儿送了命。他病好后就离开家去访仙学艺,决心为民除害。他找到了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仙长教他降妖剑术,又送给他一把降妖宝剑。恒景经过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武艺。快到九月初九了,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了,仙长送给他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告诉他用法。恒景赶回家乡,初九的早晨,他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然后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到了中午,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立刻停下脚步,脸色突变。这时,恒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温魔刺死了。从此,就有了九月初九头插茱萸登高避邪的风俗。”

重阳节“头插茱萸”还有一个神话故事,这位学生讲得头头是道,其它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而更让我感到惊喜。我为这节课准备了这么久,却没找到这个资料,这位学生无疑也给我上了一课,我和同学们情不自禁鼓起掌,向他表示谢意。

课上完了,我心中暗自庆幸,我还在沉思着:如果我不让学生提出自己心中的疑问,如果我不让学生讲出自己掌握的资料,学生心里有何感受,这堂课还能算“精彩”吗?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经验,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能根据文本自主感悟,有自己独特的理解,让学生提出心中的疑问不正是尊重个性的表现吗?学生的世界丰富多彩,潜藏着丰富的“资源”,他们会收集资料,他们有许多别人不知道的知识,让学生把自己的知识介绍给大家,实现生生互动,在轻松的氛围中,学生不是学到了更多的知识吗?

感谢学生的问,让课堂在问题的不断生成中发展;感谢学生的解答,让学生的“资源”在课堂上闪光。

“精彩”的课堂不属于我,而属于“你”——学生。

(搜索本课的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文秘帮)地址 www.wenmibang.com)

本文转载

《每逢佳节倍思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6

作者:佚名转贴自:转载点击数:100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兴高采烈”造句。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并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三、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小黑板。

四、教学时间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学习生字,初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古时候有许多节日,有的一直流传到了现在,像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就是古代一位诗人在重阳节思念亲人而写诗的事情。

二、揭示课题,解题

1.板书课题:14每逢佳节倍思亲

2.解释题意。

(1)“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唐朝诗人王维写的一首诗里的诗句,意思是每逢遇到美好的节日就会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

(2)简介王维

王维(公元701—761)字摩诘,原籍祁(今山西祁县),后迁局蒲州(今山西永济西),他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画家。

三、初读课文。

1.轻声自读课文,读顺课文。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卡片。

(2)指名读,指点学生从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三拼音节等方面辨明读音。

(3)抽生字卡片让学生读生字词。

3.分自然段指名读课文。

四、写字指导

指导要点。

逢:半包围结构。注意内部的结构。

佳:由8画写成。右部是两个“土”叠加,不是中间一“竖”到底。

倍: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右上下两端齐平。

插:12笔写成。右部的笔顺为:“撇、横、竖、撇、竖、横、横折、横、横”,末“横”左连“竖”笔,右连“横折”部,且让“折”部末端下露些。

忆:左部“竖心旁”笔顺是“点、点、竖”。

异:需注意上半部分。

五、作业

1.朗读课文。

2.读抄词语。

(搜索本课的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文秘帮)地址 www.wenmibang.com)

本文转载

《每逢佳节倍思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认识本课的生字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意思,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能说出“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意思,能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家乡亲人的思想感情。

4、让学生在读文悟诗中,感受到古诗文的魅力。

教学思路:

整体思路:从题目入手引出诗句,由读猜诗句的意思产生疑问,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通过让学生将自己的解释和文本的解释进行对照,进一步加深对文本语言的理解和积累,让诗文在自然结合中深入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贯穿主线“思亲”:了解为何而“思亲”——体会为何而“倍思亲”——品悟“思亲”之情——感受“思亲”之心。

教学过程:

板块一:导入课题

1、谈话: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我国有许多传统节日,你知道哪些传统节日吗?

2、我们把一些让人高兴的好的节日称作(板书:“佳节”)边写边讲解,齐读。

3、看到“佳节”这个词,我们的心情一般都会——(高兴),为什么?是呀,好的节日总是让人很开心的。

4、但是,唐代有位诗人在某一个佳节来临时,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完成板书:每逢佳节倍思亲)。

5、个别读题目。

6、这句诗你在哪儿见过吗?

板块二:初解古诗,激发学生走入文本欲望

1、出示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一读诗:

(1)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吧!要求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顺。

(2)指名读

(3)齐读

3、二读诗:

(1)请你再次自己读读这首诗,想想你读懂了什么?你读不懂的又是什么?

(2)指名交流。

(3)解决:“佳节”是——重阳节(九月九日)。“茱萸”是一种——有浓烈香味的植物,古代人认为重阳节戴着它可以祛邪避灾。它代表了人们一种美好的心愿。(不懂处:你很会读书,很爱思考。大家都很会读书,那让我们一起带上这些问题走进课文,看看这首诗背后的一段故事,在故事中你一定会对这首诗有更深的了解。)

4、过渡:在全家欢聚的重阳佳节,诗人为什么会如此感叹,让我们走进这首诗背后的一段故事,你可能会对诗有更多新的感受。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读读这首诗背后的故事吧。

板块三:诗文对照,引领学生走入文本世界

学生自由读文。

1、了解为何而“思亲”

(1)出示第一小节。谁来读读第一小节。

(2)通过他的朗读,你知道了什么。(板书:王维)在这两年里,他会怎样?谁也来读读这一小节。

(3)是呀,王维小小年纪就远离家乡去长安求学(板书:长安)独自一人在外,难免会有孤独的感觉,这就叫——“独在异乡为异客”。

(4)离家两年里,他一定会常常思念亲人。齐读第一小节。

2、体会为何而“倍思亲”

(1)那是什么让王维“倍”思亲?请你再读读课文。

(2)学生交流,出示第二小节,

(3)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王维看到了怎样的热闹景象?指名读,“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什么是“扶老携幼”?读词。

王维还会看到——(想象佳节的热闹)。再读句。

这热闹景象、欢乐气氛触动王维的思乡情怀。齐读这句话。

(4)引读: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现在你知道“倍思亲”的“倍”是在告诉我们什么吗?(更加思念,比以往更思念了)。读句。

(5)别人的一家团聚,别人的欢乐气氛更增添了王维对家人的思念。谁来读读第二小节,读出重阳节的热闹,读出王维的“倍”思亲的心情。

(6)齐读。

3、品悟“思亲”之情。

(1)此时此刻,王维一定想起了许多许多。他会想什么呢?请你再读课文。走进王维心中好吗?

(2)交流:你感受到王维思念亲人的情感变化了吗?

引导:

他想起了什么?(出示第三节)想到兄弟欢聚时他心情是——高兴。谁来读一读。

想起两年前的那个重阳节,王维思绪万千:我们曾经——我们曾经——我们曾经——

再想想如今引读——体会天各一方。

此时此刻,——(引)

心中真是——(学生说)。读好“如今……我呢。”

(3)让我们一起来感受王维对亲人深深的思念之情吧!齐读第三小节。

4、感受“思亲”之心。

(1)描述:重阳佳节,王维看着家家户户热闹欢庆的景象,想起了在家乡和兄弟相聚时的欢乐情景,想到不能和兄弟们一起登高,思乡之情愈发浓了,一时思绪万千,他就把这浓浓的思念融进了四行诗句中——(出示古诗)。

(2)谁愿意来带着大家感受王维的此时的心情。指名读。评:听了他的朗读,你看到了——你感受到了——。

(3)齐读。

板块四:拓展延伸,感受古诗文无穷魅力

1、“每逢佳节倍思亲”,有这样感叹的又岂止王维一个人呢?在我国古代有不少诗人借诗来抒发自己心中思乡情。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月圆之夜就曾写下了《静夜思》,宋代著名的诗人王安石也曾写下了《泊船瓜洲》,这些都是诗中的思乡名作。

2、让我们一起用我们的真情吟诵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吧!

教材解读: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第五册的课文,这是一篇典型的文包诗。文包诗是苏教版一大编写特色,课文题目源自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一句诗,这是全诗的中心句,也是脍炙人口、常被人引用的一句,以这句为题,使一股浓浓的亲情溢于纸面

文章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通过一个通俗易懂的故事,简要介绍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写作的背景和缘由。唐代诗人王维,15岁就离开家乡,两件后的重阳节,看到家家户户登高游玩、欢度节日的情景,王维思绪万千,提笔写下《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借此抒发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明白如话的语言,贴近生活的故事,拉近了学生与诗人的距离,为学生理解诗句、感情意境、体验情感,作好了铺垫。第二部分则是王维真情流露而写下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用词自然而凝练,一个“独”字和两个“异”字把那种独自在外、人地两疏的情景表达了出来,同时透露给人们一种寂寞的心情;一个“倍”字,真切地道出了诗人思乡情浓。因此,也成为表达思乡之情的千古佳句。

课文共四个自然段。课文第一自然段写王维15岁时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知不觉“已经两年了”,点明了诗人独自一人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处境。

第二自然段写“一年一度的重阳佳节又到了”,本来在“异乡”为“异客”思乡之情就难免,更何况“佳节”来临,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去登高游玩”,而王维形单影只,于是思念亲人的浓烈感情油然而生,然而,长安与家乡路途遥远,难以见到亲人的。

第三自然段写王维回忆、想象“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今天他们还会思念着我吗?在这段,王维通过“我”对“兄弟们”的思念,来遥想“兄弟们”对“我”的思念,在一种想象的感情交流中得到了心灵的慰藉。

第四自然段在前面一个故事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引出原诗,让人进一步体会原诗的凝练和意境。

教学理念:

1、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与感悟,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感受与体验。努力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感受到乐趣。

2、正确处理好学生自主和教师引导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关注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另一方面也要通过教师的合理有效地引导推动学生更有效地学习与探究。

3、课堂应该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深入对话的场所,师生应该在其间共同展开学习,互相进行思维碰撞,最终让师生都有所习得,进而让语文素养不断得到积淀。

《每逢佳节倍思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8

作者:佚名转贴自:转载点击数:163

wuyixin 发表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苏教版小语国标本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它采用 “文包诗”的形式,以叙述故事来再现《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千古名诗的创作情景。“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的一个创举,诗中有文,文中藏诗,诗文浑然一体,别具一格,是一种古诗教学的新课型。吕老师在教学中从文与诗的融合上着眼,学文,以诗为线索,学诗,以文为参照;引导学生层层剥茧般地展开了与文本的对话,将思维的触角深入文本,融情感悟,了解诗歌写作的背景和缘由,理解诗意,想象诗境,体悟诗情。

本课作为“发展性课堂教学”的研讨课,也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研究的核心理念,即“教学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我们发现,刚开始上课时,学生是有些拘谨的,但随后我们能却分明地感受到学生的状态越来越积极主动了,学生的情感越来越真挚细腻的,学生的思维越发活跃开放了,学生的发言更为精彩个性了,这和吕老师合理的教学设计、巧妙的点拨引导是分不开的。本课主要有以下亮点:

一、以题入手,分层研读,诗文相融,感受诗境

“每逢佳节倍思亲”可以说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灵魂,吕老师先引导学生初悟课题,从字面上去理解这行诗,接着引导学生再悟课题,感受文意。她以课题为线索,抓住了课题中的关键词,来分层引导学生研读故事。首先抓“佳节”,引导学生通过品读文中的有关词句,抓住“一大早”“扶老携幼”“兴高采烈”等关键词语,感受人们欢度重阳佳节时的热闹快乐。再抓“思亲”,引导学生抓住“15岁”和“已经两年了”感受王维年幼离家身为异乡客的那种孤独,探究他“思亲”的原因,明白他是触景伤情,所以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接着引导学生感受王维是如何“思亲”的,抓住“思绪万千”,引导学生披文入境,自读自悟,通过“登高远眺、头插茱萸、总要、手挽着手”感悟王维的兄弟情深和往日相聚的快乐,又抓住 “如今天各一方,不能相会”和文中那个省略号,去感受王维无法和家人团聚的遗憾以及对亲人深深的思念,将“文意”与“诗境”对应起来。这样的教学思路清晰,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使学生不知不觉中“入境”“妙悟”,升华着内心的情感,为学生理解诗意作好了充分的铺垫。值得一提的是,吕老师在教学的不同阶段,共设计了四次让学生朗读课题,我们可以感受到,学生对课题的朗读一次比一次动情,说明他们的理解感受在不断深化,思想情感在不断升华。吕老师还能有意识地巧妙地引导学生读出课文语言中蕴含的丰富的形象,她常常在问学生:“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这样看似简单的提问,却蕴藏着一个老师的教育智慧,因为她真正尊重了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给了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空间,可以让原本凝炼的语言文字在学生精彩的交流感悟中变得有血有肉,丰满形象,体现了“发展性课堂教学”的“建构性”。……

二、联系生活,激活情感,展开想象,体验诗情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重在抒情,所以引领学生真正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和诗人的情感息息相通,是学生能动情诵读诗文,理解诗句含义的前提。吕老师在教学中一方面用自己充沛的情感感染着学生,另一方面采用了联系生活的方式,来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为了引导学生入境地体会人们登高游玩时的兴高采烈,吕老师就问学生:“你有没有和家人一起登高的经历,你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通过这样的提问一下子唤醒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自然而然地移情入境,读出了人们欢度重阳的快乐。帮助学生体验诗情、走入诗人内心的另一个好方法就是引导他们展开想象,让学生想得更远,悟得更深。为了使学生体会王维的“思亲”之情,吕老师创设了几种特定的情境,她用低沉深情的语调说:“王维15岁那年,离开家乡,独自去京城长安考状元,直到21岁才考取功名,这么多年,每当吃饭时,餐桌前只有一个人,王维心里怎么样?天凉了,抚摸着身上的衣服,看着那又细有密的针脚,心里在想谁?生病了,如果在家里,有父母兄弟无微不至的照顾,可是现在怎么样?”通过这样的想象,学生对王维的思亲之情便有了更鲜活形象的感受。

三、创设情境,动情诵诗,理解诗意,品味诗韵

在学生了解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创作的完整情景后,吕老师出示了全诗,告诉学生:“我们读书要把自己放进课文,现在,你就是小王维,来吟诵自己刚刚创作的诗歌吧。”孩子总喜欢把自己假想成某一兴趣的角色,他们有着很强的角色表演热情,听说老师让他当诗人王维,马上就来劲儿了,加上有了学文时丰富的情感积淀,学生的动情诵读其实是水到渠成的,他们一个个抑扬顿挫地朗读着“自己创作的诗”,俨然把自己当成了小王维,我注意到最后一个穿黄棉衣的女孩更是读得摇头晃脑,朗读成了他们表达情感的内心需要。在学生朗读全诗后,吕老师又以角色采访地形式追问:“小王维,你有什么感受?”在学生交流过程中相机巧妙地指点关键词的含义,为下一环节讲述诗意作准备。在指导学生理解诗意时,吕老师又创设了一个非常精彩而富有趣味的情境:王维写完了这首诗,把诗给了客栈的客人看。一位客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句写得真好,你能给我解释解释意思吗?” 另一位客人也说:“‘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写的是什么意思呢?”这样在情境活动中指导学生理解诗意的方式,真是妙趣横生,学生学得兴致勃勃,他们一步步品出了诗韵,这就体现了“发展性课堂”的“开放性”,让学生“活学知识”。

四、拓展内涵,指导运用,以点带面,丰富积累

“每逢佳节倍思亲”如今已成了广为传诵的经典诗句了,而“佳节”的内涵也不再局限于文中的“重阳节”了,吕老师能关注这一点,拓展诗句的内涵,并创设了多种情境,指导学生活学活用。中秋节,爸爸妈妈出差在外地,他们会吟诵……春节,边防战士守卫边疆,不能回家,他们会吟诵……元宵节,哥哥在外国读书,不能回家,他会深情地吟道……(我想这里是否再开放些,老师创设了一两种情境后,干脆让学生来创设合理的情境,用上这句名诗表达情感。)这样的拓展内涵,指导运用,我想就体现了“发展性课堂教学”的“延展性”。这一“延展性”还体现在吕老师能以点带面,丰富学生的积累。当指导学生感受重阳节时大街上的热闹后,吕老师请学生说说脑海中还想到了哪些词语可以形容这样的画面?在通过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感受到王维的浓浓乡愁之后,吕老师又引导学生背诵了三句曾经学过的同样表达诗人乡愁的诗句,并告诉学生在我国古代有不少诗人借诗来抒发自己心中思乡情,要求学生课后搜集一下,开一个“思乡诵诗会”。

其实,吕老师这堂课上的亮点还不止这些,比如出示一幅图,标上东南西北,标上“长安”“蒲州”让学生形象地理解“天各一方”的含义,课前利用读诗句猜季节,读诗句猜节日的游戏把学生引入学诗读文的情境。

还有最后的总结全文部分,吕老师巧妙地利用了学生身边的活资源,一个和他们朝夕相处了两年多的同学即将出国去加拿大学习了,老师把这首诗作为礼物,送给要远离家乡和祖国的那个孩子,让她动情地来诵读,又鼓励其他学生用心朗读,把这首诗作为临别的礼物送给朋友。当时听到这里,非常感动,我想,所有的孩子,特别是那位将要远行的孩子,今天的这堂课必将成为她一生中美好的记忆。这也体现了“发展性课堂教学”的“生成性”。

商榷之处:

1、展开想象也要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经验,一些超越学生经验的想象有时会浪费时间,弄巧成拙。

2、拓展要适度,阅读教学的根本还在引导学生潜心会文,感悟研读上,只有很好的立足文本,才能更好的超越文本。

3、教师的提问还可以相对减少些,问题的开放性还可以稍大些,比如:学生读了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句子后,吕老师问的是:“你感受到了节日怎么样?”我觉得似乎问:“你感受到了什么?”更好,这样学生可以感受到节日的热闹,也可以感受到人们的快乐,感受到人们迫不及待地欢度节日的激动心情,学生的感受将更有个性化,更加多元化。

(搜索本课的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文秘帮)地址 www.wenmibang.com)

本文转载;id=2889

《每逢佳节倍思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9

作者:佚名转贴自:转载点击数:98

武进区南宅小学 朱小燕

教学目标:

1、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通过语言文字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读题质疑

1、师: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王维是唐代一位大诗人,他写过一首有名的诗叫《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文用人们最熟悉的一句作为课题。

2、生读课题。师:课文是紧紧围绕哪个词来写的?(思亲)

3、过渡:诗人为什么会思念亲人?又是怎样思念亲人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读中解疑

(一)讲读第一、二自然段

1、师:诗人为什么会思念家乡的亲人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从中找出四个原因。

2、学生讨论交流:(投影逐条出示)

(1)15岁那年,他就离开了家乡,来到京城长安。

(2)时光过得真快,不知不觉已经两年了。

(3)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

(4)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3、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4、师:王维15岁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离家已有两年了,恰逢重阳节到了,家家户户欢度节日,可王维独自一人,感到孤单、寂寞,思乡之情便油然而生。请同学们齐读第一、二自然段,把这种感情读出来。

(二)读第三、四自然段

过渡:王维主要思念了哪些亲人?又想起了哪些事?请听录音朗读。

1、讨论交流。

2、教师讲述茱萸:一种有浓烈香味的植物,古人在重阳节登高时,将茱萸插在头上,据说可以消灾避邪。

3、师:其实王维还想了很多很多,但书上没有全部写出来,而是用了一个标点符号——省略号来表示的。(投影出示带有省略号的两句句子)

4、读句子,小组讨论:王维还会想些什么?兄弟们还会说些什么?各小组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句来说说。

5、师:诗人王维既想到了过去,又想到了现在;既想到了自己对兄弟们的思念,也想到了兄弟们对自己的思念,王维此时的心情可以用书上哪句话来表达呢?请读第四自然段。

6、读第四自然段,找出“王维思绪万千,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指导感情朗读。

7、师:于是他提笔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教师范读引出全诗。

8、配上插图,指导看图,朗读古诗。

9、结合前面的课文内容请同学说说全诗的意思。先同桌练说,再交流。

10、感情朗读第三、四自然段,读到让自己感动的地方可以站起来读。

三、总结课文

1、这篇课文写了唐代大诗人王维年轻时客居京城长安,在重阳节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亲人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朗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课后搜集王维的其他古诗,准备下节课参加“古诗朗诵大赛”。

(搜索本课的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文秘帮)地址 www.wenmibang.com)

本文转载

《每逢佳节倍思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尊重学生个性感悟,并通过学生的个性感悟,使学生对诗、文的理解更多元化,从而达到读文悟情的目的。

2、在读文中逐步理解感悟诗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扣题导入

1、今天宾老师要和古宜镇二小的同学一起学习23课,板书课题——每逢佳节倍思亲。随机指导书写课题中的三个生字。

2、你们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佳节?(春节元霄节端午节中秋节)

3、你们喜欢过节吗?为什么呢?

4、欢度佳节是多么令人高兴的事啊!但是唐朝有位诗人在重阳佳节这天,却道出了这样的感叹——每逢佳节倍思亲(齐读)。

二、初读古诗,走近文本

1、课题是一句千古绝唱,它出自哪首诗?出示整首诗。

2、这里的九月九日指的就是——(重阳节)。这里的“山”指的是华山,山东就是华山的东面。王维的家乡和亲人就在华山的东面。“忆”是什么意思?(回忆、想念)

3、谁来读这首诗?

4、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读读全诗,看有什么地方不懂?——学生自由质疑,简单的问题相机解决。

5、孩子们,以往我们是怎么学习古诗的呢?(交流学习古诗方法:查字典、读课文理解)说得好,这是一篇文包诗,诗句的意思就藏在课文中。下面请同学们跟着老师走进课文,走进诗人的心灵。你们不要看书,只要用耳听,边听边想象画面。(老师配乐朗读全文)

6、刚才听老师读,你想象到什么样的画面?

7、是呀,我们一边读一边想画面,就能把课文读出味儿,读出感情来。你们想读读课文吗?(生自由读课文,约2遍。教师巡回指导。)

三、诗文对照,读文悟情

1、刚才你们是大声地朗读课文。这一次啊请大家再来读课文,这次是默读,不出声,边读边想,哪些句子能解释古诗,用铅笔划出来。(师巡视)

2、学生交流汇报。

●理解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

(1)课文中有一个句子能够帮助我们理解第一行诗句的意思,你找到了吗?

(生读句子: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2)15 岁,还是一个孩子,而且是孤身一人离开家乡,不觉已经两年了。一年多少天?(365天)两年多少天?对,七百多天没有见到亲人了,心情是多么难过啊!谁来读读这句话?

(3)诗人王维孤独一人,漂泊他乡,举目无亲,内心多么凄凉!谁能读一读这句诗?(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哪些字最能表现王维内心的悲凉?(独、异)请你再读给大家听。

(4)要想把课文读得更好,就要把自己当作文中的人物,现在你就是那个孤独的王维,让我们一起发出感慨——(独在异乡为异客。)

●理解诗句:每逢佳节倍思亲

(1)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人们是怎样欢度这个节日的?

(生读句子: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2)你读这个句子有什么感受?(很高兴)哪些词语让你感到高兴?(热闹、扶老携幼、兴高采烈)

(3)“扶老携幼”什么意思?(扶着老人,带着小孩。)你们有过全家人扶老携幼去逛街的时候吗?(走到一个学生身边):你们全家人扶老携幼逛街时,你的心情怎样?(我感到特别高兴)对,这就是这句话中的词语——(生接:兴高采烈)

(4)你们能读出这种高兴,读出重阳佳节大街上的热闹吗?请试一试。(自由练读,指名读。)

(5)这就是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诗人看到这一切会有怎样的感受呢?(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了。)

(6)引导回读。

●理解诗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重阳佳节的欢乐不属于王维,此时的他独在异乡,只能沉浸在美好的回忆中。他过去,他是怎样和兄弟们欢度重阳节的?

(生读句子: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

(2)你是带着怎样的心情读这句话?(高兴)为什么这么高兴呢?

(3)同学们,我们现在就是大诗人王维和他的兄弟了,让我们也来插插茱萸、挽上手、登高远眺,高高兴兴地做做动作,好吗?(师读句子,学生做动作。)

(4)高兴吗?谁再通过朗读让我们感受到你的高兴?(生读,齐读。)

(5)回忆着与兄弟们共度重阳的画面,此时的王维还想到了什么?课文哪些句子告诉我们?

(生读句子: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6)什么叫“天各一方”(指各人在不同的地方)

(7)课文中说“他们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想一想,他们还不能一起干什么了?(不能一块头插茱萸,不能手挽着手……饮酒作诗)此时他的心情是怎样的呢?(忧愁、难过、低落、无奈、悲伤)。课文用一个省略号,表达了他这种复杂的心情,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8)你们看,诗人王维思念兄弟们多么深切,既想到了过去,又想到了现在;既想到了自己对兄弟们的思念,也想到兄弟们对自己的思念——学生读: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这真是——(出示: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9)是啊,你们体会得真好。想读这句话吗?指两名学生读。

四、情感涌现,吟诗抒情

1、别人全家团聚,而自己却独在异乡,所以他——“每逢佳节倍思亲”;兄弟们便插茱萸,而独少他一人,所以他——“每逢佳节倍思亲”。想到这里,他思绪万千,提起笔来,一挥而就,留下了这千古绝唱。(师配乐范读。)

2、刚才,老师在诵读这首诗时,把自己当作了王维,借这首诗来表达我对家乡的思念,老师相信你们也一定也体会到了诗人的心情,那就来吟诵这首诗吧!我们同桌俩相互读读。(同桌读、指名读)

3、在这饱含浓浓思乡情的乐曲声中,我们也即将结束这堂课了,让我们再次深情地吟诵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吧!(配乐齐读)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一篇以“文包诗”特殊形式出现的文章。在课文中不仅呈现了王维的旷世之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而且通过一个故事的形式来形象地解释王维的这首诗,故事融入了作者年少离乡,适逢重阳,遥想亲人的深深情思。文章以脍炙人口的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为题,透出了浓浓的思乡之情。课文情感真势,有相依相伴的故乡情,有望眼欲穿的离别情,读起来饶有趣味。

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特有的一种文体。我希望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尝试,能够探索出一种文包诗的教学方式。本课紧紧围绕课题“每逢佳节倍思亲”来教学,分为三步来完成:第一步:诗文对照,明诗意;第二步:步进文本,浯诗情;第三步:再回古诗,入诗境。

下面,就怎样上好这堂课,浅谈一些自己的体会:

一、联系实际,加深感受

只有真正调动了学生的情感,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才能触动学生的心灵,真切地

体会到诗人的情感。教学中,我设计了两个说话练习,让学生进行角色的互动:一是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离开家和父亲时的感受;二是联系生活想想,王维和兄弟们天各一方,不能做什么?在学生之间情感的熏陶下,对王维离家时间久,思念亲人有了感触。有了这样的感情铺垫,学生朗读起来颇具深情,效果较好。

二、以读代讲,读中浯情

在学生理解全诗的意思,有了初步的情感体验后,为进一步深化对全诗理解,体味诗情。

我趁热打铁,配乐范读,让学生感受作者当时的心情,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句“每逢佳节倍思亲”。在对王维眼前所见到的“扶老携幼”、“兴高采烈”的场面和他所想原来在家乡时与兄弟们“插茱萸”登高远眺”的欢乐情景的理解与想象的基础上,通过引读、评读,范读、反复诵读,使学生加深对诗人情感的体验,体味出诗人赋予诗的思想感情。

三、抓关键词,品味诗境

“提领而顿,百毛皆顺”,这篇课文的领子在哪儿?人家是“扶老携幼”、“兴高采烈”

大街“热闹”极了,而自己呢?“独在异乡为异客”触景生情、睹景思人,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以前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登高远眺”,现在“天各一方”,不能相会。这些词语的对比产生的反差就是诗人真实情感的写照,所以他是“思绪万千”,写下了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在教学中,我沿着这条情感线索,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并通过学生的个性感悟,使学生对诗、文的理解更多元化,从而达到读文悟情的目的。

整个教学过程虽然闪动着一些亮点,但也存在着许多不足:

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比较通俗、浅显,又较常见。在学习前,有许多学生都已经会读,会背,对诗意也有一定地理解,学习起来可能个别学生兴趣不是很强。

2、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形式还可更丰富。

3、教师语言的感染力还可以更进一步增强。

《每逢佳节倍思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1

作者:佚名转贴自:转载点击数:173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 、理解新词。会用“兴高采烈”造句。

3 、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 借助短文,体会古诗的意境和感情。

教法: 情境教学法、谈话、,直观教学法、迁移法。

教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曾老师的老家在哪儿吗?曾老师有许许多多的亲人在遥远的湖南。平时,我经常给家乡的亲人写信、打电话,有时暑假回老家看望他们。每当遇到佳节的时候,我就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今年中秋节的晚上,我望着天上圆圆的明月,不禁想起了远在家乡的妈妈。于是,我给妈妈发了一条短信:每逢佳节倍思亲。板书课题。

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教师资源,创设与本文吻合的情境,吸引学生学习新课。

二、新授:

1、自由读第4自然段:

问“思绪万千”是什么意思?(想的很多很多)王维想了些什么呢?他为什么想的很多很多呢?学习完这篇课文相信同学们会明白的。

设计意图:采用倒序法,抓住关键词“思绪万千”。“思绪万千”一词在文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它概括了王维客居他乡时的思乡之情,它是王维写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触发点。

2 、学习第 1 段。

①自由读、评议。

②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③说说第一句诗的意思。

3 、学习第 2 段。

①自由读。划出表示王维看到的句子。指名读这些句子。

②找出表示人们心情的词语。(兴高采烈)相机板书。

③还有哪些词表示兴高采烈?换词练习。

④你在什么时候会“兴高采烈”?用“兴高采烈”造句。

⑤人们是兴高采烈的,可是王维呢?指导朗读第 4 句。

⑥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设计意图:抓关键词“兴高采烈”,衬托王维的孤独、伤感。一喜一愁,强烈对比。

4 、学习第 3 段:

(搜索本课的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文秘帮)地址 www.wenmibang.com)

本文转载

①齐读。

②动作演示第 1 句话。

③说说王维想到了什么?

④除了书上写到的这些,王维可能还想到些什么?

⑤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设计意图:跳出文本,训练学生想像及口头表达能力。

5 、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

①正因为王维想到了许多许多,思念亲人的感情特别强烈,因此,他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首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②齐读。指名读。

③练习背诵。

④结合短文说说诗意。

三、表演。

一年一度的春节又到了。人们兴高采烈,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王维仍然孤零零地在京城长安生活,冷冷清清。请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表演王维与家乡亲人通电话时的情景。

设计意图:内化课文语言,拓展课文内容,把生活与语文学习紧密结合,加强学生处理信息(课文、课外)的能力,将学生收集到的抒发思乡、思亲的诗文佳句和歌曲有机结合在一起。

板书:

25 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 思绪万千

人们 兴高采烈

(搜索本课的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文秘帮)地址 www.wenmibang.com)

本文转载

《每逢佳节倍思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2

师:中国有很多传统节日,能说说吗?

生:中秋、端午、春节、重阳。

师:每到节日就是家家户户团圆的日子,可是也有人因为种种原因而不能回家与亲人团聚,你觉得他们的心情会怎样?

生:他们都很想念自己的亲人。

师:用“思念”说一句话。

生:我思念在外地工作的爸爸。

生:妈妈思念在外求学的女儿。

师:这真是“每逢佳节倍思亲”啊。带着这种情绪读读课题。

生读课题——师正音

师:读了课题,同学们心中有什么疑问?有什么想知道的?

生:谁思念家乡的亲人?

生:他为什么思念的亲人?

师:同学们已经预习课文了,那老师来考考你们。

检查词语(小黑板出示)

生读,师纠音——齐读

师范写“挽、登、插、萸”等字。

师:我请四名同学朗读课文。

生:读课文。

师生评价

师:不动笔墨不读书。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把你读懂的,或不理解的写在旁边。

学生自读(用笔在书上批注)

师:谁 “每逢佳节倍思亲”?

生:王维。

师:王维是谁?

生:王维,唐代大诗人。

师:“倍”是什么意思?

生:倍是更加的意思。

师:从文章的哪一句话知道?

生: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师:“佳节”在文中指什么节日?

生:文中佳节指的是重阳节。

师:当时人们是怎样欢度重阳节的?

生:人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

师:“兴高采烈”是什么意思?给它换个词试试。

生:兴高采烈就是兴致高,情绪热烈。

生:兴高采烈可以换成高高兴兴。

师:你遇到过什么事情让你特别高兴的?

生:过生日。

生:每当我考到一百分时特别高兴。

师:能用“兴高采烈”说一句话吗?

生:同学们兴高采烈地去郊外游玩。

生:活动课上,同学们玩得兴高采烈。

师:重阳节到了,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的,可是王维却孤单一人,冷冷清清,你能想象王维当时的情状吗?

(请生上台模仿)

师:王维心里在想些什么呢?

生:他想他的兄弟们。

生:他想两年前在家时登高的情境。

生:他想以前在家时和兄弟们开怀畅饮。

师:是啊,王维对兄弟的思念无法用语言说尽,就让我们用心去体会他当时的心情,用朗读表现出他的思念之情吧!

生齐读

师:这么多的思念,使王维提起了笔,于是一首流传至今的诗作便诞生了。——出示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生自由读诗。

师:现在我们都来当一回小诗人,吟诵这首诗。

(指名读诗,配乐)

生试说诗意

生背诵诗歌

教学反思:

《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体裁比较复杂,通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以及诗人王维的写作背景来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文中古诗前的课文内容实际上就是对古诗内容的翻译。 故而我教学时主要抓住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古诗来设计教案:第一步:初读、出示:在结合课件的基础上我开头先出示了“过节了”的图片,并且提问调动学生兴趣:“你喜欢过节吗?过节时开心吗?”学生兴趣高涨,在学生情绪被调动起来的时候我乘机追问:但是在这样一个喜庆的节日里却有一个人闷闷不乐的,为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每逢佳节倍思亲》,相信学过了课文,聪明的小朋友们一定能够找到答案。接着让学生自读课文感知,并了解王维。接着我马上出示这首古诗:“王维的诗可以说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的一首思乡古诗也很出名,这就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指名读,让学生说说体会。第二步:精读古诗:在学生说出感受后提问:“诗人为什么这么悲伤呢?”让学生带问题读课文第一小节,强调王维身在异乡长安,离开家乡蒲州两年了,重读“两年”。随即引出:“时间过得可真快呀,一晃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引述:“大街上……”让学生想象大街上热闹的景象而王维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我创设情境;“此时此刻,如果你在异乡,你看到这样的情景,你的心情怎么样?你会怎么想?王维呢?”抓住课文第三自然段反复朗读体会,尤其是“总要”、“天各一方”……等重点词语进行感悟,并指名读、评议、练读、精读加以感悟,体会王维的思乡之情。在充分悟读的基础上再次出示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体会每句诗的意思,并试背古诗。第三步:拓展并复习。在学完课文的基础上再回忆李白的思乡古诗《静夜思》,并拓展《泊船瓜洲》。最后在课文全部结束的基础上第三次出示古诗,达到课堂的深化和学生的巩固。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我没有带上足够的感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够;教学思路欠清晰也是我失败的原因;如果我能把古诗结合到课文中去讲一定会更好…… 我想这些都是值得我反思和以后改进的地方。我提醒自己以后教学要更谨慎,更应致力钻研。

《每逢佳节倍思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3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首“文包诗”,文辞优美,简洁,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家乡的思念。 然而在教学时并不能如一般的阅读教学,停留在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上,教师自身要明白“文包诗”的特点,捉摸编者编写此类题材的意图。在小学阶段,让学生背诵古诗也许并不难,但是要求学生理解古诗字里行间的意思,以及写作背景就比较困难了,所以只有在小学3—5年级才会出现了“文包诗”,“文包诗”中的“文”就是用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而随着学生理解能力的提高,以后就几乎不在出现“文包诗”这样的题材。那么在教学时要明确一点:“文”是为“诗”服务的,对“文”的所有理解最后都要回到“诗”中。

学生分析:

由于开展经典诵读, 三年级学生基本已经会背这首诗了,但是仅仅停留在背诵和明白这是一首思乡诗的层次上, 并不能感受到诗中字里行间融入的思乡之情。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孩子在初读“文”时能大致感受到“文”和“诗”之间的联系,但是这种感受只是浮在表面的初步感知。通过教师的引导能够由文及诗,由诗入文感悟文中的思乡之情。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文包诗”这种课文形式。

2、能抓住关键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王维在重阳节感到的举目无亲的孤寂。

3、能有味道地背诵出古诗,并能结合课文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在二年级时曾学过一首思乡诗,还记得吗?一齐背一背。

李白的《静夜思》

师:是啊, 对于远在他乡的游子来说,家乡就是一个让人魂牵梦萦的地方,叫人时时刻刻思念着地方,尤其是在万家团圆的节日,于是两千多年前,同样唐朝的一位大诗人王维写下了这样一首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谁来读?(指名读、齐读)

师:你们知道吗?这首诗的背后还有一个小故事呢! 下面听老师读一读这个故事。(师配乐范读)

二、学习生字词

a、师:之前大家已经作了预习了,这些词你能读好吗?

出示词语:思念 兄弟 异乡 重阳

回忆 情景 佳节 登高

扶老携幼 兴高采烈

天各一方 一年一度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指名两到三位,开火车领读)

b、写字指导

注意点:本课的生字难不难呀(不难) 生字是不难,但有几个看似容易的词语却特别容易写错,一个是“佳”字,注意右边是两个“土”字,不能一竖到底。 还有两个点要注意。“幼”字的一点不能丢,“念”字的一点不能添。

(老师范写、学生写一遍、描红一遍)

三、检查读课文

你们的字词真是读的又快又准啊,课文也能读的这么好吗? 文章一共几节?(四节)请四个人读,即时纠正。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这首诗是谁写的啊?(唐朝的王维),王维为什么在诗中说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呢?

(请两位同学读读第一小节)

(2)如果变成这样,你会读吗? 唐代有个大诗人,名叫( ),( )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 ),不觉已经( )。

(3)读完以后,你想说些什么?

预设:王维很孤独,离开时只有15岁,王维很思念家乡,离开家乡已经两年了。

(4)你能读出王维的思乡之情吗?(指名3人)

是啊,王维离开家乡时只有15岁,比你们大不了多少,独自一人来到了哪里?

京城长安(他不在自己的家乡)——“异乡”

是长安人吗?(不是)——异客(外地人)

王维年仅十五岁,独自漂流异乡,感觉很孤独。能读好这一句吗?

独在异乡为异客(指名读,读出思乡之情。)

五、学习第二自然段

过渡: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1)“佳节”是什么意思? (美好的节日)

(2)在我们生活中,你知道哪些佳节?

八月十五的中秋节

五月初五的端午节

正月初一的春节

……

注意:要把话说完整

(3)对,这些节日都叫佳节,在本文中,佳节指什么节日?(重阳节)

师:重阳节就像其他传统佳节一样,是一个万家团聚的好日子,在这一天,王维看到了什么?

出示: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4)这一天,人们心情怎么样?

很高兴

(5)你从哪些词看出来的?

a、“兴高采烈”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你能换个词吗?

预设(学生能说出“兴致勃勃”、“欣喜若狂”、“高兴”)

b、“扶老携幼”什么意思? 过节时,你们全家会出去玩吗?会有哪些人一起去玩?(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他们怎么走的呢? 搀扶着老人,带着孩子。

(可以做做动作)

c、全家出动,登高游玩,多开心啊?你觉得这一天,人们除了登高游玩还会做些什么呢?

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此时应该能说出重阳节的一些风俗。

师:是啊,多么开心的节日啊!可是“独在异乡”的作为“异客”的王维看到这样的情景会高兴吗? (不会)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怎么样?——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这真是——(引读)每逢佳节倍思亲,你知道“倍”是什么意思吗? (更加)你能读出更加思念吗?(指名3-5人读,读出思念)

六、学习课文第三节

(1)王维在重阳节这天对家乡的亲人怀着深切的思念,他想了些什么呢?(文章第三节)

出示: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指名读)

(2)王维知道,现在兄弟们一定也在头插茱萸,登高远眺。可惜的是,出示: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唉——只少了一个人,是谁?(王维)

读: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指名读3—5)

(3)师: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王维呢。你觉得家乡的兄弟在登高聚会时想对王维说些什么?

(生自由说)

预设:王维,我好想念你呀,你在长安还好吗?你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啊?

(4)王维知道家乡的兄弟正在思念着自己,于是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也就是——每逢佳节倍思亲。

(5)王维陷入了不可抑制的思乡之情中,一定想了很多很多,思绪万千,提笔写下了这样一首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齐读。

指名配乐朗读(3—5)人(有感情的朗读)

能背上吗? (有感情的背诵)

师总结:以后,人们离开家乡,漂流在外地,每逢节日总会特别思念家乡时,便会说“每逢佳节倍思亲”啊。这首诗成为了千古绝唱,而这句话便成为万千游子口中的千古绝句。

七、拓展延伸

思乡之情充溢着游子的内心,王维除了写这首诗千古绝唱外,还写这样一首思乡诗

出示: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师翻译大致意思, 你觉得王维除了想知道家乡的梅花有没有开以外,还想知道什么?

预设:想知道家乡的兄弟好不好,身体是不是很健康… …

八、作业:

1、结合课文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

2、搜集几首思乡诗,小组交流背背。

《每逢佳节倍思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借助课文内容,结合诗句的理解,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3、初步感悟古诗写作是有感而发,尝试组织语言,理解诗歌的写作是有背景和缘由。

教学重难点:

1、在读文中逐步理解感悟诗句的意思。

2、尊重学生个性感悟,并通过学生的个性感悟,使学生对诗、文的理解更多元化,从而达到读文悟情的目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3课(指板书) 学生齐读。

2、我们知道这句话出自王维的一首诗,那就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首诗。(出示古诗)谁能读好它吗?

指名读、齐读。

3、每逢佳节,这里的佳节指的是(生接重阳节),重阳节是哪一天?重阳节有什么习俗?

4、同学们了解的真多,重阳节是一个美好、团圆的节日,每到这样的节日,王维会倍思亲。

5、你能说说“倍思亲”的意思吗?(更加思念亲人)我们再来读好它。

二、教学第二小节

1、王维为什么会发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叹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的故事,走进他的内心。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

哦,原来是王维看见长安的人们在欢度节日呀,(出示第二节)再读读这段话,你的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指名回答。抓重点字词。

2、重阳节就是这样热闹啊!谁能用朗读把我们带到热闹的大街上去看一看?(指名朗读句子。)

3、让我们一起来读出长安街上的热闹吧。(齐读句子)

三、教学第一节

1、看到别人都是家家团圆,是如此的幸福,可王维怎么样呢?

是的,他(出示: 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15岁,只比我们大了6、7岁,跟我们一样,也是一个孩子呢,却已经离开家乡两年了,700多个日日夜夜,想想看,这两年来,他会遇到什么困难呢?学生想象说话。

2、这么小年纪,本该在父母身边好好地享受父母的关爱,而如今却独自一人在外求学,他的内心是多么孤独呀!(板书:孤独)

我们一起来读好这句话。

3、这就是诗中的(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我们一起来。

谁来读出王维孤独的心情。

指名读、齐读。

4、看着大街上热闹的景象,王维的内心是格外的孤独,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王维的内心世界。老师读第一节,同学们读第二节。

师生合作读第1、2节。

5、在这样的情景中,王维触景生情,不由自主发出了“倍思亲”的感叹。出示两句诗,齐读。

四、教学第三节

1、王维孤单一人,不由伤感起来,在这美好的节日里,他在想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三小节,和你的同桌交流交流。

出示第3节

学生练习说话。

2、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同学们,让我们也来插插茱萸、挽上手、登高远眺,感受王维和兄弟登高的喜悦吧。

齐读。

3、王维还想了很多很多,用课文中的一个词语说就是——思绪万千。

他还想到了什么?

生答:如今我们却一句

是呀,他和兄弟(天各一方)同学们,王维所在的长安,在华山以西,而家乡在华山以东的山西蒲州。一山之隔,千里迢迢,天各一方,不能相会。

你能读好这两个词吗?(天各一方,不能相会)

4、看,王维的兄弟们真的插上了茱萸,正登高西望呢。假如你是王维的兄弟,此时此刻,他们会说些什么呢?(学生自由说,教师加以指导)

多好的兄弟,多深的情谊。他们彼此牵挂,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那浓浓的思亲之情。(指名读,齐读。)(板书:牵挂)

这真是“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引读)。

让我们来回味王维无尽的思绪吧。男生读山这头的王维,女生读山那头的兄弟,老师读两者天各一方,不能相会。(分角色朗读这一段文字。)

5、那时的快乐,现在的孤独、王维与亲人彼此牵挂,难怪他会“每逢佳节倍思亲”。

五、学习诗

1、于是,他提笔写下了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出示诗题)

(1)同学们,15岁的王维孤身一人,作客他乡,这就是——生:独在异乡为异客。

(2)重阳节,家家户户欢度在一起去登高游玩的情景让王维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这就是——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3)此时此刻,此情此景,王维想到兄弟们肯定和往年一样,头插茱萸,携手登高,嬉笑欢乐,可独独少了自己一个人,这就是——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王维将自己浓浓的思念,凝于笔端,写下了这首思乡名诗。就让我们当一回小王维,用我们的心,用我们的情来吟诵这首诗。(配乐指读)

3、多么动情呀!就让我们闭上眼睛,再次感受王维“倍思亲”的深情吧!(配乐齐背)

4、但是,到了现在,这个佳节已经不只指重阳节了,而是所有美好的节日,比如:

中秋节,爸爸妈妈出差在外地,他们会吟诵:每逢佳节倍思亲。

春节,边防战士守卫边疆,不能回家,他们会吟诵:每逢佳节倍思亲。

元宵节,哥哥在外国读书,不能回家,他会深情地吟道:每逢佳节倍思亲。

5、其实,在我国古代有不少诗人借诗来抒发自己心中思乡情。你知道哪些?

《静夜思》《枫桥夜泊》《夜书所见》(指名回答)(你能背诵一下吗?)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齐读三首诗)

6、老师这里有几首,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出示古诗:听老师读一读(师范读)跟老师一起读一读,感受诗人的情怀。

7、让我们再来好好欣赏这首诗,把它工工整整地抄写在习字册上。

8、布置作业:

课后让我们搜集一下,来开一个“思乡诵诗会”吧。

《每逢佳节倍思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5

一、教材简析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第五册的课文,这是一篇以“文包诗”特殊形式出现的文章。在课文中不仅呈现了王维的旷世之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而且通过一个故事的形式来形象地解释王维的这首诗,故事融入了作者年少离乡,适逢重阳,遥想亲人的深深情思。文章以脍炙人口的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为题,透出了浓浓的思乡之情。课文情感真挚,有相依相伴的故乡情,有望眼欲穿的离别情。读起来饶有趣味。

二、教学目标:

由于故事发生在作者回忆年少时的事,所以学生理解起来困难不大,容易把握对文本的情感理解。特别是文章中明白如话的语言,贴近生活的故事,拉近了学生与诗人的距离,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感情意境、体验情感。为此,我在第一课时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大体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这其中,学会生字,流利地朗读课文是重点,体验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三、教学流程:

如何让三年级的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既学会生字,流利地朗读课文,又能大体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呢?我试着努力创设一种与课文相吻合的情境,以情为基点,以读为主线,以悟为手段,真正走进王维的内心,在步步推移的说一说、读一读、听一听、评一评等学习活动中,体会诗人重阳佳节,身居外地,对亲人浓浓的思念之情。主要预设了以下几个学习活动:

一、感情调动,导入课题

1、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许多传统佳节,(板书:佳节)“佳节”什么意思?(美好的节日)像这样美好的节日有哪些?你喜欢这些佳节吗?选择一个说说。

2、每当佳节来临,我们总会和自己的亲朋好友相聚一堂,度过令人难忘的快乐时光。

在大家看来,过节总是开开心心的,可有一位着名的诗人:王维。却在重阳佳节的时候,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板书:“每逢佳节倍思亲”)(引读课题)

3、对于王维,你们了解吗?(补充:他的“山水田园”诗尤其出色。九岁时开始写作,被称为“神童”,15岁便离开家乡,离开亲人,到长安求学。)

(从“佳节”入手,回忆学生欢度佳节的情景,然后,笔锋一转,揭示王维在重阳佳节的感叹,引出课题,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今天就让我们乘坐历史的列车,跨越时空,一起走进王维少年时的故事。请同学们轻轻地打开语文书,自由朗读课文,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注意生字词的读音,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在旁边打个小问号。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

3、出示词语: 单独 异乡 回忆

思念 兄弟 挽着

扶老携幼 兴高采烈

头插茱萸 登高远眺

天各一方 思绪万千 (文中理解)

开火车读:每人读一个、一行、齐读(适时正音:兴,在这指“高兴”,所以读第四声。)

黑板上的这些词语中有没有你刚才打小问号的?(对于生字词的理解,主要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理解词语。如:兴高采烈:喜笑颜开、欣喜若狂、兴致勃勃 头插茱萸“偏旁、插图” 眺:从高处往远处看,然后拓展举出表示看的词语:“俯视、注视、仰望、紧盯、瞧”)

4、把这些词语放到课文里,相信你们也能把它读好,谁愿意来试试,其他同学的任务也很艰巨,老师想请你们当小评委。

(指导朗读古诗:指名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5、一首饱含深情的古诗道出了离家两年的王维的心声,千言万语汇成这样一句诗: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在这指什么节?(重阳节)现在,你理解课题的意思了吗?(每当遇到美好的节日就会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

(学生带着自己的疑问走进课本,自由、充分地朗读课文、自主学习。以读为主,通过个别读、评读、想象读等不同的形式不断激发学生情感,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词语,在读中积累词语和句子,并在读中加深体验,受到美的熏陶。扫清阅读障碍,为接下来的精读课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精读课文,情感涌现

王维为什么会在重阳佳节如此思念亲人呢?读读课文1-3小节,你可以抓住一些关键词,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2、组织交流。

(第一自然段)

a: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15岁”说明王维很小便离开了家乡,离开了亲人。(你们几岁了?15岁,正需要父母的关心与照顾。而王维却远离了家乡,而且这一走就是两年。)你们从两年,又有何感受?

你离开过你爸爸妈妈一段日子吗?心情如何?(是啊!与亲人分离,哪怕是几天都会很思念,王维小小年纪就远离家乡到外求学,它的家乡在华山东边的太原,长安在华山西面,他这一别就有两年了。七百多个日日夜夜,叫王维怎能不思念亲人呢?)让我们齐读第1小节。

(此环节,抓住两个具体数字,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感受王维小小年纪,离家两年,思乡情切。)

第2自然段

过渡:小小年纪,离家两年,思乡情切。还有原因吗?

b: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生: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到了。

(1)、重阳佳节、合家团聚的日子,王维漫步街头,看到了什么?(人们扶老携幼,……)王维还可能会看到什么呢?

重阳佳节的大街上可真热闹呀,谁能通过朗读把咱们也带到热闹的大街上去?(出示句子)谁来读?(指名读)

(2)别人欢度重阳都喜气洋洋,非常热闹,而王维却独自一人,当他看着(引读下一句)

平时常想家的王维,此时更加思念亲人,谁来把王维此时的心情读出来(再读)

触景生情,怎能不思念亲人呢?谁再读?

你情真意切的朗读打动了我们,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齐读)

(3)重阳佳节,家家户户欢度节日,而王维此刻却孤身一人,独在异乡,怎能不思念家乡、亲人呢?让我们齐读第2自然段。

(此环节,由文本拓展到生活,感受重阳佳节的热闹情景,正好与诗人的孤独形成对照,触景生情,睹景思 人。)

c:第三自然段

看着别人欢欢喜喜地过重阳,此时此刻,他在想些什么呢?

(预设:想起了以前在家乡时和亲人过重阳节的快乐情景;由过去的快乐想到了现在的天各一方;既想到了自己对兄弟们的思念,也想到了兄弟们对自己的思念。)

面对此情此景,王维浮想联翩,以前的一幕幕情景浮现在眼前:(引读第1、2句)而如今(引读第3句)王维思念着他的亲人,他的兄弟们一定也在思念着他。(引读第4句)

文中的……,更让我们知道王维还想了很多很多,文中有个词语就是这个意思,是哪个词?(思绪万千)你理解了思绪万千,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个词。

思绪万千时,就将这浓浓的思念融进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读

(此环节,启发学生想象以前和兄弟们登高远眺的情景,联系生活的实际,深切体会到现在的遗憾,感受诗人内心的激情与神往。)

下节课就让我们继续走进王维的古诗,体验他的内心,去感受他对家乡、亲人浓浓的思念之情。

四、摆正姿势,指导写字

指导写字“重”

《每逢佳节倍思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天各一方、思绪万千”等词语,会书写“忆”字。

2、过程与方法: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在读文中逐步理解市局的意思,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情景,让学生在角色体验中感悟作者的思乡之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背诵古诗,通过语言文字体会王维浓浓的思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读题质疑、激趣导入:

1、同学们喜欢过节吗?为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看来大家在过节时都是开开心心的,不过,唐朝有位诗人在节日这天,却道出了这样的感叹: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师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新的课文。谁来读课题?(指名读课题,注意三个生字的读音:“逢、佳、倍”)齐读课题。

2、读了课题,同学们有什么疑问?(什么是佳节?“倍”是什么意思?“逢”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谁每逢佳节倍思亲?)让我们走进古诗背后的故事,一起探个究竟吧。打开书本129页,用你喜欢的方式自由地朗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别忘了思考提出的问题,比比谁解决的问题多。开始。

二、自主读书、读通读顺:

1、学生自读课文,遇到生字词把它划下来。

2、出示生字词,这些生字词,同学们都认识吧?自己先练一练:

佳节 重阳节 兄弟 异乡

头插茱萸 手挽着手 登高远眺 一年一度

3、请学生当小老师读。

4、颠倒词语顺序,再请学生读一读。

(过渡:生字词同学们都学的非常好,我相信把它们藏到课文当中,同学们也一定能认出它们。这一次,老师对你们读书要提出要求了,希望你们能把句子读通读顺哦。要想读的好,可是有窍门的哦,小朋友们想不想知道?那就是要把长句子和生字词多读几遍。学生自由读。)

5、同学们,琅琅的读书声是课堂上最美妙的声音,哪位小朋友愿意来展示自己美妙的读书声?(指名学生读)其他同学认真听,看看他们是不是把课文读通读顺了。

6、他们读得怎么样?(指名评一评)表扬个别同学。

三、精读课文,诗文对照,感悟诗情。

(一)研读第1、2小节“思乡”:

1、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2、谁能把你读到的句子和同学们分享呢?只读句子也行,读完句子能说出自己读懂了什么更好。

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1)指名读句,谈谈读懂些什么?

(2)老师考考大家,王维的家乡在哪?(板书:家乡)

(师作简介,将诗题中的“山东”与现在的山东省加以区分,王维的家乡在蒲州,在华山以东,所以诗题称“忆山东兄弟”。)

(3)试想王维小小年纪,独自一人在异地求学,两年没有见到亲人了,多么寂寞,多么伤感,多么孤独,这真是(“独在异乡为异客”)。诗人以一个“独”字写出了当时客居他乡孤独冷寂的心情,下缀两个“异”更加深了那种孤独感。谁再来读一读诗句,想象自己就是王维,孤孤单单一个人,在异乡做客。(指名多个学生读)

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了。

(1)家家户户在欢度什么节日呢?(重阳节)

(2)逢年过节家家户户是多么热闹呀,课文中哪些句子能让你感受到这种欢度节日的热烈场面呢?(指名读)

(3)出示句子: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扶老携幼”是什么意思?指导学生识记生字“扶、携”。你们有过全家人扶老携幼外出的时候吗?当时你的心情怎样?

“兴高采烈”能换个词吗?(兴致勃勃 欣喜若狂 欢天喜地 喜笑颜开)识记“采”字。

(4)除了课文中写的以外,你能联系重阳节的风俗习惯想象一下大街上人们还在干什么呢?

(5)是呀,这重阳佳节的大街上可真热闹呀,谁能通过朗读把咱们也带到热闹的大街上去?指名读,齐读。

(6)重阳佳节,家家户户欢度节日是那么热闹,那么开心,王维看到这一切,想想自己孤单的一个人,触景生情,怎能不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呢?不由道出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叹。诗句中的哪个字表示“更加”的意思?(倍)

(二)研读第3小节“思亲”

1、过渡:然而,重阳节的欢乐不属于王维,此时的王维独自一人身在他乡,只能沉浸在对过去美好生活的回忆中。王维主要思念了哪些亲人?又想起了哪些事?自由读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同桌交流交流。

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

(1)指名读句谈体会(提示:你是带着怎样的心情读这句话的?为什么高兴?读了这句话,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画面?就一个重阳节去登高了吗?)

(2)同学们,让我们也来插插茱萸、挽上手、登高远眺,感受王维和兄弟登高的喜悦吧。齐读。

2、快乐的时光总是令人难以忘怀。然而如今,王维只身一人身处长安,他在山的这头,而家乡和亲人却在山的那头,那么遥远的。(板书:亲人)这就是——天各一方,不能相会。

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

(1)王维想到了过去和兄弟登高的欢乐,想到了现在独自一人的孤独,内心是百感交集。这里的省略号就像一声长长的叹息,唉——从这声长长的叹息中,你们品出了什么?

(2)能把你感受到的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指两名学生读。

3、过渡:王维还想了些什么呢?

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1)看,王维的兄弟们真的插上了茱萸,正登高西望呢。假如你是王维的兄弟,此时此刻,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学生自由说,教师加以指导)

(2)多好的兄弟,多深的情谊。思念就像一跟长长的线,将他们的心紧紧地拴在一起。这是兄弟们在思念王维,更是王维在思念兄弟们。让我们再次走进王维的内心深处,感受那刻骨铭心的思亲之情。(教师范读,生自由读,齐读。)

4、王维不禁提笔写道: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少一人,少了谁?王维。谁来读?

(三)研读第四小节“情感涌现,吟诗抒情”

1、王维独自一人在他乡求学,又到了重阳佳节,目睹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热闹场面,王维想了很多很多:想到了过去,想到了现在,想到了兄弟们对自己的思念,王维此时的心情可以用书上哪个词来表达呢?(思绪万千)指导感情读词。

2、王维将无限的思念,凝聚笔端,挥笔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流传千古的名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让我们用我们的心,用我们的情来吟诵这首诗。(指多名朗读。)

4、多么动情啊,这就是王维忆山东兄弟的情。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写写这个“忆”字。指导书写“忆”字。一个“忆”字,就浓缩了王维对亲人的深切思念。让我们再次感受王维“倍思亲”的深情吧!(学生齐诵古诗。)

四、情感延伸,课外拓展

1、同学们,王维只在重阳节思念亲人吗?当端午节家家户户飘出棕香的时候,王维会吟诵————,当八月十五家家团圆的时候,王维会吟诵———————

其实,有这样感叹的又何止王维一人,那些海外游子在思念家乡时,会感叹——————

你外出打工的亲人思念家乡时,会感叹————

2、古今表达思念之情的诗有很多很多,出示古诗《静夜思》《泊船瓜洲》

五、总结全文:

思念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感情,亲人的距离有多远,思念的情丝就有多长,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 ,在这节课即将结束的时刻,让我们再次深情地背诵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吧!

生齐背。

六、布置作业:1、课后读熟这两首古诗,找一找这两首古诗背后的故事和资料看一看,你会对这两首诗有更深的了解。2、现在的重阳节又叫敬老节,请你调查调查,现在的人们是怎么过重阳节的。

板书设计:

每逢佳节倍思亲

重阳节

王维(长安)——-----------亲人(家乡)

《每逢佳节倍思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7

作者:佚名转贴自:转载点击数:158

(3)停车坐爱___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枫)

(4)___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桃)

(5)小___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荷)

(6)墙角数枝___,凌寒独自开。(梅)

(7)___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松)

(8)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_____少一人。(茱萸)

8.填上地名。

(1)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_____。(扬州)

(2)_____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京口)

(3)不识_____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庐山)

(4)朝辞_____彩云间,千里_____一日还。(白帝、江陵)

(6)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_____。(杏花村)

9.根据意思写出诗句。

(1)说明好上加好,争取更大胜利。(更上一层楼)

(2)说明生命力强,比喻革命的烈火是扑不灭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3)表达在节假日对亲人无限思念之情。(每逢佳节倍思亲)

(4)常用来教育孩子要珍惜劳动果实。(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5)形容风景一处比一处好,或比喻先进之上还有先进。(山外青山楼外楼)

(6)说明要采用多种方式选拔优秀人才。(不拘一格降人才)

10.读诗句,猜谜语。

(1)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猜一建筑材料(石灰)

(2)一朵芙蓉顶上栽,彩衣不用剪刀裁。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唱千门万户开。

猜一动物(花公鸡)

(三)活动小结

1.各人统计得分情况,比比谁得分最多,对得分多的前10名予以表扬。

2.教师小结:从刚才漫游“古诗园”的情况来看,大家已掌握了许多古诗。不过,我们还只是漫游了古诗园中的一角。我们要想漫游整个古诗园,对古诗有更多的了解,还需要更多的时间,下更大的功夫。用王之涣爷爷的话来说就是(大家齐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搜索本课的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文秘帮)地址 www.wenmibang.com)

本文转载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