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秘帮教案设计内容页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推荐11篇)

2023-03-13 11:56:01教案设计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推荐11篇)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 篇1

《山区小学有效校本教研的运行机制研究》预设教案模式

实施者

赵晓震

学科 语文

第 六 册

第 12 课

教材类型

略读课文

课文题目

想别人没想到的

课文

说什么

课文讲述的是一位画师考查三个徒弟,看谁能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的骆驼最多。大徒弟虽然只画了两只骆驼,一只完整,一只露出脑袋和半截脖子,但画面却营造出数不尽的骆驼的情境,让人拍岸叫绝。课文的题目提示了这篇文章的中心,插图提示了小徒弟画面的内容。课文虽然篇短小,讲述的道理却很有现实意义。

课文

怎么说

课文采用了悬念的手法。文章并不急于告诉我们究竟该怎样才能画出最多的骆驼,而是一步步地展示三个徒弟所画的画,让人迫不及待地往下读,最后揭开奥秘,说明为什么小徒弟的画是最好的。课文最后学习伙伴说:“我也想到过别人没有想到的事,目的是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学习中拓展开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课文

说得怎样

本文把含义深刻的道理溶入有趣浅显的故事,并且运用了悬念的手法,对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很有帮助。但有两处地方可以加以改进,其一:画是小徒弟画的,为什么不让小徒弟为解释自己这样画的意图呢?其二,文中的插图还存在一些漏洞,一方面可以将两只骆驼画得密一些,其二,是否可将遮住骆驼的山峰画得稍低一些,露出一些驼峰,这样更给人一种骆驼多的感觉。

调整教材思路

学生

学习

特点

优等生

1、明白故事说明的道理,并能联系生活,培养“想别人没想到的”创新意识。

2、对故事的插图进行修改,让它更能体现骆驼多这一要求。

中等生

明白故事说明的道理,并能联系生活,培养“想别人没想到的”创新意识。搜集一些“想别人没想到”的例子。

待进生

能够通读课文,了解课文讲述的故事主要内容,对初步理解课文所说明的道理。

学习

目标

知识目标

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技能目标

学习用故事来说明道理的写作方法。

情感目标

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想别人没想到的”创新意识。

一、根据自学提示,自读自悟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边读边想,文中写了一件什么事?用笔画出三个徒弟各是怎样画的句子。

3、说说小徒弟的一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二、汇报交流

1、同桌互相检查

2、指句读,想机指导读流利。

交流思考问题: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说说为什么师父夸小徒弟画得好?好在哪里?

(根据交流,重点读师父说的话,体会好在哪里?)

3、根据小徒弟所画的,我们来猜测一下,小徒弟画之前是怎样想的。

如果我在画纸上画满骆驼,__________________

我要________________,这样才能给人感觉到骆驼的多。

三、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

故事比较浅显,让学生自己读懂事故,体现选读课文教学特点。

通过说话练习,让学生明白小徒弟想到别人没有想到的才是他得到称赞的根本原因。

重点读好三徒弟各是怎么画的,以及师父的话。

四、总结,随文阅读

总结:一张纸,即使画满了骆驼,也是有数的,

而小徒弟不仅画法简洁,而且利用山路转弯,只

画了两头行走的骆驼,意味深长,给人无限想象。

这就是想别人没想到的,只有这样,才会把事情

做得更好,才能创新。你通过读书或在生活中发

现还有没有这样的事?(自主谈,教师也交流自

己知道的事)

随文阅读《踏花归去马蹄香》,画一画,看看谁想

别人没有想到的。

五、课外拓展。

课外收集一个这样的故事讲给同学听。

把课文中的事像画师那样考考家人,看他们

谁想得更妙。

教学中为了突出对课文说明道理的理解和在此基础上进行延伸,造成对课文的朗读的忽视,因此,待进生学习起课文来是被老师和优等生牵着走,他们的学习是在没有通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的,学得不踏实。对课文缺少了自己

的独特理解。也就是说,本设计对待进生的照顾不够。

调整

教学

过程

意见

1、由于对课文缺少预习,所以在学生自读课文时应多给一些时间,同时读后有一定的反馈。

2、对于一些较简单的问题,有意识抽待进生回答,在回答问题过程中,多个别指导他们对课文的朗读。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 篇2

【教材简介】

《想别人没想到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六册中的一篇略读课文,内容比较简单。讲的是一位画师考三个徒弟,看谁骆驼画得多,结果小徒弟用以创新思维的方法赢得了称赞的故事。课文的题目也揭示了这篇文章的中心,插图揭示了小徒弟画面的内容。从而教育学生要爱动脑筋,常想别人没想到的事,这样可以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

【学情分析】

三年级下学期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在前面三篇精读课文的学习中,学生初步掌握了默读方法,能边读边想,抓住文中主要人物的描写来体会课文表达的意思。在这一课的学习中,学生将运用所学的阅读方法自主探究,在学习中巩固和提高。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重点词句,读懂课文内容。

2、感悟小徒弟的创新精神,教育学生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才能有新颖的思维。

3、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抓住关键的语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难点:理解小徒弟画的蕴意及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每人一张白纸。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宋太祖赵匡胤开国以后,特别设立了翰林图画院,并用考画来取仕。考题都是一句诗,让考生根据诗句的内容作画。有一年,考画的内容是“踏花归来马蹄香。”这里“花”、“归来”、“马蹄”都好表现,唯有“香”是无形的东西,用画很难表现,这就得考生们动一动脑筋了。有的画是骑马人踏春归来,手里捏一枝花;有的还在马蹄上画上沾着的几片花瓣,只有一位考生他画了几只蝴蝶飞舞在奔走的马蹄周围。假如你是皇上,你觉得哪幅画画得最好呢?为什么?

2.导入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

3.出示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自由读文,自读自悟

1.整体感知课文,出示读书要求。

(1)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出示概括提示。

2.汇报交流。

三、细读感悟,理解课文

1.出示默读要求,自读自悟

(1)画师给徒弟们出了一道什么考题?

(2)他的三个徒弟分别是怎么画的?请用不同的符号画出三个徒弟各是怎样作画的句子。

2.根据问题研读课文:

(1)第一个问题汇报交流(指名回答,相机朗读)

(2)第二个问题汇报交流(指名回答,相机朗读)

① 大徒弟是怎么画的?要读出“多”,强调重读哪些字词,指导读。猜猜大徒弟是怎么想的,揣摩人物心理活动。

②二徒弟是怎么画的?多吗?从哪里看出多?猜猜他又是怎么想的?

③出示小徒弟的画,你看到了什么?

3.比较三幅画,哪个徒弟画的最多?

4.当画师面对三幅画时,他是怎样的表现?想一想: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是偏心还是另有原因?

5.画师是怎么评价的?(出示画师的话)

⑴指名读。

⑵理解画师的话。(解释“若隐若现”)

6.现在你能明白画师为什么会称赞小徒弟的画了吗?大徒弟和二徒弟明白了吗?从哪个词看出来?(恍然大悟)

7.你还有没有其他办法画出更多的骆驼?

8.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想别人没想到的”故事呢?(学过的课文: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爱迪生救妈妈等)

四、总结全文,领悟启示

只要肯动脑筋,大胆创新,就会有很多新发现,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所以,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也要多动脑筋,做一个有创新精神的孩子。

五、课外延伸,拓展训练

请同学们开动脑筋,大胆创新,动手试一试,怎样“画风”呢?

【板书设计】

12 想别人没想到的

大徒弟 细笔画满 了

做画 二徒弟 许多骆驼头

(花,满蹄,香) 三徒弟 两只在山谷走 (妙在创新)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渗透着创新思维的略读课文,在教学中既要落实语文的工具性,同时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维创新的价值引领;在尊重文本价值的同时,又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围绕课文导读中的主要问题自主探究,在探究过程中感悟语言,学会表达。为了丰富阅读及提升文本认识,补充相近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在默读中发挥想象,练习口语表达。

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如果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学习兴趣、求知欲是支持、推动学生认识事物的巨大内动力。三年级的学生依然对故事充满好奇,因此,上课伊始,我便用一个类似的故事激趣导入,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对学习内容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接着学习课文中的故事。整堂课,学生都在听故事、学故事、用故事中自主学习,增长知识,让学生在故事中获得一种愉悦的享受。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 篇3

三维目标:

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2.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想别人没想到的”创新意识。

设计理念:《想别人没想到的》是一篇渗透着创新思维的略读课文,在教学中既要落实语文的工具性,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创新价值引领,由此,本设计从教学要求出发,引导学生围绕课文导读中的主要问题,自主探究,重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得到画师的称赞,开阔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谈话导入

1、课件出示:宋太祖赵匡胤开国以后,特别设立了翰林图画院,并用考画来取仕。考题都是一句诗,让学生根据诗句的内容作画。有一年,考画的内容是“踏花归来马蹄香”。“花”、“归来’’、“马蹄”都好表现,唯有“香”是无形的东西,用画很难表现,这就得让考生动一动脑筋了。有的画是骑马人踏青归来,手里捏一枝花;有的还在马蹄上沾着几片花瓣;只有一位考生别出心裁,他画了几只蝴蝶绕着马蹄翻飞。主考官一见十分欣喜,当众表扬了他。

(教师生动地讲述课件中的故事,让学生注意听)

2、引导学生思考:主考官为什麽一见十分欣喜,当众表扬了他?

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作总结:对呀,有香气的地方才会吸引蝴蝶来,几只蝴蝶绕着马蹄翻飞,说明马蹄很香,这正好表达出“踏花归来马蹄香”的意思。这位考生比别人多动了脑筋,才会如此的别出心裁,受到主考官的欣赏。我们做任何事情,要想有创意,就应该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师相机板书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

【设计意图:三年级的学生对故事依然充满好奇,用一个类似的故事激趣导入,能激发学生的 兴趣,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并对学习内容产生强烈的探究欲。】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按学习要求自学课文。

出示学习要求: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画初生字词,同桌合作,识记字形,理解词意。

(3)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与同桌讨论。

2、学生按要求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检查字词学习情况。指名读,齐读。(课件出示词语)

(2)交流词义,掌握字形。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件出示下列句式,帮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

画师让三个徒弟画骆驼,看谁画的骆驼多。大徒弟------------------,二徒弟----------------------,而 三徒弟---------------------,却得到画师的高度称赞。

让学生按照句式的提示自由发言,教师进行指导,让学生讲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设计意图: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略读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扫清阅读障碍,整体把握课文,知道课文讲了什么事】

三、品读课文,感悟妙处

1、默读课文,找出三个徒弟的画的不同表现意图,并圈出重点词语进行说明。

2、交流阅读感受,重点感知三位徒弟的画面。

(1)大徒弟画了什么?他想怎样表现骆驼多?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指名读(板书:密密麻 麻 画满)

猜想:大徒弟可能画了多少只骆驼?

(2)二徒弟画了什么?他想怎样表现骆驼的多?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板书:许许多多 果然)

猜想:二徒弟可能画了多少只骆驼?

(3)三徒弟怎么画的?画了几只骆驼?读一读相关的句子。(板书:两只)

指名读后问:小徒弟画的多吗?从哪里看出很少?(几条、一只、另一只)

3、比较三幅画,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1)引导学生讨论:三个徒弟的画,哪一个表现的骆驼更多?

(学生讨论,并用关联词语“虽然----但是----”“因为-----所以----”进行评价交流)

(2)重点理解画师的画,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学生读一读画师的话,理解“若隐若现”

思考:小徒弟的画中,哪只骆驼是若隐若现的?那只若隐若现的骆驼有什么作用?(课件出示小徒弟的画)

再读画师的话,通过读,让学生领会其中的含义。

4、从大徒弟与二徒弟的反应中,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听了画师的话,大家一定明白画师为什么称赞小徒弟的画了。那么大徒弟与二徒弟明白了没有?从哪个词看出来?(恍然大悟)他们悟到了什么?

教师小结:虽然大徒弟和二徒弟画的骆驼比较多,但是他们画出的数目毕竟是有限的,小徒弟的办法之所以最好,是因为他用有限的两只骆驼代表了无限的可能,谁也说不清有多少只骆驼,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因此,他的画最好。

【设计意图:通过多层面感悟引领学生把握三徒弟的画为何与众不同,让学生深刻的体会到“想别人没想到的”深层意义。同时,通过学生默读课文、感悟词语以及运用关联词语表达等手段,实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四、课外延伸,丰富知识

1、联系实际说说在生活中,你听说过或见到过哪些“别人没想到的”事情?

2、学生广泛思考交流;教师相机提示一些“想别人没想到的”例子,如: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聪明的华佗,爱迪生救妈妈的故事等,让学生谈出自己的想法,说出他们的创新之处。

3、总结:创新的头脑不是一朝一夕能培养起来的,要想拥有创新的头脑,平时要多动脑筋,“想别人没想到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学习中拓展开去,联系实际,大胆想象,开阔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 篇4

课题:12﹡、想别人没想到的 课时:1课时

教学目的: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2、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想别人没想到的”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画师最后所说的那段话。

教学难点:理解画师最后所说的那段话。

教学准备:卡片、挂图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意图

时间

一、导入:

1、有一位画师收了三个徒弟。有一天,画师出了一个题目,让他们在同样大小的一张上画骆驼,看谁画得多?徒弟们想了一会儿,便画了起来。到底谁画的多,请你来读一读《想别人没想到的》。

2、板书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

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1分

二、初读

1、第一遍阅读课文。

要求:借助拼音注释或字典,正确朗读课文。比比谁最先达到要求。

检查:

(1)恰好 连绵起伏

(2)有一天,画师把三个徒弟召集在一起,要考考他们。

原来,小徒弟只画了几条弯弯曲曲的线,表示连绵不断的山峰,一只骆驼从山中走出来另一只骆驼露出脑袋和半截脖子。

根据学生的情况来进行评价。

2、第二遍阅读课文。

要求:正确流利的朗读两则寓言故事,比比谁读得最好。

检查:每人读一句,读得最好,做到正确流利的学生免做当天的朗读作业。

学生自由读、集体读、比赛读

学生自己读课文,用自己的方法做到正确流利。

扫清文字障碍,能过读准生字生词。

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能过正确的断句停顿。

8分

三、自学

要求:一边默读课文,一边画批。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自学情况,帮助学困生。

学生自学课文,进行画批。

(1)不懂的地方 画横线打?

(2)查字典,简单注明意思。

(3)根据书中的提示自学。

(4)读后想法或感受。

帮助学生学会自学的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习兴趣。

8分

四、读中悟、悟中读

1、学生根据自学情况进行交流。

教师注意听学生发言,对于问题要及时引导。

2、补充:

(1)在巡视中发现的比较好的学习方法或理解。

(2)三个徒弟是怎样画的?

(3)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3、再读课文,体会课文为什么用“想别人没想到的”这个题目。

学生提出自己在自学中产生的疑问,学生之间互相解答。同时记下解决不了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用三种不同的线段画。

² 分段读课文。

² 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

引导学生互学有价值的问题,学习他人的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读中悟、悟中读的习惯。

15分

五、练习

1、找出描写山峰的词语。

2、词语替换

(1)这不恰好表明有不尽的骆驼吗?( )

(2)两个徒弟恍然大悟。( )

(3)若隐若现( )

进行语文知识训练

8分

板书:

12﹡、想别人没想到的

大胆想象 学会创新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 篇5

教材分析: 《想别人没想到的》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讲的是一个画师考三个徒弟,看谁能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的骆驼最多。结果小徒弟用“以少代多”的创新思维方法赢得了称赞的故事。课文虽然篇幅短小,但讲述的道理却很有现实意义,教育学生要爱动脑筋,常想别人没想到的事,这样可以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教材选编本课的意图,是进一步训练学生默读的能力,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并结合课文开阔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日常生活中,想别人没想到的,做别人没做到的。学生分析: 三年级下学期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能在阅读时围绕课文的主要内容,提出问题,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有效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前面三篇精读课文的学习中,学生初步掌握了默读方法,能边读边想,抓住文中主要人物的描写来体会课文表达的意思。在这一课的学习中,学生将运用所学的阅读方法自主探究,在学习中巩固和提高。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合作学习,掌握生字词,了解课文内容。

2、默读课文,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3、明白在日常生活中,要勇于开拓创新、勤动脑、多思考,才能想到别人想不到的,做到别人做不到的,才能有新的收获。

教学重、难点:

理解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

教学流程:

一、故事激趣,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都很喜欢听故事,所以今天又带来了一个,想听吗?

宋朝有个皇帝叫赵佶,他非常喜欢画画。每当选拔人才的时候,他常常会让前来考试的人根据他所出的一句诗画一幅画。有一次,他出了一句“万绿丛中一点红”的诗句。那些考生不是画了一片草地加上一朵红花,就是许多绿叶中插着一朵花。虽然他们的画也符合诗意,但皇帝没有一个满意的。但是,当他看到最后一张画时,不禁连声叫好。只见画上画着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一位少女穿着一身绿装在林子里荡秋千,只有那张小嘴是红红的。

请问同学们,为什么皇帝刚开始不满意,当他看到最后一张画时又连声叫好呢?

师:对,因为最后一幅画的作者想到了别人没想到的画法,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讲的就是一个《想别人没想到的》故事。(板题)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参照课文前面的提示语首先进行三读:(读准确、读流利、读感情)

大屏出示自学提示:

1、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理解词意。

2、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与同桌讨论解决。

师:老师看大家已经把生词画出来了,请同学们看大屏上的词语,你能准确地读出来吗?

大屏出示:召集 连绵不断 连绵起伏 半截

恰好 若隐若现 恍然大悟 称赞

师:谁愿意把这个故事读给大家听?

师:刚才同学们都已经读了课文,有谁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师:看来同学们都很聪明,老师根据大家刚才讲的归纳整理了一下(大屏出示),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三、默读课文,分组讨论

师:画师让三个徒弟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骆驼,看谁画的多。那么三个徒弟是怎么画的呢?倒底是谁画的多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并完成这个表格。

1、小组讨论交流,完成表格。

考题:

徒 弟

画 了 什 么

自我感觉

画师评价

大徒弟

二徒弟

小徒弟

2、小徒弟的画为什么得到画师的称赞?

3、你们还有其他的办法也可以画出更多的骆驼吗?

师:谁来汇报一下你们小组的学习成果?(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师:这三幅画,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画得更多,为什么画师对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反而不满意,而对小徒弟的画却点头称赞呢?

师:画师是怎么评价的?(显示画师的话:这不恰恰表明有数不尽的骆驼吗?变换句式)

师:谁知道“若隐若现”是什么意思?小徒弟的画中,哪只骆驼是若隐若现的?这样画有什么妙处?

师:我们请一位同学来扮演画师,用“虽然……但是……”“不但……而且……”“因为……所以……”来评价三个徒弟的画好不好?

师:听了画师的话,你们明白画师为什么称赞小徒弟的画了吗?

师:大徒弟和二徒弟明白了没有?你从哪个词看出来的?什么叫“恍然大悟?”他们“悟”到了什么?用“原来──”说话。

师:让我们齐读课文,把你悟到的东西通过朗读把它表现出来。

师:如果你是大徒弟或二徒弟,你会对小徒弟说什么呢?谁来表演一下。

3、你们还有其他的办法也可以画出更多的骆驼吗?

师:同学们,课文中作者不急于告诉我们该怎样画出最多的骆驼,而是一步步地展示三个徒弟所画的画,让人迫不急待地往下读,最后揭开奥秘,说明小徒弟画的是最好的,这种写法是:设置悬念的写作手法。

四、感悟道理、升华主题

师:同学们,读了这个故事使你受到了什么启发?把你的感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好吗?

师:同学们,通过这个故事后,其实大徒弟和二徒弟并不服气,纷纷要求师傅再出一道题,于是画师又出了这样一道题——深山藏古寺。假如是你你准备怎么画这幅画?可以小组同学商量一下。

出示三个徒弟的画,分小组讨论点评,再指名点评。

大徒弟:一座茂密的森林里画着一座寺庙.(深山有古寺)

二徒弟:一座深山后露出寺庙的一个角(深山露古寺)

小徒弟::一座深山,一道弯弯曲曲的石阶上,一个和尚挑着水(深山藏古寺)

师:画师的小徒弟想到了别人没想到的事,你们平时是不是也有想到过别人没有想到过的事呢?或者谁还记得我们学过的哪些课文是写想到别人没想到的事?

师:其实想别人没想到的故事还有很多,课下请同学们也收集一些创新故事,和同学们交流好吗?

五、全文总结

师:同学们,一张纸,即使画满了骆驼,也是有限的,而小徒弟不仅画法简洁,而且利用山路转弯,只画了两头行走的骆驼,意味深长,给人无限想象。这就是想别人没想到的,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只要肯动脑筋,大胆创新,就会有很多新发现,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所以,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也要多动脑筋,做一个有创新精神的孩子。

板书设计: 12 想别人没想到的

大徒弟 许多小骆驼 不满意

二徒弟 许多骆驼头 不满意

小徒弟 两只在山谷中走称 赞

(妙在创新)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 篇6

一、【教材简介】

《想别人没有想到的》这篇课文内容比较简单。讲的是一个画师考三个徒弟,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看谁骆驼画得多,结果小徒弟用“以少代多”的创新思维方法赢得了称赞的故事。从而教育学生要爱动脑筋,常想别人没想到的事,这样可以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同时也形象生动地突现了本组教材“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的专题。

二、【学情介绍】

本班大部分学生养成了从字、词、句三个方面进行预习的好习惯,并且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也能在字、词、句、段、篇等各方面对课文进行简单的质疑。初步掌握了独立阅读课文的学习方法,基本上能抓住重点语句表达比较浅显的个人体会。但大部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待提高,主要原因是课外阅读量太少。

三、【设计理念】

1、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

3、以读引读: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在课外读一些历史故事。

四、【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课文内容。

(2)积累文中四字词语,理解体会画师说的那段话。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学、合作学习,了解课文内容。

(2)通过诵读品味,体会小徒弟为何会被画师称赞。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学习课文中加深体会,明白要勇于开拓创新、勤动脑、多思考,才能想到别人所想不到的,才能有新的收获。

五、【教学重难点】体会画师称赞小徒弟的原因,理解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的含义。

六、【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1)布置学生预习课文。

(2)收集一些“想别人没想到的”例子。

(3)制作课件ppt

2.学生准备

(1)按要求预习课文。

(2)收集一些“想别人没想到的”例子。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师生教学活动时间安排设计意图

一、故事激趣,导入课文

(听)1、故事(心灵烛光)导入 (ppt)

2、顺势提问揭示课题,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提示读法

3、就课题质疑(预设:别人没想到的是一件什么事?为什么他想到了别人没有想到的事?),相机板书在黑板右侧

4分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主动质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读—思)1、初步检查预习:召集;多音字:禁,曲,数

2、根据自学提示默读课文,不理解的地方作记号,与同桌讨论解决。

3、思考问题: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老师巡查,点拔,学生齐读)(ppt)

7分钟放手让学生自学,练习默读;引导学生用简练的语言填补式地概括全文大意

三、细读课文,直奔重点

(拨—理)

顺势衔接:小徒弟为什么赢得了画师称赞?

a、找出三个徒弟画骆驼的句子和关键词语,引导学生积累四字词语和近义词。(根据《全程学练考》设计这一环节)

b、分组讨论:画师说什么称赞小徒弟的画?自由说原因

13分钟倡导学生合作学习的方式;结合课后作业积累词语;体会画师称赞小徒弟的原因,解决学习重点

四、升华主题,突破难点

(理—悟)画师是怎样称赞小徒弟的画的?

1、抓住关键词句诵读最后两段,深入体会。

2、理解“连绵起伏,若隐若现,恍然大悟”词语和最后一个反问句:这不恰好表明有数不尽的骆驼吗?6分钟诵读体会,

突破难点

五、拓展延伸1、结合课文p46页的学习伙伴说说你想到了别人没有想到的哪些事?(学生自由说,教师相机点拨),或者说说你自己读过的类似故事,并且讲述自己从这个故事中明白的道理。

2、引读《买椟还珠》。

3、教师推荐书籍。9分钟以读引读(结合学校“读历史故事,评书香少年”指导学生阅读历史故事)

六、总结只要肯动脑筋,大胆创新,就会有很多新发现,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所以,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也要多动脑筋,做一个有创新精神的孩子。1分钟

五、作业布置

(1)《全程式学练考》第12课

(2)阅读“想别人没有想到”的历史故事,简写读后感(阅读评价表)

(3)想一想,你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完成课文中老师的考题(3号本)

(4)按要求预习第10课

六、板书设计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 篇7

12*想别人没想到的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教育学生遇事要善于动脑筋,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师傅称赞小徒弟的原因。

教学难点:理解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

教学准备:布置学生预习课文;

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针对性措施

实验激趣,

导入新课。

1、师:(拿出一个保鲜塑料袋)怎样快速地打开这个塑料袋?

是呀,大家使劲地搓才能打开塑料袋,却没有人想要去改变它。如果你是塑料袋的生产商,你有什们解决办法吗?

2、师:在日本能买到这样的一种塑料袋:两片塑料一长一短,所以分开它们就轻而易举。

看了这种塑料袋,你会发出什么感叹?

3、这样的感叹,几乎每天都会出现在我们的口中,因为我们想问题总是用大家习惯的方式去想,很少去开拓别人没想到的思路。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题目就叫(揭题):想别人没想到的。

——用手搓一搓。感觉不方便。

——想出迅速打开塑料袋的好办法。(学生各抒己见)

——一学生上台试一试。

——这么简单,我怎么没想到呢?

——读课题。

实验激起学生思考,引发阅读期待。

自读课文,

理解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提出要求:

①读通读顺课文,用多种方法自学生字、新词。

②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用笔画出三个徒弟分别是怎样画骆驼的句子。

2、小组内交流。

3、检查自读,全班交流:

①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订正读音。主要有:

召集 骆驼 恰好 禁不住

连绵不断 连绵起伏 若隐若现

②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按要求自读课文,做出批注。

——组内交流,说出自己的认识。

——大胆展示朗读,互相正音。

——可以互相补充:

课文讲述的是一位画师考察三个徒弟,看谁能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最多的骆驼。大徒弟画了很多小骆驼,二徒弟画了很多骆驼头,小徒弟虽然只画了两只骆驼,却营造出数不清的情境,得到了师傅的称赞。

帮助理清文脉,常规训练,不可忽视。

细读课文,感悟不同的思维方式。

1、三个徒弟画的不一样,师傅为什么只夸小徒弟画得好?我们看看三个徒弟各是怎样画的,猜猜他们各是怎样想的。

2、组织全班交流:

指导读好描写三个徒弟画骆驼的语句。

说说你欣赏哪一种画法及理由。

3、那么画师是怎样评价的呢?出示第7自然段及课文插图。

(肯定学生前面对三幅画作出的分析)

——自读课文第4、5、6三个自然段,边读边想,然后在组内交流。

——学生分别从文中找出三个徒弟的画法和想法。

——各抒己见。(肯定有同学和画师说的一样)

——齐读这段话。

让学生学会从文本中挖掘内涵。

欣赏国画,感悟独特的思维方式。

出示齐白石的衣服国画《蛙声十里出山泉》。

——说说齐白石的独特思维方式:画面上没有一只青蛙,可是着清脆的蛙鸣声早已在欣赏着的耳朵边响起。多么有创意呀!

体会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册作业;

预习《口语交际三》。

——了解作业。

板书设计:

12* 想别人没想到的

大徒弟——用细笔画满

二徒弟——画许多头

小徒弟——只画山、一头骆驼——画师满意

教学反思: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自学生字词。

(2)理解课文重点词句,读懂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学、合作学习,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诵读品味,体会小徒弟为何会被画师称赞。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学习课文中加深体会,明白要勇于开拓创新、勤动脑、多思考,才能想到别人所想不到的,才能有新的收获。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画师称赞小徒弟的原因。

教学难点:理解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

1.写有生字词、自学提示的小黑板。

2.收集一些“想别人没想到的”例子。

3.布置学生预习课文。

学生准备

1.预习课文。

2.收集一些“想别人没想到的”例子。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出示一张白纸)同学们,如果要让你们在这么大一张纸上画尽可能多的骆驼,你会怎样画?(学生自由作答)

2.大家说的都有道理。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画师的三个徒弟是怎么画的。(板书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齐读课题。)

二、学习课文

1.按自学提示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画出生字词,同桌合作,识记字形,理解词意。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与同桌讨论解决。

2.学生按要求自学,教师巡视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词学习情况。指名读,齐读。(小黑板出示)

召(zhào)集骆(luò) 驼(tuo) 连绵(mián)起伏(fú) 若(ruò)隐若现恰(qià)好

(2)生交流词意,掌握字形。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再读课文,分组讨论:

(1)三个徒弟的画分别是什么样的?

(2)你觉得谁画得最棒?为什么?

(3)从三个徒弟的画中,你体会到什么?

5.学生读课文,讨论。

6.学生汇报。

7.说得真棒!谁能读一读画师的话,看谁读得最像,最有感情。

8.指名读,师生评价。齐读。

三、拓展延伸

1.你们平时是不是也有想到过别人没有想到过的事?

2.你还知道哪些想过别人没有想到的故事?

四、总结全文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只要肯动脑筋,大胆创新,就会有很多新发现,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所以,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也要多动脑筋,做一个有创新精神的孩子。

五、作业设计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试一试,在一张白纸上怎样画出最多的花?

板书设计:

12 想别人没想到的

大徒弟——用细笔画满

二徒弟——画许多头

小徒弟——只画山、一头骆驼——画师满意

(动脑、创新)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 篇9

学习目标

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2、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想别人没想到的”的创新精神。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根据自学提示,自读自悟。

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边读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用笔画出三个徒弟各是怎样画骆驼的句子。

3、说说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4、想想有哪些地方读得不明白,做上记号。

二、讨论与交流。

1、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师引导说清人物、事情、结果)

师:读了课文后,有不理解的地方需要提出来一起研究吗?

2、交流自读疑难。

3、重点计论交流为什么小徒弟的画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4、拓展思维:还有其他的办法能画出更多的骆驼吗?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展示:学生读课文,其他同学参与评价。

3、重点读好三个徒弟各是怎么画的,以及师父的话。

四、综合拓展。

1、交流:与同学交流一些“想别人没想到的”例子。

(1)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2、教师小结:

一张纸,即使画满了骆驼,也是有数的。小徒弟不仅画法简洁,而且利用山路转弯,只画了两头行走的骆驼,意味深长,给人无限的想象。这就是想别人没想到的,只有这样,才会把事情做得更好,才能创新。

3、你通过读书或在生活中发现还有没有这样的事?

4、课外拓展

(1)课外搜集一个这样的故事讲给同学听。

(2)把课文中的事像画师那样考考家人,看他们谁想得更妙。

五、巩固作业

1、写出你积累的含有下列字的词。

悦( ) ( ) ( ) ( )

熟( ) ( ) ( ) ( )

肃( ) ( ) ( ) ( )

嘱( ) ( ) ( ) ( )

审( ) ( ) ( ) ( )

2、随文阅读《踏花归去马蹄香》,看看谁想别人没想到的。

踏花归去马蹄香

北宋皇帝徽宗赵佶喜欢绘画,是一个善于画花鸟的能手。他绘画很注意意境,所以在朝廷考试画家时,常常以诗句为题,让应试的画家按题作画,择优录取。

有一次,朝廷决定考试天下的画家。考试那天,主考官出了一个试题“踏花归去马蹄香”让画家按这句诗作一幅画,把诗的内容表现出来。

开始,画家们个个面面相觑,不知怎么画。过了一会儿,就先后动起笔来。有的画家绞尽脑汁,在“踏花”上下功夫,在画面上画了许多花瓣,一个人骑马在花上行走。有的画家在“马”上下功夫,画了一位扬鞭少年,黄昏时疾速归来。有的画家在“蹄”上做文章,画了一只大大的马蹄。只有一位画家独具匠心,他着重突出一个“香”字。他画的是:在一个夏天落日的时刻,一个官人骑马归去,马儿疾驰,马蹄高举,几只蝴蝶追逐着马蹄翩翩起舞。

主考官一幅一幅地审看,看了一幅不满意,放在一边;又看了一幅还是不满意,又放在一边……等到看见蝴蝶追逐着马蹄翩翩起舞这幅时,他的脸上绽开了笑容,连声称赞:“好极了!好极了!于是就选中了这一幅。

板书设计:

大徒弟 把骆驼画小

12想别人没想到的 二徒弟 画骆驼头

三徒弟 骆驼与山峰

教学后记: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设计理念】语文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落实在教学中就是达成“三维”目标。《想别人没想到的》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为此在教学设计中,我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围绕主要问题,自主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感悟语言,学习朗读,表达;提供大量的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在默读中边读边想,发挥联想与想像,练习说、写。在抓好语文基础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对象分析】三年级下学期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能在阅读时围绕课文的主要内容,提出问题,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有效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前面三篇精读课文的学习中,学生初步掌握了默读方法,能边读边想,抓住文中主要人物的描写来体会课文表达的意思。在这一课的学习中,学生将运用所学的阅读方法自主探究,在学习中巩固和提高。

【教学内容分析】《想别人没想到的》是新课标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第六册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讲的是一个画师考三个徒弟,看谁能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的骆驼最多。结果小徒弟用“以少代多”的创新思维方法赢得了称赞的故事。课文虽然篇幅短小,但讲述的道理却很有现实意义,教育学生要爱动脑筋,常想别人没想到的事,这样可以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教材选编本课的意图,是进一步训练学生默读的能力,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并结合课文开阔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日常生活中,想别人没想到的,做别人没做到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自学生字词。

(2)理解课文重点词句,读懂课文内容。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初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过程与方法:

(1)以讲故事的形式,激发兴趣,导入课文;

(2)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自学,掌握生字词;通过诵读品味,合作学习,体会小徒弟为何会被画师称赞。;

(3)通过对比探究,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4)通过拓展资料,丰富知识,扩大阅读面,体验创新。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学习课文中加深体会,明白要勇于开拓创新、勤动脑、多思考,才能想到别人所想不到的,才能有新的收获。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画师称赞小徒弟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难点:理解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1.预习课文。2.收集一些 “想别人没想到的”例子。

【教学策略】运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方便适用。采用“故事连连看”的形式将课文与拓展的课外阅读材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整个课件分为六个流程:故事激趣导入→自学提示及反馈→重难点探究→课外阅读拓展→生活创新事例拓展→读写迁移拓展。这个课件设计具有较强的导学功能,适用于这篇略读课文的教学;课件知识含量丰富,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过程】一、故事激趣,导入课文

课件出示:(故事连连看一)宋朝有个皇帝叫赵佶,他很喜欢画画,常常出一句诗,让前来考试的人画画,以此来选拔人才。有一次,他出了一句“万绿丛中一点红”的诗句。那些考生不是画了一片草地加上一朵红花,就是许多绿叶中插着一朵花。虽然他们的画也符合诗意,但宋徽宗没有一个满意。但他看到最后一张画时,不禁连声叫好。只见画上画着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一位少女穿着一身绿装在林子里荡秋千,只有那张小嘴是红红的。

请问,宋徽宗刚开始为什么不满意?看到最后一张画时,为什么又连声叫好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学生齐读课题)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1、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请同学们按自学提示初读课文。

课件出示:(故事连连看二)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画出生字词,同桌合作,识记字形,理解词意。

(3)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与同桌讨论解决。

2.学生按要求自学,教师巡视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反馈交流自学情况。

课件出示:

(1)检查生字词学习情况。指名读,齐读。

召(zhào)集 骆(luò) 驼(tuo) 连绵(mián)起伏(fú) 若(ruò)隐若现 恰(qià)好

(2)交流词意,掌握字形。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随问题读文,重点研读小徒弟的画

1、画师要考徒弟什么?读出相应的段落。(板书:画多)

2、画师考得结果怎样?哪一句是写结果的?

课件显示:画师看了他俩的画,没有露出满意的神情。当他拿起小徒弟的画时,禁不住点头称赞。

读一读,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三个徒弟各画了什么?为什么画师不满意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而对小徒弟的画却点头称赞?)

3、根据问题研读课文:

谁读懂了第一个问题?汇报一下:(指名汇报,相机朗读)

⑴大徒弟画了什么?要读出“多”要强调哪些字词?指名读 (板书;很多小骆驼)

⑵二徒弟画了什么?从哪里看出多?(板书:许多骆驼头)

⑶三徒弟画了什么?读一读画的内容 (板书:两只在山谷中走)

小徒弟画得多吗?从哪里看出很少?(几条、一只、另一只)

4、比较三幅画,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课件显示三幅画

师:这三幅画,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画得更多,为什么画师对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反而不满意,而对小徒弟的画,画师却点头称赞?你能体会其中的妙处吗?(四人小组讨论,然后交流)

请你们当小画师用“虽然……但是……”“不但……而且……”“因为……所以……”来评评三位徒弟的画。

5、画师是怎么评价的?(显示画师的话)

⑴读一读画师的话。

⑵理解“若隐若现”。

课件显示:“若”的意思:①要是;②你;③好像。应选择哪一种?连起来说意思。

⑶小徒弟的画中,哪只骆驼是若隐若现的?这样画有什么妙处?

6、听了画师的话,你们明白画师为什么称赞小徒弟的画了吗?

大徒弟和二徒弟明白了没有?你从哪个字看出来?

什么叫“恍然大悟?”他们“悟”到了什么?用“原来──”说话。

7、小徒弟是怎样表现出骆驼多的?(板书:以少代多)

8、齐读课文,把你悟到的东西通过朗读把它表现出来。

9、课件出示:你还有其他办法画出更多的骆驼吗?

四、拓展内容

引言:像这样想别人没想到的故事还有很多,我们再来学一篇。

课件出示:(故事连连看三)《踏花归来马蹄香》:

你从哪里看出这个人的画很有创意?他是怎么表现出香的?

课件出示:说说你收集来的有关创新的故事:

你有没有听到过类似的故事?(学过的课文中有没有?)或者你有没有想到别人没想到的事?

五、动手实践

1、导语:这一单元讲了这么多的故事,我们也来练习写个故事吧。

2、课件出示:(故事连连看四)

《十里蛙声出山泉》的画及简介

启发:(1)课文中,作者是怎样把一个故事写得引人入胜的呢?。

(2)每人在本上写故事,而后交流。

(3)总结全文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只要肯动脑筋,大胆创新,就会有很多新发现,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所以,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也要多动脑筋,多想别人没想到的事,做一个有创新精神的孩子。

五、板书设计

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不满意)大徒弟许多小骆驼

画师(不满意) 二徒弟许多骆驼头

(称 赞) 小徒弟两只在山谷中走(妙在创新)

【教学评价与反思】这是我在我校创新教学大赛中执教的一堂课。在教学中,我力图准确把握略读课文的特点,只做“提纲挈领”的指导,运用课件引导学生围绕“画师为什么称赞小徒弟的画”这一主要问题自主探究。在探究中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叶圣陶先生说得好,略读课文不是不咬文嚼字,只是精读时候出于努力钻研,从困勉达到解悟,略读时候就已经熟能生巧,不需多用心,自会随机应用。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对课文的理解水到渠成。

但由于时间关系,生活拓展与写故事这两个部分没有完成教学任务。其原因主要是在探究部分花的时间过长。一是学生自读自悟时间比预计的长;二是在汇报交流时,学生理解很深刻,超出了我的预设。可我仍按预设的执教,在这儿又花了很多时间。其实,现在想来,此刻,已不需要再按部就班地讲,只需要引导学生对比朗读,加深理解,读出体会就行了。原本设计时,把教学创新点放在以教材为点,向生活,向课外阅读辐射上;可执教时,犹豫了,生怕在教材上花的时间少,被评委们说这儿,那儿没涉及到;结果,时间不够,亮点不突出,倒显得讲得过于细致了。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想今后一定要加强师生合作备课,充分了解学情,作多方面预设;执教时,要有教学机智,以学定教。同时,多学理论知识,做到胸有成竹地教学,敢于教学创新。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落实在教学中就是达成“三维”目标。《想别人没想到的》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为此在教学设计中,我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围绕主要问题,自主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感悟语言,学习朗读,表达;提供平台,引导学生在默读中边读边想,发挥联想与想像,练习说、写。在抓好语文基础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对象分析】

三年级下学期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能在阅读时围绕课文的主要内容,提出问题,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有效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前面三篇精读课文的学习中,学生初步掌握了默读方法,能边读边想,抓住文中主要人物的描写来体会课文表达的意思。在这一课的学习中,学生将运用所学的阅读方法自主探究,在学习中巩固和提高。

【教学内容分析】

《想别人没想到的》是新课标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第六册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讲的是一个画师考三个徒弟,看谁能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的骆驼最多。结果小徒弟用“以少代多”的创新思维方法赢得了称赞的故事。课文虽然篇幅短小,但讲述的道理却很有现实意义,教育学生要爱动脑筋,常想别人没想到的事,这样可以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教材选编本课的意图,是进一步训练学生默读的能力,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并结合课文开阔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日常生活中,想别人没想到的,做别人没做到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自学生字词。

(2)理解课文重点词句,读懂课文内容。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初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过程与方法:

(1)直接导入课文;

(2)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自学,掌握生字词;通过诵读品味,合作学习,体会小徒弟为何会被画师称赞。;

(3)通过对比探究,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4)通过拓展资料,体验创新。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学习课文中加深体会,明白要勇于开拓创新、勤动脑、多思考,才能想到别人所想不到的,才能有新的收获。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画师称赞小徒弟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难点:理解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1.预习课文。

2.收集一些 “想别人没想到的”例子。

[学习目标]

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2、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想别人没想到的”的创新意识。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课文

我们知道第三组课文就是要告诉我们一些看问题、想问题、做事情的一些方法。例如《画杨桃》告诉我们,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看,会有所不同。那么《想别人没想到的》又要告诉我们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这篇课文。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1、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 反馈交流

(三)、随题读文,重点研读小徒弟的画

1、 画师要考徒弟什么?读出相应的段落。(板书:画多)

2、 画师考得结果怎样?哪一句是写结果的?

3、屏幕显示:画师看了他俩的画,没有露出满意的神情。当他拿起小徒弟的画时,禁不住点头称赞。

4、 读一读,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三个徒弟各画了什么?为什么画师不满意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而对小徒弟的画却点头称赞?)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这些问题自己去找一找。

5、 根据问题研读课文

(1)、大徒弟画了什么?要读出“多”要强调哪些字词?指名读(板书;很多)

(2)、二徒弟画了什么?从哪里看出多?(板书:许多)

(3)、三徒弟画了什么?读一读画的内容(板书:两只)

小徒弟画得多吗?从哪里看出很少?(几条、一只、另一只)

6、比较三幅画,体会小徒弟画的妙处

师:这三幅画,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画得更多,为什么画师对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画反而不满意,画师是怎么评画的呢?

请你们当小画师用“虽然……但是……”“因为……所以……”来评评小徒弟的画,把画师的话补充完整。

7、画师是怎么评价的?(显示画师的话)

⑴读一读画师的话

⑵理解“若隐若现”

⑶小徒弟的画中,哪只骆驼是若隐若现的?

8、 听了画师的话,你们明白画师为什么称赞小徒弟的画了吗?

9、 大徒弟和二徒弟明白了没有?你从哪看出来的?

10、 什么叫“恍然大悟?”他们“悟”到了什么?用“原来——”说话。

11、小徒弟是怎样表现出骆驼多的?(板书:以少代多)道理说出来。

12、 完整地读课文。把你悟到的东西通过朗读把它表现出来。

(四)、拓展内容

通过这个故事后,作为大徒弟和二徒弟非常不服气,纷纷要求师傅再出一道题,于是画师又出了这样一道题——画风,看看谁画的风大。

指名发表意见,假如是你准备怎么画这幅画?(学生画画、评画)

(五)、总结道理:

创新的头脑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培养起来的,要想拥有创新的头脑,我们应该怎么做?(平时多动脑筋,多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六)推荐作业:

1、你也想到过别人没有想到的事情吗?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说一说,做一做。

2、回忆一下你学习过的课文,如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爱迪生救妈妈、充气雨衣等故事,学习他们的创新经验。

五、板书设计:

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大徒弟很多 有限

二徒弟许多 有限 }创新

小徒弟两只 以少代多(妙)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