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秘帮教案设计内容页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中的差异性(推荐13篇)

2023-03-20 18:45:02教案设计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中的差异性(推荐13篇)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中的差异性 篇1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中的差异性

“要上公开课了!”组长一声令下,组员立即行动:翻、翻、翻,寻找适合自己的课文……很快《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映入我的视线。文章短小,寓意深远,颇合我意。上网搜索,钻研教参,熟读文本……一系列前期准备后,教案雏形在脑中初具规模。得再温一遍《于永正语文教学精品录》,找找灵感,于是三、四天的睡前小品有了着落。几天后,教案新鲜出炉,我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进行了设计。

听:观摩教学中,面对陌生的学生,借“课前谈话”迅速融洽感情、拉近距离,十分必要。课前的游戏“反向训练”我就开始训练学生的听力、反应力。课堂上学生的听问、老师的听答都非常重要。

说:本课,结合课后造句训练,我进行了几处说话训练。

无论冬天还是夏天,我总是 。

无论是三九严寒,还是盛夏酷暑,我总是 。

无论 ,总是 。

在这个环节中,我针对学生差异,设计了一定坡度的练说,力求学生能用“无论……都……”进行造句。

只要……就……也是一处说话训练。

读:这篇课文是要求背诵的,我要求课堂上进行多形式的读:个人读,齐读,同桌读,男女生对比读……以至熟读成诵。

写:课文中有一句“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抓住这句话,再结合图片,让学生说说:樟树的树叶真多啊!多得数都数不清。这树叶真密呀!密得不透风,不透一丝光亮。这树叶真绿呀!绿得像翡翠一样。这树叶真亮呀,亮得像抹了一层油。然后拿出随练本,写一写,进行练笔训练。练写要求:一两句可以,三四句更好,能成段落更好。这一要求也针对学生差异进行训练。

以上是我的设计初衷,下面是我本课教案。

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一、 板书课题

1、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2课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伸出右手跟老师一起写一写课题。

“龄”:左边是牙齿的的“齿”,从牙齿就能判断一个人的年龄,右边是“令”,表示这个字的读音。

“樟”:左边是“木”跟树木有关,右边是文章的“章”,表示这个字的读音。

2、 课题写好了,你能读好吗?指名读课题,注意纠正龄的读音。

3、 齐读课题。

二、 精讲课文第四自然段

1、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有几棵?(两棵)这两棵樟树是什么样的?打开书自由读一读课文,用波浪线画出描写樟树外形的部分。

2、 你找到了吗?请你读一读(你找得真准确!)

3、 图片出示: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这部分内容,看看有几句话?

4、 谁来读第一句话。(你读得真流利,只是通过你的朗读老师觉得这两棵樟树还不够粗壮,谁能读得更粗壮些?)点击图片,突出粗壮。(你读得有胳膊那么粗了,碗口那么粗了,水桶那么粗了……)

5、 齐读第一句话。

6、 图片出示:师述:这就是樟树那稠密的树叶,老师刚刚听见同学们情不自禁的发出了赞叹,你瞧,樟树的树叶真多啊!多得数都数不清,

这树叶真密呀!密得不透风,不透一丝光亮

这树叶既多又密,这就是稠密的树叶。

这稠密的树叶真绿呀!绿得像翡翠一样

真亮呀,亮得

让我们拿起笔来写一写着稠密的树叶吧!一两句就可以。(及时评议)

7、 这樟树是一天这么有生机吗?一个月?一季?不,而是(四季常青)

板书:四季常青

点击图片,师引背无论是……总是……

点击图片,这里有一组关联词,(无论……总是……)

点击图片,你会用这样的句式,说一句话吗?

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我总是 。

无论是三九严寒还是盛夏酷暑, 总是 。

无论 总是 。

樟树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总是那么蓬蓬勃勃,总是那么富有生机,你能背出来吗?先自己试一试。

8、 集体背诵第四自然段。

三、 精讲课文第五自然段

过渡:听了同学们的背诵,我觉得这是粗壮的樟树,这是茂盛的樟树,这是蓬蓬勃勃充满生机的樟树,总之这是两棵美丽的樟树。樟树仅仅是因为外形美吗?(板书:外形美)不,樟树本身就具有一种~~~而且这种香气能~~~~这是樟树的可贵之处,这就是樟树的内在美(板书:内在美)

1、用一两句话概括出樟树的内在美吧!板书:永久的香气 驱虫

2、让我们捧起书,再次感受一下樟树的这种内在美吧!(自由读,边读边用笔点出这部分的关联词)用只要……就……说一句话。

3、师指导背诵这部分内容。

4、课文读到这儿,老师不禁有这样一个问题,既然是写樟树的可贵之处,为什么还要写其它树,并且举了石榴树的例子?(对比衬托樟树的可贵之处)

(1)分角色读

5、樟树不仅外表美丽,而且具有内在美的特点,所以当周总理让宋庆龄搬家时,她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樟树!)

四、课外延伸

1、宋庆龄跟樟树之间有什么联系呢?要弄清这个问题首先让我们走近宋庆龄吧!

书p128的图 这就是宋庆龄,她的气质多么高贵,多么 多么

2、宋庆龄 仅仅是因为外表美丽,气质高雅吗?不,她还有许多可贵之处!

3、出示图片师介绍宋庆龄。

4、现在你明白樟树和宋庆龄之间的关系了吗?

指板书:她像樟树一样 四季常青

又让敌人畏惧

板书:这真是人如此树,树如其人哪!(画箭头)

4、 难怪国际友人这样称赞他:(出示图片)

这就是外国人眼中的宋庆龄,她的声名不仅在中国大地上传播,而且香飘四海,她的美德像樟树一样播撒着永远的芳香。

5、 出示图片:齐读

6、 所以当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宋庆龄故居的时候……

五、布置作业

收集关于宋庆龄的故事,在夕会课上讲给大家听。

外形美 四季常青

板书设计: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永久的香气

内在美 驱虫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中的差异性 篇2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一篇以物喻人的叙事性文章。文章具体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它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文章既表达出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之情,又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宋庆龄的深深怀念之情。整篇文章层次清楚,语言简洁,重点突出。教学时我很注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领悟文章内涵,挖掘文章情感,一方面通过阅读感受揣摩文本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积极为学生建构与文本、作者对话的时空;一方面借助课外资料体会品味宋庆龄崇高的人格风范和高贵的精神品质。

樟树的“高贵”又可以从哪里看得出来?出示:

②“而樟树本身却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即使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

③“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

交流这些句子时,要引导学生边读边悟。可以围绕樟树香气的作用及持久性来品读每句话,每个词语。

相机板书:高贵:拒虫、香气永久保持

启发感悟:课文写的是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樟树与宋庆龄有什么联系吗?继续追问:文章写樟树的处形和内在的品质,这与宋庆龄有什么关系呢?这一下子,激起了孩子们的好奇:

我又问,知道宋庆龄的请举手。

这时候我适时地读了一段与课文紧紧相连的文字读给学生听,问:你听明白了什么?

然后,我引导学生看课文中的插图,让他们说说感受。

有的说宋庆龄很清秀。

有的说相片中的她很高雅。

有的说看起来她很高贵。

有的说她很温柔慈爱。

我顺势简要介绍了宋庆龄的生平事迹,让她的形象在孩子的心中明晰起来。

然后我问孩子,现在你们明白了吧,文中樟树与宋庆龄的关系了吧?

孩子情感的闸门被打开了:

有的说宋庆龄的精神就像樟树一样四季常青。

有的说宋庆龄像樟树一样让敌人畏惧。

有的说宋庆龄就是一株高大的樟树。

树如其人!我的教学目的达到了!

这时,我再让他们齐诵最后的一段。

感情可想而知!

再组织交流,寻找樟树与宋庆龄之间的相似之处。学生很快找出答案:

樟树蓬蓬勃勃————宋庆龄的精神蓬蓬勃勃

樟树拒虫,香气永久保持————宋庆龄坚强不屈,一生正气

樟树有高贵的木质————宋庆龄有高贵的品质

相机板书:宋庆龄,精神蓬勃、坚强不屈、一生正气

教学随想: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所以,应当重视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作用,应当重视语文的积累和感悟作用。就这篇课文本身而言,通过品读,我们既要感悟到樟树拒虫、永久保持香气的高贵之处,又要品味出宋庆龄精神蓬勃、坚强不屈、一生正气的高贵品质。这个教学环节,借助课外补充阅读资料,意在唤醒沉睡于学生内心的精神食粮,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健康的审美情趣,而这些也都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中的差异性 篇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无论……总是……”和“只要……就……”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联系生活实际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周围,我们随处可见各种各样的树木,你最喜欢哪一种树木呢?为什么喜欢它呢?(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2、出示图片,学生联系所查资料,简介宋庆龄生平。

3、解题。

(1)理解词语:故居、樟树。

(2)讨论:从课文题目看,你觉得这篇课文主要应该写什么?(樟树)写的是哪里的樟树?

(3)质疑: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课文。

读后请学生提出不足的地方。

2、说说你对课文的哪个地方印象最深。

三、自读课文 ,大概了解课文内容。

1、提出自读课文要求:

(1)轻声朗读课文,读准生字词的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3)在不理解的词句下面打上“?”

2、检查自学课文。

教师教进行巡视,及时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学生读词语卡片,注意“龄、樟、稠、瞻、质”的读音。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字音。

(3)交流读懂的词语。

(4)指名说说有哪些不懂的地方,一般内容可让学生自行讨论解决,重点词句在细读课文时解决。

四、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指导分段 。

1、自由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2、由课题可知课文应该重点写樟树,看看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樟树?(4、5自然段)

3、第4、5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段,联系上下文思考,全文可分几段?

全文可分三段:第1-3自然段为第一段,第4-5自然段为第二段,第6自然段为第三段。

4、小结“重点突破”的分段方法。

五、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3、收集有关宋庆龄的一些资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二、精读课文。

(一) 扣题直奔重点段,先行探究樟树的特点,细读第二段(第4~5自然段)

导入:在这篇课文中,大家都认为重点写的是樟树,那么课文第二段是怎样描写樟树的呢?

1、思考、探究第四自然段。

(1)观察课文插图一,引导观察樟树的样子。

要求按顺序仔细观察,抓住特点说一段话。

(2)默读第4自然段,找出最能概括樟树特点的一个词。

相机讲解“蓬蓬勃勃”的意思。(板书:蓬蓬勃勃)

(3)再读课文,画出具体表现樟树蓬蓬勃勃的词语。

(枝干:粗壮、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 ……)

(4)指导朗读。(提示:“粗壮、稠密、远远的、四季常青、勃勃生机”等词语应重读。)可采用教师范读、指名读、评议读、齐读等多种朗读形式。

(5)小结:第四自然段主要写樟树的样子,作者抓住它“蓬蓬勃勃”的外形特征,按由分到总的顺序描写的。

(6)指导背诵。

要求学生先理清叙述顺序,弄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再练习背诵。

2、学习第5自然段。

(1)默读课文,用“—”画出写别的树木的句子,用“~~~”画出写樟树的句子。

(2)出示重点句,品读:

而樟树却不招虫,因为樟树本身有一种拒虫的香气。更可贵的是,这种拒虫的香气能永久保持。

①找出句中的一对反义词》(招――拒)

“招”和“拒”可组成哪些词?在这句中“招”和“拒”当作什么讲?(招引使虫不敢接近)

②句子:

而樟树却不招虫,因为樟树有一种拒虫的香气。

而樟树却不招虫,因为樟树本身有一种拒虫的香气。

“本身”这个词说明什么?(说明拒虫香气是樟树内在的,固有的,不是外加的。)

③“永久保持”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它的香气永久保持?(即使……仍然……)

比较一下“枝枯叶落”与“枝繁叶茂”,作者为什么不写它枝繁叶茂时的浓郁的香气呢?(因为当它枝枯叶落时,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这才说明它本身有香气,能“永久保持)

(3)轻声读第五自然段,思考最后一句“樟树的高贵之处就在这里”是说樟树的高贵之处在什么地方?

(4)教师引读第五自然段。

(5)结合宋庆龄的生平说说自己学习第五自然段的体会。

(6)指导朗读。

(7)指导背诵。

(二)扣题牵动第一、第三段,再探究象征意义。

导入:这樟树生长在什么地方呢?

1、第一段写了周总理,还写了宋庆龄,那么主要写谁的事?主要写宋庆龄的什么事?(宋庆龄不肯搬家,是因为舍不得这两棵樟树)

2、宋庆龄为什么对长在她家院子里的这两棵樟树有这么深厚的感情?联系课文里的有关词句,联系老师介绍的宋庆龄的生平,联系课外读到的宋庆龄的故事,展开合理想象,描述宋庆龄在樟树下的活动和她的所思所想:

每当接见客人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每当少年儿童来探望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每当朝阳初升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每当夕阳西下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每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轻声朗读第一至第三自然段。“我舍不得这两棵樟树”这句话说明宋庆龄对这两棵樟树非常喜爱和深深的眷恋。读时,要表达出这种思想感情。

4、来宋庆龄故居瞻仰的人为什么总爱在宋庆龄故居前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想一想,议一议,再告诉大家。(因为樟树不仅长势蓬蓬勃勃,具有拒虫的香气;而且更因为宋庆龄也像樟树那样,一身正气,令敌人畏惧,人们为了表达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总爱在樟树下留影纪念)

三、总结全文。

课文以樟树为线索,先写宋庆龄舍不得这两棵樟树,再写樟树的样子和高贵之处,最后写人们爱在樟树前留影纪念。樟树不仅外形美,蓬蓬勃勃,而且本身有一种永久不变的拒虫香气。人们爱在樟树前留影纪念,是因为宋庆龄就是一位外表秀美、具有高洁的品格和坚毅的革命精神的伟大女性,人们对她非常崇敬。

四、感情朗读全文。

五、作业

1、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

板书:枝干粗壮

外形及特点 枝叶稠密

四季常青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拒虫的香气

内在品质

永久保持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中的差异性 篇4

读几本关于宋庆龄的书吧!——《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文章。(板书)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我让学生到前面板书,板书完后,我校对他们的书写,让同学们认识到如何把字写好,写端正。相机引导学生学写生字“樟”)

师:怎么学习这篇文章呢?宋庆龄故居我没有去过,为了教你们,我是这样准备的。

请同学们看我的准备。

(打开网络,在里键入“宋庆龄故居”四个字回车,瞬间出现了7800条信息。同学们我就是浏览这些信息来学习这篇文章的。)

师:(打开)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我们可以看到如何到那里瞻仰宋庆龄,了解到宋庆龄诸多资料等。

(同学们跟着我在看)

师:现在我们再到北京的宋庆龄故居看一看。

(同学们此时又来到了北京的宋庆龄故居)

师:请再跟着我到重庆看一看。

(同学们此时又来到了重庆)

(在同学们轻松浏览之时,我说出了下面一段话)

师:同学们,我就是按照这种方法知道了宋庆龄的故居,了解到许多知识。所以制作成了下面课件。

(学生浏览我制作的课件)

师:这些课件,其实同学们也能够做上来。

师:通过上网和制作课件,我们了解了许多东西,但这些东西只是皮毛。其实,我们要想认识宋庆龄,最好要读读宋庆龄方面的书,看看这位伟人的一生。如果你真的这么做了,你一定会学到许多东西。今天你们可能暂时找不到这些书,我想课后你们可以到图书馆看看,如果学校图书馆没有你们也可以让市图书馆去借阅。当然也可以到新华书店去,那里一定能够买到这方面的书。今天的我们最好先把课文学好。有的同学已经读好多遍了,感觉到这篇文章写得非常好,既然你们认为非常好,我们赶紧把这篇文章变成自己的,以便你们到上海宋庆龄故居更好的瞻仰这位伟人,及更有趣的阅读关于宋庆龄方面的书。

(学生们自读自背这篇文章)

(待学生背熟后再来较深入地学习这篇文章)。

今天我重读了我在2004年上的这节课,感觉这一上法对于我的学生来说是可行的。这两天,我阅读着四下语文教材,在这一课上,我停了很久,不知该如何把这一课上好。一直没有动笔书写自己的思考。这篇课文很短,也很简单,学生也很容易找到文章的重点段,关键段、关键句。我知道学生对宋庆龄的理解与上篇对曼德拉的理解是一样的,我没有能力让他们理解的多么透彻,教学中,我只能引导他们读更多的书,把其作为书香校园的重要内容。也许这也是我个人课文的小小思考。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中的差异性 篇5

关于文秘帮教学有效性的点滴思考——听《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有感

作者:佚名转贴自:转载点击数:165

关于文秘帮教学有效性的点滴思考——听《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有感

今天参加苏州市教育学会语文分会的换届选举大会,听了《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引发了对文秘帮教学有效性的些许思考,记录在后,供大家讨论。

一、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教学目标的有效性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前提。语文教学目标只有体现学科的特点,才能保证其有效性。从语文程目标出发,语文教学的目标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内化范文语言。即掌握生字的音形义,理解和应用新词,熟悉和应用有关句式,积累优美的段落和篇章。这些目标要求大都体现在课后的练习设计之中。

2、建立语言形象。①能在头脑中还原文本语言描绘的事物的面貌,像读到“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粗壮,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两句时,通过想象,眼前能够呈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樟树的形象;②在表达时能与生活中其他事物作比较,像对樟树的高度、树干的粗壮和树枝的长度、树叶的颜色和亮度,能够通过与其他的事物的比较加以说明;③能与课文提供的其他情境或生活中的其他情境相联系,生成新的视像,像读到“樟树四季常青,无论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一句时,能够想象烈日炎炎、雷雨交加、冰天雪地等环境下,樟树所展现的生命活力。

3、生成思想意义。通过与文本、作者、教师的对话,解读出文本的意义。如学习《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第五段时,能够从樟树固有的、持久的香气及其拒虫的特点,懂得作者借物抒情、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体会宋庆龄品德高尚、正气长存、永不变节的伟人品格。

二、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与语文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密切相关。只有体现语文学科特点的教学方法才是有效的语文教学方法。

朗读是语文教学基本的有效方法。前人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得出结论,朗读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有助于促进语言的发展,有助于写作能力的提高,有助于语言文字的积累,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

如果说朗读是经,那么字词句的训练就是纬,朗读只有与字词句的教学与训练有机结合,才能全面实现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

三、教学结构的有效性

文秘帮教学几乎与所有学科的课堂教学一样,必须安排动静结合的课堂教学结构才能提高其有效性。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作为处于主体地位的主人,在经过自己独立、充分的思考之后,朗读或者字词句的训练才能成为主体的学习行为,不然,学生只是听命于教师的教学指向,而无自己的学习目标;只顾揣摩教师的意图,而无自己的理解、体验与感受,其学习的有效性必然大打折扣。只有读思结合,才能实现从语言到形象,从形象到意义的转换;只有练思结合,才能更好地掌握语言这门工具,提高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

本文摘自:新思考网 作者:谢理文 感谢作者的辛勤劳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出处和作者所有。

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课题的关键字搜索!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中的差异性 篇6

作者:佚名转贴自:转载点击数:52

学生自主探究的触发点——从《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谈语文实践活动

一、发现问题——引发冲突

1.课前发现问题。

我在查阅《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的相关资料时,文中两句话引起了我的注意:

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即使当它枝枯叶败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

这两句话看起来似乎有点矛盾:如果樟树四季常青,它就不会有枝枯叶败的时候;如果樟树有枝枯叶败的时候,它就不是四季常青。那樟树究竟落不落叶呢?这两句话又该如何解释呢?

带着这些疑问,我请教了本校的老师,他们有幕卮鹫潦魉募境g嗖宦湟叮挥械乃得挥凶⒁夤?挥械乃嫡潦骰崧湟叮??植荒芫咛宓厮党鏊?窃跹?湟兜摹n矣智虢塘嘶?局种沧ㄒ祷в??强隙ǖ馗嫠呶遥骸罢潦骰崧湟丁薄n蘼垩??芄环⑾只蛘卟荒芊⑾终饬骄浠暗拿?苤?γ?矣ω萌绾蜗蜓???菡飧鲂畔⒛兀?

2.课上引发冲突。

在认识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时,徐佳伟说“樟树四季常青不落叶”,多数学生表示认可,只有韩涛提出异议,他认为樟树会落叶。

老师:樟树落叶还是不落叶,你们有些什么理由来说明各自的观点呢?

徐佳伟:课文上就是这么写的——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韩涛(挠挠头):课文里“即使当它枝枯叶败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这句话不就是说樟树落叶吗?

林康补充道:眼见为实,大家还是看看窗外吧!你还认为樟树落叶吗?

(窗外柳树桃树这些落叶的树木入冬前树叶就已落光,只剩下光秃秃的枝桠。再看看樟树,勇敢地面对风霜严寒,满树稠密的树叶仍然乌青发亮。)

韩涛:反正樟树会落叶,放学回家我就问爸爸。

老师:好,这是解决问题的一个好方法,同学们还有别的好方法吗?

王家楠:上网、上图书馆查资料。

李朝正:找资料总不如亲眼所见,我们最好去实地观察。

老师:同学们提出了很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你们可以选择其中一种方法去寻找答案。

(教师引导学生确立自主探究主题、制定自主探究的计划和交流讨论的时间。)

二、自主探究——讨论交流

经过8个月的观察和7次讨论交流,同学们的收获远远超过课本所包容的知识。

1.通过查找资料,同学们知道:

(1)樟树是一种乔木,全株有香气,枝叶可以提制樟脑用来防蛀,但最近科学发现樟脑挥发的物质对人体有害,要少用或不用;

(2)全年都有绿叶的植物,如松、杉、茶树等是常绿植物;

(3)柳树、槐树等是到冬天树叶枯黄凋零的树。

2.通过观察讨论,同学们形成共识:

樟树不但落叶,而且开花结果,只是它落叶、开花、结果的过程与众不同或者我们没有注意罢了。

像杨柳树、桃梨树这些落叶树木入秋后就开始黄叶飘零,所谓“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及至入冬,枝头几乎没有一片树叶,枯瘦的树枝在寒冷的北风中乱颤。待到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之时,它们又展现出勃勃生机,稍不留神,已经桃红柳绿满眼青翠了。春暖花开时节,樟树也在萌发新芽长出新叶。樟树的新叶一天天长大,老叶仍在枝头,但是老叶的颜色却在渐渐地发生变化,由碧绿变得暗红,看上去很有些香山红叶的味道。三四月间,新叶长到老叶一般大小时,老叶的颜色也由暗红变得枯黄,在春风的吹拂下,它们更像完成神圣使命的战士,片片枯叶落到樟树下,拣一片落叶在手心揉一揉,闻一闻,香味更浓。即使到5月底6月初,换上新装的樟树树叶丛中还夹杂着几片或红或褐的老叶呢!

老叶还没有全部落完,樟树开始开花了,形状和颜色有点像葡萄的花朵,一簇一簇的,躲在树叶丛中;七八月间,杨柳桃梨的枝叶在烈日的炙烤下垂头丧气,樟树叶更像打了一层蜡,在太阳的照射下闪闪发光,樟树嫩绿的小果儿已藏在叶间;果实渐渐蓬大,到十月底,深绿的果实已变得暗紫,摘下一颗捏在指间,软乎乎的,像捏着一颗熟透了的紫葡萄;樟树还在抽新枝长新叶,北风袭来,鸟儿在树间啄食渐渐干瘪的果实,每根树枝最下的三两片树叶又变得暗红,远远看去,就像碧玉上镶嵌着的红宝石……

3.通过对比观察,同学们知道雪松也是一边长新叶一边落老叶,这时节雪松枝头也竖立着黄褐色的种籽。

4.通过调查访问,同学们认识到了种植樟树的经济价值。

5.一系列的自主探究使同学们认识到了“四季常青”和“枯枝败叶”之说并不矛盾。樟树落叶是正常的新陈代谢;樟树枯死或被砍伐或枝条折断才会出现枝枯叶败的现象。

6.通过观察和实验,同学们确信樟树不招虫。近处观察樟树,树干无虫蛀的迹象;树叶叶面无害虫咬噬迹象;整株树体未能发现害虫。将新鲜的树枝置于地面,附近看不到虫子。

7.这一系列的自主探究也使同学们对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学生的自主探究将持续到第二年的3月份,同学们开始采集树种,准备在劳动园地育苗。)

三、对比分析——促进发展

为了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我们的教学活动更应该持之以恒地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探究,让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激活各科学习中的知识储存,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语文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问题和冲突,则是学生自主探究的触发点,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师生经过整合,归纳一个或几个多数学生认为是疑点的、有整体性和综合性的、能体现教材重点难点的中心问题,然后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方式、学习伙伴等,通过自主、合作学习来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自己失去探索知识,探求世界奥秘的过程中不断进步。

转载自仪征漫网站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中的差异性 篇7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课堂实录

宝应县叶挺桥小学 王洪霞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生齐读课题

师:昨天我们学习了课文的1、6两个自然段,现在回顾一下。

生齐读第六自然段。

师:为什么人们总爱在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前留影纪念呢?现在就让我们打开课文,请同学们自由放声朗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画出一个最能反映樟树生长特点的词语。

(读后交流)

生:我画的是“蓬蓬勃勃”。

师:“蓬蓬勃勃”什么意思呢?

生:“蓬蓬勃勃”说明生命力非常强。

生:“蓬蓬勃勃”指长得很茂盛。

生:“蓬蓬勃勃”就是很繁荣、很旺盛的意思。

师:你能读一读这个词吗?

生:蓬蓬勃勃

生:蓬蓬勃勃

生:齐读

师:哪些地方反映樟树的蓬蓬勃勃呢?让我们再读课文,圈画出有关词句。

(读后组织交流)

生:我从“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粗壮,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这一句看出樟树的蓬蓬勃勃。

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吗?

生:“枝干粗壮,伸向四面八方”,让我想起了“枝繁叶茂”。

生:从“枝干不仅伸向四面八方,而且伸得远远的”这一句,我看出枝干多,而且长得粗壮。

师:你能读一读这个句子吗?

生:请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粗壮,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

师:你读得真好。还有谁想读?

生:(有感情地)“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粗壮,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

师:你读得真美,让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

师:还有哪些地方也能反映樟树的“蓬蓬勃勃”呢?

生:“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这一句中,“稠密”是说叶子又多又密,“绿

得发亮”,说明叶子长得好,只有叶子长得好,才能发亮。

师:多美的树叶。女生一起把它的美读出来。

女生深情朗读: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

生:我还从“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

勃”中的“四季常青”这一个词看出樟树的生命力非常强。

师:再来读一读这句话。还有哪个关联词也说明它生命力顽强呢?

生:我从“无论……总是……”这个关联词中看出它生命力顽强。

师引读:是呀,无论是____________,它们总是____________。生接读

师:多么顽强的两棵樟树呀,它还会在什么环境中,什么条件下总是那么

蓬蓬勃勃呢?让我们想象一下,同桌交流彼此的看法。

生:无论是严寒还是酷暑,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生:无论是狂风还是暴雨,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生:无论是干旱还是洪灾,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师:多么顽强的两棵樟树呀,让我们在脑中留下它蓬蓬勃勃的气势,齐读

“蓬蓬勃勃”。

生再次美读该词。

师:枝繁叶茂、四季常青的樟树是那么蓬蓬勃勃,那样招人喜欢。除了外

形美,樟树还可贵在哪儿呢?让我们走进课文的第5自然段,边读边

画出有关句子。

(读后交流)

生:樟树的可贵之处是樟树本身有一种香气。

师:“本身”什么意思?

生:天生的

生:与生俱来的

师:樟树本身有一种香气,其它树木呢?把它读出来。

生:别的树木容易招虫。从同一棵石榴树上,可以捉到三四种不同的虫子。

它们还要养儿育女,繁衍后代,子子孙孙都寄生在树上。

师:与其它树木相比,樟树是多么可贵呀!

生:樟树还可贵在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

师:“永久保持”,你是从文中哪些句子看出来的?

生:即使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

师:读到这里,你读懂了什么?

生: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说明樟树已没有了生命力,但是它的香气仍然存在。

生:樟树制作成家具,哪怕是一张小凳子,它的香气永远不变。

师引读:樟树的香气能永久保持,即使——

生接读

生:我从“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也看出樟树的香气能永久保持。

师:从这句中的哪个词?

生:“只要……就……”

师:请你把自己的理解读出来。

生:(动情朗读)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

师:是呀,多么难能可贵的品质呀,让我们一起记住它。

生齐读该句。

师:(映示樟树图片)瞧,这就是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此时,留在你脑中的是两棵怎样的樟树?

生:这是两棵生机勃勃的樟树。

生:这是两棵生命力旺盛的樟树。

生:这是两棵茂密的樟树。

生:这是两棵蓬蓬勃勃的樟树。

师:这两棵樟树与宋庆龄奶奶一同度过春、夏、秋、冬,一同走过风风雨雨。看到它,我们不由得想起了它的主人——宋庆龄奶奶。课前,同学们收集到的关于宋庆龄的资料有哪些?

生:宋庆龄曾同何香凝等16人发起“救国入狱运动”,抗议蒋介石非法逮捕进步人士。

师:是一个爱国人士。

生:1938年,宋庆龄在香港发起组织“保卫中国同盟”。

生:陈炯明叛变时,宋庆龄勇敢地留在总统府,掩护孙中山脱离险境。

师:多么勇敢的女性呀!

生:宋庆龄曾接替宋蔼龄担任孙中山的英文秘书。

…………

师:听了你们的介绍,老师感到宋庆龄真不愧是十九世纪伟大的女性。老

师也带来了宋庆龄奶奶生前的一些图片,让我们一起欣赏。

(映示宋庆龄的一组图片,并配简短录音介绍)

师:如今,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宋庆龄的故居,也总爱——

生接读。

师:此时此刻,你能明白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她故居的樟树前留影纪念吗?

生:这两棵樟树长得蓬蓬勃勃,使人喜爱。

生:这两棵樟树的生命力顽强,人们愿意向它学习。

生:这两棵樟树很可贵,就像宋庆龄奶奶一样有高贵的品质。

生:在人们的心目中,宋奶奶的品质就像这两棵樟树。

生:人们希望通过这张照片,让宋奶奶的高贵品质永远留在人们心中。

师:是的,这不再是两棵普通的樟树,在人们的心目中,它是宋奶奶的化身,宋奶奶的生命已经与这两棵樟树融为一体,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饱含深情地再次齐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生完成课堂作业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中的差异性 篇8

教学目标:

1、运用已有的识字策略学习本课生字,正确认读“龄”、“衍”,正确识记“稠、瞻”等生字字形;通过看图想象、联系上下文、比较等方法理解“稠密”、“繁衍”、“瞻仰”等词的意思。

2、抓住关键词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悟,感受樟树外形特点和可贵之处。通过搜集的资料领会樟树和宋庆龄高尚人格之间的联系,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法。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与怀念之情。

3、用“无论……总是……”、“只要……就……”等关联词造句,练习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樟树的可贵之处。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抓关键词句,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

课内课外知识交融,追求开放性;

读中感悟怡情养心,注重人文性

学习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揭题

1、出示樟树图片,谈话引入

阳春三月,百花争艳,树木葱茸,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这两棵树上。(幻灯)

知道这是两棵什么树吗?学生答,(板书:樟树)学生齐读两遍。

出示:这两棵就是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幻灯)

2、师边板书边解说:注意“龄”字,左半边是个牙齿的齿字,因为从牙齿能看出一个人的年龄。注意“龄”的读音(板书:宋庆龄)齐读

3、板书:故居,“故居”什么意思?

4、看图:这白色的屋子就是宋庆龄的故居

5、看图:这就是宋庆龄。

(1)你了解宋庆龄么?师生交流。

(2)揭示资料(幻灯)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优秀教案设计

(3)师小结:宋庆龄是20世纪全世界最伟大的女性之一。她的一生是革命的医生、爱国的一生。她坚贞不屈、一身正气,她勇敢顽强、英勇奋斗,她百折不挠、无私无畏。她以她的人格魅力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尊敬和热爱。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与宋庆龄有关。(完成课题板书:的)

齐读课题。

6、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7、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什么样子?作者为什么要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和宋庆龄有何关系么?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二、初读感知

1、检查词语

出示词语:分行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随机纠正读音)

2、初读课文

指名读课文,师生评议

3、理清脉络

(1)读了课文,同学们知道课文哪几小节具体写了樟树?

(2)第6小节主要写了什么?随机理解“瞻仰”

(3)第1-3小节主要写了什么呢?

三、精读感悟

1、学习1-3小节

(1)指名读第2小节:说说有什么想法?

A、周总理为什么要她离开上海的故居呢?(提示:这偌大的一间房子,为什么周总理说它小呢?)

因为这个房子是用来——出示资料(幻灯)

B、原来这所房子既是宋庆龄生活的地方,又是她夜以继日工作的地方,这所房子的一切都已在宋庆龄内心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怪不得她说——(引读:“我舍不得这两棵树。”)同学们,舍不得应该是怎样的一种感觉呢?想想你掉了你的心爱之物,离开你的亲人,谁来读?(指名读)宋庆龄舍不得这两棵樟树是源于对它们的——喜爱。

(2)让我们也走近这两棵樟树。(齐读第1-3自然段)

过渡:学到这里,问题来了:作者为什么不在第1小节开门见山地说这是两棵樟树,却要到第3小节才告诉我们这是两棵樟树呢?

(3)请同学们再次默读1-3小节,边读边思考

指名回答

师小结:作者没有在一开头就点明”樟树”,为的就是吸引读者,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作者直到第3小节才揭示出这是两棵樟树,为的就是重点突出这两棵树的与众不同,并且也很自然的过渡到下面的内容:写两棵樟树是什么样子的。这看似平淡无奇的几小节却蕴含着作者的独具匠心,让我们再完整读读这三小节,细细体会一番。把宋庆龄是个什么样的人,周总理为什么要她离开上海的故居,这个房子是用来干什么的一一藏入脑海。

(4)齐读第1-3自然段

那宋庆龄又为什么会舍不得这两棵樟树呢?这个问题留待我们下节课来探究。

三、作业

1、抄写词语

2、背诵第1、2、3自然段

3、继续了解宋庆龄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揭示话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引读课题)

通过上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宋庆龄奶奶,(板书:宋庆龄)也知道了周总理劝宋奶奶搬家,可宋奶奶却说(幻灯,引读)我舍不得这两棵树。

这是两棵什么树呢?

生:这是两棵樟树。(板书:樟树)

对,这就是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幻灯)可令我们不解的是,像宋奶奶这样地位高的人,什么没见过,为什么会舍不得两棵樟树呢?(幻灯)我们一起来寻找一下原因好吗?

话题出示:宋庆龄奶奶为什么舍不得这两棵樟树?(幻灯)

二、学习新知,感受樟树特点

师:请同学们默读第4、第5自然段,试着找找原因,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一下。(幻灯出示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一)小组合作,初探究竟

1、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2、大堂交流:小组汇报(随机幻灯出示,帮助理解词汇)

答案预设:a、学生抓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而谈:枝干粗壮、枝叶稠密

四季常青、蓬蓬勃勃

B、学生抓樟树的可贵之处(品质)谈:保持香气、永久拒虫

同学们讨论好了吗?哪一小组先来说说你们小组觉得宋庆龄不舍得这两棵樟树的原因?(随机理解:枝干粗壮、树叶稠密、蓬蓬勃勃)

3、教师小结,出示学生讨论的要点

(二)精读感悟,明确细因

1、精读感悟,明了原因之一

师:让我们细细来看这第一个原因(樟树外形与生长特点)

(幻灯出示图、文)

出示第4自然段: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粗壮,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稠密的枝叶绿得发亮。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1)指名读。

抓住了这些关键词,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两棵怎样的樟树?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美丽)学生交流。

请你也来读出它的美丽,你还感受到这是两棵怎样的樟树?(生命力旺盛、顽强)(随机理解:蓬蓬勃勃,指导学生情感读句)

(2)课文用了“无论……总是……”这组关联词,告诉我们什么呢?

多么顽强的樟树啊,不管遇到怎样的环境和遭遇,它总是那么——蓬蓬勃勃,谁能读出它的顽强?指读。

(3)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两棵樟树的美丽与顽强。(齐读第4自然段)

(4)指导背诵:现在知道宋奶奶为什么舍不得这两棵樟树的原因之一了吗?愿意把这两棵樟树永远地留在我们心里吗?不看书,我们一起来试试。(幻灯)

2、精读感悟,明了原因之二

师:我们再来看同学们所说的第2个原因。

(1)、指名读第5自然段,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突出樟树的可贵之处的?(引导学生感受写作方法:比较)具体说说看呢。(理解繁衍)

哦,怪不得宋奶奶对这两棵樟树情有独钟了,原来——(幻灯出示文:樟树本身却有……虫类就怕它一天。)

同学们,这樟树的香气有什么特点啊?(板书:香气)(永久保持)那是多久呢?一年?十年?一百年?是啊,即使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幻灯、引读)只要——(幻灯、引读)也就是说,这香气能够——(板书:拒虫)

师:那么,当人们把樟树木制作成家具的时候,也就保护了里面的衣物。(板书:护物)

2、同学们,你们分析得真对,这的确是宋奶奶舍不得这两棵樟树的又一个原因。你们看作者赞美樟树的时候,先写它的外形美,由外及内,再写它的可贵之处,也就是它的内在品质。同学们,让我们也来读一读,好好体会一下。(幻灯)(集体读:樟树本身却有……虫类就怕它一天。)

三、走近人物,感悟品质

师:同学们,面对这样的两棵樟树,宋奶奶不愿搬家情有可原,可天下樟树那么多,为什么人们也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影?而且要作为永久纪念呢?

1、(幻灯揭示话题2:为什么人们也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影?而且要作为永久纪念呢?)

是吗?让我们再次走近宋奶奶。

2、揭示资料,进一步了解宋庆龄(幻灯)

资料一:宋庆龄就如樟树蓬蓬勃勃。

资料二:宋庆龄就如樟树保持香气,永久拒虫。

这里的虫就是——(板书:敌)

是啊,宋奶奶一生——(幻灯)

3、现在明白人们为什么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影了吧。(完成板书:樟树——香气——宋庆龄)那就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一起走进宋庆龄故居,也来留个影作个纪念吧。(幻灯,齐读第6自然段)

4、介绍写作方法

现在我们再来想想宋庆龄舍不得两棵樟树的原因,就是因为樟树长得蓬蓬勃勃吗?就是因为它香气拒虫吗?实际上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她把这两棵樟树看成了自己,她要像樟树一样保护自己的人民。(板书:民)学到这,你觉得这篇文章还仅仅是在写樟树吗?对,这两棵樟树就是宋庆龄的化身,作者是借着樟树来写宋庆龄,这种方法就叫借物喻人(板书:借、喻)

过渡:像这种借物喻人的方法用得很多,看(幻灯)

四、拓展延伸

1、揭示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

师读,诗中写的事谁?(指名答)

这个地方她在诗中是梅花,实际上是宋庆龄、王庆龄、张庆龄等革命者。

我们再来读一遍,(齐读)

2、揭示陈毅的《咏松》

(指名一排读)写的是松树,松树代表谁呢?(宋庆龄,或者所有的革命烈士)

同学们,借物喻人的诗、文章还有很多。老师推荐同学们去读读矛盾写的《白杨》,研究一下它写的又是什么?

推荐阅读:《白杨》——矛盾

3、(幻灯)老师模仿毛泽东的词自编了一首,我们一起来读。

师生齐读——《卜算子·咏樟》

同学们,让我们记住这个伟大的名字——宋庆龄,这是中国人的骄傲,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

五、作业

1、背诵课文

2、请用上“无论……总是……”、“只要……就……”仿照课文第4、5自然段写一种植物。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中的差异性 篇9

在《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教学中,我力求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运用“以疑导学”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经历“无疑——生疑——质疑——释疑”的学习过程,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和谐统一。

在上课伊始,我就引导学生根据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于是学生提出疑问: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点?宋庆龄故居值得写的东西很多,为什么作者单单要描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呢?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急于把答案告诉学生,而是问:“这些问题提出来了,靠谁来解决呢?”有的学生会回答靠老师。老师明确地告诉学生:光靠老师是不行的,老师相信你们自己提出的问题完全可以通过自己读书思考去弄懂它。这样就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他们急切地要求阅读课文以解决他们自己提出的问题,对于不能立即解决的问题通过小组讨论,以集体的智慧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学生通过自读自悟,自己解决了问题,从而完成了“无疑——生疑——质疑——释疑”的学习过程,同时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的第五自然段,是文章的重中之重。它主要写了樟树具有拒虫香气的高贵之处。学习这一段,教师可先让学生自读课文,看这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再让学生自读、圈点,这样既保证了每个学生都充分地参与,又给他们的参与提供了可选择性。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借助多媒体把学生说的句子显示在屏幕上,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品味领会了句子的含义,理清了句子之间的关系,还体会出课文是如何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地写出樟树的高贵之处的。在这些学习梳理的过程中,教师只作适当的点拨指导,学生始终是积极的探究者、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这种自读自悟的自主学习中,获得了成功的愉悦感。

由此可见,教师只有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新的素质观、人才观、质量观,变课堂为学堂,变灌输为引导,变指令为合作,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使学生学习的潜能得到极大的发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中的差异性 篇10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十个生字,理解新词语的意思。

3、会用“崇敬、稠密”造句。

4、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

二、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来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三、教具准备:

卡片、挂图、录音、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检查自读情况,帮助学生正音:A读生字新词,卡片出示。B指名分自然段朗读,其余学生认真听好,听他们读得怎样?C评价、纠正。

3、默读课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它们分别讲了什么,说说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4、交流:板书:两棵樟树,外形、特点、高贵之处。

5、根据这三个内容,给课文分段,了解课文内容。 (1—3)宋庆龄故居的庭院里有两棵樟树。 (4—5)樟树的外形,生长特点及它永久保持拒虫香气的高贵之处。

6、人们爱在樟树前留影纪念。

7、师总结初步感知的课文内容。

(二)写字指导

1、“搬、榴、繁、瞻、衍”笔画较多且容易写错,进行笔顺和间架的具体指导,把字写正确,写匀称。

2、“樟、稠、拒”左窄右宽。

3、“劝”左右所占比例差不多。

4、 描红(书上)

(三)细读课文

1、细读第一段(第1—3自然段)1自由读课文,思考讨论: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告诉我们什么?段与段是怎样连起来的? 2指导归纳段意 第一段写了周总理,还写了宋庆龄,主要写的是谁的事?什么事?(学生归纳段意抓住主要人物的主要事情。) 宋庆龄不肯搬家,是因为她舍不得两棵樟树。 3指导朗读。(读出喜爱和眷恋的语气“这是两棵樟树”中的“樟树”要重读)。

2、细读第二段(第4—5自然段)

(1)学习第4自然段 a 课件出示课文插图一,引导观察樟树的样子。要求按顺序仔细观察,抓住特点说一段话。 b 默读第4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这段从哪几个方面写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的?并画出有关的词语。找出最能概括樟树特点的一个词。理解:“蓬蓬勃勃”的意思形容非常繁荣旺盛。 c 再读课文画出具体表现樟树蓬蓬勃勃的词语。树叶:稠密,绿得发亮,四季常青。看图理解有关句子。(板书:四季常青) d 指导用“稠密”造句 e 指导朗读,表现樟树特点的词语要读重音。 f 指导背诵要求学生先理解清叙述顺序,弄清与句之间的联系,再练习背诵。

(2)学习第5自然段 1 默读课文用“—”画出写别的树木的句子,用“—”画出写樟树的句子2 学习第1—3句 a 指名读 b 理解“繁衍”“寄生”等词语。 c 说说别的树不好在什么地方。

3、学习第4—8句 a 自由读课文。 b 理解“可贵、仍然、木质、高贵”等词。 c 理解句子。 课件出示: 而樟树却不招虫,因为樟树本身有一种拒虫的香气。更可贵的是,这种拒虫的香气能永久保持。说说这句话中哪个词能表示樟树和别的树不一样。

4、引导理解樟树具有拒虫香气的象征意义。 a 再读第5自然段,说说樟树高贵在什么地方。 b 结合宋庆龄的生平说说自已第5自然段的体会。

5、指导朗读在读中品味樟树的高贵,读出对樟树的赞美之情。

6、指导背诵 a 师引读课文 别的树怎样?而樟树怎样? 更可贵的是什么? 从哪儿看出它的香气能永久保持? 因为樟树香气能永久保持,所以说— b 男女生分层读课文。 C 练习背诵。

7、指导归纳段意。 第4自然段写樟树的样子 第5自然段写樟树的高贵之处 把两句合为一句话就是第二段的段意。 指名用自已的话说说第二段的意思。

(四)细读第三段(第6自然段)

1 指名朗读课文

2 理解有关词语(崇敬、瞻仰)

3 人们为什么爱在宋庆龄故居前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因为樟树不仅长势蓬蓬勃勃,具有拒虫的香气,而且更为宋庆龄也像樟树那样,一身正气,令敌人畏惧。人们为了表达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总爱在樟树下留影纪念。

五、教学结束:

作业

1、写字簿第二课生字词写完。

2、抄写词语。

3、读课文三遍。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中的差异性 篇11

情蕴意 理于思——《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课例分析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一篇写物喻人的文章,文章表面是赞美樟树蓬勃生机和具有永久拒虫香气的高贵气质,实则赞美樟树主人宋庆龄具有让敌人畏惧的正义之气和不凡的高贵气质。课堂上,要让学生充分感悟到这一点,在喜爱樟树及其主人宋庆龄的同时,深切体会到樟树和主人的相同之处,同时达到情趣和理趣的双重飞跃。我就第二课时的部分教学设计做粗浅赏析:

一、学习课文1-3小节,感受宋庆龄对樟树的喜爱:

自由默读课文1-3小节,读完后,你知道了什么?

(赏析:让学生沉下心来自由默读,全身心地进入文本,以大问题导路,让学生整体感知1-3小节的内容。)

生:我读出了宋庆龄很喜欢她故居的两棵樟树。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周恩来同志让宋庆龄同志搬家,她不肯,她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

师:具体哪个词?

生:舍不得。

师:从舍不得我们仅仅看出的是宋庆龄喜欢樟树吗?能换一个词,能够更贴切?

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想出了喜爱、疼爱、珍爱,比较得出珍爱最好。

教师板书:主人珍爱樟树

师:既然是珍爱,宋庆龄说的这句话应该怎样把它读好,什么语气,读出珍爱来,读出舍不得来。

学生纷纷尝试语气、面部表情都十分真实。

(赏析:要让学生读书的时候,在大段的语言文字中首先就找到重要的,自己需要的,学生由搬家这件事找到宋庆龄说的一句话,再由一句话找出一个最重要的词语,教师的有意识的引导很重要。

学生由喜欢---喜爱---疼爱---珍爱一步一步地走近和深入,要明白有的时候看到文字时顿时想起来的并不是最贴切的,要沿着顿时想到的再深入下去,那样的理解才是最透彻的,体会的感情也才是最深刻的,这样才能离文本更近,离作者更近。)

二、学习文章第四小节,感受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

自由默读课文第四小节,想一想第四小节主要写的是什么?

生:写的是樟树的外形。

师:仅仅是外形吗?哪句话写外形?

生:第一句、第二句。

师:那第三句话呢?能不能把第三句话也概括进去?

经过交流,生得出第四自然段写的是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

(赏析: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抱怨学生的概括能力太差,我认为,纠其原因是老师没有教给学生正确的概括方法,学生拿到一段文字不知从哪里入手来概括它,在学生概括错了或不完整的时候,让学生再次回到文本,再去研读课文,经过一系列重新的审慎思考,得出了正确答案,也学到了概括的方法。)

师: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总的来说是哪一个词语呢?

生:蓬勃

教师板书:樟树蓬勃

…………

三、学习文章第五自然段,感悟樟树的高贵之处:

…………

四、读补充小故事,感悟宋庆龄和樟树的相同之处:

教师出示备课时查找到的关于宋庆龄和敌人斗争的简短小故事,学生默读,读后思考:故事中的宋庆龄是个什么样的人,她和樟树有什么联系?

(赏析:体会樟树和宋庆龄的联系,挖掘宋庆龄的人格魅力是这篇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光单纯从书中有限的抽象的语言文字材料来感悟很难,教师给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文字材料,在具体的情节环境中,人物性格特色跃然纸上,再去谈联系,感受宋庆龄的一身正气也简单多了。)

生:我发现宋庆龄和樟树是一样的,樟树能够让虫子惧怕,而宋庆龄的一身正气可以让敌人惧怕。

…………

师:这就是“树如其人”。

教师板书:树如其人

…………

(赏析:一句“树如其人”,又让学生产生无尽的思考。)

…………

课堂写话:宋庆龄同志的美好品质就像她故居樟树的粗壮的枝干一样…………定会像她故居樟树的绿叶一样…………

(赏析:这里再一次让学生明白了,描写樟树外形和生长特点的作用也不单是单纯地介绍樟树,和人联系起来,樟树的一切都有了生命。)

附加: 板书设计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主人珍爱樟树 樟树蓬勃、高贵

树如其人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中的差异性 篇12

教学目标:

1.体会樟树蓬蓬勃勃、旺盛的生命力,感受樟树拒虫的可贵之处。

2.感受宋庆龄的品质与樟树的相似之处,品悟文章借物喻人的写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

一、通读课文,初步感知“不搬家”之理由。

1.根据不同的要求读文题。

(1)通过朗读体现:这是哪儿的樟树?(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2)通过朗读体现:这是宋庆龄故居的什么?(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学生读后,教师小结:不同的朗读所要强调的意思不一样。请同学们再根据要求读一读:本文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什么?(生齐: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师强调:对,本文所写的就是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根据不同的要求读文题,其实就是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通过朗读让学生知道,本文的重点是写樟树,是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2.师:宋庆龄的故居在周恩来同志的眼里小了点,他劝宋庆龄同志搬个家,宋庆龄却不肯,这是什么原因呢?请快速浏览课文,说说理由。(宋庆龄舍不得庭院里的两棵樟树)

3.宋庆龄舍不得这两棵樟树的什么呢?请通读课文,说说理由。(生命旺盛、品质高贵)

二、细读品悟,全面体会“舍不得”之含义。

(一)感知樟树“生命旺盛”。

1.自读第4自然段,说说哪一个词语最能表现它的生命旺盛?(蓬蓬勃勃)

2.樟树给人的整体感觉是“蓬蓬勃勃”,请细读第4自然段,说说你仿佛看到了樟树的哪些部分,及其形态。

3.组织交流、讨论

枝干:粗壮、多(伸向四面八方)、长(伸得远远的)。(引导体会:枝干越粗越壮,越多越长,就越能体现樟树的生命旺盛。)

树叶:稠密、绿得发亮。(引导体会:树叶越密,绿得越亮,就越能体现樟树的生命旺盛。)

文学是用“形象”说话的。教学中,教师就要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将文本语言转化为生动的形象,并在这种转换中体会语言的魅力。

4.体会“四季常青”的特点。

樟树一年四季要经历多少磨难,你能用这样的句式说说吗?请学生想象不同的情境,进行口头表达。出示

无论是 ,还是 ,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学生口头填写内容后,再请学生有感情地读一读自己所填的内容。)

学生填写、朗读的过程,就是语言实践的过程,也是学生合理想象樟树一年四季经受各种磨难之后仍然蓬蓬勃勃的过程。

5.不管周围的环境多么恶劣,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多么顽强的樟树,同学们好好读一读,将樟树的形象留在脑海中。

(二)体会樟树“品质高贵”。

1.学生默读,用笔画出描写樟树可贵的句子。

2.组织交流

(1)围绕“樟树本身却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即使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展开交流。

a.让学生说说:日常生活中,你在哪里闻到过香气,这种香气会发生变化吗?

b.小结:这就是樟树,它活着的时候,香气不变,死了的时候,仍然有香气,且这种香气不因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这是多么了不起,多么可贵。

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樟树的香气与生活中其它的香气是不同的,即生活中的不少香气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这样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樟树香气能长久保持是了不起的;这样的过程,也是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训练的过程。

(2)抓住 “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进行朗读指导,引导学生读中感悟。

师: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生:就怕它一天。)

师: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年——(生:虫类就怕它一年。)

师:只要这木质存在一百年——(生:虫类就怕它一百年。)

师: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千年——(生:虫类就怕它一千年。)

师:樟树的可贵之处就在这里。在哪里呢?(樟树的香气能长久保持,樟树的香气能永远拒绝虫类的侵害。)

这种反复、递进式的朗读,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樟树“香气拒虫、香气长久”特点的认识,也使学生对樟树的情感随着一遍遍的朗读得以深化。

3.这一自然段,不仅写了樟树,还写了别的树木,如石榴。课文为什么要写石榴呢?

(组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这是一种“比较”的写法。这样的写法更加突出了樟树的与众不同,可贵。)

4.朗读这一自然段,体会樟树的可贵之处以及写法的精妙。

语文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感悟文章的情与理,同时也要使学生明白文章是怎样表达的。而这一教学环节,不仅引导学生认识了“比较”的写法,还让学生体会到了这一写法的好处。

三、适度拓展,深刻理解“人与树”之相似。

1.这是两棵蓬蓬勃勃的樟树,这是两棵香气永存的樟树,这是两棵让虫子害怕的樟树,这是两棵让宋庆龄舍不得离开的樟树!那宋庆龄是怎样的人呢?

2.请学生结合课前的资料收集,谈谈对宋庆龄这一人物的印象和认识。

3.出示中外人士对宋庆龄的评价,学生朗读

(1)美国记者安娜说:“她是我所知道的世界上最温柔,雅的女性。”

(2)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你认为我们卓越的宋庆龄只是一枝香溢全球的美丽鲜花吗?不,不,她是一头要冲破天罗地网的雄师。”

(3)美国作家、社会活动家海伦·福斯特·斯诺说:“多亏我结识了宋庆龄,她的坚贞不屈,勇敢忠诚和她的精神美,是活的中国最卓越的象征。”

(4)毛泽东主席1936年在致宋庆龄的信中这样写道:“一九二七年后,真能继承孙中山先生革命救国之精神的,只有先生与我们的同志们。”(毛主席称宋庆龄为先生)

4.师:樟树的香气让虫子离得远远的,而宋庆龄永葆革命青春和旺盛的革命斗志同样令人敬佩!学到这儿,我们认识了一位怎样的女性?

相机板书: 精神蓬勃、正气凛然、高贵典雅……

5.请学生说说“人与树”的相似之处。

交流后教师小结:宋庆龄美好的品质,就像她故居樟树的枝干一样伸向四面八方,就像她故居樟树的绿叶一样蓬蓬勃勃,就像她故居樟树的香气一样永久保持、拒绝害虫的侵蚀。

6.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通过课前学生的资料收集,课上的简要表达,辅之以中外名人对宋庆龄的评价,学生对宋庆龄这一人物形象有了较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将她与樟树进行比较,就容易了。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中的差异性 篇13

章节名称《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计划学时第一课时学习内容分析课文描写了宋庆龄故居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表达了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和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学习者分析四年级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基础,逐步地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他们情感丰富,好奇心强,对美的事物特别感兴趣,乐于感受、乐于探究、乐于表达、乐于交流,具备一定的欣赏能力和学习能力。但是对宋庆龄这个人物仅有耳闻,对樟树的特点知之甚少。因此,在学习中,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形象地展示宋庆龄照片、樟树的外形,创设图、文、声、像的多种感官刺激,激发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进行有效的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果。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三个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大概了解“无论……总是……”和“只要……就……”这两组关联词。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樟树的外形及生长特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措施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了解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解决措施:在本节课的学习中,采用多媒体演示、图片、拓展说话等方法,使学生身临其境,对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有充分的了解。信息技术应用分析知识点学习水平媒体内容与形式使用方式使用效果初步感知宋庆龄人物形象了解人物照片、文字介绍观看感悟通过照片、文字介绍,使学生对宋庆龄这个人物建立初步的印象。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大概了解课文内容,把课文读正确、流利多媒体展示课文录像与朗读播放精美的画面、合适的语速以及平实的语调等综合的艺术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情境,一下子就能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使他们听得认真,读得也很感兴趣。理解重点生字、词语能够说出词语意思截取光盘上的部分图片资料看图想象说 话精美的图片以色彩夺人,直观地给学生展示樟树叶子的长势之盛,扎实理解词语意思,并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学过程(可续页)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所用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认识人物导入揭题初步了解宋庆龄人物形象3’1、你认识她吗?相机教学生字“龄”。2、简介宋庆龄。3、指导读好课题。1、学生交流课前对宋庆龄的了解。2、读好课题。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读准字音,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思路约10’1、提出学习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语子,标出小节号。2、检查自读情况:(1)谁愿意来读给大家听?(2)这是怎样的一种树,从文中找到答案,读给大家听。3、课文1~3小节和第6小节分别写了什么?1、认真读书,标示小节。2、分小节读课文,重点读好4、5小节。3、把课文分成三部分并概括大意。研读品悟深入理解品读第四自然段12’1、这到底是两棵怎样的樟树?指名读第四自然段。2、根据学生交流板书:枝、叶,相机学习生字“稠”。(多媒体出示图:你眼前的树叶长什么样?理解“稠”的意思)3、这樟树枝干多、叶子密,你能用一个词概括它的特点吗?板书:繁、茂,相机学习生字“繁”。理解“繁”的意思。文中还有一个带“繁”的词,又是什么意思?4、这两棵树还有什么特点?板书:四季常青,通过关联词理解“常”。相机理解词语“蓬蓬勃勃”。5、读着,读着,你是不是从这樟树的外形想到了其他的人或物?出示图片,并填空:这两棵樟树仿佛__________________。6、让这两棵樟树的形象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里,感情朗读第四自然段。7、读到这儿,你觉得这是两棵怎样的树?出示填空:这是两棵____________________的树。1、读第四自然段。2、交流读后的理解。描述图片上树叶的样子。3、概括樟树外形“枝繁叶茂”;辨析不同词语中“繁”的意思。4、读中理解“四季常青”、“蓬蓬勃勃”。5、想象说话。6、感情朗读。7、品悟概括。品读第五自然段11’1、默读,画出写樟树的句子。2、樟树有什么可贵之处?3、香气从哪来?“永久保持”怎么理解?出示填空。4、这香气仅仅是让我们的感官得到了享受吗?板书:拒虫。读句理解。5、其它树有这样的品质吗?为什么要写石榴?6、读了这一段,我想你们心中一定会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填空:这真是两棵__________的树!1、默读,画句子。2、找出樟树的可贵之处。3、想象说话。4、读句理解。5、体会作比较的写法。6、用自己的话赞美樟树。小结第二部分1’课文学到这儿,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不但……而且……”说一说。用关联词概括樟树外形和品质的特点。总结全文激发阅读期待2’宋奶奶作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女性之一,她在这故居里生活、工作、战斗,这里的每本书、每幅字画、每张照片甚至每件家具背后都隐藏着动人的故事,可作者为什么偏偏写这两棵樟树呢?又仅仅是在写樟树吗?我们下节课学习。倾听、思考积累内化课外拓展布置作业了解伟人1’作业1、完成习字册。2、背诵4、5两小节。3、阅读光盘上宋庆龄的故事。完成基础练习,为第二课时的学习打好扎实的基础。课堂教学流程图说明 认识宋庆龄人物概况学生通过阅读资料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借助光盘提供的资料导入揭题

借助光盘提供的录像整体感知

研读品悟利用截图理解重点词语三次重复出现宋庆龄故居图片和句式:“这是两棵________的树”一唱三叹加深印象截取光盘上相关图片

总结全文借助光盘提供的图片和资料面对反复出现的照片和句式对全文内容做一回顾并引起阅读期待利用光盘中提供的其他丰富资料

实现课后拓展

教后反思:

苏教版小学语文配套学习软件是花巨资精心打造的一套现代教育技术辅助工具,它利用声、形、色更丰富的内容更强烈地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是但是每一种新的产品都需要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才能使物尽其用,那怎样才能将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更好地整合,提高有效性,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呢?我在教学的实践中,觉得软件的使用需要讲究两个“活”:

一、材料选用要“活”

每位教师都是活生生的人,有个性、有思想,因此每位老师设计的教案都是各不相同的。而软件提供的资料丰富全面,我们应结合教案的实际情况灵活选用,否则泛滥无度,失去了它本身辅助的身份,浪费时间,而且变得喧宾夺主了。比如,本课在导入部分需要让学生知道文章是写有关宋庆龄的文章,需要大概了解她的生平事迹。但是光盘上关于她的事迹介绍很多,一股脑儿出示收效甚微,况且文章还没有学习,就出示课文之外的大量文字,反而让学生产生厌恶情绪。于是我截取其中的关键语句,用红线划出,简明扼要地完成了教学的导入环节。另外,学习文中生词“稠密”,我也灵活运用录像中的一个镜头,使用截屏的方法,突出叶子的特写镜头,让学生观察长势,并要求用以前积累的词语进行描绘,从而很好地理解了这个新词语。

二、出现时机要“活”

知道选用资料只是其一,要想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要懂得恰当选择时机出示课件。

1、激发兴趣时

上课铃一响,学生坐定,而他们的心思还很难极快地进入课堂,情绪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教学。如果能根据教材特点,适时使用多媒体手段,创设一种良好的教学情境,那就等于构建了一座桥梁,能引导学生迅速而顺利地投入教学活动。本文开头就是利用录像和课文朗读的声、色引导学生入情、入境。

2、突破难点时

一节课的知识讲述是不可能包罗万象的,也不能让学生了解掌握这节课所包含的全部信息。那么,教师对这节课的重点、难点的处理就显得尤为重要。现代教育技术的优越性应更明确地体现在如何突出重点、分解难点上。教师要在贯彻课文重点、难点的前提下,指导学生对知识信息自行加工、系统整合,同时正确取舍,不可面面俱到,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识记、理解、保持和提取,才有助于对知识的消化与能力的形成。一般说来,软件的封面都会被老师们所忽视,但是在本课件的封面是宋庆龄故居的照片,两棵枝繁叶茂的樟树犹如大伞撑起浓荫,给她的故居更增添了几分古朴与雅致,犹如品格高尚的宋庆龄的化身。本课教学的目标是从外形和品质两方面了解樟树,我在教学中带领学生品悟外形特点和樟树品质的内容后,分别反复让这幅画面出现,并相机出示句式:“这是两棵________的樟树!”在一唱三叹、反复吟咏当中,画面与文字交融,外形与品质辉映,给学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从而为第二课时的“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