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学课文(推荐16篇)
选学课文 篇1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了解北京的四合院的基本结构及居住情况,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2、理清课文的描写顺序,能按一定的顺序介绍建筑物。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1、阅读课文,了解北京的四合院的基本结构及居住情况,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2、理清课文的描写顺序,能按一定的顺序介绍建筑物。
教具:
1、课文插图。
2、故宫等房屋照片。
教学过程:
一、提示课题:
1、板书计题。
2、你曾见过哪儿的四合院,能说说它们的样子吗?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文,遇到不会读的字查字典。
2、想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介绍北京的四合院的?介绍了四合院的哪几个方面。
三、检查自学效果
1、对字词掌握情况:
字音:胡同和谐气氛
字义:胡同坐北朝南和谐疏远
2、课文按事物的几个方面介绍四合院:朝向、结构、作用、规模、居住情况这几个方面内容。
四、指导学生分小组把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展开讨论学习。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1、北京建筑物的特色:胡同、四合院。(古朴)
2、朝向:坐北朝南。(吉利、阳光充足)
3、结构:正房、厢房、南房(倒座儿)
4、作用:(1)独居方便,便于联系,适合人多家庭居住。
(2)正房----长辈厢房-------晚辈
5、规模:小型四合院(普通老百姓)
大、中型四合院(有钱人家如王府)
6、(1)居住情况变化:A:过去:一家一户
B:现在:许多户(挤、乱、和谐)
(2)高层建筑:人际、家庭关系冷漠、感情疏远。
(3)国外:仿四合院
(4)激发学生自豪感。
五、指导朗读课文。
六、小结。
《北京的四合院》一文介绍了四合院的朝向、结构、作用、规模、居住情况。我们可以模仿这种类型的文章进行习作。
七、作业。
完成课时作业。
选学课文 篇2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旅行家树无论在什么环境都为人类造福的品桔格。
2、了解旅行家树的外形特点,生长环境和发挥的作用。
3、理解“修长”“灸烤”“贫瘠”“肃然起敬”“不毛之地”等同语的大意。
4、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5、练习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课文中介绍旅行家树的外形特点,生长环境及所发挥的作用的部分
三、教学时间: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看了《旅行家树》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些什么?(旅行家树是什么样的?它为什么叫旅行家村?它生长在哪?)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由地读课文。
2、这篇课文介绍厂旅行家树的什么?(样子、生长环境、名字由来等)
三、指导分段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2、默读,给课文分段。
讨论归纳
四、阅读第一段
默读第一自然段,想想作者是在什么地方发现旅行家树的?(结合解释”腹地”就是靠近中心的地区J旅行家树外形L有什么特点?(树干上没有枝”厂,挺拔修长,叶子长在顶上,整齐徘列。)作者是怎么形象地描绘旅行家树的叶子的?(打了两个比方)
五、阅读第二段
1、轻声读课文第二段,想想旅行家树生长在什么环境里”(住宅:别墅前和沙漠中)为什么这种树被人们称为旅行家树?它与旅行的人有什么关系?
2、结合理解下列词语。
翠绿欲滴、别致
3、课文中说听了非洲朋友的介绍,“我”对旅行家树肃然起敬,“肃然起敬”是什么意思?(形容看到、听到或想到某一入或事产生恭敬、钦佩的态度和心情,)为什么“我”会对旅行家树肃然起敬?(“我”对旅行家树肃然起敬是因为被旅行家树为解旅行者的于渴甘愿受防,这种造福于人的精神所感动,心中对这种树充满敬佩之情J)
4、旅行家树是不是口和旅行的人有关,概括起来说,它有哪些作用列在住房前可增添情趣,在茫茫沙海可解人干渴)
5、结合理解下列词语。
“贫瘠”指土地下肥沃。“不毛之地”指不长庄稼的土地,形容土地荒凉贫瘠。”跋涉”就是爬山过水,形容旅途艰苦,“通都大邑”就是指大城市。
六、阅读第三段
默读思考:离开非洲时“我”为什么开始想带回一株旅行家树,后来又改变了主意?“倒不如把旅行家树的品质移植在自己的心中”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表明作者决心向旅行家材造福于人的品质学习,做一个有益于别人的人。)
七、朗读课文
八、总结
旅行家树给我们什么启示?
九、指导练笔
观察并描写一种植物,要求作前按顺序有重点地观察,写时抓住特点,条理较清楚,内容较具体。
选学课文 篇3
7、孔明智退司马懿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2、感受孔明的魅力,感受《三国演义》的魅力。
※按要求读课文,完成下面的练习。
一、读写下列词语和它们的意思。
分拨已定 蜂拥而来 尽皆失色 旌旗 隐匿 诸军 城铺 麈尾
汝辈 高言大语 擅动 纶巾 鹤氅 携琴 凭栏而坐 焚香操琴
笑容可掬 旁若无人 妄行出入
分拨已定: 蜂拥而来:
尽皆失色: 旌旗:
隐匿: 诸军: 城铺:
汝辈: 高言大语: 擅动:
纶巾: 鹤氅: 携琴:
凭栏而坐: 焚香操琴
笑容可掬:
旁若无人: 妄行出入:
二、朗读展示。
三、将文言文的课文改写成现代白话文。(在中作文本上完成,要求字字句句理解的都很到位。)
四、思考讨论:
1、面临危机:孔明遇到了什么样的危险?此时,他的心情如何?
2、巧设空城计:孔明设下了怎样的计策?是怎样执行的?此时,他的心情如何?
3、司马懿中计退兵:司马懿为什么会退兵?
4、通过本文的学习。我认识了 的司马懿; 的孔明。
8、维也纳生活圆舞曲
※学习目标:
1、读读记记“嘹亮、撩动、婉转、悠长、别出心裁、随时随地”等词语。
2、能找出表达课文中心的句子,理清思路,弄清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具体叙述维也纳生活中处处充满音乐气息的;通过对 “别出心裁”“随时随地”等词语的推敲,培养自己品词酌句的习惯和能力。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重难点:
读懂课文是怎样围绕中心句来具体叙述维也纳处处充满音乐气息的。
一、读写下列词语。
烟囱、婉转、嘹亮、悠长、变化无穷、博物馆、闭目倾听、美若彩凤、清晰
磕牙、绚烂、缠绕、巢穴、惯例、玫瑰、芬芳、维也纳、喷泉、酿造
二、朗读展示。
三、思考讨论:
1、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我们还学过他写的哪几篇文章?
2、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来概括你心中的维也纳,你会怎么说呢?(也可以是文中原句)
3、你认为课文哪些地方最能体现出音乐是维也纳的灵魂呢?请找出这个句子或者词语,并把它划下来,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4、说一说,你读完本文后的感受、体会。
选学课文 篇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知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快乐在于奉献。
教学过程:
一、师生相互问好。
师:小朋友们,睡了一个午觉,精神这会儿多好啊!上课——小朋友们,下午好!
生:老师,下午好!
二、导入
师:小朋友们,徐老师听你们李老师说,前天刚上了一篇课文,叫《兰兰过桥》,是吧?兰兰见识到了架在水里的“潜水桥”,也看到了爷爷手中可充气又可折叠的“塑料桥”,小朋友们可大开眼界了,事后听说你们自己还设计了不少多功能的桥,徐老师可感兴趣了,于是把你们设计的几幅桥拿到这里来了。瞧!这是徐智涵设计的,他告诉老师说他设计的桥会移动、会说话,还会飞,用处可大着呢!这是钱佳宇设计的太阳能桥,她说这种桥上的灯,白天能吸收太阳光线,到了晚上就能照亮路面。郭可凡设计的就更不错了,看!这座桥有一个安全门,她告诉老师说鱼可以在门边洗澡,受到保护,而小朋友们呢,可以在桥上嬉戏、玩耍,可是一不小心,要是失足掉进了河里,你也不必担心,因为这座桥长着两只自动安全手,一遇到这种情况,这两只健壮的手就能把小朋友给打捞上来,这真是人类的好帮手啊!
其实,森林里也有一座不一般的桥,今天我们就要去会会它,它叫——
生:象鼻桥(教师板书)
三、教授新课。
师:(出示图片)就是这座桥吧?你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了许多小动物,森林里有条小河。
生2:我看到两只大象把鼻子连起来,让小动物们过去。
生3:我看到小动物们可开心了。
……
师:小朋友们观察得可真仔细。许多小动物们在象鼻子搭成的桥上走着,看来,这里的桥还真重要,是吧?有了小桥,动物们可做的事情可多啦!找找看,可以干些什么?
生1:小鸡生病了,她可以到对岸去看病。
生2;山羊爷爷可以到河对面看望小孙子了。
师:哦,你是用自己的话来说的,那么课文中还有哪些句子,你也可以看出来这里的小桥可重要了!
(课件:每天他们来来往往走过小桥,摘野果,采蘑菇,走亲戚,看朋友,可热闹啦!)
师:那请你们自个儿读读吧!想一想,该怎么读好它。
个别读
师:请问你为什么要把“热闹”这个词读得这么有味道?
生1:因为,他们每天都来来往往地过小桥。
生2:因为很多动物都从这里过,有摘野果的,有采蘑菇的,有走亲戚的,也有看朋友的。
师:看来,的确热闹啊!那么,你觉得小动物们在这座桥上来来回回的,还可能忙些什么啊?
生1:小刺猬忙着去送信。
生2:小猫忙着去钓鱼。
生3:小乌龟忙着去参加运动会。
……
师:你们说得太好了,让老师觉得真的好热闹啊!不过,要是你们能把这句句子读得让老师觉得也很热闹,那才叫棒呢!
个别读——齐读——范读——齐读
师:可为什么这里是一座“象鼻桥”呢?请你好好去课文中找找吧!(学生找)
生:其实,原来森林里也是有桥的,只是大雨冲坏了小桥。桥两岸的小动物都不肯来修桥,两只小象看到了这个样子就主动来做桥了。
师:你可真是个爱读书、会读书的好孩子啊。是啊,大水冲坏了小桥,那可怎么办呀?请小朋友和你的同桌一起读读第2自然段,看一看,当时小动物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
(生读)
师:谁愿意来读读这段?指名读(评价性语言:读得真不错!字音准确,口齿清楚。对啊,还很有感情呢!)就这样,小桥一直没有修好,方便吗?
生:不方便!
师:你从哪里知道没有桥是很不方便的一件事情啊?
生:小鸡生病了,不能去河对岸看病;山羊爷爷想孙子了,也不能去对岸看孙子。
师:怎么办啊?不能去河对岸看病,想想当你自己生病时,没有桥不能去河对岸看病,这时你的心里有什么感觉,会怎么想呢?
生1:我感到身体很不舒服,心里很急,要是病情严重了,怎么办呢?
生2:我可急了。
师:此时小鸡就是这样的心情,山羊爷爷肯定也很急,是吧?你能带着这种焦急的心情读一读这一段吗?没有了小桥,不仅给小鸡和山羊爷爷带来不方便,给我这个刺猬阿姨也带来了好多不方便,我不能到对岸去背果子回家了。你是谁?给你带来不不方便了吗?
生:……
师:请所有因为没有小桥而给你带来麻烦的小动物们再次读一下这个自然段。
师:就在这个时候,有一天早上河边突然出现了一座奇怪的桥,是用——
生:象鼻子搭成的桥。
师:(课件:出示课文图片)小动物们能从象鼻子搭起的桥上走过,看他们的表情怎样?
生:笑眯眯的,很开心!
师:其实课文中就有描写他们心情的句子,你能找一找吗?
(课件出示:动物们从“桥”上高兴地走过,脚步放得轻轻的,一边走一边唱起了欢快的歌。)
个别读
师:哎哟,你把我踩疼了!
个别读
师:你能不能把脚步再放得轻一点啊?
再次个别读
师:那只小动物想在自己的座位旁边走一走这座桥?你是谁啊?
生读
师:小动物们走得可开心了,高兴得都唱起歌来了,谁再来试试?
师:小动物们一边走一边唱起了欢快的歌,看来是好开心啊。让我们带着这样的心情全班一起来读读这句话吧。
师:时间慢慢过去了,有不少小动物发现这两只大象慢慢瘦了下来。你知道原因吗?
(课件:两只大象在河边静静地站了好几天,动物们非常感动,也很惭愧。)
个别读
师:就是因为这两只大象为了给大家带来方便,静静地在河边站了好几天,所以动物们就觉得——
生:非常感动,也很惭愧。
师:把这句话好好地练读一下。
师:动物们感动着,那么感动些什么呢?他们也惭愧着,他们又在为什么事情而惭愧呢?(课件:我是()因为,所以感动。
我是()因为,所以惭愧。)
请你好好读一读课文,选择上面的一句来回答。
生1:动物们因为看到大象为大家服务,所以感动。
生2:动物们因为感到大象静静地在河边为大家带来方便,所以感动。
……
师:请受到感动的小动物们带着感动的心情来读读这句话。
生3:动物们因为知道了自己不修小桥是不对的,所以惭愧。
……
师:那么请所有感到惭愧的小动物带着惭愧的感情也来读读这句话。
师:是啊,你们平时遇到过什么令你感动或惭愧的事情吗?有没有?好好想想。
生1:我作业没有做,老师批评我了,我感到很惭愧。
生2:六一儿童节时,我上台去模特儿表演,我觉得很感动。
……
师:说得多好啊!就是因为大象默默地给大家带来方便,所以感动了好多小动物,也感动了你,于是小动物们就怎么样?
生:齐心合力修建了一座新桥。
师:这座桥后来被命名为——
生:“象鼻桥”
师:那聪明的你觉得给新桥起这个名字好吗?说说你的理由。当然这个理由可以用你自己的话说,也可以在课文中找答案。
(生说)
师:你们喜欢这两只可爱的大象吗?
生:喜欢!
师:老师也喜欢大象,喜欢这两只热心的大象,喜欢它们无私地帮助了小动物们。其实在生活中,你要是热心地帮助你身边的人,不仅可以给他们带来快乐,同样,也能给你带来开心。就让我们在生活中彼此关心,把幸福分享给大家。
师:在下课之前,老师要布置一个作业,请你们回家后,把今天学的知识讲给你们的爸爸妈妈听,好吗?
下课!
选学课文 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独立概括三个小故事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正确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
2.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20个词语的意思。
3.能复述其中一个小故事,感受徐帅朴实无华,做人民公仆的崇高品质。
一、揭题,悬疑。
学生质疑。(什么叫布衣元帅?这里的元帅是指谁?为什么称他叫“布衣元帅”?)
二、自学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学生自学。主要要求:(1)读准生字词。(2)读通课文。(3)说说课文的大意。)
三、检查:简单介绍徐帅一生的情况
四、指名读课文。
五、学习第一个故事
六、用波浪线划出元帅说的话。自由读读元帅说的话。
1.指名两个同学表演对话。
2.议议“这……”其中省略号,再指名同学把省略号的意思补充出来。
3.齐读整个故事。
4.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七、小结。
让学生回顾本课时的学习内容,归纳小结。
八、作业。
作业本第1、5题的第一个填空。
板书
布衣元帅
功高盖世 虽然……但是
居功自傲 因为……所以
只有……才 朴实无华
选学课文 篇6
一、 教材分析
1、文记叙了鲁迅小时候与农家小朋友的友情。课文通过钓虾与放牛两件事,反映了农家小孩子天真活泼、聪明大胆和对朋友真诚无私的特点,表达了鲁迅对劳动人民的热爱。
2、本课的课后练习题,为课文分段作了铺垫,为落实本单元阅读训练点(概括段落大意)提供了一定条件。
二、教学目标
1、能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2、能借助拼音读生字的字音,理解新词在课文中的意思。
3、了解农家小朋友天真活泼、聪明大胆、对朋友真诚无私的特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概括段落大意,了解农家小朋友的特点。
教学难点:本课第二段(3——10自然段)、第三段(11——15自然段)主要以对话形式表现,自然段较多,给概括段意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四、教学准备:课文录音带
五、教学时间: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自学字词,读通课文。
2、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二)教学过程:
1、揭题审题:
(1)出示课题,齐读。
(2)读了课题后,你知道课文主要写什么?写了几件事?
2、听课文录音,思考:课文主要写谁?主要写了什么事?
3、交流。
简介鲁迅。鲁迅是城里的少爷,可热爱农村生活,和农村亲戚朋友建立了浓厚的感情,樟寿是他的小名。
4、自学字词、课文。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字音,读通课文。
(2)联系下下文理解新词的意思。
(3)给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并参照课后习题2给课文分段。
5、反馈分段情况。讨论时占拨:
(1)第10自然段从“你教我们识字,我们教你钓虾”来看,是紧接着钓虾这件事写的,不宜单独成段。
(2)第15自然段也是紧接着放牛这件事写的,也不宜单独成段。
6、概括段落大意。
(1)指名读第一段。
(2)概括第一段中第1、2自然段的段意。
(3)用自然段段意归并法概括第一段段意。
(4)指名读第二、三段。
(5)因第二、三段主要以对话形式表现,自然段多,因此没有必要给每个自然段概括段意,可直接从课题出发去概括两段的段意。
7、齐读课文。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农家孩子天真活泼、聪明大胆、真诚无私的特点。
(二)教学过程
1、回忆课文写了鲁迅和农家孩子之间的哪两件事?
2、指导阅读:
(1)快速阅读课文,从文中找出反映农家小朋友特点的词语。(天真活泼聪明大胆真诚无私)
(2)默读课文,找一找,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们天真活泼,聪明大胆?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们真诚无私?并把这些词句划下来。
(3)交流:
用“农家小朋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句子来告诉大家。
(4)你读了课文后,觉得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
(守信用、虚心学习、热爱农村生活、热爱劳动人民)
用“鲁迅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句子来告诉大家。
(5)鲁迅和农村小朋友为什么能相处得这样好?
3、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字音,理解新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2、给课文分段。
3、了解农家小朋友天真活泼、聪明大胆、对朋友真诚无私的特点。
教学重点:初步了解课文
教学难点: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一、揭题质疑
1、读题。
2、读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
二、自学课文,解答问题
(简介鲁迅)
三、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怎么钓虾?
(1)找出书上的答案
(2) 看图说话。
(3)鲁迅与小朋友们怎么钓虾?他们的动作、神态语言如何?
(4)从这件事你觉得农村小朋友怎么样?
2、怎么放牛?
(1)找出书上相应的部分。
(2)师范读,生闭眼想象:怎么放牛?
(3)感情朗读。
(4)说说从这件事中你看出农村小朋友的哪些特点?
3、思考:
(1) 课文写了谁与谁的友情?他们为什么能相处得这么好呢?
(2)从哪里看出农家小朋友的真诚无私呢?
(钓来的虾“全归他吃”,十分干脆地讲了钓虾的方法,鲁迅要求“立刻试试”农家小朋友没有一个不拍手赞同。一个劲儿去钓虾。)
(3)有感情地朗读对话。(第二段)
(4)鲁迅又具有什么样的品质呢?
(守信用,不摆架子,虚心好学)
4、说说你要向农家小朋友和鲁迅学习什么?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课堂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给课文分段,概括各段的段落大意。
2、了解农家小朋友天真活泼、聪明大胆、对朋友真诚无私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给课文分段,用自然段段意归并法概括段落大意。
教学过程:
一、感情朗读。
(二、三两段)
二、给课文分段。
1、课文写了哪几件事?
2、应该怎样分段?
3、讨论:10、15自然段应不应该独立成段?为什么?
4、概括二、三两段的段落大意。
(第二段:农家小朋友教鲁迅钓虾,鲁迅教农家小朋友识字。
第三段:农家小朋友胆子大,放牛的本领高,鲁迅决心向他们学习。
三、学习第一段,概括段落大意。
1、指名读第1自然段,说说鲁迅为什么喜欢去外婆家?
(1)“无穷无尽”什么意思?有哪些新鲜事呢?
农村小朋友们的天真活泼、聪明大胆表现在哪里?
你喜欢他们的哪些特点?
(2)说说第1自然段的段意。
(3)用“无穷无尽”造句。
2、学习第2自然段。
(1)指名读。
(2)鲁迅受到怎样“格外”的优待?
(3)第2自然段的段意怎样概括?
3、概括第一段段意。
四、朗读全文
1、分角色朗读。
2、自由读、齐读。
五、课堂作业
[板书设计:
钓虾与放牛
农村小朋友鲁迅
兴致勃勃好奇、新奇
钓虾拍手赞同都归他吃
没多久很守信用
放牛本领大暗下决心
真诚无私没有架子
聪明大胆守信用、虚心好学]
选学课文 篇7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读准8个生字的字音,理解词语的意思。
2、能仿照第1自然段第1句话,第2自然段第1句话写句子。
3、感受中国产品在国外倍受欢迎的可喜情景,引发民族自豪感和商品意识。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新词,初步了解课文
教学难点:仿写句子
教学过程:
一、揭题激疑
1、齐读课题
2、“心愿”是什么意思?玛丽亚是谁?玛丽亚的心愿是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2、检查字词:
(1)质疑问难(国际博览会、阿根廷)
(2)多音字:应、差、兴、卷
(3)词语:琳琅满目、价廉物美、大洋彼岸、销售一空
(说说“琳琅、廉、彼、空”的意思)
3、讨论:
玛丽亚的心愿是什么?从哪里看出来?
4、给课文分段。
(1)分段。说说哪一段是重点段,为什么?
(2)讨论段意。
三、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思考:主要写什么?
2、这一段的哪个句子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1)我们的展品有200多种,从布匹、丝绸、挂毯到各种文具,应有尽有,把中国馆装点得五彩缤纷,琳琅满目。
(说说应有尽有、五彩缤纷、琳琅满目的意思,想象当时场面)
(2)仿写句子。
(3)热情的阿根廷观众,每天都把中国馆挤得满满的,争相购买价廉物美的中国商品。
(中国的产品优质低价,受到阿根廷人民的欢迎)
四、课堂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抓重点段深入理解课文的阅读方法。
2、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重点句的含义。
3、感受中国产品在国外倍受欢迎的可喜情景,引发民族自豪感和商品意识。感受中阿人民的友谊。
教学重难点:初步学会抓重点段深入理解课文的阅读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趣
1、玛丽亚的心愿是什么?
她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心愿呢?
二、学习第二段
1、指名读。说说玛丽亚一共几次来到中国馆,每次的表现怎样?(边听边在书上作记号)
2、默读,讨论玛丽亚三次来中国馆的不同表现,这些表现反映了什么?
3、分析讨论:
[板书:
第一次:没了主意惊奇、喜欢
三次来到中国馆 第二次:拉着爸妈兴高采烈喜欢中国产品
第三次:带来同学一一介绍
下次再来(心愿)]
细读细想:为什么每次来会有不同的表现?(为什么?)
4、指导朗读。
(读出惊喜、兴高采烈、喜欢迷恋的语气)
5、玛丽亚的心愿只是她一个人的心愿吗?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把中国馆挤得满满的,把柜台差点挤翻了)
为什么中国商品这么深受欢迎?从不同方面说说自己的看法。
三、学习第三段
1、指名读最后一段,说说主要写了什么?
2、找出重点句。
优质的商品为祖国赢得了荣誉,在大洋彼岸播下了友谊的种子。
说说划线词语在句中所表示的意思。说说整个句子的意思。
3、思考:这些优质的商品是谁制造的?
(这句话也可以这么说:聪明、勤劳的中国人民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4、对比:
(1)优质的商品在阿根廷人民中产生了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2)优质的商品在大洋彼岸播下了友谊的种子。
(简洁、含蓄。用“大洋彼岸”,使人产生距离遥远的感觉,更学友谊的珍贵,又避免用词重复,“播下了友谊的种子”,写得生动形象,使人想到种子会发芽、生长。)
5、背诵
四、齐读全文,深入理解
1、玛丽亚的心愿能实现吗?为什么?
2、回顾全文,质疑问难。
五、课堂作业
[板书设计:
玛丽亚的心愿
第一次:没了主意惊奇、喜欢
三次来到中国馆 第二次:拉着爸妈兴高采烈喜欢中国产品
第三次:带来同学一一介绍
下次再来(心愿)]
选学课文 篇8
一.教学要求
1.知道筷子是我们的祖先在三千年前发明使用的,知道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人都喜欢用筷子吃饭,感受做一个中国人的自豪。
2.会正确地拼读注音的字,能理解“传说、比赛、搅动”等词语的意思。
3.能运用本单元学到的默读方法边读边思考,自己读懂课文,并知道第2自然段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
4.找出有顿号的句子,初步了解顿号的用法,并试着将传说复述给家长听。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筷子的由来和传说。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
难点:用自己的话说说筷子的由来。
三.教学时间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要点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第1、2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我们平时吃饭要用哪些餐具?板书:筷子
“筷子”可以说是我们吃饭时常用的一种餐具。关于它,还有一个传说呢!同学们一定想了解吧。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2.理解“传说”的意思。(人们口头上流传下来的关于某人某事的叙述。)
二.初读课文
1.带着要求自学课文:
(1)读准生字的音,读通课文。
(2)筷子是什么时候、什么国家的人发明的?
(3)传说中“筷子”是怎么来的?
(4)课文中说到的筷子有哪些种类?
(5)全世界使用筷子的人数有多少?他们大多生活在什么地方?
2.讨论交流。
(1)检查字词。重点:烫tang 皇huang 俩lia 嫌xian
(2)分段读课文,回答问题。
三.学习第1、2段
1.朗读第1段,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a.用上“三千年前”“传说”“中国人”“发明”“筷子”这几个词说一句话,要求不同于课文句式。
例:传说中国人在三千年前发明了筷子。
传说中国人是在三千年前发明筷子的。
传说是中国人在三千年前发明了筷子。
传说筷子是中国人在三千年前发明的。
筷子是中国人在三千年前发明的,这是一个传说。
中国人在三千年前发明了筷子,这是一个传说。
b.知道了筷子是中国人在三千年前就发明了,你有什么感受?
c.有感情地朗读第1段。
2.默读第2段。边读边想这一段主要讲什么?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讨论。
(1)这段共有几句话?哪几句话写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2)请你用上“先...接着...最后...”说说“快子”名称的由来。
再用上“因为...所以...又因为...所以...还因为...所以...”说说“快子”名称的由来。
(3)给“顺手”找近义词。
(4)朗读第2段。
3.感情朗读1、2两段。
四.作业练习
(1)渔夫喝稀饭不快,是因为( )。
(2)一个渔夫得胜了,是因为。
(3)渔夫把两根树枝起名叫“快子”,是因为。
第2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知道顿号的作用;熟读课文,感受做一个中国人的自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上节课的学习使我们知道了“快子”的由来,那“快子”是如何成了“筷子”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筷子的传说》。
二.学习第3段
1.读通读熟第3段。
2.说说“快子”为什么成了“筷子”,想一想跟它的字形有什么关系。
3.填一填:筷子的种类很多,有、等。
4.课文中提到的筷子你见过吗?除了课文中讲到的筷子,你还知道有什么筷子?
5.讲解顿号的用法。(表示句中并列词或词语之间的停顿,用顿号。)
想一想课文中“象牙筷”后面为什么不用顿号,而用逗号?
6.“嫌”是什么意思?想象皇帝会怎么嫌?
三.学习第4段
1.默读第4段。
2.朗读第1句话,说说明白了什么。指导读出自豪的感情。
3.找出课文中有“顿号”的句子,读一读。
4.出示以下词语进行语言转换训练:
使用筷子的人主要东方国家我国朝鲜日本越南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
运用多种句式说话,并试着加上标点,说说为什么这样加。
5.朗读第4段。
四.回顾全文,指导复述。
1.说说学了课文,你有哪些收获。
2.请在课文中找出表示时间先后的词语,根据这些词语讲讲筷子的传说.
3.大声感情朗读全文。
五.作业练习
1.句子练习。
例:使用筷子的人大多生活在东方国家。
动物们喜欢生活在( )。
( )生活在海洋里。
( )生活在( )。
2.把筷子的传说讲给爸爸妈妈听。
选学课文 篇9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松坊溪冬天的美丽景色。
3、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激发学生富于想象的意识。
德育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雪中松坊溪的美景。
三、教学难点:
学习抓景物特点写具体的写作方法。
四、教具准备:
投影片、小黑板、词语卡片
五、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初读课文内容,学习生字生词。
一、提出预习要求:
1、朗读课文带着问题朗读。
2、标出自然段。
3、用横线画出文中的字词。
4、查字典:
(1)查出生字音、形、义。
(2)理解词语的意思,读准字音。
(3)扩词。
5、提出本课中不懂的问题。
二、学生预习:
1、学生各自预习。
2、教师个别辅导。
三、订正词语:
1、订正生字的音、形、义。
2、读准下列生字读音:
fāng pú róng àn
松坊溪蒲公英绒毛溪岸
3、扩词
四、初读课文,理解内容。
1、指名读课文,思考:
(1)哪个自然段描写了雪在风中飞舞?
(2)哪几个自然段写雪停止后,松坊溪的美丽景色?
2、分段朗读
五、作业、
1、读课文
2、积累成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松坊溪冬天的美丽景色。
2、背诵课文。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理解内容:
1、指名读课文。
2、说说雪在风中飞舞的样子,找出有关句子。
3、分别找出描写溪石上和石桥上覆盖着白雪的景象。
4、读雪后松坊溪景象的段落。
三、细读课文,分段学习:
1、学习1到3自然段
(1)指名读
(2)说说这几个自然段讲了什么?
2、学习4到5自然段
(1)指名读
找出描写雪在风中飞舞的句子。
(2)指名答,读句子
像柳絮一般的雪,像芦花一般的雪,像蒲公英的带绒毛的种子一般的雪,在风中飞舞。
(3)说说作者把飞舞的雪都比作了什么?读读这句好在哪?
(4)指导朗读
学习溪石上和石桥上覆盖着白雪的景象。
1、指名读有关句子。
溪中的大溪石上和小溪石上都覆盖着白雪了:好像有一群白色的小牛,在溪中饮水;好像有两只白色的狮睡在雪地里;好像有几只白色的熊,正准备从溪中冒雪走上溪岸。
2、说说作者把被白雪覆盖后的大小溪石比作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比?
(形状样子特点)写他们干什么?
(1)生答
(2)教师小结抓住样子的特点,细致观察
富于想象写活了
学习石桥上覆盖白雪的景象
1、指名读
2、说说作者怎样描写的?
3、学习6、7 自然段
(1)指名读雪后松坊溪的景色有什么特点?
(2)我看见溪中映照着什么?
(3)为什么说溪水中有一个发亮的白雪世界?
指导朗读
四、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读全文
2、想象雪中松坊溪的美景。
3、指名说说松坊溪的冬天怎样美丽?
五、作业
1、背诵全文
2、预习《语文实践》第十一课
板书设计
松坊溪的冬天
雪花:向柳絮、芦花、蒲公英的带绒毛的种子
溪石上:小牛溪中饮水、狮子睡觉、白熊准备上岸(观察想象)
雪中美景
石桥上:白玉雕刻、到处披着白雪,溪水中有一个发亮的白雪世界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本课内容。
2、进行朗诵训练。
一、朗读课文想象松坊溪的美丽景色。
1、读全文配乐
2、想象画面。
二、分别找出下列意思相关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1、雪在风中飞舞。
2、溪石上覆盖着白雪。
3、石桥上覆盖着白雪。
4、溪水中有一个发亮的白雪世界。
三、读一读,写一写。
溪水溪中溪石松坊溪
映照倒映反映放映
柳絮芦絮花絮棉絮
披着披风披散披甲
四、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1)像( )一般的雪,像一般的雪,像一般的雪,在风中飞舞。
(2)好像松坊村有一座的桥,在松坊溪上了。
五、朗诵同学们摘抄的写景文章。
六、作业;
预习下一课。
选学课文 篇10
教学目标:
1、知道一个优秀的少先队员在家里和在学校里有个一样爱劳动,一样乐于助人。
2、回正确地拼读注音的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心事、委屈、一本正经”等词语的意思。
3、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与看法。
教学重点:
联系上下文理解“心事”大呢感词语,说说平平的对与错
教学难点:
客观、公正地评说平平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咱们班的52名同学都是少先队员,上学期,和还被评为了优秀少先队员,那你们为什么要评他们呢?你觉得作为一名优秀的少先队员应该是怎样的?
今天,咱们要来认识一个朋友,学习一个和少先队员有关的小故事。
一、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己读课文,可以同桌为单位。要求:读准字音,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分小组朗读课文,注意带读字的认。
3、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呢?填空帮助理解:
(时间),平平在家里一心想着(什么事),而不肯(干什么)
引:那平平为什么要一心想着向谁学习呢?让我们一起再来仔细地读读课文。
二、细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你能说说平平的心事是什么吗?
“心事”是什么意思?那你有过心事吗?平平因为有没有评上优秀少先队员,而难过,有了心事,说明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是啊,平平其实是个挺想上进的孩子,他想向优秀的少先队员学习可是他想的和做的一样吗?哪儿不一样,请你读读填填
平平想象一样,但却不肯帮奶奶;平平想学的,但却不肯帮表妹。
“奋不顾身”是什么意思?你能用它造个句子吗?说一说:平平在家里的表现对吗?你觉得平平是个怎样的孩子?
3、学习第5段
妈妈听了平平的话,是怎样教育平平的?(出示句子、齐读)。
如果你是平平的奶奶或妈妈,你还会怎样对平平说呢?(自由思考)
三、扩展写法
是啊、平平有优点,他求上进,知道要向优秀的同学学习,但他没有把想的和做的一致起来,他不知道其实很多事都要从我们的身边做起。听了妈妈的话,你想象一下,平平会怎么说,他以后又会怎么做呢?
请你自己拟一个话题写一篇短文
参考题目:平平变了
平平落选后…
选学课文 篇11
(一)创设情境导入,提出读写要求。
1、播放影像资料,回顾课文主要内容。
观看影像资料后,指名回答课文主要内容。
教师板书:灾难摇篮原因治理
2、复习电子文稿制作方法,提出读写要求。
指名回答电子文稿的制作方法,教师相机投影:
一、筛选、下载资料;
二、整理、编辑资料;
三、完成并存盘;
四、展示、介绍电子文稿。
然后教师提出读写要求,要求学生选定主题后,在与电子资料库的对话中阅读、筛选有关资料,进行资料重组,制作出一个图文并茂、声形并茂的电子文稿,实现阅读与写作的一体化。
(二)检索阅读资料,协商制作文稿。
1、分组选择主题,自主查阅,筛选资料;
2、分组协商讨论,进行探究学习;
3、教师监控学习过程,开展个别化教学;
4、分组完成电子文稿的制作。
(三)分组汇报展示,指导评议修改。
1、学生分组汇报,展示电子文稿;
2、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从筛选文本、音频、视频资料,围绕主题重组资料,推敲文稿结构、语句、版面设计等方面进行评议修改;
(四)引导学生总结,升华学习体会。
总结本课的收获,并希望学生对电脑的学习,为读写一体化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教学设计思想: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已不可回避地面临着挑战与变革,就我们的阅读与写作而言,其变革更为巨大。当代信息技术所导致的阅读方式变革突出表现在:从文本阅读走向超文本阅读;从单纯的阅读文字发展到多媒体电子读物;在同电子资料对话中的高效率检索式阅读。
对传统写作方式和写作教育的挑战突出表现为:从手写走向键盘输入、鼠标输入、扫描输入、语音输入;图文并茂,声形并茂的多媒体写作方式;超文本结构的构思与写作;在与电子资料库对话中阅读与写作的一体化。
为顺应时代的发展,我们的教育教学从教学模式到师生关系到教学手段和组织形式都必然进行一系列的变革。为此,我们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一些大胆的探索。《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课的活动课教学就是我们这种实验探索中的一次尝试。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是一篇阅读课文,介绍了黄河变化的原因,教育人们要保护好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处罚。课文围绕“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讲了四个方面的内容:灾难、摇篮、原因和治理。课文就黄河变化的前因、后果及相关知识点到即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意犹未尽。因此,我们抓住学生余兴未了这一时机,将课堂教学的内容向课外、向校外、向社会这个广阔的天地延伸、拓展,同时为了充分体现信息技术时代阅读写作方式的开放、灵活、高效等特点,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语文实践活动:制作了一个存有黄河视点、防汛、水文源头、治理黄河和黄河风情等内容的,包括文本、音频、视频、静画等多种形式的电子资料库,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认识水平,我主要选用“自学探究”式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从中学会方法、获取信息资料,在与电子资料库的对话过程中,通过快速检索资料,学习面对未来信息社会中大量的信息,能够迅速检索、筛选处理信息所需要的信息资料,使学生充分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习交流的组织者,学习兴趣的激励者。
开课时,我就提出了读写一体要求——自主检索阅读资料,完成一个图文并茂的有声有色的电子文稿。有了这个富于创造性的学习任务,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给激发出来了,我抓住时机指导学生理清课文的框架,引导学生围绕主题自主构建读写框架,再打开资料库,逐段进入学习资源、小学部、语文、四年级、黄河,然后通过“关键字检索”窗口输入关键词语,如“黄河”、“泥沙”等,几秒种后,电脑就在通读资料库中所有信息的基础上,筛选出相关资料,供你阅读。各小组再根据各自的选题,抓住联系,利用键盘、鼠标输入等方法协作完成一个图文并茂的电子文稿,虽然文稿内容主要是由资料库中下载的文字,图片或者是影音资料组合成的,但其文本结构是前所未有的,因而属于学生们的“创作”成果,这种读者与资料库之间的人机对话,显然是信息社会中一种极其重要的阅读——写作能力。
各组再选派代表介绍并展示各自的电子文稿,每组介绍、演示完毕,其他同学提出修改、完善意见,修改完,再把各小组的电子文稿组合成一篇完整的图文并茂的文稿。
这样的教学设计,实质上就是在尝试将信息技术课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
选学课文 篇12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松坊溪冬天的美丽景色。
3、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激发学生富于想象的意识。
德育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雪中松坊溪的美景。
三、教学难点:
学习抓景物特点写具体的写作方法。
四、教具准备:
投影片、小黑板、词语卡片
五、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初读课文内容,学习生字生词。
一、提出预习要求:
1、朗读课文带着问题朗读。
2、标出自然段。
3、用横线画出文中的字词。
4、查字典:
(1)查出生字音、形、义。
(2)理解词语的意思,读准字音。
(3)扩词。
5、提出本课中不懂的问题。
二、学生预习:
1、学生各自预习。
2、教师个别辅导。
三、订正词语:
1、订正生字的音、形、义。
2、读准下列生字读音:
fāng pú róng àn
松坊溪蒲公英绒毛溪岸
3、扩词
四、初读课文,理解内容。
1、指名读课文,思考:
(1)哪个自然段描写了雪在风中飞舞?
(2)哪几个自然段写雪停止后,松坊溪的美丽景色?
2、分段朗读
五、作业、
1、读课文
2、积累成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松坊溪冬天的美丽景色。
2、背诵课文。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理解内容:
1、指名读课文。
2、说说雪在风中飞舞的样子,找出有关句子。
3、分别找出描写溪石上和石桥上覆盖着白雪的景象。
4、读雪后松坊溪景象的段落。
三、细读课文,分段学习:
1、学习1到3自然段
(1)指名读
(2)说说这几个自然段讲了什么?
2、学习4到5自然段
(1)指名读
找出描写雪在风中飞舞的句子。
(2)指名答,读句子
像柳絮一般的雪,像芦花一般的雪,像蒲公英的带绒毛的种子一般的雪,在风中飞舞。
(3)说说作者把飞舞的雪都比作了什么?读读这句好在哪?
(4)指导朗读
学习溪石上和石桥上覆盖着白雪的景象。
1、指名读有关句子。
溪中的大溪石上和小溪石上都覆盖着白雪了:好像有一群白色的小牛,在溪中饮水;好像有两只白色的狮睡在雪地里;好像有几只白色的熊,正准备从溪中冒雪走上溪岸。
2、说说作者把被白雪覆盖后的大小溪石比作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比?
(形状样子特点)写他们干什么?
(1)生答
(2)教师小结抓住样子的特点,细致观察
富于想象写活了
学习石桥上覆盖白雪的景象
1、指名读
2、说说作者怎样描写的?
3、学习6、7 自然段
(1)指名读雪后松坊溪的景色有什么特点?
(2)我看见溪中映照着什么?
(3)为什么说溪水中有一个发亮的白雪世界?
指导朗读
四、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读全文
2、想象雪中松坊溪的美景。
3、指名说说松坊溪的冬天怎样美丽?
五、作业
1、背诵全文
2、预习《语文实践》第十一课
板书设计
松坊溪的冬天
雪花: 向柳絮、芦花、蒲公英的带绒毛的种子
溪石上:小牛溪中饮水、狮子睡觉、白熊准备上岸(观察想象)
雪中美景
石桥上:白玉雕刻、到处披着白雪,溪水中有一个发亮的白雪世界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本课内容。
2、进行朗诵训练。
一、朗读课文想象松坊溪的美丽景色。
1、读全文配乐
2、想象画面。
二、分别找出下列意思相关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1、雪在风中飞舞。
2、溪石上覆盖着白雪。
3、石桥上覆盖着白雪。
4、溪水中有一个发亮的白雪世界。
三、读一读,写一写。
溪水溪中溪石松坊溪
映照倒映反映放映
柳絮芦絮花絮棉絮
披着披风披散披甲
四、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1)像( )一般的雪,像一般的雪,像一般的雪,在风中飞舞。
(2)好像松坊村有一座的桥,在松坊溪上了。
五、朗诵同学们摘抄的写景文章。
六、作业;
预习下一课。
选学课文 篇13
一.揭题,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出示课题,思考,从题目看,课文应该写些什么内容?(出示图片)板书:苇
2.那么这篇课文写的是这些内容吗?请同学们快速浏览一遍课文。板书:人
3.小结:是的,课文表面上写的是苇,实际上是为了写苇区的人民宁死不屈的抗敌精神。板书:苇——人
二.初读课文,提出难懂的句子。
1.自由朗读课文,(随机检查一组的朗读)要求读准生字,读通句子。课文中有些句子比较难懂,含义较深,如果一时不明白,可以作上记号。这是一篇选学课文,同学们在读的时候可以看看竖线旁的提示,它能帮助你们理解课文。
2.交流有哪些难懂的句子。
三.再读课文,感悟理解所提句子。
师:要想弄明白句子的深刻含义,同学们平时会用些什么办法呢?(抓重点词,联系上下文,反复朗读)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是最重要的。
1.人好象寄生在……穿来穿去。
①这句话在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请同学们读读第一段,谈谈你的理解。
②(人与苇的关系十分紧密)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寄生)
真好,你能抓住重点词来理解。那么人们在苇里穿来穿去干什么呢?(打苇、晒苇、编苇席……)是的,在和平的时候,人们依*苇生活,那么在战争时期,人们在苇里穿来穿去又会干些什么呢?再请同学们快速地看看课文,联系上下文想一想。
③小结:是啊,我们联系上下文知道了在战争时期,这片芦苇掩护着人们与敌人周旋,与敌人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战斗,正是由于长期以来深深地扎根在苇草之中,白洋淀的人们因此与这片土地产生了不可分割的真挚感情。
④让我们一起在来读读第一段,感受一下苇和人的紧密关系。(齐读)
2.关于苇塘……
敌人的炮火……
如果单纯是苇……
(请同学们每人选择一句理解,去跟自己的好朋友讨论一下,看看哪些同学交流的认真而又表达的清楚流畅。)
①关于苇塘……
(是的,这句话一方面写出了这儿是苇的海洋,有美的风景,另一方面还写出了这儿流传着许许多多英雄的传说,有着许许多多不平凡的英雄事迹,涌现了许许多多的英雄人物)指生读——评价——齐读
②敌人的炮火……
(同学们理解的很深刻,是的,敌人的铁蹄一次又一次地践踏着这片土地,但白洋淀的人民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抗击敌人的侵犯,保卫了自己的土地,从而使自己赖以生存的土地一次又一次地恢复了生机。白洋淀的人民真了不起。该怎么读好这句话?自由练读——指生读——评价——愿意读的站起来读
③如果单纯是苇……
δ谈理解。
δ“名胜“是什么意思?举例说说。这普普通通的苇也能称为名胜吗?换句话说,白洋淀之所
以成为名胜,是因为哪些原因呢?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同桌讨论——指生说)
小结:是呀,白洋淀之所以成为名胜,不仅因为这儿有英雄的传说,英雄们的壮举更赋予了苇崇高的品质,从而是这儿成为人人敬仰的圣地。
四.领会过渡句的意思。
通过刚才的读书,我们已经知道白洋淀到处是苇,但课文紧接着还告诉我们——
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
1、请同学们找到这句话划下来,想想在课文中起什么作用。
2、讨论
3、既然是一句过度句,那么它后面又会引出怎样一个故事来呢?请同学们读读这个故事,等会儿请你简单地介绍一下。
4、在这个故事当中,哪部分最让你感动呢?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当时那悲壮的场面吧。请同学们拿起课本。
5、引读。
师:正当妇女们用自己的孩子掩护了带枪的干部,惊险地闯过一关时(一个四十多岁的男人从苇塘打苇回来,被敌人捉住了。面对凶残的敌人,面对敌人盘问他是否是八路时,他坚定地吐出了两个字——(生:不是)
师:敌人当然不肯罢休,企图从他的嘴里知道村里有没有干部,我们的这位英雄毫不犹豫的又蹦出了两个字——(生:没有)
师:敌人听了恼羞成怒,凶残的本性霎时显露,敌人残忍地砍断了他半边脖子,还在追问他是不是八路,只见他歪着头,鲜血不断地喷涌出来,流在胸膛上,艰难而又坚定地说——(生:不是)敌人近乎是歇斯底里地喊叫起来了,可是我们的这位英雄最后回答他们的还是两个字(生:没有)面对这一悲壮的场面,妇女们再也忍不住了,她们强忍着泪水,一齐扯着嗓子喊起来——(生:没有,没有)
师:他被敌人杀死了,倒在冰上,血冻成了鲜红的一滩,他的血是坚定的,他的死是刚强的。
你听,这位英雄还在回答,妇女们还在大喊,全中国人民都在呐喊——(生齐读:没有……话吧!)
6、出示“这声音……话吧!”
“这声音”指的是什么?仅仅指的是“没有、没有”的声音吗?那永远响在苇塘附近,永远响在我们身边,一代代穿下去的又是什么呢?(小组讨论)
7、小节:是的,这声音是震天地、撼日月、泣鬼神的声音,这声音是采蒲台人民宁死不屈的精神,这决不是一般的否定的声音,而是一种中华民族的骨气。
8、请同学们也挺起腰杆,让我们再来读读这简短有力的话吧!(齐读)
9、学到这儿,我们应该理解“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的真正含义了。(指生说)
(赞扬采蒲台人民在敌人的血腥屠杀面前,敢于以高昂的斗志回击敌人,粉碎敌人的阴谋,这种宁死不屈的精神是——最好的。
五.写体会,谈感受
同学们,老师现在的心情很不平静,我想大家可能也都很激动。我们的心中一定都涌起了对日本侵略者的无比仇恨。我们一定会有许许多多的话要说,那么,就把你积郁在胸中的怒气,把你对英雄们的敬仰通通倾吐出来吧!
1、学生写体会,谈感受(提示只写一个方面:敌人、英雄、自己)
2、小结:说的多好啊,同学们都说出了自己的心声,虽然抗日战争已经过去了几十年,但是侵华日军的罪恶却不能因时间的流逝而被抹去,让我们:“牢记历史,勿忘国耻”让我们永远记住白洋淀人民那宁死不屈的声音——(生齐读:没有,没有……话吧)
选学课文 篇14
一.揭题,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出示课题,思考,从题目看,课文应该写些什么内容?(出示图片)板书:苇
2.那么这篇课文写的是这些内容吗?请同学们快速浏览一遍课文。板书:人
3.小结:是的,课文表面上写的是苇,实际上是为了写苇区的人民宁死不屈的抗敌精神。板书:苇——人
二.初读课文,提出难懂的句子。
1.自由朗读课文,(随机检查一组的朗读)要求读准生字,读通句子。课文中有些句子比较难懂,含义较深,如果一时不明白,可以作上记号。这是一篇选学课文,同学们在读的时候可以看看竖线旁的提示,它能帮助你们理解课文。
2.交流有哪些难懂的句子。
三.再读课文,感悟理解所提句子。
师:要想弄明白句子的深刻含义,同学们平时会用些什么办法呢?(抓重点词,联系上下文,反复朗读)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是最重要的。
1.人好象寄生在……穿来穿去。
①这句话在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请同学们读读第一段,谈谈你的理解。
②(人与苇的关系十分紧密)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寄生)
真好,你能抓住重点词来理解。那么人们在苇里穿来穿去干什么呢?(打苇、晒苇、编苇席……)是的,在和平的时候,人们依靠苇生活,那么在战争时期,人们在苇里穿来穿去又会干些什么呢?再请同学们快速地看看课文,联系上下文想一想。
③小结:是啊,我们联系上下文知道了在战争时期,这片芦苇掩护着人们与敌人周旋,与敌人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战斗,正是由于长期以来深深地扎根在苇草之中,白洋淀的人们因此与这片土地产生了不可分割的真挚感情。
④让我们一起在来读读第一段,感受一下苇和人的紧密关系。(齐读)
2.关于苇塘……
敌人的炮火……
如果单纯是苇……
(请同学们每人选择一句理解,去跟自己的好朋友讨论一下,看看哪些同学交流的认真而又表达的清楚流畅。)
①关于苇塘……
(是的,这句话一方面写出了这儿是苇的海洋,有美的风景,另一方面还写出了这儿流传着许许多多英雄的传说,有着许许多多不平凡的英雄事迹,涌现了许许多多的英雄人物)指生读——评价——齐读
②敌人的炮火……
(同学们理解的很深刻,是的,敌人的铁蹄一次又一次地践踏着这片土地,但白洋淀的人民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抗击敌人的侵犯,保卫了自己的土地,从而使自己赖以生存的土地一次又一次地恢复了生机。白洋淀的人民真了不起。该怎么读好这句话?自由练读——指生读——评价——愿意读的站起来读
③如果单纯是苇……
Δ谈理解。
Δ“名胜“是什么意思?举例说说。这普普通通的苇也能称为名胜吗?换句话说,白洋淀之所
以成为名胜,是因为哪些原因呢?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同桌讨论——指生说)
小结:是呀,白洋淀之所以成为名胜,不仅因为这儿有英雄的传说,英雄们的壮举更赋予了苇崇高的品质,从而是这儿成为人人敬仰的圣地。
四.领会过渡句的意思。
通过刚才的读书,我们已经知道白洋淀到处是苇,但课文紧接着还告诉我们——
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
1、请同学们找到这句话划下来,想想在课文中起什么作用。
2、讨论
3、既然是一句过度句,那么它后面又会引出怎样一个故事来呢?请同学们读读这个故事,等会儿请你简单地介绍一下。
4、在这个故事当中,哪部分最让你感动呢?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当时那悲壮的场面吧。请同学们拿起课本。
5、引读。
师:正当妇女们用自己的孩子掩护了带枪的干部,惊险地闯过一关时(一个四十多岁的男人从苇塘打苇回来,被敌人捉住了。面对凶残的敌人,面对敌人盘问他是否是八路时,他坚定地吐出了两个字——(生:不是)
师:敌人当然不肯罢休,企图从他的嘴里知道村里有没有干部,我们的这位英雄毫不犹豫的又蹦出了两个字——(生:没有)
师:敌人听了恼羞成怒,凶残的本性霎时显露,敌人残忍地砍断了他半边脖子,还在追问他是不是八路,只见他歪着头,鲜血不断地喷涌出来,流在胸膛上,艰难而又坚定地说——(生:不是)敌人近乎是歇斯底里地喊叫起来了,可是我们的这位英雄最后回答他们的还是两个字(生:没有)面对这一悲壮的场面,妇女们再也忍不住了,她们强忍着泪水,一齐扯着嗓子喊起来——(生:没有,没有)
师:他被敌人杀死了,倒在冰上,血冻成了鲜红的一滩,他的血是坚定的,他的死是刚强的。
你听,这位英雄还在回答,妇女们还在大喊,全中国人民都在呐喊——(生齐读:没有……话吧!)
6、出示“这声音……话吧!”
“这声音”指的是什么?仅仅指的是“没有、没有”的声音吗?那永远响在苇塘附近,永远响在我们身边,一代代穿下去的又是什么呢?(小组讨论)
7、小节:是的,这声音是震天地、撼日月、泣鬼神的声音,这声音是采蒲台人民宁死不屈的精神,这决不是一般的否定的声音,而是一种中华民族的骨气。
8、请同学们也挺起腰杆,让我们再来读读这简短有力的话吧!(齐读)
9、学到这儿,我们应该理解“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的真正含义了。(指生说)
(赞扬采蒲台人民在敌人的血腥屠杀面前,敢于以高昂的斗志回击敌人,粉碎敌人的阴谋,这种宁死不屈的精神是——最好的。
五.写体会,谈感受
同学们,老师现在的心情很不平静,我想大家可能也都很激动。我们的心中一定都涌起了对日本侵略者的无比仇恨。我们一定会有许许多多的话要说,那么,就把你积郁在胸中的怒气,把你对英雄们的敬仰通通倾吐出来吧!
1、学生写体会,谈感受(提示只写一个方面:敌人、英雄、自己)
2、小结:说的多好啊,同学们都说出了自己的心声,虽然抗日战争已经过去了几十年,但是侵华日军的罪恶却不能因时间的流逝而被抹去,让我们:“牢记历史,勿忘国耻”让我们永远记住白洋淀人民那宁死不屈的声音——(生齐读:没有,没有……话吧)
选学课文 篇15
知识链接:
这首创作于“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现场的诗歌《我有一个强大的祖国》至今仍感动着千百万读者。
“这是自己真实情感的总爆发。”诗作者叶浪说。“汶川是我大学毕业后第一个工作的地方,我在映秀镇工作过,对那块土地有特殊的感情。汶川县委书记就是我过去的同事,地震发生后,我怎么也无法跟他取得联系。当时的心情可想而知!”叶浪说。
地震发生后,叶浪一直奋战在成都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在那段值守的日子里,抗震救灾指挥部的报纸、电子屏幕上不停地报告着灾区的抗震救灾情况,传递着全国人民抗震救灾的信息。5月14日,《成都日报》报道了崇州一名老师吴忠红的事迹:地震发生时,吴忠红让学生先撤离教室,等他出来后发现还有两名学生没有跟上,于是逆着人流上去救学生,结果被地震吞噬。正是这一期的报道,深深感动了叶浪。“那几天,我和每个人一样一直处于感动中。”
一次次的感动温暖着叶浪的心:从指挥中心的电子屏幕上,叶浪看到眼睛里含着泪水的、总理站在被地震破坏变形的土地上,指挥军民与灾难抗争;看到人民子弟兵为了抢救陷入“孤岛”的人们,从5000米高空的直升机上跳下;看到全国的兄弟姐妹排成长队,等待献血;看到海外同胞点燃红烛为灾区人民祈福……
叶浪将澎湃激qing倾注笔端,写下他有生以来第一首自由体诗——《我有一个强大的祖国》。“这份激动永远留在我心中。我很自豪,我的身后是一个强大的祖国!”叶浪说。
诗歌再现了危险时候党政干部、解放军战士的冲锋在前,医护人员的安慰和治疗,遇难教师的舍身取义,广大志愿者和抗震救灾人员的甘于奉献,以及全国人民和广大同胞的深切牵挂和祝愿。全诗由九部分组成,前八部分中的每一部分都是一粒珍珠似的晶莹泪珠,照映着一张张面庞:熟悉的脸、陌生的脸、美丽的脸、慈祥的脸、年轻的脸、忙碌的脸、最可爱的脸,“这些脸,组成了中国完整的容颜,塑就了祖国在大难面前的坚强群像。”第九部分则是穿起珍珠的一声呐喊:中国可以战胜大灾,可以战胜一切困难!诗歌写成后被迅速传播,来自抗震救灾第一线的肺腑之言深深感动着广大读者。
诗歌一咏三叹,诉说祖国的力量,交织着感激之情、坚强之气和必胜之心,
虽然灾难摧毁了家园,夺取了同胞的性命,但是,灾难压不垮炎黄子孙,吓不倒中华儿女,因为我们有一个强大的祖国!诗用慷慨激昂的宣示告诉世界:那一刻,我有一个强大的祖国,祖国用温暖的双手抚慰受伤的孩子,用双手托举倒下的孩子勇敢地站起来!
一、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
二、思考讨论:
1、这首诗共有几节?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
2、读文,根据自己的理解填空。
“那是一张熟悉的脸”指的是: 。
“那是一张陌生的脸”指的是: 。
“那是一张美丽的脸” 指的是: 。
“那是一张慈祥的脸” 指的是: 。
“那是一张年轻的脸” 指的是: 。
“那是一张忙碌的脸” 指的是: 。
“那是世上最可爱的脸” 指的是: 。
“那是史上最痛苦的脸” 指的是: 。
3、请你联系课文和现实生活,谈谈你对“我有一个强大的祖国”这句话的理解。(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读后感)
选学课文 篇16
(一)创设情境导入,提出读写要求。
1、播放影像资料,回顾课文主要内容。
观看影像资料后,指名回答课文主要内容。
教师板书:灾难摇篮原因治理
2、复习电子文稿制作方法,提出读写要求。
指名回答电子文稿的制作方法,教师相机投影:
一、筛选、下载资料;
二、整理、编辑资料;
三、完成并存盘;
四、展示、介绍电子文稿。
然后教师提出读写要求,要求学生选定主题后,在与电子资料库的对话中阅读、筛选有关资料,进行资料重组,制作出一个图文并茂、声形并茂的电子文稿,实现阅读与写作的一体化。
(二)检索阅读资料,协商制作文稿。
1、分组选择主题,自主查阅,筛选资料;
2、分组协商讨论,进行探究学习;
3、教师监控学习过程,开展个别化教学;
4、分组完成电子文稿的制作。
(三)分组汇报展示,指导评议修改。
1、学生分组汇报,展示电子文稿;
2、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从筛选文本、音频、视频资料,围绕主题重组资料,推敲文稿结构、语句、版面设计等方面进行评议修改;
(四)引导学生总结,升华学习体会。
总结本课的收获,并希望学生对电脑的学习,为读写一体化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教学设计思想: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已不可回避地面临着挑战与变革,就我们的阅读与写作而言,其变革更为巨大。当代信息技术所导致的阅读方式变革突出表现在:从文本阅读走向超文本阅读;从单纯的阅读文字发展到多媒体电子读物;在同电子资料对话中的高效率检索式阅读。
对传统写作方式和写作教育的挑战突出表现为:从手写走向键盘输入、鼠标输入、扫描输入、语音输入;图文并茂,声形并茂的多媒体写作方式;超文本结构的构思与写作;在与电子资料库对话中阅读与写作的一体化。
为顺应时代的发展,我们的教育教学从教学模式到师生关系到教学手段和组织形式都必然进行一系列的变革。为此,我们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一些大胆的探索。《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课的活动课教学就是我们这种实验探索中的一次尝试。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是一篇阅读课文,介绍了黄河变化的原因,教育人们要保护好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处罚。课文围绕“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讲了四个方面的内容:灾难、摇篮、原因和治理。课文就黄河变化的前因、后果及相关知识点到即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意犹未尽。因此,我们抓住学生余兴未了这一时机,将课堂教学的内容向课外、向校外、向社会这个广阔的天地延伸、拓展,同时为了充分体现信息技术时代阅读写作方式的开放、灵活、高效等特点,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语文实践活动:制作了一个存有黄河视点、防汛、水文源头、治理黄河和黄河风情等内容的,包括文本、音频、视频、静画等多种形式的电子资料库,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认识水平,我主要选用“自学探究”式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从中学会方法、获取信息资料,在与电子资料库的对话过程中,通过快速检索资料,学习面对未来信息社会中大量的信息,能够迅速检索、筛选处理信息所需要的信息资料,使学生充分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习交流的组织者,学习兴趣的激励者。
开课时,我就提出了读写一体要求——自主检索阅读资料,完成一个图文并茂的有声有色的电子文稿。有了这个富于创造性的学习任务,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给激发出来了,我抓住时机指导学生理清课文的框架,引导学生围绕主题自主构建读写框架,再打开资料库,逐段进入学习资源、小学部、语文、四年级、黄河,然后通过“关键字检索”窗口输入关键词语,如“黄河”、“泥沙”等,几秒种后,电脑就在通读资料库中所有信息的基础上,筛选出相关资料,供你阅读。各小组再根据各自的选题,抓住联系,利用键盘、鼠标输入等方法协作完成一个图文并茂的电子文稿,虽然文稿内容主要是由资料库中下载的文字,图片或者是影音资料组合成的,但其文本结构是前所未有的,因而属于学生们的“创作”成果,这种读者与资料库之间的人机对话,显然是信息社会中一种极其重要的阅读——写作能力。
各组再选派代表介绍并展示各自的电子文稿,每组介绍、演示完毕,其他同学提出修改、完善意见,修改完,再把各小组的电子文稿组合成一篇完整的图文并茂的文稿。
这样的教学设计,实质上就是在尝试将信息技术课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