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推荐4篇)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 篇1
1.教学设计学科名称《这儿,原来是一片村庄》
2.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一、班级基本概况。
本学期本班学生共53人,男生26人,女生27人,其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27人,几乎没有家庭辅导。学生大多家庭条件比较差。由于年龄小,对现代家庭的变化以及社会的发展感受不深,缺乏生活、情感的体验,所以对这首诗歌内容的整体把握及情感的体悟会相对困难些。对学生需要加强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的教育,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3.教学内容分析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是北师大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变化”为主题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一首叙事性的诗歌,诗歌以“我”的口吻,以深圳特区这样一个“小山村”作为中国大社会的缩影,通过一座村长昨天与今天的对比,讴歌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城市建设、人民生活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抒发了作者对家乡变化的惊喜,对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变化的赞叹之情,这首诗的内涵丰富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诵读,读出美感,读出它的节奏美、韵律美,体现现代诗的特点。在读中进一步体会,才能让学生通过一个“小山村”的变化,理解国家的巨大变化,祖国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
本课一共有8个小节,写了三方面的内容。
第1、2小节由概括到具体叙述了“昨天”一座小村庄贫穷与落后的状况以及带给人们的困扰。
第3—7小节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改革开放以来这座村庄的可喜变化,抒发了诗人惊喜、赞叹的情感。
第8小节总结全诗,讴歌改革开放、党的富民政策给村庄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而人民的生活将来会更加美好。
4.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并积累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引导学生找出文中使用的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方法,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3、了解诗歌每一部分的大致内容,感悟诗歌优美的语言。
4、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诗歌,了解诗歌中描述的一座村庄(深圳)、人民生活及其变化,体会作者对这一变化的欣喜、赞叹之情,进而理解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可喜变化和重大意义。
5.教学难点分析
根据教材编排的特点,我确定本文教学的重难点有两个:一是抓“昨天、超出、只不过、奇迹般”等重点词句,品味语言。这一重点的确立,我还想体现以下两个目的:一是通过品味语言,可以促进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了解祖国,赞美祖国,赞美改革开放的感情;二是能进一步训练学生了解诗歌,诵读诗歌的能力。我们从语文教学心理学的角度看,这样做能逐步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继而达到入情入境的境界,同时也对课文语言进行了深度地挖掘。第一,以一组图片开课,在优美的乐曲中欣赏现代化的大都市——深圳,使学生对深圳的繁荣景象及现代文明有了最初的感知了解,同时,以“你们喜欢这地方吗?为什么?” 一问,让学生思考讨论,在润物细无声地揭示课题的同时,为理解诗歌最后一节“改革开放给他们插上翅膀”这样内涵丰富的句子,积累了信息,奠定了基础,埋下了伏笔。第二,紧紧抓住读的教学,用引读、诵读,仍至于每词、每句的体会反复读,读出小村庄的贫穷与困扰,读出大都市的繁荣与富饶,读出自豪与骄傲,从而感悟到了改革开放给深圳带来的可喜变化。第三、阅读《中国一日》了解国家在变化,越变越繁荣,越变越富强,这都是党的改革开放的好政策所带来的结果,从而真正达到了此课教学的目的。
6.教学课时二课时
7.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歌曲导入,激发兴趣:
1、孩子们,还记得老师昨天给你们布置的家庭作业吗?现在,老师要检查一下大家完成的情况?(课件出示歌词及深圳城市建设图片):
2、谁来说说歌曲中的“一位老人”指的是谁呢?他“在南海边画的一个圈”指的是哪呢?
3、揭示课题,导入新课:我国从1978年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由邓小平爷爷在广东一个小村庄制定了一系列改革开放的政策,使一个小村庄变成了一个具有高度文明、高速经济发展的现代化城市。由此也拉开了我国全面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今天我们要来学习反映深圳经济特区的巨大变化的诗歌——《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
二、初读感知,通读诗歌。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
2.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课件出示生词,指名小组读、齐读)
2、说说这首诗歌一共几个小节?哪些小节写的是深圳的今天,哪些小节写的是深圳的昨天?
4.指名读诗歌。
5.读了诗歌,你有哪些地方不明白?(指名质疑)
第二课时
一、直入课文,深入理解。
(一)学习课文1、2小节。
1.首先让我们去看看深圳的过去是怎样的,读诗1—2小节。(边听边思考)
1)原来的村庄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贫穷落后)
2)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诗句,并结合插图谈谈自己的体会? 3) 你觉得省略号起什么作用?你说说他们的生活还可能是怎么样的呢?
2.指导朗读。(低缓的语调,读出我们心中的忧郁,读出我们对故乡的浓浓深情)
过渡:如此贫穷落后的村庄,现在又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二)学习课文3——7小节。
1.现在的村庄又是什么样子了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3——7小节。
1)深圳的今天是什么样子的?
教师板书:高速公路 厂房幢幢 儿童乐园
还有什么变化呢?(引导学生说出人的变化)由城市的变化到人的变化,作者用了一个什么句子?
2.看到这些变化,你有什么感受,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诗人是怀着什么样的心情写的这首诗?请找出相关词句。( 通过“呵、超出、只不过、奇迹般”等词语,体会诗人对村庄变化的惊喜、赞叹之情。)
4.指导朗读第二部分(读出惊喜、赞叹之情)
过渡:是啊,作者由乡村的变化写到人们的变化,农民的生活由物质到精神都“焕然一新”。从仪表到心灵都“焕然一新”。
这就是“昔日面向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学生往下读。
(三)学习课文第8小节。
1.由一个贫穷落后的小村庄,发展到一个繁华的现代化城市,是什么力量让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呢?(板书:改革开放)
2.请找出这个小节中的比喻句,读一读,并说说自己的体会。
3.有感情的朗读。
4.指名配乐朗读全诗。
过渡:深圳特区的建设成就向全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展示了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强大活力,使大家从深圳这个窗口看到了祖国美好壮丽的发展前景。改革开放以来,不仅深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南到北,从农村到城市都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让我们在《中国一日》中去感受一下中国的巨变 ——
二、总结课文
1、有感情齐读课文。
2、诗人是怎样将村庄的变化写出来的?(让学生学习文中作运用的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修辞方法。)
是啊,改革开放如春风拂过,神州大地似春潮滚动。祖国的建设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华夏故园将会展开了一幅新画卷。让我们一起唱响《春天的故事》。(齐读全文)
8.课堂练习
1.把诗歌中你认为美的词语和句子摘抄下来。
2.区分形近字,听写生字。
9.作业安排
1.读“语文天地”中的写一写。
2.参考《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写一写家乡的变化。
10. 附录(教学资料及资源)
1.深圳位于中国南部沿海,毗邻香港,是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面积195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50多万。
2.深圳属于亚热带海洋气候,具有浓郁的现代滨海城市特点,常年阳光普照、繁花似锦。近年来,深圳先后被中国政府和国际有关机构评为“国际花园城市”“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环境保护全球500佳”。
3.建市仅20多年,深圳由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为一座经济繁荣、法制健全、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城市。
4.深圳是个移民城市,中国文化在这里融汇交流,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氛围。
5.位于深圳龙岗区的大芬村是远近闻名的“油画村”,小小的村子里有100多家油画公司、700多间画廊以及2000多名画家,每年创作出大量的油画销往世界各地。
6.深圳将发挥现有的文化优势,建设“两城一都”,即建设图书馆之城、钢琴之城和设计之都。
11. 自我问答
简短交流。出示一组深圳的风光图片。你们喜欢这地方吗?为什么?
(喜欢,因为这是一个繁华的大都市.喜欢,因为它的繁华,象征着它的政治及经济的地位喜欢,很想去一睹为快.)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 篇2
1、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小学语文六年级
2、本班有26 名学生,其中男生16 人,女生 10人。学生学习兴趣高,但基础不扎实,阅读理解能力偏差。
3、《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是五年级上册第三组“变化”主题单元的第一篇主体课文,是一首叙述性诗歌,诗歌以“我”的口吻,以深圳特区这一样一个 “小山村”作为中国大社会的缩影,通过一座村庄昨天与今天的对比,讴歌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抒发作者对改革开放以后变化的赞叹之情。这首诗丰富内涵,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诵读,读出美感,它节奏美、韵律美,朗读时要体现现代诗的特点。在读中进一步体会,才能让学生通过一个 “小村庄”的变化,理解国家的巨大变化,祖国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并积累词语,注意易错字,区别形近字。
2.反复诵读诗歌,了解诗中描述的一座村庄(深圳)人民生活及其变化,体会作者对这一变化的欣喜、赞叹之情,进而理解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可喜变化的重大意义。
3.引导学生找出诗歌中对比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难点:
1、感悟诗歌优美的语言,了解深圳经济特区的巨大变化和祖国建设事业的迅速发展。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调动学习热情
同学们,谁去过深圳?深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出示图片]看,这就是深圳,一个繁华的城市,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著名的经济特区。而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板书课题]
(用深圳的图片导入,为的是能让预习过的学生感到惊叹:原来课文中提到的就是深圳呀。)
(二)自读----发现与探究
1、自读课文,注意将字音读准。
2、检查生字的掌握情况。
3、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可以分为几部分?(让学生试着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
4、学生提出自读是不明白的问题,全班交流,有价值的问题可以写到黑板上。
(三)品读----理解与感悟
1、这座村庄原来是什么样?指名读1、2小节。你能想象出当时的生活吗?说说你的理解。
2、诗人开篇为什么用“昨天”而不说“过去”?(体会.深圳、祖国“变化”的时间之快,变化之大,以及社会日新月异的前进步伐。)
3、你怎么理解“姑娘从溪边挑回一担担摇晃的夕阳……”这句话?省略号起到了什么作用?(让学生练习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语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4、原来的村庄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板书:昨天贫穷落后]
5、现在的村庄是什么样子?默读3----7小节,体会诗人是怀着什么样的心情写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找出相关词句。(引导学生体会第三小节。)
通过“呵、超出、只不过、奇迹般”等词语,体会诗人对村庄变化的惊喜、赞叹之情。这一节在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6、诗人为什么会如此惊叹?到底村庄发生了什么变化?小组合作学习4---7小节。
7、全班交流。4---7小节从哪些方面写了村庄的变化?你能感受到什么?能不能将你的感受读出来?(让学生通过有感情朗读,表达自己对文章的理解,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者的内容和情感。)
8、是呀,农民的生活由物质到精神都“焕然一新”。“这就是昔日……”学生跟读。这一小节中有一个比喻句,你能找出来吗?为什么把今天的农民喻作“春燕”?为什么说他们在“描绘着美好春光”?其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四、总结----拓展与延伸
深圳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变化的呢?[播放:《春天的故事》]。歌种唱的是邓小平、改革开放政策。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没有改革开放,也许深圳甚至其他城市,还停留在贫穷落后阶段呢。让我们一些来唱这首歌。
(从中让学生了解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
第二课时
(一)回顾原文
1、有感情齐读课文。
2、诗人是怎样将村庄的变化写出来的?(让学生学习文中作运用的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修辞方法。)
3、原来的村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体会。
(二)巩固生字
1、区分形近字。
2、听写生字。
(三)根据诗歌的写作顺序,背诵课文。
五、板书设计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
翻天覆地、焕然一新
昨天——————————现在
改革开放
课堂练习:
1. 填空。
“昨天”指的是( ),是一座( )。
“今天”指的是( ),已变成了一座( )。
2、以“家乡的变化”为题,写一篇作文。
作业安排
(一)听写本课的生字新词。听写第二段最后一句话。
(二)练习背诵第2自然段。
附录
课件 音频《春天的故事》
自我提问:
“姑娘从溪边挑回一担担摇晃的夕阳……”这句话?“一担担摇晃的夕阳”指的是什么?
当时人们用水的不便,路途的遥远。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 篇3
一、 教材分析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是第三单元中的第一课。本单元以“变化”为主题,引导学生感受到家庭的变化,社会的发展,历史的变迁。同时,让学生发现这些变化而感到喜悦与充实,这也将作为学生对社会、对历史的认识积淀而贮存。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是一首叙事性诗歌,以深圳特区这样一个“小村庄”作为中国大社会的缩影,用“我”的口吻,通过村庄昨天与今天的对比,讴歌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城市建设、人民生活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抒发了诗人对家乡变化的惊喜,对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变化的赞叹之情。
本课一共有8个小节,写了三方面的内容。
第1、2小节由概括到具体叙述了“昨天”一座小村庄贫穷与落后的状况以及带给人们的困扰。
第3—7小节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改革开放以来这座村庄的可喜变化,抒发了诗人惊喜、赞叹的情感。
第8小节总结全诗,讴歌改革开放、党的富民政策给村庄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而人民的生活将来会更加美好。
二、 设计理念
《课标》指出,第三学段的阅读要求“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因此,本文的教学我选择了“激qing导练”为主要教法,主要依据有两条:依据之一是我认为激qing导练法最能体现老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完美统一,可以加强训练的可操作性,减少训练中的无效成份,从而增加训练的密度和效率,真正把语文课上成语文素质教育课。依据之二是我觉得这种以导练为主体的训练程序,最适于突破本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三、教学目标
以上述教材编排特点为依据,我确定以下这样的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一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二是学习掌握并会写“灶、庞、焕”等生字;三是引导学生找一找是各种对比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为后面的习作做准备。
过程与方法:一是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二是画出重点词语,体会诗人对村庄变化的惊喜、赞叹的情感。三是理解课文中教案理解的词语,找出文中作用的比喻、泥人、夸张等修辞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反复诵读诗歌,了解诗中描绘的一座村庄、人民生活及其变化,体会作者对这一变化的欣喜、赞叹之情,进而理解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可喜变化的重大意义。
根据教材编排的特点,我确定本文教学的重难点有两个:一是抓“昨天、超出、只不过、奇迹般”等重点词句,品味语言。这一重点的确立,我还想体现以下两个目的:一是通过品味语言,可以促进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做遵守规则的小学生的感情;二是能进一步训练学生语感及其他语文能力。我们从语文教学心理学的角度看,这样做能逐步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继而达到入情入境的境界,同时也对课文语言进行了二度创造。
四、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调动学习热情
同学们,谁去过深圳?深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出示图片]看,这就是深圳,一个繁华的城市,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著名的经济特区。而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板书课题]
(用深圳的图片导入,为的是能让预习过的学生感到惊叹:原来课文中提到的就是深圳呀。)
(二)自读----发现与探究
1、自读课文,注意将字音读准。
2、检查生字的掌握情况。
3、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可以分为几部分?(让学生试着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
4、学生提出自读是不明白的问题,全班交流,有价值的问题可以写到黑板上。
(三)品读----理解与感悟
1、这座村庄原来是什么样?指名读1、2小节。你能想象出当时的生活吗?说说你的理解。
2、诗人开篇为什么用“昨天”而不说“过去”?(体会.深圳、祖国“变化”的时间之快,变化之大,以及社会日新月异的前进步伐。)
3、你怎么理解“姑娘从溪边挑回一担担摇晃的夕阳……”这句话?省略号起到了什么作用?(让学生练习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语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4、原来的村庄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板书:昨天贫穷落后]
5、现在的村庄是什么样子?默读3----7小节,体会诗人是怀着什么样的心情写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找出相关词句。(引导学生体会第三小节。)
通过“呵、超出、只不过、奇迹般”等词语,体会诗人对村庄变化的惊喜、赞叹之情。这一节在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6、诗人为什么会如此惊叹?到底村庄发生了什么变化?小组合作学习4---7小节。
7、全班交流。4---7小节从哪些方面写了村庄的变化?你能感受到什么?能不能将你的感受读出来?(让学生通过有感情朗读,表达自己对文章的理解,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者的内容和情感。)
8、是呀,农民的生活由物质到精神都“焕然一新”。“这就是昔日……”学生跟读。这一小节中有一个比喻句,你能找出来吗?为什么把今天的农民喻作“春燕”?为什么说他们在“描绘着美好春光”?其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四、总结----拓展与延伸
深圳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变化的呢?[播放:《春天的故事》]。歌种唱的是邓小平、改革开放政策。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没有改革开放,也许深圳甚至其他城市,还停留在贫穷落后阶段呢。让我们一些来唱这首歌。
(从中让学生了解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
第二课时
(一)回顾原文
1、有感情齐读课文。
2、诗人是怎样将村庄的变化写出来的?(让学生学习文中作运用的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修辞方法。)
3、原来的村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体会。
(二)巩固生字
1、区分形近字。
2、听写生字。
(三)根据诗歌的写作顺序,背诵课文。
五、板书设计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
翻天覆地、焕然一新
昨天——————————现在
改革开放
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题为“变化”,《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以现代诗歌的形式,用简洁优美的语言叙述了原来贫穷落后的深圳,奇迹般地发展成为一座新兴的现代化城市,充分反映了伟大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一日》说明了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变化,让世人瞩目。学生通过学习文章,感受到了时间给我们带来的巨大变化,因此加入实践活动,让学生看一看,找一找,写一写, 通过几十年的事实对比写出某一方面变化,使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变化,深切体会社会的“突飞猛进”。
教学目的:
1、通过反映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提高了学生认识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能力。
2、学会恰当使用列数字、对比等手法说明问题。
3、选材要真实,内容要具体,能够体现文章的中心,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构思和准确表达的能力。
学情分析:
在“看一看”、“找一找”、“说一说”的基础上,学生收集了不少关于反映社会日新月异变化的资料。另外,《中国一日》一文使学生学会了运用列数字和做比较的方法说明事物。
教学准备:
学生采用访问、查找资料,整理图片,摄影等方式,了解身边事物的变化,做好纪录。
教学过程:
一指导审题
投影出示:生活在今天的时代,我们深切地体会了什么叫突飞猛进万象更新.你愿意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这些变化,用自己的笔记录下这些变化吗?反映社会日新月异的前进步伐吗?
(1) 通过题目,同学们看出这次习作的内容是什么?
(2) 本次作文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播放
二看变化——创设情境,引发真情
1 投影出示:学校改建之前和改建之后的照片
让学生说一说学校改建前后的样子,自己看到了什么,运用恰当的语言进行描述。
三、说变化——开拓思路,引吐真情
1、学校越建越美令我们兴奋鼓舞,同学们在课下已经做好了准备,
播放奥委会宣布2008年在北京举行奥运会的录像。
此时你什么心情?
为什么会在中国北京举行奥运会呢?
以此让学生感受祖国在各个领域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感受祖国前进的步伐。
2、那么你身边哪些事物也发生了变化呢?
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参与交流
3、全班交流,学生展示
在展示的过程中,教师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先说一说以前的样子,再说说现在的样子,然后引导学畅想未来的样子。随学生说到的事物,教师在黑板上画出流程图,为下一步的书面表达做好铺垫。其他同学可以围绕是否把意思表达清楚、具体,进行补充、评议。
4、指导方法
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合适的方法进行说明,增强说服力。
板书:数字举例比较融入情感
5、教师小结:同学们刚才讲得生动、精彩,能把变化之处具体地、形象地描述出来。
四、写变化——引导习作,抒发真情
1、习作导入
还有许多同学要讲,可由于时间关系,这样吧,请你提起笔,无拘无束,自由自地写下你感受最深的人、事、景的变化,体裁不限,怎么想就怎么写,做到写真话,吐真情。
2、出示“写一写”
自拟题目,写一写……(如电视、笔、住房)的变化
参考《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写了一首小诗
参考《中国一日》写一篇新闻,题目是“班级一日”或“我家的一日”
3、学生构思选择后,进行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 篇4
教材分析: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是一首叙事性诗歌,以现代诗歌的形式,用简洁优美的语句叙述了原来贫穷落后的深圳,奇迹般地发展成为一座新兴的现代化城市,充分反映了伟大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变化的惊喜,和对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变化的赞叹之情。
诗歌一共有8个小节,写了三方面的内容。第1、2小节由概括到具体叙述了“昨天”一座小村庄贫穷与落后的状况以及带给人们的困扰。第3—7小节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改革开放以来这座村庄的可喜变化,抒发了诗人惊喜、赞叹的情感。第8小节总结全诗,讴歌改革开放、党的富民政策给村庄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而人民的生活将来会更加美好。
学情分析:学生由于年龄及所处的环境,对诗歌中所述的内容没有生活体验。可是,随着年级的增长,经过四年的语文学习实践活动,对一些学习方法,学习要求等已经有所掌握,也有了不少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及朗读能力。对这样一首现代诗,针对学生的情况,以读代讲,引导学生读出现代诗的节奏和韵律美,进而体会诗歌的丰富内涵,学生是比较好掌握的。
设计理念: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本课的设计就是通过诗歌所描述的情境,引导学生自己读进去,体会诗人的情感,紧扣“变化”,感受祖国的飞速发展,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学生在读中悟,读中思,加深了理解,提高了认识。
教学目标:
1.掌握“灶、庞、焕”三个生字,理解积累“困扰、渺茫、晨曦、劳作、边陲、翩翩起舞、焕然一新”等词语并能灵活运用。
2.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诗歌,了解诗歌中描述的一座村庄(深圳)、人民生活及其变化,体会作者对这一变化的欣喜、赞叹之情,进而理解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可喜变化和重大意义。
3.引导学生找出文中使用的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方法,体会这样写的好处,为习作做准备。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并体会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可喜变化和重大意义。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准备
1.歌碟《春天的故事》 2.深圳剪影 3.前进中的家乡——灵武市发展变化剪影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 同学们,课前老师想放一首歌给大家听,想听吗?(首先播放《春天的故事》的前几句歌词),同学们要注意听好歌词的每一句话是什么意思,老师出示在屏幕上。(放歌曲与歌词)然后启发提问学生:歌词中那个“圈”指的是哪里?——深圳,那位老人又是谁呢?——邓小平爷爷。
2.过渡:经过二十几年的建设,深圳已成为国际花园城市,经济发达,环境优美,正在向国际化大都市迈进。让我们先来看几幅具有时代特征的画面——深圳的今天。(放录像)问:今天的深圳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今天的深圳如此美丽,如此壮观,那么二十六年前,邓爷爷没有画这个圈之前又是怎样的呢?有一首诗对深圳的昨天、今天进行了具体形象的描绘,今天我们就学习这首诗——《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两遍,从题目中你读懂了什么?这首诗歌一定写了深圳的哪些方面的内容?[导课是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好的导课能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尽快走进文本。]
二、检查预习,引出“变化”
1.自由读文,把不认识的字词画出来,自己解决或同桌互帮互学。
2.交流汇报自学情况。
重点理解“困扰、渺茫、劳作、焕然一新、面朝黄土背朝天”等词。提醒“曦”“舞”的写法。
3.指名分节朗读全诗并评议。
4.齐读全文,思考,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深圳在短短的时间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生交流,同时梳理出文章思路,板书:昨天、今天)[同桌检查预习情况的做法,给学生提供了合作学习的机会,在独立预习时遇到的困难,或是自己还没有发觉的错误,会在同桌的帮助下解决一些,达到优势互补的效果.在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
三、直奔重点,寻找 “变化”
1.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找一找哪一节诗告诉了我们小村庄的变化大得令人惊叹?
2.学生交流:抓住“短短几年”“只不过”“超出”“奇迹”等词来体会深圳变化的时间之快,变化之大。
3.这一节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4.指导朗读。(读出作者惊喜、赞叹之情。)[通过一个关键问题的引领,使学生很快进入文本,把握重点;再通过抓关键词句的理解,学生便贴近了文本]
四、探究重点,体会“变化”
1.小组合作学习4—7小节。反复读课文,想想诗人为什么会如此惊叹?看看现在的村庄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作者从哪些方面写了村庄的变化?体会诗人是怀着什么样的心情写的?找出相关词句进行学习体会。
(1)学生自主学习
(2)小组交流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什么疑问,补充,修改。
(3)集体交流。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天翻地覆
(4)有感情地朗读,表达自己对文章的理解。(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者的内容和情感。)
2.了解深圳的昨天
(1)读读想想:深圳的昨天是怎样的?诗人是怎样描绘的?请读出有关诗句,找出重点词语,教师板书:贫穷落后,谁知道深圳以前是什么样子的?交流资料(资料:深圳)
(2)从诗歌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贫穷落后 泥泞的古路 破旧的小屋 稻草堆)
(3)诗人开篇为什么用“昨天”而不说“过去”?(体会深圳、祖国“变化”的时间之快,变化之大,以及社会日新月异的前进步伐。)
(4)指导朗读诗的1-2节。 先指名读,再男女生赛读,全班齐读,教师从中指导。(语调迟缓低沉)
3.课件出示深圳昨天与今天剪影,让学生对比。仅在2、3年的时间内深圳如雨后春笋般的速度发展起来,我们内心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朗读1-7小节。可以个人读,小组读,男女对读等。
4.是啊,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生活“焕然一新”!
(1)“这就是昔日……”学生跟读。
(2)这一小节中有一个比喻句,你能找出来吗?(指名回答)
(3)请你读读这句诗,跟你的同桌说一说:为什么把今天的农民喻作“春燕”?为什么说他们在“描绘着美好春光”?其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指名回答,你有什么感受?(相机板书)
(5)你能有感情的读读这一小节吗?(指导朗读)[多种读书形式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使学生在阅读中获得情感的体验和升华。]
五、回归整体,深化“变化”
1. 配乐朗读全诗,更深切的感受伟大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感受诗人那种惊喜和对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变化的赞叹之情。可以个人读,小组读,男女对读等。
2.汇报学习本课后的收获(1)思想方面(2)写作方面(3)其他
[反复诵读,是学习诗的传统方法,也是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的主题的有效方法。学后及时反思及时梳理自己的阅读收获又培养了学生整理总结的好习惯]
六、拓展延伸,亲历“变化”
1.近几年来我们国家也发生了许多变化,都有哪些变化呢?(找生谈)如:为什么会在中国北京举行奥运会,与多个国家建立良好的外交关系,“神州六号”成功返航等。
2.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家乡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谁能谈一谈家乡的变化?(课件出示灵武近几年兴建的羊绒工业园区、乡村道路建设、城市建设等剪影)[将阅读向课外延伸,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再次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
七、总结全文,升华“变化”
深圳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变化的呢?(播放:《春天的故事》)。歌中唱的是邓小平及其改革开放政策。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没有改革开放,也许深圳甚至其他城市,还停留在贫穷落后阶段呢。让我们一些来唱这首歌。
[从中再次让学生了解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
八、作业布置
1.把诗歌中你认为优美的词语和句子摘抄下来。
2.以“家乡的变化”为题,写一篇习作‘
3.以“家乡的变化”或“祖国的变化”或“ 的变化”为主题办一期手抄报。(2、3题可任选一题做)
教学反思:
《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一文在教学时运用变序策略,紧扣“变化”,让学生读书寻找,探究体会,整体深化,延伸实践,从而巧妙地突破了教材的重、难点。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采用“置疑—梳理—导读—释疑”的运行机制,使主体与主导相协调,使得教学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