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从军征》教学实录(推荐17篇)
《十五从军征》教学实录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教学难点: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教学准备:学生:读通诗句,对难字注音,标注自己不理解的词句。
教师: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1、师:昨天通过预习,我们知道7单元的主题是“战争”,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曾经学过哪些有关战争的课文?
生1:我们学过一篇叫做《炮手》的文章。
生2:还有《鸡毛信》
师:是啊,记得主人公是。。。。(生齐:海娃)
生3:五年级时,我们还学过《生死攸关的烛光》,讲的是二战时期法国伯瑙德母子三人在战争中机智勇敢面对敌人的故事。
师:你记得可真清楚。还有吗?
生4:还学过《草帽计》
师:恩,是啊,这是一个在战争中使用的计谋。使用这个计谋的是?(生接说道:贺龙)
2、师:这仅仅是我们在课本上学的有关战争的课文。其实,描写战争的文章远不止这些。因为从古至今,战争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主题。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也是与战争有关,题目是:(生齐读:《十五从军征》)。
二、解诗题,知诗人:
1、师:在诗的题目中,从哪儿可以看出是与战争有关的?
生:我从“从军征”可以看出的,意思是被征到军队里打仗。
2、师:这首诗是两汉时期的乐府诗,选自(生齐读:《乐府诗集》),记得我们在第6册的语文天地里曾学过一首乐府诗叫做:(生齐说:《江南》)。关于乐府诗,我们书上87页小资料有详细的介绍,我们一起去读一读。(生读)
3、师:乐府诗有的来自民间,有的是后代文人模仿乐府古题所作.而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它来自劳动人民中间,没有具体的诗人。我们再读课题:《十五从军征》
三、初读诗歌,了解诗意:
1.师:当你在预习时第一次读到诗的题目时,有没有问题想问?
生1:我想知道是谁在15岁的时候去打什么仗?
生2:他为什么要去打仗?
生3:结果活着回来了吗?
(师做副板书:谁?打什么仗?为什么打?结果?。)
2、师:通过昨天预习,你知道这首诗主要写的是一件什么事呢?
生1:主要是讲了一个80岁的老兵退伍回到家里,却发现自己家里亲人没有了,家也荒芜了的事情。
3、师:它通过写老兵回乡的经历是想告诉我们有关战争的什么呢?要解决这个问题,读通这首诗是基础。我请一个同学来读读这首诗,看看大家预习的情况怎么样。
(一生读诗歌)
师:评价一下,读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她读得很流利,就是有点快。
4、师:是呀,读得有些着急,要是能静下来读得慢一点就好了。这首诗歌有很多生字比较难,咱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容易读错的字:(出示课件,生跟读:冢,窦,雉,舂,羹,贻.)
5、师:在预习中,除了字音,还有哪些词不太理解呢?请大家先在小组里互相交流解决。(生在小组里交流)
师:组员都解决不了的词,现在可以提出来。
生1:我想知道舂是什么意思?
生2:就是把谷类放进器皿里捣碎。
师:你是怎么知道这个词的意思?
生2:我用的是查工具书的办法。
师:看来,尽管课文后面没有注释,但我们也能想办法了解到词语的意思。
生3:我还想知道什么叫做旅葵、旅谷?
生4:在这里,旅是野生的意思,旅葵就是野生的葵菜,旅谷就是野生的谷子的意思。
生5:贻是什么意思呢?
生6:贻就是给的意思,文中指老人煮好了了饭菜去不知道给谁吃。
6、师:了解了词语的意思,请大家结合刚才的交流,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生自己试着说一说)
师:谁能连起来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生1:一个人在15岁时应征去打仗,80岁才回到家乡。路上遇到乡里人,便问:“我家还剩下哪些亲人?”那个乡里人说道:“远远望过去,松树和柏树相连的地方,就是你的家。”老人回到家里,看见野兔在狗洞里爬进爬出,野鸡在房梁上飞去飞来;庭院中间长满了野生的谷子,井台边围绕着一簇簇野生的葵菜。老人捋了几把野生的谷子舂成米做饭,采几把野菜煮汤算是菜,一会儿饭菜就做好了,却不知道还能给谁吃。老人走出家门望着东方,泪水洒落在征衣上。
四、深入诵读,展开联想:
1、师:这是一位15岁参军,80岁才得以回乡的老兵。这首诗开篇第一句就给我们介绍了老兵一生的经历。(生接读: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他服了多少年的兵役?(生:65年)。这是人生绝大部分的岁月。在汉朝,男子二十三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五十六岁止。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这位老兵十五岁参军,80岁才离开战场踏上回乡的路程,体会一下:此时的他心情怎么样?
生1:我觉得他一定很激动,因为他能大难不死回到家乡,很想快点回家和亲人团聚。
师:你能读读第一句话,读出他的这种激动吗?(生读)是啊,对于一个常人来说,几十年离家还能活着回来,是有些激动的。但仅仅如此吗?想想,从一位15岁的少年到一位80岁的垂垂老者,他还会是怎样的心情?
生2:我觉得他心里一定很担心,几十年都没回家了,不知道他家的亲人怎么样了。
师:那你读出这份担心来。(该生读一句。)
生3:我觉得他心里一定沉重,也很担心、焦急,因为他都已经80岁了,说不定父母都不在人世了。
师:是呀,他的心里一定充满着担心和焦急,用一个字来概括(板书:忧)我们一起来体会他的这份心情。(生齐读第一句。)
2、师:80岁的老兵回到家乡,道逢乡里人,便向乡里人打听“家中有阿谁?”乡里人是怎么告诉他的?我请一个小组读乡里人说的话:(生读)“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假如你是乡里人,会带着怎样的心情告诉老兵这个消息呢?
生1:我会带着很沉重、悲伤的心情告诉他这个消息,:“远处就是你的家,家里人都死得差不多了。”
师:请你读出这份悲伤来。(生读,有些快,没有感情。)没听出你的悲伤呢?静下心来再读。(生再读,好多了。)
生2:我会很同情地告诉他。因为也许我家也有人在外打仗,我家也有人死去。
师:不仅是乡里人,连我们每一个人心里也是充满悲伤,(生齐读“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假如你就是老人,听到乡里人的话,这时候的你会是什么反应,什么心情?
生1:我简直无法相信这样的事实,快晕过去了。
生2:我悲痛但也没有任何办法。
生3:我在路上的忧虑给证实了,我的心情跌至了谷底。
生4:我觉得自己非常对不起自己的父母,我在外打了那么多年的仗,侥幸活着回来了,却再也看不见父母了,再也不能孝顺他们了。
3、师:可是,这样的打击才刚刚开始。80岁的老人拄着拐杖,一步一步,由远及近,走进自家小院,看到的是什么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发挥你的想象。(配乐,师朗诵那四句诗。)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
生1:我看到他们家很荒凉,没有人,明显能看出很久都没人住了。
生2:我看到一些野兔看见老人仓皇逃跑,井台边有很多野葵菜,井里一滴水也没有了。。
生3:我家的院子里长满了野草,很久都没人打理了。野鸡在屋梁上安了家,到处一片狼籍。
生4:我想到了以前曾经在这里生活过,而现在杂草丛生,远处还有一堆堆坟墓,我感到十分悲伤。
师:就是他现在的家,就是他几十年魂牵梦绕的故园吗?(配乐,生齐读4句.)而65年前他离家时,他的家,可能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
生1:65年前,他15岁,每天一回家,他的爸爸妈妈兄弟姐妹都出来迎接他,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生2:他们家人每天早上一起去打井水,特别快乐、温馨。
生3:他们家虽然非常简陋,但一家人该干活的干活,该料理家务的忙着料理家务,到了晚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其乐融融。
生4:他当时才15岁,经常和朋友一起开心的玩,比如捉迷藏啊之类的,父母在家早就准备好了饭菜。
生5:我一定会想到我家背后有一棵高大的树,到了秋天,叶子一片金黄。家里养了几只鸡鸭,特别热闹。
师:而现在呢,一切都已经荡然无存,不复存在了,剩下的只有:(男生读第4句)他曾经的家人在哪儿呢?(出示句子,生读:松柏冢累累)曾经的家人都在这一座座坟墓里呀。苦苦思盼的亲人成了荒野枯骨,曾经热闹的家园也是一片荒凉破败,唯一能看到的,只能是:(男生再读: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这番荒凉的景象,怎不让人悲伤难过呢!(板书:悲)
4、师:在这样的一个家中,80岁的老人是怎么生活的呢?(生齐读5,6句: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这样的饭菜,吃起来是什么味儿呀?结合刚读的句子来谈。
生:我觉得他吃着饭菜,却觉得是无味的。因为家里破败,再也没有家的感觉了。
师:那请你读出这种无味。(生读)
生:我觉得他吃着也会觉得很酸。我联想到我的爷爷奶奶,他们60多岁,都在家里安度晚年,每天都会做好饭菜,笑眯眯地看着我吃,享受着老人的天伦之乐。而这位老人都80多岁了,却还是孤苦伶仃地一个做饭一个人吃着,失魂落魄。
生:我觉得他吃着,一定觉得很苦。因为以前他在家时,和家里一起吃饭;打仗时,虽然很苦,但吃饭时是和战友们一起吃,应该是很热闹的。而现在,吃着野饭野菜,又没人陪着他吃,一定很苦。
师:你能读出这种苦吗?(生动情地读)真的很苦呀!
师:我也觉得他苦啊!他的苦,不仅是生活上的艰苦,更是失去亲人,无依无靠的心里的痛苦。让我们用朗读读出他心里的苦吧!(想读的齐读,全班都起立深情地读。)
5、师:失去亲人,失去家园,无依无靠,面对这一切,这位80岁的老人又能怎么样呢?他只能是:(生接读: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只能是老泪纵横,无声地哭泣呀!(板书:泣)他在泣什么?他为什么而泣呢?请同学们发挥你的想象,并提笔写下来,一段话即可。(生动笔在书上写下来。)
师:写好的先来说一说。
生1:我哭泣我为什么不能早点回来呢?再也看不到生我养我的父母了。
生2:我颤抖着双腿走到我的父母坟前,老泪纵横:我的父母就这样离我而去了,我十分对不起他们。
师:他在泣自己和自己的亲人。请你把这种泣读出来。(该生读: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除了泣他自己和自己的亲人,他还会泣什么?
生3:他还会泣别人。说不定还有其他很多家庭的亲人也死去了。
师:是啊,就拿他们村庄来说不知有多少家庭也成了(生:松柏冢累累)
生4:我觉得他可能还会泣那些在战场上死去的战友,也会泣跟他一样侥幸从战场上活着回来的战友。也许,那些战友回到家看到的景象也是这样。
师:是啊,不知有多少战士几十年征战在外而成了(生:松柏冢累累)甚至是尸骨未寒。把你的这种泣读出来。(生读: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生5:我会哭泣着想到:我唯一的牵挂---家人没有了,我唯一的朋友---战友没有了,唯一的美好回忆---家园也荒芜了,那我还有什么呢?我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不如战死在沙场算了。
师:生不如死啊!
生6:我觉得他还在泣战争带来的危害。因为肯定还有无数人,无数个家庭也遭遇了这样的不幸。
师:仅仅是汉武帝在位,五次讨伐匈奴,就导致全国有一半的人因为战争死亡,有一半的人成了(生:松柏冢累累)大家带着这种泣读最后一句话。(生读: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五、小结,升华主题:
1、师:这就是这位80岁老兵回家的经历,让我们一起用朗读走进他这段回乡历程。(生齐读全文)
师:正如刚才很多同学所说,老人的经历只是众多遭受战争苦难的百姓之一。从古至今,在战争中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百姓不知还有多少。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你对战争又有哪些新的认识和看法呢?
生1:我觉得战争太残酷了。如果没有战争的话,老人也不会家破人亡。
生2:我觉得战争有好处但也有坏处。但战争的坏处远远大于战争的好处。
生3:不管正义不正义,战争都是十分残忍的。
生4:有时战争是为了某些政治利益和权利,可以实现某些梦想。但在实现这些梦想的同时,却是以牺牲老百姓的生命为代价的。
生5:我同意刚才这位同学的观点。比一切都更可贵和重要的,是人的生命。
师:我明白同学们的意思了。远离战争,渴望和平是从古至今,咱们每一个老百姓的心愿。
2、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这首以战争为主题的诗歌。从一位老兵回乡经历的角度,感受了战争给老百姓带来的苦难。其实,除了这首诗,还有很多从不同角度描写战争的诗,比如我们后面要学习的《出塞》,以及乐府诗里的《战城南》等等,建议同学们可以在下课后找来读一读,看看它们又是从哪个角度来写战争的,相信会让你对战争有更深刻的认识。
板书设计:
7 战争十五从军征
谁?(汉)《乐府诗集》
打什么仗?
为什么打?
结果?忧------悲------泣
《十五从军征》教学实录 篇2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第七单元《战争》主题单元
教学目标:
1、借助字典词典,课外资料,通过独立学习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教学难点: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所查阅的资料和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
一 了解主题,引入新课
1.师: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战争始终蔓延不断,并构成人类历史的一个独特的篇章。据统计,从地球上出现文明以来的5000多年中,人类先后发生了15000多次战争,有几十亿人在战争中丧生,在这5000多年中,人类共有300年是生活在和平环境中。也就是说,每100年中,人类最少有90年是生活在战争状态中。古往今来,诗人也用他们的笔,写下了许多有关战争的诗,想想我们以前学过哪些与战争有关的诗,一起背一背: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凉州词》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凉州词》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从这些诗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2.板书课题:十五从军征。齐读课题,从哪里看出这也是与战争有关的?(“从军征”)说说对课题的理解。
3.了解乐府诗。
阅读课后小资料中对乐府的介绍。
师:我们以前所学的《江南》也是一首乐府诗,从《江南》和《十五从军征》这两首诗都可以看出诗的语言朴实自然,这是乐府诗的一个特点。我们今天所学的《十五从军征》就是一首乐府诗,这首诗没有具体的作者,来自于民间。
二初读课文,了解诗意
1.生自由读课文,师提出要求:借助字典或词典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师巡视,帮助学困生,发现共同的困难,以便在后面加以指导。
2.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诗,师生评价,正音正字。出示小黑板,学习生难字,“冢 窦雉舂羹”,用以往学过的方法自主记忆。
重点指导:“冢”,与“家”相区别。字形上,关键在一点的位置,“冢”是“冖”,下面多一点,“家”是“宀”;字义上,“冢”是死者安息的地方,“家”是生者居住的地方;“舂”与“春”的区别,“舂”字下面是“臼”;“累累”读作“lěi lěi”;“家中有阿谁?”的“阿”读作“ā”,不读“ē”,语气助词。
(2).再次读课文,提出要求:读出五言诗的节奏。
3.再读课文,借助书上的插图,知道诗歌叙述了一件什么事。指名说,补充、纠正,知道课文叙述了这样一件事:一位八十岁的老兵退伍回来,看到曾经熟悉的家园沦为一片荒野,家中的亲人都不在人世了,老人凄凉地站在家门口,悲伤流泪。
三细读诗歌,借助联想,体会诗歌的情感
1学习1、2句诗,体会老人“始得归”的心情
师:看插图,你能用一个词说说这是一位什么样的老人吗?一位()的老人。(饱经风霜、白发苍苍、孤苦伶仃、神情凄苦、衣衫褴褛、老态龙钟……)
师:齐读1、2行诗,十五岁就去从征,“八十始得归”的“始”是什么意思?(才)从这个才字,你体会到了什么?
师:是啊,好漫长的时间呀,算一算中间经过了多少年?
师:65年啊,780个月,23739个日日夜夜,多么漫长的岁月呀,让一个朝气蓬勃,天真无邪的少年,成了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齐读1、2行诗。(读出漫长的感觉)
师:这漫长的六十五年里,他都经历过些什么呢?(生自由说)
师总结,引读:这65年里,他南征北战,多少次死里逃生,读——
这65年里,他杀敌无数,九死一生,半夜里常常被恶梦惊醒,读——
这65年里,他在刀光剑影,血雨腥风中,忍受着伤痛的折磨,读——
师:这些都算不了什么,这漫长的65年里,他孤身一人在外,你知道他想得最多的是什么吗?(对亲人刻骨铭心的思念)
师:让我们一起和老兵去经历他的心路历程,从十五岁离家开始,十五年过去了,他三十岁,应该是成家立业的时候了,他还在征战:十五从军征,三十盼归去。
又过了十年,他四十岁了,皱纹开始爬上了额头,他还在征战:十五从军征,四十盼归去
又过了二十年,他已是六十岁了,头发开始花白,换今天,应该是退休的年纪了,他依然在征战:十五从军征,六十不得归
又过了十年,他已经七十岁了,背开始佝偻,腿脚已经不灵便,他依然在征战:十五从军征,七十不得归
哦,又过了十年,他已经八十岁了,步履蹒跚,拄着拐杖,他实在不能再征战了: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板书:血雨腥风 九死一生——战场上
2学习3——6行诗,体会老人希望落空后的心情
师:他终于可以回家了,他收拾起行装,踏上归途的时候,该是怎样的心情?拿出笔写下来。他会想到谁?叫着亲人的名字写下来。汇报。
读:道逢乡里人:“家里有阿谁?“
板书:满怀希望 急切回家——归途中
师:可是“乡里人”告诉他“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好比一盆冷水当头扑下,在战场九死一生,跋涉千山万水回到家,等来的却是这样一个消息,此时老人是怎样的心情又是怎样的?
读:5、6行诗
板书:闻噩耗 希望落空——遇乡人
3学习7——14句诗,体到老兵回家后彻底失望的心情
师:乡里人并没有直接告诉他家里人都死光了,此时他的心里还存着最后一线希望,当回到家时,他看到了怎样的景象,用笔勾出来。
读7——10句诗。用自己的话说说他看到了什么?他想到了什么?(生通过联想,想象老兵对少年时代生活的回忆,和如今的满目荒凉相对比,体会老兵的痛苦)
师:曾经热闹温馨的家园,变成了坟地、荒野,父母没有了,兄弟姐妹没有了,早已物是人非,再读7——10句诗。
师:走了多少了路,这个筋疲力尽的老人,他多希望喝上一口热水,吃上一口热饭啊。他只能——读“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做好了饭,却没有人一起分享——读“
读8——14句诗
板书:家破人亡 绝望——回到家
师:作为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经历了九死一生回到家中,他最希望得到的是什么?可是呀,残酷的现实,让他的一切希望都化为了泡影。读最后两句诗,他绝望地走出家门,站在门口老泪纵横。
再读全诗,体会老师的情感变化。总结全诗,请生总结
四 联系大主题,
思考:在那样一个社会,只是老兵才有这样的悲惨遭遇吗?
是谁造成了这样一幕幕人人间悲剧?
五改写本诗(改写提示:)
六拓展,课后阅读《三吏》《三别》
七练习题
教后记:这堂课,我被自己精心准备的教案束缚了。忘记了以“学生为本“这一条基本理念,总想让学生顺着自己既定的思路走。比如这首诗的主要内容,学生在初读之后已经能比较清楚地讲出来,对于诗句的含义不必再反反复复地说,而是应把更多的时间花在诗文的诵读上面。学生在读完第一、二句诗里,有学生谈到“这老头多么幸运,打了六十五年的仗却没有死,还活着回来”此时教师应顺着学生的思路,说:“是啊,这是一件多么值得庆幸的事呀,可是请看诗的最后两句‘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回到家里他反而悲伤流泪,是为什么呢?自然而然把学生的思路引身了本文的重点部分:老兵回家看到了家园沦为荒野,家中的亲人一一凋零的惨状。
《十五从军征》教学实录 篇3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积累字词,理解诗歌含义2. 能力目标:翻译诗歌,体会作者思想感情3. 情感目标:体会劳动人民对和平的热爱和向往设计理念:诗歌是古代文明的一种,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不同词语的含义的掌握,教给学生相应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掌握学习的方法。教学流程:(一)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反映战争的诗歌,大家记得是什么吗?让学生背诵《出塞》,提问有关《出塞》的知识(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今天,我要告诉给大家一个新的知识“乐府”(板书展示学生不知道读音),老师先不告诉大家念什么?请你把书翻到小资料看一看读一读有关它的介绍,现在你知道念什么了吧,念yuè(二)知识补充大屏幕补充“乐府”知识,学生强化记忆“乐府”2分钟提问学生说出主要内容即可(一个学优生,一个中等学生,一个学困生)连续三次提问学生主要内容乐府民歌主要包含这样四个方面:① 对封建剥削和压迫的反抗② 对封建礼教和婚姻制度的抗议③ 对战争和徭役的揭露④ 对统治阶级内部丑恶的揭露今天我们来学习《十五从军征》(汉)《乐府诗集》,这首诗属于哪部分内容?(战争和徭役)还没学习呢?你为什么一口咬定是战争和徭役呢?(题目《十五从军征》看出来的)那么,到底这首诗是不是这样呢?现在我们就一起看一看(三)朗读诗歌教师朗读2遍,学生注意正音,大屏幕出示字音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ā道逢乡里人,“家里中有阿谁?”zhǒnglěi“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dòuzhì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kuí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chōnggēng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yí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学生跟读一遍,学生自读(3分钟)找2个学生朗读,学生正音评价,教师总评(四)分析诗歌让学生在读过6遍后的基础上,说说诗歌主要讲了什么内容(2名学困生补充说)有一些句子不知道什么意思,大体意思能说对这时,出示大屏幕重点字、词的意思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始:才道逢乡里人,“家里中有阿谁?”道逢:在路上遇到阿:语气词,无意义“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冢:坟墓累累:多的样子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狗窦:狗洞雉:野鸡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旅:野生葵:葵菜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舂:放在石舂里把谷类的壳捣掉羹:糊状食物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贻:送,送给,赠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现在,请同学们看看除了这些字你还有哪些字词不理解,没有了那么请你结合这些词看看这回你能准确说出这首诗的含义了吗?(给3-5分钟组织语言)找学生说,教师评价总结,出示大屏幕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故村。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路上他碰到一个乡邻,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远远看过去是你家,松树柏树中一片墓坟。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近前看兔子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去飞来。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捋些野谷舂米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不知道赠给谁,只有独自一人,吃得很悲哀。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五)指导背诵学生记忆,在充分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行当堂背诵(背诵3分钟)找学生试背诵效果不好,教师指导学生有序的背诵(背诵3分钟),指导(板书):征战时间久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归乡问路(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家中境况 “看”远看(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近看(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生活与心情(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找学生试背诵,学生之间交流背诵的方法(背诵2分钟),开始进行背诵比赛(六)作业项目十五从军征出塞体裁人物内容角度主题诗风(七)板书 征战时间久 征战苦 归乡问路 希望 家中境况 “看”远看 生活苦近看 失望 生活与心情 悲痛 心中苦茫然 封建兵役给劳动人民的苦难 诗风 悲惨哀伤教学反思: 《十五从军征》(六年级语文 北师大版上册),本节课是一篇古文。本课的教学目标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学生能够独立自主的学习。在教学的过程中,有一定的优点,同时也存在一些缺点。优点1. 导入新课a. 复习《出塞》的有关知识(有助于学生巩固旧知识)b. 乐府知识引入,“乐”是多音字,学生不知道应该念什么,我让学生先读关于乐府知识的介绍“乐府是掌管音乐的专属机构”,通过音乐一词可以确定乐府的读音,学生自己学习获得的知识掌握扎实。2. 学生通过反复读古文初步感知,根据学生的感知情况,给出重点字词,学生再次感知,独立掌握大意。不足:1. 时间掌握不好,前松后紧,以致后面的背诵十分匆忙没有进行系统的背诵指导。2. 范读不到位3. 教学不够机智4. 双击训练不到位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提高课堂实效性,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写的能力,堂课生成知识的拓展迁移和引申,相关知识的辐射拓展,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十五从军征》教学实录 篇4
一、 激qing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
知道我们同学都积累了很多的古诗,今天在这儿能展示一下吗?谁愿意背一下自己最喜欢的、最拿手的古诗?
你们背诵的大多是唐诗,那同学们有没有听说过乐府诗?咱们以前学过乐府诗吗?(长歌行)知道什么是乐府诗吗?
“乐府”是指古代一种带音乐性的诗体名称,可以和着音乐而唱。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首和乐而唱的诗。
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乐府诗——《十五从军征》。
二、破解题意,咬文嚼字激感情
师;读课题你们知道了什么?
生:十五岁就参军了。
师:从军是参军,征是什么意思?“由国家召集或收用”这里是被征入伍,有被迫的感觉。
那诗题的意思是什么?
三、初读诗歌,了解诗意酝酿情
师:十五岁被征从军离开家乡,当他回家时会看到什么样的情景呢?
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生字的音。多读几遍,直到读顺为止。
汇报。正音。指名读诗。齐读诗。
师:现在请同学们借助注释,看看这首诗大概讲的是什么意思,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先做上记号。(学生自学)
师:在理解诗意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同桌交流一下。
师: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有哪些问题?
师:了解了词语的意思,请大家结合刚才的交流,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生自己试着说一说)同桌之间互相说说。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诗的大概意思?
四、品词析句,对话文本悟诗情
师:诗读了好几遍了,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表达你读诗的感觉,你会用哪个词?(悲伤……)
师:诗中的主人公十五岁从军什么时候才得以回家?(板书:八十始得归)他当了多少年的兵?(生:65年)。65年啊,两万三千七百二十五个日日夜夜啊,这是人生绝大部分的岁月。这样漫长的岁月,他是怎样度过的呢?
生;他白天打仗,夜里肯定思念亲人。
师:哪些亲人?
师:在这长长的65年里,他是孤独的生活在血雨腥风中。多年来他从不知道家人的消息,却又无时无刻不思念着亲人。今天他终于踏上了回乡的路程,体会一下:此时的他心情怎样?(汇报)他走在回家的路上会想些什么?
但是你们却从诗中读出是悲凉 …… 是哪些地方,哪些词语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呢?请同学们再静静地读诗,划出如下相关的诗句:老兵回到家乡,他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又做了什么?
汇报。
师:他听到了什么?(生读)“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用你自己的话说说。
师:同学们,那是坟墓吗?那不仅仅是坟墓啊,那里是他的亲人啊,那里躺着的是他的父母兄妹啊!
师:假如你就是老人,听到乡里人的话,这时候的你会是什么反应,什么心情?生……
师:乡里人”的回答却如站在冰天雪地里当头浇下一盆冰凉的水。满心的期盼满心的希望化为乌有,又怎能不心凉呢?
心中设想的种种和家人团聚的场景,可谁知道却是这样的消息,这让人怎能不悲伤呢?
六十五年的风霜雨雪,六十五年的苦苦思念,向谁倾诉、向谁表达啊?唯有那青青松柏、垒垒坟冢吗?这让人怎能不心碎呢?
他又看到了怎样的场景呢?
生:读(配乐)
师:这是怎样的画面啊!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展开你们的想象。
你们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把你的感受写在脸上,把你的体会融进声音里。
师:这就是他现在的家,就是他几十年魂牵梦绕的故园呀?在他的记忆里,在65年前他离家时,他的家,可能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请同学们猜一猜?
师:他家中亲人可能有—— 他家的院子里可能有——
师:他家的屋子里可能有—— 他们在一起怎样的生活——
师:如今这一切都不存在了。
曾经是炊火融融、庭园整洁;如今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读
曾经是家人团聚,共享天伦;如今却是:——读
师:人去屋空,人亡园荒。剩下的只有:——(男生读诗句)
师:苦苦思盼的亲人成了荒野枯骨,温馨热闹的家园是一片荒凉破败,唯一能看到的,只能是:——(女生读)
4、师:这样的家园,这样的场景,老人做了什么?(指名读: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师:离家几十年,终于回来了,他会想做什么?他本想做一顿热腾腾饭菜来孝敬父母,如今却是——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指名读
师:他本想在家里和兄弟姐妹欢聚一堂,如今却是——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师:他想有一个温暖舒适的家,如今家已是——出示:松柏冢累累 (齐读)
师:白发苍苍的母亲,年迈多病的父亲,亲爱的兄弟姐妹,他们在哪里?
他们已是——松柏冢累累。
这样的一顿饭,吃起来是什么味儿呀?让我们读出他心里的苦吧!
5、师: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六十五年的思念,听到的是令人悲伤的消息;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六十五年的期盼,看到的却是荒凉破败的家园;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六十五年的艰辛,却依然过着悲苦不堪的生活。
面对这一切,老人又能怎么样呢?他只能是:(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师:这滴滴流淌的是怎样的泪啊!他为谁而哭呢?他会想些什么呢?(这是无奈的泪、痛苦的泪、悲伤的泪)
师:汉代连年征战,民不聊生。曹操的《蒿里行》这样写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老兵的遭遇仅仅是他一个人、仅仅是他一个家庭吗?
师:是什么原因造成百姓们悲惨的生活呢?
残酷的战争使无数的家庭成了——出示:松柏冢累累
(背景音乐响起)师:用你们动情地诵读展现老兵的悲苦吧!能背吗?
师引:十五岁的少年被征从军,直到——
他急切地往家赶,心中设想着和家人团聚的情景,在路上,他遇见——
乡里人用手一指前方,很不忍心地告诉他:——
他来到家中一看,这是怎样的一幅景象啊!——
家是这样破败,但生活还得继续呀!于是他——
做好了饭菜无人可以分享,他只能——
五、总结全课,感悟内涵升华情
听到老兵的悲吟,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有很多的感触和想法。此刻,望着默默流泪的老人,你想对他说什么?你对战争有什么看法?
【交流汇报】
师:无论是怎样的战争,带给百姓的只能是无尽的苦难,因此,渴望和平,是从古至今,咱们每一个老百姓共同的心愿。然而今天的世界上,依然硝烟不断,依然有无数的家庭因战争流离失所、妻离子散。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和谐而又温暖的大家庭里,能为这些饱受战争残害的人们做些什么呢?
板书设计: 十五从军征
悲
八十始得归
《十五从军征》教学实录 篇5
《古诗二首》做为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第7单元“战争”的起始课,它以诗歌的形式向我们展示了“战争”的性质以及给人民带来的深刻影响,并让学生认识了由此产生的“兵役制”等残酷的制度,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历史、了解战争。《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战争带给劳动人民的痛苦和灾难。全诗既含蕴简洁,又深沉凝重,令人感愤,催人泪下。而它后面的《出塞》则是从另一个角度表达对战乱的痛恨和对良将的思慕之情.同时,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一些有关战争题材的诗歌和文章,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将使学生从老百姓的角度深刻感受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进一步加强对战争的深刻认识。
学生在经过了5年的语文学习后,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诗歌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步骤,能通过资料以及对背景的了解对诗歌的大意进行自学理解。但同时,学生还存在理解诗歌有时不够深入,缺乏自己的思考过程,特别是在体悟诗歌情境上有着明显的不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的诗歌赏析的意识和习惯的同时,需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更好的建构起诗中情境画面,让学生由诗句产生丰富的联想,体会诗歌的意象美。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学情,我们在《十五从军征》的教学设计中,将教学目标设定为:1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其中,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而目标的达成必须要运用语文的手段和方法。
为实现教学目标,我们在教学设计中力图做到:加强学段之间、教材之间的前后联系,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整理回顾与战争相关的诗歌、文章,为本课的学习做好铺垫。在深入学习诗歌时,鼓励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抓住诗中的细节描写,多角度地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建构起诗中生动的情境画面,感知人物形象和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当然,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力求体现将这篇文章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统一起来,并贯穿到我们每一处的教学设计中,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看课----汉.乐府诗 <十五从军征>
今天,教委来我校视导。我上了这节课,也是我初次尝试执教的古诗教学研讨课.因为自觉文学底蕴不够,对中国古代诗歌了解也不多,所以一直都没有底气.时间仓促,尽量挤时间去阅读乐府诗及相关资料,汉代战争及古代兵役制度,试讲了3次,次次都有改动.某些问题直到正式上的前一天都还在不断查阅资料求证专家,最后再敲定.到上课那天,清白江区的一位老师和我同上这篇文章,他上完后师傅都又把我叫出去,对我的教学细节进行了小改动和叮嘱.当时,心里很是忐忑,不知道能不能把这些教学改动和设计的背后的理念体现出来.
课堂呈现上:在上公开课的经历中,
第一次遭遇预设的板书与学生的现场生成出现偏差的突发情况.在之前的几次教学讨论中,把老人的情感线归纳为 喜--悲--泣,再到 后来,我们反复研读文本,确定为悲--悲--泣.可是,在课堂上,学生在第一处却谈到的是焦急,急切,担心,忧虑.当时,我吓出一身冷汗,只按着我的教学设计吧,那就得硬生生的把学生牵引到我 的"悲"的 板书上来,这实在是没有尊重学生的现场生成.何况学生说得很在理,错在我们预设时 还没有充分地关注到学情.关注学情吧,就需要我马上抓住学生的体会,迅速把他们的感受提炼成一个字,提炼不恰当都可能导致整首诗歌的感情基调出现偏差.我当时很紧张,脑海里出现了"切,急,忧...."最后,果断写上了"忧"字.
这个片断,没参与这节课设计的人几乎看不出来背后的隐情.而当时坐在下面的几位参课老师和师傅都没料到这种情况的发生,当时也是很担心我在此卡壳或掉链.还好,我及时调整了教学思路,并充分在学生基础上做了恰当的提升.下来,得到了老师和师傅的认同.应该说,这是我自己在这节课最满意的一点.课堂上最让人期待也最有风险的,就是这些没法预约的精彩.
第一次努力不顾淑女形象地像个男老师一样深沉地,严肃地,大气地上课.古诗教学,一般都是男教师的专长,尤其是一些有国学底蕴的男教师.而女教师不容易上出那种底蕴来 .这首诗又是反映战争给老百姓带来苦难的诗歌,整首诗弥漫着悲伤的感情基调.尤其是在后半节体会诗歌内容的重点时,我几乎收起了笑容,始终紧锁着眉头,不管是示意,抬手,与学生的交流,尽量大气,早把个人的淑女教师形象置之度外了,从录象课上来看,样子真的好难看啊!而且,不得不承认的是:自己的课仍然缺乏那种大气,深沉.男女有别,差距很明显.
第一次在课堂中噙着热泪上课,让后面的某些听课教师也听得噙着热泪.也许是在本身对文本的充分了解和对老人的同情之心下,也许是在和学生交流互动的情绪感染下,也许是我还有点人来疯,已经完全融入了课中的情景,当二胡音乐<病中吟>一响起,我在朗诵那四句诗歌的时候,眼里已经噙满了泪花.也就是从那个时刻起,我抛掉了初上课的所有紧张,真正和学生一起共享了课堂的生命过程.而下来,几个学生说他们在朗读的时候,声音都在颤抖,不是紧张,而是为老人悲伤.几个同事说,当那音乐响起,看着我上课的样子,泪花也在她们眼里打转了.哈哈,我说:"让你们的眼泪真正流下来了,我这节课的境界就更高了."只有教师真情地融入课堂,才能让学生,让听者真情走进文本,走进课堂.
这节课还有很多遗憾之处,比如课堂延时的问题,课堂板书不美观,虽说移动黑板不好写字,但粉笔字还需多练,前半部分有些拖沓,个别设计还可做调整.教师在课堂上的语速语调还需要再沉下来,对学生的体会教师需要更进一步做提炼和提升,让课堂更具有诗歌教学的深度与厚度.希望以后再上此课时,能有改进.
《十五从军征》教学实录 篇6
《古诗二首》做为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第7单元“战争”的起始课,它以诗歌的形式向我们展示了“战争”的性质以及给人民带来的深刻影响,并让学生认识了由此产生的“兵役制”等残酷的制度,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历史、了解战争。《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战争带给劳动人民的痛苦和灾难。全诗既含蕴简洁,又深沉凝重,令人感愤,催人泪下。而它后面的《出塞》则是从另一个角度表达对战乱的痛恨和对良将的思慕之情.同时,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一些有关战争题材的诗歌和文章,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将使学生从老百姓的角度深刻感受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进一步加强对战争的深刻认识。
学生在经过了5年的语文学习后,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诗歌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步骤,能通过资料以及对背景的了解对诗歌的大意进行自学理解。但同时,学生还存在理解诗歌有时不够深入,缺乏自己的思考过程,特别是在体悟诗歌情境上有着明显的不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的诗歌赏析的意识和习惯的同时,需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更好的建构起诗中情境画面,让学生由诗句产生丰富的联想,体会诗歌的意象美。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学情,我们在《十五从军征》的教学设计中,将教学目标设定为:1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其中,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而目标的达成必须要运用语文的手段和方法。
为实现教学目标,我们在教学设计中力图做到:加强学段之间、教材之间的前后联系,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整理回顾与战争相关的诗歌、文章,为本课的学习做好铺垫。在深入学习诗歌时,鼓励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抓住诗中的细节描写,多角度地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建构起诗中生动的情境画面,感知人物形象和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当然,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力求体现将这篇文章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统一起来,并贯穿到我们每一处的教学设计中,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十五从军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教学难点: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所查阅的资料和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教学准备:
学生:读通诗句,对难字注音,标注自己不理解的词句,了解乐府诗的相关资料。
教师: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1、回顾曾经学过的有关战争的课文和诗歌,导入本课这首有关战争主题的诗歌,《十五从军征》。
二、解诗题,知诗人:
1、在诗题中从“从军征”了解是与战争有关。
2、交流乐府诗,了解《十五从军征》来自劳动人民中间,没有具体的诗人。
三、初读诗歌,了解诗意:
1、初读,正音,了解词语意思; 2、全班齐声诵读; 3、尝试交流诗歌大意。
四、深入诵读,展开联想:
1、学习1、2行,体会老人始得归的心情。
2、深入学习3—6行,体会老人的悲伤之情,并用个性化的朗读表达。
3、学习7—10行,生运用联想和想象,结合老人家里今昔的强烈对比,体会其悲凉场景!
4、学习11---14行,联系前文“松柏冢累类”,体味老人生活的艰苦,以及失去亲人,无依无靠的心里的痛苦,并用多种方式朗读。
5、学习15,16行,感受老人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的悲泣之情。
五、小结,升华主题:
1、用朗读再次走进80岁老人的回乡遭遇。
2、小结,让学生从这首诗的角度深刻体会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激发对和平生活的珍惜和热爱之情,鼓励学生继续搜集阅读有关战争题材的诗歌和文章。
《十五从军征》教学实录 篇7
阅读应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当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享受审美乐趣.所以我在这节课上放手让学生自渎自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交流阅读体验,解决疑难.
看课题,提问题,明确学习目标.
一开始,我让学生看课题,提出好多问题,我又给学生出示了自学提纲,学生带着问题学课文,学起来目标明确,又对自己提的问题感兴趣.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组与组之间竞赛
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中,个个畅所欲言,深入理解思考,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反复朗读课文,又在小组间互相质疑问难,想像自己所看到的情景,并用自己的话把古诗编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
根据课文内容表演课本剧,更深一步揣度古诗的主题.
最后,我让学生分组进行表演.各个小组的学生发挥他们创造的才能,大胆想像,精心加工,把一个十五岁的少年从征六十五年后的不幸遭遇表演的淋漓尽致,把人物的特点也表现的栩栩如生.
教 学 反 思
石卜咀学校 王计梅
这个教学案例,一改以往传统的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的教学方式,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发现问题,质疑问难.小组的合作探究,发挥了集体的力量,资源共享,让每个成员都有锻炼的机会;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与合作的精神.当我看到学生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质疑问难.表演时,我看到了学生那种全身心投入的状态,不禁为他们的学习热情大加赞赏.
尽管课堂气氛极为活跃,但我也发现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所欠缺,不少学生内心有很多话,但表达出来也是支离破碎的,老师得把他们的语言重新包装.所以教师在点燃学生飞扬的激qing时,还得给学生一对有力的翅膀.
创设探索时空,提供交流舞台,及时点拨知道,着才是学生发展所需要的真正的帮助.
《十五从军征》教学实录 篇8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教学难点: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教学准备:学生:读通诗句,对难字注音,标注自己不理解的词句。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1、昨天通过预习,我们知道7单元的主题是“战争”,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曾经学过哪些有关战争的课文?
2、这仅仅是我们在课本上学的有关战争的课文。其实,描写战争的文章远不止这些。因为从古至今,战争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主题。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也是与战争有关,题目是:(齐读诗名)《十五从军征》。
二、解诗题,知诗人:
1、在诗的题目中,从哪儿可以看出是与战争有关的?(从军征,被征到军队里打仗)。这首诗是两汉时期的乐府诗,选自《乐府诗集》(生齐读),还记得我们曾学过的第一首乐府诗吗?生齐背:《江南》。乐府诗有的来自民间,有的是文人模仿乐府古题所作.而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它来自劳动人民中间,没有具体的诗人。我们再读课题:《十五从军征》
三、初读诗歌,了解诗意:
1\当你在预习时第一次读到诗的题目时,有没有问题想问?(师做副板书。)通过昨天预习,你在文中读懂了黑板上哪些问题?(谁?一位现年80岁的老兵,从哪里知道的?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对于其他问题,诗中有没有告诉我们呢?(没有)那主要写的是这位80岁老兵的一件什么事呢?(一生交流,)它通过写老兵回乡的经历是想告诉我们有关战争的哪一方面呢?
2、要解决这个问题,读通这首诗是基础。我请一个同学来读读这首诗,看看大家预习的情况怎么样。(请一生读)咱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容易读错的字:(出示课件),正音,跟读:冢,窦,雉,舂,羹,贻.
3、在预习中,除了字音,还有哪些词不太理解呢?始,累累,窦;旅葵;旅谷;贻;舂;
4、了解了词语的意思,请大家结合刚才的交流,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生自己说一说)
5、谁能连起来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四、深入诵读,展开联想:
1、这是一位15岁参军,80岁才得以回乡的老兵。这首诗开篇第一句就给我们介绍了老兵一生的经历。(生接读: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他服了多少年的兵役?65年。这是人生绝大部分的岁月。在汉朝,男子二十三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五十六岁止。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这位老兵十五岁参军,80岁才离开战场踏上回乡的路程,体会一下:此时的他心情怎么样?生个性化地朗读。
2、是啊,虽然历经了艰辛,但终归活着回来了,这毕竟是件可喜的事。(板书:喜)他欣喜地归来,道逢乡里人,便向乡里人打听“家中有阿谁?”乡里人是怎么告诉他的?一小组读乡里人说的话:“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假如你是乡里人,会带着怎样的心情告诉老兵这个消息呢?不仅是乡里人,连我们每一个人心里也是充满悲伤,(生齐读)假如你就是老人,听到乡里人的话,这时候的你会是什么反应,什么心情?
3、可是,这样的打击才刚刚开始。80岁的老人拄着拐杖,一步一步,由远及近,走进自家小院,看到的是什么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发挥你的想象:配乐,师读那四句诗,,)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
4、这就是他现在的家,(配乐,生齐读4句.)而65年前他离家时,他的家,可能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而现在呢,一切都已经荡然无存,不复存在了,剩下的只有:(女生读第4句)他曾经的家人在哪儿呢?(出示,生读:松柏冢累累)是啊,他再也见不到曾经熟悉的亲人,感受不到曾经热闹的家园了,唯一能看到的,只能是:男生读: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老人那颗带着期望回乡的心也已经由热变冷,(凉),由喜到悲/哀了。(板书:悲/哀) 5、在这样的一个家中,80岁的老人是怎么生活的呢?生齐读5,6句: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这样的饭菜,吃起来是什么味儿呀?结合刚读的句子来谈。他的苦,不仅是生活上的艰苦,更是失去亲人,无依无靠的心里的痛苦。让我们用朗读读出他心里的苦吧!(想读的齐读)
6、 面对这一切,他只能是:(生接读: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只能是老泪纵横,无声地哭泣呀!(板书:泣)他在泣什么?他为什么而泣呢?(请同学们发挥你的想象,并提笔写下来,一段话即可。) 五、小结,升华主题:
1、这就是这位80岁老兵回家的经历,让我们一起用朗读读出老兵从喜到悲再到泣的回乡历程。(生齐读)从他的经历中,你对战争又有哪些新的认识和看法呢?请大家在四人小组里交流交流。
2、其实,除了这首诗,还有很多从不同角度描写战争的诗,比如后面要学习的《出塞》,课外也还有很多描写战争的诗歌,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下课后继续搜集阅读,相信会让你对战争有更深刻的认识。
六:板书设计:
十五从军征
兵役残酷
无限凄凉 憎恨 同情
无尽悲哀
七,检测题:
(1)这首诗是从( )的角度写战争的,表达了作者( )封建兵役制度的思想感情。
(2),《十五从军征》是一首( )诗,选自( )描述了( )的情景。
《十五从军征》教学实录 篇9
一、导入:
我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浩若繁星。在这笔丰厚的文学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大家回忆一下:前面都学过那些关于战争的诗词?这些诗词有的描写了边塞风光,有的讲述了战争故事,有的抒发了将士的爱国情怀,还有的倾诉了思乡之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关于战争的诗,看看这首诗又是从哪个角度来写战争的?
出示学习目标
1、能运用联想和想象,深入诗歌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
2、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加强对和平生活的热爱。
二、齐读课题,了解乐府诗
1、齐读课题,从哪儿看出与战争有关?
2、关于乐府诗,谁愿意把自己的信息和大家交流一下?
师补充:乐府诗有的来自民间,有的是文人模仿乐府古题所作,而今天我们所学的这首诗,它来自劳动人们中间,没有具体的诗人。
三、初读诗歌,感知大意。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想想: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
过渡:这个少年从军65年,好不容易返回故乡,那么展现在他眼前的又是怎样的一幕呢?
2、预习检测。
我会读。
冢 狗窦 雉 旅葵 舂谷 羹 贻
说说词意。
始: 遥: 冢: 窦: 舂谷: 葵: 持: 羹: 雉: 沾:
四、诵读诗歌,感知诗歌大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1、小组交流诗歌大意。
汇报展示。
2、朗读喜欢的诗句,谈谈自己的感受。
3、指导感情朗读。
第一句:读出战争历经的时间之长和迫切与亲人团聚心情。
第三、四句:请大家也怀着悲伤的心情告诉老兵。
老人看到什么?这是一幅什么景象?你能把这种荒凉的景象读出来吗?
而现在呢,一切都已经荡然无存,不复存在了,剩下的只有:(女生读第4句)他曾经的家人在哪儿呢?(出示,生读:松柏冢累累)是啊,他再也见不到曾经熟悉的亲人,感受不到曾经热闹的家园了,唯一能看到的,只能是:男生读: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老人那颗带着期望回乡的心也已经由热变冷,(凉),由喜到悲/哀了。(板书:悲/哀)
第五句:他的苦仅仅是生活上的苦吗?更是失去亲人、无依无靠的心里痛苦。大家想象一下:在当时年代,是不是只有老兵一人忍受这样的痛苦呢?还有那些人也向老兵一样孤独呢?
师:不说其他,仅仅是汉武帝在位时,他五次讨伐匈奴,就导致全国有一半的人死亡,无数个家庭过着舂谷持做饭,采葵持作羹的生活,无数个家庭忍受着羹饭一时熟,不知贻啊谁的痛苦。把老兵的凄苦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第六句:读出老人悲哀之情。
4、这就是80岁老兵回家的经历,让我们再次齐读古诗,进一步走进老兵的内心。
5、说说这首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对老兵的同情、对封建兵役制度的憎恨。)
五、拓展。
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你对战争又有哪些新的认识?
师小结:是的,战争是残酷的,老人的悲苦经历只是当时千千万遭受战争苦难的人们的一个人缩影。古往今来,不知多少家庭因为战争而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即使在崇尚和平的今天,人有一些国家和地区发生着武装冲突,因此珍爱和平,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六、课堂检测。
填空:
1、这是一首( )诗,作者是从( )角度来写战争的。
2、这首诗主要讲述了( ),表达了诗人( )感情。
七、作业:背诵诗歌。
板书:
十五从军征
兵役的残酷
无限的凄凉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
不尽的悲哀
《十五从军征》教学实录 篇10
教材简析:
《十五从军征》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7单元《战争》中课文《古诗二首》中的其中一首。描述了一位老人征战多年回到家乡,看到家中一片凄凉的情景。反映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控诉及对和平的向往。
设计理念:
教学中使学生在积极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掌握学习古诗文的方法,体会诗中的情感,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地去诵读,注重学生的自主感悟,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总之在教学中,始终要注重把握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使学生在掌握语文基本技能中受到感情的熏陶。
教学目标:
1、看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诗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边读边想象诗所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和平的热爱。
教具准备:ppt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这节课给大家带来了几组图片,你们想不想看?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第二次世界大战及伊拉克战争中家园被毁、人民流离、伤亡惨重的悲惨画面。教师随机配上富有感染力的图片解说。)
师:同学们,战争是残酷的,战争是无情的,它给世界和国家都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它又给我们的家庭、我们的百姓带来什么呢?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与战争有关的古诗《十五从军征》。
(师板题,学生齐读诗题。)
二、感知理解。
(一)初读诗歌,读通诗句。
1、学生自由试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教师检测学生掌握情况。
(二)细读诗歌,理解诗意。
1、学生自由读古诗,边读边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然后利用借助工具书与同伴交流等方法解决不理解的字词,最后记下自己没有解决的字词。
2、学生汇报自己理解的字词义,师生共同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字词问题。
3、教师引导学生采用看注释和插图及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
(课件出示诗句及学生已理解的字词义。)
4、学生互相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5、指名用自己的话完整地叙述这首诗所讲的事情。
6、指名带着自己的感情朗读整首诗。
7、教师配乐朗读。
(三)品读诗歌,体会情感。
1、学生概括本首诗的主要内容,并说说自己从哪里知道的。
2、从重点内容入手,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家的凄凉。
3、教师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从老人一生的悲惨遭遇中感受到战争给百姓带来的沉重灾难,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从而激发学生对和平的热爱。
三、积累运用。
1、背诵整首古诗。
2、摘抄感触最深的诗句。
四、作业设计。
1、把这首诗改写成一则小故事。
2、把自己对战争的看法写成小片段,与同学交流,或放入自己的博客、q群里与更多的人交流。
附:板书设计
十五从军征
服役久
家凄凉战争的残酷
泪沾衣
《十五从军征》教学实录 篇11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教学难点: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教学准备:学生:读通诗句,对难字注音,标注自己不理解的词句。
教师: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1、昨天通过预习,我们知道7单元的主题是“战争”,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曾经学过哪些有关战争的课文?
2、这仅仅是我们在课本上学的有关战争的课文。其实,描写战争的文章远不止这些。因为从古至今,战争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主题。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也是与战争有关,题目是:(齐读诗名)《十五从军征》。
二、解诗题,知诗人:
1、在诗的题目中,从哪儿可以看出是与战争有关的?(从军征,被征到军队里打仗)。这首诗是两汉时期的乐府诗,选自《乐府诗集》(生齐读),还记得我们曾学过的第一首乐府诗吗?生齐背:《江南》。乐府诗有的来自民间,有的是文人模仿乐府古题所作.而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它来自劳动人民中间,没有具体的诗人。我们再读课题:《十五从军征》
三、初读诗歌,了解诗意:
1.当你在预习时第一次读到诗的题目时,有没有问题想问?(师做副板书。)通过昨天预习,你在文中读懂了黑板上哪些问题?(谁?一位现年80岁的老兵,从哪里知道的?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对于其他问题,诗中有没有告诉我们呢?(没有)那主要写的是这位80岁老兵的一件什么事呢?(一生交流,)它通过写老兵回乡的经历是想告诉我们有关战争的哪一方面呢?
2、要解决这个问题,读通这首诗是基础。我请一个同学来读读这首诗,看看大家预习的情况怎么样。(请一生读)咱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容易读错的字:(出示课件),正音,跟读:冢,窦,雉,舂,羹,贻.
3、在预习中,除了字音,还有哪些词不太理解呢?始,累累,窦;旅葵;旅谷;贻;舂;
4、了解了词语的意思,请大家结合刚才的交流,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生自己说一说)
5、谁能连起来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四、深入诵读,展开联想:
1、这是一位15岁参军,80岁才得以回乡的老兵。这首诗开篇第一句就给我们介绍了老兵一生的经历。(生接读: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他服了多少年的兵役?65年。这是人生绝大部分的岁月。在汉朝,男子二十三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五十六岁止。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这位老兵十五岁参军,80岁才离开战场踏上回乡的路程,体会一下:此时的他心情怎么样?生个性化地朗读。
2、是啊,虽然历经了艰辛,但终归活着回来了,这毕竟是件可喜的事。(板书:喜)他欣喜地归来,道逢乡里人,便向乡里人打听“家中有阿谁?”乡里人是怎么告诉他的?一小组读乡里人说的话:“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假如你是乡里人,会带着怎样的心情告诉老兵这个消息呢?不仅是乡里人,连我们每一个人心里也是充满悲伤,(生齐读)假如你就是老人,听到乡里人的话,这时候的你会是什么反应,什么心情?
3、可是,这样的打击才刚刚开始。80岁的老人拄着拐杖,一步一步,由远及近,走进自家小院,看到的是什么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发挥你的想象:配乐,师读那四句诗,,)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
4、这就是他现在的家,(配乐,生齐读4句.)而65年前他离家时,他的家,可能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而现在呢,一切都已经荡然无存,不复存在了,剩下的只有:(女生读第4句)他曾经的家人在哪儿呢?(出示,生读:松柏冢累累)是啊,他再也见不到曾经熟悉的亲人,感受不到曾经热闹的家园了,唯一能看到的,只能是:男生读: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老人那颗带着期望回乡的心也已经由热变冷,(凉),由喜到悲/哀了。(板书:悲/哀)
5、在这样的一个家中,80岁的老人是怎么生活的呢?生齐读5,6句: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这样的饭菜,吃起来是什么味儿呀?结合刚读的句子来谈。他的苦,不仅是生活上的艰苦,更是失去亲人,无依无靠的心里的痛苦。让我们用朗读读出他心里的苦吧!(想读的齐读)
6、面对这一切,他只能是:(生接读: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只能是老泪纵横,无声地哭泣呀!(板书:泣)他在泣什么?他为什么而泣呢?(请同学们发挥你的想象,并提笔写下来,一段话即可。)
五、小结,升华主题:
1、这就是这位80岁老兵回家的经历,让我们一起用朗读读出老兵从喜到悲再到泣的回乡历程。(生齐读)从他的经历中,你对战争又有哪些新的认识和看法呢?请大家在四人小组里交流交流。
2、其实,除了这首诗,还有很多从不同角度描写战争的诗,比如后面要学习的《出塞》,课外也还有很多描写战争的诗歌,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下课后继续搜集阅读,相信会让你对战争有更深刻的认识。
板书设计:
十五从军征
喜------悲------泣
说课:
《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战争带给劳动人民的痛苦和灾难。
学生经过5年的语文学习,在课内外都曾接触过有关战争的文章,同时,对诗歌也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和步骤,但是,也还存在理解诗歌不够深入,特别是在体悟诗歌情境上有着不足。因此,我们在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及课文插图,根据诗句想象画面,对诗歌进行赏析的意识和习惯,帮助学生建构诗歌中所传递的对战争的全面认识。
学生通过学习这首诗,不仅要构建起老人回乡的情感变化脉络,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抓住对文中重点诗句的想象、感悟、品味、诵读,去丰满学生对战争的认识,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其中,抓住对文中重点诗句的想象、感悟、品味、诵读,是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而依托诗歌中的语言文字,去丰满学生对战争的认识,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是本课主要实现的人文目标。二者以呈现人物情感变化线为主线,以读、议、悟文中的语言文字为手段,互为促进,实现本节课教学中的二性有机统一。
《十五从军征》教学实录 篇12
众所周知,阅读水平的提高并非靠一日之功,文言文阅读也不例外。最有效的办法只有两条:一条是积累,一条是转化。这篇阅读训练题目及其参考答案是文秘帮小编收集整理的,以便各位同学参考和学习,希望对你们有所启发和收获!
阅读下面一首乐府诗,完成6 7题。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 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①阿谁:谁。阿,语气助词。②旅:通”稆”,不经播种而野生曰”稆”。
《十五从军征》阅读题及答案
6.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解析:从诗歌中人物的经历和语言看,主人公是一个八十岁才回来的征夫。据此,可以概括诗歌的主旨。
参考答案:这首古诗反映了兵连祸接的社会现实,控诉了战乱和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7.本诗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
解析:诗歌的主题和战争有关,但诗歌中却没有一个字直接控诉战争,据此,可以判断诗歌的手法。
参考答案:整首诗并没正面描写战争的残酷,而是从老兵回乡后所见所感落笔,将典型情绪与典型环境融为一体,强烈的对比,表现出民生的悲惨。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感情真挚,悲怆动人。
《十五从军征》教学实录 篇13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乐府诗,也是一首叙事诗,描述的是一位少年从征65年后返回故里的情景:一位衣衫褴褛的老人茫然地站在曾经熟悉的,而今却家破人亡的故乡,绝望地望着东方……
这首诗没有华丽的辞藻,也很少有唐诗宋词中那些使人过目不忘的句子,只是用极其朴实的语言塑造了一个八旬老人凄凉、无助的形象。16行的诗句虽然容量大,但却写得从容舒缓,绝无局促之感。65年的从军生涯;65年的苦苦思乡之情;多少人生的苦难;多少社会的黑暗;乃至更多人的同样遭遇,都尽在其中了……
二、设计理念:
吟诵,是古诗教学的重点,它必须建立在每个学生心灵的体验上,情感的体验上。本课在设计时,将通过创设“情”境把静止的文字符号赋予情感的温度,通过对比让学生随着“境”的变化而产生情感的落差,通过引导学生在情感中反复诵读,以读促思,以读促情,让学生真正的进入文本,走进文字背的的意蕴,去触摸那“有温度”、“有血肉”的文字。
三、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了解诗歌大意,能够运用联想和想像,揣摩理解诗句含义。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想像诗歌的意境走入人物的内里世界。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
4、背诵全文。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插图导入,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了解诗歌大意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指名读课文,纠正字音(重点提醒学生“阿”、“冢”、“窦”、“雉”、“葵”、“羹”、“贻”)
3、全班齐读
4、交流:诗歌讲了一件什么事?(大意:一个从军65年的老人回到家后,看到家变成了一片废墟,他感到很悲哀!)
(三)细读文本,举象对比,深入人物内心世界
1、出示:“免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1)学生自读这四句诗,一边读一边“用心地看”,你看到了什么?那是一番怎样的景象?
(2)指名交流。(学生可能根据诗句的意思:我看到了兔子在狗洞里乱窜,鸡在梁上乱飞,院子中长满了野谷,井上长满了野葵……)这样的景象给你一种怎样的感觉?(凄凉、荒凉、冷清、形同废墟……)请你带上这种感觉,把你内心的感受读出来(读这四句诗)
(3)这就是我的家,我那无限凄凉的家,那形同废墟一般的家(音乐响起)全班再次齐读“免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板书:无限凄凉)
2、出示:“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1)全班齐读,
(2)引导想像,再现往事
①教师:在那松柏林的深处,在那一个连个一个的坟墓中,静静躺着的人是谁啊?(我的亲人)他们可能是我的……(父母、兄弟、姐妹……)
②我曾经和亲人、家人渡过一个怎么的时光呢?
3、出示:“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1)这样的饭菜,吃起来是什么味儿呀?---------苦!!!(指名读出“苦”的感觉)
(2)这仅仅是饭菜的苦吗?(还是生活的苦,是失去亲人的苦,是无尽悲哀的苦……带着新的体会再读。板书:无尽悲哀)
在这65年中,难道我就不想我的家,难道我就不思念我的亲人吗?难道我就不想回家去看看吗?
4、出示:“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1)指名读
(2)教师简介汉朝的兵役制度(在汉朝,男子23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56岁止。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
(3)师:在这65年间讲不完老人对家乡的思念,道不尽老人对亲人思念,他也想家啊,他想亲人啊,可是他能回得了家吗?(不行)他能去一眼自己挚爱的亲人吗?(不行)他甚至连写一封信回家都不行啊!这一切的一切都源于---------板书:残酷的兵役(再指名读“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4)在那个残酷的世道里,老人这样遭遇仅仅只是他一人吗?还有多少人连家都不能回了啊!还有多少人战死沙场,暴尸荒野啊……(再读“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5、出示:“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1)重点研读“东向看”
(2)老人流下的是怎么样的泪水?反复诵读“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6、结合板书小结:老人的泪水流不尽这无限的凄凉,流不尽这无尽的悲哀,流不尽这残酷的兵役。
(四)回归全文,有感情地配乐诵读
《十五从军征》教学实录 篇14
设计思想:
1、根据新的教学理念,本着让全体同学积极参与的原则,能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在整体上初步感知诗篇的思想、内容,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
2、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六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在思维上偏重感性,所以在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本教学设计在导入上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国际形势,创设情景,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引导学生运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因此在完成本课教学的重点时,采用了小组讨论的形式,大家共同研究,分析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主旨,互相取长补短,效果很好。
4、注重读写结合,写作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教学设计就设计了写作的片断练习,同时也结合了课文内容,加深了对诗的理解,达到了一箭双雕的目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借朗读、想象加深对诗歌的理解,领会意境。
2、过程与方法:读—议—讲—问—拓—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战争的残酷,增强和平意识。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意境,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从文章朴实的语言中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主题。
教学流程:
一、激qing导入:
同学们,全球关注的伊拉克战争已告一段落,但战争给伊拉克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从古到今,在人类历史上可以说战争不计其数,有人曾做过这样的统计,在人类五千年文明史里,和平年只有392年,打个比方,如果把五千年看作一天的话,一天中有23个小时在打仗。我国古代战争的频繁,同样给百姓带来巨大的灾难,十五岁从军到头发苍白才拖着伤残的身躯回到故乡,这又是怎样的悲剧,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战争题材的古诗《十五从军征》。
二、诵读体味:
1、师范读:正音
2、生读(反复)
3、片断朗读。指导朗读,重读、停顿指导
4、继续朗读
三、探究讨论:
学生以四人小组进行讨论探究。
思考题:
1、《十五从军征》是一首什么诗?
2、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用自己的话讲成故事。
3、“松柏冢垒垒”说明了什么?“兔从狗窦入------井上生旅葵”几句诗,带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4、为什么老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5、说一说读了这首诗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四、明析深化:
1、《十五从军征》是一首乐府诗。(小资料)
2、指导学生把诗的内容讲成故事。(用自己的话)
3、从“松柏冢垒垒,兔从狗窦入------井上生旅葵”说明老翁家人都已不在人世,原本温馨的家已成为荒凉之地,这一切是残酷的战争造成的。
4、最深的感受:诗中的老翁实在太可怜了,然而现实就是如此悲惨,由此引导学生领悟出此诗主题,揭露封建兵役制度的残酷,战争的残酷。
五、拓展引申:
1、播放美伊战争后,伊拉克人民生活镜头。
2、让学生谈一谈对伊拉克战争的看法。
3、教师小结:世界需要和平,人民反对战争。
六、课堂练笔:
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写一段话描写老翁回家后的心理活动(字数不限)。
教师适时点评。
七、归纳总结:
战争给人们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对人类文明造成巨大的破坏,作为地球村的一分子,我们要反对战争,呼吁和平与发展,创造人类共同的进步。
八、作业:
俗话说诗画不分家,拿起手中的笔,根据诗的内容画一幅画。
教学评析:
1、对新课程理念,对新教材的编写意图的理解和把握都很到位。
2、教态亲切,教学民主,从而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了情趣,课堂上洋溢着和谐、民主、快乐的气氛。
3、启发学生合作学习,仔细品味,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学生学得主动积极。
4、三维目标落实到位,尤其情感目标达成突出。
《十五从军征》教学实录 篇15
《十五从军征》教学反思
我执教的《十五从军征》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7单元《战争》中课文《古诗二首》中的其中一首。描述了一位老人征战多年回到家乡,看到家中一片凄凉的情景。反映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控诉及对和平的向往。
参考教师教学用书,本首诗我预设用一课时完成如下教学目标:
1、看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诗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边读边想象诗所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通过本节课教学,我发现自己以下几个方面做的比较成功。
1、按照“激趣阅读---感知理解---积累运用”这样的流程进行教学,我感到得心应手,同时学生也易于接受。
2、学生能够切实地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寻找原因,是教师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创设了条件,给予了充足的机会,教给了方法。主要表现在:
①初读诗歌后让学生用学过的方法自己解决字音问题。
② 理解词义时,先让学生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然后尝试着自己解决,最后记下自己解决不了的师生共同解决。这一环节中
③ 为学生创设了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大胆地进行想象。如:让学生想象老人征战几十年的戎马生涯,体会服役时间久。让学生想象“松柏冢累累”的景象,感受整个村子的凄凉。让学生想象老人一边做饭,一边会想些什么,体会老人此时绝望的心情。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等等。这样的机会就为学生插上了思维的翅膀。
3、学生在课堂上真正理解了诗的意思,能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4、在想象的基础上对学生又进行了拓展训练,想象六十五年前老人家中的情景,对比想象加深对市局的理解。
5、能顺学而导在高潮处揭示课文主题。
6、最后让学生发表对战争的看法,提升主题。
能达到此预设效果的原因是:首先朗读是我教学本首诗贯穿始终的方法,使学生很自然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其次我的朗读训练设计有梯度:初读,正确、流利;再读,理解词义;又读,明白诗意;反复读,体会情感。最后是运用了多种指导朗读的方法:① 教师范读。②重读重点字词。③边读边想象画面。④根据内容变化语气、语速、语调。⑤最主要的是教师充满激qing的渲染很快把学生带入课文所描述的氛围中。
教学中所显出的最大的不足就是我与学生没有完全融在一起,交流不是很默契。根据学生的特点我不断地在修改自己的教案、课件,但仍然对学生已有知识水平,思维习惯掌握的不透,使有些课堂预设效果不佳。这时,我切身地理解了我们在教学中为什么要备学生,所有的借鉴都要与自己的学生实际结合起来,适合自己学生的才是最好的。在学生交流联想时,预设用第一人称讲述,在课堂上由于时间关系删掉这一环节,有点可惜。当堂应达到背诵全诗的任务没有落实,课堂环节不太紧凑是我最大的弱点,以后还需不断研究。
《十五从军征》教学反思
我执教的《十五从军征》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7单元《战争》中课文《古诗二首》中的其中一首。描述了一位老人征战多年回到家乡,看到家中一片凄凉的情景。反映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控诉及对和平的向往。
参考教师教学用书,本首诗我预设用一课时完成如下教学目标:
1、看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诗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边读边想象诗所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通过本节课教学,我发现自己以下几个方面做的比较成功。
1、按照“激趣阅读---感知理解---积累运用”这样的流程进行教学,我感到得心应手,同时学生也易于接受。
2、学生能够切实地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寻找原因,是教师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创设了条件,给予了充足的机会,教给了方法。主要表现在:
① 初读诗歌后让学生用学过的方法自己解决字音问题。
② 理解词义时,先让学生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然后尝试着自己解决,最后记下自己解决不了的师生共同解决。这一环节中
③ 为学生创设了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大胆地进行想象。如:让学生想象老人征战几十年的戎马生涯,体会服役时间久。让学生想象“松柏冢累累”的景象,感受整个村子的凄凉。让学生想象老人一边做饭,一边会想些什么,体会老人此时绝望的心情。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等等。这样的机会就为学生插上了思维的翅膀。
3、学生在课堂上真正理解了诗的意思,能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能达到此预设效果的原因是:首先朗读是我教学本首诗贯穿始终的方法,使学生很自然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其次我的朗读训练设计有梯度:初读,正确、流利;再读,理解词义;又读,明白诗意;反复读,体会情感。最后是运用了多种指导朗读的方法:①教师范读。②重读重点字词。③边读边想象画面。④根据内容变化语气、语速、语调。⑤最主要的是教师充满激qing的渲染很快把学生带入课文所描述的氛围中。
教学中所显出的最大的不足就是我与学生没有完全融在一起,交流不是很默契。参加“课改百县行”活动一路走来,根据县上孩子的特点我不断地在修改自己的教案、课件,但仍然对学生已有知识水平,思维习惯掌握的不透,使有些课堂预设效果不佳。这时,我切身地理解了我们在教学中为什么要备学生,所有的借鉴都要与自己的学生实际结合起来,适合自己学生的才是最好的。
《十五从军征》感受战争的残酷
《十五从军征》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7单元《战争》中课文《古诗二首》中的其中一首。描述了一位老人征战多年回到家乡,看到家中一片凄凉的情景。反映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初读诗歌后让学生用学过的方法自己解决字音问题。理解词义时,先让学生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然后尝试着自己解决,最后记下自己解决不了的师生共同解决。这一环节中学生理解了“冢”就是“坟墓”的意思;“窦”是“洞”的意思;“贻”是“赠送”的意思。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了全诗的意思,但对古代战争的残酷体会得不够深刻,怎样解决这个难点呢?我教学时让学生思考:诗中哪些地方可补充内容?学生的学习劲头一下上来了:在“十五从军征”前面可想象是什么原因或在怎样的情况下从军的;“八十始得归”后面可想象一路上老兵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兔从狗窦入,稚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这些诗句只描写了家外面的残破不堪,我引导学生想象老兵走进“家”里边所看到的惨不忍睹的画面;“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学生想象了老兵小时一家虽穷,但一家人相亲相爱的场面;“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这儿学生想象了老兵悲哀的动作、神情,以及对战争的控诉;“出门东向看,泪落粘满衣。”想象了两种结局。一种是(跳井、上吊。撞墙……)解决性命;另一种是度日如年的忧伤死去。这样为学生创设了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大胆地进行想象。体会到了古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十五从军征》教学实录 篇16
十 五 从 军 征
选自《汉乐府民歌》
文 本
译 文
原 文
文 本
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故村。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路上他碰到一个乡邻,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道逢乡里人,“家里有阿谁?”“远远看过去是你家,松树柏树中一片墓坟。”“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近前看兔子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去飞来。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捋些野谷舂米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独自一人吃得很悲哀。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十五从军征》2000/05/30
《十五从军征》教学实录 篇17
教材分析:《十五从军征》是一首乐府诗,描述的是一位少年从军65年后返回故里的情景:一位衣衫褴褛、鬓发斑白、手拄拐杖的老人茫然的站在曾经是那么熟悉,而今却家破人亡的故土上,绝望的望着东方,这首诗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任命造成的苦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借朗读、想象加深对诗歌的理解,领会意境。
2、过程与方法:读—议—讲—问—拓—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战争的残酷,增强和平意识。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意境,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从文章朴实的语言中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主题。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1、导入:我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浩若繁星。在这笔丰厚的历史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你都知道哪些与战争有关的诗词呢?
2、板书诗题。
3、质疑:学习这首古诗,你认为应该主要解决哪些问题?
预设: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4、初读感知:自由读古诗,要读通顺,读正确。想想:这首古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5、检查字词: 冢 窦 雉 舂 羹
理解字义:始:才 冢:坟墓 窦:孔、洞 贻:送给
6、出示自学提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读后想一想:自己从诗句中体会到什么?是从哪些词语或句子体会到的?随时做以批注;你认为这首诗该怎样读才合适?自己试着读一读,要读出原诗的味道。
7、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根据学情,留足时间。
二、解疑合探
(一)交流诗句意思
1、指名读古诗。思考:通过自学你明白了那些词语、诗句的意思?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指名说一说———议一议———再说说。
3、读诗句,想画面:边轻声读边展开想象,把你脑海中所想象到的画面用自己的话描绘下来。
4、同桌俩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二)体会交流诗句感情
1、同桌交流自己的体会,相互说一说,读一读,评一评。
2、谈谈你从诗句中体会到的,引导学生抓关键字词体会诗人的情感。
预设:
(1)假如你是乡里人,会带着怎样的心情告诉老兵这个消息呢?
(2)假如你是这位老兵,听了乡里人的话,你会是什么反映?什么心情?
(3)这番情景你感受到了什么?
3、朗诵:带着自己的体会朗读古诗并评议或表演式朗诵古诗。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习背诵这首古诗。
三、质疑再探
1、再次朗读古诗。
2、古诗读到这里,诗句的意思读懂了吗?诗人的思想感情弄明白了吗?还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
3、随机质疑,相机引导学生自主解疑。
四、运用拓展
1、自读古诗,区别异同。
《出 塞》
王 昌 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2、交流自己的看法。
3、老师总结:同样是写战争的诗歌,可是表达的方法却不相同。一个选取从军65年老兵重回故里的场景,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任命造成的苦难。一个从另外的角度表达了诗人渴望平定消除边患的感情。
4、我当小老师:
预设:
(1)有许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关于战争的诗篇。请大家课后收集描写战争的诗词,选择最喜爱的一首背下来。
(2)积累富含哲理的古诗名句。
(3)把《十五从军征》改编成一个故事,并讲给别人听。
板书设计:
十五从军征
乐府诗集
兵役的残酷
无限的凄凉 封建兵役制度带个人们的苦难
不尽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