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文字》教学(推荐14篇)
《大自然的文字》教学 篇1
“文字”在本文这个地方不仅是指书面上的文字,它还暗含“大自然的文字”;同样“很厚的书”不只指用纸印刷的书,它还暗指玄妙无比、变化无穷的大自然的这部大书、活书。这篇文章用亲切、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很多自然现象,作者引领我们去认识、了解这些大自然独特的“文字”。本文采用总一分一总的结构形式。作者多处使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如把星、云、鸟、石头等自然界的生物比作“大自然的文字”;把天空、大地比作一本有趣的大书;把“向左右伸出两个尖头”的云山比作“铁匠铺里的铁砧”;把树林中的花岗石块披着青苔的样子说成“披着毛皮一般”等等,这些形象生动的比喻既准确地介绍了自然界的现象,又增强了说明的文学性,从中也能看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我们知道,每篇课文都有它的思想性,是文与道的统一。抛弃其中的任何一方都有违编者的初衷,都是对教学过程的一种轻率,都不能完成教学既定的任务。在教学中,我们要明白这点。在教学《大自然的文字》之后,我体会到,古人所说的“世事洞明皆学问”这话一点不假。大自然中那些看似平常的事物,平凡的现象,都可以让我们推测过去,预知未来,增加对自然的认识,并通过了解其规律,达到遵循规律,防患于未然的功效。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就要多提醒同学们,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多观察自然,做一个有心计,有学问的人。这样,才能把教材中的思想性挖掘出来,让学生对其中的教益领悟于心。
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如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提到文字,我们首先会想到书本上的文字,但今天我们要讲的文字却与我们书本上的文字不同,它是新奇的、有趣的。那么它是什么样的文字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前苏联自然科学家、科普作家伊林的《大自然的文字》。(板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大自然的文字是写在哪本书上的文字?这种文字指的是什么?请大家速读课文,回答这两个问题。(学生读课文,教师画书样)明确:大自然好像一部书,大自然的文字是指书中的星、云、鸟、石等物。
2.大自然这本书可分为两个分册。下面,请大家依据课文给分册取书名并编写目录,让我们共同尝试编书的滋味,好吗?明确:这两本分册,一本叫神奇的天书;一本叫有趣的地书。神奇的天书的目录有星、云、鸟;有趣的地书的目录有石灰石、漂砾。(板书)
3.大自然这部书就像老师画得这么厚吗?这有多厚、多重?(请学生用恰当的词语来形容)大家看板书,根据你所掌握的说明文知识,说说文章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教师小结:本文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比作文字,然后分天空和大地,列举我们周围的自然现象加以说明,读来趣味盎然。
三、品读课文,感悟重点
1.请学生从“神奇的天书”和“有趣的地书”中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某一段文字,讲给大家听,看谁讲得好,可以按照这种形式叙述:文字-情态-破译的内容。(情态主要包括位置、形态、高度、飞姿、叫声等)启发引导:(用多媒体)出示一个画面(雷雨云图片),请学生找出相关的语段,带领学生体味文章是怎样描述和破译这种云的。然后学生自由发言,赏析自己喜欢的语段。
2.引导深入:品味本文语言生动有趣的技巧,重点赏析第14段。
教师引导:下面我们再看一个画面(大雁南飞图片),请同学们说说这是第几段的内容?(找学生阅读本段)本段中并没有明确指出是大雁,我们从哪点看出是大雁的呢?这一段写的是什么内容?是从哪些角度写的?是按什么顺序写的?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呢?
3.知识迁移:出示画面(晴朗天气的云的图片),让学生试着运用本文的语言技巧破译这种大自然的文字。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小结:看来大家对大自然观察得非常细,要知道这正是破译大自然这部大书的首要条件。那么,如何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呢?我想给大家讲讲作者伊林小时候的故事--伊林小时候就对大自然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有时到乡间去,守在蚂蚁窝旁,观察蚂蚁的生活习性,一呆就是几个小时;父亲工厂制造肥皂的过程使小伊林看得入了迷,他把家里的厨房当成实验工厂,居然成功了;他按照书上的配方制作鞋油,用其把皮鞋擦得锃亮,并高兴地欢呼起来“科学胜利了”。当然他也有失败的时候,但这让他懂得了科学试验要付出艰苦的劳动的道理。
4.由伊林的故事,我们可以得到如何认识大自然的启示。让我们再看作者是怎么说的,下面我们齐读课文结尾3段,请同学们回答。明确:观察、读书、请教。
四、读写结合,拓展延伸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自己观察到的,从书本中看到的或向别人请教到的大自然中的种种景象,继续为本书编目录,要求语言生动、浅显有趣。然后学生交流。五、结束语
同学们,大自然丰富多彩,大自然奥妙无穷,让我们热爱大自然,积极探索大自然,并不断破译大自然。只有这样,我们人类才能与大自然和谐共处;也只有这样,我们人类才会有一个温馨安宁的家园。
附阅读材料
科普创作的巨匠──伊林
1934年,一位青年科普作家见到了高尔基。他们一起讨论了高尔基在《论主题》一文中拟出的主题:“科学怎样使人变成巨人?”高尔基对这位作家说,希望你“对孩子们讲人是世界的改造者,讲人可能达到的和正在达到的高度”。高尔基的思想火花点燃了这个青年人创作《人怎样变成巨人》的。1936年起,他同他的妻子谢加尔整整花了10年写成这部三卷本的科普巨著。
这位青年作家就是后来被称为科普创作巨匠的伊林。他编写的《人怎样变成巨人》《十万个为什么》等书,在世界许多国家翻译出版,成为最受欢迎的科普著作之一。《十万个为什么》在我国出过29版,《人怎样变成巨人》也出过8版。
伊林原名伊里亚·雅科夫列维奇·马尔夏克,生于1896年1月10日,1953年11月15日逝世。伊林的父亲是实用化学家,又喜爱文学。哥哥是诗人。妹妹是儿童文学作家,她创作的《古丽雅的道路》也是我国读者所喜爱的。这个科学和文学气氛很浓的家庭,对伊林成长为一名伟大的科普作家是有重要影响的。
伊林早在童年时期就对大自然、对科学、对诗歌发生浓厚兴趣。他有时到乡间去守在蚂蚁窝旁,观察蚂蚁生活习性,一呆就是几个小时。父亲的工厂制造肥皂的过程使小伊林看得入迷。他把家里的厨房当成试验工厂,试制肥皂,居然成功了。他按照书上的配方制成皮鞋油,用它把皮鞋擦得锃亮。这时,他高兴得欢呼起来: “科学胜利了!”当然,也有失败的时候,但这却使他懂得,科学试验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
伊林从小喜爱读书,尤其喜欢读普希金、罗蒙诺索夫等名作家的作品。他九岁时第一次尝试写过一首火星的诗。儿童时代的伊林还写过火山、热带森林、美洲豹和鳄鱼的诗。
还在上大学期间,伊林就开始为儿童刊物《新鲁滨孙》写化学方面的科普短文。1925年,伊林大学毕业,到列宁格勒涅瓦硬脂酸工厂担任实验室主任,业余时间从事科普创作。1927年,他的第一部中篇科普著作《桌子上的太阳》(中译本名为《不夜天》)问世。在这以后的26年间,伊林创作了近20部中篇和长篇科普作品。其中有一些是与他的妻子合写的。
伊林的科普作品知识性强,内容丰富,文笔流畅,深入浅出,读来使人回味无穷。
伊林说:“只有自己为所写的事件感动并且不掩饰自己感动的人,才能引人入胜地描述这件事。”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国内开展了热气腾腾的经济建设。这使伊林深为激动,他不是旁观者,而是满怀积极参加者。因此,他能写出《五年计划的故事》《山和人》和《人民──建设者》这样一些激动人心的、反映苏联五年计划建设的科普读物。在伊林的笔下,枯燥的数字变成了一个个气壮山河的故事,变成了一个个优美动听的琴符。据我国科普界前辈、伊林著作的早期翻译者董纯才说,在抗日战争初期,有些青年人就是在读了《山和人》之后,对共产主义事业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奔赴延安去参加革命的。
伊林学识渊博。为了给自己的作品增添新的养分,他一生从未间断过对知识的追求。伊林每写一本书,似乎都是重新读一个大学,要读几十本书和几百篇科学论文。为了写《人怎样变成巨人》,他在几年内学习了历史、考古学、语言学等各种学科的书籍。他写《人和自然》时,对气象学和水文学研究了两年之久。
伊林的创作态度非常严谨,创作时,先拟出提纲,描绘出大体轮廓,再着手写。伊林出笔很快,但初稿写完后,都要反复进行认真修改。伊林说:“就是最有趣的内容和见解,要是用贫乏的、没有表现力的语言来描述,也会是枯燥乏味的。”为了探求更好的表现题材的手法、形象和比喻,他绞尽脑汁,不断构思,他的《十万个为什么》采录了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提出问题,并以简明、活泼的语言介绍基本科学知识,深受读者欢迎。
对祖国建设的、广博的科学知识、高度的文学修养和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使伊林成了科普创作的巨人。
《大自然的文字》教学 篇2
大自然的文字教学反思
说明文的教学一直以来是我的薄弱环节,以往的公开课也从来没敢去尝试。那朴实无华的文字,清晰的条理,以及众多的科普知识让我无法找到突破点,无法把学生带进有趣的境界,感受学习的乐趣。
这次可以说是初次尝试,也在尝试中,在探索中感受到了自己的进步。
孩子们都喜欢听故事,因此课一开始,我先从故事入手,给孩子们讲了作者伊林小时候的故事,感受伊林对大自然的痴迷,激起孩子们想要控索大自然的欲望。
作为一篇科普小文,本课围绕“大自然的文字”分别写了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大自然中都有哪些文字及怎样才能读懂大自然的文字。这里需要首先让学生明确的是“文字”是人类用来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从而使学生心感疑惑:大自然怎么会有文字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文章用了大量篇幅描绘了从天空到大地所呈现给我们的一页页鲜活有趣的大自然文字,这里需要突出的是鲜活有趣。从奇妙的天书到有趣的地书,作者把科普知识蕴于日常生活可见可感的现象,让学生读来感觉触手可及,举目可见。语言平白且富有儿童情趣,从而降低了理解课文的难度,因此这一环节,我放手让学生自已感悟,只在一些比较难理解的北极星的准确位置,砧状云等地方稍作指点。
这篇文章的语言很有特色,如作者多处使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星、云、鸟、石头等自然界的生物比作“大自然的文字”;把天空、大地比作一本有趣的大书;把“向左右伸出两个尖头”的云山比作“铁匠铺里的铁砧”;把树林中的花岗石块披着青苔的样子说成“披着毛皮一般”等等,这些形象生动的比喻既准确地介绍了自然界的现象,又增强了说明的文学性。这一环节的处理,我采用了读的方式,让学生在各种形式的读中去感受语言的魅力。文中的动词运用也很有特色,如:搬、穿、爬、带、走……作者采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像地描述了漂砾的形成。教学中,我主要抓住了一个“爬”字指导学生去理解,去感受作者作词之妙!
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只是透过课文掌握了几种大自然的语言还不够。因此,透过文字揣摩作者如何围绕课题去说清相关知识也是本课教学不可忽略的一点。文章第四自然节还可以看作天书和地书之间的过渡段。但它和以前学过的用“不但------而且”连接起来的过渡段稍有不同,因此教学中我也关注了这一点,指导学生去理解。
在这次的教学中,我还大量渗入了我国关于自然现象的谚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渗入说的训练,让学生去劝说那些总是坐在家里的人要多出去走走,从而让学生们感受到大自然的重要。
反观这节课,课文的重难点教学基本达到,能够把说明文教出了语文性,但在激发学生兴趣,给孩子们创设一个童话的世界这些方面依然没能达到,仍须继续努力!
《大自然的文字》教学反思
《大自然的文字》是前苏联科普作家伊林写的一篇科普小品文。文章语言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地介绍了大自然的文字以及辨识这些文字的意义,引导学生从小学会认识大自然,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这节课,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大胆放手,合作自学
科普性文章教学的重点应是弄清楚相关的科普知识。但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只是透过课文掌握了几种大自然的语言还不够。那么,如何来落实语文教学的训练点,上出语文味呢?在反复研读文本的基础上,我决定把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式学习作为了教学的首要任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根据课题来提问,然后归纳出本课主要围绕1、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2、大自然中都有哪些文字?3、认识大自然的文字有什么意义?4、怎样才能读懂大自然的文字?四个问题来展开学习。文章用了大量篇幅描绘了从天空到大地所呈现给我们的一页页鲜活有趣的大自然的文字,从奇妙的天书到有趣的地书,作者把科普知识蕴于日常生活可见可感的现象。语言平白且富有儿童情趣,从而降低了理解课文的难度,因此这一环节,我放手让学生自己感悟,只在一些比较难理解的北极星的准确位置,砧状云等地方稍作指点。在带着学生学习完“天上的文字”一部分以后,我马上让学生归纳“神奇的天书”的学习方法,然后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刚才总结的学习方法合作学习“有趣的地书”这一部分。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我在巡视时发现有很多小组一下子就能够把刚总结出来的学习方法运用并融入到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去。由此可见,学生不能不能开展自主探究式学习,而是看教师能不能进行合理有效的引导,敢不敢放手让学生去学。我们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掌握学习的本领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们老师一直不敢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那么,我们的学生将永远成为不了高飞的雄鹰。同时,作为教师,也要给予学生相应的指导,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指明道路,特别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更要有耐心,巧妙地化解学生遇到的难点,让学生充分体验学生成功的乐趣。
二、以读代讲,体味语言
这篇文章的语言很有特色,如作者多处使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天空、大地比作一本有趣的大书,把“向左右伸出两个尖头”的云山比作“铁砧”;把树林中的花岗石块披着青苔的样子说成“披着毛皮一般”等等,这些形象生动的比喻既准确地介绍了自然界的现象,又增强了说明文的文学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以读代讲的方式,让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去感受语言的魅力。文中的动词运用也很有特色,作者采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像地描述了漂砾的形成。教学中,我主要抓住了一个“爬”字指导学生去理解,去感受作者用词之妙!
三、搜集资料,拓展延伸
文章就语文性来说,不在于词语与句义,而侧重于组段成篇的训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把握住学生在这一方面的理解与训练。而至于文章的理解,我课前布置了学生搜集有关“大自然的文字”的资料,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一次亲身体验大自然文字的过程。学生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之中产生疑问,在小组合作学习解决疑问的讨论中产生思想的碰撞。组织学生探讨交流第六自然段是本文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议论的方式是提高语文能力的重要方法,因为它注重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所以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也实实在在的在具体的思辩情境中锻炼了口语水平,提高了思维能力。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我予以了适当指导,考虑到这是一堂语文课,而不是一堂科学课,所以在学生交流的时候,我注意了本课的教学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对涉及的科学知识没有做详细的解释,而是以学生个人感悟为主。此外,我还大量渗入了我国关于自然现象的谚语和事例,从而让学生们感受到大自然的重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大自然的文字》教学 篇3
教材中的许多课文,其实是学生习作的蓝本,它们的构段方法和语言表达各不相同。教师要充当有心人,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各类文章的构段和表达方法,找出规律,进行形式多样的写段训练。把教落实到“写”上,分析文章的思路、结构安排、材料的取舍,借此训练学生构思成文。
一、训练要求(读写结合点):
仿照课文段落先总后分的构段方式再介绍一种大自然的文字。
二、读写结合点选择理由分析:
1.仿构段练笔
《大自然的文字》一课,在教材文本中,有着作者丰富的联想,在联想中使语言充满情趣和丰富的内涵。在教学中,要挖掘出其联想的功能,打开学生的思路,引领学生在各自不同的心灵体验中感悟语言文字的妙趣所在,让学生头脑中蓄满的灵性放飞出来。我引导学生品析写“云是大自然的文字”一段,首先引导学生品读,认识写作的方法以及片段的结构形式,以及片段是以总起句来写云是什么文字,再认识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阐述云是大自然的文字以及作用。
2.仿篇章练笔
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课文内容,向生活实践延伸找准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相似版块,通过学习将课文的内容延伸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去,激发学生回忆生活、依照文本的表述方式记录生活、描绘生活。如学习了课文,可以“大自然的文字”为主题,让学生来介绍一种文字。
三、读写教学教案:
……
▲学习第三自然段
1.快速浏览第三自然段,找出中心句。(云,也是天空这本大书上的文字。)
2.开头的第一句话就是本段的中心句,全段围绕这句话展开叙述,这样的构段方式是——先总后分。板书:先总后分
3.仔细品读第三自然段,课文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交流:
5.教师小结:课文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阐述云是大自然的文字以及作用,使语言文字生动形象,耐人寻味。
……
▲片段练写
1.在生活中我们也有很多例子都是大自然的奇妙文字。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自己观察到的、从书本中看到的或向别人请教到的大自然中的种种景象,也向大家介绍一种大自然的文字,仿照课文第三自然段的构段方法。
2.学生练写。
3.交流
四、效果分析
这样的练写,学生就把文中已理解的好词好句迁移内化运用起来。这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又是进一步内化运用语言的有效手段。同时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想像能力,调动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锻炼了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通过课堂上有意识的、长期的培养,使学生得到了良好的语言文字的训练。
附学生习作:
在高耸入云的山峰上,也有大自然的文字哦!在你攀登上珠穆朗玛峰的时候,人们会看到一块块像壁画似的岩石。也许有人会猜测,是谁那心灵手巧,在这里刻上那么精美的图案呢?懂得大自然文字的人就会说,这是大自然“刻”上去的!在很久以前,这里曾经是汪洋一片,这些精美的图案是三叶虫的化石,三叶虫死亡后,尸体一直留在这。随着地壳运动,海洋上升成陆地,于是就有了这些鬼斧神工!
《大自然的文字》教学 篇4
年级 六 主备人 卞国湘 所在学校 维扬实小 单元 第七单元 课题 24、大自然的文字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新词。 3、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从“天上”和“脚下”这两方面认识大自然中的文字,了解它的作用,从而激起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准备 1、预习新课,读课文五遍,查字典:“耸”、“兆”、“砧”。 2、结合生活经验,想一想你还知道大自然的哪些文字?列举几个出来。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流程 通用设计 设计意图 个性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读通课文,理清条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激发情趣 (一)背诵诗歌《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古诗《竹石》,讲一讲《石头书》的内容。 (二)师述:大自然是一本书,当你走进去,认真观察用心体会,你会惊喜的发现,里面妙趣横生,其乐无穷。今天,我们就一起去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三)读课题 读得开心些,有趣些。 二、检查预习,了解初读情况 (一)同桌读书,发现并纠正读得不准的音,或不通的句子。 (二)交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 (三)开火车读课文(要求:读准、读通、读顺) (四)了解词语的意思 1、“砧”、“铁砧” 2、“预兆”字典中的意思?课文中的意思? 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现象。 3、找出“耸立”的句子读一读,体会“耸立” 、“挺立”与“立”的区别在哪儿。 三、再读课文,理清条理。 (一)出示句子,指名读 “大自然也有自己的文字。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脚下的每一粒小石子就是一个字。” (二)读了这句话,你猜课文写什么?交流。 师述:“天上”,“脚下”即“地下”涵盖了人类生活的所有领域;两个“每”说明大自然的文字无处不在,文章就是要从“天上”和“脚下”这两个方面介绍大自然的文字,这句话起总领作用。 (三)看看文章哪些段落讲“天上”的文字?哪些段落讲“脚下”的文字?想想怎么分段?思考的依据是什么? 师板书: 一、§1(总)大自然有文字 二、§2-6(分)天上的星座、云朵,脚下的石灰石和花岗石中的文字 三、§7(总)读懂大自然文字的方法。 (四)从“天上”到“脚下”作者是怎么过渡的呢? 找出来读一读。 1、指名读 2、“也”一词巧妙的过渡。 3、师:同样第一段中,第二句话中的“也”,也将第一句和第二句紧密的联系起来。 我们写文章,也要注意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密切联系,有时候就需一个词,便能画龙点睛。 4、自由轻声读课文,体会作者在这方面的本领。 5、分形式读课文 §1齐读 §2、3、5、6每小组读一段,§4教师读 §7齐读 四、写字指导 (一)怎么记字形?交流 (二)注意提醒什么?“耸”上面的“从”第一个“人”是“点” 五、作业 (一)习字册。 (二)继续搜集大自然中的文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读懂大自然中的文字,了解作用,明白方法。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引入 (一)教师引述:同学们,昨天我们初读了课文(读题),知道______(填空),还知道________(填空)(二)出示填空:( )也有自己的文字。( )就是一个字,( )也是一个字。课文中写了( )、( )、( )、( )中的文字。 指名学生回答并齐读 (三)引导过渡学文:认识了大自然中的文字,我们可以从中获得怎样的信息?又该怎样才能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呢?相信随着今天的学习,你会有更多的收获和感受,请读题:_______________。(师评价) 二、精读课文,认识“文字” (一)指导学习:§2 1、自读,边读边想,由星星写成的天书,让我们获得了什么信息。找到相应的句子后,试着用简洁的语言归纳。 2、学生学习。 3、指名读,你要设法通过星星告诉大家信息,其他同学,你要用心听,从星星写成的天书中获得信息呀。 4、我们来看星星写成的天书(幻灯出示小熊星座)。水手们,星星写成的天书告诉你们什么呀?读句子,交流。 同学们,星星写成的天书,可以帮助我们干什么?你觉得这本天书怎么样?请读出来。 板书填写表格:文字 信息 星星 辨别方向 5、小结学习第二自然段的方法: 读、思、归纳、读(适时板书) (二)自学§3、5、6 1、请你采用学习第二段的方法,自己学习§3、5、6。 2、生上黑板板书,讨论,你是从哪儿获得这个信息的,你觉得大自然的文字怎么样?(读依据,说感受) 过渡:这种惊奇你一定想和别人分享,下午放学回到家,家人问你,孩子今天你们学了什么?愿意讲给我们听听吗?选你喜欢的课本中介绍的一种大自然的文字,讲给家人听。 (三)内化语言,练习复述 自己练,指名(评价)同桌说 过渡:水手,飞行员,读懂大自然的文字的人可真了不起!怎么才能读懂文字 (四)学习§7 1、齐读§7 2、小结:大自然的文字,真是神奇美妙,只要我们走进自然,亲近自然,仔细观察,不断探究,你会感到其乐无穷的。 三、拓展走进自然。 (一)说说你还懂得大自然中的哪些文字?是怎样懂得的? (二)戴巴棣和你们一样也发现了大自然中不少的文字,还献给你们一首诗呢!出示诗歌《大自然的语言》 学生自由读 (三)师小结:无论是戴巴棣的诗《大自然的语言》,还是伊林的科学小品文《大自然的文字》我们读起来都是那么妙趣横生,为什么呢? (四)交流,师引导体会,朗读课文,品味文字。 1、自由轻声读课文,把你认为有趣的句子或你觉得用得好的词语划下来,多读几遍,准备与别人交流:或读或说。 2、自品自读自划 3、交流并朗读出其中的趣。 (1)§2关联词“即使……也……“点明星座在辨别方向时的作用之大。 (2)§3比喻句的运用,十分形象。 (3)§5石灰石的形成和地壳的变动,写得明白易懂。 (4)§6一连串的动词:“搬、穿、爬、带、走”用得准确,描写得生动有趣。 (5)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 4、就请你模仿课文中的介绍方法,将你从刚才大家说的大自然的文字中,选一种说一说,说得生动形象,可以吗? 试一试,先想一想,怎么说,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可以是同一种文字,设法说生动、形象了。 (四)总结:同学们大自然神秘莫测,有无数奥秘等着我们去发现和探究,去吧,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吧。 四、作业 (一)小练笔:(二选一) 1、模仿课文中的介绍方法,选一种大自然的文字写下来,注意生动、有趣,150字左右。 2、请你用拟人的手法,写写大自然中的文字,条理要清晰,语言要生动,注意巧妙过渡。 (二)推荐阅读:《十万个为什么》 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文字 文字 信息 星座辨别方向 云朵识别气象 石灰石地壳运动 花岗石地质变迁 观察 发现探究 由复习旧知巧妙联系引入到新知,做到了“温故而知新”。 培养理解词语的能力。 整体感知,培养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 体会文章结构的缜密,进而对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通过填空的形式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文章内容浅显易懂,适宜自主学习,交流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依据文本中的具体语言文字进行归纳的训练。 文章表达生动有趣,用词准确,教师要引领着体会,并加以学习运用。 运用所学表达方法将生活中的积累表达出来,这种迁移训练一举多得。 教后反思
友情链接相关搜索:1、作者介绍伊林:前苏联著名科普作家。他为青少年创作了《几点钟》、《黑白》、《十万个为什么》等几十部脍炙人口的科学文艺著作。具体参看教参2、关于“星座”、“铁砧”、“砧状云”等科学术语的解释参看教参。推荐阅读:1、戴巴棣的《大自然的语言》节选你看那天上的白云,/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个晴天。你看那地上的蚂蚁,/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蚂蚁忙着搬家,/出门要带雨伞。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点”?/大自然在水面上写着:/春天来到人间。大雁在编队南飞,/不就像“省略号”的一串?/大自然在蓝天写着:/秋天就在眼前。大树如果被砍倒,/你会把年轮发现——/一年只长一圈,/这是大自然的语言。你如果钓到大鱼,/鱼鳞上也有圈圈——/一圈就是一岁,/这又是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把“三叶虫”化石,/嵌在喜马拉雅山巅。/这是在告诉人们:/那儿曾是汪洋一片。大自然把一块“漂砾”,/撒在江南的庐山。/那又是在提醒大家:/这儿有过寒冷的冰川。……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妙不可言。/不爱学习的人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永远看不见。
2、阅读《十万个为什么》
《大自然的文字》教学 篇5
一、导入揭题
师:【出示小诗《秋》】黑板上呢,这首诗大家学过没多长时间,应该都熟悉。谁能来给我们读一读?你来。
生1:《秋》湖波上/荡着红叶一片,/如一叶扁舟/上面坐着秋天。——沙白
师:你读得真的很美啊。有没有同学再来读一读呢?来,你来。哎等一等,他读的时候我们一起来认真的听一听,感受感受,想想看你感受到了什么?开始。
生2:《秋》湖波上/荡着红叶一片,/如一叶扁舟/上面坐着秋天。——沙白.
师:你感受到了什么,谁来说说看。你来。
生3:他读出了秋天的美丽。
师:读出了秋天的美丽。从哪里?
生3:特别是那一句“如一叶扁舟/上面坐着秋天。”他读得非常好,这一句也写得非常好,如神来之笔。
师:哦,神来之笔。你解读得非常好,那你怎么看出秋天的美丽的呢?这首诗当中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什么呢?
生3:秋天的落叶。
师:落叶。这红叶一片就是大自然的文字,作者在上面找到了、发现了——(生齐答:秋天)
【出示:红叶一片/是大自然的文字/上面写着秋天】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红叶一片”预备——齐。
生齐读:红叶一片/是大自然的文字/上面写着秋天。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大自然的文字(生齐答)【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
师:的确,大自然是一位伟大的作者,除了落叶,他还写了好多好多的文字,这些文字都向我们传达着各种各样的知识。那么课文中到底具体写到了哪些大自然的文字呢?我们一起打开课文。【生打开课本】给大家三分钟的时间,迅速地标小节号,读好生字词,另外还有一项重要任务,是什么啊?寻找——大自然的文字(生齐说)
【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师巡视指导。】
师:注意,我们作标记的时候呢,一般不大段大段地勾,因为太多了。我们只勾关键的词和句,全勾下来待会就不好找了。【生继续默读课文】
师:好,课文应该都读完了。那么谁来跟我们说说通过这篇课文,你认识了哪些大自然的文字?这位女生。
生4:砧状云是……雷雨的预tiào。(其余生小声说:zhào)是雷雨的预兆。(师:这个字是生字,你再来一遍,预——)预兆zhào。每一颗星也是一个字,小石子也是一个字……
师:哦,星星是一个字,小石子也是字,是吧?还有什么大自然的文字?
生4:北极星……有北极星的地方告诉我们那边就是北方。(师:呃,对!北极星也是字。)星星也是字。
师:星星也是字,还有吗?请坐!说得非常好,你来说.。
生5:森林中有一块花岗石……(师:什么是字?)花岗石是字。
师:对,请坐。花岗石也是字。是大自然的——(生齐说:文字)
生6:石灰石也是字,它可以告诉我们,在哪里发现石灰石,那里曾经是一片汪洋。
师:星星是字,花岗石是字,石灰石是字……来!
生7:还有云也是字。
师:哦,云也是字。这些都是大自然的文字。
三、讲读课文
师:通过刚才简单地读一读课文,我们就找出了课文中这么多大自然的文字。那么你能具体地跟我们说一说你读懂了哪些文字吗?把你读懂了的来给我们介绍一下。
生8:我读懂了砧状云是雷雨的预兆,应该离它远一些才好。不然飞机在里面飞行的话,就会把飞机毁掉。
师:你能读读相关的小节吗?【出示课文第三小节】
生8:云,也是天空这本大书上的文字。炎热的夏季,远远耸立着一座白色的云山,从这座云山向左右伸出两个尖头,山变得就像铁匠的铁砧了。飞行员知道,砧状云是雷雨的预兆,应该离它远些才好。如果在它里面飞行,它会把飞机毁掉。
师:等一等,有一个字音读得不够准确,砧(zhēn)状云。(生8重复)是铁砧(zhēn)。别急着坐下,你还得向我们介绍介绍呢。
生8:在夏季的时候,如果……如果云山从两头伸出两个尖头,飞行员就知道不能从里面飞行了。(师:因为——)因为它会把飞机毁掉。这是雷雨的预兆。
师:对,非常好!预兆,预兆是什么意思谁知道?
生9:马上就要发生的事情。
师:马上就快要发生的事叫预兆,是吗?好像不够准确。
生10:将要发生的事情之前出现的一些景象。
生11:一些前兆。
师:一些前兆。你用的是近义词是吧?找了个近义词来解释,很好。我也查了字典,预兆是什么呢?【出示解释】预兆是事情发生前所显示出来的迹象。那么刚才同学们也说到了,砧状云是——雷雨的预兆(生齐答)那你还知道什么是什么的预兆?
生12:老鼠搬家是地震的预兆。
师:老鼠搬家有可能发生地震是吧?肯定吗?(生12:不肯定)不肯定,那你得把话再说一遍。
生12:如果老鼠搬家的话,就可能是地震的预兆。
生13:如果蚂蚁搬家的话,有可能马上就要下雨了。是下雨的预兆。
【出示填空:大自然是一本书,砧状云也是大自然的文字,它写在_________,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大自然是一本书,砧状云也是大自然的文字,它写在——天上(生齐答),告诉我们——马上就要下雷雨了。(生齐答)
师:好,你读懂了云,还有同学说说看你知道的云的预兆吗?天上除了砧状云,还有太多太多的云啊。
生1:在地震前夕,天空中会出现一种像飞机云一样的云,但是这种云不会像飞机云一样消失那么快,会存在很长时间。这就是地震的预兆。
师:对,非常好。我们这个云还有个特殊的名字呢,好像就叫地震云。还有吗?
生14:云飘得高高的,是晴天的预兆。
师:【出示有关云的谚语】你们看我也找到了这些云的预兆,俗语说:“云是天气的招牌”。云的形状、高低、移向直接反映了当时天气运动的状态,预示着未来天气的变化。民间很重视看云测天。下面有几句在民间流传的看云识天气的谚语,读一读。
生15:“云往东,一场空,云往西,水凄凄;云往南,雨成潭,云往北,好晒谷。”
“乌云块块叠,雷雨眼面前”
“火烧乌云盖,有雨来得快”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日出胭脂红,无雨也有风”
“太阳正午现一现,以后三天不见面”
师:我们来看一看,这么多的云都是——大自然的文字。(生齐答)除了云之外,你还读懂了哪些大自然的文字吗?
生16:在建筑工地上挖出了一块灰色的石头,它也是大自然的文字。这个大自然的文字在有些人看来不过是普通的石头,但懂得大自然文字的人知道它是石灰石。石灰石是由碎贝克造成的,我们大家都知道贝类是海洋里的居民,可见在远古时代,现在是城市的这块地方曾经是一片汪洋。
师:【出示石灰石图片和填空】这就是石灰石,刚才你读懂了石灰石,那么我也有一个填空请同学来填一填。
生5:大自然是一本书,石灰石也是大自然的文字,它告诉我们现在是城市的这块地方曾经是一片汪洋。
师:石灰石也是大自然的文字。还读懂了什么?
生8:我还读懂了花岗石……如果森林里有花岗石,说明这森林以前根本不存在,而是后来才出现的。
师:我来提一个问题,是不是所有的花岗石都不能出现在森林里……难道所有的森林都是在花岗石之后长出来的吗?(生8:不一定。)怎么不一定法?谁来帮帮我们?
生17:有青苔的花岗石,很难有人有力气把它搬到森林里来,而是通过冰和河流慢慢地爬过来的。
师:花岗石上不能有青苔吗?难道有青苔就一定要爬过来?你的理由不能说服我。自觉坐下来啦?不愿跟我讨论?请别的同学说说看。
生1:那个花岗石是很大很大的,一般的很少有人有力气能够把它搬到那里。而且那个花岗石是立在森林里的,不是人有意摆在那里的。
师:哦,是森林当中立的一块是吧?边上有其他花岗石吗?(生摇头)没有是不是说明花岗石原来不应该在这儿的啊?(生有的点头有的摇头)原来这花岗石一直都在这的吗?(生:不一定)旁边什么花岗石都没有是吧?(生点头)它没有同伴。森林里突然出现一块花岗石很奇特,(问生1)所以你觉得——
生1:所以我觉得那块花岗石很有可能是冰把它搬来的,森林是后来才长出来的。
师:听了你的回答,你认为有可能是冰搬来的,那也就是说还有其他可能性,你认为是人搬的?
生1:我认为90%是冰搬来的。
师:你认为90%是冰搬来的,那还有10%是人搬来的,谁会做这样的事呢?真是吃饱了没事干哪。这个花岗石跟一般的花岗石、跟我们看到的花岗石不一样。它是在哪儿的呀?(生齐答:森林中)旁边没有其他的花岗石吧?这样的花岗石它实际上也代表着一种文字。这个花岗石它是怎么到这来的呢?谁有这么大的力气把它搬到森林里来的呢?是怎样穿过茂密的树林的呢?认识大自然文字的人能立刻回答,它不是人搬来的,而是冰搬来的。而且是怎么搬来的呢?(生齐答:从寒冷的北方爬过来。)
《大自然的文字》教学 篇6
大自然的文字教学反思
孩子们都喜欢听故事,因此课一开始,我先从故事入手,给孩子们讲了关于大自然的文字的故事——渭水之战,感受大自然的文字对军事的作用,激起孩子们想要控索大自然的欲望。
作为一篇科普小文,本课围绕“大自然的文字”分别写了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大自然中都有哪些文字及怎样才能读懂大自然的文字。这里需要首先让学生明确的是“文字”是人类用来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从而使学生心感疑惑:大自然怎么会有文字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文章用了大量篇幅描绘了从天空到大地所呈现给我们的一页页鲜活有趣的大自然文字,这里需要突出的是鲜活有趣。从奇妙的天书到有趣的地书,作者把科普知识蕴于日常生活可见可感的现象,让学生读来感觉触手可及,举目可见。语言平白且富有儿童情趣,从而降低了理解课文的难度,因此这一环节,我放手让学生自已感悟,只在一些比较难理解的北极星的准确位置,砧状云等地方稍作指点。
这篇文章的语言很有特色,如作者多处使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星、云、鸟、石头等自然界的生物比作“大自然的文字”;把天空、大地比作一本有趣的大书;把“向左右伸出两个尖头”的云山比作“铁匠铺里的铁砧”;把树林中的花岗石块披着青苔的样子说成“披着毛皮一般”等等,这些形象生动的比喻既准确地介绍了自然界的现象,又增强了说明的文学性。这一环节的处理,我采用了读的方式,让学生在各种形式的读中去感受语言的魅力。文中的动词运用也很有特色,如:搬、穿、爬、带、走……作者采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像地描述了漂砾的形成。教学中,我主要抓住了一个“爬”字指导学生去理解,去感受作者作词之妙!
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只是透过课文掌握了几种大自然的语言还不够。因此,透过文字揣摩作者如何围绕课题去说清相关知识也是本课教学不可忽略的一点。文章第四自然节还可以看作天书和地书之间的过渡段。但它和以前学过的用“不但------而且”连接起来的过渡段稍有不同,因此教学中我也关注了这一点,指导学生去理解。
在这次的教学中,我还大量渗入了我国关于自然现象的谚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渗入说的训练,让学生去劝说那些总是坐在家里的人要多出去走走,从而让学生们感受到大自然的重要。
反观这节课,课文的重难点教学基本达到,能够把说明文教出了语文性,但在激发学生兴趣方面做得还不够,今后要锻炼自己在课堂上的驾驭能力!
大自然的文字教学反思
《大自然的文字》是一篇科普小品文,由于作者生动形象的比喻将深奥的科学知识通俗化、大众化,适合学生阅读和理解,所以浅显的内容学生一看就明白。但科普性文章的重点应是弄清楚相关的科普知识。北京路小学的孩子们的阅读量很大,课本中介绍的知识显然不可能满足孩子的需求。因此,用什么手段让孩子们透过文字揣摩作者如何围绕课题去说清相关的知识并了解它们的重要作用以及人类如何利用大自然的种种现象,是本课教学不可忽略的。
在本课的具体教学时,将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将沉默无语的文本内容变成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充满魅力、鲜活的教学内容,让科普小品文充满语文味。
一、利用“文字”设置悬疑,导入新课。
教学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思维发展。教学时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创设学习情境,课题《大自然的文字》是一个比喻句。上课时我用一首姓名藏头诗来介绍自己,同学们略看一下这首小诗就能知道我的名字。这是文字里包含的信息。大自然这本书中的文字有哪些,它们会包含着哪些信息,我们怎样通过这些文字了解大自然。
教师恰到好处的揭题更使学生对大自然充满好奇,为下文认识大自然并深入学习和探索大自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品读语言,感悟大自然的神奇。
作者生动形象的比喻将深奥的科学知识通俗化、大众化是课文的特点。在上课文的第二部分时,让自由读课文2——6自然段,从“神奇的天书”和“有趣的地书”中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段,说说你读懂了那一种文字,获得了什么信息。找到相应的句子后,试着用简洁的语言归纳。在这几段中,写花岗石这一段写的最有意思连续用了几个动词,又连用三个问句。在上这一段时让学生思考:这段文字中用几个动词写花岗石?为什么这样写?通过品读语文字特别是“爬”,学生了解拟人句的使用让文章变得更生动。三个问句,我让学生齐读,说说这样会不会啰嗦?再和学生情景配合读。(师读第一句,你的问题是——你读——不告诉你;接着问——还不告诉你;再问——就不告诉你)什么感觉?学生说老师吊人胃口。我顺势总结说,问得多好,一步一步把你心里的好奇给勾了出来。我又抛出一个问题:那这三个问句能倒换吗?显然这三个问句是不能倒换的,有层层深入的关系。当答案慢慢解开孩子们有如释重负之感,看似无心的问,却是用心地在遣词造句。这就是这篇科普小品文的语文味。
三、拓展延伸,深化情感
从阅读的角度讲,语文课不同于一般性的文艺欣赏,只需体验情感,发展情感。语文的目的,不仅要帮助学生构建一个丰富的情感世界,还要让学生尝试构建一个深沉的理性世界。如果学了课文能得到某种启迪,使人越学越聪慧,越来越变得眼亮,这样的语文课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满足了求知的愿望,对学生内心世界触动也很深。《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应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我在教学中从课文中的四种大自然的文字,延伸到课外从红叶、年轮到蚂蚁搬家,蜻蜓低飞,鱼儿都露出水面,到鸡飞狗跳到化石这些大自然的文字告诉我们什么信息?而大自然的这些文字中我们了解了许多科学知识,也会给我们带来许多启示:例如蚂蚁搬虫子(为了生存合作互助);群居的蜜蜂(讲求团结、分工)。乌鸦反哺、羊羔跪乳(孝顺父母)……
让学生不仅从工具的层面了解大自然外在的科学知识。而且从人文的层面感悟大自然内在的意蕴。
《大自然的文字》教学 篇7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了解大自然的文字,懂得它们的作用和意义。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4、让学生学习拟人、设疑的写作方法,使文字通俗浅显,生动有趣。教学重点:了解大自然的文字,懂得它们的作用。教学难点:学习作者运用的写作方法。课前准备:1、学生预习,搜集资料;2、教学课件。一、复习导入:1、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大自然的文字(读课题)2、师:要想学会大自然的文字,我们首先要掌握书本上的文字,请同学们打开默字本,看看这些字词你掌握了没有?学生看拼音写词语。对照自批,(表扬全对的同学:你们掌握的真好!错误:给你一分钟时间,快速订正并记住它!)(白板)3、我们掌握了书本上的文字,就可以读很厚的书了,如果懂得大自然的文字,就可以理解世界上更多的事情了。请快速浏览课文,在文中圈出课文分别写了哪几种大自然的文字?(星、云、石灰石、花岗石)4、小游戏:你能把它们分分类吗?(白板文字生成器、文字移动)二、解读“天书”。过渡:咱们先来读读神奇的天书中的星文字和云文字。温馨提示:细细品读介绍星文字和云文字的段落,思考:读这种文字,我们从中学到什么?在文中划出相关的语句,在句旁写出你的理解。(链接)(一)学习星文字(课文的第二小节)。师:谁来说一说读星文字,你学到了什么?生交流。师:由此可见,了解大自然的文字可以(生答)辨别方向。(白板)1、出示图片,认识小熊星座等(白板表格放大功能)师:瞧,这就是小熊星座,(出示图片),你能指出北极星吗?2、出示两个星座,让学生认识它们。3、说说自己知道的星座。(结合课文阅读,我在课外书上还知道……)4、正如作者所说: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二)学习课文第三小节。过渡:谁接着来说一说读云文字,你学到了什么?1、生交流。2、所以认识大自然的文字有(观察气象)的作用。(白板)3、拓展:(1)你能说出哪些和云有关的四字词?生交流。(2)我国流传至今的大量谚语(特别是农谚)也告诉了我们许多看云识天气的知识,你知道哪些和云有关的谚语?生交流。你能找出下列农谚的上句吗?(白板活动)4、师小结过渡:大自然真神奇!小小的一颗星,一片云,居然能告诉我们这么多知识!再来领略我们脚下文字的有趣吧。三、解读地书1、请大家两人一组,自学课文的5-6小节,拿出作业纸完成、完善表格。
大自然的文字 样子 来 历 包含的信息 地质变化 石灰石 普通、灰色 碎贝壳造成的 现在是城市的这块地方曾经是一片汪洋。 “变” 花岗石 很大,上面披着青苔 冰搬来的。 当时这儿没有森林。周围的森林是后来才长起来的 “迁”
2、交流表格。石灰石:(1)从表格中我们发现,地质在不断的变着。(2)看来,我们可以利用表格来帮助我们学习知识呢!花岗石:(1)石灰石的来历,让我们知道了地质的变,花岗石的来历又告诉了我们什么呢?(地质的迁移)(2)咦,我很奇怪,冰会搬东西吗?(不会)这是一种什么写法?(拟人)读一读花岗石文字,找一找还有哪些字运用了拟人?冰也活了!可是这么大的石块,冰怎么搬来的呢?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2)相机:向你致敬,你也是一位认识大自然文字的人!(3)这种先提出疑问,再解答的叙述方式,我们写作时也可以借鉴。(4)脚下的文字是不是很有趣?自己练习读一读,看是能读出石头的有趣。生练习读,指名读。四、小结:古代水手们教我们读星星写成的天书,学会了看星星辨别方向;飞行员懂得砧状云是雷雨的预兆,也让我们知道了看云识天气;石灰石、花岗石让懂得大自然文字的人看到地质的变化。五、学习课文的最后一段过渡:大自然的文字无处不在,你知道怎样才能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吗?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最后一小节,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出认识大自然文字的方法。2、生默读作标记。3、补充板书:注意观察 认真读书 学会请教六、拓展练习1、过渡:其实这些方法有些同学已经掌握了,并且读懂了不少大自然的文字,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2、生交流3、小结:同学们了解可真多!看来,大自然不是缺少文字,而是缺少发现和阅读文字的眼睛。(戴巴棣也读懂了,所以他写下了《大自然的语言》机动处理:配乐朗读戴巴棣的《大自然的语言》)4、就让我们一起动笔介绍一种你已经读懂的大自然的文字吧!尽可能让你的文字活起来,也可以借鉴花岗石的介绍方法。5、学生练笔,师巡视。6、展示。八、作业:1、读戴巴棣的《大自然的语言》2、时下,野外旅游已经受到许多游人的青睐,成为一种挡不住的时尚。但野外旅游若有不慎,就很容易迷失方向,如果你在一个山上迷路了,你如何依靠识别大自然的文字,而找到方向,走出森林呢?板书设计:大自然的文字 注意观察 认真读书
学会请教
《大自然的文字》教学 篇8
教学目标:
1、学会并理解本课的生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2、了解大自然的文字,懂得它们的作用和意义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4、让学生感受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将文章写通俗浅显,生动有趣。
重点:了解大自然的文字,懂得它们的作用
难点: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整体感知
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大自然的文字》,谁还记得课文写了什么吗?
生:大自然有很多有趣的现象,如看星星能辨别方向。一块小小的石头就可以看出现在的这座城市以前居然是一片汪洋大海。小小的云彩也能告诉人们隐藏着可怕的危险
二:抓住重点 潜心会义
师:哦,大自然可真神奇!快去读读第一自然段,看看告诉我们什么?
生:我们认识字,可以读很多的书,可是大自然也有自己的文字。只要用心观察,大自然的文字无处不在。
师:你从哪句话知道的?
生: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脚下的每粒小石子也是一个字。
师:{示句子}我们一起来读读。
师:大自然的文字无处不在,每当夜幕降临时,繁星闪烁,这眨眼的星星似乎也在向我们诉说着什么,拿起书,读读第二自然段,看看你读懂了什么?
生:看星座可以辨别方向。
师:你从哪个句子读出来的?
生:即使他们没有罗盘,也照样不会迷失方向。
师{示句子}谁再读读这个句子。指名读
师:你从这个句子又读出了什么
生:即使没有任何工具,在有北极星的地方就不会迷失方向。
师:看来星星还可以帮助人们找到回家的路,功劳可真不小。睢!为了赞美它。老师还为它写了一着诗呢
{示诗}你看那天上的星星 这就是大自然的文字
有北极星的地方 我们不会迷失方向
师:自己先读读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
师:可是天空这本书的文字还远远不止这些,再读读课文,你还知道了什么?
生:在夏季,有时会出现左右伸出两个尖头的云山,这座云山变得就像铁匠的铁钻。每当这时,飞行员知道砧状云是雷雨的预兆。应该离它远些才好。否则会毁掉飞机。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从课文中知道的。
师:那你来给大家读读。[生读]炎热的夏季,远远耸立着一座白色的云山,从这座云山的左右伸出两人个尖头,山变得就像铁匠的铁砧了。飞行员知道,砧状云是雷雨的预兆,应该离它远些才好。如果在它里面飞行,它会把飞机毁掉。
师{课件示砧状云} 睢,这就是可怕的砧状云
师:为什么飞机在里面飞行会被毁掉?
生:里面隐藏着可怕的雷雨。〔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予以补充〕
师:赶快读读砧状云在告诉我们的这些知识。
〔示诗〕 你看那天上的白云 这就是大自然的文字
云山变得像铁砧 雷雨就要来到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
师:学到这,你想对神奇的天书说什么吗?
生:大自然可真神奇!小小的一颗星,一片云,居然也能告诉我们这么多知识。
师:你能把大自然的神奇给读出来吗?〔指名读〕
师:阅读天空这本大书可以了解许多新奇的东西,我们脚下的土地在会读它的人看来是一本很有趣的书。
师:谁来读读这个句子。〔指名读〕
〔示加“也”的句子〕
师:这回有什么不同?自己读读看。〔生读〕
师:这是什么句子?
生:过渡句
师:看来我们不仅可以从天书中了解许多新奇的东西,在地书中也一定会有你意想不到的发现。那让我们赶快默读这本地书,看看你从中有什么收获。一会选择你感兴趣的内容 来跟大家交流。
师:我们可以交流了吗?谁来说说你感兴趣的内容
生:我感兴趣的内容是第五自然段〔生读五自然段〕
师:能说说你有什么收获吗?
生:我从灰色的石头可以知道这不是普通的石头,石灰石是由碎贝壳造成的。从这可以看出远古时代现在是城市的这个地方曾经就是一片汪洋大海
师:〔示句子:可见在远古时代,现在是城市的这块地方曾经是一片汪洋〕我们一起读读
师:知道为什么吗?也可以结合你查找的资料给在家介绍
生:〔一名同学说,其他人给他补充。如说不清楚,老师可以随机补充〕
师:大自然真是太奇妙了!小小的一块石头竟也隐藏着这么多故事。来,让我们把的故事写进去。
〔示诗〕 你看〔 〕 这就是大自然的文字
它是〔 〕 有它的地方曾是一片汪洋
师:指名读
师:我们继续交流你在地书中感兴趣的内容
生:我最感兴趣的是第六自然段,〔生读六自然段〕
师:你从中又收获了什么呢?
生:在森林里行走时,碰到很大的花岗石,我知道它不是人搬来的,而是冰搬来的,是冰从寒冷的北方一路上把大大小小的石块带来的。
师:你的收获还真不小。谁来给大家读读这个句子。〔示句子:认识大自然的人,立即会说,它不是人搬来的,而是冰搬来的。那些冰块从寒冷的北方“爬”过来,沿路把大大小小石块带着一起走。〕
生:〔读〕
师:读完这个句子,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这冰又是怎样把花岗石搬来的?
师:这同样也是作者疑惑的地方。你找到了吗?谁把作者的好奇给读出来。
生:〔生读三个问句〕
师:是呀!巨大的花岗石又是怎样被 搬到这的呢?我还得请教我们班的科学小顾问。哪位小顾问能解开这个谜团?
生:积雪演化成自行运动的巨大冰体,冰川在运动过程中把它携带的碎屑物转移到别处〔其他同学与教师随机补充〕
师:你真不愧是小小科学家,知道的真多!
师:花岗石是一下子就被 搬过来了吗?
生:不是,而是被冰块从寒冷的北方“爬”来时沿路带来的。
那这个“爬”为什么加引号呢
生:因为用拟人的手法,也说明了冰川流动的速度非常慢
师“在文中像这样的动词还有很多,找一找,再用心读读,看看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通过在使用这些动词时,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合文章更生动了,更有趣了。
师:真不错!那你就把这段有趣的文字再读读,也来感叹一下大自然的神奇。
〔生读〕
师:这次你们打算怎样写花岗石的故事呢?
〔示诗〕 你看那〔 〕 这就是大自然的文字
它是 〔 〕 周围的森林是后来才有的
师:〔指名读〕
师:大自然是一本读不完的书,只有懂得大自然文字的人才会读懂它,那怎样才能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呢?自己读读第七自然段。到那里找找答案
生:多接解大自然,注意观察,遇到不明白的地方要及时问为什么,或到书中找答案。
师:这也就是说 〔示最后一句:总是坐在家里的人,永远不会懂得大自然的文字〕
师: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只有走进大自然,聆听它的声音,解读它的奥秘。它才会为你开启一扇门。让你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师:看来你是一个善于和大自然交朋友的人,那你知道大自然有有哪些文字呢?
生:〔畅所欲言〕蚂蚁搬家,在告诉我们大雨要来到
〔示诗〕 你看〔 〕 这是大自然的文字
〔 〕 〔 〕
师:那我们也把它们的故事仿照诗的形式也来写写
师〔指名读〕
师:你们呀,不但是小小科学家,还是个小作家。
师:同学们精彩的回答让我想起了一句话。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愿我的同学们都做一个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善于请教别人的有心人,去留心观察大自然,去用心领略大自然。
下课
《大自然的文字》教学 篇9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新出现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弄清课文写了哪几种大自然的文字,了解认识大自然的文字的主要途径。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谈话,导入新课
在背景音乐中,播放动画,教师导言:大自然丰富多彩,奥秘无穷。
今天,让我们跟随前苏联科普作家伊林一道来认识《大自然的文字》,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认识大自然文字的作用,学习做一个懂得大自然语言的人。
(出示课题) 24 大自然的文字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大家已经认真预习了,下面我们来检查一下。
1.检查生字词读音情况
(1)出示词语:耸立 预兆 铁砧 青苔 罗盘 小熊星座
(2)汇报交流:预习后,你理解了哪个词语?(耸立——换近义词的方式来理解;预兆——用词素分析法来理解,即“兆”的意思是?“预”的意思是?,预兆就是?然后读课文中的句子“飞行员知道,砧状云是雷雨的预兆,应该离他远远的才好。”——出示图片来认识;同时用变化“换句话说,就是……”的句式来表达对该句话的理解,顺便就把“铁砧”理解了。青苔——联系生活说说,在哪里见过青苔,课文中的青苔在什么地方,意思是花岗石身上的青苔很厚实,而且很光滑,可见经历了很长时间的积累……罗盘——出示图片理解,齐读课文中相关的小节;小熊星座——看图结合课文中的句子来理解,认识北极星,回到课文的第一小节,相机出示句子“天上的每一可行就是一个字。”
2.过渡:现在请七位同学读书,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这篇课文介绍了哪几种大自然的文字?(出示问题:课文介绍了哪几种大自然的文字?)
3.听后交流。(课文介绍了星星、云、石灰石和花岗石四种大自然的文字。板书)
所以说(出示课文的第一节):(教师引读)大自然也有自己的文字,(生读)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脚下的每一粒小石子也是一个字。(屏显)
三、精读课文,感悟大自然的神奇
(一)学习课文的第一小节
教师导言:我们认识了文字,就可以读很厚的书,就可以了解世界上的事情了。大自然的文字无处不在。课文中的这四种文字,分别说的是什么意思?认识它们我们又可以知道哪些事情呢?(实质是了解大自然文字的作用)
(二)学习课文的第二小节。
1.教师引言:星星写成的天书很厚很厚。翻开天书的一页,认识“北极星”。你读懂了什么?(或者问:你了解了什么事情?)
2.出示图片,认识小熊星座等
师:瞧,这就是小熊星座,(出示图片),让生指出北极星。
3.出示两个星座,让学生认识它们。
4.让他们说说自己知道的星座。(结合课文阅读,我在课外书上还知道……)
5.由此可见,了解大自然的文字可以(生答)辨别方向。(板书)
正如作者所说: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
师:是啊,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可是天空这本大书上的文字还远远不止这些呢,再读读课文,你还知道了什么?
(三)学习课文第三小节。
1.自读课文的第三小节。
2.读后汇报
(1)砧状云,这个大自然的文字告诉我们什么知识?
(砧状云是雷雨的预兆,应该离它这些才好,如果在它里面飞行,它会把飞机毁掉。)(齐读)
所以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可以(板书:观察气象)的作用。
3.拓展阅读,出示谚语(最好有图片)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天上勾勾云,地上雨淋淋 (屏显)
4.天气预报的云图,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幻灯片展示简要介绍几个)
4.所以说:(师引读)天上的每一颗星(生回答)是一个字,(师引读)天上的每一片云(生答)也是一个字。这就是(指板书)我们神奇的天书啊!不仅有神奇的天书,还有有趣的地书呢。瞧,地下的每一粒小石子也是一个字。在地上有哪些文字呢?请大家拿出作业纸完成。
(四)自学课文的第4—6节。
1.出示表格,自学课文,完善表格。
2.交流表格。(纠正错误)
3.教学第五自然段。
(1)出示:石灰石图片。
(2)在一般人认为—— 。懂大自然的文字的人知道并不普通。因为——
(3)品读:“大家知道贝类是海洋里的居民,可见在远古时代,现在是城市的这块地方曾经就是一片汪洋。”感受沧海桑田、地壳变化。
(3)现在的建筑工地,(补充:石灰石的用途)(有同学提问:为什么石灰石会出现在建筑工地上?)(作解疑处理,体现教学环节的变式)
石灰石是用途极广的宝贵资源。石灰石是石灰岩作为矿物原料的商品名称。石灰岩在人类文明史上,以其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易于获取的特点而被广泛应用。作为重要的建筑材料有着悠久的开采历史,在现代工业中,石灰石是制造水泥、石灰、电石的主要原料,是冶金工业中不可缺少的熔剂灰岩,优质石灰石经超细粉磨后,被广泛应用于造纸、橡胶、油漆、涂料、医药、化妆品、饲料、密封、粘结、抛光等产品的制造中。(屏显资料) (所以,在建筑工地上看到石灰石就不奇怪了)
(4)(北京:画面出示)考古发现6亿年前北京竟是汪洋(出示画面),真是沧海桑田!
由此可见:我们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可以了解地质变化。(板书:地质变化)
(5)文章又是怎样介绍另种地上的文字——花岗石的呢?默读课文的第六节,画出你觉得最有趣的语句,并想一想,这样写让你体会到了什么?
4.体会“那些冰块从寒冷的北方‘爬’过来,沿路把大大小小的石块带着一起走。”(出示冰川图)(学生可以抓住文中的“搬、穿、爬、带、走”等字来品味用字准确的,体会拟人用法,妙趣横生地写出了大自然的神奇)
出示:它不是人搬来的,而是冰搬来的。那些冰块从寒冷的北方“爬”过来,沿路把大大小小的石块带着一起走。师:它一下子就把花岗岩搬来了? (雪崩的图片)
生交流。
师:怪不得,作者用了个“爬”字写出速度之慢。花岗岩“爬”来的时候,这里还没有森林呢!
指导朗读。(补充花岗岩的形成过程)
花岗石非常坚硬,表面颗粒较粗。各个大陆都出产花岗石,有些属于世界上最老的石头。人类在6000年前就开始使用花岗石。
天然花岗石是火成岩,也叫酸性结晶深成岩,属于硬石材。由长石、石英及少量云母组成。花岗石构造致密,呈整体的均粒状结构。
我国花岗石矿产资源也极为丰富,储量大,品种多。据调查资料统计,我国天然花岗石的花色品种100多种。
5.同样是介绍地上的石头,作者的叙述重点却不一样。第五节,强调人们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可以了解地质变化中的“变”——海洋变陆地(城市);第六节,着重告诉我们地质变化中的“迁”——远古时代,从寒冷的冰川变迁而来。(完善表格的最后一列)
除此之外,叙述方式上也不完全相同。(出示5、6节进行比较)
生答。师相机补充。(介绍石灰石时用的是陈述句。而介绍花岗石运用了疑问的形式。是啊,我们在写作时,对于特别神奇的地方用疑问句式可以激发人们的兴趣。)
6.齐读5、6节。
7.(出示植物会睡觉的资料。)请仿照课文介绍花岗石的疑问句式练习。(读中学写)
交流。
所以说:大自然也有自己的文字。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地上的每一株植物也是一个字。每一朵花——每一片树叶——每一棵也是一种文字……(屏显)(齐读第一节)
(五)学习课文的最后一段
1.要想了解更多的大自然的文字我们有哪些途径呢?自读第七小节。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出来。
2. 师板书:走进自然
走进书本
善于请教
3.总结:同学们,我们走进自然,走进书本,善于请教,就可以认识大自然的文字,读懂大自然这本很厚的书,感受自然的无穷奥妙。
师:(配乐师生齐声朗读)
四、拓展阅读(以篇带篇)
大自然的文字
你看那天上的星星
这就是大自然的文字
有北极星的地方就是北方
我们不会迷失方向
你看那天上的白云
这就是大自然的文字
云山变得像铁砧
雷雨就要来到
你看那地上灰色的石头
这就是大自然的文字
它是石灰石
有它的地方曾经是一片汪洋
你看那森林里的花岗石
这就是大自然的文字
它是冰搬来的
周围的森林是后来才有的
… …
大自然的文字呀
你多么神奇
走进自然 仔细观察 我们发现你
深入思考 善于请教 我们读懂你
相关阅读
你看那天边的晚霞,那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晚霞映红天边,明天准时艳阳天。你听到了大自然的语言了吗?
你看那水中的鱼儿,那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鱼儿跃出水面,这代表出门要带雨伞。你听到了大自然的语言了吗?
你看那地上的小草,那也是大自然的语言。
小草露出嫩绿嫩绿的头儿,这代表春天已到来。你听到了大自然的语言了 吗?
你看花园里生机勃勃,那也是大自然的语言。
满天飘散着花草的清香,这代表夏天以来临。你听到了大自然的语言了吗?
你看地上有一条通往天堂的黄色地毯,那也是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在黄色的地毯上写着六个大字:秋天就在眼前。你听到了大自然的语言了吗?
你看银色雪花飘向人间,那也是大自然的语言。
人们看见了之后,惊叹道:好一幅银雪漫漫人间图啊。你听到了大自然的语言了吗?
如果你在海边嘻戏时,无意中捡到了贝壳时你便会发现生命线。
一天只长一条波纹,从不欺骗任何人。
五、课外作业:
(出示书单。)我们图书馆还有许多许多介绍大自然文字的书请大家继续读下去吧!
《大自然的文字》教学 篇10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2、通过课文知道知识不仅存在于书本中,也存在于大自然中,懂得要善于观察、了解、研究大自然。
3、从中学习知识,树立探索自然奥秘的志向。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观察、了解、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等句子。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文字”引入,揭示课题
1、拥有一双明亮眼睛的文人墨客总是善于发现翠竹的挺拔与松柏的苍劲,用那饱含深情的文字描绘出大自然的雄奇与秀美。你平时都积累了哪些描写春夏秋冬的诗句?
2、知道文字有什么作用吗?
咱们的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六千多年的历史了。今天老师带来了几个汉字的演变过程。我们一起看一看。
3、很漂亮,很神奇吧?其实,大自然也有自己的文字。【板题】
二、自学质疑
1、 大自然的文字又是什么样的?让我们带着问题进行小组学习。
请看要求:
a 、 组内串读课文,并给出适当评价、建议;
b、学习生字词,借助工具书理解“铁砧、罗盘、星座”的意思。
2、检查自学效果。
a、 出示学生作业,集体批改。
b、交流词语:指读、解释。出示铁砧、罗盘、星座的图片
快速浏览课文,说一说课文介绍的大自然的文字是什么?
【板:星、云、石灰石、花岗石】
三、精讲点拨 感知大自然文字的奇妙
1、这些文字组成了“大自然”这本奇妙的书,我们还可以把这本书分成上下两册。你能根据课文内容,为这两册书分别取个书名吗?
2、赶快翻开这两册书,选择你感兴趣的段落多读几遍吧。
星: 【多媒体:“即使他们没有罗盘,也照样不会迷失方向”】齐读。
这是什么原因呢?
云:1、这段第一句话中作者用了一个“也”字。联系前文想一想为什么?【多媒体:“云,也是天空这本大书上的文字”】
2、砧状云【多媒体出示图片】。你觉得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石灰石:这石头是由碎贝壳造成的呢。我们来看看它。
为什么读懂了石灰石的人能够肯定挖出石灰石的地方曾经是一片汪洋?大自然的文字多么奇妙。【齐读】
花岗石:这段文字比较长,作者还提出了许多问题。老师也给大家提两个问题
1、【多媒体:这是好久好久以前的事了,当时这……】凭一块石头,如何判断出很久以前这儿没有森林?
2、【那些冰块从寒冷……】冰块怎么会“爬”呢?
小组里面说说自己的想法。
3、 文章是如何将天书与地书连接起来的?
【多媒体:我们脚下的这块土地在会读它的人眼里,也是一本有趣的书】【齐读】
这一段落我们把它称作?
模仿这段,为前一部分天书补充一个总起句。
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也要学习运用过渡,这样会使文章脉络更清楚。
四、拓展迁移
1、我们快速翻阅了神奇的天书、有趣的地书,只是读了其中几个字而已。老师想考考大家,假若你在森林中不慎迷了路,你怎么辨别方向?
2、多媒体出示: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文字?
我们来赛一赛,看看哪一组同学读懂的文字多。
每个组员至少出一题,先在组内说一说,然后以小组为单位问答竞赛。
五、总结
奇妙的文字,让我们从大自然这本大书中获取了无穷的知识,课后各小组把收集到的资料汇集起来,出一份以《大自然的文字》为主题的小报。
【板书设计】
学案 巩固案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2、学会生字词,借助工具书理解“铁砧、罗盘、星座”的意思。
3、通过课文知道知识不仅存在于书本中,也存在于大自然中,懂得要善于观察、了解、研究大自然。
学习重点
激发学生观察、了解、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
理解“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等句子。
学法指导
1、查找大自然的相关的资料。
2、学会联系上下文或利用工具书来理解重点词语。
3、学会质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试着解答。
4、学会使用不同的符号来为文章作批注。
学案
按要求预习:读顺课文、掌握生字、理解有关词语、写出对课文的总体的初步感受、提出一二个有价值或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
一、看拼音写词语:
xún zhǎo mí shī yán rè céng jīng bèi ké
( ) ( ) ( ) ( ) ( )
qīng tái mào mì yù zhào sǒng lì gǒu xióng
( ) ( ) ( ) ( ) ( )
二、选择带点字的正确读音。
丝缕(lǚ lǒu) 一绺(liǔ lǚ) 青苔(tái tāi)
铁砧(zhēn zēn) 预兆(zhào tiào) 森林(sēn shēn)
三、互动探究
1、这是一篇科普小品文,文章给我们讲述了大自然的文字,使我们懂得了:找到 ,就知道 ;看到了 ,就知道 ;看到了 ,就知道 ;
看到了 ,就知道 。
2、“大自然的文字”指的是:
3、除了课文中提到了,你还懂得哪些大自然的文字?请试举一、两例说明一下。
巩固案
一、在括号里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1、( )水手们没有罗盘,他们( )不会迷失方向。
2、认识大自然文字的人,立即会说,花岗石( )人搬来的,( )冰搬来的。
3、( )要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应当从小常到树林里或者田野里走走,去注意观察一切东西。
二、谚语填空。
1、冬天麦盖三层被, 。 2、庄稼一枝花, 。
3、朝霞不出门, 。 4、一年之计在于春, 。
三、修改病句。
1、通过体育锻炼,使我的体质增加了。
2、夏天,像火球似的炙烤着大地。
3、全班同学差不多都同意小红当选班长。
《大自然的文字》教学 篇11
【阅读测试题】
样题一:
【多选题】
1.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大自然的文字。
a星星
b云朵
c石灰石
d花岗石
2.样题二:
【单选题】石灰石是由什么造成的?
a碎贝壳
b礁石
c珊瑚
d海藻
3. 样题三
【填空题】
古代,水手们在海上寻找道路时,可以依靠 星来辨别方向。
4.样题四
【填空题】
砧状云是 的预兆,它一般出现在 季。
【能力项】提取信息 低级难度
【分析】回答此类样题,难度较低,只要阅读课文,就能从阅读中提取信息。但在第三题填空题上学生检索信息是如果不够仔细,可能会发生错误,把北极星填写成小熊星座。
5.样题五
【构答题】
花岗石为什么会出现在森林里?
6.样题六
【构答题】
要读懂大自然的文字需要怎么做?
【能力项】提取信息 中级难度
【分析】此类题目,学生需要关注文章中的细节,需要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体会概括。需要学生细致阅读。
7.样题七
【填空题】
大自然是本书,课文介绍了 和 上的文字,我知道还有 也有大自然的文字,如: 。
8.样题八
【构答题】
课文运用了不同的说明方法把课文写具体了,你能举例说明吗?
【能力项】 推论讯息 高级难度
【分析】此类题目需要读者对文章中的信息全面关注并进行概括,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思考,方能完成此类题目。
《大自然的文字》教学 篇12
写说课稿在语言表述上,既要把问题论述清楚,又切忌过长,避免陈词滥调,泛泛而谈,力求言简意赅,文词准确,语言针对性强。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大自然的文字》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到您!
《大自然的文字》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为九年义务教育四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四册第二单元最后一篇课文,这个单元所
选的课文都是围绕人类与自然共生存,共发展的主题选择的,作者用平实,通俗的语言介绍了深奥的
大自然知识,并把它们比作大自然的文字,学生很容易掌握。
(二) 教学目标:
认知领域:1.了解大自然中的一些自然现象。
2.了解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并掌握它们。
技能领域:1.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培养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
2.培养阅读能力。
情感领域: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
的思想感情。
确立教学目标的依据:根据语文教学大纲规定和新课标要求,通过听、说、读、写训练使学生获得有关大自然的一些知识,激发他们探索科学的兴趣。
(三) 教学重点、难点:揣摩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短语或句子。
二、教材处理: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过
程中,得到各种能力的训练,达到教学目标。
三、教学方法:
探究性,自主性,合作性学习。以探讨问题为主,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合作
学习能力。
四、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理清层次,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五、教学设计:
1、导入课文:大自然丰富多彩,大自然奥秘无穷。今天,我们就要学习有关大自然的文章
《大自然的文字》。
2、学生默读自读提示。
3、自由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并读准字音。(出示小黑板)
霪(yin) 雨铁砧(zhen)
4、继续读课文,标好段序。
5、学生讨论分析,明确全文24段,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1)叙述认识书面文字的好处,全文的引子。
第二部分(2--24)介绍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及认识它们的作用、方法、成因。
第二部分可分三层:
第一层(2--4)
第二层(5--21)
第三层(22--24)
思考问题:(1) 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
(2) 认识它们对人类有什么好处?
(3) 怎样才能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归纳。
想一想:本文选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举例子、作诠释、分类别)学生可举例回答。
6、揣摩重要词语,句子。
例:文字真是好东西,认识了字,就可以读完最厚的书。
“文字”不仅指书面上的文字,还指大自然的文字,最厚的“书”不仅指印刷的书,还指
变幻无穷的大自然这部书。“好东西”形象地写出了“文字”是人们学习知识,认识事物的一种最好
工具。
7、小结:学习本文可以和《大自然的语言》对比阅读,同学们应该自己到大自然中多观
察,多积累知识,丰富自己对大自然的认识,长大后,多研究自然,让它为人类服务。
《大自然的文字》教学 篇13
《大自然的文字》教学反思
《大自然的文字》是一篇科普小品文,引导学生理解大自然的文字,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探索大自然的兴趣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但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只是透过课文掌握了几种大自然的语言还不够。
因此,在交流时我首先通过课件形象的展示,让学生真正弄懂星座和云,以及石头所代表的意义。然后,又通过出示画面和一些谚语丰富学生的知识,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大自然的文字。在课的最后,我引导孩子们进行了拓展延伸,除了书上列举的这些大自然的文字,在大自然这本书上,还有哪些文字呢?学生据自己收集的资料纷纷补充: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蚂蚁搬家蛇过道,明天必有大雨到;乌龟背冒汗,出门带雨伞……
我认为适度的拓展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得科普小品文教学不再枯燥。
《大自然的文字》教学反思
《大自然的文字》是一篇科普小品文,由于作者生动形象的比喻将深奥的科学知识通俗化、大众化,适合学生阅读和理解,所以浅显的内容学生一看就明白。但科普性文章的重点应是弄清楚相关的科普知识,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只是透过课文掌握了几种大自然的语言还远远不够。因此,透过文字揣摩作者如何围绕课题去说清相关的知识并了解它们的重要作用以及人类如何利用大自然的种种现象,也应该是本课教学不可忽略的一点。
在本课的具体教学时,应走出传统教法的樊篱,自觉地将新课标的新理念渗透进课堂,将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将沉默无语的文本内容变成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充满魅力、鲜活的教学内容,赋予了文体以飞扬的生命力。我以“认识大自然——走进大自然——学习大自然——利用大自然”为线索层层展开,步步提高。
一、扣题导入
教学此课时,我从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孩子们,我们一提到古代特别聪明的人一般都会想起谁呢?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这天文呀,地理呀,都是大自然这本大树中的知识,所以呀,我们学好了大自然这本大树中的文字,也可以成为世界上最最聪明的人。一起来学习大自然的文字吧!
二、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大自然这本大书的内容包罗万象,实在是太丰富了,老是想把它分成上下两册,你能根据课文内容,为这两册书分别取个名吗?请小声的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
2. 熟读一遍不够还要读。但是这次呢,默读,请你拿出一支笔来,一边读课文一边在心里琢磨:看看你读懂什么了,读了课文知道什么了,明白什么了。
三、集体交流,分享收获
讨论交流,教者板书,相机指导朗读。
星星(北极星)————辨识方向
云(砧状云)—————观察气象
石灰石——碎贝壳———这块地方曾是一片汪洋
花岗石——冰川漂砾——周围的森林是后来才长起来的
其中第四部分是理解的重点,要理解这块花岗石是在森林里,上面披着青苔。本来应该是在山上的,怎么会穿过森林呢?学生找出书上的语句并不难,可是未必真正理解。我上课时结合了以前科学书上的一个小故事,告诉学生这叫“冰川漂砾”,是冰川带着这些碎石从上游漂过来的,冰川融化了,石头留在了这里。上面还布满了擦痕,甚至有明显的洞。那是与冰川撞击的结果。后来河流可能消失了,长成了现在的森林。这样学生也就很容易地理解了“爬”为什么要加引号,因为这是表示特殊的含义,意思是漂。在这里是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冰川和石块缓慢移动的过程。
四、拓展思维,想象大自然的文字
同学们,你们注意到了吗,这首小诗的结尾是省略号,除了书上列举的这些大自然的文字,在大自然这本书上,还有哪些文字呢?学生补充。
你们能仿照着上面的句式来写两句吗?
你看那天上的白云/是大自然的语言/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个晴天
你看那地上的蚂蚁/是大自然的语言/蚂蚁忙着搬家/出门要带雨伞
……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同学们在自学的基础上参与小组合作交流,激发了学习兴趣,培养和合作能力,学生也可以在合作中最大限度的获得更多的信息,拓展了知识。
在教学重点段落时,以几个问题引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边读边画找到花岗岩存在于森林之中的句子,然后在说说读了画线的句子知道了什么?学生在表达中就明白了其中的原因。借此抓几个动词的描写体会语言的妙处,为指导朗读做好铺垫。把科普性与欣赏性融为一体,突出了语文课的本性,克服了把语文课上成科学课的现象。在学生深入研读文本后,要结合知识的拓展对全文有一个总体把握之后,我深情地对学生说:“大自然如此神秘,如此美妙,我们只要走进大自然,认真观察,勤学好问就一定能在大自然中获得更多的知识,但“总是坐在家里的人,永远不会懂得大自然的文字”,这是为什么呢?随机出示文中最后一句话让学生展开讨论,真正明白了“总是坐在家里”的深刻含义,领会到不能做井底之蛙,要勤于观察思考,不断研究探索,才能懂得大自然,做大自然的主人。不仅交给学生认识大自然的方法,还激发了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从而实现了教学目标,突破了教学难点。
当然在教学中,我认为在教材的把握和某些环节的处理上还是不够深入。在孩子们深入研读文本之后,思维发展只停留在认识事物的基础上,为了激发学生思维要进一步提高,设计更要深入的问题才能有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才能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样不仅交给了孩子们认识大自然的方法,还激发了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尤其是对于某些浅显的内容,如何抓住它们的空白点来设计有效的问题,引导学生思维的进一步发展还值得探讨。
《24、大自然的文字》教学反思
《大自然的文字》是一篇科普小品文,浅显的内容学生一看就明白。但科普性文章的重点应是弄清楚相关的科普知识,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只是透过课文掌握了几种大自然的语言还远远不够。因此,我将重点放在了引导学生揣摩写法,掌握写法。为了将一堂看似简单无味的语文课上出特色,我从以下三方面努力:
一、扣题导入,感知大自然的文字
教学此课时,我从上节课筛选、归总的重点问题入手:1、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
2、课文分别写了哪几种大自然的文字?3、这些大自然的文字包含哪些信息,如何认识它们?认识它们有什么作用?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大自然的文字。
二、自读课文,读懂大自然的文字
我引导学生把目光聚焦在第三个问题上,出示学习任务:默读课文2—6自然段,想一想:大自然的文字有什么意义;水手、飞行员等懂大自然文字的人们,是怎样来认识它们的?划划相关句子,写写体会。
星星文字和云文字的学习,我注重让学生自主读书,教给学生读书方法;石灰石和花岗石的学习进行学法迁移,引导学生填表格完成。
其中第四部分是理解的重点,要理解这块花岗石是在森林里,上面披着青苔。本来应该是在山上的,怎么会穿过森林呢?学生找出书上的语句并不难,可是未必真正理解。我上课时结合了收集的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这样学生也就很容易地理解了“爬”为什么要加引号,因为这是表示特殊的含义,意思是漂。在这里是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冰川和石块缓慢移动的过程。
三、拓展思维,想象大自然的文字
同学们除了书上列举的这些大自然的文字,在大自然这本书上,还有哪些文字呢?学生补充,老师出示课外收集的图片及资料,问:你们能运用本文的一些写作方法: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先提问后解答的构段方式来介绍一种大自然的文字吗?学生的思维流淌在指尖……
四、掌握方法,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看来同学们对大自然观察得非常细,要知道这正是看懂大自然的文字这部大书的首要条件。那么我们要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还要注意什么呢?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这个自然段告诉我们: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就要看一看、走一走、问一问、想一想。
总之,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认识、了解了几种大自然的文字,也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更加热爱我们的大自然,从小立志保护我们的大自然,积极探索我们的自然!
《大自然的文字》教学 篇14
教学目标:
1、理解这里的文字指的是知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观察、了解、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自然中充满各种知识,激发学生观察、了解、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等句子。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题目入手,质疑激趣
1、(出示课题)同学们,看到“大自然的文字”这个题目,你知道哪些信息?心中产生哪些疑问呢?(信息:①文字有书本文字与大自然的文字,②课文写的是关于大自然的一些文字。问题:①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②大自然的文字有哪些?③大自然的文字是否神秘?④怎样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2、简介前苏联自然科学家、科普作家、本文作者伊林及其代表作《十万个为什么》。
【设计意图:题目入手,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既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又能使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一个预先的感知;关于作者的简介,则便于激发起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热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品悟文本,并且试着完成三个任务:
①自学生字新词,读通读顺句子;②关于大自然的文字,课文介绍了哪些方面的内容?③课文中,你最感兴趣的话题是什么?由此,你想到了什么?试着写下来。
2、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交换自己的收获与体会。
【设计意图:书不读熟不开讲。上课伊始,放足时间,让学生带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充分接触文本,目的性、针对性强,便于学生对文本获得清楚的认识与理解;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自己的收获与体会,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品读感悟,深化理解
(一)检查生字词及课文的诵读情况。
1、字词检查:刚才请大家自学了生字新词,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你在自读课文时学到了哪些的生字新词,有哪些动人的发现?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掌握“绺”“砧”这两个字的读音及意义,“铁砧”的意思,教师可根据汇报,辅以简笔画帮助学生理解。)
【设计意图:一改生字词传统的讲授教学方法,让学生自主汇报有哪些收获与发现,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便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2、讨论:关于大自然的文字,课文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3、检查课文的朗读情况: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些小节,读给大家听一听,其他的同学当当小评委,看他读得怎么样,好吗?
【设计意图:改变传统的朗读教学方式,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段落进行朗读,便于学习兴趣的激发,使学习由被动变成主动。】
(二)理解文本内容。
1、课文介绍了哪些大自然的文字?
①学生默读课文,用笔画出相关的词语或句子。
②讨论交流。(神奇的天书:星、云;有趣的地书:石灰石、花岗石。)
2、为什么要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①学生仔细品读文本,圈画出重点句子,写出自己的认识与感悟。
②师生抓住重点语句,反复品读咀嚼,真正走进文本。
(认识方向:“他们朝天望望,在许多由星星组成的星座当中,会找到小熊星座,在小熊星座当中会找到北极星,有北极星的那边就是北方。”
辨识天气:“飞行员知道,砧状云是雷雨的预兆,应该离它远些才好。如果在它里面飞行,它会把飞机毁掉。”
明识地貌变迁。“大家都知道贝类是海洋的居民,可见在远古时代,现在是城市的这块地方曾经是一片海洋。”“这是好久好久以前的事了,当时这儿根本没有森林。周围的森林是后来才长起来的。”)
【设计意图:把解决问题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充分讨论、辨论以及合作探究中获取新知、懂得道理,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活泼,自主、合作、探究等多方面的学习能力得到培养。】
3、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讨论:在平常的生活学习中,你见到过大自然的文字吗?有哪些?
(彤云密布,是下雪前的征兆;下雨前,蚂蚁会成群集队地赶路;猫儿吃草时,天马上就会下雨了……)
【设计意图:搭建平台,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讨论,懂得大自然的文字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有助于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深化理解。】
4、讨论交流:怎样才能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注意观察大自然,向书本求教,虚心请教别人。)
5、指导朗读课文。
四、拓展延伸,总结升华
1、学了课文之后,你懂得了什么,有些什么启发或者打算呢?
2、走进大自然,在父母或老师的指导下,观察一种大自然的文字,然后以《我发现了……》为题写一篇作文。
3、结语:大自然丰富多彩、奥妙无穷的,让我们带着一双发现的眼睛,走进大自然,积极探索大自然,不断破译大自然的密码吧!相信只要这样,我们便能与大自然和谐共处,便会攀上科学的高峰,到达成功的彼岸。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谈体会、说打算、写发现,升华了文章的理解,实现了课内向课外的有效延伸;激情的语言、真挚的情感,便于学生树立起认识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热情与志向。】
板书设计:
北极星—辨别方向
砧状云—预测天气
大自然的文字石灰石—了解地质变化
花岗石—了解地形变迁
文本解析:
《大自然的文字》(苏教国标版第11册)是一篇科普性文学作品,它不但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告诉我们大自然的种种文字,而且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认识这些文字的方法与意义,教育学生要从小树立起认识大自然、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志向。文章浅显生动、通俗易懂,融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于一体,是一篇十分耐读的好文章。
设计理念:
针对文本特点和学生实际,本课教学在课件演示、情境创设的基础上,努力创设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组织学生对文本充分地读、品、悟,说、议、写,从而开启思维,积淀情感,使学生走进文本,完成文本的真正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