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凉州词》《浪淘沙》(推荐13篇)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凉州词》《浪淘沙》 篇1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母亲河”为主题,《古诗二首》是第三篇课文。其中王之涣的《凉州词》描写了戍边士兵的还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没有丝毫的颓废消沉,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刘禹锡的《浪淘沙》,用浪漫主义手法,以生动形象的笔调,高度的艺术想象,极大的热情描绘了黄河的雄伟瑰丽。
学生分析
学生已掌握一定的古诗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以黄河为主题的诗,学生已接触过多首,教学这首诗,一方面在熟读的基础上,使学生整体感知古诗的内容,理解一些关键词语的意思,一方面引导学生体会汉语的韵律美。
教学设想
根据课标“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要求,本课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反复诵读上,在读中体会诗的意境,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提升审美情趣。《凉州词》虽然表现了边塞将士生活的凄苦,但悲而不失其壮,要引导学生领会这一点。《浪淘沙》要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浪漫主义风格。教师可就两首诗让学生提出问题,大家展开讨论,交流心得。在教学中,可以画画,可以配乐,牵引学生走进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作者的有关资料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每首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通过反复诵读诗歌,体味古诗的节奏、韵律和意境,体会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丰富想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们刚刚学习了有关长江的文章,同长江的热情、奔放所不同的是黄河的凝重、悲凉。黄河奔腾不息,无私地滋润着两岸的土地,养育着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从古到今,歌咏黄河的诗歌很多,这节课我们要欣赏到的是王之涣的《凉州词》。(出示古诗《凉州词》,课件自主朗诵。)
二、初读古诗。
师:这首诗的作者大家都很熟悉,他就是王之涣。你还能背诵王之涣的哪些古诗?
师:王之涣留下来的诗很少,《全唐诗》仅存6首,但一曲《登鹳雀楼》,一首《凉州词》,已足以使王之涣跻身于唐代一流诗人的行列。谁愿意为大家朗读这首千古绝唱?
三、感悟诗意
(一)整体感知。
师: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一座宝库。一首好诗,就蕴含着一种心情,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历史,让人回味无穷。请同学们自己再读读这首诗,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二)“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1、播放黄河课件。
2、谁能读出黄河汹涌咆哮,奔腾万里的气势来?(指多个学生读)
3、你知道其他描写黄河的诗吗?
过渡:放眼望去,黄河奔流着,远远地好像与白云相接。诗人将目光移到近处,看到的却是另一种景象:“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示图片)
4、释“仞”:仞是什么意思?谁来念一下材料中的内容。
5、理解:“孤城”指哪座城?(让学生知道玉门关的大概位置。课件出示中国地图〖标明凉州、黄河、玉门关〗,这些地方在我国荒凉的西北地区。)诗人这里为什么不用“座”而用“片”?(孤城的单薄,犹如树叶一片)
6、回读诗句:那奔腾的河水似乎从天际云空直泻而下,气势雄伟,意境开阔。在苍茫辽阔的西北高原上,崇山峻岭之中只有玉门关孤立其中,显得十分孤独而寂寞。请同学们再读诗句。
(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这两句诗中,哪些字词你较难理解?
2、怨杨柳,即埋怨。埋怨杨柳什么?(不发芽)
3、为什么没有必要埋怨杨柳不发芽呢?(“春风不度玉门关”!春风不到,这里就没有春天,杨柳自然不会发芽。)
4、为什么战士们如此盼望杨柳发芽,春天的到来呢?(是久处荒凉,盼望充满生机的春天;二是杨柳发芽了,春天来了,新的一年开始了,回家的希望又增加了。)
5、过渡:回家真的有希望吗?
出示征戍资料:据《资治通鉴·唐纪》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
师:这段话的大致意思懂吗?可见,战士们不仅仅只是埋怨杨柳不发芽,他们还埋怨什么呢?
①埋怨朝廷。读出这种埋怨的情感来――
②谴责和憎恨。
③埋怨朝廷有用吗?没用。所以战士们只能无可奈何地埋怨杨柳,读――
师:所以战士们埋怨杨柳是怎样一种情感?无可奈何!因此,“春风”的另一种意思即是朝廷的恩惠和关心。
6、感悟“杨柳”的另一种含义。
师:这首诗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唱,还有它的特别之处,那就是一语双关。杨柳,在这里又指《折杨柳》曲子。在这荒凉的玉门关外,在这寂寞的寒冬夜里,回忆起与亲人朋友的话别,无限愁思犹如大海波涛,汹涌而来。如今,只有把满腔的愁绪和相思,寄托在凄切的羌笛上,吹奏起令人伤感的《折杨柳》曲子。请同学们再读后两句诗。
(四)整体读古诗。
师:茫茫的戈壁,孤独的边塞,凄切的羌笛,无穷的痛苦。面对这样的生存环境,诗人发出了震憾人心的呼喊――读――“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五):两地话亲情。
师: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
1、如果他是已经结婚的战士,他有什么心里话要对妻子倾诉?如果他家有老母,他将如何对母亲说?如果他已经有了孩子,他又会对孩子怎么说?请你任选一种角色,说说战士的心里话。
2、远在家乡的亲人也一定在思念着长年在外的战士。此刻,他的妻子遥望着远方,会怎样思念着他?年迈的母亲坐在昏黄的油灯下又怎样惦记着他?他的孩子看到别的孩子牵着父亲的手,又有什么话想对爸爸说?请你任选一种或几种角色,写下来。
四、结课升华――拓展延伸。
1、连年的战争,长年的戍边,毁掉了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战争带给人们多少苦难啊!让我们反对战争,维护和平,让天下所有的家庭拥有幸福的生活!
2、谈起黄河,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历来为人们称颂和赞美。古人描写黄河的诗词名句也有很多,请同学们搜集、整理、交流。
第二课时
一、导入。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它源远流长,一泻千里。远远望去,只见它蜿蜒曲折,奔流于万山丛中。仿佛由天上流来,又仿佛流向天外。在那片广袤无垠的大地上,地上奔涌的黄河与天空浮动的白云,使人感到宇宙的宏大与旷阔。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刘禹锡的《浪淘沙》。
二、自主学习。
(一)交流资料。
1、介绍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人,中唐诗人。出仕后,其主张革新,被贬。后复用,至礼部尚书。《全唐诗》编其诗十二卷。其诗高亢激昂、意气纵横,语言刚健,笔锋犀利。晚年与白居易酬唱颇多。所作《杨柳枝词》、《竹枝词》、《浪淘沙》等,都含思宛转,语调清新,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他的哲理散文也颇有新意。“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至今广为传唱。
2、补充介绍。
(1)浪淘沙:唐代一种曲子的名称。
(2)直上银河:传说汉武帝派张骞(qiān)寻找黄河的源头,经过一个多月,张骞乘筏一直到了天河,见到织女。
(3)牵牛、织女:即牵牛星、织女星。古代神话把这两颗星宿说成牛郎、织女,他们结成夫妻,因触怒王母,被分隔在银河两岸,每年只许他们在农历七月初七相会一次。
(二)朗诵诗歌,初步感知诗意。
1、可用齐读、男女生分读、自由读等方式,让学生对诗歌内容初步掌握。
2、感知诗歌内容。
“九曲黄河万里沙”,写黄河弯弯曲曲地流经万里,夹带着大量泥沙。“浪淘”,波浪翻卷;“风簸”,风浪滚动。“浪淘风簸自天涯”,写黄河波涛汹涌,来自天边。“如今直上银河去”,是诗人一种浪漫的想象,说黄河一直走到银河那里去。“同到牵牛织女家”,夸张地说可以到达牛郞和织女的家了。前两句描写黄河奔腾万里的雄浑气势;后两句运用夸张的手法描写黄河源远流长,仿佛是从银河里流下来的。这首诗运用浪漫主义手法,描绘了黄河的雄伟瑰丽。
三、合作探究。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从而深入诗的意境,体会思想感情。
1、请学生说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明理由。
2、本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又是从哪里体会到的呢?
4、这首诗中诗人是怎样展开想象的?
小结: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想象诗歌描写的情景,进一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推荐阅读。
刘禹锡的《陋室铭》《竹枝词》《乌衣巷》。
五、拓展训练。
1、诵诗会:把自己积累的有关黄河的诗句有感情地背给同学们听。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赞美黄河。
六、作业。
背诵并默写《古诗二首》。
课后反思:
古诗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如何让学生充分领略这道独特而又亮丽的风景,使学生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并积累语言,我觉得古诗的教学还要以读为手段。不仅是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所学古诗的意思,体会其中的情感,更是要让学生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激发学生积极诵读、涵咏、理解古诗的兴趣。在古诗诵读中相机渗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另外,由于古诗短小精悍,留下了很多想象的空间,需要学生去想象,合理地补充情节,补充画面,丰富诗的内涵,在学习《凉州词》时,有更多体现。
学习古诗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内容理解方面没有太大的难度,但是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意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教学任务。因此,在教学中我确立了以学定教的主导思想,努力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对古诗内容的理解上,以学生的独特体验为主,给学生充分的思考、讨论时间,力求使课堂体现一个全体学生积极学、独立学、创造性地学的过程,使学生的语文素质得到真正的提高。每一个孩子都愿意去做发现者,以满足自己的表现欲。理解诗意过程中,教师要尊重了解学生的个性心理体验,不做统一的讲解,特别是学习《浪淘沙》时,诗中所阐述的道理让学生自己体会,教师相机指导,做到让孩子有自己的收获。教学中也有一点遗憾,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理解诗意占用的时间偏多,导致朗读的时间较少,入情入境的效果不够理想。
总评:
1.重视诵读。教师创设情景,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读,读中感悟,读中悟情。在学生充分诵读中最终达到心领神会的地步。学生经历这个熏陶感染的过程,民族文化就会最终融入到学生的血液中,为他们的生命打上鲜明的民族底色。
2.自主合作。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放手让学生联系对古诗已有的认知水平,反复诵读。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展开小组讨论,相互交流。教师可以挖掘学生学习古诗的经验,帮助学生归纳整理学诗的方法,在课堂上创设出一种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和谐互助,充满人文气息的合作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和合作精神。
3.课内外相结合。语文教学得法于课内,延伸于课外。如果学生在小学阶段这个记忆发展的最佳时期能背诵积累一些古典诗文,对孩子一生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本课古诗教学中让学生搜集一些描写黄河的诗句,多读,多记,重视了背诵积累,“腹有诗书气自华”,“胸藏万汇凭吞吐”。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凉州词》《浪淘沙》 篇2
本课围绕单元主题“水”选编了《浪淘沙》和《饮湖上初晴后雨》两首古诗。第一首是白居易的作品,诗中语言奔放,颇有气势,生动地再现了波涛汹涌、辽阔壮观的大海景象,以及作者看后产生的联想。第二首是苏轼的作品,风格和《浪淘沙》截然不同,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宁静素雅的西湖景致。
教学目标:
1、能背诵并默写过两首古诗。
2、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古诗是中国文化的绚丽的瑰宝。从小到大,咱们积累了很多古诗。谁能背背自己最喜欢的一首古诗。
指名背诵(范围广)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描写“水”的古诗。
二、检查预习
1、指名读,注意字音“遂、潋滟、宜”的读音
2、生字词
师范写:桑 轼
生写
三、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感情
这是两首写景抒情的诗,请同学们结合课文插图,小组交流讨论诗意,作者要表达的感情
自学
小组交流
汇报
师重点指-----
遂:于是,就;宜:适合,适宜;潋滟:形容波光闪动的样子
指名说
处理比喻句
四、有感情地朗读
出示大海、西湖图片,让学生读出不同的气势、语气
四、背诵
五、默写
六、补充课外描写水的古诗
《小池》《望庐山瀑布》《春夜喜雨》等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凉州词》《浪淘沙》 篇3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11个生字;
2.背诵两首古诗,默写《四时田园杂兴》(一)(二);
3.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4.感受乡村生活,陶冶爱美的情趣,养成积累的习惯。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都学过哪些古诗呢?谁愿意背给大家听?今天,咱们再来共同学习一首,题目叫《四时田园杂兴》。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介绍作者。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其诗题材广泛,对农民的痛苦,官吏的残暴等都有反映,诗风清逸淡远。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
二、释题并初步感知课文
1.释题:“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
2.教师范读全诗,学生小声自读并思考: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3.指名试读全诗,引导回答上面问题。
三、学习诗文内容:第一首
1.自由读文,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并记录自己的疑难问题。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①昼:白天。②耘:除草。③耘田:在田里除草。④绩麻:把麻搓成线。⑤各当家: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⑤未解:不懂。⑦供:参加。⑧耕织:耕田织布。⑨傍:靠近。⑩桑阴:桑树下。
4.引导学生试着解释全诗:
白天除田草,夜里搓麻条,村里的男女都担家。
幼童不懂耕田织布,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呢!
5.请同学们认真想一想:后两句表现孩童天真可爱的行为,目的是什么?(有力地衬托出农民勤劳简朴的生活)
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描述画面内容。(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其语言)
6.放声自由读诗,想像其意境,体会农民一家辛勤劳动的生活。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指导背诵
五、总结
这首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亲切朴实,富有泥土气息。描写了紧张而又愉快的劳动场面和田园生活的美好。
六、布置作业
背诵全诗,预习下一首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范成大极其“田园诗”与前朝的田园诗的异同。
2 进一步了解朗读诗歌的技巧,通过朗读和语言的品位欣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的意境。
3 培养学生的古代诗歌的阅读鉴赏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1、背诵诗歌
2、默写诗歌
二、教授新课
(一)交流材料
互相交流查阅的有关唐代田园诗歌并与范成大的田园诗歌比较
(二)朗诵诗歌体会诗歌意境
指名朗读、分组朗读并进行指导。
(三)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明确:本诗描写晚春农村的自然景色。表现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热爱。这首诗歌表现的乐趣在于自然景物。
(四)交流探究
1、诗歌前两句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前两句写了晚春江南农村的景象。
2、怎知道晚春呢?
明确:典型的事物描绘。(金黄的梅子、杏子肥、菜花稀落、雪白的麦花处处)
3、三、四句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正午时分的幽静的景象。
4、四句中写“蜻蜓虫夹蝶飞”显得田野静悄悄的,如何理解?
明确;以动写静。
5、诗歌的写法
明确:1 点面结合
2 动静结合
三、练习:
1、朗读诗歌
2、背诵并默写诗歌
四、小结:
1 诗歌的朗读
2 诗歌内容的理解
3 诗歌的写法
五、作业:
1、理解背诵默写两首诗歌
2、预习《山中杂记》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凉州词》《浪淘沙》 篇4
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一单元的第二课。本课两首诗都是咏物言志诗,可以说是写马诗里的压卷之作。虽都写马,但各具特色。杜甫的《房兵曹胡马》一诗,作者用雄健的笔力刻画雄健之马。全诗分前后两部分,诗的前四句写马的外形动态,是实写。诗人恰似一位丹青妙手,用传神之笔为我们描画了一匹神清骨峻的胡马。它嶙峋耸峙,状如锋棱,四蹄腾空、凌厉奔驰。这匹宝马良驹在诗人细致的刻画下,是那样的气韵生动,维妙逼真。诗的后四句转写马的品格,用虚写手法,由咏物转入了抒情。写它纵横驰骋,穿空阔度险峻越障碍甚至足以托付生命。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包含着无尽的期望和抱负,将意境开拓得非常深远,它既是写马驰骋万里,也是期望房兵曹为国立功,更是诗人自己豪迈情怀、壮阔胸襟、雄伟志向的写照。
李贺的《马诗》通过咏马来表现诗人远大抱负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想要报效国家及施展才华的广阔空间的渴望,但这些,诗人都是得不到的。诗歌描写了清冷大气的场面,写出了静态中的马的苍劲有力,同时诗人通过“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来表达自己想要实现理想的迫切心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背诵两首古诗,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2.独立识字、学词,认字3个,写字7个。
3.理解市局的意思,初步体会这两首古诗咏物言志的写法特点。
教学重难点
古诗的诗句以学生诵读为主,朗读要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自悟词句的大致意思,在自读体会的基础上合作学习,交流对语句的体会。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出示课题
同学们喜欢马吗?你最喜欢马的哪些方面?给大家说一说。通过这一阶段的阅读,马在我们每个人心中都留下了美好的形象,今天我们来学习两位著名的诗人笔下的马,看看能为我们带来哪些新的感受。(板书课题:古诗二首)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读后借助注释,试着说说两首诗的大概意思。
2.指名朗读古诗,一人读一首,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全班齐读两首古诗,边读边想:这两首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读后交流:
(1)作者都是唐朝的诗人,随机让学生借助自己搜集的有关资料,谈谈对作者的了解,教师作适当的补充,介绍背景。(课件出示)
(2)都描写了马。随机设疑:写马只为写马吗?对此我们需要认真体会。
三、交流释疑、品悟诗情。
中心议题1:这两首诗分别描写了怎样的马?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有效策略:
1、反复朗读诗句,借助工具书理解重点字词及诗句的意思,在书上批注。(学生先学,师补充关键词意思)。
大宛:汉代西域国名,素以产“汗血马“著称。
竹批:马的耳朵似劈开的竹子。
骁腾:健壮、快捷。
钩:一种弯刀,古代的一种兵器。
金络脑:贵重的鞍具,象征马受重用。
何当:什么时候才能够。
2、自由读诗,用“----”画出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诗句,反复朗读、体会,简单批注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中心议题2:这两首诗都是写马的,比较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有效策略:
1、这两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特点和不同点?(相同点:咏物言志。不同点:《房兵曹胡马》前四句正面写正面写马的外形动态,是实写,后四句转写马的品格,由咏物转入抒情,是虚写。《马诗》没有直接描写马的外形特点,而是借马的品格,表达自己的感情。)
2、这两首诗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不同的思想感情?(《房兵曹胡马》表达了作者积极进取、建功立业的抱负。《马诗》表达了作者想要实现理想却怀才不遇的复杂心情。)
四、感受意境,总结全文:
如果说《房兵曹胡马》的前四句主要是通过描写马的外形特点来刻画马的雄健神骏,表达诗人内心所受到的视觉冲击的话,那么在诗歌的后四句,则是通过转写马的品性来抒发自己的豪迈情怀,英豪之气。看到房兵曹拥有如此的好马,诗人杜甫的灵感焕然喷发,于是他大笔一挥,创造出了一幅形神兼备、惟妙惟肖的“胡马”图,言简意赅又淋漓尽致。千载之下,我们都似乎可以体会到杜甫在写作此诗时那种欲罢不能、不吐不快的创作欲望及诗人建功立业的鸿鹄之志,壮阔胸襟!
《马诗》一、二句展现出一片富于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三、四句借马以抒情:什么时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树功勋呢?显然,这是作者热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所发出的嘶鸣。
五、拓展延伸,实践积累
搜集其它描写马的古诗,欣赏交流体会。
六、当堂检测:
1、 说说两首古诗中重点字词意思及诗句意思。
2, 两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 背诵古诗。
七、分层作业。
必做题:背诵古诗并默写。
选做题:收集马的成语。阅读《同步阅读文库》相关篇目。
板书设计:
古诗二首
房兵曹胡马 马诗
唐朝杜甫 唐朝李贺
无空阔 托死生 何当金络脑
骁腾有如此 万里可横行 快走踏金秋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凉州词》《浪淘沙》 篇5
教学内容:
李白《秋浦歌第十四首》;罗隐《蜂》
教材分析:
《蜂》一诗,借对蜜蜂辛勤劳作的描写及其意义的反思,赞颂那些象蜜蜂一样贡献了一生,不求名利,为人类造福的劳动者。
《秋浦歌》的第十四首诗的题材非常特殊,写的是正在从事紧张劳动的冶炼工人,这类形象不但在李白的诗中是绝无仅有,而且就是在中国整个诗歌艺术宝库中,也是十分罕见的,工人们这种乐观向上,团结互助,不畏艰辛的精神面貌,作者由衷地发出赞美和钦佩之情。
教学目标:
1、读懂二首古诗,了解古诗所描写的劳动情景,从中感受劳动者无私奉献、团结向上、不畏艰辛的精神。
2、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3、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背诵这二首古诗。
教学重点:
1、了解古诗所描写的劳动情景,从中感受劳动者无私奉献、团结向上、不畏艰辛的精神。
2、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了解古诗所描写的劳动场景,从中感受劳动者无私奉献、团结向上,不畏艰辛的精神。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学习第一首古诗
(一)、背诵导入,理解课题
1、从前面我和同学们的简短交流中,我捕捉了一条有价信息,那就是我们班的同学特别爱读书。现在我要考考同学们,谁能背一首自己喜爱的古诗?
2、有会背李白的吗?学生背《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知道这首诗的文眼是哪个字?李白为什么会如此之愁呢?(安史之乱、社会衰败,受小人陷害,怀才不遇……)
3、激情谈话,介绍背景,了解李白。
李白在秋浦时,感觉到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好像山穷水尽,看不到出路与光明,但是一副感人至深的劳作场面,让他震撼。他从此吸取生活的力量,感受到人生的真谛,他的灵魂得到新生。于是,他忘却自身的所遭受的不幸和挫折,昂起头来,热情地讴歌生命,赞美劳动。他笔下的冶炼工人的劳动情景是一番怎样的场景呢?
4、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秋浦歌其十四》。(师板书课题)秋浦,在今天安徽贵池一带,是唐朝铜、铁的重要产地。李白在天宝年间流寓于此,写下了秋浦歌共17首。
(二)、独立思考,初步感知
1、看准字形,读准字音。要求把诗句读通读顺。
2、检查反馈:请学生读古诗,其他学生听后评价。
3、我们学习古诗除了读准字音还要做些什么?(弄明白诗意)
4、请同学们自己默读古诗,自己思考古诗的意思。要求先不着急,自己静静地读,静静地思考。
5、课件出示“赧郎”的注释,让学生再次独立思考古诗的意思。
6、请同学逐行说说自己对古诗的理解,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补充。再连起来完整地理解诗的大意。
(三)、精读古诗,具象画面
古诗一、二句,作者从视觉的角度,向人们展现了一个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
(1)读一、二行,作者给我们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课件出示现代炼铁中钢花四溅的画面)
学生1:只见炉火熊熊燃烧,映红了整个天地,在夜幕中远远望去,景色非常壮观;从炉中喷出一股股紫色的浓烟,时而有腥红的火星从炉烟中欢快地跳出来。
学生2:远远望去,炉中的火烧得正旺,紫色的烟雾不断地向空中升腾。半空中字眼袅袅。如流星的火星跳的非常欢快。
……
(2)通过“乱”这个字,你体会到什么?品味作者的用词之妙。
学生1:体会到了冶炼工人们非常辛苦,工作艰辛危险。
学生2:我体会到了工作虽然艰苦,但是这些工人工作热情很高。
学生3:我体会到了火星飞舞,像夏夜的萤火虫。
……
(3)作者的心情如何?
感受诗人在亲临这种火热的劳动场面后,所引起的兴奋、欣喜而又夹杂着新奇、赞叹的多重感情体验,然后通过品读来回味。
古诗三、四句,作者从视觉、听觉的角度,通过正面描写,体现了工人们那种乐观向上,团结互助的精神面貌。
(1)“郝”什么意思?郝的本意是因为羞愧而脸红。冶炼工人为什么脸红?
学生1:因为熊熊燃烧的炉火烤红了他们的脸。
学生2:因为繁重的体力劳动,需要不停地出力,工人们各个使足气力,脸挣的发红。
学生3:可能是在寒夜里冻得发红,火光又映照更显通红。
学生4:因为劳动的紧张,在月色的笼罩下和炉火的辉映中,一个个显得精神焕发,红光满面。
……
(2)在这样的劳动状况下,工人们的心情如何?怎么体会到的?
学生1:繁重的体力劳动,并没有压垮他们,相反,他们在这种艰苦的创造性的工作中,感到了一种发自内心的豪迈与振奋。
学生2:他们才能够一边挥汗如雨地工作,一边情绪昂扬地放歌,那高亢的劳动号子,此起彼伏,响彻夜空,编织成一曲粗犷的劳动创造一切的赞歌,甚至使得寒冷的河水都为之激情荡漾起来!
(3)想象一下,工人们是怎样劳动的?
(4)诗中“动”你认为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他们的劳动号子应该是怎样的调子,该怎么读三四行诗。
学生1:我认为“动”的意思是惊动,因为诗中诗中说是“寒月夜”,夜晚非常安静,工人们的劳作惊动了寂静的夜。我认为他们劳动号子是响亮的。(读)
学生2:我认为“动”的意思是“震动”,因为照亮天地的炉火就可以看出很多人在合作努力。他们一起发出的号子必定是震动河川的。号子是激昂铿锵的(读)
学生3:我认为“动”的意思是“感动”,工人们劳动中的铮铮号子深深震撼了李白那颗失落的心,使他为之一振。号子是雄浑有力的。
学生4:我认为“动”的意思是“震撼”,寒冷的黑夜,工人们还这样挥汗如雨,那么他们的白天也一样辛苦,劳动人民的艰辛震撼着李白的心。号子是振聋发聩的。
……
(5)还有什么震撼着此时的李白?“寒川”难道就是冰冷的河面吗?
学生:工人们这种乐观向上;团结互助;无比艰辛;积极奉献……
学生:“寒川”是李白那颗冰冷的心。
(6)教师小结:如果说诗歌的前三句是通过主要是通过画面来表达诗人内心所受到的视觉冲击的话,在诗歌的结尾,则是通过音响效果来重现诗人当时所感受的听觉震憾。他在这一瞬间,已经全然忘记了自己满头的白发,而又一次感到生命的可贵,体验到劳动的崇高,于是他的内心再也无法消沉,他的灵感又一次焕然喷发。
(7)指导朗读。(试读、指名读、配乐读,齐读、试背。)
(8)齐背古诗,边背边想象情景。
(9)听《秋浦歌》歌曲,练唱,注意诗句中每个字的写法。
(10)默写古诗,同坐互批。
(四)回顾学习经过,总结提炼学习古诗方法步骤。(课件出示)
(1)读通古诗
(2)理解诗意
(3)体会诗的情境和思想感情
(4)诵读古诗
(五)根据方法,自学古诗《蜂》诗
(六)拓展延伸
《秋浦歌》共十七首,我们只学了其中的两首。同学们课下搜集其他的十五首,我们来个《秋浦歌》品颂会。
专家意见:
有幸聆听到特级教师潘文彬校长和杨新富校长的热心指导,他们在仔细听完之后,给出了非常中肯的改进意见。这是我本次上课的一大收获。
其一,他们指出,像这类同为劳动体裁的古诗两首的教学,要对这两首诗做一个整体的认读感知。因为从编者的角度可以看出,他们之所以从纷繁复杂的古诗将他们选在一起,是因为他们都是一个共同中心主题,那就是赞美劳动的。所以我们在授课中不能机械地一课时学习一首古诗,人为地将古诗内在的联系割裂开。
其二、这首写于唐天宝年间(公元954)的秋浦歌系列古诗,它主要反映的是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的逐步衰败的历史,李白在目睹冶炼工人的乐观向上、团结互助的同时,他更感受到了他们无比的艰辛,从诗句中的“乱”、“明月夜”、“寒”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国家经历战乱,黎民百姓的劳役之苦。寒冬的夜晚他们都要挥汗如雨,那可以想象他们白天呢?因此他们指出对古诗的理解和深度挖掘一定要紧密联系历史,把古诗教学放到那段历史中去,这样把握的方可更准、更深。课堂教学基调定的更为接近诗人创作初衷。
其三、高年级古诗教学要积极借用学生的学习经验和学习积累。比如对古诗的初步理解的教学环节中,我们可以直接进入“学生仔细读诗思考之后,还有什么不理解的。”然后由学生提出,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这样的教学环节是非常简约而富于实效。这样在这堂课中,就有更多时间去个性化地诵读古诗,具象古诗中的画面。在具象个工人劳作画面的教学中,还不够细致到位。学生的想象,教师的课件提示,如果时间充裕,学生会有更多精彩描述的。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凉州词》《浪淘沙》 篇6
教材分析
《十五从军征》这首乐府诗描述的是一位少年从征65年后返回故里的情景。这首诗没有华丽的修辞,只是用极其朴实的语言,塑造了栩栩如生的形象,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
《出塞》一诗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王昌龄所作。《出塞》一诗描绘了边关无良将驻守,致使匈奴频繁入侵的情况,表达了诗人对战乱的痛恨和对良将的思慕。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学习经验。故此文表面意思的理解完全可以教给学生自主学习,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词语,教师可以加以点拨。由于学生学过的诗大多以写景状物为题材,对反映古代战争的这两首诗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要求学生在课下查找一些有关乐府诗、诗人王昌龄及“飞将军”李广的资料,可以辅助学生理解时代背景。
设计思路:
渗透学法以自读为主。在明了诗意的基础上理解诗文的内涵,其中适当渗透有关诗文的课外知识,引导学生对诗的内容及表达的情感作浅易的欣赏,不作繁琐过细的分析。在赏析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共同交流、各抒己见,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意识和主动学习的习惯。
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能运用联想和想象,深入诗歌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风格。
3、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加强对和平生活的热爱。
4、体会边塞诗的风格,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学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借助字典或相关资料了解诗句的意思。
2、展开想象,感受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课前搜集有关乐府诗、王昌龄、李广的有关资料。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我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浩若繁星。在这笔丰厚的文学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下面,我们看一看今天要学习的这两首诗歌又是从哪方面反映战争的。
二、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乐府诗、王昌龄、李广的资料。
师补充。
三、理解诗意、诵读体会:
(一)初读,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
1、自读。
2、指名读,正音。
3、借助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
象、狗窦、雉、旅葵、舂谷、贻、秦、关
4、把自己对诗句的理解说给同伴听。
(二)再读,整首理解,提出疑问
1、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2、大胆质疑、共同交流。
(三)品读下列句子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1、“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杂树,井上生旅葵”
2、“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3、“但佼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四)诵读,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1、学生带感情练读。
2、指名朗读,师生评论指导。
3、带感情再读诗歌。
(五)比较这两首诗的不同,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思考交流:这两首诗各是从什么角度出发写战争的?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组内交流,全班汇报,教师小结。
(六)拓展延伸、提升品味
布置赛诗会
今天我们所学的两首诗,语言朴实,没有华丽的修辞,,塑造的形象却栩栩如生,表达的感情丰富感人。我们祖国的古诗词文化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诗词很多。请同学们多多从古诗词宝库中去采撷。下节课我们来举行一次诗歌朗诵会,比一比谁朗诵的好。
教学反思:
古诗是前人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古诗教学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如何让学生从凝练简洁的诗句中,驰骋想象,领会诗情是我们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本课的教学设计以师生互动为主线,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基点。相机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诗意,初步进入诗的意境,通过多种学习方式,揣摩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多种诵读方法,培养语感,欣赏古诗词的韵律之美、简洁之美。较好的体现了古诗教学的特点,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凉州词》《浪淘沙》 篇7
教材分析: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是苏轼在1084年,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1050年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前两句写飞来峰塔的形象,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此时王安石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的意境,明白古诗阐述的道理。学会观察的方法,乐于把观察所得表达出来。在两首古诗的对比学习中,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理解身在最高层和身在此山中对事物的认识有什么不同。
教学构想:学生在第九册刚学过了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还学习了描写王安石的文章《千锤百炼为一绿》,学生对两位诗人有一定的了解。引导学生运用已积累的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诵读古诗文,想象诗境,从而理解诗意,体会中心思想。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入情入境;整体通读,想象诗境;分步解读,感悟哲理;二次整合,学习观察方法。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过黄山上的飞来山吗?(出示图画)……你们觉得奇怪不奇怪?山上为什么会有如此的一座山呢?今天我们来看王安石是怎么看的?
二、朗读《登飞来峰》
1、教师范读,学生轻吟。
2、全体学生齐读并背诵。
三、在教师的点拨下品味全诗。重点品味蕴含在诗中的哲理。
1、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点拨要点:
首句点明了地点,第二句紧承首句而来。通过具体的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一二句都是铺垫,在此基础上,诗人自然地写出三四句: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层次。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2、本诗是一首哲理诗,其中的哲理是如何揭示出来的?
点拨:①哲理是从具体的情境中自然提炼出来的。
②哲理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以表达的。即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
③由学生谈谈对这两句蕴含深刻的诗的理解。
四、质疑活动
1、《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
2、“不畏浮云遮望眼”中的“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常被用来比喻谗佞之类的小人或其他消极事物。王安石此时还没有受到什么挫折或打击,应该说他的心境是积极的,但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
3、诗人借登飞来峰观赏景色,阐明了一个怎么样的哲学道理?同时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讨论活动,边讨论边板书
①②描写景物——充满生机
③④抒发情怀——踌躇满志
小结: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作于王安石29岁时。这是他出世以来,初显才能,胸怀包负的时期,表达了诗人踌躇满志的情怀。全诗将写景与抒怀紧密结合起来,从而突出了诗的主题。
六、竞赛抢答活动
抢答题
1、王安石_______(朝代)杰出的______家,______家,______家,散文成就很高,为______之一。(北宋,政治、思想、文学。唐宋八大家)
2、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①千寻塔()(指应天塔)
②闻说鸡鸣见日升()(这里是“听到”的意思)
③不畏浮云遮望眼(怕)
④只缘身在最高层()(因为)
3、“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一句采用()手法,点明飞来峰,千寻塔的高峻陡峭。(夸张)
4、《登飞来峰》中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踌躇满志的情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再从你积累的古诗文中写出一句借物抒情的句子。______________(可多写一句)(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或: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5、《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前:写景,后:抒情)
6、《登飞来峰》中蕴含深刻哲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作业设计:
背诵这首诗歌,并理解诗意
默写这首诗歌
板书设计:
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理解《题西林壁》的内容,背诵古诗,并且理解诗意
学生学习过程:
一、指导预习《题西林壁》
1.听范读
2.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检查预习
缘 庐 峰
4.指名读《题西林壁》
5.齐读
6.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古诗给你的初步印象(描写庐山的景色)
7.质疑
二、学习《题西林壁》
1.知诗人,解诗题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诗词造诣很高。
题西林壁: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2.抓字眼,明大意
(1)学习1、2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2)讨论句意:(从正面看形成岭,从侧面看形成峰,远近高低各不相同)
(3)把握朗读重音
读出气势,有强弱对比,如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远”强一些,“近”弱一些,“高”强一些,“低”弱一些。
(4)学习3、4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不认识,看不清。缘:因为。 题:书写。
(5)讨论句意
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
(6)指名说全诗意思
3.想意境,悟诗情
(1)放庐山幻灯片,让学生想象当时意境,领悟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让学生联系生活试讲3、4句诗的含义。
(2)引伸: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全面客观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准确地认识这个事物。
(3)提问:我们评价一个同学时,应该怎样看?
(是只看他缺点,以此评价他呢?还是只看他优点呢?引导学生说出看问题要从不同解度看。意思讲明白即可。)
小结:《题西林壁》把庐山特色浓缩成绝句,概括贴切,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我们还从中获得启示。
三、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体会诗情。
四、比较
1、全班齐读两首诗,边读边想两首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读后交流:
(1)作者都是宋朝的诗人。指名简介王安石和苏轼。
(2)都有景物描写。写的什么?(借机解题)
《题西林壁》——西林:庐山上的西林寺。这首诗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登飞来峰》——飞来峰 ,山名,在今浙江省杭州西湖西北灵隐寺前。
(3)都借写景说明道理。
这两首诗蕴含了什么哲理?让我们一首一首地来品悟。
五、学习观察方法。
自由读两首古诗,说说身在最高层和身在此山中,对事物的认识有什么不同?
身在最高层——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
身在此山中——片面、只能看到局部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作业设计:
带着感悟背诵两首诗
默写两首古诗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课后反思: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凉州词》《浪淘沙》 篇8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意,想象诗中所描述的情景。
2.体会“身在最高层”和“身在此山中”的不同寓意,感悟诗中蕴涵的深刻哲理。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诗。会默写。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涵的深刻含义。
教学准备:
1.飞来峰、庐山的图片介绍。
2.课前搜集的有关作者的资料。
教学过程:(计划用3课时。包括举行赛诗会。)
一、背诵古诗,渲染气氛。
1.引言: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北宋大诗人王安石的很多诗,现在就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来背一背。
2.师生共同背诵《泊船瓜洲》《春日》。
3.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王安石的诗——《登飞来峰》。
二、流资料,了解背景。
1.课件出示飞来峰的图片。
师介绍:飞来峰又名"灵鹫峰",在今杭州西湖灵隐寺附近,有"东南第一山"、"武林第一峰"等多种称呼,为西湖"八大景"之一。
2.学生交流关于作者的资料。
师补充介绍:1050年夏,王安石在浙江鄞县(今宁波)任知县,任职期满后回江西临川老家时,路过杭州,登上飞来峰塔顶,面对眼前广阔的视野,想到鸡鸣见日升的情景,心中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诗。这一年他正好三十岁。
三、解诗意,诵读体会。
〈一〉、初读,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
1.自读。
2.指名读,正音。
3.齐读。
4.借助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
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千寻:形容塔很高。
闻说:听说。
畏:害怕。
遮:遮挡,遮住。
缘:因为、由于。
5.逐句理解,并把自己的理解说给同伴。
6.指名说每句诗的意思,师生补充评议。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我”登上飞来峰高高的塔顶,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就能看见太阳升起。)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不怕浮云遮挡住远望的眼睛,只因为我就站在了飞来峰的最高层。)
<二>、再读,整首理解,提出疑问。
1.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2.生自由说诗意,教师巡视,掌握学生的理解程度。
3.指名说诗意,师生补充。
4.谁还有不懂得地方,就请提出来。
5.师生共同解决疑问。
<三>、品读,体会诗的含义。
1.师范读,生闭目想象诗的意境。
2.生自读体会。
3.为什么说“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说说你从中懂得了什么?
4.生自由发言。
5.师小结:
要想看得远,视野更开阔,就必须登上最高的一层。这正如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鹊楼》中所写的(师生齐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四>、诵读,表达情感。
1.师谈话:王安石一生都致力于变法革新,他满怀着要求改变现实的雄心壮志,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治国平天下的雄才大略。此时,当他登上塔顶,联想到鸡鸣日出时光明灿烂的奇景,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自己前途的憧憬与展望。请同学们放声朗读,把诗人的这种感情读出来。
2.学生练读。
3.指名朗读,师生评议指导。
4.齐读。
<五>、练习背诵。(个人背,指名背,齐背。)
<六>、尝试默写这首诗。
<七>、写完后同座检查订正。
四、回顾教学,总结学法。
生自由发言,师归纳小结。
初读,译诗句——再读,说诗意——品读,谈体会——吟诵,表诗情。
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学习第二首诗。
五、学习《题西林壁》。
<一>、引言导入。
我们曾经学过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描写庐山的诗,还记得吗?请一位同学背一背。(学生背诵《望庐山瀑布》)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写庐山的诗——《题西林壁》。
<二>、板书诗题,理解。
题:题写。
西林壁:庐山西林寺的墙壁。
<三>、交流资料,了解作者。
1.学生拿出课前搜集的资料互相交流。
2.指名学生交流,师生补充。
(庐山的资料:美丽的庐山,地处江西省北部,是千古名山。最高峰汉阳峰海拔1474米,是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区。自古就有"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庐山天下恋"之美誉。)
(作者介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眉州(今四川眉山市)人,与其父、其弟并称为“三苏”,曾任翰林大学士。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都有杰出的才能,代表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对后世的影响极深。)
<四>、出示自学要求。
1.借助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并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2.作者身在庐山之中,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象呢?这景象是庐山的真面目吗
3.为什么作者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你从这句话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4.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
<五>、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六>、全班交流。
1.理解诗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横看:正面看,从山前山后看。庐山是南北走向,所以横看就是从东面向西看。
侧看:侧面看。从山的南端或北端看。
不识:看不清。
缘:因为。
2.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雄伟山岭;从侧面看庐山,是挺拔高峻的山峰。)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看不清庐山真实的面目,只因为自己就身处这庐山之中。)
3.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4.为什么作者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你从这句话中懂得了什么道理?
(因为身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见庐山的一部分,根本看不到庐山的全貌。)
(这句诗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深刻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或角度不同,因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5.指名诵读这首诗,师生评议。
6.练习背诵、默写。
六、比较这两首诗的不同,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联系实际说说“身在最高层”和“身在此山中”,看事物有什么不同?
2.小组交流。个人汇报。
3.教师小结。
七、布置举行赛诗会。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凉州词》《浪淘沙》 篇9
宁夏银川市第二十一小学陈晓秋
师:胸有诗书气自华,读诗能陶冶人的情操。以前我们学了很多古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古诗。
(师板书诗题,生读题)
师:诗的作者是谁呢?下面我们打开书,读一读诗,注意读准字音,可以读出声音。谁愿意来?
指名读。
师:全诗共28个字,有6个多音字,你都读对了,真了不起。读对字音对你理解古诗的意思很有好处。我们一起来读。
(生齐读)
师:下面老师要看看同学的自学能力,借助书本注释和工具书,可以用笔写下自己的收获和疑问。
(生自学)
师:现在小组的同学一起来交流交流,因为三人行,必有我师。
(生小组交流)
师: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
生:我们学的是最后两句,我们提出的问题是:“又绿”是什么意思?是指春风吹绿了江南,家乡很美丽,他非常想家。
师:从这两句你体会出什么?
生:思念家乡的感情。
师板书。
生:我们学的是第一、二两句,体现了思乡情,长江是很宽的,诗歌把它比作一水间,靠得很近,“瓜洲”和“南京”应该相隔很远,诗歌上说只有几座山。
师:老师为你喝彩。瓜洲在哪里?
生:在长江的北岸(师画简笔画)
师:那京口在哪里?
生:在长江的南岸。
师:你怎么知道了京口和瓜洲在这个位置?
生:从注释上看出来的。
生:从图上看出。
生:查资料找到的。
生:从诗句中的“一水间”知道的。
生:“泊船“是什么意思?是停船的意思。
师板画小船
师:那泊船瓜洲的整首诗的意思是什么?
生答。
师:理解了诗意只是读懂古诗的第一步,刚才同学们也感觉到王安石的思乡之情,找出表示思乡之情的字眼。好好品味。
生:我找到的三个词和一个字,“一水间”,说明相隔近;“只隔”说明仅仅隔了几座山;还有“又”、“何时”。
师:你找到了,能不能把他读出来?
(生读)
生:还有第三行诗的“又绿”,这也是表现了江南两岸的景色美,说明他想回到家乡。
师:能不能把下面两句读出来?
(生深情朗读)(一片掌声)
师:刚才同学们都说到这个“绿”,能不能把它换成其它字?
生:吹,拂,碧,到,满。
师:其实,王安石在写诗的时候,也考虑到了这些字,但他最后选择了“绿”,你们知道为什么?
(学生讨论)
生:因为“绿“最能表现春天江南的美丽景色,表现他爱家。
生:表示家乡的美,有动感,有力量。
生:春风一吹,把江南的景色变得春意盎然。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找资料。
师:对,读书就应该从多方面吸取。
(齐读)
师:我们的家乡虽然不在江南,但一个“绿”字让我们感受到江南的风光。
(放录像,欣赏江南美景)
师:美吗?于是王安石改字的故事传开了。通过王安石改字,你觉得我们可以向他学什么?
生:我们应该学习他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
师:对字词的推敲实际上是我们小学生最应该学习的。我们进行读诗比赛,请同学们准备一下。
生练读诗。
师:读诗要把自己当成诗人,想像一下,把自己当成诗人。
生:我会想:我的家乡是多么美。
……
师:再一次请同学来读,我想应该读得更好了。
(生再读)
师:你读错了,下次不能再读错了。
师:下面听老师来读一下(师范读,音乐起)
师:谁来读一读,读得比老师还要好。
(生读,配上音乐)
师:读得真好,我们一齐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我们学第一首诗,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下面我们来学习孟郊的《游子吟》。
师:学这首诗我们自由组合进行学习,你们打算怎么学?
生:表演,赏析。
生:朗读。
(生下座位小组学习)
师:哪些好伙伴来?
生:感情诵读。
(小组同学读)
生:这首诗写了母亲为出行的儿子缝衣服,把衣服缝得密密的。
生:我们是把诗意串连起来,再表演。(生上台表演)
师: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一种感情?
生:报答诗人对慈母的爱。
师:那我们一起来读读古诗,把这种慈母情送给天下所有的母亲。
师:你们还找到了哪些思亲的古诗?
生:我找到《静夜思》。
生:我找到《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作业:
1、收集王安石和孟郊的诗,还有思乡思亲的诗
2、写一篇散文《游子吟》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凉州词》《浪淘沙》 篇10
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中所选区的两首古诗分别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房兵曹胡马》和唐代著名诗人李贺的《马诗》,这两首诗都描写了马,与本单元的课文主题“马”联系紧密,但是虽然两首诗都描写了马,却有所不同,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这方面入手,理解诗意。
教学目的要求:
1、认识识字表生字,读准发音,记清字形。
2、学会写字表生字,能够读准发音、记住字形,用正确的书写姿势进行规范的书写,把字写美观、工整、大方。
3、用多种方法熟读古诗,体会两首诗的意象同于不同之处。
4、鼓励学生细心阅读,交流感悟,作者用哪些具体的内容来说明中心句的,体会这种写法。
教学重难点:
古诗的诗句以学生诵读为主,朗读要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自悟词句的大致意思,在自读体会的基础上合作学习,交流对语句的体会。
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喜欢马吗?你最喜欢马的那些方面?给大家说一说。
2、今天我们学习两首古诗,描写了马。板书课题:古诗二首
二、讲授新课:
(一)《房兵曹胡马》
1、这首诗是哪位诗人所写?(唐朝诗人杜甫)
2、自由朗读这首诗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大面积指名朗读,齐读。
4、要求读准每个生字,读不准的画出来。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指朗读好的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注意听:自己读的不熟练的生字的发音。
2、学生自己再朗读课文。
3、指学生分层次读课文,进一步巩固生字的发音。
(三)再读一读书,深入感受
1、小组讨论:本诗讲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组汇报,其他同学进行补充,纠正。晓在线3、评一评哪个小组讲得最好。
(四)教师指重点词,学生回答。
1、你理解了哪句诗的意思?
指名让学生复述诗的大体意思,教师进行整理。
第二课时
(一)教学《马诗》
1、这首诗是哪位诗人所写?(唐代李贺)
2、自由朗读这首诗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大面积指名朗读,齐读。
4、要求读准每个生字,读不准的画出来。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指朗读好的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注意听:自己读的不熟练的生字的发音。
2、学生自己再朗读课文。
3、指学生分层次读课文,进一步巩固生字的发音。
(三)再读一读书,深入感受
1、小组讨论:本诗讲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组汇报,其他同学进行补充,纠正。
3、评一评哪个小组讲得最好。
(四)教师指重点词,学生回答。
1、小组中理解诗句的含义。
2、指名让学生复述诗的大体意思,教师进行整理。体会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意思?学生充分发言,体会诗人由一开始扫兴到兴奋的感情变化。
(五)这首诗与《房兵曹胡马》都是写了马,比较一下他们有什么不同?
学生根据诗的意境,诗所表达的情感等方面进行探讨。
四、板书设计:
古诗二首
房兵曹胡马马诗
唐朝杜甫唐朝李贺
课后反思:
学生学习古诗一定的基础,并知道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但是没有接触过这样抽象、极其富有哲理的诗文,在读诗节奏上、情感渗透方面需要指导。由于预习充分课上学生可以完成背诵。
《房兵曹胡马》和《马诗》从不同侧面入笔,反映了两位诗人的不同心境。通过两首诗歌的对比,学生能更好的理解每首诗蕴含的意思以及明白了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到“我手写我心”的写作目的。本节课在指导学生自学古诗和拓展学习方面进行了较好的尝试。尊重学生利用多种方法学习,情感的激发与习惯的养成。注意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学生能够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情感。受到感染和激励。人人在古诗文方面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凉州词》《浪淘沙》 篇11
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六单元的第二课。教材根据单元主题“水”选编了《浪淘沙》和《饮湖上初晴后雨》两首古诗。第一首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作为现实主义诗人,他既用恢宏的笔触形象再现了海面的壮美博大,又用寥寥数语描写了海上的变迁,耐人寻味,发人深省。第二首的作者是宋代诗人苏轼,他用细腻的笔调,描写了宁静素雅、美仑美奂的西湖景致。此诗写于公元1073年,描写了西湖刚晴又雨时富于魅力的美景。晴天里的西湖波光闪闪,旖旎可爱,蒙蒙雨天的山色,同样妩媚动人。她宛如那美丽的西施,不论怎么打扮都是那么动人。诗人的想象新奇,写出了西湖的神采和韵味。
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普通的市区小学,学生经过四年的语文学习,接触过不少古诗,加之上学期我们开展的“古诗文诵读比赛”,提高了学生学习古诗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很多学生能够通过诵读、借助工具书对古诗有初步的感悟,但也存在极大的差异。作为在海边长大的孩子,对大海十分熟悉,但对西湖却缺少形象的感受,教学本课时需要教师有针对性的制作课件。
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课四个生字并能做到正确书写、运用。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两首古诗。
3.感受两首诗的不同风格,积累与水有关的古诗。
4.情感目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教具准备自制课件(西湖美丽的风景图片并为朗诵配音)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了解唐朝诗人白居易和宋朝诗人苏轼的生平,收集、背诵学过的他们写的诗。
一、导游介绍,激趣导入
1.谈话:假期中,我们班的×同学在家人的带领下到杭州的西湖游玩,那里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就请他来当导游带我们一起去游览一番。(学生边介绍边出示课件,带领学生领略西湖的美丽风光)
西湖美吗?从你们专注的眼神,惊异的表情,老师已经感受到了。面对西湖的山光水色,我们只感到语言的贫乏,可古时候的诗人们,却能用寥寥数语勾勒出西湖的美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最有名的一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你了解他吗?(交流苏轼的资料)
(出示多媒体课件)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大文学家、大艺术家,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对后世影响很深。他的诗词,挥洒自如,明快豪放,善于运用新鲜的比喻描写山水景物。
3.理解题目:一天,苏轼和朋友在西湖边上饮酒。开始天气晴朗,不大功夫竟阴了天,下起雨来。这样,饮酒未尽,诗人便饱览了西湖上晴和雨两种截然不同的风光。于是诗人挥笔写下了这首《饮湖上初晴后雨》。
你现在能明白题目的意思了吗?(指名解题,注意调整词序:“饮湖上”应为“湖上饮”,题目可调整为“雨后初晴湖上饮”,把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意思是雨后初晴(在)西湖上饮(酒)时(看到的景象))
4.过渡:900多年来,此诗妇孺皆能成诵,成为咏西湖诗中的名篇,为什么人们最喜欢这首诗呢?让我们先来读一读吧。
二、质疑解疑,理解诗意
1.学生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读,纠正字音及不恰当的停顿。
3.学生自读、质疑,将不懂的词、句标出。
4.学生自读感悟。鼓励学生借助工具书、结合西湖美景图片了解诗文大意。
5.小组交流学习体会:学会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
6.集体交流不理解之处。(注意“潋滟”、“空濛”、“西子”、“总相宜”的意思)
三、吟诵品读,深入感悟
1.(课件出示古诗的前两句)指名读,谈感受。
2.从这两句诗文中,你感受到西湖在晴天和雨天的景色各是怎样的?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领略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特的,理解“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美。)
3.体会作者看到这般美景的心情。指导学生朗读,建议放慢语速去读。
4.学生练习,指名读,范读,齐读。
5.西湖晴天、雨天都如此美丽,不禁使作者想起古代的一个美女西施,发出如此感慨。
6.(课件出示古诗后两句)指名读。为什么作者拿西施来比西湖呢?(学生首先会想到两者都有个“西”字,更要引导学生理解两者都具有的自然之美:西施无论是化淡妆穿素衣,还是涂浓妆穿锦衣,总是美丽迷人。西湖无论是晴天的波光荡漾,还是雨天的迷蒙山色,都让人流连忘返。还有西施是古代春秋时期的越国人。那时越国的地域与后来及现在所称的“浙江”的地域大致相当。杭州及西湖正处在西施的故乡一带。苏轼在杭州就很自然地想到著名的古代美女西施,并拿她来与西湖相比。)
7.因为这巧妙的比喻,使这两句诗成为传世名句;也因为这传神的比喻,使“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别称。让我们再来有感情地读一读,感受这美妙的诗句。
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两句。
8.小结:寥寥数语却能勾画出西湖多姿多彩的魅力,怪不得近千年来,人们每每来到西湖都要吟诵这优美的诗句。让我们也来回味一下,配乐(如《平湖秋月》)朗诵古诗,并配以西湖优美画面。
四、总结学法
(课件出示:质疑解疑,理解诗意;吟诵品读,深入感悟)
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学习第二首描写大海景象的古诗《浪淘沙》,
五、学习《浪淘沙》
1.了解作者:白居易是唐朝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诗常常状物抒情,表达深刻含义,让我们看看作者借这首诗来告诉我们什么。
2.自主、合作学习古诗。
学生借助工具书,自读理解,遇到困难在学习小组中共同交流、启发,对于“淘不住”“遂令”等词语,教师要给予讲解。
教师巡视,关注后进学生,参与小组交流之中,查找问题,适时点拨。
3.集体交流学习情况:指名读一读诗,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品味“遂令东海变桑田”蕴含的深刻道理。
4.有感情的朗诵古诗。
六、比较两首诗的不同风格
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并有感情地读一读,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七、作业:(第二课时完成)
1.搜集与“水”有关的古诗。
2.喜欢《饮湖上初晴后雨》的同学可以继续搜集有关西湖的风光图片、文字资料;喜欢《浪淘沙》同学,可以找到刘禹锡的《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读一读。
点评
本节课教师很好的利用了教材以及其它教学资源,教学中能关注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并注意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就本课的两首诗而言,前一首语言质朴,通俗如话,没有华丽的词藻和晦涩难懂的典故,青岛的学生又比较了解大海,适合放手让学生自学。于是教师调整了学习顺序,先学习第二首诗,总结学习方法后,再鼓励学生自学。将实践后总结的学习方法,用简短的几个词来概括,一目了然,重点突出,加之琅琅上口,便于记忆,更能指导学生课内外的自学。
教师特别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课堂上我们能感受到学生从“不会”到“会”的过程。特别在理解诗意的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质疑并借助注释及交流互助的方式读懂诗意。古人写诗“贵在含蓄”,“意在言外”。学生学诗,也从诵读入手,披文入情,做到入情入境,体会诗人的含蓄之美,与诗人产生共鸣。在引导学生体会意境时,运用语言描述、图像渲染、配图配乐吟诵等多种方法,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诱发想像,使其在头脑中再现出生动鲜活的画面,受到相应的情感及审美陶冶。
吉老师还特别善于引导学生仔细品昧、反复推敲,领悟诗人写法的巧妙,不断积累语言。这样,既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又可以给学生表达情感提供借鉴。经过阅读实践,对语言的理解和感受能力有一定的提高,掌握学习方法就尤为重要。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凉州词》《浪淘沙》 篇12
本课教材分析:
《江畔独步寻花》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甫.诗中抒发的是作者一人在江边散步时愉快高兴的思想感情.古诗用直描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一幅万紫千红,莺歌燕舞的春天美景.《游园不值》作者是宋朝诗人叶绍翁.此诗用含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在一首小诗中经历了感情由扫兴到欣慰的变化.
本校学生状况分析:
我们学校积极按照市"古诗文诵读工程"的要求,开展"每周一诗"活动.学生对古诗朗读,背诵都很感兴趣,对古诗意境有较强的把握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生字词,理解诗句意思.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体会两首古诗的异同.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审美情趣,陶冶爱美情操,激发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唤起记忆,营造氛围.
谈话:春天是一年四季中最美的季节,你瞧,微风轻拂,万树摇绿,百花绽放,到处生机盎然,给人们带来了新的理想,新的希望!古今中外,许多文人墨客都对春天充满深情,歌颂赞美它!今天就让我们尽情地享受春天,赞美春天,享受生活,热爱生活吧!
1,齐背《春日》.
2,"万紫千红"主要指的是什么 (花)我们今天再来学和花有关的两首古诗.首先学习《游园不值》这一首.板书题目.解释"值"的意思.理解题目的意思.
[评析:教师的语言是动态的文本.优秀的教师语言表述能滋润孩子的心灵,激发学习的情趣;能引领孩子去想象,去应用.我很看重教师大段语言的表述.]
二,了解诗意,质疑解疑
1,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指名读,纠正字音及不恰当的停顿.
3,自读自悟.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了解古诗大意,并且提出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
4,在小组内交流.
(1),在小组内说一说古诗的大体意思.
(2),交流不理解的字词.(注意"屐""印"的意思)
5,全班交流不理解的问题.
[评析:"教是为了不教".注重在课堂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习惯,是为学生的一生发展着想.]
三,入境品读,体味诗情.
1,学生再次走进古诗,读古诗,谈自己的感受.
2,抓住重点诗句领会诗情.
(1)谈对"小扣柴扉久不开"的理解.如果没有联系到上句,教师再引导学生阅读前两句.
(2)理解作者当时的心情.
(3)指导朗读:你能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作者当时的心情吗
(4)指名读,教师指导读得慢一些.
(5)就在作者失望扫兴的时候,事情发生了什么变化 引出后两句.学生齐读后两句.体会作者此时的心情.
(6)由作者高兴的心情引出"满园春色".让学生展开想象,如果把满园春色拍成电视片段,每一个同学都会有一个不同的版本.展示老师的版本:
牡丹高贵地昂着头,/ 玉兰花谦虚地含着笑./ 蝴蝶在花丛中飞舞,/ 黄鹂在枝头上歌唱.
(7)学生准备版本,然后指名说.
(8)指导朗读,把作者欣慰的感情读出来.
3,赏读全诗,诵读全诗.
(1)范读古诗.把作者由扫兴变为欣慰的感情读出来.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3)全班有感情地诵读全诗.
[评析:情境对话,可让学生轻松地投入到这古诗创设的情境中去.学生能在想象的放飞中,触摸诗人的情感,得到读书的情趣,拥有表达的愿望.在形无实有中已扣响了学生心中那春的柴扉.自由组合读,让学生自读自悟,读中悟情;教师引读,可点拨学生如何读出抑扬顿挫,触发学生深入体会;展示个性读,可引发学生展示自身独特体会,因此多样化的反复诵读,是培养语感的必由之路.]
四,学习第二首古诗.
导语:刚才很多同学都写出了属于自己版本的"满园春色",我国唐朝大诗人杜甫也早已写出了杜甫版的"满园春色",想看吗 现在来看《江畔独步寻花》.
1,总结学习第一首诗的方法.自读――借助工具书了解大体意思――小组交流――感悟诗的意境――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2,自主,合作学习这首古诗.
3,师生互动.学生大体说说古诗的意思.谈自己的体会.教师补充当时的时代背景.
4,感情诵读全诗.
[评析: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在学习第二首古诗中迁移运用,有助于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比较两首诗的异同,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默读两首古诗,想想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2,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
3,在全班交流.教师着重指导学生领悟语言表达方面的直白与含蓄.
[评析:语文学习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人文内涵相对来说更容易被学生认识,理解,感悟,而工具性则需要教师的特别指导,本环节设计旨在引导学生加强对工具性的认识.]
六,自学本课生字.
[评析:相信学生,学生能行!]
七,课堂小练笔.
同学们,属于你自己版本的"满园春色"是什么样子 能写一写吗
扩大阅读范围,布置作业.
搜集描写春天的古诗,读一读.
[评析: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好方法.此时的练笔,学生有内容可写,有感情可抒发,避免了"无米之炊","无病呻吟",增强了学生对习作的喜爱之情.]
总评:
古诗是阅读教学的一大难点,由于古诗内容的时空跨度太大,加之学生的阅历背景又太浅,他们很难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古诗二首》的教学,崔老师在新课程理念的自觉引领下,知难而上,勇于探索.
本课设计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
一,打破常现,改革古诗教学的课堂结构.
这节课,较大的突破就是改变了古诗教学由老师牵引着学生,逐字逐句串讲诗意的传统做法.课堂上,从学生自由背诵学过的古诗开场,引出今天要学的两首古诗. 而后,安排自学时间,使学生有一个潜心读书的过程.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汇报"读懂了什么",师生共同讨论,互相补充.对于学生没有弄懂的问题,老师安排了质疑环节,启发学生共同探讨.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在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的探讨中,完成了教学任务.这种设计,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老师只是一个参与者,合作者.为了改变串讲串问的教学结构,老师抓住重点进行教学.两首古诗没有平均地使用力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学习理解地读,投入感情地读,直至会背诵,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诗词的想象力,领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凝炼.
二,主导作用发挥得当.
在学习难点的设计上,老师能顺势引导,随机应变,表现出对古诗的准确把握和深刻理解.如,"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句诗,这是诗的点睛之处. 老师在处理"满园春色"时,提出"拍电视片段",让一幅春天美景图在学生头脑中再现.另外,激励语言的运用,也体现出素质教育的思想,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少了老师个人风采的展示,多了切实为学生服务的应变.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凉州词》《浪淘沙》 篇13
【同步教育信息】
一. 本周教学内容:
第二单元:明月
单元课文:《古诗二首》
二. 课文内容:
两首唐诗——王维的《鸟鸣涧》和白居易的《暮江吟》。《暮江吟》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后两句写新月东升的夜景。《鸟鸣涧》描写诗人看到的春山由明月、落花、鸟鸣所点缀的静谧意境。
三. 学习目标:
(1)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
(3)掌握自学古诗的方法。
四. 跟老师一起学:
1、同学们,喜欢古诗吗?想必大家平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
2、试着背一背。游子吟,早发白帝城,清明,望庐山瀑布;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碧云端。
3、我已经感受到同学们对古诗的喜爱之情。望着一轮明月,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感受。这节课,让我们走进《古诗二首》,再来学习两首与明月有关的古诗。先来学习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暮江吟》。
4、知道“暮”是什么时间吗?“吟”是本课生字,一个口字旁,一个今天的今,知道它的意思吗——表示歌咏、作诗的意思。“暮江吟”就表示歌咏傍晚江边的美景。
5、学习古诗《暮江吟》。
6、让我们快来读读这首古诗吧!多读几遍,请你试着读准字音。
7、谁来读读这首诗?
要读出古诗的韵味;
8、看来大家已经对这首诗感兴趣了。那就请你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想怎样读就怎样读:可以像古人那样摇头晃脑地读;可以大声读;也可把这首诗美美地多读几遍。
9、诗的意思读懂了吗?有什么问题咱们一起解决。
“残阳、瑟瑟、可怜”(残阳为什么不说“照”而用“铺”呢?)
瑟瑟,可怜——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你读懂了吗?
残阳——夕阳。指快要落山的太阳。
铺——此时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贴着水面斜射,阳光非常平缓柔和。
通过看图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个词。
10、就用这个方法来猜猜“瑟瑟”是什么意思?——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江面泛起细小的波纹,波峰受光多呈现红色,波谷受光少呈现碧色。
夕阳照射下,江面波光粼粼,红绿相间,难怪诗人称赞道:“半江瑟瑟半江红”。
11、当白居易陶醉在夕阳美景中,天色渐渐暗下来,九月初三夜晚的景色又是怎样的?(露似真珠月似弓—打比方打得非常恰当)多么美的夜景啊!为什么不用“可爱”而用“可怜”呢?想想看,“可怜”不仅有可爱的意思,还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怜惜之情。(结合第四句话读懂 “可怜”的意思)
12、想不想看看这般美景?请你闭上眼睛用心听,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江边残阳月夜美)
13、的确!这般美景怎能不让人陶醉?带着你们的想象,谁能读出它的美?
14、最后一句读得回味悠长;
它描绘的是第二句的景色
15、如今诗人白居易已作古,可谓物是人非。欣赏着江边美景,我们也来当一回白居易感受一下吧!——夕阳美景让人陶醉不已,不禁吟诗一首……
16、学习古诗《鸟鸣涧》。
17、一轮江边的明月,让白居易流连忘返,唐代诗人王维对山中明月情有独钟并写下了《鸟鸣涧》这首诗。
18、“鸟鸣涧”是一个地名,为云溪风景之一。唐代诗人王维是如何描写鸟鸣涧的呢?学习了这首诗,你会有更多的了解。学习这首诗之前,我们一起来回想一下,刚才是采用怎样的方法来学习《暮江吟》的?
(读通——读懂——想象——背诵)
19、我们一起总结了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就按照这样的方法,自己学习《鸟鸣涧》。
20、背诵古诗《鸟鸣涧》(怎样背诵才能静——声音轻,速度慢)
21、说说带点词语的意思:
(人闲——人寂静心闲;空——空荡荡,没有人;时鸣——不时鸣叫几声)
22、读古诗,想象画面(你喜欢哪一句——诗美,你描绘的景色也美)
23、这样的景色,给你一种什么感受?山中月夜静从哪里能体会出?
24、在朗朗的读书声中,我们结束了今天的古诗学习。我要祝贺每一位同学,你们不仅学会了《鸟鸣涧》,还掌握了一种自学古诗的方法。
25、同样是歌颂明月,却可以用“美”和“静”来表达。其实古往今来,一轮明月曾让无数文人墨客不惜笔墨,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过哪些与月亮有关的古诗?
26、想想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借明月思故乡。
王维以月为友,在《竹里馆》中留下了“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的千古名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描写了海上的明月。
想必大家还意犹未尽吧。我在这里为同学们再推荐一些与明月有关的古诗。
李白《关山月》
苏轼《中秋月》
李商隐《霜月》
白居易《江楼月》……
27、同学们,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感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继续搜集,美美地读一读,也试着为明月写一写诗。
资料:王维,唐代诗人、画家。字摩诘。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其父迁家蒲州(在今山西永济),遂为蒲人。他官终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生平 王维青少年时期即富于文学才华。开元九年(721) 中进士第,为大乐丞。因故谪济州司仓参军。后归至长安。开元二十二年张九龄为中书令。王维被擢为右拾遗。其时作有《献始兴公》诗,称颂张九龄反对植党营私和滥施爵赏的政治主张,体现了他当时要求有所作为的心情。二十四年(736)张九龄罢相。次年贬荆州长史。李林甫任中书令,这是玄宗时期政治由较为清明而日趋黑暗的转折点。王维对张九龄被贬,感到非常沮丧,在《寄荆州张丞相》中说:“方将与农圃,艺植老丘园。”表示了归隐之意。但他并未就此退出官场。开元二十五年,曾奉使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幕,后又以殿中侍御史知南选,天宝中,王维的官职逐渐升迁。安史乱前,官至给事中,他曾说:“既寡遂性欢,恐招负时累”。一方面对当时的官场感到厌倦和担心,但另一方面却又恋栈怀禄,不能决然离去。于是随俗浮沉,长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他原信奉佛教,此时随着思想日趋消极,其佛教信仰也日益发展。他青年时曾居住山林,中年以后一度家于终南山,后又得宋之问蓝田辋川别业,遂与好友裴迪优游其中,赋诗相酬为乐。天宝十五载(756)安史乱军陷长安,玄宗入蜀,王维为叛军所获。服药佯为疾,仍被送洛阳,署以伪官。两京收复后,受伪职者分等定罪,他因所作怀念唐室的《凝碧池》诗为肃宗嘉许,且其弟王缙官位已高,请削官为兄赎罪,故仅降职为太子中允,后复累迁至给事中,终尚书右丞。
白居易,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祖籍太原(今属山西)。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入仕以前自代宗大历七年(772),至贞元十五年(799),白居易生于郑州新郑(今属河南)。自幼聪慧,5、6岁学作诗,9岁熟悉声韵。11岁时,因两河藩镇战乱,由荥阳逃难到徐州符离(今安徽宿县北),不久又南下到越中,投奔在杭州作县尉的堂兄。5、6年的颠沛流离生活中,白居易接触到民间疾苦,并受到当时任苏州、杭州刺史的两位诗人韦应物、房孺复的影响,作有《江南送北客因凭寄徐州兄弟书》、《赋得古原草送别》等诗篇,15、16岁时,立志应进士举,刻苦读书,口舌成疮,手肘成胝。后来,父死母病,靠长兄白幼文的微俸维持家用,奔波于鄱阳、洛阳之间,生活比较艰苦。
贞元十六年,白居易29岁,进士及第。十八年(802),又与元稹同时考中“书判拔萃科”。两人订交,约始于此,后在诗坛上齐名,并称“元白”。十九年春,授秘书省校书郎。永贞时(805),王叔文、韦执谊实行政治革新,白居易曾向韦上书,建议广开言路,选拔人才,惩恶赏善,举贤任能,不失时机地迅速改革。但不久,王、韦等被贬,改革失败。他的建议未及采用,写有《寓意》等诗表示惋惜。元和元年(806),罢校书郎,撰《策林》75篇,对社会政治各项重大问题所提治理方案,是研究他的政治思想的重要资料。这年中“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作《观刈麦》,《长恨歌》。
元和二年,帖集贤院校理。十一月授翰林院学士。次年授左拾遗。五年,改京兆府户曹参军,均依旧充翰林学士。草拟诏书,参预国家机密。在儒家“兼济”思想的指导下,他不怕得罪权贵,连续上书论事,如《奏请加德音中节目》、《论制科人状》、《论和籴状》、《奏阌乡县禁囚状》等,都是关系国家治乱、人民生活的重要文件。与此同时,他还自觉地以诗歌作为“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武器,促进新乐府运动,写了大量的讽谕诗,和他在政治上的努力相辅而行。但由于朝政日趋腐败,他的这些奏状和诗歌反而招来当权者的忌恨与打击。
元和六年,白居易因母丧居家,服满返京任太子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两河藩镇割据势力联合叛唐,派人刺杀主张讨伐藩镇割据的宰相武元衡。白居易率先上疏请急捕凶手,以雪国耻。但却被腐朽的官僚势力攻击为越职言事,并捏造“伤名教”的罪名,将他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这对他是个沉重的打击。
贬江州以后的内外迁调 自元和十一年(816),至大和二年(828) 。白居易到江州后的第二年,写下《琵琶行》。诗中通过一个擅奏琵琶的长安名*沦落江湖的不幸身世,寄托了自己政治上失意的苦闷。在这之前,他已经看到朝廷的种种黑暗,萌生过及早抽身的念头。经过这次打击,思想更从“兼济”急遽转向“独善”,决心要做到“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言”(《重题》);“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咏怀》)。但他并没有辞官归隐,而是选择了一条“吏隐”的道路,一边挂着闲职,一边在庐山盖起草堂,与僧朋道侣交游,以求知足保和,与世无忤。与之相适应,描写闲静恬淡境界、抒发个人情感的闲适诗和感伤诗,便开始多起来,而前期那种战斗性强烈的讽谕诗则比较少见了。元和十三年,改任忠州刺史。十五年,召还京,拜尚书司门员外郎,迁主客郎中,知制诰,进中书舍人。因国事日非,朝中朋党倾轧,屡次上书言事不听,于长庆二年(822)请求外任,出为杭州刺史。后又做过短期的苏州刺史。在杭州时,曾修筑湖堤,蓄水灌田千余顷;并疏浚城中六口井,以利饮用。离苏州日,郡中士民涕泣相送。文宗大和元年(827),拜秘书监。次年转刑部侍郎。
退居洛阳的晚年生活 自大和三年(829),至会昌六年(846)。白居易从58岁开始,定居洛阳。先后担任太子宾客、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职。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他在洛阳过着饮酒、弹琴、赋诗、游山玩水和“栖心释氏”的生活。时常与名诗人刘禹锡唱和,时称“刘白”。他在舒适的晚年仍然时常想到人民。73岁时,还出资募人凿开龙门八节石滩,以利行船。两年后病终。葬于龙门香山琵琶峰。诗人李商隐为撰墓志。今已辟为游览胜地。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30分钟)
一、从( )中选字组词,画√
(原 缘)故 (联 连)络 (训 驯)练
气(息 吸) (颗 棵)粒 可(邻 怜)
相(依 倚)相偎 (羞 差)涩 (隐 稳)喻
(详 祥)和 (境 镜)界 (飘 漂)舞
二、连一连
梅破蕊 麦穗两畦
荷香十里 尝稻气翻匙
剥橙香透甲 柳垂丝
明月别枝惊鹊 两三点雨山前
七八个星天外 清风半夜鸣蝉
三、按要求写出词语
1、“abb”的形式 ( )( )( )
2、“aabb”的形式( )( )( )
3、“abab”的形式( )( )( )
4、“abcc”的形式( )( )( )
四、选词填空
聚集 汇集
1、广场上( )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
2、发杂志了,同学们( )在讲台前争先恐后地领着杂志。
站立 肃立
1、面对徐徐升起的国旗,人们脱帽( ),向国旗行注目礼。
2、歌咏比赛结束了,家长们久久( )着,鼓掌向演出的孩子们表示祝贺。
五、修改病句
1、群众几乎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
2、天an门广场上的灯笼火把全都点起来,一万支礼花继续射入天空。
3、今天下午,下了一天的雨。
4、每天晚饭后,都去遛弯。
5、读书对我很感兴趣,每到周末我都要到图书馆看书。
六、阅读短文,按要求做
请你小心啊
有一个人去外国旅游,在经过隧道入口的时候,以为这个地方交通警察管不到,于是大着胆子穿过去。这个时候,他发现一个警察在不远处慢慢地跟随着,却没有上前来制止他。他心想:嘿,那说明他不在意。于是,他自在而悠闲地走了过去。结果当他走到对面时,警察迅速上前对他说:“先生,对不起,你违反了交通规则,请接受处罚。”
他很奇怪。这是为什么?警察温和地说:“那是因为我怕大声制止你,你会惊慌失措。而你在穿行隧道,列车随时会开过来,那是非常危险的。所以,以后请你一定要小心啊!”
游客吓出一身冷汗,却对警察万分感激,从此他再也不敢违反交通规则。
我忽然想起小的时候,在乡下的水井边玩,那是一个很深的井,有十多米深,掉下去,是很难被救起的。远远的,母亲看见了,她万分惊恐。但是她一点声音也没有发出,慢慢地、偷偷地靠近。在距离我非常近的时候,才一把把我抱下来。
我成年之后,母亲提及这个故事,用了一句话来概括:关键时刻,一定要保持镇静。
这让我一辈子刻骨铭心。镇静是多么可贵的一种品质,它直接影响到了生命。无数次在你面临危难的时候,它能够使你从容地过关。
1、短文讲了几个故事?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概括出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游客听完警察的话吓出一身冷汗,却还对警察万分感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游客正穿过隧道时,当我正在水井边玩耍时,警察和母亲分别是怎么做的?用“ ”画出文中相关的句子。
4、警察和母亲的做法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给短文换个题目
【试题答案】
一、二、三答案略
四、选词填空
聚集 汇集
1、广场上(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
2、发杂志了,同学们(聚集)在讲台前争先恐后地领着杂志。
站立 肃立
1、面对徐徐升起的国旗,人们脱帽(肃立),向国旗行注目礼。
2、歌咏比赛结束了,家长们久久(站立)着,鼓掌向演出的孩子们表示祝贺。
五、修改病句
1、群众几乎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几乎 差不多”重复)
2、天an门广场上的灯笼火把全都点起来,一万支礼花继续射入天空。(“继续”改为“陆续”)
3、今天下午,下了一天的雨。(删去“下午”)
4、每天晚饭后,都去遛弯。(缺少主语)
5、读书对我很感兴趣,每到周末我都要到图书馆看书。(前半句语序错误,改为“我对读书很感兴趣”)
六、阅读短文,按要求做
请你小心啊
有一个人去外国旅游,在经过隧道入口的时候,以为这个地方交通警察管不到,于是大着胆子穿过去。这个时候,他发现一个警察在不远处慢慢地跟随着,却没有上前来制止他。他心想:嘿,那说明他不在意。于是,他自在而悠闲地走了过去。结果当他走到对面时,警察迅速上前对他说:“先生,对不起,你违反了交通规则,请接受处罚。”
他很奇怪。这是为什么?警察温和地说:“那是因为我怕大声制止你,你会惊慌失措。而你在穿行隧道,列车随时会开过来,那是非常危险的。所以,以后请你一定要小心啊!”
游客吓出一身冷汗,却对警察万分感激,从此他再也不敢违反交通规则。
我忽然想起小的时候,在乡下的水井边玩,那是一个很深的井,有十多米深,掉下去,是很难被救起的。远远的,母亲看见了,她万分惊恐。但是她一点声音也没有发出,慢慢地、偷偷地靠近。在距离我非常近的时候,才一把把我抱下来。
我成年之后,母亲提及这个故事,用了一句话来概括:关键时刻,一定要保持镇静。
这让我一辈子刻骨铭心。镇静是多么可贵的一种品质,它直接影响到了生命。无数次在你面临危难的时候,它能够使你从容地过关。
1、短文讲了几个故事?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概括出主要内容。
讲了两个故事。
一:一个游客大着胆子穿隧道,一个警察跟随着他,直到他走过隧道时,警察才告诉他违反了交通规则,要接受处罚。他很奇怪,警察说明了原因。游客对警察万分感激,从此他再也不敢违反交通规则。
二:我小时候,在深井旁玩。母亲看见了万分惊恐,慢慢靠近我,在距离我非常近的时候,才一把把我抱下来。
2、为什么游客听完警察的话吓出一身冷汗,却还对警察万分感激?
游客没有想到穿行隧道会有那么大的危险,他对警察如此冷静的做法万分感激。
3、当游客正穿过隧道时,当我正在水井边玩耍时,警察和母亲分别是怎么做的?用“ ”画出文中相关的句子。
警察:一个警察在不远处慢慢地跟随着,却没有上前来制止他。
母亲:她一点声音也没有发出,慢慢地、偷偷地靠近。
4、警察和母亲的做法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关键时刻,一定要保持镇静。这让我一辈子刻骨铭心。镇静是多么可贵的一种品质,它直接影响到了生命。无数次在你面临危难的时候,它能够使你从容地过关。
5、请给短文换个题目
关键时刻,保持镇静
【励志故事】
驴子的故事
从前有一只驴子,它的主人在它的额前挂上一条它喜爱的红萝卜。驴子看见红萝卜就在眼前,可它跑呀跑呀,却总是抓不着,似乎红萝卜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它不停地追寻着,似乎走了很长的路。可它永远都不知道,是聪明的主人用这种方法让它不停地跑。它并没有走多远,是主人把它拴在石磨上,让它不停地围着石磨转,为主人干活。驴子想要取得那条红萝卜,就要首先意识到红萝卜就在自己头上,并且要爆发自身的革命,让自己的身体进化了才可以拿得到。
我们人类在追寻上帝、真理、道路的过程其实也比驴子好不了多少。我们在不断地寻找终极真理的过程中不断地发展各种思想、学派、学说……并且创造了不少财富。我们感觉到自己在不断地前进,我们也像驴子一样磨了不少面(得到了不少科学、文化、艺术方面的结晶),但我们也许还未意识到我们自己只是在兜圈子。真理其实就是挂在驴子头顶上的红萝卜。我们只有认识自己,爆发官能的革命,把自己进化了才可以把红萝卜摘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