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秘帮教案设计内容页

《三顾茅庐》简要教学流程(推荐17篇)

2023-03-29 13:02:01教案设计

《三顾茅庐》简要教学流程(推荐17篇)

《三顾茅庐》简要教学流程 篇1

佚名

师板书《三顾茅庐》

师:同学们,看来你们都认真预习过课文了,因为我看到很多同学的课本上写着“已经读课

文三遍,”,“认真读课文五遍,”。

OK,我来检查一下,已经读过课文三遍的同学请举手。继续,有信心把课文读得又对又通的请举手。(有部分学生没有举手)

师:好,为了让缺乏自信的同学重新找回自信,为了让自信的同学更自信,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怎么读?请听蒋老师的“大声思维”——

师:我要开始读了,我真的要开始读了……(笑声)

师(读):刘备非常羡慕诸葛亮的才干,哦!不对,我把“仰慕”读成“羡慕”了,我要重新读一遍。刘备非常仰慕诸葛亮的才干,想请他帮助自己完成统一国家的大业,(气喘吁吁的样子),哦!我读得太快了,中间应该有适当的停顿,刘备——非常仰慕——诸葛亮的才干,想请他——帮助自己——完成统一国家的大业……我是怎么努力把课文读通顺的,听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那好,同学们各自大声地读吧!

生:读课文。

师:能读通了吗?好,全部免检通过。不过蒋教师还想请你们再读课文。这次是默读课文,默读好啊!默读能使人真正读懂课文,什么是读懂课文,就是读了之后,有话想说了,而且压也压不住了……希望同学们呆会儿有话想说。

生:各自默读课文。

师:有话想说了吗?

生:……

生:……

生:……

生说师点评。

师:既然同学们都读懂了,那——下课,下课……为什么不下课,还想学,是吗?你们想怎么学?

生:我们想根据课文表演。

生:我们想在小组中学习。

生:我们想跟平常一样来一次比赛。

师:老师尊重你们的意愿,来一次比赛,而且比赛的内容也保管你们喜欢。下面我们来分组(分3组),第一组谁愿意当组长?你喜欢三国中哪一个人物?(刘备)为什么?说得有理有据,那你们就叫“刘备组”。依次确定“诸葛亮组”、“周瑜组”。

师:那么,究竟比什么呢?请迅速默读《小组合作合作指南》。看完后,有什么不明白的可以举手示意。

小组合作学习指南:

★每一个参赛大组在组长的指导下自动分成4个小组,每一个小组重点准备一项比赛内容。

★合作监督员蒋军晶巡视,如果发现有小组出现“组长包干”或者“主题不集中”的现象,立即黄牌警告,连续两次黄牌警告即取消参赛资格。

★尊重评委,希望不要过分计较“分数”。

★每位组长比赛前都要进行战前动员。

比赛内容一 以“讲故事”或“说书”的形式生动具体地为我们讲述“三顾茅庐”中的一次。

比赛内容二

(选择其中一

项参加比赛) 在2—3分钟时间内非常清楚明白地通过事例向大家介绍刘备确实有诚心(利用实物投影仪),解说完毕后再花一分钟的时间简单介绍小组成员对自己这个“解说”的帮助。

写出诸葛亮在得知刘备“三顾茅庐”请自己出山后的心理活动,汇报时响亮地读出来,并说说那些地方是小组成员提供的意见。

比赛内容三 演《三顾茅庐》其中的一个片段

比赛内容四

(个性天地) 例如:

演讲:读了这篇课文,联系课外阅读,我还想说……

歌唱:用熟悉的曲调的节奏和旋律,填写适合于课文内容的歌词,并歌唱。

图画:为课文配图,或者用画这种形式描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读后感受。

……

师:组长请注意,组长请注意,你一定要进行宏观调控,你要根据每一位队员的特长分头准备,你要使每一项比赛内容都有人准备。

生准备,师随机指导。(时间要充足)。

比赛正式开始。

比赛程序:

1、各组组长即兴进行战前总动员。

2、第一项比赛内容。(注:可以要求裁判直接给分,也可以请自己小组的同学提出意见重新表演后给分)

3、第二项比赛内容。(教师随机点评)

4、第三项比赛内容。(结合课文师生点评,对重要的句子在学生表演后再随机强化读)

5、第四项比赛内容。(鼓励为主)

各组长总结本组表现。

结分,强调比分是次要的,学习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

师:同学们,事实上,诸葛亮在得知刘备“三顾茅庐”请自己出山后,确实很感动,写下了著名的《出师表》。请同学们读一读。

出示《出师表》片段。

你觉得这些句子中哪些是跟“三顾茅庐”有关系的?好,请同学们把这个片段背下来。

《三顾茅庐》简要教学流程 篇2

课前谈话:

师:考考大家,谁知道中国四大古典名著?

生回答

师:看来,难不倒你们,这四部名著的作者是谁呢?知道多少说多少。

师:三国故事中有一些以人物为主题的歇后语,我们来猜一猜,是哪个人物?这回要举手说了。

(出示幻灯片)请学生猜。逐一出示。

学生活动:猜人物

这是三国故事中人物的歇后语,这里其实写了几个人?这三个人,你们看,有智谋过人,被称作“智慧的化身”的诸葛亮,诸葛亮只需略施小计,就把个厉害的周瑜气得死去活来,有那位在五虎大将中排名第一位的,重情重义,智勇双全,武艺绝伦的关羽,还有五虎大将中第二位,性格正直的张飞,他长坂坡桥头上一声吼,吓退曹操百万军。当然,还有赵云赵子龙。这么些文武大将都是谁的手下呢?

生:是刘备的手下。

师:这些能人名士为什么愿意跟随刘备打天下呢?看来,刘备这个人物值得我们好好研究研究。

板书:刘备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写刘备的历史小故事。这个故事的名字是《三顾茅庐》

板书:三顾茅庐

组织教学:

师:上课(师生问好)课题《三顾茅庐》是一个成语,成语含义深刻,比较难于理解。现在,我们就边读边想:“三顾茅庐”是什么意思?老师提示一下:说的时候可以用上课文中一些词句。开始!

师:差不多了吧,谁来说说?

学生回答(教师给予鼓励并不断提高要求)拜:拜访

师:不错,能加上一个谁,就更好了!

师:很好,不但加上一个谁,还把原因也说出来了。要是能说清结果就更完整了。

生:刘备很仰慕诸葛亮的才干,三次来到诸葛亮的家,恳请他帮助自己完成统一国家的大业,诸葛亮盛情难却,答应了。

师:对,这样就很完整了。你有一个字用得真好,是哪一个?

生齐生说:恳请。

师:对!三顾茅庐就是刘备恳请一诸葛亮帮助自己完成统一国家的大业。他去恳请诸葛亮来来回回去了三趟,数九寒天,大雪纷飞都阻止不了刘备请诸葛亮的决心。现在,三顾茅庐这个成语的意思就是诚心诚意。可见,这篇课文中刘备对诸葛亮是怎样的?

生:他表现得很有诚意。

生:诚心诚意

生:很有耐心,很有毅力,很诚恳。

师:是啊,那么刘备在三顾茅庐的整个过程中,其心到底有多诚,其情到底有多真?这还需要我们去细细的体会。抓住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是读懂人物形象的好方法。我们一起来默读课文,看看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的诚心诚意?提示:可以边读课文边用笔画画圈圈,这就叫不动笔墨不读书。

学生活动:找课文中的词句,并划下来。

师:发现了这些地方了吗?你发现了几处?

师:体会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了吗?

师:我们可以怎样把你体会到的东西传达给大家呢?可以通过把自己的理解到的说出来,也可以通过惟妙惟肖的朗读把人物的语言再现出来。当然还可以加上你的动作表演出来,对吗?

师:那好,接下来,我们就准备一下,或者读,或者说,当然也可以演,用你认为最佳的方法表达呢体会的一些东西。可以一个人准备,也可以几个人准备,相互题提建议,相互提高,好不好?开始!

(学生准备一分半钟。)

根据学生的回答,练习朗读,第一句教师指导,余下的把机会让给发言好的学生邀请别人读。

一、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得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

师:是啊,为了诸葛亮,刘备会和结拜兄弟生气。

师:在课文的什么地方?我和你一起来读读好吗?

生:好,在第二小节

师:我读张飞,你读刘备。(师生对读)

师:好!谁还有兴趣,也来读一读。

(又有两个学生和老师对读,效果不错。)

师:还没出行,我们已感受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

二、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刘备就下马步行。

学生理解,邀请读

师:半里多地大约多少米?(250米、300米左右)

师:也挺长一段距离的,就下马步行了,诸葛亮也未必看见啊,骑着高头大马直接到诸葛亮的草屋不也可以吗?为何半里多地就下马步行了?

生:足可以看出刘备是真的尊敬诸葛亮,诚心诚意地想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大业。

三、刘备吩咐两个弟弟在门外等着,自己轻轻走过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台阶下等孔明醒来。(师补充:古时臣民见皇帝时站在台阶下等。)

生:刘备第三次来到诸葛亮的家中,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就恭恭敬敬地等在房门台阶下等诸葛亮醒来,说明刘备很有诚意。

师:是呀!诸葛亮在温暖的被窝里呼呼大睡,刘备却恭恭敬敬地候在门外,那可是早春,春寒料峭,挺冷的。恭恭敬敬地等候该是怎样等的,我们试试看。

生:(陆续有学生站起来,学老师地样恭恭敬敬地等候)

师:你等着,别动。我想,刘备的人是恭恭敬敬地站着,他的脑袋肯定是骨碌碌地转着。你想,此时此刻,刘备会想一些什么?

生:(继续站着)

师:我请一位同学来说,如果你觉得他说的和你想的差不多,那就坐下去。

生:他会想,待会儿见了面该怎么说话呢?

生:我怎样才能让诸葛亮相信我的诚心诚意,帮助我完成大业呢?

师:噢,刘备尽在想一些个问题。

生:他在想:我已经来过三次了,诸葛亮这回该跟我走了吧!

生:为了诸葛亮,我已经连张飞都骂了,我的心真得够诚了。它诸葛亮就是一块石头,也得被感动了!

师:这叫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说不准诸葛亮是在考验刘备也未可知,挺冷的天睡什么午觉。看来刘备是经受住考验了。

四、“等了半晌工夫”“又等了一个时辰”

生交流“半晌”“一个时辰”大概得多长时间

师:当时,刘备贵为皇叔,诸葛亮仅仅是一个山野村夫,刘备已届47岁,诸葛亮仅有27岁,却是一个门外站着,一个屋里躺着,一个耐心等着,一个安心睡着,同学们,此时,你们想说什么?

生:这就是真正的精诚所至。

生:刘备真是太诚心了。

师: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何为刘备的诚心诚意,请同学们细细道来。(师领读:刘备诚心诚意地邀请诸葛亮出山,——生读表现刘备诚心诚意的语句。)

师:刘备如此礼贤下士,值得吗?下节课我们继续逗留三国城,去拜访大名鼎鼎的诸葛亮。下课。

反思:这个教学片段中,我紧紧抓住“诚心诚意”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语言对话,与文中人物对话,孩子们在品悟中发现了文本紧紧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等细节描写,形象地刻画了一个求贤若渴的刘备,对“诚心诚意”的体会也水到渠成。但是值得注意的仍是读不到文字背后的情意,孩子们的体会仅仅是浮于文本表面的。

《三顾茅庐》简要教学流程 篇3

8.三顾茅庐(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抓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反复揣摩、体会刘备三请诸葛亮的诚意。

2.通过“读写拓展”等生动有趣的言语实践活动,发展学生语言。

3.在读中提升情感,唤起学生对刘备诚心诚意的共鸣。

学习思路:

在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中,在充分的读中,发现诚,感悟诚,表达诚,提炼诚,赞美诚。

学习准备:

cai课件、《练习纸》等。

预设过程:

(一)启迪,方言逗乐暖诚意(课前)

1.同学们,知道我叫什么名字吗?(学生说我叫肖绍国)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说从大屏幕上看到的)(你真善于观察)你们应该怎么称呼我?(学生说肖老师)是朋友就应该直呼其名,我叫——(肖绍国)谁来叫我的名字?(如果没人叫,教师说一句谚语:老虎赶车——没人敢)(指名学生叫肖绍国)(教师接——哦,在这儿,我给大家上课来了;到!并作立正状)

2.同学们,知道我来自哪儿吗?(湖州)想不想听听湖州话?(想)好!我说一句,你先猜猜是什么意思?再学着我说一说,好不好?

教师说——今天跟大家一起合作,我真快乐!(纯正的湖州腔)(学生猜、学)

知道我为什么这么快乐吗?(学生发话)(跟这么多朋友相聚在一起,特别是看到你们一张张天真活泼的笑脸,当然是件快乐的事)

好了,你们能不能说一句衢州话,让我也来猜猜、学学?(学生说衢州话,教师学猜、学)

3.看来说好普通话可真重要,大家都说普通话,五湖四海的人们才好沟通。同学们,我们大家都互相认识了,可以开始上课了吗?(好!上课!同学们,你们真可爱!)

(二)感觉,第一印象落诚意

同学们,上节课在你们语文老师的帮助下,大家已经初读了《三顾茅庐》这篇课文,那么,刘备“三顾茅庐”给你留下什么印像?

(学生说话:礼贤下士、求闲若渴、真心诚意、一片真情……)

(方案一:如果学生一开始说出“礼贤下士、求闲若渴”等含义比较深刻的词语,到不了“诚心诚意”上去,教师导:这个词语用得好,文绉绉的,你从哪儿找到的?我怎么没有发现,你真会读书!——刘备的“礼贤下士、求闲若渴”都来自于他内心对诸葛亮的一片诚意!还可以用哪些词语形容刘备?——“诚心诚意”)

(方案二:如果学生一开始说出“诚心诚意”,教师先板书“诚”,继续让学生说其它的词语,总结:是呀!刘备的“礼贤下士、求闲若渴”都来自于他内心对诸葛亮的一片诚意!)

(板书:诚)

(三)锁定,揣摩对话悟诚意

1.要想细细品味刘备这深深的诚意,咱们还得好好地读读课文,想读吗?(想)好!请大家把你认为最能体现刘备真心诚意的语句找出来,放开声音自由地读一读这些地方,感受感受。(学生读课文)

2.最能体现刘备诚意的语句有好多处,谁先来读?

3.多平台交流——

a.师生对读——预热

当一学生读到以下这组对话时:(大屏幕出示)

张飞说:“一个村夫,何必哥哥您亲自去呢?派个人把他叫来得了!”

刘备斥责他:“胡说!孔明是当今大贤。怎么可以随便派个人去呢?”

(1)你是从刘备和张飞的对话中体会刘备的诚意的,很好!

——(看学生把感悟点落在哪里)

方案一:

◇若学生一上来把“胡说!”一词读得不错,教师则启:你这个“胡说!”读得特别有味道,你为什么要这样读?(我要读出斥责的口气)——你们知道刘备和张飞是什么关系吗?(学生介绍“桃园三结义”故事,教师评:你了解的真多!)——是啊,为了请诸葛亮,刘备竟然斥责自己的结拜兄弟,可见其:“求贤心切,一片诚心”,(学生接话,教师点着黑板上的“诚”)谁来用斥责的口气读读这句话,体会体会刘备当时的心情。(指名一学生读)——你们注意到这句话后面的标点了吗?怎么可以随便派个人去呢?就是非得——刘备出马,(学生接话)可见刘备对诸葛亮的——敬仰(学生接话),谁带着这样的心情,再来读这句话。(再指名一学生读)——若学生把“大贤”一词读得不错,导——我觉得你“大贤”一词也读得不错,为什么要这样读?(学生说话)是呀!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读出刘备的那份诚心、那份敬仰(齐读刘备的的话)——在刘备眼中诸葛亮是“大贤”,而在张飞眼中诸葛亮只是一个——“村夫”,(学生接话)谁来读读张飞的话(指名一学生读)谁能读出不同的感受?读出“猛张飞”的感觉?(再指名一学生读——真不愧为“猛张飞”!)——来,我读张飞,你们读刘备,我们来进行一次对话。(分角色对读)。

方案二:

◇若学生一上来把“大贤”一词读得不错,教师则启:“大贤”这儿读得特棒,你为什么要这样读?(学生说话)是呀!谁来读读这句话,读出刘备的那份诚心、那份敬仰(指名一学生读)若学生把“胡说!”一词读得不错,导——你除了“大贤”这个词语读得不错外,“胡说!”这儿也读得很棒,你为何要这样读?(我要读出斥责的口气)——你们知道刘备和张飞是什么关系吗?(学生介绍“桃园三结义”故事,教师评:你了解的真多!)——是啊,为了请诸葛亮,刘备竟然斥责自己的兄弟,可见其:“求贤心切,一片诚心”,(学生接话)谁来读出斥责的口气,体会体会刘备当时的心情。(指名一学生读)——你们注意到这句话后面的标点了吗?怎么可以随便派个人去呢?就是非得——刘备出马,(学生接话)可见刘备对诸葛亮的诚意,带着这样的心情,让我们来齐读这句话,感受感受。(齐读刘备的的话)在刘备眼中诸葛亮是“大贤”,而在张飞眼中诸葛亮只是一个——“村夫”,谁来读读张飞的话(指名一学生读)他哪里读得好?(学生说话)你们了解张飞的性格吗?谁能读出不同的感受?读出“猛张飞”的感觉?(再指名一学生读——真不愧为“猛张飞”!)——来,我读张飞,你们读刘备,我们来进行一次对话。(分角色对读)。

方案三:

◇若学生一上来读得很一般,教师则导:能说说你对这组对话的体会吗?(为了请诸葛亮,刘备斥责自己的弟弟,可见他的诚意)那谁能读出刘备斥责的口气呢?——下面按“方案一、方案二”走。

(2)教师导:刘备怒斥张飞的背后是对诸葛亮的一片诚心啊!(教师点着黑板上的“诚”)

b.自由对读——亲历

这个同学是抓住刘、张二人的对话来体会刘备的诚意的,真好!还有哪些同学也是通过刘、张二人的其他对话来体会的,你来读——(随学生朗读完,大屏幕逐个出示)(第一句暂时隐蔽)

张飞说:“一个村夫,何必哥哥您亲自去呢?派个人把他叫来得了!”

刘备斥责他:“胡说!孔明是当今大贤。怎么可以随便派个人去呢?”

张飞埋怨说:“天寒地冻,还是回新野避避雪吧!”

刘备说:“我冒着风雪正是为了让孔明知道我的诚意。你怕冷,自己回去吧!”

张飞说:“哥哥不用去了,我用一条绳子把诸葛亮捆来就是了!”

刘备大声斥责说:“你怎么如此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只让云长同我一起去。”

张飞说:“既然二位哥哥都去,小弟怎么能落后呢!”

刘备说:“你一起去也行,但要懂得礼节。”

(1)你们同桌,或者前后同学,你读张飞,我读刘备,选择三

组对话中对你们触动最大的一组,先自由读读,等会儿,请你们展示。(学生合作分角色读)

(2)好,哪两个同学先来?有人说,听话听音,你可要认真

听,看看你能听出些什么?

a.当学生读到第二读组对话时,(导:你们俩读出了话中之意)教师启:你听出了什么?(听出了张飞的埋怨,刘备的诚意、气愤)是呀!数九寒天、雪花纷飞,谁不会埋怨呢!谁也来埋怨一下?(指名一学生读张飞的话)面对着张飞的埋怨,谁来教训他一下?(指名一学生读刘备的话)教师接:刘备真可真是用心良苦呀!我们要读出这种感觉?(齐读刘备的话)

b.当学生读到第三组对话时,(导:你们俩读出了弦外之音)教师启:你们听出了什么?(听出了张飞的不耐烦,刘备愤怒)你注意到刘备是怎样说这句话的吗?(大声斥责)大声斥责的口气是怎样的?谁来读?(指名一学生读),谁跟他读得不一样?(指名一学生读——你给自己的朗读打几分?——推荐一个同学再读)教师导:刘备越大声斥责,越可见其拜访孔明的诚心!(教师点着黑板上的“诚”)

c.当学生读到第四组对话时,教师启:你们又听出了什么?(学生说话——导:他就怕张飞失去了礼节)

c.集体引读——升华

(1)来,让我们连起来,把你感悟到的读出来吧。(大屏幕上四组对集中出示)我也想参与到大家的朗读中来,行吗?谢谢!一、二组读刘备,三、四组读张飞,准备——

一顾茅庐,三人失望而回,没几日,刘备又要去卧龙岗,张飞说——(学生读)刘备斥责他——(学生读)当时正是数九寒天,雪花纷飞,张飞埋怨道——(学生读)刘备说——(学生读)二顾茅庐,,三人又怏怏而归。寒冬刚过,早春来临,刘备欲三顾茅庐,张飞不耐烦地说——(学生读)刘备大声斥责说——(学生读)张飞想了想,知趣地说——(学生读)刘备说——(学生读)

d.创新对读——滚烫

(1)导:张飞经过刘备这番教导,也就知趣的随着刘、关二人第三次来到隆中,久等不见孔明,张飞的牛脾气又发了,他气急败坏地对关羽说——(学生齐读张飞的话)(这张飞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

(2)而此刻,刘备又会说些什么呢?书中无文字,图中无声音,你能想像到刘备会说些什么?怎么样地说呢?

(大屏幕出示)

张飞气极了,对关羽说:“这个先生怎么这样傲慢!等我到草屋后面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来!”

刘备 说:“ !”

(3)同桌之间先说说——交流。

(教师评价点:抓提示语“斥责——大声斥责——怒不可遏”,

◇ 你们真是刘备的知音啊!

◇ 嗨!还真跟刘皇叔真心有灵犀呢!

◇ 如果我是刘备,我会对你说:知我者,非莫属也!)

(3)短短的一组对话,我们就从张飞的不耐烦、鲁莽中悟出了

刘备的一片诚心。(板书:诚)刘备的这份诚意可真是令人感动呀

《三顾茅庐》简要教学流程 篇4

课本剧《三顾茅庐》《小珊迪》

(刘备,关羽,张飞,小童,诸葛亮)(帽子,扇子,马鞭,茶杯)

序幕:一段优美的笛声拉开序幕。

旁白: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四起,百姓身处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为了天下太平,刘备领兵出战,但是因为缺乏谋士,屡战屡败。经过徐庶的推荐,决定请名士诸葛亮做军师。可是,刘备连着去了两次诸葛亮在隆中的家里,却都没见着,便决定再去第三次,于是留下了一段三顾茅庐的佳话……

张飞:诸葛亮不过一个村夫,值得大哥你亲自去三次吗?叫个人把他绑来不就行了。

刘备:胡说!诸葛先生是旷世奇才,怎么可以绑来?你如此无礼,今天不必跟着我去了。

关羽:大哥不必生气,三弟只是见你日夜操劳,担心你太过劳累罢了。

刘备:三弟,你得答应我不再无礼,否则今天不再让你跟去了。

张飞:(无奈地点头)我不开口便是。

(三人骑马前往隆中)

张飞:(跑在最前面,手指前方)再有半里就到了。

刘备:(赶忙下马)。

关羽:(下马)大哥,怎么了?(张飞也下马了)

刘备:诸葛先生乃高人名士,笔者诚心相请,不能再像前两次一般骑马直闯了,辛苦两位贤弟,跟着我步行这一段路吧。

(关张二人极不情愿地“嗯”了一声,跟在刘备身后步行。来到门前,刘备敲门,小童开门。)

刘备:今天先生在家吧?

童子:刘皇叔您又来啦,先生正在睡觉,我去叫醒他吧。

刘备:(急忙压低声音,摇手)不要吵着先生休息,我在这儿等等!

(刘备转身对向关羽、张飞)

刘备:你们在门外守着吧,没事不要进来。

旁白:过了好长时间,诸葛亮还没醒。

张飞:什么人啊,这么傲慢!我大哥站在门外,他竟然高枕长眠,我去后门放把火,看他醒不醒。

刘备:不得无礼,退下。

(张飞退去)

关羽:大哥,这人如此傲慢,我看他是无德无才,不值得您在这儿浪费时间,还是快快回去吧!

刘备:连徐庶都自叹不如,必定是有真才实学之人,你不必多说,和三弟做伴去吧!

旁白:三四个小时过去了,诸葛亮终于醒了。

诸葛亮: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诸葛亮起身)

童子:刘皇叔已等候多时了。

诸葛亮:为何不早唤醒我,你先招呼刘皇叔去,我马上出来。

旁白:听到屋内的声音,刘备十分欣喜,快步进门。

刘备:久闻先生大名,如雷贯耳,在下刘备,在此等候多时。

诸葛亮:不知刘皇叔到来,很是抱歉,皇叔有事吗?

刘备:想请先生出山,助我一臂之力。

诸葛亮:我是山野之人,屡次让您白来,实在太惭愧,只是我闲云野鹤惯了,无心过问政事啊。

童子:(上茶)先生请用茶。

旁白:二人对坐,一边用茶,一边谈论国家大事,诸葛亮从当今时局,谈到三分天下有其一,谈到刘备可一统天下,汉室有望可兴……刘备如获至宝,暗暗叹服。

刘备: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真令我有如茅塞顿开啊。先生这样的人才,怎么忍心看奸臣当道,生灵涂炭,百姓受苦?愿先生助我振兴汉室……

(哭泣,下跪)

诸葛亮:(跪下,扶住刘备)皇叔诚意,孔明明白了,为成就皇叔大志,孔明愿效犬马之力。

刘备:多谢先生。

诸葛亮:皇叔请起。

(音乐起)

旁白:刘备的真诚、谦虚、仁厚终于感动了诸葛亮。有了诸葛亮这个军师,刘备如鱼得水,他的实力一天天强大起来。赤壁之战后,刘备建立的蜀国,与北方曹操的魏国,南方孙权的吴国,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演员上台,谢幕)

《三顾茅庐》简要教学流程 篇5

目标点击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了解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的经过,感知刘备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3、学习比喻的修辞手法,体会作用,尝试仿写。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了解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的经过,感知刘备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2、教学难点:学习比喻的修辞手法,体会作用,尝试仿写。

课堂流程

一、 诵读名言:精诚所致,金石为开。

二、 明确目标,教师引领。

1、提问:谁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谁还看过小说《三国演义》?

2、研讨题意:

(1)“三顾茅庐”中的“顾”是什么意思?“茅庐”呢?

(2)“三”指的是刘备他们拜访诸葛亮一共去了三次,还是特指第三次?为什么?

(3)作为课题来讲,“三顾茅庐”表达了怎样的思想?

(4)作为成语来讲,“三顾茅庐”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

三、自主学习,帮扶训练。

1、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思考刘备为什么要诚心诚意地三顾茅庐邀请诸葛亮出山呢?(可用文中的一句话作答)

3、反复读,分角色读第二自然段。找出刘备责怪张飞的话。(交流:为了“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最最要紧,最最关键的是要懂得什么。)

4、读读、想想、画画、议议。(按“出发前、将到时、到达后、出山后”的顺序说说在刘备第三次去隆中邀请诸葛亮的过程中,哪些地方具体表现出了他对诸葛亮的十分尊重。)

5、仿照第三自然段描写景色秀美先整体后部分的写法,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四、分享提升,穿插巩固。

1、谈感悟,从张飞与刘备的对话中,从三请诸葛亮的过程中感悟到什么?

2、品析人物特点。(提醒学生抓关键词、句分析,相机追问)。

3、分享所仿写的句子。

教后反思

《三顾茅庐》一文通过写刘备三次亲自去隆中拜访诸葛亮,邀请他出山, 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表现了刘备对贤才的虔诚和渴求,反映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同时,赞颂了刘备和诸葛亮之间的亲密友情。

上完课之后,我感觉有四个方面比较成功:

一、思路明白,设计清晰。

设计本文的教学,我以刘备责怪张飞的话----“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为突破点,教学时紧扣“尊重”这一中心词,依循“出发前”、“将到时”、“到达后”、“出山后”的顺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突出了刘备的语言、动作、心态和诸葛亮的“隆中决策”,使刘备尊重人才和诸葛亮确为奇才相映生辉,学生在领悟文本的过程中思维敏捷、自信而活跃,整个课堂气氛融洽而愉悦,效果良好。

二、采用多媒体教学,趣味性强。

我为了避免教学时枯燥、乏味,采用了多媒体教学,精心制作了14张幻灯片,有教学目标、有重难点、有重点句段、有三国时期群雄纷争图、有三分天下三国鼎立图、有古隆中图。既使学生清楚直观、又增强了趣味性,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学习。

三、导入课文,简捷自然。

导入课文时,我避免了繁琐的介绍,而是联系电视剧及古典小说,由学生看过、读过导入课题,水到渠成,简捷自然。

四、抓住细节描写,品析人物性格。

本文关于刘备的语言、动作、心态等在文中作者都刻画地非常好,引导学生抓住这些细节描写品析刘备的性格特点,从而引导学生在写作中运用。

但是也有三点不足之处:

预设不足,时间紧迫。

本文最精彩描写景物部分,并用“来到……只见……”仿写比喻句,由于我设计课文时,预设不足,没想到学生会在理解课题“三顾茅庐”中的“三”是写刘备三次去隆中还是写刘备第三次去隆中这个问题卡壳,耽误了时间,所以在最后仿写比喻句时时间紧迫,没来得及让学生展示,没有收到预设的效果。

重点字,领悟不透彻。

在品析第二自然段中关羽和刘备对话部分,关于“嚷”到的“嚷”时,没有让学生真正“嚷”出来。

今后,在课文设计时,一定要给自己的课堂留有一定的“空隙”,应付可能出现的“意外”,同时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多与别的老师沟通交流,多听专家讲座,多听其他老师的课,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使自己的课堂更有高度、更有趣味性,使学生更感兴趣、更喜欢,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三顾茅庐》简要教学流程 篇6

作者:无锡市羊尖中心小学席丽新转贴自:转载点击数:49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二

无锡市羊尖中心小学 席丽新

《三顾茅庐》是苏教版第七册的一篇课文。它取材于我国的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三国演义》,是一篇具有很强的人文性的文章。不过,这种历史题材的内容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不易理解。但是,我迎难而上,选择这篇课文上了一堂公开课。在“大语文观”的指导下,本着“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系统效应,我课前了解情况,课中多法并用,课后拓展延伸,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课前,了解情况,充分铺垫。

教学不打无准备之仗。一开学,我就作了一个小小的调查。发现我们这些刚升入四年级的农村孩子,读过大部头的《三国演义》的几乎没有,看过电视连续剧或者少儿版的《三国演义》的也是一小部分,只有少部分男同学搜集过大量的三国人物卡,对其中的一些人物和事件略知一二。针对这种情况,如果我们拉出来就上这篇课文,很可能出现学生游离于课堂之外的现象。作为课堂主人的学生无法真正进入角色,无法真正体验感悟到文章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于是,我布置了一项长时间的预习作业:建议同学们自己去阅读《三国演义》;建议同学把搜集过的三国人物卡带到学校,在课间玩耍时互相交流;同时,我也利用晨会课、中午午读时间给同学讲三国故事。虽然,孩子们只是模模糊糊、囫囵吞枣地了解了一些三国内容,不过,这样做,很好地激发了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探究课文的欲望。这正是我所期望的。

二、课中,以读为本,多法并用。

(一)情境导入

1、上课伊始,在悠悠的古乐中,我抱着一本《三国演义》走出,并缓缓叙述:“《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书中有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

2、拿出“诸葛亮、张飞、关羽、曹操、孙权、刘备”这些人物的卡,通过实物投影放大,让学生根据人物的特征猜猜他是谁,并作简单介绍。

3、转入课题:“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纷争。刘备胸怀大志,急于寻求人才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于是历史上就有了《三顾茅庐》这个故事。”

(悠悠古乐把学生带入了历史的情境,三国人物卡把学生的目光集中到几位重要人物的身上,教师的叙述把学生自然地领入本课的学习。)

(二)、初读释题

“三顾茅庐”是什么意思呢?你能通过朗读课文来解释吗?让学生自由读课文。

生1:刘备三次到茅庐去。

生2: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

生3:刘备、关羽、张飞三次到茅庐去拜访诸葛亮。

生4:桃园三结义三次拜访诸葛亮。

(以往的解题,往往是直接让学生说说课题是什么意思,或者让学生根据题目质疑,而这次是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来释题。实践证明,这一富有创意的设计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各种答案喷涌而出。课堂上的热闹已不是流于形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精神真正得以体现。)

(三)赛读体会,学习第二自然段的对话

1、刘备三顾茅庐,前两次都没有见着诸葛亮。课文重点写了第三次拜访的经过。第二自然段写了去之前张飞和刘备的对话。

2、张飞叫嚷起来,他是怎么叫的,老师也来读一读,请同学们评一评老师读得怎样?你愿意跟老师比一比吗?

3、刘备听了很生气,他怎么说的,指名学生读,请大家评一评他读得怎样?你能比他读得更好吗?

4、师生合作读对话,同桌合作读,体会张飞、刘备不同的性格。

(多形式的评读、赛读、合作读,增加了读得趣味性。加上一开始老师的范读就比较夸张到位,学生易于摹仿,学生自然地体会到张飞这个人个性比较豪爽、鲁莽,刘备比较稳重,尊重人才,为学习后文奠定了基础。)

(四)看、议、读、悟,学习第三自然段的动作

1、看一看:刘备究竟是怎么拜访诸葛亮的呢?请看录像。(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中的一段,与课文内容相当吻合。)

2、议一议:欣赏完毕,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议一议你看到了什么?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全班汇报。

生1:离诸葛亮家很远,刘备就下马步行。

生2:刘备敲门很轻。

生3: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于、张飞在门外等着,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上等候。

生4:他们等了很长时间。

生5:一听到诸葛亮醒来,刘备就快步走进草堂,与他相见。

3、读一读:再来让学生读课文。学生的脑海犹如放电影一般全活了。

4、悟一悟:此时,请学生谈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的感受是真切的:刘备等人十分耐心,其实他内心急切,足可以看出刘备待人的真诚。

(五)串教比喻

课文里有三个比喻句:

1、那里的山岗蜿蜒起伏,好似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

2、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3、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它们分布在课文的三个不同的地方。如果一句一句教,既繁琐,学生又不易理解。于是,我在讲到刘备终于见到诸葛亮后,把这三个比喻句连成一串珍珠一块儿教:“刘备的诚意终于打动了诸葛亮。刘备如此虔诚邀请的人肯定是个了不得的人物。”(教第1句)“诸葛亮出山后是怎样辅佐刘备的呢?”(教第2、3句)这样既节省了时间,有前后贯通,融为一体。

三、课后,拓展延伸,开阔视野。

课文学完了,但我在想,我们难道仅仅是告诉学生这样一个历史故事吗?答案是否定的,不。

我们不仅要知道这样一个故事,知道刘备求贤若渴,待人诚心诚意,还要让学生换位思考:假设当时站在门外等候诸葛亮的是你,你会怎么做?在日常生活中你待人真诚吗?

我们不仅要知道这样一个三国故事,还要继续阅读《三国演义》,了解三国的其它故事,品位祖国的灿烂文化。我设计了以小队为单位出一期“话三国”手抄报,举行一次班级“讲三国”故事比赛。

(可喜的是教完这篇课文,班级里几乎人人有了一本《三国演义》。连平时成绩较差的同学也课间放弃休息,捧着《三国演义》如饥似渴地读着。在教学这一单元后面练习中的“熟记成语”时,有同学发现这八个成语(初出茅庐才华横溢/ 料事如神胆大心细/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独木难支回天无力)就是诸葛亮一生的写照,给我们构建了一个鲜活的多维立体的诸葛亮形象。

教后反思:

1、“生活处处皆语文。”课堂上的40分钟,就是学生生命里的40分钟,学生是在学语文。而课前的预习,课后的巩固,各种实践活动,学生都在学语文,用语文。我们老师应该充分理解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使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紧密衔接。老师不单是完成指定的教学任务,而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的求知欲。特别是像这一类历史性题材而且是选自古典名著的美文,更应该引导学生到美的世界去探求,去创造,让知识内外沟通。这样的教学才具有可持续性。

2、“功夫在课外,得法于课内。”要让学生在广阔的天地里学语文,首先必须上好语文课,使学生爱语文。这节课较好地改变了目前教学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现状,摒弃繁琐的分析,以发展学生的思维为重点,让学生自读自悟、乐于探究、主动求知,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核心理念-----在合作学习中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

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搜索!

《三顾茅庐》简要教学流程 篇7

第二课时:

t:你认为哪些地方表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

s:诸葛亮出山后,刘备把他当做自己的老师,两人同桌吃饭,同榻睡觉……

t:你这是请他出山之后的“诚心诚意”,之前呢?

s:“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你再帮张飞“嚷一下”

t:自己练一练,看谁来做一次“猛张飞”。

你说张飞嚷时是怎样的心情?

s:生气、讨厌(怎么搞的又去了)

个别读/齐嚷

t:“捆”只能捆来人却捆不来人的心啊!刘备怎么说?

s:齐读

t:这地方能看出刘备诚心诚意,还有什么地方?

s:“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侍侯。”

t:刘备为何让他俩在门外等侯?

s:刘备怕他俩打扰诸葛亮,怕张飞闹堂……

t:是啊,刘备是怎样“恭恭敬敬”的,看这个恭字,(指导识写出恭)

谁来表演一下刘备恭恭敬敬……]

s:一生表演(两手立正站好)

t:一个刘备,还有不同站法吗?

s:另一生表演(低头弯腰,双手抱拳)

弯腰低头是对一个人的尊敬

t:噢,更恭敬,这样才能体现对人的虔诚和恭敬。

看看书上刘备站了多久,一个时辰就是?两个小时,还有一个时间,半晌是多长时间?“半天”起码也得一个小时,同学们想象一下,刘备恭恭敬敬站了半晌又两个时辰……刘备是什么人?诸葛亮又是什么人?你知道他们年龄吗?……一位47岁的首领,对着一位27岁的毛小伙子站了半晌,一个站一个还躺着。哎呀,了不起啊!齐读这部分。

s:在等的时候,张飞……刘备急忙又把他拦了回去。

t:还有哪些地方体现刘备的诚心诚意?

s:“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刘备“轻轻”敲门说明他怕惊醒诸葛亮,对他尊重、诚心。

t:噢,抓住了“轻轻”,连敲门声都是那么小心翼翼。生怕惊醒了诸葛亮。

s:还有这里也能体现出刘图示的诚心诚意。“刘备站在台阶下等候。”封建社会是分等级的。大臣参见皇上的时候是站在阶下,而此时,刘备是首领,诸葛亮不过是一介村民,刘备却站在阶下,可见他诚意。

s:“这次你就不要去了!”张飞是刘备的结拜兄弟。却没听他兄弟的话,说明诸葛亮比张飞更重要。

t:都突出了诸葛亮更重要。还有一些地方说明刘备的诚心诚意,他看见你,你看见他了吗?

s:“冬去春来”刘备在两兄弟不同意下去的时候,去了,可见他诚心诚意。

t:刘备是打马一路奔去的吗?

s: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t:他为什么不骑马到跟呢?

s:他怕马蹄惊扰了诸葛亮。

t:刘备不至于半里多路就下马,说明他把诸葛亮当成了自己的老师。

读读看,看谁能读出刘备的诚心诚意,谁就是小刘备。

s:读:“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才悠然醒来。”

齐读

转折

t:刘备轻轻敲门轻轻地进去,恭恭敬敬地等,等啊等啊,诸葛亮翻了个身,又等啊等啊,等了半晌,才悠然醒来,刘备先前等得那样耐心,这时刘备怎样?刘备为何那么“快步”?

s:刘备想见诸葛亮。

s:刘备见诸葛亮醒来很兴备,想马上进去和他讨论国家大事。

t:噢,刘备真是求贤若渴,那诸葛亮到底值不值得刘备这样“诚心诚意”地去请呢?读读最后两节。

s:读最后两节。

t:你读了有何体会,刘备为何“三顾茅庐”你看出来 了吗?

s:他得到诸葛亮就像鱼儿得水一样,这叫什么成语?

t:板书(如鱼得水)噢,我刘备是条再大的鱼,没有水又有何用啊!

得到诸葛亮就像什么?(板书:拔云见日)

你读过《三国演义》吗?诸葛亮帮刘打过哪些仗?

s:“火烧赤壁”、“草船借箭”……

t:以少胜多的办法,都是谁设计的,可见诸葛亮对刘备有多么重要,再读读最后一节。

t:(延伸)刘备“三顾茅庐”靠他的诚心诚意请出了诸葛亮。“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是三国的故事,那今天我们学了这故事又有何作用呢?

s:待人诚恳,谦虚

s:不要摆架子

s:对人要尊重……

t:诸葛亮用我们现在的说是什么?(板书:人才)

只有尊重人才,才能干一番大事。

二、请看练习4

用“来到……只见……”说几句话。(仿书上写)

1、提示:写你去过的地方,三分钟写三句话。

2、生写

3、师检查择优赏读:

我来到玉龙河,这里山绵延不断犹如一条盘旋的龙,这里树郁郁葱葱,河面清澈见底,像一面明亮的镜子。

4、调查及作业(把手放好坐正!)

班里有多少人看过或听过《三国演义》故事?(一半)

建议你为买来或借来少儿版本乃至连环画,一个月后,请你们的班主任搞一个“三国故事”演讲比赛。看谁的故事最能

《三顾茅庐》简要教学流程 篇8

一、 教材解读:

《三顾茅庐》选自我国古典长篇小说名著《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改写的。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课文写刘备三顾茅庐,一次比一次详细,尤其是第三次拜访,突出刘备虚心求教礼贤下士的精神。课文用张飞的莽撞、无礼,反衬刘备求贤若渴的态度。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4、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三、教学重难点:

1、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2、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总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8三顾茅庐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三、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三国演义》、群雄纷争。

2、板书课题。示范“茅”、“庐”两字写法;学生练习写“茅”、“庐”两字,写在课题旁边。

3、解题。理解“顾”、“茅庐”意思。

(二)初读课文

1、范读。(或听录音)

提问:谁“三顾茅庐”,刘备三顾茅庐干什么?“三顾茅庐”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

2、自渎课文。

①借助拼音读准生字新词;

②读熟读通顺课文;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③思考:通过读课文,你了解到刘备、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

3、检查自渎情况。

①检查字音掌握情况

A.生字卡片;

诸葛亮 辅助 捆来 尊重 卧龙 疏疏朗朗 潺潺

吩咐 恭恭敬敬 半晌 时辰 策略 茅塞顿开 同塌 讨论

B.重点字音:

疏 潺 晌 辰 诸 尊 吩 塞 策

C.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

②指名分自然段试读课文。

要求:不破词破句,不添字漏字,不复读,不唱读。边读边评议。

③感知文章主要结构:略写前俩次,详写第三次。

④讨论:通过读课文,你了解到刘备、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

(三)作业:

1、描红

2、抄写生字新词

3、给下列生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吩(feng fen) 辅(fu fu) 晌(xiang shang )

辰(cheng chen ) 诸(zhu zu ) 卧(wo wu )

板书:

刘备:尊重人才 诸葛亮:雄才大略

第二课时

一、 教学内容:8三顾茅庐

二、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有条理的复述课文。

2、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3、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出示生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抽读生字卡片

(二)细读课文

1、细读第一自然段。

(1)自由轻声读课文。

思考:这段话告诉我们什么?刘备为什么还要去拜访诸葛亮?

(2)填空:

刘备( )前往隆中( )诸葛亮,( )地( )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大业,但都没有见着。

(3)讨论填空,理解重点词语:两次、拜访、诚心诚意、邀请,体会刘备求才的急切心情和虔诚态度。

(4)指导朗读,体会。

2、学习第2——4自然段,

过渡:刘备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第三次来到隆中诸葛亮的茅庐,终于见到了诸葛亮先生,请到了一位智谋过人的军事,留下一段佳话。下面,我们来学习第2——4自然段。

(1)小组学习。读课文,思考:

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划出刘备有关动作、语言、神态等词语、句子,读一读,想一想。

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雄才大略?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想一想。

(2)讨论问题一: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

要点:

①第二自然段。重点指导分角色读张飞、刘备的话,讨论,指导朗读,细细感悟品味刘备对人才的敬重、虔诚;

②第三自然段。精读赏析:“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走、恭恭敬敬、等了半晌、又等了一个时辰、快步走进”等重点词语的细节描写;讨论,指导朗读,感悟刘备对人才的敬重、虔诚。

③第四自然段。同塌睡觉、同桌吃饭等。

(3)重点句理解。

3、讨论: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①理解句子:刘备听了茅塞顿开,象拨开了云雾见到了青天。

比喻句教学,什么比做什么?体会比喻句的精妙。

② 理解句子:我得到到诸葛先生,就象鱼儿得到水一样啊!比喻句教学,什么比做什么?体会比喻句的精妙。

(三)总结、写作特点

刘备、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出人物的特点的,指名读有关的语句。

(四)指导复述课文。

1、理清课文脉络。

两次拜访没见到

上路前

第三次拜访的经过 见面前

见面后

刘备、诸葛亮的鱼水情

2、看板书学生自由练说。

3、指名复述。

(五)指导用“来到……只见……”说话。

1、指名读:“他们来到隆中……秀丽宜人”。

2、分析:写了那些景物,按什么顺序写的?描写这些景物有什么作用?

3、指导用“来到……只见

4、自由练说,同桌说,指名说。

(六)布置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部分作业

板书设计:

8三顾茅庐

两次拜访没见到

上路前

第三次拜访的经过见面前

见面后

刘备、诸葛亮的鱼水情

《三顾茅庐》简要教学流程 篇9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中的一部由历史小说改编的课文《三顾茅庐》,课文讲述了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邀请他出山,辅佐自己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文中着力刻画了刘备的动作、语言、神态等,重点表现了刘备对贤才的虔诚和渴求,同时看出诸葛亮的的确确是一位旷世奇才。本课语言通俗易懂,适合小学生阅读,细节描写是本文的重要特色。另外,环境描写和对比、比喻等修辞方法的恰当使用也是本文的一个亮点,是对学生进行语言积累,强化写作技巧的一个很好的素材。

学生们虽然对《三国演义》的一些小故事略知一、二,但毕竟不够全面,所以对人物的性格特点及课文的背景也了解得也不够透彻,根据新课标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相结合的教学目标体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特色,我初步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三、四自然段。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认识2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事物之间的联系,学习“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4、凭借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感受刘备三请诸葛亮的诚心诚意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我将目标3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目标4为是教学难点。

以上目标,我初步设想通过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我将采用“质疑读、合作读、评价读”等多个层面的读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首先,我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插曲,为学生再现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继而出示课题,在引导学生通过字典来理解

“三顾茅庐”这个成语的意思后,以“刘备三顾茅庐是为了_________”这一填空,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接着,结合初读检查,指导学生再读课文的每个自然段,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着”、“塞”两个多音字,运用多重方法理解词语,如通过查词典来理解“蜿蜒、茅塞顿开”;通过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辅助、悠然”。在读的过程中,可以采用指名读、小组读、评读等多种方式,着重引导学生把课文读通、读流利,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读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理清文章脉络,初步了解本文的写作特色。我还为学生布置了这样的课堂作业,找到文中三个比喻句抄写下来,想想句子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为下节课进一步品读课文打下基础。

下面我将重点谈谈第二课时的设计

这一课时的教学,我设想以“诚心诚意”为品读文本的切入点,通过“复习导入,整体感知”“精读感悟

体会诚意” “品悟比喻句,读写结合”三个环节引领学生深入文本。

一、复习导入,寻找切入点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文中的人物有了初步的了解。所以,上课伊始,我首先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刘备这个人物的印象,在学生的交流中,我相机出示课文的第一自然段,鼓励学生通过自读、评读感受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并由这一词语引发疑问:刘备诚心诚意表现在哪些方面?刘备为什么对诸葛亮这样“诚心诚意”?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得到了哪些回报?让学生以此为切入点,随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线索更清晰,更能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精读感悟 体会诚意

1、抓住人物对话,感悟人物品质

围绕以上3个问题,我引导学生到二——四段中去圈一圈,画一画,分别用 _和﹍,找出人物对话及人物的动作,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读一读,品一品,体会其中的含义,品味人物的精神。而后指导学生有层次地进行汇报,教师适时点拨。例如:在学生汇报人物对话一部分时,我相机出示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边读边想象对话时的场面 ,教师适时范读,指导学生读出张飞“嚷”时的语气和神态,体会他嚷时不耐烦的心情及他率直的性格。读出刘备责备兄弟时的内心的想法,体会出他对诸葛亮的尊重。这时学生再读时眼前的画面更加真实,学生也更能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2、抓住人物动作,体会诚心诚意

文章的三、四自然段是本文的重点,在学生汇报人物动作一部分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几个重点句子:“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侯。” 中的“下马步行、轻轻敲门、“恭恭敬敬”等词语体会刘备对诸葛先生的尊重,届时,我还将鼓励学生以多种方式诠释自己的理解,如通过朗读再现当时的画面,通过课文的插图,感受刘备的谦卑。通过表演体现刘备的求才若渴的心情。接着,我启发学生想象:刘备就这样等啊等啊?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他这样站了多久?此时此刻,刘备会想些什么?在学生的交流中我引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这句名言,此时,学生更深切地体会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

这时再次引出课前的问题:刘备为什么对诸葛亮这样“诚心诚意”?“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得到了哪些回报?”并引导学生自读第四小节,透过 “群雄纷争”“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结合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学生不难看出诸葛亮的雄才大略,而刘备有了诸葛亮的指点更是拨开云雾见青天。这也是刘备三顾茅庐的原因。

三、品悟比喻句,读写结合

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回读课文,找出文中的三处比喻句:“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象一条等待时机的卧龙。”“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了水一样啊!”,指导学生想一想,句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这样比喻有什么好处,引导学生仿照例子说几句比喻句。在此处,我还将安排一个小练笔,让学生结合文后第5题的要求,用来到……只见……进行仿写,使读写结合落到了实处。

在课后,我将布置这样几个供学生多项选择的作业:1、读读《三国演义》,将精彩段落摘记下来。2、将《三国演义》的一个小故事改编为小课本剧,在班会上进行表演。

以上是我的初步设想,在教学中,我将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及调整,以达到最佳效果。

8.三顾茅庐

诚心诚意

刘备 —————→ 诸葛亮

←—————

辅助

《三顾茅庐》简要教学流程 篇10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落实目标1—4

教学过程: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落实目标5—7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解题回顾课文主要内容,听写复习生字词

过渡: 同学们,上节语文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三顾茅庐》,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三顾茅庐》。下面请大家读课题。

1、学生读题,课文的主人公是谁?你能把课题说出完整的一句话?

2、请学生根据短文和拼音听写生字。

刘备两次请zhū ɡě(1)亮出山辅助自己,都没有见着。第三次时,张飞要把诸葛亮捆来,刘备怪他不尊重人才。他们来到隆中,只见这里山冈蜿蜒起伏,松林疏疏朗朗,溪流清澈见底,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yí( 2 )人。诸葛亮正在草tánɡ(3)午睡,刘备ɡōnɡ ɡōnɡ(4)敬敬地站立等了半shǎng (5)。又过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醒。刘备听了他的策略后,茅塞顿开。后来,诸葛亮出山,刘备经常和他tǎo(6)论天下大事。这就是三ɡù máo(7)庐的故事。

3、大屏幕出示答案,订正并自由朗读。

第二板块:欣赏美景,感受“才华”

过渡:我们知道:刘备两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都没有见着,于是他带着关羽、张飞第三次来到隆中去拜见诸葛亮,可这里却先插入一段隆中的景色描写,你觉得是否合适?找出来,读一读,体味一下。

1、欣赏美景,出示图文

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1)读这段话,里面写了哪几种景物?

(松林、溪流、竹林)

(2)积累词语

怎样的松林? (疏疏朗朗)读好这个词组 (疏疏朗朗的松林)

是啊,稀疏而又清晰的松林,上面或许还有可爱的小松鼠在跳来跳去呢!

怎样的竹林? (青翠欲滴)读好这个词组 (青翠欲滴的竹林)

那颜色绿得都快要流出来了!

怎样的小溪? (清澈见底) (潺潺流动)

读好这个词组。(清澈见底的小溪)(潺潺流动的溪流)

我猜想,那里面的溪水一定非常甘甜!

(3)这里的景色秀丽宜人,谁来读好这句话?

过渡:诸葛亮就住在隆中的卧龙冈,这是一条怎样的山冈?

2、感受“才华”

a、出示图文

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

(1)读这句话

(2)什么叫做“蜿蜒起伏”?看图做手势理解。

(3)在这句话中,作者把什么比作什么?

(4)作者把蜿蜒起伏的山冈比作卧龙除了因为山冈的形状像卧龙,还因为什么?

(作者把蜿蜒起伏的山冈比作一条卧龙除了因为山冈的形状像卧龙,还要说明隐居在这里的诸葛亮就像一条卧龙一样等待着施展才华的时刻到来。)

(5)引出二顾茅庐时诸葛均吟诵的诗歌,进一步感受诸葛亮的才华和等待时机。

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

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

乐躬耕于垄亩兮,吾爱吾庐

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

其实真正等待时机腾飞的是——(诸葛亮),人们称诸葛亮为——(卧龙先生),诸葛亮虽然——身居隆中,其实他——时时关注国家大事,等待时机——出山,为统一中原——出力。这就是此处景物描写的烘托作用与写法。你觉得这部分的景色描写需要吗?(需要,太需要了!)

让我们再来美美地读读这段美丽而神奇的隆中景色。

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过渡:诸葛亮果真是个有人才的人吗?(板书:人才)(是)是的,他不仅才华横溢、雄才大略,还在等待时机,你看,就在那个茅草屋里,刘备听了他的话茅塞顿开。

b、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什么叫“茅塞顿开”?(本来不明白,现在一下子明白过来。)

过渡:后来,刘备对他们结拜兄弟关羽和张飞说——

c、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1)这三个句子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都是比喻句)

(2)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要是这样写就具体了,后半部分是对前半部分形象具体的说明。)

(3)读好这三个比喻句。

第三板块、分析“言行”,感受“尊重”

过渡:刘备是怎样请到诸葛亮的呢?请同桌分角色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想一想,前二次没见着诸葛亮,第三次去请的时候,张飞说些什么?刘备说些什么?分别是怎么说的?

(一)语言

1、同桌分角色读第二自然段。

2、交流。

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

(1)什么叫“嚷”?谁来读一读张飞的话?

过渡:刘备听了怎么说?

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

(2)点出“生气”。刘备怎样“生气”地说?谁来读一读刘备的话。

(3) 只要抓住了张飞和刘备说话时样子的词就能把这两句话读好,

(4)从这次人物对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刘备的诚意;对人才的尊重。)让我们分角色再读读这两个人物的语言。

过渡:刘备这样说的,又是怎样做的呢?请同学们默读第三自然段,划出刘备动作的词。

(二)行动

1、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边读边划出刘备动作的词。

2、交流

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走进、恭恭敬敬地站、等候、快步走进

3、这些词说明了什么?

(1)为什么离诸葛亮住处半里多路就要“下马步行”?诸葛亮又看不见? (怕惊着诸葛亮)

(2)“轻轻敲门”说明了什么? (怕惊扰诸葛亮)

(3)童子说诸葛先生正在睡觉,刘备“轻轻地走进去”,说明了什么?(怕吵醒诸葛亮)

(4)“恭恭敬敬地等候”又说明了什么? (对诸葛亮有礼貌)

这一等等了多久?

(5)当诸葛亮醒来时,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又说明了什么?(不想让诸葛亮等得太久)

4、读好这些词语。

(1)“下马步行”:脚步轻一点,不要打扰了诸葛先生;

(2)“轻轻敲门”:敲得轻一点,显得自己有礼貌;

(3)“轻轻地走进去”:走得轻一点,可别惊醒了正在睡觉的诸葛先生;

(4)“快步走进”:动作快一点,可别让诸葛先生久等了。

5、把这些词语送到这段话中读一读。

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出来开门的童子告诉刘备,诸葛先生正在草堂午睡.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等了半晌工夫,诸葛亮翻了一个身,又朝里睡着了。又过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

6、你们是从行动中体会到刘备的诚意的,为了让大家更好的感受这些地方,先让我们一起回到“三顾茅庐之隆中相见”这一历史时刻,你可要细细地去品味呦!(观看录像)

7、看!诸葛亮在温暖舒适的床上高卧不起,刘备却在春寒料峭的门外恭恭敬敬等侯,面对着此情此景,面对这感人的一幕,你能把书上描写刘备动作的语言读好吗?谁来读这部分。(同上)

8、刘备呀刘备,你可是刘皇叔呀,刘大将军呀,怎么对一介村夫如此这样呢?假如你就是刘备,你会对陪同的义弟关羽或张飞说什么呢?

◇ 你们真是刘备的知音啊!

◇ 嗨!还真跟刘皇叔心有灵犀呢!

◇ 如果我是刘备,我会对你说:知我者,非×××莫属也!)

9、同学们,你们真是刘备的知己呀,你就是刘备,就怀着这样的想法,这样的诚意,加上你们的动作,再读读这段话,把你的心情传达给大家。

10、提升

“下马步行”是“尊重”;“轻轻敲门”是“尊重”;“轻轻地走进去”是“尊重”;“快步走进”还是“尊重”。“尊重”、“尊重”,除了“尊重”,还是“尊重”,难怪张飞说要把诸葛亮捆来时刘备生气地说:(读)

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

11、把诸葛亮请了山后刘备又是怎样做的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

诸葛亮出山后,刘备把他当作自己的老师,同桌吃饭,同榻睡觉,一起讨论天下大事。

大家或许并不知道,刘备当时已47岁,诸葛亮才27多岁,整整比诸葛亮大了20岁;刘备是当时大名鼎鼎的“刘皇叔”,而诸葛亮却是一个“一无文凭,二无地位”的农民,刘备把他当作自己的老师,由此可见他对人才的“尊重”。(板书:尊重)

《三顾茅庐》简要教学流程 篇11

创新与实践

1、这篇课文是在原著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你可以把原著这一章节找来读一读,比较课文与原著的异同,体会原著的语言风格以及编者的用意。

2、描写人物时如能从细微处去刻画,会使人物有血有肉,栩栩如生。请留心观察你身边的人,挑选一个进行一段细节描写。

提示:

她第一次给我们上课时,显得很窘迫。白皙的脸涨得红红的,像喝醉了酒似的。手不知放在哪儿才好,眼皮从几缕漂亮的刘海后面不停地翻上翻下,黑葡萄般晶莹的眼珠闪动着聪慧的光芒,却不敢正视我们。高高的鼻梁下面,一张小巧的嘴巴紧紧地抿着。脚不停地在讲台上挪来挪去,腿似乎在微微颤抖……

附课后练习4提示:

(1)这是一句比喻,把蜿蜒起伏的山冈,比作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前半句是本体,后半句是喻体。

(2)这是一句比喻,把刘备听了诸葛亮对天下形势分析之后的感受,比作了拨开了云雾见到了青天。前半句是本体,后半句句是喻体。

(3)这是一句比喻,刘备把自己得到诸葛亮,比作鱼儿得到水一样。前半句是本体,后半句是喻体。

附课后练习5提示:

我来到祁连山数十里外的戈壁滩上,只见这儿一片辽阔,视线无阻,黑色的戈壁滩衬托着白色的雪峰,格外分明。此时日光从西方射来,正好使我领略了祁连山的另一侧面。在这柔和的光线下,雪却更加清晰,每一山峰上层层峦岭,道道峡谷,像雕刻出的缕缕冰纹,交相映错,而群山却是雪的峰、冰的剑,森然罗列,浩淼相联。

《三顾茅庐》简要教学流程 篇12

课前,教师和学生调侃(具体内容保密,嘿嘿……),笑声不断。正前方屏幕上打出关于《三国演义》的简单介绍。

师:孩子们,中国古代曾经有过一个时代叫做三国,那可是一个战火纷飞、风云际会、群雄逐鹿、英雄辈出的时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正是因为这个伟大的时代造就了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那就是——

生齐喊:《三国演义》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要一起的学习课文就是发生在那个时代的一个故事,节选自《三国演义》。它就是《三顾茅庐》。来,看老师写课题。

(老师很认真地板书课题,同时不断的唠叨)

师:看好了,“茅”字的横钩要比草字头略微长一点,这样才好看,最后一笔是撇;“庐”字的下面是一个“户”。凭老师的经验,这两个只是比较容易写 错的,下面,请大家在书上,课题的右边各写一个,不仅要写队,还要写好。

(学生写字)

师:我看到很多同学的课本上写着“已读课文三遍,”,“认真读过课文,”。看来,这篇课文大家已经预习过了,现在我检查一下,已经读过课文两遍的请举手。

(所有学生迅速举手)

师:很好,我们接着再检查,已经能保证自己能把课文读得又对又通的同学,请举手。

(学生陆续把手举了起来,等待片刻,还是有八只小手没有举起)

师:看来,有些同学还是对自己缺乏自信。(这句话师跟教海泛舟学的,事先没征得他的同意:))那么,我们就用两分钟时间,让这些同学重新唤起自信,让自信的同学更自信。大家来自由的读课文,只读那些你认为最难读好的地方,反复读,力气要花在刀口上。

(学生以哩哇啦地读课文)

师:时间到,这会有自信了吗?

生:有了!

师:好,我相信你们,免检通过!不过,我还想让你们读课文,不过这次不是朗读,而是默读,默读好,默读的时候可以思考一些问题。课题《三顾茅庐》是一个成语,成语是汉语言的一大特色,含义深刻,比较难于理解。现在,我们就边读边想:“三顾茅庐”是什么意思?提示一下:说的时候可以用上一些课文中的词句。开始!

师:差不多了吧,谁来说说?

生:三顾茅庐就是三次来到诸葛亮的家。

师:不错,能加上一个谁,就更好了!

生:三顾茅庐就是刘备三次来到诸葛亮的茅草屋,想请他帮助自己完成统一国家的大业。

师:很好,不但加上一个谁,还把原因也说出来了。要是能说清结果就更完整了。

生:刘备很仰慕诸葛亮的才干,三次来到诸葛亮的家,恳请他帮助自己完成统一国家的大业,诸葛亮盛情难缺,答应了。

师:对,这样就很完整了。你有一个次用得真好,是哪一个?

生齐生说:恳请。

师:对!三顾茅庐,三顾茅庐就是一个姓刘名备的人,恳请一个姓诸名葛亮,字孔明的人帮助自己完成统一国家的大业。(教师边说边板书“刘备”、“诸葛亮”、“恳请出山”)对吗?

生:对。

生:不对。(同时说)

师:不对?哪里不对?

生:不是姓诸——

师:不是姓诸?那姓什么?你说——(指一名学生说)

生:姓诸。(笑声)

师:真得姓诸?

生:(挠挠头)

师:你知道,我为什么让你来回答吗?你轻轻的读读你妈妈的签名——

生:申屠春红

师:诸葛亮姓什么?

生:可能和我妈妈一样,是复姓,姓诸葛?!

师:不是可能,就是姓诸葛。

师:古人很有趣,除了姓名外,还有字,诸葛亮,字——

生:孔明

师:刘备,字——

生:玄德

师:张飞,字——

生:翼德

师:关羽,字——

生:云长

师:还有,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还有号;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古人的名字比我们现在有趣,是吧?

生:嗯。(好多学生点头)

师:那我们下了课,也给自己弄个字呀,号啊,什么的。(指一个学生)你就号富春居士吧!(笑声)

(说明:这节课是在浙江省富阳市富春三小借班上的)

师:在这个故事中,有一个很关键的人物,那就是——

生:刘备

师:你对他在这个故事中的表现有一个怎样的印象?

生:它表现得很有诚意。

生:诚心诚意

生:很有耐心,很有毅力,很诚恳。

师:是啊,那么刘备在三顾茅庐的整个过程中,其心到底有多诚,其情到底有多真?这还需要我们去细细的体会。我们一起再来默读课文,看看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的诚心诚意?提示:可以边读课文边用笔画画圈圈,这就叫不动笔墨不读书。

(学生读书思考)

师:发现了这些地方了吗?你发现了几处?

生:5处

生:6处

师:体会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了吗?

生:体会到了。

师:你准备怎样把你体会到的东西传达给我们大家呢?

生:我想通过有感情的朗读。

生:我想我可以把这种感受说出来。

生:表演也是很好的的办法。

师:表演?那可是很难的,不仅要念好台词,还得有表情、动作,不过,可以试一试。那好,接下来,我们就准备一下,或者读,或者说,当然也可以演,用你认为最佳的方法表达你体会到的一些东西。可以一个人准备,也可以几个人一起准备,相互提提建议,相互提高,好不好?开始!

(学生准备)

师:谁先来?

生:我认为从刘备斥责张飞的话中可以看出他的诚心诚意。

师:你说具体一点,好吗?

生:刘备和张飞是结拜弟兄,现在,刘备竟然为了诸葛亮去斥责张飞,说明他对诸葛亮很诚心。

师:刘备和张飞的关系,你能说的具体一些吗?

(学生介绍“桃园三结义”故事;教师偷偷地在大屏幕上打出相关的图片和文字介绍)

师:是啊,为了诸葛亮,刘备竟然斥责自己的兄弟。斥责,就是——

生:责备

生:训斥

生:骂人

师:在课文的什么地方?我和你一起来读读好吗?

生:好,在第二小节,找到了吗?(笑声)

师:找到了。我读张飞,你读刘备。

(教师像模像样地朗读张飞的话“一个村夫,何必你亲自去呢?派个人把他叫来得了”)

生:(朗读)“胡说!孔明是当今大贤。怎么可以随便派个人去呢?”

师:你看到那个感叹号了吗?该怎么读?吸一口气,再读!

生:(再朗读)“胡说!孔明是当今大贤。怎么可以随便派个人去呢?”

师:好!谁还有兴趣,也来读一读。

(又有两个学生和老师对读,效果不错)

师:孔明是当今大贤。“大贤”什么意思?

生:(无语)

师:那你们知道管很有钱的人叫什么?

生:大款

师:管那些当红的影星歌星叫什么?

生:(争先恐后)大腕

师:那么,那些武功很好武德高尚的人叫什么?

生:(大叫)大侠

师:像我这样的能把菜做得很好的人叫什么?(笑声)(课前教师和学生谈起过很会做菜)

生:大厨

师:那些很有才能,德行又很高尚的人,叫——

生:(齐声大叫)大贤

师:你们不是知道嘛!(笑声)

师:还有吗?

生:刘备第三次去的时候又斥责了张飞,也可以看出他很诚心。

师:对,而且是大声斥责。还想和老师读一读吗?

生:想!

(教师又像模像样地朗读张飞的话“哥哥不用去了,我用一根绳子把诸葛亮捆来就是了!”)

生:(朗读)“你怎么如此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只让云长同我一起去。”(读得不错)

师:你读的最好的地方就在于“你怎么如此无礼?”后面停顿了一下,又改换了一下语气。你这一停,到让我想起,刘备在这一停之间会想一些什么呢?

生:可能在想这个猛张飞可能坏了我的大事,不能让他去。

生:我可不能因为张飞的鲁莽,让诸葛亮怀疑我的诚心诚意。

生:毕竟是兄弟,不能太凶了,他就是这个脾气。

……

师:想得真好,一定能读得更好!谁再来读?

(教师再次像模像样地朗读张飞的话“哥哥不用去了,我用一根绳子把诸葛亮捆来就是了!”还配上了表情、动作)

生:(朗读)“你怎么如此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只让云长同我一起去。”(有声有色)

师:(朗读)“既然二位哥哥都去,小弟怎么能落后呢?”(配上了表情、动作,声音怪怪的)(笑声)

生:(朗读)“你一起去也行,但要懂得礼节。”(一幅居高临下状)

师:看看,我们演的怎么样?

生:好!

师:好,怎么还不鼓掌?(笑声,西里哗啦的掌声)

师:还有吗?

生:刘备的这句话“我冒着风雪,就是为了让孔明知道我的诚意。你怕冷,自己回去吧!”天气这么冷,还去——

师:书上有几个描写天气的词,你读读——

生:数九寒天、雪花纷飞,还有天寒地冻。

师:多冷啊,刘备饮食要执意前往,多——

生:(和老师一起说)诚心啊!

师:还有吗?

生:刘备第三次来到诸葛亮的家中,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就恭恭敬敬的等在房门台阶下等诸葛亮醒来,说明刘备很有诚意。

师:是呀!诸葛亮在温暖的被窝里呼呼大睡,刘备却恭恭敬敬地候在门外,那可是早春,春寒料峭,挺冷的。(教师作恭恭敬敬地等候地样子,持续5秒钟)(笑声)来,一起等候啊!一起来!

生:(陆续有学生站起来,学老师地样恭恭敬敬地等候)

师:你等着,别动。我想,刘备的人是傻傻地站着,他的脑袋肯定是骨碌碌地转着。你想,此时此刻,刘备会想一些什么?

生:(继续站着)

师:我请一位同学来说,如果你觉得他说的和你想的差不多,那就坐下去。

生:他会想,待会儿见了面该怎么说话呢?

生:我怎样才能让诸葛亮相信我的诚心诚意,帮助我完成大业呢?

师:噢,刘备尽在想一些个问题。

生:他在想:我已经来过三次了,诸葛亮这回该跟我走了吧!

生:为了诸葛亮,我已经连张飞都骂了,我的心真得够诚了。它诸葛亮就是一块石头,也得备感动了!

师:这叫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师:还有吗?

生:刘备在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的地方就下马步行,也可以说明他的诚心诚意。

师:如果不下马步行就不诚心了吗?

生:不下马步行,一会儿见了诸葛亮,就显得高高在上,不够诚心。

生:还有半里地就下马,其实,诸葛亮也看不到,就更说明它是真的诚心诚意的。

师:诚心诚意还有真有假的?(笑声)那叫假心假意。

师:还有吗?

生:刘备回到新野驻地听说诸葛亮回来了,立即叫人备马。从立即这个词中,也可以看出他的诚心。

师:你看,他读书多仔细。还有吗?

生:刘备见到了诸葛亮,赶紧下拜,也可以说明他很诚心诚意。

师:这正是太感动了,我都站不稳了,受不了,受不了。(教师作摇摇摆摆状)(笑声)

师:(朗读)“刘备赶紧下拜说:“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谒见,都没有遇到””你们知道刘备是什么人?

生:大将军

生:汉朝的皇叔

师:对,刘备可是皇亲国戚,人称刘皇叔,他竟然给诸葛亮下跪,诸葛亮是什么人?

生:读书人

生:普通百姓

师:用张飞的话说,他是“一个村夫”,用我的话说他就是“一介草民”。现在,刘备竟然给诸葛亮下跪,那足可以感动——

生:天地

师:诸葛亮(笑声)

师:我们来看,刘备为请诸葛亮怒斥张飞,冒着风雪寒冷,三顾茅庐,还有半里地就早早的下马步行,还在房门外恭候多时,终于见到了诸葛亮,赶紧下拜……现在,你是诸葛亮,你耳闻目睹了刘备的所作所为,你会怎么想?

生:刘备对我可真是一片诚心啊!

生:刘备对我这么诚心,我在他手下做官一定不会吃亏。

师:嗯,到时候,他还会给个红包什么的。(笑声)

生:刘备这么有诚意,我就出山吧!

生(女):我要是一个女的,我就要嫁给他!(全场大笑)

师:你这是以身相许了。诸葛亮也确实是对刘备以身相许。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就走上了为了国家统一大业的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在二十一年后回忆起这段经历,写下了这样几句话:

(大屏幕出示《出师表》节选)

(隐约听到铃声)

师:(深情朗读)“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师:这段似懂非懂的文字中,那些是写三顾茅庐这件事的?

生:“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生:“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生:“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师:下课了吧?

生:没有。

师:(问听课的老师)下课了吗?

(听课的老师摇摇手,又伸出几根手指)

师:刚才那铃声不是下课啊。那本来我们还可以慢慢的来。(笑声)

师:最后,布置一个作业,背诵《出师表》节选。

生:啊?

师:啊什么?这可是好东西!背下来!

下课。

《三顾茅庐》简要教学流程 篇13

一、复习导入,整体感知

1、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学习《三顾茅庐》齐读课题。

2、通过昨天的学习,同学们还记得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吗?(指名说)

(板书:刘备 诸葛亮)

二、精读感悟,体会诚意

1、师:刘备带着两个义弟去邀请诸葛亮,辅助自己完成统一中原的大业,但去了两次都未能见着。冬去春来,刘备决定第三次前往隆中,就让我们一起跟随刘备去拜访诸葛亮吧。

2、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最能体现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态度的词语。(板书:诚心诚意)

3、师:那么其心到底有多诚,其情到底有多真?现在就让我们再次(用心读一读课文第2、3自然段,看看哪些语句体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边读课文边用笔划出相关句子,把你深有感触的词语圈出来,也可以在旁边写写你的感受。)(小黑板出示要求)

2、指名回答,随机交流。

表现一:斥责张飞 语言

引导交流,你从哪儿感受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

▲ 交流:出示: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 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用去了!”

(1)从“嚷”体会张飞的鲁莽与冲动,还能从“嚷”体会到什么?(心情很烦躁)谁能当一回猛张飞呢?指名读。

(2)师过渡:捆只能捆来人,却捆不来人的心啊!猛张飞不懂这个道理,可刘备知道。教师引出: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

刘备和张飞是结拜兄弟,刘备竟然为了诸葛亮去责备张飞,这说明什么?(他的赤诚之心)

(3)师总结:张飞和刘备对待诸葛亮的态度截然不同,这一鲜明的对比,从侧面更突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

(4)全班分角色读,再次感悟

男生读张飞的话,女生读刘备的话,师读旁白。指导学生读出各自的神态和语气。

师:刚才同学们找的这两句话都是对人物哪一方面的描写?(板书:语言、神态)

刘备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继续交流:你还你从哪些行动中感受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板书:动作)

表现二:到达前,下马步行

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地,刘备就下马步行。

●他为什么不骑马到诸葛亮的家呢?(他怕马蹄声惊扰了诸葛亮)

表现三:到达后,耐心等候

“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出来开门的童子告诉刘备,诸葛先生正在草堂午睡。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1)谈谈你的体会。

读读这个句子,“轻轻”动作轻一点,有礼貌点,千万别惊醒了诸葛亮哦。(师加点)

(2)“恭”字下面是什么?“恭恭敬敬”是什么意思?你平常对谁“恭恭敬敬”过?

(3)而刘备是谁?刘备乃堂堂汉景帝的后代,人称“刘皇叔”,是统帅千军万马的大将军,而诸葛亮呢,此时只是一介乡野书生。刘备当时已经47岁了,而诸葛亮呢?只有27岁,只不过是一个未出茅庐的毛头小子。地位的悬殊,年龄的悬殊,刘备全然不顾,就这样“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4)刘备这样恭恭敬敬地等了多长时间?相机了解“半晌工夫”与“一个时辰”, 半天左右再加上两小时。如果你平时等人等了这么长的时间,你会怎样?联系学生等人经验来体会。进而感悟刘备的诚心诚意,明眼人都能看见。

(5)师生合作朗读,感悟刘备的“诚”。

师:半晌工夫过去了——生:刘备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师:又一个时辰过去了——生:刘备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师:当时正值早春,“春寒依旧浓”,天挺冷的——生:刘备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师:此时,张飞不耐烦了,他十分心疼大哥,于是走上前去,生气地说:“什么人啊,这么傲慢!我大哥站在门外,他竟然高枕长眠,我去后门放把火,看他醒不醒。”刘备连忙责骂道:“不得无礼,退下!”说完——生:刘备仍然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表现四:快步走入

(1)终于诸葛亮醒了,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 。

(2)刘备先前等得是那么的耐心,这时他为何要快步走入?结合“快步”体会刘备见诸葛亮的迫不及待以及求贤若渴。

(3)刘备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处处流露出他对诸葛亮的敬仰和尊重,因此留下一段佳话。同学们,让我们也来做一回刘备,诚心诚意地邀请诸葛亮吧。齐读

(4)总结写法:同学们你们看,作者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和动作,把一个“尊重人才”的刘备的形象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我们在写作时也可以借鉴这样的写法。

三、探究刘备三顾茅庐的原因。

过渡:刘备如此求贤若渴,那么诸葛亮真的值得刘备如此诚心诚意地去请吗?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并思考:诸葛亮向我们展示了什么才华。

1、见面以后诸葛亮向我们展示了什么才华?

出示: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2、诸葛亮提出三分天下,这样的分析,这样的策略,是前所未闻的。刘备听了(引读)——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你看,有了诸葛亮这片青天,这道阳光,刘备原本混沌的心底顿时明亮起来。 “茅塞顿开”是什么意思?你能给它换个词吗?

3、可见诸葛亮很有才华,用一个成语那就是——(板书:雄才大略)

4、诸葛亮出山后,刘备把他当做——(师引读)——自己的老师,两人同桌吃饭,同榻睡觉,一起讨论天下大事。刘备高兴地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出示)

(1)用一个成语概括叫“如鱼得水”。 谁是鱼儿?谁是水?诸葛亮出山后,成为刘备身边最重要的谋士,你们知道他帮刘备打了哪些胜仗吗?(火烧新野,火烧赤壁、七擒孟获、三气周瑜,智降姜维,空城计、草船借箭……)

5、刘备以自己的诚心打动了诸葛亮,20年后,刘备已死,诸葛亮还在他的一篇《出师表》中提起当年刘备“三顾茅庐”的事,刘备的诚心与尊重换来了诸葛亮的忠心,用自己的一生回报了刘备。我们可以用八个成语来概括诸葛亮的一生。

(出示关于诸葛亮的词串)

初出茅庐 才华横溢 料事如神 胆大心细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师:这就是诸葛亮一生的写照。让我们带着敬意读读这些词串。

四、感受环境,体会烘托作用。

1、诸葛亮真是一位旷世奇才,诸葛亮的住处也是独具特色,请同学们读读文中描写隆中景色的句子,想一想,这段描写了哪些景物?完成《一课一练》p25想想做做第二部分的1、2题,并圈出描写这些景物特点的词。(出示要求)

a、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1)交流(山冈、松林、溪流、竹林)

(2)怎样的山冈?怎样的松林?怎样的竹林?怎样的小溪?

(3)这里的景色秀丽宜人,谁来读好这句话?

(4)这段话仅仅是描写景色吗?你们看作者把山冈比作什么?(卧龙)看到“卧龙”一词你想到了什么?其实真正等待时机腾飞的是——(诸葛亮),人们称诸葛亮为——(卧龙先生),诸葛亮虽然——身居隆中,其实他——时时关注国家大事,等待时机——出山,为统一中原——出力。

师:这就是我们写作中常用到的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

(3)隆中的景物写得如诗如画,让我们身临其境,下面我们也来模仿这种写法,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指名说1-2名)

五、全堂总结,升华“尊重”

1.同学们,学完了《三顾茅庐》,两个已经随着历史的长河滚滚而去的英雄人物形象又鲜活在我们眼前,一个是刘备,一个是诸葛亮。为了和大家一起学习这篇课文,我又一次读了名著《三国演义》,《三国演义》的开头有一首词,有人把它谱成了一首歌,可惜我不会唱,但我会读,下面我念给大家听: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2.“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唯一让我们记住的那就是刘备对人才的“尊重”,让我们齐读这个词语:“尊重人才”,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个古训:“尊重人才”(板书:尊重人才)

四、布置作业

1、请同学们课后继续收集跟三国有关的经典故事、成语、歇后语,下节课我们学习练习三的“处处留心”,并在班上举办一次“精彩三国”故事会。喜爱表演的同学还可以模仿第十课《公仪休拒收礼物》,把本课改编成课本剧。

2、认真完成《补充习题》

8、三顾茅庐

板书 语言 刘备 诸葛亮

动作 尊重人才

神态 诚心诚意 雄才大略

《三顾茅庐》反思

今天执教的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小故事《三顾茅庐》,感受刘备的诚心诚意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对刘备的这份虔诚产生共鸣是难点。课堂中,我紧扣“诚心诚意”,指导学生品读张飞和刘备的对话,体会第三自然段刘备的一系列动作。有以下几点感想:

一、充分预习,初显成效。

本课的容量是很大的,为了能实现课堂的有效性,我在课前让孩子们作了充分的预习,发现效果还是很好的。让学生将预习作业带回家中,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阅读,去思考,去查资料,由于是独立完成作业,没有受到课堂上老师与同学的影响,不能依赖别人的智慧,学生为了完成作业,逼着自己动脑筋,对文章有自己的见解和体验。课前预习是“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的过程”,所以在以后的教学重要扎扎实实地做好课前预习,会让课堂变成真正的高效课堂。

二、感悟文章的写作手法。

文章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刘备对诸葛亮的诚意与尊重。我让学生自己寻找表现刘备诚心诚意的语句,学生在自学时就很容易找到有关句子,在感悟理解第二自然段时,朗读他们的对话,并引导学生体会张飞和刘备截然不同的态度,了解本课的一种写作手法,那就是通过对张飞的描写来反衬出刘备的诚心诚意。还有一段环境描写,其实对孩子们来说就是纯粹简单优美的环境描写,但这里却蕴含着对卧龙先生诸葛亮准备大展宏图的描写,这是一种环境的烘托作用,对于四年级的同学来说,体会写作手法是一件比较难的事,现在融入到文章的学习过程中,就变得浅显易懂了。

在课堂上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例如在理解文章时,教师的脚步有些过快,例如:体会诸葛亮醒后,刘备“快步”走进去,虽然我让学生体会“一慢一快”,但由于赶时间,没有等到学生完全理解,就草草地做了总结,我觉得在这里如果能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相信学生会感悟的比较深刻,完全能体会到刘备求贤若渴的迫不及待的,因此课堂上要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这样学生才能理解的更透彻!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2、通过文章中刘备的语言、动作体会刘备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学习诸葛亮尊重人才的优秀品质。

3、学习课文中“景色秀丽宜人”的有关语句,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教学重点:通过体会文章中刘备的语言和动作,感受刘备的诚心诚意,学习刘备尊重人才的优秀品质。

教学难点:通过刘备的神态、语言和动作描写,体会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

《三顾茅庐》反思

《三顾茅庐》是一则历史故事,讲述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这是一篇发展语言、启发思维、培养能力的好课文,同时,这篇课文也能帮助我们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让他们对祖国的优秀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整个教学中我紧紧围绕“诚心诚意”展开教学,以问题“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刘备的诚心诚意”为主线,首先抓住“刘备”这一人物,扣住人物的语言,教学中抓住了刘备、张飞的对话,抓住张飞、刘备对诸葛亮截然不同的态度,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体会刘备对贤才的尊重。其次抓住了刘备的行动,进行人物的剖析,引导学生抓住“下马步行”“轻轻敲门”“吩咐”“恭恭敬敬”“等候”“快步”等词语学习、理解,体会刘备的求贤若渴、诚心诚意。最后延伸到“三顾茅庐”的真正含义,那就是“当你邀请别人或求人做事的时候一定要诚心诚意、礼贤下士”。在品读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时随机理解比喻句前后的关系也达到了教学目的。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的内容,我本来设计了这样一个说话训练:刘备这样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创立大业,诸葛亮被刘备的精神所感动,终于与刘备相见。这时,诸葛亮与刘备都会怎么表达自己的情感呢?因为担心学生的表述不到位,所以添加了一些图片,让学生纷纷揣摩人物内心世界,如何表达刘备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和求贤的决心,诸葛亮则如何表达自己对刘备的感激之情和效忠之心,在实际操作过程放手让学生说做得还不够。

《三顾茅庐》简要教学流程 篇14

教师反思的过程经历“具体经验→观察分析→抽象的重新概括→积极的验证”四个过程下面小编为大家推荐3篇关于四年级语文《三顾茅庐》教学反思的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四年级语文《三顾茅庐》教学反思一

小学语文“审美-品读”式教学以培养和发展学生健康审美情感为內涵,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和谐统一,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机整合,注重教学的预设与生成的美,注重教学过程中的美读感悟多元解读,通过读去感悟语言美、景色美、人物形象美、人文美等到诸多美的因素,这样就得从角契入,把着眼点放在对学科教学的“审美”“品的构建上去

我以《三顾茅庐》为例,来简单的谈一谈。

一、在审美心境中品读

学生对语言文字要有准确的感受和领悟,必须处于一个特定的语境和心境之中,这样才能主动地以审美的态度感知与把握对象。为此,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心理特征,自觉地应用审美因素,创设多元的审美情境,是“审美-品读”式教学得以成功和优化的保证。师生在特定的审美情境中,触景生情在情感共振中,获得审美情感体验。用于教学的起始阶段和结束阶段,可起到唤起审美注意,激发审美渴望:用于教学过程的各环节和教学內容的连接,能起到承上启下,培育新的审美心境。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合作探究,教师必须为学生搭建互动的学习平台,创建一种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学习气围,激活学习的兴趣。如在《三顾茅庐》引入新课时,我动情地说:“请同学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去研究自己深感兴趣的人物,老师期待大家有说不完的话。”在师生对话课堂中,我始终给学生以信心和帮助,让学生感到老师和同学是平等的,让每一位学生想说敢说,小眼发光。

二、在审美体验中品读

审美是以体验为核心的个性化的情感教育。审美体验的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在阅读、鉴赏、接受过程中,体验是最成功的前提活动。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涵泳”“吟诵”“体味”“妙悟”“入神”等都包括情感体验的过程。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丰富的人物形象,有引人入胜的意境,有传神的词句。如何将“知”的积累转化为“感”的积淀,不是零碎的分析,而是在品读中整体把握与领悟。即教师要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尊重学生的内在需求,将探究的目标建立在学生的需求之上。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情感倾向,以各种合适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吸引学生主动体验探究。由于学生获得了自我体验探究的机会,便很快投入到语言实践中去了,在愉快的情绪中完成了学习任务。不仅是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愉悦,同时也唤起了学生对更大兴趣和强烈的创新意识,这正是我们所应追求的理想上审美化教学效果。如我在教学《三顾茅庐》一课“阶下恭候孔明”这一板块时,为了引导学生感悟刘备的鲜明的人物个性,我先让学生自读相关句子,简明扼要要说言中之意,再让学生将句子与原文比较,从“吩咐”“轻轻走”“恭恭敬敬”等传神之中感悟文中之情。然后进行个性朗读,将自己的理解与体会寓美美读之中。学生读出了情之真、情之切、情之浓、情之深。

三、在审美视角中品读

从美学的角度说,语文是一门充满魅力的学科,每一篇文章都一颗闪光的珍珠。它几乎涉及到美的各个领域。美学家罗丹说:“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教师要从美的视角,引领学生引读文本,把一切美的人、情、物都“探”出来,领学生去发现、去欣赏。

四年级语文《三顾茅庐》教学反思二

三顾茅庐是国标本教材四下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根据罗贯中的古典小说《三国演义》的第三十七回改编而成的,文章任务人物形象描写栩栩如生,文字背后内涵深刻,因此在教学的时候我紧扣一个 ‘读’子,在读中感悟一个“诚”字,重点处让学生多读、多悟、自读、自悟,力求读出‘诚’,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我在使用本科教材时,将隆中的景色描写置前,这样做就是为了让学生在后面的自读自悟的过程中学的更加紧凑。

在全文读完以后,我将原著的内容,比如歌曲、电视剧片段引入语文课堂,使教学资源得以整合,而这些资源都是为了更好的让学生体会刘备的求贤若渴,

第二、努力让语文教学过程成为主动探究的教学。

我努力给学生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让学生自读自悟,交流体会,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老师积极表扬,让他们感觉到自己的努力得到了重视,享受成功的快乐,这节课始终是以刘备对诸葛亮诚心诚意这条主线来写的,也是唯一的一个中心问题来组织探究学习的,那么在这个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主动得到了发挥,分析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得到了培养。第二课时的教学我是从景入手,以景点人,在师生交流的基础上引出刘备的诚意,感悟刘备的诚意,这正是本科教学最重要的一个教学,我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让学生在自读感悟的基础上找一找、读一读、演一演刘备的诚心诚意,比如让学生找到表现刘备动作的词和句子,恭恭敬敬这个词让学生联系以有的生活经验体验刘备的诚意,在感悟的基础上再度课文,插图的作用不可以忽略,在学生读到刘备轻轻敲门这个环节中,我不失时机的让学生扮演刘备,想象一下此时此刻人物的神态,动作,还有语言,让学生在表演当中拓展读书的空间,读出文本以外的语言,切实的体会刘备之诚,然后再来朗读重点的段落,学生置身文内,实现了与文本零距离的接触。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重要的任务,我借学习《三顾茅庐》这篇课文把学生引向更广阔的阅读空间,所以最后我给学生留了一个任务,那就是回去以后读一读《三国演义》。

《三顾茅庐》简要教学流程 篇15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本课重点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

4、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重难点:

1、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

2、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1、中国的四大名著是哪四大著作?你知道《三国演义》里哪些人物的故事?

2、板书课题,指导写好“顾”、“茅”,齐读课题。

二、质疑导读,理解词意。

1、自由读文,文与题对照,思考用一句话解释课题的意思。

2、指名读第一节,其他同学思考:这段课文中的哪个词写出了刘备“三顾茅庐”邀请诸葛亮的态度呢?

3、默读第二节课文,思考:这段课文中哪个词写出了刘备、张飞、关羽三者之间关系的?理解这个词的意思吗?

4、张飞是以怎样的态度邀请诸葛亮的呢?这一节中,作者把张飞与刘备邀请诸葛亮的态度对比着来写,从这样的对比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5、(1)指名读第三节中描写卧龙山岗景色的部分,体会第一句话的描写所采用的手法。通过偏旁,引导学生理解“蜿蜒起伏”词意;通过文中句子,引导学生理解“秀丽宜人”意思。

(2)学习第三节后面部分课文,其他同学画出描写刘备邀请诸葛亮时“诚心诚意”的词句。通过这些句子,你体会到刘备是个怎样的人(重点抓住“恭恭敬敬”一词)?

6、学生第四自然段,引导学生体会“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了云雾见到了青天。”比喻手法的运用。

7、齐读最后一节,引导体会“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三、赏读回归整体。

1、自由朗读全文,再次感受刘备邀请诸葛亮的虔诚态度。

2、总结延伸:《三顾茅庐》的故事从遥远的三国走来,走过了千年,多少风流人物已经淹没在历史中了,但在这个时代它给我们又留下了什么呢?从而归纳到“尊重人才”这一主题上,最后老师做简短发言:同学们,要想赢得尊重,从现在起让我们首先努力做一个人才吧!

四、作业布置:

1、把本课生字认真描红后再每字临写两遍;

2、练习感情读文,这篇课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有改动。课后请把原著找来读一读,比较课文与原著的异同,体会原著的语言风格以及编者用意。

《三顾茅庐》简要教学流程 篇16

近,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理事长崔峦在谈到“对语文新课改中一些问题的思考”时指出,我们教师要正确处理用好教科书和引进相关课程资源的关系,用好教科书可以落实课程标准的基本目标,做到“下要保底”,可谓雪中送炭,这一步首先要做到;在此基础上,适当引进必要的课程资源,让学生多学一点,学得更好一点,做到“上不封顶”,可谓锦上添花。那么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如何来贯彻这一新课改精神,让我们学生在“保底”的基础上“多学一点”呢?在11月份,我校“星级教师优质课”评比中,笔者根据班级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实际情况,设计了一堂大胆的语文阅读课。

以下是笔者《三顾茅庐》第二课时的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来复习一下昨天学习的一篇宋词,谁来有感情的吟诵一遍?

指名一位学生站起来背诵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接着让全班学生有感情地齐背。

(该班学生从四年级开始学习背诵的古诗词,如今已学习背诵了一本《古代传统韵语》、一百三十多首古诗,《菜根谭》二十余篇,这学期中又已学习宋词十篇,班级学生学习背诵古诗词的兴趣高,并且具备了一定地古诗词阅读能力。)

师:“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三国时期英雄倍出,令后人叹服不已,又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学生接着吟诵)周瑜是英雄,刘备、诸葛亮也是英雄。上堂课我们初学课文《三顾茅庐》后,已感受到了刘备邀请诸葛亮时的诚心诚意,那么刘备在三顾茅庐的过程中,其心到底有多诚,其情到底有多真?这还需我们更深入地去细细体会。我们首先来学习“一顾茅庐”,想想那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的诚心诚意?(指名一个小组读)

生(1):刘备非常仰慕诸葛亮的才干。“仰慕”的意思是敬仰思慕,刘备当时是“皇叔”,诸葛亮还是一个“村夫”,可见刘备十分虚心。

生(2):“刘备上前敲门”,古代像刘备这样的身份,应该叫关羽或张飞上前敲门的。

师:昨天黄老师还把网上下载的《三国演义》原著“三顾茅庐”这一章节复印给同学们,让同学们昨晚分组共同自学。我们把原著改编得很简单,原著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的诚意吗?(我校属于寄宿制学校)

生:“张飞曰:‘既不见,自归去罢了。’玄德曰:‘且待片时。’”刘备明知诸葛亮今天不会回来,但他还不死心,还要“待片时”。

师:同学们,你们自己默读下面的刘备“二顾”、“三顾”茅庐,认真思考,哪些词句中能表现刘备能礼贤下士,对诸葛亮诚心诚意呢?并把这些语句读好,还可以用原著来补充。

(学生自学后,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分小组向全班汇报)

小组(1):(有感情朗读)张飞说:“一个村夫,何必哥哥您亲自去呢?……”刘备斥责他“胡说!孔明是当今大贤。……”从刘备生气“斥责”张飞可以看出他对诸葛亮的尊重,不辞辛劳。(全班分角色齐读这两句话)

小组(2):(有感情朗读)“当时是数九寒天,雪花纷飞……”“刘备轻叩柴门”当时天气这样寒冷,刘备都不在乎,说明他十分诚心,同时也想让诸葛亮知道他的诚意,还有“轻叩”,可以看出刘备的礼贤下士。

小组(3):原著中对当时恶劣天气的描写更具体。“时值隆冬,天气严寒,彤云密布。行无数里,忽然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山如玉簇,林似银妆。”(读得很精彩,学生不由鼓掌)这里更可以看出刘备为表现自己的诚心,不畏严寒。

师:“朔风凛凛”是什么意思?

生:北风很寒冷。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查字典的。

师:你真能干。“玉簇”是指什么?

生(1):白玉做的筷子。

生(2):古代玉做的一种头饰,是插在头发上的。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看课外书中学到的。

师:你课外读的书肯定不少,真不错!

师:同学们,你们能读好这句话吗?读出当时白雪皑皑,天气特别严寒吗?(齐读原著)

师:《三国演义》写作有一个特色,作者总是在小说中插入一些诗歌来增加小说的艺术价值。原著中还有一首,它的重点也是突出刘备“二顾茅庐“时天气十分恶劣的。

生:(朗读)“一天风雪访贤良,不遇空回意感伤。冻合溪桥山石滑,寒侵鞍马路途长。当头片片梨花落,扑面纷纷柳絮狂。”

师:哪句是描写风雪很猛的?

生:“当头片片梨花落,扑面纷纷柳絮狂。”

(有感情齐读后,并观看电视剧《三国演义》中刘备兄弟三人冒着大雪二顾茅庐的片段)

小组(4):(有感情读)“……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刘备就下马不行。……自己轻轻走过去,恭恭敬敬的站在门阶下等孔明醒来。……”刘备在离茅庐半里外就下马步行,他原本骑马走这么多路就很累,还下马步行。诸葛亮在睡觉,刘备“轻轻”走过去,“恭恭敬敬”地站着等他醒来,这些说明刘备对待诸葛亮就像自己的长辈、老师一样,很像“程门立雪”中的学生。

师:现在我们来看一段《三国演义》的电视剧片段,考考你们会不会看电视。从这段影片中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播放“三顾茅庐”时刘备下马整衣到诸葛亮醒来这一电视剧片段)

生:刘备下马后不仅自己整衣,还帮两个兄弟整整衣。诸葛亮醒来时刘备又慌忙整衣。从这里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尊重。

师:你从前见谁前,这样整整衣着了?

生:去外公家拜年时。

师:从这一细节可见刘备注重礼节,对诸葛亮十分敬重。你真会观察。

生(2):刚才影片中,书童三次想去叫醒诸葛亮,刘备三次劝阻他不要打扰。表明刘备特别尊重诸葛亮。还有张飞都等不及,想“放火”了,说明刘备十分有耐心。

师:这里张飞这一人物塑造得很好,同时又起到什么作用呢?课文有几处写到张飞呀?

生:四次,写张飞的鲁莽,没耐心,对比出刘备的礼贤下士的诚心和耐心。

师:那我们把张飞与刘备的对话读一遍,读出张飞的鲁莽和刘备诚心诚意。(学生练读课文)

小组(5):……刘备赶紧下拜说:“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谒见,……”这里的“赶紧下拜”可以看出刘备礼贤下士,诚心到忘记了自己是“皇叔”。还有“谒见”,谒见是指见比自己地位高或自己的长辈,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尊敬。

小组(6):课文中省略了一个重要的片段。原著中诸葛亮开始没有答应出山,这时刘备就下跪,而且“泪沾袍袖,衣襟尽湿”。

师:请同学们把这个重要片段齐读一遍。(学生有感情的齐读)

师:“如苍生何!”“苍生”是什么意思?

生:天下百姓。这句话是说你不出山,那天下的百姓怎么办?

师:你真聪明,平时你肯定读了很多古代文章吧。

师:这时刘备的诚心表现到了极点,诸葛亮被他的诚心和忧国忧民的品质打动了。

(播放影片“孔明出山”片段)

师(总结):刘备用他那至真至诚的心,三顾茅庐,终于打动了诸葛亮。正因为刘备的仁义爱才,所以后来诸葛亮为刘备,为蜀国鞠躬尽瘁,帮刘备成就了大业,他自己的满腹经纶也有了用武之地,自身价值得以体现。

师:学了“三顾茅庐”后,你们有什么收获和启发呢?

生(1):我们对待别人一定要诚心诚意。

生(2):我们现在也要像刘备一样尊重人才。

师(补充):我们当今社会也要形成尊重人才,爱惜人才的风气。

生(3):我要学习诸葛亮,平时刻苦攻读,关心天下事,立志成才。

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班级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实际,大胆引进许多相关课程资源——宋词、《三国演义》原著、《三国演义》电视剧,让学生自主探究中学习语文。摆脱了“课本为中心”的做法,充分体现了以“课本为重要凭借,落实教材基本要求的基础上,适当引进相关课程资源,促进语文学习”的新课改思想。整个教学过程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生动活泼地发展。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课本到原著、电视剧,拓展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一、让语文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堂课,不论是课前小组学习原著,还是课堂中小组讨论与全班分小组汇报中,师生始终围绕一个中心问题“在三顾茅庐的过程中,哪些地方可以说明刘备礼贤下士,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来共同探究学习的。这样就让学生成为了语文学习的主人,让语文教学过程成为了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二、突破了以往“课本为中心”的做法,使相关教学资源得到有机整合

合理地开发与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是《新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思想。教科书、电视电影、网络、图书馆等等都是语文课程的资源。本节课中,教师根据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实际,把宋词、《三国演义》原著和电视剧片段引入到语文课堂,而且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这些教学资源都成为了学生研究的对象,都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课堂重点探究问题服务的,使它们得到有机地整合。这样,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具有开放性,又拓展了学生的学习内容、形和式渠道,使他们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拓宽视野,丰富知识,砥砺能力。

三、课堂上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又有力地指导了课外阅读

培养学生广泛的课外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是我们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目标,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要想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应该鼓励他们用课外阅读中获得的知识,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创设一种使他们能够获得成功的条件和情境,才能有效地培养他们课外阅读的自信心,才能激发他们的阅读主动性。《三国演义》是学生们喜欢的古典名著之一,教师借学习课文《三顾茅庐》的这一契机,以探究性学习方式为依托,让他们把课文与原著相互结合、相互渗透起来学习。课堂中,他们课外阅读的知识得到运用时,课外阅读能力得到老师和同学肯定时,获得了一种成功的喜悦,必然会增强他们阅读原著的信心。同时教师也借此机会了解了班级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又给他们课外阅读做了及时、有力地指导。

《三顾茅庐》简要教学流程 篇17

设计理念:

本课教学设计重在阐述语文教学的几个重要问题:1.教什么?教字词句段篇的重要之处;2.怎么教?听、说、读、写、思的整合实践;3.学什么?学习文本语言传递出来的新的信息;4.得什么?得知识、情感、思维、语言诸方面的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比喻句前后两部分之间的关系。

2.通过文章中刘备的语言、动作体会刘备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学习刘备尊重贤才的品质。

3.凭借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感受刘备三请诸葛亮的诚心诚意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过程:

教什么——明明白白,怎么教——清清楚楚

一、教学有线,牵动全篇

作为语文老师,在引领学生赏析一篇文章时,最重要的是能让学生找出文章的文眼。顺着文眼思考,就能顺藤摸瓜,理清文章的来龙去脉,使文章枝干分明地呈现在学生脑海中。《三顾茅庐》这一课,很明显,它的主线是刘备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找到文章的文眼后,我设计了一个统领全篇,值得探究的核心问题展开教学,使各个分散的教学点串联起来。因此开课以杜甫的名句导入后,设计了这样一个抛砖引玉的问题:刘备三顾茅庐,他的真心到底有多诚,他的真情到底有多真?让我们细细品味刘备这份深深的诚心诚意。听听他是怎么说的,看看他是怎么做的。遵循这这样的一条主线,我将教学程序设计为以下几个板块:1.话语之中闻真情;2.行动之中看诚意;3.隆中之对表真情;4.出师表里忆真诚。在板块教学中依然要遵循教学有线的原则,每个板块都抓住一个核心问题展开教学。如:刘备这一下,让我们见到他的——诚心诚意;这一行,让我们见到他的——诚心诚意;这一站,站出了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这一等,等处了他的诚心诚意,这一“快”,更是快出了刘备的诚心诚意、求贤若渴、迫不及待。分而不乱,连而有线是板块教学的优势。教学时只要提炼一个问题:从哪里可以看出刘备的诚心诚意,就能“牵一发而动全文”了。

二、想象品悟,再迈一步

对于重点句、关键词的教学,如何让学生读出味儿来,读得传情?方法其实很多,其中有一点,是我们教师自己在课文时就要有的一种素养,利用文本空白处进行情景创设,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感受人物内心,丰富人物形象。如在体会刘备还有“半里多路就下马步行”的诚心诚意,我设计了让学生试想三人步行的画面:张飞见大哥下马,不解的问:_____________,刘备对张飞解释说:____________。在刘备恭恭敬敬地站在台阶下等候许久之处,我设计了想象同样在外等候这么久的张飞关羽二人在门外会交谈些什么,引导学生对空白处进行补白,将文本读厚,语文的素养就是在这样的听、说、读、写的扎实训练中慢慢形成的。通过引导想象、创设情境等手段,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一步步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人物形象立体化,具体化。老师将文本读得有多深,学生就能将文本学得有多透,教学设计时多想想:我再迈一步是不是更好呢?情感的闸门一旦打开,朗读自然水到渠成,入情入境。

三、抓住特质,学习写作手法

获得语言的途径有很多,抓住文本特质,一课一练,一练一得,无疑是行之有效的。所谓“特质”,指事物特有的性质或品质。因为有了特质,才有了事物间的本质的区别;因为有了特质,事物才有了其特有的诱人之处。一篇文学作品作为一种特殊的事物,亦有其特有的表达方式,这就是“文本特质”。只有不断地发现特质,找到新的语言训练点,才能不断地发展语言,相关的训练才有促进提高的价值。教师要善于找到新的训练点,以前课文中讲过的,练过的,这节课就不需要再讲。一课一得,课课有得,得得相联,才会使学生得到系统的训练,否则就只能是大量高耗低效的训练。所以我把《三顾茅庐》这篇课文的特质定位在“环境烘托人物形象”上,所以才有了“探究第三自然段景与人之间有什么关联”这一环节。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能进行迁移和运用,所以还是有点遗憾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