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秘帮教案设计内容页

《安塞腰鼓》基础训练(推荐14篇)

2023-03-30 16:04:02教案设计

《安塞腰鼓》基础训练(推荐14篇)

《安塞腰鼓》基础训练 篇1

基础训练

一、注音或填字并解释在文中的含义

( )恬静:

huì( )暗:

jī( )绊:

叹为观( )zhǐ:

jiá( )然而止:

二、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1.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这舞姿和鼓点中”能感受到“摆脱和追求”,其深刻含义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痛苦和欢乐”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翻飞”,这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找出本文中的两处间隔反复句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tián 安静。晦,昏暗。这里是迷惘、糊涂的意思。羁 缠住不能脱身,束缚。

止 指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戛 形容声音突然中止。

二、1.运用比喻、夸张和衬托手法,突出黄土高原人民粗犷、奔放、豪壮的气质。

2.这是历史和现实在腰鼓艺术中的反映,反映了摆脱愚昧贫穷,思想解放的农民奔向小康生活的时代风貌。

3.历史上的地域封闭、思想保守、生活贫穷已经有了很大改变,黄土高原上的人民正以高涨的热情建设改革开放的新农村。

三、“使人想起……”、“好一个安塞腰鼓”、“愈捶愈烈”(任选其二)

《安塞腰鼓》基础训练 篇2

初二语文导学案

讲授人: 执笔人:乍四兵 审核人:

课 时:2 讲授时间: 课题:2.安塞腰鼓

学习目标:

1、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

2、通过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表现出来的生命中奔腾的力量和阳刚之美.

3、理解排比修辞手法在文章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

教学难点: 品味排比句的作用、气势与激情

预习·导学

1.自读文章,解决生字、词。给加线字注音。

瞳仁( ) 亢奋( ) 羁绊( ) 山崖( )

冗杂( ) 烧灼( ) 磅礴( ) 淋漓( )

戛然( ) 闭塞( ) 束缚( )

2.填空

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 )地搏击着,( )地搏击着。它( )着你,( )着你,( )着你。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 )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它使你( )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 )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 )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3.画出文中能高度概括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的一句话.

4.文中大量地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来表现安塞腰鼓的气势?思考一下其何作用?

5. 学生组内自主朗读,体验作品的情感、语调,然后推荐代表,比赛朗读。

课文研讨

一、片断播放,高声诵读,感知气势

1、知内容。

自由朗读课文,试用“ 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是文中的内容。(尽量多找)

2、明结构。

文章按“鼓响前—— —— ”可分成3大部分。第二部分为文章的主体部分,分别从4个角度来展示腰鼓舞的艺术魅力,且这4个角度的分水岭都是一句话:

二. 品读赏析,学习句式

1. 寻找自己觉得最精彩的语句片断品读赏析,要求用“ 好,好在 ”这一句式进行赏析评点。(可从词、句式、修辞、写法、结构等各方面进行)

2. 仿照任意句式,自己另写一个。(可赞美自己的家乡、师长、亲人等)

三. 深入理解,互动释疑:

(1)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那么一股劲”要“挣脱”“冲破”“撞开”什么?是什么“束缚”“羁绊”“闭塞”了“那么一股劲”?)

(2)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过着贫困生活的农民,哪里来的那么强大的力量?)

(3)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为什么“多水的江南”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4)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5)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地寂静,以致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简直像来到另一个星球。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为什么听到这样的“鸡啼”?)

教(学)后记:

同步练习

阅读

(—)

(1)但是:

(2)看!——

(3)一捶起来就 , , !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 ),是急促的鼓点;( ),是飞扬的流苏;( ),是蹦跳的脚步;( ),是闪射的瞳仁;( ),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4)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5)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6)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7)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8)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客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动!

(9)好一个安塞腰鼓!

(10)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11)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现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12)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隆隆隆隆的犁尖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1.给选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各层意思。

第一层:( 段至 段) 。

第二层:( 段至 段) 。

2.将“忘情了”、“没命了”、“发狠了”三个短语填人文中横线上,依次是

,为什么这样排列?

3.文中括号中依次填的短语是 、 、 、 、 。

4.品味下列语句的意义:

(1)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2)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3)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5.第三段从 方面写安塞腰鼓,突出其情景和场面的 。

6.第四段主要用了 的修辞,突出了安塞腰鼓的 。

(二)

在清凉的秋风里,在纯的透明的天空下,怀着一份静静的心情,听上一曲《秋日的私语》。

钢琴缓缓地打着低音,在我眼前托出一片高远而安详的天空。接着,一串平缓的旋律带我漫步于林间小路。①轻踩着微润的泥土,吸吮着莫名的芳香,让我尽情聆听风的私语,云的私语,秋虫的私语,湖水的私语,大自然的私语……

一阵秋风掠过湖面,带来一丝几乎难以察觉的凉意。树上的叶儿在这风中颤抖了几下。听!你听到了什么?我分明听到了叶的私语。②那相伴了一春一夏的小侣,此时此刻正互道珍重、缠绵、依恋,但绝无哀怨。太阳照着,它们依偎着,享受着最后一次被涂成金黄,回忆着星星点点的往事……③它们曾一起绽出新芽,一起舒展了腰身,一起在暖风中嬉戏,一起为大树——它们共同的家,奉献着自己。

又一阵风吹过,湖水轻颤,泛起涟漪。④几片树叶翩然地、潇洒地落入秋天的水纹里,随波而去。

“别难过,明年我还会再来。现在要去泥土里,化作树的根,化作树的魂。”

⑤太阳隐去,星星闪现,秋露落下,滴进水里,渗入土里,润到我的心里……终于,淡淡的,一切的梦幻消失在重新平静了的湖水里。……消失了那些私语。

当那极富穿透力的尾声溶入空气时,我觉得那弹跳雀跃的,已不仅是黑白琴键,那是我和养我的母亲的私语,我和润我心田的园丁、诤友的私语,那私语中含蕴的是广博的爱。

1.解释加粗字在句中的含义。

树上的叶儿在这风中颤抖了几下。颤抖:________。

太阳照着,它们依偎着,享受着最后一次被涂成金黄。依偎:________。

2.选文写了哪些秋景?其中详写了哪种?

3.文中和画线句②相照应的句子是________。

4.文中作者由“黑白琴键”联想到了什么?

5.发挥想像,写出下面句子中省略号所表达的内容。

回忆着星星点点的往事……

补写内容:

6.从文中备选的五个句子中,选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谈谈你喜欢的理由。

所选句子:

喜欢的理由:

教(学)后记:

2.安塞腰鼓答案

课文研讨

深入理解,互动释疑:

(1)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那么一股劲”要“挣脱”“冲破”“撞开”什么?是什么“束缚”“羁绊”“闭塞”了“那么一股劲”?)

明确:“那么一股劲”要打破人们身上层层坚硬的外壳,让生命宣泄在天地间,让人“遗落了一切冗杂”,“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使人明白人之所以为人,生命之所以为生命。

(2)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过着贫困生活的农民,哪里来的那么强大的力量?)

明确:他们有着自然、健康的生命,是原始的、未经人工雕饰的、没有半点污染的、不掺杂任何杂质的完完全全的生命。这是他们力量的源泉。

(3)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为什么“多水的江南”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明确:江南流水更多地表现柔媚的风格,而安塞腰鼓需要承载这样原始、粗犷的生命力量的“厚土”。

(4)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品析:'农民衣着包裹'、'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反衬出这片奇伟的厚土所生养的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的强健有力。

(5)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地寂静,以致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简直像来到另一个星球。

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为什么听到这样的“鸡啼”?) 此题意在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力和洞察力。

明确:当鼓声停止后,人们仍沉浸在激情中,好像炽热后的沉寂,这时'出奇地''对她十分陌生''像来到另一个星球'写出了静的程度,'渺远的鸡啼'以动衬静,写出了世界的寂静和高原的旷远。以“鸡啼”反衬寂静(也可认为这是实写)。

阅读

(一)

1.第一层:(1-9)宏伟的场面。第二层:(10—12)雄壮的声响。

2.次序略 渲染击鼓后生疯狂程度逐步加深。

3.略。

4.(1)突出了安塞腰鼓热烈奔放。(2)突出了腰鼓场面的宏伟,捶击的有力。

(3)突出了腰鼓声的雄壮振奋人心。

5.鼓点、流苏、脚步、瞳仁、风姿;壮阔、豪放、热烈。

6.排比;壮阔、豪放、热烈,富有生命激情。

(二)

1.哆嗦 亲热地*着

2.秋风、秋天的树叶、秋天的湖水、秋露。详写的是秋叶。

3.别难过,明天我还会再来。现在要去泥土里,化作树的根,化作树的魂。

4.我和养我的母亲的私语,我和润我心田的园丁、诤友的私语,那私语中含蕴的是广博的爱。

5~6.略

《安塞腰鼓》基础训练 篇3

一:教材分析

教材体系:初中语文教材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即第一、第二学期,要求是联系生活,着重培养一般的阅读能力。《安塞腰鼓》收入九义初中语文教材人教版第二册第四单元中。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整体领悟,发表见解。

文章内容:本单元是反映精神文化生活的,共有两篇讲读课文,三篇阅读课文。《安塞腰鼓》是第二篇讲读课文,文章以铿锵磅礴的语言,张扬激荡的句式,瑰丽奇伟的想象,急促暴烈的节奏,用一个个宛如鼓槌的汉字,在那天地之间,雄浑厚重的黄土高原之上,为我们鼓荡起一场惊心动魄、惊天动地的安塞腰鼓,那生命滔滔的激流,仿佛汹涌的黄河夺路而出。展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鼓荡澎湃的活力。

文章的作用和地位:新课标在实施目标中明确指出,要求学生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在港台流行歌曲充斥校园,学生们追星火热的时候,本文充分展示了我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充盈着生命的渲泄与活力,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的影响是深广的。同时,本文在写作上,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气势恢弘,有阳刚之美。对于习惯于学生腔的中学生来说,其冲击是巨大的。

目标制定:上课前,我先请学生预习文章,提出本文他们已经知道了些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并拟定出来,综合学生意见,依据大纲及本单元要求,结合本文特点,最终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研究课文的表达方式,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2:情感目标(人文目标):通过对文章的综合性学习,开放课堂,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用中华民族生命律动的厚重阳刚之美熏陶感染学生,

3:能力目标:巩固运用整体与局部相结合把握文章的方法。注重感悟并发表自己的见解。体会文章的形式美与内在美。培养合作探究的能力。

本文的学习重难点是通过对文章的揣摩朗读,感悟其中的深意与情感。

二:教法设计

由于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体,具有综合性与实践性的特点,根据本文内容,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的基础上,结合创新教育理论,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自读感悟式,注重学生读的优化训练,以读代讲。课堂上提倡自由研讨,允许下位置交流意见。根据“大语文观”的要求,将课外与课内相结合,将课堂教学与写作、生活实践相结合,以深化对文章的感悟,提高学生审美、写作能力,深化对学生心灵的影响。

三:学法设计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中小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自主探究学习理论也认为:“只有学会的,没有教会的。”可见,学习的基础是自主,而学习的关键也是自主。根据创新学习的思想,在教学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合作学习法,进行综合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突出重难点,注重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和学习中的独特体验。不求全,不求面面俱到,这也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精神的。

四:教学准备

为了拓宽课堂,实现生活、语文、课堂的对接,体现大语文观,实现综合学习,在上课之前首先布置两项任务:

1:收集有关安塞腰鼓的资料。(可以是录相、音乐、文本等等)

2:仔细聆听自己最喜欢的音乐,写一篇感悟文章。

教具准备:扫描仪、多媒体课件(1:苍凉厚重的黄土高原上,后生们粗犷、动力十足的击鼓场面。2:塞腰鼓的大型演出)

五: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过程由导入新课、学习新课、创造性作业设计三个环节组成。我准备用大约三课时时间完成本文教学,具体课时划分将根据课堂的发展和学生的学习状态确定。

(一):导入新课

传统的新课导入几乎都是老师的表演或导演开始,学生处于一种观看者、参予者的地位,师生位置区分明显,而本课导入,我则从作品欣赏开始,学生一下子便进入了中心地位,我则和同学们坐在一起,共同欣赏、议论学生作文,打破了传统导入的局限,创设了一种民主、开放、自由的学习空间。与本文的教学、学习思想符合。

学生在欣赏了自己的作文以后,迫切想知道同样类型的文章,作家刘成章又是怎样写的呢?他在文章中又要表达些什么呢?这种求知的渴望与需要,产生了学习的强大动力,使学生主动、自觉的进入下一环节------新课的学习。

(二):学习新课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转变教学观念,真正落实学生主体地位,树立教为学服务的思想,转变师生角色,真正体现师生平等,教学民主。在课堂上,我将作为教学的促进者、参予者,深入学生群体,与学生一起学习,共同讨论,相机点拨、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根据本文的教学思想及模式,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板块,在这些板块的学习中,我将大部分学习的时间都交给了学生,让他们发挥主动探究、勇于创新及小组、班级合作的精神,通过自己反复读书、讨论而领悟,实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目标。

第一板块: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播放课件1,创设文章情境。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读文章,解决生字词,提出在读中发现的问题,在教师的点拨下相互交流讨论,实在不能解决的,再留到以后的学习中处理。利用课件的情境,让学生反复揣摩文章的朗读技巧,力求能最大限度的展现文章内容。鼓励学生采取多种方式练习,提倡合作交流,从整体与局部的结合中初步把握文章,初步感受文章的形式美以及其中的深情,实现知识目标。学生将被本文深深的震撼,不知不觉实现了人文主义精神的潜移默化。

在对文章进行初步钻研,有了整体的感知以后,学生们都想更深入的研究,这,就进入了精读阶段。

第二板块:精读文章,感悟探究

在这一板块中,主要是采用“课题研究”策略,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提出研究课题,通过自读自悟,合作探究,解决文章的重、难点。侧重实现能力目标与情感目标。

教师点拨:对于这篇文章,你们想对哪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

学生与老师的共同确定并板书出以下主要的小课题:(允许学生有别的小课题)

1:对安塞腰鼓的研究

2:对本文语言的研究

3:对本文主题思想的研究

………………

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材料,确定研究题目,自由组合成几个小组,合作探究。这些小研究题目,要求学生一定要深入思考,结合全文,参照课后练习,集小组的智慧于一起,才能得到一个较为完美的答案,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就应当肯定。同时,用扫描仪代替板书,将学生的研究成果展示出来,师生共同讨论评价。激发他们的学习、钻研的热情,培养合作与深入钻研的精神。在这几个课题的研究中,学生已经明了本文的写作特点、对安塞腰鼓也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对中华民族丰厚的文化底蕴也有了铭心的感受,而且,能够结合文章体味中华民族的历史与将来,增强民族自豪感。现在,同学们最想的,就是将自己心里的更多感受对老师、对同学,说出来,水到渠成的开始了品读、表达。

第三板块:品读文章,赏析表达

这个板块主要是通过学生再朗读的优化训练,从读中深化对文章的感悟。侧重于实现情感目标。

1:展示课件2,对于学生们的研究成果作必要的补充完善。使大家对安塞腰鼓的认识更深入,体会更深刻。

2:展示课件1,播放课文的朗读伴音。

听了课文的朗读录音之后,借鉴朗读的方法,用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去处理读法。读书方式不加限定,可自读,可读给别人听,可与同学共同揣摩朗读,可默读等。然后,可配合画面表演读。同学们给以评价。

3:质疑:说说现在你的新感受,或新的发现(问题)。

发现教育法认为:“当学生对文章有了深刻的理解后,就可以提出有一定深度、较为典型的问题,而学生对于自己的问题总是有更大的兴趣,又将主动回到文章中去探究答案”。古人说:“学成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创新的起点,是思维的火花,是进步的阶梯,更是成功的关键!在给了学生足够的时间读书、钻研后,请学生自由提问,相互质疑问难。打破思维束缚,让每一个学生自由、充分的发表自己的见解,实现本单元的教学目标。通过探究性、创造性、多角度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与批判等环节,拓展了思维空间受到了情感熏陶,享受到了审美乐趣。我将无比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与理解,并将给以高度的评价与鼓励。

最后,进入第四板块:熟读课文,整体深化

在这一板块中,主要是将课内课外结合,将学生作文与课文结合,升华情感,渗透人文精神,实现能力的拔高与迁移。

1:教师点拨:结合自己的作文谈谈学了本文之后,自己有些什么收获?

学生们将畅所欲言,在文章的比较中,学生将明白自己的得与失,提高写作的素养,同时又对本文的学习进行了梳理与巩固,远远胜过教师的讲解。

2:欣赏、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材料。(用扫描仪将学生收集的文本材料进行扫描,直接投影在屏幕上。对于学生的音乐、录相材料运用多媒体进行播放。)

学生们听到了粗犷雄浑的音乐,看到了引人入胜的材料,谈论着自己的收获。这时的语文课已经不仅仅是语文课了,它将欣赏课、音乐课、地理课、社会课等综合在了一起,体现了大语观综合学习的思想,小小的课堂有效的拓宽了、延伸了。对学生的影响和熏陶更深入了。加之先进手段的运用,学生的成就感是非凡的,热情是高涨的。

可是,假如我们满足于以上的成果,那是远远不够的,文章的人文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同样是意犹未尽,按照创新教育思想,我设计了第三个教学环节。

(三):创造性作业设计

结合学生的精神生活与接触的社会生活,紧承本文文化内涵,我设计了以下富有创新精神的题目,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其中一个,允许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另外,学生也可以自行设计作业题目。从而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自身发展。

1:论文题目:调查一下本地具有特色、具有文化内涵的民间艺术,写一篇文章。

2:写作提高:选一篇同样写音乐,生命或是黄土高原的文章,与本文比较分析,写出它们的相同、不同的地方。(可先找资料学习写法。)

3:反思:当代中学生应该是什么样的?(可以举行辩论会,深入讨论。)

在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完成作业之后,在班上举行作品发布会,可邀请老师、学校领导参加,同学们展示自己的成果。

最后,《安塞腰鼓》这篇文章在磅礴雄浑的音乐声中,在学生们的畅谈中结束。

现在我说说本文的教学构想与板书,本文我摒弃了教师的详细分析、讲解,侧重于展现本文的人文文化精髓,侧重学生自读感悟与探究。以学生的思想为课堂主线,以学生活动为课堂主体。因而,本文的教学具有极大的开放性,灵活性与不可预见性。要求教师参预到学习中去,成为学习的促进者与主体。因而,我的板书以展示学生学习成果为主,利用多媒体手段代替了传统板书,使传统板书之不能成为了可能。板书同时也具有了强大的评价功能与教学功能。

《安塞腰鼓》基础训练 篇4

一:教材分析

教材体系:初中语文教材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即第一、第二学期,要求是联系生活,着重培养一般的阅读能力。《安塞腰鼓》收入九义初中语文教材人教版第二册第四单元中。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整体领悟,发表见解。

文章内容:本单元是反映精神文化生活的,共有两篇讲读课文,三篇阅读课文。《安塞腰鼓》是第二篇讲读课文,文章以铿锵磅礴的语言,张扬激荡的句式,瑰丽奇伟的想象,急促暴烈的节奏,用一个个宛如鼓槌的汉字,在那天地之间,雄浑厚重的黄土高原之上,为我们鼓荡起一场惊心动魄、惊天动地的安塞腰鼓,那生命滔滔的激流,仿佛汹涌的黄河夺路而出。展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鼓荡澎湃的活力。

文章的作用和地位:新课标在实施目标中明确指出,要求学生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在港台流行歌曲充斥校园,学生们追星火热的时候,本文充分展示了我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充盈着生命的渲泄与活力,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的影响是深广的。同时,本文在写作上,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气势恢弘,有阳刚之美。对于习惯于学生腔的中学生来说,其冲击是巨大的。

目标制定:上课前,我先请学生预习文章,提出本文他们已经知道了些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并拟定出来,综合学生意见,依据大纲及本单元要求,结合本文特点,最终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研究课文的表达方式,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2:情感目标(人文目标):通过对文章的综合性学习,开放课堂,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用中华民族生命律动的厚重阳刚之美熏陶感染学生,

3:能力目标:巩固运用整体与局部相结合把握文章的方法。注重感悟并发表自己的见解。体会文章的形式美与内在美。培养合作探究的能力。

本文的学习重难点是通过对文章的揣摩朗读,感悟其中的深意与情感。

二:教法设计

由于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体,具有综合性与实践性的特点,根据本文内容,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的基础上,结合创新教育理论,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自读感悟式,注重学生读的优化训练,以读代讲。课堂上提倡自由研讨,允许下位置交流意见。根据“大语文观”的要求,将课外与课内相结合,将课堂教学与写作、生活实践相结合,以深化对文章的感悟,提高学生审美、写作能力,深化对学生心灵的影响。

三:学法设计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中小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自主探究学习理论也认为:“只有学会的,没有教会的。”可见,学习的基础是自主,而学习的关键也是自主。根据创新学习的思想,在教学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合作学习法,进行综合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突出重难点,注重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和学习中的独特体验。不求全,不求面面俱到,这也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精神的。

四:教学准备

为了拓宽课堂,实现生活、语文、课堂的对接,体现大语文观,实现综合学习,在上课之前首先布置两项任务:

1:收集有关安塞腰鼓的资料。(可以是录相、音乐、文本等等)

2:仔细聆听自己最喜欢的音乐,写一篇感悟文章。

教具准备:扫描仪、多媒体课件(1:苍凉厚重的黄土高原上,后生们粗犷、动力十足的击鼓场面。2:塞腰鼓的大型演出)

五: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过程由导入新课、学习新课、创造性作业设计三个环节组成。我准备用大约三课时时间完成本文教学,具体课时划分将根据课堂的发展和学生的学习状态确定。

(一):导入新课

传统的新课导入几乎都是老师的表演或导演开始,学生处于一种观看者、参予者的地位,师生位置区分明显,而本课导入,我则从作品欣赏开始,学生一下子便进入了中心地位,我则和同学们坐在一起,共同欣赏、议论学生作文,打破了传统导入的局限,创设了一种民主、开放、自由的学习空间。与本文的教学、学习思想符合。

学生在欣赏了自己的作文以后,迫切想知道同样类型的文章,作家刘成章又是怎样写的呢?他在文章中又要表达些什么呢?这种求知的渴望与需要,产生了学习的强大动力,使学生主动、自觉的进入下一环节------新课的学习。

(二):学习新课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转变教学观念,真正落实学生主体地位,树立教为学服务的思想,转变师生角色,真正体现师生平等,教学民主。在课堂上,我将作为教学的促进者、参予者,深入学生群体,与学生一起学习,共同讨论,相机点拨、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根据本文的教学思想及模式,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板块,在这些板块的学习中,我将大部分学习的时间都交给了学生,让他们发挥主动探究、勇于创新及小组、班级合作的精神,通过自己反复读书、讨论而领悟,实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目标。

第一板块: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播放课件1,创设文章情境。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读文章,解决生字词,提出在读中发现的问题,在教师的点拨下相互交流讨论,实在不能解决的,再留到以后的学习中处理。利用课件的情境,让学生反复揣摩文章的朗读技巧,力求能最大限度的展现文章内容。鼓励学生采取多种方式练习,提倡合作交流,从整体与局部的结合中初步把握文章,初步感受文章的形式美以及其中的深情,实现知识目标。学生将被本文深深的震撼,不知不觉实现了人文主义精神的潜移默化。

在对文章进行初步钻研,有了整体的感知以后,学生们都想更深入的研究,这,就进入了精读阶段。

第二板块:精读文章,感悟探究

在这一板块中,主要是采用“课题研究”策略,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提出研究课题,通过自读自悟,合作探究,解决文章的重、难点。侧重实现能力目标与情感目标。

教师点拨:对于这篇文章,你们想对哪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

学生与老师的共同确定并板书出以下主要的小课题:(允许学生有别的小课题)

1:对安塞腰鼓的研究

2:对本文语言的研究

3:对本文主题思想的研究

………………

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材料,确定研究题目,自由组合成几个小组,合作探究。这些小研究题目,要求学生一定要深入思考,结合全文,参照课后练习,集小组的智慧于一起,才能得到一个较为完美的答案,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就应当肯定。同时,用扫描仪代替板书,将学生的研究成果展示出来,师生共同讨论评价。激发他们的学习、钻研的热情,培养合作与深入钻研的精神。在这几个课题的研究中,学生已经明了本文的写作特点、对安塞腰鼓也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对中华民族丰厚的文化底蕴也有了铭心的感受,而且,能够结合文章体味中华民族的历史与将来,增强民族自豪感。现在,同学们最想的,就是将自己心里的更多感受对老师、对同学,说出来,水到渠成的开始了品读、表达。

第三板块:品读文章,赏析表达

这个板块主要是通过学生再朗读的优化训练,从读中深化对文章的感悟。侧重于实现情感目标。

1:展示课件2,对于学生们的研究成果作必要的补充完善。使大家对安塞腰鼓的认识更深入,体会更深刻。

2:展示课件1,播放课文的朗读伴音。

听了课文的朗读录音之后,借鉴朗读的方法,用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去处理读法。读书方式不加限定,可自读,可读给别人听,可与同学共同揣摩朗读,可默读等。然后,可配合画面表演读。同学们给以评价。

3:质疑:说说现在你的新感受,或新的发现(问题)。

发现教育法认为:“当学生对文章有了深刻的理解后,就可以提出有一定深度、较为典型的问题,而学生对于自己的问题总是有更大的兴趣,又将主动回到文章中去探究答案”。古人说:“学成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创新的起点,是思维的火花,是进步的阶梯,更是成功的关键!在给了学生足够的时间读书、钻研后,请学生自由提问,相互质疑问难。打破思维束缚,让每一个学生自由、充分的发表自己的见解,实现本单元的教学目标。通过探究性、创造性、多角度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与批判等环节,拓展了思维空间受到了情感熏陶,享受到了审美乐趣。我将无比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与理解,并将给以高度的评价与鼓励。

最后,进入第四板块:熟读课文,整体深化

在这一板块中,主要是将课内课外结合,将学生作文与课文结合,升华情感,渗透人文精神,实现能力的拔高与迁移。

1:教师点拨:结合自己的作文谈谈学了本文之后,自己有些什么收获?

学生们将畅所欲言,在文章的比较中,学生将明白自己的得与失,提高写作的素养,同时又对本文的学习进行了梳理与巩固,远远胜过教师的讲解。

2:欣赏、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材料。(用扫描仪将学生收集的文本材料进行扫描,直接投影在屏幕上。对于学生的音乐、录相材料运用多媒体进行播放。)

学生们听到了粗犷雄浑的音乐,看到了引人入胜的材料,谈论着自己的收获。这时的语文课已经不仅仅是语文课了,它将欣赏课、音乐课、地理课、社会课等综合在了一起,体现了大语观综合学习的思想,小小的课堂有效的拓宽了、延伸了。对学生的影响和熏陶更深入了。加之先进手段的运用,学生的成就感是非凡的,热情是高涨的。

可是,假如我们满足于以上的成果,那是远远不够的,文章的人文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同样是意犹未尽,按照创新教育思想,我设计了第三个教学环节。

(三):创造性作业设计

结合学生的精神生活与接触的社会生活,紧承本文文化内涵,我设计了以下富有创新精神的题目,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其中一个,允许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另外,学生也可以自行设计作业题目。从而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自身发展。

1:论文题目:调查一下本地具有特色、具有文化内涵的民间艺术,写一篇文章。

2:写作提高:选一篇同样写音乐,生命或是黄土高原的文章,与本文比较分析,写出它们的相同、不同的地方。(可先找资料学习写法。)

3:反思:当代中学生应该是什么样的?(可以举行辩论会,深入讨论。)

在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完成作业之后,在班上举行作品发布会,可邀请老师、学校领导参加,同学们展示自己的成果。

最后,《安塞腰鼓》这篇文章在磅礴雄浑的音乐声中,在学生们的畅谈中结束。

现在我说说本文的教学构想与板书,本文我摒弃了教师的详细分析、讲解,侧重于展现本文的人文文化精髓,侧重学生自读感悟与探究。以学生的思想为课堂主线,以学生活动为课堂主体。因而,本文的教学具有极大的开放性,灵活性与不可预见性。要求教师参预到学习中去,成为学习的促进者与主体。因而,我的板书以展示学生学习成果为主,利用多媒体手段代替了传统板书,使传统板书之不能成为了可能。板书同时也具有了强大的评价功能与教学功能。

《安塞腰鼓》基础训练 篇5

第一课时

设计说明:安塞腰鼓那奇伟磅礴的气势、催人奋进的力量;击鼓后生们粗矿豪放的性格、昂扬高亢的激情,如何通过与文本的对话,走进这篇激情四溢的散文所叙写的动人场景中,感受安塞腰鼓别具一格、涨溢活力的精湛艺术,与作者感同身受呢?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一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安塞腰鼓的魅力,懂得反复在文章当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理解安塞腰鼓的特点,通过朗读懂得安塞腰鼓好在什么地方。

教学难点:文章当中的反复用得好,好在什么地方。

教学过程:

一、导语引入:

1990年,在北京亚运会上一场充满民族风格的腰鼓表演,令无数人为之倾倒,为之魂牵梦绕。这就是产生于黄土高原上的安塞腰鼓,它粗矿、雄浑、动力十足,它是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象征。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去领略它的风采和魅力吧。

二、初读课文。

1、放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型。想一想:课文从哪些方面写安塞腰鼓?(板书:鼓响前的静,腰鼓表演时的闹,鼓声停止后的寂静。)

2、默读课文,结合课文中的插图,想一想:这是怎样的安塞腰鼓?用文中的词句回答。(板书:壮阔、豪放、火烈)

3、小结:通过刚才的朗读,同学们知道了安塞腰鼓的一些特点,下面,我们就从课文的字里行间真切地领略安塞腰鼓扑面而来的激情。

三、精读课文。

(一)引导学习1-4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至第四自然段,说说描写的是一幅怎样的场面?引导学生用文中语句回答。(一幅广阔而恬静的场面。)

2、小结:这是激战前的沉寂,是一场疾风暴雨式的腰鼓舞即将上演前的期盼。写得多美呀,舒展柔和,给人留下无限想象的空间,请问:腰鼓表演就要开始了,你看到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理解“茂腾腾”、“朴实”、“神情沉稳而安静”等)

3、小结:文章开头的静态描写为文章后面写动蓄势,使文章静中蕴动,动静结合,充满画面美。瞧,表演开始了。

(二)引导学习5-17自然段。

1、快速浏览5-17自然段,有一个句子在文中出现多次,用波浪线画出课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

2、指名朗读“好一个安塞腰鼓!”,从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作者对安塞腰鼓充满着无比欣赏、由衷赞美之情。)

3、高声朗读课文,寻找“好一个安塞腰鼓”中的“好”体现在哪里,并用“好在,你看(听)”的句式进行叙述。

4、指名回答,适当理解句子意思。

5、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和同桌同学说一说为什么喜欢?

四、总结体会文章中心。

1、通过这样的阅读,我们对文章有了更深的理解。同学们你们认为作者写安塞腰鼓想表达什么思想?能从文中找到依据吗?

生1:表达对黄土高原上生命、力量、活力的赞颂。

师:表达对生命、力量、活力的赞颂,在文中哪一段里可以看得出来?

生2:在第18段。“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耗着红豆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能释放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我觉得在这里可以感受出作者对农民生命力的赞扬。

师:请坐。在18段里,她觉得歌颂了生命的力量。

生4:还表现了安塞腰鼓独特的美、阳刚的美。是在第7自然段: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师:还有紧接的句子,“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这里歌颂了安塞腰鼓独特的——

生5:美

师:这叫做我们中国特有的外国没有的——民间艺术。歌颂了黄土高原上这种特有的民族艺术。

2、小练笔:这篇课文写出了安塞腰鼓的美,请你围绕中心句进行练笔。如:蓄而待发的后生美。

教学反思:

基于本课的特点,以声感人是主线。教学设计思路为:在朗读中从文字上品味作者创造的意境,然后思考讨论从中领悟对生命力和人生的认识并拓展训练。因此,本文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为:创设情境、诵读指导、品味语句、讨论合作等。其中于以诵读、赏析、讨论为重。

1、对于朗读的指导,我在检查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大声地朗读课文,并想:这是怎样的“安塞腰鼓”?用问中的词句回答。通过学生的回答,进行相应的板书。学生通过朗读,从整体上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接着,我引导学生浏览课文,在课文中找出反复出现的句子“好一个安塞腰鼓”,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突出一个“好”,读出作者对安塞腰鼓充满着无比欣赏、由衷赞美之情。然后,让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寻找“好一个安塞腰鼓”中的“好”体现在哪里,并用“好在,你看(听)”的句式进行叙述。最后,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说说喜欢的原因。重点指导第六自然段的朗读,使用替换式朗读,感受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通过反复朗读,既可以积累课文的语言,有能感受到课文的独特的语言风格。

2、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句子意思。词语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学生理解了课文中的词语,才容易真正读懂文章的内容,领悟丰富深刻的情感。学习中,引导学生理解“茂腾腾”“朴实”“燥热”“恬静”“亢奋”“震撼”“烧灼”“威逼”“元气淋漓”等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通过解读词语的确切意思,有利于水到渠成地让学生像作者一样,对黄土高原充满崇敬、赞叹之情。

3、不到之处。教师的教学节奏不够紧密,学生回答问题思路不够清晰,以至于没有完成教学任务。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腰鼓这种打击乐器并不熟悉,腰鼓舞这种民间舞蹈也不常见,教学中没有引用相关资源,让学生有直观感性的认识,假如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利用相关资源,学生再来阅读课文,就容易入境悟情了。

《安塞腰鼓》基础训练 篇6

一:教材分析

教材体系:初中语文教材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即第一、第二学期,要求是联系生活,着重培养一般的阅读能力。《安塞腰鼓》收入九义初中语文教材人教版第二册第四单元中。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整体领悟,发表见解。

文章内容:本单元是反映精神文化生活的,共有两篇讲读课文,三篇阅读课文。《安塞腰鼓》是第二篇讲读课文,文章以铿锵磅礴的语言,张扬激荡的句式,瑰丽奇伟的想象,急促暴烈的节奏,用一个个宛如鼓槌的汉字,在那天地之间,雄浑厚重的黄土高原之上,为我们鼓荡起一场惊心动魄、惊天动地的安塞腰鼓,那生命滔滔的激流,仿佛汹涌的黄河夺路而出。展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鼓荡澎湃的活力。

文章的作用和地位:新课标在实施目标中明确指出,要求学生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在港台流行歌曲充斥校园,学生们追星火热的时候,本文充分展示了我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充盈着生命的渲泄与活力,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的影响是深广的。同时,本文在写作上,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气势恢弘,有阳刚之美。对于习惯于学生腔的中学生来说,其冲击是巨大的。

目标制定:上课前,我先请学生预习文章,提出本文他们已经知道了些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并拟定出来,综合学生意见,依据大纲及本单元要求,结合本文特点,最终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研究课文的表达方式,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2:情感目标(人文目标):通过对文章的综合性学习,开放课堂,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用中华民族生命律动的厚重阳刚之美熏陶感染学生,

3:能力目标:巩固运用整体与局部相结合把握文章的方法。注重感悟并发表自己的见解。体会文章的形式美与内在美。培养合作探究的能力。

本文的学习重难点是通过对文章的揣摩朗读,感悟其中的深意与情感。

二:教法设计

由于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体,具有综合性与实践性的特点,根据本文内容,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的基础上,结合创新教育理论,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自读感悟式,注重学生读的优化训练,以读代讲。课堂上提倡自由研讨,允许下位置交流意见。根据“大语文观”的要求,将课外与课内相结合,将课堂教学与写作、生活实践相结合,以深化对文章的感悟,提高学生审美、写作能力,深化对学生心灵的影响。

三:学法设计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中小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自主探究学习理论也认为:“只有学会的,没有教会的。”可见,学习的基础是自主,而学习的关键也是自主。根据创新学习的思想,在教学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合作学习法,进行综合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突出重难点,注重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和学习中的独特体验。不求全,不求面面俱到,这也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精神的。

四:教学准备

为了拓宽课堂,实现生活、语文、课堂的对接,体现大语文观,实现综合学习,在上课之前首先布置两项任务:

1:收集有关安塞腰鼓的资料。(可以是录相、音乐、文本等等)

2:仔细聆听自己最喜欢的音乐,写一篇感悟文章。

教具准备:扫描仪、多媒体课件(1:苍凉厚重的黄土高原上,后生们粗犷、动力十足的击鼓场面。2:塞腰鼓的大型演出)

五: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过程由导入新课、学习新课、创造性作业设计三个环节组成。我准备用大约三课时时间完成本文教学,具体课时划分将根据课堂的发展和学生的学习状态确定。

(一):导入新课

传统的新课导入几乎都是老师的表演或导演开始,学生处于一种观看者、参予者的地位,师生位置区分明显,而本课导入,我则从作品欣赏开始,学生一下子便进入了中心地位,我则和同学们坐在一起,共同欣赏、议论学生作文,打破了传统导入的局限,创设了一种民主、开放、自由的学习空间。与本文的教学、学习思想符合。

学生在欣赏了自己的作文以后,迫切想知道同样类型的文章,作家刘成章又是怎样写的呢?他在文章中又要表达些什么呢?这种求知的渴望与需要,产生了学习的强大动力,使学生主动、自觉的进入下一环节------新课的学习。

(二):学习新课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转变教学观念,真正落实学生主体地位,树立教为学服务的思想,转变师生角色,真正体现师生平等,教学民主。在课堂上,我将作为教学的促进者、参予者,深入学生群体,与学生一起学习,共同讨论,相机点拨、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根据本文的教学思想及模式,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板块,在这些板块的学习中,我将大部分学习的时间都交给了学生,让他们发挥主动探究、勇于创新及小组、班级合作的精神,通过自己反复读书、讨论而领悟,实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目标。

第一板块: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播放课件1,创设文章情境。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读文章,解决生字词,提出在读中发现的问题,在教师的点拨下相互交流讨论,实在不能解决的,再留到以后的学习中处理。利用课件的情境,让学生反复揣摩文章的朗读技巧,力求能最大限度的展现文章内容。鼓励学生采取多种方式练习,提倡合作交流,从整体与局部的结合中初步把握文章,初步感受文章的形式美以及其中的深情,实现知识目标。学生将被本文深深的震撼,不知不觉实现了人文主义精神的潜移默化。

在对文章进行初步钻研,有了整体的感知以后,学生们都想更深入的研究,这,就进入了精读阶段。

第二板块:精读文章,感悟探究

在这一板块中,主要是采用“课题研究”策略,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提出研究课题,通过自读自悟,合作探究,解决文章的重、难点。侧重实现能力目标与情感目标。

教师点拨:对于这篇文章,你们想对哪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

学生与老师的共同确定并板书出以下主要的小课题:(允许学生有别的小课题)

1:对安塞腰鼓的研究

2:对本文语言的研究

3:对本文主题思想的研究

………………

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材料,确定研究题目,自由组合成几个小组,合作探究。这些小研究题目,要求学生一定要深入思考,结合全文,参照课后练习,集小组的智慧于一起,才能得到一个较为完美的答案,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就应当肯定。同时,用扫描仪代替板书,将学生的研究成果展示出来,师生共同讨论评价。激发他们的学习、钻研的热情,培养合作与深入钻研的精神。在这几个课题的研究中,学生已经明了本文的写作特点、对安塞腰鼓也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对中华民族丰厚的文化底蕴也有了铭心的感受,而且,能够结合文章体味中华民族的历史与将来,增强民族自豪感。现在,同学们最想的,就是将自己心里的更多感受对老师、对同学,说出来,水到渠成的开始了品读、表达。

第三板块:品读文章,赏析表达

这个板块主要是通过学生再朗读的优化训练,从读中深化对文章的感悟。侧重于实现情感目标。

1:展示课件2,对于学生们的研究成果作必要的补充完善。使大家对安塞腰鼓的认识更深入,体会更深刻。

2:展示课件1,播放课文的朗读伴音。

听了课文的朗读录音之后,借鉴朗读的方法,用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去处理读法。读书方式不加限定,可自读,可读给别人听,可与同学共同揣摩朗读,可默读等。然后,可配合画面表演读。同学们给以评价。

3:质疑:说说现在你的新感受,或新的发现(问题)。

发现教育法认为:“当学生对文章有了深刻的理解后,就可以提出有一定深度、较为典型的问题,而学生对于自己的问题总是有更大的兴趣,又将主动回到文章中去探究答案”。古人说:“学成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创新的起点,是思维的火花,是进步的阶梯,更是成功的关键!在给了学生足够的时间读书、钻研后,请学生自由提问,相互质疑问难。打破思维束缚,让每一个学生自由、充分的发表自己的见解,实现本单元的教学目标。通过探究性、创造性、多角度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与批判等环节,拓展了思维空间受到了情感熏陶,享受到了审美乐趣。我将无比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与理解,并将给以高度的评价与鼓励。

最后,进入第四板块:熟读课文,整体深化

在这一板块中,主要是将课内课外结合,将学生作文与课文结合,升华情感,渗透人文精神,实现能力的拔高与迁移。

1:教师点拨:结合自己的作文谈谈学了本文之后,自己有些什么收获?

学生们将畅所欲言,在文章的比较中,学生将明白自己的得与失,提高写作的素养,同时又对本文的学习进行了梳理与巩固,远远胜过教师的讲解。

2:欣赏、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材料。(用扫描仪将学生收集的文本材料进行扫描,直接投影在屏幕上。对于学生的音乐、录相材料运用多媒体进行播放。)

学生们听到了粗犷雄浑的音乐,看到了引人入胜的材料,谈论着自己的收获。这时的语文课已经不仅仅是语文课了,它将欣赏课、音乐课、地理课、社会课等综合在了一起,体现了大语观综合学习的思想,小小的课堂有效的拓宽了、延伸了。对学生的影响和熏陶更深入了。加之先进手段的运用,学生的成就感是非凡的,热情是高涨的。

可是,假如我们满足于以上的成果,那是远远不够的,文章的人文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同样是意犹未尽,按照创新教育思想,我设计了第三个教学环节。

(三):创造性作业设计

结合学生的精神生活与接触的社会生活,紧承本文文化内涵,我设计了以下富有创新精神的题目,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其中一个,允许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另外,学生也可以自行设计作业题目。从而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自身发展。

1:论文题目:调查一下本地具有特色、具有文化内涵的民间艺术,写一篇文章。

2:写作提高:选一篇同样写音乐,生命或是黄土高原的文章,与本文比较分析,写出它们的相同、不同的地方。(可先找资料学习写法。)

3:反思:当代中学生应该是什么样的?(可以举行辩论会,深入讨论。)

在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完成作业之后,在班上举行作品发布会,可邀请老师、学校领导参加,同学们展示自己的成果。

最后,《安塞腰鼓》这篇文章在磅礴雄浑的音乐声中,在学生们的畅谈中结束。

现在我说说本文的教学构想与板书,本文我摒弃了教师的详细分析、讲解,侧重于展现本文的人文文化精髓,侧重学生自读感悟与探究。以学生的思想为课堂主线,以学生活动为课堂主体。因而,本文的教学具有极大的开放性,灵活性与不可预见性。要求教师参预到学习中去,成为学习的促进者与主体。因而,我的板书以展示学生学习成果为主,利用多媒体手段代替了传统板书,使传统板书之不能成为了可能。板书同时也具有了强大的评价功能与教学功能。

《安塞腰鼓》基础训练 篇7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1.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归省xǐng 不惮dàn 撺掇chuān 蕴藻yùnb.恬静tián 晦暗huì 冗杂rǒng 戛然jiác.羯鼓jié 铮铮zhēn 花坞wū 霍然huòd.谐谑xuè 粗犷kuàng 作孽niè 屈从qū2.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真情实意 左右逢圆 含蓄委婉 俯拾即是?b.如泣如诉 五体头地 时过境迁 水银泻地?c.高谈阔论 鸦雀无声 抑扬顿挫 百变不穷?d.屏气凝神 奇伟磅薄 童趣盎然 铿锵激越?3.下列加点的字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叹为观止(极点) 戛然而止(中止) 歌喉遽发(急速,骤然)b.周匝数遍(环绕) 余音绕梁(环绕) 三日不绝 (连续)c.俯拾即是(拣) 雍容博大(文雅大方) 时过境迁(容易)d.人弦俱寂(寂寞) 有戚戚焉(心动的样子) 秀而不媚(妖媚)4.选择恰当的词填空①我的很重的心忽而_____(a.愉快 b.轻松 c.放下)了,身体也似乎_____(a.膨胀 b.伸展 c.舒展)到说不出的大。②我们已经_____(a.点 b.撑 c.摇)开船,在桥石上一_____(a.敲 b.磕 c.撑),_____(a.往 b.倒 c.退)后几尺,即又上 前出了桥。③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_____(a.跳跃 b.踊跃 c.跳起)的铁的兽 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④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_____(a.隐约 b.模糊 c.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_____(a.笼 b.遮 c.罩) 着了。⑤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_____(a.火热 b.燥热 c.热烈)了, 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_____(a.倾洒 b.闪烁 c.飞溅)了,使困倦的世 界立即变得_____(a.兴奋 b.亢奋 c.振奋)了。⑥又将鼓捶子轻轻的点了两下,方抬起头来,向台下一_____(a.看 b.瞥 c.盼)。那双眼睛,如_____(a.春 b.湖 c.秋)水,如_____(a.寒 b.流 c.明)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_____(a. 丸 b.颗 c.粒)黑水银,左右一_____(a.瞄 b.顾 c.瞧)一看,连那坐 在远远墙角子里的人,都觉得小玉看见我了。⑦于是_____(a.支 b.架 c.拿 d.扬)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有笑,有嚷的,(a.合 b.混 c.夹 d.和)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5.对《社戏》、《安塞腰鼓》、《绝唱》、《在声音的世界里》、《摆渡》五篇文章体裁判 断正确的一项是:( )a.散文 散文 小说 散文 小说?b.小说 散文诗 小说 散文 寓言?c.散文 散文诗 长篇小说节选 小说 短篇小说?d.小说 散文 小说 散文 哲理散文?6.判断题,正确的在括号内划“√”,错误的在括号内划“×”。?①《社戏》中“我就是鲁迅本人,因为文中“我”的名字叫“迅哥儿”,鲁迅少年时代的确跟着母亲回过娘家,在江南水乡的农村里生活过。( )?②作者以看社戏为中心事件展开情节,社戏是全文的线索,课文给我们展示的确实不仅是看社戏,而是一幅农村生活的画卷。( )?③作品中说,鞭打绑在台柱子上的红衫小丑,是那夜看的“最好的一折”戏,文末又写道: “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意思是说,以后看的戏都没有那夜看的戏精彩。( )④文末一段,与其说是豆“好吃”、戏“精彩”,还不如说那一夜的一切给“我”留下至深难忘的印象。“我”难忘的是农村小伙伴真挚的情谊,依恋的是纯朴的人们,向往的是农村 无拘束的生活,“豆”和“戏”代表的是童年那段愉快的生活。( )⑤《安塞腰鼓》一文,运用了许多排比句,从排比句的形式来看,主要有三种。即:句内的排比;句与句的排比;段与段的排比。( )⑥《绝唱》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方法写白妞。侧面描写首先体现在白妞出场前人们前来戏园听演唱的盛况上,其次体现在琴师、黑妞的表演技艺的描写上,再次体现在听众对 演唱的评论上。( )⑦《在声音的世界里》主要写了作者热爱音乐,把笔墨集中在对音乐的体验、理解与思考上,因此,描写“雨”的声音是多余的。( )⑧《摆渡》既是一篇哲理散文,又可看作一则现代寓言。对于作家来说,“摆渡”就是引导人们的思想,沟通人们的心灵,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彼岸”则比喻心灵的净化和精神 的升华,这是一种崇高而纯洁的精神境界。( )7.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①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②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了隆隆,隆隆,隆隆。( )③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 )④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 )⑤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除了黄土高原,哪里再有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啊!( )⑥“每次听他说书之后,总有好几天耳朵里无非都是他的书,无论做什么事,总不入神,反觉得‘三日不绝’,这‘三日’二字下得太少,还是孔子‘三月不知肉味’,‘三月’二字 形容得透彻些!”( )⑦人生因有音乐而变得更美好、更难于被玷污、更值得了,不是么?( )⑧摆渡人听了,摇摇头说:“你唱的算什么,还没有他(指有权的)说的好听。”8.填空。①《社戏》中对一般事件一笔带过,而对主要事件则尽情点染,体现了组材上____________的特点,看社戏的全过程是详写,这部分内容可用三句话概 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本文是用第_____人称写的,文章主要记叙了________的情形。围绕看戏还写了一些趣事,如____________等愉快 生活片断。作者写这些,表达了“我”同农村孩子_________的感情,反映平桥村是我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归途中写了偷吃罗汉豆的事,通过________豆________豆________豆______豆的几个细节描写,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农家少年的美好心灵表现出来。④《安塞腰鼓》中用“农民衣着包裹”、“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_____________出强健有力的后生“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⑤给《绝唱》另写一个标题_____________,作者写琴师、黑妞旨在用他们_________白妞。刘鹗的《 》被称为清朝四大_______________小说。9.根据具体语言环境,简明、得体地补充人物要说的话。暑期中一天下午二点,小刚到同学李明家去借数学《名师指导》。小刚:(敲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父:是小刚呀,天热我躺了会儿,让你久等啦,快进屋坐!小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父:小明到他外婆家去了,我能帮你做什么??小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父:你拿去用吧。小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一)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 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 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 赵庄前进了。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 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 便弯进了*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10.给下列字注音。?泊______ 潺_______ 蕴_______11.解释下列词语依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弥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朦胧”属原_____词,在本文中作______词用。13.划 的句子为表达“我”______________的心情,用了词语“____________”,用了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这样写是为了突出“___________”这个词。14.“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这句话说明了( )a.“我”在这些小伙伴中是年小的。b.“我”是城里来客,应该坐在舱中。c.故乡的小伙伴们对“我”的关心和照顾。15.第一段的描写,表现了( )a.小伙伴们拔篙、点船、架橹、摇船等一系列驶船动作的娴熟。b.小伙伴们迫不及待地赶赴赵庄看戏的心情。c.小伙伴的娴熟的驾船技术和欢快愉悦的心情。16.“我”和少年小朋友的心情,在第一段中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四个动词表达出来的。17.第一段和第二段各自所用的主要描写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前段用行动描写,后段用环境描写b.前段用心理描写,后段用行动描写c.两段都是行动描写。18.划横线的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a.比喻 b.拟人 c.夸张和借代 d.比喻和拟人19.划横线的句子的前半部分主要是写_________________。20.“我以为船慢”的原因是( )a.确实是船走得慢b.“我”急于看戏的缘故。c.他们换了四回手,已没有力气了。d.“我”对岸上吹来的香气烦腻的缘故。21.第二段的三个句子各写的是什么?第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对第二段意思正确的解释是( )?a.描写了秀丽景色,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b.描写了丰收在望的景象,歌颂了农民的辛苦劳作。?c.写船行的速度快以及我在看戏前急切的心情,表现了我对江南美景的热爱。?d.写美丽的景色,用来陪衬船航行得快,表现了农家孩子划船技术高超。?23.从第三、四段中找出与第二段下列表猜测的语句相照应的句子,分别写在各句的后面。 a.渐望见依稀的赵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料想便是戏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d.或者也许是渔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4.给这则节选短文选出一个恰当的标题( )a.赵庄看戏 b.月夜抒怀 c.赵庄途中 d.月夜行船?(二)第二天,我向午才起来,并没有听到什么关系八公公盐柴事件的纠葛,下午仍然去钓虾。“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子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我抬头看时,是六一公公棹着小船,卖了豆回来了,船肚里还有剩下的一堆豆。?“是的。我们请客。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双喜说。?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于是对我说,“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我点一点头,说道,“好。”?“豆可中吃呢?”?我又点一点头,说道,“很好。”?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的说道,“这真是大市镇里出来的读过 书的人才识货!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乡下人不识好歹,还说我的豆比不上别人的呢。 我今天也要送些给我们的姑奶奶尝尝去……”他于是打着楫子过去了。?待到母亲叫我回去吃晚饭的时候,桌上便有一大碗煮熟了的罗汉豆,就是六一公公送给母亲 和我吃的。听说他还对母亲极口夸奖我,说“小小年纪便有见识,将来一定要中状元。姑奶奶,你的福气是可以写包票的了。”但我吃了豆,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25.给加点的字注音?棹着小船( ) 纠葛( ) 停了楫( )26.联系课文解释词语。纠葛——写包票——27.这几段文字写的主要人物是_________,作者对他主要进行了________描写。28.六一公公在问偷豆一事中,从他的语言里,可以看出,他并没有责怪孩子们偷豆,只是心疼_________;当“我”说豆“很好”吃时,他“竟非常感激起来”,“竟 ”字说明了他的“感激”是“我”所“不料”的,这正表现了六一公公这位农民的__________性格特点。29.人物双喜的语言很有韵味和表现力。他先是用“是”作了正面的肯定回答,不躲不避, 干脆果断,表现孩子的_________,接着用“_________”作挡箭 牌,使六一公公无话可说,第三句的言外之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四句是用“________”转换话题,从而表现了双喜的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30.从整篇文章看,那夜的“豆”并不好吃,那夜的“戏”也并不好看,但作者在文章结尾却说“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这样写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1.对“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一句中“感激”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生活在最底层的中国农民,只求别人理解、肯定,就感恩图报。b.因为从大市镇来的读书人“我”赏识他的豆,成为六一公公的知音,他便有“士为知己者死”之感。c.从大市镇来的读书人肯定了他的豆,六一公公认为这是对他最高的一种奖赏,因而十分感激,表现中国农民的淳善可亲。d.六一公公的“感激”,实际上是对“读书人”和“统治阶级权力”的敬畏,作者这样写 是为了善意地批判农民的愚昧无知。(三)a这张铜刻的题名是《书痴》。画面是一间藏书室,四壁都是直达天花板的书架,在一架高高梯凳顶上,站着一位白发老人,也许就是这间藏书室的主人,他胁下夹着一本书,两腿 之 间夹着一本书,左手持着一本书在读,右手正从架上抽出一本。天花板上有天窗,一缕阳光正斜斜地射在他的书上,射在他的身上。b读书是一件乐事,藏书更是一件乐事,但这种乐趣不是人人可获得,也不是随时随地可以拈 来即是的。学问家的读书,抱着“开卷有益”的野心,估量着书中每一个字的价值而定取舍 ,这是在购物,不是读书。版本家的藏书,斤斤较量着版本的格式,藏家印章的有无,他是在收古董,并不是在藏书。至于暴发户和大腹贾,为了装点门面,在旦夕之间便坐拥百城, 那更是书的敌人了。c真正的爱书家和藏书家,他必定是一个在广阔的人生道上尝遍了哀乐,而后才走入这种狭隘的嗜好以求慰藉的人。他固然重视版本但不是为了市价 他固然手不释卷 但不是为了学问 他是将书当作了友人 将书当作了和朋友谈话一样的一件乐事节选自叶灵凤的《书痴》32.填空:a段文字的语言表达方式以_________为主。能证明它是藏书室的显著特征是__________。选文主要从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③__________等方面来介绍。33.“天花板上有天窗,一缕阳光正斜斜地射在他的书上,射在他的身上。”根据这句话的 意思判断:①这时的太阳所表示的时间大约是( )?a.早上太阳升起不久 b.傍晚临近太阳快下山之前?c.上午十点以后至下午四点以前 d.正午时分?②“梯凳”在室内所摆的方位应是:( )?a.室内偏北 b.室内偏南?c.室内偏西 d.室内偏东?34.“也不是随时随地可以拈来即是的”中的“拈”应该为( )?a.zhān b.niān c.liǎn d.zān?35.对“开卷有益”解释符合上下文意的一项是( )a.一种可以自由查阅资料的考试b.一打开卷子就能受到好处c.打开书本,受到读书的好处d.打开卷绸,就能受到好处36.b段写了三类人,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7.“读书是一种乐事”,读书之乐表现在;“藏书更是一件乐事”,藏书之乐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问家的读书……估量着书中每一个字的价值而定取舍”这句话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抱着‘开卷有益’的野心”表现出学问家读书的目的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8.“在旦夕之间便坐拥百城”中词语含义的理解:?①“旦夕之间”的含义是( )?a.早晨或晚上 b.早晨与晚上?c.早晚之间 d.短时间内?②“百城”的含义是( )?a.一百座城市 b.周长有百里的城?c.一百座城装的书 d.一百座城里的书?39.你认为读书的乐趣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0.写出两句关于读书的格言、警句。?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1.从选文c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①广阔—— ②哀——42.选文c后部分未加标点,下列标点正确的项是( )?a.,,,,,。 b.,;,。,。c.,,,。,。 d.,;,。,!43.“他必定是一个在广阔 的人生道上尝遍了哀乐……”中的“他”指代的是( )?a.读书人 b.做学问的人?c.爱书家和藏书家 d.暴发户和大腹贾?44.“手不释卷”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作文?1.文题:①心中的一支歌 ②在色彩的世界里(任选一题)?2.要求:?①写成不少于500字的记叙文。?②可以借鉴课文的写法,要尽量写出对音乐或美术的真切情感体验。?③有适当的议论,可加入一点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和见解。 ??参考答案一、1.b 2.c 3.a 4.①bc ②abc ③b ④cc ⑤bcb ⑥ccaab ⑦bc 5.b 6.①×② √③×④√⑤√⑥√⑦×⑧√ 7.①排比 ②比喻 反复 ③排比 拟人 ④比喻 ⑤对比 ⑥引用 ⑦排比 反问 ⑧双关 8.①详略得当 月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 ②一 “我”和农家朋友夜间看社戏 掘蚯蚓、钓虾、放牛;真挚友好,乐土 ③摘、剥、煮、吃 双喜、阿发、桂生 ④反衬 ⑤明湖居听书(或白妞说书),衬托,《老残游记》,谴责 请问,李明在家吗?对不起,打扰您了。我想借他的数学《名师指导》行吗?谢谢您,再见! 10.bó chán yùn 11.隐隐约约 弥漫消散;听得出神,忘了自己;12.形容、动 13.看戏无比畅快,说不出的大,夸张,舒展 14.c 15.c 16.拔、点、磕、架 17 .a 18.d 19.船速之快 20.b 21.朦胧在水气里的月色(江南月色美景)船速之快(孩子们娴 熟的驾船技术)依稀可见的赵庄(急切而愉快的心情) 22.c 23.a过了……眼前了 b.那声 音……悠扬 c.那是……草里呢 d.那火……渔火 24.d 25.zhào gé jí 26. 纠缠不清的事情,保证福气能兑现 27.六一公公,语言 28.被踏坏的庄稼,淳朴 憨厚 29.诚实 请客,我们摘你的豆是看得起你,你应该高兴;把我的虾吓跑了 聪明 机灵 3 0.突出那夜生活的难忘,突出对乡间少年朋友诚挚情谊的怀念。 31.d 32.说明;四壁是 书架;书 架 取书读的白发老人;天窗 33.①c ②a 34.b 35.c 36.学问家 藏书家 暴发户和 大腹贾 37.用书中的知识来充实自己;拥有知识;从中选取做学问有用的知识;为做学问 服务 38.①d ②c 40.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41.①狭隘 ②乐 42.b 43.c 44.舍不得放下手中的书,形容读书入了迷。

《安塞腰鼓》基础训练 篇8

一、教学目的

1、学习朗读课文,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 2、理解排比的修辞手法及其在本文中的作用。

二、课型设计:品读课

三、预习要求

1、落实字词,会读会写。 2、上网了解作者和安塞腰鼓的情况。

四、教学设想

1、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对于生活在成都的现代青少年,大都对其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因此,采用多媒体教学,效果会好些。教这样的文章,尤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一旦学生进入角色,教起来就轻松多了。

2、这是一篇诗化的散文,有着雄浑伟奇的画面,更有着与画面风格一致的气势磅礴的语言,所以教学分为两个板块:感知气势;品味语言。整个过程又以“朗读”一线贯穿读、说、析、品、评,不知不觉让学生受到熏陶,完成教学。

3、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凸现学生主体精神,力避教师烦琐讲解,突出新课程理念。

五、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朗读、感知

(一)知内容。

1、放录像。

安塞腰鼓曾在我国多种大型活动中演出,可把其制成多媒体教学录像。在正式讲解课文时,放出来,给学生以形象的感受,并调动学生的情绪。

学生边看录像边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其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

2、谈观感。

在学生谈观感时,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适当引导:

①安塞腰鼓是黄土高原的“绝活儿”,它的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风格与当地自然环境、地理风貌、民风民情等浑然一体,不可分离。

②它是人、鼓合一的,没有一种乐器能够像它这样要求人和乐器的高度合谐。人的表演和乐器的“表演’’完整地糅合在一起,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所以成功的表演是人借鼓势,鼓借人威,酣畅淋漓,精、气、神无阻无碍一脉贯通。

③安塞腰鼓的内涵是生命的激昂和渲泻;是羁绊不住的力量;是原始力量的勃发、喷涌。

3、读课文,作评价。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试用“ 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是文中的内容。

学生各抒己见,可能有如下一些答案:“壮阔”“豪放”“火烈”“有力”“元气淋漓”“惊心动魄”“奇伟磅礴”“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等等。

(二)明结构。

师生联读课文。

说明:文章按“鼓响前——腰鼓表演——鼓声止”可分成3大部分。第二部分为文章的主体部分,分别从4个角度来展示腰鼓舞的艺术魅力,且这4个角度的分水岭都是一句话。

学生会很快找出:好一个安塞腰鼓!

明确:这是文章内容与结构上的核心句。

(三)寻美点。

分组朗读,进行分组寻找美点比赛。用“ 美,你看(听) ”的句式叙述出来。

学生可能有如下答案:

①蓄而待发的后生美,你看,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梁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梁。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梁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

②火烈的舞蹈场面美,你看,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③激越的鼓声美,你听,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④击鼓的后生美,你看,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⑤变幻的舞姿美,你看,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

……

第二板块:朗读、品味

(一)替换式品读,感受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

1、学生齐诵第6段。

2、教师示范。教师将大家刚才读的内容改成了另一种文学样式——诗,(幻灯出示所改之诗)教师范读。

骤雨一样 是急促的鼓点

旋风一样 是飞扬的流苏

乱蛙一样 是蹦跳的脚步

火花一样 是闪射的瞳仁

斗虎一样 是强健的风姿

学生反复朗读。

3、学生仿照以上形式,加工另外的文章内容。如:

愈捶愈烈 形体成了沉重而又纷飞的思绪

愈捶愈烈 思绪中不存任何隐秘

愈捶愈烈 痛苦和欢乐

生活和梦幻 摆脱和追求

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

交织! 旋转! 凝聚! 奔突! 辐射! 翻飞! 升华!

4、分小组反复替换朗读其他段。

(二)评点式品读,理解文章语言的意蕴美、情味美。

1、学生任意寻找自己觉得写得精彩的地方朗读3遍,要求用“ 好,好在 ”这一句式进行评点。

可以从词、句式、修辞、写法、结构等各方面进行评点,说得越多越好。

2、分学习小组交流。

3、学习小组汇报员向全班汇报。

4、教师整理学生评点。

从用词方面说:

(1)“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一句中“呆呆地”用得好,好在它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安静时安塞腰鼓的状态。

(2)“茂腾腾的后生”“咝溜溜的南风”中的“茂腾腾”“咝溜溜”用得好,好在叠词的运用使语言亲切富有韵味。

(3)“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中反义词用得好,好在它们对比强烈,更能突出安塞腰鼓的特点。

从句式上说:

(1)“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中“发狠”“忘情”“没命”用得好,好在它们语意层层递进,语势步步增强。

(2)“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这些短句用得好,好在它们使文章语句铿锵,气势强劲,突出了安塞腰鼓的豪放美。

(3)“但是”与“看”独立成段好,好在它们特别引人注目,自然完成画面由静到动的急转。

从修辞上说:

(1)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写得好,好在比喻使对象更加形象具体,从而铺排出一系列异彩纷呈的画面。

(2) 文中的反复用得好,好在使语言节奏明快,形象深刻清晰。

(3) 文章中排比用得好,好在形式多样的排比增强了语势,更突出了安塞腰鼓恢宏磅礴的气势。

本文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

句内部的排比:“一锤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

句与句之间的排比:“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段与段之间的排比: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流做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而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这些排比句使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语句钱钻,能表达出强烈的思想感情。

从写法上说:

(1)“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写得好,好在它使人产生了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增加了文章的内涵。

(2)“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写得好,好在“以声写静”,更加突出了鼓声止后的寂静。

(3)文中开头的静态描写好,好在它为文章后面写动设下铺垫,使文章静中蕴动,动静结合,充满画面美。

(三)自由式美读

1、小结

这篇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语句锡铭,写出了安塞腰鼓壮

阔、豪放、火烈的特点。表达出作者赞美了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的强烈的思想感情赞美陕北高原人们粗矿、豪迈、开放的性格特征。文章多处运用排比、比喻,使文章气势恢宏,节奏明快,每个词语都简洁有力,每个句子都激越豪壮,增强了文章感人力量。

2、美读

第三板块:练习,学用课文句式、段式。

请模仿文中的排比句写一段话,描述一个表演场面。(可事先准备一个表演录象)

《安塞腰鼓》基础训练 篇9

一:教材分析

教材体系:初中语文教材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即第一、第二学期,要求是联系生活,着重培养一般的阅读能力。《安塞腰鼓》收入九义初中语文教材人教版第二册第四单元中。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整体领悟,发表见解。

文章内容:本单元是反映精神文化生活的,共有两篇讲读课文,三篇阅读课文。《安塞腰鼓》是第二篇讲读课文,文章以铿锵磅礴的语言,张扬激荡的句式,瑰丽奇伟的想象,急促暴烈的节奏,用一个个宛如鼓槌的汉字,在那天地之间,雄浑厚重的黄土高原之上,为我们鼓荡起一场惊心动魄、惊天动地的安塞腰鼓,那生命滔滔的激流,仿佛汹涌的黄河夺路而出。展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鼓荡澎湃的活力。

文章的作用和地位:新课标在实施目标中明确指出,要求学生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在港台流行歌曲充斥校园,学生们追星火热的时候,本文充分展示了我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充盈着生命的渲泄与活力,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的影响是深广的。同时,本文在写作上,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气势恢弘,有阳刚之美。对于习惯于学生腔的中学生来说,其冲击是巨大的。

目标制定:上课前,我先请学生预习文章,提出本文他们已经知道了些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并拟定出来,综合学生意见,依据大纲及本单元要求,结合本文特点,最终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研究课文的表达方式,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2:情感目标(人文目标):通过对文章的综合性学习,开放课堂,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用中华民族生命律动的厚重阳刚之美熏陶感染学生,

3:能力目标:巩固运用整体与局部相结合把握文章的方法。注重感悟并发表自己的见解。体会文章的形式美与内在美。培养合作探究的能力。

本文的学习重难点是通过对文章的揣摩朗读,感悟其中的深意与情感。

二:教法设计

由于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体,具有综合性与实践性的特点,根据本文内容,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的基础上,结合创新教育理论,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自读感悟式,注重学生读的优化训练,以读代讲。课堂上提倡自由研讨,允许下位置交流意见。根据“大语文观”的要求,将课外与课内相结合,将课堂教学与写作、生活实践相结合,以深化对文章的感悟,提高学生审美、写作能力,深化对学生心灵的影响。

三:学法设计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中小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自主探究学习理论也认为:“只有学会的,没有教会的。”可见,学习的基础是自主,而学习的关键也是自主。根据创新学习的思想,在教学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合作学习法,进行综合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突出重难点,注重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和学习中的独特体验。不求全,不求面面俱到,这也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精神的。

四:教学准备

为了拓宽课堂,实现生活、语文、课堂的对接,体现大语文观,实现综合学习,在上课之前首先布置两项任务:

1:收集有关安塞腰鼓的资料。(可以是录相、音乐、文本等等)

2:仔细聆听自己最喜欢的音乐,写一篇感悟文章。

教具准备:扫描仪、多媒体课件(1:苍凉厚重的黄土高原上,后生们粗犷、动力十足的击鼓场面。2:塞腰鼓的大型演出)

五: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过程由导入新课、学习新课、创造性作业设计三个环节组成。我准备用大约三课时时间完成本文教学,具体课时划分将根据课堂的发展和学生的学习状态确定。

(一):导入新课

传统的新课导入几乎都是老师的表演或导演开始,学生处于一种观看者、参予者的地位,师生位置区分明显,而本课导入,我则从作品欣赏开始,学生一下子便进入了中心地位,我则和同学们坐在一起,共同欣赏、议论学生作文,打破了传统导入的局限,创设了一种民主、开放、自由的学习空间。与本文的教学、学习思想符合。

学生在欣赏了自己的作文以后,迫切想知道同样类型的文章,作家刘成章又是怎样写的呢?他在文章中又要表达些什么呢?这种求知的渴望与需要,产生了学习的强大动力,使学生主动、自觉的进入下一环节------新课的学习。

(二):学习新课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转变教学观念,真正落实学生主体地位,树立教为学服务的思想,转变师生角色,真正体现师生平等,教学民主。在课堂上,我将作为教学的促进者、参予者,深入学生群体,与学生一起学习,共同讨论,相机点拨、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根据本文的教学思想及模式,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板块,在这些板块的学习中,我将大部分学习的时间都交给了学生,让他们发挥主动探究、勇于创新及小组、班级合作的精神,通过自己反复读书、讨论而领悟,实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目标。

第一板块: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播放课件1,创设文章情境。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读文章,解决生字词,提出在读中发现的问题,在教师的点拨下相互交流讨论,实在不能解决的,再留到以后的学习中处理。利用课件的情境,让学生反复揣摩文章的朗读技巧,力求能最大限度的展现文章内容。鼓励学生采取多种方式练习,提倡合作交流,从整体与局部的结合中初步把握文章,初步感受文章的形式美以及其中的深情,实现知识目标。学生将被本文深深的震撼,不知不觉实现了人文主义精神的潜移默化。

在对文章进行初步钻研,有了整体的感知以后,学生们都想更深入的研究,这,就进入了精读阶段。

第二板块:精读文章,感悟探究

在这一板块中,主要是采用“课题研究”策略,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提出研究课题,通过自读自悟,合作探究,解决文章的重、难点。侧重实现能力目标与情感目标。

教师点拨:对于这篇文章,你们想对哪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

学生与老师的共同确定并板书出以下主要的小课题:(允许学生有别的小课题)

1:对安塞腰鼓的研究

2:对本文语言的研究

3:对本文主题思想的研究

………………

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材料,确定研究题目,自由组合成几个小组,合作探究。这些小研究题目,要求学生一定要深入思考,结合全文,参照课后练习,集小组的智慧于一起,才能得到一个较为完美的答案,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就应当肯定。同时,用扫描仪代替板书,将学生的研究成果展示出来,师生共同讨论评价。激发他们的学习、钻研的热情,培养合作与深入钻研的精神。在这几个课题的研究中,学生已经明了本文的写作特点、对安塞腰鼓也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对中华民族丰厚的文化底蕴也有了铭心的感受,而且,能够结合文章体味中华民族的历史与将来,增强民族自豪感。现在,同学们最想的,就是将自己心里的更多感受对老师、对同学,说出来,水到渠成的开始了品读、表达。

第三板块:品读文章,赏析表达

这个板块主要是通过学生再朗读的优化训练,从读中深化对文章的感悟。侧重于实现情感目标。

1:展示课件2,对于学生们的研究成果作必要的补充完善。使大家对安塞腰鼓的认识更深入,体会更深刻。

2:展示课件1,播放课文的朗读伴音。

听了课文的朗读录音之后,借鉴朗读的方法,用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去处理读法。读书方式不加限定,可自读,可读给别人听,可与同学共同揣摩朗读,可默读等。然后,可配合画面表演读。同学们给以评价。

3:质疑:说说现在你的新感受,或新的发现(问题)。

发现教育法认为:“当学生对文章有了深刻的理解后,就可以提出有一定深度、较为典型的问题,而学生对于自己的问题总是有更大的兴趣,又将主动回到文章中去探究答案”。古人说:“学成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创新的起点,是思维的火花,是进步的阶梯,更是成功的关键!在给了学生足够的时间读书、钻研后,请学生自由提问,相互质疑问难。打破思维束缚,让每一个学生自由、充分的发表自己的见解,实现本单元的教学目标。通过探究性、创造性、多角度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与批判等环节,拓展了思维空间受到了情感熏陶,享受到了审美乐趣。我将无比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与理解,并将给以高度的评价与鼓励。

最后,进入第四板块:熟读课文,整体深化

在这一板块中,主要是将课内课外结合,将学生作文与课文结合,升华情感,渗透人文精神,实现能力的拔高与迁移。

1:教师点拨:结合自己的作文谈谈学了本文之后,自己有些什么收获?

学生们将畅所欲言,在文章的比较中,学生将明白自己的得与失,提高写作的素养,同时又对本文的学习进行了梳理与巩固,远远胜过教师的讲解。

2:欣赏、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材料。(用扫描仪将学生收集的文本材料进行扫描,直接投影在屏幕上。对于学生的音乐、录相材料运用多媒体进行播放。)

学生们听到了粗犷雄浑的音乐,看到了引人入胜的材料,谈论着自己的收获。这时的语文课已经不仅仅是语文课了,它将欣赏课、音乐课、地理课、社会课等综合在了一起,体现了大语观综合学习的思想,小小的课堂有效的拓宽了、延伸了。对学生的影响和熏陶更深入了。加之先进手段的运用,学生的成就感是非凡的,热情是高涨的。

可是,假如我们满足于以上的成果,那是远远不够的,文章的人文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同样是意犹未尽,按照创新教育思想,我设计了第三个教学环节。

(三):创造性作业设计

结合学生的精神生活与接触的社会生活,紧承本文文化内涵,我设计了以下富有创新精神的题目,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其中一个,允许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另外,学生也可以自行设计作业题目。从而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自身发展。

1:论文题目:调查一下本地具有特色、具有文化内涵的民间艺术,写一篇文章。

2:写作提高:选一篇同样写音乐,生命或是黄土高原的文章,与本文比较分析,写出它们的相同、不同的地方。(可先找资料学习写法。)

3:反思:当代中学生应该是什么样的?(可以举行辩论会,深入讨论。)

在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完成作业之后,在班上举行作品发布会,可邀请老师、学校领导参加,同学们展示自己的成果。

最后,《安塞腰鼓》这篇文章在磅礴雄浑的音乐声中,在学生们的畅谈中结束。

现在我说说本文的教学构想与板书,本文我摒弃了教师的详细分析、讲解,侧重于展现本文的人文文化精髓,侧重学生自读感悟与探究。以学生的思想为课堂主线,以学生活动为课堂主体。因而,本文的教学具有极大的开放性,灵活性与不可预见性。要求教师参预到学习中去,成为学习的促进者与主体。因而,我的板书以展示学生学习成果为主,利用多媒体手段代替了传统板书,使传统板书之不能成为了可能。板书同时也具有了强大的评价功能与教学功能。

《安塞腰鼓》基础训练 篇10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安塞腰鼓》。下面我就按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四个部分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特点

本单元选编了《社戏》《安塞腰鼓》《观舞记》《竹影》《口技》等几篇与文化艺术有关的文章。这些文章从不同的方面向学生展示了各式各样的文艺形式,对于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开阔视野,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起到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

本文以铿锵磅礴的语言,张扬激荡的句式,瑰丽奇伟的想象,急促暴烈的节奏,用一个个宛如鼓槌的汉字,在那天地之间,雄浑厚重的黄土高原之上,为我们鼓荡起一场惊心动魄、惊天动地的安塞腰鼓,那生命滔滔的激流,仿佛汹涌的黄河夺路而出。展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澎湃激扬的活力。

这样的文字对于新课标提出的要求学生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是极有帮助的,因为她充分展示了我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充盈着生命的渲泄与活力,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的影响是深广的。同时,本文在写作上,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气势恢弘,有阳刚之美,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和穿透力。对于习惯于学生腔的中学生来说,其冲击力是可想而知的。

2、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上课前,我先请学生预习文章,提出本文他们已经知道了些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并拟定出来,综合学生意见,依据新课程标准及本单元要求,结合本文特点,最终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2) 学习本文形、神结合的语言,注重感悟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3)通过本文的学习,用中华民族生命律动的厚重阳刚之美熏陶感染学生,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难点:学习本文形、神结合的语言,注重感悟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说教法

由于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体,具有综合性与实践性的特点,根据本文内容,结合创新教育理论,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自读感悟式,注重学生读的优化训练,以读代讲。课堂上提倡自由研讨,允许下位置交流意见。另根据"大语文观"的要求,在本节课上,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境,使学生自然融到课文的意境中去,从而将课外与课内相结合,将课堂教学与写作、生活实践相结合,以深化对文章的感悟,提高学生审美、写作能力,深化对学生心灵的影响。

三、说学法

一个差的老师只会奉献,而好的老师则交给学生发现真理。教给学生学法正是实现叶老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目标。

本文作为一篇诗化的散文,将指导学生以"朗读法"学习课文,即以"朗读"一线贯穿读、说、析、品、评,不知不觉让学生受到熏陶,完成教学。以"讨论法"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合作探究。注重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和学习中的独特体验。不求全,不求面面俱到,这也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精神的。

四、教学准备

1、布置预习:落实字词,会读会写;多读课文,试图了解安塞腰鼓。

2、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苍凉厚重的黄土高原上,后生们粗犷、动力十足的击鼓场面。塞腰鼓的大型演出)

五、教学程序

(一) 导入新课

安塞腰鼓是我国北方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民间舞蹈之一,通过对课文的预习,不知大家有没有体会其中的气势,让我们观看一段《安塞腰鼓》的视频,一齐感受其中的生命律动。

(好的导入犹如唱戏前的开台锣鼓一样未开台先叫座。此导入的设计贴近课文内容,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使学生主动、自觉进入下一环节--新课的学习)

(二)学习新课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转变教学观念,真正落实学生主体地位,树立教为学服务的思想,转变师生角色,真正体现师生平等,教学民主。在课堂上,我将作为教学的促进者、参与者,深入学生群体,与学生一起学习,共同讨论,相机点拨、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根据本文的教学思想及模式,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板块,在这些板块的学习中,我将大部分学习的时间都交给了学生,让他们发挥主动探究、勇于创新及小组、班级合作的精神,通过自己反复读书、讨论而领悟,实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目标。

第一板块: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一板块从下几个方面入手,"知内容"--里;"明结构"--表;"寻美点"--里。这样的设计主要想从不同角度对文本进行解读,整体对文本进行初步感知。

1、知内容。

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读文章,解决生字词,提出在读中发现的问题,在教师的点拨下相互交流讨论。然后用"……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是文中的内容。力求从整体与局部的结合中初步整体感知文章,初步感受文章的形式美以及其中的深情,实现知识目标。

2、明结构

文章按"鼓响前、腰鼓表演、鼓声止"可分成3个部分。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分别从四个角度来展示腰鼓的艺术魅力,且这四个角度的分水岭都是一句话。

(好一个安塞腰鼓)

这是文章内容与结构上的核心句。目的是培养学生在读书中理层次,明条理,学会在读中把握文章的"脉"。

3、寻美点。

布置分组朗读,分组进行寻找美点比赛。用"美,你看(听)……"的句式叙述出来。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此环节旨在陶冶学生情操,教给他们"生活中不是没有美,关键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的真谛。

第二板块:精读文章,品味语言

在这一板块中,主要是采用"朗读"策略,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合作探究,解决文章的重、难点。侧重实现能力目标与情感目标。

1、指导学生采取"替换式品读",目的是感受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所谓替换式品读,就是将文章形式变为别的形式再读,比较、品味其中的美。)

出示幻灯,教师示范。要求学生仿照以上形式,加工另外的文章,并反复朗读。

2、指导学生采取"评点式品读",目的是理解文章语言的意蕴美,情味美。

学生可任意寻找自己觉得写得精彩的地方朗读3遍,要求用"好,好在……"这一句式进行评点。可从词、句式、修辞、写法、结构等方面进行评点,说得越多越好。

出示幻灯,稍作总结。

第三板块:品读文章,学用语言

这个板块主要是通过学生再品读的优化训练,从读中深化对文章的感悟。在侧重于实现情感目标的同时,学用课文句式,段式。并试图将学生作文与课文结合起来,升华情感,渗透人文精神,实现学生能力的提高与迁移。

学生写好后,小组互评,选出好的作品,课堂展示,师生共议,评出好作品若干,并给予奖励。

最后,布置作业,让学生找自己喜欢的段落,并熟读成诵。目的是进一步理会并学习本文的语言样式。

现在我说说本文的教学构想与板书,本文我摒弃了教师的详细分析、讲解,侧重于展现本文的人文文化精髓和优美的句式段点,在侧重学生自读感悟与探究的同时,以学生活动为课堂主线。因而,本文的教学具有极大的开放性,灵活性与不可预知性。要求教师参与到学习中去,成为学习的促进者与指导者。我的板书主要以展示教学程度为主,学生学习成果为辅。使板书同时具有了强大的教学功能和评价功能。

《安塞腰鼓》基础训练 篇11

教学目的

l.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

2.理解排比的修辞手法的类型及其在这篇文章中的作用。

3.学习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4.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

重点、难点

重点:

(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

难点:

(1)理解排比的修辞手法的类型及其在这篇文章中的作用。

(2)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联系上下文,体会下列词语的意思:

(l)忘情:不能节制自己的感情。

(2)狂舞:纵情的跳舞。

(3)闪射:闪耀,放出(光芒)

(4)火烈:像火一样热烈。

(5)亢奋(kang:极度兴奋。

(6)晦暗(hui:昏暗,不明显。

(7)羁绊(ji):缠住了不能脱身,束缚。

(8)碰撞:运动着的物体与别的物体突然接触。

(9)搏击:奋力斗争和冲击。

(10)烧灼(zhuo):烧、烫,使受伤。

(11)奔突:横冲直撞;奔驰。

(12)辐射(fu):从中心向各个方向沿着直线伸展出去。

(13)翻飞:上下或内外交换位置。

(14)淋漓(linli:①形容湿淋淋往下滴。②形容畅快。

二、导人

大家在电视节目上看过陕西安塞地区的腰鼓吗?我想大家一定会

被安塞腰鼓那种壮阔、豪放、火烈的舞蹈所深深打动。今天我们一起来

学习刘成章写的安塞腰鼓,看看作家对安塞腰鼓是怎样欣赏、体会的。

三、正课

1.朗读课文(或老师范读、或听课文录音、或学生齐读、轮读、个别

读均可)

2.提问: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按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分三段。

第一段:从开头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

第二段:从“但是”到“成了茫茫一片”。

第三段:从“当它冥然而止的时候”到完。

3.提问:第二段可以分成几层?

讨论并归纳:分成4层。

第一层:从“但是”到“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写安塞腰鼓的舞姿及

给人的联想。

第二层:从“好一个安塞腰鼓”到“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写安塞腰鼓的响声给人的感受。

第三层:从“好一个安塞腰鼓”到“那里再有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

啊”。写安塞腰鼓给人心灵的搏击。

4.提问:文章怎样写表演前的情况?

讨论并归纳:从背景写:是一片高粱地、丝溜溜的南风。从人物写:

是蓝腾腾的后生。从性格写:是朴实的。从神情写:是沉稳而安静的。从

腰鼓写:是呆呆的、不曾响。

5.提问: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为下文写腰鼓表演蓄势。

6.提问:作者与安塞腰鼓的舞姿有什么特点?

讨论并归纳:壮阔、豪放、火烈。

7提问:作者是怎样写的?

讨论并归纳:先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一锤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

没命了。再用比喻从舞蹈的后生的舞姿写,如强震起的石头的狂舞。再

用排比、连续比喻的修辞手法写急促的鼓点像骤雨,飞扬的流苏像旋

风,蹦跳的脚步像乱蛙,闪射的瞳仁像火花,强健的风姿像斗虎。

8提问: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运用比喻使描写的对象更加形象生动具体。运用排比

使文章的气势更加恢宏、雄浑有力,用来描写安塞腰鼓很适当。

9.提问:“这腰鼓”这一段用了那些反义词?

讨论并归纳:空气(冰冷一燥热),阳光(恬静一飞溅),世界(困倦一

亢奋)

10.提问:运用反义词写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用反义词对比强烈,写出安塞腰鼓的特点。

11.提问:如果说上面是实写,那么,“使人想起”三段是什么写?

讨论并归纳:虚写。

12.提问:用虚写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用虚写使人产生联想想象,增加了文章的内涵。

13.提问:作者联想到什么?

讨论并归纳:联想到落日古战场,电闪雷鸣和人的大彻大悟。

14提问:“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

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这句话怎么理解?

讨论并归纳:这里写出了陕北高原人们的性格特征,是粗矿、豪迈、

开放的。

四、小结

文章描写安塞腰鼓的特点:壮阔、豪放、火烈。先实写,用连喻,写安

塞腰鼓的舞姿。然后用虚写,通过联想、想象,写安塞腰鼓给人的感受写

出了陕北人们的性格特征。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给下面的词配上一个同义词。

忘情闪射

火烈亢奋

晦暗羁绊

搏击辐射

(二)境空。

1.骤雨一样,是;旋风一样,是;乱蛙

一样,是;火花一样,是;斗虎一样,

2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了,使恬静的阳

光立即变得、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了。

3.容不得,容不得,容不得

是了,了,了的那么一股

劲。

第二课时

一、预习

阅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

二、导人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段和第二段的第一层,今天我们

再来看看作者怎样描写安塞腰鼓的。

三、正课

1.朗读课文,注意读出节奏、重音、感情。

2.提问:文章第二段的第二层怎样写安塞腰舞的响声的?

讨论并归纳: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安塞腰鼓声音的回响。

第一句写声音撞击在山崖上,山崖发出回响;第二句写声音撞击在观众

的心里,观众的心里发出共鸣。第三句写声音引起的豪壮的抒情、严峻

的思考、犁尖翻起的上浪、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3.提问: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安塞腰鼓的沉重的

响声,气势不同反响。

4.提问:文章第二段的第三层怎样写安塞腰鼓给人心灵的搏击?

讨论并归纳:先写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的、急速的、大起大

落的搏击着,使人感到震撼、烧灼、威逼。使人鲜明的感受到生命的存在

活跃和强盛。使人感受到陕北农民的那种取之人的甚少,奉献给人的甚

多的精神。写出作者心灵深处的感悟。

5.提问:“黄土高原啊”这一段写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只有黄土高原这么深厚的土层,才生养了这些元气

淋漓的后生,才能有这么惊天动地的安塞腰鼓。

6提问:为什么说“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里打不得这样

的腰鼓。”?

讨论并归纳:这里用比喻说明江南人性格柔弱,只能唱一些江南小

调,打不得这样气势澎湃的腰鼓。

7.提问:第二段的第四层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总结上面的三层的意思。从力量、声响、光影的变幻、

艺术的享受写安塞腰鼓的舞姿给人蓬勃的想象力。从安塞腰鼓沉重的

响声写给人心灵的净化。从后生们生命中喷发出来的力量写安塞腰鼓

给人心灵的震撼。

8.提问:倒数第四段中的“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

升华!”

这几个词能不能对调?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不能。因为这几个词的排列按一定的顺序。从小到大,

从低到高,从中心到四周。

9.提问:为什么说“当它更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至

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

讨论并归纳:这是人对闹声的一种感受,当闹声突然停止的时候,

会感到特别的静。其次,这里用静来反衬闹,可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10.提问;怎样理解“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声”?

讨论并归纳:鸡声是天亮的标志,是新的一天的开始,是希望的象

征。有这种安塞腰鼓所喷发出来的力量,一定会带动生命的奔腾升华,

一定会创造出一个崭新的世界,这正是希望所在。

11.提问:本文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

比。试举例说明这样的写法,对表现文章的思想感情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

(l)句内部的排比:“一锤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

(2)句与匈之间的排比:“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

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

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3)段与段之间的排比: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流做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而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

大彻大悟!

这些排比句使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语句钱钻,能表

达出强烈的思想感情。

12提问:访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

讨论并归纳:本文通过对安塞腰鼓的描写,赞美了安塞腰鼓强健的

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

的特点。

四、小结

这篇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语句锡铭,写出了安塞腰

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表达出作者赞美了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

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的强烈的思想感情赞美陕北高原人们粗矿、

豪迈、开放的性格特征。文章多处运用排比、比喻,使文章气势恢宏,节

奏明快,每个词语都简洁有力,每个句子都罂群激越,增强了文章感人

力量。

五、作业

1.课后练习二、三、四c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一)写出了面词的反义词。

晦暗束缚

闭塞欢乐

摆脱冰冷

恬静困倦

(二)简答。

1.本文以什么作为线索?

2安塞腰鼓的特点是什么?

3.“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

了的一股劲!”这句话运用了什么类型的排比?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4.清模仿文中的排比句写一段话。

《安塞腰鼓》基础训练 篇12

课题:安塞腰鼓

执教:樊友翠 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理解排比句、感叹句对表达感情,增强语势的作用。

2、 感受本文所抒发的生命律动的激情。

3、 领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 训练朗读能力,体会文章的气势。

5、 培养捕捉关键语句的能力,锻炼理解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

投影演示法、讨论法、审美欣赏法、多种形式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价值态度观:

1、 朗读品味课文,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感受安塞腰鼓的美。

2、 感悟用语言表现声音的艺术美,感受音乐壮美的一面,领悟生命力量的伟大。

二、重、难、疑点及解决办法: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气势恢宏,语言简洁有力,铿锵激越,很适合朗读,在课堂教学中,贯穿朗读训练,并且以朗读带动理解,在朗读中体会和领悟。

三、教具准备:腰鼓、相关课件

四、师生互动设计:

1、 教师引导,学生自读。

2、 朗读表演,体会文章。

3、 讨论分析,把握文章。

五、教学过程:

(一) 音乐导入,提示课题。

1、 学生谈感受。

2、 师小结,课件展示课题:安塞腰鼓。

3、 欣赏安塞腰鼓,感受气氛,学生节奏练习。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教师范读课文。

2、 学生自由朗读。

3、 学生谈感受。

4、 个人朗读,其他学生评议。

(三) 多种形式朗读,体会文章气势,理解排比句。

1、 自由朗读——叠加读。

2、 击桌子、赞叹、交替朗读。

3、 学生比较前两种方法,带来的不同感受,引出排比句。

(四) 寻找美点,赏析课文。

(五) 质疑问难,师生共同解答。

(六) 教师总结,结束新课。

《安塞腰鼓》基础训练 篇13

教学设想

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对于生活在南方或现代都市中的青少年,大都对其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因此,采用多媒体教学,效果会好些。教这样的文章,尤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一旦学生进入角色,教起来就轻松多了。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人新课。

同学们喜不喜欢“播滚”?喜不喜欢“劲舞”?其实,在我们中国古老的黄土地上,早就有我们自己的摇滚和劲舞。它就是融摇滚和劲舞为一体的我们中华民族的艺术奇葩一一安塞腰鼓。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篇描写安塞腰鼓的散文。

二、熟悉课文。

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

三、放教学录像。

安塞腰鼓曾在我国多种大型活动中演出,可把其制成多媒体教学录像。在正式讲解课文时,放出来,给学生以形象的感受,并调动学生的情绪。

要求学生边看录像边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其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

四、理解课文主旨。

1.要求学生离开课文谈自己看了录像后的观感。

在学生谈观感时,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适当引导:

①安塞腰鼓是黄土高原的“绝活儿”,它的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风格与当地自然环境、地理风貌、民风民情等浑然一体,不可分离。

②它是人、鼓合一的,没有一种乐器能够像它这样要求人和乐器的高度合谐。人的表演和乐器的“表演’’完整地糅合在一起,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所以成功的表演是人借鼓势,鼓借人威,酣畅淋漓,精、气、神无阻无碍一脉贯通。

③安塞腰鼓的内涵是生命的激昂和渲泻;是羁绊不住的力量;是原始力量的勃发、喷涌。

2.结合这些感受再来琢磨文章的语言,理解文章的内涵。

品味并说明下列语句的意义:

①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明确;也许很多人认为。黄土地的农民已经被岁月的风霜、上地的贫瘠折磨得丧失了生气。

②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明确:江南的流水已经蚀消厂生命的“元气”。已经没有承载这样原始生命力量的“厚土”了。

-③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地寂静。以致使人感到十分陌生了。

明确,人们已经被生命的力量所折服所感动所沸腾,当腰鼓“戛然而止”时,人们已经不习惯这样寂静、冷清的世界了。

④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明确:当鼓声停止后,人们仍沉浸在激情中,好像炽热后的沉寂,这时以“鸡啼”反衬寂静。⑤请把第12、16、19、21、24自然段置于我国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里进行思考,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参考:我们的民族显然经历了太多的痛苦和磨难,太多的束缚和挫折,但我们总能神奇般地重新崛起,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的祖国、走进了一个令人振奋和自豪的新时代,只要我们立足本土,放眼世界,大胆创新,勇于开拓,我们就一定能够再造辉煌。

五、归纳本文的写作特点。

这篇文章,内容和形式高度统一。请同学归纳写作特点。

提示:从句式、修辞和节奏角度思考。

参考:①铿锵的短句;②激昂的排比;⑧疾猛的节奏。(深圳市海滨中学汤朝林)

《安塞腰鼓》基础训练 篇14

教材分析

《安塞腰鼓》是一篇用雄浑激越的鼓点敲出的优美豪放的诗章,是一曲旺盛的生命和磅礴力量的热情颂歌。作者通过一群朴实得像红高粱一样的茂腾腾陕北后生在黄土高原上展现的壮阔、雄浑、激越、豪放的腰鼓场面的描写,展现了中华民族古老淳朴的民间文艺风情,显示了生命的活跃和强盛。抒发了中华民族挣脱了束缚与羁绊、闭塞与保守后的欢乐和痛快、思索和追求。文章语言如诗如画,极富音乐美。在内容和形式上取得了完美的统一。课文多用短句来表现内容,显得铿锵激昂,同时还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间的排比,交错出现,一个接一个,使内容表达得更加热烈、更激荡,充分表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

教学设想

1、这是一篇诗化的散文,有着雄浑伟奇的画面,更有着与画面风格一致的气势磅礴的语言,所以教学分为两个板块:感知气势;品味语言。整个过程又以“朗读”一线贯穿读、说、析、品、评,不知不觉让学生受到熏陶,完成教学。

2、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凸现学生主体精神,力避教师烦琐讲解,突出新课程理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品味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

能力目标:能够借鉴本文的写作方法,写作技巧,并把它们运用到平常的写作当中去。.情感目标:.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教学重难点

本文用写实的笔触描绘了气势磅礴的腰鼓表演,塑造了可触可感的艺术形象,但文中更多的是重在写意。如何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是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品读描绘形象、揭示内涵的排比句,从不同角度、侧面感受安塞腰鼓的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并通过联系生活,加深对生命的思考认识即教学的重点。

教学方法

学生朗读:通过读感受语言的节奏、气势与激情,感受腰鼓表演中的生命律动。

讨论品味:对描绘形象、揭示内涵的关键语句,仔细揣摩品味。

多媒体设计

1.腰鼓表演片段。

2.课文朗读录音。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查阅资料了解安塞腰鼓,准备安塞腰鼓图片及课文朗读录音磁带并制成课件。

学生:1、搜集安塞腰鼓的有关知识及作者的情况;2、查阅工具书,疏通生字、词语;3、朗读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情美读全文。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看录像,谈感受:

安塞腰鼓曾在我国多种大型活动中演出,可把其制成多媒体教学录像。在正式讲解课文时,放出来,给学生以形象的感受,并调动学生的情绪。

学生边看录像边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其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

学生讨论交流感受,教师适当相机引导:

(屏幕显示)

①安塞腰鼓是黄土高原的“绝活儿”,它的粗犷、雄浑、动力十足的风格与当地自然环境、地理风貌、民风民情等浑然一体,不可分离。

②它是人、鼓合一的,没有一种乐器能够像它这样要求人和乐器的高度合谐。人的表演和乐器的“表演’’完整地糅合在一起,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所以成功的表演是人借鼓势,鼓借人威,酣畅淋漓,精、气、神无阻无碍一脉贯通。

③安塞腰鼓的内涵是生命的激昂和渲泻;是羁绊不住的力量;是原始力量的勃发、喷涌。

2、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安塞腰鼓的知识和作者作品资料,教师总结归纳

(屏幕显示)

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一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也是陕北人民精神风貌的象征。在古代既是激励边关将士冲锋陷阵、浴血奋战的号角,也是将士凯旋的欢迎曲。如今它已成为中华民族坚毅不屈、意气风发、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象征。

作者作品:刘成章,生于1937年,陕西延安市人,现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散文集《羊想云彩》获首届鲁迅文学奖。《安塞腰鼓》写于1986年,它是一曲陕北人生命、活力的火烈颂歌,是一首黄土高原沉实、厚重内蕴的诗性礼赞。

朗读感知课文

一、齐读、正音

1.首先不作任何提示,让学生齐读全文。

2.纠正学生误读的字音。

二、读出音乐美

1.学生自我评议刚才齐读课文时所存在的问题。

2.播放课文的配乐朗诵带。要求学生带着刚才评议的问题去听,并根据录音在文中作一些标记,如节奏、重音等。

3.对比评议:将自己的朗诵与录音带中的朗诵进行比较,发现他人长处。

朗读指导:朗读最基本的要求是读准字音,接下来就是要读准节奏。要读准节奏,必须注意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停顿,还要分析课文的句式特点:本文以短句为主,因而节奏较快:读准节奏以后还要注意语音的轻重,这样才会产生抑扬顿挫的效果。

4.分节朗读,学习重点:节奏、重音。

5.齐读全文,注意音准、节奏、重音。

6.跟读:跟录音带齐读全文。

7.学生自由朗读。

三、读出画面美

朗读指导:朗读水平若要向高层次发展,必须深钻课文,才能身临其境,进而读出文章的画面美。

1.寻找本文主体画面的构成因素。

黄土高原(厚实、大气)、一群茂腾腾的后生(热情、充满力量)、腰鼓(灵动而热烈的陕北打击乐器)。

2.分析全文画面的构成。

以打击腰鼓的不同过程为主,穿插一些想象的画面(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等)、陕北农民的生活画面、黄土高原与江南的对比画面等。

3.教师示范朗读片断。

4.自由朗读,力求进入课文情景,读出文中的画面美。

四、读出力量美

1.讨论:通过以上的朗读,试用“ 的安塞腰鼓”的句式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是文中的内容。

学生各抒己见,可能有如下一些答案:“壮阔”“豪放”“火烈”“有力”“元气淋漓”“惊心动魄”“奇伟磅礴”“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等等;从中让学生感受腰鼓这种民间舞蹈的震撼力和蓬勃的生命力量。

2.播放配乐朗诵带,让学生体会文章的力量美。

3.学生诵读。力求读出本文所特有的阳刚之美。

五、总结寻美

分组朗读,进行分组寻找美点比赛。用“ 美,你看(听) ”的句式叙述出来。

学生可能有如下答案:

①蓄而待发的后生美,你看,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梁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梁。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梁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

②火烈的舞蹈场面美,你看,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③激越的鼓声美,你听,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④击鼓的后生美,你看,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⑤变幻的舞姿美,你看,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

……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朗读、寻美,感受了安塞腰鼓那雄浑、激越、壮阔、火烈的特点和洋溢的阳刚之美。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内容赏析,品位语言,体会修辞,拓展训练。

教学过程:

回顾导入 上节课我们通过“寻美”和“评价”感受到安塞腰鼓的激越和壮美,课文中也反复出现一句话,表现对安塞腰鼓的赞叹,请找出来。

学生找出:“好一个安塞腰鼓!”

结构说明 文章按表演前、表演中、表演止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二部分为文章的主体部分,分别从四个角度来展示腰鼓舞的艺术魅力,且四个角度的分水岭都是这一句话。

明确:这是文章内容与结构上的核心句。

内容赏析 出示问题:这样“好”的安塞腰鼓使你联想到什么? 它体现了什么样的主题思想?

学生讨论主旨:

歌颂生命中奔腾的力量。这股力量,有西北汉子热情奔放的腰鼓表现出来;

表现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渴望。贫瘠的黄土地、困倦的生活,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物质上、精神上受到太多的压抑、羁绊。安塞腰鼓表现了挣脱、冲破、撞开这一切因袭重负的力量;

歌颂阳刚之美,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他们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表现了一种独特的美;

人就应该这样痛快淋漓地生活、表现。打破人们身上层层坚硬的外壳,不必患得患失。

(有一定的难度,无须面面俱到,只要有所体会、领悟即可。)

品味语言

学生寻找自己认为写得精彩的地方,朗读三次。请用“我喜欢 句子,因为 ”的句式进行评点。

(教师提示:可以从用词、句式、修辞、写法等角度入手)

教师举例:我喜欢“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句子,因为反义词用得好,在强烈的对比中,更能突出安塞腰鼓的特点。

学生间互相交流,教师作适当的归纳。

从用词方面说:

(1)“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一句中“呆呆地”用得好,好在它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安静时安塞腰鼓的状态。

(2)“茂腾腾的后生”“咝溜溜的南风”中的“茂腾腾”“咝溜溜”用得好,好在叠词的运用使语言亲切富有韵味。

(3)“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中反义词用得好,好在它们对比强烈,更能突出安塞腰鼓的特点。

从句式上说:

(1)“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中“发狠”“忘情”“没命”用得好,好在它们语意层层递进,语势步步增强。

(2)“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这些短句用得好,好在它们使文章语句铿锵,气势强劲,突出了安塞腰鼓的豪放美。

(3)“但是”与“看”独立成段好,好在它们特别引人注目,自然完成画面由静到动的急转。

从修辞上说:

(1)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写得好,好在比喻使对象更加形象具体,从而铺排出一系列异彩纷呈的画面。

(2) 文中的反复用得好,好在使语言节奏明快,形象深刻清晰。

(3) 文章中排比用得好,好在形式多样的排比增强了语势,更突出了安塞腰鼓恢宏磅礴的气势。

本文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

句内部的排比:“一锤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

句与句之间的排比:“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段与段之间的排比: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流做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而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这些排比句使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语句钱钻,能表达出强烈的思想感情。

从写法上说:

(1)“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写得好,好在它使人产生了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增加了文章的内涵。

(2)“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写得好,好在“以声写静”,更加突出了鼓声止后的寂静。

(3)文中开头的静态描写好,好在它为文章后面写动设下铺垫,使文章静中蕴动,动静结合,充满画面美。

拓展延伸

教师将大家刚才读的内容改成了另一种文学样式——诗,(幻灯出示所改之诗)教师范读。

骤雨一样 是急促的鼓点

旋风一样 是飞扬的流苏

乱蛙一样 是蹦跳的脚步

火花一样 是闪射的瞳仁

斗虎一样 是强健的风姿

学生反复朗读,仿照以上形式,加工另外的文章内容。如:

愈捶愈烈 形体成了沉重而又纷飞的思绪

愈捶愈烈 思绪中不存任何隐秘

愈捶愈烈 痛苦和欢乐

生活和梦幻 摆脱和追求

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

交织! 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

小结:

这篇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语句锡铭,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

火烈的特点。表达出作者赞美了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的强烈的思想感情赞美陕北高原人们粗矿、豪迈、开放的性格特征。文章多处运用排比、比喻,使文章气势恢宏,节奏明快,每个词语都简洁有力,每个句子都激越豪壮,增强了文章感人力量。

作业:

1、请模仿文中的排比句写一段话,描述一个表演场面。(可事先准备一个表演录象)

2、积累词语,收集文中好字好词。

3、背诵你认为精彩的语句,并摘抄笔记本上。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