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上的足迹》六环节教学设计(推荐17篇)
《月亮上的足迹》六环节教学设计 篇1
一、学习目标:
1.快速阅读,在规定时间内读完全文,并能准确全面地概括课文要点。
2.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方法。
3.激发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培养起足够的学习兴趣。
二、重点难点:
1、概括登月各阶段内容要点,了解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的伟大创
2、对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的一句意味深长的话的理解。
3、快速阅读,在规定时间内读完全文,并能准确全面地概括课文要点。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四、课前准备:
1、网上或图书馆查找有关人类登月的资料,培养足够的学习兴趣。
2、收集有关月亮的古诗词。
五、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第一环节 激情导入
导入一: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和月亮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吗?对,是38万公里,真是可望而不可即呀,古往今来,人们仰望天上的明月,总会引起无穷的遐想,幻想有朝一日能飞上月宫。如今,幻想已经变为现实,1969年7月21日,人类终于登上了神往以久的月球。现在,就让我们与航天英雄一起,去感受那惊心动魄的一刻吧……
导语二:同学们,自古以来,人们赋予月亮各种文化意义,许多民族都有关于月亮的文章诗赋、对联、谜语、音乐、绘画等,你能说出有关月亮的古诗词吗?
例如:
①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②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③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
⑤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古朗月行》
⑥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⑦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⑧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⑨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潜:《归田园居》
⑩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
第二环节 检查预习
1、听写下列字词:(共10个)
指令 合算 海域 畅谈 神往 里程碑
观测 昂首挺立 一叶孤舟 遥遥在望
2、解释下列词语:(共5个)
①畅谈:尽情地谈。
②昂首挺立:抬起头笔直地站着。
③遥遥在望:形容远远地可以看到。
④可望而不可即: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近。即,靠近,接触。
⑤里程碑: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
3、你知道人类是什么时候第一次登上月球的?
1969年7月21日,人类终于登上了月球。
4、哪个国家的哪一位宇航员第一次踏上月球?
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
第三环节 速读课文,筛选信息
1、默读课文,概括每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明确:
①地球和月亮的距离可望而不可即。
②美国宇航员登上月球,树起了宇航事业的一块新的里程碑。
③“土星5号”火箭准备发射。
④三名宇航员进入指令舱。
⑤“阿波罗11号”飞船发射后进入预定的轨道。
⑥“阿波罗11号”飞船进入登月轨道。
⑦三名宇航员进入梦乡休息。
⑧“阿波罗11号”飞船到达离月球28000公里的月亮和地球引力的中和点。
⑨登月舱和飞船脱离,登月舱开始降落。
⑩登月舱降落在月球上。
⑾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先后来到了月面。
⑿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马上在月面上紧张的工作。
⒀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从月球返回登月舱内。
⒁登月舱和“阿波罗11号”飞船对接成功。登月舱被甩在太空。
⒂“阿波罗11号”飞船准确地溅落在预定海域,
⒃对人类第一次踏上了月球的总结
⒄三位宇航员畅谈登月的感受。
⒅阿姆斯特朗谈登月的意义。
2、归纳整个登月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明确:可分四个阶段:
①升空准备(3、4)升空前的气氛、登机。
②飞向月球(5—9)检查、点火、升空、飞行。
③登月成功(10—15)登月、在月球上工作、登上飞船。
④返回地球(16—20)起飞、归航、回到地球、畅谈感受。
3、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报道这一过程的?
明确:按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
4、找出有关表示时间的词语并指出相应事件。
明确:
①1969年7月16日早,“土星5号”火箭准备发射。
②发射后2分42秒,第一级火箭自动脱落。
③离地9分5秒,第三级火箭发动机启动工作,飞船进入预定的轨道。
④发射后13小时30分,宇航员开始进入梦乡。
⑤19日晚上8点33分,飞船飞过月亮和地球引力的中和点。
⑥19日晚上9点32分,地面呼叫,飞船减速,准备登月 。
⑦7月20日上午7点32分,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换乘登月舱。
⑧7月21日凌晨5点17分40秒,登月舱平稳地降落在月球上。
⑨21日上午11点39分,登月舱打开了舱门。
⑩11点51分,阿姆斯特朗走下阶梯,登上了月球。
⑾7月21日11点56分20秒,奥尔德林也来到了月面。
⑿(三个小时很快就过去了)7月21日14点,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从月球返回登月舱内。
⒀7月22日0点15分,登月舱升空,离开月球进入预定轨道。
⒁22日上午6点35分,登月舱与“阿波罗11号”飞船对接成功。
⒂25日凌晨1点35分8秒,“阿波罗11号”飞船以合适的角度进入地球大气层。
⒃1969年9月16日,三位宇航员畅谈登月的感受。
5、作者为什么详细的交代时间,这些表示时间的数字有何作用?
明确:因为这是一篇太空探索的文章,太空探索对数字的精确度要求非常高,这些数字主要是为了体现本文的准确性、科学性、真实性,体现记实报道的特点。
6、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登上月球后做了些什么?
明确:
①检查了登月器的着陆情况。
②采集月壤和月岩的样品。
③把纪念碑树立在月球上。
④把电视摄像机安装在月球表面
⑤安装一台太阳风测定装置来检测宇宙射线
⑥安装了用来精确测定月球和地球之间距离的激光仪。
⑦安装了测定月震的月震仪。
⑧把美国的星条旗它插在月面上。
⑨跟美国总统尼克松进行月亮和地球之间的第一次通话。
7、科学家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并在月球表面安装电视摄像机、太阳风测定装置、激光仪和月震仪?
明确:科学家是为了科学研究、开发并利用月球。
8、教师小结:本文就是真实记录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全过程的一篇饶有兴趣的科普小品。将登月的全过程叙述得清楚明白、生动形象,可以说,引人入胜是本文的特色。
9、作业:如何理解文章最后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的话。
第二课时
第四环节 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1、如何理解文章最后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的话?
明确:“一小步”是指宇航员们从飞般跨到月球表面的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讲确实很容易,毫不费力。但是这一步是人类向太空领域迈出的第一步,它显示了人类卓越的聪明才智,表明了人类高度发达的科技水平,开创了人类对宇宙探索的新纪元,这意义就非同小可,因此说这是巨大的飞跃。
2、找出文中议论性的句子,并说明其作用。
明确:(表明观点或看法的句子即为议论性句子,具体句子略。)作用:起画龙点睛、深化理解的作用。
3、阅读本文后你的最大感受是什么?
明确:感受到科学技术的魅力,感受到人类智慧的无穷魅力,并对人类未来的美好充满信心。
第五环节 畅所欲言 拓展延伸
1、现时篇
①类第一次成功地探访月球已是三十多年的事了。如今,人类探索宇宙奥秘又有哪些新成果呢?请你为大家介绍一下吧
②我国作为一只沉睡多年的东方雄狮,在航空航天方面的情况又有哪些惊天动地的成果呢?请你介绍一下好吗?
③听完这些介绍,你有什么感受吗?
2、想象篇
① 想像一下,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② 想像一下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感觉?
④ “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该怎么做合适?
⑤月球上有什么?第一个生物是什么?什么样子?
⑥飞船万一出现意外飞不回来怎么办?
⑦在多达每秒10.5公里的飞行速度中,宇航中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⑧宇航员在飞行中怎样吃饭?大小便如何处理?
3、写作篇(任选其一)
①传说,登上月球的阿姆斯特朗,在和代号休斯敦的指挥中心联系时,突然吃惊地说:“这些东西大得惊人!天哪!简直难以置信,我要告诉你们,这里有其他宇宙飞船,它们排列在火山口的另一侧,他们在月球上,他们正在注视着我们……”此时,电讯信号突然中断。阿姆斯特朗看到了什么?请发挥想象写一篇作文。
②1968年12月21日,美国在肯尼迪航天中心向月球发射了第一艘探测飞船,当这艘飞船进入月球轨道之后,宇航员在100公里高空用望远镜照相机拍摄了第一张月球背面照片。许多年后,人们在研究这些照片的时候意外发现,在火山口中有一个巨大的圆形物体,它十分规则,不像是自然之物,看上去好像正在着陆或起飞。假如你驾驶着宇宙飞船登月,你有什么感受?你会做些什么?展开想像,写一篇小短文。题目为《我驾飞船登月》
③有人说阿波罗登月计划是一场大骗局。也有人说,登月的照片有些是假的。对此你是如何看的?请你去想办法证实一下自己的观点并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
④根据下面的情境,展开想像,写一篇短文:
你驾驶着一艘宇宙飞船,在茫茫的太空中寻找外星生命。你离开地球已经好几天了。这时,透过舷窗,你看到一个美丽的蓝色星球……
第六环节 总结语
月的故事引人入胜,月的情愫丰富多彩,月的文化博大精深,月亮照着你,月亮照着我,但我国航天技术仍无法登上月球。随着我国神州六号飞船的发射成功,我相信五星红旗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了,愿在座的同学们努力学习,长大能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愿我国的登月计划早日成功!!
《月亮上的足迹》六环节教学设计 篇2
宁波东海实验学校童红霞
预习作业:1、熟悉一下课文,摘录自己在读书中发现的疑问。
2、根据课文中提到的时间,把登月过程列成一张表格(包括时间、事情)。
一、导入: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里,如果还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读出来的就只能是书呆子而不是能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作为真正的现代读书人,当然应该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今天上课前,老师就想先考一考大家,看看我们班级里有多少同学是真正“事事关心”的?
老师的问题是:你知道在XX年10月这个月份里,中国大大小小的媒体报道中最热点的新闻是什么吗?(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载人航天成功。)
邀请大家一起再回顾一下“神舟”五号发射的全程录象——约4分钟。
导入到课文学习。
二、小组合作,理清内容:
1、小组内交流预习时自己设计的表格,并互相补充完整。
2、把这些事件进行“合并”,看可以把登月过程分成哪几个大的阶段?
三、配合图片深化内容:大家最有兴趣深入了解的是哪个阶段?
选择其中学生感兴趣的阶段详细了解,另外的则略过。
注意各个部分深化时运用不同的方法:
1、“准备阶段”:1)课文写到了哪几个方面的准备?(火箭发射架、宇航员)
2)仔细观察图片“火箭发射架”,填完整描写的句子。
的火箭发射架上,“土星5号”火箭像一样,。
3)看图片“宇航员”,你能用一个词语形容一下他们吗?
2、“升空阶段”:把“阿波罗11号”飞船升空后去往月球的过程画一张简单的示意图。3、“登月阶段”:大声自由朗读,能不能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一下:两位宇航员在月球
上做了哪些事情?——用动宾短语的形式进行概括。
4、“返航阶段”:“对接”图片简要说明。
四、“意义”探讨:为了登月,耗费如此巨大的人力物力,你觉得值得吗?意义何在?
——先请同学说,然后一起读“课后研读”的练习二,帮助同学理解。
——总结人类登月的意义:①人类智慧的结晶②科学探索史上的巨大飞跃③探索外层空间的崭新起点……
五、拓展和延伸:小组合作设计一个“登火星计划”。
——提示:可从登火星的最佳时间和路线、生存装备、实验考察的内容等方面选择一项。
——如果制定的速度较快,在课堂上交流几组的计划。
六、通过学习,是否把预习中发现的问题都解决了?是否有新问题产生?
(1)科学书上说的登月时间和我们课文中的时间不同,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2)在返航时,宇航员把登月舱甩在太空,你认为这种做法合适吗?举出你的理由来。
(3)直到今天,还有些人说美国人登月是个“骗局”,因为在那些照片上发现了很多疑点,你怎么看?
(4)……
七、总结和作业:一堂课的结束不是“结束”,而恰恰是我们新的学习的开始,希望大家在课后,能继续发扬科学探究的精神,去解决学习中不断发现的新问题,好吗?
作业:课外找资料继续探究月球奥秘,准备“综合实践活动”。
教学反思:
与其说这是篇语文课文,倒不如说它是一篇介绍登月事件的科普小品更恰当。因此在这节公开课的整个准备过程中,有两个问题始终在我的脑海中出现:如何才能在教学中上出语文课的特点来?如何才能把新课程的理念贯彻其中,真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经过对教材的分析和挖掘,最后决定把着眼点放在以下三点:第一、在教学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合作学习的意识和精神、科学探究的兴趣;第二、注意与科学学科的整合和有意识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科技大事;第三、让他们明白发现问题的重要性,并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精神。
从整个教学的过程来看,预先定的目标能基本达到,学生一头的反应也不错。
考虑文章比较通俗浅显,所以教学中没有在文本研读中花太多的时间,只是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中先把课文内容理清,在课堂上利用第一次小组合作进行交流和小结;在接下来的“登月过程”的深化中,根据学生感兴趣的程度选择其中两个部分进行了稍微详细的解析——其间注意对学生的一些语文能力(分析、理解、概括、学科整合……)提出要求和进行培养;后面对“登月意义”的探究和设计“登火星计划”,可以说是对学生传统学习习惯和方式的挑战,因此花了些时间,应该也是值得的。之所以把一般老师习惯放在教学中间的“问题探究”放在最后,则是考虑到与本单元“综合实践活动”的配合、以及最终要告诉学生的一个道理:课堂的结束并不等于学习的结束,恰恰相反,它往往是新的学习的开端。我们总是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再解决……”,鼓励学生养成刻苦钻研、深入探究的科学精神。总体上采用的是“框架式”结构,便于灵活机动地根据学生的动态组织教学。
当然,没有一堂课是没有遗憾的,我们不也是在这样那样的遗憾中逐渐成长、成熟的吗?认真反思一下,自己觉得主要还有两个问题值得继续探索:
1、像这样在课堂教学最后把学生的问题全部“还”给学生,对好的同学可能确实是提供了更多的探究话题,但是对于普通或者更差的同学来说,会不会这些问题从此就被“尘封”了?是不是在课堂上讨论解决更好?如果是那样,放在哪个环节中更合理呢?
2、从整堂课的反应来看,虽不如专家所夸奖的那么好,总体上还差强人意,但是自己上完课后的感觉仍是把“我”放在首位,学生一头还放不开。固然有公开课的压力和借班上课的因素在作怪,但是追根究底,还是理念上没有能真正做到“投胎换骨”,还不能真正把学生的“学”放在第一位来更开放地组织教学。
《月亮上的足迹》六环节教学设计 篇3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记实报道。作者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字里行间透露着作者对登月成功后所表现出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于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这篇记叙文将记叙的要素和顺序交代得清清楚楚。训练学生的速读能力,准确地概括课文内容的要点是本文的学习重点。同时要通过对本文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太空探索的兴趣和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精神,这是本文的教学目的。
本课教学用一课时。前半节课进行常规教学,以学生自读为主,后半节重点讨论课文最后一句话,补充一些有关太空方面的知识,以培养兴趣、增长知识。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语激趣,引人课题。
教者出示宇航员拍摄到的月球地貌的图片。有条件的,也可以播放一段宇宙飞船探访太空的录相资料。先简要解说图片内容。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珍贵的图片资料是怎么得来的吗?对,是我们的宇航员登上月球后拍摄的。(或是通过人造卫星拍摄的)那么,你们想了解人类成功地踏上月球的全过程吗?让我们一起学习{月亮上的足迹})。
(板书课题、作者)
二、学习词语,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并造句。
畅谈:尽情地谈。
昂首挺立:抬起头笔直地站着。
遥遥在望:形容远远地可以看到。
可望而不可即: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近。即,靠近,接触。
指名学生用上列词语造句。
三、快速阅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1.登月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试概括每个阶段的内容要点。
2.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哪几件事?
指名学生回答第1题,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择其要点板书。
登月的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①升空前的准备(3、4)升空前气氛、登机
②飞向月球(5一9)检查、点火、升空、飞行
③登月成功(10—15)登月、在月球上工作、登上飞船
④返回地球(16一20)起飞、归航、回到地球、畅谈登月感受
指名学生回答第2题,其他同学在书上作好标记。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下列几件事:
①检查登月器的着陆情况。
②采集月壤和月岩。
③树立登月纪念碑。
④安装电视摄像机、太阳风测定装置、激光仪和月震仪进行科学探测。
⑤插上美国的星条旗。
⑤与美国总统尼克松通电话。
提问: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报道登月的全过程的呢?
明确:按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将有关表示时间的短语在书上圈点。
提问:作者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作者没有过多的议论和抒情,但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明确: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对宇航员的敬佩。
四、组织讨论:
1.作者在文章中用了很多数字,这些数字起什么作用?
2.阿姆斯特朗谈到登月的意义时说:“这一小步,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你是怎样理解的?
明确:第1题。因为这是一篇太空探索的文章,太空探索对数字的精确度要求非常高,这些数字主要是为了体现本文的准确性、科学性、真实性,体现记实报道的特点。
第2题,先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稍作归纳。
“一小步”是指宇航员们从飞船跨到月球表面的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讲确实很容易,毫不费力。但是这一步是人类向太空领域迈出的第一步,它显示了人类卓越的聪明才智,表明了人类高度发达的科技水平,开创了人类对宇宙探索的新纪元,这意义就非同小可,因此说这是巨大的飞跃。
人类第一次成功地探访月球已是三十一年前的事了。时光飞逝,时至今日,人类向宇宙迈进的步伐从没停止过,你知道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其他成果吗?让学生谈谈,互通有无,增长见识,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五、小结。
这篇记实报道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表达了作者对登月成功后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本文按照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来记叙,条理十分清晰,记叙的要素交代得一目了然,且语言平实、准确,体现了新闻报道的准确性、真实性、科学性。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题三。
板书设计:
15.月亮上的足迹
一(1、2)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将要发生的事件。
二(3-9)写飞船离开地球,向月亮奔去。
准备、登机、检查、起飞、飞行。
三(10—15)写飞船登月成功并写宇航员在月球表面上的活动。
四(16——20)写登月归来。
《月亮上的足迹》六环节教学设计 篇4
月亮上的足迹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
1.这是一篇,真实记录了。没有过多的和,但字里行间,读者能体会到登月成功后,作者透露的之情,以及作者对于人类的赞叹。
2.登月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试概括每个阶段的内容要点。
3.根据课文介绍的登月知识,选出错误的一项()
a.宇航员的氧气袋中只剩下一个小时的氧气,不能长时间呆在月球上。
b.人类登止月球的准确时间是1968年7月21日。
c.月球在离地球38万公里的轨道上绕着地球运行不息。
d.首次登上月球的三位美国宇航员是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
4.“这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5.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表达方式:
⑴1969年7月的拜访月球,是人类向探索太空迈出的重要一步,也是宇航事业一块新的里程碑。
表达方式:
⑵“土星五号”开始发出隆隆的声音,大地剧烈地震动起来,火箭缓缓上升。
表达方式:
⑶“阿波罗11号”飞船的高度为2650公里,速度每秒7.67公里。
表达方式:
⑷1969年7月,太阳系的行星——地球上的人类第一次在月球上留下足迹。我们代表全人类,来这里做一次和平的旅行。
表达方式:
6.文中出现表现时间的数词,有的甚至精确到秒,作用何在?
7.“飞船在预定的时间、预定的高度进入预定的轨道。”这句话连用三个“预定”有什么作用?
8.选词填空:
⑴他们终于代表全人类()了月球,迈开了人类探索太空的重要一步。
a.登上b.拜访c.征服d.考察
⑵他们()来到发射架下,乘下电梯,来到指令舱前。
a.健步b.迈出c.踏步d.快速
⑶从飞船上可以看到美丽的月球已经()。
a.遥遥相望b.遥遥在望c.遥遥相对d.触手可及
⑷用不了多久,他们就要到()已久的月亮上空了。
a.想念b.渴望c.神往d.盼望
阅读下面的对话,然后回答9-12题。
甲:现在这广告怎么啦!老拿词语开涮呢!做蚊香广告,叫“默默无蚊”;做女帽广告叫“一戴添娇”;做止咳药广告叫“咳不容缓”。说不定哪天做香肠广告会冒出个“吃心不改”呢!
乙:真是糟透了!为了维护语言的纯洁,应禁止用篡改词语的方法做广告!
丙:这就不对了!企业做广告,一是花了钱的,二是不违法的。人家有自己的自由,别人管不着。况且从语言角度讲,人家只不过利用谐音双关的修辞方法,不能算篡改。
甲:那也要注意社会公益,不能污染文化市场啊!弄得小学生都不知道词语的本来面目了。
丁:你们都是瞎扯,听听我的高见吧!我看哪,用也可以,但不能滥用,不能一味地摹仿别人的广告创意。
戊:其实,谐音双关用好了也可以。人家“百年润发”就把影星“润发”的名字和“润发”的广告内容巧妙地结合起来,效果很好嘛!可见问题的关键在于是否巧妙、自然。
9.他们争论的焦点是什么?
10.五位同学的谈话,主要有几种观点?答案正确的一项是:()
a.—种:不能这样滥用词语做广告。
b.两种:①不能这样滥用词语做广告。②可以利用词语谐音双关做广告。
c.三种:①不能这样滥用词语做广告。②可以利用词语谐音双关做广告。③可以利用词语谐音双关做广告,但要巧妙自然,不能滥用。
d.四种:①不能这样做。②可以这样做;③要注意社会公益。④可以这样做,但不可以滥用。
11.文中有一句用语不得体,把它找出来。
12.如果你也加入了争论,你会怎么说呢?
第二部分:阅读分析
不知为什么,每当一想起那个盛夏的晚上,我的心情就久久不能平静,心里总觉得有使不完的劲头。
那天傍晚,天气闷得让人透不过气来。我面对着两道数学题,一张张语文练习篇子,还有作文,烦极了。我走出家门,来到大街上闲逛。路过一家图书馆,我便走了进去。
图书馆里人不算多,几个老干部模样的人正在那儿看着报纸,几个年轻人在书架上翻找资料。我到书架前找了几本连环画报,坐在椅子上翻起来。
不知过了多少时候,忽听“啪”的一声,把我从画报的故事情节中“惊醒”,我抬起头,看见一位年轻的姑娘正在吃力地拾起摔在地上的拐杖,嘴里还轻轻地说着:“对不起。”我注视着这姑娘,见她一身朴素的打扮,右腿已被截去。这时,我心中一动,抬起头再看她的脸,汗水正从她的额头上流下来,她用手臂拭了一下额头的汗,又低下了头。她手里拿一本厚厚的外文资料,”边看边写,汗水向断了线的珍珠,一滴滴地往下掉。在她旁边的桌子上有一块干面包,一个空水壶倒在地上。显然,她在这儿少说也渡过了一个下午,她,在这闷热的盛夏,在书海之中,渡过了整整一个下午,也许更长。
我眼前模糊了,我仿佛看到一位强者在大海的风浪里拼搏,奋斗。这要是一个健全的人,也就不足为奇了。然而,对于一个残疾人来说,就没有那么容易。她*的是什么?意志,坚强的意志;毅力,惊人的毅力。看看她,想想自己,自己不正是缺乏这种精神吗?
一阵清脆的铃声,打破了我的沉思。啊,已经十点半了,到闭馆的时间了。我漫步在大街上,望着星光闪耀的天空,感慨万千。⑴这时,从背后传来拐杖的声音,越来越近。我倾听着,一会儿这声音仿佛超过了我,远远地超过了我,消失在远方。
一阵凉风袭来,我不禁打了个冷战,清醒了许多,⑵我回想起刚才的一切,心里充满了说不出来的力量,我迈开大步向前走去。
每当我想起这件事,每当那“哗哗”声在我耳边响起的时候,它就像一面小小的战鼓,激励我奋勇前进。
13.这篇文章中的“我”与拄拐杖的姑娘在哪些地方形成对比,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14.文章第5、6、7三个自然段主要写了“我”的心理活动。每一段各写了“我”怎样的心理活动?三段联系起来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有什么作用?
15.分析文中画线语句的含义:
⑴
⑵
16.第4自然段对拄拐姑娘多次描写,运用的描写方法是:()
a.行动、语言、心理b.行动、心理、外貌
c.行动、语言、外貌d.行动、语言
17.从全文看,对“找”进行的描写,运用的方法是:()
a.行动、语言b.行动、心理
c.心理、外貌d.外貌、语言
18.“我眼前模糊了,我仿佛看到了一位强者在大海的风浪里拼搏、奋斗。”这个比喻句的本体是:()
a.拄拐姑娘
b.一位强者在大海的风浪里拼搏、奋斗。
c.大海的风浪
d.拄拐姑娘刻苦攻读。
《月亮上的足迹》答案
1.纪实报道;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议论、抒情;喜悦;聪明才智2.飞船升空前的准备;飞船飞向月球;登月舱登月成功;飞船返回地球。3.b4.从表面现象看,这“一小步”是宇航员离开登月舱,踏上月球的行走的步伐,而实质上对于宇航事业和整个人类来说,这一步象征了人类征服太空旅途中的一座里程碑,因此它是巨大的飞跃。5.依次是:议论、描写、说明、记叙6.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真实性;二是因为这些时间都有纪念意义。7.表明飞船一切尽在人类预料之中,说明登上月球这一高科技的严密性,也体现了说明文严谨的语言。8.略9-12.略13.智力14.逻辑顺序15.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16.准确性、严密性17.介绍了对智力的多种解释;并通过人和动物大脑皮层的比较,说明了人的智力比动物的智力高很多。18.略
《月亮上的足迹》六环节教学设计 篇5
19.《月亮上的足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观测、畅谈、里程碑、昂首挺立、一叶孤舟、遥遥在望
2.了解宇航和月球的科学知识,理解人类登月成功的伟大意义。
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方法。
2.训练学生快速阅读,并准确全面地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3.掌握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体会准确平实的说明语言。
德育目标
1.感受科学技术的魅力,学习敢于探索的精神,体会作者蕴涵在字里行间的对登月成功的喜悦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敢于幻想敢于探索的勇敢精神和科学的精神。
【重点难点】
1.分析登月事件的全过程及伟大意义,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2.对登月技术的理解;用简练的语句概括登月的四个阶段。
【教学设想】
1.快速阅读法。本文是一篇饶有兴趣的科普小品,以明晰的时间线索将登月的全过程叙述得清楚明白、生动形象。先让学生较快速度地默读,整体感知文章大意,再用简洁的语句梳理概括内容要点。
2.延伸拓展法。激活学生的思维,就关于报道人类登月的文章如自读课本中的《登陆月球》进行对比阅读,充实有关细节,培养探索太空的兴趣。
5.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1.多媒体显示月球地貌、宇宙飞船探访太空的的资料
(教师简要解说图片内容)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珍贵的资料是宇航员登上月球后拍摄的。那么,你们想了解人类成功地踏上月球的全过程吗?让我们一起学习朱长超的《月亮上的足迹》。(板书课题、作者)
2.背景音乐:贝多芬的《月光曲》、阿炳的《二泉映月》
同学们,“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伴着这熟悉的儿歌,我们不知不觉中走过了孩提时代,的确,如洗的碧空、如盘的圆月有着太多的光彩魅力,吸引着人们的目光,丰富的内蕴尽在神话传说、文章词赋(“杨柳岸,晓风残月”,“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梨花院落溶溶月”,“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民风民俗之中。长舒广袖的寂寞嫦娥、吴刚砍伐月桂的坎坎之声,无不诱惑人们去设想月球上的情形,奇妙的幻想终于在1969年7月的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伴着阿波罗11号”——太空雄鹰而展翅飞落月球,今天,让我们在朱长超的引领下去重温那一刻。(板书文题、作者)
本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这是一篇饶有兴趣的科普小品,阅读它,可以激发学生科学探索的兴趣。
二、快速阅读,概括要点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要求集中注意力默读,不回视。阅读中,勾画出下列字词,并利用工具书掌握其读音和意义。
观测:观察并测量(天文、地理、气象、方向等)。
畅谈:尽情地谈。 里程碑: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
昂首挺立:仰着头笔直地立着。 遥遥在望:形容远远地可以看到。
2.本文是一篇科普小品,侧重于记叙,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叙述得清楚明白、生动形象。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报道登月的全过程的呢?在文中筛选圈点出表示时间的短语,思考:登月的全过程按时间发展和空间位置可以分为几个阶段?试概括每个阶段的内容要点。用示意图标示飞船向月球进军的行程(注明时间、距离、速度等)。
朗读课文的1~2语段对登月事件及意义的概说,根据文章语言环境的提示,筛选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要素。
1969年7月16日,美国佛罗里达半岛中部的肯尼迪航天中心,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
3.按时间顺序展开叙述的。明晰的时间线索使读者比较详细地了解登月的具体时间,也增强了事件的生动性。
登月的全过程可分为飞船升空前的准备3-4、飞船飞向月球5-8、登月舱登月成功9-13、飞船返回地球14-18四个阶段。
4.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哪些事?在文中标记出来。
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下列几件事:(1)检查登月器的着陆情况;(2)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3)树立登月纪念碑;(4)安装电视摄像机、太阳风测定装置、激光仪和月震仪进行科学探测;(5)插上美国的星条旗;(6)与美国总统尼克松进行通话等。
5.精彩朗读并背诵文章最后一段阿姆斯特朗评价登月意义的话。
6.师生共同归结课文思路:
文章采用“概括——评说”的结构方式:(板书)
第一部分:概说登月事件及其意义。
第二部分:评说登月全过程。
第一阶段:起飞 第二阶段:进军
第三阶段:登月 第四阶段:返航
第三部分:再次强调登月事件的伟大意义。
7.想像训练:根据情况提示,展开想像,口头描述一个片断。
你驾驶着一艘宇宙飞船,在茫茫的太空中寻找外星生命。你离开地球已经好几天了。这时,透过舷窗,你看到一个美丽的蓝色星球……
三、精读课文,研讨细节
1.朗读课文的第5、11语段,标记出含有数字的语句,思考:作者比较详细地列举一系列数字的作用是什么?
数字:“阿波罗11号”飞船的高度为2650公里,速度为每秒7.67公里;21日上午11点39分,登月舱打开了舱门;1969年7月21日11点56分20秒等。
因为这是一篇太空探索的文章,太空探索对数字的精确度要求非常高,这些数字主要是为了体现本文的准确性、科学性、真实性,体现记实报道的特点,同时可以帮助读者增加知识。
2.结合课文第4语段中的议论性语句讨论:为什么说人类第一次登月“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是人类探索太空的里程碑?
①这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
②踏上月球的第一步,也是踏上太阳系各行星和最终走向太空其他星球的一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这句话阐述的是事实,而“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则是对未来的希望。
③21~22世纪,人类将移民月球,建立月球村。月球村将利用太阳能取暖,利用月球上发现的水生产蔬菜、粮食,建立各种生活设施。月球村的重要任务是开采氦3并运回地球,并利用这一热能源发电,供应全地球所需电能。人类还将开发地球人拜访月球村的旅游业。
点拨:“一小步”是指宇航员从飞船跨到月球表面的一小步,是事实的阐述。但这一小步是人类向太空领域迈出的第一步,它显示了人类卓越的聪明才智,说明现代科技已经达到了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平,人类迈进宇宙的步伐将更坚实更长远。
3.作者以平实的语言记录登月的过程,尽管没有过多的议论抒情,但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举出片断说明。
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对宇航员的赞叹。如流露在登月纪念碑文中的胜利、豪迈之情。
4.写作特点
首先是渲染。文章的1、2段进行了渲染,目的是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其次是有明晰的时间线索。这就使读者比较详细地了解登月的具体时间,也增强了事件的生动性。可以说,按时间顺序展开叙述是本文写作的又一突出特点。
生动的语言是本文第三个突出特点。
四、课堂小结
1.人类第一次成功地探访月球转眼间已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回眸历史,重温经典,在叹服人类用聪明才智谱写壮举的同时,月球的神秘仍然吸引着人类探索的脚步,精彩神话的创造就孕育在这坚实的探索之中,我们有理由相信月球村的梦想在不久的将来会变成鲜活的现实,让我们共同祈祝人类未来更美好。
2.有人说阿波罗登月计划是一场大骗局。也有人说,登月的照片有些是假的,对此你是如何看的?请查阅有关资料证实自己的观点。
3. 咏月诗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全诗通俗流畅,琅琅上口。诗人为我们创造出一个深邃的意境,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月下思乡图”。诗人以“静夜思”为题,但全诗不着一个“静”字,而是以白霜为喻,侧面写出清静幽寂的环境。“低头”两字,表现出诗人深沉缠绵的思乡之情。
李白《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这首诗通过描写、歌咏峨眉山月,抒发了诗人即将离开蜀地的依恋心情。山巅秋月高悬,江中月影沉沉。诗人一会儿仰望秋月,一会儿俯视江中明月,一仰一俯,倾注了诗人浓浓的依恋之情。船进三峡,诗人思念明月,但山高蔽月,诗人那种惆怅无奈的心情跃然纸上。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台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唐朝李商隐《霜月》。此诗想像丰富,构思新巧。首句写雁来蝉无,点明时令属秋。第二句描绘了霜和月争辉的景色:凭栏远望,月光朗朗,霜色如水,霜、月交辉给人一种“水接天”的感觉。三、四两句运用神话故事,青女是管霜雪的女神,素娥是月中嫦娥,她们在“月中霜里”比喻各自的美姿。这种“诗意”给人带来美妙的遐思。
明朝边贡《嫦娥》:月宫秋冷桂团团,岁岁花开只自攀,共在人间说天上,不知天上忆人间。这首诗以神话故事中的嫦娥为题,描写清凉沉寂的月宫,实际上是秋夜望月的感兴之作。三、四两句,用语平易,但蕴藉深沉,是历来吟咏月中嫦娥的名句之一。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唐朝刘方《夜月》。首句是绝妙好句,写得宁静如画,月斜夜深,月光照到庭园的一半,一半明,一半暗。第二句写星斗,更增添一份静穆神秘的意蕴。但诗人真正的用意不是写月,而是写生机勃勃的春意;三、四两句写诗人惊喜地感受到春天来临了,入春以来的第一声虫声破窗而入。以虫声的“闹”反衬月夜的“静”。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朝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中秋之夜,天清气爽,圆月高悬,寒露凝珠。诗人触景生情,写出了这首望月怀人之作。但诗人没有直接写对朋友的怀念,而是写月下的景物:树、鸦、露、桂花,以及洒满院中的似水的月色。通过对一系列凄清肃穆的景物的描写,写出了诗人此时孤寂的心情,又用“不知秋思落谁家”一句作结,含蓄地写出了对友人深深的思念。这和李白的《静夜思》有异曲同工之妙。
阿波罗登月计划是一场大骗局。也有人说,登月的照片有些是假的。对于这些观点,教师了解一点即可,不必在课堂上给学生讲。一旦学生问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去想办法证实一下,因为证实的过程就是锻炼的过程。
4.有关资料
前苏联于1957年抢先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之后,又于1961年把人类第一名航天使者送上地球轨道。
1961年5月25日美国总统肯尼迪批准了航空航天局的登月计划,这项任务就是后来以希腊神话中太阳神的名字命名的著名的“阿波罗”载人登月探险计划.
1970年4月24日,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在酒泉发射成功,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1975年11月26日,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返回,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1979年, “远望”1号航天测量船建成并投入使用,我国成为世界上第4个拥有远洋航天测量船的国家。
1999年11月20日,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试验飞船在酒泉起飞,21小时后在内蒙古中部回收场成功着陆,圆满完成“处女之行”。
XX年10月15日9时许,我国自主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发射成功,将中国第一名航天员送上太空,飞船准确进入预定轨道。这是我国进行的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历史性重大突破,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XX1012神六两人 XX1024我国首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发射成功
《月亮上的足迹》六环节教学设计 篇6
教学设计(A)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记实报道。作者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字
里行间透露着作者对登月成功后所表现出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于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这
篇记叙文将记叙的要素和顺序交代得清清楚楚。训练学生的速读能力,准确地概括课文
内容的要点是本文的学习重点。同时要通过对本文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太空探索的兴趣
t
和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精神,这是本文的教学目的。
本课教学用一课时。前半节课进行常规教学,以学生自读为主,后半节重点讨论课
文最后一句话,补充一些有关太空方面的知识,以培养兴趣、增长知识。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语激趣,引人课题。
教者出示宇航员拍摄到的月球地貌的图片。有条件的,也可以播放一段宇宙飞船探
访太空的录相资料。先简要解说图片内容。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珍贵的图片资料是怎么得来的吗?对,是我们的宇航
员登上月球后拍摄的。(或是通过人造卫星拍摄的)那么,你们想了解人类成功地踏上月
球的全过程吗?让我们一起学习{月亮上的足迹})。
(板书课题、作者)
二、学习词语,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并造句。
畅谈:尽情地谈。
昂首挺立:抬起头笔直地站着。
遥遥在望:形容远远地可以看到。
可望而不可即: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近。即,靠近,接触。
指名学生用上列词语造句。
三、快速阅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1.登月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试概括每个阶段的内容要点。
2.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哪几件事?
指名学生回答第1题,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择其要点板书。
登月的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①升空前的准备(3、4)升空前气氛、登机
②飞向月球(5一9)检查、点火、升空、飞行
③登月成功(10—15)登月、在月球上工作、登上飞船
④返回地球(16一20)起飞、归航、回到地球、畅谈登月感受
指名学生回答第2题,其他同学在书上作好标记。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下列几件
事:
①检查登月器的着陆情况。
②采集月壤和月岩。
③树立登月纪念碑。
④安装电视摄像机、太阳风测定装置、激光仪和月震仪进行科学探测。
⑤插上美国的星条旗。
⑤与美国总统尼克松通电话。
提问: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报道登月的全过程的呢?
明确:按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将有关表示时间的短语在书上圈点。
提问:作者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作者没有过多的
议论和抒情,但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明确: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对宇航员的敬佩。
四、组织讨论:
1.作者在文章中用了很多数字,这些数字起什么作用?
2.阿姆斯特朗谈到登月的意义时说:“这一小步,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
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你是怎样理解的?
明确:第1题。因为这是一篇太空探索的文章,太空探索对数字的精确度要求非常
高,这些数字主要是为了体现本文的准确性、科学性、真实性,体现记实报道的特点。
第2题,先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稍作归纳。
“一小步”是指宇航员们从飞船跨到月球表面的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讲确实很容易,
毫不费力。但是这一步是人类向太空领域迈出的第一步,它显示了人类卓越的聪明才
智,表明了人类高度发达的科技水平,开创了人类对宇宙探索的新纪元,这意义就非同
小可,因此说这是巨大的飞跃。
人类第一次成功地探访月球已是三十一年前的事了。时光飞逝,时至今日,人类向
宇宙迈进的步伐从没停止过,你知道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其他成果吗?
让学生谈谈,互通有无,增长见识,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五、小结。
这篇记实报道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表达了作者对
登月成功后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本文按照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来记
叙,条理十分清晰,记叙的要素交代得一目了然,且语言平实、准确,体现了新闻报道
的准确性、真实性、科学性。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题三。
板书设计:
15.月亮上的足迹
朱长超
一(1、2)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将要发生的事件。
二(3-9)写飞船离开地球,向月亮奔去。
准备、登机、检查、起飞、飞行。
三(10—15)写飞船登月成功并写宇航员在月球表面上的活动。
四(16——20)写登月归来。
(刘英)
教学设计(B)
教学内容和步骤
组织学生先参观一次有关天文学知识的科普展览;或请有关的专家、学者给同
介绍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及其取得的成果,为学习本课作准备。
一、播放一段人类探访月球的短片。
我们刚才看到的是人类探访月球的全过程,那么作者朱长超是怎样用手中的笔
这一真实历程的呢?好,我们一起看课文《月亮上的足迹》。(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速读课文,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指名学生复述登月过程中的几个阶段。教者根据学生复述,板书其要点。
登月的全过程有四个阶段:
1.飞船升空前的准备。
2.离地球,飞向月球。
3.登月成功,开始工作。
4.胜利返航,畅谈感想。
三、再读课文,注意掌握记叙的细节。
指名学生详细复述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要求说出具体的细节。
教师提供时间线索,指名复述,其他同学完成下表。(要求不看书填表)
时间事情的进展
1969年7月16日上午火箭推动“阿波罗11号”飞船发射升空
火箭发射后2分42秒第一级火箭脱落,火箭继续上升
离地9分5秒第三级火箭发动机启动工作
火箭发射后13小时30分,宇航员进入梦乡
19日晚8点33分飞船飞越了月亮和球地引力的中和点
19日晚9点32分地面呼叫,飞船减速,准备登月
20日上午7点32分两位宇航员换乘登月舱
21日凌晨5点17分40秒登月舱平稳降落在月球上
对日上午11时39分登月舱打开舱门
11时51分20秒阿姆斯特朗走下阶梯,登上月球
22日0点15分’宇航员被唤醒,登月舱升空,离开月球
22日上午6点35分登月舱与飞船对接成功
25日凌晨1点35分8秒飞船进入大气层,返回地球
再指名复述宇航员登上月球后所做的几件事,其他同学边听边在书上标记。
明确:宇航员登月后做了以下六件事:
①检查登月器的着陆情况。
②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
③树立登月记念碑。
④安装各种科学探测仪器。
⑤插上美国星条旗。
③与美国总统尼克松通电话。
四、教师小结。
作者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报道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表达出作者的喜悦之情以
及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刚才,大家通过两次速读,便基本掌握了本文的主要内容,
读有所获,学有所得,学得不错。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二、三。
2.办一份以介绍天文学知识为主的手抄报。优秀者给予奖励,并将其手抄报张贴
在教室里,供大家阅览。
3.查字典,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并各造一句。
畅谈昂首挺立遥遥在望可望而不可即
(刘英)
《月亮上的足迹》六环节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① 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② 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③ 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
○课前准备
教师 可带领学生参观天文馆,了解有关宇航和月球方面的知识。
学生 可以阅读有关的书籍,如《航天时代》、《宇宙奥秘》、《十万个为什么》等等,也可以网上查询有关月球的资料,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做准备。
○教学内容
这是一篇纪实报道。作者用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通过阅读,读者定能体会到那登月全过程的惊心动魄、登月成功后的喜悦以及作者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美。文章所记
叙的准备、升空、登月、返航四个部分清晰流畅,结尾阿姆斯特朗的话“这一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留给读者以无穷的回味,可以从中悟出人类登月的伟大意义。
○教学设计
新课导入
① 可用大屏幕出示航天飞船的登月资料图片,也可以用夜幕星空的画面导人新课。
② 可以用嫦娥奔月的故事或有关月亮的古诗歌导人。
总之,导人旨在引起学生阅读本课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月亮的传说、月亮的神秘是人类的向往,什么时候能登月球呢?如今幻想正变成现实,1969年7月21日,人类终于登上了月球,那惊心动魄的一幕,那成功的喜悦,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依然可以领略。让我们共同欣赏美文《月亮上的足迹》。
速读课文,感悟文章大意
要求学生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并提出思考题,把握文章大意。
①自主学习
a.快速默读课文(不指读,不动唇,不回读),并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b.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c.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d.试将登月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并简要说明。
②合作探究
以上问题可以由小组讨论完成,讨论中教师可巡视指导,并参与讨论。
然后由学生各组代表发言,并由其他组的学生补充,发言后教师可以总结评点:本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登月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登月准备——飞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归来。
研读赏析,激发兴趣,品味语言特色
①自主学习
教师指导学生相互质疑并共同探究,深人体会。
a.宇航员从登月到返航经历了多长时间?登月全过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7.
b.宇航员登月后做了哪几件事?
c.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课文哪一段有所揭示?
d.写作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②合作探究
对以上问题,小组研讨并在教师指导下达成共识: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来回历经76万公里,历时95个小时。宇航员登月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树立纪念碑,安装摄像机,安装太阳风测定装置、月震仪,插上美国国旗,与尼克松总统通话等。课文最后一段揭示了其伟大意义。
可让学生齐读并深刻体会,教师可以总结过渡:“阿波罗”登月计划成功,使人类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人类开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现代科学技术已达到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平。这既是人类巨大的飞跃,也是人类迈出的第一步。对这样一次事件的完整叙述,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可以发言并举例。教师可以帮助归纳:语言方面——①恰当的描述;②用数字说明;③叙述中有议论。此三点可各举一例,并分析作用,教会学生在写作中应用。
拓展延伸,联想和想像
可以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看第99页的插图,引导想像
① 想像一下,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② 科学家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
③ 想像一下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感觉?
④ 文中写道,“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
教师可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和幻想。教师也可以做调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头和高山,没有空气和水,一片荒凉死奉;科学家采集土壤、岩石是为了科学研究、开发并利用月球;宇航员的高空感觉,是失重、头晕、呕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类的一大隐患。
总结
登月成功是人类的一大壮举,是人类聪明智慧的结晶。这次登月已有三十多年,而我国航天技术到目前仍无法登上月球。但随着我国神州三号飞船的发射成功,五星红旗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了。愿大家努力学习,长大能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做出贡献。我们也期待着我国的登月计划早日成功。
延伸练习
① 假如你驾驶着宇宙飞船登月,你有什么感受?你会做些什么?展开想像,写一篇小短文。题目为《我驾飞船登月》。
② 自学“读一读,写一写”练习中的词语,并在写作中尽可能地使用。
○板书设计
学生画的登月图可用实物投影仪显示,让学生自行讲解,锻炼学生装的联想及表达能力,也是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教师也可做图,让学生进行比较学习。
《月亮上的足迹》六环节教学设计 篇8
教学设计(A)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记实报道。作者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字
里行间透露着作者对登月成功后所表现出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于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这
篇记叙文将记叙的要素和顺序交代得清清楚楚。训练学生的速读能力,准确地概括课文
内容的要点是本文的学习重点。同时要通过对本文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太空探索的兴趣
t
和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精神,这是本文的教学目的。
本课教学用一课时。前半节课进行常规教学,以学生自读为主,后半节重点讨论课
文最后一句话,补充一些有关太空方面的知识,以培养兴趣、增长知识。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语激趣,引人课题。
教者出示宇航员拍摄到的月球地貌的图片。有条件的,也可以播放一段宇宙飞船探
访太空的录相资料。先简要解说图片内容。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珍贵的图片资料是怎么得来的吗?对,是我们的宇航
员登上月球后拍摄的。(或是通过人造卫星拍摄的)那么,你们想了解人类成功地踏上月
球的全过程吗?让我们一起学习{月亮上的足迹})。
(板书课题、作者)
二、学习词语,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并造句。
畅谈:尽情地谈。
昂首挺立:抬鹜繁手钡卣咀拧?
遥遥在望:形容远远地可以看到。
可望而不可即: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近。即,靠近,接触。
指名学生用上列词语造句。
三、快速阅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1.登月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试概括每个阶段的内容要点。
2.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哪几件事?
指名学生回答第1题,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择其要点板书。
登月的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①升空前的准备(3、4)升空前气氛、登机
②飞向月球(5一9)检查、点火、升空、飞行
③登月成功(10—15)登月、在月球上工作、登上飞船
④返回地球(16一20)起飞、归航、回到地球、畅谈登月感受
指名学生回答第2题,其他同学在书上作好标记。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下列几件
事:
①检查登月器的着陆情况。
②采集月壤和月岩。
③树立登月纪念碑。
④安装电视摄像机、太阳风测定装置、激光仪和月震仪进行科学探测。
⑤插上美国的星条旗。
⑤与美国总统尼克松通电话。
提问: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报道登月的全过程的呢?
明确:按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将有关表示时间的短语在书上圈点。
提问:作者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作者没有过多的
议论和抒情,但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明确: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对宇航员的敬佩。
四、组织讨论:
1.作者在文章中用了很多数字,这些数字起什么作用?
2.阿姆斯特朗谈到登月的意义时说:“这一小步,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
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你是怎样理解的?
明确:第1题。因为这是一篇太空探索的文章,太空探索对数字的精确度要求非常
高,这些数字主要是为了体现本文的准确性、科学性、真实性,体现记实报道的特点。
第2题,先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稍作归纳。
“一小步”是指宇航员们从飞船跨到月球表面的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讲确实很容易,
毫不费力。但是这一步是人类向太空领域迈出的第一步,它显示了人类卓越的聪明才
智,表明了人类高度发达的科技水平,开创了人类对宇宙探索的新纪元,这意义就非同
小可,因此说这是巨大的飞跃。
人类第一次成功地探访月球已是三十一年前的事了。时光飞逝,时至今日,人类向
宇宙迈进的步伐从没停止过,你知道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其他成果吗?
让学生谈谈,互通有无,增长见识,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五、小结。
这篇记实报道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表达了作者对
登月成功后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本文按照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来记
叙,条理十分清晰,记叙的要素交代得一目了然,且语言平实、准确,体现了新闻报道
的准确性、真实性、科学性。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题三。
板书设计:
15.月亮上的足迹
朱长超
一(1、2)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将要发生的事件。
二(3-9)写飞船离开地球,向月亮奔去。
准备、登机、检查、起飞、飞行。
三(10—15)写飞船登月成功并写宇航员在月球表面上的活动。
四(16——20)写登月归来。
(刘英)
教学设计(B)
教学内容和步骤
组织学生先参观一次有关天文学知识的科普展览;或请有关的专家、学者给同
介绍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及其取得的成果,为学习本课作准备。
一、播放一段人类探访月球的短片。
我们刚才看到的是人类探访月球的全过程,那么作者朱长超是怎样用手中的笔
这一真实历程的呢?好,我们一起看课文《月亮上的足迹》。(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速读课文,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指名学生复述登月过程中的几个阶段。教者根据学生复述,板书其要点。
登月的全过程有四个阶段:
1.飞船升空前的准备。
2.离地球,飞向月球。
3.登月成功,开始工作。
4.胜利返航,畅谈感想。
三、再读课文,注意掌握记叙的细节。
指名学生详细复述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要求说出具体的细节。
教师提供时间线索,指名复述,其他同学完成下表。(要求不看书填表)
时间事情的进展
1969年7月16日上午火箭推动“阿波罗11号”飞船发射升空
火箭发射后2分42秒第一级火箭脱落,火箭继续上升
离地9分5秒第三级火箭发动机启动工作
火箭发射后13小时30分,宇航员进入梦乡
19日晚8点33分飞船飞越了月亮和球地引力的中和点
19日晚9点32分地面呼叫,飞船减速,准备登月
20日上午7点32分两位宇航员换乘登月舱
21日凌晨5点17分40秒登月舱平稳降落在月球上
对日上午11时39分登月舱打开舱门
11时51分20秒阿姆斯特朗走下阶梯,登上月球
22日0点15分’宇航员被唤醒,登月舱升空,离开月球
22日上午6点35分登月舱与飞船对接成功
25日凌晨1点35分8秒飞船进入大气层,返回地球
再指名复述宇航员登上月球后所做的几件事,其他同学边听边在书上标记。
明确:宇航员登月后做了以下六件事:
①检查登月器的着陆情况。
②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
③树立登月记念碑。
④安装各种科学探测仪器。
⑤插上美国星条旗。
③与美国总统尼克松通电话。
四、教师小结。
作者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报道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表达出作者的喜悦之情以
及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刚才,大家通过两次速读,便基本掌握了本文的主要内容,
读有所获,学有所得,学得不错。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二、三。
2.办一份以介绍天文学知识为主的手抄报。优秀者给予奖励,并将其手抄报张贴
在教室里,供大家阅览。
3.查字典,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并各造一句。
畅谈昂首挺立遥遥在望可望而不可即
(刘英)
《月亮上的足迹》六环节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的
1.学习快速阅读的方法。
2.概括各部分要点,理解文章内容。
3.理解列数字方法的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
(1)学习快速阅读的方法。
(2)概括各部分要点,理解文章内容。
难点:理解列数字方法的作用。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l)畅谈:尽情地说。
(2)昂首挺立:仰着头直立着。
(3)遥遥在望:形容距离远可以望见。
(4)可望而不可即: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近。
2.阅读全文,思考自读提示和课后练习。
二、导入
小时候,奶奶给你们讲过嫦娥奔月的故事吗?传说月宫中不仅有储
娥,还有捧酒的吴刚,还有揭药的玉兔。你们想到月亮上去会会他们吗?
1967年7月21日,人类登上了月球,让我们跟着登月的宇宙飞船去月
球上潇洒走一回。
三、正课
1.用5分钟时间快速默读全文,做到集中注意力,本出声,不回
视,记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2.请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分成三段。
第一段:从开头到“树起了宇航事业的一块新的里程碑。
概括介绍美国宇航员拜访了月球。
第二段:从“这一年的7月16日”到“三位宇航员共同完成了一次
到另一个星球的探险。
具体介绍美国宇航员登月的全过程。
第三段:从“登月归来后不久”到完。
评论登月的意义。
3.提问:登月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试概括每个阶段的内容
要点?
讨论并归纳: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登月前,介绍宇航员来到发射架下,进人狭小的指令舱。
点火,火箭缓缓上升,两级火箭自动脱落后,第三级火箭发动机启动工
作,飞船在预定的时间、预定的高度进入预定的轨道。先绕地球飞行,飞
行状况正常。第三级火箭再次发动,进入登月轨道。飞船开始作减速飞
行,减慢到一定速度时,它自动作了停火的指令。不久,登月舱和飞船脱
离。登月舱开始降落,平稳地降落在月球上。
第二阶段:登上月球。登月舱打开了舱门,宇航员走下阶梯,登上了
月球,开始作业,3个小时后停止作业,从月球返回登月舱内。
第三阶段:返回地球。登月舱发动机起动了,它不断地上升,不断地
加速,进人预定轨道,与在空中等候的“阿波罗11号”飞船对接成功。丢
弃登月能,飞船开始向遥远的地球飞去。它以合适的角度进入地球大气
层。下降到4000米高度的时候,三个大型降落伞在空中张开,“阿波罗
11号”飞船溅浇在预定的海域,被等候在那边的海军救起。
4.提问:宇航员登上了月球后做了哪几件事?
讨论并归纳;做了九件事。
①检查了登月器的着陆情况,发现一切正常。
②他们拿出铁锹,采集了月壤和月岩的样品。
③他们从登月舱中取出一块纪念碑,把它树立在月球上。
④从登月舱中取出电视摄像机,安装在月球的表面。
⑤安装了一台太阳风测定装置,用来检测宇宙射线。
③安装了用来精确测定月球和地球之间距离的激光仪。
③安装了测定月震的月震仪。
③取出美国的星条旗,把它插在月亮上。
③跟美国总统尼克松通话。
5.提问;作者在文章中用了很多数字,这些数字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文章中精确地运用表示时间、速度、距离的数字,使文
章说明得更准确、更具体。
6.提问:登月有什么意义?
讨论并归纳: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
大的飞跃。
四、小结
本文以平实的语言,真实记录了这次登月的全过程。文章精确地运
用表示时间、速度、距离的数字,使文章说明得更准确、更具体。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根据下列句子的意思用一个词语表达。
1.仰着头直立着。
2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近。
3.距离远但可以望见。
4.不停地运动行进。
(二)如果你是宇航员,你到月球上要做些什么?展开想象,写一段
二三百字的小短文。
《月亮上的足迹》六环节教学设计 篇10
《月亮上的足迹》教案(第2课时)
教材分析
从教材编写角度来说,这一单元反映的是对自然世界进行科学探索的内容,其设置目的主要是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阅读现代科技文的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月亮上的足迹》这篇课文叙述的是20世界最伟大的科学探险——登月。作者用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文章所记叙的准备、升空、登月、返航四个部分清晰流畅,结尾阿姆斯特朗的话“这一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留给读者以无穷的回味,可以从中悟出人类登月的伟大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宇航和月球的科学知识,理解人类登月成功的伟大意义。
能力目标:1.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方法。
2.体会作者蕴涵在字里行间的对登月成功的喜悦之情。
德育目标:感受科学技术的魅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
分析登月事件的全过程及伟大意义,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蕴涵在字里行间的对登月成功的喜悦之情。
●教学方法
1.探究阅读法。本文是一篇饶有兴趣的科普小品,以明晰的时间线索将登月的全过程叙述得清楚明白、生动形象。让学生自主探究。
2.延伸拓展法。激活学生的思维,就关于中国“嫦娥一号”有关报道,培养探索太空的兴趣。
●教具准备
教师了解有关宇航和月球方面的知识,做好关于这一课的课件。
学生可以阅读有关的书籍,查询有关月球的资料,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做准备。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听写词语
2、导入新课
(多媒体显示嫦娥奔月的传说)
古往今来,一轮明月往往会引起人们无穷的遐想:那里曾有嫦娥奔月的美丽传说; 也有“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千古佳句。人们幻想着有一天能登上月球,去探索那无穷的奥秘。随着时间的推移,终于在1969 年7 月21 日这天,人类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人类的足迹终于踏上了月球。现在,让我们跟随航天英雄一起, 到月亮上走一走,去共同感受那惊心动魄的一刻。(板书课题、作者)
(旨在营造良好气氛,引起学生阅读本课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月亮的传说、月亮的神秘是人类的向往。)
二、快速阅读,探究质疑
学生就不懂的问题自由提问并相互解答。
要点:
1.在文中筛选圈点出表示时间的词语,思考:
(1)登月的全过程按时间发展和空间位置可以分为几个阶段?试概括每个阶段的内容要点。
登月的全过程可分为准备、升空、登月、返航四个阶段。
(2)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报道登月的全过程的呢?
按时间顺序展开叙述的。
(明晰的时间线索使读者比较详细地了解登月的具体时间,也增强了事件的生动性。)
2.复述事件过程,能说出具体细节。
3. 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哪些事?
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下列几件事:(1)检查登月器的着陆情况;(2)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3)树立登月纪念碑;(4)安装电视摄像机、太阳风测定装置、激光仪和月震仪进行科学探测;(5)插上美国的星条旗;(6)与美国总统尼克松进行通话等。
4、“土星5号”火箭像巨人一样昂首挺立着,尖端直指蓝天,高达一百多米。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
比喻。表现了火箭高大雄伟的姿态。
5、读课文的第5、11语段的数字的语句,思考:作者比较详细地列举一系列数字的作用是什么?
(富有吸引力的数字如“阿波罗11号”飞船的高度为2650公里,速度为每秒7.67公里;21日上午11点39分,登月舱打开了舱门;1969年7月21日11点56分20秒等。)
因为这是一篇太空探索的文章,太空探索对数字的精确度要求非常高,这些数字主要是为了体现本文的准确性、科学性、真实性,体现记实报道的特点,同时可以帮助读者增加知识。
三、回味课文
根据课文题目讨论:(课件)
1.人类是什么时候第一次登上月球?第一个足迹是哪个国家的哪一位宇航员留下的?
1969年7月21日11点56分20秒。美国的阿姆斯特朗
2、登月过程分几个阶段?宇航员登月后做了哪些事情?
准备、升空、登月、返航
(1)检查登月器的着陆情况;(2)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3)树立登月纪念碑;(4)安装电视摄像机、太阳风测定装置、激光仪和月震仪进行科学探测;(5)插上美国的星条旗;(6)与美国总统尼克松进行通话等
3、课文最后一段中:阿姆斯特朗说:“这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你怎样来理解?
提示:“一小步”指宇航员从飞船跨到月球表面的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讲确实很容易。但是这一步是人类向太空领域迈出的第一步,显示了人类的聪明才智,表明了人类高度发达的科技水平,开创了人类对宇宙探索的新纪元,这意义就非同小可, 所以说“是巨大的飞跃”。
(齐读这一句)
四、课堂小结
美国登月成功是人类的一大壮举,是人类聪明智慧的结晶。随着我国“嫦娥一号”飞船的发射成功,五星红旗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了。希望大家努力学习,长大能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我们也期待着我国的登月计划早日成功。但愿到那时,我们再相会,那时的你,那时的我,那时我们再联络。
五、想像训练
同学们,伴着“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这熟悉的儿歌,我们不知不觉中走过了孩提时代。的确,如洗的碧空、如盘的圆月有着太多的光彩魅力,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假设二十年后,你成为中国的宇航员,驾驶着一艘宇宙飞船,来到一颗美丽的蓝色星球……
六、课后作业
我国古代诗歌作品中有许多关于月亮的名篇佳作,请写出你最欣赏的佳句(不少于5句),并以一句为例说说喜欢的理由,推荐给同学、朋友。
七、板书设计
月亮上的足迹
朱长超
登月时间:1969年7月21日11点56分20秒
人物:阿姆斯特朗
登月过程:准备、升空、登月、返航
《月亮上的足迹》六环节教学设计 篇11
牟平实验中学 刘美华
一、教学目标:
读课文,了解人类进入月球的过程和意义;
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同学们科学探索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激发同学们科学探索的兴趣。
三、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实录:
播放歌曲《水调歌头》,欣赏画面。
师:上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欣赏的歌曲是苏轼的词《水调歌头》,自古以来,有很多文人墨客在自己的诗文中对“月亮”进行了想像和描绘,这就是其中的一首。月球是地球的近邻,也是人类向往的地方,很久以前,人们就梦想着登上月球,(屏幕显示《嫦娥奔月》的图片)如今,这梦想早已变成现实,这节课,让我们一起重温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那激动人心的时刻。请看22课,《月亮上的足迹》(屏幕上显示题目)
师:这节课我们有两个学习目标(屏幕显示)
通过朗读课文,了解人类进入月球的过程和意义。
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同学们科学探索的兴趣。
第二个学习目标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80页,先给文章标上自然段,共18节,默读课文,完成两个作业:(1)把文中不认识的字和不懂的词划下来并通过工具书掌握好。(2)老师准备了6个抢答题,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准备抢答,看哪位同学答得又快又准确。(同学们开始读课文)
师:同学们已经读完了课文,而且读得非常认真,把重要的内容在书上已经作了标记,下面请同学们看屏幕,(屏幕显示抢答题)
类第一次登上月球是什么时间?
生:1969年7月21日。
生:不准确,应该是1969年7月21日11点56分20秒。
师:非常好。第2问,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的人有谁?
生: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
生:科林斯没登上月球,他在飞船上继续在绕月轨道上飞行,准确地说,登上月球的人是阿姆斯特朗、奥尔德林。
师:这位同学课文读得很仔细。那么他们两人中谁第一个踏上月球?
生齐答:阿姆斯特朗。
师:第3问,他们乘坐的是什么飞船?
生:阿波罗11号。
师:第4问,在什么地方发射升空?
生:肯尼迪航天中心。
师:哪国的?
生齐答: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
师:第5问,文中最能揭示登月意义的一句话是什么?
生:“这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
师:通过同学们刚才的抢答,老师看出你们非常聪明,有了上面这些答案,第6个问题就很容易了,请用一句话概括一下这一事件。
生:1969年7月21日11点56分20秒,阿姆斯特朗、奥尔德林顺利地登上月球。
生:1969年7月21日,美国宇航员成功地完成了登月任务。
师:回答得都很好。本文的作者按照非常准确地时间顺序,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请同学们分组朗读3至15节,按事件发展的过程,用简练的语言概括登月的四个阶段。
(分组开始朗读课文,讨论)
生:我们小组讨论的是这样四个阶段,一是先在地面作准备工作,二是一切准确就绪,飞船升入太空向月球飞去,三是登月舱成功的落到了月面上,四是完成任务以后他们返回了地面.。(学生边说,老师边在黑板上画了一个简单的登月示意图)
师:你们小组概括能力很强,用简单的话说就是(屏幕显示)
船升空前的准备; 2、飞船向月球飞去;
3、登月舱登月成功; 4、飞船返回地球。
师:在整个登月过程中,你认为最激动人心的时刻是什么时候?
生齐答:登上月球那一刻。
师:齐读11节,思考(屏幕显示)
为什么说这是伟大的一步?
生:因为这是第一次登上月球。
生:因为这表明我们人类科技很发达,能探索别的星球了。
师:回答很好。
2、“里程碑”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这是探索太空的“里程碑”?
生:课下解释,“里程碑”比喻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而踏上月球就标志着探索月球的开始,所以说是探索月球的“里程碑”。
师:这位同学回答问题很有逻辑性,我们大家应该向他学习,宇航员到月球上作了很多工作,请在文中划出来。
生:宇航员在月球上作了以下几项工作:为了安全,检查了登月器的着陆情况;为了科学研究,采集了月壤和月岩的样品,安装了各种仪器;为了纪念,在月球上树了一块纪念碑,插上了一面美国星条旗,并和美国总统尼克松进行了通话。
师:宇航员在完成了登月任务后,稍作休息就返回地面。回国后,阿姆斯特朗在国会大厦发表演说时谈到了登月的意义,他说了这样一句名言:“这一小步,对一个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请同学们快速背下来,并谈自己的理解。(生背诵)
生:对整个人类来说,登上月球,说明我们科学技术非常发达。
生:科学技术进步很大,有了飞跃。
生:人类登上月球使梦想变成了现实,说明现代科学技术已经达到了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平。
师:同学们,你们回答得很好,通过学习课文,我们对登月的过程和意义有了一些了解,但你一定还有很多好奇的问题弄不明白,尽管我们现在的知识水平还无法解答这些问题,老师还是希望你们大胆地把问题提出来,让我们课后通过到网站、图书室查资料,向科技人员询问等方式寻找到答案,下面开始。
生:81页第5节说:“此时,他们承受巨大的压力,那是由于火箭的加速而引起的超重力。”那么他们就没别的压力吗?
生:肯定有,他们代表人类第一次拜访月球,心理压力会很大。可是文中的这句话指的就是身体上的压力。
生:83页14节最后说:“登月舱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将它带回地球是不合算,于是它被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这不增加了太空垃圾吗?
生:人类第一次登月,丢在太空中的登月舱就一个,对那么大的宇宙来说这不算什么,以后多了可不行。
生:一个也可能造成危害呀!
生:课文说,宇航员在太空中历时195个小时,8天多,他们在船中能睡着吗,怎样吃饭?大小便如何处理?
生:那飞船万一飞不回来怎么办?
生:飞船怎么制造的,它怎么能那么准确地飞来飞去呢?
生:飞船的速度那么快,宇航员会是什么感觉?
生:书上说月球上白天温度很高,晚上又很低,人能受得住吗?
师:好了,还有很多同学也有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努力学习,掌握本领,将来揭开这些奥秘。问题提到这里。
(请看课本第二页图片)学习本课后,你是否想到我国航天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呢?
生:想到,今年10月15日,我国宇航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到了太空。
生:我国是第三个把宇航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师在屏幕上放“神舟五号”升空的照片;杨利伟在太空中的照片)
生:我国的航天事业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怀着敬佩与好奇的心情,重温了1969年7月人类首次征服月球的伟大壮举,大家的学习兴趣很浓,那种探索精神是非常可贵的。在这节课快要结束的时候我想问同学们,此时你最大的感想是什么?
生:学习了这篇课文,我非常自豪,人类很了不起,没有干不了的事,将来我也要努力学习,做一个宇航员,登上月球去。
生:学习这篇课文,我感想很大,科学家已经做成功的事,我听起来却觉得那么神秘,那么不可想象,自己的知识水平太低了,我一定要刻苦学习,提高自己,将来做一个社会有用的人。
生:我学了这篇文章后,我心里很失望,虽然我们国家今年已经把宇航员送上了太空,但和先进国家相比,我们还有差很大一段距离,我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很重了。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这节课我们收获很大,不但学到了知识,而且也提高了认识,希望这节课能成为我们今后学习的动力。
师:今天的课后作业是,利用互联网、到图书馆查资料等途径,整理《月球奥秘知多少》,用300字稿纸分类抄清。下课!
《月亮上的足迹》六环节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3.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及学习的热情。
课前准备:
教师:1、从网上、报纸上查找有关“阿波罗登月计划”及“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的有关资料,制作课件。
2、制作教具:火箭飞船模型。
3、准备两个大小不等的地球仪。
学生:1、阅读有关书籍,也可上网查找有关月球资料,为更好的理解课文做准备。
2、查找有关“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的有关资料。
教学内容:
这是一篇纪实报道。作者用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过程。通过阅读,读者定能体会到那登月全过程的惊心动魄、登月成功后的喜悦以及作者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美。文章所记叙的准备、升空、登月、返航四个部分清晰流畅,结尾阿姆斯特朗的话“这一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留给读者以无穷的回味,可以从中悟出人类登月的伟大意义。
通过拓展迁移,联系我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这一重大事件,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和爱国的热情。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用大屏幕显示一张航天员在月球上拍摄的地球图片,导入新课。
二、速读课文,感悟文章内容
1.自主学习
①快速默读课文(不指读,不动唇,不回读),并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②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③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2.合作探究
以上问题可以由小组讨论完成,讨论中教师可巡视指导,并参与讨论。
然后由学生各组代表发言,并由其他组的学生补充,发言后教师可以总结评点:本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登月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登月准备——飞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归来。
3.实物演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将两个大小不等的地球仪放在讲桌上,大的假设为地球,小的假设为月球,然后选派两名学生上讲台演示登月全过程,演示过程中有不完善之处,其他同学补充。通过演示进一步感知文章内容。
三、研读赏析,激发兴趣
1.自主学习
教师指导学生相互质疑并共同探究,深入体会。
①宇航员从登月到返航经历了多长时间?登月全过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②宇航员登月后做了哪几件事?
2.合作探究
对以上问题,小组研讨并在教师指导下达成共识: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来回历经76万公里,历时195个小时。宇航员登月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树立纪念碑,安装摄像机,安装太阳风测定装置、月震仪,插上美国国旗,与尼克松总统通话等。
3.课件展示,形象直观激发兴趣
课件展示月球及月壤、月岩的图片资料。宇航员登月后采集月壤、月岩,安装摄像机、太阳风测定装置及月震仪图片资料,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4.合作学习: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课文最后一句话怎样理解
学生齐读讨论后,在教师指导下达成共识,“阿波罗”登月计划成功,使人类的梦想变成现实,人类开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说明现代科学技术已达到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平,人类不会局限于地球,人类的未来是美好的,这是人类迈出的第一步,更使人类航天技术的巨大飞跃。
教学反思
1.教学经验
①本节课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方面,设计了如上几个环节:默读、构画、讨论、演示等,使学生在短时间内,便能把握好课文内容,起到了强化作用,并为后文的研读打下了基础,尤其是实物演示这一环节,调动了学生动手动脑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记忆能力和表达能力,事半功倍,收效很好。
②有关月球的图片资料及宇航员登月后所做工作的图片资料,形象直观,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了他们探索科学的兴趣。
2.存在问题
由于教学时间把握不太好,在实物演示这个环节,尽管学生热情很高,却因教学时间有限,只选了两个同学,使一些同学留下了遗憾。
第二课时
一、联想和想象训练
课件展示月球图片,引导学生想象。
1.想像一下,月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2.科学家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
3.想像一下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感觉?
4.文中写道,“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
教师可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和幻想。教师也可以做调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头和高山,没有空气和水,一片荒凉死寂;科学家采集土壤、岩石是为了科学研究、开发并利用月球;宇航员的高空感觉,是失重、头晕、呕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类的一大隐患。
二、教师补充介绍有关知识:《月球探测小史》、《开发月球的三个理由》
三、拓展延伸:
1.“‘神舟五号’知多少”知识竞答。
2.课件展示
①“神舟五号”飞船发射过程的动画演示;
②“神舟五号”飞船发射过程的图片资料演示。
3.探究:我国探月有可能实现吗?
①学生介绍有关资料;
②教师补充介绍:《我国探月工程有望三年实现》、《“嫦娥一号”绕月工程将实现四个科学目标》
4.延伸练习:假如你驾驶着宇宙飞船登月,你有什么感受?你会做些什么?展开想象,写一篇短文:《我驾飞船登月》
四、总结
登月成功是人类的一大壮举,是人类聪明智慧的结晶。这次登月已有三十多年,而我国的航天技术到目前仍无法登上月球。但随着我国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五星红旗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了,代号为“嫦娥工程”的中国月球探测计划,预计将在三年左右时间实现。愿大家努力学习,长大能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我们也期待着我国的登月计划早日成功。
教学反思
1.教学经验
①本节课通过第一个环节,培养了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补充介绍的资料丰富了学生知识,开阔学生的了眼界。
②关于“神舟五号”知识的竞答及课件的演示,不仅直观想象,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而且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了同学们爱国之情,对航天英雄的仰慕之情,以及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有利于学生的心里品质、道德品质的培养,这种作用是潜移默化的。
③有关我国月球探测计划的资料介绍,进一理步激发了同学们的自豪感,增加了学习的动力。
总之,通过上述内容,很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激发了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了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将课文知识引入现实生活。
2.存在问题
①学生们因条件所限,查找的资料不够丰富。
②限于教学时间,有许多同学没有机会展示自己所找到的资料。
纵观本节课,教学课件的运用确实为教学增色不少。
《月亮上的足迹》六环节教学设计 篇13
○教学目标
① 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② 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③ 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
○课前准备
教师 可带领学生参观天文馆,了解有关宇航和月球方面的知识。
学生 可以阅读有关的书籍,如《航天时代》、《宇宙奥秘》、《十万个为什么》等等,也可以网上查询有关月球的资料,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做准备。
○教学内容
这是一篇纪实报道。作者用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通过阅读,读者定能体会到那登月全过程的惊心动魄、登月成功后的喜悦以及作者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美。文章所记
叙的准备、升空、登月、返航四个部分清晰流畅,结尾阿姆斯特朗的话“这一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留给读者以无穷的回味,可以从中悟出人类登月的伟大意义。
○教学设计
新课导入
① 可用大屏幕出示航天飞船的登月资料图片,也可以用夜幕星空的画面导人新课。
② 可以用嫦娥奔月的故事或有关月亮的古诗歌导人。
总之,导人旨在引起学生阅读本课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月亮的传说、月亮的神秘是人类的向往,什么时候能登月球呢?如今幻想正变成现实,1969年7月21日,人类终于登上了月球,那惊心动魄的一幕,那成功的喜悦,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依然可以领略。让我们共同欣赏美文《月亮上的足迹》。
速读课文,感悟文章大意
要求学生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并提出思考题,把握文章大意。
①自主学习
a.快速默读课文(不指读,不动唇,不回读),并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b.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c.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d.试将登月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并简要说明。
②合作探究
以上问题可以由小组讨论完成,讨论中教师可巡视指导,并参与讨论。
然后由学生各组代表发言,并由其他组的学生补充,发言后教师可以总结评点:本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登月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登月准备——飞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归来。
研读赏析,激发兴趣,品味语言特色
①自主学习
教师指导学生相互质疑并共同探究,深人体会。
a.宇航员从登月到返航经历了多长时间?登月全过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7.
b.宇航员登月后做了哪几件事?
c.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课文哪一段有所揭示?
d.写作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②合作探究
对以上问题,小组研讨并在教师指导下达成共识: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来回历经76万公里,历时95个小时。宇航员登月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树立纪念碑,安装摄像机,安装太阳风测定装置、月震仪,插上美国国旗,与尼克松总统通话等。课文最后一段揭示了其伟大意义。
可让学生齐读并深刻体会,教师可以总结过渡:“阿波罗”登月计划成功,使人类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人类开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现代科学技术已达到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平。这既是人类巨大的飞跃,也是人类迈出的第一步。对这样一次事件的完整叙述,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可以发言并举例。教师可以帮助归纳:语言方面——①恰当的描述;②用数字说明;③叙述中有议论。此三点可各举一例,并分析作用,教会学生在写作中应用。
拓展延伸,联想和想像
可以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看第99页的插图,引导想像
① 想像一下,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② 科学家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
③ 想像一下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感觉?
④ 文中写道,“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
教师可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和幻想。教师也可以做调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头和高山,没有空气和水,一片荒凉死奉;科学家采集土壤、岩石是为了科学研究、开发并利用月球;宇航员的高空感觉,是失重、头晕、呕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类的一大隐患。
总结
登月成功是人类的一大壮举,是人类聪明智慧的结晶。这次登月已有三十多年,而我国航天技术到目前仍无法登上月球。但随着我国神州三号飞船的发射成功,五星红旗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了。愿大家努力学习,长大能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做出贡献。我们也期待着我国的登月计划早日成功。
延伸练习
① 假如你驾驶着宇宙飞船登月,你有什么感受?你会做些什么?展开想像,写一篇小短文。题目为《我驾飞船登月》。
② 自学“读一读,写一写”练习中的词语,并在写作中尽可能地使用。
○板书设计
学生画的登月图可用实物投影仪显示,让学生自行讲解,锻炼学生装的联想及表达能力,也是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教师也可做图,让学生进行比较学习。
《月亮上的足迹》六环节教学设计 篇14
●教学目标
1.快速阅读,在规定时间内读完全文,并能准确全面地概括课文要点。
2.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方法。
3.激发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培养起足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概括登月的四个阶段
●教学方法
1.快速阅读法。本文是一篇科普小品,登月的全过程叙述得清楚明白、生动形象。先让学生较快速度地默读,整体感知文章大意,再用简洁的语句梳理概括内容要点。
2.讲读法。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和月亮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吗?对,是38万公里,真是可望而不可即呀,古往今来,人们仰望天上的明月,总会引起无穷的遐想,幻想有朝一日能飞上月宫。如今,幻想已经变为现实,1969年7月21日,人类终于登上了神往以久的月球。现在,就让我们与航天英雄一起,去感受那惊心动魄的一刻吧……
二、检查预习
1、听写下列字词:(共10个)
指令海域畅谈神往里程碑观测昂首挺立一叶孤舟遥遥在望
2、解释下列词语:(共5个)
①畅谈:尽情地谈。
②昂首挺立:抬起头笔直地站着。
③遥遥在望:形容远远地可以看到。
④可望而不可即: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近。即,靠近,接触。
⑤里程碑: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
3、你知道人类是什么时候第一次登上月球的?
1969年7月21日,人类终于登上了月球。
4、哪个国家的哪一位宇航员第一次踏上月球?
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
三、速读课文,筛选信息
1、默读课文,概括每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明确:
①地球和月亮的距离可望而不可即。
②美国宇航员登上月球,树起了宇航事业的一块新的里程碑。
③“土星5号”火箭准备发射。
④三名宇航员进入指令舱。
⑤“阿波罗11号”飞船发射后进入预定的轨道。
⑥“阿波罗11号”飞船进入登月轨道。
⑦三名宇航员进入梦乡休息。
⑧“阿波罗11号”飞船到达离月球28000公里的月亮和地球引力的中和点。
⑨登月舱和飞船脱离,登月舱开始降落。
⑩登月舱降落在月球上。
⑾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先后来到了月面。
⑿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马上在月面上紧张的工作。
⒀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从月球返回登月舱内。
⒁登月舱和“阿波罗11号”飞船对接成功。登月舱被甩在太空。
⒂“阿波罗11号”飞船准确地溅落在预定海域,
⒃对人类第一次踏上了月球的总结
⒄三位宇航员畅谈登月的感受。
⒅阿姆斯特朗谈登月的意义。
2、归纳整个登月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明确:可分四个阶段
①升空准备(3、4)升空前的气氛、登机。
②飞向月球(5-9)检查、点火、升空、飞行。
③登月成功(10-15)登月、在月球上工作、登上飞船。
④返回地球(16-20)起飞、归航、回到地球、畅谈感受。
3、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报道这一过程的?
明确:按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
4、找出有关表示时间的词语并指出相应事件。
①1969年7月16日早,“土星5号”火箭准备发射。
②发射后2分42秒,第一级火箭自动脱落。
③离地9分5秒,第三级火箭发动机启动工作,飞船进入预定的轨道。
④发射后13小时30分,宇航员开始进入梦乡。
⑤19日晚上8点33分,飞船飞过月亮和地球引力的中和点。
⑥19日晚上9点32分,地面呼叫,飞船减速,准备登月。
⑦7月20日上午7点32分,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换乘登月舱。
⑧7月21日凌晨5点17分40秒,登月舱平稳地降落在月球上。
⑨21日上午11点39分,登月舱打开了舱门。
⑩11点51分,阿姆斯特朗走下阶梯,登上了月球。
⑾7月21日11点56分20秒,奥尔德林也来到了月面。
⑿(三个小时很快就过去了)7月21日14点,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从月球返回登月舱内。
⒀7月22日0点15分,登月舱升空,离开月球进入预定轨道。
⒁22日上午6点35分,登月舱与“阿波罗11号”飞船对接成功。
⒂25日凌晨1点35分8秒,“阿波罗11号”飞船以合适的角度进入地球大气层。
⒃1969年9月16日,三位宇航员畅谈登月的感受。
5、作者为什么详细的交代时间,这些表示时间的数字有何作用?
明确:因为这是一篇太空探索的文章,太空探索对数字的精确度要求非常高,这些数字主要是为了体现本文的准确性、科学性、真实性,体现记实报道的特点。
6、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登上月球后做了些什么?
明确:
①检查了登月器的着陆情况。
②采集月壤和月岩的样品。
③把纪念碑树立在月球上。
④把电视摄像机安装在月球表面
⑤安装一台太阳风测定装置来检测宇宙射线
⑥安装了用来精确测定月球和地球之间距离的激光仪。
⑦安装了测定月震的月震仪。
⑧把美国的星条旗它插在月面上。
⑨跟美国总统尼克松进行月亮和地球之间的第一次通话。
7、科学家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并在月球表面安装电视摄像机、太阳风测定装置、激光仪和月震仪?
明确:科学家是为了科学研究、开发并利用月球。
四、教师小结:本文就是真实记录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全过程的一篇饶有兴趣的科普小品。将登月的全过程叙述得清楚明白、生动形象,可以说,引人入胜是本文的特色。
五、布置作业
根据第二部分第1、2阶段的内容,画出飞船向月球进军的行程图。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1、如何理解文章最后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的话?
明确:“一小步”是指宇航员们从飞船跨到月球表面的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讲确实很容易,毫不费力。但是这一步是人类向太空领域迈出的第一步,它显示了人类卓越的聪明才智,表明了人类高度发达的科技水平,开创了人类对宇宙探索的新纪元,这意义就非同小可,因此说这是巨大的飞跃。
2、找出文中议论性的句子,并说明其作用。
明确:(表明观点或看法的句子即为议论性句子,具体句子略。)作用:起画龙点睛、深化理解的作用。
3、阅读本文后你的感受是什么?
明确:感受到科学技术的魅力,感受到人类智慧的无穷魅力,并对人类未来的美好充满信心。
二、畅所欲言拓展延伸
1、现时篇
②我国作为一只沉睡多年的东方雄狮,在航空航天方面的情况又有哪些惊天动地的成果呢?请你介绍一下好吗?
③听完这些介绍,你有什么感受吗?
2、想象篇
可以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看第99页的插图,引导想像
①想像一下,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②科学家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
③想像一下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感觉?
④文中写道,“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
教师可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和幻想。教师也可以做调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头和高山,没有空气和水,一片荒凉死奉;科学家采集土壤、岩石是为了科学研究、开发并利用月球;宇航员的高空感觉,是失重、头晕、呕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类的一大隐患。
三、总结语
月的故事引人入胜,月的情愫丰富多彩,月的文化博大精深,月亮照着你,月亮照着我,但我国航天技术仍无法登上月球。随着我国神州六号飞船的发射成功,我相信五星红旗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了,愿在座的同学们努力学习,长大能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愿我国的登月计划早日成功!!
板书设计:
准备
月亮上的足迹升空伟大的壮举
登月人类的智慧
返航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二、三。
2.查字典,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并各造一句。
畅谈昂首挺立遥遥在望可望而不可即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完成练习,巩固所学,提升能力。
教学内容:《练习册》、《全效学习》内容
教学重点:
1、基础知识与能力训练,要注意中考演练题型。
2、课内阅读注意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与方法。
3、课外阅读要逐步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
《月亮上的足迹》六环节教学设计 篇15
教学内容和步骤
组织学生先参观一次有关天文学知识的科普展览;或请有关的专家、学者给同介绍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及其取得的成果,为学习本课作准备。
一、播放一段人类探访月球的短片。
我们刚才看到的是人类探访月球的全过程,那么作者朱长超是怎样用手中的笔这一真实历程的呢?好,我们一起看课文《月亮上的足迹》。(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速读课文,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指名学生复述登月过程中的几个阶段。教者根据学生复述,板书其要点。
登月的全过程有四个阶段:
1.飞船升空前的准备。
2. 离地球,飞向月球。
3.登月成功,开始工作。
4.胜利返航,畅谈感想。
三、再读课文,注意掌握记叙的细节。
指名学生详细复述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要求说出具体的细节。教师提供时间线索,指名复述,其他同学完成下表。(要求不看书填表)
时间事情的进展
1969年7月16日上午火箭推动“阿波罗11号”飞船发射升空
火箭发射后2分42秒第一级火箭脱落,火箭继续上升
离地9分5秒第三级火箭发动机启动工作
火箭发射后13小时30分,宇航员进入梦乡
19日晚8点33分飞船飞越了月亮和球地引力的中和点
19日晚9点32分地面呼叫,飞船减速,准备登月
20日上午7点32分两位宇航员换乘登月舱
21日凌晨5点17分40秒登月舱平稳降落在月球上
对日上午11时39分登月舱打开舱门
11时51分20秒阿姆斯特朗走下阶梯,登上月球
22日0点15分’宇航员被唤醒,登月舱升空,离开月球
22日上午6点35分登月舱与飞船对接成功
25日凌晨1点35分8秒飞船进入大气层,返回地球
再指名复述宇航员登上月球后所做的几件事,其他同学边听边在书上标记。
明确:宇航员登月后做了以下六件事:
①检查登月器的着陆情况。
②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
③树立登月记念碑。
④安装各种科学探测仪器。
⑤插上美国星条旗。
③与美国总统尼克松通电话。
四、教师小结。
作者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报道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表达出作者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刚才,大家通过两次速读,便基本掌握了本文的主要内容,读有所获,学有所得,学得不错。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二、三。
2.办一份以介绍天文学知识为主的手抄报。优秀者给予奖励,并将其手抄报张贴
在教室里,供大家阅览。
3.查字典,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并各造一句。
畅谈 昂首挺立 遥遥在望 可望而不可即
《月亮上的足迹》六环节教学设计 篇16
[教学目的]
1. 快速阅读课文,较快地了解文章的内容大意。
2. 用归纳文意要点的方法,概括各部分的内容要点。
3. 学习敢于幻想、敢于探索的勇敢精神,认识现代科技对人类发展的巨大作用并受到鼓舞。
4. 学用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语言。
[教学重点]
1. 课文的结构方式“概说——评说”。
2. 登月事件的全过程及伟大意义。
[教学难点]
用简练的语句概括登月的四个阶段。
[教学手段]
CAI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出示宇航员拍摄到的月球地貌的图片)导语激趣,引入课题。
2.疏通了解。
(1) 学习“自读提示”,了解学习该课的基本要求:“平实的语言”和“概括各部分的要点”。
(2) 快速阅读课文一遍,了解文章写了哪些主要内容。
(3) 画出课文中的生字生词,查阅字典,弄清读音和意义。
3. 再次阅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1) 登月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试概括每个阶段的内容要点。
(2) 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哪几件事?
学生讨论,交流,回答。
点拨:
(1) 登月的全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升空前的准备(3、4段)升空前的气氛、登机。
○2飞向月球(5——9段)检查、点火、升空、飞行。(播放火箭升空一、二级火箭脱落的录象)
○3登月成功(10——15段)登月、在月球上工作、登上飞船。
○4返回地球(16——20段)起飞、归航、回到地球、畅谈登月感受。
(2) 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下列几件事:
○1检查登月器的着陆情况。○2采集月壤和月岩。○3树立登月纪念碑。○4安装电视摄像机、太阳风测定装置、激光仪和月震仪进行科学探测。○5插上美国的星条旗。○6与美国总统尼克松通电话。
(播放宇航员登陆月球后的录象、图片)
思考: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报道登月的全过程的呢?(时间)
作者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作者没有过多的议论和抒情,但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喜悦、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对宇航员的敬佩。)
4. 精读课文,依时间顺序列一事件进程表。
时间 事件进展
1969年7月16日上午 火箭推动“阿波罗11号”飞船发射升空
火箭发射后2分42秒 第一级火箭脱落,火箭继续上升
离地9分5秒 第三级火箭发动机启动工作
火箭发射后13小时30分 宇航员进入梦乡
19日晚8点33分 飞船飞过了月亮和地球引力的中和点
19日晚9点32分 地面呼叫,飞船减速,准备登月
20日午7点32分 两位宇航员换乘登月舱
21日凌晨5点17分40秒 登月舱平稳降落在月球上
21日上午11点39分 登月舱打开舱门
11点51分20秒 阿姆斯特郎走下阶梯,登上月球
22日0点15分 宇航员被唤醒,登月舱升空,离开月球
22日上午6点35分 登月舱与飞船对接成功
25日凌晨1点35分8秒 飞船进入大气层
5. 小结。
这篇记实报道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表达了作者对登月成功后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本文按照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来记叙,条理十分清晰,记叙的要素交代得一目了然,且语言平实、准确,体现了新闻报道的准确性、真实性、科学性。
6. 布置作业。
根据第二部分第1、2阶段的内容,画出飞船向月球进军的行程图。
[课堂练习]
1. 课后习题。2、画图。
[板书设计]
月亮上的足迹
概说登月事件及其意义。
起飞
评说登月全过程。进军
登月
返航
再次强调登月事件的伟大意义。
《月亮上的足迹》六环节教学设计 篇17
○教学目标
① 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② 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③ 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
○课前准备
教师 可带领学生参观天文馆,了解有关宇航和月球方面的知识。
学生 可以阅读有关的书籍,如《航天时代》、《宇宙奥秘》、《十万个为什么》等等,也可以网上查询有关月球的资料,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做准备。
○教学内容
这是一篇纪实报道。作者用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通过阅读,读者定能体会到那登月全过程的惊心动魄、登月成功后的喜悦以及作者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美。文章所记叙的准备、升空、登月、返航四个部分清晰流畅,结尾阿姆斯特朗的话“这一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留给读者以无穷的回味,可以从中悟出人类登月的伟大意义。
○教学设计
新课导入
① 可用大屏幕出示航天飞船的登月资料图片,也可以用夜幕星空的画面导人新课。
② 可以用嫦娥奔月的故事或有关月亮的古诗歌导人。
总之,导人旨在引起学生阅读本课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月亮的传说、月亮的神秘是人类的向往,什么时候能登月球呢?如今幻想正变成现实,1969年7月21日,人类终于登上了月球,那惊心动魄的一幕,那成功的喜悦,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依然可以领略。让我们共同欣赏美文《月亮上的足迹》。
速读课文,感悟文章大意。
要求学生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并提出思考题,把握文章大意。
①自主学习
a.快速默读课文(不指读,不动唇,不回读),并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b.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c.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d.试将登月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并简要说明。
②合作探究
以上问题可以由小组讨论完成,讨论中教师可巡视指导,并参与讨论。
然后由学生各组代表发言,并由其他组的学生补充,发言后教师可以总结评点:本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登月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登月准备——飞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归来。
研读赏析,激发兴趣,品味语言特色
①自主学习
教师指导学生相互质疑并共同探究,深人体会。
a.宇航员从登月到返航经历了多长时间?登月全过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b.宇航员登月后做了哪几件事?
c.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课文哪一段有所揭示?
d.写作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②合作探究
对以上问题,小组研讨并在教师指导下达成共识: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来回历经76万公里,历时95个小时。宇航员登月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树立纪念碑,安装摄像机,安装太阳风测定装置、月震仪,插上美国国旗,与尼克松总统通话等。课文最后一段揭示了其伟大意义。
可让学生齐读并深刻体会,教师可以总结过渡:“阿波罗”登月计划成功,使人类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人类开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现代科学技术已达到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平。这既是人类巨大的飞跃,也是人类迈出的第一步。对这样一次事件的完整叙述,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可以发言并举例。教师可以帮助归纳:语言方面——①恰当的描述;②用数字说明;③叙述中有议论。此三点可各举一例,并分析作用,教会学生在写作中应用。
拓展延伸,联想和想像
可以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看第99页的插图,引导想像
① 想像一下,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② 科学家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
③ 想像一下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感觉?
④ 文中写道,“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
教师可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和幻想。教师也可以做调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头和高山,没有空气和水,一片荒凉死奉;科学家采集土壤、岩石是为了科学研究、开发并利用月球;宇航员的高空感觉,是失重、头晕、呕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类的一大隐患。
总结
登月成功是人类的一大壮举,是人类聪明智慧的结晶。这次登月已有三十多年,而我国航天技术到目前仍无法登上月球。但随着我国神州三号飞船的发射成功,五星红旗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了。愿大家努力学习,长大能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我们也期待着我国的登月计划早日成功。
延伸练习
① 假如你驾驶着宇宙飞船登月,你有什么感受?你会做些什么?展开想像,写一篇小短文。题目为《我驾飞船登月》。
② 自学“读一读,写一写”练习中的词语,并在写作中尽可能地使用。
○板书设计
学生画的登月图可用实物投影仪显示,让学生自行讲解,锻炼学生装的联想及表达能力,也是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教师也可做图,让学生进行比较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