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秘帮教案设计内容页

《生命,生命》综合能力测试题(推荐15篇)

2023-03-31 11:29:01教案设计

《生命,生命》综合能力测试题(推荐15篇)

《生命,生命》综合能力测试题 篇1

一、给加粗字注音。

挣扎( ) 辜负( ) 茁壮( ) 双翅( )

擎天撼地( )( ) 糟蹋( ) 小憩( )

二、下列汉字书写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遭遇 光采 沉稳 搔扰 b.捉摸 短暂 振惊 掌握

c.祸福 翅膀 挣扎 听诊器 d.荒费 规律 应许 飞旋

三、根据所给的拼音,为下列多音字组词。

1.种:zhǒng( ) zhòng( )

2.壳:ké( ) qiào( )

3.应:yīng( ) yìng( )

4.缝:fèng( ) féng( )

四、为加粗字词选择正确的义项

1.也可以……庸碌一生。( )

a.忙碌 b.平庸无为 c.辛苦劳碌

2.从那一刻起,我应许自己,绝不辜负生命( )

a.答应 b.允许 c.或许

3.也可以白白糟蹋它(时间)( )

a.损坏 b.侮辱 c.浪费

五、对作者开头写小飞蛾的意图有两种理解,一是告诉人们不要伤害生命,一是说明一切生物都有强烈的求生欲望。你的看法是什么?请说出理由。

六、阅读并回答文后问题。

(一)

我常常想,生命是什么呢?墙角的砖缝中掉进一粒香瓜子,隔了几天,竟然冒出了一截小瓜苗。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了一种怎样的力量,竟使它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地向上,茁壮生长,昂然挺立。它仅仅活了几天,但是,那一股足以擎天撼地的生命力,令我肃然起敬!

1.解释词语:

昂然挺立

擎天撼地

肃然起敬

2.文中加粗的词语“竟然”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找出这一段文字的主题词。

4.作者为什么对小瓜苗的生命力“肃然起敬”?

5.阅读这段文字,你得到怎样的人生启示?

(二)

生命 生命

〔美〕克伦·沃森

有一年夏天的下午,我在山上一连割了几小时柴草,最后决定坐下来吃点东西。我坐在一根圆木上,拿出一块三明治,一边吃一边眺望那美丽的山野和清澈的湖水。

要不是一只围着我嗡嗡转的蜜蜂,我的闲暇心情不会被打扰的。那是一只普普通通的、却能使野餐者感到厌烦的蜜蜂。不用说,我立刻将它赶走了。

蜜蜂一点儿也没有被吓住,它很快飞了回来,又围着我嗡嗡直叫。哟,这下我可失去了耐心。我一下将它拍打在地,随后一脚踩入沙土里。

没过多久,那一堆沙土鼓了起来。我不由得吃了一惊,这个受到我报复的小东西顽强地抖着翅膀出现了。我毫不犹豫地站立起来,又一次把它踩入沙土中。

我再一次坐下来吃晚餐。几分钟以后,我发现脚边的那堆沙土又动了起来。一只受了伤但还没有死去的蜜蜂艰难地从沙土里钻了出来。

重新出现的蜜蜂引起了我的内疚。我弯下身去察看它的伤势。它右翅还比较完整,但左翅却皱折得像一团纸。然而,它仍然慢慢地一上一下抖动着翅膀,仿佛在估计自己的伤势。它也开始梳理那沾满沙土的胸部和腹部。

这只蜜蜂很快把挣扎的力量集中在皱折的左翅上,它伸出左腿来,飞快地捋着翅膀。每捋一次,它就拍打几下翅膀,似乎在估量自己的飞翔能力。哦,这可怜的小东西以为自己还能飞得起来!

我垂下双手,跪在地上,以便清晰地观察它那注定是徒劳的努力。我凑近看了看,心中想,这蜜蜂完了。作为一个飞行员,我对翅膀太了解了。

然而,蜜蜂毫不理会我对它的判断。它继续整理着翅膀,似乎慢慢恢复了力量。它捋翅的速度加快了,那因皱折而不灵活的薄纱似的翅膀现在几乎已被抚平。

蜜蜂终于感到自己已恢复了力量,可以试着飞一飞了。随着一声嗡嗡的声响,它从沙地上飞了起来,但没能飞三英寸远。这小生灵摔得那么可怜,它在地上挣扎着。然而,接下来的是更有力地捋翅和扑翅。

蜜蜂再一次飞起来,这一次飞出了六英寸远,最后撞在一个小土堆上。很显然,这只蜜蜂已经能够起飞,但还没有恢复控制方向的能力。正如一个飞行员在摸索一架陌生飞机的特性,它遭受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每一次坠落后,它都努力去纠正新的失误。

蜜蜂又飞起来了。这一次它飞过了几个沙滩,笔直地向一棵树飞去。它仔细地避开树身,控制着飞行,然后慢慢飞向那明镜似的湖面,仿佛去欣赏自己的英姿。当这只蜜蜂消失后,我才发现,自己还跪在地上,已跪了好久好久。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眺望( ) 清澈( ) 内疚( ) 捋动( )

2.写出下列词语的同义词。

眺望________ 犹豫________

清晰________ 仿佛________

3.文中的“我”对蜜蜂有着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

4.从小蜜蜂的身上,你得到哪些人生启示?

5.将本文和课文《生命 生命》进行比较,说说两者在内容与写法上的异同。

参考答案

一、zhēng zhā gū zhuó chì qíng hàn zāo tà qì

二、c

三、1.种子;种植 2.外壳;地壳 3.应该;答应 4.门缝;缝补

四、1.b 2.a 3.c

五、从全文看,写的不是怎样对待小动物,而是生命本身,所以第二种理解正确。小飞蛾的生命面临着严重威胁,它极力挣扎,虽是无用的挣扎,也要挣扎,可见凡是生命都有强烈的求生欲,无论怎样危险,都不会放弃求生的努力。小昆虫如此,人更是如此。

六、(一)1.昂然挺立:仰头挺胸无所畏惧地直立着。擎天撼地:形容力量巨大。擎,举起。撼,摇动。肃然起敬:由于受感动而产生恭敬和钦佩之情。2.“竟然”一词说明小瓜子的萌芽出乎作者的意料。 3.生命力 4.因为小瓜子能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地向上,茁壮生长。 5.我们应该让有限的生命发挥无限的价值,使我们活得更为光彩有力。(二)1.tiào chè jiù luò 2.远望 迟疑清楚 好像 3.“我”的心理变化过程:厌烦——内疚——可怜——敬佩 4.我们要珍惜生命,要有顽强的生命力,无论命运如何,都要勇敢地面对。 5.相同点:都表现小生物的顽强的生命力;都有对生命的思考。不同点:课文将形象描写与理性思考相结合,本文更多地对受伤的蜜蜂进行细致描写。

《生命,生命》综合能力测试题 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内容,感悟中心,揣摩词语。

2.学习并运用正确的朗读方法,诵读课文。

3.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人生的感悟。

教学设想:

初一学生对人生、生命的感悟还不会很深刻,因此本课采用整体感知、研读赏析、体验反思的教学环节,层层深入,并采用讲故事、引名言等方法,对学生进行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诵读,理解内容,感悟中心。

教学难点:揣摩词语的表现力,能畅谈对人生的理解。

教学方法:导、学、练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整体感悟

1.精心导入(放音乐《命运》轻微播放)

同学们,中央电视台的“实话实说”栏目曾经播过一期感人肺腑的节目《感受坚强》,向我们大家讲述的是癌症少女张默然的故事。张默然年轻的生命被癌症折磨的痛苦不堪,但十七岁的花季少女却以顽强的毅力与病魔坚强的搏斗着。她感人的事迹,感动了医生,感动了亲友,感动了所有的人,尽管大家并没有挽留住张默然的生命,但她勇敢的面对死亡、热爱生命的事迹,让人们再一次感受到了坚强。

我们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文章《生命,生命》,作者杏林子从小病魔缠身,*和精神都受到了极大的折磨,但她没有因此荒废甚至放弃生命,反而更强烈的呼唤生命,她写的文章《生命,生命》将再次带给我们对生命对人生的震撼。让我们共同品味作者的文章,感受作者的心灵。

出示目标并板书课题:

课题:生命,生命

目标:

1.理解内容,感悟中心,揣摩词语。

2.学习并运用正确的朗读方法,诵读课文。

3.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人生的感悟。

(以上内容用多媒体大屏幕出示)学生朗读或默记目标内容。

2.感知内容

(过渡)要学习理解解决一些问题,首先应当整体感悟文章的内容,因此请学生听读课文。听配乐朗读(可以是教师的配乐朗读,也可以是放录音),并在听读中思考问题。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问题组:

①本文写的是什么内容?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可以用简洁的话概括)

②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带着问题听朗读,然后讨论,再回答。可以请学生听回答后相互评论、补充。教师带领大家朗读,帮助学生进行第一次感知。为了对文章有更进一步的理解,学生必须亲身去体验一下,带领学生放声朗读课文。

㈡研读赏析

1.教师导学

以上是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对一篇文章,除了整体驾驭之外,更重要的是对一些精彩的内容进行研读,通过具体的研读,对文章所表达的深刻内涵就会有更好的品味,从而更贴切地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自主探究

用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学生思考并体味。

①这篇文章共写了几个事例?

②找出自己感触最深的事例,反复品读,体悟文章的内涵。

③划出自己认为写得、最精彩、最能表达作者感情的语句,并体会其作用。

④赏析语段中的好词语运用,比较分析看看,为什么用得好?

学生自读课文后,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共同研讨以上问题。

教师小结:无论怎样微弱的生命,都具有不可思议的生命力。作者从小现象悟出大道理是很能启人心智的,同时,作者对生命的思考也由此展开。教师引导学生朗读。

3.学法指导

对以上问题大屏幕投影后认真阅读,并教会学生自读和自学的方法。投影出示朗读方法。

朗读方法:

①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②理解文章内容,揣摩写作意图,有感情的朗读,从朗读中解决思考题。

如:文章共写了几件事:三件飞蛾求生、瓜子抗争、倾听心跳。

找出自己感触最深的事例并品味赏析:允许有不同的选择,不同的理由,只要能自圆其说,言之有理即可。划出最精彩、的、最能表达感情的语句:用朗读方法进行朗读。学生可以互评,互相观摩学习。

赏析语段中的好词语运用,比较分析看看,为什么用得好:如“瓜子抗争”一例中的“竟然(居然)冒出了一截小瓜苗。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了一种怎样的力量,竟使它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倔强)地向上,茁壮生长,昂然挺立。它仅仅活了几天,但是,那一股足以擎天撼地的生命力,令我肃然起敬(十分敬佩)!”能否换用括号里的词?为什么?以此来品味词语对表达感情的作用。学生讨论发言,教师总结:“居然”只有意外的意思,而“竟然”还包含着意想不到的另一种敬佩的情感(因为那是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恶劣环境啊);“倔强”只是一种性格,“不屈”不仅是性格,更主要是一种品格,一种不畏困难,顽强求生的向上的品格;“肃然起敬”是从心底里产生的一种油然而生的敬意。

4.合作探究

通过导学、探究、学法指导的学习过程,进一步研讨文章,进行合作探究学习,从文中找出作者对生命的三点思考。

学生同位之间、小组之间进行合作交流,然后进行全班交流。学生可以互评,可以讨论,也可以向老师质疑。教师在合作式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指导性总结:

第一点思考,是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地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

第二点思考,是怎样对待生命的短暂,怎样对待生老病死。

第三点思考,珍惜生命,珍惜时间,不懈努力。

㈢体验反思

1.质疑交流

文章结束了,研读学习后有哪些思考和体验?

大屏幕投影出思考质疑题:

①阅读本文后,自己的感受是什么?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自己对生命有哪些认识?

②我们应当怎样去生活,对生命或人生是否有不同的见解?

学生可以交流;教师向学生质疑,学生回答;学生也可以向教师质疑,教师作答,形成研讨交流的学习过程。

教师将本堂课做总结: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曾说过:“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进行的斗争。一奥斯特洛夫斯基用自己年轻的生命实践自己的诺言,对怎样对待生命的短暂,怎样好好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珍惜生命,不懈努力,做出了坚定的回答。我们的雷峰也用他年轻的生命谱写了一曲让生命更有意义的颂歌。

学生也可以就我们应如何生活,对生命是否有不同见解发表自己的看法。

2.拓展延伸

请学生速读美国克伦·沃森的《生命,生命》,并与本文进行比较,通过比较阅读,思考:两篇文章比较,自己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

学生速读讨论后发言争论。教师评点并总结,指导学生能谈谈为什么喜欢,要求讲出喜欢的理由,以此培养赏析的能力。

教师总结:

文章可以结束,但生命的长河是永无止境的。

冰心老人说:“宇宙是一个大的生命,江流入海,落叶归根,我们是宇宙中的一息,我们是大生命中的一分子。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入大海,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熟发芽,生命中不是永远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与痛苦是相辅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因为快乐、兴奋、痛苦又何尝不是美丽呢?”

冰心老人的话揭示了生命的意义和真谛,愿每一位同学都珍爱生命,珍惜时间,让人生更有意义。

㈣延伸作业

写一则读后感,题目自拟,字数不限。

如:人生的启迪

《生命,生命》综合能力测试题 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内容,感悟中心,揣摩词语

2.培养学生当众发表意见的能力

3.联系生活实际,畅谈对人生的感悟

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内涵,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1.揣摩词语的表现力

2.能畅谈对人生的理解

教学方法:

引导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投影展示文字(背景音乐《命运》响):不论你处在怎样一个多变的世界,经历怎样的人生,生命中还是有一些极其可贵的珍宝,需要我们终身护守、珍惜,不容它轻易失去。——杏林子[中国台湾]《自己创造美丽人生》

2.同学们,上课之前,我先给大家介绍这样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在别人看来,她是个很不幸的人,她不能像常人那样生活走动,她的很多时光是坐在轮椅上度过的,她的肉体和精神都受到了极大的折磨。但他自己却声称“活得十分富有”,为什么呢?因为她拥有一个丰繁博大的精神天地,而构成这个天地的,是她对自然、对生命的感悟。她并未因为身体的残疾而放弃生命,相反的,是对生命更强烈的呼唤。她曾经在一篇文中写道“不论你处在怎样一个多变的世界,经历怎样的人生,生命中还是有一些极其可贵的珍宝,需要我们终身护守、珍惜,不容它轻易失去。”她就是杏林子。她的文章《生命,生命》就表现了她对生命的态度。

3.出示文题、学习目标:

文题:生命,生命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内容、感悟中心、揣摩词语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当众发表意见的能力

3)德育目标:联系生活实际,畅谈对生命的感悟

二.初步感知课文

1.听录音(或泛读、指读)

2.指读书下注释。

三.研读、赏析

1.导读:下面我们就对文章的一些精彩内容进行研读,对文章所表达的深刻内涵加以更深的理解。

2.自读、讨论:

1)本文共写了几个事例?作者从中分别感悟出什么?

2)作者对生命有着怎样的理解?

3)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事例,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4)划出自己认为写得最好、最精彩、最能表达作者感情的语句,朗读并体会其作用。

5)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生命的理解。

3.归纳总结:

1)三个事例(见表格)

表达方式序号记叙(事例)议论(感悟)

事例一飞蛾求生那翅膀在我手中挣扎的生之欲望,令我震惊,使我忍不住放了它!

事例二瓜子抗争那一股足以惊天憾地的生命力,却令我有种肃然起敬的感动

事例三聆听心跳我必须对自己负责。

(随文评点“对自己负责”的含义。)

2)三点

思考一: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地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

思考二:怎样对待生命的短暂,怎样对待生老病死。

思考三:珍惜生命,珍惜时间,不懈努力。

3)略

4)略(可讨论自己所熟知的名人名言)

四.总结全文:

一节课结束了,但我们的生命依然漫长,此时此刻,我想起了冰心老人的一句话,她说:“宇宙是一个大的生命,江流入海,落叶归根,我们是宇宙中的一息,我们是大生命中的一分子。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入大海,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熟发芽,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与痛苦总是相辅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因为快乐、兴奋、痛苦又何尝不是美丽呢?”

冰心老人的话揭示了生命的意义和真谛,愿每一位同学都珍爱生命,珍惜时间,让人生更有意义。

五.拓展训练:

1.写一则读后感,题目自拟,字数不限;

2.自找有关研读生命的文章,更深层次上理解生命的意义。并写出体会文章。

板书设计:生命,生命

杏林子

飞蛾求生应当珍爱生命

瓜子抗争让人生更有意义

聆听心跳

《生命,生命》综合能力测试题 篇4

教学目标:

1. 理解内容,感悟中心,揣摩词语

2. 培养学生当众发表意见的能力

3. 联系生活实际,畅谈对人生的感悟

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内涵,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1. 揣摩词语的表现力

2. 能畅谈对人生的理解

教学方法:

引导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 投影展示文字(背景音乐《命运》响):不论你处在怎样一个多变的世界,经历怎样的人生,生命中还是有一些极其可贵的珍宝,需要我们终身护守、珍惜,不容它轻易失去。——杏林子[中国台湾]《自己创造美丽人生》

2. 同学们,上课之前,我先给大家介绍这样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在别人看来,她是个很不幸的人,她不能像常人那样生活走动,她的很多时光是坐在轮椅上度过的,她的肉体和精神都受到了极大的折磨。但他自己却声称“活得十分富有”,为什么呢?因为她拥有一个丰繁博大的精神天地,而构成这个天地的,是她对自然、对生命的感悟。她并未因为身体的残疾而放弃生命,相反的,是对生命更强烈的呼唤。她曾经在一篇文中写道“不论你处在怎样一个多变的世界,经历怎样的人生,生命中还是有一些极其可贵的珍宝,需要我们终身护守、珍惜,不容它轻易失去。”她就是杏林子。她的文章《生命,生命》就表现了她对生命的态度。

3. 出示文题、学习目标:

文题:生命,生命

学习目标:

1) 知识目标:理解内容、感悟中心、揣摩词语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当众发表意见的能力

3) 德育目标:联系生活实际,畅谈对生命的感悟

二. 初步感知课文

1. 听录音(或泛读、指读)

2. 指读书下注释。

三. 研读、赏析

1. 导读:下面我们就对文章的一些精彩内容进行研读,对文章所表达的深刻内涵加以更深的理解。

2. 自读、讨论:

1) 本文共写了几个事例?作者从中分别感悟出什么?

2) 作者对生命有着怎样的理解?

3) 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事例,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4) 划出自己认为写得最好、最精彩、最能表达作者感情的语句,朗读并体会其作用。

5) 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生命的理解。

3. 归纳总结:

1) 三个事例(见表格)

表达方式序号 记叙(事例) 议论(感悟)

事例一 飞蛾求生 那翅膀在我手中挣扎的生之欲望,令我震惊,使我忍不住放了它!

事例二 瓜子抗争 那一股足以惊天憾地的生命力,却令我有种肃然起敬的感动

事例三 聆听心跳 我必须对自己负责。

(随文评点“对自己负责”的含义。)

2)三点

思考一: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地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

思考二:怎样对待生命的短暂,怎样对待生老病死。

思考三:珍惜生命,珍惜时间,不懈努力。

3)略

4)略(可讨论自己所熟知的名人名言)

四.总结全文:

一节课结束了,但我们的生命依然漫长,此时此刻,我想起了冰心老人的一句话,她说:“宇宙是一个大的生命,江流入海,落叶归根,我们是宇宙中的一息,我们是大生命中的一分子。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入大海,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熟发芽,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与痛苦总是相辅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因为快乐、兴奋、痛苦又何尝不是美丽呢?”

冰心老人的话揭示了生命的意义和真谛,愿每一位同学都珍爱生命,珍惜时间,让人生更有意义。

五. 拓展训练:

1. 写一则读后感,题目自拟,字数不限;

2. 自找有关研读生命的文章,更深层次上理解生命的意义。并写出体会文章。

板书设计: 生命,生命

杏林子

飞蛾求生 应当珍爱生命

瓜子抗争 让人生更有意义

聆听心跳

《生命,生命》综合能力测试题 篇5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播放贝多芬的《生命交响曲》并朗诵汪国真的诗作《生命,生命》

意志倒下的时候

生命也就不再屹立

歪歪斜斜的身影

又怎耐得

秋叶萧瑟晚来风急

垂下头颅

只是为了让思想扬起

你若有一个不屈的灵魂

脚下,就会有一片坚实的土地

无论走向何方

都会有无数双眼睛跟随着你

从别人那里

我们认识了自己

师:1、但人的生命却只有两万多天,我们不禁深深叹息:人生是如此短暂!但是在如此短暂的人生中,我们可以面临许多选择,我们可以选择坚强、勇敢和快乐,也可以选择脆弱、逃避和悲伤,甚至是死亡。

2、简介作者:今天所介绍的文章《生命,生命》作者杏林子12岁就染上了风湿性关节炎,后来病情恶化,差不多全身关节都损伤了,她的肉体和精神都受到极大的折磨,但她并没有因此荒废甚至放弃生命。她为什么如此强烈的呼喊“生命,生命”?从中你会得到哪些体验?

[一堂课的开课,犹如小提琴演奏,第一个音符就定下了乐曲的音调,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此处的配乐朗诵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进入课文情境。]

(二) 整体感知

朗读

师:请大声朗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2)自主探究:文章写了哪几个事例?(提示:可抓住文中的词语概括)

生:大声朗读课文,归纳概括课文的内容。(并由此形成板书)

(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三) 研读赏析

选读

师:请从以上三个事例中,选出你感触最深的事例,说说为什么喜欢。

生:畅所欲言,可以是只谈课文的事例,也可以谈自己的感悟。

[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初步了解学生对作品的体验,能谈出自己的感受通过口头表达训练,培养学生自主性,体现出个体的个性特点]

(学生的回答基本上没有离开事例本身,这是在我的意料之中,也是下一步的深入讨论的一个前奏。)

生:喜欢第一个事例,喜欢的是飞蛾的顽强抗争精神;

喜欢第二个事例,生命的价值在于奋斗,如张海迪的经历;

喜欢第三个事例,联想到自己,我们应该对自己负责。)、

过渡:这篇文章之所以如此震撼我们,是因为思想内容深刻,而深刻的思想,又靠准确生动的语言来表现。

寻读

师:以第二段为例,请寻找课文中用得非常好的词语,用圆圈标出来,想一想为什么用得好?

生:合作探究(四人一小组),讨论回答(推荐小组中的代表发言,各种的发言意见基本上已经把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找出来了。)

生:“茁壮成长、昂然挺立”写出小瓜苗顽强的生命力;

“肃然起敬”是发自心底的敬佩;

“冲破”、“不屈”体现生命的顽强;

“仅仅”写出小瓜苗在没有阳光泥土的恶劣环境下,体现出对生命的执着;

“擎天撼地”体现生命顽强;

“竟然”突出我的惊喜。

(学生的回答使我打算用词语替换比较法进行提示的念头打消了)

教师小结:这些富有表现力、生命力的词句是很能表达作者的情感的,也才使文章显得更为生动,朗读时特别应注意。

师:朗读指导:注意把握朗读技巧(1)注意语速、语调、停顿、重音。(2)理解内容,有表情地加以朗读。

生:自由朗读;指名学生范读并评议;着重讨论朗读时对重音的把握;再齐读感受作者的情感。

[小组讨论能最大限度地活跃学习气氛,调动群体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相互间进行智力启迪和互补,同时也为每个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教师抓住学生讨论中的最佳契机,适时加以点拨,如有争议的或带有共性的问题再作集体指导,培养学生选择、分析语言信息的能力。再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创造一种情景氛围,让审美主体体会审美客体的语言美、情感美,获得美好的享受]

过渡:无论怎样微弱的生命,都具有不可思议的生命力,作者从小现象悟出大道理是 很能启发人的,同时,她对生命的思考也由此展开。

研讨

师:从文中找出作者对生命的三点思考

生:齐读最后三段,加以归纳概括,并由此形成板书。

[这是作者对生活中的小现象联想到生命的哲理的归结,也是教学文本内容的整体完成]

(四) 体验反思

师:1、读罢全文,你感受到什么?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生命的认识。

生:生命只有一次,应好好珍惜;

人总是要死的,选择死亡的方式可以不同;

生命是宝贵的,应该活得精彩。

(学生的回答,没有与具体生活实际相联系,还有的学生就直接谈课前摘录的有关生命的名句,这个问题的设计就不能体现出联系实际生活的意义,而学生自身对生命的感悟要进一步深入挖掘也受到阻碍。由此,教师做了引导,以激发学生“说”的欲望)

师:引导

请用下列格式说话:“我感受到,生命因为……而美丽”,再联系到生活实际。

示范:我感受到生命因为自强不息而美丽,著名作曲家贝多芬又瞎又聋,但他自强不息与命运抗争,终于“扼住了命运的咽喉”。

生:思维非常活跃,回答时语言表达非常精美。

(生:我感受到生命因为顽强拼搏而美丽,张海迪阿姨下半身不遂,但她顽强与命运抗争,而《轻椅上的梦》成了激励青年上进的明灯。

我感受到生命因为有无限的价值而美丽,伟大的作家鲁迅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

我感受到生命因为奋斗而美丽,像居里夫人,一生都奉献于发明上。

我感受到生命因为助人为乐而美丽,雷锋的一生都用于为人民服务中去。等

[这个说话题目的设置,是非常关键的一环,不仅突出文章的重点,更为重要的是能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如果没有第二步教师的提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可能如此活跃地“动”起来,而学生精彩的回答再次刺激着他们自己“说”的欲望,这是他们相互倾听、交谈而引发的结果。]

师:2、由生命你还联想到什么?

学生的回答非常精彩,让我惊叹。

(生:生命像小说,不在于长而在于精。

生命中要有梦,活得精彩、充实才有生命。

生命像品茶,品味时,有时有淡淡的苦味;有时有淡淡的清香。

生命像浪花,有风平浪静,也有惊涛骇浪。

生命像路,有时平坦,有时崎岖,这样才缤纷。

生命像火把,应该使劲燃烧。

生命像蜡烛,都很短暂。

生命像万里长城,没有止境。

生命像一场戏,有悲欢离合也有喜怒哀乐。

生命如同父母的爱,应该学会珍惜生命,懂得爱的真谛。)

[文学作品的美是内敛的,是开放的,就看你如何去发现美、创造美、表现美,这需要我们去想象。爱因斯坦认为“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是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是知识进化的‘源’,此处的说话训练,是真正挖掘出了学生个体的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更开拓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达到创造想像的升华。]

(五) 总结概括

师:文章可以结束,但生命的长河永无止境。每当夜深时,我合上眼睛,眼前总会浮现这样一幅幅图景:鲁迅在夜里一边咳嗽,一边写文章,昏暗的灯光下,发出内心的《呐喊》;卡夫卡彻夜写完自传体小说《判决》,完成与自己灵魂的对话;普鲁斯特从35岁到死,生活在暗室中,门窗紧闭,房间里点着蜡烛,《追忆似水年华》成为他唯一的安慰。这是一群孤独的人,这又是一群灵魂饱满的人。对于我们来说,我们的青春的生命不必像他们那样有太重的负荷。我想说的只是,哪怕我们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小,越来越平庸,也别让我们的生命之花枯萎,别让我们的精神之花凋谢。

(六) 布置作业

以“由生命联想到……”为范围,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生命的感受;题目自拟;体裁不限。

[阅读与写作训练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既是阅读训练的深化,又是写作训练的一种方式,两者可以教学相长,相辅相成]

(七) 板书设计

生命,生命

杏林子

朗读

选读

寻读

[板书设计主要以突出课文的重点内容和阅读的方式,可以使复杂内容简单化、明确化,把感性东西理性化,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帮助学生提高分析、归纳、感悟的能力。]

《生命,生命》综合能力测试题 篇6

○教学目标

①朗读课文,把握主旨。

②积累词语。

③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三个事例的内容,深刻理解三个事例所引发出的侧重点不同的三点思考,以及三点思考分别提出的三个要求。

○课前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杏林子的材料,以了解香港女作家杏林子。

○教学设计

整体感悟

①导人新课

张海迪最新创作的长篇小说《绝顶》,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该书自1998年开始创作,耗时四年,共计35万字。

责任编辑胡玉萍第一次与海迪面对面交谈时,心中就担忧——以她这样的身体状况,能完成这部长篇创作吗?后来,她了解到,张海迪只要身体稍微好一点,就继续艰难地创作。张海迪说:“每天我都想放弃生命,但每天我又小心翼翼地把它拾起来,精心地、像看护一小簇火焰一样,让它燃烧,生怕它熄灭……,’

去年岁末,胡玉萍拿到书稿后,确确实实地感到了它的分量。她也小心翼冀地捧着,仿佛是捧着海迪那脆弱的生命,然而,确乎是沉甸甸的……

无独有偶,香港女作家杏林子,12岁时染上了类风湿关节炎,后来病情恶化,她忍着极大的痛苦,高声呼喊着“生命生命”!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杏林子的散文《生命生命》,去感受她强烈的生命意识、积极的人生态度,学习她珍视生命、坚强勇敢的精神,让人生更有意义,更有光彩。

②配乐范读: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思考题

a.题目中“生命”一词,为什么连续用两次?去掉一个行不行?为什么?

b.作者列举了哪三个事例,试用一句话概括每个事例的内容。

c.三个事例蕴含的意思分别侧重哪一方面?对人生的三点思考分别侧重哪一方面?

③听读之后,学生自由朗读,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a.是一种修辞方法——反复。去掉一个不可以。因为连用表示强调,表达了对生命的强烈的呼唤,表达了强烈的生命意识,去掉就没有这种表达作用了。

b.小飞蛾在险境中,生命面临着严重的威胁下,极力挣扎着——强烈的求生欲望,生命都是自我珍视的。

香瓜子在墙角砖缝中长出小苗——从生命诞生这个角度说明,生命力之强大。

“我”静心听心脏的跳动感受自己的生命——有了生命意识,就会严肃地思考人生。

c.三点思考

第一点思考: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地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

第二点思考:回答怎样对待生命的短暂,怎样对待生老病死。

第三点思考:将目标、信念付诸于行动。要珍惜生命、珍惜时间、不懈努力,为生命奋斗,“勇敢地活下去”。

[教师小结]

正是由于为生命而奋斗,所以才勇敢地活了下去。12岁就患了类风湿关节炎的香港女作家杏林子,虽然病情恶化了,仍然忍着病痛,强烈地呼喊着:“生命、生命”。

研读与赏析

文章之所以如此地震撼我们,是因为它的思想内容深刻,而深刻的思想又是靠准确、生动的语言来表现的。下面我们再细细研读文章,看看三个事例分别抓住哪一个关键词,侧重哪一个方面,三点思考分别提出了哪三个要求。

学生讨论明确:

飞蛾 生之欲望 生命意义

香瓜子 生命力 生命的价值

心跳 生命 珍视 奋斗

讨论加点词的作用:

①“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跃动”改为“跳动”行不行?为什么?明确:不行。跳动是一起一伏地动;跃动表达心情急切。用“跃动”更能表达“生之欲望”。

②“隔了几天,竟然冒出了一截小瓜苗。”竟然,为什么不能去掉?竟然表达了一种意想不到,表达出一种惊喜,若去掉就没有了这种表达效果。

③“那一股足以擎天撼地的生命力,令我肃然起敬。”

“擎天撼地”本来形容力量巨大,这里指小瓜苗在没有生存条件下,竟然冒出了一截,充分表现了小瓜苗的生命力。“肃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肃然起敬”表达了对顽强的生命力的一种崇敬,在这里是不可随便调换的。

④“小瓜苗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地向上,茁壮生长,昂然挺立。”又说“它仅仅活了几天”……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

小瓜苗在没有生长的条件下,靠瓜子本身的养分,确实能茁壮生长、昂然挺立,而瓜子的养分仅仅能供养它活几天。

⑤“我都愿意为它奋斗,勇敢地活下去。”作者为什么要加“勇敢地”来修饰“活下去”?作者那种难以忍受的病痛,活着会比死了还要难受。张海迪也是如此,同样是生不如死。像她们这种情况,活着比死亡还更需要勇气,因此在“活下去”的前面加上“勇敢地”修饰成分。

体验与反思

朗读课文最后三段,说说你学习了此文的思考。结合你的生活,从你的周围举出一两个例子,谈谈你的认识。

启发学生将课文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精神感受。

作业

①将自己的认识记下来,作为小作文练笔。

②比较阅读:试比较《生命生命》与课文后的选文的异同。

点评

《生命生命》列举了一只飞蛾、一棵小瓜苗这些不起眼的小生命。说明这些小生命无论怎样卑微,都具有令人不可思议的生命力。从人的生命现象说起,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的严肃的思考。

本教案体现了新课改的要求,是按新课程标准设计的,注重了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和语文素养的培养,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设计了科学的教学流程,呈三大板块:整体感悟、研读与赏析、体验与反思。由与作者经历极其相似的张海迪的事迹导入,能毫不费力地设置一种情景氛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重视结果,忽略过程,是语文课的大忌。一切事物的结果往往是简单明了的,过程才是复杂漫长的。诸多的东西都隐藏在过程当中。“找一找哪个词用得好——换一换行不行——读一读,读出情”,这个环节,就是让学生体验读书的过程,侧重于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体验与反思”,这一板块,是将课堂所学延伸到生活实际中,体现了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目的是为了达到最高层次——应用,从而达到人文教育的目的,引起学生对生命的关注和思考,珍爱生命,让生命更有意义。

《生命,生命》综合能力测试题 篇7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应得到积极的提倡;语文课程必须容纳学生的生活经验,并有助于学生与课程文本的互动。基于这一理念,我们的语文教学不仅要重视学生的语文知识的掌握,语文能力的培养,更要重视语文对学生精神的熏陶。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他们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

语文学习极具个性化,“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往往是多元化的,同一篇文章,学生的理解往往各式各样。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文本给读者留下了不确定的空白,等待读者用想象去填空,进行再创造。要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

教学过程中的研读赏析部分,通过学生朗读感知课文,选读语言材料,寻读品味语言的形式,让学生体验读书的过程,得到过程中的求知之乐。朗读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基础,学生的朗读,不仅要达到原有要求的顺畅,而且要通过停顿、重音、语速、语调等的不同来传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传达自己的内心感受。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如对课文第二个事例的朗读指导,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练习,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提高。文章的语言很精练,富有韵味,单*朗读是不够的,还需要进行语言的品味。教师应努力创设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对生动优美的语言进行感知和品味,提出自己对语言的理解和感受。如教学过程中设计的一个环节:让学生合作讨论选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词语,并说出自己的理由。充分体现不同学生有不同的阅读层次和阅读体验。

华罗庚说过:“唯一推动我学习的力量,就是兴趣与方便”。过去,使学生失去了最宝贵的东西:一是失去梦想和激情;二是失去了积极的态度;三是失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四是失去了活泼开朗,封闭了自己。新的语文课程基本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要保护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倡独立阅读、自由阅读、创造性阅读,鼓励自由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加厚学生人文底蕴,特别加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维度的目标要求。所以,在体验反思阶段设计了这个话题:读罢全文,你感受到什么?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生命的认识。让学生交流讨论,轻松自然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使之逐渐形成正确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

《语文课程标准》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强调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第三层次是知识的拓展延伸部分。重要将学生的学习引向更深更广的空间,实现由课内向课外,由书本到生活,由学习到实践的延伸,引导学生加强语文知识的积累,挖掘自己的创造潜能,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培养合作、探究的精神。所以设计的这个话题:由生命你联想到什么?充分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使教学成为学生心灵放飞、创造性地展示自己的过程。教师应努力使每节课都成为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生命活动过程。

《生命,生命》综合能力测试题 篇8

教学目标:

1.理解内容,感悟中心,揣摩词语。

2.学习并运用正确的朗读方法,诵读课文。

3.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人生的感悟。

教学设想:

初一学生对人生、生命的感悟还不会很深刻,因此本课采用整体感知、研读赏析、体验反思的教学环节,层层深入,并采用讲故事、引名言等方法,对学生进行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诵读,理解内容,感悟中心。

教学难点:揣摩词语的表现力,能畅谈对人生的理解。

教学方法:导、学、练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整体感悟

1.精心导入(放音乐《命运》轻微播放)

同学们,中央电视台的“实话实说”栏目曾经播过一期感人肺腑的节目《感受坚强》,向我们大家讲述的是癌症少女张默然的故事。张默然年轻的生命被癌症折磨的痛苦不堪,但十七岁的花季少女却以顽强的毅力与病魔坚强的搏斗着。她感人的事迹,感动了医生,感动了亲友,感动了所有的人,尽管大家并没有挽留住张默然的生命,但她勇敢的面对死亡、热爱生命的事迹,让人们再一次感受到了坚强。

我们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文章《生命,生命》,作者杏林子从小病魔缠身,*和精神都受到了极大的折磨,但她没有因此荒废甚至放弃生命,反而更强烈的呼唤生命,她写的文章《生命,生命》将再次带给我们对生命对人生的震撼。让我们共同品味作者的文章,感受作者的心灵。

出示目标并板书课题:

课题:生命,生命

目标:

1.理解内容,感悟中心,揣摩词语。

2.学习并运用正确的朗读方法,诵读课文。

3.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人生的感悟。

(以上内容用多媒体大屏幕出示)学生朗读或默记目标内容。

2.感知内容

(过渡)要学习理解解决一些问题,首先应当整体感悟文章的内容,因此请学生听读课文。听配乐朗读(可以是教师的配乐朗读,也可以是放录音),并在听读中思考问题。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问题组:

①本文写的是什么内容?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可以用简洁的话概括)

②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带着问题听朗读,然后讨论,再回答。可以请学生听回答后相互评论、补充。教师带领大家朗读,帮助学生进行第一次感知。为了对文章有更进一步的理解,学生必须亲身去体验一下,带领学生放声朗读课文。

㈡研读赏析

1.教师导学

以上是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对一篇文章,除了整体驾驭之外,更重要的是对一些精彩的内容进行研读,通过具体的研读,对文章所表达的深刻就会有更好的品味,从而更贴切地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自主探究

用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学生思考并体味。

①这篇文章共写了几个事例?

②找出自己感触最深的事例,反复品读,体悟文章的。

③划出自己认为写得、最精彩、最能表达作者感情的语句,并体会其作用。

④赏析语段中的好词语运用,比较分析看看,为什么用得好?

学生自读课文后,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共同研讨以上问题。

教师小结:无论怎样微弱的生命,都具有不可思议的生命力。作者从小现象悟出大道理是很能启人心智的,同时,作者对生命的思考也由此展开。教师引导学生朗读。

3.学法指导

对以上问题大屏幕投影后认真阅读,并教会学生自读和自学的方法。投影出示朗读方法。

朗读方法:

①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②理解文章内容,揣摩写作意图,有感情的朗读,从朗读中解决思考题。

如:文章共写了几件事:三件飞蛾求生、瓜子抗争、倾听心跳。

找出自己感触最深的事例并品味赏析:允许有不同的选择,不同的理由,只要能自圆其说,言之有理即可。划出最精彩、的、最能表达感情的语句:用朗读方法进行朗读。学生可以互评,互相观摩学习。

赏析语段中的好词语运用,比较分析看看,为什么用得好:如“瓜子抗争”一例中的“竟然(居然)冒出了一截小瓜苗。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了一种怎样的力量,竟使它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倔强)地向上,茁壮生长,昂然挺立。它仅仅活了几天,但是,那一股足以擎天撼地的生命力,令我肃然起敬(十分敬佩)!”能否换用括号里的词?为什么?以此来品味词语对表达感情的作用。学生讨论发言,教师总结:“居然”只有意外的意思,而“竟然”还包含着意想不到的另一种敬佩的情感(因为那是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恶劣环境啊);“倔强”只是一种性格,“不屈”不仅是性格,更主要是一种品格,一种不畏困难,顽强求生的向上的品格;“肃然起敬”是从心底里产生的一种油然而生的敬意。

4.合作探究

通过导学、探究、学法指导的学习过程,进一步研讨文章,进行合作探究学习,从文中找出作者对生命的三点思考。

学生同位之间、小组之间进行合作交流,然后进行全班交流。学生可以互评,可以讨论,也可以向老师质疑。教师在合作式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指导性总结:

第一点思考,是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地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

第二点思考,是怎样对待生命的短暂,怎样对待生老病死。

第三点思考,珍惜生命,珍惜时间,不懈努力。

㈢体验反思

1.质疑交流

文章结束了,研读学习后有哪些思考和体验?

大屏幕投影出思考质疑题:

①阅读本文后,自己的感受是什么?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自己对生命有哪些认识?

②我们应当怎样去生活,对生命或人生是否有不同的见解?

学生可以交流;教师向学生质疑,学生回答;学生也可以向教师质疑,教师作答,形成研讨交流的学习过程。

教师将本堂课做总结: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曾说过:“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进行的斗争。一奥斯特洛夫斯基用自己年轻的生命实践自己的诺言,对怎样对待生命的短暂,怎样好好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珍惜生命,不懈努力,做出了坚定的回答。我们的雷峰也用他年轻的生命谱写了一曲让生命更有意义的颂歌。

学生也可以就我们应如何生活,对生命是否有不同见解发表自己的看法。

2.拓展延伸

请学生速读美国克伦·沃森的《生命,生命》,并与本文进行比较,通过比较阅读,思考:两篇文章比较,自己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

学生速读讨论后发言争论。教师评点并总结,指导学生能谈谈为什么喜欢,要求讲出喜欢的理由,以此培养赏析的能力。

教师总结:

文章可以结束,但生命的长河是永无止境的。

冰心老人说:“宇宙是一个大的生命,江流入海,落叶归根,我们是宇宙中的一息,我们是大生命中的一分子。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入大海,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熟发芽,生命中不是永远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与痛苦是相辅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因为快乐、兴奋、痛苦又何尝不是美丽呢?”

冰心老人的话揭示了生命的意义和真谛,愿每一位同学都珍爱生命,珍惜时间,让人生更有意义。

㈣延伸作业

写一则读后感,题目自拟,字数不限。

如:人生的启迪

《生命,生命》综合能力测试题 篇9

○教学目标

①朗读课文,把握主旨。

②积累词语。

③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三个事例的内容,深刻理解三个事例所引发出的侧重点不同的三点思考,以及三点思考分别提出的三个要求。

○课前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杏林子的材料,以了解香港女作家杏林子。

○教学设计

整体感悟

①导人新课

张海迪最新创作的长篇小说《绝顶》,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该书自1998年开始创作,耗时四年,共计35万字。

责任编辑胡玉萍第一次与海迪面对面交谈时,心中就担忧——以她这样的身体状况,能完成这部长篇创作吗?后来,她了解到,张海迪只要身体稍微好一点,就继续艰难地创作。张海迪说:“每天我都想放弃生命,但每天我又小心翼翼地把它拾起来,精心地、像看护一小簇火焰一样,让它燃烧,生怕它熄灭……,’

去年岁末,胡玉萍拿到书稿后,确确实实地感到了它的分量。她也小心翼冀地捧着,仿佛是捧着海迪那脆弱的生命,然而,确乎是沉甸甸的……

无独有偶,香港女作家杏林子,12岁时染上了类风湿关节炎,后来病情恶化,她忍着极大的痛苦,高声呼喊着“生命生命”!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杏林子的散文《生命生命》,去感受她强烈的生命意识、积极的人生态度,学习她珍视生命、坚强勇敢的精神,让人生更有意义,更有光彩。

②配乐范读: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思考题

a.题目中“生命”一词,为什么连续用两次?去掉一个行不行?为什么?

b.作者列举了哪三个事例,试用一句话概括每个事例的内容。

c.三个事例蕴含的意思分别侧重哪一方面?对人生的三点思考分别侧重哪一方面?

③听读之后,学生自由朗读,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a.是一种修辞方法——反复。去掉一个不可以。因为连用表示强调,表达了对生命的强烈的呼唤,表达了强烈的生命意识,去掉就没有这种表达作用了。

b.小飞蛾在险境中,生命面临着严重的威胁下,极力挣扎着——强烈的求生欲望,生命都是自我珍视的。

香瓜子在墙角砖缝中长出小苗——从生命诞生这个角度说明,生命力之强大。

“我”静心听心脏的跳动感受自己的生命——有了生命意识,就会严肃地思考人生。

c.三点思考

第一点思考: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地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

第二点思考:回答怎样对待生命的短暂,怎样对待生老病死。

第三点思考:将目标、信念付诸于行动。要珍惜生命、珍惜时间、不懈努力,为生命奋斗,“勇敢地活下去”。

[教师小结]

正是由于为生命而奋斗,所以才勇敢地活了下去。12岁就患了类风湿关节炎的香港女作家杏林子,虽然病情恶化了,仍然忍着病痛,强烈地呼喊着:“生命、生命”。

研读与赏析

文章之所以如此地震撼我们,是因为它的思想内容深刻,而深刻的思想又是靠准确、生动的语言来表现的。下面我们再细细研读文章,看看三个事例分别抓住哪一个关键词,侧重哪一个方面,三点思考分别提出了哪三个要求。

学生讨论明确:

飞蛾 生之欲望 生命意义

香瓜子 生命力 生命的价值

心跳 生命 珍视 奋斗

讨论加点词的作用:

①“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跃动”改为“跳动”行不行?为什么?明确:不行。跳动是一起一伏地动;跃动表达心情急切。用“跃动”更能表达“生之欲望”。

②“隔了几天,竟然冒出了一截小瓜苗。”竟然,为什么不能去掉?竟然表达了一种意想不到,表达出一种惊喜,若去掉就没有了这种表达效果。

③“那一股足以擎天撼地的生命力,令我肃然起敬。”

“擎天撼地”本来形容力量巨大,这里指小瓜苗在没有生存条件下,竟然冒出了一截,充分表现了小瓜苗的生命力。“肃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肃然起敬”表达了对顽强的生命力的一种崇敬,在这里是不可随便调换的。

④“小瓜苗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地向上,茁壮生长,昂然挺立。”又说“它仅仅活了几天”……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

小瓜苗在没有生长的条件下,靠瓜子本身的养分,确实能茁壮生长、昂然挺立,而瓜子的养分仅仅能供养它活几天。

⑤“我都愿意为它奋斗,勇敢地活下去。”作者为什么要加“勇敢地”来修饰“活下去”?作者那种难以忍受的病痛,活着会比死了还要难受。张海迪也是如此,同样是生不如死。像她们这种情况,活着比死亡还更需要勇气,因此在“活下去”的前面加上“勇敢地”修饰成分。

体验与反思

朗读课文最后三段,说说你学习了此文的思考。结合你的生活,从你的周围举出一两个例子,谈谈你的认识。

启发学生将课文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精神感受。

作业

①将自己的认识记下来,作为小作文练笔。

②比较阅读:试比较《生命生命》与课文后的选文的异同。

点评

《生命生命》列举了一只飞蛾、一棵小瓜苗这些不起眼的小生命。说明这些小生命无论怎样卑微,都具有令人不可思议的生命力。从人的生命现象说起,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的严肃的思考。

本教案体现了新课改的要求,是按新课程标准设计的,注重了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和语文素养的培养,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设计了科学的教学流程,呈三大板块:整体感悟、研读与赏析、体验与反思。由与作者经历极其相似的张海迪的事迹导入,能毫不费力地设置一种情景氛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重视结果,忽略过程,是语文课的大忌。一切事物的结果往往是简单明了的,过程才是复杂漫长的。诸多的东西都隐藏在过程当中。“找一找哪个词用得好——换一换行不行——读一读,读出情”,这个环节,就是让学生体验读书的过程,侧重于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体验与反思”,这一板块,是将课堂所学延伸到生活实际中,体现了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目的是为了达到最高层次——应用,从而达到人文教育的目的,引起学生对生命的关注和思考,珍爱生命,让生命更有意义。

《生命,生命》综合能力测试题 篇10

1、教学目标

①揣摩词语,品味语言,理解内容。

②学习并运用正确的朗读方法,诵读课文。

③联系生活实际,正确地感悟和理解人生。

2、教学重点

①通过反复诵读,理解内容,感悟人生。

②揣摩语文的表现力,畅谈对人生的理解。

3、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好授课内容及多媒体课件。学生做好充分预习,并查阅有关生命的资料或名言,做一些思考。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三个有关生命的事例引发的三点思考;以小见大的写法;对我们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的启迪。

二、教学设计

1、整体感悟

①精心导入

(放音乐《命运》,轻微播放)同学们,中央电视台的“实话实说”栏目曾经播过一期感人肺腑的节目《感受坚强》,向我们大家讲述的是患癌症少女张默然的故事。张默然年青的生命被癌症折磨得痛苦不堪,但十七岁的花季少女却以顽强的毅力与病魔坚强地搏斗。她感人的事迹,感动了医生,感动了亲友,感动了所有的人。尽管大家并没有挽留住张默然的生命,但她勇敢地面对死亡、热爱生命的事迹,让人们再一次感受到了坚强。

今天我们给大家介绍作者杏林子。她从小病魔缠身,*和精神都受到了极大的折磨,但她没有因此荒废甚至放弃生命,反而更强烈地呼唤生命。她写的文章《生命生命》将再次带给我们心灵的震撼。让我们用心来品味这篇文章,与作者同呼吸,共命运,认识生命的真谛。

出示目标并板书课题。

②感知内容

(过渡)要学习、理解一些问题,首先应当从整体上感悟,因此先请学生听读课文,并在听读中思考问题。(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配乐朗读(可以是教师的配乐朗读,也可以是放录音)。

a.本文写的是什么内容?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b、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带着问题听朗读,然后讨论,再回答。可以请学生听回答后相互评论、补充。教师带领大家朗读,帮助学生整体感知。为了对文章有更进一步的理解,学生必须亲身去体验一下,带领学生放声朗读课文。

2、研读与赏析

①教师导学

对一篇文章,除了整体把握之外,更重要的是对一些精彩的内容进行研读。这样,对文章所表达的深刻就会有更好地领会,从而更贴切地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②自主探究

用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学生思考并体味。

a、这篇文章共写了几个事例?

b.找出自己感触最深的事例,反复品读,体悟文章的。

c.划出自己认为写得、最精彩、最能表达作者感情的语句,并体会其作用。

d.赏析语段中好词语的运用,比较分析看看,为什么用得好?

学生自读课文后,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共同研讨以上问题。

教师小结:无论怎样微弱的生命,都具有不可思议的生命力。作者从小现象悟出的大道理是很能启人心智的,同时,作者对生命的思考也由此展开。教师引导学生朗读。

③学法指导

对以上问题,认真阅读大屏幕投影,并教会学生自读和自学的方法。投影出示朗读方法。

朗读方法:a.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b、理解文章内容,揣摩写作意图,有感情地朗读,从朗读中解决思考题。

[有关提示]

赏析语段中的好词语运用,比较分析看看,为什么用得好:如“瓜子抗争”一例中的“竟然(居然)冒出了一截小瓜苗。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了一种怎样的力量,竟使它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倔强)地向上,茁壮生长,昂然挺立。它仅仅活了几天,但是,那一股足以擎天撼地的生命力,令我肃然起敬(十分敬佩)!”能否换用括号里的词?为什么?以此来品味词语对表达感情的作用。学生讨论发言,教师总结:“居然”只有意外的意思,而“竟然”还包含着意想不到的另一种敬佩的情感(因为那是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恶劣环境啊);“倔强”只是一种性格,“不屈”不仅是性格,更主要是一种品格,一种不畏困难、顽强求生的向上的品格;“肃然起敬”是从心底里产生的一种敬意。

④合作探究

通过导学、探究、学法指导的学习过程,进一步研读文章,进行合作探究学习,从文中找出作者对生命的三点思考。

学生同位之间、小组之间进行合作交流,然后进行全班交流。学生可以互评,可以讨论,也可以向老师质疑。教师在合作式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指导性总结:

第一点思考,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地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

第二点思考,怎样对待生命的短暂,怎样对待生老病死。

第三点思考,珍惜生命,珍惜时间,不懈努力。

3、体验反思

①质疑交流

文章结束了,研读学习后有哪些思考和体验?

大屏幕投影出思考质疑题:

a.阅读本文后,自己的感受是什么?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自己对生命有哪些认识?

b.我们应当怎样去生活,对生命或人生是否有不同的见解?

学生可以交流;教师向学生提问,学生回答;学生也可以向教师质疑,教师作答:形成研讨交流的学习过程。

4、教师小结:

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曾说过:“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进行的斗争。’”

奥斯特洛夫斯基用自己年轻的生命实践自己的诺言,对怎样看待生命,怎样好好享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珍惜生命,不懈努力,做出了坚定的回答。我们的雷峰也用他年轻的生命谱写了一曲让生命更有意义的颂歌。

学生也可以就我们应如何生活,对生命是否有不同见解发表自己的看法。

②拓展延伸

请学生速读美国克伦?沃森的《生命生命》并与本文进行比较,通过比较阅读,思考:两篇文章比较,自己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

学生速读后讨论。教师评点并总结,指导学生谈谈为什么喜欢,要求讲出喜欢的理由,以此培养赏析的能力。

5、教师总结

文章可以结束,但生命的长河是永无止境的。

冰心老人说:“宇宙是一个大的生命,江流人海,落叶归根,我们是宇宙中的一息,我们是大生命中的一分子。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海,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熟发芽,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与痛苦是相辅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因为快乐、兴奋、痛苦又何尝不是美丽呢?”

冰心老人的话揭示了生命的意义和真谛,愿每一位同学都珍爱生命,珍惜时间,让人生更有意义。

6、延伸作业

写一则读后感,题目自拟,字数不限。

如:人生的启迪

读《生命生命》有感

7、信息反馈:

《生命,生命》综合能力测试题 篇11

师:上课之前,我们做个游戏,请大家双手捧胸,双眼合闭,静心感受或聆听自己的心跳。然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生:生命是宝贵的,人的心脏更起着很大的作用,是它促使人体的血液流通。如果停止了心跳,人就失去了生命。

生:经过三分钟的静听心跳,我感觉到了人因为有心脏而有了生命的活力,如果心脏不跳动了,那你的生命也就结束了。

生:当我听了心跳后,我觉得好像有无数小生命在活动,显得很有生机,而且我还觉得有一种生命顽强的感觉。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也跟这生命有关,题目是《生命,生命》(板书),让我们以来看看作者杏林子对“生命”这个人最宝贵的东西有何感悟呢。

师:我先范读一遍课文,请大家思考:是那些事引发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这些事引发了作者对生命怎样的思考?

(师范读课文,生思考后回答)

生:第一件事是:我在灯下写稿,捉住一直飞蛾,飞蛾竭力挣扎……

师:语言要简洁,扣住“生命”,用“谁+怎么样”的句式

生:飞蛾在我手中竭力挣扎,求生欲望之强令人感动

(师认可并板书:“飞蛾:求生之欲望”)

生:第二件事是:香瓜子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墙角顽强地长出一截瓜苗。

(师认可并板书:“香瓜子:生命之顽强”)

生:第三件事是:我静听自己的心跳,为自己的生命所震撼。

(师板书:“心跳:生命之可贵)

师:作者由这三件事对生命做出了哪些思考呢?

生:要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不可荒废,要对自己负责。

师:对,要使生命“有意义”。(板书:有意义)

生: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使我们活得更为光彩有力。

师:好的,使生命“有价值”。(板书:有价值)

生:不辜负生命,要为它奋斗,勇敢地活下去。

师:不辜负生命意味着要为生命而“奋斗”。(板书:奋斗)

师:这篇课文不足千字,却由飞蛾求生、香瓜子出苗、我静听心跳三个事例,引发对生命的意义、价值以及生命与奋斗等命题的思索,结构清晰,发人深省。下面我们齐读课文,体会这些内容。

(生齐读课文)

师:其实,社会生活中有很多事物能引发我们思考“生命”这一话题。下面,就请大家从社会、生活、历史或文学作品中找一些能引起对“生命”这一永恒主题的思考的例子,说说能引发那些思考?先分小组交流,再在组内推举一位讲得精彩的同学作全班交流

(学生小组交流后又推举代表全班交流)

生:在大自然中的竹子身上,我领悟到了生命的顽强。它在大风大雨中昂然挺立,无论何时何地,都显现出一种坚忍不拔。这里,还有一首赞美竹子的《竹石》诗呢:“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生:在电视中我们都曾看过这样的画面:有人因为在人生道路上遇到一点挫折就想自杀,谈判专家沉着冷静地进行心理开导,最后终于化险为夷,观众如释重负。谈判专家使自杀者放弃轻生的念头的法宝就是使他们体会到生命的宝贵。

生:了解电脑flash的人都知道一个名叫刘甜甜的女孩,她是一名flash高手,在几年前的一天,一伙强盗把她家洗劫一空,还残忍地把她妈妈杀死了,她自己也因被强盗刺中了中枢神经而全身瘫痪。虽然天意弄人,可刘甜甜还是坚强地活了下来,在和爸爸相依为命的日子里,她还用牙咬着筷子来制作flash,在中国电脑界引起了轩然大波。刘甜甜的故事使我深深体会到生命的顽强。

生:上古时代的神农氏为了造福人类,以身试药,曾经一日之内中毒七十二次,好几次都差点因此送命。神农氏正是怀着一个崇高的理想,让自己的生命变得精彩而有意义。

师:刚才大家说了这么多,一定受益非浅。这里,老师也想说几个发人深省的例子。

第一个:据说,人体的头盖骨是世界上最致密坚硬的东西,科学家想了很多办法都不能把它剖开,后来,在里面植入一粒种子,奇迹发生了,种子发芽了,并冲开头盖骨长了出来。种子的生命力是多么顽强哪。

第二个:九八抗洪救灾的日子里,大家都从电视里反复看到这样的镜头:解放军叔叔成冲锋舟救出被围困在洪水中,死死报住一棵大树的小女孩。她的名字叫江珊,据说,它紧紧抱着那棵救命树,整整有十九个小时,而这,远远超出了人体力的极限。生命的潜能之强大令人震撼。

第三个:在一本杂志上,我看到这样一个故事:一次泥石流,冲毁了一个村庄,救援人员扒开一间灌满泥石流的屋子的屋顶,救出了一个奄奄一息的小孩,已经不能说话的小孩却死活不愿离去,拼命指着他的身下。救援人员继续往下挖,挖出一个女的,已经没有呼吸,却保持了这样的姿势——身体直立,双手上举,象是托着什么。而此时,小孩还不罢休,救援人员继续往下挖,又挖出一个男的,保持了同样的姿势。他们是谁呢?他们的双手托着什么呢?对,他们是孩子父母,他们相继用自己的生命把孩子托出了泥石流。

第四个:某旅游胜地发生了一起重大事故,一缆车车厢突然脱落从高空坠地,在坠地的一刹那,一对年轻的父母把他们的孩子高高托起,她俩双双遇难,而孩子的一幸存。据说著名歌手韩红从报纸看到这个感人的故事后,收养了那个幸存的孩子,并且创作了那首感人肺腑的歌——《天亮了》。下面我们一起来歌颂亲情和生命的歌。

(播放《天亮了》)

师:老师讲了这么多,并不是要从中挖掘什么深刻的意义,而是要大家明白关于生命的另外两点思考:第一点,生命是强大的,任何时候,要相信自己,我能行。第二点,生命并不仅仅属于你自己,任何时候,不可轻言放弃生命,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挫折、危险,要珍惜生命。

《生命,生命》综合能力测试题 篇12

○教学目标

①朗读课文,把握主旨。

②积累词语。

③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三个事例的内容,深刻理解三个事例所引发出的侧重点不同的三点思考,以及三点思考分别提出的三个要求。

○课前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杏林子的材料,以了解香港女作家杏林子。

○教学设计

整体感悟

①导人新课

张海迪最新创作的长篇小说《绝顶》,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该书自1998年开始创作,耗时四年,共计35万字。

责任编辑胡玉萍第一次与海迪面对面交谈时,心中就担忧——以她这样的身体状况,能完成这部长篇创作吗?后来,她了解到,张海迪只要身体稍微好一点,就继续艰难地创作。张海迪说:“每天我都想放弃生命,但每天我又小心翼翼地把它拾起来,精心地、像看护一小簇火焰一样,让它燃烧,生怕它熄灭……,’

去年岁末,胡玉萍拿到书稿后,确确实实地感到了它的分量。她也小心翼冀地捧着,仿佛是捧着海迪那脆弱的生命,然而,确乎是沉甸甸的……

无独有偶,香港女作家杏林子,12岁时染上了类风湿关节炎,后来病情恶化,她忍着极大的痛苦,高声呼喊着“生命生命”!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杏林子的散文《生命生命》,去感受她强烈的生命意识、积极的人生态度,学习她珍视生命、坚强勇敢的精神,让人生更有意义,更有光彩。

②配乐范读: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思考题

a.题目中“生命”一词,为什么连续用两次?去掉一个行不行?为什么?

b.作者列举了哪三个事例,试用一句话概括每个事例的内容。

c.三个事例蕴含的意思分别侧重哪一方面?对人生的三点思考分别侧重哪一方面?

③听读之后,学生自由朗读,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a.是一种修辞方法——反复。去掉一个不可以。因为连用表示强调,表达了对生命的强烈的呼唤,表达了强烈的生命意识,去掉就没有这种表达作用了。

b.小飞蛾在险境中,生命面临着严重的威胁下,极力挣扎着——强烈的求生欲望,生命都是自我珍视的。

香瓜子在墙角砖缝中长出小苗——从生命诞生这个角度说明,生命力之强大。

“我”静心听心脏的跳动感受自己的生命——有了生命意识,就会严肃地思考人生。

c. 三点思考

第一点思考: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地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

第二点思考:回答怎样对待生命的短暂,怎样对待生老病死。

第三点思考:将目标、信念付诸于行动。要珍惜生命、珍惜时间、不懈努力,为生命奋斗,“勇敢地活下去”。

[教师小结]

正是由于为生命而奋斗,所以才勇敢地活了下去。12岁就患了类风湿关节炎的香港女作家杏林子,虽然病情恶化了,仍然忍着病痛,强烈地呼喊着:“生命、生命”。

研读与赏析

文章之所以如此地震撼我们,是因为它的思想内容深刻,而深刻的思想又是*准确、生动的语言来表现的。下面我们再细细研读文章,看看三个事例分别抓住哪一个关键词,侧重哪一个方面,三点思考分别提出了哪三个要求。

学生讨论明确:

飞蛾生之欲望生命意义

香瓜子生命力生命的价值

心跳生命珍视奋斗

讨论加点词的作用:

①“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跃动”改为“跳动”行不行?为什么?明确:不行。跳动是一起一伏地动;跃动表达心情急切。用“跃动”更能表达“生之欲望”。

②“隔了几天,竟然冒出了一截小瓜苗。”竟然,为什么不能去掉?竟然表达了一种意想不到,表达出一种惊喜,若去掉就没有了这种表达效果。

③“那一股足以擎天撼地的生命力,令我肃然起敬。”

“擎天撼地”本来形容力量巨大,这里指小瓜苗在没有生存条件下,竟然冒出了一截,充分表现了小瓜苗的生命力。“肃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肃然起敬”表达了对顽强的生命力的一种崇敬,在这里是不可随便调换的。

④“小瓜苗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地向上,茁壮生长,昂然挺立。”又说“它仅仅活了几天”……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

小瓜苗在没有生长的条件下,*瓜子本身的养分,确实能茁壮生长、昂然挺立,而瓜子的养分仅仅能供养它活几天。

⑤“我都愿意为它奋斗,勇敢地活下去。”作者为什么要加“勇敢地”来修饰“活下去”?作者那种难以忍受的病痛,活着会比死了还要难受。张海迪也是如此,同样是生不如死。像她们这种情况,活着比死亡还更需要勇气,因此在“活下去”的前面加上“勇敢地”修饰成分。

体验与反思

朗读课文最后三段,说说你学习了此文的思考。结合你的生活,从你的周围举出一两个例子,谈谈你的认识。

启发学生将课文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精神感受。

作业

①将自己的认识记下来,作为小作文练笔。

②比较阅读:试比较《生命生命》与课文后的选文的异同。

点评

《生命生命》列举了一只飞蛾、一棵小瓜苗这些不起眼的小生命。说明这些小生命无论怎样卑微,都具有令人不可思议的生命力。从人的生命现象说起,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的严肃的思考。

本教案体现了新课改的要求,是按新课程标准设计的,注重了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和语文素养的培养,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设计了科学的教学流程,呈三大板块:整体感悟、研读与赏析、体验与反思。由与作者经历极其相似的张海迪的事迹导入,能毫不费力地设置一种情景氛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重视结果,忽略过程,是语文课的大忌。一切事物的结果往往是简单明了的,过程才是复杂漫长的。诸多的东西都隐藏在过程当中。“找一找哪个词用得好——换一换行不行——读一读,读出情”,这个环节,就是让学生体验读书的过程,侧重于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体验与反思”,这一板块,是将课堂所学延伸到生活实际中,体现了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目的是为了达到最高层次——应用,从而达到人文教育的目的,引起学生对生命的关注和思考,珍爱生命,让生命更有意义。

《生命,生命》综合能力测试题 篇13

一、教材分析及学情分析:

生命的真谛是什么?生命的意义何在?义务教育课标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就以“生命”这一专题分别从“谁都有生活的权利”“用爱心证明生命的意义”“用勇气面对生活中艰难险阻”等主题反映对生命的思考,对人生的感悟。《生命生命》是第三篇课文,作者是中国台湾作家杏林子。课文开头首先提出一个问题:生命是什么?接下来的内容却没有直接回答问题,而是从“飞蛾求生”“瓜苗生长”“静听心跳”等几件小事的描述与感悟中,表达了作者“善待生命”“尊重生命”的情感,让我们体会到生命是那么短暂、脆弱、有限,但是,我们却能从中感受一种坚持、顽强、力量,作者号召每个人要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这篇课文短小精悍,语言简洁朴实,思想含蓄深邃。形象描写与理性思考有机结合,是一篇抒写感悟人生的好文章。

本单元主要目的一是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感受生命的美好,激发对生命的思考,从而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命。二是学习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词的意思,发现并总结体会句子含义的方法,培养理解语言的能力,并在教师的引导下,积累语言,增强语感。本课层次较清晰,主要是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在理解含义深刻的句词之上,培养语感和积累语言。

由于学生已具备初步的阅读能力,文章表达也较直白,学习中,学生对文章大意和词语的理解不是难点,难点在于对“生命”的话题,学生思考少,理解薄,感悟浅,更难于理解一个身体残疾的人对生命的态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运用联系生活实际、换位体验,补充文本空白,引导情感朗读,理解重点词语等多种方式,架起学生与作者,与文本沟通的桥梁,使学生能走进文本,走进作者内心世界……对生命的理解意不在深,更重要的是在四年级学生幼小的心中种下一棵正确的对待生命的种子,让孩子们能够永远追逐阳光,绽放最美的生命之花。

二、教学目标:

1、认识“扰、诊”等5个生字,会写“扰、欲”等8个生字。正确读写“鼓动、跃动、欲望、冲破、坚硬、不屈、茁壮、沉稳、震撼、糟蹋、短暂、有限、珍惜、听诊器”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意思。了解段与段之间的联系,体会作者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

4、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善待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三、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思考的句子,懂得善待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

四、教学难点:理解三个事件蕴含的道理,了解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五、教学准备:课件(词句、图片、资料)、纸条、黑笔

六、教学时间:二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1、认识“扰、诊”等5个生字,会写“扰、欲”等8个生字。正确读写“鼓动、跃动、欲望、冲破、坚硬、不屈、茁壮、沉稳、震撼、糟蹋、短暂、有限、珍惜、听诊器”等词语。利用查字典等方法初步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3、熟读课文,概括小标题。初步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

二、教学重点:熟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概括标题。

三、教学难点:初步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

四、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了解作者,初步感受主题。

1、简单了解作者。

2、初步谈自己对生命的认识。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准。

1、自主学习:轻声读文,注意把生字读准确,句子读通顺。

2、全班交流: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后评价。

(三)认读生字,提示易读错写错的字词。

1、易读错音:不能动弹(tán) 糟蹋(tà) 听诊器(zh?n) 震撼(hàn)

2、易写错字: 骚扰 欲望 震撼 糟蹋

3、初步理解词语的意思:

鼓动、跃动、欲望、冲破、坚硬、不屈、茁壮、沉稳、震撼、糟蹋、短暂、有限、珍惜、听诊器

(四)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中写了几个事例,试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1)飞蛾求生

(2)瓜苗生长

(3)“我”听心跳

2、概括主要内容。

(五)熟读课文,想一想生命是什么?

(六)总结:

这节课,我们知道了作者从三件事中具体感悟着生命的内涵。下节课,我们就深入交流。

(七)作业:1、找作者的相关资料。2、熟读课文。3、复习生字新词。

板书设计:

19、生命 生命

飞蛾求生 瓜苗生长 “我”听心跳

第二课时

一、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重点句段。

2、了解段与段之间的联系,体会作者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初步了解作者的表达方法。

3、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二、教学重点:

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三、教学难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四、教学过程:

(一)整体入手,思考生命。

1、作者资料引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出示杏林子两段话,感受她对待生命态度的变化。

2、提出问题,了解内容:

提出本课学习的问题:是什么改变了他对待生命的态度?让我们走进《生命生命》

这篇文章。浏览课文,想想这篇文章写了哪几件事例?

(二)深入学文,感受生命。

1、“教学”第二自然段。

(1)自学画批。

绝望中的杏林子看到怎样的生命?请你默读第二自然段,想想飞蛾是怎样求生的,画出重点词语。在旁边写写自己的感受。

(2)反馈交流。

①抓重点词语,感悟飞蛾极力求生的表现。

“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飞蛾那种求生的欲望令我震惊,我忍不住放了它!”

展开想象理解挣扎、鼓动、跃动等词语,体会句子表达,指导朗读。

②凸现环境描写,体会飞蛾对生命的珍爱。

飞蛾在什么处境下还如此珍爱自己的生命呢?读语句,近义词选择。

(困境、逆境、险境、绝境)

③体现个性阅读,总结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如果老师想请男生、女生和我来读这部分,你想怎么安排。说说你的理由?

④抓表达规律,积累语句,指导背诵。

(3)总结、过渡。

2、放学”第三自然段。

(1)发现规律,自主学习。

请你自学小瓜苗这部分内容,你觉得瓜苗部分同飞蛾部分作者在描写上有什么相同之处?你感受到瓜苗有着怎样的生命?

(2)深入体会,提升感悟。

①体会环境恶劣。

②读出顽强表现。

③抓表达体会作者情感。

重点抓“即使它仅仅只活了几天”部分:

层层剥笋,初步感悟句意:

它只活了几天。你体会到了什么?

它仅仅只活了几天。你体会到了什么?

即使它仅仅只活了几天。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教师引读,突破理解难点:

即使它的生命只有7天,它会……即使它的生命只有5天,它要……即使它的生命只有2天,它也一定能……

此时此刻,我们再看,加上了“即使”一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④师生共读,积累语句。

(3)小结过渡:

3、“导学”第四自然段。

(1)走入杏林子内心世界。

(2)体会其对待生命的态度。

(3)小结过渡:正是出于这样的思考,杏林子深情地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4、“研学”第五自然段。

自读最后一自然段。重点研究体会有限的生命、无限的价值的含义。

联系上文研究。

联系资料研究。

朗读提升感悟。

积累背诵。

(三)回归整体,理解生命。

1、回顾全文写法

2、动笔写下感受

(四)感情升华,回味生命。

1、带着理解读题目。

2、作业布置:背诵课文。有条件的同学,阅读杏林子的《生之歌》这本书。

《生命,生命》综合能力测试题 篇14

○教学目标

①朗读课文,把握主旨。

②积累词语。

③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三个事例的内容,深刻理解三个事例所引发出的侧重点不同的三点思考,以及三点思考分别提出的三个要求。

○课前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杏林子的材料,以了解香港女作家杏林子。

○教学设计

整体感悟

①导人新课

张海迪最新创作的长篇小说《绝顶》,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该书自1998年开始创作,耗时四年,共计35万字。

责任编辑胡玉萍第一次与海迪面对面交谈时,心中就担忧——以她这样的身体状况,能完成这部长篇创作吗?后来,她了解到,张海迪只要身体稍微好一点,就继续艰难地创作。张海迪说:“每天我都想放弃生命,但每天我又小心翼翼地把它拾起来,精心地、像看护一小簇火焰一样,让它燃烧,生怕它熄灭……,’

去年岁末,胡玉萍拿到书稿后,确确实实地感到了它的分量。她也小心翼冀地捧着,仿佛是捧着海迪那脆弱的生命,然而,确乎是沉甸甸的……

无独有偶,香港女作家杏林子,12岁时染上了类风湿关节炎,后来病情恶化,她忍着极大的痛苦,高声呼喊着“生命生命”!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杏林子的散文《生命生命》,去感受她强烈的生命意识、积极的人生态度,学习她珍视生命、坚强勇敢的精神,让人生更有意义,更有光彩。

②配乐范读: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思考题

a.题目中“生命”一词,为什么连续用两次?去掉一个行不行?为什么?

b.作者列举了哪三个事例,试用一句话概括每个事例的内容。

c.三个事例蕴含的意思分别侧重哪一方面?对人生的三点思考分别侧重哪一方面?

③听读之后,学生自由朗读,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a.是一种修辞方法——反复。去掉一个不可以。因为连用表示强调,表达了对生命的强烈的呼唤,表达了强烈的生命意识,去掉就没有这种表达作用了。

b.小飞蛾在险境中,生命面临着严重的威胁下,极力挣扎着——强烈的求生欲望,生命都是自我珍视的。

香瓜子在墙角砖缝中长出小苗——从生命诞生这个角度说明,生命力之强大。

“我”静心听心脏的跳动感受自己的生命——有了生命意识,就会严肃地思考人生。

c. 三点思考

第一点思考: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地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

第二点思考:回答怎样对待生命的短暂,怎样对待生老病死。

第三点思考:将目标、信念付诸于行动。要珍惜生命、珍惜时间、不懈努力,为生命奋斗,“勇敢地活下去”。

[教师小结]

正是由于为生命而奋斗,所以才勇敢地活了下去。12岁就患了类风湿关节炎的香港女作家杏林子,虽然病情恶化了,仍然忍着病痛,强烈地呼喊着:“生命、生命”。

研读与赏析

文章之所以如此地震撼我们,是因为它的思想内容深刻,而深刻的思想又是靠准确、生动的语言来表现的。下面我们再细细研读文章,看看三个事例分别抓住哪一个关键词,侧重哪一个方面,三点思考分别提出了哪三个要求。

学生讨论明确:

飞蛾 生之欲望 生命意义

香瓜子 生命力 生命的价值

心跳 生命 珍视 奋斗

讨论加点词的作用:

①“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跃动”改为“跳动”行不行?为什么?明确:不行。跳动是一起一伏地动;跃动表达心情急切。用“跃动”更能表达“生之欲望”。

②“隔了几天,竟然冒出了一截小瓜苗。”竟然,为什么不能去掉?竟然表达了一种意想不到,表达出一种惊喜,若去掉就没有了这种表达效果。

③“那一股足以擎天撼地的生命力,令我肃然起敬。”

“擎天撼地”本来形容力量巨大,这里指小瓜苗在没有生存条件下,竟然冒出了一截,充分表现了小瓜苗的生命力。“肃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肃然起敬”表达了对顽强的生命力的一种崇敬,在这里是不可随便调换的。

④“小瓜苗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地向上,茁壮生长,昂然挺立。”又说“它仅仅活了几天”……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

小瓜苗在没有生长的条件下,靠瓜子本身的养分,确实能茁壮生长、昂然挺立,而瓜子的养分仅仅能供养它活几天。

⑤“我都愿意为它奋斗,勇敢地活下去。”作者为什么要加“勇敢地”来修饰“活下去”?作者那种难以忍受的病痛,活着会比死了还要难受。张海迪也是如此,同样是生不如死。像她们这种情况,活着比死亡还更需要勇气,因此在“活下去”的前面加上“勇敢地”修饰成分。

体验与反思

朗读课文最后三段,说说你学习了此文的思考。结合你的生活,从你的周围举出一两个例子,谈谈你的认识。

启发学生将课文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精神感受。

作业

①将自己的认识记下来,作为小作文练笔。

②比较阅读:试比较《生命生命》与课文后的选文的异同。

点评

《生命生命》列举了一只飞蛾、一棵小瓜苗这些不起眼的小生命。说明这些小生命无论怎样卑微,都具有令人不可思议的生命力。从人的生命现象说起,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的严肃的思考。

本教案体现了新课改的要求,是按新课程标准设计的,注重了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和语文素养的培养,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设计了科学的教学流程,呈三大板块:整体感悟、研读与赏析、体验与反思。由与作者经历极其相似的张海迪的事迹导入,能毫不费力地设置一种情景氛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重视结果,忽略过程,是语文课的大忌。一切事物的结果往往是简单明了的,过程才是复杂漫长的。诸多的东西都隐藏在过程当中。“找一找哪个词用得好——换一换行不行——读一读,读出情”,这个环节,就是让学生体验读书的过程,侧重于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体验与反思”,这一板块,是将课堂所学延伸到生活实际中,体现了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目的是为了达到最高层次——应用,从而达到人文教育的目的,引起学生对生命的关注和思考,珍爱生命,让生命更有意义。

《生命,生命》综合能力测试题 篇15

教学目标:

1.理解内容,感悟中心,揣摩词语。

2.学习并运用正确的朗读方法,诵读课文。

3.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人生的感悟。

教学设想:

初一学生对人生、生命的感悟还不会很深刻,因此本课采用整体感知、研读赏析、体验反思的教学环节,层层深入,并采用讲故事、引名言等方法,对学生进行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诵读,理解内容,感悟中心。

教学难点:揣摩词语的表现力,能畅谈对人生的理解。

教学方法:导、学、练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整体感悟

1.精心导入(放音乐《命运》轻微播放)

同学们,中央电视台的“实话实说”栏目曾经播过一期感人肺腑的节目《感受坚强》,向我们大家讲述的是癌症少女张默然的故事。张默然年轻的生命被癌症折磨的痛苦不堪,但十七岁的花季少女却以顽强的毅力与病魔坚强的搏斗着。她感人的事迹,感动了医生,感动了亲友,感动了所有的人,尽管大家并没有挽留住张默然的生命,但她勇敢的面对死亡、热爱生命的事迹,让人们再一次感受到了坚强。

我们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文章,作者杏林子从小病魔缠身,肉体和精神都受到了极大的折磨,但她没有因此荒废甚至放弃生命,反而更强烈的呼唤生命,她写的文章将再次带给我们对生命对人生的震撼。让我们共同品味作者的文章,感受作者的心灵。

出示目标并板书课题:

课题:生命,生命

目标:1.理解内容,感悟中心,揣摩词语。

2.学习并运用正确的朗读方法,诵读课文。

3.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人生的感悟。

(以上内容用多媒体大屏幕出示)学生朗读或默记目标内容。

2.感知内容

(过渡)要学习理解解决一些问题,首先应当整体感悟文章的内容,因此请学生听读课文。听配乐朗读(可以是教师的配乐朗读,也可以是放录音),并在听读中思考问题。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问题组:①本文写的是什么内容?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可以用简洁的话概括)

②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带着问题听朗读,然后讨论,再回答。可以请学生听回答后相互评论、补充。教师带领大家朗读,帮助学生进行第一次感知。为了对文章有更进一步的理解,学生必须亲身去体验一下,带领学生放声朗读课文。

㈡研读赏析

1.教师导学

以上是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对一篇文章,除了整体驾驭之外,更重要的是对一些精彩的内容进行研读,通过具体的研读,对文章所表达的深刻内涵就会有更好的品味,从而更贴切地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自主探究

用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学生思考并体味。

①这篇文章共写了几个事例?

②找出自己感触最深的事例,反复品读,体悟文章的内涵。

⑧划出自己认为写得最好、最精彩、最能表达作者感情的语句,并体会其作用。

④赏析语段中的好词语运用,比较分析看看,为什么用得好?

学生自读课文后,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共同研讨以上问题。

教师小结:无论怎样微弱的生命,都具有不可思议的生命力。作者从小现象悟出大道理是很能启人心智的,同时,作者对生命的思考也由此展开。教师引导学生朗读。

3.学法指导

对以上问题大屏幕投影后认真阅读,并教会学生自读和自学的方法。投影出示朗读方法。

朗读方法:①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②理解文章内容,揣摩写作意图,有感情的朗读,从朗读中解决思考题。

如:文章共写了几件事:三件飞蛾求生、瓜子抗争、倾听心跳。

找出自己感触最深的事例并品味赏析:允许有不同的选择,不同的理由,只要能自圆其说,言之有理即可。划出最精彩、最好的、最能表达感情的语句:用朗读方法进行朗读。学生可以互评,互相观摩学习。

赏析语段中的好词语运用,比较分析看看,为什么用得好:如“瓜子抗争”一例中的“竟然(居然)冒出了一截小瓜苗。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了一种怎样的力量,竟使它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倔强)地向上,茁壮生长,昂然挺立。它仅仅活了几天,但是,那一股足以擎天撼地的生命力,令我肃然起敬(十分敬佩)!”能否换用括号里的词?为什么?以此来品味词语对表达感情的作用。学生讨论发言,教师总结:“居然”只有意外的意思,而“竟然”还包含着意想不到的另一种敬佩的情感(因为那是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恶劣环境啊);“倔强”只是一种性格,“不屈”不仅是性格,更主要是一种品格,一种不畏困难,顽强求生的向上的品格;“肃然起敬”是从心底里产生的一种油然而生的敬意。

4.合作探究

通过导学、探究、学法指导的学习过程,进一步研讨文章,进行合作探究学习,从文中找出作者对生命的三点思考。

学生同位之间、小组之间进行合作交流,然后进行全班交流。学生可以互评,可以讨论,也可以向老师质疑。教师在合作式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指导性总结:

第一点思考,是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地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

第二点思考,是怎样对待生命的短暂,怎样对待生老病死。

第三点思考,珍惜生命,珍惜时间,不懈努力。

㈢体验反思

1.质疑交流

文章结束了,研读学习后有哪些思考和体验?

大屏幕投影出思考质疑题:

①阅读本文后,自己的感受是什么?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自己对生命有哪些认

识?

②我们应当怎样去生活,对生命或人生是否有不同的见解?

学生可以交流;教师向学生质疑,学生回答;学生也可以向教师质疑,教师作答,形成研讨交流的学习过程。

教师将本堂课做总结:著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曾说过:“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进行的斗争。一奥斯特洛夫斯基用自己年轻的生命实践自己的诺言,对怎样对待生命的短暂,怎样好好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珍惜生命,不懈努力,做出了坚定的回答。我们的雷峰也用他年轻的生命谱写了一曲让生命更有意义的颂歌。

学生也可以就我们应如何生活,对生命是否有不同见解发表自己的看法。

2.拓展延伸

请学生速读美国克伦·沃森的,并与本文进行比较,通过比较阅读,思考:两篇文章比较,自己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

学生速读讨论后发言争论。教师评点并总结,指导学生能谈谈为什么喜欢,要求讲出喜欢的理由,以此培养赏析的能力。

教师总结:

文章可以结束,但生命的长河是永无止境的。

冰心老人说:“宇宙是一个大的生命,江流入海,落叶归根,我们是宇宙中的一息,我们是大生命中的一分子。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入大海,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熟发芽,生命中不是永远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与痛苦是相辅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因为快乐、兴奋、痛苦又何尝不是美丽呢?”

冰心老人的话揭示了生命的意义和真谛,愿每一位同学都珍爱生命,珍惜时间,让人生更有意义。

㈣延伸作业

写一则读后感,题目自拟,字数不限。

如:人生的启迪

读有感

(板书设计习)

生命,生命

杏林子

飞蛾求生 应当珍爱生命

瓜子抗争} 让人生更有意义}

倾听心跳

点评:

此教案以新的课程标准理念为主旋律,显著的特点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自主求知、有创新精神的良好学习品质。

从教学目标上看,本课“目标明确”。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德育目标齐备,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如目标3:联系生活体验,畅谈对人生的理解。同时,三个目标之间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可操作性强。

从教学流程看,本课“清晰流畅”。突出了青岛市初中语文教学中推行的“三板块、五环节”教学模式,又不拘泥于模式。除了“导、学、练”三板块的主体渗透外,五环节的流程紧密相连,过渡自然,严谨有序。精心导入中,张默然和杏林子的遭遇令人震撼;整体感悟又将学生带入了对生命的理解;研读赏析中的局部揣摩,使学生对作者的创作意图更加明确;体验反思,在教师的疏导中,提出了对生命的三点思考,得出珍爱生命、热爱生命、让生命更有意义的情感体验;拓展延伸是对主题的升华和灵魂的深化。学生从中得到生命意义的启迪。

从教学方法看本课“灵活多样”。听读、齐读、竟读、品读、评读等,各种读书方法,意在教会学生学习。

本教案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把握了语文教育特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灵活而有力的语文课程的一个极好的范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