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秘帮教案设计内容页

《诗两首》七下--《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推荐13篇)

2023-04-01 22:45:02教案设计

《诗两首》七下--《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推荐13篇)

《诗两首》七下--《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 篇1

4.《诗两首》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借这两首诗了解普希金和弗罗斯特这两位具有国际影响的大诗人及其诗作。

2.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3.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积累名篇,打下文化根基。

能力目标

1.在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感觉出两首诗的不同之处,在老师的引导下,欣赏两首诗的动人之处并归结两首诗的不同特征。

2.让学生了解一点诗歌中的象征的手法,提高欣赏诗歌的水平,并注意区别比喻与象征在诗中的不同表现。

情感目标

1.对于“路”这一概念,要引导学生从人生之路的角度去理解,并让学生初步理解象征这一手法。

2.感受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提高学生对人生的认识,培养健康的人生观。

【重点难点】

1.反复诵读,理解诗歌蕴涵的哲理;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2.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品评诗歌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设想】

1.介绍诗歌中象征方面的知识,注意区别比喻和象征在诗中的表现。

2.外国诗不太适合朗读,所以不必过于强调朗读。

3.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在成长的道路上,阳光时时洒满你的心田,但风雨也可能不期而至。假如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诗人普希金给了我们的叮咛和嘱咐。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和困惑。今天我们学习的诗两首,就会告诉我们

二、新课指导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1.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1837),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他出身于贵族地主家庭,一生倾向革命,与黑暗专制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他的思想与诗作,引起沙皇俄国统治者的不满和仇恨,他曾两度被流放,始终不肯屈服,最终在沙皇政府的阴谋策划下与人决斗而死,年仅38岁。

18XX年写下《皇村回忆》,得到老诗人杰尔查文赞赏,发表第一首诗作《致诗友》。1817年毕业后到外交部任翻译,先后加入“阿尔扎玛斯社”和“绿灯社”,以歌颂自由、抨击专制暴政为主题创作《自由颂》《致恰达耶夫》等诗作,长篇叙事诗《鲁斯兰和柳德米拉》;以当代贵族青年为主人公的叙事诗《高加索的俘虏》1830年12月完成了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叙写贵族青年奥涅金的生活历程,塑造了俄国文学“多余的人”的形象;以普通人生活与情感为题材创作了《别尔金小说集》,创作《吝啬骑士》《莫扎特与萨列金》《石客》等四部小悲剧,写下叙事诗《科洛姆纳的小屋》、大量抒情诗及童话诗;文学史家把这一普希金创作高峰期称为“波尔金诺之秋”。1831年3月,编写《彼得大帝史》时为农民起义领袖普加乔夫所吸引,游访起义故地,1833年10月重返波尔金诺编写《普加乔夫起义史》,并以此为题材开始创作中篇小说《上尉的女儿》。其间写下中篇小说《黑桃皇后》、长篇叙事诗《青铜骑士》、中篇小说《杜布罗夫斯基》以及《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等童话诗。普希金婚后苦于上流社会的应酬,家庭经济紧张,沙皇授予“宫廷侍卫”头衔使他感到屈辱,文学创作减少,受到上层贵族敌视。

普希金的文学作品主题切中当时俄国社会重大问题,塑造了“多余的人”“小人物”等俄罗斯文学的典型形象。他的文学风格继承发展了18世纪俄国文学成果,创造性地借鉴了西欧文学的因素,将书面语与口语和谐结合并吸取大量民间语言精华,创造了新的朴素优美的俄罗斯文学语言。他曾先后参加《文学报》《现代人》的创办工作,留下许多文艺批评著作、政论文及书信。普希金的文学创作结束了俄国文学的落后局面,为俄国19世纪文学的繁荣创造了条件。

2.写作背景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那时俄国革命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仍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著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这首诗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

3.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之时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未来是幸福、美好的。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

4.这首诗没有什么形象可言,短短八句,都是劝告的口吻──按常理这是诗歌创作要尽力避免的,但这首诗却以说理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原因在于诗人以平等的娓娓的语气写来,语调亲密和婉,热诚坦率,似乎诗人在与你交谈;诗句清新流畅,热烈深沉,有丰富的人情味和哲理意味,从中可以让人感受到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情感。

5.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两句诗的含义?

这两句诗道出了人生体验中一种极为普遍的感觉。在这里,诗人是说,现在如果你因受生活的欺骗而心中忧郁,只要“镇静”,“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那么,将来回想的时候,反而会觉得很美好。诗人在这里是要强调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而反对悲观消极的人生态度。从另外一个角度说,人生的体验应该是丰富多样、积极乐观的,各种体验都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

《未选择的路》

1.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同学们是否记得一些?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辛弃疾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诗句,鲁迅也有“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富于哲理的名言。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作对路的选择。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这首《未选择的路》有着特别的意蕴,它正是借写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

2.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曾做过纺织工人、教员,经营过农场。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

他于1924、1931、1937、1943年四次获得普利策奖,他晚年是美国的一个非官方的桂冠诗人。在他75岁与85岁诞辰时,美国参议院作出决议向他表示敬意。他的诗歌在形式上与传统诗歌相近,但不像浪漫派、唯美派诗人那样矫揉造作。他不追求外在的美。他的诗往往以描写新英格兰的自然景色或风俗人情开始,渐渐进入哲理的境界。他的诗朴实无华,然而细致含蓄,耐人寻味。著名的《白桦树》一诗,写一般人总想逃避现实,但终究要回到现实中来。《修墙》写人世间有许多毫无存在必要的有形的和无形的墙。除了短篇抒情诗外,他有一些富于戏剧性的长篇叙事诗,刻画了新英格兰乡间人物的精神面貌,调子比较低沉,亦颇有特色。在格律方面,弗罗斯特爱用传统的无韵体和十四行体的各种变体,时常押韵,在节奏上具有自己的特色。

弗罗斯特常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意指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他又被认为与艾略特同为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

弗罗斯特的著名诗集还有《山间》、《新罕布什尔》、《西去的溪流》、《又一片牧场》等。1949年出版了《诗歌全集》,以后仍陆续有新作发表。

3.简析

第一节写诗人站在林间交叉路口,久久踌躇,他对两条路都很向往,但不能同时都走,必须选择一条;而一旦选定了一条,就没有回头的机会了。这是多么无奈又无助。这样的开头,自然使人联想到人生之路:自然之路是可以回头的,只是浪费时间,但人生之路如射出的箭,无法收回,因为时光不会倒流。所以诗人望着那一条消失在丛林深处的小路,陷入了深思。在这沉思的过程中,他心里也许已经作出了决定。

第二节,诗人选择了其中的一条路,这条路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诗人选择的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而不是像大多数人一样,选择那种留下很多旅人足迹的路。诗人也许知道,这样的路是平淡的,没有挑战性的。

第三节,诗人踏上了自己选择的小路,开始了艰难的跋涉。可这时候诗人心中对于另一条路也是非常留恋的,他知道只能选择一条路,却舍不下另一条路,因为他虽然作出了选择,但心中仍有踌躇,万一这一次的选择是一个错误,将“难以再返回”了。这里诗人写出了常人都有的一种心理。

第四节,诗人遥想将来对往事的回顾:在一个小树林中,选择了其中一条路,从此决定了自己一生的路。这里,诗人并没有沿着第三节的诗意写下去,没有告诉读者他选择的那条路结果怎样,而是写未选择的路,留下想像的空间,让读者自己去体会。是的,人生的道路,结果谁料得到呢?诗人显然有宿命的意味,带着一丝惆怅。但这样写似乎更接近生活本真状态,更能打动读者的心。

4.这首诗实际是写人生道路。

诗人虽然写了选择的路,但重点却放在未选择的路上。题目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要写未选择呢?

其实未选择也就是选择。正是生活中许多人对于选择的不满,才更加产生了对未选择的怀恋,从而深化了主题。

5.说说“路”包含了什么深刻的含义,你从中悟出什么人生的哲理。

诗人表面上似乎是在写自然界的道路,但实际上暗示的却是人生之路。

悟出的道理是: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一条,所以必须慎重;人生道路上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6.特点:诗人从日常生活中提炼诗情,写得朴实自然,不事雕琢,哲理丰富,读后耐人寻味。

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这里其实运用的是文学艺术上常用的象征手法。

7.什么是象征?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区别?

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

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

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

三、课后练习

1.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请根据你的积累,另写出两条关于“路”的名言警句。

2.课文扩读材料《中外诗歌名篇名作选》

【课后反思】

《诗两首》七下--《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 篇2

课题《诗两首》

创意说明

本课是两首译诗,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教学时可借助于多媒体等多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对两位诗人有更准确的了解,全面提高文学修养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上个学期我们学习了泰戈尔的诗《金色花》,初步感受到了译诗的美,它们仿佛与我们中国的白话诗有些不同,让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这些世界著名大诗人的杰作的魅力,感悟他们的信念、感情、追求与理想吧。

一、《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1、自由朗读,说说读后感。

明确:诗中阐明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镇定面对生活中的烦恼,心儿永远向着未来;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很有哲理,揭示了生活的真谛;诗的语言直白而亲切,口语化色彩浓厚。

2、简介作者及背景介绍。

哪位同学知道这位具有国际影响的大诗人的情况?

明确:普希金,俄罗斯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生于莫斯科一个崇尚文学的贵族家庭。成年后不断发表诗歌评击时政,歌颂自由,被视为自由主义的代言人。为此遭到了沙皇政府的多次打击,他对曾被两次流放,也曾身陷囹圄,但他始终不愈地信守着诗中表达的生活原则,即使付出生命也再所不息。他虽然被沙皇政府阴谋杀害了,但他的精神却永远鼓舞着人们。他的诗具有很高艺术成就和无言的艺术魅力。俄罗斯著名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别林斯基曾这样赞誉普希金的诗:“所表现的音调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醇厚,像闪电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静,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剑击一可先让学生读有关资料,教师进行介绍,强调普希金的悲剧一生样铿锵有力。”但“诗是不可翻译的”,译诗不等于原诗,而我们现在又只能通过译诗来学习、欣赏,但愿我们能尽可能地领悟到这首诗的美。

写作背景 :

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那里俄国革命正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3、你对诗中哪些句子有较深的体会,结合事例谈谈你的理解。

学生自由发言。

4、听、读诗篇

听课文录音。划分朗读节拍。

5、自由朗读。由教师范读,再由学生读

6、结合体验,研讨问题

研讨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两句诗的含义。

7、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许多人把它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作为鼓励自己的座右铭,你读了之后,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请同学们自由讨论,各持己见。这首诗最美、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这里。学生自由回答,最好联系实际

8、拓展提高、迁移积累

仿句练习:仿照《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第一节,续写下面的诗句。假如生活捉弄了你,不要 ,不要 ! 。

课后探究性阅读普希金诗诗集,下堂课交流。作为作业完成

二、《未选择的路》

1、导入新课:

普希金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中的叮咛与嘱咐使我们感受到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还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和困惑。该怎么办?美国诗人弗罗斯特在《未选择的路》这首诗中表达了他对人生之路的思考。介绍诗人: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其代表作有诗集《少年的意志》《白桦树》等。他在晚年成为美国的非官方的桂冠诗人,美国参议院曾作出决议向他表示敬意。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因此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与艾略特同为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

2、朗读诗篇,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多媒体播放《未选择的路》的配乐及情景画面,教师朗读。

学生观画面的同时,听配乐朗读录音。欣赏、品味、感悟。

3、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反复读几遍全诗,思考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明确: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这里其实运用的是文学艺术上常用的象征手法。

(2)、找出诗中最令你感动的诗句或词,谈谈你的体会。

(3)、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明确:见教参“问题研讨”

4、感悟哲理:学了这首诗,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明确:答案不求一致。譬如:人只能选择一条人生之路,必须慎重;人生道路的选择,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可以讲一讲苏格拉底有关麦穗的事例。学生自由回答

5、拓展延伸,积累联想

(1)、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请根据你的积累,另写出两条关于“路”的名言警句。

(2)、结合《爸爸的花儿落了》课后练习三,完成一篇小作文,谈谈成长历程上的体验。

综合性训练:

分小组出一期“诗歌园地”的手抄报。

资料整合平台

课文扩读材料(中外诗歌名篇名作选)(略)

教后记:在成长的道路上,阳光时时洒满你的心田,但风雨也可能不期而至。假如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诗人普希金给了我们的叮咛和嘱咐。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和困惑。教会学生去怎么做。

《诗两首》七下--《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 篇3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我爱这土地》

【教学目标】

1、领悟诗歌形象的丰富内涵。

2、品味有表现力的诗歌语言。

3、体味恋土深情,增强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

1、反复诵读,体味诗人的情感。

2、领悟诗歌形象的丰富内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坛泰斗”艾青,写于抗日战争时期的新诗──《我爱这土地》,虽仅仅10行,共110字,但六十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们捧读它时,内心依然会受到强烈的震撼,这是为什么呢?(板书标题、作者)

(设计意图:以情字切入,开宗明义,直奔主题。)

二、吟诵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反复吟诵这首诗,三分钟后任选下面一个话题说话。

话题一:哪些诗句让你迷惑不解?

话题二:哪些诗句让你怦然心动?

2、指名吟诵。

3、师生共评。(学生先谈,而后教师指导)

这是一首自由体新诗。新诗,即“五四”运动以后的白话诗,它和旧体诗不同,字数、停顿、押韵等都没有严格的限制。朗读新诗,一定要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并注意轻重缓急、抑扬顿挫。一般来说,能鲜明地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都应该重读。请同学们再读这首诗。停顿和重音标示参见下面提示。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4、再指名吟诵。

三、讨论

1、讨论学习话题一:哪些诗句让你迷惑不解?

学生交流后,教师应对:

⑴要真正理解诗歌,就要了解产生诗歌的特定生活情境:

本诗写于抗战初期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掠夺,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作为诗人的艾青,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坚定地汇入了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并成为时代的“吹号者”。正如他所说,他“是作为一个悲苦的种族争取解放、摆脱枷锁的歌手而写诗”。

⑵期望学生理解的程度:

“土地”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土地”“被暴风雨所打击着”,说明祖国大地正在被日本帝国主义摧残、掠夺;土地上的“河流”、土地上空吹刮着的“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悲愤”“激怒”都表现了人民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和中国人民正满怀悲愤地进行着的不屈不挠的斗争;“黎明”象征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无比温柔”充满了对那里的向往,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和献身的事业已经出现曙光,独立自由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板书:不屈不挠必胜信念)

2、讨论学习话题二:哪些诗句让你怦然心动?

⑴学生交流。

⑵大家能通过朗读传达出自己的理解吗?

⑶教师点拨:

①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里不用“嘶哑”改用“清脆”或“嘹亮”,行吗?

期望学生理解的程度:“嘶哑”表达了“鸟儿”义无反顾的精神品质──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如果用“清脆”或“嘹亮”虽添了亮色,但少了艰辛,减弱了对大地的挚诚感情。(板书:鸟──义无反顾)

②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怎样理解这句诗的含义?

期望学生理解的程度: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祖国的英雄,它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这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将自身融进大地,隐含了诗人勇于牺牲自我之意──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这是诗人为了把自己的爱永远留给土地,而做出的郑重庄严的抉择。这种献身精神可以作这样的诠释:“我”来自土地而最终归于土地,这样,爱才能得以升华,得以永恒。巴金曾有“化作泥土,留在人们温暖的脚印里”的情思,诗人李广田也有“我愿安息在这土地上,/在这人类的田野里生长,/生长又死亡”的心愿。这是多么超凡脱俗、悲壮高尚的土地情结啊!(板书:至死不渝)

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眼里常含泪水”,诗人的感情何以浓烈至此呢?怎样理解“土地”这个形象的含义呢?(引导学生结合写作背景解读)

目睹山河破碎、人民涂炭的现实,对祖国爱得愈深,诗人心中的痛苦也愈强烈。这两句诗是全诗的精华,也是那个苦难的年代,一切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种爱刻骨铭心,至死不渝,不仅来自诗人内心深处,更是对全民族普遍的爱国情绪的浓缩。诗人以这两句诗,抒发了那个时代华夏儿女共同的心声。

⑷小结:

艾青,是位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一生都无法割舍的眷恋。在诗歌《复活的土地》、《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北方》、《旷野》(又一章)、《冬天的池沼》中,都汇集着他深沉的土地之爱、祖国之恋。“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正是诗人对土地这种炽烈真挚情感的最好诠释。(板书:炽热真挚)

四、背诵

我把诗稍作改动如下,就其中的一个错误谈谈为什么不能这样改。

我爱这土地

艾青

我是一只鸟,

我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

这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羽毛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含着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年11月17日

讨论点拨:

第一、二行缺少的“假如”“也应该”强调的是在炮火连天、国运危急的时刻,即使是一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鸟也要不遗余力地奋力抗争,用自己的歌喉发出不屈的声音,这会使人联想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种寓情感于形象的描写,不仅有助于感情的抒发,也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感,避免了空吟无所依。第三行缺少的“着”强调的是“正在经受”,正是此使诗人忧心如焚、义无反顾。第四、五行缺少的“永远”“无止息地”强调人民的反抗前仆后继、百折不挠。第六行缺少的“无比”强调强烈的渴望和向往;缺少的省略号表示鸟儿要歌唱的对象还很多,不止这四个。(穿插:你能仿照文中句式再写一个吗?)第八行缺少的“连”“也”强调鸟儿至死不渝、毫无保留的献身精神。第九行缺少的“常”强调悲愤痛苦的情感一直萦绕于“我”的心中,而不是一时的冲动。第十行缺少的省略号强调的是感情的绵长、持久、深沉,因为“深沉”一词达不到与实际感情相应的表达强度,于是,诗人____________。

全班再齐诵。

诗人曾说:“我的悲哀比别人的深些,因而我的声音更凄切。”下面,我们就用这种“凄切”的声音再一次深情地吟诵一遍这首诗。

五、拓展

也许我们今后再也不会面临诗人所面临的民族苦难了,但是那种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和深沉的民族情感,我们决不能丢掉。下面请同学们联系我们所处的时代,以“假如我是一只鸟”为开头,仿照课文的形式,尝试着“填”一首诗。

六、作业

背诵全诗,课外阅读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

【板书】

鸟──义无反顾、至死不渝

我──爱土地、爱祖国

不屈不挠必胜信念炽热真挚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乡愁》

【教学目标】

1、理解托物寄情的写法和巧妙的构思。

2、品味语言,体会诗歌意境。

3、体味思乡深情,增强爱国意识。

【教学重难点】

1、托物寄情的写法和巧妙的构思。

2、体会诗歌的意境之美。

【教学流程】

一、导入

教师深情地背诵《乡愁》。

听了老师的吟诵,大家想说点什么吗?这种深切思念家乡的忧伤心绪,我们常常称之为“乡愁”。“愁”字常常用来言“情之深深,意之切切”,这也难怪元代的马致远能吟出“断肠人在天涯”的诗句。读完这首诗我不禁想问:“情感这种东西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余先生是怎样把这种抽象的东西表现得如此具体感人的呢?”同学们能告诉老师吗?

二、吟诵

1、学生朗诵两遍:

第一遍:

要求注意语调、语速,并用笔标记出停顿和重音。

第二遍:

要求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

2、诗人的乡思何以至此呢?

诗人简介:

⑴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赴中国台湾,居住至今。

⑵余光中,当代诗坛健将、散文名家、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其文学作品悠远、辽阔、深沉。

⑶余光中,有“乡愁诗人”“诗坛祭酒”“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的美誉。

⑷《乡愁》、《听听那冷雨》、《乡愁四韵》、《舟子的悲歌》、《白玉苦瓜》、《五陵少年》、《新大陆之晨》、《春天,遂想起》、《当我死时》都是余光中广为传诵的佳作。

回忆70年代初创作《乡愁》的情景时,余光中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

3、自由读。

4、指名读。

三、讨论

1、合上课本,凝神细思,现在诗里的哪些词语留在了你们的脑海里?(板书:邮票船票坟墓海峡)顺序可以颠倒吗?为什么?(板书:小时长大后来现在)

2、请大家再默读一遍课文,圈画出这些形象前面的修饰语,并让这些形象逐渐清晰起来,并变成可以看得见、摸得着,可触可感的立体形象。

一枚小小的邮票/一张窄窄的船票/一方矮矮的坟墓/一湾浅浅的海峡

3、这四个鲜明的形象,分别承载了诗人人生四个阶段的“乡愁”。那么,这里面到底隐藏着一些怎样的“让人忧伤”的故事呢?请大家任选一个小节,以这个小节中的形象为核心,放飞心灵,想象一个合情合理的“乡愁”故事。

⑴如果学生描述得不够好,教师可以示范:

第一节:

他小小年纪,便做了流亡学生,逃到大后方去读书求学。学校里有一个取信栏,他每天去那里看两次,绷着心弦,扫视着那一长排信封的队伍,要看看有没有熟悉的字迹──母亲的写着自己的姓名的字迹。多次失望之后,他收到了一封信,比伙食团打牙祭还快活,在恭读了一遍又一遍之后,都背熟了。后来,他仔细观察了信封上的邮票,那上面还盖着邮戳──一个小圆圈内有一个大城市,母亲就住在那里。他看也能看见,摸也能摸着,就是没法回到那个小圆圈内去。浩浩长江万里,他在这头(上游),母亲在那头(下游)。(诗人流沙河的描述)

⑵学生描述第一节后,教师穿插:

诗歌的第一节就抓住邮票这个形象,说小时候的乡愁,一个流亡学生的乡愁,这时候的“乡愁”,内涵是什么?此时的作者是“少小离家”为读书,未经世事沧桑,略带“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感觉,更多的是对母亲的依恋。(板书:邮票小小,含情依依)

⑶学生描述第二节后,教师穿插:

这时候的“乡愁”内涵是什么?妻子是相约一生共白头的亲人,新娘是自己一生最欣赏的亮丽风景。朗读时应注意那淡淡的哀愁中的丝丝温馨和似水的柔情。(板书:船票窄窄,相思殷殷)

⑷学生描述第三节后,教师穿插:

这时候的“乡愁”内涵是什么?(板书:坟墓矮矮,哀痛浓浓!)这一节诗人抓住坟墓这个形象,说母亲去世后留给他的乡愁──一个孝子的乡愁,是使他抱恨终天的那一方坟墓。这时候乡愁的内容又变了,爱妻让位给亡母了,毋须多言,悲从中来。余光中是个孝子,多有悼亡母的章句,写得十分感伤。

诗人流沙河说:“我朗诵到这里,嗓子都颤抖了。”(请学生反复朗读,恰当运用颤音,可表达出一种如泣如诉的深深的哀伤。)

⑸学生描述第四节后,教师穿插:

这时候的“乡愁”内涵是什么?(板书:海峡浅浅,悲怆深深……)诗人由个人的悲欢离合升华到家国之思:此时犹如乐曲达到高潮!

这一节要读得荡气回肠,一波三折,特别是最后一句,更要一字一顿,语调上扬,“在──那──头”要气流不断,读出激昂慷慨之感。(反复朗读)

4、合作交流:

运用“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一枚、一张、一方、一弯”等词,是不是说明余光中的乡愁比较淡呢?

明确:不是。李清照用“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强调“愁”之深重;而余光中却正语反说,故意把浓重的乡愁寄托于这些看似的“渺小”形象上,不动声色地反衬出了思乡之情的浓烈。再者,同一位置上运用叠词,也使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数量词“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的功力,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

四、背诵诗歌

五、总结

诗人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抽象的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对应物上,让物象去说话。这样,诗人的乡愁就不至于无所依附,这就是“托物寄情”(板书)的写法,也是诗歌常见的写法。再如:

《乡愁四韵》(略)

请大家模仿课文写法,用“乡愁是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续写两句。

六、作业

背熟全诗,并阅读余光中散文《听听那冷雨》。

《诗两首》七下--《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 篇4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了解诗人,理解诗意,背诵二首诗。

2、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想象,培养读诗的兴趣,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感受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提高学生对人生的认识,培养健康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蕴涵的哲理;

2、品评诗歌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1、《未选择的路》诗人重点写那条未选择的路的原因。

2、诗歌的象征手法。

【教学方法】

1、读、说、悟、品。

2、比较鉴赏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录音机。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第二课时:《未选择的路》

【教学步骤】

一、 导入新课

由《丑小鸭》的遭遇引出话题。

当你身处困境,是前进还是后退,遇到困难,是迎难而上,还是知难而退,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会告诉我们答案。

二、诗人简介

普希金(1799~1837),俄国诗人。近代俄罗斯民族文学的奠基人。是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他被认为是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他出身于贵族地主家庭,一生倾向革命,与黑暗专制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他的思想与诗作,引起沙皇俄国统治者的不满和仇恨,他曾两度被流放,始终不肯屈服,最终在沙皇政府的阴谋策划下与人决斗而死,年仅 38岁。代表作: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篇小说《上尉的女儿》。普希金的文学作品主题切中当时俄国社会重大问题,塑造了“多余的人”“小人物”等俄罗斯文学的典型形象。

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父亲在他11岁时去世。母亲把他带到祖籍新英格兰地区的马萨诸塞州。中学毕业后,在哈佛大学肄业二年。这前后曾做过纺织工人、教员,经营过农场,并开始写诗。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

弗罗斯特常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意指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他又被认为与艾略特同为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

三、《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听读。

2、学生齐读,议读,交流体会。

3、解读诗歌大意:(学生讨论,自由发表见解)

教师:《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诗人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仍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著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之时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未来是幸福、美好的。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

第二节,诗人表达了心儿永远向着未来的积极人生态度,并告诉人们,当越过艰难困苦之后再回首那段往事时,那过去的一切便会变得美好起来。这是诗人人生经验的总结,也是生活的真谛。

这首诗没有什么形象可言,短短八句,都是劝告的口吻。诗人以平等的娓娓的语气写来,语调亲密和婉,热诚坦率,似乎诗人在与你交谈;诗句清新流畅,热烈深沉,有丰富的人情味和哲理意味,从中可以让人感受到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情绪。

这首诗问世后,许多人把它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成为激励自己前进的座右铭。

四、《未选择的路》

1、教师引导:

说到路,人们自然容易想到人生之路。这首诗就是写人生之路的。

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志向,辛弃疾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感叹,鲁迅也有“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样的想法。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做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做对路的选择。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这首《未选择的路》有着特别的意蕴,它正是借写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

2、学生读诗,可分组读,齐读,范读:

自由议论,交流看法。教师适当引导。教师最后总结发言。

教师:诗分四节。

第一节写诗人站在林间交岔路口,久久踌躇,他对两条路不能同时都走,必须选择一条。显得无奈又无助。这样,很自然使人联想到人生之路:自然之路是可以回头的,只是浪费时间,但人生之路如射出的箭,无法收回,因为时光不会倒流。所以诗人望着那一条消失在丛林深处的小路,陷入了深思。在这沉思的过程中,他心里也许已经作出了决定。

第二节,诗人选择了其中的一条“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的路,诗人选择的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而不是像大多数人一样,选择那种留下很多旅人足迹的路。

第三节,诗人踏上了自己选择的小路,开始了艰难的跋涉。可这时候诗人心中对于另一条路也是非常留恋的,他知道只能选择一条路,却舍不下另一条路,因为他虽然作出了选择,但心中仍有踌躇,万一这一次的选择是一个错误,将“难以再返回”了。这里诗人写出了常人都有的一种心理。

最后一节,诗人遥想将来对往事的回顾:在一个小树林中,选择了其中一条路,从此决定了自己一生的路。这里,诗人并没有沿着第三节的诗意写下去,没有告诉读者他选择的那条路结果怎样,而是写未选择的路,留下想像的空间,让读者自己去体会。是的,人生的道路,结果谁料得到呢?诗人带着一丝惆怅。但这样写似乎更接近生活本真状态,更能打动读者的心。

诗人虽然写了选择的路,但重点却放在未选择的路上。题目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要写未选择呢?其实未选择也就是选择。正是生活中许多人对于选择的不满,才更加产生了对未选择的怀恋。所以这首诗中诗人念念不忘的是那一条未选择的路,而不是已经选择的路。这也正是人生的真实写照。

诗人从日常生活中提炼诗情,写得朴实自然,不事雕琢,哲理丰富,读后耐人寻味。

3、佳句分析:

先向学生提供思考题,学生自由或分组讨论后,再课堂上交流,教师可以总结,也可点到为止:

⑴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两句诗的含义?

这两句诗道出了人生体验中一种极为普遍的感觉。在这里,诗人是说,现在如果你因受生活的欺骗而心中忧郁,只要“镇静”,“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那么,将来回想的时候,反而会觉得很美好。诗人在这里是要强调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而反对悲观消极的人生态度。从另外一个角度说,人生的体验应该是丰富多样、积极乐观的,各种体验都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

⑵诗人为何把诗题取为“未选择的路”?

这首诗实际是写人生道路。诗人写作的重点却不是那条已经选择的路,而是那条未选择的路。诗共四节,第一节写两条路,第二节写选择的路,第三、四节写未选择的路。诗人为何要这么写呢?这主要是为了深化主题。诗人感叹人生有许多道路可供选择,但一个人往往只能走一条路,而还有其他许多条路,因为人生短暂而只能放弃。人生道路的选择带有偶然性、随意性。那些未走的路,才更让人想念,更让人留恋。诗人不写已选择的道路,而重在对未选择的道路发出感叹,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让人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选择问题。

五、练习与思考

(可以作为家庭作业让学生完成)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通篇都是劝说的口吻,没有什么具体的形象,它却是一首著名的诗,为世界各国人民广为传诵。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本题旨在通过课堂讲解,使学生喜欢这类富有人生哲理的小诗,并对人生构成积极的影响。

这是一道主观题,学生回答喜欢或不喜欢都可以,但通过教师的教学,最好使学生能喜欢这样的诗,并说出一点自己的想法。不要求有统一答案。

2、朗读《未选择的路》,说说“路”包含了什么深刻的含义,你从中悟出什么人生的哲理。

本题旨在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初步了解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进一步提高欣赏新诗的水平。

诗人表面上似乎是在写自然界的道路,但实际上暗示的却是人生之路。

悟出的道理是: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一条,所以必须慎重;人生道路上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3、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4、课堂小结:

《未选择的路》是一首哲理抒情诗,它表面平易,实则蕴含深邃的哲理;看似倾诉个人经历,实则表达人们的共同感受。在这首诗里,弗罗斯特抓住林中岔道这一具体形象,用比喻的手法引起人们丰富生动的联想,烘托出人生岔路这样具有哲理寓意的象征。诗人选择的是人们司空见惯的林中岔道,来阐发如何抉择人生道路这一生活哲理的。

【教学建议】

1、普希金和弗罗斯特是两位具有国际影响的大诗人。这里学生第一次接触他们,教师可以做些介绍,使学生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书店里普希金的诗集很多,图书馆也不少,可引导学生进行主动的探究性的阅读。

2、《未选择的路》中诗人为什么重点写那一条未选择的路而不是已经选择的路?这恐怕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教师对此要重点加以讲解。

3、给学生一点关于诗歌中象征方面的知识,注意区别比喻和象征在诗中的表现。

《诗两首》七下--《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 篇5

五家渠一中 李专长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了解诗人,理解诗意,背诵二首诗。

2、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想象,培养读诗的兴趣,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感受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提高学生对人生的认识,培养健康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蕴涵的哲理;2.品评诗歌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1.《未选择的路》诗人重点写那条未选择的路的原因。

2.诗歌的象征手法〉

教学方法:

1、读、说、悟、品法。。

2、比较鉴赏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录音机。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第二课时:《未选择的路》

教学步骤:

一、 导入新课

由《丑小鸭》的遭遇引出话题。

当你身处困境,是前进还是后退,遇到困难,是迎难而上,还是知难而

退,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会告诉我们答案。

二、 诗人简介

普希金(1799—1837),俄国诗人。近代俄罗斯民族文学的奠基人。是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他被认为是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他出身于贵族地主家庭,一生倾向革命,与黑暗专制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他的思想与诗作,引起沙皇俄国统治者的不满和仇恨,他曾两度被流放,始终不肯屈服,最终在沙皇政府的阴谋策划下与人决斗而死,年仅38岁。 代表作: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篇小说《上尉的女儿》。普希金的文学作品主题切中当时俄国社会重大问题,塑造了“多余的人”“小人物”等俄罗斯文学的典型形象。

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父亲在他11岁时去世。母亲把他带到祖籍新英格兰地区的马萨诸塞州。中学毕业后,在哈佛大学肄业二年。这前后曾做过纺织工人、教员,经营过农场,并开始写诗。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

弗罗斯特常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意指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他又被认为与艾略特同为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

三、师生共读〈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1. 教师配乐朗读,学生听读。

2. 学生齐读,议读,交流体会。

3. 解读诗歌大意(学生讨论,自由发表见解)

教师:《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诗人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仍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著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之时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未来是幸福、美好的。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

第二节,诗人表达了心儿永远向着未来的积极人生态度,并告诉人们,当越过艰难困苦之后再回首那段往事时,那过去的一切便会变得美好起来。这是诗人人生经验的总结,也是生活的真谛。

这首诗没有什么形象可言,短短八句,都是劝告的口吻。诗人以平等的娓娓的语气写来,语调亲密和婉,热诚坦率,似乎诗人在与你交谈;诗句清新流畅,热烈深沉,有丰富的人情味和哲理意味,从中可以让人感受到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情绪。

这首诗问世后,许多人把它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成为激励自己前进的座右铭。

2.《未选择的路》

①教师引导:说到路,人们自然容易想到人生之路。这首诗就是写人生之路的。

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志向,辛弃疾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感叹,鲁迅也有“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样的想法。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做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做对路的选择。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这首《未选择的路》有着特别的意蕴,它正是借写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

②学生读诗,可分组读,齐读,范读。

自由议论,交流看法。教师适当引导。教师最后总结发言。

教师:诗分四节。

第一节写诗人站在林间交岔路口,久久踌躇,他对两条路不能同时都走,必须选择一条。显得无奈又无助。这样,很自然使人联想到人生之路:自然之路是可以回头的,只是浪费时间,但人生之路如射出的箭,无法收回,因为时光不会倒流。所以诗人望着那一条消失在丛林深处的小路,陷入了深思。在这沉思的过程中,他心里也许已经作出了决定。

第二节,诗人选择了其中的一条“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的路,诗人选择的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而不是像大多数人一样,选择那种留下很多旅人足迹的路。

第三节,诗人踏上了自己选择的小路,开始了艰难的跋涉。可这时候诗人心中对于另一条路也是非常留恋的,他知道只能选择一条路,却舍不下另一条路,因为他虽然作出了选择,但心中仍有踌躇,万一这一次的选择是一个错误,将“难以再返回”了。这里诗人写出了常人都有的一种心理。

最后一节,诗人遥想将来对往事的回顾:在一个小树林中,选择了其中一条路,从此决定了自己一生的路。这里,诗人并没有沿着第三节的诗意写下去,没有告诉读者他选择的那条路结果怎样,而是写未选择的路,留下想像的空间,让读者自己去体会。是的,人生的道路,结果谁料得到呢?诗人带着一丝惆怅。但这样写似乎更接近生活本真状态,更能打动读者的心。

诗人虽然写了选择的路,但重点却放在未选择的路上。题目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要写未选择呢?其实未选择也就是选择。正是生活中许多人对于选择的不满,才更加产生了对未选择的怀恋。所以这首诗中诗人念念不忘的是那一条未选择的路,而不是已经选择的路。这也正是人生的真实写照。

诗人从日常生活中提炼诗情,写得朴实自然,不事雕琢,哲理丰富,读后耐人寻味。

③佳句分析:先向学生提供思考题,学生自由或分组讨论后,再课堂上交流,教师可以总结,也可点到为止。

1).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两句诗的含义?

这两句诗道出了人生体验中一种极为普遍的感觉。在这里,诗人是说,现在如果你因受生活的欺骗而心中忧郁,只要“镇静”,“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那么,将来回想的时候,反而会觉得很美好。诗人在这里是要强调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而反对悲观消极的人生态度。从另外一个角度说,人生的体验应该是丰富多样、积极乐观的,各种体验都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

2).诗人为何把诗题取为“未选择的路”?

这首诗实际是写人生道路。诗人写作的重点却不是那条已经选择的路,而是那条未选择的路。诗共四节,第一节写两条路,第二节写选择的路,第三、四节写未选择的路。诗人为何要这么写呢?这主要是为了深化主题。诗人感叹人生有许多道路可供选择,但一个人往往只能走一条路,而还有其他许多条路,因为人生短暂而只能放弃。人生道路的选择带有偶然性、随意性。那些未走的路,才更让人想念,更让人留恋。诗人不写已选择的道路,而重在对未选择的道路发出感叹,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让人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选择问题。

④练习 与思考(可以作为家庭作业让学生完成。)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通篇都是劝说的口吻,没有什么具体的形象,它却是一首著名的诗,为世界各国人民广为传诵。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本题旨在通过课堂讲解,使学生喜欢这类富有人生哲理的小诗,并对人生构成积极的影响。

这是一道主观题,学生回答喜欢或不喜欢都可以,但通过教师的教学,最好使学生能喜欢这样的诗,并说出一点自己的想法。不要求有统一答案。

2)朗读《未选择的路》,说说“路”包含了什么深刻的含义,你从中悟出什么人生的哲理。

本题旨在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初步了解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进一步提高欣赏新诗的水平。

诗人表面上似乎是在写自然界的道路,但实际上暗示的却是人生之路。

悟出的道理是: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一条,所以必须慎重;人生道路上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3)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⑤课堂小结:教师:《未选择的路》是一首哲理抒情诗,它表面平易,实则蕴含深邃的哲理;看似倾诉个人经历,实则表达人们的共同感受。在这首诗里,弗罗斯特抓住林中岔道这一具体形象,用比喻的手法引起人们丰富生动的联想,烘托出人生岔路这样具有哲理寓意的象征。诗人选择的是人们司空见惯的林中岔道,来阐发如何抉择人生道路这一生活哲理的。

三、教学建议

一、普希金和弗罗斯特是两位具有国际影响的大诗人。这里学生第一次接触他们,教师可以做些介绍,使学生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书店里普希金的诗集很多,图书馆也不少,可引导学生进行主动的探究性的阅读。

二、《未选择的路》中诗人为什么重点写那一条未选择的路而不是已经选择的路?这恐怕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教师对此要重点加以讲解。

三、给学生一点关于诗歌中象征方面的知识,注意区别比喻和象征在诗中的表现。

《诗两首》七下--《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 篇6

【教学目的】

1、学习和借鉴《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中通俗易懂而富有哲理的语言,理解《未选择的路》中“路”的象征意义。

2、熟读成诵,背诵中要赋予自己的理解,做到有表情背诵。

【重难点】

1、重点:

因文悟情,如何面对困境以及如何选择人生的道路。

2、难点:

《未选择的路》的象征意义,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设想】

1、熟读、有感情地朗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说感受,老师最后总结点拨。

2、让学生积累精彩的语句,充实语言仓库。

【计划课时】

两课时。

【教学环节】

第一课时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一、导入

师: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阳光时时洒满我们的心田,但风雨也可能不期而至。假如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

生自由抒发。

师要亲切地倾听生的抱怨。

二、诵读

1、师范读,读出节奏来。

2、生练读。

3、生有感情读。

4、说题目:“欺骗”──理想与现实的一种距离。

5、生齐读。

三、赏析

1、语言:通俗易懂,“劝说的口吻”,又富有哲理。

(插入朗读)

2、这首诗中诗人对生活是什么态度?

强调“热爱、积极乐观”。

3、生读自己喜欢的语句。师提及句子“相信吧”“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念”。

四、小结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当堂背诵)

五、作业

仿写诗《假如……》

第二课时

《未选择的路》

一、生读自写的诗《假如……》

师多肯定。

二、诵读

三、赏析

1、哲理诗,“象征手法”。

2、讨论“路”以及象征。

3、“未选择”的理解。

4、蕴含的人生哲理:

引导──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与困惑,那我们该怎么办?

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一条,所以必须慎重;但也要有魄力,敢于创新和进取。

5、诗句提醒:

久久伫立”“荒草萋萋,……显得更诱刃,更美丽。

四、小结

弗罗斯特,“象征”。

五、课外拓展

1、听配乐诗朗诵《致凯恩》、《海涛》。

2、抄写汪国真的《生活》(生活、遗憾):

你接受了幸福/也就接受了痛苦/你选择了清醒/也就选择了糊涂/你征服了别人/也就被别人征服/你赢得了一步/也就失去了一步

你拥抱了晨钟/怎么可能拒绝暮鼓

《诗两首》七下--《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 篇7

深圳市东湖中学 徐平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领悟诗中所包含的对母亲深切的爱。

2、朗读品味两首诗是如何表达对母亲深切的爱。

3、模仿诗歌中对母亲爱的表达方式,表达自已对母亲的爱。

[教学设想]:

1、师生齐唱《世上只有妈妈好》营造氛围、导入母爱的主题。

2、朗读,配乐朗读品味全诗,把握两首诗的感情。

4、发挥想象能力借用具体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生配乐齐唱《世上只有妈妈好》。

二、朗读整体把握两首诗

1、自由朗读,整体感知两首诗。

2、请男、女同学集体朗诵这两首诗。

3、想象一下诗中主人公的形象,两首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是否相同?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抒情主人公的特点?

《金色花》中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位调皮的孩子。

《纸船》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位柔弱的女子。

4、播放三段音乐。

问:哪两段音乐适合做这两首诗的背景音乐?为什么呢?

5、配乐朗读这两首诗。

三、探讨研读这两首诗如何表达母爱。

(一)《金色花》

1、这位调皮的孩子借用什么表达对母亲的爱?

2、“我”变成金色花后干了什么事?

好玩——“看着妈妈工作”——为妈妈做点事——回到妈妈身边

3、诗中最后有两句对话,你能说说妈妈说此话时的心情吗?

4、配乐品读全诗。

(二)《纸船》

1、这位柔弱的女子用什么来寄托对母亲深切的爱?

2、 这位柔弱的女子对母亲的爱我们可以理解,但为何有“悲哀”呢?

3、配乐品读全诗。

四、仿写仿说

1、两首诗中你最喜欢哪几句?自由读你最喜欢的诗句。分男、女生比赛背诵。

2、这两首诗都表现了对母亲深切的爱,但都没有直接说“妈妈,我爱你呀!”,你能否仿照这两首诗的表达方式,通过一个具体的事物也来说说你对妈妈的爱。

五、回顾品味

配乐朗读。

作者邮箱:

《诗两首》七下--《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 篇8

童真绘成五彩画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1940),印度近代著名诗人、作家和社会活动家。在诗歌、戏剧、小说及哲学、政治和音乐绘画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一生创作甚丰。共写下十二部中长篇小说,百余篇短篇小说,五十部诗集,二十余种戏剧,还有游记、书筒多卷。其最突出的是散文诗创作。1913年,他以散文诗集《吉檀迦利》一举夺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开了亚洲人种中获此殊荣的先河。

《金色花》一诗选自泰戈尔著名的儿童散文诗集《新月集》,这部诗集是诗人对母爱与童真两大主题的热情赞颂的结晶。诗集出版于1886年,其时,诗人25岁,风华正茂。他有一个温馨的家庭,第一个女儿又刚诞生,诗人初为人父,身心愉悦,且精力充沛,文思泉涌,事业上也如沐春风,频频有著作闪亮登场,真是春风得意写蹄疾,前程似锦悦人心呵!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催生了他著名的散文诗集《新月集》。诗集出版后,立即在文坛上引起了轰动,诗人也因之获得了“儿童诗人”的美誉。

诗歌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讴歌了孩子金子般的童心,表现了孩子天真烂漫的天性和顽皮无邪的童稚、童真、童趣。

诗人让幻想张开神奇的翅膀,想象自己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与妈妈一起嬉戏、逗乐、享受人间母爱和童真的温馨。

诗歌开篇扣篇,一个“假如”翻动想象的翅膀,总领全篇。然后,诗人精心描绘了两幅图象。第一幅,母子逗乐图。诗人假想自己变成了一朵美丽的金色花,长在“高枝上”,“笑哈哈地在风中摇摆”,“在新生的树叶上跳舞”,当妈妈呼喊时,“我”不回答,却有意与妈妈逗乐,“暗暗在那里匿笑”,“一声不响”。写得多美啊,诗人对母子情深,母爱醉人,童真可人的温馨家庭的天伦之乐只粗描几笔,就似一幅凝重的油画清丽迷人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然后,诗人笔锋一转,深入一步,浓墨重彩地描绘了一幅慈母生活图,展示母亲迷人的风彩。诗人以一句新奇的想象,总领下文。想象自己“要梢梢的开放花瓣儿”,看母亲工作。接着诗人精选几个特写镜头,通过母亲沐浴后,长发披肩走到做祷告的小庭院的楚楚动人的芳容,吃过中饭,坐在窗前读诗,酷爱学习的英姿以及黄昏时拿灯到牛棚去辛苦劳作的倩影,极力烘托渲染和歌颂了母亲美丽动人、外秀内美、扑实勤劳的形象和美德。在对两幅画面的描写中,诗人将行动、心理活动和对话的描写有机地结合起来,写得风趣生动,情趣盎然。母亲沐浴后,“我”深情地为她送香;母亲读书时,“我”就顽皮地为她投影;母亲掌灯劳动时,我还要缠着她讲故事。诗人真会巧思善想,把母子情深,母爱厚重,童稚迷人,童真感人表现得酣幅淋漓,感人肺腑。

最后,诗人用母子对话来结束全诗,更是别具匠心。母亲一句“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一个“坏”字十分精彩,贬词褒用。这哪里是在骂孩子,这里诗人将嗔怪、担忧、焦虑、假愠之情融为一体,真是情韵悠长啊!而一句“我不告诉你,妈妈。”却把孩子的顽皮、淘气、天真、机灵表现得淋漓尽致,出神入化。

《金色花》真是一幅童真绘成的五彩图画啊!

深深思念满纸船

《纸船》是冰心早期诗歌代表作之一。写于1923年8月27日,其时诗人23岁,她正乘船去美国留学,旅程漫漫,大海茫茫,眼看离祖国和亲人越来越远。诗人倍感孤独,但恋母爱国的感情却越发浓烈。于是,诗人写下了这首饱含深情的爱母爱国的诗篇。副标题“寄母亲”语意双关,表达了对母亲和祖国的深深思念和无限热爱之情。

诗歌开篇就饱含深情,“不肯妄弃”每一张纸,总“留着——留着”,为什么呢?那是要用来叠纸船抛下海,寄托对母亲的思念啊!诗人运用反复修辞,反复咏叹,一股对母亲的思念、热爱之情喷涌而出。第二节诗写思念的执著,诗人用特写极力描写纸船下海后的遭遇:“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但面对如此沉重的挫折与打击,诗人恋母爱国的深情不变,她“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真是真情可以感天,实意可以动人啊!诗的末尾一节画龙点睛,催人泪下。诗人假想“一只很小的白船儿”撞入了母亲的梦境,叫母亲“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因为这是“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啊。至此,诗歌感情达到高潮。远在千里的女儿,用了她最朴素真诚的行动表达了爱国爱母的一片深情。读后,不能不令人为之动容。真是深深思念满纸船,爱母爱国情意浓啊!

附原文:

金 色 花

[印度] 泰戈尔

假如我变了一朵金色花,只是为了好玩,长在那棵树的高枝上,笑哈哈地在风中摇摆,又在新生的树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么?

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

当你沐浴后,湿发披在两肩,穿过金色花的林荫,走到你做祷告的小庭院时,你会嗅到这花的香气,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

当你吃过中饭,坐在窗前读《罗摩衍那》,那棵树的阴影落在你的头发与膝上时,我便要投我的小小的影子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

但是你会猜得出这就是你的小孩子的小影子么?

当你黄昏时拿了灯到牛棚里去,我便要突然地再落到地上来,又成了你的孩子,求你讲个故事给我听。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

(选自《泰戈尔》文集)

纸 船

——寄 母 亲

冰 心

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总是留着———留着,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

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

白船儿,

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

归去。

(选自《冰心全集》第二卷)

《诗两首》七下--《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 篇9

○教学目标

① 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② 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 道德、情感、价值观: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查字典解决生字词;熟读课文;以“妈妈,我想说爱您”为题,写一段话,准备在班里交流。阅读冰心表现母爱的诗篇。查阅有关冰心的资料。

教师:查阅有关泰戈尔的资料,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金色花》

《金色花》的篇幅短小,意蕴丰富。写的是一个假想,“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由此生发想像——一个神奇的儿童与他母亲“捉迷藏”,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感情,构成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表现了家庭之爱和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体味诗歌感情基调上,控制好语速、节奏和重音,提高朗读质量。在反复朗读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提高感悟诗的能力。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联想和想像在诗歌中的作用。

○教学设计

导入

母亲是孕育万物的源泉,是推动世界走向光明的根本动力。母爱是人类情感中最崇高、最美好的。现在请同学设想向母亲表达爱意的方式,然后以“妈妈,我想说爱您”为题,说一段话。(学生略思考后,2—3名同学回答)同学们说的很好,都向母亲倾诉了自己深深的依恋之情。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表达母子之间亲密感情的散文诗——《金色花》。《金色花》的作者是印度诗人、作家泰戈尔,他一生创作丰富,诗集有《新月集》、《飞鸟集》等,长篇小说有叫、沙子》、《沉船》等。曾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印度是一个以佛教为国教的国度,在泰戈尔的散文诗里可以处处感到富有宗教意义的爱——最高尚、最纯洁的爱。

检查生字词(可用大屏幕投影)

朗读课文

教师范读课文(播放音乐配音),学生仿读。(教师的朗读一定要有示范作用,在朗读中把学生带入诗歌的意境。)

(过渡)同学们仿读得很好,自己读一读试试。

学生自由朗读,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以一个调皮的孩子的口吻来读。

教师指导朗读:注意重音、语速、节奏、感情(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舒缓、温馨、深情的。但不同的地方,朗读处理方法不同。如果学生读不好,教师要一句一句地教。)

例:“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妈妈不见了孩子,多么着急,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嗔怪孩子。这句应读出妈妈惊喜的语气。

例:“我不告诉你,妈妈。”孩子撒起娇来了,为自己能给妈妈做些好事而高兴,还要对妈妈保密,让她莫名其妙。这句应读出孩子撒娇、调皮的语气。

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导学]

这首散文诗,让我们感受到母子情深,感受到母子之爱。在这首表现母子情深的散文诗中,作者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中心人物是“我”,“我”想像变成一朵金色花,在一天的时间里与妈妈三次嬉戏。为什么“我”那么快乐,那么天真,那么活泼,那么可爱?(学生回答:因为孩子沐浴着母爱。)他是怎样回报母爱的呢?

[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提出共性问题。

① “我”通过什么方式来表达对妈妈的爱?怎样表现的?

② “我”为什么想像自己变成一朵金色花?那金黄的色彩又象征什么?

③ “我”变成金色花为什么不愿让妈妈知道?

④ “我”和妈妈各是什么性格?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参与交流

体验反思

(过渡)母爱就在我们身边,她像一股涓涓的溪流时时刻刻地滋润着我们。学习这首诗,你从中感悟到什么?请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

(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谈感受,教师给予评价和鼓励。)

(过渡)诗人以其新奇而美妙的想像,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母子情深的故事,现在请同学们再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朗读课文

作业

背诵课文,准备朗诵比赛。

小结

《金色花》是一首很美的散文诗,是一幅耐人寻味的图画。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多读,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文中由“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生发想像,让学生感受到想像的新奇而美妙,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既发展学生的个性,又发展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纸船》

这是一曲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日夜思念的母亲深情的呼唤。在这首诗中,诗人以纸船为题,托物言志,赋予纸船特别的含义。纸船象征漂泊无依的孤独,象征思念母亲、思念祖国的一颗心,象征诗人纯洁、美好的心愿。

教学步骤

导入

同学们,你可知这小小的纸船曾满载着一个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国著名的女作家冰心的作品——《纸船》。1923年秋天,冰心赴美留学,在远离祖国的太平洋上,眼含热泪、专心执着地叠着一只只纸船,然后一个一个抛放在海里。希望总会有一只能漂流到日夜思念的母亲身边。这首诗的独特之处就是以纸船寄托对母亲的眷恋之情,以此展开自己的情思。同学们要想感悟诗人的情感,就要深情地朗读诗歌。

朗读诗歌

①教师配乐范读,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生自由朗读或仿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要求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进入诗的意境,要读得深情、低沉。)

②朗读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划分节奏、划出重音。

(过渡)教师进行朗读指导,学生运用朗读方法再次齐读,直至背熟。为进一步理解诗歌打好基础。

整体感知

教师适时提出:这首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感情?(学生归纳总结)这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母亲的深情呼唤,是献给母亲深情的歌。

[教师导学]

古今中外表达母爱的诗作很多,但这首诗却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诗人以孩子般的纯洁和天真,从儿童的游戏世界找到一个可以寄托对母亲无限思念的物品——纸船,并以此展开自己的情思。全诗共三节,每节各表达了什么内容?

[合作探究]

第一节写叠纸船;第二节写抛纸船;第三节写纸船进入母亲的梦乡。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① 你能想像出诗人在什么情形下写的这首待?

② 第一节中哪些词语表明诗人对母亲思念之深?

③ 诗人明知纸船不能流到母亲哪里,为什么还要不停地叠?

④ 第三节是诗人展开联想,这一想像有何特点?有什么作用?纸船,并以

(教师提出以上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感悟课文,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可参与,学生全班交流。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理解。)

[教师小结]

海浪涛涛,天风吹卷,邮轮在巅簸中驶向一个陌生的国度。诗人此去远涉重洋,相隔万里,何时才能回到母亲的怀抱?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中,没有可以寄托思念的,所以诗人不停地叠纸船来表达对母亲的思念。纸船虽漂不到母亲的身边,但一定能漂人母亲的梦中。这一想像新奇、大胆,充分地写出了诗人对母亲的强烈思念,对母亲深情的爱。

(过渡)诗歌的语言是凝练而含蓄的,要深入理解,就要探究。

问题研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对于不理解的地方,小组内互相帮助解决。有深度、难度的组内不能白行解决的问题,可提出来全体同学共同探讨。(学生讨论,提出共性问题。学生交流,学生只要说的合理,教师都给予肯定、鼓励。)

[教师小结]

这首诗构思新颖,诗人采用托物寓情的方法,感情抒发得既生动、具体,又含蓄、深沉。此外,这首诗的诗行较长,语调缓慢,正与对母亲的绵长思念相协调。

作业

《金色花》和《纸船》这两首诗都借助具体的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请你也用这种手法写一段话或一首诗,抒发对父母亲的爱。写在练笔本上。

小结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纸船为题,托物言情,赋予纸船特别的含义。纸船象征漂泊无依的孤独,象征思念母亲、思念祖国的一颗心,象征诗人纯洁、美好的心愿。在教学中,以朗读教学为主,教会学生“美读”,带着美好的情怀,美好的想像,用优美的声调,抑扬顿挫地朗读诗歌,在美的诗歌里得到熏陶。

《诗两首》七下--《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 篇10

教学目标1. 能根据注释读懂诗句,了解诗歌的大意。2. 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感受诗歌的韵律美。3. 背诵《观书有感》。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了解大意,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教学准备教师:搜集赞美书的名言警句。学生:课前查阅《观书有感》的资料及朱熹和狄金森的简介。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介绍作者,引入课文古今中外的文人墨客都喜欢读书,他们的作品也体现了他们对书的赞美。今天我们将一同领略古诗和现代诗的不同魅力。一首是——(生)南宋朱熹的《观书有感》,一首是——(生)美国女作家狄金森的《神奇的书》。二、初读解词义,诗句脉络清1. 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2. 抽读正音。注意“亩”“徘徊”“渠”的读音。3. 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运用工具书、诵读、联系上下诗句、看注释等)。4. 运用喜欢的方法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先小组再全班汇报。师生重点交流“鉴”“徘徊”“渠”等字词。5.通过自学,你明白了什么?全班交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弄明白下面几个重点的词语的意思——一鉴开:像一面打开的镜子。(比喻)徘徊:来回移动。(动作理解)渠:它,水塘。清如许:如此清澈。6.再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7.用自己的话说说你仿佛看到哪些景物。(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三、设疑品诗句,寓意跃纸上1.教师设疑问难。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可是……诗中连个书字都没有,全写的是池塘和池塘中的水,我看诗题不如改成《观塘有感》,你们同意吗?2.发挥想象,理解释疑。诗人身处何地?在做什么?(当时诗人在读书,有一个地方看不明白,看到了池塘边的景色后恍然大悟,就写下了《观书有感》这首诗。)看到了什么景色?(看到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天光和云影倒映在水面上,在水中闪耀浮动。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池塘,所以池塘里的水才这么清。)恍然大悟,悟到了什么?(诗人是想说明一个道理,要想知识渊博,就必须多读书。要像源头活水不断充实。)四、想象促朗读,寄情于诗间1.师: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诵一遍这首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2.学生结合对诗的理解复述。3.师:让我们边想着这美丽的景象,边吟诵这首诗。五、话锋一扭转,现代话神奇一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让美的境界和读书融合,让我们再去感受书的神奇。1. 初读课文,思考问题——为什么说书是神奇的?2. 自主交流,体会书的神奇,谈一谈你对每一小节诗的理解。3. 激发对读书的热爱之情。4. 有感情地朗读。六、对比诗中意,悟出真道理1. 谈谈学了这两首诗的感受。2. 有感情地朗读。3. 背诵《观书有感》。板书设计: 诗两首观书有感神奇的书宋朱熹美狄金森共同点:写书不同点:前者古诗,后者现代诗,各自感受也不尽相同。

《诗两首》七下--《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 篇11

4.诗两首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未选择的路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识记“瞬息、幽寂、延绵、荒草萋萋”等词;

2、了解两位诗人,理解两首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过程与方法:3、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熟读《未选择的路》。

4、分析理解《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直抒胸臆的手法、《未选择的路》的象征手法。

情感与德育:5、提高学生对人生的认识,培养健康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诗两首教案下载

《诗两首》七下--《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 篇12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目标与要求

1.理解首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2.领会普希金诗歌的语言特点。

3.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难点:目标1、2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俄罗斯文学博大精深,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影响,且大师辈出。譬如托尔斯泰、阳斯妥耶夫斯基、马雅可夫斯基、莱蒙托夫。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广为传诵的俄罗斯诗篇。

二、作者简介

亚历山大·普希金(1799—1837),俄罗斯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他的诗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和无言的艺术魁力。俄罗斯著名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别林斯基曾这样赞誉普希金的诗:“所表现的音调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的煤蝶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醇厚,像闪电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静,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剑击一样控骼有力。”

但“诗是不可翻译的”,译诗不等于原诗,而我们现在又只能通过译诗来学习、欣赏,但愿我们能尽可能地领悟到这首诗的美。

三、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是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那时俄国革命正如火如条,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解,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四、讲读全诗

1.诗人在诗中阐明了怎样的人生态度?

明确: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的时候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我们一定要永葆积极乐观的心态;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

2.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要用形象说话,最忌直白的说理,而这首诗通篇没有任何形象,却以说理取得了巨大成功,同学要品味一下全诗,想想原因何在?

明确:①这是写给邻居小女孩的赠诗,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并没有摆出高高在上的姿态和一副教训人的语气,而是以平等的娓娓的语气来写,语调亲密和婉,热诚坦率,好像诗人在与你促膝谈心;②诗句清新流畅,感情热烈深沉,有丰富的人情味和哲理性。

3.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许多人把它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作为鼓励自己的座右铭,你读了之后,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请同学们自由讨论,各抒己见。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作业

六、教学后记:

“诗是不可翻译的”,译诗不等于原诗,而我们现在又只能通过译诗来学习、欣赏,我们只能尽可能地多度、多思、多想象,才能更好领悟到这首诗的美。

未选择的路

一、目标与要求

1.理解这首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2.领会普希金诗歌的语言特点。

3.学会诗歌中的象征手法。

4.背诵《未选择的路》

教学重点:目标1、2、3

教学难点:目标3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同学们是否记得一些?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辛弃疾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诗句,鲁迅也有“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富于哲理的名言。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作对路的选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也是写“路”的诗。

二、作者简介

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堪称美国20世纪90年代最受欢迎的诗人之一,是美国非官方的桂冠诗人,他一生致力于诗歌的创作,主要写作并出版了10部诗集,这一首是其第三部诗集《山的间隔》中的名篇。

弗罗斯特以写抒情短诗著称,它的抒情短诗的质量很高,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劳伦斯指出他的主要艺术成就就在于他能把思想情感和富有象征的意象糅合起来,用抒情诗的形式表达。

弗罗斯特是一个旨在通过自己的诗歌说明某一哲理的诗人,他利用意象或比喻讲述他的心得体会,阐明他对人生、社会和宇宙的态度,正是由于他重视自己诗歌的思想性,所以他的诗歌不但富有智慧和哲理,而且常读常新——他的诗歌永远是耐人寻味的,使人不断有所发现、有所收获、有所进步。

三、讲读全诗

1.请同学们反复读几遍全诗,思考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

明确: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这里其实运用的是文学艺术上常用的象征手法。

2.什么是象征?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区别?

明确:所谓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

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

3.全诗共5小节,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意思。

明确:伫立(思索)——决定(选择)——选择之后的怅惆——多年后的回顾、叹息。

4.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

明确:其实未选择也就是选择。选择的路一步步变为现实,而生活中许多人往往对现实不满,总觉得还有其它的可能,才更加产生了对未选择的怀恋,悔意由此而生,忧郁因此而起。这正是人之常情,正是人生的真实写照。

四、品味:

1.诗中第二节,诗人说另外一条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为什么又说它“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正因为人迹稀少,才会荒草萋萋,十分幽寂,但也正因为无人涉足,才给人新鲜感,才有可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美丽。这条路上人迹罕至,代表着这条路也许更艰辛、更需要开拓,正因为如此,才更具有诱人探索的魅力。

2.这首诗蕴涵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人生就是一次又一次的选择,在人生的岔路口,你做出什么选择将决定你的一生如何度过。人只能选择一种人生道路,所以要慎重。但也要有魄力,勇于创新和进取。

3.诗人为何把诗题取名为“未选择的路”?

这首诗写人生道路的选择,全诗共有4节,第一节写两条路,第二节写选择的路,第三、四节写未选择的路。由此可见,诗人写作的重点是未选择的路,这从诗题中也体现了出来,这主要是为了深化主题。诗人感叹人生有许多道路可供选择,但一个人往往只能走一条路,而还有其他许多条路,因为人生短暂而只能放弃。人生道路的选择带有偶然性、随意性,诗人不写已选择的道路,而重在对未选择的道路发出感叹,更能拨动读者的心弦,让人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选择问题。

4.学了这首诗,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呢?

明确:答案不求一致。譬如:人只能选择一条人生之路,必须慎重;人生道路的选择,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五、布置作业:

背诵这首诗。

六、板书设计:

未选择的路

弗罗斯特

伫立(思索)——决定(选择)——选择之后的怅们——多年后的回顾、叹息

七、教学后记

“诗是不可翻译的”,译诗不等于原诗,而我们现在又只能通过译诗来学习、欣赏,我们只能尽可能地多度、多思、多想象,才能更好领悟到这首诗的美。

《诗两首》七下--《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 篇13

1、选出加粗字注音有误的一项()。

a、欺骗(piàn) 忧郁(yù) 来临(lín) 镇静(zhèn) b、瞬息(shùn) 怀恋(liàn) 涉足(shè) 丛林(cónɡ) c、幽寂(yōu) 伫立(zhù) 足迹(jì) 诱人(yòu) d、萋萋(qī) 污染(ǎn) 叹息(tàn) 路径(jìn)

2、对“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中加粗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形容冷落萧条,昏暗寂静。

b、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幽雅寂静。

c、凄惨悲痛,幽雅寂静。

d、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昏暗沉静。

3、下列诗作不属于普希金的一项是()。

a、《自由颂》b、《祖国》

c、《致大海》d、《致恰达耶夫》

4、下列诗句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b、我/在/路口久久伫立

c、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d、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5、填空题:

⑴《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作者________是______(国)著名诗人。他的创作对本国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发展影响很大。他的代表作《____________》是“生活的百科全书”。

⑵《未选择的路》的作者________是一位独具风格的________(国)现代诗人。他吟唱着20世纪的音调,又接近于传统诗的诗体;他的诗富于________和________,同时又有浓厚的乡土色彩。

6、解释下列诗句加粗词的意义。

⑴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伫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

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普希金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

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

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7、“一切都是瞬息”中的“瞬息”能否用“一会儿”来代替,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从全诗中找出两组反义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从全诗中找出一组同义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对末节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末节诗是诗人笑对苦难和忧郁的心声,劝说的口吻里,充满了关爱的情感。

b、“未来”写出了期待的美好,“现在”点示暂时的忧郁,“过去”意味着亲切的回忆。

c、“永远”写出人们憧憬美好未来的天长日久,“瞬息”写出再大的“忧郁”不过是过往云烟。

d、这首诗应用豪迈铿锵的语气读出诗人所抒发的真诚的情感。

11、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前一段就像一位温厚的长者在低声嘱咐自己心爱的孩子,也像一位坦诚热情的成年人在勉励自己的忘年交的小朋友,不要被生活中暂时的不快所扰,不快的阴影终会消逝。

b、诗人并不满足于简单地告诫别人,因此,在第二段作了进一步分析,“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一句意蕴无穷。

d、这首诗言简意赅,清新流畅。热烈深沉,富有人生哲理;人生犹如四季,寂寥冬月当前,我们必须振作。

d、这首小诗是诗人为邻居小女孩的纪念册题的,是诗人对心爱的孩子的叮咛和嘱托,与诗人的自身处境无关。

11、对《未选择的路》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仅描绘选择,而不说面临的选择内容是什么,使此诗具有了内涵的开放性。

b、这首诗具有象征意味,读后让人深思。

c、“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是诗人对自己年轻时错误选择的悔恨。

d、“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说明选择其中一种意味着对另一种的放弃,选择时应当慎之又慎。

【参考答案】

1、d

2、b

3、b

4、c

5、⑴普希金俄文学语言《叶甫盖尼·奥涅金》

⑵弗罗斯特美象征哲理

6、⑴形容长时间的站立。

⑵一定要。

7、“瞬息”比“一会儿”时间更短,诗人的乐观就此体现了出来。提示:从时间长短上看,诗人把再大的忧郁当成是过往云烟,体现诗人的乐观。

8、快乐──悲伤;永远──瞬息。

9、悲伤──忧伤

10、d

11、d

12、c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