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秘帮教案设计内容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则教案设计(推荐12篇)

2023-04-03 19:36:01教案设计

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则教案设计(推荐12篇)

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则教案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①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③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课前准备

①搜集孔子及其《论语》的有关资料。

②预习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②朗读、背诵课文。

③研读前五段内容。

○教学设计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板书课题。

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朗读课文

①范读

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②全班齐读

感知课文内容。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③正音、正字

理解课文内容

①理解重点词语

a.教师导学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学习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

b.自主、合作、探究

先仔细读几遍,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懂,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理解词义,根据词义理解句子。

教师要求学生,自己理解了的,讲给同学、老师听听。不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实在不懂,请教老师。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学生能讲清的,教师再度明确。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重点掌握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包括全文中的重点词语):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见贤思齐焉。◆士不可以不弘毅。◆死而后已。◆知松柏之后凋也。◆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导学:

关于课文翻译,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给学生讲解有关信、达、雅及直译、意译等常识,但要讲得浅显易懂。指导学生逐句翻译前五段。

学生较为难以理解,须重点讲解的句子:

a.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b.吾日三省吾身c.传不习乎?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巳诲女知之乎!

朗读、背诵

反复朗读,直到成诵。

作业

① 背诵课文。②抄写、识记字词。③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研读后五段内容。

②理解全文的思想意义

③概括成语、格言,积累语言。

○教学设计

检查作业

①背诵课文。 ②考查句子的翻译及其重点词语的解释。

理解后五段内容

按第一课时要求,逐句翻译剩余各段。

教师须重点讲解的:①见贤思齐焉。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③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④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概括思想内容

指导学生将课文有关内容归纳到如下几点:

①学习方法 ②学习态度 ③思想修养

归纳成语、格言

提示: 温故知新 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师 见贤思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学习体验

①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谈谈感想。

②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③“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④透过表面文字,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义。试着模仿这种写法,也写几句。

教师小结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

② 搜集《论语》中有关做人道理的简短的语录四条,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

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则教案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①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③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课前准备

①搜集孔子及其《论语》的有关资料。

②预习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②朗读、背诵课文。

③研读前五段内容。

○教学设计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板书课题。

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朗读课文

①范读

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②全班齐读

感知课文内容。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③正音、正字

理解课文内容

①理解重点词语

a.教师导学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学习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

b.自主、合作、探究

先仔细读几遍,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懂,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理解词义,根据词义理解句子。

教师要求学生,自己理解了的,讲给同学、老师听听。不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实在不懂,请教老师。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学生能讲清的,教师再度明确。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重点掌握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包括全文中的重点词语):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见贤思齐焉。◆士不可以不弘毅。◆死而后已。◆知松柏之后凋也。◆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导学:

关于课文翻译,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给学生讲解有关信、达、雅及直译、意译等常识,但要讲得浅显易懂。指导学生逐句翻译前五段。

学生较为难以理解,须重点讲解的句子:

a.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b.吾日三省吾身c.传不习乎?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巳诲女知之乎!

朗读、背诵

反复朗读,直到成诵。

作业

① 背诵课文。②抄写、识记字词。③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研读后五段内容。

②理解全文的思想意义

③概括成语、格言,积累语言。

○教学设计

检查作业

①背诵课文。 ②考查句子的翻译及其重点词语的解释。

理解后五段内容

按第一课时要求,逐句翻译剩余各段。

教师须重点讲解的:①见贤思齐焉。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③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④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概括思想内容

指导学生将课文有关内容归纳到如下几点:

①学习方法 ②学习态度 ③思想修养

归纳成语、格言

提示: 温故知新 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师 见贤思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学习体验

①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谈谈感想。

②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③“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④透过表面文字,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义。试着模仿这种写法,也写几句。

教师小结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

② 搜集《论语》中有关做人道理的简短的语录四条,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

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则教案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孔子及《论语》。

2、掌握重点词句,理解十则语录的意思并诵。

〖教学设想〗

这是学生第一次学文言文,兴趣非常重要,要让学生对文言文不产生畏惧感,这一节课很关键,所以,这节课尽量不在具体的字词上纠缠,只让学生在了解大意的基础上背诵则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介绍孔子、《论语》及语录体

二、朗读

三、理解文意

采用读读讲讲的方式,即每一则语录让学生掌握重点词语,然后理解大致意思,朗读背诵。然后进行集中的字词训练和朗读背诵。

1、“时”“说”“乐”“愠”“君子”

2、“温故而知新”的含义。

3、“罔”“殆”的意义;

4、“诲”“女”“知”的意思

5、“谓”“耻”“是以”

6、“识”“厌”

7、“三”“从”“善者”

8、“好”“乐”

9、“川”“斯”

10、“尝”“以”

三、课堂练习

要求学生关上课本,进行练习。

1、见课后练习一、三,使用课件。

2、补充:写一段话,用上下面给出的短语中的三个以上

A、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B、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C、温故而知新

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E、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F、敏而好学

G、不耻下问

H、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I、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J、默而识之

K、学而不厌

L、诲人不倦

M、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N、逝者如斯夫。

四、背诵

五、板书设计

《论语》: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一、要有好的学习态度

敏而好学——好学

不耻下问——肯问,善问

学而不厌——不满足,不骄傲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谦虚诚实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学习为乐

二、要有好的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按时复习

温故而知新——总结复习,发现新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

默而识之——不断积累

以思,无益,不如学——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三、要珍惜时间——逝者如斯夫

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则教案设计 篇4

教学反思要抓住主要矛盾,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论语》教学反思,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论语》教学反思

本学期的课程以《先秦诸子散文》为主,《先秦诸子散文》的内容编排又以儒、墨、道、法四家思想为主,对儒家思想的学习当属《论语》最为重要。

上学期末,我们文科三人组便开始研读《论语》选文,感慨于孔子思想的智慧、博大,又基于当前社会对传统文化的淡漠,以及“国学热”的兴起,我们决定在下学期的教学中,以学习儒家思想为主,将《先秦诸子散文》中13篇儒家选文列入教学计划,其中《论语》七篇、《孟子》六篇,而墨、道、法三家的选文也略有涉及。

在新学期的教学中,如何引导、启发学生深入挖掘《论语》中孔子思想的时代意义是我们一直探讨的问题。这七篇文章中分别涉及了孔子在从政、为人、处世、处事、教学等不同方面的思想,选文均是《论语》中的精华,且言简意赅,意味深长。学生在疏通文意方面有一定难度,在理解文本内容、挖掘思想价值方面更是对学生提出了新要求。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一直处于探索的初级阶段,课堂效果也未达到理想中“探究文本、挖掘内涵”的程度。伴随着新学期的教学改革,课堂进入了学生“发问、提问、释疑、质疑”的新阶段,课堂上学生畅所欲言、有问有答的表现,很大程度上推进了《论语》的教学工作。

经过七节课的打磨、交流,学生的思考方式、思考方向在朝着我们引导的方向在转变。学习的方向逐渐从探究字词翻译转向探究文本大意、思想内容以及联系当下的现实意义。难能可贵的是我们当下的课堂侧重的是对《论语》思想的解读,文言字词积累放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及合作探究中完成,若在这两个环节还有解决不掉的疑难字词,这则是妨碍学生理解文本的重点字词,则可以放到“展”环节展示,以待其他同学解答,对有些字词我们甚至大胆放过,不去过分探究。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的《论语》选文,所有的译文及关键字的释义都在教材的课下注释有所标注,因而不必字字落实地去翻译,否则会让自己陷入简单重复教材的境地。反思自己之前的古文讲解,过多的解释字词,解读文本思想成为了课堂的鸡肋,可有可无,或匆匆略过,点到为止,使语文课成为了功利化的得分场,而失去了学习语文、品味经典的意义。

学生对文本分析越来越深入,提出的问题也越来越有探讨的价值,促使我们在备课时更为充分。为了能用精妙的语言点拨学生于困顿中,我只能使自己的语言更精炼、更深刻。我深深体会到了要想给学生一滴水,自己便应有一桶水的意味。比如学生问道“克己复礼”的“礼”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礼”,那“礼”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呢?孔子谈到“仁”,又谈到“礼”,那“仁”与“礼”的具体关系是什么呢?诸如此类的问题,需要的不仅是应变的能力,更是对自身文化积累的考验与挑战。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当是孔子,而《论语》又是孔子思想的重要载体,是圣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孔子是中华文化的第一代表,是无人能取而代之的"万世之表"。然20世纪的中国,文化激进主义流行,“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响彻云霄,孔子成了封建文化的代表,“文革”批林批孔,孔子进一步成为了保守、倒退、反动、复辟的总代表,是千古的罪人,传统文化也逐步处于革灭殆尽之际。不可否认的是,改革开放以来,读《论语》的人越来越少,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并将之奉为生活准则与信念的人更是少之又少,文化传统在中国社会出现了一个断层。因而,当《论语》出现在高中课堂时,在师生传统文化根基都极其浅薄的情况下,师生能否重新重视学习《论语》的意义,并努力完善自身的传统文化积淀,这是时代的要求,是文化的呼唤,是极其必要的。

在社会深刻转型,各类思潮泛起,利益多元交织的今天,新一代的青年已经能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传统文化的观点,他们能够取其精华,修身践礼。国学文化不应成为政治的工具,而应以其自身的文化内涵去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人。

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则教案设计 篇5

一. 教学内容:

《论语》六则

二. 教学目标

1. 结合书下注解理解文章内容

2. 联系实际,用来指导自己的言行

三. 教学重、难点

1. 在反复诵读中作独立思考,联系本人的实际,以加深体会。

2. 学习精美的表达。

四. 知识分析

(一)孔子简介:

这里只从《史记•孔子世家》中摘录几条:(1)孔子“生而首上圩顶(四边高,中低),因名曰丘,字仲尼,姓孔氏”。(2)“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仓库管理员),料量平。”(3)“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4)“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效法)之,由中都宰为司空,由司空为大司寇。”(5)“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孔子之去鲁凡十四岁而反乎鲁”。(6)“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7)“乃因史记作《春秋》”“《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8)“孔子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三年心丧毕,相诀而志,则哭,各复尽哀;或复留。唯子贡庐于冢上,凡六年,然后去。”

(二)《论语》简介:《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若干弟子的言行的书,由若干篇章组成,前后两章之间不一定有关联。

(三)课文分析:

1.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讲解:《论语》记孔子门人一般称子,如对仲由称“子路”,对端木赐称“子贡”,对曾参独称“子”,因为此书是孔子二传或三传弟子所记,他们曾受业于曾参。“三省”,多次反省。文言文中,“三”“九”诸字皆有“多”义,不是确数。下述三事,这是巧合。朱熹认为,重在为学,“传”指受之于师,“习”则熟之于己,而“忠”“信”为“传习”之本。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

2.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讲解:关于这段话的背景,《荀子•子道》中有记载:子路盛服见孔子,孔子批评了他;子路于是改服而入,但颜色依旧充盈。孔子又对他说:“……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言要则知,行至则仁。既知且仁,夫恶有不足矣哉!”据此,最后的“知”字当破读,通“智”。孔子说这番话的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用现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

3.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讲解:也是讲学习态度的,意思是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老子也说过类似的话:“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也有借鉴的意思。

4.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讲解:“士”,在《论语》中大约出现十五次,大多指有抱负或有特殊社会地位的人。“弘”,胸怀宽广;“毅”,意志坚强。胸怀宽广,才能接受重任;意志坚强,才能长期坚持奋斗。“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曾子说这番话的目的是,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

5.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讲解:这是借松柏之后凋比喻社会现象。何晏集解:“大寒之岁,众木皆死,然后知松柏小凋伤;平岁,众木亦有不死者,故须岁寒而后别之。喻凡人处治世,亦能自修整,与君子同;在浊世,然后知君子之正不苟容。”朱熹引范氏曰:“小人之在治世,或与君子无异,惟临利害,遇事变,然后君子之所守可见也。”二说大同小异。

6.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讲解:曾子曾说过:“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和“恕”正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积极的一面;“恕”的要求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消极的一面。孔子关于“仁”说过许多话,细分析起来,都跟这两点有关,例如“修己以安人”,“修己”也就是“恕”,“安人”就是“忠”。由于子贡问的是“可以终身行之”的“一言”(实即问“道”),所以孔子拿“恕”来回答他。

【典型例题】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论语()不亦说乎()不愠()

三省() 罔()殆()

2. 填空:

《论语》是记录的一部书。是家经典著作之一。孔子,_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

3. 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

(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三省:)

(3)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

(4)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新:)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殆:)

(6)不知①为不知②,是知③也(知③:)

(7)见贤思齐焉(齐:)

(8)士不可以不弘毅(弘毅:)

4. 翻译下列句子:

(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

(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3)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4)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5. 所选10章,有三个方面的内容:(1)关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2)关于思想品德修养;(3)关于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的概念。请分别就三个方面各举一则。

第一方面:

第二方面:

第三方面:

6. 试将本文中的成语举出三例,并加以解释。

7. 宋开国丞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目的?

8. 在关于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方面,你还积累了哪些名言警句,请举出两例。

9.“而”的用法有:表并列、表转折、表承接,请解释下列句子中“而”的意思: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4)温故而知新()

(5)学而不思则罔()

(6)择其善者而从之()

10.《论语》十则告诉我们,学习必须。

11. 第一则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即、、。

12. 曾子经常反思的一些事是什么?

13.“温故”和“知新”是不是两件并列的事?该如何理解?

14. 课文中强调学习与思考必须结合起来的一则是。

1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一则是为了告诫弟子。

16. 老子曾说过:“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这里有借鉴的意思)。”用课文中的话说就是。

17.“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是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什么社会现象?

18. 翻译下列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9.“士不可以不弘毅”的原因是。(用原文句子填写)

20. 第八则中“重”和“远”分别表现在哪些地方?

21. 揭示儒家所倡导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的句子是。

22. 下列句子中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又要编杂志,又要跑发行,老李整天忙得不亦乐乎。

b. 王明的几次考试成绩都不理想,老师指出他基础不牢固,教导他学习应该常温故知新。

c. 骄傲自满是求知的大敌,学而不厌才是学习的正确态度。

d. 武斌同学学习成绩一直遥遥领先,这归功于他经常向老师和同学请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勤奋好学。

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则教案设计 篇6

一、 教学目的:

1. 体会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2. 了解古代语录体散文的特点。

3. 诵读欣赏。

二、 教学重点难点:

1. 掌握基本字词的含义

2. 理解其中蕴涵的思想内容。

三、 课前准备:

1. 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古人谈学习的成语、明言警句,课上交流。

2. 准备本课的朗读磁带,收录机。

3. 《论语》、孔子等有关文化常识。

四、 教学时数:一课时。

五、 学法指导:指导朗读,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含义。背诵、积累,要求熟读成诵,正确默写,并能灵活运用。

六、 教学过程:

(一)、导入: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古人谈学习的成语、明言警句,抓住其中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知新”“不耻下问”“举一反三”等成语引入《论语》。

(二)、教师简介《论语》、孔子等有关文化常识,播放朗读磁带,指导学生自读课文,并要求学生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

(三)、诵读欣赏。

1. 学生齐读。

2. 教师针对齐读中存在的问题一一指正;范读;领读。

3. 听朗读磁带,自读两遍;齐背一遍。

4. 教师指导美读,指名学生朗读。

(四)、指名学生翻译,教师适当点拨,扼要分析,最后归纳总结。

(五)、巩固。进行背诵默写比赛。

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则教案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孔子及《论语》

2、掌握重点词句,理解十则语录的意思并诵。

〖教学设想〗

这是学生第一次学文言文,兴趣非常重要,要让学生对文言文不产生畏惧感,这一节课很关键,所以,这节课尽量不在具体的字词上纠缠,只让学生在了解大意的基础上背诵则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介绍孔子、《论语》及语录体

二、朗读

三、理解文意

采用读读讲讲的方式,即每一则语录让学生掌握重点词语,然后理解大致意思,朗读背诵。然后进行集中的字词训练和朗读背诵。

1、“时”“说”“乐”“愠”“君子”

2、“温故而知新”的含义。

3、“罔”“殆”的意义;

4、“诲”“女”“知”的意思

5、“谓”“耻”“是以”

6、“识”“厌”

7、“三”“从”“善者”

8、“好”“乐”

9、“川”“斯”

10、“尝”“以”

三、课堂练习

要求学生关上课本,进行练习。

1、见课后练习一、三,使用课件。

2、补充:写一段话,用上下面给出的短语中的三个以上

A、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B、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C、温故而知新

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E、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F、敏而好学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第一册(修订本)教学设计

G、不耻下问

H、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I、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J、默而识之

K、学而不厌

L、诲人不倦

M、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N、逝者如斯夫。

四、背诵

五、板书设计

《论语》: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一、要有好的学习态度

敏而好学——好学

不耻下问——肯问,善问

学而不厌——不满足,不骄傲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谦虚诚实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学习为乐

二、要有好的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按时复习

温故而知新——总结复习,发现新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

默而识之——不断积累

以思,无益,不如学——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三、要珍惜时间——逝者如斯夫

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则教案设计 篇8

课文题解

《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一篇包括若干章,一章记一件

事或几句话。《论语》的内容涉及哲学、政治、教育、文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

理,是研究儒家学派的重要著作。从记录的称呼和口气上看,《论语》大概是孔

门弟子和再传弟子根据自己的记忆或耳闻的传说写下来的。课文选的两章是《论

语》中最为著名的篇章,各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态度。两篇

均为对话体议论文。

课文简析

《季氏将伐颛臾》一章,记载的是孔子与弟子冉有和季路的一段对话,而主

要是孔子与冉有的对话。对话中,冉有的观点表达得比较委婉,孔子的观点却颇

为鲜明,情绪上也显得慷慨激昂。开头举出理由,说明季氏不应该伐颛臾;接着

引用古语,运用比喻,有力地批驳了冉有的托辞;最后进一步讲明利害,申述理

由,表明自己反对“动干戈于邦内”的错误行为。全文层次会明,有说服力。这

篇文章中的有些警句,至今还被广泛引用。

《荷丈人》一章记载了子路追随孔子周游天下时见到荷丈人的一段地话,

写得非常生动、传神。

荷丈人是乱世中的隐者,他对孔子周游列国,不从事生产表示不满,并提出

尖锐的批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子路则为孔子辩护,认为孔

子从事政治活动是对人君应尽的责任。尽管知道这种政治主张不能实现,却也不

肯洁身自好而放弃责任。孔子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态度,比起隐士来是

积极的。

特点提示

1.孔子从三个方面分析季氏攻打颛臾是错误的:一是颛臾是先王封国,不

可攻打;二是颛臾是在鲁国境内,不必攻打;三是季氏为鲁国臣子,没资格攻打。

因此,孔子认为,作为季氏家臣的冉有和季路,应拼死进谏。如果季氏实在不能

采纳他们的意见,那就应该辞去职务,不应该继续做官领取俸禄,以致同流合污。

2.文章结尾一句“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表现了

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政治见地,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季氏发兵讨伐颛臾是“醉翁

之意不在酒”,是一种试探性的武力示威,其真正目的是要削弱鲁君的实力,最

终达到篡夺鲁国的政治。孙子以他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深刻的政治眼光一语破了季

氏的阴谋,同时也有力地批驳了冉有的论点。

3.《荷丈人》一章中,子路曰:“人仕无义……”这一段话是子路回来后

所发的一通君臣大义的议论,实际上反映的是孔子的政治态度。孔子认为连长幼

之间的礼节都不可废除,君臣之间的大义怎么可以废除呢?而荷丈人为了在乱世

之中保持自己的洁白之身,却忘记了君臣间的大伦,是错误的。所以,孔子这种

“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态度,比起隐士来是积极的。

问题思考

1.在《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抱着怎样的观点?

2.荷丈人对子路所说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应如何认识?

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则教案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词句,积累、理解“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等成语。

2、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

3、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积累重点文言词句,评点《论语》八则内容。

教学难点:

深层理解《论语》八则内蕴,学以致用。

宋代宰相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是儒家的经典。同时作为“先哲智慧”单元的第一篇文章,学好本文对激发学生诵读“经典”,自觉增加文化积淀,充实文化底蕴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本课以交流学习格言与谚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采用读读讲讲的方式,让学生掌握重点词语,朗读背诵,领悟内蕴。最后力求体现“学以致用”,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通过举例深入理解,从而领略先哲穿越时空的智慧。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老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

一、导入新课

1、请同学自由发言,交流以往积累的有关学习的格言与谚语。

2、交流查阅的孔子及其

二、《论语》的资料。

1、 交流有关学习的格言与谚语。

2、 交流资料调动学生的积累和学习情绪,导入本课孔子关于学习的论述。

三、反复诵读

初步感悟

1、“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激励学生先熟读成诵。

2、“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点拨相结合落实重点词义。( 时、习、说、乐、知、愠、君子、知、是、知、知、好、乐、三、从、善者、温故、知、可以、岁寒、然、凋、达、尝、寝、益)

3、诵读、同桌互背,小组竞赛的方式熟读成诵。

4、借助工具书,采用小组互难的形式,落实词义。通过诵读、同桌互背、小组竞赛、小组互难等形式让学生沉浸文本。

师生共析

四、理解领悟

1、“熟读精思。”思考《论语》八则你所领悟的“先哲的智慧”,交流阅读心得,教师适时点拨,归纳。

2、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具体举例,阐述语录所含的道理。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第一则:不断学习,方能牢固,远道而来,切磋促进,自求长进,不怨他人。

第二则:老实谦虚,事实求是。

第三则:以学为乐,方学大成。

第四则:虚心求教,取长补短。

第五则:常复旧课,领悟新知。

第六则:处于浊世,保持节操。

第七则:欲速不达,循序渐进。

第八则;学胜于思,行胜于想。

3、通过具体举例,深入理解语录所阐述的内蕴。本部分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通过师生共同探讨来理解。教师不必强求学生的回答完美,重在有所“悟”。

通过举例,使本文的学习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相结合,力求内化,学以致用。

五、总结归纳

力求内化

1、课文中出现的成语

2、小结“而”的用法

(1)顺接(表修饰、并列、顺承)

(2)转接

3、不亦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温故知新;岁寒松柏;欲速不达

4、学而时习(顺接)

人不知而不愠(转接)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顺接)

温故而知新(顺接)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顺接)及时小结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梳理,归结的学习方法的掌握。

六、巩固拓展

1、 背诵全文。

2、 搜集关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的名言警句。

3、背诵积累。

4、搜集,交流。

注重积累,拓展阅读,引导学生自读、自悟。

思路点拨:

1、本文的几则语录大多关于学习的,可先抓住第三则“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探讨“知之”“好之”“乐之”的关系,然后引导学生以“好学、乐学”的态度来学习其他几则语录中蕴涵的道理。

2、针对学习基础比较好的班级,针对本文《论语》八则的资料查阅的渠道较广。可以“学生分组预习”——“学生交流预习”——“教师适时点拨”——“师生共同小结”的形式引导学习此文。重在开发网络等学习资源,重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八则《论语》的简析和重点

第一则:

这一则阐述了学习的方法、情趣和态度。

三句话分别侧重上述三个方面。“学”是认识,“习”是巩固,二者统一起来,学习方法对头,就能牢固地掌握知识,这是一件“乐”事;在学习中,有志同道合的人,互相切磋,共同提高,这样的情趣实在令人愉快;别人不了解自己,并不因此恼恨,影响工作和学习,这是君子的为人之道,也是令人愉快的。三句话在表达中均采用了反问句式,既加强了语言的气势,也增强了预期的感染力。

第二则:

这一则阐述了学习的态度。

探求学问或了解事物,应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孔子的弟子子路有不懂装懂的毛病,所以孔子这样教导他。不少人也常犯子路的错误,应引以为戒。实事求是,既是学习的态度,更是做人的道德。

第三则:

这一则阐述了学习的三个层次:知之、好之、乐之。

这三个层次,实质上也是学习的三种境界,它由低到高,表明人们对学习有认识程度的区别,因而对学习的要求当然也会有所不同。“乐之”是学习的层次,它建立在“知之”和“好之”的基础之上,对每个求学的人来说,一定要由“知之”、“好之”上升到“乐之”的层次,才算是掌握了学习的精髓。

第四则:

这一则阐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只要虚心上进,随处都可以向别人学习。要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克服自身的短处。只有如此,才能丰富自己的见识,不断进步。在这方面,孔子自己就是人们的一个榜样。他曾经说过,他的成才有很大成份得益于“敏而求之”。他的弟子子贡也说,孔子没有一定的老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语,被后人频繁地引用,有着鲜活的生命力。

第五则:

这一则阐述学习方法。

“温故”是知识的巩固和积累,“知新”是知识的吸取和接受。孔子认为,已经学得的知识必须常温习、整理,同时又不能忽视学习新知识,这是他一贯主张的学习方法,也体现了他“学而不厌”的思想。

第六则:

这一则阐述为学为人的道理。

这则语录比喻只有在艰苦的环境里才能看出一个人的意志品质。学习上是如此,为人更是如此。荀子也说过类似的话: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荀子·大略》

第七则:

这一则阐述求学办事的方法和态度。

孔子的弟子子夏任职之后,为了尽快见效,有急躁的表现,孔子因而对她说了这番话。做事情如此,学习上也是如此。“欲速则不达”这句话充满了辩证法,我们一定要按照规律办事,任何违背规律、急于求成的思想和行为都是行不通的,只会“大事不成”。

第八则:

这一则阐述学习方法,强调躬身实践的重要。

从语录中的“吾尝”两字可以看出,这是孔子自述学习的经验和教训。从具体内容看,孔子实际上是主张学比思更加重要。“学”是“思”的基础;没有“学”,也就无从思索。在“学”的基础上,经过一番思索、消化,才能真正予以吸收。由此可见,孔子十分强调躬身实践的重要。

七、关于《论语》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有二十篇。内容有孔子瘫痪、答弟子文以及弟子间相互讨论他们所听到的孔子言论。它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集中反映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和教育原则,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论语》的“论”是“论撰”的意思,“语”是“言语”,

“论撰”孔子的“言语”,故称《论语》。《论语》是语录体散文,主要是记言,用口语写成,一言一是各成章节,前后不相连属,也无长篇议论,但文字颇为生动,内涵十分丰富。许多句子,用意深远,富含哲理,常为后人所引用,逐步发展成成语、格言,流传至今。南宋朱熹把《论语》、《中庸》、《大学》、《孟子》合为 “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八、关于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 “至圣”。他的思想核心是“仁”。孔子曾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但最终未被采纳。晚年回到鲁国,致力于教育和文化整理。相传弟子有三千,贤者七十余。《诗》、《书》、《礼》、《乐》、《春秋》等典籍均经其整理编订。《左传》、《孟子》、《荀子》等书亦载有孔子学说。两千多年来,孔子对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着深刻而巨大的影响。

练习举隅:

1、 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学而时习( )不亦说乎( ) 人不知而不愠( ) 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 择其善者而从之( ) 温故而知新( )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无尝终日不食( ) 以思,无益( )

2、本课所选各则,有的谈学习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有的谈个人修养,请各举例说明。

3、 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围绕一个中心,任意引用两则语录,用简洁的语言写一段话。

4、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这些出自《论语》的学习的格言,你能用自己的话来阐述吗?你还知道哪些指导我们如何学习的名言? 请写下来,并标明出处。

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则教案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有韵味地诵读文言经典,积累名句,激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2.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自悟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把握选言含义;通过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思考行孝与立德的相关问题,继承孔子提倡的行孝立德、去伪存真、重义轻利、推己及人等君子之道。

教学重点

准确理解选言含义。

教学难点

既能整体感知又能细致思考言论中的思想。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一年前,我们曾有幸结识孔子,体验了学而时习、学而思之的学习境界和谋事而忠、交友而信的人格品性。今天,我们将再次捧读《论语》,继续聆听圣贤的教诲。

二、充分诵读。

1.教师范读。教师有滋有味地朗读课文,以陶醉之情和虔敬之意感染学生。

2.教师领读。教师读一句,学生复读一句,强调字音,强调句读,传达文言语感。

3.学生放声读。教师要求学生争取做到旁若无人,放声读书,读出自己的风格。

4.学生个别朗读。一名男同学和一名女同学分别朗读课文,学生个人展示锻炼,教师了解具体学情。

5.师生齐读。让教室传出抑扬顿挫的琅琅书声。

三、默读初解。

1.给学生十分钟时间,结合工具书和书下注释默读课文前四则。要求学生绝对安静。

2.提醒学生在笔记本上抄录最感兴趣的一则,记下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疑问。

四、讲解交流。

1.学生交流自己最感兴趣的一则,并带领全体同学背诵这一则。

2.学生提出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疑问,教师和其他同学解答。要求学生借助《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清除词句理解障碍。

3.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思考。

(1)前四则谈论了一个共同的话题,是孝道。同样问孝,孔子给孟武伯和子游的回答为何各有不同?

孔子对弟子提问的回答都是有针对性的,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和状态给予不同的引导和教诲,正所谓因材施教。孟武伯是鲁国世家孟孙氏的子弟,其父孟懿子曾按照其祖父的临终嘱托向孔子学礼,但有始无终。所以其父孟懿子在向孔子问孝时,孔子回答的是“无违”,暗指他不应违背父亲的嘱托。孟武伯行事错乱,所以孔子教导他不要让父母因身体疾病之外的事情为他操心。子游为人公正方明,但有些不拘小节,所以孔子教导他要注意表达对父母的恭敬孝顺之心。

(2)“父母在,不远游”,孔子提出这一观点是希望子女如何行孝?这种观点在交通便捷、开放动态的现代社会应如何理解?

孔子提出这一观点是希望子女能够尽量膝下承欢、床前尽孝,把行孝落实在日常的听命侍奉上,关心父母的衣食冷暖,关注父母的健康状况,能及时行孝。

这种观点在交通便捷、开放动态的现代社会依然可行。时代发展、科技进步使远游和迟归的必然联系淡化了,子女即使远游也可日行千里地返回,重要的是游子心中要装着对父母的牵挂和惦念,经常回家,并尽可能多陪伴父母。空巢老人的大量出现,正是因为太多的现代游子以“忙”为由,丢失了为人子女应有的孝心,使“意恐迟迟归”的双亲饱尝孤独寂寞。所以,穿行于现代时空中的男女,仍然应该把“父母在,不远游”记在心间。

(3)守候的意义在于及时行孝,知年的意义则在于用心行孝。身为人子,会因何而喜?因何而惧?

知道父母的年纪,寿高康宁,子女得以成欢膝下,是乃人生喜事,足以摆酒相贺,此为“喜”。但也要念及父母年纪增高,人生苦短,来日不多,时有不测之忧,因此而“惧”,所以身为人子更应珍惜光阴,尽心侍奉。

(4)“百善孝为先”。《论语》中有很多谈及“孝”的篇章,你能再举几例吗?(借助幻灯,指导学生朗读、理解、背诵。)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学而》)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为政》)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为政》)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里仁》)

五、背诵感悟。

1.学生背诵自己最喜欢的一则。

2.全体同学随发言同学齐诵这一则。

六、课后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按照课上摸索的解读方式在课后独立完成对后五则的解读,选择感受最深的一方面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读书笔记,题目自拟。下节课交流。

板书设计:

行孝——唯疾之忧

——敬而养之

——游必有方

——知年喜惧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不动笔墨不读书。相信同学们都已经在读书笔记中写下了你的读书思考,请你选择自己读书笔记中自认为最精彩的部分朗读,可侧重于词句理解方面的收获,也可侧重于思想感悟方面的收获。倾听同学发言时,大家要注意随时吸纳,及时补充自己的不足。

二、学生展示。

1.学生分小组展示。

2.教师及时点评,鼓励学生形成个性理解,并提醒其他学生整理补充。

三、教师补充。

1.视学生展示情况而定。

2.教师参照《教师教学用书》作如下准备:

(1)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孔子说:“花言巧语,伪善的面貌,这种人,仁德是不会多的。”

仁,是爱人。弟子问仁,孔子的回答各异。克己复礼为仁,仁者乐山,仁者不忧,仁者必有勇……都是针对弟子的不同个性和状态加以引导和教诲,使之接近真君子的品性。对仁的解说可以各异,但有一点被孔子反复强调,那就是“巧言令色”之下很难有仁的存在。只敢顺情说好话,不敢说逆耳之言;只敢显和颜悦色,不敢显真实怒容。花言巧语、面貌伪善,这是生命的病态和假象,严重影响人与人之间的相知相爱。首先看到仁的反面,坚决地与之划清界限,才能顺畅地走向仁的中心。

(2)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做伙伴。”

在追求仁德的道路上会很多困难,包括他人的误解和自己的孤独。当你远离巧言令色的人时,容易产生“举世皆浊我独清”的无奈,此时要坚定地自我激励:志同道合者并不遥远。有德者立于世,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自然会有朋自远方来;更何况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样,不论能否欢聚畅谈,有德者都不愁没有精神知己相伴。

(3)孔子所说的“义”和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有何异同?

孔子所说的“义”和我们现在所说的“义”都是指公正合宜的道理和举动,“见义勇为”“义不容辞”“义务劳动”中的“义”都是这个含义。但是,因为“舍生取义”“大义凛然”“大义灭亲”“共产主义”等价值观的渗透和影响,人们心中的“义”有约定俗成地缩小为“大义”的倾向,即重要的原则,如“民族大义”等。

(4)如何理解孔子所说的“恕”的深刻含义?

曾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可见在孔子的思想中,恕很重要。什么是恕?孔子的定义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讲,我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别人也不要把他的想法强加给我。恕很不容易做到。子贡说,“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孔子说,“赐也,非尔所及也”。恕是将心比心,古人拆字为解,“如心为恕”。我们要注意的是,孔子所谓恕,与现在的宽恕不同。今语宽恕,强调的是宽,从宽引申为原谅。孔子谈的恕,含有对等原则。

(5)君子原指有官位者或权贵子弟。《论语》中提到的君子是儒家的人格典型,指有理想、有原则、不断进德修业、追求至圣境界的人。如果立志做一位21世纪的君子,应继承什么?还应有哪些发展?

如果立志做一位21世纪的君子,应继承孔子提倡的行孝立德、去伪存真、重义轻利、推己及人等君子之道,踏踏实实做事,堂堂正正为人。除此而外,还应赋予君子以时代的新内涵,如应有强烈的家庭责任感、民族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积极面对人生的磨难和挑战,善于接纳新鲜事物和理念,在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把握机会、显现才能,但也要懂得纳悦自己。

(6)《论语》中还有哪些关于“君子”的论述?(借助幻灯,指导学生朗读、理解、背诵。)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学而》)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子曰:君子不器。(《为政》)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为政》)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八佾》)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里仁》)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里仁》)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颜渊》)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颜渊》)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子路》)

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宪问》)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宪问》)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宪问》)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卫灵公》)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卫灵公》)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卫灵公》)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卫灵公》)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卫灵公》)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卫灵公》)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季氏》)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季氏》)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季氏》)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阳货》)

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阳货》)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阳货》)

四、诵读感悟。

1.学生放声朗读后五则。

2.学生分别背诵后五则。

3.全体背诵后五则。

五、课后作业 。

1.默写课文后五则。

2.以小组为单位,坚持研读《论语》,并搜集最新的有关《论语》的热评。读书课上交流。

板书设计:

立德——仁:“巧言令色,鲜矣仁。”

——德:“德不孤,必有邻。”

——义:“君子喻于义”“君子坦荡荡”。

——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则教案设计 篇11

津沽高中田克君

教学目标:1、了解孔子及《论语》

2、掌握重点词句,理解十则语录的意思并背诵。

3、学习正确的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初步掌握古代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掌握实词意义。

教学课时:2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以宋代宰相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引入《论语》(语录体散文,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和介绍孔子(配合出示孔子及“三孔”图片。)

二、正字音,朗读

论语说愠罔殆诲人不倦女识哉

三、理解文意(采用读读讲讲的方式,即每一则语录让学生掌握重点词语,然后理解大致意思,朗读背诵。然后进行集中的字词训练和朗读背诵。)

第一则:掌握“时”(按时)“说”(通“悦”,愉快)“乐”(快乐)“知”(了解)“愠”(怨恨)“君子”(有道德修养的人)

——讲学习方法与态度和个人修养,不断学习,方能牢固,远道而来,切磋促进,自求长进,不怨他人。

第二则:掌握“温故(温习旧知识)而知(领悟)新”和“可以”(可以凭)的含义。

讲学习方法:常复旧课,领悟新知。

第三则:掌握“罔”(迷惑而无所得)“殆”(疲倦而无所得)的意义;

——讲学习方法:学思结合,方有所得

第四则:掌握“诲”(教导)“女”(通“汝”,你)“知”(明白,懂得)“是”(这)的意思。

——讲学习态度:要老实谦虚,不要不懂装懂。

第五则:掌握“谓”(称)“耻”(以为耻)“是以”(因此)

——讲学习态度,要勤奋好学,谦虚好问。

四讨论: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讨论从中受到什么教育或启示?

五作业:朗读并背诵。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背诵

二分析

第六则:掌握“识”(记)“厌”(满足)“倦”(疲倦)

——讲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默记成育,积累知识,好学不止,热情教导。

第七则:掌握“三”(虚数,几个)“从”(顺从,学习)“善者”(好的方面,优点)

——讲学习方法:要虚心求教,取长补短。

第八则:掌握“知”(懂得)“好”(喜欢,爱好)“乐”(以之为乐)

——讲学习态度:唯会寻学习乐趣,方能学大成。

第九则:掌握“川”(河流)“斯”(这)

——讲学习态度:一寸光阴一寸金,要珍惜时间,勤学不辍。

第十则:掌握“尝”(曾经)“寝”(睡觉)“以”(用来)“益”(好处)

——讲学习方法:要学思结合,亲身实践胜于空想,意同第三则

三小结“而”的用法

——1、顺接(表修饰、表并列、表顺承);2转接

四总结有哪些是讲学习方法,哪些是讲学习态度的?

——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思无益,不如学也.

五讨论:哪则《论语》令你的受益最大?你觉得怎样才能真正学到知识?你还知道哪些指导我们如何学习的名言?

六小结本课成语。

——不亦乐乎,温故知新,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善而从,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七练习

1见课后练习一、三,使用课件。

2写一段话,用上下面给出的短语中的三个以上

A、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B、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C、温故而知新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E、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F、敏而好学G、不耻下问H、默而识之I、学而不厌J、诲人不倦

K、三人行,必有我师焉L、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M、逝者如斯夫。

O、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八、背诵

九总结古文翻译方法。

翻译原则:1“信”(忠实于原文,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不随意增减

2“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不走样。)

3“雅”(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和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

翻译方法:1留(专有名词,人名等照译。)

2补(补出省略成分,如主语,宾语)

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

4换(把古词换成现代词)

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

6选(根据上下文,选用恰当的词义)

7译(译出实词、虚词、活用的词帮通假字)

8固(固定格式的固定译法)

9意译(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用意译)

十、板书

论语

一、要有好的学习态度

敏而好学——好学

不耻下问——肯问,善问

学而不厌——不满足,不骄傲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谦虚诚实勤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谦虚老实,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学习为乐

二、要有好的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按时复习

温故而知新——总结复习,发现新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

默而识之——不断积累

以思,无益,不如学——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三、要珍惜时间——逝者如斯夫

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则教案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进一步品读《论语》,积累其中的经典语句,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2.在教师的指导下,采取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式,注重学生的个人感悟,力求达到对所选内容的个性化解读,达到用经典文化有效指导思想、生活的目的。

3.汲取精华思想,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每一则选言的含义。

教学难点:

能深入理解每一则选言所传达的思想。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最近,你随意地走入哪一家书店都会看到这样的书籍:《于丹〈论语〉心得》《人味孔子》《孔子传》《论语新解》《学而时习之》《丧家狗——我读〈论语〉》等等,显而易见,在我们的生活中已掀起了一股学习《论语》,走近孔子的热潮,面对这股热潮,你有哪些思考呢?(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如:时代呼唤着君子;经典文化必须传承;学习《论语》,增长智慧等。)孔子是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中承前启后的第一人,也是对中国历史文化及民族精神的形成影响的文化巨人,他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条大河,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江河的源头之一。而《论语》里边更多的内容已经成为我们判断是非的标准,或者早已化作千年不易的做人与行动的准则,或者已经成为学习、处世与生活的智慧。其实孔子离我们很近,《论语》和我们息息相关。今天,我们就再来品读《论语》选言。

二、充分诵读。

1、教师范读。(教师的朗读要起到示范的作用,感情充沛,让学生领悟文言篇章的诵读技巧。)

2、学生自由朗读。(学生的自由朗读,除读准字音外,也要把握好语速、节奏。)

3、以小组为单位比赛诵读。

4、学生个人朗读。

5、男女生分别读其中的几则,如第一、三、五、七、九由男生来读,其余由女生来读。

6、全体齐读。

三、结合书下注释以及工具书着重理解前四则的内容。

1、要求学生在理解前四则内容时及时记下自己的感悟。

2、要求学生及时标注在阅读过程中的困惑之处,提醒自己在交流时重点记忆。

四、精讲前四则的内容。

1、在阅读前四则之后,你是否发现了这四则的共同之处?

这四则所谈论的都是孝道。

2、在这四则中,你对哪一则的感触最深?谈谈你的理解。

第一则:子女的成长无时无刻不牵动着父母的心,心情高兴与否,吃饱穿暖与否,事业通达与否,与人交往顺利与否等等。面对父母的担忧,为人子女,能做到的就是减少父母的忧虑,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因为很多事情凭借个人的努力,是可以让父母少担忧,少操心的,也许只有身体的疾病,是个人的力量所改变不了的,所以这一则实际上是在提醒我们为人子女要想行孝就要谨慎持身,这样就可以让父母放心、安心,少挂心。

第二则:世人对尽孝的理解是肤浅的,认为只要是养父母终天年就是孝道,牲畜也有人养,怎么能依据是否有所养就是孝道呢?“不敬”,即不发自内心地孝敬父母,就不是真正的孝道。在我们今天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人都为了更好地生存而疲于奔命,物质生活是很富有,孝敬父母的方式也越来越倾向于公式化,给老人足够的零花钱,给老人舒适的住房,给老人电脑、电视、电话、音响来排遣寂寞,根本不知道老人内心真正的需要,这怎么能算做是孝敬呢?不能想老人之所想,急老人之所急,不能发自内心地对老人怀有敬重、敬畏之心,这又怎么是孝呢?

1、那么在我们今天生活的这个时代,应该如何去做才是真正的行孝呢?

能给予老人心灵上的安慰,使老人在精神上不寂寞,不孤独。能从尊重的角度出发去对待老人。

第三则:父母在,为人子女尽量不远行,一方面,子女的远行会让父母牵肠挂肚,寝食难安,另一方面,父母年事已高,当有些事始料未及时,让子女空留遗憾。如果必须远行,那么一定要告之父母你的行踪,及时让父母知道你的情况,以免父母担忧。

2、在我们今天所生活的这个时代,远离父母,生活在异地他乡的情况比比皆是,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做才是行孝呢?

及时给父母打电话向父母报平安,常回家看看,及时知晓父母的近况。

第四则:父母的年龄不可以不知晓,知道父母的年龄常怀着这样的心情,喜悦和恐惧。喜悦则是因为父母还很健康,很长寿,恐惧的是父母已经高龄,生命已经衰竭,即将走到生命的尽头,所以内心非常恐惧。

3、知晓父母年龄的意义是什么?

知道父母的年龄意义在于提醒自己应该及时行孝,尽心行孝。

《论语》第一章即谈到:“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请谈谈你对“本”的理解。

行孝是为人的根本,孝心即仁心,一个人如果以私心去对待父母对待家庭,怎么可能期待他以爱心、忠诚和责任感去对待他人和国家呢?所以孝是根本,只有“务本”,才可以生道。

五、背诵。

课后作业:

积累《论语》中其他与行孝有关的内容。

板书设计:

唯疾之忧

敬而养之

孝为人之本

游必有方

知年喜惧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由学生背诵前四则导入。

二、完成后五则内容的学习。

1、朗读后五则

(1)教师范读。(力求以虔敬之情感染学生)

(2)学生互相读。

(3)读一则背诵一则。

2、将学生分成小组,选择其中的一则进行探讨。各小组指派一名同学做代表,将小组成员的研究成果公布给其他同学。

3、教师根据学生的研究结果给予评价并引导学生做更进一步的思考。

(1)“巧言令色”的人是怎样的一种人?这种人对他人、对社会有什么危害?

“巧言令色”的人是伪善之人,为了达到个人目的不惜去逢迎、献媚、讨好,是小人,这类人的存在会让他周围的人看不清自己,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尤其是那些为政者,听信了花言巧语,就会腐化堕落,危害国家、百姓。

(2)“德不孤”应该如何理解?一“必”字写出了孔子怎样的信念?

“德不孤”是指有德之人,绝对不会被孤立。孔子坚信一个道德高尚,人格伟大的人,他尽管会遭遇到不理解,但只要有恒心、有意志的话,就一定会有志同道合之人陪伴。

(3) “义”与“利”的不同之处是什么?

义,是道义真理之所在。义者,宜也。凡事先问是与不是,对与不对,当与不当,遵循事理,明辨是非,然后再决定做与不做。君子以义为道德自律,不义之物不取,不义之财不获,不义之名不居。义,是天理之所宜;利,是人情之所欲。君子通晓大义,小人只懂得私利。义和礼不同,礼是外部规定,义是内心约束。君子始终把义放在首位来做选择,是出于内心的需求而不是外在的约束,这是很高的道德境界。

(4)君子为什么会“坦荡荡”?小人为什么会“长戚戚”呢?

君子以“义”行天下,乐天知命,俯仰无愧于天地,所以其心坦然。而小人追名逐利,私欲满腹,因此常会处心积虑,又常会患得患失,所以其心忧戚。

(5)应该如何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推己及人,仁爱待人。这句话强调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想问题,多一些理解、包容,少一分苛责,这样很多的问题便会迎刃而解。

三、后五则着重体现的内容是立德,这部分内容与行孝有何关系?

行孝是立德的一部分,也是立德的基础,如果没有根本上的孝道就无法谈及其他。

四、课后作业。

1、积累《论语》中有关君子的内容。

2、阅读李零的《丧家狗——我读〈论语〉》。

板书设计:

通晓大义

君子坦荡荡

仁爱待人

巧言令色

小人长戚戚

利欲熏心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