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推荐13篇)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篇1
一、单元教学目标:
1、能读会写课文中的生字词,养成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的良好习惯。
2、以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了解作品所描写的民俗风情,欣赏文章所描写的优美画面,体会作品的语言风格,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语言。并利用图书资料和网络资源了解更多的民俗风情,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3、开展一次调查家乡民俗文化的综合实践活动,领略当地的民俗风情。
4、懂得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做生活的有心人,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丰富多彩的写作素材。
5、走进图书馆,学习检索书目,检查工具书,根据需要进行摘录,养成做读书卡片的习惯。
二、单元课时安排:共13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
《社戏》3课时
《端午日》1课时
《本命年的回想》1课时
《中秋咏月诗》2课时
写作——从生活中找“米”3课时
综合实践活动——走进图书馆1课时
单元小结(学习反思)1课时
三、单元介绍
本单元的阅读教学
民俗文化源远流长,民俗文化绚丽多姿,民俗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单元所选的三篇阅读教学文章,从不同的侧面向我们展示了异地的民俗风情,有的是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如鲁迅的《社戏》;有的是对湘西端午民俗的介绍,如沈从文的《端午日》;有的是对京郊运河家乡旧时过年习俗的深情回忆,如刘绍堂的《本命年的回想》;文章的作者以其独特的视角,朴实清新的语言,展现了一幅幅别开生面的优美画面。读文如临其境,有在“画中游”之感。读罢这些文章,更可激发我们了解更多的民俗风情的热情,更加热爱我们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
四、教学过程
第1课时确定本单元的学习专题
第一块:明确单元专题含义: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指导语:分节日,搜集不同的民俗文化搜集、整理
2指导语:将搜集来的民俗文化分门别类交流、综合
3指导语:带领学生朗读单元提示,明确单元专题含义。朗读,结合自己的理解谈对“民俗文化”的理解
第二块:了解单元大概内容: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指导语:让学生浏览目录、课文(还可以延伸到发展性评价手册),做好相应的圈点勾画。明确任务
2巡视、参与、指导浏览目录、课文,做好记录
3指导语:交流读后感悟并提出思考交流、记录单元需解决的问题
第三块:确定单元学习专题并拟定实施方案: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指导语:针对单元主题,商讨单元学习专题,并拟订实施方案,如以访问的形式开展一次了解家乡传统节日习俗的调查活动等交流、讨论,确定活动主题,拟订活动方案
第四块:学习评价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出示评价内容:
1、你对文章本身提出自己的思考吗?
2、你有明确的单元学习主题了吗?
3、你有自己的学习伙伴和小组吗?你对参加专题研究有没有好的建议呢?自我反馈
2小结自我反思
教学反思
第2课时《社戏》(一)
学习目标:通读课文、理清思路,把握叙事有详有略的安排
课前学习:了解鲁迅及其主要著作。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课前学习情况检查汇报成果
2指导语:组织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并能了解文意。自读
3组织交流、检测检测、发表见解
4创设情境:结合标题,看看文中一共回忆了哪些事情,这些事件,为何要安排的有详有略?再读文章、思考、交流
5组织交流、评价发表见解
6、课文中的哪个词能概括平桥村在少年鲁迅心中的地位?发表见解
第二块:理清文章脉络,想像优美画面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指导语:结合文章的标题“社戏”,按事件的发展进程可将本文分为哪几部分?”同桌交流、讨论
2组织交流、评价小组代表发言
3指导语:通过想像,将去看戏和归途中所描写的生动画面画出来,并对作者描写的画面作点评。明确目标
4巡视、参与、讨论小小组交流、讨论、绘画
5组织交流小组代表发言,自评、互评
课后学习:1、划出文中描写精彩的语句,熟读成诵
2、搜集所生活的环境中的趣闻逸事
第3课时《社戏》(二)
学习目标:1、感受文章描写的优美画面;
2、结合对文章的理解,谈自己对城市生活或农村生活的感受;
课前学习:1、划出文中描写精彩的语句,熟读成诵
2、搜集所生活的环境中的趣闻逸事
课堂学习:
第一块:品位秀美画面,评价城乡乐趣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指导语:组织学生阅读划出的精彩片段,并加以点拨和评价阅读并阐述理由
第二块:语文活动:辩论赛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创设情境:“爱玩是孩子的天性”,都说城里的孩子可玩的没有乡下的孩子多,如果让你选择,你愿是城里的孩子还是乡下的孩子。发表见解
2将学生按城乡分成两组交流趣事
4组织辩论:正方:城里的生活更有趣反方:乡下的生活更有趣开展辩论
5主持、参与、评价自评、小组互评
课后学习:平桥村的事情可谓是趣味无穷,但不知道平桥村的人有没有给我们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思考平桥村人的性格特点。你喜欢文中哪一个人物形象呢?
第4课时《社戏》(三)
学习目标:把握人物的性格,体会作者对平桥村人的深厚感情。
课前学习:完成上堂课的思考问题。
课堂学习
第一块:把握人物性格,评价人物形象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指导语:请大家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文中写到了哪些人物,各有怎样的性格特点。阅读、交流、归纳、总结
2组织交流,小结人物性格小组代表发言,补充、评价
3指导语:你较喜欢哪个人物形象,为什么?组织交流,鼓励、评价发表见解,谈感受
第二块:拓展质疑,领会作者的写作感情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组织讨论:豆和戏都很普通,作者在意的是什么呢?讨论
2组织交流发表见解
3设置情境:在你的生活中,有类似作者的经历吗?思考、写作
4指导语:对文章本身还有可质疑的地方吗?思考、质疑
5解疑、小结自我小结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推荐资源
图书
资源《鲁迅全集》(1938年版作者:鲁迅鲁迅全集出版社)
《鲁迅选集》(上下册)(1959,人民文学出版社)
《鲁迅传》(作者:王晓明)
网络
资源
第5课时《端午日》
学习目标:1、了解湖南湘西端午习俗;
2、学习本文虚实相生的场面描写手法;
3、开展一次探讨“端午习俗”的研究活动,了解更多的“端午习俗”;
课前学习:1、运用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熟读课文
2、查资料,了解作者基本情况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导入:检查课前学习情况,熟悉作者自我检测
2创设情境:让学生自读课文,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端午日这天湖南人民举行了哪些活动?(巡视)阅读、思考
3组织交流,评价发表见解
第二块:语文活动——模拟记者采访,呈现湘西端午习俗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指导语:文中是怎样介绍端午日赛龙舟和捉鸭子的场面的。再次阅读,圈点勾画
2创设情境:模拟记者采访,(强调记者采访注意事项)巡视、参与、指导男女生明确任务,合作、揣摩角色,再次阅读文章
3组织模拟记者采访男女生角色扮演
4鼓励、评价自评、互评
第三块::拓展延伸——学习“虚实相生”的场面描写手法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指导语:文中赛龙舟场面的描写,作者采取了怎样的描写手法?朗读、思考
2组织交流发表见解
3指导语:学习虚实相生的写法,扩写捉鸭子的场景。(巡视)思考、写作
4组织交流、评价推荐交流,自评、互评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1、到网上浏览各地的端午习俗,向父母或亲属了解当地的端午习俗,并加以比较。
2、将获得的信息整理,汇总成探究报告
课后学习推荐资源
图书
资源《沈从文传》(作者:凌宇)
《沈從文文集》(十二卷本)(作者:沈从文三联书店香港分店与广东花城出版社合作出版)
网络
资源
第6课时《本命年的回想》
学习目标:1、利用工具书,准确疏通文意。
2、能够概括文中所写过年习俗,并说出其文化内涵。
3、比较今昔过年习俗的异同,说出自己对过年习俗的理解,并能合理想像和联想,预测将来过年习俗。
课前学习: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创设情境:阅读课文,比比哪组找得又多又准:文章介绍了旧时过年的哪些习俗,这些习俗包含了怎样的文化内涵呢?明确目标
2巡视、参与、指导阅读、小组合作学习
3组织交流、评价小组代表发言、小组互评
第二块:今昔比较,加深对过年习俗寓意的理解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指导语:说说看:现在的年是怎么过的?与过去相比哪些习俗已消失,哪些习俗是新增的思考、交流、补充
2指导语:你是如何评价旧时过年习俗和现在过年习俗的小组交流
3组织交流、评价谈看法(言之成理即可)
第三块:展开联想和想像,推想未来的年将有的习俗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指导语:了解了祖辈们是如何过新年的,又亲身感受了现在过年的习俗,那么我们也可设想一下将来人们又将怎样过新年呢?联想、想像、交流
2组织交流、评价畅想、互评
3布置作业:《畅想2050年新年》课后作文
第四块:向课本本身质疑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创设情境:解决十个问题远没有发现一个问题来的有价值,同学们对文章本身可有质疑的地方?齐读课文,质疑
2创设情境:人们常说“文章的题目是内容的眼睛”,可本文的题目却不很切题,你是如何看待的?思考、讨论
3组织交流发表见解,互评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
习作:《畅想2050年新年》(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像)
第7、8课时《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学习目标:1、养成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在“读”中理解这三首诗描绘的情景;
2、通过比较阅读,结合个人理解,谈对三首诗的认识和评价;
3、学写《中秋咏月诗》,举办“咏月”专题手抄报;
第7课时《中秋咏月诗词三首》(一)
课前学习: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背景资料;
课堂学习:
第一块:初读诗歌,整体感知内容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指导语: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读顺三首诗。朗读课文
2组织朗读齐读
第二块:再读诗歌,发挥想像,再现诗歌所描写的画面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创设情境:诗人同时抓住了中秋之月加以咏叹,但描写的情景还是有所不同的,你能借助具体的诗句说说作者描写了怎样的画面吗?再次朗读,同伴互助,理解诗歌所描写的意境
2组织交流发表见解,小组补充
3组织朗读齐读
第三块:三读诗歌,品位字里行间流露的诗人感情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创设情境:看似朦胧的诗歌,却是作者思想的体现,这三首诗的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感情呢?你能通过你的朗读,将作者的感情很好的传递吗?朗读、小组交流、讨论
2组织交流、点拨、朗读评价发表见解、表情朗读、小组补充
3组织朗读齐读
课后学习:1、背诵三首《咏月诗》
2、搜集中秋咏月诗词;
第8课时《中秋咏月诗词三首》(二)
课前学习:1、背诵三首《咏月诗》
2、搜集中秋咏月诗词;
课堂学习:
第一块:诵读品位,说说个人喜好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创设情境:三首咏月诗词,写于不同时代,都表达了思念之情,你最喜欢哪一首,请将它背出来,并简述你喜欢的理由。明确任务
2组织交流结合内容谈感受
3组织背诵齐诵
第二块:拓展延伸——能诵会写更多的咏月诗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
创设情境: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咏叹中秋之月,赋予它一定的内涵,你能再吟诵几句吗?吟诗、品诗
2创设情境:就你的理解,作者往往赋予“中秋之月”怎样的寓意呢?明确目标
3组织交流,评价发表见解
4布置任务:请学生即兴作一首“中秋咏月诗”(巡视、帮助)当堂作文
5组织交流,点评交流、互评
教学反思
课后作业:1、四人小组,以“中秋之月”为主题,办一期手抄报。
2、邀请家人举办一个中秋赏月晚会,将你写作的诗歌献给家人。
第9、10、11课时写作
第九课时:
学习目标:明确如何才能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寻找写作的材料;
课堂学习: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创设情境:(故事导入)女人生孩子艰辛和秀才咬笔杆无法成文的故事,思考:秀才为什么觉得写文章比生孩子要难?听故事、思考、发表见解
2自读写作短文,概括要点自读,圈点勾画
3组织交流:谈谈你是如何从生活中找“米”的发表见解
课后学习:整理自己已有的摘抄本
第十课时:
教学目标:写作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提供参考题目,也可自拟题目参考题:1、家庭欢乐曲2、美的瞬间思考题目
2明确写作要求写作
3组织学生自改自己修改
课后学习:进一步自改作文
第十一课时:
教学目标:1、学习使用标准的修改符号,自己修改最近的一篇文章
2、能够对修改的文章评价和评分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出示修改标准和要求组内交流,互改
2学生推荐作文师生互动评改作文
3教师听取各组意见指导学生评分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把自己改好的作文回家读给父母或亲人听。
第12课时走进图书馆(另列)
第13课时
综合一单元的内容和涉及的人物,进行学习总结,分析自己在学习中的得与失,对自我正确反思和分析,以便在接下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多地获得成功的体验。可就以下几个方面让学生总结:
总结方面获得收益存在问题
(1)课堂发言的情况。
(2)完成作业的情况。
(3)参与活动的情况。
(4)学习兴趣的增强。
(5)学习能力的提高。
(6)情感态度的升华。
(7)对老师建议、评价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篇2
四年级语文集体备课
本组教材以“大自然的启示”为专题,4篇文章有叙事性的记叙文,也有说明文,重点是让学生了解一些新的科学知识,引导学生进一步关注自然、了解自然,在对自然的观察、了解、发现了受到启示。同时发展学生的观察、想像等思维品质。对于这样一些常识味很浓的文章,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什么呢?如何开展语言方面的训练和语文能力的培养呢?采用何种方式指导阅读比较合适呢?
(一)加强课前指导,指导学生查阅资料、运用资料。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需要动机,需要情境。因此,教师的“导”延伸到课前,对指导和调控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是十分必要的。
为激起学生的兴趣,在教学说明文《蝙蝠和雷达》之前,有必要先指导学生查找关于蝙蝠与雷达的资料,同时要教给学生分析、整理资料为己所用的方法。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把搜集到的书面材料或图片展示到班级墙报上,供同学们互相阅读……学生查找资料的预习无疑能为课堂更好地学习创造出一种浓浓的学习气氛,而学生阅读相关的资料,更是主动参与学习的一种形式,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发挥出他们的主动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阅读、获取信息的能力。
本单元中的其它课文,如《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大自然的启示》,以级综合性学习活动,都需要学生查找相关的资料,这一点要特别注意。
(二)发挥教师的组织、引导功能。在课堂上,要指导学生把自己查找到的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运用到理解课文当中去,从而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有深度和广度。例如《蝙蝠和雷达》中,蝙蝠夜间飞行的原理和雷达的工作原理是理解本文的难点。但如果教师引导学生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回声》去理解,再结合课前学生查找的相关资料,小组讨论,画示意图理解等方法,这个难点便可较好地解决。有学生提出疑问时,就会有学生主动地根据自己对蝙蝠与雷达的了解作解答或补充。这样,问题来源于学生,解答也回归于学生,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然高涨。这也正好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所大力提倡的“让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抓住主要内容。在本单元的导语中,明确地要求我们“阅读本组课文,要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一点,我们在学习《自然之道》时就要给于落实。并结合课文,让学生了解一般的归纳方法:先把整篇课文读一读,对课文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然后一部分一部分认真阅读,了解每部分主要讲什么,再把每部分内容连起来想一想。
二、自然之道
学习目标
1. 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旅游、侦察、愚蠢、争先恐后、若无其事”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3. 丰富见闻,激发探究大自然对人类启示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中受到启示。
教学难点: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预习探究
1. 指名读“单元导读”,说说本单元专题是什么,有什么新的要求
2.按常规或按要求自读自学:把课文读两三遍,读通读顺;认读生字,找出生词,查字词典理解生词,标自然段序号,想一想课文大意。
(二) 合作交流
1、出示小黑板,检查生字词认读与理解情况:指名读,想读哪些就读哪些,想说哪个词义就说哪个,有的词语可用形象表演的方式,如:“欲出又止、鱼贯而出、气喘吁吁”等。
小黑板
旅游 筑巢 幼龟 沙滩 侦察 企图
情愿 蠢事 返回 海鸥 补救
争先恐后 欲出又止 若无其事 见死不救
鱼贯而出 愚不可及 气喘吁吁 响彻云霄
2、 指名或推荐学生逐段朗读全文,检查是否达到准确、流利朗读课文,重点指导难读的句子,并多读几遍。
3、 汇报: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师生共同确定学习目标与重点:了解课文大意,理解“自然之道”的含义并从中受到启发,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品读感悟
1. 出示句子:“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这是一件什么“蠢事”呢?我们读懂了三、四、五自然段就明白了。请自由读第三、四、五自然段,等一会儿,我们来分角色表演这三个自然段叙述的情景。
2. 演中促读,演中理解:
a) 请一个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请两个学生扮“幼龟”“嘲鸫”,带头饰上台表演,大家边听边看。表演后评议,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欲出又止”“踌躇”,评议“幼龟”的表演,并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比较并书写“幼”和“幻”字;引导学生抓住“突然”“啄”“拉”,评议“嘲鸫”的表演,范写“啄”字。
b) 先找出第四自然段中表示感情或表情的词语,如“焦急”“若无其事”“冷淡”“极不情愿”“颓丧”,自由读该段,要求读出各自的表情。再分角色朗读,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范读、模仿读、比赛读,初步读出感情。最后指名上台表演。教师采访“向导”扮演者:你说“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这是什么意思呢?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3. 想象课文描写的场景,分小组再说一说。
4. 回答:我们干了一件什么样的“蠢事”?
5、比较句子 我们干了一件蠢事。
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通过比较,并联系课文明确:我们的确是弄巧成拙,好心办坏事,是“愚不可及”。
(1)课文第六、七自然段就描述了这幅图的情景,请大家再自由读一读。
(2)默读六、七自然段,展开想象:食肉鸟是怎样“饱餐一顿”的?请大家展开想象写几句话,描述一下,并写一点儿自己
的感受。
(3)指名读自己写的片段,表达出自己的心情。
(5)感悟启示:同学们,如果你们就是当时在场的作者和他的同伴,你们一定从这件事中受到了教训,得到了启示。那么,就把你受到的启示对大家说一说吧!在学生广泛发言后,请大家找到《黄河是怎样变化的》的“阅读提示”,画出其中一句话,并齐读:“如果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
(四)拓展延伸
1. 读一读“综合性学习”的安排,说一说活动方式与要求。
2. 分组商议:准备怎样开展这次活动。
3. 全班交流,教师针对实际情况提出活动要求和注意事项。
4. 课余时间学生分头行动,教师及时了解情况。
二、《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学习目标:
1. 认识7个生字,正确写12个生字和“蝙蝠、清朗、捕捉、飞蛾、蚊子、避开、敏锐、铃铛、苍蝇、揭开、推进、障碍物、荧光屏、横七竖八”等词语。
2. 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和要点,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3. 搜集并与同学交流有关仿生学的资料,提高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
在阅读中抓住要点,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一)预习探究
1、(依次出示蝙蝠和雷达的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它们吗?请说一说你对它们的了解。
2、蝙蝠是一种动物,雷达是一种探测装置,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蝙蝠和雷达》。(板书课题)
3、自由朗读课文两遍,难读句子多读几遍,标出自然段序号,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
(二)合作交流
1. 两人一组轮流读课文,互相认读生字词。
2. 出示写有生字词的小黑板,指名开火车认读生字词,提示学生注意形声字和“蝙、荧”等字的读音。
3. 课文主要讲什么?请大家默读全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4. 指名说,教师根据说的情况,小结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如:有的同学是抓住课题联系课文归纳的,有的同学是把课文各部分意思连起来归纳的。
(三)品读感悟
1. 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找一找:含有关联词的句子,如“即使……也……”,想想说明了什么;文中提出什么疑问?请读出疑问的语气。
2. 默读四、五、六自然段,填写下表。(表中加黑部分为需要填写的内容,答案供参考,只要学生抓住要点即可,语言是否简洁不做重点强调)
教学设计
试验顺序 试验方式 试验结果 试验结论
第一次 把蝙蝠眼睛蒙上,让它在拉有许多绳子系有铃铛的屋子里飞。 铃铛一个也没响,绳子一根也没碰着。 蝙蝠夜间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第二次 把蝙蝠的耳朵塞上。 蝙蝠到处乱撞,铃铛响个不停。
第三次 把蝙蝠的嘴巴封住。 蝙蝠到处乱撞,铃铛响个不停。
3. 交流:先在小组,再在班上交流填写表格的情况。
4. 读读课文,同桌互相看图表,科学家是怎样揭开蝙蝠探路之迷的。再指名上台介绍。
5. 小结: 出示句子“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说说从句子中体会到什么?(感悟“反复、终于”)
教师示范难写的生字,如:“避、揭”等,引导学生注意本课生字。
1. 听写本课生词。自我批改,错的订正一遍。
2. 指名说一说课文大意后引入新课:这节课我们重点探究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以及雷达与蝙蝠之间的联系。
(1) 自由读七、八自然段,想一想上述问题。
(2)以演促读,理解蝙蝠探路的办法。 指三名同学表演,一生当“蝙蝠”,一生当“嘴里发出的超声波”,一生当障碍物。
(3)以画促读,理解蝙蝠探路与雷达之间的联系。
(4)填空,看图说一说雷达和蝙蝠之间的联系。
飞机上的雷达就像是蝙蝠的( )。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是蝙蝠的( )。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 )。
(四)拓展延伸
1. 默读全文,说说你从本文中受到什么启示?适当交流“我也要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设计一个小发明。”
2. 阅读文后“资料袋”,教师出示有关仿生学的图片,补充相关文字资料,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阅读与探究兴趣。
3. 布置学生课外搜集关于仿生学的资料,有兴趣的话,结合综合性学习,设计小发明并动手实验。
《语文园地三》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①运用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交流综合性学习的收获,提高倾听、应对、表达等语言能力。
②比较句子,体会词语在表达语意轻重方面的作用。
③积累农业气象谚语。
④展示综合性学习的成果,培养学生的成就感,激发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课前准备
①学生准备有关“大自然的启示”综合性学习的图文资料、小发明、小创意等。
②教师准备人类从大自然中受到启示有所发现与发明事例的资料或课件。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展示事例,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或讲述下列事例,引入新课。
△多年前埃及人迈克雷在尼罗河边散步时,踢到了干乌龟壳,从中受到启发,发明了木制四弦的乐器──世界上最早的小提琴。
(课件出示乌龟壳、小提琴,播放小提琴优美的旋律)
△(音乐转换为沉重的曲调,教师语气沉重地讲述)
澳大利亚原本没有兔子,只有袋鼠、驼鸟等少数动物种类。1859年英国移民带去20多只家兔到达澳大利亚。那里没有虎、豹、豺、狼、狐等食肉动物,兔子没有天敌,只生不死,不到三年时间,就多得挤满了牧场草地。到了19世纪末,兔子经过的地方,牧草、麦苗荡然无存,仿佛刮了一场龙卷风,或像洪水刚刚冲过一样,丰美的草场变成了荒漠,确确实实发生了一场“兔灾”,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对兔子的逞凶束手无策。后来,科学家找到一种针对兔子的粘液瘤病毒,它通过蚊子传播给兔子,大批兔子接连死去,这样澳大利亚的农业和畜牧业才得以恢复。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它告诉我们:自然界动物与动物之间,动物与植物之间都是协调统一的关系,哪个环节上发生失调,就会破坏生态平衡,就会给人类带来灾害。
●自主选择,分组交流
自主选择交流的内容──从下列方面任选一项交流:自己对大自然的发现;搜集到的相关资料;自己的发明设想;自己尝试实验或设计发明的情况。
自主选择交流的伙伴──交流内容相同的组成一个或若干个小组。
自主推荐在全班汇报的代表──教师适当引导激励上台少的同学,善于发现突出典型并积极向组员推荐。
●全班汇报,互动交流
①各小组推荐的代表向全班汇报,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说话清楚、大方、语言顺畅连贯,通过过渡语评点和重点引导学生评议两三名同学来激励学生;听的同学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在听的过程中或听完之后举手向汇报的人请教,形成台上台下的互动交流,学生不能解答的教师可做解答或引导课外去查阅资料、实践探究。
②评选“最佳创意奖”“查阅资料能手”“超越自我奖”等,进行精神奖励:全班鼓掌、打节奏为获奖同学唱一支歌曲。
●同桌互说,强化提高
请向获奖的同学或你认为最出色的同学学习,重新组织自己的语言,再同桌两人一组,一人讲,对方听一听、问一问、夸一夸。教师巡回指导。
第二课时 习作
●自主汇报,确定习作内容
①用五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汇报本次习作想写什么。
②小结:本次习作,是写自己在综合性学习中的发现,或者活动经过,或者心得体会。你哪方面感受最深,最有话可说就写哪些方面,注意不要大量地抄录资料。
●自主习作,教师巡回指导
●相互修改,完善习作初稿
如果课堂上有时间,可以当堂点评一、二篇习作,还可以把巡视中发现的语句、标点等方面的突出问题讲一讲,引导学生修改。
第三课时 习作评讲
●个性展示台
①教师发下习作本,学生阅读批语和自己的习作。
②学生自主上台展示本次习作中的“亮点”──自己认为用得好的词语,写得好的句子、段落。
词语:上台在黑板上写。
句子、段落、篇章:上台宣读,自己谈谈向大家宣读的理由,适当引导评议。对于有特色的习作,教师可推荐发表或参赛。
●教师做小结
①教师从优劣得失等方面小结本次习作的情况。
②提出有共性的问题(如语句、层次、标点等)引导全班评议集体修改。
●个人再修改
各人放声朗读自己的习作,用修改符号再次修改明显错误或有毛病的地方,错别字词订正写在习作“眉批”空处,每个写三遍。
对习作不合格的同学,教师指导重新写作或当面指导修改完善。
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和“日积月累”
●我的发现
①读一读,自己悟一悟。
②说一说,读一读,分组感悟。
第一组:“终于”说明了科学家揭开蝙蝠探路的秘密是很不容易的,是反复试验的结果。
第二组:“根本”强调了“如果不是我们”自作聪明,这些海龟是完全不会受到伤害的。
第三组:“居然”进一步强调了这的确是“令人难以相信”。
在朗读时,注意这三个词语语气稍重一点儿。
③小结:这三组句子,每组里的两个句子基本意思是相同的,但每组里的第二个句子表达的语文更重一些,我们平时阅读文章与说话时,要注意这样的词语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④举一举例子: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一组例句来吗?
●日积月累
①自由读,想一想意思。
②自主说,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理解的气象谚语,教师适当点拨。
③多种形式积累:自主背、相互背、齐背、指名背。
④拓展交流:你还知道哪些气象谚语?注意引导学生背一背当地常说的气象谚语。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篇3
-XX学年度第一学期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测量》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有:毫米、分米的认识、千米的认识和吨的认识。
单元内容结构如下:
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在这一单元中,将要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及质量单位“吨”,通过学习,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会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
三、教学措施
1.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
本单元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灵活选用教材提供的资源,采用演示主题图(如,公路及路标、动物过桥图等)、组织学生的测量活动(如,量课本、书桌等)等形式,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促进师生互动提供条件。学生凭借自己的经历和体验,认识并理解测量的有关知识,同时形成适合自己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会逐步提高。
2.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
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特点,“测量”这部分内容的实践性比较强,需要学生在操作中充分的感知,并逐步达到完善。因此,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应该建立在操作的基础之上。如,教学例1(毫米的认识),教材安排了学生用尺子测量课本的活动,其目的是让学生在测量中发现课本的宽、厚不能用整厘米表示,从而引出“毫米”,感受毫米产生的意义,再通过数一数的活动,明白厘米与毫米的关系。
3.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
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基础,应该作为检验本单元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以及1吨的质量观念时,除了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外,同时还要多举一些当地学生熟悉的例子加以对比。比如,医疗保险卡、电话磁卡、储蓄卡厚度大约是1毫米等等,也可以让学生从一沓纸(或作业本)中量出1毫米,数一数有几张。让学生用作业本摞出1分米的高度,数一数有多少本,等等。对于大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的感受,可将实际感受与发挥学生的想像力结合起来,比如,可以量出100米,通过走一走感受100米的长度,让学生想像出10个100米就是1千米。
四、课时安排:7课时。
1、毫米、分米的认识…………2课时
2、千米的认识……………3课时
3、吨的认识… …2课时
第三单元《测量》教案教学设计
第1课时 《毫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书、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
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揭示: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
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厘米=10毫米
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
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学生举例,教师提供一些资料)
⑦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馈。
2、画线段。(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提问:用直尺画线段时需要注意什么?如何画出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画法:
a、利用刻度尺先画出3厘米的线段,再接着画出7毫米。
b、在刻度尺上输出37毫米(3厘米=30毫米),然后画线段。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引导,注意线段从“0”刻度开始画和不从“0”刻度开始画的画法区别。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学生根据本课的新内容完成“做一做”第1、2题。
第1题让学生根据图示读出刻度尺所测量的物体长度。明确先1厘米1厘米地鼠,不满1厘米的再1毫米1毫米地数,这样的方法更加的快捷方便。学生读数,再指名汇报。
第2题让学生先估算,再测量,然后集体订正,指名说说理由。
2、完成“练习五”第2题。
以毫米为单位测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请你用手势表示1毫米大约有多长。
米不是最大的长度单位,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如果你们有兴趣,希望你们到书中或网上查查看。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2课时《 分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懂得测量不同长度的物体要用合适的长度单位,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初步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并学会用其量物体的长度。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2、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发展测量技能。
3、让学生在学习中能主动求知,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强与同学的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并在学习中获得自信。
教学重点:
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
教学难点:
掌握用分米量的方法,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课件、直尺、米尺、纸条。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师:谁来说说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 (米、厘米、毫米)
练习:请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课件出示)
一只蚂蚁长约5(毫米) 一只长颈鹿高约2(米)
一只小花猫高约40(厘米) 一头大灰狼长约8( )
质疑:一头大灰狼长约8( ),学过的长度单位都不能用。8米太长,8厘米太短了。
师:当长度一个比1米小而又比10厘米大。用什么单位来计量最好呢?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分米。
谈话:你怎么知道的?大家知道为什么叫分米吗?
讲述:是的,用米表示太长,用厘米表示太短,于是人们创造了长度单位“分米”。人们把10厘米看作1分米。请小朋友拿出直尺,找出10厘米,这一段长度就是1分米。
1分米有多长?用手势表示一下。(黑板上贴出1分米长的纸条)
提问:分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分米等于10厘米。(板书)
2、寻找生活模型,建立“1分米”的表象。
提问: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3、认识几分米。
谈话:拿出1米长的线,估一估,取出其中一部分,表示1分米。用手中的线段与直尺比一比,相差远的再调整一下。
交流:用线表示出2分米、5分米。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4、米和分米的进率。
以分米为单位测测长为1米的木条,数一数1米中有几个1分米,猜想米与分米之间的进率。
质疑:米与分米之间是什么关系?
1米等于10分米。(板书)
小结:到现在为止我们一共认识了四种长度单位,你知道它们之间各有什么关系吗?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米=100毫米
1分米=100毫米
5、实践活动。
(1)现在同位合作,借助手中工具测量我们课桌的长、宽、高,比一比谁测量得准确。
(2)指名汇报交流。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五”第5题。
让学生先估计再测量,最后集体反馈订正。
2、完成“练习五”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时说说是怎么画的,画线段时要注意什么。
3、完成“练习五”第7题。
填上合适的单位或数。
组织交流。
四、课堂总结
在这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回家也做个小小测量员,任选几样自己喜欢的物品,先估一估它的长度,再实际测量一下。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3课时 《长度单位的换算》
教学目标:
1、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理解已学过的长度单位中相邻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
2、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简单推理的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教学重点:
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难点:
能说出换算时的思考过程。
教学准备:
课件、口算卡片。
教学步骤:
一、复习旧知
1、复习长度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
(2)提问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是什么。把这些长度单位按照从小到达的顺序进行排列。
2、学生口答下列问题。
1厘米=( )毫米 10毫米=( )厘米
1分米=( )厘米 10厘米=( )分米
1米=( )分米 10分米=( )米
3、思考后回答,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1)2个1厘米里面有几个1毫米?
(2)5个10厘米里面有几个1分米?
4、谈话:刚才我们复习了前面学习的知识,接着就来看一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单位之间的换算)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3
1、厘米和毫米之间的换算。
出示教材5角硬币的图片。
提问:从图中我们知道一个5角硬币的直径长度是多少?(板书:2厘米)
如果换成用毫米作单位又是多少呢?(板书:2厘米=( )毫米)
我们可以怎样想?根据提示讨论。
(1)1厘米是( )毫米?
(2)2厘米是( )个10毫米?
(3)就是( )毫米?
让学生讨论,并指名回答。(让同学连起来说一说。)
(4)学生回答2厘米就是2个10毫米,即20毫米厚,组织学生动手量一量,验证2厘米与20毫米的长度关系。
小结:当我们要把以厘米为单位的长度换算成以毫米微单位的长度时,我们根据1厘米等于10毫米,想几厘米就是几个十毫米,也就是几十毫米就可以了。
2、厘米与分米之间的换算。
出示教材课桌图片。
谈话:从图中我们知道了课桌的高度是80厘米,它以厘米为单位,这样的长度如果以分米为单位,是几分米?你们能按照刚才换算厘米和毫米的步骤来说一说80厘米=( )分米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讨论交流,教师提问:
(1)10厘米是1分米,80厘米有( )个10厘米?
(2)( )个10厘米就是( )分米?
(3)80厘米等于( )分米?
(4)在学生回答了80厘米里面有8个10厘米,即8分米后,组织学生动手量一量,验证80厘米与8分米之间的长度关系。
小结:当我们要把以厘米为单位的长度换算成以分米为单位的长度时,我们根据10厘米等于1分米,想几十厘米里面有几个10厘米,也就是几分米。
思考:把分米换算成米,该怎么想呢?
3、组织练习。
50毫米=( )厘米 20分米=( )米
40毫米=( )厘米 300厘米=( )米
20厘米3毫米=( )毫米 80厘米+8分米=( )分米
(同桌交流,选一题说说自己的想法,相互作出评价,全班交流)。
4、归纳总结。
提问:比较刚刚学习的厘米换算成毫米与厘米换算成分米的情况,它们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点?你发现了什么?
(1)它们之间的进率都是10。
(2)厘米换算成毫米,是将高级单位换算成低级单位计量,换算时乘以单位间的进率。
(3)厘米换算成分米,是将低级单位换算成高级单位计量,换算时除以单位间的进率。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五”第4题。
先说一说这些题目与教材中的例3有什么不同?应该怎么想?请同学分2人小组讨论,把结果填在书本上。然后指名学生回答。
2、完成“练习五”第8题。
请同学之间互相说一说以不同长度单位计量的长度应该怎么比较大小,教师提示应该先统一长度单位。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其他同学认真听。
3、完成“练习五”第10题。
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1)绳子对折再对折,将绳子平均分成了几份?(4份)
(2)求每段绳子多长,就是求什么?怎样列式?(4分米÷4=1分米)
(3)如果这根绳子长2分米,你知道怎么算吗?
四、课堂小结
1、刚才我们学习的是长度单位的简单换算,在进行长度单位换算时,要先想换算的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再根据进率来推算结果。
2、你还有那些疑惑或不明白的地方?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4课时 << 千米的认识、换算和估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已经认识了米、分米、厘米及毫米的基础上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知道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千米(公里)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公里)等于1000米。
2、掌握千米和米的换算方法。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和合理推理的能力以及实际测量和估测能力。
4、渗透教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以及距离的估测。
教学难点:
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以及距离的估测。
教学准备:课前领学生到操场里走100米的路1次,并计下所需的时间及步数。
教学步骤:
一、导入,初步感知:
1、说说我们已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板书:米、分米、厘米、毫米)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1米、1厘米。
2、下列测量活动用什么长度单位合适?
(1)测量铅笔的长度。
(2)测量硬币的厚度。
(3)测量课桌的高度。
(4)测量教室的长。
(5)测量佛山到广州的路程。
师:如果要测量佛山到广州的路程,我们可以选用哪个长度单位来测量呢?
3、揭示课题:用米测量太麻烦了。佛山到广州的距离比较远,我们需要用更大的长度单位来测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边说边板书)
二、学习新知
(一)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过“千米”,(教学例4)如:
(1)出示四张画片,学生观察讨论,说标记的意思。
图1:火车已经行驶了180千米。
图2:公路上汽车限速每小时60千米。
图3;离南京还有98 千米。
图4:地图上的1厘米、2厘米、3厘米分别表示实际长度16千米、32千米、48千米。
(2)师: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过“千米”?(让生答)
(3)小结: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做单位。千米又叫做公里,可以用“km”表示。(板书:(公里km))
(二)新课展开:
1、联系生活,初步建立“千米”观念:
1千米有多长呢?昨天老师带领大家走了100米的路程,想一想,1000米要走多少个100米?(10个)对,就是像我们昨天那样走10次,5个来回。
10个100米是1000米,1000米就是1千米。我们可以写成
1千米=1000米 全班齐读一次。(指导学生朗读:用不同的停顿来区分)
追问:2千米=( )米(让学生说想法,如:2千米里有2个1千米,就是XX米)
4千米=( )米 3000米=( )千米
9千米=( )米 6000米=( )千米
2、再次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1千米到底有多长?
(1)出示学校操场:这是我们小学的操场,一圈是400米,沿着它跑几圈是1千米?
(2)星期天,老师进行了一次实地测量,从我们熟悉的学校出发一直往东走,到工商银行大约是1千米。
从学校出发一直往西走到天桥底大约是1千米。
现在你脑子里有1千米长度的概念了吗?闭上眼睛,想象1千米的长度。
(3)你能从生活中找出1千米吗?
三、实际运用
1千米在你们头脑中已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老师带大家到智慧宫去闯一闯,愿意吗?
1、第一关(练习六第4题)
(1)让学生独立尝试,通过画一画,算一算,加深对千米的认识。(把算式写在本子上)
(2)交流反馈,鼓励学生在图中找出不同的路线表示出1千米。
2、第二关(练习六第8题)
一圈400米,5圈几千米?如何列式计算,先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讨论,然后指名回答。
3、第三关(练习六第14题)
(1)学生先读题,然后理清思路,他们选择什么方式去比较合适,关键是看出发地点与目的地点的距离,根据距离的长短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
(2)再了解一下,这些交通工具的速度分别是多少,根据距离,估测一下大概需要多长时间长能到达他们想去的地方。
4、第四关:改一改:
(课件出示) 小明的日记
XX年9月29日 星期六
今天早晨7点钟,我从2厘米的床上起来。用了3小时很快刷了牙、洗了脸,然后喝了一杯牛奶和吃了一根长约20分米的油条。然后和爸爸妈妈走了200千米来到公共汽车站,一看手表,哇!才走了3分钟。路上碰到体重50克的小胖子丁丁,丁丁问:“小明,上哪儿去?”我说:“去七一广场放风筝。” 丁丁说:“七一广场离这里很近,才1米呀!
四、课堂总结:今天,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里的一个新成员:千米。你们有什么收获吗?(了解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学会千米和米之间的简单换算,并了解了它的实际用途。)
五、课后延伸:
1、实地走一走1千米的路。
2、写一篇数学日记:《我心目中的千米》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初步认识吨。
教师用课件出示课本第31页主题图。
(1)提问:从图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集装箱的货物重2吨,货物列车载重60吨)
(2)思考:我们知道“吨”是用来计量较重物体的质量单位,那么1吨有多重呢?“吨”和“千克”有什么关系?》
(3)谈话:在了解1吨有多重之前,我们先来解决一个问题,一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多少千克?
列式:100×10=1000(千克)
1000千克是一个很重的质量,数学上规定用1吨来表示1000千克,即1吨=1000千克。
(4)提问:1吨里面有几个1千克?吨和千克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体验1吨有多重。
(1)学生尝试抬起教师事先准备好的一袋重10千克的豆子感受1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个人都用力提一提豆子,感受10千克豆子有多重,力气小的同学也可以两个人一起提。
学生操作后汇报自己的感受。
自己推算:1袋豆子重10千克,这样的豆子多少袋重1吨?(100袋)
演示:每次呈现10袋豆子(因为10袋豆子为100千克),学生一边看一遍数:100千克、200千克、300千克……1000千克。当100袋数完了,学生会感叹:哇!1吨这么重呀!
(2)谈话:课前你们都自己测量了自己的体重,互相说一说你的体重是多少千克。再相互背一背,感受1个同学的体重有多重。三年级学生的体重差不多25千克左右,如果一名学生的体重是25千克,算一算,10名这样重的同学大约重多少千克?40名这样重的同学呢?
(3)举例: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什么东西大约重1吨。
教师可以用课件出示各种例子,如“两头牛大约重1吨”,“两匹马与1只熊合起来大约重1吨”,“一般电梯的载重量是1吨”……
3、感受1吨水的重量。
(1)学生汇报自己家上个月或几个月用水数量。(由学生课前去了解)
(2)师:1吨水到底有多少呢?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如果把1吨水装在一个正方体的水箱里,这个正方体该有多大?
(3)出示一个边长是1米的正方体:在这个正方体里装满水,水的质量就是1吨。
(4)谈话:想一想,如果要把这个正方体水箱注满,大约需要多少时间?(课件出示流水速度)
4、吨与千克的换算。
教师出示例8。
4吨=( )千克 3000千克=( )吨
先让学生独立填写,再让学生组内交流,班内集体交流、说方法。
5、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第32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1)用“吨”作单位的物品有哪些?
(2)一头大象重6000千克,大象重多少吨?一辆卡车质量5吨,是多少千克?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完成“练习七”中的第1、2题。
第1题,是一组连线题,通过此题的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质量单位千克、吨的感受。先独立连线,再交流。
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练习,再集体反馈,重点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完成“练习七”第3题。
这题不仅要会根据千克与吨之间的进率进行换算,还要掌握不同单位之间的加减计算,明确在计算前要统一单位。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五、拓展作业
了解一下你家每月的用水量是多少吨。如果每月少用1吨水,你认为能做到吗?和爸爸妈妈商量一下,可以采用哪些节水方法?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第6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实际问题中的信息,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
2、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
教学重点:
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各种可能的方案。
教学难点:
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完成下列填空
2×( )+3×( )=18
(1)括号里可以填哪些数?其中一个括号的数确定了,是否另一个括号里的数就能确定?
(2)如果前面括号里填3,后面括号里填几?
(3)如果后面括号里填2,前面的括号里填几?
2、导入。
谈话:在日常生活和数学学习中,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常常需要运用各种策略。今天这堂课,我们一起运用策略来解决一些问题吧!
二、探究新知。
1、理解题意。
(1)从图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
(2)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谈话:求怎样派车恰好把8吨煤运完就是求载质量2吨的车、载质量3吨的车各安排运几次,使得这两辆车运载煤的总质量等于8吨。实际上可以用式子2×( )+3×( )=18表示。要求出满足这个条件的所有情况该怎么办呢?
2、探索方法。
(1)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2)汇报交流。
师:如果用“载质量2吨”的车子装煤,最多运几次?
生:在不用“载质量3吨”的车子装煤时,次数最多,最多8÷2=4(次),刚好装完。
师:通过这个计算,我们知道“载质量2吨”的车子只可能运0-4次,运4次时符合条件,如果安排这样的车运3次,那么,“载质量3吨的车”应该运几次才能把煤运完呢?
生:“载质量2吨”的车运2次,能运煤2×2=4(吨),剩余4吨需要“载质量3吨”的车运2次才能运完,但是同样的它们的总运量不能恰好等于8吨。
师:如果1次呢?0次呢?
学生独立完成。
(3)列表法解决问题。
师介绍用列表的方法把各种方案列举出来,这样更好的简便、直观。列表如下:
派车方案 载质量2吨 载质量3吨 运煤吨数
1 4次 0次 8吨√
2 3次 1次 9吨
3 2次 2次 10吨
4 1次 2次 8吨√
5 0次 3次 9吨
可以看出方案1和方案4符合条件。
3、回顾与反思。
(1)我们在列举的时候应注意什么?(按照一定的顺序)
(2)如果可能的方案无限多,适合用列举的方案吗?(不适合,在能列举出所有方案的情况下选择用列表法列举)
(3)检验一下方案1和方案4是不是恰好可以运完8吨煤。
学生自我探究。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33页“做一做”。
(1)由题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师明确要求怎么付钱,就是求30元里面有几个5元和几个2元,同时需考虑到5元和2元的张数各自只有6张,即最多只能取6张5元或2元。试问如果没有这个条件,怎么做,加上这个条件后怎么做?这样有什么区别?
(2)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用列表法把各种可能的方案列出来然后选择合适的方案。
(3)汇报交流结果,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七”第7题。
(1)求“每条船都坐满,怎样租船?”就是求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2)求“哪个租船方案最省钱”怎么做?(学生把每一种合理的租船方案分别按照大船10元,小船8元计算价格,然后比较大小。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你有哪些收获?在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比较多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用列表的方法来列举出所有可能的方案,然后选择符合条件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对于这堂课的学习,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篇4
9、《穷人》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穷人》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十一册第三组中的课文,作者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课文讲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的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统治下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课文用朴实、准确的语言,恰如其分地表达了真情实感。文章的特色在于通过描写人物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表现了人物的美好心灵。文章多处出现人物之间的对话及心理活动,是练习朗读的佳作。
二、教学目标:
1、语文基础训练方面:⑴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体会句子思想感情。⑵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沙俄时代穷人的悲惨生活和他们美好的心灵。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思想教育方面:⑴使学生感受高尚品格的熏陶,心灵受到净化。⑵增强学生正视困难,克服困难的信心。
3、技巧能力方面:训练学生合理想象能力,学习如何通过人物内心活动表现人品格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
1、从桑娜的行为和思想活动中体会穷人的美好心灵。
2、体会人物行为、思想和品德之间的联系,从而深入体会桑娜内心活动的合理性。
四、课前准备:cai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过程
1、出示词语、句子:(破帆、黑面包、从早到晚地干活、屋里又潮湿又阴冷)让学生根据这些词语来感受、想象一定的故事情境。
2、学生畅谈自由想象的故事情境,教师纵深引领:这是怎样的一户人家?怎样的一种生活?从而导入新课,板书课题:穷人。
(二)、初步感知课文
1、你怎样理解这个课题?;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提出质疑:穷人是生活上的贫穷,他们的精神世界也和物质生活一样的贫穷吗?(在课题旁边板书,有待于课文学过之后再解答。)
2、列夫托尔斯泰笔下也有一个关于穷人的故事。学生读课文,之后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读过课文之后有什么感受?(学生交流对课文的初步感受。)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引导,有选择性地将本文主要人物板书:桑娜、渔夫。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习第一段:⑴课件播放小屋内外的样子。文章是怎样写这贫寒的家庭的呢?学生找出与其相应的文字。(一是学生进入当时故事情境,二是通过小屋虽然简陋,但是打扫的干净整洁,体会桑娜家贫穷,体会桑娜能干。)⑵学生画一画有关句子,并读一读,想一想:你想用一个什么词来概括他们的家境?(板书:贫穷)<</font>⑶你读到这些句子的时候是什么心情?你能通过朗读把你的心情表达出来吗?(指导朗读)⑷是呀,桑娜家的生活是这样艰难,课文为什么又说是温暖而舒适呢?(引导学生体会:主人能干,家里人员互敬互爱和睦相处。)⑸概括第一段的内容。(桑娜在海风呼啸的夜晚焦急地等待着丈夫出海归来。)过度:在这样风急浪高的夜晚,桑娜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2、学习第二段:⑴读课文,想一想这段写了什么。(桑娜出门看丈夫是否回来,顺便去看生病的邻居西蒙,发现西蒙死了,便抱回两个孩子。)⑵自渎课文,哪些句子让我们感动呢?画一画,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根据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体会:①桑娜是在自己亲人生死未卜的情况下去关心邻居的。说明了桑娜善良、富有同情心。反过来说,正因为桑娜善良、富有同情心,才会去看望邻居西蒙。②本文主要通过什么来表现人物的高尚的品质?联系具体内容说一说。(心理活动和行动)a、他的心跳的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觉的非做不可。非这样做不可?有人逼他吗?哪是什么促使她非这样做不可?体会:桑娜这种行为没有夹杂任何的私立因素,完全出于内心良心的驱使,因此才会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但觉得非做不可b、他忐忑不安的想:他还会说我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抱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恩,揍我一顿也好!(通过理解省略号的作用,体会桑娜的内心活动的内容:因为生活太艰难了,丈夫的担子实在太重了,自己的五个孩子刚刚能填饱肚,再加上两个孩子,这不是闹着玩的,只能使贫困的生活雪上加霜。桑娜这样想是为丈夫担心。桑娜的内心活动再次表现了桑娜高尚的心灵。)你从省略号体会到了什么?a、表示人物内心活动的内容时断时续。桑娜把西蒙的孩子抱回家,面对家庭现实,内心充满矛盾。她的思绪既不连贯,也没了条理。她想到了丈夫抚养自己5个孩子的艰辛,现在又多了2个孩子,这不是雪上加霜吗?(学生接读:他忐忑不安的想:他会说我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b、可能是有什么声响使桑娜以为丈夫回来了,然后又判断出不是丈夫回来了,桑娜的心呀,七上八下。(学生接读:是他来啦?不,还没来!)c、桑娜对自己的责怪的省略。(学生接读:明明知道丈夫养活5个孩子已经够苦的了,为什么还要抱他们回来呢?今后的日子怎么过啊?)d、接着她猜测丈夫会打她,但是她一点也不后悔。(学生接读:谁让我这么做了?既然已经抱回来了,就由他打吧?自己受点皮肉不算什么,只要这两个孩子有了着落,我挨打也值得了,我也心甘情愿了。)<</font>⑶再游览课文,你认为作者在表达上还运用了哪些技巧?(语言、动作、神态、标点符号)教师小结:我们在写作文时,要想把人物写活,把文章写生动,注意写好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也是非常重要的。同时,我们在阅读过程中,理解语言文字的同时,标点符号也表达人物感情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⑷在理解了人物品质、人物感情的基础上指导朗读桑娜抱回孩子后人物内心活动的语句,从中再次深入体会桑娜宁愿自己承担痛苦和劳累,也要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抚养长大的朴实、善良的思想境界。
3、学习第三段:通过理解人物的语言,来感受渔夫的美好品质。课文对桑娜的这个人物,主要通过对她什么描写,突出人物品质?(心理)那么,对于渔夫这个人物,主要进行了什么描写呢?(语言)。请画出课文中对渔夫语言的描写,读一读,体会一下。得把他们抱回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把这句话改成肯定:得把他们抱回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是不行的!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渔夫首先想到的是孩子,孩子同死人呆在一起不利于他们的身体健康,充分体现了渔夫的美好心灵。)快去,别等他们醒来渔夫在说这句话的时候心理是什么想法?(不仅同意把孩子抱来,而且催促桑娜把孩子抱回来,怕孩子醒来看到母亲死去的惨相。渔夫完全为着孩子着想,至于自己生活负担如何,完全没有考虑,看渔夫的心地多么善良。)⑶我们总能熬过去的把这句话换成我们总会过下去的,你同意吗?为什么用熬?(通过这个熬,可以看出渔夫的美好心灵,不管遇到多大困难,也要把两个孩子抚养成人。)
六、总结全文,提升中心。
再次读课文,你想说什么?根据学生的交流,板书(善良)。同时解决上课之初提出的质疑:穷人是真正的穷吗?不穷。他们虽然物质生活贫穷,但是他们的精神是高尚的,他们勤劳、善良,他们是精神上的富翁!(板书:富有)
七、课后作业:
选择:1、(以体现不同学习能力的同学,自由选择学习内容的自主性。)穷人渔夫和妻子桑娜决心用自己的勤劳的双手抚养七个孩子成长,他们怎样克服困难的?
2、请同学们做一回文学大师,帮助他们把孩子养大,好吗?
八、续写练习:
一是训练学生的合理想象能力,二是激发学生潜在的道德素质,与渔人夫妇高尚的品格产生共鸣,三是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九、教学反思:
教学《穷人》中,我努力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不同的感情色彩。在教学中我充分让学生自说,自读,自评,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说出感受,读出感受。例如教学《穷人》中桑娜想的这部分时,我先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说出桑娜此刻的感受。学生有的说怕丈夫责怪,要读得害怕、担心:有的说因为桑娜担心要读得慢些,而有争议的说桑娜紧张、着急要读得快点。在学生多元解读的基础上,再及时运用多种朗读的方式,个别读、小组读、集体读、男女生赛读、表演读、轻声读、大声读等等,引导学生读得有声有色,读出自己的味道来。教学中,学生能与老师积极互动,课堂气氛活跃,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参与率比较高,课堂收效明显。最值得欣慰的是,在引导学生想象孩子们怎样;熬过艰难贫穷的日子这一环节时,问题刚一提出,同学们的小手便纷纷举起。有的说:他们会靠着勤劳的双手,一天天长大,去跟着列宁推翻沙皇统治。我立刻评价说:你真了不起!是的,这是一条能彻底改变穷人命运的出路.事实正是这样,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剥削统治,使俄国所有穷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能结合时代背景,能把社会课上学到的知识与本课内容联系起来想象,实在难得。我心里确实为学生这一合理而富有创造力的想象而高兴。仔细想一想,学生之所以能出现如此精彩的发言,正是因为这一问题触动了学生情感的琴弦,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想象的愿望,因此,我深深地感到:只要教师提问开放灵活,学生在课堂上就会有精彩的智慧生成。
10、《别饿坏了那匹马》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别饿坏了那匹马》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第11册的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记叙了一个摆书摊的残疾青年以“别饿坏了那匹马”的善意谎言成全一个极其喜欢看书但又没有能力看书孩子愿望的感人故事。文章文字朴实无华,可是在这平淡如水的文字下面去蕴涵着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作者“我”对那个良苦用心的残疾青年万分感激。
用“别饿坏了那匹马”做题目,至少有两层主要意思:一是这是文中残疾青年一句善良的谎言。正因为这句善良的谎言,我才会心安理得地去读青年的书;正因为这句善良的谎言,故事才会显得如此的动人;正因为这句善良的谎言,青年的形象才会如此高大。二是“我”就是一匹“饿坏了的马”,青年知道,后来我自己也知道。
设计理念: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提出了全新的理念,认为阅读是学生个性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求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个性化阅读”。《别饿坏了那匹马》全文描写细腻、情真意切。本设计力图让学生自读自悟,凭借自己的人生经验和阅读敏感,去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教学目标:
一、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我”对这位残疾人深深的感激之情。
二、领会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习课文对人物的刻画描写,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我对青年的深深的感激之情。
教学准备:
搜集相关事例、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每个人都不希望被欺骗,谎言可能会带来很大的伤害,可是有些谎言却是善良的,给人带来真诚和温暖。今天,我们就要走进一个善良的谎言,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份关心和温暖。翻到书本第44页,一起来学习第10课《别饿坏了那匹马》。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
1.读准生字,联系上下文想想新词的意思。
2.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3.思考: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文章几次写到“别饿坏了那匹马”,用意是什么?
(二)反馈交流。
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
(主要写了酷爱读书的“我”在失去看书机会时,摆书摊的残疾青年谎称家中有马,买下马草,让“我”继续看书的事。赞扬了作为书摊主人的残疾青年不计一己得失、想方设法让“我”读书的良苦用心,表达了“我”得知真相后的深深感激之情。)
2.文章几次写到“别饿坏了那匹马”,用意是什么?
(它在文中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我”把马草卖给残疾青年,离开书摊时,青年嘱咐“我”的话。他的话,看起来是对自己家的那匹马的关心,不让它饿着,实则是免去了“我”寻找马草买主的辛苦,让我把时间花在看书上。第二次是青年看见“我”背着马草走向书摊时,吩咐妹妹碧云的话。这话既是说给妹妹听的,暗示妹妹不要拒绝买这无用的马草;更是说给“我”听的,让我能心安理得地看书。青年既帮助了“我”,又很好地维护了“我”的自尊。第三次是“我”对青年说的话。每天“我”都想象着马“香甜地吃着我的马草”的情景,心安理得地看书。关心马,就是“我”对青年的关心。)
3.我们知道,原本无马,为了帮助“我”能继续看书,残疾青年却假称有马,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青年呢?
(残疾青年具有善良、宽厚、善解人意的美好的心灵!)
三、细读课文
(一)课文中有不少语句,表现了青年的美好品质。让我们找一找、画一画这些句子,然后用心读一读
(二)根据学生回答,课件随机出示:
1.他先是一愣,继之眼睛一亮对我笑道:“过来,让我看看你的马草。”(为什么先是一愣,继之眼睛一亮?此时,摊主是怎么想的?)
2.他盯着姑娘茫然的眼睛,以哥哥的口吻命令到:“听见没有,快把马草提进去。” (姑娘茫然的眼睛说明什么?)
3.“别别别……”他急了,“碧云!碧云!”他用双手拼命地摇着轮椅,想挡住我的路,“你放下!等碧云来拿!”(他为什么急了?)
4.可是迟了!我已经走进他家的后院,看见了一堆枯蔫焦黄的马草——这些日子我卖给他的所有的马草!那匹马呢?那匹香甜地吃着我的马草的马呢?(同学们,“我”走进了后院,看到了心目中那匹香甜地吃着马草的马吗?那么,“我”看到了什么呢?请大家把句子再读读,看哪个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马草一天天多起来,青年仍把马草收下来,说明了什么?)
刚才我们通过仔细阅读课文,了解了人物的情感。读课文就是要学会从字里行间读出人物情感。那么“我”难道仅仅只看到了马草吗?
(三)现在就请大家读这段课文,仔细体会其中的感情。
(四)文中只有残疾青年有着美好的心灵吗?你还看到了谁的善良和美好?
(父亲也很善良。父亲虽然赞同“我”看书,但他知道青年生活的艰难,所以忍痛打了“我”,让“我”去扯马草换钱。他还不忘利用匆匆翻书的机会,在书里夹上几张毛票,维护了青年的自尊。碧云同样善解人意。她很能理解哥哥的想法,配合着哥哥把谎言维持下去。而“我”喜爱看书,能听从父亲的教导去扯马草挣钱。对于青年的帮助,“我”心中感激不尽,因此一心不让青年家的马饿坏了。)
四、总结延伸
课文几次提到的马,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可是我们仔细想想,这匹马似乎又是存在的。对追求知识如饥似渴的我,就是那匹饥饿的马,为了不让我“饿”坏,残疾青年说了一个善意的谎言,让“我”感觉到了关心和温暖。你身边有这样感人的事迹吗?
(一)同桌互相交流事例,说说感受。
(二)指名交流。
(三)总结:是啊,只要放弃自己的一点点私欲,就能够成全一个美好的愿望;只要每个人付出一点点善意,这个世界将增添许多美丽和欢乐。让我们每个人都像这位青年一样,尽自己所能地去帮助别人吧!给别人一点快乐,我们自己也会得到快乐!
五、作业
“我”在看到那一堆枯蔫焦黄的马草时,会有什么表情,心里会想些什么,他又会怎么做?请你写下来。
板书设计:
别饿坏了那匹马
善良的谎言
残疾青年:热心、善良 我: 爱读书、诚实、有志气
11、《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
《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摘录印象深刻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3、体会老教授对“我”的鼓励、给“我”带来的变化,感受人与人之间真情的美好。
4、环境描写、人物心理描写的作用。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与同学讨论。抄写印象深刻的句子。
2.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小提琴曲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明确目标
1、通过上节课学习,大家对课文有了一些了解,我来考考大家。
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这里的“唯一的听众”指的是谁?
2、上节课,同学们提出了很多问题,经过大家共同努力,解决了一些,谁还记得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
(课文写的是我从不会拉小提琴到能够参加各种演出,为什么要以《唯一的听众》为题?)
对于这个问题,我可不可以理解为大家认为文中的主人公是“我”,而不是那位老妇人呢?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课件出示:你认为这篇课文的中心人物是谁?
二、 精读课文,解疑合究
1、请同学们再次走进课文,深入思考,看看文中的主人公究竟是谁,说说理由。
2、研读。
这位唯一的听众,她不曾给过作者拉小提琴技巧的指导,也不曾给他讲解过拉琴的窍门。那么,她是怎么帮助作者的呢?
感悟一:老人的语言
师:用波浪线画出描写老妇人言语的句子,并想想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说的。一边读,一边想,并在书上留下你思考的痕迹。
出示:
(1)“是我打搅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里坐一会儿。”
“我猜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只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的话,请继续吧。”
“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就在每天早晨。”
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同桌两人合作,一人读当时的情况,一人读老妇人的话。
谈谈你从老人的话中感受到什么。
小结:是啊,对于一个毫无信心的人来说,一句鼓励的话就是莫大的支持和帮助,我们合作读读这段话,一组读当时的情况,一组读老妇人的话。
(2)“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
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谁来谈谈你从老人的话中感受到什么?
如果你就是这位初学小提琴的人,在灰心丧气的时候听到这样的话,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温暖、快乐、兴奋、激动)
这是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
一句话包含了如此丰富的内容,我们一起读读这段话,体会一下作者的感觉。老师读当时的情况,女同学读老妇人的话,男同学读作者的感觉。
同学们,这样的语言不单单给作者带来快乐的情感体验,还有着更大的作用呢!在老人鼓励下,作者有了怎样的变化呢?请大家把作者的变化这部分读一读。引导学生联系前文,体会作者的变化。
(3)她竟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
这句话和前面几句话有什么不同?
这句话是一个转述的话,如果把它直接变成老人说的话,怎么说?从老人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什么?
感悟二:老人的眼神
课文几次写到老人的眼神呢?用横线画出来,读一读,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出示幻灯片)
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
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
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指名读三句话,你发现了什么?(在写老人的眼神的时候,都有一个共同的词语——“平静”。)
你们怎么理解“平静的眼神”?引导学生想象老人的心理活动。
作者从老人的眼神里读出了什么?(对自己的鼓励、期盼、肯定、赞许)
小结:是呀,老人的鼓励、关爱,都蕴涵在她的眼神里,所以看上去像深深的潭水,说明作者读懂了老人的眼神。让我们把这些深刻的含义朗读出来。
注意句后的省略号,读得慢一些、深长一些。
三、 品读文本,质疑再究
1、学生质疑:作者知道了老人不是聋子,为什么不把真相说出来呢?
作者听到妹妹这番话以后,心里是怎么想的,当他再一次走进树林,面对这位老人的时候,他又是怎么想的?拿起笔,把作者当时的想法写一写。
要善于做听众,用心去感受自己的文字,要像读课文那样读自己的文章。
诗一般的语言,一个默默地拉,一个静静地听。这个感人的画面一直铭刻在我的心中。 配乐齐读最后一段。
2、课文中妹妹的角色是必须有的吗?
四、检测反馈、拓展延伸
1、人世间最动听的话语是关爱的语言,最感人的故事是真情故事,最伟大的力量是爱的力量。老师这儿还有一个故事,大家想不想看呢?阅读《心灵有耳》,思考:短文中的老人与《唯一的听众》中的老人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
2、在你成长的过程中,一定也得到过许多人的帮助和关怀,选择一件写一写,表达你的感激之情。
五、教师寄语
课文学完了,老师有一句话送给大家:
一个人的成功,既离不开别人的鼓励、欣赏,也离不开自信、努力。只有在爱的土壤里,只有在汗水的浇灌下,人生才会开出美丽的花朵。
12* 用心灵去倾听(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我”和苏珊的交往过程。
2、 懂得用心灵去倾听能给人带来快乐和幸福。体会“我”对苏珊的深切怀念之情。
3、 领会文章的写作手法,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重点: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懂得用心灵去倾听能给人带来快乐和幸福。
难点: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板书:倾听。上课的时候,我们应该怎样地倾听老师和同学的话语?
2、板书完整课题。交流学案:课文写了谁用心倾听谁的话语?
3、明确苏珊的身份以及和“我”的关系。
二、了解“我”和苏珊的交往过程
1、“我”和苏珊的交往过程究竟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或短语,用圈圈出来。
2、交流词语,师板书。
小时候 有一天 那天 从那以后 一天 长大以后 终于有一天 过了一段时间
4、 用心读一读这些词语或短语,你发现了什么?(交往时间长、交往次数多)
5、 我们究竟是怎样一步一步交往的呢?抓住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跳读课文,想想那几件事情是详细写,那几件事情是简单写的?
小结:为什么有的详写有的略写呢?详写的事情应该是作者印象深刻的事。可见,我们写文章也要做到有详有略。试试用上这些词语,用简要的语言说说我和苏珊的交往过程。
6、 如果用上一些连接词说交往过程会更加顺畅。如先,再,然后,接着,最后
教师小结:抓住详写的事情和连接词能帮助我们更加完整更加简洁地说主要内容。
三、聚焦重点内容,交流感动之处
1、 在小时候的“我”眼中,苏珊是什么?长大后,我又把苏珊当做什么人?
板书: 第二个母亲
2、 小精灵这个词语让我们联想到“可爱、聪明等”,而母亲的称呼却让我们感受到温暖。从小精灵到第二个母亲,我们能感受到“我”对苏珊的感情发生了变化,我对苏珊的感情越来越深。面对一个从未谋面的人,面对和我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陌生人,我却在心里把她当做了“我”的第二个母亲,这是为什么?
3、 请你在文中的事例中选择一件最让你感动的事例,用心读一读,同时画出关键词句。想想从哪些词句中让你体会到苏珊对“我”的关爱。
4、 全班交流重点句子。
“你够得着冰箱里的冰块吗?”小精灵用悦耳的声音问我。
小精灵总是耐心地回答我的问题,一遍遍地向我解释。
你知道吗,这只可爱的小鸟,它要到另一个世界去歌唱。
汤米,我要到另一个世界去歌唱。
5、 小结。
四升华情感,抒发心声
苏珊作为问讯处的工作人员,不仅用心灵倾听,更用心与孩子交流,困难时给予帮助, 痛苦时给予安慰,像一位母亲那样做孩子健康成长的心灵守护神。可是,就在我们准备见面的前两周,她去世了。对于“我”来说,心中有着千言万语想要跟她诉说。写下来。交流。
五、布置作业,结课
12 *用心灵去倾听(学案) 姓名
一、自习
1、读题目,我猜测课文讲的应该是一个关于 的故事。怎样的听是“倾听”呢?
2、好好读课文,读的过程中如果发现难读的句子我要多读几遍。
初读课文,我知道题目的意思是 (谁)用心灵倾听 (谁)的话。
3、阅读词语手册,并把重点词语的意思写到书本上:无所不知、兴高采烈、悦耳、谋面
我仍然不理解的词语还有 。
4、我已经流畅地把这篇课文读给( )听了,他(她)的评价是( )。
5、在课文中,105是作者家乡的“问讯处”,那么在我们这儿,以下的电话号码又代表什么呢?110 119 120 114 12345 和同学讨论一下。
二、自悟
1、我知道课文主要写了“我”和105一个普普通通的接线员——苏珊间的故事。默读课文,想想“我”和苏珊间的交往过程是怎样的呢?课文先写小时候,“我”以为 。然后写有一天 。接着写后来的一天,“我” 。最后写长大后, 过了一段时间,
课题中的“心灵”和“倾听”是关键词,我们也要抓住关于苏珊的关键词句来体会苏珊是怎样怀着一颗爱心去用心地,有耐心地倾听“我”的倾诉的?画出有关句子,写写你的体会。
摘录文中最感动你的的句子。从这个句子中你感受到
3、课文多处都运用了前后照应的手法,这样的写法,使得全文层次分明,结构严谨。让我们来试着完成同步35页的第三题吧。
4、读了课文,我有疑问
三、自检
1、同学们,读了这篇文章,你肯定很有感触,请用一两句话写下你的感想。
2、文中的苏珊具有 的品质。
3、《唯一的听众》同样也是一个关于倾听的故事。这两个故事有什么异同呢?和同学交流一下。
同学们,让我们在生活中也努力去做一个用心的倾听者!当你用心付出的同时,不经意间也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篇5
常州市西林实验学校 蒋健
单元学习目标:
1.能欣赏文章所描写的优美画面,体会作品的语言风格。
2.能联系作品的文化背景,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3.开展一次调查家乡民俗文化的综合实践活动,领略家乡的民俗风情,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
4.能多留心、多观察、多思索、多积累,学会从生活中寻找丰富的写作材料。
5.学会进图书馆检索书目,能制作摘录卡片,养成勤读书、勤摘录的好习惯。
单元课时安排:共13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
社戏2课时
端午日1课时
本命年的回想1课时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2课时
常州“民俗风情”专题活动1课时
写作:从生活中找“米”3课时
综合实践活动:走进图书馆1课时
单元小结1课时
教材分析:
民俗风情源远流长,民俗文化是斑斓多彩的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单元所选的文章,向我们介绍了过年、端午、中秋三大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以及农村社戏的民俗风情。读罢这些文章,更可激发我们了解更多的民俗风情的热情,更加热爱我们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
教学设计:
第1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
第一块:了解单元内容,明确单元学习目标。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导入:让学生浏览目录、课文,以及《新课程 伴你学语文》。明确任务。
2巡视,指导。浏览目录、课文等。
3问题情境:哪些内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哪些内容是你最感兴趣的?请同学们随便谈谈。谈感受(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印象最深刻的内容)。
4布置任务:根据单元内容制定相应的学习目标。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
教学反思
第二块:制定活动方案,组建活动小组。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问题情境:你知道我们常州有哪些风俗习惯吗?给大家讲讲。讨论,交流。
2针对单元主题,商讨单元学习专题,并拟订实施方案,如以访问的形式开展一次了解家乡传统节日习俗的调查活动等。自由交流,确定自己的专题。自由组合专题研究小组。
3巡视指导,给予一定的提示、帮助。制定活动计划、方案。
教学反思
第2课时 社戏(一)
学习目标:1.通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领会文章的详略安排。
2.能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留恋之情。
3.能欣赏文中优美的景色描写,体会“人在图画中”的感觉。
课前学习:通过查阅书籍或网络搜索等方法了解作者鲁迅及其主要作品。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导入:在上一个单元,我们领略了快乐美好的金色童年,请大家讲一讲童年留给自己最美好的回忆。人们回忆往事,总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即使如鲁迅这样的斗士,回忆起童年往事,笔调也是温馨的。让我们一起跟随他去看一出《社戏》。倾听,讲童年趣事。
2布置任务:请仔细阅读课文,看看文中一共回忆了哪些事情,课文中的哪个词能概括平桥村在少年鲁迅心中的地位,为什么?阅读课文,思考。
3组织交流、评价。发表见解。
教学反思
第二块:精读“社戏”。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布置任务:再读课文,结合文章的标题“社戏”,说说按事件的发展进程可将本文分为哪几部分?速读课文,思考,讨论。
2组织交流、评价。发表见解。
3问题情境:从课文的描述来看,当夜的社戏其实并不精彩,但为什么作者说“以后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思考,小组讨论。
4组织交流、评价。各抒己见。
5你在生活中曾有过这样的“感觉”吗?请给大家讲一讲。讲述。
教学反思
第三块:赏析月夜美景。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布置任务:在社戏途中有两处景色描写,请放声朗读。你觉得美吗,为什么?如果你处在这几段文字描绘的情境中,将是怎样的心情,有怎样的感受?诵读,讨论。
2组织交流、评价。交流,评价。
3课文中的景色描写充满了诗情画意,你有没有过“人在图画中”的经历?描绘给老师和同学听听。小组讨论,交流。
4组织交流、评价。讲述,评价。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背诵“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第3课时 社戏(二)
学习目标:1.能把握人物的性格,体会作者对平桥村人的深厚感情。
课前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课堂学习:
第一块:平桥村人物谱。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导入:“我”之所以喜欢平桥村,除了“社戏”外,更为关键的是还有一群淳朴、友爱的小伙伴。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讨论,交流。
2组织交流、评价。各抒己见。
3问题情境:请给平桥村的村民写一个人物谱,分别用几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人物的身份、性格。思考,写作。
4组织交流、评价。讨论,交流,评价。
教学反思
第二块:语文活动——辩论赛。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问题情境:有人说双喜他们偷豆的做法是应该批评的,你认为呢?讨论,交流。
2组织辩论。分组,辩论。
3主持、参与、评价。自评、小组互评。
教学反思
第三块:平桥村印象。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问题情境:你喜欢平桥村吗,喜欢平桥村的生活吗,为什么?思考,讨论。
2组织交流、评价。各抒己见。
3问题情境:如果平桥村要发展旅游业,请你给他们写一则导游词,你将怎样写?思考,写作。
4组织交流、评价。自评、小组互评。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你是否也有过一次愉快的旅行或难忘的探亲故事?请写下来。
第4课时 端午日
学习目标:1.通读全文,概括湘西人民端午日的风俗。
2.能欣赏赛龙船场面的精彩描写,掌握虚实相生的写法。
3.能体会赛龙船表现的激励争先、合作、奋发向上的精神。
课前学习:1.通过查阅书籍或网络搜索等方法了解作者沈从文及其《边城》。
2.向家中长辈了解家乡过端午节的风俗。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导入:端午节是我们国家的传统节日,你知道端午节的由来吗?我们这儿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今天我们就要走进湘西茶峒人民的端午日。倾听,讲述。
2请同学来介绍一下作者沈从文的情况。介绍沈从文及其《边城》,其他同学补充。
3布置任务:请阅读课文,说说端午日这天湘西人民举行了哪些活动?和我们这儿的端午习俗有什么异同。阅读,思考。
4组织交流、评价。交流,评价。
教学反思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赛龙舟是湘西和我们常州都有的端午风俗,请大家再次阅读文中赛龙舟这一活动,感受赛龙舟的气氛。(播放赛龙舟的影片片断)观看视频,阅读。
2问题情境:你喜欢这项活动吗?如果你也在岸上看他们赛龙舟,或者你就是龙船上的一员,你会有什么联想?有什么感受?思考,讨论。
3组织交流、评价。明确:赛龙舟体现了一种激励争先、合作、奋发向上的精神。交流,评价。
教学反思
第三块:虚实相生的写作手法。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问题情境:赛龙舟的场面写得非常精彩,作者是怎样进行描写的?思考,讨论。
2组织交流。明确:虚实相生的写法。发表见解。
3请同学们运用虚实相生的手法来扩写捉鸭子的场面。写作。
4组织交流、评价。自评,互评,交流。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收集祖国各地过端午节的风俗习惯以及关于端午节的故事传说。
第5课时 本命年的回想
学习目标:1.通读全文,能说出文中所描述的过年前做的十件事。
2.能说出过年的习俗所寄寓的期盼及其文化内涵。
3.比较今昔过年习俗的异同,说出自己对过年习俗的理解,,并能合理想像和联想,预测将来过年习俗。
课前学习:1.通过查阅书籍或网络搜索等方法了解作者刘绍棠。
2.向家中长辈了解家乡过年的风俗。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导入:过年是大家最热切盼望的节日,也是一年中最热闹的节日。你知道“年”的传说吗?你喜欢过年吗,为什么?倾听,讲述。
2布置任务:阅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介绍了哪些过年的习俗。阅读,思考。
3组织交流、评价。讨论,交流。
4想一想,这些习俗中,寄托着人们的哪些期盼,你从文中什么地方看出来的?思考,小组讨论。
5组织交流、评价。交流,评价。
教学反思
第二块:今昔比较,理解过年的含义。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问题情境:现在过年有哪些习俗?这些习俗有什么含义?与文中比较,消失或保留或发扬光大了哪些习俗?思考,讨论。
2组织交流、评价。交流,评价。
3问题情境:有人说,过年要从年前一直忙到年后,非常累人,而且在过年时出现了很多浪费现象,比如说相互请客等。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过年已经没有了当初的意义,可以取消这一风俗。你认为呢?讨论,交流。
4组织辩论:
正方:过年在新时期仍有意义,应延续这一风俗。
反方:过年已失去原有的作用,可以取消这种风俗。分组,辩论。
5主持、参与、评价。自评、小组互评。
教学反思
第三块:展望未来,赋予“过年”新时代的意义。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问题情境:通过刚才的辩论,同学们已经意识到,过年不仅是一种形式,而且是一种文化。它包含着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沉淀,包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当然,它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那么,在新时代,我们应该怎样来过年呢?思考,小组讨论。
2组织交流、评价。各抒己见。
3布置任务:请总结刚才的发言,向爸爸妈妈写一份建议书,提出一些既不失年的含义,又符合新时代发展的过年建议。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收集祖国各地过年的风俗习惯。
第6课时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一)
学习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诵三首诗词,并能背诵。
2.能体会作者在诗中寄寓的感情,并能把两首古代诗词改编成现代诗歌。
课前学习: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背景资料,并能朗读诗词,读通读顺。
课堂学习:
第一块:朗读诗词。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导入:月亮是中国文化中的传统意向,古人总爱对月抒怀,尤其是在中秋这样节日。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倾听。
2布置任务:有感情地朗读这三首诗词,比一比谁读得最好。有感情地朗读三首诗词。
3指名朗读,并组织评价。朗读,评价。
教学反思
第二块:精读释义。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问题情境:古代诗词语言优美,意味深长,但毕竟不如现代诗歌那样明白易懂,请同学们根据页下注释,读懂前面两首古代诗词,并用现代诗歌的语言来表述它们。阅读页下注释,改编古代诗词,小组讨论修改。
2组织交流、评价。交流,评价。
3问题情境:再读诗词,三首诗词都咏中秋之月,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在表现上又有什么不同?朗读,思考,讨论。
4组织交流、评价。交流,评价。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背诵三首诗词,并收集关于“月”的诗句。
第7课时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二)
学习目标:1.能诵咏咏月名句,增加积累。
2.能说出“月”的意向在古代诗词中的作用。
3.能自己作一首咏月诗。
课前学习:收集关于“月”的名句。
课堂学习:
第三块:拓展延伸。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请朗读比较好的同学朗读三首咏月诗词。朗读,倾听,评价。
2中国古代有许多咏月的佳句,让我们一起来对月抒怀。(进行吟诗比赛: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成员轮流吟诵带月的诗句,看哪个小组吟诵得多。)分组参加比赛。
3主持、参与、评价。评价。
4从刚才同学们吟咏的带月诗句来看,人们通常在月亮中寄托哪些感情?思考,讨论。
5组织交流、评价。发表见解。
6请同学们也了作一首“中秋咏月诗”,寄寓自己的感情。思考,作诗。
7组织交流、评价。交流,评价。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把同学们作的“中秋咏月诗”收集起来,出一期专题板报。
第8课时 常州“民俗风情”专题活动
活动目的:
了解家乡传统节日的习俗,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继承和创新民族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和创新精神,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活动方式:
到图书馆、资料室或上网查阅相关资料,采访家长,组成小组进行社会调查。
活动过程:
1、准备。选择感兴趣的内容,自由分组;制定查阅与调查计划;作好调查的物质准备,比如照相机、录音机、笔记本等。
2、活动。个人或小组进行专题查阅、调查,作好详细、认真的记录,注意资料的收集、整理、保存、汇总。
3、交流。小组内部成员经常交流,相互协作;全班交流收获与体会。
4、展示。每个小组制作一份成果展示材料,可以用专题小报、图文展示、摄制短片等形式。
第9、10、11课时 写作:从生活中找“米”
第9课时
教学步骤学生活动教师组织教学反思
1自学短文“从生活中找‘米’”。组织学生自学。
2问题情境:看过短文后,请说一说怎样才能从生活中找到“米”。思考,讨论。
3组织交流、评价。明确:生活中到处是“米”,但要做到四多:“多留心、多观察、多思索、多积累”。交流,评价。
第10课时
教学步骤学生活动教师组织教学反思
1学生根据课后练习一讨论,拟题。
2明确写作要求,写作。提出写作要求。
3自己修改作文。组织自改。
第11课时
教学步骤学生活动教师组织教学反思
1组内交流,互相修改作文。出示评改标准和要求。
2学生推荐作文,师生互动评改作文。
3教师听取各组意见,指导学生评分。
第12课时 综合实践活动:走进图书馆(另列)
第13课时 单元总结
综合一单元的内容和,进行学习总结,分析自己在学习中的得与失,对自我正确反思和分析,以便在接下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多地获得成功的体验。可就以下几个方面让学生总结:
总结方面获得收益存在问题
(1)课堂发言的情况。
(2)完成作业的情况。
(3)参与活动的情况。
(4)学习兴趣的增强。
(5)学习能力的提高。
(6)情感态度的升华。
(7)对老师建议、评价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篇6
常州市北环中学祝畅红
一、单元教学目标:
1、能读会写课文中的生字,养成使用字典、词典独立阅读的良好习惯。
2、能运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法,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体会父母兄弟的至爱亲情,引起对自己家庭生活的回忆和共鸣;学会搜集自己需要的资料和信息,拓宽自己的阅读面,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能学会摄取闪光瞬间的选材构思法,懂得合理安排文章的结构。
4、能学会观察不同的对象、场合,掌握对方的心理活动并采用恰当的谈话方式与自己采访的对象进行文明得体的交谈,培养自己的口语能力和提高自己的应对能力。
5、能就单元中感兴趣的问题开展活动或确定主题进行探究,学会质疑和审美评价。
二、单元课时安排:共13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 1课时
《背影》 2课时
《甜甜的泥土》 1课时
《父母的心》 1课时
《我的母亲》 2课时
《人琴俱亡》 1课时
写作 3课时
口语交际 1课时
专题交流或语文活动 1课时
三、教学设计:
本单元的阅读教学
第三单元的内容安排上主题是“至爱亲情”。至爱亲情,血浓于水。本单元的课文中,一个背影,融注了深深的父爱;甜甜的泥土,蕴含着不言自喻的母爱;人琴俱亡,展现了兄弟的手足之情;优越的条件,割不断父母对子女的情愫……单元主题与学生比较贴近,但由于本单元五篇课文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生活的现代相隔较远,学生不太容易了解:没有离开家庭的经历就不能深刻地感悟简简单单背影中的深深父爱,处于健康家庭的孩子无法品尝出泥土中的“甜”味,家庭富裕的孩子无法深刻体会贫穷的父母宁可饿死也不为优越的条件而送走自己的孩子;现代的独生子女很难感受到兄弟的手足之情;……所以,怎样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很是关键。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创设符合学生认知水平、能够使教学拓展和能力迁移得到有效落实的情境,帮助学生深刻感悟这种“至爱亲情”。这样就可以引导学生从多个人物身上、多个角度和侧面,去领略那种血浓于水的至爱亲情,从而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起到一定的升华作用,爱我亲人,爱我生活,爱我社会。
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外拓展去认识人物的形象,体会文章中表现出的父母兄弟的至爱亲情。作为教师,一定要清醒地意识到,学习本单元,决不只是简单的学习文中写到的几个人物,目的是引导学生在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的同时,体会父母兄弟之间血浓于水的亲情,引起共鸣,从而能够在平时的生活中感受到父母对自己深刻的爱、别人对自己无形的关爱……体会到人间处处有真情,做到课内外打通,不局限于课本,也不脱离开课本,在课本的基础上拓展、迁移,升华,将自己的体会形成文字,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根据本单元的内容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及你的理解确定一个专题作为本单元的探究问题。如围绕以《背影》为出发点,引导学生阅读朱自清的散文,进行朱自清作品的风格探究;学习了《甜甜的泥土》后,指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如家庭环境对孩子教育的影响;围绕《父母的心》可以进行中西文化的特色比较等等。当然还可以像“我来推荐我心目中的爸爸妈妈;我最喜欢的作家”等。
四、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确定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制定活动计划
第一块:了解单元内容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让学生浏览目录、课文,讨论:本单元的课文有哪些异同之处?课文与课文之间又有哪些互相联系的地方? 学生明确任务,浏览目录、课文
2教师巡视、指导同桌讨论交流
3哪些内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哪些内容是你最感兴趣的?请同学们随便谈谈。就自己的阅读体会谈感受,全班交流
教学反思
第二块:制订活动方案,组建兴趣小组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针对这些你感兴趣的内容,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单元活动方案。同和你有相同志趣的同学组成自己的专题研究小组。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自由交流,确定自己的专题。自由组合专题研究小组,推选组长,确定专题任务。
2教师巡视指导,给予一定的提示、帮助。制定活动计划、方案
教学反思
第二学时 《背影》 (一)
学习目标:能通过对课文的反复诵读,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去体会浓浓的父子深情。
课前学习:熟读课文,查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文章的了解。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以1991年,香港人举行的唐诗评选结果中《游子吟》的排位导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大声朗读课文,并根据自己的理解把题目补充完整:-------------的背影有感情地朗读,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补充题目
2组织学生同桌交流自己的成果,老师巡视进行指导同桌交流、再补充
3组织学生交流、互评,教师点评学生大班交流,小组互评
教学反思
第二块:体会文中表现的父子深情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再读文章,创设问题情境:文章中什么地方最能让你感受到这种亲情?为什么?将自己的体会形成文字再读文章,圈点勾画,仔细品味
2组织交流、评价交流
3组织学生进行归纳总结根据同学发言归纳
教学反思
第三块:语文活动:拓展想象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创设问题情境:课文从背影描写父亲的外貌、动作,你能揣摩出当时儿子看到父亲背影时的感受和心情吗? 再读描写背影的部分,小组交流
2假如从父亲的正面看,你能否想象并运用恰当的词语描绘父亲的面容、神态、动作?从中你能体会出什么?学生写作交交流小组推荐,全班交流,互评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
思考:“我”被父亲深挚的爱而感动,“我”对父亲感情一直是这么感激吗?请从文中找出具体内容加以说明。
第三学时:《背影》 (二)
学习目标:通过反复诵读,理解作者朴实的的饱含深的语言。
课前学习:思考:“我”被父亲深挚的爱而感动,“我”对父亲感情一直是这么感激吗?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组织学生交流课前学习的心得体会小组交流谈体会,小组发言
2组织学习齐读最后一小节,思考:当时的“我”和现在的“我”对父亲分别是怎样的感情?齐读,思考
3组织小组讨论,教师点评:当时的“我”被父亲深挚的爱感动了,几次落泪;现在的“我”回想起当时的情景,既感激怀念父亲,又对自己不懂事的行为感到愧疚。小组讨论、交流
4创设问题情境:找出文中反映作者“泪如涌泉”动情的句子,并说说作者动情的原因。再读文章,圈点勾画,思考徐州见父——难过的泪望父买橘——感激的泪父子分手——怅惘的泪北京思父——辛酸的泪
教学反思
第二块:语文活动:诵读比赛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组织学生在理解文章内容基础上,有感情地诵读有感情地诵读
2组织小组竞赛,推荐同学在全班朗读小组竞赛,推荐
3组织学生交流、评价朗读并评价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以《背影》为题,写一写自己最敬重的师长。
第四学时:《甜甜的泥土》
学习目标:体会母子深情,探究文章新奇的立意,惊奇的结尾。
课前学习:熟读课文,查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能正确拼读,并了解词的大意。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请学生跟唱《世上只有妈妈好》,谈一谈这首歌使你想到了什么? 看并跟唱VCD《世上只有妈妈好》,思考
2请同学通读课文,创设问题情境:甜甜的泥土,----------的妈妈读文章,归纳自己的观点
教学反思
第二块:咂摸泥土的“甜”味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创设问题情境:王小亮知道这包糖是谁给他吃的吗?说说你的理由。读课文,思考、交流自己的看法。
2齐读最后两小节,思考:糖是体现妈妈对王小亮的爱的,但他没有吃到糖,泥土甜在哪里?齐读课文,小组讨论,与小组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3组织学生交流、探讨再读课文,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全班交流。
教学反思
第三块:小组探究结尾的艺术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创设问题情境:小说前面写,王小亮的亲妈妈把糖放在“大襟棉袄口袋里,掏出一包裹得很紧的、还带着体温的糖”,奶糖放在棉袄口袋里未能融化,地温回升难道能超过体温吗?你是如何理解小说的这一艺术构思的呢?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各抒已见
2组织学生交流、探讨再读课文,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全班交流。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
小说中有这样一句:“同学们在嘻嘻哈哈的笑声中和他一起分享着欢乐,只有老师悄悄背过了身……”老师为什么要“悄悄背过了身”?你能想象出老师此时此刻的神情和心理活动吗?请把这种神情和心理活动描述出来,不少于200字。
第五学时:《父母的心》
学习目标:由一波三折的故事中去体会父母对儿女浓浓的爱心,去体会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淡淡的哀怨。
课前学习:欣赏影片《妈妈,再爱我一次》,思考——妈妈送走了儿子,是不是代表她不爱儿子了,请谈谈你的看法。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创设情境:文章的题目是父母的心,似乎不太完整,请读文章后补充:父母的心是--------- 阅读文章思考
2组织学生将自己思考的结果在小组内交流,在交流后完善补充自己的思考小组交流,完善自己的思考
3教师引导小组互评代表的发言,并作适当的点评评价,修改小组的发言稿
教学反思
第二块:对比阅读:感受父母对子女浓浓的爱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交流:文章中不送走子女是爱,那在《妈妈,再爱我一次》中妈妈送走了儿子,是不是代表她不爱儿子了,请谈谈你的看法。思考发言
2组织学生辩论:送走是爱还是不送是爱?分组准备材料准备辩论
3组织学生进行评价:爱是什么?认真参考辩论总结评价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
1.“可怜天下父母心”不管是父亲还是母亲,绝大多数 对自己的子女充满着爱,而且这种爱是无私的、真挚的、深沉的,完全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无与伦比的爱。在学习了这篇文章之后,请你发掘生活中的小故事,让大家一起来感受这种浓浓的爱。
2.课外收集反映父母关爱子女的故事、谚语、格言、民谣、诗歌等,以“父母心”为话题组织一次交流会。
第六学时:《我的母亲》(一)
学习目标:查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通过对文章的学习,感受真挚、深沉的母爱。
课前学习:划出文章中最喜欢的语句,进行摘抄和朗读。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导入:请你为文章中的几个小故事拟小标题阅读文章,思考
2组织学生交流、讨论交流、讨论
教学反思
第二块:深入分析细节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作者深情地回忆了关于母亲的4个片段,哪些话语、哪些事例、哪些细节最让你动情?再读文章,思考
2组织讨论、交流讨论、交流
教学反思
第三块:生活交流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有人说过:“父母对子女的爱,尤其是母爱,是人类最高尚纯洁的、美好的感情。”你的母亲给你印象最深的事是什么?请讲一讲。小组合作交流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将自己讲的故事整理成文。
第七学时:《我的母亲》 (二)
学习目标:抓住文中语言信息进行分析、评价,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
课前学习:重点研读回忆母亲的四个片断,质疑。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讨论:我的母亲是一个的人全面阅读文章,小组讨论
2精读第三个片断,思考:母亲是不是不疼爱我?她这种心态矛盾吗?阅读并思考
教学反思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你认为邹韬奋成长的家庭环境哪些方面是好的,哪些方面是不可取的?小组讨论、交流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请你调查一下,现代的家庭教育环境是怎样的?与当时又有哪些差别呢?
第八学时:《人琴俱亡》
学习目标:熟读课文并能复述主要内容;了解人物的形象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
课前学习:查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能正确拼读,并了解词的大意。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导入,组织学生默读默读课文
2让学生质疑、合作释疑交流疑难、释疑
3组织学生多种方式朗读按要求读课文
教学反思
第二块:深入分析兄弟之情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让学生看注释翻译课文看注释疏通文意
2检查情况:翻译复述一人读一人译合作用自己的话复述内容
3评价王子猷:王子猷是一个怎样的人?你喜欢这个人物吗?思考、讨论
4组织交流小组推荐交流,小组互评
5创设问题情境:文章中哪些语句最能表达子猷与子敬的兄弟之情?“弦既不调”说明了什么?交流
教学反思
第九——十一学时:写作
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在写作前编列作文提纲,学会合理安排文章的结构。
第九学时: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组织学生自学学生自学《合理安排文章的结构》
2.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一些课文,让学生尝试编列出提纲回顾所学文章,在回顾中进一步体会如何安排好文章的结构
3.写作指导,随机点评学生口头设想口头设想练习一、评价他人口头设想
第十学时:
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明确本次自由作文的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文
2组织学生自改自己修改
课后学习:自改作文,也可请他人帮忙修改
第十一学时: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出示评改标准和要求组内交流,互改
2学生推荐作文师生互动评改作文
3教师听取各组意见指导学生评分
第十二学时:口语交际——一姿一容总关情
学习目标:学习在口语交际中利用表情、身姿、手势、目光等非语言因素传递信息,学会观察他人的身体语言,掌握他人心理,从而更好地与人交流、沟通。
课前学习:搜集运用身体语言成功说服别人的例子。
课堂学习: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布置学生自学短文《一姿一容总关情》自主学习,圈划重点
2请学生交流成功劝说的事例学生讲述事例、听取他人发言
3布置结合短文进行思考:怎样成功运用身体语言进行劝说思考、发言、交流
4创设情境(练习A、B)小组合作角色扮演,劝说他人,推荐优秀者在全班交流
5总结成功劝说的经验全班交流
第十三学时:单元专题交流
学习目标:介绍各组的活动过程、交流各组的活动成果、谈谈活动的体验与收获,在专题交流中进一步体会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师生互动评价。
课堂学习:
总结方面获得收益存在问题
(1)课堂发言的情况。
(2)完成作业的情况。
(3)参与活动的情况。
(4)学习兴趣的增强。
(5)学习能力的提高。
(6)情感态度的升华。
(7)对老师建议、评价
课后学习:自我评价单元收获,完成表格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篇7
[单元总揽]
本单元选编的是一组写少年生活的小说。它们或着重描写少年人物形象为中心,或描写人物的变化,或从人物视角了解人生。欣赏这组作品,从中可以得到人生的启示和艺术享受,使学生了解到不同时期、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少年生活的故事。
《故乡》―作者以“我”回故乡的迁居为活动顺序,再现了现实中的故乡与回忆中的故乡的巨大反差,反映了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的真实内容,揭示了深刻的主题。文中描写少年闰土的片断历来脍炙人口,让人印象深刻。
《孤独之旅》―作者写了一个失学少年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经历风雨磨练后成长的故事。文中出色的环境描写,为人物活动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背景。
《我的叔叔于勒》―作者通过少年若瑟夫的视角,描述的菲利普夫妇对亲弟弟于勒的冷酷无情,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人情冷暖和世态炎凉,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心声》―作者通过描写一位与万卡有相似命运的学生李京京执着要求在语文公开课上朗读课文的故事。揭示了社会生活和义务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一些令人深思的问题。
[单元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注意小说的体裁的特点,了解人物、情节、环境等要素。着重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肖像、语言、动作、心理及细节描写),进而把握小说的主题。
2、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并得出自己的见解。
3、注意揣摩小说的语言,从中得到启发,并不断积累,提高语言环境的实际运用能力。
(二)过程和方法
1、进一步认识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描写是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2、了解故事情节对人物性格的决定作用。
3、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感受课文中人物所表现的思想感情,结合生活经验和成长历程阅读体味小说的内涵、小说的主题。
2、通过整体阅读走进作者描述的世界,深入体会感悟,达到情感的共鸣与升华。
[教学的重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把握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和评价。
2、辨析环境的作用。
3、欣赏小说的语言。
4、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阅读中形成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体验,作出自己的阅读评价。
[课时安排](共10课时)
1、故乡(2课时)
2、孤独之旅(1课时)
3、我的叔叔于勒(2课时)
4、心声(1课时)
5、综合性学习?青春随想(2课时)
6、单元小结与达标(2课时)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篇8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我们周围的材料
1、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1.物体都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2.我们周围的常见材料有木头、纸、金属、塑料、玻璃、纤维等。
过程与方法:1.调查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观察和辨认不同的材料。3.用词语描述常见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进一步研究材料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重点】观察和辨认身边不同的材料
【教学难点】用适当的词语描述木材的特性
【教学准备】6种用最常见的材料做成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
1、师:这个单元我们将开始学习“材料”,板书“材料”。你知道哪些材料的名称?什么物品是用这种材料做的?教师将学生说到的材料一一板书出来。
2、师:看看自己和小组里的同学,身上穿的、佩戴的和携带的物品都是什么材料做成的,试着把它们写在书中的表格中。
3、生:交流记录的情况,看看有没有出错。
4、师:这些材料在我们身边应用很广,书包里的物品、教室里的物品,它们又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四人小组合作完成调查表,对于难以判断是什么材料制成的物品,请作出标记。
5、生:调查结束后,在小组内讨论以下问题:
①调查了多少物品?使用了多少种材料?
②哪些物品是由一种材料制成的?哪些物品是由多种材料制成的。
③哪种材料使用得最多?
6、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全班交流:哪些材料在我们身边被广泛使用着,为什么大量使用它们呢?
二、观察描述几种常见材料的主要特点
1、师:我们周围的物品,往往都是由各种材料组成的,比如一扇门,就使用了木头、玻璃、金属等材料,不同的部位为什么要用不同的材料?举例说说你的想法。
2、师:四人小组选择两种材料讨论它们分别有什么主要特点和用途,并记录下来。
3、生:交流各组的记录情况,有不同意见的及时补充,若认同其他组的观点,及时将它补充在自己的记录单上。
4、师:请保管好记录单,下次还要再使用。
作业:
1、填写好p46页的表格;
2、寻找教室里有什么,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教学后记
2、谁更硬一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比如硬度、柔韧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材料的硬度越大,就越能防止别的物体破坏它的表面。
过程与方法: 1.用简单测量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索兴趣。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3.增强材料循环利用、节约资源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比较材料软硬的方法。
【教学难点】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金属的特征
【教学准备】
学生(每小组):木头、纸、金属和塑料各两根,铁、铜、铝等金属片各一条,砂纸、玻璃杯、热水。
教师准备:电路检测器、榔头
【教学过程】
一、比较硬度
1.比较纸和木头的软硬,出示纸和木头,说说它们谁更硬一些?你是怎样观察到的?(纸一折就变形,而木头不容易折)
2.比较纸、木头、金属的软硬,再出示金属一条,这三种材料谁更硬一些,你是怎样观察到的? ①学生说说自己的原先观察结果,可能会出现方面,那金属条和木块谁更硬一些(用压、捏、折的方法都不易区分它们的软硬) ②提出:判断一种材料是否比另一种更坚硬,可以用刻划的方法,若能在另一种材料表面划出痕迹,就表示它比较硬,反之则可能硬度相同或较小。 ③学生尝试用木头在金属上刻划或金属在木头上刻划,看怎样做能划出痕迹。
3.比较木头、金属、塑料的软硬
①如果再给你一种材料:塑料,它们的软硬又会是怎样的?(学生猜测)
②可以怎样检测它们的软硬?
③怎样做到有序地观察?(出示书p48的记录表)
④实验中需要注意哪些方面?(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再适当补充,)
活动提示: ⑴依次选择其中一种材料,分别去刻划另两种材料的平面处。 ⑵用力适度,并尽量保持在每一次刻划时用力大小相同。 ⑶能划出刻痕的,在记录表格内打“√”,不能划出刻痕的,在记录表格内打“×”。 ⑷要求每个人都操作一次,并且注意不要划伤手指。 ⑸根据我们观察到的结果,将木头、纸、金属和塑料按硬度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哪种材料最硬?
二、认识金属
说说周围的物品中哪些地方用到了金属? 为什么用金属不用其它材料(根据学生的举例,出示材料开展实验)
1.易传热 :将大小相同的木条、塑料和金属条同时放入热水中,过一段时间,用手摸一摸哪一种材料最热?
2.能导电: 教师演示,将木条、塑料、金属条分别接入电路检测器,观察电灯泡是否发亮?
3.延展性: 试着用榔头轻轻敲打铜丝,观察铜丝发生了什么变化?
4.有金属光泽: 用砂纸磨擦铁钉、磨擦部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三、饮料罐的故事 (有条件的观看课件)
1.组织学生阅读第50页,了解一个饮料罐的生产过程 2.讨论 ①铝片可以做成饮料罐,主要利用了金属的什么性质? ②在易拉罐的制作过程中,要消耗哪些资源,会产生哪些问题? ③我们怎样合理使用消费金属材料?
作业:填写好p48页、p49页的表格。
教学后记:
3、 比较柔韧性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柔韧性是指物体在受力度形后,不易折断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 1.用简单测量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3.增强材料循环使用,节约资源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用简单测量方法比较材料的柔韧性。
【教学难点】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金属的特征。
【教学准备】 学生(每小组): 1.一套宽度、厚度一样的塑料、不锈钢、木头尺(每种材料的一端打一个孔) 2.一套宽度、厚度不一样的塑料、不锈钢、木头做成的物品。 3.测量弯曲度的“t字”尺一把。 4.50克钩码一个,回形针一个。 老师:同样宽度、厚度的粗塑料条、木条各一根,两桶水。
【教学过程】
一、柔韧性的认识
出示两根长度、厚度和宽度一样的塑料条和木条。
师:请两位同学上来各取一根,分别去取同样重的两桶水,观察塑料条和木条的变化情况。
两名学生上来演示,其它同学观察,然后汇报观察到的情况(木条断,塑料条没有断;塑料变了,没有断,木条先是弯了,最后断了)
老师指出:我们把像刚才这样塑料条受力变形后,不易折断的特点叫做柔韧性。
二、比较3种不同材料的柔韧性
1.提供三种物体,找一找它们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做的?(木头、塑料、不锈钢)
2.用自己的方法来比较它们的柔韧性,并把比较的结果排一排序(提示学生材料不要弄断)
3.学生汇报比较结果,当各组意见分歧时,引导学生发现:比较的材料由于宽度、厚度、用力大小不同,这样比较它们的柔韧性是不公平的。
4.教师出示宽度、厚度相同的木条、塑料条、不锈钢条,问:可以怎样研究它们的柔韧性?
5.学生小组讨论、汇报,教师引导,最后边小结边演示操作步骤:
⑴把木条、金属条、塑料条放在桌面上,一端用手压住,另一端伸出桌面1厘米,用回形针挂上钩码,观察它们的前端弯下去了多少。测量材料前端弯下的距离时,眼睛要平视。
⑵分别测量木条、金属条、塑料条伸出桌面5厘米、10厘米和15厘米后前端弯下的距离,把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6.学生分组实验后汇报实验情况。
三、认识塑料
1.我们的生活学习中有哪些塑料制品?
2.出示各种塑料制成的物品图片,观察后思考:这些塑料制品分别是利用了塑料的什么特性,并把观察和思考的结果记录在气泡图上。
四、讨论了解塑料的循环使用
1.阅读教科书,说说你了解了些什么?
2.出示“可回收标志”,认识可回收标志。
3.讨论:我们以后在使用塑料制品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作业:填写好p51页、p52页的表格。
教学后记:
4、它们吸水吗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吸水性是指材料对水的渗透能力,与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有关。
过程与方法: 1.用观察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3.增强材料循环使用,节约资源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用观察的方法比较材料的吸水性。
【教学难点】通过比较发现吸水性与材料的组成和结构有关。
【教学准备】 学生(每小组): 1.大小、厚度尽量相同的纸片、塑料片、铁片、木片(纹理较疏松的)各一片;稀释的红墨水、滴管。 2.放大镜、餐巾纸、铅画纸。 3.浸泡好的废报纸、筷子、棉布 老师:古代造纸的录像。
【教学过程】一、 小游戏:各取所需
具体规则:教师出示木头、纸、铁、塑料,让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材料,并简单说明理由。具体情境设置举例:做一个杯子、擦去桌上的水、造一艘船……
导语:刚才同学们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了不同的材料,我们认为,不同材料遇到水的反应是不一样的,我们把材料对水的渗透能力叫做材料的吸水性。这节课,让我们来研究材料的吸水x##b。
二、谁更容易吸水
1.出示大小、厚度尽量相同的纸片、塑料片、铁片、木片(纹理较疏松的)各一片,猜一猜,谁更容易吸水,为什么这样想?把猜测结果记录在实验记录单上。
2.怎么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呢?出示稀释的红墨水、滴管,我们请这两位朋友来帮忙,你们打算怎么做?(学生小组设计实验,只要求简单设想)
3、教师补充观察、实验要点: ①.实验的公平性:材料的大小厚薄、水滴的大小位置等要尽量保持相同。 ②.从侧面观察水滴的变化,既要观察水滴的变化,也要关注材料遇水部分的变化。 ③.注意记录,可以用图画和语言相结合,来描述观察到的观察。 ④.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把四种材料按吸水性从强到弱排序。快的小组思考:材料的吸水性可能跟什么有关?
4.学生分组实验后汇报。 可预期的发现: ①.纸的吸水能力最强、木头次之、塑料和铁最弱。 ②.纸和木头都能把水吸到内部,它们的表面比较粗糙,可能中间有空隙。
三、纸的观察: 1.提供放大镜、餐巾纸、铅画纸。 导语:纸的吸水性最强,有些同学猜想纸的中间可能有空隙,是不是这样呢?让我们更仔细地来观察两种纸吧。 2、我们可能用什么方法进行更深入的观察呢?进行观察方法的指导(可以折、撕、揉、用放大镜看、放到水里泡一泡……)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的顺序。 3、小组观察后全班交流。学生可能会说出许多纸的特点,均应给予肯定,要注意将学生的关注点引向纸的纤维和结构上去。 4、我们在铅画纸和餐巾纸里都发现了纤维,纸的纤维是怎么样的呢?我们可以把纸放入水中,轻轻搅拌一下,进行观察。(学生观察悬浮在水中的纸纤维)
四、介绍造纸术
导语:现在我们已经知道,纸是由许多纤维组成的。但不知道同学们了解过没有,世界上第一张纸正是由我们中国人造出来的呢!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我们来看一看古人是怎样造纸的,想想跟我们今天的研究有哪些相关的地方。
播放造纸录像。 说说古人造纸与我们的研究所得有什么相似的地方?(纤维)
五、我们来造一张纸
1.有没有兴趣用短纤维来造一张纸呢?出示造纸方法。 2.出示浸泡好的废报纸。学生动手造一张纸.3.观察:我们造的纸是怎么样的?与我们使用的纸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同:都由纤维组成,里面都有空隙。 不同:厚薄、疏密、纸纤维叠加的方式等。) 4、我们能造一张厚薄均匀一些的纸吗?纸也有不同的种类,它们的用途也各不相同。
六、课堂小结: 1、通过对纸的研究,我们明白了材料的吸水性与什么有关了吗? 2、用过的纸还能再利用吗?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用过的纸?
教学后记:
5、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不同的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是不同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的材料有关。
过程与方法: 1、用简单实验的方法检测材料在水中的沉浮,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3、增强保护森林、珍惜自然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 用简单实验的方法检测材料在水中的沉浮,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
【教学难点】 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并具备一定的研究材料物理性质的能力。
【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器材: 1、大小不同、形状不同的金属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两种(实心)。 2、水槽1只,装半水槽水。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谈话导入:通过前几课的探究,我们已经知道不同材料的硬度、柔韧度、吸水性各不相同,它们在其它方面还有不同的特性吗?这节课我们将把不同的材料放入水中,看看它们的沉浮状态,有兴趣吗?
二、沉浮实验
1.出示金属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两种(实心),认一认,它们是由什么材料做的。
2. 小组内猜一猜,如果把它们放入水中,哪些会沉,哪些会浮?填写实验记录单(沉可用“↓”表示,浮可用“↑”表示),并进行全班交流,关注有争议的物体。
3.实验方法指导:将物体放到水中央再放手,如果物体向下碰到水槽底部,我们可以说它在水中是沉的,如果物体不能碰到水槽底部,我们可以说它在水中是浮的。
4.分发水槽,小组实验,每种物体可多试几次,注意做好记录。
5.全班汇报交流,形成阶段性认识:像金属这类材料制成的物体在水中容易沉,像木头、塑料这类材料制成的物体在水中容易浮。不同材料的沉浮也不同。
三、认识木头
1、导语:木头是一种在水中很容易浮的材料,它还有很多其它的特性,在我们的生活中被广泛运用,接下去我们来进一步认识木头这种材料。
2、我们周围有哪些木头制成的物品?这些物品有什么特点?
3、从这些物品中,我们发现木头具有哪些特性?小组合作,填写气泡图。
4、介绍一棵树成材的过程,当前森林资源的状况。说一说我们应该怎么做。
四、课堂小结
1、回忆本单元的收获。
(掌握了研究物体硬度、柔韧性、吸水性、沉浮情况的方法,比较深入地了解了金属、塑料、纸、木头这几种材料。
2、结束语:我们人类是充满智慧的,我们除了发现并利用了许多天然材料之外,还会人工制造一些材料,以满足我们生活生产的需要,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一些人工制造的材料。
作业:填写p57页、p58页的表格。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6、砖和陶瓷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 2、砖和陶瓷各具有不同的特性,不同的特性具有不同的用途。 3、人工材料在制作过程中会经历变化,改变材料的性能。
过程与方法: 将学习到的知识与技能应用于新的环境。
情感态度价值观: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 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 3、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重点】 运用学到的知识与技能自主探究砖和陶瓷的物理特性。
【教学难点】 人工材料在制作过程中的变化及砖和陶瓷的区别。
【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器材: 1、砖与陶瓷各一小块,一枚铁钉、一杯水、一个滴管。 2、制作砖和陶瓷的两种黏土各一小份。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谈话导入:这节课,我们要运用前几节课掌握的探究方法来研究两种人工材料。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对同学们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二、砖和陶瓷
1.出示建筑工人砌墙的图片、各种陶瓷制品的图片。这些都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
2.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砖和陶瓷?
三、研究砖和陶瓷的性质
1.导语:我们知道,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特性,砖和陶瓷又有些怎么样的特性呢?让我们展开对砖和陶瓷的探索之旅吧。
2.同学们想研究砖和陶瓷的哪些特性呢?想怎样进行研究呢?需要什么工具呢?(简单回忆对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沉浮能力的检测方法和所需实验器材)
3.分发砖与陶瓷各一小块,一枚铁钉、一杯水、一个滴管。分小组进行自主探究,提醒学生做好实验记录。
注意:教师要充分观察学生的探究情况,对学生本单元的学习情况作出初步评价。
4.汇报交流。现在我们能比较详细地描述一下砖和陶瓷了吗?提倡先填一填气泡图,整理自己的观察实验所得,再来进行描述。
四、黏土的变化
1.我们知道砖和陶瓷是人工材料,它们又是怎么来的呢?课件展示砖和陶瓷的制作过程。
2.了解了砖和陶瓷的制作过程,同学们有什么想法和疑问?(①黏土是松软的,烧过后就变得很坚硬,它的变化非常大。②都由黏土烧制而成,为什么很多特性不一样?)
3.分发制作砖和陶瓷的两种黏土各一小份,进行观察比较。
4.汇报小结:烧制砖和陶瓷的黏土有很大的不同,烧制的过程中,也有许多不同之处,这就导致了砖和陶瓷有了许多不同的特性。
五、课堂小结
1.砖和陶瓷是人类了不起的发明,但是砖和陶瓷的生产都需要消耗大量的黏土、煤和其他燃料,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
2.我们还知道哪些材料?关注我们身边的材料,课后做个小调查。
作业:填写p59页、p60页的表格。
教学后记:
7、给身边的材料分类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
2.物体可以根据构成它的材料的性质来描述,也可以根据这些性质来区分一组物体或材料。
过程与方法: 1.根据可观察到的特征和性质,对物体和材料进行描述和分类。
2.将学习到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到新的情境中去。
3.通过回顾和反思,不断完善自己的原有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探究物质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回顾和反思,不断完善自己对材料的认识。
【教学难点】 把物体和材料联系起来,会从物理特性的角度看待物体和材料。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搜集可再利用材料的资料。 2.教师准备各种用不同材料制成的物品图片,自制复合纸(在普通纸外面用塑料薄膜覆盖起来)一份。
【教学过程】
一、给我们生活中的物品分类
1.出示各种用不同材料制成的物品图片。小组合作,根据各种物体使用材料的不同进行分类,填入书本p61表中。
2. 汇报交流并进行小结:
①不同物体是由不同的材料制成的,材料的不同特性决定了它们不同的用途。
②同一物品的不同部位可能由不同的材料制成,这也是根据使用要求和材料特性造成的。
二、对所学过的材料按物理性质进行总结归纳
1.出示表格。这些是我们这单元研究过的材料,它们都有哪些特性呢?我们来进行一次盘点总结。
2.小组填写表格(在水中沉还是浮用“↓”或“↑”表示,其它部分用“√”或“×”表示。
3.汇报交流,注意不同材料之间的横向比较。
三、材料与环境
1.我们使用的材料有的是天然材料,像木头、黏土、棉花、皮革等,这些材料我们可以直接使用,根据它们各自的特性制成相应的物品;有的是人工制造的材料,像塑料、砖、陶瓷和橡胶等,人们把自然界里的物质进行加工,使它们具备了我们需要的一些特性,再拿来使用。说一说你知道哪些天然材料,哪些人工制造的材料。
2.有些材料可以回收后再利用,有些材料却不能,课前同学们搜集了关于可再利用材料的资料,和全班同学来分享一下吧。
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
小结:可再利用的材料可以大大节约资源,又可以减少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在功能差不多的情况下,我们应提倡使用可再利用的材料制作的物品。
四、进一步了解材料,拓宽视野。
1.阅读资料库:“材料的发展历史”及“复合材料”。
2.展示自制复合纸,建议学生课后进行复合纸与普通纸的对比研究。
3.这一单元结束了,我们对材料的研究却还没有结束,建议大家课后对自己感兴趣的有关材料的问题展开探索,我们一定能有更多的发现!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篇9
第三单元劳动最光荣
第一课时《劳动最光荣》
教学内容:欣赏《劳动最光荣》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不同的形式来欣赏歌曲《劳动最光荣》,了解歌曲的内容,熟悉歌曲的旋律。
2、行为目标:通过聆听、模仿、哼唱、表演等音乐时间活动,纲手歌曲活泼、欢快的情绪,从中体会劳动的快乐。
3、情感目标:在欣赏中激发学生热爱来动,热爱生活的思想情感,感知劳动的光荣,懂得劳动使生活幸福的道理。
教学重点:通过聆听《劳动最光荣》感受音乐的欢快情绪和音乐所描绘的人物形象,体会本次活动主题-爱劳动,教育学生养成爱劳动、爱观察的习惯。
教学难点: 通过聆听《劳动最光荣》,让学生想象其欢快的音乐情绪,结合模仿满足低年级儿童的好动性,使学生从小建立起热爱劳动的乐观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看过小猫钓鱼的故事吗?谁知道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热爱劳动
2.做事情要专心,不能三心二意
3.做事要持之以恒,坚持到最后。
二、欣赏歌曲
1、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小猫钓鱼》的主题歌的名字就叫《劳动最光荣》。这首歌曾在第一次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活动中获得音乐作品奖。歌曲生动活泼,形象鲜明,今天老师还给同学们带来了一段这个美术片的片段,让我们共同来欣赏一下吧
(多媒体播放录像)
2、师:等课后老师会把完整的美术片放给大家看的,通过简短的影片我们又对歌曲加深了印象,下面老师给同学们提出了一个问题,请你带着这个问题再来听一遍这首歌曲。问题是:歌曲中都出现了那些小动物,他们都在做什么?(播放音频)
3、学生回答(多媒体演示)
小鸟————梳妆 公鸡————唱歌 小喜鹊—————造新房
小蜜蜂———采蜜糖 小蝴蝶——贪玩耍
4、按节奏读歌词
5、随音乐哼唱歌曲
6、教师提问:大公鸡、小鸟,小蜜蜂、小喜鹊他们的表现与小蝴蝶有什么不同啊?(小蝴蝶贪玩耍,不爱学习不劳动,其他的小动物都很勤劳,爱劳动)
7、同学们回答 的太棒了,作为奖励,老师再给你们放一段精美的小舞蹈,看看视频里小朋友是这样用舞蹈来表现歌曲的(播放多媒体视频)
8、这些小朋友跳的好不好啊?那你们能自己为歌曲来创编一个小表演吗?我相信我们班的同学一定比他们跳得还要好!前后座的同学可以互相的商量一下,看看怎样来表现歌曲的内容。
9、学生随音乐进行展示,教师进行评价
三、活动延伸
1、师:在学习生活中,你还见过那些勤劳的小动物,他们都是怎样劳动的?
2、师:在学校和家里你都参加过哪些劳动?感受是怎样的?
3、游戏:下课了,同学们都走了,可是教室里还有一些没有打扫好的地方,你能帮忙找一找,看看哪些地方没有打扫好。
四、小结:同学们太棒了,你们不仅表演得好,而且做得也很好,老师相信你们人人都会成为劳动的小能手,用你们亲来的双手把我们的教师,我们的校园,我们的生活打扮的更加美丽,因为劳动是一件光荣的事,也是一件快乐的事,让我们大声的说“劳动最光荣,”请同学们随老师的琴声共同演唱一遍这首歌曲,让我们到歌声中再一次体验劳动的快乐。
教学反思:孩子们对这首歌曲很熟悉,大部分孩子都会唱歌曲,编创活动很积极,课堂效果很好。
第三单元劳动最光荣
第二课时《理发师》
教学内容:歌曲《理发师》
教学目标:
1、能理解劳动给我们带来的愉快;
2、用轻松愉快的声音边唱边表演《理发师》;
3、通过编创动作表演,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创造意识。
教学重点:能在游戏中熟悉歌曲并能初步学会。
教学难点:在歌曲中加入动作的声音。
教学准备:电子琴、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理发都用哪些工具?它们都发出什么样的声音?(用你的声音配合老师)
2、引出小歌谣:
“小剪刀呀,剪起来呀,咔嚓,咔嚓!
小木梳呀,梳起来呀,刷、刷、刷、刷!
吹风机呀,吹起来呀,呜~~呜~~!
小镜子呀、照起来呀,真好看!” (老师做动作表演)
3、伴着音乐说歌谣,一定要合着音乐。(《理发师》歌曲伴奏)
4、请几位小顾客和老师扮演的理发师一起表演。(《理发师》歌曲伴奏)
5、集体表演,分成4组,每组右边的同学扮演小顾客,左边的同学扮演理发师,再交换。(《理发师》歌曲伴奏)
二、学习歌曲《理发师》
1、初听歌曲。
“表演这么久了,休息一下,一起来听听理发店的歌,在歌曲当中,是谁在理发?他都用了哪些工具,比一比谁的小耳朵最灵?”
2、老师范唱。引导学生加动作表演。
请同学们帮老师伴舞好吗?
3、学习歌曲,按节奏读歌词,(大屏幕出示课件)
4、随音乐接唱歌曲,
红色是你的,其他是我的。然后交换。
5、学唱第二段,读歌词、跟琴唱。
“知道老爷爷是怎么请下一位顾客的吗?~”
6、知道歌曲的演唱声音和情绪。
“你的剪刀是小剪刀,喷壶也是小喷壶,那在演唱ka cha 和sha sha sha时应该用什么样的声音(轻快):老爷爷成功了吗?那高不高兴?那用什么声音来演唱?不用说出来,用你的声音告诉我。”
7、完整演唱。
“你能不能用你的歌声把顾客请来,来试一试,小理发师起立,跟伴奏唱,加上你的动作”
8、唱曲谱。
“你已经是一级理发师了,顾客送了你一个礼物,看看是什么(幻灯片)红色你唱,黑色我唱,唱好了小顾客就出现了”
9、“请看小顾客,老爷爷为小顾客设计的小发型” (幻灯片)
10、“老爷爷设计的好吗?不过,你要想成为特级理发师,不仅歌和小歌谣要唱的好,还要在演唱时加入工作的声音(咔嚓),仔细听,老师是在什么地方加进去的。”(师范唱)
(1)、师唱后两句,生加工作的声音(跟琴);
(2)、分两组,一组唱一组加声音;
(3)、完整演唱,歌曲加小歌谣,边唱边表演;
(4)、歌曲、小歌谣和加工作的声音一起表演一边。
三:小结
教学反思:孩子们对于理发的兴趣很高,都有切身体会,参与活动的编创很积极,也很形象。课堂效果很好。
第三单元 劳动最光荣
第三课时《森林中的铁匠》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管弦乐曲《森林中的铁匠》,指导学生根据乐曲的旋律、节奏、速度、力度、情绪等音乐要素,感受理解乐曲所塑造的音乐形象。
2、通过对乐曲的多次感知和欣赏,在理解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进一步培养学生音乐的注意力、思维力、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随音乐表演《劳动最光荣》
师:劳动是很光荣的,劳动的形式也很多,打铁就是其中的一种。古时候,人们使用的兵器、劳动工具、生活用品等等铁器都是由铁匠用手工敲打出来的。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由德国作曲家米夏埃利斯谱写的管弦乐曲《森林中的铁匠》。
谁能说说管弦乐器包括哪几种?大屏幕展出
1、初听
(1)师:很好,下面我们就来完整地欣赏管弦乐曲《森林中的铁匠》,请大家边听边想,在你听音乐的同时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a、学生欣赏
b、欣赏后学生自由发言
(2)师:对,这首乐曲描写了美丽大森林的景色和铁匠们愉快打铁的场面。你能模仿打铁的动作吗?
2、复听
师:小朋友们听得真仔细,现在请大家更仔细地听一遍这首乐曲,想一想可以分成几个部分?为什么?
a、学生欣赏
b、欣赏后学生自由发言
师:全曲可以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的音乐比较抒情优美,第二部分的音乐比较欢快热烈。
二.分段欣赏
〈第一部分〉
1、初听
(1)师:现在我们就先来欣赏第一部分音乐。请大家听一听这部分音乐的旋律在速度、力度、节奏、情绪[出示板书]等方面是怎样的?描绘了森林早晨怎样的景色?
a、学生欣赏
b、学生欣赏后自由发言
[根据学生的回答分出示:速度 较慢 ; 旋律 平稳 ;节奏舒展 ;力度 较弱 ;情绪 优美抒情 ]
(2)师:这部分音乐以较慢的速度,舒展的节奏,较弱的力度,平稳且优美抒情的旋律,表现了大森林早晨宁静祥和的景象。
2、再听
师:下面就让我们再来欣赏乐曲的第一部分,感受一下大森林清晨时的美丽,并且边欣赏音乐边用身体动作来表现音乐所描绘的情景,天蒙蒙亮了,沉睡的森林苏醒了。[放音乐]
3、小结:
刚才,我们仔细欣赏了第一部分乐曲,作曲家用缓慢的速度,舒展的节奏,优美的旋律表现了大森林美丽的晨景。
〈第二部分〉
1、初听:
(1)师:现在我们就来欣赏乐曲的第二部分。请小朋友听听这部分乐曲在速度、节奏、力度以及情绪方面起了什么变化?第二部分音乐与第一部分音乐有什么不同?这一部分的乐曲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a、学生欣赏
b、学生欣赏后自由发言
[根据学生的回答分别出示:速度 较快 ;力度 较强 ;节奏 明快 旋律 跳跃 ;情绪欢快热烈 ]
(2)小结:
师:第二部分的音乐节奏明快,旋律活泼欢快具有波尔卡午曲的风格,表现了森林中的铁匠愉快而辛勤劳动的场面。[出示图片]
(3)复听:下面就请大家随着音乐的节拍用打击乐器来敲一敲,学做小铁匠。另外,再仔细听一听这一部分的结尾在情绪上起了什么变化?表现了怎样的场景?
a、学生边欣赏边表演
b、欣赏后自由发言
(4)小结:结尾部分节奏更紧密,速度更欢快,情绪也更热烈,表现出铁匠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时喜悦的心情。
问:打铁是一种很辛苦的工作,为什么铁匠们却那么高兴,干得那么欢呢?
学生回答
师:说得对,因为劳动是很光荣的,劳动能创造财富,劳动能给我们带来幸福,所以我们要从小热爱劳动。接下来,就让我们完整地再次欣赏乐曲,进一步感受乐曲塑造的音乐形象,并且用自己的动作来表现。
三.欣赏全曲
1、欣赏全曲
2、师:谁来说说今天我们欣赏了什么乐曲?欣赏之后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3、小结:今天,我们欣赏了由德国作曲家米夏埃利斯谱写的管弦乐曲《森林中的铁匠》,通过欣赏使我们懂得了劳动是很光荣的,我们要从小热爱劳动。
教学反思:学生们能随音乐热情的演奏乐器,节奏把握的比较准确。
第三单元 劳动最光荣
第四课时《种玉米》
教学内容:歌曲《种玉米》
教学目标:
1、在欣赏《种玉米》的过程中,积极参与音乐活动用自己的表达方式或同他人合作按音乐节奏来创造、表现音乐内容。
2、学生能用坚定有力的声音演唱歌曲。
3、享受劳动带来的快乐和美好,培养和激发对劳动的热爱,并在与他人合作中体验创造的快乐。
教学重点:。通过演唱表演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
教学难点:附点音符的准确演唱,特别是连续两个附点音符。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观看图片,你们认识这些庄稼吗?(小麦、水稻、玉米、红薯、高粱等等)农民伯伯要怎样做才能种出这么好的庄稼?让我们来听一首歌曲,听听歌中在种什么庄稼?都让我做些什么劳动啊?
二、学习歌曲
1、初听歌曲
种玉米(除草、施肥、撒种、浇水)
2.复听歌曲
这首歌是几拍子的?(四二拍);情绪是优美抒情的还是欢快活泼的?
3、解决难点;
连续两个附点音符的演唱。
4、小声跟着老师琴声有感情地读歌词。拍手打击节奏
(1) x x x x|x x x |x x| x —
校园地里播种上 金 玉 米
(2)x x x x|x x x |x x| x —
我来锄 地 你来 割 茅 草
(3)x x x x|x x x |x x| x —
幼芽娇嫩需 要 勤 浇 水
5、随琴视唱歌曲
第一句由教师示范x. x节奏
第二、三句学生观察和第一句的异同处,自学
6、教师伴奏,速度可慢一些,学生分组练习互教互学,遇到的困难说出来,教师面向全体同学指导、纠正。(如:“锄”“要”“种”三处附点要唱清楚,让学生体会“马蹄声”)
7、教师评价唱的好和不够好的地方,并纠正唱错的词句
8、熟悉歌曲,随伴奏音乐将歌曲完整地演唱
9、要求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有力的气势和开心的心情演唱歌曲。(要求:除了用坚定有力的声音表现劳动气氛,还要准确演唱二分音符的时值)
10、教师对孩子的演唱予以评价
三、表演歌曲
1、请孩子们出示自己制作的打击乐器沙锤,以及发出短音的打击乐器。对孩子们的制作表示赞赏,对特别有创意和制作特别精美的乐器的孩子奖励。
2、分组编创动作表演歌曲。
四、总结下课
教学反思:孩子们通过自制乐器,和舞蹈动作把歌曲表现的淋漓尽致。
第三单元 劳动最光荣
第五课时《猴子蒸糕》
教学内容:《猴子蒸糕》
教学目标:
1、了解歌曲《猴子蒸糕》的歌曲内容,感受歌曲的风趣、活泼特点,并能进行简单的故事创编和表演。
2、通过多媒体课件对音乐的播放,让学生在看中学,通过可爱的卡通形象了解歌曲所表达的意思。
3、通过欣赏壮族民歌《猴子蒸糕》,在了解壮族音乐曲调的同时,总结劳动光荣,不劳而获可耻的真理,加强学生对劳动的热爱。
教学重点:欣赏《猴子蒸糕》,感受歌曲的风趣、活泼特点。
教学难点:能主动参与音乐表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两个什么样的小动物?(出示小狗、小猴头饰)
师:今天我们要来听一个《猴子蒸糕》的故事。
二、欣赏歌曲
1.初听:(播放动画歌曲)
师: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个什么事呢?请同学们仔细听(听歌曲录音)。2.回答问题:好,大家都听明白了吗?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啊?哪位同学来叙述一下?(找学生来叙述故事情节)
3.阐述道理:不劳动者不得食,不劳动就不能得到吃的。
三、学唱歌曲
1.根据歌曲内容,为五副图片排顺序(出示图片课件)
①一边听歌曲,一边为图片排顺序
②有表情地模仿小猴和小狗的语气和动作。
2.(出示歌词)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师:现在老师请大家把歌词读一遍。(在读的过程中纠正学生的语气)
总结:要用心去体会歌词的意思,实际上就是说不劳动就得不到吃的,劳动最光荣。
3.随歌曲旋律哼唱。
4.加入表情和动作去演唱。
四、歌表演
1.分组进行讨论,应该怎样演。(提示:道具有粉糕、蒸锅、头饰)
2.一组表演,另外一组给予评价
五、小结
同学们演得真不错,老师想问问你们,通过这节课我们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不劳动者不得食,劳动最光荣!
教学反思:学生们能够随音乐自由地进行表演。学习中充满了乐趣.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篇10
第三单元 了解古代文化
单元主题分析:本单元以“在 学习中成长”为主题编排了5篇课文。纪宇的《我有一个小小的书橱》以凝练、清新的语言写出了读书的乐趣与意义,激励我们要热爱生活,热爱读书,在书中了解历史,了解古人,了解灿烂的文化,以便更好地面对现实,走向未来,走向世界。《孔子学琴》表现了孔子谦逊、好学的治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治学精神。《推敲》一课说明中华文明源源流长,文人故事、学习故事也是数不胜数。《字的敬畏》文章篇幅短小,意蕴深厚,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祖国语言文字深深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认识“橱、贾、”等42个生字,并能规范、端正、整洁的书写“查、府”等53个生字。
2、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生词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4、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5、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6、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字、词、句。
7、能用普通话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并能把握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3、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4、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5、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5、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课时安排:
11、《我有一个小小的书橱》。。。。。。。2课时
12、《孔子学琴》。。。。。。。。。。。。3课时
13、《推敲》。。。。。。。。。。。。。。1课时
14、《字的敬畏》。。。。。。。。。。。。2课时
15、《和时间赛跑》。。。。。。。。。。。2课时
《综合学习三》。。。。。。。。。。。。。1课时
11、我有一个小小的书橱
教材分析:
《我有一个小小的书橱》以凝练、清新的语言写出了读书的乐趣与意义,激励我们要热爱生活、热爱读书,在书中了解历史、了解古人、了解灿烂的文化,以便更好地面对现实,走向未来,走向世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会写本课田字格里的十二个生字,会读文中八个生字。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阅读诗句,明白诗歌要表达的意境,体会小书橱和读书给“我”带来的
收获与快乐。
过程与方法:
1. 练习运用查阅课外资料的方法丰富对文章的理解,体会文中的情感。
2. 巧用归类识字的方法,让认读生字轻松有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联系学生实际,与文中的“我”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热爱读书的情感,培养读书、爱书的良好习惯。
重难点分析:
l 课前预习,了解有关事例来理解诗句是学习这首诗的重点。课前让学生充分做好预习,一方面可以读读诗句,查字典、词典理解生字词,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搜集资料,尽可能多地了解诗句中涉及的名著人物、名著故事、历史人物及历史故事。
查阅资料了解有关事例来理解诗句也是学习这首诗的难点所在。教学时可以把相关的故事、图片及音像带入课堂,这样就可以使抽象的文字生动形象起来,使诗句的理解充满乐趣。
课前准备:
1.学生做好充分预习,尽可能多地了解诗歌中出现的故事及典故。
2.老师准备和课文内容相关的书籍、图片等资料。
3.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质疑课题、导入新课。
1. 板书课题:我有一个小小的书橱
2. 教师导入:同学们,看到这样一个课文题目,通过阅读知道关于这个小书橱的哪些情况呢?学生回答。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 教师导入: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诗歌,感受作者的书香世界吧!
轻声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可查阅工具书解决。边读边思考自己的问题。
2. 指名认读生字新词。课件展示
三、再读课文、重点理解。
1. 自由读文,边读边将描写作者对小书橱喜爱的句子勾画出来。
教师应引导学生将勾画的句子(第四小节)有感情地多读几遍,在读中悟出对书橱的喜爱即是对读书的热衷。
2. 指名读二、三小节,体会文字带给读者的独特感受。课件展示
此处可充分利用课外资源,将学生和老师搜集的故事、图片等资料一一展示,对文中的故事和人物了解得多了,朗读自然到位。
3. 再读第四小节,感受文字的魅力和读好书的畅快淋漓。
四、高声诵读、畅谈感受。
1. 将课文完整地高声诵读一遍,结合实际谈谈自己对读书的感受。
2. 将自己最心爱的书籍介绍给大家,说说读书的收获。
第二课时
一、熟读成诵、即兴创编。
1. 在熟练朗读之后,完成背诵。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进行即兴创编。
2. 课件出示,学生完成创编活动,并全班交流。
黛玉葬花,悟空习武;
琵琶舞,七色鹿等等。
二、写字。
1. 出示生字认读。
2. 让学生挑出最难写的字进行指导。
(1)老师范写。
(2)学生描红。
(3)讨论:你是怎么记住这个字的?
3. 让学生找其他生字之间的联系和规律,如:左右结构的字在田字格中的占格位置等。
4. 学生练写其他的生字,教师予以指导。
12 孔子学琴
教材分析:
《孔子学琴》的典故出自《史记》,讲的是孔子向师襄学习弹琴的一个小故事。表现了孔子谦逊、好学的治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治学精神。孔子是两千多年前的一个历史人物,对于这样一位世界级的文化名人,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有必要去认识他,了解他。或许,我们从孔子的经历中,会体会出一些面对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经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会写本课十一个生字,会读文中七个生字。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体会孔子谦逊、好学的治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治学精神。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自主识字,提高学生利用工具书和随文理解词义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孔子谦逊好学,做事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品质。
重难点分析:
l 孔子是两千多年前的一个历史人物,对于学生来说容易感到陌生,个别地方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抓住文中描写孔子学琴的句子,画出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推想重点词语的含义,感悟孔子不断进取、精益求精的优秀品质。
l 依据本课提供的两条线索,默读课文,抓住描写孔子学琴的语句,理解孔子的琴艺是怎样一步步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的为本课的一个难点。
课前准备:
课件、搜集有关孔子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谈话导入。
1. 由孔子其人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他是谁吗?(课件出示孔子照片)
2. 他就是我国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他一生致力于教育。相传他的学生有三千多人,他是伟大的教育学家,思想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孔子,探求他的精神世界。
3. 板书课题:12.孔子学琴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 学生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同学、查字典等方法解决。课件出示学习提示。
2. 利用各种形式理解词语。
如:“琴、瑟、笙、磬”可以用图片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课件展示
如带有时代行为习惯的词语“盘坐”、“席地而坐”等,可以具体的形体实际操作帮助理解。
三、读中感悟,初步感知。
1. 课件展示学习提示: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中描写的孔子弹奏的乐曲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试着用课文中的词来回答。(炉火纯青)
2. 课件出示其涵义:相传道家炼丹,到炉子里的火发出纯青色的火焰时,就算是成功了。比喻学问、技术或办事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地步。
3. 孔子的琴弹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如此完美。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孔子是怎样学琴的?勾画出有关的重点词句。多读几遍。
第二课时
一、细读品味,深入理解。
1. 引导学生说说那几段讲的是孔子学琴的经过?
孔子学琴共经历了四个层次:一是学曲谱,二是练技巧,三是领会内容,四是体会作者。
孔子弹琴的程度是这样一个过程:一是会弹,二是顺畅自然、悦耳动听,三是令师襄如醉如痴,四是抑扬的琴声令感情起伏不平。
孔子学琴的内心想法变化:一是不满足现状拜师学琴,二是想真正掌握弹琴的技巧,三是要体会曲子的思想内容,四是体会出作者是周文王,心情激动。
师襄几个阶段变化:奇怪——迷住、激动、如醉如痴——惊异、佩服、行礼。
2. 第二自然段重点理解
“毕恭毕敬”“弹完一遍又弹一遍,丝毫没有厌倦的样子”,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已经学会了曲谱,正在揣摩弹奏的技巧,所以师襄劝他学习一首新曲子时,孔子表示自己还要练习练习。体会孔子做事的认真——一丝不苟。
3. 第三自然段重点理解
“手指运用自如,乐曲弹奏得像小溪流水一样顺畅自然,悦耳动听”这句话,这是他学琴的第二阶段,说明他掌握了弹琴的技巧,但他不满足,还要领会曲子的思想内容。表现孔子治学的严谨——精益求精。
4. 孔子学琴的第三阶段是什么?最后他弹琴的水平达到了什么境界?
课件展示
二、想一想。
想一想:从孔子学琴的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启发?
三、结合实际、拓展延伸。
结合孔子学琴这件事,以及课下查阅的有关资料,让学生谈一谈孔子是个怎样的人。
四、指导书写。
1. 复习认读生字。
2. 请学生选出不好书写的生字。
(1)老师范写。
(2)学生描红。
(3)讨论记住这个字的好方法。
3. 让学生找其他生字之间的联系和规律,如左右结构的字在田字格中的占格位置等。
4. 学生练写其他的生字。
五、课外推荐阅读。《于丹论语心得》
14 字的敬畏
教材分析:
《字的敬畏》选自乔传藻关于写作的文集《文学的眼光》。在这篇短文里,作者写出了自己对祖国语言文字由了解到最终敬畏的过程: 小时候乡俗的影响——老人们关于“敬惜字纸”的告诫;后来自己读书的体悟——感受到方块字所营造出的神秘意境;感受诗歌中文字创造的奇迹;理解方块字的含藏不尽的意蕴。文章的结尾,作者不禁感叹到:“汉字,在我的眼里是有生命的。”
文章篇幅短小,意蕴深厚,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祖国语言文字深深的热爱之情。阅读时注意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会写本课十个生字,会读文中十个生字。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为什么对汉字产生敬畏之情。
过程与方法:
1. 抓住重点语句,逐层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2. 展开小组讨论,说一说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出自己对“字”的敬畏?
3. 引导学生进行查阅资料,对诗词《听张立本女吟》、小说《聊斋志异》有所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感受方块字所营造出的神秘意境;感受诗歌中文字创造的奇迹;理解方
块字的含藏不尽的意蕴。
2. 体会作者对中国语言文字热爱的感情。
重难点分析:
本课生词较多,应该在不同层次的阅读中适时加以理解。有一些词语要注意结合上下文体会。例如“含蓄”、“言简意赅”、“渲染”、“气象万千”,注意切不可就词解词,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
阅读理解不能脱离学生现实生活,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学习实际说说自己对汉字的感受,理解为什么作者说“汉字,在我的眼里是有生命的。”
课前准备:
搜集《听张立本女吟》和小说《聊斋志异》相关资料,作好课前预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引发思考。
1. 板书《字的敬畏》。
2. 学生思考:“敬畏”是什么意思?
“敬畏”是“敬重、畏惧”的意思。
教师导入:为什么作者会对祖国的语言文字有一种“敬重又畏惧”?今天我们就带着这样的疑问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认读理解生字词。
1. 自由读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
2. 检查预习:课件出示生字词,认读巩固。
三、自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 指名接段读文。
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出自己对“字”的敬畏之情的。小组展开讨论。课件出示自学要求。
2. 学生交流自学体会。
第一部分(1)自然段:由疑问开始,引起下文的追溯。
第二部分(2-4)自然段:写小时候大人的影响——“敬惜字纸”。
第三部分(5-9)自然段:写自己是如何一步步感受中国文字的神奇的生命力的。
(5)回忆小时候读《聊斋志异》的情景,初步感受方块字的神奇。
(6-8)回忆自己读古诗的经历,感受方块字创造出的奇迹。
(9)写自己对中国文字的认识。
第四部分(10):总结全篇,写出自己对方块字地深刻感悟:汉字,在我的眼力是有生命的。
3. 教师把每一部分内容用简洁的“小标题”的形式概括。
如第一部分:产生疑问;第二部分:敬惜字纸;第三部分:感受文字生命力(感受神奇、创造奇迹、悟出道理);第四部分:总结全文。课件展示。
第二课时
一、抓住重点、逐层深入。
1. 默读第2、3、4自然段 。思考:什么叫“敬惜字纸”?课件展示
资料:中国民间一直有“敬惜字纸”的传统。过去在私塾的房前有一个砖砌的池子,里面竖着一块木牌,上面写着“敬惜字纸”四个字。“字纸”就是有字的纸,不管是手写的,还是印刷的,都不能随手乱扔。因为纸上有了字,就具有了神秘的力量,“凡人”须尊敬这种“神秘”的力量。这种态度现在看来当然是不完全可取的,但它也反映了先人对文字的一种敬重:汉字是文化的载体,对汉字的敬重也是对文化的一种敬重。
2. 指名读第5自然段。
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谈一谈:读书时你有没有过身临其境的感受?读什么书时,你曾随着作者一起哭过?笑过?恐惧过或轻松过……
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慨:“方块字啊,你不是神仙,用得好,你也具有呼风唤雨的本领啊。”
3. 课件出示古诗,学生根据预习理解诗词内容。
4. 学习第9自然段,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学习实际说说自己对汉字的感受。
5. 联系全篇内容和自己的学习实际,为什么作者说:“汉字,在我的眼里是有生命的。”课件展示
二、书写生字。
1. 让学生挑出最难写的字进行指导。
(1)老师范写。
(2)学生描红。
(3)讨论:你是怎么记住这个字的?
让学生找其他生字之间的联系和规律,如左右结构的字在田字格中的占格位置等
2. 学生练写其他的生字。本课生字笔画简单的较多,要注意同意字、形近字的区别。
三、学后推荐阅读。
乔传藻《挑柴——童年纪事》
蒲松龄 《聊斋志异》
15 和时间赛跑
教材分析:
时间对于每个人都是公平的,然而,当一个个人即将结束自己生命的时候,回首往事,会发现一个个人生却有着不同的结果:有的人有着光辉灿烂的一生,有的人却平平淡淡、碌碌无为;有的人为自己无愧的人生感到安慰,有的人却因为没有珍惜而感到惭愧。
人应该如何对待生命?一个人应该有自己的奋斗目标;应该有适合自己的追求目标的方式;应该有勤奋与锲而不舍的精神;更应该懂得自己拥有的有限时光的宝贵。《和时间赛跑》便是一篇使我们思考生命、思考时光的文章。
课文从外祖母去世的悲痛引发到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告诉人们要珍惜时间、努力工作的道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会写本课九个生字,会读文中六个生字。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抓住重点句段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时光一去不复返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
1. 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义的能力。
2. 以学生的自学或合作学习为主,教师重点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
3. 搜集和时间有关的格言警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抓住重点句段理解课文,懂得时光一去不复返的道理,知道从小珍惜时间。
重难点分析:
l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受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l 体会“我”为什么会“还感到害怕”、“我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两句话表达了作者怎么的思想情感。
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时间的格言警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质疑课题,导入新课。
1. 板书课题《和时间赛跑》,质疑:读了课题,你想从课文中知道些什么?
2.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从谁、为什么、怎样和时间赛跑来回答问题。
教师导入:问题出现了,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入课文,做一个学习的有心人吧!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 自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可以查字典、请教老师、问问同桌、联系上下文等等)。
2. 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课件出示重点字词,学生认读。
3. 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用简单的话概括出来。课件出示学习提示
提示:课文讲了三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为什么和时间赛跑;
第二部分:怎样和时间赛跑;
第三部分:结果怎样?
三、细读品味、深入感悟。
1. 初步体会内心的触动。
让学生抓住课文中给自己触动最深的地方,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想法。祖母去世——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生命的美好与珍贵;父亲的一番话让学生知道时光的流逝是残酷的现实;目睹大自然的变化——感触到时光一去不复返……
2. 体会时间的珍贵。
课件出示: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光景不待人,须叟发成丝。天可补,海可填,南山可移。日月既往,不可复追。
学生齐读、感悟。
3. 深入体会内心的触动。
再读爸爸对“我”说的话。课件出示思考话题:爸爸是想告诉我什么?(他想告诉“我”总有一天我也会老去,也将会死去,我的心理非常害怕,所以有了一种说不出的滋味。)
指导朗读第5、6、7自然段,教师小结:“我”没有一味的消沉下去,而是选择了“和时间赛跑”。
第二课时
一、升华文中的情感和思想。
1. 指名读第8、9自然段。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我是怎样和时间赛跑的。
2. 课件出示第10自然段。
边读边思考:和时间赛跑,我有什么收获?(受益匪浅)
3.“人永远跑不过时间,但是人可以在自己拥有的时间里快跑几步。尽管那几步很小很小,作用却很大很大。”这句话含义深刻,是文章中心,更要引导学生联系学习、生活谈体会。课件展示
二、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 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形,如何把字写好看。重点指导学生在运用中记忆生字。
2. 学生独立练习书写。
三、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1. 展示课前搜集的有关时间的名言警句,相互交流、抒发感受。
2. 教师点拨: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想法?如果你也想和时间赛跑,就快快行动起来吧!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篇11
常州市北环中学
一、单元教学目标:
1、能读会写课文中的生字,养成使用字典、词典独立阅读的良好习惯。
2、能运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法,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体会父母兄弟的至爱亲情,引起对自己家庭生活的回忆和共鸣;学会搜集自己需要的资料和信息,拓宽自己的阅读面,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能学会摄取闪光瞬间的选材构思法,懂得合理安排文章的结构。
4、能学会观察不同的对象、场合,掌握对方的心理活动并采用恰当的谈话方式与自己采访的对象进行文明得体的交谈,培养自己的口语能力和提高自己的应对能力。
5、能就单元中感兴趣的问题开展活动或确定主题进行探究,学会质疑和审美评价。
二、单元课时安排:共13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
《背影》2课时
《甜甜的泥土》1课时
《父母的心》1课时
《我的母亲》2课时
《人琴俱亡》1课时
写作3课时
口语交际1课时
专题交流或语文活动1课时
三、教学设计:
本单元的阅读教学
第三单元的内容安排上主题是“至爱亲情”。至爱亲情,血浓于水。本单元的课文中,一个背影,融注了深深的父爱;甜甜的泥土,蕴含着不言自喻的母爱;人琴俱亡,展现了兄弟的手足之情;优越的条件,割不断父母对子女的情愫……单元主题与学生比较贴近,但由于本单元五篇课文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生活的现代相隔较远,学生不太容易了解:没有离开家庭的经历就不能深刻地感悟简简单单背影中的深深父爱,处于健康家庭的孩子无法品尝出泥土中的“甜”味,家庭富裕的孩子无法深刻体会贫穷的父母宁可饿死也不为优越的条件而送走自己的孩子;现代的独生子女很难感受到兄弟的手足之情;……所以,怎样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很是关键。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创设符合学生认知水平、能够使教学拓展和能力迁移得到有效落实的情境,帮助学生深刻感悟这种“至爱亲情”。这样就可以引导学生从多个人物身上、多个角度和侧面,去领略那种血浓于水的至爱亲情,从而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起到一定的升华作用,爱我亲人,爱我生活,爱我社会。
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外拓展去认识人物的形象,体会文章中表现出的父母兄弟的至爱亲情。作为教师,一定要清醒地意识到,学习本单元,决不只是简单的学习文中写到的几个人物,目的是引导学生在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的同时,体会父母兄弟之间血浓于水的亲情,引起共鸣,从而能够在平时的生活中感受到父母对自己深刻的爱、别人对自己无形的关爱……体会到人间处处有真情,做到课内外打通,不局限于课本,也不脱离开课本,在课本的基础上拓展、迁移,升华,将自己的体会形成文字,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根据本单元的内容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及你的理解确定一个专题作为本单元的探究问题。如围绕以《背影》为出发点,引导学生阅读朱自清的散文,进行朱自清作品的风格探究;学习了《甜甜的泥土》后,指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如家庭环境对孩子教育的影响;围绕《父母的心》可以进行中西文化的特色比较等等。当然还可以像“我来推荐我心目中的爸爸妈妈;我最喜欢的作家”等。
四、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确定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制定活动计划
第一块:了解单元内容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让学生浏览目录、课文,讨论:本单元的课文有哪些异同之处?课文与课文之间又有哪些互相联系的地方?学生明确任务,浏览目录、课文
2教师巡视、指导同桌讨论交流
3哪些内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哪些内容是你最感兴趣的?请同学们随便谈谈。就自己的阅读体会谈感受,全班交流
教学反思
第二块:制订活动方案,组建兴趣小组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针对这些你感兴趣的内容,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单元活动方案。同和你有相同志趣的同学组成自己的专题研究小组。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自由交流,确定自己的专题。自由组合专题研究小组,推选组长,确定专题任务。
2教师巡视指导,给予一定的提示、帮助。制定活动计划、方案
教学反思
第二学时《背影》(一)
学习目标:能通过对课文的反复诵读,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去体会浓浓的父子深情。
课前学习:熟读课文,查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文章的了解。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以1991年,香港人举行的唐诗评选结果中《游子吟》的排位导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大声朗读课文,并根据自己的理解把题目补充完整:-------------的背影有感情地朗读,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补充题目
2组织学生同桌交流自己的成果,老师巡视进行指导同桌交流、再补充
3组织学生交流、互评,教师点评学生大班交流,小组互评
教学反思
第二块:体会文中表现的父子深情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再读文章,创设问题情境:文章中什么地方最能让你感受到这种亲情?为什么?将自己的体会形成文字再读文章,圈点勾画,仔细品味
2组织交流、评价交流
3组织学生进行归纳总结根据同学发言归纳
教学反思
第三块:语文活动:拓展想象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创设问题情境:课文从背影描写父亲的外貌、动作,你能揣摩出当时儿子看到父亲背影时的感受和心情吗?再读描写背影的部分,小组交流
2假如从父亲的正面看,你能否想象并运用恰当的词语描绘父亲的面容、神态、动作?从中你能体会出什么?学生写作交交流小组推荐,全班交流,互评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
思考:“我”被父亲深挚的爱而感动,“我”对父亲感情一直是这么感激吗?请从文中找出具体内容加以说明。
第三学时:《背影》(二)
学习目标:通过反复诵读,理解作者朴实的的饱含深的语言。
课前学习:思考:“我”被父亲深挚的爱而感动,“我”对父亲感情一直是这么感激吗?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组织学生交流课前学习的心得体会小组交流谈体会,小组发言
2组织学习齐读最后一小节,思考:当时的“我”和现在的“我”对父亲分别是怎样的感情?齐读,思考
3组织小组讨论,教师点评:当时的“我”被父亲深挚的爱感动了,几次落泪;现在的“我”回想起当时的情景,既感激怀念父亲,又对自己不懂事的行为感到愧疚。小组讨论、交流
4创设问题情境:找出文中反映作者“泪如涌泉”动情的句子,并说说作者动情的原因。再读文章,圈点勾画,思考徐州见父——难过的泪望父买橘——感激的泪父子分手——怅惘的泪北京思父——辛酸的泪
教学反思
第二块:语文活动:诵读比赛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组织学生在理解文章内容基础上,有感情地诵读有感情地诵读
2组织小组竞赛,推荐同学在全班朗读小组竞赛,推荐
3组织学生交流、评价朗读并评价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以《背影》为题,写一写自己最敬重的师长。
第四学时:《甜甜的泥土》
学习目标:体会母子深情,探究文章新奇的立意,惊奇的结尾。
课前学习:熟读课文,查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能正确拼读,并了解词的大意。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请学生跟唱《世上只有妈妈好》,谈一谈这首歌使你想到了什么?看并跟唱VCD《世上只有妈妈好》,思考
2请同学通读课文,创设问题情境:甜甜的泥土,----------的妈妈读文章,归纳自己的观点
教学反思
第二块:咂摸泥土的“甜”味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创设问题情境:王小亮知道这包糖是谁给他吃的吗?说说你的理由。读课文,思考、交流自己的看法。
2齐读最后两小节,思考:糖是体现妈妈对王小亮的爱的,但他没有吃到糖,泥土甜在哪里?齐读课文,小组讨论,与小组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3组织学生交流、探讨再读课文,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全班交流。
教学反思
第三块:小组探究结尾的艺术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创设问题情境:小说前面写,王小亮的亲妈妈把糖放在“大襟棉袄口袋里,掏出一包裹得很紧的、还带着体温的糖”,奶糖放在棉袄口袋里未能融化,地温回升难道能超过体温吗?你是如何理解小说的这一艺术构思的呢?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各抒已见
2组织学生交流、探讨再读课文,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全班交流。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
小说中有这样一句:“同学们在嘻嘻哈哈的笑声中和他一起分享着欢乐,只有老师悄悄背过了身……”老师为什么要“悄悄背过了身”?你能想象出老师此时此刻的神情和心理活动吗?请把这种神情和心理活动描述出来,不少于200字。
第五学时:《父母的心》
学习目标:由一波三折的故事中去体会父母对儿女浓浓的爱心,去体会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淡淡的哀怨。
课前学习:欣赏影片《妈妈,再爱我一次》,思考——妈妈送走了儿子,是不是代表她不爱儿子了,请谈谈你的看法。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创设情境:文章的题目是父母的心,似乎不太完整,请读文章后补充:父母的心是---------阅读文章思考
2组织学生将自己思考的结果在小组内交流,在交流后完善补充自己的思考小组交流,完善自己的思考
3教师引导小组互评代表的发言,并作适当的点评评价,修改小组的发言稿
教学反思
第二块:对比阅读:感受父母对子女浓浓的爱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交流:文章中不送走子女是爱,那在《妈妈,再爱我一次》中妈妈送走了儿子,是不是代表她不爱儿子了,请谈谈你的看法。思考发言
2组织学生辩论:送走是爱还是不送是爱?分组准备材料准备辩论
3组织学生进行评价:爱是什么?认真参考辩论总结评价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
1.“可怜天下父母心”不管是父亲还是母亲,绝大多数对自己的子女充满着爱,而且这种爱是无私的、真挚的、深沉的,完全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无与伦比的爱。在学习了这篇文章之后,请你发掘生活中的小故事,让大家一起来感受这种浓浓的爱。
2.课外收集反映父母关爱子女的故事、谚语、格言、民谣、诗歌等,以“父母心”为话题组织一次交流会。
第六学时:《我的母亲》(一)
学习目标:查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通过对文章的学习,感受真挚、深沉的母爱。
课前学习:划出文章中最喜欢的语句,进行摘抄和朗读。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导入:请你为文章中的几个小故事拟小标题阅读文章,思考
2组织学生交流、讨论交流、讨论
教学反思
第二块:深入分析细节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作者深情地回忆了关于母亲的4个片段,哪些话语、哪些事例、哪些细节最让你动情?再读文章,思考
2组织讨论、交流讨论、交流
教学反思
第三块:生活交流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有人说过:“父母对子女的爱,尤其是母爱,是人类最高尚纯洁的、美好的感情。”你的母亲给你印象最深的事是什么?请讲一讲。小组合作交流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将自己讲的故事整理成文。
第七学时:《我的母亲》(二)
学习目标:抓住文中语言信息进行分析、评价,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
课前学习:重点研读回忆母亲的四个片断,质疑。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讨论:我的母亲是一个的人全面阅读文章,小组讨论
2精读第三个片断,思考:母亲是不是不疼爱我?她这种心态矛盾吗?阅读并思考
教学反思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你认为邹韬奋成长的家庭环境哪些方面是好的,哪些方面是不可取的?小组讨论、交流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请你调查一下,现代的家庭教育环境是怎样的?与当时又有哪些差别呢?
第八学时:《人琴俱亡》
学习目标:熟读课文并能复述主要内容;了解人物的形象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
课前学习:查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能正确拼读,并了解词的大意。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导入,组织学生默读默读课文
2让学生质疑、合作释疑交流疑难、释疑
3组织学生多种方式朗读按要求读课文
教学反思
第二块:深入分析兄弟之情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让学生看注释翻译课文看注释疏通文意
2检查情况:翻译复述一人读一人译合作用自己的话复述内容
3评价王子猷:王子猷是一个怎样的人?你喜欢这个人物吗?思考、讨论
4组织交流小组推荐交流,小组互评
5创设问题情境:文章中哪些语句最能表达子猷与子敬的兄弟之情?“弦既不调”说明了什么?交流
教学反思
第九——十一学时:写作
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在写作前编列作文提纲,学会合理安排文章的结构。
第九学时: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组织学生自学学生自学《合理安排文章的结构》
2.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一些课文,让学生尝试编列出提纲回顾所学文章,在回顾中进一步体会如何安排好文章的结构
3.写作指导,随机点评学生口头设想口头设想练习一、评价他人口头设想
第十学时:
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明确本次自由作文的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文
2组织学生自改自己修改
课后学习:自改作文,也可请他人帮忙修改
第十一学时: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出示评改标准和要求组内交流,互改
2学生推荐作文师生互动评改作文
3教师听取各组意见指导学生评分
第十二学时:口语交际——一姿一容总关情
学习目标:学习在口语交际中利用表情、身姿、手势、目光等非语言因素传递信息,学会观察他人的身体语言,掌握他人心理,从而更好地与人交流、沟通。
课前学习:搜集运用身体语言成功说服别人的例子。
课堂学习: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布置学生自学短文《一姿一容总关情》自主学习,圈划重点
2请学生交流成功劝说的事例学生讲述事例、听取他人发言
3布置结合短文进行思考:怎样成功运用身体语言进行劝说思考、发言、交流
4创设情境(练习A、B)小组合作角色扮演,劝说他人,推荐优秀者在全班交流
5总结成功劝说的经验全班交流
第十三学时:单元专题交流
学习目标:介绍各组的活动过程、交流各组的活动成果、谈谈活动的体验与收获,在专题交流中进一步体会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师生互动评价。
课堂学习:
总结方面获得收益存在问题
(1)课堂发言的情况。
(2)完成作业的情况。
(3)参与活动的情况。
(4)学习兴趣的增强。
(5)学习能力的提高。
(6)情感态度的升华。
(7)对老师建议、评价
课后学习:自我评价单元收获,完成表格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篇12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计划及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单元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1――5的认识和加减法(第.14页――――第31页)
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内容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5以内各数的认识,另一部分是5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本单元的安排是:先教学1―――5的认识和加减法,再教学0的认识和加减法,这部分教材,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在这一阶段通过让学生初步经历选择恰当的方法5以内数的口算,为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和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打下扎实的基础。本单元的重点是教学生写数字和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认、读、写5以内各,并注意书写工整。会用5以内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
2、使学生掌握5以内数的顺序和各数的组成。
3、使学生认识符号"><="的含义,知道用词語(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4、使学生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会用自己理解的方法口算5以内的加减法。
提倡算法多样化。
5、能运用5以内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初步建立数感,运用数学来表示生活中的事物并进行交流。
单元重难点:
1、教学生写数字和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
2、解决好多种算法与数的组成计算的关系
3、注重集合、对应、统计思想的渗透,不给学生讲这些名称。
4、数的认识,比较大小,加减法的认识过程中,要发分类为基础。也就是在分类的基础上提炼出数而进行大小的比较和加减法。
单元课时安排:
1、1――5的认识…………………………3课时
2、加减法的初步认识……………………5课时
3、0的认识和有关的加减法……………2课时
第一课时 1~5的认识及书写
教学内容:1~5的认识及书写(第14页~第16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读、会认、会写1―――5以内的各数,并注意书写的工整,
过程与方法:能用1―――5以内的各数来表述日常生活中事物的数量,会用5以内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建立数感,并能进行交流。
教学重、难点:
会写1―――5各数,初步建立数感。
教学准备:
师:课件,1――5的数字卡片,5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主题画:
问:你认为这幅图是什么意思?画的是什么?
你从这幅图中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二、主动探索:认识1―――5各数
(一)认真观察,主动学习
1、认识1
(1)问:你看到图中有哪些物体是用1表示的?(学生随意回答)
师:凡是象这样:1个人、1个太阳等都可以用数字1表示。
(2)你还可以说出哪些物体可以用数字1表示的?
(3)请你拿出1根小棒
2、认识2
(教学方法同上)
3、认识3
(1)问:图中有哪些物体是用3表示的,请你说一说。
师:象这样的,就可以用数字3表示。
(2)你还可以说出哪些物体可以用数字3表示的?
(3)请你拿出3根小棒然后想一想,用3根小棒可以摆成一个什么图形?请你摆一摆。
4、认识4、5
(教学方法同上)
(二)、出示计数器
先拔一颗珠,问:你认为可以用数字几表示?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
如果再增加一颗珠,又可以用数字几表示?
板书:2
如果再增加一颗珠,又可以用数字几表示?
板书:3
如果再增加一颗珠,又可以用数字几表示?
板书:4
如果再增加一颗珠,又可以用数字几表示?
板书:5
板书:1、2、3、4、5
(全班齐读:正、反读)
问:3的前面是几?后面呢?与2相邻的两个数是几?与4相邻的两个数是几?
(三)、教师说,学生操作
1、请你伸出4个手指头2、请你画出3个三角形
3、请你画出5个圆形。
三、教学写数字1――5
1、教师教拿笔姿势
2、教写每个数字的起笔,运笔、落笔。先教师示范,紧接着,学生书空,然后学生在书中描红。
四:练一练
第21页的第1――――4题,学生做在书上
(1)学生互评(2)集体评(3)教师评价
四,课后总结
完成“做一做”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认数,读数,写数。
作业
完成练习册第13,14页的题。
准备数字卡片,大于号,小于号卡片。
板书设计
1~5的认识及书写
1,2, 3,4,5
反思:
第二课时 比大小
教学内容:比大小(第17页的内容)
教学要求:
知识与技能:掌握自己喜欢的比较方法,并能够进行正确熟练地比较。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认识符号"><="的含义,知道用词語(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建立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建立数感,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比较。
教学准备:
师:课件
生:1-5的数字卡片、<、>、=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昨天我们学习了哪几个数字,你还记得吗?请你说一说。
(2)与4相邻的两个数是几?3的后面是几?
(3)有谁能够写出1-5每个数字。请你试一试。
二、新知讲授
1、出示主题画
问:请你说一说这幅图是什么意思?
从这幅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还知道了什么?
还有需要补充的吗?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小猴梨桃香蕉)
3432
从这些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板书:
3=33>23<4
3等于33大于23小于4
(1)教师介绍等号、大于号、小于号(开口朝大数,尖尖朝小数)
(2)谁会读,请会读的学生带领大家读
(3)你还有其它的比法吗?
2、出示第17页下面思考:
(1)学生自由看图: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2)小免和胡萝卜各有多少?请你一数
有谁能够把你数出来的个数分别是多少写出来?
(指名上台写)
(3)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5<3
谁会读?
(4)一只小免吃一个萝卜,够吗?你有什么好办法让他们够吃?(再增加一个萝卜或者是赶走一只小免)
三、练一练
第21页的第5题
学生自由独立完成,然后学生互评,最后全班集体评价
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评价,最后教师评价。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们学会了哪些知识?
作业
完成练习册第14~15页的题。
介绍一下,你坐在第几组第几排?
板书设计
比大小
小猴梨桃香蕉
3432
3=33>23<4
3等于33大于23小于4
反思:
第三课时 第几
教学内容:第几(第20页的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具体的情境图中,让学生学会区分基数和序数的,理解几个和第几的不同,并通过生活实例使学生充分感知无论第几都只有一个,它表示事物的次序,而几个则表示事物的多少。
2、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推理、判断的能力,以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3、使学生感知与同伴合作学习和乐趣,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理解序数含义,会区分基数与序数,明确数的方向决定的次序。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师生交流
今天,老师要带大家云一个你们非常熟悉的地方,想知道是哪里吗?
2、出示课件,书中第20页的图画。
动物园的售标处,井然有序的排队买标。师:问:小朋友,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有哪些人?他在什么地方吗?
二、探求新知
1、初步感知
师:(1)请大家猜一猜谁排在最前面?你是怎么知道的?
(2)那小朋友排在第几?排在他后面的两位阿姨呢?最后面的叔叔呢?
(3)你是怎么知道阿姨排在第几的?
(4)请你说一说:叔叔排在和第5的理由。
(5)教育学生在公共场合应该自学排队,遵守公共秩序。
2、初步感知基数与序数
请大家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人在排队买标?有谁能指一指排在第5地是谁?
3、进一步体会基数、序数的含义
(1)请几位同学上讲台
先请大家数一数共几人?再问一问从左数第3人是谁?××同学是从右数的第几?他还可以排第几?
(2)分小组做排队游戏
三、反馈练习:
1、举一些日常生活中关于"第几"的例子
先4人小组互相说,然后向全班汇报。
2,"做一做"的第1题。
3,介绍自己的座位。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们学会了哪些知识?
四:作业:
书第20页"做一做"的第2题
练习册第15~16页的题
板书设计
第几
我坐在第( )组,第( )排。
反思:
第四课时 分与合
教学内容:分与合(第21页和22页的教学内容:5以内数的组成)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掌握4和5的有关组成,并有效地渗透有序的思想。
2、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与他人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掌握4和5的组成,初步建立学生数感。
教学准备:计数器,小棒,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计数器:老师拔数,学生观察
1、(1)先拔二颗珠,问:这是几颗珠,可以用数字几表示?
(2)如果再增加一颗珠,这时又是几颗珠?又可以用数字几表示?指名说,并请一名学生上台写数字3
(3) 如果再增加一颗珠,这时又是几颗珠?又可以用数字几表示?指名说,并请一名学生上台写数字4。
(4)请你比一比:4和3谁大,谁小?请你用符号连接。
二、学习新知:
(一):主动探索:4 的组成
1、请你拿出4个小棒,摆一摆,可以摆成一个什么图形?
2、你能把这4根小棒分成两堆吗?请你试一试。(学生自由活动,老师巡视)
3、学生汇报操作结果,边板书边问:还有不同的分法吗?(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教师板书)
4 4 4
1 3 2 2 3 1
4、读的组成
(1)先领读:4可以分成1 和3,1和3 组成4………
(2)再学生自由地读,同桌对口令
(3)全班齐读可以采取各种不同的形式。
5、观察上面数的组成:看看你发现了什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然后再发言)
(先分成1和几,再分成2和几,再分成3和几……
我们在记得的时候可以只需要记2个就可以了
(二)学生合作:学习5的组成
师:刚才,你已经拿出了4根小棒,现在想一想,再增加几根小棒就是5根小棒了?请你赶快行动吧!
1、师:刚才你们真能干!发现了这种奇妙的规律,那么你能用这种方法来把5分成两堆吗?并请你把分的情况像老师一样写出来,可以吗?请你们小组合作,试一试。
2、学生分小棒,老师巡视。
3、学生汇报分的情况,学生边回答,老师边问:还有不同的分法吗?(根据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5555
14233241
4、读一读
师:有谁会读,请你试一试,我们请会读的好的小朋友当小老师带大家读,好不好?
(1)小老师带读(2)小组开展竞赛读
(3)师生对口令(4)同桌对口令
(5)试着背一背
4、观察:请你认真观察上面的4个数的组成,看看你发现了什么?(先可以小组里互相讨论,每个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选一个代表发言,其余的同学认真听)
5、你们自己组说得怎么样,你认为哪个组说得最好?,还有什么不足的地方?(学生互相进行评价)
6、第23页的练习四第1,2题。
先让学生独立的填一填,然后再集体进行评价。
7、完成第22页的做一做:先摆一摆,然后再连线。集体评价。
三、小结:引导学生总结1~5的个数的组成。
作业
练习册第17~18页的题。
板书设计
分与合
4 4 4
1 3 2 2 3 1
55 55
14233241
反思:
第五课时 加法
教学内容:加法(第24页-第25页的内容:加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加法的意义,会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使学生初步体会用"数的组成"来计算5以内的加法是最简单的方法。
2、通过学生操作、表达使学生经历加法的计算过程。
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3、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体验,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掌握对自己合适、喜欢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师:多媒体课件;生:小棒或学具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电脑演示:从美丽的大森林外景到草地内景再到陆续飞落草地吃食的小鸟并对四只小鸟加以特写。同时还伴随着清脆的鸟叫声。
2、问:老师想知道有几只小鸟,谁愿意帮我?你是怎么知道的?
3、多媒体继续演示:又飞来一只小鸟(学生观察)
问:这时你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些什么?
4、"一共有几只小鸟?"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4+1= )
二、合作交流,探索发现
1、小组合作,探索多种算法
问:4+1等于几?你是怎样算出来的?请把你的方法告诉你小组的同学们。
2、全班交流算法。
(对得出不同算法的小朋友给予鼓励,并板书5)
师:刚才有一位小朋友是用我们学过的4和1拭目以待组成来计算的,这个办法很好,你能用这种方法也来试着算一算吗?同桌互说。
三、分层练习,辨析理解
1、先请学生看图说图意第(25页),再请小朋友在全班交流。
(2)学生汇报算式;3+2=5 ,2+3=5
师: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观察上面的这两个算式,你能发现什么?
(使学生初步感知: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规律)
2、第25页"做一做"第2题
要求学生边摆边列算式。
四、完成第28页第1~2题。
五,小结:通过完成第24页做一做题,引导学生总结加法。
作业:
练习册第18~19页的题。
板书设计 加法
4+1=
3+2=5 ,2+3=5
反思:
第六课时 减法的认识
教学内容:减法的认识,完成相应的"做一做"及第27页的第5----6题。
教学要求:
1、通过操作、演示;使学生知道减法的含义,能正确读出减法算式,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减法来解决。
2、通过学生操作、表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3、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知道减法的含义
教学准备:师:课件、实物投影仪。
生:5个圆片、5根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按顺序填数
( ) 3 ( ) 5
2、听算式,说得数(或写得数)
2+3 1+3 1+4 2+2 4+1 3+1
3、昨天我们学习了加法,有还谁记得,加法表示什么?
(把两部分合起来)
二、探究新知
1、引导观察,感知减法的含义
通过电反复演示,让学生认真观察
同桌之间互相说交流说图意,然后全班交流。
(桌子上放着3只纸鹤,有一个小朋友拿走了一只)
师:像这样,从3只里面去掉一只也就是从一个数里面去掉一部分或减掉一部分,要用减法计算。
板书:-
2、学习减法算式
问:3只纸鹤可以用数字几表示? 板书:3
拿走了一只,是从几只里面拿走的?
拿走一只可以用数字几表示? 板书:1
像这样拿走了、去掉了、或者是吃了、坏了、死了等都要用减法计算。
板书:3-1=
问:3-1等于几?你是怎样想的?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还有没有不同的想法?请你说一说。
(然后全班齐读算式)
3、发散联想
教师引导启发,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其他能用3-1表示的事物来。
三、巩固发展,学会学习。
1、电脑演示第25页的第2幅图和第26页上面的一幅图,分别让学生认真观察
(1)请多个同学说图意 (2)根据图意列算式
2、先画一画,再说算式(第25页最下面的做一做)
a:教师先分步骤讲解第1幅图
(1)先画三朵花,问学生:这是几朵花,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 板书:3
(2)再用虚线圈2朵花,问:谁知道是什么意思?请你猜一猜。
(3)用虚线圈表示去掉的意思。那么,去掉了要用什么方法计算?
(4)去掉的2朵是从几朵里面去掉的?去掉的2朵可以用数字几表示? 板书:2
(5)谁能够根据图意列出算式。
板书:3-2=1
b:你们能够根据刚才所讲的,把后面的2幅图的图意说一说,并列出算式吗?试一试。(4人小组合作完成)
(1)指名说图意
(2)指名说算式,并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3、学生独立完成第26页的"做一做",然后集体进行评价。
三、巩固反馈
1、p27页的第5题
(1)4人小组每个人说图意,对学得不好的同学要给予帮助和鼓励。
(2)说完图意后,再每个小朋友独立写出算式
小组内由小组长组织大家进行评价,说一说每个人写出的算式是不是符合题意,不对的又错在什么地方,应该怎样改正。
2、p27:6每个小朋友拿出5朵小花,根据题目摆一摆。
第七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练习课(第28页的第7----11题)
教学要求:
1、通过本节课的巩固练习,对所学的加、减法有一个更进一步的认识与了解,并且能够熟练地计算5以内的加减法。
2、结合图进行减法的对比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加、减法之间的联系。
3、渗透辩证、统一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5以内的加减法
教学准备:小卡片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按数的顺序填数
1()34()
5()()21
()()3()()
(学生口答)
数的组成
□5□5
231□223□
二、指导练习
1、p28页的第8题
第一幅图:让学们认真观察 :
1)4人小组的同学之间互相说图意,再指名说图意(一共有4条黄瓜,奶奶摘了二条,还剩下几条)
2)要求还剩下几条,用什么方法进行计算,如何列式?请你在书中完成。
3)全班集体评价
出示铁锹图
教学方法同上
2、p28页第9题
看图把算式填完整。
先让学生看图说图意把算式补充完整。
3、请你用5-3和2+3各编一个小故事
1)先每个同学在自己组里编,再请人在全班编。
2)评一评:谁编的最好?有什么优点?有什么不足的地方?
4、比一比,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第28页的第10题。全班进行评价。
三、数学小游戏:回家
每个同学发一个数学小卡片,在黑板上贴上数字1、2、3、4、5,每个同学根据自己的卡片的得数,把这些小卡片送回家,看谁送得又对又快。
四、听算
教师说算式,学生直接写得数,比一比,看谁做得又对又快,能得100分。
1+34-25-14-32-11+1
2+13-23-12+23+14-1
1+42+35-25-35-43+2
(全班集体订正,对做得全对的同学给予鼓励)
第八课时 0的认识
教学内容:p29页:0的认识
完成相应的做一做及p30页1、2题
教学要求:
1、通过观察与实践活动,使学生知道的两种含义:表示没有和起点。
2、规范0的写法,使学生能规范整洁的书写0。
3、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合作、探究的能力和认真书写的好习惯。
4、通过紧密联系生活的实践活动,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教学重点:联系生活实际,体会"0"的含义
教具准备:
1、三只小猴图片,2只桃子、1只桃子和没有桃子的图片
2、实物投影仪,活动灯片二张
学具准备:1―――5的数字卡片和1张空白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引趣
师: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位好朋友,看看是谁?看他的表情是怎样变化的?猜一猜,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同时出示三幅表情各异的猴子图。
(学生描述三只猴子的表情及其原因,可以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只要合乎情理怎么说都可以)
二、揭謎底,教学第一种含义:什么也没有
师:猴子吃桃子你们猜对了,但要吃几个桃子,为什么有那么丰富的表情?让我们数数看
1、提示第一种含义―――什么也没有
出示2个桃子,问:用几表示?(小猴看到2个桃乐呵呵)学生举起数字卡片2
出示1个桃,问:用几表示?(小猴吃了1个桃,嘴巴鼓鼓的)学生举起数字卡片1
出示空盘子,问:用哪张卡片表示?有吗?
师:什么也没有用:0"来表示。
板书:0的认识
板书0并领读"0"
2、发散思维,充分想像
1)老师竖起2根手指问学生读几
2)老师握起拳头,一根手指头也没有,这时一个指头出没有伸出来,谁知道可以用几表示?
3)请说一说有关0的物体。
三、出示直尺,揭示第二种含义
1、揭示第二种含义――――起点
出示直尺图
师:表示什么也没有时用0,直尺上也有0,看看0在哪儿?在几的前面。
(直尺上从0开始越往后数就越大,反过来,数越大,离0就越远)
利用这个原理可以用直尺量东西,这时0就表示起点。要用0对齐物体的一端,看另一端到了数几,达到的数越大,东西就越长。
强调:量东西长短时,0就是起点
2、学生活动,体会"起点"
师:见过运动会上赛跑吗?运动员跑步的起点就相当于"0"。见过跳远吗?0也可以表示跳远的起点
教师可以示范性的量,说出大概远近
强调:尺子的0起点要对齐跳远起跳的0起点
学生活动:说一说在测量的时候,就注意什么?
3、发散思维,充分联想
想:生活中还有什么用0表示起点?
四、教学书写0
1、学生说说怎样写好0?应该注意什么?
2、师示范,学生认真观察,然后学生与教师一起书空
3、学生写0在书中第29页描红,另请两位同学上台写,写完后,全班评从优缺点。
4、在准备好的空白卡片上写0
五、巩固练习:
1、投影出示第30页的第1题
1)学生依次数出每个鱼缸里各有几条鱼,用数来表示
2)在书上填写,注意书写
2、摆一摆
要求:
1)学生分组活动按顺序排列0―――5的数字卡片
2)排好顺序的派代表上台演示
3)鼓励不同的排法
六、调查:0到底是双数还是单数,请大家回家查一下资料或问一问家长。
第九课时 有关0的减法
教学内容:第20页有关0减法
完成相应的"做一做"及第30页的3――――第31页的第9题
教学要求:
1、要求学生能够看懂图意,并说出图意
2、会计算有关0的加、减法。
3、渗透空集的概念。
教学重点:理解0的含义和0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不借助图口算0的加法、减法。
教学准备: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昨天,我们学习了有关0的知识,有谁还记得,0表示什么?还有不同的说法吗?
师:即可以表示起点,也可以表示没有
二:探索新知
1、电脑出示小鸟图,让学生认真观察
1):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有三只小鸟正在鸟窝里聊天)
2)点击出现动画:三只小鸟从鸟窝里飞走了。
问:你又看到了什么?这时鸟窝里还剩下几只小鸟?
飞走的3只小鸟是从几只小鸟里面飞走的?
3)你能够把这个图的意思完整的说给大家听吗?
(先同桌互说,然后指名说,并比一比,看谁说的最好)
4)要还剩下几只小鸟有谁能列出算式?
板书:3-3=0
5)谁知道:算式里面的每个数字表示什么意思?
2、电脑出示青蛙图,学生认真观察
1):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有4只小青蛙正在荷叶上休息)
2)点击出现第二张荷叶问:这张荷叶上有几只青蛙?
可以用数字几表示?
3)你能够把这个图的意思完整的说给大家听吗?
(先同桌互说,然后指名说,并比一比,看谁说的最好)
4)这两张荷叶上一共有几只青蛙?谁能列出算式?
板书:4+0=4
5)谁知道:算式里面的每个数字表示什么意思?
3、观察上面的两个算式:3-3=0
4+0=4
你发现了什么?
(各小组讨论,然后指名回答)
归纳得出:相同的两个数相减等于零,任何数与零相加或相减等于任何数
三、巩固练习:
1、老师左手拿5支粉笔,右手一支也没有,两手一共有多少支粉笔?(学生口答算式)
2、完成第29页的做一做
(全班集体评价)
3、第30页的第3、4题
要求:同桌的两个同学先互相说图意,然后再列式计算。
评价要求:先同桌互评,再全班进行集体评价。
四、综合练习:
1、p31页的第6题,比一比,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对做的又对又快的同学给予鼓励。
2、第39页的第5题
要求每个同学先说说每幅图的意思,然后再列式计算,蝚后集体评价。
3、托管时间完成:第30页的第7、8、9题和思考题。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篇13
一、单元教学目标:
1、能读会写课文中的生字词,养成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的良好习惯。
2、以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了解作品所描写的民俗风情,欣赏文章所描写的优美画面,体会作品的语言风格,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语言。并利用图书资料和网络资源了解更多的民俗风情,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3、开展一次调查家乡民俗文化的综合实践活动,领略当地的民俗风情。
4、懂得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做生活的有心人,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丰富多彩的写作素材。
5、走进图书馆,学习检索书目,检查工具书,根据需要进行摘录,养成做读书卡片的习惯。
二、单元课时安排:共13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
《社戏》3课时
《端午日》1课时
《本命年的回想》1课时
《中秋咏月诗》2课时
写作——从生活中找“米”3课时
综合实践活动——走进图书馆1课时
单元小结(学习反思)1课时
三、单元介绍:
本单元的阅读教学
民俗文化源远流长,民俗文化绚丽多姿,民俗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单元所选的三篇阅读教学文章,向我们介绍了过年、端午、中秋三大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以及农村社戏的民俗风情。读罢这些文章,更可激发我们了解更多的民俗风情的热情,更加热爱我们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从不同的侧面向我们展示了异地的民俗风情,
有的是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如鲁迅的《社戏》;
有的是对湘西端午民俗的介绍,如沈从文的《端午日》;
有的是对京郊运河家乡旧时过年习俗的深情回忆,如刘绍堂的《本命年的回想》;文章的作者以其独特的视角,朴实清新的语言,展现了一幅幅别开生面的优美画面。
读文如临其境,有在“画中游”之感。读罢这些文章,更可激发我们了解更多的民俗风情的热情,更加热爱我们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
四、教学过程:
第1课时
确定本单元的学习专题
第一块:明确单元专题含义: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指导语:分节日,搜集不同的民俗文化搜集、整理
2指导语:将搜集来的民俗文化分门别类交流、综合
3指导语:带领学生朗读单元提示,明确单元专题含义。朗读,结合自己的理解谈对“民俗文化”的理解
第二块:了解单元大概内容: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指导语:让学生浏览目录、课文(还可以延伸到发展性评价手册),做好相应的圈点勾画。明确任务
2巡视、参与、指导浏览目录、课文,做好记录
3指导语:交流读后感悟并提出思考交流、记录单元需解决的问题
第三块:确定单元学习专题并拟定实施方案: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指导语:针对单元主题,商讨单元学习专题,并拟订实施方案,如以访问的形式开展一次了解家乡传统节日习俗的调查活动等交流、讨论,确定活动主题,拟订活动方案
第四块:学习评价
1、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出示评价内容]:
1)、你对文章本身提出自己的思考吗?
2)、你有明确的单元学习主题了吗?
3)、你有自己的学习伙伴和小组吗?你对参加专题研究有没有好的建议呢?自我反馈
2、小结:[自我反思]
3、教学反思:
十、社戏
鲁迅
〔教学目标〕
1、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和结构。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2、学习理解小说中的景美、情美、故事美,以及描写和表达方法。
3、深入探究文中的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语言特色。
〔教学设想〕
1.第一课时理清结构把握情节;研讨课文中的景美、情美、故事美。第二课时深入探究文中的疑难点和语言特色。第三课时作业研讨。
2.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的培养和探究习惯的养成。故每节课都应该注意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
3.因本课考试内容较多,所以第三课时的研讨应注意结合各类练习题中的难点进行指导。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要点〕
1.引入课文、阅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2.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和结构。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3、研讨课文中的景美、情美、故事美。并举例说明。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童年是美好的、快乐的。我这儿有一首诗:“童年是七彩的梦/伴我在床头玩耍/童年是弯弯的小船/载我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童年是快乐的小鸟张开翅膀/携我在自由的蓝天上飞翔//现在啊/童年却是一枚小小的铃铛/不管春与夏、秋与冬/永在我记忆深处/放声歌唱……是啊,人们回忆往事,总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即使如鲁迅这样的斗士,回忆起童年往事,笔调也是温馨的,这可以从鲁迅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看出来,还可以从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鲁迅的小说──《社戏》中看出来。
二、作者简况:(有关鲁迅的常识复习由学生回答完成。)
三、听课文录音或学生分读课文。
四、扫清文字障碍。
为“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注音,为学生不易掌握的字注音(根据实际情况作处理)
dàn惮duó踱zhào棹guī归xǐng省
háng行bèi辈cuān撺duō掇fú凫
cuō撮jiù桕jí楫wàng旺xiàng相
五、研讨课文结构,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情节。
让学生讨论课文的段落结构并归纳各部分的大意。以下供参考:
第一部分:平桥村随母归省的生活。
1.随母归省的时间地点缘由和平桥村的环境,突出平桥村是我的乐土。
2.交代乡间生活的小朋友的情况和关系。热情、好客、平等。
3.写平桥村的乐事:钓虾放牛。
第二部分:在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
1.看社戏前的波折。
2.去看社戏途中的见闻感受。
3.在赵庄看社戏。
4.看社戏后,深夜归航。
第三部分:看社戏后的余波。
六、小结:
突出平桥村的乐土乐事,点明看社戏的过程是事件的重点,月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是三个重点情节。
七、研讨课文中的景美、情美、故事美:
在学生分组研讨的基础上,全班讨论。以举例朗读相关课文为主。同时对重点段落作必要的提示。
1、景物美:(突出去看戏的途中景色和归航途中的景色。)
注意:(可以从描写的不同角度去分析):
色彩——如豆麦的“碧绿”,远山的“淡黑”,月光的“皎洁”,渔火、灯光的“红”,
航船的“白”;
气味——如豆麦和水草的“清香”等;
声响——如船行的“潺潺”声,孩子们的笑声,横笛的“婉转,悠扬”;
间接描写——如表现船行之快,用远山来陪衬,“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
直接描写——如“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2、情感美:(这一内容较多,主要是孩子们的热情好客无私聪慧等品质。)
如“伴我来游戏”,“虾照例是归我吃”,“我们是朋友,即使偶尔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也决没有一个会想起‘犯上’两个字来”;当“我”为没看成戏而不乐时,“他们都叹息而且表同情”并想出了好办法,陪“我”去看戏;“我有些疲倦了,托桂生买豆浆去。……现在去舀一瓢水来给你喝罢”。还有偷豆一节,写出了双喜的精明能干,阿发的无私,大伙的团结协作。另外,还有六一公公送豆的淳朴好客。
3、故事美:(主要突出有波澜曲折的情节和孩子们的动作和活动描写等。)
如看戏前的风波,使故事波澜曲折,出门一节的动作描写,既写出了孩子们的能干,又写出了大家快乐舒展的心情,归航一节既写出了孩子们的欢乐又表现了他们高超的架船本领,最有趣的是偷豆一节,真是让人回味无穷。
八、指导朗读文中的几个重点段落。
通过朗读月夜行船:“一出门……赵庄便真在眼前了。”“大家立刻都赞成……也都停了艇子喝彩起来。”让学生体会文中的景物美、情感美和故事美。
九、让学生自读课文,提问讨论,解决一些疑难问题。为下节课作准备。
二、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研讨课文中的景美情美故事美,美在哪?并举例说明。
2.完成“课程探究”一、二、三题。
3.深入研读课文,对疑难问题用纸条写下来交给老师。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深入探究文中的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语言特色。
2、重点诵读,领悟思想内涵和语言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简要回顾上节课内容的基础上根据上节课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对不理解的问题继续提出来大家讨论。
二、老师可就以下问题进行引导讨论:
1.作者写社戏,为什么还要写开头部分?
(这部分交代了平桥村的环境和人物关系,既写出了平桥村是我的乐土,又为情节的展开作好了铺垫。)
2.小伙伴们对台上的戏感兴趣吗?又为什么要想去看戏,并争着去看戏?
(小伙伴们最感兴趣的是看戏途中的无拘无束和自由自在的玩耍。正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他们的兴趣不在戏,而在看戏前后的那种气氛、感觉。)
3.作者写看戏前的波折有什么作用?
(这样写一是有波澜曲折,烘托了看戏的急切心情,二是初步表现了小伙伴们的热情能干的特点。)
4.文章最后写六一公公送豆的情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表现了老人的宽厚慈爱,热情好客,进一步说明了“我”爱平桥村的原因是――平桥村的人的善良可爱。深化了主题)
5.怎样理解“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也没有吃到那也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我”所难忘的是平桥村人的真挚朴实的感情和特有的乡村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也就是人情美、景物美、故事情节美。
[另外一个说法是]:所谓“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代表了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忆,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现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
三、引导归纳中心:
课文写的是“我”少年时代在平桥村的一段生活情景刻画了一群农家子弟栩栩如生的形象,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画卷,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反映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
四、布置作业:
1、《训练册》
第三课时
一、作业指导课,就学生中作业的问题进行评讲。查漏补缺。
二、教后反思:
十一、端午日
沈从文
教学目的设计:
1、引导学生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2、(可能的话)欣赏本文精彩的龙舟竞渡的场面。重点学习对生活的观察和场面描写。
教学手段:最好借助多媒体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将带领大家进入“民俗风情”内容的学习,课前我布置大家搜集有关我国传统节日和民间风俗的资料,下面请小小组交流一下你们搜集的资料。(师问:2分钟可以了吗?)---(生讨论的基础上)小小组代表发言。
2.刚才你们说到了端午节,谁能说说端午节的由来吗?
(学生回答,老师作适当补充)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端午节有关的文章(出示课题及作者)。
二、研读课文:
1.整体感知初步探究:
本文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有哪些同学愿意出来把文章朗读一下。(师请学生读,并提出听读要求)
要求:(1)认真听,听完后能作恰当的点评。
(2)听完后能说出本文介绍了湘西地区端午日的哪些民俗风情。
2.研读重点段落并作深层探究:
刚才朗读的过程中,你觉得哪些内容最精彩,[同学们愿意看吗]?
(1)播放赛龙舟的场面(学生欣赏)
(2)请学生齐声朗读有关这方面的文字。
(3)在读的基础上,讨论以下两个问题:(出示)
A:如果你也在岸上看他们赛龙船,或者你就是龙船上的一员,你会有什么联想?有何感受?
B:课文从哪些方面来渲染龙舟竞渡的场面的?
(4)我们常说“学贵有疑”,“有疑问才会有进步”,针对课文内容,谁有疑义吗?
[让学生分组,自主提问,自主解决。]
3.借助课外材料作拓展探究:
本文作者凭借自己自学成长的语言功底把龙舟竞渡的场面写得非常精彩,同学们想学吗?今天老师想为你们搭建一个舞台,让你们大显身手。
(1)展示舞狮子的画面。
(2)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一画面。
(3)先小组交流,再班上交流,并请学生互作评价。最后老师再作评点。
三、总结全结
1、请学生总结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学生自主评价)
2、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湘西地区端午日的民俗风情;同时,我们还学习了场面描写,可谓收获不小。课后请大家继续搜集这方面的资料,做成卡片,准备交流。
四、教后反思:
十二、本命年的回想
刘绍棠
学习目标:
1.正确、简洁地概括文中所写过年习俗,并说出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2.比较今昔过年习俗的异同,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学习重点:概括文中所写过年习俗,体会其中的文化内涵;
学习难点:能说出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对过年的独特感受。
教学方法:
1、在教学中,主要运用情景教学、对话教学等方法。
2、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3、坚持以“读”为本,加强阅读指导,使学生学会朗读、速读、跳读等阅读方法。
(可能的话)运用多媒体课件,包括文本、影音、动画等。
教学设想:
教学程序总体设计按纵横结构展开。即以“过去—现在—未来”为“纵线”,由对文中所写旧时习俗的了解,引起对现今过年习俗的思考,进而激发对未来过年方式的憧憬。“横”则指以知识、能力、情感目标为主题构成的概括习俗、比较异同、探究联想三大板块。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可播放《新年好》歌曲,唤醒学生对过年生活的情感体验,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
2、展示图片,启发学生谈过年感受,产生了解过去过年情形的欲望,自然引入本文教学。
二、板书课题和作者
三、第一板块教学:研读课文,了解过去:
(一)、媒体显示学习目标1——正确、简洁概括文中所写过年习俗。(学生齐读)
1、整体感知课文,教师指导阅读的方法:
读一读:正确流利。
想一想:写了几件事?
比一比:哪一组概括得正确又简洁(如:吃腊八粥)。
2、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生字词相互质疑。
3、自主思考,写了几件事。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圈点批注,理清条理,加以概括。
4、小组合作,集中各成员的概括,并交流明确。(实物展示各小组归纳的几件事,学生点评,评出最佳。教师归纳的十件习俗,供学生参考)
(二)、(可能的话)播放影片《祝福》片段(出现祭祀用的鱼,画面静止):要求学生同样能用正确简洁的语言概括影片中反映的习俗(能力迁移);说出鱼所寄托的寓意(学生:年年有余)。点年年有余的动画图,引出本板块的难点。
(三)、深入探究:春节习俗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涵:
1、送灶和包团子,这些习俗包涵了人们的哪些期盼?(学生答:平安、团聚……)
2、课文中还有哪些习俗分别寄托了人们的哪些期盼?(学生阅读课文,抓住关键句,大致能回答:健康、幸福、美满、来年丰收、邻里和睦……即可。)
3、出示对联:“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楼”。用含义深刻的对联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课后深入探究习俗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涵。
四、第二板块教学:拓展延伸,比较今昔:
出示学习目标2——比较今昔过年习俗的异同,说出自己的感受。(学生齐读)
(一)、现在的年是怎么过的?与过去相比哪些过年习俗已消失或被发扬光大了?现在过年又出现了哪些新的方式?
(同桌讨论、小组交流):明确:
①挑绒花、除夕夜等等变化比较大;
②新的过年方式如:网络拜年、电话拜年、短信拜年、外出旅游……
(二)、针对这种变化谈谈自己的感受:(迁移、感悟。)
1、课文作者刘绍棠对过去的过年有着怎样的感受?(学生答:留恋、怀念)要求找课文中的原句体会作者的感受。
2、快速阅读、跳读《饺子过年》、大学生谈过年等拓展性资料,找出作者对过年感受的句子,使学生自主加入探讨。
3、教师充当主持人,以“过年大家谈”的形式引导学生说出切身体会,学生展开辩论。学生讨论时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结合寄托的文化内涵谈感受。
[教师小结,强调习俗变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要吸收其中的精华,启发学生追求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完美结合并自然转入第三板块的教学。]
五、第三板块教学:激发创新,畅想未来:
1、学生展开联想、想象,畅想未来的年会怎么过。
2、小组讨论,组长代表小组作班级交流本小组的未来畅想。
六、评价总结:(围绕以下问题进行,先学生自评再教师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知道了春节哪些方面的知识?你对春节感兴趣了吗?你还想知道有关春节的哪些知识呢?
七、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
2、《训练册》
3、探究课题: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对过年的哪些问题产生了兴趣,是否还形成了哪些新的问题?(学生大致想知道的有:过年的由来,春节的传说,其它的春节习俗,本地的春节习俗,不同民族的春节习俗,过年的饮食文化……)请把它形成自己的一个探究课题,并将此作为一个中长期作业,在探究中学习。
探究方法指导:同学们可到图书馆或网上查找有关图文资料;或询问身边的人。然后将资料整理成文。
八、教学反思:
十三、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2培养丰富的联想、想象能力。
3积累咏月的诗词。
学生预习:
1、课前准备:利用书籍、报刊、网络收集关于咏月的诗词、佳句,誊写在小卡片上。
2、小组评析其它咏月的诗词佳句。组长记录有价值的赏析,综合成一篇赏析短文,全班交流。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研读《十五夜望月----唐王建》
(一)、导入:
“诵明月之词,歌窈窕之章”这是历代文人墨客的雅事,今天我们将通过《十五夜望月》来学会如何赏析这些名句佳作。
(二)、赏析《十五夜望月》
教师印发《十五夜望月》的赏析文章,让学生加以体会,并进一步展开讨论,哪些地方特别精彩?哪些地方有不同的见解或补充?
《十五夜望月》赏析
在唐代咏月的篇章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
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凉,引入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三)、诵明月之诗:
小组之间把准备好的有关“明月之诗”的小卡片,相互交换赏析,组长记录学生的赏析或评价,大家动手把有价值、有个性的见解综合成一篇赏析文章,全班交流。
(四)、思维训练:
向学生展示不同角度所看见的月,(诸如:海上明月、沙漠月升、小楼新月、水中望月等)学生对自己有所感悟的图景发挥想象、进行联想。并用文字记录下来(不要求写诗)。
(五)、学生小结:
你认为这样上课好不好?请谈谈个人的看法和理由。(这既是使学生总结所得的过程,也是教师了解学生所需的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因此,学生即使否定了这堂课,教师也要辨证地接受学生的否定。
二、研读《水调歌头----北宋苏轼》
(一)、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二)、导入新词:
同学们,在我们传统意识中,每年农历八月十五的月亮是最圆最亮的。不知道同学们在往年看中秋圆月时有何感受?接下来,我们不妨来欣赏宋朝著名诗人苏轼的咏月名篇《水调歌头》。看看他的感受如何。
(三)、欣赏《水调歌头》:
1、对照小序部分简介词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创作时间及创作原因。
2、初读全诗,感知内容:
(1)、学生读书下注释。
(2)、由学生迅速自读课文。
(3)、知名朗读(可多位,学生互评后,教师点评)
(4)、全班齐读,加深感知。
3、疏通全文:
(1)、学生对照全文,自主疏通全文,并记下读不懂、有问题的地方。
(2)、小小组交流问题。(能小组内解决的自主解决,不能解决的有组长整理提出)
(3)、全班交流、解决问题。
(4)、请学生将注释自主整理在课本或笔记本上。
(5)、问:对照注释你认为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了什么?两者联系何在?明确:
上阕——望月写景;
下阕——怀人抒情。(两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问: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学生能在文中指出即可。)
(6)、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你如何理解?
(引导学生自主发言,各抒己见。)
(7)、文中哪处是联想?哪处是想象?
4、比较《十五夜望月》,你喜欢哪一篇?讲讲理由。
5、音乐欣赏:
(1)播放王菲的《水调歌头》
(2)第二遍播放,学生轻声跟唱
6、自主总结:
(1)整理本词学习思路;
(2)自主总结学习本课的收获。
三、研读《我的思念是圆的----现代艾青》
(一)、学习目标:
1、通过朗读,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悟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二)、教学过程:
1、自由朗读诗歌,试着读出感情。
2、以小小组为单位,推荐代表朗读这首诗歌(学生互评)。
3、说说诗歌中给你印象最深的内容是什么?(揣摩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4、你觉得诗人要表达的愿望,在今天看来有什么现实意义吗?(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
5、诗歌中说:“在这样的夜晚会想起什么”,请发挥你的想象,用语言或者图画表现你想象的情景。
(三)、拓展作业:
课后收集一些借月亮或其他景物表达思念之情的诗文,并说说你选择此文的理由(即简要评析)。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这三首诗词;
2、《训练册》
3、小作文:根据下文开头,发挥丰富想象和联想,续写文章。
金秋十月,夕阳西下。一老农坐在自家的田埂上,一边抽着烟,一边浮想联翩……
五、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