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秘帮教案设计内容页

语文版《铁骑兵》同步练习(推荐7篇)

2023-04-05 15:15:02教案设计

语文版《铁骑兵》同步练习(推荐7篇)

语文版《铁骑兵》同步练习 篇1

课堂追踪一、基础积累⒈给加点的字注音。 陨落( ) 惹得( ) 骚乱( ) 老巢( ) 勒转( ) 掷弹筒( )⒉给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 )( ) ( )( ) ( )( ) 宿 ( )( ) 没 ( )( ) 扫 ( )( ) ( )( )⒊下列词语书写中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戏弄 成墙 蹒跚 接踵而至b.巧妙 蹉跎 辍学 玷轻怕重c.塘塞 纵横 提防 横行霸道d.夭折 婆娑 造诣 无边无垠二、课堂感悟⒋下列不是比喻句的一项是( )a.左腮有一条刀伤,弯弯的,像是月牙。b.隔河有几点火光,像是村落。c.他们想冲过来,可是鬼子火力太紧,只好像流星一样,离开大队,单独活动。d.原来山下模模糊糊地显出一座城,到处亮着灯,好像星星。⒌品析加点词的表达作用。①原来山下模模糊糊地显出一座城,到处亮着灯,好像星星。 ②班长脸颊抽动着,月牙形的刀伤也像活了似的动起来,嘴里骂道:“龟儿子!咱们闯到什么地方了!” 三、提升演练一天,他们跑到二更天,才跳出了敌人的合击圈,正想寻个宿营地睡觉,班长忽然听见远远地有一片吵叫,再仔细一听,才辨出是河水的声音。他们来到河边,星光底下,看见河面不过半里来宽隔河有几点火光,像是村落。班长 (a.毫不犹豫 b.毫不迟疑),第一个鞭着马走下河去,其余的骑兵也跟下去。夜不十分冷,河水没冻,可是很急,而且越走越深,最后都没到马肚子了。班长心里想:“这是什么河,好深!”就勒转马头,退到岸上,沿着河朝上走,要找个浅些的地方过河。上流的水更急,总过不去。他们便顺着另一条路,跑到半夜,不见人家,却爬上一个山头。在山顶上他们全都惊呆了。原来山下模模糊糊地显出一座城,到处亮着灯,好像星星。班长的脸颊抽动着,月牙形的刀伤也像活了似的动起来,嘴里骂道:“龟儿子!咱们闯到什么地方了!”总是敌人的地方。他灵机一动,吩咐骑兵朝着城里放了一排马枪,这一下子不要紧,竟然惹得城里一阵骚乱,步枪、机枪、掷弹筒、过山炮,一时从城里响起来,乱放一气。骑兵们便悄悄地退下山头,朝着另一个方向跑去。鸡叫时,他们终于来到了一个村子,敲开庄户人家的门,不弄饭吃,也不睡觉,开口先问:“老乡,你们这里是什么地界?”农民热情地回答他们说:“这是包头啊!城墙就在那边山脚下……听听,炮响呢,不知鬼子捣什么鬼。”骑兵们都不觉叫出声来,紧接着又问:“那么前边是什么河?”老乡说:“是黄河,水才急呢,一根鹅毛掉下去,也会旋到水底下去。”骑兵们一齐惊得“啊”了一声,随后不觉大笑起来。⒍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入文中的横线上。⒎文中画线的句子用了 描写,表现出了班长的 。⒏比较文段中两个“惊”字,说说骑兵们两次“惊”的异同。 ⒐结合课文分析,为什么称他们为“铁骑兵”? 思维冲浪①夕阳在枪声中跌落,暮色渐渐浓酽起来。红军中有许多人负了伤,他们被白匪兵包围了。②侦察员回来了。胸口一个弹孔,身后一条血路,乌黑地延伸在惨白的月色里。他是爬着回来的。他就躺在那块冰冷的岩石上,已是弥留之际,然而眼睛终是不闭。“放心去吧!你娘的后事有我……”他的堂弟涕泣着说。没有反应,那眼睛还睁着。有很多人安慰他,然而,他茫然暗淡的眼睛却顽固地睁着,睁着……③“是入党问题吗?”指导员低声问连长。连长铁青着脸,摇摇头。他默默地蹲下去,脱掉了套在侦察员脚上的那双步鞋。眼睛闭上了。尽管脸上看不出什么表情,但是那颗年轻的痛苦的心显然是安息了。战士们比血更宝贵的眼泪流下来了。是的,这是全连惟一的一双鞋,只有执行最特殊任务的人才有资格穿。④拂晓的时候,枪声和火花中,机枪手大个子穿着这双鞋率先杀出一条血路,全连冲出去。然而,机枪手牺牲了,他僵僵地斜倚在岩石上,手里却捧着那双染满鲜血的黑布鞋,似在痴痴地等候……⑤在那血雨腥风的日子里,布鞋的脚印延伸着,雪山,草地,延安,北京……【阅读提示】选文和课文写的都是革命战争题材。但反映的主题不同。课文表现的是八路军骑兵同敌人周旋不畏艰苦,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选文表现的是一个个的红军战士对革命竭近忠诚,绝无保留的奉献精神。⒑选文第②段中画浪线的句子成功地描写了弥留之际的红军侦察员的眼睛,,他的眼睛为什么“顽固地睁着”? ⒒划横线的句子是怎样写“脚印延伸”的?这样写好处何在? ⒓试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中心。 拓展创新⒔《小兵张嘎》这部电影或电视剧你一定看过,其中的嘎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请归纳。 ⒕(宁波中考题)一辆公交车上写着这样的一条标语:“绿色车厢,情系乘客。”你能根据对偶的要求,把它改写得更好一些吗?(可以调换或增加词语,原意也可以略加改动。)改写: , 。⒖下面短文的空白处,应依次填入的一组句子是( ) 不是所有的笑容都表达喜悦,( );不是所有的喝彩都表达赞颂,( );不是所有的顺从都表达虔敬,( );不是所有的顺利都表达成功,( )。①就像不是所有的反对都表达憎恶②就像不是所有的眼泪都表达悲痛③就像不是所有的沉默都表达否定④就像不是所有的挫折都表达不幸a.③②①④ b.①③②④ c.②③①④ d.④③①② ⒊铁骑兵⒈yǔn rě sāocháo lèzhì ⒉sù宿营 xiǔ住一宿 xiù星宿 méi没有 mò淹没 sǎo扫地 sào扫帚 ⒊d ⒋b ⒌①“显出”写出了这座城突然出现在这队八路军骑兵面前时的惊讶。②“抽动”、“活”生动描绘了班长的表情。⒍b ⒎细节 临危不惧,沉着思考 ⒏骑兵们两次“惊”,都是因为情况出乎意料,但第一次是惊疑、惊奇,带有不解的意味;而第二次是得到了出乎意料的答案,是惊讶。⒐面对敌人的层层封锁,他们一个班巧妙地与凶残的敌人周旋,并果断主动地打游击,最终迫使敌人停止“扫荡”,因此称他们为“铁骑兵”。 ⒑他脚上穿的全连惟一的一双布鞋还没交还连队。⒒只用了几个地名,一个地名作一个小句子,精练含蓄地写出了革命历程;省略号余味无穷。 ⒓我们的战士一心想着革命队伍,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⒔嘎子是一个勇敢、聪明、机智的孩子。是全中国许许多多英雄少年的代表。⒕绿色车厢,文明乘客。 ⒖c

语文版《铁骑兵》同步练习 篇2

第3课 课题:《铁骑兵》一、教学目标(三维):知识与能力 1.掌握故事情节。 2.分析文中的几个悬念及表达效果。 3.准确认读文中字词。 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先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入手,让学生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文眼,理清文章脉络,最后分析本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并学习八路军不畏艰苦、灵活应战的作风。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文中的悬念及表达效果。2.口语化的语言特色。 难点:学生可能会觉得文中所写的几个骑兵打乱敌人作战部署的偶然性较大,在教学时要加以分析。 三、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 (二)活动流程 1. 作者简介 杨朔(1913—1969)现代作家,原名杨毓瑨,山东蓬莱人。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写过不少通讯和中、短篇小说;解放战争时期,担任过新华社特派记者,194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抗美援朝时期,写出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1956年以后,杨朔主要从事外事工作,同时致力于散文的创作。重要作品有《雪浪花》、《樱花雨》、《荔枝蜜》、《海市》、《茶花赋》、《泰山极顶》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收在《杨朔散文选》里。 2. 学生分组朗读课文,要求学生:掌握生字词 重(chóng)阳汉奸(jiān)陨(yǔn)落左腮(sāi) 没(mò)到勒(lēi)转脸颊(jiá)骚(sāo)动 掷(zhì)弹筒老巢(cháo)驻(zhù)兵 3. 整体感知,指名学生画出这一班骑兵单独进行游击活动的大致路线图。 (板书)掉队→打游击→归队 4. 交流活动 (本文篇幅简短,情节简单,读来很有趣味,引导学生分析文章有起伏、有波澜的原因。) (1)善打游击战术。 把八路军战士的聪明、机智和敌人的虚弱、胆小对照起来叙述使故事本身的趣味性很强。 (2)巧妙安排情节。 (先设置一个个的悬念吸引读者,最后才让这些悬念一一解开,扣人心弦。) (1)提问:当你看到开头写一个班的八路军骑兵在战斗中被敌人的装甲车隔断后,“离开大队,单独行动”时,你心里是怎样想的?当时的天气情况怎样?此时的雁门关外,寒风凛冽,大雪纷飞。身处敌境的这一班骑兵,在恶劣的天气下和险恶的环境中,将遇到哪些危险?他们能否找到大部队?你的心里很紧张,为八路军战士担心,你的这种紧张、担心的心情是作者对八路军处境描写所带来的,作者一下子就抓住了你的心,吸引你迫不及待地看下去。这种故意让你产生紧张、担心的写作手法叫设置悬念。文中还有好多处采用这种手法,试找出来。 (2)第二部分写八路军骑兵在敌后的游击活动,作者又设置了种种悬念。先是写敌人开始了秋季“扫荡”,“他们只好朝北去,接连十几天,走的全是不熟悉的地方”,进一步突出了骑兵战士面临的困难和危险,令人为他们捏一把汗。继而写骑兵们夜渡既深且急的大河,写他们“跑到半夜,不见人家,却爬上一个山头”,望见模模糊糊一座城。这里,作者又推出一个个悬念:这河是什么河?这城是什么城? (3)探寻问题答案。 这一队八路军战士被敌人追击,但后来因为采用灵活机动的战术而摆脱了敌人的追击,并且打乱了敌人的军事部署,迫使敌人停止“扫荡”。河是黄河,城是包头城。 (4)总结讨论结果。 (作者在文章末尾将这些悬念一一解开了。) 作用:这些悬念的设置,既使故事情节曲折动人,又凸现了骑兵们艰苦转战敌后的精神风貌,并为下面情节的发展作了铺垫。 (5)教师点拨总结。 通过巧妙的手法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让读者急于探寻问题的答案,同时也让读者的心跟随着八路军战士的处境不同而变化着,忽喜忽忧。 我们自己写作文的时候,在叙述事件之前也可先设置悬念,最后再解开答案,让自己的文章也变得曲折、吸引人。 5. 探讨课文景物描写的语句 (1)“一过雁门关,气候显然不同了,重阳前后,天上就飘起大雪来。” (提示:这一句景物描写,写出了天气的恶劣。为八路军战士出场渲染了紧张的气氛,预示他们将会遇到严峻的考验,他们可能会遇到一些危险。) (2)“星星脱离轨道,就会陨落,八路军掉队了,却能主动打游击。”这一句运用了反衬的手法突出八路军。 a?提问:前半部分的星星脱离轨道与八路军掉队有什么异同点? 讨论总结:八路军掉队就像星星脱离轨道一样,离开了大部队就很孤单,但结局不同的是,星星脱离轨道就会陨落,而人却能主动打游击。 b?提问:八路军战士有怎样的精神品质? (八路军战士在掉队的情况下,没有放弃斗争,相反还能主动打游击。因此,可看出八路军战士对敌人的无比憎恨之情和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 (3)到文中找出含有景物的语句,试作分析讨论。 归纳:“他们想冲过来,可是鬼子火力太紧,只好像流星一样,离开大队,单独活动。” 八路军离开大队“像流星一样”与前面第2句相照应,衬托八路军的美好形象,表现作者对八路军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4)小结 (这些景物描写渲染了人物活动的环境和气氛,烘托了人物形象。) 5. 引申讨论 (文章的中心是叙述八路军与敌人作斗争的事情,写上述这些话是否多余?有什么作用?) 归纳:这些语句虽然没有直接围绕中心写,但这些景物描写却为主人公的形象作了烘托和铺垫。因此,这也是围绕中心来写的,只不过表面看起来游离于主题之外。这就是散文最主要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6. 讨论人物外貌的描写 (1)“班长是个矮汉子,左腮有一条刀伤,弯弯的,像是月牙。” a?提问:班长左腮为什么会有一条刀伤?过去电影里头常有坏人的脸上有刀疤,作者这样描写是否表现了班长的凶恶? 讨论归纳:班长是八路军战士,是为了解救广大百姓而甘愿牺牲一切的无产阶级战士。所以,他脸上的刀伤肯定是在战斗中留下的创伤,是他奋勇杀敌的见证。从他脸上的刀伤,我们能看出战士们抗击日寇的无比坚定的信念。 b?提问:班长脸上的刀伤应该是挺难看的,为什么说像月牙?仅仅是形状相像吗? 归纳:月牙是美丽的,把班长脸上的刀伤说成是美丽的,可见作者对八路军战士的热爱和崇敬之情。 (2)“班长的脸颊抽动着,月牙形的刀伤也像活了似的动起来。” 提问:这句话对人物神态的描写能表现人物怎样的心理? 归纳:“班长的脸颊抽动着”这一表情,可看出班长心里很激动。但到底为何激动,须与后半句嘴里所骂的话结合起来理解,这一句话可看出八路军战士对日寇的无比仇恨。 (3)总结:人物外貌描写反映人物的性格,神态描写反映人物当时的心理状态。这些描写都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以更好地反映人物性格。 7. 总结语言特点 本文语气舒缓、亲切,如话家常。描写性语句优美、生动,曲折地表现中心,很好地体现出“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并且创设了优美的意境,引起人们无尽的遐想,给人以美的享受。 8. 活动总结 本文讲述了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故事,篇幅不长,却悬念横生,扣人心弦。八路军战士凭借着对日寇的仇恨,凭借着灵活机动的战术,不仅保存了自己,而且粉碎了敌人的“扫荡”,增加了我们读者心目中对八路军战士的崇敬、怀念之情。 9. 迁移活动 仿照课文人物描写的方法,自己写一段文字。要求能集中地体现人物性格,表达你的爱憎感情。 三、布置作业 在深刻领会本文内容和特点的基础上,多作课外阅读、欣赏。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随笔:

语文版《铁骑兵》同步练习 篇3

《铁骑兵》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欣赏作者设置的一个个悬念,并理解其对故事情节推动的作用。

2、让学生感受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八路军在重重困难面前所展示的风采。

3、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体会词句段中的丰富情感和文字的优美。

【教学流程】

一、导读入课

1、同学们,“抗战八年”这个词你听过吗?有谁来谈谈“抗战八年”是怎么一回事?你心目中的抗日英雄是什么样子呢?

2、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向我们讲述的便是抗日战争时期一支英雄而神奇的队伍——铁骑兵的故事。

3、作者是谁?有哪位同学来介绍下?

(杨朔(1913-1968),文学家,山东蓬莱人。1937年参加革命,开始文艺创作。1939年到华北抗日根据地访问,后留在山西八路军总部做文宣工作。这期间的创作辑入《潼关之夜》、《铁骑兵》。1956年后,主要致力于散文创作,有《荔枝蜜》、《茶花赋》、《香山红叶》、《泰山极顶》等优秀文章称誉文坛。)

二、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 ①字词 ②谈认识 说感慨 提问题

2、字

陨落 没到马肚子 惹得 骚乱 掷弹筒 捣毁 老巢 扫荡

3、词

陨落:星体从高空掉落下来。

毫不迟疑:一点都不犹豫。

没:课文中指河里的水漫过。

骚乱:纷扰不安。

掷:扔,投。

3、引导学生理解

⑴这篇文章的体裁是什么?

⑵写了什么人?

⑶写了什么事?

⑷“铁”是什么意思?

⑸这篇散文的构思有什么特点?(悬念迭起)

⑹设置了哪些悬念?找到有关文字,有感情朗读后进行归纳,形成板书。

离开大队 ①天气恶劣 环境险恶 单独行动

②秋季扫荡 形势危急

③夜渡黄河 爬上山头

⑺解开了这些悬念吗?(毫发未损 粉碎扫荡)

⑻设置这些悬念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使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凸现人物精神风貌,为故事情节的发展作好铺垫,散文结构显得精巧,而人寻味,令读者兴趣盎然。)

三、研读课文

讨论:1、为什么八路军的一个骑兵班,竟能打乱敌人部署,迫使日寇停止“扫荡”?试从敌我两方面加以分析,并找出相应的句子进行说明。讨论回答后,形成如下板书。

①从我方看 坚定革命信念 英勇无畏 勇敢机智 人民支持

②从敌方看 貌似强大 实质虚弱

2、有人说,这个故事看似离奇,结局似乎“歪打正着”,铁骑兵能够粉碎敌人的“扫荡”,完全是一种巧合,你觉得怎样?(答案参照“1”)

四、品读课文

1、散文有怎样的特点?(抒发感情)

2、散文的感情如何表达?(朴实的语言,水到渠成的叙述与描写)

3、这篇散文表达了作者对八路军怎样的感情?(崇敬,钦佩,赞美。)

4、从哪些地方可看出?找出句子、找出词语来加以品读品析。

例⑴:在敌人强大火力逼得掉队的时候,班长“他带着这一班人怪巧妙地甩开了追击的敌人,东冲西撞,想再追上大队。”

分析:“怪巧妙”是“非常巧妙”的意思,赞扬了骑兵班具有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例⑵:在跳出敌人的合击圈时,虽然已是二更天,面对不熟悉的河水,班长艺高人胆大,“毫不迟疑,第一个鞭着马走下河去。”

分析:“毫不迟疑”是“一点也不犹豫”的意思,写出了作者对班长在危急关头时能当机立断、作风果敢的钦佩。

例⑶:在如此恶劣的天气和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一天以后,那班骑兵也平平安安地转回根据地,寻到了大队。”

分析:表达了对骑兵班能顺利回到大队的欣喜,赞扬他们敢于胜利能够取得胜利的气概。

五、探究课文

请同学们提出具有探究性的问题来。

六、想象训练

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战士们寻到大队以后的情景,并把它写下来,200字左右。

附学生例文

那班骑兵平平安安地转回根据地,寻到大队后。大家都非常高兴,准备为他们接风洗尘。可是,又传来了一个消息:日本鬼子知道上了当,便追击过来。骑兵们都胸有成竹,说:“尽管让他们过来,我们这回都不要走散了,免得跟鬼子们兜圈子,浪费精力。”说着,骑兵们冲上前去,利用居高临下的地势:敌人在下,我军在上,不用抢不用炮,用山上的石头往下砸。不一会儿,敌人被全部歼灭。于是,“铁骑兵”的称号传遍大江南北。(黄艳梅)

骑兵大队正在艰难的前行。许多人因体力不济而倒下了,但即刻在别人的帮助下又站起来继续前行。突然,从远处传来了一个声音:“我们回来了!”所有人都停下脚步。矮个班长飞奔过来,和同志们一一握手,他欣喜地说:“本以为再也见不到你们了,没想到我们闯过了难关,还将敌人的‘扫荡’给粉碎了。”骑兵们听了,个个欢欣鼓舞。“好样的!矮个班长!”连长说,“不过,革命的道路还很长,我们必须团结一心,努力下去,才能迎来光辉的明天!”(汪维萍)

设计者:江西省万载县康乐中学

郭春根

邮编:336100

电子信箱:

语文版《铁骑兵》同步练习 篇4

语文版八年级教案

第三课 铁骑兵

杨朔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欣赏作者设置的一个个悬念,并理解其对故事情节推动的作用。

2、让学生感受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八路军在重重困难面前所展示的风采。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文中的悬念及表达效果。

难点: 学生可能会觉得文中所写的几个骑兵打乱敌人作战部署的偶然性较大,在教学时要加以分析。

教学过程及步骤

一、课前预习指导:

1、 阅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完成《金牌导练》的“目标达成”1—3题。

2、 阅读《金牌导练》的“相关积累”,收集整理有关抗日战争的资料(如著名战役、英雄人物)。

二、导入新课:

1、同学们,“抗战八年”这个词你听过吗?有谁来谈谈“抗战八年”是怎么一回事?你

心目中的抗日英雄是什么样子呢?

2、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向我们讲述的便是抗日战争时期一支英雄而神奇的队伍——

铁骑兵的故事。

3、 作者是谁?有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

三、学生自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这篇文章的体裁是什么?

2、写了什么人?

3、写了什么事?(请学生讲述故事的发生、经过和结果,注意情节的完整性。)

起因:掉队——打游击

经过:夜渡河水——水深未能过去(第二日才知是黄河)——发现敌城——朝城中放了一排马轮(第二日才知此城是包头)

结果:打乱敌人军事部署,并找到了大队

四、合作探究活动一,体会构思特色。

1、 交流阅读感受:读这篇课文的时候,你的心情有什么变化?因什么而担心?因什么而放心?

2、 分小组讨论:

⑴这篇散文的构思有什么特点?(悬念迭起)

⑵设置了哪些悬念?找到有关文字,有感情朗读后进行归纳,形成板书。

离开大队 ①天气恶劣 环境险恶 单独行动

②秋季扫荡 形势危急

③夜渡黄河 爬上山头

⑶解开了这些悬念吗?(毫发未损 粉碎扫荡)

⑷设置这些悬念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使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凸现人物精神风貌,为故事情节的发展作好铺垫,散文结构显得精巧,而人寻味,令读者兴趣盎然。)

3、交流,师生评议。(阅读《金牌导练》的“课文导航”)

4、联系课外阅读,请学生例举悬念迭起的文章,体会悬念设置的妙处。

五、合作探究活动二,领会主旨。

1、分小组讨论:

⑴本文的标题为什么是“铁骑兵”呢? “铁”是什么意思?

⑵你从班长的哪些表现感受到“铁骑兵精神”?

⑶八路军的一个骑兵班在失去与大部队联系的情况下,为什么能打乱日寇的军事部署,迫使敌人停止 “扫荡”?(结合课后思考与练习一)

⑷从铁骑兵身上我们探究出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2、交流,师生评议。(阅读《金牌导练》的“课文导航”)

3、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我们要发扬铁骑兵精神。请学生自由谈论从铁骑兵身上获得的人生启示。

六、布置作业:

完成《金牌导练》的“拓展延伸”题。

语文版《铁骑兵》同步练习 篇5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欣赏作者设置的一个个悬念,并理解其对展开故事情节和增强故事性、生动性的作用。

2、让学生感受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八路军在重重困难面前所展示的风采。

3、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体会词句段中的丰富情感和文字的优美。

教学重点

1、让学生感受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八路军在重重困难面前所展示的风采。

2、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体会词句段中的丰富情感和文字的优美。

教学难点

1、让学生欣赏作者设置的一个个悬念,并理解其对展开故事情节和增强故事性、生动性的作用。

2、感受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八路军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灵活机动的战术。

教学方法:

讲授法、质疑法、讨论法

教学工具:

录音机、录音带、小黑板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白居易说过,“轻骑突出刀枪鸣。”骑兵,是陆军的一种兵种。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向我们讲述的便是抗日战争时期一支英雄而神奇的队伍——铁骑兵的故事。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1、 简介作者

提问:作者是谁?有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检查预习情况)

(附:杨朔(1913-1968),文学家,山东蓬莱人。1937年参加革命,开始文艺创作。1939年到华北抗日根据地访问,后留在山西八路军总部做文宣工作。这期间的创作辑入《潼关之夜》、《铁骑兵》。1956年后,主要致力于散文创作,有《荔枝蜜》、《茶花赋》、《香山红叶》、《雪浪花》等优秀文章称誉文坛。)

2、 介绍写作背景

同学们,“抗战八年”这个词你听过吗?有谁来谈谈“抗战八年”是怎么一回事?你心目中的抗日英雄是什么样子呢?

(附:1937.7——1938:战略防御阶段;

1938——1943:战略相持阶段,日本诱降国民党,对共产党则实行“三光”政策,进行大扫荡。

1945.8日本投降。)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⑴这篇文章的体裁是什么?

⑵写了什么人?

⑶写了什么事?

⑷“铁”是什么意思?

三、找出文眼。理清脉络。

1.形散而神聚,是散文结构美的集中表现,本文的文眼是什么?(本文的文眼是“星星脱离轨道,就会陨落,八路军掉队了,却能主动打游击”。)

2.组织学生讨论:这句话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3.这篇散文的构思有什么特点?(悬念迭起)

4.设置了哪些悬念?找到有关文字,有感情朗读后进行归纳。

离开大队①天气恶劣环境险恶单独行动

②秋季扫荡形势危急

③夜渡黄河爬上山头

5.解开了这些悬念吗?(毫发未损粉碎扫荡)

6.设置这些悬念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使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凸现人物精神风貌,为故事情节的发展作好铺垫,散文结构显得精巧,而人寻味,令读者兴趣盎然。)

三、研读课文。

讨论:1、为什么八路军的一个骑兵班,竟能打乱敌人部署,迫使日寇停止“扫荡”?试从敌我两方面加以分析,并找出相应的句子进行说明。讨论回答后,形成如下板书。

①从我方看坚定革命信念英勇无畏勇敢机智人民支持

②从敌方看貌似强大实质虚弱

3、 有人说,这个故事看似离奇,结局似乎“歪打正着”,铁骑兵能够粉碎敌人的“扫荡”,完全是一种巧合,你觉得怎样?

(附:机智灵活的游击战术:①骑兵班成功地摆脱了敌人的追击。②沉重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彻底打乱了日寇的军事部署,迫使日寇停止了“扫荡”。)

四、品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1、散文有怎样的特点?(抒发感情)

2、散文的感情如何表达?(朴实的语言,水到渠成的叙述与描写)

3、这篇散文表达了作者对八路军怎样的感情?(崇敬,钦佩,赞美。)

4、从哪些地方可看出?试找出句子、找出词语来加以品读品析。

例⑴:在敌人强大火力逼得掉队的时候,班长“他带着这一班人怪巧妙地甩开了追击的敌人,东冲西撞,想再追上大队。”

分析:“怪巧妙”是“非常巧妙”的意思,赞扬了骑兵班具有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例⑵:在跳出敌人的合击圈时,虽然已是二更天,面对不熟悉的河水,班长艺高人胆大,“毫不迟疑,第一个鞭着马走下河去。”

分析:“毫不迟疑”是“一点也不犹豫”的意思,写出了作者对班长在危急关头时能当机立断、作风果敢的钦佩。

例⑶:在如此恶劣的天气和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一天以后,那班骑兵也平平安安地转回根据地,寻到了大队。”

分析:表达了对骑兵班能顺利回到大队的欣喜,赞扬他们敢于胜利能够取得胜利的气概。

5、综合全文,你觉得班长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①驰骋沙场的勇士。②智勇双全的指挥员。

五、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战士们寻到大队以后的情景,并把它写下来,200字左右。

语文版《铁骑兵》同步练习 篇6

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故事情节。

2.分析文中的几个悬念及表达效果。

3.准确认读文中字词。

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先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入手,让学生讲述历史上以多胜少的战例,然后让学生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文眼,理清文章脉络,最后针对杨朔散文的特征分析本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并学习八路军不畏艰苦、灵活应战的作风。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1.文中的悬念及表达效果。 2.语化的语言特色。

难点:学生可能会觉得文中所写的几个骑兵打乱敌人作战部署的偶然性较大,在教学时要加以分析。

教学突破 要解决教学中的难点,应对课后思考与练习一着重探讨。

教学准备

1.了解杨朔散文的风格。 2.了解时代背景。

学生准备 1.搜集有关资料,了解中外战争史上以少胜多,以弱克强的战例。2.预习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启发思路,导入课文 讲述战例

2.指导学生阅读课文 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3.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 找出文眼,理清脉络

4.分析本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领略本文的结构美和语言美

5.解题,指导完成练习 剖析题意,完成课堂练习

一、启发思路。导入课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师:大家平时爱看战争影片,听战争故事吗? 2.师:很好。战争的双方如果人数悬殊,胜负便不言而喻,特别是在过去军事科技不是很发达的时代,双方对阵,人数便是决定胜负的重要因素。你们认为是这样吗? 1.纷纷回答:爱看。 2.因为课前已搜集相关资料,所以对教师的观念并不同意。 生:不是。

3.师装作不解:哦,历史上发生过以少胜多,以弱克强的战例吗? 4.师总结:看来大家课外都搜集了不少资料,这点很好。本文也讲述了一个这样的战例。在抗日战争中, 八路军的一个骑兵班,竟打乱了敌人的作战部署,这件事情是怎样发生的呢?好,下面我们就来进入课文学习。(板书课题) 3.举手回答,讲述自己了解到的相关战例,涉及内容有古有今,有中有外,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4.进入新课学习。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介绍文章背景及作者简介。 2.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故事的发生、经过和结果。 3.抽学生复述课文。 1.听教师讲解,作好相应记录。 - 2.阅读课文,熟悉故事情节。 3.讲述课文内容,注意情节的完整性。

三、找出文眼。理清脉络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师:形散而神聚,是散文结构美的集中表现,本文的文眼是什么? 2.组织学生讨论:这句话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3.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并将其板书。(见板书) 1.思考,举手回答。 生:本文的文眼是“星星脱离轨道,就会陨落,八路军掉队了,却能主动打游击”。 2.讨论回答,在教师指导下明确答案。 3.理清文章结构。

四、分析本文的结构美和语言美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

1.师:杨朔的散文讲究结构,在布局上 往往是峰回路转,跌宕起伏,这种风格在本文中也有所展现,请大家加以分析。 指名学生回答,并加以总结。 2.师:杨朔的散文在语言上以活泼明,快的口语为底色,配衬以古典句式 的色彩,形成一种俏丽、典雅的风 格。本文有哪些描写表明了这_特点。 点明学生回答,并加以总结。 3.师:当骑兵们得知昨晚想骑马渡过的河流是黄河时,为什么“一齐惊得..‘啊’了一声,随后不觉大笑起来”? 抽学生回答,明确答案:“惊”是因为不知那是黄河,还以为是条不知名的小河流,“笑”是为昨晚的冒失,竟想骑着马淌过水流湍急的黄河,另还含有庆幸的成分:幸亏没有强渡, 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11.思考本文的结构特点。 生:本文开篇就写在大部队行进的途中,有一班骑兵掉队了,这就留下了一个悬念:这班掉队的骑兵命运如何?接着写骑兵偶然来到了一条河边,准备渡河却发现水很深,于是放弃了,这又有了一个悬念:这到底是条什么河?后来骑兵发现了一座城,便灵机二动朝城中放了-排马 枪,引起了骚乱,这到底是座什么城呢,他们放枪会造什么后果?这几处悬念让读者欲罢不能,充分显示了杨朔的写作功夫。 2.生:“龟儿子,咱们闯到什么地方了!” 生:他带着这一帮人怪巧妙地甩开了追击的敌人。 生:一时从城里响起来,乱放一气。 生:“是黄河,水才急呢,·根鹅毛掉下去,也会旋到水底下去。” 3、思考回答,在教师指导下明确答案。

五、解题,完成课堂练习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组织学生讨论,解决课后思

[1][2]下一页

《铁骑兵》教案考与练习一。 2.师:本文的标题为什么?铁骑兵呢?相信大家通过本课的学习,应该有自己的理解了吧。 抽学生回答,归纳总结。 3.指导学生完成随堂练习。 1.从敌我两方面来分析为什么我军的一班骑兵竟能打乱敌人军事部署。 2.积极思考。 生:“铁”字表明了我军的顽强和难 以战胜。 生:“铁”说明我军有铁打的身躯和意志,不管环境多么艰苦,都不会屈服。 3.完成随堂练习。

六、本课小结。本节课按照导人、整体感知、理清脉络、分析结构及语言特点的顺序完成了课文的教学。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了解了文章内容,还领略到了杨朔散文的魅力,这对学生的写作及散文鉴赏水平的提高有相当大的帮助。

七、板书设计

铁骑兵 杨 朔

本文结构

起因:掉队--打游击经过:夜渡河水--水深未能过去--第二日才知是黄河发现敌城一朝城中放了一排马轮--第二日才知此城是包头结果:打乱敌人军事部署,并找到了大队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骑后们明明只是朝着城中放了一排马枪,为什么第二天包头的百姓纷纷传说八路军有一团人来攻城,并且“差一点把城攻破”?教师可引导学生对这一现象作分析。

练习设计

随堂练习设计1.找出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1)没日殒落悬崖勒马冥思苦想

(2)香消玉殒婷婷玉立斗转星移宿营

(3)搔乱斗胆犹豫不决战战兢兢

(4)天马行空恪守部署凌乱

2.下列语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他们想冲过来,可是鬼子火力太紧,只好像流星一样,离开大队,单独活动。

(2)班长的脸颊抽动着,脸上的刀伤也像活了似的动起来。个性练习设计文中写道,斑长“灵机一动,吩咐骑兵朝着城中放了一排马枪”,试分析此时班长

的心理。

教学探讨与反思

因为本篇课文较短,且内容较易理解,因此只安排了一节课的时间,但要作深入分析,稍嫌紧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加快节奏,主要让学生自己思考和体会,教师只在重点处加以点拨

上一页[1][2]

语文版《铁骑兵》同步练习 篇7

《铁骑兵》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故事情节。

2.分析文中的几个悬念及表达效果。

3.准确认读文中字词。

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先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入手,让学生讲述历以多胜少的战例,然后让学生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文眼,理清文章脉络,最后针对杨朔散文的特征分析本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并学习八路军不畏艰苦、灵活应战的作风。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1.文中的悬念及表达效果。 2.语化的语言特色。

难点:学生可能会觉得文中所写的几个骑兵打乱敌人作战部署的偶然性较大,在教学时要加以分析。

教学突破 要解决教学中的难点,应对课后思考与练习一着重探讨。

教学准备

1.了解杨朔散文的风格。 2.了解时代背景。

学生准备 1.搜集有关资料,了解中外战争以少胜多,以弱克强的战例。2.预习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启发思路,导入课文 讲述战例

2.指导学生阅读课文 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3.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 找出文眼,理清脉络

4.分析本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领略本文的结构美和语言美

5.解题,指导完成练习 剖析题意,完成课堂练习

一、启发思路。导入课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师:大家平时爱看战争影片,听战争故事吗?2.师:很好。战争的双方如果人数悬殊,胜负便不言而喻,特别是在过去军事科技不是很发达的时代,双方对阵,人数便是决定胜负的重要因素。你们认为是这样吗? 1.纷纷回答:爱看。2.因为课前已搜集相关资料,所以对教师的观念并不同意。 生:不是。

3.师装作不解:哦,历发生过以少胜多,以弱克强的战例吗?4.师总结:看来大家课外都搜集了不少资料,这点很好。本文也讲述了一个这样的战例。在抗日战争中,八路军的一个骑兵班,竟打乱了敌人的作战部署,这件事情是怎样发生的呢?好,下面我们就来进入课文学习。(板书课题) 3.举手回答,讲述自己了解到的相关战例,涉及内容有古有今,有中有外,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4.进入新课学习。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介绍文章背景及作者简介。2.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故事的发生、经过和结果。3.抽学生复述课文。 1.听教师讲解,作好相应记录。 -2.阅读课文,熟悉故事情节。3.讲述课文内容,注意情节的完整性。

三、找出文眼。理清脉络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师:形散而神聚,是散文结构美的集中表现,本文的文眼是什么?2.组织学生讨论:这句话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3.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并将其板书。(见板书) 1.思考,举手回答。 生:本文的文眼是"星星脱离轨道,就会陨落,八路军掉队了,却能主动打游击"。2.讨论回答,在教师指导下明确答案。3.理清文章结构。

四、分析本文的结构美和语言美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

1.师:杨朔的散文讲究结构,在布局上 往往是峰回路转,跌宕起伏,这种风格在本文中也有所展现,请大家加以分析。 指名学生回答,并加以总结。2.师:杨朔的散文在语言上以活泼明,快的口语为底色,配衬以古典句式 的色彩,形成一种俏丽、典雅的风 格。本文有哪些描写表明了这_特点。 点明学生回答,并加以总结。3.师:当骑兵们得知昨晚想骑马渡过的河流是黄河时,为什么"一齐惊得..'啊'了一声,随后不觉大笑起来"? 抽学生回答,明确答案:"惊"是因为不知那是黄河,还以为是条不知名的小河流,"笑"是为昨晚的冒失,竟想骑着马淌过水流湍急的黄河,另还含有庆幸的成分:幸亏没有强渡, 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11.思考本文的结构特点。 生:本文开篇就写在大部队行进的途中,有一班骑兵掉队了,这就留下了一个悬念:这班掉队的骑兵命运如何?接着写骑兵偶然来到了一条河边,准备渡河却发现水很深,于是放弃了,这又有了一个悬念:这到底是条什么河?后来骑兵发现了一座城,便灵机二动朝城中放了-排马 枪,引起了*,这到底是座什么城呢,他们放枪会造什么后果?这几处悬念让读者欲罢不能,充分显示了杨朔的写作功夫。2.生:"龟儿子,咱们闯到什么地方了!" 生:他带着这一帮人怪巧妙地甩开了追击的敌人。 生:一时从城里响起来,乱放一气。 生:"是黄河,水才急呢,•根鹅毛掉下去,也会旋到水底下去。"3、思考回答,在教师指导下明确答案。

五、解题,完成课堂练习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组织学生讨论,解决课后思考与练习一。 2.师:本文的标题为什么?铁骑兵呢?相信大家通过本课的学习,应该有自己的理解了吧。 抽学生回答,归纳总结。3.指导学生完成随堂练习。 1.从敌我两方面来分析为什么我军的一班骑兵竟能打乱敌人军事部署。2.积极思考。 生:"铁"字表明了我军的顽强和难 以战胜。 生:"铁"说明我军有铁打的身躯和意志,不管环境多么艰苦,都不会屈服。3.完成随堂练习。

六、本课小结。本节课按照导人、整体感知、理清脉络、分析结构及语言特点的顺序完成了课文的教学。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了解了文章内容,还领略到了杨朔散文的魅力,这对学生的写作及散文鉴赏水平的提高有相当大的帮助。

七、板书设计

铁骑兵 杨 朔

本文结构

起因:掉队--打游击经过:夜渡河水--水深未能过去--第二日才知是黄河发现敌城一朝城中放了一排马轮--第二日才知此城是包头结果:打乱敌人军事部署,并找到了大队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骑后们明明只是朝着城中放了一排马枪,为什么第二天包头的百姓纷纷传说八路军有一团人来攻城,并且"差一点把城攻破"?教师可引导学生对这一现象作分析。

练习设计

随堂练习设计1.找出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1)没日殒落悬崖勒马冥思苦想

(2)香消玉殒婷婷玉立斗转星移宿营

(3)搔乱斗胆犹豫不决战战兢兢

(4)天马行空恪守部署凌乱

2.下列语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他们想冲过来,可是鬼子火力太紧,只好像流星一样,离开大队,单独活动。

(2)班长的脸颊抽动着,脸上的刀伤也像活了似的动起来。个性练习设计文中写道,斑长"灵机一动,吩咐骑兵朝着城中放了一排马枪",试分析此时班长的心理。

教学探讨与反思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