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秘帮教案设计内容页

北师大版《囚歌》教学设计(推荐13篇)

2023-04-05 21:52:02教案设计

北师大版《囚歌》教学设计(推荐13篇)

北师大版《囚歌》教学设计 篇1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他们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前赴后继,英勇斗争,甚至献出自己的宝贵生命。今天我们要学的《囚歌》,讲述的就是这样的故事。他们在敌人的监牢里,面对毒刑拷打写下来的。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学习这首诗。

(板书课题)

二、检查生字

1、形近字组词。

囚(囚犯)棺(棺木)敝(敝帚自珍)

因(因为)官(官司)敞(宽敞)

2、辨析多音字。

热血

3、查字典或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1)囚歌:被囚禁在敌人监狱里的人写的诗歌。

(2)永生:永远活着,永久的生命。本文指革命烈士为革命事业献身的精神永不磨灭。

(3)人:坚定的革命者。

(4)狗:革命者队伍中的叛徒。

(5)地下的烈火:人民革命的熊熊大火。

(6)活棺材:监牢。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

三、初读诗歌,了解背景、诗题

1、了解作者生平。

(1)师:《囚歌》这首诗歌的作者是谁呢?(叶挺)

谁来介绍一下这位作者?

(2)指名回答。

(30教师简介作者。

《囚歌》是叶挺同志被囚禁在重庆歌乐山渣滓洞集中营时,用铅笔写在牢房墙壁上的一首诗。

叶挺是广东惠阳人。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任国民革

命军独立团团长。1927年先后参加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抗战时任新四军军长。1941年皖南事变时被国民党非法逮捕。1946年3月4日,在中共中央的坚决要求下获得自由。4月8日自重庆飞返延安,途中飞机失事遇难。

2、解题。

(1)师:现在请同学们一起把诗歌读一遍,想一想,课题中的“囚”是什么意思?囚歌又是什么意思呢?

(2)指名回答。

(从字形上看,人被四堵高墙紧紧围住,如笼中之鸟,失去自由。“囚”的意思是把人关在监狱里。“囚歌”在本文指革命者在敌人监狱里写的诗歌。)

3、师:我们知道了作者在恶劣的环境里还能写下这么激昂的诗篇,到底作者是所要表达的是什么?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朗读《囚歌》

1、指名朗读诗歌

2、师:朗读着首诗歌该用什么样的语气?相信大家在理解诗歌内容之后肯定会明白的。

二、讲读第一节

1、生自由读一读第一节。

师:想一想,叶挺同志在怎样的情况下写出这首诗的?从哪些地方能看出来?请把它们划出来。

2、师:这里的“人”和“狗”指的是什么?

(“人”指坚定的革命者,“狗”指革命队伍中的叛徒。)

3、师:读完这节诗,你明白了什么?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是指牢房中的革命者所要走的路被敌人锁得紧紧的。

“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指为牢房中的叛徒所准备的道路是敞开的,只要你叛变革命,随时都可以爬出牢房。

“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指国民党反动派在声嘶力竭地叫喊诱骗革命者变节投降充当叛徒。

4、师:当我们明白了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者威逼利诱的卑劣手段和丑恶嘴脸,朗读这一节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你们试着读一读。然后,四人小交流。

5、四人小组交流,汇报。

(“一个声音……给你自由!”这句是敌人对革命者的诈骗,“自由”不过是一种诱饵,朗读时要表现出敌人的阴险狡猾。

“自由”二字要读得虚伪、轻浮、声音拖长些。)

6、师:大家都读知道要用读出反动派阴险狡猾的语调,那么,作者想要表达的是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敌人的愤怒,对叛徒的厌恶和痛恨的思想感情。)

7、师:让我们怀着这种语气把第一小节读一读。

过渡:

这一节诗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者。当时摆在狱中革命者面前的只有两条路:坚贞不屈,意味着失去自由,甚至生命;充当叛徒,出卖革命,将得到自由。作者选择哪一条路呢?第二节诗告诉了我们。

三、讲读第二节诗

1、指名读第二节诗。

2、思考:作者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作出怎样的回答?

3、如何理解这几句话?

我迫切希望得到自由,但我深深地明白一个道理——真正的革命者是决不会向敌人屈膝投降当叛徒的。

4、师:这节诗中也有一个“自由”,它跟第一节诗中有什么不同?

5、指名回答。

(第一节诗:所谓的自由;第二节诗:真正的自由。)

6、师:诗中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该怎样读?

(表达叶挺同志决不向敌人屈膝投降的决心,表现了革命者坚贞不屈的革命气节。读要坚定、有力、高昂)

7、指名读,全班评析,学生再读。

过渡:

为什么叶挺同志有这么强烈的决心,是什么支持着他为革命事业而献身?诗歌中哪里告诉我们?(第三节诗)

四、讲读第三节诗

1、全班齐读第三节。

2、师:诗中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

四人小组交流一下作者是把什么比作什么?

3、四人小组交流、汇报。

(1)“地下的烈火”比喻革命的烈火,指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的力量。

(2)“活棺材”指囚禁革命者的牢房,又指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下的黑暗的旧社会。

4、师:一个真正的革命者决不会向敌人屈服,因为他心中充满对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心。所以,诗人决定怎么做?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叶挺同志为了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宁愿献出自己生命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

5、师;该怎样读才能读出作者的壮志豪情?

(“地下的烈火”、“一齐烧掉”、“得到永生”等词语读时要铿锵有力,语气逐渐激昂,节奏加快。)

6、指名读,全班评析,学生再读。

五、指导朗读

1、确定停顿处。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

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

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

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里爬出。

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

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

2、指名读——学生评价——指名读——全班读。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朗读背诵《囚歌》。

3、完成《伴你成长》。

4、预习《晏子使楚》

北师大版《囚歌》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的要求】

1.学习叶挺同志坚定的革命立场和伟大的献身精神,培养学生对党、对革命的深厚感情和共产主义理想。

2.理解诗中部分词语的含义或作用,进而读懂全诗,使学生体会诗歌精炼、形象的特点,培养阅读诗歌的能力。

3.能有感情地阅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朗读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一致的,即准确地理解部分词语和句子的含义,体会其中包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词语卡片;指导朗读的幻灯片或挂图。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解题,介绍时代背景。

1.直接导入新课,然后告诉学生《囚歌》是叶挺在四川写的。在英雄战斗过的土地上学习英雄写下的诗篇,大家一定会有一种亲切和自豪之感。

2.通过讨论解题:(1)谁能从题目上看出这首诗是叶挺同志在什么环境下写的?(随即指出“囚”字在这里的含义)(2)它为什么不叫“囚诗”而叫“囚歌”?(学生若答不来,暂且存疑)

3.介绍时代背景:(1)问学生是否了解叶挺坐牢的原因和狱中斗争事迹。有了解的请他们向大家介绍。(2)教师介绍或补充介绍。强调叶挺同志不为高官厚禄所动这一点。最后由狱中难友传唱这首诗一事再回到题目的“歌”字。

(二)初读课文,质疑问难,并初步把握中心思想。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轻声读课文,要求:边读边找出不懂的地方,并做上记号;读完后想一想:从这首诗可以看出叶挺是个什么样的人?

3.讨论以上问题,把握中心思想。

4.学生质疑。教师提示学习重点和难点。

(三)研读课文,较准确而深入地理解其思想内容。

1.分节读议课文。每小节均按“阅读——分析——概括”的顺序进行。分析时依次讨论以下问题:

(1)“人”和“狗”各指什么?用狗来比喻叛徒表达了作者对叛徒什么样的感情?

(2)“为人进出的门”和“为狗爬出的洞”各比喻什么?

(3)前两句话反映了当时的革命者面临着一种什么样的处境?

(4)“高叫”反映了敌人怎样的心情?对敌人的话应该如何理解?哪个字是理解的关键?

(5)第一、二节中的两个“自由”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相同之处?哪个词表达了他对真正的自由的态度?

(6)“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里爬出”中的“怎能”表示什么样的语气?为什么这里不用陈述而用反问的语气?

(7)“我渴望自由”和后面的话是什么关系?你是从哪个字看出来的?“但”字在这个句子乃至全诗中起着什么作用?

(8)第三小节有哪几个比喻?它们各比喻什么?这样比喻好在哪里?

(9)“将我……一齐烧掉”表达了叶挺同志什么样的愿望和精神?

(10)“将我……一齐烧掉”和“得到永生”矛盾吗?为什么?(联系《就义诗》)

2.简要地梳理全诗的内容层次,归纳中心思想。(借助“纲要信号”板书)

3.请学生提出仍未弄懂的问题,择要回答或讨论。

4.出示词语卡片,抽一行学生顺次解释课后习题的五个词语。

(四)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课文,并试背课文。

1.抽一名中等水平的学生朗读课文;

2.领读课文(利用幻灯或挂图进行指导),辨析两个破折号的不同作用;

3.自读课文;

4.请刚才朗读的那位学生再朗读课文;

5.请一位学生试背课文;

6.齐背课文。下课。

板书设计

评:

我们知道,任何一种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都体现授课人的成熟或不成熟的教学指导思想,那么我的《囚歌》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什么呢?

第一,紧紧把握小学语文的学科特点。

小学语文的学科特点,表现为思想性、工具性,还有很容易被人们忽略的初级性的统一。小学六年级与初中相衔接,因此还应体现出一定的过渡性。总之,我要把《囚歌》上成地地道道的小学高年级语文课。

第二,紧密联系两个实际,并在它们的结合点上作文章。

首先要联系教材实际。从体裁上看,《囚歌》是一首政治抒情诗;从思想上看,它是一篇革命理想和传统教育的好教材;从内容上看,它虽然不很艰涩难懂,但多处用了比喻,精炼、形象的语言中包含着较深广的思想感情;从课文类别看,它属于一类课文。

其次要联系学生实际。虽然在今天的这种特定的情况下谈不到“吃透学生”,但是对此时此地学生的实际也应该做出尽量符合实际的估计。首先是四川儿童在知识、情感方面和《囚歌》有着天然的联系;其次是作为西南地区政治文化中心的大城市的第一流小学再加优秀教师的独特优势,这些都是有利的因素。但是小学生毕竟还小,他们对过去毕竟知之不多,感之不深;他们对诗歌,特别是抒情的认识一般还停留在感性的阶段,他们的学习能力的发挥也可能因教师或环境的变换而受到影响。这些都是不利的因素。

所谓“在两个实际的结合点上作文章”,就是说,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存在着互相联系、互相配合、可以互相补充的地方。例如《囚歌》有理想信念教育的因素,而小学生正需要加强这方面的教育,于是这里便形成了一个结合点,我们便可以“取教材之长,补学生之短”。

第三,努力体现教改精神,同时注意处理好改革与继承的关系。

教学改革,首先要贯彻“三个为主”的精神,这里不想多说了。除此以外,我在教学设计中还十分注意依靠理论的指导作用,力求克服传统教学主要依靠经验,缺乏理论思维的不足。例如,《囚歌》的总体设计就是以“大语文”教学观为指导的,而它的第一个具体步骤,就有一定的理论依据,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了两次质疑问难,就是以信息论的反馈原理为依据的。

我认为,教学改革既是对传统教学中不合理成分的扬弃,又是对它的合理成分的继承。不能一说教改,就对传统的东西一概否定,在《囚歌》的教学设计中,就吸收了传统语文教学中“文道结合”、“因文悟道”等特长,在课堂教学结构上也基本采用了“破题——开讲——诵习”传统框架。关于“讲”与“不讲”、“多讲”与“少讲”,这是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弄不好会被认为是“满堂灌”。我认为,应该从两个实际特别是教材实际出发,当讲则讲,有些地方还要“畅讲”,教师不应该只当“导演”,他应该既是“导演”又是“演员”。所以我在几个关键之处设计了几段比较长的“独白”,意在把学生想说而又说不出来的“心里话”替他们说出来,帮助他们加深理解,激发情感。

可以说,我对《囚歌》的教学内容、教学结构、教学方法的处理、安排和运用,都是以上述指导思想为准则的。

这里着重谈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

经过认真挖掘教材,根据大纲要求,我把教学目的的任务确定为:

1.学习叶挺同志坚定的革命立场和伟大的献身精神,培养学生对党、对革命的深厚感情和共产主义理想,这是教学目的和任务中的思想教育因素。

2.理解诗中部分词语的含义或作用,进而读懂全诗,使学生体会诗歌精炼、形象的特点,培养阅读诗歌的初步能力。这是教学目的中的知识能力教学因素。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朗读技能,这是教学目的中的技能技巧训练因素。

以上三方面的因素客观地存在于教材之中,不是我们附加上去的,他们在教材中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我们把它们提炼出来,抽象的为自己头脑中主观的东西,即教学目的,是否就失去了联系了呢?不是的,只不过是改变了联系方式而已:他们都服从于一个总目标——育人。可以说,《囚歌》的教学目的的确定,是着眼于教育、教养、发展任务的和谐统一,体现了培养目标的一致性。

在上述目的任务中,理解课文是重点。因为这个主要矛盾解决了,思想教育的目的也就同步达到了,朗读训练也有了比较坚实的感情基础。所以我安排了较长的教学时间突破这个重点兼难点。

根据高段教学过渡性,在突出“字、词、句、段、篇”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我还注意了语、修、逻、文知识的渗透,例如,通过讨论“怎能”这个词来体会表达的准确性和鲜明性,渗透语法和逻辑教学通过讨论“地下的烈火”、“活棺材”等词语来体会表达的生动性,渗透修辞教学。

诗歌是以形象、精炼、富有感情为基本特征的,好的诗还有一种意境美。《囚歌》包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它的美不是表现为优美,而是表现为壮美,一种使人迥畅荡气的悲壮之美,一种不可压抑的阳刚之美,一种使人肃然起敬的共产主义精神美。虽然在教学中不必要也不可能单列一项进行讲解,但我的确想把这种美很好地体现出来。我要求自己,一定要把《囚歌》这首抒情诗教得有情。为此,教师必须“进入角色”,即把自己变成叶挺。首先要感动自己,才能去感动学生;使他们体会到《囚歌》的情感美。我还要求自己,要用诗一样的语言去讲诗,尽量使自己的语言精炼、形象,充满激情,以此去感染学生,使他们体会《囚歌》的形象美。一句话,在《囚歌》的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审美教育。

本课的教学结构,我原来按三个大环节安排,后来改为两个,第一个环节是为第二个环节作知识和情感方面的准备,我改变了以往程序式的导入法,采取了以故事开头,自然引进课文的方法,把介绍背景、范读课文和破题融为一体,一气呵成。第二个环节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部分,它又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初读课文,包括初读、尝试把握中心和质疑三小步;二是研读课文,包括分节读议,归纳、二次质疑、检查词语理解四小步。这个环节是按照“整体——部分——整体”的思路安排的。第三个环节是指导朗读,改变以后,我把它分散在分节读议这个步骤中进行。

(方熔)

北师大版《囚歌》教学设计 篇3

一、学生情况分析

在以前的教材中,学生接触诗歌较多,很喜欢这种体裁,但本诗属革命诗,学生对诗歌的创作背景了解不多,体会诗歌意蕴有难度。

二、设计思路

学生初读后,从学生的难点切入,先进行创作背景介绍,然后通过学法提示,指导学生逐步深入了解诗意。以有喻意的词句为着眼点,引导学生体会喻意,整个教学过程以读促思,以思促读。

三、教学目的要求

1.学习叶挺同志坚定的革命立场和伟大的献身精神,培养学生对党、对革命的深厚感情和共产主义理想,学习革命者为捍卫信仰的尊严不惜牺牲的精神。

2.理解诗中部分词语的含义或作用,进而读懂全诗,使学生体会诗歌精炼、形象的特点,培养阅读诗歌的能力。

3.能有感情地阅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朗读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一致的,即准确地理解部分词语和句子的含义,体会其中包含的思想感情。重点分析诗人在“爬出来”和“烈火中得到永生”两者中的选择,体会诗歌中两个“自由”的内涵。

五、教学时间1课时

六、课前准备词语卡片;指导朗读的幻灯片或挂图。

七、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解题,介绍时代背景

1.通过讨论解题:(1)谁能从题目上看出这首诗是叶挺同志在什么环境下写的?(随即指出“囚”字在这里的含义)

(2)它为什么不叫“囚诗”而叫“囚歌”?(学生若答不出来,暂且存疑)

2.介绍时代背景:(1)问学生是否了解叶挺坐牢的原因和狱中的斗争事迹。有了解的请他们向大家介绍。

(2)教师介绍或补充介绍。强调叶挺同志不为高官厚禄所动这一点。最后由狱中难友传唱这首诗一事再回到题目的“歌”字。

(二)初读课文,质疑问难,并初步把握中心思想

1.教师范读课文。

2.提示学法:读全诗――质疑――理解重点词句――弄懂诗意――体会感情。

3.学生轻声读课文,要求:边读边找出不懂的地方,并做上记号;读完后想一想:从这首诗可以看出叶挺是个什么样的人?

4.讨论以上问题,把握中心思想。

5.学生质疑。教师提示学习重点和难点。

(三)研读课文,较准确而深入地理解其思想内容

1.指名读第1节。划出一组对比句。(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这两句用什么和什么对比?(用“人”与“狗”、“门”与“洞”、“紧锁”与“敞开”作对比)

(1)“人”和“狗”各指什么?(作者把叛徒比作狗)用狗来比喻叛徒表达了作者对叛徒什么样的感情?(表现对叛徒的极度厌恶和痛恨)

(2)“为人进出的门”和“为狗爬出的洞”各比喻什么?(“为人进出的门”指革命者所走的道路;“为狗爬出的洞”指出卖革命,充当可耻叛徒的投降之路)

(3)前两句话反映了当时的革命者面临着一种什么样的处境?

(4)“高叫”反映了敌人怎样的心情?对敌人的话应该如何理解?哪个字是理解的关键?(“爬”,让革命者屈膝投降,当叛徒)

(5)指名连贯说说体会。

(6)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7)从这一节中我们可以看出革命者的处境怎样?(面对威逼)

2.学习第二节。

(1)轻声读第二节。思考: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作者态度怎样?

(2)讨论思考题。(革命者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看穿敌人的卑鄙目的,不怕威逼利诱,革命的气节坚定不移)

(3)革命者想不想得到自由?哪个词反映了他的心情?作者为什么渴望自由?(作者想得到自由,从“渴望”一词看出作者对自由的迫切希望。)

(4)第一、二节中的两个“自由”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相同之处?哪个词表达了他对真正的自由的态度?

(5)“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里爬出”中的“怎能”表示什么样的语气?为什么这里不用陈述而用反问的语气?

(6)“我渴望自由”和后面的话是什么关系?你是从哪个字看出来的?“但”字在这个句子乃至全诗中起着什么作用?

(7)这一节写什么?表现了什么?

(8)教师小结。(结合板书;立场坚定)

3.自学第3节。

(1)自读课文,并思考:

①第三小节有哪几个比喻?它们各比喻什么?这样比喻好在哪里?(地下的烈火,比喻革命的烈火,指人民群众中蕴藏着的巨大的革命力量。活棺材,比喻国民党反动派设置的牢狱)

②“有一天”指什么样的一天?(革命胜利的一天,也是反动统治崩溃的一天。)

③“将我……一齐烧掉”表达了叶挺同志什么样的愿望和精神?

④“将我……一齐烧掉”和“得到永生”矛盾吗?为什么?

4.试讲诗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维护了谁的尊严?

(四)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课文,并试背课文

1.抽一名中等水平的学生朗读课文。

2.领读课文(利用幻灯或挂图进行指导),辨析两个破折号的不同作用。

3.自读课文。

4.请刚才朗读的那位学生再朗读课文。

5.请一位学生试背课文。

八、教学反思

1.本诗内涵较深,教师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意时,讲述较多,就四年级学生而言,是否讲得太多太深。

2.革命者捍卫信仰的尊严,学生体会时不如捍卫国家民族人格的尊严更可感。

北师大版《囚歌》教学设计 篇4

方熔

【教学目的要求】

1.学习叶挺同志坚定的革命立场和伟大的献身精神,培养学生对党、对革命的深厚感情和共产主义理想。

2.理解诗中部分词语的含义或作用,进而读懂全诗,使学生体会诗歌精炼、形象的特点,培养阅读诗歌的能力。

3.能有感情地阅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朗读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一致的,即准确地理解部分词语和句子的含义,体会其中包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词语卡片;指导朗读的幻灯片或挂图。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解题,介绍时代背景。

1.直接导入新课,然后告诉学生《囚歌》是叶挺在四川写的。在英雄战斗过的土地上学习英雄写下的诗篇,大家一定会有一种亲切和自豪之感。

2.通过讨论解题:

(1)谁能从题目上看出这首诗是叶挺同志在什么环境下写的?(随即指出“囚”字在这里的含义)

(2)它为什么不叫“囚诗”而叫“囚歌”?(学生若答不来,暂且存疑)

3.介绍时代背景:

(1)问学生是否了解叶挺坐牢的原因和狱中斗争事迹。有了解的请他们向大家介绍。

(2)教师介绍或补充介绍。强调叶挺同志不为高官厚禄所动这一点。最后由狱中难友传唱这首诗一事再回到题目的“歌”字。

(二)初读课文,质疑问难,并初步把握中心思想。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轻声读课文,要求:边读边找出不懂的地方,并做上记号;读完后想一想:从这首诗可以看出叶挺是个什么样的人?

3.讨论以上问题,把握中心思想。

4.学生质疑。教师提示学习重点和难点。

(三)研读课文,较准确而深入地理解其思想内容。

1.分节读议课文。每小节均按“阅读——分析——概括”的顺序进行。分析时依次讨论以下问题:

(1)“人”和“狗”各指什么?用狗来比喻叛徒表达了作者对叛徒什么样的感情?

(2)“为人进出的门”和“为狗爬出的洞”各比喻什么?

(3)前两句话反映了当时的革命者面临着一种什么样的处境?

(4)“高叫”反映了敌人怎样的心情?对敌人的话应该如何理解?哪个字是理解的关键?

(5)第一、二节中的两个“自由”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相同之处?哪个词表达了他对真正的自由的态度?

(6)“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里爬出”中的“怎能”表示什么样的语气?为什么这里不用陈述而用反问的语气?

(7)“我渴望自由”和后面的话是什么关系?你是从哪个字看出来的?“但”字在这个句子乃至全诗中起着什么作用?

(8)第三小节有哪几个比喻?它们各比喻什么?这样比喻好在哪里?

(9)“将我……一齐烧掉”表达了叶挺同志什么样的愿望和精神?

(10)“将我……一齐烧掉”和“得到永生”矛盾吗?为什么?(联系《就义诗》)

2.简要地梳理全诗的内容层次,归纳中心思想。(借助“纲要信号”板书)

3.请学生提出仍未弄懂的问题,择要回答或讨论。

4.出示词语卡片,抽一行学生顺次解释课后习题的五个词语。

(四)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课文,并试背课文。

1.抽一名中等水平的学生朗读课文;

2.领读课文(利用幻灯或挂图进行指导),辨析两个破折号的不同作用;

3.自读课文;

4.请刚才朗读的那位学生再朗读课文;

5.请一位学生试背课文;

6.齐背课文。下课。

板书设计

评:

我们知道,任何一种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都体现授课人的成熟或不成熟的教学指导思想,那么我的《囚歌》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什么呢?

第一,紧紧把握小学语文的学科特点。

小学语文的学科特点,表现为思想性、工具性,还有很容易被人们忽略的初级性的统一。小学六年级与初中相衔接,因此还应体现出一定的过渡性。总之,我要把《囚歌》上成地地道道的小学高年级语文课。

第二,紧密联系两个实际,并在它们的结合点上作文章。

首先要联系教材实际。从体裁上看,《囚歌》是一首政治抒情诗;从思想上看,它是一篇革命理想和传统教育的好教材;从内容上看,它虽然不很艰涩难懂,但多处用了比喻,精炼、形象的语言中包含着较深广的思想感情;从课文类别看,它属于一类课文。

其次要联系学生实际。虽然在今天的这种特定的情况下谈不到“吃透学生”,但是对此时此地学生的实际也应该做出尽量符合实际的估计。首先是四川儿童在知识、情感方面和《囚歌》有着天然的联系;其次是作为西南地区政治文化中心的大城市的第一流小学再加优秀教师的独特优势,这些都是有利的因素。但是小学生毕竟还小,他们对过去毕竟知之不多,感之不深;他们对诗歌,特别是抒情的认识一般还停留在感性的阶段,他们的学习能力的发挥也可能因教师或环境的变换而受到影响。这些都是不利的因素。

所谓“在两个实际的结合点上作文章”,就是说,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存在着互相联系、互相配合、可以互相补充的地方。例如《囚歌》有理想信念教育的因素,而小学生正需要加强这方面的教育,于是这里便形成了一个结合点,我们便可以“取教材之长,补学生之短”。

第三,努力体现教改精神,同时注意处理好改革与继承的关系。

教学改革,首先要贯彻“三个为主”的精神,这里不想多说了。除此以外,我在教学设计中还十分注意依靠理论的指导作用,力求克服传统教学主要依靠经验,缺乏理论思维的不足。例如,《囚歌》的总体设计就是以“大语文”教学观为指导的,而它的第一个具体步骤,就有一定的理论依据,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了两次质疑问难,就是以信息论的反馈原理为依据的。

我认为,教学改革既是对传统教学中不合理成分的扬弃,又是对它的合理成分的继承。不能一说教改,就对传统的东西一概否定,在《囚歌》的教学设计中,就吸收了传统语文教学中“文道结合”、“因文悟道”等特长,在课堂教学结构上也基本采用了“破题——开讲——诵习”传统框架。关于“讲”与“不讲”、“多讲”与“少讲”,这是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弄不好会被认为是“满堂灌”。我认为,应该从两个实际特别是教材实际出发,当讲则讲,有些地方还要“畅讲”,教师不应该只当“导演”,他应该既是“导演”又是“演员”。所以我在几个关键之处设计了几段比较长的“独白”,意在把学生想说而又说不出来的“心里话”替他们说出来,帮助他们加深理解,激发情感。

可以说,我对《囚歌》的教学内容、教学结构、教学方法的处理、安排和运用,都是以上述指导思想为准则的。

这里着重谈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

经过认真挖掘教材,根据大纲要求,我把教学目的的任务确定为:

1.学习叶挺同志坚定的革命立场和伟大的献身精神,培养学生对党、对革命的深厚感情和共产主义理想,这是教学目的和任务中的思想教育因素。

2.理解诗中部分词语的含义或作用,进而读懂全诗,使学生体会诗歌精炼、形象的特点,培养阅读诗歌的初步能力。这是教学目的中的知识能力教学因素。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朗读技能,这是教学目的中的技能技巧训练因素。

以上三方面的因素客观地存在于教材之中,不是我们附加上去的,他们在教材中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我们把它们提炼出来,抽象的为自己头脑中主观的东西,即教学目的,是否就失去了联系了呢?不是的,只不过是改变了联系方式而已:他们都服从于一个总目标——育人。可以说,《囚歌》的教学目的的确定,是着眼于教育、教养、发展任务的和谐统一,体现了培养目标的一致性。

在上述目的任务中,理解课文是重点。因为这个主要矛盾解决了,思想教育的目的也就同步达到了,朗读训练也有了比较坚实的感情基础。所以我安排了较长的教学时间突破这个重点兼难点。

根据高段教学过渡性,在突出“字、词、句、段、篇”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我还注意了语、修、逻、文知识的渗透,例如,通过讨论“怎能”这个词来体会表达的准确性和鲜明性,渗透语法和逻辑教学通过讨论“地下的烈火”、“活棺材”等词语来体会表达的生动性,渗透修辞教学。

诗歌是以形象、精炼、富有感情为基本特征的,好的诗还有一种意境美。《囚歌》包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它的美不是表现为优美,而是表现为壮美,一种使人迥畅荡气的悲壮之美,一种不可压抑的阳刚之美,一种使人肃然起敬的共产主义精神美。虽然在教学中不必要也不可能单列一项进行讲解,但我的确想把这种美很好地体现出来。我要求自己,一定要把《囚歌》这首抒情诗教得有情。为此,教师必须“进入角色”,即把自己变成叶挺。首先要感动自己,才能去感动学生;使他们体会到《囚歌》的情感美。我还要求自己,要用诗一样的语言去讲诗,尽量使自己的语言精炼、形象,充满激情,以此去感染学生,使他们体会《囚歌》的形象美。一句话,在《囚歌》的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审美教育。

本课的教学结构,我原来按三个大环节安排,后来改为两个,第一个环节是为第二个环节作知识和情感方面的准备,我改变了以往程序式的导入法,采取了以故事开头,自然引进课文的方法,把介绍背景、范读课文和破题融为一体,一气呵成。第二个环节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部分,它又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初读课文,包括初读、尝试把握中心和质疑三小步;二是研读课文,包括分节读议,归纳、二次质疑、检查词语理解四小步。这个环节是按照“整体——部分——整体”的思路安排的。第三个环节是指导朗读,改变以后,我把它分散在分节读议这个步骤中进行。

北师大版《囚歌》教学设计 篇5

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第七册《囚歌》

单位

铁西区共同小学

教者

李金英

1、 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情,体会叶挺对革命必胜的信念和为共产主义事业而献身的壮志豪情。

2、 学习革命者为捍卫信仰的尊严不惜牺牲的精神。

3、 激发学生崇仰先烈,珍惜生活的情感,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朗读技巧。

教学重点

重点分析诗人在“爬出来”和“在烈火中永生”两者中的选择,体会诗歌中两个“自由”的内涵。

教学难点

结合写作背景,读懂诗句,有所感悟。

教 具

多媒体课件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一、创设情境,形成铺垫

播放《亮剑》片断

二、品读诗句,以读悟情

提问:革命者们都会经受怎样的折磨?

(一) 理解第一节

1、 引导学生自读第一节,说说敌人的做法?

2、 引导分析对比句,理解人与狗分别指什么?

3、 引导理解第一个“自由”

4、 指导朗读

(二) 理解第二节

1、 制造错误,理解“渴望”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 深刻理解两个“自由”的含义

3、 指导朗读

(三) 理解第三节

1、 总结上节,引导齐读第三节,板书:【失去自由,得到永生】

2、 引导理解“活棺材”、“永生”、“地下的烈火”的含义

3、 引读,指导朗读

三、由情导读,因读成诵

1、 激情引读

2、 出示图片,再次引读

3、 在国际歌的伴奏下齐读整首诗

四、总结

观赏影片资料,畅谈观后感

搜索记忆,自由发言

自读、品味、各抒己见

联系背景介绍体会词语含义,汇报交流

结合对比句,体会自由的含义

个读、导读、练读、汇报读

发现问题,分析后表达看法

练读、复读、读中悟情

齐读

① 小组合作学习②汇报交流

以读促解

在引读中再次品味情感

熟读成诵

激情诵读

囚 歌

叶挺

失去 自由

得到 永生

北师大版《囚歌》教学设计 篇6

皖南事变后,1942年,叶挺将军被关押在“陪都”重庆郊外的某个地方。11月时,叶挺夫人带着女儿杨眉从广东来看望。11月16日,叶挺夫人带女儿到郭沫若在重庆的赖家桥寓所拜访。叶挺与郭沫若结识是很早的。北伐时期,郭沫若担任北伐军政治部主任、行政秘书长等职;叶挺则是一战成名的“铁军”独立团团长。战争的紧张与残酷,使郭沫若与叶挺结下了深厚的战友友谊。叶挺夫人将叶挺在监狱里亲手制的一枚“文虎章”交给郭沫若,作为贺郭沫若五十寿辰礼物。

过了不久,郭沫若又从叶挺夫人手中得到叶挺将军给他的一封信,内中谈到了先前那枚“文虎章”。此外,信后便附着那首今天被人们称为《囚歌》的著名诗章。这首诗,郭沫若读后非常激动,可是,当时的背景,不容许郭沫若将一个囚禁将军的诗公布出来,所以,他将诗及信好好珍藏起来。

1946年1月,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政府代表正式达成停战协定,经过中共代表一再交涉,叶挺将军于1946年3月4日终获自由。获释当晚,郭沫若便赶到中共代表团驻地看望。

回到家后,郭沫若在“电光中反复读着他(叶挺)这首诗”,情不可遏,他立即草出了《叶挺将军的诗》一文。

在这篇文章中,郭沫若除去略加介绍彼此交往外,重要的,他是要乘叶挺出狱,将那首诗介绍出来。所以他引用了诗的全文,并在文章中说:

这里燃烧着无限的愤激,但也辐射着明澈的光辉,要这样才是真正的诗。假如有青年要学写诗的话,我希望他就从这样的诗里学……他的诗是用生命和血写成的,他的诗就是他自己。

该文发表在一家刚创刊的《唯民周刊》4月6日创刊号上,立即产生很大影响。叶挺将军人格显现的诗作,马上为许多人传诵。

但不幸的是,叶挺将军获释后第二年的4月8日,因飞机失事,与女儿杨眉,中共代表王若飞、博古、邓发等一起遇难。一时,举国震动。震惊之余,郭沫若马上写了多首诗作,缅怀烈士。在《为多灾多难的人民而痛苦》的长诗中,专有一节“哭希夷(叶挺的字)”,其中谈到了叶挺将军的诗:

没想到你今天竟真的“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了。我发表了你的诗,朋友们说那竟成了你的“诗谶”。不错,你的诗,天天都在我的脑里盘旋……我也愿意发出这同样的一个“诗谶”。永远,永远,永远盘旋到我这一个低能的幸生者也“在烈火和热血中得到永生”的一天!

囚歌

叶挺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

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

一个声音高叫着:

——爬出来呵,给你自由!

我渴望着自由,但也深知道

人的躯体哪能由狗的洞子爬出!

我只期待着,那一天

地下的火冲腾,

把这活棺材和我一起烧掉,

我应该在烈火和热血中

得到永生。

叶挺的故事

叶挺将军在国民党渣滓洞集中营的牢房里写下了《囚歌》,这铿锵作响的诗句显示了一个共产党人的崇高气节和坚强意志。

叶挺于1896年9月10日出生于广东惠阳一个贫农的家中。青少年时代的叶挺,面对疮痍遍地的旧中国,一心要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1918年底,他从保定军官学校毕业后,追随孙中山参加了国民革命。后来,他被派往苏联东方大学学习军事,在那里接受了马列主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5年回国后,周恩来请他担任了国民革命军十二师三十四团团长。这是一支由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人们称它为“独立团”。叶挺率领的独立团在北伐战争中屡立奇功,威名远扬。叶挺被誉为“北伐名将”,他所在的第四军赢得了“铁军”的美名。

1937年抗战爆发,叶挺出任新四军军长,他率领新四军与日伪军进行了4000余次战斗,击毙、击伤、俘获日伪军10万余人。毛泽东同志曾热情赞颂道:“军长叶挺,领导抗战,卓著勋劳。”日伪军对他更是闻风丧胆,又恨又怕。

蒋介石假抗日,真反共,与日伪勾结,1941年1月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他一面命令新四军从皖南北撤,一面秘密调集七个师的兵力,埋伏在新四军北撤的必经之路。叶挺率领部队拼死搏斗,亲自开炮轰击敌人的重机枪阵地,部队突围时,他决定自己断后掩护,还勉励大家:“我们抗日,到哪里都有群众。留得火种在,不怕不燎原!”最后,项英等以党组织的名义,决定由叶挺代表新四军与国民党军队谈判。叶挺奉命前往,不幸被俘。敌人把他关押在一个终年不见阳光的山洞里。但是,他毫不屈服。一天,敌人要提审他,他怒斥敌人:“你们有什么资格审问我?我军奉命北移没有过错。如果要审判罪犯.你们的蒋委员长应首先受审!”敌人见硬的不行,就用软的,把他转押到重庆,准备了一座漂亮的小楼,房间里摆放了许多华丽的家具,一些国民党要员,以“老同学”、“老同事”的身份登门劝降。他不剃头发、不刮脸,对敌人说:“把这一套收起来吧!现在是国家危急存亡之秋,我叶挺主张抗战,别无他求。”弄得敌人束手无策。

抗战胜利后,经过中国共产党的坚决斗争,蒋介石被迫释放了叶挺。1946年3月4日,叶挺回到了重庆中共代表团所在地。叶挺在代表团同志们的热烈掌声中走下车,只见他留着长长的头发,身上仍穿着那件已经破烂的新四军灰军装。他结束了五年的囚禁生活时,国民党当局要给他换衣服,他大义凛然地说:“我来的时候穿的是新四军发的军装,我要穿回去!”这身破旧的军装表达了他矢志不渝的信念和坚不可摧的意志。

正当叶挺准备接受党的任务,为党和人民做更大贡献的时候,不幸于同年的4月8日在从重庆飞往延安途中,因飞机失事而牺牲。噩耗传来,举国震惊。毛主席为他题词:“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

北师大版《囚歌》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 掌握五个生字的书写及组词,并能正确书写

2、 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关键词的含义和作用,进而读懂全诗,体会诗歌精炼、形象的特点

3、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诗歌

4、 感受叶挺将军对国民党反动派黑暗统治的愤慨,对革命必胜的信念和为共产主义事业而献身的壮志豪情。

教学重点:理解关键词的含义,学习叶挺将军对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的愤慨,对革命必胜的信念和为共产主义事业而献身的壮志豪情。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中两个“自由”的含义

教学准备:查阅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 谈话导入,介绍时代背景

1、师:同学们,上周我们领略了别致有趣的地名文化,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与尊严有关的首篇课文《囚歌》(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从题目中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是叶挺同志在什么环境下写的?(在囚室,监狱里面写的。“囚”在这里指的是1942年叶挺被囚禁在重庆歌乐山“中美特种合作所”渣滓洞集中营内写的。)有谁能为我们介绍下叶挺将军及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呢?(指名回答,师补充)

2、介绍时代背景

作者叶挺曾担任过国民党革命独立团团长,1927年先后参加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抗战时任新四军军长,1941年皖南事变时被国民党非法逮捕。此后叶挺被长期羁押,长达五年。1942年初,叶挺被押到重庆。蒋介石、陈诚先后出面以高官厚禄相诱,叶挺一次又一次严辞拒绝。蒋介石的威逼利诱完全破产后,就把叶挺长期囚禁在中美合作所——渣滓洞。《囚歌》是他被囚禁在重庆歌乐山渣滓洞集中营时,于1942年11月21日,用铅笔写在牢房墙壁上的一首诗。这是一首用生命和鲜血写成的诗,展现了一位大无畏的无产阶级战士的凛然正气,视死如归的革命情操。

二、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一)学习第一小节

1、指名读课文第一小节,思考“人”和“狗”各指什么?“一个声音”又指的是什么呢?(人—革命者、真正的人;狗—革命队伍里的叛徒;一个声音—国名党反动派卑鄙无耻的威逼利诱)(板书:威逼利诱)

2、师:真不错啊,那你们能说说“为人进出的门”和“为狗爬出的洞”各指什么吗?这边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呢?(为人进出的门—指革命者和真正的人走的门;为狗爬出的洞—指让叛徒走出牢房,只要他出卖革命,就给他所谓的“自由”)(对比,将人和狗对比)

3、师:是啊,当我们知道了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者的威逼利诱和丑恶嘴脸,朗读这一小节该用什么语气来读,你们先试着读一遍,一会老师请几位同学来试试(其中“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这句诗写出了敌人对革命者的诱骗,“自由”不过是一种诱饵,朗读时要读出敌人的阴险狡猾,所以“自由”要读的虚伪、轻浮、声音要拖长些)

4、师:真不错啊,让我们一起读一下这一小节,把该体现的语气和感情都读出来。边读边思考:这一小节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对敌人的愤怒,对叛徒的厌恶和痛恨的思想感情)

5、师:同学们都品味的不错,这一节诗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者的威逼利诱和他们丑恶的嘴脸。当时摆在革命者面前有两条路:一是坚贞不屈,意味着失去自由,甚至生命;一是充当叛徒,出卖革命,将得到自由。作者选择了哪一条路呢?请大家继续读第二小节。

(二)学习第二小节

1、小组读第二小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作者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做出了怎样的回答?你是如何理解这几句话的?(生发言,师补充)

2、师:是啊,叶挺将军告诉我们并不是他不爱自由,只是如果是跪在敌人面前出卖灵魂换取的屈膝投降的自由,他宁愿不要。说明了叶挺将军的立场十分坚定。(板书立场坚定)

3、师:同学们,睁大你们的眼睛,发现了什么没有?第一节和第二节诗歌中都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自由,和两个破折号)它们的意思一样吗?(两个自由的意思不一样,第一个自由——指出卖革命,被判革命后得到的所谓的“自由”;第二个自由——坚持真理的革命者希望的真正的自由。两个破折号的意思一样,都表示解释说明)

4、这一小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读这一小节呢?先领会下,一会请男同胞来读一遍,看看你们有没有将叶将军的那份情感表现出来啊?(生读,师生评价)(表达了叶挺同志决不向敌人屈膝投降的决心,表现了革命者坚持真理、坚贞不屈的革命气节。读的时候要坚定、有力、高昂)

5、全班齐读第二小节

6、师:为什么叶挺同志有这么强烈的决心,又是什么支持着他为革命事业而献身呢?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三小节

(三)学习第三小节

1、全班齐读第三小节,想想这节诗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能找出来吗?想想各把什么比做什么?(地下的烈火:比喻人民革命的熊熊大火,指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的力量;活棺材:指囚禁革命者的牢房,也指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

2、师:是啊,同学们回答的都很到位啊。一个真正的革命者是决不会向敌人屈服的,因为他心中充满着对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心。所以,他决定怎么做呢?(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其中永生在本文指永存不灭,抒发了作者决心为人民的解放事业献身的壮志豪情)从这一举动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叶挺同志对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愤慨,对革命必胜的信念和为共产主义事业献身的壮志豪情)

3、师:嗯,那我们应该怎样读这一小节呢?谁愿意来示范读一读这一小节?记住要读出你的感情和体会来。(生读,学生评价,再读)(地下的烈火、一起烧掉、得到永生等词语读时要铿锵有力,语气逐渐激昂,节奏加快)(生读,师生互相评价)

4、师:那就让我们一起带着感情和体会来齐读一下第三小节诗吧。

(四)小结全文

师:现在我们已经将整首诗歌学完了,你们能告诉老师,这首诗写了什么主要内容,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生说师补充)

(这首诗是1942年11月叶挺在重庆囚室中写下的。表明了叶挺将军为了坚持真理,维护信仰的尊严,宁愿“坐穿牢底”,而决不是乞求“由狗洞子里爬出来获得“自由”的决心。充分表现了一个革命者的坚持真理,坚贞不屈的气节)

板书设计

囚歌

人—门—紧锁

狗—洞—敞开威逼利诱

高叫—爬—“自由” 坚持真理, 坚贞不屈

渴望—但—怎能→立场坚定

希望—烈火—永生 →壮志豪情

北师大版《囚歌》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叶挺将军坚贞不屈的崇高革命气节。

3.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知道什么是一个革命者的尊严。教学重、难点

1.分析诗人在“爬出来”和“在烈火中得到永生”两者中的选择,体会诗歌中两个“自由”的不同含义。

2.了解诗的写作背景,读懂诗句的意思。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叙述:同学们,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幸福的时代,可是你们知道吗?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有多少革命先烈面对毒刑拷打,坚贞不屈。他们抛头颅,洒热血,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你能说出几个吗?(课件展示革命先烈图片,像放电影似的逐个从屏幕中走过,配乐)看见他们,你们有什么感受?

2.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学习课文。(师板书课题)

(课前我引导学生收集反映革命烈士事迹的材料,了解诗的写作背景,缩短诗歌的年代与学生生活的距离。课上,借助课件,配乐播放学生熟悉的革命英雄形象,引导学生谈感受,同样是为了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本诗的距离,让学生进入生动的情景中。)

(二)释题,介绍作者

1.从字形上看,“囚”是什么意思?“囚歌”呢?

(从字形上看,人被四堵高墙紧紧围住,如笼中之鸟,失去自由。“囚”的意思是把人关在监狱里。“囚歌”在本文中指革命者在敌人监狱里写的诗歌。)

(中国的汉字充满着魅力,每一个字就是一幅画,一首诗。通过让学生观察“囚”字的字形,推断出它的字意,让学生从字形上,解决诗歌题目的含义,与课题对话。同时,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感受到中国文字的魅力。)

2.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你知道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吗?用你们搜集到的资料和你了解的知识来给我们介绍一下。

(课前安排学生去查询相关资料,培养学生预习课文的能力。在交流时,学生不仅互相传递信息,了解更多的课外知识,还在教师的帮助下,学习了一些处理信息的方法。)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2.指名接读课文,注意正音。评价读得怎么样?

3.齐读课文,注意刚才纠正的地方。

(本文是一首诗歌,节奏鲜明,读起来琅琅上口。因此在朗读上往往需要教师的指导。朗读训练的第一步就是教师的范读。在初读课文这一环节中,引导学生把诗歌读通读顺,读出诗的节奏,为下一环节做到在读中体会,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想像,在读中得到感情的升华做好铺垫,从整体感受诗歌内容。)

(四)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刚才我们理解了“囚”字的意思,就是把人关在监狱里,让人失去自由!那么请找一找这首诗中几处提到“自由”,勾画相关句子,想想每处“自由”指的是不是一回事?

2.读文质疑:叶挺渴望自由,敌人也说要给他自由,为什么叶挺又不要了呢?这不是矛盾吗?在小组内读一读一二节诗,讨论刚才的问题。(小组交流,体会两个“自由”的不同,全班汇报)相机理解“人”“狗”“一个声音”“爬出来吧,给你自由”的喻意。体会如果从狗洞中爬出就失去了人的尊严。

(教师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充分对话,抓住课文中的关键问题“诗中有两个自由,它们的含义有什么不同”为突破口,让学生去质疑探究,通过对比,体会两个自由的含义。这个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然后,让学生在读中去解决问题,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参与者。)

3.指导朗读第一、二节诗

①(课件出示从电影中剪辑的一幅图:革命英雄图,叛徒形象图,丑恶的国民党*形象图)引导学生看图,联系诗歌,说说他们之间会说什么?(生自由说,感悟第一节内容)

②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叶挺却作了坚定的回答!(生齐读第二小节)

(课件出示:叶挺将军在牢房内的生活照)假如你就是叶挺,此时此刻你会想到什么?(生自由说)让我们怀着对革命者的无限崇敬的心情来朗读这一节。(师引读该段)

(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指导朗读,以读为主感知课文。这样不仅增加了读的趣味性,而且进一步陶冶了情感。)

4.既然不能得到我所渴望的自由,那么我情愿选择――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

①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三节。理解“活棺材”“永生”“地下的烈火”,你怎么理解这节诗?(同桌讨论,汇报)

②师小结:虽然人的身躯在烈火和热血中燃烧了,但人的尊严,人的精神还在,它们将获得永生!

③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叶挺将军怎么样?(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革命气节,师板书)

(本环节旨在采用情景串联,说读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运用联想和想像,感悟诗歌内容,并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来升华情感。力求达到在读中体会,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想像,在读中得到感情的升华。巧妙点拨、引导,帮助学生读懂诗句的意思,特别是读懂有比喻意义的诗句,使学生在“读,思,议”中感受诗歌内容。)

(五)总结全诗

1.坚贞不屈,宁死也不丧失革命气节,这就是一个革命者的尊严。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深化本单元主题“尊严”,体会叶挺将军坚贞不屈的崇高革命气节,感受一个革命者的尊严。)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3.(课件出示:叶挺将军画像)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中的叶挺将军多么的英勇,多么的坚贞不屈啊!让我们看着叶挺的画像,有感情地背诵课文,就好像你是叶挺将军,正在监狱里吟诵这首诗《囚歌》一样!比比看,谁能将叶挺将军坚贞不屈,宁死也不出卖革命的气概背诵出来!(生练习,有感情地背诵)

(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达到背诵的目的。让学生面对叶挺将军的画像进行有感情地背诵,使学生进入情景,仿佛自己就是叶挺,在狱中吟诵着自己的作品,抒发自己的情感。注重课堂语文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北师大版《囚歌》教学设计 篇9

学情分析:

课文的年代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学生的理解可能会浮于表面,所以要在充分的朗读中激起他们的情感共鸣,从而比较准确地认识革命英雄的气节。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叶挺将军坚贞不屈的崇高革命气节。

3.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知道什么是一个革命者的尊严。

教学重、难点:

1.分析诗人在“爬出来”和“在烈火中得到永生”两者中的选择,体会诗歌中两个“自由”的不同含义。

2.了解诗的写作背景,读懂诗句的意思。

学生活动设计:

1.收集有关革命烈士事迹材料。

2.收集叶挺将军的资料,了解本诗写作背景。

3.小组讨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具准备:cai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解字释题,切入主题

1. 今天,我们学习《囚歌》。(板书课题)从字形上看,“囚”是什么意思?“囚歌”呢?(从字形上看,人被四堵高墙紧紧围住,如笼中之鸟,失去自由。“囚”的意思是把人关在监狱里。“囚歌”在本文指革命者在敌人监狱里写的诗歌。)

2. 你了解作者叶挺将军吗?你知道叶挺将军是在什么情况下写出这首诗歌的吗?(课件播放视频剪辑:《叶挺将军》

(设计说明:中国的汉字是表意文字,每一个字就是一幅画,一首诗。通过让学生观察“囚”字的字形,推断出它的字意,让学生从字形上,解决诗歌题目的含义,与课题对话。同时,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感受到中国文字的魅力。)

二、配乐范读,直奔中心

1.师配乐范读,生倾听,思考:被囚禁的人最渴望的是什么呢?(课件出示图片:被囚禁的人)

2.请找一找这首诗中几处提到“自由”,勾画相关句子。你找出了几个“自由”?这两个“自由”意义一样吗?

三、精读课文,品味朗读

(一)学习第一小节

1.读过了课文以后,我相信同学们会更加理解两个“自由”的真正含义。谁来读一读第一小节?认真听,划出一组对比句。

2.这两句用什么和什么对比?作者把谁比作“狗”呢?用狗来比喻叛徒表达了作者对叛徒什么样的感情?“为人进出的门”和“为狗爬出的洞”又分别指什么呢?(“人”与“狗”、“门”与“洞”、“紧锁”与“敞开”形成对比,“门”指革命者坚持探求革命真理的道路,“洞”指叛徒背叛革命、放弃尊严的道路。用“狗”来比喻叛徒,表现对叛徒的极度厌恶和痛恨。相机指导一二句的朗读。)

3. “门紧锁着”“洞敞开着”这反映了当时的革命者面临着敌人的威逼。(板书:面对威逼。课件出示:电视剧《叶挺将军》剧照——叶挺怒斥劝降者)(相机指导朗读,读出敌人的嚣张气焰、疯狂叫嚣。)

4.那么,敌人给的“自由”是怎样的自由呢?(放弃真理,叛变革命,投降、出卖战友,做他们的“走狗”的自由。体会如果做敌人的“走狗”就失去了做人的尊严。)(课件出示:视频剪辑画面——叶挺将军、反动派、叛徒)

(二)学习第二小节

1.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叶挺将军作出了怎样的回答?请一个同学来读第二小节。他读得怎么样?请大家来评价一下。

2.这里有一个反问句,你能将它改成陈述句吗?作者为什么要用反问句呢?(相机指导朗读,体会叶挺将军“渴望自由”,也体会他的决不屈服。)

3.那么,叶挺将军所要的自由才是真正做人的自由啊!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叶挺作了坚定的回答!让我们怀着对革命者的无限崇敬的心情来朗读这一节。

(设计说明:教师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充分对话,抓住课文中的关键问题“诗中有两个自由,它们的含义有什么不同”为突破口,让学生去质疑探究,通过对比,体会两个自由的含义。让学生在读中去解决问题,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参与者。)

(三)学习第三小结

1.既然不能得到所渴望的自由,那么叶挺将军情愿选择――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让我们齐声朗读第三小节,体会叶挺将军“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革命者的尊严。

2、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相机突破教学难点:“活棺材”、“烈火与热血中永生”的意义。并指导朗读,读出愤怒之情,读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革命者的尊严。)(课件出示:补充资料——国民党反动派不顾民族利益,勾结美帝国主义 “假抗日、真反共”,制造“白色恐怖”)

三、小结全文

1、读了本诗,你有什么话想对叶挺将军说?(课件出示:叶挺将军图片——叶挺将军,我想对您说……)

2、把你对叶挺将军以及千万革命先烈的敬爱用朗读表达出来吧!齐读全文。

北师大版《囚歌》教学设计 篇10

《囚歌》读后感

当我翻开姐姐的语文书时,发现了《囚歌》这篇文章,而且反复的读。每读一次,都能使我热血沸腾。

“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的知道,人的身躯------”充满了对自由的渴望和对革民党憎恨的是诗句,可以体现出,革命者坚忍不拔的英雄气概。通过这首诗,我好像看到了在国命党反动派集中营,革命者在敌人的威逼利诱,严型拷打的高大形象。这首诗就像一把利剑刺向那些侩子手。

难道说那些革命者是囚犯吗?不!他们是历史的主人。他们正站在历史的宣判台上,宣判那罪恶淘天的恶敌--国命党反动派。革命者们把反动派的监狱当成为真理而斗争的战场。虽然他们没有打敌人的武器,但是他们有一颗赤诚的心和笔。《囚歌》是首诗,也是激励成千上万用鲜血和身命谱写的气壮山河的战歌,它那字字句句都充满了战斗激情。

每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着首诗就会激励我勇往直前,克服困难,好好学习,实现自己美好的理想。

读《囚歌》有感

《囚歌》这首诗,是我最喜欢读的,因为诗的每一句,甚至每一个字,都能表现出革命先烈那气壮山河的革命气概。

诗的前四句写道:“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前两句诗采用了对比手法,指出被关押的革命者只有两条路:坚持革命或背叛革命。前者是死路,后者是一条无耻的“活”路。后两句诗,作者用一个“高”字,刻画出了声嘶力竭,招降纳叛的无耻之徒的丑恶面目。

自由,谁不向往?谁不渴望?但面对敌人的诱惑和鬼蜮伎俩,革命者义正词严地说:“我们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里爬出!”当我读到这里时,不禁对革命者这种在敌人威逼诱惑面前坚贞不屈的气节感到十分敬佩,同时也憎恨那些高叫“给你自由”的敌人。

是的,人岂能为求利、求生而钻狗洞,当叛徒呢?革命者虽然“渴望自由”,但他们更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将我连这活棺材一起烧掉”。这一句,表现了革命先烈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和埋葬旧社会的决心。他们虽然再也得不到自由,但他们为人民大众的幸福自由而抛头颅、洒热血的精神,必将世世代代永存。

读完《囚歌》后我想,我们少儿是革命事业的接班人,党和国家把振兴中华、实现四化的希望寄托在我们新的一代身上。我们一定要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不辜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期望,时刻准备着,为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理想而贡献自己的青春,为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

读《囚歌》有感

《囚歌》这首诗,是我最喜欢读的,因为诗的每一句,甚至每一个字,都能表现出革命先烈那气壮山河的革命气概。

诗的前四句写道: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一个声音高叫着:“趴出来吧!给你自由。”前两句诗,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指出被关押的革命者只有两条路:坚持革命和背叛革命。前者是死路,后者是一条无耻的“活”路。后两句诗,作者用了一个“高”字,刻画了嘶声力竭,招降纳叛的无耻之徒的丑恶的面目。

自由,谁不向往?谁不渴望?但面对敌人的诱惑,革命者义正词严的说:“我们渴望自由,但我深深的知道--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里爬出!”当我读到这里时,不禁对革命者这种在敌人威逼,利诱前坚贞不屈的气节另我感到十分敬佩,同时也憎恨那些高叫“给你自由”的敌人。

是的人岂能为求利,求生而钻狗洞,当叛徒呢?革命者“渴望自由”,但他们更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将我连这活棺材一起烧掉。”这一句,表现了革命者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他们虽然再也得不到自由,但他们为人民大众幸福自由抛头颅,撒热血的精神,必将世世代代永存。我一定像革命先烈一样为共产主义奋斗。

北师大版《囚歌》教学设计 篇11

执教场合:吴江市·“垂虹之秋”5位省特级教师示范课教学活动

·执教地点:吴江市松陵中心小学三楼多功能教室

·执教班级:五(1)班

·执教时间:2006.10.20上午第二节

·课前准备:1.备高亮度实物投影仪一台及教鞭、粉笔。

2.学生自带文具、字典或词典。

3.复印自选教材,上课后现场分发给学生等。

一、教学目的

(一)帮助学生基本完成对全诗内容及主题的读、议、背、悟。

(二)注重发展学生“自觉学习、独立思考、大胆质疑、有机合作”的品质和能力。

二、教学方式

“自学——互议——评点——追问——讨论——答辩——小结” 等伺机推进;

“范读——散读——齐读——默读——点读——试背——背诵” 等交互联动。

三、教学流程

第一时段:导入

我们大家都要懂得尊重自身(板书),勇于承担责任(板书)。革命先烈叶挺(板书)军长就切切实实地做到了这一点。他具有为了正义,决不在敌人面前低头的高尚人格,他愿以牺牲自己生命的代价承担起为民族解放和人民自由幸福而奋斗的光荣责任。叶挺军长离开我们已经60年开外了,但人们始终崇敬他,永远怀念他!今天,高老师就陪大家一起来学习叶挺军长64年前写的一首诗——《囚歌》(板书)。

第二时段:以老师的提问生成学生的提问

看了这题目,你已经想到了哪些问题?

【备案:①掌握“囚”字的音、形、义。②理解“囚歌”一词的到位意思——被关押在敌人牢房中的革命者写下的一首诗。】

第三时段:展开中心环节

㈠ 分发并投影讲义后,教师范诵全诗。

㈡ 组织师生间的多边活动。

1. 布置3项任务:①看讲义左边的照片,认识叶挺军长;②读照片下的简介和说明,不认识的字、不懂的地方,自己查字典等化解;③想办法把全诗读准、读顺、读得尽可能好一些。

2. 扼要了解看简介和说明后的情况——叶挺军长被谁关押、什么时候被关押、被关押在哪里、被关押了多少个年头?《囚歌》一诗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的、写在何时、写在何处?

3. 点读、齐读全诗,适当评点。

4. 要求学生发现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独立思考解决;自己实在解决不了的,可以问同学、问听课的老师。力争通过此,实现对全诗内容初步的感知和理解。

5. 后续活动的第一轮重点——

【搭脉:“狗”、“一个声音”、“地下的烈火”、“活棺材”、“烈火与热血”、“永生”(相关备注:狗——人民的叛徒、敌人的走狗;一个声音——敌人的欺骗利诱声;地下的烈火——蕴育在人们之中的伟大的战斗力量;活棺材——敌人的监狱、牢房→吃人的旧社会、黑暗的旧世道;烈火与热血——在斗争中牺牲、在牺牲中奋斗;永生——与天地同存,与日月同辉,永远矗立在人民心中!)】

6. 第二轮重点——

【① 齐读、分组读、试背等。②老师再背时故意将“渴望”、“怎能”背成“盼望”、“不能”,故意漏背“深深地”,以激励学生体悟原词、原句的意蕴(如学生在之前的环节中已有涉及,则省去此)。③鼓励学生继续质疑问难,并合作着问答、评点,辨析两个意蕴不同的“自由”等(前一个“自由”——不再被关在牢房里的叛徒、走狗的生活;后一个“自由”——人们应该过上的自由自在的幸福生活)。】

7. 齐声朗读、试背、跟背。

8. 征得学生同意后,教师提问——

①叶挺军长想不想出狱?

②叶挺军长能不能出狱?

要求学生在诗文中找答案、找依据,并尽可能地调动起现场辩论。

【备份:第一自然段:“不能、能”;第二自然段:“想、不能”;第三自然段:希望……一齐烧掉,应该……得到永生,实质上就是“不想、也决不能”。叶挺军长渴望着自由。在当时的情况下,只要当人民的叛徒,做敌人的走狗,就能出狱。但叶挺军长深深地知道,要当了叛徒和走狗才出狱,宁可不出狱。这是真正的革命人应有的意志和决心。】

第四时段:师言小结

就在这想又不想、能又不能之中,为了尊重自己的高尚人格,为了承担起革命者肩负的光荣责任,叶挺军长毅然作出了自己的选择——坚决不当叛徒和走狗,立志和无数的革命者一样,愿以牺牲自己生命的代价,去争取民族的解放,去赢得人民的自由和幸福!叶挺军长为了正义和人民坚贞(板书)不屈的精神永生(板书)!

第五时段:根据课堂上的实际演化情况进行专项检验

㈠ 让学生各自连贯而完整地说说全诗的意思,随后点1~2位学生交流,适当评点,教师相机范说(此略)。

㈡ 要求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齐诵、齐背全诗,并展示其应有的质量和水平。

第六时段:结语

……《囚歌》,是叶挺军长在敌人牢房中写下的一首诗。这首诗,完全称得上是一曲革命者坚持正义、坚贞不屈的战歌。希望大家课后再去好好复习,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立志向叶挺军长学习,当一个懂得尊重自身、勇于承担责任(板书大括号)的大写的人。

第七时段:作业布置

㈠ 背诵、默写全诗。

㈡ 进一步体味全诗的意思,并向他人作适当转述。

附:板书

懂得尊重自身

囚歌·叶挺{ } 坚贞、永生!

勇于承担责任

北师大版《囚歌》教学设计 篇12

《囚歌》教学反思

《囚歌》包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它的美不是表现为优美,而是表现为壮美,一种使人迥畅荡气的悲壮之美,一种不可压抑的阳刚之美,一种使人肃然起敬的共产主义精神美。虽然在教学中不必要也不可能单列一项进行讲解,但我的确想把这种美很好地体现出来。我要求自己,一定要把《囚歌》这首抒情诗教得有情。为此,教师必须“进入角色”,即把自己变成叶挺。首先要感动自己,才能去感动学生;使他们体会到《囚歌》的情感美。我还要求自己,要用诗一样的语言去讲诗,尽量使自己的语言精炼、形象,充满激情,以此去感染学生,使他们体会《囚歌》的形象美。一句话,在《囚歌》的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审美教育。

本诗的教学,成功之处在于,学生在多重朗读中感受到了英雄的气概,并为之而感动。在对诗中关键词语的理解,他们能结合看过的影片、读过的故事较为准确地理解。比如学生谈到了“狗”,就是叛徒,走狗,卖友求荣的人。但小学生毕竟还小,他们对过去毕竟知之不多,感之不深;他们对诗歌,特别是抒情的认识一般还停留在感性的阶段,这些都是不利的因素。这些我在教学前预想得还不够,因此课堂上实施时,有困难。

《囚歌》一课教学反思(转摘)

经过认真挖掘教材,根据大纲要求,我把教学目的的任务确定为:学习叶挺同志坚定的革命立场和伟大的献身精神,培养学生对党,对革命的深厚感情和共产主义理想,这是教学目的和任务中的思想教育因素.理解诗中部分词语的含义或作用,进而读懂全诗,使学生体会诗歌精炼,形象的特点,培养阅读诗歌的初步能力.这是教学目的中的知识能力教学因素.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朗读技能,这是教学目的中的技能技巧训练因素.在上述目的任务中,理解课文是重点.因为这个主要矛盾解决了,思想教育的目的也就同步达到了,朗读训练也有了比较坚实的感情基础.所以我安排了较长的教学时间突破这个重点兼难点.

诗歌是以形象,精炼,富有感情为基本特征的,好的诗还有一种意境美.《囚歌》包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它的美不是表现为优美,而是表现为壮美,一种使人迥畅荡气的悲壮之美,一种不可压抑的阳刚之美,一种使人肃然起敬的共产主义精神美.虽然在教学中不必要也不可能单列一项进行讲解,但我的确想把这种美很好地体现出来.我要求自己,一定要把《囚歌》这首抒情诗教得有情.为此,教师必须"进入角色",即把自己变成叶挺.首先要感动自己,才能去感动学生;使他们体会到《囚歌》的情感美.我还要求自己,要用诗一样的语言去讲诗,尽量使自己的语言精炼,形象,充满激情,以此去感染学生,使他们体会《囚歌》的形象美.一句话,在《囚歌》的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审美教育.

本课的教学结构,我原来按三个大环节安排,第一个环节是为第二个环节作知识和情感方面的准备,我改变了以往程序式的导入法,采取了以故事开头,自然引进课文的方法,把介绍背景,范读课文和破题融为一体,一气呵成.第二个环节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部分,它又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初读课文,包括初读,尝试把握中心和质疑三小步;二是研读课文,包括分节读议,归纳,二次质疑,检查词语理解四小步.这个环节是按照"整体——部分——整体"的思路安排的.第三个环节是指导朗读,改变以后,我把它分散在分节读议这个步骤中进行.

《囚歌》教学反思

本诗的教学,成功之处在于,学生在多重朗读中感受到了英雄的气概,并为之而感动。在对诗中关键词语的理解,他们能结合看过的影片、读过的故事较为准确地理解。比如学生谈到了“狗”,就是叛徒,走狗,卖友求荣的人。

不足之处表现为:学生课外查阅有关叶挺的资料不足,所以在课堂上,我不得不进行补充。后来我想:本诗歌颂的是一种革命的气节,革命者视死如归,大义凛然是有相同之处的,学生查阅关于叶挺的资料有限,如果将范围扩大些,让学生查阅革命者的故事,效果也许就大不一样了,学生获得的情感体验也许会更丰富。另外,我将本课的课外延伸设计为收集革命诗歌,将阅读面局限于诗歌,这样处理,限制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所以又补充了革命故事,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去认识那个血雨腥风的时代,从而获得较为丰满的认识。原来设计的第四环节的“默读诗歌,猜猜老师会提出什么问题”的目的是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能力,但问题的提出显得随意了,与诗歌的学习氛围冲突,所以修改为“独立默读诗歌,想一想有什么不理解的,并做以批注”这样学生在默读中与文本对话,质疑,再到提问,过渡得会自然一些,避免了随意性大的缺憾。

《囚歌》教学反思

诗歌是以形象、精炼、富有感情为基本特征的,好的诗还有一种意境美。《囚歌》包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它的美不是表现为优美,而是表现为壮美,一种使人迥畅荡气的悲壮之美,一种不可压抑的阳刚之美,一种使人肃然起敬的共产主义精神美。虽然在教学中不必要也不可能单列一项进行讲解,但我的确想把这种美很好地体现出来。我要求自己,一定要把《囚歌》这首抒情诗教得有情。为此,教师必须“进入角色”,即把自己变成叶挺。首先要感动自己,才能去感动学生;使他们体会到《囚歌》的情感美。我还要求自己,要用诗一样的语言去讲诗,尽量使自己的语言精炼、形象,充满激情,以此去感染学生,使他们体会《囚歌》的形象美。一句话,在《囚歌》的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审美教育。

本诗的教学,成功之处在于,学生在多重朗读中感受到了英雄的气概,并为之而感动。在对诗中关键词语的理解,他们能结合看过的影片、读过的故事较为准确地理解。比如学生谈到了“狗”,就是叛徒,走狗,卖友求荣的人。但小学生毕竟还小,他们对过去毕竟知之不多,感之不深;他们对诗歌,特别是抒情的认识一般还停留在感性的阶段,这些都是不利的因素。这些我在教学前预想得还不够,因此课堂上实施时,有困难。

不足之处表现为:学生课外查阅有关叶挺的资料不足,所以在课堂上,我不得不进行补充。后来我想:本诗歌颂的是一种革命的气节,革命者视死如归,大义凛然是有相同之处的,学生查阅关于叶挺的资料有限,如果将范围扩大些,让学生查阅革命者的故事,效果也许就大不一样了,学生获得的情感体验也许会更丰富。

北师大版《囚歌》教学设计 篇13

我今天说的课题是五年级语文第五单元《囚歌》。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和说程序等几个方面进行说明。

【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选编的课文都是红色经典,赞颂了革命者的崇高精神品质。《囚歌》是本单元的第一篇文章,这是一首作者在狱中写成的歌,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战士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坚贞不屈,大义凛然的革命气节,和誓死为共产主义事业献身的革命精神。

2、本文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①知识目标:认识本课生字词,了解作者及写诗时的险恶环境. 理解本课重点词句的意思,体会诗的思想感情。

②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此诗。试背这首诗。③情感目标:感受革命烈士在生死关头的革命气节和坚定的意志,激发学生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

3、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①、了解诗人写诗时的险恶环境。 ②、体会诗人在万般折磨情况下表现出的凛然、大无畏气概。

【说教法学法】

1、自主、合作、探究法:让学生分组讨论问题,促进师生之间,生与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课堂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互动氛围,使教学重点在互动中拓展开来,以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当然,教师在整个过程中是起导航的作用,在疑难处要给予点拨、引导,帮助他们寻找突破口,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

2、朗诵法:本课主要是从自由朗读和个别朗读入手,通过自由朗读让学生整体感受课文,增强语感,以促进思考。让学生体会情感并受到震撼,领会文章的主题。

听说读写贯穿始末,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的兴趣,拓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成功意识。让学生由学会到会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说教具 】 多媒体

课件的制作突出了精美与实效的特点,处处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予以指引,并配以影视资料,辅助教学。

【说教学过程】

一、 激发情感,导入新课

1、由革命烈士故事引入,出示了课件叶挺的《囚歌》、烈士人物的简介及有关叶挺的故事 ,接着拓展了此诗的创作背景并出示了课件。

2、同学们,这些诗歌都是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壮丽的篇章。他们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令我们感动不已。他们在敌人白色恐怖区内,甚至在敌人又阴暗又潮湿的牢房里与敌人斗智斗勇,有的献出了宝贵而又年轻的生命,叶挺就是其中杰出的一位。国民党反动派在对叶挺使用老虎凳、辣椒水、火烙、皮鞭等各种酷刑后,威逼他屈服。让他投降他宁死不屈写下这首诗,你们知道什么叫囚歌吗?

3、齐读课题。想:叶挺为什么要写这首歌?情景渲染导入,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走近作者 :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者叶挺。(出示课件走近作者)欣赏一下有关作者视频,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字词积累

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字词,扫清文字障碍,为课文的学习打下基础。

四、课文朗读

注意朗读字音、节奏、停顿、重音、语气、语调及感情的把握。通过朗诵法,加强对课文的理解,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妙处和思想感情。培养诗歌的朗读能力。

五、合作探究

通过课文三个小结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让学生互相启发,在议论中迸发出思维的火花,共同解决疑难。激发探究的兴趣,培养自学和表达能力,突破重点,进行人文教育。

六、课文小结

这首诗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战士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坚贞不屈,大义凛然的革命气节,和誓死为共产主义事业献身的革命精神。

八.作业设计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说板书设计】

这个板书设计,能帮助学生理清课文思路,让学生了解了课文的内容,并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崇高的精神品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