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秘帮教案设计内容页

人教版八年级上《新闻两则》同步练习(推荐12篇)

2023-04-07 19:11:01教案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新闻两则》同步练习(推荐12篇)

人教版八年级上《新闻两则》同步练习 篇1

基础知识

一、给下列括号前的字注音:

溃( )退 歼( )灭 芜( )湖

荻( )港 诸( )县 锐不可当( )

二、给下列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 殷( )切 殷( )红 殷( )勤 朱殷( )

a yīn b yān

2 当( )选 妥当( ) 当( )面 恰当( )

a dāng b dàng

3 要塞( ) 阻塞( ) 堵塞( ) 边塞( )

a sài b sè c sāi

三、给下列各组字注音并组词:

四、解词并解释加黑的字:

1锐不可当:

2 击溃:

3 业已:

六、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冲破敌镇 江阴要塞 b 纷纷溃退 锐不可当

c 横渡长江 毫无斗志 d 都很懈气 英勇善战

六、将恰当字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 立( ) ( )然

a 即 b 既

2 欢( )佳节 ( ) 来( )去

a 踱 b 度

3 拒( ) ( )裂

a 决 b 绝

七、选词填空: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 (坚强、顽强、顽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 (战争、战斗、激战)中,我已歼灭及 (击溃、击败、击退)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 (控制、限制、制服)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八、辨别下列词词在文章中的感情色彩:

英勇善战 锐不可当 溃退 激战 泄气 顽强 毫无斗志 歼灭 抵抗 微弱 冲破 占领 击溃

褒义词语:

中性词语:

贬义词语:

九、语文常识填空:

1 新闻也叫 ,是报纸、广播中最常见的一种文体,它 地报道国内外 发生的有社会价值的事实。

2 一条新闻,通常包含 、 、 、 、 五个部分。

3 从表达方式上看,新闻一般以 为主,也可以适当做些 ,还可穿插适当的 和 。

阅读

十、阅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填表。

十一、阅读导语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1 导语的电头所写内容包括 ;这些内容说明了 , 。

2 导语点明新闻人物是 ,其中“百万”说明了 , 。将“大军”改为“解放军”行不行?为什么? 。

3 导语点明的事件是 ,“横渡”写出了怎样的气势?

4 导语在新闻中的作用是 。

5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中“不含”的意思是 。去掉可以吗?为什么? 。

6 “……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中的“均”,在这里表示的意思是 ,它在这里的作用是 。

十二、阅读下段文字,回答问题。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1 这段文字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 这段话分几层?层意是什么?

3 文中“此种情况”的“此”,在词类划分中属 词,它具体指 。

4 “这”指的是什么?“国民党的广大官兵……泄气”一句与上一句的关系是什么?

5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是巧妙地交代这则新闻的 ,揭示了敌军溃退的 ,增强了新闻的思想性。

6 这段文字既有记叙,也有评论。第 句是记叙,第 句是评论;评论的语句有什么作用?

十三、读《专业户王求晓夫妻双双考大学》,完成文后各题。

致富不忘求知 更望知识富有

专业户王求晓夫妻双双考上大学

本报彭泽讯 张金扬、记者朱晓峰报道:盛夏7月,鼓泽县爆发出一则新闻:龙城镇马湖村青年、水上运输专业户王求晓和爱人高晓华,同时接到中国人民大学录取通知书,夫妻双双以优异成绩考上了该校新闻学系经济新闻专业,自费攻读经济新闻理论。日前,记者来到王求晓家采访了他们。

今年36岁的王求晓和33岁的高晓华,有10多年的驾船历史,是远近闻名的水上运输专业户。王求晓1984年购买了两艘110吨位的机帆船,同时代管村里5艘机帆船,担任马湖村农民船队队长。他常年驾驶机帆船,装载着各种农业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上武汉,跑江浙,闯上海,航线遍及10多个省市,每年纯收入数万元。

王求晓劳动致富后并不满足,他有新的追求。他说:“金钱上、物质上的富有是暂时的、有限的,精神上、知识上的富有,才是真正的富有,它是金钱买不到的。”王求晓和高晓华分别于1966年初中和小学毕业,在学业上是被耽误了的一代。他们在多年的驾船生涯中,深感搞经营、办企业,仅有实践经验是不够的,必须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和经济理论,只有学了文化科学知识,才能更好地致富。近几年,王求晓买了许多有关专业书籍,订阅了不少报刊,夫妻刻苦自学,潜心钻研,互相帮助,进步很快。今年5月,他俩一试身手,勇敢地参加了全国高等院校成人自学考试。辛勤的汗水浇开了“并蒂莲”,王求晓夫妻双双被中国人民大学录取。7月,当他们接到录取通知书时,激动不已,喜泪盈眶。

王求晓夫妇将于9月初启程赴中国人民大学深造。他俩准备把家里的两艘机帆般承包给乡亲们管理。王求晓仍兼任马湖村农民船队名誉队长,他将在北京通过通信工具,为船队出谋献策,传递经济信息。他表示:在校努力学好本领,毕业后,回来更好地为家乡建设出力。

1 一般新闻常用的标准有多行形式:主题、引题和副题。“致富不忘求知 更望知识富有”是本文的 ,起的作用是 , 。“专业户王求晓夫妻双双考上大学”是本文的 ,交代了 ,包括 和 。

2 指出哪是背景介绍,这个介绍对新闻有些什么作用?

3 第三段王求晓的话,在文章中有什么重要作用?

4 指出哪是新闻的结尾?结尾的内容有哪些值得注意的地方?

答案:

一、kuì jiān wú dí zhū dāng

二、1 a、b、a、b 2 a、b、a、b 3 a、b、c、a

三、1 qiān 签字 jiàn 鉴定

2 xiè 发泄 xiè 泻肚

3 kuì 溃退 kuì 馈赠

4 xié 协作 xié 威胁

四、1 锋利无比,不可抵挡。当:阻挡; 2 打垮,打散。溃:溃败。3 已经。已:已经。

五、c

六、1 a、b。 2 b、a。 3 b、a。

七、顽强、激战、击溃、控制。

八、褒义词: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激战、顽强、歼灭、击溃。中性词:抵抗、冲破、占领。贬义词:溃退、泄气、微弱、毫无斗志。

九、1 消息、及时、新近。 2 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尾。 3 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十、

十一、1 通讯社的名称、发电的时间、地点;消息发得及时,材料真实可*。 2 人民解放军;渡江人数之多,声势之浩大;不行,因为没有力量,没有气势,没有感染力。3 横渡长江;遇难而上,所向披靡的气势。4 概括报道的事实或中心。5不包括;不可以,因为时九江还没有解放,这样写语意准确。6 都:表示战线之长、胜利之大。

十二、1 写我西路军所遇敌人毫无斗志,抵抗甚微。2 分两层;第一句一层,写敌人纷纷溃退,毫无斗志;后两句为第二层,写敌人溃退无斗志的原因。3 代,敌军纷纷溃退,毫无斗志。4 指敌军纷纷溃退,毫无斗志;具体分析上一句的原因。5 背景;原因。6 ①;③;突出我军英勇善战,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的反动本质及士气低落、不堪一击的军情,有力地鼓舞了我军的士气。

1 引题;点明新闻的中心,揭示新闻的背景;主标题;主要事实;人;事。2 第二段是背景介绍,简略介绍了王求晓的致富经过和富到什么程度,增强了这条新闻的真实性,提高了可信度。3 这段话揭示了新闻人物的思想,也是这条新闻的主题。4 第四段是新闻的结尾。这个结尾有两个点值得注意:一是王求晓仍兼任名誉队长,这说明他热爱自己的事业,学习、事业两不误。二是毕业后更好地为家乡建设服务,表明了他学习的目的仍然是为家乡服务。

人教版八年级上《新闻两则》同步练习 篇2

1 新闻两则毛泽东

霜林菊影

【知识目标】

1.了解新闻的六要素和新闻结构的五部分,理清文章内容、层次并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简洁、情感鲜明的特点。

2.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能力目标】

1.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运用所学知识阅读、分析、评价新闻。

【情感目标】

1.感受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2.认识中国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伟大奇迹,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珍惜革命成果,珍惜我们现在的生活。

【教学重点】

1.把握消息的结构要素。理解新闻内容和新闻的特点,把握战争的主题。

2.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议论的作用

【教学时数】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949年4月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二、时代背景介绍

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攻。中国人民解放军于21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渡江战役开始后,新华社连续发表了毛泽东写的两则新闻《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我们今天学的这篇消息,就是毛泽东同志当时满怀豪情写的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战况的新闻稿。

毛泽东,新中国的缔造者,伟大的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

三、新闻的一般知识

1、新闻的定义:

“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来说,就是指消息。

新闻(消息)是简明和迅速报道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体裁。

2、新闻的分类:新闻通常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和新闻述评四类。其中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它报道的是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

3、新闻的基本要求: 让事实说话

a、内容真实准确;

b、报道迅速及时;

c、立场观点鲜明;

d、语言简明扼要。

4、新闻结构的五部分:

新闻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a、标题,就是新闻的题目。新闻的标题可以是单行标题.也可以用双行或多行标题。

标题的本体是正题(单行标题只有正题,也叫主标),通常是概括新闻中最主要的内容和含意,要求明确、简练、突出。

正题前可以加上引题(引标),正题后可以加上副题(副标),这样就形成了双行或多行标题。

b、导语,就是新闻开头的第1段或第一两句话,它一般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也就是把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告诉读者。

c、主体,就是新闻的主要部分,它要对导语所概括的事实作比较具体的叙述,用足够的、典型的材料来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d、背景,就是指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e、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最后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它依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

另外,用电讯发出的新闻通常还有个“电头”。用来交代通讯社的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

5、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

6、新闻的结构:“倒金字塔”式。

7、新闻的写法:以记叙为主,有时兼有议论和描写。

四、初步感知课文

1、如果你来当播音员,你在重音、语调、情感、节奏上应怎样读这则新闻?

学生自渎、讨论、交流。

重点指导:

①全文的朗读基调:慷慨激昂、豪情万丈。

②“冲破、横渡、均是、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等应重读,读出一种胜利的喜悦。

“控制”“封锁”“切断”应干脆利落地重读,读出一种自豪与骄傲。

③“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应读出奚落、嘲讽的语气。

2、全班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并努力读出文章的感情和气势。

五、整体把握课文

1、请学生指出这则新闻的六要素,教师补充: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至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1000余华里长江战线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事件起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作战

事件经过与结果:中路军30万人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35万人渡过三分之二,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35万人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2、找出课文的标题、电头、导语和主体,概括导语和主体的内容。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导语:第一、二句话。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

主体:从“20日夜起”到篇末,详述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并指出我军渡江胜利的重要意义。

3、简要分析标题特点:

标题简洁概括,提示了报道的要点。“百万”、“横渡”两个词气势磅礴,胜利豪情跃然纸上。

4、简要分析电头内容:

电头交代了通讯社(报社)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表明消息来源可靠、材料真实、报道及时。时间精确到“时”,暗示战役在迅速发展之中。

5、分析导语的语言特点:

“百万大军”,写出了参加渡江战役人数之多,体现了一种排山倒海、无坚不摧的力量;

“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说明了战线之长;

“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表现了攻势之凌厉,我军所向披靡,渡江战役已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九江(不含)”一词,准确表明当时九江尚未解放的状况。

“均是”二字概括战线宽广,胜利巨大。

短短一句导语,概括了报道的全部内容,语言简洁、洗练。既给读者以完整鲜明的印象,又领起了下文。

6、分清主体部分的层次,概括各层层意。

第一层(从“20日夜起”到“已渡过30万人” ):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破地点、渡过人数。

第二层(从“21日下午五时起”到“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情况并加以评论,长我军士气,灭敌人威风。

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到篇末):写东路军渡江情况。

六、齐读课文,再自由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七、布置作业:

1、把主体部分的内容列成表格

渡江部队

渡江地点

渡江时间

渡江兵力

渡过兵力

2、背诵《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板书】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新闻

时代背景 1949年4月,渡江战役

新闻(消息)简明和迅速报道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体裁。

1、新闻的分类: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新闻、新闻述评。

2、新闻的基本要求: 让事实说话

a、内容真实准确;

b、报道迅速及时;

c、立场观点鲜明;

d、语言简明扼要。

3、新闻结构的五部分:标题 导语 主体 背景 结语

通常不可缺少的三部分是标题、导语和主体。

4、新闻六要素:时间、人物、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

5、新闻的结构:“倒金字塔”式。

6、新闻的写法:以记叙为主,有时兼有议论和描写。

第二课时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一、检查作业完成情况

二、请学生参照所列表格内容,在渡江形势图上正确指出三路军队的渡江区域。

三、研讨主体部分(结合练习一)

1、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安排?

首先,中路军最早渡江,所以先写;其次,中、西两路所遇抵抗,都很微弱,东路所遇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合写在前,东路单写在后。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然后写东路军,这样的顺序反映了三路大军开始渡江的时间先后,也体现了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中先从中间突破、再以三路并进的战略部署。根据时间发展及事件特点安排顺序,清晰合理。

2、这三个层次是怎样紧密衔接在一起的?有哪些语句使三个层次连接成一个整体?

三个层次按时间先后的顺序衔接起来,“20日夜起”和“21日下午五时起”和“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等表明日期、时间的词语,显示了三个层次所叙事实在时间上的先后相承、紧密衔接。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衔接一、二层;“与西路军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衔接二、三层,第二层的“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与第三层的“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 衔接,这些语句使全文连接成一个整体,被统领于导语之下,结构的确十分严密。

3、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路详写?哪路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中路军写得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此处简略交待即可转入下文。

西路大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正在进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待,如“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已渡过的“正向南扩展中”,预示了战役的前景。

东路军写得最详,因为它所遇抵抗“较为顽强”,胜利来之为易,故作详细报道。一是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

三个层次写得有同有异,有详有略,在统一中有变化,避免了重复雷同。

4、本文对西路军渡江情况进行了简要的议论,分析敌人毫无斗志的两个方面的原因(此种情况......都很泄气),这两方面的议论为何一略一详?两方面的顺序颠倒一下好不好?为什么?

这处议论透辟地分析了我军胜利南渡的两方面原因,揭示了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发展趋势的关键,深化了新闻的思想性。

两方面的议论一略一详,是因为“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这一方面,在当时已是众所周知,广大读者已经形成共识,可以一笔带过;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使敌军官兵“都很泄气”这一方面,在当时还是一个新出现的情况,有较大的新闻价值,也充分反映了国民党反动阵营内部分崩离析、士气低落的虚弱本质,值得较为详细地写出来。

前者略议,是因为这个问题不言而喻;后者详评,是为了把少数战犯同广大官兵相区别,以利争取多数,孤立少数,瓦解敌军。同时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正是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的直接原因。此处着重点明这一点,更有力地证明了我军发动渡江战役在政治上是完全正确的。至于后评论敌军,是为了引出下面对东路军渡江战役的记叙。

这两方面的顺序不宜颠倒,这是因为作为一篇正面报道我军渡江战役战况的消息,先分析我方士气后分析敌方士气,完全合情合理;也因为这样的顺序比较能够突出作者议论的重点,即作者较为详细地写出来的那个方面。

四、引导学生探究本文语言特点(由学生找出用得好的词语加以分析)

本文语言准确、简明、凝练、概括性强;同时又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全文只有五百余字,但全面、清楚的报导了人民解放军三路共百万大军渡江战役的伟大历史场面。时间、地点、人数、敌我态势一清二楚,此外,还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原因,预示了战役前景。

1、请学生就语言的准确性,在课文中选例分析。(结合练习二的第1题)

例句①: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突破”一词准确表现了战斗过程,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如用“越过”则不准确,因为其对象是静态的,表现不出战斗经过。

“渡至”一词含义丰富,有横渡和到达两层意思,文字简洁有力,准确表现了水战进军的特点;用“到达”则太泛。

“24小时内即已” ,时间明确,含有渡江迅速,作战顺利之意,准确表现了神速特点。 如用“共”,则时限不明,一般化。

“至发电时止”,时界比“现在”更为确切。

用“余部”这一军事术语比用“剩下的”更为准确得体。

例句②: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压、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用“歼灭”及“击溃”而不是笼统地说“消灭”或说“打垮”, 对“要塞”用“控制” 说明江阴要塞已为我所用;对“长江”用“封锁” ,说明不准船只自由通航;对“铁路”则用”切断” ,说明我军堵住了敌人从铁路逃跑的退路。词语搭配准确有力,恰切表明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

用词准确还表现在对某些概念的适当限制上,如西路军所遇之抵抗是“甚为微弱”,而东路军所遇之抵抗则“较为顽强”,这就非常恰切地表现了敌我双方较量的程度,既不一味地夸大自己,也不一味地贬抑敌人,用词恰到好处。

2、请学生就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的特点,在课文中选例,并作简要分析。(结合练习二的第2题)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充满嘲讽蔑视的语气,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不料”一词既可见敌人狼狈,又可见我军神勇,感情色彩鲜明。倘说“结果就在21日那一天”,尽管时间表述明白,但毫无感情色彩,且与上一句“21日”重复。

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的例子在文中还很多。例如“百万大军”、“1000余华里”、气势豪迈,排山倒海,“冲破”、“横渡”、“突破”,胜利豪情,激动人心;又如我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与敌军的“纷纷溃退,毫无斗志”,赞扬与藐视之情,对比鲜明;再如“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一系列动词,鲜明的写出了我军一个又一个战果,富有动态,正如大军如潮,铁流难当的形势,雄阔有力,激情昂扬。本文这种语言特点既是消息的要求,也是本文报道内容的需要。

3、渡江战役是有世界意义的重大事件,因此语言严肃、庄重。很多带有文言色彩的词语,在文中显得郑重得体。例如:“均是”、“即已”、“业已”、“至……止”、“所遇之”、“甚为”、“然”、“诸县”等等。同时,这类词语使全文语言更凝练。

五、齐读全文,全面体会文章语言特点。

六、课外延伸:

阅读下面新闻,并与课文作比较。

我军横渡长江情景

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3日电 前线记者阎吾报道人民解放军在安庆、芜湖间某地敌前强渡长江时的情景称:21日黄昏,江北某地解放军的阵地上空,突然升起银光四射的发光弹,顷刻,整个北岸阵地发出了震天动地的雷鸣,从解放军的炮兵阵地上,无数道火线飞向南岸,接着整个南岸国民党军的阵地就完全陷于一片火海中。炽烈的炮火映红了江面和天空。接着,从各个港口涌出了无数只大小船只。它们立即散布江面,像箭似地向南飞驶而去。北岸的江边,站满了当地的居民、民工和解放军的指战员们,大家都屏息凝视着火光掩映的江面,等候着。忽然,在南岸飞起了登陆的信号,枪炮声、喊杀声连续不断。北岸所有的人们立时迸发出一片欢呼:“过去了!”“过去了!”无数船只继续从各港口涌出来,加速向对岸驶去。对岸的解放军则开始不断发出前进的信号,和响起前后各部队间联络的号音。在宽阔的江面上,解放军的指挥灯不断闪耀着,渐渐枪炮声、喊杀声越来越远了。工兵们紧张地搭起许多码头,无数民工忙着把无数的弹药、器材、粮食、蔬菜送到船上,随着大军运过江去。这时,在大江南岸,布满着无数匆匆登岸的解放军,到处可以听到船工们和解放军战士们兴奋而亲热的告别声:“同志们,再见了!”“老乡们,辛苦了!南京再见!” (原载1949年4月25日《东北日报》)

两文相同点:两文都是新闻报道(消息),都报道了渡江战役情况。两文都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歌颂渡江战役的胜利,嘲弄敌人的无能。两文都具有报道及时、语言简洁的特点。

两文不同点:两文作者不同、身份不同、报道的角度不同。《人》文统观全局,对三路军分别作介绍;《我》文只对西路军某部渡江情况作介绍。《人》文介绍渡江情况简略概括,交代时间、地点、渡江人数、战役推进情况;《我》文以亲历者的身份对渡江作了详细、具体的描绘,发光弹升空、炮轰南岸、大小船只渡江、登岸、群众的欢呼、人民的支援……写得历历在目。

《人》文有关于战略部署、战事推进的介绍及评论;《我》文只是按时间先后介绍一处战役情况。《人》文有对于敌军的分析及政策性极强的分化、瓦解、争取敌军的内容,《我》文对敌军情况几乎未作报道。《人》文语言凝练、概括,描述部分近乎绘画的“白描”,深刻生动;《我》文语言朴实无华,描述部分细致周到,内容充实。

七、布置作业:

阅读《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找出文章的标题、电头、导语和主体,概括导语和主体的内容,并简要分析其语言特点。

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2日2时电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21日已有大约30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20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到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不到24小时,30万人民解放军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板书】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新闻

中路军首战告捷 叙 (略) 衔接紧密

西路军所向披靡 叙议结合 (详) 过渡自然

东路军遭遇顽强抵抗 叙 (详) 结构严谨

语言特点 1、准确、简明、凝练、概括性强

2、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

3、庄重得体

第三课时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一、导入新课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第一年歼灭国民党军112万人,1947年6月底,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民党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10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这一则新闻发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业已胜利结束,电文说: “杜聿明则刚从徐州飞到东北,一战惨败,又逃到了葫芦岛”,即指蒋军在辽沈战役中的失败。淮海战役是1948年11月6日发起的,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是淮海战役前夜。

南阳,自古以来就是战略要地,我军解放南阳,军事上具有重大意义,标志蒋军走上了节节败退的道路,我军走上了节节胜利的道路。毛泽东亲自撰写这则新闻,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二、初步感知课文:

1、请一个同学朗读全文,其他同学注意听,听他能否读准字音,能否恰当地运用语调、表达感情,同时思考课文说了哪些内容。

2、全班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努力读出文章的感情。

三、整体把握课文:

1、指名学生指出这则新闻的六要素:

时间:1948年11月4日下午

地点:南阳

人物:中原我军

事件起因: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之下,困守南阳的蒋军,不得不被迫弃城南逃。

事件经过与结果:自去年七月,南阳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

2、指出课文的标题、电头和导语

标题: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电头:新华社郑州1948年11月5日电

导语:第一句话。

3、这则新闻没有分段,而内容很多,要把握全文内容,需要划分层次。请试为本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各层的内容。(结合练习三)

第一层(在人民解放军……我军当即占领南阳),是导语,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时间。

第二层(南阳为古宛县……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是背景资料,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第三层(在过去一年中……现又放弃南阳),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局溃败的背景。

第四层(从此……又逃到了葫芦岛),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成绩主要有三项:

第一,恢复和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创立了七个军区,极大地扩大了老根据地。

第二,第二,歼灭了大量的国民党正规部队,发展了我党武装力量。

第三,第三,纠正了“左”的策略,采取了正确的策略,孤立了敌人,巩固了根据地。

第五层(王凌云到襄阳—结尾),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

读这一则新闻,可以感知,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阶段以后,我军完全掌握了全国战场的主动权,经过一年多英勇奋战,蒋介石全军崩溃之势已成,败局已无可挽回。

四、问题研究

这一则新闻,为什么不仅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而且概述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的战绩?

南阳解放,是南线人民解放军一年多来取得伟大胜利的必然结果,所以南阳解放之日正是总结一年多来伟大胜利的最好时机。另一方面,总结一年多来的战绩,也可以说明蒋军为什么弃城南逃。

五、比较《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和《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的异同

两文的相同点:

①文体相同:都属于新闻(借此可以介绍有关新闻的文体知识)。

②作者相同:两则新闻的作者都是毛泽东。

③目的相同:鼓舞士气,指明方向,争取进一步的胜利。

④主旨相同: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⑤大背景相同:都处于解放战争的战略进攻阶段。

两文的不同点:

①具体时间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写于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前一天;《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写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结束,淮海战役前夜。

②具体写法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巧用对比,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与敌军的节节败退形成对比;《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妙用暗示,关于历史上南阳所发生的重要战事的介绍,点明南阳位置之重要,暗示出南阳解放的重大意义及蒋介石的暗淡前途。

③构思特点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括千里战线,分步叙写,多而不杂;《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勾联历史与现在,纵横挥写,引而有度。

④语言风格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大气磅礴,如“百万”“均是”“占领”“控制”“切断”等;《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广博儒雅,语言含蓄,如“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

六、品味本文语言特点(结合练习二的第3题)

本文语言生动形象。如:“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地区,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树木”、“森林”,形象地表明根据地的发展,党领导下的人民武装力量的日益壮大,富有气势。这一片段生动形象,森林的形象,枝叶茂盛的形象,让人形象地感知根据地日益壮大,生气勃勃。

七、总结:

《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让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八、课堂交流:

发布最近两天的新闻

九、布置作业:

1、抄写下列词语,给重点字注上音。

鄂 豫 绥靖 阻遏 锐不可当 歼灭 要塞 击溃 管辖 阌乡 皖西 荻港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锐不可当 高屋建瓴 气势磅礴 回肠荡气

业已 绥靖 不含

【板书】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导语

历史背景 内容丰富

现实背景 材料翔实

我军战绩 语言生动形象

科学预言

教学后记:

人教版八年级上《新闻两则》同步练习 篇3

●教学目标

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了解新闻特点,复习记叙文六要素知识。

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

准确精练的语言。

●课前准备

预习生字词,查阅有关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资料。

学生每人准备一份当天的报纸。

教学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学习这两则新闻不仅要抓住战争的主题,也要抓住新闻的特点)

教学设计

导入(导入课文的方式可根据需要设定)

(教师配乐朗诵毛主席所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声情并茂地导入课文)这首诗是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而作,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毛泽东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亲自撰写的一篇新闻,题目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或让学生拿出当天的报纸浏览新闻版,简要介绍几则新闻,由新闻的标题导入)

整体感知

教师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教师检查预习字词情况,布置思考题:

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

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指出记叙的六要素也是新闻的要素)

精读课文(可分读、齐读),具体说说新闻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报道渡江情况的?按什么顺

序报道,为什么?

学生读课文后,分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三个思考题分别针对新闻结构的三部分:标题、导语、主体)

教师导学

(讨论了以上三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标题。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

看导语。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主体。

新闻的要素也是记叙的要素,只要把记叙的六个要素变成六个问题,阅读的时候注

意这六点,养成留意要素的习惯,再读其他叙事性作品也就容易把握内容了。

合作探究

教师布置思考题:

阅读这则新闻后,你以为新闻具有怎样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讨论后明确:

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拓展延伸

教师导学:要求学生快速默读第二则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了解新闻内容。再

让学生运用前面所学的新闻知识学习第二则新闻,并提出思考题。

默读第二则新闻,理清记叙的六要素。

运用所学的新闻知识具体分析第二则新闻,并说说两则新闻在写法上有哪些不同之处?

品味两则新闻语言的特点,完成课后练习三。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学生全班交流,只要言之有理,教师

就给予鼓励。

教师小结

《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

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

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布置作业

就现代战争的话题谈谈你的认识,并整理在练习本上。

人教版八年级上《新闻两则》同步练习 篇4

1.新闻两则

【知识目标】

1.了解新闻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新闻结构的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2.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简洁、情感鲜明的特点

3.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能力目标】

1.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 运用所学知识阅读、分析、评价新闻。

【情感目标】

1.感受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2.认识中国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伟大奇迹,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珍惜革命成果,珍惜我们现在的生活。

【重点难点】

1.把握本文(消息)的结构要素。理解新闻内容和新闻的特点,把握战争的主题

2.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 准确精练的语言。

【教学设想】

1.讨论法和点拨法相结合,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延伸拓展法,引导学生通过训练学会拟标题、导语、划分主体部分层次。

3.查阅有关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资料。学生每人准备一份当天的报纸。

4.教学时数:2课时

【人教八上】

一、创设情景,走进新闻。

1.(配乐朗诵毛泽东主席《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声情并茂地导入课文)这首诗是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而作,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毛泽东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亲自撰写的一篇新闻,题目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毛泽东,新中国的缔造者,伟大的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

2.新闻的一般知识

新闻,又称消息,通常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和新闻述评四类。其中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它报道的是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

新闻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标题一般包括引题、正题、副题;

导语,一般指“电头”后的第一句或第一段文字,用来提示消息的重要事实,使读者一目了然;

主体,随导语之后,是消息的主干,是集中叙述事件、阐发问题和表明观点的中心部分,是全篇新闻的关键所在;

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它依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背景,是事物的历史状况或存在的环境、条件,是消息的从属部分,常插在主体部分,也插在“导语”或“结语”之中。

括号内的部分是“电头”,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此“电头”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时间精确到“时”,暗示战役在迅速发展之中。

新闻的特点:立场、观点鲜明,内容真实、具体,反应迅速,语言简明准确。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二、新闻朗读,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读准字音,并努力读出文章的感情和气势。)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时间、地点和战况,指出了战局的发展趋势,分析了敌败我胜的原因。表现了我军战士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2.根据新闻的结构特点,理清文章的层次及新闻的要素。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主体:20日夜起,—————————课文最后。

第一层:(20日夜起——已渡过三十万大军):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人数。

第二层:(21日下午五时起——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的情况,并加以评价

第三层;(汤恩伯认为——结束):写东路军渡江情况。

①标题中的“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

百万是实数。东路军、西路军各35万,中路军30万。可见新闻的准确性很重要

②导语从几方面总领了全文?

从导语可知渡江的详细区域和战役的全局情况。

③三路大军为何不以地点为序从东往西或从西往东?采用现在的顺序有什么考虑?

本文依时叙事,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详说东路激战,文势涌起高潮:东路军的战况直接关系到能否包围敌军,解放南京;因此在报道我东路军进展时,和中西两路军有几处不同,一是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

④本文中的议论句(此种情况......都很泄气)是什么,起什么作用?

这处议论透辟的分析了我军胜利南渡的两方面原因,揭示了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发展趋势的关键,深化了新闻的思想性。

三、角色体验,合作探究

㈠来当制片人

将学生分成地图绘制、场景设置、镜头剪辑三个小组,要求: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完成自己小组的任务。

地图绘制组:分别将西路军、中路军、东路军已占领的地方用红色标线,向前进发点用尖头标出。可以将课本上的图扫描后放大,再根据课文内容标上记号,有条件的话可以进行flash制作。

场景设置组:如果电视台想在新闻播报之后还进行一次军事访谈,请你设计一下访谈时人物的背景、服装、道具等。

镜头剪辑组:如果这则新闻出现在电视上,与新闻播音相配的画面应是哪些?

㈡进入演播厅

1.当当播音员

如果你来当播音员,你在重音、语调、情感、节奏上应怎样读这则新闻?

学生自渎、讨论、交流。

重点指导:

①全文的朗读基调:慷慨激昂、豪情万丈。

②“冲破、横渡、均是、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等应重读,读出一种胜利的喜悦。

“控制”“封锁”“切断”应干脆利落地重读,读出一种自豪与骄傲。

③“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应读出奚落、嘲讽的语气。

……

2.当当军事家

如果你来当军事家,你应该向观众介绍哪些方面的情况?

讨论明确:

背景: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定国内和平协定。解放军执行毛泽东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军。第二、三野战军和地方武装在长江南北广大人民的支援下,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长达500余公里的战线上强渡长江。

战况分析:

二十日夜解放军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

二十一日下午开始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并占领扬中、镇江、江阴,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形势预测:解放军很快会占领南京,国民党大势已去。

3.当当主持人

如果你来当主持人,你将怎样设计导播语、采访问题、结束语?

设计示例:

导播语:大家知道。国共和平谈判破裂后,解放军于昨天凌晨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发起了渡江战役,那么现在战况如何呢?战争又将如何发展呢?今天我们请来了著名的军事专家来到了我们的演播现场,下面我们就请专家来为我们分析分析。

采访问题:

①请您给观众朋友们就最新战况作些介绍。

②请您预测一下明天的战事。

③您认为战争还会持续多少天?

④现在的情况对哪一方有利?

⑤您认为最终的胜者是哪一方?

结束语:刚才专家对战争的热点和焦点问题进行了分析,对战争的形势也进行了预测,那么战争究竟会怎样发展呢?请大家继续关注我们的节目,明天这个时间再会!

㈢坐上观众席:如果你是观众,你需要完成如下任务:

①你听出了新闻报道者的情感倾向吗?

②对军事家的分析,你还有异议吗?

③对这场战争,你好可以补充一些“独家”的资料吗?

五、语言品味,学习提高。

1.看谁读得好,讲得好。学生进一步品读课文,体会新闻的语言特点,提高阅读能力。

2.语言的准确、概括。(所谓准确,就是要准确反映事实。)

①例如“九江(不含)”一词,准确表明当时九江尚未解放的状况,避免了歧义。又如“我东路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精确到日到时。

②再如“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准确表现了我军指挥部运筹帷幄,指战员胸有成竹的状况。

③还有全文最后,就分别用了“歼灭”及“击溃”(不是笼统地说“消灭”或说“打垮”)“占领”并“控制”(后者比前者又进了一步,江阴要塞已为我所用),对长江是“封锁”(不准船只自由通航),对铁路则用“切断”(堵住了敌人从铁路逃跑的退路)。这些动词用得非常准确,这就有助于“真实”地反映战况,又能恰切表明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

④“突破”准确表现了战斗过程;(“越过”的对象是静态的,)“渡至”,准确表现了水战进军的特点;(“到达”,泛,)“24小时内”,时限明确,(“共”,时限不明,一般化,)“即已”,准确表现了神速特点。(“现在”,时界相对模糊,)“至发电时止”,时界更为确切;“余部”,军事术语,准确得体,(“剩下的”,表达内容模糊。)

⑤用词准确还表现在对某些概念的适当限制上,如说西路军所遇之抵抗是“甚为微弱”,而东路军所遇之抵抗则“较为顽强”,这就非常恰切地表现了敌我双方较量的程度,既不一味地夸大自己,也不一味地贬抑敌人,而能恰到好处地表现(或正面或反面)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的坚强意志和英雄气概。

3.语言鲜明、富有感情色彩。

①“结果就在21日那一天”,尽管时间表述明白,但一般化“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充满嘲讽蔑视的语气,“正是……那一天”既对“督战”“认为很巩固”构成强烈讽刺,又证实了的确“不起丝毫作用”。敌人“不料”,我军“突破”,“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对比鲜明,既可见敌人狼狈,又可见我军神勇。感情色彩鲜明。

②第4小题①句,对战况、战果的介绍比较笼统,不够准确之外,也不够鲜明。而②句中,“整天激战”介绍了战况,“歼灭及击溃”更鲜明的报道了敌军惨败状况,“广大地区”既准确说明了并非全境,又鲜明指出了大局已定,“控制江阴要塞”鲜明的表述出“封锁长江”的确凿态势,更切实可信。将“东路军”改为“我军”在不影响准确明了的前提下,自然融入了亲切自豪的感情色彩。

③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的例子在文中还很多。例如“百万大军”、“1000余华里”、气势豪迈,排山倒海,“冲破”、“横渡”、“突破”,胜利豪情,激动人心;又如我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与敌军的“纷纷溃退,毫无斗志”,赞扬与藐视之情,对比鲜明;再如“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一系列动词,鲜明的写出了我军一个又一个战果,富有动态,正如大军如潮,铁流难当的形势,雄阔有力,激情昂扬。本文这种语言特点既是消息的要求,也是本文报道内容的需要。

六、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请各小组学生针对本文的学习,以“我学到了……”进行小结。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点拨,引导学生不仅从知识上考虑,还要从方法、思想情感上考虑。

学生可能这样说: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标题。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导语。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主体。另外阅读时还要注意新闻的要素,养成留意要素的习惯,这样就容易把握文章的内容了。

3.课外延伸:

①阅读下面新闻,并与课文作比较。

我军横渡长江情景

(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3日电前线记者阎吾报道)人民解放军在安庆、芜湖间某地敌前强渡长江时的情景称:21日黄昏,江北某地解放军的阵地上空,突然升起银光四射的发光弹,顷刻,整个北岸阵地发出了震天动地的雷鸣,从解放军的炮兵阵地上,无数道火线飞向南岸,接着整个南岸国民党军的阵地就完全陷于一片火海中。炽烈的炮火映红了江面和天空。接着,从各个港口涌出了无数只大小船只。它们立即散布江面,像箭似地向南飞驶而去。北岸的江边,站满了当地的居民、民工和解放军的指战员们,大家都屏息凝视着火光掩映的江面,等候着。忽然,在南岸飞起了登陆的信号,枪炮声、喊杀声连续不断。北岸所有的人们立时迸发出一片欢呼:“过去了!”“过去了!”无数船只继续从各港口涌出来,加速向对岸驶去。对岸的解放军则开始不断发出前进的信号,和响起前后各部队间联络的号音。在宽阔的江面上,解放军的指挥灯不断闪耀着,渐渐枪炮声、喊杀声越来越远了。工兵们紧张地搭起许多码头,无数民工忙着把无数的弹药、器材、粮食、蔬菜送到船上,随着大军运过江去。这时,在大江南岸,布满着无数匆匆登岸的解放军,到处可以听到船工们和解放军战士们兴奋而亲热的告别声:“同志们,再见了!”“老乡们,辛苦了!南京再见!” (原载1949年4月25日《东北日报》)

我们比较一下两文相同点:两文都是新闻报道(消息),都报道了渡江战役情况。两文都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歌颂渡江战役的胜利,嘲弄敌人的无能。两文都具有报道及时、语言简洁的特点。

不同点:两文作者不同、身份不同、报道的角度不同。《人》文统观全局,对三路军分别作介绍;《我》文只对西路军某部渡江情况作介绍。《人》文介绍渡江情况简略概括,交代时间、地点、渡江人数、战役推进情况;《我》文以亲历者的身份对渡江作了详细、具体的描绘,发光弹升空、炮轰南岸、大小船只渡江、登岸、群众的欢呼、人民的支援……写得历历在目。

《人》文有关于战略部署、战事推进的介绍及评论;《我》文只是按时间先后介绍一处战役情况。《人》文有对于敌军的分析及政策性极强的分化、瓦解、争取敌军的内容,《我》文对敌军情况几乎未作报道。《人》文语言凝练、概括,描述部分近乎绘画的“白描”,深刻生动;《我》文语言朴实无华,描述部分细致周到,内容充实。

②学以致用: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英雄救人不留名受奖反遭人妒嫉

本报讯据《深圳特区报》报道,曾被《人民日报》等新闻宣传媒体宣传过的不计个人安危、奋勇救人不留名的英雄——河南省新野县航远公司“新机85号”船船长冯安义,最近遇到了尴尬事。

1997年7月24日下午3时左右,冯安义驾驶的“新机85号”船正在湖北宜昌市青滩码头卸大米,突遇重庆东方轮船公司的客轮与一货轮在江心发生碰撞。冯安义顾不上再卸货物,亲自操舵,向事故现场驶去,并指挥家人站在船舷边,接应从失控客轮上跳下来的旅客。半小时过去了,“新机85号”船随客轮下漂三四公里,救下了200多名乘客。

重庆东方轮船公司经过一个多月的查访,终于找到了英雄。为此,南阳市交通局奖给他1万元,新野县委、县政府奖励他5000元,新野县见义勇为基金会奖励他XX元,共计1.7万元。谁知就在这时,一件令英雄尴尬的事出现了:“新机85号”救险“东轮”的时候,此船正被湖北省科委宜昌岩崩滑坡研究所下属的劳动服务公司赵某租赁。赵得知冯安义得到奖励1.7万元,以抢险时他在租船,停港耽误生产等为由,将原欠冯安义的2.62万元租金不给了,而冯安义应得的1.7万元奖金,又全都捐给了福利院。

《北京青年报》刘东林

1.这是一篇。

a.消息b.通讯c.小说d.议论文

2.“英雄救人不留名”从新闻知识角度说,这句话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新闻消息知识的写法分析一下这篇文章的三个部分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首先1涉及了文体知识,新闻与其它文体的显著区别在于它的真实性、报道及时。c、d比较容易排除。但是a、b都属于新闻文体。它们都及时报道新近发生的重要事件。区别在于消息概括、简短,通讯则具体、完整、全面;消息时效性强,通讯时效性较差;因此,篇幅长短就有了区别。另外,还有表达方面,消息一事一稿,不展开情节;通讯可调动多种表达方式富有文学色彩;人称方面也有不同,消息一般用第三人称,通讯可以第三人称也可以第一人称;文体结构区别是,消息结构相对固定,由标题、导语、主体构成,通讯结构比较自由、灵活,多种多样围绕主要矛盾安排结构。搞清楚这些,就可以准确无误的回答问题了。3.引题:英雄救人不留名标题:受奖反遭人妒嫉导语:第一段主体:2-3段4.引题及标题就是主要内容。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发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业已胜利结束,淮海战役是1948年11月6日发起的,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是淮海战役前夜。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一、朗读积累,整体感知。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报道了人民解放军解放南阳,以及其军事上的重大意义:标志蒋介石军队走上了节节败退的道路,而我军则走上了节节胜利的大好形式,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战斗的斗志。

第一层(在人民解放军……我军当即占领南阳),是导语,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时间。

第二层(南阳为古宛县……多是出生南阳一带),是背景资料,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第三层(在过去一年中……现有放弃南阳),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局溃败的背景。

第四层(从此……又逃到了葫芦岛),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成绩主要有三项。第一,恢复和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创立了七个军区,极大地扩大了老根据地。

第二,歼灭了大量的国民党正规部队,发展了我党武装力量。

第三,纠正了“左”的策略,采取了正确的策略,孤立了敌人,巩固了根据地。

第五层(王凌云到襄阳--结尾),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

二、比较阅读,理解提升。

1.两则新闻相同点

分别阅读,将两者相同的地方找出来。

文体相同:都属于新闻(借此可以介绍有关新闻的文体知识)。

作者相同:两则新闻的作者都是毛泽东。

目的相同:鼓舞士气,指明方向,争取进一步的胜利。

主旨相同: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大背景相同:都处于解放战争的战略进攻阶段。

2.两则新闻不同点

具体时间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写于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前一天;《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写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结束,淮海战役前夜。

具体写法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巧用对比,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与敌军的节节败退形成对比;《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妙用暗示,关于历史上南阳所发生的重要战事的介绍,点明南阳位置之重要,暗示出南阳解放的重大意义及蒋介石的暗淡前途。

构思特点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括千里战线,分步叙写,多而不杂;《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勾联历史与现在,纵横挥写,引而有度。

语言风格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大气磅礴,如“百万”“均是”“占领”“控制”“切断”等;《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广博儒雅,语言含蓄,如“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

三、新闻朗读,语言品味。

1.新闻朗读:看谁读得好

活动过程:主持人一名,评委3—5名,(其它同学可模拟电台播音员,按新闻播音的要求,开展朗读比赛。)既很激动又很庄重地来朗读全文,

2.语言品味:学生进一步品读课文,体会新闻的语言特点,提高阅读能力。

①语言的准确、概括。(所谓准确,就是要准确反映事实。)

②语言鲜明、富有感情色彩。

赏析“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分析:“树木”、“森林”,形象地表明根据地的发展,党领导下的人民武装力量的日益壮大,富有气势。这一片段生动形象,森林的形象,枝叶茂盛的形象,让人形象地感知根据地日益壮大,生气勃勃。

四、合作探究,互动释疑。

1、合作探究:

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2、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

六、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2、课外延伸:

①思考题:俗语云:“得民心者得天下。”阅读全文寻找证据,从文中选择论据来证明蒋军的大势已去?证明我军进行的是一场正义的战争。

②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种新的体裁——新闻,请联系本课的学习谈谈你对新闻的认识。(200字左右)

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949年4月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人教版八年级上《新闻两则》同步练习 篇5

风格迥异 魅力独具

《新闻两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领袖毛泽东为著名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战所写的两篇新闻。两则报道目光如炬、高屋建瓴,乃新闻作品之瑰宝,消息写作之明鉴。今天读来,那场惊心动魄、气吞山河的战争犹历历在目,令人荡气回肠。两则新闻各具特色,其感情色彩的鲜明,语言的精当,叙述详略的得体,见解评论的深刻,前瞻意识的正确,新闻要素交代的清楚明白自不待说。下面,我们着重谈两篇新闻在背景交代方面的特色。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精彩的议论巧妙交代新闻背景,主旨鲜明。

新闻的特点是“让事实说话”,新闻中能否发表议论,历来众说纷纭,毛泽东独具慧眼,在详细报道了我西路军渡江情况后,巧妙地插入了一段精彩精当的议论。既深刻地分析了敌人“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摧枯拉朽,“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的原因,巧妙地交代了新闻的背景。不但十分得体,而且画龙点晴,指出了整个国民党反动必然失败的背景,揭示了其必然覆灭的可悲下场。这样的议论,使报道主旨鲜明,深刻感人。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详写背景,淡化主体,独具魅力。

从1945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谈判破裂,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至11月初,半年多来,人民解放军势如破竹,所向披靡,在全国各个战场节节胜利。11月5日,辽沈战役和南阳战役频传捷报。11月6日,我人民解放军又发动了著名的淮海战役。南阳解放战,可以说是淮海战役的前奏。

自古以来,南阳人杰地灵,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是兵家必争之地。我军解放南阳,不但在军事上意义重大,而且标志着国民党军队已走上了节节败退的穷途末路,我军走上了节节胜利的光辉之旅。因此,毛泽东同志在撰写解放南阳这一重大喜讯时,独辟蹊径,淡化主体,不去详细展示整个战争的全过程,而是详写战争的背景,向人们深刻揭示了这场战争的战略意义。

全文共五层意思,作者就用了三层意思从历史到现实,从敌军到我军,全方位的,多侧面地详细报道了这场战争的背景。第一层,导语,仅一句话,言简意丰,概述我中原解放军解放南阳,交代国民党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和时间,点明了这场战争取得胜利的战略意义,其欣喜之情跃然纸上,笼罩全文,极大地感染着读者,鼓励着人民。第二层更妙,作者运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乃兵家必争之地,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这既是整篇报道的背景材料,又向读者透露了我军解放南阳,人民解放战争已成必胜之势,国民党的败局已不可逆转的强烈信息。不仅如此,作者还用第三层意思进一步回顾过去一年来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不得不放弃南阳的事实,指出国党全面崩溃的大背景,深刻地揭示了其必然失败的下场。这样和第四层对河南全省基本被解放的事实的报道,对一年多来我南线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以及结尾对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的预言珠连璧合,相得益彰。作者独具匠心地运用大量笔墨报道南阳在战略上的重要意义和重大背景,我军一年多来所取得的胜利以及襄阳敌军已成瓮中之鳖,难逃覆灭的下场的局面,比去正面详细报道我军解放南阳的过程,更能激发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更能向全世界人民展示我军必然取得解放战争胜利的美好前景。

《人民解放敌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详略得当,议论精辟,议论中巧妙交代新闻背景,使主旨鲜明,深刻感人;《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淡化主体,详叙背景,别具魅力。表现了毛泽东同志高超的写作技巧和驾驶重大新闻题材的非凡才能,为我们撰写新闻报道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人教版八年级上《新闻两则》同步练习 篇6

教学目的:

一 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

二 体会本文语言简明、准确的特点。

三 了解渡江战役的经过,接受革命教育。

教学设想:

一 学生初学新闻这种体裁,有必要弄清楚新闻的基本特点和结构。

二 为了便于学生尽快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在教学方法上遵循由感性到理性这样的认识规律,不从知识概念切入,而从对课文内容的复述和概括入手,完成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的。

三 本文语言简洁、准确,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好教材,因此,语言的学习与训练列为教学重点之一。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生自读课文(包括读“预习提示”,以了解背景知识)。读书时,画出生字词(或自己查字典解决)。

[说明]熟悉历史背景,大致了解全文内容。

二、朗读课文,或听朗读录音。对照书上的示意图,进一步了解三路大军渡江战役的经过。提出要求:对照示意图,能够复述渡江战役的大致过程。

三、两位学生一组,彼此照着示意图复述渡江战役的经过。教师巡视,注意发现复述较好的同学,准备请他(她)上黑板前面复述。

四、教师出示一张较大些的渡江战役示意图(照教材绘制即可),请刚才发现的复述较好的一位同学指图复述,其他同学静听。然后,指出其复述的不确之处。

[说明]利用复述这一方法,引导学生理清三路大军渡江的情况,从而认清本则新闻主体部分的内容。学生指图复述时,教师可随之板书如下:

中路军

西路军

东路军

增强学生认识本文内容的条理性。

五、借助问题,传授新闻结构的知识。

1.文中哪两句话概括了同学们刚才复述的内容?

[参考答案]

(第1句、第2句)

2.有没有哪一句能够概括全文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教师讲知识:

1.这则新闻的前两句是“导语”(板书),它一般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导语在新闻的开头,一般不长,往往是一两句话,有时也用一段话。

2.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称为“主体”,刚才同学们复述内容就是这则新闻的“主体”。评述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指出我军胜利渡江的重大意义。

3.新闻还要有“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就是本文标题。标题以凝炼的语言,概述全篇的要旨,醒目有力。

标题、导语、主体是一则新闻不可缺少的三个部分(如有条件,教师可适当增加些知识给学生,如副标题、结语等)。一则新闻,往往由这三部分构成。

[说明]教师随着讲解,板书:标题、导语、主体。这是传授知识的环节。作为学生新接触的一种体裁,讲些必要的知识是有用的,不能忽视。在学生对本文内容和构成有了初步感知的基础上传授有关知识,显得自然,学生接受起来也不太困难。

六、通过比较,传授新闻特点的知识。

1.这则新闻起始,括号里的内容表明这则新闻报道的单位、时间。这些内容去掉与保留有没有不同?

[参考答案]

(括号及其中的内容属于新闻的“电头”──学生答题后教师再讲,这些内容表明所报道的材料的真实性,报道的及时。“预习提示”介绍“22日夜,毛泽东同志又撰写了这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证明了报道的及时。)

2.从这里我们能看出“新闻”具有怎样的一个特点?

[参考答案]

(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3.主体部分中,有两处写到“至发电时止”。这样写说明了什么?

[参考答案]

(报道准确)

教师板书:真实、及时、准确

这是新闻的三个特点。此外,简明也是新闻的一个重要特点(板书“简明”)。渡江战役头绪多,战线广,但这则新闻却写得简明扼要,并及时报道,使广大人民群众尽快了解到战役的进展。关于简明扼要问题,课后有短文专门讲解,课下阅读。

[说明]以上完成了教学的第一个内容,即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

七、体会本文语言表达的一些特点。

1.题目是“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

[参考答案]

(是实数。中路军30万人;西路军35万人;东路军35万人)

人数的确切,更体现了报道的真实、准确、严密。

2.“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其中,“不含”有什么作用?去掉它,行不行?

[参考答案]

(“不含”在这个表明地点的句子里,准确反映了当时的情况,因为九江尚未解放)

3.本文是一则新闻,客观、真实地报道渡江战役的经过,但是,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感情。请你找出一两处带有较强感情色彩的语句,读一读。

[说明]以上是体会本文语言上的一些特点。鉴于学生实际情况,条件好的,教师还可以将练习四的部分练习题在课上讨论。

八、正音、正字。

教师出示已制好的字词卡片(或写好词语的小黑板),正音、正字。

荻港锐不可当歼灭要塞

[说明]可同时进行字音、字形的比较。如:荻获歼阡纤(要)塞(阻)塞(堵)塞

布置作业

一、课后练习二、三。口头完成。

二、课后练习六。书面完成。

课后记:

新闻文体知识教学,如何能与新闻的内容结合起来,是本文教案设计时思考的一个问题。结果是:先引导启发学生找出能够概括全文内容的语句,而后讲授有关“导语”的知识,因为“导语”在全文之首,作用就是能够概括表述全文内容。学生既练习了辨析关键语句的能力,又对“导语”的位置和作用留下较为清晰的印象,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自然结合在一起。实践证明教学效果较好。

人教版八年级上《新闻两则》同步练习 篇7

【教学目的】

1、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

2、了解新闻的六要素。

3、学习本文语言的简明准确精练的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弄清新闻的基本特点和结构。

2、了解新闻的六要素。

3、学习本文的语言特点。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学生预习,收集有关解放战争以及渡江战役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给加粗字注音:

横渡(héng) 荻港(dí) 溃退(kuì) 锐不可当(dāng)

协定(xié) 抵抗(dǐ) 泄气(xiè) 督战(dū)

歼灭(jiān) 要塞(sài) 阻塞(sè) 瓶塞(sāi)

2、解释词语:

横渡:从水流的流向垂直的方向渡过江河。

均是:都是。均:全,都。

溃退:败退。溃:溃败。

歼灭:消灭。

要塞:在军事上有重要意义的,有巩固的防御设备的据点。

二、导入,解说新闻发生的背景

可以由学生上来放映自己收集的资料,也可以由学生介绍自己查找的资料。

背景: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后,国民党反动派退守江南,企图以长江作为防线阻止我军的大军南下。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定国内和平协定,解放军坚决执行毛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在4月21日晨,以木帆船为主要渡江工具,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长达500余公里的战线上横渡长江,彻底摧毁了国民党的长江防线,于4月23日解放了国民党统治了22年的南京。第四野战军的一个团于5月14日从武汉东面的团风到武汉100余公里的战线上强渡长江,16日、17日解放了华中重镇汉口、汉阳和武昌。这就是著名的渡江战役。

三、介绍新闻有关的知识

1、新闻的概念:

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是指报刊、广播电视关于现实情况的报道文章,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社论、典型报告等。狭义的新闻指简要和迅速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又称为“消息”。本文就是后一种。

2、新闻的特点:

⑴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

⑵报道迅速及时。

⑶简明扼要。

3、新闻的结构:

新闻一般包含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个部分。标题、导语、主体三个部分是必不可少的,背景和结语有时暗含在主体里面,没有明显的标志。

新闻的标题有一定的特点:除了正题外,还可有引题(常用来交代背景、烘托气氛或揭示事件意义)、副题(一般是事实的提要,对正题作补充说明),由于是多行标题,所以容量较大。新闻的导语一般是紧接电头的一、二句话或是第一段文字。导语要求用极简练的文字概括消息的主要事实或揭示主题。主体是消息的主干,担负着阐述导语提到的主要事实和补充次要材料的任务,要求写得内容充实、线索清楚、层次分明。背景往往是说明事件发生的原因、条件或环境的材料,有时是注释性的材料;写在消息的哪个地方,并没有一定之规。结语则或是对消息内容作一小结,或是指出所报道事件的发展方向;有些新闻事件已表述完整,也不一定要加结尾。

4、新闻的表达方式:

新闻在表达上以叙述为主,多用比较朴素和概括的语言。当然在充分叙述事实的基础上可以作些画龙点睛式的精辟议论。

5、研讨问题:

⑴找出本文的结构的特点:

明确:“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本文的标题,文章只有一段,开头的一、二句是本文的导语。以下是本文的主体部分。

⑵体会标题、导语与主体之间的关系。

⑶文章如何体现新闻的迅速及时性的,请找出词语:

明确:电头以及文中出现的有关时间的词语,如: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至发电时止等。

⑷开头括号里的内容即电头,能不能去掉?

明确:这些内容是表明所报道材料的真实性的,能体现报道的及时性。

四、整体把握,讨论

1、快速阅读,概括主体内容。

2、新闻也有六要素,和记叙文一样: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请同学找出本文中的六要素: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21日下午五点、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

地点:长江1000余华里的战线,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

中路军: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

西路军:九江、安庆段,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

东路军: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

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

经过: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渡江。

结果:百万大军胜利渡江。

3、学生讨论归纳主体层次(三层)。

4、研讨三个层次是如何衔接的?

⑴按时间顺序。

⑵渡江部队的顺序衔接。

⑶内容上的衔接:

如“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与西路同日发起渡江作战”、“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等,上下文自然就衔接起来了。

5、作者在安排三路军进攻时有详有略,为什么?为什么不先说西路军?

明确:因为中、西两路军所遇抵抗之敌均为微弱,东路军所遇抵抗较为顽强,所以写东路较详,把中路和西路一起先写,东路后写。再有中路的进攻在次之前已经有报道了,所以略写。

6、本文在叙述中插入了议论,请找出来并讨论议论在文中的作用。

这些议论指出,敌人的毫无斗志一方面是由于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另一方面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议论的目的在于把极少数国民党的顽固分子和广大官兵区分开来,争取多数,孤立少数,以瓦解敌军;再则,国民党拒绝签定协定正是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的直接原因。这里重点强调的就是这点,有力证明我军发起渡江战役在政治上是完全正确的。

五、体会本课语言的准确、严密的特点

1、题目“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的“百万”、“横渡”“百万”是实数,确切,体现报道的准确、真实、严密,“横渡”体现我军渡江的气势磅礴。

2、“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括号中的可不可以去掉?为什么?

不含,说明当时九江并没有解放,准确地反映了当时的情况,可见语言的准确、严密。

3、可做课后练习三,让学生自己体会本课语言的特色来加以巩固。

六、作业

1、朗读课文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2、复习有关新闻的知识。

3、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4、自己在报纸上找一篇新闻,划出新闻的结构和写出新闻的六要素,下节课交流。

5、预习《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和复习

1、听写词语:

绥靖阻遏阌乡潢川管辖阻隔消耗逃窜襄阳

2、提问有关新闻的知识:

⑴新闻的特点。

⑵新闻的结构。

⑶新闻的六要素。

二、整体感知课文,研讨

1、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本文的标题、导语和主体。

2、找出本文的新闻的六要素。

3、如何划层次:

明确:可分五层。

⑴导语,概述南阳的解放。

⑵用史料说明南阳的重要战略地位。

⑶回顾一年来蒋介石被迫放弃南阳的经过。

⑷概述战略反攻以来我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⑸南阳逃敌的命运。

4、找出本文的议论性的语句,体会在文中的作用:

议论成分可以使文章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和思想深度。在新闻中插入适当的议论,阐明问题,是必要的。

5、自己找出具有代表性的句子,分析本课语言上的特色。

三、小结

本文是一篇很有特色的新闻作品,内容不局限于南阳解放而由南阳解放说开去,叙述一年来中原战局的巨大变化,中原我军的巨大胜利。写法灵活自由。

四、分小组交流学生各自准备的新闻,并加以评点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三、四。

2、写出历史上发生在南阳的三次重大战争。

3、复习第一课的字词和有关新闻的知识。

4、预习第二课。

人教版八年级上《新闻两则》同步练习 篇8

预习课教案

一、预习目标

通过一节课时间的预习,能熟读课文,熟悉文章写作背景,掌握生字词及文学常识,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写作目的,谈自己学文章之后的感受及体会,摘抄积累新闻的有关知识。

二、预习过程

1.自读课文1~2遍,划出生字、生词,然后查、写、记生字词在预习笔记本上。

2. 了解文章写作背景,并进一步读课文。

① 写作背景:((大屏幕出示)

② 大声诵读课文,要求读得投入,读出感情,可一人读,也可合作;可以坐着,也可以站着。

3. 分析课文,并把对文章的感受和体会写在预习笔记上,注意如下问题:

①课文内容

a、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

b. 理清记叙的六要素:(记叙的六要素也是新闻的六要素)

人物:

时间:

地点:

事件发生的原因:

经过:

结果: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人物:

时间:

地点:

事件发生的原因:

经过:

结果:

c、具体说说新闻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报道渡江情况的?按什么顺序报道,为什么?

③文体知识: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4. 说说两则新闻在写法上有哪些不同之处?

品味两则新闻语言的特点,完成课后练习三。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多角度思考,学生全班交流

5、自由交流,解决疑难, 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其他同学交流,进一步理解、分析,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来表达对文本的理解。

6. 展示感想。

学习了这一篇文章之后,你认为应该掌握哪些知识,学习目标是什么,你展示哪些内容,用什么形式来展示?你的疑问?让学生发言,谈一下展示设想。(写一则小新闻)

●整理补充预习笔记

展示课

一、明确学习目标

两分钟交流《新闻两则》的学习目标,学生讨论总结出几条。预设有如下几方面:

1、 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2、 理清文章层次,体会文章准确、简洁的语言。

3、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交流展示

1、小组交流一下预习的内容,准备展示你的风采。

2、主要学习目标,共性问题的解答,做到生生互动,答疑、评价。教师点拨。

3、拓展延伸:学生每人准备一份当天的报纸。仿照课文学习小组内阅读分析。

明确: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标题。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导语。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主体。

同学展示与课文有关的诗词,名言警句、歌曲、电影故事等。

4、交流体验作者的情感,交流体验作者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写?

5、新闻小写作,先组内,后班内交流。

6、评选出本节课表现优秀小组。

三、教师总结点评,《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四、布置作业 就现代战争的话题谈谈你的认识,并整理在日记本上。

反馈课教案

一、学习目标

通过富有感情的朗读,掌握新闻的有关知识,文章的结构,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感知文意的基础上,揣摩、品析精彩语句。对课文的探究品味,要通过有创新、有价值的设疑,用心感受,深入体验。对于不懂的问题,以及没有展示的内容,都在这一课上有一个展现和提高。

二、课堂步骤

1. 写问题,小组内互查。学生有问题可通过独立思考、交流、互查来完成。

① 学生把生字词、文学常识、课文分析、重点句段以问题的形式展示在黑板上,然后学生结对子,讨论、解决并互查黑板上的问题。

②每组两名同学到黑板前解答问题,检查掌握情况。

预设课堂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说说两则新闻在写法上有哪些异同?

同:主题——战争;

内容——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

写法——叙议结合,语言精炼。

异:《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括千里战线,大气磅礴;而《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纵横挥写,儒雅广博。

2.做当堂训练检测,进行检查反馈,组内互查互评, 教师抽查。

3. 展示提升

在这一环节中鼓励展示课上未展示过的同学来展示。有对课文的分析,也有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同时还有想到的作品,形式上灵活多样,不拘一格。

4. 学习收获交流与总结

用4分钟时间小组讨论,学习这一课的感受与体会,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内容可以涉及课堂展示,学生表现等。

5.总结

板书设计: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新闻结构的三要素

新闻的三个特点

记叙的六要素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导语

背景

主体 回顾(2个) 我军主动

敌军必败

补:课文背景资料

一、七 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949年4月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二、.课文扩读材料

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

毛泽东

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2日2时电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21日已有大约30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20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24小时.30万人民解放军即巳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英雄式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命令。

渡江战役开始后,新华社连续发表了两则新闻:《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间、内容都有连续性。两则联合起来读,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渡江战役全貌,更好地理解课文详略处理。

人教版八年级上《新闻两则》同步练习 篇9

教书育人楷模,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学习,让自己不断成长。让我们一起到文秘帮一起学习吧!以下是文秘帮小编为大家编辑的阅读答案文章,欢迎大家阅读!

宝庆辣椒 阅读答案(20xx湖南邵阳中考试题)

宝庆辣椒

①邵阳,古称宝庆。宝庆自古就有种植威椒的历史,清道光年间所修的《宝庆府志》载:“辣椒有大小两种,大者曰菜辣椒,不甚辣;小者曰朝天椒,又称七姐妹,其味甚辣。”

②宝庆辣椒品种繁多,最负盛名的是朝天椒,被列为全国六个辣椒优良品种之一。朝天椒的特点是果型细长,果皮较薄,表面光滑,种子粒小,辣味浓,有很高的营养价值。每100g红辣椒中,含维生素C达15—20mg,居蔬菜之冠。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D和胡萝卜素,以及蛋白质、铁、钙、脂肪等。用于调味的干辣椒中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红椒远比青椒的营养价值高。与青椒相比,红椒中的维生素C多0.8倍,胡萝卜素多3倍。宝庆辣椒香辣可口,是调味佳品,又是一味温中散寒的良药,有驱风、行血、散寒、解郁、导滞、开胃、杀菌的功效。《食物本草》中说,辣椒能温暖脾胃。如果遇寒出现呕吐、腹泻、肚子疼等症状,可以适当吃些辣椒。辣椒也具有燃烧脂肪的功能,宝庆朝天椒更为突出。近些年来,有人尝成香用辣椒或辣椒制品来减肥。在日本,就已经出现了多种适合女性食用的辣椒制品。

③宝庆辣椒又以隆回辣椒最为有名,为该县传统产品。据该县县志记载,民国38年的播种面积2500亩,产干辣椒150吨,50年代后发展较快,面积增到万亩,57年被定为国家辣椒生产基地,79年定为外贸出口基地县。改革开放初期,生产面积扩展到3万亩,总产突破20xx吨。以后一直维持在3万一2.5万亩之间。

④隆回辣椒产品,除鲜食销售外,其余主要加工销售。加工产品远销广东、郑州、石家庄、北京等地。其中“桃花牌”辣#1酱系列产品远销国内外市场。

⑤现在,邵阳各地普遍种植辣椒,辣椒已成为邵阳人餐桌上不可缺少的菜肴之一,种植辣椒也成了部分邵阳人致富的重要渠道。

1.结合文章内容,说出宝庆朝天椒的主要特点。〔任写两点即可〕(2分)

答:

2.文中划线句子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2分)

答:

3.第二段“如果遇寒出现呕吐、腹泻、肚子疼等症状,可以适当吃些辣椒。”中“适当”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

答:

4.你知道宝庆(邵阳〕还有什么特产,列举一种,并用一句话向社会推介。(2分)

参考答案:

1. 果型细长,果皮较薄,表面光滑,种子粒小,辣味浓,有很高的营养价值。。

2.列数字。通过具体的数字,准确说明了宝庆辣椒种植面积和产量增长很快,从而说明了宝庆辣椒久负盛名。

3.不能。“适当”一词表示程度,起限制作用,表示出现不良症状时,可以适量吃一些辣椒,不能吃得太多。如果去掉,则没有对吃辣椒进行程度上的限制,不够准确。用“适当”一词体现了说明文的准确性。

4.示例:①宝庆它栗涩皮易剥,味道甜美,营养丰富。②邵阳翻簧竹刻制作精美,造型别致,具有独特的东方艺术色彩与民族风格。

《新闻两则》阅读附答案

《新闻两则》阅读附答案由查字典语文小编整理并分享,欢迎老师同学们阅读。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继续支持查字典语文网,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小编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文章!

《新闻两则》阅读原文: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新华社郑州1948年11月5日电 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南阳为古宛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的二十八个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在过去一年中,蒋介石极重视南阳,曾于此设立所谓绥靖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蒋介石划分全国为若干“绥靖区”,在区的中心城市设“绥靖公署”,负责指挥国民党军队进攻人民军队。绥靖,安抚,平定。,以王凌云为司令官,企图阻遏人民解放军向南发展的道路。上月,白崇禧使用黄维兵团三个军的力量,经营整月,企图打通信阳、南阳间的运输道路,始终未能达到目的。最近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两星期前已放弃开封,现又放弃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豫北之新乡、安阳,豫西之灵宝,阌乡,豫南之确山、信阳、潢川、光山、商城、固始等地尚有残敌外,已全部为我解放(编者注:河南全省共有一百一十一座城市,我已占一一座,敌仅余十座)。去年七月,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实行英勇的进军以来,一年多时间内,除歼灭了大量的国民党正规部队以外,最大的成绩,就是在大别山区(鄂豫区)、皖西区、豫西区、陕南区、桐柏区、江汉区、江淮区(即皖东一带)恢复和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创立了七个军区,并极大地扩大了豫皖苏军区老根据地。除江淮军区属于苏北军区管辖外,其余各军区,统属于中原军区管辖。豫皖苏区、豫西区、陕南区、桐柏区现已联成一片,没有敌人的阻隔。这四个军区并已和华北联成一片。我武装力量,除补上野战军和地方军一年多激烈战争的消耗以外,还增加了大约二十万人左右,今后当有更大的发展。白崇禧经常说:“不怕共产党凶,只怕共产党生根。”他是怕对了。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在去年下半年的一个极短时间内,我们在这一区域曾经过早地执行分配土地的政策,犯了一些策略上的“左”的错误。但是随即纠正了,普遍地利用了抗日时期的经验,执行了减租减息的社会政策和各阶层合理负担的财政政策。这样,就将一切可能联合或中立的社会阶层,均联合或中立起来,集中力量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势力及乡村中为最广大群众所痛恨的少数恶霸分子。这一策略,是明显地成功了,敌人已经完全孤立起来。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之下,困守各个孤立据点内的敌人,如像开封、南阳等处,不得不被迫弃城逃窜。南阳守敌王凌云统率的军队是第二军、第六十四军以及一些民团,现向襄阳逃窜。襄阳也是国民党的一个所谓“绥靖区”,第一任司令官康泽被俘后,接手的是从新疆调来的宋希濂。最近宋希濂升任了徐州的副总司令兼前线指挥所主任去代替原任的杜聿明。杜聿明则刚从徐州飞到东北,一战惨败,又逃到了葫芦岛。王凌云到襄阳,大概是接替宋希濂当司令官。但是从南阳到襄阳,并没有走得多远,襄阳还是一个孤立据点,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

《新闻两则》阅读试题:

1.这则消息的“电头”是________,“导语”部分是第________句(只填序号)。主体部分是第________句。导语中揭示我军所向披靡、战绩辉煌的词语是________。主体部分中记录我军节节胜利的史实的一个四字成语是:________。

2.第⑤句能否改为:“现在,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多一半,剩下的23日可渡完。”为什么?第(16)句中“歼灭”与“击溃”,“占领”与“控制”这两组词在句中能换吗?为什么?

3.第(11)句中,战犯汤恩伯对长江防线作了两点判断,实际情况又如何呢?请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加以剖析。

4.“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其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语言概述。(30字以内)

5.这篇新闻中属于议论的句子是哪几句?这些议论的作用是什么?

《新闻两则》阅读参考答案:

1、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第一二句 ,第三至十七句, 冲破、横渡, 锐不可当

2、不能改。因为原句中“至发电时为止”一是增加新闻的具体性和真实性,体现新闻的时效性 。因为事件仍在发展变化,这样写可以避免作者发稿时和读者看到新闻时,事情发生变化而产生误解。 不能。“歼灭”是消灭的意思;“击溃”是打散的意思。二者语意不同,如果颠倒位置,不符合实际情况。

3、实际情况是“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战犯的‘不料’恰恰表明我军的英勇善战,出敌不意。

4、客观原因是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主观原因是国民党拒签和平协定,玩弄和谈阴谋,人心向背,造成被动。

5、议论句是“此种情况------有很大关系” 此句恰如其分的分析了敌溃我胜的原因,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人教版八年级上《新闻两则》同步练习 篇10

【自读目标】

1、知识目标:有关新闻的基本常识。

2、理解目标:新闻主体内容及其安排(包括背景、结语)与新闻中心的关系。

【试卷内容】

一、整体把握

1、新闻就是及时快速、简要明了、真实准确地报道社会上最新发生的事件的实用文体。它的主要特点可概括为_______。其中_______是新闻的生命。

2、新闻的六要素也就是_______的六要素,即_______、_______、_______、事件的发生的_______、_______、_____。

3、新闻的结构通常包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个部分。

4、《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语部分是第___句。《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导语部分是第___句。

5、第一则新闻主体部分具体介绍了三路军渡江情况,它们分别是____军、____军、____军;各层的起始语句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只需填分句)

6、第二则新闻主体部分详细介绍了我军解放南阳的背景,这些文字是_____。

7、简单分析题(前两小题任选其一,后两小题任选其一):

⑴以本文的任一则新闻为例,说明新闻的三大特点之一。

⑵以两则新闻的任一段叙述文字为例,介绍新闻写作必须注意的六个要素。

⑶本文两则新闻的作者都是毛泽东,古人云:“文如其人”。毛泽东作为一位高瞻远瞩的政治家,一位指挥若定的军事家,文章也自然具有高屋建瓴的气势,你从两则文章的哪些内容安排上能看出毛泽东作为政治家、军事家的战略眼光。(以某一则为例 。)

⑷第一则新闻主体部分介绍的东西两路军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为什么作者先介绍西路军?

二、片段阅读理解

(一)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三十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下午的整个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a)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b)江阴要塞,(c)长江。我军前锋,业已(d)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附: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

1、a、b、c、d处应填入的词语依次是()、()、()、()。

2、东面防线”指的是哪一段防线?“同日同时”指的是哪一时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与哪句相照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一段文字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说“至发电时止”,从新闻的角度考虑,这句话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中“不料”一词怎样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攻势下,南阳守军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而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南阳为古苑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的二十八个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在过去一年中,匪首蒋介石极重视南阳,曾于此设立所谓绥靖区,以王凌云为司令官,企图阻遏人民解放军向南发展的道路。上月,白匪崇僖使用黄维兵团三个军的力量,经营整月,企图打通信阳、南阳间的运输道路,始终未能达到目的。最近蒋匪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两星期前已放弃开封,现又放弃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豫北之新乡、安阳,豫西之灵宝、阁乡,豫南之确山、信阳、潢川、光山、商城、固始等地尚有残敌外,己全部为我解放。

1、这则消息最核心的内容应是()

⑴河南全境已大部为我解放。

⑵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

⑶中原我军占领南阳。

⑷我军攻势迅猛,蒋匪全局败坏。

2、本段表达方式的主要持点是()

⑴采用倒叙。

⑵在记叙中穿插说明。

⑶以说明为主,记叙为辅。

⑷顺叙、倒叙、插叙全都用上。

3、用横线画出说明的文字。这段说明文字主要介绍了什么?它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拓展阅读

中新网酒泉10月15日电本社记者孙自法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现场报道,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发射升空十多分钟后,已成功进入预定轨道。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由此踏上中国人期待了千年之久的太空之旅。

北京时间十五日上午九时整,(略)载人飞船由“神箭”──“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从此间载人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神箭”升空十多分钟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指挥部总指挥宣布,“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已成功进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成功。

这是中国首次进行载人航天飞行,也是全世界第二百四十一次载人飞行和第九百五十二人次进入太空。同时,本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七十一次飞行,也是一九九六年十月以来,中国航天发射连续第二十九次获得成功。

1、给这则新闻拟一个合适的标题。(3分)

______________

2、用“_”在文中划出新闻的导语部分。(3分)

3、“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由此踏上中国人期待了千年之久的太空之旅”,你能举出例子说明我国自古以来就有飞天的梦想吗?(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新闻结构的五部分考虑,第3段属于结构中的那一部分?说一说它的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们看到电视转播中,胜利归来的杨利伟叔叔多么潇洒自豪!如果你是迎候英雄凯旋的一名少先队员,请你对他得体地说几句话。(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整体把握

1、及时、真实、简明;真实

2、记叙文;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3、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4、第1、2句;第一句

5、中路、西路、东路;二十日起,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

6、南阳为古宛县……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去年七月……不得不被迫弃城逃窜。

7、⑴以第二则为例,4日下午解放南阳,5日已作报道,可见新闻报道的及时性特点。

⑵以叙述中路军渡江内容为例。时间:20日夜;地点:长江安庆、芜湖线;人物: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起因:渡江战役;经过和结果: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等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⑶第一则新闻毛泽东从军事、政治两方面分析敌军溃退的原因,既鼓舞了我军斗志,又揭示了国民党失败根源,暗示国民党前景的暗淡。简短的议论体现作者在军事和政治上的敏锐深刻的眼光,使这则新闻主题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第二则新闻介绍南部战线我军已建立了六个军区,守敌苟延残喘的大背景,揭示了南阳守军弃城逃窜是出于被迫无奈。从而借报道解放南阳一事让广大人民感受到我军势不可挡的胜利趋势,不是就事说事,可谓站得高,看得远。这样的新闻报道必能更加激发全国人民的斗志。

⑷先介绍西路军,因为它与中路军所遇敌情相似,放在一起介绍,以引出后文关于战争形势的精辟议论;其次,东路军守敌顽强,战斗激烈,战斗胜利的意义更大,放在最后,以便能独立详细地报道;另外,这种安排,使整则新闻由略而详,气势逐步增强,更能显示我军锐不可当的力量。

二、片段阅读理解

(一)

1、占领控制封锁切断

2、“东面防线”指的是“南京江阴防线”“同日同时”指的是“21日下午五时”

3、我军所向披靡的气势,并且也透露出喜悦之情

4、“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

5、我东路军渡江战役取得了胜利

6、明确具体地交代时间,体现新闻的真实性、及时性特点

7、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

(二)

1、⑶

2、⑵

3、南阳为古苑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的二十八个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 介绍背景,说明南阳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突出解放南阳的重要意义。

三、拓展阅读

1、(略)

2、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发射升空十多分钟后,已成功进入预定轨道。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由此踏上中国人期待了千年之久的太空之旅。

3、(略)

4、背景,补充介绍“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行在我国乃至世界航天史上的历史意义。

5、(略)

人教版八年级上《新闻两则》同步练习 篇11

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特点,把握记叙的六要素;

2、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学习重点

抓住新闻的文体特点,抓住战争的主题,体会本文准确精练的语言。

学习难点

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特点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2、了解新闻有关知识:

关于消息

新闻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个不同的概念。

(1)广义:泛指报刊、广播和电视中关于现实情况的报道文章,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社论、典型报告等。

(2)狭义:指简要和迅速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又称“消息”。

(3)通讯社:

中国——新华社 美国——美联社、合众社

英国——路透社 法国——法新社

日本——共同社 俄罗斯——俄通社、塔斯社

3、走近作者: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湖南湘潭人。

毛泽东在他漫长的革命征途上,每一步踏响一曲豪歌。他留给后人的一卷雄伟诗词,流光溢彩,瑰丽壮美,发黄钟大吕之强音,吐山川日月之精华,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深处激起强烈的共鸣和回响。他的主要诗词有脍炙人口的《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水调歌头•游泳》等。

毛泽东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新闻工作者。他写了数百篇消息、述评、评论、答记者问、调查报告、广播讲话等新闻作品,都始终贯穿着一种激昂慷慨、气势恢宏的崇高基调,读来能使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在解放战争节节胜利的大好形势下,他更是欢欣鼓舞,挥毫泼墨写出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战争报道。随着岁月的流逝,尽管其作品已失去新闻价值,但其审美价值却历久不衰。

4、相关资料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第一年歼灭国民党军112万人。1947年6月底,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民党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10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是辽沈战役胜利结束之后,淮海战役的前夜。

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鄂( )豫( ) 绥 靖 ( )( )阻 遏 ( )

锐 不 可 当 ( )阌( )乡 杜聿( )明

2.解释下列词语

①锐不可当:

② 业已:

③绥靖:

④ 阻遏:

3.认识新闻

①消息要____、____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____事件,篇幅一般较_____。消息的内容必须____,要如实地反映情况。“_____”是消息的基本特征。

②消息的内容一般包括六个要素:人物、_____、_____、事件发生的_____、经过、_____。

③消息的结构一般包括五个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_____、_____、_____是必不可少的三个部分。_____是消息内容的提要,除了正题之外,还可以在前面加_____或在后面加_____。_____部分都是简明地概括报道的事实或中心。_____部分要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

④消息主要运用_____的表达方式,也可以插入简单的_____。

⑤电头交代了 的名称、 地点和时间,电头表明 。一般位于导语 。

4.预习课文,

a、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

b. 理清记叙的六要素:(记叙的六要素也是新闻的六要素)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物:

时间:

地点:

事件发生的原因:

经过:

结果: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人物:

时间:

地点:

事件发生的原因:

经过:

结果:

二。合作探究

1.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安排?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路详写?哪路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2. 新闻题目为“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文章而是们不仅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还概述了一年多来南线解放军的战绩?

3. 这两则新闻在语言上有共同的特点:简明准确,富有表现力。通过阅读,反复体味,你能感受得到吗?

4. 比较《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和《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写法和内容方面的异同

三.拓展延伸

阅读下列新闻,分别写出新闻结构的五个部分及新闻内容的六要素。

陕西经济明年更重稳增长

本报讯(记者 冯强) 昨日,代省长娄勤俭主持召开今年第22次省政府常务会,这也是他12月21日任代省长以来,首次主持常务会。“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会议开始前,娄勤俭说,“我一定团结实干、勤政为民、改革创新、公道廉明,希望大家一如既往地支持、帮助、督促我的工作。”

昨日会议研究了明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和重点工作,并听取了今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明年预算安排意见的汇报。受国内外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影响,我省经济今年一度出现下滑,由于及时出台了稳增长、促转型的应对措施,工业增速连续三个季度位居全国前列,全省经济从下半年起触底企稳,呈现出增速较快、结构优化、物价趋降、就业增加的良好态势。会议强调,尽管明年经济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但我省发展处在上升通道的态势没有改变,长期积累的正能量将持续发挥作用。XX年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积极应对各种困难和风险,在“稳中求进”中力求“拐弯超车”。具体工作中,会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强工业经济运行调节,在优化结构中扩大投资规模,着力提升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会议原则同意XX年财政预算安排意见。同时,优化支出结构,大力支持重点产业发展,确保新增财力和财政总支出的80%以上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

本文来源:华商报XX年12月25日

人教版八年级上《新闻两则》同步练习 篇12

教学目的:

一 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

二 体会本文语言简明、准确的特点。

三 了解渡江战役的经过,接受革命教育。

教学设想:

一 学生初学新闻这种体裁,有必要弄清楚新闻的基本特点和结构。

二 为了便于学生尽快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在教学方法上遵循由感性到理性这样的认识规律,不从知识概念切入,而从对课文内容的复述和概括入手,完成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的。

三 本文语言简洁、准确,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好教材,因此,语言的学习与训练列为教学重点之一。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生自读课文(包括读“预习提示”,以了解背景知识)。读书时,画出生字词(或自己查字典解决)。

[说明]熟悉历史背景,大致了解全文内容。

二、朗读课文,或听朗读录音。对照书上的示意图,进一步了解三路大军渡江战役的经过。提出要求:对照示意图,能够复述渡江战役的大致过程。

三、两位学生一组,彼此照着示意图复述渡江战役的经过。教师巡视,注意发现复述较好的同学,准备请他(她)上黑板前面复述。

四、教师出示一张较大些的渡江战役示意图(照教材绘制即可),请刚才发现的复述较好的一位同学指图复述,其他同学静听。然后,指出其复述的不确之处。

[说明]利用复述这一方法,引导学生理清三路大军渡江的情况,从而认清本则新闻主体部分的内容。学生指图复述时,教师可随之板书如下:

中路军

西路军

东路军

增强学生认识本文内容的条理性。

五、借助问题,传授新闻结构的知识。

1.文中哪两句话概括了同学们刚才复述的内容?

[参考答案]

(第1句、第2句)

2.有没有哪一句能够概括全文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教师讲知识:

1.这则新闻的前两句是“导语”(板书),它一般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导语在新闻的开头,一般不长,往往是一两句话,有时也用一段话。

2.新闻报道的主要内容,称为“主体”,刚才同学们复述内容就是这则新闻的“主体”。评述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指出我军胜利渡江的重大意义。

3.新闻还要有“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就是本文标题。标题以凝炼的语言,概述全篇的要旨,醒目有力。

标题、导语、主体是一则新闻不可缺少的三个部分(如有条件,教师可适当增加些知识给学生,如副标题、结语等)。一则新闻,往往由这三部分构成。

[说明]教师随着讲解,板书:标题、导语、主体。这是传授知识的环节。作为学生新接触的一种体裁,讲些必要的知识是有用的,不能忽视。在学生对本文内容和构成有了初步感知的基础上传授有关知识,显得自然,学生接受起来也不太困难。

六、通过比较,传授新闻特点的知识。

1.这则新闻起始,括号里的内容表明这则新闻报道的单位、时间。这些内容去掉与保留有没有不同?

[参考答案]

(括号及其中的内容属于新闻的“电头”──学生答题后教师再讲,这些内容表明所报道的材料的真实性,报道的及时。“预习提示”介绍“22日夜,毛泽东同志又撰写了这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证明了报道的及时。)

2.从这里我们能看出“新闻”具有怎样的一个特点?

[参考答案]

(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3.主体部分中,有两处写到“至发电时止”。这样写说明了什么?

[参考答案]

(报道准确)

教师板书:真实、及时、准确

这是新闻的三个特点。此外,简明也是新闻的一个重要特点(板书“简明”)。渡江战役头绪多,战线广,但这则新闻却写得简明扼要,并及时报道,使广大人民群众尽快了解到战役的进展。关于简明扼要问题,课后有短文专门讲解,课下阅读。

[说明]以上完成了教学的第一个内容,即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

七、体会本文语言表达的一些特点。

1.题目是“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

[参考答案]

(是实数。中路军30万人;西路军35万人;东路军35万人)

人数的确切,更体现了报道的真实、准确、严密。

2.“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其中,“不含”有什么作用?去掉它,行不行?

[参考答案]

(“不含”在这个表明地点的句子里,准确反映了当时的情况,因为九江尚未解放)

3.本文是一则新闻,客观、真实地报道渡江战役的经过,但是,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感情。请你找出一两处带有较强感情色彩的语句,读一读。

[说明]以上是体会本文语言上的一些特点。鉴于学生实际情况,条件好的,教师还可以将练习四的部分练习题在课上讨论。

八、正音、正字。

教师出示已制好的字词卡片(或写好词语的小黑板),正音、正字。

荻港锐不可当歼灭要塞

[说明]可同时进行字音、字形的比较。如:荻获歼阡纤(要)塞(阻)塞(堵)塞

布置作业

一、课后练习二、三。口头完成。

二、课后练习六。书面完成。

课后记:

新闻文体知识教学,如何能与新闻的内容结合起来,是本文教案设计时思考的一个问题。结果是:先引导启发学生找出能够概括全文内容的语句,而后讲授有关“导语”的知识,因为“导语”在全文之首,作用就是能够概括表述全文内容。学生既练习了辨析关键语句的能力,又对“导语”的位置和作用留下较为清晰的印象,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自然结合在一起。实践证明教学效果较好。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