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秘帮教案设计内容页

语文版《生命之舟》教案(推荐13篇)

2023-04-08 12:37:01教案设计

语文版《生命之舟》教案(推荐13篇)

语文版《生命之舟》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电视新闻的特点

(2)体会电视新闻语言的准、生动、简明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与前两篇课文比较,并结合他们观看电视的实际体验,了解电视新闻的特点,然后体会思想情感

3.情感与态度价值观

体会解放军、武警官兵舍己救人的精神及群众的感激、热爱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了解电视新闻的特点

2.体会解说词的特点

难点:

了解电视新闻的特点

教学方法:比较法、联系实际法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简介本文的体裁:电视新闻

2.学生回顾学过的知识。

二.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分析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

2.教师提问:

(1)这则新闻报道的内容是什么?学生用一句话说说。

(2)为什么说这些舟船被群众称为“生命之舟”?

(3)文章按什么顺序展开报道的?这种顺序有什么作用?

3.学生思考、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并发言。

4.学生听教师讲述的情景,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并将自己的感想说出来

5.学生再读课文,结合自己观看电视的感受,说说电视新闻的特点及语言特点。

6.教师结合本文归纳电视新闻的特点,并加以明确板书(见板书设计)

7.结合课后练习一,归纳电视新闻的语言特点,并加以明确板书。(见板书设计)

三.设计情景,情感激发(见教师用书第79页)

四.学生总结本课所学知识及自己的收获

五.、教师总结本课

六.布置作业(略)

板书设计

生命之舟

电视新闻的特点:

1.视象性2综合性

电视新闻的语言特点:

简明、准确、生动、大众化

教学反思:

电视新闻与一般新闻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教学中引导学生与前两篇课文所呈现的新闻样式比较,并结合他们自己观看电视的实际体验,了解电视新闻的特点。而文章内容比较浅显,引导学生自学即可。

语文版《生命之舟》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解放军和武警战士勇于救群众的牺牲精神。

2、了解电视新闻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电视新闻是如何用准确、生动、简明的语言来表现思想内容的。

2、掌握生命之舟的内涵。

3、了解1998年历史背景。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导入:

水,是生命之源,它哺育了生生不息的人类。水,也是妖魔猛兽,它给人类带来数不尽的痛苦和灾难。大家还记得1998年的那下场大水吗?,肆虐的暴雨,横扫着中国的南方和北方,浩浩荡荡的江水,每天都在不断地制造大大小小的险情。酿造大大小小的悲剧和灾难。让我们随着记者梁家新等乘着生命之舟回到1998年,回到湖北嘉鱼州,看看那里所发生的事情吧。

背景介绍:

1998年8月1月晚,湖北嘉鱼簰洲湾溃口,记者冒着生命危险,登上进入险区的第一艘冲锋舟,一边拍摄,一边参与救人。拍摄过程中,记者始终采用长镜头记录的手法,记录下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场面。在编辑过程中,记者又以二号冲锋舟为视角,透视整个簰洲营救的惊心动魄的场面,并配以解说词,在湖北电视台播出。

二、自由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并思考:

1、文章属于什么类型的新闻,它和报纸上的新闻、广播新闻有什么不同?

2、请用一句话概括这则电视新闻报道的主要事实。

(学生朗读,思考并回答问题)

释疑:

第一题:

师:同学们比较一下,电视新闻与报纸上登载的,广播里播放的,有什么不同?

生:有画面,有声音,有看有听。

师:对。这就是电视新闻的特点。那位同学读一片书上对电视新闻的解释?

生:电视新闻以画面和声音为主要传播手段,画面包括图像、字幕、图表、照片和影像资料,声音包括:解说、同期声和现场效果。

师:对,电视新闻是声画合一,而报纸、广播新闻只能看或者听。它们之间是有区别的。

第二题:

1998年簰洲湾发生溃口,解放军和武警战士(某舟桥旅和某公安消防总队)前往营救被困群众。

三、分析课文:

一)、分角色朗读课文

(请四位同学朗读,一学生读导语部分,一学生读同期声,一学生读主体部分,一学生读结语部分,注意:把握感情色彩)

二)、标题、导语、主体是一则消息通常不可缺少的部分,有的消息还有背景和结语。本篇文章包括哪几部分?

1、找出本则新闻的导语部分(1-2段),说说导语部分交代了些什么内容?

时间:1998年8月1日晚8:20

地点:湖北嘉鱼簰洲湾

人物:广州军区舟桥某旅、湖北省公安消防总队、赶往营救记者随同

事件:湖北嘉鱼簰洲湾突然发生溃口,奉命赶往现场营救

*导语在新闻中的作用是:概括新闻主要事实

2、文章的主体部分是哪个段落?(3-9段),阅读新闻的主体部分,回答问题:

a、主体部分具体写了什么?

——救助过程或战士解救被困人员,重点选择了两个画面加以表现:救助战士苟峰和救助小女孩。

b、小女孩处境有多危险?为什么营救工作一次以一次失败?请找出相关的语句加以分析。

处境危险:冲锋舟左前言一棵小桶上,一个小女孩正紧紧抱着树干,洪水已淹到她的腰部,情况十分危急。洪水仍在肆虐,幼小的生命在抗争。

营救工作一次又一次失败:急流顶冲,小女孩抱着的小树难已*近。

6、救助行为是通过哪些具体的动作来表现的?根据课文填空,体会电视新闻语言上的特点用其作用。

阅读主体部分,选词填空。

(1)搜寻绕过穿梭

二号冲锋舟,驶向溃口方向,冲锋舟一路(绕过)房顶、电线等障碍,(穿梭)于树丛之中,(搜寻)被困群众。

(2)迂回冲去转舵

由于急流顶冲,冲锋舟向小女孩背部(冲去),驾驶员迅速(转舵),从二十多米的地方向小树(迂回)。

(3)抗争*拢肆虐

一次失败了,两次、三次都失败了。洪水仍在(肆虐),幼小的生命在(抗争)。冲锋舟一步一步向步树(*拢),五米、四米、三米、二米、一米……

简析:a、语言特点:高度概括、言简意赅、准确生动,且带大众化、口语化的听觉语言。

b、作用:表现救助的危险、困难,更表现战士们冒险救人的舍己救人精神的可贵。

7、文章最后一段结语部分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为什么当地群众称这些舟是“生命之舟”?

总结救助行动,点题。1998年簰洲湾发生溃口后,解放军和武警战士置自己的生命于度外,在激流中驾着一百五十多艘冲锋舟,勇救被困群众一万七千多人。生命之舟——战士们冒着生命危险,舍已救人,在激流中驾冲锋舟,勇救被困群众。群众称这些救命的舟船为“生命之舟”,是对解放军和武警战士舍己救人的伟大精神的褒扬,表达了对他们的无限感激与热爱之情。

两个多月里,我们流了太多的泪——不是因为受了太多的苦,而是因为承受了人间太多的爱,经历了世上太多的感动。当千万双泡白了的手紧紧握在一起,千万张晒黑的脸挂满欢喜的泪珠,灾难而激情的98,令人感慨万千……

当我们再次展开记录1998抗洪救灾的长幅画卷时:

我们会记住长江、嫩江、松花江的惊涛骇浪。

我们会记住那个让人彻夜难眠的惊心动魄的夏季。

我们会记住高建成和他的战友们。

会记住胡继成等许多普通农民的名字。

我们会记住在那次灾难中不幸遇难的3004名父老乡亲和兄弟姐妹。

我们会记住那些舍小家保大家,将洪水引向自己家园和土地的农民。

我们会永远记住1998!

语文版《生命之舟》教案 篇3

魏名宝

《生命之舟》

学习目标:

1. 了解电视新闻的特点。

2. 体会电视解说词是如何用准确、生动、简明的语言来表现思想内容的。

文体常识:

1. 作者简介:梁家新,著名记者。

2. 背景资料

1998年8月1月晚,湖北嘉鱼簰洲湾溃口,记者冒着生命危险,登上进入险区的第一艘冲锋舟,一边拍摄,一边参与救人。拍摄过程中,记者始终采用长镜头记录的手法,记录下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场面。在编辑过程中,记者又以二号冲锋舟为视角,透视整个簰洲营救的惊心动魄的场面,并配以解说词,在湖北电视台播出。

3. 题目解说

1998年簰洲湾发生溃口后,解放军和武警战士置自己的生命于度外,在激流中驾着一百五十多艘冲锋舟,勇救被困群众一万七千多人。群众称这些救命的舟船为“生命之舟”,是对解放军和武警战士舍己救人的伟大精神的褒扬,表达了对他们的无限感激与热爱之情。

主题分析:

本文通过报道1998年簰洲湾发生溃口以后,解放军和武警战士勇救被困群众动人事迹,表现了解放军和武警战士奋不顾身、把群众的生命看得高于一切的崇高精神。

结构分析:

本篇电视解说词按导语、主体和结语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段)簰洲湾溃口,2号凌晨1点多钟,记者随军开始营救群众。

第二部分:(3-9段)重点解说战士营救小江珊的惊险场面。

第三部分:(10段) 总结这次营救行动的效果。

结构图表如下:

写法分析:

电视新闻是利用电视传播工具传播新近发生、发现和变动的事实,以供观众视听的报道。这则电视新闻除了具有一般新闻所具有的迅速、真实、简明的基本特征外,还有以下特征:

1.

声画合一。电视新闻是以画面和声音为主要传播手段的新闻,画面是它的视觉形象,解说词、音响则是它的听觉形象,画面是“画龙”,解说词可以说是“点睛”。所以,解说词不是独立文本,它和画面、音响一起,为表现同一主题,各尽其能、互相配合。这则“解说词”巧妙地与“电视画面”紧密配合,不仅体现出电视新闻视听合一、声画对位的特点,而且对画面进行补充、提高、延伸,赋予画面更深刻的思想,帮助画面正确、完整地表达事实,使画面的艺术感染力更强。

2.

采用时间顺序来展开报道。按时间顺序写,结构紧凑,能给人以危急关头“时间就是生命”的紧迫感,从而引起人们对事件的极大关注,更好地表现了解放军和武警战士奋不顾身、把群众的生命看得高于一切的崇高精神。

3.

大众化、口语化的听觉语言。电视新闻的解说词是播给各种观众听的,它的用词造句必须清楚明了,使观众一听就懂。这则新闻中的“解说词”就是大众化、口语化构成的播音稿。

4.

语言高度概括,言简意赅。电视新闻解说词的长短受画面长短的限制,按正常构播音速度计算,每秒播出3~4个字。在很短的篇幅中,既要向观众说明“六何”(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因、如何),还要服从画面的需要,遣辞造句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则新闻用高度概括的语言,其中包括许多传神的词语及一系列准确的数字,“缩龙成寸”,有效地表达了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这则新闻播出后,社会反响强烈。就曾对小江珊获救的镜头作过高度评价。《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等30多家海内外媒体报道了记者冒死怕摄勇救小江珊的过程。

《生命之舟》

一. 知识积累

1. 解释下列词语。

(l)感人至深:

(2)同期声:

(3)率先:

(4)肆虐:

2. 辨字组词。

暮( )洲( )梭( )逐( )虐( )

幕( )州( )俊( )遂( )谑( )

3. 填入下面一段话中最恰当的关联词是( )

水和矿物质盐类, 也是生物体所必需的, 也参与躯体的组成, 它们不能供应能量,跟一般食物不同。

A.不管 并且 但是 B.即使 而且 但是

C虽然 而且 但是 D.如果 而且 那么

4. 根据语境,横线上填入的最恰当的一句是

你是严冬里的炭火, ,你是湍流中的踏脚石,你是雾海中的航标灯,你是看不见的空气,你是捉不到的阳光,啊,友情!

A你是酷暑里的浓阴 B.你是深秋里的严霜

C.你是暖春里的梅雨D.你是夏夜里的流星

5. 这篇课文是一则电视新闻,结合前面所学的消息和特写,你能说出它们之间有什么异同吗?作为电视新闻,它最主要的特征是什么?试结合自己看过的其他电视新闻来说一说。

6.

这篇课文,通过记者的镜头,记录下了解放军、武警战士英勇救人的一幕幕场景,而且,在采用以时间为叙述顺序的做法上,与《别了,“不列颠尼亚”》很相像,试着比较一下这两篇课文中用具体时间段来描写场景的段落,这样的描写手法有什么好处呢?

二. 强化阅读

同期声。(施救人员在呼唤:有人吗?有人吗?)

凌晨3点多钟,冲锋舟上的呼唤有了回音,人们发现第一个营救目标——空军高炮五团二二五营战士苟峰。

同期声。(施救过程中的现场声,使劲、慢点……)

凌晨5点多钟,二号冲锋舟在救起十二位战士群众之后,向溃口处一片歇满战士、群众的树丛靠拢。行进之中,冲锋丹上的人突然发现冲锋舟左前方一棵小树上,一个小女孩正紧紧抱着树干,洪水淹到她的腰部,情景十分危急

同期声。(施救人员大声叮嘱小孩:千万别动,千万别动……)

由于急流顶冲,冲锋舟向小女孩背部冲去,驾驶员迅速转舵,从二十多米的地方向小树迂回。一次失败了,两次、三次都失败了。洪水仍在肆虐,幼小的生命在抗争。冲锋舟一步一步向小树靠拢,五米、四米、三米、二米、一米……

同期声。

到2号上午10点,二号冲锋舟共救起六十四人,截止到2号下午4点,共有一百五十多艘各式轻舟进入簰洲湾内救人,共救起被困群众一万七千多人,当地群众亲切地称这些舟船为“生命之舟”。

7. “施救人员在呼唤:有人吗?有人吗……”这里的省略号的作用是什么?

8. “冲锋舟一步一步向小树靠拢,五米、四米、三米、二米、一米……”为什么这里把距离写得这样具体呢?

9. 报道中插入了很多的“同期声”,这有什么好处呢?

10. 当地群众为什么把这些舟船称为“生命之舟”呢?

一. 1. 2. 略 3. C 4. A

5. 电视新闻的主要特征是:综合性、视想性、即时性。 6. 略。

二. 7. 表示语言省略,所说的话没有全部写出来。

8. 把距离写得这样具体是为了突出冲锋舟向小树靠拢的艰难。

9. 更能写出救人场面的惊险,能使报道更吸引观众。

10. 因为这些舟船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

语文版《生命之舟》教案 篇4

综合素养提升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穿梭()叮嘱()转舵()

肆虐()率先()迂回()

2、 选词填空。

(1)冲锋舟一路()过房顶、电线等障碍,穿梭于树丛之中,搜寻被困群众。

a、驶b、绕c、冲d、跃

(2)由于急流顶冲,冲锋舟向小女孩背部()去,驾驶员迅速转舵,从二十多米的地方向小树迂回。

a、驶b、绕c、冲d、开

3、常识填空。

电视新闻是利用电视传播工具传播新近发生、发现和变动的事实,以供观众视听的报道。这则电视新闻除了具有一般新闻所具有的迅速、真实、简明的基本特征外,还有以下特征: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时间”本来已有定义型解释,但不同行业的人对时间的理解和说法不同,请根据上下文填空。

文学家说:“时间是作品。”

医学家说:“_____________。”

军事家说:“时间是胜利。”

商人说:“______________。”

农民说:“时间是粮食。”

哲学家说:“______________。”

语文版《生命之舟》教案 篇5

《生命之舟》

学习目标:

1. 了解电视新闻的特点。

2. 体会电视解说词是如何用准确、生动、简明的语言来表现思想内容的。

文体常识:

1. 作者简介:梁家新,著名记者。

2. 背景资料

1998年8月1月晚,湖北嘉鱼簰洲湾溃口,记者冒着生命危险,登上进入险区的第一艘冲锋舟,一边拍摄,一边参与救人。拍摄过程中,记者始终采用长镜头记录的手法,记录下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场面。在编辑过程中,记者又以二号冲锋舟为视角,透视整个簰洲营救的惊心动魄的场面,并配以解说词,在湖北电视台播出。

3. 题目解说

1998年簰洲湾发生溃口后,解放军和武警战士置自己的生命于度外,在激流中驾着一百五十多艘冲锋舟,勇救被困群众一万七千多人。群众称这些救命的舟船为“生命之舟”,是对解放军和武警战士舍己救人的伟大精神的褒扬,表达了对他们的无限感激与热爱之情。

主题分析:

本文通过报道1998年簰洲湾发生溃口以后,解放军和武警战士勇救被困群众动人事迹,表现了解放军和武警战士奋不顾身、把群众的生命看得高于一切的崇高精神。

结构分析:

本篇电视解说词按导语、主体和结语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段)簰洲湾溃口,2号凌晨1点多钟,记者随军开始营救群众。

第二部分:(3-9段)重点解说战士营救小江珊的惊险场面。

第三部分:(10段) 总结这次营救行动的效果。

结构图表如下:

写法分析:

电视新闻是利用电视传播工具传播新近发生、发现和变动的事实,以供观众视听的报道。这则电视新闻除了具有一般新闻所具有的迅速、真实、简明的基本特征外,还有以下特征:

1.

声画合一。电视新闻是以画面和声音为主要传播手段的新闻,画面是它的视觉形象,解说词、音响则是它的听觉形象,画面是“画龙”,解说词可以说是“点睛”。所以,解说词不是独立文本,它和画面、音响一起,为表现同一主题,各尽其能、互相配合。这则“解说词”巧妙地与“电视画面”紧密配合,不仅体现出电视新闻视听合一、声画对位的特点,而且对画面进行补充、提高、延伸,赋予画面更深刻的思想,帮助画面正确、完整地表达事实,使画面的艺术感染力更强。

2.

采用时间顺序来展开报道。按时间顺序写,结构紧凑,能给人以危急关头“时间就是生命”的紧迫感,从而引起人们对事件的极大关注,更好地表现了解放军和武警战士奋不顾身、把群众的生命看得高于一切的崇高精神。

3.

大众化、口语化的听觉语言。电视新闻的解说词是播给各种观众听的,它的用词造句必须清楚明了,使观众一听就懂。这则新闻中的“解说词”就是大众化、口语化构成的播音稿。

4.

语言高度概括,言简意赅。电视新闻解说词的长短受画面长短的限制,按正常构播音速度计算,每秒播出3~4个字。在很短的篇幅中,既要向观众说明“六何”(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因、如何),还要服从画面的需要,遣辞造句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则新闻用高度概括的语言,其中包括许多传神的词语及一系列准确的数字,“缩龙成寸”,有效地表达了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这则新闻播出后,社会反响强烈。就曾对小江珊获救的镜头作过高度评价。《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等30多家海内外媒体报道了记者冒死怕摄勇救小江珊的过程。

《生命之舟》

一. 知识积累

1. 解释下列词语。

(l)感人至深:

(2)同期声:

(3)率先:

(4)肆虐:

2. 辨字组词。

暮( )洲( )梭( )逐( )虐( )

幕( )州( )俊( )遂( )谑( )

3. 填入下面一段话中最恰当的关联词是( )

水和矿物质盐类, 也是生物体所必需的, 也参与躯体的组成, 它们不能供应能量,跟一般食物不同。

A.不管 并且 但是 B.即使 而且 但是

C虽然 而且 但是 D.如果 而且 那么

4. 根据语境,横线上填入的最恰当的一句是

你是严冬里的炭火, ,你是湍流中的踏脚石,你是雾海中的航标灯,你是看不见的空气,你是捉不到的阳光,啊,友情!

A你是酷暑里的浓阴 B.你是深秋里的严霜

C.你是暖春里的梅雨D.你是夏夜里的流星

5. 这篇课文是一则电视新闻,结合前面所学的消息和特写,你能说出它们之间有什么异同吗?作为电视新闻,它最主要的特征是什么?试结合自己看过的其他电视新闻来说一说。

6.

这篇课文,通过记者的镜头,记录下了解放军、武警战士英勇救人的一幕幕场景,而且,在采用以时间为叙述顺序的做法上,与《别了,“不列颠尼亚”》很相像,试着比较一下这两篇课文中用具体时间段来描写场景的段落,这样的描写手法有什么好处呢?

二. 强化阅读

同期声。(施救人员在呼唤:有人吗?有人吗?)

凌晨3点多钟,冲锋舟上的呼唤有了回音,人们发现第一个营救目标——空军高炮五团二二五营战士苟峰。

同期声。(施救过程中的现场声,使劲、慢点……)

凌晨5点多钟,二号冲锋舟在救起十二位战士群众之后,向溃口处一片歇满战士、群众的树丛靠拢。行进之中,冲锋丹上的人突然发现冲锋舟左前方一棵小树上,一个小女孩正紧紧抱着树干,洪水淹到她的腰部,情景十分危急

同期声。(施救人员大声叮嘱小孩:千万别动,千万别动……)

由于急流顶冲,冲锋舟向小女孩背部冲去,驾驶员迅速转舵,从二十多米的地方向小树迂回。一次失败了,两次、三次都失败了。洪水仍在肆虐,幼小的生命在抗争。冲锋舟一步一步向小树靠拢,五米、四米、三米、二米、一米……

同期声。

到2号上午10点,二号冲锋舟共救起六十四人,截止到2号下午4点,共有一百五十多艘各式轻舟进入簰洲湾内救人,共救起被困群众一万七千多人,当地群众亲切地称这些舟船为“生命之舟”。

7. “施救人员在呼唤:有人吗?有人吗……”这里的省略号的作用是什么?

8. “冲锋舟一步一步向小树靠拢,五米、四米、三米、二米、一米……”为什么这里把距离写得这样具体呢?

9. 报道中插入了很多的“同期声”,这有什么好处呢?

10. 当地群众为什么把这些舟船称为“生命之舟”呢?

一. 1. 2. 略 3. C 4. A

5. 电视新闻的主要特征是:综合性、视想性、即时性。 6. 略。

二. 7. 表示语言省略,所说的话没有全部写出来。

8. 把距离写得这样具体是为了突出冲锋舟向小树靠拢的艰难。

9. 更能写出救人场面的惊险,能使报道更吸引观众。

10. 因为这些舟船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

语文版《生命之舟》教案 篇6

维度a 基础知识

1 根据注音写词

鱼pái( ) 冲fēnɡ舟 kùi口

sìnuè zhànɡài fènɡ命

2 这是一则电视新闻,电视新闻是以① 和② 为主要传播手段,其中,①

包括 、字幕、图表等,② 包括解说、 和现场效果。

3 概括本文的新闻结构:

标题:

导语:

主体:

背景:

结语:

4 仔细阅读下面的句子,想一想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①二号冲锋舟,驶向溃口方向。冲锋舟一路绕过房顶、电线等障碍,穿梭于树丛之中,搜索被困群众。

②一次失败了,两次、三次都失败了。洪水仍在肆虐,幼小的生命在抗争。冲锋舟一步一步向小树*拢,五米、四米、三米、二米、一米……

5 文章的标题是:“生命之舟”,这里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说说为什么要用这种修辞手法?

6 这则新闻报道了解放军、武警战士驾驶冲锋舟营救落水群众的过程,试着总结一下整个营救的过程。

维度b阅读能力训练

阅读下列新闻,回答问题:

从“要我学”到“我要学”

——贵州大学学生爱上邓小平理论课调查之一

近日,记者在贵州大学采访,遇到几位正在树荫下读书的大学生,

记者问,“两课”中,你们最喜欢哪门课?回答出奇地一致:邓小平理论课。

记者旁听了该校几节邓小平理论课,只见教室内座无虚席,教师讲解形象生动,语言朴实。学生发言积极,课堂气氛十分热烈。

在学生宿舍,书架上、床头枕边,记者经常可看到摆放着《邓小平文选》。据该校马列主义教学部主任朱瑞基教授介绍,作为邓小平理论课延伸部分的专题讲座,我们已两易场所,由最初容纳70多人的学术报告厅移至几百个座位的大礼堂,但还是“场场爆满”。许多学生不得不在讲座开始前半小时就抢着到礼堂去占座位。

从“要我学”到“我要学”,许多同学在学习心得中说,我们之所以喜欢邓小平理论课,一方面,是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教师讲得精彩;另一方面是我们通过学习也真正感悟到它本身所具备的科学魅力。

邓小平理论所论述的问题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关心和思考的问题,能够科学地、有说服力地回答当代大学生面临的许多思想问题和现实问题,对当代大学生正确认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和丰富经验,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强大的指导作用。

1998年,中宣部和教育部关于“两课”改革和普通高校开设邓小平理论课通知下发后,该校党委和马列主义教学部的教师多次认真学习、深刻领会通知精神,精心设置了邓小平理论课的运行方式。校党委副书记、贵州大学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主任高万能在谈到当时对

“两课”教学安排时说,学校在为以邓小平理论课为中心,合理科学安排其他课程上下了很大的功夫。校党委对“两课”教学改革极为重视,校党委书记刘朝政、常务副校长李坚石亲自过问,分管领导具体落实。马列教学部根据“两课”中7门课的内在联系及大学生初步掌握

的政治理论实际水平,以邓小平理论课为中心,有序地安排各门课程。在一、二年级安排基础理论课、德育课和毛泽东思想概论,在三年级安排邓小平理论课。这样做可以使学生在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基础上,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邓小平理论。

贵州大学党委为了保障邓小平理论教育的顺利进行,专门安排了一位校党委副书记指导“两课”改革;建立了由一位校党委副书记兼任主任,以讲授邓小平理论课的教授为主体的“贵州大学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为了真正落实邓小平理论课的教学计划,学校配备了3名

教授、7名副教授和多名讲师,严格规定了课时。在改革中,学校还打破“两课”教师长期以来一门课“终身制”,要求讲师以上教师至少要掌握和讲授两门理论课,了解各门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突出了以邓小平理论课为主,其他多门课渗透的原则,避免了教学内容的重复。

7 本新闻的标题有什么特点?

8 学生们为什么喜欢上邓小平理论?

9 学校采取了哪些措施以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维度c探究应用

总结一下新闻报道的特点,然后自己尝试写一则电视新闻报道。

要求:以真实事件为基础,字数500字左右。

可以在课堂上表演。

7 生命之舟

维度a 1 簰锋 溃 肆虐 障碍 奉2 ①画面 ②声音 图像 同期声 3 标题:生命之舟 导语;8月1日晚上8点20分,湖北嘉鱼簰洲湾突然发生溃口,广州军区…看到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场面。主体:解放军,武警战士驾驶冲锋舟营救落水群众背景:98年长江发生特大洪水 结语:到2号上午10点……亲切地称这些舟船为“生命之舟”。这是湖北台报道的。

4 ①表现了解放军和武警战士身处逆境,仍然不顾个人安危营救广大百姓。②表现了当时自然环境的恶劣以及解放军和武警战士救人的决心。

5 比喻 用生命之舟来比喻解放军和武警战士乘坐的冲锋舟,充分体现了解放军战士临危不惧,舍己救人的精神。

6 2号凌晨1点多钟,冲锋舟驶向溃口方向

凌晨3点多钟,发现了第一个营救目标

凌晨5点多钟,营救了一个小女孩

2号上午10点,共救起六十四人

2号下午4点,共救起被困群众一万七千多人。

维度b 7 使用了副标题是主要内容更直接的被读者看到8 因为邓小平理论所论述的问题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关心和思考的问题,具有强大的指导作用。 9专门安排了一位校党委副书记指导“两课”改革;建立了由一位校党委副书记兼任主任,以讲授邓小平理论课的教授为主体的“贵州大学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 严格规定了课时。

维度c略

语文版《生命之舟》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1.学习解放军和武警战士勇于救群众的牺牲精神。2.了解电视新闻的特点。二、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电视新闻是如何用准确、生动、简明的语言来表现思想内容的。2.掌握生命之舟的内涵。3.了解1998年历史背景。三、教学课时:一课时一、导入:水,是生命之源,它哺育了生生不息的人类。水,也是妖魔猛兽,它给人类带来数不尽的痛苦和灾难。大家还记得1998年的那下场大水吗?,肆虐的暴雨,横扫着中国的南方和北方,浩浩荡荡的江水,每天都在不断地制造大大小小的险情。酿造大大小小的悲剧和灾难。让我们随着记者梁家新等乘着生命之舟回到1998年,回到湖北嘉鱼州,看看那里所发生的事情吧。背景介绍:1998年8月1月晚,湖北嘉鱼簰洲湾溃口,记者冒着生命危险,登上进入险区的第一艘冲锋舟,一边拍摄,一边参与救人。拍摄过程中,记者始终采用长镜头记录的手法,记录下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场面。在编辑过程中,记者又以二号冲锋舟为视角,透视整个簰洲营救的惊心动魄的场面,并配以解说词,在湖北电视台播出。二、自由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并思考:1.文章属于什么类型的新闻,它和报纸上的新闻、广播新闻有什么不同?2.请用一句话概括这则电视新闻报道的主要事实。(学生朗读,思考并回答问题)释疑:

第一题:电视新闻是声画合一,而报纸、广播新闻只能看或者听。它们之间是有区别的。

第二题:

1998年簰洲湾发生溃口,解放军和武警战士(某舟桥旅和某公安消防总队)前往营救被困群众。

三、分析课文:

一)分角色朗读课文

(请四位同学朗读,一学生读导语部分,一学生读同期声,一学生读主体部分,一学生读结语部分,注意:把握感情色彩)

二)标题、导语、主体是一则消息通常不可缺少的部分,有的消息还有背景和结语。本篇文章包括哪几部分?

1.找出本则新闻的导语部分(1-2段),说说导语部分交代了些什么内容?

时间:1998年8月1日晚8:20

地点:湖北嘉鱼簰洲湾人物:广州军区舟桥某旅、湖北省公安消防总队、赶往营救记者随同。

事件:湖北嘉鱼簰洲湾突然发生溃口,奉命赶往现场营救

*导语在新闻中的作用是:概括新闻主要事实

2.文章的主体部分是哪个段落?(3-9段),阅读新闻的主体部分,回答问题:

a、主体部分具体写了什么?

——救助过程或战士解救被困人员,重点选择了两个画面加以表现:救助战士苟峰和救助小女孩。

b、小女孩处境有多危险?为什么营救工作一次以一次失败?请找出相关的语句加以分析。

处境危险:冲锋舟左前言一棵小桶上,一个小女孩正紧紧抱着树干,洪水已淹到她的腰部,情况十分危急。洪水仍在肆虐,幼小的生命在抗争。

营救工作一次又一次失败:急流顶冲,小女孩抱着的小树难已靠近。

3. 救助行为是通过哪些具体的动作来表现的?根据课文填空,体会电视新闻语言上的特点用其作用。

4. 阅读主体部分,选词填空。

(1)搜寻绕过穿梭

二号冲锋舟,驶向溃口方向,冲锋舟一路(绕过)房顶、电线等障碍,(穿梭)于树丛之中,(搜寻)被困群众。

(2)迂回冲去转舵

由于急流顶冲,冲锋舟向小女孩背部(冲去),驾驶员迅速(转舵),从二十多米的地方向小树(迂回)。

(3)抗争靠拢肆虐

一次失败了,两次、三次都失败了。洪水仍在(肆虐),幼小的生命在(抗争)。冲锋舟一步一步向步树(靠拢),五米、四米、三米、二米、一米……

简析:a、语言特点:高度概括、言简意赅、准确生动,且带大众化、口语化的听觉语言。

b、作用:表现救助的危险、困难,更表现战士们冒险救人的舍己救人精神的可贵。

5. 文章最后一段结语部分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为什么当地群众称这些舟是“生命之舟”?

总结救助行动,点题。1998年簰洲湾发生溃口后,解放军和武警战士置自己的生命于度外,在激流中驾着一百五十多艘冲锋舟,勇救被困群众一万七千多人。生命之舟——战士们冒着生命危险,舍已救人,在激流中驾冲锋舟,勇救被困群众。群众称这些救命的舟船为“生命之舟”,是对解放军和武警战士舍己救人的伟大精神的褒扬,表达了对他们的无限感激与热爱之情。

语文版《生命之舟》教案 篇8

《生命之舟》教学实录

1.教材简介:课堂实录《生命之舟》。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语文出版社。这篇课文在第二单元,属新闻单元。列为自读课文。

2.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与前两篇课文所呈现的新闻样式比较,并结合他们自己观看电视的实际体验,了解电视新闻的特点。

3.教学构想:采用多媒体教学。先用三则不同形式的新闻(文字新闻、广播新闻、电视新闻)进行比较,引出所讲课文的内容。然后引导学生学习课文。

4.课后反思: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电视新闻的特点;体会电视解说词准确、生动、简明的语言;使学生对解放军和武警战士的行为受到感动,表达其热爱之情。

《生命之舟》课堂教学实录

(多媒体教学)

王永文 李光棣

第1帧:一、思考:

1、注意下面三则新闻,想一想它们在形式上有何不同之处?哪一则与课文在形式上是一致的?

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了两篇新闻,同学们看下面三则新闻后思考;

第2帧:读第一则:

广西遭遇严重秋旱各地全力抗旱保收

新华社广西10月30日电 受副热带高压活动偏东和稳定性质的影响,广西今年持续出现了高温少雨和干燥的异常天气气候,各地降雨量大幅度减少,出现了少见的干旱。

据广西气象部门统计,8、9两月广西平均降雨量仅为207毫米,比历年同期减少45%,进入10月份,广西更是滴雨未下,平均降雨量仅有两毫米。针对旱情,广西受旱地区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当前的抗旱保收工作,加强水资源的统一协调和管理,抓好抗旱水源建设,认真组织做好绝收田地的改种工作。拨出专门经费,派出人员赴灾区指导救灾。抽调各种机械进行抽水,部分市县还开展了人工降雨,全力做好蓄水保水和调水工作,力争把旱情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确保晚稻粮食增产和全年农民增收目标的实现。目前广西已经投入抗旱资金5800多万元,人员337万人,设备17万8千台,浇灌农作物468万亩,临时解决了85万名群众和57万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 。

(选自2004年10月30日《人民日报》)

第3帧:听:第二则——来自广播新闻(播放新闻)

广西遭遇严重秋旱各地全力抗旱保收

新华社广西10月30日电 受副热带高压活动偏东和稳定性质的影响,广西今年持续出现了高温少雨和干燥的异常天气气候,各地降雨量大幅度减少,出现了少见的干旱。

据广西气象部门统计,8、9两月广西平均降雨量仅为207毫米,比历年同期减少45%,进入10月份,广西更是滴雨未下,平均降雨量仅有两毫米。针对旱情,广西受旱地区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当前的抗旱保收工作,加强水资源的统一协调和管理,抓好抗旱水源建设,认真组织做好绝收田地的改种工作。拨出专门经费,派出人员赴灾区指导救灾。抽调各种机械进行抽水,部分市县还开展了人工降雨,全力做好蓄水保水和调水工作,力争把旱情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确保晚稻粮食增产和全年农民增收目标的实现。目前广西已经投入抗旱资金5800多万元,人员337万人,设备17万8千台,浇灌农作物468万亩,临时解决了85万名群众和57万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 。

第4帧:看、听:第三则新闻——来自电视

视频: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播出的新闻:广西遭遇严重秋旱各地全力抗旱保收。

师:这三则新闻哪一则与课文的相同?

生:第三则。

师:对。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生命之舟》,是电视新闻。第5帧:2、课文《生命之舟》—电视新闻(电视新闻解说词)

师:同学们比较一下,电视新闻与报纸上登载的,广播里播放的,有什么不同?

生:有画面,有声音,有看有听。

师:对。这就是电视新闻的特点。那位同学读一片书上对电视新闻的解释?

生:电视新闻以画面和声音为主要传播手段,画面包括图像、字幕、图表、照片和影像资料,声音包括:解说、同期声和现场效果。

第6帧:电视新闻的特点——声画合一(以画面和声音为主要传播手段)画面包括:图像、字幕、图表、照片和影像资料。声音包括:解说、同期声和现场效果。

思考:什么是同期声?电视新闻如果去掉“同期声”部分有什么影响?

师:同学们看屏幕。

第7帧:图片:(1)难忘98;(2)人间奇迹。

第8帧:二、合作解疑:

1、背景:1998年8月1日——一个刻骨铭心、英勇悲壮的建军节。

簰洲遗恨——8月1日晚上8:20,湖北嘉鱼簰洲湾突发溃口,

——前来实施救援抢险任务的湖北省军区某舟桥旅和空军某高炮营:

15辆军车被无情的洪水掀翻,19名官兵壮烈牺牲。

——这一天,是嘉鱼县1.8万防汛大军在长江大堤上严防死守的第31天。

——空军某高炮营指导员高建成在生与死的选择面前,毫不犹豫把生的希望让给了战士;

——7岁的小江珊凭着顽强生命力,独自在一棵树上坚持了9小时,最终获救;

——战士邵飞驾着冲锋舟洪水中救人1800;

2、速读课文,请用一句话概括这则电视新闻报道的主要事实。

(1998年簰洲湾发生溃口后)

解放军和武警战士前往营救被困群众。

(某舟桥旅和某公安消防总队)

3、找出本则新闻的导语,说说导语部分交代了些什么内容?

1998年8月1日晚8:20

广州军区舟桥某旅、湖北省公安消防总队、赶往营救记者随同

阅读新闻导语部分,回答问题:

导语交代的新闻时间是:8月1日晚8点20分导语交代的新闻地点是:湖北嘉鱼簰洲湾

导语交代的新闻人物是:舟桥某旅和公安消防总队官兵导语交代的新闻起因是:湖北嘉鱼簰洲湾突然发生溃口导语交代的新闻事件是:奉命赶往现场营救导语在新闻中的作用是:概括新闻主要事实

4、阅读新闻的主体和语部分,回答问题:

A、主体部分具体写——( 救助过程或战士解救被困人员)

重点选择了两个画面加以表现:(救助战士苟峰)和(救助小女孩)。

B、结语的作用是(总结救助行动,点题)

5、小女孩处境有多危险?为什么营救工作一次以一次失败?

处境危险——洪水已淹到她的腰部,急流顶冲。

营救工作一次又一次失败——急流顶冲,小女孩抱着小树,

洪水仍在肆虐,幼小的生命在抗争。

6、救助行为是通过哪些具体的动作来表现的?根据课文填空, 体会电视新闻语言上的特点。

阅读主体部分,选词填空。

(1)搜寻 绕过 穿梭

二号冲锋舟,驶向溃口方向,冲锋舟一路(绕过)房顶、电线等障碍,(穿梭)于树丛之中,(搜寻)被困群众。

(2)迂回 冲去 转舵

由于急流顶冲,冲锋舟向小女孩背部(冲去),驾驶员迅速(转舵),从二十多米的地方向小树(迂回)。(3)抗争 靠拢 肆虐

一次失败了,两次、三次都失败了。洪水仍在(肆虐),幼小的生命在(抗争)。冲锋舟一步一步向步树(靠拢),五米、四米、三米、二米、一米……

(4)8月1号---施救过程中的现场声:使劲!慢点---千万别动!简析:A、语言特点:既简明,又准确生动,且带大众化、口语化的听觉语言。B、作用:表现救助的危险、困难,更表现战士们冒险救人的舍己救人精神的可贵。4、思考:为什么这艘船被群众称为“生命之舟”?明确:生命之舟——战士们冒着生命危险,舍已救人,在激流中驾冲锋舟,勇救被困群众(赞扬,感激与热爱)

两个多月里,我们流了太多的泪——不是因为受了太多的苦,而是因为承受了人间太多的爱,经历了世上太多的感动。当千万双泡白了的手紧紧握在一起,千万张晒黑的脸挂满欢喜的泪珠,灾难而激情的98,令人感慨万千……

当我们再次展开记录1998抗洪救灾的长幅画卷时:

我们会记住长江、嫩江、松花江的惊涛骇浪。

我们会记住那个让人彻夜难眠的惊心动魄的夏季。

我们会记住高建成和他的战友们。

会记住胡继成等许多普通农民的名字。

我们会记住在那次灾难中不幸遇难的3004名父老乡亲和兄弟姐妹。

我们会记住那些舍小家保大家,将洪水引向自己家园和土地的农民。

我们会永远记住1998!

以抗洪的名义,忘记98就意味着背叛!

四、小结:

1、电视新闻的特点——声画合一

2、电视新闻的准确、生动、简明的语言表现主题

3、98抗洪将士的精神——舍己救人、无私奉献

五、音乐欣赏yinxiangsucai\\weileshui.rm

语文版《生命之舟》教案 篇9

1.教材简介:课堂实录《生命之舟》。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语文出版社。这篇课文在第二单元,属新闻单元。列为自读课文。

2.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与前两篇课文所呈现的新闻样式比较,并结合他们自己观看电视的实际体验,了解电视新闻的特点。

3.教学构想:采用多媒体教学。先用三则不同形式的新闻(文字新闻、广播新闻、电视新闻)进行比较,引出所讲课文的内容。然后引导学生学习课文。

4.课后反思: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电视新闻的特点;体会电视解说词准确、生动、简明的语言;使学生对解放军和武警战士的行为受到感动,表达其热爱之情。

《生命之舟》课堂教学实录

(多媒体教学)

王永文李光棣

第1帧:一、思考:

1、注意下面三则新闻,想一想它们在形式上有何不同之处?哪一则与课文在形式上是一致的?

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了两篇新闻,同学们看下面三则新闻后思考;

第2帧:读第一则:

广西遭遇严重秋旱各地全力抗旱保收

新华社广西10月30日电受副热带高压活动偏东和稳定性质的影响,广西今年持续出现了高温少雨和干燥的异常天气气候,各地降雨量大幅度减少,出现了少见的干旱。

据广西气象部门统计,8、9两月广西平均降雨量仅为207毫米,比历年同期减少45%,进入10月份,广西更是滴雨未下,平均降雨量仅有两毫米。针对旱情,广西受旱地区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当前的抗旱保收工作,加强水资源的统一协调和管理,抓好抗旱水源建设,认真组织做好绝收田地的改种工作。拨出专门经费,派出人员赴灾区指导救灾。抽调各种机械进行抽水,部分市县还开展了人工降雨,全力做好蓄水保水和调水工作,力争把旱情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确保晚稻粮食增产和全年农民增收目标的实现。目前广西已经投入抗旱资金5800多万元,人员337万人,设备17万8千台,浇灌农作物468万亩,临时解决了85万名群众和57万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

(选自2004年10月30日《人民日报》)

第3帧:听:第二则——来自广播新闻(播放新闻)

广西遭遇严重秋旱各地全力抗旱保收

新华社广西10月30日电受副热带高压活动偏东和稳定性质的影响,广西今年持续出现了高温少雨和干燥的异常天气气候,各地降雨量大幅度减少,出现了少见的干旱。

据广西气象部门统计,8、9两月广西平均降雨量仅为207毫米,比历年同期减少45%,进入10月份,广西更是滴雨未下,平均降雨量仅有两毫米。针对旱情,广西受旱地区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当前的抗旱保收工作,加强水资源的统一协调和管理,抓好抗旱水源建设,认真组织做好绝收田地的改种工作。拨出专门经费,派出人员赴灾区指导救灾。抽调各种机械进行抽水,部分市县还开展了人工降雨,全力做好蓄水保水和调水工作,力争把旱情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确保晚稻粮食增产和全年农民增收目标的实现。目前广西已经投入抗旱资金5800多万元,人员337万人,设备17万8千台,浇灌农作物468万亩,临时解决了85万名群众和57万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

第4帧:看、听:第三则新闻——来自电视

视频: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播出的新闻:广西遭遇严重秋旱各地全力抗旱保收。

师:这三则新闻哪一则与课文的相同?

生:第三则。

师:对。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生命之舟》,是电视新闻。第5帧:2、课文《生命之舟》—电视新闻(电视新闻解说词)

师:同学们比较一下,电视新闻与报纸上登载的,广播里播放的,有什么不同?

生:有画面,有声音,有看有听。

师:对。这就是电视新闻的特点。那位同学读一片书上对电视新闻的解释?

生:电视新闻以画面和声音为主要传播手段,画面包括图像、字幕、图表、照片和影像资料,声音包括:解说、同期声和现场效果。

第6帧:电视新闻的特点——声画合一(以画面和声音为主要传播手段)画面包括:图像、字幕、图表、照片和影像资料。声音包括:解说、同期声和现场效果。

思考:什么是同期声?电视新闻如果去掉“同期声”部分有什么影响?

师:同学们看屏幕。

第7帧:图片:(1)难忘98;(2)人间奇迹。

第8帧:二、合作解疑:

1、背景:1998年8月1日——一个刻骨铭心、英勇悲壮的建军节。

簰洲遗恨——8月1日晚上8:20,湖北嘉鱼簰洲湾突发溃口,

——前来实施救援抢险任务的湖北省军区某舟桥旅和空军某高炮营:

15辆军车被无情的洪水掀翻,19名官兵壮烈牺牲。

——这一天,是嘉鱼县1.8万防汛大军在长江大堤上严防死守的第31天。

——空军某高炮营指导员高建成在生与死的选择面前,毫不犹豫把生的希望让给了战士;

——7岁的小江珊凭着顽强生命力,独自在一棵树上坚持了9小时,最终获救;

——战士邵飞驾着冲锋舟洪水中救人1800;

2、速读课文,请用一句话概括这则电视新闻报道的主要事实。

(1998年簰洲湾发生溃口后)

解放军和武警战士前往营救被困群众。

(某舟桥旅和某公安消防总队)

3、找出本则新闻的导语,说说导语部分交代了些什么内容?

1998年8月1日晚8:20

广州军区舟桥某旅、湖北省公安消防总队、赶往营救记者随同

阅读新闻导语部分,回答问题:

导语交代的新闻时间是:8月1日晚8点20分导语交代的新闻地点是:湖北嘉鱼簰洲湾

导语交代的新闻人物是:舟桥某旅和公安消防总队官兵导语交代的新闻起因是:湖北嘉鱼簰洲湾突然发生溃口导语交代的新闻事件是:奉命赶往现场营救导语在新闻中的作用是:概括新闻主要事实

4、阅读新闻的主体和语部分,回答问题:

a、主体部分具体写——(救助过程或战士解救被困人员)

重点选择了两个画面加以表现:(救助战士苟峰)和(救助小女孩)。

b、结语的作用是(总结救助行动,点题)

5、小女孩处境有多危险?为什么营救工作一次以一次失败?

处境危险——洪水已淹到她的腰部,急流顶冲。

营救工作一次又一次失败——急流顶冲,小女孩抱着小树,

洪水仍在肆虐,幼小的生命在抗争。

6、救助行为是通过哪些具体的动作来表现的?根据课文填空,体会电视新闻语言上的特点。

阅读主体部分,选词填空。

(1)搜寻绕过穿梭

二号冲锋舟,驶向溃口方向,冲锋舟一路(绕过)房顶、电线等障碍,(穿梭)于树丛之中,(搜寻)被困群众。

(2)迂回冲去转舵

由于急流顶冲,冲锋舟向小女孩背部(冲去),驾驶员迅速(转舵),从二十多米的地方向小树(迂回)。(3)抗争*拢肆虐

一次失败了,两次、三次都失败了。洪水仍在(肆虐),幼小的生命在(抗争)。冲锋舟一步一步向步树(*拢),五米、四米、三米、二米、一米……

(4)8月1号---施救过程中的现场声:使劲!慢点---千万别动!简析:a、语言特点:既简明,又准确生动,且带大众化、口语化的听觉语言。b、作用:表现救助的危险、困难,更表现战士们冒险救人的舍己救人精神的可贵。4、思考:为什么这艘船被群众称为“生命之舟”?明确:生命之舟——战士们冒着生命危险,舍已救人,在激流中驾冲锋舟,勇救被困群众(赞扬,感激与热爱)

两个多月里,我们流了太多的泪——不是因为受了太多的苦,而是因为承受了人间太多的爱,经历了世上太多的感动。当千万双泡白了的手紧紧握在一起,千万张晒黑的脸挂满欢喜的泪珠,灾难而激情的98,令人感慨万千……

当我们再次展开记录1998抗洪救灾的长幅画卷时:

我们会记住长江、嫩江、松花江的惊涛骇浪。

我们会记住那个让人彻夜难眠的惊心动魄的夏季。

我们会记住高建成和他的战友们。

会记住胡继成等许多普通农民的名字。

我们会记住在那次灾难中不幸遇难的3004名父老乡亲和兄弟姐妹。

我们会记住那些舍小家保大家,将洪水引向自己家园和土地的农民。

我们会永远记住1998!

以抗洪的名义,忘记98就意味着背叛!

四、小结:

1、电视新闻的特点——声画合一

2、电视新闻的准确、生动、简明的语言表现主题

3、98抗洪将士的精神——舍己救人、无私奉献

五、音乐欣赏yinxiangsucai\\weileshui.rm

语文版《生命之舟》教案 篇10

《生命之舟》

一、 教学目标:

1、学习解放军和武警战士勇于救群众的牺牲精神。

2、了解电视新闻的特点。

二、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电视新闻是如何用准确、生动、简明的语言来表现思想内容的。

2、掌握生命之舟的内涵。

3、了解1998年历史背景。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导入:

水,是生命之源,它哺育了生生不息的人类。 水,也是妖魔猛兽,它给人类带来数不尽的痛苦和灾难。大家还记得 1998年的那下场大水吗?,肆虐的暴雨,横扫着中国的南方和北方,浩浩荡荡的江水,每天都在不断地制造大大小小的险情。酿造大大小小的悲剧和灾难。让我们随着记者梁家新等乘着生命之舟回到1998年,回到湖北嘉鱼 州,看看那里所发生的事情吧。

背景介绍:

1998年8月1月晚,湖北嘉鱼簰洲湾溃口,记者冒着生命危险,登上进入险区的第一艘冲锋舟,一边拍摄,一边参与救人。拍摄过程中,记者始终采用长镜头记录的手法,记录下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场面。在编辑过程中,记者又以二号冲锋舟为视角,透视整个簰洲营救的惊心动魄的场面,并配以解说词,在湖北电视台播出。

二、自由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并思考:

1、 文章属于什么类型的新闻,它和报纸上的新闻、广播新闻有什么不同?

2、请用一句话概括这则电视新闻报道的主要事实。

(学生朗读,思考并回答问题)

释疑:

第一题:

师:同学们比较一下,电视新闻与报纸上登载的,广播里播放的,有什么不同?

生:有画面,有声音,有看有听。

师:对。这就是电视新闻的特点。那位同学读一片书上对电视新闻的解释?

生:电视新闻以画面和声音为主要传播手段,画面包括图像、字幕、图表、照片和影像资料,声音包括:解说、同期声和现场效果。

师:对,电视新闻是声画合一,而报纸、广播新闻只能看或者听。它们之间是有区别的。

第二题:

1998年簰洲湾发生溃口,解放军和武警战士(某舟桥旅和某公安消防总队)前往营救被困群众。

三、 分析课文:

一)、分角色朗读课文

(请四位同学朗读,一学生读导语部分,一学生读同期声,一学生读主体部分,一学生读结语部分,注意:把握感情色彩)

二)、标题、导语、主体是一则消息通常不可缺少的部分,有的消息还有背景和结语。本篇文章包括哪几部分?

1、找出本则新闻的导语部分(1-2段),说说导语部分交代了些什么内容?

时间:1998年8月1日晚8:20

地点:湖北嘉鱼簰洲湾

人物:广州军区舟桥某旅、湖北省公安消防总队、赶往营救记者随同

事件:湖北嘉鱼簰洲湾突然发生溃口,奉命赶往现场营救

* 导语在新闻中的作用是:概括新闻主要事实

2、文章的主体部分是哪个段落?(3-9段),阅读新闻的主体部分,回答问题:

A、主体部分具体写了什么?

——救助过程或战士解救被困人员 ,重点选择了两个画面加以表现:救助战士苟峰和救助小女孩。

B、小女孩处境有多危险?为什么营救工作一次以一次失败? 请找出相关的语句加以分析。

处境危险:冲锋舟左前言一棵小桶上,一个小女孩正紧紧抱着树干,洪水已淹到她的腰部,情况十分危急。洪水仍在肆虐,幼小的生命在抗争。

营救工作一次又一次失败:急流顶冲,小女孩抱着的小树难已靠近。

6、救助行为是通过哪些具体的动作来表现的?根据课文填空,体会电视新闻语言上的特点用其作用。

阅读主体部分,选词填空。

(1)搜寻 绕过 穿梭

二号冲锋舟,驶向溃口方向,冲锋舟一路(绕过)房顶、电线等障碍,(穿梭)于树丛之中,(搜寻)被困群众。

(2)迂回 冲去 转舵

由于急流顶冲,冲锋舟向小女孩背部(冲去),驾驶员迅速(转舵),从二十多米的地方向小树(迂回)。

(3)抗争 靠拢 肆虐

一次失败了,两次、三次都失败了。洪水仍在(肆虐),幼小的生命在(抗争)。冲锋舟一步一步向步树(靠拢),五米、四米、三米、二米、一米……

简析:A、语言特点:高度概括、言简意赅、准确生动,且带大众化、口语化的听觉语言。

B、作用:表现救助的危险、困难,更表现战士们冒险救人的舍己救人精神的可贵。

7、文章最后一段结语部分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为什么当地群众称这些舟是“生命之舟”?

总结救助行动,点题 。 1998年簰洲湾发生溃口后,解放军和武警战士置自己的生命于度外,在激流中驾着一百五十多艘冲锋舟,勇救被困群众一万七千多人。生命之舟——战士们冒着生命危险,舍已救人,在激流中驾冲锋舟,勇救被困群众。群众称这些救命的舟船为“生命之舟”,是对解放军和武警战士舍己救人的伟大精神的褒扬,表达了对他们的无限感激与热爱之情。

两个多月里,我们流了太多的泪——不是因为受了太多的苦,而是因为承受了人间太多的爱,经历了世上太多的感动。当千万双泡白了的手紧紧握在一起,千万张晒黑的脸挂满欢喜的泪珠,灾难而激情的98,令人感慨万千……

当我们再次展开记录1998抗洪救灾的长幅画卷时:

我们会记住长江、嫩江、松花江的惊涛骇浪。

我们会记住那个让人彻夜难眠的惊心动魄的夏季。

我们会记住高建成和他的战友们。

会记住胡继成等许多普通农民的名字。

我们会记住在那次灾难中不幸遇难的3004名父老乡亲和兄弟姐妹。

我们会记住那些舍小家保大家,将洪水引向自己家园和土地的农民。

我们会永远记住1998!

语文版《生命之舟》教案 篇11

一、课程目标:1通过与前两篇课文相比较,了解电视新闻的特点。

2指导学生体会电视解说词是如何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来表现思想内容的。

3通过对这则新闻的学习,使学生体会到军民的鱼水深情。

二、教学策略:比较阅读法、问答法。

三、重点难点:1重点:通过与消息和特写的比较,使学生把握电视新闻的特点。2难点:指导学生体会电视解说词是如何配合画面来表现思想内容的。

教学活动

一、导入课文

1.师:我们可以通过很多方式得知最近社会上发生的新闻,比如看报纸,听广播,看电视等。其中你们最常用的是哪一种呢?

2.师:不错,我们已经无法想象身边没有电视的生活状况。现如今,电视以其不可替代的优势成为大众生活中最不可或缺的媒介之一,而电视新闻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影响最深。下面同学们将要学习到的就是一则电视新闻解说词。

二、讲述电视新闻的基本知识

1.师:在学习课文前,请大家说说你们为什么会选择看电视而不是看报纸、听广播呢?

各抒己见:因为它有图片,有声音能更好地得知事件的全貌,与其他途径比较更直观,也很方便。

2。归纳学生发言,进行小结。(见参考资料)

三、设置问题,分析课文,概括其特点

1.师:请大家阅读课文,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一”的词语填空,体会电视解说词是如何用准确、生动、简明的语言来表现思想内容的。

2.提问: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展开报道的?生:时间顺序。

3.提问:在编辑过程中,记者选取了一个视角来透视整个营救的惊心动魄的场面,它是什么?二号冲锋舟。

4.师:请大家分析刚才所填词语,看看它们传达了些什么样的信息。

生:“绕过”、“穿梭”、“搜寻”等动词表

现了在危急关头“时间就是生命”的紧迫感;“冲去”、“转舵”、“迂回”等词又体现了拯救的艰辛;?肆虐”、“抗争?、

“*拢”这些词又说明了英雄们为救人而同洪水搏斗的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

5.为什么这些舟船被群众称为“生命之舟”?

点拨:解放军和武警战士置自己的生命于度外,在激流中驾驶着一百五十多艘各式轻舟,勇救一万七千多人。

群众称这些救命的舟船为“生命之舟”,是对解放军和武警战士舍己救人的伟大精神的褒扬,表达了对他们的

无限感激和热爱之情。

6.指导学生概括这则新闻的特点,提醒学生感受电视解说词对于电视新闻的重要性。(见板书设计)

生命之舟2

教学执行时间:2005年10月15日

一、课程目标:1通过与前两篇课文相比较,了解电视新闻的特点。

2指导学生体会电视解说词是如何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来表现思想内容的。

3通过对这则新闻的学习,使学生体会到军民的鱼水深情。

二、教学策略:比较阅读法、问答法。

三、重点难点:1重点:通过与消息和特写的比较,使学生把握电视新闻的特点。2:指导学生体会电视解说词是如何配合画面来表现思想内容的。

教学活动

板书设计

本文特点

(1)声画合一。(2)采用时间顺序来展开报道。(3)大众化、口语化的听觉语言。(4)语言高度概括,言简意赅。

参考资料

电视新闻的基本知识

(1)电视新闻是利用电视传播工具传播新近发生、发现和变动的事实,以供观众视听的报道。

(2)电视新闻与报纸、广播及其他新闻媒介相比,有以下特点:

a综合性电视新闻用视频和音频信号同时传递新闻信息,具有视和听的双重效,综合了报纸和广播的特点,以形象和声音诉诸受众。b视像性电视新闻运用画面把具体的可视的典型形象,通过电视屏幕呈现给观众,它突破了抽象的文字描写,形象地再现了生活,观众仿佛身临其境,可产生一种现场参与感。

c即时性电视新闻的即时性,是指对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连续报道,或分别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对事件进行报道。

2.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事实成为新闻,需经传播者选择,并借助语言、文字;图像、符号等载体及时传播。新闻的基本特征——迅速及时、内容真实、语言简明。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新闻可以分为许多形式:按事实发生状态分,有突发性新闻、持续性新闻、周期性新闻。按事实发生与报道时间的差距分,有事件性新闻、非事件性新闻。按新闻发生的地区与影响范围分,有国际性新闻、全国性新闻地方性新闻。按新闻事实的材料组合分,有典型新闻、综合新闻、系列新闻。按传播渠道与信息载体分,有文字新闻、图片新闻、电声新闻、音像新闻。按反映社会生活的内容分,有政治新闻、经济新闻、军事新闻、科技新闻、文教新闻、体育新闻等。按不同的文体样式又可分为消息、特写、通讯等。

3.消息包括标题、导语和主体,其中标题又可分正标题和副标。标题是一篇消息的题目,正标题要能够准确醒目地概括消息的内容,副标题是对正标题的引申,是对消息内容的补充说明。导语一般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主体部分承接导语是导语内容的具体化。

学生课后作业:

收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或地方台的电视新闻,归纳电视新闻的特点。

课后体会通过与消息和特写的比较,使学生把握电视新闻的特点。指导学生体会电视解说词是如何配合画面来表现思想内容的。

语文版《生命之舟》教案 篇12

1.教材简介:课堂实录《生命之舟》。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语文出版社。这篇课文在第二单元,属新闻单元。列为自读课文。

2.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与前两篇课文所呈现的新闻样式比较,并结合他们自己观看电视的实际体验,了解电视新闻的特点。

3.教学构想:采用多媒体教学。先用三则不同形式的新闻(文字新闻、广播新闻、电视新闻)进行比较,引出所讲课文的内容。然后引导学生学习课文。

4.课后反思: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电视新闻的特点;体会电视解说词准确、生动、简明的语言;使学生对解放军和武警战士的行为受到感动,表达其热爱之情。

《生命之舟》课堂教学实录

(多媒体教学)

王永文李光棣

第1帧:一、思考:

1、注意下面三则新闻,想一想它们在形式上有何不同之处?哪一则与课文在形式上是一致的?

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了两篇新闻,同学们看下面三则新闻后思考;

第2帧:读第一则:

广西遭遇严重秋旱各地全力抗旱保收

新华社广西10月30日电受副热带高压活动偏东和稳定性质的影响,广西今年持续出现了高温少雨和干燥的异常天气气候,各地降雨量大幅度减少,出现了少见的干旱。

据广西气象部门统计,8、9两月广西平均降雨量仅为207毫米,比历年同期减少45%,进入10月份,广西更是滴雨未下,平均降雨量仅有两毫米。针对旱情,广西受旱地区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当前的抗旱保收工作,加强水资源的统一协调和管理,抓好抗旱水源建设,认真组织做好绝收田地的改种工作。拨出专门经费,派出人员赴灾区指导救灾。抽调各种机械进行抽水,部分市县还开展了人工降雨,全力做好蓄水保水和调水工作,力争把旱情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确保晚稻粮食增产和全年农民增收目标的实现。目前广西已经投入抗旱资金5800多万元,人员337万人,设备17万8千台,浇灌农作物468万亩,临时解决了85万名群众和57万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

(选自2004年10月30日《人民日报》)

第3帧:听:第二则——来自广播新闻(播放新闻)

广西遭遇严重秋旱各地全力抗旱保收

新华社广西10月30日电受副热带高压活动偏东和稳定性质的影响,广西今年持续出现了高温少雨和干燥的异常天气气候,各地降雨量大幅度减少,出现了少见的干旱。

据广西气象部门统计,8、9两月广西平均降雨量仅为207毫米,比历年同期减少45%,进入10月份,广西更是滴雨未下,平均降雨量仅有两毫米。针对旱情,广西受旱地区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当前的抗旱保收工作,加强水资源的统一协调和管理,抓好抗旱水源建设,认真组织做好绝收田地的改种工作。拨出专门经费,派出人员赴灾区指导救灾。抽调各种机械进行抽水,部分市县还开展了人工降雨,全力做好蓄水保水和调水工作,力争把旱情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确保晚稻粮食增产和全年农民增收目标的实现。目前广西已经投入抗旱资金5800多万元,人员337万人,设备17万8千台,浇灌农作物468万亩,临时解决了85万名群众和57万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

第4帧:看、听:第三则新闻——来自电视

视频: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播出的新闻:广西遭遇严重秋旱各地全力抗旱保收。

师:这三则新闻哪一则与课文的相同?

生:第三则。

师:对。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生命之舟》,是电视新闻。第5帧:2、课文《生命之舟》—电视新闻(电视新闻解说词)

师:同学们比较一下,电视新闻与报纸上登载的,广播里播放的,有什么不同?

生:有画面,有声音,有看有听。

师:对。这就是电视新闻的特点。那位同学读一片书上对电视新闻的解释?

生:电视新闻以画面和声音为主要传播手段,画面包括图像、字幕、图表、照片和影像资料,声音包括:解说、同期声和现场效果。

第6帧:电视新闻的特点——声画合一(以画面和声音为主要传播手段)画面包括:图像、字幕、图表、照片和影像资料。声音包括:解说、同期声和现场效果。

思考:什么是同期声?电视新闻如果去掉“同期声”部分有什么影响?

师:同学们看屏幕。

第7帧:图片:(1)难忘98;(2)人间奇迹。

第8帧:二、合作解疑:

1、背景:1998年8月1日——一个刻骨铭心、英勇悲壮的建军节。

簰洲遗恨——8月1日晚上8:20,湖北嘉鱼簰洲湾突发溃口,

——前来实施救援抢险任务的湖北省军区某舟桥旅和空军某高炮营:

15辆军车被无情的洪水掀翻,19名官兵壮烈牺牲。

——这一天,是嘉鱼县1.8万防汛大军在长江大堤上严防死守的第31天。

——空军某高炮营指导员高建成在生与死的选择面前,毫不犹豫把生的希望让给了战士;

——7岁的小江珊凭着顽强生命力,独自在一棵树上坚持了9小时,最终获救;

——战士邵飞驾着冲锋舟洪水中救人1800;

2、速读课文,请用一句话概括这则电视新闻报道的主要事实。

(1998年簰洲湾发生溃口后)

解放军和武警战士前往营救被困群众。

(某舟桥旅和某公安消防总队)

3、找出本则新闻的导语,说说导语部分交代了些什么内容?

1998年8月1日晚8:20

广州军区舟桥某旅、湖北省公安消防总队、赶往营救记者随同

阅读新闻导语部分,回答问题:

导语交代的新闻时间是:8月1日晚8点20分导语交代的新闻地点是:湖北嘉鱼簰洲湾

导语交代的新闻人物是:舟桥某旅和公安消防总队官兵导语交代的新闻起因是:湖北嘉鱼簰洲湾突然发生溃口导语交代的新闻事件是:奉命赶往现场营救导语在新闻中的作用是:概括新闻主要事实

4、阅读新闻的主体和语部分,回答问题:

a、主体部分具体写——(救助过程或战士解救被困人员)

重点选择了两个画面加以表现:(救助战士苟峰)和(救助小女孩)。

b、结语的作用是(总结救助行动,点题)

5、小女孩处境有多危险?为什么营救工作一次以一次失败?

处境危险——洪水已淹到她的腰部,急流顶冲。

营救工作一次又一次失败——急流顶冲,小女孩抱着小树,

洪水仍在肆虐,幼小的生命在抗争。

6、救助行为是通过哪些具体的动作来表现的?根据课文填空,体会电视新闻语言上的特点。

阅读主体部分,选词填空。

(1)搜寻绕过穿梭

二号冲锋舟,驶向溃口方向,冲锋舟一路(绕过)房顶、电线等障碍,(穿梭)于树丛之中,(搜寻)被困群众。

(2)迂回冲去转舵

由于急流顶冲,冲锋舟向小女孩背部(冲去),驾驶员迅速(转舵),从二十多米的地方向小树(迂回)。(3)抗争靠拢肆虐

一次失败了,两次、三次都失败了。洪水仍在(肆虐),幼小的生命在(抗争)。冲锋舟一步一步向步树(靠拢),五米、四米、三米、二米、一米……

(4)8月1号---施救过程中的现场声:使劲!慢点---千万别动!简析:a、语言特点:既简明,又准确生动,且带大众化、口语化的听觉语言。b、作用:表现救助的危险、困难,更表现战士们冒险救人的舍己救人精神的可贵。4、思考:为什么这艘船被群众称为“生命之舟”?明确:生命之舟——战士们冒着生命危险,舍已救人,在激流中驾冲锋舟,勇救被困群众(赞扬,感激与热爱)

两个多月里,我们流了太多的泪——不是因为受了太多的苦,而是因为承受了人间太多的爱,经历了世上太多的感动。当千万双泡白了的手紧紧握在一起,千万张晒黑的脸挂满欢喜的泪珠,灾难而激情的98,令人感慨万千……

当我们再次展开记录1998抗洪救灾的长幅画卷时:

我们会记住长江、嫩江、松花江的惊涛骇浪。

我们会记住那个让人彻夜难眠的惊心动魄的夏季。

我们会记住高建成和他的战友们。

会记住胡继成等许多普通农民的名字。

我们会记住在那次灾难中不幸遇难的3004名父老乡亲和兄弟姐妹。

我们会记住那些舍小家保大家,将洪水引向自己家园和土地的农民。

我们会永远记住1998!

以抗洪的名义,忘记98就意味着背叛!

四、小结:

1、电视新闻的特点——声画合一

2、电视新闻的准确、生动、简明的语言表现主题

3、98抗洪将士的精神——舍己救人、无私奉献

五、音乐欣赏yinxiangsucai\\weileshui.rm

作者地址:(贵州省赤水市赤天化育才学校)

电话0852-2876446

电子信箱:

[1]

语文版《生命之舟》教案 篇13

魏名宝

《生命之舟》

学习目标:

1. 了解电视新闻的特点。

2. 体会电视解说词是如何用准确、生动、简明的语言来表现思想内容的。

文体常识:

1. 作者简介:梁家新,著名记者。

2. 背景资料

1998年8月1月晚,湖北嘉鱼簰洲湾溃口,记者冒着生命危险,登上进入险区的第一艘冲锋舟,一边拍摄,一边参与救人。拍摄过程中,记者始终采用长镜头记录的手法,记录下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场面。在编辑过程中,记者又以二号冲锋舟为视角,透视整个簰洲营救的惊心动魄的场面,并配以解说词,在湖北电视台播出。

3. 题目解说

1998年簰洲湾发生溃口后,解放军和武警战士置自己的生命于度外,在激流中驾着一百五十多艘冲锋舟,勇救被困群众一万七千多人。群众称这些救命的舟船为“生命之舟”,是对解放军和武警战士舍己救人的伟大精神的褒扬,表达了对他们的无限感激与热爱之情。

主题分析:

本文通过报道1998年簰洲湾发生溃口以后,解放军和武警战士勇救被困群众动人事迹,表现了解放军和武警战士奋不顾身、把群众的生命看得高于一切的崇高精神。

结构分析:

本篇电视解说词按导语、主体和结语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段)簰洲湾溃口,2号凌晨1点多钟,记者随军开始营救群众。

第二部分:(3-9段)重点解说战士营救小江珊的惊险场面。

第三部分:(10段) 总结这次营救行动的效果。

结构图表如下:

写法分析:

电视新闻是利用电视传播工具传播新近发生、发现和变动的事实,以供观众视听的报道。这则电视新闻除了具有一般新闻所具有的迅速、真实、简明的基本特征外,还有以下特征:

1.

声画合一。电视新闻是以画面和声音为主要传播手段的新闻,画面是它的视觉形象,解说词、音响则是它的听觉形象,画面是“画龙”,解说词可以说是“点睛”。所以,解说词不是独立文本,它和画面、音响一起,为表现同一主题,各尽其能、互相配合。这则“解说词”巧妙地与“电视画面”紧密配合,不仅体现出电视新闻视听合一、声画对位的特点,而且对画面进行补充、提高、延伸,赋予画面更深刻的思想,帮助画面正确、完整地表达事实,使画面的艺术感染力更强。

2.

采用时间顺序来展开报道。按时间顺序写,结构紧凑,能给人以危急关头“时间就是生命”的紧迫感,从而引起人们对事件的极大关注,更好地表现了解放军和武警战士奋不顾身、把群众的生命看得高于一切的崇高精神。

3.

大众化、口语化的听觉语言。电视新闻的解说词是播给各种观众听的,它的用词造句必须清楚明了,使观众一听就懂。这则新闻中的“解说词”就是大众化、口语化构成的播音稿。

4.

语言高度概括,言简意赅。电视新闻解说词的长短受画面长短的限制,按正常构播音速度计算,每秒播出3~4个字。在很短的篇幅中,既要向观众说明“六何”(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因、如何),还要服从画面的需要,遣辞造句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则新闻用高度概括的语言,其中包括许多传神的词语及一系列准确的数字,“缩龙成寸”,有效地表达了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这则新闻播出后,社会反响强烈。就曾对小江珊获救的镜头作过高度评价。《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等30多家海内外媒体报道了记者冒死怕摄勇救小江珊的过程。

《生命之舟》

一. 知识积累

1. 解释下列词语。

(l)感人至深:

(2)同期声:

(3)率先:

(4)肆虐:

2. 辨字组词。

暮( )洲( )梭( )逐( )虐( )

幕( )州( )俊( )遂( )谑( )

3. 填入下面一段话中最恰当的关联词是( )

水和矿物质盐类, 也是生物体所必需的, 也参与躯体的组成, 它们不能供应能量,跟一般食物不同。

A.不管 并且 但是 B.即使 而且 但是

C虽然 而且 但是 D.如果 而且 那么

4. 根据语境,横线上填入的最恰当的一句是

你是严冬里的炭火, ,你是湍流中的踏脚石,你是雾海中的航标灯,你是看不见的空气,你是捉不到的阳光,啊,友情!

A你是酷暑里的浓阴 B.你是深秋里的严霜

C.你是暖春里的梅雨D.你是夏夜里的流星

5. 这篇课文是一则电视新闻,结合前面所学的消息和特写,你能说出它们之间有什么异同吗?作为电视新闻,它最主要的特征是什么?试结合自己看过的其他电视新闻来说一说。

6.

这篇课文,通过记者的镜头,记录下了解放军、武警战士英勇救人的一幕幕场景,而且,在采用以时间为叙述顺序的做法上,与《别了,“不列颠尼亚”》很相像,试着比较一下这两篇课文中用具体时间段来描写场景的段落,这样的描写手法有什么好处呢?

二. 强化阅读

同期声。(施救人员在呼唤:有人吗?有人吗?)

凌晨3点多钟,冲锋舟上的呼唤有了回音,人们发现第一个营救目标——空军高炮五团二二五营战士苟峰。

同期声。(施救过程中的现场声,使劲、慢点……)

凌晨5点多钟,二号冲锋舟在救起十二位战士群众之后,向溃口处一片歇满战士、群众的树丛靠拢。行进之中,冲锋丹上的人突然发现冲锋舟左前方一棵小树上,一个小女孩正紧紧抱着树干,洪水淹到她的腰部,情景十分危急

同期声。(施救人员大声叮嘱小孩:千万别动,千万别动……)

由于急流顶冲,冲锋舟向小女孩背部冲去,驾驶员迅速转舵,从二十多米的地方向小树迂回。一次失败了,两次、三次都失败了。洪水仍在肆虐,幼小的生命在抗争。冲锋舟一步一步向小树靠拢,五米、四米、三米、二米、一米……

同期声。

到2号上午10点,二号冲锋舟共救起六十四人,截止到2号下午4点,共有一百五十多艘各式轻舟进入簰洲湾内救人,共救起被困群众一万七千多人,当地群众亲切地称这些舟船为“生命之舟”。

7. “施救人员在呼唤:有人吗?有人吗……”这里的省略号的作用是什么?

8. “冲锋舟一步一步向小树靠拢,五米、四米、三米、二米、一米……”为什么这里把距离写得这样具体呢?

9. 报道中插入了很多的“同期声”,这有什么好处呢?

10. 当地群众为什么把这些舟船称为“生命之舟”呢?

一. 1. 2. 略 3. C 4. A

5. 电视新闻的主要特征是:综合性、视想性、即时性。 6. 略。

二. 7. 表示语言省略,所说的话没有全部写出来。

8. 把距离写得这样具体是为了突出冲锋舟向小树靠拢的艰难。

9. 更能写出救人场面的惊险,能使报道更吸引观众。

10. 因为这些舟船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