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秘帮教案设计内容页

高中一年级《兰亭集序》教学设计(推荐14篇)

2023-04-10 01:04:01教案设计

高中一年级《兰亭集序》教学设计(推荐14篇)

高中一年级《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篇1

《兰亭集序》 教学设计示例(一)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和掌握书序的特点。

2.掌握文言词语:咸、毕、惠、信、兴等词的意思和用法。

3.了解课文中的词类活用,成份省略等语言现象。

(二)能力训练点

1.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把握文章的意旨。

2.背诵课文,培养熟记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学习本文,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字里行间表现出来的旷达胸怀。

2.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四)美育渗透点

1.鉴赏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2.体会本文文笔洗练,自然清新的风格及叙、议巧妙融合的艺术特色。

二、学法指导

课前预习指导

1.课文中无生僻字,无长句,不妨要求学生读两遍。第一遍边读边看注释,粗知大意即可,不求确解;第二遍一气读完全文。

2.分类抄写课文中生动的语句:一类是景语,如“崇山峻岭”“清流激湍”“天朗气清”等;一类是情语,如“情随事迁”“临文嗟悼”等;一类是叙事语,如“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等。目的是利用这些语句作为记诵的支撑点。

3.如果时间允许,还可以叫学生试着划分层次并归纳各层大意,作为课上讨论文章思路的准备。

课堂诵读指导

1.从解题入手,略说书序体裁特点,让学生找出与《兰亭集》有关的语句,即“一觞一咏”说诗的产生;“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说编集;“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说编集的意义。

2.归纳各层大意后,讨论全篇思路(内容详见“课文说明”)。要点是:以叙事为抒情议论张本,因此首叙兰亭之会;用“乐”字结束叙事,由是而兴人生之叹;由叹而归结为“死生之大”,点明作序正旨;然后扩展开来,说古人“兴感之由”,论“一死生”“齐彭殇”之妄,最后仍回到说诗集上来。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了解课文中的词类活用以及掌握归纳多义词的义项。

2.体味本文文笔洗练、自然有致的语言特色。

3.背诵课文。

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

2.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解决办法

1.加强朗读,在疏通文义的基础上反复诵读。

2.组织讨论,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进行讨论。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师生互动设计

1.字生课前借助工具书,课本注释,初步疏通文义,力求做到准确、通顺地翻译课文,可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相互提出难句质疑。

2.教师课前布置适当的预习问题,引导学生在初通文意的基础上,对文中所反映出的作者的思想情感,在合作小组间展开讨论,小组形成一定的共识,为课堂突破重难点时的交流讨论做好准备(可指导学生先写好200字左右的书面材料)。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了解作者及“序”的有关知识。

2.整体把握课文,理清思路。

3.讲读第一节。

(二)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浙江的绍兴兰渚山是美丽的地方。当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兰花。尽管兰花多且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不过由于有了王羲之的“修禊”仪式(古代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这是古代的一种风俗,是到水边洗濯、嬉戏,并举行祈祷、消灾的仪式。东晋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谢安、孙绰等41人就在此集会,他们曲水流觞,引酒赋诗,各抒怀抱,最后由王羲之作序总述其事。王羲之不但文章写得好,又善书法,有书圣之称。)于是兰亭(兰渚之亭)流芳千古,大大超过了兰草的清香,就让我们共同欣赏吧。

这时也可以引导学生欣赏课本前彩页《兰亭集序》摹本。前人对《兰亭集序》评价:“飘如浮云,矫若惊龙”“天机流布,挺然秀出”。

2.作者及相关背景介绍

(1)解题,介绍作者。

《兰亭集序》又称《兰亭序》、《兰亭宴集序》。序,文体的一种,这里用以记事。

兰亭,地名,在今浙江省绍兴县西南兰渚,此地有亭,故称兰亭。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41人在兰亭举行盛大的文人宴会,临流赋诗,抒发情怀后将这些诗汇集成册,由王羲之作序,写成本文。

(2)介绍作者及写作目的。

王羲之,东晋琅邪临沂人,出身于士族名门。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杰出的书法家。青年时有美誉,朝廷招他为侍中、吏部尚书,都辞谢不就,后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为王右军。

他写作本文的目的有二:一是记叙兰亭景致和宴会盛况;二是借这篇序言表达自己的观感。全文既写出了作者与名士的宴饮之乐,又写出了欢乐有尽,人生短暂的感慨,是一莴流传千古的名篇。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达成过程

1.教师范读课文(或放课文录音),学生注意字音和语调音节,体会本文句法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

正音:会(kuài)稽 修禊(xì) 激湍(tuān) 流觞(shāng)曲水 齐彭殇(shāng) 游目骋(chěng)怀

语调:“永和九年……修禊事也”以中速读。下文有关集会的文句应以清新明快的语调读出,特别重读“乐”,以体现作者快乐的心境。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读出节拍,读出批判语气。“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乎!”缓缓吐出,重音为“悲”,以后的句子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再一次体会本文句法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

3.了解“序”的体裁特点。

提问、讨论:本文和一般的书序有什么不同,指出本文中能体现“序”的特点的内容。

[点拨]一般的书序介绍成书的经过、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等,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作为书序,本书介绍了作诗的缘由(由修禊而“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作诗的精彩(“一觞一咏,畅叙幽情”),成书经过(“列序时人,录其所述”),本书意义(“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本文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论及人生意义。这便是本文不同于一般书序之处。

4.本文作者的情感以及变化。

(1)学生快速读课文。

(2)明确:由乐而生痛,言痛而生感,终了而言悲,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

5.给文章划分段落,概括要点。

学生讨论

[明确]第一部分:叙宴集盛况。

第二部分:发人生感慨。

第三部分:明作序要旨。

6.学习第1节,理解文意。

(1)教师强调:

毕、咸:全、都。 修:长、高。

引:招致、招引。 其次:其间,指兰亭之上。

惠风:和风。 品类:指万物。晶:众

极:尽。娱:乐。 信:确实。

(2)请学生朗读第1段。

(3)教师提问:本段最后一句写到宴饮“信可乐也”,文中都写出哪些“乐”?

学生回答,教师强调。

一是名士相聚之乐:“群贤毕至,少长咸宜。”

二是环境优美之乐:“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三是气候宜从之乐:“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四是相聚狂欢之乐:“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是以畅叙幽情。”

(赏心、乐事、良辰、美景——四美并具。)

(四)总结扩展

[总结]作者用简洁雅净、铿锵有致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湍急的流水,飞珠溅玉。”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机盎然。于是诗兴大发,他们纷纷临流赋诗,各抒怀抱。我们仿佛看到这些雅士们儒雅的风度和诗意人生,这种美好的聚会自此以后成为千古美谈。作者发出由衷的感叹,“信可乐也。”这实在是人生的极致,同时这为下文的议论和抒发感慨作了铺垫。

[扩展]

“修禊”补注

谢友明

“暮春三月,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王羲之《兰亭集序》)句中的“修禊”,课本虽有注解,但不够详细,为了使学生更好的了解古代这一风俗,现作一补注。

修禊的“禊”,也叫春禊。“上已娱春禊,芳辰喜月高。”(江总《三日侍宴宣猷堂曲水》)古代民俗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己日,到水边嬉游采兰,以驱不祥,称为修禊。

《周礼·春官·女巫》载:“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即每年三月上已日,女巫以香薰和苹药浴给人们祓除不祥。衅浴礼俗到了秦汉时有所变化,秦汉时,上巳这一天,人们都到河边去洗濯,认为涤积垢就能除病祛灾。《后汉书·礼仪志》:“是月上巳,官民皆挈(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痰为大洁。”曹魏时,不提倡上巳日去河边洗灌,这可能与曹操禁止“寒食”的思想有关,同时此时节北方还很凉,老幼羸弱者不堪忍受。晋时,将上巳节固定在三月三日,吴自牧《梦粱录》卷二:“三月三日上已之辰,曲水流觞,蚌起于晋时。”《荆楚岁时记》中也有此记载:“三月三日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为流杯才,曲水之饮。”这一天已成为官民们水边宴饮、春季郊游的好日子,当时不能完全排除洗濯的遗风。唐朝时,三月三日官民郊游,水滨宴饮最盛。皇帝往往赐宴于曲江池(曲江池遗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约五公里处)。吴自牧《梦粱录》卷二:“唐朝赐宴曲江,倾都禊饮踏青。”

上巳日本来与三月三日没有必然联系,因而后来也有不用三月三日的,如元时就有在三月八日的。白朴《墙头马上》第一折:“今日三月初八日,上巳节令。洛阳王孙士女,倾城玩赏。”

后来修禊饮也常指文人雅集,也指朝班后友人欢饮,“穷轩驷马,峨冠鸣佩,班回花底修禊饮”(吴文英《丰乐楼节斋新选》)。

{五)布置作业

1.翻译第一节文字。

2.完成练习三。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学习第二、三两节并背诵。

2.总结全文,鉴赏本文的艺术特点。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达成过程

1.检查背诵第一节

2.讲析第二节

(1)指名学生朗读第二节。

(教师指导:体会作者心境的变化)

(2)指名学生翻译重点语句(教师提示重点字、词)。

①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注意“或”“因”二字的翻译)

②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

③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既系之矣

(注意“之”“系”的解释)

④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化”、“期”的翻译)

(3)学生齐读课文

(4)讨论分析

①本段作者是围绕什么主题展开议论的?是如何逐步展开的?

[点拨]作者承接上文“乐”,由乐而忧,由生而死,围绕人生重大问题抒发感慨。

②由第一自然段的“乐”转入本节的“幽”的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用文中原句回答)

[点拨]“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③本节的议论与前一段的叙事是如何联系的?(引导学生用文中原句回答)

[点拨]首句“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是承上段”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而言;是承上“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中的“俯仰”二字推开一步的说法。下面承此论述了两种人:一种是“晤言一室之内”倦于涉猎游玩的,一种是“放浪形骸之外”寄忙山水的。他们虽然“趣舍”“静躁”不同,但当“欣于所遇”时都是“不知老之将至”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又都是情随事迁,令人感慨的。作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表议论,拆进到生死的大问题,抒发了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无奈和“死生亦大矣”的沉痛腐慨。

(5)学生试背第二节

3.讲析第三节

(1)学生齐读第三节

(2)指名学生口译第三节

重点字词提示:(投影)

①若合一契②临文嗟悼③一死生,齐彭殇④其致一也

(3)讨论、分析

①用简练的语句概括第三节的层意

第一层引孔子的话总说_____;第二层写古人、今人_____;第三层写后人_____;第四层概括作序目的,_____。

[点拨]死生是人生大事;对生死的感慨;对生死的感慨;使后人了解作者的感触。

②从“临文嗟悼”说到“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点拨]作者认为死就是死、生就是生,二者不得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的意味。在对老庄哲学虚无主义世界观的批判中,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生的眷恋和热爱;当然我们不能苛求古人,因为作者认识的局限性,更多受到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

③如何理解这篇书序行文的巧妙?

[点拨]作者写供后人阅读的《兰亭集序》,却先写阅读昔人兴感之作,由“今之视昔”想到“后之视今”亦是如此,为使后人也对今天的所为所思“兴怀”,所以“列叙时人,录其所述”,以便“后之览者”也会“有感于斯文”。作者把昔人昔文、今人今文以及舌人有感串联起来,巧妙地交代了诗集的由来,说明了编集的目的。

(4)学生试背第三节。

4.总结全文(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1)课文对老之将至、人生无常感叹不已,情调有些低沉,但作者的积极情绪又无不暗含其中,你怎么看待这一问题?

[点拨]第一自然段中从作者对此次宴集环境的描述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是快乐的,“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道出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之情。第二自然段,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促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深沉的慨叹之中,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从而与第一自然段的乐生之旨相一致。第三自然段,作者在尽古人、今人、后人慨叹人生无常的同时,批判了庄周“一生死”“齐彭殇”的虚无主义思想,这在玄谈之风盛行的东晋时代是非常有积极意义的。

(2)本文文笔洗练,自然有致,体现在哪里方面呢?

[点拨]本文仅325字,文中先记兰亭之会的概况,而后就死生问题发表议论;虽是书序,却以抒情笔调出之,淋漓满纸,美不胜收;加以文笔洗练,自然有致,更足以发人深思。略举数例如下:

1.写景。以“崇山峻岭,茂森修竹”写山,以“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写水,短短的16个字就将兰亭四周的景色写尽,渲染了清幽的气氛,使人心旷神怡。

2.叙事。如“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记的是亭中游宴的情形,所用皆普通词汇,极少形容语,却将宴会进行中所有重要的细节都写了出来,也表现了与会人士的高雅情趣。

3.抒情。如“情随事迁,感慨系之”,这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因为它说出了古往今来人们的普遍感受:在回忆往事时,尽管感情上已经发生了变化,仍免不了产生这样那样的感慨。又如“临文嗟悼”,也写出了许多人读古人文章时的共同体验,即在感情上跟作者发生共鸣。

(六)总结扩展

[总结]

王羲之书法闻名古今,兰亭也因之而誉满神州,是历代书法家的朝圣之地,王羲之的文名反被掩盖。其实《兰亭集序》,既是名帖,也是佳篇,文章书法相得益彰,辉映千秋,流传广远。

本文虽为序体。但不同于一般前言,从内容上说也非一般的游览纪事。全文三百二十五字,叙述了兰亭盛会的情景,描写了广阔的自然风光,抒发了欢乐有尽,人生短暂的感慨。一反谈“玄”、崇“老”、尚“无”的腐朽社会风气和盛行骈俪讲究词藻的形式主义文风,以比较积极的态度对待世事和人生,以情真语笃、朴素自然的文章实践提倡为文应正视社会现实,对后人有所激励。《晋书,王羲之传》中评述说:“羲之自为作序,以申其志”,本文确可以视为作者抒怀述志之作。

从整体看,全文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以叙述为主,写兰亭盛会,贯穿并突出“乐”字,并为下文的议论打下基础。

全文的后2段是第二部分。紧承上文“仰观”、“俯察”,兴感抒怀。发挥议论。最后叙作序的意图,强调死生问题,古今的感慨是一样的,“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扩展]

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年十三,尝谒周颉(yǐ),颉察而异之。特重牛心炙,坐客朱啖,颉先割啖羲之,于是始知名。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时陈留阮裕有重名,为敦主簿。敦尝谓羲之曰:“汝是吾家佳子弟,当不减阮主簿。”裕亦曰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惟一人在东床袒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广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已.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及述为扬州刺史,将就征,周行郡界,而不过羲之,临发,一别而去。

1.翻译下列句子

①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

②将就征,周行郡界,而不过羲之。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王导与王敦是伯仲关系,与王羲之是叔侄关系。

B.第一段主要说王羲之是王氏佳子弟,在王氏诸少中无人能够相比。

C.这两段文字能够比较真实地展示王羲之的为人处事态度及性格的特征。

D.王羲之东床袒腹的故事古今流传,“东床”也便成了“女婿”的代称。

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周凯因看重乏羲之为人正直,才以牛心炙先“啖羲之”。

B.由于王羲之的隶书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因此王敦、王导都很器重他。

C.太尉选婿一事,既表明王羲之的自然,不拘谨,也显示了郗鉴识人独具慧眼。

D.本文说明王羲之才华出众,为人正直,但不注重社交。

[参考答案]1.①王羲之很看不起他,感情上(和他)合不来。②(王述)将要应召就职,走遍会稽郡城,却不去探望王羲之。2.A3.C

(四)布置作业

1.完成练习一二。

2.背诵全文。

高中一年级《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篇2

《兰亭集序》 教学设计示例(三)

教学目标

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3.背诵全文,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教学重点

1.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2.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1.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2.对文中多义词具体义项的确定,如“一”在“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数量词)“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整个)“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把……看作一样),“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一样、相同)等四个句子中的意义。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胶片、录音机、教学磁带、《兰亭集序》摹本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王羲之及其作品。放录音范读,领会句法上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朗读课文,结合注释,把握文意,了解本文作为宴游诗的特征。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初中阶段我们学过不少写景状物的诗作,想必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大家还记得吧,师生一起诵读: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挞送青来。

诗人描写景物时,毕其形传其神,一水多情地呵护着绿田,两山像从远处奔腾而来,来不及敲门便捧上一片青翠。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也摹景状物,但手法却别具一格,言简而神具,这就是王羲之以书中神品称著于世的《兰亭集序》

二、作者简介。

选一学生读注解①。教师略作补充:魏晋时期在中国抒发艺术的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王羲之书写的《乐毅论》《黄庭坚》等楷书作品称“书之圣”,行草《兰亭集序》被后世书法家誉为“行书第一”。

出示王羲之《兰亭集序》摹本,正如前人对他的评价“飘如游云,矫如惊龙”“天机流布,挺然秀出”。

三、放录音、正音。

学生听录音一遍。教师强调一些字的读音。投影:

多音字:会稽(kuài jī) 感慨系之(xì) 曾不知老之将至(zēng)

通假字:趣舍万殊(通“趋”) 古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通“犹”)

四、朗读课文。

体会本文句法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

五、品读课文。

结合注释,熟悉文意,并思考:本文和一般的书序有什么不同,找出与《兰亭集》有关的语句。

明确:一般的书序介绍成书的经过、出版意旨、编次体例或作者情况等,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作为书序,本文介绍了作诗缘由(因修禊而“群贤毕至”)、作诗情形(“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成书经过(“列序时人,录其所述”)、本书意义(“后之览者,亦将有敢于斯文”)。

本文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论及人生的意义。这便是《兰亭集序》与一般书序的不同之处。

六、布置作业:

熟读全文,把握各段大意,完成思考练习一。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采用诵读教学法,以指导学生诵读为主。包括两部分内容:①对课文内容作简单的分析,以期尽快形成背诵思路。②语气揭示。难点突破,引导学生理解本文貌似消极悲观实则积极的人生感慨,归纳总结一词多义。

[教学步骤]

一、学生齐读全文,检查多音字、通假字的掌握情况。

二、分析理解,指导诵读。

1.选一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要求学生体会作者状物写景言简意赅、妙趣天成的特点,感受作者快乐的心境。

要求学生摘录写景句,明确: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朗读语调提示:“永和九年……修禊事也”以中速读。下文有关集会的文句应以清新明快的语调读出,特别重读“乐”,以体现作者快乐的心境。

理解背诵思路:记叙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岭”引出四周环境及场面的铺叙,最后由“是日地”领起描写游人的心境,抒发集会的心情。

学生尝试背诵。

2.齐读第二自然段,要求学生体会作者心境的变迁。

朗读语调提示:作者以从容沉稳的气势稍一收拢,便转到全文的主旨上来,探索人生哲理,发表对人生忧乐和生死问题的看法,故应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重读的词语有“死生亦大矣”中的“大”,“岂不痛哉!”以“哉”调读出慨叹语气,重读“痛”。

理清背诵思路: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但人生忧患的来源首先来自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其次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第三来自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即“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最后以“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作结。

学生背诵第二自然段。

3.选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

理清背诵思路: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转入对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写,批判当前士大夫“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现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随之又发出“后之视今,亦由今视昔,悲乎”的慨叹,可见作者对人生敏锐、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对人生特别的热爱和执著,接着作者交代了《兰亭集》的成因“后之览者,亦将有敢于斯文”,总结全文。

朗读指导:“固知/一/死生/为/荒诞,齐/彭殇/为/妄作。”读出节拍,读出批判语气,“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乎!”缓缓吐出,重音为“悲”,以后的句子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

集体齐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背诵。

4.学生齐读课文三遍,背诵。

三、探究性阅读训练:

思考:课文对老之将至,人生无常慨叹不已,情调有些低沉,但作者的积极情绪又无不蕴含其中,你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

学生分组讨论。

明确:本文第一自然段作者对这次宴集环境的描述素淡雅致,摄其神韵,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些斗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和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

第二自然段,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正因为作者对人生忧患有清新的认识,才可扬长避短,在有限人生中进行无限的价值创造。

第三自然段,作者在尽述古人、今人、后人慨叹人生无常的同时,批判了庄周“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当然应该看作是积极的。

四、课堂小结:

魏晋时期通常被认为是我国历史上人的自觉和文的自觉的时代。魏晋人对自身和外在于人的客观世界都有深广精微的体认和探求,这使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人生意识和宇宙情调。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记下了与会者的千古风流。时至今日捧读,仍恻然动人。

五、词语解难。

课后思考练习第三题中有5个实词,归纳其一词多义,力求在动态的语境中辨析词义。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写一段话,把“崇山峻岭”“清流激湍”“游目骋怀”“情随事迁”五个词用进去,描写恰当,内容要合理,不少于400字。

高中一年级《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篇3

《兰亭集序》 教学设计示例(二)

教学目的

1.领会本文的思想内容,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正确评价作者的生死观。

2.学习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协作手法,感受幽远的文思,清新的辞采。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线索,了解文章内容,揣摩作者的感情。

2.了解书序体裁的特色,学习本文在写景方面的特点。

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联系时代背景,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有关生死的人生态度。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课文导入

浙江的绍兴兰渚山是美丽的地方。当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兰花。尽管兰花多且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不过由于有了王羲之的“修禊”仪式(古代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这是古代的一朝风俗,到水边洗濯、嬉戏、并举祈、消灾的仪式。),东晋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谢安、孙绰等41人就在此集会,他们曲水流觞,引酒赋诗,各抒怀抱,最后有王羲之作序总述其事。王羲之不但文章写的好,又善书法,有书圣之称,于是兰亭,(兰渚之亭)流芳万古,大大超过了兰草的清香,就让我们共同欣赏吧。

(展示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序帖卷》,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我们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

二.朗读课文

配乐朗读(教师范读)

要求:注意文章语气、节奏、字音。

学生齐读。(教师订正)

(1)朗读语调提示:“永和九年……修模事也”以中速读。下文有关集会的文句应以清新明快的语调读出,特别重读“乐”,以体现作者快乐的心境。

(2)朗读指导:“固知/一/死生/为/荒诞,齐/彭殇/为/妄作。”读出节拍,读出批判语气,“后之视今,亦由分之现昔,悲乎!”缓缓吐出,重音为“悲”,以后的句子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了解序的题材特点

明确:

序是一种文体,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有的则如说明文,还有的写法上同散文笔调,这一类的多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兰亭集序》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

2、本文写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以及变化?

明确:

由乐而生痛,言痛而生感,终了而言悲,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

我们就以此感情的变化为线索,走进兰亭,走近王羲之的感情世界。

3、分小组讨论,给文章划分段落部分,概括要点。

明确:第一部分:叙宴集盛况

第二部分:发人生感慨

第三部分:明作序要旨

四.赏析课文

1、以课文的第一部分为主,看作者在表达自己的心境时从哪几个方面写的?

明确:

时间:永和九年 暮春之初

风景: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 清流急湍 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

人物:群贤少长 列坐其次 一觞一咏 畅叙幽情

感受:信可乐也

写法:写景抒情 叙议结合

作者用简洁雅净、铿铿有致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湍急的流水,飞花溅玉,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机盎然。于是诗兴大发,他们纷纷临流赋诗。虽无丝竹管弦之兴,然而可以"畅叙幽情,各抒怀抱。我们仿佛看到了这些雅士间儒雅的风度和诗意人生,这种美好的聚会自此以后成为千古美谈。作者发出由衷的感叹,"信可乐也"。这实在是人生的极致。这种乐是对兰亭美景的陶醉,是来自于兰亭集会的畅快。

2、学生尝试背诵第一段。

理清背诵思路:记叙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岭”引出四周环境及场面的铺叙,最后由“是日地”领起描写游人的心境,抒发集会的心情。

要求:学生体会作者状物写景言简意赅、妙趣天成的特点,感受作者快乐的心境。请学生摘录写景句。

3、学习第二段,了解作者的心境的变迁。

明确:

王处的时代是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极剧动荡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因此,他们有一人谈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内",有的人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正如王羲之在文中写道:"虽趣舒殊,静噪不同,当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可就一时的满足和陶醉中,岁月流逝,青春已经不再,而功业无成,作者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人生就是这样永无止境地追求满足而又不断地厌倦,既充满了快乐也充满了无尽的烦恼,怎能不感慨万分。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往昔的盛会已化为历历在目的往事,过去曾有的欢乐,已如流水向东而去,这真"胜景不常,胜筵难再",这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死生之大,岂不痛哉?

人的寿命的长短,要听凭造化,无论寿命的长短,其结果是殊途同归,"终期于尽",人总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强大而无法抗拒,因而个体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也无法回避对"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4、朗读并分析第三自然段。

理清背诵思路:

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转入对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写,批判当前士大夫“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现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随之又发出“后之视今,亦由今视昔,悲乎"的慨叹。可见作者对人生敏锐、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对人生特别的热爱和执著,接着作者交代了《兰亭集》的成因“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总结全文。作者的"悲",与他的人生观有着密切的关系,从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看佛教、道教徒总是把生死看得很虚无、很超脱,他们"一生死生,齐彭殇",可我们不是神仙道人,是血肉之躯,要珍惜生命,士大夫当"兼济天下",去实现自己的抱负。可这种生活观在我(王羲之)看来是何等的虚伪可笑。正因为我对生命是如此的珍惜,因此,"每览昔者兴感之由”,我"悲"古人,因为我对生命的体验和古人对生命的体验是何其相似;我亦"悲"后人,"后之观今,亦由今之视昔",后人读我的文章,犹如我读古人的文章一样,作者询问古今,发出悲叹。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而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的,更加深刻感慨。

人类社会从古至今迈进了多少年,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是今非昔比,但无论世界怎么变化,人类对生命本质(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体验却是一致的,王羲之也正是道出了这种"千古同悲",才如此深深地打动了我们。

5、集体齐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背诵。

6、学生齐读课文三遍,背诵。

五.课堂小结

王羲之的人生观不消极,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诗中写道"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

六.课后练习

1.完成练习一、二。

2.背诵全文。

高中一年级《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篇4

兰 亭 集 序 作者:王羲之

文 本

译 文

原 文

文 本

永和九年,正值癸丑,暮春三月上旬的巳日,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举行禊饮之事。此地德高望重者无不到会,老少济济一堂。兰亭这地方有崇山峻岭环抱,林木繁茂,竹篁幽密。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映衬在左右,引溪水为曲水流觞,列坐其侧,即使没有管弦合奏的盛况,只是饮酒赋诗,也足以令人畅叙胸怀。这一天,晴明爽朗,和风习习,仰首可以观览浩大的宇宙,俯身可以考察众多的物类,纵目游赏,胸襟大开,极尽耳目视听的欢娱,真可以说是人生的一大乐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晶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人们彼此亲近交往,俯仰之间便度过了一生。有的人喜欢反躬内省,满足于一室之内的晤谈;有的人则寄托于外物,生活狂放不羁。虽然他们或内或外的取舍千差万别,好静好动的性格各不相同,但当他们遇到可喜的事情,得意于一时,感到欣然自足时,竟然都会忘记衰老即将要到来之事。等到对已获取的东西发生厌倦,情事变迁,又不免会引发无限的感慨。以往所得到的欢欣,很快就成为历史的陈迹,人们对此尚且不能不为之感念伤怀,更何况人的一生长短取决于造化,而终究要归结于穷尽呢!古人说:“死生是件大事。”这怎么能不让人痛心啊!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当看到前人所发的感慨,其缘由竟像一张符契那样一致,总难免要在前人的文章面前嗟叹一番,不过心里却弄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我当然知道把死和生混为一谈是虚诞的,把长寿与夭亡等量齐观是荒谬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这正是事情的可悲之处。所以我要列出到会者的姓名,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尽管时代有别,行事各异,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动因,无疑会是相通的。后人阅读这些诗篇,恐怕也会由此引发同样的感慨吧。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兰亭集序》 2002/09/10

高中一年级《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敢于冲破时俗,否定当时流行的庄子“一死生,齐彭殇”观点。

2.体味本文叙议结合、直抒胸臆的特色。

3.积累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实词。

《学习重点》

仔细揣摩本文景与情的关系。

《教学过程》

(-)研读步骤

步骤一:课前预习。

1.查字典,解决生、难字的读音,能顺利诵读;

2.查注释,疏通文意,掌握课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词语;

3.了解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

步骤二:课文分析。

1.体味文章以情御景的写作风格;

2.体味本文回环曲折地抒发感情的特点。

(二)问题探究

1.作者写兰亭的景色突出什么特征,与作者的情有何关系?

文章写兰亭景色突出“淡雅”的特征,三月的江南,山间水渚之间,绿树成映,鲜花吐艳,但在作者笔下,所有浓艳之物皆不见踪影,唯山、水、林、竹、天、风而已。看山,言其“崇”“峻”而舍其青翠;绘竹,言其“修”而舍其绿;写水,言其“清”而舍其碧;叙气候,亦“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而已。一切尽显淡雅,而这景物正是作者淡雅心境的客观反照。东晋之时,玄学盛行,名士们对山水的欣赏,不仅“目寓”,而且“神游”,到自然中去,并认真观察思考,不只是怡情养性,还可以“明理”和“悟道”。

2.文中“信可乐也”句“乐”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从字面上看来,“乐”的具体内容一是同道相逢,二是环境幽雅,三是气候宜人;但更深层次的“乐”在于作者在此情此景中对大自然的一种领悟,“观宇宙之大”,“察品类之盛”,大自然神奇的造化,使自然界的一切均等地享受大自然的恩赐,置身于自然中,往往使人物我两忘达到“道”的最高境界。

3.第二自然段中“岂不痛哉”是缘何而痛?

第二自然在前面极写宴集之乐后引出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兰亭宴集,自然快乐,但终有期限,聚会难而短,分离易而长。由此想到了人生。人生一世,各有所好,有的“晤言一室之内”,有的“放浪形骸之外”,或静或动,“暂得于心”,但随着时境的变化,心境也随之而发生变化,“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痛”由此而生。

4.全文在亦“乐”亦“痛”之中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怀?

本文由“乐”而“悲”,感情曲折深沉。先写景、写事、写情,以一“乐”字作统领,然后写宴集之后的感慨,以一“悲”字为核心。由“乐”而“悲”,看似突兀,但却在情理之中。由聚想到散,由宴集而想到人生,顿生感慨;随着时光流逝,生命也终有尽期,感慨之余,产生伤感,“悲”随之而生。作者将目光上移至古人,从古人留下的文章来看,古人亦为人生的变化而兴叹,因此斥庄子“一死生,齐彭殇”为虚妄,再将目光移至未来、推想后人,未来的人一定和古今之人的感情相通。死生之大,千古同慨,“录其所述”并为之作序,目的在于引起“后之览者”的感慨与共鸣,能够理解作者心中的感触,在深沉的感慨中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与前文的“乐”遥相照应,形成一个整体。

5.本文的语言特色:

东晋文坛盛行骈文,而王羲之此文,以散句为主,骈散结合,朴素自然而又错落有致。

(三)[能力训练]

1.选出下列词语中加横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 )

A.癸(ku)丑 修禊(al) 流殇fallozls) 游目骋(汕ellg)怀

B.激湍(tuAn) 形骸(hi) 嗟(仰)悼 感慨系(if)之

C.蓬蒿(h则) 管弦(d加) 虚诞(dbo) 趣舍万殊

D.悲夫(fo) 锋镝(df) 瓮牖(…加) 度长挈( )大

2.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用法不同的一句:

(1)

A.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B.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C.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轶丽

D.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2)

A.信可乐

B.烟涛微茫信难求

C.信义著于四海

D.谓为信然

(3)

A.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B.铸以为金人十二

C.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D.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

(4)

A.所以游目聘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B.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C.所以动性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D.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3.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的问题。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所寄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变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

(1)选出有通假字的一项:( )

A.晤言一室之内

B.虽趣舍万殊

C.死生亦大矣

D.不能喻之于怀

(2)下列句中加横线字解释有误的项是:( )

A.夫人之相与 与:结交

B.曾不知老之将至 曾:曾经

C.向之所欣 向:过去

D.未尝不临文嗟掉 临:面对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翻译“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一句。

高中一年级《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篇6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预习课文,了解作者及本文背景。

二、预习内容

1、作者简介

王羲之(321-379)世称王右军,东晋著名书法家。《晋书》说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如游云,矫如惊龙”“天机流布,挺然秀出”。 由于他在书法上的成就和贡献,被后世誉为“书圣”。其书法作品《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2、资料链接

(1)文章背景

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二日,五十一岁的王羲之(当时任会稽内史)邀请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兰亭聚会,他们做曲水流觞之饮,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之后王羲之将诸名家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

王羲之写这篇序时,已经喝醉了酒,下笔如有神助,醒后自己也感到惊异;他日更书数十本,比起原来的这一稿本,终莫能及。稿本珍藏在王家,到了唐初为太宗所得,尊为“天下第一行书”,并命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等临写了几本。被呼为“行书之龙”的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在古代书迹里,像一盏灿烂的明灯,照耀着东晋以来我国书体的前进道路。

(2)文化知识:

修禊:中国古代民间的一种风俗,古人视暮春三月是万物萌生的时节,早在周代,人们在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到河边以香草浸水沐浴,祛病除邪,《诗经》、《周礼》中都有记载。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等一起谈论志向时,当问到曾皙时,他答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曾皙的春风沂水、民生和乐大得孔子赞赏。(《论语•先进》)南北朝丘迟在《与陈伯之书》中也说:“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想以江南暮春之美景、故国之思激发屈膝事敌的陈伯之幡然悔悟。可见暮春三月是人间一段最美的时光。又因为修禊,可知是3日,古人在这一天举行祈福消灾的仪式,这是一个吉祥美好的日子!

(3)文体知识

序,也叫“叙”或“引”,是说明作品的写作目的或作者情况,也有对作品的评论和相关问题的阐发。“序”一般写在作品前面,列在后面的称“后序”或“跋”。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积累文中出现的重要文言词语和句式。

(2)背诵本课出现的名句。

二、学习过程

1、诵读课文,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癸丑 修禊 兰渚 激湍 流觞 游目骋怀 晤言 趣舍万殊 齐彭殇 会稽 感慨系之 若合一契 蕲 曾不知老之将至

2、解释划线的实虚词。

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

茂林修竹 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亦足以畅叙幽情

所以游目骋怀 足以极视听之娱

信可乐也 取诸怀抱

夫人之相与 虽趣舍万殊

当其欣于所遇 向之所欣

或因寄所托 曾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 感慨系之矣

修短随化 喻之于怀

终期于尽 未尝不临文嗟悼

三、反思总结

学生诵读课文,总结各段主要内容

四、当堂检测

1、指出通假字并翻译。

虽趣舍万殊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2、指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古今义。

列坐其次 俯察品类之盛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

所以游目骋怀

3、解释多义词。

①修

乃重修岳阳楼 邹忌修八尺有余 内修政理

茂林修竹 修禊事也

②期

终期于尽 度已失期

不期修古 行有期年

③致

其致一也 齐心一力 颇有野致

以致臣节 致市民,聚万货

④临

临文嗟悼 把酒临风

曹公已临其境 哀临三日

⑤次

列坐其次 引次江北

破军次之 贤能不待次而举

⑥所以

所以游目骋怀 所以兴怀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吾知所以拒子矣

⑦一

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⑧所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某所,而母立于兹

当其欣于所遇 及其所之既倦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课后练习与提高

1、指出句式并口译。

死生亦大矣 其致一也

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放浪形骸之外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当其欣于所遇

不能喻之于怀 晤言一室之内

2、翻译下列句子。

(1).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2).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4).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5).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这娱,信可乐也。

(6).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7).故列序时人,录其所述。

(8).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第二课时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了解古人生死观,为理解文中作者对生死的看法打基础。

二、预习内容

名句积累(有关儒、道与魏晋士人的死生观):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王勃《滕王阁序》)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前赤壁赋》)

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

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庄子•德充符》)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

功名竹帛非我事,存亡贵贱付皇天。(鲍照《拟行路难》)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王羲之对人生的看法,理解其中的情感。

(2)通过对王羲之人生态度的分析,让学生珍惜人生,把握生命,提高人生境界。

二、学习过程

诵读课文,合作探究

(1)《兰亭集序》与通常的序文有什么不同?

(2)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是怎样的?

(3)如何理解作者这种情感的变化?

(4)作者写兰亭的景色突出什么特征,与作者的情有何关系?

多媒体展示探究结论

三、反思总结

作者由兰亭盛会写起,极写盛会之“乐”。可大凡美景盛事,都极易引发人的愁思和感慨。面对兰亭美景,不由得兴尽悲来,感慨万千,进而展开议论,抒发了“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之情,由己悲人,沟通古今。全文情景交融,文简而意深,不愧为千古名篇。

四、当堂检测

讨论:你是如何看待王羲之的生死观的?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只有一次的生命?

课后练习与提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时陈留阮裕有重名,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记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序以申其志。

性好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新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

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尝至门生家,见篚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羲之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侯己,辄洒扫而待之。

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 (《晋书•王羲之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及长,辩赡 赡:丰富

b.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 目:看待

c.然闻信至,咸自矜持 信:信使

d.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 冠:位居第一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 谢安未仕时亦居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b. 意甚悦,固求市之 不敢与较,少年固强之

c. 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 低头共耳语:“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d. 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 吾尝终日而思矣

3.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 以骨鲠称 b. 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c. 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 d. 而羲之竟不顾

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王羲之“率性而为”性格的一组是 ( )

①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②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 ③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 ④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 ⑤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 ⑥止一吊,遂不重诣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④⑤⑥

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王羲之是司徒王导的堂侄子,年幼时并没有显出什么特异之处,成人后擅长隶书,被称为古往今来的佼佼者。后来被太尉郗鉴相中,成为郗家的乘龙快婿。

b.王羲之淡泊名利,性喜自然,曾与当时在会稽的文人雅士聚集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写下著名的《兰亭序》以抒发自己的感受。

c.王羲之书法精湛,不但擅长楷书和草书,而且主张学习书法应该全身心地投入,只不过为人狂放傲岸,言谈之间常常把自己与钟繇、张芝相提并论。

d.骠骑将军王述在会稽任职时,恰逢母丧,王羲之因为与之感情上有隔阂,只去吊唁了一次,就没有再去,王述对此深为怨恨。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

(2)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兰亭集序>学案》答案

第一课时

课内探究学案

二、学习过程

1、注音1、 hái

癸guǐ丑 修禊xì 兰渚zhu 激tuān湍 流觞shāng 游目骋chěng怀 晤wu言 趣舍万殊qu 齐彭殇shāng 会kuài稽 感慨系xì之 若合一契qi 蕲 qi 曾zeng不知老之将至

2、解释划线的实虚词。

群贤毕至 全、都 少长咸集 全、都

茂林修竹 高高的 列坐其次 它的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热闹 亦足以畅叙幽情 用来

所以游目骋怀 用来 足以极视听之娱 穷尽

信可乐也 确实 取诸怀抱 之于

夫人之相与 夫为发语词 虽趣舍万殊 同“取”

当其欣于所遇 对于 向之所欣 以前

或因寄所托 凭借 曾不知老之将至 竟然

及其所之既倦 动词,到 感慨系之矣 代词,这

修短随化 寿命长 喻之于怀 明白

终期于尽 注定 未尝不临文嗟悼 面对

四、当堂检测

1、虽趣舍万殊 趣通“取”

2、列坐其次 俯察品类之盛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

所以游目骋怀

3、解释多义词。

①① 修

乃重修岳阳楼 维修 邹忌修八尺有余 高 内修政理 修治

茂林修竹 高 修禊事也 举行

②期

终期于尽 注定 度已失期 期限

不期修古 期望 行有期年 一整年

③致

其致一也 情致 颇有野致 情致

以致臣节 表达,尽 致市民,聚万货 招致

④临

临文嗟悼 面对 把酒临风 面对

曹公已临其境 到达 哀临三日 到场

⑤次

列坐其次 旁边 引次江北 驻扎

破军次之 第二等的 贤能不待次而举 次序,引申为资历

⑥所以

所以游目骋怀 用来 所以兴怀 表原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用来……的东西|人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表原因 吾知所以拒子矣 表原因

⑦一

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数词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全,整个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把……看做一样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一样

⑧所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地方 某所,而母立于兹 地方

当其欣于所遇 代词,和后面的动词组成名词性结构

及其所之既倦代词,和后面的动词组成名词性结构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 代词,和后面的动词组成名词性结构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代词,和后面的动词组成名词性结构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代词,和后面的动词组成名词性结构

课后练习与提高

1、指出句式并口译。

死生亦大矣 判断句 其致一也 判断句

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省略句 放浪形骸之外 省略句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倒装句 当其欣于所遇 介宾结构后置

不能喻之于怀 介宾结构后置 晤言一室之内 介宾结构后置

2、翻译下列句子。

(1)我们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会集,为了做禊事

(2)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

(3)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

(4)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5)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6)等到对得到或喜爱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

(7)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

(8)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从造化,最终必然都要消亡!

第二课时

课内探究学案答案

二、学习过程

(1)《兰亭集序》与通常的序文有什么不同?

(2)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是怎样的?

(3)如何理解作者这种情感的变化?

(4)作者写兰亭的景色突出什么特征,与作者的情有何关系?

多媒体展示探究结论

(1)一般的书序介绍成书的经过、出版意旨、编次体例或作者情况等,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作为书序,本文介绍了作诗缘由(因修禊而“群贤毕至”)、作诗情形(“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成书经过(“列序时人,录其所述”)、本书意义(“后之览者,亦将有敢于斯文”)。 本文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论及人生的意义。这便是《兰亭集序》与一般书序的不同之处。

(2)第二自然段,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从中揭示了人生忧患的来源。首先来自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其次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a)。第三来自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即“修短随化,终期于尽”(b)。( a和b是由第一自然段的“乐”到第二自然段转“痛”的原因。)最后以“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作结,情调转入低沉。

第二自然段,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正因为作者对人生忧患有清醒的认识,才可扬长避短,在有限人生中进行无限的价值创造。

(3)由乐转悲,看似突兀,却也顺理成章。作者由眼前的兰亭相聚的欢乐,推想到普天下之友朋相处的情境:世上没有不散的宴席,情随事迁,喜欢的会不再喜欢,拥有的会不再拥有,再圆满的团聚终要离散,再自足的幸福终要破灭,进而想到生命短暂,深切感悟到,再坚强的生命终要死亡。生命短促,一切终究会曲终人散,面对不可逆转的自然规律,由生离到死别,自然乐极而生悲,令人痛心。在这个古今人共同面临的无奈面前,作者不由发出“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这种情感变化是十分正常的。

(4)作者用简洁雅净、铿锵有致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流水急湍,飞花溅玉。”“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些景物清澈明朗,晶莹亮丽,生机盎然。这种雅致的景色是“乐”的重要方面,而优美的景色又容易触发作者对人生的深度思考,所谓“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引发了作者的“痛”感。

课后练习与提高

1.b(“目”应为“认为、品评”)

2.d(a组中的“焉”均为兼词“于之”;b组中的“固”均为副词“一定”;c组中的“相”均为副词,偏指第二人称;d组中的“而”均为连词,前者表承接,后者表修饰。)

3.a(a项中的“骨鲠”古今意思相同,都是“耿直”的意思;b项中的“同志”文中指“志趣相投的人”,现在多用于人们惯用的彼此之间的称呼;c项中的“名誉”文中的意思是“声望”、“声誉”,即好的名声,现在的意思是“名声”,泛指社会评价或指“名义上的”;d项中的“不顾”文中的意思是“不去看望”,现在的意思是“不照顾”或“不考虑”。)

4.c(①是王羲之的书法特点,③是王羲之的淡泊的性情,⑤是王羲之傲岸的性格。)

5.d(“王述在会稽任职时,恰适母丧”应为“王述先前曾在会稽任职,因母亲去世,回会稽治丧”。并且不是“王述对此深为怨恨”而且是“王述对此深以为遗憾。”)

6、 (1)王羲之平常喜欢服丹食药,涵养性情,不喜欢住在京城,他刚渡过浙江,便产生了终身住在这里念头。

(2)如果别人能这样入迷,不一定赶不上他。

高中一年级《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篇7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作为书法作品,历来为人推崇,被尊为“墨皇”,亦有“天下第一行书”之誉。其实,作为入选教材,文章也是文辞优美,识见高远,至今脍炙人口,熠熠生辉。而作为一篇文言文来教学,如何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妥善处理好文言关系,打破传统机械的先“言”后“文”教学模式,却值得探讨研究。我的这节课是《兰亭集序》的第一课时。主要学习内容是文章一二两段,解决的是三个问题:一是了解作者及其创作的缘由,了解书序的相关知识;一是掌握重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一是体会作者的感受及写作的特点。

本节课基本上完成了教学目标,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感觉到一节课下来,学生的学习情绪没能调动起来,课堂气氛不是很好,原因当然有很多,有学生预习不够,导学案完成情况比较差;也有我自己备课上的问题,比如在解决字词这一块学生就很被动,感受作者的的感受的时候也不够深刻。

基于此,于是我参照新课标精神尝试改变文言文教学思路,从由教师讲解变成让学生诵读,从重视翻译到重视感悟。在教学中多让学生去读,多让学生去说去感受。

首先加强诵读,多让学生自己去感悟,适当时候才做点拨。

第一遍听读:校正自己的字音、句读错误。勾画出自己有疑问的字词,读完后讨论。

第二遍自读:自由诵读第一自然段,读出自我体验。

第三遍诵读:齐读,从每一段中找出一个字概括作者的心情。

第四遍悟读:带着感情诵读,在朗读中分别体现出欢乐、痛惜、悲伤的感情。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第一段中,作者欢乐的因素有哪些?第二段中他为何而痛?第三段中他又为何而悲?

采取诵读的教学方法后,我发现,许多过去需要讲解的知识在诵读中就解决了。在诵读中去感受“信可乐也!”“岂不痛哉!”“悲夫!”三句话中的情感就跟自然了。“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终身受益不尽。” 诵读是文言文学习的金钥匙。

其次我更加强了学生的动手和思维能力的训练,比如以填表格的形式完成一二段内容的教学,并对其进行了分析和总结,还让学生自己在本节课结束前总结归纳重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自动学习,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从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深深体会到“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我想:只要我们教师能够逐渐培养起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就一定能将古文课上得有滋有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实践探究更实用的方法。

高中一年级《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 学习本文,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及旷达胸怀;

2、 通过朗读训练,体会本文清丽流畅、骈散结合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 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

2、 本文写景、抒情、叙事和议论相结合的特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导语设计]:

在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史上,魏晋时期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一方面汉隶发展至魏晋,基本奠定了汉字形态;另一方面,真、行、草书又得到长足发展。就在这一时期,诞生了一位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世誉为“书圣”,他书写的《乐毅论》、《黄庭经》等楷书作品世称“书之圣”,他的行草书被尊为“草之圣”,他写的行草《兰亭集序》被后世书家誉为“行书第一”,他就是王羲之。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以书法艺术名扬百世的[《兰亭集序》]

《兰亭集》中的诗,到了现在,除了搞专门研究的人外,一般人了解甚少,而王羲之这篇序却声名远播,流传千古,除了它书法上的极高成就外,恐怕也有其内容上的原因。我们今天不妨就来一起学习王羲之这篇文质俱佳的《兰亭集序》

[背景简介]

王羲之有“书圣”之美称,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他和众多名士共四十一人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出示图片)。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记下了他们的千古风流,王羲之为这些诗作的书序《兰亭集序》,更以其文采书艺双绝而脍炙人口。

今天我们不仅欣赏到其书法美,还要跟大家一起来欣赏其文章的美。

[课文学习三步法]:

第一步:学生朗读,圈点、勾画疑难点。

第二步:老师答疑解难。

第三步:强调重点知识:

1、基础知识点:

2、内容分析:

[板书设计]

全文共3个自然段,分为三部分:

第1自然段为第一部分,介绍时地,美景及活动。——乐

第2自然段为第二部分,抒发人生的思考。——痛

第3自然段为第三部分,简述写作缘由。——悲

⑴、讲读课文第一段,分析:

这一段作者记叙了兰亭盛会,同学们找找看,这一段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交代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与会者等。并有写景、叙事和抒情

进一步明确写景、叙事和抒情的语句:

作者用简洁雅净、铿铿有致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清澈明朗,而又生机盎然的自然风光:

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湍急的流水,飞花溅玉。

在如此充满诗情画意的美景面前,文人雅士们能不饮酒赋诗吗: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

酒,是感情的催化剂。诗,是情感的产品。他流觞曲水,于是诗兴大发,他们纷纷临流赋诗。虽无丝竹管弦之兴,然而可以“畅叙幽情”,各抒怀抱。

接下来,乘着快意,信步登上兰亭的最高处。作者仰看,世界是如此阔大,宇宙是如此浩渺;俯视,大自然万物是如此繁茂昌盛,生机盎然。王羲之,纵展 目力,开畅胸怀,要把大自然的美景尽收眼底。使自己的感官得到最大的享受,尽享人生的快乐: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俯……

作者发出由衷的感叹:信可乐也。这实在是人生的极致。这种乐是对兰亭美景的陶醉,是来自于兰亭集会的畅快。

总结第一段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乐

⑵、讲读课文第二段,分析:

学生归纳第二段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痛

问:作者为什么感到“痛”?(要求用原文中的话回答: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问:作者提出了一个什么样的观点?(死生亦大矣)

师点评:在享受了难得的聚会和快乐后,作者深切地感受到再圆满的团聚终要离散,再自足的幸福终要破灭,再坚强的生命终要走向灭亡。面对这铁一般冰冷的自然规律,作者不由得感叹“死生亦大矣”

⑶、讲读第三段,分析:

学生归纳第三段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悲

问:作者为什么感到“悲”?

生讨论,师归纳(承上文“死生亦大矣”之“痛”而来,古人、今人、后者三者都对这同一话题有同样的感慨,都逃避不了生命终将殒灭这一规律,所以王羲之感到悲,这也反映了魏晋时代由于玄学盛行,士大夫们多崇尚老庄思想,很多人都笃信“死生一”“彭殇齐”,意志消沉,不求进取。这种思想对王羲之不能没有影响。

但王羲之还说出了一句话,它是整篇文章的亮点所在——“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作者认为生就是生,死就是死,二者不得等量齐观,其中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点实事,不宜空谈玄理。这也反映了王羲之的旷达性格。)

⑷、分析本文特色:

本文是一篇书序,却这样借题发挥,阐明了自己的生死观,书序能这样写吗?

明确:序,一般写在著作正文之前,有作者自己写的,多说明写书的的缘由、目的和经过。也有别人写的,多介绍或评论本书的内容,也作叙文。)

本文中也有一些语句反映了书序的特点:

作诗缘由——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成书经过——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编集目的——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明•徐师曾《文体明辩》《尔雅》云 : “序,绪也。” 字亦作“叙”,言其善叙事理,次第有序,若丝之绪也。其为体有二,一曰议论,二曰叙事。

明确:这段话表明书序也可以议论,也可叙事,即可以借题发挥。

小结:本文的妙处正在这借题发挥上,因而显得立意高远,王羲之用324字,既写出了兰亭盛会之乐,又由此生发议论,谈到“死生之大”,进而谈到了自己的人生态度:

乐: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痛: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悲:后之视今,亦由古之视今。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我认为王羲之的人生观不消极,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诗中写道“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

说到这儿,我们不由得想起了作家王瑶的一句话“我们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于是就设法增加它的密度”。这句话说的也正是在有生之年要让自己的生命更精彩。

文章最后一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我们今天读他的文章,是“后之贤者”,应该有许多新的感悟。结合历史人物,谈谈你是怎样认识王羲之对人生的感悟,你对人生有什么新的体验?

[基础知识达标训练]:

1.下面各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诞(dàn) 癸(kuí) 殊(shú) 峻(jùn)

B.殇(shāng) 稽(jī) 骸(hái) 晤(wù)

C,悼(dǎo) 禊(xì) 骋(chěng) 契(qì)

D.嗟(jiē) 觞(shāng) 湍(tuān) 曲(qǔ)水

2.下列词语中加黑字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群贤毕至(全) 少长咸集(都) 茂林修竹(修整) 清流急湍(急流的水)

B.畅叙幽情(幽深内藏) 人之相与(交好) 崇山峻岭(高) 暂得于己(短暂,一时)

C.感既系之(附着) 修短随化(变化) 终期于尽(至,及) 向之所欣(过去,从前)

D.喻之于怀(比喻) 其致一也(情趣) 列坐其次(排列) 列叙时人(一个个地)

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B.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C.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D.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4.下列句中加黑词语与现代汉语语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引以为流觞曲水

B.列坐其次

C.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D.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

5.与例句中加点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或取诸怀抱。

A.亮身率诸军攻祁山。 B.投诸渤海之尾

C.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D.告诸往而知来者。

6.运用了“对偶”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天朗气清,惠风和畅B.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C.清流激湍,映带左右D.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7-11题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已,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7.给下列各句加黑词选择恰当的义项

①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

A.原因 B.凭借 C.就着 D.由于

②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A.修饰 B.整治 C.高,长 D .美好

③曾不知老之将至

A.竟 B.曾经 C.重叠 D.连……都

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

A.朝向 B.奔向 C.从前 D.假如

8.对下列句式判断正确的是( )

①岂不痛哉②死生亦大矣③当其欣于所遇④则与斗卮酒

A.①感叹句②感叹句③宾语前置句④陈述句

B.①反问句②判断句③介宾结构后置④省略句

C.①反问句②判断句③陈述句④宾语前置句

D.①感叹句②反问句③介宾结构后置④省略句

9.下列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

A.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译文)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拘束,放纵无拘地生活。

B.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译文)面对古人那些文章我总是感叹悲伤,可总是不能表达出来。

C.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译文)原先兴盛的,转眼之间,已成为旧迹。

D.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译文)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

10.对“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的含义理解最确切的一项是( )

A.后来者读这次集会的诗文,也会产生感慨。

B.后来的人读我的文章,也会由此而产生很多感想。

C.后世的读者读这次集会的诗文,也会与我有同感。

D.后世的读者读我的文章,也会被我的文章所感动。

11.判断下列各句对错,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语段节选自《晋书‘王羲之传》,是一篇书序。序,古代文体的一种,大多用以题赠,或作为著述的前言。本语段内容突出了书序的特点。

B.本语段一开头就出现了一个阔大的境界:“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但这并不显得突然:“人之相与”,指人际交往,是个普遍性命题,也包括这次兰亭之会在内;“俯”“仰”二字在这里用的是它们合义,表示时间过得很快。这包含着人怎样在人群中度过一生这一问题,由此而引发作者的感慨,可谓自然之极。

C.“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这种人人都有的情怀说明了—个事实:不管生活方式有怎样的不同,人总是留恋于生活中那些美好的事物,也就是留恋于有生之乐。

D.“死生亦大矣”,是作者的基本观点,作为书序,以此来概括一篇之意,这正是本文作者见解高远之处。

参考答案:

1.B 2.B 3.C 4.D 5.B 6.B 7.①C ②C ③A 8.B 9.B 10.C 11.A

高中一年级《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篇9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都是古文化中的经典,都让我爱不释手。我对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更是情有独钟。《兰亭集序》既是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书法作品,又是一篇不落俗套、格调清奇的散文。对于教学经验还不丰富的我来说,不论怎样精心设计、用心传授,总感到没有把此文语言之优美,感悟之深刻呈现给学生,现将教学中的所得和困惑加以总结,以待日后改进。

一、教有所备

1.思想上的准备。新的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师必须要有全新的教育理念,因此,我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也应该有一种创新的思想在。具备了创新思想,也就有了改变自我的动力。这是我上好这一课的关键。

2.知识上的储备。为了上好这一课,我认真研读了课文,做到教材烂熟于心。我研读有关本课的资料,占有了较丰富的讲课素材。我又认真研读了有关本课的经典课例,汲取养料。

3.精心做好设计。为了上好这一课,我对课堂进行多角度的设想,设计了多套教学方案。当然,在课堂上,我基本上能够按照我的预想方案进行教学,也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从课堂上能够看到学生还是很积极踊跃的,他们和我一起很好地完成了这一课的教学。

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有很多收获,这里确实难以尽述。但我明显感觉自己在语文教学上仿佛成长了起来。我相信我的语文教学一定会越来越好!

二、教有所长

1.注重积累,学会审美。

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学习经验总结梳理。学生能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理解重点文言词语和语法现象。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常用的成语(情随事迁、崇山峻岭、游目骋怀等),再如词性活用、特殊句式等。学生通过这种自主学习,夯实了基础。

本文熔叙述、描写、议论和抒情为一炉,学生通过研讨可获得画面之美、活动之雅、理趣之丰。同时,本文又是王羲之书法的代表作,他的行书被誉为“飘若惊龙,矫若浮云”。通过展示课件让学生领略其书法的精妙,获得审美享受。

2.读思结合,增强语感。

我参照新课标精神尝试改变文言文教学思路,从由教师讲解变成让学生诵读,从重视翻译到重视感悟。我把自己的思考设计为“文言文四步诵读法”:一读,读准字音,二读,读懂句意,三读,读出情感,四读,品味评价。《兰亭集序》的教学,基本上就是按照这一思路进行的。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读书,每一遍诵读都有目的,每一遍诵读都有任务。通过诵读,使学生身临历史的情境,直入文本深处,切身体验“此景此情”,与作者进行面对面地沟通与交流,产生心灵之间的感染与共鸣,从而在更深的层次上感悟文本、感悟人生。

采取诵读的教学方法后,我发现,许多过去需要讲解的知识在诵读中就解决了。比如实词的意思,这节课中,有学生不懂“俯察品类之盛”的“俯察”的意思,就有学生告诉她自己总结的规律:文言文句式整齐,通过和上文“仰观宇宙之大”中“仰观”二字对比,就可以很容易地理解“俯察”的意思。再比如虚词的用法,如果让教师来讲解“也、哉、夫”表达不同语气的知识,哪里比得上在诵读中感受“信可乐也!”“岂不痛哉!”“悲夫!”三句话中的情感更自然呢?

可以说,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一把钥匙,一把重要的钥匙,一把不可替代的钥匙。学生在诵读中就能够有所感知,就能够增加积累,就能够形成语感。当然,这节课还有很多缺憾,而我感到最大的缺憾,就是因为时间原因没有展开更充分的诵读活动。

3.突出感悟,提升境界

有的观点认为,文言文教学重点是字词句的学习,那么就没有必要花大量时间让学生去理解文章的微言大义。我不这样认为,任何一篇好的文言文都有着深刻的意蕴和哲理,都会在思想上启迪人,在情感上感染人,在精神上嘉勉人。如果挖掘文本的主旨能对学生有益,何乐而不为呢?

《兰亭集序》中表达的生死观是积极的,对学生是极有教益的。我抓住“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这一关键句启发学生联系历史和现实思考生死问题。请学生调动积累,举出抒人生无常之感,发时不我待之叹的古诗文,如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司马迁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诸如此类,不胜枚举。我给学生还补充了做客《中国达人秀》栏目的无臂钢琴师刘伟的生死观:“我的人生只有两条路,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地活着。”这一环节的研讨,学生特别活跃,也很激动。相信在这种历史——现实——自我之间的理性思考,会让学生的思想达到一个新的境界。

尽管我倾心尽力,但总感到还有许多问题,如学生的主动性仍不够强,对主旨的理解还不到位,教学过程不够流畅,设置的情境还不够美……

最后我用省级专家温德峰老师的评语做为结尾:教学反思是我们教师成长的阶梯,它记录着我们曾经的迷茫,见证了我们洒下的汗水,更奠定了我们坚实的脚步。”期待我们共同实践并一贯坚持下去。

高中一年级《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要点:

1、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并能背诵。

2、体会作者由\"乐\"到\"悲\"的思想感情。

教程要求:

一、导入课文

问:大家是否喜爱中国的毛笔书法?

书法是中国的国粹,先请同学们欣赏一幅书画作品:王羲之的《兰亭序帖卷》。

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我们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王羲之有\"书圣\"之美称,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他和众多名士共四十一人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出示图片)。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记下了他们的千古风流,王羲之为这些诗作的书序《兰亭集序》,更以其文采书艺双绝而脍炙人口。

今天我们不仅欣赏到其书法美,还要跟大家一起来欣赏其文章的美。

二、听录音(再出示碑贴全文)

三、自由读

四、赏析第一段

本文记叙了这次兰亭集会的盛况,让我们先来看,这是怎样的一个集会?

时间、地点、事由、人物、景

析: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

作者用简洁雅净、铿铿有致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湍急的流水,飞花溅玉\",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机盎然。

析:\"引以为流觞曲水……\"

文人都是高雅之士,因此,他们的聚会免不了\"酒\"与\"诗\",\"酒\"是感情的催化剂,\"诗\"是情感的\"产品\",他流觞曲水(把盛酒的杯放在水面上循曲水而下,流到谁的前面,谁就取来饮酒),于是诗兴大发,他们纷纷临流赋诗。虽无丝竹管弦之兴,然而可以\"畅叙幽情\",各抒怀抱。

出示\"流觞曲水\"图片,伴白:

看到这幅图,似乎时光倒转,回到兰亭集会上,仿佛看到了这些雅士间儒雅的风度和诗意人生,这种美好的聚会自此以后成为千古美谈。直到今天,每年三月三日,有许多书法家、画家、文学家都会汇集此地,流觞曲水,借古人之地,抒现代人的豪情。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俯……\"。

接下来,乘着快意,信步登上兰亭的最高处。作者仰看,世界是如此阔大,宇宙是如此浩渺;俯视,大自然万物是如此繁茂昌盛,生机盎然。王羲之,纵展目力,开畅胸怀,要把大自然的美景尽收眼底。使自己的感官得到最大的享受,尽享人生的快乐。

作者发出由衷的感叹,\"信可乐也\"。这实在是人生的极致。这种乐是对兰亭美景的陶醉,是来自于兰亭集会的畅快。

五、再读第一段。(女生读)

六、范读第二段,人们常说:\"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看看在接下来的一段中,又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一个字\"痛\"。

痛苦?痛心?痛惜?悲痛?不忙作答,先看作者是因何而痛?

\"俯仰\":指社会人事的应酬进退相联。

人要真实地生活在现实里,总要与各种人、事打交道,这就是世俗生活。如何面对世俗生活,作者概括了两类不同的人生态度。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把自己的胸怀抱负,在室内畅谈。

\"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地生活。

这两种人生态度可取吗?能否有更积极的人生态度,比如,就着自己的才华,到社会上去施展人生的抱负?

讲析:王处的时代是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极剧动荡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因此,他们有一人谈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内\",有的人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正如王羲之在文中写道:\"虽趣舒殊,静噪不同,当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可就一时的满足和陶醉中,岁月流逝,青春已经不再,而功业无成,作者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人生就是这样永无止境地追求满足而又不断地厌倦,既充满了快乐也充满了无尽的烦恼,怎能不感慨万分。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往昔的盛会已化为历历在目的往事,过去曾有的欢乐,已如流水向东而去,这真是\"胜景不常,胜筵难再\",这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

\"况修短随化,……\"

况且人的寿命的长短,要听凭造化,无论寿命的长短,其结果是殊途同归,\"终期于尽\",人总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强大而无法抗拒,因而个体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也无法回避对\"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这种\"痛\"是痛什么?是痛惜之情,是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痛惜。

七、指导全文诵读。(个别读,男生集体诵读)

八、赏析第三自然段。

找出表达其情况的词:\"悲\"

\"悲\"与\"痛\"是一样的情感吗?不一样,让我们先来看看他为什么\"悲\"?\"悲\"什么?

作者为什么\"悲\",与他的人生观有着密切的关系,找出这句话:\"固知……\"

佛教、道教徒总是把生死看得很虚无、很超脱,他们\"一生死生,齐彭殇\",可我们不是神仙道人,是血肉之躯,要珍惜生命,士大夫当\"兼济天下\",去实现自己的抱负。可这种生活观在我看来是何等的虚伪可笑。正因为我对生命是如此的珍惜,因此,\"每贤者……\"。我\"悲\"古人,因为我对生命的体验和古人对生命的体验是何其相似;我亦\"悲\"后人,\"后之观今,亦由今之视昔\",后人读我的文章,犹如我读古人的文章一样,他询问古今,发出悲叹。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更加深刻感人。

人类社会从古至今迈进了多少年,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是今非昔比,但无论世界怎么变化,人类对生命本质(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体验却是一致的,王羲之也正是道出了这种\"千古同悲\",才如此深深地打动了我们。

读最后一段。

九、朗读。

十、小结全文:

作者由兰亭盛会写起,极写盛会之\"乐\"。可大凡美景盛事,都极易引发人的愁思和感慨,面对兰亭美景,不由得兴尽悲来,感慨万千,进而展开议论,抒发了\"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之情,由己悲人,沟通古今。全文情景交融,文简而意深,不愧为千古名篇。

十一、尾声:

文章最后一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我们今天读他的文章,是\"后之贤者\",应该有许多新的感悟。结合历史人物,谈谈你是怎样认识王羲之对人生的感悟,你对人生有什么新的体验?

我认为王羲之的人生观不消极,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诗中写道\"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

高中一年级《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篇11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这篇文章是必修课本的最后一个问题探讨专题中的第二篇课文,这一专题有两个功能:一是对前面20个人文话题的自然升华,由对“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若干具体问题的思考,生发为对人之所以为人,人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等终极问题的追问;二是这些文本本身对学生语文核心能力的提升具有引领功能,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具有丰富的课程价值。第一板块的两篇课文都是具有深刻的人文内涵、富有哲理思辩的文章。《兰亭集序》作为一篇书序,由叙事而写景,感物抒怀,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作者的生死观,虽然有人生无常、“死生亦大矣”的感慨,但一反魏晋时期流行的消极虚妄的人生态度,暗含把握当下人生,不宜空谈玄理的真实乐观的态度。我想教学时应从文本出发,牢牢抓住文章的核心观点,注意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把文章蕴含的思想内涵挖掘出来,使文中包含的人生境界深深感染学生。引导学生深刻领悟作品展现的诗意的人生境界,让学生体会中国古代士大夫的山水审美情怀和他们精神超越的优美姿态。

所以,根据该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序文的写作特点,掌握一定的文言知识。

能力目标: 1)理清课文内容层次2)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情感目标:正确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归于尽的深沉感慨,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难点: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二、说教法

对于文言文教学,我曾经以教师讲解为主,不重视学生诵读,因为文言文有讲头,其中的实词、虚词、句式、情感、理趣等等,都可以讲出很多“东西”来。但这种做法不能使学生真正喜欢文言文本身,他们喜欢的只是其中的所谓文化。发现这个问题后,我在教学中感到了一种“舍本逐末”的尴尬。于是我参照新课标精神尝试改变文言文教学思路,从由教师讲解变成让学生诵读,从重视翻译到重视感悟。我把自己的思考设计为“文言文五步诵读法”:一读读准字音,二读读懂句意,三读读出情感,四读品味评价,五读回味理解。《兰亭集序》的教学,基本上就是按照这一思路进行的,但结合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准备用两课时,采用诵读法、点拨法和讨论法进行教学。(为了清楚的体现我的“文言五步诵读法”,我把两个课时放在一个整体中)

1、诵读法。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读书,每一遍诵读都有目的,每一遍诵读都有任务。通过诵读,使学生身临历史情境,直入文本深处,切身体验“此景此情”,与作者进行面对面地沟通与交流,产生心灵之间的感染与共鸣,从而在更深的层次上感悟文本、感悟人生。

2、点拨法。所谓“点”就是点击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点拨法” 能启发学生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在学习本文中,我主要点拨的是难句以及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3、讨论法。讨论法是指在教师精心运筹下,以小组或集体的组织形式,围绕某一教学要点或专题,展开议论甚至争辩,从而获得知识、开发智力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从而活跃学生的思维。

课时安排:2课时

三、教具准备

课件:王羲之生平简况、王羲之兰亭集序书帖影印、兰亭集序录音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古人对生死进行的哲理思考引出王羲之对生死的感悟。

(二)作者、作品以及文体简介

结合课下注解①了解作者后欣赏插图,再在幻灯上出示王羲之的其他书法作品,让学生直观感受其书法“飘若游云,矫如惊龙”的特点,同时简介文章体裁特点,扩充学生的相关知识,完成知识目标中对序文特点的了解。

(三)五步诵读

1、第一遍诵读:听录音范读,小声跟读,完成以下任务。

(1)、边听边校正自己的字音、句读错误。

(2)、勾画出自己有疑问的字词,读完后讨论。

(3)、 给生字词注音。

2、第二遍诵读:自由诵读,完成以下任务

(1)、同学指出文中不解的字、词、句。

(2)、师生共同解决学生提出的字、词、句问题。(幻灯片展示字词句)

3、第三遍诵读:配乐集体朗读(理清思路,整体把握情感)

要求从每一段中找出一个字概括作者的心情

4、第四遍诵读:学生代表有感情朗读

学生代表带着感情诵读,在朗读中分别体现出欢乐、痛苦、悲伤的感情。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1)第一段中,作者的乐因何而生?

(2)第二段中,作者的痛缘何而来?

(3) 第三段中,作者的悲由何而发?

5、第五遍诵读:学生再次齐读全文(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四)讨论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重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1)、作者由乐转痛有无道理?

(2)、作者的悲哀之情是否是消极悲观?

(3)请大家来谈谈你是怎样认识王羲之对人生的感悟,你对人生有什么新的体验?

(五)小结

《兰亭集序》历来被誉为书、文兼美的艺术珍品。作者一扫风靡流行的骈偶时尚,以清新自然的散体笔法记述了那次在中国文化史上著名的雅集盛会;并触景生情,临境兴叹;将自己对生命的热爱与眷恋,对人生价值的感悟与自然真谛的追问,坦诚且酣畅地倾诉于人性觉醒的启示录中。一千六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重读这篇佳作,仍然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这一曲生命之歌的巨大魅力。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应简洁美观,概括性强。

高中一年级《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3.背诵全文,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教学重点】

1.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2.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1.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2.对文中多义词具体义项的确定。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浙江的绍兴兰渚山是美丽的地方。当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兰花。尽管兰花多且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不过由于有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兰亭——兰渚之亭则流芳万古,大大超过了兰草的清香。下面让我们共同欣赏《兰亭集序》吧。

二、作者介绍学生读注释(1)。

教师补充:

1、魏晋,是中国书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出现了一批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即其中最有盛名的一位。他有“书圣”的美称。他不仅长书法,也长诗文。字和文都任意而行,得自然之趣,风格潇洒放脱。

书法作品《兰亭集序》最为有名,它被后世评论者誉为“行书第一”,那么它到底是什么样的面貌呢——请看插图。古人评价:“飘如游云,矫如惊龙。”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我们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只可惜,我们看到的只是临摹本,其真迹已经失传。据说被李世民带到地下了。

王羲之的诗文以《兰亭集序》最出色。从注释我们已经知道,它是诗歌集子的序。集子中的诗文艺术性不高,但是集子的序却脍炙人口,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下面我们就来欣赏它吧。

2、了解序的体裁特点明确:序是一种文体,有两种。一是赠序,一是书序。后者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内容多是介绍书的内容和特色、成书经过,写书目的等。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有的则如说明文,还有的写法上同散文笔调,这一类的多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兰亭集序》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

三、听课文朗读录音(校园网语文第一册),读后提出需要注意的字音。

癸丑 修楔 流觞 游目骋怀 趣舍万殊 齐彭殇 会稽 感慨系之 若合一契 曾不知老

然后学生自由朗读,要求:注意文章语气、节奏、字音。

四、疏通字词

1、重要词语

a.实虚词 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 信可乐也 取诸怀抱 或因寄所托 曾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 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 以之兴怀 修短随化 喻之于怀 故叙时人

b.通假字 虽趣舍万殊

c.活用词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2、多义词

①乃重修岳阳楼 邹忌修八尺有余 内修政理 茂林修竹 修禊事也

②终期于尽 度已失期 不期修古 行有期年

③其致一也 齐心一力以致臣节 致市民,聚万货 颇有野致

④临文嗟悼 把酒临风 曹公已临其境 哀临三日

⑤列坐其次 引次江北 破军次之 贤能不待次而举

⑥所以游目骋怀/所以兴怀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吾知所以拒子矣

⑦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3、成语及常用语 ① 游目骋怀 (开怀) ②放浪形骸(行为放纵,不受世俗礼法束缚)③情随事迁(思想感情随着情况变迁而发生变化)

4.常识 ① 纪年法 岁在癸丑(干支纪年)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帝王年号)赵惠文王XX年(王公纪年) 顺治二年乙酉四月(年号干支并用) ②暮春(孟春 仲春 季春) ③修禊(在风俗,临水为祭,消除不祥,选在三月三日)

五、再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力求背诵;

2、如何评价作者的生死观?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检查复习,朗读课文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本文写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以及变化?

2、分小组讨论,给文章划分段落部分,概括要点。

3、总结文章的意思三、赏析课文

1、 第一段:

(1)以课文的第一部分为主,看作者在表达自己的心境时从哪几个方面写的?

时间:地点:

风景:人物:

盛况:感受:

写法:

(2)尝试背诵第一段。理清背诵思路:

2、学习第二段,了解作者的心境的变迁。

3、朗读并分析第三自然段。理清背诵思路:

集体齐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背诵。

4、学生齐读课文三遍,背诵。

四、小结

五、全文小结

六、【考考你】

1.为下列句中加粗的字选出正确的义项。

(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a.全部 b.毕竟 c.完结 d.毕备

(2)曾不知老之将至

a.竟然 b.曾经 c.通“增” d.从前

(3)或取诸怀抱

a.有的人 b.有的时候 c.或者 d.间或

(4)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a.陈列 b.陈述 c.陈旧 d.通“阵”

2.下列各句加点词古今义不同的一项是( )

a.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b.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c.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d.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e.何不委心任去留

3.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聘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抬头观览浩渺的天地,低头审视繁多的物类,借凭它们纵目浏览,舒展胸怀,足以尽情地享受着和听的乐趣,确实很愉快啊。

b.俯仰一世——很快地就度过一生。

c.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才知道一生一死都是虚假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

d.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等到他对所向往的事物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转移,感慨就随之而生了。

4.阅读全文把握文意,请找出不正确的一项( )

a.王羲之他们在风景幽绝的兰亭宴饮,是含有这么一个游戏:把酒杯盛酒放在溪水之中,让它随水飘流。杯子停下来时,坐在近处的人就应取觞饮酒。

b.全文前半部分叙兰亭宴集情景,是实写,以“乐”字为基调;后半部分抒发宴集之后的感触,是虚写,以一个“悲”字为基调。

c.文中作者批判了庄子死生一体的虚幻世界观,认为生是生,死是死,不能等同看待。

d.作者谈对人生的感触,从宴集发端,由今人及于古人,再及于后人。在深沉的慨叹之中,暗含着对人生的厌倦和冷漠。

5.创新能力训练

阅读李白的《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完成下题。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李之芳国,序天伦之乐事。群季俊秀,皆为惠速。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作,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1.下列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万物之逆旅也逆 旅:旅店 b.古人秉烛夜游 秉:持,拿

c.群季俊秀 季:兄弟中排行第四或最小的,此指弟弟 d.而浮生若梦浮 生:轻生

2.下列对文章的解释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一篇同《兰亭集序》一样,也属于宴集序。标题概括了文章的基本内容:回答了什么人(作者与从弟)什么时候(春夜)、什么地方(桃李园)、干什么(宴饮)等问题。

b.“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以”,缘故。意为:古人(嫌人生太短)夜里拿着烛光游玩,实在是有缘故(有道理)啊。

c.“大块假我以文章”,“大块”指天地;“文章”,绚烂的文采。即“广阔的天地给我提供了如此绚丽灿烂的大好春光”。岂能辜负!表现了作者及时行乐的消极思想。

d.“惠连”是人名,很有才华,十岁就能写诗作文;“康乐”指谢灵运,南朝诗人。作者用此赞扬诸位堂弟人才俊秀,谦称自己不如谢灵运。表现作者与弟弟们畅叙天伦之乐的喜悦之情。

【学科渗透训练】

迎着将要落山的太阳,小李看见对面过来一辆两匹马拉的大车,只见车上坐着两个人:一个手拿渔杆,一个挎着大弓。觉得很有趣,于是跑过去问。

“您二位姓什么?”只见拿渔杆的人随手抓起一条大鱼,站起身,对着夕阳高高举起说:“我就姓这个!”接着拿大弓的人把肩上的大弓使劲儿拉开后回答:“看,这就是我的姓!”驾车的老汉一看这二位,乐着说:“您责问了,我的姓嘛……。”一指前面的两匹马。

小李一下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本想和这几位搭讪,没想到会这样。

请你帮助小李想一想,这三位各姓什么?

【延伸阅读】

将王素之《兰亭诗》和《兰亭集序》对比阅读,《兰亭集序》中的自然之景和诗中的自然之景是如何对应的,这些自然之景是纯粹客观的自然之物吗?

《兰亭诗》其一 仰视碧天际,俯瞰原水滨。寂阔无涯观,寓目理自陈。大哉造化工,万殊莫不均。 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资料补充

1. 《晋书•王羲之传》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王旷之子,王敦、王导之侄,东晋初太兴四年生,太元四年卒,年五十八岁,少有美誉,朝廷公卿皆爱其才器,频召为侍中、吏部尚书,皆不就,复授护国将军,又推迁不拜。扬州刺史殷浩遗书,劝使应命,乃拜护军。又苦求宣城郡,不许,以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羲之素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度浙江,便有终老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那里,谢安未仕时也住那里。孙绰、李充、许询、支遁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特撰此序,以申其志。

2. 《古文观止》评《兰亭集序》

清人吴楚材、吴调侯选注的《古文观止》如此评《兰亭集序》:通篇着眼在“死生”二字。只为当时士大夫务清谈,鲜实效,一死生而齐彭殇,无经济大略,故触景兴怀,俯仰若有余痛。但逸少旷达人,故虽苍凉感叹之中,自有无穷逸趣。

高中一年级《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篇13

教学目的

领会本文的思想内容,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正确评价作者的生死观。

学习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协作手法,感受幽远的文思,清新的辞采。

教学设想

教学重点

理清课文线索,了解文章内容,揣摩作者的感情。

了解书序体裁的特色,学习本文在写景方面的特点。

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联系时代背景,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有关生死的人生态度。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导入

浙江的绍兴兰渚山是美丽的地方。当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兰花。尽管兰花多且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不过由于有了王羲之的“修禊”仪式(古代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这是古代的一朝风俗,到水边洗濯、嬉戏、并举祈、消灾的仪式。),东晋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谢安、孙绰等41人就在此集会,他们曲水流觞,引酒赋诗,各抒怀抱,最后有王羲之作序总述其事。王羲之不但文章写的好,又善书法,有书圣之称,于是兰亭,(兰渚之亭)流芳万古,大大超过了兰草的清香,。就让我们共同欣赏吧。

(展示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序帖卷》,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我们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

朗读

配乐朗读(教师范读)

要求:注意文章语气、节奏、字音。

学生齐读。(教师订正)

(1)朗读语调提示:“永和九年……修模事也”以中速读。下文有关集会的文句应以清新明快的语调读出,特别重读“乐”,以体现作者快乐的心境。

(2)朗读指导:··固知/一/死生/为/荒诞,齐/彭殇/为/妄作。”读出节拍,读出批判语气,··后之视今,亦由分之现昔,悲乎/缓缓吐出,重音为‘·悲’,,以后的句子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

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了解序的题材特点

明确:

序是一种文体,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有的则如说明文,还有的写法上同散文笔调,这一类的多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兰亭集序》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

2、本文写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以及变化?

明确:

由乐而生痛,言痛而生感,终了而言悲,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

我们就以此感情的变化为线索,走进兰亭,走近王羲之的感情世界。

3、分小组讨论,给文章划分段落部分,概括要点。

明确:第一部分:叙宴集盛况

第二部分:发人生感慨

第三部分:明作序要旨

赏析课文

1、以课文的第一部分为主,看作者在表达自己的心境时从哪几个方面写的?

明确:

时间:永和九年暮春之初

风景: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天气气清惠风和畅

人物:群贤少长

列坐其次一觞一咏畅叙幽情

感受:信可乐也

写法:写景抒情叙议结合

作者用简洁雅净、铿铿有致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湍急的流水,飞花溅玉,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机盎然。于是诗兴大发,他们纷纷临流赋诗。虽无丝竹管弦之兴,然而可以"畅叙幽情,各抒怀抱。我们仿佛看到了这些雅士间儒雅的风度和诗意人生,这种美好的聚会自此以后成为千古美谈。作者发出由衷的感叹,"信可乐也"。这实在是人生的极致。这种乐是对兰亭美景的陶醉,是来自于兰亭集会的畅快。

2、学生尝试背诵第一段。

理清背诵思路:记叙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岭”引出四周环境及场面的铺叙,最后由“是日地”领起描写游人的心境,抒发集会的心情。

要求:学生体会作者状物写景言简意赅、妙趣天成的特点,感受作者快乐的心境。请学生摘录写景句。

3、学习第二段,了解作者的心境的变迁。

明确:

王处的时代是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极剧动荡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因此,他们有一人谈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内",有的人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正如王羲之在文中写道:"虽趣舒殊,静噪不同,当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可就一时的满足和陶醉中,岁月流逝,青春已经不再,而功业无成,作者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人生就是这样永无止境地追求满足而又不断地厌倦,既充满了快乐也充满了无尽的烦恼,怎能不感慨万分。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往昔的盛会已化为历历在目的往事,过去曾有的欢乐,已如流水向东而去,这真"胜景不常,胜筵难再",这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死生之大,岂不痛哉?

人的寿命的长短,要听凭造化,无论寿命的长短,其结果是殊途同归,"终期于尽",人总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强大而无法抗拒,因而个体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也无法回避对"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4、朗读并分析第三自然段。

理清背诵思路:

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转入对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写,批判当前士大夫“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现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随之又发出“后之视今,亦由今视昔,悲乎"的慨叹。可见作者对人生敏锐、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对人生特别的热爱和执著,接着作者交代了《兰亭集》的成因“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总结全文。作者的"悲",与他的人生观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看佛教、道教徒总是把生死看得很虚无、很超脱,他们"一生死生,齐彭殇",可我们不是神仙道人,是血肉之躯,要珍惜生命,士大夫当"兼济天下",去实现自己的抱负。可这种生活观在我(王羲之)看来是何等的虚伪可笑。正因为我对生命是如此的珍惜,因此,"每览昔者兴感之由”,我"悲"古人,因为我对生命的体验和古人对生命的体验是何其相似;我亦"悲"后人,"后之观今,亦由今之视昔",后人读我的文章,犹如我读古人的文章一样,作者询问古今,发出悲叹。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而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的,更加深刻感慨。

人类社会从古至今迈进了多少年,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是今非昔比,但无论世界怎么变化,人类对生命本质(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体验却是一致的,王羲之也正是道出了这种"千古同悲",才如此深深地打动了我们。

5、集体齐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背诵。

6、学生齐读课文三遍,背诵。

小结

我认为王羲之的人生观不消极,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诗中写道"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

相关资料

1.《兰亭集序》真伪大辩论

《兰亭集序》(又称《兰亭序》)出自唐代房玄龄编撰的《晋书》,而此前收录晋文最完备的《文选》竟未见此文,这与《兰》文的历史地位很不相称。同时刘义庆《世说新语》中梁代刘孝标注引的王羲之《临河序》与《兰亭集序》文字上有出入。于是就此引发了一场《兰亭集序》真伪大辩论。

(1)文章作者之真伪

观点一:作者不是王羲之。清人李文田首先提出这一观点,并阐述了几点理由。郭沫若也赞同此说,并就“夫人之相与”之增段补充论据,然后进一步考证说,《兰亭序》是王羲之七代孙、陈代永兴寺僧人智永所为。

观点二:作者就是王羲之。高二适引用证据反驳郭沫若的观点,章士钊也引用资料来证明《兰亭集序》的作者就是王羲之。

(2)书法作者之真伪

观点一:作者不是王羲之。南宋姜夔率先质疑,李文田则从书体上否定定武本《兰亭》为王羲之笔迹,郭沫若更是斩钉截铁地断定是假的,并进一步推断,“这个墨迹本应该就是智永所写的稿本”。

观点二:作者就是王羲之。高二适等人著文反驳,认为郭沫若以两块刚出土的石碑而断定东晋只有隶书一种字体,是“孤证不立,偏难概全”。

详情请看《语文学习》2000年第8期陆精康先生的《〈兰亭序〉疑案录》。

2.《晋书·王羲之传》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王旷之子,王敦、王导之侄,东晋初太兴四年生,太元四年卒,年五十八岁,少有美誉,朝廷公卿皆爱其才器,频召为侍中、吏部尚书,皆不就,复授护国将军,又推迁不拜。扬州刺史殷浩遗书,劝使应命,乃拜护军。又苦求宣城郡,不许,以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羲之素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度浙江,便有终老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那里,谢安未仕时也住那里。孙绰、李充、许询、支遁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特撰此序,以申其志。

(引自《汉魏六朝散文选》,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3.《古文观止》评《兰亭集序》

清人吴楚材、吴调侯选注的《古文观止》如此评《兰亭集序》:通篇着眼在“死生”二字。只为当时士大夫务清谈,鲜实效,一死生而齐彭殇,无经济大略,故触景兴怀,俯仰若有余痛。但逸少旷达人,故虽苍凉感叹之中,自有无穷逸趣。

4.王羲之《兰亭诗》(其三)及前人评点

三春启群品,寄畅在所因。仰望碧天际,俯磐渌水滨。寥朗无涯观,寓目理自陈。大矣造化工,万殊莫不均。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谭元春:“寓目理自陈,适我无非新”二语,真是通识所发,非一意孤高绝俗之流。(《古诗归》)

钟惺:七贤胸中恐逊此原委。(《古诗归》)

陈祚明:旷达之旨,射洪古诗中多此等语,易流宋人。(《采菽堂古诗选》)

沈德潜:不独序佳,诗亦清超越俗,“寓目理自陈”,“适我无非新”,非学道有得者,不能言也。(《古诗源》)

牟愿相:王逸少传诗不多,其《兰亭》一篇,如苏仙高屋,翘视群儿小澥(《草堂杂论诗》(摘自《魏晋南北朝诗精品》,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年版)

前人张玉谷读了上面的《兰亭诗》(其三)后这样与《兰亭集序》作比较阅读:即序中“仰观宇宙”数句意。“寓目理陈”,贴视说,“群籁”、“适我”贴听说。只渌水滨,略带兰亭,绝不粘滞,诗境清越。

【延伸阅读】

将王素之《兰亭诗》和《兰亭集序》对比阅读,《兰亭集序》中的自然之景和诗中的自然之景是如何对应的,这些自然之景是纯粹客观的自然之物吗?

《兰亭诗》其一

仰视碧天际,俯瞰原水滨。

寂阔无涯观,寓目理自陈。

大哉造化工,万殊莫不均。

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诗中的“仰视碧天际”对应《序》中“仰现宇宙之大”“天朗气清”。诗中“俯瞰泳水滨”对应《序》中“俯察品类之盛”“清流激湍”。诗中“无涯观”“万殊”“群籁”对应《序》中“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惠风暖日”这些景物并非客观存在之景,而是贯注了诗人心性的情致化景物,从诗中最后一句来看,宇宙万物虽有差别,但它们给作者的感受都是崭新的、可爱的。

高中一年级《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篇14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及旷达胸怀; 2、通过朗读训练,体会本文清丽流畅、骈散结合的特点。【教学重难点】 1、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 2、本文写景、抒情、叙事和议论相结合的特点。【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导语设计]在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史上,魏晋时期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一方面汉隶发展至魏晋,基本奠定了汉字形态;另一方面,真、行、草书又得到长足发展。就在这一时期,诞生了一位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世誉为“书圣”,他书写的《乐毅论》、《黄庭经》等楷书作品世称“书之圣”,他的行草书被尊为“草之圣”,他写的行草《兰亭集序》被后世书家誉为“行书第一”,他就是王羲之。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以书法艺术名扬百世的[《兰亭集序》]《兰亭集》中的诗,到了现在,除了搞专门研究的人外,一般人了解甚少,而王羲之这篇序却声名远播,流传千古,除了它书法上的极高成就外,恐怕也有其内容上的原因。我们今天不妨就来一起学习王羲之这篇文质俱佳的《兰亭集序》[背景简介]王羲之有“书圣”之美称,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他和众多名士共四十一人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出示图片)。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记下了他们的千古风流,王羲之为这些诗作的书序《兰亭集序》,更以其文采书艺双绝而脍炙人口。今天我们不仅欣赏到其书法美,还要跟大家一起来欣赏其文章的美。[课文学习三步法] 第一步:学生朗读,圈点、勾画疑难点。 第二步:老师答疑解难。 第三步:强调重点知识: 1、基础知识点 ⑴ ⑵ ⑶ ⑷ ⑸ ⑹ 2、内容分析 [板书设计] 全文共3个自然段,分为三部分: 第1自然段为第一部分,介绍时地,美景及活动。——乐 第2自然段为第二部分,抒发人生的思考。——痛 第3自然段为第三部分,简述写作缘由。——悲 ⑴讲读课文第一段,分析这一段作者记叙了兰亭盛会,同学们找找看,这一段写了哪些内容?明确:交代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与会者等。并有写景、叙事和抒情进一步明确写景、叙事和抒情的语句:作者用简洁雅净、铿铿有致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清澈明朗,而又生机盎然的自然风光: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湍急的流水,飞花溅玉。在如此充满诗情画意的美景面前,文人雅士们能不饮酒赋诗吗: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酒,是感情的催化剂。诗,是情感的产品。他流觞曲水,于是诗兴大发,他们纷纷临流赋诗。虽无丝竹管弦之兴,然而可以“畅叙幽情”,各抒怀抱。接下来,乘着快意,信步登上兰亭的最高处。作者仰看,世界是如此阔大,宇宙是如此浩渺;俯视,大自然万物是如此繁茂昌盛,生机盎然。王羲之,纵展目力,开畅胸怀,要把大自然的美景尽收眼底。使自己的感官得到最大的享受,尽享人生的快乐: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俯…… 作者发出由衷的感叹:信可乐也。这实在是人生的极致。这种乐是对兰亭美景的陶醉,是来自于兰亭集会的畅快。总结第一段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乐 ⑵讲读课文第二段,分析学生归纳第二段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痛问:作者为什么感到“痛”?(要求用原文中的话回答: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问:作者提出了一个什么样的观点?(死生亦大矣)师点评:在享受了难得的聚会和快乐后,作者深切地感受到再圆满的团聚终要离散,再自足的幸福终要破灭,再坚强的生命终要走向灭亡。面对这铁一般冰冷的自然规律,作者不由得感叹“死生亦大矣” ⑶讲读第三段,分析学生归纳第三段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悲问:作者为什么感到“悲”?生讨论,师归纳(承上文“死生亦大矣”之“痛”而来,古人、今人、后者三者都对这同一话题有同样的感慨,都逃避不了生命终将殒灭这一规律,所以王羲之感到悲,这也反映了魏晋时代由于玄学盛行,士大夫们多崇尚老庄思想,很多人都笃信“死生一”“彭殇齐”,意志消沉,不求进取。这种思想对王羲之不能没有影响。但王羲之还说出了一句话,它是整篇文章的亮点所在——“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作者认为生就是生,死就是死,二者不得等量齐观,其中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点实事,不宜空谈玄理。这也反映了王羲之的旷达性格。)⑷分析本文特色本文是一篇书序,却这样借题发挥,阐明了自己的生死观,书序能这样写吗?明确:序,一般写在著作正文之前,有作者自己写的,多说明写书的的缘由、目的和经过。也有别人写的,多介绍或评论本书的内容,也作叙文。)本文中也有一些语句反映了书序的特点:作诗缘由——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成书经过——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编集目的——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明•徐师曾《文体明辩》《尔雅》云 : “序,绪也。” 字亦作“叙”,言其善叙事理,次第有序,若丝之绪也。其为体有二,一曰议论,二曰叙事。明确:这段话表明书序也可以议论,也可叙事,即可以借题发挥。小结:本文的妙处正在这借题发挥上,因而显得立意高远,王羲之用324字,既写出了兰亭盛会之乐,又由此生发议论,谈到“死生之大”,进而谈到了自己的人生态度:乐: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痛: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悲:后之视今,亦由古之视今。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我认为王羲之的人生观不消极,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诗中写道“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说到这儿,我们不由得想起了作家王瑶的一句话“我们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于是就设法增加它的密度”。这句话说的也正是在有生之年要让自己的生命更精彩。文章最后一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我们今天读他的文章,是“后之贤者”,应该有许多新的感悟。结合历史人物,谈谈你是怎样认识王羲之对人生的感悟,你对人生有什么新的体验? [基础知识达标训练] 1.下面各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诞(dàn) 癸(kuí) 殊(shú) 峻(jùn) b.殇(shāng) 稽(jī) 骸(hái) 晤(wù) c,悼(dǎo) 禊(xì) 骋(chěng) 契(qì) d.嗟(jiē) 觞(shāng) 湍(tuān) 曲(qǔ)水 2.下列词语中加粗字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群贤毕至(全) 少长咸集(都) 茂林修竹(修整) 清流急湍(急流的水) b.畅叙幽情(幽深内藏) 人之相与(交好) 崇山峻岭(高) 暂得于己(短暂,一时) c.感慨系之(附着) 修短随化(变化) 终期于尽(至,及) 向之所欣(过去,从前) d.喻之于怀(比喻) 其致一也(情趣) 列坐其次(排列) 列叙时人(一个个地) 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b.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c.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d.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4.下列句中加粗词语与现代汉语语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引以为流觞曲水 b.列坐其次 c.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d.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 5.与例句中加粗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或取诸怀抱。 a.亮身率诸军攻祁山。 b.投诸渤海之尾 c.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d.告诸往而知来者。 6.运用了“对偶”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天朗气清,惠风和畅b.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c.清流激湍,映带左右d.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7-11题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已,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7.给下列各句加粗词选择恰当的义项 ①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 a.原因 b.凭借 c.就着 d.由于 ②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a.修饰 b.整治 c.高,长 d .美好 ③曾不知老之将至 a.竟 b.曾经 c.重叠 d.连……都 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 a.朝向 b.奔向 c.从前 d.假如 8.对下列句式判断正确的是( ) ①岂不痛哉②死生亦大矣③当其欣于所遇④则与斗卮酒 a.①感叹句②感叹句③宾语前置句④陈述句 b.①反问句②判断句③介宾结构后置④省略句 c.①反问句②判断句③陈述句④宾语前置句 d.①感叹句②反问句③介宾结构后置④省略句 9.下列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 a.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译文)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拘束,放纵无拘地生活。 b.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译文)面对古人那些文章我总是感叹悲伤,可总是不能表达出来。 c.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译文)原先兴盛的,转眼之间,已成为旧迹。 d.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译文)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 10.对“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的含义理解最确切的一项是( ) a.后来者读这次集会的诗文,也会产生感慨。 b.后来的人读我的文章,也会由此而产生很多感想。 c.后世的读者读这次集会的诗文,也会与我有同感。 d.后世的读者读我的文章,也会被我的文章所感动。 11.判断下列各句对错,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语段节选自《晋书‘王羲之传》,是一篇书序。序,古代文体的一种,大多用以题赠,或作为著述的前言。本语段内容突出了书序的特点。 b.本语段一开头就出现了一个阔大的境界:“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但这并不显得突然:“人之相与”,指人际交往,是个普遍性命题,也包括这次兰亭之会在内;“俯”“仰”二字在这里用的是它们合义,表示时间过得很快。这包含着人怎样在人群中度过一生这一问题,由此而引发作者的感慨,可谓自然之极。 c.“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这种人人都有的情怀说明了—个事实:不管生活方式有怎样的不同,人总是留恋于生活中那些美好的事物,也就是留恋于有生之乐。 d.“死生亦大矣”,是作者的基本观点,作为书序,以此来概括一篇之意,这正是本文作者见解高远之处。[参考答案] 1.b 2.b 3.c 4.d 5.b 6.b 7.①c ②c ③a 8.b 9.b 10.c 11.a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