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秘帮教案设计内容页

高中一年级语文《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设计(推荐14篇)

2023-04-10 19:32:02教案设计

高中一年级语文《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设计(推荐14篇)

高中一年级语文《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设计 篇1

《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设计示例(二)教学目的

1、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

2.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

3.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重点难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重点)

2.翻译难懂的语句。(难点)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初步熟悉课文,疏通字词。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讲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二.作者·解题

学生读注释。教师补充。魏征,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以刚正不阿、敢于直谏而名垂史册。他同那些尸位素餐、苟何取容的封建官吏不同,有意见敢当面提,当面顶,不口是心非,不看脸色行事。后世一些诤臣,如称为青天的包拯都以他为楷模。他不仅敢谏,而且善谏。从唐太宗贞观初年到其去世,十七八年间共上重要奏疏二百多次,达数十万言,大都为太宗采纳,使太宗避免了政治上的不少失误。唐初社会能够出现号称“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作为谏臣的魏征是有其功劳的。

题目中的“谏”是进谏的意思。疏,是一种文体名,属于奏疏类。

三.阅读课文

第一次:试读,正音。边读边正音。已经认识的字词不但要读准声调,还要读清平舌与翘舌、前鼻音与后鼻音,以读出汉语的美感来。陌生的字词则边读边看注释或查阅词典。

第二次:朗读,提名学生朗读。

四.疏通字词

第三次:粗读,正义。边读边看注释,以粗知句义;同时边读边揣摩句内停顿,如: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教师巡查答疑。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二—五。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具体学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1、文言现象。

2、完成练习二—五。

3、难句的翻译。(教师选择一些难句让学生翻译)

二.分析课文

1、提名朗读。

2、学生自由朗读。

3、思考练习一。

第一段.开篇没有直接提出“十思”的内容,而是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打开话题。先从正面说,用比喻推理(“求木之长者……必浚其泉源”)引出正题:“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比喻说里,浅显易懂,不容置疑。再从反面申述:“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而况于明哲乎?”接着进一步指出,“人君”地位高,责任重大,如果“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要想使国家常常治久安,就同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一样只能是一种妄想。这一段的结尾,照应前面,又利用了“木”、“水”的比喻。

第二段.总结历史教训,从反面论证“居安思危”的必要性。先指出历史现象:几乎所有人君都不能善始善终。然后以“岂……”设问,引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的分析:取天下时,“殷勤深”,能够“竭诚以待下”;守天下时,难免得意洋洋,以致“纵情以傲物”。而“竭诚则……为行路”。心态不同,对人的态度不同,其结果反差强烈。这说明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如果失去民心,即使动用严刑也无济于事。“怨不在大……深慎”,这是借鉴古人的论述,将君民关系比作水舟的关系,切中要害,振聋发聩,令人精警。这一段从现象到本质,逐层剖析,清楚有力。虽然全段未见一个“思”字,但是从反面强调了“居安思危”的重要性。

第三段.回答任何“居安思危”。是全文的重点。“十思”,即十条建议,可以概括为“五戒”:“见可欲”、“将有作”两条戒奢侈;“念高危”、“惧满盈”两条戒骄傲;“了盘游”、“忧懈怠”两条戒纵欲;“虑壅蔽”、“惧谗邪”两条戒轻人言;“恩所加”、“罚所及”两条戒赏罚不公。最后作者说明:总结“十思”,发扬“九德”,选拔人才,文武并用,则人君就不必“劳神苦思”,而国家却可以“垂拱而治”。 “垂拱而治”是作者的政治理想,但它不同于老子的“无为而治”,它要求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是积极地求治,不是消极地以不治为治。

4、联系背景说明本文的意义。

唐太宗曾说:“朕每临朝未尝不三思,恐为民害。”他常常以隋代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私欲,明赏罚,善于纳谏。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加上对外战争年年胜利,边防巩固,于是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欢呼声中,太宗渐渐骄奢,渐渐忘本,特别是渐渐忘了隋代灭亡的历史教训,渐渐对人民作威作福起来。就从魏征进《十思疏》的贞观十一年来看,他先后下令修了三宫殿,多次巡游、打猎。老百姓为了服役,长年不能回家。为此有大臣进谏,他竟说:“百姓无事则骄,劳役则易使。”再也不像以前那样爽快地接受下级的意见。于是,魏征在这一年从三月到七月共四上奏疏,《十思疏》是其中一篇。在这里,魏以政治家特有的敏锐眼力抓住了太宗“忘本”(即忘记“以民为本”)、“忘危”(即忘记隋代灭亡的教训)的根本问题,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十思”,以“思”治“忘”,实在是一剂良药。

5、学生齐读课文。

三.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体会语言特点。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体会语言特点,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二. 品味语言

1、思考:语言的特点?

明确:本文也是一篇很好的政论文。宋以来就受到文选家的重视,但其文学价值往往被政治价值所掩盖。作者是初唐时有名的文学家,他的诗歌古朴,散文也比较好。和同时的人比较起来,他受六朝以来浮艳文风的影响较少。

唐人奏疏很多,传诵至今的只有魏征、狄仁杰和陆贽等几家。

《十思疏》是一骈体文。唐代奏疏习惯上都要用骈文写,就是后来反对骈文、提倡古文运动的韩愈也还用骈文来写奏章。然而《十思疏》与当时流行的骈文不同。一方面它充分利用骈文对偶、排比的形式来表达真情实感,一方面又敢突破骈文的形式束缚,它一不避三排,起句就是三句组成的排比句;二不避首尾虚字,如虽、终、也、哉等;三不避散句。同时不用事、不用典,不咬文嚼字。魏征虽然是有名的史学家,但是《十思疏》中看不到他作繁复的引证,看不到典故。只用了两个浅显的比喻。这是同当时追求形式的文风是背道而驰的。这种敢于冲破落后传统的束缚,不拘一格的创造精神,在骈俪风气占统治地位的初唐 时代更显得难能可贵。

语言简约,整散结合。整句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散句意到笔随,笔力雄健,酣畅淋漓,需要用心品味。

2、自由朗读,体会语言之美。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反复诵读,我们逐层领悟了作者高超的劝说方法和积极的治政、修身思想。文言文中有不少蕴涵着传统文化精髓的佳作,领悟它、掌握它,对我们奠定语言功底及文化功底,都有直接的益处,它会让我们享受终生。

四.课堂答疑

五.诵读、背诵

六.布置作业

高中一年级语文《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设计 篇2

一、说教材

《谏太宗十思疏》,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六单元的第三篇课文。关于文言文阅读,《普通语文课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二、我对“新课标”的理解

高中阶段要能达到初步鉴定文艺作品,能感受想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受到感染和启迪。要想实现这一要求,在教学方式上必须采用合作学习、师生互动的学习方式。为此我制定的教学目标如下:(新课程理念的宗旨是以人为本,具体表现“三位一体”的理念,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下面我从三个方面确定本课的具体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辨析“安、信、求、治”等多义词的词义;积累文言虚词“以、哉、所”的用法;区别文中“根本、以为、虚心、纵情”等古今异义词的含义。

b领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以纳下的道理及十思的积极意义。

c掌握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高超的劝谏艺术,不断提高学生的说话技艺。

2、过程与方法

a采取从宏观到微观的思维方式,逐渐深入,点滴理解。

b采取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理解感悟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合作学习,以学生为本,注重师生的亲和力。

b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德育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虚怀若谷,虚心纳他人建议;勤俭简朴,继承优良传统。

三、针对高一学生确立教学重点与难点:

高一阶段正是夯实基础的重要阶段,在教学中,应以抓基础为本。

教学重点:

1、掌握“浚、殷、冲、牧、壅、谬、董、振”等文言词的义项。

2、辨析多义词,理解掌握“以、而、之”等虚词以及相应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

3、理清思路,把握文段内容,学习文章用比喻说理,生动形象的特点,体会作者在遣词造句上整齐而富于变化的风格特征。

教学难点:文章第三段内容的理解。

四、教法学法: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态度习惯,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所以我尝试用以下教法和学法进行教学:1情景教学2诵读法3问答法4讨论法5多媒体教学法

五、教学整体设计

教学时数:两课时

利用早读熟读课文,重点解决字音字型断句轻重音等问题,教师范读。

第一课时:作者写作目的,1—2段内容梳理,文言知识点。

第二课时:第三段内容梳理,文言知识点,理解十思内容及意义;积累成语。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1、导语设计: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因为忠臣批龙鳞,逆圣听,讽谏帝王确为不易之事。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就是千古名证与教训。然而,唐代谏臣魏征一生上疏言事二百多次,非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相反却得到了唐太宗的称赞,太宗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我们在感叹这对贤君良臣时,也会为魏征超人的勇气,高超的讽谏艺术所折服。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体味它流畅的艺术的文气,敢于直谏的火热报国心。

2、解题:疏:古代臣子向帝王陈述自己意见的一种文体。

3、疏通文意:(1)找学生朗读第一二段并纠正发生的错误。

(2)齐读一二段,把握文言知识点。

(3)整体感知文段内容,理清思路。

一段:以固本思源为喻,提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观点。

二段: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4、积累成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载舟覆舟

课文小结:本节课我们重点研读一二段,在夯实文言知识点的同时,更要把握文章内容的精髓,那就是懂的固本思源、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道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代明君唐太宗尚有不足之处,更何况我们普通人呢?太宗虚心纳谏,创造历史有名的“贞观之治”。若大家也虚心纳他人建议,虚怀若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定会树立起光辉俊洁的人格。

5、作业:课后多义词识记

第二课时

1检查巩固文言知识点。

2学生诵读第三段内容

3把握本段文言知识点,理解十思内容及意义

4积累成语:谦谦君子卑以自牧长治久安垂拱而治

课文小结:“读史使人明智”。一千三百年后的今天我们重温《谏太宗十思疏》,不仅要体味它流畅艺术的文气,还应从字里行间去感受一代忠臣魏征,为使唐王朝长治久安而敢于直谏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愿生活在新世纪的同学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时刻胸怀一颗火热的报国心。

七、课堂机智处理

1、抓好早读

2、导语读出感情是引学生入境的关键

3、朗读时,找水平较好的同学读(以免耽搁太长时间)

高中一年级语文《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的:

1. 理清文脉,背诵全文。

2. 掌握文中掌握文中基本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 欣赏作者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

4. 领悟“十思”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掌握文中基本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题解

简介作者及疏的有关知识。此处注意要突出介绍作者直言诤谏的勇气和胆量。

2.吟咏、品读课文

A 教师范读,要注意读出语言的美感,以此吸引学生对文章的兴趣。

B 试读,边读边正音。

C 粗读,边读边看注释,以粗知句义;同时边读边揣摩句内停顿。

D 连读,整体把握文意。连读时要流畅,语音准确,停顿正确,并且读出感情。

G 熟读,读出意蕴,读出情感,读出自己的理解。

第二课时

1.品读、背诵课文

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一起理出课文的文脉,并由此指引共同背诵课文。

2.文言知识注释

在背诵的过程中,教师要不失时机的对文章中的一些重点实词和虚词做一些注释说明。

或者让学生找出他们认为难懂的词语、句子,教师给予解释。

3.文言知识训练

完成课后的字词练习。

4.课外延伸

1.政坛上的魏征有善谏之名,除此之外,了解一下在文坛、史坛上的魏征。

2.《贞观政要》一书自古以来被奉为帝王学习的经典,了解一下此书。

高中一年级语文《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设计 篇4

《谏太宗十思疏》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

一.学习要点

1.作者、写作背景

①作者

魏征(580-643),字玄成,唐巨鹿曲阳(今河北晋县)人。著名政治家。隋末为避乱而出家做道士,后参加李密的反隋义军。李密失败,他投降唐朝。唐太宗时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其人有胆量,敢直谏,所言多被太宗采纳,助成'贞观之治'。后代一些诤臣都以他为楷模,亦泽被后世。 著作有《魏郑公诗集》《魏郑公文集》。

附:魏征病卒,太宗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②写作背景

'疏',即奏疏,是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此疏是魏征在太宗贞观十一年(637年)写的。唐初随着天下安定,太宗有骄奢之意。疏中讲了帝王应采取的统治天下的方法,含劝戒之意;'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等亦属可取事理。后来唐太宗曾赐手诏,褒奖魏征,并说:'得公之谏,朕知过矣。当置之几案以比弦韦。'此文中提到的'用人''纳谏'等策略被采纳,为成就'贞观之治'起到了大作用。

2.课文内容简讲

第一段:提出观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并'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运用比喻推理的方法。从正反两方面论述。

第二段: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

第三段: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十思,十条劝戒,正面论述'十思'的好处。

3.写作特点

①正反论述,说理透彻。

对同一个问题,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分析论述,如第一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固本疏源',如第三段对'十思'的正反论述。

②比喻论述,生动有力。如第一段的比喻及比喻推理。

③骈散结合,语言华美流畅。

多用骈偶句式,但又不受骈体束缚,夹以散句,既整齐华美,又自然流畅。

二.能力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6题。

长安完盛之时,有一道术人,称得丹砂之妙,颜为弱冠,自言三百余岁。京都人甚慕之。至于输货求丹,横经请益(横经,横陈经书。请益,指请教)者,门如市肆。时有朝士数人造其第,饮啜方酣,有阍者报曰:'郎君从庄上来,欲参觐。'道士作色叱之。坐客闻之,或曰:'贤郎远来,何妨一见?'道士颦蹙移时,乃曰:'但令入来。'俄见一老叟,鬓发如银,昏耄伛偻,趋前而拜。拜讫,叱入中门,徐谓坐客曰:'小儿愚騃,不肯服食丹砂,以至于是。都未及百岁,枯槁如斯,常已斥于村墅间耳。'坐客愈更神之。后有人私诘道者亲知,乃云:'伛偻者即其父也。'好道术者受其诳惑,如斯婴孩矣。(王仁裕《玉堂闲话》)

1.下列句中红色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称得丹砂之妙 称:声称。

b.时有朝士数人造其第 造:到。

c.坐客愈更神之 神:以为神。

d.后有人私诘道者亲知 诘:审问。

2.对下列句中红色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颜如弱冠

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因此,'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纪。

b.至于输货求丹

输货:运送财物。

c.欲参觐

参觐:拜见。

d.道士颦蹙

颦蹙:皱眉着急。

下列语句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3.①门如市肆 ②作色叱之 ( )

a.①门前像市中店铺一样 ②变了脸色呵斥他

b.①门前像市场一样 ②变了脸色呵斥他

c.①门前像市场一样 ②做出样子呵斥他

d.①门前像市中店铺一样 ②做出样子呵斥他

4.①但令入来 ②昏耄伛偻 ( )

a.①但是命令进来 ②年老糊涂而驼背

b.①只是让他进来 ②年老糊涂而驼背

c.①只是让他进来 ②头昏年老而驼背

d.①但是命令进来 ②头昏年老而驼背

5.好道术者受其诳惑,如斯婴孩矣。( )

a.喜欢道术的人接受他的狂言迷惑,像这种小孩子一样了。

b.喜欢道术的人接受他的狂言迷惑,像他的小孩子一样了。

c.喜欢道术的人受到他欺骗迷惑,像这种小孩子一样子。

d.喜欢道术的人受到他欺骗迷惑,像他的小孩子一样了。

6.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道士面容显得很年轻,自言三百余岁,因而京都很多人不惜财物来求他那可长生不老的丹砂,并向他请教。

b.几个朝士到道士住宅时,道士自己饮酒喝茶正酣,守门人报说道士之子求见,道士作色叱之。坐客劝说他才答应一见。

c.一白发老者入前而拜道士,道士叱之入中门。道士后对坐客说,这是他的小儿,因不服丹药才这般衰老。

d.坐客更加把道士当成神了。后来有人私下问道士的亲朋,才知道那个驼背的老人就是他的父亲。

附参考答案、简析及译文

1.d(诘:询问。)

2.d(颦蹙:皱眉头。)

3.a(肆:店铺。作色:做出样子。)

4.b(但:只是。昏耄:年老糊涂。)

5.c(受:受到。诳惑:欺骗迷惑。斯:此。)

6.b('道士自己饮酒、喝茶正酣',误;应该是道士和几个朝士饮酒、喝茶。)

【译文】

长安国都完整兴盛的时候,有一个研习道术的人,声称得到了服食丹砂的妙诀,面容像二十岁左右,自己说已三百多岁了。京城里的人非常羡慕他,以至于运送财物求丹砂,横陈经书请教,门前像市中店铺一样。当时有几名朝官来到他的住宅,他们饮酒喝茶正畅快时,有个看门人报告说:'您儿子从村庄来,想要拜见您。'道士变了脸色呵斥了他。座中客人听到此事,有人说:'您儿子远远赶来,见一见有什么不行呢?'道士皱眉头不高兴了好一会儿,才说:'只是让他进来。'一会儿,看见一个老人,鬓发银白,年老糊涂而驼背,他赶紧上前拜见道士。拜见完毕,道士呵斥他进了中门,慢慢地对座上客人说:'我的小儿子愚笨痴呆,不肯服食丹砂,因此到了这个地步。都不到百岁,就衰老得像这样了,我早已把他赶到村庄里了。'座中客人更加把他当作神了。后来有人暗中追问道士的亲朋,他们才说:'那个驼背的人就是道士的父亲。'喜欢道术的人受到他欺骗迷惑,像小孩子一样。

感悟人生

高一(7)班 江丹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让我读后深有感触,人的一生不正是由'志与力'主宰的吗?从古到今,不管是名人还是伟人,或是最平凡的普通人,每个人的成就,每件事的成败,都在于对'志与力'的把握。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不错,平坦的大道谁都可以通过,简单的事情任何人都能够办到;但是要想看到非常之观,做出一番事业,就得下大功夫了。一个人要想'出人头地',就要走常人没走过,不敢走的道路,这也是他能与众不同的原因。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可见有'志'是做大事必不可少的条件。俗话说:有志者事竟成。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往往是一个人的精神作用在他遇到困难时支撑他坚持下去。

不仅是做每件事要有'志',更重要的是人生要有理想。母鸡的理想是一把米糠;海燕的理想是飞越重洋;昙花的理想是短暂一现;海棠的理想是四季开放。理想是美好的。什么时候建立了理想,什么时候就开始了真正的人生。周恩来在二十三岁时就能说出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样的话,他小小年纪竟有如此远大的抱负,所以周恩来在后来能成为如此有为的人,深受着中国人民的爱戴。苏联革命家加里宁说:'怀抱着各种理想的幻想,这并不是什么毛病,而是一种宝贵的品质。'

一个人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但理想不是空中飘浮的气球,不是茶余饭后的阔论,也不是心血来潮的兴致,而是力量的源泉、智慧的摇篮、冲锋的战旗、斩棘的利剑。人生好比是一次夜行军,而理想就是前进的火把。只有伟大的目的,才能产生惊人的毅力。

朋友,如果你有伟大的理想,再加上坚持不懈地努力,你的人生就会精彩。即使你尽了力而没有达到目标,那你也将无悔于己,难道不是吗?

[评语]

这是一篇根据所给的作文材料而定话题写的作文。江丹同学写出了自己对'志与力'的感悟,'志'归结为'理想','力'归结为'毅力'。她能联系实际,谈出了自己的切身体会。语言也很流畅。

附作文题: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此乃王安石游洞之感悟,若荡开思路,不禁想到人生。倾听彪炳史册者的足音,触摸名人伟人的人生历程,回望自己走过的足迹,乃至品味普通人的平凡人生,深切感受到'志与力'在人生中的主宰地位。请以感悟'志(或力、或志与力)'为话题,题目自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高中一年级语文《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设计 篇5

【跟踪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木(chang)之长者浚(jun)其泉源

b.虑雍(yong)蔽正身黜(chu)恶

c.克终者盖(gai)寡董(dong)之以严刑

d.垂拱(gong)而治仁者播(bo)其惠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枚:加强自身修养

b.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狩猎时网开一面以示有度

c.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选拔有才能的人

d.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老百姓

3.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无以怒而滥刑b.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

c.恩所加,则思无因以谬赏d.将有作,则思知止有安人

山峦为晴雪所洗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4.下列四组句点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a.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b.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项王曰:“沛公安在?”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

b.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d.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不求闻达于诸侯今治水军八十万众

二.填空题:

5.根据课文内容默写填空:

①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塞源而欲流长也。

②怨不在大,可畏惟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忧懈怠,______________________;惧谗邪,_______________;

④总此十思,宏兹九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6.魏征(580—643),字_____,唐太宗封之为__________,文集有《_______________》。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一种专用文体。

【提高试题】

三.阅读下面一段选文,完成7-10题: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7.下列加点的实词含义全不正确的一组是:

a.臣闻求木之长者b.善始者实繁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春华秋实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叶徒相似,其实不同

c.振之以威怒d.塞源而欲流长也

振长策而御宇内流水不腐

振臂一呼,应者云集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8.下列加点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克终者盖寡b.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而况于明哲乎

c.岂取之易守之难乎d.而况于明哲乎

臣闻求木之长者青取之于蓝

9.下列加子翻译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帝王位高权重,处者天地间重大的地位。

b.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历代帝王,接受上天使命,刚开始人才兴旺,到后来却成了孤家寡人。

c.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竭尽诚心,就能联合敌对的势力;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生人。

d.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虽免于刑罚但不会感激,表面上恭顺但内心并不服气。

10.下面对这两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提出了全文要阐明的人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主旨。

b.第一段用了两个比喻,先从正面喻证治国必积德,再从反面说明德不厚国不可长治久安。

c.第二段以历代帝王为例说明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的道理。

d.第二段指出了历代帝王不能善始善终的根本原因是忽视了人民的力量。

四.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4题。

武德末,魏征为太子洗马,见太宗与隐太子阴阳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太宗既诛隐太子,召征责之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众皆为之危惧。征慷慨自若,从容对曰:“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太宗为之敛容,厚加礼异,擢拜谏议大夫。数引之卧内,访以政术。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每与之言,未尝不悦。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又劳之曰:“卿所谏前后二百余事,皆称朕意。非卿忠诚奉国,何能若是?”三年,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虑,多所弘益。太宗尝谓曰:“卿罪重于中钧,我任卿逾于管仲,近代君臣相得,宁有似我与卿者乎?”六年,太宗幸九成官,宴近臣。长孙无忌曰:“王硅、魏征,往事息隐,臣见之若仇,不谓今日又同此宴。”太宗日:“魏征往者实我所仇,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朕能擢而用之,何惭古烈?征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征再拜曰:“陛下导臣使言,臣所以敢言。若陛下不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龙鳞、触忌讳也。”太宗大悦,各赐钱十五万。七年,代王硅为侍中,累封郑国公。寻以疾乞辞所职,请为散官。太宗曰:“朕拔卿于仇虏之中,任卿以枢要之职,见朕之非,未尝不谏。公独不见金之在矿,何足贵哉?良冶锻而为器,便为人所宝。朕方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工。虽有疾,未为衰老,岂得便尔耶?”征乃止。(《贞观政要•任贤》)

1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和现代汉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①汝离间我兄弟②魏征为太子洗马

③喜逢知己之主③往事息隐

⑤但其尽心所事⑥从容对曰

⑦征慷慨自若⑧臣所以敢言

a.①②③⑤⑦b.②④⑤⑥⑧c.①③⑤⑥⑦d.③④⑤⑥⑧

12.对下列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雅有经国之才—--很有治理国家的才干。

b.君臣相得---君臣各有收获

c.臣见之若仇—--我看见他们就好象仇敌一样

d.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工---我自己好比是金子,你好比是优秀的冶金的高手。

13.“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是指:

a.见太宗与隐太子阴阳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

b.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算,多所弘益。

c.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

d。任卿以枢要之职,见朕之非,未尝不谏。

14.斗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建成”“隐太子”“息隐”这三人与太宗都是兄弟关系。

b.“王硅、魏征,往事息隐,臣见之若仇,不谓今日又同此宴。”这话说明长孙无忌对唐太宗厚遇魏征从感情上接受不了。

c.本段文字表明唐太宗任人唯贤,胸襟宽广,即使对魏征这样来自敌对营垒的人也能不计前嫌,给以重用。

d.这段文字体现了唐太宗一贯强调的“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的政治思想。

【创新试题】

四.阅读下面两段短文,完成15-16题:

房玄龄与高士廉偕行,遇少府少监窦德素,问之曰:“北门近来有何营造?”德素以闻太宗①。太宗谓玄龄、士廉曰:“卿但知南衙事,我北门小小营造,何妨卿事?”玄龄等拜谢。魏徵进曰:“臣不解陛下责,亦不解玄龄等谢②。既任大臣,即陛下股肱耳目,有所营造,何容不知。责其访问官司,臣所不解。陛下所为若是,当助陛下成之;所为若非,当奏罢之。此乃事君之道。玄龄等问既无罪,而陛下责之,玄龄等不识所守,臣实不喻。”太宗深纳之。(《大唐新语》)

太宗尝止一树下,曰:“此嘉树。”宇文士及从而美之不容口。太宗正色谓之曰:“魏徵尝劝我远佞人,我不悟佞人为谁矣,意常疑汝而未明也,今乃果然。”士及叩头谢曰:“南衙群臣,面折廷诤,陛下常不举首③。今臣幸在左右,若不少顺从,陛下虽贵为天子,复何聊乎?”(《大唐新语》)

15.翻译划线的句子: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简要点评文中的主要人物:

太宗:

魏徵:

宇文士及:

【参考答案】

1.a2.d3.a4.b5.略6.玄成、郑国公、《魏郑公文集》古代臣属向皇帝分条陈述奏议的一种专用文体。7.a8.a9.b10.c(这并不是作者要说明的观点)11.c12.c13.a14.a(三者是同一人)

15.①窦德素把房玄龄等询问之事告诉了唐太宗。

②我不理解陛下为什么责备他们,也不明白他们为什么要谢罪。

③朝庭群臣常常当面和您驳斥争论,您常常左右为难不能如意。

16.太宗在大是大非上能从谏如流,但小节上亦爱听奉承访;魏徵直言进谏,咄咄逼人;宇文士及小人心态,拍马一流(有此大意即可)

高中一年级语文《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的:

1. 理清文脉,背诵全文。

2. 掌握文中掌握文中基本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 欣赏作者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

4. 领悟“十思”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掌握文中基本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题解

简介作者及疏的有关知识。此处注意要突出介绍作者直言诤谏的勇气和胆量。

2.吟咏、品读课文

A 教师范读,要注意读出语言的美感,以此吸引学生对文章的兴趣。

B 试读,边读边正音。

C 粗读,边读边看注释,以粗知句义;同时边读边揣摩句内停顿。

D 连读,整体把握文意。连读时要流畅,语音准确,停顿正确,并且读出感情。

G 熟读,读出意蕴,读出情感,读出自己的理解。

第二课时

1.品读、背诵课文

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一起理出课文的文脉,并由此指引共同背诵课文。

2.文言知识注释

在背诵的过程中,教师要不失时机的对文章中的一些重点实词和虚词做一些注释说明。

或者让学生找出他们认为难懂的词语、句子,教师给予解释。

3.文言知识训练

完成课后的字词练习。

4.课外延伸

1.政坛上的魏征有善谏之名,除此之外,了解一下在文坛、史坛上的魏征。

2.《贞观政要》一书自古以来被奉为帝王学习的经典,了解一下此书。

高中一年级语文《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设计 篇7

关于《谏太宗十思疏》一文的两个问题

赵永康

人教版语文第二册第六单元(文言文)《谏太宗十思疏》一课,作者魏徵想要通过自己的上书,劝谏唐太宗李世民即便是太平盛世之年,也不可骄奢淫逸,贪图享乐,应该持之以恒地施行仁政,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可谓言辞恳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称得上是一篇千古劝谏之佳作。太宗也将之奉为自己的座右铭,置于枕边,每每有轻浮的杂念使时,便以此鞭策自己。但是在教授课文时发现两个问题,值得探讨。一是课文注释不当,另一个文章自身的问题。

问题一:教材注释不当。作者魏徵在第三自然段针对太宗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十思”,其中第五思是“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这里的“三驱”到底做何解?教材的注释是“《易经》:‘王以三驱’。指狩猎有度,不过分捕杀。三驱,网开三面,留一面。”我认为这种解释不妥。先来看看魏徵提出的第六思:“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意思是“担心意志懈怠,就想到做事自始自终要谨慎”,可见“慎始而敬终”这种态度是针对“忧懈怠”这种行为提出的。看得出这句话的前半句提出了问题,后半句则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其实,我们很容易看出魏徵提出的“十思”的写法都应该是前半句提出了问题,后半句是解决问题的方法。那么,我们再看第五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其中“乐盘游”是指“以盘游为乐。盘游,娱乐游逸,指从事狩猎。”也就是说太宗喜欢打猎。依照推理,接下来作者就会劝戒太宗应该少打几次猎,否则就会劳民伤财,滋扰人民的正常生活,即“则思三驱以为度”,但是按照教材对“三驱”的解释,这句话的意思应是“就应该网开三面,留一面作为限度”,也就是说“应该狩猎为度,不过分捕杀”,如此解释看来魏徵是在劝戒太宗不要滥捕滥杀,这似乎违背了他为君担忧为民着想的初衷。那么“三驱”到底应该怎么翻译?“驱”在古汉语中的解释为“赶马”,在这里应理解为“驱马打猎”,“三”是一个概数,表示少,所以我认为“三驱”应该解释为“少打几次猎”。因此,“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这句话应该译为“(您)喜欢打猎,应该考虑每年少打几次猎,(否则就会劳民伤财,滋扰人民的正常生活)”。

问题二:文章自身的不足。众所周知,我们写文章时都讲究对称,假如在写文章时出现了ab两个问题并要对这两个问题回答,那么我们习惯先回答问题a再回答问题b,这才合乎情理。这点要求不是我们现代人的发明创造,古人对此要求更严格。但是在这篇文章中魏徵就太大意了。课文第一自然段第一句话“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作者通过“根”与“泉”的自然流变规律上升到如何治理国家的高度,这是正面论证。接下来作者用同样的例子进行反面论证,作者这样写到“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按常理作者应该先提“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再举“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这样才与上面举出的正面例子顺序保持一致。虽然今人不能苛求古人如何,但是我们不能不承认这的确是一个瑕疵,那么在这里提出来,至少可以提醒我们在写作、说话时不要出现这样的逻辑问题。

高中一年级语文《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本文先设喻明理,然后据事发挥,最后引发出主题的论证思路。

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3.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

4.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作者的论证思路和理论结构。

教学难点

1.字词及文言现象的把握。

2.“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智与大勇。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千古流传。但是唐代却有一位著名的谏官,有胆有识,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他就是唐代著名的大臣——魏征。

魏征所处“贞观之治”时期,天下大治,而他却提出居安思危,足见其战略眼光。他死后,唐太宗亲写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魏征殁,吾失一镜矣。”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二、解题:

本文选自《旧唐书·魏征传》。谏,下级对上级的直言规劝。疏,奏章,封建时代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三、阅读课文。

1.学生试读课文,边读边正音。陌生的字词边读边看注解或查阅古汉语字典。

2.教师提名学生朗读。

四、疏通字词。

1.通读全文,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以下字词。

①固:培土加固。根本:树的根

②德义:德政与信义。

③明哲:明哲的圣人。

④不胜:不堪

⑤景命:大命

⑥殷忧:大忧

⑦行路:路人

⑧董:督责。

⑨苟免:苟且免罪。

⑩宜:应当。

⑾高危:居高位的危险。谦冲:谦虚。自牧:自立调养。

⑿简能:选拔人才。

⒀垂拱:垂衣拱手。

2.粗知句义。

3.教师答疑。

五、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二-五。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订正练习二-五。

2.难句的翻译。

教师可选择一些难句让学生翻译。

二、分析课文。

1.第1段

请一名学生口头分析本段内容,教师引导补充。

教师小结:第1段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为人君者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文章开篇连用两上比喻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来正面论证“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道理。接着,紧承上文,用一个排比句从反面申述不居安思危的危害。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点明为人君者地位的崇高和责任的重大。而需完成治国的重任,则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是历代统治者创业后守成的历史经验。贞观十一年正是唐太宗执政后的鼎盛时期,魏征提出这一点,是很有眼光的。

2.第2段:

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城,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揭示了历代创业的君主难于守成的普遍规律。这是因为创业之难虽平庸之辈亦知其所以然,而守成之难即使是圣明之君也往往有所忽视。魏征尖锐指出“取之易而守之难乎”的问题,接着分析了创业与守成易难的道理。文章从难易这一观点上立意,诤言规谏守成之君,切莫得志纵情,傲物结怨,以失掉人心。“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引经据典,苦口婆心,将君和民的关系比作水与舟的关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觉。

3.第3段

第3段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

本段是全文重点,“十思”即十条建议。可以概括为“五戒”:“见可欲”、“将有作”指见到能引起自己喜爱的东西。就想到用知足来警戒自己,将要大兴土木时,就想到适可而止,这是戒奢侈;“念高危”、“惧满溢”两条指考虑到身居高位,就要时时想到谦虚谨慎的修养自己的品德,惧怕自己骄傲自满,就要想到胸襟宽广像能容纳滔滔江水的大海,这是戒骄傲;“乐盘游”、“忧懈怠”指外出游猎要网开一面,适度而行,担心做事懈怠,就要时时想着善始善终,这是戒放纵;“虑壅蔽”、“惧谗邪”指虚心容纳下边的意见,严格要求自己而疏远斥退那些坏人,这是戒小人;“思所加”、“罚所及”指不要因个人的情绪变化而谬加奖赏或滥施刑罚,这是戒赏罚不公。

总结“十思”,发扬“九德”,选拔人才,文武并用,则人君就不必劳神苦思,而可垂拱而治了。

三、学生背诵第3段。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体会本文语言特点。

第三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指导学生讨论“十思”的现实意义。

唐太宗曾说:“朕每临朝未尝不三思,恐为民害。”他常以隋代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制利欲,分明赏罚,善于纳谏,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社会日渐安定。在此情况下,唐太宗渐渐放松了警惕,大兴土木,多次巡游、打猎。魏征以政治家特有眼光发现了唐太宗“忘本”和“忘危”的根本问题,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十思”,不仅在当时,就是在现在也有借鉴意义。

三、写作特点。

1.论证方法

(1)正反对比论证。

对同一问题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剖析,使说理更加透彻。例如第1段先从正面论述固本疏源的重要性,又从反面论证不这样做的危害。

(2)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是议论文一种常见的论证方法,文章开篇三句,一二句先设喻,第三句担揭示正意。

2.语言特点

“十思疏”是一篇骈文。唐代奏疏都习惯用骈文写作,但此文与当时流行的骈文不同。在形式上它利用骈文的排比、对偶、表达真情实感,但又不囿于形式,不避散句,不咬文嚼字,不大量用典,没有繁冗的引证。言之有务切中时弊,难能可贵,既有骈文的华美,整齐,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

四、教师总结,课堂答疑。

五、学生诵读,体会。

附:板书设计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一、分析

(一)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中心论点)

(二)居安思危的重要性

(三)具体做法——“十思”“五戒”

“十思”的内涵及现实意义

二、写作特点

1.论证方法。

2.语言特点:骈散结合。

[1]

高中一年级语文《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的:

1. 理清文脉,背诵全文。

2. 掌握文中掌握文中基本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 欣赏作者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

4. 领悟“十思”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掌握文中基本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题解

简介作者及疏的有关知识。此处注意要突出介绍作者直言诤谏的勇气和胆量。

2.吟咏、品读课文

A 教师范读,要注意读出语言的美感,以此吸引学生对文章的兴趣。

B 试读,边读边正音。

C 粗读,边读边看注释,以粗知句义;同时边读边揣摩句内停顿。

D 连读,整体把握文意。连读时要流畅,语音准确,停顿正确,并且读出感情。

G 熟读,读出意蕴,读出情感,读出自己的理解。

第二课时

1.品读、背诵课文

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一起理出课文的文脉,并由此指引共同背诵课文。

2.文言知识注释

在背诵的过程中,教师要不失时机的对文章中的一些重点实词和虚词做一些注释说明。

或者让学生找出他们认为难懂的词语、句子,教师给予解释。

3.文言知识训练

完成课后的字词练习。

4.课外延伸

1.政坛上的魏征有善谏之名,除此之外,了解一下在文坛、史坛上的魏征。

2.《贞观政要》一书自古以来被奉为帝王学习的经典,了解一下此书。

高中一年级语文《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设计 篇10

《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设计示例(一)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本文先设喻明理,然后据事发挥,最后引发出主题的论证思路。

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3.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

4.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作者的论证思路和理论结构。

教学难点

1.字词及文言现象的把握。

2.“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智与大勇。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千古流传。但是唐代却有一位著名的谏官,有胆有识,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他就是唐代著名的大臣——魏征。

魏征所处“贞观之治”时期,天下大治,而他却提出居安思危,足见其战略眼光。他死后,唐太宗亲写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魏征殁,吾失一镜矣。”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二、解题:

本文选自《旧唐书·魏征传》。谏,下级对上级的直言规劝。疏,奏章,封建时代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三、阅读课文。

1.学生试读课文,边读边正音。陌生的字词边读边看注解或查阅古汉语字典。

2.教师提名学生朗读。

四、疏通字词。

1.通读全文,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以下字词。

①固:培土加固。根本:树的根

②德义:德政与信义。

③明哲:明哲的圣人。

④不胜:不堪

⑤景命:大命

⑥殷忧:大忧

⑦行路:路人

⑧董:督责。

⑨苟免:苟且免罪。

⑩宜:应当。

⑾高危:居高位的危险。谦冲:谦虚。自牧:自立调养。

⑿简能:选拔人才。

⒀垂拱:垂衣拱手。

2.粗知句义。

3.教师答疑。

五、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二-五。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订正练习二-五。

2.难句的翻译。

教师可选择一些难句让学生翻译。

二、分析课文。

1.第1段

请一名学生口头分析本段内容,教师引导补充。

教师小结:第1段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为人君者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文章开篇连用两上比喻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来正面论证“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道理。接着,紧承上文,用一个排比句从反面申述不居安思危的危害。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点明为人君者地位的崇高和责任的重大。而需完成治国的重任,则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是历代统治者创业后守成的历史经验。贞观十一年正是唐太宗执政后的鼎盛时期,魏征提出这一点,是很有眼光的。

2.第2段:

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城,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揭示了历代创业的君主难于守成的普遍规律。这是因为创业之难虽平庸之辈亦知其所以然,而守成之难即使是圣明之君也往往有所忽视。魏征尖锐指出“取之易而守之难乎”的问题,接着分析了创业与守成易难的道理。文章从难易这一观点上立意,诤言规谏守成之君,切莫得志纵情,傲物结怨,以失掉人心。“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引经据典,苦口婆心,将君和民的关系比作水与舟的关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觉。

3.第3段

第3段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

本段是全文重点,“十思”即十条建议。可以概括为“五戒”:“见可欲”、“将有作”指见到能引起自己喜爱的东西。就想到用知足来警戒自己,将要大兴土木时,就想到适可而止,这是戒奢侈;“念高危”、“惧满溢”两条指考虑到身居高位,就要时时想到谦虚谨慎的修养自己的品德,惧怕自己骄傲自满,就要想到胸襟宽广像能容纳滔滔江水的大海,这是戒骄傲;“乐盘游”、“忧懈怠”指外出游猎要网开一面,适度而行,担心做事懈怠,就要时时想着善始善终,这是戒放纵;“虑壅蔽”、“惧谗邪”指虚心容纳下边的意见,严格要求自己而疏远斥退那些坏人,这是戒小人;“思所加”、“罚所及”指不要因个人的情绪变化而谬加奖赏或滥施刑罚,这是戒赏罚不公。

总结“十思”,发扬“九德”,选拔人才,文武并用,则人君就不必劳神苦思,而可垂拱而治了。

三、学生背诵第3段。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体会本文语言特点。

第三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指导学生讨论“十思”的现实意义。

唐太宗曾说:“朕每临朝未尝不三思,恐为民害。”他常以隋代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制利欲,分明赏罚,善于纳谏,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社会日渐安定。在此情况下,唐太宗渐渐放松了警惕,大兴土木,多次巡游、打猎。魏征以政治家特有眼光发现了唐太宗“忘本”和“忘危”的根本问题,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十思”,不仅在当时,就是在现在也有借鉴意义。

三、写作特点。

1.论证方法

(1)正反对比论证。

对同一问题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剖析,使说理更加透彻。例如第1段先从正面论述固本疏源的重要性,又从反面论证不这样做的危害。

(2)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是议论文一种常见的论证方法,文章开篇三句,一二句先设喻,第三句担揭示正意。

2.语言特点

“十思疏”是一篇骈文。唐代奏疏都习惯用骈文写作,但此文与当时流行的骈文不同。在形式上它利用骈文的排比、对偶、表达真情实感,但又不囿于形式,不避散句,不咬文嚼字,不大量用典,没有繁冗的引证。言之有务切中时弊,难能可贵,既有骈文的华美,整齐,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

四、教师总结,课堂答疑。

五、学生诵读,体会。

附:板书设计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一、分析

(一)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中心论点)

(二)居安思危的重要性

(三)具体做法——“十思”“五戒”

“十思”的内涵及现实意义

二、写作特点

1.论证方法。

2.语言特点:骈散结合。

高中一年级语文《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设计 篇11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本文先设喻明理,然后据事发挥,最后引发出主题的论证思路。

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3.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

4.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作者的论证思路和理论结构。

教学难点

1.字词及文言现象的把握。

2.“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智与大勇。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千古流传。但是唐代却有一位著名的谏官,有胆有识,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他就是唐代著名的大臣——魏征。

魏征所处“贞观之治”时期,天下大治,而他却提出居安思危,足见其战略眼光。他死后,唐太宗亲写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魏征殁,吾失一镜矣。”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二、解题:

本文选自《旧唐书•魏征传》。谏,下级对上级的直言规劝。疏,奏章,封建时代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三、阅读课文。

1.学生试读课文,边读边正音。陌生的字词边读边看注解或查阅古汉语字典。

2.教师提名学生朗读。

四、疏通字词。

1.通读全文,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以下字词。

①固:培土加固。根本:树的根

②德义:德政与信义。

③明哲:明哲的圣人。

④不胜:不堪

⑤景命:大命

⑥殷忧:大忧

⑦行路:路人

⑧董:督责。

⑨苟免:苟且免罪。

⑩宜:应当。

⑾高危:居高位的危险。谦冲:谦虚。自牧:自立调养。

⑿简能:选拔人才。

⒀垂拱:垂衣拱手。

2.粗知句义。

3.教师答疑。

五、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二-五。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订正练习二-五。

2.难句的翻译。

教师可选择一些难句让学生翻译。

二、分析课文。

1.第1段

请一名学生口头分析本段内容,教师引导补充。

教师小结:第1段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为人君者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文章开篇连用两上比喻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来正面论证“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道理。接着,紧承上文,用一个排比句从反面申述不居安思危的危害。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点明为人君者地位的崇高和责任的重大。而需完成治国的重任,则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是历代统治者创业后守成的历史经验。贞观十一年正是唐太宗执政后的鼎盛时期,魏征提出这一点,是很有眼光的。

2.第2段:

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城,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揭示了历代创业的君主难于守成的普遍规律。这是因为创业之难虽平庸之辈亦知其所以然,而守成之难即使是圣明之君也往往有所忽视。魏征尖锐指出“取之易而守之难乎”的问题,接着分析了创业与守成易难的道理。文章从难易这一观点上立意,诤言规谏守成之君,切莫得志纵情,傲物结怨,以失掉人心。“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引经据典,苦口婆心,将君和民的关系比作水与舟的关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觉。

3.第3段

第3段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

本段是全文重点,“十思”即十条建议。可以概括为“五戒”:“见可欲”、“将有作”指见到能引起自己喜爱的东西。就想到用知足来警戒自己,将要大兴土木时,就想到适可而止,这是戒奢侈;“念高危”、“惧满溢”两条指考虑到身居高位,就要时时想到谦虚谨慎的修养自己的品德,惧怕自己骄傲自满,就要想到胸襟宽广像能容纳滔滔江水的大海,这是戒骄傲;“乐盘游”、“忧懈怠”指外出游猎要网开一面,适度而行,担心做事懈怠,就要时时想着善始善终,这是戒放纵;“虑壅蔽”、“惧谗邪”指虚心容纳下边的意见,严格要求自己而疏远斥退那些坏人,这是戒小人;“思所加”、“罚所及”指不要因个人的情绪变化而谬加奖赏或滥施刑罚,这是戒赏罚不公。

总结“十思”,发扬“九德”,选拔人才,文武并用,则人君就不必劳神苦思,而可垂拱而治了。

三、学生背诵第3段。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体会本文语言特点。

第三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指导学生讨论“十思”的现实意义。

唐太宗曾说:“朕每临朝未尝不三思,恐为民害。”他常以隋代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制利欲,分明赏罚,善于纳谏,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社会日渐安定。在此情况下,唐太宗渐渐放松了警惕,大兴土木,多次巡游、打猎。魏征以政治家特有眼光发现了唐太宗“忘本”和“忘危”的根本问题,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十思”,不仅在当时,就是在现在也有借鉴意义。

三、写作特点。

1.论证方法

(1)正反对比论证。

对同一问题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剖析,使说理更加透彻。例如第1段先从正面论述固本疏源的重要性,又从反面论证不这样做的危害。

(2)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是议论文一种常见的论证方法,文章开篇三句,一二句先设喻,第三句担揭示正意。

2.语言特点

“十思疏”是一篇骈文。唐代奏疏都习惯用骈文写作,但此文与当时流行的骈文不同。在形式上它利用骈文的排比、对偶、表达真情实感,但又不囿于形式,不避散句,不咬文嚼字,不大量用典,没有繁冗的引证。言之有务切中时弊,难能可贵,既有骈文的华美,整齐,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

四、教师总结,课堂答疑。

五、学生诵读,体会。

附:板书设计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一、分析

(一)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中心论点)

(二)居安思危的重要性

(三)具体做法——“十思”“五戒”

“十思”的内涵及现实意义

二、写作特点

1.论证方法。

2.语言特点:骈散结合。

高中一年级语文《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设计 篇12

学习要点

1. 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

2.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

3.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重点讲解

题解

“疏”通称“奏疏”。 疏,原本是疏通的意思。后来作为一种公文形式,成了古代官员向帝王进言,以便使下情上达的进谏奏文。疏,演变为疏通事理,分条陈述的意思。它起源于汉代,后世人们以“奏疏”作为这类进言文体的通称。“疏”的用途较广,论谏、陈乞、待罪、推荐、辞官等都可用“疏”。

“谏”是规过劝善的意思,一般用于下对上。规劝的言论也可以称为“谏”,如同学们学过的《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谏”就是“规劝的言论”的意思。“谏”古代专指用于对帝王、上级、尊长的劝告,规劝其改正不当的言行。

《谏太宗十思疏》选自《魏郑公文集》,标题是后人加的。起初称为《十思疏》。课文标题中的“太宗”是庙号。古代皇帝死后要在太庙立室供奉,为此就需要立一个名号,这就是庙号。从汉代起,每一个朝代的开国皇帝一般都称为太祖、高祖或世祖,以下称为太宗或世宗。李世民是在其父李渊之后称帝的,庙号为太宗。由此也可推知“谏太宗十思疏”是后人加的题目,李世民活着,是不能称其为太宗的。

“十思”的针对性

1.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魏征评论:“陛下贞观之初,无为无欲,清静之化,远被遐荒。考之于今,其风近坠……今则求骏马于万里,市珍奇于域外,取怪于道路,见轻于戎狄。”

典型史实:王珪谏太宗出美人

太宗尝闲居与珪宴语,时有美人侍侧,本庐江王瑗之姬,瑗败籍没入宫。太宗指示之曰:“庐江不道,贼杀其夫而纳其室。暴虐之甚,何有不亡者乎?” 珪避席曰:“陛下以庐江取此妇人为是耶,为非耶?”太宗曰:“杀人而取其妻,卿乃问朕是非,何也?”对曰:“……今此妇人尚在左右,窃以圣心为是之,陛下若以为非,此谓知恶而不去也。”太宗虽不出此美人,而甚重其言。

2.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魏征评论:“陛下贞观之始,视人如伤,恤其勤劳,爱民犹子,每存简约,无所营为。顷年已来,意在奢纵,勿忘卑俭,轻用人力,乃云百姓无事则骄逸,劳役则易使……”

典型史实:张玄素谏修乾阳殿

贞观四年,诏发卒修洛阳宫乾阳殿以备巡幸,玄素上书谏曰:“……臣闻阿房成,秦人散;章华就,楚众离;及乾阳毕功,隋人解体。且以陛下今时功力,何如隋日?役疮痍之人,袭亡隋之弊,以此言之,恐甚于炀帝。深愿陛下思之……”太宗曰:“卿谓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对曰:“若此殿卒兴,所谓同归于乱。且陛下初平东都,太上皇敕大殿高门并宜焚殿,陛下以瓦木可用,不宜焚灼,请赐于贫人。事虽不行,然天下翕然,讴歌至德。今若遵旧制,即是隋役复兴。五六年间,趋舍顿异,何以昭示子孙,光敷四海?”太宗叹曰:“我不思量,遂至于此。”

3.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魏征评论:“陛下贞观之初,孜孜不怠,屈己从人,恒若不足。顷年已来,微有矜放。恃功业之大,意蔑前王;负圣智之明,心轻当代。”

典型史实:孔颖达谏太宗“其容若虚”

贞观三年,太宗问给事中孔颖达曰:“《论语》云:‘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何谓也?”孔颖达对曰:“圣人设教,欲人谦光。己虽有能,不自矜大,仍就不能之上,求访能事。己之才艺虽多,犹以为少,仍就寡少之人,更求所益。己之虽有,其状若无;己之虽实,其容若虚。非憔匹庶,帝王之德,亦当如此。夫帝王内蕴神明,外须玄默,使深不可知……若其位居尊极,炫耀聪明,以才凌人,饰非拒谏,则上下情隔,君臣道乖,自古灭亡,莫不由此也。”

4.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魏征评论:“陛下初践大位,敬以接下,君恩下流,臣情上达,咸思竭力,心无所隐。顷年以来,多所忽略。或外官充使,奏事入朝,思睹阙廷,将陈所见,欲言则颜色不接,欲请又恩礼不加。”

典型史实:魏征谏太宗止泰山封禅

贞观六年,匈奴克平,远夷入贡,符瑞日至,年谷丰登,岳牧等屡请封禅。……惟魏征以为不可。……对曰:“……陛下东封,万国咸萃,要荒之外,莫不奔驰。今自伊、洛之东,暨乎海、岱,灌莽巨泽,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进退艰阻。宁可引彼夷狄,以示虚弱?渴财以偿,未厌远人之望;加年给复,不偿百姓之劳。或遇水旱之灾,风雨之变,庸天邪议,悔不可追。岂独臣之诚恳,亦有舆人之论。”太宗称善,于是乃止。

5.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魏征评论:“陛下初登大位,高居深视,事惟清静,心无嗜欲,内除毕弋之物,外绝畋猎之源。数载之后,不能固志。虽无十旬之逸,或过三驱之礼。遂使盘游之娱见讥于百姓,鹰犬之贡远及于四夷。”

典型史实:虞世南谏太宗勿纵情畋猎

太宗颇好畋猎,虞世南上疏谏曰:“臣闻秋狝冬狩,盖惟恒典;射隼从禽,备乎前诰。伏惟陛下因听览之余辰,顺天道以杀伐……天弧星毕,所殪已多,颁禽赐获,皇恩亦溥。伏愿时息猎车,且韬长戟,不拒刍荛之请,降纳涓浍之流,袒裼徒博,任之群下,则贻范百王,永光万代。”

6.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魏征评论:“陛下贞观之初,导入使谏。三年以后,见谏者悦而从之。比一二年,勉强受谏,而终不平也。”

典型史实:魏征评太宗纳谏“慎始”而难“敬终”

陛下初即位,论元律师死,孙伏伽谏以为法不当死。陛下赐以兰陵公主园,直百万。或曰赏太厚,答曰:“朕即位未有谏者,所以赏之。”——此导人使谏也。后柳雄妄诉隋资,有司得,劾其伪,将论死,戴胄奏罪当徒,执之四五然后赦。谓胄曰:“弟守法如此,不畏滥罚。”——此悦而从谏也。近皇甫德参上书言:“修洛阳宫,劳人也;收地租,厚敛也;俗尚高髻,宫中所化也。”陛下恚曰:“是子使国家不役一人,不收一租,宫人无岁,乃称其意!”臣奏:“人臣上书,不激切不能起人主意,激切即近讪谤。”于是,陛下虽从臣言,赏帛罢之,意终不平。——此难于受谏也。

7.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魏征评论:“陛下贞观之初,砥砺名节,不私于物,惟善是与。亲爱君子,疏斥小人。今则不然,轻亵小人,礼重君子。重君子也,敬而远之;轻小人也,狎而近之。近之则不见其非,远之则莫知其是。”

典型史实:魏征刻小人权万纪、李仁发

贞观五年,治书侍御史权万纪、侍御史李仁发俱以告讦谮毁,数蒙引见。遂任心弹射,肆其欺罔。给事中魏征正色而奏之曰:“权万纪、李仁发并是小人,不识大体。以谮毁为是,告讦为直。凡所弹射,皆非有罪。陛下掩其所短,收其一切,乃骋其奸计,附上罔下,多行无礼以取强直之名。诬房玄龄,斥退张亮,无所肃厉,徒损圣名。道路之人,皆兴谤议……陛下纵未能举善以崇德,岂可进奸而自损乎?”太宗欣然纳之,赐征绢五百匹。其万纪又奸状渐露,仁发亦解黜,万纪贬连州司马,朝廷咸相庆贺焉。

8.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魏征评论:“贞观之初,求贤若渴……近岁已来,由心好恶。……小人之性,好谗佞以为身谋。陛下不省察其根源,而轻为之臧否,是使守道者日疏,干求者日进。”

典型史实:太宗不识宇文士及谀谄

太宗尝止一树下,曰:“此嘉树。”宇文士及从而美之不容口。帝正色曰:“魏公常劝我远佞人,我不悟佞人为谁,意常疑汝而未明也。今日果然。”士及叩头谢曰:“南衙群官面折廷争,陛下尝不得举手,今臣幸左右,若不少有顺从,陛下虽贵为天子,复何聊乎?”帝意复解。

9.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魏征评论:“刑赏之本,在乎劝善而惩恶,帝王之所以与天下为画一,不以亲疏贵贱而轻重者也。今之刑赏,未必尽然。或申屈在乎好恶,轻重由乎喜怒。……刑滥则小人道长,赏谬则君子道消。”

典型史实:魏征谏太宗勿宠长乐公主

长乐公主,文德皇后所生也,贞观中将出降,敕有司资送,倍于长公主。魏征奏言:“昔汉明帝欲封其子。帝曰:‘朕子岂得同于先帝子乎?可半楚、淮阳王。’前史以为美谈,天子姊妹为长公主,天子之女为公主。既加‘长’字,良以尊于公主也。情虽有殊,义无等别。若令公主之礼有过长公主,理恐不可。实愿陛下思之。”

10.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魏征评论:“顷者责罚稍多,威怒微厉,或以供给不赡,或以人不从欲,皆非致治之所急,实乃骄奢之攸渐,是知贵不与骄期而骄自来,富不与奢期而奢自至,非徒语也。”

典型史实:太宗自悔误杀张蕴古

贞观五年,张蕴古为大理丞。相州人李好德素有风疾,言涉妖妄,诏令鞠于狱。蕴古言:“好德癫病有征,法不当坐。”太宗许宽宥,蕴古密报其旨,仍引与博戏。治书侍御史权万纪劾奏之,太宗大怒,令斩于东市。既而悔之,谓房玄龄曰:“公等食君之禄,须忧人之忧,事无巨细,咸当留意。今不问则不言,见事不谏争,何所辅弼?如蕴古身为法官,与囚博戏,漏泄朕言,此亦罪状甚重,若据常律,未至极刑。朕当时盛怒,即令处置,公等竟无一言,所司又不复奏,遂令决之,岂是道理?”

重点句解读

1.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评析:本句紧承第一句继续运用比喻论证手法从反面推理,连用四个“不”字,用后一个“不”否定前三个“不”,否定之否定,加强了对“积其德义”的肯定。 “不可”既是自己的判断,也是代人君作出的判断。 “虽……(犹)……而况……乎”的句式,巧妙地把人君拉到作者的立场上来,使人君不能有别的观点选择。先肯定人君“明哲”,必能分辨是非,既是对人君的尊重,也促其乐于从谏,而且使谏诤不显得突兀。

翻译:源头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稳却想要树木长得好,德行不厚却指望国家安定,我虽然愚昧无知,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样明智的人呢?

2.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评析:这一句是对段首“岂取之易守之难乎?”这一问题的总结性的回答。在前文分析了 “竭诚以待下”和“纵情以傲物”的不同结果后,在此郑重地警告:“怨不在大,可畏惟人”;严肃地告诫:“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说明人君生死存亡在于人心向背,人君必须竭诚待下,才能使群众怀念其仁德,并从内心产生恭顺之心。将君与民的关系比作舟与水的关系,确实切中要害,无怪乎唐太宗读后,说它“言穷切至”,使自己“披览忘倦,每达宵分”,不但取消了当年耗费民脂的封禅“盛举”,而且常用“载舟覆舟”的比喻来告诫太子,并以此作为临终遗训。本言简意深,语重心长,能振聋发聩,令人警觉。

翻译: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是民心向背;老百姓就像水一样,既能承载船只,也能倾覆船只,这是应该深切警惕的。

体会本文“一气呵成,骈散相间”的语言特点

《谏太宗十思疏》是用骈文写成的。从语句看,一是并不局限于骈文一般是用平行的两句话,两两配对,直到篇末的特点,而是有所变化。如第一段,劈首就是三个从正面论述的排比句,紧接着又是从反面论述的三个排比句,这是和骈文的常格有所不同的。二是散句的恰当使用,如“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载舟覆舟,所宜深慎”等。三是打破了四六对仗而改用多种句法对偶,如“当神器之重”对“居域中之大”,“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对“傲物则骨肉为行路”等。这样,文中既有气韵充沛的排比句,又有活泼灵动的散行句,再加上骈文所特有的对仗工整、音韵顿挫的对偶句,使整个文章一气呵成,于整饬庄重之中呈流转圆浑之势,具有特殊的美感。从用词看,文章力求避免繁复的引证、生僻的典故和多余的藻饰,语言明白晓畅。另外,文章不受声律拘束,不避首尾虚字,这些都体现了作者崇尚质朴的文学主张和不拘一格的创新精神。魏征创造的这样一种骈散相间的章表体,后来就成为唐宋奏疏中常用的一种形式,对后世陆贽、欧阳修、苏轼的政论奏议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反馈练习

基础知识

1.下列划横线词语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木之长(cháng)者 浚(jùn)其泉源

b.虑雍(yōng)蔽 正身黜(chǔ)恶

c.克终者盖(gài)寡 董(dōng)之以严刑

d.垂拱(gòng)而治 仁者播(bō)其惠

2.下列划横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加强自身修养

b.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狩猎时网开一面以示有度

c. 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选拔有才能的人

d. 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老百姓

3.句子中划横线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无以怒而滥刑 b.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

c.恩所加,则思无因以谬赏 d.将有作,则思知止有安人

山峦为晴雪所洗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4.下列划横线词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a.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b.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项王曰:“沛公安在?” 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

b.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d.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不求闻达于诸侯 今治水军八十万众

5.根据课文内容默写填空:

① 忧懈怠, ;惧谗邪, 。

② 总此十思,宏兹九德, , ;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6.魏征,字 ,唐太宗封之为 ,文集有 。疏,是 的一种专用文体。

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各题

(一)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7.下列划横线的实词含义全不正确的一组是

a.臣闻求木之长者 b.善始者实繁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春华秋实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叶徒相似,其实不同

c.振之以威怒 d.塞源而欲流长也

振长策而御宇内 流水不腐

振臂一呼,应者云集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8.下列划横线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克终者盖寡 b.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而况于明哲乎

c.岂取之易守之难乎 d.而况于明哲乎

臣闻求木之长者 青取之于蓝

9.下列句子翻译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帝王位高权重,处者天地间重大的地位。

b.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历代帝王,接受上天使命,刚开始人才兴旺,到后来却成了孤家寡人。

c.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竭尽诚心,就能联合敌对的势力;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生人。

d.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虽免于刑罚但不会感激,表面上恭顺但内心并不服气。

10.下面对这两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提出了全文要阐明的人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主旨。

b.第一段用了两个比喻,先从正面喻证治国必积德,再从反面说明德不厚国不可长治久安。

c.第二段以历代帝王为例说明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的道理。

d.第二段指出了历代帝王不能善始善终的根本原因是忽视了人民的力量。

(二)

武德末,魏征为太子洗马,见太宗与隐太子阴阳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太宗既诛隐太子,召征责之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众皆为之危惧。征慷慨自若,从容对曰:“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太宗为之敛容,厚加礼异,擢拜谏议大夫。数引之卧内,访以政术。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每与之言,未尝不悦。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又劳之曰:“卿所谏前后二百余事,皆称朕意。非卿忠诚奉国,何能若是?”三年,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虑,多所弘益。太宗尝谓曰:“卿罪重于中钧,我任卿逾于管仲,近代君臣相得,宁有似我与卿者乎?”六年,太宗幸九成官,宴近臣。长孙无忌曰:“王硅、魏征,往事息隐,臣见之若仇,不谓今日又同此宴。”太宗日:“魏征往者实我所仇,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朕能擢而用之,何惭古烈?征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征再拜曰:“陛下导臣使言,臣所以敢言。若陛下不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龙鳞、触忌讳也。”太宗大悦,各赐钱十五万。七年,代王硅为侍中,累封郑国公。寻以疾乞辞所职,请为散官。太宗曰:“朕拔卿于仇虏之中,任卿以枢要之职,见朕之非,未尝不谏。公独不见金之在矿,何足贵哉?良冶锻而为器,便为人所宝。朕方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工。虽有疾,未为衰老,岂得便尔耶?”征乃止。(《贞观政要•任贤》)

1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和现代汉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①汝离间我兄弟 ②魏征为太子洗马

③喜逢知己之主 ③往事息隐

⑤但其尽心所事 ⑥从容对曰

⑦征慷慨自若 ⑧臣所以敢言

a.①②③⑤⑦ b.②④⑤⑥⑧ c.①③⑤⑥⑦ d.③④⑤⑥⑧

12.对下列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雅有经国之才——很有治理国家的才干。

b.君臣相得——君臣各有收获

c.臣见之若仇——我看见他们就好象仇敌一样

d.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工——我自己好比是金子,你好比是优秀的冶金的高手。

13.“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是指

a.见太宗与隐太子阴阳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

b.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算,多所弘益。

c.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

d.任卿以枢要之职,见朕之非,未尝不谏。

14.斗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建成”“隐太子”“息隐”这三人与太宗都是兄弟关系。

b.“王硅、魏征,往事息隐,臣见之若仇,不谓今日又同此宴。”这话说明长孙无忌对唐太宗厚遇魏征从感情上接受不了。

c.本段文字表明唐太宗任人唯贤,胸襟宽广,即使对魏征这样来自敌对营垒的人也能不计前嫌,给以重用。

d.这段文字体现了唐太宗一贯强调的“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的政治思想。

参考答案

1.a 2.d 3.a 4.b 5.略 6.玄成、郑国公、《魏郑公文集》 古代臣属向皇帝分条陈述奏议的一种专用文体。 7.a 8.a 9.b 10.c(这并不是作者要说明的观点) 11.c 12. c 13.a 14.a(三者是同一人)

高中一年级语文《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设计 篇13

《谏太宗十思疏》同步百分测验

一.基础检测(20分)

1.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木(chǎng)之长者 浚(qùn)其泉源

b.虑雍(yōng)蔽 正身黜(chù)恶

c.克终者盖(gài)寡 董(dǒng)之以严刑

d.垂拱(gǒng)而治 仁者播(bō)其惠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枚:加强自身修养

b.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狩猎时网开一面以示有度

c.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选拔有才能的人

d.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老百姓

3.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无以怒而滥刑 b.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

c.恩所加,则思无因以谬赏 d.将有作,则思知止有安人

山峦为晴雪所洗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4.下列四组句点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a.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b.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项王曰:“沛公安在?” 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

b.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d.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不求闻达于诸侯 今治水军八十万众

二.阅读欣赏(5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5-9题(25分)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而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5.下列加点的实词含义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臣闻求木之长者 b.善始者实繁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春华秋实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叶徒相似,其实不同

c.振之以威怒 d.塞源而欲流长也

振长策而御宇内 流水不腐

振臂一呼,应者云集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6.下列加点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克终者盖寡 b.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而况于明哲乎

c.岂取之易守之难乎 d.而况于明哲乎

臣闻求木之长者 青取之于蓝

7.下列加子翻译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国君掌握帝王的重权,处在天地间重大的地位。

b.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历代帝王,接受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刚开始做得好确实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很少。

c.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竭尽诚心,就能联合敌对的势力;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生人。

d.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虽免于刑罚但不会感激,表面上恭顺但内心并不服气。

8.下面对这两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提出了全文要阐明的人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主旨。

b.第一段用了两个比喻,先从正面喻证治国必积德,再从反面说明德不厚国不可长治久安。

c.第二段以历代帝王为例说明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的道理。

d.第二段指出了历代帝王不能善始善终的根本原因是忽视了人民的力量。

9.翻译下面的句子

(1)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2)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0-14题(25分)

武德末,魏征为太子洗马,见太宗与隐太子阴阳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太宗既诛隐太子,召征责之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众皆为之危惧。征慷慨自若,从容对曰:“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太宗为之敛容,厚加礼异,擢拜谏议大夫。数引之卧内,访以政术。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每与之言,未尝不悦。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又劳之曰:“卿所谏前后二百余事,皆称朕意。非卿忠诚奉国,何能若是?”三年,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虑,多所弘益。太宗尝谓曰:“卿罪重于中钧,我任卿逾于管仲,近代君臣相得,宁有似我与卿者乎?”六年,太宗幸九成官,宴近臣。长孙无忌曰:“王硅、魏征,往事息隐,臣见之若仇,不谓今日又同此宴。”太宗曰:“魏征往者实我所仇,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朕能擢而用之,何惭古烈?征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征再拜曰:“陛下导臣使言,臣所以敢言。若陛下不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龙鳞、触忌讳也。”太宗大悦,各赐钱十五万。七年,代王硅为侍中,累封郑国公。寻以疾乞辞所职,请为散官。太宗曰:“朕拔卿于仇虏之中,任卿以枢要之职,见朕之非,未尝不谏。公独不见金之在矿,何足贵哉?良冶锻而为器,便为人所宝。朕方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工。虽有疾,未为衰老,岂得便尔耶?”征乃止。(《贞观政要·任贤》)

10.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和现代汉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①汝离间我兄弟 ②魏征为太子洗马

③喜逢知己之主 ③往事息隐

⑤但其尽心所事 ⑥从容对曰

⑦征慷慨自若 ⑧臣所以敢言

a.①②③⑤⑦ b.②④⑤⑥⑧ c.①③⑤⑥⑦ d.③④⑤⑥⑧

11.对下列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雅有经国之才—--很有治理国家的才干。

b.君臣相得---君臣各有收获

c.臣见之若仇—--我看见他们就好象仇敌一样

d.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工---我自己好比是金子,你好比是优秀的冶金的高手。

12.“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是指( )

a.见太宗与隐太子阴阳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

b.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算,多所弘益。

c.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

d。任卿以枢要之职,见朕之非,未尝不谏。

13.斗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建成”“隐太子”“息隐”这三人与太宗都是兄弟关系。

b.“王硅、魏征,往事息隐,臣见之若仇,不谓今日又同此宴。”这话说明长孙无忌对唐太宗厚遇魏征从感情上接受不了。

c.本段文字表明唐太宗任人唯贤,胸襟宽广,即使对魏征这样来自敌对营垒的人也能不计前嫌,给以重用。

d.这段文字体现了唐太宗一贯强调的“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的政治思想。

14.翻译下面文段中划线的句子

房玄龄与高士廉偕行,遇少府少监窦德素,问之曰:“北门近来有何营造?”德素以闻太宗。(1)太宗谓玄龄、士廉曰:“卿但知南衙事,我北门小小营造,何妨卿事?”玄龄等拜谢。魏徵进曰:“臣不解陛下责,亦不解玄龄等谢。(2)既任大臣,即陛下股肱耳目,有所营造,何容不知。责其访问官司,臣所不解。陛下所为若是,当助陛下成之;所为若非,当奏罢之。此乃事君之道。玄龄等问既无罪,而陛下责之,玄龄等不识所守,臣实不喻。”太宗深纳之。(《大唐新语》)

(1)德素以闻太宗。

(2)臣不解陛下责,亦不解玄龄等谢

(三)写作训练(30分)

15、以“居安思危”为话题,用整散相结合的句式,写一段话,至少有两处整句,150字即可。

附答案:

1、a.浚 jùn。

2、d.百司,百官。

3、a.a项中两个“以”都是“因为”的意思;b项的“哉”,前一个表疑问语气,后一个表肯定语气;c项的“所”,前一个是代词,代动词“加”涉及的对象,后一个“所”与“为”共同表被动;d项的“则”前一个是“就”,后一个作“是”讲。

4、b.略。

5、a.a项:听说;懂得;闻名。 b项:实在,确实;果实,这里作动词用;果实。c项:威吓;举起;举起。 d项:水流;流动;水流。

6、a.a项两个“盖”都表推断语气;b项两个“而”,前一个表转折,后一个表承接;c项的两个“之”前一个代词,后一个结构助词;d项两个“于”前一个“对于”,后一个“从”。

7、d.“终苟免”:最终只是苟且免于刑罚

8、c.不是作者的观点。

9、略。

10、c 。

11、c.

12、a

13、a(三者是同一人)

14、①窦德素把房玄龄等询问之事告诉了唐太宗。

②我不理解陛下为什么责备他们,也不明白他们为什么要谢罪。

15、略。

高中一年级语文《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设计 篇14

一、魏征是唐代名臣,他心中治国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答: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二、要实现“垂拱而治”,必须出现什么样的局面?

答: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三、君王要怎样做才能才能出现这样的局面?

答: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四、若要简而能任,择善而从,君王就必须怎样?

答:要“十思”、宏“九德”。

五、十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可以归纳为几戒?

答:五戒:一戒贪心奢侈,二戒骄傲自满,三戒放纵懈怠,四戒壅蔽谗邪,五戒谬赏滥刑。

六、为什么君王要此十思五戒?

答:因为治理百姓时,虽然“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百姓也“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人民之力,可“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七、为什么会出现人民“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的情况?

答:因为“凡百元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而“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八、为什么君王会出现这种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

答:就君王的身份而言,“承天景命”,自以为自承天命,而有恃无恐,“莫不殷忧而道着,功成而德衰”。就普通人性而言,“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一般人,能做到善始善终的不多,此人之常情。

九、作者反复提醒君王的目的是什么?

答:为人君者“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从而“积其德义”,因为“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要“永保无疆之休”达到国家长治久安的目的就必须如此。如果“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十、作者为了将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在行文上有此什么特点?

答:言词恳切而情感真挚,处处为对方的江山着想;运用比喻而深入浅出,时时把握对方心理;骈散结合而句式整齐,既有语势又简明扼要。本文以“思”为线索,将所要论述的问题联缀成文,文理清晰,结构缜密。并运用比喻、排比和对仗的修辞手法,说理透彻,音韵铿锵,气势充沛,是一篇很好的论说文。

十一、魏征此时为何向唐太宗上奏本文?

答:唐太宗即位初期,因隋鉴不远,故能励精图治。随着功业日隆,生活渐加奢靡,“喜闻顺旨之说”,“不悦逆耳之言”。魏征以此为忧,多次上疏切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全文围绕“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主旨,规劝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敬终,虚心纳下,赏罚公正;用人时要知人善任,简能择善;生活上要崇尚节俭,不轻用民力。这些主张虽以巩固李唐王朝为出发点,但客观上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有利于初唐的强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