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秘帮教案设计内容页

语文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推荐13篇)

2023-04-11 17:45:01教案设计

语文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推荐13篇)

语文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篇1

一、讲书。(约10分钟)

首先,用启发式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时代背景:“杜甫作为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忧患的诗人,听到‘安史之乱’接近平息的消息,不禁惊喜欲狂,冲口唱出了他生平第一首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接着,给学生简述诗中出现的六个地名:剑外、蓟北、巴峡、巫峡、襄阳、洛阳。之后我说:“诗人在区区的56字小诗中,连用六个地名,丝毫不觉堆砌,这是杜甫的高明之处。”最后,与学生讲“妻子”,明确古代的“妻子”是指“老婆孩子”,与现的“妻子’的含义完全不同。“古诗往往一字即一义,不要把诗中的单音词当作复合双音词,这是我们读古诗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崔学古说:“与少年讲书,最忌诵述讲章。”(《檀儿丛书录要·少学》)

二、读书。(约10分钟)

要求学生正身端坐,音正腔圆地将这首诗读五遍,在读的过程中,仔细体味“忽传”、“初闻”、‘都看”、“漫卷”、“即从”、“便下”的涵义,使其千载如见诗人于仓促间欲哭之状。

〔陆九渊说:“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陆象山语录)〕

三、抄书。(约10分钟)

在熟读深思的基础上,让学生动手工工整整地抄写此诗,边抄边思,潜心琢磨,进一步体会这首诗明快的语言、激越的旋律。同时,加深印象,帮助记忆。

陈光地说:“见书目过口过,总不如手过。”(《溶村集》〕

四、背书。(约10分钟)

学生当堂“声高而缓”背诵杜诗,背会为止。这样训练,一方面能加强学生语感体验,另一方面有脱落讹误之处,能了然于耳。

[唐彪说:“凡学生背书,必使其声高而缓。”《父师善诱法》]

〔这节课我是老老实实上的,我的主导思想是务实强本,返建归真。何评“实”何谓“本”何谓“璞”何谓“真”‘有真意,去粉饰”,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按教学规律办事之谓也。语文应该姓语,语文课一定要重视语文的教学和训练。语文课如果离开“讲、读、抄、背”,搞一些哗众取宠的形式主义东西,那只能是占道旁门。我们讲改革,什么是改革我认为,一是继承,二是借鉴,三是创新。中国传统语文教学中有些经验是符合语文学习规律的,我们的任务是将其吸取过来并加以革故鼎新,这是前进而不是倒退。我想,语文素质教育的意义大概就在于此吧。]

语文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篇2

------------------------------------------------------------

张广祥主页、中国语文名网“中学语文在线”

一、讲书。(约10分钟)

首先,用启发式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时代背景:“杜甫作为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忧患的诗人,听到‘安史之乱’接近平息的消息,不禁惊喜欲狂,冲口唱出了他生平第一首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接着,给学生简述诗中出现的六个地名:剑外、蓟北、巴峡、巫峡、襄阳、洛阳。之后我说:“诗人在区区的56字小诗中,连用六个地名,丝毫不觉堆砌,这是杜甫的高明之处。”最后,与学生讲“妻子”,明确古代的“妻子”是指“老婆孩子”,与现的“妻子’的含义完全不同。“古诗往往一字即一义,不要把诗中的单音词当作复合双音词,这是我们读古诗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崔学古说:“与少年讲书,最忌诵述讲章。”(《檀儿丛书录要·少学》)

二、读书。(约10分钟)

要求学生正身端坐,音正腔圆地将这首诗读五遍,在读的过程中,仔细体味“忽传”、“初闻”、‘都看”、“漫卷”、“即从”、“便下”的涵义,使其千载如见诗人于仓促间欲哭之状。

〔陆九渊说:“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陆象山语录)〕

三、抄书。(约10分钟)

在熟读深思的基础上,让学生动手工工整整地抄写此诗,边抄边思,潜心琢磨,进一步体会这首诗明快的语言、激越的旋律。同时,加深印象,帮助记忆。

陈光地说:“见书目过口过,总不如手过。”(《溶村集》〕

四、背书。(约10分钟)

学生当堂“声高而缓”背诵杜诗,背会为止。这样训练,一方面能加强学生语感体验,另一方面有脱落讹误之处,能了然于耳。

[唐彪说:“凡学生背书,必使其声高而缓。”《父师善诱法》]

〔这节课我是老老实实上的,我的主导思想是务实强本,返建归真。何评“实”?何谓“本”?何谓“璞”?何谓“真”?‘有真意,去粉饰”,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按教学规律办事之谓也。语文应该姓语,语文课一定要重视语文的教学和训练。语文课如果离开“讲、读、抄、背”,搞一些哗众取宠的形式主义东西,那只能是占道旁门。我们讲改革,什么是改革?我认为,一是继承,二是借鉴,三是创新。中国传统语文教学中有些经验是符合语文学习规律的,我们的任务是将其吸取过来并加以革故鼎新,这是前进而不是倒退。我想,语文素质教育的意义大概就在于此吧。]

语文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篇3

设计理念:

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道“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古诗教学重在诵读,本课力求让学生诵读出音律之韵,诵读出形象之美,诵读出意境之味。诵读是打通诗歌文字与精神的基本策略,它是手段也是目标。

诗歌教学还离不开情境,本课教学通过“造境”,通过想象等让学生切己体察、虚心涵泳,从而体会诗之情,感悟诗之境、诗之心。

教学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参阅课外资料,通过多种方法来理解诗句大意。

2、紧扣关键词句,在反复诵读、想象及拓展参读中感受诗人激越的内心,奔泄的情感,提炼诗人忧国忧民的精神价值。

3、有感情地诵读。

教学准备:课前播放《唐之韵》之杜甫视频片段、安史之乱等背景材料

教学流程:

一、唤醒旧知,点燃智慧之火

1、呈现杜甫肖像,说说你对杜甫的了解。

2、导题,读题,理解题意。

二、通读全诗,开启智慧之门

1、自由读诗,按照平时读课文的要求把诗读正确、通顺,注意停顿。

2、检查朗读,正音。

3、联系注释读出初步感受。

4、交流诗意。

三、切入关键,碰撞智慧之花

1、再读全诗,读出画面,切入关键“喜欲狂”,自学批注。

2、汇报交流,体会诗人的“狂态”、“狂想”。

3、小结归纳,探究原因。

四、对比参读,提升智慧精华

1、呈现杜甫在“安史之乱”中遭受的苦难的诗句。

2、再次回扣“喜欲狂”。

3、通读全诗。

五、拓展课外,延伸智慧之路

1、课堂小练笔

2、提炼:苦难诗人,人民诗人。

3、再次呈现杜甫肖像,结课。

附教材与资料: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①

杜 甫

剑外②忽传收蓟(jì)北③,

初闻涕(tì)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④愁何在,

漫卷⑤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xiāng)阳向洛阳⑦。

注释:

①闻:听说。官军:指唐王朝的军队。河南河北:旧指黄河以南以北的广大地区。

②剑外:现在位于四川剑阁县北,大小剑山之间有剑门关。唐人以长安为中心,称剑门以南地区为剑外,通常作为四川的代称。当时杜甫所在的梓(zǐ)州(现为四川三台县),位于剑门西南。

③蓟北:泛指蓟州、幽州一带(现为河北省北部地区),是安史叛军盘踞(jù)的地区。一二两句指的是诗人突然听到官军平定叛军老巢,收复失土的消息,激动得热泪滚滚的情景。涕:指泪水。

④却看:回过头看。妻子:这里指妻子和儿女。

⑤漫卷:胡乱地收卷起。

⑥青春:指春天的景物。作者想象春季还乡,旅途有宜人景色伴行。

⑦洛阳:杜甫三岁时移居洛阳,常以洛阳为故乡。这两句指的是诗人想象自己立即从巴峡启程,顺水穿过巫峡,然后由水路直接北上襄阳,又马上由陆路直奔故乡洛阳。

语文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篇4

作者的心声被我们吟咏而出

师(吟诵):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生鼓掌)

师:这首诗叫什么名字?作者是谁?老师刚才的吟诵怎么样?

李秋华:这首诗名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者是杜甫。

王娟:老师吟诵得非常棒!

师:棒在哪里?老师非常喜欢听大家表扬。许晴云。

许晴云:谢谢老师。老师表达出了杜甫听说官军收付蓟北后无比激动和喜悦的心情。

师:能不能具体谈一下?

许晴云:我查过资料,当时因为安史之乱的暴发,杜甫带着全家整天逃难,一路上吃饭和安全都成问题,现在忽然得到官军收复蓟北,也就是叛军基本被消灭的消息,当然非常高兴。老师刚才就表达出了这种激动和喜悦的心情!

武学青:老师朗诵得好,不过如果我来读的话会更好。

师(做拱手状):愿闻其详。

武学青:谢谢老师,谢谢大家。我朗诵的时候会一边快步走一边挥舞着胳膊,最好还要被什么东西绊一下,摔个仰八叉。

(生笑)

师:那么请你给大家朗诵一遍。

(武学青按照刚才说的方式激情朗诵)

师(再次做拱手状):这位高才吐字清晰,感情真挚,动作表情活灵活现,真把杜甫演活了,佩服佩服。因为提前已经将这首诗背会,所以请大家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吟诵,如果如果你认为自己吟得好还可以请同桌欣赏欣赏。

(生自由吟诵,同桌互相鉴赏)

师:现在哪位小杜甫有信心到前面来展示一下自己的水平?请大家注意表情、语气、动作和节奏,朗诵完之后还要向大家传授自己的诀窍。

麻晓蕙(吟诵后说):这首诗我之所以朗诵得这么好(生笑)是因为我跟爷爷学过古诗的读法。这是一首七言诗,七言诗的每句话都是七个字,我爷爷说前两个要连读,第三第四个字连读,第五第六个字连读,第七个字单独读。

刘真:老师早就讲过了,老师还讲过可以前两个字连读,第三第四个字连读,第五个字单独读,最后两个字连读。

师:两位同学说得都很好。小麻,真羡慕你有一位这么有学问的爷爷。同学们,小麻的读法叫二二二一法,刘真的读法叫二二一二法。大家在朗读时可以根据不同的诗文和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两种读法。

(板书:掌握节奏 二二二一 二二一二)

师:还有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露一手?有请刘芮。

刘芮(吟诵后说):我觉得麻晓蕙和刘真读得都很好,不过读诗最重要的是抓住诗的思想感情。我吟诵的时候就抓住了作者无比喜悦激动的心情和一些关键词语来读的。

马明明(突然插话):愿闻高论。(模仿老师慌乱地向刘芮拱手示意)

(生笑)

刘芮(一本正经拱手作答):不敢不敢。我主要是抓住了“忽闻、愁何在、漫卷、欲狂、放歌、好、即从、便下”这几个词。

师:刘芮同学说得不错。

刘朝歌:还有一个“穿”字。对不起老师,我没有举手。

师:没关系,你说得非常好。和刘芮一样好。同学们,正像刘芮同学所说的那样,一首师要想吟诵得好不光要掌握诗的一般节奏,更重要的是必须真正理解诗意,并抓住最能充分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关键词,这样才能读出感情读出味道来。(板书:抓关键词忽闻、愁何在、漫卷、欲狂、放歌、好、即从、穿、便下)

师:那么找出关键词后应该怎么读呢?

廖雯:用轻快的语气读,因为轻快的语气可以表现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张凯:关键词应该重读,只有重读才能表现出作者的激动心情。

刘苗苗:我认为廖雯和张凯说的都有道理,不过最好是将他们的意见综合起来,用又急切又响亮,不是不是,用又急切又重的语气读,就像我爸爸那次彩票中奖时说话一样。

(师带头为三位同学热烈鼓掌,并与生共同吟诵全诗)

唱出诗歌原有的味道来

师:何谓诗歌?诗者歌也,歌者诗也。我们现在学的大部分古诗在古代都是配乐歌唱的,也就是说几乎所有的古诗在当时都是歌词。

武学青:周杰伦的《蜗牛》现在都变成课文了。

麻晓蕙:是不是读着很像诗?

师:那本来就是一首诗。谁会唱?

(生纷乱地各自敞开喉咙唱歌)

师:那么现在谁能为《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谱上曲子唱一唱呢?

(刘真在争得老师同意后开唱)

师:喔,刘真真聪明,知道借用《虞美人》的现成调子,不过是不是太凄凉了点?与本诗的情感不符。

(冯君生开唱)

师:冯先生(生笑)用的是《大中国》的调子,嗯,不错,够喜庆!表扬!

(众生忍耐不住,纷纷私下开唱)

师:谁能全完用自己编的调子唱?未经允许盗用别人的调子是侵犯知识产权的哟!

(生各显其能,放声高歌)

诗意翻译中的别样风采

师:现在让我们再次有感情地吟诵这首诗,给大家2分钟时间,自由吟诵。

(师生自由吟诵,然后齐声吟诵)

师:我知道大家对这首诗的理解已经非常深刻了,可是还是想检验一下大家的真实水平。怎么办呢?你可以用一下三种方法来证明自己对诗文的理解(幻灯片出示):

第一,用连环画的形式解释诗意,每幅图下面还要配上简洁的文字说明;

第二,大胆发挥想象,将这首诗改变成一篇小说(作文),可以以第一人称也可以以第三人称,要求抓住作者的动作表情语言和心理进行生动的细节描写;

第三,编写剧本,题目自拟,根据诗意合理设置人物,尽可能仅用人物对话就能充分地表现诗意。

(生各自埋头创作,10分钟后开始展示)

李秋华:我采用的是连环画形式,请大家多提意见。(在老师帮助下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

许晴云:李秋华的文字说明很好,就是画得不太像,把人都画成妖怪了。

(生笑)

师:李秋华没有专门学过绘画,大家重点看他的画有没有完整真实地表达出诗意。

(生七嘴八舌地评论,仍然揪住李秋华的绘画水平不放)

李秋华:谢谢大家,谢谢老师。我主要是抓住了“漫卷,涕泪、纵酒、穿”四个关键词画的。画的不好,请多包涵。

(师带头鼓掌)

王盈盈:我写的是小说。不过有点短,请各位多提宝贵意见。

王盈盈(一遍在投影仪上打出原稿,一遍大声念):今天家里又断粮了,这可怎么办呢?我一遍低头走着一边在心里嘀咕。突然前面传来敲锣打鼓的声音,连忙前去观看。只见人们都喜气洋洋的围在一起,大声议论着什么。什么?官军收复蓟北了?耶!太好了!太好了!我听到这个消息,激动得几乎蹦了起来,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滚落在衣服上。连忙跑回家去将这个好消息告诉家人,一进家门,只见妻子为没有米做饭发愁呢!我上气不接下气地说:“回老家回老家!官军收复蓟北了!我们可以回河南老家了!”说完连忙手忙脚乱地收拾桌子上的书,激动得都快发狂了。我一面大声唱着歌一面让妻子给自己拿酒喝,大好的春光正好伴随自己回家乡,心里怎么不着急呢?得赶快去订船票,坐着轻快的小船,从巴峡飞快地穿过巫峡,到了襄阳就直奔洛阳。真是太棒了!

师:大家说他们王盈盈写得好不好?好在哪里?还有没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地方?

刘芮:王盈盈对诗意理解得很好,就是细节描写太少了,如果我写的话一定把全家人激动的情景写得详细一些。

刘苗苗:应该将杜甫心里怎么想的再写得详细一些。

冯君生:他老婆(生笑)听到这个好消息竟然什么都不说?那不成了傻子了吗?

(生大笑,课堂在笑声和自由的吟诵声中结束)

语文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篇5

宝应县泰山小学 朱亚平

一、教学要求

1、了解这道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通过学习这道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练,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

3、理解诗句,了解内容。

4、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二、教学重点

1、弄懂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

2、领会这首诗明白如话而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

㈠导入

前段时间我们学习了一首杜甫写于战乱时期的诗,《春望》还记得吗?背一背(生背),背得真有感情,仿佛使我看见了诗人在八年的安史战乱中,过着流离失所的生活,感时与恨别交织着满腔愁情,作为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忧患的诗人,当他听到“安史之乱”接近平息的消息,诗人惊喜若狂,冲口唱出了他生平第一首快诗。

1、出示课题(指名读,解题)

2、齐读课题(课题读得真好,我相信这首诗你们一定能学好,读好)

㈡初读,了解大意

1、正确朗读诗

①在预习时老师要求同学们能正确朗读这首诗,做到了吗?请一位同学读一读。

②生评价。

③指导读“妻子(zǐ)”生读,师读,比较

④齐读(可以读慢点,要读正确)

2、在诗句中理解词语

①读中体会

(忽传、初闻、涕泪、却看、愁何在、漫卷、青春)

②师生讨论

3、你们认为诗中哪个词语最能表示诗人当时的心情(喜欲狂)

板书:喜欲狂

㈢细读,品诗

1、过渡:是的,忽传的佳音,使诗人惊喜欲狂,情绪也在不断的变化,诗中诗人有哪些表现,哪些诗句,哪些词能让你体会到诗人当时的喜悦之情呢?我们怎样才能在诗中体会到一边读一边闭着眼睛去想像去体会诗人的喜悦之情?

2、学生自由体会

3、学生自由表达

4、出示画面,想象最后两句的情境

小结:全诗连用六个地名,因为他始终贯穿着诗人喜悦心情,并不感到丝毫累赘,相反使人读来感到格外真切、真实,诗人爱国、思乡之情也自然流露出来,也是诗人高明之处。

5、过渡:通过同学们刚才的体会,诗人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怎样把你体会的情感读出来?(自由有感情朗读)

6、指名读

7、背诵(师引背齐背)

㈣联系生活,激情练笔

㈤学一带一

㈥指导课外阅读

语文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篇6

务实强本,返璞归真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

黑龙江特级教师 白金声

一、讲书。(约10分钟)

首先,用启发式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时代背景:“杜甫作为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忧患的诗人,听到‘安史之乱’接近平息的消息,不禁惊喜欲狂,冲口唱出了他生平第一首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接着,给学生简述诗中出现的六个地名:剑外、蓟北、巴峡、巫峡、襄阳、洛阳。之后我说:“诗人在区区的56字小诗中,连用六个地名,丝毫不觉堆砌,这是杜甫的高明之处。”最后,与学生讲“妻子”,明确古代的“妻子”是指“老婆孩子”,与现的“妻子’的含义完全不同。“古诗往往一字即一义,不要把诗中的单音词当作复合双音词,这是我们读古诗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崔学古说:“与少年讲书,最忌诵述讲章。”(《檀儿丛书录要·少学》)

二、读书。(约10分钟)

要求学生正身端坐,音正腔圆地将这首诗读五遍,在读的过程中,仔细体味“忽传”、“初闻”、‘都看”、“漫卷”、“即从”、“便下”的涵义,使其千载如见诗人于仓促间欲哭之状。

〔陆九渊说:“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陆象山语录)〕

三、抄书。(约10分钟)

在熟读深思的基础上,让学生动手工工整整地抄写此诗,边抄边思,潜心琢磨,进一步体会这首诗明快的语言、激越的旋律。同时,加深印象,帮助记忆。

陈光地说:“见书目过口过,总不如手过。”(《溶村集》〕

四、背书。(约10分钟)

学生当堂“声高而缓”背诵杜诗,背会为止。这样训练,一方面能加强学生语感体验,另一方面有脱落讹误之处,能了然于耳。

[唐彪说:“凡学生背书,必使其声高而缓。”《父师善诱法》]

〔这节课我是老老实实上的,我的主导思想是务实强本,返建归真。何评“实”?何谓“本”?何谓“璞”?何谓“真”?‘有真意,去粉饰”,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按教学规律办事之谓也。语文应该姓语,语文课一定要重视语文的教学和训练。语文课如果离开“讲、读、抄、背”,搞一些哗众取宠的形式主义东西,那只能是占道旁门。我们讲改革,什么是改革?我认为,一是继承,二是借鉴,三是创新。中国传统语文教学中有些经验是符合语文学习规律的,我们的任务是将其吸取过来并加以革故鼎新,这是前进而不是倒退。我想,语文素质教育的意义大概就在于此吧。]

语文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篇7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之二

宁夏灵州 万淑琴

教材: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十二册(人教版)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①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了解内容。

②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古诗。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自学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

3、情感目标:

了解两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作者抒发的强烈爱国情感。

学习重点、难点:

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学习准备:

搜集有关两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资料。

学习方法:

读中感知、感悟、体会。

学习安排: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开课

老师渲染氛围:今天老师的心情非常沉重,因为有一首诗深深的打动了我的心。这首诗就是我国宋代爱国诗人陆游在临终时留给儿子的遗言。学生在老师渲染的氛围中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学习第一首《示儿》

1、自学。

①自由轻声读几遍诗句,思考能读懂诗中哪个词语或诗句。

②再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读诗,看又能读懂哪些内容。

比如:a、可以结合文中注释,抓住重点词去读诗。

b、也可以结合课前查阅的有关资料去读诗。

C、更可以同桌商量着去读诗。

……

2、汇报。

告诉老师你读懂了那些内容。

①学生交流读懂的内容,教师鼓励、点拔读诗方法。

②结合学生的体会指导朗读。

3、探究:

①引导再读诗句,质疑。

②分小组讨论,探究疑点。

③学生交流小组学习情况,教师相机指导、小结。

板书:

不见 示儿 九州同 告知

4、小结:是呵!诗人临终作诗,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对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只叮咛他们在家祭时别忘了把胜利的喜讯告诉他。这是多么深厚的爱国情感呵!此时此刻,有谁不被感动呢?同学们,谁愿意用你自己体会到的感情来诵读这首诗。

①学生结合自己体会到的情感练习有感情朗读。

②背诵诗句。

过渡:我国有许多这样伟大的爱国诗人,在唐代就有一位被称为“诗圣”的爱国诗人杜甫,他一生忧国忧民,在听到祖国重归统一时,欣喜若狂,写下了“生平第一首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投影显示诗)

三、学习第二首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读诗:

自由多读多体会,如果发现有不明白的词句可以问同桌、前后排同学或老师。

2、学诗: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进一步学习这首欢快的诗。

比如:a、喜欢朗读的同学可以练习表演读,加上适当的动作去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b、爱讲故事的同学可以结合课前查阅的资料与自己的体会练习描绘诗句的情景。

c、擅长表演的同学可以找伙伴合作,去练习表演。

d、如果还有更好的学习方法自然都可以试一试。

3、悟诗:

分别展示学习方法、结果、体会。

4、诵诗:

①放声自由朗读。

②带上愉快的心情背诗。

四、总结。

1、建议学生通读两首诗,去探究两首诗的异同。体会两位诗人抒发感情之同,表达方式不同,一悲一喜。

2、教师及时肯定,强调学习重、难点。

五、结课。

陆游流传至今的诗就有9千多首,杜甫流传下来的也约1千4百多首,除了我们学过的,同学们下课后,还可以再去搜集、阅读、品味、欣赏;另外建议我们班委可以设计一次《古诗朗颂会》或《古诗书法比赛》;比一比,看谁搜集的诗多;朗读的最有感情,书法最漂亮。有兴趣吗?

附:板书设计

不见 示儿 九州同 告知

语文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篇8

师:[板书“杜甫”]请问杜甫是谁?

生:杜甫是古代诗人。

生:杜甫是唐朝的大诗人。

师:你对大诗人杜甫了解多少?

生:人们把杜甫称作诗圣。

生:成都有座杜甫草堂。

生:我们学过他的《绝句》。

师:大家一起背背。

生: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师:还知道些什么?

生:杜甫字子美,人称杜工部。

生: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

生:他是河南巩县人。

生:杜甫曾经为蓬溪县客馆写了一篇《唐兴县客馆记》。

师:我还是第一次听说。你是从什么地方知道的?

生:我是从《川中名胜赤城山》这本书中看到的。

师:我得学习学习。这本书能借我吗?

生:行。下午我就带来。

师:杜甫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与李白齐名,二人并称“李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板书课题]“闻”是什么意思?

生:“闻”的意思是听。

师:谁听?

生:诗人杜甫听。

师:他听到什么?

生:他听到“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消息。

师:官军指什么?

生:“官军”指国家的军队。

师:“国家”准确吗?

生:“官军”指朝廷的军队。

师:[在“河南河北”下画线]什么意思?

生:指河南省和河北省。

师:是吗?[生沉默]这里的“河”特指黄河——

生:“河南”指黄河的南边,“河北”指黄河的北边。

师:[在“收”字下画三角符号]怎么理解?

生:朝廷的军队收复了黄河南北两岸的地方。

师:题目的意思应该是——

生:诗人听到朝廷的军队收复了黄河两岸的消息。

师:把消息换个词语。

生:诗人听到朝廷的军队收复了黄河两岸的喜讯。

师:对。唐朝曾经爆发过“安史之乱”,安禄山和史思明叛乱,占领了黄河两岸的广大地区,诗人杜甫的故乡也沦陷了。国家四分五裂,诗人有家不能归。当他听到朝廷的军队收复失地之后,兴奋不已,写下了这首诗。学古诗,首先要读准字音[板书“读准字音”]同桌的两人一组互相检查,听听对方把哪些字读错了。

生:[互相检查]

师:现在,请听老师读。比较一下,看看你们都发现了哪些读错的字音?

生:我把“即”读成了“ji”。

生:我把“还”读成了“hai”。

师:为什么要读“huan”?

生:诗中的“还乡”是回到家乡的意思,所以要读“huan”。

师:你的理解完全正确。还有吗?

生:我把“妻子”的“子”读成了轻声。

生:老师,为什么要读“zi”?

师:我想听听大家的意见。

生:读轻声时,专门指丈夫的老婆。

师:读三声呢?

生:“妻子”的意思是妻子和子女。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读读,注意,一定要读准字音。[生齐读全诗]显然,同学们刚才的朗读还不够味,什么原因呢?因为我们还不完全理解诗句意思。学习古诗,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还得理解诗句[板书“理解诗句”]这是重要的步骤。诗中有六个地名,找出来,说说他们所在的省份。[生默读思考]

生:剑外是四川省的代称。

师:[随学生的回答借助幻灯片(杜甫计划中的返乡示意图)揭示诗中涉及到的地名。]

生:蓟北指河北省的北部。

生:襄阳在河北,洛阳在河南。

生:巫峡是长江三峡之一,在重庆市。

生:巴峡是长江上的一段山峡,在四川省境内。

师:这些地名有什么联系呢?杜甫将从哪里出发,经哪些地方,最终目的地在哪里?我们来看看诗中有没有答案。

生:杜甫当时正在梓州,也就是现在的四川省三台县。我估计他从这里出发,[教师在幻灯片中借助箭头符号演示杜甫返乡的路线图]可能到重庆乘船,穿过巴峡和巫峡,到了襄阳后,北上回到洛阳。

师:请大家看着大屏幕,一起背背诗的后两句。

生: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师:还存在哪些问题?

生:老师,请问“漫卷”是什么意思?

师:问得好。想想看,诗人在卷什么?

生:卷诗书。

师:唐代一般没有装订成册的书籍,文字大多写在纸卷上,所以收拾的时候要卷起。“漫卷”可能是怎样卷?

生:慢慢地卷。

生:这里的“漫”不是快慢的慢。

生:我觉得应该是漫不经心地卷。

师:理由呢?

生:诗人听到朝廷的军队收复了故乡的喜讯,非常高兴,收拾书籍的时候就可能漫不经心。

生:我不赞成这种说法。我觉得诗人决不会漫不经心,应该是胡乱地收拾书籍。

师:为什么?

生:喜讯传来,诗人太高兴了,巴不得马上就出发,所以收拾书籍时一定顾不了那么多,很随便。

生:杜甫是大诗人,他一定很爱惜书籍,不会胡乱地收拾。

生:虽然他很爱惜书籍,但是从诗中可以看出,他已经到了“喜欲狂”的程度,所以才会胡乱地收拾书籍。

师:有道理。再没有不懂的字词吗?那好,大家分组说说诗句的意思。

生:[小组交流后抽生说]朝廷的军队收复了黄河两岸的失地!当我听到这个振奋人心的喜讯后,高兴得眼泪洒满了衣裳。再看看老伴和孩子们,他们也没有一丝忧伤,赶紧胡乱地卷起诗书,我高兴得简直快发狂了!在这晴朗的好天气里,放声歌唱,畅饮美酒,让美好的春光伴我回到故乡去。我乘上船儿,过巴峡,穿巫峡,襄阳一过,就一直奔向洛阳。

师:看来,你们基本上理解了诗的意思。让我们再来读读全诗吧。[生齐读后]这次的朗读比上次有进步,但还不够味,有点生硬的感觉,因为你们还没有完全读懂诗人的感情。读古诗,一定要体会和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感情。[板书“体会情感”]你认为诗人写这首诗时是一种什么心情?

生:诗人一定心情舒畅。

生:诗人十分兴奋。[板书“兴奋”]

师:哪个词语直接点明了这种心情?

生:喜欲狂。

师:[板书“喜欲狂”]怎么理解?

生:杜甫高兴得简直快要发狂了。

生:诗人高兴得像个孩子似的,又唱又跳。

师:你还从哪些词语体会到了诗人无比喜悦的心情?

生:我从“漫卷诗书”也体会到了诗人的喜悦。

师:对。我们刚才也研究了这一点。

生:从“白日放歌须纵酒”可以看出,诗人以纵情歌唱、畅饮美酒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激动。

生:我从最后两句体会到了诗人的心情。

师:这两句中的哪些词语用得好?

生:“即”、“穿”、“便”、“下”用得特别好。因为这几个词语在诗中都含有速度快的意思,可以看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

师:我们学过的诗中也有这样的诗句,比如——

生: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师:背背。

生: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师:的确,此时此刻,诗人高兴得流泪,高兴得发狂,高兴得手舞足蹈。他之所以这么高兴,是因为——

生:朝廷的军队收复了被叛军占领的地方。

师:哪一句诗直接点明了高兴的原因?

生:剑外忽传收蓟北。

师:[板书“收蓟北”]“收蓟北”的消息是什么时候知道的?

生:刚刚知道。

师:怎么看出来的?

生:“忽”字说明消息来得很突然。

师:忽然间得知故乡已经收复了,为什么就这么高兴?

生:流亡的日子终于结束了,能不高兴吗?

生:诗人为终于可以回家而高兴。

生:因为国家统一而高兴。

师:你们理解得很深刻。由此可见,诗人不仅仅是写自己的欢快心情,他还想表达——

生:表达了诗人的爱国之情。

师:[板书“爱国思乡”]如果带着和诗人一样的心情、一样的感情去朗读,效果肯定大不一样。想读吗?

生:想![齐读]

师:你们读得真棒!不过,我担心有人滥竽充数,所以想听听你们单独读。[抽二人读]因为读准了字音,读懂了诗句,读懂了诗人的感情,所以和前两次朗读相比,又上了一层楼。读了杜甫的这首诗,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想到了香港和澳门的历史。

生:我想到了中国台湾还没有回到祖国的怀抱。

师: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的时候,你们还小,老师的感受很深。在香港回归之前,我特意写下了一首诗《心声》。想听吗?[生鼓掌]那好,我就读给大家听听。也许它能帮助你进一步理解杜甫的这首诗。[师朗诵《心声》(见个人主页)]杜甫的诗写的是1200多年前的事情,可是我们今天依然有这种情感。为什么?因为我们同是炎黄子孙,爱国的主题是永恒的,也是神圣的。让我们再次齐声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生齐背]

(2002年4月整理)

作者简介:黄继森,男,大学文化,小学高级教师,全国创新教育研究中心会员、中国写作学会小学作文教学研究会会员,《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特约研究员,《教育导报》特约记者,《少年百科知识报》特约通讯员,人民教育出版社《做人-作文》教材编委及主要编著者,编写的《新概念学语文》、《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教育》、《我做合格小公民》等已由国家级出版社出版发行。

语文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篇9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安史之乱迫使诗人携家带口流连辗转,流落到四川梓州。多年的颠沛流离让诗人饱受战乱之苦,风雨漂泊的生活终于在胜利的喜讯中成为过去,共经患难的老妻少子终于可以过上安定祥和的日子,想起这些,诗人悲喜交加,欣喜若狂,喜极而泣,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教学中,引领学生与诗人对话,了解诗人生活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人流离漂泊生活的悲苦;与文本对话,体会诗人闻喜讯时悲喜交集、欣喜若狂的复杂心情;与诗篇对话,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与自我对话,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走近诗人,走进诗人生活的时代,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诗人流离之悲、闻讯之喜;链接诗篇,感受诗人忧国忧民情之深,爱之切;引导学生涵咏诗篇,体味诗人丰富的情感,与诗人同悲同喜,加深理解和感悟;引导学生跳出文本,与生活链接,引用诗句表情达意,在迁移运用中,形成良好的语感。对话、感悟、迁移、运用的教学策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教学流程:

一、与诗人对话,揭题读题解题意。

1、出示杜甫画像,认识诗人。

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位在中诗坛上占据重要地位的伟大诗人(课件),认识吗?他就是谁?(板书:杜甫)

2、揭题,读题,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题目的意思。指导朗读课题。

杜甫的一生写了许多的诗,流传至今的有一千多首。他的诗宛如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社会现实生活。因此,他的诗风格深沉,旋律悲壮。但有一首诗例外,那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诗——《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板书课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齐读课题,看课件认识河南河北。谁能说说诗题的意思。诗人在什么地方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诗人写这首诗的背后有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你知道那是什么事件吗?“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在战争中,人民群众特别是黄河中下游人民遭到了空前的浩劫,北方经济受到了很大的破坏。“洛阳四面数百里州县皆为丘墟”“奴、郑等州,房屋当尽,人悉以纸为衣”,出现了千里萧条,人烟断绝的惨景。诗人携家带子随逃难的人群流落到四川梓州,曾被乱军所虏,历经艰难与生离死别。八年之后,诗人在四川剑外听到了官军收复失地的胜利喜讯,诗人所心情如何?(喜悦,激动)让我们带着喜悦激动的心情再读课题。

(从诗人的画像引入,开题直接了当。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理解诗题的意思,引导学生走近诗人,了解诗人的生活经历,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为体验诗情奠定基础。)

二、与文本对话,质疑问难解诗意。

1、自由读古诗,找出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涕”的意思。

检查反馈。指名读。文中的两个生字,谁能用最简单的办法记住他们?“涕”是什么意思?洛阳是什么地方?(课件,认识洛阳)

2、再读古诗,借助注解理解诗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讨论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请做上记号。

3、质疑问难。说说古诗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师生协同解决。

4、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诗歌的意思。

(引导学生亲近文本,与文本对话,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读懂诗的意思,做到读通,读懂,体现语文教学工具性的特点。)

三、与诗篇对话,体验感悟解诗情。

1、引导对话。这首诗曾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诗中描绘诗人怎样的心情呢?你在感受诗人喜悦心情时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2、品读感悟。

(1)对比感悟“悲喜交集”。指名读诗一二句。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说说诗人听到什么,他的心情如何?诗人为何涕泪满衣裳呢?诗人仅仅因为高兴而哭吗?让我们看看八年战乱诗人的过得是什么样的生活吧。(课件)指名读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文解释】

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感叹时局,看到花开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战火连绵,如今已是暮春三月,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这首诗是诗人在逃难的路上,被叛军所虏时所作。诗人被囚禁在长安,长达七年之久,深受战争之苦,这首诗是他被禁长安时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诗人的泪是怎样的泪?(国破家亡的泪;战火纷飞中流离失所的泪;是别离的人思乡的泪;深受战乱之苦痛苦的泪,仇恨的泪……)

这是诗人的苦难经历。(板书:苦难)

在多年的生离死别,颠沛流离之后,诗人终于听到了胜利的喜讯,此时,他的心情如何?(悲喜交集心情难以言表,喜极而泣,涕泪交加。)“初闻涕泪满衣裳”又是怎样的泪?(板书:悲喜交集)指名读。评点。再读。

(运用对比感悟,连接诗篇,通过与《春望》的对比,感受诗人泪中的含义。经历八年战乱的诗人,忽闻胜利的喜讯,情不自禁,喜极而泣。他的泪是喜悦的泪,但泪中有痛苦,泪中有相思,泪中有别离,泪中有仇恨。这是苦难诗人的苦难人生。深入挖掘文本内涵,学生既理解“泪”的含义,又了解诗人的苦难经历,为理解诗人劫后狂喜做情感铺垫。)

(2)、想象感悟“欣喜若狂”。哭过之后,诗人看到了什么?读三四句。妻子儿女的心情怎样?诗人看到这些,又是怎样的心情?

患难与共、历经风雨的妻子儿女愁云不再,喜气洋洋的情绪让诗人更加高兴万分,总算可以给他们一份幸福安详的生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诗人此时是怎样的漫卷诗书呢?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穿越时空隧道,把你见到的诗人欣喜若狂的样子描绘一番。

从此以后,不必妻离子散,天各一方,不用颠沛流离,远走他乡,可以家人团聚,尽享安详的生活,怎不让诗人欣喜若狂。(板书:欣喜若狂)指名读,齐读。

(患难与共的妻子儿女的喜悦心情让诗人喜上加喜。引导学生想象诗人漫卷诗书的样子,感受诗人欣喜若狂的喜悦之情。)

(3)、对话感悟“放歌纵酒”。泪满衣襟,欣喜若狂,不足以表达诗人心中的喜悦,他还要做什么?读五六句。(板书:放歌纵酒)白发苍苍的诗人在大白天里又是放歌,又是纵酒,是因为他听到了——看到了——在阳春三月就要回到——回乡的路上有——做伴,有——做伴,还有——做伴,此时,他的心情怎样?诗人喜到极致,忘乎所以。请你带上这样的无以名状的快乐情感与诗人一同放歌纵酒,一同颠狂。指名读,全班读。

(深刻解读文本,找准对话的切入口,通过师生对话,引导学生理解诗人一反常态,放歌纵酒的原因,进一步体会诗人喜到极致,忘乎所以的心情。)

(4)、体验感悟“归心似箭”。在歌声与美酒中,诗人想到了什么?指名读七、八句诗。让我们看看从剑外到洛阳是怎样的千里迢迢?(课件)说说诗人回乡的路是一条怎样的路。此时的诗人思绪飞扬,他的心早已飞到千里之外的洛阳。阳春三月的洛阳会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呢?(课件)你能从诗句中找出关键的词说说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心情吗?(归心似箭;轻快愉悦,爽朗奔放……板书:归心似箭)李白曾有一句诗,和杜甫的这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千里迢迢算什么,千山万水算什么?在诗人的眼里,故乡就在眼前,美景就在眼前,洛阳就在眼前。让我们一同感受归心似箭的诗人轻快、爽朗、愉悦的心情。齐读。

(闻讯之后,诗人首先想到的是重返故乡,返乡的喜悦瞬间溢满心胸。洛阳美妙春光的再现,引导学生了解洛阳,激发学生对洛阳的喜爱之情,与诗人一同感受故乡的魅力,走进诗人的心里。借用李白的诗句,引导学生涵咏关键词句,体会诗人似箭归心。

对比感悟、想象感悟、对话感悟、体验感悟,四种感悟策略的运用,还原了诗歌所描绘的事件与场景,激发学生的情感,与诗人的同悲同喜,领悟诗人闻讯而喜、欣喜若狂、放歌纵酒、归心似箭层层递进的狂喜之情,心情如诗,课堂如诗。)

当年,杜甫随着浩浩荡荡的逃难人群别离了故乡,历尽千辛万苦。现在,他又要和千千万万还乡的父老一起重归故里。这份喜悦,只是诗人一家人 的喜悦吗?还有谁的喜悦?这是人民诗人杜甫的心声,更是唐朝千千万万苦难子民的共同心声。(板书:人民)

(诗人生活在社会底层,和人民群众在一起,与人民同悲同喜,惺惺相惜,用诗表达人民的心声,这是杜甫诗歌的特点。教师站在文化视野的高度,引导学生感受人民诗人的人民情怀,基于文本,又跳出文本,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文化素养,体现大语文观的教学理念,立足学生的长远发展,为学生今后学习杜甫的诗歌打好基础。)

3、诵读感悟,读懂诗人。

谁愿意把这首诗完整地读给大家听。指名读全诗。让我们边读边听边展开想象,穿越时空隧道,来到诗人身边,再次感受诗人的狂喜,说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杜甫?

悲喜交集的杜甫,欣喜若狂的杜甫,放歌纵酒的杜甫,归心似箭的杜甫。这个喜讯让诗人多年的沉郁一扫而光,喷薄而出,写就了生平第一首快诗。

师配乐范读。

让我们与欣喜若狂的诗人一同放歌吧。(配乐齐读)

让我们与千千万万欣喜若狂的人民一起放歌吧!(配乐齐读)

(诵读整首诗歌,回归整体。学生在边听边读中展开想象,看到一个苦难的杜甫,悲喜交集的杜甫,喜极而泣的杜甫,欣喜若狂的杜甫,放歌纵酒、忘乎所以的杜甫,归心似箭的杜甫,忧国忧民的杜甫。教师声情并茂的诵读,把学生带到诗人的情感世界里,激情吟诵,与诗人同喜,与千千万万的苦难人民同狂,让喜悦荡满心间,沉浸在诗人的喜悦中,浸润在诗歌的情怀里。)

四、与自我对话,迁移运用练语感。

诗人杜甫记下了一生中难忘的时刻,写就了不朽的诗篇。生活当中,常有这样激动人心的难忘时刻,(课件)说说你的生活中令人惊喜的时刻,请你借助杜甫的诗,稍作改动,吟出一两句或一首小诗。相信你会成为杜甫的知音,杰出的诗人。

(迁移诗情,引导学生与自我对话,唤醒生活的记忆,融进个人情感,引导学生改写诗句,表达真情实感,巧妙运用经典,把语言文字的训练落到实处,让诗的文化润泽生命。)

五、课外阅读,开拓视野懂诗人。

1、背诵这首诗。

3、回乡后的杜甫是否过上了幸福安宁的生活呢?找几首安史之乱以后杜甫的诗读一读,体会诗人后半生的生活和情感,想想杜甫为什么被称为苦难诗人、人民诗人。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古诗文化源远流长,古诗教学要基于文本,又要跳出文本。理解一首诗是为了理解一位诗人,理解诗人的生活,理解诗人的情怀,理解诗人的生活时代。引导学生与诗人对话,走进诗篇,理解诗人,也理解诗人所留下的文化,让学生走进诗的世界,浸润于诗歌文化,提升语文素养,课终结而意无穷。)

板书设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苦难 悲喜交集

杜甫 欣喜若狂

人民 放歌纵酒

归心似箭

语文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篇10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反思

《课程标准》对于诗歌教学提出了这样的目标:“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在华东三省六市小语协作交流活动中,我听了江苏镇江丹阳市教研室邵云霞老师执教的《清平乐 村居》,虽然课中也存在一些瑕疵,总的来说,这节课对于诗歌教学应该说是一种引领:诗歌到底应该怎么教。结合我教的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课《古诗两首》谈一下个人的粗浅认识。

新课程倡导终身学习的理念。如果学生没有掌握学习的方法,在今后的工作、生活道路上必然要走一些弯路。诗歌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所蕴藏的丰富内含,不是一句两句话所能说透的,既然这样,我们何不按课标的要求,让学生去“想象”、“体会”呢?前段时间刚巧上《古诗两首》时赶上参加“华东三省六市小学语文协作交流活动”,没有及时完成,随后,我布置学生按导学单完成预习任务。今天,在课堂上我首先带领学生再一次阅读了“资源共享”部分,引导他们谈感受,学生分别从杜甫的知识渊博,有政治抱负,诗歌寄托了对人民的同情;陆游是现存诗最多的诗人;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几个方面来谈,从而让学生对诗人对诗的创作背景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接着,就是检查学生诗歌阅读情况,这时,班上的一个学生的朗读出乎我的预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中,他竞然对“涕”、“欲”、“何”、“纵”的读音都没有读准,怎么办?我停下来了,如果读这一关都不能过,我还怎么进行后面的教学呢,即使这只是个别现象。我不断地进行范读,让学生跟着读,学生自己练读,再让学生在班上展示。没有了字词上的阅读障碍,把握诗的大体意思就迎刃而解了。

当我进行“学贵有疑”这一环节时,有位同学提到这样的一个问题:“诗人为什么要写巴峡、巫峡、襄阳、洛阳?”于是我就抓住这个问题让学生思考:诗人在战乱中背井离乡,现在终于可以回到故乡了,那么从“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心情?经过讨论,学生一致认为,这是诗人设计好的回乡路线,而这个路线时时刻刻在诗人的脑海中,而今,叛乱已被平定,一个“穿”一个“向”足以表明诗人多年来一直的思乡情绪。而这种思乡心情之切是源于诗人对国家收复失地的喜悦与兴奋。

最后,围绕“喜”字,学生进一步从“漫卷”、“放歌”、“纵酒”等词去体会诗人的爱国热情。另外,在练笔上,我让学生围绕诗人听说官军收复河南河北这一喜讯的表现,如诗人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诗人的家人又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展开想象说一说写一写,从而将自己对诗的意境的理解进行内化。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使我更深刻地体会到,学生的学习需要广阔的智力背景作支撑,否则学生的课堂表现只能是寸步难行、“呆若木鸡”。课堂“死气沉沉”,我们就常常埋怨学生在课堂上表现不佳,不善思考,其实问题主要出在我们自己身上,我们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学习背景,没有体谅到学生的学习困难,我们常常是“一厢情愿”做着自以为是的工作,其实我们往往忽略了学生的存在,我们的教学没有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从“学生”出发,这是一条最根本的教学原则。

暑假刚过,考虑到学生可能已经很久没有接触古诗了,早读课上,领着学生复习《好书伴我成长》上的几首古诗,主要是“边塞诗”,有《凉州词》(王之涣、王翰)《出塞》(王昌龄),还有林升的《题临安邸》、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边读边随机提一些问题,感到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存在不少的困难,尤其对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很肤浅。最后引导学生读抄在黑板上的《春望》,学生虽然一开始感到比较为难,但是经过讨论与点拨,对诗歌的大意以及时代背景有了一定的了解。以上的复习大概化了半个小时,学生对这些古诗的理解与体会不可能达到完全理想的境界,但是,课后我想,如果没有这半小时,今天的这堂课,也许是“不堪入目”的。

本课的主要环节有:

一、导入。请学生说说早读课上读古诗的整体感受。学生的发言是令人满意的,他们不但能理解诗歌的大意,而且也能读懂诗人的内心。比如有一位学生就说,这些诗歌的作者都希望不要有战争,希望老百姓能过上一种和平的生活。这个环节化了两三分钟,我从学生的表现中感受到他们对学习新课的期待与信心。

二、初读。这首诗的生字不多,在指名学生读的过程中,强调或纠正“涕”、“襄”等字的读音,尤其反复强调“妻子”的“子”读作第三声,而非轻声。字词的教学即使在六年级也是一项基本的目标,不可放松。

三、解题。学生对题目的字面意思的理解也不存在多少障碍,难点是对“河南河北”的理解同今天的“河南(省)河北(省)”的区别。在理解题目的过程中,相机请学生介绍诗歌的背景:“安史之乱”和作者:“诗圣”杜甫。

四、会意。理解了题意,了解了背景与作者后,请学生再读诗歌,边读边思考诗歌的意思。学生读后,好像不敢举手,便请学生先提出不理解的词句。先有学生提出“白日放歌须纵酒”和“青春作伴好还乡”,关键是“放歌”、“纵酒”、“青春”等词语。许多学生也都查过工具书(课课通之类),所以,很快便扫除了理解上的障碍。接着又有学生提出“剑外忽传收蓟北”不理解。这句话有两个地名“剑外”和“蓟北”。有学生查了资料,知道“剑外”就是好“剑门关以南”,而“蓟北”就是指今天的河北省北部地区。我对学生说在解释古诗句的时候,地名也可不解释(即“直译”),这样学生理解这句话应该没问题了。

五、悟情。理解了第一句诗后,我没有让学生继续质疑,而是话锋一转,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收复“蓟北”的消息,来得这样突然,此时诗人杜甫的心情如何?何以见得?学生抓住“初闻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喜欲狂”和“白日放歌须纵酒”等诗句,体会到诗人“喜出望外”、“欣喜若狂”的心情。在学生说到“涕泪满衣裳”时,我这样追问:高兴的时候可以欢笑、放歌、纵酒,可是杜甫为什么会流泪呢?学生有了《春望》这首诗的阅读基础,所以也不难理解:长期背井离乡,流离失所,终于可以回家了,兴奋、激动的心情难以抑制,喜极而泣。在交流“却看妻子愁何在”这一句时,我还是引导学生同《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等进行对比理解:居无定所的杜甫看着自己的妻儿是忧心忡忡;而听到唐朝的军队收复失地,一家人又可以返回家乡,安居乐业了,忧愁与烦恼就烟消云散了。在这堂课接近尾声的时候,有学生谈到了对“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下洛阳”的理解,我明显感到学生的理解有误,便直接指出:这两句是杜甫想象回乡的行程——(作者想)立即从巴峡穿越巫峡,顺流而下,然后从襄阳登陆直到洛阳。杜甫的家乡就在洛阳以北,从这两句可见作者的“归心似箭”。

回顾整堂课的教学,因为有了《春望》等诗歌的阅读基础以及历史背景、作者生平资料的支撑,所以虽然一开始学生对理解诗歌的内容好像有些困难,但是经过相互之间的合作讨论及教师的点拨引导,一切都迎刃而解。特别是在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时,我不时地引导学生把本首诗歌的学习同《春望》相链接,学生对诗人感情悲喜转变理解真切,诗人的喜怒哀乐仿佛弥散在课堂之中。我感受到自身的神采飞扬,以及学生闪烁的目光。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反思

苏教版语文教材的编排很有规律,基本上每一学期要安排两次古诗的教学,一次在第一单元,另一次在最后一单元。第四课《古诗两首》,一首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另一首是陆游的《示儿》。这两位都是著名的爱国诗人,然而这两首诗的情感基调却是截然相反。《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杜甫生平第一大快诗,诗中处处透着喜;而《示儿》却是陆游病重离世之际留下的遗言,诗中字字含着泪。在教学中,我发现这两首诗的诗意其实并不特别难理解,然而对于古诗的教学仅仅停留在字面的理解上是远远不够的,重点必须体悟作者所含的情。而每一首诗的创作与诗人的生平经历是密不可分的,只有了解了古诗的创作背景,才能真正走进诗人的内心,与之产生共鸣。

在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前,我先给孩子们讲了一个故事:唐玄宗天宝五年(746),有个文人来到长安,他参加了由唐玄宗下诏的应试,可是由于奸臣从中作梗,全体应试者无一人录取。从此他进取无门,生活贫困。直到天宝十四年(755),他终于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一职,负责看管兵甲仓库。同年可就在那一年,唐朝著名的“安史之乱”爆发了,此时他正在奉先(今陕西蒲城)探亲。第二年他把家属安顿在鄜州羌村(今陕西富县境),只身投奔在灵武即位的肃宗。可途中却被叛军所俘,这期间他亲眼目睹了叛军杀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难。整整八年后,他突然听到一个消息,唐朝官军战胜了叛军。讲完这个故事后,我问:“同学们,如果你就是这个人,有过这样的经历,听到这样消息,心情会如何呢?”有了具体的内容作支撑,学生一下子就进入了情境,体会了诗作的情感基调。“那么这个人是谁呢?他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紧接着又由此问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杜甫、了解杜甫。“这首诗,就是他游离家乡多年,历经了千辛万苦,终于听说家乡被收复,抑制不住内心的狂喜,慷慨而作。”

诗文总有眼,本诗的诗眼缘自一个字“喜”,找到诗眼,学生就自然而然地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去找,去品,哪些地方能表现出这个“喜”字,首联除了交代喜的原因外,还看出了初听喜讯的真实心情。满衣裳让我们看到了杜甫内心的真情流露,那是喜极而泣的表现。“初闻”从“初”中,我们能洞察出杜甫盼收复的由来已久的心情与急切之情,试想,刚听到收复这一消息,也不去考证其真实与否便喜极而泣,这便是杜甫压抑内心情意的一种真实反应。诗文不光从自身,而且关注身边的反映,留心“妻子愁何在”,自己更是“漫巻诗书”还大声唱着歌大口喝着酒,这反常的表现正是“喜欲狂”的最佳写照。然后,乘着大好春光把家还,岂不快哉!尾联,连设想的路线都安排好了。可想回家对他来说是梦牵魂绕,期待已久。这两句除队看出急切的心情外,那种高兴的劲不言而喻,恰似李白的“轻舟已过万重山”。

学生知道了这首诗背后的故事,他们就不知不觉地走进了诗人的内心,得到诗人的真实情感,学得很有滋味。

语文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篇11

黑龙江特级教师白金声

一、讲书。(约10分钟)

首先,用启发式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时代背景:“杜甫作为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忧患的诗人,听到‘安史之乱’接近平息的消息,不禁惊喜欲狂,冲口唱出了他生平第一首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接着,给学生简述诗中出现的六个地名:剑外、蓟北、巴峡、巫峡、襄阳、洛阳。之后我说:“诗人在区区的56字小诗中,连用六个地名,丝毫不觉堆砌,这是杜甫的高明之处。”最后,与学生讲“妻子”,明确古代的“妻子”是指“老婆孩子”,与现的“妻子’的含义完全不同。“古诗往往一字即一义,不要把诗中的单音词当作复合双音词,这是我们读古诗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崔学古说:“与少年讲书,最忌诵述讲章。”(《檀儿丛书录要·少学》)

二、读书。(约10分钟)

要求学生正身端坐,音正腔圆地将这首诗读五遍,在读的过程中,仔细体味“忽传”、“初闻”、‘都看”、“漫卷”、“即从”、“便下”的涵义,使其千载如见诗人于仓促间欲哭之状。

〔陆九渊说:“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陆象山语录)〕

三、抄书。(约10分钟)

在熟读深思的基础上,让学生动手工工整整地抄写此诗,边抄边思,潜心琢磨,进一步体会这首诗明快的语言、激越的旋律。同时,加深印象,帮助记忆。

陈光地说:“见书目过口过,总不如手过。”(《溶村集》〕

四、背书。(约10分钟)

学生当堂“声高而缓”背诵杜诗,背会为止。这样训练,一方面能加强学生语感体验,另一方面有脱落讹误之处,能了然于耳。

[唐彪说:“凡学生背书,必使其声高而缓。”《父师善诱法》]

〔这节课我是老老实实上的,我的主导思想是务实强本,返建归真。何评“实”?何谓“本”?何谓“璞”?何谓“真”?‘有真意,去粉饰”,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按教学规律办事之谓也。语文应该姓语,语文课一定要重视语文的教学和训练。语文课如果离开“讲、读、抄、背”,搞一些哗众取宠的形式主义东西,那只能是占道旁门。我们讲改革,什么是改革?我认为,一是继承,二是借鉴,三是创新。中国传统语文教学中有些经验是符合语文学习规律的,我们的任务是将其吸取过来并加以革故鼎新,这是前进而不是倒退。我想,语文素质教育的意义大概就在于此吧。]

语文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篇12

教材说明: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人教版六年制小语教材第十二册第十五课《古诗两首》中杜甫所写的一首诗。此诗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尽情抒发了失地被收复后作者的喜悦心情,表达了作者对国对民深沉炽热的爱。

教学目的要求:

1、理解诗句含义,体会古今部分词义的不同。

2、有感情朗读并背诵全诗。

3、分工合作,自学自悟。

4、进入情境,体会情感。

教学重难点:

时代久远,让学生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教具准备:

幻灯、录音、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师:同学们,一千两百年以前,一位伟大诗人,因为高兴到了极点而流下了眼泪,他叫杜甫,认识吗?

2、请生介绍查找的有关杜甫的资料。

3、师:同学们,查找资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希望大家能常用。今天,老师将给大家带来一个惊喜,想知道是什么惊喜吗?

今天,我把杜甫给请来了!

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用最隆重的方式有请他的到来!(生鼓掌!)

4、出示杜甫肖像

①师:目光深邃幽远,胡须浓密有致,饱受生活的艰辛和磨难。忽然,传来喜迅,朝廷的军队收复了蓟北,如春雷炸响,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诗人郁久的情感闸门,喷薄而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

②板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③指生读

④师:同学们,让我们把胜利的消息告诉前来听课的所有的老师吧!(学大声齐读)

二、分工合作,自学古诗

1、导语: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的诗中!

2、出示小黑板(诗全文),请一生读。

3、询问学生学习古诗有什么好的方法。

4、分组自学古诗,每组安排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

5、学生汇报。

6、师帮助重点理解以下词:

涕泪妻子青春放歌纵酒漫卷

并体会加横线词,古今含义的不同。

7、知识讲解:

巴峡、巫峡在四川,襄阳在湖南、洛阳在河南,跨越了三个省,诗人却觉得非常轻松地回到自己的家乡,可以看出?(引生说杜甫心情很高兴。)李白的一句诗和此有异曲同工之妙,哪一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8、生读诗,并把意思连贯说一说。

9、用一个词表示杜甫当时的心情。教师送词并板书:喜极而泣。

三、悟境读书

1、导语:杜甫不是爱哭的人,但在写这首诗之前,他也曾流过泪,你看!

2、出示挂图(战马、铁蹄、国破山河),播放音乐加以配合入境。师:看到了什么?

哪些人倒在了敌人的铁蹄之下?

3、导语:此时此刻,深入正在抒发着自己关心国家国心民生的壮阔胸怀!

4、幻灯出示杜甫《春望》,请生配乐朗读。

5、师渲染气氛:本是百花盛开的春天,杜甫却对着花儿流泪,听到鸟的鸣叫也感到揪心,你们说,他流的是什么样的泪?(悲伤、愤怒)

6、师:现在朝廷的军队收复失地了,你们开心吗?你会用什么方式表达自己喜悦的心情呢?(喝酒、放歌、流泪、写诗……)

7、请生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再请生评价。

8、全班配乐读诗(一人一句);教师参与其中示范朗读;生齐读。

9、杜甫的家乡在哪?(洛阳)

师介绍洛阳并幻灯出示司马光《洛阳看花》,让学生感受洛阳之美。

10、导语:洛阳美吗?想不想到洛阳走一趟?请生读最后一句,请小组读最后一句(评:到了巫峡),请大组读最后一句(评:到了襄阳),请全班读最后一句(评:洛阳到了!)

11、导语:同学们,洛阳真美,你们看见了吗?

12、让学生做动作(踮起脚看),并发出啧啧的赞叹声。

13、请一生上讲台说看见了什么,并作指导。

14、请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把看到的洛阳美景用两三句话写下来。

15、学生读自己描写洛阳美景的句子。

16、导语:杜甫曾写过:“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再不美也是自己的家乡啊!更何况,洛阳如此之美,也难怪杜甫听到胜利的消息会高兴的流下泪来。

17、再次齐读全诗。

四、延伸发散

1、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让人高兴得流泪的事?(提示:奥运健儿领奖时,台湾同胞大陆同胞团圆时)

2、引导说出共同点。

3、导语: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当五星红旗在奥运赛场冉冉升起的时候,运动员所有的辛劳都得到了肯定,他流泪了。

台湾同胞和大陆的兄弟姐妹分散了几十年,日日盼,夜夜盼,终于欢聚一堂,所有的期盼都化作了幸福的泪水。

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在圆满之前,都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或者是煎熬。想一想,这里,杜甫也高兴得流泪了,在朝廷军队收复失地之前,杜甫过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呢?

4、生:讨论回答。

5、导语:同学们,现在杜甫再也不要过这种滇沛流离的生活了,他可以回到自己的家乡了,他能不高兴吗?他能不流泪吗?

6、让学生带着充分的情感背诵这首诗。

7、再看一眼杜甫,想对他说些什么?

8、生说话训练。

9、小结:

对于每个爱好文学的人来说,对于每一个爱好历史的人来说,对于每一个爱国的人来说,杜甫应该成为我们心中永远的偶像!

让我们再次用最隆重的方式表达我们对杜甫最崇高的敬意!(生鼓掌)

下课!

语文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篇13

一、说教材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朝大诗人杜甫的作品,这是杜甫生平的第一快诗。这首诗既是学生学习古文化的好教材,又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这首诗显著的特点是通俗易懂,没有华丽的词藻,难懂的典故。针对以上教材特点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涕、洛”,理解诗句、了解内容。

2、了解诗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3、会背诵这首诗。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体会作者“喜欲狂”的心情及原因。

二、说教法

设计学生读书、自学、质疑、教师释疑的环节,教学以“读”为本,让学生多读,反复品味。(这一教法的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自能读书的习惯。)

三、说学法

回忆学习古诗的一些学习方法和学习古诗应掌握的一些知识。(意在激活学生的记忆信息为古诗的自学提供思路)并鼓励他们采取适合于自己的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突出教给学生一些方法,(例如:弄懂诗句的意思,串词成句,串句成篇。让学生在反复的读的训练中学会体会诗的感情。)就可以放手让他们自学了。

四、说教学程序

1、解诗题、知诗人,了解时代背景。

(1)首先从检查学生的预习导入,问学生谁了解杜甫?谁知道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找学生说。不过课上还是要强调一下诗人、写作背景

介绍诗人:杜甫,唐代大诗人,他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他的诗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被称为“诗史”,他个人享有“诗圣”之称。家乡是洛阳。(这里有必要让学生回忆“朝代歌”,“夏商周,秦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以此让学生对诗所反映朝代有所感知。对朝代有个时间概念,同时也为语文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与营养。)

时代背景;当时安史之乱的叛军头目史朝义兵败自杀,河南河北失地相继被收复,诗人听到这一喜讯后写下了这首诗。因为长达8年之久的安史之乱让诗人流落四川的剑外,无时无刻不盼望早日结束战乱,结束背井离乡之苦,回洛阳安居。

(2)进而解诗题,题目:《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闻”,听说;“官军”指唐王朝的军队;“收”,收复。题目的意思是听到唐王朝的军队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以上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帮助学生弄懂作者听到这个消息后会如此喜欲狂的原因,为学生体会作者的感情作下了一个很好铺垫。)

2、抓字眼,明诗意。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通过查读,完成教学任务,重点指导个别字的读音。

(2)再读古诗,弄不懂的地方作下记号(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用笔圈点批注的自能读书的习惯。)

这里针对学生的质疑重点明确两个问题:

a:诗中表示地点的有六个词语:剑外、蓟北、八峡、巫峡、襄阳、洛阳。表示地区的有两个词语:河南、河北。学生对这些地名没有空间概念。利用地图直观地向学生介绍它们的地理位置,(介绍时我指着地图这样说:安史之乱时,叛军占领了这里:河南、河北。而诗人也由老家洛阳流落到四川的剑外。当唐王朝军队平定叛乱,相继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传到四川的剑外时,诗人是欣喜若狂,心中早已计划好回乡的路线,那就是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如此介绍学生便有了空间的概念,明了了这几个表示地名词语之间的关系了。有助于对诗文的深入理解。)

b:古今异义的词:妻子:古义是妻子和孩子。今义是男子的配偶。青春:古义是明媚的春光。今义是青年时期。

(这里的设计意图是:一为学生自学古诗扫清了障碍,为“放手”让学生自学作了铺垫。二为学习文言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3)理解诗的句意及全诗的诗意

4句诗扫清文字、词语的障碍之后,引导学生串词成句,说句意,串句成篇,说诗意。(这里的设计只是对诗的意境的初步体验,犹如蜻蜓点水。要使头脑中对诗的意境体验更具体、更丰富,真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还要悟诗情。)

3、想意境,悟诗情

这一环节教学设计的问题是:诗中哪个词表达了作者当时的心情?你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这种心情?从中可以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为了顺利解题,我设计了让学生边听配乐范读,便展开想象,走近作者,完成问题)

4、诵诗句,品诗味

“好诗不厌百回读”,为了使学生读出味来,读出感受来,我分为三点进行教学:①尝试读,让学生自己标上停顿、重音记号,有感情地朗读;②示范读,准确地标出停顿、重音带读,要求学生读出喜悦心情来;③反复练读,采取个别读,小组读,男女读,配乐读等多种形式进行,最后熟读成诵,达到诗中情,作者情,学生情三情和谐的共鸣,受到感情的熏陶。

5、扩展延伸。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习这首古诗后,可提问:你还学过杜甫的哪些诗?如课内我们学过的《绝句》,《江畔独步寻花》,课外可向学生推荐读杜甫的名诗,如《望岳》、《春望》、《恨别》等,从课内到课外延伸,增加学习的积累,拓展学习的范围。

6、板书设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喜欲狂爱国情感

7、随想:

我觉得用海洋来形容语文知识是最恰当不过的,所以语文的学习不应该是为了学语文而学习。语文知识的摄取应是多角度、够深度、多层面、全方位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