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秘帮教案设计内容页

《囚绿记》参考资料(推荐13篇)

2023-04-12 15:12:01教案设计

《囚绿记》参考资料(推荐13篇)

《囚绿记》参考资料 篇1

这是一篇咏物抒情的文字。作者在这篇散文中讲述了他孤旅生涯中的一个令人心动的故事,借窗前的一株常春藤,抒发了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学习这篇文章,我们将——

1.从把握文章主旨入手,弄清文章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再透过这种结构形式去体会作者的感情。

2.多读,通过与作品的直接对话,去体会作者的情感,并感知这篇散文的语言风格。

走近作者

一、作者简介

陆蠡(1908—1942),我国现代散文作家、翻译家。原名陆圣泉,浙江天台人。

二、作品信息

《囚绿记》是20世纪30年代的作品。

三、相关知识

《囚绿由》序

我羡慕两种人。

一种富有旺盛的想象,充沛的热情,敏锐的感觉,率真的天性。他们往往是理想者,预言者,白昼梦者。他们游弋于美丽的幻境中,他们生活在理想之国里。他们有无穷尽的明日和春天。他们是幸福的。

另一种具有冷静的思维,不移的理智,明察的分析,坚强的意志。他们往往是实行者,工作者,实事求是的人。他们垦辟自己的园地,他们的生活从不离开现实。他们有无止境的乐趣和成就。他们是幸福的。

前者是诗人的性格,后者是科学家的典型。

前者是感情的师傅,后者是理智的主人。

我羡慕这两种性格。

反观我自己?

两者都不接近。

我是感情的奴隶,也是理智的仆役。

我没有达到感情和理智的谐和,却身受二者的冲突;我没有得到感情和理智的匡扶,而受着它们的轧轹;我没有求得感情和理智的平衡,而得到这两者的轩轾。我如同一个楔了,嵌在感情和理智的中间,受双方的挤压。我欢喜幻想,我爱做梦,而我未失去动物的本能,我不能扮演糊涂,假作惺松。我爱松弛灵魂的约束,让它邀游空际,而我肉身生根在地上,足底觉触到土地的坚实。我构设许多崇高的理想,却不能游说自己,使之信服;我描拟许多美丽的计划,仍不能劝诱自己,安排自己。我和我自己为难。我不愿自己任情,又不能使之冷静;我想学习聪明,结果是弄巧成拙。我奔去我所喜悦的我所宝贵的,而保留住我所应当忘去的应当摒除的;我有时接受理智的劝告,有时又听从感情的怂恿;理智不能逼感情让步,感情不能使理智低头。这矛盾和(jiāogé,交错),把我苦了。

啊!我是一个不幸的卖艺者。当命运的意志命我双手擎住一端是理智一端是感情的沙袋担子,强迫我缘走窄小的生命的绳索,我是多么战兢啊!为了不使自己倾跌,我竭力保持两端的平衡。在每次失去平衡的时候便移动脚步,取得一个新立足点,或者是每次移动脚步时,更重新求得一次平衡。

就是在这时刻变换的将失未失的平衡中,在这矛盾和中,我听到我内心抱怨的声音。有时我想把它记录下来,这心灵起伏的痕迹。我用文字的彩衣给它穿扮起来,犹如人们用美丽的衣服装扮一个灵魂;而从衣服上面并不能窥见灵魂,我借文采的衣裳来逃避穿透我的评判者的锐利的眼睛。我永远是胆小的孩子,说出心事来总有几分羞怯。

这集子就是我的一些吞吐的内心的呼声。都是1938年秋至1940年春写的。在这时期内敢于把它编成集子问世,是基于对读者的宽容的信赖的。

至今还不曾替自己的集子写序。写这序,是自白的意思,也是告罪的意思。以后,不想写什么了。

1940年6月25日

融入文本

一、跨越障碍

1.字音字形

急不暇(xiá)择移徙(xǐ)揠(yà)苗助长

淅沥(xīlì)涸辙(hézhé)猗(yī)郁

2.词语注释

[高广]房间的高度和广度,即空间大小。

[可畏]指令人畏惧。

[了截]明了简单。

[爽直]直爽。

[至宝]最珍贵的宝物。

[安顿]指居住、安置下来。

[留恋]不忍离开或舍弃。

[缘引]攀缘,牵引。

[触动]指引发、激起、打动。

[抑郁]压抑忧郁的心情。

[攀缘]指援引他物而上;攀拉援引。还可指依附、投*。

[固执]坚持己见,不肯变通。

[烽烟]烽火台报警之烟。也借指战争。

[珍重]指充满爱惜、郑重的心情。

[繁茂]繁密茂盛。

3.同义词辨析

固执顽固

两个词都可做形容词,都有坚持、不肯改变的意思。

主要区别:“固执”指坚持己见,不肯改变。常形容人的性格、言语、行为等,可以做动词用,如:固执己见。“顽固”为贬义词,程度比“固执”深:①指思想保守,不愿意接受新鲜事物,如:顽固守旧,顽固不化。②指在政治立场上坚持错误,不肯改变,如:顽固分子。③不易制伏或改变,如:这种病很顽固,要根治不容易。“顽固”没有动词用法。

本课例句:“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仍旧不放走它。”

二、整体解读

这是去年夏间的事情。

我住在北平的一家公寓里。我占据着高广不过一丈的小房间,砖铺的潮湿的地面,纸糊的墙壁和天花板,两扇木格子嵌玻璃的窗,窗上有很灵巧的纸卷帘,这在南方是少见的。

窗是朝东的。北方的夏季天亮得快,早晨五点钟左右太阳便照进我的小屋,把可畏的光线射个满室,直到十一点半才退出,令人感到炎热。这公寓里还有几间空房子,我原有选择的自由的,但我终于选定了这朝东房间,我怀着喜悦而满足的心情占有它,那是有一个小小理由的。

这房间*南的墙壁上,有一个小圆窗,直径一尺左右。窗是圆的,却嵌着一块六角形的玻璃,并且左下角打碎了,留下一个大孔隙,手可以随意伸进伸出。圆窗外面长着常春藤。当太阳照过它繁密的枝叶,透到我房里来的时候。便有一片绿影。我便是欢喜这片绿影才选定这房间的。当公寓里的伙计替我提了随身小提箱,领我到这房间来的时候,我瞥见这绿影,感觉到一种喜悦,便毫不犹疑地决定下来,这样了截爽直使公寓里伙计都惊奇了。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欢喜看水白,我欢喜看草绿。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当我在这小房中安顿下来,我移徙小台子到圆窗下,让我的面朝墙壁和小窗。门虽是常开着,可没人来打扰我,因为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的。但我并不感到孤独。我忘记了困倦的旅程和已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

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度过了一个月,两个月,我留恋于这片绿色。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

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我以揠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

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教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笼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绿,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从前我有个时候,住在乡间的一所草屋里,地面是新铺的泥土,未除净的草根在我的床下茁出嫩绿的芽苗,蕈菌在地角上生长,我不忍加以剪除。后来一个友人一边说一边笑,替我拔去这些野草,我心里还引为可惜,倒怪他多事似的。

可是每天在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可是我囚系住它,仍旧让柔弱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

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我渐渐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把天空底下的植物移锁到暗黑的室内;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仍旧不放走它。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

我原是打算七月尾就回南去的。我计算着我的归期,计算这“绿囚”出牢的日子。在我离开的时候,更是它恢复自由的时候。

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担心我的朋友电催我赶速南归。我不得不变更我的计划,在七月中旬,不能再流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都,火车已经断了数天,我每日须得留心开车的消息。终于在一天早晨候到了。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

离开北平一年了。我怀念着我的圆窗和绿友。有一天,得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吗?

第一至七段,赏绿。作者用浓墨抒写了对青藤的喜爱之情。因欢喜窗前的这一片绿影,“我”怀着“喜悦与满足”的心情选定了高广不过一丈而且地面潮湿的小房间;因为有一绺青藤为伴,于是孤独的“我”“并不感到孤独”,陌生的“我”有了绿叶与之“对语”,可以“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天天看着它“伸开柔软的卷须”,“舒开折叠着的嫩叶”,“忘记困倦的旅程和以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

象征生命、希望、慰安、快乐的绿色,滋润了一颗等焦了的心。这一部分为下一部分写“囚绿”作了充分的铺垫。

第八至十一段,囚绿。作者着意表现他囚绿的固执和青藤不甘被囚的执著。为了让绿色与自己“更接近”,“更亲密”,作者要囚住这绿色,拿绿色来装饰自己简陋的房间,装饰自己过于抑郁的心情,“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比喻猗郁的年华”,要它为自己作无声的歌唱。他从案前的枝条中发现了“生的欢喜”,这一绺青藤成了他的“绿友”。他爱绿至极,即使他了解自己的爱抚和善意,使他的“绿友”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但仍固执地要“囚系住它”。而被幽囚的常春藤“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哪怕枝叶病损,仍执著地“永远向着阳光生长”。这些描写,使不甘被囚、追求光明的青藤形象跃然纸上。这一部分继续为下文张本蓄势。

第十二、十三段,放绿。这一部分的“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是精彩的一笔,点明了文章写作的时代背景,使故事具有鲜明的现实感和深刻的思想性,如烛炬点亮全篇,突现出文章的主题。在这里,那一绺青藤仿佛获得了灵性,它那顽强抗争的性格,它那永向光明的执著,使作者从中照见了自己的性格和命运。

第十四段,思绿。在遥远的南方,作者思念着他的圆窗和他的“绿友”,含蓄地表达了对日寇铁蹄下的同胞的惦念与牵挂。

三、问题研讨

1.阅读第八、九段,画出文段中使用修辞手法的句子。并联系上下文,说说每个句子在文中的含意及表达作用。

甲生:“我因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这句是比喻,把作者渴望绿、爱绿至极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乙生:“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这句是排比,把青藤顽强抗争、不屈不挠的精神展现在人们眼前。

师评:你们说得都很好,我再补充一句。“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这句是反复,含蓄优美的语言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抒发了作者对“绿”的美好情感,真切感人。

2.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说一说本文结构上的特点。

结构精巧,变化多端是这篇散文的特点。文章以对“绿”的情感为线索,按赏绿、囚绿、放绿、思绿来建构文章,形成作品特有的节奏。“赏绿”部分用大量篇幅极言对绿之爱,为“囚绿”作铺垫。接着,用繁笔写“囚绿”之执著,甚至在第九段还轻宕一笔,写从前在乡间草屋的事情,这些都是致力于表达对“绿友”的爱之深,以至恼之切。“囚绿”如此固执,却为何又要“放绿”?“放绿”部分是文章主题所在。有前两部分的恣情抒写,步步“放纵”,到这一部分文意逆转,猛然收住,就像逆水行舟,先有意识地竭尽全力将船推至感情激流的高峰,而后突然篙松桨停,不仅造成了文势的变化多姿,在主题的揭示上更是发人深省。“思绿”部分虽只有短短三句话,却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一枝青藤牵动了作者的情思,也打动了读者的心灵。作者留下了广阔的空间,让读者去思索回味。结构的跌宕多姿,与作者的感情起伏相关联。

3.请写出本文的结构提纲。

①识绿——喜悦

②赞绿——留恋

③囚绿——爱怜

④放绿——祝福

⑤念绿——怀念

四、语言品析

1.我不得不变更我的计划,在七月中旬,不能再流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都,火车已经断了数天,我每日须得留心开车的消息。终于在一天早晨候到了。(这段叙事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这里似在叙事,而在字里行间对日本侵略者的憎恨,被迫离开故都的无奈尽含其中。

2.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体会粗体词的含义。)

由“绿色”到“绿友”到“囚人”,称呼的变化含蓄地体现了作者感情的变化。“珍重”一词,更是隐含了对顽强抗争精神的敬重,和对光明与自由的珍惜与向往。

体味这句话的语言含蓄优美。

由“绿囚”到“囚人”词义的转移,对故事的内容有什么变化?

体验活动

1.在深秋,哪些树的叶子还很稠密?哪些树的叶子已经稀疏?哪些树的叶子呈黄色?哪些树的叶子呈红色?

2.晴天和雨天,这些树叶有无变化?在刮风的天气和无风的天气,树叶各是怎样落到地面的?

3.还未落的叶子留在了树的什么位置?就一只枝丫来看,是末梢的叶子先落,还是*近主干的叶子先落?

4.你喜欢深秋季节的黄叶和红叶吗?为什么?

一篇题为“陆蠡的散文”的文章中说:“什么是散文的结构?有时候我想,‘节奏’两个字可以代替。节奏又从什么地方来?我想大概是从生命里来吧。生命真纯,节奏美好。陆蠡的成就得力于他的璞石一般的心灵。”这段文字说的是作者情感和文章节奏的关系,也可以看作对这篇散文的恰当的诠释。

练习全解

一、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囚绿”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最后“我”又让“绿囚”恢复了自由?

为了让绿色与自己“更接近”、“更亲密”,“我”要囚住这绿色,“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比喻猗郁的年华”,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我”从案前的枝条中发出了“生的欢喜”,这一绺青藤成了“我”的“绿友”。“我”爱绿至极,即使它不了解“我”的爱抚和善意,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但仍固执地还要“囚系住它”。而被幽囚的常春藤,“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哪怕枝叶病损,仍执著地“永远向着阳光生长”。这些描写,为表现青藤的性格染上浓重的感情色彩,不甘被囚、追求光明的青藤形象跃然纸上。如果说“我”原想在离开的时候恢复“绿友”的自由,是由于对它的挚爱,那么,后来“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珍重地开释”“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却是发自内心深处的对自由和光明的呼唤。

2.课文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联系文中交代的历史背景说一说。

“卢沟桥事件发生了”这一句话点明了文章写作的时代背景,使故事具有了鲜明的现实感和深刻的思想性,如烛炬点亮全篇,突现出文章的主题。由于“卢沟桥事件”的发生,作者原打算七月尾回南去,而才到七月中旬,就“不能再流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都”了。因此,就借窗前的一株常春藤,抒发了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

二、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句中粗体词语的深刻含义。

1.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

注意不仅要联系青藤的特点考虑,而且要联系作者的处境与心情来回答。

2.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珍重”一词,隐含了对顽强抗争精神的敬重,和对光明与自由的珍惜与向往。

《囚绿记》参考资料 篇2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地位:《囚绿记》是我国现代作家、翻译家陆蠡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写成的一篇咏物抒情的散文。课文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的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况和真挚心愿,颂扬忠贞不屈的气节,抒发了对黑暗的憎恶,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由于它的写景状物很有特点,表达情意含蓄蕴藉,很适合中学生朗读、赏析。人教版则将它放在高一必修Ⅱ,与《荷塘月色》、《故都的秋》、一起,组成“阅读鉴赏”的第一单元。

作用:本篇课文主要让学生学会抓住景物特点,运用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让学生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热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的爱,永向光明,顽强抗争的精神的歌颂。

二、说学生

高一的学生基本能把握课文的内容。从初中到高一他们接触了不少美文,多数对散文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有所感悟。但他们有很多人没有很好的阅读习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渗透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农村中学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较弱,也没有阅读方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用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去表达。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地去相信学生。还要收放得当。同时培养学生通过优美的语言获得作者思想感情的体会和对课文美的感知,再结合写作要求力图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三、说教法

本课试图用多媒体手段来增加我的课程容量以及课堂的美感。在指导诵读中加以音乐的伴奏,陶冶情操,加强对文本的理解。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鼓励学生个性化的多元解读,充分肯定其发现与感悟,使学生既有学习的信心又能接受理性的建议。圈点批注、讨论、点拨,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完成对文本的解读。

四、说学法

“授人以鱼,仅享用一时,而授人以渔,将受用一生”。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为此我设计如下学习方法:朗读——讨论——欣赏——仿作。依据对话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老师先用示范引导学生圈点批注和探究问题,然后学生课堂互动交流。抓紧文本,反复诵读,圈点批注和问题探究,这样才能够有效地解决学生在阅读方法上的难题。这种方法的选择,尊重了学生的个体阅读,尊重了学生交流发表探究成果的心理需求和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

五、教学过程与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情景导入

(二)、 释题

(三)、初步感知

(四)、合作探究: 1、自由发言 。2、共同研讨

(五)、主题归纳

(六)、拓展引申

(七)、作业布置:

合作探究这个环节的设计思路:

1、自由发言:

读一读你最喜欢的语段或语句,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重点把握:记叙、议论、抒情、描写相结合的手法以及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2、共同研讨 :(重点把握象征、以小见大的手法以及对主题的解读)

主题思想方面的设计思路:

1、不任意发挥,不一定要想到民族气节、爱国情怀等,要做个性化解读。

2、 主题:作者通过写在孤旅生涯中“囚绿”的故事,通过赞美窗前一株永向光明、“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常春藤,颂扬忠贞不屈的气节,抒发了对黑暗的憎恶,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

对拓展引申环节的设计思路:

1、设计问题:本文给你什么样的深刻的启示?

2、设计思路:这个问题设置是为了引导学生对本课内容进行一个课堂总结,引导学生从写作手法与人生启示方面进行思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是对主题的进一步个性化拓展,引导学生思考人生问题,突显作品的现实意义。

六、作业设计:试着借鉴本文的写法,调动你的情感和想象,描述一种景物,力求写出景物的特征。

设计思路: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同时与本单元的作文训练专题“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相扣紧。

七、对板书设计的思路:

突显本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在板书的设计形状上我下了一番工夫,把板书设计成一棵常春藤的样子,与本课写作对象暗合。给学生一目了然、印象深刻的美感。

以上就是我上《囚绿记》的思路。谢谢大家!

《囚绿记》参考资料 篇3

【目标导航】【学习提示】1、知识目标:熟读课文,体会象征手法的特点。2、能力目标:学习作者将“绿”拟人化,来表情达意的写作手法。3、情感目标:把握作者寄托于绿的丰富的情感内涵:①对“绿”永不于屈服黑暗的精神的赞美;②对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的赞颂;③对破坏和毁灭生命的侵略者的愤慨。本文语言优美隽永,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我们要结合背景,在熟读的基础上认真体会其中的情志。【背景知识互动】【知识积累】一、写作背景《囚绿记》写于抗战前期“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作者当时正在沦为孤岛的上海,由此他怀念起一年前暂住北京时的一树长春藤。这长春藤被自己牵进迎窗的案头,然而“囚进”的绿藤,尖端仍朝着窗外的阳光,颜色一天天变得萎黄,枝条也细瘦起来。直至抗战爆发,作者被迫南归,才将这个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释放,并祝福它繁茂苍绿。这篇散文写的是“囚绿”的故事,实际上含不尽之意自在言外。二、作家作品陆蠡(1908-1942),原名陆圣泉,浙江省天台县人。1931年毕业于上海国立劳动大学。先后担任过泉州平民中学教师、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并创办《少年读物》半月刊。1942年4月被日本宪兵队逮捕,大义凛然,宁死不屈,惨遭杀害。1983年4月批准他为革命烈士。陆蠡是一位勤奋且有才华的散文家。他的散文不仅内容厚重,充满激越的思想锋芒,而且艺术上独具一格。出版的散文和散文诗集《海星》《竹刀》《囚绿记》。解题本文借“囚绿”的故事,赞美“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歌颂忠贞不渝的民族,也是作者期望的祖国山河,早日摆脱黑暗统治,重获光明自由的内心情感诉之于外象。识记要点陆蠡,现代散文家,翻译家。作品有散文诗和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绿记》。三、重点字词1、字音摺叠(zhé)瞥(piē)揠(yà)苗助长蕈(xùn)菌涸(hé)辙2、字形涸辙葱茏攀缘3、词义揠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也说拔苗助长。淅沥:象声词,形容轻微的风声、雨声、落叶声等。婆娑:盘旋(多指舞蹈)。葱茏:(草木)青翠茂盛。猗郁:茂盛的样子。字词巩固1、注意形近字揠(yà)偃(yǎn)堰(yàn)2、注意多音词脉(mài)络脉脉(mò)3、不同的写法攀缘=攀援摺叠=折叠【教材全析】【整合感悟】一、结构内容第一部分(第1段),引发回忆,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去年夏间。回忆往事,放飞幽远的思绪第二部分(第2-13段),忆述北京与“绿”相处的日子,抒发自己对“绿”的无限爱意。这一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行文线索大致可概括为:择绿――恋绿――囚绿――放绿。2、3、4段为第一层:择绿第2-3段写小屋概况。第2段写小屋的低矮、狭小、潮湿、简陋。第3段指出小屋的窗朝东,早晨阳光就照进屋里,炎热可畏。这样一间毫无优点可言小屋,我为什么还“怀着喜悦而满足的心情占有它”呢?第4段点明我选择小屋是因为它的圆窗外面长着常春藤,我喜欢绿色。第5、6、7段为第二层:恋绿。第5段写绿是生命、希望、慰安、快乐的象征,故而“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的我,喜欢绿色,依恋绿色。在表达这种依恋之情时,作者使用了极生动形象,具有极强表现力的比喻:“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如此焦渴,如此依恋,当一片“绿影”映入眼帘时,还有什么力量能阻止作者对它的占有呢?小屋的低矮、狭小、潮湿、简陋、炎热等等一切又算得了什么呢? 因此,一搬进小屋作者便将小台子移置窗下,面朝小窗和绿叶对语,而将孤独、陌生、困倦、不快等抛到了九霄云外.他说:“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这里作者将绿叶拟人化,抒写细腻、温婉的依恋之情。第6段作者继续强化这种依恋、喜爱之情。对绿叶的情感不仅历久不衰,反而久而弥笃,那种喜悦,就如同“越渡沙漠者望见绿洲”,“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这一比喻贴切感人。的确,人应该在自然中生长,人的心灵应该在自然中自由放飞,而“绿色”恰是自然颜色中最具生命意义的色调。在这里我们不难体会到作者对人类自身使命的表视,对自然生命的热爱。第7段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自己观赏常春藤的生长。看它柔软的卷须伸开,然后攀缘;看它的嫩叶舒展开,然后变青、变老……作者希望“它长得快,长得茂绿”。就连下雨时,作者都候在它身旁,听“它淅沥的声音”,看它“婆娑的摆舞”,这里作者笔下的常春藤,既像是一个让人呵护备至的孩子,又像是一个娇美小姑娘,使人怜爱不舍。第8-11段为第三层:囚绿第8段写作者将绿藤的柔条牵进屋子,以使自己和它更接近、更亲密。作者说:“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的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有了“绿色”便有了快乐,便有了爱和幸福,也便有了活力四射的青春年华。在作者心里绿就是如此重要,世界上一切最美好的东西都蕴含在这绿意葱茏中。第9段作者又以从前住在乡下时,舍不得剪除床下茁出的芽苗、蕈菌的故事来印证、表现自己对绿色、对生命的珍视。第10段写“绿”永远执着向阳的精神,突出其不屈。第11段写绿藤枝叶的颜色由青苍变成嫩黄,枝条细瘦、娇弱,字里行间蕴含着对藤枝受戕害的痛惜和愤懑情感。文中写道:“我渐渐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把天空底下的植物移锁到暗黑的室内;我渐渐为这一病损的枝叶可怜,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仍旧不放走它。魔念在我心中生长。”其实在当时“魔念在心中生长”,把天空下的生命移锁到暗室到中的何止我呢?这些破坏和毁灭生命的刽子手,我们诅咒他!第12、13段为第四层:放绿。作者本打算七月尾回南时放“绿囚”出牢,但由于卢沟桥事变,七月中旬便“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并祝它繁茂苍绿。因为文章所述之事发生在芦沟桥事变时,地点又是烽烟四逼中的旧都,这就很自然地使读者联想到,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常春藤,正是我们多灾多难而又坚韧不拔的民族的象征,到作者祝福它“繁茂苍绿”中所包含的民族光明前景的祝愿和信念。因为文章所述之事发生在芦沟桥事变时,地点又是烽烟四逼中的旧都,这就很自然地使读者联想、体味到,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常春藤,正是我们多灾多难而又坚韧不拔的民族的象征,体味到作者祝福它“繁茂苍绿”中所包含的对民族光明前景的祝愿和信念。第三部分(第14段),写作者对北京的圆窗和绿友的怀念――思绿。文章第1段说“这是去年夏间的事情”,本段说“离开北平一年了”,首尾互应,结构严谨。综观全文,文章写作者在上海“孤岛”时期,怀念北京的生活:窗外充满生机的常春藤让作者无比依恋,于是由于恋绿而将它从窗外牵进潮湿的房间,搭在迎窗的案头,囚系住它,引为“绿友”,一“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等,然而这“绿囚”的尖端仍朝着窗外的阳光,“永不屈服于黑暗”,以至“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的瘦,变成娇弱”直至抗战爆发,作者被迫南归,才将这个“囚人”释放,并祝它繁茂苍绿。散文写“囚绿”的故事,实际上含不尽之意在言外,他赞美“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歌颂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也表达了对民族光明前景的诚挚祝愿和坚定信念,抒发了对破坏和毁灭生命的侵略者的愤慨情感。所以说常春藤是具象征意义的一个意象。我们还可以这样理解,常春藤的形象象征着作者自己的品格。作者本人就是因坚持在抗敌文化工作岗位上而被日本敌特机关逮捕、杀害的。结构网络用语甚少,却意味深长。择绿―恋绿―囚绿―放绿小屋

(低矮 狭小 潮湿 简陋) 我喜欢 常春藤(绿色) 绿叶 孤独 陌生 困倦 不快 抛到九霄云外强化依恋之情。(比喻手法)细赏绿藤突出喜爱依恋(拟人手法)快乐绿爱是幸福美好年华

牵绿于屋内插叙故事,表现对生命的珍视向阳、不屈(拟人手法)绿藤变黄变弱(拟人手法)常春藤多灾多难而又坚韧不拔的民族的象征祝它繁茂苍绿思绿(首尾互应,结构严谨)散文整体思路

引发回忆择绿回忆往事恋绿囚绿放绿怀念绿友(思绿)二、技巧鉴赏1、象征手法的运用《囚绿记》写于抗战前期"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作者当时正在沦为孤岛的上海,由此他怀念起一年前暂住北京时,窗外的一树常春藤。因为文章所述之事发生在芦沟桥事变后,地点是又是烽烟四逼中的旧都,这就很自然地使读者联想、体味到,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常春藤,正是我们多灾多难而又坚韧不拔的民族的象征,体味到作者祝福它"繁茂苍绿"中所包含的对民族的光明前景的信念2、语言形象、亲切动人。①《囚绿记》作者将“绿”拟人化,写出了它的朝气,执着向阳的精神及其坚贞不屈的性格,并且在描写中始终饱含情感、思绪和愿望,读来亲切动人。如“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作者用拟人化手法,写出了我与“绿”的默契交流,表达喜爱、依恋之情。又如:“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作者将常春藤想像成一位活泼灵动、翩翩起舞的小姑娘,而他自己就是这舞蹈最忠诚的欣赏者。喜爱之情溢于言表。下文又把常春藤叫做“绿友”“绿囚”,描写它的“固执”“无亲热”“不屈服于黑暗”,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并祝福它繁茂苍绿。在这里作者又赋予常春藤坚强的性质、气质,赞颂它永不屈服的精神,读来令人感动。②文章运用比喻表情达意,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生动。文章中说:“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作者对绿色的爱恋有多深?无法用语言来直接形容。“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这一比喻将情感具体生动化,使作者对绿色的焦渴、依恋,可感甚至可触可摸。技巧拾零比拟一、什么是比拟比拟就是把一个事物当作另外一个事物来描述、说明。二、比拟的类型1.拟人。把物当作人来描述。可分为三类:①无生命的事物拟人化;②有生命的事物拟人化;③抽象事物拟人化。2.拟物。把人当作物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描述。可分为两类:①把人拟作物;②把甲物拟作乙物。3、构成拟人的几种方式:①使用动词性词语,使之具有拟体的动作行为;②使用形容性词语,使之具有拟体的特征、形状;③使用名词性词语,使之具有拟体的特征状况;④直接让本体说话,使之具有“人”的功能。三、比拟的修辞作用1、使表述幽默风趣;2、使表述带有鲜明的感情色彩;3、使表述更有说服力。四、比拟和比喻的区别使用比喻要出现喻体,使用比拟不出现拟体。三、体裁知识鉴赏散文的情感美

与韵文相比,散文如日常谈话般率性真诚,随意自由,外国散文中有所谓絮语散文,随笔散文,我国现代有谈话风散文,有所谓“闲话”、“杂谈”类散文类别,在强调散文情感的自然流露上二者恰好不谋而言。的确,散文抒情志的功能并不比诗歌差,在深入人心探幽,在方式途径的灵活多样上,散文可说还胜诗歌一筹,因此,散文往往成为作者内心情感最自然的最熨贴的寄托。散文直接面对的是宇宙间最美丽的生命体--人,直接面对的是最为丰富多样的生命的情感体验。实现散文的审美功能,还需要循其语言表征,追寻它直抒或隐含的人物情感,在对这些情感的理解认同和反复体味中提升审美品位。 深入文本,发挥想象,换位思考,是实现欣赏散文情感美的有效途径。要进入情感美的鉴赏,还必须要求对在形成的为自我所感知到的情感进行追本溯源,摸索出一番理性思考的“所以然”,而这一番“所以然”的得出过程则可见出读者的鉴赏门道,其结果也正可见出读者的鉴赏功夫来。美文品读桥陆蠡月下,这白玉般的石桥。描画在空中的,直的线,匀净的弧。平行的瓦棱,对称的庑廊走柱,这古典的和谐。清池里,鱼儿跳了起来,它也热得出汗么?远处,管弦的声音,但当随着夜晚的凉飔飘落到这广大的庭院中。来时,已是落地无声了。是谁。托着颐在想呢。【悟读探究】【学海导航】品味下列语句,体会它们的形式特点和情感意义。1、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解析:要求回答两个问题:形式特点,即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情感意义要从全文所表达的感情出发考虑。答案:这句话运用形象的比喻,使“我”对绿色的爱恋之情可感化,真切地表达了“我”对绿色的焦渴、企盼。2、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解析:几个动词的使用,后面连着几个形容词,我们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应该要注意这一点。答案:这是一句细腻的描写,“失去青苍”,“变成柔绿”进而又“变成嫩黄”,颜色的变化描写得很细致。细致的描写来源于用心的观察,对于青藤颜色的变化,作者是一点一点、一刻一刻用心关注着,看着心爱的“绿”一点点消退,作者必定心焦如焚,心痛如割。通过这句细腻的描写,真切地反映了作者对青藤绿色渐消的心急和怜爱。规律总结这两上题目都是考查对语句形式特点的分析和情感内涵的揣摩。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有三:1、抓重点词语;2、分析外在表现形式和字面意义;3、联系上下文,深入理解。[教材习题解析]方法点拨一、作者喜欢“绿”,是因为他“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而绿是生命、希望、慰安、快乐的象征,是真正自然的颜色。/作者在“囚绿”的过程中发现“绿友”“永远向着阳光生长”,“不屈服于黑暗”以至最后“渐渐失却了青苍的颜色”,变得嫩黄、娇弱,心灵因此受到冲击,明白了自己的过失,所以说“囚绿”是因为作者爱“绿”,放“绿”仍然是因为作者爱“绿”。/作者写《囚绿记》赋予绿以象征意义,赞美“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歌颂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表达对民族光明前景的祝福和信念、对毁灭生命的刽子手者的愤恨。二、1、一个“焦”字有力地突出了作者对“绿色”的极端渴望和无限企盼。2、在一个人的世界里最美好的东西除了“爱”“幸福”“猗郁的年华”,还有什么呢?在作者看来“绿色”便是最美好的一切,这句话充分表现出“绿色”在作者生命中的重要性,表达了作者对“绿色”的爱恋情怀。3、“珍重”一词写出了作者对“绿囚”的珍爱和敬意。他认识到了自己的过失,更认识到“绿囚”“永不屈服于黑暗的性格,所以更增添了自己对“绿”的爱恋。三、(略)一、本题旨在引导同学们体味绿的精神内涵,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和文章的主旨。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认真揣摩语言,把握所描写事物的特征。另外,要注意联系写作背景。二、这道题主要是引导同学们品味语言,揣摩语句含义。解答此类题目一是要抓重点词语,二是要联系上下文,树立语境意识。【知识应用自测】思路导引1、选出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组a瞥(piě)见 涸(hé)辙脉(mài)络b茎(jīng)叶淅(xī)沥婆娑(suō)c葱茏(lóng) 蕈(diàn)菌猗(yī)郁d镶嵌(qiàn) 揠(yǎn)苗摺(zhé)叠2、选出下列各中字形有误的一项a、我急不瑕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b、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c、(我)不能再留连于烽火四逼的旧都。d、(我)这样了截爽直使公寓里伙计都惊奇了。3、下列各句中标点有误的一项是a他看上去十七八岁,一副瘦骨伶仃的样子。b观众长时间地等待,只为一睹她的风采或签上一个名。c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绝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d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他总是忙个不停。1、正确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目的是防止错。2、形、音、义的统一,是汉字的基本特点,要正字,就应从三者关系入手,这就是以义为纲,据义别形。3、高考主要考查逗号、引号、书名号、顿号、句号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较多。要想选对此类题,一是要明白各标点的用法,二是要弄明白句意。阅读下列文段,按要求答题。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援,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从前我有个时候,住在乡间的一所草屋里,地面是新铺的泥土,未除净的草根在我的桌下茁出嫩绿的芽苗,蕈菌在地角上生长,我不忍加以剪除。后来一个友人一边说一边笑,替我拔去这些野草,我心里还引为可惜,倒怪他多事似的。4、分析下面句子的表达作用。它依旧伸长,依旧攀援,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文中插入从前自己不忍剪除屋子内芽苗和蕈菌的故事,用意何在?答:___________________4、理解文意,要注意抓感情句,即语段中的有些句子明显表现出作者的喜怒哀乐和对事物的褒贬抑。5、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对本中段落含义的理解,要抓住全文的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来分析。【自测解析】1、b(瞥piě,蕈xùn,揠yà)2、a(“瑕”应为“暇”,应为“空闲”义。)3、c(分号应改为逗号)4、用排比句式,突出表达了作者看着绿枝茁壮生长时无比激动、无比喜悦的思想感情。5、插叙故事,表达作者对绿色生命的关爱情怀,进一步印证了作者

《囚绿记》参考资料 篇4

绿u 词语积累:惊诧 虎踞龙盘 几绺 飞花碎玉 尘滓 倏忽 皱缬 鞠躬(尽瘁) 明眸善睐u 阅读语段,回答问题: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过了一个石穹门,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站在水边,望到那面,居然觉着有些远呢![批注①:写出了作者对梅雨潭的“绿”的总的感受——醉人、奇异。]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批注②: 。]我曾见过北京十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丛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也太暗了。[批注③: 。]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是便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批注④:运用联想、抒情性极强的动词,充分地表达出作者对那“醉人的绿”的炽热而奔放的爱恋之情。]1、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梅雨潭水色和水光的特点。(不超出10个字) 2、看到梅雨潭如诗如画的景色,作者内心有哪些美好的愿望?用简要的语言依次写出。 3、阅读上面文字,请你说出在空间角度上梅雨潭的绿的特点: 、 。4、给文章加批注,是读书的好方法。老师为①④处加了批注,请你结合你对语段的理解,在②③处也加上恰当的批注。[批注②]: [批注③]: 5、选段运用形象的比喻从不同的角度来描绘梅雨潭的绿。仔细阅读选文,完成下表。梅 雨 潭比 喻绿的特点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清亮柔软鲜嫩 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滑滑、明亮的水光纯净的水色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6、有读者读了上文后,写了一副对联:“一潭清水映出少妇神韵,几多感悟溢满处女芳心。”请根据上文的理解对此联作一简要评价。 7、将下面老舍对大明湖水的描写与梅雨潭水相比较,看看在描写上有什么异同点?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反倒在绿藻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冰上;况且那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8、下面是一位同学根据选文内容写的一段赏析,有些地方分析得不是很恰当。请结合你对文章的理解,改正并说明理由。朱自清象一个善调丹青的能手,运用了比喻、拟人、联想等多种手法,从各个角度,波澜起伏地描绘了波平浪静的梅雨潭水的奇异、可爱、温润、柔和,把自己倾慕、欢愉、神往的感情融汇在这一片绿色之中。并通过北京十刹海拂地可爱的绿杨、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西湖明丽的波、秦淮河旖旎的水,来衬托梅雨潭那异常明亮、极其浓艳的绿。抒发了作者对梅雨潭那生机勃勃的绿的爱恋,表达了自己对新生活的希望和乐观向上的思想感情。 u 相关链接:古诗文中,带“绿”字的诗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贺知章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杜牧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孟浩然囚绿记u 词语积累:瞥见 了截爽直 涸辙 急不暇择 揠苗助长 淅沥 婆娑 简陋 烽烟四逼u 课文暸望:《囚绿记》的行文线索是恋绿——囚绿——释绿——念绿,其中囚绿是重点,也是惊人之笔。作者由于恋绿,将长春藤从窗外牵进阴暗潮湿的房间,囚系住它,引为“绿友”,来“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来比喻葱茏的爱和辛福。”他还发现这“绿友”,“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永不屈服于黑暗”。作者借对绿色常春藤的赞美,展示自己向往光明的心境,赞颂中华民族渴求自由与光明、坚贞不屈的精神。u 阅读语段,回答问题:①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教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绮丽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②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从前我有个时候,住在乡间的一所草屋里,地面是新铺的泥土,未除净的草根在我的床下茁出嫩绿的一芽苗,草菌在地角上生长,我不忍加以剪除。后来一个友人一边说一边笑,替我拔去这些野草,我心里还引为可惜,倒怪他多事似的。

③可是每天在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垄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可是我系住它,仍旧让柔弱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

④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我渐渐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把天空底下的植物移锁到暗黑的室内;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仍旧不放走它。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1、①段中作者用了个比喻句来表达自己“自私的念头”,你认为是哪一句? 2、③段中作者为什么说常春藤“固执”?这表现了常春藤什么精神品质? 3、④段中作者一方面说自己“不能原谅自己的过失”,另一方面却又称“魔念在我心中生长”,这是怎样的一种矛盾的心情?请你写出来。 4、“我”“囚绿”的原因是什么? 5、为什么最后作者又让“绿囚”恢复了自由? 6、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中“珍重”这个词语的理解。 7、联系文中交待的历史背景,说一说课文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绿》、《囚绿记》比较阅读(甲)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乙)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教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笼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我渐渐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把天空底下的植物移锁到暗黑的室内;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仍旧不放走它。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1、两选文作者对“绿”的感情都是 ,你从文中哪些语句看出来的,请在文中用横线画出。并作适当的批注。2、两选文对“绿”描绘得如此生动形象,都采用了 的修辞手法。请各选一例并简析。 3、对“绿”的感情是一致的,但二者却采取了不同的做法?它们分别是怎么做的?你认为应怎样做?为什么? 4、仿写句子“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我若能 《绿》参考答案:1、水色:不淡不浓;水光:不明不暗。2、想张开双臂拥抱它;想用美好的词汇赞美它;想把它当作礼物赠与舞女和盲妹;想给它取名叫“女儿绿”。3、宽广(极大的);深厚(厚重)4、参考要点:批注②运用比喻从不同角度描绘了梅雨潭醉人的绿和醉人的美;批注③运用了衬托的手法老表现梅雨潭的绿的明暗适中、浓淡相宜的特点。5、皱缬的水波;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纯净。6、略。 7、参考答案。相同点:都运用了侧面衬托来描写水的特点。不同点:选文运用了侧面衬托来描写水的特点的同时还运用比喻从不同角度描绘了梅雨潭醉人的绿和醉人的美。 8、参考答案。波平浪静可改为微波荡漾;异常明亮、极其浓艳可改为明暗适度、浓淡相宜。理由结合文本谈。《囚绿记》参考答案:1、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2、固执指“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垄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或者说“向着阳光”。对光明的向往,执着的追求,不屈不挠的精神。 3、“不能原谅自己的过失”是因为作者为了更好的亲近绿,引绿入室,但却伤了绿。作者在绿藤身上看到了生命的力量,觉得自己隐隐然做错了。但另一方面作者却仍然执著一念存着“魔念”,囚禁着绿,作者对绿藤对光明自由的追求没有能够有真正的理解。 4、作者想让绿色和自己更接近、更亲密,拿绿色来装饰简陋的房间,装饰过于抑郁的心情,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借绿色来比喻抑郁的年华。 5、“绿囚”执著地向着阳光生长,作者被这种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所折服,最终把绿囚放了。 6、表现了作者对永不屈服的抗争精神的敬畏。 7、当时正处于抗战爆发的前期,日本帝国主义灭亡中国的野心已经昭然若揭,全国人民需要紧密地团结起来,反抗日本的侵略。本文通过对“绿囚”的赞美,表现了中华民族向往自由与光明,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的抗争精神。《绿》、《囚绿记》比较阅读参考答案:1、喜爱 我舍不得你;我怎么舍得你呢?教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 批注略。 2、比喻,示例: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把绿比喻成小姑娘,赋予绿以生命。 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写出了绿的可怜。 3、甲文是爱绿而保护绿;乙文是因为爱绿而损害绿。略 4、略。

《囚绿记》参考资料 篇5

【知识储备】

1.字词积累

了截:明了简单。

涸辙的鱼:在干涸了的车辙里的鱼。涸,水干;枯竭。语出《庄子·外物》。

揠y 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也说拔苗助长。

猗y 郁:充满生气的样子。

幽囚:囚禁。

淅x 沥l :形容轻微的雨声。

2.作家作品

关于作者

陆蠡(1908一1942),不仅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而且是宁死不屈的抗日烈士。原名陆考原,学名陆圣泉。陆蠡是他的笔名。天台平镇岩头下村人。资质聪颖,童年即通时文,有“神童”之称。1922年跨越初中,考入之江大学附属高中部,初露文学创作的才华。1924年升入之江大学机械系。1927年,转国立劳动大学工学院机械工程系,二年后毕业。

1931年秋,陆蠢与发人吴朗西等南下福建,任泉州平民中学理化教员,课余从事创作和翻译。第一本散文集《海星》的大部分文章,就是在这时写的。

1934年,陆蠢到上海南翔立达学园农村教育科任数理教员。一年后,因吴朗西和巴金等在上海创办文化生活出版社,便辞去教职,改任编辑。1938年,应老友朱洗的邀请,到临海琳山农校任教,翌年仍回出版社。在此期间,经常与著名作家巴金、丽尼、许天虹等促膝交谈到深夜,使其文学创作迈上了新的台阶。继处女作《海星》于1936年8月问世后,1938年3月,他的第二本散文集《竹刀》(曾名《溪名集》)出版,编入《文学丛刊》第五集;1940年8月,又出版了第三本散文集《囚绿记》,列为《文学丛刊》第六集。三个集子的共同特色,是凝炼、质朴,蕴藉而秀美。陆蠡也写过许多短篇小说,给人的感觉总是“渴望着更有生命、更有力量、更有希望和鼓舞”。

尤其可敬的是,陆蠢是一位坚贞的爱国者。1937年8月,吴朗西、巴金分别去重庆、广州筹建分社,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便由陆蠡负责。几年中,在敌机轰炸中出版的书籍竟达数百种,还有十几种丛书。期刊《少年读物》因有抗日内容被强令停刊,他又先后主编了《少年读物小丛书》和《少年科学》。

1942年4月,陆蠡发往西南的抗日书籍在金华被扣,日本宪兵队追踪到上海,查封了书店,没收了全部《文学丛刊》。陆蠢不顾胞妹的劝阻,亲自去巡捕房交涉,便遭关押。后被解到汪伪政府所在的南京审讯,敌宪问:“你赞成南京政府吗?”陆蠢说:“不赞成!”敌人又问:“日本人能否征服中国?”回答依然是:“绝不可能!”7月21日临刑时,年仅34岁。

陆蠡的散文,在现代散文的百花丛中,有着夺目的光彩和独特的风格。近年,全国许多出版社争着出版他的散文集,浙江和中国台湾先后出版了《陆蠡集》、《陆蠡传》,好多本中国现代文学史在论述散文部分里,都写到了陆蠡,中国现代散文的各种选集,也都选进了他的许多作品。

3.背景链接

凭藉北平临时寓所,窗外常春藤带入室内的一片绿影,作者敏感地发现了“生的欢喜”,也发现它总是朝着窗外沿伸,尽管枝干是被“幽囚”的、浙渐失去青春之色的绿条,还是不屈地面向阳光之神生存。那时,是在芦沟桥事件之后,它隐喻着“永不屈服于黑暗”的民族的热望,“也让我们窥见了他那渴望阳光、渴望生命、渴望欢乐的灵魂。”这篇散文确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文本解读】

一、谋篇立意

这是一篇咏物抒情的文字。作者在这篇散文中讲述了他孤旅生涯中的一个令人心动的故事,借窗前的一株常青藤,抒发了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

二、文章脉络

全文共14段,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1-7),赏绿。作者用浓墨抒写了对青藤的喜爱之情。

第二层(8-11),囚绿。作者着意表现他囚绿的固执和青藤的不甘被囚的执著。

第三层(12-13),放绿。这一部分中“卢沟桥事物发生了”是精彩的一笔,这一句点明了文章写作的时代背景,使故事具有了鲜明的现实感和深刻的思想性,如烛炬点亮全篇,突出文章的主题。

第四层(14),思绿。在遥远的南方,作者思念着他的圆窗和他的绿友,含蓄地表达了对日寇铁蹄下的同胞的惦念与牵挂。

三、写作方法

1、语言运用:

含蓄优美。如“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作者的称呼由“绿色”到“绿友”到“囚人”,含蓄表达了作者情感上的变化。修饰语“珍重”暗含了对顽强抗争精神的敬重。

2、修辞方法:

采用了排比、比喻、拟人、反复等。如“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属排比;“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望着雨水”属比喻;“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州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属反复;“有一天,得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吗”属拟人。

3、中心表达:

作者借一株常春藤,抒发了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

4、写作借鉴:

构思精巧,变化多姿,是我们需借鉴学习的。文章以对绿的情感为线索,按赏绿、囚绿、放绿、思绿来结构文章,形成作品特有的节奏。

四、问题探究

1、对作者“囚绿”这个行为你是如何理解的?

作者那份对绿的渴望,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对光明的向往;但是另一方面,这也是一种自私之举,是对绿的施暴之举,是对生命的一种遏制、一种摧残。

2、对被囚的“绿友”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你有什么启示?

常春藤的不屈不挠;生命不可侵犯;万物各得其所,人为不可干扰;如果真的喜欢这个事物,那就给他(它)自由,让他在自然中求生存……

3、由作者“释绿”的时间和地点,你联想到什么?

1935年作者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小海沦陷后,他留沪主持该社工作。1942年4月13日,因出版抗日小说,被捕,刑审数月,受尽酷刑,英勇不屈,被日寇秘密杀害。

“释绿”这部分是文章的主题所在,在这里,作者从“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那种顽强抗争的性格,永向光明的执著中仿佛也照见了自己的性格和命运。作者后来“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珍重地开释”表明了他发自内心深处的对自由和光明的呼唤。

4、句段理解:

⑴“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

“我”把绿色拖进“我”的房间,它伸展得更长,长得更快,它的顽强、执著,生命力旺盛,让“我”看到了“生的欢喜”,也隐含了“我”对自由、光明的向往。故此,它又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

⑵“有一天,得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吗?”

表面上写自己离开北平后还一直挂念曾被自己幽囚的绿色,极写了对绿色的思念,其实该句还含蓄地表达了对日寇铁蹄下的同胞的惦念和牵挂。

【练习解答】

一、1.“我”“囚绿”的原因是“我”为了让绿色与自己“更接近”“更亲密”。“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比喻猗郁的年华”,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最后“我”又让“绿囚”恢复了自由的原因;①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我不得不离开这里,提前释放了“绿囚”。②“绿囚”“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是作者发自内心深处对自由和光明的呼唤。所以“我”又让“绿囚”恢复了自由。

2.课文借窗前的一株常春藤,抒发了作者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因为本文写作背景是“卢沟桥事件发生了”,这一句使故事具有了鲜明的现实感和深刻的思想性。之后,作者回到了上海。他在上海孤岛坚守进步文化阵地,继续救亡宣传,那么这个时期作者就似这被囚的常春藤,所以本文抒发了作者不屈用于黑暗和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

二、1.“生的欢喜”不仅写出了“绿的枝条”当时的生长情况,“比在外边长得更快”,而且还写出了“我”有“绿友”为我做伴之后的心情,孤独的“我”,“并不感到孤独”,是绿藤,滋润了一颗等焦的心。

2.“开释”用“珍重”一词来修饰,表现了作者发自内心深处的对自由和光明的呼唤,在这里,那一绺青藤仿佛得了灵性,它那顽强抗争的性格,它那永向光明的执著,仿佛作者也从中照见了自己的性格和命运。

【类文品析】

访兰

父亲喜欢兰草,过些日子就要到深山中去一趟,带回些野兰来栽培。几年之间,家里庭院就有了百十个品种,像要做一个兰草园圃似的。方圆十几里的人就都跑来玩赏。父亲不但不以此得意,反而倒有了几分愠怒。此后进山去,便不再带回那些野生野长的兰草了。这事很使我奇怪,问他,又不肯说,只是又一次进山的时候,特意招呼我说:“访兰去吧!”

我们走了半天,到了山的深处。那里有道瀑布,十几丈高地直直垂下,老远就听到了轰轰隆隆地响,水沫扬起来,弥漫到半空,日光在上面浮着,晕出七彩迷离的虚幻。我们沿谷底走,便看见有很多野兰草,盈尺高的,都开了淡淡的兰花,像就地铺了一层寒烟。香气浓极了,气浪一冲,站在峡谷的任何地方都闻到了。

我从未见过这么清妙的兰草,连声叫好,便动手要挖起一株来。我想,父亲会培育这仙品的——以前就这么挖回去,经过一番载培,就养出了各种各样的品种、形状的呢。

父亲却把我制止了,问道:“你觉得这里的兰草好呢,还是家里的那些好?”

我说:“这里的好。”

“怎么个好呢?”

我却说不出来。家里的的确比这里的好看,这里的原却比家里的清爽。

“是味儿好像不同吗?”

“是的。”

“这是为什么?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

“……”

父亲说:“兰草是空谷的幽物,得的是天地自然的灵气,长的是野山水畔的趣姿;一栽培了,便成了玩赏的盆景。”

“但它确实叶更嫩,花更繁大了呀。”

“样子似乎是,但美得太甜、太媚,格调也就俗了。”

父亲的话是对的,但我却不禁惋惜了:这么精神的野兰,在这么个空谷僻野,叶是为谁长的?花是为谁开的?会有几个人知道而欣赏呢?

“这正是它的不俗处。它不为被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所以它才长得叶纯,楚楚的有着它的性灵。”

我再也不敢去挖野兰了。高兴着它的这种纯朴,悲叹以前喜爱着它却无形中毁了它。

父亲拉着我坐在潭边,我们的身影就静静地沉在水里。他看兰,也在看我,说:“做人也是这样啊,孩子。人活在世上,不能失了自己的真性,献媚处事,就像盆景中的兰草一样,降低了品格。低俗的人是不会对社会有大贡献了。”

我深深地记着父亲的话。从那以后,已经是十五年过去了,我一直未敢忘。

1、文章中最能体现野兰特色的一个词是:。

2、对文章中“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中的“味”,你是如何理解的?

3、简要分析第一段中画线句子所包含的意思。

4、第二段的景物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5、下面是关于'访兰'过程中父子对话的分析,选出分析不恰当的一项,并说明理由。

a、通过对话,对野生兰草和栽培兰草作对比,既照应开头,又为后文议论作铺垫。

b、通过对话,具体写出野生兰草和栽培兰草的不同特点,寓褒贬于对话之中,发人深思。

c、通过对话,交代了“访兰”的具体内容与“我”认识到野生兰草的特性,并因此而惋惜。

d、通过对话,揭示了父亲约“我”“访兰”的目的,写出“我”的感情和认识的变化。

选项是(),理由是:

6、文章主要写的是对“兰草”的欣赏、品评,可文题却用“访兰”而不用“赏兰”,为什么?

7、简要分析作者借“兰草”这一事物,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参考答案:1、纯朴2、这里的“味”既指气味,同时还指兰草的品格、气质。3、父亲喜爱兰草并不是为了供人玩赏,供人玩赏的兰草就失去了真性,降低了品格,变得低俗。4、描写野兰的生长环境,衬托野兰的高雅不俗;为后文赞美野兰作铺垫。5、c“我”惋惜是因为野兰生长在深山幽谷而不被众人所知,并不是因为认识到了它的特性。6、“访”有寻求的意思,对兰草的寻访表明了“父亲”与“我”对兰草高雅、纯朴品格的敬仰,同时用一“访”字,把兰草人格化,从而更突出了兰草的象征意义。7、一个人只有保持纯真质朴的品性,不献媚,不低俗,才能为人们所敬重,才能有益于社会。(意思对即可))

【同步训练】

一、基础训练

1、注意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得赶紧走(d )娇弱(ji o)茎叶(j ng)

b、瞥见(pi )移徙(x )蕈菌(x n)

c、干涸(k )揠苗助长(y n)嵌入(qi n)

d、孔隙(x )囚系(j )婆娑(su )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葱笼淅沥攀缘怜悯

b、莫生脉络纤细繁茂

c、公寓喜悦常春藤诚心诚意

d、猗郁琼浆玉液直接了当简漏

3、文章以为线索,借“绿”抒发了。

4、“卢沟桥事件发生了”一句交待了什么内容?

5、联系上下文,指出句中词语的深刻含义。

⑴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

生的欢喜:

⑵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珍重:

⑶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

可怜:

⑷我起来观看这被幽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

绿友:

6、《囚绿记》的作者,文体是。

二、同步解读

这是去年夏间的事情。

我住在北平的一家公寓里。我占据着高广不过一丈的小房间,砖铺的潮湿的地面,纸糊的墙壁和天花板,两扇木格子嵌玻璃的窗,窗上有很灵巧的纸卷帘,这在南方是少见的。

窗是朝东的。北方的夏季天亮得快,早晨5点钟左右太阳便照进我的小屋,把可畏的光线射个满室,直到11点半才退出,令人感到炎热。这公寓里还有几间空房子,我原有选择的自由的,但我终于选定了这朝东房间,我怀着喜悦而满足的心情占有它,那是有一个小小理由的。

这房间*南的墙壁上,有一个小圆窗,直径一尺左右。窗是圆的,却嵌着一块六角形的玻璃,并且左下角是打碎了,留下一个大孔隙,手可以随意伸出。圆窗外面长着常春藤。当太阳照过它繁密的枝叶,透至我房里来的时候,便有一片绿影。我便是欢喜这片绿影才选定这房间的。当公寓里的伙伴替我提了随身小提箱,领我到这房间来的时候,我瞥见这绿影,感觉到一种喜悦,便毫不犹疑地决定下来,这样了截爽直使公寓里伙计都惊奇了。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欢喜看水白,我欢喜看草绿。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当我在这小房中安顿下来,我移徙小台子到圆窗下,让我的面朝墙壁和小窗。门虽是常开着,可没人来打扰我,因为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但我并不感到孤独。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

7、“我”所住的公寓有哪些缺陷?“我”为什么要选定这一间呢?

8、文中哪些词语表现了“我”对这间房的喜欢?

9、“我”为什么认为绿色是“宝贵”的?

10、“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这句话引用了一个成语典故,请写出这个成语,并解释其意。

11、“我”为什么一会儿说“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的,一会儿又说“我并不感到孤独”?这矛盾吗?为什么?

三、美文赏读

好一朵木槿花

宗璞

⑴又是一年秋来,洁白的玉春花挟着凉意,先透出冰雪的消息。美人蕉也在这时开放了。红的黄的花,耸立在阔大的绿叶上,一点不在乎秋的肃杀。以前我有“美人蕉不美”的说法,现在很想收回。接下来该是紫薇和木槿。在我家这以草为主的小园中,它们是外来户。偶然得来的枝条,偶然插入土中,它们就偶然地生长起来。紫薇似娇气些,始终未见花。木槿则已两度花发了。

⑵木槿以前给我的印象是平庸。文革中许多花木惨遭摧残,它却得全性命,陪伴着显赫一时的文冠果,免得那钦定植物太孤单。据说原因是它的花可食用,大概总比草根树皮好些吧。学生浴室边的路上,两行树挺立着,花开有紫、红、白等色,我从未仔细看过。

⑶近两年木槿在这小园中两度花发,不同凡响。

⑷前年秋至,我家刚从死别的悲痛缓过气来不久,又面临了少年人的生之困惑。我们不知道下一分钟会发生什么事,陷入极端的惶恐中。我在坐立不安时,只好到草园踱步。那时园中荒草没膝,除了我们的基本队伍亲爱的玉簪花之外,只有两树忍冬,结了小红果子,玛瑙扣子似的,一簇簇挂着。我没有指望还能看见别的什么颜色。

⑸忽然在绿草间,闪出一点紫色,亮亮的,轻轻的,在眼前转了几转。我忙拔开草丛走过去,见一朵紫色的花缀在不高的绿枝上。

⑹这是木槿。木槿开花了,而且是紫色的。

⑺木槿花的三种颜色,以紫色最好。那红色极不正,好像颜料没有调好;白色的花,有老伙伴玉簪已经够了。最愿见到的是紫色的,好和早春的二月兰、初夏的藤萝相呼应,让紫色的幻想充满在小园中,让风吹走悲伤,让梦留着。

⑻惊喜之余,我小心地除去它周围的杂草,作出一个浅坑,浇上水。水很快渗下去了。一阵风过,草面漾出绿色的波浪,薄如蝉翼的娇嫩的紫色在一片绿波中歪着头,带点调皮,却丝毫不知道自己显得很奇特。

⑼去年,月圆过四五次后;几经洗劫的小园又一次遭受磨难。园旁小兴土木,盖一座大有用途的小楼。泥土、砖块、钢筋、木条全堆在园里,像是零乱地长出一座座小山,把植物全压在底下。我已习惯了这类景象,知道毁去了以后,总会有新的开始,尽管等的时间会很长。

⑽没想到秋来时,一次走在这崎岖的山路上,忽见土山一侧,透过砖块钢筋伸出几条绿枝,绿枝上,一朵紫色的花正在颤颤地开放!

⑾我的心也震颤起来,一种悲壮的感觉攫住了我。土埋大半截了,还开花!

⑿土埋大半截了,还开花!

⒀我跨过障碍,走近去看这朵从重压下挣扎出来的花。仍是娇嫩的薄如蝉翼的花瓣,略有皱折,似乎在花蒂处有一根带子束住,却又舒展自得,它不觉得环境的艰难,更不觉得自己的奇特。

⒁忽然觉得这是一朵童话的花,拿着它,任何愿望都会实现,因为持有的,是面对一切困难的勇气。

⒂紫色的流光抛散开来,笼罩了凌乱的工地。那朵花冉冉升起,倚着明亮的紫霞,微笑地看着我。

⒃今年果然又有一个开始,小园经过整治后,不再以草为主,所以有了对美人蕉的新认识。那株木槿高了许多,枝繁叶茂,但是重阳已届,仍不见花。

⒄我常在它身旁徘徊,期待着震撼了我的那朵花。

⒅即使再有花开,也不是去年的那一朵了,也许需要纪念碑,纪念那逝去了的,昔日的悲壮?

12、文章第⑵段中,“木槿以前给我的印象是平庸”,你怎样理解?

13、文章除了木槿以外还写了哪些花?写它们的目的何在?

14、文章是按顺序展开情节的?找出表示顺序的词语。

15、第⑸段“见一朵紫色的花缀在不高的绿枝上”中的“不高”分别与第⒂⒃段中哪两个词语相照应?

16、作者在观察中,哪一细节对作者震撼力最大,你怎样理解?

17、文章结尾说:“即使再有花开,也不是去年的那一朵了。”作者这种心理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囚绿记》参考资料 篇6

教学目标:

1.抓住景物特征,明确“绿”的象征意义。

2.学习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特色,理解作者如何将情从景物中传达出来。

3.理解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之情。

教学重难点:

1.抓住景物特征,明确“绿”的象征意义。

2.学习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特色,理解作者如何将情从景物中传达出来。

教学方法:借助于多读,让学生读中求解,读中悟情,读中明理,读中品味。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每次读到“春风又绿江南岸”时,我的脑海里就满是绿色,想象在骀荡的春风中,独自漫步在一望无际的原野,那迷人的绿色,涤荡了我心头的郁闷,令我心情舒畅,悠闲恬淡。绿色是自然满足人类的审美心理需求的礼物,使人愉悦,安宁,它是和平安宁的象征,给人以生命活力的感召力量。

现代散文家陆蠡在“烽火四逼”的民族危亡时刻,不仅写绿,更赋予绿以时代需要的象征意义,今天我们一起跟着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的陆蠡随绿漫步。点明课题:《囚绿记》,交代学习目标。

检查预习:生字正音

二、释题:

大家在预习中知道了作者写的东西是一种植物——常春藤。可是题目为什么不用“囚常春藤记”? 绿和常春藤之间又怎样的联系呢

三、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绿的挚爱之情。

1. 绿可憎可恨吗?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带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高声朗读、轻声朗读、一个人读,找个伴儿一起读等不同形式)自由快速朗读课文。然后用一个词概括回答。

——(因为他看见绿欢喜,爱绿——绿色是多宝贵的啊!)

2.文中哪些句子直接表现了作者对绿的爱意?

(1)把文中作者爱绿、赞美绿的句子找出来。

相互讨论,合作解决:先说出大致段落(5——7段),再找出具体句子

——绿色是多么的宝贵呀!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4个排比句,热烈、奔放,高度评价这珍贵的绿色,从中感受作者对绿的喜爱和深情)。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欢喜看水白,我欢喜看草绿。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怀念、等焦、欢喜、盼等、急不暇择、视同至宝——几个词强化我对绿的一往情深,一片痴情)

绿叶和我对语。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

我留恋于这片绿色。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州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 ——形象地表达出绿给予“我”的快活和兴奋,“我”对绿的依恋,绿是“我”的精神慰藉和生命的向往)。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5-6段,感受作者对绿的浓浓的爱意。

3.在朗读时,我们都被作者对绿的挚爱感动了,作者为什么对绿——一株常春藤这么爱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7——11段,思考两个问题:

(1)作者是如何描写笔下的常春藤?找出相关的句子并用波浪线划出来。

7段: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缘引他的绳索,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舒展有活力

9段: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长得更快——蓬勃生长自由生长

10段: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向着阳光、固执

11段: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得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室内暗黑,生长、自由受限制,生命的尊严不可侵犯,不愿受限制

(2)结合句子中的动词分析常春藤有怎样的特点?全班分成4组交流(每组推选一名代表),概括常春藤特点的词语,进一步深化感悟。

形成板书: 蓬勃

绿 向阳

固执 (执着)

作者写常春藤,就是抓住常春藤最突出的特征,并赋予它特殊的含义,因此

从作者的体验思考中,我们感悟了作者为什么那么爱绿,那就是: 因为绿蓬勃向上,充满生机;因为绿永远向着阳光,固执,坚持已见;因为绿使处于孤独、寂寞、苦闷中的作者以精神的激励,所以,他深深地爱绿——一株常春藤。

四、分析绿的象征意义

1、作者为什么要赋予常春藤这样的含义,而不是其他的含义,这和作者的经历是分不开的。

齐读12——14段,作者经历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思考了什么?联系13段的卢沟桥事件。穿插介绍陆蠡有关事迹:

(1).写于抗战爆发之后,写作者在上海“孤岛”时期,怀念在北京的一段生活。

(2).1935年作者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上海沦陷后,他留沪主持该社工作。1942年4月13日,因出版抗日小说,被捕,刑审数月,受尽酷刑,英勇不屈。日本人曾提审陆蠡,问: “你爱国吗?” “爱国。” “赞成南京政府(按:指汪伪政权)么?” “不赞成?” “依你看,日本人能不能征服中国?” “绝对不能征服!” 日本人勃然大怒,给他上了酷刑。

2、“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为什么作者把绿比作人,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说说“绿囚”的象征意义。(可组织学生讨论)

抑郁的深意?——民族的苦难,国人的囚禁

——“绿囚”的象征意义,如:代表了当时不怕任何黑暗势力的中国人民的抗争精神。(作者也被这种精神所折服) 全班交流中明确,形成板书 *(课件5、6)

蓬勃 ——生命、希望

绿 向阳 ——象 征 向往光明、自由

固执 (执着)——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

教师明确:“释绿”这部分是文章的主题所在,在这里,作者从“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那种顽强抗争的性格,永向光明的执著中仿佛也照见了自己的性格和命运。作者后来“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珍重地开释”表明了他发自内心深处的对自由和光明的呼唤。

板书:呼唤自由和光明

3、作者要走了;作者太爱绿了;作者被它的不屈服感动了;作者一定会把绿(常春藤)释放的。离开后,也一定会想念绿的。

完成全文的感情变化思路:爱绿—— 囚绿——释绿——思绿

全班学生朗读体会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含蓄地表现了他对日寇铁蹄下的同胞的惦念与牵挂。

五、课堂升华练习

常春藤值得赞美,绿值得赞美,我们理解了常春藤的含义,理解了绿的含义,明白了作者用景物来表达情感的一片苦心,让我们也跟随作者发自内心的来赞美一下绿。仿照下面的形式,接写一组句子,要求意思连贯完整。(不要求与原句字数相同)

(1)我留恋于这片绿色。我开始了解度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我开始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开始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如同_________________,如同_________________。

六、归纳思想,总结全文。

总结:作者以一株常春藤为线索,牵出无限的情思,唱出了一曲绿色生命之歌。通过窗前的一株不屈于黑暗而永向光明的常春藤的描写,抒发了自己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 “绿”是永远向着阳光,永不屈服黑暗的象征。“绿囚”象征着永不屈服于日寇铁蹄的中国人民。

六.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在课外用借物抒情的方法写200字左右的关于坚强的文字。

示例: 礁石(艾 青)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

它的脸上和身上

象刀砍过的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

《囚绿记》参考资料 篇7

参考

《囚绿记》是现代作家陆蠡的代表作之一。陆蠡 (1908—1942),原名考源,字圣泉,笔名有陆蠡、陆敏、卢蠡、大角等,浙江天台人,是我国现代卓有创作成就和富有独特风格的散文作家。他1933年开始散文创作,前后共出版了三部散文集,即《海星》(1936)、《竹刀》(1938)和《囚绿记》(1940)。

陆蠡早承庭训,尝学私塾,又入之江大学(在杭州,1952年院系调整并入浙江大学)学习机械,后任教中学,1935年任职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结识著名作家巴金。“抗战”爆发后留守“孤岛”,在“异族的侵凌,祖国蒙受极大的耻辱”的年代继续从事编辑、写作和翻译,1942年4月不幸被日伪宪兵拘捕,面对刑审,他大义凛然,坚贞不屈,不久即惨遭杀害;年仅34岁。

陆蠡博学多才。他精通英语、法语,译著有《罗亭》 (屠格涅夫)、《鲁滨逊漂流记》(笛福)和《葛莱齐拉》 (拉玛尔丁)等;他还编写了大量的科普作品,例如他曾收集日寇施放“毒瓦斯”的材料,发表了预防化学武器袭击的宣传文章。

陆蠡的人生和创作生涯均极短暂,作品也不丰盛,但他卓异的人格和独特的文格都将魅力长存。

一、积累•整合

1.词句理解(补充注释)

①这公寓里还有几间空房子,我原有选择的自由的,但我终于选定了这朝东房间,我怀着喜悦而满足的心情占有它,那是有一个小小理由。

这里的“公寓”指的是旧时一种租期较长、房租论月计算的宿舍,一般是家庭经营,房客多是学生或职员。作者是租住却说“占有”,表达了作者“选定”这间原本有缺陷、不理想的“朝东房间”的急切和兴奋的心情,这就为那个“小小理由”——靠近“绿影”作好了铺垫。

②圆窗外面长着常春藤。当太阳照过它繁密的枝叶,透到我房里来的时候,便有一片绿影。我便是欢喜这片绿影才选定这房间的。当公寓里的伙计替我提了随身小提箱,领我到这房间来的时候,我瞥见这绿影,感觉到一种喜悦,便毫不犹疑地决定下来,这样了截爽直使公寓里伙计都惊奇了。

我们查阅了一些关于植物的工具书,并没有发现“常春藤”或“长春藤”这个条目,她也许就是北京常见的藤萝之类。那么,排除了这个词语的专用意义,我们就不难想见作者的用心,尽管这命名看似那么地不经意。“毫不犹疑”就是毫不犹豫,毫不迟疑;“了截爽直”在这里是干脆了当,爽快的意思,这些词语都恰如其分地表现了作者喜悦的心情。

③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欢喜看水白,我欢喜看草绿。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

“慰安”就是“安慰”;“把我的心等焦了”的“焦”字用得很好,这个单字要读重音,这样写比用“焦急”、 “焦虑”、“焦心”、“焦灼”都干脆响亮。“急不暇择”就是急迫得没有考虑选择的空闲和余地。

④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我以揠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

“脉络”、“嫩芽”之间用逗号而不用顿号,诵读的时候停顿的时间就要长些,‘词一顿,依稀可以读出 “细细观赏”的节奏和韵致。“揠苗助长”也作“拔苗助长”,本是违反事物发展规律的一种行为,急于求成反而坏事,这里移就用以形容“心情”,真是传神。

2.结构主旨

本文叙述了作者与“常春藤”在特殊的时间、特殊的地点一段特殊的“交往”经历。全文围绕“绿”字层层展开,可以分为四个段落。

①赏绿(第1—7自然段)。先写作者在“公寓”里邂逅或说发现一片赏心悦目的绿影,然后对这绿影进行观赏、描写、联想和赞美。

还有一种意见,是把这部分析为“寻绿”(第1—4自然段)和“观绿”(第5—7自然段)两部分,似可不必。因为前四段虽是铺垫,但作者并没有刻意寻找,而且刻意的寻找反倒没有不经意的发现那么随心、自然和隽永。

②囚绿(第8—12自然段)。写作者因极度喜爱而生“魔念”,引绿入室,幽囚“绿友”。他在更加近距离地接近和亲密“绿友’’的同时,也发现了“绿友”的“病态”和她旺盛顽强的生命力。

③释绿(第13自然段)。在“卢沟桥事件发生作者“南归”之时,他“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暗的囚人”,常春藤获得新生。

④念绿(第14自然段)。在离别“绿友”后,十分怀念她,想象有朝一日重新睹面的情形。

全文饱含深情,借助对绿色植物常春藤由衷的赞赏、亲密的“幽囚”、“郑重地开释”,“诚意的祝福”,表现了作者乃至中国人民向往光明、渴望自由、坚贞不屈的精神。

二、感受•鉴赏

1.了解“绿友”的象征意义。

作者由衷地喜爱绿色。“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在这直白宣言当然更是纵情歌唱之后,作者对绿色的赞美,既有客观的描写,又有主观的联想,可谓虚实互生,相得益彰。那么,沟通作者和绿色之间的桥梁是什么呢?

作者初到北平,只有“困倦的旅程”和“不快的记忆”,在这样的情形下,他得以和绿叶对语,仿佛就消除了“孤独而陌生”。“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 “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这该是多么贴切而生动的比况。这意外的相逢,当然绝不仅仅只是使得房间不再简陋,心情不再抑郁,作者还从繁密的枝叶上看到或说想到了“葱茏的爱和幸福”,以及“猗郁的年华”,这已足以让作者欣喜若狂了。

然而还不够。细心的读者注意到,“绿影”,“绿色”,突然变成了“绿友”。这称呼的改变绝不可轻看,是绿色枝叶那“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禀性震撼了作者的心灵。被“幽囚”于斗室的绿色枝叶,和“卢沟桥事变”后身处危城的作者,同样是那么“固执”地向往光明和自由,这样的“心心相通”非友而何?

2.品味文章的写作艺术。

对现代中学生而言,陆蠡虽非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但认真品读《囚绿记》这篇篇幅不长的文章,也能了解作者区别于他人的散文艺术特色。

①真纯的文格。陆蠡的散文,情真、意真,不做作,不矫揉,更无伪饰,楚楚动人。文章写他的爱绿,不仅写出了作者“吞吐内心的呼声”,“心灵起伏的痕迹” (《囚绿记序》),而且连同作者理智与情感的矛盾,内心深处的隐私,都不加掩饰地呈现,具有强烈的真挚美。

②浓郁的诗意。陆蠡的散文,追求客观之“景”与主观之“意”的和谐,物我观照,尽显性灵。诗意的联想、诗情的渗透、诗化的语言,凝聚而为深沉的艺术魅力。

③曲折的章法。触发作者创作《囚绿记》的机缘不过是一件平淡的生活琐事,但作者写得波澜起伏,从赏绿而囚绿而释绿而念绿,绿色枝叶的命运和作者的心灵同步发展,跌宕变化,曲尽其妙。

④小巧的布局。陆蠡的散文.篇幅短,格局小,但 “巧”的是视野集中,因小见大。正是由于作者能够站 在时代的高度观照事物,从历史的走向上提炼主题,一棵小小的常春藤,能够凝聚作者的情愫、时代的精神甚至民族的灵魂。

三、思考•领悟

如何理解作者的“魔念”?

“囚绿”之后,“绿的枝条”从“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到“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可是爱绿的作者“仍旧不放走它”,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样一种“魔念”呢?有人说这“魔念”,“反映了作者的一种自私和偏执、较为阴暗的心理”。我们不尽同意。因为作者虽坦承“囚绿”是因为“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但也明言这是“我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这相当直白,也相当明白,不能顾此失彼,更不必求之过苛。

我们以为作者的“囚绿”绝非狭隘偏执,否则散文何必以“囚绿记”为题?文中“赏绿”部分淋漓尽致极言爱绿之急迫,接着浓墨重彩写“囚绿”之执著,并有意识地类比从前在乡间草屋的事情,含蓄委婉地表达对“绿友”的爱之深,恼之切。正是有了“赏绿”的铺垫和 “囚绿”的蓄势,“释绿”和“念绿”才如此地动人心弦。寥寥数语,给人无穷的回味。

《囚绿记》参考资料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散文的相关知识,包括叙事散文的基本特点,以及“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表现手法。

2.了解如何运用象征的手法,并能在写作中进行模仿。

◆过程与方法

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对“绿”的认识、感受和理解。

2.设计问题,结合学生对“绿”的理解,引导学生体会本文作者对“绿”的感受以及由此而抒发的对不屈服于黑暗、顽强抗争的精神的赞美。

3.结合作者的身世,引导学生加深对本文内涵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

2.树立民族自尊和自信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散文,尤其注意节奏和语气的运用。

2.体会散文“形散神聚”、“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写作特点,理解托物言志的象征写作手法。

3.体会作者在散文中寄托的感情、散文的内涵美及其象征意义。

◆难点

1.理解“绿”的在本文中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赋予“绿”的深刻思想内涵。

2.结合作者赞美“绿”的历史环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教学突破

1.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分组讨论“我心中的绿”。

2.通过讲解,引导学生感受作者“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散文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整体感知 读写赏悟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看课件中的一幅图“绿”,请同学设想在不同情况下观“绿”后的感受,例如夏季、冬季、欢乐时、忧烦时等,[在我的身后有幅绿,当你看到它后,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呢?(生自由发言)]让学生认识到我们对物的感情,常有环境和情境的限制,从而使其明白了解作品的主旨与作者的感受,一定要关注写作的背景和情境。]

2、引出课题(板书:《囚绿记》陆蠡)

3、感知课文(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欣赏、讨论,引导学生再阅读,互相提问、互相讨论并达成共识,最后选几名同学用精练的语言加以概括交流。设计问题如下: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2、绿枝条有什么特点?

3、你所理解的象征手法?同时,放几幅图片让同学加深对写作背景的认识。)

二、释题启疑

1、“囚”绿就是把绿色囚禁了起来。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呢?(流出“囚”的意思并与“绿”联系起来)

2、学生自读

要求:自由朗读,找出“囚绿”的相关章节,并思考囚绿之前、之后又写了什么?划出关键词、句。最后思考下为什么囚绿 ?

三、研读探究

1、囚之意

(1)囚绿写在文章的8—12段

(2)囚绿的本意

①所囚的是一枝什么样的绿?

△绿的特点(生机勃勃)

情境设想:如果是你,看到这枝绿,会怎样?

②作者囚绿的本意是什么?[生边读边找]

△接近、亲密、装饰、比喻(8段)

△从中折射出作者什么样的处境与心境?[ “一枝一叶总关情”,自然界的物总会触动和激发善感的文人的心情,而这份触动和激发又会被文人附着在物上,从而形诸文字,当读者去读这个含情之物时,必然可从中琢磨出作者的处境和心境] (此处可以加诗句说明,那些古人用那些枝叶表达情感的)

抑郁的心情、不顺的人生;对爱、幸福和美好的追求和希望

△小结:囚绿是因为一个在现实生活中抑郁、不顺心的人对爱、幸福和美好深深的追求而采取的行动

△ 鉴赏“牵”[作者为了得到这份爱、幸福和美好,他用了一个“牵”字](生讨论)

牵,让我们想到人与人的牵手,无论悲伤与幸福,不管逆境与顺境,都见证着一份真爱,相濡以沫,同心、同梦、同喜、同悲、同甘共苦,风雨同舟。虽然牵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动作,简单、朴素,却包含着宁静、充实、满足、安慰和体贴。 它直入了作者的心田,可见作者爱这枝绿之深。(有深意。表述要动情。说到学生心坎上去。)

2、爱之深

(1)作者因为爱绿而囚绿,课文还有哪些语句写出了对这支绿的爱之深?

△[因为欢喜这片绿,我才选定了这简陋的小房间]选房

△[热情地歌颂绿(生命、希望、慰安、快乐)]歌颂

△[“我”的心态(怀念、把我的心都等焦了、急不暇择、视同至室、绿叶和我对语、快活、留恋、欢喜)]心情

△[对常春藤的细腻的美的描写]描写

(2)本有爱抚,本是善意,爱之深却换来一个“囚”字,你怎么认识作者的“囚”的行为?

△对绿的爱与渴望,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对光明的向往

△囚绿虽是爱意,但这也是一种自私之举,他的思图占有

是对绿的施暴之举,是对生命的一种遏制和摧残。[在爱与囚之间作者有着内心的矛盾]

(3)作者内心情感的波动

△绿的固执损害了我的自尊心,不快、恼怒、魔念

△绿的衰变让我觉得它的可怜,不能原谅自己的过失

3.释之理

△作者囚住了绿可他得到“绿”了吗?他的“囚绿”如偿所愿,换得了与“绿”的亲近吗?

9段的似乎“有”(“依旧”)和10段、11段的实际“无”和失去 [在爱与魔念之间,作者选择了“释”]

(2)找出并理解作者“释绿”时的动作与心情

△珍重/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诚意的祝福/愿---是尊重,是礼赞

△“释”仍缘于对绿的爱,并多了一份对生命的尊重,对固执不屈精神的礼赞

4.文之旨

囚绿记,由爱到囚,由囚到释,作者写了一次生活中的经历,对这枝绿的爱和尊重是否就是作者写作本文的主旨和目的所在?

△象征意义:

①什么是(如:明月—相思;青松—坚贞;落花—流逝)

②联系可知,“绿”在此文中象征了生命、希望,象征了向往光明、自由,象征了坚贞不屈的抗争精神。

△释绿,证明作者最终还是善待生命的,同时也包涵着这种顽强抗争的性格和永向光明的执著必将会换来自身命运的解放。

绿字这四点做的好, 说的也透彻。

四、作者情怀(此处补充介绍作者的有关知识)

这既是在日寇铁骑下中华民族命运和精神的真实写照,也是作者陆蠡个人的精神写照。正可谓“文如其人”。

※阅读材料:陆蠡是1919年初秋走出故居的,从此他就永远没有回来。

有家不归的人,一定有他自己的追求。

……是1941年的夏天,丧偶五年多后的陆蠡在上海“孤岛”再婚。婚宴上,人们第一次看见他穿了新袍子,手里提着酒壶不怎么娴熟地为宾客斟酒。他本来是不喝酒的,可是他却丢下一句使人一想起来便不禁要流泪的话:“等抗战胜利了,我们要买大缸大缸的酒,排在门口,任过路的人随便痛饮!”八年抗战,终于如他瞻望的那样迎来了胜利,可是陆蠡却在他婚后的两个月后突然地失踪了。

陆蠡的朋友巴金、黄源、柯灵、许杰等四处打听他的下落,登了广告寻人。听说他进了南京的监狱,天气冷了,怕他受冻,朋友又把棉袍子寄去,结果退了回来,退件的理由是:查无此人。

有家不归的人,他到哪里去了?后来,我们才知道,他负责的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遭受了日本宪兵的大搜查并被抓去了两名员工,为了讨回一个“公道”,他竟上门说理去了,一去从此不返。(1942年被捕,受尽酷刑,日本人问:“你爱国吗?”“我爱”“你认为日本能战胜中国吗?”“不能!”最后被折磨吐血而死。据说,唯一的罪名就是口气强硬。)他的朋友吴朗西说过这样一句话:“他的个性是死硬的,在任何强暴的前面是不会低头的。陆蠡太傻了,然而他的可爱,感召我至深的,就是这一股傻气、正气。”陆蠡的死,想来,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

陆蠡之文,一如陆蠡之人;陆蠡之人,亦如陆蠡之文。

----刘长春《陆蠡故居》

△陆蠡的成就得力于他璞玉般的心灵——李健吾

△他有优美的性格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曲,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巴金

五、品读联想

1、从文中任选能打动你、使你动情的地方来诵读

2、作者离开北平之时,“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每繁茂苍绿”。并且有了一次探问,“有一天,待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吗?”请你设想并用形象的语言描绘一下这一株曾被作者“囚禁”多日的常春藤和作者重新见面的情景。

六、总结全课

作者以一株常春藤这样的自然之物为线索,牵出无限的情思,唱出了一曲绿色的生命之歌。绿色,在视觉上给你以美感,色彩美;心理上使人愉悦、安宁。这就是一般人都喜欢绿、爱绿的原因。而我们的作者在“烽火四遍”的民族危亡时刻,不仅写爱绿,更赋予了绿以时代需要的象征意义,那就是生命,是希望,是慰安,是快乐,是光明,是自由,是永不屈服了黑暗的“黄金的心”。正如陆蠡自己所说:“世界上,应有高贵的东西”。这高贵的,应是人的心灵。

我想用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被判刑前的申诉来结束今天的课:“我宁可照我的样式说话而死,也不照你们的样式说话而活。”“困难不在躲避死,而在躲避不正直,因为那比死跑得还要快些。”

七、布置作业

课文《囚绿记》在表现手法上有许多可供我们鉴赏学习的地方。如:

①文章的结构清晰,简繁得当,各尽其妙。

②借物抒情,托物寄意的象征手法。

③善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

④文字表达细腻、质朴等。

请同学们从表现手法角度好好品味一番,就你感受最深的某一特色,写一段200字左右的鉴赏文字。

教学后记

写在后面的话:新的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师来说,我认为最重要一点是教给学生听说读写的方法,教给学生品悟文章意旨的方法,指导学生怎么样地整体地把握文章的写作主旨,而不是把文章肢解,去一句句地分析,去一词一词地分析,搞得零零碎碎,文不成文,意不见旨,把文章的整体美破坏无形。到最后学生:听文不清,说文不畅,读文无情,写文无意,到如此地步,实在是教者的悲哀!

《囚绿记》参考资料 篇9

四川省江油市明镜中学 刘海燕

学习目标

1.能通过圈点关键词句概括行文脉络。

2.能揣摩抒写绿的形象的句子,探究绿的内涵。

3.能通过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情感态度,说出对本文主旨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正确理解绿的内涵和写作意图。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作家巴金曾这样评价他,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这是多高的评价!这位作家是谁呢?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囚绿记》的作者——陆蠡。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拜读他的这篇代表作,去触摸他那高尚的灵魂。

二、读“文”——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阅读文题,质疑猜读:初读文题,你会生发哪些问题?你最想了解些什么?

(“绿”具体指的是什么?为什么作者要囚“绿”?绿是怎样被囚的?囚绿的结果怎样?帮助学生删减意义不大的问题,让学生明确问题也有主次之分)

2.带着问题,快速阅读课文(阅读过程中注意圈点生字词):作者叙述了一件怎样的事情?请用一句话作简要概括。

(作者叙述自己在北京寓所将窗前的常春藤“囚禁”起来的事)

3.再读课文,理清写作思路。在横线上填字分别概括事情的过程。方法:快速阅读,划出关键词句,用规定符号圈点勾画填写。

绿—— 绿——囚绿—— 绿—— 绿

(遇绿→ 赏绿→ 囚绿→ 释绿→ 怀绿)

学生思考交流,所填字只要符合文意即可。

三、读“绿”——品读悟情,感受绿的形象

(一)初步感受绿的形象(囚绿前)

1.通过对文章内容由概括到具体的了解,可以看出作者对绿有着怎样的情感态度?

(喜爱之情)

2.朗读悟情:哪些句子最能表现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找出来,读一读,读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学生自由朗读,圈点批注。)

3.作者为何对绿情有独钟?请你从文中找出表明原因的语句。

明确:①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并不感到孤独,……(择绿的原因)

②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囚住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囚绿的原因)

(齐声朗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4.创设情境,与绿对话:选用文中语句,以“我欣赏你,因为你是 ”的句式说话,表达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体会绿的形象。

5.归纳总结绿的内涵:在这一阶段,作者心目中“绿”是 的象征。

(生命、希望、慰安、快乐)

(二)深入感受绿的形象(囚绿后)

1.“囚绿”后,作者对绿的认识又是怎样的?找出文段中描写囚绿后绿的形象的语句(用自己习惯的符号圈点批注)。思考:被囚的绿藤又是怎样的?其中你最有感触的是哪一处?读一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①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面长得更快。

②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

③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

④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

2.深入探究绿的内涵:你对绿的形象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引导学生围绕最有感触处来感受绿的新形象。

(总着朝窗外的方向)(可见绿具有“坚贞、执着、顽强不屈、向往自由、光明”的可贵精神。)

3.总结归纳:在囚绿的日子里,绿藤所表现出的 内在美震撼了作者。

学生总批,教师总结:绿是自然的颜色,是生命的象征,它是希望,是执著的使者。在作者的笔下,我们由浅入深,感受到了绿的自然之美、绿的执著之美,对绿的形象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三、读“情”——品析悟旨,探究写作意图,

1.对“囚绿”的行为,作者自称为“自私”,是一种“魔念”。有人认为不可理喻,有人认为可以理解,对此你又是如何理解的?(引导学生辩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一方面:作者把绿藤当作他的惟一的“朋友”,囚绿也是爱绿,是爱绿的一种极端的行为,表达了作者那份对绿的渴望,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对光明的向往。最后,作者被绿那顽强的抗争性格,永向光明的执著精神所感染,不是又释放了它吗?择绿赏绿也好,放绿怀绿也罢,支撑这些行为的巨大的情感动力是作者对绿深沉不变的爱。

另一方面:这是一种自私之举,是对绿的施暴之举,是对生命的一种遏制、一种摧残。

如果真的喜欢这个事物,那就不能囚禁它,给它自由,让他在自然中求生存……

2.朗读文章最后一段,引发思考:作者写本文的目的是什么?仅仅是表达一种怀念之情吗?方法:结合文中反映时代背景的有关信息,和作者简介资料等理解写作意图。

教师出示陆蠡资料和写作背景。

①陆蠡其人:

陆蠡,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抗日烈士,原名陆考原,幼时有神童之称。著有三本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绿记》。陆蠡貌不轩昂,语不惊人,服装俭朴,不善交际;心地坦白,对朋友至诚至义;“不愿说好听的话,不肯做虚夸的事”,“喜欢埋头做事,不求人知”。1935年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上海沦陷后,他留沪主持该社工作。1942年4月13日因出版抗日小说,被捕,刑审数日,受尽酷刑,英勇不屈,被日寇秘密杀害,年仅34岁。

②陆蠡其时其文

1937年7月,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时值日寇入侵,华北人民陷于水深火热。本文写于1938年,即抗日战争爆发一年后,当时作者留居在已成“孤岛”的上海,被迫与广大文化战士隔离了开来。作者是富有正义感的青年作家,国难当头,不能不愤怒、忧烦,不能不生出坚贞不屈的浩然正气,于是他回顾了一年前在北京寓所将窗前的常春藤“囚禁”起来的事,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心声。沉默、内向的性格,使他的行文含而不露,抒情深沉委婉。

自由讨论,达成共识,明确:除了怀念之外,作者在写此文章时,还有一种懊悔、自责,更有一种祈祝之情。作者希望有一天能重见常春藤,其实是在祈祝沦亡的祖国河山早日获得解放。至此,“绿”不仅仅是指那棵普通的“常春藤”了,它是“向往光明、自由、坚强不屈的广大人民”的象征,作者由绿及人,以此表达自己的心声。

3.对本文主题的理解有几种不完全一致的说法,通过对文章的解读,谈谈你的看法。

①以常春藤来象征作家以至整个中华民族的不畏强暴、追求光明的形象,从而表达自己渴求民族解放的执着的爱国主义情怀。

②因为爱一样东西至于极点,便想把它牢牢占据,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这是人类的共性,可爱而愚蠢。对于那些有生命的东西来说,让它生活在最适合的环境,即是一种真爱、最爱,这也许就是作者想要告诉读者的吧。

③借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颂扬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并借“有一天”重见常春藤的期望,祈祝沦亡的祖国河山早日获得解放。

讨论明确:三种理解既有同又有异。第一种的主题似乎包容太多了,第二种没有从特定的写作背景去理解,第三种理解比较到位。

四、读“人”——深情对话,抒写自我心声

同学们,陆蠡,一个富有强烈爱憎的斗士,在“烽火四逼”的民族危亡时刻,借绿色呼喊出人民的心声,我们接触到了他那颗渴望光明、自由、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崇高的灵魂”。他确实有一颗——“黄金的心”。此时此刻,你想对他说点什么呢?

五、布置作业

请你模仿绿藤的口吻,以“朋友,我想对你说……”的句式对作者写一段话,表达绿藤对作者囚绿的理解之情。

六、课外延伸(见读本)

阅读《陆蠡故居》,作适当的批注。

陆蠡故居

刘长春

我在天台县县长任上的时候,曾经瞻仰过陆蠡的故居。

那一天我到平桥镇检查工作,时间很充裕,便想起这儿曾是陆蠡的血地,他奇特的人生秉赋应该是来自周围的这片山水——这是我读黑格尔《历史地理》的一个启示。于是,我和陪同的一位朋友直奔岩下村而去。

说陆蠡奇特,有一点儿根据。十岁时,他被人目为“神童”;上大学时读的是机械工程专业,身后却留下了“绝代散文家”的美名;同时,翻译了法国诗人兼小说家拉玛尔丁的长篇小说《葛莱齐拉》与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罗亭》和《烟》等名著。第一次读他的《竹刀》,那位无名的年轻人为了山民的利益将竹刀深插进奸商的肚子里,在公堂上又将竹刀同样插入自己手臂的勇敢与坦然,就曾经让我十分惊异。扳指计算着陆蠡的年龄,感受的却是一个青年的强烈爱憎与勇于承担的刚烈。那时我就觉得如此写实的人生场景只能来自于生活,而无须什么深奥的技巧。一篇激动人心的散文,究竟需要多少技巧?我说不明白,然而我知道它来源于作家的那一颗心灵。陆蠡曾说:“世界上,应有更高贵的东西。”高贵的是心灵的性质。难怪李健吾先生作出这样的评价:“陆蠡的成就得力于他的璞玉般的心灵。”

今天我终于走近了陆蠡,走进了这位作家生活过的实实在在的空间。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让人觉得那样地亲切、熟稔而又充满神秘。

这座始建于民国初期的三合院,属于典型的江南民居的建筑构架。推开大门,没有听到读书声,也没有听到孩子奔跑上气不接下气的喘息声与铜铃一样的笑声,昔日的喧闹在时间的河床里沉寂了,就像流水淹没了礁石。我忽而想起,陆蠡离开家门都已经数十年了,这里曾经有过的悲欢离合,如秋风掠过树梢的一阵叹息消失得无影无踪。走过杂草丛生瓦砾满地的天井,我忽然发现一株生长于石缝中的藤萝,它舒展开折叠的绿叶,有如倾泻的一道绿色瀑布,从东侧屋外的墙头飞流直下。我记得陆蠡是喜欢而且留恋于绿色的,他曾经写下的《囚缘记》,也就是为了在孤独中留住那片绿色和它对语,于是孤独随之消失在绿色生命的伸展里。由是,我也就了解了他的希望与快乐。一个内向与深沉的人,整日耽于思索,是不希望有更多的人惊扰他的。轻轻的,我把脚步放轻,然后走进厅堂、登上楼阁,一眼又瞥见窗外挺立的山岗与终年不断的溪流。当年,陆蠡就经常站在这里,眺望这山这水,相对无言,除了陶醉,还有在宁静中自由放飞的憧憬。在杭州读书,在厦门教书,在上海编书、写作,多年在外漂泊。他总是“如怀恋母亲似的惦记起故乡的山水”,在它面前“总是可以照见我自己。”——因为故乡的山水是进入他的灵魂与血液的东西。

我在这空落与破败的院子里徘徊,墙外绿黄斑驳的枫树在风中摇曳,夕阳的余晖映着一角青苔暗长的高墙,又把它的影子投射于庭前。我不知道,七八十年来,也是在这条长长的围廊上,曾经走过谁?曾经有谁邂逅?曾经有什么样的抚今追昔?我进来时,大门早已紧闭,不,是虚掩着,人去院空。一切都留在了昨天,而昨天已经古老。走出陆蠡故居,我对身边的朋友说:不知道,还有没有人记得陆蠡?

陆蠡是1919年初秋走出故居的,从此他就永远没有回来。

有家不归的人,一定有他自己的追求。

……是1941年的夏天,丧偶五年多后的陆蠡在上海“孤岛”再婚。婚宴上,人们第一次看见他穿了新袍子,手里提着酒壶不怎么娴熟地为宾客斟酒。他本来是不喝酒的,可是他却丢下一句使人一想起来便不禁要流泪的话:“等抗战胜利了,我们要买大缸大缸的酒,排在门口,任过路的人随便痛饮!”八年抗战,终于如他瞻望的那样迎来了胜利,可是陆蠡却在他婚后的两个月后突然地失踪了。

陆蠡的朋友巴金、黄源、柯灵、许杰等四处打听他的下落,登了广告寻人。听说他进了南京的监狱,天气冷了,怕他受冻,朋友又把棉袍子寄去,结果退了回来,退件的理由是:查无此人。

有家不归的人,他到哪里去了?后来,我们才知道,他负责的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遭受了日本宪兵的大搜查并被抓去了两名员工,为了讨回一个“公道”,他竟上门说理去了,一去从此不返。他的朋友吴朗西说过这样一句话:“他的个性是死硬的,在任何强暴的前面是不会低头的。”陆蠡的死,想来,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忽而,我又想起《竹刀》里的那个无名的年轻人,因为官府不相信竹刀能刺人,“他拿了这竹刀捏在右手里,伸出左臂,用力向臂上刺去。入肉有两寸深了,差一点不曾透过对面。复抽出这竹刀,掷在地上,鄙夷地望着臂上涔涔的血,说:‘便是这样’。”——表里如一,简白传神,一个反抗压迫者的形象,铁骨铮铮地站到我的眼前。

陆蠡之文,一如陆蠡之人;陆蠡之人,亦如陆蠡之文。

从陆蠡的故居走出,往事如水沿着记忆的裂缝流动起来……一抬头,眼前又见一条蜿蜒的清流,一条清澈的非常非常纯粹可以照见人面与眉目的流水,那是始丰溪——天台的母亲河。它从大山发源,曲曲折折,奔奔波波,流到了陆蠡故居的门前,然后又在这屹立了亿万年的岩岗峭壁下,绕了一个小湾,挟带着风声与豪笑,直奔东海而去……

一晃八年,我没有再见陆蠡故居。难忘它,写信给天台的朋友让他给我拍张照片,以慰思念。照片里的陆蠡故居更加颓败了。它让我长留一个遗憾:我在县长任上时应该拨点款整修一下,派个人管理它,现在却难以办到了。在时间的风吹雨打下,在满地落叶无人扫的时候,陆蠡烈士的故居还能坚持多久?

陆蠡的散文《囚绿记》,写作者在上海“孤岛”时期,怀念在北京的生活:窗外的两枝碧绿的长青藤被自己牵进迎窗的案头,然而这“囚进”屋里的绿藤,尖端仍朝着窗外的阳光,颜色却一天天变得萎黄,枝条也细瘦起来。直至抗战爆发,作者被迫南归,才将这个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释放,并真诚祝福它繁茂苍绿。这篇散文写的是“囚绿”的故事,实际上是含不尽之意自在言外,他赞美“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歌颂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也是作者期望沦陷的祖国山河,早日摆脱日寇黑暗统治,重获光明自由的内心意诉之于外象。他的这种内心意诉没有赤裸裸的直说,而是采用“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手法,借两枝绿藤的想象描写,而启人联想,让人寻味。正如黑格尔所说:“在具体的感性想象中显现普遍性的真实。”散文能写到这份上,也就有了深沉的意境。所以意境常用曲笔,用象征和暗示的手法,给人留下思维空白,把人引向一个高尚的精神境界。

【教学后记】

散文的阅读鉴赏,是学生感到有难度的,尤其是平常课余阅读文学作品较少的同学,更感到困难。

经过一番思量,决定巩固强化把握散文主旨的一般方法: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从品味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入手,引导学生学会读散文。

这是一篇用象征手法写的散文,读懂它的难度更高些,由于抓准了关键,在一个个教学思考题的引导下,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认识逐步深化,最后水到渠成,明确了本文的象征意义。学生也学会了该怎么读这类散文。整个教学过程显得自然、流畅,且有深度,这得益于对作品特色和学生认知特点的准确把握和充分尊重。

从充分加强学生主体地位角度看,教师语言多了一些,如能多引导学生小结,那么对学生能力的发展将更有利。

《囚绿记》参考资料 篇10

2、囚绿记

――陆蠡

一、教学目的:

1、体会本文咏物抒情的写法,了解作者借窗前的一株常春藤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了解本文的构思,体会它结构精巧、变化多姿的特点。

3、了解有关语句的深刻含义和表现手法,感受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2、难点,让学生在阅读中明确“绿”的象征意义,而不只是结论的传递。

三、教学设想:

从圈划、品味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含有言外之意的语句入手,把握本文的主旨,提高感悟能力。

四、课时安排:二课时

五、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巴金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多好的人!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囚绿记》的作者,一位很有才华的青年散文作家和翻译家――陆蠡。陆蠡(lǐ)是一位真诚的作家,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1942年,他才34岁,坚贞不屈死于日寇酷刑之下。1983年4月,国家民政部批准他为革命烈士。

现在,让我们一起研读陆蠡的散文代表作《囚绿记》,去接触他那崇高的灵魂。

二、研读课文

(一)整体感知课文

1、释题:“囚绿”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

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呢?

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高声朗读、轻声朗读、一个人读,找个伴儿一起读等不同形式)自由朗读课文。

教师明确要求:标注段落,圈划疑难字词。或结合课后注释,或同学相互讨论,合作解决,实在不能解决的,也可当场求助老师。

2、教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线索。

①、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因为他爱绿)

②、他把绿“囚”牢了吗?(他后来把绿释放了)

③、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怎样的呢?(他对绿充满了思念)

教师归纳板书:恋绿――囚绿―― 释绿――思绿(线索)

(二)、研读“恋绿”的部分(第1-7小节)。

1、学生速读课文。指明学生找出表现作者爱绿感情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适当引导讲解,在学生找出后,或组织学生齐读,或组织分组读,在读中与作品直接对话,感知这篇散文的语言风格。

2、创设情境:假设学生是作者,要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与绿直接“对话”,要求学生以课文第五小节一段话“绿色是多宝贵的啊……也视同至宝”为例,变换人称、有感情地表述,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

(三)、研读“囚绿”部分。(第8-11小节)

1、作者因为爱绿而囚绿,课文那些语句写出了他绿友的爱之深?指名朗读文中有关语句。

2、教师再次展示常春藤盆栽,要求学生观察它的枝条向一个方向伸长即向着阳光方向生长的外形特点,揭示喜爱它的第二个原因,即追求光明的性格。提问:作者得到“绿”了吗?找出文中的有关语句来说明。

板书: 对生活的热爱

3、对作者“囚绿”这个行为你是如何理解的?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总结:作者那份对绿的渴望,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对光明的向往;但是另一方面,这也是一种自私之举,是对绿的施暴之举,是对生命的一种遏制、一种摧残。

4、对被囚的“绿友”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你有什么启示?

要学生结合自己生活中因为渴望得到某物而想占有它,结果却不能如愿的事例的实例,进一步理解作者所阐明的人生哲理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明确:常春藤的不屈不挠;生命不可侵犯;万物各得其所,人为不可干扰;如果真的喜欢这个事物,那就给他(它)自由,让他在自然中求生存……

板书: 生命的尊严不可侵犯

(四)、研读“释绿”部分。(第12-13节)

学生讨论:由作者“释绿”的时间和地点,你联想到什么?

教师穿插介绍陆蠡有关事迹:1935年作者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小海沦陷后,他留沪主持该社工作。1942年4月13日,因出版抗日小说,被捕,刑审数月,受尽酷刑,英勇不屈,被日寇秘密杀害。

教师明确:“释绿”这部分是文章的主题所在,在这里,作者从“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那种顽强抗争的性格,永向光明的执著中仿佛也照见了自己的性格和命运。作者后来“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珍重地开释”表明了他发自内心深处的对自由和光明的呼唤。

板书: 呼唤自由和光明

(五)、研读“思绿”部分。(第14小节)

引导学生朗读体会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含蓄地表现了他对日寇铁蹄下的同胞的惦念与牵挂。

第二课时

一、课文总结

1、本文题为“囚绿记”,意思是记述“囚绿”的经过。

① 哪几段写囚绿的?囚绿之前,之后写了什么?

② 哪一段,哪几段写得特能打动你,使你动情的,做一下记号,待会儿我们要好好朗读和品味。

③质疑。有疑惑的地方打个问号。

学生自读、圈划。

2、提问任务一

全班交流后明确:

文章自始至终紧扣一个“绿”字,恋绿(择绿、赏绿)――囚绿――释绿――思绿,这过程与作者的感情有什么联系呢?

每一个意念与行动都体现着作者对绿的爱,文章的最后,作者向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一株常春藤“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一年后还在怀念并盼望再见。曲折有致地表现了爱绿色生命的生活经历和心灵历程。每一步都有感情的深化。一浪又一浪地把爱绿色生命的心潮向前推进。

3、阅读全文时,哪一段或哪几段最打动你?我们来读好好品味一下。

个别读(说明理由)、散读、全读。

4、我们在朗读时,都被作者对绿的挚爱感动了,作者为什么对绿——一株常春藤这么爱呢?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思考两个问题,圈划有关词、短语、句子,作些批注。

①作者笔下的绿有怎样的特点呢?

②面对挚爱的绿,作者有怎样的体验与理性思考呢?(提示:应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烽烟四逼”。)

学生自读、思考、圈划、批注。

四人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每组推选一名代表),深化感悟。

在交流中明确概括绿特点的词语,形成板书。

蓬勃

绿 向阳

固执

从作者的体验思考中,我们感悟了作者为什么那么爱绿,那就是:

学生小结:因为绿蓬勃向上,充满生机;因为绿永远向着阳光,固执,坚持已见;因为绿使处于孤独、寂寞、苦闷中的作者以精神的激励,所以,他深深地爱绿——一株常春藤。

这就是本文的主旨吗?

学生回答:不!还有更深一层的思想,绿有它的象征意义。

5、什么是象征?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绿”的象征意义。(提示:由绿的特点,作者的体验思考联想一下。)

全班交流中明确,形成板书

生命、希望

象征 向往光明、自由

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

6、小结:作者以一株常春藤为线索,牵出无限的情思,唱出了一曲绿色生命之歌。绿色是自然给予人类的审美心理需求,它给人以和平安宁的象征,给人以生命活力的感召力量。古诗词中就有不少写“绿”的名句,能背几句吗?(学生背诵,谈自己的理解。)

这些诗句中写到绿,体现了诗人独特的感悟、思想,因此千古传颂。绿在视觉上给人以美感,色彩美;心理上使人愉悦,安宁。这就是一般人都喜欢绿,爱绿的原因。而我们的作者在“烽火四逼”的民族危亡时刻,不仅写爱绿,更赋予绿以时代需要的象征意义——(齐读板书。)我们从中窥见他渴望光明、自由,呼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崇高的灵魂”。他确实有一颗——“黄金的心”。在那抗日救国的年代,《囚绿记》确有照亮民族心灵的作用。

文章贵在立意,立意贵在真实、深刻,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囚绿记》就是这样一篇真实、深刻,有鲜明时代气息的优秀散文,值得我们写作时学习、借鉴。

7、我们从品味关键句入手,读懂了这篇优美的散文,感受到作者那黄金的心。由此可见,我们要快速读懂一篇散文,可以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从品味凝聚作者感情体验,理情思考的语句,从含有言外之意的语句入手,把握主旨。而其中借物抒情,托物寄意类文章,应从物的特点思考,展开联想,联系相似点,明确象征意义。

当我们自己写作时,应在文章的显要处文首文尾,段首段尾,写上凝聚自己感情体验与理性思考的语句,使文章脉胳清楚,更深刻感人。

二、布置作业:

课文《囚绿记》在表现手法上有许多可供我们鉴赏学习的地方。如:

①文章的结构清晰,简繁得当,各尽其妙。

②借物抒情,托物寄意的象征手法。

③善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

④文字表达细腻、质朴等。

请同学们从表现手法角度好好品味一番,就你感受最深的某一特色,写一段200字左右的鉴赏文字。

教后随想:

《囚绿记》参考资料 篇11

各位评委老师: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囚绿记》,我说课的内容包括七个方面:说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说学生、说教法、说学法、教学过程与教学设计、作业设计、板书设计几个方面,下面一一展开: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地位:《囚绿记》是我国现代作家、翻译家陆蠡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写成的一篇咏物抒情的散文。课文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的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况和真挚心愿,颂扬忠贞不屈的气节,抒发了对黑暗的憎恶,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由于它的写景状物很有特点,表达情意含蓄蕴藉,很适合中学生朗读、赏析。人教版则将它放在高一必修ⅱ,与《荷塘月色》、《故都的秋》、一起,组成“阅读鉴赏”的第一单元。

作用:本篇课文主要让学生学会抓住景物特点,运用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让学生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热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的爱,永向光明,顽强抗争的精神的歌颂。

2、教材处理: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是教导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课程.是教师通过语文教学,教学生学语文、读语文、讲语文、用语文的课程。"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新课程下的教学理念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所以我对教材的处理做了大胆的突破,不是面面俱到,而是把重点放在在朗读中理清文章结构,在鉴赏中体会作者的情感,注重对文本的解读。本人在反复诵读本课的过程中发现,本课的第5自然段特别适合用来开展诵读指导,因此,在诵读环节重点放在第5自然段。指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关键词圈点批注,欣赏品析,形成阅读的能力。同时,紧扣本单元“写景要抓住特征”这个写作主题,在教学过程中着重体会本课象征、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把难点放在拓展引申环节上,让学生对本课的主题作个性化解读。

二、说学生

高一的学生基本能把握课文的内容。从初中到高一他们接触了不少美文,多数对散文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有所感悟。但他们有很多人没有很好的阅读习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渗透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农村中学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较弱,也没有阅读方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用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去表达。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地去相信学生。还要收放得当。同时培养学生通过优美的语言获得作者思想感情的体会和对课文美的感知,再结合写作要求力图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三、说教法

本课试图用多媒体手段来增加我的课程容量以及课堂的美感。在指导诵读中加以音乐的伴奏,陶冶情操,加强对文本的理解。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鼓励学生个性化的多元解读,充分肯定其发现与感悟,使学生既有学习的信心又能接受理性的建议。圈点批注、讨论、点拨,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完成对文本的解读。

四、说学法

“授人以鱼,仅享用一时,而授人以渔,将受用一生”。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为此我设计如下学习方法:朗读——讨论——欣赏——仿作。依据对话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老师先用示范引导学生圈点批注和探究问题,然后学生课堂互动交流。抓紧文本,反复诵读,圈点批注和问题探究,这样才能够有效地解决学生在阅读方法上的难题。这种方法的选择,尊重了学生的个体阅读,尊重了学生交流发表探究成果的心理需求和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

五、教学过程与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情景导入

(二)、 释题

(三)、初步感知

(四)、合作探究: 1、自由发言 。2、共同研讨

(五)、主题归纳

(六)、拓展引申

(七)、作业布置:

合作探究这个环节的设计思路:

1、自由发言:

读一读你最喜欢的语段或语句,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重点把握:记叙、议论、抒情、描写相结合的手法以及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2、共同研讨 :(重点把握象征、以小见大的手法以及对主题的解读)

主题思想方面的设计思路:

1、不任意发挥,不一定要想到民族气节、爱国情怀等,要做个性化解读。

2、 主题:作者通过写在孤旅生涯中“囚绿”的故事,通过赞美窗前一株永向光明、“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常春藤,颂扬忠贞不屈的气节,抒发了对黑暗的憎恶,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

对拓展引申环节的设计思路:

1、设计问题:本文给你什么样的深刻的启示?

2、设计思路:这个问题设置是为了引导学生对本课内容进行一个课堂总结,引导学生从写作手法与人生启示方面进行思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是对主题的进一步个性化拓展,引导学生思考人生问题,突显作品的现实意义。

六、作业设计:试着借鉴本文的写法,调动你的情感和想象,描述一种景物,力求写出景物的特征。

设计思路: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同时与本单元的作文训练专题“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相扣紧。

七、对板书设计的思路是:

突显本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在板书的设计形状上我下了一番工夫,把板书设计成一棵常春藤的样子,与本课写作对象暗合。给学生一目了然、印象深刻的美感。

以上就是我上《囚绿记》的思路。谢谢大家!

《囚绿记》参考资料 篇12

《囚绿记》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散文的相关知识,包括叙事散文的基本特点,以及“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表现手法。

2.体会作者表达的深刻的思想内涵。

3.了解如何运用象征的手法,并能在写作中进行模仿。

◆过程与方法

1.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即作者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以便学生能够准确、快速地理解本文的内涵。

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对“绿”的认识、感受和理解。

3.设计问题,结合学生对“绿”的理解,引导学生体会本文作者对“绿”的感受以及由此而抒发的对不屈服于黑暗、顽强抗争的精神的赞美。

4.结合作者的身世,引导学生加深对本文内涵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

2.树立民族自尊和自信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散文,尤其注意节奏和语气的运用。

2.体会散文“形散神聚”、“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写作特点,理解托物言志的象征写作手法。

3.体会作者在散文中寄托的感情、散文的内涵美及其象征意义。

◆难点

1.理解“绿”的在本文中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赋予“绿”的深刻思想内涵。

2.结合作者赞美“绿”的历史环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教学突破

1.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分组讨论“我心中的绿”。

2.通过讲解,引导学生感受作者“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散文写作手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课前将学生分组,提出预习内容和要求,让学生查找有关赞美绿的文章,并将本文与之进行比较;查找有关抗战前期中国历史的资料。

2.搜集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与本课在写法、语言上进行比较。

◆学生准备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自己对于绿的认识,并与作者的认识进行比较;标出课文中难理解的字词句,以便共同讨论。

2.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准确地把握本文的写作目的和赞美对象,同时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 1.以人们对绿的认识导入新课。

2.朗读教学,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

3.组织学生探究作者的用词技巧。

4.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回答。

学生活动

1.进入新课学习。

2.学习有感情地朗读散文。

3.探究作者的用词技巧。

4.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并思考原因。

一、交流预习心得,导入新课 (约 分钟)

教师活动

1.提出上节课所学的有关散文的知识,并请学生回答。

2.总结学生的回答,从人们对绿的各种不同认识人手,导入新课。

3.结合学生的回答,介绍现代散文作家陆蠡及其写这篇文章时的社会、历史环境,然后放《囚绿记》的朗读带,或者教师自己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注意字音、停顿、重音和朗读的技巧。

4.给学生3—4分钟时间默读课文,细细体会文章表达的意境。

学生活动

1.根据所学内容,积极回答教师的提问。

2.积极发表自己对绿的认识和看法,如有的说“绿象征声睨”,有的说“绿象征希望”,等等。

3.结合历史知识想象当时社会恶劣的历史环境,感受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和精神状态,交流自己对当时社会历史状况的认识;注意课文中生字的读音及朗读技巧。

4.阅读课文,划出不能理解的字句,体会散文的意境。

二、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约 分钟)

教师活动

1.提出问题:“这朝东的房间令人感到炎热”,作者为什么还选择“这朝东的房间”?

2.让一位学生朗读第五段,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是如何赞美绿的,又如何形容其对绿色的渴望的。

3.提问:“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的花草的茎叶的欢喜”各自说明了绿色给人什么的感觉?

4.引导:作者是如此的爱绿,以致“忽然有了一种自私的念头”。作者为什么要“囚绿”?请同学们思考。

5.提问:作者“囚绿”后,常春藤的生长状况如何?作者有什么新的感受?

作者的一片“善意”,为什么感觉“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甚至恼怒它的固执” ?

学生活动

1.思考问题,在课文中第四段找到答案:我便是欢喜这片绿影才选定这房间的。

2.把文中作者赞美绿的句子找出来:“绿色是多么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从中感受作者对绿的喜爱和深情。

3.回答教师的提问,结合“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色是自然的颜色”,更深地体会绿色给人的感觉。

4.带着问题阅读第八段,并说出自己的看法:“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作者太爱绿了,以致于想占有它。

5.用课文中的语言回答:“他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它渐渐失去了清苍的颜色”, “好像病了的孩子”。

三、组织讨论.分析作者的感情变化 (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善意有时候是具有危险和破坏性的”。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会,谈谈对这句话的看法。

学生活动

小组讨论,代表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对“善意有时是具有危险性和破坏性的”的看法,如父母的溺爱,等等。

教学步骤

(第2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

1.引导学生复习上课时教学内容,进入新课。

2.分析作者对绿的感情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

3.分析“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的意义。

4.引导学生比较抒情散文和叙事散文的写作特点。

学生活动

1.复习上课时所学知识,进入新课。

2.听讲,理解作者对绿的感情变化及其原因,了解“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写作手法。

3.听讲,把握文章的主旨。

4.通过比较,了解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 各自的写作特点。

一、朗读本文,复习已学内容,进入新的学习 (约 分钟)

教师活动

1.通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和点名朗读等方式,以适当的节奏读散文,回顾上节课的知识。

2.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对绿的感情变化由爱到囚的过程及其原因。

学生活动

1.认真配合教师,在读的过程中,温习上节所学的内容。

2.畅所欲言,结合生活知识和平时的阅读积累回答教师的问题。

二、组织学生讨论.分析课文 (约 分钟)

教师活动

1.提问:作者为什么最后让绿囚恢复了自由,并且“向他致以诚挚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

2.结合学生的回答给予正确的引导分析,并总结作者对绿的感情变化,即由爱到囚再到释放并祝福的原因。

3.通过分析“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说明“绿囚”的象征意义。(可组织学生讨论)

4.提问:联系文章中交待的历史背景说一说,课文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活动

1.展开讨论,回答:作者要走了;作者太爱绿了;作者被它的不屈服感动了。

2.通过教师的分析,进一步了解作者思想变化的过程,感受其变化的原因。

3.讨论“绿囚”的象征意义,如代表了当时不怕任何黑暗势力的中国人民的抗争精神。(作者也被这种精神所折服)

4.讨论作者在本文中表现的思想感情,进一步理解“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写作手法。

三、教给学生比较阅读的方法,总结全文 (约 分钟)

教师活动

1.分析本文作者的语言特点,结合学生难以理解的字句进行分析说明。

2.总结全文,对于叙事散文的一般特点进行总结和归纳,并与抒情散文进行比较,使学生了解其区别。

学生活动

1.结合教师的分析,理解课文的重点字句,把握本文的语言特点。

2.把本文与以前学的散文进行比较,加深对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的写作语言特点和表现手法的理解。

本节总结

本文是现代散文家陆蠡的代表作,写作者在上海“孤岛”时期,怀念在北京的生活:窗外的两枝碧绿的长青藤被自己牵进迎窗的案头,然而这“囚进”屋里的绿藤,尖端仍朝着窗外的阳光,颜色却一天天变得萎黄,枝条也细瘦起来。直至抗战爆发,作者被迫南归,才将这个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释放,并真诚祝福它繁茂苍绿。

课文写的是“囚绿”的故事,实际上是赞美“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歌颂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也是作者期望沦陷的祖国山河早日摆脱日寇黑暗统治、重获光明的内心的表露。

作者采用“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手法,借两枝绿藤的想象描写,启人联想,让人寻味。散文意境常用曲笔,用象征和暗示的手法,给人留下思维空间,把人引向一个高尚的精神境界。

教学探讨与反思

通过教学,教给学生阅读、欣赏、理解散文的方法,是教学的关键。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散文知识,背诵一定数量的名家名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兴趣是学习的最好教师。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刺激学生学习的兴趣,鼓励他们多发言,多发表观点。在散文教学中,教师要坚持朗读、品味、思考相结合原则,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散文的意境美和内涵美。

补充资料

陆蠡 (1908一1942),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抗日烈士,原名陆考原,幼时有“神童”之称。他有三本散文集:《海星》,于1936年8月问世;《竹刀》(曾名《溪名集》),于1938年3月出版;19加年8月出版了第三本散文集《囚绿记》。三个文集的共同特色是凝炼、质朴,蕴藉而秀美。

陆蠡也写过许多短篇小说,给人的感觉总是“渴望着更有生命,更有力量,更有希望和鼓舞”。

《囚绿记》参考资料 篇1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作者的感情变化。

2、理解绿的象征意义,了解其象征手法。

3、明确托物言志的手法,并且联系时代背景,把握课文的主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运用点拨法,整体感知课文。

2、指导学生圈点批注,学习从文章标题和重点语句入手鉴赏写景状物的散文。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从品读文章语言当中得到审美的享受,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体会作者由“爱绿”到“囚绿”再到“释绿”的情感变化。了解借物抒情,托物寄意散文的鉴赏方法。

(二)、教学难点

让学生结合作家的经历及文章的写作背景,理解绿的象征意义,拓展延伸理解“释绿”时人们思想上达到一种升华。

从圈点、朗读的方法品味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通过学生互助合作把握本文的主旨,提高其感悟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人说绿是自然色中生命意义的色调,提到绿人们就会联想到生命和希望。当一抹绿出现在沙漠中时,当绿芽冲破险绽放绿意时,当无边的绿色铺面而来时,不知道大家具有一种怎样的感受,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我国现代作家陆蠡的一篇作品《囚绿记》。

(二)、作者简介

陆蠡(1908-1942),原名陆考原,学名陆圣原,他从小就天资聪慧,具有“神童”之称,是我国现代的散文家、翻译家,1942年,他坚贞不屈而死于日寇的*之下,当时他才34岁。他的代表作品有散文《海星》、《竹刀》、《囚绿记》。

(三)、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抗日战争时期,国难当头,人民贫困,这一切使这个拥有远大抱负的爱国青年感到焦灼不安与痛苦,因此让他发出了要挣脱黑暗幽囚,去迎接光明的呐喊。

(四)、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囚绿记》中的标题能给我们带来哪些信息?

——“囚”的意思是关起来,如囚徒、囚犯。“囚绿”说明把绿色囚禁起来。“记”说明这是一篇记叙性散文。

(2)、同学们,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朗读欣赏一下这篇课文,并思考一下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呢?

——绿是作者窗前的一株常春藤,“囚绿”是作者把长春藤的两条柔枝从窗子的破洞中牵进房间,叫它垂在自己的书桌上,以便时时欣赏,这样做都是因为作者对绿的喜爱。

(3)、划分段落大意,用一个词来概括出课文的内容和层次:

两种分法:

①方法一,将文章分为五个层次:

寻绿(1-4)→观绿(5-7)→囚绿(8-12)→放绿(13)→怀绿(14)

②方法二,将文章分为四个层次:

恋绿(1-7)→囚绿(8-12)→释绿(13)→念绿(14)

(4)、通过对课文的理解,作者对“绿”的情感有何变化,请讨论并概括。

——情感变化:渴望→喜爱→独占→放手→留恋

(五)、品味精彩语段

同学们,读了这篇课文,你们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有哪些呢?并作简要分析。

——一下几句为参考

(1)、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第五段)

——此句前面说:“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慰安,它是快乐。”作者把绿色当作希望、幸福和快乐的象征。这里说“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说明了作者有观绿、亲绿的愿望,也说明作者境遇不佳,生活在北平大都市举目无亲,正需要绿色来愉悦自己的眼睛,安慰自己的心灵。另外,这句话还对后面写作者与绿枝条的“亲密交往”起铺垫作用。

(2)、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与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第八段)

——这两句话点明了绿色的象征意义和作者对绿色的挚爱。作者的赞美、歌颂之情蕴含其中。

(3)、临行前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第十三段)

——绿枝条与作者一道经受折磨,但最后都获得自由。作者把绿枝条当作人来赞美、歌颂,其实是对一种坚强高尚的精神品格的认定和追求。“不屈服于黑暗”是对绿枝条的称赞,也是作者自己心灵的写照。

(六)、合作探究,深化感悟

(1)、作者为什么对绿——对一株常春藤那么的喜爱呢?

——因为绿蓬勃向上,充满生机;因为绿永远向着阳光、固执、坚持己见;因为绿使处于孤独、寂寞、苦闷中的作者以精神的激励,所以他深深地爱绿爱常春藤。

(2)、作者笔下的绿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请用几个词来概括?

——蓬勃、向阳、固执(板书)

(3)、结合绿的特点,联系当时的背景,说说“绿”的象征意义?

提示:象征手法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它可以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恰当地运用象征手法,可以将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赋予文章以深意,从而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简单的说这种寓深刻的思想内涵于平凡的事物,好像是写“此”,实际上让人感受是在写“彼”的方法就叫做“象征”。

当时的背景:卢沟桥事件发生,烽烟四起(文章第十三段)

——绿色是生命、希望的象征,是向往光明、自由的象征,是坚强不屈的抗敌精神的象征。

(七)、拓展研究

1、让学生谈谈生活中我们对自己喜爱的人或事物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

——提示: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因为喜爱花的艳丽芬芳,便折花赏玩;因为喜爱鸟的清脆歌喉,便将它囚于笼中;因为喜爱山的清新翠绿,便结伴游玩,却给它留下一片狼藉。而人与人之间的“爱”更是复杂。父母爱子女,百般呵护,却舍不得让他们去飞、去闯、去受苦;老师爱学生,倾囊相授,却在无意间左右着学生,束缚着他们个性的发展。于是我们明白,不是所有的爱都能带来温暖,不是所有的爱都能滋润心田,有时,爱是一种伤害!爱不是控制、掌握和囚禁,而需要提供更大的空间,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一个“度”的问题。

四、小结

作者喜欢绿,写出了绿的蓬勃向上、充满生机,永远向着阳光、固执的特点,把绿看作是生命力的象征。希望的象征,向往光明自由的象征和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象征。这种托物言志、以小见大的写法值得我们我以为人学习。

五、板书

囚绿记

--------陆蠡

一、方法一,将文章分为五个层次:

寻绿(1-4)→观绿(5-7)→囚绿(8-12)→放绿(13)→怀绿(14)

方法二,将文章分为四个层次:

恋绿(1-7)→囚绿(8-12)→释绿(13)→念绿(14)

二、作者的情感变化

情感变化:渴望→喜爱→独占→放手→留恋

三、绿的特点

蓬勃、向阳、固执

四、绿的象征意义

绿色是生命、希望的象征,是向往光明、自由的象征,是坚强不屈的抗敌精神的象征。

六、作业

1、同学们,本文写了对绿的爱,请另写一种颜色,赋予它一种情感和象征意义。题目自拟,200字左右。

——提示:红色象征热情,黄色象征富贵,白色象征纯洁,金色象征高贵,蓝色象征平静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