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秘帮教案设计内容页

《如梦令》教学实录和教案(推荐12篇)

2023-04-13 11:50:01教案设计

《如梦令》教学实录和教案(推荐12篇)

《如梦令》教学实录和教案 篇1

一、导入。

今天我们开始学词。词是古代诗歌的一个分支,原来也称曲、曲子词,又因句子参差不齐而称长短句,而最常见的是“词”这个名称,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歌词。词,早先都是入乐的,要按照曲调的要求来写,所以作词又叫“填词”。每一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词牌”,例如这首词的词牌就叫“如梦令”;有时作者也根据内容另给一个题目,叫“词题”,例如下一首《西江月》,本来就有一个词题,叫《夜行黄沙道中》,选人课本时未被采用。说到词,一般只提词牌,这是一千多年来的习惯。

这首词的作者是鼎鼎大名的宋朝女词人李清照,她擅长于白描,语言明白如话,富有生活气息。这首《如梦令》是她的早期作品。

二、读读讲讲问问。

教师领读一遍后,问:这首词所叙述的事发生在哪一个季节?(从“藕花深处”可以判定是春末夏初)它是词人当天写的吗?(从“常记”一语可以看出已经隔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为什么词人经常想到这件事呢?(有趣,值得回味。)

教师:这首词全是用口语写的,很好懂,除了第三句,句句押韵,第五句连用两个“争渡”,叫叠句,我们平时唱歌也往往会遇到的。全词只有33个字,用1分钟就可以背下来。现在先练习背诵,要慢慢地读。

学生试背后,教师略说读的节奏,再领读一次,务求节奏鲜明。

问:这首词记的是女词人的一次郊游,是她独自去的吗?(从“争渡”一语可以看出,还有她的许多同伴。)为什么要争渡?(“误入藕花深处”)为什么会“误入”呢?(因为“沉醉”)还有别的原因没有?(这是一次泛舟出游,目的地是溪边的亭子,可见周围是水乡,水路纵横。)什么时候发现“误入”的?(沉醉中发现周围净是藕花想到来时没有经过这个地方,这才大叫起来:错了!错了!)既误人,慢慢划出去,不也行吗?(不行,已是“日暮”时分。)你能想象出“争渡”的情景吗(从“惊起一滩欧鹭”可以想见浆声、水声和少女们的笑语喧哗声一时并作,酒意也消失了。)

好,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完整地叙述这件事的经过。(自由发言,略。)

讲:这首词构思巧妙。从“沉醉”一语可以看出,女词人和游伴们在溪亭里曾举行过一次时间不短的郊宴,一边说笑、行酒令,一边喝酒,充满了欢乐的气氛,直至夕阳在山才匆忙上船。但词中却略去郊宴不写,而只写归途,甚至连归途也没有写全,至“争渡”“惊鸥鹭”便戛然而止。这是因为由于误入而群起争渡是这次郊游中出乎意外的一个高潮,用这个典型细节能更鲜明、更集中地表现少女们天真活泼的性格和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师再次领读。

三、总结。

这首词的格调清新而又明快,从中可以看出女词人早年曾经有过的幸福的生活。可是,到她43岁这一年,金兵攻陷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市),她逃难到了江南;不久,丈夫赵明诚又病故。随着生活境遇的变化,她的词也显得悲凄了,以后我们将会读到的。

西江月

辛弃疾

一、导入。

词按字数多少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91字以上为长调,58字以上至90字为中调。其实并无根据,但习惯如此。长一点的词还可以分段,有双调、三叠、四叠之分。这首词有50字,仍属小令,但有两段,故称双调。读双调的词要注意上、下段(又称上片、下片或上阕、下阕)之间的联系。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他写的许多词都跟当时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有关。由于他力主抗金收复失地,跟当政的投降派发生矛盾,曾两次罢官。这首词是他罢官后隐居在上饶(今属江西省)带湖期间写的,记一次夜行的经历,比较容易读懂。

二、读读讲讲问问。

教师领读全词一至二遍,着力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也可让学生试读。

问:词人这次夜行的路程长不长?(长)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天气有变化:开始有明月、清风,后来乌云四合,下了几滴雨,又从词人找避雨地可以看出雨有下大的趋势。)路长,为什么要夜行?(白日酷热)这时是什么季节?(从蝉鸣可见;从“说丰年”可知,是丰收在望之时,即盛夏;又,雨是骤雨,也是盛夏时有的。)“说丰年”的是谁?(词人和他的同伴,沿途可能还有三三两两出来纳凉的村民。)

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叙述上片的内容。(深夜时分,月儿从云缝里钻了出来,山林顿时变得明亮起来,惊动了在枝头上栖息的山鹊,清风吹拂,蝉也叫得格外欢快。此时,词人和他的同伴们正行进在黄沙道中,一路上他们都闻到了稻花的香气,田间的青蛙也不断地呜叫,他们一边走一边谈论着今年定是一个好年成。)

问:下片一开始就说“七八个星天外”,这意味着什么?(天空已布满乌云,仅天边尚余几颗星。)“两三点雨山前”,雨不大嘛,词人着急么?(从下句看,他是着急的,因为这是骤雨将至的信号。)词人此刻一定是快步急行,他对这条路熟悉么?(从下文“旧时”二字可知他是熟悉的。)再看最后两句,注释里的话跟词人的表述有什么不同?(词人用的是倒语。)为什么要用倒语?(表现词人的惊喜之情,因为他找到避雨的地方了。)补充解释:词中常常出现倒语,有的出于表达内容的需要,有的出于押韵的需要,更多的是两种需要兼而有之,这两句就是这样。

学生创造性地表述下片内容(可参照上片的表述方式)。

三、总结。

凡双调的词,内容重点大多在下片。这首词也是如此:它上片写月明之景表达词人轻松、喜悦的心情,其实只是烘托;下片写避雨才是词人本意所在。在山野里夜行遇雨而能找到避雨的地方,这种乐趣只有身历其境的人才能体会到。

此外,读词也要注意词中的关键性字眼,过去叫做“炼字”。这首词中“忽见”二字就炼得好,集中地表达了词人喜出望外之情。

《如梦令》教学实录和教案 篇2

张上明 [原创]

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初中语文{试用本)教材第一册第六单元《诗词五首》中,选了宋朝女词人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一词。课本在注释“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中的“争渡”时,是这样注解的:“[争渡]怎么才能把船划过去。‘争’通‘怎’。”笔者认为,将“争渡”的“争”解释为“怎”,有损文章的表现力,也似乎难合上下文的意思。

《如梦令》一词的内容是追叙自己和朋友的一次夏日郊游的欢乐情景,词所写的是其中的一个生活精彩片段。正是由于“沉醉”而“不知归路”,才有“兴尽晚回舟”,结果“误入藕花深处”。也正是由于天色已晚,又迷了路,心里才有了慌张。而心里的慌张表现在行动上则“争渡、争渡”忙乱不已,连“溪亭”边的“一滩鸥鹭”也被“掠起”了。特别是连续的两个“争渡”,将当时的慌忙之情表现得一览无余。显然这里的“争”字解释为“争着”、“尽快地”比较合情合理。

再从“争”在文言文中的用法来看主要有三:(1)争夺,竞争。(2)争辩,争论,(3)规劝(读音为zheng)(见商务印书馆《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古代释“争”为“怎”极少见到。况且如果在这首词中将“争渡”的“争”释为“怎”的话,词中所描绘的慌乱忙碌的情景就荡然无存。如果仅有“怎么渡”,“怎么渡”的谈论或者思考,没有忙乱、焦急之中声势不小的划船激水,又怎么可能“惊起一滩鸥鹭”呢?

(该文发表于《语文报》初中版315期2002\1\21)

《如梦令》教学实录和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掌握词的有关知识。

2、理解领悟本首词的内容和意境,并当堂背诵。

二、教学重难点

目标2

三、德育教育目标

1、竞争意识的培养。

2、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四、教法学法

圈点勾画法,情景绘画法,启发式,讨论式。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大家会不会唱《童年》这首歌?(会!)

我们请一位同学起来为大家唱一唱这首歌,好不好?(指名学生唱歌)

唱得非常好!这首歌好听吗?(好听!)

对!这首歌非常的动听,多年来,它不知道打动过多少人的心。特别是那朴实优美的歌词,让人回忆起无忧无虑的童年,给人以无限的遐思,所以有人说“旋律是美感的延伸,歌词却是情感的载体。”现代是这样,在古代就更是这样。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古人是怎样用歌词来表达情感的。

(二)完成目标1

如梦令和我们这篇课文学过的 三首古代诗歌有一点不同,这是一首词。那么,什么叫做词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一个内容。(板书目标1)

关于词的知识,大家可以看到老师上课前发给大家的资料。(多媒体显示)请同学们迅速的阅读一下,注意勾画知识要点,并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1、什么叫词牌? 2、词怎样进行分类的? (指名回答)

在了解了有关词的一些基本内容之后,我们学了就用,试着用初学的知识来看一看《如梦令》这首词的词牌名是什么?它属于词中的哪一类呢?

(由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词牌名如梦令,属于小令,因为它只有33个字)

(三)完成目标2

下面,我们就具体的来看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完成我们本节课的第二个目标(板书目标2)

这第二个目标的完成我们将采取一种比赛的形式,比一比,看一看,谁学得好,谁学得快。

老师将全班同学分成四个大组,每个大组就是一个代表队。在下面的学习中,我们将进行三个环节,每个环节中获胜的代表队将获得一面小红旗,得小红旗多的代表队就是最后大赢家。(老师出示准备好的图表)

1、抢答题.

首先,请大家听老师范读一遍课文,在听的时候请大家注意老师的停顿节奏,并借助课文的注释和作者的有关知识初步的理解本首词的内容。听完之后,请大家抢答下面的问题。注意,除了回答问题之外,还要从课文中找出答题的根据。

①老师配乐范读

②学生抢答

题目:本首词的作者是一个怎么样的人?(著名的女词人,婉约派的代表)这首词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词人的一次郊游)这件事是发生在词人写作的当天吗?(不是,“常记”)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季节?(夏天,“藕花深处”)她是一个人去的吗?(不是,“争渡”)为什么要争渡?(“误入藕花深处”)为什么会误入?(“沉醉”)既误入,慢慢划出来不行吗?(不行,因为“日暮”)为什么词人会常想起这件事呢?(有趣,值得回味)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③答题最多且正确率最高的队为胜利者,为该队加上小红旗。

2、必答题

①一次郊游之后,在回家的路上,由于沉醉其中,小船走错了路,直到了荷塘的深处才发觉。尽管这景色迷人,还是急着寻找归路。怎么渡怎么渡的声音在静夜里格外清越,惊动了栖息的沙鸥白鹭,鸣叫起来,扑腾腾飞起来,这时,人声,鸟声,水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一个情趣横生的意境。请大家闭上眼睛,在脑海里想象一下,夕阳的余晖,清清的池塘,娇美的荷花,惊飞的鸥鹭,争渡的船只……这幅画面美不美?(美!)原来词人在我们面前展现的是这样一幅美妙的画面,可惜,我们却不能亲眼目睹。同学们,你们愿不愿意为老师弥补这个遗憾呢?(愿意!)好,请大家拿出你们的纸和笔,将这幅美丽的画面画出来,展现给大家看。(配乐范读)

请每个代表队的的同学共同讨论完成。画的时候,请注意词中所提及的事物。(学生作画,教师指点)

学生完成画后,由学生自由进行评论,并选出最好的图画,为该代表队加上小红旗。

(对画的评价应紧扣词的内容,并讲究画面的美感.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图画)

②在完成了以上的环境之后,同学们对本首词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了解了,下面我们要完成的是对本首词的当堂背诵。

在这个环节,老师限时三分钟,请每位同学背诵本首词,在背的时候注意节奏和停顿,并在背诵中再一次体会作者的感情。老师会随机的在每队抽一位同学代表本队背诵。

(学生背诵)

教师抽背,并请同学们从熟练程度,背诵技巧,感情投入等方面评价,评选出胜利者,并为该代表队加上小红旗。

3、选答题

(选择回答该题的队,答对加一面旗。答错扣两面旗,由一位同学主答,可有一次补充机会。)

古人说:诗言志。意思就是写诗歌的目的是为了表达某种意愿或心境。那么,在这首词中,作者描绘了这么一种美妙的场景,表达了她的什么意愿呢?

(学生回答以后教师明确:表达了作者郊游以后无限愉悦的心境,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教师板书)

(四)小结

同学们,现在我们的学习目标已经全部完成,我们的比赛也到此结束。其实今天的胜负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在竞赛中学到了知识,还体会到了合作的乐趣。我相信,只要大家拥有象今天一样积极进取的精神,永远保持着一颗热爱生活的心,那我们每个人都会成为生活中的大赢家!!

板书:

教学目标:1、了解掌握词的有关知识。

2、理解领悟本首词的内容和意境,并当堂背诵。

如梦令

日暮 沉醉 爱生活

误入藕花深处 余兴依依

惊起 鸥鹭 爱自然

《如梦令》教学实录和教案 篇4

学案

【学习内容】9 《词两首——〈如梦令〉》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想象词中所描绘的情景,感悟词人的快乐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

【学习重难点】

重点: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难点: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写出来。

友情提示:

大自然是美丽多姿、丰富多彩的,古往今来,词人都喜欢用诗词赞美自然风光。读读这首词,你会发现这首词表现了生活的情趣,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自主预习

1、用“‖” 标出词的节奏,反复朗读,体会词的意境和词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2、《如梦令》一词描绘了哪些自然景物,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互动探究

3、《如梦令》是 代词人 所作。并非其即兴之作,而是她回忆写成的,从词中 可以看出。郊游的时间在夏季,从词中 可以看出。词人玩得很高兴,从词中 可以看出。整首词表现了 。

读故事,完成练习。

4、这是一年重阳节,李清照作了一首的《醉花阴》,寄给在外作官的丈夫:“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表达出深深的思亲的愁苦,显的很沉重高雅。据《嫏环记》载,赵明诚接到后,叹赏不已,又不甘下风,就闭门谢客,废寝忘食,三日三夜,写出五十阙词。他把李清照的这首词也杂入其间,请友人陆德夫品评。陆德夫把玩再三,说:“只三句绝佳。”赵问是哪三句,陆答:“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词意:稀薄的雾气浓密的云层掠起烦愁直到白昼,兽形的铜香炉内的香料早已烧完。又到重阳这个美好的节日,洁白的瓷枕,轻纱笼罩的床厨,刚刚浸透昨日半夜的凉气。

在东篱饮酒直饮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清香飘满双袖。别说不会消损神魂,珠帘卷起是由于西风,闺中少妇比黄花更加消瘦。

同学们,从这首词可以看出李清照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巩固案

1、把词句补充完整,并解释加点的字词。

(1)常记 , 不知归路。 ( )

(2)兴尽晚回舟,误入 。 ( )

2、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如梦令”是词牌名,而题目是“常记溪亭日暮”。 ( )

(2)《如梦令》这首词中与“误入”互为照应的是“不知归路”。( )

(3)《如梦令》这首词中运用了两个“争渡”,是为了把鸥鸟惊飞。( )

3、想象《如梦令》所描绘的景象,改写成散文。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学唱这首词。

4、课外拓展

请同学们朗读李清照的另一首词《如梦令》,完成练习。

如梦令 宋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1)你发现这首词与本课学习的《如梦令》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2)“绿肥红瘦”中的“绿”指绿叶,“红”指红花,词人用“肥”“瘦”二字分别形容绿叶和红花,有什么妙处?

《如梦令》教学实录和教案 篇5

教学过程:

一、话题引入,通读全词。

1、了解诗与词的不同

生任意背诵两首以前学过的古诗。

出示李清照的词,比较诗与词有什么不同?

——诗每行字数一样,词不一样,有长有短。

——读起来的气势不一样。

——题目的不同。(了解词牌名)

2、认识诗人——李清照(课件出示:李清照生平简介)

二、初读体会,把词读“胖”

1、播放音频:听读

2、自己试读,挑生朗读。

3、把词读“胖”

根据课件提示的注释,理解词意,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自己读懂了那句词或哪个字的意思。

自由交流。

三、深读品味,把词读“瘦”

1、我们能不能把这首词读成一个字?看看,这首词是围绕这里边的哪一个字来写的?小声地读一读,品一品。

自由交流。

2、围绕“醉”字美读全词,想象画面。(板书:醉)

——醉态一:醺醺沉醉,忘记了回家:“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醉态二:醺醺沉醉,找不到回家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1)你强调了“晚”,为什么强调它?①喝酒喝了很长时间②天色晚,看不清。

(2)你强调了“深处”,说说看!想象一下:①放眼望去,你看到……②深深地嗅一下,你会感觉……

诗人真的是喝醉了,(板书:酒醉)

——醉态三:醺醺沉醉,不找回家路:“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让我们想象一下:

视觉上,那时的天空……荷塘……鸥鹭……(关注色彩:绿叶、红花、白鹭、余霞,落霞与鸥鹭齐飞,荷塘共天空同色,这是一种梦幻的色彩)

听觉上,你的耳边萦绕着……(鸥鹭扑棱声、鸣叫声;水声,惊叫声、划桨声、嘻笑声、歌声、岸边的偷笑声……)

深深地闻一闻,沁入心脾的是……;皮肤上感受到的还有……甚至,还有惊起一滩鸥鹭之后的无限遐想。

哦,诗人在这美景中被陶醉了。(板书:景醉)

(3)当我们的感觉这样流动着,交织着,你的心底,弥漫着一种什么情绪?(欢乐的,轻松的,愉悦的,美好的,沉醉的,梦幻的……)

美酒加美景,给了她美丽的心情,这种心情,让我们读着,看着,也跟着陶醉了。齐背《如梦令》。(板书:人醉)

3、你听——(《如梦令》歌词)播放蔡琴《如梦令》,尝试跟着唱和。

四、对照比读,延伸课外

课件出示李清照的另一首词《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比较:这两首词有什么相似的地方?生仔细观察后交流。

这就是《如梦令》这种词牌名的词的特点。字数、句式和韵律都是一样的。这首词咱们以后还有机会细细地品味。

五、课后作业

推荐朗读:李清照的《声声慢》。走进李清照,了解李清照前后期作品的不同。

板书设计如梦令

酒醉

景醉

人醉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学习,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感悟词人的快乐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

3、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以及学习词的方法。

教学重点:品读字词,想象词境,领悟情感,并能用语言表达出来。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吟诵词,并能吟出“沉醉”的感觉。

教学准备:自制ppt课件

《如梦令》教后反思

在教学《如梦令》一课时,我认真研读了《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古诗词的教学建议:“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体会诗歌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所以,我用了以下方法:

一、诗与词的对比。

在课堂开始,我先让学生了解了诗与词的不同,从而更好的认识词、学习词。

二、朗读全词,读出节奏。

诗词具有音律美,读来抑扬顿挫。通过配乐配图范读,再让学生自读、指名读等方式,使学生能读出词的节奏、初步了解词的情感。

三、结合注解理解内容

古诗词的教学,最忌逐句串讲。由于这首词的意思浅白,贴近生活,学生易于理解,再加上学生课前已经预习过,因此,教学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首先让学生在注释的帮助下,把这首词的大概意思读明白;接着全班交流,请学生说说哪些句子的意思,让学生明白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读懂了词的内容,而作者却只用33个字就把一次郊游的经历写清楚了,感悟古诗词语言的凝练、含蓄。

四、把握重点品味语言

教学时先让学生自己品读,发现哪个词最能概括表达词的意境,并联系词的内容说出自己的体会。要求学生不仅要感悟哪个词用得好,还要说明为什么好,具体表现在哪里。

在尊重学生独特体验的基础上,我再结合自身对文本解读,引导紧扣词眼,欣赏“醉”字,分析词人陶醉在哪些美景中,因何陶醉,并感悟“醉”字和整首词意的关联,以及作者为何对那日的情景念念不忘。进而体会语言运用的精炼、巧妙,进一步感悟词的意境、情感。像这样凭借情境,让学生咀嚼诗句、品味诗句的语言的丰富内涵和情味,学生就有了很具体的感受调适。此时鼓励学生把这首词背下来,于永正曾这样说过:谁拥有语言,谁就拥有了智慧。好的古诗文,好的现代文一定要背,不背不记就不是学语文。

在这节课上,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了这首词,也能有感情的背诵,但是由于教师的激情不够,没有很好的将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出来,所以学生在描绘词的意境的时候,表达的不是很好。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也要继续努力,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如梦令》教学实录和教案 篇6

9.词两首(《如梦令》《渔歌子》)

重点、难点:

1. 什么是词?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从配音乐这一点上说,它和乐府是同一类的文学体裁,也同样是来自民间文学。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可以配上乐曲歌唱。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因此又叫长短句。其实,词起初叫做曲、曲子、曲子词。简称“词”,又名乐府、近体乐府、乐章、琴趣,还被称作诗余、歌曲、长短句。

2. 词的分类:词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1)小令;58字以内为小令

(2)中调;59~90字为中调

(3)长调。91字以上为长调。

3. 词牌和题目:词的标题和词牌有着严格区别,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例如《沁园春·雪》这首词,“沁园春”是词牌,“雪”是词的标题。《卜算子·咏梅》这首词,“卜算子”是词牌名,“咏梅”是词的标题。《如梦令》是词牌,《渔歌子》是题目,咏打鱼。

4. 《如梦令》

(1)作者:李清照(约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是诗、词、散文皆有成就的宋代女作家,但她最擅长的、成就最高的还是词,是“婉约派”的代表词人。

(2)译文:

时常记得出游溪亭,一玩就玩到日黑天暮,

深深地沉醉,而忘记归路。

一直玩到兴尽,回舟返途,

却迷途进入藕花的深处。

大家争着划呀,船儿抢着渡,

惊起了满滩的鸥鹭。

(3)大家一起读一遍这首词,这首词所叙述的事发生在哪一个季节?

从“藕花深处”可以判定是春末夏初。

它是词人当天写的吗?

从“常记”一语可以看出已经隔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为什么词人经常想到这件事呢?

有趣,值得回味。

注意:第五句连用两个“争渡”,这叫什么句式?

叠句。

(4)这首词记的是女词人的一次郊游,是她独自去的吗?

从“争渡”一语可以看出,还有她的许多同伴。

为什么要争渡?

“误入藕花深处”。

为什么会“误入”呢?

因为“沉醉”。

还有别的原因没有?

这是一次泛舟出游,目的地是溪边的亭子,可见周围是水乡,水路纵横。

什么时候发现“误入”的?

沉醉中发现周围净是藕花想到来时没有经过这个地方,这才大叫起来:错了!错了!

既误入,慢慢划出去,不也行吗?

不行,已是“日暮”时分。

你能想象出“争渡”的情景吗?

从“惊起一滩欧鹭”可以想见浆声、水声和少女们的笑语喧哗声一时并作,酒意也消失了。

(5)小结:

这首词构思巧妙。从“沉醉”一语可以看出,女词人和游伴们在溪亭里曾举行过一次时间不短的郊宴,一边说笑、行酒令,一边喝酒,充满了欢乐的气氛,直至夕阳在山才匆忙上船。但词中却略去郊宴不写,而只写归途,甚至连归途也没有写全,至“争渡”“惊鸥鹭”便戛然而止。这是因为由于误入而群起争渡是这次郊游中出乎意外的一个高潮,用这个典型细节能更鲜明、更集中地表现少女们天真活泼的性格和热爱生活的感情。

(6)李清照词风婉约,她的艺术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善于抒情造境。她善于把强烈的感情熔铸在艺术形象里,造成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她还善于从描绘一段情节、一个思想曲折中,显示出感人的意境来。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等。

②造语浅显新奇。李词语言既浅显自然,又新奇瑰丽,富于表现力。她的词用典不多,却善于运用口语、市井俗语,使词写得明白而家常。词的音节和谐,流转如珠,富有音乐美。如“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等。

5.《渔歌子》

(1)作者:张志和(约730~约810 )唐代诗人。字子同,初名龟龄,兰溪人。张志和博学多才,歌、词、诗、画俱佳。

(2)译文:

西塞山,青又翠,白鹭展翅飞,

桃花红,江水碧,鳜鱼正肥美。

头顶青箬笠,身披绿蓑衣,

斜风细雨迎面吹,钓鱼的人儿不想归。

(3)赏析:这首词通篇二十七字,有山、有水、有飞鹭和肥鱼,还有斜风细雨,更有那优游自在的渔父。词人藉渔父寄托自己的情怀,而渔父又是被安排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之中。恰是江南春色方浓、桃花春汛泛起时,头戴“青箬笠”、身披“绿蓑衣”的渔父,高处有从水田飞入上空的白鹭鸶,低处有落英缤纷的春水绿波,更有能引起人们鲜美味觉的大口细鳞的肥嫩鳜鱼,鹭在飞,水在流,鱼在泼刺地嬉逐,水映桃花而红,桃花因水而湿。人、花、鱼、鹭,一切都被斜风细雨所笼罩,天地万物浑然一体,显得那么的新鲜、清丽、秀润。好一幅水墨淋漓的“烟波垂钓图”。

词人当时正是被眼前的景物所吸引,由此而产生了自然、淳朴的意趣,不愿离开这一个魅人而又宜人的境界的深情。“斜风细雨不须归”,对渔父说来,不正是他对美的发现、对美的执着追求么?在斜风细雨中,张志和体验到鹭鸶的飞翔更飘逸,漂流在水里的桃花瓣格外鲜妍。在这样优美的环境中垂钓,渔父的心情,就不只是为美而陶醉,更为眼前的优美画境而坚定了意志,不仅不思归,而是更进一步的“不须归”了。张志和所执着的已经不是垂钓,而是作为词人内心的自白——“我决心以山水之间的自由自在的生活终老”。这显然又是画中之诗,隐伏在西塞山前空间结构背后的时间潜流,悠悠地但终于又是深稳有力地荡漾着的感情波澜。可见,张志和的淡泊逸致不是诉诸直接咏怀,而是寄情于景,以画入词。词人而兼画家的张志和,把高远的情思化为清空的意境,把质朴的语感提炼为脱俗的意趣,从而使他的词作形成独树一帜的高蹈风格。正因为张志和与世俗相忤,所以才能从大自然中觅取心灵滋养,从而陶醉于清山秀水之中。

《如梦令》教学实录和教案 篇7

一. 话题引入,初读全词

1.导入揭题。

2. 初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3.指读,指导读词要求

4.同学们,请你根据词语解释,先想一想这首词的大概意思,然后再自己说一说。

5.轻读,体会一下词中传递出词人和朋友们怎样的心情?

6.你是从词中哪些词语感受到的?

二.美读全词,想象画面

1.反复读几遍词,圈圈划划,想想词人和朋友们因何而“沉醉”?

2.交流,感悟“沉醉”(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调整)

(1)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不知归路——为什么会“不知归路”?只有她一个人喝醉吗?真的是快乐的酒醉啊,读—

溪亭日暮——词人和朋友们看到了怎样落日的美景,会说些什么?美美地醉一回!读—

(2)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兴尽晚回舟——什么“游兴”满足了?怎么读?

误入藕花深处——为什么会“误”?到了荷塘深处,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读—

(3)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争渡,争渡,——为什么要争?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读——

惊起一滩鸥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还听到了什么声音?咱们也和词人快乐地争渡,读——

(4)再读,感悟词人不仅“沉醉”于酒,“沉醉”于“景”,还“沉醉”于“情”。

三.对照比读,延伸课外

对照比读《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感悟富有情趣的生活场景。

四.布置作业,阅读拓展

1.练笔:尝试着将这首词改写成一篇生动有趣的故事,突出“沉醉”。

2.推荐上网浏览有关李清照的专题网页,阅读词人的其他作品。

如梦令

沉醉景快乐

设计理念:

1.词中有画的想像必须充分依托文本,在咬文嚼字中想像词境。

2.绘出文字的画面--倾听文字的声音--品尝文字的味道--提升文字的内涵。

教学目标:

1. 通过朗诵,以“沉醉”为切入点,感悟词人的快乐心情及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热爱。

2. 有感情地吟诵词。

教学重点及难点:

1.以“沉醉”为切入点,想像词境,并能用语言描绘出来。

2.有感情地吟诵词,并能吟出“沉醉”的感觉。

教学时间:四十分钟

《如梦令》教学实录和教案 篇8

盛新凤教学实录:《如梦令》

如梦令

宋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一、话题引入,通读全词。

师:咱们从一年级到五年级肯定是学了很多很多的古诗,对不对?谁是咱们这个班里面古诗念得最有味道的一个?推荐一个?

师:(对着大家指出的学生)这样吧,你带着大家来念几首古诗,好不好?

生:(学生领念)《春晓》、《望庐山瀑布》。

师:同学们脑海中的古诗词还有很多吧,今天时间关系咱们不往下念了,这节课盛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来欣赏宋朝女词人李清照写的词。知道词吗?

生:词语。

师:哦,他说词是词语。盛老师告诉你错了。古诗词都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看!(媒体出示《如梦令》词的内容)这就是咱们今天要学的词,词跟我们以前学过的诗有什么不一样?

生:古诗每句字数一样,词每行的字都是不一样的。

师:词的句子有长有短,所以又叫做长短句。

师:还有什么不一样吗?

师:词有词牌名,每一个词牌名的词都有固定的字数、句式和韵律,《如梦令》这种词牌名的词就是这样的,同学们有兴趣来读读这首词吗?请大家放开声音来读读这首词。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把它读正确,读流利。这个要求不高吧,那你就放开声音自个儿读。

生:放开声音读

师:声音停下来了,谁能一个人,放开声音读读这首词?谁第一个把手举起来我就叫谁。就请你,勇敢的女孩子。

生:(读词)

师:谢谢你,你是第一个勇敢地站起来读书的孩子,刚才她在读的过程当中基本上是通顺的,流利的是不是?你们有意见吗?没有意见,我有意见,这里面有一个字是个多音字,“兴尽”,

这个字又读xìng又读xīng,什么时候读xìng,什么时候读xīng你们知道吗?什么时候读xīng?

生:兴奋。

师:还有“大兴安岭”。但是这个“兴”“高兴”、“兴致”的“兴”却读第四声,所以在这个地方你说应该读第一声还是第四声?第四声,咱们一起把这句话读一读。

生:(齐读这一句)

师:不错,咱们再读读这首词,这回第一个举手的是谁?又是一个勇敢的女孩子,我真喜欢你,读读。

生:(读词)

师:声音清脆响亮,口齿清晰。读通并不难,但是,同学们,读词的时候如果你能稍加停顿,那就能读出节奏来,读出味道来了,比如说吧,第一句咱们可以这样读“常记/溪亭/日暮”。来,在位置上练读一下。

生:(读全词)

师:节奏感把握得挺好。咱们一起来读一读。

二、胖”读全词,古文今译。

师:同学们,读词,读通,读顺还不算,还要读懂它。接下来,请大家在下边注释的帮助下把这首词的大概意思读明白了,请你轻轻地读,再用自己的话轻轻地说,看看能不能把话说顺了,说通了,说明白了。好不好?开始吧!

师:你自己能够读明白哪一句词的意思了?你站起来说给大伙听听。

生: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记得在溪边黄昏的时候看日落。

师:在那里看日落时的情景。是吗?不错的,她这么说,咱们能听懂她的意思吗?能听懂就可以了,来,往下说。你还能读懂哪一句?

生:沉醉不知归路。她看到日落,沉醉到不知回去的路了。

师:沉醉,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生:深深地陶醉了。

师:不知道回家的路了,是吗?或者说是忘记(回家了)。

师:再往下说

生:误入藕花深处。这句话我理解的是他开船的时候开到有荷花的地方。

师:对,划船的时候。那个时候船没有机器的,划的。划到哪儿去了?

生:(齐说:荷花深处去了。)

师:是的,荷花深处去了。

师:接着说。

生:我理解的是兴(xīng)尽晚回舟

生:兴(xìng) 尽晚回舟,他高兴尽了,晚上只好坐舟回去了。结果到了荷花的深处。

师:他这么说咱们明白吗?他说“高兴尽了”,晚上只好坐船回去,什么叫“高兴尽了”,你能不能说明白点?

生:就是她看日落已经看得差不多了,她的兴奋已经没有了。

师:兴奋没有了,你们有不同的意见吗?他说她不要看了,所以回去了。

生:我觉得是幸好有晚回来的船只。

师:还有不同的说法吗?你怎么理解?

生:我觉得是应该朝霞没了,她看完了才回去的。

生:我是想她是到了傍晚才回去的。

师:她看着看着,陶醉在里边了,但是,天都黑下来了,这个时候又不得不回去,其实这个“兴尽”是兴未尽,但是因为晚了,所以不得不回去。

师:还有最后两句没人说,谁来说?

生:我解释的是惊起一滩鸥鹭。意思就是她在开船的时候不小心进入了荷花的地盘。然后荷花里边有许多的鸥鹭,被她船一开进来就全部飞走了,就是惊起一滩鸥鹭。

师:荷花深处,不是荷花的地盘。然后划船怎么会惊起一滩鸥鹭?

争渡,争渡,谁读明白了?

师:怎么出去啊,怎么出去啊?在抢着划船,这个时候把一滩欧鹭给惊起来了。

师:同学们很能干,不知不觉地把这首词给读胖了。(板书:读胖)同学们,如果说把咱们刚才说的话写下来,你说长不长?

生:长

师:可是这一首词才用了多少字就把这一次作者郊游的经历写清楚了,你数一数。

生:33个字。

师:是啊,33个字就把作者那次郊游的经历写清楚了。交代清楚了郊游的时间是(日落)就是我们说的黄昏、傍晚;地点是在(溪水边的亭子里)对,溪水边的亭子里。你看古诗词就是这样的凝练、含蓄。咱们读一读整首词,体会、体会。

生:(读全词)

三、美读全词,想象画面。

师:光读懂还不够,还要把这一首词读活了。读得很美很美,古诗词有时候一个词语就是一幅画,咱们自己再来读读这首词,看看,你能从这首词中读出哪些画面?

生:(小声读词)

一)画面1:“溪亭日暮”

师:咱们先来读读第一句和第二句,一起读。

生:(读一、二句)

师:“溪亭日暮”,让你想起怎样的画面来了?

生:我想起小溪边有座亭子,那位诗人就站在亭子里面看太阳的日落。

师:太阳的日落。这话怎么说,说清楚了。

生:也就是看黄昏时的景色。

师:对,什么景色?

生:美丽的景色。

师:太阳落下来的景色,日落美景。他刚才的画面当中有人、有亭子,那个亭子是几个角的?噢,是个六角亭,肯定是小巧别致的。你想得这么美,肯定能读好它。你来读一读。

生: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师:你脑海中的画面当中还有什么?

生:我看到一个亭子,然后李清照把手放在背后,仰望着天,天空披上了一层红红的晚霞,一条小径通向远方。

师:哦,你还看到了一条小径。落日余辉,晚霞笼罩天空的情景,你们看到过吗?怎么美?谁来描绘给大伙听听啊。

生:天边都是红颜色的,一轮火红火红的太阳挂在天上……(学生觉得词穷。)

师:这个时候才感觉到语言的苍白,是不是?来,你就读一读吧!

生: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师:盛老师,帮助你一下,你们看啊(媒体播放黄昏情景,配乐)

“黄昏时候,太阳慢慢地从山的后边落下去了,晚霞染红了整个天空,远处的山,近处的水,还有小亭子,都笼罩在晚霞的余辉当中。水面上波光粼粼的,使我们想起这样的诗句来“一道残阳扑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这样的情景,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让我们把这种美通过朗读传递出来。

生: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师:沉醉不知归路。她是这样读的,你也来读一读吧。

生: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师:(深情朗读。)大伙一起来读读吧。

生:(齐读: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师:盛老师仿佛看到那样的情景了,再来一次。

生:(齐读: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师:在那样的地方,那样的时候,词人和她的朋友们会在溪边的亭子里干什么?大声地、七嘴八舌地说出来吧!

生:一边喝酒一边作诗。

生:一边吃菜一边看。

师:哦,是在郊宴。

生:他们可能会下下棋。

师:对,诗人就是有这样的雅趣。你想她还会在干什么?

生:我想他们还会在看景色。

师:看景、吟诗、作对,然后是聊天、下棋,眼睛里看的是美景,嘴里品的是美酒和佳肴,鼻子里还可能会闻到阵阵的……是的荷花的香味、酒香味,那可真是全身心的享受啊!叫酒不醉人,(生接——人自醉啊!)咱们再读这两句,让我们也深深地陶醉一次。

生:(读两句)。

二)画面2:藕花深处

师:除了这个溪亭日暮让你想起了这么美丽的画面之外,还有哪个词也让你想起了美丽的画面了?再读一读,品一品。

生:“藕花深处”。我的理解是有好多好多的荷花,一大片。

师:满池都是。怎么美,你能说得美一点吗?

生:下面是绿绿的荷叶,上面一朵朵荷花含苞待放。

师:你想起怎样的句子来了?咱们学过荷花吧,把优美的句子吟诵一句到两句给大伙听听。

生:这荷花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有的全部展开了。有的在微风中轻轻舞动着。

师:你们仿佛看到了那满池荷花的美景了是吧。

生: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生: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生: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生: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师:这就是写黄昏时候荷花的情景的。这个时候啊,已经是黄昏了,一切都变得朦朦胧胧,“藕花深处”,那是一个清香四溢、色彩缤纷、幽静而神秘的世界。我想这个时候他们肯定是更加陶醉了。来,请读读第三句、第四句。

生: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三)画面3:一滩鸥鹭

师:你还从哪些词语中联想起画面来了?自己读下去。

生:“一滩鸥鹭”。

师: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生:他们可能在说,让我先走,让我先走。

生:怎么办呀,划不出去了。

生:我听到了欧鹭翅膀拍打的声音。

生:还听到了非常急的“哗哗”的划船的声音。

师:你从哪个词语中听到这样的声音的?

生:争渡

师:因为她们在抢着划船。真会读书。

生:还听到溪水声。

师:溪水被船桨击起的声音。

生:我还听到鸥鹭在叫。

师:鸥鹭叫声响不响?

生:响。

师:你怎么知道有这么响啊?

生:因为上面说惊起一滩鸥鹭,是“惊起”的,又不是凭空飞起来的。

师:是啊,它是一下子受惊了之后,突然“扑拉拉”飞上了天空。

生:而且她是惊起“一滩”鸥鹭,一群鸥鹭全部被惊起,一起叫所以很响。

师:你想啊,她们叫哇,笑哇,声音那么响,那么喧哗,这个时候把栖息着的鸥鹭一下子惊飞起来。“扑拉拉”一声,一群鸥鹭冲破夜幕,飞上蓝天,那情景该多么壮观啊!这样的情景她平时能看到吗?那可真是大自然的奇观啊!谁来读一读这两句?

生: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师:这样划船能把欧鹭惊起来吗?

生: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师:划得再有劲一些,你再来试试。

生: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师:你想此时此刻,词人的心情是多么的……(指名说)

生:多么开心。

师:是啊,那是一种意外的开心,意外的收获。

生:惊喜。

师:这个“惊”字,既是指鸥鹭给惊飞起来了,又向我们传递了词人惊喜的心情。写得多好啊。再来读一读。

生:读最后两句。

四)一幅流动的画

师:刚才我们边读边想象,读出了那么多美的画面,有“溪亭日暮”,还有“藕花深处”,还有“一滩鸥鹭”。其实整首词就是一幅流动的画。你们看,因为是观赏 “溪亭日暮”陶醉了,所以才会误入“藕花深处”,因为是误入“藕花深处”,所以才会惊起“一滩鸥鹭”。来,一起读整首词。一边读一边想像这幅活动的画。

生:(读全诗)。

师:听你们读得有滋有味的,盛老师也情不自禁地想来读一读,可以吗?(师深情朗读)

师:来咱们再来读一读,盛老师跟你们一起读。

(师生齐读)

四、瘦读全词、品味语言。

师:同学们真能干。读着读着就把这首词读胖了,读美了。但这还不够,咱们还要把这首词读(板书:瘦)

师:你能不能读着读着把这首词读成一个字?看看,这首词是围绕这里边的哪一个字来写的?小声地读一读,品一品。

生:我觉得是一个字“美”。

师:确实是美的,可惜这里边没有直接写“美”字。

生:醉

师:你说说你的理由。

生:因为只有美景才能让她沉醉,我认为是醉。

师:你从哪些地方读出醉来了?

生:它有日暮,有藕花,还有一滩鸥鹭。让人沉醉在里面,所以我认为是醉。

师:那就请你把这个字写在黑板上。(生板书:醉)

生:我觉得这个字应该是“梦”,“如梦令”的“梦”。

师:盛老师告诉你,“如梦令”是个词牌名,它分开来是没有特定的意思的。不过我想听听你说梦的理由。

生:就是作者写的这首词像梦一样的很美。

师:你说的也挺有道理的。

生:我觉得是“记”,因为整首词都是在写她记着的东西。

师:她回忆怎样的美景?

生:她记得溪亭日暮,记得藕花深处,还记得一滩鸥鹭。

师:你们觉得这个“记”字有道理吗?(有)请你去写在黑板上。(生板书:记)

生:我认为应该是“暮”。

师:你说说你的理由。

生:因为她看了日暮以后就非常沉醉。她不知道回家了,然后到了晚上才回家,但是因为留恋刚才日暮的情景,竟然把船划到了荷花的深处。然后才清醒过来。

师:她为什么要这么着急地划出来啊?

生:因为她觉醒过来的时候已经入的很深了,所以这么着急。

师:白天的话用得着这么着急吗?(不用)还是因为“暮”对不对?请你写在黑板上。(生板书:暮)

生:我认为是 “兴”,因为她兴致很浓,看了溪亭日暮,很沉醉,忘记了回家的路,所以后来才误入了藕花深处,惊起了一滩欧鹭。

师:有道理。其实她是兴未尽,天晚了不得不回去,回去的时候有了意外的收获,其实一“兴”未平又起一“兴”。请你也写在黑板上。(生板书:兴)

师:同学们品出了那么多的字,你看,不管“暮”也好,“记”也好,“醉”也好,还有“兴”也好,老师认为都有道理,因为“暮”所以“兴”,因为“兴”所以“醉”,因为陶醉了,所以常常记得不能忘记啊,(师连线)。李清照留下来的词并不多,但是

“无一首不精,无一字不妙”,这里边的33个字都值得我们去细细地品味。

师:这次郊游的经历使李清照深深地陶醉了(圈“醉”字),她陶醉在美景中,还陶醉在哪呢?

生:陶醉在鸥鹭飞起来的时候。

师:美景中。

生:记忆里。

生:还陶醉在日暮里。

生:陶醉在荷花的清香中。

生:陶醉在误入藕花深处(的快乐中。)

师:是的,词人深深地陶醉了,让我们也跟她一起深深地陶醉一次。读出浓浓的醉意来好吗?再读这首词。这回你能背下来的,咱们就背下来了。

生:(读、背全词。)

五、对照比读,延伸课外。

师:请同学们再读一首词。

生:如梦令 宋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师:盛老师把两首词放一块儿,你发现这两首词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生:字数一模一样,都是33个字。

生:我发现它们同行的每个字都是对应的。

师:句式一样的,是吗?

生:题目一样,作者也一样。

师:题目你还记得叫什么?就是咱们说的?(生齐说:“词牌名”。)你还发现什么了?

生:我发现格式都一样。

生:最后一个韵母都是“u”

生:都写到了醉。

师:哪一句?

生:“浓睡不消残酒”

师:李清照的词中还有很多也写到喝酒了,有兴趣可找出来读一读。

师:同学们发现的就是《如梦令》这种词牌名的词的特点。字数、句式和韵律。这首词咱们以后还有机会细细地品味。

师:古代的词谱成曲可进行演唱,你们想不想听一听《如梦令》这首词谱成曲子后,唱出来是什么感觉的?(放音乐)

师:有味道吗?它是用昆曲来演唱的。有兴趣可找一找别的谱成曲的词来听一听。

《如梦令》教学实录和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了解掌握词的有关知识。

2、理解领悟本首词的内容和意境,并当堂背诵。

教学重难点

同目标2

德育教育目标

1、竞争意识的培养。

2、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教法学法

情景想象法,绘画法,启发式,讨论式。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激趣导入

大家知道“词家三李”都有谁吗?知道这个人吗?(课件:李白),背两首他的诗。其实,李白不只是“诗仙”,他还是“百代词曲之祖”。

知道这个人吗?(课件:李煜),背几句他的词。李煜被称为“词圣”。

今天,我们要接触的这位词人也姓李,她被称为“词国女皇”。是婉约派的开山之宗,有人用“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来评价她的词学造诣,这个李易安就是李清照。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李清照,走进李清照的词,走进李清照的少女生活,走进李清照的内心世界。(学生看视频:简介李清照)

二、了解有关词的基本知识

1、你们学过哪些词?(《长相思》、《清平乐·村居》、《忆江南》)

2、你能说说词和诗有什么不一样么?

(诗每句字数一样,而词不是。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又称长短句。词可配乐演唱。词有的分上下阕。词有词牌名,每一种词牌名,都有固定的句式和韵律。

3、《清平乐》是词牌名。你们还知道哪些词牌名?

(如梦令 忆江南 水调歌头 西江月 虞美人 )

师:对,这些都叫做词牌名,不是词的题目。而且每一种词牌名的词都有固定的字数、句式和韵律。今天咱们要学习的这首词的词牌名就叫做——

生:如梦令。

师:同一词牌可以填许多不同内容的词,有的词有题目,有的词则没有题目,没有题目的,我们为了区分,往往以词的第一句作为题目,如这首《如梦令》,我们就记作《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我们今天学习李清照的《如梦令》。我们在学习词的时候,要打开所有的感官。用耳朵去听,用嘴吟诵,用脑去思考,用心去想像。

三、初读课文,领悟大意

1、自读,读通读顺

要求:

读准一个多音字“兴”,认清一个生字“藕”的字形;读对停顿。

2、检查朗读情况

指名读;齐读(随机纠正错音)

3.听配乐范读(课件)

4、光读通读顺还不够,咱们还要把它读懂了,看看能不能读懂词的大概意思。不明白的地方还可以和同学一起商量商量。

5、交流:

(2)这首词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词人的一次郊游)

(3)这件事是发生在词人写作的当天吗?(不是,“常记”)

(4)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季节?(夏天,“藕花深处”)

(5)她是一个人去的吗?(不是,“争渡”)

(6)为什么要争渡?(“误入藕花深处”)

(7)为什么会误入?(“沉醉”)既误入,慢慢划出来不行吗?(不行,因为“日暮”)

(8)为什么词人会常想起这件事呢?(有趣,值得回味)

(9)指名学生说说诗的大意

(10)古人说:诗言志。意思就是写诗歌的目的是为了表达某种意愿或心境。那么,在这首词中,作者描绘了这么一种美妙的场景,表达了她的什么意愿呢?

(学生回答以后教师明确:表达了作者郊游以后无限愉悦的心境,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教师板书)

四、品读悟情

1、经同学们这么一联想补充,这首由30几个字组成的高度凝练概括的词立刻丰满具体起来了,我们的眼前似乎出现了那么多美的画面。来,一起读这首词。一边读一边想象这幅活动的画。

2、你们真能干,自己就能读懂词了,但这还不够,咱们还要把这首词读成一个字,这个字就是我们常说的“词眼”,有信心接受挑战吗?

来,读读这首词,看看,这首词是围绕这里边的哪一个字来写的?(随机板书学生的答案)

3、围绕“醉”来感悟

文章是怎样围绕这个“醉”字展开的?是什么让他们深深地陶醉了?(板书:醉)

(1)、陶醉于美酒、美景

这首词中的哪些句子,哪些词语让你读懂这个“醉”字?

① 一二句描绘了一幅“溪亭日暮”图

1、咱们先来读读一、二句

从哪里读出“醉”字了?

交流:“不知”(为何会“不知”?)

“沉醉”是啊,同学们想想,她是在哪里喝酒啊?(溪亭)什么时间?(日暮)

你的脑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说说日暮时湖边的美景。

交流:黄昏时候,太阳慢慢地从山的后边落下去了,晚霞染红了整个天空,远处的山,近处的水,还有小亭子,都笼罩在晚霞的余辉当中。水面上波光粼粼的。这样的情景,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

看着这样的景色,你的脑海中不由得浮现出了哪些诗句?

(如:;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虽然这里不是长江黄河,但落日美景有异曲同工之妙。)

师:在那样的地方,那样的时候,词人会在溪边的亭子里干什么?请你调动想象说一说

(生:喝酒生:聊天生:做诗、对对子生:看风景。)

是啊,在这样的地方,品着美酒、(板书:美酒)赏着美景、闻着酒香、荷香,那可真是全身心的享受啊!这叫酒不醉人——人自醉。咱们一起读一读这两句,让我们闭上眼睛带着浓浓的醉意读一读

还有什么让他们深深地醉了?我们读下去

画面2:误入藕花深处

②继续交流:三四句描绘了一幅“藕花深处图”

从“藕花深处”这句词,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用优美的语言描述一番。

大片的荷花,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有的花瓣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这样的荷塘使你联想起哪些诗句?

(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多美的荷叶荷花呀!这个时候啊,已经是黄昏了,一切都变得朦朦胧胧,“藕花深处”,那是一个清香四溢、色彩缤纷、幽静而神秘的世界。鼻子里还可能会闻到阵阵的……是的荷花的香味、酒香味,

2、太美了,让我们来美美地读一读

3、当一弯明月如水般倾洒荷花时,众人才猛然惊醒,等他们警醒起来的时候,他们已经将船划到了藕花深处,可见他们真的是醉了!于是开始――“争渡,争渡”,读下去!

如果刚才是“酒不醉人人自醉”的话,那现在该是“景不醉人人自醉”了。词人陶醉于美丽的意外

的景色中。(板书:美景)

(2)画面3:争渡惊起鸥鹭

1、此时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听——嘻嘻哈,哗啦啦……你听到了什么?(听到了鸥鹭的声音、听到了划浆的声音、听到了诗人的笑声、听到了争吵的声音……)

从哪些词听出来的?(惊、争渡)

2、古代的女子平时受到的约束比较多,花香、酒气,使词人暂时摆脱了封建社会名门闺秀的重重枷锁,那种少女活泼的天性也就全部流露出来了,大声的笑哇叫啊,那场面多么欢快热闹! 读出他们抢着划船的热闹情景! 指名读

3、你还看到了什么?给大家描述一下。

仔细看——看到了什么?(鸥鹭飞起来了。)多不多?你是从哪个词当中读出来的?(一滩)如果诗人杜甫在《绝句》中所描述的是——“一行白鹭上青天”的话,那么眼前该是——“一滩鸥鹭上青天”了。?

4、是啊,她们拼命地划着船,水声,笑声,叫声那么响,那么喧哗,这个时候把栖息着的鸥鹭一下子惊飞起来。“扑拉拉”一声,一群鸥鹭冲破夜幕,飞上天空,那情景该多么壮观啊!这样的情景词人平时能看到吗?那可真是大自然的奇观啊!

师:你觉得这个“惊”,除了指白鹭受惊,还向我们传递了词人当时怎样的心情?

生:惊喜师:为什么那么惊喜?

生:壮观的景象令人惊喜;因为白鹭落下的地方就是岸边了。

师:这真是美丽的意外!该是多么意外的惊喜啊!所以是“鸟惊人也惊啊!”谁来读一读这两句?读“争……惊……”

④看着美景,品着美酒,还伴着这美丽的意外。词人深深地……(醉了)。这难忘的郊游的经历她忘的了吗?所以这首词一开篇就说“常记”。

5、刚才我们边读边想象,读出了那么多美的画面,有“溪亭日暮”,还有“藕花深处”,还有“一滩鸥鹭”。她陶醉在日暮时的美酒中,陶醉在沁人心脾的荷香中,陶醉在鸥鹭惊飞的意外中,陶醉在与朋友相约游玩的快乐里,她的心都醉了!(板书:游玩乐趣)

(3)美好的生活让她陶醉

我们常说“景中藏情”,这首词字里行间都向我们传递着李清照当时内心无尽的喜悦。你能从这首词中猜测到李清照当时生活得怎么样吗?(幻灯出示:适当补充李清照的早年生平)

小结:的确,早期时候的李清照一直生活在幸福美满当中,生活在她的眼睛里边充满了色彩,充满了愉快,充满了生机,也充满了乐趣。

所以我们才会看到她记下的美好的生活场景,(板书:美好生活)让我们跟随李清照再次回忆起她那次难忘的郊游。有感情的齐诵这首词。

曾记得:人悦时,鸟亦欢颜,花也笑。

李清照早年时生活如此幸福美满,那么他晚年生活境况如何呢?

五、请同学们再欣赏一首她晚年写的《声声慢》,你听一听,体会体会,感觉有什么不同。

1、 听配乐朗诵。(视频)

2、听了这首词你感受到李清照晚年的生活境况怎样?

(凄凉、惨淡、愁苦)

师:你从哪些句子当中读出了她的这种苦和愁?请你把句子读出来。

生:“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师:一连串的叠词表达了她的愁和苦。

生:“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

生:“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师:这满地的黄花在她看来都憔悴了。

生:“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师:这样的情景一个“愁”字怎么概括的了啊!

生:“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师:看到以前为她传递过书信的大雁,更让她伤心。

生:“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师:这样的情景她觉得太难挨了。生:“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师:够了,同学们,这首词当中的每一个字几乎都是词人内心深处吐出来的愁和苦。两首词同样出自李清照之手,但所表达的感情截然不同,一喜一悲。这是为什么呢?

探询凄苦原因。

3、 学生再看资料。(课件出示李清照晚年生活状况资料)

4、看了这段资料,大家知道原因可吧。在国破、家亡、夫死,晚年无家可归,流亡在外,饱尝了生活的艰辛的情况下,她的词的风格发生了变化。

6、 指导读。(齐读前两句两句)从叠词当中您体会到了什么。痛苦,伤心,绝望,无助……让我们再读这一句话。读得再慢一点

7、你觉得她在寻觅什么?(往日的欢乐、幸福的家园、完整的国土、亲人、友情。 美好的生活!)

师:但这一切不复存在了。“借酒浇愁愁更愁’于是这无法排遣的痛苦心情化作了一行行心酸的文字。再读第一句。

师:从一个无忧无虑的贵族小姐到孤苦无依的悲惨老妇,一代词人李清照饮尽了这酒中的酸甜苦辣。在凄苦漂泊的晚年生活中,她肯定会常常想起她曾经有过的幸福时光,让我们再一次跟她一起幸福地回忆吧。

生:齐背《如梦令》。

总结:她以一个女性作家的独特的创作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一道亮丽的风景,而且甚至成为太阳系当中一道亮丽而独特的风景。为什么这么说呢?1987年,国际天文学会用15个世界名人的名字命名了水星上面的15座环形山,其中一座环形山的名字就叫李清照。我想,这应该是在外太空惟一一个用中国古代女性的名字命的天体了。这是很大的荣耀,这体现了李清照在人们内心世界里边的一种价值。

六、布置拓展作业

1、课外可以找些李清照的诗词、文章来细细品读,并能用今天课上所学的知识去分辨分别是她什么时期的作品;同时能有心地背一背,作些积累。

2、夕阳的余晖,清清的池塘,娇美的荷花,惊飞的鸥鹭,争渡的船只……词人在我们面前展现的是这样一幅美妙的画面,可惜,我们却不能亲眼目睹。

(1)请会画画的同学课后将这幅美丽的画面画出来,展现给大家看。

(2)或者用你的生花妙笔将其改写成一篇散文。

《如梦令》教学实录和教案 篇10

《如梦令》赏析

常忆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人,宋代著名女词人。她也擅长诗、文创作,但最为人们称道的,还是她的《漱玉词》。其词带有婉约清新的风格,被称为“易安体”。

李清照的词,以宋朝南渡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由于她出身于名门世家,早有诗名,婚后又与丈夫赵明诚伉俪情深,唱和相随,生活比较美满,所以,其早期的词作大多表现一位处境优裕的少女、少妇,对自然风光的喜爱,对美好爱情的憧憬,即使偶有青春闲愁或夫妻别绪,也不过几缕淡淡的感伤,无妨其欢快明朗的基调。从金人入侵的“靖康之变”起,她在突然之间接连遭受到国破、家亡、夫丧的惨痛巨变,自己也不得不颠沛流离,过着长期的流亡生活,内心充满凄楚哀怨之情,所以,其后期的词作充满了家国之痛、沧桑之感,基调趋于孤寂而悲凉。总的看来,李清照的词,主要继承了宋词中婉约派的风格,而又兼有豪放派之长,故能在两宋词坛上独树一帜,并对后人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

《如梦令》(“常忆溪亭日暮”)一词,是一篇追忆旧游之作。那是一个夏日的傍晚,出游归来的少女词人,泛舟于清溪之上,观赏到藕花绽开、鸥鹭惊飞的美好景色,心中洋溢着青春的愉悦。这一情节,犹如青春溪水里一朵可爱的浪花,在词人的记忆中不息地跳动着。从其明快的色彩和欢乐的格调来看,此词当是词人的早年之作。

“常忆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词的开篇,用了“常忆”二字,不仅表明作品是追忆往事之作,而且表明所追忆的内容,在词人的脑海中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记。“溪亭”,点出地点是溪边的亭子;“日暮”,点出时间是一天的傍晚。“沉醉”一句,出现了作品的抒情主人公,即词人自己。在清澈溪水边的精美亭子一带,度过了一天欢乐的时光之后,傍晚时分,本该回家了,而她却因为“沉醉”而“不知归路”。不过,这里的“沉醉”二字,不可拘泥于字面的含义来理解,而要看到,其中体现出青春少女的娇憨情态,蕴含着一种纯真的形体美。更何况,真正让词人“沉醉”的,又岂止是醇厚的美酒,还包括着自然的美景呢。

“兴尽晚归舟,误入藕花深处”。接下来,用了“兴尽”一语,高度概括了整整一天的欢乐活动,而把其中的具体细微之处,全都留给读者去想象。既然已是“沉醉不知归路”,当然就会“误入藕花深处”,词中的情节发展是非常自然的,清澈的水面上,覆盖着丛丛密密的硕大荷叶,无数只粉色或白色的荷花,在绿叶的簇拥下,迎着阵阵晚风悄然绽放。一只漂流的小船,载着一位优雅的少女,就在这荷花深处的翠绿暗香之中,迷失了回家的方向。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词的结尾,重复使用了两个“争(怎么)渡”,意思是“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呀”,生动地再现了少女词人当时那焦急的情态和迫切的口吻。结句写“惊起一滩鸥鹭”。其实,河滩上惊飞的鸥鹭,不过是一种衬托;真正受惊着慌的,还要算词人自己吧。作品到此,戛然而止。后来的结果如何呢?词人虽未明言,读者还是不难想象:这毕竟只是一场虚惊,迷途的小船和船上的少女,终究还是化险为夷,安然地回到了家中。不然的话,她后来又怎么会写出这篇作品呢?不过,这件事情,的确在词人心里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所以当她在作品中追忆及此,景色还是如此的鲜明,情态还是如此的逼真,从而给后世的无数读者,留下更加难忘的印象。

这首小词,语言生动流畅,风格清新自然,趣味横生,引人入胜。它虽然只撷取了青春溪水里的一朵浪花,却让它折射出心灵世界中的七彩阳光;虽然只叙述了早年生活的小小插曲,却赋予它以普遍而永恒的审美意义。

《如梦令》教学实录和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背诵这首词。

3.理解这首词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了解有关词的知识,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写出来。

教学重、难点及关键点:

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背诵这首词。

2.理解词意。

难点: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写出来。

关键点:读词,读中感悟,理解这首词。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你们好,今天老师请你们观赏一幅画。(出示课件)

2.你们看到了些什么? (学生自由描绘。)

3.师:同学们,这是描绘什么景色的图画?(学生发言)

4.板书课题:9.如梦令,齐读课题。(指导朗读后鼻音“令”)

5.介绍“词”。(课件出示)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可以配上乐曲歌唱。词的句子有长有短,所以又叫做长短句,词有词牌名,而诗歌没有。最初的词,是歌词,是按照一定的曲谱填写的。曲谱又称词牌。

《如梦令》就是词牌。词牌之下,一般另有题目,但这首《如梦令》只有词牌没有题目。

6.引导回忆学过的词《清平乐 村居》。

二、初读课文,简介作者

1. 简介李清照。(课件出示)

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号< xmlnamespace prefix ="st1" ns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 />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山东济南人。我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女词人。以词的创作成就最高。宋词有“婉约”、“豪放”两大派,她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是中华精神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 》《漱玉词》等作品。

过渡:这首《如梦令》就是出自《漱玉词》,我们来看看李清照在这首词里写了什么样的风景,下面请大家自读这首词。

2. 自读课文,提出要求(课件出示):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想想:这首词主要写了什么?

学生自学课文内容,教师巡视指导,与个别学生交流。

3. 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和词语。(课件出示)

v 藕花 溪亭 沉醉

v 兴尽 误入 争渡

v 惊起 一滩 鸥鹭

a.指名认读。及时正音。

b.重点指导“兴”读第四声,“亭、争、惊”是后鼻音,“藕”字写法。

(2)朗读这首词。(课件出示)

v 如梦令

v 【南宋】李清照

v 常记溪亭日暮,

v 沉醉不知归路。

v 兴尽晚回舟,

v 误入藕花深处。

v 争渡,争渡,

v 惊起一滩鸥鹭。

(自读,指名读,范读,齐读等。)

三、再读课文,读懂内容

过渡:同学们,我们不仅要读通词,更要读懂词。接下来,请同学们用心地读,细细地想,试着用我们以前用过的方法,明白词的大概意思。

1.学生自学,同桌交流。

2.问题提示:(课件出示)

(1)这首词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2)这件事是发生在写作的当天吗?

(3)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季节?

(4)她是一个人去的吗?为什么要争渡呢?

(5)为什么会“误入”?既然误入,慢慢划出来不行吗?

(6)为什么词人会常想起这件事呢?

3.师:你读懂了那一句?说一说它的意思。

交流:一句一句地说意思,再整首词说。

4.师小结词意。

5.齐读这首词。

《如梦令》教学实录和教案 篇12

师:我听说,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全校古诗词大奖赛,同学们都在积极地准备着。现在,我出示画面,大家根据画面联想古诗词,看谁联想得快?特别提醒一下:吟诵的时候,最好吟出古诗词的味道来。

1、《寻隐者不遇》山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2、《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震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3、《清平乐 村居》

师: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看出来有没有听出来,前三首都是古诗。第四首是一首词。这一节课,我们要再次好好感受一下词的魅力。让我们一起走进宋朝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如梦令》(幻灯片出示)

师:请大家自由朗读这首词,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读正确、读通顺。(学生自由读)

师:谁来读给我们听听?(指名一人读)

师:读得真好,“兴尽晚回舟”的“兴”是个多音字,“误入藕花深处”的“藕”是个生字,他都读准了。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师:老师想问问大家,“兴尽晚回舟”的“兴”为什么要读第四声呢?

师:哦,我明白了。有个成语叫“乘兴而来,兴尽而返”(读)这个成语的意思就是趁着兴致而来,兴致满足了就返回了。那这首词中的“兴尽”就是指------5

师:同学们,读古代的词,注意好词句的节奏和停顿,就能读出它的韵味,读出它的音乐美来,请大家欣赏录音《如梦令》,注意他朗读时候的节奏和停顿。

师:想不想自己练练,也读得这么好听?(试试吧)

师:(指名读) 来,让我们一起来试试。

师:同学们,读词,读通,读顺还不够,还要读懂它。接下来,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看注释、看画面、问老师、问同学。。。。)把这首词的大概意思读明白了,请你轻轻地读,再用自己的话轻轻地说,看看能不能把话说顺了,说通了,说明白了。好不好?开始吧!(自说—同桌说)

师:你读明白哪一句词的意思了?你站起来说给大伙听听。

师:曾经有人评价李清照的这首词是“以寻常语绘精美画”,那么这首词描绘的究竟是怎样精美的图画呢?请大家闭上眼睛再次欣赏录音,边听边想,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录音)

师: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画面?(稍停顿)用一段话把你看到的一个画面描写下来,好吗?

师: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谁来说说看?

生:( )( )( )

师:真美!是词中那句话让你想到了这么美的画面呢?(据答出示:常记溪亭日暮。。。。)

师:你刚才说得那么美,相信你一定能读好它。(生读)

师: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啊,我为之沉醉。在那样的地方,那样的时候,词人和她的朋友会在西亭边做些什么呢?( )古人都喜欢饮酒,好朋友在一起更是酒逢知己千杯少。李清照尽管是个女子,但在她的许多词里,都提到了酒。我们继续,他们还会做些什么呢?

生:( )

师:品着美酒,赏着美景,闻者花香,酒香,他们吟诗、弹琴、唱歌、下棋,玩得多尽兴啊!这景象怎能不令人沉醉呢?这就叫酒不醉人( ),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两行文字。( )

师:继续交流,你仿佛也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呢?

生:( )( )( )

师:这么美,怪不得词人看得有滋有味,如痴如醉,连小船误入藕花深处都没有察觉。让我们一起走进去。(出示:兴尽晚回舟。。。。。)读

师:在这样的藕花深处,我情不自禁的想起很多描写荷花的古诗来,你想到了吗?

生:( )

师:有诗有画,充满诗情画意,让我们一起再读( )

师:当一弯明月如水般倾洒荷花时,众人才猛然惊醒,于是(出示读:争渡。。。。。)

师:读了这两行,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 )

师:真是一幅热闹的画面,让我们来读出这份热闹。(读)

师:词中有这么一个字“惊“,谁惊了?

生:

师:鸟背人惊,人背鸟惊,让我们再来读,读出热闹,读出欢快,读出惊喜。

生:( )

师:刚才我们边读边想象,读出了那么多美丽的画面。你们看,因为欣赏“西亭日暮”沉醉了,所以才会误入(“藕花深处”),因为误入藕花深处,所以才会惊起(“一滩鸥鹭”)。这些画面,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人(有鸟),这真是一幅流动的画面!来,一起读整首词,让我们在这流动的画面中再次沉醉。

师:人们常说“景中藏情”。这首词,字里行间都向我们传递着李清照当时内心无尽的喜悦,你能猜一猜李清照当时生活怎样吗?说说你的理由。

师:李清照,宋代著名女词人,她的词独树一帜,登峰造极,被称为“词国女皇”。和你们猜测的一样,早期时候的李清照一直生活在幸福美满中,生活在她的眼里充满了色彩,充满了愉快,充满了生机,也充满了乐趣。我们品读这一首词,其实也是在品读一段独特的人生经历。让我们跟随李清照,再次回忆起她少女时期的那一段美好的生活。

李清照中年的时候,宋兵与金兵作战,节节败退,李清照流亡江南,丈夫也去世了。她承受着国破、家亡、夫死的悲痛,晚年生活孤苦凄凉。那么,李清照后期生活的转变使她的词风又产生了怎样的变化呢?感兴趣的同学下课之后可以继续去读她的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