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秘帮教案设计内容页

《愚公移山》同步检测(推荐14篇)

2023-04-14 01:16:02教案设计

《愚公移山》同步检测(推荐14篇)

《愚公移山》同步检测 篇1

第一部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4分)

始龀()荷担()孀妻()箕畚()

2.释词:(4分)

⑴年且九十(且:)

⑵吾与汝毕力平险(险:)

⑶杂然相许(杂然:)

⑷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易:)

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4分)

⑴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意为。

⑵一厝朔东,一厝雍南。通,意为。

⑶甚矣,汝之不惠。通,意为。

⑷寒暑易节,始一反焉。通,意为。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3分)

a、这篇寓言故事相当完整,有背景、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也写出了一些生动的细节。

b、本文塑造了愚公的生动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c、本文结尾写大力神夸娥氏两个儿子把山背走了,这是一种封建迷信思想。

d、愚公跟智叟的对比是文中的主要对比,是故事寓意之所在,反映了我国古代人们在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两种对立的观点。

5.原文填写:(4分)

⑴愚公之所以决心称山,是因为。

⑵愚公坚信山能被移走的原因是。

6.选出“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3分)

a、河阳之北b、汝之不惠c、操蛇之神d、渤海之尾

7.选出“其”字用法不同的一项()(3分)

a、其妻献疑曰b、其如土石何c、帝感其诚d、惧其不已

8.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这两个人物在情节发展上起什么作用?(4分)

9.说说下列句子使用的语气:(4分)

⑴且焉置土石?()

⑵如太行、王屋何?()

⑶何苦而不平?()

⑷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10.译句:(4分)

⑴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⑵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1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北山愚公长息曰”中“笑”和“长息”分别有什么表达作用?(4分)

“笑”:

“长息”:

第二部分:

(一)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生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4分)

⑴虽多之死,有子存焉(虽:)

⑵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彻:)

⑶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匮:)

⑷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负:)

13.对于寓言的神话结尾,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愚公的行动感动了天帝,反映了古代讲究迷信,这是这篇寓言的不足之处。

b、愚公的精神和行动感动了天帝,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这跟宣传封建迷信思想有本质的区别。

c、天帝在愚公的坚强意志面前惧怕了,屈服了,说明只要有信心,目标总能实现。

d、天帝在劳动人民的伟大力量前屈服了,说明人定胜天。

14.写智叟讽刺愚公的句子是,他的根据是。(2分)

15.愚公斥责智叟的句子是。(2分)

16.表明愚公取得辩论胜利的句子是。(2分)

17.智叟和愚公的矛盾实质是()(2分)

a、对待困难的截然不同的态度。

b、静止的观点和发展观点的矛盾。

c、人如何正确的估价自己的力量。

d、智者有时不“智”,愚者有时不“愚”。

18.文中画线句子包含怎样的思想意义?(3分)

(二)

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注释]逮:达到。大学:大学者。

19、下列四个句子中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邑人(城里人)大姓文不识

b、勤学(勤奋读书)而无烛

c、邻舍(邻居家)有烛而不逮

d、主人怪问(奇怪地问)衡

20、本文重点写了匡衡的精神,文中能具体表现这种精神的两个句子是:。(3分)

21、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衡乃穿壁引其光。

⑵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22、匡衡的这种精神后人用一四字词语概括,即。(2分)

第三部分:片断写作练习(30分)

愚公的形象一直被称作是一个值得我们学习的正面形象,学完本文后,想必你对愚公的形象,也有自己的看法,请以一个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一看愚公的形象吧,把你的观点写下来。

《愚公移山》同步检测 篇2

学习目标

★流畅地朗读课文,会背诵

★明确故事寓意

★正确理解有关实词、虚词的含义

教学重点

★明确故事寓意

★生动的人物对话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

★神话色彩结尾的作用

★“愚公移山”的现实意义

教学设想

★通过朗读和思维训练来开展师生双边活动,让学生在泛读感知、品读感悟、研读迁移中,达成教学目标。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

2、通晓课文内容、理解故事寓意

3、理解词的含义

教学流程

一、导入课文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寓言属于文学作品范畴。愚公是作品中一个艺术形象。这是一幅放大的书中插图,请说出图中各种景物、人物的名称。(“太行、王屋二山”、“云层”、“夸娥氏二子”、“愚公”。教师板书课题:“愚公移山”)“愚公移山”是一篇带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本文选自《列子·汤问》。这篇故事的内容是什么?故事告诉了我们怎样的道理,请同学们阅读课文,仔细体会。

二、检查作业

1、注音

箕畚()始龀()穷匮()

亡以应()魁父()

2、解释加点的词

惩山北之塞()指通豫南()

毁山之一毛()寒暑易节()

三、师范读课文

1、对照书中的注音,学生默读课文。要求读流畅。

2、学生齐读课文。分小组或分男生女生读。

3、教师指导朗读,学生练习后,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出节奏,读出语调。

四、学生品读课文

1、理解读。对照书中的释义,默读课文。教师检查阅读效果,根据教师提示的要求,学生读特定的句子(如教师提示:“请读出写愚公移山方法的句子,……原因的句子、……结果的句子”)

2、理解说。(每个同学根据老师提出的说的内容和要求,先个人思考,后小组交流,

每一小组推派一人在全班交流)

①说故事内容

②说故事寓意

③用现代文分角色表演。

3、理解写。①感悟道理:愚公不畏困难移山,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后代人。愚公认识山不加增,人力能战胜自然的道理。②设计板书:苦

愚愚公:利移山不愚

公理

山智叟:知难而退

无所作为不智

讥讽阻拦

五、课堂检测

1、注音:

万仞()孀妻()迂()曾不能()

一厝()朔东()智叟()

2、解释词语

惩_____ 险______诸______ 箕畚_____ 心_____ 虽_______ 匮_______感________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理解文中文言词的含义

2、体会愚公移山的现实意义

3、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1、学生提出质疑的词语,互动解疑

2、小组汇报交流网上搜集到的信息

3、背诵课文某一段落

二、品读课文

(教师设问激思,引导学生理解文中词句的含义,以下设疑供选择。)

1、愚公的年龄有多大?

2、小男孩有多少岁,父亲可疼他?

3、愚公妻子和智叟话的结构相似,都对愚公的体力提出了质疑,这两句话中包含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4、“江阴大桥”中的“阴”是什么含义?地名或企业名中有类似的词吗?请举例。

(江阳工业园区、淮阴市)

三、检测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其妻献疑曰年且九十

①惧其不已②

其如土石何且焉置土石

以君之力

③操蛇之神闻之无陇断焉

魁父之丘④

汝心之固且焉置土石

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②甚矣,汝之不惠

③河曲智叟亡以应

④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四、研读课文

(一)阅读思考,探究迁移。(以下设疑供选择)

1、能不能以“智公移山”为题?

2、如果没有玉帝的被感动,愚公的志愿最终能实现吗?

3、文中为什么要安排邻人相助的情节?

4、有人说“面山而居”不如“背山而居”,根本不需要耗巨资(人资,物资)去移山。

你认为对吗?

5、想一想,在中国革命历,在现代化的经济建设中,在你的学习生活里,会遇到“山”吗?面对“山”,我们应抱怎样的态度?

(二)小组讨论,推选代表发言。

(三)以四人学习小组的形式,学生自测自评自结。

(四)小结参考:

1、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人们不能科学地解释自然或社会的现象,就借助于幻想中具有超人智慧的力量的神来解释问题。神话往往代表了古代人民对自然力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

2、愚公的精神,我们今天仍然需要,因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是伟大、艰巨的,必须有坚毅的精神才能完成。所谓绕道搬家,是屈服于自然,是害怕困难、逃避矛盾的心理表现。

五、布置作业

1、书后思考练习

2、背诵全文。

3.以“有志者事竟成”为话题,写一篇读后感。

《愚公移山》同步检测 篇3

《愚公移山》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二)能力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三)德育目标

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2.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教学难点

1.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辩论法

3.品读法

4.理读法 引导学生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包括古今异义词、多义词、通假字及常用虚词。

5.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把握文意;思读课文,探究文章寓意;品读课文,鉴赏文章写法上的特点;研读课文,联系实际,总结升华。

[教学步骤]

一、导语

以动漫flash——愚公移山导入。

学生欣赏画面,品味美妙的乐曲。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背诵课文。学生循声跟读。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停顿。

示例:

惩/山北之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3.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4.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多媒体展示内容如下: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始一反焉 汝之不惠 亡以应

一厝朔东 无陇断焉

(2)对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惩山北之塞 A.处罚 B.警戒 C.苦于

出入之迂也 A.绕远 B.迂腐 C.困难

指通豫南 A.指向 B.手指 C.一直

杂然相许 A.允许 B.赞成 C.答应

且焉置土石 A.哪里 B.乃、才 C.语气助词

(3)一词多义

方:方七百里 方其远出海门年且九十

曾:曾不若孀妻弱子 曾益其所不能 以君之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固: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吾义固不杀人

亡:河曲智叟亡以应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其:其如土石何 惧其不已也 帝感其诚 其妻献疑

焉:且焉置土石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之:甚矣。汝之不惠 告之于帝

(4)翻译下列句子。

①甚矣。汝之不惠!

②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③投渚渤海之尾。

④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学生自由回答,其余学生评价或补充。答案略写。]

5.教师播放教学图片,每显示一幅,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或朗读课文相关片断。

第一幅:二山雄立图 第二幅:在家庭会议上

第三幅:毕力平险图 第四幅:愚公智叟辩难图

第五幅:神灵移山图

三、思读课文,理解寓意

1.学生分两组,展开课堂辩论。

辩题:愚公、智叟到底谁愚?

正方:愚公实愚

反方:智叟不智

辩词选摘:正方:愚公实愚

两座山雄伟高大.实难移走;愚公年且九十,山未移身先死。如何享利?全家人力量微弱,

况且只有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帮忙;工具落后,敲石挖土,用畚箕装了土石远运山外;路途遥远。运土石到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反方:智叟不智

愚公痛感迂塞之苦,有艰苦奋斗的精神;”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确知移山之利,有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有子孙的支持,使移山之役得以顺利开始;深明可移之理,“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有发展变化的观点;感动天帝,将山搬走,显示愚公移山力量之大,精神感人至深;智叟知难而止,无所作为,讥讽阻拦愚公移山是真正的愚。

教师总结:经过一番激烈的辩驳,愚公智叟孰智孰愚已成不争的事实,那就是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2.提问:这是一篇古代寓言,它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学生讨论交流。

示例:

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只要坚持不懈,成功终会属于我们。

做任何事。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要有恒心和毅力。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大小、多少是相对的,都可以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成功、失败亦如此。

四、品读课文,把握本文的艺术特征

1.提问:有人认为本文以神话结尾是作者迷信思想的反映,也有人认为它反映了作者阶级的局限性。你是如何理解本文的神话结尾的呢?

学生自由发言。

明确:这是对愚公移山巨大力量和伟大精神的肯定和歌颂,也表达了古代人民借助想象、寄托于神话向自然斗争并取得胜利的愿望。这个神话结尾,增强了故事的艺术效果,使“愚公移山”的形象更为高大、感人。

教师点拨: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征服自然。这个神话式的结尾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2.关于对比、衬托手法

学生讨论

明确:文中有多处对比,如愚公与智叟、京城氏之子和智叟、愚公之妻和智叟的对比。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移山是“不惠之举”,两相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京城氏之子听说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却“笑而止之”,对比之下,更显出智叟见解鄙陋,对造福千万人的事业的冷漠态度。愚公之妻对丈夫关心,提出合情合理的疑问;智叟表现出极度的轻蔑,嘲讽之意溢于言表,一“君”一“汝”,境界全出。

文中运用衬托的例子也不少,如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一年返家一次对显现愚公的气魄,说明移山劳动的艰巨具有衬托作用。写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也从侧面反映了愚公的决心不可动摇。

五、研读课文,总结升华

教师提问: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愚公精神吗?

学生争相发言。

教师总结:

愚公精神的实质是排除干难万险不达目的决不休止。我们这个时代仍然需要这种精神。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哪里会有“神舟”五号的发射成功,非典、禽流感的防治?哪里会有我国近十年的辉煌成就?哪里会有时代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让我们从愚公手里接过精神火把,点燃智慧,照亮前行的路。去追寻明天的太阳!

六、课堂小结

教师朗诵《愚公移山》歌词: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

讲起来不是那奇闻,谈起来不是笑淡,望望头土: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面对着满堂儿孙,了却了心中祈愿。

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多媒体显示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学生齐读。结束全文学习。

七、布置作业

1.以“有志者事竟成——读《愚公移公》有感”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2.有人说,愚公精神就是苦干精神,仅有苦干是远远不够的,苦干加巧干才等于成功。你如何评价这种观点,写一段话阐明你的观战场点。

《愚公移山》同步检测 篇4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愚公移山》。愚公移山的故事历来为人们所传颂,可谓家喻户晓,众人皆知。今天我说课的内容就是这篇脍炙人口的寓言。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创意、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程序等几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诚请各位评委给予批评指正。

一、教材分析: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它有如下几个特点:①浓郁的神话色彩,易激发学习兴趣;②可读性强,易于记诵;③基础性强,有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需要积累;④寓意深刻,实践性强;⑤故事性强,人物形象鲜明,但教材偏重于理性,有可能束缚学生对“智叟”的形象思维。

本文安排在现行初中语文教材第六册第六单元中。从本单元教学目标和编者意图看,是希望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达到: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在反复诵读中领会文章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提高学习文言能力的目的。

二、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十几篇文言文,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要学习与现代汉语不完全相同的古代语言,又要像阅读现代文那样理解文章内容和写法,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难度并不大。只要教师给予方法技巧上的点拨指导就能成功。

三、教学创意:

创意一:从“体验”角度组织教学,全课的教学由“朗读体验”——“发现体验”——“学法体验”三个部分组成。在“学法体验”中向学生介绍若干种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实践。

创意二:师生互动,进行探究与合作学习;激励性评价贯穿课堂教学。

四、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综合化、系统化、细目化、行为化原则,及以上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我将教学目标定为如下几方面:

1、知识目标:理解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寓意,理解对比、衬托手法以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

2、能力目标:文言文的诵读;多种学法的体验。运用全面的、辩证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学习古代人民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积极进取,要有战胜生活学习上的“太行、王屋”的决心和勇气。

4、创新目标:智叟也智。

教学重点确定为发现体验。教学难点是通过探讨愚公移山举动的“智”与“愚”,学习愚公的意志与毅力。教学课时为第一课时,教学课型定为学法体验课。

五、教法学法:

为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训练主线”原则,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科特点,主要采用启思、点拨式教法,借助多媒体课件,激趣、启思、点拨。分四个版块进行教学。学法则以诵读、发现、体验为主。旨在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全程参与,主动获取知识。

六、教学程序:

教学版块之一:同学们进行读诵体验。(15分钟)

教学活动围绕掌握课文诵读和理解课文的大意、积累文言词进行。

1、 导入。请一个学生讲愚公移山的故事导入课文学习(1分钟)。

2、 同学们听录音朗读,要求:听准字音,听清楚人物对话的语气、语调,画出疑点。听朗读后的师生互动探讨。(3分钟)

(1) 着重掌握以下几个句子节奏:

方/七百里;

惩/山北之塞;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投诸/渤海之尾

(2) 着重读准以下几个语气语调: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担忧的语气)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讥讽的语气语调)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痛斥的语调)

“何苦而不平?”(坚定反驳的语气)

3、 同学们集体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大意。(4分钟)

思考这么一个问题:这篇课文从什么写到什么?

同学们发言。

同学们与老师的对话可能有:从有大山写到山被背走,从大山阻塞写到无垄断,从愚公移山的想法写到愚公移山的行动,从开始移山写到移山结束,从人的移山写到神的帮助,从愚公移山的远大理想写到愚公移山的伟大精神……

4、 参看课下注释,让学生小组合作学生翻译课文、记住文下注释里的文言词。(共7分钟)

首先鼓励学生回忆翻译的原则:信——忠实原文,达——通顺流畅,雅——优美生动。

翻译方法指导:(2分钟)

(1) 加。如“方”即“方圆”,指面积。

(2) 改。如“仞”现在已经不作长度单位运用,可改为意思相近的词“丈”来代替。

(3)补。文言文中常有省略主语、介词的宾语和量词等,翻译时必须补出。如“二山”即“两座山”。

(4)调。文言文的语序有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需要调整。如“甚矣,汝之不惠”,这是谓语提前的倒装句,翻译时可作“你太不聪明了!”

(5)省。文言文中的发语句,即句首的助词,或句中语气助词,如果省略后不影响原意的可省去。如“虽我之死”,“之”字是助词,在句中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翻译时可省略不译。

学生自主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语。(5分钟)

教学板块之二:学生进行“发现体验”(15分钟)

教学活动围绕文章的主题写法、进行探讨。并且给每个自然段或情节标上小标题。

1、 指名朗读课文的第一段,围绕这么两个问题交流:本段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本在冀州之南”中的“本”字有什么作用?

师生的互动交流可能有:写太行、王屋两座山异常高大,暗示挖掉这两座山简直是太难了;说明了这两座山原先的位置所在。 “本”字的作用在于为故事制造一个“悬念”:这么高大的两座山已经不在原先的地方,这是怎么回事呢?是什么原因,是什么力量使这两座山变动了位置呢?有此县念,增加了故事的吸引力,激起读者探求答案,乐读文章的兴趣。为后面写愚公精神作了铺垫。鼓励学生加小标题。

指名朗读第二段。思考:这一段包含哪几层意思?写了愚公的什么思想精神?写“其妻献疑”用意何在?写孀妻之弱子“跳往助之”的作用是什么?

愚公移山的原因,移山的决心,愚公移山的目的,老愚公领着家人投入开山除障的行动,运上搬石的艰巨劳作,邻人孀妻的小孩子也跑去和他们一同干起来……愚公具有崇高的思想、宏远的志向、坚强的决心;“其妻献疑”衬托愚公具有宏大的心愿、坚强的意志;小孩子“跳往助之”表明愚公此举之得人心,也有烘托的作用。鼓励学生加小标题。

朗读第三段。思考:智叟责难愚公之不自量力的话有什么用意?愚公是怎样针锋相对地驳斥智叟的?愚公的话表现了他的什么思想精神?

讲解 智叟之先言表明他自视聪明,而嘲笑愚公之不智。为了加强其嘲讽之意,他还用了个倒装句;智叟之言说是在责难愚公之不自量力,连山上的一根草也无力除之,

却要去挖出掘石。出言不逊的智叟,自视聪明,傲慢待人,其实是个识陋智拙,胸狭见短之人。通过智叟的言行,更加突出愚公的伟大。

愚公首先斥责智叟自视聪明,然后用子孙后代是“无穷匮”的道理驳斥,令智叟理屈词穷,无言以对,愚公的这些话表现了他的志向的宏远,心愿的挚诚,意志的坚定,愚公对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有正确的认识,他有战胜自然的信念,这种信念是愚公开山平险意志坚定的一个重要的思想基础。鼓励学生加段落小标题。

朗读第四段,提问这则寓言的结尾写天帝“感其诚”,命大力神背走二山,以此作结,好与否?这个结尾是宣传封建迷信呢,还是具有神话色彩呢?

让学生讨论后明确:这样作结有三个好处:①赞颂了愚公心意之诚,意志之坚,突出了故事的主题。愚公开山平险心意之诚、意志之坚,使山神“惧”了,天帝也受之感动。②增添了故事的瑰丽色彩,如此作结,既富于想象,又寓托深情。③反映了古代人民的美好愿望,借神力惩服自然,以实现愚公之志,这是人们的共同心愿。

5、进一步明确主旨的3分钟辩论:愚公该搬家还是该移山。辨证的看问题:明确智叟也有智的地方。

教学版块之三:同学们进行“学法体验”(8分钟)

向同学们介绍几种学习方法。

1、多次概括法——用生动、准确的语言从不同角度对文章进行几次概括。

文序把握法——找出表现文章顺序的关键字或句子,迅速理出文章脉络。

画面标题法——从文章中选出一个或几个精美的片段,然后给它“命名”。

请各位同学任选一种方法进行尝试,并进行课中交流活动。有的同学如果认为自己还有更好的读课文的方法,也可以将自己的方法介绍给大家。

教师准备来配合各学法补充的内容有:

多次概括法:

① 壮举

② 移山传说

③ 艰巨的任务与微弱的力量

④ 远大的理想,坚韧的毅力

⑤ 愚公不愚

⑥ 智叟不智

⑦ 永不放弃

⑧ 感天动地移山情

⑨ 艰辛的移山,曲折的情节……

文序把握法

文章先制造悬念,然后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来写。

第一部分(1)写山高大与原来的位置。

第二部分(2-3)移山的原因和经过。

第三部分(4)移山的结果

画面标题法:

第二段:愚氏开山运石 或 毕力平险

如第一段:高大的山

第三段:“愚”“智”之辩 或 智叟不智 愚公不愚

第四段:神力相助 或 理想成现实

教学版块之四:师生小结后布置课后作业。(2分钟)

选作一题发挥想象,将课文有关内容改写成片段作文:

1、 在家庭会议上

2、 愚公智叟辩难

《愚公移山》同步检测 篇5

同学们,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你是否遇到过许多困难?你是勇敢地克服它,还是畏惧逃避呢?

好,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文章的名字叫《愚公移山》。这是一则寓言故事,选自《列子汤问》。这则寓言给我们讲述了一位年近九旬的老愚公毕力平险,移去两座大山的故事。故事的内容耐人寻味,令人深思,对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很有启发意义。

一、1、出示教学目标

2、首先请一位同学读一遍课文,其他同学听,完后举手纠正。

3、出示小黑板,给课文中生字注音。

4、范读课文。

5、学生齐读课文,结合课文注释理解。

二、1、我提几个问题,看同学们是否真正读懂了课文。

这篇课文一共写了几个人?我们把它列出来,大家一齐说,我来写。

(愚公、其妻、其子孙、遗男、智叟)

2、我们先来看一下这个人物表,同学们看,这个老愚公多大年纪了?(且:将近)

那么,这个智叟是个年轻人吗?(叟:)

那么,遗男呢?(龀:)

这么个年纪小小的孩子跟愚公一起去移山,他爸爸让他去吗?

(孀妻、遗男)

三、1、同学们,现在请大家根据课文内容计算一下,参加移山的一共有多少人?(五人:愚公、荷担者三夫、遗男)

你怎么知道愚公也参加了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2、好,人物我们搞清楚了,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这则故事写了一个什么事情?————移山。为什么要移山?原因:画山。)

这事做起来难吗?难!我们从课文中找出句子来说明。

方七百里,高万仞

移山———难——五人,人数少

工具简陋

时间漫长

行程远

由此看来,移山的任务的确很艰巨,但越是艰巨,越能体现出人物不同的精神风貌。

3、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这个人物表上出现的人物,看看他们对移山的不同的态度。

文章中有两个人物讲的话差不多,你们看看是谁呀?

愚公妻————智叟

请同学们读一下两人的话,我们来比较一下,看他们的语气、对待愚公移山的态度是不是完全一样?

智叟说:“甚矣,汝之不慧!”你太不聪明了!

他的妻子说了吗?

智叟和愚公妻是怎么称呼愚公的?

君————汝(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平辈之间)

尊敬轻视、看不起

愚公妻说:“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语含关心、担心。

智叟说:“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语含一种讽刺、挖苦的意味。连山上的一棵小草也不能动。

其妻———献疑智叟————笑而止(讥笑、嘲笑/制止)

同学们看,我们本来还以为他们态度上差不多的,但仔细一分析比较,

差别就明显了。

4、对移山有拥护的,也有反对的,那么愚公的举动是不是很笨呢?

移山的目的明确、周密的计划、移山之利

(有远见、深谋远虑、为了子孙造福)不笨!

愚公移山的决心

对智叟的有力反驳

一学生读愚公语

智叟反应:亡以应哑口无言无言以对理屈词穷

(全体学生齐读最后一段。)

愚公移山的决心以及他的行动,说明他很聪明,正是他挖山不止的精神使天神害怕,天帝感动,移去了两座大山,面前出现了一条通衢大道。

而智叟他自以为聪明,不干实事,自以为聪明,实际上他才是真正的愚。

(全体学生齐读课文。)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要我们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不怕困难的精神,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年来宝贵精神财富。

小到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大到国家的建设,我们都要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只有这样,我们的学习才会进步,国家才会健康发展。

板书设计:

愚公移山

明确的目的笑而止讽刺

周密的计划愚公智叟挖苦

移山之利汝蔑视

献疑关心担心

三夫、遗男其妻君尊敬

《愚公移山》同步检测 篇6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愚公移山》。愚公移山的故事历来为人们所传颂,可谓家喻户晓,众人皆知。今天我说课的内容就是这篇脍炙人口的寓言。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创意、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程序等几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诚请各位评委给予批评指正。

一、教材分析: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它有如下几个特点:①浓郁的神话色彩,易激发学习兴趣;②可读性强,易于记诵;③基础性强,有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需要积累;④寓意深刻,实践性强;⑤故事性强,人物形象鲜明,但教材偏重于理性,有可能束缚学生对“智叟”的形象思维。

本文安排在现行初中语文教材第六册第六单元中。从本单元教学目标和编者意图看,是希望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达到: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在反复诵读中领会文章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提高学习文言能力的目的。

二、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十几篇文言文,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要学习与现代汉语不完全相同的古代语言,又要像阅读现代文那样理解文章内容和写法,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难度并不大。只要教师给予方法技巧上的点拨指导就能成功。

三、教学创意:

创意一:从“体验”角度组织教学,全课的教学由“朗读体验”——“发现体验”——“学法体验”三个部分组成。在“学法体验”中向学生介绍若干种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实践。

创意二:师生互动,进行探究与合作学习;激励性评价贯穿课堂教学。

四、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综合化、系统化、细目化、行为化原则,及以上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我将教学目标定为如下几方面:

1、知识目标:理解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寓意,理解对比、衬托手法以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

2、能力目标:文言文的诵读;多种学法的体验。运用全面的、辩证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学习古代人民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积极进取,要有战胜生活学习上的“太行、王屋”的决心和勇气。

4、创新目标:智叟也智。

教学重点确定为发现体验。教学难点是通过探讨愚公移山举动的“智”与“愚”,学习愚公的意志与毅力。教学课时为第一课时,教学课型定为学法体验课。

五、教法学法:

为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训练主线”原则,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科特点,主要采用启思、点拨式教法,借助多媒体课件,激趣、启思、点拨。分四个版块进行教学。学法则以诵读、发现、体验为主。旨在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全程参与,主动获取知识。

六、教学程序:

教学版块之一:同学们进行读诵体验。(15分钟)

教学活动围绕掌握课文诵读和理解课文的大意、积累文言词进行。

1、 导入。请一个学生讲愚公移山的故事导入课文学习(1分钟)。

2、 同学们听录音朗读,要求:听准字音,听清楚人物对话的语气、语调,画出疑点。听朗读后的师生互动探讨。(3分钟)

(1) 着重掌握以下几个句子节奏:

方/七百里;

惩/山北之塞;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投诸/渤海之尾

(2) 着重读准以下几个语气语调: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担忧的语气)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讥讽的语气语调)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痛斥的语调)

“何苦而不平?”(坚定反驳的语气)

3、 同学们集体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大意。(4分钟)

思考这么一个问题:这篇课文从什么写到什么?

同学们发言。

同学们与老师的对话可能有:从有大山写到山被背走,从大山阻塞写到无垄断,从愚公移山的想法写到愚公移山的行动,从开始移山写到移山结束,从人的移山写到神的帮助,从愚公移山的远大理想写到愚公移山的伟大精神……

4、 参看课下注释,让学生小组合作学生翻译课文、记住文下注释里的文言词。(共7分钟)

首先鼓励学生回忆翻译的原则:信——忠实原文,达——通顺流畅,雅——优美生动。

翻译方法指导:(2分钟)

(1) 加。如“方”即“方圆”,指面积。

(2) 改。如“仞”现在已经不作长度单位运用,可改为意思相近的词“丈”来代替。

(3)补。文言文中常有省略主语、介词的宾语和量词等,翻译时必须补出。如“二山”即“两座山”。

(4)调。文言文的语序有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需要调整。如“甚矣,汝之不惠”,这是谓语提前的倒装句,翻译时可作“你太不聪明了!”

(5)省。文言文中的发语句,即句首的助词,或句中语气助词,如果省略后不影响原意的可省去。如“虽我之死”,“之”字是助词,在句中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翻译时可省略不译。

学生自主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语。(5分钟)

教学板块之二:学生进行“发现体验”(15分钟)

教学活动围绕文章的主题写法、进行探讨。并且给每个自然段或情节标上小标题。

1、 指名朗读课文的第一段,围绕这么两个问题交流:本段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本在冀州之南”中的“本”字有什么作用?

师生的互动交流可能有:写太行、王屋两座山异常高大,暗示挖掉这两座山简直是太难了;说明了这两座山原先的位置所在。 “本”字的作用在于为故事制造一个“悬念”:这么高大的两座山已经不在原先的地方,这是怎么回事呢?是什么原因,是什么力量使这两座山变动了位置呢?有此县念,增加了故事的吸引力,激起读者探求答案,乐读文章的兴趣。为后面写愚公精神作了铺垫。鼓励学生加小标题。

指名朗读第二段。思考:这一段包含哪几层意思?写了愚公的什么思想精神?写“其妻献疑”用意何在?写孀妻之弱子“跳往助之”的作用是什么?

愚公移山的原因,移山的决心,愚公移山的目的,老愚公领着家人投入开山除障的行动,运上搬石的艰巨劳作,邻人孀妻的小孩子也跑去和他们一同干起来……愚公具有崇高的思想、宏远的志向、坚强的决心;“其妻献疑”衬托愚公具有宏大的心愿、坚强的意志;小孩子“跳往助之”表明愚公此举之得人心,也有烘托的作用。鼓励学生加小标题。

朗读第三段。思考:智叟责难愚公之不自量力的话有什么用意?愚公是怎样针锋相对地驳斥智叟的?愚公的话表现了他的什么思想精神?

讲解 智叟之先言表明他自视聪明,而嘲笑愚公之不智。为了加强其嘲讽之意,他还用了个倒装句;智叟之言说是在责难愚公之不自量力,连山上的一根草也无力除之,

却要去挖出掘石。出言不逊的智叟,自视聪明,傲慢待人,其实是个识陋智拙,胸狭见短之人。通过智叟的言行,更加突出愚公的伟大。

愚公首先斥责智叟自视聪明,然后用子孙后代是“无穷匮”的道理驳斥,令智叟理屈词穷,无言以对,愚公的这些话表现了他的志向的宏远,心愿的挚诚,意志的坚定,愚公对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有正确的认识,他有战胜自然的信念,这种信念是愚公开山平险意志坚定的一个重要的思想基础。鼓励学生加段落小标题。

朗读第四段,提问这则寓言的结尾写天帝“感其诚”,命大力神背走二山,以此作结,好与否?这个结尾是宣传封建迷信呢,还是具有神话色彩呢?

让学生讨论后明确:这样作结有三个好处:①赞颂了愚公心意之诚,意志之坚,突出了故事的主题。愚公开山平险心意之诚、意志之坚,使山神“惧”了,天帝也受之感动。②增添了故事的瑰丽色彩,如此作结,既富于想象,又寓托深情。③反映了古代人民的美好愿望,借神力惩服自然,以实现愚公之志,这是人们的共同心愿。

5、进一步明确主旨的3分钟辩论:愚公该搬家还是该移山。辨证的看问题:明确智叟也有智的地方。

教学版块之三:同学们进行“学法体验”(8分钟)

向同学们介绍几种学习方法。

1、多次概括法——用生动、准确的语言从不同角度对文章进行几次概括。

文序把握法——找出表现文章顺序的关键字或句子,迅速理出文章脉络。

画面标题法——从文章中选出一个或几个精美的片段,然后给它“命名”。

请各位同学任选一种方法进行尝试,并进行课中交流活动。有的同学如果认为自己还有更好的读课文的方法,也可以将自己的方法介绍给大家。

教师准备来配合各学法补充的内容有:

多次概括法:

① 壮举

② 移山传说

③ 艰巨的任务与微弱的力量

④ 远大的理想,坚韧的毅力

⑤ 愚公不愚

⑥ 智叟不智

⑦ 永不放弃

⑧ 感天动地移山情

⑨ 艰辛的移山,曲折的情节……

文序把握法

文章先制造悬念,然后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来写。

第一部分(1)写山高大与原来的位置。

第二部分(2-3)移山的原因和经过。

第三部分(4)移山的结果

画面标题法:

第二段:愚氏开山运石 或 毕力平险

如第一段:高大的山

第三段:“愚”“智”之辩 或 智叟不智 愚公不愚

第四段:神力相助 或 理想成现实

教学版块之四:师生小结后布置课后作业。(2分钟)

选作一题发挥想象,将课文有关内容改写成片段作文:

1、 在家庭会议上

2、 愚公智叟辩难

《愚公移山》同步检测 篇7

第一部分:

1.给下列带点的字注音:

万仞()箕畚()孀妻()匮乏()始龀()

2.连词起连接作用,表示被连接部分之间的关系,指出下列连词所表示的关系。

⑴面山而居。而:

⑵聚室而谋。而:

⑶河曲智叟笑而止之。而:

⑷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而:

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惩山北之塞(塞:)

⑵杂然相许(杂然:)

⑶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易:)

⑷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彻:)

⑸惧其不已也(已:)

⑹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负:)

4.理解翻译下面几个句子。

⑴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⑵吾与汝毕力平险。

⑶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5.写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⑴指通豫南通,意为。

⑵始一反焉通,意为。

⑶汝之不惠通,意为。

⑷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意为。

⑸一厝朔东通,意为。

6.这篇文章是一篇寓言,其寓意是()

a、愚公与智叟正相反,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b、要有长远打算,办什么事都要有计划。

c、只要下决心,有恒心,任何困难都能克服。

d、只要办事认真,上帝也要受感动。

7.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⑴文言文中,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叫阳,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阴。()

⑵“河阳”应理解为河的北岸。()

⑶“甚矣,汝之不惠”是个倒装句,翻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⑷愚公的妻子和智叟都反对愚公移山。()

读选文,回答问题:(2005年扬州试题)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8.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词。

①惩山北之塞(惩:)

②杂然相许(许:)

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

9.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且: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

b、以: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俯身倾耳以请(《送东阳马生序》)

c、其:其妻献疑曰既出,得其船……处处志之《桃花源记》

d、之:投诸渤海之尾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

1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语句子。

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②甚矣,汝之不惠。

11.流行歌曲《愚公移山》中这样唱道:“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请谈谈你对愚公“开路”精神的理解。

第二部分:

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2005年山东高青试题)

鲁人身善织屦①,妻善织缟②,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③之也,而越人跣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注释】①屦:麻鞋。②缟:白绢,周人用缟做帽子。③履:鞋,这里用作动词,指穿鞋。④跣:赤脚。

12.解释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1)或谓之曰(或:)

(2)以子之长(以:)

13.翻译划线句。

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

14.这篇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第三部分:

15.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2005年四川广安试题)

a、沙尘暴从蒙古一些沙漠周边的退化草场和旱地刮起,途经河北,到达京津。

b、春天来了,冰雪消融,万物复苏,九寨沟的盎然生机又将呈现在世人面前。

c、考场内学生们沙沙地答着题,考场外家长们无时不在期盼着自己的孩子满面春风地走出来。

d、看到一个个党员干部在各自的岗位上忘我地工作,使我很受教育。

16.名著阅读。(2005年福州课改区试题)

(1)请在下面横线上填入相关的内容。(填对四处即可)

一部《水浒传》,塑造了多少流传百世的英雄形象,点亮了多少闪耀天空的罡煞之星。话说梁山第十四条好汉武松,为兄报仇怒杀、潘金莲;发配孟州途中,在酒店结识(母夜*);醉打蒋门神,替(金眼彪)夺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为躲避官府缉捕,削发扮成;夜走蜈蚣岭,痛杀王道人……正是:“山中猛虎,见时魄散魂飞;林下强人,撞着心惊胆裂。”

(2)你喜欢武松这个人物形象吗?为什么?

17.运用一种修辞手法,对“叶(绿叶、红叶、落叶……)”进行想像描写。(灵活表达,写一句即可)(2005年福建龙岩试题)

[示例]对“花”的想像描写:

例①:你是大地的微笑。例②:天边的彩霞怎么跑到地面玩耍来啦?

《愚公移山》同步检测 篇8

《愚公移山》(第二课时)教学实录连云港市灌云县板浦初级中学 时明来一、导入新课师:在上一课时我们对课文《愚公移山》进行了整体感知,让同学们课外去背诵本文,会背了吗?生:(齐答)会!(齐背课文)师:背得很好!我还叫同学们课外搜集有关“愚公移山”的歌曲、绘画、文章、成语故事等,以便这一节课进一步深化学习,做了吗?生:(齐答)做了!(很多同学显出跃跃欲试的神态)师:好!这一节课我将会为大家提供展示才华的机会,现在请各小组推荐一名同学上台,把你们认为最好的材料展示出来。(小组经过交流,推荐代表上台,老师打开投影仪,学生把材料放置在投影仪下)生:我们小组搜集到的材料主要是徐悲鸿的素描名画《愚公移山》(学生将画放在投影仪上展示给大家欣赏并作评介。) 生:我们小组搜集到的材料主要是江涛唱的歌曲《愚公移山》(学生将一张光盘放入微机中熟练打开,并哼唱了两句。)生:我们小组搜集到的材料主要是毛泽东的文章《愚公移山》(学生拿着一本泛黄的《毛泽东选集》(第三卷),把它到投影仪上,全是繁体字,还读了关键的段落。)生:我们小组搜集到的材料主要是成语“大智若愚、精卫填海、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等。(还有同学想说)师(总结过渡):好,我们这节课还有很多机会,大家不急。同学们搜集的材料都很有价值!看来这个故事很有研究、关注的价值。上一课时,我们已经对《愚公移山》这篇课文进行了整体感知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深入探讨这篇文章(师板书课题《愚公移山》(第二课时),点击鼠标,展示教学目标:1.能概括并理解本文的寓意2.会分析本文的人物形象3.能在感悟的基础上进行迁移、深化,提高思想认识。)二.赏析感悟、交流讨论师:同学们,下面请大家围绕教学目标,结合课文内容,思考下面几个问题:(点击鼠标展示:)1.你能按要求在文中找出下面的句子吗?表愚公移山的原因、目的和好处、方法、艰巨性、信心、结果的句子;表家人对愚公移山的态度的句子;表智叟反对愚公移山的理由的句子。2. 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你能概括本文的寓意吗?3. “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的取名包含了什么意思?你会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分析本文中的愚公和智叟的两个人物形象吗?生:(学生快速阅读、议论纷纷。)师:(教师在教室内个别辅导,同时目光在教室里搜寻、鼓励。短暂的几分钟后,学生纷纷举手。)师:好,谁来说第一个?生:我来!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师:他不能搬家吗?生:(有人窃窃私语,忽一生大喊)他这是迎难而上!师:对,很好! 生:老师,我来第二个。愚公移山的目的、好处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师:愚公“年且九十”,都这么大岁数了,他移山为了自己吗?生(齐答):不是,是为了造福后代!生:愚公移山的方法是“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生:愚公移山的艰巨性是“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年且九十”;“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师:“叩石垦壤”,箕畚运土,说明工具简陋,劳动艰辛。“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用夸张的手法写两山的高大,意在衬托愚公形象的高大。山越高大,移山的任务越艰巨,愚公敢于移山的决心和勇气也就越突出。“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映运土往返路程遥远,费时甚多。这些既说明移山任务的艰巨,更衬托愚公惊人的毅力和坚强的决心。生:愚公移山的信心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师:这就是愚公精神的真正可贵之处。生:愚公移山的结果是“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师:看来神仙都同情、偏爱那些努力奋斗的人。生:(有不少同学在下边轻声议论和发笑)生:家人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杂然相许。”师:你看,愚公他不顾年迈力衰,毅然决然,难怪他能得到全家的支持和拥护,使全家目标一致、团结一心。需要指出的是:“其妻献疑”,从另一角度强调移山任务的艰巨,反衬愚公意志的坚决。她并不是反对愚公移山。她与智叟不同。生:智叟反对愚公移山的理由是“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师:愚公和智叟的对话是全文的核心。你看,智叟认为人的力量有限,山高大无比,人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只看到眼前的状况;而愚公却看到了斗争的前途。就连京城氏之子也欣然参与,这就和智叟形成了尖锐的对比,加强了讽刺的艺术效果。难怪在愚公理直气壮的陈述下,智叟变得理屈词穷,哑口无言。生:(点头表示默认)师:刚才,同学们找得很准确。谁又能概括一下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愚公移山的故事有什么寓意?(学生交头接耳、展开激烈的讨论,约2分钟后学生纷纷举手)生:本文塑造了愚公的光辉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移山填海、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惊人毅力以及“人定胜天”的美好理想。生:说明了“愚公不愚,智叟不智”。生:说明了要取得事业成功,就必须不怕困难,下定决心,认定目标,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的道理。生:赞扬了愚公的宏伟抱负和坚毅精神。师:概括得很好!“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的取名包含了什么意思?同学们能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分析本文中的愚公和智叟的两个人物形象吗?(在其他同学的鼓励下,一名同学站了起来)生: 愚公命名为“愚”,智叟取名为“智”。其实愚公的“愚”是勇于奉献、公而忘私,“大智若愚”;智叟的“智”是老于世故,鼠目寸光。作者在命名上特意将两个人物颠倒过来,对比鲜明、具有深刻的讽刺意义。师:(显得有些激动,鼓掌)太好了! 分析得真透彻!看来,同学们的欣赏水平的确很高!三.联想迁移、开掘深化师:刚才同学们准确地回答了老师设计的几个问题,可见同学们对文章理解十分透彻。下面我再来考考大家,看看大家课外阅读面广不广。(教室里显得静极了,师顿了顿才说)谁能说出几个与“愚公移山”寓意类似的成语或故事呢?(有同学迅速翻看词典,有的窃窃私语,不到一分钟,同学纷纷举手)生:“精卫填海”,讲的是上古炎帝的女儿在东海淹死,变为精卫鸟,每天衔西山的木石来填东海,想把东海填平。旧时用以比喻有深仇大恨,积极设法报复。后也比喻不畏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生:“滴水穿石”,也作“水滴石穿”。滴水日久可以把石头穿透。比喻坚持不懈地努力,克服困难,终会成功。生:“绳锯木断”,这个成语的意思与“滴水穿石”相似。生:“铁杵磨针”,讲的是李白小时侯的故事。师:哎呀,真不错!“移山、填海、穿石、木断、磨针”这些都是我们所向往的目标,但目标如何变成现实呢?谁能将这几个成语或故事体现出的共性的成功的要素来呢?(教室里顿时议论纷纷,大约2分钟以后,有一学生大胆举手)生:1.目标专一,2.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回答完毕,短暂寂静后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同学们纷纷点头表示赞赏)师:(显得非常吃惊)概括得非常简洁,准确!看来,同学们不仅有较高的欣赏水平,还有很强的概括能力。四.课堂辩论、拓展思维师:人们总习惯认为“愚公不愚”,其挖山不止、艰苦奋斗的精神,令人钦佩;“智叟不智”,因为他不懂得愚公子子孙孙挖山不止、力量无穷的道理。人们总习惯赞扬愚公,讽嘲智叟,把智叟作为害怕困难、不敢变革、看不到群众力量的右倾保守思想的代表。可是也有人认为,《愚公移山》这个寓言,它原来的含义需要深究一番。觉得传统说法不尽合理:褒愚公而隐其愚,贬智叟则去其智。对于智叟不宜轻易否定,智叟也有可取之处。如果从事件本身来评判,愚公倒应该听听他的意见。赞成愚公的我们定为“正方”,坐在教室的南半部;赞成智叟的我们定为“反方”,坐在教室的北半部。下边我们开始现场辩论,看看双方谁说得有理有据,显得更有道理。(学生开始自由组合,迅速投入角色,气氛非常热烈,学生时时情绪激动、时时反唇相讥……)反方:愚公移山的原因是太行、王屋两山挡住他家的去路,智叟可能会劝他把家从山后搬到山前;或者就地安居乐业,用移山的精力去改造家乡的大自然。愚公却吃了不听智叟建议的亏。假如不是神仙帮忙,两座大山肯定依然如故。这说明愚公移山是不现实的。(学生鼓掌)正方:愚公并非“固不可彻”的僵化之辈,“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既然高山挡住了屋前的去路,是闭塞视听,安于现状,遇屈相从,还是领导子孙“毕力平险”,以“指通豫南”?愚公选择了后者。反方:愚公为什么要移山呢?是因为门前高山挡住了去路。为什么他不绕山开道,或者干脆搬家呢?在古代单凭少数人的力量能够移山吗?显然是不可能的!愚公要移山,这不是凭空妄想吗?不是干蠢事吗?(学生鼓掌)正方:愚公不愚,他不是笨老头!他不是妄想,不是干蠢事!他身上有着难以抹杀的“人定胜天”的精神。不管时代怎么变,愚公精神永远是需要的,就像“真理有时可能变得黯淡,但永远不会熄灭”一样。(学生鼓掌)反方:便利交通,无可非议。但目的正确,也要办法可行。而愚公却把子子孙孙都动员起来,企图用锄凿肩担的最原始的方式,去铲除“方七百里,高万仞”的太行、王屋二山,且不说实现这个远景规划遥无尽期,即使能够如愿,也必将旷废时日,所失甚多,河曲智叟给愚公泼了冷水,指出了愚公一家和大山对比的力量悬殊。应该说智叟看问题还是比较实事求是的。(学生鼓掌)正方:愚公“难”则思变,要改变现状,坚决向“庞然大物”挑战,这本身就是一种可贵的改革、开拓精神!(学生鼓掌)反方:方七百里、高万丈的太行、王屋两山,*愚公子子孙孙和邻人京城氏的七龄遗男,用锄头箕畚,运土石去渤海之尾,寒暑易节,才往返一次。如此,两座大山如何移得了?(学生鼓掌)正方:要取得一桩事情的成功,没有韧性和毅力是不行的。愚公身上就具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学生鼓掌)反方:愚公他们需要做饭、穿衣,把全部精力用来移山,难道去啃泥土、喝西北风吗?这不是愚蠢之至吗?(学生鼓掌)正方:愚公不怕困难,下定决心,认定目标,能坚持不懈地为既定目标努力奋斗。他有胆有识,有勇气,富有可贵的宏伟抱负和坚毅精神;以坚强的恒心毅力付诸行动,何愚之有?如果不行动起来,泥土、西北风也许都没得吃!要说“愚”,这就是“大智若愚”的“愚”,是中华子孙勤劳勇敢、艰苦奋斗的美德!(掌声雷动)反方:智叟看到了愚公的愚处,好心地指出:这样移山是徒劳的。但是,智叟的话还没有说完,愚公就骂他顽固不化,还不如小孩子的见识。可见愚公自己倒是很固执的。(学生鼓掌)正方:愚公敢于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为子孙造福的精神是令人钦佩的、值得称颂的。相比之下,智叟的畏惧困难倒是可鄙的!愚公的移山壮举,表现了“人定胜天”的思想,他的精神对后人是极大的鼓舞。在科学昌明的今天,移山填海,围海造田,已成了人们的伟大实践,许多人在这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被人们称为当代的“愚公”。而“愚公移山”被人们用来比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雄心壮志和坚定不移的斗争精神。这样说来愚公移山,何愚之有呢?固执在哪呢?(学生鼓掌)反方:“愚公精神”若作为提倡一种艰苦奋斗的精神,那是十分形象生动的。但若机械地套用愚公的哲学,将其绝对化,甚至简单的把神话中的“挖山不止”搬到现实中来,那就会使一个聪明人变得“愚蠢”起来。 正方:好心的劝阻也罢,恶意的冷嘲热讽也罢,愚公义无返顾,决不回头。这不就是取得事业成功的一种最可宝贵的气质吗?由此看来,愚公并不愚。(学生鼓掌)反方:不谈别的,也说挖山吧,文化大革命中就片面强调“以粮为纲”,某些地方硬是大打开山造田、毁林种粮的“人民战争”,结果劳民伤财,所得甚微,有些地方剔除去昂贵的农本,收益还不如当初割山草,此外还破坏了生态平衡。在采掘业上也是如此。苏南明明煤炭蕴藏量不大,好多矿采没有经济价值,但为了实现一个“扭转北煤南运”的口号,也是“挖山不止”,其工程之浩大,经济亏损的严重,令人吃惊。“气质”值几个钱!(学生掌声如雷)正方:对方辩友所说的例子是对愚公精神的误解,是将其教条化的典型。毛泽东主席在一九四五年六月十一日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的报告中曾经引用《愚公移山》这则寓言故事来教育全党:“……中国古代有个寓言,叫做“愚公移山”。……现在也有两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一座叫做帝国主义,一座叫做封建主义。中国共产党早就下了决心,要挖掉这两座山。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不断地工作,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全国人民大众一齐起来和我们一道挖这两座山,有什么挖不平呢?……”由此可见这则寓言故事所具有的深刻思想意义。今天,愚公移山的这种坚毅精神,对于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然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学生热烈鼓掌)(有学生还想要说)师:(做暂停手势)哎呀,太好了,太精彩了!我真舍不得打断大家,不过我们课上的时间实在是太有限了,只能就此打住。谢谢同学们的精彩辩论。今天正方的几位同学列举了一条又一条论据,阐述了自己的观点,特别是,有几位同学的机智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反方同学以寡敌众,不甘示弱,他们的一番论证,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我听了大家的辩论以后获益匪浅!今天的这场辩论啊,我们不在于分出谁胜谁负。关键是,从刚才同学们的辩论中,大家对于如何看待和处理问题应当受到一点小小的启发。下面我们请几位同学来谈谈。生:我觉得看问题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尽量看到事物的两面性。生: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同一事物,有时候会有截然不同的看法。生:“精神”和“方法”都是成功的重要因素,缺少哪一个因素往往是行不通的。生:观点是无所谓对错的,关键是看你理由是否充分。生:要辨证地、全面地、发展地分析和看待问题。师:同学们说得很好,刚才谈到的几点是我们日常分析、处理问题经常要注意的重要方面。我以为在新世纪的挑战中,既要有雄心壮志,也要讲究科学的方法步骤;既能预见胜利的必然性,也能充分估计可能遇到的挫折与失败;既要尊重和保护群众的积极性,也要考虑工作的经济效果和政治影响。在今后的工作中,如果能将愚公们的干劲和智叟们的智慧结合起来,那该多好啊!五:结课回顾、布置作业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是想通过对《愚公移山》寓意的深入探讨,引导同学们能够辩证地、全面地、发展地分析和看待问题。这节课同学们表现得都很出色。我相信,在查阅和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同学们一定也感受到了自主学习的乐趣了吧?也许,有些同学甚至还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呢!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也能更多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去探究、去思索、去发现、去收获!课后请同学们就今天课上所探讨的问题不断展开讨论,并选取一个角度,从各种参考书和网络上,进一步搜集资料,写一篇有关“愚公移山”话题的小论文,可自拟主题。六. 欣赏感受、悟道践行师:最后,让我们来齐唱歌曲《愚公移山》,进一步去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师点击鼠标,播放歌曲,师生同时大声跟唱)《愚公移山》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面队着王屋与太行,凭的是一身肝胆,想起来不是那奇闻,唱起来不是笑谈。望望头上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面对着满堂儿孙,噢,了却了心中祈愿,望望头上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师: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在《故乡》的结尾写道:(师点击鼠标,展示)让我们大声齐读一遍!师生(齐读):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师:今后我们所要走的路还很漫长,也许会充满荆棘,让我们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锁定目标,开动脑筋,去开辟一条让世人瞩目的人生之路!(铃声响)师:下课! 执教感悟这堂课,我根据新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查阅了很多相关的资料,充分估计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情况,精心设计了一些新颖的思考题。力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体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认识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扮演课堂的主角,教师仅起组织、协调学生的导演作用,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他们的辩证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力求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和“努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指导思想。

《愚公移山》同步检测 篇9

教学内容:

《愚公移山》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科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十四课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理解“直插云霄”“痴心妄想”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特点分角色朗读课文。

3、能概括课文大意,体会愚公移山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愚公移山精神的深刻含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电脑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从课题入手,提出问题:

板书课题:《愚公移山》

(1)、同学们请齐读课题;这是一篇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也有人认为它是一篇寓言故事。师发问:“愚公”是什么意思?(启发学生说出:愚蠢的人)

(2)、读完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生答,师肯定)

2、那么愚公为什么要移山?他到底愚不愚呢?

二、初读课文,认识字理解词

1、初读课文

师: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相信大家的疑问,在课文中会找到答案。

请同学们打开书103页,自由读课文,老师要提朗读要求:读准字音,不丢字,不添字。遇到不理解的字词用笔圈出来查查字典,也可以同桌之间互相请教。

认识生字(出示课件)

师:这是本课的生字,谁来读一读。指名学生认读。

师:去掉拼音还能读出来吗?(出示课件)通过认读生字老师看出大家的自学能力都很强,这一点老师要表扬你们。真棒。

解决词语(课件)

师:现在同学们看这些词语,当中一定有你们已经解决的,还有你们不理解的。(理解词语)

体会人物特点,有感情朗读课文

2、师:课题叫愚公移山,他为什么要移山?(板书:出行不便)

师:想一想,课文当中都出现了那些人物?他们对愚公想要移山这件事都有什么不同的意见? 生回答课文中的人物:愚公、子孙们 、妻子、智叟、寡妇家的孩子、

3、重点(一):师问:愚公的妻子同意移山这件事吗?她是怎么说的。指学生读人物的话(出示课件)

师:听了妻子的话,你觉得他是不同意吗?(总结出妻子是在关心愚公)

师:愚公的妻子是个非常心细得人,把事情想得很周到,他说出了两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人少、石头土块多没地方放)

师:愚公是怎样回答妻子的?(生读课文),师说明:这说明愚公对移山这件事已是下定决心,移山不改。

师:同学们再读一遍注意读出愚公坚定信心语气。

师:两山高耸土石量十分大,不填入渤海就难以堆放。移山以填海是的选择。(板书:准备移山)

重点(二):师:课文里还有一个重要的人物他就是智叟,同学们,从智叟这个名字你想到什么?(智是智慧的意思)(聪明的老人)

这个聪明的老人他同意愚公移山这件事吗?生齐:不同意。(板书:困难重重)

师:从哪里能看出他不同意,他做了什么?又说了什么?(学生读智叟说的话)(出示课件)

分析重点字词,体会智叟的盛气凌人,和嘲笑愚公的做法。

学生读文字。读出智叟盛气凌人的感觉。

愚公是怎样回答智叟的,学生读文字。(板书:困难重重)

师:这句话是愚公对智叟嘲笑的回答,也是愚公决心移山不改的宣言,显现出他的信心与气势。愚公用“子”与“孙”的绵延,表明生生不息精神世代相传,我虽肉体不在,但我的精神永远不灭。

4、愚公移山的坚定信念感到了谁?结果怎样,谁来读课文?(板书:成功移山)

5、有感情朗读整篇课文。

6、分角色朗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四、概括全文,体会精神:

1、师:回顾整篇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师:故事中的愚公具有怎样的精神?

生:不怕困难、为达目的努力奋斗、锲而不舍、努力克服困难(相机板书)

2、总结归纳:这则寓言题目为“愚公移山”,其中对愚公并没有讽刺的意味,看似愚,实则不愚,而是大智;智叟的智就是所谓的“小聪明”,自以为有智慧,实则愚笨,没有克服困难的智慧,目光短浅。老师希望同学们在学习上要有愚公移山那种不怕困难、锲而不舍、勇于探索的精神。

板书设计: 出行不便

准备移山 坚定信念

14.愚公移山 不怕困难

困难重重 锲而不舍

成功移山

《愚公移山》同步检测 篇10

一 研究内容。让我们来看看这个人物表上出现的人物,看看他们对移山的不同的态度。

1、文章中有两个人物讲的话差不多,你们看看是谁呀?

愚公妻————智叟

2、请同学们读一下两人的话,我们来比较一下,看他们的语气、对待愚公移山的态度是不是完全一样?

智叟说:“甚矣,汝之不慧!” 你太不聪明了!

3、他的妻子说了吗?

智叟和愚公妻是怎么称呼愚公的?

君 ———— 汝 (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平辈之间)

尊敬 轻视、看不起

4、愚公妻说:“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语含关心、担心。

5、智叟说:“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语含一种讽刺、挖苦的意味。连山上的一棵小草也不能动。

其妻———献疑 智叟————笑而止(讥笑、嘲笑、制止)

6、对移山有拥护的,也有反对的,那么愚公的举动是不是很笨呢?

移山的目的明确(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周密的计划、移山之利

(有远见、深谋远虑、为了子孙造福) 不笨!

愚公移山的决心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7、愚公对智叟的有力反驳,智叟有什么反应?(亡以应 哑口无言 无言以对 理屈词穷)

8、叫愚公的做事并不“愚”,叫智叟的做事并不聪明。课文要告诉人们什么道理呢?

(面对困难,要敢于斗争,坚持不懈地努力,终会取得成功。能够这样做的人,才是聪明的)9、这是一篇古代寓言,它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

二、小结

愚公移山的决心以及他的行动,说明他很聪明,正是他挖山不止的精神使天神害怕,天帝感动,移去了两座大山,面前出现了一条通衢大道。

而智叟他自以为聪明,不干实事,自以为聪明,实际上他才是真正的愚。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要我们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不怕困难的精神,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年来宝贵精神财富。

小到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大到国家的建设,我们都要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只有这样,我们的学习才会进步,国家才会健康发展。

三、愚公是个什么样的人?作者塑造这一形象有什么寓意?

理解: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令人尊敬的老人形象。作者通过塑造这一形象,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四、.什么是愚公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

理解: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惧怕任何困难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就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需要大力发扬这种精神。因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是一项极其伟大而艰巨的任务,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将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将有千万座“太行”、“王屋”挡住我们前进的道路,我们需要这种愚公精神。

五.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

理解: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的封建迷信思想有本质的不同。(这是对愚公移山巨大力量和伟大精神的肯定和歌颂。也表达了古代人民借助想象,寄托于神话,向自然斗争并取得胜利的愿望。这个神话结尾,增强了故事的艺术效果,使“愚公移山”的形象更为高大、感人)

六、辩论: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愚公是该搬家还是该移山?

讨论,小结:

愚公移山的目的是造福千千万万人的子孙后代, 他明知山高路远,人老将少,工具简陋,困难重重,仍去移山,看是愚不可及,但他懂得人的力量是“无穷匮”的,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可谓站得高,看得远,实则不愚。

《愚公移山》同步检测 篇11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愚公移山》。愚公移山的故事历来为人们所传颂,可谓家喻户晓,众人皆知。今天我说课的内容就是这篇脍炙人口的寓言。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创意、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程序等几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诚请各位评委给予批评指正。

一、教材分析: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它有如下几个特点:①浓郁的神话色彩,易激发学习兴趣;②可读性强,易于记诵;③基础性强,有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需要积累;④寓意深刻,实践性强;⑤故事性强,人物形象鲜明,但教材偏重于理性,有可能束缚学生对“智叟”的形象思维。

本文安排在现行初中语文教材第六册第六单元中。从本单元教学目标和编者意图看,是希望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达到: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在反复诵读中领会文章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提高学习文言能力的目的。

二、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十几篇文言文,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要学习与现代汉语不完全相同的古代语言,又要像阅读现代文那样理解文章内容和写法,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难度并不大。只要教师给予方法技巧上的点拨指导就能成功。

三、教学创意:

创意一:从“体验”角度组织教学,全课的教学由“朗读体验”——“发现体验”——“学法体验”三个部分组成。在“学法体验”中向学生介绍若干种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实践。

创意二:师生互动,进行探究与合作学习;激励性评价贯穿课堂教学。

四、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综合化、系统化、细目化、行为化原则,及以上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我将教学目标定为如下几方面:

1、知识目标:理解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寓意,理解对比、衬托手法以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

2、能力目标:文言文的诵读;多种学法的体验。运用全面的、辩证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学习古代人民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积极进取,要有战胜生活学习上的“太行、王屋”的决心和勇气。

4、创新目标:智叟也智。

教学重点确定为发现体验。教学难点是通过探讨愚公移山举动的“智”与“愚”,学习愚公的意志与毅力。教学课时为第一课时,教学课型定为学法体验课。

五、教法学法:

为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训练主线”原则,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科特点,主要采用启思、点拨式教法,借助多媒体课件,激趣、启思、点拨。分四个版块进行教学。学法则以诵读、发现、体验为主。旨在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全程参与,主动获取知识。

六、教学程序:

教学版块之一:同学们进行读诵体验。(15分钟)

教学活动围绕掌握课文诵读和理解课文的大意、积累文言词进行。

1、 导入。请一个学生讲愚公移山的故事导入课文学习(1分钟)。

2、 同学们听录音朗读,要求:听准字音,听清楚人物对话的语气、语调,画出疑点。听朗读后的师生互动探讨。(3分钟)

(1) 着重掌握以下几个句子节奏:

方/七百里;

惩/山北之塞;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投诸/渤海之尾

(2) 着重读准以下几个语气语调: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担忧的语气)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讥讽的语气语调)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痛斥的语调)

“何苦而不平?”(坚定反驳的语气)

3、 同学们集体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大意。(4分钟)

思考这么一个问题:这篇课文从什么写到什么?

同学们发言。

同学们与老师的对话可能有:从有大山写到山被背走,从大山阻塞写到无垄断,从愚公移山的想法写到愚公移山的行动,从开始移山写到移山结束,从人的移山写到神的帮助,从愚公移山的远大理想写到愚公移山的伟大精神……

4、 参看课下注释,让学生小组合作学生翻译课文、记住文下注释里的文言词。(共7分钟)

首先鼓励学生回忆翻译的原则:信——忠实原文,达——通顺流畅,雅——优美生动。

翻译方法指导:(2分钟)

(1) 加。如“方”即“方圆”,指面积。

(2) 改。如“仞”现在已经不作长度单位运用,可改为意思相近的词“丈”来代替。

(3)补。文言文中常有省略主语、介词的宾语和量词等,翻译时必须补出。如“二山”即“两座山”。

(4)调。文言文的语序有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需要调整。如“甚矣,汝之不惠”,这是谓语提前的倒装句,翻译时可作“你太不聪明了!”

(5)省。文言文中的发语句,即句首的助词,或句中语气助词,如果省略后不影响原意的可省去。如“虽我之死”,“之”字是助词,在句中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翻译时可省略不译。

学生自主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语。(5分钟)

教学板块之二:学生进行“发现体验”(15分钟)

教学活动围绕文章的主题写法、进行探讨。并且给每个自然段或情节标上小标题。

1、 指名朗读课文的第一段,围绕这么两个问题交流:本段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本在冀州之南”中的“本”字有什么作用?

师生的互动交流可能有:写太行、王屋两座山异常高大,暗示挖掉这两座山简直是太难了;说明了这两座山原先的位置所在。 “本”字的作用在于为故事制造一个“悬念”:这么高大的两座山已经不在原先的地方,这是怎么回事呢?是什么原因,是什么力量使这两座山变动了位置呢?有此县念,增加了故事的吸引力,激起读者探求答案,乐读文章的兴趣。为后面写愚公精神作了铺垫。鼓励学生加小标题。

指名朗读第二段。思考:这一段包含哪几层意思?写了愚公的什么思想精神?写“其妻献疑”用意何在?写孀妻之弱子“跳往助之”的作用是什么?

愚公移山的原因,移山的决心,愚公移山的目的,老愚公领着家人投入开山除障的行动,运上搬石的艰巨劳作,邻人孀妻的小孩子也跑去和他们一同干起来……愚公具有崇高的思想、宏远的志向、坚强的决心;“其妻献疑”衬托愚公具有宏大的心愿、坚强的意志;小孩子“跳往助之”表明愚公此举之得人心,也有烘托的作用。鼓励学生加小标题。

朗读第三段。思考:智叟责难愚公之不自量力的话有什么用意?愚公是怎样针锋相对地驳斥智叟的?愚公的话表现了他的什么思想精神?

讲解 智叟之先言表明他自视聪明,而嘲笑愚公之不智。为了加强其嘲讽之意,他还用了个倒装句;智叟之言说是在责难愚公之不自量力,连山上的一根草也无力除之,

却要去挖出掘石。出言不逊的智叟,自视聪明,傲慢待人,其实是个识陋智拙,胸狭见短之人。通过智叟的言行,更加突出愚公的伟大。

愚公首先斥责智叟自视聪明,然后用子孙后代是“无穷匮”的道理驳斥,令智叟理屈词穷,无言以对,愚公的这些话表现了他的志向的宏远,心愿的挚诚,意志的坚定,愚公对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有正确的认识,他有战胜自然的信念,这种信念是愚公开山平险意志坚定的一个重要的思想基础。鼓励学生加段落小标题。

朗读第四段,提问这则寓言的结尾写天帝“感其诚”,命大力神背走二山,以此作结,好与否?这个结尾是宣传封建迷信呢,还是具有神话色彩呢?

让学生讨论后明确:这样作结有三个好处:①赞颂了愚公心意之诚,意志之坚,突出了故事的主题。愚公开山平险心意之诚、意志之坚,使山神“惧”了,天帝也受之感动。②增添了故事的瑰丽色彩,如此作结,既富于想象,又寓托深情。③反映了古代人民的美好愿望,借神力惩服自然,以实现愚公之志,这是人们的共同心愿。

5、进一步明确主旨的3分钟辩论:愚公该搬家还是该移山。辨证的看问题:明确智叟也有智的地方。

教学版块之三:同学们进行“学法体验”(8分钟)

向同学们介绍几种学习方法。

1、多次概括法——用生动、准确的语言从不同角度对文章进行几次概括。

文序把握法——找出表现文章顺序的关键字或句子,迅速理出文章脉络。

画面标题法——从文章中选出一个或几个精美的片段,然后给它“命名”。

请各位同学任选一种方法进行尝试,并进行课中交流活动。有的同学如果认为自己还有更好的读课文的方法,也可以将自己的方法介绍给大家。

教师准备来配合各学法补充的内容有:

多次概括法:

① 壮举

② 移山传说

③ 艰巨的任务与微弱的力量

④ 远大的理想,坚韧的毅力

⑤ 愚公不愚

⑥ 智叟不智

⑦ 永不放弃

⑧ 感天动地移山情

⑨ 艰辛的移山,曲折的情节……

文序把握法

文章先制造悬念,然后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来写。

第一部分(1)写山高大与原来的位置。

第二部分(2-3)移山的原因和经过。

第三部分(4)移山的结果

画面标题法:

第二段:愚氏开山运石 或 毕力平险

如第一段:高大的山

第三段:“愚”“智”之辩 或 智叟不智 愚公不愚

第四段:神力相助 或 理想成现实

教学版块之四:师生小结后布置课后作业。(2分钟)

选作一题发挥想象,将课文有关内容改写成片段作文:

1、 在家庭会议上

2、 愚公智叟辩难

《愚公移山》同步检测 篇12

三维目标:

1. 了解寓言的特点,把握本文的寓意。

2. 结合时代特点,体会“愚公移山”的现实意义。

掌握“方”、“聚’、“许”、“增”、“且”、“焉”、“毛”等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3. 背诵课文。

学法指导:

(l)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试译全文。着重弄清几个通假字,如:“反、惠、亡、厝”,并翻译难句。

(2)着重理解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形象,区分愚公的妻子和智叟的本质区别。

(3)结合过去学过的寓言,理解寓言的特点,注重课外搜集更多的寓言故事,从而获得文化的补益和人生的启迪。

(4)把握本义的寓意及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

列子,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与郑缪公同时,主张清净无为。后汉班固《汉书·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早已散佚。今本《列子》是东晋人搜集有关的古代资料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背景资料:

《列子》一书记载的神话寓言资料十分丰富,一些在中国相当著名的神话,皆出现于《汤问篇》。有的作品上古时已经出现,在《列子》书中稍作调整,如《夸父逐日》;有的则早已流传民间,但在《列子》书中首先记载下来,《愚公移山》就是典型的例子。书中表现的思想是魏晋时代门阀士族地主阶级的世界观和生活态度,有些还反映了佛教思想,但本文却对后人有一定的启发教育作用。

题目解说:

《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选自《列子·汤问》。这个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讲的就是围绕愚公移山的事件而引出的一则动人的故事。

知识链接:

袁珂论《愚公移山》的特色

旧以为是寓言,其实是神话。愚公就是古代神话中夸父、刑天、共工、蚩尤这类巨人的化身,所以他敢去搬移太行、王屋两座大山。论其精神更是一脉相通,古代神话便多含有寓言性质,如《夸父逐日》、《刑天断首》等何尝不都有深刻的寓意;所以首先当视《愚公移山》为神话,然后再以寓言目之,何况故事中有“操蛇之神”,有“夸娥氏二子负二山”等,本身也就具有了神话的因素。

教学过程:

一. 字音词义

1. 字音认读

冀州(jì) 魁父(kuí)

陇断(lǒng) 叩石(kòu)

2. 字形辨识

遗(yí)遗产 冀(jì)冀州 彻(chè)彻底 娥(é)娥眉

遣(qiǎn)派遣 翼(yì)机翼 沏(qī)沏茶 饿(è)饥饿

3. 词语补注

阴阳:古代称山之北,水之南为阴;山之南,水之北为阳。

二. 内容解读

寓言就是寄寓的言论,它是把比较深刻的道理寄寓在一个假想的短小故事里的一种文学样式。寓言常常用比喻的方式借远喻近,借小喻大,它常常假托于故事和人物表达一定的人生哲理。古代寓言有的是把民间寓言记载下来的,有的是根据民间传说加工而成的。经过记载或加工,扩大了流传范围,增强了文学色彩,甚至成为脍炙人口的佳作。其主要特点是情节、结构简单,往往是一两百字一则,甚至几十字一则,但故事生动有趣,思想深刻。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愚公移山》是其中很著名的一篇。寓言说的是愚公苦于北山的阻挡,率领儿子、孙子挖山的故事。愚公不顾智叟的讥笑,坚信每天挖山不止,世世代代地挖下去,就可以搬走大山。愚公移山的决心感动了天帝,天帝命神仙背走了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本文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毛泽东同志曾经用这个故事教育全党:只要能团结全国人民大众和我们一齐奋斗,就一定能夺取革命的胜利。

从课文看得出来,“愚公”其实并不“愚”,“智叟”其实也不“智”。作者这样给他们命名的用意是构成鲜明的对比。智叟之“智”在于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这是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目光短浅,其实是愚。愚公之“愚”在于他决定毕生平险、挖山不止。这是造福子孙的大事,愚公目光长远,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实为明智之举。智者实愚,愚者实智。

全文按情节发展可分四段。

第一段写移山的原因。交代太行、王屋两座大山的高度、广度和所在地,突出移山难。

第二段写移山之艰。叙述了愚公发起移山的经过和移山中的艰苦劳动。

移山的原因——塞 迂

移山的目标——通豫南,达汉阴

移山的办法——投诸渤海之尾

移山的时间——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第三段写移山的高潮,突出愚公移山之坚,批驳智叟的愚。

第四段写移山的结局,两座大山终被移走。

结构图示:

人物形象:

愚公:寓言成功的塑造了愚公的形象。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令人尊敬的老人形象。作者通过塑造这一形象,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不畏困难,坚持不懈地奋斗的精神。

智叟:智叟是一个自作聪明,鼠目寸光,胸无大志的人。

特色赏析:

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

结构层次。本文结构层次非常清晰。课文先交代移山之因,然后写移山之难和移山冲突,最后写移山结局。移山之因是塞迂。移山之难难在以下几方面:l. 所移之山高大、“方七百里,高万仞”,且移山目标“指通豫南,达于汉阴”;2. 移山置土石地点遥远,“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只能“寒暑一反”;3. 移山办法落后,“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移山之难反衬了移山决心之大。移山的冲突有二:一是和妻子的内部矛盾,这是次要的:一是与智叟的冲突。通过冲突,既写出了移山之艰难,也赞扬了愚公坚韧不拔的精神。移山结局是“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对比和讽刺的手法。本文把愚公和智叟加以对比,不仅具有讽刺效果,而且突出了愚公的形象。智叟的“笑而止之”以及“甚矣,汝之不惠”,是对愚公的讥笑和责难,企图阻止愚公移山,其口气相当严厉。他轻视愚公的“残年余力”,挖苦他“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责难他“其如土石何”,在他看来愚公简直无能至极。然而愚公的反驳却无容质疑,反而使得智叟的讥笑和责难显得滑稽可笑。与智叟“笑而止之”相反的是,愚公“长息曰”,态度是认真严肃的。愚公首先指出智叟“汝心之固,固不可彻”,进而批评他“曾不若孀妻弱子”。最后以有力的论证阐明道理:“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弄得这个自命不凡的老头“亡以应”,落得个讥笑别人却反被嘲讽的下场。

细节描写。文章的细节描写也很逼真并富有深意。寓言生动地描写了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京城氏之子是“遗男”,并且年纪很小,从愚公批评智叟“曾不若孀妻弱子”可以看出,他去帮助愚公移山,他的寡母是极为支持的,可见愚公的事业得到了群众的真心拥护。再从“跳往助之”本身来看,京城氏之子是真诚而愉快地去帮助愚公的,这更有力的说明了愚公事业的正确性。正如晋人张湛所说:“故北山之愚与嫠妻之孤,足以西(哂)河曲之智,嗤一世之惑。”这一细节描写,极大的增强了寓言的表现力。

句段品鉴:

(1)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品析:愚公虽年岁已高,但并不糊涂,“指通”、“达于”两个词写出了他做事目标明确。语言描写,反映了愚公民主的作风。

(2)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品析:这段话是愚公针对智叟阻止他挖山的言行时说的。歌颂了愚公目光长远,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实为明智之举。语言描写,突出了愚公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

写法探究:

(1)对比烘托手法的运用。

对比指愚公、京城氏之子与智叟的对比。愚公用发展的眼光挖山不止,解决实际问题是智,智叟用静止的眼光,阻止愚公挖山,实则是愚。这样就有很强的讽刺效果。烘托,主要指侧面描写,如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路程的遥远,操蛇之神的“俱”,天帝的“感”,对愚公形象的完善起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2)完整生动的故事情节。

这篇寓言故事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十分完整。如写移山的高大,“方七百里,高万仞”。写移山路途的遥远“寒暑一反”。移山办法的落后,“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移山的结局是:“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3)语言简练得体。

如文中用“遂”,表现了愚公说干就干,毫不拖延的情况。“长息”,写出了愚公对智叟的惋惜。“亡以应”,写出了智叟无言以对的窘态。这些词都十分符合人物的身份和个性。

难点探究:

1. 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这两个人物在情节发展上起什么作用?

这两个人物所说的话,外表上有相似之处,但目的全然不同。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说的是她内心的想法,接着提出一个重要问题:“且焉置土石?”智叟则用讥笑和嘲讽的语气:“甚矣,汝之不惠”,“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其如土石何”语气则更重,在智叟的眼里愚公完全是一个愚蠢至极、不可救药的老头。

这两个人物对故事情节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前者的“献疑”,引起全家人讨论运土的问题,导致移山行动的开始;后者的“笑而阻之”,引出愚公的反驳,从而自然过渡到神话结尾。

2. “愚公”不“愚”,“智叟”不“智”,表现在什么地方?作者这样给他们命名,用意何在?

“愚公”不“愚”表现在:他决定毕力平险,挖山不止,认为这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这反映了他目光长远。他认为子孙无穷,山不加增,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实为明智之举。“智叟”不“智”表现在:他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这是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说明他目光短浅,实则愚蠢。作者这样命名,不仅加重了对比的色彩,而且具有讽刺效果,突出了愚公的形象。

课本习题解答:

第一题:

1. 因为“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所以愚公要移山。他相信大山可以移走的根据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2. 寓意是:告诉人们在困难面前要坚决斗争,要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去战胜困难,争取胜利。对我们的启示是:无论我们在生活、学习还是工作中遇到了任何困难或阻力,都要勇敢地面对,并想尽一切办法去战胜它。

第二题:

l. 反——返 2. 惠——慧 3. 亡——无 4. 厝——措

第三题:

1. 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

2. 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

3. 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

第四题:(略)

第五题:(略)

《故事三则》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诸、丧、食、袂、辑、啖、危坐”。

(2)掌握准确翻译文言文的技巧。

(3)理解三则故事的寓意。

(4)学习主人公清廉自持、洁身自好的高尚品质。

(5)品味准确传神的语言,了解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特点。

学法指导:

(1)在准确理解字词并结合课下注释的基础上,通畅翻译全文。

(2)共同探究故事所包含的哲理。多角度地解读课文。

(3)课外阅读《左传》、《世说新语》里的文言故事,扩大知识面,丰富积累,感受传统文化中的人文魅力。

预习导引:

1. 作者简介

(l)《左传》简介。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后人将它配合《春秋》作为解经之书,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粱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

(2)《礼记》简介。

为孔子弟子及后学者所记,内容讲述哲理及礼仪法度,其性质为先秦儒家言礼之丛书。现今《礼记》即小戴记。

(3)《元史》简介。

《元史》是一部纪、传、表、志俱全的纪传体断代史书,共210卷,包括本纪47卷,志58卷,表8卷,列传97卷。记载从1206年到1370年,共165年的历史。由宋濂、王祎主持修撰。

2. 背景资料

许衡,元代杰出的政治家、教育家、天文学家、思想家,河内李封(今河南省焦作市李封村)人。官至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监祭酒。他是元代初期的名臣,也是一位著名的学者。

3. 题目解说

《人有其宝》这则故事,选自《左传·襄公十五年》,题目的意思是各人拥有各自的宝物。赞扬了子罕不贪。告诉我们“不贪”比玉更宝贵。

《嗟来之食》这个故事,选自《礼记·檀弓》,意思是不吃带有侮辱性的东西,启示人们:做人要有骨气,不应轻易接受别人的施舍。

《许仲平义不苟取》这则故事,选自《元史·许衡传》,意思是许仲平“不取”不义之财,告诉人们: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苟取。

4. 知识链接

许衡对汉、蒙文化交流融合功不可磨。

许衡长期担任国子监祭酒,主持教育工作,承宣教化,不遗余力。他以“乐育英才,面教胄子”为宗旨,故其门下不仅有大批汉族学生,还有不少蒙族弟子。他施教的原则是“因觉以明善,因明以开蔽”,即循循善诱,潜移默化。公元1271年,许衡奉元世祖之命,负责培养一批蒙古贵族子弟,在他的辛勤教育下,这些不懂汉文的青年也都成为“尊师敬业”的优秀儒生。其中有不少人,后来“致位卿相,为一代名臣”。许衡对待学生“爱之如子”,从生活到学习无不关怀备至。他对待自己则从严要求,“夜思昼诵身体力行,言必揆诸其义而后发”。因此,在许衡的熏陶教育下,“数十年间彬彬然,号称名卿士大夫者,皆出其门下矣”。所以,许衡通过传道授业,对于汉、蒙文化的融合和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教学过程:

一. 字音词义:

1. 字音认读

子罕(hǎn) 蒙袂(mèi) 辑屦(jù) 啖(dàn)

2. 字形辨识

贪(tān)贪污 袂(mèi)联袂

贫(pín)贫穷 决(jué)决心

屦(jù)辑屦 敖(áo)黔敖

履(lǚ)革履 熬(áo)熬夜

3. 词语补注

一词多义:

二. 内容解读

结构图示:

一. 《人有其宝》

宋人献玉,是因为觉得此玉珍贵。“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玉人”自然是识宝的内行,内行“以为宝也”,此物自然价值连城。在宋人眼中,如此宝玉才真能匹配子罕。然而,在子罕那里,此玉却成了一块人品的试金石:面对唾手可得的宝物,神色自若,毫不动心,子罕的高尚就在于“我以不贪为宝”,两相比较,子罕的赤子情怀喷薄而出,跃然纸上。

二. 《嗟来之食》

此文一开头就交代故事背景,“齐大饥”三字似乎看到了齐国因天灾而饥号遍野的惨苦景象,也为“饥者”出场设置了一个特定的环境。当“蒙袂辑屦,贸贸然来”的“饥者”出现时,黔敖应该说并没有表现出故意的轻视,“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也只是“习惯”而已。但饥者却“扬其目而视”反应强烈,谢绝施舍,“终不食而死”。

“不食嗟来之食”这句名言就出自这个故事,是说为了表示做人的骨气,绝不低三下四地接受别人的施舍,哪怕是让自己饿死。表现出硬朗与坚毅,体现着中国人的“骨气”。当然,对于黔敖来说,也让我们得到了思考,作为一个有爱心的“富人”,救济、帮助别人就应该真心实意而不要以救世主自居,否则必然失去“行善”的意义;对接受帮助一方来说,善意的帮助是可以接受的,但是,面对“嗟来之食”,倒是那位有骨气的饥民的精神,值得我们赞扬。

三. 《许仲平义不苟取》

此时的许衡不过是普普通通的苟全性命于乱世的难民而已。许衡有吃梨的充分条件:长途跋涉又是酷暑天气,非常渴,加之梨树在路边无人看管。此时这个过路人吃个梨解解渴是可以理解可以原谅的,何况大家都这么干了,法不责众嘛。但许衡“独危坐树下自若”,干渴的他坐于缀满水灵灵的梨树下,坐于都在汁水四溅地嚼梨者旁,如果此时装清高一是难度太大,二是没有必要。只能是一贯品性使然,这种守“义”只能是发乎真性,存乎“吾心”的。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是儒家对弟子的要求,元人许衡一生在仕途与布衣间多次交换角色,时时处处皆谨遵这一原则。摘梨解渴乃小事小节,但许衡却无动于衷,皆因心中有“主”。许衡心目中的“主”无疑就是自律、自重、自爱,有了这种“主”,便会洁身自好,守住小节,也能保住大节。

特色赏析:

《人有其宝》故事短小,却含义隽永,成功的关键在于叙事的取舍得当。从整个事件来看,头绪应该说是较为复杂的:既有献玉就会有献玉的原因,就该有对“玉”的细部刻画,就应该有见面时的寒暄……但是故事却都一一回避,除开必须交代的人名之外,只用“得玉”、“献”、“弗受”几个词语就将整个事件叙述的明明白白。这不能不说叙事者笔法的高明。

但作者却也并非一切都“简”,虽然字数不多,却有几处描写:一是“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二是子罕的回答。这些语言描写,前者表现了“玉”的珍贵,后者则表现了子罕的品行与操守,可谓“点睛”之笔。

《嗟来之食》故事不足100字,却生动的刻画了“饥者”的丰满形象。关键在于细节刻画的成功;“齐大饥”,交代了背景,表现了饥饿的程度;“蒙袂辑屦”,则刻画了饥者的困窘处境;“扬其目而视之”,更是让饥者“硬朗”的神韵跃然而出。人物对话虽然只有简单数言,却也字字珠玑,有着深厚的意蕴:“嗟,来食!”显黔敖的神态;而饥者的回答既交代了饥饿的原因,又表现了人物的精神。这种白描的手法看似简单,却余香悠悠。

《许仲平义不苟取》选自《元史》,带有浓郁的史传笔法。即使只有简单的几行文字,也要展示得淋漓尽致。几个精当的动词,便把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渴”后加一“甚”,表现客观条件的艰难,“争取”写尽众人“吃”之“贪”;“独危坐”写许衡之“静”。

对比手法的使用,是成功的又一原因。既有行为的对比:众人“争取”,许衡“危坐”;也有语言的对比:众人认为“世乱”“无主”,许衡却坚信“吾心独无主乎”。在对比中人物品质精神得以凸显。

句段品鉴:

(1)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品析:子罕首先从正面阐明自己以不贪为宝物,宋人以玉为宝物,说明两者区分宝物的标准不同;接着从反面说明两者都丧失了宝物;最后说明不如各人拥有各自的宝物。可见,子罕是在追求一种为人的操守,追求道德的完善。

(2)扬其目而视之曰。

品析:“扬”、“视”两个动词,传神地刻画了饥者虽饥得慌,但对别人轻蔑自己的言行,却十分反感,凛然不可侵犯的形象。动作描写,突出了饥者的硬朗与坚毅,体现了中国人的“骨气”。

(3)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

品析:“众”与“独”数量的对比,“取”与“坐”动作的对比,更表现了许衡自重、自律、自爱的为人标准。对比手法的运用,突出了许衡“不取”不义之财的行为,为下文叙述许衡不取不义之财作铺垫。

难点探究:

怎样评价黔敖和饥者的各自行为?

“不食嗟来之食”这句名言是说为了表示做人的骨气,绝不低三下四地接受别人的施舍,哪怕是让自己饿死。表现出硬朗与坚毅,体现着中国人的“骨气’。当然,对于黔敖来说,也让我们得到了思考,作为一个有爱心的“富人”,救济、帮助别人就应该真心实意而不要以救世主自居,否则必然失去“行善”的意义;对接受帮助一方来说,善意的帮助是可以接受的,但是,面对“嗟来之食”,倒是那位有骨气的饥民的精神,值得我们赞扬。

考点指津:

【例】如果某一天,你成为了富者,你对那些少数不能完成义务教育的孩子,将打算怎么办呢?

考点说明:此题旨在考查学生透过课文现象,看清事物本质的能力。

思维点拨:文中叙述的是黔敖对饥者带有轻蔑侮辱的语气进行施舍,结果饥者拒食而死。但作为富者的你,也许会从中得到更多的启示,首先是待人的语气、神态,其次是解决问题的办法等。

参考答案:先应分析少数孩子不能完成义务教育的原因;其次,解决好孩子们的后顾之忧,真心实意地给以帮助,并进行跟踪调查、回访等。

课本习题解答:

第一题:

《人有其宝》强调了人应以“不贪为宝”;《嗟来之食》强调做人要有骨气和尊严;《许仲平义不苟取》歌颂了自省自律的精神。对我们的启迪是要学习古代仁人志士“义不苟取”的高尚品质和人格尊严,建设好我们的国家。

第二题:

①用 把;②食品、食物 让……吃;③保存、保有 拥有;④如果 如

第三题:

1. 之于 2. 谦词,有冒昧的意思 3. 推辞 4. 端正 5. 难道

第四题:(略)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60分钟)

《愚公移山》

【识记与积累】

1. 下列加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万仞( ) 穷匮( ) 孀妻( )

b. 智叟( ) 始龀( ) 惩罚( )

c. 迂回( ) 负荷( ) 阻塞( )

2. 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 甚矣,汝之不惠。

b. 河曲智叟亡以应。

c.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d.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3. 选出诵读时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 )

a.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b.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c.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d.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4. 翻译句子。

(1)吾与汝毕力平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其如土石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文解读·感悟探究】

读下面文段,完成5-8题。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有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5. 解释文中加“____”的词。

曾:________ 穷匮:________

6. 这段主要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突出了人物各自的什么性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找出下列句中加线的字与例句中相同的一项( )

例: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a.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b. 甚矣,汝之不惠。

c.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d.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8. 请翻译“甚矣,汝之不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现创新】

世间本没有神,但本课作者却以神话结尾,这有什么作用呢?请谈谈你的看法,并简要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故事三则》

【识记与积累】

1. 下列加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子罕( ) 蒙袂( ) 嗟( )

b. 黔敖( ) 子罕( ) 啖( )

c. 蒙袂( ) 食之( ) 嗟( )

d. 黔敖( ) 辑屦( ) 啖( )

2. 下列加线字释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献诸子罕 之于

b. 吾心独无主乎 难道

c. 从而谢焉 推辞

d. 衡独危坐树下自若 危险

3. 翻译句子

①以示玉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蒙袂辑屦,贸贸然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衡独危坐树下自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文解读·感悟探究】

读《许仲平义不苟取》,完成4~6题。

许衡字仲平,怀之河内人也。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

4. 写出加线字的读音。

尝( ) 啖( )

5. 选出诵读时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 )

a. 衡/独危/坐树下/自若

b. 衡独/危坐树/下自若

c. 衡/独/危坐树下/自若

d. 衡独/危/坐树下/自若

6. 翻译句子。

①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答案】

《愚公移山》

1. b 2. c 3. b

4. (1)我和你们竭尽全力铲平险阻。

(2)甚至连魁父那座小山丘都平不了。

(3)还能把土石怎么样呢?

5. 竟然 穷尽

6. 语言描写 突出了“愚公”不“愚”,“智叟”不“智”的性格。

7. d

8. 你太不聪明了。

9. 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

12. 思路提示:此题可以从当时的生产力状态及人们的想法来谈。也可以从文章的结构等方面来谈。如: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的封建迷信思想有本质的不同。作者采用这样的结尾,就让故事有一个圆满的结局,否则,愚公挖山究意怎样,人们就不得而知。如影视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结尾是“化蝶”;这样就有一个“大团圆”的结局,这样比较符合大多数中国人的心理。

《故事三则》

1. c 2. d

3. ①把它给琢玉的人看。

②用衣袖遮住脸,拖着鞋子,踉踉跄跄地走来。

③只有许衡一个人正襟危坐于树下,安然如常,毫不动心。

4.

5. c

6. ①不是自己的东西而吃它,是不能这样做的。

②梨可以没有主人,难道我心里也没有主人吗?

《愚公移山》同步检测 篇13

一、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

[z20分十分钟]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含义。

(1)汝心之固,固不或彻( )

(2)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

(3)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

(4)何苦而不平( )

2.指出下列句子里的通假字,并说明其含义。

(1)甚矣,汝之不惠

(2)河曲智叟亡以应

3.说明下列句中“之”的用法。

(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2)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3)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4.与“何苦而不平”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

a.且焉置土石?

b.何陋之有?

c.何以为计?

5.翻译。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毛,其如土石何?

二、作文:片断练习

[z50分三十分钟]

题目:雨后的校园。(300字左右)

练习答案及点拨

一、孝查加粗词、通假字、“之”的用法、句式和译文。

答案:1.(1)通达 (2)即使 (3)短乏、不足、尽 (4)愁 2.(1)通“慧” (2)同“无”。

3.(1)代词,指愚公。 (2)助词 的 (3)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去销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4.b。5.凭着(你)剩下来的一点时光和力气,并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根草木,还能把泥土石块怎么样呢?

二、作文:片断练习(略)

《愚公移山》同步检测 篇14

教学

方法多媒体和谐教学执教临淄区教研室

于春祥学生实验中学初三(5)班

学习

目标1.课外拓展阅读材料一、二、三

2.创新想象

重点

难点重点:目标1

难点:目标2

教学

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说课提要

导入

新课

1.导语:学完了文言文《愚公移山》之后,你想欣赏《愚公移山》的动画故事吗?你想了解愚公故里的现代生活吗?你想聆听《愚公移山》动人的歌曲吗?你想展示你那丰富的想象才能吗?今天的课会使你如愿以尝。请看这一节课的学习目标:

2.播放学习目标幻灯片生发学习兴趣,

认定学习目标排比导入,诱发兴趣(2分钟)

动画

阅读1.播放《动画故事阅读》幻灯片

2.播放《愚公移山》动画故事

3.播放创编故事片断幻灯片赏读《愚公移山》动画故事

按要求答问并创编故事比较阅读,引发创意

创编故事,想象求异

网络

阅读1.播放网络阅读幻灯片

2.播放《愚公村》图片、文字幻灯片

3.组织创新想象训练阅读网络图文,按要求答问

创新想象口头表达训练培养网络意识,训练创新能力。

歌曲

赏读

结课1.播放歌曲赏读幻灯片

2.播放歌曲《愚公移山》

3.播放片尾幻灯片歌曲欣赏,精神感悟。音乐烘托,营造高潮

引发共鸣,含蓄而止

上一篇:《愚公移山》学习要点

下一篇:鄂教版故事三则(人有其宝,嗟来之食,许仲平义不苟取)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