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推荐7篇)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 篇1
【教学目标】
1.感受爱斯梅拉达的人性美,分析伽西莫多眼泪的丰富内涵。
2.能够认识人性这一永恒的话题,作出自己对人性美丑的理解。
3.学习多角度对比表现人物性格和主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
感受爱斯梅拉达的人性美,分析伽西莫多眼泪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
在人性的看台上,能分辨美与丑;培养学生追求美、憎恶丑的情感。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人性,是一个抽象而又具体的话题。生活的每一天,每一个瞬间,都在展示着人性的复杂与丰富,美丽与丑陋。几乎所有文学作品,都直接或间接地表现着人性这个永恒的主题。解读文学作品中的人性内涵,对提高我们认识生活的能力,对净化我们的灵魂,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都是十分重要的。
昨天我们学习了曹禺在《雷雨》中给大家展示的一段灵魂的对话,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和美丽。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到这个美与丑的看台上,随着法国浪漫主义大师雨果一起走进《巴黎圣母院》,走进伽西莫多的“一滴眼泪”。
二.作家与背景介绍
1.雨果
雨果(l802~1885),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他的创作期长达60年,是法国文学也是人类文化的遗产。1827年发表剧本《克伦威尔》和《<克伦威尔>序言》,“序言”被称为法国浪漫主义戏剧运动的宣言,是雨果极为重要的文艺论著。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长篇小说。
2.《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1831)是雨果第一部大型浪漫主义小说。它以离奇情节和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道貌岸然的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看到美丽的吉普赛女郎爱斯美拉达之后,被禁欲主义压抑的的情欲蠢动起来,疯狂地想占有她。面目丑陋的敲钟人伽西莫多也爱上了爱斯梅拉达。心地善良爱斯美拉达一往情深地爱上了救过自己的贵族公子弗比斯,又为了为救穷诗人的命而宣布愿意和诗人结为夫妻,却保持着自己的纯洁。在爱斯美拉达河弗比斯幽会时,道貌岸然的克洛德杀死了弗比斯,却嫁祸于爱斯梅拉达,把她送上了绞刑架。从小被克洛德收养、对他惟命是从的伽西莫多,被养父的残暴、无耻所激怒,把他从教堂地高塔上推了下去。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节选自《巴黎圣母院》,相关的情节是:伽西莫多在克洛德的唆使下,拦路劫走爱斯梅拉达,被官兵抓住,判受鞭刑。这是一个鞭刑的场面。
三.思考?领悟多重对比以及作用。
学生阅读全文。
……
1.编者把这篇文章放在“美与丑的看台”中,目的是来褒扬和贬斥人性的美丑的。那么,看完全文之后,你认为谁是美的?谁又是丑的呢?
……
爱斯梅拉达是美的,她又美丽的外表和善良的人性。
伽西莫多是美的,他虽然外表丑陋,但是却有善良的人性。
克洛德是丑的,他虽然披着神甫的外衣,道貌岸然,却有着虚伪、冷酷、残忍的本性。
围观的群众是丑的,他们自私冷漠,没有同情心。
2.作者在这里运用了多重对比,大家能找到这些对比么?
……
(1)人物自身的对比(外表和内心):伽西莫多与克洛德,一个是丑的外表却有美的人性,一个道貌岸然却阴险狠毒。
(2)人物之间的对比:伽西莫多和爱斯梅拉达,两个人都有着美的内心,却一个外表奇丑无比,一个外表美若天仙;伽西莫多和克洛德,一个丑的外表蕴含着美的内心,一个道貌岸然却虚伪残忍;爱斯梅拉达和克洛德,两个人都有美的外衣,却一个有美的内心,一个有丑的内心。
归纳:作者设置了这样多重的对比,充分体现了人性的复杂,表现了人性中美与丑对立冲突的激烈,也表现了人性中美与丑的统一。
四.思考:在伽西莫多受刑和爱斯梅拉达给伽西莫多喂水的两个场面中,围观的人群分别有什么样的表现?作者这样描写的目的是什么?
……
一方面人们对伽西莫多受刑时的表现是:谩骂、侮辱和嘲笑,显示了人性的自私和冷漠。
另一方面人们对爱斯梅达拉喂水时的表现:赞赏和欢呼,显示了人性被美唤醒。
这样写的目的;既是对美好人性的歌颂,也是对美好人性的呼唤,表现出了作者良好的愿望。
四.讨论。
爱斯梅拉达给伽西莫多喂水的情节是全文的高潮,喂水之前,伽西莫多“滚出了一大颗眼泪”,眼泪“沿着那长时间被失望弄皱了的难看的脸颊慢慢流下来”。结合你的理解,想一想,伽西莫多为什么要滚出一大颗眼泪,这是什么样的眼泪?这滴眼泪为什么能换来一滴水?
……
a.感激之泪:对爱斯梅拉达在他极其口渴时喂水他喝,充满了无限感激。
b.自责之泪:伽西莫多原以为爱斯梅拉达上刑台也是来报复他的,但是他错了,他为自己误解爱斯梅拉达而流下了自责之泪。
c.悔恨之泪:伽西莫多不辨好坏,听信克洛德?孚罗洛的话,劫持爱斯梅拉达。他为自己的荒唐行径感到悔恨。
d.开心之泪:对爱斯梅拉达在被他劫持后,自己受鞭刑的时候,能帮助自己,觉得异常的开心。
e.觉醒之泪:伽西莫多从爱斯梅拉达身上看到了希望,他既然知道劫持爱斯梅拉达不对,那么他也应该会想到克洛德?孚罗洛行为的不当。
五.视频欣赏。
六.总结
“美与丑的分辨是一个很困难的过程,不能为表面的假象所迷惑。”小小的刑台,既是对伽西莫多肉体的惩罚,又是对中世纪人们灵魂的拷问。小小看台,大千世界,人性的复杂、善恶、美丑展现无遗。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在人生美丑的看台上,尽显自身的精彩。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 篇2
目标展示:
1、了解课文思想内容,学习多种描写方式的运用。
2、学习多角度对比体现主题的方法。
3、初步认识人性这一永恒的话题,做出自己的理解。
课前预习:
预习思考:
1、有人说,雨果的作品里渗透着对人性善的迷惘和失望。结合课文,说说你的看法。
2、课文中的对比描写有哪些?对比中体现了作者的什么思想?
3、文中观刑的群众与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有何异同?
知识扫描:
1、作者:
雨果(1802—1885)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最杰出的代表,生于法国东部的一个小镇,出身贫民,参加过革命军,后在拿破仑军队当过将军.幼年曾随父亲到过许多国家,11岁时跟着母亲和两个哥哥返回巴黎。
雨果自幼多才多艺,尤其热衷于文学,14岁开始写诗,15岁写的《读书乐》就获法国学士院征文奖,18岁时获\'文艺竞赛硕士\'荣誉,被誉为\'神童\'。后来主要写小说,其作品多反映对政治的关注。1831年(29岁)写的《巴黎圣母院》以其深刻的思想性和高度的艺术性蜚声世界文坛,是其代表作品之一。
1851年,因反对路易•波拿巴的独裁专制而遭到迫害,开始了长达19年的国外流亡生活。期间主要创作长篇小说,如文学巨著《悲惨世界》和《海上劳工》。1870年,他回到巴黎继续参加政治运动,1885年5月,雨果病逝于巴黎,法国人民为他举行了国葬,遗体也被送到专门安葬伟人的先贤祠。
2、背景:
弃儿伽西莫多,在一个偶然的场合被副主教克洛德•孚罗洛收养为义子,长大后有让他当上了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他虽然十分丑陋而且有多种残疾,心灵却异常高尚纯洁。
长年流浪街头的波希米亚姑娘爱斯梅拉达,能歌善舞,天真貌美而心地淳厚。青年贫诗人尔比埃尔.甘果瓦偶然同她相遇,并在一个更偶然的场合成了她名义上的丈夫。
很有名望的副教主本来一向专心于\'圣职\',忽然有一天欣赏到波希米亚姑娘的歌舞,于是千方百计要把她据为己有,对她进行了种种威胁甚至陷害,同时还为此不惜玩弄卑鄙手段,去欺骗利用他的义子伽西莫多和学生甘果瓦。眼看无论如何也实现不了占有爱斯梅拉达的罪恶企图,最后竟亲手把那可爱的少女送上了绞刑架。
另一方面,伽西莫多私下也爱慕着波希米亚姑娘。她遭到陷害,被伽西莫多巧计救出,在圣母院一间密室里避难,敲钟人用十分纯朴和真诚的感情去安慰她,保护她。当她再次处于危急中时,敲钟人为了援助她,表现出非凡的英勇和机智。而当他无意中发现自己的\'义父\'和\'恩人\'远望着高挂在绞刑架上的波希米亚姑娘而发出恶魔般的狞笑时,伽西莫多立即对那个伪善者下了最后的判决,亲手把克洛德从高耸入云的钟塔上推下,使他摔得粉身碎骨。
障碍疏通:
1、字音:
单音字:唆使 笞刑 粗糙 镂刻 垂头耷脑 筋络 抽搐 蜷缩 牛虻
恫吓 黝黑 懊丧 憎恨 虫豸 崇敬 虐待 缄默 咆哮
多音字:轮轴 压轴 菲薄 芳菲
2、字形:聚拢 蠢笨 黯淡 犄角 惊惶 脚镣手铐
抽搐 蜷缩 恫吓 缄默 咆哮 赤裸 筋络
3、同义词:恫吓 威吓 聚拢 围拢 惊慌 惊惶
缄默 沉默 憎恨 憎恶 唆使 怂恿
4、成语:垂头丧气 惊慌失措 怙恶不悛 听之任之 逆来顺受 筋疲力尽
课堂探究:
1、根据文章中人物的表现,我们能够看出雨果对人性的何种思考?(可适当联系雨果的其他作品)
研讨思路:雨果对人性的追求和人道的关怀贯穿他的作品始终。“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 (雨果)。雨果在不遗余力地批判黑暗的社会以及丑恶的人性的同时,同样唱出了一曲曲人性美的赞歌。雨果不仅在揭露、批判和思考,同时他也在憧憬和希望。应该按照出场人物分类论述,不可一概而论。
参考答案:
可结合全书深入全面地分析。
伽西莫多——是作者根据“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的美学原则创造的人物形象,外形丑陋,但内心纯真善良。
爱斯梅拉达——美丽纯洁,天真善良,坦率开朗,多才多艺。在她身上集中体现了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
副主教克洛德——人性恶的标本。虚伪狠毒,道貌岸然,内心阴险。
观刑群众——缺乏理智和同情心,自私冷漠,体现了人的劣根性。
2、文中观刑的群众与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有何异同?
研讨思路:联系相关背景,具体国情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鲁迅笔下的“看客”是麻木冷漠的群体形象,是缺乏民主平等自由思想启蒙的中国社会中的特有现象。相对来说,文中观刑的群众缺乏理智和同情心,自私冷漠,体现了人类的劣根性,具有更普遍的意义。
3、课文中对人物的对比描写有哪些?
研讨思路:从两方面着手——人物的自身内外以及人物之间的对比。
参考答案:人物自身(外表,内心)伽西莫多、克洛德。人物之间:伽西莫多——克洛德;观刑群众——爱斯梅拉达
技能训练:
1、 基础知识: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唆使( )粗糙( )镂刻( )抽搐( )蜷缩( )
恫吓( )憎恨( )虫豸( )缄默( )菲薄( )
选出字形有错误的一组:
a黯淡 犄角 惊惶 脚镣手铐 b暗淡 掎角之势 惊慌 筋络
c 赤裸 抽怵 蜷缩 恫吓 咆哮 d唆使 聚拢 囚禁 憎恨 缄默
2、课内阅读:
别的成千种侮辱性的语句象雨点般落在他身上,场上处处都有人诅咒他,嘲笑他,向他叫骂,向他投石子。
伽西莫多虽然耳聋,但他看得很清楚,群众的狂怒表现在脸上的并不比表现在话语里的少,向他投来的石子也能说明群众是在哄笑。
他起先一直默不作声,但那在施刑人的鞭打下已达到极限的忍耐力,在这些残酷的虫豸的刺激下却渐渐减弱甚至丧失,对西班牙斗牛士的打击向来不在意的阿斯杜里公牛,却被狗和枪刺激怒了。
他先是慢慢地对群众投去恫吓的眼光,但因为他是被绑着的,光是看一眼并不能赶开那些叮在他伤口上的苍蝇,于是他在绳绑中挣扎,他狂怒地扭动,把那老旧的轮盘弄得轧轧响。这情况使嘲骂和叫喊更加厉害起来。
于是那可怜人象无法挣脱锁链的野兽一般,只好又不动弹了,他胸膛里间或迸出一声粗重的叹息,他既不羞愧也不脸红,他太远离社会生活,太接近自然状态,不可能知道什么是羞耻。而且在那十分丑陋的脸上,还能表现出什么羞耻呢?但是愤怒、憎恨、失望,逐渐在那可怕的脸上增多,成了一片厚厚的阴云,逐渐蓄满了电流,变成了千万道电光,在那怪人的独眼里闪闪发亮。
当一头骡子载着一位神甫经过那里的时候,他脸上的阴云化开了一会。他远远望见那头骡子和那个神甫,这可怜人的脸色就温和起来,一直控制着他的那种愤怒变成了奇特的充满了难以形容的甜蜜宽厚而温和的微笑。那神甫愈走近他,他的笑容就愈加明显,愈加清晰,愈加光辉灿烂,简直象是不幸的人所崇敬的救主降临了似的。可是当那头骡子靠近了刑台,使骑在它背上的神甫看清了犯人是谁的时候,那神甫却低下眼睛,用两只踢马刺踢着骡子急忙转身走开了,好象在逃避一声耻辱的呼唤似的,他很不愿意在那种场合被一个不幸的人认出来并且向他致敬呢。
那个神甫正是副主教堂•克洛德•孚罗洛。
伽西莫多的脸色又黯淡起来了。微笑还在一片阴云间停留了一会,但那是痛苦的、无力的、带着深深悲哀的微笑。
时间一点点过去,他在那儿至少待了一个半钟头,被人不停地折磨,虐待,嘲笑,甚至被人投石子。
突然他又带着加倍的失望在锁链里挣扎,把他身子底下的木板都震动了,他打破了一直固执地保持着的缄默,用又嘶哑又愤怒的声音吼叫,这声音不象人的声音倒很象动物的咆哮声:“给水喝!”这个声音把人们叫骂的声音都盖没了。
这声悲惨的呼唤,并没有引起同情,反而使刑台四周的巴黎善良市民更加笑得厉害。
(1)人们“诅咒他,嘲笑他,向他叫骂,向他投石子”,难道仅仅是因为伽西莫多劫走爱思美拉达吗?
(2)在刑台上,伽西莫多“愤怒、憎恨、失望”,请简略说说他“愤怒、憎恨、失望”的原因。
(3)为什么伽西莫多“打破了一直固执地保持着的缄默”?
3、课外阅读:
犯人已在前一天傍晚从诺伏监狱移禁到了波波罗广场口的圣•玛丽亚小教堂里,就在那儿过夜,每一名犯人有两位教士作伴。他们给关在一间有铁栅门的礼拜堂里,门前有两个轮流换班的哨兵。教堂门口,每边都有一列双排的宪兵,从门口直排到断头台前,并在断头机周围成了一个圆圈,留出一条约莫十尺宽的通道,在断头机周围,则留下一片将近一百尺的空地。其余一切地方都被男男女女的头填满了。许多女人把她们的小孩子扛在她们的肩头上,所以孩子们看得最清楚。平西奥山象是一家挤满了看客的露天大戏院。巴布诺街和立庇得街拐角上的两座教堂的阳台上也挤得满满的。台阶上象是一股杂色斑驳的海流,向门廊下拼命的挤,墙上每一年凹进去的地方都拱着活的雕像。伯爵说得不错,人生最动人的奇观就是死。
可是,虽然这一幕庄严的情景似乎应该令人肃静无哗,但人群里反而浮起一片很大的闹声,那是一片笑和欢呼所组成的闹声,显然在人们的眼里,这次杀人只是狂欢节的开幕典礼。…………当弗兰兹神志清醒过来的时候,一切都不见了——断头台,刽子手,尸体,一切都不见了,剩下的只是人群,到处都是嘈杂而兴奋的人群。雪多里奥山上那口只在教皇逝世和狂欢节开始时才敲响的钟,正在嗡嗡地发出一片令人欢欣鼓舞的响声。“《基督山伯爵•狂欢节在罗马》
(1)作者用什么方法描写刑场上的喧闹场面?
(2)是什么使死亡变成了“人生最动人的奇观”?
(3)文中罗马的观众与课文里巴黎的观众在表现及心理上有何异同?
4、语言运用题:
(1)在送水一幕中,爱斯梅拉达并没有说话,请你以爱斯梅拉达的身份对伽西莫多说一句话,字数在10—20之间。
(2)请拟一条以“保护我们的家园——地球”为内容的公益广告词。要求主题鲜明,感情真挚,构思新颖,语言简明。(字数在10—20之间)
示例(参考):地球是我家,美丽靠大家
(3)文明的社会需要文明用语。仿照示例,改写下列两句话,不同场合体现文明用语,使对方容易接受。(6分)
示例:(医院)医生:“没什么,死不了!”
改写为(医生):“请放心,您的病没什么大碍,休息几天就好了!”
①(商店)售货员:“卖出的商品我没法给你退现金!”
改写为(售货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办公室接听电话)工作人员:“他不在!”
改写为(工作人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参考):
①对不起,您想退现金我个人难以解决,待我跟经理请示一下,请稍等!
②对不起,他刚离开。有什么需要我转告的吗?
高考对接:
(XX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思
张 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解析:前两句平淡写来,第三句开始做铺垫,都是一般的直抒胸臆,动人之处在最后一句。绝句常常在最后一句着力。
参考解答:
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 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
写作素养:
1、 写作素材库:
(1)作者原序
数年前,本书作者参观—— 毋宁说是搜索—— 圣母院时, 在一座尖顶钟楼的阴暗角落里,发现墙上有个手刻的字: ’a n’arkh(它代表了天数-命运之神“destiny”)这几个大写的希腊字母,经岁月侵蚀,黑黝黝的,深深 凹陷在石头里面,观其字形和笔势,呈现峨特字体的特征,仿 佛是为了显示这些字母系出自中世纪某个人的手迹,这些难 以描状的符号,尤其所蕴藏的宿命和悲惨的意义,深深震撼 了作者的心灵。 作者左思右想,这苦难的灵魂是谁,非把这罪恶的烙印, 或者说这灾难的烙印留在这古老教堂的额头上不可,否则就 不肯离开这尘世。
自从作者参观以后,那面墙壁经过了粉刷和刮磨 (不知 二者当中是哪一种造成的),字迹也就泯灭了。近两百年来, 一座座巧夺天工的中世纪教堂,就是这样被糟蹋的,里里外 外,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破坏。教士随便涂刷,建筑师任意 刮擦,然后民众突如其来,把整座教堂夷为平地。 这样,除了本书作者在此略表缅怀之外,那刻在圣母院 阴暗钟楼上的神秘字迹,如今已荡然无存了,其催人泪下所 概括的那不为人知的命运,也烟消云散了。在这墙上写下这 个字的人,几个世纪前便从人间消失了,这个字也从教堂墙 壁上消失了,也许亦即将从地面上消失了。
本书正是根据这个字写成的。
(2)美国迪斯尼动画电影《钟楼怪人》:根据“巴黎圣母院”改编,主角从爱丝米拉达转向伽西莫多,从宣扬真善美的主题转而发展到表现人性的挣扎反抗、渴望自由并使平等与博爱的主题进一步得到升华提炼。
(3)《巴黎圣母院》以维克多•雨果——这位十九世纪法国浪漫主义者罕见的渊博,依据史实,又以艺术夸张的手法,揭露了一个阴暗,虚伪的世界。突出了人内心矛盾、冲突、分裂、自私、冷酷;刻画了人与人之间的虚伪,丑陋的嘴脸,给人以深刻的感触。
雨果的得意之笔,就是以鲜明的反衬和对比来刻画人物形象,揭露社会风气。影片中,克洛德和卡西莫多,这一主一仆,各从一个极端,向我们呈现一个错综复杂的社会,受压迫人民痛苦地挣扎以及毁灭一切的惊心动魄的场面。善良的人偏偏形态面貌可憎,邪恶的人却道貌岸然,雨果这别具匠心地刻画,不仅仅使人深感扣人心弦,同时其主题也得到了进一步地升华。
卡西莫多是不幸的化身,这个又驼,又聋,又瞎,又跛的畸形人,却发自内心地呐喊“圣殿避难”,说明他即使身在一个庞大沉重的黑暗制度下,内心却不失善良,纯真。然而,他不能置身于社会,甚至为人们所唾弃,欺负,攻击,不禁使我们抛洒热泪的同时,更可以清楚地认识到中世纪社会的不公。相比之下,克洛德这虚伪小人却受到人们的虔诚和仰慕。他代表着中世纪:黑暗笼罩着大地,寂寥无声,没有一丝阳光透过层层重叠的乌云;没有一颗流星划破天空,带来光明;没有一星黎明战胜黑暗,染红天边。这就是悲剧,雨果笔下的悲剧。
黑暗的中世纪也有欢笑,一种肆虐的,刺耳的噪音传播在空气中,震动着我的耳鼓膜,使人不寒而栗。我思索:也许这种欢笑是中世纪每一个人的表现,是一种“专利”。不得不佩服雨果,别出心裁地挖掘笑的细微之处,更生动地描绘了人性的伪劣,侧面烘托出整个社会的阴暗。
卡西莫多最终还是把他的主人——克洛德从钟楼上推下,也许这就是他对黑暗势力地反抗。这正说明:邪恶永远战胜不了正义。而此行为,也恰恰告诉我们:面对黑暗,不能软弱,我们要拨开乌云,让阳光编洒大地;要流星划破天空,让它带来光明;要黎明战胜黑暗,让它染红天边。
2、写作训练营:
(1)在萨达姆执政时期,阿布格莱布监狱大门内悬挂着一块牌子,上写“可以使用致命暴力”。但令人诧异的是,打着民主幌子、抱着推翻萨达姆政权这一目的而发动伊拉克战争的美国人竟然也深得这句话的精髓,那些作为“解放者”的美军大兵在这里肆意折磨着数千名伊拉克囚徒,让这座监狱比萨达姆执政时更加臭名远扬,变成了真正的人间地狱。
请以“人性的呼唤”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文体不限;②标题自拟;③不少于800字。
(2)12月2日上午8时,一名老妇人失足落入沈阳动物园刺骨的湖水中。凄惨的求救声传出很远,越来越多的人从公园的各个角落跑了过来,公园外面的人也涌到湖边,一会儿工夫,湖边聚集了近千人,但却没有一个人肯下水救人。当消防官兵闻讯赶到将老妇人拉出水面之后,老人喘了几口气,便停止了呼吸。(XX年12月3日 华商晨报)
同在一片蓝天下,互相爱护扶持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如果每一个人都轻易放弃自己的社会责任,那么这个社会会变成什么呢?
请以“人的责任”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文体不限;②标题自拟;③不少于800字。
技能训练:
2、 基础知识: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唆使(suo )粗糙(cao )镂刻(lou )抽搐(chu )蜷缩( quan )
恫吓( dong )憎恨( zeng )虫豸( zhi )缄默( jian )菲薄( fei )
选出字形有错误的一组: c (“抽怵”应为“抽搐”)
a黯淡 犄角 惊惶 脚镣手铐 b暗淡 掎角之势 惊慌 筋络
c 赤裸 抽怵 蜷缩 恫吓 咆哮 d唆使 聚拢 囚禁 憎恨 缄默
2、课内阅读:
(1)人们“诅咒他,嘲笑他,向他叫骂,向他投石子”,难道仅仅是因为伽西莫多劫走爱思美拉达吗?
答:当然不仅如此,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人性。缺乏同情、宽容和怜悯之心的群众把伽西莫多当成了一个发泄的玩具。所有的理由都只是一个借口。
(2)在刑台上,伽西莫多“愤怒、憎恨、失望”,请简略说说他“愤怒、憎恨、失望”的原因。
答:群众的冷漠、歧视和侮辱以及自身的不幸是他愤怒憎恨的根源。在喧闹的人群里,伽西莫多找不到丝毫的爱意,他唯一的支柱、他的保护人——克洛德也舍弃了他。
(3)为什么伽西莫多“打破了一直固执地保持着的缄默”?
答:不仅仅是肉体上的痛苦,被人侮辱及被人抛弃带来的“加倍的失望”让他再也无法忍受。
3、课外阅读:
(1)作者用什么方法描写刑场上的喧闹场面?
答:恰切的修辞手法——比喻;周到的细节刻画。
(2)是什么使死亡变成了“人生最动人的奇观”?
答:人性中隐含的对他人命运的冷漠,旁观者的残酷的快意心态。
(3)文中罗马的观众与课文里巴黎的观众在表现及心理上有何异同?
答:罗马的观众更多的是作为旁观者出现的,课文里巴黎的观众同时也是重要的参与者。巴黎的场面更发人警醒。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 篇3
学习目标
1、了解课文思想内容,学习多种描写方式的运用。
2、学习多角度对比体现主题的方法。
3、初步认识人性这一永恒的话题,做出自己的理解。
目标重点难点
多角度对比体现主题的方法
第一课时
一.文学知识简介
知识扫描:
1、作者:
雨果(1802—1885)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最杰出的代表,生于法国东部的一个小镇,出身贫民,参加过革命军,后在拿破仑军队当过将军.幼年曾随父亲到过许多国家,11岁时跟着母亲和两个哥哥返回巴黎。
雨果自幼多才多艺,尤其热衷于文学,14岁开始写诗,15岁写的《读书乐》就获法国学士院征文奖,18岁时获\'文艺竞赛硕士\'荣誉,被誉为\'神童\'。后来主要写小说,其作品多反映对政治的关注。1831年(29岁)写的《巴黎圣母院》以其深刻的思想性和高度的艺术性蜚声世界文坛,是其代表作品之一。
1851年,因反对路易•波拿巴的独裁专制而遭到迫害,开始了长达19年的国外流亡生活。期间主要创作长篇小说,如文学巨著《悲惨世界》和《海上劳工》。1870年,他回到巴黎继续参加政治运动,1885年5月,雨果病逝于巴黎,法国人民为他举行了国葬,遗体也被送到专门安葬伟人的先贤祠。
2、背景:
弃儿伽西莫多,在一个偶然的场合被副主教克洛德•孚罗洛收养为义子,长大后有让他当上了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他虽然十分丑陋而且有多种残疾,心灵却异常高尚纯洁。
长年流浪街头的波希米亚姑娘爱斯梅拉达,能歌善舞,天真貌美而心地淳厚。 青年贫诗人尔比埃尔.甘果瓦偶然同她相遇,并在一个更偶然的场合成了她名义上的丈夫。
很有名望的副教主本来一向专心于\'圣职\',忽然有一天欣赏到波希米亚姑娘的歌舞,于是千方百计要把她据为己有,对她进行了种种威胁甚至陷害,同时还为此不惜玩弄卑鄙手段,去欺骗利用他的义子伽西莫多和学生甘果瓦。眼看无论如何也实现不了占有爱斯梅拉达的罪恶企图,最后竟亲手把那可爱的少女送上了绞刑架。
另一方面,伽西莫多私下也爱慕着波希米亚姑娘。她遭到陷害,被伽西莫多巧计救出,在圣母院一间密室里避难,敲钟人用十分纯朴和真诚的感情去安慰她,保护她。当她再次处于危急中时,敲钟人为了援助她,表现出非凡的英勇和机智。而当他无意中发现自己的\'义父\'和\'恩人\'远望着高挂在绞刑架上的波希米亚姑娘而发出恶魔般的狞笑时,伽西莫多立即对那个伪善者下了最后的判决,亲手把克洛德从高耸入云的钟塔上推下,使他摔得粉身碎骨。
二.学习过程
(一).初步感知
1.正音:
鞭笞( ) 镂刻( ) 恫吓( ) 垂头耷脑( ) 蜷缩( )
黝黑( ) 镣铐( ) 虫豸( ) 缄默( ) 箴言( ) 犄角( )
挟持( )
2、字形:聚拢 蠢笨 黯淡 犄角 惊惶 脚镣手铐
抽搐 蜷缩 恫吓 缄默 咆哮 赤裸 筋络
3、同义词:恫吓 威吓 聚拢 围拢 惊慌 惊惶
缄默 沉默 憎恨 憎恶 唆使 怂恿
4、成语:垂头丧气 惊慌失措 怙恶不悛 听之任之 逆来顺受 筋疲力尽
(二).研读文本
1、根据文章中人物的表现,我们能够看出雨果对人性的何种思考?(可适当联系雨果的其他作品)
研讨思路:雨果对人性的追求和人道的关怀贯穿他的作品始终。“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 (雨果)。雨果在不遗余力地批判黑暗的社会以及丑恶的人性的同时,同样唱出了一曲曲人性美的赞歌。雨果不仅在揭露、批判和思考,同时他也在憧憬和希望。应该按照出场人物分类论述,不可一概而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观刑的群众与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有何异同?
研讨思路:联系相关背景,具体国情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课文中对人物的对比描写有哪些?
研讨思路:从两方面着手——人物的自身内外以及人物之间的对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堂训练
1.给加点字注音
鞭笞( ) 镂刻( ) 恫吓( ) 垂头耷脑( ) 蜷缩( )黝黑( ) 镣铐( ) 虫豸( ) 缄默( ) 箴言( ) 犄角( ) 挟持( )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菲薄 精致 惊惶 不可思议
b.怜悯 懊丧 黯淡 干躁如焚
c.虐待 高耸 镂刻 精疲力竭
d.祈祷 嘶哑 震动 神秘古怪
3.课内阅读:
别的成千种侮辱性的语句象雨点般落在他身上,场上处处都有人诅咒他,嘲笑他,向他叫骂,向他投石子。…………这声悲惨的呼唤,并没有引起同情,反而使刑台四周的巴黎善良市民更加笑得厉害。
(1)人们“诅咒他,嘲笑他,向他叫骂,向他投石子”,难道仅仅是因为伽西莫多劫走爱思美拉达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刑台上,伽西莫多“愤怒、憎恨、失望”,请简略说说他“愤怒、憎恨、失望”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伽西莫多“打破了一直固执地保持着的缄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课外阅读:
犯人已在前一天傍晚从诺伏监狱移禁到了波波罗广场口的圣•玛丽亚小教堂里,就在那儿过夜,每一名犯人有两位教士作伴。他们给关在一间有铁栅门的礼拜堂里,门前有两个轮流换班的哨兵。教堂门口,每边都有一列双排的宪兵,从门口直排到断头台前,并在断头机周围成了一个圆圈,留出一条约莫十尺宽的通道,在断头机周围,则留下一片将近一百尺的空地。其余一切地方都被男男女女的头填满了。许多女人把她们的小孩子扛在她们的肩头上,所以孩子们看得最清楚。平西奥山象是一家挤满了看客的露天大戏院。巴布诺街和立庇得街拐角上的两座教堂的阳台上也挤得满满的。台阶上象是一股杂色斑驳的海流,向门廊下拼命的挤,墙上每一年凹进去的地方都拱着活的雕像。伯爵说得不错,人生最动人的奇观就是死。
可是,虽然这一幕庄严的情景似乎应该令人肃静无哗,但人群里反而浮起一片很大的闹声,那是一片笑和欢呼所组成的闹声,显然在人们的眼里,这次杀人只是狂欢节的开幕典礼。…………当弗兰兹神志清醒过来的时候,一切都不见了——断头台,刽子手,尸体,一切都不见了,剩下的只是人群,到处都是嘈杂而兴奋的人群。雪多里奥山上那口只在教皇逝世和狂欢节开始时才敲响的钟,正在嗡嗡地发出一片令人欢欣鼓舞的响声。“《基督山伯爵•狂欢节在罗马》
(1)作者用什么方法描写刑场上的喧闹场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什么使死亡变成了“人生最动人的奇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罗马的观众与课文里巴黎的观众在表现及心理上有何异同?
4.课外提升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认 识 自 我
纪伯伦
一个雨夜,赛艾姆坐在书房的书架前,开始翻阅起旧书。他叼着支土耳其大雪茄,厚厚的嘴唇不时喷涌出一阵烟雾。柏拉图记录的他的老师苏格拉底关于“认识自我”的一段对话引起了赛艾姆的注意……赛艾姆掩卷深思,心中油然漾起一种对东西方哲人圣贤敬佩的感情。
“认识你自己。”他嘟囔着苏格拉底这句名言,猛地从座椅上站了起来,展开双臂大声叹道,“对!我必须要认识自我,洞察自己那秘密的心灵,这样我就抛脱了一切疑惧和不安,从我物质的人中找出我精神的人,从我血与肉的具体存在中找出我的抽象实质,这就是生命赋予我的至高无上的神圣使命!”赛艾姆像害了场热病,眼中闪烁着酷爱“认识自我”的狂热光芒。
他踱到邻屋,像座塑像一样伫立在穿衣镜前,凝视着镜子里鬼一般可怕的自我,并默默地估量着自己的头形、面庞、躯干和四肢。
赛艾姆的这种塑像神态持续了半小时,空灵缥缈的“认识自我”,仿佛给他灌注了一套足以揭示自我灵魂秘密的奇异、升华了的思想,并使他心里充满了理性之光。他平静地启动双唇,自言自语地说:“嗯!从身材上看,我是矮小的,但拿破仑、维克多•雨果两位不也是这般吗?我的前额不宽,天庭欠圆,可苏格拉底和斯宾诺莎也是如此;我承认我是秃顶,这并不寒碜,因为有大名鼎鼎的莎士比亚与我为伴;我的鹰鼻弯长,如同伏尔泰和乔治•华盛顿的一样;我的双眼凹陷,使徒保罗和哲人尼采亦是这般;我那肥厚嘴唇足以同路易十四媲美,而我那粗胖的脖子堪与汉尼拔和马克•安东尼齐肩。
“不错,我的身体是有缺陷,但要注意,这是伟大的思想家们的共同特点。更奇怪的是,我与巴尔扎克一样,阅读写作时,咖啡壶一定要放在身旁;我同托尔斯泰一样,愿意与粗俗的民众交际攀谈;有时我三四天不洗手脸,贝多芬、惠特曼亦有这一习惯;我的嗜酒如命,足令马娄和诺亚自愧弗如;我的饕餮般暴食暴饮使巴夏酋长和亚力山大王也要大出冷汗。”
又沉默了片刻,赛艾姆用肮脏的指尖点了点脑门,继续发言:“这就是我!这就是我的实在。我拥有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的伟人们的种种品质。一位拥有这么多伟大品质的青年是一定能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的。
“睿智的实质是认识自我。伟人们把宇宙的这一伟大思想根植于我心灵深处,并激励我开始去干伟大的工作。从诺亚到苏格拉底,从薄伽丘到雪莱,我伴随着伟人们一起度过了历史的风风雨雨。我不知道我会以什么样的伟大行动开始,不过一个兼备在白昼的劳作和夜晚的幻梦中所形成的神秘自我和真正本性的人,无疑是可以开创伟业的……是的,我已经认识了自己,而神灵也已洞鉴了我。啊!我的灵魂万岁! 自我万岁!愿天长地久,诸事如愿!”
赛艾姆在屋里踱来踱去,他那丑陋的脸上荡漾着欢乐的光泽,嘴里不时发出一阵像猫啃骨头时的欢快叫声。他反复吟哦着阿比•阿拉的一段诗文:尽管我是这个时代的晚辈,创业祖先的未竟之业,总会历史地压在我的肩背。
过了一会儿,我们的这位赛艾姆穿着他那肮脏的衣服倒卧在乱七八糟的床上,进入了鼾声如雷的梦乡。
(1)根据原文简要描述赛艾姆外貌的具体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作者是怎样呈现赛艾姆的外貌特征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成功运用了寓庄于谐的手法,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简要评析赛艾姆这一人物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语言运用题:
(1)在送水一幕中,爱斯梅拉达并没有说话,请你以爱斯梅拉达的身份对伽西莫多说一句话,字数在10—20之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拟一条以“保护我们的家园——地球”为内容的公益广告词。要求主题鲜明,感情真挚,构思新颖,语言简明。(字数在10—20之间)
示例(参考):地球是我家,美丽靠大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明的社会需要文明用语。仿照示例,改写下列两句话,不同场合体现文明用语,使对方容易接受。(6分)
示例:(医院)医生:“没什么,死不了!”
改写为(医生):“请放心,您的病没什么大碍,休息几天就好了!”
①(商店)售货员:“卖出的商品我没法给你退现金!”
改写为(售货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办公室接听电话)工作人员:“他不在!”
改写为(工作人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参考):
①对不起,您想退现金我个人难以解决,待我跟经理请示一下,请稍等!
②对不起,他刚离开。有什么需要我转告的吗?
写作素养:
1、 写作素材库:
(1)作者原序
数年前,本书作者参观—— 毋宁说是搜索—— 圣母院时, 在一座尖顶钟楼的阴暗角落里,发现墙上有个手刻的字: ’a n’arkh(它代表了天数-命运之神“destiny”)这几个大写的希腊字母,经岁月侵蚀,黑黝黝的,深深 凹陷在石头里面,观其字形和笔势,呈现峨特字体的特征,仿 佛是为了显示这些字母系出自中世纪某个人的手迹,这些难 以描状的符号,尤其所蕴藏的宿命和悲惨的意义,深深震撼 了作者的心灵。 作者左思右想,这苦难的灵魂是谁,非把这罪恶的烙印, 或者说这灾难的烙印留在这古老教堂的额头上不可,否则就 不肯离开这尘世。
自从作者参观以后,那面墙壁经过了粉刷和刮磨 (不知 二者当中是哪一种造成的),字迹也就泯灭了。近两百年来, 一座座巧夺天工的中世纪教堂,就是这样被糟蹋的,里里外 外,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破坏。教士随便涂刷,建筑师任意 刮擦,然后民众突如其来,把整座教堂夷为平地。 这样,除了本书作者在此略表缅怀之外,那刻在圣母院 阴暗钟楼上的神秘字迹,如今已荡然无存了,其催人泪下所 概括的那不为人知的命运,也烟消云散了。在这墙上写下这 个字的人,几个世纪前便从人间消失了,这个字也从教堂墙 壁上消失了,也许亦即将从地面上消失了。
本书正是根据这个字写成的。
(2)美国迪斯尼动画电影《钟楼怪人》:根据“巴黎圣母院”改编,主角从爱丝米拉达转向伽西莫多,从宣扬真善美的主题转而发展到表现人性的挣扎反抗、渴望自由并使平等与博爱的主题进一步得到升华提炼。
(3)《巴黎圣母院》以维克多•雨果——这位十九世纪法国浪漫主义者罕见的渊博,依据史实,又以艺术夸张的手法,揭露了一个阴暗,虚伪的世界。突出了人内心矛盾、冲突、分裂、自私、冷酷;刻画了人与人之间的虚伪,丑陋的嘴脸,给人以深刻的感触。
雨果的得意之笔,就是以鲜明的反衬和对比来刻画人物形象,揭露社会风气。影片中,克洛德和卡西莫多,这一主一仆,各从一个极端,向我们呈现一个错综复杂的社会,受压迫人民痛苦地挣扎以及毁灭一切的惊心动魄的场面。善良的人偏偏形态面貌可憎,邪恶的人却道貌岸然,雨果这别具匠心地刻画,不仅仅使人深感扣人心弦,同时其主题也得到了进一步地升华。
卡西莫多是不幸的化身,这个又驼,又聋,又瞎,又跛的畸形人,却发自内心地呐喊“圣殿避难”,说明他即使身在一个庞大沉重的黑暗制度下,内心却不失善良,纯真。然而,他不能置身于社会,甚至为人们所唾弃,欺负,攻击,不禁使我们抛洒热泪的同时,更可以清楚地认识到中世纪社会的不公。相比之下,克洛德这虚伪小人却受到人们的虔诚和仰慕。他代表着中世纪:黑暗笼罩着大地,寂寥无声,没有一丝阳光透过层层重叠的乌云;没有一颗流星划破天空,带来光明;没有一星黎明战胜黑暗,染红天边。这就是悲剧,雨果笔下的悲剧。
黑暗的中世纪也有欢笑,一种肆虐的,刺耳的噪音传播在空气中,震动着我的耳鼓膜,使人不寒而栗。我思索:也许这种欢笑是中世纪每一个人的表现,是一种“专利”。不得不佩服雨果,别出心裁地挖掘笑的细微之处,更生动地描绘了人性的伪劣,侧面烘托出整个社会的阴暗。
卡西莫多最终还是把他的主人——克洛德从钟楼上推下,也许这就是他对黑暗势力地反抗。这正说明:邪恶永远战胜不了正义。而此行为,也恰恰告诉我们:面对黑暗,不能软弱,我们要拨开乌云,让阳光编洒大地;要流星划破天空,让它带来光明;要黎明战胜黑暗,让它染红天边。
2、写作训练营:
(1)在萨达姆执政时期,阿布格莱布监狱大门内悬挂着一块牌子,上写“可以使用致命暴力”。但令人诧异的是,打着民主幌子、抱着推翻萨达姆政权这一目的而发动伊拉克战争的美国人竟然也深得这句话的精髓,那些作为“解放者”的美军大兵在这里肆意折磨着数千名伊拉克囚徒,让这座监狱比萨达姆执政时更加臭名远扬,变成了真正的人间地狱。
请以“人性的呼唤”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文体不限;②标题自拟;③不少于800字。
(2)12月2日上午8时,一名老妇人失足落入沈阳动物园刺骨的湖水中。凄惨的求救声传出很远,越来越多的人从公园的各个角落跑了过来,公园外面的人也涌到湖边,一会儿工夫,湖边聚集了近千人,但却没有一个人肯下水救人。当消防官兵闻讯赶到将老妇人拉出水面之后,老人喘了几口气,便停止了呼吸。(XX年12月3日 华商晨报)
同在一片蓝天下,互相爱护扶持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如果每一个人都轻易放弃自己的社会责任,那么这个社会会变成什么呢?
请以“人的责任”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文体不限;②标题自拟;③不少于800字。
答案
技能训练:
1、 基础知识: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唆使(suo )粗糙(cao )镂刻(lou )抽搐(chu )蜷缩( quan )
恫吓( dong )憎恨( zeng )虫豸( zhi )缄默( jian )菲薄( fei )
2、课内阅读:
(1)人们“诅咒他,嘲笑他,向他叫骂,向他投石子”,难道仅仅是因为伽西莫多劫走爱思美拉达吗?
答:当然不仅如此,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人性。缺乏同情、宽容和怜悯之心的群众把伽西莫多当成了一个发泄的玩具。所有的理由都只是一个借口。
(2)在刑台上,伽西莫多“愤怒、憎恨、失望”,请简略说说他“愤怒、憎恨、失望”的原因。
答:群众的冷漠、歧视和侮辱以及自身的不幸是他愤怒憎恨的根源。在喧闹的人群里,伽西莫多找不到丝毫的爱意,他唯一的支柱、他的保护人——克洛德也舍弃了他。
(3)为什么伽西莫多“打破了一直固执地保持着的缄默”?
答:不仅仅是肉体上的痛苦,被人侮辱及被人抛弃带来的“加倍的失望”让他再也无法忍受。
3、课外阅读:
(1)作者用什么方法描写刑场上的喧闹场面?
答:恰切的修辞手法——比喻;周到的细节刻画。
(2)是什么使死亡变成了“人生最动人的奇观”?
答:人性中隐含的对他人命运的冷漠,旁观者的残酷的快意心态。
(3)文中罗马的观众与课文里巴黎的观众在表现及心理上有何异同?
答:罗马的观众更多的是作为旁观者出现的,课文里巴黎的观众同时也是重要的参与者。巴黎的场面更发人警醒。
4、课外阅读
(1)外貌特征:身材矮小,前额不宽,天庭欠圆,秃顶,鹰鼻弯长,双眼凹陷,嘴唇肥厚,脖子粗胖
(2)作者并未直接描写赛艾姆的外貌,而是通过他将自己的外貌特征的诸多特征与众名人作比较,从而巧妙地使赛艾姆的外貌在读者心中拼接。
(3)作者以漫画式、喜剧性的艺术手法生动地描述了赛艾姆一本正经地完成了滑稽可笑的自我认识过程,尤其对赛艾姆的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更是幽默风趣,从而引导读者更深刻领会作者寄寓在这一人物形象上的严肃的人生思考。
(4)赛艾姆是一个耽于幻想、缺乏行动力、在虚幻中求得精神满足的形象。作者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揭示了人性中普遍存在的弱点,从而引发人们的思考。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 篇4
人在忧伤、悲痛、伤心的时候,会流眼泪;人在高兴的时候也会流眼泪。眼泪似乎成了情绪变化的象征,其实眼泪并不完全表示情绪的变化。下面是文秘帮小编收集整理关于《一滴眼泪换一滴水》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以供大家参考学习。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阅读原文与本文有关的情节:克洛德副主教垂涎吉普赛姑娘爱斯梅拉达的美色,唆使养子伽西莫多拦路劫持爱斯梅拉达,伽西莫多被官兵抓住,判鞭刑。
群众有等候观赏公开行刑的习惯,他们用观看邢台来消磨时间。
当伽西莫多给拖到刑台顶上的时候,当人们能够从各方面看见他被人用绳子和皮条绑在刑台的轮盘上的时候,场内爆发了一阵笑声和喊声,人们认出他就是伽西莫多。
人家叫他跪在那块圆形底座上,他照着做了。人家脱掉了他的上衣和衬衣,直到露出胸膛,他也听之任之。群众看见了伽西莫多赤裸的驼背,突起的胸脯,长着许多硬皮和汗毛的肩膀,便爆发出一阵哄笑。正当大家笑闹的时候,施笞刑的大头目比埃拉爬上了平台,到了犯人身边。
随着轮盘的转动,比埃拉抬起胳膊,皮鞭挥起,发出水蛇般的嘶嘶声,一鞭又一鞭疯狂地落到那可怜人的肩膀上。人们看见成千条血水在那驼子的黝黑的肩膀上流淌,皮鞭在空中挥动时把一些血珠也溅到了观众的身上。伽西莫多脸上的呆笨表情变成了痛苦和懊丧,他闭上独眼,把头垂到胸前,仿佛死去了似的。
轮盘停止了转动,施刑人停止了鞭打,笞刑算是执行完了。可是对于伽西莫多,这还未完事,他还要在刑台上示众一个钟头。当“公诉”执行完毕,就轮到千万种私人的报复了。
“邪教的怪物!”一个说。
“骑扫帚把的家伙!”另一个嚷道。
“做个凄惨的怪笑吧。”第三个说。
成千种侮辱性的语句像雨点般落在他身上,场上处处都有人诅咒他,嘲笑他,向他叫骂,向他投石子。伽西莫多虽然耳聋,但他看得很清楚,群众的狂怒表现在脸上的并不比表现在话语里的少,向他投来的石子也能说明群众是在哄笑。他愤怒、憎恨、失望,脸上布满了厚厚的阴云。
这时,他远远望见一个神甫骑着骡子经过,这可怜人的脸色就温和起来,一直控制着他的那种愤怒变成了奇特的充满了难以形容的甜蜜宽厚而温和的微笑。那神甫愈走近他,⑴他的笑容就愈加明显,愈加清晰,愈加光辉灿烂,简直像是不幸的人所崇敬的救主降临了似的。可是当那头骡子靠近了刑台,使骑在它背上的神甫看清了犯人是谁的时候,那神甫却低下眼睛,用两只踢马刺踢着骡子急忙转身走开了,好像在逃避一声耻辱的呼唤似的,他很不愿意在那种场合被一个不幸的人认出来并且向他致敬呢。
那个神甫正是副主教克洛德。⑵伽西莫多的脸色黯淡起来了。微笑还在一片阴云间停留了一会,但那是痛苦的、无力的、带着深深悲哀的微笑。
时间一点点过去,他在那儿至少待了一个半钟头,被人不停地折磨,虐待,嘲笑,投石子。突然,伽西莫多带着加倍的失望在锁链里挣扎,他打破缄默,用嘶哑愤怒的如动物般的声音吼叫:“给水喝!”这声悲惨的呼唤,并没有引起同情,反而使刑台四周的市民笑得更加厉害。
几分钟后,伽西莫多用失望的眼睛扫视了人们一遍,又用更加令人心碎的声音喊道:“给水喝!”仍然只引起一阵哄笑。
“给水喝!”伽西莫多喘息着喊了第三遍。
这时他看见人群里闪开一条路,走出了一位装束奇特的姑娘,身边带着一只金色犄角的雪白的小山羊,手里拿着一面小鼓。
伽西莫多的独眼闪了一下,原来就是他昨晚曾经想抢走的那个波希米亚姑娘呀。他模糊地意识到正是因为那件事他此刻才在这里受惩罚的呢。他十分相信她也是来向他报复的,也是像别人一样来打他的。看见她真的迅速走上了石级,愤怒和轻视使他透不过气。
只见爱斯梅拉达一言不发地走近那犯人,从胸前取出一只葫芦,温柔地举到那可怜人干裂的嘴边。这时,人们看见他那一直干燥如焚的独眼里,滚出了一大颗眼泪,沿着那长时间被失望弄皱了的难看的脸颊慢慢流下来。这也许是那不幸的人生平第一次流出的眼泪。
那漂亮、鲜艳、纯洁、迷人而又那么娇弱的姑娘,竟会那样好心肠地跑去救助一个如此可怜丑恶的家伙,那情景无论如何是很动人的,而这件事又发生在一个刑台上,那就更为动人了。
观众也都被感动了,大家拍着手喊道:“好极了,好极了!”
(节选《巴黎圣母院》,陈敬容译,有删改)
【注】①雨果(1802-1885),法国十九世纪伟大的浪漫主义文学家,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阅读题目12.小说多处描写围观者对伽西莫多的哄笑、侮辱,这样写有哪些作用?(4分)
13. 文中划线部分分别表现了伽西莫多怎样的心理?(6分)
14.文中爱斯梅拉达是怎样一个形象,她的可贵之处体现在哪里?(4分)
15.本文标题“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也有译为“一滴水唤一滴泪”的,你认为哪个好?请简述理由。(6分)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阅读答案12. 【手法分析】(4分)
(1)表现人性的丑恶,反映当时人们缺乏怜悯、良知的社会现实。
(2)反衬爱斯梅拉达善良与宽容的人性美。(或“与爱斯梅拉达善良、宽容的性格形成鲜 明的对比”)
(3)为结尾写人们良知的被唤醒作铺垫。[4 分。答对一点2分,两点4分。意思对即可。]
13. 【内涵赏析】(6分)
(1)养父的出现,令他欣喜,让他看到被解救的希望,这种希望越来越强烈。
(2)养父的离去,让他感到失望,继而无奈、悲伤。[6分。答对一点3分,两点6分。意思对即可。]
14.爱斯梅拉达是小说正面描写的主人公,她诚挚、善良、美丽。她最可贵的品质就是善良,并在她身上时时处处闪耀着人性的光辉。(4分)
15. 【主旨探究】(6分)
示例一: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好。理由:(1)突出伽西莫多对爱斯梅拉达赠水的感激之情。
(2)“一滴水”体现了仁爱和人性,爱斯美拉达的“一滴水”换来了伽西莫多的眼泪,而这又感动了周围的观众。[6 分。“感激之情”2分,“一滴水”的内涵2 分,“感动了周围的观众”2分。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二:
“一滴水唤一滴泪”好。理由:(1)这样更符合情节发展的逻辑,有爱斯梅拉达充满仁爱的“一滴水”,才有伽西莫多充满感激的“一滴泪”。(2)更能突出 “一滴水”对唤醒伽西莫多良知的作用。
[6分。“符合情节发展的逻辑”2 分,对“一滴水”和“一滴泪”的关系解释合理2分, “一滴水”的唤醒作用2分。言之成理即可。]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 篇5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雨果的生平与主要作品,理解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
2、理清课文情节,体会主人公身上体现出来的人性美;
3、理解文本中多角度对比手法的运用。
【学习重点】
1、感受爱斯梅拉达的人性美,分析伽西莫多眼泪的丰富内涵。
2、在人性的看台上,能分辨美与丑;培养追求美、憎恶丑的情感。
【学习方法】
合作探究 讨论 教师点拨
【知识链接】
1、作者
雨果(1802—1885),法国浪漫主义文学最杰出的代表,生于法国东部的贝尚松。雨果的父亲是拿破仑部下的将军,母亲是波旁王朝的拥护者。波旁王朝复辟后,雨果跟母亲到了巴黎。他自幼多才多艺,尤其热衷文学,14岁开始写诗,15岁写的《读书乐》就获法国学士院征文奖,18岁时获“文艺竞赛硕士”荣誉,被誉为“神童”。后来主要写小说,其作品多反映对政治的关注。1831年,完成了浪漫主义文学中著名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以其深刻的思想性和高度的艺术性蜚声世界文坛,从此他坚定了共和主义的立场。
1851年,因反对路易•波拿巴的独裁专制而遭到迫害,开始了长达19年的国外流亡生活。期间主要创作长篇小说,如文学巨著《悲惨世界》和《海上劳工》。1870年,他回到巴黎继续参加政治运动,1874年雨果创作了他最后的一部名作《九三年》,真实地描写了共和国军队残酷镇压旺岱地区叛乱的故事。
1885年5月,雨果病逝于巴黎,法国人民为他举行了国葬,遗体也被送到专门安葬伟人的先贤祠。
2、作品简介。
《巴黎圣母院》是雨果第一部大型浪漫主义小说。它以离奇的对比手法描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弗罗洛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普赛女郎爱斯梅拉达。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伽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1482年的愚人节这天,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伽西莫多被选为“愚人之王”(选举的规则是:谁长得最丑陋、谁笑得最怪最难看谁就有望当选),被抬到格雷沃广场。靠街头卖艺为生的吉普赛女郎爱斯梅拉达的精彩表演吸引不少围观群众。收养伽西莫多的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弗罗洛也在,伽西莫多对弗罗洛感恩戴德,惟命是从。副主教贪婪的眼睛直盯着爱斯梅拉达,嘴里发出几乎无人能听见的咒语。克洛德•弗罗洛向来清心寡欲,回避一切享乐。但看到翩翩起舞的爱斯梅拉达,却为她的姿色所倾倒,完全失去了自制力。
傍晚时分,爱斯梅拉达行至广场旁边的小巷,受命于副主教的伽西莫多准备劫持爱斯梅拉达,遭到她奋力反抗,高声呼救。国王的近卫弓箭队队长伏比斯带领士兵途径此地,解救了爱斯梅拉达,擒获了伽西莫多。
第二天,耳聋的预审法官认为同样耳聋的伽西莫多蔑视法庭,心情不佳的司法长官判他受一个时辰鞭刑,预审法官又胡乱加了一个时辰的示众。
【学习过程】中学语文在线
一、课前预习
1、注音
笞( )刑 粗糙( ) 缄( )默 耷( )拉 腋( )下
蜷( )缩 嘶( )嘶 犄( )角 掎( )角 抽搐( )
牛虻( ) 轧轧( ) 跛( )脚 恫吓( ) 唆( )使
镂( )刻 筋络( ) 黝( )黑 懊丧( ) 虫豸( )
咆哮( )憎( )恨 菲( )薄
2、解释成语
怙恶不悛:
听之任之:
二、整体感知
1、全书十一卷六十一章。节选的部分为原著的第六卷第四章。根据故事发展过程全文可分为六个部分,试概括各部分梗概。
①第一部分(“这些观众……”到“他们并不怎么关心一个刑台是否美观”):
②第二部分(“犯人终于给绑在一辆车子后面带来了”到“群众终于大笑起来,小孩子们和姑娘们笑得格外厉害”):
③第三部分(“最后刽子手用脚去踏轮盘”到“伽西莫多慢慢地睁开眼睛”):
④第四部分(“笞刑算是执行完了”到“向他投石子”):
⑤第五部分(“伽西莫多虽然耳聋”到“甚至被人投石子”):
⑥第六部分(“突然他又带着加倍的失望在锁链里挣扎”到“好极了,好极了! ”):
三、品味探究:
1、刑场是严肃的,神圣的。我们在伽西莫多受刑的地方,听到了刺耳的笑声,看了动人的微笑。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来吗?这些“笑”的内涵相同吗?
答:
2、伽西莫多在喝爱斯梅拉达喂给他的水之前,为什么会滚出一大颗眼泪,这是什么样的眼泪?伽西莫多的眼泪仅仅只有对爱斯梅拉达的感激这一层含义吗?
答:不仅如此。中学语文在线
3、讨论:
⑴爱斯梅拉达“像小孩害怕被野兽咬着似的,惊恐地把手缩回去了。”她既然那么害怕伽西莫多,为什么又送水给他喝呢?
⑵说说对“充满责怪和无限悲哀的眼光”一句意思的理解。
⑶“观众也都被感动了,大家拍着手喊道:‘好极了,好极了!’” 这样写合理吗?
小结:
四、课堂演练
1.给加点字注音
鞭笞( ) 镂刻( ) 恫吓( ) 蜷缩( )
黝黑( ) 镣铐( ) 虫豸( ) 缄默( )
箴言( ) 犄角( ) 挟持( ) 耷耳( )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菲薄 精致 惊惶 不可思议 b.怜悯 懊丧 黯淡 干躁如焚
c.虐待 高耸 镂刻 精疲力竭 d.祈祷 嘶哑 震动 神秘古怪
3.文中最精彩的场景定格在文章最后,试简要赏析。
她一言不发地走近那扭着身子枉自躲避她的犯人,从胸前取出一只葫芦,温柔地举到那可怜人干裂的嘴边。
……
于是那可怜的聋子用充满责怪和无限悲哀的眼光望着她。
4.文中爱斯梅拉达是怎样一个形象,她的可贵之处体现在哪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认 识 自 我
纪伯伦
一个雨夜,赛艾姆坐在书房的书架前,开始翻阅起旧书。他叼着支土耳其大雪茄,厚厚的嘴唇不时喷涌出一阵烟雾。柏拉图记录的他的老师苏格拉底关于“认识自我”的一段对话引起了赛艾姆的注意……赛艾姆掩卷深思,心中油然漾起一种对东西方哲人圣贤敬佩的感情。
“认识你自己。”他嘟囔着苏格拉底这句名言,猛地从座椅上站了起来,展开双臂大声叹道,“对!我必须要认识自我,洞察自己那秘密的心灵,这样我就抛脱了一切疑惧和不安,从我物质的人中找出我精神的人,从我血与肉的具体存在中找出我的抽象实质,这就是生命赋予我的至高无上的神圣使命!”赛艾姆像害了场热病,眼中闪烁着酷爱“认识自我”的狂热光芒。
他踱到邻屋,像座塑像一样伫立在穿衣镜前,凝视着镜子里鬼一般可怕的自我,并默默地估量着自己的头形、面庞、躯干和四肢。
赛艾姆的这种塑像神态持续了半小时,空灵缥缈的“认识自我”,仿佛给他灌注了一套足以揭示自我灵魂秘密的奇异、升华了的思想,并使他心里充满了理性之光。他平静地启动双唇,自言自语地说:“嗯!从身材上看,我是矮小的,但拿破仑、维克多•雨果两位不也是这般吗?我的前额不宽,天庭欠圆,可苏格拉底和斯宾诺莎也是如此;我承认我是秃顶,这并不寒碜,因为有大名鼎鼎的莎士比亚与我为伴;我的鹰鼻弯长,如同伏尔泰和乔治•华盛顿的一样;我的双眼凹陷,使徒保罗和哲人尼采亦是这般;我那肥厚嘴唇足以同路易十四媲美,而我那粗胖的脖子堪与汉尼拔和马克•安东尼齐肩。
“不错,我的身体是有缺陷,但要注意,这是伟大的思想家们的共同特点。更奇怪的是,我与巴尔扎克一样,阅读写作时,咖啡壶一定要放在身旁;我同托尔斯泰一样,愿意与粗俗的民众交际攀谈;有时我三四天不洗手脸,贝多芬、惠特曼亦有这一习惯;我的嗜酒如命,足令马娄和诺亚自愧弗如;我的饕餮般暴食暴饮使巴夏酋长和亚力山大王也要大出冷汗。”
又沉默了片刻,赛艾姆用肮脏的指尖点了点脑门,继续发言:“这就是我!这就是我的实在。我拥有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的伟人们的种种品质。一位拥有这么多伟大品质的青年是一定能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的。
“睿智的实质是认识自我。伟人们把宇宙的这一伟大思想根植于我心灵深处,并激励我开始去干伟大的工作。从诺亚到苏格拉底,从薄伽丘到雪莱,我伴随着伟人们一起度过了历史的风风雨雨。我不知道我会以什么样的伟大行动开始,不过一个兼备在白昼的劳作和夜晚的幻梦中所形成的神秘自我和真正本性的人,无疑是可以开创伟业的……是的,我已经认识了自己,而神灵也已洞鉴了我。啊!我的灵魂万岁! 自我万岁!愿天长地久,诸事如愿!”
赛艾姆在屋里踱来踱去,他那丑陋的脸上荡漾着欢乐的光泽,嘴里不时发出一阵像猫啃骨头时的欢快叫声。他反复吟哦着阿比•阿拉的一段诗文:尽管我是这个时代的晚辈,创业祖先的未竟之业,总会历史地压在我的肩背。
过了一会儿,我们的这位赛艾姆穿着他那肮脏的衣服倒卧在乱七八糟的床上,进入了鼾声如雷的梦乡。
5.根据原文简要描述赛艾姆外貌的具体特征?
6.作者是怎样呈现赛艾姆的外貌特征的?
7.作者成功运用了寓庄于谐的手法,请简要分析。
8.请简要评析赛艾姆这一人物形象。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 篇6
【学习目标】
1、感受爱斯梅拉达的人性美,分析伽西莫多眼泪的丰富内涵。
2、能够认识人性这一永恒的话题,作出自己对人性美丑的理解。
3、学习多角度对比表现人物性格和主题的方法。
【自主学习】
(一) 整体感知,把握情节。
1、《巴黎圣母院》故事梗概;(课本31页注释①)
2、《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主要情节。
(二)段落美读,揣摩语言。
请2、3个学生朗诵他们喜欢或感触较深的段落。
【合作探究】
(一)环境
1、课文第三段对刑台的描述有什么作用?
2、刑场是严肃的,神圣的。但是,我们在伽西莫多受刑的地方,听到了刺耳的笑声,看见了动人的微笑。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来吗?这些“笑”的内涵相同吗?
(二)人物
1、爱斯梅拉达被伽西莫多劫持过,为什么在伽西莫多遭受笞刑,被打得死去活来的时候,她还会给伽西莫多喂水?是说爱斯梅拉达真的很善良,还是表明她想在众人面前表现一下自己?伽西莫多喝过水,想要亲吻“那帮助了他的美丽的小手”,爱斯梅拉达为什么“惊恐地把手缩回去了”?
追问:在喝爱斯梅拉达喂给他的水之前,为什么要滚出一大颗眼泪,这是什么样的眼泪?伽西莫多的眼泪仅仅只有对爱斯梅拉达的感激这一层含义吗?
(三)情节
伽西莫多在受刑的时候,人们“诅咒他,嘲笑他,向他叫骂,向他投石子”;而在爱斯梅拉达给他喂水的时候,人们又拍手叫好。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当堂检测】
“对比”是本文乃至是整部《巴黎圣母院》表现人物性格和主题的手法。你们还能从文中找到其他的对比吗?
【课堂小结】
美与丑的分辨是一个很困难的过程,不能为表面的假象所迷惑。小小的刑台,既是对伽西莫多肉体的惩罚,又是对中世纪人们灵魂的拷问。小小看台,大千世界,人性的复杂、善恶、美丑展现无遗。和同学们一起欣赏名著是我的幸运,与同学们共同探讨人生是我的幸福,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在人生美丑的看台上,尽显自身的精彩
【布置作业】
汪曾祺说:“我写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健康的人性”的理解。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 篇7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正文]
一、 设计思想
怎样在阅读中产生问题,在问题的探讨中推进对文本的把握?我想,让学生自己在个人与文本的对话中,置换身份把握情节,进行理性的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是现实可行的,也比较符合问题探讨这一学习方式的原意。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加以引导,解决一些关键问题,讨论时紧扣语言材料本身挖掘文字背后的思想情感内涵,推进对文本的深入探究。最后激发起对整部小说乃至对雨果整体创作的兴趣,就达到以点带面、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的理想目的了。
二、 教材分析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是苏教版语文必修四“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这一专题中的一篇课文。本专题共分三个版块:“灵魂的对白”、“美与丑的看台”、“人性在复苏”。三个版块分别突出人性中的真和假、美和丑、善和恶三组矛盾。《一滴眼泪换一滴水》属于第二版块,探讨的重点是人性中的美与丑的对立与交织。
法国浪漫主义运动的领袖雨果在反对古典主义的斗争中以对社会人生的自觉思考和对文学创作的自觉探索实践着自己的小说创作理想。所以他的小说的思想和技巧是很鲜明的。思想上,对人性的追求和人道的关怀贯穿他的作品始终;技法上,戏剧化的倾向很明显,主要体现为场面描写集中、人物塑造复杂、情节铺叙多变。
三、 学情分析
1、 学生对问题探讨这一学习方式已经熟悉;
2、 学生对外国小说比较陌生,对小说、戏剧、电影文学这几样文学样式的联系与区别很模糊。
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查阅资料,深入研读,了解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和浪漫主义创作方法。
(2)理清课文的情节,阅读体会文本体现出来的人性的美与丑,并形成正确的人性观念。
(3)联系生活实际,结合文本阅读,理解“看客”所揭示的人性悲剧。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讨论,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看客”所揭示出的人性的悲剧及文本体现出来的人性的美与丑。 感受爱斯梅拉达的人性美,分析伽西莫多“眼泪”的丰富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板块的学习,帮助学生在人性的看台上,能分辨美与丑;培养学生追求美、憎恶丑的情感。
五、 重点难点
1、 学习多角度对比表现人物性格和主题的方法;
2、 感受爱斯梅拉达的人性美,分析伽西莫多眼泪的丰富内涵。
六、 教学策略与手段
多媒体设备、ppt设计
七、 课前准备
1、学生的预习任务:
(1)自读全文,至少提出一个问题。
(2)让全班同学分四大组,每一组学生分别以伽西莫多、爱斯梅拉达、克洛德、一普通观众这四种角色中的一种身份(由老师随意指定),用第一人称概述本选段故事情节,400字左右。
2、教师的阅读准备:重读《巴黎圣母院》全书,查阅雨果的生平经历介绍及名家对雨果及其作品的评论,阅读雨果的其它重要作品。
八、 教学过程
一、导入
ppt图片背景“(影片中的)巴黎圣母院”
只要有人,只要有生活,人性就会演绎出多彩的故事。无数的艺术作品用丰富的形象表达了人们对人性的理解,展现出人性的复杂与美丽。在优秀的作品中,一滴眼泪也能折射出人性世界的多彩光辉。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到这个美与丑的看台上,随着法国浪漫主义大师雨果一起走进《巴黎圣母院》,走进伽西莫多的“一滴眼泪”。
二、熟悉情节
(一)
咱们班有看过雨果的《巴黎圣母院》的同学吗?请他给我们介绍一下这部小说的内容并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好吗?(也可以课前调查,预先布置任务)
(二)
1、现在,让我们把目光聚集在这本书的第六卷第四章,也就是课本的这一选段上。请每小组派代表以课前指定给他们小组剧中人物的口吻概述本选段的故事情节。(可以推举个人代表,也可以几个人合作接龙叙述)
2、请同学评价一下刚才同学的概述,并谈谈你个人的感受。
三、分析人物
(一)在同学生动的叙述中,我们对这些人物的印象加深了。让我们立足于这一选段来评价一下这些人物。你觉得伽西莫多、爱斯梅拉达、克洛德、普通观众分别是怎样的人?请结合作者具体的叙写来谈谈。(这部分的探讨也可以根据课堂情况,结合情节的概述分别进行。)(在分析的过程中如果有必要可以补充一些具体的相关情节的介绍)
参考分析:
1、伽西莫多:(1)外表极其丑陋,独眼,驼背,跛足,耳聋。文中有直接描写,还有通过观众之口的侧面描写。(引导学生品读具体文句)。 (2)他的内心呢?a、受刑前,伽西莫多近乎麻木地被捆绑到刑场上,任人摆布,丝毫也不反抗。我们完全可以肯定,他的内心思想一定在激烈地活动着:他可能会觉得自己是有罪的,理应受到这样的惩罚;他也可能觉得自己是受指使的,罪并不在他,但那个指使他的人,是他的养父,是他最感激、最崇敬的人,因此他也觉得受惩罚的就应该是他。b、受刑时痛苦、“蠢笨”的表情。c、受刑后伽西莫多无奈的愤怒和希望的破灭。在施刑人的鞭子下一直忍耐的伽西莫多,在雨点般的侮辱性的语句以及诅咒、嘲笑、叫骂和石子之中,终于被激怒了。可是他至多只能“对群众投去恫吓的眼光”,而得到的是“更加厉害起来”的“嘲骂和叫喊”。于是他就只能把愤怒、憎恨、失望表现在脸上和眼光之中。d、最后,在无法忍耐的情况下,伽西莫多乞求人们给他水喝,可是回应他的仍然是侮辱和嘲笑。他第一次是用“动物的咆哮”在要求,第二次是“用更加令人心碎的声音”在喊,然后是“喘息着喊了第三遍”。可见他已经是耗尽了全部的精力,可是没人理会他。这时候爱斯梅拉达走上前来,送水给伽西莫多喝,可是伽西莫多却想把刑台打个粉碎;爱斯梅拉达把水葫芦举到伽西莫多的唇边,伽西莫多流出了平生的第一滴眼泪(这是自责和感激的泪水);喝完水,伽西莫多想吻一吻爱斯梅拉达美丽的小手。可见他的内心是非常单纯的,受副主教指使劫持爱斯梅拉达,事情败露,甘愿承担罪名;爱斯梅拉达给他水喝,他充满自责,心存感激。(补充说明:他心灵的美与善随着小说情节的开展而愈益突出。)
2、 爱斯梅拉达:美丽纯洁,天真善良,坦率开朗,多才多艺。在她身上集中体现了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
3、副主教克洛德——人性恶的标本。虚伪狠毒,道貌岸然,内心阴险。
4、观刑群众——缺乏理智和同情心,自私冷漠,体现了人的劣根性。(可以引进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做比较)
(二)很明显小说用对比手法塑造了一组组构成鲜明对比的人物形象。课文中对人物的对比描写有哪些?
参考分析:从两方面着手——人物的自身内外以及人物之间的对比
人物自身:(外表,内心)伽西莫多、克洛德。
人物之间:伽西莫多——克洛德;观刑群众——爱斯梅拉达
副主教克洛德,道貌岸然而心如蛇蝎,唆使不明真相的伽西莫多拦路劫持爱斯梅拉达;事情败露,让伽西莫多承担罪名;伽西莫多受刑,他却漠不关心。伽西莫多外形丑怪而心地善良,受副主教克洛德指使劫持爱斯梅拉达,事情败露,甘愿承担罪名;爱斯梅拉达给他水喝,他充满自责,心存感激。爱斯梅拉达和伽西莫多两个人物,都心地仁慈,富有人情味,但一个美丽无比,一个极其丑陋。爱斯梅拉达与副主教也形成对比:克洛德邪恶,冷酷;爱斯梅拉达善良,富有同情心。克洛德唆使伽西莫多拦路劫持爱斯梅拉达,伽西莫多受刑,他漠不关心;爱斯梅拉达被伽西莫多拦路劫持,却不计前仇,在众人羞辱伽西莫多的情况下,给他喂水。爱斯梅拉达的行为还和群众的态度形成对比;在伽西莫多受刑和要水喝时,群众都无情地羞辱他,是爱斯梅拉达给伽西莫多喂水。小说通过美和丑,善良和邪恶,崇高和卑下重重对比,揭示了真、善、美的真谛。
四、精读场面
(一)问题探讨
这些人物,作者把他们集中在一个个场面,整个选段是一个大场面,大场面之下又是一个个小场面的推进,(这是作者借鉴戏剧手法的表现)让他们在我们面前活动,真实地展现他们人性的美与丑。大家印象最深的是哪个场面?
大概都会说:爱斯梅拉达给伽西莫多喂水
是什么打动了你?
伽西莫多的绝望和眼泪,爱斯梅拉达的善良美好,围观者的变化。
围绕这一场面,同学们提了这样一些问题,我整理出来,大家探讨一下。(具体操作过程中,当然根据学生的问题做调整!)
1、爱斯梅拉达被伽西莫多劫持过,为什么在伽西莫多遭受笞刑,被打得死去活来的时候,她还会给伽西莫多喂水?是说爱斯梅拉达真的很善良,还是表明她想在众人面前表现一下自己?伽西莫多喝过水,想要亲吻“那帮助了他的美丽的小手”, 爱斯梅拉达为什么“惊恐地把手缩回去了”?
参考分析:爱斯梅拉达不计前仇,以德报怨,给伽西莫多喂水,表现了她的善良,也表现了人性的美丽。因此,从这个角度看,爱斯梅拉达不仅外表美丽,而且心灵高尚纯洁。她的行为正体现了雨果的那句名言 “世界上最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广的是天空,而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心灵” 的内涵。
2、伽西莫多为什么流泪?为什么在想吻一吻爱斯梅拉达的手而爱斯梅拉达把手缩回去后“用充满责怪和无限哀怨的眼光望着她”?(引导学生结合文本体会他的心理)
参考分析:在那样的情境下爱斯梅拉达的赐予是多么的意外而珍贵,让他相形见绌而悔恨自责,让他因这巨大的温情而激动感念。他想表达他的感激但被无心的“惊恐”拒绝了。让他从巨大的喜悦中惊醒,深深地痛恨自己的丑陋、卑微。
3、围观的人群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拍着手喊到:“好极了,好极了!”)?他们是出于真心还是起哄?
参考分析:看起来群众前后的态度十分矛盾,而且变化比较突然,但这样的描写还是合理的。一方面群众嘲笑、辱骂伽西莫多,是因为不知道事情的真相;另一方面,作者充分表现了“中世纪的人民”的无知愚蠢和缺乏同情心,并通过议论表达了自己对他们的不满和讽刺,但这并不能说明这些“中世纪的人民”完全丧失了人性。爱斯梅拉达的举动,唤醒了他们人性中的良知,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这既是歌颂了美好人性的力量,也是对美好人性的呼唤。从小说“那情景无论如何是很动人的”、“观众也都被感动了”等描述可以肯定,这是发自内心的欢呼,而不是起哄。
(二)朗读体验
让我们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来演绎一下这一场面,分角色朗读。以往的分角色朗读,叙述者是配角;这次不同,叙述者是朗读的“主角”啦。所以,一定要像广播里的主持人一样,投入自己的情感用自己的声音给我们演绎一下这一动人的场面。
五、拓展(了解雨果及其创作)
这篇课文就学到这里。它让我们通过这样一个小选段见识了一下法国伟大的浪漫主义先驱雨果的风采。现在让我们来大体的了解一下雨果的生平、创作,为我们今后在课余时间的进一步阅读做个导引。(ppt明示)
雨果(1802—1885)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最杰出的代表,生于法国东部的一个小镇,出身贫民,参加过革命军,后在拿破仑军队当过将军.幼年曾随父亲到过许多国家,11岁时跟着母亲和两个哥哥返回巴黎。
雨果自幼多才多艺,尤其热衷于文学,14岁开始写诗,15岁写的《读书乐》就获法国学士院征文奖,18岁时获\'文艺竞赛硕士\'荣誉,被誉为\'神童\'。后来主要写小说,其作品多反映对政治的关注。1831年(29岁)写的《巴黎圣母院》以其深刻的思想性和高度的艺术性蜚声世界文坛,是其代表作品之一。
1851年,因反对路易•波拿巴的独裁专制而遭到迫害,开始了长达19年的国外流亡生活。期间主要创作长篇小说,如文学巨著《悲惨世界》和《海上劳工》。1870年,他回到巴黎继续参加政治运动,1885年5月,雨果病逝于巴黎,法国人民为他举行了国葬,遗体也被送到专门安葬伟人的先贤祠。
九、 知识结构或板书设计
一滴眼泪 换 一滴水
悔恨之泪 美 善良之心
(爱斯梅拉达) (伽西莫多)
邢台
残忍无知 丑 虚伪狠毒
(围观者) (副主教)
十、 作业设计
1、现在让我们以雨果的身份,用第一人称概述这段故事,写在作业本上。(提醒:请注意文章中作者的议论及那些饱含作者情感倾向的话语)
2、课下阅读《巴黎圣母院》全文。
[问题研讨]
1、 长文短交的具体处理方式;
2、 “问题探讨”课型的具体操作(问题的整体设置和问题的提出)。
[参考资料]
陆洵:《语文教学设计》,江苏教育出版社XX年版,第15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