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秘帮教案设计内容页

外国诗四首(推荐4篇)

2023-04-17 01:26:01教案设计

外国诗四首(推荐4篇)

外国诗四首 篇1

教案示例

《致大海》

设计思想 采用比较教学的方法教学本课

教学重点 理解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的主题,理清诗歌的抒情思路

教学难点 理解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的主题

教学手段 讨论

教学过程

一、明确要求:

1.教师可把学生分为5-7人为一组的若干小组,协调分工:朗诵讨论,记录(有专人)

2.每个同学要有自己的体会,并能表达出来(1-2分钟)

3.从主题、内容、写法、情感等角度进行比较

4.教师巡查、指导,注意倾听学生们发言,给予适当启发诱导,充分肯定

5.讨论情况记入平时成绩

二、明确讨论题目

普希金的《致大海》是借大海的形象抒发诗人对自由的热烈追求,意象虽不多样,但却负载着作者沉重热烈的情感,应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充分讨论理解诗歌中能突出表现大海特点的语句,并体会其中寄托着的作者的情感,明晰诗人的抒情思路。

舒婷的《致大海》是诗人把大海作为一面镜子来表现自己对社会人生的理解。

两首诗在题材上有相同之处,都是诗人借相同的意象(大海)来表情达意的作品。这就成为了比较教学的基础。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比较两首诗的异同点。

三、学生讨论

四、讨论发言

明确:大海常被世人寄予感情,表达诗人的思想,传达诗人的心意,此课比较阅读普希金和舒婷的作品。

先分析一下二者的结构:

普希金诗

舒婷的诗:

联想—人们对大海的一席感触

回忆—儿时的生活

思考—引入对现实之思考

抒情—积极向上,热情洋溢。

意象及意象的象征意义:

普把大海人格化,大海是自由的象征。作者直接同大海对话,给人一种亲切感。普的大海自由奔放,任性不羁,它是天使头上的光环,闪闪发光,不染纤尘。这是完美的海,梦中的海。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赞美及憧憬。但现实使他伤心,他虽失望但不绝望,他要把大海永记心中,把自由传播到四面八方。

舒所表达的是对生活的感悟,“大海——变幻的生活,生活——汹涌的海洋”。她的大海不是完美的化身,而是变幻的生活。大海有涨有落,有风暴,有平静;它多变,并不完美,但它真实。望着大海起起伏伏,就像在观望生活的戏——有悲有喜,包罗万象。感受着大海的宽广与静寂,就像在感受自己。大海是社会,是生活,是朋友,是自己的心。舒婷自己则像海燕一样,坚强地在生活风浪中自由飞翔,对生活充满了自信,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表现手法及修辞:

普采用直抒胸意的表现手法。他所表现出的情感悲壮豪放。诗中多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如将“波光”写作“容光”,将海浪声声化为“怨诉”,“呼唤”,“回音”,使海更加人性化,便于作者与海对话,使海更像诗人的挚友,表达了作者对海——自由的热爱之情。

舒采用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她的大海是对生活细腻的观察,海边的每一种风景都是生活的真实写照。诗人将自己对生活的诠释融入对大海的描写当中。诗中多处运用了排比,反复。

写作背景及写作目的:

普希金是杰出的俄国民族诗人,19世纪积极浪漫文学代表,是自由战士。他一生向往自由,却被沙皇流放远方,加上拜伦的去世,普希金心情郁闷。他要借大海赞颂自由!

舒婷是朦胧派的代表诗人,她以大海写出对生活的感悟,启发人们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

附录:

致 大 海

舒婷

大海的日出

引起多少英雄由衷的赞叹

大海的夕阳

招惹多少诗人温柔的怀想

多少支在峭壁上唱出的歌曲

还由海风日夜

日夜地呢喃

多少行在沙滩上留下的足迹

多少次向天边扬起的风帆

都被海涛秘密

秘密地埋葬

有过咒骂,有过悲伤

有过赞美,有过荣光

大海——变幻的生活

生活——汹涌的海洋

哪儿是儿时挖掘的穴

哪里有初恋并肩的踪影

呵,大海

就算你的波涛

能把记忆涤平

还有些贝壳

撒在山坡上

如夏夜的星

也许漩涡眨着危险的眼

也许暴风张开贪婪的口

呵,生活

固然你已断送

无数纯洁的梦

也还有些勇敢的人

如暴风雨中

疾飞的海燕

傍晚的海岸夜一样冷静

冷夜的山岩死一般严峻

从海岸的山岩

多么寂寞我的影

从黄昏到夜阑

多么骄傲我的心

“自由的元素”呵

任你是佯装的咆哮

任你是虚伪的平静

任你掠走过去的一切

一切的过去——

这个世界

有沉沦的痛苦

也有苏醒的欢欣

探究活动

《篱笆那边》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从诗中的形象描绘入手,理解向日葵所指代的内容及诗中蕴含的深刻寓意。

阳光中的向日葵

芒克

你看到了吗

你看到阳光中的向日葵了吗

你看它,它没有低下头

而是把头转向身后

就好象是为了一口咬断

那套在它脖子上的

那牵在太阳手中的绳索

你看到它了吗

你看到那颗昂着头

怒视着太阳的向日葵了吗

它的头几乎已把太阳遮住

它的头即使是在太阳被遮住的时候

也依然在闪耀着光芒

走近它

走近它你便会发现

它脚下的泥土

每抓起一把

都一定会捏出血来

《我愿意是急流》

阅读舒婷《致橡树》,通过与舒婷《致橡树》的比较阅读,了解体会两种不同的爱情观,不同的意象群对于表达情感及主题的作用。

致橡树

我如果爱你 ——

绝不象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茵重复单纯的歌曲

也不止象源泉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象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月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还都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语言

你有你的铜枝铁杆

象刀,象剑

也象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象沉重的叹息

又象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分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生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致大海》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结合普希金的思想和作品,谈谈你读后的体会。

诗人之死

莱蒙托夫

诗人殒没了!——光荣的俘虏——

他倒下了,为流言所中伤,

低垂下高傲的头颅,胸中

带着铅弹和复仇的渴望!……

诗人的心再不能够容忍

那些琐细非礼的侮辱了,

他起来反抗人世的舆论,

依旧是匹马单枪……被杀了!

被杀了!……到如今哀泣悲痛、

怨诉的剖白、辩解的空谈、

空洞的赞扬,又有什么用?

命运最后的决定已宣判!

不正是你们首先凶狠地

迫害他自由勇敢的天才、

而你们自己只为了寻欢取乐

把隐敝的大火煽扬起来?

好了?你们称心了……——他已经

不能忍受这最后的苦难:

稀有的天才火炬般熄灭,

壮丽的花冠也已经凋残。

他的凶手无情地射出了

致命的一击……已无可挽救:

空洞的心均匀地跳动着,

手中的枪没有些微颤抖。

何足怪?……听着命运的意志,

给我们从远方抛来一个

好似亡命徒一样的东西,

追逐幸运、猎取高官厚禄;

无礼地讪笑、粗暴地蔑视

他方语言和他方的俗习;

对我们的光荣他不爱惜;

他这在血的瞬间不晓得

他把他的手朝什么举起!……

他被杀了——已被坟墓带走,

正如那未可知却可爱的诗人,

不可解的嫉妒的牺牲品,

被他用惊人的力量歌唱的人,

像他一样在无情的手下丧失性命。

他为什么抛开安逸和纯朴的友爱,

而走入充满嫉妒的、使自由的心灵

和烈焰般的热情感到窒息的世界?

他为什么向渺小的中伤者伸出手,

为什么相信那花言巧语、虚情假义,

他年轻时已看穿人们的鬼胎?……

他们摘掉他从前的花冠——给他戴了

一顶满插着月桂枝的荆棘的花环:

但荆冠上看不见的芒刺

生生地刺伤美好的容颜;

可笑的无知的蠢才用奸黠的流言

毒害了他在弥留时的最后的瞬间,

他死了——带着复仇的无用渴望,

带着被欺骗的希望的隐秘的憾念。

奇妙的歌声已经沉默了,

再不会发出嘹亮的声音:

歌手隐身处阴森而狭小,

他的嘴唇上还打上烙印。

* * * * *

你们,以下流卑贱著称的

先人孳生下的傲慢无耻的儿孙,

你们用你们那奴隶的脚踵践踏了

幸运的角逐中败北的人们的迹踪!

你们,蜂拥在宝座前的贪婪的一群,

这些扼杀自由、天才、光荣的屠夫啊!

你们躲在法律荫庇下,对你们

公认和正义——一向是噤口无声!……

但是还有神的裁判啊,荒淫的嬖人!

严历的裁判等你们;

他决不理睬金银的声响,

他早看透你们的心思、你们的行径。

那时你们求助于诽谤将徒然无用:

鬼蜮伎俩再不帮助你们,

而你们即使用你们那所有的污血

也洗不净诗人正义血痕!

(1837年)余振译

说明:

1837年,沙皇政府收买的法国流亡者丹特士在决斗中杀害了普希金,俄国全国为之震怒.莱蒙托夫的这篇诗就是在这时候写的.它深刻而真实地写出了俄国人民思想上和感情上的反应.

最初,诗人只写到"诗人隐身处阴森而狭小,/他的嘴唇上还打上烙印".写出后立即到处抄传.普希金安葬后几天,莱蒙托夫听说上流社会竭力为凶手丹特士辩护,而又多方诬蔑普希金.莱蒙托夫愤怒之下,续写了最后的十六行.附有最后十六行的诗稿也在群众中抄传开了,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波动.宪兵总监卞肯多尔夫还没有向沙皇呈报以前,已经有人把 这篇诗寄给了沙皇尼古拉一世,并且加了"革命檄文"四字做为标题.莱蒙托夫因此被捕,并流放到高加索.

《孤独的收割人》

华兹华斯将一切卑微事物赋予灵魂,并且真诚地尊重和热爱他们。他的诗作中,主角往往是普通人。阅读下面这首诗,就作品的形象或主题或风格谈谈你的感受。

她住在人迹罕到的路边

[英]华兹华斯

她住在人迹罕到的路边,

住在野鸽泉的近旁,

她这位姑娘没有人来称赞,

很少人曾经把她爱上:

一朵半隐半现的紫罗兰,

开在长青苔的石旁;

美得象颗星忽闪忽闪--

独一无二地挂天上。

她在世的时候无声无息,

去世时没人在身旁;

可露西已被埋进了墓里!

对我呀可全变了样!

1973.2

外国诗四首 篇2

教案示例

《致大海》

设计思想 采用比较教学的方法教学本课

教学重点 理解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的主题,理清诗歌的抒情思路

教学难点 理解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的主题

教学手段 讨论

教学过程

一、明确要求:

1.教师可把学生分为5-7人为一组的若干小组,协调分工:朗诵讨论,记录(有专人)

2.每个同学要有自己的体会,并能表达出来(1-2分钟)

3.从主题、内容、写法、情感等角度进行比较

4.教师巡查、指导,注意倾听学生们发言,给予适当启发诱导,充分肯定

5.讨论情况记入平时成绩

二、明确讨论题目

普希金的《致大海》是借大海的形象抒发诗人对自由的热烈追求,意象虽不多样,但却负载着作者沉重热烈的情感,应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充分讨论理解诗歌中能突出表现大海特点的语句,并体会其中寄托着的作者的情感,明晰诗人的抒情思路。

舒婷的《致大海》是诗人把大海作为一面镜子来表现自己对社会人生的理解。

两首诗在题材上有相同之处,都是诗人借相同的意象(大海)来表情达意的作品。这就成为了比较教学的基础。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比较两首诗的异同点。

三、学生讨论

四、讨论发言

明确:大海常被世人寄予感情,表达诗人的思想,传达诗人的心意,此课比较阅读普希金和舒婷的作品。

先分析一下二者的结构:

普希金诗

舒婷的诗:

联想—人们对大海的一席感触

回忆—儿时的生活

思考—引入对现实之思考

抒情—积极向上,热情洋溢。

意象及意象的象征意义:

普把大海人格化,大海是自由的象征。作者直接同大海对话,给人一种亲切感。普的大海自由奔放,任性不羁,它是天使头上的光环,闪闪发光,不染纤尘。这是完美的海,梦中的海。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赞美及憧憬。但现实使他伤心,他虽失望但不绝望,他要把大海永记心中,把自由传播到四面八方。

舒所表达的是对生活的感悟,“大海——变幻的生活,生活——汹涌的海洋”。她的大海不是完美的化身,而是变幻的生活。大海有涨有落,有风暴,有平静;它多变,并不完美,但它真实。望着大海起起伏伏,就像在观望生活的戏——有悲有喜,包罗万象。感受着大海的宽广与静寂,就像在感受自己。大海是社会,是生活,是朋友,是自己的心。舒婷自己则像海燕一样,坚强地在生活风浪中自由飞翔,对生活充满了自信,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表现手法及修辞:

普采用直抒胸意的表现手法。他所表现出的情感悲壮豪放。诗中多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如将“波光”写作“容光”,将海浪声声化为“怨诉”,“呼唤”,“回音”,使海更加人性化,便于作者与海对话,使海更像诗人的挚友,表达了作者对海——自由的热爱之情。

舒采用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她的大海是对生活细腻的观察,海边的每一种风景都是生活的真实写照。诗人将自己对生活的诠释融入对大海的描写当中。诗中多处运用了排比,反复。

写作背景及写作目的:

普希金是杰出的俄国民族诗人,19世纪积极浪漫文学代表,是自由战士。他一生向往自由,却被沙皇流放远方,加上拜伦的去世,普希金心情郁闷。他要借大海赞颂自由!

舒婷是朦胧派的代表诗人,她以大海写出对生活的感悟,启发人们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

附录:

致 大 海

舒婷

大海的日出

引起多少英雄由衷的赞叹

大海的夕阳

招惹多少诗人温柔的怀想

多少支在峭壁上唱出的歌曲

还由海风日夜

日夜地呢喃

多少行在沙滩上留下的足迹

多少次向天边扬起的风帆

都被海涛秘密

秘密地埋葬

有过咒骂,有过悲伤

有过赞美,有过荣光

大海——变幻的生活

生活——汹涌的海洋

哪儿是儿时挖掘的穴

哪里有初恋并肩的踪影

呵,大海

就算你的波涛

能把记忆涤平

还有些贝壳

撒在山坡上

如夏夜的星

也许漩涡眨着危险的眼

也许暴风张开贪婪的口

呵,生活

固然你已断送

无数纯洁的梦

也还有些勇敢的人

如暴风雨中

疾飞的海燕

傍晚的海岸夜一样冷静

冷夜的山岩死一般严峻

从海岸的山岩

多么寂寞我的影

从黄昏到夜阑

多么骄傲我的心

“自由的元素”呵

任你是佯装的咆哮

任你是虚伪的平静

任你掠走过去的一切

一切的过去——

这个世界

有沉沦的痛苦

也有苏醒的欢欣

1973.2

第 1 2 页

外国诗四首 篇3

教案示例

《致大海》

设计思想 采用比较教学的方法教学本课

教学重点 理解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的主题,理清诗歌的抒情思路

教学难点 理解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的主题

教学手段 讨论

教学过程

一、明确要求:

1.教师可把学生分为5-7人为一组的若干小组,协调分工:朗诵讨论,记录(有专人)

2.每个同学要有自己的体会,并能表达出来(1-2分钟)

3.从主题、内容、写法、情感等角度进行比较

4.教师巡查、指导,注意倾听学生们发言,给予适当启发诱导,充分肯定

5.讨论情况记入平时成绩

二、明确讨论题目

普希金的《致大海》是借大海的形象抒发诗人对自由的热烈追求,意象虽不多样,但却负载着作者沉重热烈的情感,应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充分讨论理解诗歌中能突出表现大海特点的语句,并体会其中寄托着的作者的情感,明晰诗人的抒情思路。

舒婷的《致大海》是诗人把大海作为一面镜子来表现自己对社会人生的理解。

两首诗在题材上有相同之处,都是诗人借相同的意象(大海)来表情达意的作品。这就成为了比较教学的基础。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比较两首诗的异同点。

三、学生讨论

四、讨论发言

明确:大海常被世人寄予感情,表达诗人的思想,传达诗人的心意,此课比较阅读普希金和舒婷的作品。

先分析一下二者的结构:

普希金诗

舒婷的诗:

联想—人们对大海的一席感触

回忆—儿时的生活

思考—引入对现实之思考

抒情—积极向上,热情洋溢。

意象及意象的象征意义:

普把大海人格化,大海是自由的象征。作者直接同大海对话,给人一种亲切感。普的大海自由奔放,任性不羁,它是天使头上的光环,闪闪发光,不染纤尘。这是完美的海,梦中的海。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赞美及憧憬。但现实使他伤心,他虽失望但不绝望,他要把大海永记心中,把自由传播到四面八方。

舒所表达的是对生活的感悟,“大海——变幻的生活,生活——汹涌的海洋”。她的大海不是完美的化身,而是变幻的生活。大海有涨有落,有风暴,有平静;它多变,并不完美,但它真实。望着大海起起伏伏,就像在观望生活的戏——有悲有喜,包罗万象。感受着大海的宽广与静寂,就像在感受自己。大海是社会,是生活,是朋友,是自己的心。舒婷自己则像海燕一样,坚强地在生活风浪中自由飞翔,对生活充满了自信,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表现手法及修辞:

普采用直抒胸意的表现手法。他所表现出的情感悲壮豪放。诗中多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如将“波光”写作“容光”,将海浪声声化为“怨诉”,“呼唤”,“回音”,使海更加人性化,便于作者与海对话,使海更像诗人的挚友,表达了作者对海——自由的热爱之情。

舒采用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她的大海是对生活细腻的观察,海边的每一种风景都是生活的真实写照。诗人将自己对生活的诠释融入对大海的描写当中。诗中多处运用了排比,反复。

写作背景及写作目的:

普希金是杰出的俄国民族诗人,19世纪积极浪漫文学代表,是自由战士。他一生向往自由,却被沙皇流放远方,加上拜伦的去世,普希金心情郁闷。他要借大海赞颂自由!

舒婷是朦胧派的代表诗人,她以大海写出对生活的感悟,启发人们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

附录:

致 大 海

舒婷

大海的日出

引起多少英雄由衷的赞叹

大海的夕阳

招惹多少诗人温柔的怀想

多少支在峭壁上唱出的歌曲

还由海风日夜

日夜地呢喃

多少行在沙滩上留下的足迹

多少次向天边扬起的风帆

都被海涛秘密

秘密地埋葬

有过咒骂,有过悲伤

有过赞美,有过荣光

大海——变幻的生活

生活——汹涌的海洋

哪儿是儿时挖掘的穴

哪里有初恋并肩的踪影

呵,大海

就算你的波涛

能把记忆涤平

还有些贝壳

撒在山坡上

如夏夜的星

也许漩涡眨着危险的眼

也许暴风张开贪婪的口

呵,生活

固然你已断送

无数纯洁的梦

也还有些勇敢的人

如暴风雨中

疾飞的海燕

傍晚的海岸夜一样冷静

冷夜的山岩死一般严峻

从海岸的山岩

多么寂寞我的影

从黄昏到夜阑

多么骄傲我的心

“自由的元素”呵

任你是佯装的咆哮

任你是虚伪的平静

任你掠走过去的一切

一切的过去——

这个世界

有沉沦的痛苦

也有苏醒的欢欣

1973.2

探究活动

《篱笆那边》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从诗中的形象描绘入手,理解向日葵所指代的内容及诗中蕴含的深刻寓意。

阳光中的向日葵

芒克

你看到了吗

你看到阳光中的向日葵了吗

你看它,它没有低下头

而是把头转向身后

就好象是为了一口咬断

那套在它脖子上的

那牵在太阳手中的绳索

你看到它了吗

你看到那颗昂着头

怒视着太阳的向日葵了吗

它的头几乎已把太阳遮住

它的头即使是在太阳被遮住的时候

也依然在闪耀着光芒

走近它

走近它你便会发现

它脚下的泥土

每抓起一把

都一定会捏出血来

《我愿意是急流》

阅读舒婷《致橡树》,通过与舒婷《致橡树》的比较阅读,了解体会两种不同的爱情观,不同的意象群对于表达情感及主题的作用。

致橡树

我如果爱你 ——

绝不象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茵重复单纯的歌曲

也不止象源泉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象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月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还都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语言

你有你的铜枝铁杆

象刀,象剑

也象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象沉重的叹息

又象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分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生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致大海》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结合普希金的思想和作品,谈谈你读后的体会。

诗人之死

莱蒙托夫

诗人殒没了!——光荣的俘虏——

他倒下了,为流言所中伤,

低垂下高傲的头颅,胸中

带着铅弹和复仇的渴望!……

诗人的心再不能够容忍

那些琐细非礼的侮辱了,

他起来反抗人世的舆论,

依旧是匹马单枪……被杀了!

被杀了!……到如今哀泣悲痛、

怨诉的剖白、辩解的空谈、

空洞的赞扬,又有什么用?

命运最后的决定已宣判!

不正是你们首先凶狠地

迫害他自由勇敢的天才、

而你们自己只为了寻欢取乐

把隐敝的大火煽扬起来?

好了?你们称心了……——他已经

不能忍受这最后的苦难:

稀有的天才火炬般熄灭,

壮丽的花冠也已经凋残。

他的凶手无情地射出了

致命的一击……已无可挽救:

空洞的心均匀地跳动着,

手中的枪没有些微颤抖。

何足怪?……听着命运的意志,

给我们从远方抛来一个

好似亡命徒一样的东西,

追逐幸运、猎取高官厚禄;

无礼地讪笑、粗暴地蔑视

他方语言和他方的俗习;

对我们的光荣他不爱惜;

他这在血的瞬间不晓得

他把他的手朝什么举起!……

他被杀了——已被坟墓带走,

正如那未可知却可爱的诗人,

不可解的嫉妒的牺牲品,

被他用惊人的力量歌唱的人,

像他一样在无情的手下丧失性命。

他为什么抛开安逸和纯朴的友爱,

而走入充满嫉妒的、使自由的心灵

和烈焰般的热情感到窒息的世界?

他为什么向渺小的中伤者伸出手,

为什么相信那花言巧语、虚情假义,

他年轻时已看穿人们的鬼胎?……

他们摘掉他从前的花冠——给他戴了

一顶满插着月桂枝的荆棘的花环:

但荆冠上看不见的芒刺

生生地刺伤美好的容颜;

可笑的无知的蠢才用奸黠的流言

毒害了他在弥留时的最后的瞬间,

他死了——带着复仇的无用渴望,

带着被欺骗的希望的隐秘的憾念。

奇妙的歌声已经沉默了,

再不会发出嘹亮的声音:

歌手隐身处阴森而狭小,

他的嘴唇上还打上烙印。

* * * * *

你们,以下流卑贱著称的

先人孳生下的傲慢无耻的儿孙,

你们用你们那奴隶的脚踵践踏了

幸运的角逐中败北的人们的迹踪!

你们,蜂拥在宝座前的贪婪的一群,

这些扼杀自由、天才、光荣的屠夫啊!

你们躲在法律荫庇下,对你们

公认和正义——一向是噤口无声!……

但是还有神的裁判啊,荒淫的嬖人!

严历的裁判等你们;

他决不理睬金银的声响,

他早看透你们的心思、你们的行径。

那时你们求助于诽谤将徒然无用:

鬼蜮伎俩再不帮助你们,

而你们即使用你们那所有的污血

也洗不净诗人正义血痕!

(1837年)余振译

说明:

1837年,沙皇政府收买的法国流亡者丹特士在决斗中杀害了普希金,俄国全国为之震怒.莱蒙托夫的这篇诗就是在这时候写的.它深刻而真实地写出了俄国人民思想上和感情上的反应.

最初,诗人只写到"诗人隐身处阴森而狭小,/他的嘴唇上还打上烙印".写出后立即到处抄传.普希金安葬后几天,莱蒙托夫听说上流社会竭力为凶手丹特士辩护,而又多方诬蔑普希金.莱蒙托夫愤怒之下,续写了最后的十六行.附有最后十六行的诗稿也在群众中抄传开了,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波动.宪兵总监卞肯多尔夫还没有向沙皇呈报以前,已经有人把 这篇诗寄给了沙皇尼古拉一世,并且加了"革命檄文"四字做为标题.莱蒙托夫因此被捕,并流放到高加索.

《孤独的收割人》

华兹华斯将一切卑微事物赋予灵魂,并且真诚地尊重和热爱他们。他的诗作中,主角往往是普通人。阅读下面这首诗,就作品的形象或主题或风格谈谈你的感受。

她住在人迹罕到的路边

[英]华兹华斯

她住在人迹罕到的路边,

住在野鸽泉的近旁,

她这位姑娘没有人来称赞,

很少人曾经把她爱上:

一朵半隐半现的紫罗兰,

开在长青苔的石旁;

美得象颗星忽闪忽闪--

独一无二地挂天上。

她在世的时候无声无息,

去世时没人在身旁;

可露西已被埋进了墓里!

对我呀可全变了样!

外国诗四首 篇4

教案示例

《致大海》

设计思想 采用比较教学的方法教学本课

教学重点 理解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的主题,理清诗歌的抒情思路

教学难点 理解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的主题

教学手段 讨论

教学过程

一、明确要求:

1.教师可把学生分为5-7人为一组的若干小组,协调分工:朗诵讨论,记录(有专人)

2.每个同学要有自己的体会,并能表达出来(1-2分钟)

3.从主题、内容、写法、情感等角度进行比较

4.教师巡查、指导,注意倾听学生们发言,给予适当启发诱导,充分肯定

5.讨论情况记入平时成绩

二、明确讨论题目

普希金的《致大海》是借大海的形象抒发诗人对自由的热烈追求,意象虽不多样,但却负载着作者沉重热烈的情感,应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充分讨论理解诗歌中能突出表现大海特点的语句,并体会其中寄托着的作者的情感,明晰诗人的抒情思路。

舒婷的《致大海》是诗人把大海作为一面镜子来表现自己对社会人生的理解。

两首诗在题材上有相同之处,都是诗人借相同的意象(大海)来表情达意的作品。这就成为了比较教学的基础。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比较两首诗的异同点。

三、学生讨论

四、讨论发言

明确:大海常被世人寄予感情,表达诗人的思想,传达诗人的心意,此课比较阅读普希金和舒婷的作品。

先分析一下二者的结构:

普希金诗

舒婷的诗:

联想—人们对大海的一席感触

回忆—儿时的生活

思考—引入对现实之思考

抒情—积极向上,热情洋溢。

意象及意象的象征意义:

普把大海人格化,大海是自由的象征。作者直接同大海对话,给人一种亲切感。普的大海自由奔放,任性不羁,它是天使头上的光环,闪闪发光,不染纤尘。这是完美的海,梦中的海。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赞美及憧憬。但现实使他伤心,他虽失望但不绝望,他要把大海永记心中,把自由传播到四面八方。

舒所表达的是对生活的感悟,“大海——变幻的生活,生活——汹涌的海洋”。她的大海不是完美的化身,而是变幻的生活。大海有涨有落,有风暴,有平静;它多变,并不完美,但它真实。望着大海起起伏伏,就像在观望生活的戏——有悲有喜,包罗万象。感受着大海的宽广与静寂,就像在感受自己。大海是社会,是生活,是朋友,是自己的心。舒婷自己则像海燕一样,坚强地在生活风浪中自由飞翔,对生活充满了自信,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表现手法及修辞:

普采用直抒胸意的表现手法。他所表现出的情感悲壮豪放。诗中多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如将“波光”写作“容光”,将海浪声声化为“怨诉”,“呼唤”,“回音”,使海更加人性化,便于作者与海对话,使海更像诗人的挚友,表达了作者对海——自由的热爱之情。

舒采用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她的大海是对生活细腻的观察,海边的每一种风景都是生活的真实写照。诗人将自己对生活的诠释融入对大海的描写当中。诗中多处运用了排比,反复。

写作背景及写作目的:

普希金是杰出的俄国民族诗人,19世纪积极浪漫文学代表,是自由战士。他一生向往自由,却被沙皇流放远方,加上拜伦的去世,普希金心情郁闷。他要借大海赞颂自由!

舒婷是朦胧派的代表诗人,她以大海写出对生活的感悟,启发人们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

附录:

致 大 海

舒婷

大海的日出

引起多少英雄由衷的赞叹

大海的夕阳

招惹多少诗人温柔的怀想

多少支在峭壁上唱出的歌曲

还由海风日夜

日夜地呢喃

多少行在沙滩上留下的足迹

多少次向天边扬起的风帆

都被海涛秘密

秘密地埋葬

有过咒骂,有过悲伤

有过赞美,有过荣光

大海——变幻的生活

生活——汹涌的海洋

哪儿是儿时挖掘的穴

哪里有初恋并肩的踪影

呵,大海

就算你的波涛

能把记忆涤平

还有些贝壳

撒在山坡上

如夏夜的星

也许漩涡眨着危险的眼

也许暴风张开贪婪的口

呵,生活

固然你已断送

无数纯洁的梦

也还有些勇敢的人

如暴风雨中

疾飞的海燕

傍晚的海岸夜一样冷静

冷夜的山岩死一般严峻

从海岸的山岩

多么寂寞我的影

从黄昏到夜阑

多么骄傲我的心

“自由的元素”呵

任你是佯装的咆哮

任你是虚伪的平静

任你掠走过去的一切

一切的过去——

这个世界

有沉沦的痛苦

也有苏醒的欢欣

探究活动

《篱笆那边》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从诗中的形象描绘入手,理解向日葵所指代的内容及诗中蕴含的深刻寓意。

阳光中的向日葵

芒克

你看到了吗

你看到阳光中的向日葵了吗

你看它,它没有低下头

而是把头转向身后

就好象是为了一口咬断

那套在它脖子上的

那牵在太阳手中的绳索

你看到它了吗

你看到那颗昂着头

怒视着太阳的向日葵了吗

它的头几乎已把太阳遮住

它的头即使是在太阳被遮住的时候

也依然在闪耀着光芒

走近它

走近它你便会发现

它脚下的泥土

每抓起一把

都一定会捏出血来

《我愿意是急流》

阅读舒婷《致橡树》,通过与舒婷《致橡树》的比较阅读,了解体会两种不同的爱情观,不同的意象群对于表达情感及主题的作用。

致橡树

我如果爱你 ——

绝不象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茵重复单纯的歌曲

也不止象源泉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象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月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还都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语言

你有你的铜枝铁杆

象刀,象剑

也象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象沉重的叹息

又象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分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生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致大海》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结合普希金的思想和作品,谈谈你读后的体会。

诗人之死

莱蒙托夫

诗人殒没了!——光荣的俘虏——

他倒下了,为流言所中伤,

低垂下高傲的头颅,胸中

带着铅弹和复仇的渴望!……

诗人的心再不能够容忍

那些琐细非礼的侮辱了,

他起来反抗人世的舆论,

依旧是匹马单枪……被杀了!

被杀了!……到如今哀泣悲痛、

怨诉的剖白、辩解的空谈、

空洞的赞扬,又有什么用?

命运最后的决定已宣判!

不正是你们首先凶狠地

迫害他自由勇敢的天才、

而你们自己只为了寻欢取乐

把隐敝的大火煽扬起来?

好了?你们称心了……——他已经

不能忍受这最后的苦难:

稀有的天才火炬般熄灭,

壮丽的花冠也已经凋残。

他的凶手无情地射出了

致命的一击……已无可挽救:

空洞的心均匀地跳动着,

手中的枪没有些微颤抖。

何足怪?……听着命运的意志,

给我们从远方抛来一个

好似亡命徒一样的东西,

追逐幸运、猎取高官厚禄;

无礼地讪笑、粗暴地蔑视

他方语言和他方的俗习;

对我们的光荣他不爱惜;

他这在血的瞬间不晓得

他把他的手朝什么举起!……

他被杀了——已被坟墓带走,

正如那未可知却可爱的诗人,

不可解的嫉妒的牺牲品,

被他用惊人的力量歌唱的人,

像他一样在无情的手下丧失性命。

他为什么抛开安逸和纯朴的友爱,

而走入充满嫉妒的、使自由的心灵

和烈焰般的热情感到窒息的世界?

他为什么向渺小的中伤者伸出手,

为什么相信那花言巧语、虚情假义,

他年轻时已看穿人们的鬼胎?……

他们摘掉他从前的花冠——给他戴了

一顶满插着月桂枝的荆棘的花环:

但荆冠上看不见的芒刺

生生地刺伤美好的容颜;

可笑的无知的蠢才用奸黠的流言

毒害了他在弥留时的最后的瞬间,

他死了——带着复仇的无用渴望,

带着被欺骗的希望的隐秘的憾念。

奇妙的歌声已经沉默了,

再不会发出嘹亮的声音:

歌手隐身处阴森而狭小,

他的嘴唇上还打上烙印。

* * * * *

你们,以下流卑贱著称的

先人孳生下的傲慢无耻的儿孙,

你们用你们那奴隶的脚踵践踏了

幸运的角逐中败北的人们的迹踪!

你们,蜂拥在宝座前的贪婪的一群,

这些扼杀自由、天才、光荣的屠夫啊!

你们躲在法律荫庇下,对你们

公认和正义——一向是噤口无声!……

但是还有神的裁判啊,荒淫的嬖人!

严历的裁判等你们;

他决不理睬金银的声响,

他早看透你们的心思、你们的行径。

那时你们求助于诽谤将徒然无用:

鬼蜮伎俩再不帮助你们,

而你们即使用你们那所有的污血

也洗不净诗人正义血痕!

(1837年)余振译

说明:

1837年,沙皇政府收买的法国流亡者丹特士在决斗中杀害了普希金,俄国全国为之震怒.莱蒙托夫的这篇诗就是在这时候写的.它深刻而真实地写出了俄国人民思想上和感情上的反应.

最初,诗人只写到"诗人隐身处阴森而狭小,/他的嘴唇上还打上烙印".写出后立即到处抄传.普希金安葬后几天,莱蒙托夫听说上流社会竭力为凶手丹特士辩护,而又多方诬蔑普希金.莱蒙托夫愤怒之下,续写了最后的十六行.附有最后十六行的诗稿也在群众中抄传开了,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波动.宪兵总监卞肯多尔夫还没有向沙皇呈报以前,已经有人把 这篇诗寄给了沙皇尼古拉一世,并且加了"革命檄文"四字做为标题.莱蒙托夫因此被捕,并流放到高加索.

《孤独的收割人》

华兹华斯将一切卑微事物赋予灵魂,并且真诚地尊重和热爱他们。他的诗作中,主角往往是普通人。阅读下面这首诗,就作品的形象或主题或风格谈谈你的感受。

她住在人迹罕到的路边

[英]华兹华斯

她住在人迹罕到的路边,

住在野鸽泉的近旁,

她这位姑娘没有人来称赞,

很少人曾经把她爱上:

一朵半隐半现的紫罗兰,

开在长青苔的石旁;

美得象颗星忽闪忽闪--

独一无二地挂天上。

她在世的时候无声无息,

去世时没人在身旁;

可露西已被埋进了墓里!

对我呀可全变了样!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