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秘帮教案设计内容页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推荐15篇)

2023-04-17 13:30:01教案设计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推荐15篇)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 篇1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教学目标]

1. 把握全文,了解马克思为历史科学、为无产阶级所作的巨大贡献。

2. 揣摩本篇悼词的语言,体会平实的语言饱含的深情。

[教学重点、难点]

揣摩在特定的环境和场合,以特定的身份发表讲话时的用词造句,理解其思想内容,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背景介绍

1883年3月14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科学共产主义创始人马克思因病逝世,3月17日,他的葬礼在伦敦海格特公墓举行,恩格斯发表了这篇演说辞。

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4年,两人在巴黎相识。之后的40年时间里,他们共同战斗,共同创造革命理论,共拟《共产党宣言》,合作《资本论》。列宁在评价他们的友谊时说,他们的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又说:“在马克思之后,恩格斯是整个文明世界中最卓越的学者和现代无产阶级导师。”

2.简介悼词的特点

悼词,在结构上一般分三部分:开头(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时间,地点,原因,身份和职务。)、主体(概述死者生前的功绩及生者对其功绩的评价。)、结尾(表达对死者的悼念之情。)

二、 整体感知课文

文章总体结构把握:悼念--评价--悼念,

按一般的常规,与这种结构相对应的思想感情应该是惋惜(悲痛)——敬仰(颂扬)——悼念。

三、理清文章的结构

1.理清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1) 悼念 交代伟人的逝世——悲痛

第二部分(§2-§7) 评价 评说马克思在理论和实践的伟大贡献——敬仰

第三部分(§8-§9) 悼念 颂扬马克思品质的崇高——敌人的忌恨、人民的爱戴——怀念

2.找出文章的关键句。

第二小节是主体部分的总纲,“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突出了马克思在革命实践和革命理论两个方面的贡献。

本文主要是颂扬了马克思在革命实践领域的贡献。(依据——“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个革命家。”)

四、揣摩语言,体会重点词语表达的情感。

1.齐读这一小节,明确本小节的表达的主要情感——悲痛。

2.找出关键的词句揣摩感情明确:

A.“不到两分钟”——让人深感惋惜、痛心、遗憾。

B.“停止思想了”——思想家停止思想,表现了痛惜之情。避讳手法(不能说出或不愿说出时用此手法。)加深了沉重悲痛的情感。

C.“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安静”指很安祥。“永远”一词悲痛之情强烈。“睡着了”又是避讳的手法。

五、依照第一小节的学习方法,找出课文中类似的句子进行分析。

A.“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

“即使……也……。但是……”先是假设,后是转折,表现了作者对马克思的贡献的高度赞扬。

B.“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

“远不是”说明马克思作为革命家,对人类的贡献更大。

C.“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

“满腔热忱”、“坚忍不拔”表现了马克思伟大的革命情操;“卓有成效”表现了马克思辉煌的革命成果。

D.“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

这是从反面立意,歌颂马克思的伟大人格。

六、总结

本文在表达情感上的特点:沉痛悲伤而又平静深沉,悲伤却不消沉,沉痛却不压抑,激励人,鼓舞人。

而这样的情感效果,主要得益于本文准确而又富于感情的语言。

八、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体会情感。

2、完成课课练。

附:板书设计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恩 格 斯

悼念 叙述(§1)————悲痛

↓ 理论——科学家↘

评价 评说(§2—§7) →敬仰

↓ 实践——思想家↗

怀念 颂扬(§8、§9)敌人忌恨、人民爱戴——怀念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 篇2

青青子衿

三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课文说明:

马克思于1883年3月14日在英国伦敦逝世。3月17日,安葬于伦敦北的海格特公墓。

当时参加葬仪的有:恩格斯,马克思早在共产主义者同盟时期的两个老同志列斯纳和罗赫纳,从法国来的拉法格和龙格,从德国来的李卜内西,还有两位著名科学家——化学家肖莱马和生物学家雷伊。朗凯斯特等。

马克思的朋友哥雷姆克代表《社会民主党人报〉和“伦敦共产主义工人教育协会”向马克思的遗体献了花圈后,恩格斯就用英语发表了这篇讲话,代表全世界无产阶级对马克思的逝世表示了深切的悼念,对于马克思一生为无产阶级所作的伟大贡献作了崇高的评价和热情的赞颂。

本文是一篇悼词。悼词是对死者表示哀悼的话,所以开头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原因、时间、地点及其享年,还有死者生前的身份职务;然后追述死者的经历和一生中做出的成就贡献,并简要地作出评价;最后对死者表示哀悼之情,对参加悼念仪式的人提出希望和要求等等。

悼词作为讲演辞的一种,又具有讲演辞的某些特点。

由于讲演是面向听众的,首先必须有针对性,中心要十分突出。

其次,感情要深挚,语言要通俗形象。

最后,因为是讲化人家听的,所以也像一般讲演辞那样,其主体部分的结构通常要开门见山提出全篇讲话的主题,以便于听众抓住要领;然后便围绕着主题,或逐层深入,或分成几个方面来谈,并且无论用何种方式,在每一层次或每一方面的开头处,往往先说明要点,结局再加以重申,以使听众始终不偏离讲话主题,能对全篇讲话获得清晰的感受。

本文的第一部分(第一段),追述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和情景。对于马克思的逝世,恩格斯不忍直接说出,而用“隐讳”的手法说马克思“停止思想了”,“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把自己的极度悲痛的心情委婉而又含蓄地表达出来。

“还不到两分钟”,表现了恩格斯的深感遗憾的惋惜心情。“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说明马克思临死之前,还在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辛勤地工作着。这里的“两分钟”“安静地”不同于一般记叙文中写实的时间概念和一般的对人物姿态的形象描写,而是一种痛苦惋惜心情的表露,是对马克思忘我精神的揭示和赞颂。

第二部分(第二至第七段)为全文主体,叙述马克思生前的主要活动,评价了马克思一生的伟大贡献。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第二段),作者论述了马克思的逝世所造成的巨大损失。从另一方面看,也即概括揭示了马克思生前的伟大贡献,因此当视为全文总纲。

第二层次(第三、四、五段),论述了马克思“历史科学”的伟大贡献。

首先(第三段),作者扼要介绍了马克思所发现的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及其意义。

其次(第四段),作者概述了马克思对剩余价值的发现及其意义。

最后(第五段),说明马克思在其他许多领域都有深入广泛的研究和独到的发现。

第三层次(第六、七段),论述马克思“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所做出的卓绝贡献。

这一部分,从两种发现谈到各种发现,从理论研究谈到革命实践,从马克思是一位“科学家”(也即思想家、理论家)谈到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紧承总纲部分中的两个“对于”而分述,层次清晰,重点突出,使听众(读者)对马克思这一伟人的本质特点以及他所做出的伟大贡献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第三部分(八、九段),论述马克思在当代的巨大影响,并对他的逝世表示深切的悼念。

这篇讲话在表现方法上还有两个鲜明的特点。

1、以议论为主,与叙述、抒情完美结合。

2、在论述上,逻辑非常严密。本文的中心是论述马克思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伟大贡献,而这主要是通过“思想家”和“革命家”两个方面来论述的。

逻辑严密还表现在文章各个部分段落之间的紧密联系上。从全文来说,有的地方用了过渡段;就段与段之间来说,一般都用了总括上文引起下文的承递性语句,这样,不仅使得段落过渡自然,结构严谨,而且使得论述内容重点突出,层次井然。这是作者思路清晰的反映,也体现了悼词的特点。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 篇3

江苏省丹阳高级中学徐栩

恩格斯

一、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全文,了解马克思为历史科学、为无产阶级所作的巨大贡献。

2、揣摩本篇悼词的语言,体会语言中悲痛深沉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揣摩在特定的环境,特定的场合,以特定的身份发表讲话时所用的词句,理解其思想内容,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

1、课文第一段文字

2、练习中的关键词语

三、教学设想

本文是阅读篇目,课时少,主要是把握重点,让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加以适当引导。

四、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文体介绍:

1883年3月14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科学共产主义创始人马克思因病逝世,3月17日,在其葬礼上,恩格斯发表了这篇演说辞。不过,这是一篇以议论为主,悼词性质的演说辞。哪位同学试着给我们说说悼词的特点。

学生答,教师补充:

悼词结构一般分三部分:开头、主体、结尾

开头: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时间,地点,原因,身份和职务。

主体:概述死者生前的功绩及生者对其功绩的评价。

结尾:对死者的悼念。

2、课文有关内容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始于1844年,两人在巴黎相识。之后他们共同战斗,共同创造革命理论,共拟《共产党宣言》,合作《资本论》。

列宁对他们的评价:

他们的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

“在马克思之后,恩格斯是整个文明世界中最卓越的学者和现代无产阶级导师。”

二、投影展示教学目标

三、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全文,把握全文大意后,完成课后练习一

学生交流课后练习一的答案,教师指导学生把握全文的结构

明确:

文章总体结构把握:悼念--评价--悼念,

第二小节是主体部分的总纲,两个“对于”突出了马克思在革命实践和革命理论两个方面的贡献,主要是在革命实践领域的贡献(请学生找出依据)--“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个革命家”

四、揣摩语言,体会重点词语表达的情感

(学生讨论体会)

1、 课文第一小节

学生齐读这一小节,体会悲痛的情感。

学生找出关键的词句加以揣摩

明确:

“不到两分钟”:让人深感惋惜、痛心、遗憾

避讳手法加深了沉重悲痛的内涵,如:

“停止思想了”:伟人逝世,思想家停止思想,深感痛惜。

“安静地睡着了”:“安静”指很安祥,用这个词也是对生者的一种安慰。

“永远地睡着了”:“永远”一词悲痛之情强烈。

再读第一小节

2、请学生找出课文第七小节对马克思高度、热情赞扬的词句。

明确:

“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

“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卓有成效”三个词语感情色彩强烈,

3、学生讨论,完成课后练习二(体会句中重点词语)

五、补充练习

1、 课文中一些代词的指代内容

①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

②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

③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

④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

2、破折号的用法

第1小节“安静的睡着了--但已经永远的睡着了”。(转折或补充说明,有潜台词的作用)

第8小节“各国政府--无论……资产者--无论保守派……”

(解释说明:马克思不是为个人而战,而是为整个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而奋斗。)

3、注意第五小节的关联词对颂扬马克思伟大贡献所起的作用。

六、学生再读课文

七、总结

教师:通过阅读全文,大家从中体会到了怎样的感情?

学生答,教师小结:

沉痛悲伤而又平静深沉,悲伤却不消沉,沉痛却不压抑,激励人鼓舞人。这完全得益于恩格斯语言艺术的高超精当,准确而又富于感情。

八、布置作业

1、字词归纳

2、朗读课文,体会情感

3、课课练

附:板书设计

一、悼念(1)--伟人的逝世--悲痛

理论

二、评价(2-7)--伟大的贡献--不可估量

实践

三、悼念(8-9)--敌人的忌恨--崇高的品质

人民的爱戴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 篇4

课型课内讲读课

教学方法中间突破法

一.导入新课

一百多年前,马克思的女儿与马克思之间有过这样一次对话,“您喜爱的座右铭是什么”“思考一切”。这是马克思留给我们后人的一个经典的回答,一笔巨大的财富,这是一种独立思考的思维品质!作为思想家、科学家与革命家的马克思,“思考一切”是他一贯的性格,“思考一切”也是马克思伟大创造精神的起点。正因为如此,马克思才能以毕生的精力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深刻地影响了20世纪的人类生活,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为什么我要把他的影响定义在全世界全人类这个范围而不是只限于社会主义社会呢?因为马克思在西方国家,在资本主义社会,同样受到尊重,同样受到推崇,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已经成为了西方国家不可缺少的理论基础。在美国的大学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已经成了一门必修的科目。因此,学习《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篇课文,我们不仅要学习马克思的丰功伟绩,还要学习马克思思考一切的精神,学会独立思考,学会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这是你们作为当代中学生所必须具备的思维品质。

二.课文导学:

思考:

⑴.“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从这个标题中的“墓前”和“讲话”,我们看出这是一篇什么文章?是一篇以议论为主,悼词性质的演说辞。

⑵.哪位同学试着给我们说说悼词的特点?

学生答,教师补充:

所谓悼词,就是对死者表示哀悼的话。悼词结构一般分三部分:开头、主体、结尾。

开头----述其哀----悼念----: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时间,地点,原因,身份和职务。

主体----赞其功----评价:概述死者生前的功绩及生者对其功绩的评价。

结尾----颂其德----悼念:对死者的悼念以及对参加悼念仪式的人提出希望和要求。

文章总体结构把握:悼念--评价--悼念,按一般的常规,与这种结构相对应的思想感情应该是惋惜(悲痛)——敬仰(颂扬)——悼念。

⑶.据此理清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1--2)悼念交代伟人的逝世

第二部分(3--7)评价评说马克思在理论和实践的伟大贡献

第三部分(8--9)悼念颂扬马克思品质的崇高

三.讲解文章第一部分。

㈠.导读设计:要求学生研读第一、二两段,完成下面的练习:

依次抽出第一自然段中下列词语:“下午两点三刻”,“最”、“还”、“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停止思想”、对于、不可估量、“空白”。

思考:

⑴.文章开头第一句按悼词的规范格式,写了马克思逝世的时间,但为什么要如此具体的写出时和刻呢?

明确:“下午两点三刻”:写明具体时刻,表明马克思的逝世对于整个世界的非同寻常的影响,是一个令人万分悲痛、永志不忘的时刻。

⑵.最字能否删去?为什么?

明确:“最”:选用这个程度副词,突出了马克思在思想界的无与伦比的地位和作用。

⑶.“还”字能否删去?还不到两分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流露出未能在马克思临终时陪伴在他身边的无限惋惜和遗憾的感情。

⑷.“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中破折号起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破折号表示补充说明,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的无限依恋和对于马克思逝世所引起的感情上的矛盾与深重的悲痛。

⑸.“在安乐椅上睡着了”表现了恩格斯怎样的品质?

⑹.“停止思想了”“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底睡着了”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含蓄而委婉底表现了恩格斯怎样的心情?第一自然段中能否用“心脏停止跳动”代替“停止思想”?

明确:讳饰手法。第一自然段中不用“心脏停止跳动”,而用“停止思想”,这不单是一般的因感情上的需要而用的“讳饰”的手法,而是为了突出马克思的伟大,因为他是一位卓越的思想家。他的逝世,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失去了一个最睿智的、最重要的阶级的头脑。

⑺.能否把第二段中的第二个“对于”、“不可估量”、“空白”分别换成“和”、“巨大”、“严重情况”?

明确:第二自然段不用“和”,而并列用两个“对于”,从在无产阶级实际斗争中的领导作用和研究社会科学的成就两个方面突出了马克思的杰出贡献;同时,表明了从两个方面总领起后文的内容。不用“巨大”,而用“不可估量”(无法估计和衡量),因为后者程度最高,强调了马克思逝世的损失之大,同时也赞扬了马克思主义对于指导革命的伟大作用。不用“严重情况”,而用“空白”,因为前者语意含糊,而后者则说明了马克思在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中的地位是没有人可以取代的,这是对马克思最确切、最富概括性的评价。

⑻.第二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第二自然段两句话总领起后文对马克思无与伦比的丰功伟绩和卓绝的斗争精神的赞颂,突出了全文论述的中心,连同第一自然段,表达了对马克思逝世的无比沉痛和悲哀的感情。

㈡.指导朗读第一部分:要求体会文章用词的精确,深沉的哀悼情调。语速:低沉、缓慢。先由学生各自朗读,然后指名朗读,酌情指导。

四.讲解文章第二部分。

思考:

⑴.在这一部分,恩格斯写了马克思的什么伟大的贡献?第一个贡献是什么?第一个发现具有什么意义?你从什么地方看出它的伟大来?为什么为什么要用达尔文的发现作比较?通过和达尔文发现的比较能够表现马克思发现的伟大意义?

明确: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达尔文从生物学的角度揭示了人类的起源,推翻了上帝创造人的宗教落后的观点;马克思从社会学的角度揭示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为人们人事社会和改造社会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二者同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

⑵.“纷繁芜杂”和哪个词构成对比?这最“简单的事实”又是指什么?你能否用更精练的语言概括这个条件复句的意思?

明确:物质决定精神,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必须由经济基础来解析上层建筑,而不能由上层建筑来解析经济基础。

⑶.试对第三段作语法分析(复句作单句的一个成分以及复句的层次划分)。

⑷.学生集体朗读第四段。

⑸.思考:“不仅如此”的“此”指代什么?马克思的第二个发现是什么?你能否简洁地归纳一下?马克思的这两个发现有何不同?为什么说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为什么说马克思前面的一切研究只能是在黑暗中摸索?豁然开朗与黑暗中模索这一对比说明了什么?

明确:不仅如此”的“此”指代“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马克思“还发现了”“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这个“还”在这儿表明围绕马克思的丰功伟绩这个中心,把文章的意思又向前推进了一步:由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而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这就是剩余价值(见注)规律。这个特殊规律的发现让那些一直“在黑暗中摸索”的经济学家(他们看不清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和社会主义批评家们(他们诅咒资本主义,空想社会主义)一下子“豁然开朗”了。这一鲜明的对比,说明了马克思这一发现有着划时代的伟大意义

⑹.马克思一生只有这两个发现吗?为什么作者还要概述马克思在其它领域的发现?“每一个”很多、独到、不肤浅”分别从那些角度去阐述马克思的理论研究?引申进行思想教育,马克思为什么有如此多的发现,在科学领域作出如此巨大的贡献?

从写作方法的角度看,“两个发现”与“他研究的每一个领域”是“点”与“面”和“详”与“略”的关系。这里“他研究的每一个领域”“很多”,而且“都不是肤浅”的,都有“独到的发现”,表明马克思作为一位科学家研究的领域之广、成绩之大(深度和广度),与马克思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相呼应。

马克思具有顽强刻苦的治学精神,恩格斯用马克思的其它的发现来证明“不是偶然的”,这是马克思近30年的长期呕心沥血,忍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贫困、饥饿、病、丧子、亡妻、嫉妒、诽谤的折磨以及大量艰辛的研究才获得的,正如马克思自己所言,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的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马克思正是这样一个身体力行的人。

⑹.以上主要是从什么方面来表现马克思的伟大贡献?(科学理论)

五.讲解文章第6-7段。

论证完了理论贡献,接下来应该是论证实践贡献,那么作者是如何实现理论贡献向实践贡献的过渡的呢?请看课文的第六段。

思考:

⑴.第六自然段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它应该划归上文还是下文,为什么?(双重过渡)

⑵.马克思“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其中“这”指代什么?“主要的”究竟指什么?

明确:“这”指代马克思的“两个发现”和“他研究的每个领域”的“独到的发现”。但这“远不是主要的”,“主要的”还是指“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也就是说,对比马克思伟大的理论创造,他有着更为光辉的革命实践。这里的“主要的”,表明对马克思的功绩的表述再次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⑶.“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这个过渡句作用是承上?启下?既承上又启下?为什么?

明确:这个过渡句是既承上又启下。“承上”是说:由于马克思不是为科学而科学,他追求科学“在历史上的推动作用”,致力于科学的“实际应用”,表明他从事科学研究的崇高目的就是为了指导革命实践,所以说,“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但这句话又是下文的论题,即他的光辉的革命实践的事实更印证着他对待科学的严肃态度和执着的追求,证明他“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⑷.“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那么“然后是什么”?如何理解这一句话,能否把它们颠倒一个位置?

明确: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去理解

⑸.出示马克思的墓志铭:历史上的哲学家总是千方百计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解释世界,然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你们能从这个墓志铭悟出第七段的内容吗?(改造世界)

⑹我们能否具体说说马克思做了那些改造世界的工作?马克思改造世界的具体事实可以概括为几个方面?

明确:宣传群众、组织群众;

⑺.第七段第二句中的判断谓语“是”的主语是什么?宾语是什么?这一句中“第一次”说明了什么?为什么?这种方式或那种方式具体指什么方式?

明确:是”的主语是“使命”,宾语是两个“参加……事业”(动宾短语)。“第一次”表明马克思亲身参加的伟大的革命实践,同他的理论创造一样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这是因为马克思不仅“热烈”地向群众宣传自己的科学理论(办、编小册子),而且“顽强”地领导着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最后“卓有成效”地创立了“伟士的国际工人协会”引导无产阶级以战斗的风貌第第一次登上了国际政治斗争的舞台,使无产阶级从自发斗争的阶级进步到自为的阶级。指不管是理论发现还是革命实践,不管是宣传群众还是组织群众;

⑻.两个参加是从什么角度说的?

明确:两个参加,第一个是从推翻旧制度说的,第二个是从建立新制度说的

⑼.这一段是从什么方面去表现马克思的伟大贡献的?(革命实践)

六.回扣讲解第二段:

⑴.回顾本文的题材:以议论为主的带有较强悼词性质的演说词。演说词是议论文的一种,议论文有三要素,本文也是如此。现在大家找找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明确:第二段内容。

⑵“对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和对于历史科学”的损失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谈损失的?

明确:革命实践和革命理论;这就是中心论点的两个方面

⑶.大家再来看看,恩格斯在论述这个论点的两个方面时先后次序颠倒了,这是不是思维前后不一致而导致位置结构的不严谨呢?

明确:符合人们由近及远的认识思维规律,这种结构也称倒影结。现在大家明白第二段的作用了吗?

现在文章的论点、论据都有了,那么文章的结论在那?

七.讲解文章8-9段

思考:

⑴.“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其中“这样”指代什么?两个“最”体现在什么地方?马克思对此抱什么态度?说明了什么?“万不得已的时候”指什么时候?

明确:“这样”是指马克思的划时代的理论创造和革命实践。两个“最”体现在两个“无论”上,无论性质怎样的政府,也无论什么色彩的资产者派别,都毫不例外地疯狂地嫉恨他,恶毒地诬蔑他。马克思对此“毫不在意”,当作蛛丝“轻轻抹去”,表明马克思对敌人的极端蔑视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他高度的革命坚定性。“万不得已的时候”指有损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时候。

⑵.马克思逝世,“整个欧洲和美洲……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这与各国政府和资产者对他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照,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这个“对照”说明马克思是无产阶级最忠实的代表和导师,同时也说明他的理论和实践给了各国资产者以致命的打击,是资产者不可调和的敌人。这个对照与开头呼应,深化了马克思在科学理论和革命实践中无与伦比的作用和地位。

⑶.“拥护、爱戴”等词能否颠倒次序?“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这里的“敌人”和“私敌”有何区别?为什么说“可能”?

明确:“私敌”是指以我为中心,以“我”的利害区分敌友,这是剥削阶级个人主义的一种表现。马克思没有这样的私敌,说明他不存私念。他是坚定地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全力以赴地与形形色色的敌对分子作斗争,因而他有“许多敌人”。这些敌人都是无产阶级的敌人。这个评价含蓄深刻,高度赞颂了马克,思光明磊落、大公无私的高尚的革命品格。“可能”是以不肯定的语气表示肯定的含义。

⑷.从议论文的角度讲,文章的第八段是否多余?为什么?

明确:从正反两个方面进一步论证不可估量的损失。

⑸.“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明确:思格思最后庄严宣告“他的英名和他的事业将永垂不朽”这句饱含深情和敬意的结语,虽是一般悼词结语,但绝不仅仅是形式的需要,它照应全文,总结全文,是由马克思的丰功伟绩中引申出来的必然结论,体现了作者的心声,也是亿万人民的心声。

8.总结全文。

文章通过对马克思一生的评述,热情赞颂了马克思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所作出的伟大贡献,表达了对马克思的崇高敬意和深沉的悼念之情。文章结构严谨,逻辑严密。作为演说词的主体部分,第二自然段通过两个“对于”提出议论中心,第三到第八自然段分别从科学理论和革命实践的贡献进行正面论证,进而从敌我对马克思的不同态度进行侧面论证,第三部分得出结论。结构前后连贯,步步深入,层次分明而又浑然一体。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 篇5

教材分析:

这篇悼词中,恩格斯代表全世界的无产阶级对马克思的伟大贡献进行了论述,并运用记叙抒情,叙述逝世情形,表达哀悼崇敬。全文层次清晰,结构谨严,显示了强大的逻辑力量。准确选用关键词语、修辞方法、严密长句,对本文表情达意、表现形象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些特点在第一课时的阅读教学中要有所体现。

教学目标:

(!)、了解马克思的伟大贡献,激发对马克思崇高人格的敬仰。

(2)、理解本文论述的严密逻辑性,体会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3)、悼词的文体特点,修辞、单句、复句等语法知识。

教学重点:理清各段间的逻辑关系;分析马克思逝世情景及时对马克思伟大贡献的总论。

教学难点:理解关键词、长句的作用与表达效果。

教法设想:本着启发诱导的原则,以剖析结构、理清思路的方式,把握全文逻辑关系;以理解关键词、解剖长句为突破口,进行深入细致分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作为“万物的灵长”,感情丰富、复杂、细腻。崇高卑劣、生老病死,激发了人类强烈的情感。同时,人们也以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价值判断,悼词就是人们表达哀悼的方式之一,而对于一个时代巨人的离去,这种方式就显得尤为必要。

二、简介背景,检查预习:

(1)检查预习:这篇悼词是谁在何时何地发表的?

(2)教师作完整介绍:

1883年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马克思在伦敦去世;3月17日,在伦敦海持公墓举行了葬仪,恩格斯代表全世界无产阶级向自己的导师表达了深切的悼念,发表了这篇著名的悼词。

三、简介悼词的文体知识(出示投影):

开头:介绍逝世时间、地点、情景等

悼词(对逝者表示哀悼的话)主体:叙述逝者经历.产要成就、贡献

结尾:表达哀悼,对生者提出希望要求

四、范读全文,理清全文各段逻辑关系:

(1)要求学生根据悼词的特点,找出本文结构的三个部分,概述大意。

(2)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不幸逝世(第1段);贡献地位(第2至8段);深远影响(第9段)

(3)在(1)、(2)步的基础上,深入解析全文的逻辑关系:

全文9段间的逻辑关系如下(以图示法标明)

科学理论贡献

总说分说 总说:表达崇敬悼念

革命实践贡献

五、分析课文:

<一>、第一段:

(1)、指名朗读本段;学生思考:这一段介绍些什么?

(逝世时间“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逝世地点------“安乐椅”;逝世情景------“睡着了”)

(2)、讨论以下问题,将分析导向深入:

1、为何将时间交代得如此具体?

(表明这一事件影响巨大,值得纪念。)

2、地点的交代有无深意?(教师介绍相关背景材料)如有,是何深意?

3、不就“死了”,而说“睡着了”,运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其间包含着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讳饰’的修辞方法;含蓄委婉,痛惜崇敬)

(3)、小结该段:

本段以记叙的方式,叙述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情景,虽是悼词的通用开头,但文字简练、准确,蕴含着无限的哀悼和敬仰。

<二>、第二段:

(!)、教师范读,注意突出“对于……对于……”、“损失”、“空白”这几个关键词

语。

(2)、讨论分析:“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1、指名缩句,找出主干。(逝世是损失)

2、出示投投影,明确各具体成分。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3、抓住关键词,深入分析:

1、“损失”、“空白”,说明马克思贡献巨大,无可企及;

2、两个“对于……”,分列贡献的两个方面:革命实践、科学理论。

(4)小结该段:

这一段指出马克思逝世所造成的损失,从侧面论述马克思的丰功伟绩,历史地位。这一段是全文总纲。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了解了悼词的文体特点,初步理清了文章各段间的逻辑关系;在第一、二自然段的阅读中,我们通过对关键词语,修辞方法、长句的分析,详细了解了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情景,以及恩格斯对马克思一生伟大贡献的总述。马克思那种为全人类的解放事业鞠躬尽瘁的崇高人格给我们树立了楷模;文中那哀悼痛惜,无限崇敬之情,也引起了我们强烈的共鸣。

七、布置作业:

(1)课内练习(出示投影)

1、巩固训练:填空。

2、延伸训练:习作片断练习,写一段话,学习本文第二段的格式,突出一个中心意思。

(2)课外作业:

1、预习下文,看第二部分的分说各说了哪些成就贡献?

2、第三段是由一个长句子构成的,是单句还是复句?尝试分析。

附、板书设计: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恩格斯

时间: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值得纪念)

不幸逝世地点:安乐椅(鞠躬尽瘁)

情景:睡着了(讳饰)(痛惜崇敬)

损失革命实践

贡献地位:(深远影响)

空白科学理论

备课小结:

文字,是多么美,多么精致可爱的精灵啊!只要你调度得当,它就能把你心里最细微的情绪表达出来!可阅读教学中,我们则要引导学生从“文字”这一浅表的实在的东西出发,来推究作家的本心,体会那抽象的妙境,是可谓须“深入浅出”了。而教师备课,亦即寻求一条能够带领学生“深入浅出”的途径。于是,这条路平坦或坎坷,就看你,教师,领路者的素质与勤奋了。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 篇6

教学重点:

1.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

3.体会演说词的论辩思路。

教学难点: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词语的表达作用。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分析领悟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科学的发展是经历了很漫长的时期的,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总会出现一些伟大的科学家,他们以超人的智慧发现了许多客观规律,以卓越的理论去推动科学向前发展。在复杂的社会科学领域,正是一位杰出的哲学家总结了资产主义社会以及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规律,推动了无产阶级革命。这就是卡尔•马克思。马克思以其卓越的功绩,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歌颂。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恩格斯写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并悼念这位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的导师。

二.预习检测:

1.纠正下列各句中的错别字:

①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霍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摩索。(豁、摸)

②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膛热情、坚忍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腔)

③只能感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误蔑的人。(诬)

2.选词填空,并区别这些近义词:

①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安心、安静)

②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发现、发明)

③但是马克思在他们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独特、独到)

(区别略,以上词语很容易区别,教师可引导学生依据同义词的区别方法分析辨别。)

三、理清文章的结构(结合“练习”一)

1.理清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1)悼念交代伟人的逝世——悲痛

第二部分(§2-§7)评价评说马克思在理论和实践的伟大贡献——敬仰

第三部分(§8-§9)悼念颂扬马克思品质的崇高——敌人的忌恨、人民的爱戴——怀念

悼词的大致脉络

开头(第1段):

简介逝者去世的情况——追述马

克思逝世的情形。

主体(第2~8段):

颂扬逝者的功绩——概述马克

思逝世的深远影响,热情赞颂并高

度评价

马克思对人类的卓绝贡献。

结尾(第9段):

颂扬、悼念语。

四、分析第一段:

1.作者为什么要在开头点明马克思逝世的具体时间?

明确:第一处详细点明逝世的时间,表达了一种庄重的意味;第二处极言时间之短,既表现了“我”的痛苦和惋惜,又揭示和赞颂了马克思忘我工作的精神。

2.本段写马克思的死何以用“停止思想”“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这些短语来表达?

明确:在这里作者采用了讳饰的手法(所谓讳饰,就是因为某个原因,不便直接说出某个意思,而是以比较委婉而又含蓄的语言表达意思),既表现了作者对马克思的敬重,又表现了自己的悲痛之情。

第1小节“安静的睡着了——但已经永远的睡着了”。(转折或补充说明,有潜台词的作用)破折号领起的部分撼人心魄地反映了恩格斯内心的巨大矛盾与悲痛。他希望马克思是暂时地像往常一样地“睡着”,不希望、不愿意想到并且说出“永远地睡着了”,但又不能不说出。

小结:本段追述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和情景。

四.分析二~五段:

1.第二段是从哪些角度来评说马克思逝世造成的损失的?

明确:一是从对象(无产阶级、历史科学);一是从程度(不可估量);一是从后果(空白);一是从时间(不久)。作者不断变换角度,主要是强调马克思对于无产阶级革命所起的重要作用是无与伦比的。

2.从后文内容看,第二段起何作用?它与后两层在内容上是何关系?结构上又是什么关系?

明确:从后文看,第二段起总纲作用,与后面两层是因果关系;结构上是总分关系。

3.第三段。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这个“规律”不仅仅指“事实”,因为“即”不仅管到“事实”,而且管到由“事实”导引出的结论。这里的“事实”是指“吃、喝、穿、住”与“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谁是“首先”,谁是“然后”的客观顺序,它规定了物质与精神谁是第一性的,谁是第二性的。即如果没有农民种地,工人盖房、织布,人们就根本无法进行学习和从事政治、宗教等活动。“所以”标明由这个“简单事实”导引出以下的结论:要解决“吃、喝、穿、住”,首先就要进行“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在这个生产中,人们就要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这个生产关系标志着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就是“基础”。“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都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不仅是指“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而且包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这个顺序在过去却是“做得相反”的。

5.“不仅如此”中的“此”指什么?第四段和第三段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

明确:“此”指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第四段和第三段在结构上是递进关系。

6.第四段中最能体现马克思第二个发现的作用的词是哪一个词?试具体解释这个词语的含义?

明确:豁然开朗。剩余价值的发现揭开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为人们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并解决这一社会的根本矛盾开辟了正确道路,对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的斗争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7.第五段中“这样两个发现”指什么?

明确: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

8.第五段第3句中的“很多”“不是浅尝辄止”各是从什么角度去叙说马克思的理论研究的?

明确:广度和深度。

小结:这一部分主要叙说马克思在科学(历史科学)方面的巨大成就,赞扬了马克思卓越的见识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五.附板书内容:

六.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一。

2.补充作业:印发资料。

第二课时

一.复习第一课时内容,处理课后练习一。

二.分析第6、7段:

1.“他作为一个科学家就是这样”中“这样”指什么?

明确:指上文所说的马克思在很多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而且任何一个领域的研究都很深入。

2.为什么“每一个新发现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

明确:因为他认为“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这些新发现必然能带来历史的发展、革命的发展。

3.两个“密切注视”体现了马克思怎样的科学观?

明确:他是通过了解科学的发展来了解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矛盾的发展的。

4.作为一个革命家,马克思具有怎样的品质?

明确:对革命满腔热情,对无产阶级事业坚忍不拔,对工作卓有成效。

5.第7段和第6段是什么关系?

明确:前者谈革命成就,后者谈科学研究,内容上是并列关系,逻辑上是因果关系。

6.为什么说“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

明确:因为马克思无论研究科学或是从事革命活动,都是指导全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他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奉献了一生。

7.第7段的内部结构是怎样的?

明确:分三层。首句为一层,点明马克思首先是一位革命家;2~4句为二层,概括马克思革命的一生;5句为三层,简述马克思的革命活动。

小结:这两段叙说马克思作为科学家和革命家,全身心投入到自己事业中的伟大精神。

三.分析第8、9段:

第三部分(8─9自然段)论述马克思的无比巨大的革命影响,表示深切悼念。

1.“正因为这样”中“这样”指什么?

明确:指前一段所说的马克思在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中的卓绝表现和成就。

“正因为这样”,总结上述论述内容,指明了产生两种不同态度的原因,展开了下文论述,属承递性词语。运用了鲜明的对比手法:

敌人:嫉恨、诬蔑、驱逐、诽谤、诅咒(从反面论证马克思的伟大)

两种态度

革命者:尊敬、爱戴、悼念

2.“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中“这一切”又指什么?

明确:指资产者“诽谤他,诅咒他”。

3.“敌人”和“私敌”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敌人”指无产阶级的共同的敌人;“私敌”指与马克思的个人利益相冲突的人。

4.第8段采用了什么手法来评价马克思?

明确:对比。把资产者和无产者对马克思的态度作对比,充分体现了马克思的阶级立场和崇高地位。

5.第9段“永垂不朽”是什么意思?

明确:本义是永远流传,不可磨灭。这里指马克思的精神和他开辟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万古长存。

小结:这两段高度评价马克思的地位,并对马克思表达最深切的哀悼之情。

6.讨论“练习二”。

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以表现主旨是本文的又一大特色。悼词的主要内容在于评述逝者生平事业功绩,表达崇敬、悼念之情。本篇也不例外。为了全面、准确、清楚地评述马克思一生的伟绩,表达全世界人民的崇敬、爱戴和悼念之情,本篇讲话综合运用了叙述、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从全篇看,介绍马克思逝世的情形和他的革命实践活动采取叙述的方式;对马克思的伟大发现及其评价采用议论方式;而在叙述、议论之中又无处不饱含着诚挚的感情。

从局部看,这三者则是水乳交融,浑然一体。比如,第1段叙述马克思逝世的情景,那看似平静的叙述中却融合了崇高的评价和深沉而又丰富的感情。又比如,第7段评述马克思的伟大革命实践,作者采用了夹叙夹议的方法,字里行间无不饱含着对马克思的崇敬、爱戴和颂扬之情。由于恰当地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讲话的内容也就得到了完美的展现,讲话也就具有了意味隽永、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

关于练习四

1.“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进一步强调马克思逝世的影响之大,是人类不可弥补的损失,对下文第8段有领起作用。由此可见,第2段是全文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段落,起着统领全文的总纲作用。

2.第3段“正像达尔文……一样”,是用类比的方法说明马克思的科学理论贡献对于人类历史的意义就跟达尔文的科学成就对于自然科学的意义一样巨大。“即历来……事实”紧承上文,说明了马克思所发现的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一直被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思想所“掩盖”,直到马克思才揭示了这个真理。冒号后面的话都是对“简单事实”也就是“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的具体解释。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解释是由一个多重复句表达的。整个句子以关联词“所以”为标志构成因果联系,分为各由复句组成的前后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人们首先……然后才能……”是条件复句,说明社会存在(物质)决定社会意识(精神);后一部分是以“因而”为关联词的因果复句。说明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通过这番解读,我们可以领略到课文严密的逻辑力量。

3.“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在黑暗中摸索”,“豁然开朗”与“在黑暗中摸索”相对照,赞扬了马克思发现“剩余价值”的划时代意义,嘲讽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和社会主义批评家们。

4.“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斗争”指前文所说的“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制度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这句强调说明马克思把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当作了“他的毕生的真正使命”。“热烈”、“顽强”、“卓有成效”、“很少见”等词语,感情色彩强烈,对马克思从事革命斗争的非凡气质、坚忍不拔的意志和辉煌成果进行了热烈的歌颂。

5.“他对这一切……才给予答复”,用精彩的比喻描述了马克思的恢宏气度、广阔胸怀和无所畏惧的战斗风格。他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尊敬、爱戴和悼念,证明他的逝世造成的“空白”是不可弥补的。

6.“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说明马克思斗争的目的是为了全人类的解放而不是个人的私利;马克思的敌人不是与他个人有什么仇隙,而是整个人类的敌人。“可能”、“未必有”以不肯定的语气深刻地表达了肯定的含义。

引导学生揣摩关键句子和段落的含义,不能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更不能将文章肢解开来。

关于经“练习”五本题意在复习巩固语言知识。参考答案:

纷繁芜杂:多而杂乱。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一变而为开阔明亮。亦比喻顿时领悟过来或迅速解决问题。

卓有成效:有卓越的成绩、效果。

诽谤:无中生有,说人坏话,毁人名誉。

英名:指英雄人物的名字或名声。

不可估量;无法估计。

四.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二。

2.补充作业:印刷材料。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 篇7

郁洪千江苏省江阴高级中学

教学目的

1.把握全文,了解马克思为历史科学、为无产阶级所作的巨大贡献。

2.揣摩本篇悼词的语言,体会平实的语言饱含的深情。

重点和难点

揣摩在特定的环境和场合,以特定的身份发表讲话时的用词造句,理解其思想内容,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及主要内容

一、导入新课

1.背景介绍

1883年3月14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科学共产主义创始人马克思因病逝世,3月17日,他的葬礼在伦敦海格特公墓举行,恩格斯发表了这篇演说辞。

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4年,两人在巴黎相识。之后的40年时间里,他们共同战斗,共同创造革命理论,共拟《共产党宣言》,合作《资本论》。列宁在评价他们的友谊时说,他们的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又说:“在马克思之后,恩格斯是整个文明世界中最卓越的学者和现代无产阶级导师。”

2.简介悼词的特点

悼词,在结构上一般分三部分:开头(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时间,地点,原因,身份和职务。)、主体(概述死者生前的功绩及生者对其功绩的评价。)、结尾(表达对死者的悼念之情。)

二、整体感知课文

文章总体结构把握:悼念--评价--悼念,

按一般的常规,与这种结构相对应的思想感情应该是惋惜(悲痛)——敬仰(颂扬)——悼念。

三、理清文章的结构

1.理清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1)悼念交代伟人的逝世——悲痛

第二部分(§2-§7)评价评说马克思在理论和实践的伟大贡献——敬仰

第三部分(§8-§9)悼念颂扬马克思品质的崇高——敌人的忌恨、人民的爱戴——怀念

2.找出文章的关键句。

第二小节是主体部分的总纲,“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突出了马克思在革命实践和革命理论两个方面的贡献。

本文主要是颂扬了马克思在革命实践领域的贡献。(依据——“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个革命家。”)

四、揣摩语言,体会重点词语表达的情感。

1.齐读这一小节,明确本小节的表达的主要情感——悲痛。

2.找出关键的词句揣摩感情明确:

a.“不到两分钟”——让人深感惋惜、痛心、遗憾。

b.“停止思想了”——思想家停止思想,表现了痛惜之情。避讳手法(不能说出或不愿说出时用此手法。)加深了沉重悲痛的情感。

c.“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安静”指很安祥。“永远”一词悲痛之情强烈。“睡着了”又是避讳的手法。

五、依照第一小节的学习方法,找出课文中类似的句子进行分析。

a.“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

“即使……也……。但是……”先是假设,后是转折,表现了作者对马克思的贡献的高度赞扬。

b.“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

“远不是”说明马克思作为革命家,对人类的贡献更大。

c.“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

“满腔热忱”、“坚忍不拔”表现了马克思伟大的革命情操;“卓有成效”表现了马克思辉煌的革命成果。

d.“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

这是从反面立意,歌颂马克思的伟大人格。

六、总结

本文在表达情感上的特点:沉痛悲伤而又平静深沉,悲伤却不消沉,沉痛却不压抑,激励人,鼓舞人。

而这样的情感效果,主要得益于本文准确而又富于感情的语言。

八、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体会情感。

2、完成课课练。

附:板书设计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恩格斯

悼念叙述(§1)————悲痛

↓理论——科学家↘

评价评说(§2—§7)→敬仰

↓实践——思想家↗

怀念颂扬(§8、§9)敌人忌恨、人民爱戴——怀念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 篇8

郁洪千江苏省江阴高级中学

教学目的

1.把握全文,了解马克思为历史科学、为无产阶级所作的巨大贡献。

2.揣摩本篇悼词的语言,体会平实的语言饱含的深情。

重点和难点

揣摩在特定的环境和场合,以特定的身份发表讲话时的用词造句,理解其思想内容,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及主要内容

一、导入新课

1.背景介绍

1883年3月14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科学共产主义创始人马克思因病逝世,3月17日,他的葬礼在伦敦海格特公墓举行,恩格斯发表了这篇演说辞。

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4年,两人在巴黎相识。之后的40年时间里,他们共同战斗,共同创造革命理论,共拟《共产党宣言》,合作《资本论》。列宁在评价他们的友谊时说,他们的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又说:“在马克思之后,恩格斯是整个文明世界中最卓越的学者和现代无产阶级导师。”

2.简介悼词的特点

悼词,在结构上一般分三部分:开头(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时间,地点,原因,身份和职务。)、主体(概述死者生前的功绩及生者对其功绩的评价。)、结尾(表达对死者的悼念之情。)

二、整体感知课文

文章总体结构把握:悼念--评价--悼念,

按一般的常规,与这种结构相对应的思想感情应该是惋惜(悲痛)——敬仰(颂扬)——悼念。

三、理清文章的结构

1.理清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1)悼念交代伟人的逝世——悲痛

第二部分(§2-§7)评价评说马克思在理论和实践的伟大贡献——敬仰

第三部分(§8-§9)悼念颂扬马克思品质的崇高——敌人的忌恨、人民的爱戴——怀念

2.找出文章的关键句。

第二小节是主体部分的总纲,“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突出了马克思在革命实践和革命理论两个方面的贡献。

本文主要是颂扬了马克思在革命实践领域的贡献。(依据——“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个革命家。”)

四、揣摩语言,体会重点词语表达的情感。

1.齐读这一小节,明确本小节的表达的主要情感——悲痛。

2.找出关键的词句揣摩感情明确:

a.“不到两分钟”——让人深感惋惜、痛心、遗憾。

b.“停止思想了”——思想家停止思想,表现了痛惜之情。避讳手法(不能说出或不愿说出时用此手法。)加深了沉重悲痛的情感。

c.“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安静”指很安祥。“永远”一词悲痛之情强烈。“睡着了”又是避讳的手法。

五、依照第一小节的学习方法,找出课文中类似的句子进行分析。

a.“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

“即使……也……。但是……”先是假设,后是转折,表现了作者对马克思的贡献的高度赞扬。

b.“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

“远不是”说明马克思作为革命家,对人类的贡献更大。

c.“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

“满腔热忱”、“坚忍不拔”表现了马克思伟大的革命情操;“卓有成效”表现了马克思辉煌的革命成果。

d.“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

这是从反面立意,歌颂马克思的伟大人格。

六、总结

本文在表达情感上的特点:沉痛悲伤而又平静深沉,悲伤却不消沉,沉痛却不压抑,激励人,鼓舞人。

而这样的情感效果,主要得益于本文准确而又富于感情的语言。

八、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体会情感。

2、完成课课练。

附:板书设计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恩格斯

悼念叙述(§1)————悲痛

↓理论——科学家↘

评价评说(§2—§7)→敬仰

↓实践——思想家↗

怀念颂扬(§8、§9)敌人忌恨、人民爱戴——怀念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 篇9

教学重点:

1.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

3.体会演说词的论辩思路。

教学难点: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词语的表达作用。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分析领悟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科学的发展是经历了很漫长的时期的,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总会出现一些伟大的科学家,他们以超人的智慧发现了许多客观规律,以卓越的理论去推动科学向前发展。在复杂的社会科学领域,正是一位杰出的哲学家总结了资产主义社会以及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规律,推动了无产阶级革命。这就是卡尔•马克思。马克思以其卓越的功绩,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歌颂。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恩格斯写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并悼念这位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的导师。

二.预习检测:

1.纠正下列各句中的错别字:

①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霍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摩索。(豁、摸)

②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膛热情、坚忍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腔)

③只能感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误蔑的人。(诬)

2.选词填空,并区别这些近义词:

①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安心、安静)

②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发现、发明)

③但是马克思在他们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独特、独到)

(区别略,以上词语很容易区别,教师可引导学生依据同义词的区别方法分析辨别。)

三、理清文章的结构(结合“练习”一)

1.理清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1)悼念交代伟人的逝世——悲痛

第二部分(§2-§7)评价评说马克思在理论和实践的伟大贡献——敬仰

第三部分(§8-§9)悼念颂扬马克思品质的崇高——敌人的忌恨、人民的爱戴——怀念

悼词的大致脉络

开头(第1段):

简介逝者去世的情况——追述马

克思逝世的情形。

主体(第2~8段):

颂扬逝者的功绩——概述马克

思逝世的深远影响,热情赞颂并高

度评价

马克思对人类的卓绝贡献。

结尾(第9段):

颂扬、悼念语。

四、分析第一段:

1.作者为什么要在开头点明马克思逝世的具体时间?

明确:第一处详细点明逝世的时间,表达了一种庄重的意味;第二处极言时间之短,既表现了“我”的痛苦和惋惜,又揭示和赞颂了马克思忘我工作的精神。

2.本段写马克思的死何以用“停止思想”“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这些短语来表达?

明确:在这里作者采用了讳饰的手法(所谓讳饰,就是因为某个原因,不便直接说出某个意思,而是以比较委婉而又含蓄的语言表达意思),既表现了作者对马克思的敬重,又表现了自己的悲痛之情。

第1小节“安静的睡着了——但已经永远的睡着了”。(转折或补充说明,有潜台词的作用)破折号领起的部分撼人心魄地反映了恩格斯内心的巨大矛盾与悲痛。他希望马克思是暂时地像往常一样地“睡着”,不希望、不愿意想到并且说出“永远地睡着了”,但又不能不说出。

小结:本段追述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和情景。

四.分析二~五段:

1.第二段是从哪些角度来评说马克思逝世造成的损失的?

明确:一是从对象(无产阶级、历史科学);一是从程度(不可估量);一是从后果(空白);一是从时间(不久)。作者不断变换角度,主要是强调马克思对于无产阶级革命所起的重要作用是无与伦比的。

2.从后文内容看,第二段起何作用?它与后两层在内容上是何关系?结构上又是什么关系?

明确:从后文看,第二段起总纲作用,与后面两层是因果关系;结构上是总分关系。

3.第三段。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这个“规律”不仅仅指“事实”,因为“即”不仅管到“事实”,而且管到由“事实”导引出的结论。这里的“事实”是指“吃、喝、穿、住”与“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谁是“首先”,谁是“然后”的客观顺序,它规定了物质与精神谁是第一性的,谁是第二性的。即如果没有农民种地,工人盖房、织布,人们就根本无法进行学习和从事政治、宗教等活动。“所以”标明由这个“简单事实”导引出以下的结论:要解决“吃、喝、穿、住”,首先就要进行“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在这个生产中,人们就要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这个生产关系标志着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就是“基础”。“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都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不仅是指“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而且包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这个顺序在过去却是“做得相反”的。

5.“不仅如此”中的“此”指什么?第四段和第三段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

明确:“此”指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第四段和第三段在结构上是递进关系。

6.第四段中最能体现马克思第二个发现的作用的词是哪一个词?试具体解释这个词语的含义?

明确:豁然开朗。剩余价值的发现揭开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为人们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并解决这一社会的根本矛盾开辟了正确道路,对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的斗争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7.第五段中“这样两个发现”指什么?

明确: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

8.第五段第3句中的“很多”“不是浅尝辄止”各是从什么角度去叙说马克思的理论研究的?

明确:广度和深度。

小结:这一部分主要叙说马克思在科学(历史科学)方面的巨大成就,赞扬了马克思卓越的见识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五.附板书内容:

六.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一。

2.补充作业:印发资料。

第二课时

一.复习第一课时内容,处理课后练习一。

二.分析第6、7段:

1.“他作为一个科学家就是这样”中“这样”指什么?

明确:指上文所说的马克思在很多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而且任何一个领域的研究都很深入。

2.为什么“每一个新发现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

明确:因为他认为“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这些新发现必然能带来历史的发展、革命的发展。

3.两个“密切注视”体现了马克思怎样的科学观?

明确:他是通过了解科学的发展来了解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矛盾的发展的。

4.作为一个革命家,马克思具有怎样的品质?

明确:对革命满腔热情,对无产阶级事业坚忍不拔,对工作卓有成效。

5.第7段和第6段是什么关系?

明确:前者谈革命成就,后者谈科学研究,内容上是并列关系,逻辑上是因果关系。

6.为什么说“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

明确:因为马克思无论研究科学或是从事革命活动,都是指导全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他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奉献了一生。

7.第7段的内部结构是怎样的?

明确:分三层。首句为一层,点明马克思首先是一位革命家;2~4句为二层,概括马克思革命的一生;5句为三层,简述马克思的革命活动。

小结:这两段叙说马克思作为科学家和革命家,全身心投入到自己事业中的伟大精神。

三.分析第8、9段:

第三部分(8─9自然段)论述马克思的无比巨大的革命影响,表示深切悼念。

1.“正因为这样”中“这样”指什么?

明确:指前一段所说的马克思在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中的卓绝表现和成就。

“正因为这样”,总结上述论述内容,指明了产生两种不同态度的原因,展开了下文论述,属承递性词语。运用了鲜明的对比手法:

敌人:嫉恨、诬蔑、驱逐、诽谤、诅咒(从反面论证马克思的伟大)

两种态度

革命者:尊敬、爱戴、悼念

2.“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中“这一切”又指什么?

明确:指资产者“诽谤他,诅咒他”。

3.“敌人”和“私敌”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敌人”指无产阶级的共同的敌人;“私敌”指与马克思的个人利益相冲突的人。

4.第8段采用了什么手法来评价马克思?

明确:对比。把资产者和无产者对马克思的态度作对比,充分体现了马克思的阶级立场和崇高地位。

5.第9段“永垂不朽”是什么意思?

明确:本义是永远流传,不可磨灭。这里指马克思的精神和他开辟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万古长存。

小结:这两段高度评价马克思的地位,并对马克思表达最深切的哀悼之情。

6.讨论“练习二”。

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以表现主旨是本文的又一大特色。悼词的主要内容在于评述逝者生平事业功绩,表达崇敬、悼念之情。本篇也不例外。为了全面、准确、清楚地评述马克思一生的伟绩,表达全世界人民的崇敬、爱戴和悼念之情,本篇讲话综合运用了叙述、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从全篇看,介绍马克思逝世的情形和他的革命实践活动采取叙述的方式;对马克思的伟大发现及其评价采用议论方式;而在叙述、议论之中又无处不饱含着诚挚的感情。

从局部看,这三者则是水乳交融,浑然一体。比如,第1段叙述马克思逝世的情景,那看似平静的叙述中却融合了崇高的评价和深沉而又丰富的感情。又比如,第7段评述马克思的伟大革命实践,作者采用了夹叙夹议的方法,字里行间无不饱含着对马克思的崇敬、爱戴和颂扬之情。由于恰当地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讲话的内容也就得到了完美的展现,讲话也就具有了意味隽永、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

关于练习四

1.“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进一步强调马克思逝世的影响之大,是人类不可弥补的损失,对下文第8段有领起作用。由此可见,第2段是全文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段落,起着统领全文的总纲作用。

2.第3段“正像达尔文……一样”,是用类比的方法说明马克思的科学理论贡献对于人类历史的意义就跟达尔文的科学成就对于自然科学的意义一样巨大。“即历来……事实”紧承上文,说明了马克思所发现的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一直被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思想所“掩盖”,直到马克思才揭示了这个真理。冒号后面的话都是对“简单事实”也就是“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的具体解释。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解释是由一个多重复句表达的。整个句子以关联词“所以”为标志构成因果联系,分为各由复句组成的前后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人们首先……然后才能……”是条件复句,说明社会存在(物质)决定社会意识(精神);后一部分是以“因而”为关联词的因果复句。说明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通过这番解读,我们可以领略到课文严密的逻辑力量。

3.“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在黑暗中摸索”,“豁然开朗”与“在黑暗中摸索”相对照,赞扬了马克思发现“剩余价值”的划时代意义,嘲讽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和社会主义批评家们。

4.“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斗争”指前文所说的“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制度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这句强调说明马克思把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当作了“他的毕生的真正使命”。“热烈”、“顽强”、“卓有成效”、“很少见”等词语,感情色彩强烈,对马克思从事革命斗争的非凡气质、坚忍不拔的意志和辉煌成果进行了热烈的歌颂。

5.“他对这一切……才给予答复”,用精彩的比喻描述了马克思的恢宏气度、广阔胸怀和无所畏惧的战斗风格。他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尊敬、爱戴和悼念,证明他的逝世造成的“空白”是不可弥补的。

6.“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说明马克思斗争的目的是为了全人类的解放而不是个人的私利;马克思的敌人不是与他个人有什么仇隙,而是整个人类的敌人。“可能”、“未必有”以不肯定的语气深刻地表达了肯定的含义。

引导学生揣摩关键句子和段落的含义,不能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更不能将文章肢解开来。

关于经“练习”五本题意在复习巩固语言知识。参考答案:

纷繁芜杂:多而杂乱。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一变而为开阔明亮。亦比喻顿时领悟过来或迅速解决问题。

卓有成效:有卓越的成绩、效果。

诽谤:无中生有,说人坏话,毁人名誉。

英名:指英雄人物的名字或名声。

不可估量;无法估计。

四.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二。

2.补充作业:印刷材料。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 篇10

叶志忠

一教学目的:

1知识教学点:(1)体会悼词的基本特点。(2)理解文中关键词语、句子的深层含义和表达作用。

2能力教学点:掌握揣摩语言的一些注意点。

3德育教学点:(1)体会这篇悼词中所蕴涵的深刻感情。(2)学习马克思思考一切的思维品质。

4审美教学点:(1)体会文章的语言美。(2)体会恩格斯在演讲中的情感美和马克思崇高的人格美。

二教学重点:

1把握全文的结构特点。

2初步掌握揣摩语言的方法。

3体会和理解结构复杂、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课时:一课时

四导入语: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大家都知道,马克思是饮誉世界的思想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他以毕生的精力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深刻地影响了20世纪的人类生活,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为什么我要把他的影响定义在全世界全人类这个范围内呢?而不是只限于社会主义社会。因为马克思在西方国家,在资本主义社会,同样受到尊重,同样受到推崇,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已经成为了西方国家不可缺少的理论基础。在美国的大学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已经成了一门必修的科目。可见,马克思在西方世界中的地位。可以说,马克思一生的贡献是卓越的、伟大的。为什么马克思一生能做出如此卓越、如此伟大的贡献呢?他背后存在着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呢?

一百多年前,马克思的女儿也马克思之间有过这样一次对话,“您喜爱的座右铭是什么”“思考一切”。这是马克思留给我们后人的一个经典的回答,一笔巨大的财富,这是一种独立思考的思维品质!这是作为思想家、科学家与革命家的马克思一贯的性格,是马克思伟大创造精神的起点。

因此,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我们必须明确,要学习马克思思考一切的精神,学会独立思考,学会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这是你们作为重点中学的学生所必须具备的思维品质。

五教学过程

1“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从这个标题中的“墓前”和“讲话”,我们看出这是一篇什么文章?——悼词

所谓悼词,就是对死者表示哀悼的话。悼词也有一定的格式。一般开头都是介绍死者逝世的原因、地点、时间及享年。还有死者生前的身份职务;然后追述死者的生平和一生中做出的贡献,并简要地作出评价,最后是对死者表示哀悼之情,对参加悼念仪式的人提出希望和要求等等。简而言之,就是对死者生平的评价和对死者的悼念。可以概括为“论其人,述其哀”

板书:论其人

悼词

述其哀

2那么,在这篇世界著名的悼词当中,恩格斯是如何“论其人”的?请同学快速阅读一遍课文,思考一个问题:作者从哪两个方面论述了马克思的伟大贡献。(理论贡献和实践贡献)

从课文中等哪一段中体现出来?(第二段)

这一段不仅论述了马克思的逝世对于全人类的巨大损失,而且也从另一方面揭示了马克思生前两方面的伟大贡献,是对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指导,和对社会科学理论的发现。

3理论贡献

从第3段开始,作者分别就理论贡献与时间贡献展开了论证。现在请在第3段到第5段中找出马克思在理论方面做了那些贡献?

板书:

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理论贡献发现了生产方式和运动规律。卓越思考一切

其他领域的发现。

4过渡

论证完了理论贡献,接下来应该是论证实践贡献,那么作者是如何实现理论贡献向实践贡献的过渡的呢?请看课文的第六段。

“但是这爱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这”指代的是什么?(前面所讲的理论贡献)它所起的作用呢?

“远不是主要的”说明了什么?(说明了马克思的贡献并不只限于理论方面,还有其他方面。就这一句,作者便巧妙地过渡到了实践贡献的论证,起到了启下的作用。

5实践贡献

现在请从第7段中找出马克思在实践过程中的贡献。

板书:概述

实践贡献宣传工作辉煌思考一切

组织工作

6分析第一段:

马克思的一生如此伟大,作出了如此卓越、如此辉煌的贡献。他的逝世,对于与他并肩战斗了40多年的恩格斯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巨大的打击。站在马克思墓前讲话的恩格斯心情一定非常沉痛,但是当你们读完第一段的时候,你们会发现什么?现在请齐声朗读第一段。

(1) 这一段,作者的语气如何?(平静)

提示:是激动,是深沉,是平静,还是失落?

(2) 从哪些语句看出他是平静的?

“停止思想了”“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在安乐椅上”

(3) 既然恩格斯要表达的是深切的悼念,为什么语气还如此的平静?(自由讨论)

要点到以下关键词:表面是平静的,但恩格斯的内心是异常不平静的,恩格斯直面战友的墓穴,是在向他最亲密的战友的告别。恩格斯无法接受马克思的逝世,仿佛他还活在身边一样。恩格斯是代表广大无产阶级和战斗的革命群众讲这番话的,这就决定了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必然是相当含蓄的。他巨大的痛苦、复杂的感受、深刻的理解,几乎全被溶缩在了最后一句:他已经永远的睡着了“这是一种委婉的说法,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更能激起人们的哀悼,它可以起到化悲痛为力量的作用。

(4) 讳饰

讳饰,有叫做婉曲,委婉,是要表达的意思并不直截了当的说出来,而是用比较曲折的方式烘托或暗示给读者的一种修辞方式。

例如: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都看着他笑,有的人就说了:你脸上又添新伤疤了。

这里“又添新伤疤了”是用了讳饰的手法暗示了孔乙己又挨打了。

又如在闽南一带,“人死了”表达上都用“老了、走了、回去了“这些话来代替。

它所起到的作用是含蓄、耐人寻味。

7分析第三段的长句

冒号前:“正像。。。一样“是状语。”“马克思”是主语。

“发现”是谓语。“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是宾语。

“正像。。。一样”是用类比的手法,为什么要把马克思与达尓文进行类比?

因为达尓文提出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进化学说,生物进化论——打破了“人是上帝创造的”这几千年来人类的一种错误观念,在生物界是一个划时代的变革,在当时是惊天地、泣鬼神的。它为人类科学的发展规律奠定了一个广泛的基础。

达尓文的这个发现在历史上是不可磨灭的,意义非凡。

通过这个很简单、很朴实的一个类比,就把马克思这个发现的重大形象地表现了出来。

冒号后:确定分句,划分层次。

(1)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2)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3)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4)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5)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6)而不时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1)(2)物质决定精神

简单事实对发展规律的一个

(3)至(6)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补充说明

8揣摩语言的一些注意点:

(1) 使用修饰的词语:如第一段。

(2) 带有对比性的词语

第4段:“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第5段:“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辙止。”

(3) 层进强化性的词语。如第六段:“衷心喜悦”“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

(4) 关联词语的使用。第五段:“即使。。。也。。。但是。。。甚至。。。而且等等

板书:分析句子成分,理解思想内容

使用修饰的词语

揣摩词语的一些注意点带有对比性的词语

层进强化性词语

关联词语的使用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 篇11

课型课内讲读课

教学方法中间突破法

一.导入新课

一百多年前,马克思的女儿与马克思之间有过这样一次对话,“您喜爱的座右铭是什么”“思考一切”。这是马克思留给我们后人的一个经典的回答,一笔巨大的财富,这是一种独立思考的思维品质!作为思想家、科学家与革命家的马克思,“思考一切”是他一贯的性格,“思考一切”也是马克思伟大创造精神的起点。正因为如此,马克思才能以毕生的精力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深刻地影响了20世纪的人类生活,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为什么我要把他的影响定义在全世界全人类这个范围而不是只限于社会主义社会呢?因为马克思在西方国家,在资本主义社会,同样受到尊重,同样受到推崇,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已经成为了西方国家不可缺少的理论基础。在美国的大学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已经成了一门必修的科目。因此,学习《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篇课文,我们不仅要学习马克思的丰功伟绩,还要学习马克思思考一切的精神,学会独立思考,学会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这是你们作为当代中学生所必须具备的思维品质。

二.课文导学:

思考:

⑴.“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从这个标题中的“墓前”和“讲话”,我们看出这是一篇什么文章?是一篇以议论为主,悼词性质的演说辞。

⑵.哪位同学试着给我们说说悼词的特点?

学生答,教师补充:

所谓悼词,就是对死者表示哀悼的话。悼词结构一般分三部分:开头、主体、结尾。

开头----述其哀----悼念----: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时间,地点,原因,身份和职务。

主体----赞其功----评价:概述死者生前的功绩及生者对其功绩的评价。

结尾----颂其德----悼念:对死者的悼念以及对参加悼念仪式的人提出希望和要求。

文章总体结构把握:悼念--评价--悼念,按一般的常规,与这种结构相对应的思想感情应该是惋惜(悲痛)——敬仰(颂扬)——悼念。

⑶.据此理清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1--2)悼念交代伟人的逝世

第二部分(3--7)评价评说马克思在理论和实践的伟大贡献

第三部分(8--9)悼念颂扬马克思品质的崇高

三.讲解文章第一部分。

㈠.导读设计:要求学生研读第一、二两段,完成下面的练习:

依次抽出第一自然段中下列词语:“下午两点三刻”,“最”、“还”、“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停止思想”、对于、不可估量、“空白”。

思考:

⑴.文章开头第一句按悼词的规范格式,写了马克思逝世的时间,但为什么要如此具体的写出时和刻呢?

明确:“下午两点三刻”:写明具体时刻,表明马克思的逝世对于整个世界的非同寻常的影响,是一个令人万分悲痛、永志不忘的时刻。

⑵.最字能否删去?为什么?

明确:“最”:选用这个程度副词,突出了马克思在思想界的无与伦比的地位和作用。

⑶.“还”字能否删去?还不到两分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流露出未能在马克思临终时陪伴在他身边的无限惋惜和遗憾的感情。

⑷.“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中破折号起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破折号表示补充说明,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的无限依恋和对于马克思逝世所引起的感情上的矛盾与深重的悲痛。

⑸.“在安乐椅上睡着了”表现了恩格斯怎样的品质?

⑹.“停止思想了”“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底睡着了”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含蓄而委婉底表现了恩格斯怎样的心情?第一自然段中能否用“心脏停止跳动”代替“停止思想”?

明确:讳饰手法。第一自然段中不用“心脏停止跳动”,而用“停止思想”,这不单是一般的因感情上的需要而用的“讳饰”的手法,而是为了突出马克思的伟大,因为他是一位卓越的思想家。他的逝世,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失去了一个最睿智的、最重要的阶级的头脑。

⑺.能否把第二段中的第二个“对于”、“不可估量”、“空白”分别换成“和”、“巨大”、“严重情况”?

明确:第二自然段不用“和”,而并列用两个“对于”,从在无产阶级实际斗争中的领导作用和研究社会科学的成就两个方面突出了马克思的杰出贡献;同时,表明了从两个方面总领起后文的内容。不用“巨大”,而用“不可估量”(无法估计和衡量),因为后者程度最高,强调了马克思逝世的损失之大,同时也赞扬了马克思主义对于指导革命的伟大作用。不用“严重情况”,而用“空白”,因为前者语意含糊,而后者则说明了马克思在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中的地位是没有人可以取代的,这是对马克思最确切、最富概括性的评价。

⑻.第二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第二自然段两句话总领起后文对马克思无与伦比的丰功伟绩和卓绝的斗争精神的赞颂,突出了全文论述的中心,连同第一自然段,表达了对马克思逝世的无比沉痛和悲哀的感情。

㈡.指导朗读第一部分:要求体会文章用词的精确,深沉的哀悼情调。语速:低沉、缓慢。先由学生各自朗读,然后指名朗读,酌情指导。

四.讲解文章第二部分。

思考:

⑴.在这一部分,恩格斯写了马克思的什么伟大的贡献?第一个贡献是什么?第一个发现具有什么意义?你从什么地方看出它的伟大来?为什么为什么要用达尔文的发现作比较?通过和达尔文发现的比较能够表现马克思发现的伟大意义?

明确: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达尔文从生物学的角度揭示了人类的起源,推翻了上帝创造人的宗教落后的观点;马克思从社会学的角度揭示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为人们人事社会和改造社会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二者同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

⑵.“纷繁芜杂”和哪个词构成对比?这最“简单的事实”又是指什么?你能否用更精练的语言概括这个条件复句的意思?

明确:物质决定精神,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必须由经济基础来解析上层建筑,而不能由上层建筑来解析经济基础。

⑶.试对第三段作语法分析(复句作单句的一个成分以及复句的层次划分)。

⑷.学生集体朗读第四段。

⑸.思考:“不仅如此”的“此”指代什么?马克思的第二个发现是什么?你能否简洁地归纳一下?马克思的这两个发现有何不同?为什么说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为什么说马克思前面的一切研究只能是在黑暗中摸索?豁然开朗与黑暗中模索这一对比说明了什么?

明确:不仅如此”的“此”指代“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马克思“还发现了”“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这个“还”在这儿表明围绕马克思的丰功伟绩这个中心,把文章的意思又向前推进了一步:由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而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这就是剩余价值(见注)规律。这个特殊规律的发现让那些一直“在黑暗中摸索”的经济学家(他们看不清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和社会主义批评家们(他们诅咒资本主义,空想社会主义)一下子“豁然开朗”了。这一鲜明的对比,说明了马克思这一发现有着划时代的伟大意义

⑹.马克思一生只有这两个发现吗?为什么作者还要概述马克思在其它领域的发现?“每一个”很多、独到、不肤浅”分别从那些角度去阐述马克思的理论研究?引申进行思想教育,马克思为什么有如此多的发现,在科学领域作出如此巨大的贡献?

从写作方法的角度看,“两个发现”与“他研究的每一个领域”是“点”与“面”和“详”与“略”的关系。这里“他研究的每一个领域”“很多”,而且“都不是肤浅”的,都有“独到的发现”,表明马克思作为一位科学家研究的领域之广、成绩之大(深度和广度),与马克思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相呼应。

马克思具有顽强刻苦的治学精神,恩格斯用马克思的其它的发现来证明“不是偶然的”,这是马克思近30年的长期呕心沥血,忍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贫困、饥饿、病、丧子、亡妻、嫉妒、诽谤的折磨以及大量艰辛的研究才获得的,正如马克思自己所言,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的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马克思正是这样一个身体力行的人。

⑹.以上主要是从什么方面来表现马克思的伟大贡献?(科学理论)

五.讲解文章第6-7段。

论证完了理论贡献,接下来应该是论证实践贡献,那么作者是如何实现理论贡献向实践贡献的过渡的呢?请看课文的第六段。

思考:

⑴.第六自然段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它应该划归上文还是下文,为什么?(双重过渡)

⑵.马克思“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其中“这”指代什么?“主要的”究竟指什么?

明确:“这”指代马克思的“两个发现”和“他研究的每个领域”的“独到的发现”。但这“远不是主要的”,“主要的”还是指“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也就是说,对比马克思伟大的理论创造,他有着更为光辉的革命实践。这里的“主要的”,表明对马克思的功绩的表述再次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⑶.“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这个过渡句作用是承上?启下?既承上又启下?为什么?

明确:这个过渡句是既承上又启下。“承上”是说:由于马克思不是为科学而科学,他追求科学“在历史上的推动作用”,致力于科学的“实际应用”,表明他从事科学研究的崇高目的就是为了指导革命实践,所以说,“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但这句话又是下文的论题,即他的光辉的革命实践的事实更印证着他对待科学的严肃态度和执着的追求,证明他“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⑷.“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那么“然后是什么”?如何理解这一句话,能否把它们颠倒一个位置?

明确: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去理解

⑸.出示马克思的墓志铭:历史上的哲学家总是千方百计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解释世界,然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你们能从这个墓志铭悟出第七段的内容吗?(改造世界)

⑹我们能否具体说说马克思做了那些改造世界的工作?马克思改造世界的具体事实可以概括为几个方面?

明确:宣传群众、组织群众;

⑺.第七段第二句中的判断谓语“是”的主语是什么?宾语是什么?这一句中“第一次”说明了什么?为什么?这种方式或那种方式具体指什么方式?

明确:是”的主语是“使命”,宾语是两个“参加……事业”(动宾短语)。“第一次”表明马克思亲身参加的伟大的革命实践,同他的理论创造一样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这是因为马克思不仅“热烈”地向群众宣传自己的科学理论(办、编小册子),而且“顽强”地领导着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最后“卓有成效”地创立了“伟士的国际工人协会”引导无产阶级以战斗的风貌第第一次登上了国际政治斗争的舞台,使无产阶级从自发斗争的阶级进步到自为的阶级。指不管是理论发现还是革命实践,不管是宣传群众还是组织群众;

⑻.两个参加是从什么角度说的?

明确:两个参加,第一个是从推翻旧制度说的,第二个是从建立新制度说的

⑼.这一段是从什么方面去表现马克思的伟大贡献的?(革命实践)

六.回扣讲解第二段:

⑴.回顾本文的题材:以议论为主的带有较强悼词性质的演说词。演说词是议论文的一种,议论文有三要素,本文也是如此。现在大家找找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明确:第二段内容。

⑵“对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和对于历史科学”的损失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谈损失的?

明确:革命实践和革命理论;这就是中心论点的两个方面

⑶.大家再来看看,恩格斯在论述这个论点的两个方面时先后次序颠倒了,这是不是思维前后不一致而导致位置结构的不严谨呢?

明确:符合人们由近及远的认识思维规律,这种结构也称倒影结。现在大家明白第二段的作用了吗?

现在文章的论点、论据都有了,那么文章的结论在那?

七.讲解文章8-9段

思考:

⑴.“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其中“这样”指代什么?两个“最”体现在什么地方?马克思对此抱什么态度?说明了什么?“万不得已的时候”指什么时候?

明确:“这样”是指马克思的划时代的理论创造和革命实践。两个“最”体现在两个“无论”上,无论性质怎样的政府,也无论什么色彩的资产者派别,都毫不例外地疯狂地嫉恨他,恶毒地诬蔑他。马克思对此“毫不在意”,当作蛛丝“轻轻抹去”,表明马克思对敌人的极端蔑视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他高度的革命坚定性。“万不得已的时候”指有损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时候。

⑵.马克思逝世,“整个欧洲和美洲……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这与各国政府和资产者对他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照,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这个“对照”说明马克思是无产阶级最忠实的代表和导师,同时也说明他的理论和实践给了各国资产者以致命的打击,是资产者不可调和的敌人。这个对照与开头呼应,深化了马克思在科学理论和革命实践中无与伦比的作用和地位。

⑶.“拥护、爱戴”等词能否颠倒次序?“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这里的“敌人”和“私敌”有何区别?为什么说“可能”?

明确:“私敌”是指以我为中心,以“我”的利害区分敌友,这是剥削阶级个人主义的一种表现。马克思没有这样的私敌,说明他不存私念。他是坚定地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全力以赴地与形形色色的敌对分子作斗争,因而他有“许多敌人”。这些敌人都是无产阶级的敌人。这个评价含蓄深刻,高度赞颂了马克,思光明磊落、大公无私的高尚的革命品格。“可能”是以不肯定的语气表示肯定的含义。

⑷.从议论文的角度讲,文章的第八段是否多余?为什么?

明确:从正反两个方面进一步论证不可估量的损失。

⑸.“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明确:思格思最后庄严宣告“他的英名和他的事业将永垂不朽”这句饱含深情和敬意的结语,虽是一般悼词结语,但绝不仅仅是形式的需要,它照应全文,总结全文,是由马克思的丰功伟绩中引申出来的必然结论,体现了作者的心声,也是亿万人民的心声。

8.总结全文。

文章通过对马克思一生的评述,热情赞颂了马克思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所作出的伟大贡献,表达了对马克思的崇高敬意和深沉的悼念之情。文章结构严谨,逻辑严密。作为演说词的主体部分,第二自然段通过两个“对于”提出议论中心,第三到第八自然段分别从科学理论和革命实践的贡献进行正面论证,进而从敌我对马克思的不同态度进行侧面论证,第三部分得出结论。结构前后连贯,步步深入,层次分明而又浑然一体。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 篇12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教学目标]

一、体会本文围绕中心,内容高度概括、语言精确、结构严谨的特点,学习悼词的写法。

二、了解马克思对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的伟大功绩,学习马克思坚定、无私地为人类解放而斗争的崇高精神。

[教学设想]

一、本文围绕中心,层层推进,言简意赅,是议论文阅读训练的好教材,可以导读为主,设计一些练习,只对重点、难点作适当讲授。

二、本文以议论为主,兼有记叙和抒情的悼词,在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对重要段落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文章中强烈的情感。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要点

解题,讲读第一、第二部分。

教学过程

一、解题。

1.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2.马克思与恩格斯的革命友谊;

3.马克思的逝世。

以上内容详见《教学参考资料》“补充材料”。

二、指导阅读“预习提示”,然后让学生默读全文,要求按悼词要点,述其哀、赞其功、颂其德,把课文划分为三大部分。

三、讲读第一部分(第一~二自然段)。

导读设计:要求学生研读第一、二两段,完成下面的练习:

依次抽出第一自然段中下列词语:“下午两点三刻”,“最”、“还”、“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同时依次撤换第一、二两自然段中的下列词语:第一自然段中的“停止思想”,换成“的心脏停止跳动”,第二自然段中的第二个“对于”换成“和”,“不可估量”换成“巨大”,“空白”换成“严重情况”。抄在小黑板上(或用幻灯片)出示给学生,要求学生对照课文,仔细思考,逐一说明删去的词语为什么不能删去?用来替代的词语为什么不能替代?

参考答案:

“下午两点三刻”:写明具体时刻,表明马克思的逝世对于整个世界的非同寻常的影响,是一个令人万分悲痛、永志不忘的时刻。

“最”:选用这个程度副词,突出了马克思在思想界的无与伦比的地位和作用。

“还”:流露出未能在马克思临终时陪伴在他身边的无限惋惜和遗憾的感情。

“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破折号表示补充说明)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的无限依恋和对于马克思逝世所引起的感情上的矛盾与深重的悲痛;同时也表明了马克思遗容的安详。

第一自然段中不用“心脏停止跳动”,而用“停止思想”,这不单是一般的因感情上的需要而用的“讳饰”的手法,而是为了突出马克思的伟大,因为他是一位卓越的思想家。他的逝世,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失去了一个最睿智的、最重要的阶级的头脑。

第二自然段不用“和”,而并列用两个“对于”,从在无产阶级实际斗争中的领导作用和研究社会科学的成就两个方面突出了马克思的杰出贡献;同时,表明了从两个方面总领起后文的内容。不用“巨大”,而用“不可估量”(无法估计和衡量),因为后者程度最高,强调了马克思逝世的损失之大,同时也赞扬了马克思主义对于指导革命的伟大作用。不用“严重情况”,而用“空白”,因为前者语意含糊,而后者则说明了马克思在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中的地位是没有人可以取代的,这是对马克思最确切、最富概括性的评价。

第二自然段两句话总领起后文对马克思无与伦比的丰功伟绩和卓绝的斗争精神的赞颂,突出了全文论述的中心,连同第一自然段,表达了对马克思逝世的无比沉痛和悲哀的感情。

板书:述其哀

指导朗读第一部分:要求体会文章用词的精确,深沉的哀悼情调。语速:低沉、缓慢。先由学生各自朗读,然后指名朗读,酌情指导。

四、讲读第二部分第一层次(第三~六自然段)。

导读设计:

研读第三~六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这个“规律”“即”“事实”,对不对?为什么?为什么要用达尔文的发现作比较?

2.“不仅如此”的“此”指代什么?马克思“还发现了”“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这里的“还”起了什么作用?发现这个“特殊的运动规律”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3.“两个发现”指代什么?从写作方法的角度看,“两个发现”与“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

参考答案:

1.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这个“规律”不仅仅指“事实”,因为“即”不仅管到“事实”,而且管到由“事实”导引出的结论。

这里的“事实”是指“吃、喝、穿、住”与“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谁是“首先”,谁是“然后”的客观顺序,它规定了物质与精神谁是第一性的,谁是第二性的。即如果没有农民种地,工人盖房、织布,人们就根本无法进行学习和从事政治、宗教等活动。“所以”标明由这个“简单事实”导引出以下的结论:要解决“吃、喝、穿、住”,首先就要进行“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在这个生产中,人们就要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这个生产关系标志着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就是“基础”。“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都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不仅是指“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而且包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这个顺序在过去却是“做得相反”的。

2.“不仅如此”的“此”指代“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马克思“还发现了”“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这个“还”在这儿表明围绕马克思的丰功伟绩这个中心,把文章的意思又向前推进了一步:由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而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这就是剩余价值(见注)规律。这个特殊规律的发现让那些一直“在黑暗中摸索”的经济学家(他们看不清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和社会主义批评家们(他们诅咒资本主义,空想社会主义)一下子“豁然开朗”了。这一鲜明的对比,说明了马克思这一发现有着划时代的伟大意义。

3.“两个发现”是指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从写作方法的角度看,“两个发现”与“他研究的每一个领域”是“点”与“面”和“详”与“略”的关系。这里“他研究的每一个领域”“很多”,而且“都不是肤浅”的,都有“独到的发现”,表明马克思作为一位科学家研究的领域之广、成绩之大,与马克思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相呼应。

小结:三个段落,围绕马克思的科学理论环环紧扣,层层推进,高度精确地概括了这个方面的丰功伟绩。

板书:赞其功(一)

指导学生朗读第二部分第一层,理解其内容的丰富、深刻地体会其语言的概括和精当。

五、布置作业。

1.表情朗读练习二中的五个句子,并按要求解答1、2、3小题。

2.在课本上完成练习四。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复习前课内容,讲读第二部分第二层和第三部分,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前课内容。

1.提问:作为科学家的马克思,在理论上有哪些伟大建树?

2.检查作业。

二、讲读第二部分第二层(第六~七自然段)。

导读设计:研读第六~七段,完成下列练习。

1.马克思“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其中“这”指代什么?“主要的”究竟指什么?

2.“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这个过渡句作用是承上?启下?既承上又启下?为什么?

3.第七段第二句中的判断谓语“是”的主语是什么?宾语是什么?这一句中“第一次”说明了什么?为什么?

4.马克思的科学理论与他的革命实践的相互关系是什么?

参考答案:

1.“这”指代马克思的“两个发现”和“他研究的每个领域”的“独到的发现”。但这“远不是主要的”,“主要的”还是指“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也就是说,对比马克思伟大的理论创造,他有着更为光辉的革命实践。这里的“主要的”、“首先”,表明对马克思的功绩的表述再次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2.这个过渡句是既承上又启下。“承上”是说:由于马克思不是为科学而科学,他追求科学“在历史上的推动作用”,致力于科学的“实际应用”,表明他从事科学研究的崇高目的就是为了指导革命实践,所以说,“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但这句话又是下文的论题,即他的光辉的革命实践的事实更印证着他对待科学的严肃态度和执着的追求,证明他“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3.“是”的主语是“使命”,宾语是两个“参加……事业”(动宾短语)。“第一次”表明马克思亲身参加的伟大的革命实践,同他的理论创造一样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这是因为马克思不仅“热烈”地向群众宣传自己的科学理论(办、编小册子),而且“顽强”地领导着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最后“卓有成效”地创立了“伟士的国际工人协会”引导无产阶级以战斗的风貌第第一次登上了国际政治斗争的舞台,使无产阶级从自发斗争的阶级进步到自为的阶级。

4马克思之所以能创立科学的革命理论,正是由于他卓有成效地参加了亿万奴隶摧毁旧世界和创立新世界的伟大革命实践。革命实践是创立理论的基础。伟大的革命理论反过来又指导和推动着伟大的革命实践。所以,马克思首先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又是同样伟大的科学家。

板书:赞其功(二)

三、讲读第三部分(第八~九自然段)。

导读设计:研读八~九自然段,完成下列练习:

1.“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其中“这样”指代什么?两个“最”体现在什么地方?马克思对此抱什么态度?说明了什么?

2.马克思逝世,“整个欧洲和美洲……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这与各国政府和资产者对他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照,这说明了什么?

3.“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这里的“敌人”和“私敌”有何区别?为什么说“可能”?

4.“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参考答案:

1.“这样”是指马克思的划时代的理论创造和革命实践。两个“最”体现在两个“无论”上,无论性质怎样的政府,也无论什么色彩的资产者派别,都毫不例外地疯狂地嫉恨他,恶毒地诬蔑他。马克思对此“毫不在意”,当作蛛丝“轻轻抹去”,表明马克思对敌人的极端蔑视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他高度的革命坚定性。

2.这个“对照”说明马克思是无产阶级最忠实的代表和导师,同时也说明他的理论和实践给了各国资产者以致命的打击,是资产者不可调和的敌人。这个对照与开头呼应,深化了马克思在科学理论和革命实践中无与伦比的作用和地位。

3.“私敌”是指以我为中心,以“我”的利害区分敌友,这是剥削阶级个人主义的一种表现。马克思没有这样的私敌,说明他不存私念。他是坚定地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全力以赴地与形形色色的敌对分子作斗争,因而他有“许多敌人”。这些敌人都是无产阶级的敌人。这个评价含蓄深刻,高度赞颂了马克,思光明磊落、大公无私的高尚的革命品格。“可能”是以不肯定的语气表示肯定的含义。

4.思格思最后庄严宣告“他的英名和他的事业将永垂不朽”这句饱含深情和敬意的结语,虽是一般悼词结语,但绝不仅仅是形式的需要,它照应全文,总结全文,是由马克思的丰功伟绩中引申出来的必然结论,体现了作者的心声,也是亿万人民的心声。

板书:颂其德(三)

四、要求学生复看第二部分,找出段与段之间的关联词语,说说它们在围绕中心展开论述方面所起的作用,结合完成练习题一、三。

五、指导学生表情朗读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

六、作业:课外阅读列宁文章《卡尔•马克思》。

七、板书: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停止思想,不可估量,空白……述其哀

英名和事业永垂不朽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 篇13

教学目的

一、体会本文围绕中心,内容高度概括、语言精确、结构严谨的特点,学习悼词的写法。

二、了解马克思对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的伟大功绩,学习马克思坚定、无私地为人类解放而斗争的崇高精神。

教学设想

一、本文围绕中心,层层推进,言简意赅,是议论文阅读训练的好教材,可以导读为主,设计一些练习,只对重点、难点作适当讲授。

二、本文以议论为主,兼有记叙和抒情的悼词,在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对重要段落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文章中强烈的情感。

教学时数两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解题,讲读第一、第二部分。

教学过程

一、解题。

1.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2.马克思与恩格斯的革命友谊;

3.马克思的逝世。

以上内容详见《教学参考资料》“补充材料”。

二、指导阅读“预习提示”,然后让学生默读全文,要求按悼词要点,述其哀、赞其功、颂其德,把课文划分为三大部分。

三、讲读第一部分(第一~二自然段)。

导读设计:要求学生研读第一、二两段,完成下面的练习:

依次抽出第一自然段中下列词语:“下午两点三刻”,“最”、“还”、“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同时依次撤换第一、二两自然段中的下列词语:第一自然段中的“停止思想”,换成“的心脏停止跳动”,第二自然段中的第二个“对于”换成“和”,“不可估量”换成“巨大”,“空白”换成“严重情况”。抄在小黑板上(或用幻灯片)出示给学生,要求学生对照课文,仔细思考,逐一说明删去的词语为什么不能删去?用来替代的词语为什么不能替代?

参考答案:

“下午两点三刻”:写明具体时刻,表明马克思的逝世对于整个世界的非同寻常的影响,是一个令人万分悲痛、永志不忘的时刻。

“最”:选用这个程度副词,突出了马克思在思想界的无与伦比的地位和作用。

“还”:流露出未能在马克思临终时陪伴在他身边的无限惋惜和遗憾的感情。

“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破折号表示补充说明)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的无限依恋和对于马克思逝世所引起的感情上的矛盾与深重的悲痛;同时也表明了马克思遗容的安详。

第一自然段中不用“心脏停止跳动”,而用“停止思想”,这不单是一般的因感情上的需要而用的“讳饰”的手法,而是为了突出马克思的伟大,因为他是一位卓越的思想家。他的逝世,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失去了一个最睿智的、最重要的阶级的头脑。

第二自然段不用“和”,而并列用两个“对于”,从在无产阶级实际斗争中的领导作用和研究社会科学的成就两个方面突出了马克思的杰出贡献;同时,表明了从两个方面总领起后文的内容。不用“巨大”,而用“不可估量”(无法估计和衡量),因为后者程度最高,强调了马克思逝世的损失之大,同时也赞扬了马克思主义对于指导革命的伟大作用。不用“严重情况”,而用“空白”,因为前者语意含糊,而后者则说明了马克思在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中的地位是没有人可以取代的,这是对马克思最确切、最富概括性的评价。

第二自然段两句话总领起后文对马克思无与伦比的丰功伟绩和卓绝的斗争精神的赞颂,突出了全文论述的中心,连同第一自然段,表达了对马克思逝世的无比沉痛和悲哀的感情。

板书:述其哀

指导朗读第一部分:要求体会文章用词的精确,深沉的哀悼情调。语速:低沉、缓慢。先由学生各自朗读,然后指名朗读,酌情指导。

四、讲读第二部分第一层次(第三~六自然段)。

导读设计:

研读第三~六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这个“规律”“即”“事实”,对不对?为什么?为什么要用达尔文的发现作比较?

2.“不仅如此”的“此”指代什么?马克思“还发现了”“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这里的“还”起了什么作用?发现这个“特殊的运动规律”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3.“两个发现”指代什么?从写作方法的角度看,“两个发现”与“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

参考答案:

1.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这个“规律”不仅仅指“事实”,因为“即”不仅管到“事实”,而且管到由“事实”导引出的结论。

这里的“事实”是指“吃、喝、穿、住”与“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谁是“首先”,谁是“然后”的客观顺序,它规定了物质与精神谁是第一性的,谁是第二性的。即如果没有农民种地,工人盖房、织布,人们就根本无法进行学习和从事政治、宗教等活动。“所以”标明由这个“简单事实”导引出以下的结论:要解决“吃、喝、穿、住”,首先就要进行“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在这个生产中,人们就要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这个生产关系标志着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就是“基础”。“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都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不仅是指“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而且包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这个顺序在过去却是“做得相反”的。

2.“不仅如此”的“此”指代“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马克思“还发现了”“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这个“还”在这儿表明围绕马克思的丰功伟绩这个中心,把文章的意思又向前推进了一步:由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而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这就是剩余价值(见注)规律。这个特殊规律的发现让那些一直“在黑暗中摸索”的经济学家(他们看不清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和社会主义批评家们(他们诅咒资本主义,空想社会主义)一下子“豁然开朗”了。这一鲜明的对比,说明了马克思这一发现有着划时代的伟大意义。

3.“两个发现”是指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从写作方法的角度看,“两个发现”与“他研究的每一个领域”是“点”与“面”和“详”与“略”的关系。这里“他研究的每一个领域”“很多”,而且“都不是肤浅”的,都有“独到的发现”,表明马克思作为一位科学家研究的领域之广、成绩之大,与马克思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相呼应。

小结:三个段落,围绕马克思的科学理论环环紧扣,层层推进,高度精确地概括了这个方面的丰功伟绩。

板书:赞其功(一)

指导学生朗读第二部分第一层,理解其内容的丰富、深刻地体会其语言的概括和精当。

五、布置作业。

1.表情朗读练习二中的五个句子,并按要求解答1、2、3小题。

2.在课本上完成练习四。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复习前课内容,讲读第二部分第二层和第三部分,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前课内容。

1.提问:作为科学家的马克思,在理论上有哪些伟大建树?

2.检查作业。

二、讲读第二部分第二层(第六~七自然段)。

导读设计:研读第六~七段,完成下列练习。

1.马克思“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其中“这”指代什么?“主要的”究竟指什么?

2.“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这个过渡句作用是承上?启下?既承上又启下?为什么?

3.第七段第二句中的判断谓语“是”的主语是什么?宾语是什么?这一句中“第一次”说明了什么?为什么?

4.马克思的科学理论与他的革命实践的相互关系是什么?

参考答案:

1.“这”指代马克思的“两个发现”和“他研究的每个领域”的“独到的发现”。但这“远不是主要的”,“主要的”还是指“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也就是说,对比马克思伟大的理论创造,他有着更为光辉的革命实践。这里的“主要的”、“首先”,表明对马克思的功绩的表述再次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2.这个过渡句是既承上又启下。“承上”是说:由于马克思不是为科学而科学,他追求科学“在历史上的推动作用”,致力于科学的“实际应用”,表明他从事科学研究的崇高目的就是为了指导革命实践,所以说,“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但这句话又是下文的论题,即他的光辉的革命实践的事实更印证着他对待科学的严肃态度和执着的追求,证明他“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3.“是”的主语是“使命”,宾语是两个“参加……事业”(动宾短语)。“第一次”表明马克思亲身参加的伟大的革命实践,同他的理论创造一样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这是因为马克思不仅“热烈”地向群众宣传自己的科学理论(办、编小册子),而且“顽强”地领导着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最后“卓有成效”地创立了“伟士的国际工人协会”引导无产阶级以战斗的风貌第第一次登上了国际政治斗争的舞台,使无产阶级从自发斗争的阶级进步到自为的阶级。

4马克思之所以能创立科学的革命理论,正是由于他卓有成效地参加了亿万奴隶摧毁旧世界和创立新世界的伟大革命实践。革命实践是创立理论的基础。伟大的革命理论反过来又指导和推动着伟大的革命实践。所以,马克思首先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又是同样伟大的科学家。

板书:赞其功(二)

三、讲读第三部分(第八~九自然段)。

导读设计:研读八~九自然段,完成下列练习:

1.“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其中“这样”指代什么?两个“最”体现在什么地方?马克思对此抱什么态度?说明了什么?

2.马克思逝世,“整个欧洲和美洲……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这与各国政府和资产者对他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照,这说明了什么?

3.“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这里的“敌人”和“私敌”有何区别?为什么说“可能”?

4.“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参考答案:

1.“这样”是指马克思的划时代的理论创造和革命实践。两个“最”体现在两个“无论”上,无论性质怎样的政府,也无论什么色彩的资产者派别,都毫不例外地疯狂地嫉恨他,恶毒地诬蔑他。马克思对此“毫不在意”,当作蛛丝“轻轻抹去”,表明马克思对敌人的极端蔑视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他高度的革命坚定性。

2.这个“对照”说明马克思是无产阶级最忠实的代表和导师,同时也说明他的理论和实践给了各国资产者以致命的打击,是资产者不可调和的敌人。这个对照与开头呼应,深化了马克思在科学理论和革命实践中无与伦比的作用和地位。

3.“私敌”是指以我为中心,以“我”的利害区分敌友,这是剥削阶级个人主义的一种表现。马克思没有这样的私敌,说明他不存私念。他是坚定地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全力以赴地与形形色色的敌对分子作斗争,因而他有“许多敌人”。这些敌人都是无产阶级的敌人。这个评价含蓄深刻,高度赞颂了马克,思光明磊落、大公无私的高尚的革命品格。“可能”是以不肯定的语气表示肯定的含义。

4.思格思最后庄严宣告“他的英名和他的事业将永垂不朽”这句饱含深情和敬意的结语,虽是一般悼词结语,但绝不仅仅是形式的需要,它照应全文,总结全文,是由马克思的丰功伟绩中引申出来的必然结论,体现了作者的心声,也是亿万人民的心声。

板书:颂其德(三)

四、要求学生复看第二部分,找出段与段之间的关联词语,说说它们在围绕中心展开论述方面所起的作用,结合完成练习题一、三。

五、指导学生表情朗读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

六、作业:课外阅读列宁文章《卡尔·马克思》。

七、板书: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停止思想,不可估量,空白……述其哀

英名和事业永垂不朽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 篇14

教学目标:

1、把握全文,了解马克思为历史科学、为无产阶级所作的巨大贡献。

2、揣摩本篇悼词的语言,体会平实的语言饱含的深情。

重点和难点:

1、把握全文的结构特点。

2、揣摩在特定的环境和场合,以特定的身份发表讲话时的用词造句,理解其思想内容,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并简介背景:

人,作为“万物的灵长”,感情丰富、复杂、细腻。崇高卑劣、生老病死,激发了人类强烈的情感。同时,人们也以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价值判断,悼词就是人们表达哀悼的方式之一,而对于一个时代巨人的离去,这种方式就显得尤为必要。

卡尔·马克思(1818-1883)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科学共产主义创始人,是饮誉世界的思想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他以毕生精力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影响了20世纪的人类生活,并将继续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因病逝世,3月17日,他的葬礼在伦敦海格特公墓举行,恩格斯发表了这篇演说辞。

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4年,两人在巴黎相识。之后的40年时间里,他们共同战斗,共同创造革命理论,共拟《共产党宣言》,合作《资本论》。列宁在评价他们的友谊时说,他们的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又说:“在马克思之后,恩格斯是整个文明世界中最卓越的学者和现代无产阶级导师。”

二:解题: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从这个标题中的“墓前”和“讲话”,我们看出这是一篇什么文章?是一篇以议论为主,悼词性质的演说辞。

所谓悼词,就是对死者表示哀悼的话。悼词结构一般分三部分:开头、主体、结尾。

开头——述其哀——悼念: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时间,地点,原因,身份和职务。

主体——赞其功——评价:概述死者生前的功绩及生者对其功绩的评价。

结尾——颂其德——悼念:对死者的悼念以及对参加悼念仪式的人提出希望和要求。

文章总体结构把握:悼念——评价——悼念,按一般的常规,与这种结构相对应的思想感情应该是惋惜(悲痛)——敬仰(颂扬)——悼念。

三、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1--2)悼念交代伟人的逝世

第二部分(3--7)评价评说马克思在理论和实践的伟大贡献

第三部分(8--9)悼念颂扬马克思品质的崇高。【敌人:驱逐他,诽谤他,诅咒他;战友:尊敬他,爱戴他,悼念他】

四、整体感知:讨论在恩格斯看来,马克思一生的主要贡献有哪些?

1、先找出承递性语句: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不仅如此。”——“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正因为这样……”

2、找出过渡性段落和总括性段落:

过渡性段落:第2段,第6段

总括性段落:第5段,第8段

3、讨论在恩格斯看来,马克思一生的主要贡献有哪些?

理论贡献:

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物质决定精神,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特殊的运动规律(剩余价值)

其他许多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

实践贡献:

出版进步报纸和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

在巴黎等地各组织中的工作

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

其中最伟大的贡献是——创立国际工人协会。

五、讲解文章第一部分。

1、文章开头第一句按悼词的规范格式,写了马克思逝世的时间,但为什么要如此具体的写出时和刻呢?

明确:“下午两点三刻”:写明具体时刻,表明马克思的逝世对于整个世界的非同寻常的影响,是一个令人万分悲痛、永志不忘的时刻。

2、“最”、“还”字能否删去?为什么?

明确:“最”:选用这个程度副词,突出了马克思在思想界的无与伦比的地位和作用。

“还”字流露出未能在马克思临终时陪伴在他身边的无限惋惜和遗憾的感情。

3、“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中破折号起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破折号表示补充说明,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的无限依恋和对于马克思逝世所引起的感情上的矛盾与深重的悲痛。

4、“在安乐椅上睡着了”表现了恩格斯怎样的品质?

“停止思想了”“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底睡着了”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含蓄而委婉底表现了恩格斯怎样的心情?第一自然段中能否用“心脏停止跳动”代替“停止思想”?

明确:讳饰手法。讳饰,有叫做婉曲,委婉,是要表达的意思并不直截了当的说出来,而是用比较曲折的方式烘托或暗示给读者的一种修辞方式。

例如: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都看着他笑,有的人就说了:你脸上又添新伤疤了。

这里“又添新伤疤了”是用了讳饰的手法暗示了孔乙己又挨打了。

又如在闽南一带,“人死了”表达上都用“老了、走了、回去了“这些话来代替。

它所起到的作用是含蓄、耐人寻味。

第一自然段中不用“心脏停止跳动”,而用“停止思想”,这不单是一般的因感情上的需要而用的“讳饰”的手法,而是为了突出马克思的伟大,因为他是一位卓越的思想家。他的逝世,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失去了一个最睿智的、最重要的阶级的头脑。

5、能否把第二段中的第二个“对于”、“不可估量”、“空白”分别换成“和”、“巨大”、“严重情况”?

明确:第二自然段不用“和”,而并列用两个“对于”,从在无产阶级实际斗争中的领导作用和研究社会科学的成就两个方面突出了马克思的杰出贡献;同时,表明了从两个方面总领起后文的内容。不用“巨大”,而用“不可估量”(无法估计和衡量),因为后者程度最高,强调了马克思逝世的损失之大,同时也赞扬了马克思主义对于指导革命的伟大作用。不用“严重情况”,而用“空白”,因为前者语意含糊,而后者则说明了马克思在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中的地位是没有人可以取代的,这是对马克思最确切、最富概括性的评价。

6、第二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第二自然段两句话总领起后文对马克思无与伦比的丰功伟绩和卓绝的斗争精神的赞颂,突出了全文论述的中心,连同第一自然段,表达了对马克思逝世的无比沉痛和悲哀的感情。

7、朗读第一部分:要求体会文章用词的精确,深沉的哀悼情调。语速:低沉、缓慢。

六、讲解文章第6-7段。

1、第六自然段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它应该划归上文还是下文,为什么?(双重过渡)

2、马克思“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其中“这”指代什么?“主要的”究竟指什么?

明确:“这”指代马克思的“两个发现”和“他研究的每个领域”的“独到的发现”。但这“远不是主要的”,“主要的”还是指“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也就是说,对比马克思伟大的理论创造,他有着更为光辉的革命实践。这里的“主要的”,表明对马克思的功绩的表述再次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3、“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这个过渡句作用是承上?启下?既承上又启下?为什么?

明确:这个过渡句是既承上又启下。“承上”是说:由于马克思不是为科学而科学,他追求科学“在历史上的推动作用”,致力于科学的“实际应用”,表明他从事科学研究的崇高目的就是为了指导革命实践,所以说,“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但这句话又是下文的论题,即他的光辉的革命实践的事实更印证着他对待科学的严肃态度和执着的追求,证明他“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4、“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那么“然后是什么”?如何理解这一句话,能否把它们颠倒一个位置?明确: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去理解

(马克思的墓志铭:历史上的哲学家总是千方百计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解释世界,然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你们能从这个墓志铭悟出第七段的内容吗?——改造世界。)

5、我们能否具体说说马克思做了那些改造世界的工作?马克思改造世界的具体事实可以概括为几个方面?明确:宣传群众,组织群众。

6、第七段第二句中的判断谓语“是”的主语是什么?宾语是什么?这一句中“第一次”说明了什么?为什么?这种方式或那种方式具体指什么方式?

明确:是”的主语是“使命”,宾语是两个“参加……事业”(动宾短语)。“第一次”表明马克思亲身参加的伟大的革命实践,同他的理论创造一样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这是因为马克思不仅“热烈”地向群众宣传自己的科学理论(办、编小册子),而且“顽强”地领导着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最后“卓有成效”地创立了“伟士的国际工人协会”引导无产阶级以战斗的风貌第第一次登上了国际政治斗争的舞台,使无产阶级从自发斗争的阶级进步到自为的阶级。指不管是理论发现还是革命实践,不管是宣传群众还是组织群众;

两个参加是从什么角度说的?——明确:两个参加,第一个是从推翻旧制度说的,第二个是从建立新制度说的

七、讲解文章8-9段

思考:“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其中“这样”指代什么?两个“最”体现在什么地方?马克思对此抱什么态度?说明了什么?“万不得已的时候”指什么时候?

明确:“这样”是指马克思的划时代的理论创造和革命实践。两个“最”体现在两个“无论”上,无论性质怎样的政府,也无论什么色彩的资产者派别,都毫不例外地疯狂地嫉恨他,恶毒地诬蔑他。马克思对此“毫不在意”,当作蛛丝“轻轻抹去”,表明马克思对敌人的极端蔑视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他高度的革命坚定性。“万不得已的时候”指有损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时候。

马克思逝世,“整个欧洲和美洲……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这与各国政府和资产者对他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照,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这个“对照”说明马克思是无产阶级最忠实的代表和导师,同时也说明他的理论和实践给了各国资产者以致命的打击,是资产者不可调和的敌人。这个对照与开头呼应,深化了马克思在科学理论和革命实践中无与伦比的作用和地位。

“拥护、爱戴”等词能否颠倒次序?“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这里的“敌人”和“私敌”有何区别?为什么说“可能”?

明确:“私敌”是指以我为中心,以“我”的利害区分敌友,这是剥削阶级个人主义的一种表现。马克思没有这样的私敌,说明他不存私念。他是坚定地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全力以赴地与形形色色的敌对分子作斗争,因而他有“许多敌人”。这些敌人都是无产阶级的敌人。这个评价含蓄深刻,高度赞颂了马克,思光明磊落、大公无私的高尚的革命品格。“可能”是以不肯定的语气表示肯定的含义。

从议论文的角度讲,文章的第八段是否多余?为什么?

明确:从正反两个方面进一步论证不可估量的损失。

“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的深刻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要用一个“将”字?

明确:思格斯最后庄严宣告“他的英名和他的事业将永垂不朽”这句饱含深情和敬意的结语,虽是一般悼词结语,但绝不仅仅是形式的需要,它照应全文,总结全文,是由马克思的丰功伟绩中引申出来的必然结论,体现了作者的心声,也是亿万人民的心声。

这是充满信心的预见和憧憬--→当时,共产主义运动还刚刚兴起--→恩格斯一个“将”字,便说明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必将蓬勃发展。

八、总结全文。

文章通过对马克思一生的评述,热情赞颂了马克思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所作出的伟大贡献,表达了对马克思的崇高敬意和深沉的悼念之情。文章结构严谨,逻辑严密。作为演说词的主体部分,第二自然段通过两个“对于”提出议论中心,第三到第八自然段分别从科学理论和革命实践的贡献进行正面论证,进而从敌我对马克思的不同态度进行侧面论证,第三部分得出结论。结构前后连贯,步步深入,层次分明而又浑然一体。

本文在表达情感上的特点:沉痛悲伤而又平静深沉,悲伤却不消沉,沉痛却不压抑,激励人,鼓舞人。而这样的情感效果,主要得益于本文准确而又富于感情的语言。

我们今天应该怎样学习马克思?

一百多年前,马克思的女儿也马克思之间有过这样一次对话,“您喜爱的座右铭是什么”“思考一切”。这是马克思留给我们后人的一个经典的回答,一笔巨大的财富,这是一种独立思考的思维品质!对于今天中学生来讲,特别应该学习马克思志向高远的精神:“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互相冲突的,一种利益必须消灭另一种的;人类的天性本来就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它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学者、大哲人、卓越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够成为完美无疵的伟大人物。”“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我们就不会被任何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马克思17岁时所作:《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九、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体会情感。

2、完成课课练。

3、课外作文:《在马克思墓前的思考》(随笔)

要求:假设自己来到马克思的墓前,以一位当代中国中学生的身份,站在今天的时代高度,联系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改革事业,对马克思人格、学说及其命运提出自己的思考。(不必面面俱到,侧重一点即可。)

附:板书设计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恩格斯

悼念叙述(§1)————悲痛

↓理论——科学家

评价评说(§2—§7)→敬仰

↓实践——思想家

怀念颂扬(§8、§9)敌人忌恨、人民爱戴——怀念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 篇15

教学目标 1.了解悼词的基本结构。 2.体味用词的准确性和艺术性。 3.了解马克思的伟大贡献。 4.掌握几个重要词语。 教学重点 1.马克思的伟大贡献 2.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艺术性。 教学难点:马克思伟大贡献的社会意义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学生简述所知道的马克思的情况后,教师播放《马克思》短片录音剪辑(约2分半钟)。 【录音内容】:马克思和恩格斯生活在19世纪。那时候,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非常激化,马克思和恩格斯站在工人阶级的立场,创立了共产主义学说,因而称为世界工人阶级的伟大导师。 马克思在1818年5月5日生于德国的特利尔城。他上学时学习很努力,中学毕业的绝大多数课程获得了优异成绩。马克思在青年时代就有崇高理想,在中学毕业的作文中就表示,今后要选择最能为人类服务的职业。大学毕业后不久,他担任《莱茵报》主编,后来,马克思因发表文章抨击当时的德国的专制政府,被迫离开德国,移居到法国的巴黎。在巴黎,马克思住在工人区,广泛接触工人群众,了解他们的生活和斗争情况,并且同许多革命者建设了联系。那时候,他精心研究社会发展规律,逐渐成为共产主义者。 这是英国伦敦博物馆的阅览厅。马克思在他旅居英国的34年中,利用这里丰富的藏书,对历史,对哲学,对资本主义作了透彻的研究和精辟的剖析,写下了许多不朽的著作。著名的《共产党宣传》和《资本论》就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1883年3月14日,卡尔·马克思在伦敦逝世,安葬在这座公墓内,他的亲密战友恩格斯给他给予了高度评价。《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共产主义学说的诞生。从此以后,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工人阶级不断斗争,去改变自己的命运。 2.抽学生复述所听到的关于马克思的主要情况。 二、关于文体 因为本文是马克思的亲密战友恩格斯在马克思葬礼上发表的讲话,所以,我们可以把它当作“悼词”看待,实质上它是一篇议论抒情的文章。 三、有关悼词写作的基本结构(可以和学生共同完成) 1.交代死者的姓名、去世时间、地点、原因、享年等情况。 2.简述死者生平。 3.评述死者的主要功绩或优秀品质等,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4.寄托哀思,表达对死者的哀悼之情。 强调:悼词写作有以上要件,但主体内容在第3部分:对死者功绩、品质及影响的评述。 四、参照上述结构,看看本文的写作顺序是否与上略同 明确: 1.简述马克思的逝世经过(第1自然段) 2.概述马克思逝世带来的巨大损失(第2自然段) 3.评赞马克思的伟大贡献(第3~8自然段) 4.寄托哀思,表达伤痛之意(第9两自然段) 五、与基本结构相比,本文少了哪一部分?多了哪一部分? 明确:少了介绍死者的基本情况,多了概述死者的逝世带来的巨大损失。 原因推测:①因为本文是恩格斯在葬礼上的讲话,前来悼念的人应该是熟知马克思的,所以,对于这样一位众所周知的伟大人物,恩格斯觉得无须在此作太多的关于生平的介绍;②马克思是一个影响世界思想体系的顶峰级人物,他的去世更多是为后世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所以,恩格斯要提前加以强调;③本文或许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悼词。即使是,其基本结构也不是僵死的束缚,应该允许讲话人因为对象和场景的不同作必要的改变。 六、指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重要词语,并在课后认真掌握。 七、解析课文第1自然段。 1.感受语言。文章第1自然段应该怎样读才更准确、得体?师生配合完成。 明确:低沉,缓慢,充满伤痛之情。 2.体味准确、艺术的语言表达。 由学生找出相关词句并加以解说,其他同学补充和纠正。个别地方,教师可作点拨。旨在让学生阅读时注意体会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艺术性。(可结合课后练习二完成) 八、简析第2自然段:马克思去世后带来的巨大损失。 1.两大方面: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历史科学 2.两个词语:空白 九、自读课文,尽量读出深沉、凝重的感情来。 第二课时 一、简析3~8自然段各段之间严密的逻辑联系(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句理解掌握)。 二、讲析课文3~8自然段,了解马克思的巨大贡献 1.对哲学、经济学的贡献(重点解析) ●两大发现:①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②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即剩余价值规律。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发现所具有的社会: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解决了工人阶级对自己遭受剥削、压迫的认识问题,使他们懂得为生存而斗争。 ②剩余价值规律: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使工人们找到了同资本家进行坚定斗争的最充分的理由。 2.对自然科学的贡献:不是“浅尝辄止”;总是“衷心喜悦” 3.对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贡献(主要贡献)。 ①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满腔热情、坚忍不拔、卓有成效。 ②作为全部活动的顶峰,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 三、如何理解第8自然段中“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做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两句话的含义? 明确: ①“像蛛丝一样”表明马克思对敌人的嫉恨和诬蔑的极度蔑视,这些诬蔑和诽谤丝毫不令他挂怀。必要时才给予“答复”,表明马克思对敌人的那种居高临下的态度。 ②重点分析“敌人”与“私敌”,表明马克思光明磊落的品德,他所从事的斗争并非出自个人的私利。 四、关于第3自然段中“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了基础”一句的理解和句中“从而”一词的辩正。 资料:张日昌《浅议<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从而”》。 基本结论:“从而”处翻译有误,其意应为“和因此而形成的”。这样,原句就变为“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和因此而形成的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了基础”。 五、感受追悼会场面的庄严、沉重的氛围,进一步加深对悼词极其用途的理解。 1.播放记录片《毛泽东同志永垂不朽》片头哀乐剪辑。让学生感受追悼会前的庄严、凝重的气氛。 2.播放邓小平同志为周恩来总理致悼词片断。在缅怀一代伟人的同时,进一步了解悼词的基本结构和追悼会的凝重气氛。 六、抽查词语掌握情况。 悼词——泥淖——绰绰有余——归棹——卓有成效 不可估量——沽酒——骷髅——金箍 纷繁芜杂——妩媚 豁然开朗——心胸豁达 浅尝辄止——南辕北辙 衷心喜悦——言不由衷——哀思——衰弱 忌恨——嫉妒——讳疾忌医 给gěi以——给jǐ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