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秘帮教案设计内容页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推荐4篇)

2023-04-18 22:09:01教案设计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推荐4篇)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传统文化、文化传统等概念的含义;

2.学会写内容提要;

3.学习关系性议论文的写法以及正反议论、比喻论证、类比论证等说理方法的运用。

教学重、难点

如何运用正反议论、比喻论证、类比论证等说理方法写作

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解题:

学生谈对“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理解,教师进行点拨。

二、作者简介:

庞朴,生于1928年,江苏淮安,汉族,现代学者。

《沉思集》

《集--中国文化与哲学论集》

三、总体结构:

总--分--总最典型的关系性

传文议论文

(传统)统化(两重性)

文传

化统

四、学习课文第1-3自然段:

1.第1自然段--讨论

(1)“一个多世纪”从何时开始?

鸦片战争以来

(2)“社会实验”指什么?

救国图存运动:洋务运动、变法维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仁人志士)新民主主义革命直至社会主义革命

(3)“彻底决裂”“彻底砸烂”“在白纸上描绘未来”

(五四时期对于传统否定过多,一直延续到60-70年代)

-→强调不可利用“过去”(“传统”),构筑“未来”

2.第2自然段--讨论

传统是什么?(强调“形成”“作用”)

3.第3自然段--讨论

“传统”与“文化”是什么关系?

提出“……”差别。(比喻)

-→全文总起,阐述什么是传统。

引出问题: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俚俗进入学术层面。

五、学习“传统文化”:

1.第4自然段--讨论

对“传统文化”概念进行界定。

(什么是文化传统?)

全称、落脚、对应(时空界定)、内容、成分(例如)

2.第5自然段--讨论

“传统文化”的特征是什么?

时代性、民族性

3.第6-7自然段--讨论

(1)“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出现哪几种情况?

“或者……或者……”“有的……有的……”

(2)各人对传统文化进行分析批判,可以做那些工作?

“明辨……遗响”

-→理解图片(p65)

六、学习“文化传统”:

1.第8-9自然段--讨论

对“文化传统”概念进行界定。

(什么是文化传统?)

全称、落脚、特征(比较)、产生、成长、形成、实质

2.第10自然段--讨论

(1)什么不能成为“民族的共同心理”?

“在这种生活里……思想”

(2)什么能成为“文化传统”?

“为这一民族生活……物质力量”

3.第11自然段--讨论

“文化传统”有什么作用?

为什么说它是“惰性力量”?

“制约看……关怀”“一种……象征”“没有……巩固”

4.第12-13自然段--讨论

(1)“文化传统”变化的特点是:

缓慢的、渐进的、非一蹴而就的

“文化传统”受外界影响是如何进行的?

接触--交流--变化

(3)外来文化中如何才能成为传统中的一个部分?

“经过自己文化传统……整合”

七、学习“财富和包袱”

1.作者称“财富”“包袱”是如何而言的?

“从头开始……生存本领”

“具有……层面”

2.我们说如何辨证地了解和掌握两重属性?

“运用它……千里之外”

3.现实中存在哪几种简单化的理解?

“一种人……财富”

八、小结

本文既是学术性议论文(文体角度),又是关系性议论文(表达方式)。作者在保持学术研究严肃性的前提之下追求文采,表述通俗,使文章既具有议论文的辨证性的同时又饶有风趣。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篇2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学术论文,也是一篇堪作典范的议论文。作者用思辨语言阐述了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二者的概念和相互关系,以及对传统我们应该采用的态度。在教学时要想避免枯燥,可利用文章的语言特色来诱发学生的兴趣,在把握课文思路的基础上,采用问题探讨的方式研读课文,注意探讨问题时应注重思路、突出重点。学习本文,不仅要完成文本研读,更要借鉴文章的写作技巧。课时安排为3课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减。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辩证分析问题的方法。

2、理清文章思路,感受其逻辑思维方式。

3、正确对待传统,提高思辨能力,弘扬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掌握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概念及二者区别。

【教学难点】辩证地看待传统。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识记字音字形词语:

媲pì美 箝qián制 自戕qiāng 攻讦jié 污垢gòu

一蹴cù 而就 威慑shè 蜕tuì 除

攻讦:揭发别人的过失或阴私而加以攻击。

媲美:美好的程度不相上下;比美。

应运而生:原指顺应天命而降生,后泛指随着某种形式而产生。

明日黄花:比喻过时或无意义的事物。

斑驳陆离:形容色彩错杂纷繁。

抱残守缺:形容保守不知改进。

余风遗响:遗留下来的风气影响等。

一蹴而就:踏一步就成功。形容事情轻而易举的完成。

昙花一现:昙花开放后很快就凋谢。比喻突然显赫起来的人或流行一时的事物很快消失。

孤芳自赏:比喻自命清高、自我欣赏。

刮垢磨光:比喻教育人、培养人才。本文指破坏传统文物的本来面目。

二、了解作者:

庞朴,1928年生于江苏淮安,汉族。1954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研究生班毕业,任教于山东大学。1974年调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历史研究》杂志从事编辑工作,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杂志副编审、副总编和《历史研究》主编等职。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人类科学发展文化史》国际编委会中国代表。现为“国际简帛研究中心”主任。

主要著作有《沉思集》《公孙龙子研究》《一分为三——中国传统思想考释》《当代学者自选文库——庞朴卷》《白马非马——中国名辩思潮》《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帛书五行篇研究》等。

三、背景介绍:

本文是一篇学术论文,写于1991年4月。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外国尤其是港台新儒学的兴起,再加之改革开放以后比较宽松的政治思想环境,在中国大陆,兴起了一股文化热,学术界普遍对即将过去的一个世纪进行反思,试图总结中国长期革故鼎新运动中的经验教训,对于一些过激的口号和行为作出了理性的分析。在文化探究方面,理论界也比较活跃。也有人提出了“回归传统”的口号,读经、复兴儒学,成为一时的时尚。针对这种种现象,本文从文化学的角度,作出分析。

四、课文研读:

1、释题: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是一个关系型的题目。可见,本文主要阐述了二者的概念和区别。庞朴认为:文化传统是形而上的道,传统文化是形而下的器。道在器中,器不离道。

2、要求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理清思路。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为:

引子部分:是全文总起,阐述什么是传统,正确对待传统的重大意义。提出应区别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这两个概念。

“传统文化”部分:阐述什么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特点、范围,以及应该采取的方针和态度。

“文化传统”部分:将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相比较,从而揭示出文化传统的特点,探讨其诞生、生长、变化的规律,以及不同文化得以交流的基础。

“财富与包袱”部分:论述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的双重属性,阐明应正确认识和对待传统。

3、根据问题研读问题:

(1)研读引子部分:

a、作者认为:应该怎样处理时代发展与传统的关系?

明确:“为了走向未来,需要的不是同过去的一切彻底决裂” ,“而是妥善地利用过去(传统)”。

b、作者把“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的差别,说成可以“跟蜜蜂和蜂蜜的差别相媲美”,这里采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该如何理解?

明确:类比。化抽象为具体,贴切、形象,增强说理的生动性。说明文化传统是稳定的、恒久单一的;传统文化是丰富的、复杂的、可以变动的。

(2)研读“传统文化”部分:

a、对“传统文化”的概念该如何界定?

明确:“传统”和“文化”两个概念的关系方面进行分析。“文化”是中心词,“传统”是修饰词,重点应落在文化上。内容上指“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

b、传统文化有什么特性?

明确:时代性和民族性。

c、如何理解时代性和民族性?

明确:时代性是指文化是应运而生的,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但不管存在时间长短,只要存在过的,就是合理的。既然存在过的,就会产生影响,这种影响,隐形的或显性的存在,就成为民族性,即文化中带有民族特征的因素。

d、本段采用的论证方法有哪些?

明确:下定义和举例子。

五、课后作业:预习后两个部分。

六、板书设计:

传统文化 文化传统

蜂 蜜 蜜 蜂

第二课时

一、内容回顾:明确传统文化的内涵。

二、研读“文化传统”部分:

1、作者是怎样论述什么是文化传统的,文化传统的实质是什么?

明确:首先还是从“传统”和“文化”两个概念的关系方面进行分析。“传统”是中心词,“文化”是修饰词,重点应落在传统上。其次采用了作比较的论证方法,说明文化传统是不可捉摸、难以名说、无所不在的,这是从表现形态上说的。接着从产生过程上来看:一是实践性;一是体现出来的形式——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说得明白一点,就是民族精神。

2、文化传统是如何形成的?

明确:同一片园地的人们,形成共同心理状态,并且为群体所崇尚。而后其道大行,历经岁月沉淀而形成。

3、文化传统有什么作用?

明确:是一种惰性力量。既能制约人们,又能团结凝聚人们。

4、文化传统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稳定性(惰性)和可变性。

5、分析文化传统的变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

明确:文化传统与外来文化相接触、交流,经过惊奇、观望、攻讦——学习、交流、消化、吸收、整合这一系列过程,就会发生变化并带来后果:虽然未必面目全非,但却让人感到陌生。

三、研读“财富与包袱”部分:

1、应该如何看待传统?

明确:既是财富,也是包袱。

2、如何理解传统既是财富也是包袱?文章论述这个问题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文化遗产,“文化传统”是不死的民族魂,是民族精神。一个民族正因为有了自己的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才有巨大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力量,才能在传统的制约与支配下,凝聚成了一个稳定而团结的集体。所以说,传统是财富。然而传统是一种惰性的力量,保守的因素,它具有钳制思想、束缚行动的本性,妨碍进步和发展,因而传统又是包袱。作者论述这个问题,是要我们辩证地了解和掌握传统的这两重属性,既要继承和发扬传统,古为今用,又要批判分析,弃其落后的保守的东西,吸收其他民族文化中有益的东西,促使传统不断发展与进步。

四、回顾课文内容,说说作者是如何阐述“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这两个概念的?

明确:首先,从语言结构分析入手,将“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分别落脚到“文化”和“传统”上。

接着,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日常认识入手,对两者作出“定义”式的简单判断;传统文化就是通常所说的文化遗产,文化传统就是民族精神。

然后,又从“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形成过程的角度,阐释了两者的特性:传统文化是具体的,带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民族性;文化传统是意识和精神,是一种惰性力量。

最后又以比喻的方式,阐述了两者的两重属性:既是财富,也是包袱。

五、板书设计:

传 统

第三课时

一、总结本文主题:

文章通过阐述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内容、特点及利害关系,表达了作者的观点:为了走向未来,需要的不是同过去的一切彻底决裂,将过去彻底砸烂,而应该妥善地利用过去,在过去这块既定的地基上构筑未来大厦。

二、辩证分析是本文的突出特点,请举例说明文章是如何进行辩证分析的?

明确:例如,在阐释“文化传统”时,一方面既肯定其“在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又明确指出“对后人来说,就有一个对传统文化进行分析批评的任务,明辨其时代风貌,确认其历史地位,接受或拒绝其余风遗响”。在阐述“文化传统”时,一方面指出“没有文化传统,我们很难想像一个民族如何能存在,一个社会如何能稳定,一个国家如何能巩固”,另一方面又明确指出“当然这并非说文化传统是不变的”,“这也并非说文化传统不会接受外部世界的影响而变化自己的内容”。作者在阐述“财富与包袱”这一内容时,更是充满辩证分析:例如课文最后三小节,这三节起着概括本部分和全文的作用。首先提示辩证地把握传统的两重属性并非易事,指出由于认识偏差而引发的两种倾向所带来的严重后果。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接着否定前面的比喻的不当,指出传统是内在物,是人群共同体的品质和精神。这和前一节形成正反对比,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最后进一步明确,说明这种内在物的本质属性和由来,阐明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

三、赏析课文写作技巧:

1、采用小标题形式,新颖别致,令读者一目了然。

2、采用了议论文的一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回顾课文内容,完成板书)

提出问题:民族传统与文化密不可分,弄清“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很有必要。

传统文化就是文化遗产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

与 分析

问题文化传统是民族精神

文化传统 文化传统文化传统是一种惰性力量

文化传统的变化是缓慢而复杂的

传统是财富,也是包袱

结论

辩证地了解和掌握传统的双重性

3、语言特色:

(1)、句式整齐,整散结合,生动活泼。

例如:“它们或者与时俱进,演化出新的内容与形式;或者抱残守缺,化为明日黄花;也有的播迁他邦,重振雄风;也有的昙花一现,未老而先亡”,这一段话众多成语连用,主要语句句式整齐,以整句为主,整散结合,将论述性很强的话表达得铿锵有力,既给人文化内涵厚重的感受,又让人觉得活泼轻松,读起来朗朗上口。

(2)、运用多种修辞,给枯燥的议论文注入了一汪活水,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a、比喻

例如:如果只愿在白纸上描绘未来,那么,所走向的绝不是真正的未来,而只能是过去的某些糟糕的角落。

b、拟人

谁要想拉住传统前进的脚步,阻挡传统变化的趋势,纵或得逞于一时,终将徒劳无功。

四、开放性问题:

1、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过西方的节日,如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等,而对中国传统的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却越来越淡漠,对此,你怎么看?

2、一位大学生的演讲中有这样一句话:今天我们努力的学英语,是为了将来全世界都努力的学汉语。据国家语委对外汉语考试的机构统计,现在每年参加汉语考试的外国人逐渐递增,一些想要来中国发展的外国人,都把学汉语当成是其发展的重要部分。对此,你怎么看?

3、在西方被认为是垃圾食物的可口可乐、麦当劳、肯德基等,却成了中国人的最爱,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五、板书设计:

提出问题:民族传统与文化密不可分,弄清“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很有必要。

传统文化就是文化遗产

传统文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

文化传统是民族精神

文化传统是一种惰性力量

文化传统的变化是缓慢而复杂的

传统是财富,也是包袱

结论

辩证地了解和掌握传统的双重性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篇3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学术论文,也是一篇堪作典范的议论文。作者用思辨语言阐述了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二者的概念和相互关系,以及对传统我们应该采用的态度。在教学时要想避免枯燥,可利用文章的语言特色来诱发学生的兴趣,在把握课文思路的基础上,采用问题探讨的方式研读课文,注意探讨问题时应注重思路、突出重点。学习本文,不仅要完成文本研读,更要借鉴文章的写作技巧。课时安排为3课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减。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辩证分析问题的方法。

2、理清文章思路,感受其逻辑思维方式。

3、正确对待传统,提高思辨能力,弘扬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掌握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概念及二者区别。

【教学难点】辩证地看待传统。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识记字音字形词语:

媲pì美 箝qián制 自戕qiāng 攻讦jié 污垢gòu

一蹴cù 而就 威慑shè 蜕tuì 除

攻讦:揭发别人的过失或阴私而加以攻击。

媲美:美好的程度不相上下;比美。

应运而生:原指顺应天命而降生,后泛指随着某种形式而产生。

明日黄花:比喻过时或无意义的事物。

斑驳陆离:形容色彩错杂纷繁。

抱残守缺:形容保守不知改进。

余风遗响:遗留下来的风气影响等。

一蹴而就:踏一步就成功。形容事情轻而易举的完成。

昙花一现:昙花开放后很快就凋谢。比喻突然显赫起来的人或流行一时的事物很快消失。

孤芳自赏:比喻自命清高、自我欣赏。

刮垢磨光:比喻教育人、培养人才。本文指破坏传统文物的本来面目。

二、了解作者:

庞朴,1928年生于江苏淮安,汉族。1954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研究生班毕业,任教于山东大学。1974年调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历史研究》杂志从事编辑工作,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杂志副编审、副总编和《历史研究》主编等职。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人类科学发展文化史》国际编委会中国代表。现为“国际简帛研究中心”主任。

主要著作有《沉思集》《公孙龙子研究》《一分为三——中国传统思想考释》《当代学者自选文库——庞朴卷》《白马非马——中国名辩思潮》《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帛书五行篇研究》等。

三、背景介绍:

本文是一篇学术论文,写于1991年4月。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外国尤其是港台新儒学的兴起,再加之改革开放以后比较宽松的政治思想环境,在中国大陆,兴起了一股文化热,学术界普遍对即将过去的一个世纪进行反思,试图总结中国长期革故鼎新运动中的经验教训,对于一些过激的口号和行为作出了理性的分析。在文化探究方面,理论界也比较活跃。也有人提出了“回归传统”的口号,读经、复兴儒学,成为一时的时尚。针对这种种现象,本文从文化学的角度,作出分析。

四、课文研读:

1、释题: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是一个关系型的题目。可见,本文主要阐述了二者的概念和区别。庞朴认为:文化传统是形而上的道,传统文化是形而下的器。道在器中,器不离道。

2、要求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理清思路。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为:

引子部分:是全文总起,阐述什么是传统,正确对待传统的重大意义。提出应区别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这两个概念。

“传统文化”部分:阐述什么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特点、范围,以及应该采取的方针和态度。

“文化传统”部分:将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相比较,从而揭示出文化传统的特点,探讨其诞生、生长、变化的规律,以及不同文化得以交流的基础。

“财富与包袱”部分:论述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的双重属性,阐明应正确认识和对待传统。

3、根据问题研读问题:

(1)研读引子部分:

a、作者认为:应该怎样处理时代发展与传统的关系?

明确:“为了走向未来,需要的不是同过去的一切彻底决裂” ,“而是妥善地利用过去(传统)”。

b、作者把“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的差别,说成可以“跟蜜蜂和蜂蜜的差别相媲美”,这里采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该如何理解?

明确:类比。化抽象为具体,贴切、形象,增强说理的生动性。说明文化传统是稳定的、恒久单一的;传统文化是丰富的、复杂的、可以变动的。

(2)研读“传统文化”部分:

a、对“传统文化”的概念该如何界定?

明确:“传统”和“文化”两个概念的关系方面进行分析。“文化”是中心词,“传统”是修饰词,重点应落在文化上。内容上指“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

b、传统文化有什么特性?

明确:时代性和民族性。

c、如何理解时代性和民族性?

明确:时代性是指文化是应运而生的,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但不管存在时间长短,只要存在过的,就是合理的。既然存在过的,就会产生影响,这种影响,隐形的或显性的存在,就成为民族性,即文化中带有民族特征的因素。

d、本段采用的论证方法有哪些?

明确:下定义和举例子。

五、课后作业:预习后两个部分。

六、板书设计:

传统文化 文化传统

蜂 蜜 蜜 蜂

第二课时

一、内容回顾:明确传统文化的内涵。

二、研读“文化传统”部分:

1、作者是怎样论述什么是文化传统的,文化传统的实质是什么?

明确:首先还是从“传统”和“文化”两个概念的关系方面进行分析。“传统”是中心词,“文化”是修饰词,重点应落在传统上。其次采用了作比较的论证方法,说明文化传统是不可捉摸、难以名说、无所不在的,这是从表现形态上说的。接着从产生过程上来看:一是实践性;一是体现出来的形式——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说得明白一点,就是民族精神。

2、文化传统是如何形成的?

明确:同一片园地的人们,形成共同心理状态,并且为群体所崇尚。而后其道大行,历经岁月沉淀而形成。

3、文化传统有什么作用?

明确:是一种惰性力量。既能制约人们,又能团结凝聚人们。

4、文化传统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稳定性(惰性)和可变性。

5、分析文化传统的变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

明确:文化传统与外来文化相接触、交流,经过惊奇、观望、攻讦——学习、交流、消化、吸收、整合这一系列过程,就会发生变化并带来后果:虽然未必面目全非,但却让人感到陌生。

三、研读“财富与包袱”部分:

1、应该如何看待传统?

明确:既是财富,也是包袱。

2、如何理解传统既是财富也是包袱?文章论述这个问题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文化遗产,“文化传统”是不死的民族魂,是民族精神。一个民族正因为有了自己的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才有巨大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力量,才能在传统的制约与支配下,凝聚成了一个稳定而团结的集体。所以说,传统是财富。然而传统是一种惰性的力量,保守的因素,它具有钳制思想、束缚行动的本性,妨碍进步和发展,因而传统又是包袱。作者论述这个问题,是要我们辩证地了解和掌握传统的这两重属性,既要继承和发扬传统,古为今用,又要批判分析,弃其落后的保守的东西,吸收其他民族文化中有益的东西,促使传统不断发展与进步。

四、回顾课文内容,说说作者是如何阐述“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这两个概念的?

明确:首先,从语言结构分析入手,将“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分别落脚到“文化”和“传统”上。

接着,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日常认识入手,对两者作出“定义”式的简单判断;传统文化就是通常所说的文化遗产,文化传统就是民族精神。

然后,又从“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形成过程的角度,阐释了两者的特性:传统文化是具体的,带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民族性;文化传统是意识和精神,是一种惰性力量。

最后又以比喻的方式,阐述了两者的两重属性:既是财富,也是包袱。

五、板书设计:

传 统

第三课时

一、总结本文主题:

文章通过阐述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内容、特点及利害关系,表达了作者的观点:为了走向未来,需要的不是同过去的一切彻底决裂,将过去彻底砸烂,而应该妥善地利用过去,在过去这块既定的地基上构筑未来大厦。

二、辩证分析是本文的突出特点,请举例说明文章是如何进行辩证分析的?

明确:例如,在阐释“文化传统”时,一方面既肯定其“在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又明确指出“对后人来说,就有一个对传统文化进行分析批评的任务,明辨其时代风貌,确认其历史地位,接受或拒绝其余风遗响”。在阐述“文化传统”时,一方面指出“没有文化传统,我们很难想像一个民族如何能存在,一个社会如何能稳定,一个国家如何能巩固”,另一方面又明确指出“当然这并非说文化传统是不变的”,“这也并非说文化传统不会接受外部世界的影响而变化自己的内容”。作者在阐述“财富与包袱”这一内容时,更是充满辩证分析:例如课文最后三小节,这三节起着概括本部分和全文的作用。首先提示辩证地把握传统的两重属性并非易事,指出由于认识偏差而引发的两种倾向所带来的严重后果。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接着否定前面的比喻的不当,指出传统是内在物,是人群共同体的品质和精神。这和前一节形成正反对比,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最后进一步明确,说明这种内在物的本质属性和由来,阐明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

三、赏析课文写作技巧:

1、采用小标题形式,新颖别致,令读者一目了然。

2、采用了议论文的一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回顾课文内容,完成板书)

提出问题:民族传统与文化密不可分,弄清“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很有必要。

传统文化就是文化遗产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

与 分析

问题文化传统是民族精神

文化传统 文化传统文化传统是一种惰性力量

文化传统的变化是缓慢而复杂的

传统是财富,也是包袱

结论

辩证地了解和掌握传统的双重性

3、语言特色:

(1)、句式整齐,整散结合,生动活泼。

例如:“它们或者与时俱进,演化出新的内容与形式;或者抱残守缺,化为明日黄花;也有的播迁他邦,重振雄风;也有的昙花一现,未老而先亡”,这一段话众多成语连用,主要语句句式整齐,以整句为主,整散结合,将论述性很强的话表达得铿锵有力,既给人文化内涵厚重的感受,又让人觉得活泼轻松,读起来朗朗上口。

(2)、运用多种修辞,给枯燥的议论文注入了一汪活水,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a、比喻

例如:如果只愿在白纸上描绘未来,那么,所走向的绝不是真正的未来,而只能是过去的某些糟糕的角落。

b、拟人

谁要想拉住传统前进的脚步,阻挡传统变化的趋势,纵或得逞于一时,终将徒劳无功。

四、开放性问题:

1、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过西方的节日,如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等,而对中国传统的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却越来越淡漠,对此,你怎么看?

2、一位大学生的演讲中有这样一句话:今天我们努力的学英语,是为了将来全世界都努力的学汉语。据国家语委对外汉语考试的机构统计,现在每年参加汉语考试的外国人逐渐递增,一些想要来中国发展的外国人,都把学汉语当成是其发展的重要部分。对此,你怎么看?

3、在西方被认为是垃圾食物的可口可乐、麦当劳、肯德基等,却成了中国人的最爱,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五、板书设计:

提出问题:民族传统与文化密不可分,弄清“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很有必要。

传统文化就是文化遗产

传统文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

文化传统是民族精神

文化传统是一种惰性力量

文化传统的变化是缓慢而复杂的

传统是财富,也是包袱

结论

辩证地了解和掌握传统的双重性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篇4

一、学习目标

1. 了解传统文化、文化传统等概念的含义;

2. 学习关系性议论文的写法以及正反议论、比喻论证、类比论证等说理方法的运用。

教学重、难点

如何运用正反议论、比喻论证、类比论证等说理方法写作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20世纪初,中国大地上,发生了一场由传统文化危机引发的大规模文化革新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它倡导、确立了20世纪中华民族新的语言方式、思维模式和文化结构,使中华文明得以完成从传统向现代化的转变,开辟了中华文明的新纪元。她变革的勇气、开放的胸怀、独立的意识、创造的精神,是我们中华文明史上最为宝贵的财富。这是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一般的观点,我们的教材也是这样。

但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如何认识新文化运动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是有成就的,它提出了民主与科学的价值,提出了人的个性解放问题。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所没有并为现代化发展所不可缺少的,在当时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但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特点是激烈的反传统,“重新估定一切价值”,欲以西方模式来建构中国的新文化。对传统文化采取了过于激愤的态度,在思想方法上有重要失误,她将传统与现代对立起来,断然否定传统文化有现代化所需的内容,因而走向了绝对主义。

而现在我们仍然生活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所开辟的这个大时代里,不少人特别是年轻人身上的中国传统日益稀薄,中国味淡不可闻。且看一个镜头:

从前,作为书生15岁之前便要把四书五经烂熟于心,几乎都是“拜经教”,他们对经典的了解足以让今天的古代文学博士心生绝望。但自从19xx年1月19日,当国民政府第一任教育总长下令“小学堂读经一律废止”时,近一个世纪后,孩子对这《四书五经》为代表的古代中国的支柱思想体系,一头雾水。

到哪里才能找回我们丢失的传统?到哪里才能寻找我们缺失的文化?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这个值得反思的命题——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二)文本研习:

1、文章开头部分就用一个句子点出了这两者的差别之大。同学能否找出来。

明确:

2、接着,我想请同学从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这两个部分中找出关键词和关键句,从概念和特点两个方面对这两个对象作一比较,完成下表:

比较对象概念特点

传统文化

文化传统

3、我们能否结合一些实例来分析这两者的差别呢?

4、通过阅读课文,完成表格,列举事例,我们会发现作者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虽然差别很大但关系密切,那文章第三个大标题中的“财富与包袱”又是针对哪一点提出的呢?快速阅读这一部分,找出答案。

明确:

5、怎样理解传统既是财富又是包袱?我们应该怎样去正确对待传统?(细读17、18段)

明确:

如儒家学说思想倡导入世为官,如果从这种思想能激励年轻人应该具有自己的积极奋进、自强不息的人生目标,或者说是年轻人应该有事业心的角度而言,它应该是一种财富。但如果从古时不少青年为了顺应这种主流思想,以为官作为自己的唯一出路,这就不好了。如范进中举,最后以发疯而告终,实则个人的悲剧,也是时代社会的悲剧。因而从这个角度而言,它应该是一种包袱。

如:封建礼教中针对妇女的贞操观——从一而终,“好马不备双鞍,烈女不更二夫”,它的财富与包袱又在于什么?

从要求妇女对婚姻的忠贞,对丈夫的忠诚角度来说是有一定作用的,可以说是一种财富;但这种婚姻观是残缺的,婚姻需要男女双方的忠诚,坚贞,仅靠妇女一方坚守是不行的,这种观念助长了男性在婚姻中的责任感的流失和妇女的悲惨命运,如《祝福》中的祥林嫂。所以这又是封建礼教的包袱所在。

所以我们

下面我们就用本文的一些论述来思考一些图片的内涵,谈谈你对传统的继承和创新关系的理解。(课后练习4)

明确: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学习了本文的一些关于文化和传统的观点,不知大家对我们的现代文化是如何看待的?

拓展延伸:本文是一篇学术论文节选.作者学识渊博,学术造诣颇深。本文所论述亦颇深,我们却并不感到晦涩难懂。为什么呢?选取你体会最深的一点谈谈理由。

(三)总结:希望借着对文化传统和传统文化的景仰和理解,在传统文化日益缺失的今天,我们能重拾中国文化曾有过的从容与优雅,在体会传统的路上越走越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