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呼吁》教学设计(推荐13篇)
《我的呼吁》教学设计 篇1
A学习目标:
1.能说出这篇演讲词中作者的主张以及发出呼吁的原因。
2.能就史怀哲的生命伦理科学观作出合理的评价。
B.教学设计:
1.文本:
站在诺贝尔奖授奖仪式的舞台上,面对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各领域的精英、泰斗,面对那让人艳羡的巨额奖金,很容易像一些娱乐界某些小丑大腕们说的一些感谢张三、李四,感谢时代、祖国的话。但是史怀哲没有这样。他甚至没有总结自己在过去工作中的经验教训,而是向这批高层次的听众也向全世界阐明自己的敬畏生命伦理学的要义——“重视生命的伦理”,并以此为基点,针对现实中种种漠视生命、扼杀生命的反人道行为,以一颗博大宽容的心发出了他个人的呼吁:消灭暴行、防治疫病、制止战争。在语言表达上,由于深受作者本人哲学、神学观念的影响,因而言辞严密,逻辑性强,同时也明显地烙上慈善的印记。
2.教法:
因学生对敬畏生命伦理学普遍感到陌生,且本文在阐释敬畏生命伦理学的文字(开头一、二两节)比较艰深,教师应该在引导学生理清作者发言的思路的基础上适当举例进行阐发。
本文作为阅读材料,除了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作者行文思路外,还应该就文本内容作出恰当的评价。可以拿学生思想认识与本文相关内容作比较,也可以就某一点进行辩论。培养学生敢于发言的好习惯。
为增强对作者“反战”人道精神的理解,可以适当插入部分战争图片,自制课件,渲染教学情境,深入把握文章思想内容,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
3.课时:一课时。
C.教学进程
(课前投影:欢迎中语界的同仁莅临指导)
一、新课导入:两幅照片
师:让我们一起看两张照片。
[投影1.2003年9月25日,校运会赛场一角(一学生正欲翻越栏杆进入赛场)。2.2003年11月2日,红梅公园(一小女孩持着刚摘下来的花喜笑颜开)。]
师:你想说些什么?
生1:这样的行为很不文明。应该好好管一管。
生2:把这照片拿到报刊杂志上去暴光!
生3:依我看,那男生很勇敢啊!女小女孩在花朵的衬托下,笑得很美啊!
生4:从生命的角度看,他们都不太负责,一是对自己的生命处境没有预见,一是漠视其他生命。
师:角度不同,见解自然不一样。我个人很欣赏站在生命的角度审视生命状态的看法。确实,照片中的他们很无知——无知于生命意识的淡薄。而更可悲的是:照片中满面笑容的小女孩就是我的女儿!
(生哗然)
师: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我们究竟应该怎样看待生命?法国人史怀哲在近50年前的诺贝尔和平奖颁奖仪式上的呼吁或许能给我们不小的启发。
二、整体感知(文本的内容、思路、结构)
师:首先就让我们靠近这位陌生而又伟大的哲学家。
[投影:史怀哲肖像]
师:谁来介绍一下史怀哲。
生5:(读课本63页的注释①)史怀哲,法国神学家、哲学家、医生,一生致力于非洲国家的医疗服务事业,1954年获诺贝尔和平奖。
师:我看了有的资料上说他是德国人,你明白怎么回事吗?
生5:不明白。
师:判断一个人国籍主要依靠什么?
生(齐):出生地。
师:据我所知,他1875年出生于阿尔萨斯……
生6:好象那时候被德国占领了。但是那是法国的土地。
师(惊喜):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6:都德写的《最后一课》中就有法国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两块地方给……普鲁士。对。是普法战争的事情。
师:很好!你能积累知识的能力很强!那么你认为他应该属于哪个国家?
生6:法国!
师:那,我们永远是——
生(大声):中国人。
师:关于作者,我还想补充一些资料。你来读一下。
[投影:史怀哲简介内容]
生7:他是法国神学家、哲学家、医生,20世纪人道精神划时代的巨人。
他从小就是一个极富爱心的孩子。
他聪明好学,多才多艺,年轻时不仅是神学和哲学的双料博士,而且还是一位享有盛名的管风琴演奏家和巴赫音乐的研究家。
他决定并实践了“三十岁之前为研究科学和艺术而生活,三十岁之后献身服务于人群”的宏愿。
他38岁获得医学博士后,携妻子远赴非洲投入医疗服务工作,成为“丛林中的医生”。
他在1954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他的“敬畏生命伦理学”被誉为“标志西方道德进步的一个里程碑”。
师:真是一个不能不让我们崇敬的人!让我们现在就接近这颗博大而且宽容的灵魂吧!
师:请一个同学朗读全文,其他同学做两件事:1.用波浪线划出作者呼吁的内容的句子。2.用直线划出你理解有难度的句子。
[投影:读一读,划一划。1.用波浪线划出作者呼吁的内容的句子。2.用直线划出你理解有难度的句子。]
师:谁来读课文?
生(多数)卞卡。
师:我也知道卞卡的朗读水平确实很好,不过,在今天这样一个的大场面下,我倒想把锻炼的机会交给其他同学。大家看,好不好?
生(多数):好。(无人举手接受任务)
师:王佳杰,平时对你不够关心,到现在也没听过你的朗读,今天就把锻炼的机会交给你,我想你一定会拿出自己的最高水平的。
生8:(读课文,读破很多句,读错两个字。)
师:自我评价一下,读得怎么样?
生8:读破很多句子,不怎么连贯。
师:吐字还是很清晰的,不过我给你提两条建议:一是多出声读,读连贯,二是读出文章的情味。课后再练练,将美读进行到底!好吗?
生8:好。
师:大家听读过程很认真,划出了一些句子。我要问了,作者的呼吁有哪些?
[投影:我的呼吁,大括号]
生9:尊重生命的伦理。还有要求和平,反对战争。
[投影:尊重生命的伦理,制止战争。]
生10:还有帮助所有需要帮助的人,防治大众的疫病。
[投影:防治疫病]
生11:第二节和第三节说到要扬善惩恶。
师:惩恶?(“惩”重音)
生11:不是惩,是——是使恶行停止。
[投影:消除恶行]
师:好,这四方面都是作者的呼吁。大家看,这四者之间是并列的关系么?
生12:不是,应该是递进关系。先说观点,然后从残害生命的严重程度上说越来越严重,最后落实到战争上。
师:好,“尊重生命的伦理”是主要的理论基础,是总观点,如果把这篇演讲词看作是议论文的话,那它就是——
生(齐)中心论点。
师:好。第一个观点是回答的是“是什么”,后三者回答的是“怎么办”。从议论文常式结构看,好象还少了一块——
生(少数):“为什么”。
师:那文中有没有写道“为什么要重视尊重生命的伦理呢?
(有人说没有,有人在看书。)
生13:开头提出论点后,作者反对将万物分类,因为它们都有自己的价值和意义,只是有的可能没被人发现。可以看作解释。
师:好,第一节和第二节的意思我们来梳理一下。我觉得在提出观点也就是发出呼吁后,说了两层意思:
[投影:1.各种生命形态无价值、意义上高下之分。2.尊重它们就是尊重自己。]
1.各种生命形态无价值、意义上高下之分。2.尊重它们就是尊重自己。由此再得出推论,明确善恶的标准:尊重生命即善,不尊重生命即恶。
师:这样的分析对我们很有启发: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可以看出,文章按照顺序来行文的。
生(齐):逻辑
[投影:逻辑]
师:全文的结构样式是什么式?
生(齐):递进式。
三、小组交流
师:刚才我们从整体上把握了文章的内容、思路和结构,但是文章局部的词句是不是还有些不明白的地方啊?
(学生应声。)
[投影:议一议。1。小组内交流疑难词句。2。组长搜集解决不了的问题。]
师:下面我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发现的疑难问题,能解决的我就不答了。还不能解决的问题请组长注意归纳,等一会我们大家一起研究。现在开始。
师:好。哪个组还存有问题?
生14:第一节中,“这种伦理否定这些分别,因为评判生物当中何者较有普遍妥当性所根据的标准,是以人类对于生物亲疏远近的观感为出发点的。”不太明白。
师:谁来说说?
(无人应和。)
师:今天高考作文话题是“感情亲疏对事物的认知”,确实很多人是以人类自我为中心来评判其他生命乃至世界的,作者对此持什么态度?
生(齐):否定。
师:这句就是说,评判生物的价值和意义的标准还不能确定,所以给生命作价值、意义上的做法也就不妥当。而只能以生命为角度来认识才应该。明白了吗?
(生14点头。)
生15:第三节,“隐藏在欺瞒之后的暴行”,为什么说“暴行”还会隐藏在欺瞒后啊?
师:正义的行动一定有正当的理由,野蛮的暴行也会给自己的发生寻找一个借口。是不是这意思?
生15:是的。我还有一个问题。刚才边上的听课老师说的,第四节中,“白人和有色人种必须以伦理的精神相处,始能达到真正的和解。”这里的“始”为什么不用“才”?
生16:用“才”也说得通,不过我觉得这里强调的是伦理精神是解决争端的起点。
师:我同意你的看法。
生17:第三节,“我们最愚昧的错误就是不肯认真去冒险为善。”不理解。
师:关键是“冒险”不大好懂吧。我注意到第五节第二句中也有一个“冒险”。“我们正面临着两种冒险之间的选择。一种是继续毫无意义的原子武器竞赛……另一种是放弃原子武器……”。我们来比较比较。前者是不是说在恶行泛滥的情况下“为善”需要拿出勇气啊?拿出勇气实践可以看作是“冒险”吧?
(一些学生点头,有几个说“恩”。)
师:而后面一个句子的“冒险”意思比较丰富了。“继续进行原子武器竞赛”,那是冒天大的危险;“放弃原子武器”,是——
生(部分):需要拿出勇气。
师:大家所问的这些问题多数属于词句有深层含义,在阅读中我们不能轻易放过这些句子。做到“好读书——也求甚解!”
师:大家问我也问完了,我就要考考大家对史怀哲的生命伦理观的理解情况了。请看投影。
[投影:想一想
以下说法接近或符合作者的观点的是:
1.人命关天。
2.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3.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4.所有的生命是一个整体。
5.人道无国界。]
生18:我选4和5。选4的理由是第二节中的话,“出于尊重生命的伦理,我们将和全世界产生精神上的关连。”全世界的生命有了尊重的意义,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5麻,不用说。作者自己都到非洲去帮助受难者治病了。
生19:3也是。停止恶行不仅是针对善良的人说,也是对恶人说的。
师:为什么不选1和2?
生19:1强调了人命的意义,与作者反对将生命从价值意义上分类的观点相反。第2句,好象是等级制度吧——
师:这也是属于伦理范畴啊,什么伦理啊?
生19:封建伦理,还有家庭伦理。
师:好,我想把“封建伦理”换成“社会伦理”,同意么?
生19:同意。
师:除了这三句,大家还知道有哪些话与他的生命伦理学相近?
(学生思考。教师启发。)
师:刘备说过有一句话:勿以——
生(齐):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四、思想火花——辩论
1.[投影:辩一辩。
也许有人会认为他们可以利用原子装备来吓退对方,可是在战争危机如此高升的时刻,这种假设毫不值得重视。——史怀哲]
师:史怀哲说:“也许有人会认为他们可以利用原子装备来吓退对方,可是在战争危机如此高升的时刻,这种假设毫不值得重视。”意思是说,想通过试验生产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可以起到军事威慑的作用,迫对手就范。几乎不可能做到。所以应该放弃原子武器。
师:你认为应当销毁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吗?
生20:应该,为了世界的和平。
生21:销毁一部分。
师:为什么?放两个藏你手里?
生21:不是。用来对付外太空可能会有的灾难。
师:哦,也是为了尊重生命啊。
生22:从全世界的立场看,应该全部销毁,但是从一个国家的立场看,不能销毁。因为自己一旦没有了武器,就没有了安全保障。
师:看来,武器也有它的防御功能啊。
师:但不管怎么说学生发表看法。武器是战争残害生命威力最大的杀手。说到战争,
我想起以前听过的一首歌,唱得不怎么样,但是歌词写得不错,我也给它制作了一个简单的MTV,但是音乐文件已经找不到了,我想请所有同学用集体诵读的方式给它配音。好不好?
生(齐):好。
师:开始。
[投影:一组有关战争的图画以及歌词]
生(齐):
没有寂静的日子寂静的夜
人们的神色显得紧张
手中紧紧握着枪
起伏的胸膛
眼中是绝望的目光
没有欢笑的脸庞和平的景象
战火把人们推向死亡
一切破碎的梦想破灭的希望
人已是如此的疯狂
师:别去糟蹋他们的家
别去枪杀那些无知的娃娃
流着泪说不出一句话
有谁能够作出回答
五、结语
[投影:两幅画面:文字巨大——给战争一个理由、给和平一次机会]
师:是的,我们的世界还不太平,科索沃战争结束了,阿富汗战争结束了,伊拉克战争结束了,但是很多诱发战争的问题凸现出来,比如朝鲜问题,中国台湾问题……当许多人还在思考“给战争一个理由”的时候,更多人已经喊出了“给和平一次机会”。给和平一次机会,所有的生命就能延长一次呼吸,我们的世界也必然多出一份美丽!
六、征询意见
师:我们的一堂课在史怀哲的思想中穿梭了40分钟,不知道大家的生命在我的这节课有没有得到尊重,请同学们对我的课提些看法。
生23:我觉得这节课很好,加深了我对生命的理解。不过老师有的地方没让我们充分发言的机会,有的问题还没提出来。
师:哦,什么问题?现在可以提。
生23:还没想好。
师:那课后也可以接着提。
生24:我觉得不能只评价你的课,我们还是这堂课的组成部分。我觉得同学们的表现还是满好的。
师:对,应该说,每一节课都我们老师和我们同学精神合作的成果。(下课铃响),让我们再接再厉。自己下课
七、再见[投影]
《我的呼吁》教学设计 篇2
作者:大傻
讲这课,我想除了知识点,最好能从佛学、神学角度启迪学生的灵性
课堂导入:
在《我有一个梦想》一文中,我们比较的“梦想、幻想、理想”三词的细微差别,那么,“呼吁”与“呼喊”有什么区别?
明确:“呼吁”的内容往往是“真、善、美”,需要大众共同努力。
一、好,快速浏览全文,完成思考练习一
1、呼吁的内容:
呼吁重视尊重生命的伦理
呼吁从善去恶,爱护并促进生命
2、人类面临的危机:(引导学生学会概括,作者的思路就是平时我们写作的思路)
一是暴行
二是疾病
三是战争
如此,可给全文划分为2部分,正是因人类面临的危机,作者才有这样的呼吁。全文思路呈层进式。首先提出观点,呼吁全人类重视尊重生命的伦理;接着稍加论证,指出怀善去恶是尊重生命伦理的人生境界;最后联系实际,强调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先讲是什么与为什么,再讲具体怎么做:层层推进,步步深入。
二、详细讨论分析:重视尊重生命的伦理,生命有没有价值、意义?生命有没有高低之分?(史怀哲为什么反对将所有的生物分为有价值的与没有价值的、高等的与低等的?)
1、以佛教众生平等来解释更通俗易懂,人与人的平等,人与其他物种的平等(我举2个例子,一是老鼠麻雀的母爱,二是羚羊跳下悬崖,使年轻的羚羊生存)
2、进化论的错误——人是高等动物?(基因是基本不变的)
人类面临的危机讨论:
一是暴行(当前恐怖主义的全球破坏,以暴抗暴,美国打着虚伪的自由解放的旗帜实质是国家的暴力行为)
二是疾病(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三是战争(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南京大屠杀)
总结语:和平,是全人类的梦想,史怀哲从法国赶到未开化的非洲,為黑人義診\时候,映入他眼簾的是白人欺壓黑人的情境及黑人種種悲慘的生活。他把自己一生的精力都放在了救病人上。史怀哲說:是‘愛’支持我這樣做。白人醫生與黑人病人在靜默中,彼此從心底領略到:“我們都是兄弟。”
补充练习:《我有一个梦想》与《我的呼吁》的演讲内容,哪些地方相同?
两篇演讲词在主张种族平等与反对暴力方面是相同的。
(1)《我有一个梦想》反对种族歧视;《我的呼吁》主张种族平等。
(2)《我的呼吁》“呼吁”尊重生命,反对战争;《我有一个梦想》要求黑人进行创造性的斗争,即不用暴力的斗争。
从标题看,“我有一个梦想”是针对美国黑人权益危机提出来的,比如当时曾发生一个黑人妇女没有给白人让坐而被拘捕的事件;“我的呼吁”是针对世界缺乏生命伦理提出来的,比如国家内部的暴行与国家之间战争。两篇演讲词的语言都有明显的鼓动性。《我有一个梦想》题目就有一种诗意和美感,对听众有较强的鼓动作用;《我的呼吁》通过直接“呼吁”听众,亦有鼓动作用。从语句看,《我有一个梦想》多用排比句,《我的呼吁》多用对比句,都具有非常强烈的鼓动性。
(大傻认为,2者最大的区别是,前者是政治性鼓动演说,后者是基督徒的神学思想,前几天看了章力生教授《圣道论》,对基督教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这是我读到的最理性的一本宗教书籍,我们大陆估计是没有出版的)
《我的呼吁》教学设计 篇3
课堂导入:
二十世纪初,三十八岁的史怀哲,拥有三個博士學位,又正式取得醫生執照,但他拋棄了似錦的前程,从法国赶到未开化的黑暗大陸──非洲,為黑人義診。
史怀哲刚踏上非洲土地,映入他眼簾的是白人欺壓黑人的情境及黑人種種悲慘的生活。比如黑人生病求巫而不求医,当然也无医可求。史怀哲第一個大手術是為脫腸引起腸閉塞的病人開刀,以往非洲這種病人只能在肚子剧烈疼痛下等死,沒有第二條求生的路。當他救活病人時,病人緊緊握住他的手,久久不肯放開,眼神中充滿著疑惑與感恩。史怀哲告訴他說:“我不是巫師,是‘愛’支持我這樣做。”此時暮色漸漸低垂,白人醫生與黑人病人在靜默中,彼此從心底領略到:“我們都是兄弟。”
课前预习:
1.史怀哲(1875-1965)又名可尔贝特施韦策。法国神学家、___家、医生,一生致力于__洲国家的医疗事业,1954年获得诺贝尔___奖。《我的呼吁》便是他在___斯德哥尔摩授奖仪式上的演讲词。
2.《我有一个呼吁》,主要呼吁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哲学 非 和平 瑞典
2.呼吁人类重视尊重生命的伦理;呼吁人们从善去恶,远离暴行;呼吁防治大众疫病,呼吁放弃原子武器,避免战争,和平共处
重点难点:
生:老师,我们觉得史怀哲的《我的呼吁》比较难懂,好像是一篇深奥的议论文。
师:对,这篇文章兼有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有一定的理解难度。在阅读理解时,应注意区别文章的主要信息与次要信息。
生:主要信息与次要信息有的地方好区分,有的地方难区分,怎么办?
师:关键看哪个证明哪个,哪个被哪个证明。比如第一段文字最后两个句子,前一句说“要对一切具有生存意志的生命采取尊重的态度”,后一句说“我们便进入另一种迥然不同的人生经验”。前为因后为果,后一句证明前一句,前一句是主要信息。
生:区别段与段,也可以这样吧?
师:对。
生:如果段与段之间没有论证与被论证关系呢?
师:那可能它们就是并列关系,它们共同论证中心论点。比如最后三段文字,都是反对战争,都论证中心论点“尊重生命的伦理”。
结构图示
概括提出呼吁
1、呼吁重视尊重生命的伦理
2、呼吁从善去恶,爱护并促进生命
具体论证呼吁
联系暴行3、呼吁善良善行,超越暴行力量
联系疾病4、呼吁防治疫病,各色人种以伦理精神相处
联系战争5、呼吁放弃原子武器,希望互相信任,和平共处
6、呼吁国家之间的问题,避免战争,和平解决
7、呼吁国家领袖,力避关系恶化,共同维持和平
重点研讨:
1、《我的呼吁》是按照什么思路来演讲的?
明确:全文思路呈层进式。首先提出观点,呼吁全人类重视尊重生命的伦理;接着稍加论证,指出怀善去恶是尊重生命伦理的人生境界;最后联系实际,强调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先讲是什么与为什么,再讲具体怎么做:层层推进,步步深入。
2、《我有一个梦想》与《我的呼吁》的演讲内容,哪些地方相同?
明确:两篇演讲词在主张种族平等与反对暴力方面是相同的。(1)《我有一个梦想》反对种族歧视;《我的呼吁》主张种族平等。(2)《我的呼吁》“呼吁”尊重生命,反对战争;《我有一个梦想》要求黑人进行创造性的斗争,即不用暴力的斗争。
课堂训练:
1、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豁然开朗 至礼名言 愚昧无知
B、亲疏远近 慈善事业 军备竟赛
C、生命伦理 和睦相处 战争暴行
D、炯然不同 铭记心中 表白信心
2、下列各句,不是“我”所呼吁的内容的一句是 ( )
A、我要呼吁全人类,重视尊重生命的伦理。
B、虽然如此,我仍然确信真理、友好、仁爱、和气与善良是超越一切暴行的力量。
C、我相信必定有不少人挺身出来,怀着牺牲的精神替这些受难的人服务。
D、可是,今天我们还深陷在战争的危机里。
3、句子与修辞手法不相匹配的一项是 ( )
A、我们谁能确知这种生物本身有什么意义?--设问
B、耶稣曾经说过一句发人深思的至理名言:温和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承受土地。――引用
C、我们常常不使用能帮助我们千百倍力量的杠杆,却想移动重物。――借喻
D、希望他们尽快铭记使徒保罗的名言:若是能够,总要尽力与众人和睦。――引用
4、不是段落中心句的一句是 ( )
A、第二段:这时候,善就是:爱护并促进生命,把具有发展能力的生命提升到最有价值的地位。
B、第三段:只要有人始终充分地思考,并实践仁爱和真理,世界将属于他。
C、第四段:防治大众疫病的奋斗是永远需要的。
D、第七段:希望掌握国家命运的领袖们,能避免一切会使现状恶化、危险化的事业。
虽然如此,我仍然确信真理、友好、仁爱、和气与善良是超越一切暴行的力量。
5、史怀哲认为哪些危险正威胁着人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史怀哲为什么反对将所有的生物分为有价值的与没有价值的、高等的与低等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我的呼吁》第一段文字,完成7-11题。
(1)我要呼吁全人类,重视尊重生命的伦理。(2)这种伦理,反对将所有的生物分为有价值的与没有价值的、高等的与低等的。(3)这种伦理否定这些分别,因为评断生物当中何者较有普遍妥当性所根据的标准,是以人类对于生物亲疏远近的观感为出发点的。(4)这标准是纯主观的,我们谁能确知这种生物本身有什么意义?(5)对全世界有何意义?(6)这种分别必然产生一种见解,以为世上真有无价值的生物存在,我们可以随意破坏或者伤害它们。(7)由于环境的关系,昆虫或原生动物往往被认为没有价值。(8)但事实上,我们的直觉意识到自己是有生存意志的生命,环绕我们周围的,也是有生存意志的生命。(9)这种对生命的全然肯定是一种精神工作,有了这种认识,我们才能一改以往的生活态度,而开始尊重自己的生命,使其得到真正的价值。(10)同时,获得这种想法的人会觉得需要对一切具有生存意志的生命采取尊重的态度,就像对自己一样。(11)这时候,我们便进入另一种迥然不同的人生经验。
7、对这段文字,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
A、(1)/(2)(3)(4)(5)(6)/(7)(8)(9)(10)(11)
B、(1)(2)/(3)(4)(5)(6)(7)/(8)(9)(10)(11)
C、(1)/(2)(3)(4)(5)(6)(7)/(8)(9)(10)/(11)
D、(1)(2)/(3)(4)(5)(6)/(7)(8)(9)(10)/(11)
8、用原文解说:
(1)“这种伦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标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以往的生活态度”指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画线句子直接证明的内容是什么?它又被什么内容所证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对这段文字内容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段文字总提演讲的观点,呼吁全人类重视尊重生命的伦理。
B、我们自己是有生存意志的生命,环绕我们周围的,也是有生存意志的生命。
C、人们需要对一切具有生存意志的生命采取尊重的态度,就像对自己一样。
D、生命的伦理要求人们注意尊重自己的生命,使其得到真正的价值。
答案:
1、C(A至理名言,B军备竞赛,D迥然不同)
2、D(D仅仅呈现一种不良现状,没有呼吁;B“我仍然确信”与C“我相信”是呼吁的一种表达方式)
3、A(无疑而问且加强语气,是反问)
4、B(这一句在证明前一句,是前一句的论据,不是段落中心句)
5、一是暴行,二是疾病,三是战争
6、因为这种“分别”容易引起有些人随意破坏或者伤害一些生命,产生一些可恶的暴行
7、(1)提出对生命伦理的“尊重”,(2)(3)(4)(5)(6)批评与“尊重”相悖的主观“分别”(7)(8)(9)(10)(11)论证对生命的“全然肯定”是“尊重”的基本内涵。
8、(1)重视尊重生命(2)以人类对于生物亲疏远近的观感为出发点
9、以为昆虫或原生动物没有什么价值,世上真有无价值的生物存在,可以随意破坏或者伤害它们
10、(第一问)“这标准是纯主观的,我们谁能确知这种生物本身有什么意义?”(第二问)“对全世界有何意义?由于环境的关系,昆虫或原生动物往往被认为没有价值。”
11、D(关键在于尊重一切具有生存意志的生命)
课后训练
基础训练
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迥(差得远)然不同 至(极)理名言
B.生命伦(类)理 战争暴(残暴)行
C.铭(镌刻)记心中 危机(机会)
D.表白(表达)信心 愚昧(糊涂)无知
2.下列对《我的呼吁》的出处介绍,明显错误的一项是 ( )
A.出自《敬畏生命》
B.选自《史怀哲传》
C.即史怀哲在1954年诺贝尔和平奖授奖仪式上的讲话
D.选自《新约全书》
3.下列关于史怀哲的介绍,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史怀哲是法国神学家、哲学家与医生,一生致力于非洲国家的医疗事业。
B.史怀哲1954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我的呼吁》是他在瑞典授奖仪式上的演讲词。
C.史怀哲获得三個博士學位与醫生執照,38岁时从法国到非洲大陆,为黑人义诊。
D.史怀哲对非洲旧殖民地的民众所给予的善良帮助,并不是什么慈善事业而是赎罪。
4.下列观点与史怀哲倡导的生命伦理的原则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 )
A.鼓励和维持生命是善良的好事,而毁坏和阻挠生命是丑恶的坏事。
B.世界上的生物可分为有价值的与没有价值的;高等的与低等的。
C.世界上没有无价值的生物存在,我们不能随意破坏或伤害牠们。
D.人要对一切具有生存意志的生命采取尊重的态度,就像对自己一样。
5.下列观念与史怀哲倡导的生命伦理的观念相同的一项是 ( )
A.动物解放运动者,呼吁动物权利
B.生命中心伦理倡导尊重生命个体
C.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类是一切价值的来源
D.生态中心伦理主张给生态系统整体以道德地位
6.《我有一个梦想》与《我的呼吁》的针对性与鼓动性表现在什么地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纵横
阅读《我的呼吁》的第三段,完成7-11题。
7.“可是良善所发挥的作用却是单纯而继续不断的”一句,论证什么句子?又接受什么句子论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它不会产生使它自己停顿的危机,却能解除现有的危机”一句中的“危机”是什么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史怀哲呼吁善行的现实针对性是 ( )
A.今日,隐藏在欺瞒之后的暴行,正威胁着全世界,造成空前烦闷的气氛。
B.现世的一切暴力都有其限制,早晚会产生和它同等或者超越它的对抗性暴力。
C.良善不会产生使它自己停顿的危机,却能解除现有的危机,能消除猜疑和误解。
D.一个人在世间所作的善行,会影响他人的心理和思想,所以人要认真去冒险行善。
10.“我们常常不使用能帮助我们千百倍力量的杠杆,却想移动重物”一句,其中“杠杆”与“重物”分别是什么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最后引用耶稣的一句名言是什么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应用实践
阅读下文,完成12-16题。
人类需要种种不同的关怀:物质的,精神的;有形的,无形的等等。人类的终极关怀导源于人类的终极苦恼。终极苦恼就是对死亡之不可避免的苦恼,对生命短暂的苦恼。人类从自然界中解放出来之日,就是终极苦恼产生之时。动物是没有终极苦恼的,唯有人类看到了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看到了天与人的对立,看到了宇宙之无限和人生之奇短,从而为摆脱这种终极苦恼而产生了各种不同形态的终极关怀。
苏珊.朗格在她的《情感与形式》一书中说:“对死亡有各种不同态度,最普遍是否定死亡的终极性,想象死亡之外还有一种继续的存在----通过复活、轮回或超生,也就是通常说的从现在超度没有死亡的世界:阴曹、涅磐、天国和天府。”她否定了这种终极关怀,认为这种安抚最终要归于失败,从而提出了她认为“最有启发性”的对生命历程的理解,那就是“在生与死之间尽量寻找尽可能多的生活”,即“即生命的磨砺和自我实现”。
可见终极关怀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人生观、人生哲学。积极的科学的终极关怀,不虚幻地否定死亡,而是揭示了如何在有限生命之中去实现无限的意义的正确途径。
歌德在《浮士德》一书中凝聚了他六十年的人生经验,发现了“智慧的最后结论”,就是“人必须每天来争取生活与自由,才配有自由与生活的享受”。这段名言可以看成积极的科学的终极关怀的高度概括。一个扩大自身的价值,为发扬有限生命的无限的潜力而追求到生命的最后时刻的人必然是伟人。
由此可见,人类的上帝就是自己,人类不必从异己的神秘的力量那里去找终极关怀。真正的终极关怀就在于生命的最大限度的燃烧之中,存在于对自己全部生命价值的不断的、无限的追求和开掘之中。这就是对人类所必需的终极关怀的真正科学的解释。
12.对“终极关怀”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终极关怀就是终极苦恼,即对生与死的苦恼。
B.终极关怀就是对人生短暂而苦恼的关怀。
C.终极关怀要求人们每天都来争取生活与自由。
D.终极关怀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人生观、人生哲学。
13.“这种终极关怀”是什么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为什么说“动物是没有苦恼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苏珊.朗格与歌德二人的论述,相同的一项是()
A.对死亡有各种不同态度,最普遍是否定死亡的终极性\人必须每天来争取生活与自由,才配有自由与生活的享受
B.死亡之外还有一种继续的存在\人必须每天来争取生活与自由
C.对死亡有各种不同态度\人类的上帝就是自己
D.生命的磨砺和自我实现\智慧的最后结论
16.最能概括本文中心的一句是()
A.真正的终极关怀就在于生命的最大限度的燃烧之中,存在于对自己全部生命价值的不断的、无限的追求和开掘之中。
B.由此可见,人类的上帝就是自己,人类不必从异己的神秘的力量那里去找终极关怀。
C.积极的科学的终极关怀,不虚幻地否定死亡,而是揭示了如何在有限生命之中去实现无限的意义的正确途径。
D.一个扩大自身的价值,为发扬有限生命的无限的潜力而追求到生命的最后时刻的人必然是伟人。
答案:
1.B(伦,人伦)
2.D(《新约全书》是《圣经》中的一部分,《我的呼吁》与之无关)
3.D(对史怀哲来说,应是慈善事业,不是赎罪)
4.B(这个观点正是史怀哲批判的内容)
5.B(A范围太窄,C人类中心主义与生命伦理相反,D生态中心伦理比生命伦理范围大)
6.从标题看,“我有一个梦想”是针对美国黑人权益危机提出来的,比如当时曾发生一个黑人妇女没有给白人让坐而被拘捕的事件;“我的呼吁”是针对世界缺乏生命伦理提出来的,比如国家内部的暴行与国家之间战争。两篇演讲词的语言都有明显的鼓动性。《我有一个梦想》题目就有一种诗意和美感,对听众有较强的鼓动作用;《我的呼吁》通过直接“呼吁”听众,亦有鼓动作用。从语句看,《我有一个梦想》多用排比句,《我的呼吁》多用对比句,都具有非常强烈的鼓动性。
7.该句论证“虽然如此,我仍然确信真理、友好、仁爱、和气与善良是超越一切暴行的力量”;接受“它不会产生使它自己停顿的危机,却能解除现有的危机”论证
8.良善解决问题时的无力或尴尬
9.A(B是暴力的后果,C与D是良善的意义,三者不是善行的针对对象)
10.“杠杆”喻良善,“重物”喻难以解剖的矛盾或问题
11.温柔的人容易得到幸福,一定会得到上帝应许的土地
12.A(终极苦恼是终极关怀产生的原因,并还是终极关怀本身。)
13.对死亡有各种不同态度,最普遍是否定死亡的终极性,想象死亡之外还有一种继续的存在----通过复活、轮回或超生,也就是通常说的从现在超度没有死亡的世界:阴曹、涅槃、天国和天府(因为“这种终极关怀”是苏珊.朗格引用来进行否定的。)
14.因为动物缺乏智力思维活动,处在麻木与混沌状态(这道题在文中找不到答案,需要运用考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推理思考。)
15.D(A前者“否定死亡的终极性”是苏珊.朗格所否定的反面观点,与后者歌德所肯定和观点不同;B前者“死亡之外还有一种继续的存在”是苏珊.朗格所否定的反面观点,后者歌德所肯定和观点不同;C前者范围太大,后者并不是歌德的观点。)
16.A(B仅仅从范围与否定角度论述,不能概括本文中心;C虽然正确,但太笼统;D重心偏移,侧重论述伟人的特征)。
《我的呼吁》教学设计 篇4
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史怀哲的生平事迹,通过学习课文,理解他 “敬畏生命”的思想和高尚的人道主义情怀。
2、训练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旨的能力。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洋溢着伟大博爱精神的宣言:《我的呼吁》。作者是二十世纪人道主义精神划时代的伟人、被人们尊称为“非洲圣人”、“丛林中的圣者”的史怀哲博士。他的名字曾享誉欧洲大陆,直到今天,他的思想仍具有深远影响。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听说过他的名字或事迹?
一、作者生平(5分钟)
丛林中的圣者:
史怀哲 (albert schweitzer, 1875-1965),德国医学家、神学家、哲学家。1875年1月14日诞生于阿尔萨斯的一个小镇凯撒堡。这是位于德法交界地区的一个小镇(当时属德国),他从小就掌握德法两种语言,德语是他的母语。
他的父亲路易斯(louis)在当地一个教堂担任了五十年的牧师工作。史怀哲从小就富有爱心,对基督教精神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同。年幼时他曾看过一个非洲人的人头雕像,印象极为深刻,他回忆说:“他脸上那忧伤而若有所思的神情,好象是在和我诉说黑暗大陆的悲痛。”
年轻的史怀哲在音乐、宗教与哲学方面均展现出卓越的才华。二十五岁就成为神学和哲学博士,随后在史卓斯堡(strabourg)大学担任神学及哲学教授。他同时还是一位非常优秀的风琴演奏家,尤其对巴赫的作品有独到的领会,在当时拥有许多乐迷。
二十九岁时,史怀哲读到了一篇有关非洲大陆极需医疗援助的文章,次年他做出了令人震惊决定,放弃了他蒸蒸日上的学术地位和演奏生涯,从头学习医学, 8年之后,和他志同道合的伴侣海伦(helene)远赴非洲的兰巴雷(lambarene)(当时的法属赤道非洲),开始为非洲人民奉献他的爱心。迎接他们的是无涯的原始森林、恶劣的气候和当地土人的病痛……
在一所传教办事处的破鸡舍里,史怀哲开始了他的义诊。他不仅夜以继日地医治土人们的身体,更关心他们的灵魂。他是他们的严父、兄长、工头、密友,他亲自和他们一起建造医院、开拓农场……他曾被关入法国俘虏营,感染疾病,面临饥荒和资金短缺的困境……但困难从不曾使他低头。在行医救人之余,他始终坚持弹巴赫,读歌德,写《文明的哲学》,领悟“敬畏生命”的真理。他还经常奔波于欧洲各大城市,举办他拿手的风琴演奏会,为他的医院募款。
第一次向非洲出发时,巴黎的巴赫学会不忍心使这位音乐天才埋没于非洲丛林里,便赠送史怀哲一件意想不到的礼物;这是一台特殊打造足足三吨重的钢琴,它有大风琴(great)一样的键盘,并附有管风琴式踏板(pedal)。为了对抗非洲经年潮湿的气候和白蚁,钢琴的表层全部用锌细心镀过。这部构造异常特殊的大乐器,后来陪伴史怀哲在非洲度过半个世纪的岁月。
这位在医学、神学、哲学、音乐四种不同领域都有卓越成就的世纪伟人,我们确实很难了解在他的生命中,究竟哪一样比较重要。当然,史怀哲决心直接献身服务人群的时候,他已经打算放弃其它的三种事业。然而由于上帝的美意,加上他个人坚定的意志力,上帝把四种事业巧妙、和谐地调配在史怀哲一天十六小时的工作时间表里。
五十余年间,在那接近蛮荒的贫穷落后地带,史怀哲为他素不相识,语言不通的非洲人民献上了全部的精力、智慧和爱心,直到他以九十岁高龄在兰巴雷逝世。
年轻时的史怀哲曾这样定义自己的人生:「三十岁以前要把生命献给传教、教书与音乐,要是能达到研究学问和艺术的愿望,那么三十岁以后就可以直接进入一个立即服务的方向,把个人奉献给全人类。」
史怀哲虽已辞世四十年,但他仍是全球志愿者们最尊敬,最仰慕的人之一。他以实际行动所选择的人生道路不断地鼓舞和感动着许许多多后来的志愿者去追随他四海一家的博爱情怀。国际上现在许多人还在宣扬和发展史怀哲的博爱精神,其中较有名的是国际艾伯特•史怀哲组织(international albert schweitzer association)及国际艾伯特. 史怀哲基金会(international albert schweitzer foundation),前者着重于发扬史怀哲的精神,后者着重于继续他在非洲的医疗援助工作。
1954年,诺贝尔和平奖颁给了这位终生思索和爱的行动者。本文是他在颁奖仪式上的演说词。若有兴趣进一步了解他的思想、著作、和事迹,可参考史怀哲官方网站 。
一、 理清思路、把握主旨(15分钟)
1、破题:我的呼吁——呼吁什么?(内涵)
——为什么呼吁?(原因、背景)
——向谁呼吁?(对象)
以此为线索把握文章思路
1)呼吁什么:提问——首句地位(中心论点)
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作者紧接着开始阐述他的核心概念“尊重生命的伦理”的内涵。对内涵的阐释一直到哪个自然段?(1、2)
提问——作者如何阐述“尊重生命的伦理”的内涵?(分析1、2自然段的内容和层次,出示幻灯)
2)为什么呼吁:主要照应第3自然段(联系二战后的冷战背景)
作者并不是纯理论的探讨尊重生命,而是有其现实针对性的,这恰恰反应了真正的人道主义情怀。
3)向谁呼吁
将首句的“全人类”具体化,针对“普通人”和“国家领袖”两种人展开论述。
2、课文结构划分参考意见:
一、提出尊敬生命的伦理学并阐释含义(1-2)
反:反对按等级划分生命,
我要呼吁全人类, 直觉意识层面:
重视尊重生命的伦理: 正:尊重一切具有生存意志的生命
道德层面: 辨析“善”与“恶”,强调善的信念
二、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贯彻尊重生命的伦理学(3-7)
3、良善是解决问题的最佳之道
4、应帮助所有需要帮助的人(针对普通人)
5-7、反对战争,呼吁和平(针对国家领袖)
二、体会思想,深入探讨(15分钟)
这篇演说词与其说是在讲道理,不如说是在宣扬一种博爱人道的信仰。它不仅以缜密的逻辑、犀利的言辞取胜,更靠作者本人高尚的人格力量,靠执着和真诚感染读者。文中所宣扬的思想,是作者大半生实践与思索的成果,有一些可能是我们能够理解的,有一些也许是暂时还无法领会的。让我们带着对史怀哲的理解与敬意,努力贴近这样一颗伟大的心灵。请选取课文中你最有感触的段落或语句,谈谈自己的理解。
学生讨论发言。
三、延伸思考(5分钟)
1、作者提出尊重一切生命,理想色彩很浓,在现实生活中实践起来似乎并不容易。我们如何能把尊重生命的伦理和现实生活统一起来呢?(参阅课后练习二)
比如以前看到一位同学的议论文,谴责人类不该吃珍稀动物,不尊重生命。于是有人提出,为什么没有人反对吃猪肉呢?难道猪就不是生命吗?
再比如大学生张华为救一个掉入粪坑的老大爷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很多人惋惜之余觉得“不值”,到底值不值?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2、我们的世界似乎总充满了欺骗、暴力、不平……,因此,很多人信奉“弱肉强食”、“以暴制暴”这样的“真理”。那么,史怀哲提出的“尊重生命的伦理学”能不能得到你的认同?
学生发言讨论。作为随笔话题布置作业。
《我的呼吁》教学设计 篇5
潮南区砺青中学郑光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二十世纪初,拥有三个博士学位,又正式取得医生执照的三十八岁的法国人史怀哲,抛弃了似锦的前程,从法国赶到未开化的黑暗大陆——非洲,为黑人义诊。史怀哲刚踏上非洲土地,映入他眼帘的是白人欺压黑人的情景及黑人种种悲惨的生活。比如黑人生病求巫而不求医,当然也无医可求。史怀哲第一个大手术是为腹痛引起肠闭塞的病人开刀,以往非洲这种病人只能在肚子剧烈疼痛下等死,没有第二条求生的路。当他救活病人时,病人紧紧握住他的手,久久不肯放开,眼神中充满着疑惑与感恩。史怀哲告诉他们:“我不是巫师,是‘爱’支持我这样做。”此时,白人与黑人都感觉到:“我们是兄弟。”他于1954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在授奖仪式上,他发表了一篇演讲,这就是——《我的呼吁》。这篇演讲词,集中体现了他的敬畏生命伦理学的主张。(板书课题、作者)
二、介绍作者(下面加横线的板书)
阿尔贝特·史怀哲(1875—1965)出生于阿尔萨斯,得过哲学、神学、医学三大领域的博士,还对音乐有极高的造诣。但他的声誉并不建立在他的才艺之上,而是他对人类苦难的无比同情及其热忱的献身精神:就在他事业和前途一片光明的时候,他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到非洲去!随后,他放弃在欧洲的优越生活条件和锦绣前程,携妻子一起前往非洲的兰巴雷内(现在属于加蓬),在那里,他创建了自己的诊所,义务为当地居民治病,几十年如一日,历尽艰辛,百折不挠,直到与世长辞。他将生命中的半个世纪贡献给了赤道非洲,贡献给了那里的医疗事业,从1913年建立丛林诊所,直到与世长辞,他在非洲蛮荒丛林中渡过了五十余年,非洲人称他为“非洲之父”。他创立并身体力行了“敬畏生命伦理学”。这种伦理学后来被誉为“标志着西方道德进步的一个里程碑”。他一直被视作行动的人道主义的象征。他的“敬畏生命”的思想闻名于世,爱因斯坦说“像史怀哲这样理想地集善和对美的渴望于一身的人,我几乎还没有发现过。”他的行动和思想在欧洲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他的影响几乎遍及整个世界,而他的人道主义精神也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不仅为治病救人而自我牺牲,而且要维护世界和平,反对核战争。为此,他获得了多项荣誉,1954年他获诺贝尔和平奖,但他将奖金用来修建麻疯村。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学校、医院、街道、青年活动中心更是不胜枚举。
三、相关背景
二战后,尤其是冷战期间,美国与前苏联展开了激烈的军备竞赛,给人类和世界和平带来了巨大威胁。1945年7月16日,美国第一次核爆炸成功。8月6日和9日美国又把原子弹用于实战,轰炸了日本的广岛和长崎两个城市。美国凭借其核垄断地位及庞大的常规兵力,对苏联实行全面遏制的战略。1949年8月29日,苏联也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从而打破了美国在战后初期的核垄断地位。接着双方又进行研制威力更大的热核武器的竞赛。1952年10月31日,美国进行了第一次氢弹试验,次年8月12日,苏联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后来,英国、法国和中国先后试验成功原子弹和氢弹。此后,美苏又在核武器的实战化、高当量、小型化方面展开竞赛。据统计,1945年至1985年,全世界总共进行了1570次核爆炸试验。其中美国占805次,苏联占562次。
四、整体把握文意。
作者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呼吁全人类重视尊重生命的伦理,以及这种伦理体系中的善恶观,并对此加以具体阐释。
然后作者联系现实社会状况及自身从事人道主义事业的感受,从理论和现实的角度具体论证了“尊重生命”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劝诫人们要选择良善,放弃暴力;选择互助,放弃歧视;选择和平,放弃战争。
最后作者再次发出呼吁,希望掌握国家命运的领袖们,重视尊重生命的伦理。尽力维持和平。
全文总共七节。学生默读课文,简单谈一谈各节大意。
明确:第1节阐释“尊重生命的伦理”;第2节讲建立在这种伦理基础上的善恶观;第3节呼吁良善,它是超越暴行的力量;第4节强调人类应该互助;第5节呼吁放弃原子武器,希望互相信任,和平共处;第6节阐明解决国家争端的办法:谈判取代战争;第7节呼吁领袖:维持和平、尊重生命、实行人道。
由以上概括可大致看出作者的行文思路是:由理论到实践,由抽象到具体,前两节的理论阐述是后文的基础和前提。本文也据此分为两个部分。
五、分析第一部分
1、 学生齐读
2、 教师分析:第一部分包括前两段,作者直截了当地提出了他的敬畏生命的伦理学,并阐释了它的具体含义。文章—开头,作者就直抒胸臆,呼吁全人类重视尊重生命的伦理。接着,他就这种伦理的内涵和特点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这种论述是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的。首先,他反对人为地将生物分成有价值的和没价值的、高等的和低等的。因为这些标准是人类根据自己的狭隘感受来主观评判的。事实上,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它们或许有种类的区别,但没有高低之分。既然我们能凭着我们的直觉意识到自己的生命存在,那我们也应该能意识到环绕我们周围的都是有生存意志的生命,尊重它们就是尊重我们自己。(如“蛇”之于庄稼,“微生物”之于“食品加工”。)正是在这些论证的基础上,作者在第2段顺理成章地从正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也就是敬畏生命伦理学的核心含义:“善就是,爱护并促进生命,把具有发展能力的生命提升到最有价值的地位。恶就是:伤害并破坏生命,阻碍生命的发展。”作者认为,这是人类应认真考虑的道德原则,它是将我们和全世界联系在一起的精神纽带。在向“善”这一点上,全人类是一致的。中国古代的“扫地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如此;佛教的教义、道教的宣传,都主张向“善”。
板书:我的呼吁:(一)重视尊重生命的伦理
3、 提问:史怀哲为什么反对将所有的生物分为有价值的与没有价值的、高等的与低等的?
明确:因为这种“分别”容易引起有些人随意破坏或者伤害—些生命,产生—些可恶的暴行。
4、师:对史怀哲的这个观点,你们能举一些实例来验证吗?
点拨:如把生物分成高低贵贱,会导致部分人对部分生物形成伤害,二战时纳粹就曾以“犹太人是劣等民族”为借口,大肆屠杀,惨绝人寰。又如美国以打击恐怖主义和无赖国家为名,滥施武力,也只能使恐怖更加猖獗.世界更加动荡。
5、提问:第一节中最后一句“这时候,我们便进入另一种迥然不同的人生经验”中“这时候”是指什么时候?
明确:尊重一切具有生存意志的生命时。
6、提问:作者说:“平时我都尽力保持清新的思考和感觉,而怀着善的信念,时时依据事实和我的经验去从事真理的研究。”他所说的“怀着善的信念”是怎样的一种信念?
明确:爱护并促进生命,把具有发展力的生命提升到最有价值的地位。
7、扩展:执法机关判处杀人犯死刑,根据史怀哲的观点,你认为是“善”的还是“恶”的?
明确:杀人犯视别人的生命如草芥,他们“伤害并破坏生命”,当然是“恶”的。执法机关依法判处杀人犯死刑,正是爱护绝大多数生命,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有所得便有所失”,为了保护绝大多数生命,维护“善”,有时也只能义无返顾地去“恶”。
六、要求学生把第二部分分成三个层次。
明确:第一层(3段)第二层(4段)第三层(5——7段)
第二课时
一、 复习第一部分大意和第二部分分层的情况。
板书:我的呼吁:(一)重视尊重生命的伦理
二、分析第二部分第一层
1、学生齐读,思考:在本层,作者呼吁的内容是什么?
2、明确:第二部分结合人类生存的现状,指出了如何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贯彻尊重生命的伦理学。从不同的方面进行了阐述。首先,作者指出,在目前并不令人满意的世界现状中,他仍然要提倡和呼吁真理、友好、仁爱、和气和善良等道德原则,反对暴行。因为,以暴易暴只能恶性循环,不可能真正消除冲突和争端如(当今的巴以冲突),只有良善才是最好的解决之道。
板书:我的呼吁:(二)反对暴行,提倡善行
3、提问:我们常常不使用帮助我们千百倍力量的杠杆,却想移动重物,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体会其好处。
明确:这一句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本体分别是良善和暴力,这一比喻形象地突出了良善的作用以及平息暴力的途径。
三、分析第二部分第二层
1、学生齐读,思考:在本层,作者呼吁的内容是什么?
2、明确:在本层,作者提出,我们有许多具体的途径来贯彻尊重生命的伦理学,如防治大众疫病,帮助旧日殖民地的民众,使他们从艰难的生活和疾病中摆脱出来等。而且鉴于白人殖民者对有色人种犯下的滔天罪行,他指出,我们现在为这些人做点事情,并不是慈善,而是一种赎罪,是应该做的。作者本人正是这样做的。他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非洲丛林中的黑人。在这篇演讲词中,他呼吁更多的人来从事这项平凡而伟大的事业。
板书:我的呼吁:(三)帮助别人,奉献爱心
3、提问:如何理解“我们对旧日殖民地的民众所给予的善良帮助并不是什么慈善事业而是赎罪”这句话的含义?
明确:作者之所以这样说,是从历史的角度看。西方殖民者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榨取了他们的血汗,占领了他们的家园,现在给予帮助是道德良心发现的一种表现。从这个角度看史怀哲是一个勇于直面历史的人,令人钦佩。这一点与当今一部分日本人歪曲历史的做法形成了鲜明对照。孰高孰低,不言而喻。
4、提问:“所以白人和有色人种必须以伦理的精神相处,始能达到真正的和解”这一句中伦理的精神具体指什么样的精神?
明确:这一“伦理”就是指不论是哪一人种都具有生存意志,他们都是生命,都应得到充分的尊重和发展。
四、分析第二部分第三层
1、学生齐读,思考:在本层,作者呼吁的内容是什么?
2、明确:鉴于超级大国的军备竞赛已给世界和平带来了严重威胁,史怀哲也逐渐认识到,还应该为世界和平和反对核战争而尽自己的努力。因为没有世界和平,就不会有人类美好的生活。战争的破坏力巨大,事实上,中世纪欧洲的八次“十字军东征”,严重的破坏了东方各国的社会生产,带来了深重而可怕的灾难,也使几十万“十字军”死于非命。“一战”有33个国家卷入战争,战场上死伤三千万人,平民伤亡在一亿以上。“二战”涉及61个国家和世界80﹪的人口,历时六年,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死亡人数达五千万人,财产损失达四万亿美元。我国八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军民伤亡在三千五百万以上。而当今如果爆发世界大战,将可能演变为不可控制的核大战,那将是“你死我不活”的灭绝人类的灾难。在古今中外的好多文学作品中都对战争的罪恶有所揭露:杜甫的《兵车行》里说:“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贾谊的《过秦论》说:“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美国作家海明威的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以“一战”为背景,描绘了一幅在纷飞的战火下,到处是阴暗、冷落、破坏、毁灭的图画,对战争予以强烈的谴责。……和平是人类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基础。作者呼吁那些掌握国家命运的领袖们不要再进行毫无意义的核竞赛了,因为它不能给人类带来永久的和平,而只会毁灭人类自己。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应该尽量寻求和平的解决方式,避免战争,一切战争都是违反人道的。各国的领袖们,因为他们举足轻重的位置,更应该为此做出努力。
板书:我的呼吁:(四)反对战争,主张和平
3、提问:全文有两处引用,一是引用耶稣的话,一是引用保罗的话,你对此有何评价?
明确:第一处引用“耶稣曾经说过一句发人深思的至理名言:温柔的人有福了,因他们必承受土地。”出自《圣经·马大福音》。意为柔和谦卑、温驯的人是有福的人,他们一定能得到上帝所应许的土地。第二处引用:“希望他们铭记使徒保罗的名言:若是能够,总要尽力与众人和睦。”这两处引言均与宗教有关。我们绝大多数人未必是基督徒,但就这两句话看是引人向善的,是有它的进步意义的。史怀哲本人是神学家,这样引用是与他的价值观和信仰密切相关的,但这丝毫不影响本文的现实意义。
4、提问:综观全文,史怀哲认为哪些危险正威胁着人类?
明确:—是暴行,二是疾病,三是战争
4、提问:综观全文,作者呼吁的对象是谁?呼吁的内容又是什么?
明确:作者对全人类尤其是那些掌握国家命运的领袖们呼吁要重视尊重生命的伦理,在这一伦理的指导下,选择良善,放弃暴力;选择互助,放弃歧视;选择和平,放弃战争。
五、总结
作为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的受奖演说词,这篇《我的呼吁》真是震聋发聩,发人深思,既有感染力,又有说服力,更具号召力。
在演说时,史怀哲开门见山,不绕弯子。首句即点题“我要呼吁全人类,重视尊重生命的伦理”。杨丙乾说:“发端之风格,以自然为贵,字句须短洁,词语须温和,不能如描述之华美,不能如推辩之流利,亦不能如结尾之热烈,优良之发端,具有‘简单、平易、明确’三性质,使人愉悦与接受。”用这一段话来评价史怀哲的开篇很合适。接下来作者由这一伦理将意义逐次扩展,语意逐渐加强,以形成后浪赶前浪,一浪高一浪的论述高潮。最后作者以诚恳信任的态度,热情洋溢地提出今后努力的方向,这样的结尾方向明确,提法具体,态度坚定而谦逊,富有感召力。正如白居易所说:“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
本篇演讲词,语言极其准确、明白、鲜明、有力,具有严谨的逻辑性。
此外,本文的对比手法,增强了说服力,比喻增加了形象性,排比增强了气势。
当然最让我们感动和鼓舞的是他所呼吁的平等、博爱与和平的精神,最让我们敬重的是他对生命的敬畏。
六、对比鉴赏
我们学习了《我有一个梦想》和《我的呼吁》后,是否觉得它们有许多相似点呢?不妨对这两篇著名的演讲词作一比较阅读。
作者:两篇文章的作者都是世界名人,都获得过诺贝尔和平奖,他们都把毕生精力贡献给了人类崇高的事业,从而受到人们的敬重与爱戴。
文体:两篇都是演讲词,不同点是演讲人,演讲场合,演讲的对象不同。
内容:都反映了人类崇高的理想,神圣的追求,都为推动人类走向美好鼓与呼;不同点是马丁·路德金主要是为维护种族权利而斗争,为黑人的平等权利鼓与呼。而史怀哲更注重对所有生命的“敬畏”,从而推行人道主义,呼吁和平。
手法:整体上看这两篇演讲都文质兼美,从表达方式上看《我有一个梦想》多抒情,《我的呼吁》多说理,从修辞上看两文都运用了比喻、排比、对比、反复等修辞格,但《我有一个梦想》运用得更丰富,效果更明显。
七、解决课后习题。
《我的呼吁》教学设计 篇6
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史怀哲的生平事迹,通过学习课文,理解他 “敬畏生命”的思想和高尚的人道主义情怀。
2、训练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旨的能力。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洋溢着伟大博爱精神的宣言:《我的呼吁》。作者是二十世纪人道主义精神划时代的伟人、被人们尊称为“非洲圣人”、“丛林中的圣者”的史怀哲博士。他的名字曾享誉欧洲大陆,直到今天,他的思想仍具有深远影响。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听说过他的名字或事迹?
一、作者生平(5分钟)
丛林中的圣者:
史怀哲 (albert schweitzer, 1875-1965),德国医学家、神学家、哲学家。1875年1月14日诞生于阿尔萨斯的一个小镇凯撒堡。这是位于德法交界地区的一个小镇(当时属德国),他从小就掌握德法两种语言,德语是他的母语。
他的父亲路易斯(louis)在当地一个教堂担任了五十年的牧师工作。史怀哲从小就富有爱心,对基督教精神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同。年幼时他曾看过一个非洲人的人头雕像,印象极为深刻,他回忆说:“他脸上那忧伤而若有所思的神情,好象是在和我诉说黑暗大陆的悲痛。”
年轻的史怀哲在音乐、宗教与哲学方面均展现出卓越的才华。二十五岁就成为神学和哲学博士,随后在史卓斯堡(strabourg)大学担任神学及哲学教授。他同时还是一位非常优秀的风琴演奏家,尤其对巴赫的作品有独到的领会,在当时拥有许多乐迷。
二十九岁时,史怀哲读到了一篇有关非洲大陆极需医疗援助的文章,次年他做出了令人震惊决定,放弃了他蒸蒸日上的学术地位和演奏生涯,从头学习医学, 8年之后,和他志同道合的伴侣海伦(helene)远赴非洲的兰巴雷(lambarene)(当时的法属赤道非洲),开始为非洲人民奉献他的爱心。迎接他们的是无涯的原始森林、恶劣的气候和当地土人的病痛……
在一所传教办事处的破鸡舍里,史怀哲开始了他的义诊。他不仅夜以继日地医治土人们的身体,更关心他们的灵魂。他是他们的严父、兄长、工头、密友,他亲自和他们一起建造医院、开拓农场……他曾被关入法国俘虏营,感染疾病,面临饥荒和资金短缺的困境……但困难从不曾使他低头。在行医救人之余,他始终坚持弹巴赫,读歌德,写《文明的哲学》,领悟“敬畏生命”的真理。他还经常奔波于欧洲各大城市,举办他拿手的风琴演奏会,为他的医院募款。
第一次向非洲出发时,巴黎的巴赫学会不忍心使这位音乐天才埋没于非洲丛林里,便赠送史怀哲一件意想不到的礼物;这是一台特殊打造足足三吨重的钢琴,它有大风琴(great)一样的键盘,并附有管风琴式踏板(pedal)。为了对抗非洲经年潮湿的气候和白蚁,钢琴的表层全部用锌细心镀过。这部构造异常特殊的大乐器,后来陪伴史怀哲在非洲度过半个世纪的岁月。
这位在医学、神学、哲学、音乐四种不同领域都有卓越成就的世纪伟人,我们确实很难了解在他的生命中,究竟哪一样比较重要。当然,史怀哲决心直接献身服务人群的时候,他已经打算放弃其它的三种事业。然而由于上帝的美意,加上他个人坚定的意志力,上帝把四种事业巧妙、和谐地调配在史怀哲一天十六小时的工作时间表里。
五十余年间,在那接近蛮荒的贫穷落后地带,史怀哲为他素不相识,语言不通的非洲人民献上了全部的精力、智慧和爱心,直到他以九十岁高龄在兰巴雷逝世。
年轻时的史怀哲曾这样定义自己的人生:「三十岁以前要把生命献给传教、教书与音乐,要是能达到研究学问和艺术的愿望,那么三十岁以后就可以直接进入一个立即服务的方向,把个人奉献给全人类。」
史怀哲虽已辞世四十年,但他仍是全球志愿者们最尊敬,最仰慕的人之一。他以实际行动所选择的人生道路不断地鼓舞和感动着许许多多后来的志愿者去追随他四海一家的博爱情怀。国际上现在许多人还在宣扬和发展史怀哲的博爱精神,其中较有名的是国际艾伯特•史怀哲组织(international albert schweitzer association)及国际艾伯特. 史怀哲基金会(international albert schweitzer foundation),前者着重于发扬史怀哲的精神,后者着重于继续他在非洲的医疗援助工作。
1954年,诺贝尔和平奖颁给了这位终生思索和爱的行动者。本文是他在颁奖仪式上的演说词。若有兴趣进一步了解他的思想、著作、和事迹,可参考史怀哲官方网站 。
一、 理清思路、把握主旨(15分钟)
1、破题:我的呼吁——呼吁什么?(内涵)
——为什么呼吁?(原因、背景)
——向谁呼吁?(对象)
以此为线索把握文章思路
1)呼吁什么:提问——首句地位(中心论点)
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作者紧接着开始阐述他的核心概念“尊重生命的伦理”的内涵。对内涵的阐释一直到哪个自然段?(1、2)
提问——作者如何阐述“尊重生命的伦理”的内涵?(分析1、2自然段的内容和层次,出示幻灯)
2)为什么呼吁:主要照应第3自然段(联系二战后的冷战背景)
作者并不是纯理论的探讨尊重生命,而是有其现实针对性的,这恰恰反应了真正的人道主义情怀。
3)向谁呼吁
将首句的“全人类”具体化,针对“普通人”和“国家领袖”两种人展开论述。
2、课文结构划分参考意见:
一、提出尊敬生命的伦理学并阐释含义(1-2)
反:反对按等级划分生命,
我要呼吁全人类, 直觉意识层面:
重视尊重生命的伦理: 正:尊重一切具有生存意志的生命
道德层面: 辨析“善”与“恶”,强调善的信念
二、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贯彻尊重生命的伦理学(3-7)
3、良善是解决问题的最佳之道
4、应帮助所有需要帮助的人(针对普通人)
5-7、反对战争,呼吁和平(针对国家领袖)
二、体会思想,深入探讨(15分钟)
这篇演说词与其说是在讲道理,不如说是在宣扬一种博爱人道的信仰。它不仅以缜密的逻辑、犀利的言辞取胜,更靠作者本人高尚的人格力量,靠执着和真诚感染读者。文中所宣扬的思想,是作者大半生实践与思索的成果,有一些可能是我们能够理解的,有一些也许是暂时还无法领会的。让我们带着对史怀哲的理解与敬意,努力贴近这样一颗伟大的心灵。请选取课文中你最有感触的段落或语句,谈谈自己的理解。
学生讨论发言。
三、延伸思考(5分钟)
1、作者提出尊重一切生命,理想色彩很浓,在现实生活中实践起来似乎并不容易。我们如何能把尊重生命的伦理和现实生活统一起来呢?(参阅课后练习二)
比如以前看到一位同学的议论文,谴责人类不该吃珍稀动物,不尊重生命。于是有人提出,为什么没有人反对吃猪肉呢?难道猪就不是生命吗?
再比如大学生张华为救一个掉入粪坑的老大爷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很多人惋惜之余觉得“不值”,到底值不值?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2、我们的世界似乎总充满了欺骗、暴力、不平……,因此,很多人信奉“弱肉强食”、“以暴制暴”这样的“真理”。那么,史怀哲提出的“尊重生命的伦理学”能不能得到你的认同?
学生发言讨论。作为随笔话题布置作业。
《我的呼吁》教学设计 篇7
甘肃白银实验中学 邢瑞霞
教学目标:
一、引导学生了解史怀哲的人道主义思想。
二、引导学生具备博爱的品质,尊重他人他物的生命。
三、引导学生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尊重自己的生命。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介绍作者)
二、学生自读了解作者在文中传达的人道主义思想。(自读——讨论——总结)
三、课文解析
1、作者传达的思想:尊重生命(生命:有生存意志的、有价值的事物)
加深学生的理解,引导讨论:从尊重生命的角度谈谈你对佛家语:“扫地不伤蝼蚁命”和夏天人们无情灭蚊杀蝇行为的看法。
2、作者认为应当如何做到尊重生命?
行善——爱护并促进生命,使其体现价值。(学生举例:扶正被践踏的小树)
帮助所有需要帮助的人,怀着牺牲的精神提受难的人服务。(学生举例:捐款)
互相信任,和平共存。(学生举例:和谈避免战争)
和睦相处,与人为善。(学生举例:斡旋化解民族纷争)
3、小结:尊重个体生命——尊重群体生命——尊重全宇宙的生命
四、拓展延伸(学生讨论——老师总结)
1、关注社会
清华大学生刘海洋伤熊事件
初二学生杀母事件
关于取消死刑的提议
结论:提升思想认识,加强法制观念,具备博爱品质,尊重他人生存权。
2、关注个体
上海交大硕士生跳楼自杀事件
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全世界自杀人数的统计数字
活着需要勇气?死去需要勇气?
结论:磨砺自我性格,增强承受能力,珍惜自己的生命,坚强面对生活。
课后小结:本文教学效果相当好,能让作者的思想融入生活,为学生点亮一盏心灯。
作者邮箱:
[1]
《我的呼吁》教学设计 篇8
课堂导入:
二十世纪初,三十八岁的史怀哲,拥有三個博士學位,又正式取得醫生執照,但他拋棄了似錦的前程,从法国赶到未开化的黑暗大陸──非洲,為黑人義診。
史怀哲刚踏上非洲土地,映入他眼簾的是白人欺壓黑人的情境及黑人種種悲慘的生活。比如黑人生病求巫而不求医,当然也无医可求。史怀哲第一個大手術是為脫腸引起腸閉塞的病人開刀,以往非洲這種病人只能在肚子剧烈疼痛下等死,沒有第二條求生的路。當他救活病人時,病人緊緊握住他的手,久久不肯放開,眼神中充滿著疑惑與感恩。史怀哲告訴他說:“我不是巫師,是‘愛’支持我這樣做。”此時暮色漸漸低垂,白人醫生與黑人病人在靜默中,彼此從心底領略到:“我們都是兄弟。”
课前预习:
1.史怀哲(1875-1965)又名可尔贝特施韦策。法国神学家、___家、医生,一生致力于__洲国家的医疗事业,1954年获得诺贝尔___奖。《我的呼吁》便是他在___斯德哥尔摩授奖仪式上的演讲词。
2.《我有一个呼吁》,主要呼吁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哲学 非 和平 瑞典
2.呼吁人类重视尊重生命的伦理;呼吁人们从善去恶,远离暴行;呼吁防治大众疫病,呼吁放弃原子武器,避免战争,和平共处
重点难点:
生:老师,我们觉得史怀哲的《我的呼吁》比较难懂,好像是一篇深奥的议论文。
师:对,这篇文章兼有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有一定的理解难度。在阅读理解时,应注意区别文章的主要信息与次要信息。
生:主要信息与次要信息有的地方好区分,有的地方难区分,怎么办?
师:关键看哪个证明哪个,哪个被哪个证明。比如第一段文字最后两个句子,前一句说“要对一切具有生存意志的生命采取尊重的态度”,后一句说“我们便进入另一种迥然不同的人生经验”。前为因后为果,后一句证明前一句,前一句是主要信息。
生:区别段与段,也可以这样吧?
师:对。
生:如果段与段之间没有论证与被论证关系呢?
师:那可能它们就是并列关系,它们共同论证中心论点。比如最后三段文字,都是反对战争,都论证中心论点“尊重生命的伦理”。
结构图示
概括提出呼吁
1、呼吁重视尊重生命的伦理
2、呼吁从善去恶,爱护并促进生命
具体论证呼吁
联系暴行3、呼吁善良善行,超越暴行力量
联系疾病4、呼吁防治疫病,各色人种以伦理精神相处
联系战争5、呼吁放弃原子武器,希望互相信任,和平共处
6、呼吁国家之间的问题,避免战争,和平解决
7、呼吁国家领袖,力避关系恶化,共同维持和平
重点研讨:
1、《我的呼吁》是按照什么思路来演讲的?
明确:全文思路呈层进式。首先提出观点,呼吁全人类重视尊重生命的伦理;接着稍加论证,指出怀善去恶是尊重生命伦理的人生境界;最后联系实际,强调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先讲是什么与为什么,再讲具体怎么做:层层推进,步步深入。
2、《我有一个梦想》与《我的呼吁》的演讲内容,哪些地方相同?
明确:两篇演讲词在主张种族平等与反对暴力方面是相同的。(1)《我有一个梦想》反对种族歧视;《我的呼吁》主张种族平等。(2)《我的呼吁》“呼吁”尊重生命,反对战争;《我有一个梦想》要求黑人进行创造性的斗争,即不用暴力的斗争。
课堂训练:
1、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豁然开朗 至礼名言 愚昧无知
B、亲疏远近 慈善事业 军备竟赛
C、生命伦理 和睦相处 战争暴行
D、炯然不同 铭记心中 表白信心
2、下列各句,不是“我”所呼吁的内容的一句是 ( )
A、我要呼吁全人类,重视尊重生命的伦理。
B、虽然如此,我仍然确信真理、友好、仁爱、和气与善良是超越一切暴行的力量。
C、我相信必定有不少人挺身出来,怀着牺牲的精神替这些受难的人服务。
D、可是,今天我们还深陷在战争的危机里。
3、句子与修辞手法不相匹配的一项是 ( )
A、我们谁能确知这种生物本身有什么意义?--设问
B、耶稣曾经说过一句发人深思的至理名言:温和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承受土地。――引用
C、我们常常不使用能帮助我们千百倍力量的杠杆,却想移动重物。――借喻
D、希望他们尽快铭记使徒保罗的名言:若是能够,总要尽力与众人和睦。――引用
4、不是段落中心句的一句是 ( )
A、第二段:这时候,善就是:爱护并促进生命,把具有发展能力的生命提升到最有价值的地位。
B、第三段:只要有人始终充分地思考,并实践仁爱和真理,世界将属于他。
C、第四段:防治大众疫病的奋斗是永远需要的。
D、第七段:希望掌握国家命运的领袖们,能避免一切会使现状恶化、危险化的事业。
虽然如此,我仍然确信真理、友好、仁爱、和气与善良是超越一切暴行的力量。
5、史怀哲认为哪些危险正威胁着人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史怀哲为什么反对将所有的生物分为有价值的与没有价值的、高等的与低等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我的呼吁》第一段文字,完成7-11题。
(1)我要呼吁全人类,重视尊重生命的伦理。(2)这种伦理,反对将所有的生物分为有价值的与没有价值的、高等的与低等的。(3)这种伦理否定这些分别,因为评断生物当中何者较有普遍妥当性所根据的标准,是以人类对于生物亲疏远近的观感为出发点的。(4)这标准是纯主观的,我们谁能确知这种生物本身有什么意义?(5)对全世界有何意义?(6)这种分别必然产生一种见解,以为世上真有无价值的生物存在,我们可以随意破坏或者伤害它们。(7)由于环境的关系,昆虫或原生动物往往被认为没有价值。(8)但事实上,我们的直觉意识到自己是有生存意志的生命,环绕我们周围的,也是有生存意志的生命。(9)这种对生命的全然肯定是一种精神工作,有了这种认识,我们才能一改以往的生活态度,而开始尊重自己的生命,使其得到真正的价值。(10)同时,获得这种想法的人会觉得需要对一切具有生存意志的生命采取尊重的态度,就像对自己一样。(11)这时候,我们便进入另一种迥然不同的人生经验。
7、对这段文字,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
A、(1)/(2)(3)(4)(5)(6)/(7)(8)(9)(10)(11)
B、(1)(2)/(3)(4)(5)(6)(7)/(8)(9)(10)(11)
C、(1)/(2)(3)(4)(5)(6)(7)/(8)(9)(10)/(11)
D、(1)(2)/(3)(4)(5)(6)/(7)(8)(9)(10)/(11)
8、用原文解说:
(1)“这种伦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标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以往的生活态度”指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画线句子直接证明的内容是什么?它又被什么内容所证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对这段文字内容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段文字总提演讲的观点,呼吁全人类重视尊重生命的伦理。
B、我们自己是有生存意志的生命,环绕我们周围的,也是有生存意志的生命。
C、人们需要对一切具有生存意志的生命采取尊重的态度,就像对自己一样。
D、生命的伦理要求人们注意尊重自己的生命,使其得到真正的价值。
答案:
1、C(A至理名言,B军备竞赛,D迥然不同)
2、D(D仅仅呈现一种不良现状,没有呼吁;B“我仍然确信”与C“我相信”是呼吁的一种表达方式)
3、A(无疑而问且加强语气,是反问)
4、B(这一句在证明前一句,是前一句的论据,不是段落中心句)
5、一是暴行,二是疾病,三是战争
6、因为这种“分别”容易引起有些人随意破坏或者伤害一些生命,产生一些可恶的暴行
7、(1)提出对生命伦理的“尊重”,(2)(3)(4)(5)(6)批评与“尊重”相悖的主观“分别”(7)(8)(9)(10)(11)论证对生命的“全然肯定”是“尊重”的基本内涵。
8、(1)重视尊重生命(2)以人类对于生物亲疏远近的观感为出发点
9、以为昆虫或原生动物没有什么价值,世上真有无价值的生物存在,可以随意破坏或者伤害它们
10、(第一问)“这标准是纯主观的,我们谁能确知这种生物本身有什么意义?”(第二问)“对全世界有何意义?由于环境的关系,昆虫或原生动物往往被认为没有价值。”
11、D(关键在于尊重一切具有生存意志的生命)
课后训练
基础训练
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迥(差得远)然不同 至(极)理名言
B.生命伦(类)理 战争暴(残暴)行
C.铭(镌刻)记心中 危机(机会)
D.表白(表达)信心 愚昧(糊涂)无知
2.下列对《我的呼吁》的出处介绍,明显错误的一项是 ( )
A.出自《敬畏生命》
B.选自《史怀哲传》
C.即史怀哲在1954年诺贝尔和平奖授奖仪式上的讲话
D.选自《新约全书》
3.下列关于史怀哲的介绍,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史怀哲是法国神学家、哲学家与医生,一生致力于非洲国家的医疗事业。
B.史怀哲1954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我的呼吁》是他在瑞典授奖仪式上的演讲词。
C.史怀哲获得三個博士學位与醫生執照,38岁时从法国到非洲大陆,为黑人义诊。
D.史怀哲对非洲旧殖民地的民众所给予的善良帮助,并不是什么慈善事业而是赎罪。
4.下列观点与史怀哲倡导的生命伦理的原则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 )
A.鼓励和维持生命是善良的好事,而毁坏和阻挠生命是丑恶的坏事。
B.世界上的生物可分为有价值的与没有价值的;高等的与低等的。
C.世界上没有无价值的生物存在,我们不能随意破坏或伤害牠们。
D.人要对一切具有生存意志的生命采取尊重的态度,就像对自己一样。
5.下列观念与史怀哲倡导的生命伦理的观念相同的一项是 ( )
A.动物解放运动者,呼吁动物权利
B.生命中心伦理倡导尊重生命个体
C.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类是一切价值的来源
D.生态中心伦理主张给生态系统整体以道德地位
6.《我有一个梦想》与《我的呼吁》的针对性与鼓动性表现在什么地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纵横
阅读《我的呼吁》的第三段,完成7-11题。
7.“可是良善所发挥的作用却是单纯而继续不断的”一句,论证什么句子?又接受什么句子论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它不会产生使它自己停顿的危机,却能解除现有的危机”一句中的“危机”是什么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史怀哲呼吁善行的现实针对性是 ( )
A.今日,隐藏在欺瞒之后的暴行,正威胁着全世界,造成空前烦闷的气氛。
B.现世的一切暴力都有其限制,早晚会产生和它同等或者超越它的对抗性暴力。
C.良善不会产生使它自己停顿的危机,却能解除现有的危机,能消除猜疑和误解。
D.一个人在世间所作的善行,会影响他人的心理和思想,所以人要认真去冒险行善。
10.“我们常常不使用能帮助我们千百倍力量的杠杆,却想移动重物”一句,其中“杠杆”与“重物”分别是什么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最后引用耶稣的一句名言是什么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应用实践
阅读下文,完成12-16题。
人类需要种种不同的关怀:物质的,精神的;有形的,无形的等等。人类的终极关怀导源于人类的终极苦恼。终极苦恼就是对死亡之不可避免的苦恼,对生命短暂的苦恼。人类从自然界中解放出来之日,就是终极苦恼产生之时。动物是没有终极苦恼的,唯有人类看到了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看到了天与人的对立,看到了宇宙之无限和人生之奇短,从而为摆脱这种终极苦恼而产生了各种不同形态的终极关怀。
苏珊.朗格在她的《情感与形式》一书中说:“对死亡有各种不同态度,最普遍是否定死亡的终极性,想象死亡之外还有一种继续的存在----通过复活、轮回或超生,也就是通常说的从现在超度没有死亡的世界:阴曹、涅磐、天国和天府。”她否定了这种终极关怀,认为这种安抚最终要归于失败,从而提出了她认为“最有启发性”的对生命历程的理解,那就是“在生与死之间尽量寻找尽可能多的生活”,即“即生命的磨砺和自我实现”。
可见终极关怀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人生观、人生哲学。积极的科学的终极关怀,不虚幻地否定死亡,而是揭示了如何在有限生命之中去实现无限的意义的正确途径。
歌德在《浮士德》一书中凝聚了他六十年的人生经验,发现了“智慧的最后结论”,就是“人必须每天来争取生活与自由,才配有自由与生活的享受”。这段名言可以看成积极的科学的终极关怀的高度概括。一个扩大自身的价值,为发扬有限生命的无限的潜力而追求到生命的最后时刻的人必然是伟人。
由此可见,人类的上帝就是自己,人类不必从异己的神秘的力量那里去找终极关怀。真正的终极关怀就在于生命的最大限度的燃烧之中,存在于对自己全部生命价值的不断的、无限的追求和开掘之中。这就是对人类所必需的终极关怀的真正科学的解释。
12.对“终极关怀”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终极关怀就是终极苦恼,即对生与死的苦恼。
B.终极关怀就是对人生短暂而苦恼的关怀。
C.终极关怀要求人们每天都来争取生活与自由。
D.终极关怀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人生观、人生哲学。
13.“这种终极关怀”是什么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为什么说“动物是没有苦恼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苏珊.朗格与歌德二人的论述,相同的一项是()
A.对死亡有各种不同态度,最普遍是否定死亡的终极性\人必须每天来争取生活与自由,才配有自由与生活的享受
B.死亡之外还有一种继续的存在\人必须每天来争取生活与自由
C.对死亡有各种不同态度\人类的上帝就是自己
D.生命的磨砺和自我实现\智慧的最后结论
16.最能概括本文中心的一句是()
A.真正的终极关怀就在于生命的最大限度的燃烧之中,存在于对自己全部生命价值的不断的、无限的追求和开掘之中。
B.由此可见,人类的上帝就是自己,人类不必从异己的神秘的力量那里去找终极关怀。
C.积极的科学的终极关怀,不虚幻地否定死亡,而是揭示了如何在有限生命之中去实现无限的意义的正确途径。
D.一个扩大自身的价值,为发扬有限生命的无限的潜力而追求到生命的最后时刻的人必然是伟人。
答案:
1.B(伦,人伦)
2.D(《新约全书》是《圣经》中的一部分,《我的呼吁》与之无关)
3.D(对史怀哲来说,应是慈善事业,不是赎罪)
4.B(这个观点正是史怀哲批判的内容)
5.B(A范围太窄,C人类中心主义与生命伦理相反,D生态中心伦理比生命伦理范围大)
6.从标题看,“我有一个梦想”是针对美国黑人权益危机提出来的,比如当时曾发生一个黑人妇女没有给白人让坐而被拘捕的事件;“我的呼吁”是针对世界缺乏生命伦理提出来的,比如国家内部的暴行与国家之间战争。两篇演讲词的语言都有明显的鼓动性。《我有一个梦想》题目就有一种诗意和美感,对听众有较强的鼓动作用;《我的呼吁》通过直接“呼吁”听众,亦有鼓动作用。从语句看,《我有一个梦想》多用排比句,《我的呼吁》多用对比句,都具有非常强烈的鼓动性。
7.该句论证“虽然如此,我仍然确信真理、友好、仁爱、和气与善良是超越一切暴行的力量”;接受“它不会产生使它自己停顿的危机,却能解除现有的危机”论证
8.良善解决问题时的无力或尴尬
9.A(B是暴力的后果,C与D是良善的意义,三者不是善行的针对对象)
10.“杠杆”喻良善,“重物”喻难以解剖的矛盾或问题
11.温柔的人容易得到幸福,一定会得到上帝应许的土地
12.A(终极苦恼是终极关怀产生的原因,并还是终极关怀本身。)
13.对死亡有各种不同态度,最普遍是否定死亡的终极性,想象死亡之外还有一种继续的存在----通过复活、轮回或超生,也就是通常说的从现在超度没有死亡的世界:阴曹、涅槃、天国和天府(因为“这种终极关怀”是苏珊.朗格引用来进行否定的。)
14.因为动物缺乏智力思维活动,处在麻木与混沌状态(这道题在文中找不到答案,需要运用考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推理思考。)
15.D(A前者“否定死亡的终极性”是苏珊.朗格所否定的反面观点,与后者歌德所肯定和观点不同;B前者“死亡之外还有一种继续的存在”是苏珊.朗格所否定的反面观点,后者歌德所肯定和观点不同;C前者范围太大,后者并不是歌德的观点。)
16.A(B仅仅从范围与否定角度论述,不能概括本文中心;C虽然正确,但太笼统;D重心偏移,侧重论述伟人的特征)。
《我的呼吁》教学设计 篇9
各位领导、老师、同学:
我是×××××,很高兴能向大家说课,并希望得到各位的批评指正。我说课的题目是《我的呼吁》,主要按三个部分说课,分别是说教材,说教法学法和说教学过程。
一、说教材
(一)课文分析
《我的呼吁》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三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这个单元学习的是演讲词。
《我的呼吁》是1952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法国著名的神学家、哲学家、医生史怀哲博士在诺贝尔奖的授奖仪式上发表的一篇演讲。史怀哲从三十八岁起一直到他90岁与世长辞,都在生活条件极其艰苦的非洲从事医疗服务事业,他从亲身的初中当中领悟出自己独特的敬畏生命伦理的思想,而他作为一名白人,甘愿放弃欧洲优裕的生活,条件艰苦的非洲为当地土人治病,几十年如一日的行为更是感动了无数的人,1952年,这位终身思索和爱的行动者自然而然地成了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史怀哲借授奖仪式的机会,向全人类阐述了他的敬畏生命伦理学思想。他首先开门见山提出自己的呼吁:全人类要重视尊重生命的伦理,接着对这一伦理进行了具体阐释,然后结合威胁人类生存的一些危险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法,赋予尊重生命的伦理以现实的活力。本文逻辑严密、语言隽永、思想深刻、感染力强,是演讲词的名篇。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性质,我确定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了解史怀哲的生平、思想和创作概况等;
2.能力目标:培养领悟文章所蕴含的深刻思想的能力;
3.情感目标:领悟“尊重生命”的伦理的内涵,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领悟作者尊重生命的伦理学思想。尊重生命的伦理是作者贯穿整篇演讲词的思想,领悟好这一思想,是读懂这篇文章的关键,所以这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起引导和启发的作用。本课是自读课,应以学生自读为主,我通过设疑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在学生解答问题的过程中,老师进行适当的点拔和引导。所以本课的基本教法是提问法和点拔法。
学法方面,学生应该在课前做好预习工作,充分利用手中的参考资料,了解课文的相关内容。在课堂上应积极思考,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加深对史怀哲的尊重生命的伦理学思想的理解,特别是对于文中提到的三大威胁人类生存的危险——暴行、疫病、战争,不仅要结合身边的事例,还要结合国际上一些相关的重大问题来思考。
三、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拟定为一个课时。
(一)导入
导入的是引起兴趣,建立联系。对于这篇课文,由于它思想的深刻性,所以我在导入时从人类文明的发展入手,引出现实社会的些对人类和平与发展不利的因素,如局部战争、恐怖主义、社会暴力等。这样做是为了让学生从思想的高度开始这篇课文的学习。整个导入过程控制在5分钟以内。
(二)课文分析
1.整体感知
我首先提出2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齐读课文。这两个问题是:(1)史怀哲向谁呼吁?(2)呼吁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由学生集体回答,老师明确:史怀哲向全为类呼吁,呼吁的主要内容是“重视尊重生命的伦理”。
2.领悟提高
“尊重生命的伦理”是一个偏正结构的短语,中心词是伦理,伦理的含义是“人们之间相处所遵循的道德准则”。这个问题必须由教师向学生解释清楚。
然后,我向学生提出问题:作者对这种伦理的主要内容的表述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明确:“这种伦理,反对将所有的生物分为人价值的与没有价值的、高等的与低等的”。
教师提问:作者为什么反对这样分类。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因为这种分类的标准是纯主观的,这样分类必定会造成我们对其他生命的任意糟蹋。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我要求学生举出历史上这方面的例子,如南京大屠杀,还有二战时希特勒宣扬犹太民族是世界上最劣等的民族而大肆屠杀犹太人。所以作者要求我们平等地对待生命,尊重每一个有生存意志的生命。
教师提问:当我们有了这种尊重生命的意识之后,会形成一种什么样的善恶观?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善就是爱护并促进生命,把具有发展能力的生命提升到最有价值的地位,恶就是伤害并破坏生命,阻碍生命的发展”。这种善恶观是史怀哲尊重生命的伦理的核心内容。
接下来明确作者呼吁的原因。我首先要求学生找出作者在文提到的威胁人类生存的危险:暴行、疫病和战争。
然后重点讲解作者针对暴行提出的解决办法:追求良善。作者认为要消除暴行,追求良善是最有效的努力。因为现世的一切暴行早晚会产生超越它的对抗性暴力,冤冤相报,永无止境,与其以暴制暴,不如以德报怨,实现善的良性循环。学习这个段落时,可以要求学生就当前的国际恐惧主义谈自己的体会。
要战胜大众疫病,作者认为全人类应该互相帮助,特别是对旧日殖民地的民众,因为昔日的殖民者在他们的土地上犯下太多的罪恶,现在是到了回报的时候了,所以应该采取一种赎罪的心情去帮助他们。教师用觉悟的语言向学生介绍史怀哲的非洲行医经历,引导学生体会史怀哲无私地为非洲人民服务的博大而仁慈的胸怀。
拒绝战争,维护和平。可以让了解历史的学生来谈冷战其间美苏军备竞赛的情况,以及对当今的巴以冲突、伊拉克战争、伊朗核问题等事件的看法。
3.小结
结合板书,进行归纳总结:
作者开门见山提出呼吁的核心内容——重视尊重生命的伦理,接着对这一伦理进行了阐述,再结合人类生存的现状具体论证,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的方法,作者呼吁人们要追求良善、消除暴行,互相帮助、战胜疫病,拒绝战争、维护和平。文章的逻辑显得十分严密。
以上教学环节的设计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阅读为主线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教师、课本三者有机结合起来。
4.拓展延伸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如何尊重生命。这样设计,引导学生走出文本,培养并提高学生尊重生命的意识,达到德育的目的。
《我的呼吁》教学设计 篇10
一、说教材
(一)课文分析
《我的呼吁》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三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这个单元学习的是演讲词。
《我的呼吁》是1952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法国著名的神学家、哲学家、医生史怀哲博士在诺贝尔奖的授奖仪式上发表的一篇演讲。史怀哲从三十八岁起一直到他90岁与世长辞,都在生活条件极其艰苦的非洲从事医疗服务事业,他从亲身的初中当中领悟出自己独特的敬畏生命伦理的思想,而他作为一名白人,甘愿放弃欧洲优裕的生活,条件艰苦的非洲为当地土人治病,几十年如一日的行为更是感动了无数的人,1952年,这位终身思索和爱的行动者自然而然地成了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史怀哲借授奖仪式的机会,向全人类阐述了他的敬畏生命伦理学思想。他首先开门见山提出自己的呼吁:全人类要重视尊重生命的伦理,接着对这一伦理进行了具体阐释,然后结合威胁人类生存的一些危险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法,赋予尊重生命的伦理以现实的活力。本文逻辑严密、语言隽永、思想深刻、感染力强,是演讲词的名篇。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性质,我确定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了解史怀哲的生平、思想和创作概况等;
2.能力目标:培养领悟文章所蕴含的深刻思想的能力;
3.情感目标:领悟“尊重生命”的伦理的内涵,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领悟作者尊重生命的伦理学思想。尊重生命的伦理是作者贯穿整篇演讲词的思想,领悟好这一思想,是读懂这篇文章的关键,所以这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起引导和启发的作用。本课是自读课,应以学生自读为主,我通过设疑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在学生解答问题的过程中,老师进行适当的点拔和引导。所以本课的基本教法是提问法和点拔法。
学法方面,学生应该在课前做好预习工作,充分利用手中的参考资料,了解课文的相关内容。在课堂上应积极思考,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加深对史怀哲的尊重生命的伦理学思想的理解,特别是对于文中提到的三大威胁人类生存的危险——暴行、疫病、战争,不仅要结合身边的事例,还要结合国际上一些相关的重大问题来思考。
三、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拟定为一个课时。
(一)导入
导入的是引起兴趣,建立联系。对于这篇课文,由于它思想的深刻性,所以我在导入时从人类文明的发展入手,引出现实社会的些对人类和平与发展不利的因素,如局部战争、恐怖主义、社会暴力等。这样做是为了让学生从思想的高度开始这篇课文的学习。整个导入过程控制在5分钟以内。
(二)课文分析
1.整体感知
我首先提出2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齐读课文。这两个问题是:(1)史怀哲向谁呼吁?(2)呼吁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由学生集体回答,老师明确:史怀哲向全为类呼吁,呼吁的主要内容是“重视尊重生命的伦理”。
2.领悟提高
“尊重生命的伦理”是一个偏正结构的短语,中心词是伦理,伦理的含义是“人们之间相处所遵循的道德准则”。这个问题必须由教师向学生解释清楚。
然后,我向学生提出问题:作者对这种伦理的主要内容的表述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明确:“这种伦理,反对将所有的生物分为人价值的与没有价值的、高等的与低等的”。
教师提问:作者为什么反对这样分类。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因为这种分类的标准是纯主观的,这样分类必定会造成我们对其他生命的任意糟蹋。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我要求学生举出历史上这方面的例子,如南京大屠杀,还有二战时希特勒宣扬犹太民族是世界上最劣等的民族而大肆屠杀犹太人。所以作者要求我们平等地对待生命,尊重每一个有生存意志的生命。
教师提问:当我们有了这种尊重生命的意识之后,会形成一种什么样的善恶观?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善就是爱护并促进生命,把具有发展能力的生命提升到最有价值的地位,恶就是伤害并破坏生命,阻碍生命的发展”。这种善恶观是史怀哲尊重生命的伦理的核心内容。
接下来明确作者呼吁的原因。我首先要求学生找出作者在文提到的威胁人类生存的危险:暴行、疫病和战争。
然后重点讲解作者针对暴行提出的解决办法:追求良善。作者认为要消除暴行,追求良善是最有效的努力。因为现世的一切暴行早晚会产生超越它的对抗性暴力,冤冤相报,永无止境,与其以暴制暴,不如以德报怨,实现善的良性循环。学习这个段落时,可以要求学生就当前的国际恐惧主义谈自己的体会。
要战胜大众疫病,作者认为全人类应该互相帮助,特别是对旧日殖民地的民众,因为昔日的殖民者在他们的土地上犯下太多的罪恶,现在是到了回报的时候了,所以应该采取一种赎罪的心情去帮助他们。教师用觉悟的语言向学生介绍史怀哲的非洲行医经历,引导学生体会史怀哲无私地为非洲人民服务的博大而仁慈的胸怀。
拒绝战争,维护和平。可以让了解历史的学生来谈冷战其间美苏军备竞赛的情况,以及对当今的巴以冲突、伊拉克战争、伊朗核问题等事件的看法。
3.小结
结合板书,进行归纳总结:
作者开门见山提出呼吁的核心内容——重视尊重生命的伦理,接着对这一伦理进行了阐述,再结合人类生存的现状具体论证,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的方法,作者呼吁人们要追求良善、消除暴行,互相帮助、战胜疫病,拒绝战争、维护和平。文章的逻辑显得十分严密。
以上教学环节的设计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阅读为主线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教师、课本三者有机结合起来。
4.拓展延伸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如何尊重生命。这样设计,引导学生走出文本,培养并提高学生尊重生命的意识,达到德育的目的。
附板书设计:(略)
《我的呼吁》教学设计 篇11
我的呼吁
[法]史怀哲
上课时间:2003年12月6日上午第三节
上课地点:**市一中高一(10)班
任课教师:东方雪
听课范围:一市三县学科带头人、教学骨干近50人
A学习目标:
1.能说出这篇演讲词中作者的主张以及发出呼吁的原因。
2.能就史怀哲的生命伦理科学观作出合理的评价。
B.教学设计:
1.文本:
站在诺贝尔奖授奖仪式的舞台上,面对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各领域的精英、泰斗,面对那让人艳羡的巨额奖金,很容易像一些娱乐界某些小丑大腕们说的一些感谢张三、李四,感谢时代、祖国的话。但是史怀哲没有这样。他甚至没有总结自己在过去工作中的经验教训,而是向这批高层次的听众也向全世界阐明自己的敬畏生命伦理学的要义——“重视生命的伦理”,并以此为基点,针对现实中种种漠视生命、扼杀生命的反人道行为,以一颗博大宽容的心发出了他个人的呼吁:消灭暴行、防治疫病、制止战争。在语言表达上,由于深受作者本人哲学、神学观念的影响,因而言辞严密,逻辑性强,同时也明显地烙上慈善的印记。
2.教法:
因学生对敬畏生命伦理学普遍感到陌生,且本文在阐释敬畏生命伦理学的文字(开头一、二两节)比较艰深,教师应该在引导学生理清作者发言的思路的基础上适当举例进行阐发。
本文作为阅读材料,除了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作者行文思路外,还应该就文本内容作出恰当的评价。可以拿学生思想认识与本文相关内容作比较,也可以就某一点进行辩论。培养学生敢于发言的好习惯。
为增强对作者“反战”人道精神的理解,可以适当插入部分战争图片,自制课件,渲染教学情境,深入把握文章思想内容,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
3.课时:一课时。C.教学进程
(课前投影:欢迎中语界的同仁莅临指导)
一、新课导入:两幅照片
师:让我们一起看两张照片。
[投影1.2003年9月25日,校运会赛场一角(一学生正欲翻越栏杆进入赛场)。2.2003年11月2日,红梅公园(一小女孩持着刚摘下来的花喜笑颜开)。]
师:你想说些什么?
生1:这样的行为很不文明。应该好好管一管。
生2:把这照片拿到报刊杂志上去暴光!
生3:依我看,那男生很勇敢啊!女小女孩在花朵的衬托下,笑得很美啊!
生4:从生命的角度看,他们都不太负责,一是对自己的生命处境没有预见,一是漠视其他生命。
师:角度不同,见解自然不一样。我个人很欣赏站在生命的角度审视生命状态的看法。确实,照片中的他们很无知——无知于生命意识的淡薄。而更可悲的是:照片中满面笑容的小女孩就是我的女儿!
(生哗然)
师: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我们究竟应该怎样看待生命?法国人史怀哲在近50年前的诺贝尔和平奖颁奖仪式上的呼吁或许能给我们不小的启发。
二、整体感知(文本的内容、思路、结构)
师:首先就让我们靠近这位陌生而又伟大的哲学家。
[投影:史怀哲肖像]
师:谁来介绍一下史怀哲。
生5:(读课本63页的注释①)史怀哲,法国神学家、哲学家、医生,一生致力于非洲国家的医疗服务事业,1954年获诺贝尔和平奖。
师:我看了有的资料上说他是德国人,你明白怎么回事吗?
生5:不明白。
师:判断一个人国籍主要依靠什么?
生(齐):出生地。
师:据我所知,他1875年出生于阿尔萨斯……
生6:好象那时候被德国占领了。但是那是法国的土地。
师(惊喜):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6:都德写的《最后一课》中就有法国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两块地方给……普鲁士。对。是普法战争的事情。
师:很好!你能积累知识的能力很强!那么你认为他应该属于哪个国家?
生6:法国!
师:那,我们永远是——
生(大声):中国人。
师:关于作者,我还想补充一些资料。你来读一下。
[投影:史怀哲简介内容]
生7:他是法国神学家、哲学家、医生,20世纪人道精神划时代的巨人。
他从小就是一个极富爱心的孩子。
他聪明好学,多才多艺,年轻时不仅是神学和哲学的双料博士,而且还是一位享有盛名的管风琴演奏家和巴赫音乐的研究家。
他决定并实践了“三十岁之前为研究科学和艺术而生活,三十岁之后献身服务于人群”的宏愿。
他38岁获得医学博士后,携妻子远赴非洲投入医疗服务工作,成为“丛林中的医生”。
他在1954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他的“敬畏生命伦理学”被誉为“标志西方道德进步的一个里程碑”。
师:真是一个不能不让我们崇敬的人!让我们现在就接近这颗博大而且宽容的灵魂吧!
师:请一个同学朗读全文,其他同学做两件事:1.用波浪线划出作者呼吁的内容的句子。2.用直线划出你理解有难度的句子。
[投影:读一读,划一划。1.用波浪线划出作者呼吁的内容的句子。2.用直线划出你理解有难度的句子。]
师:谁来读课文?
生(多数)卞卡。
师:我也知道卞卡的朗读水平确实很好,不过,在今天这样一个的大场面下,我倒想把锻炼的机会交给其他同学。大家看,好不好?
生(多数):好。(无人举手接受任务)
师:王佳杰,平时对你不够关心,到现在也没听过你的朗读,今天就把锻炼的机会交给你,我想你一定会拿出自己的最高水平的。
生8:(读课文,读破很多句,读错两个字。)
师:自我评价一下,读得怎么样?
生8:读破很多句子,不怎么连贯。
师:吐字还是很清晰的,不过我给你提两条建议:一是多出声读,读连贯,二是读出文章的情味。课后再练练,将美读进行到底!好吗?
生8:好。
师:大家听读过程很认真,划出了一些句子。我要问了,作者的呼吁有哪些?
[投影:我的呼吁,大括号]
生9:尊重生命的伦理。还有要求和平,反对战争。
[投影:尊重生命的伦理,制止战争。]
生10:还有帮助所有需要帮助的人,防治大众的疫病。
[投影:防治疫病]
生11:第二节和第三节说到要扬善惩恶。
师:惩恶?(“惩”重音)
生11:不是惩,是——是使恶行停止。
[投影:消除恶行]
师:好,这四方面都是作者的呼吁。大家看,这四者之间是并列的关系么?
生12:不是,应该是递进关系。先说观点,然后从残害生命的严重程度上说越来越严重,最后落实到战争上。
师:好,“尊重生命的伦理”是主要的理论基础,是总观点,如果把这篇演讲词看作是议论文的话,那它就是——
生(齐)中心论点。
师:好。第一个观点是回答的是“是什么”,后三者回答的是“怎么办”。从议论文常式结构看,好象还少了一块——
生(少数):“为什么”。
师:那文中有没有写道“为什么要重视尊重生命的伦理呢?
(有人说没有,有人在看书。)
生13:开头提出论点后,作者反对将万物分类,因为它们都有自己的价值和意义,只是有的可能没被人发现。可以看作解释。
师:好,第一节和第二节的意思我们来梳理一下。我觉得在提出观点也就是发出呼吁后,说了两层意思:
[投影:1.各种生命形态无价值、意义上高下之分。2.尊重它们就是尊重自己。]
1.各种生命形态无价值、意义上高下之分。2.尊重它们就是尊重自己。由此再得出推论,明确善恶的标准:尊重生命即善,不尊重生命即恶。
师:这样的分析对我们很有启发: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可以看出,文章按照顺序来行文的。
生(齐):逻辑
[投影:逻辑]
师:全文的结构样式是什么式?
生(齐):递进式。
三、小组交流
师:刚才我们从整体上把握了文章的内容、思路和结构,但是文章局部的词句是不是还有些不明白的地方啊?
(学生应声。)
[投影:议一议。1。小组内交流疑难词句。2。组长搜集解决不了的问题。]
师:下面我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发现的疑难问题,能解决的我就不答了。还不能解决的问题请组长注意归纳,等一会我们大家一起研究。现在开始。
师:好。哪个组还存有问题?
生14:第一节中,“这种伦理否定这些分别,因为评判生物当中何者较有普遍妥当性所根据的标准,是以人类对于生物亲疏远近的观感为出发点的。”不太明白。
师:谁来说说?
(无人应和。)
师:今天高考作文话题是“感情亲疏对事物的认知”,确实很多人是以人类自我为中心来评判其他生命乃至世界的,作者对此持什么态度?
生(齐):否定。
师:这句就是说,评判生物的价值和意义的标准还不能确定,所以给生命作价值、意义上的做法也就不妥当。而只能以生命为角度来认识才应该。明白了吗?
(生14点头。)
生15:第三节,“隐藏在欺瞒之后的暴行”,为什么说“暴行”还会隐藏在欺瞒后啊?
师:正义的行动一定有正当的理由,野蛮的暴行也会给自己的发生寻找一个借口。是不是这意思?
生15:是的。我还有一个问题。刚才边上的听课老师说的,第四节中,“白人和有色人种必须以伦理的精神相处,始能达到真正的和解。”这里的“始”为什么不用“才”?
生16:用“才”也说得通,不过我觉得这里强调的是伦理精神是解决争端的起点。
师:我同意你的看法。
生17:第三节,“我们最愚昧的错误就是不肯认真去冒险为善。”不理解。
师:关键是“冒险”不大好懂吧。我注意到第五节第二句中也有一个“冒险”。“我们正面临着两种冒险之间的选择。一种是继续毫无意义的原子武器竞赛……另一种是放弃原子武器……”。我们来比较比较。前者是不是说在恶行泛滥的情况下“为善”需要拿出勇气啊?拿出勇气实践可以看作是“冒险”吧?
(一些学生点头,有几个说“恩”。)
师:而后面一个句子的“冒险”意思比较丰富了。“继续进行原子武器竞赛”,那是冒天大的危险;“放弃原子武器”,是——
生(部分):需要拿出勇气。
师:大家所问的这些问题多数属于词句有深层含义,在阅读中我们不能轻易放过这些句子。做到“好读书——也求甚解!”
师:大家问我也问完了,我就要考考大家对史怀哲的生命伦理观的理解情况了。请看投影。
[投影:想一想
以下说法接近或符合作者的观点的是:
1.人命关天。
2.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3.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4.所有的生命是一个整体。
5.人道无国界。]
生18:我选4和5。选4的理由是第二节中的话,“出于尊重生命的伦理,我们将和全世界产生精神上的关连。”全世界的生命有了尊重的意义,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5麻,不用说。作者自己都到非洲去帮助受难者治病了。
生19:3也是。停止恶行不仅是针对善良的人说,也是对恶人说的。
师:为什么不选1和2?
生19:1强调了人命的意义,与作者反对将生命从价值意义上分类的观点相反。第2句,好象是等级制度吧——
师:这也是属于伦理范畴啊,什么伦理啊?
生19:封建伦理,还有家庭伦理。
师:好,我想把“封建伦理”换成“社会伦理”,同意么?
生19:同意。
师:除了这三句,大家还知道有哪些话与他的生命伦理学相近?
(学生思考。教师启发。)
师:刘备说过有一句话:勿以——
生(齐):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四、思想火花——辩论
1.[投影:辩一辩。
也许有人会认为他们可以利用原子装备来吓退对方,可是在战争危机如此高升的时刻,这种假设毫不值得重视。——史怀哲]
师:史怀哲说:“也许有人会认为他们可以利用原子装备来吓退对方,可是在战争危机如此高升的时刻,这种假设毫不值得重视。”意思是说,想通过试验生产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可以起到军事威慑的作用,迫对手就范。几乎不可能做到。所以应该放弃原子武器。
师:你认为应当销毁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吗?
生20:应该,为了世界的和平。
生21:销毁一部分。
师:为什么?放两个藏你手里?
生21:不是。用来对付外太空可能会有的灾难。
师:哦,也是为了尊重生命啊。
生22:从全世界的立场看,应该全部销毁,但是从一个国家的立场看,不能销毁。因为自己一旦没有了武器,就没有了安全保障。
师:看来,武器也有它的防御功能啊。
师:但不管怎么说学生发表看法。武器是战争残害生命威力最大的杀手。说到战争,
我想起以前听过的一首歌,唱得不怎么样,但是歌词写得不错,我也给它制作了一个简单的MTV,但是音乐文件已经找不到了,我想请所有同学用集体诵读的方式给它配音。好不好?
生(齐):好。
师:开始。
[投影:一组有关战争的图画以及歌词]
生(齐):
没有寂静的日子寂静的夜人们的神色显得紧张手中紧紧握着枪起伏的胸膛眼中是绝望的目光没有欢笑的脸庞和平的景象战火把人们推向死亡一切破碎的梦想破灭的希望人已是如此的疯狂
师:别去糟蹋他们的家
别去枪杀那些无知的娃娃
流着泪说不出一句话
有谁能够作出回答
五、结语
[投影:两幅画面:文字巨大——给战争一个理由、给和平一次机会]
师:是的,我们的世界还不太平,科索沃战争结束了,阿富汗战争结束了,伊拉克战争结束了,但是很多诱发战争的问题凸现出来,比如朝鲜问题,中国台湾问题……当许多人还在思考“给战争一个理由”的时候,更多人已经喊出了“给和平一次机会”。给和平一次机会,所有的生命就能延长一次呼吸,我们的世界也必然多出一份美丽!
六、征询意见
师:我们的一堂课在史怀哲的思想中穿梭了40分钟,不知道大家的生命在我的这节课有没有得到尊重,请同学们对我的课提些看法。
生23:我觉得这节课很好,加深了我对生命的理解。不过老师有的地方没让我们充分发言的机会,有的问题还没提出来。
师:哦,什么问题?现在可以提。
生23:还没想好。
师:那课后也可以接着提。
生24:我觉得不能只评价你的课,我们还是这堂课的组成部分。我觉得同学们的表现还是满好的。
师:对,应该说,每一节课都我们老师和我们同学精神合作的成果。(下课铃响),让我们再接再厉。自己下课
七、再见[投影]
[1]
《我的呼吁》教学设计 篇12
王卓
教学目标:1、理解这篇演讲词的主旨。
2、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体会文章的逻辑性、思想性。
3、领悟、品位其中精彩的语句,感受本文的艺术性。
4、领会“尊重生命”的伦理的内含,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的意识。
教学重点:1、分清文章的逻辑层次,把握演讲词的主旨。
2、领悟作者深刻的思想,品味文中精彩的语句。
重点难点:体会作者的写作思路,体会文章的逻辑性、思想性。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强的演讲词,同时又是一篇自读课文,因此课堂
上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点拨为辅,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课堂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介绍:多媒体展示图片。
先请大家看投影,,几幅幻灯片都是关于战争场面和因战争而受到伤害的人们请学生回答:看了这些图片,大家都想到了什么?
(战争、和平、死亡、希望、生命、绝望……)
对。以上图片都是关于战争的,关于难民的。历数人类发展的历史,战争伴随着人类社会的成长而没有停息过。国内的国际的数不胜数。可是,每场战争中都有无数的无辜生命消逝,成为肉靶成为弹灰。为什么会有这些让人心惊胆战的事情发生?为什么为了强权为了霸主地位就可以肆意的杀戮生命?不是说人人生而平等吗?面对这些惨状,我们不得不思考,平等究竟是什么?为了争取平等,争取世界的和平,我们又应该做些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史怀哲先生是怎么说的。
二、作者介绍:阿尔贝特·史怀哲(1875一1965)出生于阿尔萨斯(一战前属德国、战后属法国),得过哲学、神学、医学三大领域的博士,还对音乐有极高的造诣,但他的声誉并不建立在他的才艺之上, 而是他对人类苦难的无比同情及其热忱的献身精神。他将生命中的半个世纪贡献给了赤道非洲,贡献给了那里的医疗事业,从1913年建立丛林诊所,直到与世长辞,他在非洲蛮荒丛林中渡过了五十余年,非洲人称他为“非洲之父”。他一直被视作行动的人道主义的象征。他的“敬畏生命”的思想闻名于世,爱因斯坦说“像史怀哲这样理想地集善和对美的渴望于一身的人,我几乎还没有发现过。”1954年他获诺贝尔和平奖金,但他将资金用来修建麻疯村。这里选录的是他在瑞典斯德哥尔摩授奖仪式上的演讲词。
三、相关背景提示:二战后,尤其是冷战期间,美国与前苏联展开了激烈的军备竞赛,给世界和平和整个人类带来了巨大威胁。1945年7月16日,美国第一次核爆炸成功。8月6日和9日美国又把原子弹用于实战,轰炸了日本的广岛和长崎两个城市。美国凭借其核垄断地位及庞大的常规兵力,对苏联实行全面遏制的战略。1949年8月29日,苏联也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从而打破了美国在战后初期的核垄断地位。接着双方又进行研制威力更大的热核武器的竞赛。1952年10月31日,美国进行了第一次氢弹试验,次年8月12日,苏联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后来,英国、法国和中国先后试验成功原子弹和氢弹。这对于打破美苏核垄断地位有着重大的意义。此后,美苏又在核武器的实战化、高质量、小型化方面展开竞赛。据统计,1945年至1985年,全世界总共进行了1570次核爆炸试验。其中美国占805次,苏联占562次。
四、具体流程:
(一)、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请学生分读课文,思考一下问题叫我的呼吁
我们现在就通过自己的学习来了解他的尊重生命的理念究竟是什么。
1、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阅读课文的时候注意字词的读音并思考一下“伦理”是什么。
伦理:处理人们相互关系所应遵守的道德和准则。(伦理学:研究道德现象,揭示道德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
大家把伦理的意思装在脑子里,因为我们分析课文时,这个词是一把重要的钥匙。
2、好了,回到课文。
1)题目是“我的呼吁”,你们通过阅读找到了作者呼吁的是什么吗?
呼吁:重视尊重生命的伦理。一般学术界称之为敬畏生命伦理学。
2)敬畏生命伦理学的核心是什么呢?
核心:善就是:爱护并促进生命,把具有发展能力的生命提升到最有价值的地位。恶就是:伤害并破坏生命,阻碍生命的发展。
3)今日之事实是什么?
种种危机正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4)面对事实,作者提出了怎样的倡导以及怎样的解决方法?
倡导:真理、友好、仁爱、和气和善良的道德原则。
解决问题的具体途径:贯彻尊重生命的伦理,防治大众疫病,帮助旧日殖民地的民众,呼吁更多的人参与“关注生命”这项平凡而伟大的事业中来,特别是掌握国家命运的领袖们。
3、小结:重视尊重生命的伦理,也就是敬畏生命伦理学的内容,都在我们刚才对课文的输理中层层显现出来。说到底,就是呼吁人们热爱生命,尊重生命,平等的真实性就体现在生命的互相尊重之中,和平也就是建立的人们的生命有保障的基础上的。
4、家看课后练习题二,最后一段话,作者讲述了一个故事:一个农人可以为了生活在牧场上割一千棵草花给他的牛吃,但在他回家的路上,他却不应不小心踢倒一棵路旁的小花。
相信通过这个故事大家应该都明白了应该如何尊重生命。
史怀哲认为每一个人在伤害到生命时,都必须自己判断这是否是基于生活的必须而不可避免的。他相信宇宙间所有的生命是结合在一起的,当我们致力于帮助别的生命时,我们有限的生命可体验与宇宙间无数的生命合而为一。
三、我们今天探讨的主题是和平,通过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的演说辞我们知道了要通过尊重爱护生命来争取和平。
现在投影上出现了一枚邮票,是1998年世界人权宣言50周年的纪念邮票。大家都看到了一些什么?还是围绕我们今天和平的话题来思考。
画面有一只用五种颜色勾画出来的和平鸽,象征着五大洲的人因为平等而共同创造了和平。背景是一双儿童的眼睛,充满希望的一双眼睛,展望着和平。
四、希望大家在课余有时间能思考一下自己关于和平的理解,然后通过周记同老师进行交流。
作者邮箱:
[1]
《我的呼吁》教学设计 篇13
一、说教材
(一)课文分析
《我的呼吁》是1952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法国著名的神学家、哲学家、医生史怀哲博士在诺贝尔奖的授奖仪式上发表的一篇演讲。史怀哲从三十八岁起一直到他90岁与世长辞,都在生活条件极其艰苦的非洲从事医疗服务事业,他从亲身的初中当中领悟出自己独特的敬畏生命伦理的思想,而他作为一名白人,甘愿放弃欧洲优裕的生活,条件艰苦的非洲为当地土人治病,几十年如一日的行为更是感动了无数的人,1952年,这位终身思索和爱的行动者自然而然地成了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史怀哲借授奖仪式的机会,向全人类阐述了他的敬畏生命伦理学思想。他首先开门见山提出自己的呼吁:全人类要重视尊重生命的伦理,接着对这一伦理进行了具体阐释,然后结合威胁人类生存的一些危险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法,赋予尊重生命的伦理以现实的活力。本文逻辑严密、语言隽永、思想深刻、感染力强,是演讲词的名篇。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性质,我确定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了解史怀哲的生平、思想和创作概况等;
2.能力目标:培养领悟文章所蕴含的深刻思想的能力;
3.情感目标:领悟“尊重生命”的伦理的内涵,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领悟作者尊重生命的伦理学思想。尊重生命的伦理是作者贯穿整篇演讲词的思想,领悟好这一思想,是读懂这篇文章的关键,所以这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起引导和启发的作用。本课是自读课,应以学生自读为主,我通过设疑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在学生解答问题的过程中,老师进行适当的点拔和引导。所以本课的基本教法是提问法和点拔法。
学法方面,学生应该在课前做好预习工作,充分利用手中的参考资料,了解课文的相关内容。在课堂上应积极思考,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加深对史怀哲的尊重生命的伦理学思想的理解,特别是对于文中提到的三大威胁人类生存的危险——暴行、疫病、战争,不仅要结合身边的事例,还要结合国际上一些相关的重大问题来思考。
三、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拟定为一个课时。
导入
导入的是引起兴趣,建立联系。对于这篇课文,由于它思想的深刻性,所以我在导入时从人类文明的发展入手,引出现实社会的些对人类和平与发展不利的因素,如局部战争、恐怖主义、社会暴力等。这样做是为了让学生从思想的高度开始这篇课文的学习。整个导入过程控制在5分钟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