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人有一妻一妾(推荐8篇)
齐人有一妻一妾 篇1
郑光程
教学目的:
1、理解学习孟子寓言故事情节简练集中的特点。
2、理解深刻的寓意和幽默风趣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简练的情节和深刻的寓意
教学难点:深刻的寓意
第一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孟子的一篇文章,了解了孟子的仁政思想的另一个内容,就是“不嗜杀人者能一之”。而在这一篇课文里,他所用的是譬喻的论证方法。我们今天要学习孟子的《齐人有一妻一妾》,这篇短文的体裁跟前几个课不相同,是个简短的寓言故事。我们通过这则寓言的学习,了解一下孟子寓言的特色。在战国时代,诸子百家中有很多人喜欢运用寓言来揭示一个道理,如《吕氏春秋》的《刻舟求剑》等,庄子的寓言,如《疱丁解牛》、《秋水》等,所以我们在学习这篇短文的时候,还要弄清楚它的寓意。
二、学习《齐人有一妻一妾》
1、题解:
从这个题目,我们似乎感觉到他的生活水平应该是不错的。
2、学习字词,了解大意。
所……者……的人
名词性结构不可作谓语
所之所去的地方
3、学习朗读课文。
4、学习课文内容
(1)提问:归纳大意:反常行为引起怀疑(开端)
(2)提问:“卒之……又顾而之他”这几句用的是什么表达方式?它写出了什么?
(叙述,卑鄙的行为。语言幽默、生动。)
(3)归纳:妻子跟踪发现真相(经过)
(4)妻子归家而泣,齐人得意洋洋。(结尾)
(5)这一段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对比,更突出了齐人卑鄙无耻的丑恶灵魂)
5、学生齐读课文。
6、揭示寓意。
寓意:讽刺了那些毫无廉耻、不惜卑躬屈膝、弄虚作假、不择手段追求富贵的人。
三、总结本课,布置作业。
故事简单、集中,语言幽默,讽刺辛辣
板书:与饮食者尽富贵
起因:怀疑未尝有显者来
故事经过:跟踪、发现真相:之祭者,乞其余卑鄙行径
结尾:妻妾背泣,齐人得意洋洋(对比):丑恶灵魂
寓意:讽刺了那些毫无廉耻、不惜卑躬屈膝、弄虚作假、不择手段追求富贵的人。
补充练习:
指出题首的字词的意思:
(1)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士兵)
(2)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去世)
卒(3)卒成帝业。(终于)
(4)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终、最后)
(5)卒然边境有急……(猝)
与之璧,使行。(给予)
齐桓公知天下诸侯多与己也。(亲附,归附)
与(绍)军易与耳。(对付)
蹇叔之子与师。(参加,参与)
朝过夕改,君子与之。(赞许,赞扬)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加,施加)
战、守、迁皆不及施。(施行、实行)
施留待作遗施。(施舍)
施八尺屏障。(设置)
秦则无礼,何施之有。(恩惠)
作者邮箱:
齐人有一妻一妾 篇2
教学目的: 1、理解学习孟子寓言故事情节简练集中的特点。 2、理解深刻的寓意和幽默风趣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简练的情节和深刻的寓意 教学难点:深刻的寓意 第一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孟子的一篇文章,了解了孟子的仁政思想的另一个内容,就是“不嗜杀人者能一之”。而在这一篇课文里,他所用的是譬喻的论证方法。我们今天要学习孟子的《齐人有一妻一妾》,这篇短文的体裁跟前几个课不相同,是个简短的寓言故事。我们通过这则寓言的学习,了解一下孟子寓言的特色。在战国时代,诸子百家中有很多人喜欢运用寓言来揭示一个道理,如《吕氏春秋》的《刻舟求剑》等,庄子的寓言,如《疱丁解牛》、《秋水》等,所以我们在学习这篇短文的时候,还要弄清楚它的寓意。 二、学习《齐人有一妻一妾》 1、题解: 从这个题目,我们似乎感觉到他的生活水平应该是不错的。 2、学习字词,了解大意。 所……者: ……的人 所之:所去的地方 3、学习朗读课文。 4、学习课文内容 (1)提问:归纳大意:反常行为引起怀疑(开端) (2)提问:“卒之……又顾而之他”这几句用的是什么表达方式?它写出了什么? (叙述,卑鄙的行为。语言幽默、生动。) (3)归纳:妻子跟踪发现真相(经过) (4)妻子归家而泣,齐人得意洋洋。(结尾) (5)这一段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对比,更突出了齐人卑鄙无耻的丑恶灵魂) 5、学生齐读课文。 6、揭示寓意。 寓意:讽刺了那些毫无廉耻、不惜卑躬屈膝、弄虚作假、不择手段追求富贵的人。 三、总结本课 故事简单、集中,语言幽默,讽刺辛辣 板书: 与饮食者尽富贵 起因:怀疑 未尝有显者来 故事 经过:跟踪、发现真相:之祭者,乞其余 卑鄙行径 结尾:妻妾背泣,齐人得意洋洋(对比):丑恶灵魂 寓意:讽刺了那些毫无廉耻、不惜卑躬屈膝、弄虚作假、不择手段追求富贵的人。
齐人有一妻一妾 篇3
梁玉秀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词语“之、道、卒、施”的用法。
2.通过对课文分析,了解孟子的礼义荣辱观。
3.学习孟子以寓言故事说明事理的说理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寓言故事说理。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迁移性阅读法。
一、教学设想
1、是一篇故事性极强的寓言,篇幅短小,文字较简单,除个别字词外学生基本能读懂原文,因此教师不宜过多讲解,以学生朗读为主。反复朗读,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
2.孟子寓言的风格是精心选择故事的主人公,请执政者人瓮。《短文两篇》讲述了一些百姓故事,易于被执政者接受。言的是“齐人”“妻妾”“弈秋”之徒,道的是小人物的家长里短,学习进修,甚至街谈巷议,与政治大事毫不相干。作为一国的执政者,难得有机会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了解民情,做个爱民如子的明君圣主,即使仅仅是脸面上的事,也绝对会笑着细听分说。
在卑贱的子民面前,国君常想表现出凡人所不能及的判断能力。再者,他人的是是非非,与己无干,自然倍加严格要求。“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此时的国君绝对是英明的“旁观者”。“齐人”,堂堂的汉子,背着妻妾干那见不得人的勾当,还恬着脸编瞎话蒙骗她们,这与掩耳盗铃有何区别?大是大非面前,妻妾尚能“泣”“讪”,执政者更能表现出坚定的立场,毕竟说人家容易。怎知最后引火烧身,面对自己犯下的类似错误,只好乖乖地自投罗网。大庭广众下,执政者如果手握两套行事标准,对人“马克思主义”,对己“自由主义”,圣主的颜面何在?孟子抓住了人们共有的对己宽松、对人严格的自私心态,让执政者心甘情愿地被牵引着走进其布下的理性思维空间。
3.寓言故事情节简单,有时仅仅是一个情景性的设喻,却可笑、夸张而荒诞,形成语言风趣幽默、寓意醒豁的艺术效果。“齐人”去坟地求乞祭祀剩余的食物,不至餍不返,归家时又在妻妾面前大吹大擂,一“乞”,一“骄”,掩盖了丑恶的事实,满足了可笑的虚荣心。寓言故事极尽夸张之能事,在形象的故事中寄托深刻的寓意,将深奥抽象的道理变为通俗易懂、是非分明的故事,给咄咄逼人的说理披上了一件温情而美丽的外衣。虽折了点理性的锐气,却更易为人接受,穿透力无疑增强了。而人物夸张变形、有悖于常情的举动,将问题夸大,将危害加深,使教育警醒意义更明确。生活中未必有这样的人物,但不能否定在求取财富与地位等生活大事时,没有人做与“齐人”或“宋人”一样的勾当。作者的是非价值标准依附在正面或反面人物的身上,在对主人公或褒或贬的叙述和描绘中,作者站在了最前端,并将指斥的矛头从寓言故事中伸出来,瞄准了许许多多有类似问题的社会中人。中两种道德标准的对比和冲撞,从深层次上表现了作者鲜明的立场和观点。除了那个并不存在的“齐人”,被孟子刺中一刀的还有那些不择手段的“求富贵利达者”。同样,面对昏庸、做事不能持久而又轻信谗言的齐王,孟子的寓言故事《弈秋》中站出了两个学棋小童,演示着齐王的错误和可能产生的后果。有良师的指点,有良好的愿望固然重要,但改正错误与学棋一样,是个不断内化的过程,没有积极主动、专心致志的学习态度,一旦受了奸臣的引诱与哄骗,结果功业无成,也是意料中的事。
4、亮点探究
齐人内在品格的委琐与外在形象的庄严、自傲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作者妙用了几个修饰性词语,起到了揭示人物性格、传达作者爱憎喜好的作用。
(1)“则必餍酒肉而后反”中的“必”。“必”,一定,表确定的副词。齐人每外出,必直奔坟场乞食,必饱食而后返,足见其兴趣志向之低下。他贪得无厌,为了追求物质与名利,放弃了对自身道德的修炼和提高。为了得到虚幻的利达,甚至不顾尊严,不择手段,低声下气,求取一些令人憎恶的利益。如此还能满足,还能自得,还能大言不惭、吹嘘夸耀,人格的沦丧,道德的堕落,正如其妻所言:“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仰望与俯视,多么强烈的反差,多么辛辣的讽刺。
(2)“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中的“尽”。“尽”,都,表范围的副词。齐人在坟场乞得一些酒肉,涨红了脸,在妻妾面前夸耀“与饮食者尽富贵也”。借富贵者抬高自己的身价,比脚踏实地赢得名誉与地位来得方便与快捷。“齐人”势利卑鄙,虚伪做作,在妻妾前威风十足,自吹自擂,显现了虚伪无耻的本性。
(3)“遍国中无与立谈者”中的“遍”。“遍”,全,表范围的形容词。前番是竭力鼓吹,后者是残酷的事实。连都城中的普通百姓也不屑与这样的人“立谈”,更别提成为富贵者的座上宾。一个“遍”字,是击破齐人骗局的重锤。
5.对比手法的运用,形成强烈的讽刺效果。
有两重对比。一是齐人坟场“乞”与妻妾面前“骄”的行为对比,是真相与表象的对比。通过对比,人物内在品格的委琐与外表的庄重自足形成强烈的反差,达到了美学上的滑稽效果,形成了尖锐的讽刺。二是妻妾勺齐人人生准则的对比。齐人在坟场乞食而没有丝毫的羞耻感,甚至在足不出户的妻妾面前大吹大擂。两个妇道人家能明大理,强调在追求“利”的同时要注意采用正当的手段,要“行丈夫之道”,不能苟且,不能诡迂。为人不齿、行“妻妾之道”的恰恰是大“丈夫”。两种道德标准的对比和冲撞,揭露了齐人的丑态。通过对比,揭示了作者关于态度与结果有必然因果联系的观点。
6.分析孟子寓言的幽默性
孟子的寓言情节简单,却诙谐、有趣而意味深长,形成语言风趣幽默、寓意显豁的艺术效果。通过想像将生活中的问题的情状与特征夸大,以更深刻地揭示问题的本质和危害。齐人去坟地求乞祭祀剩余的酒食,得了蝇头小利就心满意足,其行为荒诞可笑,为人所不齿。孟子将齐人的行为夸大,使之成为艺术形象,背地里“乞”食,妻妾前“施施”“骄”言,使读者在强烈的反差中产生审美快感,并对对象做出否定性的评价。《揠苗助长》中的宋人,急于求成,拔苗助长,举动愚蠢而可笑。《月攘一鸡》中的主角改正错误却又不坚决,持“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的观点。孟子的寓言故事通过影射、夸张等手法,机智风趣地对社会生活中不合理、丑陋的现象做了含蓄地揭露、批评,使读者在人物夸张变形、有悖于常情的举动中,微笑着领悟到作者传递的深刻道理。
二、教学过程:
1.教学导入:
复习前面课文中孟子的说理方法--设喻、对比、类比等--寓言说理。
2.指名朗读,正音。
瞷(jiàn) 墦(fán) 讪(shàn) 施(yí)从良人
3.齐声朗读课文 重点理解以下词语:
餍、富贵、瞷、国、终、讪
4.齐读课文,理解多义词
之、施、卒
5.齐读课文,指出文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反\"、 \"蚤\"、 \"施\"
6.齐读课文,学生翻译全文。
7.分析理解:
1.在本段文字后,原文尚有一句话:\"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试翻译这句话。
2.从这句话看来,这篇寓言的寓意何在?
8.学习这篇寓言,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感受?(讨论)
(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丑恶现象,批评卑鄙小人行为)
9.作业:
1、熟读课文
2、自译《弈秋》
齐人有一妻一妾 篇4
邓浩
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1)、了解讽喻与讽刺等修辞方法的区别。(2)、学习课文叙述故事的技巧。(3)、继续加强语言积累,理解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句式。
2.思想教育目标:(1)、学习孟子光明磊落的宽广胸怀。(2)、理解孟子对名誉和地位的正确态度,彻底抛弃为了名誉和地位而不择手段的错误名利观。
3.能力培养目标:(1)、学会运用寓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2)、学习利用上下章节研究《孟子》的技能。
教学重点:学习利用上下章节研究《孟子》的技能。
教学难点:了解讽喻与讽刺等修辞方法的区别。
教学类型:鉴赏。
电教或实物展示手段:
教学过程与步骤:
一、学练方法选择
1、改写法。
课文的叙述毕竟是太浓缩、太精练,为了更准确地理解课文,尤其是从情感深处去理解,就有必要把齐人的性格通过外貌、神态、心理等多方面表现出来,还可以通过情节的扩展使文章内容更加生动和引人入胜。
2、剧本演出法。
仅有书本知识是不够的,把课文改写为剧本,就需要编剧、导演、化妆等一大批工作人员,这是学习生活化的重要手段,也是课文艺术化的必要尝试。有兴趣、有条件的班级可以一试。
3、读后感写作法。
这篇课文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寄寓,有许多话都没有直白地说出来,这正好给我们学习时理解分析留下了广阔的天地。如何正确对待名誉和地位,现实社会中人的一些丑恶的表现,都值得学习时去作点分析。
4、语言积累法。
注意根据语境推断实词的词义。第一,借助上下文意义判定多义词的语境义;第二,注意参照词的语法地位判定多义词的语境意义;第三,要善于利用骈偶句、排比名句等对应句式提供的位置关系去推断词的相同或相反相对的意义。
还要注意推断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这主要是看所要辨析的词和它前后的词构成什么样的语法关系。
另外,要多做比较,抓住特征学好文言句式。把古代汉语的句式与现代汉语的句式进行比较,容易理解什么叫“特殊句式”;把握文言句式的某些明显标志或者某种规律,力争理解文言特殊句式的本质;把一些句子放到一定的语段中进行理解,容易掌握像省略句这样的一些句子,这也是文言句式的学习不能忽视整体阅读的具体含义。
●二、重点难点化解
1、课文大意
化解:本文诙谐幽默,耐人寻味,是《孟子》散文代表作之一。文章通过一个生动的寓言故事,辛辣地讽刺了那种不顾礼义廉耻,以卑鄙手段追求富贵利达的人。课文前三段是叙述,最后一段是评论。第一段是故事的发生和发展,简单地交待了背景,写齐人的诡秘行动和对妻妾的炫耀,引起妻子的怀疑和妻妾的商议。第二段是故事的高潮,写妻子的追踪侦察和齐人“餍酒肉”的真相。第三段是故事的结局写妻妾的羞惭悔恨和齐人恬不知耻的丑态。最后一段评论,点明主旨,提示故事象征的深刻含义,表明了作者的立场,加深了讽刺的内涵。
2、叙述的技巧
化解:第一,冷静客观的笔法。托尔斯泰曾说:“不要把你的读者当成傻瓜,你只管叙述你的故事就足够了。一个作者可千万不要在那里空发议论。”俄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就经这种冷静客观的笔法著称于世。这篇课文在叙述上没有使用什么突出的笔墨,只是由浅入深,先写出现象,再点出事件的结果,层层提示“齐人”龌龊的灵魂,剥去他虚伪的外衣。具体来说,先写“齐人”口头上的吹牛(“所与饮食者”“尽富贵也”)引起其妻的疑心“未尝有显者来”;再写其妻侦察(“瞯”)所见:“遍国中无与立谈者”,是说这个自吹自擂的家伙连普通老百姓都没有一个搭理他的,所谓“尽富贵也”纯属吹牛;“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馀,不足又顾而之他”,揭示的谜底,原来亿不过是个乞丐,而且还是一个死皮赖脸的痞子。末尾再补一笔“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写“齐人”厚颜无耻,真是从外表神态,透入到精神骨髓。读这种冷静的叙述文字,特别需要我们从字里行间去进行深入的思考,这也是叙述文字最富魅力的地方,许多叙述类文字都有这个特点。另外,课文的叙述也是暗含了一些技巧的,比如层层深入,就是一种“抽丝剥茧”的手法,最后再补一笔,人又谓之“颊上添毫”。第二,繁笔与简笔的处理极有讲究。“良人出”至“尽富贵也”在文中竟然重复了一遍,这就是繁笔,目的是为了突出这一现象,并为下文写“瞯”作好铺垫,同时这一重复还与后文形成对照,相反而又相成,另外,这一重复也为后文蓄势,产生一种巨大的落差,使下文的反跌更有力。而当其妻“告其妾”时,却只用了“今若此”三个字,好像把话说到半截又咽了回去,特别是那个“此”字,竟然包括了从“蚤起”以下的44字所描写的内容,可谓惜墨如金。这是因为前面的叙述已经淋漓尽致了,精彩的镜头如再出现反而显得乏味了;何况其妻的内心感情之复杂绝不是重述其所见的种种丑恶现象所能尽,反不如只说半句话更为含蓄有力。就是下文一个“讪”字,一个“泣”字,也是极尽匠心的。关于简笔与繁笔,《水浒传》中有很多的例子,比如,写山神庙,只有“破落”两字;写景阳冈上恐怖的黄昏,只说太阳“渐渐地坠下去”;写大雪只下了一个“紧”字。学习时可以再参照一下。
3、“齐人”穷得讨饭,怎么会有一妻一妾?
化解:一种观点认为,妾这个人物的出现,是为了主题的突出和情节的安排。比如妻发现了疑点便对妾倾诉自己的心事;盯梢回来,又把所见告诉了妾;妻妾二人互讪互泣,表达效果上显然比一个女人的自怨自艾更突出 。没有“妾”,“妻”的言行举止就会受到较大限制,故事的讽刺力量也会大大削落。比如,只说“骄其妻”就远不如说“骄其妻妾”显得传神尽态。
另一种观点,也是笔者的观点,认为妾的出现要换个角度去思考。这是一篇讽刺性很强的寓言,带有很重的文学色彩,而文学的特征是合情却未必合理。如果从理上去分析,这个问题是不会有答案的,即使说是为了情节的安排,也是牵强的。事实上,“齐人”不过是比喻那些追求富贵利达的人,如果看看那些人的影子,就是今天,我们的身边就多的是,为了升官,整天在复杂的人群中求张告李,是一种表现;为了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和权力,在无数次的无可奈何中委曲求全,这不是与乞丐一样吗?更有甚者,为了物质上的享乐,竟然给某些要人或权臣送上自己的妻子、女儿,茅盾先生的《子夜》中不是有这方面的精彩描写吗?所有这些人,他们富裕的是物质,贫穷的是精神,他们的已有财产和将有财产,岂止是养一妻一妾?《孟子》中的这一段,讽刺的人其实就是这样的一群。作为为人修养的一课,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
4、“此其为餍足之道也”一句是说故事者的解说之词呢,还是“齐人”之妻说出来的话?
化解:有的说是作者站出来说话,有的则认为是齐人之妻说出来的。其实,这是作者在替他的主人公表达内心的独白,这有点象鲁迅《孔乙己》中的一段文字:“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对这个问题,过去曾有过争论,最后的结论还是后者,这里“此其为餍足之道也”也正是“齐人”之妻在恍然大悟后的一句内心独白,由说故事的人代他表达出来罢了。
●三、相关知识补充
1、【而】“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起连接作用。“而未尝有显者来。”“而良人未之知也。”起转折作用。
2、写作动机是什么?先要看课文的前一章:“储子曰:‘王使人瞷夫子,果有以异于人乎?’孟子曰:‘何以异于人哉!尧舜与人同耳。’”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瞷”字,本意是窥视,本身并非光明磊落的行为,“瞷”人更属非礼,被“瞷”的人,想必是做了见不得人的事,不是内挟阴私,就是外充伪善,齐王以王者之尊,竟然派人去“瞷”孟子,孟子当然很反感,所以,在上一章里就用“何以异于人哉!尧舜与人同耳。”进行针锋相对的反驳,这还不够,为了自我表白,在课文中,孟子又用“齐人”的故事对那些追求“富贵利达”的龌龊小人进行了无情的讽刺。课文的写作意思非常明白:我不求富贵利达,自然就不会做自欺欺人的丑事,当然无须装成一幅伪善者的面孔做给人看。这正是孟子证明自己的光明磊落。
3、谈谈讽喻。课文从总体上是使用了讽喻的手法。
讽喻即用一种富有机智幽默情趣,并寄寓深刻道理的虚构的故事来阐明某种事理。是一种婉曲的语言表达方式,往往是在本意不便于明说或者为了说得更形象、更明白的情况下使用的。一般都蕴含着讽谏、讥刺、规劝、批评、诱导的意义。张志公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中说:“用一种事情来比另一种事情的道理叫讽喻。讽喻着重在用事理打比方。”
讽喻与比喻不同。比喻是在一句话中以与本体类似的事物为喻体同本体相比照,喻体不能单独成篇。讽喻是以一个完整的故事作为喻体,说明道理,且作为喻体的故事可以独立成篇。
讽喻与讽刺也不完全一样。它们都有讽刺意味,但讽刺主要是揭露性的,是直书其事,且具有贬责、指斥的意思。讽喻则主要是寓事理于故事之中,含蓄、委婉,给人以启迪和诱导,有批评,但那是一种善意的规劝。
讽喻的使用灵活,可以在行文中插叙,并且点明本意,也可以也可以独立成章,寓意其中,并不明说,而留给读者以思考。
按表达功能分,讽喻可以分为:
(1)进谏性讽喻 。多为封建社会臣下对君主提供施政建议,或委婉匡正时弊所使用。
(2)启迪性讽喻。它提示一种生活哲理,或激发人们某种信念;或暗示一种生活流向,或概括一种有益的人生经验。
(3)寓理性讽喻。即以一个故事作为喻体,比说某一种道理,或将其化入整个论说之中。
按结构分,又可以分为独立性讽喻和非独立性讽喻两种。
分别举例如下:
(1)进谏性讽喻 。
邹忌修八尺有馀,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乃君也.”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熟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
於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於臣,皆以美於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有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於王.由此观之,王之敝甚矣.” (《邹忌讽齐王纳谏》)
(2)启迪性讽喻。
我梦见自己正在小学校的讲堂上预备作文,向老师请教立论的方法。
“难!”老师从眼镜圈外斜射出眼光来,看着我,说。“我告诉你一件事——
“一家人家生了一个男孩,合家高兴透顶了。满月的时候,抱出来给客人看,——大概自然是想得一点好兆头。“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他于是得到一番感谢。”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做官的。’他于是收回几句恭维。“一个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他于是得到一顿大家合力的痛打。
“说要死的必然,说富贵的许谎。但说谎的得好报,说必然的遭打。你……”
“我愿意既不谎人,也不遭打。那么,老师,我得怎么说呢?”
“那么,你得说:‘啊呀!这孩子呵!您瞧!多么……。阿唷!哈哈!Hehe!he,hehehehe!’”(鲁迅《 立论》)
(3)寓理性讽喻。
蝜蝂者,善负小虫也。行遇物,辄持取,仰其首负之。负愈重,虽困剧,不止也。其负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不能起。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乃坠地死。
今世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己累也,惟恐其不积。及其怠而踬也,黜弃之,迁徒之,亦以病矣。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观前者之死亡不知戒。虽其形魁然大者也,亦足哀乎。(《蝜蝂传》)
(4)独立性讽喻
批评这东西,对于读者,至少对于和这批评家趣旨相近的读者,是有用的。但中国现在,似乎应该暂作别论。往往有人误以为批评家对于创作是操生杀之权,占文坛的最高位的,就忽而变成批评家;他的灵魂上挂了刀。但是怕自己的立论不周密,便主张主观,有时怕自己的观察别人不看重,又主张客观;有时说自己的作文的根柢全是同情,有时将校对者骂得一文不值。凡中国的批评文字,我总是越看越胡涂,如果当真,就要无路可走。印度人是早知道的,有一个很普通的比喻。他们说:一个老翁和一个孩子用一匹驴子驮着货物去出卖,货卖去了,孩子骑驴回来,老翁跟着走。但路人责备他了,说是不晓事,叫老年人徒步。他们便换了一个地位,而旁人又说老人忍心;老人忙将孩子抱到鞍鞒上,后来看见的人却说他们残酷;于是都下来,走了不久,可又有人笑他们了,说他们是呆子,空着现成的驴子却不骑。于是老人对孩子叹息道,我们只剩了一个办法了,是我们两人抬着驴子走。无论读,无论做,倘若旁征博访,结果是往往会弄到抬驴子走的。(鲁迅《读书杂谈》)
(5)非独立性讽喻
我梦见自己在隘巷中行走,衣履破碎,像乞食者。一条狗在背后叫起来了。
我傲慢地回顾,叱咤说:“呔!住口!你这势利的狗!”
“嘻嘻!”他笑了,还接着说,“不敢,愧不如人呢。”
“什么!?”我气愤了,觉得这是一个极端的侮辱。
“我惭愧:我终于还不知道分别铜和银;还不知道分别布和绸;还不知道分别官和民;还不知道分别主和奴;还不知道……”
我逃走了。
“且慢!我们再谈谈……”他在后面大声挽留。
我一径逃走,尽力地走,直到逃出梦境,躺在自己的床上。(《狗的驳诘》)
4、课后练习解析
一、设计此题,意在使大家通过熟读课文,熟悉这篇寓言的基本内容,体会文章幽默风趣的语言特色。参考答案见“重点难点化解”。
二、设计此题,目的是通过多义词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之”“施”“卒”三个文言词语的不同用法。
参考答案为:【之】1、动词,往,到……去。2、助词,相当于“的”。3、代词,指妻子已侦察到丈夫“餍足之道”这件事的真相。4、前一个“之”字,助词,无实义;后一个“之”字,助词,构成“之所以……者”句式。
【施】1、通“迤”,逶迤斜行,这里指暗中跟踪。2、喜悦自得的样子。3、动词,实行、施行。4、动词,用。
【卒】1、副词,终于、最后。2、名词,兵卒。3、动词,死。4、名词,兵卒。
三、此题为扩展题。本文篇幅短小,且内容浅显,适于做点扩展练习。设计此题,就是为学生提供扩展阅读的材料。明代孙仁儒《东郭记》,根据《孟子》中的有关内容加以发挥想象,用戏曲的形式表现了《孟子》某些思想。“东郭乞墦”又是《齐人有一妻一妾》一文中最精采的一幕。对比阅读,可以进一步体会文章中对齐人行为的生动描写。
●四、学练效果检测
A层级检测
1、为加点的字注音
瞷( )良人之所之 讪( )其良人 墦( )间 施施( )从外来 蚤( )起,施( )从良人之所之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A、其良人出 良人:-------------- B、卒之东郭墦间世间 卒:---------墦:----------- C、瞯良人之所之 瞯:----------- 前“之”:-------------后“之”:------------D、讪其良人 讪:--------------
3、选出不含通假字的一项
A、则必餍酒肉而後反 B、蚤起
C、施从良人之所之 D、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
4、选出与“此其为餍足之道也”一句中“道”字词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A、师道之不传也久 B、道芷阳间行
C、吾师道也 D、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5、辨识下列各句属于什么句式
A、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 B、遍国中无与立谈者
C、不求闻达于诸侯 D、古之人不余欺也。 E、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B层级检测
阅读课文,试用原文回答下列各题
6、齐人之妻是如何对其“良人”起疑的?
答:
7、既已生疑,必将察之。于是其妻“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 ”,终于发现了事情的真相。请指出课文是怎样描述“事情真相”的。
答:
8、请用一个成语概括课文中“齐人”的品德:--------------
9、课文是一篇寓言。诙谐幽默的描写中透着辛辣的讽刺,从课文结尾的评论看,作者写作此文意在讽刺什么?
答:
10、请联系社会实际,谈谈你对课文的现实意义的看法。
下面这段文字引自《孟子》,括号里是古人的注解。借助为些注解阅读原文,并完成第11——17题。
逢蒙学射于羿(羿,夏之诸侯,善射,百发百中。逢蒙,羿之弟子也,亦能百发百中),尽羿之道;思天下惟羿为愈己,于是杀羿。孟子曰:“是亦羿有罪焉。”公明仪曰:“宜若无罪焉。”曰(A):“薄乎云尔,恶得无罪?郑人使子濯孺子侵卫,卫使庾公之斯追之。子濯孺子曰:‘今日我疾作, 不可以执弓,吾死矣夫!’问其仆(仆,御者也)曰:‘追我者谁也?’其仆曰:‘庾公之斯也。’曰:‘吾生矣!’其仆曰:‘庾公之斯,卫之善射者也。夫子曰:“吾生。”何谓也?’曰:‘庾公之斯学射於尹公之他, 尹公之他学射於我。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端人用心不邪辟,知我是其道本所出,必不害我也。)庾公之斯至,曰:‘夫子何为不执弓?’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 曰(B):‘小人学射於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学射於夫子。我不忍以夫子之道, 反害夫子。虽然,今日之事,君事也,我不敢废。’抽矢扣轮,去其金, 发乘矢而後反。”(庾公之斯至,竟如孺子之所言。而曰:“我不敢废君事。”故叩轮去镞,使不害人,乃以射孺子,四发而去。乘,四也。孟子言是,以明羿之罪。假使如子濯孺子之得尹公之他而教之,何由有逢蒙之祸乎?)
11、羿和逢蒙这两个人是什么关系?子濯孺子、庾公之斯、尹公之他这三个人是什么关系?答:-------------------------
12、文中曰(A)、曰(B)的说话人分别是谁?答:曰(A)是--------曰(B)是------
13、为下面各句分别选择正确的译文
1/今日我疾作。
A、今天我出发得太匆忙。B、今天我赶快作战。
C、今天我的病发作了。D、今天我的病突然加剧了。
2/问其仆。
A、问替他驾车的人。B、问他的左右侍从。
C、问他的卫士们。D、问君王的使者。
3/虽然,今日之事,君事也。
A、虽然如此,今天的事是君主的命令办的事。
B、虽然如此,今天的事可是你自己引起来的事。
C、即使如此,今天的事是君主命令你办的事。
D、即使如此,今天的事是你引得君主生气。
4/发乘矢而後反。
A、向四辆兵车射箭然后回头。B、向四辆兵车射箭然后投降。
C、射了四箭然后回去。D、反过身来然后射了四箭。
14、子濯孺子确信庾公之斯不会杀死自己,是因为
A、他知道庾公之斯生性仁慈。B、他知道庾公之斯忠于君主。
C、他知道庾公之斯认识自己。D、他知道庾公之斯为人正直。
15、“抽矢扣轮,去其金”这句话中的“金”是指---------(不超过2个字)。
16、“去其金”是为了-----------------(不超过6个字)。
17、孟子认为羿有罪(过错)的理由是什么?注释中哪句话说明了这个理由?请把它译成现代汉语。
[注解]--------------------------------------------------------(摘录能说明这个理由的注解)
[译文]------------------------------------------------------------。
参考答案:
1、JI n SH n F n SH SH Z o Y 2、A、古代妻子对丈夫的称呼B、最后,坟地C、偷看(暗中观察),前“之”助词(无义),后“之”动词去、往D、责骂、毁谤3、D4、D5、A、判断句B、省略句(省略介词宾语)C、介词结构后置D、宾语前置E、被动句6、“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可是,家中“未尝有显者来”。于是,其妻不由对良人起疑。7、“遍国中无与立谈者,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馀,不足,又顾而之他。”8、自欺欺人9、“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 ”10、(略)11、都是师徒关系。12、A是孟子,B是庾公之斯。13、CAAC。14、D。15、箭头。16、不伤害人。17、[注解]假使如子濯孺子之得尹公之他而教之,何由有逢蒙之祸乎?[译文]假使如子濯孺子得到尹公之他来教那样,哪里还会有逢蒙之祸呢?
作业:诵读该诗;
完成练习册该课内容;
齐人有一妻一妾 篇5
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1)、了解讽喻与讽刺等修辞方法的区别。(2)、学习课文叙述故事的技巧。(3)、继续加强语言积累,理解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句式。
2.思想教育目标:(1)、学习孟子光明磊落的宽广胸怀。(2)、理解孟子对名誉和地位的正确态度,彻底抛弃为了名誉和地位而不择手段的错误名利观。
3.能力培养目标:(1)、学会运用寓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2)、学习利用上下章节研究《孟子》的技能。
教学重点:学习利用上下章节研究《孟子》的技能。
教学难点:了解讽喻与讽刺等修辞方法的区别。
教学类型:鉴赏。
电教或实物展示手段:
教学过程与步骤:
一、学练方法选择
1、改写法。
课文的叙述毕竟是太浓缩、太精练,为了更准确地理解课文,尤其是从情感深处去理解,就有必要把齐人的性格通过外貌、神态、心理等多方面表现出来,还可以通过情节的扩展使文章内容更加生动和引人入胜。
2、剧本演出法。
仅有书本知识是不够的,把课文改写为剧本,就需要编剧、导演、化妆等一大批工作人员,这是学习生活化的重要手段,也是课文艺术化的必要尝试。有兴趣、有条件的班级可以一试。
3、读后感写作法。
这篇课文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寄寓,有许多话都没有直白地说出来,这正好给我们学习时理解分析留下了广阔的天地。如何正确对待名誉和地位,现实社会中人的一些丑恶的表现,都值得学习时去作点分析。
4、语言积累法。
注意根据语境推断实词的词义。第一,借助上下文意义判定多义词的语境义;第二,注意参照词的语法地位判定多义词的语境意义;第三,要善于利用骈偶句、排比名句等对应句式提供的位置关系去推断词的相同或相反相对的意义。
还要注意推断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这主要是看所要辨析的词和它前后的词构成什么样的语法关系。
另外,要多做比较,抓住特征学好文言句式。把古代汉语的句式与现代汉语的句式进行比较,容易理解什么叫“特殊句式”;把握文言句式的某些明显标志或者某种规律,力争理解文言特殊句式的本质;把一些句子放到一定的语段中进行理解,容易掌握像省略句这样的一些句子,这也是文言句式的学习不能忽视整体阅读的具体含义。
●二、重点难点化解
1、课文大意
化解:本文诙谐幽默,耐人寻味,是《孟子》散文代表作之一。文章通过一个生动的寓言故事,辛辣地讽刺了那种不顾礼义廉耻,以卑鄙手段追求富贵利达的人。课文前三段是叙述,最后一段是评论。第一段是故事的发生和发展,简单地交待了背景,写齐人的诡秘行动和对妻妾的炫耀,引起妻子的怀疑和妻妾的商议。第二段是故事的高潮,写妻子的追踪侦察和齐人“餍酒肉”的真相。第三段是故事的结局写妻妾的羞惭悔恨和齐人恬不知耻的丑态。最后一段评论,点明主旨,提示故事象征的深刻含义,表明了作者的立场,加深了讽刺的内涵。
2、叙述的技巧
化解:第一,冷静客观的笔法。托尔斯泰曾说:“不要把你的读者当成傻瓜,你只管叙述你的故事就足够了。一个作者可千万不要在那里空发议论。”俄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就经这种冷静客观的笔法著称于世。这篇课文在叙述上没有使用什么突出的笔墨,只是由浅入深,先写出现象,再点出事件的结果,层层提示“齐人”龌龊的灵魂,剥去他虚伪的外衣。具体来说,先写“齐人”口头上的吹牛(“所与饮食者”“尽富贵也”)引起其妻的疑心“未尝有显者来”;再写其妻侦察(“瞯”)所见:“遍国中无与立谈者”,是说这个自吹自擂的家伙连普通老百姓都没有一个搭理他的,所谓“尽富贵也”纯属吹牛;“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馀,不足又顾而之他”,揭示的谜底,原来亿不过是个乞丐,而且还是一个死皮赖脸的痞子。末尾再补一笔“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写“齐人”厚颜无耻,真是从外表神态,透入到精神骨髓。读这种冷静的叙述文字,特别需要我们从字里行间去进行深入的思考,这也是叙述文字最富魅力的地方,许多叙述类文字都有这个特点。另外,课文的叙述也是暗含了一些技巧的,比如层层深入,就是一种“抽丝剥茧”的手法,最后再补一笔,人又谓之“颊上添毫”。第二,繁笔与简笔的处理极有讲究。“良人出”至“尽富贵也”在文中竟然重复了一遍,这就是繁笔,目的是为了突出这一现象,并为下文写“瞯”作好铺垫,同时这一重复还与后文形成对照,相反而又相成,另外,这一重复也为后文蓄势,产生一种巨大的落差,使下文的反跌更有力。而当其妻“告其妾”时,却只用了“今若此”三个字,好像把话说到半截又咽了回去,特别是那个“此”字,竟然包括了从“蚤起”以下的44字所描写的内容,可谓惜墨如金。这是因为前面的叙述已经淋漓尽致了,精彩的镜头如再出现反而显得乏味了;何况其妻的内心感情之复杂绝不是重述其所见的种种丑恶现象所能尽,反不如只说半句话更为含蓄有力。就是下文一个“讪”字,一个“泣”字,也是极尽匠心的。关于简笔与繁笔,《水浒传》中有很多的例子,比如,写山神庙,只有“破落”两字;写景阳冈上恐怖的黄昏,只说太阳“渐渐地坠下去”;写大雪只下了一个“紧”字。学习时可以再参照一下。
3、“齐人”穷得讨饭,怎么会有一妻一妾?
化解:一种观点认为,妾这个人物的出现,是为了主题的突出和情节的安排。比如妻发现了疑点便对妾倾诉自己的心事;盯梢回来,又把所见告诉了妾;妻妾二人互讪互泣,表达效果上显然比一个女人的自怨自艾更突出。没有“妾”,“妻”的言行举止就会受到较大限制,故事的讽刺力量也会大大削落。比如,只说“骄其妻”就远不如说“骄其妻妾”显得传神尽态。
另一种观点,也是笔者的观点,认为妾的出现要换个角度去思考。这是一篇讽刺性很强的寓言,带有很重的文学色彩,而文学的特征是合情却未必合理。如果从理上去分析,这个问题是不会有答案的,即使说是为了情节的安排,也是牵强的。事实上,“齐人”不过是比喻那些追求富贵利达的人,如果看看那些人的影子,就是今天,我们的身边就多的是,为了升官,整天在复杂的人群中求张告李,是一种表现;为了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和权力,在无数次的无可奈何中委曲求全,这不是与乞丐一样吗?更有甚者,为了物质上的享乐,竟然给某些要人或权臣送上自己的妻子、女儿,茅盾先生的《子夜》中不是有这方面的精彩描写吗?所有这些人,他们富裕的是物质,贫穷的是精神,他们的已有财产和将有财产,岂止是养一妻一妾?《孟子》中的这一段,讽刺的人其实就是这样的一群。作为为人修养的一课,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
4、“此其为餍足之道也”一句是说故事者的解说之词呢,还是“齐人”之妻说出来的话?
化解:有的说是作者站出来说话,有的则认为是齐人之妻说出来的。其实,这是作者在替他的主人公表达内心的独白,这有点象鲁迅《孔乙己》中的一段文字:“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对这个问题,过去曾有过争论,最后的结论还是后者,这里“此其为餍足之道也”也正是“齐人”之妻在恍然大悟后的一句内心独白,由说故事的人代他表达出来罢了。
●三、相关知识补充
1、【而】“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起连接作用。“而未尝有显者来。”“而良人未之知也。”起转折作用。
2、写作动机是什么?先要看课文的前一章:“储子曰:‘王使人瞷夫子,果有以异于人乎?’孟子曰:‘何以异于人哉!尧舜与人同耳。’”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瞷”字,本意是窥视,本身并非光明磊落的行为,“瞷”人更属非礼,被“瞷”的人,想必是做了见不得人的事,不是内挟阴私,就是外充伪善,齐王以王者之尊,竟然派人去“瞷”孟子,孟子当然很反感,所以,在上一章里就用“何以异于人哉!尧舜与人同耳。”进行针锋相对的反驳,这还不够,为了自我表白,在课文中,孟子又用“齐人”的故事对那些追求“富贵利达”的龌龊小人进行了无情的讽刺。课文的写作意思非常明白:我不求富贵利达,自然就不会做自欺欺人的丑事,当然无须装成一幅伪善者的面孔做给人看。这正是孟子证明自己的光明磊落。
3、谈谈讽喻。课文从总体上是使用了讽喻的手法。
讽喻即用一种富有机智幽默情趣,并寄寓深刻道理的虚构的故事来阐明某种事理。是一种婉曲的语言表达方式,往往是在本意不便于明说或者为了说得更形象、更明白的情况下使用的。一般都蕴含着讽谏、讥刺、规劝、批评、诱导的意义。张志公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中说:“用一种事情来比另一种事情的道理叫讽喻。讽喻着重在用事理打比方。”
讽喻与比喻不同。比喻是在一句话中以与本体类似的事物为喻体同本体相比照,喻体不能单独成篇。讽喻是以一个完整的故事作为喻体,说明道理,且作为喻体的故事可以独立成篇。
讽喻与讽刺也不完全一样。它们都有讽刺意味,但讽刺主要是揭露性的,是直书其事,且具有贬责、指斥的意思。讽喻则主要是寓事理于故事之中,含蓄、委婉,给人以启迪和诱导,有批评,但那是一种善意的规劝。
讽喻的使用灵活,可以在行文中插叙,并且点明本意,也可以也可以独立成章,寓意其中,并不明说,而留给读者以思考。
按表达功能分,讽喻可以分为:
(1)进谏性讽喻 。多为封建社会臣下对君主提供施政建议,或委婉匡正时弊所使用。
(2)启迪性讽喻。它提示一种生活哲理,或激发人们某种信念;或暗示一种生活流向,或概括一种有益的人生经验。
(3)寓理性讽喻。即以一个故事作为喻体,比说某一种道理,或将其化入整个论说之中。
按结构分,又可以分为独立性讽喻和非独立性讽喻两种。
分别举例如下:
(1)进谏性讽喻 。
邹忌修八尺有馀,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乃君也.”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熟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
於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於臣,皆以美於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有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於王.由此观之,王之敝甚矣.” (《邹忌讽齐王纳谏》)
(2)启迪性讽喻。
我梦见自己正在小学校的讲堂上预备作文,向老师请教立论的方法。
“难!”老师从眼镜圈外斜射出眼光来,看着我,说。“我告诉你一件事——
“一家人家生了一个男孩,合家高兴透顶了。满月的时候,抱出来给客人看,——大概自然是想得一点好兆头。“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他于是得到一番感谢。”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做官的。’他于是收回几句恭维。“一个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他于是得到一顿大家合力的痛打。
“说要死的必然,说富贵的许谎。但说谎的得好报,说必然的遭打。你……”
“我愿意既不谎人,也不遭打。那么,老师,我得怎么说呢?”
“那么,你得说:‘啊呀!这孩子呵!您瞧!多么……。阿唷!哈哈!Hehe!he,hehehehe!’”(鲁迅《立论》)
(3)寓理性讽喻。
蝜蝂者,善负小虫也。行遇物,辄持取,仰其首负之。负愈重,虽困剧,不止也。其负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不能起。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乃坠地死。
今世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己累也,惟恐其不积。及其怠而踬也,黜弃之,迁徒之,亦以病矣。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观前者之死亡不知戒。虽其形魁然大者也,亦足哀乎。(《蝜蝂传》)
(4)独立性讽喻
批评这东西,对于读者,至少对于和这批评家趣旨相近的读者,是有用的。但中国现在,似乎应该暂作别论。往往有人误以为批评家对于创作是操生杀之权,占文坛的最高位的,就忽而变成批评家;他的灵魂上挂了刀。但是怕自己的立论不周密,便主张主观,有时怕自己的观察别人不看重,又主张客观;有时说自己的作文的根柢全是同情,有时将校对者骂得一文不值。凡中国的批评文字,我总是越看越胡涂,如果当真,就要无路可走。印度人是早知道的,有一个很普通的比喻。他们说:一个老翁和一个孩子用一匹驴子驮着货物去出卖,货卖去了,孩子骑驴回来,老翁跟着走。但路人责备他了,说是不晓事,叫老年人徒步。他们便换了一个地位,而旁人又说老人忍心;老人忙将孩子抱到鞍鞒上,后来看见的人却说他们残酷;于是都下来,走了不久,可又有人笑他们了,说他们是呆子,空着现成的驴子却不骑。于是老人对孩子叹息道,我们只剩了一个办法了,是我们两人抬着驴子走。无论读,无论做,倘若旁征博访,结果是往往会弄到抬驴子走的。(鲁迅《读书杂谈》)
(5)非独立性讽喻
我梦见自己在隘巷中行走,衣履破碎,像乞食者。一条狗在背后叫起来了。
我傲慢地回顾,叱咤说:“呔!住口!你这势利的狗!”
“嘻嘻!”他笑了,还接着说,“不敢,愧不如人呢。”
“什么!?”我气愤了,觉得这是一个极端的侮辱。
“我惭愧:我终于还不知道分别铜和银;还不知道分别布和绸;还不知道分别官和民;还不知道分别主和奴;还不知道……”
我逃走了。
“且慢!我们再谈谈……”他在后面大声挽留。
我一径逃走,尽力地走,直到逃出梦境,躺在自己的床上。(《狗的驳诘》)
4、课后练习解析
一、设计此题,意在使大家通过熟读课文,熟悉这篇寓言的基本内容,体会文章幽默风趣的语言特色。参考答案见“重点难点化解”。
二、设计此题,目的是通过多义词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之”“施”“卒”三个文言词语的不同用法。
参考答案为:【之】1、动词,往,到……去。2、助词,相当于“的”。3、代词,指妻子已侦察到丈夫“餍足之道”这件事的真相。4、前一个“之”字,助词,无实义;后一个“之”字,助词,构成“之所以……者”句式。
【施】1、通“迤”,逶迤斜行,这里指暗中跟踪。2、喜悦自得的样子。3、动词,实行、施行。4、动词,用。
【卒】1、副词,终于、最后。2、名词,兵卒。3、动词,死。4、名词,兵卒。
三、此题为扩展题。本文篇幅短小,且内容浅显,适于做点扩展练习。设计此题,就是为学生提供扩展阅读的材料。明代孙仁儒《东郭记》,根据《孟子》中的有关内容加以发挥想象,用戏曲的形式表现了《孟子》某些思想。“东郭乞墦”又是《齐人有一妻一妾》一文中最精采的一幕。对比阅读,可以进一步体会文章中对齐人行为的生动描写。
齐人有一妻一妾 篇6
教学目的:
1. 熟习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
2. 通过对课文分析,了解孟子的礼义荣辱观。
3. 学习孟子以寓言故事明事理的说理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寓言故事说理。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迁移性阅读法。
教学过程:
一. 教学导入:
复习前面课文中孟子的说理方法——设喻、对比、类比等——寓言说理。
二. 听朗读录音,正音正句读。然后齐声朗读课文。
瞷(jian) 墦(fan) 讪(shan) 施(yi)从良人
三. 词语点读:
1. 重点词语理解:
a. 餍酒肉而后反 餍:饱,动词,吃饱
b. 则尽富贵也 富贵:名词,有钱有势的人。
c. 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 瞷:窥视
d. 遍国中无与立谈者 国:城
e. 所仰望而终身也 终:使动词,使……完全度过。
f. 与其讪其良人 讪:讥讽,怨詈也
2. 一词多义现象:
a. 之
A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 前一个是助词,后一个是动词,到、往。
(旧:吾欲之南海,何如)
B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的
(旧: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
C而良人未之知也 代词,这件事
(旧: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D吾见师之出,不见师之入 取消句子独立性。
(旧:人之为学有难易乎)
b. 道
A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方法
(旧:策之不以其道)
B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道路
(旧: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指“仁政”,或道义
(旧:伐无道,诛暴秦)
D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自然的规律
(旧: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E不足为外人道也 说
(旧:孔子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3. 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A则必餍酒肉而后反 “反”同“返”,回来。
B蚤起 “蚤”同“早”,早晨
C施从蒗人之所之 “施”同“迤”,偷偷
四. 再次朗读课文,自行通译全文。
五. 分析理解:
1. 这个小寓言故事,情节是相当完整的,请说说哪些是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提示:序幕——妻妾良人共处;发端——良人餍酒肉而后反;发展——妻子起疑和跟踪;高潮——坟间乞讨余食余酒;结局——妻妾相泣中庭。)
2. 在本段文字后,原文尚有一句话:“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试翻译这句话。
(提示:从有道德的君子来看,当今那些追求富贵的人,他们的妻子小妾见到他们的丑态,不感到羞愧而哭泣的恐怕很少吧!)
3. 从尾句看来,这篇寓言的寓意何在?
(提示:辛辣地讽刺了那些不顾礼义廉耻,以卑鄙手段追求富贵利达的人。)
六. 学习了这篇寓言,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感受?(讨论)
(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丑恶现象,批评卑鄙小人行为)
七. 阅读《文学读本》中《〈孟子〉短文四篇》,认真翻译并概括各篇大意。
(略,参看注释)
八. 作业:
熟读课文,认真翻译全文。
九. 教学后记:
齐人有一妻一妾 篇7
梁玉秀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词语“之、道、卒、施”的用法。
2.通过对课文分析,了解孟子的礼义荣辱观。
3.学习孟子以寓言故事说明事理的说理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寓言故事说理。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迁移性阅读法。
一、教学设想
1、《齐人有一妻一妾》是一篇故事性极强的寓言,篇幅短小,文字较简单,除个别字词外学生基本能读懂原文,因此教师不宜过多讲解,以学生朗读为主。反复朗读,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
2.孟子寓言的风格是精心选择故事的主人公,请执政者人瓮。《短文两篇》讲述了一些百姓故事,易于被执政者接受。言的是“齐人”“妻妾”“弈秋”之徒,道的是小人物的家长里短,学习进修,甚至街谈巷议,与政治大事毫不相干。作为一国的执政者,难得有机会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了解民情,做个爱民如子的明君圣主,即使仅仅是脸面上的事,也绝对会笑着细听分说。
在卑贱的子民面前,国君常想表现出凡人所不能及的判断能力。再者,他人的是是非非,与己无干,自然倍加严格要求。“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此时的国君绝对是英明的“旁观者”。“齐人”,堂堂的汉子,背着妻妾干那见不得人的勾当,还恬着脸编瞎话蒙骗她们,这与掩耳盗铃有何区别?大是大非面前,妻妾尚能“泣”“讪”,执政者更能表现出坚定的立场,毕竟说人家容易。怎知最后引火烧身,面对自己犯下的类似错误,只好乖乖地自投罗网。大庭广众下,执政者如果手握两套行事标准,对人“马克思主义”,对己“自由主义”,圣主的颜面何在?孟子抓住了人们共有的对己宽松、对人严格的自私心态,让执政者心甘情愿地被牵引着走进其布下的理性思维空间。
3.寓言故事情节简单,有时仅仅是一个情景性的设喻,却可笑、夸张而荒诞,形成语言风趣幽默、寓意醒豁的艺术效果。“齐人”去坟地求乞祭祀剩余的食物,不至餍不返,归家时又在妻妾面前大吹大擂,一“乞”,一“骄”,掩盖了丑恶的事实,满足了可笑的虚荣心。寓言故事极尽夸张之能事,在形象的故事中寄托深刻的寓意,将深奥抽象的道理变为通俗易懂、是非分明的故事,给咄咄逼人的说理披上了一件温情而美丽的外衣。虽折了点理性的锐气,却更易为人接受,穿透力无疑增强了。而人物夸张变形、有悖于常情的举动,将问题夸大,将危害加深,使教育警醒意义更明确。生活中未必有这样的人物,但不能否定在求取财富与地位等生活大事时,没有人做与“齐人”或“宋人”一样的勾当。作者的是非价值标准依附在正面或反面人物的身上,在对主人公或褒或贬的叙述和描绘中,作者站在了最前端,并将指斥的矛头从寓言故事中伸出来,瞄准了许许多多有类似问题的社会中人。《齐人有一妻一妾》中两种道德标准的对比和冲撞,从深层次上表现了作者鲜明的立场和观点。除了那个并不存在的“齐人”,被孟子刺中一刀的还有那些不择手段的“求富贵利达者”。同样,面对昏庸、做事不能持久而又轻信谗言的齐王,孟子的寓言故事《弈秋》中站出了两个学棋小童,演示着齐王的错误和可能产生的后果。有良师的指点,有良好的愿望固然重要,但改正错误与学棋一样,是个不断内化的过程,没有积极主动、专心致志的学习态度,一旦受了奸臣的引诱与哄骗,结果功业无成,也是意料中的事。
4、亮点探究
齐人内在品格的委琐与外在形象的庄严、自傲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作者妙用了几个修饰性词语,起到了揭示人物性格、传达作者爱憎喜好的作用。
(1)“则必餍酒肉而后反”中的“必”。“必”,一定,表确定的副词。齐人每外出,必直奔坟场乞食,必饱食而后返,足见其兴趣志向之低下。他贪得无厌,为了追求物质与名利,放弃了对自身道德的修炼和提高。为了得到虚幻的利达,甚至不顾尊严,不择手段,低声下气,求取一些令人憎恶的利益。如此还能满足,还能自得,还能大言不惭、吹嘘夸耀,人格的沦丧,道德的堕落,正如其妻所言:“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仰望与俯视,多么强烈的反差,多么辛辣的讽刺。
(2)“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中的“尽”。“尽”,都,表范围的副词。齐人在坟场乞得一些酒肉,涨红了脸,在妻妾面前夸耀“与饮食者尽富贵也”。借富贵者抬高自己的身价,比脚踏实地赢得名誉与地位来得方便与快捷。“齐人”势利卑鄙,虚伪做作,在妻妾前威风十足,自吹自擂,显现了虚伪无耻的本性。
(3)“遍国中无与立谈者”中的“遍”。“遍”,全,表范围的形容词。前番是竭力鼓吹,后者是残酷的事实。连都城中的普通百姓也不屑与这样的人“立谈”,更别提成为富贵者的座上宾。一个“遍”字,是击破齐人骗局的重锤。
5.对比手法的运用,形成强烈的讽刺效果。
《齐人有一妻一妾》有两重对比。一是齐人坟场“乞”与妻妾面前“骄”的行为对比,是真相与表象的对比。通过对比,人物内在品格的委琐与外表的庄重自足形成强烈的反差,达到了美学上的滑稽效果,形成了尖锐的讽刺。二是妻妾勺齐人人生准则的对比。齐人在坟场乞食而没有丝毫的羞耻感,甚至在足不出户的妻妾面前大吹大擂。两个妇道人家能明大理,强调在追求“利”的同时要注意采用正当的手段,要“行丈夫之道”,不能苟且,不能诡迂。为人不齿、行“妻妾之道”的恰恰是大“丈夫”。两种道德标准的对比和冲撞,揭露了齐人的丑态。通过对比,揭示了作者关于态度与结果有必然因果联系的观点。
6.分析孟子寓言的幽默性
孟子的寓言情节简单,却诙谐、有趣而意味深长,形成语言风趣幽默、寓意显豁的艺术效果。通过想像将生活中的问题的情状与特征夸大,以更深刻地揭示问题的本质和危害。齐人去坟地求乞祭祀剩余的酒食,得了蝇头小利就心满意足,其行为荒诞可笑,为人所不齿。孟子将齐人的行为夸大,使之成为艺术形象,背地里“乞”食,妻妾前“施施”“骄”言,使读者在强烈的反差中产生审美快感,并对对象做出否定性的评价。《揠苗助长》中的宋人,急于求成,拔苗助长,举动愚蠢而可笑。《月攘一鸡》中的主角改正错误却又不坚决,持“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的观点。孟子的寓言故事通过影射、夸张等手法,机智风趣地对社会生活中不合理、丑陋的现象做了含蓄地揭露、批评,使读者在人物夸张变形、有悖于常情的举动中,微笑着领悟到作者传递的深刻道理。
二、教学过程:
1.教学导入:
复习前面课文中孟子的说理方法--设喻、对比、类比等--寓言说理。
2.指名朗读,正音。
瞷(jiàn) 墦(fán) 讪(shàn) 施(yí)从良人
3.齐声朗读课文 重点理解以下词语:
餍、富贵、瞷、国、终、讪
4.齐读课文,理解多义词
之、施、卒
5.齐读课文,指出文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反\"、 \"蚤\"、 \"施\"
6.齐读课文,学生翻译全文。
7.分析理解:
1.在本段文字后,原文尚有一句话:\"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试翻译这句话。
2.从这句话看来,这篇寓言的寓意何在?
8.学习这篇寓言,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感受?(讨论)
(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丑恶现象,批评卑鄙小人行为)
9.作业:
1、熟读课文
2、自译《弈秋》
[1]
齐人有一妻一妾 篇8
齐人有一妻一妾 选自《孟子》
文 本
译 文
原 文
文 本
齐国有一个人,家里娶了一个大老婆和一个小老婆。那丈夫每次外出,一定吃饱肉、喝醉酒,然后才返回家。大老婆问跟他一道吃喝的是些什么人,他说全都是些有钱有势的显贵。大老婆便告诉小老婆说:“丈夫外出,总是饭饱酒醉才回来;问他同些什么人吃喝,他说全是些有钱有地位的人。但是,我从来没见过什么显贵人物到我们家来。我准备偷偷地看他究竟到了什么地方。”第二天清早起来,她便悄悄尾随在丈夫后面,走遍京城中,没见一个人站住同她丈夫说话的。那齐人最后走往东城外的墓地,又走向祭扫坟墓的人,讨些残菜剩饭;不够,又东张西望地跑到别处乞讨。这便是他吃饭喝醉的办法。大老婆回到家里,便把这情况告诉小老婆,她说:“丈夫,是我们仰望并终身依靠的人,现在他竟这样!”她便与小老婆一道怨恨咒骂丈夫,在庭院中相对哭泣。但她丈夫不知道,高高兴兴地从外面回来,向他的两个女人摆威风。在君子看来,有些人所用的追求升官发财办法,不让他们的大、小老婆认为羞耻并相对哭泣的,真少啦!
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後反。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後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良人之所之也。”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卒之东郭□间之祭者,乞其馀,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餍足之道也。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於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
《齐人有一妻一妾》 2002/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