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秘帮教案设计内容页

《祝福》三人教教案(推荐16篇)

2023-04-20 23:17:01教案设计

《祝福》三人教教案(推荐16篇)

《祝福》三人教教案 篇1

方案一

??教学目的

??1.把握人物形象,了解其典型性。

??2.理解小说所揭示的深刻主题。

??教学重难点

??准确把握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学习的重点。

??正确理解小说所揭示的主题,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方法

??小说以鲜明的人物形象打动人,所以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电视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让学生对人物形象进行深入的理解。但切忌过早地对人物形象加以定论,以免束缚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挥。

教学思路说明

??一、提前两周布置学习任务: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祝福》。教师可提示学生用顺叙的方法编排三幕剧:第一幕:初到鲁镇;第二幕:再到鲁镇;第三幕:悲惨结局。中间部分的衔接可用解说词来处理。

(说明:学生有极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会对此有极浓厚的兴趣,教师宜引导学生自读、自学、自研课文。)

二、部分学生表演自编的课本剧,全体学生对课本剧情进行评价。但要把评价的重点放在表演者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等方面的理解把握上。教师要对学生把握不准、理解不透之处加以分析。学生的理解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可强求统一。

(说明: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做到畅所欲言,体现研究性学习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把握比较容易,学生应该能够掌握。)

三、集中讨论祥林嫂悲惨命运的根源。

??(说明:现在的中学生由于其特定的成长的历程,对旧中国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理解是肤浅的。在平时的教学中,就曾遇到有的学生把生活中一位因车祸失去儿子的年轻妇女的遭遇等同于祥林嫂的命运,并称之为“新时代的祥林嫂”。这种看法在中学生中有较大的代表性。因为学生没有认识到这位年轻妇女悲剧的偶然性和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为此可以设计这样几个问题供学生讨论:

??1.祥林嫂如果没有失去第一个丈夫,结局会怎样?

??2.如果她逃到很远的地方,婆婆家的人找不到她,会如何?

??3.如果没有一个严厉的婆婆,祥林嫂是否会避免悲惨的命运?

??4.如果第二个丈夫没有死在伤寒上,儿子也没有被狼吃掉,祥林嫂是否就一定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5.假如那个“吃素,不杀生的”“善女人”柳妈不给她讲“大道理”,她是否就会避免被饿死、穷死、冻死的命运?四、布置作业。

??课后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谈谈自己对祥林嫂这一形象的认识。

??(说明:这样,可以让学生把学习的心得、模糊的认识和零碎的看法加以整理、归纳,从而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韩其文)

??方案二

??教学目的

??1.从社会环境对人物命运影响的角度探讨小说的主题。

??2.从小说语言对表现人物、渲染环境的作用的角度探讨作品是如何反映、深化小说主题的。教学重难点

??1.周围人物对祥林嫂命运的影响。

??2.小说悲喜交加的氛围和作者的感情基调。

??教学方法

??1.以传统的边引导分析边板书为好,当然,也可制作成课件进行教学。运用课件,要避免死板。

2.可结合课后练习给学生放映影片《祝福》。

??教学思路说明

??一、布置预习。

??1.在课本上画出生僻字词。

??2.根据课本上划分的五个板块,概括每一板块的内容(目的在于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

二、课堂教学步骤。

??(一)检查预习。

??(二)探讨祥林嫂的死因(亦即社会环境对人物命运的影响)。

??1.弄清祥林嫂的遭遇,探讨她周围人物对她命运的影响。(可通过幻灯片来展现,见文后)(说明:从文后的幻灯片基本可以看出祥林嫂在一次次的争取生、争取平等的权利中一步步走向死亡,由此也就能比较容易地得出她死于她生存的社会环境的结论。)

2.探讨这种社会环境的成因,进而引出批判封建礼教的主题。

??(说明:答案可参考《教师教学用书》及其他相关材料,但应允许学生见仁见智,教师不能过度拔高。)

(三)分析文章的语言在刻画人物方面的作用。

??(说明:首先分析对祥林嫂的三次外貌描写,其次分析鲁四老爷的三次皱眉,最后说明语言在刻画人物、渲染环境方面所起的作用。)

(四)分析小说是怎样运用语言渲染环境,进而深化主题的。

??(说明:这个问题可结合课后练习二来进行分析。)

??(五)回顾课堂。

??(说明:回顾课堂,要紧扣教学重点来进行,并为布置作业作准备。)

??三、布置作业。

??1.有人认为,本文批判的矛头不应该指向封建礼教,而应该指向“人”,因为礼教说到底只是维护社会秩序、匡正人心的一种工具,而“人”才真正是“工具的主人”,可是该小说中的这些人都成了“工具的奴隶”,关于这个问题,你是怎么认识的?

(说明:布置这个作业的目的是对课堂上分析的社会环境影响人物命运的深化,看法可见仁见智。)

2.完成课后练习三。

??(说明:布置这个作业的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品味小说的语言,以便更深刻地领悟小说的主题。) (苗春宝)

???

??方案三

??教学目的

??把握人物形象和小说主题,以学生探究学习为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学重难点

??本文的教学重难点是人物和环境的关系。

??教学方法

??1.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以学生自己思考讨论为主。

??2.采用教师向全班提供共同研究的问题和各小组另外自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相结合的方法。

3.利用多媒体放映电影《祝福》。

??4.教师向学生提供跟本文有关的资料和学生自己查找资料相结合。

??教学思路说明

?? 一、课前准备。

??1.放映电影《祝福》。

??2.提供相关的资料:鲁迅的《灯下漫笔》《我之节烈观》,史承钧的《重新探讨〈祝福〉的主题》,钱理群的《〈祝福〉“我”的故事和祥林嫂的故事》,冯雪峰的《单四嫂子和祥林嫂》,陈涌的《鲁迅小说的思想力量和艺术力量》等。

3.提供共同研究的问题。

?? (1)小说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给故事拟一个题目,然后紧扣题目中的关键词复述课文/。

(2)小说用什么方法突出了故事的悲剧性?

?? (3)谁是杀死祥林嫂的凶手?

??(4)祥林嫂反抗了什么?

??4.各小组另外自选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如: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我”与作者的关系,祥林嫂是怎样死的,祥林嫂为什么不离开鲁镇,“我”回鲁镇干什么,等等)。

5.要求:每个小组将每个问题讨论的结果以书面的形式打印或抄写出来。

??二、课堂操作步骤。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说明:放映电影《祝福》的精彩片段,并适时插入鲁迅对《祝福》的评论,导入新课。

2.复述故事情节。

??(说明:请一位同学用一句话概括影片的内容,即讲述了一个女人的悲惨故事。然后请一个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按时间顺序讲述故事情节,讲述要突出题目中的关键词,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进行补充,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设计这个问题实际上是让学生熟悉小说的故事情节。)

3.正像作者所说,《祝福》是一个悲剧,作者采用什么样的手法突出了故事的悲剧性?(说明:请一个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来分析回答,其他小组的同学可给予补充。这个问题的设计实际上是让学生研究小说的艺术特色,如倒叙的手法,“祝福”这个特定的时间的选择等。)

4.一个四十上下的女人,不仅没能享受到家庭的欢乐,反而在祝福声中悲惨地死去,是谁杀死了祥林嫂?(说明:这个问题涉及到人物和环境的关系,涉及到小说的主题。祥林嫂的死因是多方面的,既跟周围的人和事有关,也跟祥林嫂自己有关,而这一切又都源于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封建礼教思想。每一个小组的学生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可能都不会很全面,因此学生会产生争论,教师要允许他们争论,在争论的过程中,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理解会逐步深刻。)

5.祥林嫂在人们祝福的鞭炮声中寂然地死去了,伴随她短暂一生的只有“不幸”,回顾她一生的经历,她是否进行过反抗?她反抗了什么?(说明:这一问题历来争议最大,可先让各小组畅所欲言,然后教师作总结,肯定祥林嫂有反抗,但她只是在反抗自己的命运,对导致一切不幸的根源——封建礼教——她却丝毫没有疑问,更不用说反抗了,因为封建礼教在她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她只是在争得一个“做稳了奴隶”的地位。)

6.让各组推荐一名同学讲述自选的题目及讨论分析的结果。

??(说明:设计这一开放性的问题,旨在训练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使学生从更多的层面来研习这篇小说。学生只要能自圆其说,教师都应予以肯定。)三、布置作业。

??以“弥留之际的祥林嫂”为题写一篇作文。充分发挥想像,想像临死前的祥林嫂会想些什么。(说明:命题的意图主要是训练学生的想像力。)(吴兆灵)?

??特级教师点评

??鲁迅的小说《祝福》,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教学案例繁富,但其教法多属传统的“讲解式”教学,内容上不外这样几种:形象分析式、主题归纳式、结构梳理式等。韩其文等三位教师的《祝福》教学方案,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大胆突破传统教法,凸显其创新性。无论教学目的设置、教学方法运用还是课堂操作步骤的设计,都不同程度地有别于传统的案例,是一组既具创新性又有可操作性的优秀教案。其共同点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将研究性学习引入课堂。三篇方案都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了研究性学习的题目。如方案一中的五个问题的设计新颖独到,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也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将学生引入对小说主题的讨论;方案二中,就祥林嫂所生活的社会环境的成因进行探究,大胆拓展学生的思路,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训练;方案三中巧妙设计研究性问题,启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不仅构建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更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个性品德。二是注意了教学中情感氛围的创设。美学家王朝闻说过:“只有诉诸感觉的东西,才能引起强烈的动感。”教学情景引入课堂,让学生形塑之于外,情动之于中,有利于领悟课文精髓。三种“方案”都不同程度地设计了教学情景。如方案一的让学生课前自编自演课本剧;方案二、三中的电影播放、幻灯演示等。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情景创设引入教学中,是一种教学上的创新。语文是一门多彩的人文学科,充分利用课文丰富的情感信息资源,创设情感教学的氛围,是语文教师应该追求的艺术境界。三种“方案”不同程度地运用实景构建、角色介入的方法,让学生以情入境,应景生情,丰富了情感熏陶的艺术形式,易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境界。在内容的处理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三种“方案”又各具特色,各有侧重。方案一侧重对人物命运的分析;教学方法上更具开放性,应该是以研究性、开放性为主的课型。方案二,侧重对小说主题的剖析;教学方法上,以传统的引导分析为主;但分析中体现师生互动,且板书颇具特色。方案三着眼于小说中人物与环境的关系,重在讨论祥林嫂悲剧原因的形成进而让学生理解小说的主题;教学方法上,采用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讨论式,让学生的思维在讨论中发生碰撞,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获得知识。

[1]

《祝福》三人教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一、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二、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三、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设想

一、本文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内容丰富深刻,在教学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突出重点,留下一些空白让学生课后自己研读。

二、围绕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几篇课文教有所重,形成一个疏密有致浓淡互补的单元教学整体。

三、方法上采取老师指导下的学生研读,读、思、议结合,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能力,不可用空洞的分析取代学生钻研教材。

四、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充分运用电教手段,例如课余组织学生观看电影《祝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小说的内容。

教学时数三教时

预习指导

一、课前阅读《单元知识和训练》中的基础知识部分,了解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及有关知识。

二、熟悉课文,掌握课文中有关词语。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导入新课

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板书)

介绍背景

《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通过祥林嫂的艺术形象深刻地反映了旧社会在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摧残下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小说被改编成电影及多种戏剧。

检查预习

1.解释词语。

寒暄尘芥堆淡然俨然咀嚼赏鉴沸反盈天不更事《四书》(见教材注释)

2.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明确: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和侧面描写。

研习新课

1.学生自读预习提示,了解小说的教学重点,教师点拨,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见前面教学目的,可以板书)

2.理清情节,了解倒叙的作用。

学生速读课文,画出课文中表明时间地点的词语,并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各段内容。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统一意见,形成下面的表格:

提问:这篇小说是按时间顺序叙述呢,还是另有自己的特点?

明确:本文在序幕以后就写出了故事的结局,这是采取了倒叙手法。

提问:在结构上采取倒叙手法有什么作用?

讨论归纳:

小说将祥林嫂的悲惨结局在开始就呈现在读者面前,为读者设置了一系列悬念:祥林嫂过去是什么人?为什么会落到这个地步?为什么又会在死前提出那样奇怪的问题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呢?

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而且死后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被骂为“谬种”,这就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提问:哪一句是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显示由倒叙转为顺序的?

明确:“然而先前所见所闻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3.指导学生研读序幕部分有关环境描写。

学生自读课文第1—2段,思考:课文是怎样描写鲁镇祝福景象的?哪些语句带有作者的感情或有特定的思想内容?

讨论归纳:小说在开头就渲染了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晚云的闪光、爆竹的钝响、幽微的火药和人们忙碌的景象。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听觉和嗅觉,写得层次分明,具体形象,使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

课文中用“沉重”的晚云,“阴暗”的天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等语句透露出作者对这种气氛的反感和贬抑。其中有一句话“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值得注意。这句话点出了辛亥革命以后农村风俗习惯依旧,封建思想依旧。而破折号插入的部分又反映出,在这贫富悬殊的社会里,穷人无福可祝,无福可言。这些语句,勾勒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基础。

4.初析鲁四老爷形象

学生阅读第1—2段有关鲁四老爷的部分,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刻画鲁四老爷的?从中可以看出鲁四老爷是个怎样的人?

学生发言讨论,教师点拨归纳。

小结:鲁四老爷是一个迂腐保守、虚伪落后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他顽固地维护封建旧制度旧思想,是没落的封建阶级代表人物。作者刻画人物用笔不多,却正面侧面相结合,虚实相映,这种写法值得我们借鉴。

5.学生朗读这两段,进一步体会理解。

布置作业

1.写300字左右的小作文——《祥林嫂的故事》。

2.画出文中祥林嫂前后几次的肖像描写,并体会其作用。

3.做“思考和练习”一。

第二教时

交流作业,由两位同学读《祥林嫂的故事》,在学生互议的基础上,教师简要评议。

研习新课

1.学习阅读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来的部分。

思考: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是怎样的状态?后来又有什么变化?

讨论归纳:

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年轻,勤劳,朴实,新寡)

眼睛:顺着眼。(善良温顺)

表现:整天地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做工不懈,食物不论,力气不惜。(勤快耐劳)

变化: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要求极低,反衬出在婆婆家的遭遇)(择其要点板书)

提问:鲁四老爷对雇用祥林嫂最初是什么态度?

明确:皱眉,讨厌她是寡妇。

提问:祥林嫂被抢走时,鲁四老爷反应如何?两次“可恶”,“然而”是什么含义?

讨论归纳:

鲁四老爷估计祥林嫂是逃出来的,“皱一皱眉”表示反感,却没有丝毫同情心。寻人时,也仍然是“踱”。

发现祥林嫂被抢走,鲁四老爷说了两次“可恶”,“然而”。我们细细分析一下就可以发现,里面没有丝毫是对祥林嫂的同情。第一次“可恶”的是婆婆“抢”的举动,给自己带来了麻烦。“然而”是书面语重转连词,后面隐含的意思是:祥林嫂私自逃出,礼教不容;婆婆作主,理所当然,而且表示了鲁四老爷的假斯文。第二次说可恶是针对卫老婆子的,对卫老婆子先荐祥林嫂然后又合伙劫她,闹得沸反盈天,有损鲁家的体面。“然而”找到像祥林嫂这样比男人还勤快的劳动力是不容易的。

2.讲析祥林嫂被迫改嫁一部分。

学生默读,思考:为什么只有四婶还提起祥林嫂?

明确:祥林嫂似乎从人们记忆中消失了,四婶还问起她,也仅仅因为后来再也雇不到像她那样不懒不馋、勤快能干的佣人。为后文收留祥林嫂打伏笔。

提问:强迫祥林嫂改嫁说明什么?祥林嫂“闹”得出格又反映什么?这部分的结果怎样?

教师讲解:婆婆强迫祥林嫂改嫁说明旧社会劳动妇女没有地位,死了丈夫还得受制于婆婆。绳子一捆,塞在花轿里,以八十千的价格“卖”掉了。祥林嫂的反抗,并不是因为在读书人家里做过事,而是她的自发反抗,她要摆脱这任人宰割的命运。在当时的社会,她的反抗不可能有结果。这部分最后交代了祥林嫂嫁了勤劳朴实的贺老六,并有了一个儿子。读者读到这里,往往会稍松一口气。但祥林嫂的命运究竟如何呢?我们继续研读。

3.讲析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这一部分。

学生速读这一部分内容,概括主要情节。

明确:①祥林嫂再次到鲁镇做女佣。②祥林嫂的痛苦悲伤成了人们咀嚼品味和取笑的材料。③柳妈的恐吓和祥林嫂捐门槛。④祥林嫂捐门槛后仍得不到解脱,最后被赶走沦为乞丐。

提问: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时肖像有哪些变化?从中反映出什么?

明确:

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眼睛: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择其要板书)

与前面第一次来时比较,两颊和眼睛发生了变化,说明精神上受到刺激,极度悲伤。作者正是用白描手法,在对比中显示人物内心的痛苦和悲哀。

提问:原来不爱说话的祥林嫂为什么反复讲阿毛的故事?人们的反应怎样?

讨论归纳:

是因为她心中非常悲伤,想通过倾诉来发泄心中的痛苦,希望得到人们的安慰和同情。但人们却很少同情和怜悯,在鲁四老爷家不让她干祭祀的活,镇上的人们很快就厌倦了她的故事,并把她作为取笑的对象。这些,说明在那个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祥林嫂享受不到一个普通人的权利,要忍受巨大的精神压力。(在讨论中注意理解有关句子的含义,并分析“思考和练习”六的三个句子)

提问:柳妈是一个怎样的人?祥林嫂为什么要化那么大的代价去捐门槛?捐门槛后祥林嫂有哪些变化?

讨论归纳:柳妈是个深受封建礼教和迷信毒害的小市民。她的话,本身没有什么恶意,但却使祥林嫂思想上更加痛苦。祥林嫂花了12元鹰洋去捐门槛,是她的又一次反抗和挣扎,她要顽强地活下去,争取恢复一个普通女佣的地位。所以捐了门槛以后“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祥林嫂以为从此可以摆脱厄运了。

请一学生朗读“冬至的祭祖时节……那我可不知道”。思考:使祥林嫂受到致命的打击是什么?接着祥林嫂发生了什么变化?

讨论归纳:

四婶在祭祀时的一句话使祥林嫂陷于绝境。祥林嫂捐门槛后本已告诉四婶,可四婶仍不让她沾手。其实,四婶的背后是鲁四老爷的话:“伤风败俗”,“祭祀的时候可用不着她帮手。”正是鲁四老爷所代表的封建礼教封建思想,阻断了祥林嫂的生路,把她逼向死地。

祥林嫂受到打击后“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不济”,胆怯,惴惴,是一个木偶人(阅读时注意这一段的重点词和关联词语),作者写出了祥林嫂精神上的巨大变化,显示了心灵上的巨大创伤。最后,祥林嫂竟被鲁四老爷一脚踢开。

思考: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原因。

明确:祥林嫂的悲剧形象地揭示了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对劳动妇女的迫害和摧残。作品中,封建礼教(鲁四老爷为代表)、家庭(婆婆、大伯)、社会(鲁镇的人们),无不一步步把祥林嫂推向绝境。社会迫使她不能守节,又不能不守节,“要做奴隶而不得”,正是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造成了祥林嫂的悲剧。

布置作业

1.将祥林嫂临终前的肖像描写与前两次比较,体会其对刻画人物和表现主题的作用。

2.思考小说取名《祝福》的深刻含义。

3.完成“思考和练习”五。

第三教时

复习旧知识

由同学回忆祥林嫂两次到鲁镇时的肖像描写,特别是眼睛的变化,填入小黑板上的表格。

研习新课

1.阅读前面第3段开始的内容,思考:祥林嫂临死前的肖像描写及其作用。

明确:(填入小黑板中的表格)

(前两次的内容从略,也可以用幻灯投影。)

从这一次的肖像描写中可以看出,祥林嫂遭遇悲惨,乞讨无路,陷于绝境,内心深处受到摧残,精神麻木,已是濒于死亡。

2.比较几次肖像描写,讲析作者刻画人物的特色。

肖像描写是本文刻画人物的一个特点。鲁迅先生说过:“要极节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本文围绕人物的遭遇,三次刻画了祥林嫂的肖像,尤其是她的眼睛。从开始时的“顺着眼”,到第二次来鲁镇时的“眼角带着泪痕”,“没有先前那样精神”,捐了门槛以后“眼光分外有神”,可四婶一声喝,第二天“眼睛窈陷下去”,到临死前的“瞪”着眼,“眼珠间或一轮”,都有丰富的内涵。眼睛与其他肖像描写相配合,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反映了祥林嫂悲剧的几个过程,形象地反映了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逼到绝境的,也是对罪恶的封建社会无声的控诉。

3.思考:祥林嫂的疑问反映了什么?应该怎样认识?

讨论归纳:

祥林嫂的三个问题有一个核心,死掉的一家在地狱能否见面。她希望其有,这样就可以和阿毛及贺老六见面,又希望其无,因为害怕被锯成两半。这是长期困扰她的内心深处的矛盾和痛苦。祥林嫂提出这个问题,是在遭受一连串的摧残和折磨后对封建传统观念的怀疑。祥林嫂对生活本无多少希求,只想用自己辛勤的劳动换得起码的生存条件,可是尽管她不断努力地追求,拼命地抗争,却得不到这起码的满足,反而成了有罪的人。所以,她对整个传统的封建观念发生了怀疑。

提问:对祥林嫂的发问,“我”的态度怎样呢?

明确:“我”是意外、踌躇、吃惊,回答是吞吞吐吐、支支吾吾。实际上,正是“我”同情祥林嫂,才更觉得难以回答,只得含糊其辞,不作正面回答。

后面几段,是:“我”的自我剖析,反映“我”既同情祥林嫂,又不敢正视现实。有些议论,实际上是一种“自我”的否定与批判,阅读时仔细体会。

提问:祥林嫂的死,引起什么反应?

明确:没有人关心,长工是漠不关心的,唯有鲁四老爷还要大骂“谬种”。这个封建礼教的代表人物是如此冷酷无情,他把祥林嫂逼至绝境,到死后还是如此残忍无情。

4.学生个别朗读“冬日雪短……反而渐渐地舒畅起来”一节,思考: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怎样理解其中的一些语句?

明确: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渲染悲凉沉寂的气氛,烘托“我”的心情,从“寂静”、“沉寂”等词中可以看出。中间的议论是反语,表现了“我”对这个黑暗社会的憎恨。最后一句的“轻松”实际上可理解为愤激和沉痛。

这一段景物描写与最后结尾的景物描写在时间上衔接,那么最后一段景物描写又有什么作用呢?

5.学生阅读最后一段,思考其作用和特色。

教师讲析:这一段景物描写是由回想到现实,第一句是过渡,与前面转入回忆的句子照应,这一段描写与开头的景物描写前后呼应,渲染了热烈气氛,同时反衬出祥林嫂惨死的悲凉。最后一句故意虚写,那些“醉醺醺”蹒跚的“天地圣众”,哪里会赐福给穷人呢?买不起爆竹的穷人们,得到的只是无限的痛苦和悲哀。这个结尾,以“我”的感受来写景,深化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使结构更加严谨完善。

6.讨论小说起名《祝福》的含义。

明确: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密切联系。同时,祥林嫂是在祝福中死去,题为“祝福”就用祝福的热闹繁忙来反衬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另外,祝福是一种封建习俗。在旧社会,劳动人民无福可祝,无福可言,而祥林嫂正是因为这祝福而逼上绝境的。可见,小说取名为《祝福》具有深刻含义。

7.讨论、归纳人物形象。

祥林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朴实顽强,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她被践踏、被迫害、被摧残,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封建礼教对她的种种迫害,她曾不断地挣扎与反抗,最后还是被社会压垮了。祥林嫂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控诉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鲁四老爷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他迂腐、保守、顽固,反对一切改革和革命,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他自私伪善,冷酷无情,对祥林嫂的迫害大都是他授意或得到他默许的,是导致祥林嫂惨死的人物。

作品中的“我“是一个具有正义感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反感鲁四老爷,厌恶封建礼俗,同情祥林嫂,但另一方面又是软弱无能,无力给祥林嫂以帮助。在小说结构上,“我”又起着线索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反映,“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布置作业

1.写一段300字左右的短文,反映过年时热烈欢乐的气氛。

2.课文中作者没有写出鲁四老爷的肖像,请你通过想象,选择一个场景,刻画鲁四老爷的肖像,特别是眼睛。字数为200字左右。

《祝福》三人教教案 篇3

设计者:湖北省郧县郧山中学 郑玉宝

邮编:442500

电话:(0719)7229213 7225116

课题:祝福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试验修订本)

作者:鲁迅

教学重点:1、祥林嫂的人物形象

2、社会环境对人物的影响

板书设计:

操作步骤:

1、出示文章的主人公“祥林嫂”。

2、明确文章的故事情节,按照情节发展的顺序,依次出示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初到鲁镇——被逼改嫁——再到鲁镇——乞讨惨死(完成教学重点一)

3、引导分析祥林嫂的死因。帮助学生归纳:死于贫穷、悲伤、恐惧、绝望、孤独…… 从而证明祥林嫂清白无辜,对自己的死不负任何责任。

4、重点分析:谁为祥林嫂的死负责。指出祥林嫂死亡事件中犯有过失的人物:鲁四、 四婶 、 柳妈 、婆婆…… 分析后明确,大家都不是凶手,又都是凶手。

5、总结分析:祥林嫂的悲剧的根本原因所在,是封建礼教与神权迷信的摧残与戮杀。标出“封建礼教”(完成教学重点二)。

6、延伸: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是阻碍中国进入民主、科学的最大障碍。伴随着时代的步伐,最终将走向衰亡,走向毁灭,走进坟墓,千百万劳苦大众必将成为他们的掘墓人。标出坟墓的形状。

板书设计说明 :

本板书采用图形式,把社会环境(封建礼教)设计成一座大坟墓,主人公祥林嫂处于最下层,中间依次是其他几个人物鲁四、 四婶 、 柳妈 、婆婆,最上面是“封建礼教”四个大字。目的是揭示封建礼教对祥林嫂,对所有鲁镇人的残害和扼杀。

依照文意:祥林嫂之死,按情节发展的顺序,依次展现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祥林嫂的死,谁该承担责任。再依次分析鲁四、 四婶 、 柳妈 、婆婆等人该什么责任,从而明确封建礼教上杀人凶手。

[1]

《祝福》板书设计.

《祝福》三人教教案 篇4

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祝福》,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讲述:

一、说教材

《祝福》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小说写的是一个质朴的农村妇女祥林嫂的悲剧一生,从而深刻地揭露了封建文化思想的流弊和余毒。本单元是高中阶段的第一个小说单元,在高中语文六册书中,中国现当代小说及外国小说共占两个单元,可见,本单元在整个高中小说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既是初中小说学习的焊接点,又是整个高中小说学习知识技能的伸展点。

根据教材的地位、作用及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学习分析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所起的作用”,我确定我的教学目标是:

(一)知识目标1、了解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2、了解小说中人物描写的几种方式。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鉴赏小说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认识到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教学重点的确定是依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至于教学难点则是就学生接受而言,学生经过预习,还存有疑问、理解还困难的地方。

根据以上这些,我确立本文的教学重点:对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教学难点:环境描写对于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二、说教法

新课程理念很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基于此,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设法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一)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步深入

(二)点拨法——分析引导,拓展思路

教学方法的最本质特征就是要促进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促进全体学生积极动脑。因而,我较多的采用了分组讨论,师生对话、探究等方式。

三、说学法

(一)预习:此文长达万余字,要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读全文是不现实的,因此,要强调预习,培养阅读的自觉性。(二)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拓展思路。

(三)比较阅读:由于小说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较为陌生,所以采用课堂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将本篇课文与鲁迅先生的另一篇小说《孔乙己》进行比较。

四、说教学过程本课文的教学用两课时

(一)第一课时本课时的主要教学目的是:整体感知,梳理情节。引导学生掌握分析人物性格的方法。

1、导入新课上课伊始,我先播放电影《祥林嫂》结局片断,以浓厚的悲剧色彩和强烈的视觉冲击激发情感,创设氛围,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检查预习挑选几位同学复述祥林嫂的不幸经历。要求:(1)只作纯粹的叙述,不带议论分析。(2)叙述时要突出与悲惨命运有关的细节(3)要有感情地复述,尽可能进入祥林嫂的情感世界,真切地体验祥林嫂的痛苦与不幸。

3、理清情节在复述课文的基础上,通过个人思考、小组讨论、师生共同归纳总结等方式,得出本文的线索提纲:

序幕:鲁镇祝福景象和鲁四老爷

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发展:被卖改嫁高潮:再到鲁镇尾声: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4、分析人物形象(注意引导学生理解细节描写)

(1)引导学生分析肖像描写

教师提问:本文有几处描写到祥林嫂的眼睛?从这些描写中你觉得祥林嫂有哪些性格特点?

初到鲁镇:顺着眼——善良、安分

再到鲁镇:顺着眼,眼角带着泪痕——再受打击,内心痛苦

讲阿毛的故事:直着眼,瞪着眼——精神有些麻木

捐门槛:分外有神——又有希望

不让祝福:失神——再受打击

行乞:眼珠间或一轮——麻木

问有无灵魂:忽然发光——一丝希望

(2)引导学生分析人物语言描写

与我对话灵魂有无——封建迷信桎梏下矛盾的心理

对四婶讲阿毛——痛苦、自责

对大家讲阿毛——麻木、空虚

与柳妈的对话——精神重压,陷入恐惧

(3)引导学生分析人物行动描写

反对再嫁——逃、撞怕被分身——捐(门槛)怀疑灵魂——问

5、总结

祥林嫂守寡不成(遭劫被卖)——守家不成(丧夫失子)——守命不成(赎身行乞),是一个不幸的女人。祥林嫂这个善良的劳动妇女被毁灭了,她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

6、布置作业:

学生课后思考,为下一节的课堂讨论作准备:

(1)祥林嫂遭受挫折的时间多在春天或临近春天,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含义?

(2)小说为什么以《祝福》为题?

(3)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

(二)第二课时

本课时的主要教学目的是: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作品的主题。总结阅读小说的方法。

1、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1)祥林嫂遭受挫折的时间多在春天或临近春天,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含义?

春天是美好的季节,给人无限的生机和希望,但给祥林嫂的却只是打击与绝望。鲁迅先生巧妙的安排更加突出了祥林嫂命运的悲剧性。

(2)小说为什么以《祝福》为题,而不是祥林嫂?

作者在一开篇就首先为鲁镇笼罩了一片喜庆的祝福气氛,直到文末,仍然让人们沉浸在祝福的欢乐中。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祥林嫂却在这样的氛围中倒毙在雪地上,把悲剧性的情节安排在喜庆的大背景下,更显其悲哀,更令人思索。题目用《祝福》,与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形成鲜明对比,增加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

2、理解作品主题

(1)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从小说情节分析、总结入手,祥林嫂为什么做工?为什么改嫁?为什么捐门槛?为什么行乞?得出结论:罪魁祸首是封建制度。

4、总结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理清情节——分析人物性格命运——理解环境描写的含义——理解主题

3、比较阅读:比较阅读鲁迅的另一篇小说《孔乙己》,分析两个主人公命运的异同。

提示:(1)在思想内容方面,其一,它们的题材相同,但是各有不同的生活侧面,《孔乙己》反映的是读书人的生活,,而《祝福》反映的则是压在底层的被雇佣的乡村劳动妇女的生活;其二,虽然都表现了反封建的主题,但侧重点各不相同,《孔乙己》侧重于对封建科举制度的否定,而《祝福》则是对封建的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等全面而猛烈的抨击,作者对祥林嫂的同情也甚于对孔乙己的同情;其三,就生活环境而言,祥林嫂所处的环境比孔乙己要恶劣得多,她不像孔乙己那样好吃懒做、自视清高,却也同样遭到周围人们的冷遇,她一生勤劳、朴实,但是最后却落得一无所有,可见其命运更悲惨,更令人同情。(2)在表现形式上,虽然都是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但《孔乙己》在顺叙中有补叙,使历史和现实连为一线,以此来揭示主人公性格发展的必然性。而《祝福》则采用了倒叙,把祥林嫂的被沦为乞丐和悲渗的死提在篇首,与地主阶级“祝福”的欢乐声形成鲜明的对照,然后再追叙祥林嫂的生前事迹,揭示两个阶级严重对立的社会根源表达作者对吃人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切齿痛恨和愤怒鞭挞。

经过这样的比较研究,学生不仅能够捕捉课文的新意和灵魂,而且也提高了质疑、析疑、释疑的能力,使原有的认识结构和思维模式在深度和广度上有所提升,同时,也为今后的学习积累了可以借鉴的经验。

4、总结虚伪的封建伦理道德扼杀了祥林嫂——一个普通的下层劳动妇女的幸福。最后,在富人的声声“祝福”声中绝望地离开了人世。鲁迅以其对历史和人生深邃而独特的思考揭穿了封建礼教的虚伪,给后人更多的警示和希望。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因为同愚昧和邪恶的思想斗争是所有追求“科学”与“文明”的现代人的共同心愿及义务。

5、布置作业组织学生观看电影《祥林嫂》的砍门槛的情节,让学生谈一谈对电影中增添了祥林嫂捐门槛不被承认后砍门槛的情节的看法,分析这是否符合人物性格特征?通过此题,深化学生对于人物性格以及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五、板书设计:

情节:序幕→结局→开端→发展→高潮→尾声

人物:肖像、语言、行动主题:封建礼教吃人本质

环境:祝福场景

《祝福》三人教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

教学难点:祥林嫂悲剧的根源。

课型:教读。

主要教法:分析指导。

教学设想:拟用四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了解倒叙的作用。

备课时间:第一周星期天。

上课时间:第一周星期一。

具体步骤:

一、导入新课:

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板书)

二、介绍背景:

《祝福》写于1924.2.7.,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最初发表于1924.3.25.出版的上海《东方杂志》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6号上,后收入《鲁迅全集》第二卷。

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鲁迅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这一时期的鲁迅基本上还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还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观察,有时就不免发生怀疑,感到失望。他把这一时期的小说集叫做《彷徨》,显然反映了其时自己忧愤的心情。但鲁迅毕竟是一个“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他决不会畏缩、退避,而是积极奋斗。

《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三、研习课文:

1、自读“预习提示”,了解小说的教学重点,明确教学目标。

2、理清情节,了解倒叙的作用。

3、速读课文,概括各段内容。

提问:这篇小说是按时间顺序叙述,还是另有安排?

明确:本文在序幕以后就写出了故事的结局,这是采取了倒叙的手法。

提问:在结构上采取倒叙手法有什么作用?

讨论归纳:

设置悬念,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中死去,造成了浓重的悲剧气氛,而且死后引起了鲁四老爷的震怒,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的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四、布置作业。

附板书:

情节 内容 起讫段落

序幕 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1――2

结局 祥林嫂寂然死去 3――33

开端 祥林嫂初到鲁镇 34――35

发展 祥林嫂被卖改嫁 54――65

高潮 祥林嫂再到鲁镇 66――110

尾声 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 111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重点分析祥林嫂形象。

备课时间:第一周星期天。

上课时间:第一周星期二。

具体步骤:

一、回顾小说的三要素:

故事情节、人物、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

二、分析祥林嫂形象:

小说的主题是靠人物形象来体现的。这一课的主人公就是祥林嫂。我们只有弄清楚祥林嫂的性格和命运,才能懂得《祝福》的主题。而作为人物形象又是通过故事情节──人和人之间的联系或冲突表现出来的。那么,祥林嫂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就先来分析一下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由此来把握祥林嫂的形象,领会《祝福》的主题。

1.开端部分:

①祥林嫂为什么要到鲁家做工?

小说的一开始,祥林嫂就是封建的宗法制度的牺牲品。因为正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迫使她嫁给一个“比她小十岁”的丈夫,而丈夫又过早地丧了命。祥林嫂因此陷入了“嫁而守寡”的悲惨的命运之中。按理说,“年纪大约二十六七”的祥林嫂是完全可以用自己的劳动在农村生活下去的,可是“她家里还有严厉的婆婆”,于是祥林嫂才被迫逃到鲁四老爷家里。

②祥林嫂是怎样对待使她“嫁而守寡”、“备受虐待”的宗法制度的呢?

作者通过祥林嫂在鲁家生活的情况,写出了她的争扎与反抗。

③祥林嫂在鲁家的生活是极其悲惨的:……为什么说她“反满足”?

她希望凭借辛勤的劳动来换取起码的生活,寻求一条活路。这就鲜明地揭示出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的性格,以及在生活道路上的争扎。

然而,勤劳、善良的祥林嫂想通过加倍的劳动来摆脱悲惨的命运的愿望,很快破灭了。她在鲁家做工只三个半月,由于鲁四老爷的支持(“既然她的婆婆要她回去……可说呢”),被她婆婆像捆牲口一样,“捆了躺在船板上”,被抢了回去,封建的族权再次向她伸出了魔掌。

2.发展部分:

祥林嫂被迫改嫁到深山野是故事情节的发展。在这一部分中,哪些地方写出了封建宗法制度对祥林嫂的迫害而显示出了这种迫害是很残酷的呢?

同一只封建宗法制度的黑手,伸出了两条绳索,捆住了妇女的脖子,朝着相反的方向紧勒,要把劳动妇女置于死地而后快。祥林嫂当时就处在这种极端悲惨的境地中:

族权迫使她寡而再嫁,夫权又视此为奇耻大辱,使她忍辱含冤,永远生活在耻辱之中。祥林嫂以后的悲剧,都是由此而引起的。

那么,祥林嫂是如何对待新迫害的呢?

3.高潮部分:

①祥林嫂为什么又一次来到鲁四老爷家?

②有人认为,丧夫失子有偶然性,这种看法对不对?

丧夫失子似乎有偶然性,然而隐藏在偶然性背后的,是那起决定作用的必然性。祥林嫂的丈夫死于旧社会中蔓延着的传染病“伤寒”,阿毛死于祥林嫂的贫困、劳碌。(若不是忙着“打柴摘茶养蚕”,能让年仅两三岁的孩子去剥豆吗?)因此,实质上,是罪恶的政权夺走了祥林嫂的丈夫和儿子的生命,使她陷于嫁而再寡的境地。作者开始把批判的笔触由封建夫权、族权扩展到封建政权。

按照封建宗法观念,妇女“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一旦丧夫失子,则连在家庭中生存的权利都被剥夺了。因此,“大伯来收屋”使祥林嫂走投无路,只好再一次来到鲁家。她到鲁家后,又遭受了更大的打击。

③在鲁四老爷,人们对待祥林嫂这个“嫁而再寡”的不幸女人态度如何?

A.鲁四老爷的态度:

鲁四老爷站在顽固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立场上,从精神上残酷地虐杀她。他暗暗地告诫四婶的那段话,就是置祥林嫂于死地而又不露一丝血痕的软刀子。(通过四婶先后喊出三句“你放着罢”,杀人不见血地葬送了祥林嫂的性命。)

B.人们的态度:

人们叫她的“声调和先前很不同”。

鲁迅用他那犀利的笔锋,从广阔的领域里揭示了封建社会黑暗的程度。

人们对祥林嫂的态度,使她感到痛苦与迷惑。她不时地向人们诉说着自己不幸的遭遇,她的精神却惨遭蹂躏。而柳妈的说鬼又给祥林嫂新的打击。

C.柳妈说鬼:

④祥林嫂是如何对待这如此沉重的打击的?其结果如何?为了争得做人的权利,为了求得一线生存的希望,她在竭尽全力地反抗着:

她背着沉重的精神包袱,整日劳碌着,以便积够十二元鹰洋,用“捐门槛”的方法去摆脱人们在阳世、阴世间给她设下的“罪名”,她忍受着咬啮人心的嘲笑和侮辱,在无边的寂寞和悲哀中,默默干了一年,这是何等坚韧的反抗精神啊!

而反抗的结果,出乎柳妈、祥林嫂的预想,这血淋淋的事实深刻地说明了:祥林嫂是无法“赎罪”的,祥林嫂陷入了求生不得,欲死不能的境地。

4.结局部分:

当祥林嫂被折磨得像“木偶人”,丧失了当牛做马的条件后,鲁四老爷就一脚把她踢出门外,使她终于成了“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的僵尸。即使这样,她在临死前,还向我提出了三个问题:

A.“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B.“那么,也就有地狱了?”

C.“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

这是对魂灵的有无表示疑惑。

她希望人死后有灵魂,因为她想看见自己的儿子;她害怕人死后有灵魂,因为她害怕在阴间被锯成两半。这种疑惑是她对自己命运的疑惑,但也正是这种疑惑,这种无法解脱的矛盾,使她在临死前受到了极大的精神折磨,最后,悲惨地死去。

从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封建的宗法制度正是用政权、族权、神权、夫权这四条绳索把祥林嫂活活地勒死的。

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正是旧中国千百万劳动妇女悲惨遭遇的真实写照。作者正是通过塑造祥林嫂这一典型人物,对吃人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进行深刻的揭露和有力地抨击的。

小结:

祥林嫂是生活在旧中国的一个被践踏、被愚弄、被迫害、被鄙视的勤劳、善良、质朴、顽强的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

总之,祥林嫂的悲剧是一个社会悲剧,造成这一悲剧的根源是封建礼教对中国劳动妇女的摧残和封建思想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根深蒂固的统治。

三、布置作业。

第三教时

教学要点:分析鲁四老爷和“我”的形象。

备课时间:第一周星期一。

上课时间:第一周星期三。

具体步骤:

一、检查作业:

二、分析鲁四老爷:

鲁四老爷是当时农村中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他政治上迂腐、保守,顽固地维护旧有的封建制度,反对一切改革与革命。他思想上反动,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他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一个重要人物。

1.作者是通过什么手法来刻画这个人物的呢?

①间接描写:

通过鲁四老爷的书房陈设的描写,点明了鲁四老爷的身分(地主阶级、封建理学的卫道士),揭露了他的丑恶本质,从而揭示出他成为杀害祥林嫂的刽子手的深刻的阶级根源和思想根源。

②直接描写:

A.行动描写:

这表现在祥林嫂被抢走的两件事上:

当婆婆一边抢人一边来领工钱时,鲁四老爷把祥林嫂一文还没有的工钱全交给了婆婆。

与此相对照的是对被压迫的寡妇祥林嫂的冷酷无情。

祥林嫂曾那样辛勤地为鲁家劳动过,可当她遭到恶运时,鲁家却无动于衷,连祥林嫂走没走、怎么走的,都毫不过问,只是到了正午,四婶肚子饿了,这才想起了祥林嫂淘米时拿走米和淘箩,于是倾巢出动“分头寻淘箩”;连平时摆派头、端架子的鲁四老爷都“踱出门外”,“直到河边”,等看见米和淘箩“平平正正的放在岸上,旁边还有一株菜”时,这才放心。这场虚惊,入木三分地揭露了:在封建统治者的眼里,一个劳动妇女的命运都不如一个淘箩、一点米、一株菜,鲁四老爷冷酷残忍的嘴脸跃然纸上。

B.语言描写:

在祥林嫂的问题上,鲁四老爷一共开过六次口,说了百十来个字,却就把他反动、顽固、虚伪自私、阴险狠毒的性格特征,把他杀害祥林嫂的罪行,揭露得淋漓尽致。

a.祥林嫂被抢前:

b.祥林嫂被抢时:

c.当他为寻淘箩,“踱”到河边时:

d.紧接着,午饭之后,卫婆子又来时:

e.对四婶的暗暗告诫:

f.祥林嫂死后:

作为这六次开口背景的是鲁四老爷虚伪寒暄后的“大骂其新党”,它恰恰深刻地揭示了那六次开口的根源。

三、分析“我”这一形象:

小说中的“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有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憎恶鲁四老爷,同情祥林嫂。对祥林嫂提出的“魂灵的有无”的问题,之所以作了含糊的回答,有其善良的一面;同时也反映了“我”的软弱和无能。

在小说的结构上,“我”又起着线索的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展现的。“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四、分析柳妈:

问:有人认为柳妈是帮助鲁四老爷杀害祥林嫂的凶手。你是怎样来看待这一问题呢?

明确:柳妈和祥林嫂一样都是旧社会的受害者。虽然她脸上已经“打皱”,眼睛已经“干枯”,可是在年节时还要给地主去帮工,可见,她也是一个受压迫的劳动妇女。但是,由于她受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毒害很深,相信天堂、地狱之类邪说和“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理学信条,所以她对祥林嫂改嫁时头上留下的伤疤,采取奚落的态度。至于她讲阴司故事给祥林嫂听,也完全出于善意,主观愿望还是想为祥林嫂寻求“赎罪”的办法,救她跳出苦海,并非要置祥林嫂于死地,只是结果适得其反。

她的主观愿望和客观效果的矛盾说明柳妈是以剥削阶级统治人民的思想──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为指导,来寻求解救祥林嫂的“药方”的,这不但不会产生“疗效”的效果,反而给自己的姐妹造成了难以支持的精神重压,把祥林嫂推向更恐怖的深渊之中。

同情他的人,也把他推向深渊,这更显示出悲剧的可悲。柳妈正是这样一个同情祥林嫂而又给她痛苦的人。

五、布置作业。

第四教时

教学要点:分析写作特点。

备课时间:第一周星期二。

上课时间:第一周星期四。

具体步骤:

一、检查作业:

二、分析、讨论写作特点:

1.精当的环境描写。

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性格上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的特定的环境里,三次有关“祝福”的描写,不但表现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环境,而且也印下祥林嫂悲惨一生的足迹。

①第一次是描写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

祝福是“鲁镇年终的大典”,富人们要在这一天“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的好运气”,以便继续他们贪得无厌的“幸福生活”,而制作“福礼”却要像祥林嫂一样的女人“臂膊在水里浸得通红”,没日没夜地付出自己的艰辛,可见富人们所祈求的幸福,是建立在榨取这些廉价奴隶的血汗之上的。这样通过环境描写就揭露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性。同时,通过“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的描写,也显示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状况:阶级关系依旧,风俗习惯依旧;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一句话,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这样,通过环境描写,就揭示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

②第二次是对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描写。

祝福本身就是旧社会最富有特色的封建迷信活动,所以在祝福时封建宗法思想和反动的理学观念也表现得最为强烈,在鲁四老爷不准“败坏风俗”的祥林嫂沾手的告诫下,祥林嫂失去了祝福的权力。她为了求取这点权力,用“历来积存的工钱”捐了一条“赎”罪的门槛,但所得到的仍是“你放着罢,祥林嫂”。这样一句喝令,就粉碎了她生前免于侮辱,死后免于痛苦的愿望,她的一切挣扎的希望都在这一句喝令中破灭了。就这样,鲁四老爷在祝福的时刻凭着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淫威,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死亡的道路。

特定的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也增加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感与感染力。

③第三次是结尾通过“我”的感受对祝福景象的描写。

祥林嫂死的惨象和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深化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同时在布局上也起到了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更臻完善的作用。

2.富有特色的人物刻画:

①肖像描写:

三次变化:

②画眼睛(眼神):

3.倒叙的手法:

三、小结:

以《祝福》为题的意义:

1.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

2.封建势力通过祝福杀害了祥林嫂,祥林嫂又死于“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祝福声中。通过这个标题,就把“凶人的愚顽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不幸,鲜明地摆到读者的面前,形成强烈的对比,在表现主题方面更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

四、布置作业:完成练习册。

《祝福》三人教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

教学难点:祥林嫂悲剧的根源。

课型:教读。

主要教法:分析指导。

教学设想:拟用四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了解倒叙的作用。

备课时间:第一周星期天。

上课时间:第一周星期一。

具体步骤:

一、导入新课:

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板书)

二、介绍背景:

《祝福》写于1924.2.7.,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最初发表于1924.3.25.出版的上海《东方杂志》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6号上,后收入《鲁迅全集》第二卷。

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鲁迅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这一时期的鲁迅基本上还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还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观察,有时就不免发生怀疑,感到失望。他把这一时期的小说集叫做《彷徨》,显然反映了其时自己忧愤的心情。但鲁迅毕竟是一个“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他决不会畏缩、退避,而是积极奋斗。

《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三、研习课文:

1、自读“预习提示”,了解小说的教学重点,明确教学目标。

2、理清情节,了解倒叙的作用。

3、速读课文,概括各段内容。

提问:这篇小说是按时间顺序叙述,还是另有安排?

明确:本文在序幕以后就写出了故事的结局,这是采取了倒叙的手法。

提问:在结构上采取倒叙手法有什么作用?

讨论归纳:

设置悬念,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中死去,造成了浓重的悲剧气氛,而且死后引起了鲁四老爷的震怒,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的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四、布置作业。

附板书:

情节 内容 起讫段落

序幕 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1――2

结局 祥林嫂寂然死去 3――33

开端 祥林嫂初到鲁镇 34――35

发展 祥林嫂被卖改嫁 54――65

高潮 祥林嫂再到鲁镇 66――110

尾声 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 111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重点分析祥林嫂形象。

备课时间:第一周星期天。

上课时间:第一周星期二。

具体步骤:

一、回顾小说的三要素:

故事情节、人物、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

二、分析祥林嫂形象:

小说的主题是靠人物形象来体现的。这一课的主人公就是祥林嫂。我们只有弄清楚祥林嫂的性格和命运,才能懂得《祝福》的主题。而作为人物形象又是通过故事情节──人和人之间的联系或冲突表现出来的。那么,祥林嫂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就先来分析一下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由此来把握祥林嫂的形象,领会《祝福》的主题。

1.开端部分:

①祥林嫂为什么要到鲁家做工?

小说的一开始,祥林嫂就是封建的宗法制度的牺牲品。因为正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迫使她嫁给一个“比她小十岁”的丈夫,而丈夫又过早地丧了命。祥林嫂因此陷入了“嫁而守寡”的悲惨的命运之中。按理说,“年纪大约二十六七”的祥林嫂是完全可以用自己的劳动在农村生活下去的,可是“她家里还有严厉的婆婆”,于是祥林嫂才被迫逃到鲁四老爷家里。

②祥林嫂是怎样对待使她“嫁而守寡”、“备受虐待”的宗法制度的呢?

作者通过祥林嫂在鲁家生活的情况,写出了她的争扎与反抗。

③祥林嫂在鲁家的生活是极其悲惨的:……为什么说她“反满足”?

她希望凭借辛勤的劳动来换取起码的生活,寻求一条活路。这就鲜明地揭示出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的性格,以及在生活道路上的争扎。

然而,勤劳、善良的祥林嫂想通过加倍的劳动来摆脱悲惨的命运的愿望,很快破灭了。她在鲁家做工只三个半月,由于鲁四老爷的支持(“既然她的婆婆要她回去……可说呢”),被她婆婆像捆牲口一样,“捆了躺在船板上”,被抢了回去,封建的族权再次向她伸出了魔掌。

2.发展部分:

祥林嫂被迫改嫁到深山野是故事情节的发展。在这一部分中,哪些地方写出了封建宗法制度对祥林嫂的迫害而显示出了这种迫害是很残酷的呢?

同一只封建宗法制度的黑手,伸出了两条绳索,捆住了妇女的脖子,朝着相反的方向紧勒,要把劳动妇女置于死地而后快。祥林嫂当时就处在这种极端悲惨的境地中:

族权迫使她寡而再嫁,夫权又视此为奇耻大辱,使她忍辱含冤,永远生活在耻辱之中。祥林嫂以后的悲剧,都是由此而引起的。

那么,祥林嫂是如何对待新迫害的呢?

3.高潮部分:

①祥林嫂为什么又一次来到鲁四老爷家?

②有人认为,丧夫失子有偶然性,这种看法对不对?

丧夫失子似乎有偶然性,然而隐藏在偶然性背后的,是那起决定作用的必然性。祥林嫂的丈夫死于旧社会中蔓延着的传染病“伤寒”,阿毛死于祥林嫂的贫困、劳碌。(若不是忙着“打柴摘茶养蚕”,能让年仅两三岁的孩子去剥豆吗?)因此,实质上,是罪恶的政权夺走了祥林嫂的丈夫和儿子的生命,使她陷于嫁而再寡的境地。作者开始把批判的笔触由封建夫权、族权扩展到封建政权。

按照封建宗法观念,妇女“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一旦丧夫失子,则连在家庭中生存的权利都被剥夺了。因此,“大伯来收屋”使祥林嫂走投无路,只好再一次来到鲁家。她到鲁家后,又遭受了更大的打击。

③在鲁四老爷,人们对待祥林嫂这个“嫁而再寡”的不幸女人态度如何?

A.鲁四老爷的态度:

鲁四老爷站在顽固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立场上,从精神上残酷地虐杀她。他暗暗地告诫四婶的那段话,就是置祥林嫂于死地而又不露一丝血痕的软刀子。(通过四婶先后喊出三句“你放着罢”,杀人不见血地葬送了祥林嫂的性命。)

B.人们的态度:

人们叫她的“声调和先前很不同”。

鲁迅用他那犀利的笔锋,从广阔的领域里揭示了封建社会黑暗的程度。

人们对祥林嫂的态度,使她感到痛苦与迷惑。她不时地向人们诉说着自己不幸的遭遇,她的精神却惨遭蹂躏。而柳妈的说鬼又给祥林嫂新的打击。

C.柳妈说鬼:

④祥林嫂是如何对待这如此沉重的打击的?其结果如何?为了争得做人的权利,为了求得一线生存的希望,她在竭尽全力地反抗着:

她背着沉重的精神包袱,整日劳碌着,以便积够十二元鹰洋,用“捐门槛”的方法去摆脱人们在阳世、阴世间给她设下的“罪名”,她忍受着咬啮人心的嘲笑和侮辱,在无边的寂寞和悲哀中,默默干了一年,这是何等坚韧的反抗精神啊!

而反抗的结果,出乎柳妈、祥林嫂的预想,这血淋淋的事实深刻地说明了:祥林嫂是无法“赎罪”的,祥林嫂陷入了求生不得,欲死不能的境地。

4.结局部分:

当祥林嫂被折磨得像“木偶人”,丧失了当牛做马的条件后,鲁四老爷就一脚把她踢出门外,使她终于成了“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的僵尸。即使这样,她在临死前,还向我提出了三个问题:

A.“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B.“那么,也就有地狱了?”

C.“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

这是对魂灵的有无表示疑惑。

她希望人死后有灵魂,因为她想看见自己的儿子;她害怕人死后有灵魂,因为她害怕在阴间被锯成两半。这种疑惑是她对自己命运的疑惑,但也正是这种疑惑,这种无法解脱的矛盾,使她在临死前受到了极大的精神折磨,最后,悲惨地死去。

从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封建的宗法制度正是用政权、族权、神权、夫权这四条绳索把祥林嫂活活地勒死的。

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正是旧中国千百万劳动妇女悲惨遭遇的真实写照。作者正是通过塑造祥林嫂这一典型人物,对吃人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进行深刻的揭露和有力地抨击的。

小结:

祥林嫂是生活在旧中国的一个被践踏、被愚弄、被迫害、被鄙视的勤劳、善良、质朴、顽强的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

总之,祥林嫂的悲剧是一个社会悲剧,造成这一悲剧的根源是封建礼教对中国劳动妇女的摧残和封建思想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根深蒂固的统治。

三、布置作业。

第三教时

教学要点:分析鲁四老爷和“我”的形象。

备课时间:第一周星期一。

上课时间:第一周星期三。

具体步骤:

一、检查作业:

二、分析鲁四老爷:

鲁四老爷是当时农村中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他政治上迂腐、保守,顽固地维护旧有的封建制度,反对一切改革与革命。他思想上反动,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他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一个重要人物。

1.作者是通过什么手法来刻画这个人物的呢?

①间接描写:

通过鲁四老爷的书房陈设的描写,点明了鲁四老爷的身分(地主阶级、封建理学的卫道士),揭露了他的丑恶本质,从而揭示出他成为杀害祥林嫂的刽子手的深刻的阶级根源和思想根源。

②直接描写:

A.行动描写:

这表现在祥林嫂被抢走的两件事上:

当婆婆一边抢人一边来领工钱时,鲁四老爷把祥林嫂一文还没有的工钱全交给了婆婆。

与此相对照的是对被压迫的寡妇祥林嫂的冷酷无情。

祥林嫂曾那样辛勤地为鲁家劳动过,可当她遭到恶运时,鲁家却无动于衷,连祥林嫂走没走、怎么走的,都毫不过问,只是到了正午,四婶肚子饿了,这才想起了祥林嫂淘米时拿走米和淘箩,于是倾巢出动“分头寻淘箩”;连平时摆派头、端架子的鲁四老爷都“踱出门外”,“直到河边”,等看见米和淘箩“平平正正的放在岸上,旁边还有一株菜”时,这才放心。这场虚惊,入木三分地揭露了:在封建统治者的眼里,一个劳动妇女的命运都不如一个淘箩、一点米、一株菜,鲁四老爷冷酷残忍的嘴脸跃然纸上。

B.语言描写:

在祥林嫂的问题上,鲁四老爷一共开过六次口,说了百十来个字,却就把他反动、顽固、虚伪自私、阴险狠毒的性格特征,把他杀害祥林嫂的罪行,揭露得淋漓尽致。

a.祥林嫂被抢前:

b.祥林嫂被抢时:

c.当他为寻淘箩,“踱”到河边时:

d.紧接着,午饭之后,卫婆子又来时:

e.对四婶的暗暗告诫:

f.祥林嫂死后:

作为这六次开口背景的是鲁四老爷虚伪寒暄后的“大骂其新党”,它恰恰深刻地揭示了那六次开口的根源。

三、分析“我”这一形象:

小说中的“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有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憎恶鲁四老爷,同情祥林嫂。对祥林嫂提出的“魂灵的有无”的问题,之所以作了含糊的回答,有其善良的一面;同时也反映了“我”的软弱和无能。

在小说的结构上,“我”又起着线索的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展现的。“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四、分析柳妈:

问:有人认为柳妈是帮助鲁四老爷杀害祥林嫂的凶手。你是怎样来看待这一问题呢?

明确:柳妈和祥林嫂一样都是旧社会的受害者。虽然她脸上已经“打皱”,眼睛已经“干枯”,可是在年节时还要给地主去帮工,可见,她也是一个受压迫的劳动妇女。但是,由于她受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毒害很深,相信天堂、地狱之类邪说和“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理学信条,所以她对祥林嫂改嫁时头上留下的伤疤,采取奚落的态度。至于她讲阴司故事给祥林嫂听,也完全出于善意,主观愿望还是想为祥林嫂寻求“赎罪”的办法,救她跳出苦海,并非要置祥林嫂于死地,只是结果适得其反。

她的主观愿望和客观效果的矛盾说明柳妈是以剥削阶级统治人民的思想──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为指导,来寻求解救祥林嫂的“药方”的,这不但不会产生“疗效”的效果,反而给自己的姐妹造成了难以支持的精神重压,把祥林嫂推向更恐怖的深渊之中。

同情他的人,也把他推向深渊,这更显示出悲剧的可悲。柳妈正是这样一个同情祥林嫂而又给她痛苦的人。

五、布置作业。

第四教时

教学要点:分析写作特点。

备课时间:第一周星期二。

上课时间:第一周星期四。

具体步骤:

一、检查作业:

二、分析、讨论写作特点:

1.精当的环境描写。

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性格上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的特定的环境里,三次有关“祝福”的描写,不但表现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环境,而且也印下祥林嫂悲惨一生的足迹。

①第一次是描写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

祝福是“鲁镇年终的大典”,富人们要在这一天“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的好运气”,以便继续他们贪得无厌的“幸福生活”,而制作“福礼”却要像祥林嫂一样的女人“臂膊在水里浸得通红”,没日没夜地付出自己的艰辛,可见富人们所祈求的幸福,是建立在榨取这些廉价奴隶的血汗之上的。这样通过环境描写就揭露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性。同时,通过“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的描写,也显示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状况:阶级关系依旧,风俗习惯依旧;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一句话,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这样,通过环境描写,就揭示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

②第二次是对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描写。

祝福本身就是旧社会最富有特色的封建迷信活动,所以在祝福时封建宗法思想和反动的理学观念也表现得最为强烈,在鲁四老爷不准“败坏风俗”的祥林嫂沾手的告诫下,祥林嫂失去了祝福的权力。她为了求取这点权力,用“历来积存的工钱”捐了一条“赎”罪的门槛,但所得到的仍是“你放着罢,祥林嫂”。这样一句喝令,就粉碎了她生前免于侮辱,死后免于痛苦的愿望,她的一切挣扎的希望都在这一句喝令中破灭了。就这样,鲁四老爷在祝福的时刻凭着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淫威,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死亡的道路。

特定的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也增加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感与感染力。

③第三次是结尾通过“我”的感受对祝福景象的描写。

祥林嫂死的惨象和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深化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同时在布局上也起到了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更臻完善的作用。

2.富有特色的人物刻画:

①肖像描写:

三次变化:

②画眼睛(眼神):

3.倒叙的手法:

三、小结:

以《祝福》为题的意义:

1.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

2.封建势力通过祝福杀害了祥林嫂,祥林嫂又死于“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祝福声中。通过这个标题,就把“凶人的愚顽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不幸,鲜明地摆到读者的面前,形成强烈的对比,在表现主题方面更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

四、布置作业:完成练习册。

《祝福》三人教教案 篇7

高健

教学目的:

1.学习运用叙事学的基本概念分析小说叙事艺术的方法。©

2.全面了解祥林嫂的悲剧成因。©

3.了解鲁迅小说人物形象的两大基本类型(农民、知识分子)的特色和意义。©

教学重点:

1、教会学生分析小说结构和叙述视角转换。

2、教会学生全面探究祥林嫂的悲剧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小说的主题意义。

教学设想:

第一课时通读全文,理清文章的情节结构;第二课时引入叙述者的概念,并重点研究该小说中叙述者身份的意义。第三课时引入视角的概念,研究小说中的叙述视角的转变,及其蕴含的意义。第四课时全面探究祥林嫂的悲剧意义:1、有没有悲剧意义;2、悲剧意义是什么。第五课时概括小说中次要的人物形象,分析标题的含义。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通读全文,从整体上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并重点探究“路遇祥林嫂”这一情节的意义。

教学过程

同学们在寒假期间,按照老师的要求,阅读了老师开列的四本名著之中的两本(注四本书是《边城》《围城》《鲁迅小说集》《契诃夫小说集》),并且认真的撰写了读书笔记,老师对你们的表现十分满意。我还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阅读鲁迅小说集的占全班同学的七成,在读书笔记中,很多同学都说,自己深切的体会到了鲁迅为了拯救国民灵魂而不息呐喊,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以及他胸中深广的忧愤,和“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无悔的热爱。今天我们将随着鲁迅的文字,回到20世纪初阴冷灰暗的鲁镇,去关注一个平常的农家女子祥林嫂的悲惨命运。

板书课题。

教师朗读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弄清字词读音,感知整体情节,明确小说结构。

朗读完毕。

提问:这篇小说写了什么事?

回答:写了“我”回到鲁镇路遇沦为乞丐的祥林嫂,紧接着得悉她的死讯,回忆她的生平。

提问:小说写了“我”回鲁镇一共几天的事?

回答:三天。文中有明确交待:“我是正在这一夜回到我的故乡鲁镇的”“第二天我起得很迟”“第三天也照样”。

提问:这三天的事都按照顺序来写的吗?作者的心情是怎么变化的?

回答:不是,运用了倒叙的方式。

如图:

时间:第一天 第二天

事件:回鲁镇,与四叔话不投机 拜亲访友,单调乏味

第三天 回忆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忐忑不安;(傍晚)惊闻噩耗,负疚;(入夜)渐渐舒畅,回忆生平、(夜阑)被爆竹惊醒,懒散舒适。

提问:为什么要把第二天遇见祥林嫂并且与之对话的事放在第三天来写?为什么作者要安排“我”与祥林嫂见上最后一面?见不见面都不会影响祥林嫂的命运发展,因为祥林嫂精神不正常,而且没有职业,以乞讨为生,她的结局只能是死。冻、饿、病随时可能结束她的生命。为什么“我”要和祥林嫂见上最后一面?请同学们讨论交流。

回答:1、放在第三天来写,就与得悉祥林嫂的死讯这件事连得比较近,可以突出作者的心绪不宁。对祥林嫂发问的预感不祥,对自己所作回答的忐忑不安,和祥林嫂的噩耗相照应,同时又表现了“我”的惊慌失措。

2、这次对话,安排在祥林嫂临终之前,深入地剖析了走向绝路的祥林嫂内心的痛苦与矛盾,因此对祥林嫂的性格刻画就不再是浮于表面,而是具有了心理分析的深度。另外,这次对话,也表现出一个知识分子的性格特点。

提问:这种类似的对话在同学们学过的鲁迅作品中有没有?请同学们思考之后,下一节课回答。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引入叙述者的概念,并重点研究该小说中叙述者身份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上一节课我留下了一个问题,这种知识分子和农民的对话在同学们学过的鲁迅作品中有没有?

回答:有,在《故乡》当中,鲁迅和昔日玩伴闰土的对话。只不过这种对话没有办法进行下去,因为闰土喊“我”老爷,让“我”感到两个人之间存在的厚障壁。但是当闰土把香炉运回家时,“我”最后的评论是“闰土的希望切近,我的希望茫远罢了”,表示了对闰土的同情和理解。《故乡》中的这个知识分子形象是迷惘又坚决的,是谦虚又自省的,决不是自以为是,自高自大的。《祝福》中的“我”显得更加软弱、动摇。

提问:在《祝福》《故乡》,都出现了一个重要人物:我。“我”是不是鲁迅先生本人呢?

回答:不是。

明确:“我”是叙述者,“鲁迅”是作者,两个概念必须区分清楚。叙述者是在小说中叙述故事的人。小说常用的叙述角度是第一人称、第三人称,极少数情况下出现了第二人称。在第一人称的叙述作品中,叙述者和作者的区别往往比较明显。

提问:能不能举出其他的例子呢?

回答:在《孔乙己》中,“我”是咸亨酒店的一个小酒保,而不是鲁迅先生本人。

在《最后一课》中,“我”是小弗朗士,而不是作者都德。

在《我的叔叔于勒》中,我——约瑟甫·达勿朗诗是一个家庭并不富裕,但有着丰富的同情心的青年。

明确:这篇文章的“我”也是一个知识分子,不是鲁迅本人。我们学习一篇小说不仅仅要明确作者安排了哪一个叙述者去到前台讲故事,更重要的是要搞清楚,作者为什么安排这个角色去叙述,这样做有什么重要作用,只有这样,以后在欣赏和创作叙事作品时,自觉地运用这种思维,从而取得良好的效果。

提问:这个知识分子具有哪些特点呢?为什么让“我”来叙述一个故事,而不是直接用第三人称方式叙述呢?

回答:“我”的特点:1、思想进步,表现在与鲁四老爷的话不投机,憎恶鲁四老爷。

2、有同情心,表现在担心祥林嫂有什么不好的事,得悉死讯时的惊慌。3、软弱,退缩,圆滑世故。在“我”回答时的惶惑不安、摇摆不定之中,我们能看出一个知识分子的软弱和退缩。小说结尾,“我”在祝福的气氛中变得“懒散而且舒适”,显示出了“我”对社会的丑恶无可奈何,听之任之的颓唐态度。知识分子不再是启蒙运动中的“导师”和“舵手”,而是被摆到了被审视和被批判的地位上,这样使作品就具有了一种格外深刻的意义——知识分子不能自暴自弃,要振作起来,又一分热,发一分光。寄托了鲁迅先生对知识分子的批评和劝谕。

让“我”(第一人称)的方式来讲述这个故事,无疑增添了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同时,只有良心未完全泯灭的“我”才能够回忆和讲述祥林嫂的生平,与之相比的是小说中的其他人都对祥林嫂抱着漠然麻木的态度。然而,连小说中最具有同情心的人最后也变得麻木,衬托出了祥林嫂死的悲剧性。

提问:刚才大家举出的几篇小说中当中,“我”具有不同的身份性格,同学们能不能分析一下他们的好处在哪里?(一个能力迁移训练)

回答:《孔乙己》中,“我”是一个嘲笑孔乙己的小酒保,因为是他讲述,所以小说的场景是咸亨酒店,情节是孔乙己几次来饮酒。而每一次的不同,写出了孔乙己的每况愈下,沦落。真实,生动。

《最后一课》的小弗朗士,是一个调皮逃学,害怕老师责罚的学生,通过他的所见所闻,和心理情感的变化,最能表现出韩麦尔先生和小镇居民的爱国主义情操。

《我的叔叔于勒》,“我”能够了解父母的全部心思,同时又同情自己潦倒的叔叔。他也最能看清楚父母的势利。

注:讨论之前,可以先唤起同学们的回忆。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引入视角的概念,研究小说中的叙述视角的转变,及其蕴含的意义

教学过程:

什么叫做视角?就是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

先看一首诗:

终南山

王维

太乙近天都, 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 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 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 隔水问樵夫。

解释文字之后,请问同学们,这首诗有没有视角的变化?

回答:视角一联一变,写景具有跳跃性,“以不全求全”。

提问:怎么变化的?

回答:第一联是远景,第二联是近景。第三联是中峰俯瞰,第四联不是写景,隔水问樵,已经是迷不知西东。视角的变化,正是这首诗歌艺术魅力的一个重要表现。

不仅仅在诗歌中有这样的视角变化,在小说中,由于艺术表达的需要,经常在叙述或描写中改变角度。

提问:这篇小说有没有这样的变化啊?

回答:有改变。在回忆祥林嫂的生平之前之后,运用的是第一人称的限制性视角叙述,在回忆祥林嫂的生平时,运用的仍然是限制性视角,是从“鲁镇人”视角出发,祥林嫂在鲁镇的活动可以直接叙述,但是祥林嫂离开鲁镇的活动就必须由卫婆子来转述,因此,这段转述,就变成了卫婆子的叙述视角。

提问:在《孔乙己》中有没有叙述视角的变化?

回答:没有变化,视角始终是一个小酒保。因为故事比较短,情节相对简单。

提问:为什么在回忆中不能采用全知视角,偏偏让卫婆子来转述其中的一段呢?

回答:这样做兼顾叙事的完整性和生动性。卫婆子的转述充分表她现完全功利主义的是非标准。她佩服祥林嫂的婆婆精明强干,称赞祥林嫂交了好运,对祥林嫂被野蛮地捆绑出卖却无一句贬词,表现民间道德的沦落。同时,祥林嫂的这一次强迫改嫁,造成了实际上有两种结果:一是生活上的改善,二是在占社会主流的礼教意识中,她失去了贞节,成了不干不净的女人,是一种潜在的恶化。因为这种礼教的压力还必须通过祥林嫂自觉认同之后,才能起到折磨其精神的作用。所以说这是一种潜在的恶化。

可以引导学生和《装在套子里的人》比较,此文在写到别里科夫到科瓦连科家里去之后,就采用了全知视角,一直到别里科夫回家卧病,又转回限制视角。

这种观察和讲述视角的变化,在其他小说中也常有表现。教师可以举例补充,《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刘姥姥一进贾府,两个人的观察视角大不一样,举两小段为例:

(1)、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

黛玉方进入房时,只见两个人搀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黛玉便知是他外祖母方欲拜见时,早被他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当下地下侍立之人,无不掩面涕泣,黛玉也哭个不住。……

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 倒象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越显得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

宝玉早已看见多了一个姊妹,便料定是林姑妈之女,忙来作揖。厮见毕归坐。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卷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2)、第六回,刘姥姥进大观园

刘姥姥见平儿遍身绫罗,插金带银,花容玉貌的,便当是凤姐儿了。才要称姑奶奶,忽见周瑞家的称他是平姑娘,又见平儿赶着周瑞家的称周大娘,方知不过是个有些体面的丫头了。于是让刘姥姥和板儿上了炕,平儿和周瑞家的对面坐在炕沿上,小丫头子斟了茶来吃茶。

刘姥姥只听见咯当咯当的响声,大有似乎打箩柜筛面的一般,不免东瞧西望的,忽见堂屋中柱子上挂着一个匣子,底下又坠着一个秤砣般一物,却不住的乱幌,刘姥姥心中想着:“这是什么爱物儿?有甚用呢?”正呆时,只听得当的一声,又若金钟铜磬一般, 不防倒唬的一展眼。

在文章中,有没有描写时也运用了视角变化?

回答:有的。祥林嫂第一次进鲁宅时,有对她的肖像描写,首先是第三人称视角观察: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其次是从四婶的角度进行观察:但看她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

提问:为什么要写出四婶的观察呢?

回答:四婶的观察是从一个雇主的角度来观察的,说明祥林嫂很符合女佣的标准,这是祥林嫂进鲁宅的条件,同时也揭示了祥林嫂的个性特征。与前面的第三人称观察相照应。

剩余时间,引导学生解决课后第二题第二小题。对同一个人物不同时间或不同境遇下的外貌描写,前后形成鲜明对比,这在鲁迅作品中是经常使用的方法。

通过比读这几段文字,找出字面表达的同异,剖析深层含义。祥林嫂临终前的肖像描写一段,还要突出其中的句式特点。(提问和答案略。)

第四课时

教学要点:

全面探究祥林嫂的悲剧意义:1、有没有悲剧意义;2、悲剧的成因和意义是什么

教学过程:

提问:请问同学们,你在第一遍读完这篇小说之后,祥林嫂的死给了你什么感受?

回答:难过,悲伤,凄惨等等。

提问:我们常说的悲剧定义是:把美撕毁了给人看。而祥林嫂,作者似乎并没有赋予她种种美德,(比如其他作品,《窦娥冤》中的窦娥,作者不仅写了她的身世悲苦,还突出了她对婆婆的无微不至的孝,和身上的反抗精神,但是这样一个女子结果是含冤赴死。在这种极大的反差中让读者的心灵受到震撼。这就是悲剧效果。《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作者极力表现她的美丽和才艺、勤劳,以及她和焦仲卿的深情笃爱,但是这样一位媳妇却被婆婆驱赶出门,最后沉水自杀,读者阅读之后很难过,很有悲剧效果),而祥林嫂只是一个平常的农家妇女,并不出众,为什么她的死会让你觉得可怜呢?

回答:1、祥林嫂,本分、勤劳、善良,看不出她本身有过错,但是,最终早早的凄惨的离世了。2、祥林嫂生前受人奚落,死后愈加凄凉,短工的冷漠,四叔的诋骂,没有一点对生命的悲悯。(窦娥和刘兰芝,身上都有着一种强烈的反抗精神,她们的死都有着一种壮烈色彩,这一点祥林嫂的死是没有的)

明确:这正是祥林嫂的死成为一个悲剧的原因。

提问:祥林嫂一步一步沦落致死的原因有哪些?我们可以划出祥林嫂一生几次重大变化,看看这些变化的原因有哪些,以此来确定小说的主题意义。

明确:

事件 性质 原因分析

逃出来进鲁宅 改善 反抗精神,追求幸福

婆婆抓她回去,卖到山里 生活改善与潜在的伦理恶化 族权压制,道德沦落

丈夫死于伤寒 恶化 闭塞,贫困,医疗落后

孩子被狼衔走 恶化 自然因素多一些

大伯收屋,赶她走 恶化 强行掠夺,没有财产权保障

二进鲁宅 改善 四婶的同情,先前的良好表现

祭祀第一次遭拒 潜在恶化 祥林嫂不清楚内里含义

阿毛的惨剧被嘲笑 恶化 祥林嫂的不厌其烦,鲁镇人的麻木

柳妈嘲笑伤疤,输灌迷信,教捐门槛 恶化 祥林嫂自觉认同了礼教和迷信思想,苦闷

祥林嫂捐门槛 潜在改善 自以为赎了一世的罪名

祭祀第二次遭拒 恶化 祥林嫂感受到四婶的歧视依旧,精神崩溃

被辞退 恶化 不能伶俐起来,雇主不满,也缺乏同情心

提问:请同学们分析一下,导致祥林嫂一步一步沦落致死的原因比较多,你认为重要的原因是哪些呢?

回答:1、封建礼教以及相关的封建迷信思想。四叔、四婶、柳妈是典型代表。他们嘲笑和歧视再嫁的祥林嫂,给祥林嫂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并最终导致精神崩溃。

2、导致祥林嫂成为封建礼教的迫害对象的事件之一是被迫改嫁,这件事中,祥林嫂没有任何个人选择自由,尽最大努力的反抗也没有效果。这件事的主谋是祥林嫂的婆婆,婆婆这种做法,不是在维护封建礼教,如果是维护封建礼教——一女不事二夫,她就应该让祥林嫂守节,她可以把祥林嫂抓回去,但不能强行出卖。因此,婆婆是一个封建礼教的破坏者,她使用了十分野蛮的手段来达到自家的功利目的,这反映的是她恃强凌弱,唯利是图,道德沦落。婆婆代表了族权,但是封建礼教并不允许家长都会做出这样卑劣的事,这种行径应当受到当时社会舆论的谴责,但是却没有受到,这反映了社会道德的沦落。

3、导致祥林嫂成为封建礼教的迫害对象的事件之二是祥林嫂回到鲁镇,原因是祥林嫂被大伯赶了出来,无路可走,生计无着。房子是祥林嫂和第二人丈夫的共有财产,丈夫死后,祥林嫂本来应有居住权,但是却被大伯给赶了出来。这里面没有道德可言,只有封建家族的恃强凌弱,唯利是图,道德沦落,只是赤裸裸的掠夺。

4、导致祥林嫂成为封建礼教的迫害对象的事件之三是祥林嫂对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的接受认同。这个问题可以一分为二的看待,一方面是祥林嫂的愚昧,另一方面当时的环境缺少让祥林嫂可以对抗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的精神资源,这种精神资源可能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思想意识,也可能是更加友善的人际关怀和精神安慰,可以减轻祥林嫂的不安的程度,而这两种精神资源祥林嫂都没有得到,所以在听信了柳妈的灌输之后,精神惶恐不安,苦闷异常。最后在捐门槛无效之后,精神不能自持,彻底崩溃。

5、有一些自然的因素,但是绝对是次要的。

综合以上分析,一步步把祥林嫂推向绝路的是这个黑暗的社会环境,吃人的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和毫无道德可言的封建家族内的恃强凌弱,以及周围人的淡漠麻木,加上祥林嫂自身的愚昧,最终葬送了祥林嫂。鲁迅表现祥林嫂的悲惨命运的用意,就是批判当时社会的腐朽与黑暗,也揭示了(包括祥林嫂在内)广大民众的病态灵魂。

注:这种分析的特点是实事求是,不是从教条出发,把所有的义愤都对准封建礼教,我们通过分析可以看出来,祥林嫂人生悲剧的原因除了封建礼教之外,还有比封建礼教更加野蛮的绑卖和掠夺,封建礼教作为旧道德固然可怕,但是还有更可怕的无道德,两者的相互结合,也许这才是旧中国乡村社会的真正图景。

第五课时

教学要点:

概括小说中的四叔的形象,分析标题的含义,完成课后第三题的语言品析

教学过程: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谈到了鲁镇这个环境的特点:人际关系的冷漠,没有一丝温情。鲁迅笔下的社会环境,大部分是以鲁镇、s城为中心,基本上都具有这样一个特点。今天我们的第一个任务是概括四叔的人物形象,其次是分析一下小说的标题祝福有何种含义,然后完成课后的第三道题。

请同学们浏览小说,找出关于四叔的记叙和描写,分析一下四叔的形象。

回答:道貌岸然,是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的卫道士。

提问:为什么要描写四叔的书房?

回答:书房可以看出四叔的思想旨趣的保守陈旧落伍,同时书房又有些破败,比如对联一半脱落,《康熙字典》未必完全,显示出四叔并非一个治学严谨的道学家。“事理通达心气和平”的对联与他骂祥林嫂是谬种形成鲜明对比,具备讽刺意味,写出了四叔的虚伪。

提问:四叔爱讲半截句,是为什么?(“可恶!然而……”“然而……”)

回答:语言简短显得四叔的威严持重,也留给空间让读者去揣摩体会。这些话充分体现了四叔的思想既封建保守,又贪图实惠。

明确,通过分析四叔的形象逐渐变得丰满,这是一个反面角色,既道貌岸然,又贪图实利,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祥林嫂的命运发展。过几天,我们学习《装在套子里的人》,可以把鲁四老爷和别里科夫做一个比较,这两个人在现实生活中都有负面的影响,但是他们的区别是什么呢?(注:留下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和悬念)

提问:小说的标题为祝福,其中有什么样的深刻含义呢?

提示:小说写了几次祝福?一共四次。一进鲁宅的祝福。二进鲁宅,两次祝福。生命结束在祝福前夕。祝福是什么?是一种备祭礼、拜神,放鞭炮,以祈求好运的民俗。

回答:1、年底的祝福是一个时间标志,把祥林嫂的人生悲剧串联起来,形成清晰的发展脉络。2、作者用祝福为题,包含了反讽意味,在鲁镇家家祝福的背景下,被众人歧视的祥林嫂却在这一刻死去,增添了作品的悲剧氛围。3、祝福与祥林嫂的命运发展关系密切,进鲁宅的三次祝福,第一次祝福,体现了祥林嫂的勤劳,后两次祝福时遭拒,使祥林嫂精神崩溃。

完成课后第三题的语言品析。

布置作业。

作者邮箱:

[1]

《祝福》三人教教案 篇8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理解课文精当凝练的用词和深蕴在词语中的沉重感情,明确文章主旨。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理解造成主人公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教学

重点把握祥林嫂这一悲剧人物所揭示的深刻社会主题。

教学

难点领悟鲁迅先生冷峻的叙述之中所蕴涵的强烈的爱憎之情。

教学环节教 学 内 容教师手记

(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进措施、学生可能行为预见及对策等)

巧问激趣 循词探旨

【教学理念】

《祝福》是中学语文教材的一篇传统课文。这篇作品所述故事时空跨度大,情节转换曲折,语言内涵丰富,感情饱满深沉。许多老师都认为《祝福》不好教。如何才能让教学流程更顺畅,教学效果更令人满意呢?经过对课文的反复阅读与思考,可以文中那些描述祥林嫂悲惨命运的关键动词为教学切入点,设置疑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深入钻研文本,并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合作探究,讨论答问,理解课文精当凝练的用词和深蕴在词语中的沉重感情,明确文章主旨,得到应有收获。

“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面和形式的。”本文的教学正是基于这一认识,从设置切合文章关键的问题入手,让关乎文章精要之点的问题推动学生阅读、思考、合作与探究。

【课前预习】

学生预习,掌握本文情节结构,理清课文基本思路。并通过评点的方式详读课文,思考:课文中有哪些动词形象地凸显出祥林嫂的坎坷经历与悲惨遭遇?试找出并作简要分析。

一、导入新课:

古人非常注重炼字。“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等,都道出了古人对炼字的重视,而炼字也是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重点之一。

不仅是诗歌要“炼字”,小说也是如此,鲁迅先生的小说更是如此。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祝福》中动词对展现人物、突出主题的作用——

二、循词探旨

㈠速读课文,思考并回答:课文中有哪些动词形象地凸显出祥林嫂的坎坷经历与悲惨遭遇?试找出并作简要分析。

㈡交流探讨

⒈拄

形象地写出了祥林嫂从肉体到精神备受摧残的事实。祥林嫂的年纪并不大,可是因为受到的打击太多,她未老先衰了,以至于才“四十上下”年纪走路却要拄着竹竿。

⒉讨

写出她的生活十分困窘,她要以讨饭为生了。

追问:文章说“我就站住,豫备她来讨钱”,可事实上她并没有来“讨”啊,她只是来问“我”一些关于“魂灵”、“地狱”的事,怎么解释你所选定的这个“讨”字?

明确:祥林嫂最后还是以“讨”为生的。尽管当时她没有向“我”讨饭讨钱,但我们从“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可以知道这一点。文章的倒数第二段也明确地说她后来成了乞丐。因此,用“讨”来概括她人生的最后时光是恰当的。

⒊做

“做工”的“做”。这一词反映出祥林嫂一生中很多时候是靠为别人做工而谋生活的。

师:“做”字的确能反映出祥林嫂人生的一些特点。我们再仔细读课文,看还有没有比“做”更能说明祥林嫂需仰仗别人而活的词呢?

⒋求

卫老婆子对鲁四老爷鲁四婶说“她来求我荐地方”。祥林嫂有力气,又勤劳,却生活无门,还要求人介绍做工,可见其命运之惨。

师:“求”这个词确实很能说明祥林嫂的生存状态。她两次来鲁镇做工,都是“求”人引荐,“求”人收纳。她要廉价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有时还不可得,多么可悲!同学们再认真读课文,看还有没有能反映祥林嫂命运的动词?

⒌抓

她婆婆带人来抓她回去的“抓”。这个词说明她没有人身自由。

⒍劫

追问:“抓”字充分说明祥林嫂是受婆婆控制,没有人身自由的。仔细读课文,看还有哪个词与“抓”字暗相照应,有同样的表现力?

明确:“你自己荐她来,又合伙劫她去”的“劫”字比“抓”字更有表现力,“劫”字更表现出一种暴力倾向。

提问:“劫”字同样说明祥林嫂对其婆婆的淫威是无力反抗的。大家想想,“抓”和“劫”这两个词用词的角度有什么不同?文章中还有哪些词表现出“抓”和“劫”的意思?

明确:“抓”这个词是从祥林嫂的婆婆对“出逃”的祥林嫂而言的,而“劫”这个词则是鲁四婶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看祥林嫂的婆婆等来“抓”祥林嫂,他们在鲁老四爷鲁四婶等不知情的情况下,用武力“抓”回祥林嫂,当然是“劫”了。

“跳”“抱”“拖”“堵”“捆”等几个词十分生动鲜明地表现出“抓”和“劫”的意思。“跳”说明船中的人出来得快速迅猛,“抱”“拖”“堵”“捆”等词说明他们的行动是带有暴力性的,他们不容祥林嫂有任何其他的选择甚至辩解,这正是“劫”。

⒎逃、许、嫁

提问:祥林嫂的婆婆为什么要动用武力来“抓”她、“劫”她呢?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出祥林嫂怎样的社会地位?

明确:因为她是“逃”出来的,她婆婆早已把她“许”给别人,急着要“嫁”她出去。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出祥林嫂社会地位极为低下,她完全没有人身自由。

提问:两位同学的发言很有道理。那祥林嫂为什么要“逃”出来呢?我们能否根据课文作些推断?

明确:得祥林嫂逃出来的原因主要是她在家没有人身自由。从上文的叙述可知她的婆婆很严厉,那对她也一定很刻薄。

提问:同学们说的都有理有据,这种发言方式非常好。现在要请大家思考的问题是:祥林嫂的婆婆要“嫁”她是关心她的个人生活吗?

明确:不是。她的婆婆要“嫁”她完全是为了钱,是为了用“嫁”她的钱来给小儿子娶媳妇。

追问:这种“嫁”实际上与“卖”差不多。这就足见祥林嫂在那个家是没有地位的,她在那个家不过是一件工具,一份私有财产。大家再找找,课文中还有能反映祥林嫂命运的动词吗?

⒏闹

她婆婆要把她嫁给贺老六,她“不依”,“闹得很出格”,这说明她对这桩婚事是不满意的。

⒐撞

提问:我想问,祥林嫂“撞”在香案角上是不小心还是故意的?

⊙生读课文后言。

⊙生可能的答案:她逃出来可能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她的婆婆原来就要把她嫁出去换钱为小儿子娶媳妇。我们从她逃到鲁镇仍被抓回嫁出去可以推想出来。或者从“她从河边淘米回来,忽而失了色,说刚才远远的看见一个男人在对岸徘徊,很像夫家的堂伯……”也可看出祥林嫂很怕她的那个“家”,这应该是她“逃”的一个原因。

⊙此问题有一定难度,可进行引导。

引导:试体味“他们一不小心,一松手……她就一头撞在香案角上”和“他们一不小心,一松手……她就一头撞到了香案角上”所表达的意义有没有什么不同?

明确:“她就一头撞在香案角上”说明祥林嫂的被撞是自己故意的,而“她就一头撞到了香案角上”则表明被撞是不小心所致。

提问:祥林嫂为什么要拼命撞那香案角呢?

明确:因为她不想嫁给贺老六,她想以死抗争。

提问:那是因为她和前夫的感情很好吗?

明确:从作品里看不出来。她应该是受了旧时从一而终的观念的影响。

⒑瞒

提问:其实,我们从文章中可以找到祥林嫂和前夫感情方面的信息。大家试试?

明确:祥林嫂在丈夫死后不久就“瞒”着婆婆逃出“家”,在鲁四老爷家做工不久──也就是她丈夫才死不多久就“口角边渐渐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都说明她与前夫的感情不是很深,不然,她不会解脱得这样快。

⒒赶

追问:分析得有道理。还有无其他有表现力的动词?

明确:“赶”字也表现出祥林嫂悲惨的人生。她的第二个丈夫死后,“大伯来收屋”,“赶”她,好像那个家不是她的似的。

提问:我们思考一下,祥林嫂在前夫死了之后,“逃”出婆家,“逃”到鲁镇后却被“抓”,被“劫”回去,强嫁给贺老六;而在贺家,当丈夫和儿子都失去后,她又被“赶”,流离失所。她总是在失去丈夫之后就失去了家,这反映出一个什么问题?

明确:这说明她的“家”是依赖丈夫而存在的,没有了丈夫她就没有了“家”,这是封建的族权、夫权在作怪,祥林嫂深受族权、夫权之害。

⒓捐、赎

“捐”字、“赎”字也有力地说明祥林嫂的可悲。

提问:祥林嫂为什么要捐钱呢?她真的有罪吗?她捐的钱赎了罪吗?

明确:这都是迷信,还有封建的贞操观害的她。祥林嫂的改嫁根本不是她的过错,她是无罪的。她捐的钱根本赎不了她的所谓的罪。

提问:祥林嫂在鲁四老爷家最后的命运是怎样的呢?请从文中找出一个动词来描述。

明确:“打发”。她最后被鲁家“打发”走了。

师:当祥林嫂失去利用的价值之后,她就成了社会的弃儿,她完全成了一个多余人。在那个寒冷而热闹的祝福的时节,她走完了短暂而悲苦的人生,告别了这个冷酷无情的世界。祥林嫂的命运是悲惨的。她的不幸遭际,是无数旧时代妇女的一个缩影。⊙学生经过思考、讨论,体会到这两种说法所表达的意思是不一样的。

三、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难看到,高明的作家在写人之时,所用语言既极其简省,又十分富有表现力。我们刚刚说到的这些动词就生动而深刻地揭示出祥林嫂悲剧的一生。透过这些冷峻的动词,我们还能深切地体悟到造成祥林嫂悲苦人生的社会历史根源。

四、延伸探究

师:其实,作者除了通过一系列的动词展示了人物性格命运之外,他们的名字也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一下——

㈠祥林嫂

⑴没有自己的名字,随从丈夫叫了祥林嫂。说明她没有人生自主权。也说明那个社会“男尊女卑”现象的严重性。

⑵祥林嫂“不祥”,命运多舛,数遭闵凶,她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

祥林嫂这个名字,表明了作者对她的悲悯与同情。

㈡鲁四老爷

⑴他与鲁镇同姓,又被称为“老爷”,说明他是地方权威人物、最高统治者,掌控鲁镇。他的理学老监生的身份,更暗示了鲁镇沉浸在他礼教阴霾的笼罩之中。

⑵他书房里的对联写作“事理通达心气平和”是一个极大的讽刺。因为他一见祥林嫂就“皱眉”的态度与他“可恶”“不干不净”“谬种”的语言都鲜明地表现出他的事理不“通”更不“达”、他的心气不“平”、更不“和”。而另一联已经脱落,说明他的附庸风雅。那脱落的一联是“品节详明德性坚定”,可以暗示他是个不明品节、无品缺德的人。

鲁四老爷这个名字表明了作者对他的嘲讽与憎恨。

㈢柳妈

⑴柳,“无心插柳柳成荫”,柳妈对祥林嫂的精神戕害,是由于她对迷信的执着造成的,是因善而害人,她的无知的善良建议,使得祥林嫂最后一个精神堡垒被粉碎。

⑵柳,生命力及强,插在哪里就在哪里生长。暗示封建迷信思想及易生长、传播、普及,当时的社会迷信面及广。

柳妈这个名字表明了作者对民众愚昧无知的批判。

㈣贺老六

⑴俗话说“六六大顺”,而他贺老六是大不顺。花钱娶来的是寡妇,婚姻不顺;死于伤寒,寿命不顺;儿子夭折,家门不顺。

⑵贺,有庆贺、庆祝之意。而贺老六的人生最终一无所有。大伯,即他的长兄,不慈不仁,又收了他“自家的”房子,赶走了祥林嫂。贺老六无喜可贺,有悲可哀。

贺老六这个名字表明了作者对他的不幸遭遇的同情。

㈤祥林嫂的婆婆:

⑴卫家山人。只卫护自己的家,是个专横贪婪的封建家长。“她应酬从容,说话也能干,寒暄之后,就赔罪,说她特来叫她的儿媳回家去,因为开春事务忙,而家中只有老的和小的,人手不够”, 堂而

皇之地全部收取了祥林嫂一千七百五十文工钱,并且“又取了衣服”。为了获得更多的彩礼,她又“好打算”,把祥林嫂当作奇货卖给了深山野奥里的贺老六,得了八十千钱。这就是她的从容和能干!

⑵她没有具体的名字,说明这种专横贪婪之徒远不是个别现象,这种利用宗法家族权威无所不为的封建家长比比皆是,有一个广大的群体。

小结:小说《祝福》人物形象的命名有着特别的含义,或寄寓美(祥林嫂、贺老六)的毁灭于其中,或寄寓讽刺(鲁四老爷、柳妈)于其里,作者的怜悯与憎恶,无奈与悲愤隐于人物姓名的深处。

五、作业

1、怎样看待鲁四婶对祥林嫂的“怀念”?

2、文中多次写到祥林嫂的眼睛,祥林嫂的眼睛有哪些变化?这些变化给你怎样的感触?

3、小说以“祝福”为题,又反复写“祝福”:以“祝福”始,以“祝福”结,你觉得有何深意?

《祝福》三人教教案 篇9

教学要求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认识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

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

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

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方法:

点拨、分析、研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板书)

二、介绍背景:

《祝福》写于1924.2.7., 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最初发表于1924.3.25.出版的上海《东方杂志》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6号上,后收入《鲁迅全集》第二卷。

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鲁迅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这一时期的鲁迅基本上还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还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观察,有时就不免发生怀疑,感到失望。他把这一时期的小说集叫做《彷徨》,显然反映了其时自己忧愤的心情。但鲁迅毕竟是一个\"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他决不会畏缩、退避,而是积极奋斗。

《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三、研习课文:

1、自读\"预习提示\",了解小说的教学重点,明确教学目标。

2、理清情节,了解倒叙的作用。

3、速读课文,概括各段内容。

提问:这篇小说是按时间顺序叙述,还是另有安排?

明确:本文在序幕以后就写出了故事的结局,这是采取了倒叙的手法。

提问:在结构上采取倒叙手法有什么作用?

讨论归纳:

设置悬念,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中死去,造成了浓重的悲剧气氛,而且死后引起了鲁四老爷的震怒,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的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四、布置作业。

祝 福(二)

教学要求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认识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本文综合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

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方法:点拨、分析、研讨

教学过程:

一、回顾小说的三要素:

二、分析祥林嫂形象:

1.开端部分:

①祥林嫂为什么要到鲁家做工?

②祥林嫂是怎样对待使她\"嫁而守寡\"、\"备受虐待\"的宗法制度的呢?

③祥林嫂在鲁家的生活是极其悲惨的:……为什么说她\"反满足\"?

2.发展部分:

同一只封建宗法制度的黑手,伸出了两条绳索,捆住了妇女的脖子,朝着相反的方向紧勒,要把劳动妇女置于死地而后快。祥林嫂当时就处在这种极端悲惨的境地中:族权迫使她寡而再嫁,夫权又视此为奇耻大辱,使她忍辱含冤,永远生活在耻辱之中。祥林嫂以后的悲剧,都是由此而引起的。那么,祥林嫂是如何对待新迫害的呢?

3.高潮部分:

①祥林嫂为什么又一次来到鲁四老爷家?

②有人认为,丧夫失子有偶然性,这种看法对不对?

——-作者开始把批判的笔触由封建夫权、族权扩展到封建政权。按照封建宗法观念,妇女\"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一旦丧夫失子,则连在家庭中生存的权利都被剥夺了。因此,\"大伯来收屋\"使祥林嫂走投无路,只好再一次来到鲁家。她到鲁家后,又遭受了更大的打击。

③在鲁四老爷,人们对待祥林嫂这个\"嫁而再寡\"的不幸女人态度如何?

A.鲁四老爷的态度:

B.人们的态度:

C.柳妈说鬼:

4.结局部分:

她希望人死后有灵魂,因为她想看见自己的儿子;她害怕人死后有灵魂,因为她害怕在阴间被锯成两半。这种疑惑是她对自己命运的疑惑,但也正是这种疑惑,这种无法解脱的矛盾,使她在临死前受到了极大的精神折磨,最后,悲惨地死去。

从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封建的宗法制度正是用政权、族权、神权、夫权这四条绳索把祥林嫂活活地勒死的。

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正是旧中国千百万劳动妇女悲惨遭遇的真实写照。作者正是通过塑造祥林嫂这一典型人物,对吃人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进行深刻的揭露和有力地抨击的。

小结:

祥林嫂是生活在旧中国的一个被践踏、被愚弄、被迫害、被鄙视的勤劳、善良、质朴、顽强的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

总之,祥林嫂的悲剧是一个社会悲剧,造成这一悲剧的根源是封建礼教对中国劳动妇女的摧残和封建思想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根深蒂固的统治。

三、布置作业。

祝 福(三)

教学要求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认识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本文综合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

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方法:点拨、分析、研讨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二、分析鲁四老爷:

鲁四老爷是当时农村中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他政治上迂腐、保守,顽固地维护旧有的封建制度,反对一切改革与革命。他思想上反动,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他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一个重要人物。

1.作者是通过什么手法来刻画这个人物的呢?

①间接描写——通过鲁四老爷的书房陈设的描写,点明了鲁四老爷的身分(地主阶级、封建理学的卫道士),揭露了他的丑恶本质,从而揭示出他成为杀害祥林嫂的刽子手的深刻的阶级根源和思想根源。

②直接描写:

A.行动描写:

B.语言描写:

a.祥林嫂被抢前:

b.祥林嫂被抢时:

c.当他为寻淘箩,\"踱\"到河边时:

d.紧接着,午饭之后,卫婆子又来时:

e.对四婶的暗暗告诫:

f.祥林嫂死后:

三、分析\"我\"这一形象:

小说中的\"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有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憎恶鲁四老爷,同情祥林嫂。对祥林嫂提出的\"魂灵的有无\"的问题,之所以作了含糊的回答,有其善良的一面;同时也反映了\"我\"的软弱和无能。

在小说的结构上,\"我\"又起着线索的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展现的。\"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四、分析柳妈:

明确:柳妈和祥林嫂一样都是旧社会的受害者。虽然她脸上已经\"打皱\",眼睛已经\"干枯\",可是在年节时还要给地主去帮工,可见,她也是一个受压迫的劳动妇女。但是,由于她受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毒害很深,相信天堂、地狱之类邪说和\"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理学信条,所以她对祥林嫂改嫁时头上留下的伤疤,采取奚落的态度。至于她讲阴司故事给祥林嫂听,也完全出于善意,主观愿望还是想为祥林嫂寻求\"赎罪\"的办法,救她跳出苦海,并非要置祥林嫂于死地,只是结果适得其反。

她的主观愿望和客观效果的矛盾说明柳妈是以剥削阶级统治人民的思想──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为指导,来寻求解救祥林嫂的\"药方\"的,这不但不会产生\"疗效\"的效果,反而给自己的姐妹造成了难以支持的精神重压,把祥林嫂推向更恐怖的深渊之中。

同情他的人,也把他推向深渊,这更显示出悲剧的可悲。柳妈正是这样一个同情祥林嫂而又给她痛苦的人。

五、布置作业。

祝 福(四)

教学要求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认识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本文综合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

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方法:点拨、分析、研讨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二、分析、讨论写作特点:

1.精当的环境描写。

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性格上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的特定的环境里,三次有关\"祝福\"的描写,不但表现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环境,而且也印下祥林嫂悲惨一生的足迹。

①第一次是描写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

祝福是\"鲁镇年终的大典\",富人们要在这一天\"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的好运气\",以便继续他们贪得无厌的\"幸福生活\",而制作\"福礼\"却要像祥林嫂一样的女人\"臂膊在水里浸得通红\",没日没夜地付出自己的艰辛,可见富人们所祈求的幸福,是建立在榨取这些廉价奴隶的血汗之上的。这样通过环境描写就揭露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性。同时,通过\"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的描写,也显示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状况:阶级关系依旧,风俗习惯依旧;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一句话,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这样,通过环境描写,就揭示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

②第二次是对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描写。

祝福本身就是旧社会最富有特色的封建迷信活动,所以在祝福时封建宗法思想和反动的理学观念也表现得最为强烈,在鲁四老爷不准\"败坏风俗\"的祥林嫂沾手的告诫下,祥林嫂失去了祝福的权力。她为了求取这点权力,用\"历来积存的工钱\"捐了一条\"赎\"罪的门槛,但所得到的仍是\"你放着罢,祥林嫂\"。这样一句喝令,就粉碎了她生前免于侮辱,死后免于痛苦的愿望,她的一切挣扎的希望都在这一句喝令中破灭了。就这样,鲁四老爷在祝福的时刻凭着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淫威,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死亡的道路。

特定的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也增加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感与感染力。

③第三次是结尾通过\"我\"的感受对祝福景象的描写。

祥林嫂死的惨象和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深化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同时在布局上也起到了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更臻完善的作用。

2.富有特色的人物刻画:

①肖像描写:

三次变化:

②画眼睛(眼神):

3.倒叙的手法:

三、小结:

以《祝福》为题的意义:

1.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

2.封建势力通过祝福杀害了祥林嫂,祥林嫂又死于\"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祝福声中。通过这个标题,就把\"凶人的愚顽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不幸,鲜明地摆到读者的面前,形成强烈的对比,在表现主题方面更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

四、布置作业。

《祝福》三人教教案 篇10

    

    从“同化”到“顺应”是学生学习一篇新课文的基本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促成学生认识的发展,一个较好的办法就是在他们的已知与未知之间架设一座通达的桥梁,让他们就新、旧课文进行纵向比较,通过求同、求异,最后达到求解的目的。我在《祝福》一文的教学中,运用此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学生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已经学习了一些鲁迅的小说 ,了解了一些鲁迅小说在思想内容、艺术形式等方面的特点,为了使他们的这些已有的知识更加巩固并得到迁移,导入新课时,我首先根据教学目的,要求学生找出新旧课文在题材、主题思想、人物形象、结构形式等方面的类似点。学生通过初步的印证性阅读,很快就提出了他们的见解:其一,在思想内容上,本文与《孔乙己》、《故乡》、《药》等相比,都是取材于“病苦社会不幸人们的病苦”,都表现了反封建的主题,主人公都是受封建制度毒害的悲剧性的“小人物”,是愚味与善良的集合体,作者对他们都倾注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思想感情。其二,在表现形式上,本文与《一件小事》、《故乡》、《孔乙己》等相比,都是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

    学生完成了对新的课文的“同化”,满足了自身的求同的精神需要后,一种求新的心理欲望随之而生,我于是因势利导,及时地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那些被他们忽视的内容上来,指出新旧课文的相同之处,是一个大的范畴,在它的内部还有着许多不同之点,这些不同之点是课文的新的意向,只有对此有所理解,才能“顺应”课文的特点,才能学到新的知识。在我的启发和具体的指导下,学生又对课文进行了深入的探究性的阅读,逐渐于“无疑之处”发现问题,逐渐对新旧课文的不同之点有所领会。

    在思想内容方面,本文与《孔乙己》、《故乡》、《药》相比,其一,虽然它们的题材相同,但是各有不同的生活侧面,有的反映的是读书人的生活,有的反映的是压在底层的一般农民的生活,有的反映的是城市贫民的生活,而《祝福》反映的则是压在底层的被雇佣的乡村劳动妇女的生活;其二,虽然都表现了反封建的主题,但侧重点各不相同,有的侧重于对封建科举制度的否定,有的侧重于对封建等级观念和私有制观念的批判,有的侧重于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剖析,而《祝福》则是对封建的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等全面而猛烈的抨击,作者对祥林嫂的同情也甚于其他三者;其三,虽然主要人物都有共性,但是他们还有各不相同的个性,就生活环境而言,祥林嫂比其他三者要恶劣得多,她没有孔乙己好吃懒做、自视清高的恶习,却也同样遭到周围人们的冷遇,她有闰土、华老栓一样的勤劳,但是最后却落得一无所有,可见其命运更悲惨,更令人同情。

    在表现形式上,本文与《一件小事》、《孔乙己》、《故乡》等相比,虽然都是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但是,由于各自表现的主题思想存在着差异,各自采取了仅适合自身的故事顺序。《一件小事》以顺叙为主,以此表现“我”的思想认识的进步。《孔乙己》顺叙中有补叙,使历史和现实连为一线,以此来揭示主人公性格发展的必然性。《故乡》顺叙中有插叙,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对比,来突出封建制度给人造成的影响之大。而《祝福》则采用了倒叙,把祥林嫂的被沦为乞丐和悲渗的死提在篇首,与地主阶级“祝福”的欢乐声形成鲜明的对照,然后再追叙祥林嫂的生前事迹,揭示两个阶级严重对立的社会根源,表达作者对吃人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切齿痛恨和愤怒鞭笞。

    经过这样的比较研究,学生不仅能够捕捉课文的新意向和灵魂,而且也提高了质疑、析疑、释疑的能力,使原有的认识结构和思维势态在深度和广度上有所掘进,同时,也为今后的学习积累了可以借鉴的经验。

[1]

《祝福》三人教教案 篇11

    

    《祝福》是高中语文课本传统篇目。它篇幅长,容量大,结构又复杂。以前我教这篇课文,追求细而全:从字词讲到复句,从记叙顺序分析到情节结构,从人物形象探索到主题思想,可谓面面俱到,但测试效果并不理想。现在教《祝福》,我让学生写日记,编年谱、小传,写分析报告,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先让学生课前充分预习课文,布置学生代小说中的“我”写日记,充分把握小说总体结构。具体操作前,根据日记这种特定的应用文体布置了以下思考题:1、“我”在鲁镇住了几天?2、那几天天气状况如何?3、在鲁镇,“我”接触了哪些人?遇到哪些事?4、文中倒叙、插叙的外在语言标志是什么? 

    日记 

    12月23   阴 

    晚上回到故乡鲁镇。因没有家,只好暂寓在本家鲁四老爷的宅子里。论辈份,我该叫鲁四老爷为“四叔”。四叔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同五年前比起来,单是老了些。不过,胡子还未留。见面之后,四叔先是寒喧,然后是说“我”胖了,最后大骂新党。虽然我知道并非借题骂我,骂的还是康有为。但是,谈话是总不投机的,于是不多久,我便一个人留在书房里。 

    12月24日  阴暗 

    今天起得很迟,午饭之后,出去看了几个本家和朋友。访了镇东头一个朋友出来之后,在河边遇见祥林嫂。她是这回我在鲁镇所见的人中变化最大的一个:仅仅五年的时间,花白的头发已经全白,根本不像一个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且丝毫不见几年前那悲哀的神色,看上去,整个脸像是木刻似的;眼睛间或一轮,说明还是个活物。她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下端开了裂的竹竿,一手提着内放了一只破空碗的竹篮:她成了一个地道的乞丐了。 

    想不到,祥林嫂看到我以后,接连问了我三个问题:一是魂灵究竟有没有;二是如果有魂灵,是不是就有地狱;二是如果有地狱,那死掉的一家人能不能见面。关于第一个问题,我替她着想,回答"也许有";第二个,我仓促之中回答"论理,也该有"。最后说"然而也未必……谁来管这等事……"。第三个,我推说自己说不清,并把先前的话翻了过来,回答说"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 

    最后我乘她不再紧接地问,迈开步便走,匆匆逃回四叔的家中。 

    但我心里觉得不安逸。我想,祥林嫂如果发生什么不测,我的答话委实该负若干的责任,可随后就想,自己大概是生着教育家所谓的神经病,况且我已经说过"说不清"。 

    然而,思来想去,心里仍是觉得不安。 

    12月25日  下雪 

    今天依旧起得很迟。午饭之后,还是出去看看几个本家和朋友。他们都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他们家中都很忙,为"祝福"做着准备。"祝福"是鲁镇年终的大典,因此,买得起福礼和爆竹的人家都很重视。福礼由女人们辛劳制作,拜的却只限于男人。 

    与昨天相比,天色更加阴暗,下午竟下起漫天大雪,我到四叔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壁上挂着的朱拓的陈抟老祖写的大"寿"字和还没脱落的"事理通达心气和平"的对联被雪光映得极分明,我觉得百无聊赖,便去窗下的案头翻了一下:一部似不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再加上今天时时记忆起祥林嫂来,仿佛怀着什么不祥的预感。明天一定要走了,我想。 

    傍晚,从一个短工嘴里打听到祥林嫂死去的消息。短工说祥林嫂是穷死的,是昨天夜里或者就是今天死的。听到祥林嫂的死讯,我非常惊惶,但仅仅是暂时的事,随后心里渐渐轻松。不过,偶然之间,还似乎有些内疚。 

    晚饭桌上,我还想打听些关于祥林嫂的消息,但因四叔忌讳极多,加上我又不知道该用什么隐语替代,所以终于没有问。看四叔俨然的脸色,我疑他认为我这时来打搅他,也是一个谬种(刚才傍晚时分,四叔曾骂祥林嫂是"谬种"),便立即告诉了他明天要离开鲁镇,四叔也不很留。一餐饭就这样闷闷吃完了。 

    吃过晚饭,我独坐在灯下,回想起祥林嫂半生事迹的断片。 

    12月26日   大雪 

    临近五更之时,我被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听到毕毕剥剥的鞭炮,知道四叔家正在"祝福"了。 

    天亮后,离开鲁镇。 

    写完日记,我指导学生编年谱、写小传。 

    回忆祥林嫂一大段是文章的主体。这一部分,时间空间跨度大,主人公命运大起大落,学生能否全面把握这一部分内容对他们能否准确剖析这篇小说主题思想有很大关系。为此,学生动笔之前,我同样布置了几道思考题:1、祥林嫂生命历程时间推移在文中是怎样体现的?2、漂泊的地点是怎样转换的?3、样林嫂一生遭遇到哪些不幸?4、作为一个处于社会最下层的女人,我们给她作传,怎样才能从有限的材料中挖掘出具有一定价值的传记材料,并把它们有机地组织成一篇语言平实、条理清晰、"史料"翔实的传记? 

    样林嫂小传 

    祥林嫂,卫家山人,可能姓卫,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 

    有一年春上,只有十六七岁,以打柴为生的丈夫祥林死了,二十六七岁的祥林嫂便逃离了家中,经做中人的卫老婆子介绍,冬初进了鲁镇鲁四老爷家中做帮工。每月工钱500文。活计虽多且重,但她反感到满足。 

    三个半月后,即开春前夕,她的婆婆带人把她抓了回去。工钱1750文全被婆婆拿去了。 

    在这之前,她那严厉的婆婆为了小儿子要花一笔钱做聘礼娶老婆就把她许给了贺家坳的贺老六了。因此不几天,祥林嫂就被装到花轿里送到贺家坳去了。她出格地反抗,但不中。年底生了一个孩子,小名叫阿毛。母亲孩子养得都胖,又没婆婆,男人有力气,又会做,自家有房子,日子过得蛮好。 

    但天有不测风云,年纪轻轻的男人得了伤寒死了。没多久,四岁的阿毛在春上又被狼衔去了。这样,家中就剩下她一个人了。到了秋天,大伯来收屋,她走投无路,只好由卫老婆子领着,求老主人。主人收下了她,但手脚已没先前灵活了,记性也坏得多,死尸似的脸上整日没个笑影,主人家很是不满。家中最重大的事件是祭祀,但一切饭菜碗盘都用不着她沾手,她的任务仅是在灶下烧火。这对她打击很大。 

    之后,她开口总是讲阿毛被狼衔去的故事。开始倒还有人听,后来人们听腻了,便不仅不表示同情,还取笑她。从这以后,她再也不提阿毛的事了。 

    鲁四老爷家有个帮佣,大家称她柳妈。柳妈谈起她作为回头人出嫁出格地反抗时留下的伤疤。这话传扬出去,人们又拿这伤疤取笑她。柳妈还建议她到土地庙捐一条门槛,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否则到了阴司,那两个短命的死鬼男人还要争,阎王老爷只好把她锯开来。 

    她很苦闷,以后花了近一年的工钱捐了门槛。捐了门槛之后,她精神一下子好了起来。 

    冬至祭祖时节,主人仍不让她沾碰杯筷,这次她受到了彻底的打击,简直成了一个木偶人。不到半年,头发变白,记忆更坏。 

    主人家愈加不满。不久,终于把她打发走了。或者是离开主人家就成了乞丐,或者是先到卫老婆子家然后再成了乞丐。三四年后,腊月二十四日夜里或二十五日凌晨人们准备祝福的当儿,祥林嫂在鲁镇离开了人世。 

    终年四十岁左右。 

    祥林嫂年(年龄)谱 

    二十六七岁以前--与祥林结婚。 

    二十六七岁--春上死了丈夫。冬初逃出家中,经卫老婆子介绍,到鲁镇做工。 

    二十七八岁--春上改嫁。年底生阿毛。阿毛一岁。 

    二十八九岁--阿毛两岁。 

    丈夫患伤寒死去。 

    二十九或三十岁--阿毛三岁。 

    三十或三十一岁--四岁的阿毛春上被狼衔去。秋天经卫老婆子介绍,回到鲁镇做工。祭祠时很闲,只烧火。年底柳妈建议她去土地庙捐门槛。 

三十一二岁--近秋到土地庙捐门槛。冬季祭祖时节,仍不能拿酒杯和筷子。 

    三十二三岁--头发花白,记忆尤其坏。 

    三十三四岁--可能被赶出鲁四老爷家。 

    三十四五岁--沦落为乞丐。 

    三十五六岁--沦落为乞丐。 

    三十六七岁--沦落为乞丐。 

    三十七八岁--腊月二十四夜里或二十五凌晨离开人世。 

    编好年谱,写好传记,这只是对小说有了一个较为全面而细致的感性认识,有了这个感性认识,就为我们上升到理性认识一一准确把握小说的主题一一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因此,接下来,我指导学生写一份《关于祥林嫂死因的分析报告》。祥林嫂的死因究竟是什么?她是怎样被逼得一步步走上绝路的?是个人悲剧,还是社会悲剧?作者利用倒叙手法把样林嫂的死放在开头写,目的何在?(不仅是制造悬念,更重要的是与鲁镇人们的祝福形成鲜明而强烈的对比,从而把祥林嫂与整个社会的矛盾冲突一下子凸现在读者面前。)我提出上面这些问题让学生思考,要求学生撰写要实事求是,以理服人,不扣帽子,不说空话。 

    关于祥林嫂死因的分析报告 

    腊月二十四夜里或二十五凌晨,卫家山人祥林搜在鲁镇死去,终年四十上下。祥林嫂的死因究竟是什么? 

    根据调查,我们了解到,祥林嫂一生经历了四大波折:丧夫后逃到鲁镇做工;被婆婆出卖强嫁到贺家拗;后夫死于伤寒,儿子被狼叼去,自己被大伯赶出屋;重返鲁镇做工遭歧视,被看成是"伤风败俗"的女人。这四大波折使她遭受到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从而使她一步一步走向绝境。在走向绝境的过程中,鲁四老爷自然要负主要责任:他吩咐四婶不让祥林嫂沾碰祭祀用的器具,使祥林嫂的精神支柱完全摧毁。逼她再嫁,将她卖进深山里坳的婆婆,赶她出门的大伯,用地狱之类的迷信来恐吓她的柳妈,荐她又合伙抢她的卫老婆子,还有鄙视她、嘲笑她、侮弄她的鲁镇一些人,所有这些人对祥林嫂的死都多少不等地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们都使祥林嫂在精神上受到或大或小的打击,从而使她不停地往死路上赶。就是"我"的回答,也多少加速了祥林嫂死亡时刻的到来,使祥林嫂带着对死后的恐怖离开了人世。 

    以上这些人有的是自觉地把祥林嫂往死路上赶,更多的则是不自觉而为之。但不管是哪种人,他们的言行都是由某种思想观点所支配的。那个时代,女人,尤其是下层女人,社会地位非常低下,更何况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一个寡妇。正因如此,鲁四老爷轻视厌恶祥林嫂。鲁镇一些人也嘲笑欺侮祥林嫂。还有,那个时代人们信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古训,这样,祥林嫂的婆婆在大儿子已死而没能留后的情况下,无论如何也要攒钱,为小儿子娶一房媳妇以续香火,没钱怎么办?卖祥林嫂是比较好的办法,这样,卫老婆子的行为(合伙劫她)也就有了很好的注脚。最后,由于那个时代鲁镇的人照例相信鬼,因而柳妈恐吓她,甚至连"我"这个根本不信鬼的人在那种具有浓重迷信色彩的环境中,回答祥林嫂提出的问题时也变得软弱无力,从而加重了末路人的苦痛。 

    综上所述,以"女人祸水论"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观为主要内容的封建礼教(自然不是全部)及迷信思想支配着的自觉不自觉把祥林嫂往死路上推的人,导致了祥林嫂的肉体和精神遭受到严重摧残,并使她最终沦为乞丐,被活活饿死、冻死、吓死。 

    封建礼教和迷信是残杀祥林嫂的元凶。

[1]

《祝福》三人教教案 篇12

大连一中 常玉晶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目标:A、引导学生探究、理解的主题。

B、通过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其性格的复杂多样性。

教学重点:小说的主题(包括小说标题的含义、小说的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必然联系等)

教学难点:小说主要人物性格(祥林嫂性格的探究、造成悲剧的原因

参考资料:《教参》、《中国现代文学史》、《鲁迅作品研究》等

授课步骤:

一、课前预习

(一)应注意的正确读音

祝福暂寓享用悚然照例胆怯即刻谬种负疚形骸两颊

窥探荸荠讪讪窈陷洞穴歆享牲醴朱拓监生蹙缩剥豆

炮烙陈抟老祖间或一轮捺上花冠不更事

(二)应掌握的词语

书上的:朱拓形骸讪讪窈陷歆享牲醴不更事间或一轮沸反盈天

补充的:暂寓(暂时居住)

本家鄙薄大抵聘礼

(三)要注意的字型

寒暄(喧)烟霭(蔼)走投无路(头)形骸(骇劾)惴惴(揣湍)

(四)要知道的常识

康有为四书送灶祝福国子监(监生)

(五)具体语境中理解词义

投机:谈话总是不投机。(见解相同)

他是一个投机取巧的人。(利用时机谋取私利)

踌躇:我在极短的踌躇中,想……(犹豫)

什么踌躇,什么计划,都挡不住三句问。(犹豫的事)

看他踌躇满志的样子。(得意的样子)

俨然:四叔俨然的陪着。(形容庄重、严肃)

村庄里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

这孩子说起话来,俨然是个大人。(好像)

但是:她但是呜咽,说不出话来。(只是)

本来他说要来的,但是没来。(表转折的连词)

二、作家作品和时代背景

(一)导入新课

1、回忆鲁迅及其作品

2、关于《呐喊》和《彷徨》(这两部小说集的大概内容及作者的思想)

(二)交代时代背景(教参第2页“背景及意义”)

把握要点:适应新文化运动的需要,抨击、揭露封建文化思想,推进

民主新文化的进程。

三、小说情节概括(教参第五页“祥林嫂的人生悲剧”)

(一)学生快速阅读,理解课文的内容,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分析结构特点

序幕——写祝福景象

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

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

发展——祥林嫂初卖改嫁

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

尾声——再写祝福景象

(二)请学生按照时间顺序,概括祥林嫂的悲剧人生

开端——丈夫死后逃出婆家,第一次到鲁镇四老爷家做佣工

发展——被婆家抓回买给山里的贺老六做老婆

高潮——夫死子亡,第二次到鲁镇四老爷家做佣工

结局——沦为乞丐,在鲁镇人们祝福时寂然死去。

四、人物形象分析(教参第2——5页)

(一)小说三次写到“祝福”,在鲁镇人们祝福时,祥林嫂都在做什么?(此问意在引导学生注意女主人公的际遇的悲惨和不公)

第一次“祝福:(彻夜干活“一人担当”能干受称赞)

第二次“祝福:(只能烧火“不得沾手”)

第三次“祝福:(满怀恐惧,寂然死去)

分析要点:生活悲惨命运不公

(二)小说三次写到祥林嫂的分析外貌,都有什么变化?(此问意在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女主人公的外貌变化,挖掘其社会根源。)

初到鲁镇时的外貌:(死了丈夫,悲哀,但年轻,精神还好)

再到鲁镇时的外貌:(夫死子亡,十分悲哀,精神不济,)

临死前的外貌变化:(被赶出门,成为乞丐,精神已彻底麻木)

分析要点:精神打击一次比一次大每况愈下

(三)讨论:(教参第4页“封建思想”“祥林嫂的心理”)

(这些讨论意在引导学生全面把握祥林嫂性格的多样性,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与主题的关系上加深对封建礼、教封建思想的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该小说的主题。)

祥林嫂是否有过幸福和满足?

祥林嫂是否有过反抗和抗争?(参见教参第5页)

婆家凭什么将她抓回?

为什么要捐门槛?

对她精神打击最大的事情有哪些?

为什么要捐门槛?

对她精神打击最大的事情有哪些?

有人说,祥林嫂之死,鲁四叔是首恶,柳妈等是帮凶,你怎样看?(参教参第5页)

造成祥林嫂悲剧的根源是什么?(社会原因——参见教参第4页“封建思想”)

(内在因素——参见教参第4页“祥林嫂的心理”参见教参第14页最后一段)

分析要点:封建思想毒害当时社会的人们,封建礼教害人、吃人。

(四)概括人物形象(教参3——4页)

祥林嫂:勤劳、善良、能干的劳动妇女,但咱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摧残下一步步走

向死亡。

四老爷: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捍卫者。

“我”:思想进步、有同情心,但软弱的小知识分子。

五、分析小说的环境(教参第3页;“冷漠的社会环境”)

(一)对祥林嫂的不幸,她周围的人持什么态度?

(二)祥林嫂被逼着一步步走向死亡,与哪些人有关?究竟谁是真正的刽子手?

明确要点:封建统治造成国民愚昧和冷漠,这正是祥林嫂悲剧产生的社会环境。

封建思想、封建礼教是杀害祥林嫂的真正的刽子手。

六、主题探讨

(一)的主题是什么?

通过描写祥林嫂悲剧的一生,表现作者对受压迫妇女的同情,对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无情揭露。

(二)作者以“祝福》为标题的含义?

第一,在情节结构上起线索作用。

第二,在思想内容上讽刺揭露现实、表现小说主题的作用。

七、作业布置

(一)试比较祥林嫂和秀禾(电视剧《橘子红了》)的性格和命运。(练笔)

(二)书后作业第四题

《祝福》三人教教案 篇13

梁波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祝福》》是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作者鲁迅,体裁为小说。在整个高中六册书中,共有四个小说单元:第三册有两个,即本单元和第四单元,第四册和第五册各一个。由此可见,本册书在整个高中小说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本单元则是学生高中阶段接触的第一个小说单元。

•2、教学目标

•咱们 的教科书上明确写出了本单元的教学要点:学习分析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所起的作用。因此,我确定我的教学目标是:

•①知识目标:

•明白如何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鉴赏小说的 能力。

•③情感目标:认识到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的确定是依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的目标及学生的实际(基本上同于教学目标确立的依据);至于教学难点,则是就学生接受而言,学生经过预习,还存有疑问、理解还困难的地方。

•根据以上这些,确立本文的教学重点为:

•1、对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 2、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为环境 与人物的相互作用。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同学们接触到的小说其实已有很多,但他们是不是就会鉴赏小说了呢?可以肯定地说“不”!所以,我考虑先教给学生鉴赏小说的方法,然后让他们在方法的指导下,在老师的引导下去鉴赏本篇小说,并争取能够举一反三,用于其他小说的鉴赏中。

•2、学法

•在鉴赏本篇小说时,一定要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做到举一反三,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说教学过程•导语引入

•复习鲁迅的小说集

•介绍怎样鉴赏小说

•有重点地鉴赏本小说

•布置作业

•理论支持

•结束

怎样鉴赏小说(1)要了解小说所反映的社会背景,作者写作发表时的社会背景及作者的写作意图,在此基础上领会小说所揭示的主题思想。

(2)认真分析人物形象,通过对有关描写方法的研究,剖析人物,理解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从而深入领会小说的思想和艺术。理解人物与环境会互相作用:环境作用于人,人又反作用于环境,这会使环境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化,如果人物几经抗争,仍无法改变环境,就造成了悲剧的结局。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别人看。

(3)研究小说的故事情节、线索结构怎样为创造形象,表达主题服务的。

•(4)分析小说的社会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美感作用。

典型人物的刻画

问:为什么说祥林嫂是最好的女人有是最苦的女人?(质疑引起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

•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

写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她身上既有共性(勤劳、善良、质朴),又有着自己的个性(顽强、倔强)。

肖像描写•鲁迅说:“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出它的眼睛。”

找眼睛 论特点

•初到鲁镇——顺着眼—— 善良、安分

• 再到鲁镇 ——顺着眼,眼角带着泪痕

• ——再受打击,内心痛苦

•讲阿毛故事——直着眼,瞪着眼

• ——精神有些麻木

•捐门槛——分外有神——又有希望

•不让祝福——失神 —— 再受打击

•行乞——眼珠间或一轮——麻木

•问有无灵魂——忽然发光——一丝希望

语言描写

• 找对话 论特点

•与我对话灵魂有无——封建迷信桎梏下矛盾的心理

•对四婶讲阿毛——痛苦、自责

•对大家讲阿毛——麻木、空虚

•与柳妈的对话——精神重压,陷入恐惧

行动描写•

找行动 论特点

•反对再嫁——逃、撞

•怕被分身——捐(门槛)

•怀疑灵魂——问

•祥林嫂守寡不成(遭劫被卖)——守家不成(丧夫失子)——守命不成(赎身行乞),是一个不幸的女人。

典型环境

自然环境:•祝福景象的描写 鲁镇•旧历的年底•雪天

社会环境:•群众的反应•鲁四老爷的书房

暗示: •封建迷信的毒害•封建礼教的束缚•群众的淡薄、冷漠

人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讨论)

•人物 •环境

•逃 抓

•撞 嘲笑

•捐 不承认

•问 说不清

•祥林嫂这个善良的劳动妇女被毁灭了,她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

情节设置是否有力表现了人物 性格?

情节 •内容

•序幕 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结局 祥林嫂寂然死去

•开端 祥林嫂初到鲁镇 倒叙

•发展 祥林嫂被卖改嫁

•高潮 祥林嫂再到鲁镇

•尾声 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倒叙的作用:1、设置悬念 2、突出祥林嫂与鲁四老爷的尖锐矛盾,突出反封建的主题。作业布置

•电影中增添了祥林嫂捐门槛 不被承认后砍门槛的情节,好不好?是否符合人物性格特征?

•(不拘定论)

导语“多乎哉?不多也!”咸亨酒店里,那穿着长衫,吃着茴香豆的孔乙己的形象,同学们一定还记忆犹新吧?今天我们就再来认识一下鲁迅先生笔下的另一名人——祥林嫂。善良的祥林嫂•以为辛勤劳作能安心生存

•以为丧夫失子能博得同情

•以为捐得门槛能减去罪孽

••悲剧人物要使人怜悯,“最重要之点,性格必须善良”。——亚里士多德

理论支持•顾泠沅老师的情意原理告诉我们,激发学习者的动机、兴趣和追求的意向,加强教育者与学习者的感情交流,是促进认知发展的支柱和动力。

•顾泠沅老师的活动原理告诉我们,教育者精心组织各类行为活动与认知活动,并使之合理结合,学习者充分发挥活动的自主性,是促成行为结构与心理结构迅速互化的有效途径。

《祝福》三人教教案 篇14

提问:这篇小说是按时间顺序叙述呢,还是另有自己的特点?

明确:本文在序幕以后就写出了故事的结局,这是采取了倒叙手法。

提问:在结构上采取倒叙手法有什么作用?

讨论归纳:

小说将祥林嫂的悲惨结局在开始就呈现在读者面前,为读者设置了一系列悬念:祥林嫂过去是什么人?为什么会落到这个地步?为什么又会在死前提出那样奇怪的问题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呢?

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而且死后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被骂为“谬种”,这就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提问:哪一句是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显示由倒叙转为顺序的?

明确:“然而先前所见所闻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3.指导学生研读序幕部分有关环境描写。

学生自读课文第1—2段,思考:课文是怎样描写鲁镇祝福景象的?哪些语句带有作者的感情或有特定的思想内容?

讨论归纳:小说在开头就渲染了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晚云的闪光、爆竹的钝响、幽微的火药和人们忙碌的景象。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听觉和嗅觉,写得层次分明,具体形象,使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

课文中用“沉重”的晚云,“阴暗”的天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等语句透露出作者对这种气氛的反感和贬抑。其中有一句话“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值得注意。这句话点出了辛亥革命以后农村风俗习惯依旧,封建思想依旧。而破折号插入的部分又反映出,在这贫富悬殊的社会里,穷人无福可祝,无福可言。这些语句,勾勒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基础。

4.初析鲁四老爷形象

学生阅读第1—2段有关鲁四老爷的部分,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刻画鲁四老爷的?从中可以看出鲁四老爷是个怎样的人?

学生发言讨论,教师点拨归纳。

小结:鲁四老爷是一个迂腐保守、虚伪落后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他顽固地维护封建旧制度旧思想,是没落的封建阶级代表人物。作者刻画人物用笔不多,却正面侧面相结合,虚实相映,这种写法值得我们借鉴。

5.学生朗读这两段,进一步体会理解。

布置作业

1.写300字左右的小作文——《祥林嫂的故事》。

2.画出文中祥林嫂前后几次的肖像描写,并体会其作用。

3.做“思考和练习”一。

第二教时

交流作业,由两位同学读《祥林嫂的故事》,在学生互议的基础上,教师简要评议。

研习新课

1.学习阅读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来的部分。

思考: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是怎样的状态?后来又有什么变化?

讨论归纳:

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年轻,勤劳,朴实,新寡)

眼睛:顺着眼。(善良温顺)

表现:整天地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做工不懈,食物不论,力气不惜。(勤快耐劳)

变化: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要求极低,反衬出在婆婆家的遭遇)(择其要点板书)

提问:鲁四老爷对雇用祥林嫂最初是什么态度?

明确:皱眉,讨厌她是寡妇。

提问:祥林嫂被抢走时,鲁四老爷反应如何?两次“可恶”,“然而”是什么含义?

讨论归纳:

鲁四老爷估计祥林嫂是逃出来的,“皱一皱眉”表示反感,却没有丝毫同情心。寻人时,也仍然是“踱”。

发现祥林嫂被抢走,鲁四老爷说了两次“可恶”,“然而”。我们细细分析一下就可以发现,里面没有丝毫是对祥林嫂的同情。第一次“可恶”的是婆婆“抢”的举动,给自己带来了麻烦。“然而”是书面语重转连词,后面隐含的意思是:祥林嫂私自逃出,礼教不容;婆婆作主,理所当然,而且表示了鲁四老爷的假斯文。第二次说可恶是针对卫老婆子的,对卫老婆子先荐祥林嫂然后又合伙劫她,闹得沸反盈天,有损鲁家的体面。“然而”找到像祥林嫂这样比男人还勤快的劳动力是不容易的。

2.讲析祥林嫂被迫改嫁一部分。

学生默读,思考:为什么只有四婶还提起祥林嫂?

明确:祥林嫂似乎从人们记忆中消失了,四婶还问起她,也仅仅因为后来再也雇不到像她那样不懒不馋、勤快能干的佣人。为后文收留祥林嫂打伏笔。

提问:强迫祥林嫂改嫁说明什么?祥林嫂“闹”得出格又反映什么?这部分的结果怎样?

教师讲解:婆婆强迫祥林嫂改嫁说明旧社会劳动妇女没有地位,死了丈夫还得受制于婆婆。绳子一捆,塞在花轿里,以八十千的价格“卖”掉了。祥林嫂的反抗,并不是因为在读书人家里做过事,而是她的自发反抗,她要摆脱这任人宰割的命运。在当时的社会,她的反抗不可能有结果。这部分最后交代了祥林嫂嫁了勤劳朴实的贺老六,并有了一个儿子。读者读到这里,往往会稍松一口气。但祥林嫂的命运究竟如何呢?我们继续研读。

3.讲析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这一部分。

学生速读这一部分内容,概括主要情节。

明确:①祥林嫂再次到鲁镇做女佣。②祥林嫂的痛苦悲伤成了人们咀嚼品味和取笑的材料。③柳妈的恐吓和祥林嫂捐门槛。④祥林嫂捐门槛后仍得不到解脱,最后被赶走沦为乞丐。

提问: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时肖像有哪些变化?从中反映出什么?

明确:

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眼睛: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择其要板书)

与前面第一次来时比较,两颊和眼睛发生了变化,说明精神上受到刺激,极度悲伤。作者正是用白描手法,在对比中显示人物内心的痛苦和悲哀。

提问:原来不爱说话的祥林嫂为什么反复讲阿毛的故事?人们的反应怎样?

讨论归纳:

是因为她心中非常悲伤,想通过倾诉来发泄心中的痛苦,希望得到人们的安慰和同情。但人们却很少同情和怜悯,在鲁四老爷家不让她干祭祀的活,镇上的人们很快就厌倦了她的故事,并把她作为取笑的对象。这些,说明在那个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祥林嫂享受不到一个普通人的权利,要忍受巨大的精神压力。(在讨论中注意理解有关句子的含义,并分析“思考和练习”六的三个句子)

提问:柳妈是一个怎样的人?祥林嫂为什么要化那么大的代价去捐门槛?捐门槛后祥林嫂有哪些变化?

讨论归纳:柳妈是个深受封建礼教和迷信毒害的小市民。她的话,本身没有什么恶意,但却使祥林嫂思想上更加痛苦。祥林嫂花了12元鹰洋去捐门槛,是她的又一次反抗和挣扎,她要顽强地活下去,争取恢复一个普通女佣的地位。所以捐了门槛以后“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祥林嫂以为从此可以摆脱厄运了。

请一学生朗读“冬至的祭祖时节……那我可不知道”。思考:使祥林嫂受到致命的打击是什么?接着祥林嫂发生了什么变化?

讨论归纳:

四婶在祭祀时的一句话使祥林嫂陷于绝境。祥林嫂捐门槛后本已告诉四婶,可四婶仍不让她沾手。其实,四婶的背后是鲁四老爷的话:“伤风败俗”,“祭祀的时候可用不着她帮手。”正是鲁四老爷所代表的封建礼教封建思想,阻断了祥林嫂的生路,把她逼向死地。

祥林嫂受到打击后“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不济”,胆怯,惴惴,是一个木偶人(阅读时注意这一段的重点词和关联词语),作者写出了祥林嫂精神上的巨大变化,显示了心灵上的巨大创伤。最后,祥林嫂竟被鲁四老爷一脚踢开。

思考: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原因。

明确:祥林嫂的悲剧形象地揭示了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对劳动妇女的迫害和摧残。作品中,封建礼教(鲁四老爷为代表)、家庭(婆婆、大伯)、社会(鲁镇的人们),无不一步步把祥林嫂推向绝境。社会迫使她不能守节,又不能不守节,“要做奴隶而不得”,正是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造成了祥林嫂的悲剧。

布置作业

1.将祥林嫂临终前的肖像描写与前两次比较,体会其对刻画人物和表现主题的作用。

2.思考小说取名《祝福》的深刻含义。

3.完成“思考和练习”五。

第三教时

复习旧知识

由同学回忆祥林嫂两次到鲁镇时的肖像描写,特别是眼睛的变化,填入小黑板上的表格。

研习新课

1.阅读前面第3段开始的内容,思考:祥林嫂临死前的肖像描写及其作用。

明确:(填入小黑板中的表格)

(前两次的内容从略,也可以用幻灯投影。)

从这一次的肖像描写中可以看出,祥林嫂遭遇悲惨,乞讨无路,陷于绝境,内心深处受到摧残,精神麻木,已是濒于死亡。

2.比较几次肖像描写,讲析作者刻画人物的特色。

肖像描写是本文刻画人物的一个特点。鲁迅先生说过:“要极节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本文围绕人物的遭遇,三次刻画了祥林嫂的肖像,尤其是她的眼睛。从开始时的“顺着眼”,到第二次来鲁镇时的“眼角带着泪痕”,“没有先前那样精神”,捐了门槛以后“眼光分外有神”,可四婶一声喝,第二天“眼睛窈陷下去”,到临死前的“瞪”着眼,“眼珠间或一轮”,都有丰富的内涵。眼睛与其他肖像描写相配合,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反映了祥林嫂悲剧的几个过程,形象地反映了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逼到绝境的,也是对罪恶的封建社会无声的控诉。

3.思考:祥林嫂的疑问反映了什么?应该怎样认识?

讨论归纳:

祥林嫂的三个问题有一个核心,死掉的一家在地狱能否见面。她希望其有,这样就可以和阿毛及贺老六见面,又希望其无,因为害怕被锯成两半。这是长期困扰她的内心深处的矛盾和痛苦。祥林嫂提出这个问题,是在遭受一连串的摧残和折磨后对封建传统观念的怀疑。祥林嫂对生活本无多少希求,只想用自己辛勤的劳动换得起码的生存条件,可是尽管她不断努力地追求,拼命地抗争,却得不到这起码的满足,反而成了有罪的人。所以,她对整个传统的封建观念发生了怀疑。

提问:对祥林嫂的发问,“我”的态度怎样呢?

明确:“我”是意外、踌躇、吃惊,回答是吞吞吐吐、支支吾吾。实际上,正是“我”同情祥林嫂,才更觉得难以回答,只得含糊其辞,不作正面回答。

后面几段,是:“我”的自我剖析,反映“我”既同情祥林嫂,又不敢正视现实。有些议论,实际上是一种“自我”的否定与批判,阅读时仔细体会。

提问:祥林嫂的死,引起什么反应?

明确:没有人关心,长工是漠不关心的,唯有鲁四老爷还要大骂“谬种”。这个封建礼教的代表人物是如此冷酷无情,他把祥林嫂逼至绝境,到死后还是如此残忍无情。

4.学生个别朗读“冬日雪短……反而渐渐地舒畅起来”一节,思考: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怎样理解其中的一些语句?

明确: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渲染悲凉沉寂的气氛,烘托“我”的心情,从“寂静”、“沉寂”等词中可以看出。中间的议论是反语,表现了“我”对这个黑暗社会的憎恨。最后一句的“轻松”实际上可理解为愤激和沉痛。

这一段景物描写与最后结尾的景物描写在时间上衔接,那么最后一段景物描写又有什么作用呢?

5.学生阅读最后一段,思考其作用和特色。

教师讲析:这一段景物描写是由回想到现实,第一句是过渡,与前面转入回忆的句子照应,这一段描写与开头的景物描写前后呼应,渲染了热烈气氛,同时反衬出祥林嫂惨死的悲凉。最后一句故意虚写,那些“醉醺醺”蹒跚的“天地圣众”,哪里会赐福给穷人呢?买不起爆竹的穷人们,得到的只是无限的痛苦和悲哀。这个结尾,以“我”的感受来写景,深化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使结构更加严谨完善。

6.讨论小说起名《祝福》的含义。

明确: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密切联系。同时,祥林嫂是在祝福中死去,题为“祝福”就用祝福的热闹繁忙来反衬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另外,祝福是一种封建习俗。在旧社会,劳动人民无福可祝,无福可言,而祥林嫂正是因为这祝福而逼上绝境的。可见,小说取名为《祝福》具有深刻含义。

7.讨论、归纳人物形象。

祥林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朴实顽强,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她被践踏、被迫害、被摧残,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封建礼教对她的种种迫害,她曾不断地挣扎与反抗,最后还是被社会压垮了。祥林嫂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控诉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鲁四老爷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他迂腐、保守、顽固,反对一切改革和革命,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他自私伪善,冷酷无情,对祥林嫂的迫害大都是他授意或得到他默许的,是导致祥林嫂惨死的人物。

作品中的“我“是一个具有正义感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反感鲁四老爷,厌恶封建礼俗,同情祥林嫂,但另一方面又是软弱无能,无力给祥林嫂以帮助。在小说结构上,“我”又起着线索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反映,“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布置作业

1.写一段300字左右的短文,反映过年时热烈欢乐的气氛。

2.课文中作者没有写出鲁四老爷的肖像,请你通过想象,选择一个场景,刻画鲁四老爷的肖像,特别是眼睛。字数为200字左右。

《祝福》三人教教案 篇15

【设计意图】小说的教学一般是从人物、情节、环境的分析中,获得对小说的理解。本课堂设计试图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理念,重点抓住小说中几个容易被人忽略的小问题,来把握人物的主题,体会小说的创作技巧。

【问题设计】一个日子;二次微笑;三样眼神;四场飞雪:五张账单。

【课堂准备】投影仪、视频材料

【课堂时数】二课时

【一课时】

【教学要点】感知课文,理清情节线索。分组研究问题。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已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已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开始学习鲁迅的又一篇杰出小说《祝福》,这篇小说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小说后来被改编成电影或多种话剧。它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魅力呢,请看课文。

二、初步感知课文:

⒈速读课文,划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⒉指名学生讲述故事梗概,理清情节。

⒊解读课文的叙述技巧。

板书:

情节内容时间

序幕祝福景象和鲁四老爷

倒——结局突然死去——————

叙开端初到鲁镇三个半月五

发展被迫改嫁两年

——高潮再到鲁镇约两年——年

尾声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⒈“祝福”的日子到底在那一天?具体时间呢?

⒉祥林嫂在祝福前夜寂寞死去,但她生前曾给世人留下过甜甜的笑容,请你找出来读读,你能在这些笑容背后发现什么吗?

⒊鲁迅先生说“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在本文中,鲁迅是怎样实践他的写作主张的?请你找出本文描写祥林嫂眼睛的句子,并品出其中的内蕴。

⒋鲁迅先生在他的《花边文学》中的《大雪纷飞》一文中,盛赞《水浒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段中写雪的“神韵”。其实,他《祝福》中的四次写雪更加值得一赞。请你找出来,品味品味。

⒌熟读课文,找出小说中关于金钱零星表述的语句。比较阅读,看看能发现什么。

【二课时】

【教学要点】交流心得,总结课文。

【教学点拨】

⒈“一个日子”:

简析:“我”是在“送灶”的这一夜回到鲁镇的,在鲁四老爷家里呆了两天,“我”遇到祥林嫂是“昨天下午”,“又过了一夜”,所以我从短工那里知道祥林嫂死的消息是二十五日或二十六日“晚饭前”。短工说祥林嫂是昨天夜里死的,即二十四或二十五夜里。“我”回忆祥林嫂的半生事迹是在二十五或二十六上半夜。“我”给“极响的爆竹声惊醒”,当时在二十六或二十七日“五更将近的时候”,鲁四老爷祝福正是这个时候。

点拨:小说从鲁镇准备祝福写起到“我”听到祝福的爆竹声结束,都是围绕这个日子、紧扣题目展开情节的,所以用“祝福”为题。而又把祥林嫂的悲剧安排在这样的环境里,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有钱人在祝福中祈求幸福,穷苦人却在祝福中悲惨地死去。这对旧社会进行了有力的揭露和讽刺,使作品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⒉“二次微笑”:

简析:这是指小说主人公祥林嫂露出的两次笑容。一次是祥林嫂从婆家逃出,在鲁四家做工的时候,“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这是一种真心实意地笑,心满意足的笑,透过这“笑影”,我们领略到的是祥林嫂在婆家非人生活的辛酸和她随遇而安的保守心理。祥林嫂的第二次笑,是在厨房里同柳妈闲聊的时候,柳妈取笑她改嫁反抗后的屈从,祥林嫂在无奈之中“笑了”,这是一种含羞的笑,是以“笑”来掩盖新婚之夜那些难以启齿的行动,同时也可以看作是对过去短暂而和美生活的甜蜜回忆。在写法上,这是伏笔,为鲁镇人嘲笑祥林嫂又提供新的资料,同时也是“以乐写哀倍增其哀”的反衬写法。

点拨:两次笑容突出地表现了祥林嫂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贫困。由此引发出去可以进一步读到祥林嫂的悲惨命运。

⒊“三样眼神”:

简析:第一次是在小说34自然段,写她“顺着眼”,突出的是祥林嫂安分守己的性格;第二次是在小说第66自然段,也是“顺着眼”,但“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这是她在又一次遭受夫死子亡打击后痛苦心灵的写照;第三次是小说开头,“我”看到沦为乞丐的祥林嫂“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这时的祥林嫂已失去对生活的希望,只在渴盼死后的安宁,精神已经完全麻木。

点拨:通过品读三次眼睛描写,我们可以勾画出祥林嫂一生悲苦命运的轨迹,从而更加清醒认识到封建礼教吃人的罪恶。

⒋“四场飞雪”:

简析:是指小说中四处看似轻淡点染|、实际上却颇具意蕴的飞雪描写。第一处是为祥林嫂悲惨的死作环境烘托和气氛渲染: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又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第二处是在祥林嫂死后,表现“我”的雪样心情——无可奈何和无法言说的愤懑: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到沉寂。第三处写雪穿插在柳妈同祥林嫂谈话之前和之间,有两句,点到即止:“微雪点点的下来了”和“祥林嫂似乎很局促了,立刻敛了笑容,旋转眼光,自去看雪花”。这里一方面将过去短暂生活的甜美与现实生活的冷酷形成强烈对比,另一方面又暗示柳妈讲的雪样故事将对祥林嫂造成严重的精神打击。第四处写雪在小说的结尾:远处的爆竹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这里借雪的猖狂,讽刺了封建势力暂时的得意,更为含蓄地展示出了下层劳动人民无法抗拒的雪样命运。

点拨:雪的阴冷之气,也是作品的情感基调。

⒌“五张账单”:

简析:是指小说中零星流露出的关于钱的表述。概括起来有如下五处:①福兴楼的清炖鱼翅:一元一大盘;②初到鲁家的工钱:每月五百文;③婆婆从鲁家支走的工钱:一千七百五十文;④卖祥林嫂的钱:八十千;娶亲费用:五十千;剩余:十多千;⑤捐门槛的价钱:十二千(十二元鹰洋)。

点拨:分析这五张帐单能够以小见大剖析封建制度下政权、神权、族权、夫权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无情压榨:祥林嫂辛辛苦苦做工三个半月,还买不下两盘“价廉物美”的清炖鱼翅,可见封建卫道士代表鲁四老爷对她经济上的盘剥;婆婆能从鲁家支走钱并把祥林嫂一抓一捆一塞就把她给卖了八十元,花了五十元给小儿子娶媳妇,除其它花销外,还净赚十多元,这是族权和夫权在替其婆婆撑腰;祥林嫂把自己两年做工挣得的工钱干干净净捐了门槛,还“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这也是神权思想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深毒害。

【课堂小结】(重点从研究性的学习方法去总结)

【学习迁移】用研究的眼光在本单元的小说单元中去发现问题,探讨和解决问题。

《祝福》三人教教案 篇16

1.识记A.关于《彷徨》B.“烟霭”等词语

2.理解.分析

A.理解小说创作的社会背景

B.根据人物描写和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C.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及对主题的作用

D.倒叙手法(复习)

〖教学设想〗

1.此文长达万余字,要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读全文是不现实的,因此强调预习,以免课堂上出现空对空的情形。

2.由于小说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较为陌生,所以在课堂开始时有必要让学生联系历史知识弄清。

3.文章较长,知识点多,要学的东西也多,容易杂乱,拟从三个方面实施教学

A.小说的环境描写

B.人物性格形象

C.小说的主题,人物形象的意义

4.此文是现代文学作品,不少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不甚相同,正好可用来训练利用上下文推断词义的能力

5.三课时

〖教学过程〗

布置预习

1.查找相关资料,了解1924年前后中国社会的状况

2.读2-3遍课文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列表回顾中学课本中所涉及的鲁迅的作品.文集.体裁

2.关于彷徨及祝福的创作背景

A.鲁迅此时的思想状况:由呐喊而彷徨

B.1924年前后的历史

辛亥革命1911五四运动1919

二.整体感知,梳理情节

1.这篇小说所写的人物有几个,请大致给他们分类

2.小说采用什么记叙顺序

3.以什么为线索

4.这篇小说的叙述的时间跨度有多大,具体地写了哪几个地点,作者是如何安排的,请找出相关语句

5.给你感受最深之处是?说一点理由

6.列出情节提纲

明确:

1祥林嫂

鲁四老爷.四婶.祥林嫂的婆婆.

柳妈

不需很精确,旨在训练学生理清人物关系的能力

2.倒叙3.我的见闻感

4.四十上下--二十六七--十四年左右

鲁镇卫家山贺家墺

浓缩在旧历的年底的鲁镇由此辐射

短篇小说的时空安排

6.见板书

三.通过人物描写分析人物命运与性格

小说通过塑造祥林嫂这个形象来表现主题,那么她有怎样的命运,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

1.简述她的主要生活经历

2.小说主要采用什么描写方法描写主人公的,文中有几处突出的肖象描写,写出她什么性格特点,请找出并分析

"画眼睛"---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还是画她的眼睛----〈我怎样做起小说来的》

跳读三次描写,比较其异同,体会用肖像变化表现人物命运的变化和性格特征

第一次

脸色表黄----生活艰辛

红润----青春的活力

顺着眼---善良.安分.温顺

第二次

两颊消失了血色

顺着眼,眼角上逞带些泪痕

眼光没有先前的那样精神

没有神采的眼睛

---人生遭受惨重打击,内心痛苦而又难以表达

第三次

眼珠间或一轮---长期的严重的打击与折磨,陷入极度悲哀,内心痛苦无法表露,精神完全麻木

总结:三次肖像描写表现了祥林嫂悲惨的命运

3.是什么使她的命运如此悲惨直至死去?而她对自己的命运又采取了怎样的态度与行为?从其态度和行为可看出其怎样的性格特征。

四.练习

从文中再找出一此表现祥林嫂的悲惨命运的细节

六.布置作业

熟读文中关于祝福景象的描写,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七、板书设计

情节内容 顺序

序幕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结局祥林嫂突然死去倒叙

开端初到鲁镇

发展被卖改嫁

高潮再到鲁镇

尾声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理解小说的环境描写

2.分析小说的主题

〖教学过程〗

一、讨论上节课的课后练习一

参考角度:A、没有名字B、小十岁的丈夫C、工钱

旨在引导学生把握文的一些容易忽视的信息

二.小说刻画了一个怎样的环境,作者是如何描绘的

点拔:1)关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2)关于环境描写的类型及要求

1.文中几处写祝福景象,三处祝福景象的描绘目的何在?

研读开头一节

A旧历的年底最像年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但地上而且天空中也有近新年的气息?

B.将到新年是一种怎样的气氛?

C.四叔与我见面的情景表现什么?大骂新党,S在书房里表现什么,为什么不是"留在书房里"

2.研读第一次祝福景象的描写

A、此段描写最突出的是什么,找关键词

都没多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一律忙,如此---如此---也如此

女人,男人

3.作者描写鲁四老爷的书房有什么特征,层如其人,表现了什么?

明确总结

1.沉闷压抑的气氛

2.封建的风俗习惯迷信根深蒂固(尽管封建制度已S终正Q)

3.保守虚伪反动

三.研读"冬季日短"一节

1.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

2.为什么说祥林嫂是玩物?

3.如何理解"则无聊生者不生------"

明确:渲染社会环境的黑暗与可恶,营造悲凉气氛,表示我对祥林嫂的同情与愤激

四.研读小说的结尾

这一结尾的作用,与文章其它部分的关系

点拔A、在结构上B、对于中心的表达上

明确:

A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更臻完善

B与祥林嫂的死的惨象和天地圣象的预备给鲁镇人们以无限幸福的气氛形成对比,深化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

五.总结性讨论

1.小说为什么题为祝福,而不是祥林嫂?

A情节发展与之有关,提供了背景

B封建势力通过祝福杀害祥林嫂,她死于祝福中,强烈的对比,增强悲剧性

2.柳妈是一个怎样的人,她是不是凶手之一

A.奚落祥林嫂的伤痕

B.同情她却给她增加了痛苦

3.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A:我与鲁四老爷

B:我的说不清

也许有---自以为慰藉,不忍心增其烦恼

也未必---意识到增添苦恼,只好吞吐,支吾其辞

说不清---怕负责任的含混之辞

我说不清,始终不否定灵魂的有,表现我对帮助祥林嫂摆脱封建迷信毫无力量,甚至没有勇气正视祥林嫂提出的问题,我的软弱性

具有进步的思想扔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形象,有反封建的思想但却"软弱无能",没有改良的办法.

六.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六

2.自选角度,写一则读书笔记

七、作业反聩及校正

八、教后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