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秘帮事迹材料内容页

历史英雄人物故事事迹推荐7篇

2023-02-17 22:30:02事迹材料

历史英雄人物故事事迹篇1

说起中国近代史,世人都知道,那是一条用血液和泪水汇成的河流——由于清政府的软弱,帝国主义列强都将中国看成是发财的工具,用尽各种手段蹂躏与侵略中国。其实这样的侵略并不是头一回了,早在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就经常騷扰我国沿海地区。因为在汉代时,日本被称作“倭国”,所以沿海居民咬牙切齿地称他们为倭寇。但是倭寇并没有实现侵略中国的野心,那是因为明朝有一位民族英雄——戚继光。

戚继光(1528—1587),字元敬,山东登州人。戚继光出身于官宦世家,父亲戚景通因为屡立军功被朝廷封侯赏爵。良好的家庭环境没有让戚继光变成纨绔子弟,他是一个勤奋好学的人,通经史,明大义。父亲觉得他是可造之材,对他期望很高,于是更加严格地教育他。17岁的时候,父亲因病去世,他继承了父亲的爵位,官居四品。位居高官并没有让他懈怠,反而更加让他觉得自己必须实现理想,那就是像父亲一样纵横疆场,为国效力。

1548年,戚继光得到了兵部主事计士元的推荐,开始被朝廷注意。当时的嘉靖皇帝痴迷道教,整天忙着炼丹而无心国事,国事几乎是由内阁首辅张居正全权处理。戚继光在一次偶然的机会结识了权倾朝野的张居正。他们在讨论当时朝廷头疼的倭寇问题时,戚继光见解独到,而且提出了明确的方案和对策,从而得到了张居正的信任,成为解决倭寇问题的主要人物。戚继光在检阅当时的明朝军队后深感失望——由于皇帝不理朝政,军队训练长期荒废,纪律松懈,士兵素质很差,战斗力更是低下。于是不久,戚继光在浙江义乌招募矿工和农民组成“戚家军”。接着他自创了军事史上著名的鸳鸯阵,加上朝廷为戚家军配备了新的战舰和新式火器,以及严格的训练,戚家军迅速成长为一支战斗力不俗的军队,从此成为抗倭的主力部队。

1561年5月,一万倭寇兵分两路大举进攻浙江,妄图占领台州和宁海。戚继光闻讯,便亲自领兵前往宁海迎战。戚家军行动迅速,在倭寇还 在桃渚烧杀抢掠的时候,就迅速切断了敌人的后路,逼迫敌人不得不决战于雁门岭。此地易守难攻,倭寇曾在这里胜过明军,可是戚继光的军队却在短短的十几分钟内全歼倭寇。此时台州因为兵力太少,几近失守,戚继光火速回师救援。他身先士卒,士兵们得到鼓舞,个个如下山猛虎,倭寇被打得节节败退。他们妄图用抢来的金银当做糖衣炮弹击溃戚家军,可是戚家军纪律严明,士兵个个对倭寇恨之入骨,进攻得越发猛烈。此役,戚家军只伤亡三人,而倭寇全军覆没。有意思的是,出兵的时候,火头军开始煮饭,凯旋之时,饭才刚熟,可见戚家军战斗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此后倭寇又几次攻打台州,但是戚家军勇不可挡,战战皆胜,令倭寇闻风丧胆,从此戚家军声名大振。

1562年,戚继光被任命为上将军,率6000人往福建平定倭患。当时倭寇在此十分猖獗,在好几个岛屿上建立了活动基地,对附近的村落进行烧杀抢掠。戚继光只用了九天,就全歼横屿岛上的所有倭寇,收复了这座被倭寇侵占三年的岛屿。1563年,戚继光再战福建,取得平海卫大捷,接着连战连捷,终于平定了福建莆田地区长达九年的倭患。这年10月,戚继光升任总兵,统领浙粤闽三省军务。倭寇贼心不死,集结近三万人杀往福建沿海,戚继光率军打退其先锋,兵分几路将其部队截成数段。第二年2月,戚继光先后给倭寇残留部队两次毁灭性打击,肃清了倭寇在福建的势力,接着又出兵广东,将倭寇势力一网打尽,至此基本平定了困扰朝廷多年的倭患。

1568年,戚继光奉命镇守蓟州。他在蓟州16年,加固城墙,整顿屯田,训练军队,多次打退侵扰的敌人,军威大振,从此蓟州平静。戚继光离职之后,戚家军并没有解散,而是将优良的军事作风传承了下来,成为明朝后期的主力部队。他们作战勇猛,纪律严明,为当时百姓津津乐道。戚继光也因抗击外国侵略者,泽被人民,成为伟大的民族英雄,其事迹至今被人民广为传颂。

历史英雄人物故事事迹篇2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战火纷乱的三国时期,豪杰辈出。奸雄曹操、武圣关羽、仁德刘备……一个个都有着英雄气概,最令我佩服的还得数常山赵子龙。

“生得身长八尺,浓眉大眼,阔面重颐,威风凛凛。”仅仅一个外貌描写,赵云就给我留下了一个深刻的印象。仪表堂堂,而且高大威风,咋能不让人喜爱呢?

“子龙一身都是胆也。”这是刘备对赵云由衷地赞叹。长坂坡一战,赵一龙单骑忘曹营七进七出,面对曹操几十万大军,丝毫不畏惧。他一个人就杀死了曹营五十多个名将,一杆长枪使得是无人能敌,使曹操不得不敬佩赵云。莫不是很大的胆量,哪敢单枪匹马闯曹营啊!汉水一战,黄忠被曹军团团围住,赵云只带领数十人马来救,他一人杀进重围,吓得敌人四处逃窜,解救了黄忠。

赵云其次是武艺高超。每次交战,作者总是轻描淡写的一句带过,“手起一枪,那人便落于马下”。就是这么简单的一句话,却足以体现出赵云的武艺超群。有次交战,敌军看到赵子龙,就不敢上前,而赵云挺枪走马,如入无人之境。

赵云其他的亮点更是数不胜数。用计取桂阳,这是智;单骑救主,这是忠;为刘备赴汤蹈火,这是情。

赵云还被刘备誉为“虎威将军”,在五虎冲排第三,关羽、张飞居他之上,我有些替他打抱不平。赵云为刘备立下了汗马功劳,就只得了第三。这明显是刘备偏袒关羽张飞,可他们有什么好的?关羽争强好胜是出了名的,还大意失了荆州,这就是他的功劳?张飞鞭打兵卒,最终死于手下之下,他又有什么好的?赵云呢,次次打战没输过,还被称为“常胜将军”。哎!刘备真是偏心。

问三国谁最强,切看常山赵子龙!

历史英雄人物故事事迹篇3

屈原是我国著名的爱国诗人,他创立了“楚辞”这种诗体。

屈原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二十多岁时便学识渊博,能诗善文,年纪轻轻就当上楚国的左徒,常同楚怀王一起研究政事,接待各国使臣,深得楚怀王的信任。

屈原生活在各国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后期。当时,在战国七雄中,数秦国最为强大,其次是楚、齐等国。秦国凭借其雄厚的实力,对外扩张,一心想要吞并其他六国。而作为大国的楚国也想实现统一大业,为此,屈原竭力辅佐楚怀王,对内举贤授能,变法图强;对外联齐抗秦。屈原因能言善辩取得了外交上的成功,并使楚怀王成为六国联盟的领袖,制止了秦国的扩张。因此屈原深得楚怀王重用,许多内政、外交大事,都由他做主。然而这让贵族们非常忌妒,他们明里暗里和屈原作对。

一天,楚怀王叫屈原起草一份重要法令。屈原刚写完草稿,上官大夫靳尚就想抢了去看。屈原赶紧收起草稿,冷冷地说:“这是个草稿,还 没定下来,谁也不能看!”

靳尚自讨没趣,心生怨恨,便去楚怀王那里陷害屈原,说屈原到处炫耀自己的才能,而且专权独断,根本就不把楚怀王放在眼里……楚怀王听了信以为真,火冒三丈,从此就对屈原疏远了,不仅听不进屈原的忠告,还 将他贬为三闾大夫,管一些无关紧要的事。

秦王得知这一情况,窃喜,忙把相国张仪召进宫来商量。张仪认为在六国之中只要离间了齐、楚这两个最有实力的大国,六国联盟也就瓦解了。于是秦王派张仪到楚国,先以重金收买靳尚、子兰等人,同时提出以献商于六百里土地,换取楚与齐的断交。可是楚怀王并没有看出秦国的陰谋,竟听信了张仪、靳尚等人的花言巧语,背弃齐国,结果上了大当,不仅六百里土地没到手,而且在攻打秦国的时候损兵折将,丢城失地。楚怀王见形势危急,不得不重新任用屈原,派他去恢复齐楚联盟。屈原到齐国后,尽力施展其外交才能,好不容易才恢复了齐楚联盟。不料秦王听说此事后,又派张仪来瓦解齐楚联盟。楚怀王本来想杀掉张仪,但是禁不住靳尚和郑袖替张仪说好话,又稀里糊涂地把他给放了。等屈原从齐国回来,张仪早没影儿了。而楚怀王并没有从中吸取教训,仍对靳尚、郑袖这班人非常宠信,对屈原十分疏远。屈原的才能得不到施展,政治抱负不能实现,眼看着楚国衰败下去,悲愤不已。他把满腔的情感倾泻到诗句中,写出了有名的长诗《离騷》。

公元前307年,秦昭王即位。他怕楚、齐再次结盟,就设法拉拢楚王,常给楚怀王送礼,还 把女儿嫁给楚怀王的儿子。楚怀王以为秦国真的要同楚国交好,就同秦国结盟了。对此,屈原竭力反对,可惜楚怀王当时被奸臣所蒙蔽,屈原忠心劝说不但无效,反而被流放到汉北地区。

楚国的出尔反尔,惹恼了参加合纵的其他各国。公元前304年,齐、韩、魏三国因楚国违背纵约而攻打楚国,楚国向秦国求救,还 把太子送到秦国做人质。于是,秦国出兵,三国也就退兵了。公元前303年,留在秦国做人质的楚太子因杀了一个和他发生冲突的秦国大夫,逃回楚国。秦以此为借口,联合齐、韩、魏攻楚,杀了楚将唐昧,占领楚国的重丘。这时,昏庸的楚怀王才又想起齐楚联盟的重要性,让太子到齐国做人质以求齐楚联盟反秦。公元前299年,秦又一次攻楚,取楚八城,秦昭王趁势“邀请”楚怀王去武关会盟。

屈原此时已从流放地返回,他和昭雎等力劝楚怀王不要赴会,可子兰怕失去秦昭王欢心,竭力怂恿楚怀王前去。结果楚怀王一入武关,就被秦军扣留,秦国要挟他割让巫郡和黔中郡。楚怀王不肯,就被押往咸陽软禁起来,此时他才后悔没听屈原的忠告,但为时已晚。楚怀王在咸陽被软禁了一年多,其间几次逃跑都没有成功,最终气恼成疾,死在了秦国。

屈原听到这个消息,悲愤交加,又写了《招魂》一诗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楚怀王被扣于秦国之际,楚国立太子横为国君,即顷襄王。顷襄王也是个昏君,他让子兰代昭雎当令尹,整日被奸臣的谗言包围,只顾享乐,不问政事。不久,秦又发兵攻楚,大败楚军,夺取楚国15城。屈原见朝廷如此腐败,国家命运危在旦夕,不禁忧心如焚。但他仍寄希望于国君,连写了几篇奏章,劝顷襄王亲贤远佞,革新内政,以报仇雪耻。但这些奏章却落到了子兰等人的手里,他们更嫉恨屈原,于是又陷害屈原,使屈原被流放到南方的荒僻之地。

在流放中,屈原仍时刻心系楚国的命运,希望顷襄王能召他回去,挽救国家命运。然而,一年又一年,他盼来的只是绝望。

流亡期间,屈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百姓,了解他们的生活,又写出了《九歌》《九章》等优秀诗篇。

与此同时,楚国的形势越来越危急。不久,秦将白起率军攻破楚国的郢都,毁坏楚先王的陵墓,顷襄王外逃,楚国已朝不保夕。屈原不忍心看到自己的国家沦亡,在悲愤交加中,于这年的农历五月初五,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理想。这年他62岁。

当地百姓听到这一噩耗悲痛万分,争先恐后去打捞他的遗体。虽费尽周折,却仍一无所获。有人就用苇叶包了粽子,投进江中,祭祀屈原(一说是担心屈原的遗体被鱼吃掉)。这种活动流传下来,逐渐成为一种风俗。直到今天,每逢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这天,民间还 有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

历史英雄人物故事事迹篇4

公元前121年,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以后,匈奴好几年不敢来犯汉朝边关。他们虽然表面上说要跟汉朝和好,而实际上仍对中原心怀不轨。

匈奴的单于多次派使者来汉朝以示友好,可是汉朝的使者到匈奴去回访,有的却被扣留了。汉朝为了报复,也扣留了一些匈奴使者。

公元前100年,汉武帝想趁匈奴的新单于刚即位,出兵攻打匈奴,匈奴派了使者来求和,还 答应把汉朝的使者都放回来。汉武帝就派中郎将苏武拿着旌节,带着副手张胜和随从常惠,出使匈奴。

苏武到了匈奴,送上礼物,送回被扣留的使者,打算等单于写了回信就回去,没想到就在这个时候却出了意外。

在苏武到匈奴之前,有一个生长在汉朝的匈奴人,叫卫律,在出使匈奴后投降了匈奴。单于特别器重他,封他为王。卫律有一个部下叫虞常,对卫律很不满意。他跟苏武的副手张胜原来是朋友,就暗地跟张胜商量,想杀了卫律,劫持单于的母亲,逃回中原去。

张胜赞成这个计划,并拿出钱财支持虞常。没想到虞常的计划不但没成功,反而被匈奴人逮住了。单于大怒,叫卫律审问虞常,查问出同谋。

苏武本来不知道这件事。张胜怕受到牵连,到了这时候才告诉苏武。

苏武说:“事情已经到了这个地步,一定会牵连到我。如果让匈奴审问以后再死,不是更给朝廷丢脸吗?”说罢,就拔出刀来要自杀。张胜和常惠眼疾手快,夺去他手里的刀,把他劝住了。

虞常受尽了种种刑罚,终于供出了张胜。单于听了卫律的报告后大怒,想杀死苏武,但是被大臣劝阻了。单于又叫卫律去逼迫苏武投降。

苏武一听卫律叫他投降,就说:“我是汉朝的使者,如果违背了使命,丧失了气节,茍且活下去还 有什么脸见人!”又拔出刀来向脖子抹去。

卫律慌忙把他抱住,但是苏武已受了重伤,昏了过去。

卫律赶快叫人抢救,苏武才慢慢苏醒过来。

单于觉得苏武很有骨气,十分钦佩他。等苏武伤痊愈了,单于便劝苏武投降,为他效力。

单于派卫律审问虞常,让苏武在旁边听着。卫律当场杀了虞常,又举剑威胁张胜,张胜贪生怕死就投降了。

卫律对苏武说:“你的副手有罪,你也得连坐。”

苏武面不改色地说:“我既没有跟他同谋,又不是他的亲属,为什么要连坐?”

卫律又举起剑威胁苏武,苏武不动声色。卫律,只好把举起的剑放下来,劝苏武说:“我也是不得已才投降匈奴的,单于待我很好,封我为王,给我几万名的部下和满山的牛羊,享尽荣华富贵。先生如果能够投降匈奴,明天也会跟我一样,何必白白送掉性命呢?”

苏武怒气冲冲地站起来说:“卫律!你本是汉朝的臣下,却忘恩负义,背叛了朝廷,还 有什么脸来和我说话?我绝不会投降,怎么逼我也没有用!”

卫律没有办法,只好向单于报告。单于见苏武这样有骨气,更坚定了劝降的决心。他把苏武关在地窖里,不给他吃的喝的,想用长期折磨的办法,逼苏武屈服。

这时候正是入冬天气,外面下着鹅毛大雪。苏武忍饥挨饿,渴了,就捧一把雪止渴;饿了,就啃皮带、羊皮片充饥。

单于拿苏武没办法,只好送他到北海(今贝加尔湖)边去放羊,而且将他和随从常惠分开,禁止他们互通消息,还 告诉苏武说:“等公羊生了小羊,就放你回汉朝。”公羊怎么会生小羊呢?毫无疑问,单于是要长期监禁他。

苏武来到北海,那里荒无人烟,只有那根代表朝廷的旌节是他唯一的陪伴。没有吃的,他就挖草根充饥。日子一长,旌节上的毛全脱落了,但苏武还 是紧紧地攥着那根光秃秃的旌节不肯撒手。

汉武帝死后,汉昭帝即位。

匈奴又跟汉朝进行议和,汉昭帝派使者到匈奴去,要单于放回苏武。单于欺骗使者说苏武已死,使者信以为真,就没有再提。

后来,汉朝使者又一次到匈奴,苏武的随从常惠买通监视他的匈奴兵,私下和汉朝使者见面,将苏武在北海牧羊的详情告诉了使者,并教给使者对付单于的办法。使者见了单于,严厉责备道:“匈奴既然有心同汉朝和好,就不该欺骗汉朝。吾皇在御花园射下一只大雁,雁脚上系着一条绸子,上面明明写着苏武还 活着,你怎么说他死了呢?”单于听了,大吃一惊。他以为是苏武的忠义感动了飞鸟,连大雁也替他送消息,便向使者道歉说:“苏武确实还 活着,我把他放回去就是了。”

苏武出使时,才40岁,在匈奴受了19年的折磨,胡须、头发全白了。苏武回到长安的那天,长安的百姓都出来迎接他。看见白头发、白胡须的苏武手里拿着光秃秃的旌节,所有人都深受感动,称赞他是一个有气节的大丈夫。

历史英雄人物故事事迹篇5

“南天一柱”冼夫人

纵观中国历史长河,英雄不计其数,他们像天上闪耀的繁星,一直闪烁到今天。能够在历史的长卷上留下自己名字的人,定有过人之处。其中,有一部分是在封建社会压迫下的女性,她们丝毫不比那些大丈夫逊色,在那些动乱的年代,成为安定天下的巾帼英雄。人称“岭南圣母”的冼夫人就是一位出色的女性。

冼夫人家境很优越,家族世代为南越的首领。冼夫人自幼聪颖过人,足智多谋。由于南越部落较多,在隋朝之前的动乱年代,部落之间常常爆发战争。冼夫人自幼没有女儿娇弱的性格,而是喜欢追随父亲和哥哥驰骋疆场。她似乎天生就有一股霸气,得到高人传授武艺和韬略之后,不但能够弯弓执刀与敌人战斗,而且对于行军布阵也很有自己的见解。经过几次部落之间的战斗之后,她深得同族的尊重和信赖,甚至南海的一些部落都望风归附。

苗裔首领冯融看中了冼夫人的才华,于是为儿子冯宝向冼氏求亲。冯宝新任高凉 郡太守,长得一表人才,又是官宦世家,冼氏自然是答应了这门亲事。冼夫人嫁于太守冯宝,辅佐丈夫,开始了她辉煌的一生。

548年,侯景在寿陽发动叛乱,梁朝计划在采石矾抵抗叛军渡江,以另一支精锐部队偷袭寿陽,使得叛军不能前后相顾,以此瓦解叛军。但是朝廷误命通敌的萧正德为平北将军,萧正德表面备战,暗地却资助叛军,于是侯景顺利渡江,梁武帝被围困在台城,梁朝岌岌可危。这时广州都督萧勃征兵火速救援台城,高州刺史李迁仕久蓄异志,谎称有病,迟迟不肯应敌。冼夫人看穿李迁仕推脱应敌,一定是有谋反之意,于是和丈夫假装去送军资,李迁仕中计,毫无防范地打开城门,冼夫人下令攻城,将李迁仕独守的空城一举攻下。进而与长城侯陈霸先在湖石会师,击溃叛军。

之后,陈霸先击溃侯景,趁机取代梁朝称帝,南朝瞬间更朝换代。在数年之中,长江流域烽火连天,岭南地区却安然无事,这是因为冼夫人的治理。这个时候,冯宝已经病逝,陈霸先顾念旧时和冯宝一起作战的友谊,特命冼夫人的儿子冯仆为陽春郡太守。570年,广州刺史欧陽纥谋反,陈霸先鞭长莫及,冼夫人就近联络百越酋长共同抗敌。欧陽纥诱扣冼夫人的儿子冯仆为人质,冼夫人不顾儿子的安危,立即发兵守境,助陈朝平定叛军。冼夫人功不可没,被敕封“石龙太夫人”。

陈朝经过三代皇帝,到了陈后主手中时,终被隋文帝所灭。南北朝时的对峙局面虽然得到统一,但是岭南地区尚未归附隋朝,岭南各族便推选德高望重的冼夫人为首领,维持地方安定,岭南地区俨然一个独立国家。此时冼夫人已经六十多岁,当地民众都称她为“圣母”。知道陈朝已灭后,为了避免干戈,百姓受苦,冼夫人深明大义,归附隋朝,从此南北正式统一。冼夫人被册封为“宋康郡夫人”。

岭南王仲宣不服隋朝,发动叛乱。冼夫人已经接受了隋朝册封,自然有救助朝廷的责任,于是派孙儿冯暄率兵平乱。可是冯暄战败,冼夫人又派幼孙冯盎前往,而且亲自上阵,很快就平定叛乱。从此南疆一片安谧,隋文帝大加赞赏,封冼夫人为“谯国夫人”。谯国夫人虽然不是什么官位,但是隋文帝却授予冼夫人印信兵符,全权指挥岭南六州兵马,而且给予遇到紧急事故可以不先奏报朝廷而见机行事的特权。

冼夫人坐镇岭南,明大体、识大义,惩治贪官,招抚部族,使岭南的政务紧紧有条。冼夫人此时已经年逾古稀,但是仍然策马巡视。

南北朝是我国的大分裂时期,这个时期朝代更迭非常频繁,这样的历史环境造就了冼夫人这样一位雄杰。她顺应了历史的潮流,增进了民族之间的团结,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她的军事才华同样出众,一生经历大小战役无数,运筹帷幄,敌人闻风丧胆。

所谓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冼夫人在混乱的年代脱颖而出,做成了许多男子汉也做不成的大事。冼夫人虽然经历了三个朝代,但是她始终忠于自己的部族,忠于自己的职守,使岭南地区安定繁荣长达半个世纪,对于一位女性来说,是非常难得的。周总理曾称赞她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

历史英雄人物故事事迹篇6

在山西省代县县城里,有一座颇有气势的钟鼓楼,在其正面和背面,分别悬挂着“威震三关”“声闻四达”两块巨大的题匾。相传这是人们为了纪念杨家将的不朽功勋而建的。说起杨家将的故事,几天几夜 都说不完,满门忠烈,须眉巾帼皆是盖世英豪。

一说杨家将,第一个想起的就是杨业了。杨业自小就善骑射,武艺高强,每次打猎他的收获总是比别人多一倍。他对同伴说:“我将来带兵打仗,也要如猎鹰追逐野兔一般。”杨业在年轻的时候因为善于领兵作战,所以很受北汉皇帝的信任,官拜侍卫新军都虞侯。当时,宋太祖赵匡胤已经夺取了后周政权,建立了宋朝,全国统一大局已定。杨业建议北汉皇帝刘继元投降宋朝,避免不必要的伤亡,遭到反对之后,他并未变节投宋,而是报刘氏知遇之恩,舍命保护北汉政权。后来北汉战败,杨业仍在城南与宋军作战。宋太祖的弟弟宋太宗觉得他是一员勇将,在将他收降之后,仍任命他为左领军卫大将军。于是杨业和潘仁美一起担负起防御契丹入侵的重任。实际上,潘仁美只是挂名的将军,重任都落在杨业一个人身上。

杨业没有辜负宋太宗的重托,980年3月,契丹十万大军来攻,杨业率部一路堵截奇袭,将契丹大军杀得片甲不留,契丹节度使萧咄李被斩杀,大将李重诲被俘虏。这一仗让契丹人魂飞魄散,从此,他们只要一见到“杨”字军旗,便吓得胆战心惊,不战自退,称杨业为“杨无敌”。

杨业驻守雁门关达八年之久,在此期间,契丹军始队终不敢入侵一步。杨业战功显赫,难免招来一些同僚的忌妒,有人秘密上奏诋毁杨业,但是太宗皇帝没有轻信,而是将密折交给杨业,表示了对他的信任。986年,宋太宗决定彻底解决契丹的騷扰,执意全面进攻契丹。杨业兵出雁门关,出师两个月就大获战果,但是由于其他几支部队溃败,如果杨业孤军深入敌部,非常危险。杨业本想保护百姓离开战地,然后再谋攻敌之策,可是主帅潘仁美坚决反对,他好大喜功,执意让杨业攻打寰州。杨业解释说这样会失败,监军王铣就陰险地说:“你不是号称杨无敌吗?手握几万大军却不敢和敌人正面交战,难道你有不可告人的打算?”杨业气愤地说:“我只是为了减少伤亡,好完成皇上交托的使命。”最后杨业被逼得没有办法,只好出兵前往。两场恶战之后,杨业寡不敌众,潘仁美和王铣竟然没有接应他突围,杨业虽英勇作战,但最后还 是受伤被俘。杨业铁骨铮铮,不愿屈服契丹,最后绝食而死。

杨业虽死,但是他的爱国血脉却留传了下来。杨业的儿子杨延昭即杨六郎深得父亲真传,智勇善战,军纪严明。杨延昭儿童时代就受到父亲的熏陶,喜欢做军事游戏。杨业常对朋友说:“这个孩子最像我。”杨延昭长大之后,父亲就带他上阵作战,很快他就成长为一名成熟勇猛的大将。986年,杨延昭随父亲在朔城激战,手臂被乱箭射中,却毫不介意,继续浴血奋战,大慑敌军。999年,契丹军又一次向宋朝发动大规模军事进攻,宋军节节失利,杨延昭奉命守卫遂城。在契丹围攻之下,遂城人人自危,杨延昭神情泰然自若。时值寒冬,杨延昭命士兵在城墙上浇水成冰,使契丹军无法攻城,契丹久攻不下,还 损失大半人马,只好去攻打别处。杨业死后,杨延昭守卫北方二十多年,屡败契丹军队,继承和发扬了杨家忠心报国的优良家风。

杨延昭的儿子杨文广也是杨家将里著名的英雄。他们祖孙三代,在当时的北宋几乎是家喻户晓,深得民众钦佩。

杨家将那种尽忠为国、浴血杀敌的爱国主义精神被历史长河涤荡得闪闪发光。至今,他们的英姿仍然留存在人们的心中。

历史英雄人物故事事迹篇7

文天祥,江西吉安人,南宋民族英雄。

文天祥出身于书香世家,受酷爱读书的父亲的熏陶,从小也博览群书,尤其喜欢看忠臣烈士的英雄故事。文天祥十分敬佩杨邦乂、胡铨这些前辈英雄,立志要成为他们那样的人。

二十岁时,文天祥高中状元,从此走上了坎坷仕途。

当时的南宋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内有政治腐败,外有蒙古人频繁南下攻宋。文天祥在朝廷中权位低微,空有一腔报国之心却始终得不到重用。后被外放到地方,担任负责断案的官员,一直没有参与抗击外族侵略的机会。

1274年7月,年仅四岁的宋恭帝即位。蒙古人见南宋政权交替,内部动荡,便派二十万铁骑借机进犯南宋。南宋军队仓促应战,根本无法抵抗蒙古铁骑的猛烈攻击,城池相继陷落。蒙古铁骑很快便打过了长江,南宋都城临安岌岌可危。朝堂内外一片混乱,官员纷纷外逃,太皇太后紧急下诏,要求各地进京勤王。

然而,宋军将领都被蒙古军队打怕了,如此大的一个王朝,仅有文天祥和张世杰两人响应。文天祥以一介文人的瘦弱身躯挑起了与蒙古铁骑斗争的重担。他捐献所有财产,并募集大量军费,组建了一支三万人的抗元军队,立即开赴临安。

但南宋政权已经腐朽不堪,丞相陈宜中及大部分官员都主张议和,连太皇太后都准备携年幼的皇帝投降。

文天祥对南宋政权彻底失望,他离开临安,赶往福建南剑州招募士兵继续抵抗元兵。之后,文天祥协同各地抗元义军,转战福建、广东、江西等省,一路收复了众多州县。

1278年冬,元军开始大举反攻,义军节节败退,文天祥战败被俘。

元军将文天祥关押在战船上,赶往崖山剿灭南宋将领张世杰。抵达崖山后,元军将领张弘範威逼文天祥写信劝张世杰投降。文天祥不由想起了惨死的家人和沿途破败的村镇,愤怒地说:“你也曾是宋朝的将领,投靠了蒙古人,为虎作伥,杀戮了多少百姓?你难道不感到羞愧吗?让我劝张世杰投降,休想!”张弘範听完,仍不死心,他再三威胁强迫文天祥就犯。

文天祥不予理睬,他凝望北方,悲壮地吟道:“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张弘範听完文天祥的诗,不由被他那慷慨赴死的决心所打动,没有再为难他,将他押送到元大都,交给元世祖忽必烈处置。

元世祖忽必烈见文天祥忠贞不屈,更想将他招降。他派已投靠元朝的宋恭帝赵

来劝降。面对这位昔日南向而坐的年幼君王,文天祥心中再无往昔的尊敬。他眼中时而愤怒,时而悲悯,百感交集。最后,他朝赵

躬身拜了一拜,便头也不回地离开了。

忽必烈见文天祥誓不投降,十分生气,便下令给文天祥戴上沉重的枷锁,将他关进暗无天日的牢房,以此消磨文天祥的意志。就这样,文天祥在狱中一待便是三年。这三年中,他不仅没有消沉下去,而且不断写出大量的诗作来激励自己。流传千古的《正气歌》就是在这一时期写成的。

1282年12月,忽必烈召见文天祥,亲自劝降。当文天祥来到大殿之上,满朝文武已在两边垂手而立。面对着人人畏怯的元世祖,文天祥昂然不惧,只是躬了躬身,根本不行跪拜之礼。元世祖也不怪责,缓缓对他说:“只要你投靠朕,对朕忠诚,马上就可以做我大元朝的宰相,荣华富贵唾手可得。”文天祥回答:“我已是大宋的宰相,又怎么可以做元朝的宰相?没什么好说的,让我一死就够了!”元世祖见文天祥居然敢当着满朝文武的面顶撞自己,十分气恼,便下令处死文天祥。

1283年1月9日,文天祥被元兵杀死在柴市,终年四十七岁。文天祥一介书生,手无缚鸡之力,却不惜牺牲自己,奋起反抗外族侵略,所表现出的浩然正气、不屈气节深深影响着后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