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秘帮事迹材料内容页

现代优秀共产党员英雄事迹推荐10篇

2023-02-23 10:51:01事迹材料

现代优秀共产党员英雄事迹篇1

周永开,男,汉族,四川巴中人,1928年3月出生,1945年8月参加工作,同年同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原达县地委副书记,1991年6月离休。周永开同志一辈子听党话、跟党走,始终如一坚守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用实际行动践行“党是一生的追随”的座右铭。他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解放前冒着生命危险从事川北地区党的地下工作,新中国成立后,无论是在岗还是离休以后,几十年如一日苦干实干,为推动地方发展、脱贫攻坚、改善民生和生态建设默默奉献,是百姓心中的“周老革命”。他履职尽责、敢于担当,推动当地林业工作成为全国先进;勇于同腐败行为作斗争,顶着压力查办案件。他坚守“人可以离休但共产党员永不会离休”的承诺,带领党员群众护林造林,在当地建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他把群众当亲人,十余年捐资助学、扶贫济困,帮助和带动革命老区人民脱贫致富。他淡泊名利,弘扬优良家风,始终保持共产党人为民务实清廉的政治本色。

张桂梅,女,满族,黑龙江牡丹江人,1957年6月出生,1975年12月参加工作,199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云南省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华坪县儿童福利院(华坪儿童之家)院长。张桂梅同志把全部身心投入到边疆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和儿童福利事业,创办了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是华坪儿童之家130多个孤儿的“妈妈”。她坚持用红色文化引领教育,培养学生不畏艰辛、吃苦耐劳的品格,引导学生铭记党恩、回报社会。她坚持每周开展1次理论学习、重温1次入党誓词的组织生活,发挥党员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她常年坚持家访,行程11万多公里,覆盖学生1300多名,为学校留住了学生,为学生留住了用知识改变命运的机会。她吃穿用非常简朴,对自己近乎“抠门”,却把工资、奖金捐出来,用在教学和学生身上。她以坚韧执着的拼搏和无私奉献的大爱,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

于海俊,男,汉族,内蒙古翁牛特旗人,1963年11月出生,198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7年7月参加工作,内蒙古自治区原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管理局根河林业局副局长、林业工程正高级工程师。2019年6月19日,在扑救上央格气林场山火时不幸壮烈牺牲,年仅55岁。于海俊同志是新时代林业战线职工的优秀代表,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大兴安岭林区近70年来党员群众敢于斗争、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的精神。他对党忠诚、信念坚定,为守护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在大兴安岭林区默默坚守32年。他精通业务、勤勉务实,参与编制多项国家级林业行业标准,参与完成森林资源调查规划设计等项目100余项,创造性地提出“补植补造”概念及森林经营措施,推动构建“一体两翼”森林资源监管新格局,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他廉洁奉公、谦和质朴,深得干部职工信任和爱戴。

李夏,男,汉族,安徽黄山人,1986年7月出生,2007年9月参加工作,2014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安徽省绩溪县荆州乡原党委委员、纪委书记,县监委派出荆州乡原监察专员。2019年8月10日,在抗击“利奇马”超强台风抢险救援时英勇牺牲,年仅33岁。李夏同志对党忠诚、信念坚定,扎根奉献皖南山区,多次放弃到县直机关工作机会,甘于在最艰苦、最偏远的乡镇基层奋斗青春,勇于在抗洪抢险等急难险重任务中冲锋在前。他心系群众、一心为民,服务群众随叫随到,当地群众都知道“有事情、找李夏”,贫困户称赞他“比自己孩子还要亲”。他恪尽职守、认真负责,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从事纪检监察工作,敢于较真碰硬。他为人朴实、有情有义,爱亲人、爱家庭,总是尽心尽力帮助他人,用高尚品行感染和温暖着身边每一个人。

卢永根,男,汉族,1930年12月出生于香港,祖籍广东省广州市,1947年12月参加工作,194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2019年8月12日,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89岁。卢永根同志是我国著名农业科学家、作物遗传学家。他对党、对祖国无限热爱,毅然放弃香港的优渥生活,把毕生精力都献给祖国的农业科学和教育事业。他学高德馨、治学严谨,满腔热情投身水稻遗传育种研究,取得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他廉洁奉公、甘为人梯,担任华南农业大学校长12年间,大刀阔斧推动改革,不拘一格选人用人,从不为自己和亲人谋取特殊照顾,深受师生的崇敬爱戴。他一生恭俭、淡泊名利,将一辈子省吃俭用攒下的880余万元全部捐献给学校,并在去世后将遗体无偿捐献给医学科研事业,用模范行动践行了“把一切献给党和祖国”的初心誓言,彰显了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操。

张小娟,女,藏族,甘肃舟曲人,1985年4月出生,2008年9月参加工作,2010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甘肃省舟曲县扶贫开发办公室原副主任。2019年10月7日,在完成舟曲乡村脱贫攻坚抽样调查工作返程途中因交通事故不幸殉职,年仅34岁。张小娟同志是一名优秀共产党员,是在脱贫攻坚一线不懈奋斗的优秀青年干部。她忠诚于党、执着奉献,舍弃在大城市生活的机会,积极投身家乡灾后重建和脱贫攻坚事业。她敢于担当、务实勤勉,专业本领强、业务水平高,无论在乡镇工作还是分工负责全县脱贫攻坚有关工作,都是政策数据的“活字典”,推动工作落实的“排头兵”,成为当地扶贫事业“离不开的人”,为舟曲全县脱贫摘帽作出重要贡献。她舍小家顾大家,为山区群众脱贫致富奔走,无暇照顾年迈的父母和年幼的孩子,却成为百姓心中牵挂的“乖女儿”。

加思来提·麻合苏提,男,乌孜别克族,新疆乌鲁木齐人,1962年10月出生,1984年10月参加工作,199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纪委原副书记、监委原副主任。2020年3月26日,因病医治无效逝世,年仅57岁。加思来提·麻合苏提同志坚决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坚定站在反分裂斗争一线,旗帜鲜明跟党走。他政治立场坚定,对党无限忠诚,在查办违反反分裂斗争纪律案件中,毫不畏惧,一查到底,坚决铲除隐藏在党员、干部队伍中的两面人。他对工作恪尽职守、矢志奉献,32年坚守审查调查第一线,带领队伍屡破重大疑难案件,一直战斗到生命最后一刻。他对群众满腔热情,在驻村工作期间走村入户,跟老百姓一起拉家常、干农活,想方设法为群众纾困解忧。他对同事肝胆相照、倾囊相授,自己廉洁自律,对家人严格要求,是一名高尚的、纯粹的、心中有大爱的共产党员。

周永开等7名同志是新时代共产党员的先进楷模。党中央号召,全国各条战线的党员、干部都要向他们学习。要像他们那样对党忠诚、信念坚定,始终把党和人民事业放在心中,挺起崇高的精神脊梁,初心如磐、使命在肩,矢志不渝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要像他们那样牢记宗旨、心系群众,始终保持鲜明的人民立场,急群众之所急,帮群众之所需,真心实意解民忧、纾民怨、暖民心,与人民群众心心相印、同甘共苦;要像他们那样苦干实干、担当奉献,砥砺千磨万击还坚劲的意志,激扬越是艰险越向前的精神,知重负重、攻坚克难,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豁得出、顶得上,在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中冲锋在前、建功立业;要像他们那样严于律己、坦荡无私,自觉践行共产党人价值观,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各级党组织要把学习周永开等7名同志先进事迹与学习抗击新冠疫情先进典型事迹结合起来,作为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的重要内容,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学习宣传。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以先进模范为镜,向先进典型看齐,将初心融进灵魂,把使命扛在肩上,时刻保持警醒,不断振奋精神,敢字为先、干字当头,只争朝夕、顽强奋斗,汇聚起新征程上重整行装再出发的磅礴力量,共同书写中华民族千秋伟业。

现代优秀共产党员英雄事迹篇2

于海俊:生命在林海定格

6月19日,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管理局根河林业局副局长于海俊,在扑救森林雷电火灾过程中,不幸因公殉职,年仅56岁。

于海俊1987年从内蒙古林学院毕业后,就来到内蒙古大兴安岭工作。是什么让他三十二年如一日扎根于茫茫林海,始终牢记当年的初心,至死不渝?

休克时手里仍紧攥着GPS定位仪

今年6月19日下午,内蒙古大兴安岭根河林业局辖内的上央格气林场47沟附近发现烟点。烟点即是火情,火情就是命令。于海俊迅速带领60名专业扑火队员紧急奔赴起火点。3个小时后,他们到达火场。经过2个多小时的奋力扑救,火场胜利实现合围,外围明火被扑灭。

临近21时,天已黑透,燃尽的草木灰四处飞散,一些倒木、站杆上还有残留的星火。于海俊要求大家在最短时间内彻底清理火场,确保不发生复燃、受灾面积不再扩大。清理过程中,一根长约10米、直径约为32厘米的过火站杆被风刮倒,砸中了于海俊。

当队员们将站杆锯断后挪开,于海俊的一只眼镜镜片被砸碎,人处于休克状态。此时,他的手里仍紧紧攥着GPS定位仪。经过一个小时的颠簸,于海俊终于被送到山下的急救车。但他没挺过这个夜晚,19日23时30分,因公殉职。

于海俊牺牲后,同事们找到了他多年随身携带的笔记本,里面详细记录了他参与扑救的每一场火灾。在扉页上,他写道:本记录本,经过烟熏、火燎、油渍、尘埋、汗浸、水淹、雨浇等多道工序,得以保存,实属幸事……除了这本珍贵的扑火记录,他留下的还有当晚没吃完的半包饼干和半瓶水。

自从来到根河林业局工作,于海俊曾屡次带队成功扑火,不止一次展现了极强的责任心和过硬的专业素质:2017年5月2日,毕拉河林业局北大河林场的火灾,是他严令队员们转移到河边宿营,才避免了后半夜因大风骤起火向突变,原宿营地被大火吞噬可能造成的人员伤亡;2018年6月22日,内蒙古大兴安岭北部原始林区乌玛林业局伊木河林场发生火灾,出发救火时,他的脚就被严重砸伤,但他忍着疼痛,带队爬山、过河,带头扑火作战……

翻看这名老党员的档案,23岁那年,他在入党申请书中写道:在我童年时代,常听大人们讲那些共产党员先烈的英雄事迹,他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深深激励着我。我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是要为实现伟大的共产主义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

在于海俊牺牲的前一天,根河林业局党委召开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研讨会。会后,于海俊写下心得体会:“作为林业人,必须把改善林区生态环境质量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坚决承担起建设美丽根河的历史使命,坚持最重的担子自己先挑、最硬的骨头自己先啃。”这是于海俊交给党组织的最后一份汇报。

调任根河林业局之前,于海俊曾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调查规划院工作。他经常背着帐篷、给养和工具,爬高山、穿密林、蹚河道、走沼泽……年复一年,带领森林外业调查大队深入北部原始林区,出色地完成了北部原始林区防火工程基础设施勘察设计任务。

国家启动一期“天保”工程的时候,于海俊作为设计项目负责人,几乎走遍了林区的每个角落,他带领团队准确核定了各林业局公益林、商品林的建设规模,为上级决策和工程建设单位施工提供了详实的基础依据。

多年来,于海俊负责并参加的林业工程规划设计、森林资源调查规划设计、生态环境工程设计和测绘项目共有100余项,其中完成“天保”工程设计32项,8个项目获评全国和省部级优秀科技成果奖,主编或参编完成论文、著作10余篇(部),他还先后获得过“内蒙古自治区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近20项荣誉。

没有一个亲人沾了他的“光”

根河林业局距离于海俊过去工作生活的牙克石市200多公里,到根河林业局工作的8年里,于海俊和妻子刘文庆见面次数有限。

刘文庆回忆,和于海俊从相识、相恋到结婚生子,共处30多年的时光中,听到最多的话是“在忙”。6月19日下午,刘文庆像往常一样,给丈夫打电话。电话一端的于海俊说,“我忙着呢,着火了,马上上山,不聊了……”就匆匆挂断了电话。谁知,这竟成了夫妻二人的诀别。

于海俊回家探亲、妻子去根河看望于海俊,都是乘坐绿皮火车,单程就得花很长时间。刘文庆珍藏着两人往来于根河和牙克石的所有火车票,本想等到于海俊退休后,把这些火车票编成一本纪念册。

今年是于海俊的母亲去世三周年,原本定好回家给母亲上坟的于海俊,后来给弟弟打了个电话:“林区干旱少雨,防火形势严峻,回不去了……”当年,为了供成绩优异的于海俊上大学,弟弟、妹妹只好相继辍学在家务农。于海俊一毕业就一头扎进了大森林,家里亲人没有一个沾了他的“光”。

至今,夫妻俩还住在仅6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装修极其简朴。于海俊的办公室里,办公椅扶手磨破了一个大洞,办公桌上还放着一个很旧的白瓷杯子。于海俊在根河住的宿舍,冰箱里只有方便面和吃剩下一半的冻馒头。

于海俊因公殉职,组织上多次到家里看望家属。每次,妻子刘文庆都语气坚定地说:“我们一家人都是共产党员,我们能够理解海俊所做的一切。”

现代优秀共产党员英雄事迹篇3

近日,在扶贫路上不慎坠江、因公殉职的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扶贫开发办公室副主任张小娟,被全国妇联追授“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务院扶贫办追授“全国脱贫攻坚模范”称号。

今年10月7日,张小娟在完成曲告纳镇上大年村脱贫攻坚县级抽样调查工作后,返程途中所乘车辆不慎坠江,因公殉职。张小娟的生命令人惋惜地定格在34岁,却兑现了“将全部时间都交给脱贫攻坚”的铮铮誓言。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以诗人艾青的这句诗,来形容张小娟的人生选择,再恰当不过。她从小在舟曲一个普通藏族家庭长大,2003年以全县文科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中央民族大学,毕业后以高级管理人才身份落户北京。然而,2008年,当她得知舟曲因汶川特大地震而受灾严重,一个月后就回到家乡,投身基层工作。义无反顾放弃大城市优越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正是源于张小娟内心对家乡的眷恋与牵挂。

“将来有能力了,这些恩情我一定会还的。”羊羔跪乳,乌鸦反哺,张小娟对故乡的一片深情,化为改变故乡贫困面貌的担当作为。面对他人的不解,张小娟说:“回到家乡,尽自己的力量让它更美,不是很好吗?”有人或许会说,脱贫攻坚不缺她一个。但张小娟却认定: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从2008年起,张小娟历任驻村干部、副乡长、乡纪委书记、县扶贫办副主任,常年不辞辛苦,奔波于脱贫攻坚一线,以实际行动将扎实的脱贫成绩单写在了她热爱的热土上,也把新时代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留在了贫困群众的心里。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张小娟从乡镇调到县扶贫办任职之日起,跑遍舟曲200多个自然村以掌握真实的贫困状况,短短两三年,她成了全县扶贫情况的“移动数据库”和“活字典”,用心用情耐心细致地做好扶贫工作。张小娟这样“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的行动派,时刻牢记组织的要求和群众的期待、用心帮老百姓排忧解难的奋斗者,正是许许多多扎根基层、默默奉献的优秀干部的代表。

现代优秀共产党员英雄事迹篇4

大家好,我是甄女士。

2017年3月21日,华南农业大学收到了建校以来最大的一笔个人捐款:8809446元。

捐款人是一位已经患病的老人。

当时,老人在病床上和老伴聊起了家中的积蓄存款,老人只说了一个字:“捐。”

他的老伴也心领神会的答了一句:“好。”

就这样,两位老人来到了银行,把家中十多个存折中的存款全都转入了华南农业大学的账户,转账的业务整整持续了一个多小时。

除此钱之外,两位老人还早早签署了遗体捐献卡,希望身后可以为医学做一点贡献。

这位老人就是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著名作物遗传学家卢永根。

1930年,卢永根在香港出生了,当时他家的生活条件特别好,有汽车、有电话,用现在的话说算得上一个“富二代”了。

但这样的生活很快就被战争打破了,11岁那年,香港沦陷。

他从香港来到广州的乡下避难,之后他收到了父亲托人捎来的两句家训——身劳苦学;既买锄头又买书,田可耕兮书可读,半为儒者半为农。

亲眼见到战争烟火的卢永根说:“因为侵华战争的现实教育了我,我要为祖国复兴效力!”

1949年,卢永根回到香港辞别了父母兄妹,进入岭南大学农学院学习。几年后,岭南大学与中山大学两校农学院合并为华南农学院,卢永根成为了华南农学院的首批学生。

大学毕业后,卢永根留校任教,开始了自己的学术之路。

他不仅成功划分中国水稻光温生态型和气候生态型的品种分型,还带领研究团队开展水稻质核互作雄性不育性基因分析,提出了“特异亲和基”概念,首次构建出3个中国原生野生稻种粗线期核型。

在这样的学术成就下,卢永根开始在国际上崭露头角。

后来,他以公派访问学者身份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留学。当时,卢永根在美国的亲人都觉得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美国的实验室也向他抛来了橄榄枝,但他都一一谢绝了。

他的亲人朋友都说,卢永根疯了,就这样拒绝了高薪和优越的生活。

而卢永根用了法国著名学者巴斯德的一句名言来回应: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

后来他还公开发表了一篇文章,上面写到:“真正爱国的青年科学家都应扎根祖国。外国实验室再先进,也不过是替人家干活。”

回国后,卢永根担任了院长,发现华南农大出现人才断层,职称评定论资排辈的陈规陋习让青年学者们晋升无望。

他开始进行大刀破斧的改革,让一批年轻的人得以破格晋升,除此之外,他还开始一封封的给在国外的学者们写信,邀请他们回国效力。

在他的努力下,刘耀光、温思美、彭新湘等一批人才来到了华南农大。

为了让刘耀光安心科研,他还破例为他建了一座专门实验室。

有一天,卢永根听说广东佛冈一座山的山顶有野生水稻,他便兴奋的要前往寻找。

因为在此之前,卢永根为了找寻携带重要基因、可以改良水稻品种的野生稻他已经走了好几个地方了。

这次有了新的线索,他自然不会放过。

但在佛冈的山上根本没有路,全部都是半人高的杂草和荆棘,走到半山腰的时候,卢永根已经体力不支了。

当时,他的学生们都说,让老师休息,年轻人上去就可以了,但他依旧坚持上山,一手拄拐、一手扶树,一步一挪,气喘吁吁。

到了山顶后,卢永根感叹说:“这片野生稻太好了,我们没白爬上来!”

那一年,卢永根71岁。

就是这样的一步一个脚印,卢永根研究团队共选育出作物新品种33个,在华南地区累计推广面积1000多万亩,新增产值15亿多元。

年纪大了后,卢永根的身体变得不大好了。

但他一直不同意学校派专车接送他上下班,固执的坚持一个人背着包走路去学校。

80多岁的时候,他还经常和老伴背着双肩包挤公交、地铁,即便是想要回老家看看,他也是从校门口转好几趟公交,再去赶着坐长途客车回去。

人们都说,像卢永根这么“穷”的人太少了。

夫妻俩虽都是教授,却只有一间5楼的小房子,到了80多岁,老两口还整天爬上爬下。

学生们到老师的屋子里一看,更傻眼了,因为居然没有一点点现代气息。

没有像样的电器,只有用暗的台灯、发黄的白色电话座机、还有十几年的收音机,几把竹子凳子都是用铁丝绑了又绑,就连床都是最古老的那种铁架床。

他经常说,“床已经很好了,我们刚结婚时,4个条凳架上板子,就是床。”

“这些东西没有用光用烂,还能用,物还没有尽其用。”

人们还发现,在老师的相册里,他的一件绿毛衣更是从中年穿到了老年。

学生们回忆,在卢永根住院前,一到中午就能看到他拎着一个铁饭盒走到食堂,和学生一起排队,打上两份饭。

他在食堂吃完后,再将剩下的一份饭带回家给老伴。

在吃饭的时候,卢永根看到学生们如果剩下来很多的饭菜,总是忍不住上前提醒:“多少株水稻才能出一碗米饭?”

后来,学生们也习惯了这位老爷爷的善意提醒,并在学校的官微下写到:

“经常看到卢永根院士从农学院缓缓步行到莘园饭堂跟我们学生一起排队打饭,然后在饭堂大厅找个不起眼的位置坐下来吃,他很喜欢吃鱼,每次都把打的饭菜吃得很干净。”

但就是这样“抠”的人,卢永根一出手就是100万。

在2015年,卢永根跟老伴回到了老家,他直接把祖上留下的两个价值100多万元的商铺,捐给了当地的小学。

他鼓励孩子们努力读书,“国家强大了,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才更有地位!”

一年后,卢永根查出了癌症,住进了医院。

但他节省的性格又一次的带到了医院,在治疗过程中如果有比较贵的检查或者价格较贵的新药,他和老伴就会委婉的提醒医生,能不做就不做,不要给别人增加负担。

有一天,卢永根的老伴问他:“老卢啊,你身后,储蓄怎么处理?”

卢永根只说了一个字,“捐。”

她的老伴也回答了一个“好。”

她说,“我也是准备捐的。”

就这样,达成共识的两位老人,从医院出发,颤颤巍巍的走到了银行,打开了一个黑色旧挎包,里面有十多张存折。

老人开始吃力地在一张张凭证上签字,一次次输入密码,最终把8809446.44元全部捐给了华南农大。

这是学校建校108年来,收到的最大一笔个人捐款。

而这笔钱,在学校成立了“卢永根·徐雪宾教育基金”,用于扶持农业教育事业。

卢永根说:“不把教育搞起来,国家强大是不可能的。”

捐完钱后,老两口又决定办理遗体捐献手续,在遗体捐献卡上面写着:

“我是一名捐献遗体的志愿者,我愿在身后将遗体无偿地捐献给医学科研和医学教育事业,为振兴祖国医学事业而奉献。”

2019年8月12日,89岁的卢永根走了。

有人发现,这位老人在笔记本上写到:多干一点;少拿一点;腰板硬一点;说话响一点。

在感动中国颁奖礼上,这位“布衣院士”的获奖词是:

“种得桃李满天下,心唯大我育青禾。

是春风,是春蚕,更化作护花的春泥。

热爱祖国,你要把自己燃烧。

稻谷有根,深扎在泥土。

你也有根,扎根在人们心里!”

卢永根,他值得被记住。

现代优秀共产党员英雄事迹篇5

金秋十月,一场寒雨过后,安徽省绩溪县漫山遍岭的菊花由黄转白,恣意绽放。这种当地产的高山贡菊,村民们打算命名为“夏花”,来表达他们对一位名叫“李夏”的年轻人的思念。

李夏生前是绩溪县荆州乡党委委员、乡纪委书记,县监委派出荆州乡监察专员,2019年8月10日牺牲在抗击台风“利奇马”的第一线。

从一个生长于黄山市的“城里娃”到偏远山区工作8年,李夏就像这贡菊一样,看似普通却深深扎根滋养它的土壤,在最艰苦的地方迎风怒放。

“初心不因来路迢遥而改变,使命不因风雨坎坷而淡忘。”这是李夏的微信签名。他用自己年仅33岁的生命,书写了短暂但绚烂的无悔青春。

选择——越往山里走,根扎得越深

绩溪多山,自古被称为“岩邑”。出县城,就折入山路,沿“皖浙天路”逶迤东行,拐过351道弯,翻越海拔1700多米的山云岭,一个半小时,高爬低走70余公里,最偏远的荆州乡终于出现在深秋的薄雾中。

普通人进山一次,绕过这么多道弯弯,就会晕头转向,甚至要准备晕车药、呕吐袋,李夏却早已习惯。

这条路,他已经不知走了多少个来回,哪个地方的弯比较陡、哪个地方的坡非常急,他心里都清清楚楚。

不是因为他是山里人,而是因为他选择把根扎在这里。

出生在黄山市,后来到北京上大学,毕业后在铜陵市地震局工作,李夏一直都是个“城里娃”。可2011年,25岁的李夏却作出了一个让许多人惊讶的决定:到农村去,到基层去!

面对人生这一重大选择,他找到母亲商量。

“你可想好了,基层条件可不太好,又苦又累,下去了也不知道哪天能上来……”母亲有些担心。

“我想好了,我觉得跟群众打交道最舒服,干事有劲。”

就这样,通过公务员招考,李夏来到绩溪县长安镇工作。

巍巍徽岭,五里不同音。初到长安镇工作的李夏首先遭遇了“语言困境”,“倭呲央(外地人)话都听不懂,活还怎么干啊?”对这个“城里娃”的到来,有人不理解,也有人等着看热闹。

听不懂就学。李夏先找当地能说点普通话的年轻人交流,再同中年人聊天,一个词一个词、一句话一句话学,听不懂的就用笔把发音和意思都记下来。虽然闹了不少笑话,但三四个月下来,当地老人地地道道的土话,他也能听懂了。

听懂了方言,就掌握了和群众交心的钥匙。

不少长安镇干部发现,李夏这个“城里娃”总是有事没事就往老百姓家跑。一次找不到群众,他就去两次、三次;群众不在家,他就去田里,有时卷起裤腿就下地,边聊事边帮着干农活。从刚开始笨手笨脚,到后来可以像个老农一样完整地把花生从地里刨出来,他高兴得像个孩子。

在基层工作,和老百姓的心贴得越紧,工作开展起来就越顺畅。李夏很快成为工作上的行家里手,从城乡建设、社会保障到防洪防汛、档案管理,他承担的各项任务都完成得非常出色。2013年至2015年年度考核,他连续被评为优秀等次,被县委、县政府记三等功。

2017年,因为表现突出,县应急办等多个县直部门想选调李夏。摆在他面前的是一个充满诱惑的选择——是回到交通便利、生活舒适的县城,还是继续留在条件艰苦的基层?

“我喜欢跟老百姓打交道,能为老百姓做点实实在在的事,看着他们日子一天天好过起来,内心充满成就感。”经过一番思想斗争,李夏选择了留下。

李夏牺牲后,母亲看到了这样一幅照片:李夏打着赤脚,正坐在村民家门口的凳子上与干部群众商量工作。

“他从小穿个塑料凉鞋都怕沙子硌脚,没想到现在能光着脚下村。我为儿子感到骄傲!”母亲摩挲着照片,安慰哭泣的儿媳。

然而婆媳俩不知道的是,拍摄这张照片那天李夏经历的险境。

2018年6月29日,长安镇大源村突发特大洪水。凌晨4时,接到群众求救电话后,当时担任镇纪委副书记的李夏冒雨赶往救援。

同行的长安镇副镇长汪夏寅清楚地记得,那天雨下得很大,瓢泼大雨浇下来,车辆的雨刮器开到最大也没用。山上不停有岩石滚落下来,车没法开了,大家只好绕道山路,徒步40多分钟才入村。

入村后,大家抓紧排除险情、核灾救灾,一直忙到中午。脱下沾满泥、灌满水的雨靴,李夏才发现自己的脚都泡肿了。

扎在长安镇,李夏一干就是7年多。2018年底,再一次选择摆在李夏面前——组织准备调他去最偏远的荆州乡任纪委书记。他二话没说,第一时间交接好手头的工作,就准备出发了。

临走的那天晚上,时任长安镇党委副书记汪来根跟李夏聊了两三个小时。

“你去过荆州乡吗,知道那里有多偏远、条件有多艰苦吗,不怕到时候适应不了?”

“我的根就扎在基层了,我愿意到那里去。”这一次,李夏的选择显得更加理智和成熟。

往山里越扎越深,离群众越来越近,李夏对这片土地充满着眷恋。他曾跟妻子说,自己退休后的梦想就是在帮扶村对面的山上盖间房子,因为他是真的喜欢这里的人,喜欢这里的山山水水。

只是这个梦想,再也无法实现了。

情怀——群众需要,就是前进方向

翻看李夏生前不多的照片,很多都是这样一幅场景:老百姓家或明或暗的灯光下,李夏和群众相对而坐,拿个笔记本认真记录群众的诉求。

有群众纳闷:这个干部怎么老是晚上来,是不是白天太忙了?

熟悉李夏的人却知道,他白天工作忙是忙,但选择晚上走访,主要是为了不打扰群众白天正常的生产生活。为此,他主动牺牲了自己的休息时间。

知民情,方能解民忧。每到一地,李夏总会及时入户走访,面对面了解群众想什么、盼什么、缺什么。“不知道群众想的啥,怎么能服务好群众呢?”

长安镇高杨村有24户贫困户,李夏一个人就联系帮扶了6户。

村民冯兰香永远忘不了第一次见到李夏时的场景。

“大姐你好,我是李夏。桃李的李、夏天的夏。”

当一个圆圆脸庞、戴着眼镜的年轻人笑呵呵地站到自己面前时,冯兰香有点转不过弯来:“你找我有事吗?”

“我是镇里的纪委副书记,对口联系咱们村的。你就叫我名字吧。”

从此,这个脸上永远带着微笑、先说姓名再说职务的帮扶干部和冯兰香成了“亲戚”,成了往她家跑得最勤的人。

每家贫困户的情况各有不同,李夏因户施策,精准制定帮扶方案。

贫困户汪少美腿脚有疾,行动不便。李夏鼓励她开起了小卖部,还帮她申请了1200元的到户产业项目补助资金。来小卖部的人渐渐多了,汪少美不仅收入增加了,笑容也比往日多了。

69岁的汪根托,家中三人残疾,生活非常困难。在李夏的帮助下,汪根托和女儿申请了低保,还养了一头母牛,每年增加了3500元到5000元的收入。

把群众的事当自己的事,李夏用最朴素的行动践行着最朴素的道理。

在李夏对口联系高杨村之前,当地不少村民就已经开始种植高山贡菊了。但由于缺少技术、规模不足等原因,产量不高、收益不好。

经过考察,李夏决定鼓励大家扩大种植规模。他多方联系,从自己的家乡黄山市请来技术员为大家指导。

“这么个年轻人,还能赶得上种了多年地的老农民?”刚开始,有群众心存疑虑。

李夏毫不介意,跟着技术员一头扎进了农田,三十多度的高温,一待就是两三个小时,出来后像头洗了澡的小牛犊。半年过后,原来“五谷不分”的李夏也成了半个专家。

“之前不懂技术,一遇到病虫害就大剂量多种类打药,花费多不说效果还不好。李书记请来的技术专家给我们指导后,打药只花过去一半的钱,效果却好多了。”贡菊种植大户胡中武掰着手指头跟记者算账,李夏联系村里后,高杨村贡菊种植面积已由380多亩扩大到1400多亩,亩均增收近2000元。

“都是享李书记的福,但他却再也看不到了……”这个年过半百、从没因为生活弯过腰的皖南汉子,说着说着就哭了。

高杨村共有5个村民组,2017年只有胡村塔村民组到村部还是一条弯弯窄窄的田埂路,晴时尘土飞扬,雨时泥泞不堪。不少村民只能靠手提肩扛往外运输竹子、菊花等。

李夏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带领村干部四处奔波,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想方设法筹到了资金。如今,这条800米长、5米宽的砂石路已经完全修好了,连通穿过高杨村村部的大马路,直通山外的世界。

到荆州乡担任纪委书记后,虽然工作地点变了、岗位变了,但李夏心系群众、竭诚为民的情怀一直没变。到乡里正式报到不到一个月,他就跑遍了负责帮扶的下胡家村36户贫困户。

8月6日,李夏牺牲前4天,他去走访下胡家村帮扶对象汪云安,正巧老汪不在家,他一天跑了四趟,直到晚上才见到老汪。现在,在老汪家墙上,还贴着一张“绩溪县精准扶贫明白卡”,“李夏”的亲笔签名和他的手机号依然清晰。

“群众需要的地方,就是他前进的方向。”如今,李夏办公室门前的“工作人员去向牌”,永远停在了“下村”的那一格。

担当——像啄木鸟严明党的纪律,以赤子心守护百姓利益

2018年底,李夏调任荆州乡纪委书记后,处理第一个问题时就碰上了一个“牛脾气”。

荆州乡方家湾村党支部原书记程本祥因违纪受到处分被撤职后,对多领取的1万多元报酬不愿退还。之前几个乡领导找他谈话,都被顶了回来。

“我是纪委书记,我来找他谈。”第一次见面,李夏把程本祥约到办公室。讲了半天还是油盐不进,李夏终于见识了这个倔牛的脾气,双方“不欢而散”。

气归气,工作还得做。李夏第二次主动上门走访,跟程本祥拉起了家常,从他之前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工作成绩一直聊到家里孩子的生活情况。慢慢地,程本祥觉得“这个纪委书记不大一样”,口气也软了下来。

第三次见面,仍是李夏上的门。得知程本祥特别喜欢电视剧《亮剑》里的李云龙,李夏顺着说:“李云龙有本事,有脾气,但也要遵守纪律不是,也要听政委赵刚的意见不是?”

用程本祥的话说,这句话“拿住了他的七寸”。一次又一次接触、一次又一次沟通,老程答应退还相应资金,但表示这几年做生意亏了钱,手头有点拮据。李夏又跟相关部门沟通,为程本祥制定了分期还钱的方案。

最后一次见面,是程本祥主动上门找李夏商量还款事宜。李夏当时手头工作忙,就告诉他找机会再好好聊聊。“没想到,这是我们见的最后一面。”

听到李夏被泥石流冲走的消息后,程本祥骑着电动车,冒着风雨骑了20多分钟冲到滑坡现场,和大家一起展开搜救。“我总感觉,自己还有很多话想和李夏说……”

“讲原则、有方法、有耐心。”跟着李夏工作的荆州乡纪检监察干部胡圣子对这位领导十分佩服。李夏告诉他,肯学习、热爱工作,一切都会搞清楚、有办法的。

坚持按原则办事、敢黑着脸较真,让当地干部群众觉得李夏这个干部很不一般。有群众举报长安镇坦头村村委会委员汪萍违规享受危房改造补贴。李夏和汪萍因工作关系平时十分熟悉,面对“老熟人”,他没有丝毫畏难情绪,一丝不苟查清了问题。

原来,汪萍在2014年7月担任村委会委员之前提交了危房改造补助申请,并于2014年9月重建房屋。但在2015年补贴发放时,汪萍经换届已担任村委会委员,还购置了一辆小汽车,已经不符合享受危房改造补贴的条件。

“一是一、二是二”,李夏觉得,原则底线一定要坚守,不能因私废公。他先后多次找汪萍谈话谈心,一步步解开了她的心结,使她从最开始的不理解、不服气逐渐转变为知错认错,主动退缴了违规领取的补贴款。

纪检监察工作干的是“得罪人”的活,决不能做“老好人”。2017年,收到长安镇镇头村党总支书记陈承兵在2014年村“两委”换届中存在问题的反映,面对事发时间较长、知情人心存顾虑等情况,李夏迎难而上,多方取证,终于查清事实,依规依纪给予陈承兵党纪处分并免除职务。恰逢新一轮村“两委”换届前夕,这一案例在全县通报,形成了有力震慑。

担任长安镇纪委副书记、监察室主任期间,李夏主办或参与办理问题线索75条,立案审查26起,处分26人。到荆州乡任职仅半年多,就办结6起案件。

2018年底至2019年初,李夏被抽调参加县委巡察工作。家朋乡某村民组群众反映,由于有关部门管理不到位、失职失责等,导致村里供水管道老化、饮用水不能保障。李夏同巡察组其他成员一起,深入农户走访,实地察看,发现问题属实。

巡察组及时发出整改通知书,李夏跟踪督办,督促立行立改。2019年3月底,自来水改造提升工程全面完工,仅用时2个月,就解决了困扰76户190余名村民十几年的吃水难题。

8月8日,李夏牺牲前两天,他还带着荆州乡新来的“90后”纪检监察干部李一博,冒着烈日驱车前往九华村核实一件上级转办的信访件。

“虽然事情不大,但李书记详细列出了谈话方案,让我这个年轻人受益颇多。”李一博说,他们本来计划等台风过后再一同去谈话,没想到李夏就这样走了。

坚守——留下清白,带走思念

2019年8月10日,周六。

“我们每天晚上都会视频聊天,那天中午,他说有事要和我说,晚上打电话。但晚上我没有等到电话,打他的电话也打不通。”说起两个多月前那个揪心的夜晚,李夏的妻子宛云萍又忍不住哽咽了。

宛云萍不知道,那天下午,“利奇马”登陆,给荆州乡带来百年一遇强降雨,3小时内降雨量达96.5毫米,全乡多处山体塌方、道路中断。李夏一直坚守在抗台救灾的第一线。

15时左右,得知荆州乡敬老院发生险情,李夏立即与乡人大主席王全胜、下胡家村党支部书记胡向明赶过去,把13位五保老人转移到二楼。随后,他们又赶到70多岁的胡今古老人家中,帮着把菜籽油、玉米棒等物品搬上二楼,并将老人安全转移到地势较高的邻居家。

“下胡家村村口可能有发生塌方的危险!”还没停下脚,李夏又收到村民报告。三人再次冒着暴雨赶赴现场。

“下胡家村土地庙这里塌方,树倒下来把路拦了,电线疑似被打断……”16时25分,暴风雨中,李夏将路况照片发到了微信群,提醒大家注意。谁承想,这竟是他发出的最后一条信息。

5分钟后,三人准备路过塌方地继续向前排查时,忽然从山顶传来“轰隆隆”的声音。山高坡陡,泥沙、碎石瞬间向下滑落,李夏躲避不及,被泥石流卷走……

得知李夏失联后,乡亲们从四面八方赶过来,冒雨在泥土、石块、树杈中,手扒、锹挖、车推,焦急搜寻他们的好书记。这里面,有和李夏并肩作战的同事,有李夏曾帮助过的贫困户,还有他曾经查处的干部。

经过13个半小时的持续搜救,11日6时左右,李夏的遗体在下游约2公里的王仙庄村被找到。遗体送往乡政府途中,胡今古的爱人章树花拉着救援队员的手号啕痛哭:“这么好的孩子,年纪还这么轻,怎么就走了呢……”

李夏牺牲后,家人来收拾遗物。几件洗得泛白的衣服、从原单位带来的水壶脸盆、几盒没有吃完的胃药,几乎是他留下的所有生活资料。

荆州乡党委副书记汪龙山回忆,李夏刚调来时,乡里办公住宿条件简陋,负责后勤的同志很不好意思地找到他,问他能不能跟普通干部住一间宿舍。没想到李夏想都没想就答应了,“大家一起住挺好的,还能有个伴”。

“想一想,对‘大诱惑’有没有动过心,对‘小意思’有没有沾过边,对‘微腐败’有没有黑过脸。”李夏的工作笔记上,一笔一划地记录了他的心迹。在基层工作8年,组织上从未收到过任何关于他的不良反映。

李夏走得那么突然,很多人至今还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长安镇老纪委书记章毓青跟着李夏学会了使用电脑,还一直用着李夏帮他申请的QQ号。很长一段时间,李夏都是他唯一的QQ好友,只是这个熟悉的头像再也不会点亮了。

在政府的帮助下,冯兰香家的老房子翻修了。她记得李夏时常念叨,新房盖好了要来庆祝一下。她手机里拍了很多照片,很想再发给李夏看看。

荆州乡方家湾村党员唐锋华之前经常接到李夏的电话。对他这个受处分干部,李夏不时暖心回访。“他干工作出于公心、做事情以理服人,我们服他、认他。”

李夏走了,留给家人很多无法弥补的遗憾。

结婚6年,李夏夫妻聚少离多,之前妻子生日总在工作日,俩人从来没有好好过过。今年好不容易赶上一回周末,李夏说要带她吃顿好吃的、看场电影,没想到却成了永远无法兑现的承诺。

女儿钢琴考级,李夏关注着考试情况,没等考试结果出来就已偷偷选好女儿心仪的电话手表下了单。现在手表寄到了,电话那头的李夏却再也联系不上了。

如果没有这次意外,李夏还有很多事要做。

在荆州乡,家家户户种植的山核桃又丰收了,李夏该组织大家上山打核桃了吧……

在长安镇,村民期盼很久的污水处理工程终于要开工了,李夏答应开工时要来看看的……

在县纪委监委,交给荆州乡的一份信访件快到截止期限了,平时勤快的李夏早该送来了……

有太多太多的心愿,李夏未了。这些心愿,更多的基层干部正在帮他实现。他们带着对李夏的怀念和敬意,走在入户走访的乡村小路,走在脱贫攻坚的田间地头,走在监督执纪的工作一线。(毛翔 郭兴)

在李夏家中的电脑桌上,静静地摆着一个陶瓷笔筒。

这个笔筒,是李夏生前带着当时只有四岁的女儿一起做的陶瓷手工艺品。“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他握着女儿的小手,一笔一划将这两句话刻在了笔筒上。工整的字迹,既是李夏对自己的告诫,又是一位父亲的殷殷期望。

斯人已去,青山为证。

葱葱郁郁的绩溪山水,滋润了一颗扎根基层、甘于奉献的火热之心。

崎岖曼延的岩邑山道,刻印着一名年轻纪检监察干部的正道直行。

锤炼——“担子越来越重,他干得越来越带劲”

荆州乡政府,一个不足20平方米的房间,里面是卧室,外面是办公室,这是李夏生前工作生活的地方。和众多基层干部一样,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办公室也是李夏的宿舍。

办公桌上,还堆放着他用过的工作笔记,一本本如时光沉淀。学习关于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重要论述,召开警示教育研讨会……这是他牺牲那天上午所做的事,记录工工整整,字迹清晰有力。

“每天无论工作再忙,李夏都会抽出时间学习,这已成了他的习惯。”荆州乡党委书记舒添巍回忆说,“床头、案头都摆着他的学习书籍,一边看一边做笔记,像一颗种子,拼命吸取着营养。”

2011年到长安镇工作后,李夏曾先后任职过社保员、安全员、镇政府文书、应急办主任、纪委副书记等多个岗位。

“个子不高,文质彬彬,很勤快。”长安镇党委副书记姚菊荣还记得李夏刚到镇里工作时的情景,整理档案需要用针线缝,他一开始有点笨手笨脚,做得慢就自己晚上加班,最后完成得很好。

“给他的担子越来越重,他干得也越来越带劲,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姚菊荣回忆道,“他说很喜欢现在的工作环境,感觉很踏实。”

2016年3月,李夏担任长安镇纪委副书记。随后,为了培养李夏,组织又让他挑起了高杨村党建指导员的担子。

“村里那些事我都不好办,这么一个年轻人,能管得了?”高杨村党支部书记王庆华坦言当时的疑虑。村里开党员大会,党员们迟到的迟到,抽烟的抽烟,村“两委”分工不明确,两天能办好的事得四五天才能完成……

“李书记,全镇就我们村一点产业都没有,没法致富,你可要给我们拉点项目过来呀。”村民们一脸期望地看着李夏。

“乡村振兴,党建要先行,如果村‘两委’没有战斗力,就是项目拉来了也没用。”说干就干,李夏带着大家,结合农村基层党建实际,制定了“党员参会‘四不准’”和“党员带头‘四禁止’”等制度规定,严格党员管理。

规定实施后的第一次党员大会,就有两名党员迟到。李夏带着其他党员等了近一个小时,直到迟到党员到场才开始开会。会上,李夏没有客气,对他俩进行了严肃批评。会后,李夏又特意找他们谈心,晓之以理,讲清利害。自此以后,开会再没有党员迟到了。

“他一个外来干部,对村里的事情都这么用心,我又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干呢!”提起李夏推荐自己担任村党总支委员的事,胡高丰感慨万千。2018年6月,高杨村“两委”换届,得知年轻党员胡高丰文化水平较高、懂技术,李夏先后三次登门,反复劝说其参选,为村里发展做贡献。

党员联系贫困户、结对帮扶,争取项目,发展集体经济……在一年时间里,李夏带着大伙把过去长安镇最偏僻、交通最落后、移民多心不齐的薄弱村,变成了班子团结和谐、产业发展兴旺的先进村。2018年,高杨村党总支是唯一被长安镇党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的基层党组织,还彻底摘掉了经济收入“空白村”的帽子。

“李夏就是一个履职尽责的标杆,将普通岗位上的工作做到了极致。在他身上,我读懂了什么是初心,什么是使命。”接替李夏担任高杨村第一书记、党建指导员的年轻干部包文琪说,她会把李夏的故事延续下去。

滋养——“在老百姓中他感到快乐”

荆州乡政府所在的上胡家村只有一条公路,沿着公路,一边是下胡家村和九华村,另一边是方家湾村。乡政府就坐落在村民的房屋中间,大门敞开,村民可以自由进出。

李夏最喜欢的一件事,就是每天晚饭后,沿着公路散散步,顺便拐进老乡家里,唠唠家常,讲讲政策、理理路子。

“看着不像一个‘官’,和我们老百姓一样。”下胡家村独居老人汪云安至今记得今年4月份李夏第一次来家里时的情景。“我是屯溪的,不会说绩溪话,但能听得懂……”李夏对他说。

学绩溪话,李夏从到长安镇就开始了。为了能与群众说上话,他主动到村里找村民们聊天,听不懂的就用同音字代替,回来再向懂普通话的本地同事请教。一词一句,一月两月,当地老人地地道道的土话,他也逐渐能听懂了。

懂老百姓的话,更要懂老百姓的心。

李夏联系的一个村,为了创建卫生村居环境,专门请保洁员负责每天清理垃圾,村里每家一个月出一块钱,用于支付保洁员酬劳。

本以为村里卫生环境会就此好转,没想到却更差了。

原本扔在垃圾桶的垃圾,村民们现在都往家门口一倒了事,“反正出了钱,有保洁员来收拾”。保洁员难于应付,村干部也直挠头。

直到一个清晨,村民们在家门口见到了李夏。他正带着另外两名联村干部,佝偻着腰,一家一户,用手捡着大家丢弃在门口的垃圾……

村民们悄悄把打算扔到门口的垃圾拿了回去,从此再没有在门口随意倒垃圾的现象。

“我要是再年轻些就好了,可以多享几年你的福。”一次,高杨村村民王秀萍笑着对李夏说,家里种植的菊花生了虫子,李夏向她推荐的杀虫药一喷就灵,从田里到家的田埂路走起来不容易,李夏说正在争取项目,马上就修条机耕路……

“看到你们大家脸上有笑容了,我就开心。”李夏回应老人家。

“今天学会了收芋头”“花生原来是长在土下面的”……天天泡在群众中间,城里长大的李夏有了越来越多的“新发现”。遇到不懂的,他就直接问村民,村民也不跟他藏着掖着,“在老百姓中他感到快乐”。

“他把我当母亲,把我的孙女当成自己女儿看待,我也把他当成自己的儿子一样。”高杨村贫困户许冬仙说,她已经习惯了吃过晚饭不一会儿,李夏就打着招呼进来,随意坐下,一边逗她的孙女玩,一边和她聊家常,询问她的病情。

患病的许冬仙在李夏帮助下养殖了七八十只鸡鸭,经济状况渐渐好转。家里堂屋的墙上,至今还贴着标有李夏照片、姓名的“绩溪县精准扶贫明白卡”,8岁的孙女还在等着跑过去黏她的“李叔叔”。

贫困户汪少美现在也有了稳定的收入,由于行动不便,她几乎没有迈出过家门,以前李夏经过,总会隔窗冲她打个招呼。现在,只要听到路边有人经过,汪少美还是会情不自禁地朝窗户望望。

村子一边,李夏争取的污水处理项目已经开工,干部和村民们正继续着他未能完成的事。

传承——“要求只有一个:做一个对国家和老百姓有用的人”

推开李夏家门时,6岁的女儿首先迎了上来,一脸阳光可爱。不大的房间干净整洁,墙上挂满了一家人的照片,仿佛李夏还在。“谢谢你们。”这是李夏母亲见到我们时说的第一句话。

尊重儿子的选择,是这位母亲一贯的态度,“要求只有一个:做一个对国家和老百姓有用的人。”

“他不去,也有别人去,那是他应该做的。”得知李夏牺牲的消息,她强忍着悲痛安慰儿媳。

李夏是一面镜子,折射出一个家的力量。

1945年就参加革命的爷爷奶奶教育他:“无数革命烈士浴血奋战,才换来今天的好日子,我们每个人都要懂得感恩,千万不能忘本。”朴实本分的父母时常告诉他,要爱党爱国,以事业为重。

工作越来越忙,李夏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从每周一次到两周一次甚至一月一次,即使周末回家,也总是一个背包里装衣服和生活用品,一个公文包里装着工作资料,一个电话就马上进入工作状态。他在电脑前伏案工作,妻子就在一旁静静陪着他,回乡镇工作前,妻子会把一周需要的衣服、吃的提前收拾好,“家里有我,你不要担心”。

家庭,是李夏坚实的后盾,李夏也尽自己的全力做一个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父母都是下岗职工,父亲又早逝,他早早挑起家庭生活大梁。由于长期在偏远乡镇工作,他格外珍惜与家人相聚的时光,节假日能休息时尽量“宅”在家里,或陪母亲下厨,或帮妻子做家务,或与女儿搭积木。工作在外,只要时间允许,他每晚都要与妻子、女儿视频通话,竭尽所能弥补自己不在身边的缺憾。

8月6日,是女儿钢琴考级的日子,几天前,女儿就缠着他想要一个电话手表做礼物。“只要你考过了,就买给你。”他向女儿打包票。考级当天,一向内敛的他忙中抽空打了好几个电话向妻子询问考试的情况,没等考试结果出来就已经偷偷选好手表款式下了单。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钢琴三级的女儿已能流畅弹奏这一曲《送别》。旋律悠扬,催人泪下。

“爸爸,我想你了”“爸爸,你什么时候回来啊”“爸爸,你是英雄”……李夏牺牲后,妻子和女儿每天都会给他的微信发一条问候信息,就像他依然还在。

现代优秀共产党员英雄事迹篇6

一辈子践行初心使命的“花萼愚公”

周永开,男,汉族,四川巴中人,1928年3月出生,1945年8月参加工作,同年同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原达县地委副书记,1991年6月离休。

周永开同志是践行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典范,是党员干部学习的榜样。他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解放前冒着生命危险从事川北地区党的地下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全心全意为百姓造福,一辈子听党话、跟党走,用实际行动践行“党是一生的追随”的座右铭。在职期间,他恪尽职守、苦干实干,带领广大群众植树造林;顶着压力查办案件,坚决同腐败行为作斗争。离休后,他积极投身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牵头组建退休干部义务护林队,不遗余力参与万源市花萼山护林造林,推动花萼山建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始终以旺盛的革命热情践行“人可以离休但共产党员永不会离休”的朴实承诺。他把群众当亲人,多次拿出离休费捐资助学、扶贫济困,先后捐资18.9万余元,连续10余年资助数十名花萼山贫困学生。他自掏腰包为花萼山群众购买中药材种苗,推动成立川陕萼贝专业合作社,带动老区人民规模种植、脱贫致富,被群众亲切地称为“周老革命”。他对自己和家人始终严格要求,主动放弃单位集资建房选房名额,至今仍住在上世纪80年代修建的老家属院,绝大部分家具仍然是上世纪90年代的用品。周永开同志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把一辈子奉献给了革命老区,奉献给了花萼山,被当地人称颂为“花萼愚公”。

现代优秀共产党员英雄事迹篇7

把一生献给党和祖国的“布衣”院士

卢永根,男,汉族,1930年12月出生于香港,祖籍广东省广州市,1947年12月参加工作,194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2019年8月12日,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89岁。

卢永根同志一生学农、爱农、为农,全心全意奋斗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把毕生精力献给了祖国的农业科学和教育事业。他主持完成的《中国水稻品种的光温生态》,成为我国水稻育种工作者最重要的参考书之一,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他和助手提出的水稻“特异亲和基因”的新学术观点以及相关设想,被认为是目前对栽培稻杂种不育性和亲和性比较完整系统的新认识,对水稻育种实践具有指导意义。他常年跋山涉水寻找野生稻,在继承导师丁颖生前收集的7000多份野生稻种基础上,逐步扩充到1万多份水稻种质资源,为我国水稻种质资源收集、保护、研究和利用作出巨大贡献。他担任华南农业大学校长12年间,始终把党的教育事业放在首位,以身作则公而忘私,大刀阔斧推动改革,不拘一格选人用人,深受广大师生的崇敬和爱戴。他坚持“科学家有祖国”,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自觉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他时刻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即便晚年身患重病卧床,仍然坚持参加病房临时党支部组织生活。他穿不讲究、吃不挑剔,家中一床简席、四壁白墙,却将一辈子省吃俭用积攒下的880余万元全部捐献给华南农业大学,用于支持农业教育事业,还提前办理了遗体捐献卡,去世后将遗体无偿捐献给医学科研事业。

现代优秀共产党员英雄事迹篇8

忠诚执着守初心 无私奉献担使命

张桂梅,女,满族,黑龙江牡丹江人,1957年6月出生,1975年12月参加工作,199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云南省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华坪县儿童福利院(华坪儿童之家)院长。

张桂梅同志对党忠诚,始终听党话、跟党走,在脱贫攻坚一线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坚守贫困地区40多年,把全部身心投入深度贫困山区教育扶贫主战场,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业。她牢记宗旨,坚持为民情怀,为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从2002年起锲而不舍四处奔走,克服资金难以筹集、贫困山区群众不理解不支持等一系列困难,在2008年8月成功创办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为贫困山区女孩的追梦人生点亮了希望之光。她坚守初心,坚韧执着,面对女高初创时条件艰苦、缺少师资力量的不利局面,推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坚持开展党员一律佩戴党员徽章上课、每周重温一次入党誓词、每周合唱一支革命歌曲、每周观看一部红色影片、每周组织一次理论学习的“五个一”活动,以党建引领办教育,帮助1804名贫困山区女孩考上大学、走出大山,连续10年高考综合上线率保持100%。在1997年4月查出患有子宫肌瘤后,她仍然坚持站在讲台上教书育人,坚持家访11年,行程近11万公里,覆盖学生1345名。为让失去双亲的孤儿有一个“家”,她从2001年起一边任教、一边兼任华坪县儿童福利院院长,当好136个孤儿的“妈妈”,被评为“全国百名优秀母亲”。她将自己的工资、奖金和社会各界捐款累计100多万元全部投入教育事业,把一切都献给了党、献给了贫困山区的孩子们。

现代优秀共产党员英雄事迹篇9

抢险冲锋在前 扎根基层为民

李夏,男,汉族,安徽黄山人,1986年7月出生,2007年9月参加工作,2014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安徽省绩溪县荆州乡原党委委员、纪委书记,县监委派出荆州乡原监察专员。2019年8月10日,在抗击“利奇马”超强台风抢险救援时英勇牺牲,年仅33岁。

李夏同志2011年9月到绩溪县工作以来,扎根奉献皖南山区,无论在哪个乡镇、哪个岗位,都时刻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恪尽职守,勇于担当,始终冲在抗洪抢险救灾等急难险重任务的最前线。他真心实意为群众干实事谋福祉,指导所联系村发展黄山贡菊、淡水养殖等特色产业,推动改善村级基础设施,使过去离镇最偏远、工作拖后腿的薄弱村,变成干群关系密切、产业兴旺发达的先进村。他服务群众不分上下班,也不分白天黑夜,只要听到大院里一叫李夏,哪怕正在吃饭,也立刻放下饭碗出门,总是随叫随到,时间一长,当地群众都知道“有事情、找李夏”。他把贫困户当亲人,即使工作调离,仍然真心实意、尽心尽力地去关心帮助他们。2019年初,长安镇高杨村村民葛洪亮因摔倒昏迷在医院抢救,李夏此时已经调到荆州乡工作,得知消息后立即赶到150公里外的医院,陪伴其度过危险期,带头捐款并组织募捐7万多元。在绩溪工作8年中,他从事过纪检监察、政府文书、城乡建设等多项工作,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从事纪检监察工作,敢于较真碰硬,得到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他艰苦朴素、真诚质朴,住在条件简陋的乡镇宿舍,生活简单有规律,总是尽心尽力帮助他人,接触过他的人都会被打动。

现代优秀共产党员英雄事迹篇10

全面从严治党的忠诚卫士

加思来提·麻合苏提,男,乌孜别克族,新疆乌鲁木齐人,1962年10月出生,1984年10月参加工作,199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纪委原副书记、监委原副主任。2020年3月26日,因病医治无效逝世,年仅57岁。

加思来提·麻合苏提同志对党忠诚、爱国爱疆,始终聚焦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新疆工作总目标谋划落实纪检监察工作,敢于担当、善于担当,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经年累月冲锋在大案要案查办第一线,啃最硬的“骨头”、攻最难的“山头”,近三年带领专案组查办大案要案百余起。他信念如磐、一心为党。他常说:“怕得罪人当不了纪检干部!”从事纪检监察工作三十二年如一日,像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扎根工作第一线,依规依纪依法监督检查、审查调查,坚持原则、刚正不阿,眼里揉不得半粒沙子、手上不允许一点差错,查办的违纪违法案件都取得了良好的政治效果、纪法效果和社会效果,为新疆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他无私忘我、一心为公,把爱岗敬业作为终生不渝的道德操守,全身心扑在工作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面对身体频频发出的警报,他总是说“工作离不开、时间不够用”,继续埋头工作。为了不影响工作,他经常边输液边听案情汇报。新冠疫情发生后,他坚守在办案点,带病坚持工作,直至为党的事业燃尽生命之火。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