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秘帮心得体会内容页

黄河保护法心得体会推荐4篇

2023-02-05 20:00:01心得体会

黄河保护法心得体会篇1

“黄河流域必须下大气力进行大保护、大治理,走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路子。”1月3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财经委员会主任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研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问题,并发表重要讲话。

“水”的安全关系国家长治久安。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一盘大棋,下稳、下好这盘保护黄河生态环境的大棋,可以造福祖国的千秋万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黄河作为我们的母亲河,不仅是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们内心深处的深厚历史情感,更是关系着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必须不遗余力重视起来、治理起来。黄河母亲哺育着中华民族,孕育了中华文明,流经我国9个省区,实现整个流域的高质量发展势在必行。

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在于保护。不遗余力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一场关系全国整体生态环境布局的深刻变革。从黄河流域目前实际情况来看,生态保护工作中尚存一些短板和弱项,尤其是在贯彻落实大保护、大治理的具体措施方面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还有差距。面对新形势,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发展的辐射区域已经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而且思想观念已然脱离以前的老套路老办法,充分结合新科技、新技术,在“保护”上下大功夫。古人云,善治国者,必重水利。进入2020年,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将会形成带动效应,在践行新时期中央水利工作方针的前提下,为脱贫攻坚战的胜利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终实现提供坚实保障。

重点围绕着“水”做足文章。水,是河流、湖泊的本体,水的质量决定着整个流域的生态环境质量,奔腾不息的黄河之水,同时也蕴含着源远流长的黄河文化。当下,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与相关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近些年由于一些不尊重自然规律的肆意妄为开发动作,使得母亲河生态受到了破坏,要实现人水和谐相处的目标,必须狠抓主要矛盾,从“水”着手,联合各个相关部门,在中国特色现代化治水道路中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检测防治制度,合力持续进行水生态的维护。

在科学落实中保障黄河生态保护工作的行稳致远。黄河流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一直以来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近年来随着水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有效推进,我国在围绕黄河生态环境治理工作中,从被动治理,改为实行主动调控,实事求是搞治理,通过自流引水、提水灌溉等科学论证后,完善技术方法,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黄河灌溉面积,同时在进行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工作中有序开发黄河电力资源,重大水利工程加快推进速度,不断提升黄河涵养能力,政策的切实有效贯彻落实给予了黄河流域健康、持续发展的有效保障。

黄河保护法心得体会篇2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黄河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华夏文明的摇篮。黄河从青海源头,向东流经四川、甘肃、宁夏、丙蒙古、陕西、山西、河南等省区,

流域面积75.24万平方千米。

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黄河流域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黄河流域是我国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在世界各地大都还处在蒙味状态的时候,我们勤劳勇敢的祖先就在这块广阔的土地上斩荆棘、辟蒿萊,劳动生息,创造了灿烂夺目的古代文化。

历史上,黄河决口1590次,改道26次,泥沙淤积,洪灾不断,伤痕累累的母亲河需要子孙的关注,由于黄土高原的面积太大,要解决水土流失问题,最为实际也最为关键就是种草植树来改善环境。

1952年1月,毛主席第一次出京考察的地方就是黄河,他不无忧虑地问:“黄河涨上天怎么办。”他敬畏黄河,审慎思考着黄河的开发和治理,他没有留下“根治”之类的豪言壮语,在视察期间只是殷殷嘱咐有关同志:“你们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

9月18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座谈会前,习近平在17日下午在郑州黄河国家地质公园,沿黄河岸边步行察看周边环境,了解到沿黄地区生态保护、水资源利用、堤防建设和防洪形势等情况。他强调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科学发展,绿色发展,以水为定,量水而行。

习近平指出“黄河清,天下宁”,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和同黄河灾害作斗争。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对黄河问题高度重视,沿岸军民对黄河进行了大规模治理,取得了瞩目的成就。水沙治理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防洪减灾体系基本建成,实现了“人进沙退”的治沙奇迹,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加。习近平强调治理黄河重在保护,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统筹各项工作,加强协调管理,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习主席指出推动黄河流域发展要有耐心和定力,要图谋长远,才能治理好黄河,才能让黄河造福人民。黄河清,天下宁。

黄河保护法心得体会篇3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22日下午在山东省济南市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科学分析当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形势,把握好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问题,咬定目标、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久久为功,确保“十四五”时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为黄河永远造福中华民族而不懈奋斗。

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进一步增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责任感使命感。要坚持问题导向,统筹水安全和水资源优化利用,保障生态和生活用水,严控高耗水产能过度扩张。要从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系统性和完整性出发,加强上游水源涵养能力建设、中游水土保持、下游湿地保护和生态治理,分区分类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要扎实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建设特色优势现代产业体系,高度重视煤炭清洁利用,建设全国重要能源基地。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凝聚大保护合力,坚决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点任务落实到位。

九曲黄河,浪叠洪波,从世界屋脊出发,流经中国9个省区,不舍昼夜奔流入海。5000多公里的长度,百万年的历史,勾勒出一条大河的时空轨迹;水流泱泱,历史浩荡,铸造了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

黄河,中华民族的根脉。千百年来,哺育滋养着炎黄子孙,孕育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明。黄河,中华民族的忧患。曾几何时,野性张狂的河水给沿岸百姓带来过深重灾难。“黄河宁,天下平”。从古至今,黄河治理都是安民兴邦的一件大事。

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非一日之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实地考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发展情况,足迹所至尽是关切,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掌舵领航。

据统计,新中国成立前的2500多年间,黄河下游共决溢1500多次,改道26次;新中国成立至今,70年不决口,20年不断流,先后抵御12次大洪水。

从针对黄河成立了治河委员会,到先后开展4次大规模堤防建设,再到明确“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才能真正实现黄河治理从被动到主动的历史性转变,从根本上改变黄河三年两决口的惨痛状况。”

党的十八大以来,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百姓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也要清醒看到,当前黄河流域仍存在一些突出困难和问题。洪水风险依然是流域的最大威胁,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保障形势严峻,发展质量有待提高。这些问题,表象在黄河,根子在流域。黄河沿岸的发展一定要有大局意识,站在国家的、全局的角度考虑,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

2019年9月,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的召开,区域协调发展大棋盘再落关键一子,“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样,是重大国家战略。”

黄河之病,是对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关系的深刻警示。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不能把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割裂开来,更不能对立起来。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成为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可谓是一剂良药。

坚持正确的生态观、发展观——“推动黄河流域从过度干预、过度利用向自然修复、休养生息转变”“要把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作为重中之重”“综合整治水土流失,稳固提升水源涵养能力,促进水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千秋大计,牵挂心头。数次考察黄河流域,习近平总书记给出让中华民族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的治本良策。

搞好生态文明,不仅关系经济社会发展,也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生活幸福,关系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识和呼声。

2014年3月,在河南兰考调研指导的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黄河东坝头段考察,了解滩区群众生产生活情况;2019年8月,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时强调:“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2020年5月,总书记在山西察看黄河第二大支流治理,指出要“增强太原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治河,习近平总书记的目光始终落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到2030年,“流域人民群众生活更为宽裕,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到2035年,“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的发展目标,多次提及人民。治理好黄河,关乎人民幸福。

“要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既要谋划长远,又要干在当下,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让黄河造福人民。”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

此次召开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座谈会,“人民至上”的深厚情怀一以贯之:“咬定目标、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久久为功,确保‘十四五’时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为黄河永远造福中华民族而不懈奋斗”。

黄河保护法心得体会篇4

20xx年9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黄河宁,天下平”,体现出党和国家对治理开发黄河工作的重视。

《汉书》中说:“中国川源以百数,莫著于四渎,而河为宗。”自古以来,黄河被中华儿女誉为“母亲河”,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她代表着中华民族团结奋进,一往无前,自强不息的坚强意志和不畏艰险的奋斗精神,她滋润着大地,哺育着亿万中华儿女,是无数文人骚客赞誉的对象。同时,黄河穿越崇山峻岭,千折万转。“九曲黄河万里沙”“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水流之湍急可见一斑。因此,黄河流域水土流失严重,水患频繁,严重影响了流域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从大禹治水至今,治河工作一刻未曾停止,虽然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水沙治理取得显著成效,黄河已连续20年不断流。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着眼于生态文明建设全局,明确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百姓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黄河离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依然有不小差距,黄河治理仍需继续,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措施应是以黄河文化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发挥文化的力量和作用。

对一个国家而言,文化可以创造生产力,提高竞争力,增强吸引力,形成凝聚力,事关立国之本、治国之道、兴国之路。文化具有导向作用,它能引导人们倾向积极的行动,而黄河文化在黄河治理工作中的作用也至关重要。首先,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黄河是华夏文明的摇篮,它吸纳、融合了各地区的文明精华,历史上形成了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马家窑文化等代表性文化。其次,要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黄河文化是广大治河工作者在黄河治理开发保护和管理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基本精神和价值观念,黄河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的黄河治理开发保护与管理实践中创造的财富,反过来也必将促进黄河的治理开发保护。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提高人们保护生态、涵养水源的意识。

“黄河宁,天下平”,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发挥文化的导向作用,转变发展理念和经济发展方式,加强黄河治理保护,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