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秘帮心得体会内容页

资本论第一卷心得体会范文推荐三篇

2023-02-28 21:28:01心得体会

【篇一】资本论第一卷心得体会

最近读了资本论缩译版的第一卷.资本论在中国的地位不言而喻.偶然间听别人说一个共产党员没有读过资本论还叫共产党员吗,而且资本论最好是看德文版的,因为德文——英文——中文,这当中有着大量精髓的流失,并且翻译学家或多或少都加入了自己的见解.但是鉴于本人能力与精力有限,也不必像老夫子那样求甚解,所以选择了一本中文缩译版.

其中几点令我印象颇深.

工作日有一个最高极限.这个最高极限取决于两个方面.第一是生理界限:工人每天必须有一部分时间用来休息、睡觉、吃饭、盥洗、穿衣等,以满足身体的其他需要;第二是道德的界限,既社会界限.工人必须有一定的学习文化、照顾家庭以及参加社会活动的时间,以满足精神的和社会的需要.

但机器消灭了工作日的一切道德界限和自然界限.机器本来是缩短劳动时间的最有利手段,但在此时,却成了延长工人劳动时间的最可靠手段.

计时工资是用直接的劳动持续时间来计算;计件工资用间接通过一定时间内生产的产品的数量来计算.其中计件工资是资本家克扣工资和进行欺诈的最丰富的源泉,是资本家最适合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工资形式.

资本的积累,一方面使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另一方面则是相对过剩人口大量存在,从而扩大品贫富差距.而越来越多相对过剩人口对在业人员造成极大的压力,迫使在业人员不得不过度劳动和忍受资本家的摆布.

发达的生产力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以个人劳动为基础的、分散的私有制转化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同事实上已经在社会生产为基础的资本主义所有制转化为社会公有制比较起来,社会公有制自然是一个长久的多,艰苦的多,困难的多的过程.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少数掠夺者剥夺人民群众,而社会公有制则是人民群众剥夺少数掠夺者.

《共产党宣言》最后呼吁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不可否认,资本论是站在无产者的角度上的.亚当斯密,凯恩斯,马尔萨斯等经济学家则站在资本家角度上的.而且当代的资本主义国家也通过各种手段:国家宏观调控,社会福利系统来弱化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现在你存在以下问题吗?你的工作日超过了生理界限+道德界限的时间吗?你的工资形式是计件工资吗(“跟项目走”或者叫“多劳多得”)?

中国不是资本主义国家,但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究竟为何?资本主义社会是这样的,那社会主义社会又是怎样的?没有读过《国富论》不懂资本主义,没有读过《资本论》不懂社会主义.看来对于《资本论》后两卷还是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篇二】资本论第一卷心得体会

一、马克思对资本概念的理解及其批判

马克思说,资本的本质在一定基础上可以理解为一种生产关系,资本运动起来是资本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特点,要想使资本作为剥削活劳动的一种手段,唯一的方式就是必须使资本运动起来,参与到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的各个环节,只有这样资本家才能凭借资本的独有特性无偿的占有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实现价值的积累。可以说,资本一旦孤立起来,它也就不能称为实质上的资本,“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他才成为奴隶。纺纱机是纺棉花的机器。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他才成为资本。脱离了这种关系,它也就不是资本了,就像黄金本身并不是货币,砂糖并不是砂糖的价格一样??资本是一种社会生产关系。它是一种历史的生产关系。”但是,资本并不仅仅是一种生产关系,而是一种能使价值增值的生产关系。在发现资本的这个秘密后,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又深刻、系统地揭示了资本的本质是榨取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马克思强调,资本是一种以物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而不是孤立存在的单个物。如果资本脱离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它也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资本了。另外,拥有更多的资本代表的是享有更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由于绝大多数资本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使得资本家可以利用这种得天独厚的优势合理的配置资源,这样便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但是,令人遗憾的是“资本只是一种生活本能,这就是增值自身,创造剩余价值,用自己的不变部分即生产资料吮吸尽可能多的剩余劳动。资本是死劳动,它像吸血鬼一样,只有吮吸活劳动才有生命,吮吸的活劳动越多,它的生命就越旺盛。”本来以为生产力发展了,可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但是,由于资本的本性,使得资本家对剩余价值越来越贪欲,使得资本家与劳动人民的关系发生了质的颠倒。现在雇佣工人必须每日在监工的鞭打下劳动,他们受尽了挖空心思的残酷,他们大多饿的骨瘦如柴,他们有时甚至被逼得自杀!可是,资本家却每日面带笑容,得意洋洋,不但没有一点改善劳动者恐怖生活的想法,反而更加燃起资本家狼一般的贪欲。

二、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伦理的批判

首先,马克思对资本的原始积累—资本主义形成的前提条件进行了批判和深刻的揭露。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表面上看是资本家拥有的资本越来越多,雇佣工人除了能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可以说,所谓原始积累只不过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的历史过程。在此过程中,伴随着劫掠、奴役、杀戮、征服等残忍的暴力行为,并且正是这种暴力行为,资本的原始积累才有了强有力的催化剂。正因为劫掠、奴役、杀戮、征服伴随始终,所以侵略者发现了美洲金银产地,剿灭了土着居民,并把被剿灭的土着居民用最残酷的方式埋葬于矿井,而这只是侵略者掠夺的起步,以后又对东印度进行了征服和掠夺,把非洲变成了商业性的猎获黑人的场所。显而易见,资本原始积累的实现,造成了两级的存在,一方面,虽然懒惰的人整天不劳动,并且始终面临耗尽自己一切的危境,甚至这其中还包括耗费过了头的无赖汉,但是,懒惰人的财富确在渐渐的增加,一跃变成了呼风唤雨的资本家;另一方面,由于勤劳的,聪明的,而且首先是节俭的精英,失去了自己仅有的一点可怜的土地,他们除了可以出卖自己的皮之外,实在是没有其它东西可以出卖了,这样就使得他们不得不屈从于一跃变成了呼风唤雨的资本家。在残酷的资本主义制度下,无论这类节俭的精英怎样卖命的劳动,他们的所得还是少的可怜,只能养家糊口,并且越来越贫困。然而,正是这样两级的出现,使得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的分离加速,资本原始积累的丑陋面貌浮出水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取代了原有旧的生产方式。这样两级的出现,使得劳动者为了生存和生活的需要,只能无偿地为资本家拼命的卖力,这样资本家便把劳动者牢牢的控制起来,可是,卑鄙下流的资本家为了追逐更加丰厚的利润,更是丧尽天良的加大了对劳动者的剥削,人民群众遭受了可怕的剥夺,同时,资本家也体现了最残酷无情的野蛮手段和最下流、最龌龊、最卑鄙和最可耻的贪欲。

其次,马克思对剩余价值生产过程的非道德性进行了严厉的批判。资本主义生产要想实现价值的增值,获得剩余价值,就必须使劳动者成为特殊的商品。表面上看来,劳动者和其它商品没有区别,在市场交换过程中也是遵循着平等的交换原则,体现着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但是,劳动者是能创造价值的特殊的商品,并且劳动者的这个特殊性在流通领域是看不见的。当我们“一离开这个简单流通领域或商品交换领域??就会看到我们的剧中人的面貌己经起了某些变化。原来的货币所有者成了资本家,昂首前行;劳动力所有者成了他的工人,尾随于后。一个笑容满面,雄心勃勃;一个战战兢兢,畏缩不前,像在市场上出卖了自己的皮一样,只有一个前途一让人家来鞣。”由于资本家最可耻的贪欲永无止境,为了使自己的财富更加丰厚,他们想尽一切办法采用和改进最新的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无限制的延长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生理上使劳动者的生命受到了威胁。可是,资本家并没有正确的对待劳动者的生命,他们也不会认识到人的生命是神圣的,他们只会把劳动者的生命与动物、植物的生命等同起来,可以说,资本家没有坚守住应有的和应做到的道德底线,他们所关心的只有如何才能更大限度地追逐那些利润,根本没有想过要把劳动者所处的恐怖环境改善一下,更不用说对劳动者的生命负责任了。总之,要想使资本家解放劳动者的痛苦和扞卫真正意义上的人道主义,只能是天方夜谭。

三、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文化现象的批判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现象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现实延伸,发挥着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作用。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是一种物役性经济,表现在文化观念上就是拜物教观念。马克思指出,由于商品的出现,交换双方的关系变得玄而又玄,既有人对物的关系,又有人对人的关系。商品这一特殊的产品,从表面上来看,是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过程,但是,商品是由人类通过交换的劳动产品,所体现的又是社会关系,成了“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物”。这样就使得人民开始崇拜起来自己生产出来的商品,而商品越是发达,人民便越埋没于商品之中。人民对于商品的崇拜在于商品具有的交换价值,随着商品、交换手段和范围的进一步扩大,世界开始变成了一个金钱世界。于是人民又开始对货币崇拜起来,完全把人与人之间真实的交换关系颠倒了,使得对商品的崇拜更加耀眼了。但令人恐怖的现象出现了,吸血鬼资本来到了世间。马克思通过剩余价值理论,揭露了资本增值的真正秘密,从而把人与人之间真实的社会关系完全揭示出来,在马克思看来,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是雇佣工人的劳动创造出来的,但是,在现实流通中,却表现为由于资本这种能生出来钱的力量,资本成为世界真正的主人,人民臣服于它的脚下。

四、人学思想的现实意义

首先,《资本论》第一卷的人学思想解读,是探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人学发展的根基和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学思想对马克思主义人学发展“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继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资本论》第一卷的人学思想为马克思人学理论宝库的发展提供了继承和发展的理论依据,也是实现《资本论》的当代价值,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人学思想发展的重要理论资源。其次,《资本论》第一卷的人学思想的发展,是促进“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形态的基础,马克思提出的“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想形态,是对《资本论》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人不完全发展的批判,是对社会发展最终状态的诠释,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理论支撑和前提。最后,《资本论》第一卷的人学思想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实现。《资本论》第一卷的人学思想,是探讨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中国化发展的重要理论根据,也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社会不断地发展和中国经济不断地增长,人的全面发展也成为社会发展的主线,人的全面发展,要求每个社会的个体,在摆脱各种内在限制的基础上,在社会的关系、个人的能力和素质的提升上,都获得普遍的提高与协调。

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阶级关系没有改变,仍是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对立,包括科技管理人员在内的雇佣劳动者的地位没有改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虽然“生产社会化的发展推动着资本社会化的发展和资本所有制关系的社会发展,使得资本主义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资本主义发生了部分质变”,但是不论是股份所有制、法人所有制还是混合所有制甚至是国家所有制经济的发展,都没有从整体上改变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性质,其社会资源仍然控制在少数垄断资本家手中。正是在包括剩余价值规律、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相对过剩人口规律等等的支配下,资本家不断采用先进技术,更新生产设备,改进生产方式,才有了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及现代科技进步,才有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惊人发展,从而引起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一系列深刻变化。

实践证明,运用马克思宏观经济思想对资本主义基本性质、基本矛盾、基本规律的分析并未过时,今天仍是我们认识和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的理论指南。由剩余价值理论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终将被社会主义取代的历史趋势也没有改变,当代实践正以不同的形式体现着这一趋势的历史必然性。

总之,资本主义社会所建立的经济制度、文化底蕴以及价值观方面存在着巨大的缺陷。我们应以此为鉴,对生命持敬畏的肯定态度,并把这种态度与对待世界和人生融为一体。我们的目标是:实现进步和创造有益于个人和人类的物质、精神、伦理的更高发展的各种价值。

【篇三】资本论第一卷心得体会

一句话,一段话读再多遍,头脑中还是一片空白,在此情况下,不得不放弃对微观的学习,下定决心看一看《资本论》第一卷,花了一个半月,除了书中描述资本家对工人,特别是儿童、妇女的剥削的残酷感到愤怒外,应该说再没有其他任何感受,因而,在边看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每个字都认识,为什么它被马克思组合在一起,对我来说就变成了一本天书?这种从读《资本论》中的深切感受——文科的知识不是只要努力去背,就能学好的。而是有着严密的思维逻辑过程,并且是一种比理科更加自由,更有发挥空间的抽象思维。原因在此也就出来了——作为理科生,抽象思维能力严重缺乏。因而当务之急就是培养自己的抽象思维能力。应该没有那个学科比哲学更加抽象呢?因而,我选择了哲学,由一种习惯的、长期的思维方式转向一种很陌生的思维方式,其中的困难也是可想而知的,它有一个很长的磨合过程,对我来说,初始阶段维持了两个月,在这两个月里翻了许多关于哲学知识的书,但没有看懂任何东西,每次都是看得自己不知不觉的爬在了桌子上,当有几天看书时,竟然没有睡觉,我知道,我能够看下去了,这是一个不小的进步吧,当时,是这样认为的。为了使这种进步继续下去,我想一直维持到大学毕业。

由“物化劳动是否创造价值”开始,这是一位许多问题想不明白的研究生(自己这么说的)向我们提出的问题,从什么是物化劳动,一直到能发表自己的一点观点总共用了一个半月,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并不在于把这个问题想清楚了,而是借签了别人分析问题的方法、思维。让自己也具有一点抽象分析问题的能力,这又是我当时感到的一个不小进步。更重要的是肤浅的感受到了《资本论》的不朽和对马克思的敬仰,只有认真阅读过他的著作的人才会感到这一点。那些高呼马克思理论过时了的人都怀着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他们在这位巨人面前实在是太渺小了,只有马克思倒下了他们理论才可站起来。任何一种理论必是时代的产物,适应某一特定的时代,世界上没有永恒的理论,也不可能有永恒的理论,但理论背后所承载的人类思想却是永恒的,而《资本论》承载的恰恰是人类几千年光辉思想的结晶,马克思的某些理论也许是过时了,但因此而拒斥马克思,除了可以表现自己的无知,再没有别的了。其实,高傲的现代人并不比几千年前的哲人高明多少,人类思想的框架他们早已为我们设好,后人更多的是在框架内修修补补罢了。试问从古到今,又有谁曾跳出过亚里斯多德的三段论呢?拒绝前人光辉的思想,就等于是慢性自杀。

现代西方许多不错的经济理论,就完全超出了《资本论》呢?我想并不是,正如牛顿所说,站在巨人的肩上看得更远些罢了。换句话说,一些现代西方经济理论有着《资本论》思想的痕迹,试以自己感觉比较明显的两例以作说明。

马克思在简短的论述超额剩余价值的产生时,提出了社会价值与个别价值(后来又提到了国际价值),超额剩余价值就是社会价值与个别价值的差额,但由于资本家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随着新技术的普遍化,超额剩余价值又要小于这个差额,直到这个差额为零,即超额剩余价值为零,马克思只是指出了可以归结为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与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超额剩余价值的存在,由于时代的限制,问题论述到此,但若在此问一下,为什么是社会价值与个别价值的差额,社会价值与个别价值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既由超额剩余价值产生的结果追溯到了超额剩余价值产生的原因,而这样一追问产生了现代西方经济许多理论的理论基础。为此,举个例子来说明,如果我要向某一衬衫生产厂商进一批货,根据衬衫生产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情况为每件10元,而作为要进货的我必想低于10元一件购货,而只有劳动生产率高于社会平均劳动生产力的厂商才能满足我的要求,而厂商为了赢得客户,压跨竞争对手也愿意低于10元向客户供货,基于这两方面的原因,超额剩余价值要小于社会价值与个别价值的差额,接下来的问题是超额剩余价值比差额要小多少呢?这逻辑的推理必然是取决于客户对生产厂商个别价值的掌握情况,对于社会价值每件10元,这是厂商与客户都十分清楚的。不会存在太大的误差,而个别价值,厂商是完全了解的,但客户并不知道厂商的个别价值到底是多少,厂商为了尽可能接近差额,在交易中占尽可能接近差额。在交易中占尽优势,会全力隐瞒自己的个别价值,由于客户对厂商的个别价值不是完全掌握,因而根据不完全信息。猜测想一个个别价值作为参考,——9元一件。因此,给自己规定了进货的波动范围——9.4—9.6元一件,对厂商而言,清楚知道自己的个别价值是8.9元一件,厂商也不会不断的根据客户的不完全信息,猜想客户猜想个人别价值。(厂商与客户利润的分成应是假设不变的),假设厂商的判断为9.1元,这样生产厂商与客户都高估了“个别价值”,对客户的估计,厂商取得了优势,同时,客户对厂商的估计客户占了优势,在交易中,两种优势趋于抵消,以社会价值为标准,以对个别价值的水完全判断为基础。厂商与客户很可能以偏离9.45元一件不大的价格成交(假设厂商与客户名义利润分成是1:1,取决于社会生产水平)由于厂商与客户都认为自己占了优势,因而厂商与客户之间的交换是愉快的,公平的。若厂商实际个别价值为9元,厂商猜想客户猜测想的个别价值也为9元。因而交易时为9.5元,谁也没有吃亏,也没有占便宜,说不上愉快,但公平,这样我们可以根据假设的个别价值列出无数种情况,看到厂商与客户悲伤、欢乐、公平与不公平各种排列组合情况,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每一次交易是那一种组合情况,取决于厂商与客户猜想的个别价值的值的组合情况,而个别价值的组合情况又取决了厂商与客户根据对方不完全信息的判断情况,而不完全信息的判断情况,又取决于对信息的掌握情况,一句话谁了解的信息多,谁就能在交易中取胜,显然,就一般情况而言,生产厂商总是掌握着更多的信息。

一种新理论的产生,绝不是某个人的凭空创造,而是总有一定的问题根源、思想根源,对“0<超额剩余价值<社会价值-个别价值”的分析,它完全可以作为住处不对称原理的问题根源与思想根源。

如果说把“超额剩余价值”与“信息不对称原理”联系起来还有一定的难度的话,那么托宾的资产选择理论与马克思货币资本的循环第一阶段G—W的分析联系起来,后者只能相当于体力劳动。实在没有太多比马克思的思想高明之处,或者说是对马克思思想的抄袭,当然,这是值得鼓励的一种抄袭。

“从内容来看,G—W是表现为G—W,……货币额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购买劳动力,另一部分购买生产资料,……一个属于真正的商品市场,另一个则属于劳动市场”“G—W际事表示G所转化成的商品额有这种质的分割之外,还表示一种最具有特征的量的关系”。这种是的关系实际上指:“生产资料的数量,必须是以吸收劳动量,是以通过这个劳动量转化为产品。”

托宾的资产选择理论,即理性的经济行为主体,将怎样选择一定的资产组合(资产结构)以实现利益的极大化,比如1000美元的资产怎样分配于持有货币和持有其他金融资产和实物资产。

前者是实现剩余价值最大化,后者是实现利益最大化,前者涉及的是能创造价值的生产过程,后者是能通有对资产怎样占有获得最大价值的非生产过程,前者论述的只是怎样分割货币来实现剩余价值最大化,后者论述人是资产,不仅包括货币,而且还有金融资产和实物资产,通过三者的分配情况来实现利益最大化。总之,托宾的资产选择理论比前者有了很大发展,解决的问题也不同了这天是为了适应时代需要修改性的理论创新,而思想上,完全没有何独到之处。

此处需要说明一点即是,马克思对货币分割的分析是以实现剩余价值最大化为基础的,这一思想本身也可能是从前人那继承过来的,并不是对托宾的偏见,主要在于说明《资本论》的思想性。

对此两个问题的分析是对《资本论》第一卷第二遍阅读之后的一点感受,第一遍阅读明显比第一遍有了很大进步,不但可以看下去也知道自己在看什么,但是还是由于思维的缺陷,还有许多看上去不流畅之处,思维跟不上文字所需要的思维速度。我想也坚信。通过第三遍、第四遍……的阅读,问题一定会慢慢的解决。

以上是本人读《资本论》第一卷的一点感受,不仅获得了知识,更一步体会到了怎样阅读,仅仅为了读一本《资本论》,扩大了自己的知识面,也增加了自己思考问题的能力。

马克思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经济学家,更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没有一定的哲学基础,去读《资本论》,或是只把它当作一本经济学巨著来读,相信不会有大的收获。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