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秘帮心得体会内容页

观看大国重器心得体会推荐6篇

2023-03-28 20:50:01心得体会

【篇一】观看大国重器心得体会

期待已久的电视纪录片《大国重器》终于在中央台二频道播出了。身为一个长期在一家机械行业纸媒体工作过的退休人员,看过第一集之后,便心潮澎湃,无限感慨,禁不住大叫一声"好"!

这一集讲述的三家重型机械设备制造和总承包企业,大胆创新,勇于拼搏,敢于和全球顶级对手同台竞争,攻占世界技术高峯的成功事例,有力地说明了装备制造业对繁荣经济和实现"民富国强"的中国梦的无可替代的作用,每个细节都散发出凝聚民心、激励斗志的正能量。片名为《大国重器》,实际上也在宣示着装备制造业乃国民经济甚至整个国家的脊梁,堪称"强囯利器"、"富国金器".

瓮福集团的故事很有说服力。他们不但战胜全球十七家强势竞争对手,成为世界最大的沙特磷肥选矿厂总承包方,取得巨大的成功:过去十年在国内造化肥、卖化肥总共赚的钱,比不上这一个项目。还把其"无水氟化氢"专利技术以1.2亿美元的好价格转让给了南非。这里有个小挿曲很有趣:初次谈判时,瓮福开价1亿美元,并明确表示"言不二价".南非不甘心,整整花了一年时间满世界搜寻,最后不得不回到谈判桌前,比原价增加20%,以1.2亿美元成交。原因无他:这是独家研发的专利,而专利本来就是无价的。同样动人的是,振华重工研制生产出20层楼高的港口岸桥后,不但直销到美国迈阿密和欧洲某些国家,还逼退了这类产品的名牌老厂韩国三星、德国克虏伯,美国更惨,()他们的市场份额从70%直降为零。看了这些故事,能不为之动容、为之狂喜吗?此外,湘电集团、振华重工研制的矿用超常装载力自卸车、钻井深度达一万米的全球技术水平最高的自升式钻井平台、全球最大的5兆瓦永磁直驱风力发电机、世界难度最大的钢结构桥、每台造价高达30亿元人民币的海洋石油铺管机,也都由于质优价廉,纷纷落户澳大利亚、美国、丹麦和阿联酋。这也同样令人不能不击节叫好,高呼"快哉"!那些客户可都百般挑剔,狂气得很,倒退几十年,哪会正眼瞧一下中国产品!

毫无疑问,这些企业的老总和成千上万名掌握"缄默技术"的设计、生产人员,都是民族英雄、国家功臣。十分遗憾的是,片中的瓮福集团、湘电集团、振华重工竟然都名不见经传,他们的掌门人何浩明、周建雄、管彤贤也都生疏得很。由此想到,我们的主流媒体应该调整思路,加大对装备制造业的宣传力度,扭转"重文体轻科技(装备制造业应视为大科技的一部分)"的国民心态。至少应该达成这样的共识:片中何、周、管几位老总对国家乃至人类的贡献比任何一位星姐星哥绝不会小。莫说文体,就连人们普遍认同、张口闭口的"高精尖新",也都要靠机械装备来实现,忽视机械装备,岂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吗?

还想多说几句。我以为,大力宣传装备制造业,推动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开展这方面的国际合作与竞争,比过分关注军事装备更好,更有利于国家形象。因为第一,任何尖端武器都是机械装备的产物。人们对清末列强轮番入侵,往往只强调洋人的"船坚炮利",却看不到其深层原因是他们拥有远比当时的中囯先进得多的装备工业;第二,军力毕竟隐蔽些为好,而工业装备则尽可以大张旗鼓地宣扬;第三,武器终归是为害人类的破坏力,最终难免叙利亚"化武"的下场,而科技竞争,则是你追我赶,共同进步,合作共赢的。

【篇二】观看大国重器心得体会

当看到《大国重器》播出V58项目产品在x码头装船的镜头时,作为拍摄的亲历者,我的眼眶不禁湿润了;“摆个摊位,放几张图片,与世界工程机械巨头相比,简直就是不能看的产品”当听到徐工集团王民董事长评价徐工第一次参加德国宝马展时,不禁有些心酸;当听到王民董事长说“中国工程机械企业已经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杀出了一条血路,在世界工程机械的最高顶峰上,我们必须要有位置”时,作为新一代徐工人,感受到了自己肩上的责任之重。

从美、欧、日主导,中国的位置完全可以忽略不计到成为工程机械的重要出口国,稳稳占据“一席之地”,中国工程机械的“走出去”之路可谓越走越稳、越走越宽。中国工程机械企业在“走出去”、“走进去”后努力“走上去”,以产业报国为己任,以技术创新为驱动,铸就了敢与国际抗衡的国之砝码、创造出了属于中国的大国重器。

在《大国重器》在徐工的六次拍摄期间,徐工国际化就不断传来好消息:2012年7月,徐工集团谋划布局全球市场在欧洲设立了研发中心;今年10月11日,徐工欧洲研究中心、徐工欧洲采购中心新址在德国北威州克雷菲尔德市正式启用;与此同步,美国、巴西等海外研究中心也正在筹划建设中,一个全球协同的徐工创新体系正在逐渐形成……

“徐工是一个有着70年光荣历史积淀和深厚底蕴内涵的企业,中国工程机械的原创主要在徐工。徐工也是靠着不断变革创新,才有了今天……没有任何天上掉馅饼的好事给徐工,我们要成为最优秀的世界级企业,还有差距,这个差距,要通过自主创新来填补”。正如王民董事长所言,正是凭借着一代代中国装备制造人,用汗水与智慧,才成就了今日中国的装备制造规模全球第一的位置。在2012年,中国的工程机械制造行业遭遇到了史无前例的寒冬。面对全球性的市场低谷,以徐工为代表的中国工程机械产业硬是打破了行业颓势、走出了行业低谷。今年徐工已完成13.2亿美元的出口额,连续十年位居行业出口第一。

“起重机的吊装重量取决于背后的砝码,对于一个国家,砝码的轻重取决于自身的重量。”而中国装备制造人正是中国机械身后的“砝码”,要继续用“创新”吊起中国制造在世界的一席之地。

【篇三】观看大国重器心得体会

1、目前国内还是以中低端制造业为主,低中高制造业都以劳动密集型机械设备为主。

2、设备升级过程:产地需求为先(如国家大量资源开发需要),其次降低成本需要(如国外机器高价),最后是高端竞争需要。

3、制造业企业升级过程:首先卖机器生产产品,其次卖机器,再次卖各种投标筹建项目总承包,最后卖机器服务。

利润逐步加大,最后甚至都不受金融危机影响。

4、衡量机械设备质量的唯一标准:精度。

5、从无到有赶超方式:一是模仿,拆了再装,二是并购获取技术,三是技术人员自主设计,工程师靠经验摸索。

6、源头设备机器的低价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

7、创新创造主要靠政策优惠、国家重点项目研究。说白了,投钱,投钱,一直投钱,没有成果也投钱。

8、行行出状元,普通岗位的工人也可以创造巨大财富。

【篇四】观看大国重器心得体会

时间回到2006年。地点是x省第二高峰。海拔近2000米的牛牦岭。这里是东北第一个风电场。也是我国第一个由自己工人承包安装的风电场,国家重点工程。这里其实并不适合建风场。因为要把几百吨的风机,从山底下运到山顶,本身就是很困难的事。而这里从半山腰到山顶是原始森林。那里有熊,有狼,有蛇,就是没有人,更不用说路了。可能是国家为了考验我们工人已及工程机械的能力。才把地点,定在了这里,而他们不负众望,在尽力不破坏生态的情况下,硬是开出了一条四车道,能够承受几百吨风机运送的道路。当我第一次从山下坐小时车,来到山顶,看到风机时,感觉就是震撼。100多米高,有三个叶片,每个长20多米。是由西班牙制造。由于进口造价太高,只有十几台风机,散落在诺大风场的各处。当时负责现场指导安装的是西班人。他对我们说,这样的风机,你们中国生产不了。。。。!!!!!!

时间到了2009年,地点离x300多公里,靠近内蒙的地方。这里叫围场,是以前满清皇帝的皇家猎场(所以电视剧中。皇帝早上出去打猎,晚上回宫都是骗人的)这里气候相当恶劣,风沙吹的人睁不开眼睛。10中旬就开始下雪。一场大雪能把房顶压塌,可以下到齐腰深。所以工人们会经常面临一场大雪之后。使他们的住地方没有了。我现在还有那里的照片。就是在这里,有着成百上千台风机。错落有致的分布在风场各处。这里的风机全部都是中国造,这个工程获得国家建设领域第二高荣誉,中华人民共和国优质工程银质奖。也是目前我国风电建设所取得的最高荣誉。(建设领域最高奖是金质奖。也就是鲁班奖。这个奖有时候是空缺的。而建设领域包括小到住宅,厂房,100来层的高层建筑。大到三峡,高铁。)可以说这是国家对风电建设的肯定。

到了2013年。从早晚温差极大的x,到风沙满天飞的内蒙。再到海风腐蚀严重的沿海。成千上万台风机,在全国各地运转。总装机早以达到世界第一。它们机身上写着,中国华能,中国龙源。中国大唐国际等等拥有它们公司的名字。但他们却有一个相同的特点,那就是中国制造!!!!!!!

而片中提到的x正泰,其实我们电力行业中。有很多企业比他做的更好,比如平高,泰开,沈高等等,他们的产品水平不差于他,价格更便宜,产品不但分布全国各地,而且早已在伊拉克,巴勒斯坦,俄罗斯,土耳其等国家站稳脚跟。

而在2014年,由于风电的优点和缺点同样明显,国家已经把重点转到光伏上。叫停许多将要上马的风电项目。为什么国家放弃了一个如此技术成熟,如此完整的产业链,如此发展迅速的风电行业。主要是因为我们的光伏世界第一!我们从发电,到送电,再到变配电世界第一!我们从生产到现场应用世界第一!我们电力行业已站在世界最前沿!现在开始由我们来引领世界!!!

这里面有人说不喜欢这片子,说太主旋律了,他说在他所在的航空领域里,一个GE的工程师说,连一个清洗的工序在中国都不能完成。而片中只是说与世界有差距,却依然不在意的歌颂。因为相比你们航天,至少在国计民生方面,我们电力行业更加重要,我们电力以及其它的行业,所取得的成绩,是无数人用青春,用风餐露宿,用汗水,甚至用鲜血所换来的,这样的人所取得的成就凭什么不歌颂。做为一个电力行业的人,也希望你们航空人能够做到。虽然你们的行业十分复杂。但请你们再努把力,请不要再让老外说,这个工序,你们中国不行!请不要让老外说。这东西你们中国生产不出来!!!

【篇五】观看大国重器心得体会

南湘:“我今天下午要去工厂里把乙烯压缩机的设计图修改一下,那个顾里你可以还我上周借你的游标卡尺吗?”

顾里:“好,我下午正好要去车床车间,我会叫林潇顺路稍给你的。”

唐宛如:“今晚下班你们去厂子里组织的羽毛球大赛嘛?听说隔壁数控厂的焊工师傅宫铭也会来哎。”

以上纯属重度意淫中,不过也不难发现,为什么郭小四只会把小时代们打扮成时尚圈与金融界的骄子。

因为也不知道是从哪个电影里看到的台词,工厂一点也不酷。

长久以来,我对工业界或者说是工科都有一种异常模糊的认识,或者说是没有认知。因为我身边大部分朋友都是文科的朋友,鲜有工科的朋友,即便是有也常常被扣上“木讷”这种刻板印象,淹没在文科生唧唧喳喳的自我表现当中。最近CCAV的纪录片《大国重器》却给我狠狠的补上了一课,让我看到了一个与我的世界完全不同的世界——工厂。那些工程师说的话,句句简单质朴,没有跟我们一样讲究说话的起承转合抖包袱,但却让你愿闻其详,那种钉是钉铆是铆的句式和语气让我看到了踏实的语言一样可以静水流深,真的很酷,这个酷却是慢慢酷。

缄默无言的机器,流光溢彩的金属,敲打锻造的碰撞,这一切都离不开技巧和知识的积累,更要有”相对两不厌,唯有敬亭山”的气度和等待。和我的生活,或者大多数心浮气躁的白领,或者知识分子相比,这种如同稀有元素般的喜马拉雅氏气质给我的思想带来前所未有的深刻自省与反思。

同样,有着同样工程师气质的日本大和民族也同样在这几个月不断刷新我的三观。看到豆瓣一篇日志叫做,世界上不能没有日本人,说的是日本学者勤奋执着于世界知识海洋的“边边角角”,却乐此不疲。这个深刻而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断也从另一个侧面佐证了大日本帝国对一件件小器具的锲而不舍,孜孜不倦,即便这个玩意儿研究100年也不会成为世界的中心,可人家日本人就是抱着死磕的精神舍命陪君子。抱着这种慷慨赴死的自嗨的节奏,难免不把这些个精密仪器,大重机械做成世界第一,宇宙第二。

而啃咬青山不放松主义,在我们生活的环境里,也渐渐失去了它的市场。投机主义、媚俗主义盛行的今天,郭小四又怎么会让玛丽苏出生在工厂车间,数控机床,气压机场,这些个违和的世界观里呢?

【篇六】观看大国重器心得体会

《大国重器》是我国建国以来第一部记录中国装备制造业振兴发展历程的大型高清电视纪录片,它将镜头对准了普通的产业工人和装备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创新中的关键人物,鲜活地讲述了充满中国智慧的机器制造故事,再现了中国装备制造业从小到大,到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背后的艰辛历程。

中国高速铁路的发展,就是我国重工业发展的一个典型。

2004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历史上第一个《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以大气魄绘就了超过1.2万公里“四纵四横”快速客运专线网。

同年,中国在广深铁路首次开行时速达160公里的国产快速旅客列车。广深铁路被誉为中国高速铁路成长、成熟的“试验田”。

2004年至2005年,中国南车x四方、中国北车长客股份和唐车公司先后从加拿大庞巴迪、日本川崎重工、法国阿尔斯通和德国西门子引进技术,联合设计生产高速动车组。

2007年4月18日,全国铁路实施第六次大提速和新的列车运行图。繁忙干线提速区段达到时速200至250公里。这是世界铁路既有线提速最高值。同时,“和谐号”动车组从此驶入了百姓的生活中。

2008年2月26日,铁道部和科技部签署计划,共同研发运营时速380公里的新一代高速列车。

2008年8月1日,中国第一条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世界一流水平的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铁路通车运营。

2009年12月26日,世界上一次建成里程最长、工程类型最复杂的武广高速铁路开通运营。

2010年2月6日,世界首条修建在湿陷性黄土地区,时速350公里的郑西高速铁路开通运营。

2010年7月1日,沪宁城际高速铁路的开通运营。

如今,“中国高铁”这个名词已经开始让世界耳熟能详。继李总理在泰国为我国高铁作出推广、伦敦市长对我国高铁作出高度评价以后,阿根廷的采购计划也得以顺利签订。从2006年8月30日第一组200KM/H级别的CRH1A列车在x出厂到2010年5月27日x中国北车长客股份高速车制造的“首辆车”(注:不是“首列车”)CRH380A下线,新一代高速列车超过京津、武广上运营的高速列车,创造了一个新的世界运营速度最快纪录,持续运营时速达350KM,最高商业运营速度达380KM/H,为世界之最。其中,最高运营时速于2010年12月3日的先导试验中达486.1KM。

一系列的数据表明了中国高铁在世界轨道交通行业“后来居上”的发展历程,这其中包含了太多的智慧和汗水。时下,中国高铁正渐渐进入行业“深水区”,其科技创新的先导性也将日益显现出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