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凝聚力演讲稿(推荐3篇)
团队凝聚力演讲稿 篇1
中国有句古话,“千人同心,则得千人之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意思是说,如果一千个人同心同德,就可以发挥超过一千人的力量,可是,如果一万个人离心离德,恐怕连一个人的力量也比不上了!
这,就是团队的力量!这,就是我们需要的团队精神!
今天,随着市场规则的日益规范和市场竞争的
日益激烈,企业要想在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靠什么?靠企业家的个人英雄主义?靠少数人的单打独斗?不!那已经是夕阳挽歌、风光不再了!因为我们所从事的工作,是只有通过团结协作才能完成好的工作!因为现在的市场竞争,是团队协作能力的综合竞争!
翻看当代企业的荣辱兴衰,我们不难发现:一千个不成功的企业可能有一千个不成功的理由,但是一千个成功的企业,必然会有一个重要的成功因素,那就是上下同欲、精诚合作的团队精神!
海尔的张瑞敏正是运用团队力量,经过短短20xx年的时间,带领着一个亏空147万的小厂发展成为中国家电第一品牌,是团队的力量为海尔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世界著名企业――美国通用公司,由一个机构重叠、亏损严重的问题企业,奇迹般地崛起并成长为世界500强企业,不仅得益于它的统军人物韦尔奇,更得益于韦尔奇huī麾下整个团队中每位成员的努力。
可以说,团队精神已经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天,大浪淘沙中的中茂圣源,已经站在风口浪尖之上。面对机遇和挑战,我们有理由追问,我们应该记住些什么,我们应该发扬什么?
我们不能忘记,两年前,近400名热血青年,满怀渴望和憧憬,投入市场的洪流;
我们不能忘记,在过去的900多个日日夜夜,有多少平地高楼起,有多少荒郊变城市,有多少天堑变通途,有多少高峡出平湖!
我们更不能忘记,全公司400多名员工,有多少人为了中茂圣源的改革与发展披荆斩棘、殚精竭虑,度过了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有多少人披星戴月、日夜兼程,奋战在施工第一线、辗转于各地市场;又有多少个家庭天各一方、两地相思,将亲情溶解在为职工富足、企业发展的拼搏和奉献之中!
这就是我们的团队精神,是中茂圣源人团结协作的战斗力,是中茂圣源人上下同欲的凝聚力!
小溪只能泛起破碎的浪花,百川纳海才能激发惊涛骇浪!从年产值几百万到近几千万,从偏安一隅到遍地开花,从名不见经传到名扬四海,中茂圣源的每一个进步,都凝结着全体员工的智慧和汗水!中茂圣源的每一次成功,都显示了中茂圣源人团队精神的力量!
下半年,公司的原料收购紧张,可谓是黑云压城城欲摧,生产经营的严峻形势,使公司职工忧心忡忡。中茂圣源纸浆(来源于文秘帮)有限公司向何处去,千百双眼睛拭目以待!危难之时挑起重任的新班子,面对巨大压力、困难重重,他们坚信“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不管环境多么恶劣,不管条件多么艰苦,不管前进的道路多么曲折,圣源人一定会走出困境,迎接曙光。
战斗中,他们把困难当作试金石,把压力化作牢不可破的团队凝聚力,带领400多名员工,经过一年的负重爬坡,扭转了公司生产经营困难的局面,很快步入了正轨,正常生产经营。尽管发展的道路并不平坦,还有很多困难和问题jí亟待解决,但前进的脚步决不能停歇!北京奥运会即将开幕,公司在奥运期间组织了野外拓展活动这次活动大大的提高了员工的团队的协作意识。
这届班子整体功能发挥好,团结协作强,风气正,工作有深度、有力度、见成效。这是一支敢啃硬骨头的团队!
团队精神兴伟业!
团队凝聚力演讲稿 篇2
众所周知,1+1是等于2的。那么,我们的团队呢我为什么说1+1大于2呢?因为这其中的每个1都是充满团队精神的1,如果一个集体、一个机关、一个团队,我们中的每一个分子都充满团队精神,那么,这个集体、这个机关、这个团队就一定是个和谐的团队。这样的团队工作起来就一定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果。这难道不是1+1大于2吗?
所谓团队精神,是指团队成员为了团队利益与目标而相互协作的作风,共同承担集体责任,齐心协力,汇聚在一起,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成为一个强有力的集体。大家都知道“拔河”运动,它是一种最能体现团队精神的运动,每个人都必须付出100%的努力,心朝一处想、劲朝一处使,紧密配合、互相支撑,才能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势不可挡,战胜对方。
那么,怎样才能形成这种十分可贵的团队精神呢?就我们街道而言,作为党和政府的一级组织、作为一个担负重要管理职能的机关,要形成这种宝贵的团队精神。我认为要做到:
相互信任,相互包容,相互补台,相互谦让。
第一,要相互信任。在一个团队中,不同的成员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要让团队的力量拧成一股绳,形成合力,信任是基础。这种信任包括上下级之间和同事之间的相互信任,说白了就是不要疑心生暗鬼。不信任可能会误大事。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有一段说到信任的故事:刘备对赵云的信任。说的是刘备打了大败仗,正在哭泣,他的小舅子又来报告说:“反了常山赵子龙也,投曹去了!”刘备说:“子龙是吾故人,安肯反也?”不相信小舅子的话。猛张飞在旁边说:可能赵子龙贪图富贵,去投降曹操。刘备说:“子龙与吾相从患难之时,他心如铁石,岂以富贵能摇动乎?”他小舅子又说:“我亲见他引军投曹操去了。”刘备说:“子龙必有原因。再说子龙反者,斩之!”这里刘备对赵子龙是何等的信任啊!正是这种信任,赵子龙七次杀入敌阵,杀敌无数,救出了刘备的儿子,让敌人闻风丧胆,让刘备转危为安。这就是信任的力量!如果我们领导与下级之间、同事之间能有这样的信任力度,我们就能成为一个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钢铁团队。
第二,相互包容。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刘淇近日在中共北京市第十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说和谐包容的同志关系:“包容才有和谐,尊重才能包容。相互包容,和谐共事,才能干事。”俗话说:牙齿还有咬着舌头的时候。在一个单位共事难免有发生矛盾和误会的时候,这就需要我们有一种相互体谅、相互包容的胸怀。特别是对一些非原则的问题不要斤斤计较,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中国有句老话:“天下事,何时了;有些事,不了了;一定了,不得了。”意思是说一些鸡毛蒜皮的事就得以难得糊涂为座右铭。真计较起来既影响工作,又影响感情,没有任何价值。
第三,相互补台。相互补台,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是只要具备了团队精神又完全可以做到。一是要树立全局观念。街道办事处总体管理与各个科室的管理有机协调,各部门不能只顾局部利益,而要将个人、部门的追求融入到团队的总体目标中去。在分工越来越精细的现代社会,即便是最复合型的人才也不能一个人做完所有的事情,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每一个同志只有牢固树立全局观念,以全局利益为重,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团队中去,贡献自己的力量并汇聚他人的力量;才能在同事出现工作失误或不到位的情况下,及时堵漏,主动补台。机关干部之间的关系,虽谈不到什么生死之交,但一定要做到风雨同行、同舟共济。二是敢于承担责任。有的单位出现过这样的情况:一个科室出现了问题,科长往往会找客观原因,或者找下属的原因,推卸责任。但是,聪明的科长,即使在下属犯错误的时候,也会责备自己,就像“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后,上书自贬三级”。科长勇于、敢于、善于承担责任,是能及时消除因下属错误而产生的不良后果,迅速扭转工作局面的关键。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补台。一个领导如果能自觉做到这些,何谈产生不了凝聚力,何谈产生不了团队精神。
第四,相互谦让。“见困难就上,见荣誉就让”,这是我们的优良传统。在一个团队取得成绩的时候,在荣誉降临的时候,我们应该具备梅花那种“俏也不争春”的精神。过去有过深刻的教训,一个团队在奋斗的过程中能够和谐相处,互相支持,但在胜利之时却闹得不可开交,原因就在于不能相互谦让,争功争荣誉。这样的教训我们不能忘记。
同志们,团队精神的形成需要不断的积累、调整与修正,所有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只能是不切实际的奢望。唯有我们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学习、学习、再学习;实践、实践、再实践,方能达到1+1大于2的理想境界!
团队凝聚力演讲稿 篇3
在中资公司工作多年,最初对某些国内人的行为是极不习惯的。但既然没有能力去改变别人的办事作风,只好调整自己的工作心态!
我做事从来主张清清楚楚,不爱故弄玄虚。可是很多人却喜欢独揽事情,连一些普通饭局都当作国家机密来处理,觉得领导的事是他们的事,与你们秘书小姐无关。
上月集团举行周年聚餐,活动前所有领导一起往深圳参加哥尔夫球比赛,抵港后安排入住酒店。我的老板因是集团领导之一,也分配了房间。但我作为他的秘书,却蒙在鼓里。翌日早晨收到司机的电话,才知他住在酒店,问我应该什么时间接老板回公司?当我致电给老板时,才知他已发了短讯通知我,可惜收到短讯的时间是在我致电给他后,已经太迟了。
老板回来之后,马不停蹄的赶着参加两个会议。结束后,我向他汇报当天的工作安排。他问我午饭有安排吗?我说没有。他拿出一份行政部准备的行程表给我看,说这是在他房间的茶几上发现的。原来行政部的高层职员已把我老板的行程写了份详细报告,包括午饭的安排,我却全不知情。
企业文化常讲求“团队精神”,但像他们的行为能称得上吗?老板常在下属前称赞我表现非常专业,但试问自己一个人“专业”又有何用?其他人的不专业往往影响我的表现,我能改变什么?假如那些不专业的人是你的下属,你可以纠正他们,教他们正确的处事方法,但他们职位比你高,你能怎样?
一个人无论有多大的本事也不能改变整个团队的工作表现,一个专业的团队也不会是一两个员工就能扭转乾坤。我曾有一刹那冲动,希望将来退休之后可以到北京开设一所秘书学校,为祖国培育更多的专业人材,也不知数十年后能否梦想成真?
虽然集团大部份的员工,都属于国家的精英份子,但始终欠缺实际的工作经验,也未必可以发挥所长。有时念国际贸易的会分配做行政工作,学财务的又转去做公共关系。每个人都用自己的一套方法做事,那谈得上“专业”?
某业务单元的行政总裁有次来港,把一张我写给她的字条,带回北京给她的秘书,要她向我好好学习。有时一些看似很简单的事情,却未必人人会做,但能在细微之处用心,正是判断专业高低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