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中国的土地》教学设计(推荐4篇)
鄂教版《中国的土地》教学设计 篇1
《中国的土地》
教学目的:1、了解诗人刘湛秋,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感
2、感受诗歌的节奏,理解诗歌的意象
教学重点:品味诗中具有表现力的诗句,理解诗歌巧妙的抒情方式
教学方法:朗读—想象—品味—创造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询问上世纪80年代的背景,导入新课:
记得有一个笑话,有个学生历史考试不及格,回家后,他委屈地对父亲说:“老师尽考一些我出生以前的事,我怎么知道呢?”同学们,你们都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那么,有谁能说说20世纪80年代的事情吗?(要求能答出“改革开放”)是啊!20世纪80年代初,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鼓舞下,祖国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在人生的征途上,历经了坎坷的诗人焕发了青春,写下了这首赞美祖国,赞美人民的诗篇。
二、 简介写作背景和诗人生平
这首诗写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中国人民正从文化大革命的噩梦中醒来,挣脱了各种有形和无形的枷锁,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鼓舞下,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刘湛秋(1935——)当代诗人。中学时代就在《进步青年》杂志上发表过诗作。他曾当过工人、编辑、翻译。50年代末60年代初曾在报刊发表过诗、散文、评论、小说及报告文学等。现为《诗刊》社副编审。
三、反复朗读这首诗,注意朗读节奏,体味诗歌的音乐美。
四、寻英咀华,品味诗中的意境美
(1)诗人通过哪些具体的形象表现“中国的土地”是“神奇”的?
(明确:诗人通过杜鹃花、三峡、神女峰、冻土层、椰子林、海浪等意象,从山川的壮丽、沃土的广阔、文化的悠久、物产的富饶等方面来表现。)
(2)诗歌的第二节,怎样写出了中国人民的“美丽”?
(明确:先写外貌之美、次写性格之美,再写思想之美,这里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的修辞手法充分表现了中国人民的美。)
五、寻找美词、美句,体味诗歌的人格美
(1)如何理解“黄金般的相思”的含义?
(明确:“黄金”,色彩鲜艳,分量沉重,永不褪色,不易改变。用“黄金”修饰“相思情”,形象地表现了华夏子孙对祖国深沉凝重的眷念之情。)
(2)如何理解“挂霜的葡萄下跃动着欢乐/坚硬的核里已绽开复兴的契机”的含义?
(明确:这里诗人将人文景观融合到自然景观中,“跃动的欢乐”、“复兴的契机”不仅饱含了诗人对未来的期待,更是对充满希望的未来的热烈欢呼。一个伟大的转型期的到来,“中国的土地”因此会更加神奇,更加美丽,更加充满生机。)
六、诗歌特色赏析
1、注重意象,感人至深
诗人把对“中国的土地”的讴歌和礼赞都具体化了。花美、山美、水美、土美,再加上那“黄金般的相思”,这样就避免了空泛抽象,大而无当。
2、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有机结合
“中国的土地”在诗人的眼里之所以“神奇”、“美丽”,一是因为自然景观:山川河流,土地鲜花,树木海浪,这些景观无不透着“奇”;一是因为人文景观:黄皮肤黑头发的中国人有着敦厚的性格,顽强的毅力,宽广的心胸,解放的思想,这有机的结合,更是作者内心感情的真实流露。
七、诗歌诵读比赛,看谁朗读得最好,评出“今日朗读明星”
八、仿写训练:
请你仿照例句,以“人生”和“人格”为写作对象,写一句与例句结构相同、感情相同的句子,相信自己,大胆尝试,定能成功。
例句:敦厚的性格像微风下的湖水,顽强勇敢的品质如长江一泻千里。
九、作业
1、背诵《中国的土地》
2、读了这么美的诗歌,感受着强烈的爱国情怀,你是否也想写几句?那就快拿起笔写下心中的情。题目《土地情诗》
作者:邓蓓
单位:武汉市第二十六中学
鄂教版《中国的土地》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侵略战争给中国造成的苦难和诗人的赤子情怀。
2.感受艾青的诗风:沉雄、忧郁而感伤。
3.锻炼朗诵能力,注意重音、停顿、语调、语速。
教学重点:诵读和感受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音乐《长城谣》
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高粱肥大豆香,遍地黄金少遭殃。自从大难平地起,奸淫掳掠苦难当,苦难当奔他方,骨肉离散父母丧。没齿难忘仇和恨,日夜只想回故乡。大家拼命打回去,哪怕倭奴逞豪强。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四万万同胞心一样,新的长城万里长。
这首《长城谣》写的是“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民众无家可归的惨状和齐心战斗、收复失地的决心。那么我们今天要学的艾青的这首《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就是以日本的侵华战争为背景的。
这首诗写于什么时候呢?
(学生)1937年12月28日夜间
这时候芦沟桥事变已经爆发,全面抗日战争已经开始。
二、作者和创作缘起
关于艾青,我们并不陌生,初中时我们学过他的《黎明的通知》。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诗人。著有《大堰河——我的保姆》、《我爱这土地》等。
(小时侯被抱出去抚养)濡染了农民的忧郁
(监禁)狱中诞生的诗人
(《大堰河——我的保姆》)雪总是能给诗人深沉的感动
(逃难的经历)
艾青诗风沉雄,情调忧郁而感伤。1941年诗人来到延安,从此诗风转向悲壮高昂。艾青是对中国新诗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人,被智利诗人聂鲁达誉为“中国诗坛泰斗”。
三、诵读和感受
配乐(埙)
提示诵读时要注意的,语速、语调、停顿、重音。
分别叫三个同学给以点评
指出重点字词:絮聒、后裔、蓬发垢面、暴戾、蜷伏、啮啃、饥馑
补充语流音变知识
四、分析全诗
1.全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抒写了残暴的侵略战争使中国人民蒙受的苦难以及诗人忧国忧民的沉重心情。
2.那么是怎样来写侵略战争使中国人民蒙受的苦难的呢?
选取了几类人做描写对象,有北方林间的农夫(无家可归,“你要到哪儿去呢?”潜台词是“你能去哪儿呢?”),有南方乌篷船里蓬发垢面的少妇(失去了家庭和丈夫)和无数的我们的年老的母亲,有失去了家畜和田地的土地的垦殖者。他们之间的关系不是并列的,前两类形象是分类形象,最后一类形象是总的形象,具有概括意义的形象。
他们的悲凉凄楚的境遇正表现了“中国的苦痛与灾难,像这雪夜一样广阔而又漫长呀!”
3.在诗中,诗人也提到了自己,把诗人表现自我的一段文字找出来。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告诉你/我也是农人的后裔——……我的生命/也像你们的生命/一样的憔悴呀”
把自己和广大农民的苦难命运联系在一起,把这种苦难写的更深刻而真切。
4.结尾“中国,/我的在没有灯光的晚上/所写的无力的诗句/能给你些许的温暖么?”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赤子情怀。向苦难的祖国奉献了一颗赤子之心。
鄂教版《中国的土地》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的:1、了解诗人刘湛秋,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感
2、感受诗歌的节奏,理解诗歌的意象
教学重点:品味诗中具有表现力的诗句,理解诗歌巧妙的抒情方式
教学方法:朗读—想象—品味—创造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询问上世纪80年代的背景,导入新课:
记得有一个笑话,有个学生历史考试不及格,回家后,他委屈地对父亲说:“老师尽考一些我出生以前的事,我怎么知道呢?”同学们,你们都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那么,有谁能说说20世纪80年代的事情吗?(要求能答出“改革开放”)是啊!20世纪80年代初,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鼓舞下,祖国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在人生的征途上,历经了坎坷的诗人焕发了青春,写下了这首赞美祖国,赞美人民的诗篇。
二、 简介写作背景和诗人生平
这首诗写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中国人民正从文化大革命的噩梦中醒来,挣脱了各种有形和无形的枷锁,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鼓舞下,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刘湛秋(1935——)当代诗人。中学时代就在《进步青年》杂志上发表过诗作。他曾当过工人、编辑、翻译。50年代末60年代初曾在报刊发表过诗、散文、评论、小说及报告文学等。现为《诗刊》社副编审。
三、反复朗读这首诗,注意朗读节奏,体味诗歌的音乐美。
四、寻英咀华,品味诗中的意境美
(1)诗人通过哪些具体的形象表现“中国的土地”是“神奇”的?
(明确:诗人通过杜鹃花、三峡、神女峰、冻土层、椰子林、海浪等意象,从山川的壮丽、沃土的广阔、文化的悠久、物产的富饶等方面来表现。)
(2)诗歌的第二节,怎样写出了中国人民的“美丽”?
(明确:先写外貌之美、次写性格之美,再写思想之美,这里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的修辞手法充分表现了中国人民的美。)
五、寻找美词、美句,体味诗歌的人格美
(1)如何理解“黄金般的相思”的含义?
(明确:“黄金”,色彩鲜艳,分量沉重,永不褪色,不易改变。用“黄金”修饰“相思情”,形象地表现了华夏子孙对祖国深沉凝重的眷念之情。)
(2)如何理解“挂霜的葡萄下跃动着欢乐/坚硬的核里已绽开复兴的契机”的含义?
(明确:这里诗人将人文景观融合到自然景观中,“跃动的欢乐”、“复兴的契机”不仅饱含了诗人对未来的期待,更是对充满希望的未来的热烈欢呼。一个伟大的转型期的到来,“中国的土地”因此会更加神奇,更加美丽,更加充满生机。)
六、诗歌特色赏析
1、注重意象,感人至深
诗人把对“中国的土地”的讴歌和礼赞都具体化了。花美、山美、水美、土美,再加上那“黄金般的相思”,这样就避免了空泛抽象,大而无当。
2、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有机结合
“中国的土地”在诗人的眼里之所以“神奇”、“美丽”,一是因为自然景观:山川河流,土地鲜花,树木海浪,这些景观无不透着“奇”;一是因为人文景观:黄皮肤黑头发的中国人有着敦厚的性格,顽强的毅力,宽广的心胸,解放的思想,这有机的结合,更是作者内心感情的真实流露。
七、诗歌诵读比赛,看谁朗读得最好,评出“今日朗读明星”
八、仿写训练:
请你仿照例句,以“人生”和“人格”为写作对象,写一句与例句结构相同、感情相同的句子,相信自己,大胆尝试,定能成功。
例句:敦厚的性格像微风下的湖水,顽强勇敢的品质如长江一泻千里。
九、作业
1、背诵《中国的土地》
2、读了这么美的诗歌,感受着强烈的爱国情怀,你是否也想写几句?那就快拿起笔写下心中的情。题目《土地情诗》
鄂教版《中国的土地》教学设计 篇4
邓蓓 武汉市第二十六中学
教学目的:1、了解诗人刘湛秋,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感
2、感受诗歌的节奏,理解诗歌的意象
教学重点:品味诗中具有表现力的诗句,理解诗歌巧妙的抒情方式
教学方法:朗读—想象—品味—创造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询问上世纪80年代的背景,导入新课:
记得有一个笑话,有个学生历史考试不及格,回家后,他委屈地对父亲说:“老师尽考一些我出生以前的事,我怎么知道呢?”同学们,你们都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那么,有谁能说说20世纪80年代的事情吗?(要求能答出“改革开放”)是啊!20世纪80年代初,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鼓舞下,祖国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在人生的征途上,历经了坎坷的诗人焕发了青春,写下了这首赞美祖国,赞美人民的诗篇。
二、 简介写作背景和诗人生平
这首诗写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中国人民正从文化大革命的噩梦中醒来,挣脱了各种有形和无形的枷锁,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鼓舞下,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刘湛秋(1935——)当代诗人。中学时代就在《进步青年》杂志上发表过诗作。他曾当过工人、编辑、翻译。50年代末60年代初曾在报刊发表过诗、散文、评论、小说及报告文学等。现为《诗刊》社副编审。
三、反复朗读这首诗,注意朗读节奏,体味诗歌的音乐美。
四、寻英咀华,品味诗中的意境美
(1)诗人通过哪些具体的形象表现“中国的土地”是“神奇”的?
(明确:诗人通过杜鹃花、三峡、神女峰、冻土层、椰子林、海浪等意象,从山川的壮丽、沃土的广阔、文化的悠久、物产的富饶等方面来表现。)
(2)诗歌的第二节,怎样写出了中国人民的“美丽”?
(明确:先写外貌之美、次写性格之美,再写思想之美,这里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的修辞手法充分表现了中国人民的美。)
五、寻找美词、美句,体味诗歌的人格美
(1)如何理解“黄金般的相思”的含义?
(明确:“黄金”,色彩鲜艳,分量沉重,永不褪色,不易改变。用“黄金”修饰“相思情”,形象地表现了华夏子孙对祖国深沉凝重的眷念之情。)
(2)如何理解“挂霜的葡萄下跃动着欢乐/坚硬的核里已绽开复兴的契机”的含义?
(明确:这里诗人将人文景观融合到自然景观中,“跃动的欢乐”、“复兴的契机”不仅饱含了诗人对未来的期待,更是对充满希望的未来的热烈欢呼。一个伟大的转型期的到来,“中国的土地”因此会更加神奇,更加美丽,更加充满生机。)
六、诗歌特色赏析
1、注重意象,感人至深
诗人把对“中国的土地”的讴歌和礼赞都具体化了。花美、山美、水美、土美,再加上那“黄金般的相思”,这样就避免了空泛抽象,大而无当。
2、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有机结合
“中国的土地”在诗人的眼里之所以“神奇”、“美丽”,一是因为自然景观:山川河流,土地鲜花,树木海浪,这些景观无不透着“奇”;一是因为人文景观:黄皮肤黑头发的中国人有着敦厚的性格,顽强的毅力,宽广的心胸,解放的思想,这有机的结合,更是作者内心感情的真实流露。
七、诗歌诵读比赛,看谁朗读得最好,评出“今日朗读明星”
八、仿写训练:
请你仿照例句,以“人生”和“人格”为写作对象,写一句与例句结构相同、感情相同的句子,相信自己,大胆尝试,定能成功。
例句:敦厚的性格像微风下的湖水,顽强勇敢的品质如长江一泻千里。
九、作业
1、背诵《中国的土地》
2、读了这么美的诗歌,感受着强烈的爱国情怀,你是否也想写几句?那就快拿起笔写下心中的情。题目《土地情诗》
作者:邓蓓
单位:武汉市第二十六中学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