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课堂教学实录片断(推荐14篇)
《白杨》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篇1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疑
1.《青松》这首诗通过写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红梅》、《秋菊》这两首诗歌颂了红梅和秋菊的什么精神?
〔从一组教材整体着眼,注意了新旧知识的联系。〕
二、抓课题引疑
1.从课题看,这篇课文应该写些什么?
2.(听课文录音)思考:课文的重点内容是不是单纯写白杨?表现手法与《冬夜杂咏》有哪些相似之处?你是从哪句话看出来的?
〔暗示文章借物喻人的手法。〕
三、抓过渡句引疑
1.(出示小黑板)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
〔切入引疑激趣,接触中心。〕
2.“表白”是什么意思?
3.把这个设问句用表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语换一种说法。
4.爸爸是怎样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的?(略)
〔认识白杨的特征、品格,为理解爸爸的“心”,理解象征意义作了铺垫。〕
5.爸爸的“心”是什么?孩子们知道吗?
师:爸爸介绍白杨,表达自己的心,知道比较深奥,孩子还不能理解,但他们知道什么?
生:孩子们知道爸爸、妈妈在新疆工作。
生:孩子们知道从小是跟着奶奶生活在一起的,是跟着奶奶长大的。
生:孩子们可能很少见到爸爸、妈妈,是奶奶带大的。
生:也可能是保姆带大的。
生:他们知道爸爸、妈妈这回要接自己到新疆去读书,不再跟着奶奶在内地住了。
生:他们可能知道新疆离奶奶家很远,因为在戈壁滩上坐了几天火车了。
生:孩子们坐在火车上看到火车两旁的景色与内地不一样,知道新疆离内地很远了。
〔除开课文中的三个“只知道,”学生还想到很多,也想得合乎情理,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师:同学们都推想得很好,课文里是怎样写的?
生:(读第16自然段)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师:孩子们知道的是他们看得见的爸爸的——
生(齐):行动。
〔概括中肯。没有这一概括,以下的讨论就会无度无规,不着边际。〕
师:一个人的行动是受思想支配的,是有一定目的的,而孩子们不知道的正是爸爸为什么有这样的行动,如果后面接着写:不知道……应该怎样写?
〔引导学生填补课文中的“空白”,激疑引趣,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生: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要在新疆工作?
生:孩子们不知道为什么要接他们到新疆去读书?
生:他们不知道新疆到底在哪里?到底有多远?
师:这些问题你能回答吗?
〔点拨得恰到好处,学生的思维又推进了一层。〕
生:爸爸、妈妈在新疆工作是为了建设新疆,保卫新疆。
生:爸爸、妈妈在新疆工作是为了开发新疆大油田。
生:新疆在西北,很远很远,那里有哈密瓜。
生:读二年级时学过《葡萄沟》一课,里面讲了那里出产葡萄、沙梨、杏……很多水果。
生:爸爸接他们到新疆去读书,是想孩子们长大了也建设新疆。
师:现在你们知道爸爸的“心”是什么了吗?
生(齐):知道了——是建设边疆,扎根边疆。
〔水到渠成。层层“推导”,完成了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
师:同时也希望孩子们像他一样,像白杨那样,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成长。
师指导朗读第16自然段
四、抓重点词句引疑
1.找出描写爸爸神态的词语
出神微笑严肃沉思微笑
2.爸爸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的神态?
〔重点词语的理解,中心思想的领会,相互渗透,有机结合。〕
3.爸爸的殷切期望能否实现?
五、引疑总结深化(略)
《白杨》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篇2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第十九课,请同学们用最响亮的声音齐读!
生:白杨!
师:预习了课文,你知道文章主要讲什么吗
生:主要讲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
师:说得真准确。(在黑板上贴上字条“介绍白杨”)这个边疆指的就是老师的家乡(单击计算机键,大屏显示“新疆”)齐读。
生:新疆!
师:写“疆”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生:左边弓字旁里有个提土,别忘了。
师:是啊!失去了土地,疆域就不完整了。(文字退出屏幕)
[这既让学生自己观察、记忆,找出这个生字在字形上应该注意什么,又把字的音形义结为一体,适时地渗透了思想教育。]
师:同学们,在我们新疆处处都可以见到白杨树,它没有柳树的婀娜多姿,更不像榕树那样浓荫蔽日,只是笔直笔直地向上长。一排排,一行行倔强地挺立着。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呢难道只是为了介绍它吗让我们一起读书,解决这个问题。
[教学目标的展示,自然而适时,在上课之始,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做到心中有数。]
师:请自由朗读全文,并且画出爸爸向子女介绍白杨的那个自然段。
(学生边自读边勾画思考)
二、了解白杨特点,学习析词悟情
师:请你读出画好的段落,大家边听边想自己哪儿不明白。
生:我不明白为什么爸爸的脸色变得严肃起来
师:提得很好,老师帮你记下来。(板书:严肃)
生:我不明白爸爸介绍的白杨树到底有什么特点
生:我不明白爸爸明明是在说树,干吗用了“坚强”、“不软弱”、“不动摇”这些写人的词呢
[学生质疑,在一边读一边思考中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同时,养成了认真读书的习惯。学生的提问,不仅抓住了写爸爸神态的词语,也将写树与写人的词语联系了起来。说明学生已从爸爸的三句话中初步学会从含义着眼,抓重点词,寻找内在联系。]
师:经过思考,同学们提出了非常有水平的问题,让我们先看一组画面,它能帮助你了解白杨的特点。(击键)
(学生观看画面,聆听解说词。)
师:根据爸爸说的话和看到的内容,四人一小组讨论白杨到底有什么特点。
生:我们小组讨论后认为白杨的特点是直、适应性强和生命力强。
师:总结得不错,请问这三个特点是怎么得来的
生:爸爸一共说了三句话,我们是一句一句地读,抓关键的词归纳出来的。
师:这个办法真好,不如请你们小组同学给大家演示一下,让大家学一学。
生甲:爸爸说的第一句话是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通过“从来”、“直”,我认为白杨树很直。
生乙:爸爸说的第二句话是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从“哪儿……哪儿……”我看出白杨适应性强。
生丙: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通过“不管……不管……总是……”和“那么……那么……”我看出白杨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进行词句训练,而且照应了自己的质疑。老师紧抓写白杨树的关联词语,既进行了深入的语言训练,又学习了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师相机击键,大屏幕显示学生朗读这段话,在学生重点讨论的三句话上有黄色线条作标识。)
师:适应性强、生命力强能用一个词概括吗
生:坚强!
(板书:直坚强)
师:概括得很精练。可作者比你们还巧妙,他用了一个词把白杨的特点全说上了,快速读前三个自然段,找到这个词并说说为什么。
生:是高大挺秀。因为“挺”可以说明直的特点,而“高大”和“秀”说明它长得好,坚强。
师:请同学们再读第1自然段,能不能想得更深入些。
(生自读描写环境恶劣的第1自然段)
生:高大是说白杨长得粗壮、结实;“秀”是说白杨长得秀美。读第1自然段,我知道白杨是长在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的戈壁滩,在这么荒凉的环境中它却长得高大、秀美,给戈壁带来绿意和生机,所以说它很坚强。“高大挺秀”这个词用得好。
(板书:高大挺秀)
师:你理解得这么好,就请你把前三个自然段给大家朗读一遍吧!
(生充满赞美之清朗读第1至3自然段)
师:刚才第一位发言的同学,你说得也很精彩,想读吗
生:想!(朗读)
师:你们听出了什么
生甲:她很喜爱白杨。
生乙:她读出了赞美的语气。
师:作者写白杨是为了什么(手指字条)怎么改
生:是为了赞美白杨!
(揭去纸片,露出“赞美”一词)
师:我有一些心得跟大家分享,读书时抓重点词品味,就能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感情。(板书:词—体会感情)“高大挺秀”就是这样的词。这高大挺秀的白杨守护着铁路,它像谁一样
生:卫士!
(板书:卫士)
师:看来,白杨的特点你们真的了解了。独立完成填空题。
(生拿出练习纸,完成练习;师行间巡视,纠正写字姿势。)
生汇报,师击键,大屏显示:白杨树是戈壁滩上的(卫士)。(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西北边疆处处都有它(高大挺秀)的身影。
[学习写白杨树的特点这一段,回顾前三个自然段,突出了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并使段与段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在此,老师设计了填空练习,使学生全体参与,把语言文字训练进一步落到了实处。]
三、理解表白的心,学习析句、段悟情
师:既然在赞美白杨,我不明白爸爸为什么神情严肃,就像同学提到的还用了那么多写人的词。谁能读读书上的句子,消除我的困疑呢
生: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师:读得挺流利,可我没听明白,谁再读
(生一字一顿认真地读,特别强调“表白”、“心”。)
师:懂了,爸爸是边疆建设者,他赞美白杨实际上是述说建设者的志向和心愿。几位小老师,我“说对”了吗
(板书:建设者)
(生欣然点头)
师:这儿又要修改了(手指字条)怎么改呢
生:是赞美建设者!
(揭去纸片,露出“建设者”一词。)
师:我又有心得。读书时,联系上下文抓重点句理解,能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感情。(板书:句—)请同学们跟我再读这重点句。(击键,大屏幕显示,生仿读。)
师:自己读,超过老师!
(生齐读)
师:原来爸爸借介绍白杨表白自己的心。作者借爸爸的表白赞美建设者。这是借物喻人呀!那我们要好好读读爸爸介绍白杨的第14自然段。(板书:物—人)
(指名读)
师:遗憾的是你只读出了字面的意思,它还有深刻的内含呢!
仔细琢磨我说的话,把爸爸说的第一句话再读一遍!
生: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师:对了,这才是深情地表白呢!向他学习,深入思考,仔细揣摩,练读这一段话。
(生自由练读,齐读)
师:读得这么有感情,这么熟练,让我们试着背一遍!
(齐背)
[抓重点句“爸爸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从而体会思想感情。在理解、熟读的基础上,要求背诵这一段话。背诵,是深入体会思想感情与积累语言的好方法。]
师:爸爸要表白怎样的心愿孩子们现在还不知道。看课文,(引读)他们只知道——。他们只知道——。他们只知道——。孩子们不知道什么请同桌讨论,用问句提出来。
(生同桌展开讨论;师巡视,掌握情况。)
师:请停一下。我发现有些同学有困难,不知道怎么问,哪对同桌愿意作示范,把你们讨论的成果跟大家汇报一下
生甲: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
生乙: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是怎么工作的
师:就像他们这样,继续讨论后两句。
(生继续讨论)
生甲: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生乙:他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这么做
生丙: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生丁:他们不知道这么远,为什么爸爸、妈妈还要来
[汇报阅读收获,老师的点拨恰当、适时,这儿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好。学生在阅读中思考与表达,这正是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过程。]
师:下面请同学们读这段话,老师把大家提出来的问题再复述一遍。
(生逐句读,师逐句问。)
师:就带着这三个问题,看画面思考。
(击键,大屏幕显示当年建设大军垦荒的景象和新疆今日繁荣的景象。)
生:爸爸、妈妈当年克服各种困难,跟大自然作斗争,凭着坚强的意志,开发、建设新疆。
生:看了刚才的画面,读了老师推荐的资料,我知道当年像爸爸、妈妈一样的建设者为了抵抗干旱,在冬天零下四十度的天气里挖渠,手都冻到了锄头把上。有的时候,为了不让水白白流失,他们就跳进水沟里,用自己的身体堵住洞穴。
师:能利用课外资料理解课文,这位同学很善于动脑筋,提出表扬。
生:爸爸、妈妈等一批边疆建设者克服了我们根本想不到的困难,全力建设边疆。
师:既然这么艰苦,爸爸为什么还接孩子们来呢
生:他想让自己的孩子像他一样,长大后建设边疆,扎根边疆。
(板书:扎根边疆)
生:爸爸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热爱新疆,响应党的号召。
生:爸爸就像白杨一样,在恶劣的环境中扎根,奉献一切,把新疆建设得那么美丽。
师:这些建设者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这是什么精神
生:这是默默地无私奉献精神。
(板书:奉献)
师:他们耕耘,奉献了一生,换取了今日边疆的繁荣,捍卫了各族人民的尊严,他们跟白杨一样,都是——
生:(齐答)卫士!
[看画面,利用课外阅读资料,进一步理解建设者与白杨之间的共同处:哪儿需要,就在哪儿生根、成长;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总是坚强不屈。在语言文字训练中深化了对中心的认识。]
师:学到这儿,我又有心得:读书时,抓重点段反复思考阅读,就能体会感情,从而领悟中心。(板书:段—领悟中心)
师:这第16自然段我们得背下来。这个自然段里的几句话有什么规律吗
生:每句都用“他们只知道”开头。
生:每句话都跟新疆有关,而且都有“新疆”这个词。
师:第14自然段我们用熟读背诵的方法,这个自然段就用找规律背诵的方法。一分钟时间,看谁先背会。
(指名背诵)
师:真了不起,不到一分钟就基本背下来了。谁还能背这样吧!愿意背的同学站起来背,不会背的跟老师一起边听边记。
(生多数站起背诵)
四、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把顾全文
师:默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想想哪儿不明白。
生:爸爸为什么又陷入沉思他在想什么
生:爸爸的嘴角为什么浮起微笑
师:爸爸又陷入沉思是因为他已经沉思过,他第一次沉思在想什么呢(板书:沉思微笑)请同学们默读全文、思考。
生甲:爸爸第一次沉思是在回忆自己是怎样工作的。
生乙:爸爸第一次沉思,他在想他们这些边疆建设者建设边疆的事迹。而他第二次沉思是在想自己的儿女能不能像他一样扎根边疆。
生丙:他在想儿女们能不能不怕艰苦,为边疆奉献自己。
生丁:爸爸微笑是因为他看到大白杨身边的小白杨在风沙中成长,他对自己的孩子有信心。
生戌:他想我的儿女肯定能像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他觉得祖国建设后继有人,所以嘴角浮起一丝微笑。
师:同学们,你们是祖国西南边疆建设者的后代,继承父辈的事业是大家光荣的使命。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让我感受到你们的真心、信心、决心!
[以两次“沉思”、“严肃”、“微笑”的理解,反顾了全文,体现了整体—部分—整体的阅读教学训练的原则。]
(生齐读课文)
五、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用抓重点词、句、段反复阅读思考的办法,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感情,从而领悟了中心。知道作者写白杨是为了——
生:赞美建设者!
师:下节课,我们将要练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中心。◆
《白杨》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篇3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疑
1.《青松》这首诗通过写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红梅》、《秋菊》这两首诗歌颂了红梅和秋菊的什么精神?
〔从一组教材整体着眼,注意了新旧知识的联系。〕
二、抓课题引疑
1.从课题看,这篇课文应该写些什么?
2.(听课文录音)思考:课文的重点内容是不是单纯写白杨?表现手法与《冬夜杂咏》有哪些相似之处?你是从哪句话看出来的?
〔暗示文章借物喻人的手法。〕
三、抓过渡句引疑
1.(出示小黑板)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
〔切入引疑激趣,接触中心。〕
2.“表白”是什么意思?
3.把这个设问句用表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语换一种说法。
4.爸爸是怎样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的?(略)
〔认识白杨的特征、品格,为理解爸爸的“心”,理解象征意义作了铺垫。〕
5.爸爸的“心”是什么?孩子们知道吗?
师:爸爸介绍白杨,表达自己的心,知道比较深奥,孩子还不能理解,但他们知道什么?
生:孩子们知道爸爸、妈妈在新疆工作。
生;孩子们知道从小是跟着奶奶生活在一起的,是跟着奶奶长大的。
生:孩子们可能很少见到爸爸、妈妈,是奶奶带大的。
生:也可能是保姆带大的。
生:他们知道爸爸、妈妈这回要接自己到新疆去读书,不再跟着奶奶在内地住了。
生:他们可能知道新疆离奶奶家很远,因为在戈壁滩上坐了几天火车了。
生:孩子们坐在火车上看到火车两旁的景色与内地不一样,知道疆离内地很远了。
〔除开课文中的三个“只知道,”学生还想到很多,也想得合乎情理,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师:同学们都推想得很好,课文里是怎样写的?
生:(读第16自然段)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师:孩子们知道的是他们看得见的爸爸的-----
生(齐):行动。
〔概括中肯。没有这一概括,以下的讨论就会无度无规,不着边际。〕
师:一个人的行动是受思想支配的,是有一定目的的,而孩子们不知道的正是爸爸为什么有这样的行动,如果后面接着写:不知道……应该怎样写?
〔引导学生填补课文中的“空白”,激疑引趣,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生: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要在新疆工作?
生:孩子们不知道为什么要接他们到新疆去读书?
生:他们不知道新疆到底在哪里?到底有多远?
师:这些问题你能回答吗?
〔点拨得恰到好处,学生的思维又推进了一层。〕
生:爸爸、妈妈在新疆工作是为了建设新疆,保卫新疆。
生:爸爸、妈妈在新疆工作是为了开发新疆大油田。
生:新疆在西北,很远很远,那里有哈密瓜。
生:读二年级时学过《葡萄沟》一课,里面讲了那里出产葡萄、沙梨、杏……很多水果。
生:爸爸接他们到新疆去读书,是想孩子们长大了也建设新疆。
师:现在你们知道爸爸的“心”是什么了吗?
生(齐):知道了-----是建设边疆,扎根边疆。
〔水到渠成。层层“推导”,完成了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
师:同时也希望孩子们像他一样,像白杨那样,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成长。
师指导朗读第16自然段
四、抓重点词句引疑
1.找出描写爸爸神态的词语
出神 微笑 严肃 沉思 微笑
2.爸爸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的神态?
〔重点词语的理解,中心思想的领会,相互渗透,有机结合。〕
3.爸爸的殷切期望能否实现?
五、引疑总结深化(略)
探幽览胜,渐入佳境——《白杨》课堂教学评析
桃源县教研室 文力欤
《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构思巧妙,文字隽永,感情丰富,是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好教材。然而,要让生活在内地江南水乡的小学生深刻理解,却有较大的难度。不少老师教学本文均按课文层次逐段读讲,效果不佳。刘老师根据教材的特点、重点和难点,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生活实际出发,另辟蹊径,成功地运用了“引疑推导法”,即从整体着眼,以“疑”为主线的读思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收到了事半功倍之效。
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主要是引导学生多读善思,假若思而无路,视觉、知觉接受的信息向中枢神经的传递就会受到障碍,刘老师首先从课题激疑(从课题看,本文应当写些什么)入手,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主要内容之后,便直奔重点、难点,即从过渡段切入,引疑激趣(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牵一发而动全身。然后按照“形象——特征——象征意义”的思路引导学生在读中生疑,深思、释疑,逐步完成认识由表及里的过渡。在这个过程中,老师通过“抓空白处”(孩子们只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引疑的办法攻破难点,让学生进行积极思维(概括)活动,认识到“孩子们”“只知道”的都是具体的“行动”,而“不知道”的,就是“爸爸”的“心”。经过一连串的引疑读、思活动,学生步步深入地理解了“爸爸”的心就是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信心和希望孩子们也像白杨那样在边疆生根、成长的赤诚之心。
其次,刘老师通过朗读训练,录音欣赏等方式动之以情,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受到了白杨形象美、内质美和建设者心灵美的感染;同时,又抓住描写“爸爸”语言、神念的词句引疑,使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思想品德的教育达到了辩证的统一。此外,老师还巧妙地把“白杨”与“爸爸”、“小白杨”与“孩子们”、边疆和内地、现实和远景有机地联系起来,带领学生在“疑”的线路上探幽览胜、渐入佳境,逐步升华,因而教得轻松,学得主动,达到了文路、教路、学路的和谐统一。
“引疑推导法”符合学生阅读的心理过程,培养了读则必思的读书习惯,加速了学生的内化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此外,还使学生的非智力心理品质得到了发展,在阅读中始终保持注意集中、反应灵敏的精神状态,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白杨》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篇4
一.根据课文填空。
1.车窗外是茫茫的 ,没有 ,没有 ,也没有 。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 ,都是 。
“茫茫”的意思是 ,从“茫茫”可以看出戈壁 的特点;从“没有……没有……也没有……”可以看出戈壁 到了极点;天和地“浑黄一体”说明戈壁气候 。这两句话写白杨树生长环境 ,是为了衬托白杨
的特点。
2.白杨树从来就这么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 ,
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 还是 ,不管遇到 还是 ,它总是那么 ,那么 ,不 ,也不 。
爸爸的第一句话说了白杨树 的外形特点;第二句话用“哪儿……哪儿……”的句式说明白杨树 的特点,爸爸借说白杨树的这个特点表达了自己 的决心;第三句话用“不管……不管……总……”的句式说明了白杨树的特点,爸爸借说白杨树的这个特点表达了自己 的决心。
3.突然,他的嘴角又 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 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 ,几棵小树正 着风沙 起来。
“一棵高大的白杨树”暗指 ,“几棵小树”暗指 “爸爸微笑”的原因表面上是 ,实际是 。
4.《白杨》一文表面上写 ,实际上是要写 ,作者借白杨树的 来比喻边疆建设者的 ,借小白杨树迎着风沙成长比喻 。这是借物
人的写法。
三.总结本课在写作方面值得学习的地方。
四.阅读习作,完成练习。
兰草
青岛市唐山路小学六年级二班 王晶
我家养了许许多多的花,有仙人球、芦荟、吊兰等。我最喜欢的是兰草(从许多花中单独提到兰草,引起后面的具体描述)。 2000年春节后的一天,爸爸买回一棵兰草。它有许多绿绿的又窄又长的叶子。每条叶子大约有40厘米长,有的直直的,有的弯弯的,成为一丛,长在花盆中。几根细长的花茎上顶着像小喇叭一样的花朵。花朵上端是红色,下端是黄色,细丝一样的白色的花蕊长在喇叭底部。它有着浓郁的花香(抓住了叶和花的特点,从形状颜色味道等方面写)。我看后非常高兴。可几天过去,花瓣慢慢变干,成了褐色,最后枯萎了。我非常伤心,想不到兰花的美丽如此短暂(写自己情感的失落).爸爸安慰我说:“明年你再仔细观察吧!”(此句引起下文) 春天金灿灿的迎春花开了,而兰草连个芽也没发出来;夏天池塘里的荷花开出了红白相间的花朵,令人赏心悦目,而兰草仍不发芽;秋天正是菊花绚烂多彩的季节,我发现这时兰草才发出像小草一样的嫩芽(此处渲染兰草的平凡,是为下文写它美丽做准备)。它终于萌发出了嫩芽! 大约到了一月中旬,嫩芽长成约40厘米的长叶。到了一月下旬的时候长叶中央长出细长的花茎。有的直立在盆中,有的弯弯的。花茎长到半米时顶端长出了花苞,先是淡黄色,样子像小火炬。到了二月中旬,花苞全部绽放。(这里按时间顺序写了兰草生长开花的经过)。花大约有二十几朵,红黄相间比去年更美丽,更茂盛(前面已经写了花的样子,此处一笔带过,聪明)。每当客人来我家都会被它扑鼻的香味和艳丽的花叶吸引住,赞不绝口。 看着兰草我在想;春天它不与百花争艳;夏天它不与荷花斗芳;秋天它不与菊花比美,直到进入百花沉睡的冬季它才绽放(用排比句写出兰草甘于寂寞的精神)。它是有着高尚品质的花,不追逐世俗,不怕寂寞,向着一个目标,默默努力,而在人们最需要帮助的时候,装点人们的生活。
它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概括兰草的精神可贵之处。)
指导、点评教师:朱维山
发表于《作文评点报》2003年第22、23期小学版
发表于《求知报》第747期小学五年级b版
1. 第二自然段是按什么顺序写兰草的?兰草的叶、花各有什么特点?
2. 第三、四自然段是按什么顺序写兰草的?
3. 作者写迎春花、荷花、菊花的意图是什么?
五.观察你喜欢一种的植物,然后写一篇习作。要注意顺序合理,写出植物的特点,写出可贵精神。
《白杨》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课文简说: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作家文笔清新流畅,人物描写生动。文章由树及人,从孩子关于白杨的争论开始,引出爸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然后写爸爸借白杨表明了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并希望孩子也能够成为边疆建设者的心愿。在作者的描写和叙述中,没有直接歌颂这些无私奉献的建设者,而是将戈壁上高大挺秀的白杨与扎根边疆的建设者形象逐步交融在一起。车窗外的白杨──于茫茫戈壁站得高大挺秀;父亲眼中的白杨──不择环境,不惧灾害,茁壮成长;父亲心中的白杨──就是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边疆建设者的化身。
作者的人物描写非常传神,对父子三人进行了语言描写和神态刻画,孩子天真烂漫,父亲严肃而又不失亲切。在心理描写上则非常含蓄,没有过多直接的叙述,而是以神传情,意境深远,通过神态的变化来体现感情的波澜。
选编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继续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二是体会课文是怎样借物喻人,赞颂边疆建设者的;三是进一步加深对西部的了解。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难点是体会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白杨》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篇6
《白杨》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下面是文秘帮小编为你带来《白杨》教案及反思,供你参考。
《白杨》教案【教学目的要求】
1.教育学生从小树立“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的志向。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用“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白杨本质特性和爸爸的心愿。难点:领悟爸爸的心愿。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
1.向学生介绍沙漠和白杨树的有关知识。
2.准备一幅能够分步拼贴的教学挂图和幻灯片。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审题:
1.课文写了白杨的哪些特点呢?
2.课题是《白杨》,全文仅仅就是写白杨吗?
(二)老师范读课文。
(三)学生自学课文。
1.出示自学思考题。学生自学:
(1)查字典或根据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戈壁茫茫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
分辨介绍抚摸表白沉思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3)大戈壁是什么样的?白杨树是什么样的?
(4)爸爸是怎样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的?
(5)试着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2.老师检查自学效果。
(四)学生质疑问难。
(五)课内练习:
1.写近义词:介绍抚摸分辨高大挺秀
2.写反义词:清晰动摇软弱消失
3.朗读课文,找出文章中的三个问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找出三个问句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了解到课文讲的是一位旅客带自己的两个孩子到新疆去。在火车上向孩子们介绍了白杨树,并借白杨表白了自己的心愿。那么这位旅客的心愿是什么呢?他是怎样借白杨来表白自己的心愿的呢?这是这节课学习重点。
先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的三个问句。
小黑板出示:①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②“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③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这节课我们就顺着这三个问句来学习课文。
(二)学习第一部分。
1.列车在哪儿前进呢?齐读第一小节,读后回答:大戈壁是什么样的情景?
2.出示大戈壁的挂图。教师描述。
茫茫的大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有的只是满地的黄沙。大风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大戈壁是多么荒凉呀!
3.在这样茫茫的大沙漠上行车。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齐读第三小节,读后回答:大戈壁上的白杨树长得怎样呢?
(高大挺秀:又高大又挺拔又秀丽。最高的白杨有35米高,相当于十层楼房那么高。)
4.老师在大戈壁的背景图上贴上一行高大挺秀的白杨树。
5.看到这白杨树,爸爸的神情是怎样的?兄妹俩又是怎样的呢?分角色朗读4—13小节。
6.过渡:兄妹只知道白杨很高很直,不知道它为什么这么直,长得这么高,当哥哥提出这问题时,爸爸的脸色有什么变化?他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
(三)学习第三部分。
1.指名朗读14小节。读后小黑板上出示爸爸介绍白杨的三句话,然后逐句讲读。
第一句:“这白杨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
(1)“从来”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讲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2)朗读比较,体会感情。
第二句:“哪儿需要它,它很快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1)这句话讲出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2)指导有感情朗读。
第三句:“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1)这句话赞扬了白杨什么特点?
(2)幻灯再现白杨与风沙、雨雪、干旱、洪水抗争的情景。
(3)老师描述:
在风沙面前,白杨像城墙一样巍然屹立;在雨雪面前,白杨像青松一样挺拔高洁;在干旱面前,白杨像骆驼一样耐旱耐渴;在洪水面前,白杨像中流砥柱一样牢固坚定。这就是白杨的品格!
2.小结,指导有感情朗读。
(四)学习第三部分。
1.启发过渡:爸爸介绍白杨树时为什么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了呢?他为什么要想一会儿才告诉儿子和女儿呢?
2.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呢?你能不能从下面的一段话中看出?
3.引读16小节。读后讨论爸爸的心愿。
(爸爸的心愿是:不仅自己要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还希望孩子们也能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所以爸爸上面的三句话既回答了儿子的问题,又是在借白杨勉励自己,教育孩子。)
4.引读17小节。过渡:爸爸介绍的这一点白杨的知识和做人的知识就像一粒种子播在了孩子们幼小的心田里。这种子能不能生根、发芽、成长呢?
5.老师读18小节。读后讨论:(1)爸爸为什么又陷入沉思?(2)为什么他又露出了一丝微笑?(3)“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作者仅仅就是写小白杨吗?
6.老师在大白杨树的旁边贴上两棵小白杨树。
(五)总结课文
1.中心思想:
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借以表达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同时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杨那样。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成长。
2.抓住三个问句,总结文章的结构特点。
3.交流感受、升华中心。
(六)布置作业
1.造句:(1)哪儿……哪儿……
(2)不管……不管……总是……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
评:
一、教学设计指导思想
叶老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指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那么如何在高年阅读教学中抓住作者的思路,使教路、学路和文路和谐统一,同步进行,达到“入境始与亲”、“句句悟其神”的最佳境界呢?我试着在《白杨》一文的教学中作了尝试。《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作者借大戈壁上的白杨礼赞了在新疆扎根落户的边疆创业者。文章是按照白杨的形象——白杨的特性——白杨的象征意义这个顺序组织文路的。小学生学习《白杨》一文的学路一般是:先充分感知白杨高大挺秀的外形,再深入理解白杨正直高大、生命力强、坚强不屈的特性,最后领悟爸爸借白杨表白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以及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像白杨一样在边疆扎根成长的崇高精神。把握了文路和学路后,教师如何组织教路呢?我认为课文中的三个问句在全文起了承上启下、串联全文的作用,是作者思路的外在体现。于是我把这三个问句作为教学的“突破口”,然后顺着三个问句学习全文。这样,教师、学生、作者犹如同乘一舟,探幽览胜,渐入佳境。力争教路、学路、文路的和谐统一,是教学设计的一个指导思想。
在教学实践中,我越来越感受到“教书育人”的迫切性和重要性。“语文学科的重要特点是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辩证统一。”语文教材是学生的生活教科书,语文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生活导师。如何在《白杨》一文教学中把文与道的关系处理好呢?我在动之以情、潜移默化上做了文章。教学时,教师调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悦目、悦耳、悦心的情境,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升华。力求让学生在《白杨》一文教学中既提高语文能力,又得到艺术享受,这是教学设计的又一指导思想。
二、教学特点
1.“图文并茂”,创设情境
教材需要图文并茂,教学也需要“图文并茂”。“图文并茂”的教学能给学生创设悦目、悦耳、悦心的情境,吸引学生尽快入境。如我教学《白杨》第一节时,在学生面前展示了一幅茫茫的沙漠图画:画面辽阔,色彩灰黄,地上沙丘起伏,空中风沙迷蒙。这时伴以教师传情的描述:“看,茫茫的大沙漠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有的只是满地的黄沙。风沙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大戈壁是多么荒凉呀!”直观的图画,形象的描绘,一下子把学生带到那人迹罕至的大戈壁,为理解白杨和爸爸的品格作了很好的铺垫。这节课我在图画的运用上还作了较为巧妙的处理:随课文教学分步出示。这样,图画的逐步展示,教师的动情描述,增加了教学的形象性、情感性和新奇性,吸引学生逐步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
2.“不拘一法”,化难为易
现代教学法认为,课堂教学应“不拘一法”,博采众长。《白杨》一文重点段写得含蓄凝炼深刻,教学时我采用了多种教法,“通过语言文字,指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思想感情。”①比较法:把“从来”,一词去掉和原句比较,让学生体会到“正直高大”是白杨的本性。②情境教学法:用幻灯再现白杨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的画面,加以教师的语言描绘,让学生充分感知形象,进入情境,激发对白杨的崇敬的感情。③朗读教学法:在学生理解思想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在朗读中让学生和作者的感情发生共鸣。不拘一格的教法,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突破了教学难点,活跃了课堂气氛,发展了学生思维,陶冶了学生情操。
3.发挥自身语言优势,以情感人
以前多次公开教学后,听课老师都讲我的教学语言比较富有感染力。因此教学《白杨》一课时,我就扬长避短,注意发挥语言优势,设计好导语、描述语、过渡语言和总结语。如学完爸爸介绍白杨的第三句话后,教师用了一句充满激情的排比句,礼赞白杨的品格,把学生的情绪推向高潮:“白杨在风沙面前,像城墙一样巍然屹立;白杨在风雪面前,像青松一样挺拔高洁;白杨在干旱面前,像骆驼一样耐旱耐渴;白杨在洪水面前,像中流砥柱一样牢固坚定。这就是白杨不屈的品格!”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教师只有不断锤炼教学语言,使之准确简炼、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才能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白杨》反思《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课文,文章通过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茫茫戈壁滩上的白杨树这件事,赞扬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文章寓意深刻,耐人寻味。课文以白杨为明线,表面上写白杨,实际上写人,借白杨的特点来比喻边疆建设者的高尚品格。因此,借物喻人就成为本课教学之重点所在。而如何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体会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懂得借物喻人这一写法是本课教学目标之一。另外本课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并说出自己的见解。即是文中爸爸的话及最后一节的含义,要求学生能结合课文内容和联系生活实际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是本课的难点,也是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遵循新课程改革教学理念,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精神,使学生养成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具体教学方法如下:
课前让学生查找资料,对白杨的生长环境(大戈壁)有所了解。通过学习课文了解白杨的特点,归纳出白杨的形体特点(高大挺秀、茂盛、大、生命力顽强。)。再通过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让学生讨论解决两个问题:⑴写白杨树的生活环境有何作用?⑵写白杨树的特点有何特色?我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和作者交流,与教师商讨,向同伴汇报……并使学生懂得,前者写白杨树的生活环境是起烘托作用,而写白杨树并非直接描写景物,而是通过人物说的话,间接地写出白杨的特点。
紧接着我就抛出新问题:白杨树生活的环境是那么的恶劣,却依然高大挺秀,不软弱,不动摇,有着顽强的生命力。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只是单纯说树吗?他还想说明什么?
通过读课文,学生明白了父亲的话是托物言志。作者表面上是在写物,实际上是在喻人,是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来歌颂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建设者,歌颂他们无论在什么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像白杨那样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为了加深这个认识,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读,充分体验感悟,让学生发表个人独特的感受。对于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我没有机械地照书后要求让学生说句子含义,而是巧妙地承接上文“父亲又陷入了沉思”一句,提出:此时此刻父亲看到了什么,他想些什么?从而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理解“……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这句话的深刻含义。通过解词析句,不仅使学生掌握本课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写法,也使学生掌握了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内容和思想的方法。
《白杨》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篇7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理解新词,弄清含义深刻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相关段落。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边疆建设者哪儿需要就在那儿扎根作贡献的崇高品质;领悟作者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重点:
了解白杨树有哪些特点;体会爸爸借白杨树表白自己的心的句子。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戈壁、白杨的录像。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白杨树是我国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庭前屋后,道路旁边随处可见。它既不像松树那样四季长青,也没有柳树那样清新妩媚,更不能与观赏树木相提并论。也许,我们平时根本没有注意他们,可是假如你在茫茫的戈壁上看到白杨的时候,你会是怎样的心情?作家袁鹰就抑制不住自己的激情,为我们写出了一篇寓意深刻的散文《白杨》。
二、播放课件
三、学生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读前出示思考题:“文中写了白杨的哪些特点?白杨生长的环境怎样?爸爸的心愿是什么?
四、认识白杨树的外形特点
1、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描写白杨的语句,比如”高大挺秀”、“卫士”,以及哥哥和妹妹的对话。人们描写树木一般都用高大挺拔、高大挺直等词语,本文作者却用“高大挺秀”,表达的感情很不一般。“秀”有清秀、秀丽、秀气、高雅等意思,通过这个词语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的喜爱之情,尤其是对大戈壁上的白杨树的赞美敬佩之情。
2、白杨生长在什么地方?课文怎样描写哪里的环境的?
3、课文为什么要描写白杨生长的环境?
为了告诉我们白杨生长的环境恶劣,白杨的生命力强,以此来烘托白杨的兴趣,你想知道2白杨为什么长得这么直,长得这么高大吗?
4、认识白杨的内在性格
⑴从作者描写白杨的外形特点中,引起了我们对白杨的兴趣,你想知道白杨为什么长得这么直,长得这么高大吗?
⑵投影爸爸的回答,教师朗读,学生小声练习。
⑶讨论:爸爸为我们介绍了白杨树的什么特点?
5、分角色朗读,品味文字。
6、领会白杨的象征的意义
⑴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表白”是什么意思?
⑵默读课文,思考:爸爸的心是什么?
⑶同桌或小组讨论。
7、出示提示,点拨题目
⑴爸爸在哪儿工作?那里的条件怎样?
⑵爸爸和白杨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⑶爸爸为什么要接孩子到新疆读书,而且“将来再念中学”?
⑷爸爸的“心”是什么?
8、学生回答。教师小结:爸爸勉励自己要像白杨一样,建设边疆。也希望孩子们像他一样,就在那里生根。
9、教师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1、白杨象征什么?
2、讨论:爸爸的心愿是什么?爸爸的心愿能实现吗?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提示点拨
⑴爸爸搂着孩子,望着窗外的白杨,沉思什么?
⑵爸爸为什么“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⑶“一棵高大的白杨树"暗指什么?“几棵小树”又指谁?“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的含义是什么?
⑷小结:爸爸看到白杨,想到自己的孩子就要到边疆落户,于是他想,怎样才能将孩子培养得像白杨一样。当他看到几棵小白杨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时,他欣慰地笑了。因为他看到了建设边疆后继有人。他坚信他的孩子也会像白杨一样,茁壮成长扎根边疆。
二、总结全文
1、课文中还多次写到爸爸的神态,请找出这些词语。
2、爸爸的神态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联系全文,说说他神态变化时的心里活动。
三、识记生字、新词
四、总结写法
借物喻人。
五、延伸探讨
1、孩子到新疆后干了些什么?
2、以后新疆会变成什么样子?
六、播放朗读录音,学生小声跟读
七、练习朗读背诵
练习课
一、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课文先讲大戈壁没有(),没有(),也没有()到处都是(),又将铁路沿线的白杨(),就像戈壁滩上的(),再讲爸爸向孩子介绍白杨不怕(),不怕(),那儿需要,他就在那(),最后讲爸爸借白杨树表达自己()。
二、写出近义词
清晰( ) 表白() 沉思() 挺秀() 消失() 肯定()
三、读下面一段话,做练习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的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他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这段话共三句,介绍了白杨树的三个特点,请用简短的句子概括出来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用“没有 没有 也没有”写一个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白杨》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篇8
教学目标:
1. 指导学生查字典自学生字、新词。
2.让学生了解白杨的特点以及其生存的环境,教育学生学习建设者那种
热爱边疆、扎根边疆的志向和培养不畏艰难困苦的精神。
3.学习借物喻人的写法,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4.适当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达到拓展的目标。
教学重点:能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借物写人的表达方法;通过分析重点字词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思想;
教学难点:理解爸爸对白杨称赞的那一段话的真正含义。引导学生学习白杨一样的品质。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具准备:课件、图片、朗读录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落大意和文章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图片创设情境、语言引导)
同学们,你们知道戈壁滩是怎么样的吗?在黄沙满地的隔壁滩上,有不少“绿色卫士”坚守着这块土地。他们是谁呢?对!他们就是白杨。(板书:白杨)
二、讲解过程:
1听课文朗读录音,帮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课文大意。
(1)带着问题听课文朗读录音。问题:课文的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讨论后明确答案:课文主要讲的是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带着自己年幼的儿女在去新疆的路上,因看到白杨而引起了一番议论的事。
2.学生自由读课文,从一下几点出发帮助学生自学生字词。
(1)划:边读课文边划生字、生词。
(2)查:通过查字典了解课文中生字新词的读音和词义。
(3)讲:教师从字音、字形、字义上各有侧重地作重点指导。
晰 xī 抚 fǔ 绍 shào 伞sǎn 疆 jiāng 陷xiàn
戈:掌握部首查字法。
抚:读准字音,在字典中取准“抚”的义项,理解“抚摸”的意思。
绍:部首查字法并组词。
戈壁:蒙古语意为难生草木的土地,是一种粗沙、砾石覆盖在硬土层上的荒漠地形。联系课文理解词义,大戈壁是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的地方。
清晰:界限分明,清楚明了。举出反义词(清晰—模糊), 近义词(清晰—清楚,分明)。
浑黄一体:全是黄色,分不清界限。指导学生在想象中体会。
表白:对人解释,表达并说明自己的意思。
(讲解生字词时要结合课件设计灵活把握。)
3.学生默读课文,分组讨论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1)提出要求:默读课文,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先小组内交流后再派代表说出讨论后的答案。
(教师可提示: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写父亲和孩子们议论白杨树的。)
(2)讨论明确答案:课文可以按记叙内容的不同,分三段。
第一段(从开头到“……从窗口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总写大戈壁的“浑黄一体”和铁路沿线的白杨树的“高大挺拔”的特点。
第二段(从“一位旅客正望着……”到“……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细写父亲与孩子们对白杨树的议论。
第三段(从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到最后),揭露文章写作意图,暗示孩子们将和爸爸一样会在边疆扎根。
4.总结:这节课我们从字、词、义等方面认真学习了该课的新生字词,并初步了解了该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了课文的主要脉络。
三.作业:
(1)用下面的词语造句:
清晰 表白 浑黄一体
(2)认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思考课后的练习题。
四.板书:
3.白杨
晰 xī 抚 fǔ 绍 shào 伞sǎn 疆 jiāng 陷xiàn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讲读课文,解词析句,完成课后习题,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
1.板书课题。
2.导语:同学们,上节课老师已经带大家初步认识了守卫我国边疆的白杨树,今天老师将带着大家去深入了解白杨的特征,体会它们可爱之处。
3.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提问学生的形式)
4.从整体上分析文章的写作顺序。
二、讲读课文(由整体到部分的方法)
(一)[讲读第一段](从整体到部分)
1.看图、听读、思考: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白杨树又是什么样子的?(出示课件图片和课文第一段的朗读)
2.边读边思考:在课文中分别画出描写大戈壁和描写铁路沿线的白杨树的词句?(答案:浑黄一体、高大挺秀)
3.通过解词析句理解和体会写作用意 (提问和讲解)
(1)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大戈壁的样子?作者要写白杨,为什么开篇写这荒凉的大戈壁?(答案:浑黄一体、为了说明白杨树生存的环境很恶劣,这样更加突出白杨的坚强。)
(2)课文描写铁路沿线的白杨树用了“高大挺秀”这个词而不用“高大挺拔”、“高大挺立”、“高大挺直”呢?为什么说白杨树 “秀”呢?这样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因为“秀”字可以很好地体现了白杨的外型是又直又大的,好象一把伞,很美丽!这样写可见作者对白杨树的喜爱赞美之情。)
4.教师小结:这一部分是总写大戈壁的“浑黄一体”和铁路沿线的白杨树的“高大挺秀”的特点。这部分纯粹的描写,没有加以任何的议论。接下来的 部分让我们看看是父亲和孩子们是怎么对白杨树展开讨论的。
(二)[讲读第二段]
1让学生表演对话的部分并思考:父亲和孩子们是怎样议论白杨树的?
2.表演并讨论交流。
(1)这里的“一位旅客”指谁?这里的“卫士”指什么?这句话是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为什么不用“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白杨出神” 呢?(展示相关的图片)
(答案:父亲;白杨;比拟手法;作者将白杨树比作卫士,生动形象,更加突出了白杨树的高大挺秀,以及它对于戈壁滩的重要意义。)
(2)请三名同学分角色朗读对话,体会说话人的情感并思考:谁说的话是主要的?兄妹对白杨有什么看法?爸爸是怎样介绍白杨树的?(重点体会父亲介绍白杨树的那三段话)
(答案:爸爸;兄妹认为白杨就只是种简单的树,很直很高大而爸爸则认为白杨树不仅高大挺秀的树,还象征着某种精神。)
(3)全班有感情地朗读读父亲的话后提问:白杨最可爱的地方是什么?找出句中的关联词语,并按要求造句。
(答案:哪里需要它,它就在哪里生根发芽,不管环境如何恶劣,它都那么坚强。“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
3. “表白”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父亲是在表白自己的心愿?
(答案:表白是对人解释,表达并说明自己的意思。父亲的话是托物言志。作者表面上是在写物,实际上是在喻人,说明自己也想像白杨那样建设边疆。)
4.教师小结:
这一部分我们通过学习父亲和孩子们的对话,认识到白杨树可爱的品质以及父亲对白杨树的情感,这时候的白杨树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树了,它们是守卫边疆的卫士,那么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呢?我们将在下节课一起来探讨一下。
(三)作业:
1.背诵父亲表白的那段话。
2.完成课后第2题并思考第3题并预习课文第三段的内容。
(四)板书设计请看最后附的内容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1.学习第三段,体会父亲的情感升华,理解最后的一句话的深层意思。
2.揭示课文的主旨和掌握本课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写法。
3.总结课文。
4.拓展。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上节课在大家的共同学习下,我们知道了他们父子讨论后的结果,知道了那像大伞一样的东西原来就是白杨树,父亲还告诉了我们白杨有什么可爱的品质,但这时的父亲安静下来了,那究竟上一发生了什么事呢?
二、[讲读第三段]
1.带着问题默读第三段的内容,问题:此时此刻爸爸又陷入了沉思,他看到了什么?会想些什么呢?几棵小树暗示着谁?这是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为什么这样写?(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展开适当的想象,畅所欲言)
2.引导学生想想白杨和卫士有什么相似之处。
(注:课文采用象征手法,借物喻人。作者写了大戈壁的荒凉,也写了白杨树的挺秀;写了孩子们的天真,也写了爸爸的深情。语言朴实无华,感情真挚深沉。作者实则写物,意在喻人,赞美祖国边陲建设者热爱边疆,扎根边疆的志向;不畏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欣慰地看到祖国边疆建设后继有人的希望。我们衷心地祝愿:戈壁滩上的白杨树越栽越多,越长越高,越来越美。)
3.教师小结。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在边疆工作的父亲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像白杨一样驻扎边疆,服务边疆。
4.学生有感情地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白杨树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城市需要它们,它们就舒展丰姿供人欣赏;农村需要它们,它们就心甘情愿地挽起臂膀,筑成防风林墙。如今,戈壁滩需要它,它就在这生根了。它们头顶青天,脚踩戈壁,不管遇到风沙还是烈日,不管遇到干旱还是雨雪,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我们也要像白杨树那样,哪里需要我们,就在哪里扎根。
(又回到整体)师生借助板书共同总结。
四、拓展:(1)想进一步了解白杨树的特性,请查阅以下网站:
(2)假如你是一棵白杨树,你会选择什么的环境生存?让学生自由发言。
五、作业:1。用心去留意一下自己身边有没有和白杨一样拥有可爱品质的人。如果有,请把他们的介绍一下给大家。
2.运用借物写人的方法,写一写自己是个怎样的人。约200字。
附:板书设计(由于是图形结合,所以暂省略)
《白杨》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篇9
教材导读:小学语文《白杨》写了列车上的父亲与他的孩子们的对话,课文借助白杨,热情讴歌了像父亲一样服从祖国需要扎根和建设边疆的无私的建设者。为方便教师更好的教学,今天语文网小编为大家收集到了白杨导学案,目前,“学案导学”的模式已经广泛运用于实际教学中,下面,跟语文小编一起来学习这篇白杨导学案是怎样做到教与学有机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白杨的特点。
2、理清课文脉络,分段、概括段意。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教学重点:初读课文,了解白杨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清课文脉络,概括段意。
课前准备:学生收集白杨和有关西部边疆的资料,预习课文
学习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在祖国的西北,有一碧千里的草原,有昔日辉煌的丝绸之路……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茫茫的戈壁滩,看看戈壁滩上生长着的白杨。(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课文。
1.出示自学思考题。学生自学:
(1)查字典或根据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戈壁 茫茫 清晰 浑黄一体 高大挺秀
抚摸 表白 沉思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3)大戈壁是什么样的?白杨树是什么样的?
(4)爸爸是怎样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的?
(5)试着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2.老师检查自学效果。
三、课内测评:
1.写近义词:介绍( )抚摸( )分辨( )高大挺秀( )
2.写反义词:清晰( )动摇( )软弱( )消失( )
3.朗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三个问句,读一读,想一想,你能在文中找到答案吗?
四、小结:老师点拨白杨三特点——高大挺秀,茂盛、大,生命力顽强。
五、学生谈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白杨有了哪些认识呢?请谈一谈。
板书设计:
3、白杨
高大挺秀 繁茂 生命力强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表现方法。
2、体会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3、培养自己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重点难点: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课前准备:老师熟知课文,学生课前充分预习课文。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了解到课文讲的是一位旅客带自己的两个孩子到新疆去。在火车上向孩子们介绍了白杨树,并借白杨表白了自己的心愿。那么这位旅客的心愿是什么呢?他是怎样借白杨来表白自己的心愿的呢?这是这节课学习重点。
1、先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的三个问句。
2、出示:①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②“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③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这节课我们就顺着这三个问句来学习课文。
二、学习互动
(一)学习第一部分。
1、齐读第一小节,思考:大戈壁是什么样的情景?
2.出示大戈壁的挂图。教师描述。
茫茫的大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有的只是满地的黄沙。大风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大戈壁是多么荒凉呀!
3.小组讨论:在这样茫茫的大沙漠上行车,大戈壁上的白杨树长得怎样呢?
(高大挺秀:又高大又挺拔又秀丽。的白杨有35米高,相当于十层楼房那么高。)
4.看到这白杨树,爸爸的神情是怎样的?兄妹俩又是怎样的呢?分角色朗读4—13小节。
5.过渡:兄妹只知道白杨很高很直,不知道它为什么这么直,长得这么高,当哥哥提出这问题时,爸爸的脸色有什么变化?他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
(二)学习第二部分。
1.自由朗读14小节。
2、出示爸爸介绍白杨的三句话,师生逐句讲读。
第一句:“这白杨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
(1)“从来”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讲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2)朗读比较,体会感情。
第二句:“哪儿需要它,它很快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1)这句话讲出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2)指导有感情朗读。
第三句:“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1)这句话赞扬了白杨什么特点?
(2)幻灯再现白杨与风沙、雨雪、干旱、洪水抗争的情景。
(3)老师描述:
在风沙面前,白杨像城墙一样巍然屹立;在雨雪面前,白杨像青松一样挺拔高洁;在干旱面前,白杨像骆驼一样耐旱耐渴;在洪水面前,白杨像中流砥柱一样牢固坚定。这就是白杨的品格!
(三)学习第三部分。
1.启发过渡:爸爸介绍白杨树时为什么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了呢?他为什么要想一会儿才告诉儿子和女儿呢?
2.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呢?你能不能从下面的一段话中看出?
3.引读16小节。读后讨论爸爸的心愿。
(爸爸的心愿是:不仅自己要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还希望孩子们也能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所以爸爸上面的三句话既回答了儿子的问题,又是在借白杨勉励自己,教育孩子。)
4.引读17小节。过渡:爸爸介绍的这一点白杨的知识和做人的知识就像一粒种子播在了孩子们幼小的心田里。这种子能不能生根、发芽、成长呢?
5.老师读18小节。
读后讨论:
(1)爸爸为什么又陷入沉思?
(2)为什么他又露出了一丝微笑?
(3)“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作者仅仅就是写小白杨吗?
三、总结课文
1.中心思想:
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借以表达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同时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杨那样。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成长。
2.抓住三个问句,总结文章的结构特点。
3.交流感受、升华中心。
四、达标检测。
写几句话,夸夸像课文中的爸爸那样的祖国建设者和保卫者,可以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等词语。(课后小练笔)
五、总结收获。
学生激情谈论本节课的收获,老师可以适时升华课文中心,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
板书设计:
借物 喻人
外形 高达挺秀 扎根边疆
白杨 正直高大 爸爸
特性 生命力强....... 建设边疆
坚强不屈
小白杨 茁壮成长 ....... 小孩子
《白杨》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篇10
【教材简析】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在通往新疆大戈壁的列车上,一位父亲与他的孩子们的对话,父亲望着窗外的白杨,借助白杨,热情讴歌了祖国边疆的建设者们,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服从祖国的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具有无私的奉献精神。这篇文章首先从孩子们对白杨树的争论开始,引出爸爸对白杨树特点的介绍,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然后爸爸借助白杨表明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同时也希望他的孩子们能够成为祖国边疆的建设者。
选编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继续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二是体会课文是怎样借物喻人,赞颂边疆建设者的;三是进一步加深对西部的了解。
【设计理念】
整篇文章清新流畅自然,行文之中人物描写非常传神,语言描写及神态的刻画,符合人物的特点,在心理描写上则非常含蓄,没有过多直接的叙述,而是以神传情,意境深远,通过神态的变化来体现感情的波澜。教学中,在把握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同时,体会在作者的描写和叙述中的特点。并理解托物言志、借物抒情、意寓含蓄、心境悠远的人物展现方法。
【教学建议】
1、有条件的可让学生在课前了解新疆建设者,如,屯垦戍边的生产建设兵团战士、支边人员以及参加建设新疆的其他人员。还可让学生查阅有关资料、文艺作品,观看有关影视资料、图片等,了解当时的艰苦生活和劳动环境,感受建设者们开发西部时的豪情壮志。
2、在阅读时,要引导学生首先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行文线索。可让学生默读课文,说说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并画一画文中直接描写和谈论白杨的句子,从开始西行列车上看见窗外的白杨,到讨论白杨的特点和爸爸借白杨言志,最后画面又回到窗外的白杨。从而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初步感知白杨的象征意义。
3、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新疆建设者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精神。可让学生先自读,画出自己认为含义深刻、耐人寻味的语句,并反复研读;然后在小组和全班交流,体会树的形象与人的形象是如何合二为一的。
4、本文在人物描写上也很有特色。对兄妹二人通过几句简短的对话,就凸显了不同的性格特征。而对爸爸的描写则抓住了神情的变化,来暗写他心理的变化、志向与心愿。
5、要加强朗读指导和评价,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人物的精神。对重点段落要多读,把体会到的感情读出来。可采取分角色朗读,读时要把人物心理活动揭示出来。
6、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推荐阅读篇目,如,茅盾的《白杨礼赞》,杨朔的《荔枝蜜》,陶铸的《松树的风格》等文章,让学生在课下阅读,进一步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
【教学难点】
1、体会文章的写法,感悟白杨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2、体会父亲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情怀。
【教学准备】
1、课前要求同学们搜集有关边疆建设者的资料:如屯垦戍边的生产建设兵团战士、支边人员以及参加新疆建设的其他人员等等。
2、教师为同学们准备一些相关的影视资料、图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激趣引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大戈壁吗?(蒙古语意为难生草木的土地,是一种粗沙、砾石覆盖在硬土层上的荒漠地形。)然而,在这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的荒凉大戈壁上,却生长着一棵棵高大的身影,你知道他们是什么吗?它们就是挺拔的白杨。今天我们就随着作者,到这荒凉的戈壁滩看一看。
教师板书:
白杨
(学生带着对戈壁的好奇之心,进入课文,产生激qing,收到引情激趣的效果。)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自学生字生词
1、师此时你一定在想,荒凉的戈壁究竟是什么样的?白杨为什么会在那里生长呢?在这里生长的白杨树会有有什么特点呢?现在,就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生字新词,然后和你的同座交流一下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自学,可以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2、教师检查学生自学结果:
⑴对一些词语的理解:
浑黄一体:都是浑浊的黄色,分不清界限。文中指戈壁自然环境恶劣,没山没水没人烟,只有漫天黄沙,,连天和地的界限也无法分清。
高大挺拔:高大笔直,挺拔秀丽超出一般。文中用来形容茫茫戈壁上的白杨树,在那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仍能够长的如此高大,令人赞叹。
⑵提醒学生注意一些生字的字形,如:
“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在字形字义上进行区别;“陷”字右下的笔顺是撇、竖、横、横折、横、横。
⑶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文章主要写了在通往新疆的列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窗外的白杨,展开议论的事。
⑷把握作者的行文线索:在西行的列车上,爸爸和他的孩子看见窗外的白杨讨论白杨的特点,爸爸表明心迹。
三、细读品味 了解白杨的生活环境
1、学习课文的一至三自然段,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
⑴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①白杨树生长在茫茫的大戈壁上,,那里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几乎没有生命的存在。
(明确白杨的生命力极强。)
②那里的天地都是浑黄的,经常飞沙走石,狂风四起。
(明确白杨树的生活环境及其恶劣。)
(教师引导,学生头脑中产生飞沙走石的画面。)
③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这是爸爸介绍白杨的话,要重点理解,明确白杨的特点:不择环境坚强不软弱从来都那么直。)
④教师出示相关的课件或图片,学生以图片为栽体,进一步感受白杨树的坚强。
⑤品读爸爸的话。读出对白杨的赞叹之情。
⑥把爸爸的话背诵下来。
(学生感受到白杨树生活环境的恶劣及性格的坚强,为以后的言物喻志打下伏笔。)
⑵此时的你最想对白杨树说点什么?
①唱一唱有关杨树的歌曲。
②介绍一下写白杨树的一首小诗。
③也可提出问题,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环境生存呢?
④也可对白杨树的喜爱之情等。
三、提出疑问 置留作业
刚才的同学提出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白杨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环境生活呢?爸爸介绍了白杨,真的是单纯的在介绍白杨树吗?课下思考一下这个问题,下节课我们共同交流。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直奔情境
1、复习有关词语:
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 、陷入。
2、指名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一段话。
二、剖析实质,表达心声
爸爸只是向孩子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那么他要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心呢?
学习第10至12自然段,理解爸爸的心声:
1、指名读读这一自然段,说一说:
表白是什么意思,解释说明;也,说明爸爸说树即说人。
生思考:
为什么说爸爸也是在表达自己的心呢?你是怎么理解的?和同学们讨论一下。
(抓住表白一词进行理解。)
爸爸看见戈壁滩上高大的白杨树,触景生情,以白杨自勉,是托物言志,勉励自己要向白杨树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不软弱,也不动摇。
2、白杨树是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绿色战士,那么,爸爸的生活环境又会怎样呢?
⑴生讨论汇报 抓住爸爸和白杨特点的相似之处。
⑵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有关建设兵团或支边人员的有关影视资料。
(学生感受同时产生联想,感受爸爸和白杨树一样,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建设边疆,无私的奉献着自己一切的场景。)
(抓住事物间的相通之处,体会借物喻人的写法。)
3、西部需要开发,祖国需要建设,那么需要的就是向爸爸这样的边疆的建设者,正是他们才使我们的家园变得更加美好。不知道此时的你,面对如此高尚的爸爸,想说说些什么呢?把你的心理话说给你的同学听好吗?
三、再现希望,体会写法
1、学习本文的最后一自然段:
你能理解“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的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的身边,几棵小树正在迎风成长起来”这句话的含义吗?
预设:
⑴高大的白杨指爸爸自己,身边的几棵小树即指他的孩子们。
⑵爸爸希望他的孩子也能扎根边疆,成为边疆的建设者。
⑶这是爸爸的愿望,更能体现爸爸的高尚情操。
2、带着对父亲的敬意读一读这段话好吗?
3、体会写法:
白杨树和爸爸有着相同的本质特点,他们不怕环境的恶劣,默默的为大地和人类奉献着自己的一切,作者借助白杨的这个特点,明写白杨,暗写自己和与自己一样的边疆戍卫者。这种写作手法就是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明确什么是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
四、感情朗读,收束全文
带着对白杨树的赞叹,对边疆戍卫者的敬意,对西部未来的憧憬,让我们再一次回到课文之中,去感受这种真真切切的奉献精神吧。指名感情朗读课文。边读边再一次感受这篇文章的写作手法好吗?
(以读启思,读中体验,读中表达情感。)
五、练习设计
1、读拼音写词语:
qǐng xī
( ) yǔ sǎn
( ) fu mo
( ) jiè shào
( ) biān jiāng
( ) xiǎn lòu
( )
2、根据原文内容填空: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不管(),它总是() ,那么(),不软弱,也不()。 突然,他的嘴角又(),那是因为他()的右面,在一棵()身边,()正迎着风沙()。
3、小练笔:
写几句话,夸夸像课文中的爸爸那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可以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等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文章中,有许多含义深刻的句子,请你把它工工整整的抄写下来好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资料补充】
1、袁鹰1924年生,江苏省淮安人。当代著名诗人、儿童文学家、散文家。原名田复春,参加工作后改名田钟洛。1945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毕业于之江大学。历任《世界晨报》《联合晚报》《新民报》记者、编辑。著有中篇小说《年青的时候》,儿童文学作品《丁丁游历北京城》《篝火燃烧的时候》《彩色的幻想》《保卫红领巾》等,散文集《红河南北》《第一个火花等》,诗集《红湖集》等。本文选自《风帆》,有改动。
2、新疆建设兵团新中国成立之后,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明察新疆的历史、地理、人文环境和经济落后状况,着眼于祖国的安全和统一,新疆各民族的团结进步,高瞻远瞩,于1950年命令新疆人民解放军铸剑为犁,开展大生产运动。17.5万官兵就地转业,组建生产建设兵团,担任中央赋予的屯垦戍边的使命。
《白杨》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篇11
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课文借爸爸向子女介绍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
2.理解重点词语与句子,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体会边疆建设者的无私奉献精神。
教学难点 体会“爸爸”介绍白杨是在表白自己的心。
教学准备 课件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我们大西北处处都可以见到白杨树,它没有柳树的婀娜多姿,更不像榕树那样浓荫蔽日,只是笔直笔直地向上长。一排排,一行行倔强地挺立着。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呢?爸爸是怎样借白杨树表白自己的心情的?表白了爸爸一颗什么样的心?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
师:请自由朗读全文,并且画出爸爸向子女介绍白杨的那个自然段。
(学生边自读边勾画思考)
二、了解白杨树的特点,析词悟情。
师:请你读出画好的段落,大家边听边想自己哪儿不明白。
生:我不明白为什么爸爸的脸色变得严肃起来
师:提得很好,老师帮你记下来。
生1:我不明白爸爸介绍的白杨树到底有什么特点
生2:我不明白爸爸明明是在说树,干吗用了“坚强”、“不软弱”、“不动摇”这些写人的词呢?
师:经过思考,同学们提出了非常有水平的问题,让我们先看一组画面,它能帮助你了解白杨的特点。
(课件,学生观看画面,聆听解说词。)
师:根据爸爸说的话和看到的内容,四人一小组讨论白杨到底有什么特点。
生:我们小组讨论后认为白杨的特点是直、适应性强和生命力强。
师:总结得不错,请问这三个特点是怎么得来的
生:爸爸一共说了三句话,我们是一句一句地读,抓关键的词归纳出来的。
师:这个办法真好,不如请你们小组同学给大家演示一下,让大家学一学。
生1:爸爸说的第一句话是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通过“从来”、“直”,我认为白杨树很直。
生2:爸爸说的第二句话是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从“哪儿……哪儿……”我看出白杨适应性强。
生3: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通过“不管……不管……总是……”和“那么……那么……”我看出白杨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课件,屏幕显示学生朗读这段话,学生齐读)
师:适应性强、生命力强能用一个词概括吗
生:坚强!(板书: 坚强不屈)
师:概括得很精练。可作者比你们还巧妙,他用了一个词把白杨的特点全说上了,快速读前三个自然段,找到这个词并说说为什么。
生:是高大挺秀。因为“挺”可以说明直的特点,而“高大”和“秀”说明它长得好,坚强。
师:请同学们再读第1自然段,能不能想得更深入些。(生自读描写环境恶劣的第1自然段)
生:高大是说白杨长得粗壮、结实;“秀”是说白杨长得秀美。读第1自然段,我知道白杨是长在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的戈壁滩,在这么荒凉的环境中它却长得高大、秀美,给戈壁带来绿意和生机,所以说它很坚强。“高大挺秀”这个词用得好。
(板书:高大挺秀)
师:你理解得这么好,就请你把前三个自然段给大家朗读一遍吧!
(生充满赞美之清朗读第1至3自然段)
师:他读得怎么样?
生:她读出了赞美的语气。
师:作者写白杨是为了什么?
生:是为了赞美白杨!
师:,读书时抓重点词品味,就能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感情。“高大挺秀”就是这样的词。这高大挺秀的白杨守护着铁路,它像谁一样?
生:卫士!
师:看来,白杨的特点你们真的了解了,我们来做个练习。
课件,屏幕显示:白杨树是戈壁滩上的(卫士)。(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西北边疆处处都有它(高大挺秀)的身影。
三、理解表白的心,学习析句段悟情
师:作者只是介绍白杨树吗?就像同学提到的还用了那么多写人的词。谁能读读书上的句子,消除我的疑问呢?
生: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师:爸爸要表白怎样的心愿孩子们现在还不知道。看课文,(引读)他们只知道——。他们只知道——。他们只知道——。孩子们不知道什么请同桌讨论,用问句提出来。(生同桌展开讨论;师巡视,掌握情况。)
师:‘把你们讨论的成果跟大家汇报一下
生1: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
生2: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是怎么工作的
师:就像他们这样,继续讨论后两句。
生1: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生2:他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这么做
生3: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生4:他们不知道这么远,为什么爸爸、妈妈还要来
师:下面请同学们读这段话,老师把大家提出来的问题再复述一遍。
(生逐句读,师逐句问。)
师:就带着这三个问题,看画面思考。
(课件,屏幕显示当年建设大军垦荒的景象和新疆今日繁荣的景象。)
生1:爸爸、妈妈当年克服各种困难,跟大自然作斗争,凭着坚强的意志,开发、建设新疆。
生2:看了刚才的画面,读了老师推荐的资料,我知道当年像爸爸、妈妈一样的建设者为了抵抗干旱,在冬天零下四十度的天气里挖渠,手都冻到了锄头把上。有的时候,为了不让水白白流失,他们就跳进水沟里,用自己的身体堵住洞穴。
师:能利用课外资料理解课文,这位同学很善于动脑筋,提出表扬。
生:爸爸、妈妈等一批边疆建设者克服了我们根本想不到的困难,全力建设边疆。
师:既然这么艰苦,爸爸为什么还接孩子们来呢
生:他想让自己的孩子像他一样,长大后建设边疆,扎根边疆。
(板书:扎根边疆)
生1:爸爸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热爱新疆,响应党的号召。
生2:爸爸就像白杨一样,在恶劣的环境中扎根,奉献一切,把新疆建设得那么美丽。
师:这些建设者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这是什么精神
生:这是默默地无私奉献精神。
(板书:奉献)
师:他们耕耘,奉献了一生,换取了今日边疆的繁荣,捍卫了各族人民的尊严,他们跟白杨一样,都是——
生:(齐答)卫士!
师:那么,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呢?(小组合作讨论)
(课件出示问题:孩子们不知道爸爸的心可你们知道了,你们可否告诉孩子?
生1:小弟弟、小妹妹们,我来告诉你们爸爸的心愿,那就是“建设边疆爸,扎根边疆”。
生2:孩子们,你们的爸爸不仅仅是在介绍白杨树,他其实是在借白杨树表白自己的心 愿要像白杨树一样,扎根在祖国需要的地方,建设祖国的边疆。
生3:小弟弟、小妹妹,我不告诉价钱们,你爸爸刚才其实是在借白杨树表达自己服从祖国 需要,为边疆建设作贡献的志向,同时也希望你们长大了像他一样建设边疆。,
师:同学们真行!是阿!爸爸借介绍白杨表白自己的心。作者借爸爸的表白赞美建设者。这是借物喻人呀!那我们要好好读读爸爸介绍白杨的第14自然段。(板书:借物喻人)(指名读)
师:读得这么有感情,这么熟练,让我们试着背一遍!(齐背)
(课件出示问题:如果爸爸听了孩子的话,会说些什么呢?)
生1:你们真懂事,我的好孩子,爸爸心里真是高兴,你妈妈听到了也会非常高兴。
生2:孩子们,我可以告诉你们,我的心愿其实也是很多很多像爸爸这样的边疆建设者的共同心愿。
生3:孩子们,希望你们上学后勤奋努力,好好学习,要知道建设边疆不仅需要志向、决心,更需要知识、本领。
师:说得好。不仅这两个孩子要好好学习,我们都要好好学习,长大后为西部大开发作贡献。
四、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回顾全文
师:默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想想哪儿不明白。
生1:爸爸为什么又陷入沉思他在想什么
生2:爸爸的嘴角为什么浮起微笑
师:爸爸又陷入沉思是因为他已经沉思过,他第一次沉思在想什么呢?请同学们默读全文、思考。
生1:爸爸第一次沉思是在回忆自己是怎样工作的。
生2:爸爸第一次沉思,他在想他们这些边疆建设者建设边疆的事迹。而他第二次沉思是在想自己的儿女能不能像他一样扎根边疆。
生3:他在想儿女们能不能不怕艰苦,为边疆奉献自己。
生4:爸爸微笑是因为他看到大白杨身边的小白杨在风沙中成长,他对自己的孩子有信心。
生5:他想我的儿女肯定能像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他觉得祖国建设后继有人,所以嘴角浮起一丝微笑。
师:同学们,你们是祖国西南边疆建设者的后代,继承父辈的事业是大家光荣的使命。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让我感受到你们的真心、信心、决心!
五、总结小结
师:白杨树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如今,戈壁滩需要它,它就在这儿生根了。它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这就是白杨的品质,作者借白杨树赞颂了建设者。
教学反思:
《白杨》取材于六十年代支边一事,写一位新疆工作的父亲,带子女去新疆,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的特点,借以表达自己扎根新疆、建设新疆的志向;同时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杨那样,哪里需要,就哪里扎根、发芽、成长。课文以白杨为明线,表面上写白杨,实际上写人,借白杨的特点来比喻支边者的高尚品格。这样,借物喻人就成为本课教学之重点所在。因此,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体会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懂得借物喻人这一写法是本课之教学目标。要完成这一教学目标,一要引导学生重点理解爸爸的话及最后一节的含义,二要抓课文中的联系点,即把白杨品格和爸爸的心愿联系起来。这就是为本课教学树起的“靶子”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突出以下几点:
一、抓联系,挖掘内涵,体会文中寓意
应该说,学生认识了白杨的形象,理解了白杨的特点,体会出白杨的象 征意义(爸爸的心愿),本课的教学目的就已基本达到了。但由于时代的间隔,当今的学生对文中“爸爸的心愿”是很难作到设身处地心领神会的。针对这一难点,应采用“上钩下连”的方法,上接“特点”,下连“三个只知道”,从段与段的内在联系中,挖掘出隐含在语言文字中的真正喻义———爸爸的心愿,也就是白杨的象征意义。进而引导学生从三个“只知道”,推想出三个“不知道……。这样,由表层到深层,既使学生理解了语言本身包含的一般意义,又理解了它的特定含义,更挖掘了语言包含的底蕴,加之激起的情感共鸣,使语言教学与思想教育融为一体,文和道达到完美统一,可收到一举数得之效。
二、重训练,以读为本,兼顾口语交际
首先须突出“读”的训练。根据课文内容精心安排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读、齐读、有感情朗读等多种形式,特别是重点段落的反复朗读,会大大增加学生感受语言的机会,促进理解,促使感情共鸣。其次,进行思维训练。本 文理解中心思想的过程,实质上也是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思维过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层层深入,思维也渐渐深入,对问题的认识就会逐渐深化。本课所设计的根据三个“只知道”,推想出“三个不知道”的训练,可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强化对思想内涵的理解深度。以“我们”“爸爸”“孩子”之间的对话拓展了思维,提高了语言的表述能力。
《白杨》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篇1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
教学难点:
1体会文章的写法,感悟白杨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2体会父亲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情怀。
教学准备:
1课前要求同学们搜集有关边疆建设者的资料:如屯垦戍边的生产建设兵团战士、支边人员以及参加新疆建设的其他人员等等。
2教师为同学们准备一些相关的影视资料、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趣引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大戈壁吗?(蒙古语意为难生草木的土地,是一种粗沙、砾石覆盖在硬土层上的荒漠地形。)然而,在这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的荒凉大戈壁上,却生长着一棵棵高大的身影,你知道他们是什么吗?它们就是挺拔的白杨。今天我们就随着作者,到这荒凉的戈壁滩看一看。教师板书:白杨
【学生带着对戈壁的好奇之心,进入课文,产生激情,收到引情激趣的效果】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自学生字生词。
1师此时你一定在想,荒凉的戈壁究竟是什么样的?白杨为什么会在那里生长呢?在这里生长的白杨树会有有什么特点呢?现在,就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生字新词,然后和你的同座交流一下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自学,可以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2教师检查学生自学结果:
(1)对一些词语的理解。
浑黄一体:都是浑浊的黄色,分不清界限。文中指戈壁自然环境恶劣,没山没水没人烟,只有漫天黄沙,,连天和地的界限也无法分清。
高大挺拔:高大笔直,挺拔秀丽超出一般。文中用来形容茫茫戈壁上的白杨树,在那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仍能够长的如此高大,令人赞叹。
(2)提醒学生注意一些生字的字形。如,“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在字形字义上进行区别;“陷”字右下的笔顺是撇、竖、横、横折、横、横。
(3)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文章主要写了在通往新疆的列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窗外的白杨,展开议论的事。
(4)把握作者的行文线索:在西行的列车上,爸爸和他的孩子看见窗外的白杨讨论白杨的特点,爸爸表明心迹。
三细读品味了解白杨的生活环境
学习课文的一至三自然段,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
1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1)白杨树生长在茫茫的大戈壁上,,那里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几乎没有生命的存在。
(明确白杨的生命力极强)
(2)那里的天地都是浑黄的,经常飞沙走石,狂风四起。
(明确白杨树的生活环境及其恶劣。)
(教师引导,学生头脑中产生飞沙走石的画面)
(3)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这是爸爸介绍白杨的话,要重点理解,明确白杨的特点:不择环境坚强不软弱从来都那么直)
(4)教师出示相关的课件或图片,学生以图片为栽体,进一步感受白杨树的坚强。
(5)品读爸爸的话。读出对白杨的赞叹之情。
(6)把爸爸的话背诵下来。
【学生感受到白杨树生活环境的恶劣及性格的坚强,为以后的言物喻志打下伏笔】
2此时的你最想对白杨树说点什么?
(1)唱一唱有关杨树的歌曲。
(2)介绍一下写白杨树的一首小诗。
(3)也可提出问题,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环境生存呢?
(4)也可对白杨树的喜爱之情等。
三提出疑问置留作业
刚才的同学提出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白杨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环境生活呢?爸爸介绍了白杨,真的是单纯的在介绍白杨树吗?课下思考一下这个问题,下节课我们共同交流。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直奔情境
1、复习有关词语: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
2、指名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一段话。
二剖析实质表达心声
爸爸只是向孩子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那么他要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心呢?
学习第10至12自然段,理解爸爸的心声。
1指名读读这一自然段,说说表白是什么意思,解释说明;也,说明爸爸说树即说人。
生思考:为什么说爸爸也是在表达自己的心呢?你是怎么理解的?和同学们讨论一下。
抓住表白一词进行理解。
爸爸看见戈壁滩上高大的白杨树,触景生情,以白杨自勉,是托物言志,勉励自己要向白杨树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不软弱,也不动摇。
2白杨树是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绿色战士,那么,爸爸的生活环境又会怎样呢?
(1)生讨论汇报抓住爸爸和白杨特点的相似之处。
(2)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有关建设兵团或支边人员的有关影视资料。
(学生感受同时产生联想,感受爸爸和白杨树一样,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建设边疆,无私的奉献着自己一切的场景。)
【抓住事物间的相通之处,体会借物喻人的写法】
3西部需要开发,祖国需要建设,那么需要的就是向爸爸这样的边疆的建设者,正是他们才使我们的家园变得更加美好。不知道此时的你,面对如此高尚的爸爸,想说说些什么呢?把你的心理话说给你的同学听好吗?
三再现希望体会写法
1学习本文的最后一自然段
你能理解“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的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的身边,几棵小树正在迎风成长起来”这句话的含义吗?
预设:
(1)高大的白杨指爸爸自己,身边的几棵小树即指他的孩子们。
(2)爸爸希望他的孩子也能扎根边疆,成为边疆的建设者。
(3)这是爸爸的愿望,更能体现爸爸的高尚情操。
………
2带着对父亲的敬意读一读这段话好吗?
3体会写法
白杨树和爸爸有着相同的本质特点,他们不怕环境的恶劣,默默的为大地和人类奉献着自己的一切,作者借助白杨的这个特点,明写白杨,暗写自己和与自己一样的边疆戍卫者。这种写作手法就是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明确什么是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
四感情朗读收束全文
带着对白杨树的赞叹,对边疆戍卫者的敬意,对西部未来的憧憬,让我们再一次回到课文之中,去感受这种真真切切的奉献精神吧。指名感情朗读课文。边读边再一次感受这篇文章的写作手法好吗?
【以读启思,读中体验,读中表达情感】
《白杨》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篇1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个性化的阅读,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我在《白杨》一课的教学设计上就致力于体现这一理念。
一、多元解读感知白杨的形象美
首先,让学生以多种朗读方式表达自己心目中原有的白杨形象,以独有的朗读体现自己独特的感受:认为白杨美丽的,可用缓慢的语速、较高的语调朗读;认为白杨挺拔的,可用较快的语速、较高的语调朗读;认为白杨坚强的,可用较重的语气、较高的语调朗读……同是觉得白杨坚强的,也可用不同的朗读展示:如快而响亮,慢而坚定,较快而清脆等,再加上神态、动作的不同,其表现方式多种多样。不同的学生,由于生活的积淀不同,对同一事物的感受也就不同。即使是相同的感受,由于情绪、习惯的影响,其表现形式也会不同。基于此,给学生一种事物,让他们自由去朗读,就会呈现出五彩缤纷的个性。
接着,让学生初读课文后,根据自己对课文的了解填空:在去新疆的火车上,我们看到了______的白杨。
这是一道凝聚了全文内容的填空题。这样的“大步走”从学生的认知能力出发,围绕教学目标创设问题,使每个学生有话可说。这既是对初读感知的检查,也是自读感悟的开始,而且极具开放性——学生可以引用文中的原话,也可填入自己的语言;可将从文中摄取的信息灵活重组,也可融入自己从课外汲取的“营养”。如此多角度解读文本,学生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感悟到的白杨形象也就有了立体感。
最后,让学生展示自己画的白杨树,并组织评议和修改。在尊重学生发现的同时,对学生零碎的认识进行总结和提炼,帮助他们生成和生长知识。在这一生成过程中,学生进行了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不仅有所感悟和理解,而且具体、形象地感受到了白杨的美。
二、体验探究,领悟白杨和建设者的精神美
至此,白杨的形象已在学生的心中根植。为加深体验,引发探究兴趣,紧接着出示课件——荒凉单调的大戈壁上一排排高大挺拔的白杨。这样苍茫浑黄的背景衬托出了白杨树的外在形象与内在神韵,通过对比构成了独特的审美意境,迅速唤起了学生的内在审美需求和对白杨的崇敬之情。再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拉近了学生与文章之间的距离,使学生自然而然享受到了审美的乐趣,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茫茫的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为什么白杨却长得这么直,这么高大呢?
这是需探究学习的目标,是学生自己发现的,也正是学生内心此刻强烈的需求。就在学生处于这种“愤、悱”状态时,给学生一个填空,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多么________的白杨啊!
此时的学生,认真阅读,大胆揣摩,积极思考和探究,在自读的过程中不断产生新感悟,重组新知识,从而在自己的头脑中生成具有自身个性品质特征的知识,深刻领悟白杨的品格:白杨从来就是这么直,这么高大。哪儿需要它,它很快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茁壮的树干。不管是风沙还是雨雪,不管是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在组织交流时,始终引导学生以读为本,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让他们利用音调的高低缓急,抑扬顿挫复活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感情,同时抒发自己心中的激qing,绽放个性,喷涌绚丽色彩。
此刻,白杨的形象已深深印在学生的心中。但是,文章最具审美价值的是具有“白杨精神”的人:那些正直高尚,服从祖国需要,不怕困难的边疆建设者。
如何使学生的理解从“白杨的形象美”深入到“边疆建设者的人格美”呢?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空白处展开联想:孩子们不知道的是什么?孩子们不知道的,你们知道吗?让学生理解“爸爸的表白”。
有了上述铺垫,再让他们回味爸爸话中的深意,把学生的思路引到了“以物喻人”这个认知中轴上,层次分明地引导他们切近主题,使他们带着情感进入主客观高度融合的审美境界。最后,让学生把爸爸的深情用朗读表现出来,既让情感得以升华,又水到渠成地理解了课文最后一句的含义:小白杨迎着风沙成长起来,也成了具有“白杨精神”的人。边疆建设后继有人,这是多么令人欣慰啊!再让学生欣慰地笑着读一读白杨的品格。这样,学生时而高亢激昂,时而情深意长,时而欣喜宽慰,情感起伏跌宕,一波三折。
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而三者的结合又是水乳交融的,这将是本课的一大亮点。
三、拓展延伸,展示生命活力
当学生回旋于情感浪尖,心潮澎湃的时候,有一种渴望表达的冲动。此刻,适时地开启他们心灵的闸门,让学生充分表达自我,就显得必要而恰如其分。因此,写一写“我心中的白杨”,让学生把所思所感表达出来,可使他们的审美感受得到升华。学生纷纷说出的感受异彩纷呈,揉和着自己的个性特点。这时的课堂成了学生积极参与、主动表现的舞台,闪烁着创造的灵性,跳跃着鲜活的生命
……
让我们尊重每一个生命,让其在课堂上绽放个性,展示活力吧!
《白杨》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篇14
一、学习目标
1、学会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抚摸、介绍、边疆、沉思、陷入”,理解带点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能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感受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学会用借物喻人的手法写物。
二、重难点
重点: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
难点:体会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三、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认真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利用工具书或向其他同学请教注上音,边读边画出本课的生字新词,多读几遍,直到读准音。 掌握下列词语
戈壁 界限 介绍 清晰 表白 抚摸 软弱 浑黄一体 高大挺秀
2、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再把课文完整地读一遍,要求读通顺、读流畅。
3、默读课文,回答下面的两个问题吗?
①课文记述了一件怎样的事情?用简要的语言在下面的横线上写一写。
————————————————————————————————————————————————————————————— 。
② 请你根据下面的提示,试着给课文分分段。用//在课文中标出。
①戈壁滩上的白杨树。
②爸爸介绍白杨树的特点,借以表达自己的心。
③爸爸的介绍对孩子的教育。
④孩子们一定会像小白杨那样在新疆茁壮成长。
四、品读课文,美读体验
1、边默读课文边画出你最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并想一想为什么喜欢?把你的想法跟同桌说一说。
2、佳段赏析之一
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他想了一会儿,对儿子和小女儿说:“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①联系上下文,找出句子,想想白杨生存的环境是怎样的?白杨外形又有什么特点?
②从爸爸的这段介绍中可以看出白杨树内在有哪些特点?
③爸爸借白杨树来表明自己怎样的心思?谈谈你的见解。
3、佳段赏析之二
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的白杨树,又陷入了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现起一丝微笑,那是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①想想爸爸在沉思什么,你能读懂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吗?可以在小组里讨论讨论。
②白杨与爸爸有什么相似之处?作者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4、你能把上面的两段话背诵下来吗?我相信你一定是第一个背出的。
五、学习表达,拓展延伸
1、学习了这篇课文后,你有什么收获呢?跟同学们说说吧!
2、争做小作者:兄妹二人在新疆生活得怎样?长大后他们这一代人为新疆做了什么呢?你能继续写下去吗?试一试,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行!
3、运用下列关联词写句子
①哪儿……哪儿……(生命力强)
②不管……还是……总是……(坚强不屈)
③只知道......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