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秘帮教案设计内容页

《有趣的发现》教学案例(推荐15篇)

2023-03-03 15:26:01教案设计

《有趣的发现》教学案例(推荐15篇)

《有趣的发现》教学案例 篇1

师:有一次,达尔文乘船到海洋中的小岛上去考察,他看到了什么?

生:他看到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

师:是呀,他发现岛上有两种昆虫,一种是——

生:翅膀特别大的。

师:另一种是——

生:没有翅膀的。

师:那翅膀小的昆虫到哪去了呢?这让达尔文感到非常——

生:奇怪

师:你能用动作加朗读来读懂“奇怪”吗?(指导朗读)

生:他看到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感到很奇怪。(读时,满脸疑惑,并侧过脑袋,用一根手指指着脑袋。)

师:请你上来为大家读一读。大家一边听一边看,看他有没有读懂奇怪?

生:他读懂了,他脸上做出了“奇怪”的表情。

生:他读出了“奇怪”的语气。

师:他用“语气”和“表情”告诉我们,他已经读懂了“奇怪”。让我们也一起来读读吧。

生:齐读句子。

师:只要我们像达尔文一样,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就能发现许多奇怪的事情。

(出示“_____________________,感到很奇怪。”

奇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昨天我家的灯突然全都灭了,我感到非常奇怪。

生:奇怪!今天妈妈怎么给我买了那么多好吃的东西?

生:我发现妈妈的头上有白头发了,感到很奇怪。

生:今天我们的美术老师怎么又没来,我感到很奇怪。

生:奇怪!我的大门牙掉了很长时间了怎么还没长出来呢?

师:小朋友可真会发现,那当你碰到奇怪问题时,你会怎么做呢?

生:我会问大人。

生:我会动脑子想。

师:达尔文和小朋友们一样,也开始了动脑子观察研究。让我们从第三小节中去找找达尔文是怎么做的。

生:自读第三小节。

师:达尔文是怎么做的?

生:反复观察比较

生:达尔文捉来许多昆虫,反复观察比较,终于找到了答案。

师:对,达尔文对昆虫进行反复 观察 比较。在这三个词语中,你理解哪个词语的意思?

生:我理解“反复”。“反复”是说达尔文看了一次又一次。

师:他是怎样看的呢?

生:很仔细的看。

师:你从哪个词语中知道他是很仔细的看的呢?

生:观察。

师:仔细地看我们就可以说是——

生:观察。

师:他不仅一遍又一遍的观察,还一遍又一遍地——

生:比较。

师:多么认真啊!多么——

生:多么细心啊!

生:多么有耐心啊!

师:正是他对很多的昆虫进行反复观察比较,终于——

生:找到了答案。

师:让我们用读来夸夸他的认真、细心和耐心。

生:齐读。

(评析)

在教学过程中,我逐步引导,以抓关键词“奇怪、反复观察比较”为突破口去学习课文的语言。但如何更好地让学生“读得进,悟得出”呢?我是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自读自悟,采用不同的形式去读课文,将课文语言吸收进去,再用自己的理解方式(加动作朗读)去驾驭课文语言,最后,再将内化了语言加以运用。结果发现学生学得既主动,又轻松,创造性地吸收了课文语言,有效地进行了运用。

《有趣的发现》教学案例 篇2

文本解读:

课文的第二段只用了两句话讲述达尔文在岛上的考察发现,看起来太平淡无奇,很难找到学习语言的切入点。但其中的个别词语却是潜伏其中的很好的语言因素,如“

考察”、“发现”、“要么……要么……”“奇怪”等。以这些词为空破口,进入文章进行语言学习,对于低年级来说是切实可行的。

文本与社会生活:

文中所提及的“发现”似乎离我们很远,但却给我们一种启示:留心处处皆发现,寻找学习语言的因素,带领学生学习语言也是如此。

文本与学生经验:

文章写了生物学家达尔文发现在太平洋中一个小岛上只存在两种昆虫:一种翅膀特别大的,另一种是没有翅膀的。科学家为了解开其中的迷,经过艰苦的科学研究,最

后终于解开了其中的迷。

尽管表面看来,文章所讲述的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去甚远。但仔细品味,却能发现,不论是一开始文章所预设的“谜面”,以及到后来揭示的“谜底”,都是十分

有趣的。所以我们在带领学生进行课文语言学习的时候,要让学生充分感知、感受、感悟到其中的“趣”,也就是要充分借文章之“趣”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动机和兴趣”。

学习目标:

1、紧扣“发现”,让学生去发现自己学习上的疑难问题。

2、让学生通过自读,用各种形式将自己的发现展示出来,并加以运用。

教案:

文章有着非常严密的逻辑结构,是按“考察发现——观察比较——得出结论”的顺序叙写文章,这也是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所以在执教本课第二自然段时,本人力求学生学习语言都紧紧围绕文章内在的逻辑顺序展开,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找出不理解的字词,再把这些字词带进课文,通过自主阅读的方式去读懂,加以吸收和利用。

实施

学习语言片断一:“两进两出”悟“考察”。

师:我们常说,学贵有疑,就是说学习最难能可贵的就是能提出问题,现在请把你善于观察的眼光转向第二段,能不能从第二段发现问题呢?边看边用铅笔画出来。

(师行间巡视,发现大多数学生划了“考察”、“奇怪”两个词语,板书于黑板上)

师: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什么意思呢?就是书读得遍数多了,就能读懂,请小朋友们把第二段多读几遍,相信你们一定能读懂这两个词语。

(生练读第二段)

师:谁读懂了第“考察”?哪个来读一读第一话,老师从他的声音里就知道他读懂得了没有?

生1:有一次,达尔文乘船到太平洋中的一个小岛上去考察。

师:老师从你的声音里已经听出,你有一点读懂得了。如果能把“考察”用动作做出来,那就说明你是真正读懂了。这可不容易呀,可要好好练习啊!

(学生边读边练习加动作)

师:谁来加上动作试试看?

生2:有一次,达尔文乘船到太平洋中的一个小岛上去考察。(读后,往左右各看了两眼)

师(模仿该生动作)述:有点像考察了,请小朋友们都看看图(实物投影展示图)上的达尔文是怎么“考察”的?可以边读边学着做一做,还可以加上你自己考察的动作。

(学生练读中做“考察”的样子)

师:这次,谁愿意到前面来考察?

生3(来至讲台上):有一次,达尔文乘船到太平洋中的一个小岛上去考察。(读完,该生做出象是在专心致志看一件什么东西似的样子)

师:达尔文,你在考察什么呢?

生3:我是在考察昆虫。

师:发现什么了?

生3:我发现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

师:刚才考察的那位达尔文也来考察一下吧!

生2上讲台表演读,这次较之第一遍,有很大提高。(师带头为他鼓掌)

师:让我们跟着这两位达尔文也来考察一下。(用手示意)有一次,——

(全体学生练习这句话)

学习语言片断二:纵向拓展用“奇怪”

师:我们用熟读课文,看课文的插图,用动作做一做的方法,读懂了“考察”,现在大家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或者其他的方法读懂“奇怪”呢?

(学生各自练习)

生4:他发现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感到很奇怪。(读时,满脸疑惑,并侧过脑袋,用一根手指指着脑袋。)

师:请你上来为大家读一读。大家一边听一边看,看他有没有读懂奇怪?

生4上讲台来再读,读时,两条眉毛几乎拧到了一起,表情较之刚才还要出色。

师:他读懂了吗?

生5:他读懂了,他脸上做出了“奇怪”的表情。

生6:他读出了“奇怪”的语气。

师:他用“语气”和“表情”告诉我们,他已经读懂了“奇怪”。你们能做到吗?你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读懂“奇怪”呢?还不快练!

(学生练习得十分起劲,各自都做出了“奇怪”的表情,部分学生还兴致勃勃的表演了起来。)

师指名读。

生7边读边呈现出满脸疑惑的神色。

生8边读边比划着昆虫翅膀的大小,读后做出一副愁眉不展的神色。

生9读后,还喃喃自语:奇怪?怎么这儿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呢?

师:是呀,只要我们像达尔文一样,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就能发现许多奇怪的事情。比如:小红发现母鸡总是围着鸡窝转,感到很奇怪。还有:奇怪!太阳怎么不从西边出来呢?

教师出示投影:

____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到很奇怪。

奇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让学生从中选择一个句式说一句话。

生11:我发现头上有白头发了,感到很奇怪。

生12:奇怪!我掉了的牙怎么还不长呢?

生13:我发现我的声音从录音机里传了出来,感到很奇怪。

生14:奇怪!今天我们上课怎么用话筒呢?

……

(搜索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

总结:

正如在“文本解读”中提到的,课文的第二段虽短小却是文章的一个重点段落,以抓关键词为突破口去学习课文的语言,是我所采用的引导方法。但如何更好地让学生“

读得进,悟得出”呢?我想越俎代庖是绝对不是上上之策,告诉他去做做这个词的表情,那个词的动作,学生不但处于被动状态,最主要是学习兴趣大打折扣。于是我就想何不放手来个自主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己去读课文,自己去发现其中的不懂的字词,然后再通过自己阅读,将课文语言吸收进去,再用自己的理解方式去驾驭课文语言。最后,再将内化了语言加以运用。这种学习语言的方式与课文的叙述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它所遵循的模式是:“发现语言因素——感悟语言因素——悟出语言因素——积累运用语言”。

最后的学习效果正是应验了那句:“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学生学得既主动,又轻松,创造性地吸收了课文语言,创造性地将他们演绎出来,更创造性地进行了运用。

《有趣的发现》教学案例 篇3

【教学目标】

1、精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对重点句子的朗读,让学生了解达尔文的有趣发现。

2、指导学说读好三个因果关系的复句,从而领悟适者生存的道理。

3、指导书写部分生字,掌握部分生字字型。

【教学重难点】对三个因果复句的朗读和理解。理解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小黑板、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有趣的发现》一课,学习了这篇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谁能来当小老师领大家一起读呢?

2、昨天老师又请大家回家读了课文,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达尔文的新发现到底是什么?

二、学习第二小节

1、过渡。有一次,达尔文来到太平洋中的一个小岛上考察。他发现了什么呢?

2、根据回答出示:他看到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没有翅膀,感到很奇

3、小朋友感到奇怪吗?(奇怪)那么谁来读好这句话呢?(注意指导:要么……要么……,特别,很奇怪)

三、学习第三小节

1、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请大家读一读第三小节,然后找出原因来。

2、 根据回答出示:·原来,岛上经常刮大风,那些没有翅膀的昆虫,由于不会飞,就不大可能被风刮到海里淹死。·那些翅膀特别大的昆虫,因为,所以也能生存下来。

·而那些翅膀不大的昆虫,由于很容易被刮到海里去,便逐渐地消失了。

3、分析:(1)小朋友,你们知道为什么翅膀大的昆虫能生存下来吗?(因为它们的翅膀特别大,顶得住大风。)你们能用“因为……所以……”来把这句话的意思表达出来吗?(因为这些昆虫的翅膀特别大,有顶抗大风的能理,所以可以生存下来谁能读好这句话呢?(指名朗读)(2)那么那些没有翅膀的昆虫为什么也能射干农村下来呢?你能用“因为……所以……”把这句话的意思说出来吗?你们找一下,这句话中没有用因为……所以……,用的是什么呢?(由于……就……)谁来读好这句话呢?(指读)(3)那些昆虫为什么会逐渐消失呢?出示相关句子,指读这句话。

4、通过刚才的比较,你们有没有发现什么呢?或者你知道了什么呢?自己读一读这段话。

5、交流:引导学说呢感明白“适者生存”的道理。(就是能力的人才能在这个社会上生存下去,没有能力的人会被社会淘汰,不能生存下去。所以我们小朋友要好好学习,将来才能成为一个有本事的人。)

6、原来是这么一回事,我们一起来读这段话吧?

7、那么达尔文怎么会知道的呢?(1)出示:因为他捉来很多昆虫,反复观察比较,终于找到了答案。(2)指名读,注意读出达尔文那种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精神。(3)师小结:正是因为达尔文不断的去观察,才发现了这个秘密的。我们小朋友应该怎样做呢?(学生发挥)

四、学习第四小节

1、这个有趣的发现,对达尔文后来的研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谁来读好这句话呢?注意指导好长句子的停顿。

五、复述课文

1、小结:(板书)达尔文从考察时发现这个有趣的事情,到后来进行观察比较,最终得出了答案。

2、谁能根据老师的板书来把课文的内容再用自己的话讲一遍呢?(学生自由发挥)

六、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

2、说说如何记忆

3、师范写,生临摹。

【教学反思】

按上述设计,我进行了《有趣的发现》的第二课时的教学,取得了预想的效果。在进行第三段的教学时,先是自读找出共有几句话,然后找四名同学分句朗读,接着以第二句为例,围绕“什么样的翅膀,因为什么,结果怎样”找重点词,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自然找出了“没有、不能飞、不大可能”这几个词语,并顺势找出第三、四句的重点词。最后,又再次读了一遍课文,教师用从第二句话中找到的词语说了和第二句话意思相同的句子,让学生练说第三四句。学生有词语作基础,有教师的示范,顺畅地说了出来。说完之后,我就揭示了这就是复述。并让学生试着复述第一、二自然段,由于准备充分,学生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还总结了抓住关键词复述的方法,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有趣的发现》教学案例 篇4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有趣的发现》。

首先说一下教材

《有趣的发现》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的一篇充满探索意味的叙事性作品。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达尔文在太平洋中的一个小岛发现了岛上的昆虫翅膀都不同。于是,他亲自去岛上观察,终于被他找到了昆虫翅膀不一的答案。在这篇课文中,达尔文以一个智者的形象出现,他既是一个科学家,而在学习此文时,对于天真的孩子们来说,他更是一个能够带领他们走向科学,走向生活,探索问题答案的朋友。此文通过讲述这样的一个故事,一方面是在赞扬达尔文仔细观察,勇于探索,亲自实践去找到答案的科学精神,另一方面也在号召我们的孩子要学习达尔文的这种仔细观察,乐于探索的精神。当然,课文还传达给孩子的另一个信息,那就是我们必须要学会去适应环境而不是让环境去适应你。这篇课文一共有四个小节,可以按照这四节分为四部分来教学。

第一部分:(1节):讲述了英国有位的科学家叫达尔文。

第二部分:(2节):讲了达尔文乘船到海洋中的一个小岛上考察,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

第三部分:(3节):讲了达尔文由观察到的现象去探究事物的本质联系,发现岛上昆虫的体型特点与能否适应生存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就是“有趣的发现”。即“适者才能生存”,从而点明题旨。

第四部分:(4节):指出这个有趣的发现,对达尔文后来的科学研究起了重大作用。“非常重要”强调了达尔文后来之所以能在进化论方面进行深入的科学研究,并为人类作出杰出的贡献,与这一发现是分不开的。

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教材编排意图,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9个字只识不写,认识一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达尔文事迹的学习,学习他那种仔细观察,勇于亲自去探索,实践的科学精神。也使学生在脑海中牢记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道理。因此,我将第三条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说教学设计

在研究教材,钻研教法的基础上,教学设计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一环,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设计如下:

(一) 谈话导入,引入情境

“孩子们,你们在平常的生活中有什么有趣的发现吗?”一开始,我会以谈话的方式直接导入。我所抛出的这一问,和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预计学生肯定会不加以思索,踊跃回答。而这一效果正好是我想要的。本来,在很多老师包括我自己在内。会觉得科学味的文章难教。但我这样一问,使孩子们的身心立刻放松下来,课堂内的气氛变得不那么严肃,孩子也就会在乐中学习了,我的目的达到了。接着,我板书课题 “有趣的发现”。课题中有一个二会字 “趣”。所以,教学时,我注上拼音,让学生读准 “趣”的发音。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纠音: 出示生字词

bǎi dá wén fǎn fù jiào cún róng yì yán jiū

一百 达尔文 反 复 比较 生存 容 易 研究

2在朗读纠音,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我会引导学生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即这篇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课标指出,二年级的学生要能够完整讲述简短的故事了。所以,我的这一设计,主要是为了让我的学生练习说,说不好不要紧,但要敢表达,我会在一旁作指导。我就想为我的孩子们提前打下基础,培养他们的概括能力。

3主问题提出

课程标准指出,在培养孩子思维能力的同时,要注重孩子质疑解疑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会抛出一个疑问。达尔文的发现是什么呢?他是如何发现的?这是全文教学的一个主问题。主问题,按照我的理解,它就等同于我们的脊梁,因此它是课文教学进程的核心。它对于孩子和作为教师的我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作用。对于孩子来说。它适应了孩子们身心发展的特点。二年级的小孩,他们在课堂上很容易分神,也往往读书,听课没有目标,常常知识跟着附和。因此,这样的主问题,可让他们集中注意力,知道老师说要做什么,而自己又要做什么?大大提高课堂效率。而对于老师,主问题作为整课的核心,它可以帮助我们老师把握住课文的重点。况且,问题一提出,孩子们还会由于好奇心的趋势,立即去读文章,对文章有进一步的感知。(三) 研读课文,深刻领会

重点研读第三小节,体会达尔文执着的探索精神。

① 对比,感觉自己的不足

先让学生切合自己的实际说说在日常生活中,你遇到问题时,会自己去寻找答案吗?预计:一些学生说有,但由于孩子的阅历不足,大多肯定说没有。于是,老师再话题一转说,我们的科学家达尔文就有,一起来看看。这时,不用老师说,孩子们在心里也感觉到了自己的不足。

② 紧扣“许多”“反复”“观察”“比较” “终于”,体会达尔文的执着。

重点句子出示:达尔文捉来许多昆虫,反复观察比较,终于找到了答案。先让学生说自己读后的感受,这时候我们老师要充分珍惜孩子的言语,因为这是他们自己的初步的理解。

③ 想象性表演,升华理解。

让孩子们想象达尔文会怎样观察,谁来给大家看看。这样的表演,由于是直观性的,给孩子留下的影响会更深。当然,因为是课标指出的。也要发展孩子的想象能力,所以我设计了这个环节。孩子们先是通过自己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在脑海中想象,完成了一个内化过程,接着,我会让他们说,完成了一个外化过程。同时,也锻炼了孩子的表达能力。

④ 对比学习

首先,让孩子们读一下达尔文找到昆虫翅膀为什么不同的答案,也就是后面的三句话。我一边出示几个画面(1、没有翅膀的昆虫停住不动的画面,2、翅膀特别大的昆虫在风中的画面,3、翅膀不够大的昆虫的画面),这里出现的画面而不是课文文字,一是考虑到大片文字吸引不了二年级孩子们的长时间注意,二是图片配合风的声音更有利于激发孩子的兴趣,也容易让他们理解课文,然后看表格填空,自己再说说为什么不同?最后,对比一下,选择一个说你想对它说的话。表格如下:昆虫翅膀(有趣的)发现

⑤ 朗读感悟

本节学好了。我要求学生朗读。因为,朗读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有更加深刻的感悟。同时,老师也可以通过学生的朗读,听听孩子们对于课文的理解程度。(四)畅谈体会,加深感悟

教师是课程的推进者之一,教师能走多远,紧接着,孩子们就能走多远。当然,别忘了我们的孩子,他们也是课程的推进者之一。孩子们对于知识的需求是不会也不可能用言语直接表达的。但作为老师的我们知道,在进行了刚才那么有趣的表演之后,孩子的热情仍旧高涨,他们对于知识的学习仍然处于颠峰状态,能动性孩子促使他们想要学到更多。因此,在这个时候,我会抛出层层递进的两问:①你们觉得达尔文发现昆虫的翅膀不同后就亲自去岛上探索,观察的做法怎么样?这个问题提出以后,我会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其实,从表面上看,孩子们的确是在谈着自己的想法。但实际上,他们也在不知不觉中说出了他们自己对于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悟。我们知道,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悟才是语文学习的关键所在。这个时候,承接着孩子们所说,老师再简明扼要地帮助孩子总结此文的主旨,起到升华作用。

(五)启发想象,拓展延伸

语文学习,如果仅仅停留在文内意思的理解和掌握那时远远不够的。拓展延伸可以帮助孩子对文章有更加清醒的认识。因此,①我会请孩子们说说学了这文后感受。可以预计,孩子们肯定会说要学习他的科学精神。这样,孩子们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了,比任何的思想教育起到的效果都要好。当然,②我还会让孩子们说说对昆虫有什么想说的话没有?以此引导出“要学会适应环境”这一说法。因为相对于前一主旨重要性是次之的,所以无须花太多时间。③介绍自己知道的科学家以及他们的事迹。

说说本课教学的注意点

1、 生字词教学的注意点:比较的“较”,车字旁要注意写法(笔顺和笔画的变化),达尔文的“达“,里面的“大”,把捺改成点。

2、 朗读感悟的注意点:要将句式中的练习和朗读结合,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积累。

附板书:

昆虫(有趣的) 发现

没有翅膀,翅膀残缺的 不容易被风吹走

翅膀特别大的 能生存下来

翅膀不够大的 逐渐消失

仔细观察 勇于亲自探索实践的科学精神

《有趣的发现》教学案例 篇5

一、请将下列汉字按音序排列。

趣 著 考 察 因 淹 而

二、看拼音,写词语。

tè bié bǐ jiào rónɡ yì yuán lái

shēnɡ cún yán jiū zhú jiàn fā xiàn

三、比一比,再组词。

现( ) 较( ) 鸟( ) 容( )

观( ) 效( ) 岛( ) 究( )

四、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著名的( ) 有趣的( ) 重要的( )

认真地( ) 慢慢地( ) 仔细地( )

五、选词填空。

发现 发明

1、我( )屋角有个马蜂窝。

2、爱迪生经过反复实验,终于( )了电灯。

观察 观看

1、老师组织我们去( )《雷锋的故事》这部电影。

2、达尔文经过反复( ),终于找到了答案。

六、按课文内容填空,并完成练习。

达尔文捉来 昆虫,反复观察 , 找到了答案。原来,岛上经常刮 ,那些 翅膀的昆虫, ,就不大可能被风刮到海里淹死。而那些翅膀 ,因为能顶住 ,也 。可怜的是那些翅膀 的昆虫,由于很容易被刮到 ,便逐渐消失了。

1、这段话共有_________句话。

2、为什么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把表示原因的句子用“———”画出来。

《有趣的发现》教学案例 篇6

过去,在以知识传承和技能训练为主的课堂上,教师需要营造一种高度紧张、严肃有序的学习氛围,教师要排除各种外在因素,努力将学生们的有意注意及行为统一到计划中的学习需求上,并通过奖惩手段维持课堂纪律。但是,在以学习者知识的主动构建和学习者情感、态度、意志的积极发展为价值的新课堂上,教师的重要职责在于帮助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每个学习者充分感受到课堂中的安全、轻松、欢愉,从而释放出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与积极的情感因素,以张扬他们的个性。

这些,都在本课例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无论是教者亲切地提问,如“我们一起来念念这句话,想想这里写了几种昆虫?”无论是教者精心设计的课件,或者是教者努力创设的课堂情境,无疑都在告诉我们一件事情。即课堂中教师的活动都应该服从并服务于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的创造。因为只有学习者的手脚不受束缚,才会闪现出他们的灵性与智慧;只有学习者的思想不受压制,才回迸发出他们创造的火花。这样才能实现积极有效地学习。

《有趣的发现》教学案例 篇7

教学要求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

学会本课堂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确良10个字只识不写.认识破1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初步懂得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道理.学习达尔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

重难点,关键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尤其是第3自然段,读中贯穿词语训练.

课时划分两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你们知道世界上有哪些著名的科学家吗

(出示达尔文像)他就是一百多年前,英国著名的科学家——达尔文.你对达尔文有什么了解简介达尔文和《进化论》.

今天,我们所要学的课文是讲述达尔文关于发现的一个故事的,这就是《7.有趣的发现》教师边述边板书课题.

解题.

(1)"有趣"是什么意思

(2)看了课题,你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学生边讲教师边在题目旁打小问号.

(3)齐读课题.

初读课文

自由练读文章.

要求:(1)读准生字字音和多音字.

(2)读通文工中的长句.

(3)标出文中的小节号.

学生按要求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一类生字词)

一百达尔文反复比较生存容易研究

1自已读读词.

2你在字音上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正音:

"文""反""研":都是前鼻音.

"存":读平舌音.

"容"声母是"r"

"易"","研":读整体认读音节.

3带读.开火车读,齐读.

4 去掉拼音齐读词语.

5.你能给这些生字组词或组成语,或用生字说一句话.

(2)(出示二类生字词)

1自已读读生字词.

2齐读生字词.

3去掉拼音后,会读的同学站起来齐读.

4.把生字词带入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长句子多读几遍.

5.指名试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评议.

重点指导读通第3自然段中的第二第三四句.

6.齐读课文

三、初步理解课文汇报内容

1.刚才我们提的小问号有哪个可以擦去了

剩余的问号我们下节课来解决.

2.这篇课文主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故事

四、教学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读一读生字词,巩固字音.

2.分析字形.

(1)自已先看笔顺表,自学生字.

(2)有熟字记忆生字.

鸟---岛交----较穷-----究在-----存开----研

(3)哪个字难写,哪个同学可以当小教师教教大家

3.指导书写.

易:上下结构,上小下大,最后两撇要平行,最后一撇比前面一撇长.

达:里面的"大"最后一笔捺改为点.

较:"车"做偏旁时最后一笔应是提.

"存":半包围结构,看准在田字格的位置.

4.教师范写生字,学生描红,仿影,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有趣的发现》教学案例 篇8

《有趣的发现》是语文S版第六单元的作文教学内容,主要是写自己发现的有趣的事情。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古语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没有生活,就没有作文,没有生活的源头活水,我们的作文就成了一滩死水。”我在讲清作文要求后,就让学生进行习作,第一次交上来的作文草稿,质量很差,学生都不知道从何入手,学生的大多数没有进行观察,也就没有什么发现,也就没内容可写。如何才能选择一种普遍的发现进行有效的作文知道呢?经过深思熟虑,最后我决定让学生观察一次盐水能增加水的密度,增大物体在水中的浮力这样的实验,再动手自己做一次实验,再进行作文指导。

上课时,我先把一个油桃放入两杯清水中,观察油桃沉入水底,接着往一杯清水中加入大量的盐,搅拌使盐水融化在水中,再观察油桃的变化,看着油桃慢慢浮到水中,然后问学生是什么原因,我再把其中的科学常识介绍清楚,最后,让学生自己来做一遍实验。做完实验后,我为这次作文,开一个头,让学生接着往下进行口头作文,再请学生复述作文,最后再让学生进行正式的习作,这样学生就更加清晰文章要表达的主要内容。

作文交上来之后,我发现这次作文普遍很好,就连平时不会写作文的学生都写的内容清晰,语言流利。由此可见,充分的课前准备,充分的观察,有效的方法指导,语言的训练很重要。希望下一次作文能放手发挥学生更大的主动性,作文可以多样化一些。

《有趣的发现》教学案例 篇9

抓住关键词语 精读课文

——苏教版教材第三册《有趣的发现》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记叙了生物学家达尔文通过对太平洋中一个小岛上昆虫的考察,发现只有适应自然环境的生物,才能得以生存的故事,体现了他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学风。全文依循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按照事情的顺序,抓住“有趣的发现”这条主线,从现象到本质,展示发现的内容和过程揭示这个有趣的发现,对达尔文后来的科学研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旁“车”字旁。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学会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懂得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道理。学习达尔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对三个因果复句的朗读和理解。理解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

以弘扬学生“主体性“为宗旨,由老师问向学生问转变。让学生通过读书发现问题,再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在品读的过程中,让学生富有个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尊重学生独特的表达方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简案)

一、导入

板书课题,指导学生理解“有趣”的意思。鼓励学生读题目质疑:是什么有趣的发现?带着问题进入课文学习。

二、初读课文

1.学生初读课文,读通顺,读流畅。

2.指导认读生字词。

3.指名朗读课文。

4.引导学生说说课文大意。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指导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说说达尔文是一个怎样的人。老师再相机补充达尔文的资料。读好“著名”。换词“有名,闻名”等理解达尔文科学研究的重要地位。

四、指导写字。

第一课时(详案)

【教学目标】:

1.精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对重点句子的朗读,让学生了解达尔文的有趣发现。

2.指导学说读好三个因果关系的复句,从而领悟适者生存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对三个因果复句的朗读和理解。理解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之间的关系。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复习。

1.听写生字词。

2.填空:达尔文是()年前( )国著名的( )。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达尔文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

1. 老师:有一次,达尔文出去考察,来到了太平洋中的一个小岛上。达尔文是在哪儿,他在岛上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是什么奇怪的现象呢?

2.学生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找一找答案。

3.指明学生回答,交流,理解:“达尔文发现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出示句子,再指导读句子,突出“要么……要么……”指导理解岛上的昆虫只有两种形态,不是翅膀特别大,就是没有翅膀,没有第三种形态的。

4.指导句式练习: 要么 ,要么 。

5.如果你也在考察的队伍中,你看到这现象,你会觉得怎样?指导读好“奇怪”一词。

【设计意图:本段教学旨在让学生去自读自悟,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反复阅读,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朗读课文。】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达尔文通过研究发现了规律。

1.老师:达尔文看到这奇怪的现象,是怎样做的呢?

2.学生自由读第三自然段,标出一共有几句话,用符号标明。

3.指导理解:

(1)指导学生通过重点词语“许多、反复、终于”认识达尔文做研究的认真态度,以及感受他做研究的刻苦精神。(你猜猜达尔文会捕捉多少虫子,怎么捕捉?为了找到有力的证据,达尔文一词又一次进行观察考证,反反复复若干次。)

(2)经过反复的研究,达尔文找到答案没有?答案是什么呢?学生在第三自然段中找一找,并用“ ”画下相关句子。

(3)指明学生交流,老师相机出示句子,再指名分句子朗读,说一说每句话意思。

(4)模拟表演,理解句子。

学生分成三大组,一组翅膀特别大,一组翅膀小,一组没有翅膀。

老师扮成猛烈吹来的狂风,吹向第一组:第一组学生不动,老师问:你们怎么还没有掉进大海里去?第一组回答:我们翅膀大,能顶住大风,所以不会被你吹走的。

类似方法吹向第二组第三组,帮助学生感受小翅膀的顶不住大风,被吹进大海,而没有翅膀的根本没有飞行,藏在地上草丛里,自然也不会被吹走。

(5)学生再次回忆,老师板书,帮助学生深刻识记:

翅膀小的 顶不住大风 淹死

翅膀特别大的 顶住大风 生存下来

没有翅膀的 不会飞 不大可能淹死 活下来

4.指导学生朗读时对翅膀大的昆虫和无翅膀昆虫能适应岛上的生存环境而感到高兴,对小翅膀的昆虫因不能适应生存环境而遭淘汰寄予深深的同情。

5.指导学生认识到:这就是达尔文通过反复观察比较,认真研究得出的结论,也就是课题中的“有趣的发现”。老师简要介绍:适应大自然的就活下来,即所谓适者生存。

【设计意图:达尔文又怎样找到答案的呢?答案又是什么呢?紧扣这两个问题,课堂以读为主。学生在读中能得到情感体验:对翅膀大的昆虫和无翅膀昆虫能适应岛上的生存环境而感到高兴,对小翅膀的昆虫因不能适应生存环境而遭淘汰寄予深深的同情。师生模拟表演,是让学生结合已经获得的语言经验对已经熟悉的课文内容进行的个性加工,进一步得知岛上昆虫的体形特点与能否适应生存有着密切的关系。】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达尔文这一发现的重要意义。

1.这一次太平洋的考察研究得出的结论,也就是达尔文的这个有趣的发现,对他后来的科学研究有什么作用吗?老师谈达尔文的进化论“适者生存”,正是从达尔文的这次研究开始的,所以这个发现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播放图片,了解达尔文的科学研究进程。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对科学家科学研究故事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走进科学。】

板书:

翅膀小的 顶不住大风 淹死

翅膀特别大的 顶住大风 生存下来

没有翅膀的 不会飞 不大可能淹死 活下来

适者生存

《有趣的发现》教学案例 篇10

【学习目标】

1、紧扣“发现”,让学生去发现自己学习上的疑难问题。

2、让学生通过自读,用各种形式将自己的发现展示出来,并加以运用。

3、利用“考察”、“发现”、“要么……要么……”“奇怪”等。以这些词为空破口,进入文章进行语言学习。

【活动方案】

活动一:探究发现昆虫奇异现象

1、读读课文,说说岛上有什么奇异的现象?自读第2自然段。

2、想想这里写了几种昆虫?(3种。翅膀大的、翅膀小的、没有翅膀的。)

3、当大风吹来的时候,它们会有什么样的遭遇呢?

(1)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

(2)生边说边表演,其乐融融。

生:我的翅膀太小了,狂风一吹,我的小命就难保了,(说着往旁边一倒,面带恐慌的神情)想不到掉进海里,淹死了。(鼓掌)

生:我是一只没有翅膀的昆虫,大风来了,我就躲在岩石下、草丛中,仍然可以继续爬行。(说着竟钻下了桌肚里…)

生:我最自在。没有风的时候,我自由地飞翔;大风来的时候,我就飞到安全的地方。(一边说,一边用两只小手不停到煽动)

活动二:探究发现找答案

1、达尔文为解昆虫奇异翅膀之密,都做了哪些实验?

默读3自然段第1句话,画出相关词。

2、只要我们像达尔文一样,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就能发现许多奇怪的事情。

比如:小红发现母鸡总是围着鸡窝转,感到很奇怪。

还有:奇怪!太阳怎么不从西边出来呢?

活动三:探究方法复述课文

1、整体把握,抓好纲目,归纳大意:

(1)达尔文是英国著名的科学家。

(2)达尔文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

(3)达尔文通过研究发现了规律。

(4)达尔文这一发现的重要意义。

2、结合板书,抓关键词回顾各部分内容

逐句引导读懂,理出线索:

翅膀刮大风结果

没有的不会飞不大可能淹死

特大的能顶住能生存下来

小的顶不住逐渐消失

【检测反馈】

出示投影:____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到很奇怪。

奇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趣的发现》教学案例 篇11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身边事物,自觉去发现、捕捉、感受生活中的乐趣。

2、交给学生观察方法,使观察有目的,为自己的习作服务,学生“有东西可写”。

3、通过肯定和激励,展示和交流,点燃学生习作的激情,获取可持续性发展的语言运用能力。

4、学会使用简单的修辞和积累的好词、好句子。

5、消除学生习作的心理,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和动机,让学生拥有放松的习作心态,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教学重点:明确作文基本要求,把“趣”事讲出来。

教学难点:抓住“趣”,把文章写通顺,意思表达清楚。

课前准备: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进行再观察或者在探究,得出详细情况或结论。老师准备作实验的东西。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有趣的发现》 “趣”就是乐趣、兴趣。 “发现”就是自己观察了解到自己以前不知道的事情。

二、引导说趣:

1、同学们,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有趣的发现吗?开动脑筋,回忆一下,有没有什么事情让你很感兴趣?这些趣事可以是你最近观察到的,也可以是你以前观察到的,可以是生活中的,也可以是你在电视中观察到的,可以是有关动物、植物的,还可以是有关风雪雷电的,还可以是春夏秋冬的。总之,只要是真实的有趣的发现就可以。

2、学生用一句话介绍自己有趣的发现。

3、怎样才能给大家介绍清楚自己的发现呢?你希望介绍的同学从哪几方面介绍自己的发现呢?

(在哪儿?发现了什么?到底是怎么回事?……)

4、理清顺序:观察发现 —— 探究 —— 结果、启发

(有趣、疑问)(再观察、释疑)

三、演示举例引导说趣:

1、做盐水浮鸡蛋的试验。

2、共同讨论介绍方法。

3、解决问题办法有:问、查、再观察、也可借助观察工具等。

4、找学生介绍刚才的实验,评价,修正,补充。

四、相互说趣:1、先自己练说。2、同桌互说。3、全班交流,评价。

五、趣事感想:通过你的观察和听同学介绍,你有什么感想?

第二课时

一、写作要求:

1、写出自己的发现。给自己的文章起个有趣的名字。

2、内容紧扣题目。突出“趣”,让别人觉得有意思,乐意读。

3、观察的经过是重点,要写具体。

4、写出自己观察后的感受或者结果。

5、用上自己积累的好词好句,用适当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6、注意分段,加标点。

二、学生快速打草稿,老师巡回帮助习作有困难的学生。

三、自己修改,要考虑到怎样写更有“趣”。

四、同桌互改,欣赏对方写得好的地方,同时给对方提出好建议。

五、全班交流,读出自己文章中最得意的内容,共同分享。

六、自己再改——摘抄。

(注:为了增加学生习作兴趣,学生可以给自己的习作配插图,也可以制作标本夹在里面。表扬佳作,佳句,好词等)

《有趣的发现》教学案例 篇12

课题 7、 有趣的发现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 2、学习本课生字,其中两条绿线中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懂得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道理。学习达尔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 难点:理解课文内容,尤其是第三自然段,在读中贯穿词句训练。 教学准备 课文挂图、生字卡片,课文录音。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 3、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课时重难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一、谈话导入 1、你们知道世界上有哪些著名的科学家吗 (出示达尔文像)他就是一百多年前,英国著名的科学家——达尔文。你对达尔文有什么了解?简介达尔文 今天,我们所要学的课文是讲述达尔文关于发现的一个故事的,这就是《7、有趣的发现》 2、板书课题,解题。 (1)“有趣”是什么意思 (2)看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吗?(学生边讲教师边在题目旁打小问号。) (3)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练读文章。 要求:(1)读准生字字音和多音字。 (2) 标出文中的小节号。 (3) 将课文读通读顺 学生按要求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2、检查自学效果。 3、朗读课文 (1)课文一共几个自然段?指名分自然段朗读,重点指导读通第3自然段中的第二、第三、四句。 (2)齐读课文 三、初步理解课文,学习第一自然段 1、读了课文,那你能回答我们刚才上课提出的问题吗?解决简单问题,剩余的问号我们下节课来解决。 2、这篇课文主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故事? 3、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再说说达尔文是个什么人?说说著名是什么意思?给它找个近义词。 4、小朋友,你还会用这样的句式来介绍一下达尔文吗? 句式训练:达尔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教学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读一读生字词,巩固字音。 2、分析字形。 (1)自已先看笔顺表,自学生字。 (2)有熟字记忆生字。 交----较穷-----究在-----存开----研 (3)哪个字难写,哪个同学可以当小教师教教大家 3、指导书写。 易:上下结构,上小下大,最后两撇要平行,最后一撇比前面一撇长。 达:里面的"大"最后一笔捺改为点。 较:"车"做偏旁时最后一笔应是提。 "存":半包围结构,看准在田字格的位置。 4、教师范写生字,学生描红,仿影,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因为要上随文识字教学模式的研讨课,所以这一课时的教案就全改了。如下: 一、谈话导入 1、今天,夏老师想给大家介绍一个人。(出示达尔文像)他是——达尔文(词语卡片出示)。 对达尔文你了解多少呢?指名说。 书上有一段文字是这样介绍他的。(出示课文第一小节,自读、指名读。) 说说从这里你知道些什么? 学生汇报。(出示词卡:一百多年前)从这个词你知道了什么? (出示词卡:著名)谁能给它找个近义词。 齐读第一自然段,教师简介达尔文。 今天,我们所要学的课文就和他有关。齐读课题--《7.有趣的发现》 2、解题. (1)从课题我们知道了这个发现十分“有趣”(出示词卡:有趣 指名读)"有趣"是什么意思呢? (2)真想知道这个发现如何有趣?就让我们到课文中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 1、自由练读文章。 要求:(1) 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 (2) 标出文中的小节号; (3) 将课文读通读顺。 学生按要求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2、朗读课文 课文一共几个自然段?指名分自然段朗读,纠正读音。 三、理解课文。 (一)读第二自然段。 1、过渡:达尔文是在哪儿,发现了什么有趣的现象呢?让我们赶快去读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吧。 2、学生自由朗读。 3、你读懂了什么? (1)、(在哪儿发现。)——学习第一句。 学生:达尔文在海洋中的一个小岛上发现的。 教师加述:作为一名博物学家,达尔文经常跟着海军勘探船到海洋的小岛上去考察。出示词语“考察”,提问:什么是“考察”? (2)、(发现什么。)——学习第二句。 学生:达尔文发现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 教师出示插图:瞧,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达尔文感到——(很奇怪)。他奇怪些什么呢?引导学生说原因。 相应在黑板上贴出大翅膀、小翅膀和没有翅膀的代表图。 你会用这样的句式说好吗? 句式训练:达尔文看到岛上只有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却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到很奇怪。 5、教师引导学生质疑,再读读这个自然段,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三)、读第三自然段 1、过渡:还等什么赶快到第三自然段中找答案吧! 先来看看达尔文是怎样考察的! 2、出示第一句:小朋友,你觉得达尔文找到答案很容易吗? 3、你从文中哪些词语感受到的?(许多 反复观察比较 终于) (1)“许多” 你猜想一下,达尔文会捉来哪些昆虫?生答(师述:为了方便研究,达尔文捉来了这么做种昆虫,而且每一种的数量也很多。) (2)“反复观察比较” 观察比较是为了什么?“反复”一词说明了什么?(师述:是啊,科学家的许多发现,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试验中找到答案的,达尔文也不例外。) 指名读好词语。 (3)“终于” “终于”一词说明了什么?(达尔文找到答案很不容易。师述:没有反复的观察比较如何得来正确的答案呢!) 指名读好词语。 (4)齐读第三自然段第一句。 4、这个答案是什么呢?引导学生自读后三句。 (1)指名读。纠正读音。(出示“因为”指导读音) (2)你读懂了吗?你能作为一名小科学家来为我们解释一下,在同样的条件下,这三种昆虫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呢? 请学生就其中一种作分析。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经常刮大风 没有的 不会飞 不大可能淹死 特大的 能顶住 能生存下来 小的 顶不住 逐渐消失 指导学生认读“淹死”“生存” 5、引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6、讨论:小朋友,从达尔文的发现中,你又发现了什么?(只有适应自然环境的生物,才能生存下来) (四)、细读第四自然段。 1、齐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 2、本文中“有趣的发现‘指的是什么? 3、教师简介这个发现的重要性。 四、总结全文。 通过对本文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只有适应环境的生物才能得以生存,我们要学习达尔文仔细观察的精神。 五、指导写字 1、(出示词语卡片)读一读生字词,巩固字音。 2、指导写字。 “较”:车"做偏旁时最后一笔应是提。 “存”:半包围结构,看准在田字格的位置。 3、教师范写生字,学生描红。 4、学生在习字册描红,仿影,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尤其是第三自然段,在读中贯穿词句训练。 3、初步懂得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道理。学习达尔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科学精神。 课时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贯穿词句训练。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导入新课 1、读生字卡片并给生字扩词。 2、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讲读课文 (一)、读第二自然段。 1、过渡:达尔文是在哪儿,发现了什么有趣的现象呢?让我们赶快去读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吧。 2、学生自由朗读。 3、指名学生分句读,想想你读懂了什么? 4、你读懂了什么?(1)、(在哪发现。)——学习第一句。学生:达尔文在海洋中的一个小岛上发现的。 教师加述:达尔文作为一名博物学家,经常跟着海军勘探船到海洋的小岛上去考察。 (2)、(发现什么。)——学习第二句。 学生:达尔文发现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 教师出示插图:瞧,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发现了这样一个情况,达尔文感到——(很奇怪)。他奇怪些什么呢? 你会用这样的句式说好吗? 句式训练:达尔文看到岛上只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却没有___________________,感到很奇怪。 5、教师引导学生质疑,再读读这个自然段,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6、学生质疑问难 (二)、读第三自然段 1、过渡:还等什么赶快学习第三自然段吧!先来看看达尔文是怎样考察的吧! 2、出示:第三自然段第一句。 3、指名读,正音。 4、出示达尔文考察时的插图:小朋友,你觉得达尔文考察的时候态度怎样? 5、学生:很认真,很细心。 6、这句话中哪些词最能突出他的认真的态度呢?(许多、反复、终于) (1)“许多” 你猜想一下,达尔文会捉来哪些昆虫?指名读好词语。 (2)“反复” “反复”一词说明了什么? 指名读好词语。 (3)“终于” “终于”一词说明了什么? 指名读好词语。 7、齐读第三自然段第一句。 8、终于找到了答案,这个答案是什么呢?请小朋友继续读第三自然段。 9、答案是什么?有哪几种情况?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10、引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11、讨论:小朋友,从达尔文的发现中,你又发现了什么?(三)、细读第四自然段。 1、齐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 2、本文中有趣的发现指的是什么? 3、教师简介这个发现的重要性。)(移进第一课时) 三、复述课文。 1、指导复述课文:教师指导复述课文的要求。主要内容只要说出来就可以了,不必背诵课文。 2、指名学生读课文。 3、学生自由读课文,练习复述。 4、同座位练习复述课文,互相纠正。 四、总结全文。 通过对本文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只有适应环境的生物才能得以生存,我们要学习达尔文仔细观察的精神。 五、拓展练习 你还知道哪些科学家的故事?选一个你最喜欢的讲给大家听。 作业设计 1、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逐渐地( ) 有趣的( ) 认真地( ) 著名的( ) 仔细地( ) 重要的() 2、据课文内容填空。 那些没有翅膀的昆虫,由于( ),就不大可能被刮到海里。 那些翅膀特别大的昆虫,因为( )所以( ) 那些翅膀不大的昆虫,由于( )便逐渐地消失了。 板书设计 翅膀 刮大风 结果 没有的 不会飞 不大可能淹死 有趣的发现 特大的 能顶住 能生存下来 小的顶不住 逐渐消失 课后记 因为要对全区开一节随文识字的研讨课,所以选择了课文《有趣的发现》,第一,觉得这篇课文的生字词都是以词语的形式出现,比较好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出示词语,符合随文识字的教学模式,第二,这篇课文蕴含的道理只要学生读懂了文章就比较容易感悟。为了能使教学效果更好一些,所以,我在三个班级都上了这节课,上完以后真是感悟很多,特别是学生的特点真的不同,教师对学生的预设在课堂教学中真的很重要!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生物学者达尔文对太平洋中的一个小岛上的昆虫的观察,发现只有适应自然的生物才能得以生存的道理,在有趣发现中渗透科学思想的教育。为了符合随文识字的要求,我在课文的导入部分采用了谈话的形式,让学生谈一谈对达尔文的认识,这样很快就进入课文第一小节的学习,因为第一小结就是对达尔文的一个介绍。在谈话的过程中,三个班的孩子表现得就不一样,四班活跃,了解不少相关知识;二班简单,只说一个词语,例如“科学家”就没有了,六班的孩子预习过课文,基本就用书上的词语来回答。所以,后来出示的第一小节学习很轻松,学生很快就从“一百多年前” “英国”“著名”“科学家”等词语中找到相关信息,并解决了这一段生字的认读难题。 接着便让孩子自读课文,抛出一个疑问引导孩子到文中去找“达尔文在哪里,有了这个有趣的发现,这个发现是什么呢?”很快孩子就找到了地点,于是就进入第二段的学习,让学生感受这个现象的奇怪之处时,四班的一个哈孩子很快就准确的说出来,几乎没费什么周折就进入了词句训练“达尔文看到岛上只有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却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到很奇怪。” 而在二班和六班上的时候,需要老师的引导,“我们平时看到的昆虫包括什么样的呀?”孩子才反应过来,而这样的问题都是需要老师在课堂上随即提出来的。 在教学第三段时,我问学生“你觉得达尔文找到答案容易吗?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六班的孩子很快找出了“许多”“反复”“终于”,但其他两个班的孩子也需要老师的点播。 差异性最大的是在理解有趣的发现是什么的过程时,孩子都能读明白意思。但在二班上的时候,有孩子就提出了质疑“老师,那些翅膀小的昆虫也不一定都被吹到海里去,他们有的也躲在洞里,或者躲在树叶下呀?”“还有,没翅膀的昆虫可能也被吹到海里去.” 这个问题,我是没有预设到的,在四班上课时也没有遇到的。但孩子问得很合理,于是,我就让他们仔细读书,从文中我去找答案,但由于孩子们都很执着,觉得自己的疑问很有价值,死抓着不放,就不能好好去想答案了,最后只能由我来告诉他们“经常” “不大可能”“逐渐”这些词的妙用。后来在六班上的时候,我就有意识的引导他们注意这些词语,并做好了词语卡片,准备应付孩子的突然袭击。结果孩子们没有提出这样的问题,很快就说出了原因,没有在这里过多纠结。反而到了揭示文章中的道理时卡了壳,说不出“适者生存”的意思,我想这可能是因为孩子读的书不够多吧!相反这里四班和二班的孩子都说出来了。 总之,这节课除了让我更清晰地认识了随文识字的教学模式,更让我感受到,教师是否能准把握学生的学情是一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条件。

《有趣的发现》教学案例 篇1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一个偏旁,两条绿线内的10个生字只识不写,学写五个生字。

3、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课时:第一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你们知道世界上有哪些著名的科学家吗?蔡伦(造纸) 、沈括(印刷术)、张衡(地动仪)、祖冲之(圆周率).........爱因斯坦(相对论)、牛顿(万有引力,力学学说)、爱迪生(发明大王)、麦克斯维(电\磁)、诺贝尔(炸药)、达尔文(进化论)

(出示达尔文像)他就是一百多年前,英国著名的科学家——达尔文。小朋友对达尔文有什么了解吗?(简介达尔文)

今天,我们所要学的课文是讲述达尔文关于发现的一个故事。这就是《7.有趣的发现》(教师边述边板书课题.)

解题:

(1)"有趣"是什么意思(有意思、好玩;能引起人的好奇心或喜爱)

(2)看了课题,你们有什么要问的?(学生边讲教师边在题目旁打小问号.)

(3)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自由练读课文。要求:(1)读准生字字音。(2)读通句子。(3)标上自然段序号。.(学生按要求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三、检查自读效果.

(1)(出示生字)

1、自读、正音:

2、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4、去掉拼音齐读词语.

5、把生字词带入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长句子多读几遍.

6、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评议。(重点指导读通第3自然段中的第二\第三\四句。)

7、我们一起听听课文的范读。

8、齐读课文

四、初步理解课文汇报内容

1.刚才我们提的小问号有哪个可以擦去了

剩余的问号我们下节课来解决.

2.下面请同位互相检查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故事。(指名回答)(课文记叙了生物学家达尔文通过对太平洋中一个小岛上昆虫的考察,发现只有适应自然环境的生物,才能得以生存的故事,体现了他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学风。)

五、教学生字

1.(出示生字)读一读,巩固字音.

2.分析字形.

(1)自已先观察、自学生字.

(2)交流记忆生字.

3.指导书写.

易:上下结构,上小下大,最后两撇要平行,最后一撇比前面一撇长.

达:里面的"大"最后一笔捺改为点.

较:"车"做偏旁时最后一笔应是提.

"存":半包围结构,看准在田字格的位置.

4.教师范写生字,学生描红,仿影,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六、布置作业:

1、生字口头扩词。

2、正确、流利地读好课文。

教后反思:

一、设计意图:

1.丰富语言积累,拓展课外知识。

《新课标》把“丰富语言的积累”写进了教学目的,这既是学习语文、提高语文能力的需要,也有很强的针对性。儿童语言贫乏,他们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不断积累 语言的过程。而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今天我就是结合课文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有关课外知识,积累有关词语。如果每节语文课前,我们语文老师都能花上两三分钟的时间,做这样一件事情,相信学生日后将终身受益。

2.重视朗读,重视整体综合感知。

《新课标》中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我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去读,通过问题的设置让学生读中思,读中。

二、反思不足

在本次优质课评选活动中,我执教了《有趣的发现》第一课时。回顾执教的过程,自觉得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主要表现在教学中虽然提出了较为明确的读书要求,体现出一定的层次性,但课堂中总感觉到缺乏读书的氛围,读书不到位。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 所谓“生成”,就是利用已有课程资源,促进学生体验成功的过程。“生成”源于学生的独特感受,是学生通过积极的个性化阅读和思考所领悟到的。很多时候,教师的大脑转动还赶不上学生的奇思妙想,我们多么需要及时发现教学中出现的亮点,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品读感悟。

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我要不断地学习、更新、充实和完善自我,使之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有趣的发现》教学案例 篇14

教学内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精读课文,了解达尔文有趣的发现是什么。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含义。

3、初步懂得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道理,学习达尔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课文二、三自然段。了解达尔文有趣的发现是什么。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第三段内容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的内容,认识了一个叫达尔文的人,老师想考考小朋友,你对达尔文了解多少?(课前作业:布置学生搜集达尔文的资料)

出示:达尔文是一位著名的科学家。

什么叫著名呢?

著名:象这样全世界很多人都知道的,这么有名的就叫著名。

谁能来读好这句话呢?

过渡句:今天我们就来继续学习有关这位著名的科学家达尔文的小故事。

二、新授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观察插图

提问:小朋友们来观察一下,图上的达尔文在干什么呀?

生答:在小岛上考察

出示:有一次,达尔文乘船到海洋中的一个小岛上去考察。

2.那什么叫“考察”呢?

考察就是观察、调查的意思。

今天让我们也来做一做小小考察员,去观察一下,有什么有趣的发现。

出示课件:观察昆虫,2种昆虫,一种翅膀特别大的,一种没有翅膀的。

3.小小考察员们,你们有没有什么特别的发现呀?看一看哪个小朋友的观察最仔细?

生答:只有2种昆虫,一种答翅膀的,一种没翅膀的。

你们的观察真仔细!和达尔文当时的发现一样呢!你们瞧:

出示句子:引读:他看到——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感到很奇怪。

岛上有几种昆虫呢?生答:2种 有没有第三种呢?是呀,所以我们书中用了“要么…要么…”这个句式。

谁能来读好这句话呢?

过渡:当达尔文有了这个有趣的发现后,他又是怎么做的呢?我们一起去看一看第三小节。

(二)、细读第三自然段

1.请大家自己读课文,用直线划出达尔文是怎么做的。(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

指名回答,生读:捉来许多昆虫,反复观察比较,终于找到了答案。

2. 比较句子:

捉来许多昆虫,反复观察比较,终于找到了答案。

捉来昆虫,观察比较,找到了答案。

这两个句子,哪个好呢?好在哪里?

许多:许多好在哪里?

出示:昆虫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下都会干些什么

终于:终于又好在哪里?

这容易吗?是啊,太不容易了。但是工夫不负有心人,你们瞧,他终于找到了答案。

过渡:我们来看那么达尔文找到的答案到底是什么呢?

出示:谁来读一读?生读。

3. 这里讲了几种昆虫?他们的情况分别是怎样的?

出示表格:

翅膀 刮大风 结果

没有的 不会飞 不大可能淹死

发现 特大的 能顶住 能生存下来

小 的 顶不住 逐渐消失

4.请小朋友们看一段动画,边看边想,这个岛上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生答:岛上经常刮大风

原来这一切的发生都是受到了环境的影响,哦~~原来这2种昆虫能够适应环境,所以生存了下来,而那个翅膀小一点的呢?是不适应这个环境,所以被淘汰了。出示:这就叫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三)、细读第四自然段

过渡:这个有趣的发现对达尔文的科学研究有什么帮助呢?我们一起来读第四自然段。

1.通过第四自然段的朗读我们知道了这个有趣的发现对达尔文后来的科学研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小结:达尔文进行历时五年的环球考察,正是许多象这样的发现,才使他反复研究思考,发现了生物进化的奥秘。所以说这个有趣的发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总结

1、你觉得达尔文有那些地方值得你学习?

2、 你还知道哪些科学家的故事呢?

《有趣的发现》教学案例 篇15

教材的理解和分析:

这是一篇二年级上册的课文,在教材中属于科学篇单元.本文讲述了英国著名的科学家达尔文在太平洋的一个小岛上考察,经过认真观察,反复比较,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或翅膀特别小.全文共有四个自然段,第一段用一句话简单介绍了达尔文,第二段点明了这个有趣的发现是什么,用"要么………要么………"的句式讲清了岛上昆虫的现象,并且指出达尔文看到这一现象后感到十分奇怪.第三段先介绍了达尔文发现这一现象后的做法 "捉来许多昆虫","比较","认真观察",接着用三句表示因果关系的句子讲清了造成这一有趣现象的原因,即岛上经常刮大风,昆虫翅膀的大小直接决定了它们是否能顶住大风,适应环境,得以生存.最后点明这个有趣的发现为达尔文以后的科学研究(提出生物进化论,揭示适者生存的科学规律)奠定了基础.

细读文本,我们可以看到其实达尔文的发现有两个层次,一开始是发现一种现象,后来是经过研究发现这一现象背后透露出的大自然中的本质规律.从而也体现达尔文热爱大自然,观察敏锐,具有寻根探底深入细致的研究精神.在此基础上我认为本课教学一方面引导学生知道达尔文的发现,另一方面要要引导学生读懂达尔文怎么会有这个有趣的发现.基于以上认识,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本学段的要求,针对学生的实际,制定以下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复述课文.2,学会本课19个生字,其中绿线内的9个生字只读不写,理解"考察 ,容易"等词语的意思,用"要么……要么……"练习说句子.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达尔文热爱科学,积极探究的科学品质,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勇于探索研究的精神,激发学生了解科学家的故事的阅读兴趣.

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帮助学生读准生字字音,认识新偏旁"车",能按笔顺正确书写,辨析"容,究"的部首,并能正确,美观的书写.

2,注重长句的指导,通过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方式,使学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采用换词法,造句法,演示法,表述法等多种方法理解词义.

4,理清文脉,知道岛上原来有哪三种昆虫,各有什么结果.

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

1,正确美观地书写其他生字,用"要么……要么……"练习说句子.

2,复述课文,引导学生读懂达尔文怎么会有这个有趣的发现,也就是感受达尔文热爱科学,积极探究的科学品质,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勇于探索研究的精神,激发学生了解科学家的故事的阅读兴趣.

一,谈话导入,质疑激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今天老师发现××坐得特别精神,秋姑娘来到你身边,你有没有新的发现 和小朋友分享一下.接下来让学生猜猜:一百多年前英国有位著名的科学家特别善于发现,知道他是谁吗 出示图片,介绍达尔文,同时我出示达尔文的文字介绍:达尔文是一百多年前英国著名的科学家.目的是与课文第一自然段对达尔文的介绍作比较,让学生明白表达不一样,意思一样,然后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谈话氛围中进入板书课题 有趣的发现.认读生字"趣",指导读准课题后,请学生根据题目来质疑,"读了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带着问题进入下一环节的教学.

二, 初读课文,掌握生字字音.

1, 借助拼音认真读课文两遍,读准字音,遇到难读的长句子多读几遍,争取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检查小朋友的读书情况.

开火车读生字卡片,正音.

三,读通课文

1,第一自然段的教学联系开始对达尔文的介绍采用自读,比较读等形式,一方面让学生读通,另一方面感知说话的表达方式.

2,带着问题读第二自然段"发现了什么现象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岛上的昆虫有几种情况 一种是什么样的 另一种呢 有没有第三种情况 只有在两种选择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用"要么……要么……"来说,从而理解"要么……要么……"表示只有两种情况的存在.谁能象达尔文一样带着奇怪的语气来读一读这句话 如果是你看到这样的现象奇怪吗 (指导读好这句话,读出他的奇怪).

3,达尔文发现了这个奇怪的现象以后是怎么做的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达尔文捉来许多昆虫,反复观察比较,终于找到了答案."你觉得达尔文找到这个答案容易吗 谁再来告诉大家,抓住 "许多","反复","终于"在读中体会,通过学生一边又一遍的互相告知理解"反复",用找朋友的方式感知"考察和观察"意思,学习生字"较",经过达尔文的不懈努力,终于找到了答案.那么答案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原来,……便逐渐消失了.哦,原来是这么回事,你知道告诉大家几种样子的昆虫吗 分句子朗读,让学生站在达尔文的角度告诉大家.在指导读的基础上理解"生存,容易",并用"容易"说话.

4,最后总结全文,这个有趣的发现,对达尔文后来的科学研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学习生字"研究","究"和"容"进行比较.

四,指导写字

在本文的教学中,我抓关键词为突破口,通过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方式,使学生正确流

利的朗读课文.采用换词法,造句法,演示法,表述法等多种方法理解词义.通过书空,比较等方式来学习生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