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声》教案(推荐17篇)
《歌声》教案 篇1
一、 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歌声》。(学生齐读课题)请孩子们迅速浏览课文第一自然段,找出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1920年的一个夜晚 海上
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几张关于海的图片和大海的声音,请同学们看后告诉老师,你有什么感受?(出示图片、播放声音)害怕、恐惧。如果是在晚上你身处这样的海上,你又会有什么感觉?更害怕了
二、 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就让我们也回到1920年的那个海上的夜晚,去看看发生了什么事?(出示文字,生齐读并指生说)马金纳乘坐的轮船不幸在海上触礁了,所有人都落水并拼命挣扎。
船沉了,所有人都拼命挣扎,马金纳也不例外,但为什么这一自然段的最后却说他没有力气继续游了呢?(指生说)他这时已经筋疲力尽了。筋疲力尽是什么意思?所有力气都用完了。除了身体上已经没有力气外,精神上呢?绝望了。可以说,此时的马金纳无论是身体上还是精神上都已经没有力气继续坚持了,想想,我们怎样才能读出来?慢、轻一些。谁能来试着读一读?指生读,男生齐读。从你们的朗读中我听出来你们已经完全体会到了马金纳的绝望,想想,这个时候的他最需要什么?力量和信心
2、是啊,这个时候,不仅是马金纳,所有的人都是多么需要力量和信心啊,请孩子们自读2-3自然段,(出示自读要求)a请同学们用波浪线勾下文中描写小姑娘的句子b、找出描写小姑娘动作的词语并用横线勾下来。(指生说并出示句子)结合小姑娘的这几个动作,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小姑娘很勇敢、坚强。谁能把这勇敢和坚强读出来?指生读,女生齐读
3、这勇敢的小姑娘所唱出的歌声又是怎样的呢?请孩子们找出文中两处描写小姑娘歌声的句子。齐读。a、突然,远处海面上隐隐约约传来断断续续的歌声。为什么歌声会隐隐约约、断断续续?因为距离很远,所以声音才会隐隐约约,小姑娘唱歌时不时会被浪花淹没,所以会断断续续。b海风把她清脆、激昂的歌声传播到更远的地方。老师这儿有一句和它不一样的句子,孩子们读一读、比一比,看看那句话更好?(出示句子)海风把她的歌声传播到更远的地方。生说。在这个时候的人们需要的是鼓励,清脆、激昂两个词语正好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来。
4、如果你是马金纳,在已经要绝望的时候,突然听到这样清脆、激昂的歌声,你会有什么感觉?充满力量、兴奋。让我们一起来将马金纳这种既兴奋又充满力量的心情读出来。生齐读。这歌声也使得远处的人们像马金纳一样聚拢过去。
三、学习课文最后一部分
歌声吸引所有落水的人向小姑娘聚拢过去,请孩子们自读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故事的结果是什么?大家都得救了。为什么大家最后都得救了?因为歌声,为什么这么说?歌声给人们增添了勇气和信心。请你们也怀着感谢的心情来读读这句话。生齐读。那面对这样一位用歌声救人的小姑娘,你想对她说点什么?生自由说(围绕感谢和学习)
三、 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位年龄虽小,但是却勇敢坚强的小英雄,希望孩子们以后在遇到困境的时候也学习这位小姑娘沉着冷静、遇事不慌张的品质,做生活的强者、英雄。
《歌声》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综合运用各种识字方法,自主探究认识13个生字,正确地书写9个字。激发学生主动识字、写字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识字写字的能力。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探究阅读,了解课文大意,感悟小姑娘在困难面前表现出来的乐观、镇定、不向命运屈服的勇气,感受小姑娘的无畏和乐观。
教学建议:
这是一篇传统课文,本交编写做了不少修改,加强了形象性、可读性,希望在教学时能让学生多读,启发他们自己设问、置疑、讨论。老师不要逐渐细致地分析讲解。
讨论课后问题时,不应局限于小姑娘的歌声使大家坚持下去这一点,也不要简单地读一读最后一段。航船遇险是偶发事件,并非人人都能遇到;但小姑娘表现出来的乐观、镇定、不向命运屈服的勇气是每个人都应该学习的。
这篇课文的生字容易出错,例如:“幸、游、昂、聚拢、添”以外,“礁”易写成上下结构,“罩”上面易写成“曰”、“脆”右面“危”的横笔易写成横钩。
在教学这课的生字时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学习,在采用同位之间检查、老师集体检查等方式。
在教学书写生字时,可采用学生自己先书空,然后在提出不会的共同解决的方式。
拓展习题:
一、多音字组词。
liang()zha() tiao()
量扎挑
liang()za()tiao()
二、照样子写词语
例:隐隐约约(aabb)
三、读了课文,你感动吗?什么地方最感动?写几句话说说吧!
精品教案:
歌声(一)
一、创设情景,故事导入。
1、老师以讲故事的形式导入,并提出问题:落水的人会有什么样的行动?(生举手回答)
⒉板书课题:歌声。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随文识字。
⒈默读课文,标出小节,标出生字词。
⒉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⒊小组之间学习生字。
⒋电脑出示生字、词:不幸游泳激昂聚拢增添挣扎筋疲力尽隐隐约约(有用小组读、男生读、女生读、指名读方式)
⒌同位之间打开一本课本,进行互相检查。
三、联系实际,品读课文。
⒈指名读课文,其它同学思考:课文讲了谁的故事?(读完课文之后,学生可以自由发言)
⒉小组内自读课文,并交流:当时的情况怎样?马金纳和小姑娘是怎样面对困境的?
⒊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讨论结果。并且引导难懂的词语及问题。
⒋指名朗读课文,并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在有评价)
⒌课文最后怎么样了呢?人们为什么感谢小姑娘?学完了此文你有什么感受?
先指名回答再举手回答。
四、拓展延伸:
假如你遇到了这种事情,你会怎样做?(先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在集体汇报)
五、自主识字,学写汉字
⒈大屏幕出示要求书写的九个汉字,学生自己书空,找出自己不会的字。
⒉汇报给老师,集体讲解。
⒊学生练写生字,教师指导。
歌声(二)
一、谈话导入,质疑激趣。
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小英雄王二小,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小英雄(课件出示海滩中的小姑娘)同学们看到了什么?你看到这些你还想知道什么?
⒉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去读读课文“歌声”吧!教师并板书课题:歌声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随文识字
⒈学生按要求自由读课文。大屏幕出示自读要求:①标出不认识的生字、词。并想方法认会它。②标出课文的段落。
⒉师范读,要求学生听准字的读音。
⒊学生默读课文,看看是不是比刚才更流利、更通顺。
⒋检查自学情况。大屏幕出示要:不幸触礁挣扎继续隐约笼罩妇女清脆聚拢增添等词语采用齐读、指名读、开火车读等方式。
⒌检查读课文情况。指名分段读课文,并说一说你有了哪些了解。
三、品读课文,感悟升华。
⒈你认为小姑娘是一位英雄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读读课文,把有关的句子划出来。(学生默读课文)
⒉学生汇报,并要求学生朗读课文。老师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引导:
①创设情景,体会课文。假如是你在漆黑的夜晚落在冰冷的水中,孤立无援,又冷又饿,你会有什么感受?你会怎样做?
②遇难的人又会怎样?他们又会怎样做呢?结合第一自然段的有关词语进行理解。
③这个小姑娘又是怎样做的呢?结合第三自然段,重点体会:她一次次从浪花中冒出头来,用手抺一抺脸上的海水,又唱起来。
④人们为什么会感谢这位小姑娘姑娘?想一想,小姑娘的歌声除了为大家引来了救生艇?还有什么作用?
⒊师小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四、自主识字,学写生字。
⒈同位之间互相交流一下字的书写,找出不会写的字。
⒉老师指导书写。
《歌声》教案 篇3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中某些句子的含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小夜莺”机智勇敢的品质,受到热爱祖国的教育
重点、难点
抓住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小夜莺”的机智勇敢的品质
课时划分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 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板书课题:夜莺的歌声。设疑:这里的夜莺是鸟儿么?
2. 交流汇报课前收集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 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同课文
2. 生字卡片抽读生字
3. 理解词义: 空旷,沉寂,搭拉,轻蔑,凝神,兴致勃勃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 提问: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 讨论:课文讲了些什么内容
3. 指名分部分读课文
四、教师小结
文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以歌声为线索展开叙述
五、布置作业
1. 想一想,填一填
肖—(哨)—(口哨) 廷—( )—( ) 仓—( )—( )
方—( )—( ) 肖—( )—( )
2. 填一填,读一读
一(个)士兵 一( )上衣 一( )蘑菇
一( )劲头 一( )木头 一( )鸟叫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品读课文,理解文中句子的深刻含义,读懂课文内容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 听写词语
2. 说说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二、品读课文,深入探究
(一)读懂第一段
1. 指名朗读第一段
2. 提出疑问:“黑色的碎瓦,空旷的花园,烧焦的树木”说明了什么?
3. 学生回答,可见出示相应的句子
4. 指导朗读:课文中哪些句子可以体现小夜莺的心思的句子要注意语气
(二) 阅读第二段,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1. 读前提出疑问:小孩子在路上为什么有时学夜莺叫,有时学杜鹃叫啊?
2. 指导朗读:同学们可以读出小夜莺的机灵吗?
(三) 学习第三段
1. 指名朗读第三段。
2. 讨论:小夜莺是第一次传递情报吗?
(四) 读读想想,学习第四段
1. 默读第四段,说说你读懂什么了?(学生踊跃回答,老师进行适当的点评)
2. 老师:最后一节有什么用?
3. 指导朗读:这是一只勇敢的小夜莺,让我们带着敬佩之情朗读本段吧
三、 总结课文
1. 讨论:在你眼里,小夜莺是一个怎样的男孩啊?(热爱祖国,机智勇敢等等)
2. 布置作业
按要求抄出文中的句子。
描写军官神态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
描写小孩机灵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
读一读,仿一仿
1. 弯弯曲曲的小路穿过密密的白桦树林,穿过杂草丛生的空地,又爬上了长满古松的小山。
仿写:___________的公路穿过__________,穿过___________,直抵_____________
《歌声》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3个字。正确读写“沉寂、盘问、口哨、埋伏、凝神、烧毁、蘑菇、呻吟、宛转、垂头丧气、以防万一、兴致勃勃”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苏联卫国战争中少年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3、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1、认识前后照应的写法。
2、理解夜莺与德国军官对话的句子意思。
第一课时
一、导入。看课题,(板书课题)你心中有哪些疑问?
二、先浏览课文。读不准的字查一查,问一问。
三、自由朗读课文。巡视中随机正音。
交流对自己所提问题的理解,掌握文章的大意。(突出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讲的是谁?——为什么你要叫他小夜莺?(读出有关的内容: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沉寂。这歌声停了一会儿,接着又用一股新的劲头唱起来。“我自己学的。我还会学杜鹃叫呢。”“……夜莺倒是只有我一个!”小孩有时候学夜莺唱,有时候学杜鹃叫……从孩子的嘴里飞出宛转的夜莺的歌声。)——从这些内容中你知道了什么?(突出经常学夜莺唱。)——还有谁也叫他是小夜莺?你猜测大家为什么要叫他小夜莺?
2、做了什么事?(突出两件:带路与报信)
3、结果怎么样?(消灭了敌人)
把这三个问题连起来了,这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请你在练习本上写下来。(写完了读给大家听。)
四、学习给课文加小标题。
过渡语:这么长的故事,作者分了四部分讲完的。你发现了这四部分吗?(认识空行分段的方法。)
这四部分内容可不是随便分的,每部分的人物和内容都是不同的。默读,填表。
一
二
三
四
人物
地点
事情
小夜莺主要出现在第一部分,那么他与第二部分、第三部分的事有没有关系?
观察第一部分与第四部分,你发现了什么?男女生分别读这两部分。想一想,夜莺会在等谁呢?接下来又会发生什么?从这样的头与尾中你能读出什么?
小结:这样的头尾使文章更完整,这种写法就叫做前后呼应。
第二课时
一、体会小夜莺的机智与勇敢。
最直接写小夜莺的内容是第一部分,老师也发现很多同学对第一部分是最感兴趣了,下面咱们就来细细品味一下这部分,好好认识一下小夜莺。
1、分角色朗读。
2、交流。你认为小夜莺的哪些话答得好?
突出: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是只有我一个!(真的没听懂?德国军官会怎么想?)
人哪?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野兽是谁?他怎么敢这样说?军官会怎么想?)
怎么会不认识!我和叔叔常到磨坊那儿的堤坝上去钓鱼。那儿的狗鱼可凶呢,能吃小鹅!(“怎么会不认识!”换种说法是什么?变成“认识”好不好?)
你说的是一种蘑菇吗?没有,我们这里没有这种蘑菇。这里只有红蘑菇、白蘑菇,还有洋蘑菇。(听了小男孩的话,军官会想什么?事实上小男孩在心里怎么说?)
3、分角色朗读。想想小夜莺与军官的表情应该怎样?理解阴沉、冷笑、轻蔑;快活、不慌不忙、很有自信。
4、问“军官”:你认为这是个什么样的小孩?
同学们,你们认为这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在练习本上写)他的机智与勇敢来自哪里?(对祖国的热爱,对侵略者的痛恨。)
二、孩子的机智勇敢除了体现在与德国军官的对话上,其它地方你有没有发现孩子的机智与勇敢呢?
默读,思考。
交流:(突出如下内容:
1、小孩有时候学夜莺唱,有时候学杜鹃叫,胳膊一甩一甩地打着路旁的树枝,有时候弯下腰去拾球果,还用脚把球果踢起来。他好象把身边的军官完全忘了。
真的忘了?
2、绿衣服。为什么穿绿衣服?你都想到些什么?
3、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沉寂。这歌声停了一会儿,接着又用一股新的劲头唱起来。
朗读夏日的沉寂与夜莺的歌声的内容。说说自己的理解。
4、他们发现就在很近很近的地方……
体会很近很近。)
三、体会文章的题目。
出示老师改的题目:夜莺带路、夜莺报信、机智的小夜莺……与课文的题目比较,为什么选用“夜莺的歌声”?(突出一是用歌声吸引敌人,取得敌人的信任;二是用歌声报信。同时也是对小男孩机智勇敢、热爱祖国的赞美。)
四、小结。写出自己的收获。
今天,我读了《夜莺的歌声》,……
第三课时
一、巩固识字。
二、写字练习。
三、《快乐园》练习。
《歌声》教案 篇5
教学
内容
《夜莺的歌声》
学习目标
1、 识: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力:初步领会首尾照应的写法。
3、情感:读懂课文,从“小夜莺”的精神品质中受到熏陶感染。
内容分析
1、重点:从故事内容中体会“小夜莺”机智勇敢的品质;
2、难点:理解文章首尾照应的写法。
3、关键:从故事内容中体会“小夜莺”机智勇敢的品质;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板书设计: 夜莺的歌声
机智勇敢
爱憎分明
教后反思
成功
问题
与
思考
推进
环节
教师导学
学生自探
导入:
一、初读,学字词
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以前学习略读课文的时候运用的是什么方法?
今天老师带来一种新的学习方法, 这种方法能够让大家更好的学习略读课文,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现在我们就来运用这些方法学习一篇新的课文,首先我们来听一段很好听的声音,大家仔细听一听,是谁在唱歌?是的,在寂静的田野上,在茂密的树林里,这歌声是那样的清脆悦耳,是那样的婉转悠扬。如小溪流水,似鼓乐丁冬,给人以美的享受。但夜莺婉转的啼鸣,在苏联卫国战争中却有着深刻的含义。现在我们一起去欣赏《夜莺的歌声》。板书课题.
通过预习,我们明白了文中的夜莺指的是谁?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介绍时代背景
(学生自由答)
1、 读,学字词;
2、 再读,知结构;
3、 细读,明中心;
4、精读,表情感。
夜莺
夜莺指小男孩
故事发生在苏联卫国战争时期。
讲了一件什么事自由答。
推进环节
教师导学
学生自探
二、再读,知结构
三、细读,明中心
四、精读,表情感。
五、拓展,运用方法
自由读课文,思考:
1、 想想课文按什么顺序记叙的?
2、 课文的前三段和后两段是什么关系?从中你读懂了什么?
运用跳读法,读一读,小组讨论思考:小夜莺是个怎样的孩子?你是从哪看出来的?
(抓住重点语句,
读一读,谈一谈。)’
同桌互相读课文,思考:
1、 为什么题目要叫《夜莺的歌声》?
2、孩子面对凶恶的敌人,为什么还能应变自如,毫无惧色?
3、你想对他说写什么?
学了这篇课文,我们知道了小夜莺他机智勇敢,爱憎分明,是个爱国小英雄.我们被他的精神深深的感动着,
事情发展的顺序。
前后照应,小孩不是第一次执行任务。
抓住重点语句,交流讨论,读一读,说一说
歌声是联络手段。夜莺是对小孩的赞美。
热爱祖国,憎恨敌人。
学生自由答。
推进环节
教师导学
学生自探
六、总结,布置作业。
像小夜莺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老师今天就给大家带来一篇文章。请同学们运用我们刚刚学到的方法来学习这篇文章.
是啊!每个人都热爱自己的祖国,在世界每个地方,都有爱国的小英雄的存在,那么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爱国小英雄的故事呢?
作业:请大家下课后搜集更多的这样的故事。积累下来。
学生通过自己读,互相讨论学习资料。
自由回答
《歌声》教案 篇6
课题
13、夜莺的歌声
课型
教读
共2 课时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星期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沉寂、盘问、口哨、埋伏、凝神、鬼子、汉子、烧毁、木屑、蘑菇、呻吟、宛转”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苏联卫国战争中少年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3.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
点及
难
点
分
析
一是体会“小夜莺”机智勇敢的品质,受到热爱祖国,仇恨法西斯的教育。二是学习、运用联系上下文等方法体会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抓住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小夜莺”机智勇敢的品质,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板
书
设
计
13、夜莺的歌声
诱敌
带路机智勇敢
歼敌爱国精神
再诱
导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
课前说话:讲战争时期的英雄故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了解“夜莺”吗?谁来说一说。
2、教师过渡:体态小巧玲珑,叫声清脆宛转,每当月上高楼,它就会放开歌喉纵情歌唱。今天,就让我们穿过时光隧道,一起走进1941年的苏联卫国战争,走近一只勇敢的夜莺,去聆听他神奇、机智的歌声吧!(板书课题)
二、了解背景
1、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2、对于前苏联的卫国战争,你了解多少?
三、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指名朗读课文,纠正读音,指导学生读通句子。
3、再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什么,小夜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4、交流读后印象及课文主要内容。
5、浏览全文,为每部分加一个小标题。
根据学生讨论,相机概括:
诱敌带路歼敌再诱
四、精读课文
1、过渡:是呀!读罢课文,一个机智、勇敢的小夜莺形象便清晰地跃入我们的脑海。那么,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捕捉到小夜莺的机智、勇敢的呢?下面,我们就来重点研究一下这些地方。
2、学生边读边的出相关句子。
3、研读重点句子。
a.要求:读句子,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小夜莺为什么要这样说、这样做,他心里是怎么想的。德国官兵看见他这样说、这样做会怎么想。
b.形式:先自读自想,再与同桌交流。
第二课时
一、交流讨论
1、交流、讨论内容。
下列句子应组织全班学生讨论。
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沉寂。这歌声停了一会儿,接着又用一种新的劲头唱起来。
孩子从嘴里掏出一个小玩意儿,递给他,用快活的蓝眼睛望着他。
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是只有我一个……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有时候学夜莺唱,有时候学杜鹃叫,胳膊一甩一甩地打着路旁的树枝,有时候弯下腰去拾球果,还用脚把球果踢起来。
导
学
过
程
你说的是一种蘑菇吗?没有,我们这里没有这种蘑菇。这里只有红蘑菇、白蘑菇,还有洋蘑菇。
第二天,在被烧毁的村子的围墙旁边,在那小路分岔的地方,孩子又穿着那件绿上衣,坐在原来那河岸边削什么东西,并且不时回过头去,望望那通向村子的几条道路,好像在等谁似的。
2、交流讨论方法。
逐句讨论交流。讨论某一句时,先由一名学生谈自己的理解,重点是自己想象到的内容,其他同学听后补充。最后指导朗读,通过读来反映自己的理解。指导朗读时,除上述1、6句外,不要只孤立地读一个句子,可将前后对话连起来读,另外,还可以鼓励学生边做动作边朗读。
二、朗读升华
1、过渡:刚才,我们一起讨论了几个句子,通过讨论,你有什么新的感受。
2、是呀,越读我们越感到小夜莺真是机智、勇敢。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感受分成小组,分角色读读全文。
3、组织全班性的分角色朗读或表演对话片断。
三、总结拓展
1、是啊!在苏联卫国战争中,苏联人民无论男女老少投入到保家卫国的战争中,大家怀着对祖国的爱,对敌人的恨,进行坚强不屈的斗争。
我们的小夜莺,也是千千万万英雄中的一个,他的机智勇敢来自什么?(对祖国的深深的热爱)(板书:爱国精神)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小夜莺吧!下一节课我们将认识另一位小孩。中国抗日小英雄--雨来。
2、继续开展课外阅读:少年英雄故事
本 课 相 关 信 息 搜 索
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并没有赢得持久的和平,而是又酝酿着新的战争。20世纪30年代前后,德国、意大利、日本三国相继建立法西斯政权,如德国法西斯头子希特勒夺取了政权。他们对内实行恐怖统治,对外进行侵略扩张。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东北三省,继而对我国发动全面进攻。意大利和德国也先后侵略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法西斯把世界笼罩在战争的烟云之中。
1939年9月,德国再次发动侵略战争,迫使英国、法国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了。1941年,德国侵略苏联,日本军队偷袭美国军港,对美军发动进攻。面对法西斯的不断侵略,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组成同盟,决定彻底打败法西斯。1945年5月,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在亚洲,经过中国人民的艰苦抗战,日本法西斯在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正式在投降书上签字。世界人民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全球性大战,六十一个国家和地区,二十多亿人口被卷入其中。参战兵力超过一亿人,大约九千万士兵和平民伤亡,三千万人流离失所。其空前的广度、深度和烈度,成为人类战争史上的一次大革命,给予军事战略和战争观以巨大影响。回首二战,那一幅幅残酷而血腥、雄伟而悲壮的历史画面,永远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令人难以忘怀。
苏联卫国战争 苏联人民为反对法西斯德国及其欧洲和亚洲的盟国而进行的正义战争。1941年6月22日德国突然进攻苏联。苏联人民,在以斯大林为首的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开始了卫国战争。1941年10月,德军大举进犯莫斯科。12月苏军发动反攻,次年1月取得莫斯科会战的胜利。同年夏,德军又集中主力进攻斯大林格勒。 11月9日,苏军在斯大林格勒展开反攻,1943年2月2日全歼德军主力。不久苏军又取得库尔斯克战役的胜利,并收复大片失地。1944年,苏军发起总反攻,全部收复沦陷的土地,并把军事行动转入敌人领土上进行。1945年5月,苏军攻克柏林,迫使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
苏联卫国战争女英雄卓娅的故事在苏联的伟大的反法西斯卫国战争中,涌现出很多卫国英雄,在众多的英雄人物中,有一位就是她,她的名字叫卓娅。卓娅生于 1923年9月13日,从她生下那天起,就生活在列宁、斯大林所领导的社会主义苏联的阳光下,她健康而又幸福地成长起来了。在列宁的伟大思想哺育下,她从小就懂得一个人应该怎样活着才有意义,应该爱什么恨什么。她16岁的那一年,就光荣地被批准加入苏联共青团。1941年卓娅从10年制学校毕业了。就在举行毕业晚会的第二天,德国法西斯突然侵入苏联。
卓娅怀着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立即投入战斗。她被派到敌人后方进行游击活动。
1941年11月,在一次执行任务中,她不幸被俘了。敌人开始审讯她。敌人问她叫什么名字,她说叫“丹娘”。“丹娘”是十月革命时期著名的女英雄的名字,敌人当然知道。敌人问她游击队在哪里?有多少人……问来问去,所得到的回答是“我不知道”,“我不告诉你”,“我不说”。敌人本以为这个女孩子是容易对付的。谁知道却格外坚强。敌人被激怒了,四个敌人轮流用鞭子抽打她。卓娅心里想,在敌人面前决不能示弱,不论敌人怎么打,决不吭一声。敌人的鞭子在空中挥舞,像雨点似的落在卓娅的身上、头上、脸上、手上鲜血直流,但她没叫一声痛,昂着头,怒视着敌人。
敌人对卓娅毫无办法,决定将她绞死。当敌人把她带到绞刑架前,将绞索套到她的脖子上的时候,她高声呼喊说:“你们现在绞死我,可我不是一个人。我们是两万万人,会有人替我报仇的。胜利必将是属于我们的!”
卓娅被绞死了,她只活了18岁,但是,她的名字将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苏联卫国战争胜利后,苏联政府追认卓娅为“苏联英雄”。
杜鹃也叫杜宇、布谷或子规。是一种鸟,身体黑灰色,尾巴有白色斑点,腹部有黑色横纹。初夏时常昼夜不停地叫,吃毛虫,是益鸟。
夜莺一种叫声清脆宛转的鸟,体态玲珑,多鸣于月夜,故名
《歌声》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综合运用各种识字方法,自主探究认识13个生字,正确书写9个生字。激发学生主动识字、写字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识字写字的能力。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探究阅读,了解课文大意,感悟小姑娘在困难面前表现出的乐观、镇定、不向命运屈服的勇气,懂得遇到困难要有积极乐观的态度,要勇敢的面对。
〖学情分析〗
1.学生已具有独立识字能力,能够自己将课文读流利、读正确,并能初步读懂课文大意。
2.本课是“小英雄”单元的第二篇课文,通过首篇课文《歌唱二小放牛郎》的学习,连同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学生对小英雄、小英雄的事迹、小英雄的品质已有一定的认识和情感基础。
3.学生从出生以来,不一定遇到过这样严重的危险事件,对其中的情境未曾感受和体验过,因此教师可引导他们课前搜集一些类似的资料(如抗洪抢险),这种资源来源可以是父母讲的故事,也可以是在电影、电视中曾见过的事例,应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去搜集。如学生能找到发生在现阶段的周围的鲜活的事例,对学生增强情感体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更有益。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位在敌人面前机智勇敢的小英雄――王二小。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小英雄。
(课件出示海难中的小姑娘)你看到了什么?关于这位小姑娘你还想了解些什么?
2.让我们带着疑问认真读读课文。(板书课题:歌声)齐读课题。
[鼓励学生主动发现与质疑,在培养学生发现能力、质疑能力的同时通过情景的创设,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来。]
二、尝试读文,自主识字,了解大意。
1.自由读课文。要求:(1)给课文标上段号。(2)遇到不认识的字就想办法认识它,不熟悉的字就多读几遍记住它。
2.自主探究识字:
(1)读课文的过程中,你新学会了哪些生字,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字给大家讲一讲。
(2)还有哪些字你不认识,现在可以向同学或老师请教。
(3)小组合作读生字并组词。
(4)(课件出示课文中的词语:不幸触礁挣扎继续隐约笼罩妇女清脆聚拢增添)齐读生词。
3.指名分段读课文,说说对课文有哪些了解?
三、再读课文,引发思考,逐层感悟。
1.你认为小姑娘是一位小英雄吗?联系课文画出有关句子,在小组交流讨论,再指名说一说。
[给学生创设充分的研读课文、与他人交流的空间。重视并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真正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
从以下方面相机指导:
(1)切身体会当时的情景:假如是你在漆黑的夜晚落在冰冷的水中,孤立无援,又冷又饿,你会有什么感受?你会怎么做?
(2)遇难的人们是什么感受?怎么做的?(1自然段)抓住“拼命挣扎”、“筋疲力尽”、“绝望”来体会。
(3)不满十岁的小姑娘是怎么做的?(3自然段)重点体会“她一次次从浪花中冒出头来,用手抹一抹脸上的海水,又唱起来。”
2.人们为什么感谢这位小姑娘?
想一想,小姑娘的歌声除了为大家引来了救生艇,还有什么作用?(结合2、3、4自然段思考)
结合“马金纳顿时觉得浑身有了力量,拼命朝着歌声游去。”“海风把她清脆、激昂的歌声传播到更远的地方,远处的人们像马金纳一样聚拢过来了。”“终于,一艘小艇寻着歌声驶来了!”来思考,重点体会“大家从内心感谢这位小姑娘,是她,用自己的歌声,给人们增添了勇气和力量,是歌声救了大家。”
小结:面对死亡的威胁,小姑娘不但自己没有绝望,反而用自己的歌声鼓励大家坚持下去,终于等到了救生艇。她给遇难人们的,不仅是生命,而且是勇气,是面对困境英勇的坚强、乐观的态度和勇敢、镇定的作为。那些获救的人们,一生一世都会从这次历险汲取力量,所以人们感谢小姑娘。
[在指导学生初读课文、读通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出可供学生深读探究的能够穿透全文而又富挑战性的问题情景:“为什么说小姑娘是一位小英雄?”“人们为什么感谢小姑娘?”放手让学生去自读自探、合作交流,实现了突出重点,以学为主,把探究、发现的阅读主动权、时间支配权和空间占有权真正还给学生。]
3.那么,小姑娘的英雄事迹对你又有哪些启发呢?
[在感悟小姑娘在困难面前表现出的乐观、镇定、不向命运屈服的勇气的基础上,联系实际懂得遇到困难要有积极乐观的态度,要勇敢地面对。]
4.小姑娘的行为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真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小英雄,让我们带着对她的钦佩之情齐声有感情朗读一下课文。
四、练习活动:
1.组词竞赛:以小组为单位给生字组词,看哪组组的又对又多。
2.默读课文,把你认为用的好的词画下来。小组交流后,选择好词造句。
3.指导书写:“聚、添”两字。
在字帖上练习写字,先描一描,再写一写。教师巡视字的笔顺,加强个别指导。
点评:本节课的设计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老师在三个环节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开课伊始,引导学生看图质疑,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自学生字质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及能力;在读文中质疑,通过“为什么说她是一位小英雄?”这一问题牵动全文的阅读,实现了由疑引思,由思引读,由读引议,议中解疑的阅读全过程,在这一阅读过程中,学生独立学习,主动探究,每个人都是学习的主角,老师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阅读学习始终在师生的平等对话中进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际上就是激活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成为知识的真正发现者和研究者。
《歌声》教案 篇8
一、重点难点剖析
本文的教学重点难点是引导学生体会小姑娘在风浪中用歌声鼓舞大家时的情景,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抓住描写小姑娘动作的词语,体会她在冰冷的海水面前,在大家都绝望的困境中,那种坚强、勇敢、镇定、乐观的精神。文中生字较多,不容易理解,学生在掌握时会是一个难点,本文的另一难点是写字,这些字笔画太多,对于二年级的学生写好有一定困难,需要教师对难写字采取适当的方法加以指导。
二、教学目标分析
1.学习本课,学生主要认识汉字13个,会写9个。
2.学生继续掌握独立识字和写字的方法,激发识字写字的兴趣。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提高识字的能力。
3.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能够抓住重点词语和句子感受小姑娘乐观坚强的精神。
4.学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受到感召、引领和启迪,学习小姑娘在困难面前乐观、镇定,不向命运低头的勇气。从小树立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不向命运低头的乐观精神。
三、教案设计(第一课时)
(一)设置悬念,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图片,教师旁白:“1920年的一个夜晚,一艘轮船不幸在海上触礁了,船沉了。在巨浪翻滚的海面上,许多人在挣扎,靠我们最近的海面上飘着一根圆木,上面坐着一个小姑娘,正张着嘴,大家想她在做什么?” (学生们开展了丰富的联想,“可能在喊人?也可能在求救?”预习过课文的学生说,她在唱歌。)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歌声》,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引导学生质疑)
3.学生质疑:在这种情况下怎么还能唱歌呢?为什么要唱歌?“歌声”在这次海难中做了什么?“歌声”很重要吗?
4.师:为了弄懂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来认真读课文。
[通过学生们对课题的质疑,设置悬念,带着学生走进课文,激起学生要走进课文的强烈愿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圈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认读,也可以问问同学。
2.指名读课文,要读准生字的读音。
3.说一说,你对课文有了哪些初步的了解?(小姑娘唱歌是为了给落水人们增添勇气和力量;还为了给救生艇指引方向。)
[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中,学生对小姑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一个聪明、勇敢、坚强的小姑娘已在学生们的心中树立起来。学生自主读书,学会边读边去了解自己想知道的问题,是一种非常好的阅读习惯,注意培养这种习惯有利于提高阅读能力。另外,学生自主读书,得到的体验和感悟比老师的分析讲解更有说服力,能使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喜欢阅读。]
(三)鼓励质疑,读中解惑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遇到不懂的问题在课文中做上记号。
2.学生质疑:(1)马金纳为什么听到歌声就会浑身有了力量?(2)远处的人们为什么会聚拢来?(3)大家为什么得救后要感谢小姑娘?(老师可以有选择的把问题记在黑板上。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些简单的问题,比如词语的理解,老师可以随机引导学生理解。)
3.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抓住重点段落和词句理解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在文中做简单记录。
4.小组交流:在小组中交流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同时要认真倾听同学的想法,有时,别人的想法会对你很有帮助。
[小组的讨论可以引发学生思维的互补,同学之间的合作,可以吸取别人的长处,同时培养学生学会倾听,促进学生交往合作能力。]
5.集体交流:你对文中的哪个问题已经弄明白了,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在自主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鼓励学生质疑,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组织小组讨论、解疑,为学生提供选择和尝试的空间,巧妙地突破了文中的教学难点。]
(四)重点段朗读,深化感悟
1.课件出示重点段落:“在雾气笼罩的海面上,几个妇女正抱着一根圆木游着,一个不满10岁的小姑娘在她们中间,正在高声歌唱。她一次一次从浪花中冒出头来,用手抹一抹脸上的海水,又唱起来。海风把她清脆、激昂的歌声传播到更远的地方,远处的人们像马金纳一样聚拢过来了。”
2.师:谁愿意来读读这段话?读出自己的感情。
3.同学间进行朗读评价:评一评同学读的怎么样。
你认为应该怎么读?为什么?
4.师:老师也想读,可以吗?(教师朗读)
师:大家觉得老师读得好吗?你们认为哪里好?(老师读的时候要重点突出小姑娘动作的词语,这样才能把小姑娘的勇敢坚强,不向困难低头的勇气读出来。)
5.师:你们也试着这样来读一读吧。
生:体会朗读,读出个人的感受。
6.师:面对着这样一个在风浪中高声歌唱的小姑娘,你想说些什么?
生: “小姑娘你真是太了不起了,在那种情况下还能高声歌唱。”;“小姑娘你的歌声太重要了,是你的歌声把那些绝望的大人们震惊了,让他们觉得就连一个小女孩都这样坚强,乐观,你们怎么能绝望呢?一定要坚持下去。”;“小姑娘是你的歌声给了人们力量和勇气,让大家一直坚持等来了救生艇。”;“小姑娘是你救了大家,我代表大家感谢你。”……
[通过朗读,领会课文潜在的思想教育内涵,依据新课标的理念,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读懂、读好课文。一个巧妙的提问:“你想对小姑娘说些什么?”挖掘了课文的思想内涵,表现了语文课程重视提高学生品德修养的思想。]
《歌声》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学习落水的小姑娘在生死关头表现出来的乐观、镇定、不向命运低头的人生态度。
2、懂得在遇到危险时要积极想办法摆脱困境。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体会小姑娘面对困境时那种勇敢、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准备:自制教学课件一套、生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师手指课题,生齐读)《歌声》。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船沉了,小姑娘用歌声救了大家。)
二、体会“绝望”。
1、①触礁了,船沉了,请孩子们翻开课文,看看哪个自然段在写船沉了?(1段)
②这时人们是什么心情?边读第1段边从书中找一个最准确的词语来概括。
生:筋疲力尽。师:孩子,再想想,写心情的词语。
生:绝望。(师板书:绝望)
2、①什么是绝望?(没有希望)
②孩子们,这里所说的没有希望和我们平时所说的没有希望相同吗?比如:我们上学快迟到了,你去搭公车却没有搭上,你准时到学校是没有希望了。(不同)
③那这里所说的没有希望,绝望是什么意思?(没有生存的希望了,快死了)
④请你读出这个词的意思来!
生:(读)绝望。 师:快死了,快活不成了,孩子们,一起读读。
生:(齐读)绝望。
3、人们绝望了,为什么人们绝望了?请听老师读第1段,边听边想。(多媒体配乐,师范读第1段)
4、生交流“绝望”的语句。
师:来吧,说说你的体会。
生:船沉了,落水的人拼命挣扎,等待着救生船。
师:你怎么体会到的?
生:拼命挣扎。
师:拼命挣扎是什么样的?
生:努力使劲不让自己沉下去。
师:孩子们,再想想,这个劲儿需要多大呀?他已经拼了命了呀!
生:(齐说)全身的劲儿。
师:是呀!他不挣扎就会沉到海底去呀!他们在哪儿拼命挣扎呀?
生:(齐说)海水里。
师:船沉了,人们落入了水中,人们都舞动着双手在海水里拼命地挣扎着,所以,孩子们,请你们注意,(师出示词卡:挣扎)这两个生字是什么旁?
生:(齐说)提手旁。
师:读准字音,记清字形,全班再读一次。
生:(生齐读)挣扎。
师:把这个词放回句中,相信你们会读得更好!读!
生:(生齐读)船沉了,落水的人拼命挣扎,等待着救生船。
师:他们在怎么样的挣扎呀?再读。
生:(生齐读)船沉了,落水的人拼命挣扎,等待着救生船。
师:还有哪些语句让你感到人们绝望了?
生:过了很长时间,马金纳已经筋疲力尽,救生船却还是没有来。
师:你从什么地方体会到的?
生:筋疲力尽。
师:为什么会筋疲力尽?
生:他等了太久了,救生船却还是没有来。
师:他在冰冷刺骨的海水里等了太久太久了,泡了太久太久了,再也没有力气了。请你读出这个词的意思来。(师出示词卡:筋疲力尽)
生:(读得很轻)筋疲力尽。
师:一点劲儿都没有了,全班再读。
生:(齐读)筋疲力尽。(读得很重)
师:孩子们,他可是一点劲儿都没有了,再读。
生:(齐读)筋疲力尽。(读得还是比较重)
师:孩子们,他累得连话都说不出来了,再读。
生:(齐读)筋疲力尽。(读得很轻)
师:把这个词放入句中,自己读读,再体会体会。
生:(自由读)过了很长时间,马金纳已经筋疲力尽,救生船却还是没有来。
师:再看看这个句子,还有什么地方让你看出绝望了?
生:救生船却还是没有来。
师:此时的马金纳会怎么想呀?
生:要死了。
师:你读读吧!
生:过了很长时间,马金纳已经筋疲力尽,救生船却还是没有来。
师:还有吗?他怎么想?
生:活不成啦。
师:读。
生:过了很长时间,马金纳已经筋疲力尽,救生船却还是没有来。
师:所以马金纳绝望了,还有其它地方吗?
生:过了很长时间。
师:因为等了太久了,因为泡在冰冷刺骨的海水里太久了,请你读读吧!
生:过了很长时间,马金纳已经筋疲力尽,救生船却还是没有来。
师:孩子们,自己再读读这个句子,体会体会马金纳的绝望吧!
生:(自由读)过了很长时间,马金纳已经筋疲力尽,救生船却还是没有来。
师:再看看,还有其它语句吗?
生:马金纳绝望了,他再也没有力气继续游了。
师:你怎么体会到的?
生:再也没有力气继续游了。
师:再也没有力气继续游了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生:会死的。
生:会沉到海里去。
师:会永远地消失在海里呀!因此,他绝望了。你来读读。
生:马金纳绝望了,他再也没有力气继续游了。
5、①孩子们,让我们亲眼去看看这场灾难吧!
(多媒体放录像,师配画外音:这是历史上一个真实的故事。一艘轮船不幸触礁了,只听“轰”的一声巨响,船身一下子被剖开了一个大口子,海水凶猛地涌进了船舱,顷刻间,大人、小孩奔跑着、叫喊着、哭泣着,人们对这突如其来的灾难都束手无策,人们惊慌失措,任凭海水无情地把他们吞没。船沉了,人们纷纷落入了水中,海水猛烈地击打着人们,人们在冰冷刺骨的海水里拼命地挣扎着,呼救着,大家都在艰难地寻找着能让自己获救的东西,可是什么也没有。)
②刚才我们看到了这场灾难,轮船触礁沉没了,海水卷走了许多人,此时,你心情怎么样?
生:很伤心
师:为什么?
生:因为那么多人都死了。
师:多惨呀!还有吗?
生:心很痛。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他们永远见不到他们的亲人了,永远回不到家了。
师:恩,他们可能再也见不到他们最亲最爱的人了!所以,这时候人们绝望了!孩子们,让我们再一次用心去体会那些绝望的人们的心情吧!拿起书,和老师一起读读第1自然段。(师引读第1自然段)
师:1920年的一个夜晚,马金纳乘坐的轮船不幸在海上触礁了。接着读。
生:(齐读)船沉了,落水的人拼命挣扎,等待着救生船。过了很长时间,马金纳已经筋疲力尽,救生船却还是没有来。马金纳绝望了,他再也没有力气继续游了。(生把“筋疲力尽”读得重了些。)
师:孩子们,马金纳叔叔此时已经游不动了,没有一点力气了,再读,过了很长时间,起。
生:(齐读)过了很长时间,马金纳已经筋疲力尽,救生船却还是没有来。
三、体会小姑娘唱歌的句子。
1、就在人们绝望的时候,远处海面上隐隐约约传来断断续续的歌声。谁在唱呀?(小姑娘)
2、看看课文,文中哪一段在写小姑娘唱歌?(第3自然段)
3、好,请你们默读第3自然段,用波浪线勾出小姑娘唱歌的句子。(生默读勾画,师巡视)
(生关文具盒声音很大)师:请孩子们轻轻关文具盒,不要打扰到其他同学。
4、生交流所勾的句子。
师:谁来说你勾的句子?
生:不久,马金纳看到,在雾气笼罩的海面上,几个妇女正抱着一根圆木游着,一个不满10岁的小姑娘在她们中间,正在高声歌唱。
师:孩子,你找得不错。这是一个长句子,这个句子不光在写小姑娘唱歌,你再找找,哪些小句子再写小姑娘唱歌?老师相信你一定能找到!(师等着该生找)
生:一个不满10岁的小姑娘在她们中间,正在高声歌唱。
师:孩子,你太棒了。请坐!还有其它句子吗?
生:她一次又一次从浪花中冒出头来,用手抹一抹脸上的海水,又唱起来。
师:孩子们,(多媒体出示:一个不满10岁的小姑娘在她们中间,正在高声歌唱。她一次又一次从浪花中冒出头来,用手抹一抹脸上的海水,又唱起来。)自己读读这两句话,想一想,你从这两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再把你体会到的,说给自己听一听。(生读句说体会,师巡视)
师:刚才大家说的很认真。现在请你们把你们自己体会到的说给你的同伴听,不过,老师提一个要求:我要看谁在听别人说时,听得最认真。(生交流体会,师巡视)
师:咱们班的孩子太棒了。又会听别人说,又会自己说!好,现在谁来说给全班听。咱们先来看第一句。(多媒体出示:一个不满10岁的小姑娘在她们中间,正在高声歌唱。)
生:我体会到了小姑娘很勇敢。
师:从哪儿体会到的?
生:高声歌唱。
师:说说你的体会。
生:因为成年人这时候都没有力气了,而这个小姑娘却在高声唱歌,我觉得她很勇敢。
师:体会得真好!你读读这个句子。
生:一个不满10岁的小姑娘在她们中间,正在高声歌唱。
师:孩子们,再想想,这个小姑娘仅仅是勇敢吗?她那么累都还坚持着在海上高声唱歌呀!
生:她很坚强。
师:孩子,你体会得太好了。这可是一个勇敢又坚强的小姑娘呀!你读读吧!
生:一个不满10岁的小姑娘在她们中间,正在高声歌唱。(把高声读得轻了点)
师:她怎么样地歌唱呀?再读。
生:一个不满10岁的小姑娘在她们中间,正在高声歌唱。
师:孩子们,咱们再读读这个句子,体会体会小姑娘的勇敢和坚强吧。
生:(齐读)一个不满10岁的小姑娘在她们中间,正在高声歌唱。
师:再看看这个句子,还有什么地方让你体会到什么吗?(生茫然,没人举手)
师:孩子们,再看看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小姑娘?
生:不满十岁。
师:这个小姑娘不满十岁呀!她才几岁呀!这么小的小姑娘,在海上坚持着唱歌,多勇敢呀!自己再读读这句话,体会体会。
生:(自由读)一个不满10岁的小姑娘在她们中间,正在高声歌唱。
师:这小姑娘真不简单,我们一起读读。
生:(齐读)一个不满10岁的小姑娘在她们中间,正在高声歌唱。
师:好,咱们再来看看第二句。(多媒体出示:她一次又一次从浪花中冒出头来,用手抹一抹脸上的海水,又唱起来。)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体会到了他不放弃。
师: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一次又一次
师:为什么?
生:因为她不是一次、两次,而是很多次在水上唱歌。
师:她不管多么辛苦,仍然坚持着唱歌,你读读。
生:她一次又一次从浪花中冒出头来,用手抹一抹脸上的海水,又唱起来。
师:孩子们,请你们想想,这个小姑娘在唱歌时会遇到哪些困难?
生:他可能被海水呛到。
师:她放弃没?
生:没有。
师:还有吗?
生:她可能会被海浪打倒。
师:然而小姑娘却怎么做的?她一次又一次从浪花中怎么样?
生:冒出头来。
师:多难呀!她需要花多大的力气呀!再读!
生:她一次又一次从浪花中冒出头来。
师:还会遇到哪些困难?
生:她可能被鲨鱼吃掉。
师:是呀!夜晚的海里什么情况都可能发生。还有吗?
生:海水可能把她眼睛打湿,她可能看不见了。
师:小姑娘却用手抹一抹脸上的海水,又唱起来。多勇敢呀!还有吗?
生:他趴的是圆木,可能趴不稳,会掉进海里。
师:多么不容易呀!小姑娘却坚持了下来。面对这么多的困难,面对如此恶劣的环境,小姑娘却是怎么做的?读!(师手指大屏幕)
生:(齐读)她一次又一次从浪花中冒出头来,用手抹一抹脸上的海水,又唱起来。
师:多难呀!而她年龄又那么小,在这些困难面前,小姑娘没有屈服,仍然坚持着高声歌唱,我问问你,你是怎么想的?你为什么一定要唱?
生:因为我要救自己。
师:恩,只有救了自己,才能救别人呀!你读读。
生:她一次又一次从浪花中冒出头来,用手抹一抹脸上的海水,又唱起来。
师:还有吗?
生:我要唱歌把小艇吸引过来救我们。
师:读吧。
生:她一次又一次从浪花中冒出头来,用手抹一抹脸上的海水,又唱起来。
师:继续说。
生:我宁愿自己死了,也要救别人。
师:你真可爱!你不能死呀,如果你死了,大家怎么办呀?谁来救大家呀?
生:我要给自己壮胆,告诉自己坚持下来。
师:是的,其实小姑娘心里也怕呀。读读吧!
生:她一次又一次从浪花中冒出头来,用手抹一抹脸上的海水,又唱起来。
5、刚才你们把这两句话体会得很好!(多媒体出示:一个不满10岁的小姑娘在她们中间,正在高声歌唱。她一次又一次从浪花中冒出头来,用手抹一抹脸上的海水,又唱起来。)现在就把你们对小姑娘不同的感受送到句子里,自己读读吧!
生:(自由读)一个不满10岁的小姑娘在她们中间,正在高声歌唱。她一次又一次从浪花中冒出头来,用手抹一抹脸上的海水,又唱起来。
四、体会歌声的作用。
1、小姑娘就这样唱着,就这样坚持不懈地唱着。已经筋疲力尽的马金纳叔叔听到这歌声是怎么做的?(师引读课文相关语句)
师:突然,海面上隐隐约约传来断断续续的歌声。接着读。
生:马金纳顿时浑身有了力量,拼命朝着歌声游去。
师:当海风把她清脆、激昂的歌声传播到
生:更远的地方
师:远处的人们像马金纳一样
生:聚拢过来了
2、孩子们,人们得救了吗?(得救了)得救啦!让我们看看课文是怎么写的?读。(多媒体出示:终于,一艘小艇追寻着歌声驶来了!)
(生齐读)
3、老师这儿还有一个句子,你们比一比,有什么不同?
多媒体出示:终于,一艘小艇追寻着歌声驶来了! 一艘小艇追寻着歌声驶来了!
生:下面一句少了一个“终于”。
师:你们觉得哪句更好?
生:(齐说)第一句。
师:为什么?
生:因为人们在水里等了太久了,所以要用终于。
师:恩,时间等得太长了,读。
生:终于,一艘小艇追寻着歌声驶来了!
师:你说说。
生:人们等了很久,终于等到了救他们的小艇了!
师:读出味儿来。
生:终于,一艘小艇追寻着歌声驶来了!
师:多难呀!然而人们坚持做了,在歌声的鼓舞下,人们熬过了难关,人们等到了希望,孩子们,再读读这句吧。
生:(齐读)终于,一艘小艇追寻着歌声驶来了!
师:再看看这个句子的后面,用的可是感叹号呀!谁来读,把感叹号的意思表达出来!
生:终于,一艘小艇追寻着歌声驶来了!(生把“驶来了”读高了)
师:他的读让你们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到有救了。
师:那你心情怎么样?
生:太高兴了。
师:你读读吧!
生:终于,一艘小艇追寻着歌声驶来了!
师:你说。
生:我很兴奋。
师:你也读吧。
生:终于,一艘小艇追寻着歌声驶来了!
师:他们一定在欢呼,他们一定在感谢小姑娘,全班,读!
生:(齐读)终于,一艘小艇追寻着歌声驶来了!
师:真高兴呀!希望来了,人们获救了!再读一次。
生:(齐读)终于,一艘小艇追寻着歌声驶来了!
4、所有游过来的人都得救了。大家从内心感谢这位小姑娘,为什么?
(师引读课文最后一段相关语句)
生:(齐读)是她,用自己的歌声,给人们增添了勇气和力量,是歌声救了大家。
5、①小姑娘用歌声救了大家,如果她不唱歌,人们就会像录象中那样的悲惨!所以,这不是一般的歌声,这是希望的歌声,(师板书:希望)这是生命的歌声,因为它给了人们勇气和力量。(师板书:勇气和力量)绝望了的人们才会像小姑娘一样坚持了下来,等到了救生艇。这歌声多么令人难忘呀!让我们记住这歌声吧!有感情地再读课题。(生有感情地齐读课题:歌声)
②人们终于获救了,假如你就是船上的一个人,你会怎么样感谢小姑娘?让我们对着她说吧!(多媒体出示小姑娘头像)
生:谢谢你小姑娘!你让我又见到了我亲爱的爸爸、妈妈,让我可以重新回到我温暖的家,谢谢你!
生:小姑娘,你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我一个成年人还不如你一个小姑娘勇敢,我非常佩服你的坚强,我要把这个故事讲给我的孩子听,让他不管遇到什么事都要勇敢。
师:在座的有马金纳叔叔吗?我来问问你。
师:你刚才在海中完全绝望时,再也没有力气继续游了,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想到了死,我可能回不到我的家乡了,再也看不到那里的蓝天了,再也闻不到那里的花香了。
师:为什么一听到小姑娘的歌声,你又浑身有了力量呢?
生:因为她的歌声是那么的甜美,我仿佛看到了希望在向我招手,我仿佛听到了我的家人在呼唤我,叫我坚持住。
师:你在向歌声拼命游去的同时,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想到了一个小姑娘都那么坚强,我都那么大了,应该比她更坚强。我要坚持下来。
师:孩子们,你们还准备怎样感谢她?
生:小姑娘,你太勇敢了!我准备为你写一本书,让全世界的人们都来赞扬你。
6、孩子们,就让我们再一次怀着感激的心情,再读读最后一段吧!(生齐读最后一段)
五、总结。(多媒体配乐)
是呀!小姑娘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没有绝望,没有放弃,她仍然顽强地高声歌唱,最终才获得了生的希望。我们的一生中也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和不幸,当我们真正面对它们的时候,要像小姑娘一样,充满希望,不要放弃,不要退缩,要勇敢地面对一切……
板书设计:
歌 声
绝望 勇气和力量 希望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对于二年级孩子来说,深奥难懂的课文。但这篇课文又是一篇特别有味道的课文,所以在教学设计时,我谨记一点:恰到好处地创设课文情境,引导孩子身临其境地去体验故事,不用教师说教,不用教师按部就班地分析课文,做人的真谛自然铭记在心!整堂课呈现出以下特点:
1、语文与生活相连。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语文教学要面向生活,联系生活,把生活作为语文学习的大课堂。”我在让孩子体会“绝望”的意思时,就让孩子把文中的 “绝望”和平时生活中的“没有希望”进行比较,孩子很快就体会出文中的“绝望”和平时生活中的“没有希望”不同,准确地说出了文中“绝望”的意思。海难可能不是每个人都遇到过,对于二年级孩子来说,就更是没有见过了。在理解完了课文中文字意思后,于是,我用了多媒体手段,播放了沉船录像,让孩子把这些冷冰冰的文字和生活联系起来,让孩子觉得海难就在我们身边,调动起了孩子各种感官,从而,真正树立了大语文的学习观。
2、对话在读中展开。
孩子对语言文字材料的理解和感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读”展开的。因此,在课堂上,我让孩子自由地读,尽情地读,读有所思,读有所悟,对话就在读中展开。在指导孩子朗读时,我不但让孩子们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更重视孩子在读的过程中的联想、发现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引导孩子读得有滋有味,真切地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并用自己的语言、想像、朗读把这种语言文字的感情表达出来。
3、创设情境,处处入境入情。
低年级儿童的形象思维占明显优势,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用录像再现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真实的情境创设把孩子们带到了海上,拉近了孩子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使孩子产生了身临其境的真切体验。同时,我不忘在自己的过渡语和对孩子的评价语中时时创设情境,让孩子感到自己就在那个夜晚,就在那片黑漆漆的海上。
4、加强读的训练,让学生在自读、齐读、个性化阅读中感悟课文。
本课教学中,我抓住了人们感到绝望的语句和小姑娘唱歌的语句,重点让孩子自读自悟。并将读的指导与引导孩子从课文不同的词句中的感悟有机结合起来,让孩子真正做到了自读自悟,培养了孩子的自学能力。
5、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
对于二年级,绝不能忽视字词句的训练,特别是能够体现文章主题的字词句。如:我在教学中,让孩子们体会“终于”一词。学生最终体会到了小姑娘的坚持,让大家等到了希望,体会到了小艇来得多么不容易。我想,这种训练虽然一时看不出什么大的效果,但坚持下来,却能让孩子们受益终身的。
《歌声》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能掌握课后的10个生字;指导学生正确书写“抹”“播”。
2、正确理解“隐隐约约”“挣扎”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积累“隐隐约约”“断断续续”“清脆”“激昂”等词语。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歌声是怎样帮助人们获救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歌声是怎样帮助人们获救的。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一、歌曲导入,引出歌声。
1、歌曲引入:先请大家欣赏一首歌。
2、不同的歌声带给人们的感受也不同,听了刚才的歌曲你有什么感受?(指名)
3、歌声不仅能给人们带来不同的感受,在一些特殊的环境中还会有不同寻常的意义呢!今天,我们所学的课文正是以歌声为题,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出示课题:19、歌声
二、创设情景,走进课文。
1、笛声引入,闭眼想象:(放笛声)故事就在这汽笛声中开始了。1920年的一个夜晚,海风啸啸,无边无际的大海上行驶着一艘大轮船。船上灯火通明,马金纳和其他乘客一样在船舱里兴奋地唱啊、跳啊,快乐极了!
2.创设情景,体验失望:忽然,他们感觉到船身猛烈地晃动了一下,接着就听见有人大声地喊叫:“不好了,轮船触礁了,要沉船了,快跑啊!”“扑通,扑通……”人群一个一个地跳入了海里。不久,船沉了,落水的人拼命挣扎,可是救生船还是没有来。请你们设想一下,此时的他们会遇到什么困难?(指名)
3、小结:是的,海水冰冷刺骨,人们的力气也已经耗尽,大家都认为自己已经毫无生还的希望,此时的人们可以说是绝望了。
马金纳也不例外,你们瞧,(出示:过了很长时间,马金纳已经筋疲力尽了,他再也没有力气继续游了。)谁愿意来读读这句话?(指名多人,在指导朗读中理解“筋疲力尽”,并体会马金纳的绝望。)
4、这群遇难的人们命运如何?你们想知道吗?
打开书,自由地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5、逐段指名读。适当正音
三、品词品句,认识歌声。
1、过渡:读了课文后你们知道故事的结果了吗?(指名)是谁救了他们?(板:歌声)你怎么知道的?
出示:是她,用自己的歌声,给人们增添了勇气和力量,是歌声救了大家。
2、这是怎样的歌声啊?挽救了那么多人的生命。请你们再自由地读读课文的2、3小节,读完后划出描写歌声的句子,并圈出能够体现歌声特点的词语。
3、(指名)出示句子:
(1)突然,远处海面上隐隐约约传来断断续续的歌声。
(2)海风把她清脆、激昂的歌声传播到更远的地方。
4、句中哪些词语体现了歌声的特点,那是怎样的歌声?(指名)
板: 隐隐约约
(贴) 断断续续 的歌声
清脆、激昂
5、随机学习生字:隐、脆 昂 播。
6、为什么歌声是隐隐约约?断断续续?清脆、激昂?你读懂了吗?读懂哪个就说哪个?(指名)
随机:
(1)隐隐约约:从远处传来。
(2)断断续续:指名学生,从文中找出原因。
①出示句子:她一次又一次从浪花中冒出来,用手抹一抹脸上的海水,又唱起来。
②(播放海浪的声音)听!凶猛的海浪打过来了!
③师生合作读:汹涌的波涛一次又一次向她袭来,一次又一次地打断他的歌声,可这位勇敢的姑娘,却只是 ,又 。
④小结:就在这样危急的情况下,小姑娘还不停地唱歌,她真是勇敢而又乐观啊!让我们一起在来读读这句句子。
(3)清脆、激昂:
①指名多人,让学生畅所欲言
②小结:对,这个小姑娘坚信一定会有人来救她的,同时她还想把自己的这种信念传给每一个遇难的人。
(4)出示句子:(指导读好这两句话)
①突然,远处海面上隐隐约约传来断断续续的歌声。
②海风把她清脆、激昂的歌声传播到更远的地方。
四、想象说话,深入学习。
1、学到这,我们不禁有个疑问,歌声怎么能救人性命呢?为什么课文说是歌声救了大家?首先,我们来看看马金纳听到歌声后是怎样的表现?(指名)
出示:马金纳顿时觉得浑身有了力量,拼命朝歌声游去。
2、指名读、师范读、齐读。
3、不仅是马金纳这样,其他落水者也一起聚拢过来。请你们思考,当他们听到歌声后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指名多人)
出示:海风把她清脆、激昂的歌声传播到更远的地方,远处的人们隐隐约约听到声音,一位妇女激动地说:“ 。”一个男孩大叫:“ 。”一位快要冻僵的老先生哆哆嗦嗦地说:“ ”于是, 。
4、假使当时女孩不在唱歌,而是在拼命地喊救命,人们听了后还会有这样的感受吗?(指名)
5、小结:那只会使人们更加悲哀,丧失求生的力量,因此我们说这个歌声(板:增添勇气和力量)
6、歌声不仅把落水的人召唤过来,还把什么也召唤来了,读读课文的最后一节?(指名)板:向救生艇传递信息
7、谁说歌声不能救人,就是小女孩的歌声救了大家。(板:救命的)
引读:小女孩的歌声,不仅给人们 ,还 ,所以这歌声是 。
板书:
19、(救命的)歌声
隐隐约约 增添勇气和力量
断断续续 的歌声
清脆、激昂 向救生艇传递信息
读中悟 悟激感——《歌声》教后反思
《歌声》是二年级(下)语文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记叙了一件感人的故事——1920年的一个夜晚,一艘轮船不幸触礁沉没,落水的人在海里拼命挣扎。一个不满10岁的小姑娘在海里一边挣扎一边唱歌,她的歌声给了大家勇气和力量,激励落水者坚持、坚持、再坚持!她的歌声也引来了救生船。她用歌声救了落水的人们。
本课教学紧扣“歌声”,听到歌声,马金纳重拾勇气和力量,听到歌声,人们同马金纳一样聚拢过来,听到歌声,救生艇驶来,用歌声串起课文的2-4自然段三条线。在教学中,重品读、重感悟、重表达,师生、生生,在文本间互动,深情体会、深刻感受歌声中的勇气和力量。
一、以读为本,抓住“歌声”这一线索,开展阅读教学
1、引导学生边读边思,理解歌声是怎样救人的。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歌声”寻找答案,从而对歌声有了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1)歌声给马金纳增添了勇气和力量。
(2)歌声给其他落水的人们增添了勇气和力量。
(3)歌声给救援队传递了信息。
也许,学生在初读课文的时候也能找到句子,但是他们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表面的。这“歌声”到底在落水的人们心中激起了怎样的情感,它是怎样给他们增添勇气和力量的,教师必须带领孩子再次深入课文。教学时,我注意引读重点句子,理解关键的词语,创设情景展开想象说话,层层深入,解决难点。
2、通过读,了解课文中的歌声是怎样的歌声。
课文以“歌声”为线索贯穿全文。当马金纳筋疲力尽、深感绝望时,远处海面上传来隐隐约约、断断续续的歌声顿时给了他力量,他奋力朝歌声传来的方向游去;小姑娘不停地唱着歌,远处的人们也像马金纳一样朝着歌声聚拢过来了;援救的人们也听到了小姑娘的歌声,于是“一艘小艇追寻着歌声驶来了”,落水的人们终于得救了。在教学过程中,我从课文入手,让学生圈出描写歌声的词语。这里渗透了学习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在静心读文中,圈划词句。再读句子理解“断断续续”“隐隐约约”的意思,又通过读这些句子引导学生积累语言。
3、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悟文章蕴含的情感
读文不仅要了解课文的内容,更要感悟文章蕴含的情感,并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这是在了解内容之后,更深层次的读。为了让学生能够体会大家看到救生艇来时的心情,我用引读的形式进行情感的渗透,使他们在读后有所悟。教师通过引读,渗透情感;通过范读,激发情感;通过媒体,提升情感;创设情境,层层深入,解决教学重点、难点。
二、注重积累、读讲结合,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
语言实践的方式是多样的,实践的目的在于积累和运用。我在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开展了语言实践活动。
语言实践活动之一——词语的积累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第一学段的阅读教学指出,要“综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教学引入时,我就开始注意词语的复习和教学,借助偏旁表义理解“触礁”的意思,而对“触礁”一词的释义环节为学生理解事情的起因为了铺垫。在课文的学习中,老师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在诵读中感悟,在诵读中想象,联系生活中的直接与间接经验,借助想象理解“挣扎”“筋疲力尽”等词语,又带领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 “隐隐约约”、“断断续续”的意思。
语言实践活动之二——说话的练习
说话的训练一共安排了三次,这三次练习是层层递进的。第一次说让学生说说马金纳在挣扎之后怎么不游了?第二次说是让学生说说是什么给了马金纳力量,让他向歌声游去?在两次说话练习中,学生体会出马金纳心理活动中的变化,感受到歌声给他带来的勇气和力量。第三次是让学生想象大家听到歌声后会怎么说。学生说起来有点难度,不能用自己的语言很好地表达,这方面有待以后加强指导训练。
《歌声》教案 篇11
《歌声》是二年级(下)语文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记叙了一件感人的故事——1920年的一个夜晚,一艘轮船不幸触礁沉没,落水的人在海里拼命挣扎。一个不满10岁的小姑娘在海里一边挣扎一边唱歌,她的歌声给了大家勇气和力量,激励落水者坚持、坚持、再坚持!她的歌声也引来了救生船。她用歌声救了落水的人们。
这篇课文含义深刻,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这篇难度较大的课文该如何由浅入深地把握,使二年级学生既可以感受文本中的情感又能提高语言能力,是我教学的关键。在深入研究教材之后,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在阅读中学会本课的十个生字,积累描写歌声的词语。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断断续续”和描写歌声及小姑娘的句子。
3、熟读课文了解“歌声是怎么救了大家”的。
在制定了教学目标后,我便从以下三个环节设计、展开课堂教学的。
一、以读为本,抓住“歌声”这一线索,开展阅读教学
1、通过读,了解课文中的歌声是怎样的歌声。
课文以“歌声”为线索贯穿全文。当马金纳筋疲力尽、深感绝望时,远处海面上传来隐隐约约、断断续续的歌声顿时给了他力量,他奋力朝歌声传来的方向游去;小姑娘不停地唱着歌,远处的人们也像马金纳一样朝着歌声聚拢过来了;援救的人们也听到了小姑娘的歌声,于是“一艘小艇追寻着歌声驶来了”,落水的人们终于得救了。
在教学过程中,我从课文入手,让学生划出描写歌声的句子,同时圈出描写歌声的词语。这里渗透了学习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在静心读文中,圈划词句。又根据本单元的目标“理解词句”,教会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歌声为什么会“断断续续”。从而引出课文中三句句子:“突然,远处海面上隐隐约约传来断断续续的歌声。”“海风把她清脆、激昂的歌声传播到更远的地方。”“她一次又一次从浪花中冒出来,用手抹一抹脸上的海水,又唱起来。”
再读句子理解“断断续续”“隐隐约约”的意思,又通过读这些句子引导学生积累语言。
2、引导学生边读边思,理解歌声是怎样救人的。
本文的教学难点就是在于帮助学生理解歌声是怎么救落水的人们的。我利用学生以往学习的经验,如《海上救援》《海上飞机》等,让学生思考通常人们是怎么进行救援的,同时又提出课文为什么说是歌声救了大家,引发了文本和生活经验的冲突,使学生产生了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回文寻找答案,从而对歌声又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1、歌声给马金纳增添了勇气和力量。
2、歌声给其他落水的人们增添了勇气和力量。
3、歌声给救援队传递了信息。
也许,学生在初读课文的时候也能找到句子,但是他们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表面的。这“歌声”到底在落水的人们心中激起了怎样的情感,它是怎样给他们增添勇气和力量的,教师必须带领孩子再次深入课文。教学时,我注意引读重点句子,理解关键的词语,创设情景展开想象说话,层层深入,解决难点。
3、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悟文章蕴含的情感
读文不仅要了解课文的内容,更要感悟文章蕴含的情感,并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这是在了解内容之后,更深层次的读。为了让孩子们感受小姑娘在大海中不停地唱歌很不容易,我先让孩子们听了海浪的声音,再来读好句子。又为了让学生能够体会马金纳听到歌声后心情,我用引读的形式进行情感的渗透,使他们在读后有所悟。教师通过引读,渗透情感;通过范读,激发情感;通过媒体,提升情感;创设情境,层层深入,解决教学重点、难点。
4、精心设计教师的引语,创设情景,激发情感。
情景的创设,离不开教师的语言。《歌声》这样的文章,蕴涵着一定深刻的意义,二年级学生还很难感受到。这时,老师需要下功夫思考、精心设计自己的教学引语,通过不露痕迹地暗示、启发,让学生沉浸在文本中思索、感悟。为了让学生体会是怎样给落水的人们增添勇气和力量,我就设计了这样的引语:“当时间一点一点地过去,马金纳已经——,救生船却迟迟没有来。马金纳甚至有些——,他认为毫无生的希望了,他再也没有力气继续游了。海水是那么寒冷刺骨,如果他再不游的话,一定会被冻死。可就在这时,远处隐隐约约传来了断断续续的歌声,那歌声是如此的清脆、激昂。在歌声的鼓励下,马金纳终于又鼓起勇气,又有了生存的希望,还有人活着,他怎么可以就这样绝望了,就这样轻易放弃生命,必须坚持、坚持、再坚持。于是,马金纳顿时觉得——”
教师的这些精心设计的引语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情感,帮助他们再读中感受课文的道。
二、注重积累、读讲结合,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
语言实践的方式是多样的,实践的目的在于积累和运用。我在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就开展了许多语言实践活动。
语言实践活动之一——词语的积累
教学引入时,我就开始注意词语的复习和巩固,积累了曾经学过的描写歌声的词语。在这篇文章中也有许多描写歌声的词语,教学时我又适时罗列,让学生读词积累。
语言实践活动之二——朗读的训练
朗读是语言积累最好的方法之一,鼓励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可以让学生体会语言的感情色彩。在教学中,我也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朗读,通过读感受小姑娘的乐观、开朗;通过读体会马金纳听到歌声后的变化;通过读积累说话的语言材料……
语言实践活动之三——说话的练习
说话的训练是这篇课文的教学特色,一共有三次说话练习,这三次练习是层层递进的。第一次说让学生谈谈马金纳心里想些什么。第二次说是让学生说说其他落水的人们会怎么说怎么做。从说单个人的心理想法到说多个人的说和做,从说一句话到说一段话,两次说的要求是不同的。第三次说是让学生在学了课文的基础上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歌声会给自己带来些什么。这是在学了课文的基础上,有所感悟的说。
教学完这篇课文后,我深刻地体会到,要上好新教材不容易。尤其像《歌声》这样的文章,能做到难文浅教,需要老师潜心钻研教材、从学生学的角度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歌声》教案 篇12
《歌声》是北师大第四册第12单元小英雄中一篇主体课文,讲述了在轮船沉没后,一位不满10岁的小姑娘用歌声唤起自己和遇险的人们求生的勇气,引来救生艇终于获救的动人故事。依据以上教学内容、新课程教学理念和学生实际情况特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认字20个,继续练习独立识字的能力;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落水的小姑娘在生死关头表现出来的乐观、镇定、不向命运屈服的勇气;3、懂得在遇到危险时要积极想办法,摆脱困难。我认为引导学生体会小女孩面对困难的那种勇气、乐观的人生态度应是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是帮助学生理解歌声是怎样救人的。由于课文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一定的距离,要使学生深切的感知,深入领悟小女孩面对困难的勇气、乐观,必须通过朗读、想象等手段,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朗读体验法、情景对话法、鼓励欣赏法。有了以上的教学准备,我主要通过以下几步完成:
一、谈话导入,检查预习
直接点题,交流歌声会给人们带来什么?(可以给人们带来快乐、可以愉悦心情、有时还可以挽救人的生命,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以读为本,抓住“歌声”这一线索,开展阅读教学。
(1)通过读了解课文中的歌声是怎样救人的。在教学中可以从课文入手,让学生划出描写歌声的句子,同时圈出描写歌声的词语。这里渗透着学习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在静心读文中圈画词语。
(2)根据本单元的目标理解词语,教会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歌声为什么会断断续续,从而引出文章中的句子。通过反复朗读体会小女孩的坚持,遇事乐观镇定。
三、引导学生边读边思,理解歌声是怎样救人的。本文的难点就是帮助学生理解歌声是怎样救人的。我利用学生以往的学习经验,让学生思考以往人们是怎样救人的,同时又提出课文为什么说是歌声救了大家?可以做情景对话练习:马金纳听到歌声后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其他落水的人们听到歌声后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救援人员听到歌声后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通过情景练习让学生对歌声有新的认识。
四、回应导语,交流感悟。开课时让学生交流了“歌声能给人们带来什么?”这一话题,这时学生在学习了课文的基础上再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谈谈歌声会给自己带来什么。这是在学习了课文后有所感悟的说,使整篇讲述浑然一体。
板书设计:主要以整个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为线索,抓住每一部分的重点词语,体现文章主要内容,表达思想感情,形象直观,便于学生理解,进而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歌声》教案 篇13
一、教学目标
1、认字14个,写9个,继续练习独立识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想想“人们为什么感谢这位小姑娘”。体会小姑娘的乐观、镇定、不向命运屈服的勇气。
3、在大致理解的基础上积累成语“筋疲力尽”、“隐隐约约”。
二、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姑娘镇定、乐观、不向命运屈服的勇气。
三、教学准备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导课
同学们,1920年的那个夜晚,对于马金納和和同乘一条船的人来说,是一个有着生死考验的夜晚,今天让我们去看看那个夜晚。
二、理解课文,体会小姑娘镇定勇敢不向命运屈服的精神
(一)体验沉船后绝望的环境
1、播放《泰坦尼克号》片断
你能用几句话来描述一下沉船后的情景吗?
生:沉船后人们都拼命地挣扎,非常惊慌,非常害怕。
生:沉船后,惊叫声、呼喊声,救命声、哭声混成一片。
2、体会马金纳的绝望
师:船沉入海底,求生的本能让船上的人们垂死挣扎,喊声,叫声,救命声伴着冰冷刺骨的海风考验着每一个落水的人,马金纳就是其中的一员,那么面对着这生与死的考验,马金纳能经受的住考验吗?请同学们赶快读第一自然段,哪个词语告诉你答案了呢?
(绝望)
师:马金納为什么绝望了呢?请你默读第一自然段,找出马金納绝望的原因。
(a、 轮船是在夜间沉没的,茫茫的大海上白天想遇到救生船都不容易,晚上就更难了。
(b、 时间过了很久也没有救生船来,马金納拼命挣扎的已经筋疲力尽了,再也没有力气继续游了。理解“筋疲力尽“
(c、 马金納此时已经绝望了,他对生的希望已经破灭了。理解“绝望”
3、师:此时马金納会怎么想?
生:茫茫大海没有尽头,看来我要葬身大海了。
生:我一点力气也没有了,不被冻死、饿死,也会被风浪卷走的。
生:我对生存不报希望了。
4、师引语:是啊,周围一片黑暗,海面雾气笼罩,海水冰冷刺骨,不知该往哪个方向游,也已经没有力气游了,此时马金納感到孤立无援、心灰意冷。他绝望了,他丧失了求生的勇气和信心,他向命运屈服了。一个人如果向命运屈服了,那他只能任由死神摆布,等待他的只有死亡。
让我们一起把他们的垂死挣扎、把马金納的绝望读出来。
(二)、体会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不相命运屈服的勇气
1、师:然而就是在这个时候,在马金納绝望的时候,他听到了了什么?
生:歌声
师:什么样的歌声?
生:隐隐约约的歌声
生:断断续续的歌声
生:清脆的歌声
生:激昂的歌声
师:还有什么样的歌声?(教师相机板书:隐隐约约、断断续续、清脆、激昂)
2、师:我们一起读读,(学生读什么样的歌声)。
课件出示:突然,远处海面上隐隐约约传来断断续续的歌声。
师:知道隐隐约约、断断续续什么意思吗?为什么是隐隐约约传来?为什么是断断续续?
生:因为可能马金納离小姑娘比较远,所以听起来不可能很清楚所以就隐隐约约听见。
生:我从这句话中知道为什么是断断续续的,因为海浪不停地打过来,所以小姑娘“一次又一次从浪花中冒出头来,用手抹一抹脸上的海水,又唱起来。”当海浪盖过小姑娘的头时,她不能呼吸;当她钻出头来时,她不但要呼吸,还要唱歌,所以她是上气不接下气,唱得断断续续。
师:说得真好,正因为这样所以才是隐隐约约的歌声、断断续续的歌声。
3、师:读书不能只读表面意思,
我们知道读书就是要从字里行间读出它所隐藏的意思来,让我们再来研读这几句话。看看你从哪个字哪个词中体会到了什么?
课件出示:在雾气笼罩的海面上,几个妇女正抱着一根圆木游着,一个不满10岁的小姑娘在她们中间,正在高声歌唱。她一次又一次从浪花中冒出头来,用手抹一抹脸上的海水,又唱起来。
生:我从“一次又一次”感觉到小姑娘很勇敢,她一次又一次的从海浪中冒出头来,不止一次的从浪花中冒出头来。
师:你能把这句话读一读吗?读出她的勇敢,你有没有读出这半句话中还有体现小姑娘勇敢的字词吗?
生:冒
师:说的真好!看屏幕:两个句子对比a、她一次又一次从海浪中冒出头来。
b、她一次又一次从海浪中露出头来。
体会一下有什么不同,哪个效果更好,好在哪里?
生:冒更好点,因为“冒出”比“露出”要困难,就更能体现小姑娘的勇敢,坚强不屈。
生:我也感到小姑娘很勇敢,我是从“她用手抹一抹脸上的海水,又唱起来。”体会到的。
师 :你从这句话的那个词语体会出小姑娘的勇敢?
生:“又”,小姑娘很坚强,很勇敢,海水打在她的脸上,她抹一抹,再唱,再打在她的脸上,她抹一抹再唱,就是不屈服。
师:海水打在她的 脸上多少次?最终小姑娘还在唱吗?
生:无数次,还在唱。
师:a、多么勇敢,坚强的小姑娘啊,可是这里有一个“抹一抹”这是小姑娘的什么描写?(动作)
b、她是怎样抹一抹,轻轻的,慢慢的,还是怎样抹一抹?谁能做一做?(使劲的抹一抹)(找个同学到前面做)
c、脸上会是什么样的表情?(一脸的坚强,一脸的不屈服)
d、从她的动作和表情上我们看出了她的坚定,她的顽强,她的不屈不挠。现在让我们全体起立,边做小姑娘的动作边读出小姑娘的精神。
(前面做动作的同学回答问题)
师:假如小姑娘,你一次又一次从海浪中冒出头来,抹一抹脸上的海水接着唱,a、能告诉大家,你是怎么想的吗?
(我想人面对困难,面对死亡,要有勇气,有信心去和困难和死亡做斗争,只有有不屈不挠的精神支撑着你,才有胜利的希望,才有生还的希望,所以我要高声歌唱)
b、大家说,她是怎么想的?
(我要用我的歌声给大家勇气,我要用我的歌声给救生船传去信息,让他们来就我们。)
师:你会对一次又一次把你压下去的海浪,一次又一次打在你脸上的海浪你说什么呢?
生:海浪你尽管来吧,我不会怕你的
生:让海浪来的更猛烈些吧,人类坚强的意志,一定会打败你的。
师:说得真好,你请回,同学们小姑娘面对要夺去她生命的海浪,面对一次又一次把她压下去的海浪,小姑娘是怎么表现的?一起说。
面对要夺取她生命的海浪,面对一次又一次向她打来的海浪,小姑娘是怎么表现的?是抹一抹脸上的海水接着唱,多么镇定勇敢,藐视死亡,不向命运屈服的小姑娘,让我们再读这几句话,让听到你的朗读的人都体会到小姑娘顽强。齐读 现在你知道为什么是激昂的歌声了吧?(激昂:激动昂扬)
师:要想把课文理解的透彻,我们不但要学会抓住重点词语去理解,还要学会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还要学会对比。
在这里让我们把小姑娘和马金納对比一下,和远处的人们对比一下,你有什么要说的?你是不是又一次感到小姑娘的不平凡。是啊,当一般人绝望的时候她能满怀信心,当一般人筋疲力尽的时候,她还能坚持抗争,当一般人感到孤立无援的时候,她还能高声歌唱,这就是一个高于常人的小姑娘。
三、理解小姑娘的歌声是救命的歌声。
师:这就是绝望中的马金納听到的歌声,这就是绝望中的马金納看到的情景,请同学们想一想:
课件出示:
马金納隐隐约约听到断断续续的歌声,他想,想到这,马金納顿时觉得浑身有了力量,拼命朝着歌声游去。
马金納看到雾气笼罩的海面上,几个妇女正抱着一根圆木游着,一个不满10岁的小姑娘在她们中间,正在高声歌唱。她一次又一次从浪花中冒出头来,用手抹一抹脸上的海水,又唱起来,马金納想。
师:小姑娘的歌声给了马金納求生的勇气,给了马金納力量,让马金納跳出了绝望。仅仅是马金納一个人受到小姑娘的歌声影响吗?
课件出示:海风把她清脆、激昂的歌声传播的更远的地方,远处的人们隐隐约约听到歌声,一位妇女激动地说:“。” ;一位男孩大叫:“。” 一位快要冻僵的老先生颤巍巍地说:“。”
于是他们也像马金納一样朝着歌声聚拢过来了。
理解“激昂”、“聚拢”
在小姑娘的歌声的激励下,最终怎么样了呢?让我们一起读最后以自然段。
理解“终于”说明了什么?可不可以去掉?
课件出示:填空大家从内心感谢这位小姑娘,是她,用自己的,给人们增添了,是( )救了大家。
师:课文最后说是歌声救了大家,为什么?用“因为……所以……”回答
(没有小姑娘的歌声,救生船很难发现遇难的人们,也很难找到零零散散的遇难人,没有小姑娘的歌声,绝望的人们再也没有勇气和力量继续挣扎下去,所以说“是歌声救了了大家”。小姑娘给予遇难人们的,不久是生命,而且是一种精神,是面对困境应有的态度和作为。那些获救的人们,一生一世都会从这次历险中汲取力量的。
师:现在你明白了为什么是隐隐约约的个歌声、断断续续的歌声、清脆的歌声、激昂的歌声了吗?如果除了隐隐约约的歌声、断断续续的歌声、清脆的歌声、激昂的歌声,老师再让你给歌声加个形容词的话,你想加个什么样的歌声?(救命的歌声)
四、与小姑娘对话
师:此时,你想对小姑娘说些什么?
小姑娘听到你的话会怎么说?
《歌唱二小放牛郎》中的王二小是一位小英雄,那这位勇敢的小姑娘凭着自己坚强的意志影响了大家,以致让大家获救算不算的一位英雄?
五:联系实际
师:同学们,最近呢我们是国难当头,我们的四川汶川同胞正处在水深火热当中,一幕幕感人的场面,让我们热泪纵横,我们也向他们伸出了援助之手,奉献了我们的一片爱心,其实他们此时此刻不单单需要我们物资的救援,更需要我给予他们精神的安慰,你打算用什么来激励那些灾难中的兄弟姐妹们?
《歌声》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1、能掌握课后的10个生字;指导学生正确书写“抹”“播”。
2、正确理解“隐隐约约”“挣扎”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积累“隐隐约约”“断断续续”“清脆”“激昂”等词语。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歌声是怎样帮助人们获救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歌声是怎样帮助人们获救的。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一、歌曲导入,引出歌声。
1、歌曲引入:先请大家欣赏一首歌。
2、不同的歌声带给人们的感受也不同,听了刚才的歌曲你有什么感受?(指名)
3、歌声不仅能给人们带来不同的感受,在一些特殊的环境中还会有不同寻常的意义呢!今天,我们所学的课文正是以歌声为题,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出示课题:19、歌声
二、创设情景,走进课文。
1、笛声引入,闭眼想象:(放笛声)故事就在这汽笛声中开始了。1920年的一个夜晚,海风啸啸,无边无际的大海上行驶着一艘大轮船。船上灯火通明,马金纳和其他乘客一样在船舱里兴奋地唱啊、跳啊,快乐极了!
2.创设情景,体验失望:忽然,他们感觉到船身猛烈地晃动了一下,接着就听见有人大声地喊叫:“不好了,轮船触礁了,要沉船了,快跑啊!”“扑通,扑通……”人群一个一个地跳入了海里。不久,船沉了,落水的人拼命挣扎,可是救生船还是没有来。请你们设想一下,此时的他们会遇到什么困难?(指名)
3、小结:是的,海水冰冷刺骨,人们的力气也已经耗尽,大家都认为自己已经毫无生还的希望,此时的人们可以说是绝望了。
马金纳也不例外,你们瞧,(出示:过了很长时间,马金纳已经筋疲力尽了,他再也没有力气继续游了。)谁愿意来读读这句话?(指名多人,在指导朗读中理解“筋疲力尽”,并体会马金纳的绝望。)
4、这群遇难的人们命运如何?你们想知道吗?
打开书,自由地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5、逐段指名读。适当正音
三、品词品句,认识歌声。
1、过渡:读了课文后你们知道故事的结果了吗?(指名)是谁救了他们?(板:歌声)你怎么知道的?
出示:是她,用自己的歌声,给人们增添了勇气和力量,是歌声救了大家。
2、这是怎样的歌声啊?挽救了那么多人的生命。请你们再自由地读读课文的2、3小节,读完后划出描写歌声的句子,并圈出能够体现歌声特点的词语。
3、(指名)出示句子:
(1)突然,远处海面上隐隐约约传来断断续续的歌声。
(2)海风把她清脆、激昂的歌声传播到更远的地方。
4、句中哪些词语体现了歌声的特点,那是怎样的歌声?(指名)板: 隐隐约约
(贴) 断断续续 的歌声
清脆、激昂
5、随机学习生字:隐、脆 昂 播。
6、为什么歌声是隐隐约约?断断续续?清脆、激昂?你读懂了吗?读懂哪个就说哪个?(指名)
随机:
(1)隐隐约约:从远处传来。
(2)断断续续:指名学生,从文中找出原因。
①出示句子:她一次又一次从浪花中冒出来,用手抹一抹脸上的海水,又唱起来。
②(播放海浪的声音)听!凶猛的海浪打过来了!
③师生合作读:汹涌的波涛一次又一次向她袭来,一次又一次地打断他的歌声,可这位勇敢的姑娘,却只是 ,又 。
④小结:就在这样危急的情况下,小姑娘还不停地唱歌,她真是勇敢而又乐观啊!让我们一起在来读读这句句子。
(3)清脆、激昂:
①指名多人,让学生畅所欲言
②小结:对,这个小姑娘坚信一定会有人来救她的,同时她还想把自己的这种信念传给每一个遇难的人。
(4)出示句子:(指导读好这两句话)
①突然,远处海面上隐隐约约传来断断续续的歌声。
②海风把她清脆、激昂的歌声传播到更远的地方。
四、想象说话,深入学习。
1、学到这,我们不禁有个疑问,歌声怎么能救人性命呢?为什么课文说是歌声救了大家?首先,我们来看看马金纳听到歌声后是怎样的表现?(指名)
出示:马金纳顿时觉得浑身有了力量,拼命朝歌声游去。
2、指名读、师范读、齐读。
3、不仅是马金纳这样,其他落水者也一起聚拢过来。请你们思考,当他们听到歌声后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指名多人)
出示:海风把她清脆、激昂的歌声传播到更远的地方,远处的人们隐隐约约听到声音,一位妇女激动地说:“ 。”一个男孩大叫:“ 。”一位快要冻僵的老先生哆哆嗦嗦地说:“ ”于是, 。
4、假使当时女孩不在唱歌,而是在拼命地喊救命,人们听了后还会有这样的感受吗?(指名)
5、小结:那只会使人们更加悲哀,丧失求生的力量,因此我们说这个歌声(板:增添勇气和力量)
6、歌声不仅把落水的人召唤过来,还把什么也召唤来了,读读课文的最后一节?(指名)板:向救生艇传递信息
7、谁说歌声不能救人,就是小女孩的歌声救了大家。(板:救命的)
引读:小女孩的歌声,不仅给人们 ,还 ,所以这歌声是 。
板书:
19、(救命的)歌声
隐隐约约 增添勇气和力量
断断续续 的歌声
清脆、激昂 向救生艇传递信息
《歌声》教案 篇15
小学语文二年级第二学期第22课《歌声》,是一篇十分感人的课文。课文讲述的是一位小姑娘在一次海难中以自己的歌声给人们增添了勇气和力量,并用歌声召唤来了救生船,最终使大家都得救了。从中,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小姑娘那勇敢、坚强、乐观的性格,得到了一次心灵的震撼,情感的共鸣。课文的重点是体会歌声是怎样帮助人们获救的;难点是感受小姑娘在危险面前的乐观与坚强,从而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一种可贵品质: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也要永远保持乐观与坚强,不被生活中的任何挫折与危险吓倒。
对于两年级学生来说,这是一篇深奥难懂的文章。由于缺乏这部分的生活经验,学生是很难理解歌声救人的原因。因此,除了让学生多读,多思,我还多次创设情景,让他们直接接触阅读教材,感受、体味、揣摩,走进作品的生命。
【案例教学】
一、谈话导入,引出歌声。
1、谈话引入:爱唱歌吗?谁愿意把歌声带给大家?(指名)(板:歌声)
2、不同的歌声带给人们的感受则不同,听了他的歌声你有什么感受?(指名)
3、歌声不仅能给人们带来不同的感受,在一些特殊的环境中还会有不同寻常的意义呢!今天,我们所学的课文正是以歌声为题,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出示课题:22、歌声
二、创设情景,走进课文。
1、笛声引入,闭眼想象:(放笛声)故事就在这汽笛声中开始了。1920年的一个夜晚,海风啸啸,无边无际的大海上行驶着一艘大轮船。船上灯火通明,马金纳和其他乘客一样在船舱里兴奋地唱啊、跳啊,快乐极了!
2.创设情景,体验失望:忽然,他们感觉到船身猛烈地晃动了一下,接着就听见有人大声地喊叫:“不好了,轮船触礁了,要沉船了,快跑啊!”“扑通,扑通……”人们一个一个地跳入了海里。不久,船沉了,落水的人拼命挣扎,可是救生船还是没有来。请你们设想一下,此时的他们会遇到什么困难?(交流)
3、师:是的,海水冰冷刺骨。船触礁后,瞧!(出示图片):人们有的(……),有的(……),还有的(……),大家都( 怎么样 )。人们的力气也已经耗尽,大家都认为自己已经毫无生还的希望,此时的马金纳已经马金纳已经筋疲力尽了,他绝望了,他再也没有力气继续游了。谁愿意来读读这段话。 板书:绝望
4、这些遇难的人们命运如何?你们想知道吗?打开书,自由地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5、逐段指名读。正音:触礁、笼罩、增添。教学生字:触、罩、增、添。(添:书空右下方)
6、生字教学:妇、抹、聚。(绝:组词。抹:右半部分是末。聚:书空下半部分。)
三、读读划划,体会歌声。
1、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疯狂的海水把落水者都冲散了。它随时会吞噬大家的生命!就在马金纳绝望的时候,咦,突然海面上传来一阵阵歌声——(在全场安静片刻后,播放小女孩激昂、断续的歌声)
2、这是怎样的歌声啊?请你们再自由地读读课文的2小节,读完后划出描写歌声的句子,并圈出能够体现歌声特点的词语。想想这是怎样的歌声?
3、(指名交流)出示句子:
(1)突然,远处海面上隐隐约约传来断断续续的歌声。
预设: *隐隐约约:从远处传来。
*断断续续:指名学生,从文中找出原因。
4、歌声为什么会是断断续续的呢?范读第3节。
(出示句子)她一次又一次从浪花中冒出头来,用手抹一抹脸上的海水,又唱起来。
(一次又一次说明浪很大,女孩被浪打下后又冒出头来,所以歌声被打断了! 海水打在脸上,女孩用手抹脸歌声打断后又响起了……)
5、你觉得这是位怎样的小姑娘?(你来读)
生1:我觉得这是位勇敢、不怕困难的小姑娘。(你来读)
生2:我觉得这是位非常乐观的小姑娘。(你来读)
愿意读的小朋友一起来读读。(伴着凶猛的海浪声朗读这句句子。)
6、就在这样危急的情况下,小姑娘还不停地唱歌,她真是勇敢而又乐观啊!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句句子。
四、感受歌声,人们得救。
1、对,这个小姑娘坚信一定会有人来救她的,当马金纳听到歌声是怎么想的?
出示:马金纳想:( )
(在危难时刻,连一个小姑娘都这么坚强,我怎么能放弃生命呢?人生中多少风浪,我都走过来了。这次,我一定也能度过难关,与亲人团聚!)
2、引读:马金纳顿时觉得浑身有了力量,拼命朝着歌声游去。(出示“图片”,读出内心充满希望的语气,
3、歌声不仅给马金纳增添了勇气和力量,也给其他落水者增添了勇气和力量。
(出示“图片”2)。
你们看,歌声把落水的人们召唤了过啦!读(海风把她清脆、激昂的歌声传播到更远的地方,远处的人们像马金纳一样聚拢过来了。) 板书:聚拢
4、歌声还把什么召唤来了:
(出示句子)终于,一艘小艇追寻着歌声驶来了!(出示“图片”3)
(理解“追寻”的意思,读出高兴的语气。)
5、人们得救了,他们的表现是怎样的?想想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
一位妇女激动地说:(“ ”);一个小男孩说:(“ ”);谁……
6、小结:是她,用自己的歌声,——(给人们增添勇气和力量),是歌声——(救了大家)。
(师生合作读读最后一节。)
7、出示《马金纳遇险记》,请同学说说感受(齐读最后一节)
五、总结(看板书):
如果没有小姑娘的歌声,只有哀叫声,那会(只会使人们更加悲哀,丧失求生的力量,)因此我们说这个歌声(板:增添勇气和力量)
说课:在这一环节的学习中共安排了一次想象说话,一次是请学生想象落水的人们听到歌声后的所做所思,初步理解歌声能给人们增添勇气和力量。
六、拓展说话,指导写字。
1、课文中的歌声不但给人勇气和力量,可以救人,歌声还能给人们带来什么?
2、指导写字:绝、妇、抹、增、添
【案例反思】
古代学者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夫缀文章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可以说,没有情感就没有文章,没有文章也就没有语文,没有我们的语文教学。《歌声》这一课让我们感受了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小姑娘的乐观、自信,对生命的渴望,让我们对小姑娘有着深深的敬意,这是情感之所在。
一、情感体会
我在上这一课文时,采用各种手段,让学生直面文本,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与文本展开平等的对话。在本课教学中我先请班中爱唱歌的学生演唱,学生进行评价,把他们的思绪直接带入到歌声这个主题上来。其后,又让他们听着海浪声,看各种情景图片,很快就把观众带入了那遥远的故事之中,引着学生身临其境地去体验故事中的绝望,让学生体验文本。
还让学生进行了适当的想象说话,理解歌声能给人们增添勇气和力量。我觉得文中所写到的这种情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是很难理解的,学生如不能较透彻地理解当时人们的绝望,对后面的学习会产生障碍。为课文的学习奠定的情感上的基础。让这做人的真谛自然地铭记在学生们的心中!也让学生满怀激情地投入到阅读活动中,又能披文入情,与作者和作品中的人物心心相印,灵犀相通。让学生的心有所感悟,有所震撼。在课上,老师没有理性的讲解,没有烦琐的分析,没有抽象的归纳,有的是形象再现,意蕴的品味,情绪的感染,学生入情入境,进入角色。抓住了着眼点,我在教学时创设了情境,让孩子们仿佛真的处在当时的事发现场,体会当时遇难者的心情,在交流的过程中有的孩子已经哭了。这样大的灾难,对他们来说太可怕了,仅是想想便吓的要死。孩子们有了这样的体会之后再读课文,对文中的小姑娘有了更深的认识,从而获得对文本语言的真切体验。
二、词句品味
我在上这一课文时,抓住一句句子:“突然,远处海面上隐隐约约传来断断续续的歌声。”让学生自由地读读课文的2小节,读完后划出描写歌声的句子,并圈出能够体现歌声特点的词语。想想这是怎样的歌声?特别是让学生理解“歌声为什么会是断断续续的呢?”理解“她一次又一次从浪花中冒出头来,用手抹一抹脸上的海水,又唱起来。”体会她是一位怎样的小姑娘?让学生伴着凶猛的海浪声朗读这句句子。就是让学生去理解这种在特殊环境中的特殊的歌声,通过品词品句,让学生各抒己见,真切地了解当时的小女孩也是处在危险之中,从而感受小女孩的坚强乐观。把文中描写歌声的句子贯穿了起来。此时,学生看到这位小姑娘在如此危难的时刻还不停地歌唱,内心油然而生无限的敬意。
三、情境朗读
读,是语文教学的重点,让孩子们充分与文本接触,与作者的心灵相碰撞,让想像自由飞翔。正所谓“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孩子们深入读文之后,抓住文中的重点词语指导理解,如:一次又一次、绝望、拼命……透过这些词语,孩子们体会到了小姑娘的坚强乐观、灾难的可怕、马金纳的无可奈何、重生的喜悦……老师无须多言,只要适当点拨,孩子们的心中便会激起一层又一层的涟漪。我们的教学不仅仅是读,还在读中悟。“歌声”突现法把文中描写歌声的句子贯穿了起来。此时,学生看到这位小姑娘在如此危难的时刻还不停地歌唱,内心油然而生无限的敬意。所以,让学生说说这是位怎样的小姑娘时,他们有感而发,有话可说。朗读时,更是把自己对小姑娘的赞美与崇敬融入其中,读得有声有色。爱因斯坦曾说过:“教学中无论是运用课文中美的东西去感染学生,还是教师用组织教学的艺术美作用于学生,都要把学生的热情激发出来,让学生将学校规定的功课当作一种礼物来领受。”因此,我在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中,经常为学生创造相关的情境。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我充分利用音乐、图片等媒体,运用肢体动作等各种手段为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营造逼真的氛围。
四、拓展思维
(出示拓展练习)海风把她清脆、激昂的歌声传播到更远的地方,远处的人们隐隐约约听到歌声。一位妇女激动地说:“ ”;一个小男孩大叫:“ ”谁“ ”;课文中的歌声不但给人勇气和力量,可以救人,歌声还能给人们带来什么?
……课文以“马金纳”为主的落水者听到歌声前后的表现与内心活动,是整堂课的重点。我把当时的情景画了一幅又一幅学生特别喜欢的连环画,还设计了拓展练习,使文本的内容直观而形象,并且详略得当,疏密有致。我还大面积地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使他们层层深入地真切感到是歌声救了大家,从而突破了教学重点。 “大语文”的概念应贯穿于语文教学之中,课内的知识应向课外廷伸。
《歌声》教案 篇16
教学目标:
1.综合运用各种识字方法,自主探究识字。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人们为什么感激这个小姑娘”。
3.理解并积累成语“筋疲力尽”“隐隐约约”,练习口头或书面造句。
教学重点:感受小姑娘临危不惧、遇难不慌、能沉着、冷静、急中生智求生的乐观精神、不屈勇气。
教学难点:懂得遇到困难要有积极乐观的态度,要勇敢的面对。
教学准备:幻灯片,生字卡片
第一课时
一、设置悬念,导入新课:
1.出示图片
师:《歌声》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1920年的一个夜晚,一艘行驶在海上的轮船不幸与礁石相碰,海水迅速涌进船内,船沉了。许许多多的人在巨浪翻滚的海面上苦苦挣扎,随时都有失去生命的危险。在这些人中有一位不到10岁的小姑娘,她正大张着嘴,猜一猜,她在做什么?”
2.师:听到这,你有什么想问的吗?(学生质疑)在歌声后面加上 “?”
3.过渡:是啊!在这种情况下怎么还敢唱歌?为什么要唱?这“歌声”又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让我们带着这些疑惑,去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好读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如果有不会的词语可以问老师也可以请教同学。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
2.检查生词
隐隐约约、断断续续、清脆、激昂
不幸、挣扎、筋疲力尽、绝望、聚拢、妇女
触礁、雾气笼罩、继续、突然、追寻 、一根
(带拼音开火车——不带拼音开火车——男女生赛读)
师:有不理解的词语吗?(加横线的词,可借助图片理解)
3.检查读文:
(1)每人读一节,老师正音。(4人朗读,其他做“小老师”及时正音)
(2)教师范读,学生思考。
师:谢谢为我们朗读的同学,更谢谢乐于助人的“小老师”们,下面唐老师朗读,你们来做“小老师”,也来帮帮我,行吗?
(3)谁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的?
过渡:(略)
三、熟读课文
(略)
第二课时
课前互动:
播放《两只老虎》
1.好听吗?谁愿意给我们唱唱这首歌?唱得怎么样啊?
(婉转动听、清脆悦耳、甜美、响亮)
歌声不仅让唱的人心情愉快,听的人也会受到感染,变得快乐起来,谢谢你。
2.在生活中,你们还听到过怎样的歌声?
3.用我们最动听的歌声来齐唱一首歌,好吗?
师:清脆悦耳的歌声让我听了还想听。不过上课时间到了,还是让我们走进课堂,继续去聆听文中的——《歌声》吧!(课前板书)
一、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22课(读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知道课文写了什么?(指名说)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目睹这令人触目惊心的一幕吧!(《泰坦尼克号》影片剪辑)
2.观看海难录像
师:看完短片,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惨、恐惧、害怕)
三、品读课文
(一)马金纳听到歌声前后的不同表现
1.面对突如其来的海难,人们的表现是怎样的?请你为大家读一读。
2. 重点写了谁?(一指读)
读得怎么样?
师:读了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到此时的马金纳已经——筋疲力尽了。
什么情况下会筋疲力尽?而马金纳为什么会筋疲力尽?从这里可以看出马金纳在海水中与死亡作较量啊!
师:马金纳不仅筋疲力尽,更是怎样?(绝望)什么是“绝望”?(断绝希望)马金纳想死吗?
(可是,已经时间过了很长,如果救生船还不来,他一定会——坚持不住,一定会——死,他看不到获救的希望,所以——绝望了。)
师:他当时可能会想些什么?
师:你能把马金纳此时的感受通过朗读让大家感觉到吗?(二指读——范读对比——三指读)(一个同学读三次,突出指导效果:用心读就能读好书,带着自己的感受来读会读得更棒!)
师:课文中还有一句话也是写马金纳的。齐读——。
△马金纳顿时觉得浑身有了力量,拼命朝着歌声游去。
师:能把顿时换个词吗?
师:刚才还筋疲力尽,却顿时——,刚才还绝望,却转眼间——;这勇气和力量是从哪来的?(是小姑娘用歌声,给他增添了勇气和力量。)
(一)这歌声的特点
1.师:这歌声到底有什么神奇的魔力呢?谁给我们读读第二小节。
马金纳听到的歌声是怎样的呢?
2.交流:
△突然,远处海面上隐隐约约传来断断续续的歌声。
(1)这歌声是怎样的?
(2)理解:隐隐约约、断断续续
a、师:什么是隐隐约约?(板书)教师联系生活实际——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话——隐隐约约往往都是因为离得比较——远;小姑娘的歌声隐隐约约也是这个原因。——指导读词(谁来读读这个词,把这种模模糊糊,听不清楚的感觉读出来)
b、师:断断续续又是什么意思呢?(你能读好它吗?)
(3)理解读:
师:我们把这两个词语放到句子中再来读一读。(指名先前同学)
(4)小姑娘的歌声为什么会是断断续续的呢?
(幻灯)她一次又一次从浪花中冒出头来,用手抹一抹脸上的海水,又唱起来。
理解:浪花来了,她被海水盖住了,无法——歌唱;浪花退了,她就从浪花中——冒出头来,用手抹一抹脸上的海水,又——唱起来; “又”字和“一次又一次”说明什么?
记得去年唐老师去青岛玩,因为不会游泳就扶着救生圈学,谁知道一个浪头打来,救生圈从我手中划出去,人一下沉入海底,非常恐惧,想呼救却一下子呛了好几口水,幸亏在浅海,挣扎中碰到海底的沙滩,连忙站了起来。就这一次,可把我难受了好半天。而小姑娘却是——一次又一次,不仅如此她还坚定地唱起歌。你觉得这是个怎样的小姑娘?
指导读:能把小姑娘的坚定勇敢读出来吗?
过渡:多勇敢的小姑娘啊!难怪她的歌声又是那样断断续续。这歌声还有什么特点呢?
3.交流
△海风把她清脆、激昂的歌声传播到更远的地方。
师:让我们来听一段好听的歌声。(《tell me why?》)
如果你就是落水的人,听到这样的歌声,你会想些什么?
要读好这句话,要注意什么呢?谁来试试?(指读——让我们把这歌声传播得更远一些,齐读)
过渡:这清脆、激昂的歌声,唱响在黑夜的海上,传播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传到了马金纳和大家的耳朵里。在歌声的召唤下,人们像马金纳一样——聚拢过来了。最终他们获救了吗?
(三)在歌声中获救
1.师:找出文中的句子读一读。(终于,一艘小艇追寻着歌声…)
师:在这黑沉沉的夜里,在这冰冷刺骨的海水里,人们居然能够支撑这么久,可真是一个奇迹啊!
终于得救了,这是怎样的一种心情!谁来读读这句话,让大家感受到你的喜悦。
师:如果没有小姑娘的歌声,马金纳很可能就会?(绝望地死去)如果没有小姑娘的歌声,人们很可能就?(不会聚拢过来)没有小姑娘的歌声,救生船很可能就?(无法追寻着歌声找来)
2.想象说话:
师:终于死里逃生,被救的人会对小姑娘说些什么呢?
3.难怪课文最后说(出示齐读):大家从内心感谢这位小姑娘,是她,用自己的歌声,给人们增添了勇气和力量,是歌声救了大家。(板书:勇气、力量、得救)
小结:多了不起的歌声,(板书:!)多了不起的小姑娘啊!
师:让我们记住这——歌声,记住这给人以勇气和力量的——歌声!
四、拓展延伸 说地震
师:由小姑娘的歌声,我想到了这个黑色的五月。 5月12日,突如其来的汶川地震瞬间夺走了几万人的生命。他们中间还有许许多多是坐在教室里上课的天真可爱的孩子们。面对着一幕幕惨痛的画面,亲人们的心都要碎了。然而,也有许许多多的孩子面对灾难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勇敢和坚强,让人们不由不对他们竖起了大拇指。
这个孩子,小小年纪就知道感恩,一只胳膊骨折,脸上沾满了血,虽然躺在担架上,却用受伤的右臂向救了他的军人叔叔们,端端正正行了一个队礼。
北川中学高一(七)班的同学们在上地理课时被埋到废墟中。等待救援的时候,不知是谁起的头,幸存的学生们唱起了歌,歌声从这片废墟中传出……
还有一个幼儿园小女孩任思雨。在废墟下,她的双腿被卡、下半身满是鲜血,可是面对心痛落泪的救援叔叔,她镇定地唱起了儿歌《两只老虎》。
他们只是千万个灾难中孩子的缩影,面对大灾大难,他们坚强地令人吃惊,令人心痛,更令人佩服。
师:如果此刻,你就站在这些孩子面前,你会对他们说些什么呢?
总结:是啊!为了那些逝去的生命,我们一定要勇敢坚强,一定要幸福地生活下去。最后送给大家一首歌《幸福》!生命可贵,愿平安伴随一生,愿幸福相伴永远!
《歌声》教案 篇17
背景:
《歌声》是二年级(下)语文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一单元的训练重点是读课文,理解词句。这篇课文含义深刻,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这篇难度较大的课文该如何由浅入深地把握,使二年级学生既可以感受文本中的情感又能提高语言能力,是我教学的关键。
教学片断:(一)
师:读懂课文以后,根据课文内容在“( )的歌声”里填上合适的词。
生:隐隐约约的歌声
生:断断续续的歌声
……
师:歌声为什么会“断断续续”?找出文中的句子。
生:突然,远处海面上隐隐约约传来断断续续的歌声。
生:海风把她清脆、激昂的歌声传播到更远的地方。
生:她一次又一次从浪花中冒出来,用手抹一抹脸上的海水,又唱起来。
教学片断:(二)
师:这断断续续的、激昂的歌声为什么能救人呢?
出示填空:突然,远处海面上隐隐约约传来断断续续的歌声,马金纳一听心想:( )。想到这,马金纳顿时觉得浑身有了力量,拼命朝着歌声游去。
海风把她清脆、激昂的歌声传播到更远的地方,远处的人们隐隐约约听到了歌声,一位妇女激动地说:“( )”;一位男孩大叫:“( )”;一位快要冻僵的老先生颤巍巍地说:“( )”。于是他们也像马金纳一样朝着歌声聚拢过来了。
当马金纳筋疲力尽,快要绝望的时候,他听到了( ),他顿时感到( ),于是他奋力( )。小姑娘不停地唱着歌,那激昂的、断断续续的歌声传到更远的地方,过了一会儿,( )。小姑娘还在不停地唱着,终于( )。所有朝歌声游过来的人都得救了。
教学反思:
1、通过读,了解课文中的歌声是怎样的歌声。
课文以“歌声”为线索贯穿全文。当马金纳筋疲力尽、深感绝望时,远处海面上传来隐隐约约、断断续续的歌声顿时给了他力量,他奋力朝歌声传来的方向游去;小姑娘不停地唱着歌,远处的人们也像马金纳一样朝着歌声聚拢过来了;援救的人们也听到了小姑娘的歌声,于是“一艘小艇追寻着歌声驶来了”,落水的人们终于得救了。
在教学过程中,我从课文入手,让学生划出描写歌声的句子,同时圈出描写歌声的词语。这里渗透了学习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在静心读文中,圈划词句。又根据本单元的目标“理解词句”,教会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歌声为什么会“断断续续”。从而引出课文中三句句子:“突然,远处海面上隐隐约约传来断断续续的歌声。”“海风把她清脆、激昂的歌声传播到更远的地方。”“她一次又一次从浪花中冒出来,用手抹一抹脸上的海水,又唱起来。”再读句子理解“断断续续”“隐隐约约”的意思,又通过读这些句子引导学生积累语言。
2、引导学生边读边思,理解歌声是怎样救人的。
本文的教学难点就是在于帮助学生理解歌声是怎么救落水的人们的。我让学生思考通常人们是怎么进行救援的,提出课文为什么说是歌声救了大家,同时又让学生展开想象,引发了文本和生活经验的冲突,使学生产生了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回文寻找答案,从而对歌声又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也许,学生在初读课文的时候也能找到句子,但是他们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表面的。这“歌声”到底在落水的人们心中激起了怎样的情感,它是怎样给他们增添勇气和力量的,教师必须带领孩子再次深入课文。教学时,我注意引读重点句子,理解关键的词语,创设情景展开想象说话,层层深入,解决难点。
3、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悟文章蕴含的情感
读文不仅要了解课文的内容,更要感悟文章蕴含的情感,并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这是在了解内容之后,更深层次的读。为了让孩子们感受小姑娘在大海中不停地唱歌很不容易,我先让孩子们听了海浪的声音,再来读好句子。又为了让学生能够体会马金纳听到歌声后心情,我用引读的形式进行情感的渗透,使他们在读后有所悟。教师通过引读,渗透情感;通过范读,激发情感;通过媒体,提升情感;创设情境,层层深入,解决教学重点、难点。
4、精心设计教师的引语,创设情景,激发情感。
情景的创设,离不开教师的语言。《歌声》这样的文章,蕴涵着一定深刻的意义,二年级学生还很难感受到。这时,老师需要下功夫思考、精心设计自己的教学引语,通过不露痕迹地暗示、启发,让学生沉浸在文本中思索、感悟。教师精心设计的引语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情感,帮助他们再读中感受课文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