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秘帮教案设计内容页

《山行》一诗四用(推荐16篇)

2023-03-13 01:44:01教案设计

《山行》一诗四用(推荐16篇)

《山行》一诗四用 篇1

《山行》是晚唐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著名的绝句,原诗是: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首诗展现了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了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诗人没有像一般封建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时哀伤叹息,而是通过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像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体现了热烈昂扬、积极向上的精神。《山行》不愧为一首秋色的赞歌。

《山行》深深的吸引着读者,从而也衍生了许多掌故。

一、一部小说。

指的是茅盾在1943年创作的长篇小说《霜叶红似二月花》。小说围绕着轮船公司的航船使河水溢出而淹没农田的事件,真实描绘了“五四”前夕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复杂纠葛,反映了恶势力的妥协,改良主张的碰壁和农民的无辜受害。作者化用“霜叶红于二月花”,改“于”为“似”,是以霜叶比假左派,虽红似二月之花,但仅似”而已,不是真红,同时霜叶又和暂占上风的势力作比,以喻其得势的日子也不会太长。

二、一首歌曲。

指的是作曲家陈小齐改编原诗作曲的通俗歌曲《白云深处》。改编后的歌词是:“坐在路口对着夕阳西下,白云深处没有你的家,你说你喜欢这枫林景色,其实这霜叶也不是当年的二月花。半路下车只是一丝牵挂,走走停停总是过去的她,长长的石径回响你的相思,回头的时候已经是梦失天涯。等车的你走不出你收藏的那幅画,卷起那片秋色才能找到你的春和夏。等车的你为什么还猜不破这一刹那?别为一首老歌把你的心唱哑!”改编者赋予了原诗新的含义和感情,韵味无穷。

三、一个斋名。

指的是清代诗人傅山为自己的书斋所取的名字——霜红庵。傅山,字青主,清兵入关后,坚持民族气节。坚决拒绝他人的举荐,不到京城做官,地方官强行用床抬着他送往京城,望见大清门,扑到在地,放声大哭,誓死不入。书斋取名“霜红庵”,以喻自己虽多次受打击而志节不改,愈老愈坚,就想经霜的红叶,愈老愈红。傅山精医术,常四处行医救济民生;又工书画,主张“书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山西晋祠三绝之一的“难老泉”的匾额就是他的手书。

四、一座名亭。

指的是坐落在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山腰的“爱晚亭”。原名红叶亭,也称爱枫亭,四周都是枫林,春时青翠,夏日阴凉,深秋则枫叶红艳,别有情趣。亭建于乾隆五十七(1792)年,亭前石柱刻有对联:“山径晚红舒,五百夭桃新种得;峡云深翠滴,一双驯鹤待笼来。”1952年重修时毛泽东题写了“爱晚亭”的匾额。另有一幅长联,联首各嵌“爱晚”二字,全联共有190个字,为亭联之首。这幅对联是:爱日喜雨,蒸润着锦绣河山,汇八百里洞庭,耸七二峰衡岳。归楼听叶,古寺飞钟;林下停车,亭前放鹤;寻汉魏最初胜迹,览湖湘首著名城,大可搜芷搴兰,岂惟赏心憩足,岁月莫蹉跎;值兹风和景淑,且登临,看东流帆转,南浦燕会,北麓斗横,西峦光霁。

晚烟朝霞,烘笼过繁华厦宇,溯三千年历史,数廿四代英豪。泄恨鞭尸,离骚忧国;遗书匡世,评论兴邦;乃周秦以还哲贤,皆吴楚群知硕彦,当骄地灵人杰,应惜寸时分阴,平生须砥砺;到此游目骋怀,安能负,这春圃桃红,夏池莲脂,冬阁梅素,秋岭枫丹。

《山行》一诗四用 篇2

教学目标:

1、区别“停”“亭”。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感受古诗所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

在情境中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倾听了《春晓》鸟儿清新的叫声,感受了《夏日》里唯有蜻蜓飞的静谧美景,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另一个生机勃勃的季节——秋天。请你看一组图片:出示枫叶、枫树、枫林的图片,你有什么感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你见过真正的枫林吗?大诗人杜牧在一次旅途中就见过,那真是漫山红遍,层林尽染,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如烁彩霞,他被这美丽的景色深深地吸引住了,还写了一首好听的诗,你想读读吗?请你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认准字形。

2、谁愿意给大家读读?指读。

3、出示画面,师说意境:诗人在深秋的一个午后出游,他来到了林木萧条的山前,看见用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山头,那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看见几户人家,诗人因为留恋这枫林傍晚的美景而停下车来观赏。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盛开的红花还要鲜红,他情不自禁地挥毫写了这首流传千古的绝句《山行》,你听:师配乐范读课文。

4、请你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

三、感悟诗意,读中体会诗情。

请你读前两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1)远上寒山石径斜 板:寒山 石径 学习“径”字。请同学说说哪个字是小路的意思?从“寒”中你知道了什么?(深秋季节)

(2)白云生处有人家 板:白云 人家 白云漂浮的地方有人家说明山很高

师引读:到底是深秋时节啊,的确有些寒意了,诗人远远望去,不仅感叹到:“远上.....白云.....”请你结合图画把这两句诗读一读。

指导朗读:自由读,指读,男生读,女生读,小组读。

(3)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构成了一幅静谧浓郁的山村秋景图,作者行至山上,忽然止住了前行的脚步,你从哪句话中知道他停下来了?“停车坐爱枫林晚。”

·区别“停”“亭” 出示凉亭的图片,字理,怎样记住这个字?字谜:一点一横长,口字在中央,宝盖没有点,丁字底下藏。做“停”的动作。出示句子:诗人(停)下脚步,来到一座(亭)子旁来观赏这美丽的枫林。

由于特别喜爱枫林的美景,他才停下车来观赏。这句话哪个字说出了诗人的喜爱之情呢?(爱)正是因为枫林的美丽,所以作者对它产生了由衷的喜爱之情,不仅感叹到:停车坐爱枫林晚。你愿意读读这句话吗?

让我们再次欣赏一下这美丽的枫林。

(4)面对如此美丽的枫林,你想赞美一下它吗?用你自己的话说出你此刻的感受。诗人又是怎样赞美的呢?“霜叶红于二月花”

为了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诗人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那停车而望,陶然而醉的诗也与这自然融为一体,成了这景色的一部分。分层次指导朗读:A。在落日的映照下,每一片枫叶都像燃烧的火焰,比二月春花更红艳,他不由得发出感叹:霜叶.....B。静对这自然生命的壮观,诗人心里充满了感动,他不由得发出赞叹:霜叶.....C。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象春天一样的生命力,这是一种热烈、生机勃勃的景色,他不由得发出惊叹:霜叶.....

(5)古往今来,枫叶一直是文人墨客笔下的精灵,被人赞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读了杜牧的这首红叶诗,也写了一首红叶诗,名叫《和杜录事题红叶》。 “和”在这里读hè,意思是依照别人诗词的题材和体裁做诗词,杜录事就是指杜牧。请你试着读一读:寒山十月旦,霜叶一时新。似烧非因火,如花不待春。自由读,齐读。师:在农历十月的早晨,寒山上的树叶经霜打了以后,在秋天里一下子都变了样。你看,漫山的红叶,就像燃烧的火焰一样火红火红的,但却不是因为火才使它这样红的:又像盛开的鲜花红红的,但却没有等到春天就开放了。这首诗被称为《山行》的姐妹篇。请你试着背一背。

四、拓展。

杜牧的一首《山行》把我们带到秋的美景中,大诗人刘禹锡的《秋词》也不乏生机,让我们一起来读读。你还知道哪些描写秋天的古诗?出示《枫桥夜泊》《秋夕》〈山居秋暝〉

《山行》一诗四用 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红叶的特点,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会背诵。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

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生思考,后交流,教师肯定学生所说)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有人说:“秋风扫落叶,何等凄凉萧条!”但是,在诗人杜牧眼中,秋天枫叶的生命力仿佛比春天鲜花的生命力还要旺盛,晚秋的景色也同样生气勃勃,充满活力。今天,我们将学习他的《山行》。

2、板书:山行杜牧

二、自主合作,读诗明意。

1、自由朗读

2、请学生读,互相评价

3、齐读

4、出示学习古诗的方法,齐读。

(1)、知诗人,解诗题;

(2)、抓字眼,明诗意;

(3)、读诗句,悟诗情。

5、根据学法,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或课前收集的资料,学习古诗。

6、小组汇报交流。

(1)、简介诗人杜牧;

(2)、了解题目意思:山行:在山上行走。

(3)、字词解释:

a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林(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

b斜:在这首诗中应读xiá,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c坐:因为;

爱:真爱,留恋的意思。

d红于:比……更红。

(4)、学生根据小组讨论说说诗句意思。(大致了解即可)

(5)、教师点拨:

a、白云生处与白云深处的区别:深:浓厚,浓郁;生:生出,存在。(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漂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b、第4句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于”不仅点出色彩鲜艳,而且显得更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c、同样写红叶的诗句,古人也留下不少,如“林间暖酒烧红叶”“红树青山好放船”,比较而言,杜牧的写法好在哪儿?(在深秋时节,诗人惊喜地发现,枫叶流丹,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诗人运用比较的写法,写出了这时的秋天像春天一样充满活力,透过“霜叶”作者感受到了山林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d、前两句描写景物特点与作者情感表达又有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围绕这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前两句描写的景物很美,但作者最爱的还是枫叶,所以说,前面景物的描写是为下面的第四句作铺垫的)

小结:

这首诗中,作者杜牧用惊喜的目光把“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统摄起来,构成了一幅秋山旅行图,以“爱”为核心的情感表达,使这首诗情景交融,令人白谈不厌。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创设情景,男女生交替朗读,品悟诗歌表达情感。

2、设置导语,配置音乐、角色、扮演(把自己当成诗人)。

3、反复吟唱,强化记忆。

四、选择性作业。(任选一道完成)

1、画一幅秋色图。

2、改写《山行》(以第一人称,把古诗改成一篇记叙文)

《山行》一诗四用 篇4

一、课 题:山行

二、教材简介:这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的作品。写的是诗人在山路上行走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诗人能于一般文人为之伤感叹息的萧瑟秋景中,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枫叶,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颇有一种独得之乐。这是一首秋的赞歌,是传诵千古的名篇。

三、目标预设: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说出诗句中“坐”的意思。

3、通过学法引导,让学生自学古诗,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欣赏古诗的意境美。

4、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验诗人抒发的感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四、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学法引导,让学生自学古诗,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欣赏古诗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欣赏古诗的意境美,体验诗人抒发的情感。

五、设计理念:

1、以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为球心。着力培育学生热爱母语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2、以教材提供的古诗为球面。以《山行》为载体,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安排同是写秋的《渔家傲》进行比较阅读,丰富学生的视野。

3、以语言训练为球体。通过对“远上、寒山、坐、红于”等词意和四句诗意的体会,让学生掌握理解古诗词中词语和句子意思的技能,并丰富母语积累。

4、以掌握学习古诗方法为经线。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给学习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我阅读,自我探究,自我赏析,理解古诗的意思,想象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5、以加强学生诵读训练为纬线。通过五遍阅读古诗的方法,让学生达到背诵的程度。在诵读中理解意思,在诵读中想象意境,在诵读中体验情感。

六、设计思路:“五步五读”,即整节课按导入新课、复习学法、学习古诗、课堂小结、课后练习五个步骤进行,其中在学习古诗中进行五遍阅读,即试读古诗,了解诗人;自读古诗,读通诗句;熟读古诗,理解意思;诵读古诗,体会情感;研读古诗,欣赏借鉴。

七、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新课

喜欢旅游吗?让我们跟随唐朝著名诗人杜牧去秋游吧,板书课题:山行

第二步:复习学法 以前我们是怎样学习古诗的?

在学生答后,教师出示学法指导小黑板

五遍读诗法:

①试读古诗,了解诗人;

②自读古诗,读通诗句;

③熟读古诗,理解意思;

④诵读古诗,体会情感;

⑤研读古诗,欣赏借鉴。

第三步:学习古诗

㈠试读古诗,了解诗人;

1、学生尝试阅读,思考:

①这首古诗主要写了什么?说说读后给你留下一个怎样的初步印象。

②你知道杜牧这个人吗?

2、师生交流。

①解题:“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

②杜牧(803年~805年),字牧之,号樊川,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出身于世代官僚地主家庭。二十六岁中进士,为弘文馆校书郎。后来除在地方上做十年幕僚外,又在黄、池、睦、湖等州做过刺使,还曾在中央任过监察御史,膳部、比部及司功员外郎等职,终于中书舍人。著有《樊川文集》。

㈡自读古诗,读通诗句;

1、再次阅读,划出不认识的字词。

2、通过看生字表、查字典或同学交流等方式,扫清读诗障碍。

3、指名读古诗,师生适时正音。

4、齐读。

㈢熟读古诗,理解意思;

1、学生自由读古诗,划出不懂的字词或不太明白的诗句。

2、按小组通过“查、换、比、顺”等方式理解每个词的意思。

教师出示学法指导小黑板:

理解古诗词意的方法

查:查字典、查词典、查资料。

换:用同义词替换。

比:用相近的词语比较,得出诗中原词的意思。

顺:联系词的前后用词,得出诗中原词的意思。

3、按小组通过“连、调、补、变”等方式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教师出示学法指导小黑板:

理解古诗诗意的方法

连:将每句诗中各词的意思连起来就是整句诗的意思,将每句诗的意思连起来就是整首诗的意思。

调:将古诗中词序或名序颠倒的调整过来。

补:补充古诗句中缺省的成分,得到完整的意思。

变:对不可直译的诗意采用变式处理,通过意译得到作者想表达的含意。

4、学生汇报学习情况。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畅所欲言。

重点词意:

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

石径:石头小路。

斜: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白云生处:指飘浮着白云的地方。

坐:因为的意思。

爱:喜爱,留恋的意思。

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霜叶:指被秋霜打过的枫叶。

红于:比……还红。 二月花:春天的花。

诗意:

驱车沿着遥远而又蜿蜒的山路向寒山行进,

远望山顶白云缭绕那里居住着几户人家。

我不时地停下车来欣赏,因为这枫林晚景太美,

这经霜变红的枫叶远远胜过二月盛开的红花。

㈣诵读古诗,体会情感;

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①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意境?

②这首诗体会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师生交流。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寒山、石径、白云、人家、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相机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

3、观察插图,体会意境。有条件的可通过多媒体再现场景,加深学生的直观印象。

4、听教师示范诵读,学生闭眼想象画面。

5、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教师开展诵读比赛。

读出“远上”强音,“石径”次强,“白云”强音,“有”次强,“枫林晚”强音,“二月花”弱音。

6、有会背诵的吗?开展背诵比赛。

㈤研读古诗,欣赏借鉴;

1、再通读全诗,这首诗有哪些令你感觉好的地方?

2、师生交流。

第四步: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惑的地方?

2、师生交流。

3、你还知道哪些写秋景的古诗?

比较阅读:

《渔家傲》是范仲淹镇守西北边疆时写下的。它描写了边塞的萧瑟风光和艰苦生活,表现了将士久戍思乡与功业未成、欲归不得的矛盾和痛苦。上片以写景为主,着重刻画塞下秋来荒凉雄壮的景象,景中寓情。“塞下”句总写边塞秋天风景之“异”,“异”字统领并笼罩全篇。下片以抒情为主,又以景渲染情。《渔家傲》感情基调为“悲壮”。

同是由秋天景象引发的感思,《山行》的情调是热爱赞美生机勃勃,诗歌通过诗人的感情倾向,以枫林为主景,碧山,石径,农舍,白云,红叶,枫林,绘出了一幅色彩热烈、艳丽的山林秋色图。诗人一反历来秋景萧条的写法,构思新颖,布局精巧,于萧瑟秋风中摄取绚丽秋色,使秋色显得生机盎然,与春光争胜,令人赏心悦目,精神发越,让读者感到隽永清新。兼之语言明畅,音韵和谐,宜其万口传诵,经久不衰。

第五步:课后练习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2、背诵古诗。3、抄写《山行》。

板书设计:

山 行

杜牧

远景:寒山 石径 白云 人家

近景:枫林 霜叶

《山行》一诗四用 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红叶的特点,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会背诵。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

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方法】:诵读法

【教学用具】:小黑板

【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生思考,后交流。)(教师肯定学生所说)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但是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收获的季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山行》。

【板题】:山行 杜牧

二、自主合作,读诗明意。

1、简介作者: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有《樊川文集》。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 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自由朗读,读到琅琅上口为止。

3、请生朗读,互相评价。

4、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及词语手册,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5、小组汇报交流。

点拨:⑴、山行:在山上行走(谁在山上行走)

⑵、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⑶、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林(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

⑷、斜:在这首诗中应读xié,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⑸、白云生处与白云深处的区别:深:浓厚,浓郁;生:生出,存在。(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

⑹、坐:因为。爱:真爱,留恋的意思。

⑺、霜叶:经霜打过的枫叶。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⑻、红于:比……更红——与“红如”区别。

6、理解诗意:

⑴、学生根据理解讲解诗句内容。

⑵、教师点拨: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了解的整首诗的意思,现在知道诗人想写什么了吗?那再来用心读读好吗?

2、评价。你觉得诗中哪些词语写得特别好?读读,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3、想象漫游:此时,你也随杜牧来到了山脚下,哪些景物映入了你的眼帘?有何感想?

4、朗读。(此时是在充分理解诗的意思的基础上,让生朗读,可以强化对诗的印象,也能逐步体会大自然的美景。)

【作业布置】:画一幅秋色图

【板书设计】:

山路绵长,山势高缓

白云深处,人家居住

山行 热爱自然

喜爱枫林,难抑惊喜

点明原因,揭示中心

【教学反思】:

《山行》一诗四用 篇6

【教材简析】

杜牧的《山行》是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我们可以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所以这是一首秋的赞歌,能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了解大自然、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

【目标预设】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学会本课生字,重点理解诗句中“坐”的意思。了解诗句的含义。

②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③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欣赏意境”的训练和通过词义的理解到全句、全篇的理解,来帮助学生领悟、感受全诗。

3、情感与价值目标:

①通过理解与朗读全诗去感受浓浓的秋色,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②通过学习课文,唤起学生了解大自然、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欣赏意境”的训练和通过词义理解到理解全句、全篇,来帮助学生领悟、感受全文。

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感情,欣赏诗歌的意境。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本课将着眼诗的整体,通过创设情境、朗读表达、思维想象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到美的熏陶和教育。

2、《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要“培植热爱祖国语音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在本诗教学中,将教给学生抓住关键词来学习古诗的方法,围绕中心词来理解诗意,感悟诗情,从而达到理解全诗的目的。

【设计思路】

首先,以“图画引领”、“音乐渲染”激发学生学习《山行》的兴趣;然后,抓住关键词(中心词),通过朗读、看图、想象等方法逐步深入地理解诗意、感悟诗情;最后,要求学生以小导游的身份来介绍山上的迷人景色,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人对大自然无比热爱的感情;同时达到内化语言、创造性使用语言的目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领入诗。

师:看图,图上反应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这种景象你喜欢吗?那就让我们跟随唐朝著名诗人杜牧去秋游吧——(音乐)这是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绝句《山行》(板书诗题)

简介作者: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有《樊川文集》。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 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齐读题目。

【设计意图】情境教学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采用“图画引领”、“音乐渲染”的方法,目的即在于此。

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1、配乐范读。

2、自由读诗。

教师点拨:古诗有它的节奏和韵律,不仅要读正确、流利,还要注意停顿。出示标有停顿符号的《山行》: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2、同桌互读。

3、指名读诗。

重点指导“生”“斜”。

4、齐读全诗。

【设计意图】古诗词具有韵律美,读来抑扬顿挫。通过范读、自由读、互读、指名读等各种读的形式的训练以及教师的朗读指导,不仅让学生读正确、流利,而且读出韵味,初步感知诗的内容,也教给了学生学诗的方法,培养了学生学诗的兴趣。

三、看图读诗,整体感知。

1、看图,诗人在山上,到了哪些迷人的景象?说一说。

2、诗中哪个字写出了诗人的感情?(爱)

3、指名说。

(相机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

【设计意图】新课程强调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因此,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来从整体上把握全诗,围绕中心词来理解诗意,感悟诗情,从而达到理解全诗的目的。

四、朗读感悟,理解诗意。

诗人看到的景象究竟怎样的迷人呢?(引导学生逐句理解)

1、讲读第一句:理解“远山”、“石径”、“斜”。

回答问题:

(1)为什么称为“寒山”?

(2)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看图,说说诗人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走着,往远处看到了什么?

2、读第二句。

理解“白云生处”。

说说第二行诗的意思。

指名把一二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3、读第三行诗。

理解“坐”、“爱”。

诗人为什么要停下来不走呢?

看图。诗人眼前看到的是什么?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句话的意思?

4、读第四行诗。

理解“霜叶”“红于”。

红叶比什么还红?(比春天的花儿还红)

说说第四句话的意思。

再把三、四句连起来说说它的意思。

在这些景物中,诗人最爱什么景色?从哪儿看出来?(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

5、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重在让学生围绕中心问题(诗人看到了哪些迷人的景象?)读诗,并说出山上景象究竟怎样的迷人,从而逐步深入地理解诗意;通过思考“诗人最爱什么景色”这一问题,让学生明白诗所描绘的重点。

五、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了解了整首诗的意思,现在知道诗人想表达什么感情了吗?指名回答。那再来用心读读好吗?

2、想象漫游:此时,你也随杜牧来到了山脚下,哪些景物映入了你的眼帘?有何感想?

3、朗读。(此时是在充分理解诗的意思的基础上,让生朗读,可以强化对诗的印象,也能逐步体会大自然的美景。)

【设计意图】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前提,是古诗教学的关键。也只有进入意境,学生才能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与文本产生共鸣,实现学生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

六、介绍山景,内化语言。

看图,以小导游的身份介绍山上的景色。注意,要表现出对大自然热爱的感情。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学生的语文能力只有在语言实践的基础上才能获得。因此,结合画面,通过想象,将诗歌的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实现语言的再创造,这是有效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好方法。

《山行》一诗四用 篇7

特意选在深秋季节,来学杜牧这首《山行》,也许也是自己偏爱,总想在一个合适的季节来与学生共同品赏。

一、粗读。

满黑板连绵的群山,满山火红的枫叶,一首正楷的《山行》,便把学生带入了如梦如诗的境界。看着这样的景致,学生仿佛一下子明白了诗中的意思,用自己方式读起诗来。

二、明义。

这首诗比较易懂,大部分诗句都能通过自己来读懂,于是在学生读熟了诗以后,就让学生提出不懂的字词,通过小组讨论,全班讨论来解决。师结合板画:“石径斜”“白云生处”(体会与“白云深处”的不同之处。“白云生处”更有动感!)帮助学生理解。

三、升华。

如果此时此刻,你也与诗人一起来到了山脚下,哪些景物印入了你的眼帘?当我们看到这秋天傍晚的美景,看到这火红的枫叶,也许我们也会与诗人一起情不自禁地赞道:霜叶红与二月花。

四、吟诵。

古人写秋,大多写秋的悲凉,凄美,而在这首诗中我们感受的是作者对秋的深深爱恋之情。

在学习的过程中,并没有过多的分析、理解,只是适当地点拨。学生用自己的话语,自己的朗读还学懂了课文。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大量的古诗需要学生自己去学,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朗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山行》一诗四用 篇8

山 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头。“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白云生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这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这一条山间小路,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吧?这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有白云缭绕,说明山很高。诗人用横云断岭的手法,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人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定会有另一种景色吧?

对这些景物,诗人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的描写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

“停车坐爱枫林晚”便不同了,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强烈了。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前两句所写的景物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通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铺平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点明喜爱枫林的原因。

“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在我们面前了。诗人惊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呢!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象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诗人没有象一般封建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拂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这是一首秋色的赞歌。

第四句是全诗的中心,是诗人浓墨重彩、凝聚笔力写出来的。不仅前两句疏淡的景致成了这艳丽秋色的衬托,即使“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看似抒情叙事,实际上也起着写景衬托的作用:那停车而望、陶然而醉的诗人,也成了景色的一部分,有了这种景象,才更显出秋色的迷人。而一笔重写之后,戛然便止,又显得情韵悠扬,余味无穷。

《山行》一诗四用 篇9

古诗《山行》的作者是唐朝诗人杜牧,诗句内容共四句,但很有情致。其中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已达很高的艺术造诣,对于小学四年级学生,古诗内容较抽象,意境难以理解,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让学生主动探究,质疑问难,再配以丰富的教学情境,去感悟古诗意境,最后诵读,让学生完全融入古诗的意境中,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设计如下:

1、紧扣重点词,理解“坐”、“于”、“霜”、“寒”、“生”及相应词语,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古诗的凝炼与本诗的意境。

2、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引导学生以读、说、议、想、划的方式学习,以师生、生生互动等形式,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习的主人。此环节在小组讨论中得以充分体现。

3、重视师生的情感交流,充分激发全体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的心向与热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关注全体学生的学习状态,加强与全体学生的情感交流,让每个学生都能做到积极主动思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用鼓励性评价,让每个学生都感觉成功的喜悦。

4、重视古诗诵读,古诗是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瑰宝,它语言凝炼,意境深远,本课采用不同形式的读,不同环境读,分小组读,齐读,范读,自由读,深入读,感情读,还大胆采用吟唱。在读的过程不断深入理解诗歌内容,最后直至情感的升华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型】

古诗。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诗歌内容,有感情地朗读。

2、能力目标:优等生能通过学法自学古诗,能创意地表达古诗内容,富有想象能力。

中等生能抓住重点词,了解古诗学习的方法。

差等生在优等生的帮助下能基本了解古诗的学习方法。

3、情感目标:激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欣赏古诗的意境美。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教师:投影幻灯片、音乐磁带。

生:准备两首描写四季景色的诗句。

【座位排列】

采用异质型分组每4~5人为一组,其中:a级代表优等生,每组为1人;b级代表中等生,每组为2人;c级代表差生,每组为1~2人。

【教学组织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观看录像《山行》,先向学生交代学习任务,然后简介作者,理解诗题,设置悬念,激发 学生了解下文的兴趣。 让学生背出一两首杜牧写的诗。谈谈对杜牧的了解,通过查字典,翻找资料,请a级生总结杜牧是唐朝诗人,擅长写景,人称“小李杜”。

二、新授 1、初读古诗,回顾学法

1、学生在不同形式的朗读中初步感知内容

⑴通过学生自由读、分组读、指名读、齐读等手段,初步了解古诗内容。

⑵请b级生说说学习古诗的方法,a级生补充点评。

总结出拆散、释词、理顺、连贯。 2、通过学法自学古诗

2、小组讨论,主动探究

⑴小组讨论,抓住关键词“坐”、“于”、“霜”、“寒”、“斜”等词语,用查字典、查找资料理解。

⑵逐句逐句地理解,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提出来小组共同解决。 3、总结学习情况,师生共同评价

3、汇报学习过程

⑴让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汇报学习古诗的过程,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⑵不懂的问题全班共同讨论。

⑶请b级生说出文中的重点词“坐”、“于”、“霜”、“寒”、“生”的意思,请a级生说出“斜”、“生”、“寒”、“霜”这些词的用法好在哪里。

⑷请a、b、c级生用自己的话将古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要求a级生有创意地表达古诗内容,b级生能准确理解并表达无误,c级生能在a级生帮助下基本理解古诗内容。 三、赏意境 请学生看黑板上的简笔画,听着音乐,随着老师的描述,想象一下山林的景色。

1、启发学生说出感觉最美的景色 1、先请c级生用简单的几句话来表达,例:我觉得高山美;我觉得石径美;我觉得傍晚的枫树林美。再让b级生说出怎样的高山、石径、白云、枫树美?把这些景物写具体,最后请a级生创意地表达。

2、此时此刻,你想说什么?你想做什么?

2、加以配乐,古诗意境,抒发心中的情感

⑴唱支歌来表达。

⑵跳支舞。

⑶照一张相。

⑷画一幅画。

⑸当导游介绍此处美景。 四、诵读 1、指导朗读

要读出节奏美。

1、看图中景物感悟读,配以古筝乐,分自由读、小组读、齐读、范读、指名读。先请b级生读,a级生评,再请a级生范读,读出“远上”强音,“石径”次强,“白云”强音,“有”次强,“枫林晚”强音,“二月花”弱音。 2、吟唱 2、请a级生用熟悉的曲调吟唱,再请全班同学跟唱。 五、延伸 背出描写四季景色的其他诗人写的诗句。 回忆曾经学过或课外的古诗,例:《泊船瓜洲》、《望庐山瀑布》、《绝句》、《春晓》。 六、总结 不管是描写春景、夏景、秋景、冬景,其中都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全班齐读《山行》,情感升华至高潮。

【板书】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分层作业设计】

a级生:

1、用自己的话创意地描绘出美丽的秋景。

2、写一篇导游词介绍山林的景色。

b、级生:

1、画一幅秋色图。

2、用一首歌来表达心中的感情。

c级生:

1、配乐吟诵。

2、默写古诗。

《山行》一诗四用 篇10

一、“霜叶红于二月花”为什么成为千古名句,为历代读者所喜爱?

1.对比、比喻新颖;2 情感独特,一反历来悲秋之调;3 富有哲理,经霜色愈浓,磨难之后更显旺盛生命力。

二、“白云生处有人家”胜于“白云深处有人家”的原因。

1.有动态感;2 给人更为高远、缥缈的感觉。

以上一二两点详见练习二解答。三、与范仲淹的两首咏秋词(见练习二)对比,情调有何不同,从哪些词句中可看出?

《山行》热情赞美勃勃生机,“生处”“坐爱”“红于”句均显此情调,尤其“红于”句。《渔家傲》“悲壮”,主要从“燕然未勒归无计”等可读出。《苏幕遮》“悲凉”,可从“碧云天”“黄叶地”“寒烟翠”“明月高楼”等景象中体味到。

参见练习二及练习一解答。

《山行》一诗四用 篇11

山 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诗文解释】

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顶,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户人家。停下来欣赏这枫林的景色,那火红的枫叶比江南二月的花还要红。

【词语解释】

寒山:深秋的山。

石径:石子小路。

白云生处:山的深处。

坐:因为。

【诗文赏析】

“霜叶红于二月花”形容深秋的枫叶形象生动,成为千古流传的名句。据说是杜牧在游潭州(今湖南省长沙市)岳丽山时所写的。秋天在诗人的笔下不再是常被描述成的样子,不是萧瑟灰暗的,而是挺拔向上和充满生命力的。诗人通过描写了一幅秋景图,从而赞颂了秋色的美丽。

《山行》一诗四用 篇12

教学要求:

1. 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想象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2. 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 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教学重难点:

在朗读诗句中进入情境,有感情朗读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讲故事,让学生在了解古诗大意的基础上感受诗人作诗时的情景。

(二)介绍《山行》诗人。

二、初读古诗,感受古诗内容。

(一)配乐范读古诗,让学生在老师的范读中感受古诗的韵味。

(二)学生自由读诗。

1、认真读诗,想一想哪些你能读懂了?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交流。

(1)山行:在山路上行走。

(2)作者:杜牧(唐)学生用课外知识交流对杜牧的认识,加深记忆,更方便的理解诗意。

(3)交流: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深处……

(学生发现交流,在结合学生质疑,解读古诗词鱼。)

3、句子的理解:

(1)指导朗读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①指名学生交流研读情况:

根据学生指出的“小径太直、人家位置错误”的画面问题,相机操作。

[小径由直变曲、人家移至白云生处。]

②个人读、学生练读、师生共读、齐读相结合。

重点体会“斜”“生出”。

③教师引读:白云人家,蜿蜒石径,有些寒意了!到底是深秋时节啊,诗人远远望去,感叹道:“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④边吟诵边想象配乐齐读。

(2)指导朗读第二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大家都沉浸在浓浓的秋意之中啊!来,我们再来看看画,读读诗,还有什么问题吗?

① 根据学生指出的“人物马车不见”的画面问题,相机操作。

[多媒体演示:马车出现。]

a、诗人坐在马车上边走边看,为什么停车呢?

b、根据学生感受,相机操作:枫叶变红。诗人没有想到,深秋的山林中,竟然有一片红红的枫林,他停车就是因为爱这美丽的枫林!

c、师生齐读。

② 引导学生角色换位体验:你就是诗人,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③ 学生交流个人感受,进一步体会“坐爱”、“红于”、“晚”。

④ 练读,读出各自不同的感受。

⑤ 多种方式读诗:指名读、小组共读、师生读、两人读等。

⑥ 配乐齐读

a、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时节的山头。

b、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

c、因为留恋这枫林傍晚的美景而停下车来(观赏)。

d、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盛开的红花还要鲜红。

4、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古诗的诗意。

(自己说、同桌说、指名说)

(四)看枫叶的图片,激发学生的想像,练习说话。

从同学们的表情中和惊叹中,能看出你们很喜欢这美丽的枫叶,假如你来到了这片美丽的枫树林,你会怎么样呢?

假如我来到了这片美丽的枫树林,我会忍不住吟诵起这首诗的后两句——

三、作业

1、背诵《山行》,并能说说意思。

2、默写古诗。

《山行》一诗四用 篇13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领略秋天的景色,体会枫叶传达的不屈不挠、顽强抗争的精神,感受诗人豪爽向上的精神。

4、在反复的诵读中感受中国诗文化的经典

学习过程:

一、引入

秋天在元代散曲家马致远的笔下是“枯藤老树昏鸦”的凄凉;在清代女诗人秋瑾的笔下是“秋风秋雨愁煞人”的悲歌,在唐代诗人杜牧的眼里又是怎样的景象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杜牧的《山行》,书写课题,齐读《山行》。

二、初读感悟

a)自由读诗,把诗读正确,达到流利。

b)指名读。

c)师生合作读学生读前四个字,老师读后三个字

老师读前四个字,学生读后三个字

老师读题目和作者,学生读诗

师: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更要读出感觉来,请你用一个词来表达你读完诗的感觉

生:美

生:快乐

师:想一想,诗的哪些地方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霜叶红于二月花)谁能用自己的理解来说一下这句话的意思,

生:经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艳。

师:那个字是比的意思?

生:于

师:你是怎么知道“于”是比的意思呢?

生:从课后的注释里。

师:根据诗后的注释来理解,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三、熟读成诵,想象意境

师:那是怎样的枫叶?

生:红艳艳的枫叶

生:象火一样的红的枫叶

师:诗人是在什么季节什么时候看到这如火的枫叶的?

生:秋天

生:傍晚

师:你从哪里知道是傍晚?

生:停车坐爱枫林晚的“晚”字就是傍晚的意思。

师:一个深秋的傍晚,诗人看到了哪些景?

生: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

师:闭上你的眼睛,(师配乐朗诵)

你的眼前看到了怎样的山?怎样的路?

生:高高的山

生:弯弯的小路

师:这是一个深秋的傍晚,“我”走在一条由小石子铺成的小路上,小路弯弯曲曲一直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小路的尽头是连着天的白云,此时,这样的景让我们感到了什么?

生:像仙境,很美

生:静

师:在这寂静的山林中,我抬头看见了白云深处的

生:人家

师:有人家就有

生:炊烟

生:犬吠

生:小孩的嬉戏……

〔板书:白云深处有人家〕在你们的《必背古诗》中“白云生处的”“生”就是“深”,请想一想,这两个sheng有什么区别?在这里用哪能个好呢?深与浅相对,生与死相对

生:从“生”我们看到了活力与生机(掌声)

师:这一静一动,让你感到了什么?

生:就像一池静静的湖水起了涟漪,美极了!

师:当“我”的目光由远及近时,“我”情不自禁的停下了马车,屏住了呼吸,陶醉了,是什么吸引了“我”?

生:枫林

师:这里的坐怎样解释?

生:因为

师:我惊奇地发现在夕阳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尽染,我看到这里,不禁念到:停车坐爱枫林晚,

生:霜叶红于二月花;

师:我看到这满山云锦,如烁彩霞,不禁念到:停车坐爱枫林晚,

生:霜叶红于二月花;

师:我看到这比二月的花还红还艳丽的红叶,不禁念到:停车坐爱枫林晚,

生:霜叶红于二月花。

师:“我”看到的仅仅是如火的红叶吗?在秋风瑟瑟中,“我”看到的是满目凄凉吗?

生:不是

师:听到的是秋的叹息吗?

生:不是

师:那是什么呢?

生:那红红的枫叶,是生机与希望

(秋日私语缓缓响起)师:是呀,那红红的枫叶,像一团生命之火,在枫林中燃烧,它传递着秋的声音,是那么的美妙,那么的高亢,那是勃勃的生机,是如春的希望呀!诗人杜牧一生不得志,满腹经纶无用武之地,但他唉叹了吗?这傲霜的枫叶、这不屈不挠、顽强抗争的枫叶不正是诗人一生的追求吗?(板书:不屈不挠、顽强抗争)

夕阳西下了,诗人还看得见寒山吗?还看得见弯弯曲曲的小径吗?还看得见白云吗?还看得见料袅袅炊烟吗?还看得清如血的红叶吗?(一一擦去)但(不屈不挠、顽强抗争的枫叶)却永远留在了我们的心里。

当我们漫步枫林时,我们会情不自禁地吟诵:

生: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当我们看到这如火的枫叶时,我们会情不自禁地吟诵:

生: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让我们一起来吟诵这秋天的赞歌吧:(全诗)

师:当我们看到如火的枫叶时,我们就会想起一个人——杜牧,从此,你对杜牧不再陌生,尽管你和杜牧相隔千年;从此,你对枫叶不再陌生,因为它穿越时空,来到了这里,我们与杜牧一起散步,一起仰望白云深处那袅袅炊烟,一起去想像那人家的欢愉,不仅与杜牧一起惊叹那片层林尽染的枫林,更为在寒霜中傲立的红叶精神而惊叹!

《山行》一诗四用 篇14

教学目标。

(一)认识6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认识一个偏旁“雨字头” 。运用多种识字方法学习本课要求会写的字和要求会认的字。

(二)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三)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和生活的情感,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

(一)注意指导“车”、“霜”的发音。

(二)指导“亭”、“停”、“车”、“霜”这四个字的书写,注意前一组字在字形及读音上的联系和变化。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讲故事,让学生在了解古诗大意的基础上感受诗人作诗时的情景。

(二)介绍诗人。

二、初读古诗,感受古诗内容。

(一)配乐范读古诗,让学生在老师的范读中感受古诗的韵味。

(二)学生自由读诗。

(三)学生汇报读诗成果,指名朗读。

三、设置情境学诗,随文识字。

(一)欣赏图片,学习“远上寒山石径斜”。

这是石头铺成的小路,图上画的是深秋季节,深秋时节的高山会是什么样的呢?大家可以想像一下,山上的树叶有深黄色的,有浅黄色的,有红色的,是五彩斑斓的,山上有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向远处伸展着。

学习“远”。在哪见过?(〈画〉)在这里也是远近的意思,“远”在书写时要先“元”,再写走之旁。扩散走之旁的字。

学习径。在诗中是小路的意思。

学习斜。在诗中指小路弯弯曲曲。

再读诗句。

(二)在那白云升起的地方,隐隐约约还看得见有着几户人家。(白云生处有人家)

借助想像读诗句。

(三)看书中插图,学习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学习亭。古人看到人站在亭子里的样子,就把它画了下来,这是亭子尖尖的角,下半部分表示人站在亭子里。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就成了现在的这个亭字。指导书写。

学习停。通过亭来学习这个字。

学习车。注意这个生字的笔顺。组词,指导书写。

学习霜。温度在0摄氏度一下时地面形成的一层白色晶体,霜叶就是经过霜打的红叶。“雨字头”与单独书写时发生什么变化?雨字头的字:雪、雷。

(四)看枫叶的图片,激发学生的想像,练习说话。

从同学们的表情中和惊叹中,能看出你们很喜欢这美丽的枫叶,假如你来到了这片美丽的枫树林,你会怎么样呢?

假如我来到了这片美丽的枫树林,我会忍不住吟诵起这首诗的后两句——

(五)整体感受,背诵古诗。

《山行》一诗四用 篇15

今天上了《古诗二首》中《山行》,不可否认,很多时候我们都会把不少时间和精力放在对古诗意思的理解上。就我个人的浅显认识而言,我认为古诗的意思一定要准确地理解,不能出现偏差和错误,这点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古文字离我们同学距离遥远,学生在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的困难,加之时间的久远,使得古诗文中部分生字的意思稍微错一两个字,就变成另外一个词语了。但新课标的理念下又要求我们教师不要灌输给学生,要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怎样解决这个矛盾呢?我的做法是,学生先说,鼓励说,管他说什么,管他错到哪儿去,先让他们把自己的想法都说了,然后再逐字逐句的出示词语的正确解释。这么做的目的首先应该是把课堂的主动性还给学生,然后在此基础上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修正错误,以把灌输的负面效果降低到最低。

因此,就本首诗而言,学生在理解“枫林晚”时基本是正确的,“停车”“人家”是完全正确的,“二月花”也能算正确,而其他的重点字词则基本不着边。我只能一个一个的去引导理解其中的意思,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学生发现自己错了之后,也没什么特别反应,只有“坐”的意思出现了“啊……”。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总结出这首诗是表达诗人对秋天美景的喜爱赞美还是对秋天草木枯黄的惋惜时,学生都能准确地找到依据“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感受到诗人是对秋天景色的赞美,我觉得学生基本上是理解诗句的意思了。

一节就这样很快的结束了………意犹回味!

《山行》一诗四用 篇16

教材分析:《赠刘景文》和《山行》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秋天的盎然生机。《赠刘景文》这首古诗是写秋末的景色,第一句以荷败、菊残,写出了秋末的特征。接下来诗人以橙子的金黄与橘子的青绿,把深秋的景色点缀得色彩鲜明而富有生气。诗人在此一反悲秋的调子,突出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第二行诗赞颂了菊花的残枝有傲霜凌寒的气概。《山行》的大意是:在石径蜿蜒、白云缭绕的秋山深处,有人家居住。诗人被一片火红的枫叶吸引住了,停车观看,不禁发出“霜叶红于二月花” 的感叹。深秋在诗人笔下并不萧条冷落,而是嫣红满目,生意盎然,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这首诗形象生动,色彩鲜明,是一篇千古传诵的佳作。

设计意图:学习古诗,重在朗读、背诵,在反复诵读中,让学生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因此,我设计了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读,如:初步朗读,感知大意;启发想象,感情朗读;反复朗读,感受意境;感情朗读,引导背诵;美读品味,体会诗情。以读代讲,以读悟情。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外的古诗。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欣赏意境”的训练和利用画面再现,从词义理解到理解全句、全篇,来帮助学生领悟、感受全文。

2、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

第一课时赠刘景文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的含义。

2、体会诗人的写作动机,感受秋天的美丽,懂得生活总有其美好的一面,我们要积极地去面对。

3、欣赏情意丰富的古诗,能正确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流程:

一、回忆导入,明确主题

1、同学们,秋天已然悄悄地来到我们跟前。关于“秋天”,我们以前学过不少课文,你还记得吗?(学生背诵相关片断)

2、总结自己对秋天的经验。

按句式说话:“在我的印象中,秋天_________________。”

3、在古代大诗人苏轼的心目中,秋天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赠刘景文》,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给谁的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学习生字:赠、刘)

4、介绍诗人及写诗的背景:

苏轼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别人又叫他苏东坡。一天,他和朋友们聚会,其中一个叫刘景文的与他很谈得来。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就写了这首诗送给刘景文,所以题目就叫《赠刘景文》。(学生接读,提醒注意后鼻音)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学习生字。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流利。

2、同桌相互听一听,看看他读得对吗?

3、反馈:

(1)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指名读,正音)

(2)引出生字教学:菊残君橙橘

你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的?

(3)学生说说识记生字的方法——读生字卡片

重点:①同音字“菊、橘”的区分,“菊”草字头,因为菊花是草本,“橘”木字旁,橘树是一种树。

②读准“残、君、橙”的读音。

4、朗读这首诗(谁能大声地再来读读?——大家再自信地读给自己听听——齐读)

三、细读品味

1、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读诗光读还不行,还要边读边想,看看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2.现在就让我们展开想象,读读诗句,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景象?

3、反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教学)

(1)荷尽

出示2幅图片:为了帮助大家读得更好,进一步感受秋天的美景,老师给大家看这两幅图。

你知道哪幅图写出了诗意,并说说理由。(理解“尽、擎雨盖”)

讨论:秋天,荷花凋谢了,荷叶枯萎了,诗人为什么还要写呢?

(2)菊残

出示图片,说图意,理解“菊残、傲霜枝”。这是怎样的枝条?(交流,如:不怕寒冷,不怕困难,勇敢坚强,有毅力等等)

秋风中,菊枝仍精神抖擞地挺立着,你想对它说什么?

(3)橙黄橘绿

读了这几个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出示图片

4、苏轼看到的秋天就这些景物吗?发挥你的想象,帮诗人说说他看到却没有写出来的景色。

学生交流——一起观赏这些美景——学生说感受:秋天真是一个__________的季节!

5、引出诗句:看来秋天的美景才不止这二十八个字呢!怪不得诗人对朋友说:“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你现在明白这两句诗的意思了吗?学生说诗意,悟诗情,教师板书:爱秋天。

6、齐读古诗:现在再来读这首古诗,相信你头脑中的这幅画会更美。带着对秋天的赞美语气来齐读这首诗。

四、熟读背诵

1、说说方法:这么美的诗你想不想把它背出来?你有什么方法告诉大家?

2、熟读背诵。

五、再读课题,深化主题

1.读题

2、讨论:诗人赠给朋友刘景文的是什么?除了这首诗,还有什么?

4、补充句段,或写一段话。

虽然秋风萧瑟,秋叶飘零,但是秋天也有美好的一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秋天真美好。

六、书写指导

1、出示要写的字:首、刘、枝、记

2、学生认读

3、让学生观察,说说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第二课时山行

教学要求:

1.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想象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2.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在朗读诗句中进入情境,有感情朗读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领入诗。

喜欢旅游吗?现在秋高气爽,正是秋游的好时节,让我们跟随唐朝著名诗人杜牧去秋游吧——(音乐,课件)这是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绝句《山行》。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这首诗。

板书:山行(杜牧)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师:请同学们自己先来读读这首诗。读的时候,要把字音读准,注意节奏。(生自由朗读)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指名读,重点正音:径、斜)

3、再读,边读边想,你知道了什么?还有哪里不懂的?把不懂的字、词划出来,打个小问号。

4、交流,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字词不理解呢?老师把这首诗贴在黑板上,谁有不理解的字词,请你上来划一划。

(生上台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推测提出的问题:山行的行石径斜生处晚红于坐爱)

5、同学们真爱动脑筋,提出这么多的问题,既然问题是大家提出的,愿不愿意再和大家的力量来共同解决呢?(愿意)现在,大家就利用字典、词典和手中的资料,同桌两个一起来商讨这些问题,争取人人都当老师,把自己知道的告诉对方。

(同桌互相讨论。)

6、交流:想不想把自己讨论的结果告诉大家。(想)

三、以画为媒,研读感悟

1、现在让我们边读边想,看看诗中向我们描绘出了哪些景物?(自由读诗,动笔圈一圈)

2、交流:

(1)你知道这首诗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人写枫叶红的季节应是深;从“霜”字也可看出是深秋季节的景色;还有“寒”字也点明是深秋季节。)

(2)那么,在诗人笔下的深秋季节的山林景色图,除了霜叶外(板书:霜叶),还有哪些景物?(指名说,板书:景:寒山石径白云人家)

3、请看这副画,(课件出示图画,图画内容:石径不斜,人家太显,枫叶不红,人物不见)

它把诗人诗中描绘的景象画出来了吗?

4、根据学情,相机指导:

(1)指导朗读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①指名学生交流研读情况:

根据学生指出的“小径太直、人家位置错误”的画面问题,抓住“远、斜、白云生处”的理解,说出理由,相机操作。

[多媒体演示:小径由直变曲、人家移至白云生处。]

②“ 白云生处有人家”。这里用了一个“生”字,有一种版本印成了“白云深处有人家”。你觉得“生处”与“深处”用哪一个更好?仔细读读这两句话,说说你的想法。同位之间可以互相商量一下。(“生处”比“深处”更好,因为“生处”不仅有“深处”的意思,而且“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的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师:“生”是一个动词,“生”字把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的种种动态给表现得栩栩如生,我们仿佛能看到白云升腾、飘浮的样子,白云好象就在我们眼前动起来了。③下面同学们也运用联想,从“有人家”三字会想到什么?闭上眼睛想像一下,你的脑海中会出现怎样的画面?你能不能用语言描绘出来。

④边吟诵边想象配乐齐读。

(2)指导朗读第二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大家都沉浸在浓浓的秋意之中啊!来,我们再来看看画,读读诗,还有什么问题吗?

①根据学生指出的“人物马车不见”的画面问题,相机操作。[多媒体演示:马车出现。]

a、诗人坐在马车上边走边看,为什么停车呢?

b、(根据学生感受,相机操作:枫叶变红)诗人没有想到,深秋的山林中,竟然有一片红红的枫林,那么晚了,诗人停车驻足,诗中说,这全是因为——sx[s?qpmb@?ouor;w小学教案课件网(生:“霜叶红于二月花”。)

c、师:经霜的枫树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下面我们先来欣赏一组经霜的枫叶图。(多媒体展示一组枫叶图)你会用学过哪些词语来形容这如火的枫林?(曾林尽染,叠翠流金)

d、看着眼前这满山如火的枫叶,诗人忍不住赞叹道——(生齐读:“霜叶红于二月花”)。此时此刻,如果你也与诗人行走在山林中,看到这火红的枫叶,也许也会与诗人一起情不自禁地赞道:霜叶红与二月花。(指名读)

e、枫叶似火,层林尽染。傍晚了,诗人还停车驻足,只是因为这胜于春花的枫叶,透过诗句,我们能走进诗人的内心,从这一句中,你读出了诗人的怎样的感情?(诗人对秋天的热爱,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②引导学生角色体验:这美好的秋景,这火红的枫叶,怎能不让人流连忘返呢,让我们也怀着对秋天的喜爱,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读一读这首诗吧!(师生齐读)。

③练读,读出各自不同的感受。

④配乐朗读

⑥ 古人写秋,大多写秋的悲凉,凄美,而在这首诗中我们感受的是作者对秋的深深爱恋之情。能把诗人描绘的美景,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吗?(描述画面:石径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白云缭绕的地方人家隐隐约约,秋意绵绵啊,当那一片枫林跃入眼帘时,那比二月花还红的枫叶更让诗人惊喜不已,他停车欣赏!留恋忘返!)

3、配乐背诵

(1)让我们把这美丽的景象深深的印在脑海里,配乐齐诵(配乐:《秋日的私语》)。

(2)谁能看着画面,背出这首诗?(指名背诵)

四、指导书写

五、阅读在线

秋夕(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书河上亭壁(寇凖)

岸阔樯稀波渺茫,独凭危栏思何长。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