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秘帮教案设计内容页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推荐15篇)

2023-03-14 00:09:02教案设计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推荐15篇)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1

这一课共编排了两首古诗。

《江畔独步寻花》一诗的作者是唐代大诗人杜甫。这是诗人写的组诗《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里的第六首,全组诗共七首,记录了诗人在四川成都锦江边独自散步寻花的全过程。诗的题目是“寻花”,全诗围绕着花景来写。前两句写花,从满蹊(分布)、干朵万朵(数量)、压枝低(繁茂)这不同角度写,使人印象深刻,不觉得重复。后两句写花间的景象,由写静态转为写动态,细致刻画了蝴蝶和黄莺。全诗描写动静相应,有声有色,意境十分优美,表达了诗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以及久经离乱后得以安居时的喜悦心情。

《菊花》一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元稹。这是一首咏菊诗。“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诗人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品格发出由衷的赞美。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及新词。

2.能看注释,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1.请学生给大家背诵学过的古诗。

2.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古诗可以说是其中的一颗明珠。好多古诗都描写了引人人胜的景色,进而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所以,我们在学习古诗的时候,只理解诗的字面意思还不够,还要把诗中的语言文字变成自己头脑中的画面,使自己深入到诗境中去悟情。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

3.板书课题:江畔独步寻花。

二、解题,介绍作者。.

1.请学生根据注释解题。(在江边独自一人一边散步,一边赏花。)

2.师生交流有关诗人的资料。

杜甫,字子美。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和李白并称李杜,代表着唐代诗歌的两座高峰。自幼好学,很有政治抱负。漫游各地,与李白相识。安史之乱前住在长安,生活贫困。

安史之乱后,弃官移家成都,在浣花溪边筑草堂。晚年离开成都,病死在湘江途中。他的诗歌敢于大胆揭露社会矛盾,批判统治者的罪恶,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反映了唐代由盛到衰的历史,被称为诗史。

三、抓字眼,明诗意。

1.自读古诗。学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字眼)。

(“黄四娘”是谁?“自在”什么意思?“娇莺”什么意思等?)

2.分组互助学习,可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来理解字词的意思。

(“黄四娘”,杜甫的邻居。“自在”是指自由自在。“娇莺”是指黄莺娇柔的歌喉。)

3.师生共同讨论,理解诗意。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这两句的意思是:黄四娘家的小路上开满了鲜花,千朵万朵,压得枝条低垂下来。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这两句的意思是:戏闹的蝴蝶恋恋不舍地盘旋飞舞,自由自在的黄莺放开娇柔的歌喉不断地啼唱。

四、提问题,悟诗情。

1.“话”的意思弄明白了,那么怎么把诗中的意思变成头脑中的画面呢?我们不妨针对诗中词语来提几个“什么样”和“怎么样”的问题。

2.给前两句提问题,悟诗情。

(1)鼓励学生提问题,教师可做示范。

(“什么样的小路上,开满了什么样的花?这些花压得枝条都怎么样了?”)

(2)针对这些问题来想一想,当时的情境怎么样呢?也就是说,你头脑中的画面是什么样的?

(3)出示一张场景图画投影片,启发学生思维。

(黄四娘家门前有一条曲折的小路。小路旁开满了各色各样的鲜花,成千上万朵花压得枝条都低低地弯下了腰。)

3.给后两句提问题,悟诗情。

(1)学生分组讨论提问题。

(什么样的蝴蝶怎么飞舞?黄莺的叫声怎么样?它好像在说什么?)

(2)针对这些问题来想一想,你头脑中的画面是什么样的?

(留连花朵的蝴蝶不停地在花丛中上下追逐着、戏闹着。自由自在的小黄莺叫声宛转动人,好像在说:这里多美呀!)

五;想画面,咏诗句。

1.想象当时的画面,诗人看到、听到后的反应。

(感叹春光给予视听的无穷美感,表达了诗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以及久经离乱后得以安居时的喜悦心情。)

2.指导朗读。

(采取学生练读、评读的形式,要求读出对生活的热爱,作者看到景物后的喜悦心情。)

六、根据你的想象,把诗中描写的景物画下来。

1.学生自画。

2.集体交流。七、作业:背诵《江畔独步寻花》。

第二课时

一、揭示课题,介绍作者。

1.板书课题:菊花。

2.师生交流有关诗人的资料。

元稹,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洛阳人。他是北魏鲜卑族拓跋部后裔。元和十年,与白居易等酬唱频繁。诗与白居易齐名,称元白,同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有《元氏长庆集》。

二、抓字眼,明诗意。

1.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舍 斜 尽

2.再读古诗,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

(“绕舍”什么意思?“似”什么意思?“更”什么意思?)

3.分组互助学习,可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来理解字词的意思。

(“绕舍”是指环绕着房屋。“似”是好像的意思。“更”是再的意思。)

4.师生共同讨论,理解诗意。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这两句的意思是:一簇簇秋菊环绕着房屋开放,好像是到了隐士陶渊明的家,我一遍又一遍绕着篱笆观赏菊花,不觉得太阳已渐渐西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这两句的意思是:在百花中我并不是对菊花情有独钟,而是因为菊花开过后再也没有可观赏的花。

同桌互相说一说诗意,指名说。

三、提问题,悟情境。

1.学生分组针对诗中词语提几个“什么样”和“怎么样”的问题。

2.师生共同归纳。

(1)秋天的菊花丛开得怎么样?

(2)谁一遍又一遍地怎么样观赏菊花?

(3)菊花开过后花坛什么样?

3.针对这些问题想一想,你头脑中的画面是怎么样?

(开得正艳的菊花这一丛、那一簇,在房屋的周围竞相开放。我绕着篱笆看看这丛,又看看那簇,有时还蹲下来认真观赏。菊花开过后,这房屋的周围也就再没有可观赏的花了。)

四、想画面,咏诗句。

1.想象当时的画面,诗人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诗人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品格发出由衷的赞美。)

2.咏诗句、指导读出赞美的语气。

采取分组练读,评读的形式。

3.试背这首诗。。

五、选做作业:根据你的想象,把诗中描写的景物画下来。

(一)、看拼音写词语

(二)、按要求填空。

1.“菊’’共——笔,第四笔是——。

2.“陶”共——笔,第九笔是——。

3.“此’’共——笔,第五笔是——。

(三)、多音字组词。

卸 别

叫 更

(四)、解释下面字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江畔独步寻花》:

江畔:

蹊:

留连:

自在:

恰恰:

独步寻花:

《菊花》:

秋丛:

绕舍:

篱:

尽:

更:

(五)、无把诗句补充完整,再解释诗句的意思。

1.——自在娇莺恰恰啼。

2.——似陶家,遍绕篱边。

(六)、知识积累。

1.你所知道的唐代的诗人还有

2.你还知道杜甫写的什么诗?能写下来吗?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2

教学内容:人教社课标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

课前透视:

本课中的两首古诗都是描写秋景的。读了之后,我们会被诗中所描绘的深秋美景所深深陶醉。《赠刘景文》写的是秋末的景色。荷枯,菊败,橙黄,橘绿,色彩鲜明,突出了秋天的特点。其中描写菊花傲寒斗霜的气慨,间接表达了对人的敬佩之情;《山行》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秋色图。内容形象生动,色彩明丽,尤其“霜叶红于二月花”给了使我们以美的享受。两首诗都配有插图,便于对诗意的理解。

二年级的学生虽小但对于古诗的了解并不少,这两首诗有不少学生早已会吟诵。教学时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经验,创设特定的情境,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感悟诗的意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其他古诗,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丰富学生的积累。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外的古诗。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感悟

信息资料

1、字词卡片、多媒体课件。

2、收集作者资料以及其它相关的诗句。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诵诗导入。同学们,古诗是我国的文化精华。谁能背几首给大家听呀?(学生背诵古诗)古诗为我们呈现出美的意境,让我们获得美的感受。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看看诗中写了哪些内容?

(给学生展示的机会,体验学习的快乐,同时欣赏他人的学习劳动成果,也会起到促进的作用,激发了学习古诗的兴趣。)

2、看图导入。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说说图中都画了些什么?你想到了什么?那么诗中所写的内容与你看到的,想到的一样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诗两首》(板题)

(借助美妙的图画吸引住学生,在感受画面后,启发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对话平台

初读

1、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把字音读正确。

2、同桌互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合作学习,轮读交流自己的理解。

(整体感知,了解古诗的大意,与他人交流字词的理解,相互促进,提高学习古诗的效果,形成一定自主学习的能力。)

研读

1、教师范读,引导学生体会情感,想像画面。

2、出示多课件展示诗中描绘画面,重点引导学生弄清“擎雨盖、傲霜枝”的意思。

3、自由读,边读边看插图,理解诗意。

4、汇报交流诗意。

5、多种方式朗读。

(想像古诗的画面,加上课件的直观效果,使学生感悟古诗的意境,理解古诗的意思,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诵读

1、出示图画,指名配乐朗读。

2、学生自由练读。

3、赛读,比一比看谁读得最有感情。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

(学生的阅读古诗的实践,切不可用复杂的分析来替代,要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初步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炼、优美。)

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首、刘、枝、记,学生认读。

2、学生观察字形,交流怎样书写。

3、教师示范,学生评价。

4、学生练习。小组展示,欣赏评价。

(写字训练要给学生展示的机会,体验成功的快乐,促进学生乐于写字。)

拓展

你喜欢哪个季节,说说为什么?

(不使学生的思路受到束缚,感知一年四季不同的享受,激发学生热爱生活。)

第二课时

对话平台

复习

1、多种方式认读古诗(一)中的生字。

2、挑战背诵古诗(一)。

(活泼多样的复习方式,使学生积极参与,进而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自学

1、出示《山行》,引导学生说说用什么方法来学习。

2、按自己的喜欢的方法来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说说学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

4、师生合作解决问题。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尝试让学生自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细读

1、学生自由练读,想像画面。

2、指名读,读后评价。

3、教师有感情地范读,学生评点。

4、学生找学习伙伴一起练读。

(朗读与评价相结合,提高阅读的质量。)

诵读

1、出示课件,让学生感受枫叶满山的美丽情景。

2、挑战读。比一比谁读得最有感情。

3、观看插图,练习背诵。

4、背诵展示。

(多种形式的诵读,促进学生积累,形成个性的体验,进一步培养了语感。)

写字

1、出示生字:枫、于。学生认读,

2、观察字形,说说怎样识记和书写。

3、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如“枫”字的“木”字旁的捺变成点等。

4、学生练习。小组点评。

(观察、交流能帮助学生掌握写字的基本技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字能力。)

练习与拓展

1、出示课后“我会填”,引导学生填写。

2、诵诗会。学习伙伴还会背别的古诗,你们也一定行!把自己积累的古诗有感情地背给同学们听。

(将积累的成果展示出来,体验学习的快乐,对他人也是个促进。)

伴教锦囊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放,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上独具一格。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杜牧的诗文集《樊川文集》共二十卷,他的诗豪放、旷达、俊逸。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阅读在线

描写秋景诗两首

秋夕(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书河上亭壁(寇凖)

岸阔樯稀波渺茫,独凭危栏思何长。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3

通过《古诗两首》的教学,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古诗教学,首先要打破传统的逐字逐词逐句牵引,而后串诗意的串讲式的教学模式,还给学生独立思考、发挥想象的空间。因此,在备课时,我紧紧围绕以学定教的原则设计教学环节,从学生已知入手,探讨未知。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全程参与(课前、课中、课后)。在两首诗的教学中,适时地安排自学环节,鼓励学生利用工具书查解字词,给学生创建自读自悟的机会。在交流自学成果的过程中,变单纯的“师教生”为“生生互学”“生生互补”,变僵硬的教师灌输为学生间的自我启迪,从而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悟,自得。

第二首古诗相对而言易于理解,部分学生在学前就有接触。就本课而言,有学习第二首诗的基础,所以应发挥这一优势,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深入诗文的意境,让学生对古诗词有升华理解和再创造的空间。在课堂上,设计了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两首古诗,如说一说、读一读、画一画。这样,从学生学习的需求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激发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积极参与的兴趣,令学生利用各种方式加深了对诗文的理解,更为学生品味诗句意境及理解后的再创造架起了一座桥。

在古诗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不仅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对某些难点会形成不同意见,产生分歧的理解。他们是辩论会的辩手,讨论会的论者,教师则是辩论会的主席,既要鼓励学生的独立见解,又要在重点、难点之处,适时点拨指导,恰当地梳理问题,使学生在从辩到悟的过程中获得提高。如,第一首诗中“出”的意思在全诗中至关重要,对学生来讲,在带入句中理解时又堪称难点。

就古诗学习而言,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依诗句的意思展开想象,入情入境,加强有感情的朗读。如在第一首诗中引情入境,激情朗读,大体可分五步:第一,自读自学诗文,初步想象景象;第二,教师配乐范读,学生感知瀑布的气势;第三,学生边理解边想象边朗读,依据诗句在头脑中形成画面,读出气势;第四,欣赏有关庐山瀑布景象的录像片,诗画结合,引导学生融入意境;第五,结合图像及理解达到变感情朗读为有创造性的朗诵。

在古诗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还要注意课内外结合,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初步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如,课前,让学生查阅有关李白、苏轼两位诗人的资料。课后,收集两位诗人的其他诗篇,使学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从而扩大学生信息量的交流。这样做,可充分发挥语文课本为工具书的作用,不仅加大了教学密度,而且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一、打破常现,改革古诗教学的课堂结构

这节课,较大的突破就是改变了古诗教学由老师牵引着学生,逐字逐句串讲诗意的传统做法。课堂上,从学生自由背诵学过的古诗开场,引出今天要学的两首古诗。而后,安排自学时间,使学生有一个潜心读书的过程。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汇报“读懂了什么”,师生共同讨论,互相补充。对于学生没有弄懂的问题,老师安排了质疑环节,启发学生共同探讨。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在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的探讨中,完成了教学任务。这种设计,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老师只是一个参与者、合作者。

为了改变串讲串问的教学结构,我抓住重点进行教学。两首古诗没有平均地使用力量。《望天门山》和《饮湖上初晴后雨》相比,第二首易学好懂。于是我把第一首诗作为教学重点,又抓住第一首诗中插图的运用,为重难点的突破口。因此,增大了这节课的教学容量,节省了教学时间。

二、以学定教,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1.自学时间充分。

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学,学生能静下心来认真思考,写写画画,动手查查字典,同桌的还可以商量商量,学生学得主动,的确有所收获。同时渗透了学习古诗的方法,潜移默化培养自学能力。

2.质疑环节落实。

在汇报了读懂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而且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课堂上学生提出的问题很有水平。如,“出’是“出现”的意思,为什么这里不用“像”为什么“生紫烟”的“生”不用升起的“升”张老师并不急于解答这些问题,而转向全班学生:“谁帮他解决”“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大家怎么想”很巧妙地把“球”又传给了学生。

3.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第二首古诗。

基于《饮湖上初晴后雨》浅显易学的特点,学习这首古诗时,我宣布:“对于这首古诗,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能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景象的,可以试着说一说;喜欢朗读的可以有感情地读一读;擅长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还有什么别的方法都可以试一试。”这样的安排彻底放开了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最喜欢的方式学习,真正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体现出教为学服务的思想,课堂气氛热烈。

三、创设情景,以读为本

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激发学生朗读的情感,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体会到诗人的思想感情,我千方百计创设情景,营造氛围,使学生置身于大自然中。如,老师的配乐范读,投影打出的画面,有感情色彩的激励语言等等,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学生入情入境,充分地展开了想象,提高了教学效率。

与此同时,我以读为本,把读和理解、读与想象等有机结合,并不断提高读的要求,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学习理解地读,投入感情地读,配画加上动作地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直至会背诵,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诗词的想象力,领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凝炼。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老师舍得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自由练读”,让读得不够的学生再读,重视了群体活动,同时也注意到了学生的差异,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四、主导作用发挥得当

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老师能顺势引导,随机应变,表现出对古诗的准确把握和深刻理解。如,观察点的巧妙解决:“我应该站在哪儿望着天门山来吟诵这首诗呢”当一学生没有说准时,老师问:“谁还有不同的意见”当学生能联系诗句说准观察点后,老师仍引导到“再看一看题目,还有补充吗”这些指导与点拨,及时、准确、到位。另外,激励语言的运用,也体现出素质教育的思想,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少了老师个人风采的展示,多了切实为学生服务的应变。

五、加强了课内外的结合

课堂上启发学生互相交流查阅资料的收获,不但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对学生终生有益。特别是课后作业的布置:“除了学过的,同学们再找一两首,下节课你们来做老师,给大家介绍。”很有新意,它打破了课内外的界限,扩大了学生的课外阅读,这正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4

中国是诗的国度,优秀的古代诗歌如耀眼的群星般璀璨夺目。学习古代诗歌,既能丰富美化人的精神生活,给人以启迪,又能提高民族的文化素质,激发爱国主义热情。面对几千年的灿烂文化,如何将它利用好,并使之代代相传,是当今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职责。怎样才能上好一堂诗歌讲授课呢?我认为诵读教学法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模式。近日,范丽萍老师所上的一堂课──《古诗两首》,正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一、初读古诗,感受诗韵

〖片段一〗

(课件出示第一首古诗《咏柳》,让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指名读诗。

生1站起来清脆响亮地读了一遍。

师:你第一遍就读得这么口齿清楚,真不简单。(学生们随即报以热烈的掌声,看来大家都非常认同老师的评价。)

生2站起来很有感情地读了一遍。

师:你也读得很美,老师爱听。

〖评析〗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作品以诗歌的语言最为精炼,感情最为丰富。而“每一首诗都离不开意念、意象和意境这三个层面”(张厚感)。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 老师要引导学生把握好这三个“意”,品读好这三个“意”。就一定要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读出语调、读出感情、读出韵味,让他们在反复吟诵中浮现出诗的意蕴。

在初步感知诗歌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在读中初步把握诗中的“意”。要读得字正腔圆,要掌握好诗的节奏韵调。在读中初步感悟诗的意蕴,体味诗的意境。在让学生们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以后,范老师又分别指名两位学生站起来读,通过恰当、精要的点评培养学生良好的诵读习惯,感受古诗的节奏韵律,激起学生美美地诵读古诗的兴趣。

二、品读古诗,体味诗意

〖片段二〗

师:昨天,范老师在备课的时候,越读越想读,越读越爱读,越读越觉得美。你们是不是也这么认为呢?请大家自己试着读读看,把你认为写得美的词语读一读、圈一圈、划一划,也可以写写批语。

生各自读、圈、划。

师:来,谁愿意读给我们大家听?一位学生站起来,正欲读时,

师:等等──吸口气──酝酿感情──把你的感觉美美地读出来。

这位学生美美地读起了《咏柳》,读后其余学生的掌声热烈地响了起来。

师:你觉得哪里读得美?

生1:我觉得她把“妆”字读得很美。

师:为什么?

生1:“妆”就是梳妆、打扮的意思,一打扮后,柳树就更美了。

再请一位学生朗读《咏柳》。

师:她强调了什么,把什么读出来了?

生2:她把“绿丝绦”读得很美。像丝带一样,写出了柳条非常柔嫩。

师:自己再读读看,除了他说的美,还美在哪里?(课件出示柳树的图片,让学生欣赏美在哪里。)

生3:柳条在随风飘动,很美。

生4:柳树嫩绿一片,让人感觉清凉,舒服。

生5:在阳光下,柳叶亮亮的,像绿宝石一般。

生6:柳丝像绿色的丝带一样,细长柔嫩,很美。

师:这张照片就是在小公园拍的,范老师越看越觉得美。你们体会得真好,能不能读得好呀?

学生们一起美美地读起了一、二两句。

〖评析〗

读诗,若要解得其中真意,就需仔细玩味,抓住每一个字、每一句话去体会,这是一个体味诗意的过程,更是一个炼字的过程,一个学习语言、积累语言的过程。这是读诗的关键,也是进入诗境、体会诗情的关键。例如《咏柳》前两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用比喻的手法,描绘了静态中的柳树,却使人感到柳树内在的生命力。范老师用自己美的感受激发学生美美地品读诗句的强烈愿望。让学生把自己认为写得美的词语读一读、圈一圈、划一划,或者写写批语。学生在读后抓住“妆、绿丝绦”等词来体味古诗中的美,在读文的同时,又通过欣赏绿得鲜亮、绿得鲜活的柳树的图片,进一步领悟古诗的意境美。在学生交流体会之后,再让学生美美地读读一、二两句,即能读得入情入境。因而对于词语的理解,我们要尽量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去感悟、体会词的妙处。教师只起引导作用,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自然领悟意味深长的诗意。

三、诵读古诗,感悟诗情

〖片段三〗

在品读第一首古诗《咏柳》后,师满怀激qing地叙说:

在一个晴朗的天气里,我们来到小公园,看到了眼前婀娜多姿的柳树,让我们一起美美地读一读这首古诗吧!(播放课件,展示婀娜多姿的柳树,同时配上吟诵《咏柳》的音乐。)

学生们在音乐声中,欣赏着优美的画面,情不自禁地吟诵起了《咏柳》。

〖评析〗

我国古典诗歌语言精炼,激qing洋溢,音韵谐和,具有音乐美的特点,只有采用吟诵的手段,才能充分调动各种感官来领略古典诗歌的深邃意境和典雅的格律美。郭沫若说:“宇宙里的东西没有一样是死的,就因为都有一种节奏(可以说就是生命)在里面流淌”。诗歌的节奏是诗人的心跳,要让学生随着诗人的脉搏一起去感受跳动。诵读是一个进一步理解诗歌的过程,更是一个积累资料的过程。诵读时要指导学生诵读的节奏。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发现柳树的美,感悟春风的美,继而领悟对春天的赞美。通过播放课件,展示婀娜多姿的柳树,配上吟诵《咏柳》的音乐,在学生的头脑中强化了古诗的意境美。学生们在欣赏的过程中,情不自禁地跟着一起吟诵,这也是学生自我揣摩、自我训练的过程。抓好了诗的节奏,诗的感情也就出来了,使他们真正体味出诗歌的巨大魅力和灿烂多姿,从而得到美的享受。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方能识器”。古诗歌是我国古代文化的艺术瑰宝,诵读是学好古代诗歌的有效途径。诵读是引发读者与作者情感共鸣的酵母,是作者和读者情感交流的纽带,通过有声有情的诵读,文中的字句就会活起来,文章整体也会更具形象性,在潜移默化中,读者就会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体验。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5

作者:佚名转贴自:小学语文点击数:57

《古诗两首》(望庐山瀑布、绝句)教学设计三

文章出处:小学语文

学习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小朋友们,日月星辰、风云雷电、山川树木、花鸟虫鱼……大自然是一由多姿多彩的画卷,它会向你展示美丽神奇的自然景象。大自然更是一部永远也读不完的“书”,它会向你倾诉古老的历史,它会为你指引前行的方向。走进大自然,你一定会得到更多的乐趣,发现更多的秘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幅画。

2、学生观察图画,用自已的话说说自已看到的图,看谁说得美。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小诗《望庐山瀑布》,随机引导认识生字“庐、瀑”,并引导学生了解作者。

二、感悟读诗并识字

1.在语境中整体识字。

(1)通读古诗,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圈画出不认识或认为容易读错的字。如“紫”是平舌音,“岭”是后鼻音,要读准。

(2)用自己习惯的方式自主识字。如,在课文下面的和字背景图中找生字的读音;可以请教老师或周围的伙伴。

(3)再把生字放入诗中识字

2.调动生活经验识记生字。

出示生字,随着提示语“我会认”,学生自愿认读自己会认的生字,并说说自己在生活中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曾见过这个字,是用什么办法记住这个字的。在交流中老师要注意多鼓励学生,激发学生在生活中识字的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调动学生自主识字的积极性。

3、将开课时看到图时的感情投入诗中,读诗。自由读、单个读、评读。

4、说说自已通过读诗在脑子中看到了什么?

5.个人情感体验巩固识字。

让学生在会认、会写的字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字,联系自己的情感体验,说说为什么喜欢。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喜欢的熟悉的字组词说话,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字义,

三、示范讲解指导书写生字。

“银”字有两个“竖提”,“艮”的竖提应略向下,长于金字旁的竖提。“窗”字字形复杂,学生容易忽视“囱”字上的小撇,建议边示范边领着学生一笔一笔地书空。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6

学习目标

1.认识“乞、霄、烛、晓”4个生字,会写“乞、巧、霄”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教学挂图、古典音乐。

2.收集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已经学了很多古诗,谁愿意把你喜欢的古诗背给大家听?

2.同学们背诵的这些古诗,有的描写大自然的美景,有的反映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等,而今天我们学的这两首古诗却取材于民间神话传说。

3.板书课题,理解“乞巧”。

a.认读“乞”,组词:乞求、乞丐等。

b.联系课后资料袋理解“乞巧”。

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读正确、读流利这首诗。

2.同桌互读互查。

3.出示生字卡“霄”,认读、组词,与“宵”区别。(留给学生自己发现,为《语文园地八》中的“我的发现”留下伏笔)

4.尝试读出诗的节奏韵味。

再读感悟,品味诗意

1.学生自读自悟。

2.小组合作,根据课后资料袋和“牛郎织女”的故事来理解诗意。

3.全班交流,吟诵诗句。

练说促背,趣味识记

1.教师激趣:一个节日中蕴含着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一首诗又取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同学们了解了神话故事,又学习了这首古诗,收获一定不少,现在我们分成两组,进行一个比赛,一组看挂图讲牛郎织女的故事,一组配乐背诵古诗,看谁故事讲得好,古诗背得棒。□教学设计

2.小组练习。

3.进行比赛。

识字写字

1.自主识字,仔细观察怎样写好字。

2.教师范写“乞、霄”,学生练写。

拓展阅读

阅读《寒食》《元日》《清明》等以节日为题的古诗。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1.比赛背诵《乞巧》。

2.听写“乞、巧、霄、渡”4个字。

3.出示课题《嫦娥》,学生讲关于嫦娥的故事。

自主学习,感悟诗意

1.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可轮读、大声读、同桌合作读、自读等。

2.默读质疑。

3.按自己喜欢的方式感悟诗。

a.可查字典理解字词来理解诗句。

b.联系收集的资料和同步阅读中的“嫦娥奔月”的故事来理解。

c.可小组合作,也可独立自悟。

4.有感情朗读诗。

a.生练读。

b.师指导朗读。引导学生配乐,边想象情景边朗读。

背诗比赛

1.练习背诵。

2.组内比赛。

3.各组随机抽查比赛。

识写生字

1.认读生字。

2.指导书写。教师范写“屏”。

拓展练习

同学们,如果说嫦娥奔月的故事反映了古代人们渴望飞天的梦想,如今,我国的“神舟5号”飞船已实现了这个梦想。假如你乘坐飞船登上月球,见到广寒宫、嫦娥,见到环形山等等,又会演绎出怎样的富有现代特征的神话故事呢?请用“广寒宫、嫦娥、“神舟5号”飞船、运动会”等词语编写一个想象故事。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7

第13课《古诗两首》作业设计目标1、正确书写本课4个生字,结合语境理解词语。2、能体会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其中一首诗描述的景象。3、通过诵读《古诗两首》,感受庐山瀑布的壮观和杜甫草堂附近的明媚春光,受到美的熏陶。经典作业设计案例作业设计设计意图难易程度填字游戏。向远处看——( )望向四周看——( )望往将来看——( )望希望落空——( )望抬头向上看——( )望目不转睛地看——( )望从高处向远处看——( )望到长辈或亲友处问候——( )望帮助学生积累带有“望”字的词语,体会这些词语的不同含义。(建议第一课时使用)☆☆☆有感情地朗读《望庐山瀑布》,想一想诗人是站在什么地方看庐山瀑布的?你是从哪些词句看出来的?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人所看到的景象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诵读古诗来感受庐山瀑布的壮观,引导学生体会诗句的意思。(建议第二课时使用)☆☆☆☆参照画出的节奏,有感情地朗读《绝句》,然后再回答问题。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1、诗中描写色彩的词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描写动作的词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诗中表示数量的词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描写了怎样一种景色?表达诗人什么感情?引导学生感受杜甫草堂附近的明媚春光,帮助学生在体会感悟后情感再一次得到了升华,受到美的熏陶。(建议第二课时使用)☆☆☆☆☆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8

在本次重庆全国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中,浙江的《古诗两首》犹如一朵奇葩,光彩耀人。无论是评委还是听课教师,对整个课堂设计和课堂效果都赞誉有加。本课获得了一等奖的第一名。特撷取出来供大家细细学习揣摩。

古诗二首

执教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外国语学校王自文

课前谈话:还记得王老师吗?给王老师打打招呼(学生有叫亲爱的王老师,尊敬的王老师等)

师:能不能叫王叔叔?

生:王叔叔(笑)

上课。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两首古诗,请同学们拿出课文,读读这两首诗,结合注释试着说说这两首诗的主要意思。

生读课文,教师板书两首古诗的诗题——《题临安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师:谁来朗诵这两首古诗。(大屏幕同时呈现两首古诗)

一生读第一首,老师指导朗读“熏”;另一名同学读另一首。

师:咱们一起来读一读,思考两首古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齐读古诗。

生:这两首诗的作者所处的朝代都在南宋。

师:你们对宋王朝有哪些了解?简单地说。

生:(介绍南宋的历史)南宋王朝并没有吸取北宋王朝的教训。

生:(介绍搜集的资料)

师:是的,那是个非常复杂的时代。(老师介绍历史背景)。

师:谁来说说第二首诗题目的意思?

生: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意思是……

生:……

师:对这首诗的大意你能说说吗?

生:(有点紧张)

师:别紧张,自己怎么理解的就怎么说……

生:(用自己的话,基本讲清楚了)

师:沦陷区的百姓被称为——

生:遗民(老师板书)

师:当你看到这些、听到这些以后,你觉得“遗民”应该怎样理解?是“遗留在沦陷区的人民吗?

生答:是遗弃的人民)

师:诗句中的“胡尘”仅仅是灰尘吗?

(播放音乐,展示诗句引导学生想象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金兵一连串的马蹄声,践踏在人们的身上。

师:你看到哪些人倒在马蹄之下?

生:老人

生:妇女

生:孩子

师:他们留的是怎样的泪啊?

生:流泪

师:那滴滴的泪是什么泪?

生答。(痛苦,愤怒,绝望,期盼……)(师板书:清凉)

师:北方的壮丽山川陷落了——西湖边还是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北方的老百姓在异族的欺压下度日如年——西湖上的权贵们在歌与酒之间昏昏度日;北方老百姓盼望克复中原的部队,望眼欲穿——南宋的统治者们终日寻欢作乐,早已将失地与那儿的老百姓一起忘到了九霄云外。请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读了这首诗,你现在有什么样的感想?

生:我的心里有同情,同时感觉宋朝政府真是腐败无能。(师板书:凄凉)

师:是啊,他们是如此的昏庸,而老百姓却是他们的盼啊,盼啊!读——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又一年是多少年?65年呐,……一年过去了,读!

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5年过去了——

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十年过去了——

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65年过去了——+

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他们哪里知道,自己早已被抛弃了,被那些终日沉醉在湖光山色、莺歌燕舞中的游人们抛弃了。

课件出示《示儿》,教师引读,学生再读。

师:诗人到死都没有看到中原的统一,他的心情怎样?

生:我感到诗人非常失望。

师:内心的心凉之感是一种悲凉之感。(板书悲凉)那令人心凉的南宋王朝在干什么呢?读林升写的《题临安邸》

生:山外青山楼外楼……

师:那令人心凉的南宋王朝在干什么呢?

生再读。

师:那让人悲凉的南宋王朝在干什么?

生再读。

师:对这首诗你有什么不理解的吗?

生:为什么说杭州把比作汴州?

师:对于汴州,你们想了解吗?

生:想。

(课件展示《清明上河图》,伴随音乐介绍汴州:汴梁曾经是北宋的都城,是当时历史上最发达、最繁荣的一个城市。北宋画家张择端的这幅全长5米多的《清明上河图》,就生动地再现了一个都城的繁华与富裕:风景如画、街道纵横、店铺林立、人来人往、富足安宁……但是这一切都不复存在了,从城门被金兵攻破的那一刻起,从北宋的最后两个皇帝被俘成为阶下囚起就不复存在了。山河破碎,城市萧条,人民流离失所。汴州失守了,中原沦陷了,可是那些达官贵人又在杭州建起了自己的小朝廷,过上了暖风袭人、昏昏欲醉的日子。杭州山外青山楼外楼的今天,仿佛就是汴州繁华似锦的昨天:只是不知道汴州破碎萧条的今天,会不会变成杭州的明天?。)

师:“直把杭州做汴州”,是啊,无论在汴州还是杭州,那些权贵们不都是日日饮酒、朝朝作乐吗?汴州已经沦陷了,杭州的命运又会怎样呢?那些昏昏度日的当朝统治者断送了一个汴州,难道不会再断送一个杭州吗?

生:……

师:你怎么理解这个醉字?透过这个“醉”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他们花天酒地,一个个大腹便便的……

师:通过这个醉字,你还能听到什么?

生:……

师:当你看到这些,听到这些,你有何感受?

生:我感觉总有一天……

师:请你朗读一下。

生朗诵。(掌声)

师:当这两首诗同时出现在我们的面前,你又有何感受?

生:我感受到宋朝政府腐败无能。

生:我感到了一种鲜明的对比。痛苦的日子一年又一年,杭州的权贵们吃喝玩乐,……我觉得他们太对不起为他们流干眼泪的百姓了。(掌声)

生:……

师:而西湖旁边的这些权贵们却还在花天酒地之中。读——

生读:

师范读,一生再读。

有没有注意第二个句子——“西湖歌舞几时休”是个什么句子?

生:问句。

师:谁问谁?

师:是作者在问南宋统治者。

师:如果你是作者,你怎么问他们?

生:(有些愤怒地)——西湖歌舞几时休?

师:现在,请你指着那些统治者的鼻子,你怎么问他们?

生:(愤怒程度有所提高)——西湖歌舞几时休?

师:现在,就请你指着这个昏庸的南宋皇帝,你怎么问?

生:(越来越愤怒地)——西湖歌舞几时休?

(台下掌声)

师:让我们一起来问一问这个昏庸的皇帝!

生:——西湖歌舞几时休?

师:读了这两首诗,你有没有发现,诗人有一颗怎样的心?

生:忧国忧民之心。

师:面对终日寻欢作乐、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们,面对沦陷区苦苦挣扎、度日如年的老百姓,面对野心勃勃、对江南之地虎视眈眈的侵略者,以及面对这两首诗的作者,你想对谁说些什么?

生练笔。

请五名学生学生上台。

生:……你们对得住哪些老百姓吗?

生:……

(学生写得很精彩,感情也很投入)

师:强敌的入侵,面对沦陷的家园,面对人民的悲泣,一位位爱国志士站出来了,陆游就是其中一个;一个个民族英雄诞生了,岳飞就是南宋历史上一位最著名的爱国将领、民族英雄。他的抗金事迹连同他的千古绝唱《满江红》,一同流芳百世,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播放《满江红》)

师:让我们在激昂的音乐声中结束今天的这一课吧!

【板书设计】

题临安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清凉凄凉悲凉)

南杭州北 汴州

秀丽壮美

醉泪

权贵寻欢金兵横行

└┘

忧国忧民

评价:

1、课程资源的整合。把同一个时代的,情感有密切联系的两首诗同时放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处理,并补充另外的诗词。这在古诗教学中,有别于主题拓展式的处理,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2、教学流程的设计。整体的大气和局部的精致的巧妙结合。

3、诗歌特色的把握。诗歌意义的理解与重点词句意蕴的开掘和谐统一。

附:教学设计

《古诗二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外国语学校王自文

【教学内容】

浙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古诗二首《题临安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教学理念】

1、语文课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其途径之一就是整合,对三维目标的整合,对教学内容的整合,对教与学方式的整合,在整合中实现学生语文素养最大程度的提升。

2、语文课堂中,预设与生成应该实现最高程度的统一。预设不充分的课堂不可能是高效率的课堂,而没有生成的课堂不可能是人性化的课堂。充分的预设能为生成提供宽广的平台与深厚的知识背景,即时的生成能为预设增添灵动的色彩和跳跃的节奏。

3、语文课堂应该成为传承和宏扬民族优秀文化的舞台。古诗是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本身又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古诗教学应该引领学生最大限度地走进这种文化,潜心会文,虚心涵咏,熟读精思,切己体察,使这种文化滋养学生心智成长。

【文本解读】

这两首古诗都是南宋诗人的作品,反映的是相同时代背景下的社会生活情况。但是两首诗所反映的社会角度又是不一样的。《题临安邸》表现了南宋的统治者们在南逃至临安后,依然穷奢极欲、置国耻家难于不顾而终日沉湎于酒色香风中的种种丑态,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原沦陷的原因及江南面临的命运。《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表现了中原沦陷区的人民在侵略者铁蹄下苦苦挣扎、空盼王师的情景,表达了诗人的一腔忧愤与同情。若再联想到南宋统治者的种种所作所为,则更令人忧其所忧、愤其所愤。这两首诗正好是从一正一反两个角度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种种特征。因此,如果将这两首诗整合起来,互为表里,互相映衬,则必收事半功倍之效果。

【学习目标】

1、借助注释,独立学习,正确理解两首诗的意思。

2、在两首诗的对比学习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

3、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教学策略】

对课文中的两首古诗进行整合,构建“主题式”、“立体式”的诗歌教学框架。即以对南宋这一时代的整体观照为核心,将文中的两首诗组织纳入这一个主题。再适量补充同时期的相关诗词。建构起一个互相联系、互相映衬、互相比照、互相延拓的立体课堂。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师:今天我们要学的两首古诗,他们的作者所处的朝代都在南宋。你们对宋王朝有哪些了解?

2、是的,那是个非常复杂的时代。今天我们所学的两首诗正是从不同侧面反映那个时代的。相信同学们通过学习,会对历史上曾经建都杭州的南宋王朝有更为全面的认识。

二、自学诗意,感受诗境。

1、了解诗题。

2、根据注释,利用收集的资料,自学理解诗意。

四人小组交流。

3、集体交流。

(1)质疑,提出解释不清或不顺的词、句。

(2)交流,说说这两首诗的诗意。

(3)随机引入,展开想象。

关于《题临安邸》-----------“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州。”

1、你知道汴州是一个怎样的城市吗?

2、课件展示《清明上河图》

师:汴梁曾经是北宋的都城,是当时历史上最发达、最繁荣的一个城市。北宋画家张择端的这幅全长5米多的《清明上河图》,就生动地再现了一个都城的繁华与富裕:风景如画、街道纵横、店铺林立、人来人往、富足安宁……但是这一切都不复存在了,从城门被金兵攻破的那一刻起,从北宋的最后两个皇帝被俘成为阶下囚起就不复存在了。山河破碎,城市萧条,人民流离失所。汴州失守了,中原沦陷了,可是那些达官贵人又在杭州建起了自己的小朝廷,过上了暖风袭人、昏昏欲醉的日子。杭州山外青山楼外楼的今天,仿佛就是汴州繁华似锦的昨天:只是不知道汴州破碎萧条的今天,会不会变成杭州的明天?

3、指名朗读《题临安邸》

4、“暖风熏得游人醉”,你能看到那游人中有哪些人吗?你能看到他们在干些什么吗?

学生想象说话。(游人——掌握国家命运的统治者们。想象他们穷奢极欲、沉迷酒色的无耻丑态)

5、自由练读。指名读。

关于《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抓住“遗民泪尽胡尘里”

1、什么是“胡尘”?

2、听录音,想象:金兵的铁蹄践踏在什么地方?

3、交流

4、诵读

三、诵读想象,体悟诗情。

1、充分地、饱含深情地朗读两首诗,想象:你在两首诗中分别看到了些什么、听到了些什么?

2、交流。

将两首诗所勾勒的画面相互交织起来,形成对比。教师随机点拨,将情感引向深入。

(北方的壮丽山川陷落了——西湖边还是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北方的老百姓在异族的欺压下度日如年——西湖上的权贵们在歌与酒之间昏昏度日;北方老百姓盼望克复中原的部队,望眼欲穿——南宋的统治者们终日寻欢作乐,早已将失地与那儿的老百姓一起忘到了九霄云外……)

①当你看到这些、听到这些以后,你觉得“遗民”应该怎样理解?是“遗留在沦陷区的人民吗?(被南宋统治者们抛弃的人民)

②南宋王朝的当权贵族们在小小的临安城中住了一年又一年,年年月月西湖上游船不断、歌舞不绝;沦陷区的老百姓在侵略者的铁骑之下苦苦挣扎了一年又一年,分分秒秒几乎将眼泪流干。他们还挣扎着,是因为他们的心底还有一丝期盼,期盼有朝一日能望见南宋军队的旗帜在南边远远的地平线上出现。

③补充陆游《示儿》。

过渡:他们哪里知道,自己早已被抛弃了,被那些终日沉醉在湖光山色、莺歌燕舞中的游人们抛弃了。

④有感情的朗诵两首诗。

四、拓展学习,激情练笔。

1、“直把杭州做汴州“,是啊,无论在汴州还是杭州,那些权贵们不都是日日饮酒、朝朝作乐吗?汴州已经沦陷了,杭州的命运又会怎样呢?那些昏昏度日的当朝统治者断送了一个汴州,难道不会再断送一个杭州吗?

2、练笔。

面对终日寻欢作乐、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们,面对沦陷区苦苦挣扎、度日如年的老百姓,面对野心勃勃、对江南之地虎视眈眈的侵略者,以及面对这两首诗的作者,你想对谁说些什么?

①自由选择,自由练笔。

②交流。

3、强敌的入侵,面对沦陷的家园,面对人民的悲泣,一位位爱国志士站出来了,陆游就是其中一个;一个个民族英雄诞生了,岳飞就是南宋历史上一位最著名的爱国将领、民族英雄。他的抗金事迹连同他的千古绝唱《满江红》,一同流芳百世,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4、放歌曲《满江红》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过程与方法

在反复诵读中启发想象,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

1、 喜欢背诵古诗

2、 激发学生热爱秋天、赞美秋天的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突破方法:采取范读、挑战读、齐读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熟读成诵。

难点: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

教法与学法

师:创设情境、示范朗读、参与讨论。

生:自读、讨论、想象、诵读相结合。

教学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 会认6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 读懂第一首诗,想象诗中所描写的画面。

3、 朗读背诵《赠刘景文》。

一、 导入第一首古诗

我国宋朝有个大诗人叫苏轼,号东坡居士,又叫苏东坡。一天,他和朋友聚会,其中一个叫刘景文的,学问渊博,诗又写得奥,苏轼可欣赏他了。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就提笔写了一首诗送给刘景文。大家想知道他写了什么吗?(板书试题:赠刘景文)

二、 师配乐泛读古诗,生初步感受诗歌内容。

三、 自学古诗

1、 自由读,读准每个字的音。

2、 指名朗读。

3、 课件出示”我会认”中的生字,指名朗读。

刘 菊 残 君 橙 橘

4、 小组讨论,理解词义。

荷尽:荷花凋谢。 擎雨盖:指荷叶。(课件展现画面) 犹:还 傲霜枝:指菊花的花枝挺立在寒风中。(课件展现画面)

四、再读感悟,启发想象

1. 学生再读,边读边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并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的菊花的花枝还傲霜斗寒冷。一年的景致你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深秋时节。

2、师再次配乐范读,生闭眼想象画面。

3、说说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

4、CAI出示相关秋景图,学生欣赏。

五、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1、这么美得景色,你能美美地读出来吗?

自由练读 -- 挑战读 -- 齐读

2、熟读成诵。

六、学写生字

1、出示要写的字:首 刘 枝 记,学生边认读边观察。

2、说说识记方法。

3、重点指导书写“首”字。

笔顺:

4、学生书写,师巡回指导。

七、课堂总结

1、指名背诵《赠刘景文》

2、你还知道哪些描写秋天的诗吗?

八、课时作业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

2、读懂《山行》这首古诗,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导入新课诗

1、指名背诵《赠刘景文》

2、齐背

3、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板书:《山行》释题并简介作者。

二、指导看图,初步感知

1、图上画了什么景物。

2、师范读古诗,生初步感受诗歌内容。

三、师生合作,解决疑难

1、小组合作学习,读准读通古诗,相互交流读懂的内容,提出不懂得问题大家讨论。

2、每组提出解决不了的问题。

3、讨论点拨。

山行:在山中行走。 寒山:深秋时节的山。 白云深处:山中白云飘起的地方。

坐:因为 晚:指深秋 霜叶:指枫叶。

四、再读感悟诗意

1、生边看图边朗读,从图中感悟诗意。

2、师范读,生边听边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

3、师描述诗意,生边听边想象。

抬头远望,有一条石头小路盘旋而上,顺着这条路再一直向上看去,还能看见一缕缕白云后面隐隐约约住着几户人家。因为喜爱这深秋枫叶的黄昏景色,我不由得停下车来,仔细的欣赏。啊,经过霜打的枫叶树叶,红的比早春二月的花儿还要鲜艳呀。

4、组织各种形式的朗读、吟诵。

5、一齐背诵这首诗。

五、知道写字

1、出示生字卡片:枫、于,让学生认读。

2、讲讲识记方法。

3、师范写,生临写。

六、拓展活动

请分别背诵一首写春、夏、秋、冬景物的诗。

板书设计(略)

七、课时作业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春雨》。

2、学会本课生字,知道这些字在诗句中的意思,认识1个多音字。

3、初步理解《春雨》的诗意,感受作者对春雨的喜爱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学会本课生字,知道这些字在诗句中的意思,并初步懂得诗的意思,感受大自然的美。

预习要求:看拼音读读古诗。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古诗《春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春天到了,春风拂面,百花齐放,人们心情舒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首古代诗人抒发自己对春天喜爱的古诗。

2、板书课题:1 古诗两首

二、揭示《春雨》

1、今天,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

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

2、简介:

杜甫:字子美,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歌深刻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社会现实,被后人称为“诗史”。《春雨》原题《春夜喜雨》课文节选了前四句。

三、精读《春雨》

1、 师范读,领读两遍。

2、 指导看图,说说春雨的特点。

3、理解第一句:

时节:时令,季节。当:正当,就在。

乃:就。

这一句诗的意思是:这真是一场“好雨”,像知道什么季节需要什么雨水,春天一到,就下起来了。

为什么说春雨是好雨呢?

4、理解第二句:

潜:暗中,悄悄地。润物:滋润万物。

这句诗的意思是:春雨在夜间,趁人们不注意的时候,随着春风轻轻地洒落,无声地滋润着万物。

5、指导朗读、背诵。

教师范读,强调节奏。

学生练习朗读:指名读,齐读。

6、总结:这首诗赞美了春雨及时而下,无声地滋润着万物,反映了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四、作业

课堂:背诵古诗。

课外:临写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古诗《春晓》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指名有感情地背诵《春雨》。

2、用自己的话说说《春雨》的诗意。

二、揭题

1、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诗。板书课题:春晓。

2、解题。

晓:指早晨。春晓就是指什么呢?(春天的早晨)

3、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

4、简介孟浩然。

三、精读《春晓》

1、指导看图。图上画的是什么人,他在干什么?

2、练习朗读古诗。

3、学习古诗。

学习第一句:

眠:睡觉。晓:天亮。

闻:听到。啼鸟:鸟的鸣叫。

这句诗的意思是:一觉醒来,不知不觉天已亮了,听到四处都有鸟的动听的叫声。

学习第二句:

这句写得是什么时候的事?

昨天夜里,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

4、有感情地朗读《春晓》,注意读好停顿。

四、总结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描写了春天一个雨后的早晨的情景,表达了诗人爱春惜春的真挚感情。

五、作业。

课堂:背诵并默写古诗。

课外:1、说说两首诗的意思。

2、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春天的诗,请写下来。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能借助注释理解生词;

2、读懂诗句意思,体会作者诗中的哲理;

3、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课时目标】

〖第一课时〗

1、借助字典弄请词句的意思;

2、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

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

3、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4、通过学习古诗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第二课时〗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诗中的名句。

2、能借助词典等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诗中的词句,并根据需要搜集信息,扩大知识面。

3、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

4、能发表对诗的独特见解。

5、学会一类生字豚。

(设计理念:树立问题的探究观,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和启发学生善于以现问题,勇于提出问题,勤于分析问题,乐于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爱动是他们的天性,老师要允许学生动一动、说一说、想一想。学生才会从自己的实践中学会知识,也会从实践中得到创新。)

【教学重点】理解诗中所含哲理,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诗中所含哲理,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教学准备】风景画、录像、实物投影仪、实物三棱柱。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复习古诗的学习步骤及学习方法

学习步骤:初读感知→理解诗题→理解诗句→品读悟意境→熟读成诵

二、按学习步骤学习《题西林壁》

1、初读感知,读通读正确:

学生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读通读正确,然后抽读。

2、了解作者,理解读题:

⑴让学生课前查阅苏轼有关资料,课上互相交流。

⑵结合注释理解读题目的意思

3、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读句意思。

4、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

⑴分组合作学习,在组内各自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理解诗句时,既要借助注释,又要联系上下文,既要联系课文插图,又要补充诗中没有的一些词句。

⑵全班交流。

5、品读悟意境:

⑴启发谈话悟意境:作者浏览了庐山,不只是看,而是细心观察庐山的特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用心思考,为什么同样是庐山,却有不同的面目呢?经过思考,作者发现其中的奥秘: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写了庐山的千姿百态,身处山中也难以看清它的真实面目,你从中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

⑵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观地、冷静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正确认识这个事物。

三、品读诗名,读书读意

1、反复练习古诗。

2、指名朗读,读后评价。

3、学生齐读。

4、熟读成诵。

第二教时

一、复习第一首古诗

1、指名背诵读诗。

2、指名说诗。

二、读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教师指导检查读诗情况。

2、个别读。

3、组内读,并在组内说说自己是怎么理解的。遇到不会的字查字典。

4、完成课后练习1:

提问:你有哪些字还不太清楚具体意思?可以什么方法解决:查字典咨询老师,同学讨论。

三、再读诗,感语交流

1、仔细读诗,试着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交流自己的感受。

2、重点理解: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

3、学习先抑后扬的写法:

山重水复疑无路—抑柳暗花明又一村—扬。

4、感情读诗,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感受,并能用连贯,正确的语言表述。

四、熟读成诵

采取小组竞赛,组内竞赛等不同方式背诵。

五、合作,探究学习再次感悟诗的意境

1、小组内讨论《游山西村》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诗的首联“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写出了山西村丰收之年的景象,让人感受到农家款待客人的热情和民风的淳朴。表达了作者对农家丰收景象的由衷赞美之情。

诗的次联描绘了山间水畔的美景,写景中寓含丰富哲理,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不同感悟。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所以留传几百年,是因为这不是诗人单纯描绘景物,而是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境遇的独到体会,是面对困难,迷茫的另类人生体验。写景中寓含丰富哲理,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理解,不必求同。

2、结合资料丰富对陆游的认识组内口头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

⑴生卒年代;

⑵生活时代人品介绍;

⑶著名作品;

⑷自己的见解。

3、班内交流提升对诗的认识:

说说你找到的有关本课,作者的一切资料。要说得尽量流利,完整,不罗嗦。针对同一类话题,相互补充。训练归纳总结的能力。

教师针对学生发言作适当说明,要尊重学生的认知差异,相机点拨即可。

六、制作“陆游小档案”

教师鼓励学生自己设计,不要拘泥课本中的形式。可配画,编目录,题写前言,后记,也可做成本周的综合学习资料。

第二教时

一、复习第一首古诗

1、指名背诵读诗。

2、指名说诗。

二、读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教师指导检查读诗情况。

2、个别读。

3、组内读,并在组内说说自己是怎么理解的。遇到不会的字查字典。

4、完成课后练习1:

提问:你有哪些字还不太清楚具体意思?可以什么方法解决:查字典咨询老师,同学讨论。

三、再读诗,感语交流

1、仔细读诗,试着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交流自己的感受。

2、重点理解: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

3、学习先抑后扬的写法:

山重水复疑无路—抑柳暗花明又一村—扬。

4、感情读诗,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感受,并能用连贯,正确的语言表述。

四、熟读成诵

采取小组竞赛,组内竞赛等不同方式背诵

五、合作,探究学习再次感悟诗的意境

1、小组内讨论:

《游山西村》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诗的首联“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写出了山西村丰收之年的景象,让人感受到农家款待客人的热情和民风的淳朴。表达了作者对农家丰收景象的由衷赞美之情。

诗的次联描绘了山间水畔的美景,写景中寓含丰富哲理,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不同感悟。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所以留传几百年,是因为这不是诗人单纯描绘景物,而是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境遇的独到体会,是面对困难,迷茫的另类人生体验。写景中寓含丰富哲理,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理解,不必求同。

2、结合资料丰富对陆游的认识组内口头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

⑴生卒年代;

⑵生活时代人品介绍;

⑶著名作品;

⑷自己的见解。

3、班内交流提升对诗的认识:

说说你找到的有关本课,作者的一切资料。要说得尽量流利,完整,不罗嗦。针对同一类话题,相互补充。训练归纳总结的能力。

教师针对学生发言作适当说明,要尊重学生的认知差异,相机点拨即可。

六、制作“陆游小档案”

教师鼓励学生自己设计,不要拘泥课本中的形式。可配画,编目录,题写前言,后记,也可做成本周的综合学习资料。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12

《冬夜读书示子聿》是苏教版第十一册古诗两首中的其中一首,是写由读书而生发的感想,写的是诗人陆游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观书有感》这首诗的作者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诗中不仅写了池塘的美丽景色,还通过看到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池塘,池塘中的水才会如此清澈这一现象,联想到了“人的心智,也是由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更加开豁,更加敏锐”这一深刻的道理。

这两首都是哲理诗。我决定教这两首诗都采用“三读”的方法。三读,即“会读”、“读懂”、“读通”。1、会读。 让学生自由地朗读诗文,通过查字典读准字音,并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2、读懂。在老师的指导下,初步感知诗意,然后小组交流,提出不懂的问题,统一在班级里 交流。3、读通。细细品味古诗,能读懂没一个词,每一句话。然后深刻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为读通全文做好一切准备。

“三读”的方法,由自由到统一,再到自由,最后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这种学习方式,即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上,我们尊重学生,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使学生由原来被动地学会变为主动地会学,效果不错。

下面,我摘录课堂精彩片段。

一、《观书有感》

师:我们理解了这首古诗的意思,你能说出诗中描写了怎样的景象呢?

生:诗中描写了一方有源源不断活水注入的清澈见底的池塘的景象。

师:诗中描写了一方有源源不断活水注入的清澈见底的池塘的景象,而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课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是朱熹读书的感受是什么?这样看来古诗 写的内容与题目不相符呀!其实不然,朱熹这样的描写就是他的读书感受,只是借这样的景象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道理是什么呢?

生:人的心智正是由于不断地读书,不断的汲取新的知识而更加的开豁,敏锐。(机械地搬借了学辅书上的内容。教师请这位同学说慢些,板书写下这句话。)

师:你是否真正明白这个道理呢?(学生一脸的茫然。)

师:听清老师的问题,用古诗中语句回答。人的心智更加开豁,敏锐,就是诗中的哪句话呢?

生:(片刻才有学生举手,但是不多。教师激励学生,以数人数的方法。既而请一名中等的学生回答。)就是诗中的“问渠那得清如许?”

师:人的心智更加开豁,敏锐就是清澈的池塘。这个暗喻他找的很好。那么“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就是诗中的哪句话?

生:(一下子就有了许多的学生)为有源头活水来。

师:这个暗喻也找到了。你能仿造书上古诗这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说说古诗告诉我们的道理吗?

生:人的心智怎样才能更加的开豁,敏锐呢?就需要不断地读书,不断地汲取新的知识呀!

师:朱熹不愧是理学家、教育家!读书后产生的感受,通过这样的形象描述写出来了。懂了这个道理你兴奋吗?我们来读这个道理:人的心智正是由于不断地读书,不断的汲取新的知识而更加的开豁,敏锐。

师:诗中的哪句话点明这个道理的?

生读: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点评:《观书有感》通篇的暗喻,学生能够从诗中描写的景象理解到深刻的道理,的确很难。学生的机械的回答不是教学活动的终点,而是学生思维的新起点。教者抓住这个起点引导学生进入诗文中寻找表象的依据,让学生的理解有理有据,这样就更有助于学生领悟古诗所传达的道理。

附:阅读材料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山阴人。12岁即能诗文,一生著述丰富,有《剑南诗稿》、 《渭南文集》等数十种存世。陆游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其中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 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 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

朱熹,字元晦(1130~1200),是我国历史上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宋高宗建 炎四年(1130年)朱熹生于尤溪县。14岁时父病逝,寄居崇安五夫。19岁时,以建阳籍参加乡试、贡试。荣登进士榜。他一生为官九年,先后担任同安县主 簿、知江西南康军、湖南潭州知州、两浙东路常平茶盐公事、焕章阁待制、侍讲(皇帝的老师和顾问)、知福建漳州等职。庆元六年(1200年)十一月初九,逝 世于考亭,归葬于建阳唐石里(今黄坑镇)大林谷。他一生刚正不阿,无意仕途。平生致力于著书立说、创办书院、讲学传道,是我国继孔孟之后的一代宗师。如果 说孔子是中国早期儒学的权威代表者的话,那么朱熹则是中国后期儒学的集大成者。他著的书被元、明、清三朝代定为开科取士的必读之收;他的哲学观点影响我国 封建社会末期长达600多年时间;迄今仍对中国传统优良文化的发展起到承先启后和无可替代的作用。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13

★ 学什么

学习生字新词,理解古今异意的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怎样学

三、 读诗想象

朗读诗文,想象诗句所描写的场面,背诵古诗。

四、 相关链接

你能通过查阅资料,增进对诗人的了解,帮助自己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吗?

★ 测一测

一、 语音世界(用“√”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遮(zhē zē)寺(sì shì)卷(juǎn juàn)散(sǎn sàn)

竟(jìn jìng)墨(mò mè)碧(bì pì)映(yìn yìng)

二、字字斟酌(先解释带点的字,再写出诗句的意思)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翻墨: 跳珠: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无穷碧: 别样红:

三、先给多音字加拼音

( ) ( ) ( )

卷 散 中

( ) ( ) ( )

四、课文传真

诵读这两首诗,任选一首,

把它所描绘的情景写在下面。

★ 再提高

能力迁移(结合课文,回答问题)

1、《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作者是 代诗人 。你还能默写出他的其他诗吗?

2、《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作者是 代诗人 。你对他还有哪些了解?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14

教学目标︰学会本课的11个生字,掌握字的间架结构。

教学重点︰会书写11个生字。

教学难点︰雪、寒、觉、窗的间架结构。

教学过程︰

一、 导入︰今天我们学习第20课的生字。

二、 认读生字︰(课件出示要学习的生词。)

三、 说说每个字的偏旁结构组成,怎样记住它。

1.把所有学习的生字按结构分类。

2.学习上下结构的字。你想说说哪个字的写法?

雪︰学习雨字头的写法。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雨字头有什么变化?竖定位在竖中线上。四个点写的对称,倒山三横的写法。

板书示范,指导书写。

寒︰写这个字时应注意什么?上中下结构,三点在一条竖线上,三横的长短写法,下面两点一小一大,一撇一捺要突出。

板书示范,指导书写。

窗︰学习穴字头。写这个字应注意什么?里面是夕阳的夕出头,整个下半部分都写在穴字头下面。

3、把学生写的字进行实物投影展示。学生进行评价。

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学生评价:“雪”字四个点要写得紧凑,左窄右宽,左面的“木”捺变点。)

4、学习左右结构的字

老师把左右结构的字又分成了两类,你们观察这两类字有什么区别?“但”和“江”是一类,“独、钓、惊”是一类。

5、学习独体字“舟”。

横定位在横中线上。整体字写的长一些。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15

两首古诗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秋天的盎然生机。学习古诗,重在朗读、背诵,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

一、识字写字

要求认的字可集中学习,为朗读感悟打好基础。可采取多种方式认字,如,小老师教认字:认识某个字的学生当小老师,教同学认字。比如,姓刘的同学,就可以教大家认识“刘”字,并把自己的名字写给大家看。再如,小组合作识字:小组讨论怎样记这些生字。比如,利用偏旁的表意功能识记,做动作识记等。还可以把生字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认读,把认字与朗读感悟结合起来,把认字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

另外,可用分析字形或用编顺口溜的方式识记要求写的字,如“风吹树枝摇,折断小枝条──枫”;“自言自语──记”。还可用生字卡片开火车检查巩固。“枝”“枫”两个字都是木字旁,要重点指导写好木字旁,注意“木”字的捺在木字旁里变成了点。

二、朗读感悟

1、在朗读感悟之前,可通过学生查找资料或教师介绍,了解诗人的情况,再听教师范读,感受古诗的韵律节奏美。

2、学生先自己模仿读,读准字音,读出韵律节奏,再小组合作:朗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句。全班交流:课堂讨论疑难词句,教师可以通过投影或多媒体课件重点讲解“擎雨盖、傲霜枝”的意思,帮助学生读懂诗句。

3、师生交换读,双向反馈。学生可不断模仿教师读,教师可针对学生不足指导读,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初步感知这两首古诗的大意。

4、启发想象,感情朗读;反复朗读,感受意境;感情朗读,引导背诵;美读品味,体会诗情。

5、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和自己的体会,完成“我会填”的练习。

三、实践活动

课文后的小朋友说:“我还会背别的古诗,现在就背给大家听。”学着这位小朋友的样子,把自己课外学的古诗背给同组的同学听,还可以教同组的同学背一首自己课外学的古诗。

四、资料袋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放,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上独具一格。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杜牧的诗文集《樊川文集》共二十卷,他的诗豪放、旷达、俊逸。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写秋天的古诗】 秋夕

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子夜吴歌

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灞上秋居

马戴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猜你喜欢